初级审计知识点范文

时间:2023-06-21 09:43:3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初级审计知识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初级审计知识点

篇1

关键词:深基坑;支护技术;软土性质;支护结构

中图分类号: TV5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深基坑常见问题分析

1.1 基坑土体的取样具有不完全性

在深基坑支护结构设计之前,必须对地基土层进行取样分析,以取得土体比较合理的物理力学指标,为支护结构的设计提拱可靠的依据。一般在深基坑开挖区域内,按国家规范的要求进行钻探取样。为减少勘探的工作量和降低工程造价,不可能钻孔过多。因此,所取得的土样具有一定的随机性和不完全性。但是,地质构造是极其复杂、多变的,取得的土样不可能全面反映土层的真实性。因此,支护结构的设计也就不一定完全符合实际的地质情况。

深基坑支护结构所承担的土压力大小直接影响其安全度,但由于地质情况多变且十分复杂,要精确地计算土压力目前还十分困难,至今仍在采用库伦公式或朗肯公式。关于土体物理参数的选择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尤其是在深基坑开挖后,含水率、内摩擦角和粘聚力三个参数是可变值,很难准确计算出支护结构的实际受力。在深基坑支护结构设计中、如果对地基土体的物理力学参数取值不准,将对设计的结果产生很大影响。土力学试验数据表明:内磨擦角值相差5o,其产生的主动土压力不同;原土体的内凝聚力与开挖后土体的内凝聚力,则差别更大。施工工艺和支护结构形式不同,对土体的物理力学参数的选择也有很大影响。

1.2 支护结构设计中土体的物理力学参数选择不当

支护结构设计中土体的物理力学参数选择不当深基坑支护结构所承担的土压力大小直接影响其安全度,但由于地质情况多变且十分复杂,要精确地计算土压力目前还十分困难,至今仍在采用库伦公式或朗肯公式。关于土体物理参数的选择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尤其是在深基坑开挖后,含水率、内摩擦角和粘聚力三个参数是可变值,很难准确计算出支护结构的实际受力。在深基坑支护结构设计中、如果对地基土体的物理力学参数取值不准,将对设计的结果产生很大影响。

2确保基础工程施工的有效性

2.1 重视工程勘查的准确性

对于建筑物地基的隐蔽事故是可以提前的预知和发现的,这样就相对的减少了事故带来的损失,基本上若想做到事前预测需要全面、准确的进行勘察,并详细的记录具体的数据。根据建筑物的使用范围和途径,确立不同的全方位的实地勘察工作。对于勘察的结果尤其要加大重视,按照实际进行数据记录,发现问题及时上报,不得隐瞒不报,不得忽视不报。此外,在勘查时要重视对钻孔深度的选择。深度必须符合事前的评估深度,不符合标准的深度由于不能进行数据的准确分析,而必须放弃使用,这是对施工建设的负责。

2.2 提高结构设计的合理性

地基的基础建设必须经过专业人员的设计。设计时要参考建筑物使用的途径,建筑物周边的气候和环境,建筑物的具体的图形结构,建筑物地基的地质状况等,充分进行实地的勘探之后,在经济与实用中间找到最合理的均衡点,保证建筑物在最节省资金的前提下,提供足够的使用要求。

3深基坑支护设计要求

基坑支护体设计要根据实际施工需求,结合基坑侧壁安全等级及重要性系数,科学严谨地制定设计方案,应充分做到以下几点:

(1)充分利用新技术、新理念,具体事物具体分析,不要生搬硬套传统的设计理念。在现今的深基坑支护结构的设计领域,还没有公认的、权威的计算公式,基本上都是摸着石头过河。深基坑支护结构的设计要区别其他设计领域,要改变传统观念,利用施工监测反馈动态信息指引设计体系。

(2)重视支护结构理论和材料的试验研究,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正确的理论必须建立在大量试验研究的基础之上。在深基坑支护结构的实验方面,我国与发达国家有较大距离,还有大量的路要走。不过,我国由于经济的飞速发展,大量高层超高层建筑拔地而起,所以积累了拥有大量的第一手施工数据,但缺少科学的测试数据,无法形成理论,以后一定要重视。

(3)勇于创新,设计支护结构时,开拓思路,多进行新的尝试。在施工中深基坑支护结构各元素往往是相互结合的,各结构相互结合,这就要求从全局出发,寻求新的设计思路,探索更好的计算方法。基坑支护是一种特殊的结构方式,具有很多的功能。不同的支护结构适应于不同的水文地质条件,因此,要根据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从而选择经济适用的支护结构。

4深基坑支护施工要求

4.1 施工特点

首先,施工技术手段要先进可靠,确保基坑受力可靠以及支护的保护作用完全体现。其次,大型高层建筑通常都建在城市中心,周围建筑物繁多复杂,地下市政管线众多,所以施工必须充分保证不能影响周围相邻的建筑物的安全和稳定,不能破坏周围的地下管线等。再次,基坑开挖期间,地下水控制也属于基坑支护的一部分。因此,必须合理运用明排、降水、截水和回灌等形式控制地下水,保证基础施工安全。最后,根据实际工程需要选取经济合理的施工方案,实现工程最优化。地下结构施工及基坑周边环境的安全主要是由支护体所保障,所以深支护体系的设计、施工能力水平直接关系到基坑施工的安全性,工程整体的安全可靠。

建筑与地基的连接地带我们称之为基础。建筑物的所有承受负荷都是通过基础然后传给地基的。在实际的施工过程中,地基基础分为独立基础和筏形基础。每一种类型都有自身的使用局限和优势,要结合实际的情况而定。基本上来说,独立基础的使用成本低,地基的承载力足够下,适宜采用这种方式。而对于那些地基相对较差,而建筑物又相对较高的矛盾体,我们必须加大接触面积,此时的独立基础已经不能发挥功效,需要使用筏形基础,它的使用费用比较高,但是效果比较好。施工单位要避免因为经济的因素而需要使用筏形基础时,退而求之;其次,达不到质量标准,同时也要避免经济的浪费,在不需要采用筏形基础时,浪费资金成本。

如果地基是软土性质的,没有足够的承载力,那么则需要采用必要的措施进行改善。这种地基系基坑的组成物质是混有杂土的淤泥,淤泥具有一定的粘着性,在设计之初的实地考察时要检测其均匀性,并提供相应的数据参考。经过初步的笼统计算之后,要做早期的均匀分布的作业管理。依据不同的荷载位,相应的选择筏形基础或者是筏形基础。

4.2 施工流程

深基坑支护的施工流程一般包括:施工前准备、支护桩的施工、联系梁等的施工、锚杆的施工、土方开挖。支护桩一般采用人工挖孔桩,然后用钢筋混凝土做护壁。联系梁施工时,先开挖基槽,经验收合格后,进行抗渗墙混凝土的浇筑,最后再对联系梁施工。基坑挖至锚杆标准高度后,开始进行钻孔、制作锚头、穿锚索、注浆,安装连系梁,穿外锚具,然后锚固,最后进行锚杆试验。土方开挖要采用分层开挖,对挖出的土方要随时挖出随时运走,把土清理干净。在施工整个流程中,需要对工程进行实时监测,随时掌握工程情况,确保安全并对后来工作提供决策指导。

篇2

【关键词】天然气冷装置;施工图纸;会审

一、引言

施工图纸是监理工作开展的技术依据,而图纸会审与设计交底是施工准备阶段相关各方都应共同遵守的程序,是施工前项目监理单位工作一个重要环节。其目的是使有关参与各方更进一步的明确和掌握设计意图,发现和解决设计中存在的缺、漏、碰、错及功能不足等问题,弥补设计和实际施工中具体因素考虑上的不足,有效减少和避免由此而引起的工程变更及问题。监理单位应充分重视并做好这项工作。

二、例举石油天然气深冷项目图纸会审中出现的应核查的问题及其解决方法

1、工艺设计原理图和零版总平面布置设计图应先期进行会审,把不合理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例如:我所参与的大庆石油天然气工程北 天然气处理厂项目中,总平面布置图与工艺流程原理图存在较大偏差(应本着设备区之间就近的原则),按照零版平面布置图设计就会造成工艺流程不合理而导致很大的浪费,包含整体工程建设原材料和工期以及未来使用上的浪费。通过我们先期对平面布置设计图和原理图的会审得以及时纠正,避免了严重后果的出现。

2、设计图常有蛇足现象、造成工艺的复杂化和不必要的浪费。例如:北 项目设计中将两台轻烃外输泵的出口都分别加了一台压力变送器,实际上两台泵不会同时使用,只要在两台泵的汇管处加一台压力变送器就能达到使用功效,我们通过图纸会审及时提出建议,使这一蛇足现象得以及时整改。同理,轻烃罐区顶部平衡调节阀由四台改为三台。并将此设计应用到其后的其他同类装置上。

3、设计是否符合工程所在地的现场实际情况,不同专业之间有无缺、漏、碰、错以及工艺布置不合理等问题。例如:南八天然气处理厂配套工程杏Ⅴ—Ⅰ增压厂设计交底时,发现外输管线计量系统仪表专业和工艺专业的设计方向相反,我们及时反映给设计单位。

1)各专业间的图纸之间轴线、标高、尺寸是否统一,地上地下之间、上下楼层之间等有无矛盾。

2)各专业在平、立面布置上合理与否,有无碰撞、重合;管线、设备、建筑物与道路之间有无矛盾。例如:大庆油田北 天然气处理厂项目中的压缩机厂房内高架油箱位置设计时,没有考虑到专业间交叉设计的不一致(土建、工艺、设备三专业),建成后会导致双桥式天吊无法正常使用,无奈设计人员要变更增加附加措施,将压缩机厂房外扩6延长米,当时已进入了初冬季节,当地的气温已无法施工。经我们反复核查和测量,提出合理化建议,将高架油罐移至压缩机的另一侧,即使问题得到解决,又使工艺流程更加合理,仅此一项就节约了投资30余万元。设计单位并将这一改进应用到其他同类工程上。

3)各专业间相关联工艺图的预埋、预留与土建图上是否一致,能否保证结构质量不受影响、保证上、下工序间顺利施工及今后使用、维护上的要求等。例如:南八天然气处理厂项目中,设计中原料压缩机高压电缆敷设至电机旁的弯曲半径不够,会留下安全隐患,通过图纸会审我们发现问题就及时提出整改意见,在1.7米深的混凝土基础上预留了200*600cm的电缆方洞,消除了这一弊病。

4、图纸会审和设计交底中加入了工程使用方的参与,听取他们的意见,会使设计与施工更加切合实际,使设计、施工更加完善优质。例如:大庆油田南八天然气处理厂项目中,在2011年4月份的设计会审会上,我们组织工程使用方参加,他们根据同类装置的生产运行经验在图纸会审时提出一二段压缩机防喘振回流调节系统防冻措施不完善,生产中易造成冬季运行冻堵,突然停车时回流阀打不开现象发生,进而导致压缩机一整套机械密封损坏(价值200万元),重新设计又时间不允许,主设计人员和设计部主任对此都束手无策,对此我经过仔细研究提出合理化建议,在防喘振系统回流管线上加装表面温度显示报警点进行实时监控,使这一棘手问题得以解决。

5、图纸的标识是否清楚,平、剖面、详图尺寸的标注等是否齐全,有无漏标和无法满足施工测量定位要求的问题。此项经常发生,在此就不一一枚举了。

6、设计采用的设备、材料、构(配)件是否符合现行规范、规程的要求,是否能通过代换来满足设计要求,是否有被淘汰产品;工艺参数、施工要求、技术标准、质量标准是否明确,应用有无问题,目前施工装备水平、技术能力及方法能否有实现的保证。例如:北 天然气处理厂项目分子筛脱水单元的十三台程控阀,设计选用了高压密封球阀(产品选型不合理),介质中含有一定量的粉尘颗粒,采用球阀易造成密封面损坏导致摩擦阻力增大,因此多次提出选用凸轮挠曲程控阀(新材料产品,适用于粉尘颗粒的介质),在图纸会审后,我们发现这个问题,由于当时已定货,个方面因素造成无法改变,致使装置投产使用后该阀门不断出现问题,造成建设单位不必要的损失和麻烦。这个问题在南八项目中就得以纠正。

7、改扩建工程中,新建的工程与已建的工程在平面、立面的布置上是否有碰撞之处;是否有不协调之处,新建工程的基础、管道埋设过深或距已建工程太近、太远,施工、开挖过程有可能危及到已建工程的安全、引起质量、安全隐患等问题。如:在南八处理厂配套工程的装车场改造系统中遇到这样一个问题,利旧后的外卖轻烃的压力控制调节系统不能自动控制,经总监检查判定是设计中测量系统输入安全栅形式不对,即把电压输出误设计成电流输出,压力调节系统的调节器比例、积分设置也不合理而导致的。找到了问题的症结所在,就进而找到了解决的办法。

三、结束语

项目监理在施工准备阶段必须遵守的一项值得重视的工作程序和工作内容即是图纸会审与设计交底工作,总监必须认真参与审核,并要求各专业监理与相应工程专业负责人交流存在的问题,以保证图纸会审过程中参与各方从各自关注的角度所提出的问题能够及时的得到解决,尊重建设单位、施工单位和使用单位提出的意见,并在其中寻求合理的解决方案,通过设计认可。同时,也应满足设计总体平面合理化、设备操作运行的安全性、合理节约投资、适当安排工期等监理工作方面的要求,充分展示了监理行业和从业人员高智能服务的特点和技术水平,打造石油监理优秀品牌。

参考文献

[1]《建筑工程监理规范GB50319-2000》

篇3

【关键词】屈指深肌腱止点断裂;克氏针外固定架结合钢丝抽出法

【中图分类号】R68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0―0084―01

随着我国工业经济的发展,屈指肌腱在工伤手外伤群体中临床较常见,屈指深肌腱I区损伤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重建的方法比较多,近期我们对5例屈指深肌腱I区损伤的患者采用克氏针外固定架结合钢丝抽出法重建指深屈肌腱止点,取得了较满意的效果。

1 一般资料:本组5例5指,男2例2指,女3例3指;年龄18-40岁,平均30岁。拇指1例,食指1例,中指2例,环指1例。锐器切割伤2例2指,机器冲压伤1例1指,闭合性扭伤1例1指,绞压伤1例1指。合并血管神经4例4指,伤后至手术时间2-5h 4例4指,24 h 1例1指,专科查体均表现患指末节过伸畸形,远指间关节不能主动屈曲,近指间关节可屈曲,远指间关节掌侧可及空虚状;手部X片未见明显异常。

2 手术方法:臂丛神经阻滞麻醉下,开放创口在原创口或”Z”字延长切开,暴露回缩的指深屈肌腱,并显露肌腱远端断端。本组5指中指深屈肌腱止点完全撕脱1指,断端距止点残留肌腱2ml和5ml各1指,3ml 2指,均不能直接肌腱修补。予以1.0克氏针固定远指间关节屈曲5°位,在原有克氏针固定的基础上,据屈指深肌腱力线在针尾设计成S形弯钩,弯钩弯向背侧,钢丝穿过近端肌腱断端后,用5ml注射器针头导引钢丝牵引至克氏针架上,导引时注意力线,撕脱断裂者在肌腱止点的骨面用尖刀清除周围骨膜,使之形成一新鲜的骨粗糙面,将肌腱固定至骨面上,并与骨膜等软组织缝合;止点远端有残留肌腱者,牵引固定后,直接加强缝合肌腱,以增强肌腱于止点的良好接触,利于肌腱愈合。

3 术后处理:针孔及钢丝禁止污染,保持干洁;采用背侧石膏托维持腕关节掌屈20°,掌指关节屈曲50°,指间关节伸直位固定至术后4周;固定期间嘱患者限制性被动功能锻炼,在佩戴石膏托情况下,被动屈曲手指至握拳,持续3分钟。之后再做15组手指被动屈曲及主动伸直练习。克氏针在6-8周据肌腱质量拔除克氏针。拔除克氏针后1周,采用中医熏洗1-2周,配合主动功能锻炼,逐渐增加施力强度,采用金字塔式的非抵抗性训练进程。

4 讨论:

早期修复屈指深肌腱止点对最终恢复手良好的功能至关重要。传统的方法包括抽出缝合方法和内缝合方法。传统的指深屈肌腱止点重建方法是对近端肌腱进行中心缝合,利用缝线的游离端将肌腱断端固定在远节指骨上的小槽中,缝线的游离端绕过远节指骨后在手指背侧自甲板穿出打结固定,所有的内缝方法都是利用骨锚或其他方法将肌腱直接固定在指骨上。与其他方法相比,本术式优点:1)牵引力线与肌腱生物力线一致。2)牵引距离短,约3cm,牵引力无耗损,固定可靠。3)钢丝直接牵引至克氏针外固定架,不会对皮肤直接产生压力,不形成压迫性溃疡及皮肤坏死。4)操作较为简单,不需配特殊工具。5)造价低廉,适于基层医院开展。6)固定期间可以早期功能锻炼,减少了关节僵硬发生的几率。7)内固定取出方便,无需二次手术。

5 该术式注意事项:

1)固定的克氏针选用1.0,固定的力量可靠,不至于牵引使其变弯,对关节面的损伤相对较轻。2)固定远指间关节的克氏针最好一次完成,以避免多指骨关节面造成过多的破坏;克氏针长度要保证,髓腔内长度要达中节指骨底部但不能超过近指间关节,不然牵引后易松动,影响牵引效果。3)折弯克氏针要注意牵引的力线方向及距离,以确保牵引的有效性。4)扭紧钢丝时注意不要粗暴,以免折断钢丝,并确保肌腱位于远节指骨肌腱的止点处。5)牵引固定后,附加腱周缝合以确保缝合效果,利于肌腱愈合生长。

综上:克氏针外固定架结合钢丝抽出法治疗屈指深肌腱止点断裂的方法在治疗屈指深肌腱I区断裂时,创伤较小,固定可靠。适合患者早期活动,有利于患者手功能恢复,有着结构简单,方便实用,价格低廉,便于推广实用等优点。同时,对于其生物力学性质的试验研究相对缺乏,需要进一步完善。

篇4

笔者在六年多的教学工作中喜欢观察学生。观察他们和其他大学生的不同,是什么原因让他们高考失败;观察认真的同学与不认真的同学的不同,是什么原因让一些学生仍继续积极向上,而另一些学生却自暴自弃;观察学习与考试的不同,是什么原因让一些课堂表现好的学生,考试却发挥不出来;是什么原因让他们如此轻言放弃,是什么原因让他们迷恋网络和游戏,是什么原因让他们如此年轻却不敢追逐内心的梦想。我发现他们心里有“三座大山”,这也是“学情分析”的内容:第一座“大山”——“过去的学习很挫败”。这些学生大多有不太愉快的中学学习经历,这给了他们消极的心理暗示,一旦大学学习遇到困难,他们更容易放弃,认为同样失败的结果才是正常的。第二座“大山”——“外面的世界很精彩”。由于追逐梦想的动机不强烈,他们上课更容易分神,加上网络世界非常精彩,所以很多同学开着智能手机上课。如何管好课堂,把学生的心从手机上吸引过来,成了我们教师上课要注意的事儿。第三座大山——“内心世界很挣扎”。经导论课调查,学生内心是有梦想渴望成功的,想成为会计师、小企业主等,但是他们往往缺少自控力,惰性大。内心的“天使”与“恶魔”总是在博弈。此外,现在学生在相对封闭的中小学成长,没有接触过企业,当谈到企业制作流程时,他们感觉抽象。不过学生中女生较多,较易接受老师劝导。这就是学情分析的主要内容。找到了原因就可以对症下药引导他们,这也是笔者理解的说课活动的初衷。

二、说课稿的撰写过程——展开关键词

本文主要阐述三点。1.我们教谁——即学情分析上述学情分析,用图形来形象表达(如图2所示)。2.我们教什么——展开广义的课程标准(如图3所示)(1)课程目标高职院校的会计与审计专业需要培养四个能力,即经济管理能力、会计实务核算能力、审计与财务分析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其中会计实务核算能力、审计与财务分析能力相对重要。中级会计核算与报告课程就是重点培养其中的会计实务核算能力(如图4所示)。(2)课程定位再看中级会计核算与报告课程在培养会计实务核算能力的六门主要课程中的定位。初级会计、中级会计核算、成本计算与管理这三门课程,主要培养学生扎实的理论功底;而初级会计核算实训、中级会计核算与报告两门课程自带的“分岗仿真模拟软件”和“成本会计实训”,则重点培养学生实践操作技能。这两组课程,理论和实践是互相作用盘旋上升的。最后,会计综合模拟实训课程完美收官,实现理实一体化,让学生们拿到珍贵的会计从业资格证书,走向工作岗位(如图5所示)。(3)课程作用与衔接第一学期,学生学习初级会计核算课程。第二、三学期就学习中级会计核算与报告(含模拟分岗实训),共144课时。后面是成本计算与管理、财务管理、税务会计与纳税申报、审计原理与实务。可以直观看出,初级会计核算是学习本课程的基础,而本课程又是学习成本计算与管理、会计综合模拟训练、财务管理、税务会计与纳税申报、审计原理与实务这些课程的前提。本课程处于专业核心课程体系的中间位置,是专业核心课程。该课程教学意在使学生系统掌握各财务要素的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方法;培养学生较高的专业判断能力,胜任企业一般业务的会计核算工作(如图6所示的鱼骨图,清晰地表现了相关重点专业课程之间的衔接关系)。(4)整体课程设计课程设计体现的是一个“圆”的循环。循环起点是专家指导委员会,委员会的成员包括高校教授和企业专家,这些企业也是我们重要的校外实习基地及教师顶岗实习基地。定期召开专家指导委员会会议,请专家们为我们的教学发展诊断把脉、献计献策。接着根据需要的知识技能来制定课程标准和教学日历,解决“分解理论知识、实践专业技能”的问题。接着就是“教学、实训”和“考证、实习”,解决“让学生掌握知识与训练技能”的问题。最后是“学生访谈企业走访”,解决“搜集‘售后信息’教学”的问题。这些信息反馈到专家指导委员会,进入下一个循环(如图7所示)。(5)狭义的课程标准2011年,课程教学组三位教师一起完成了针对中级会计核算与报告课程的课程标准开发项目,产出了三项成果,其中一项就是中级会计核算与报告课程的课程标准。该项目获得2012年院教学成果奖二等奖。根据课程标准,依照八个岗位安排教学学时。这八个岗位都有自己的重点和难点,这里列举的是部分重点,考核也是重点考核(如图8所示)。3.我们怎么教说课中,分为“选用教材及参考资料”、“教学方法及手段”、“课后辅导”、“评价方式”四个部分阐述(框架如图9所示),本文则重点阐释“选用教材及参考资料”,以及“教学方法及手段”。(1)选用教材一直以来,我们不断优选教材,前些年曾经使用过的三部教材,都是依据从资产、负债到所有者权益的传统知识体系编写,不适合目前强调岗位、重视项目的改革思想。现在使用的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财务会计实务》,就是推荐的项目化教材。但该教材部分知识点的讲解(比如票据贴现、企业所得税等知识点)略显欠缺,体系的安排略显粗糙,也有需要改进之处。(2)教学方法及手段关于理论教学的理念、方法及其手段,可以通过一次单元内容的设计来有血有肉地体现:引入项目六“资金岗位核算”任务四“所有者权益”的第一次课作为单元设计内容,展示45分钟的课时应用。目的是让学生理解下述三个概念:所有者权益、实收资本、留存收益(具体如图10和图11所示)。上述两图展示了课堂上教师设置“情景”,并设计“问题引导”来引导学生思考,实现互动学习的过程。随着这个“综合案例”的进展,引导学生实现书本理论回归到市井生活的想象、感性认知到抽象理论的转变,事半功倍,举一反三,实现启发教学。课堂最后五分钟用来总结或者讨论引申话题。该单元内容的设计,运用了“问题引导型互动教学法”、“岗位导向型综合案例分析教学法”及“情景教学法”,充分展示了教师的导演作用并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关于实践操作的方法及其手段,主要是以岗位为载体,通过仿真软件与仿真课堂,达到理论与实践适时对应,体现工学交替,实现理论实践的“零对接”。(3)评价方式说课介绍到一个期末考试试卷时,谈到了我们的做法是“考核重点,考前不划范围”。在平时,我们也是这样操作的。我们始终认为,只有老师真正看重这门课,尊重这门课,学生才有可能认可并投入这门课。

三、说课稿的后期修改雕琢

篇5

关键词:人才培养 基础会计 教学方法

基础会计课程主要介绍了会计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学习本课程应使学生掌握会计基本的记账流程,完成从凭证填制和审核、账簿的登记以及会计报表的编制工作。传统的教学方法割裂了这些知识点之间内在联系,我们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对基础会计教学方法进行改进和创新。

一、《基础会计》课程教学内容设计

(一)依托校内实训基地和校外实训基地,让学生熟练掌握凭证填制和审核、账簿的登记以及会计报表的编制等手工操作技能。

(二)让学生熟练掌握数字和文字的正确书写,掌握珠算、点钞和小键盘录入技能以及会计电算化操作技能。

(三)通过会计基础知识的学习,具备会计从业资格证书的考证能力。

(四)以培养学生的初级会计工作能力为主要教学目标,以学生掌握初级会计岗位所需要的职业能力为出发点,以岗位需求为导向设计课程实践内容,和校企合作单位一起精心设计实训任务,围绕初级会计工作实务进行课堂教学。

二、《基础会计》的教学方法

(一)任务驱动型教学法

任务驱动法是力求以任务驱动,在教学中首先告知学生本次学习内容和目的,然后以某个实例为先导引入任务,进而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例如,在讲《借贷记账法的应用》一节时,先引导学生回忆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包括哪些环节?任务开始时,以班级为单位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让学生结合小组讨论法互相交流,小组之间可以互相辩驳,最后由各组选派代表来分析讲解具体流程。最后由老师进行综合评价,把正确的答案归纳整理到黑板上,包括对小组点评以及对学生的点评。

(二)情景模拟法

模拟逼真的会计工作环境,让学生在会计手工模拟实训室、会计电算化实训室、ERP沙盘实训室的进行模拟实训,学生利用老师提供的真实企业的账务资料,利用提供的账簿资料进行课堂的模拟演练,学生将理论学习的知识运用到实际操作。利用手工实训和会计电算化实训相结合的会计综合实训软件“基础会计实训教学平台”,将学生手工实训的知识运用到网络实训平台,完成相关实训单据以及报表的编制,更加增加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并可随时为自己的操作打分,找出存在问题。

(三)角色扮演法

教师可以先建立一套企业的模拟实训题,把企业的模拟实训题按照企业经营业务进行分解,在此基础上把全班学生按照不同岗位分成若干组,组内设定各种不同的岗位,如出纳、制证、审核、记账、主管等不同会计核算岗位角色,每个学生根据不同的岗位承担不同的职责,而且不同的业务之间组内学生进行角色互换,小组之间进行轮换,学生掌握会计中多种角色的相关技能与思考方法,学生在课堂上互相交流,并与教师展开互动。

(四)案例教学法

基础会计课程每个章节都涉及到各种概念,对于刚刚接触会计知识的学生来说往往很难深刻理解,但是通过案例的引入可以有助于学生的理解。例如某人要创办一个蛋糕店,先要具备哪些条件?先让学生进行思考,教师进行提示:要有资金。那么怎么筹措资金呢?进而引导学生讨论,启发学生资金来源的渠道,一是自己的钱,二是向别人借的钱,前部分形成企业的所有者权益,后一部分形成企业的负债。鼓励学生结合案例可以小组之间讨论,教师进行引领、启发、总结。

三、《基础会计》课程教学方法实施的保障条件

(一)实训实践教学基地的完善

学校应建立专门的会计手工模拟实训室、审计税务实训室、会计电算化模拟实训室、ERP沙盘实训室等。让学生在实训教师的指导下,对财务会计的各项工作岗位进行全程手工模拟及电子化模拟实训。同时找准合作对象,与生产企业、会计师事务所和会计咨询公司进行合作,建立真正意义的校外实习基地,安排学生实习,有效提高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

(二)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

为保证会计实训教学的正常进行和实训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建设具有“双师”素质的专兼结合的教师团队。通过到高校进修、下企业或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师事务所锻炼、参加“双师“培训等方式,培养”双师型“骨干教师。学校要从企业招聘一些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又同时具备教师基本素质的兼职教师担任基础会计课程的教学工作,从而促进学生对该课程的兴趣以及对会计专业的憧憬。

(三)密切关注会计改革动态,编写实训内容丰富的教材

教师在教学中,要密切关注会计相关政策的变动,及时了解企业和市场对会计人才的需求,根据市场的变化以及会计证考试的变化并实时更新教学内容。要在教研室内部认真讨论,确定适合学生程度的精编教材。同时教师也要结合教学实际,积极编写校企合作的自编教材,并聘请企业专家参与教材编写。

(四)采取多元化考评方式

考核方式不应只看重结果,还应注重过程的考核。可以结合平时表现+实训成绩+期末成绩多个维度进行考核。平时表现可以包括作业、考勤、课堂发言、参加小组学习活动及社会实践等。而且在整个考核过程中,还要结合校外企业专家评分、校外实训基地考核和会计从业资格考试相结合的方法,综合评价学生的能力。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必要性;现状;措施

[DOI]10.13939/ki.zgsc.2015.06.124

1 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的必要性

根据财政部颁布的《会计人员继续教育规定》,会计人员继续教育,是对会计人员知识与技能进行更新、补充、拓展和提高,是完善其知识结构,提高其业务能力、职业道德水平和创新能力的教育。随着财政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新准则、新制度的不断出台,新的会计理论不断形成,同时,国家多项经济法律法规也不断更新。为了实现会计改革目标,实现与国际会计的趋同,必须加强会计人员继续教育。

我国会计从业人员多,但总体素质良莠不齐,部分会计人员不遵守国家政策,执业水平不高;部分人员职业道德观念淡薄,许多会计人员在、滥用公款面前认为事不关己而听之任之;有的会计人员在单位负责人的强令、胁迫、指使和授意下,违反财经纪律,编造假账。为了改善此状况,为财务人员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深入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应加强会计人员的思想道德建设,贯彻落实十八届四中全会关于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建设和推进法治中国建设的要求,将会计法律法规贯穿整个会计工作。会计人员继续教育是树立正确职业道德观的有效途径。

2 我国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现状

我国会计人员数量多,学历、职称、工作经历差别大,对继续教育的需求差异巨大。但继续教育培训是全员培训,管理部门粗线条地以初级、中级、高级来划分培训,使得一些继续教育培训的效果不尽如人意,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2.1 培训目标不明确,内容针对性不强

继续教育培训内容主要包括会计理论、政策法规、业务知识、技能训练和职业道德等。从施训者的角度出发,引导会计人员更新知识、拓展技能这一目标比较容易实现,因此,将培训内容定位在每年财政部或税务总局新颁布的一些法律法规和有关制度方面。一旦当年新法律、法规和制度较多,每一项内容只能“蜻蜓点水”。对于绝大多数较低职称的会计人员来说,由于学历、接受新知识的能力以及工作岗位等方面的原因,不可能在短时间内接受大知识量的后续教育。要想将新知识应用到工作中,还必须单独培训。

全员培训很难为每个行业会计人员量身定制培训内容。相对处于不同行业、业务素质参差不齐的参训人员而言,没有对不同层次、不同行业会计人员设定不同的继续教育内容,不能使每位会计人员都能从继续教育中真正学到有益知识,更无法解决会计工作中遇到的热点、难点和焦点问题。一些单位即使有条件自己组织培训,也因为会计人员各方面的差异,使得培训内容针对性不强。

2.2 培训机构能力有限,培训过程不规范

目前,因学习习惯等原因,我国大多数会计人员会选择传统的面授学习这一形式,大部分会计继续教育由各地财政部门负责组织,培训场所和师资队伍的组成由财政部门指定。据调查显示,目前会计人员的培训单位多为会计师事务所和社会办学组织,虽然培训教师多为高校老师或政府工作人员,但与一线业务联系不够紧密,教学中又没有做到理论联系实际、讲求实效和学以致用的原则,没有将重点放在会计人员急需的知识更新、技能补充等方面。

会计人员继续教育考核的内容包括考勤和考试,但在实施过程中,培训机构受牟利驱动,都存在考核不严、搞形式、走过场的问题。对于考勤方面,尽管会计主管部门对会计人员的出勤率做出明确的规定,但由于考勤是由培训机构执行的,缺乏必要的监督机制,在培训过程中,如有学员因学习意识不强或工作太忙而无法确保出勤率时,培训机构都会给予通融。这样并没有真正达到继续教育的根本目的,使继续教育流于形式。

2.3 评价手段和方法不足

会计人员每年完成24学分的培训,一般是连续3天参加面授培训,最后做几道开卷考试题,培训便顺利完成了。根据《会计人员继续教育规定》,继续教育主管部门应加强对会计人员参加继续教育情况的考核,并将考核结果作为评选优秀会计工作者、颁发会计人员荣誉证书的依据之一。会计人员所在单位应当将会计人员参加继续教育情况作为会计人员任职、晋升的依据之一。但是在评价培训效果时,用人单位往往只关注是否参加培训,而不会考核会计人员是否真正学习,至于学习效果,并没有量化的考核体系。参加继续教育实际上与会计人员获得荣誉、晋升几乎没有关系,这种没有压力的状况使得学习达不到预期效果。

3 提升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的建议及对策

3.1 加强会计人员职业道德教育

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的提升,靠几天的培训不能解决,要常抓不懈。财政部门、各单位应重视会计人员职业道德教育,一方面建立健全会计职业道德评价体系,促使会计人员树立“诚信为本,操守为重,坚持准则,不做假账”的道德风尚;另一方面呼吁社会充分发挥监督作用,监督和检查企事业单位对会计准则的执行情况。通过培训,引导会计人员自我教育和继续教育,提高道德自觉和自律能力,增强抵御各种诱惑的能力。会计人员要算好“四笔账”:政治前途账、经济收入账、家庭幸福账、人生自由账,同时要把好“六关”,即权力关、金钱关、纪律关、美色关、家门关和嗜好关。

3.2 丰富继续教育资源,讲求实效

《会计人员继续教育规定》第22条对会计继续教育的师资提出了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基础,有一定的实际工作经验等要求。为提高会计教育教学质量,提高会计教师实际操作能力,可与企业、会计师事务所、审计事务所建立合作关系,选派优秀教师与其一同参与企业的会计审计工作,这样一方面能迅速提高会计教师实际经验,另一方面能大量积累会计从业经验及案例,为将来的会计教学尤其是案例教学提供实践素材。会计教师除了随时掌握新的政策法规,还应掌握这些新知识出台的原因及过程,使会计教学工作始终站在会计改革的前沿,跟得上会计改革的步伐。

会计教学应能够满足学员学习多样化的要求,学员能够根据自己的知识结构和实际工作要求,在多种教学课程中选择适合自己学习的课程,这就要求会计管理部门制定出切合实际的培训规划,可实行分行业分层次的课程设置,按照不同层次、行业和类别,有针对性地设计培训计划,培训内容既有业务知识、会计职业道德、国家出台的会计制度、政策法规等,也应有报税、会计软件、一般办公室自动化软件的实务操作等,每块内容对应相应的学分,列成选课表,参训人员可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不同的施教机构,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点进行学习,只要当年修满24学分,就算完成了当年的会计继续教育,这对于学员来说,既实用又方便。

继续教育面授的时间不限于规定的2~3天,将继续教育在全年开展,会计继续教育管理部门可利用网络远程教育平台及时信息,学员和老师可以随时进行互动,学员在日常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可以随时向老师提出,请老师协助解决。

3.3 管理部门建立会计培训机构评价体系

财政部门要选择有实力、有责任心的培训机构来实施培训,对培训机构的教学场所、师资配备及其他情况实施监督、检查和评估,建立培训机构评价体系。评价体系包括:对培训机构的培训方案的评价,对培训机构在培训过程中的评价,对接受培训的会计人员的培训效果的评价。可对培训机构进行不定期的检查,检查包括授课内容、教师的授课水平、学员出勤率、学员听课情况等。对培训机构的教学质量进行评定,由管理机构和参加培训的会计人员综合打分,采用末尾淘汰制,凡连续3次评价不合格者取消其开展会计继续教育培训资格。

3.4 严格考核,确保培训质量

浙江省现已实行了高、中、初级会计人员分层教学,但中级和初级的考试仍旧采用的是同一考试形式。笔者认为,因知识结构和业务能力的不同,对中级会计人员宜采用开卷考核形式,可采用案例分析的考试方式,考核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考核的知识点侧重于内部控制制度、财务战略等方面。对于初级和初级以下会计人员宜采用闭卷考试形式,考试题目不宜太难,但一定要严肃考场纪律,杜绝相互抄袭的考试现象,这样能一定程度提高继续教育的效果和会计人员的学习自觉性,更落实了会计职业道德教育中的会计诚信教育。

企业作为用人单位,对会计人员的考核更直接有效。企业评价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的效果,应该看其工作中解决问题的能力、工作的熟练程度、职业道德水平及新知识的应用能力等方面是否每年都有提升,把能力的提升作为晋升和评职称的依据,对优秀的会计人员进行奖励,这有助于形成鼓励继续学习的良好机制。

3.5 鼓励自学及参加各种会计类考试,用活用足“视同完成”政策

《浙江省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实施办法》从制度上保证了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的多样性得到落实。参加职称或资格考试、会计知识竞赛、学历教育等方式的学习可视同完成当年的继续教育,鼓励会计人员提高自身综合素质。还可在继续教育课程中增加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前培训的内容,帮助参加培训人员备考和继续教育合二为一。

会计继续教育是我国的一项政策性规定,在加强法治中国,市场经济日益发展,财税体制逐步完善的当下,终身教育已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要逐步建立和完善有利于终身学习的教育制度,将会计人员继续教育法制化、制度化、规范化,以适应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这是一项极富挑战的使命和机遇,只要会计管理部门、会计培训部门、会计人员通力合作,精心组织,科学安排,会计人员的继续教育就能达到预期的效果,为经济建设的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梁红霞.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培训的问题及对策[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09(10).

[2]何志伟.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的现状及对策探讨[J].财务管理,2013(5).

篇7

会计专业具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实用性强的特点,经济法教学应紧密结合这一特点。经济法是高职会计专业学历教育课程,也是助理会计师职称考试课程,虽然名称相同但内容差异巨大,会计初级资格考试侧重会计法律制度、税收法律制度、支付结算法律制度等;而高职会计学历课程则侧重公司法、合同法、知识产权法、票据法等,共有的交集仅有经济法基础、劳动法律制度、税收法律制度等几部分。会计专业强调实践中财会专业技能和法律思维的的综合运用,要求毕业生能运用会计和法律知识、技能解决实际生活中的交叉问题。体现在经济法上就是会计专业与法学技能经验的交叉、融合与渗透,体现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特点。

二、当前高职会计专业经济法教学模式的挑战

(一)缺乏适合高职会计专业的经济法特色教材

高等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的应用型、技能型职业教育,目的是培养面向生产第一线的实用型高级人才。人才培养突出实用性,降低理论性,教材选择至关重要。在安徽首届法学本科经济法教学研讨会综述中,王仁富副教授认为,教材建设是经济法教学的基本工具与手段,现存教材结构体系不一,差异很大,无法适应教学实际需要。本科经济法教学如此,高职会计专业经济法教材问题更突出:使用的教材是本科压缩版本;趣味性不足,操作性不强;缺乏具体实践经验。可以说,具有高职会计专业特色既能满足考证需要又兼具实践性、操作性的应用教材几乎没有。

(二)考证应试效应给教学带来巨大压力

会计专业同学职业目标明确,一年级参加会计从业资格考试,其后参加会计专业初级资格考试。考证驱动大多数同学关注考试内容,在当前两种教材内容存在较大差异情况下,部分同学以考证为第一选择,认为考试就是知识点的背诵和记忆,课堂教学对其没有实用性,进而对课堂教学采取应付态度。除了学习态度,学生学习经济法的时间也是有限的,除去入学军训、毕业实践、再加上学生英语四六级考试等时间,真正用于经济法学习时间很少,加之考证内容与教学内容差巨大,使部分学生干脆放弃课堂学习。学生的困惑是:考试内容不同该如何把握?教师的困惑是:两种考试该如何兼顾?从而最终造成学生学习困惑,教师教学难以兼顾的尴尬境况。

(三)缺少一线体验,教师实践经验缺乏凸显

多数经济法教师是法律专业本科毕业,受过系统法学训练,具有较高法律素养。但会计专业有其特殊性,即使是法学研究生毕业甚至通过司法考试的教师依然感到财会知识和经验的欠缺。法律的生命不在逻辑而在经验,当一个法学问题与财会问题交织在一起时,教师就需要综合运用法学、金融、证券、会计、审计等知识、经验和技能综合解决。经济法教学不是在解决一个单纯法律问题,而是在会计专业背景下,运用会计技能综合解决涉法会计问题。目前,经济法教师继续教育处境也很尴尬。国家级、省级高职高专骨干教师培训中无法律培训项目;律师继续培训中无财经类项目,其他培训更是缺乏针对高职法学教师的培训项目。教师中具有会计师、税务师、企业法律顾问等财经职业证书的不多,具有多年会计、税务、金融、证券、票据实践经验的更少。教师缺乏法律与财会两种职业体验积累,谈不上将两种经验融于一身,更无法灵活运用。不解决上述问题,教师在教学中就会遇到的局限就无法解决,最终影响人才培养质量。

三、高职会计专业《经济法》课程教学模式的构建

(一)以趣味性和操作性为起点,抓好引导关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现实需要一本适宜高职会计专业的经济法教材。“从事教材编写的人员必须具有非法学专业经济法课程的教学经验,对教学过程中教与学的问题有切身感受和把握,从而可以通过教材编写将这些问题努力消除在教材进入课堂之前。”[4]经济法课程内容多、课时有限,一般高职院校为每学期72个学时,而该课程所覆盖的内容涉及民法、商法、证券法、票据法、税法、劳动合同法、仲裁法、企业法、合同法、知识产权法、消费者权益法和产品质量法等内容,在有限时间,要学生完全掌握上述内容是不现实的。而过分强调知识传授,则往往以牺牲课程的趣味性和操作性为代价,使课堂成为输出经济法知识饼干的机器。所以问题的关键在于教师要有相关职业经验,有生活体验,课程内容才是鲜活的,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改变课堂教学模式教师必须付出更大努力,除采取现代教学方法,通过三维动画、动漫等多种教学手段外,更要求师生互动,案例的选取要贴近现实,“原汁原味”来源于生活。比如采用同学自编自演生活中的法律小品,自己动手制作道具、设计台词等,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调动同学参与的积极性,使其由一个被动的听课人转变为一个积极参加者。比如:在劳动合同法这一部分,可以让学生分别扮演老板、劳动者,并以杨白劳与黄世仁的小品形式展出,激发同学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操作性方面,彻底摆脱“纸上谈兵”型的经济法授课模式,强调“与生活接轨”。比如劳动合同法,在教学中可以通过模拟劳资双方对抗,体会证据意识、诉讼时效意识、劳动维权意识等;可以模拟劳资纠纷,体会劳动合同文本如何签订、本地最低工资标准如何、如何防范用人单位单方面解除带来的风险等;通过模拟交税过程,感受申报过程、体会税法的复杂性、强制性,增强纳税人遵从度等。总而言之就是让学生“亲临其境”,通过实际操作和体验,引导学生走近经济法,热爱经济法。

(二)以考证和实践相结合为重点,抓好质量关

从考证角度看,高职会计专业毕业生面临巨大就业压力,用人单位往往要求:三年以上会计工作经验、会计师以上专业技术职称。相对于本科生考研,他们考证的主动性、积极性更强烈,这是其上岗的先决条件。于是很多学生以自学、参加社会辅导班等方式通过助理会计师考试,这种现象如同法学院学生依靠社会培训机构培训通过司法考试一样,其最终的结果是损害课堂教学效用发挥,降低学生对该课堂学习投入度,产生极大负面效应。从实践角度看,高职会计专业学生缺乏实践经验是客观事实,但绝大多数用人单位宁愿采用通过支付劳动报酬的方式直接使用会计人才,而不愿意承担再培养的责任。所以我们必须面对这一客观现实,在教学中要把学生需要掌握的技能和思维,通过工学结合的方式帮助他们加深体验、积累经验。高职教育不再局限于学生掌握多少具体的知识,重要的是让学生掌握社会需求的必要技能和从业经验。但这并不意味着不注重考证,经济法教学要把考证和实践结合起来,既要顺利通过会计考证考试,又要达到掌握实践技能、加深实际工作体验的目的。为此,必须注意以下问题:(1)重视考证而不单纯以考证为唯一目的,不片面追求通过率;(2)强化实践而不忽视考证,把实践建立在学生将来有工作岗位前提之下;(3)在学时上大胆取舍,对票据、税法、劳动合同法等内容结合考证重点突出适当加大学时,对企业法、竞争法等内容可以不失重点地简略带过;(4)注重毕业生回访,针对经济法课程吸收第一手反馈信息,及时改革跟进,促进人才培养质量。

(三)以教师培养和使用为关键,抓好育人关

教学质量好坏直接关系人才培养目标能否实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水平之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素养之优劣。由于高职院校培养的是高级技能型人才,教学过程倡导‘工学结合’模式,这要求高职教师不但要具备知识传授能力,还要掌握专业操作示范技能。”[5]而教学质量又是动态过程,一门课程的教学效果取决于教师知识掌握程度,更取决于教师来自一线的经验体会,以及教师对相关专业领域的驾驭。经济法作为会计专业必修课,对授课教师提出更高要求。教师不仅要懂法律还要熟悉会计,即使取得律师资格“系统学习过法学基础知识,但要成为一名经验丰富的合格律师仍然需要继续接受法律职业教育,才能获得执业所必须具备的基本技能和职业素养。”[6]事实上一名教师精通经济法所有内容的人不多,只是对某一领域更有兴趣或造诣,因此,加强经济法教师的培养和使用显得尤为紧迫。

从培养上说,教师除了具有“双师素质”外,更要求具备“双体验”,即法学和财经实践的双重体验。教育部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指标要求师资队伍结构中,40岁以下教师具有研究生学历、硕士及以上学位比例40%为优秀标准,20%为合格标准。因此,多数高职院校非常重视教师学历,人才引进成为短期内加强师资队伍捷径。事实上,一线实践经验不是学历高低可以取代的,它需要教师花费一定时间去体验。而培养教师的实践经历,需要较长周期和较大财力,即使通过双师基地的培训,依然有“模拟仿真”的因素存在,“双师型”成为“双证书”。因此,“工学结合”必须要求教师从一线实践体验做起,通过与相关机关、企事业单位(如:税务局、会计师事务所、税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证券公司、商业银行等)挂职、交流、互换、转岗等方式,盘活人才资源,在人才的流动中促进经济法教师的合理使用,并能实现与相关单位的互利双赢,最终学生受益,提升育人水平。

篇8

(一)打破了学生惯于依赖的传统法学教学方式

开放教育历经了十几年的发展过程,虽然倡导远程学习为主、教师面授辅导为辅,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依然不高,过分依赖于教师的面授辅导,使得远程教学失去了本来的意义,导致学生知识体系的建立基本依赖于教师的面授辅导。就法学专业课程教学而言,学生只注重考试中考核的重点内容,而并非根据自身的实际去掌握知识点,出现了课堂互动较少、网络教学资源利用率偏低、案例讨论开展效果不理想,学生参与积极性不高等现象。本文作者曾对某电大开放教育法学专科班的17名学生发放调查问卷,进行随堂调研,其调研结果是:依靠教师面授方式进行学习的学员占到了75%,所占比例非常大;积极主动学习的学员为9%;能够有效利用网络资源的学员为11%;能够有效掌握学习资源的学员仅为5%,所占比例最小。因此,我们不难看出:学生学习严重依赖教师的面授环节,被动学习现象十分突出。而慕课的出现和发展,给开放教育法学专业课程教学模式带来了巨大的冲击,打破了学生惯于依赖的传统法学教学方式,实现由教师“主动”变为学生“主动”。慕课首先要求教师负责将课程按照整体结构,分割为若干知识点,并且将这些知识点进行有机衔接和融合,使得这些知识点既相互独立,又相互结合,重难点突出,针对性强;其次要求学生主动学习,摆脱对教师面授这一教学方式的严重依赖,主动选择和利用网络平台和资源,根据自身需要和学习兴趣选择知识点,并依据辅导教师的建议分点、分节、分章的掌握课程,逐步建立起自己的知识结构图,从而进一步提升学习的兴趣以及利用网络资源的能力。

(二)对于法学课程知识体系以及知识点的讲解提出了新的要求

目前,开放教育法学专业的教学模式仍是采取单线程式教学模式,即教师根据法学专业课程的课本和大纲要求,依照顺序从第一章开始进行讲授,知识点的构造是依据章节而来,完全束缚于教材。同时,教师在讲解的时候,一般根据章节所涉及的知识点穿插适当的案例进行辅助教学,从而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了一种惯性思维,即知识的构建是依据教材目录进行,而非根据学生实际需要和掌握能力进行。因此,这种单纯追求知识的完整性,忽略兴趣性和实用性的授课难以与时代同步,往往造成了教学过程枯燥无味,学生被动听课的现状。慕课的出现和发展对于开放教育法学专业课程教学理念和知识讲解提出了新的要求,即陈旧的教学理念应予摒弃,具有现代信息化特征的教学理念应该及时树立。以往法学专业课程教学理念侧重于知识点的分散讲解,知识点的讲解仅仅是蜻蜓点水,案例的分析过分简单,小组讨论也只是形式,这就造成了课堂互动性不强,学习方式单一的现状。因此,开放教育法学专业的课程体系的建立应该是以相对独立又相互衔接的每个知识点组成,课程教学以知识点的讲授为重点,打破章节的限制,做到知识体系和分割知识点的完整统一。而对于学生而言,可以对自身感兴趣的知识点进行选择式学习,但这种选择并非盲目选择,而是自身要制定一个合理化学习安排,并由课程责任教师进行分类指导。以《经济法律基础》一课为例,学生可以根据自身工作实际,选择相关知识点。会计从业人员可以选择“会计法、审计法和统计法”为学习的起始切入点,银行从业人员可以选择“金融法”为切入点,实现因工作而选择学习、因兴趣而选择学习,从而通过对某一部门法的学习全面了解《经济法律基础》一课的课程体系结构和特色。

(三)迫使课程教学方法进行转变

目前,开放教育法学课程的教学方法仍采用面授辅导、网上教学及答疑、视听教学和自主学习相结合等方式[3]。虽然积极倡导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专业基础、工作环境和家庭情况,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业余时间进行个别化自主学习,但效果并不明显,依然停留在以教师教授为主的初级学习阶段。与此同时,教师的授课方法依然是循规蹈矩,且严格按照教材所提供的知识结构进行讲解,仅仅注重知识讲授的完整性,广而不精,缺乏实践性,特色不鲜明,从而影响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导致学生很难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慕课的发展对于开放教育法学专业课程教学方法来说是一次深层次的转变,转变的不仅仅是一种教学方法,更是一种与时俱进的教学理念。慕课对于教师教学方法的要求更为严谨、更为灵活,更符合实践要求。慕课要求教师一是要对整个课程有深层次的掌握,并能根据学习对象的不同,及时对课程体系和内容进行修整、完善,从而引导学生根据兴趣和工作实际进行学习;二是要熟练掌握知识结构,并能实现对知识点的独立分割和统一。教师既要做到能够熟练分割每个知识点,让它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知识块,同时又能根据学生的选择进行有效构建,最终实现将这些相对独立的知识点进行归纳统一,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构筑知识结构图。以《经济法律基础》一课为例,将书中涉及的每个部门法做成一个个独立的知识点,如“专利法”“增值税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知识点进行讲解,并供学生选择,同时又能将这些知识点进行有效衔接,统一于经济法,并能分析彼此之间的联系和区别,使得学生在掌握单一知识点的同时,又能够养成良好的逻辑思维习惯。

(四)促使教师和学员提升实际运用网络课程资源的能力

开放教育法学专业的课程教学方法中虽然非常注重教师和学员对于网络课程资源的运用能力,并且积极鼓励教师进行网络课程资源的建设,但对于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加学生的认同感而言却收效甚微。网络课程资源重复建设较多、精品课程较少、学生参与过程流于形式,因而导致学生利用网络资源学习的有效性大打折扣,学生利用网络课程资源的积极性不高。同时,教师自行制作的网络课程针对性不强,仅是扩散知识点,所以如何因材施教,并让学生自觉自愿地利用网络课程资源进行学习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而慕课的出现正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慕课并非是单纯的网络视频课程[4]。其具有四个特点:一是参与的学生数量规模很大,可以是几百人、几千人乃至几十万人;二是针对性强[5],它是将知识结构进行有效分割,形成一个个相对独立的小知识点,更便于学生进行选择;三是网络教学资源更为丰富,具有立体性和直观性,如三维动画和教学游戏等手段的介入,为学员营造了一种充满乐趣,妙趣横生的学习氛围;四是在线交互学习。这种交互并非仅仅针对课程内容的交流和问答,更是学习经验、学习方法的沟通和借鉴,从而真正能够实现教学相长。利用慕课的网络课程资源作为提升学生学习能力的手段来说是十分有效的,因为学习将不是一种被动的负担,而是一种充满乐趣的享受。以《经济法律基础》一课为例,可以将有“有限责任公司的设立条件”这一知识点设计为一种小游戏,将每个设立条件设计成为一个个游戏障碍,以增强学生参与的乐趣,做到寓教于乐,使学生在游戏中掌握相关知识。

二、慕课对开放教育法学专业课程教学模式的启示

(一)教学方式由学生“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

开放教育的发展过程中,教学方式的改革尤为重要,而慕课的出现及其发展速度的迅猛对于开放教育法学专业课程教学方式而言,既带来了冲击又提供了启示。慕课的教学方式中突出学生选择学习的重要性,即学生自主、有效学习为主,教师作为辅导为辅。因此法学专业课程的教学方式应由学生“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具体应包含以下三个方面的转变:(1)打破传统的惯性学习思维模式和教学方式。目前,法学专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知识的获得主要途径就是教师的讲授,对于教师面授的依赖程度较高,从而遏制了自身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因此打破这一惯性学习思维模式非常重要。与此同时,教师的教学方式也应变按章节讲授为主为以讲授相对独立的小知识点为主,增强小知识点的适用性和趣味性,同时兼顾整个知识体系的全面、系统性。本文作者认为可以将每个知识点以小案例分析的形式呈现,学生通过对案例的分析和学习,进而达到对知识点的掌握。(2)在教师有效的辅助下,由学生自主选择知识点。慕课的教学方式促使开放教育法学专业课程教学方式的转变和改革。较之以前,这种教学方式的改变对于教师的要求更为严格、更为全面,要求教师不但要熟练掌握每个知识点,还能做到分割的每个小知识点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衔接,既有实践性又有理论性。学生根据每个小知识点进行选择性学习,但这种选择并非是盲目的选择,而是根据课程体系结构,并在教师的有效指导下进行。学生可以根据自身工作的实际和兴趣,有选择地对小知识点进行学习,然后对于其他知识点的学习可以通过对已学知识点进行类推和比较,从而提高学习的兴趣。以《经济法律基础》一课为例,可以先让学生有针对性地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知识点,如选择“房地产法律制度”一章中的“商品房预售条件”这个小知识点作为全面学习和掌握房地产法律制度的突破口,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进而增强学习的乐趣和动力。(3)根据知识点之间的衔接和逻辑关系,学生构建自己的知识结构图。学生通过对知识点的选择性学习,可以全面提升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并在教师的指导下,由浅入深、有效衔接,最终实现对于课程内容的全面掌握。之所以借鉴慕课的教学方式主要的目的还是为了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促使其形成自己的知识结构图,通过以点带面的方式,最终达到对知识的整体把握。以《经济法律基础》一课为例,通过对于“竞争法律制度”中若干知识点的学习,可以进一步了解《反不正当竞争法》的内容和原则,最终可以达到对经济法概念以及调整对象的掌握。

(二)重点加强对知识点的梳理与讲解

目前,电大开放教育法学专业课程教学模式虽引入了微课程、M-Learning等教学方式,但从根本上来说,仍不能提升学员学习的自觉性和自主性,究其原因为知识结构设计和学生实际掌握之间存在矛盾。以教材规定的章、节为设计知识点的蓝本,因其不具有发散性和针对性,故难以引起学生的共鸣。慕课的出现则带来了新的启示,在开放教育法学专业课程教学中,应重点加强对知识点的梳理与讲解。具体体现为以下三点:(1)打破教材章节的设计限制,结合知识体系结构,将授课内容分割成小知识点。以分散而又独立的小知识点讲授为重点无疑是对授课教师提出了挑战,但对于知识结构的构建却能进一步加深和强化。并且每个小知识点都要能够彼此相通,让学生可以举一反三。以《经济法律基础》一课为例,在讲授“无效民事行为”内容时可以和“无效合同”的内容结合在一起,并可以延伸到“无效”的相关内容,从而使学生可以掌握得更深入。(2)在分割相对独立的小知识点的同时,还要突出适时性,能够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提供借鉴。开放教育法学专业的授课对象多是成人,这些学生分布在社会各个行业,因此需求各有不同,所以在设计知识点的时候,教师一定要注意针对性和选择性。以《经济法律基础》一课为例,在讲授“有限责任公司设立条件中要求要有公司名称”这一知识点中,可以重点讲授公司名称由哪几部分组成、如何设计、如何避免侵权等内容,这样可以给学生“实战”的感觉,增强其学习的乐趣。(3)知识点的梳理和讲授必须符合知识体系的完整性要求,既要突出“个性”又要兼顾“共性”。教师在设计知识点的时候,要注意能够将每个重点知识点能够有效衔接,能够确保知识的完整性,避免学生学习的片面性,突出个性,兼顾共性。以《经济法律基础》一课为例,要牢牢抓住经济法是主要调整经济管理关系和经营协调关系这条主线,无论是《税法》还是《反不正当竞争法》等相关内容都要遵循和体现这一主线。

(三)实现教与学的多线程模式

慕课要求教师对知识的掌握必须全面、深入,做到能够收放自如、游刃有余。而开放教育法学专业的课程教学却仍是遵循单线程的教学模式,即从教材第一节讲到最后一节,故无法满足学生学习的个性化要求,更无法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因此实现教与学的多线程模式十分重要。多线程的教与学模式主要体现为:(1)根据知识体系,理清知识结构间的逻辑顺序,梳理出知识点之间的逻辑关系。知识点的划分并非是杂乱无章、随心所欲,而是根据知识结构、教学需要以及彼此间的逻辑联系而相对产生。因此,设计知识结构剖析网络模型图,就是为了规范知识点的设立。所有的知识点均是这个网络模型图的线条,既有教学线条又有学习线条,彼此之间相互融合,相互借鉴。(2)根据知识点衔接的逻辑性,将授课内容首先分割为若干模块,然后继续分割成每个小知识点,并指导学生进行有效选择。教师指导学生选择知识点的过程就是教学相长的过程。学生根据自身需求选择知识点,并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根据教师建议,厘清知识点之间的逻辑性和完整性,结合自身学习体会,及时将相关信息反馈给辅导教师;教师根据学生的反馈可以及时调整知识点在设计中的不足,并逐步改进,从而实现教与学的多线程模式。

(四)利用优质网络教学资源,同时结合学员实际

篇9

关键词 会计教学 教学理念 教学评价 学生考核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1 我国会计本科教育观念存在的问题

关于会计专业本科教育存在的问题,已经有很多学者进行了研究,也取得了相当的成果。本文着重于从学生得视角出发,对学生所关注的会计本科教育问题进行研究探讨。

第一,会计类专业的本科教育存在着相对严重的供需脱节问题。从我国近些年来人才市场的统计数据来看,目前高校培养的会计人才与社会需求明显矛盾:高级财会人员极度匮乏,而初级会计人员则是供大于求。而出现这种情况一方面是因为当前会计这个热门专业的盲目开设,原本一些无财经类学科的院校都纷纷开设会计专业,造成这种供求失衡的状况。另一方面我国高校的会计本科教育培养出大量的初级财会人才,而且存在着所学与所用脱节的问题,而企事业单位所需要的具有一定实际操作经验的高级财会人员却是难觅踪影,对于报考会计专业的本科生来说存在着相当大的就业压力。

第二,会计类专业的本科教育存在目标不明确的问题。首先,在大部分开设会计专业的高校中,会计类专业的本科教育目标定位于培养“账房”。教学围绕着如何做账进行。然而对于毕业后进入会计行业的学生来讲,他们的目标不仅仅是会做账,通过从业资格考试或者注会之类的资格认证。他们需要的是一种会计思维,一种终身学习的能力。在我国的现行制度下,我国的企业会计准则、政府以及非盈利组织的会计准则近些年来一直处于变动当中,当前会计本科教育灌输给学生会计准则,而不是锻炼学生主动思考准则背后蕴含的道理,那么学生毕业走向社会,他们将无法适应会计准则的修订和变化。其次,对于财会专业和非财会专业的学生,会计的本科教育没有明显差别。然而两类学生对于会计学有着显著差异。例如,二者的知识准备、思维模式、学习动机、未来的就业方向以及职业选择。由上可知,我国高校会计的本科教育教学目标在针对社会需求和目标人群方面亟需改进。

第三,会计类专业的本科教育教学模式存在问题。首先,我国很多高校的会计专业教材大同小异,从而很多专业老师都是在因“材”施教而不是因材施教。另外,很多教材编写实际上偏重于资格认证考试的培训,没有分清学历教育和资格教育。教材应该着重传授学科思想,侧重其背后的道理解说,而不是列举知识点供学生记忆应付考试。其次,传统的会计课堂教学上授课教师更多的是对现行会计准则进行列举,并使用实际操作的例子进行阐释。这种枯燥的授课模式会很快磨灭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再次,目前我国会计本科教育实践环节落后。实践教学条件落后于实际的社会操作,而且所谓的会计实习基地形同虚设。

2 发达国家会计本科教育的特点

(1)会计本科教育目标明确。美国会计教育改革委员会(AECC)发表的《会计教育目标》中明确指出:“高校会计教学的目的在于培养他们未来成为一个专业人员应有的素质,会计教育应该教会学生如何学习,打好终身学习的基础”。在英美国家会计的本科教育目的是培养学生能够成为职业会计师的基础,而不是毕业后以职业会计师的身份步入社会。毕业生如果想要成为职业会计师还需要继续学习。高等学校提供的会计本科教育应该培养学生获得并保持职业会计师资格的学习能力,“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2)会计本科教育注重能力。英国是会计职业的发源地,其会计教育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在英国,高(下转第158页)(上接第131页)校的会计教育各有特点,然而其共同点是都比较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英国的会计本科教育通常和ACCA紧密相关,学生所学内容也与ACCA挂钩,并根据ACCA的变化而调整,会计本科毕业生可免试ACCA8~12门课程(共14门)。与此同时很多英国高校还开设了特色“三明治”课程,也就是在学生在校课程学习中穿插相关的会计工作,时间为一年。通过这一年的工作,学生不仅在实践中更好地把握会计接纳,且是学生接触到社会,从而毕业后就业更加容易。

(3)会计本科教育评估注重考察学生能力。英美国家中,大学课程的评估包括期末考试和平时成绩两部分。平时成绩占到30%~50%,期末考试占50%~70%。期末考试中所考内容多为综合性主观题,注重考察学生的分析和逻辑能力,并能够灵活运用专业知识。在国外的大学里,对于学生的评估会按照成绩分级并标明在毕业证书上。

3 我国会计本科教育观念的再思考

(1)正确定位会计本科教育的目标,改变教育观念。会计学专业培养的是学生的理性思维而不是报账能力,财务管理专业培养的是学生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理财思维而不是理财技巧,审计专业培养的是学生在现代资本市场条件下的审计思维而不是审计机器。在会计本科教育中,教授操作技巧必不可少,然而培养学生的专业思维能力更显重要。

在知识经济时代,我国会计本科教育应该充分拓宽基础,在强调专业教育的同时,要尽量扩展学生在校期间的专业知识面,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意识。同时,要培养学生的会计思想方法、会计意识和会计精神,形成健康的会计文化思想。

(2)面向学生需求,改革教材模式。我国高校的会计教材应该吸收、借鉴英美会计类专业教材的编写模式,教材内容应该是生动且兼具逻辑性和可读性。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教材可以尝试走国际化路线,引进西方原版教材,或在其原教材编写风格的基础上对西方教材进行改编。这对于提升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有很大的帮助。

(3)加强实践教学,培养实际应用能力。会计教学的实践环节是理论联系实际的客观要求。我们需要在实际教学中加大实践教学在整个教学安排中的比重,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实践环境。

事实证明,会计类专业的学生需要大量的实践才能够灵活掌握专业知识。其出身社会之后的继续学习以及各种资格认证都需要有实践。通过实践教学,可以培养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一些校企合作的实践活动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沟通、社交能力,这对于他们的职业生涯有着很大的帮助。

(4)完善教育评价体系,多样化措施并举。首先要多种评价方式并举。平时测试和期末考试相结合,避免以单一考试评定成绩,在评价体系中增加课堂讨论,论文,实习表现,案例分析等,这些均可作为学生期末评价体系中的重要部分,这些举措都可以真实反映学生对于专业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能力。其次是要完善期末考试制度。本科会计的期末考试应当着重于考察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不是死记硬背的能力,考核多以主观题模式为主,而不是以具有标准答案的客观题为主,还要突出重难点,增加综合性主观题目数量并适当提高难度,这将有利于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学习效果评估。

基金项目:天津市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研究计划(编号C05-1102)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会计职业意识 会计职业道德 高职会计

0 引言

近年来国家对职业技术人才的需要增加,这些人才大都由高职院校培养,会计职业教育又是高职院校的重要部分,这些会计专业的学生在步入社会后许多人从事具体的会计工作,但有的人由于抵制不了诱惑,违反法律法规,给单位和国家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甚至成为阶下囚。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重要的一方面是学生缺乏应有的会计职业意识。下面就会计专业职业意识谈几点看法。

1 高职会计专业职业意识的内容

高职会计职业意识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会计职业资质,即从事会计工作的基本素质和能力要求,是被社会认同的证明,是进入会计领域的通行证,如一般会计人员必须有会计从业资格证,会计师事务所最好有注册会计师证、注册审计师证等。这方面学校都做得很好,如我校就要求在校生都要参加会计从业资格证的考试,甚至要求80%的学生要在毕业前拿到初级会计资格证。

二是会计职业道德,是从事会计行业的人员所遵循的、与会计职业活动相适应的行为规范。只要有经济活动,就会涉及会计职业,涉及到会计职业道德,它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会计职业道德的核心是“诚信”。诚信教育的最佳时机就是从业人员的启蒙教育阶段,即在校的学习阶段,学生应熟悉和掌握会计职业道德规范,并将其内化为个体道德。

三是培养会计职业道德情感,帮助和引导树立高尚的会计职业道德观念。是指热爱会计工作,敬重会计职业。只有这种情感才能坚持诚实守信,客观公正,依法理财;才能不断学习和提高自律能力,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会计的专业性和技术性日趋复杂,一名合格的会计人员应使自己的知识不断更新。会计职业道德和会计职业情感是相互作用的,遵守会计职业道德客观要求会计人员熟悉和掌握相关的法律法规,不断学习提高会计职业技能。会计人员不熟悉准则、没有娴熟的会计技能,再好的道德品行,如何遵循准则、坚持准则,做到客观公正?

2 高职会计专业职业意识培养的重要性

会计人员在处理相关经济事项时,都面临法律、职业道德规范的考虑,会计人员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到财经法规的执行。中国会计学会课题组就国家、社会公众利益与单位利益发生冲突时,会计人员该如何处理这一问题,曾对一千多名在岗会计人员进行了问卷调查,有16.87%的会计人员认为应当坚持原则,有61.27%的会计人员认为应当按单位负责人意见办,同时做好会计上的“技术处理”,有21.86%的会计人员认为应直接按单位负责人的意见办。此调查结果从总体上揭示了我国当前由于会计人员职业意识缺失的严重程度。 在校就读会计专业的学生是会计人员的预备军,在学校的学习阶段就是会计职业意识的初步形成阶段,因此学校教育是会计职业意识教育的重要环节,是会计岗前教育的重要场所,对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意识水平的高低起着基础性的作用。而目前我国的高校没有把会计职业意识的培养尤其是会计职业道德和会计职业道德情感摆在应有的位置,导致整个社会会计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意识呈现下降的趋势,这也是导致会计核算失实、会计造假和审计舞弊层出不穷的根源之一。高职院校的学生基础薄弱,自学能力差,那么对于高职会计专业学生的职业意识培养显得尤为重要。

3 高职会计专业职业意识培养的途径

3.1 重视会计专业新生的入学专业教育。

第一时间将会计职业意识渗透到学生的头脑,使他们正确认识会计专业,热爱会计专业,敬重会计职业。短暂的三年学校生活,帮助他们做一个如何尽快拿到会计职业资质的规划,为以后的职业意识培养作好铺垫。

3.2 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让学生掌握过硬的本领。

会计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要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最好的办法是让学生到单位从事具体的会计核算工作,但由于会计工作的特殊性,一般单位不愿意接受会计专业学生实习,学院大力开展实训实验,仿真单位经济业务的实际处理流程,让学生担任不同的会计角色,在处理不同的经济业务过程中,不仅使其提高技能,还能体验会计的工作内容和责任。

3.3 开设专门的会计职业道德课程。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的职业意识教育几乎是一片空白,学院应开设《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等相关课程,应纳入会计专业的考核体系。使学生系统地掌握会计职业道德的原则与规范,树立高尚的会计职业道德意识,坚定会计职业道德的信念,此门课程也是会计从业资格证的必考科目,有助于学生取得相应证书。

3.4 采用灵活的教学方式。

有关法规、道德的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感觉枯燥,效果不是很好。在教学过程中应以案例为主,采用多媒体教学。学院可以组织老师系统编写有关会计职业道德的案例。通过剖析典型案例,探寻违法人员人生蜕变的实质,警示学生在会计岗位要抵御诱惑,坚守会计职业道德规范。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进一步拓宽教学模式,采用“理论课—案例教学—专家讲座—社会调查实践”的方式,目的在于培养学生高尚的职业意识,外显为诚信的道德行为。

3.5 贯穿于专业课的教学过程中,发掘职业意识教育与专业传授的结合点。

在专业课的传授当中,应时时注意把社会融入课堂,选取现实中的关于财务会计的案例,发掘知识点中所蕴藏的会计职业道德。以案说法,采取生动形象的教学方法将职业道德有机地渗透到知识的传授中去。如在《财务会计》中,当面对复杂多变和不确定性的会计事项时,尤其是需要会计人员进行职业判断时,不仅要从技术层面,还要从道德层面进行剖析,从不同的价值观,不同的利益点出发,产生不同的职业判断,不同的会计处理方法,导致不同的经济后果。在《审计》课中,要做一名审计人,必须要有高度的责任心,可通过对审计舞弊案例引导、讨论让学生认识到用良好的职业意识约束自己,做到客观独立,公正廉洁。

参考文献

[1]陈美荣.高职会计职业道德教育之我见[J].中国成人教育2007(5).

[2]杨照方,刘宝贞.构建我国高校会计职业道德体系的设想[J].科教文汇200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