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企业审计建议范文
时间:2023-06-21 09:43:3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国有企业审计建议,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本文通过对国有企业内部控制审计的现状、方法及内容的分析,提出了完善国有企业内部控制审计的建议。
《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指引》中规定:内部控制审计是指会计师事务所接受委托,对特定基准日内部控制设计与运行的有效性进行审计。本文所指的国有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是指会计师事务所接受委托,对国有企业特定基准日内部控制设计与运行的有效性进行的审计。国有企业作为整个国民经济的支柱,不仅数量众多,规模较大,关系国民经济命脉,还在国民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要推动内部控制审计工作的发展,在国有企业内实施内部控制审计是一个重要步骤。
一、国有企业内部控制审计的方法与内容。
(一)国有企业内部控制审计的方法。目前,国际上对内部控制的审计方法主要有三种:内部控制模糊评价法、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法以及自上而下审计法。
内部控制模糊评价法的原理是把模糊数学的综合评价模型应用于内部控制活动的评价中。它通过建立科学的内部控制活动因素集,然后分配这些内部控制点的权重,对这些内部控制点分别进行评价,最后利用模糊矩阵对其进行内部控制活动的综合评价,得出评价结果。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法是指公司定期或不定期地对自己及所属子公司的内部控制系统进行评价,评价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及其实施的效率效果,以期能更好地实现内部控制的目标。
我国五部委联合的《内部控制配套指引》中的审计指引要求注册会计师应当按照自上而下的方法实施审计工作。自上而下的方法是注册会计师识别风险、选择拟测试控制的基本思路。就是要求审计师首先将注意力集中于公司层面的控制,然后是重大账户,最后关注过程中、交易或应用层次的具体控制。在实施国有企业内部控制审计工作时,常用的方法主要有询问适当人员、观察经营活动、检查相关文件、穿行测试和重新执行等方法。但是询问本身并不足以获取充分、适当的证据,应结合其他内部控制审计方法一并进行。
(二)国有企业内部控制审计的内容。国有企业内部控制审计的基本内容就是要对国有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和健全性进行评价。有效性是指企业的内部控制的设计和执行是否有效;健全性是指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全面、完整。从现代内部控制的构成要素来看,国有企业内部控制审计应主要包括:审查与评价控制环境;审查与评价风险评估过程;审查与评价控制活动;审查与评价信息与沟通;审查与评价内部监督等内容。
1.审查与评价国有企业的控制环境。控制环境是内部控制体系的基础,是有效实施内部控制的保障,控制环境设定了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基调,影响员工对内部控制的认识和态度,控制环境的优劣直接决定着企业的各项控制措施能否执行及执行的效果。国有企业有其特殊的控制环境,具有规模大、产权结构复杂、主体多元化、布局分散化等特点,这些控制环境对国有企业内部控制影响是巨大的,主要包括治理结构、组织架构、人力资源管理、文化论文" target="_blank">企业文化等。因此,注册会计师在审计过程中,应该把握国有企业控制环境的特点,以确定控制环境的审计重点。
2.审查与评价国有企业的风险评估过程。风险评估是企业及时识别、系统分析经营活动中与实现内部控制目标相关的风险,合理确定风险应对策略的过程,是风险管理的基础。我国推行国有企业改革已有30多年的历史,在这一过程中,国有企业的监管和经营环境会产生变化,国有企业也会进行重组,生产过程中也会运用新的技术,国资委、财政部、证监会也会颁布针对国有企业的相关规定等等,这些情况均会带来风险。注册会计师在审查和评价国有企业的风险评估过程时,就必须针对国有企业的这些情况,检查国有企业是否建立了相关的风险评估程序。
3.审查与评价国有企业的控制活动。控制活动是确保管理层关于风险应对方案得以贯彻执行的政策和程序,控制活动存在于公司所有级别的分支机构和职能部门,包括授权、批准、报告、内部审计、经营业绩评价和资产保全措施等活动。国有企业大部分是大中型企业,具有财务决策多层次化、关联交易经常化、经营多元化、主体多元化等特点,因此注册会计师在审查与评价国有企业的控制活动时,应重点关注对控股子公司、关联交易、重大投资、对外担保以及募集资金使用等活动的内部控制。
4.审查与评价国有企业的信息与沟通。信息与沟通是指公司经营管理所需的信息被识别、获取并以一定形式及时传递,以便员工履行职责。信息与沟通是企业应对情况改变、保证控制有效的“神经系统”,关键是保证信息真实与沟通及时。国有企业大部分是大中型企业,其不仅具有规模大、业务复杂的特点,还需接受国资委、证监会、银监会等机构的监督和检查,因此,注册会计师在审查和评价国有企业的信息与沟通时,需要关注其会计记录是否实行电算化,是否存在管理层篡改会计信息的情况,企业内部各部门是否能够有效沟通,是否按照证监会等部门的要求及时进行信息披露等。
5.审查与评价国有企业的内部监督活动。内部监督是指企业评价内部控制在一段时间内运行有效性的过程,该过程包括及时评价控制的设计和运行,以及根据情况的变化采取必要的纠正措施。内部审计部门是进行企业内部监督活动的主要部门,而目前国有企业的内部审计普遍存在机构独立性差、内审人员的综合素质不高、企业领导对内审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等问题,因此,注册会计师在审查和评价国有企业的内部监督活动时,应重点关注内部审计部门是否发挥了其应有的作用。
二、完善国有企业内部控制审计的建议。
由于我国内部控制审计尚处于起步阶段,发展时间较短,许多方面还不成熟,因此在实施内部控制审计时,应当参照以下建议进一步完善国有企业的内部控制审计。
(一)借鉴国外先进的内部控制审计经验。美国2002年颁布的《萨班斯法案》要求建立上市公司会计监管委员会(简称PCAOB),并要求美国的上市公司必须实施财务报表与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双重审计。该法案经过近十年的发展已日趋完善。加拿大、日本等国家也已经仿效美国开始实施类似的制度,欧盟的大部分成员国也修改了相关的法律法规,加强内部控制的信息披露。我国内部控制审计尚处于起步阶段,在实施国有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时,可以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进一步完善相关规定。
(二)成立专门的内部控制审计机构。美国要求内部控制审计的主体是由专门机构认证的独立审计师,而我国尚未成立专门的内部控制审计机构,也就无法由专门的机构进行认证,所以还是由注册会计师在对企业的财务报表进行审计的同时对内部控制进行审计;并且注册会计师长期进行审计业务,相对其他人员来说,具备更专业的知识及技能。但是当内部控制审计发展到一定阶段,要完善国有企业内部控制审计,甚至是所有企业的内部控制审计,还是应该成立专门的内部控制审计机构。
(三)提高审计人员的专业判断能力。审计人员的专业判断能力直接影响到内部控制审计的效果。由于内部控制涉及到公司的财务、人事、生产、经营、技术、质量、信息系统等多个方面控制管理,审计人员在执行内部控制审计时需要全方面了解公司的相关情况,根据被评价单位的具体情况设计评价方案、执行控制测试、与管理层沟通、出具审计报告。这一过程要求审计人员要有较强的专业判断能力,应拥有在充分了解内部控制基础上,合理评价和全盘把握内部控制的能力,并能够为公司内部控制提出具有建设性的意见。
篇2
关键词:内部审计;慈溪;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F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8-0-02
国有企业内部审计是加强企业内部管理的“管家婆”,是国有企业内部控制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企业领导决策和民众监督的“眼睛”。加强国有企业内部审计对于规范企业财务收支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等方面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国有企业开展内部审计的重要性
(一)有助于完善内部控制体系。内部控制体系是在企业内部建立并实施的对各项经济活动进行系统监督和调整的制约机制,是现代国有企业制度必不可少的内容,国有企业内部审计则是内部控制体系的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内部控制的一种特殊形式。内部审计与内部控制之间相互依存:内部审计是内部控制的组成要素之一,其职能是对其余的内部控制要素的再控制;内部控制又是内部审计的直接对象,通过内部审计的检查和评价不断促进内部控制的健全与完善。国有企业内部审计主要是运用各种手段和方法测试企业内部控制系统的充分性、遵循性、有效性,发现经营管理中的薄弱环节和漏洞,评价控制系统的健全性和有效性,从而保证企业经营目标的实现。
(二)有助于企业实现良好的内部治理。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要求,国有企业实行规范的公司制改革,建立起有效制衡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内部审计是正确处理企业利益相关方关系、完善公司治理的重要保证,是推动国有企业转变经营机制、依法经营、规范管理、增强市场竞争力、实现健康快速发展的重要手段。内部审计作为国有企业公司治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既可以发挥其作为评估人的作用,又可以发挥其作为决策顾问的作用。内部审计通过对公司财务、经营、管理等治理状况进行审查和评价,并将评估结果向管理层、审计委员会和董事会报告,可以促使企业相关部门采取措施纠正违规行为,从而保证公司治理的质量和力度;同时通过参加风险环境分析,就风险识别、风险控制等决策问题提出专业支持意见和解决方案,帮助国资委、管理层及时判断与控制重要风险,实现国有企业经营目标,进而实现公司良好治理。
(三)有助于强化对资金的风险管理。内部审计的建议更加强调风险规避、风险转移和风险控制,通过有效的风险管理提高组织整体管理的效率和效果。国有企业内部审计可以帮助国有企业及时识别和防范风险,通过咨询服务的方式,协助公司建立健全风险管理过程,同时,内部审计部门可积极持续地参与风险管理过程,检查、评价风险管理过程的充分性和有效性,对风险管理过程进行协调,从而增强企业适应环境和防范风险的能力,实现经营目标。
二、基层国有企业内部审计机制运行现状探析
近年来,基层国有企业纷纷转制,真正意义上的国有企业也越来越少,但涉及民生和政府融资性国有企业仍广泛存在,如交通运输、水利水务、粮食收储等国有企业,当下这些国有企业内部审计如何运作,对企业治理发挥“免疫系统”作用如何呢?笔者以慈溪市国有企业为例,截至2011年底,慈溪现有市属国有企业48家(其中7家属集团型企业),出资人均为慈溪市国资办,行政管理分别隶属于23个主管局,本次重点对4个主管局下属的25家国有企业进行发放表格和问卷调查。经调查,截至2011年末25家市属国有企业注册资本总额85004.59万元,总资产合计1771752.26万元。
目前为止48家企业中相当部分企业未设立内部审计机构,仅有数家企业设有兼职的内部审计机构,有个别主管局对下属企业开展过内部审计。本次调查发现的问题主要有:
(一)现行政策法规制约了国有企业内部审计发展
1.内部审计法制建设滞后。我国至今还没有一部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相关法律。目前我省可遵照执行的相关规定有2003年5月起施行的《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浙江省于2009年6月起施行的《浙江省内部审计工作规定》以及2003年6月内部审计协会的《内部审计准则》,上述规定及准则因其法律地位等诸多因素缺乏强制性、条款内容的操作性不强、应当建立内部审计机构的单位重点不够突出等原因,影响了内部审计的开展。
2.内部审计的指导与监督机制建设滞后。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第二十九条规定:“依法属于审计机关审计监督对象的单位,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建立健全内部审计制度;其内部审计工作应当接受审计机关的业务指导和监督。”《审计法》颁布已有18年,但国家审计机关至今还没有指导和监督内部审计工作的机构和人员,目前依靠各级内部审计协会对各内审组织开展一些指导和服务工作。而内审协会作为自立组织要推动政府部门、国有企业等单位建立健全内部审计组织和开展内部审计监督活动也不切实际,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国内部审计的发展。
(二)基层国有企业内部审计运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篇3
[关键词]国有企业;内部审计;独立性;保障机制
内部审计是通过对组织内部业务和控制进度的独立评价,对组织是否遵守公认的程序方针,是否违背相关的标准,是否科学合理地利用有效资源,是否实现组织预定目标等方面进行判断的方法,由此可见对国有企业的内部审计,既是对其经营活动的有效监督,又是保障其经营效益不断提升的重要途径,其独立性至关重要。
1国有企业内部独立审计的发展现状
内部审计的独立性主要通过国有企业内部审计机构和参与审计工作的人员两方面体现,其要求内部审计机构按照国家相关法律规定设置,并能够通过全面有效的审计工作规避国有企业发展过程中可能面临的风险。参与审计工作的人员不仅要具有全面熟练的审计技能,而且要有正确的思想,良好的工作作风,将国家的利益至于个人利益之上的觉悟。但现阶段大部分国有企业在机构设置、人员结构方面并不能满足内部审计独立性机制的要求,大部分国有企业的内部审计机构隶属于财务部门或监管部门,使其独立性无法得到保证,审计的权威性受到威胁。如果参与审计的员工受权限范围的限制,在审计的过程中就不能全面获取审计相关数据,审计工作的全面性、科学性、独立性都会受到严重的冲击。结合现阶段内部审计独立性较差的国有企业现状可以发现,其独立性无法得到全面保证主要是因为现阶段国有企业审计部门在经济方面的独立性较差,审计工作开展所需要的物资会受到财务等相关部门、公司领导等多方面的约束,致使其开展过程中必须结合相关制约因素进行,所以独立性较差。另外,国有企业在开展内部审计工作的过程中缺乏科学有效的工作计划也是其独立性缺失的重要原因,审计工作的开展不得不因为其他职能部门的实际需要而不断地发生调整,加大其审计效果与预期不符的可能。某些审计查出问题的整改和追责往往还会顾及和碍于相关部门的关系,流于形式,导致部分问题屡查屡犯,审计处理处罚力度不大,不能很好地发挥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和权威性。除此之外,缺少科学合理的审计工作程序也限制了其独立性,这主要受参与审计工作的人员专业技能、整体素养不达标的影响。
2加强国有企业内部审计独立性保障机制的建议
2.1从思想上认识到国有企业内部审计独立性的重要性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市场竞争逐渐激烈,国有企业要在市场中占有优势,必须保持内部审计的独立性,这对其持久发展至关重要,所以通过有效的宣传、教育等措施,使国有企业相关领导认识到内部审计独立性的重要性。另外,在国有企业内部必须对审计相关人员给予充分的尊重,为国有企业内部审计公平、公正的实现提供良好的环境,从而不断减少审计过程中的违规、违章现象。
2.2建立健全国有企业内部审计独立性相关组织
首先,在国有企业内部通过激发相关负责人的责任意识,使国有企业内部规章制度受到足够的重视,在其不断健全的过程中,使国有企业内部职能部门在日常工作中有章可循,为国有企业内部审计独立性实施营造整体良好氛围。其次,对国有企业内部审计部门不断进行优化设置,现阶段通常将国有企业内部审计组织构成划分为3种情况:一种是处于董事长和各职能部门之间,具有较强独立性的组织构成;一种是处于总经理与各职能部门之间,也具有一定独立性的组织构成;另一种是处于总会计师或主管财务的副总经理之下,与其他职能部门同等级,独立性较弱的组织构成。我国国有企业应结合自身状况,通过不断地组织优化其内部审计的组织构成,使之向前两种形式发展。再次,尽可能保证国有企业内部审计和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变化保持一致,国家及部分监管部门自身具有监督市场经济发展的职能,并要结合经济的发展变化程度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以保证经济体制的持续稳定发展,其中包括对国有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规范,例如国有企业内部审计机构的设置标准、审计人员需要具备的综合素质等,如果国有企业内部审计与法律法规保持高度一致,其独立性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得到保证。另外,还要不断提升国有企业内部审计相关人员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因为内部审计人员的专业技能对内部审计的独立性产生直接的影响。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包括其在经济方面的独立,即与内部审计相关的物资,如薪金、福利的独立控制;心理和技能方面的独立,这要求对国有企业内部审计人员的专业技能展开定期、有效的培训,使其在技能上、心理上具有全面完成审计工作的准备,进而在实际落实审计工作的过程中保持公平公正,这是提升国有企业内部审计独立性最直接有效的措施。
3结语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发现,现阶段国有企业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制约,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影响了国有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管理水平的提高,所以国有企业应结合其发展状况,对自身内部审计相关方面进行改进,进而提升其内部审计的独立性,保证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持续平稳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1]李晓洋.湖南省烟草公司内部审计独立性保障机制研究[D].长沙:湖南大学,2011.
[2]刘朋.企业会计行为主体独立性及评价指标体系研究[D].天津:天津财经大学,2013.
篇4
1.文献综述
以往的实证研究中,考虑到审计质量难以直接度量,许多学者选择用以下4个指标对其进行间接衡量: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程度、非标意见的比例、审计收费的高低以及会计盈余价值相关性,其中被广泛运用的是盈余管理程度指标。国外许多研究学者认为审计质量对盈余管理行为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陈信元、董普等则通过各自的研究发现,由于审计限制盈余管理的作用是随审计质量的变动而变动,已审财务报告中的盈余管理程度可以反映出审计质量的高低。因此本文选取盈余管理程度来间接地衡量外部审计质量。国外许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研究了审计质量的影响因素。其中:DeAngelo认为虽然审计师都具备行业认可的专业技能,但上市公司财务报告的审计质量与会计事务所规模仍有一定的联系。他指出审计师以其提供的特定服务获取客户准租,拥有较多客户的大型会计事务所一旦不能准确识别财务报告信息漏洞则面临的经济损失较大,因而会提供较高的审计质量。Lennox研究了非审计服务与审计质量之间的关系。他发现在英国威尔士陷入财务困境的公司更倾向于较早地披露非审计服务的费用,会计事务所规模、董事持股比例及非审计费用与信息披露时间无显著关系,这些结论对以往学者关于积极披露非审计服务费用与审计质量之间呈显著的正相关的观点提出了疑问。
同时有证据显示非审计服务费用信息的披露与审计质量仅有微弱的正相关,这也预示着会计事务所非审计服务并不会降低审计质量。Mansi等对会计事务所特征(审计质量和审计任期)与公司负债融资成本以及审计质量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他们发现投资者认为审计任期较长不但不会损害审计质量,相反会提高审计质量。Chan和Wu则发现会计事务所合并之后,审计质量会提高。作者运用会计事务所合并的相关数据证明了会计事务所合并会减少会计师向特定客户妥协的诱因,进而提高独立性;同时还通过对选定的配对样本进行回归分析的方法,得出了会计事务所合并提高审计质量的结论。同时国内也有许多学者对审计质量的影响因素进行了深入研究,成果颇丰。其中李平依据我国资本市场的现状,回顾以往国内相关的文献,总结出审计质量主要受以下三方面因素的影响:会计事务所、公司治理结构、资本市场环境。其中,会计师事务所特征对审计质量的影响是国内学者的主要研究对象,其具体表现在事务所的规模、品牌声誉、非审计服务、审计任期、审计费用、市场占有率以及审计人员的专业素质等方面。在会计事务所规模与审计质量之间关系的研究上,漆江娜等许多学者认为,大型会计师事务所由于管理完善、会对员工进行专业后续培训、且对某客户的经济依赖程度低,因而会有较高的审计质量。
而刘成立却认为我国会计师事务所规模变大主要是通过政策性主导的群体性合并,审计质量并没有真正得到提高。为此,有学者针对会计事务所合并对审计质量的影响进行了深入研究。这其中张俊生和曾亚敏通过实证研究发现,与Chan和Wu类似,事务所合并未对客户企业的可控应计数量产生显著性影响,但会显著降低客户企业正可控应计(调增收入)的概率,且会显著提高可控应计对股票收益、下期盈余与下期经营性现金流量的解释力,而且能降低客户企业盈余管理(以微盈利作为表征量)的概率。但从整体而言,事务所合并有助于提高客户企业财务报告信息质量。这也间接支持了漆江娜等的说法,即大型会计事务所具有较高的审计质量。为了消弭分歧,本文采用未经过合并的“四大”①作为大型会计事务所的替代变量,其他均为小型会计事务所。
然而,国内很少有学者在研究审计质量问题时考虑到政府因素的影响。不能忽视的是,我国最初成立资本市场的目的就是使国有企业顺利完成改制、脱困,因而在很多方面都会有政府干预的痕迹。另外,对于我国众多企业而言,成功上市是其经营的重要战略目标之一,随着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上市资格正在逐渐成为一种稀缺资源。为了使本地公司跨过审计这道门槛顺利实现上市,地方政府会强烈地干预外部审计过程,因而会影响到审计师对执业风险的判断,最终影响到外部审计质量。因此曹志文等指出未来的审计质量问题的相关研究不能忽视政府关系以及政府作用这一因素。国有企业所有权归中央或地方政府所有,且国有企业又是政府对市场经济进行宏观调控的重要途径,故在研究审计质量问题时可以根据企业所有权这一变量来衡量政府因素的影响。由此本文在进行大型会计事务所审计质量的研究时考虑到了企业所有权的影响,并提出了大型会计事务所对国有企业和非国有企业盈余管理程度的影响可能具有差异性的假设。本文主要贡献有三点:(1)中国情境下,由于不同所有权性质企业的会计盈余操纵需求不同,本文在以往审计质量与盈余管理研究的基础上考虑了企业所有权的影响,对以后的审计质量与盈余管理研究有一定的理论借鉴意义,即在研究审计质量与盈余管理问题时需要控制企业所有权这一变量。(2)考虑到新会计准则实施于2007年,属于样本研究区间,本文进行了额外检验验证了其对研究假设的影响,并探讨了新会计准则的实施对不同所有权性质企业盈余管理程度影响的差异。(3)本文在一定程度上为企业的会计事务所选择指明了方向,也为投资者评判财务报告信息质量提供了间接的评判依据。
2.研究假设
自1990年代初国企改革走公司化道路以来,政府出于社会与政治目的,一直保持着国有上市公司CEO的任命权。
数据显示,1993~1997年期间国有上市公司CEO中28%都是通过政府任命的。国有企业的经营目的更多的是为国家分配社会资源这一政治和社会目的服务,而非国有企业的经营目的就是公司价值最大化,这一点显然不同。同时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的非国有企业的薪酬激励体系对经理人的会计盈余行为激励明显,而承担双重责任的国有企业的政治与薪酬并存的激励体系使国有企业经理人对会计盈余数字不敏感,会计盈余行为的动机也会较弱。由于政府因素的存在,国有企业与非国有企业因其所有制性质不同,关系、破产风险也不同,非国有企业无法获得足够的政府支持,资金压力较大,增发和配股的需求强烈,加之,非国有企业经理人的薪酬对会计盈余数字很敏感,为了薪酬进行盈余管理的动机较强,因而非国有企业盈余管理动机与国有企业相比较强。假设1:相对于国有企业,非国有企业管理者的盈余管理动机较强。
会计事务所提供的审计服务能够抑制企业的盈余管理行为,进而提高财务报告的信息质量。随着管理者盈余管理动机的不断增强,外部审计抑制盈余管理的效果也更加显著,审计质量显得就越高。也即是说管理者盈余管理动机越强,作为公司治理机制的一项管控措施,外部审计价值就显得更为重要。本文认为由于国有企业本身的会计盈余操纵需求较小,盈余管理程度低,外部审计对国有企业盈余管理程度的影响可能并不显著,而对非国有企业则不然。这就使国有企业的盈余管理受抑制效果与会计事务所规模无关,而高质量的外部审计作为一项管控措施在非国有企业中效果可能更为显著,即大型会计事务所的审计服务与小型会计事务所相比对盈余管理的抑制效果更为显著。假设2:从抑制盈余管理效果上看,在非国有企业中大型会计事务所的审计质量显著高于小型会计事务所,而在国有企业中两者之间无显著差异。
样本选取和描述性统计
1.样本选取本文首先从CSMAR数据库中选取沪深股市A股市场2001~2009年所有企业作为研究样本,并根据实际控制人的类型,划分为国有企业(包含国有单位经营企业、国有独资企业、国有控股企业三种),非国有企业(包含集体企业、非国有企业、外资独资企业、中外合资企业、自然人控股企业和其他性质企业)。在样本选取上,为了尽量使各数据之间的相关关系符合逻辑,从而顺利进行回归分析,本文遵循以下选择标准:剔除外资控股企业、乡镇企业以及实际控制人无法明确的企业;考虑到会计数据的不同含义,剔除了金融保险类企业;为了消除极端值的影响,本文还剔除了关键数据1%的极端值样本。最后得到了符合条件的11377家上市公司样本,这些样本按照分年度依次为2001年1023家,2002年1096家,2003年1163家,2004年1216家,2005年1300家,2006年1292家,2007年1341家,2008年1436家,2009年1510家,具体行业分布如表1。上市公司财务及相关数据主要来源于CSMAR数据库,个股的风险评价系数则来源于锐思数据库,并参照了中国证监会网站((www.csrc.gov.cn))公布的上市公司年度报告,以补充已选定样本中的重点缺失数据。
2.描述性统计本部分对各主要研究变量进行了描述性统计分析,统计指标见表2。从表2中的数据来看,2001~2009年间样本的可操纵性应计利润绝对值(︱DA︱)的平均数为0.2566,中位数为0.1449,标准差为0.5278;样本中国有企业占绝大部分,比例约为70%,由四大审计的上市公司约占5.3%。本文样本的可操纵性应计利润的绝对值的均值显著高于Chen等[18]的样本均值(0.094),但与蔡斌峰的样本均值较为接近。这可能是因为本文的样本区间选取的是2001~2009年,而非2001~2004年,期间我国的资本市场制度发生的重大变化以及新会计准则体系的建立都可能对企业盈余管理程度造成影响。从其他指标来看,上市公司样本最大股东持股比例(Owner)的平均数接近40%,这符合中国资本市场上市公司股权高度集中的特色;上市公司样本中2.6%选择发行外资股,低于以往研究,这里可能是由于只考虑发行B股而未考虑发行H股的原因;独立董事比例约为31.4%;从绩效指标以及面临的市场风险统计指标来看,上市公司样本在财务经营上是正常的。
研究设计
刘峰和王兵认为,被广为采用的分行业估计并采用线下项目前总应计额作为因变量估计特征参数的基本Jones模型可能存在着对于任意应计额的计算偏差。同时,他们发现,在我国证券市场中,修正的Jones现金流模型最能有效地揭示盈余管理。于是本文采用这一模型估计上市公司的可操纵在计算总应计利润时,以往的研究中资产负债表法比现金流量表法更常用。但是Collins和Hribar认为当有些样本公司存在收购兼并、非持续性项目、外币转换等情况时,用资产负债表法计算总应计利润不如现金流量表法好。因为在这些情况下,资产负债表法会将这些特别情况产生的应计利润包括在总应计利润中,并影响到所要计算的可操纵性应计利润,最终会使实证研究的结果产生误差。因此在计算总应计利润时,本文选择了现金流量表法。在模型(1)和(2)中,因变量为盈余管理指标可操纵应计利润的绝对值(︱DA︱),SOE为国有企业虚拟变量,如上市公司样本为国有企业,则取值为1,反之为0;Big4为四大虚拟变量,如果审计师为四大,则取值为1,反之为0;SOE*Big4为国有企业与四大交互虚拟变量,如果上市公司样本为国有企业且审计师为四大,则取值为1,其他情况均为0。Control为控制变量,参考Francis和Wang、Chen等、蔡春等的模型,控制变量包括公司当年的系统性风险(Beta),数据来源于锐思数据库;公司注册地的市场化指数(Geo),数据来源于樊纲等2011年度统计报告;公司当年的经营活动现金流(AdjCFO),为了使模型平稳,采用的是调整后数据;公司的资产负债率(Lev),即公司年末的负债总额同资产总额的比率;公司的规模(Size),采用公司当年年初的股东权益市值自然对数度量;公司当年的净资产收益率水平是否在6%~7%之间的虚拟变量(Six-seven),如果公司当年的净资产收益率水平在6%~7%之间,则取值为1,反之为0;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Owner);交叉上市虚拟变量(Crosslist),如果上市公司样本发行外资股(B股),则取值为1,反之为0;独立董事比例(Inder);亏损虚拟变量(ST/PT),上市公司样本连续两年以上亏损,则取值为1,反之为0。Fixed—effects为固定效应,本文控制了年度和行业固定效应。
检验结果
1.单变量分析
表3分两部分列出了国有企业/非国有企业的两组样本以及四大/非四大两组样本可操纵性应计利润的平均数和中位数以及它们之间的差异,并对差异进行了t检验和Wilcox-on双样本检验。其中第一部分的结果表明国有企业的可操纵性应计利润绝对值(︱DA︱)的平均数和中位数与非国有企业有显著差异,国有企业的可操纵性应计利润绝对值显著低于非国有企业。国有企业的可操纵性应计利润绝对值的平均数(中位数)为0.2453(0.1412),非国有企业的可操纵性应计利润绝对值的平均数(中位数)为0.2851(0.1456),非国有企业的可操纵性应计利润的绝对值的平均数(中位数)高出国有企业0.0398(0.0044),p值显示两者在1%显著性水平下具有显著差异。因此从单变量分析角度来看,不考虑线下项目情况时,国有企业的盈余管理程度显著低于非国有企业。第二部分的单变量分析结果显示四大审计下的企业的可操纵性应计利润绝对值(︱DA︱)的平均数(中位数)与非四大审计下的企业无显著差异。这并不代表四大的审计质量与非四大无差异,可能是因为样本中国有企业占绝大部分(69.9%),四大/非四大对企业盈余管理的影响更多地是表现在对国有企业的盈余管理程度的影响,加之上述理论分析显示国有企业具有较低的盈余管理动机,因而四大/非四大对其盈余管理程度的影响较小,故四大/非四大两组样本可操纵性应计利润的平均数和中位数之间无显著差异。
上述两部分的单变量分析只考虑了单个因素的影响,结论仅是推测。为了提高结论的真实性和严谨性,本文在多变量回归部分控制了其他因素的影响,对上述结论进行了再验证(表4)。
2.多变量分析
在多变量分析部分,本文首先用检验模型(1)、(2)对单变量分析结果进行了再验证(表4)。从回归结果1看,国有企业虚拟变量的回归系数显著小于零,也就是在考虑到其他影响因素时,经外部审计之后国有企业的可操纵性应计利润绝对值低于非国有企业0.0274,且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显著;回归结果2显示在不考虑企业所有权时,四大与非四大审计下的企业可操纵性应计利润并无显著差异。这证明了单变量分析结果是正确的,即不考虑线下项目情况时,经外部审计之后国有企业的盈余管理程度显著低于非国有企业。
额外检验———新会计准则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影响
2006年2月,财政部新的会计准则和审计准则体系,并于2007年开始在上市公司中正式实施。许多学者也纷纷对新会计准则对盈余管理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其中沈烈、张西萍经过对新准则体系进行冷静且仔细、全面而深入的研究、分析,认为:在新准则体系下,盈余管理可借用的空间有消有长,但总体上消大于长。龙月娥通过选取中国沪深两市上市公司在新企业会计准则实施前后三年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检验,发现:企业的盈余管理行为在新准则实施后的第一年得到了有效的抑制,但在以后年度出现反转,基本回到新会计准则实施前的水平。柴斌峰利用2005~2008年间持续经营的民营上市公司的数据,经过检验证实了新会计准则提高了民营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程度的假设。但尚未发现有文献研究新会计准则实施后国有企业的盈余管理程度是否仍低于非国有企业以及新会计准则对不同所有权性质企业盈余管理程度影响的差异。为此,本文在检验模型1的基础上添加了新会计准则虚拟变量(Line),如果上市公司样本为2007年新会计准则实施之后则为1,反之为0;并继续运用Differenceindifferences的分析方法,选择新会计准则与国有企业交互作用的虚拟变量(SOE*Line)来探究新会计准则对不同所有权企业盈余管理程度影响的差异;同时考虑到新会计准则对不同行业的影响不同,控制了行业的固定效应,之后进行了实证检验(模型如下,具体结果见表6)。为了直观地分析新会计准则对盈余管理的影响如何受到企业所有权的影响,仍选择Differenceindifferences分析矩阵来探讨检验模型4的OLS回归结果(如表7)。同上,在检验模型4中,控制变量的回归系数是固定的,因而在比较新会计准则对国有企业和非国有企业盈余管理程度影响的差异时只考虑常数项和主要解释变量的回归系数即可。从上述回归结果可以看出,新会计准则实施后国有企业的盈余管理程度仍显著低于非国有企业。
另外,新会计准则实施后非国有企业的盈余管理程度显著增加,而国有企业的盈余管理程度并没有显著变化。这说明新会计准则的实施使非国有企业可借用的盈余管理的空间增加了,盈余管理程度也随之增大了,但对国有企业的盈余管理程度没有影响。这是由于非国有企业与国有企业本就面临不同的融资压力,非国有企业具有更强的融资约束,且不易获得贷款,再加上金融危机的影响,其盈余管理动机会更强,因此它更倾向于借用新会计准则带来的新增盈余管理空间。
然而,φ3不显著,说明新会计准则实施后非国有企业盈余管理的增量变化与国有企业无显著差异。这意味着新会计准则的实施对企业可借用的盈余管理空间的影响有限,虽然非国有企业的盈余管理程度在新会计准则实施后有显著变化,但变化量较小。从其他控制变量来看,回归结果基本同上。然而,四大虚拟变量回归系数变得不显著,原因在于未考虑四大与国有企业的交互作用,上市公司样本中国有企业数占大部分;独立董事比例与企业盈余管理程度呈显著负相关,这与以往的研究相同,董事会的独立性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识别企业的盈余管理行为。
结论与建议
1.结论
本文采用双重差分模型从国有企业和非国有企业盈余管理角度探讨了会计事务所规模对上市公司审计质量的影响。通过分析,本文得出以下结论:
(1)由于所有权性质的不同,非国有企业内部管理层面临着较大的融资压力,盈余激励更为明显,因而会有更强的盈余管理动机。
(2)从抑制盈余管理角度来讲,大型会计事务所的审计质量在非国有企业中显著高于小型会计事务所,而在国有企业中两者之间无差异。
(3)新会计准则实施后,国有企业的盈余管理程度仍显著低于非国有企业;国有企业的盈余管理程度无显著变化,非国有企业的盈余管理程度显著增加,但是国有企业与非国有企业盈余管理程度在新会计准则实施前后的增量变化无显著差异,这说明新会计准则的实施对企业盈余管理空间的影响非常有限。
2.建议
外部审计作为监督上市公司财务报告的重要手段,一直为公司本身、投资者及证券市场监管者所看重。为了提高财务报告信息质量、规范审计市场秩序及提高效率,建议做以下几点改良:
(1)从盈余管理角度来说,非国有企业具有较强的盈余管理动机,建议其聘请具有较高审计质量的大型会计事务所来消除外界对其财务报告信息质量的质疑;而就国有企业而言,大型会计事务所和小型会计事务所的审计服务在抑制其盈余管理行为上效果无差异,建议其选择小型会计事务所以降低企业运营成本,提高经营效率。
篇5
内部控制的目标是合理保证企业经营管理的合法合规、资产的安全、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真实完整、提高经营效率和效果、促进企业实现发展战略。内部控制审计对于内部控制是一种再控制行为,可以了解企业内部控制的建立是否科学、完整,运行是否有效,能否及时发现和防止舞弊行为,为内部控制目标的实现提供合理保证。
我国国有企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不仅数量众多,规模较大,而且关系国家经济命脉。在国有企业实施内部控制审计,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这不仅有利于国有企业加快完善内部控制体系,更有利于增强企业竞争力。
一、加强国有企业内部控制审计的必要性。
1.有效实施内部控制的保证。美国从2002年开始逐步强化对企业内部控制的建设与监管,最具代表性的是2002年美国总统布什签发的《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提出了对企业内部控制有效性进行自我评价,并聘请注册会计师对自我评价报告进行审计的强制要求,并按照上市公司的类型和规模分类逐步推进,强化对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的监管。一家有投资价值的企业不仅需要有良好的经营业绩和发展前景,还必须拥有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在某种程度上内部控制失效比经营业绩下滑所面临的风险更大,重大的内部控制缺陷可能将给企业带来致命的危害,如中航油和中信泰富等典型案例。
2.规避企业经营风险的要求。我国企业经营环境所面临的另一种变化就是,商品经营已经进入微利时代。以钢铁行业为例,根据中国钢铁工业协会的调查,2009年大中型钢厂全年销售利润率仅为2.55%。微利时代的到来促使许多中国企业开拓新的经营领域,寻求新的经营方式———资本经营。但是,资本经营较传统的商品经营更加充满风险。德隆事件、格林柯尔事件等一系列失败案例的曝光,无不显示出企业内部控制的重要性与紧迫性。再加之经济的全球化,企业所面临的风险更加复杂。如何规避和控制这些风险,最重要的是建立和实施内部控制制度,并对内部控制的实施效果进行审计。
3.提高企业管理水平的要求。内部控制是衡量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标志,是管理现代化的必然产物。从严管理企业,实现管理创新,使传统的管理模式向现代企业管理过渡,加强内部控制制度是企业实现管理现代化的科学方法。实施内部控制审计是提升企业竞争力的有效途径。目前,我国企业的发展越来越受到市场的制约。
买方市场已经初步形成,市场竞争越发激烈。市场更偏重于高质量、多品种、名牌、低成本、规模经济的企业和产品,这就迫使企业不得不苦练“内功”,即重视自身管理水平的提高,通过控制成本费用,提高管理水平,确保企业经营目标的实现。
二、实施国有企业内部控制审计的建议。
我国国有企业内部控制审计尚处于起步阶段,实施时间较短。依据《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及《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指引》,借鉴国外及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审计经验,对国有企业实施内部控制审计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成立独立的内部控制审计机构。针对国有企业内部审计机构独立性不强的现状,应该在最高决策和执行机构下直接设置内部审计机构,并由其提名或任命具体负责人,以保证内部审计机构的独立性和权威性;同时,应遵循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和《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指引》等规范要求,合理规范审计内容与审计程序,及时发现企业内部控制和内部管理中的薄弱环节,有针对性地提出健全企业内部控制的意见。
2.明确内部控制审计的方法与内容。我国《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中的审计指引要求注册会计师应按照自上而下的方法实施审计工作,即要求审计师首先将注意力集中于公司层面的控制,然后是重大账户,最后关注过程中、交易或应用层次的具体控制。在实施国有企业内部控制审计工作时,常用的方法主要有询问适当人员、观察经营活动、检查相关文件、穿行测试和重新执行等方法。但是询问本身并不足以获取充分、适当的证据,应结合其他内部控制审计方法一并进行。
按照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的规定,可以从内部控制五要素方面进行国有企业内部控制审计,具体审计内容包括:一是控制环境审计。主要包括治理结构、组织架构、人力资源管理、文化论文"target="_blank">企业文化等。注册会计师应把握国有企业规模大、产权结构复杂、投资主体多元化、布局分散化等控制环境的特点,以确定控制环境的审计重点。二是风险评估审计。内部审计师及注册会计师必须针对国有企业所处行业涉及的影响其战略目标实现的内外不利因素进行详细分析,评估其可能给企业造成的经济损失或影响,并审查国有企业是否建立了相关的风险评估机制。三是控制活动审计。注册会计师应重点关注对控股子公司、关联交易、重大投资、对外担保以及募集资金使用等活动的内部控制。四是信息与沟通审计。注册会计师要关注企业会计记录是否实行电算化,企业内部各部门是否能够有效沟通,是否按照证监会等部门的要求及时进行信息披露等。五是监督审计。注册会计师应重点关注内部审计部门是否发挥了其应有的作用。
篇6
一、国有企业的风险和风险管理
国有企业的风险大致可以归纳为决策风险、经营风险、生产风险、财务风险、其他风险五大类。
决策风险是最大的风险。上至国家对企业的决策,下到企业内部对某一个项目的决策,都会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产生很大的。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我国建设了一大批以分散、进山、钻洞为特征的“三线企业”,其中,部分企业给国家造成了巨大的浪费和损失,给职工及其后代造成了难以克服的困难,至今无法消除,就是典型的决策失误案例。
经营风险主要表现在市场环境、产品结构、签订合同、合同纠纷的处理等方面。国有船舶企业绝大部分是外向型企业,在国际化市场经济条件下,建造一条新船,动辄千万、几千万美圆,再加上市场竞争激烈,有的企业“饥不择食”,经营风险可想而知。例如:某企业由于前期经营、合同评审出现,被外商钻了空子,船东花费1.6万吨级散货船的钱,得到了2万吨级集装箱船(同吨级集装箱船造价比散货船高)。合同为2+2条,企业巨额亏损,逐步走向衰败。
生产风险集中在生产准备和制造过程。船舶企业属于技术密集、劳动力密集、安全生产风险大的企业类型,设计方案、生产组织、物资采购、质量管理、安全生产等方面都存在着各种风险。
财务风险主要表现在财务制度、资金运作、成本控制、汇率风险等方面。其中,资金链条的断裂是最大的财务风险,经常导致企业的破产。
其他风险包括管理制度、监督体系、人员素质等多个方面的风险,当然也包括内部审计风险。在人才管理风险方面,我们可以举个例子:由于国有船舶企业的收入与其他同类企业相比,有比较大的差距,某企业去年出现了较多的技术人才、生产、管理骨干“跳槽”,严重影响生产经营,后采取有效措施才得以扭转。
风险管理因风险而生。风险管理包括风险识别、评估、控制等,就是要认识有那些风险,风险程度有多大,如何把风险控制在最低程度。但是,风险并不等同于危害,有时甚至可以从风险中获得机遇。去年,澄西船厂成功修复了8万吨级“宾夕法尼亚”轮,这是一条已被国际航运界“判处死刑”,当废钢铁出售的船。凭着实力,敢冒风险,“起死回生”,一举成功。此后,企业的定单纷至沓来、名声大震。
对国有企业实际存在的各种风险,国家、上级公司和企业内部都比较重视。新的企业财务制度规定的8项准备金,就是国家防范财务风险的实际措施;船舶集团公司对下属企业的风险管理下达了一系列文件,并经常通报风险案例,警示各企业;澄西船厂的风险管理除管理制度外,还规定了集体决策、民主管理、加强监督等具体措施。内部审计监督就是其中很重要的方面。
二、内部审计在风险管理中的责任
国有企业的内部审计的内容,已经从单纯的财务收支审计,逐步向以财务收支审计为基础,经济责任审计、经济效益审计、比质比价审计、管理控制审计等方面的同步发展转变。风险管理审计就是管理控制审计中的一项重要审计种类。内部审计的目的正从保证资产安全为主向资产增值为主转变。内部审计的责任是:不仅要当好国有资产安全的“警察”,而且要当好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参谋”和“顾问”。
企业的风险是客观存在的事实,风险管理必然成为应对风险的必由之路。作为企业管理监督控制的内部审计部门,通过风险管理审计对风险管理进行监督,应该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也是义不容辞的责任。国家审计部门已下达了一些风险管理内部审计方面的文件,我们应该坚决有效地贯彻执行。
进行风险管理内部审计,首先应该找准自己的位置,才能明确自己的责任。我认为:企业的风险管理是一个大系统,涉及到企业的管理体制、生产经营、技术质量、人员素质、市场环境、监督体系等方方面面。风险管理审计仅仅是这个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所以,应该做“一个子系统”应该做的工作,承担 “一个子系统”应该承担的责任。工作要到位,但不要越位。而这些工作职责和工作责任是企业内部的管理制度需要明确规定的,当然,内部审计管理制度的规定应该符合国家审计部门的政策和要求。
风险管理内部审计的责任就是要对企业的风险管理体系进行有效的再监督。按照“全面监督,突出重点”的原则,监督的重点是风险管理方面的各项管理制度和工作程序,以及这些管理制度和工作程序的实际运行情况和效果。通过和整个系统的协调一致,达到协调增效的目的。
例如,澄西船厂每年的物资采购量高达10亿元以上,不但存在供货周期、产品质量、产品价格方面的风险,而且在“物欲无所不在,利诱无孔不入” 的社会环境中,随时都有可能产生腐败风险。从1997年起,工厂就将这方面的风险管理监督责任明确交给了审计部门。几年来,通过有效的管理控制和监督措施,收到了比较好的效果。
谈到责任,根据我们的实践经验和教训,风险管理审计应该承担的责任是“有限责任”,而不是“无限责任”,这是规避审计风险的重要原则。例如,物资采购比质比价审计的责任主要是制度和程序监督,重要物资采购的“参与”和“介入”。但是,“参与”不可“代替”,“介入”不可包办,审计程序不要离开监督责任。
三、内部审计在企业风险管理中的作用
内部审计在风险管理中的作用就是对企业的风险管理体系、管理制度及运作过程进行评价和有效监督,协助企业改进风险管理的控制措施和管理,达到提高运作效率和增加价值的目的。具体作用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第一,对风险管理体系的审计监督。包括企业是否已经建立了风险管理体系;已经建立的风险管理体系是否涵盖了企业的决策、经营、生产、财务等主要风险方面;风险管理体系是否在涵盖的几个方面正常运行;风险管理体系是否发挥了应有的作用等。从的情况来看,不少企业内部对风险管理的认识在提高,但是还没有形成比较系统完整的风险管理体系和监督体系,这是很值得关注的。
第二,对企业风险管理体系管理制度的审计监督。这是重点监督的,因为没有好的管理制度,所谓风险管理形同虚设。这些管理制度既包括总体管理制度,也包括各个分系统的管理制度,内容应该切实有效,利于执行。例如:船舶经营风险管理的管理制度应该包括:前期询价、报价;技术、质量、工期论证;合同评审;集体决策;合同签订;生产过程中的物资涨价、增加工程、质量处理等;合同纠纷的处理;货款清收;售后服务等许多内容。
第三,对企业风险管理体系运作过程进行评价和有效的审计监督。这是一项工作量比较大的事情,在审计人员比较少的情况下,不可能面面俱到,只能“全面监督,突出重点”,而且不同时期的工作重点也不一样。必须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例如,在企业投入大量资金进行技术改造的时候,应重点加强这些建设工程的审计监督。再如,造船的成本中70%左右是物资采购和对外协作,应将比质比价审计作为经常性的重点审计监督内容等等。
第四,企业风险管理体系审计监督中发现的问题进行及时和,提出审计建议,作为高层领导改进风险管理的意见,为企业的风险管理做出实实在在的贡献。例如,我们在比质比价审计建议中提出,审计的重点应该放在事前和事中监督。一旦风险对企业造成了大的危害,我们进行事后审计,只能是经验教训,处理责任人,已经产生的重大损失一般无法挽回。这也是风险管理审计不同于财务收支审计的地方。澄西船厂有个采购员,收受供货商贿赂7万多元,被判刑。但是,因为他抬高物价使企业蒙受的几百万元经济损失再也无法挽回。所以,近几年我们的比质比价审计一直把重点放在事前、事中对物资质量和采购价格的控制上,因为一旦签订合同,双方都必须执行。
第五,为了发挥内部审计在风险管理中的作用,风险管理审计大体要有调查了解、分析评估、提出建议、监督控制四个步骤和做法。
调查了解是风险管理审计的基础。应该包括对企业整个风险管理体系的调查了解;重点项目的深入了解;查账;市场调查等。
分析评估就是要分析有没有风险,属于什么风险;对风险的可能产生的危害有多大,以及如何防范风险进行实事求是的评估。
提出建议主要是针对如何防范风险提出审计建议。使企业在抓住机遇、减少风险中取得快速和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及效益。
监督控制分体系和制度监督、具体项目的监督两个部分。风险管理审计涉及事前、事中、事后审计监督。根据风险管理的特殊性,重点是事前和事中的审计监督,要切实做到有序有控。
四、风险管理审计对内审人员的素质要求
国有企业的风险管理审计还处于初级阶段,内部审计人员也有一个适应过程。开展风险管理审计,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要切实做好风险管理审计工作,应该说对审计人员的素质要求是比较高的。风险管理审计不同于财务收支审计,根据风险管理的特点,涉及的知识面比较多,除素质外,业务上需要财务知识以外的更多的东西,需要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财力和精力,否则,难以胜任。
篇7
【关键词】经济审计 问题 对策
随着科技的进步与全球经济的飞速发展,残酷的市场环境使企业之间的竞争加剧,尤其是我国的国有企业,面临着巨大的挑战。自1999年我国开始推行经济审计以来,经过多年的发展与完善,经济审计已经在企业的管理工作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它可以有效地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以及达到预防腐败的效果。因此,面临着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加强企业的经济审计,是对企业的管理经营以及未来战略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是企业改革和发展亟需研究和提高的一个重要环节。
一、国有企业经济审计的现状与问题
(一)注重职能监督,弱化评价,未建立有效的预防制度
在我国的企业内部经济审计初期,基本上都是以差错防弊的合理性财务审计为主,监督是经济审计的基本职能,一切审计工作都是围绕监督展开的。监督就是以特定的法律法规和财经纪律为标准,对企业的财务收支明细或其他经济活动进行检查,从而纠错查弊,改善企业的经营和管理,进一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二)领导对审计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审计人员自身业务素质有待提高
我国许多企业对经济审计的理解不到位,对经济审计的重要性认识不够,支持不够,甚至出现心理上排斥经济审计的思想。实际上,许多企业进行经济审计的原因是由于政府的压力,这种非自觉性的经济审计活动是很难取得很好的效果的,很难发挥经济审计的监督职能。另外,审计人员缺乏一定知识和经验的积累,业务素质已经无法满足现代企业的需求,其综合素质都有待进一步提高。
(三)经济审计独立性较差
经济审计的独立性较差是目前企业经济审计中出现的又一个严重问题,失去独立性的企业经济审计不仅不会有任何效果,而且还耗费大量的人力和财力。在实际的经济审计实施过程中,审计人员和被审计人员往往存在较密切的联系,这可能使经济审计仅仅成为一场形式而已,这让经济审计的效果大打折扣。目前国有企业中的经济审计人员一般是由当地的国资委或者上一级的国资委工作人员构成,他们既担任企业的管理者,也扮演着监督者的角色。如果经济审计出现了较为严重的问题,他们也要承担很大一部分责任。因此,经常会出现“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现象,这大大折损了企业经济审计的效果。
(四)经济审计方式单一
目前,我国企业的经济审计方式主要是以走访调查和查看财务报表为主,实际上,这种审计方式很难得到真实的审计效果。一是由于这两种方式都属于事后审计,这时候已经无法弥补之前出现的一些企业决策上的损失;二是由于走访调查以及查看财务报表的有效性是值得质疑的,常常会出现企业为了掩盖一些经营上的问题而出现故意捏造事实的行为,这些行为都严重地影响到了企业经济审计的有效性。
二、加强企业经济审计效果的对策思考
(一)经济审计的模式应与现代企业制度相适应
现代企业制度是一种以完善而又规范的企业法人为主体,以有限责任制度为核心的新型企业制度。要使企业的经济审计真正起到监督经营者资本运营、维护企业资产完整、达到协助管理机构有效地履行自身的职责和责任,首先就必须明确产权主体,建立完善产权监督体系,将企业的经济审计置于产权主体的领导下,代表产权主体的利益进行经济审计的工作,增强企业经济审计的独立性与权威性。
(二)规范企业的经济审计制度,提高审计人员业务素质
企业的经济审计的质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的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和审计规范的完善程度,企业的审计人员满足于现有的知识和经验层次,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已经对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以及道德修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企业必须建立一套健全的经济审计规范制度,可以更好地控制审计质量,有助于约束审计行为,充实审计理论,为外界提供更真实的评判依据。面对不断提高的现代审计要求,企业的审计人员必须注重知识的积累与更新,同时也要对国家相应的法律法规有着很好的了解。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要求企业的审计人员恪守公正、客观、廉洁的原则以及对企业负责的态度,对企业实施经济监督和评价,从本质上提高经济审计的独立性,建立一支具有现代化知识素养和职业道德水准的经济审计队伍。
(三)提升经济审计独立性
对于经济审计独立性差的问题,应该在审计部门成立一个专门的经济审计机构,该机构全面地负责其经济审计工作。这样就改变了国有企业和国资委之间的隶属关系,可以保证审计的独立性。除了在机构设置方面独立以外,在审计人员的配置和管理方面也应加强创新,在审计人员的确定方面可以听取一些专家学者的建议,这样可以在保证专业性的同时进一步提高经济审计的独立性。
(四)完善审计方式
对于审计方式单一的问题,应该从多元化的角度加以解决。客观来看,每一种审计方式都有其优点和缺点,通过多种方式的有效结合就可以实现优缺点的互补,更有利于审计效果的提升。经济审计方式除了目前常用的财务审计和事后审计之外,还可以引进事前审计、事中审计以及非财务审计等方式,这样能够大幅度的提升经济审计的效果,从而达到经济审计的真正目的。
三、结束语
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加速推进以及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企业的经济审计会变得越来越重要,其作用会越来越明显。特别是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市场经济向着多元化的方向不断发展,企业规模迅速膨胀和产权关系日趋复杂,企业亟需建立一套完善的经济审计体系,以加强企业的管理和运营,从而提高企业的综合竞争力。
参考文献:
[1]王春珍. 浅谈企业经济效益审计[J]. 商,2013.
[2]范金波. 国有企业经济审计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对策思考[J]. 经营管理者,2013.
篇8
【关键词】省属国有企业;企业绩效;审计问题;对策
《审计署“十二五”审计工作发展规划》明确提出了要“全面推进绩效审计,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财政资金和公共资源管理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构建和完善绩效审计评价方法体系”。[1]目前我国国有企业绩效审计仅仅停留在通过对财务数据进行简单分析的阶段,尚未形成系统的、切实可行的审计体系。完善和发展绩效审计理论和实务指南,能够督促国有企业更好地履行经济责任和社会责任,实现国有企业各项经济活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
一、国有企业绩效审计状况
我国理论界关于绩效审计的研究始于1982年。1985年中国审计学会在长春举行,标志着绩效审计进入我国审计的范畴。20世纪90年代国有企业审计向内部控制和绩效两个领域扩展。从政府审计来看,我国绩效审计先后经历了经济效益审计、离任审计、承包经营审计、经济责任审计、客观性审计、任期审计等过程,各发展历程均与当时的经济发展和政府要求密切相关。[2]
二、国有企业绩效审计中存在的问题
1、绩效审计意识薄弱
绩效审计在一个国家和地区受重视的程度,意味着这个国家或地区审计发展水平的高低。受传统思想的影响,很多人对绩效审计漠不关心,对什么是绩效审计、绩效审计审什么、如何审?一无所知,有的人认为绩效审计就是资本主义的东西,不适合咱们国家的经济发展状况。甚至还有的人认为,目前我国根本不具备进行绩效审计的条件,没有能力开展绩效审计。因为国内大部分人对绩效审计知之甚少,压根就不知道开展绩效审计对国家、企业的意义何在?因此,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绩效审计的发展。
2、审计法律法规制度不完善
1994年颁布的《审计法》明确规定:“审计机关对国家宪法、法律法规范围的财政财务收支的效益性进行审计监督的职责。”2006年修订后的审计法、财政部、国资委等部门印发的《国有资本金绩效评价规则》、《中央企业综合绩效评价管理暂行办法》,以及2010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实施条例》,明确确定了国有企业绩效审计评价的内容,包括:企业盈利状况、债务状况、资产状况和可持续发展状况等。这些文件的出台,为绩效审计工作的深入开展、规范企业绩效评价行为提供了有利条件。但是未专门提到国企绩效审计方面的具体问题,截至目前,各级国家审计机关对于国企绩效审计到底审什么、怎样审、如何衡量、审出什么问题等都尚不明确,急需一个全面、完整和系统的国企绩效审计的法律法规体系。
3、绩效审计仍偏重于对财务相关指标的审计和分析
从目前国有企业绩效审计的实践来看,绩效审计评价主要采用净利润率、资产负债率、资本保值增值率等常见的财务指标来评价国有企业的经营绩效。很多国有企业对管理绩效的评价尚未开始,即使已经开始,也主要从企业发展战略的确立与执行、经营决策、基础管理、人力资源、行业影响、社会贡献等方面进行定性分析和评判。[3]显然,这种做法已经无法满足各方对受托经营的公共财产经营绩效的了解需求。
4、绩效审计的审计力量缺乏
一方面,相比较而言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国有企业经营战略发生转变,面临的经营更加复杂,绩效审计范围拓宽、内容增多,审计层次提高,目前的审计机关队伍难以胜任。另一方面,绩效审计的特性决定了其所涉及的事项,复杂、多学科知识交叉,需要审计人员进行大量的基础性工作。这些工作技术含量高、专业化程度高,需要一支对审计制度了解、熟悉审计政策并能够运用信息化手段处理审计业务的专业化队伍。
三、完善陕西省属国有企业绩效审计的对策
1、建立和完善绩效审计法律法规体系
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经验,首先要规范绩效审计的概念、标准和实施范围等内容,以指导和推进绩效审计工作。待发展到一定程度,形成完整、翔实的法律法规体系。其次,从本省实际需要出发,进一步明确和规范绩效审计内容、组织形式、审计程序标准、方式方法和报告格式等,制定出可操作的绩效审计实施规则和报告规则,为本省各级审计部门推行国有企业“3E审计”提供实务指导。
2、扩大绩效审计的视角
一是,要从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调整优化结构布局、建立国有资本预算制度等方面入手,着力于推动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二是,通过查找企业经营管理中存在的突出隐患,要改进生产技术、更新机器设备、变更经营模式,提出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意见和建议,增强国有企业的市场竞争力,确保国民经济又快又好地发展。
3、创新绩效审计工作方式
首先,创新绩效审计组织方式。结合国家审计中的多种审计方式,协调各种审计资源和要素,大力加强绩效审计力度,提高绩效审计的效果和影响力。对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中的普遍性、苗头性、倾向性问题,要不断增加专项审计调查的数量,着重分析问题产生的制度、体制、法律、经济结构原因,为国有企业提高绩效营造良好的环境。[4]其次,不断改进绩效审计方法。对于不同领域的国有企业绩效审计的侧重点不同,具体如表1所示。另外,审计人员在审计国有企业的经营状况时,应当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风险评估过程,采用自上而下的风险导向审计方法,分析企业整体层次和业务层次的两方面的风险,从而确定企业存在重大风险的主要方面。同时,要积极探索计算机环境下从账目转向数据的审计方法,研发适用于不同审计对象的审计软件,提高企业绩效审计工作效率。
4、加大绩效审计人力资源储备
企业绩效审计工作综合性强,对审计人员的要求较高,要在保证职级、学历、专业的总体平衡的基础上,培养一批审计业务熟练的骨干人才:一是强化学习培训,持续提高学习能力。二是在重要绩效审计项目中推行“主审招标”制度,增加主审述职、民主测评等内容。同时,通过轮岗锻炼使年轻干部在较短的时间接触到各方面的审计业务,提高综合能力。[5]三是通过业绩考核、民主评议、择优聘用等方式选拔各领域的专业人士,充实到目前的审计队伍,以增强审计人员的专业胜任能力。通过对国有企业绩效审计的研究,有利于督促国有企业更好地履行经济责任和社会责任,从而树立良好的公众形象。
【参考文献】
[1]审计署.审计署“十二五”审计工作发展规划[Z].2011.
[2]宋常,吴少华.我国绩效审计理论研究回顾与展望[J].审计研究,2004.2.
[3]周鹏.神华集团绩效审计研究[D].兰州:兰州大学,2014.10.
[4]黄爱华.国有企业绩效审计的内容和方法[N].中国审计报,2012.5.
篇9
一、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审计的重要性
要想了解国有资产在保值增值审计方面的重要性,就需要对其基本的概念加以了解。首先这是国家所有的一种资产类型。为国家提供源源不断的经济以及社会效益,可以说国有资产涵盖了国家的一切财产以及与之相关的财产权利。在国家出现以后,国有资产也就随之产生了,并且伴随国家的发展而不断完善着。一般情况下,国有资产主要表现为三种主要形式,一种是经营性的资产内容,一种是非经营性的财产,还有一种是投资性的资源管理项目。在对国有资产进行保值增值的审计过程中,主要的目的是要确保国家以及相关资产所有者的合法权益,遵循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更加真实的反映出我国经济的实际情况。
加强对国有资产的审核,可以进一步完善企业的经营管理,同时为企业营造出一个更加舒适和谐的环境,这样便可以更加高效的完成对国有资产在企事业单位中的运用。加强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审计工作,实际上是将公有制作为主体,并且加强对多种所有制经济地位的稳固。可以将其当做一种国家宏观调控的一种手段。通过对国有经济保值增值方面的审计工作,还有助于全面了解企业的经营状况,加强对国家所有权的维护工作,将国有经济的地位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另外,审计工作还可以对国有资产起到公平公正的作用,审计部门是与其他部门相互独立而存在的,通过相应的审计之后,将其他具有利益关系的部门相互独立起来,这样国有资产体系才能实现更加良好的运作。因此国有资产的审计工作是具有现实意义的,是维护企业实现公平竞争的主要手段,是促进企业经营活动的重要推动力,成功的将企业注入活力与长久的生命力。
二、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审计的内容
(一)确保国有资产的安全性与完整性
在对国有资产进行审计的过程中,保值增值是其中的主要内容之一。在这一环节中,需要对企业在经营过程中的固定资产使用情况予以审核,从审核的情况中就可以分析出社会经济的发展是越来越好还是有所退步,因为在国有资产中,固定资产是其中最主要的组成部分,根据相关规定的要求,企业的生产经营是否符合当前的实际情况,都需要通过对国有资产的审计才能实现,从中也可以看到国有资产是否严格按照规定的要求予以执行。在固定资产的检查中,主要检验的内容是企业所登记的固定资产是否具有真实性,是否具有没有登记在册的情况。固定资产在使用以及维修的相关情况一定要记录下来,不能出现私自占用甚至租用的现象,资本的使用应该以安全性与完整性为前提。以企业的固定资产为例,要按照折旧计算的方式对企业所提取的固定资产情况匹配,看是否具有一致性。在进行审计的过程中,企业极有可能出现减冲资本的行为,通过审计都可以检查出来。企业在对资产进行报废以及转让处理的过程中是否按照规定进行,这些都是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审计活动的重要内容之一。又例如企业在注册资金方面出现了变化,这种情况下,就需要及时进行相关变更登记的办理,这些问题在审计的过程中都可以集中的体现出来。
(二)对国有企业的负债情况进行审计
如果国有企业出现了负债的情况,这就说明在今后的一段时期内,需要通过劳务以资产对债务进行偿还,在保值增值审计的过程中,可以说这是一项减分项。但是对国有资产的负债情况予以进一步的审计,却有助于更加详细的了解国有企业的经营状况,尤其是可以明确的对国有企业的经营状况进行更加详尽的认知。在具体负债审计的过程中,需要注意几个方面的内容,一是需要保证各个资产在国有企业中具有真实性的特点,只有完全掌握国有资产在不同时期的状况,才能真正的达到对国有资产进行估量的目的。将国有企业控制在能够掌控的范围之内,这样对于负债企业的风险也可以得到一定程度的降低。任何事物都是相对的,因此对负债进行估量也未必对国有企业不利。
(三)对国有企业的资产利用情况与保值增值进行审计
在这项审计内容中,主要是运用各种财务手段以及工具对国有资产中的实际利用情况进行了详细的分析,目的是将资产的实际利用情况更加直观的展现出来,这样一方面可以确保对国有资产的相关情况更加的了解。另外一方面也可以进一步检查企业中保值增值的审计。以企业中所使用的仪器设备为例,高效的利用才能实现设备的价值,对企业的发展也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是一些企业中对设备的利用率明显不高,针对这一情况,就需要探究其原因,对于不能高效利用的原因予以查明,这时运用审计的手段就显得十分必要了。在对企业中的指标进行审计的过程中,可以将其与同行业进行横向对比,也可以对产品进行纵向对比,在对比中找出企业的优势以及劣势,为今后的生产经营活动提供重要的理论基础,保证了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
三、企业如何改善国有资产的管理
(一)重视对国有资产管理制度的建设
加强对国有资产管理制度的建设在新时期的发展过程中是相当有必要的。因为只有建立起完善的保值增值制度,才能为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起到保驾护航的作用。这一制度的建立需要以相关法律法规为基础,并且要在源头处体现出国有资产审计的重要性,进而体现出权威性的发展特点。有法可依是实现审计工作顺利展开的首要前提,在相关管理机制的前提下进行审计,实际上能够进一步完善并且健全审计的结果,将其作用得到应有的发挥。加强管理制度的建设,在企业的经营活动中,将收入与支出进行对比,以此作为会计处理工作中的依据,以权责发生制为主要原则,看是否达到了相应的目的。使得对国有企业的资产管理进行有力完善的保障。
(二)加强国有企业资产内部控制
企业的内部控制是结合当下社会发展而产生的一种较为科学的管理手段,内部控制体系包含了会计信息质量,资产财产安全以及决策制度的控制系统,内部控制就为企业在各个情况以及各个阶段可能出现的问题制定了相关的应对策略,是企业应对风险以及解决问题的一种有效方式,因此,对于国有企业来说,也应该借鉴采用内部控制制度,为国有企业资产管理做一保障。尤其是在企业的资金管理、库存管理等容易出现问题的方面要制定相应的科学管理方法,规范管理流程和管理方式,使得国有企业内部形成一种长远有效的管理制度。
(三)建立健全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考核机制
当前社会发展迅速,经济变化快而且多样,对企业来说是一把双刃剑,尤其是处在各项工作都在改革的中国社会,国有企业的发展更是多样,因此,对国有企业资产进行审计时,要注意结合时展的背景,根据国有企业发展的实际,将审计手段方式进行有针对性的创新。比如,除了检查以往常规的考核指标外,还要根据企业的资产负债表,对企业的负债原因以及未来一段时间的经营情况进行评估,结合企业发展的变化趋势,对企业的发展提出可操作性的合理的建议。同时,除了对审计的指标进行创新之外,审计的方式也可以相应进行改变。比如,建立完善的审计体制,保证审计结果能够真实体现出国有企业的经营情况,并且能够将审计结果进行有效利用。
篇10
关键词:国有企业内部控制现状对策
一、内部控制的相关概念
衡量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标志之一就是内部控制,其贯穿着企业经济活动的整个环节,内部控制是指为了提高企业营运效果,以及财务报告的可靠性,由企业董事会和经理管理层实施,遵循相关法令以达成目标提供合理保证的过程。
内部控制在企业的中枢系统中处于非常重要的位置,对国有企业来说是内部管理制度的重要部分,也是国有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自我约束和自我调节和的内在机制,其工作的好坏直接影响着企业的发展和生存。加强国有企业内部控制管理顺应了经济全球化的潮流,有助于保护国有企业财产的安全和完整,提高国有企业的会计信息质量,而且还能提高国有企业的经营效率,使之更符合资本市场的监管要求和标准,从而使国有企业更加的发展壮大。另外,它还有助于提高国有企业经营者对企业发展战略的认识,加强主管人员对企业内部控制的审核与监督,防范经营风险。
二、国有企业内部控制现状
(一)缺乏有效监督
企业内部控制监督主要包括内部监督和外部监督,内部监督是企业监督审查内部控制建立与实施的情况,国有企业监督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没有发挥内部控制监督应有的作用,主要是因为企业财务人员素质普遍偏低,会计监督不力,审核检查内部控制的执行力度不够,因此没有发挥很好的内部控制监督作用;另外,大多数国有企业尚未建立内部审计制度,现有的企业内部审计机构缺乏独立性,难以形成有效的监督,而且内部审计人员也比较缺乏经验,企业内部审计基础比较薄弱,对内部审计工作不够重视,企业主管人员对企业内部控制管理分散,标准不一,各行其是,不能形成有效的监督合力。此外,像审计师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事务所等社会审计机构在外部监督方面,经常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放弃了其应有的监督职责,造成了监控主体的缺位,有效监督的缺乏。
(二)缺乏适当的控制活动
由于受到计划经济长期的影响,国有企业的控制活动大多数并不能够发挥其应有的控制作用,我国国有企业的控制活动不到位问题还是比较突出,企业对内部控制活动的认识水平存在较大差距,国有企业内部控制活动的建设和规范工作多数流于形式,不能起到应有的作用。
(三)缺乏风险评估意识
风险评估是企业内部控制重要的组成部分,是风险管理的基础,也提高企业内部控制效果和效率的关键,目前国有企业风险管理的现状是,整体来说缺乏风险评估意识,风险管理大多都局限在少数的业务职能部门,而且水平低、范围小,风险管理不能全面渗透到企业的经营管理过程中,也不能满足企业发展战略和经营决策的要求。另外,我国国有企业风险管理在各个行业发展很不均衡,多数国有企业并没有专门的辨认、管理和评估企业所面临的风险,也未普遍进行实质性的风险管理,大多数仍沿袭了传统模式;有些国有企业不能理解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的内在关系,这远不能满足风险管理内部控制的要求。因此,我国国有企业的风险评估管理工作还有待全面加强,在经济全球化趋势下,这对国有企业是很大的一个劣势。
三、完善国有企业内部控制的对策
(一)加强国有企业内部控制监督机制
加强监督主要包括健全内部审计机制与强化外部监督。首先,内部审计是企业内部控制重要的一部分,也是监督内部控制系统的主要力量,因此,完善国有企业内部控制必须要保证内部审计机构在国有企业中的独立地位,增强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和权威性,真正发挥在企业内部控制中的核心作用;还要拓宽内部审计的领域,内部审计人员在监督企业内部控制执行情况的同时,还要参与到内部控制制度的制定工作中,以提供完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议,真正发挥对内部控制的监督作用。其次,在外部监督方面,审计师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事务所要加强彼此间的信息交流,加强对企业内部控制的了解、监督与检查,加大执法力度,以形成有效的合力监督。
(二)营造良好的国有企业内部控制活动
控制活动是确保管理层政策得以实现的程序,是企业内部控制过程的一个环节,国有企业要根据业务的不同来制定控制活动,只有真正有效的执行控制活动,才能发挥企业内部控制应有的作用。首先,针对人员的控制活动,要审核稽查每个工作人员的工作,以防止会计工作差错的产生,而且企业要按照职责分离原则来划分员工的工作岗位,明确各自的工作权限,以降低降低控制风险,另外还要定期的举行绩效考核,配合一定的奖惩措施以提高整个工作团队的积极性。其次,针对电子信息的控制活动,要适当划分和设立岗位,以确保原始数据能够能够协调的输入与输出,能够正确追踪数据。
(三)提高国有企业内部风险管理意识
风险控制关系到国有企业的经营成败,内部控制是保证国有企业经济目标顺利实现的手段,势必会受到企业内外各种环境和风险的影响,因此要对风险实施科学的管理。首先,建立有效的风险管理系统,针对每个风险控制点建立相应的有效的风险管理系统,在国有企业树立全面的风险意识。其次,进行全面的风险评估,评估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和影响,通过风险评估来识别国有企业内部所有重要业务流程。
参考文献:
[1]胡继容.论我国企业内部控制的问题与对策.福州大学学报,2006,1:22~25
[2]张敏敏,丁日佳.国有企业内部控制研究.企业经济.200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