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活动的特点范文
时间:2023-06-21 09:43:3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探究活动的特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科学探究是新化学课程标准提倡的重要理念之一。人教版新课程标准九年级化学实验教科书中关于科学探究方面的编写体现了以下几个特点:科学探究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科学探究是发展学生全面科学素养的有效途径;科学探究要求学生自己寻找问题的方法和答案;科学探究贯穿整个教科书中。
(1)探究活动的功能。科学探究是指从学科领域或现实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景,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对可能的答案做出假设与猜想,并设计方案,通过实验、操作、调查、搜集证据,对获得的信息进行处理,得出初步结论。学生通过收集和处理信息、表达与交流等活动,获得知识、技能、方法,特别是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等方面的发展。新课标将科学探究作为“课程改革的突破口”,明确提出“科学探究是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化学知识、认识和解决化学问题的重要实践活动,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通过以化学实验为主的多种探究活动,使学生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强化科学探究的意识,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2)探究活动的要素。科学探究的要素可概括为: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订计划、进行实验、搜集证据、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表达与交流等。教科书在设计不同内容的探究活动中,各有不同的侧重点,既有含较多探究要素的较完整的活动,也有含探究要素较少的从不同侧面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和探究技能训练的丰富多样的活动。
(3)新教材“活动与探究”中化学实验的类型。新教材中以实验为载体的“活动与探究”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①探究物质组成的实验。教材中第一个“活动与探究”:“观察和描述──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不仅让学生学会观察实验过程中产生的现象,并能对实验现象进行正确的描述,从而得出结论;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知道探究活动的全过程:提出问题制订计划搜集证据解释与讨论反思与评价完成实验报告。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初步了解探究的基本方法,为以后的探究活动奠定基础。②探究物质制备的实验。教材中设计了两个有关物质制备的实验:《氧气的制取》及《二氧化碳气体制取的研究》。《氧气的制取》主要通过教师的演示、讲解、归纳,教给学生实验室制取气体的基本原理、方法、注意事项。而《二氧化碳气体制取的研究》意在通过教师引导学生回忆原有知识的基础上,由学生通过小组讨论、自行设计实验方案、学生交流、自主探究、教师评价,得出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气体的整套方案。该“活动与探究”充分体现了新课标提出的“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主动地体验探究过程”,充分展示了科学探究过程及探究过程中所蕴涵的多种科学方法,体现了整个教学过程不再是师生间单纯的授受关系,而是学生在教师引导下的发现知识的学习过程。③探究物质性质的实验。教材中设计的物质性质的实验,无论在实验内容上,还是在呈现的方式上都有了全新的改变,提高了实验的趣味性,更加贴近生活,贴近社会,使学生真切感受到化学就在自己身边。④探究反应条件的实验。教材中比较典型的探究反应条件的实验有:燃烧的条件、铁钉锈蚀条件等。这两个探究活动所要体现的方法是观察实验现象、讨论比较、归纳总结。例如:通过对燃烧所需条件的实验,引导学生自然得出了灭火的原理和方法,再通过有关问题的讨论,对刚学习的燃烧条件及灭火原理做进一步分析,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更活跃了学生的思维。⑤探究变化规律的实验。质量守恒定律是自然界一条普遍的规律,为了使学生理解掌握该定律的内涵和实质,新教材设置了两个“活动与探究”,总共涉及了四个活动:白磷燃烧前后质量的测定、铁钉跟硫酸铜溶液反应前后质量的测定、蜡烛燃烧前后质量的测定、镁条燃烧前后质量的测定。如此设置探究活动,为学生的思维留下了想象的空间。
总的来看,人教版新课标九年级化学实验教科书“活动与探究”的设计,充分体现了科学性、探索性、趣味性、实用性。其目的在于通过“活动与探究”,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接受知识的方式,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活动获取知识。这对学生科学情感的体验、科学态度的养成以及正确价值观的树立都有很大的帮助,真正促进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从而为他们的终身学习打好基础。
篇2
新课改中较为棘手的是设计什么样的课程以适应学生的多样性的兴趣和需求,并切合学生的认知特点,优化教学结构和设计,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其中很重要影响因素就是创新的课程资源开发与教学设计。
本文所述就是基于学生已有的声学认知特点开发的转变学生错误认知观念的教学实践研究案例。
二、教学中的主要难点及突破方法
1、学生对发声物体振动特点的感知、显示及处理方法。突破方法是用系列化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探究活动逐步逼近,然后用开发的工具记录振动图像。
2、学生对振动特点与振动图像的关系、声音特点与波形图像的关系的理解。突破方法是结合振动图像分析,利用虚拟示波器采集声波波形图,比较两者关系特点。
3、声音的传播特点初步认识。突破方法是设计类比、迁移实验进行。
下面从简介绍四个主题共17个探究活动系列的设计。
(一)物体振动发声的探究实验设计
针对物体振动发声的特点是振幅小,频率大,以下探究活动设计时主要考虑把此特点以多种感官体验并凸显出特点来。
对振幅设计是从视觉可见到渐渐不可见,对频率的感受是用触觉体验。活动设计顺序是循序渐进、逐步深入的。
系列活动(1)学生感受自己发声时喉结的振动。(2)用手拉扯、拨动橡皮条或橡皮筋。(3)用吸管制作音响,用舌尖感受。(4)用手背感受正在发声的音叉的振动;用悬挂的小钢球或玻璃球轻触正在发声的手持音叉;将正在发声的音叉端点轻触水面。(5)用棉线拴牙签穿透纸杯底部后拉动发声。(6)手刮梳子。(7)对同一个敲响的音叉用电脑音频记录软件虚拟示波器得到的波形图像(图1);再将一根针,固定音叉基部。然后用一块用蜡烛焰熏黑的玻璃板贴着振动的针头轻快滑过,就会在玻璃板上留下很清晰的振动图像了。(见图2和图3)
(二)声音传播介质探究实验活动设计
通过实验探究活动对比,明确固体、液体和气体对声音传播速度不同的特点;并猜想和体会声音的非物质性,初步了解声音具有过程性和能量观点。如(8)固体传播声音系列:A耳朵紧贴桌面,另一同学轻敲桌子远处,比较两个人听到的声音大小等特点。B一人敲击墙体,多人耳贴墙面听。C将两个“发声纸杯”的棉线联结在一起构成“土电话”,互相试听。D轻叩牙齿听自己发出的声音,并请同学一起听,作比较。E其他如耳贴铁轨判断火车来临;古代战争时潜于地下听敌人兵马来袭等。(9)液体传播声音系列:A耳朵贴住水桶,在水中轻轻敲击两个石块。B用软管(洗衣机排水管即可)一端插入被敲击的水中,另一端贴耳听音。
对声音在气体中的传播首先设计了针对空气认识的铺垫活动,如通过游戏感受空气的存在,体验空气的物质性,随处都有我们所需要的空气,我们生活在“空气海洋”中。
(10)气体传播声音系列: A手机响着放入透明真空玻璃杯中,并旋紧杯盖。B手机设成振动后放入真空杯中,并旋紧杯盖。C在杯底的放置一团海绵、棉絮或柔软的成团塑料袋等,手机设成振动后放入真空杯中,不与杯壁接触,放置并旋紧杯盖。该实验中,有空气可以传播声音,没有就听不到声音;若手机只振动时,可以通过振动杯壁传播声音,若是里面加入柔软物质,没有杯子的振动,则听不到声音。
(三)转变“声音是气流”认识的探究实验设计如(11)吹、吸口琴。(12)逆风时听喇叭、风扇声音。
(四)声音波动性本质的探究实验设计
在中小学教材里,声音的本质是不做要求深入学习的。本实验探究是为认识声音本质而搭建的认知过渡性或类比实验探究,以期引发深思,类比和迁移到接近声波的本质上来。如(13)演示牛顿摆。(14)演示波动弹簧。(15)野外考察或实景录像实景水波。(16)组合探究实验讨论。(17)用虚拟示波器欣赏自己的声音波形图与音乐的波形图。
三、结果讨论与总结
篇3
【关键词】自主合作能力培养
新课程提倡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结构,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了更好地落实新课改理念,突显学生的主体地位,语言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言学习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我认为应做好以下三点。
一、积极创设自主合作探究的环境。
在教学中应该选择一个学生熟悉或感兴趣的话题,调动学生共同参与的积极性,是提高探究学习能力的关键之一。教师要从多角度、多渠道来整合探究学习的材料,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内容,包括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有目的地进行问题探究。但在实际教学中,却出现了“合作多、交流少”的现象。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教师对合作、探究的意义缺乏深层次的理解,合作探究未能建立在学生独立和自主探究的基础上。所以,教师应对合作探究加强有效的组织和指导,提出问题后应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进行自主探究,营造合作交流的氛围,提高合作交流的效果,让他们在学习交流中体现自身的价值。
二、积极留出展示个性的空间。
关注学生个性是提高学生探究的重要途径。新教材允许学生对问题有自己独特的见解,有些探究活动具有很大的开放性,没有统一答案,甚至于没有标准答案,充分体现探究性学习的特点。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在组织学生进行探究时,往往自己暗设一个的“目标”要学生达到它。学生稍有偏离,就强行将学生的思维拉到自己预设的运行轨道上来,这样探究活动,妨碍了学生富有个性的学习,因此,教师在探究活动中,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积极为学生创造发表意见的机会,促使每个学生都得到最充分的发展。
三、积极提供动手动脑的机会。
篇4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小学科学;教学研究
小学科学属于科学启蒙课程,目的在与有效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因此,教师应当深刻领会新课程改革目标要求,结合科学学科的特点以及学生实际,有效开展教学改革研究,激发学生探究欲望,开发学生创造潜能。
一、准确把握小学科学学科特点
只有全面深刻准确地把握了小学科学学科的特点,才能够保证教学设计与组织活动更具高效性,综合来讲,小学科学学科具有三个方面的显著特点。
1.教学内容具有综合性。小学科学教学内容涵盖了自然、科学、环境、社会等各个方面的内容,将其有效融合为一门学科,同时还与社会科学、思维科学紧密相关,内容的综合性对于全面提升学生素养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2.教学过程具有探究性。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应当着力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与探究能力,这样教学目标的达成需要教师将教学过程设计为自主探究的过程,通过各种自主教学活动作为载体,引导学生观察、实验、动手操作,口、手、脑并用,以亲力亲为的方式发现并解决问题,获得知识。
3.教学编排具有延续性。在小学科学学科编排中,严格执行了认知发展规律,按照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发展的顺序,每一部分内容之间,前后连贯,逐层深入,扎实抓好每一步学习,才能为接下来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创新教学理念,深入推进科学教学活动
小学生好奇心很强,对新颖的事物具有浓厚的兴趣。科学学科适应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教师应当在教学活动中注重理念创新,以此深入推进科学教学活动。
1.立足学生身心特点,让学生成为学习主体。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充分尊重并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科学学科是一门探究性较强的学科,教师更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不再直接将教学答案给予学生,而是要鼓励引导学生动手动脑、亲力亲为,研究掌握各类科学问题,在每一个环节尽量让学生自己去完成,要求他们认真阅读思考、提出问题、相互合作,分析攻克问题,通过这样的方式有效体现学生主体地位。
2.开展教学启发引导,让教师发挥主导作用。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不仅是整个教学活动的设计者,更是组织者、引领者以及学生的合作对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向学生出示研究题,引导学生分小组分析研究教材。教师在小学研究过程中,亲身体验学生的探究过程,及时了解他们学习的进展情况以及出现的疑难问题,保护学生的创造性,同时强化对学生的思维点拨,提升重难点攻克效果。
3.科学补充教材内容,让教材发挥引领功能。科学学科涉及知识面、知识量都比较大,绝不是一本教材所能包罗万象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不仅要充分利用教材中所蕴含的信息,还要联系本地区实际情况,增加与教学内容相关的信息,尤其是增加与学生学习生活关联度较为紧密的内容,让学生在学习中增强生活感知,理论联系实际,强化学习成效。
三、结合学科特点,充分培养学生综合素养
在小学科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努力为学生搭建手、脑、口并用的探究平台,让他们开展体验式自主探究学习活动,在此过程中提高学生综合素养。
1.鼓励学生质疑,深入开展学习探究。问题是思维的引子,更是一切探究活动的有效切入点,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当引导学生深刻分析研究教材,寻找问题,并提出问题,培养学生敢问、想问以及会问的技巧。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还要相机甩出一些包袱,提供一些趣味性的探究题,让学生思维为之一振,始终保持活跃状态,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以及学习欲望。
2.开展假设猜想,引领思维深入进行。假设和猜想是学生借助于已有的感知基础进行的假设性思考,是学生开展探究学习的重要方式。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引导学生大胆想象,开展有效的推理,在推理过程中,提高思维缜密程度。对于学生开展的假设与猜想,教师不适宜进行简单的批判,不能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裁判员,而要成为他们思想的引领者,不管学生思维方向正确与否,都要给予肯定,保护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同时对于学生思维以及思想过程中存在的迥异之处,教师应当通过搭建平台、辩论交流的方式,引导学生逐步深入筛选整理,获得准确的答案。
3.动手操作实验,自主寻求问题答案。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句话对于小学科学学科而言,显得更为贴切。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操作的手段来验证自己假设与猜想的正确性,同时也是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方式。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准确观察,对实验中呈现出来的各种现象进行细致深入的观察研究,准确把握其中的变化与重要节点;其次,在实验过程中要严格按照规范,自觉努力去尝试操作,从实验的变化中获得生动的感性认识,还要对实验结果进行评判,验证自己思维的准确性程度。
4.互动交流评价,完善升华学习成果。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还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情感。教师在学生自主探究与实践学习环节之后,要鼓励学生进行学习成果的汇报以及思维探究方式的总结,一方面能够让学生在相互交流中完善和提高学习成果,另一方面,也是对其他学生学习方式、思维方式的展示与交流。教师在学生完成学习活动之后,要进行科学的点评,既要点评整个教学活动开展的成功之处,也要指出学生需要改进的地方,从而达到拾遗补缺、取长补短的效果。
篇5
1.探究性学习有利于学生的语文学习
探究性学习活动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成为语文知识的主动探究者,加深学生对语文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力度。在探究性学习过程中,学生可以自然地掌握更多的学习技巧与方法,也能在实践中加强语文知识的应用能力。探究活动中的交流,有利于学生相互激励、共同发展。
2.探究性学习有利于语文学科教学改革
新课程标准提出,让探究性学习成为教学改革的重要标志。在考试改革与课程改革的背后,教师的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法都在发生较大改变。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模式的推广,极大地改变了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落实探究性教学,是促进教学活动进步的重中之重。
二、探究性学习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方法
1.以学科特点为基础,开展探究性活动
(1)教师要认识到阅读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阅读文章是探究活动的重要基础,只有明确阅读文章的特点与重要性,组织学生与阅读文章进行互动交流,才能让探究活动得到有效开展。语文学科具有自己的特点,教师引导学生开展个性化阅读,有利于学生阅读学习效率的提高。比如,在学习《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时候,教师让学生选择最适合自己的方法去对诗歌中的情感进行体验,会促进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活动开展。一些学生选择大声朗读,一些学生选择默读,不同的学生适合不同的方式。给学生自主探究的自由,有利于其学习能力的提升。(2)应用探究活动培养学生思维能力。高中学生具有相对完善的思维能力,探究学习活动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与创新能力的重要载体。思维方式多种多样,而发散性思维、辩证思维以及创新思维,可以在探究活动中得以提高。比如,在讲解《荷塘月色》的时候,教师引导学生对现在的荷塘月色场景进行想象,将两者进行对比,培养学生的对比思维,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
2.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开展探究性学习
良好的学习氛围,对于探究性学习活动的开展来说是十分重要的。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创设情境,让学生深入思考与探究,从而发现有价值的问题。比如,在讲解《烛之武退秦师》的时候,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一段与文章内容相关的视频,给学生创设一个形象的情境。在了解了文章的大概内容后,教师再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文章中的重难点学习内容进行探究与讨论,同时,为学生播放一段节奏较为紧凑且旋律紧张的曲目,给学生渲染探究氛围。在这样的情境中,学生能够感受到文章的情感基调,提出更为贴切的问题,提高探究效果。
3.加强课堂师生互动,开展探究性活动
篇6
关键词:探究式教学;小学;数学;课堂;应用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3-0190-01
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片面强调教师的主动作用,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不利于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发挥和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而小学数学则是一门强调主动思考的学科。探究式教学在小学数学中的应用则能有效地改变学生被动接受知识这一教学现状。笔者现对探究式教学的概念、特点与实施策略等几个方面对其进行探讨。
1.明确概念,正确认识探究式教学
所谓探究式教学,即教师创设一个具体的、具有探索性的情境,并提出相应的问题,引发学生对该问题进行积极的思考与探索,将所学知识与实际情境结合起来,寻求一个合理的解决方案[1]。在探究式教学中,教师只是一个活动的指导者、支持者和合作者,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他们自主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提出假设、检验假设、总结规律。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为了学生少走弯路,减少教学时间,就采用直接讲授的方式,引导学生跟着教师的教学步骤学习,使学生养成单纯模仿、被动思考的学习习惯。对产生这种情况的原因进行分析,我们不难发现采用原先的学习方式,各种信息只能进行单向交流,学生缺乏独立思考、合作学习的空间,从而使学生的学习潜能受到抑制。因此,数学教学效率也得不到有效提高。
2.把握特点,合理进行探究式教学
小学数学课堂中的探究式教学有其自身的特点。对这些特点的把握,有利于教师更加合理地使用探究式教学模式。学生具有较大的自主性是探究式教学模式的最显著的特点。小学数学与生活实践联系密切,学生喜欢以动手操作的形式主动地完成对知识的探究活动。探究式教学过程中学生之间有较强的互动性。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可以起到取长补短、展示自我才能的作用。教师要加强生生之间的合作交流,提高交流的效果。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行为的时候,还要注重创设一个轻松自由的心理氛围。另外,自主探究式教学模式还具有创新性的特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我国素质教育的核心。学生通过自己对知识的探究活动获得了亲身的经验,有利于他们把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活动中去。在教学时教师要激励学生打破常规,积极探索,只有这样,自主探究教学的作用才能得到充分发挥[2]。
3.掌握策略,恰当运用探究式教学
3.1创设适于自主探究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探究教学活动进行之前,教师首先创设一个和教学内容相关的具体情境,引起学生的注意,教学效率就会明显提高。教学情境的设计越贴近学生的生活,教学效果越好。比如,在进行小数的认识的教学时,教师可以使用一些教具模拟出超市购物的场景,和学生平时逛商场的经历联系起来。学生在进行"购物"时就会遇到一些有关小数的知识,怎么理解小数就成为了学生探究的重点。这样在实际的生活环境中去探究知识也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应用价值。
3.2根据学生学习特点,提供不同的指导。学生在知识基础、个性特征、学习方式上都具有较大的差异。教师在探究式教学过程中要改变过去的教师满堂灌的教学方式,而是要引导学生积极地进行自主学习和合作交流。在学生独立思考、进行交流的时候教师要根据每个学生的学习特点,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比如,对于学习基础较差的学生教师要给予基础知识方面的补充,对于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教师要给他们提出进一步的要求,对于场依存学习方式的学生,教师可以建议他们在合作学习中做一个建议的补充者,对于场独立学习方式的学生,教师可以鼓励其在小组活动中扮演领导者的角色。
3.3提供适宜的探究式学习条件,促进学生探究式学习。在探究式教学过程当中,教师要给学生创造出宽松的学习条件。比如给学生充足的自主学习时间,他们就可以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探索和讨论,给学生自由的空间,他们就可以自由地进行交流,给学生宽松的学习氛围,他们就不再惧怕失败和错误,勇敢地去追寻成功。比如,在学生探究"一张长方形的纸平均分成两份面积相等、形状相同的两份"这个问题时,教师就要大胆的放手,让学生自己拿出一张纸,动手折一折,相互看一看,彼此之间互通有无,以争取发现更多的折叠方法。
综上所述,在小学阶段的数学课堂中采用探究式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教师在课堂上要有目的、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为他们提供适宜于探究式学习的条件,让学生在有意义的探究活动中得到数学综合素质的提高。
参考文献:
篇7
在物理教学中合理地使用探究性教学方法,合理地选择教学内容和形式,合理地运用教学工具,设计亲历式的教学途径,通过质疑,设计与实验、归纳、交流,得出规律或建立概念,符合现代教育的理念。笔者就初中物理探究性学习过程中复合主体的互动,探究性教学中的利弊的辩证互化等问题进行一些实践和探讨,并提出粗浅的意见,以就教于同行。
一、探究活动是教师和学生复合主体互动的过程
教学实践和心理学研究表明,初中学生有了一定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思维能力,但分析判断能力还不成熟,自主性还不强,因此还需要给予正确的、及时的指导。在探究学习中完全放手、束缚太多都不现实,不仅不能实现教学目标,对后续课程的学习也有负面影响。因此探究性学习活动中,既需要学生的自主探究,也需要教师的必要指导,在互动中实现教学目标。
笔者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一节公开课中,最初是想完全开放,自主探究。即创设情景后,由学生观察、讨论、猜想平面镜的成像特点,然后自行设计方案、小组实验,检验自己的猜想是否成立,最终得出成像特点。但是,试教过程中,明显感到实在太难驾驭,有的学生甚至对我的意图也不完全明白,结果只好临时调整教学策略,效果自然不理想。通过反思,认识到只有好的愿望、好的理念,不考虑学生的现状,自然不会获得理想的效果。
上公开课时,根据初二学生的认知能力重新设计了方案,适当增加了教师的指导,针对同学们的猜想,分步实验,逐个检验,及时交流,教师也成为研究主体中的一员,效果就理想多了。由于把学习过程还给了学生,没有了教师的绝对权威,学生们依据自己的天性、智力水准,自然地在教师的引导下完成认知过程,他们的热情自然高涨,从不同的角度思考、讨论,设计不同的方案,选取不同的实验用具,积极动手实验,再思考、讨论、交流,俨然一幅科学研究的情景。除了通常一些方法(如人举左手,镜中的像则举右手等)外,学生在活动中又找到了几种很有创意的方法。例如检验平面镜成像和物体相对于镜面是否对称时,一学生在拿起点燃的蜡烛在镜前移动,发现蜡烛倾斜(开始并不是有意的)时,镜中像也发生了倾斜,但倾斜的方向与蜡烛正好相反,运用数学中轴对称的知识,便得出物像相对于平面镜对称的结论;另一学生在实验时,手中没放下的火柴盒“帮了大忙”,他发现手中的火柴盒在蜡烛的左侧时,火柴盒的像在蜡烛像的右侧,调换一下位置,像也跟着变化,于是也得出了物像对称的结论……。显然,同学们在课堂活动中已经成为了教学主体,他们为自己的发现(或称为创新)而欢欣,我想这样的亲历的探究过程他们会终生难忘。
探究教学活动是一种特殊的认知和实践活动,教师和学生都是主体,也必须成为主体,他们各自通过自己的能动作用,履行各自的角色,并且和谐互动,只有这样,探究教学活动才能顺利展开。如果教师、学生中任何一方不能积极、能动、自主、创造性地履行自身的角色,便失去了主体的特性,那么,探究教学的目标也就不可能实现。
二、探究活动应允许学生出错,不追求活动的完整性
由于器材、环境、知识水准、操作技能等原因,学生的实验结果和结论有时误差较大。教师若以此为契机提出问题,通过分析、讨论,找出原因,改进实验方法,这对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和综合能力会大有益处。切不可轻率指责、否定。同时,课前分组也应充分考虑学生的能力状况,活动过程中及时组织交流,以使学生学会倾听他人的见解,从而学会携手合作以实现活动目标。当然,课后的补救也是必要的。对探究过程中出现问题的小组或个人,教师应提供再探究的机会,帮助他们在分析失败原因的基础上,改进实验方法,完成探究,消除失败产生负面影响的可能。共性的问题,教师要采取恰当的措施补救,或提出新的探究课题。这很正常,正是问题或错误,才有了改进和创新。
笔者在组织《研究串联电路特点》的一节课中,由于分组自主探究,学生的活动热情很高,八个小组中的五个都由实验数据归纳出了串联电路中的电流、电压特点。但是,有一个小组,实验数据几乎无规律可循,另两个小组的实验数据近似与电路特点相吻合。在交流时,由于受到有正确结论的小组的影响,后两个小组的代表说:“我们的实验数据显示:串联电路中各导体中的电流基本相等;串联电路中各导体两端电压之和基本等于电路两端的总电压。”而实验数据出现问题的那个小组的代表交流时讲道:“我们小组的实验不能验证串联电路中电流、电压的猜想是否成立。”这种情况的出现非常正常,由于连接电路时导线接头处接触电阻的影响或操作不当,导致实验失败。考虑到本节课的时间有限,我只做了对三个小组探究活动的肯定和对他们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的认可,先请同学们(包括实验结论正常的同学)就此实验现象自己分析原因,留待下一节课再交流、讨论。虽然教学进度被打乱,我还要花费一节课的时间来“善后”,但能让同学们动起来,积极地探究新的、更深一步的课题,这不正符合了我们教育的目的吗?利弊互化,关键在怎样看待、怎样引导。
三、探究活动应成为点亮学生智慧火花的过程
发现、创新是人的一种天性,教育的目的之一就是要发展这种天性。作为教师,就是将学科知识的内容与人类文化的长链联结起来,使学科知识具有整体性和发展性,使文化富有历史感,成为学生探索真理、创造世界的动力。
在《探究光的反射规律》一课中,有一位学生做出了“入射角与反射角之和等于90°”的猜想,有的已经做过预习的同学掩口而笑,我马上意识到这有损该同学的自尊心。于是表扬他热情高,敢于猜想,并鼓励他用实验检验自己的猜想,很多科学家都经历了像你这样的过程。这位同学一扫脸上的阴云,特别投入地思考、实验。当我希望他第一个交流时,他略显歉意、但又兴奋地告诉大家:“反射角与入射角之和只有在入射角为45°时才等于90°,在实验时我发现反射角与入射角总相等。”猜想本不言对错(虽要依据),可贵的是怎样在实践中检验,在实验中体验过程、感知方法。更何况这位学生在得出光的反射定律之一般规律后,又能发现反射规律中的一种特殊情况,这是对规律的再认识,难能可贵。
篇8
关键词:新课标;少数民族;科学探究;培养策略
文章编号:1005-6629(2008)10-0029-03 中图分类号:G633.8文献标识码:B
1 引言
课程改革在课程理念、内容、实验、评价和管理等方面都较以往有很大的突破和创新,这不仅对广大中学化学教师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和挑战,也对在新疆汉语授课的化学少数民族教师(双语教师)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和挑战――面对中学化学新课程的内容和目标,必须重新调整自己的专业发展定位、培养目标、课程结构,切实改革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以适应中学化学教育的发展。
2当代新疆少数民族中学生的心理状况
新疆少数民族高中学生在心理方面与汉族中学生相比,既有共性的一面,也有自身的特点。在这里主要介绍自身特点。
2.1当代新疆少数民族中学生的心理特点
当代新疆少数民族高中学生作为“最敏感的群体”,他们的心理变化更是惊人,这种变化不只是积极的,也有着消极的方面。由于受历史和生活环境等客观因素的影响,在初中或小学或学前教育阶段,这些学生十之八九在本民族、本地区、本学校中学习成绩优异,曾经受到各方面的赞扬和好评,这些都激发了他们的上进心和自豪感,形成了他们的个性。通过奋力拼搏与中考或升学考试的激烈竟争,他们有机会跨入高中继续学习,是同时代人中的佼佼者。少数民族学生进入高中这个新的社会群体中,学习环境、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手段的变化开拓了他们的视野,使他们从过去信息闭塞的环境中走出来,亲眼目睹强中更有强中手的精彩世界。
在中学里,现代化的教学实验设施、丰富的图书资料、以及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使他们更加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时代的发展和社会需求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动机,大部分同学学习刻苦、勤奋,把求知、求能、成才,扩大知识面,发展智力,提高综合素质作为第一心理需要,立志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新一代少数民族学生。大多数少数民族中学生不满足于课堂内有限的知识学习,积极参加科学探究活动,以便在未来的学习、生活中施展自己的聪明才智,显示自己存在的价值。少数民族中学生善于接受新事物,对未来充满了憧憬和想象。他们思想淳朴、内心忠厚、性格直爽开朗、为人热情、责任心强,特别对那些工作责任心强、真诚关心他们的教师非常信任和敬重,其教育效果也自然显著。但还有一些学生创造性、求知欲望不够,在课堂上遇到需要独立思考,单独回答问题时,不愿积极主动回答。他们有问题不太愿问老师。他们大多真诚、直率、善良,喜欢和世无争。如有些学生错把主动学习、积极探究的学习方式,看作是自我表现,故产生对其他同学不够敬重的行为。有的学生虽想好好学,但是在讨论课上,不想主动发言;因为不愿意否定别人,所以也不愿意参与。另一方面,由于少数民族学生从小就在本民族的环境里生活,他们平时用的都是本民族的语言。可是在进入学校后,由于日常学习、交际、教师的教学等过程中往往需要使用汉语,讲汉语有一定的困难。在有本民族教师讲授的语文等文科课目中,他们如鱼得水,但在用汉语授课的理科科目中,他们听起来很费力,记笔记也十分困难,在课堂的学习活动中,他们的大脑内部就得有一个把汉语迅速翻译成本民族语言的紧张的思维活动的过程。否则他们是无法直接从汉语的教学活动中来获取有关知识的,学习起来毕竟没有直接运用本民族语言来得方便。因此,这对少数民族学生的思维广度的发展或多或少产生一些不利的影响。思维上的这种特点,主要表现在学习的独立性和主动性方面,这或多或少的影响少数民族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提高。
2.2当代新疆少数民族中高中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
(1)思维发展特点
高中生从年龄上看可归为青年初期,初中生属于少年期。青少年思维的基本特点是:整个中学阶段,青少年思维能力得到迅速发展,他们的抽象逻辑思维处于优势地位。但初中学生和高中学生的思维还是有所不同。少年期思维中,抽象逻辑思维虽然开始占优势,可是很大程度上还属于经验型,他们的逻辑思维需要感性经验的直接支持。
而青年初期则属于理论型,他们已经能够用理论作指导来分析综合各种事实材料,从而不断扩大自己的知识领域。抽象逻辑思维是一种假设的、形式的、反省的思维,具有五方面的特征:通过假设进行思维;思维具有预计性;思维的形式化;思维活动中自我意识或监控能力的明显化;创造性思维或思维的独创性迅速发展。高中生能对自己的思维进行一定程度的自我反省、自我调控,确保思维的正确性和高效率,对思维的自我意识和监控能力显著增强;高中生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深刻性、独创性和批判性明显增强。
(2)高中生个性发展特点
从个性的角度分析,高中生在自我观察、自我评价、自我体验、自我监督、自我控制等自我意识的诸成分上都获得了高度的发展,并趋于成熟。高中生的自我意识有如下特点:高中生已能完全意识到自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因此要求独立的愿望日趋强烈;高中生在心理上把自我分成了“理想的自我”和“现实的自我”两个部分,这种分化,形成了他们思维或行为上的主体性,产生了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判断和控制自己言行的要求和体验,同时也出现了自我矛盾。
综上所述,高中生的思维和个性发展的特点为科学探究能力的发展提供了支持性条件。
3 培养少数民族中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的重要性
科学探究作为一种教学形式,符合青少年的个性,在中学化学教学中开展科学探究,是发展学生对化学科学的理解能力。化学课程中的科学探究是学生积极地获取化学知识和解决化学问题的重要实践活动形式,主要是学生从问题或任务出发,积极主动地通过形式多样的科学探究活动,以获得知识技能,发展能力,培养情感体验为目的的学习方式。学生通过亲身经历和体验的科学探究活动过程,激发化学学习的兴趣;增进对科学的情感,理解科学的本质,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初步形成科学探究的能力。新课程改革特别强调科学探究,是因为我们过去的教学中存在着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等现象。这种做法扼杀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科学探究能力。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科学探究能力,就必须改变学生的接受性学习方式,倡导化学课程标准提出的科学探究式学习方式。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是改变教学过程中过分依赖教材、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所必需的。新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就是要让学生的学习方式产生实质性的变化,即转变目前在一些课堂存在的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提倡和发展多样化的学习方式,特别是提倡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让学生自主、独立的发现问题,通过实验、操作、调查、信息搜集与处理、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发展情感与态度,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得到发展。引导学习在教学过程中积极探究,能够唤醒学生沉睡的潜能,激活封存的记忆,启迪幽闭的心智,放飞禁锢的情愫,能够更好地促进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
4少数民族中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
新世纪,我们要培养的是具有较高科学素养,具备终身学习能力的创新型人才。科学探究是这类人才所必备的素质。我国正在进行的新课程改革,把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作为重要的教育目标。
新课标下,化学教学中教师要培养少数民族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第一要了解少数民族学生的心理状况,第二实施探究式教学,同时还要重视以下几方面:
4.1利用实验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从培养人才出发,要求化学教学应让学生参与化学知识的探索过程,了解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和方法的初步知识。这种化学教学观是以实验探究活动作为化学教学认识出发点的现代中学化学教学观。
化学科学的形成和发展都离不开实验,学生通过探究性实验,可以探究自己还末认识的世界,形成化学概念,理解和巩固化学知识;掌握实验技能,激发学生学习化学兴趣,拓宽学生知识面,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这样学生才会掌握科学研究的方法。充分发挥化学实验的探究功能,要不断研究开发适合于探究性学习的化学实验,要注意从生产、生活实际中挖掘素材设计实验方案,因为来源于生产、生活实际的实验探究性强,能极大程度地调动学生探究的主动性,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为此实验教学要如下几个方面改革:
①变验证性实验为探究性实验化学教学中教师可以在验证性实验中融入探索和研究的成分,增强验证性实验的探索性和研究性;或将验证性实验作为探究活动的一种形式,配合思考与分析,以达到探究的目的。
②补充一些有趣实验增加探究活动化学是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实验作为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一种重要手段,是其他方法无法比拟的。所以化学教学中教师还可以引入一些有趣的实验,展现教学过程的魅力,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因为兴趣是个体积极探究某种事物或爱好某些活动的心理倾向,兴趣是求知欲的起点,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不仅引起学生对化学新知识的直接兴趣,获得学生的不随意注意,而且可以引起随意注意的发展。这种注意的发展,就能导致学生探究积极性的发展。
4.2加强知识认知过程教学,激发探究兴趣
教师在备课和对教材的分析过程中,将化学教材的知识激活与活化,将教材知识培育成即将萌芽的苏醒的种子。再在教学过程中将这些富有了生命力的种子播种到适合它生长的学生心灵这块沃土中。教师在备课当中除了要激趣教材知识外,还要善于激活学生。创设恰当情境,激活学生主动参与,通过创设各种形式的教学情境,作用于学生的心理过程,从而激发和改善学生的学习心理和学习行为,产生浓厚的探究性学习兴趣。
4.3改善教学方式,促进探究性学习
同一内容可以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教师应根据各自的条件、学生情况设计出有个性的教学方法。教师采用的教学手段不同,设问的方式不同,创设的情境不同,达到的效果就不同。
有的课既有教师演示实验,又有学生探究实验,看上去学生被调动起来,随着教师的指示学生不停的实验,进行探究活动,但实际上与真正的探究学习还是有一定距离的。仔细分析,学生的行为实际是对教师指令的被动回应。
4.3在“做”中“学”,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实验不一定非要学生亲自动手做,学生亲自动手的实验也不一定就是探究实验。教师要尽可能让学生有动脑、动手的机会,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让学生学到研究问题的基本方法。在科学学习上,教育界推崇三句话:“听来的忘得快,看到的记得住,动手做学得会”。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整体素养,新一轮课改推出了探究性学习这一新的学习方式。教师不再是信息的传播者、组织良好的知识体系的呈现者和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而应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和指导者。
笔者认为在化学教学中加强探究性学习既可以丰富研究性学习的形式与内容,又可以改善化学学习方法。
总之,新课程改革对于化学教师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思路,优化教学设计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探究性教学和学习是以问题为中心、以学生为主题、以解决问题和培养学生各种能力为目标的教学活动。因此,培养学生探究、创新、解决问题能力将是我们的教师研究的重点。我们要加强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促进学生良好学习策略的形成,进一步完善具有探究特点的多元化教育体系,突出学生的个性发展,以确保探究性学习活动的开展。
参考文献:
[1]霍益萍,张人红.我们对“研究性学习”的理解[J].教育发展研究,2000.11.
[2] 康春英编.中国少数民族大学生素质.教育的特殊性及对策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6.6.
[3]毕华林等编.化学探究学习论[M].济南: 山东教育出版社,2004.10.
篇9
关键词:旅游科普活动;特点;组织形式
一、相关定义
科普的英文是“popular science”,翻译过来就是大众科学或通俗科学。关于科普的定义,国内外学者做了大量的研究,从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定义。科普就是以社会和大众为对象,以提高公众的科学素质为目的,以普及科学知识、推广科学方法、传播科学思想为内容,以通俗易懂的表达方式传播科技的活动。
旅游科普活动与高职课堂教学都是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载体,二者并不是孤立的关系,而是有着密切的联系,它们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关系。旅游科普活动是依据高职学生发展阶段、心理特点而设计的旅游科普实践活动,与旅游传统课堂教学相比,不论是在内容的深度,以及知识的广度包括活动形式的灵活程度等方面存在着不同。
二、旅游科普活动的特点
(1)科学性。旅游科普活动的科学性是旅游科普活动所涉及的知识、实验等不能出现科学性错误,不然就会误人子弟。所以,作为旅游科普活动的设计者和实施者,一定要有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和较高的领悟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只有在保证了科普活动科学性之后,再加入其他元素才成为可能。只有传递正确的、科学的旅游知识,才能使学生构建起正确的旅游知识理论体系。(2)生活性。当今社会,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都与科技相连而科技发展的主要作用也是为了改善我们的生活条件。科学教育不能单单为了发展而发展,科学教育需要以生活为基础,偏离了生活实际也就偏离了正确的发展轨道。所以旅游科普活动也要与生活相结合才能比较容易被学生所接受。因为学生的所有认知活动都与生活紧密相连,如果旅游科普活动与生活相脱节,则会造成学生对科学知识的理解出现偏差,对课堂教学起到了反作用。(3)趣味性。目前高职院校学生上课玩手机、睡觉等现象非常普遍,原因是很多学生觉得上课无趣、无聊、或者所学课程非自己的兴趣所在。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旅游科普活动的趣味性正好迎合了学生的趣味要求。为了抓住学生的好奇心,在设计旅游科普活动的时候要注意活动本身的趣味性和新颖性,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感受到旅游文化带给人类的乐趣和帮助。
三、旅游课堂中旅游科普活动的组织形式
(1)分组教学。皮亚杰认为同伴影响法是最有效的学习方法。一般的课堂教学往往很少有机会让学生分组学习,因此,为了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旅游科普活动要取分组合作式教学。例如:可以将学生以学号为单位分成几组,具体数量可以根据学生总数来安排,尽量保证各个小组的人数均衡同时在分组的时候还要考虑学生层次的均衡。尽量考虑学生的水平层次,将高水平和低水平的学生平均分配到各个小组,因为高水平的学生可以起到一定的带动作用,低水平的学生可以向高水平的学生学习。这样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合作、学习、探究,利用学生好胜心强的特点使他们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并形成良好的合作机制,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比如在《导游基础》课中,讲地质旅游景观那一节,就可以采取这样的分组教学,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2)分层教学。旅游课堂上,将学生按照学习水平的高低分成几个层次进行科普活动。不同的层次的学生安排不同的内容,提出不同的要求。这样真正使学生成为教育的主体,旅游科普活动则给予学生更多的自主性空间,让学生能够自己选择喜欢的科普知识。如《导游基础课》中讲民俗文化知识这一节就可以采用分层法。针对基础知识比较差的学生,科普活动的要求是只掌握一些基本概念;中等水平的学生,除掌握基础知识外还要深究原因,如阴阳、五行形成的原因;高水平的学生可以深究内容的内涵。这样才能做到因材施教,让学生个性化发展。(3)探究式教学。探究式教学是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的最好手段。但在传统教学中,因为存在很多限制因素使得探究式教学很难进行,才需要在旅游科普活动中加入更多的探究内容。探究式教学主要是开放课堂,发掘学生自主探究潜能,在富有开放性的问题情境中,打开学生探究的思路,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如《导游基础课》在讲到“八卦”的时候可以引导学生去探究八卦形成的原因,进而引导学生们相信科学,远离迷信,达到旅游科普的目的。
篇10
一、“互动——探究”教学法的重要性
(一)利于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传统的课堂教学是典型的一言堂、满堂灌,教师是课堂的控制者,学生只是被动接收知识的容器,在学习中处于被动从属地位,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不强,在学习中的主要任务就是直接接收教师经过精心准备与细心分析后的知识。学生没有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没有主动思考的积极性与机会,没有经历知识的产生过程。这种过于注重传授结果的教学方式,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不利于学生综合素养的提高,不符合新课程改革的基本要求。“互动——探究”教学法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排除了教师对学生的强制手段,提倡给学生更多学习的主动权与机会,允许学生对问题有不同的看法与见解。这样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得以充分确立,学生有了更多的思考与学习的机会,使得学习过程真正成为学生主动构建知识的过程,实现了师生的良性互动与多向交流,使得学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自主学习能力与创新能力得到了长足发展。
(二)利于突出教师的主导作用
“互动——探究”教学法中教师不再是教学的完全控制者与单纯的知识传授者,真正实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实现了教师角色的彻底转变,使得控制与被控制的师生关系转变成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新型师生关系,教师以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的身份参与到教学中来。首先,教师成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教学中,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活动,为学生的主动学习提供更多的机会,要成为教学的导演,让学生以主角身份参与到教学中来。其次,教师成为学习活动的指导者。初中生的认知尚处于初级阶段,受认知规律、基础知识的限制难免在学习中遇到一定的困难。我们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并不意味着放任学生,而是要在学生思维受阻、受到挑战时给予必要的指导,为学生理清思路,指明方向,保护学生学习的激情,鼓励学生的创造性学习活动。再次,教师成为学习活动的合作者。学习有着更为广阔的天地,教材只是一种重要的教学资源,而不是唯一的教学资源。教师要以合作者的身份参与到学生的学习活动中来,与学生一起共同成为知识的探索者与构建者。此种教学法更利于教师参与到学生的学习活动中来,从而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真正实现师生共同进步。
(三)利于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开展
“互动——探究”式教学是研究性学习在教学中的具体体现,是实现科学探究的重要方式。研究性学习是新课程改革所提倡的重要学习方式,它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与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调动,使教师与学生之间真正实现了良性互动,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互动——探究”教学法注重师生间的互动与学生探究活动的开展,使学生的学习充满了挑战与趣味性,从而为学生的主动学习提供了更多的机会。
二、“互动——探究”教学法的实施
第一步,创设问题情境——进行“互动——探究”教学的基础。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问题是学生主动求知的动力,是激活学生思维的开端。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问题情境的创设,以在最短的时间内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学生的精力,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浓厚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带着心中的疑问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从而为“互动——探究”教学活动的进行奠定坚实的基础。
第二步,引导学生探索——进行“互动——探究”教学的关键。光有了问题了,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动机是不够的,还要将学生引导到探究性学习中来。初中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还未形成,还需要教师的相机诱导,因此在教学中教师提出探究性问题后还需要教师设置若干个符合学生信知特点,学生经过思考能够自主解决的有梯度的小问题来对学生进行步步引导,为学生搭桥铺路,促进学生积极开动脑筋、主动思考,从而促进学生探究性学习活动的开展。
第三步,引导学生主动创新——进行“互动——探究”教学的最终目标。新世纪所需的人才必须具有创新能力与创造性思维能力。因此在进行教学时,我们要将学生的学习引入深处,给予学生更为广阔、更为开放的学习空间,使学生的想象力得以充分发挥,学生的思维得以激活,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
三、运用“互动——探究”教学法需注意的问题
(一)以新课程改革标准为依据
新课程改革提倡运用先进的教学技术与手段来指导我们的教学,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我们要以新课程标准为依据,以先进的教学理念来指导我们的教学实践,将新课程标准落到实处。
(二)树立学生观
教学的对象是学生,教学的最终目标也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我们要实现以教师为中心到以学生为中心的转变,树立学生观,本着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的原则来设计教学活动,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三)营造和谐、融洽的教学氛围
学生的学习是在一定的教学氛围与环境中展开的,这是学生顺利开展学习的重要前提条件。我们要对学生施以厚爱,真诚地关心学生,尊重信任学生,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位学生,鼓励学生敢于质疑,勇于挑战,使学生体会到民主、平等,从而为学生营造出民主、平等、和谐、融洽的教学氛围。
(四)充分发挥数学的学科优势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具有理论性强、抽象性强的特点,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我们要充分发挥数学的学科特点,利用数学学科的抽象性与初中生思维之间的矛盾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尽可能创造多的机会来促进学生的主动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