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德育活动范文

时间:2023-06-21 09:43:2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中学生德育活动,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中学生德育活动

篇1

【关键词】职业兴趣  高职  德育活动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5)31-0148-02 

职业素养教育是高职德育活动的一项重要工作。职业兴趣作为职业素养教育的重要内容,对学生今后的职业生涯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在高职德育活动中,对身处职业选择关键期的高职学生进行职业兴趣的培育,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 

一 职业兴趣的含义 

心理学认为,兴趣是由于某种需要使得个体积极探索某些事物的心理倾向。当这种心理倾向具体指向某种职业时,就成了职业兴趣。职业兴趣是喜欢且持久的一种取向,是了解一个人职业和教育行为的有用工具(Hanson,1973)。许多事实表明,兴趣已成为衡量职业满意程度和维持职业稳定性的一个重要因素,它对个体从事职业的稳定性、满意程度和职业效率的提高起着重要的作用。 

职业兴趣根据不同的标准,可以进行不同的分类。其中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心理学教授约翰·霍兰德的职业人格与工作环境理论认为,不同的人格都有与之匹配的职业类型,并将职业兴趣分为:常规型、艺术型、实践型、研究型、社会型和管理型六种类型。强调职业兴趣和人格特质具有相同的意义,强调人格特质和工作环境的一致。 

著名的职业选择理论家吉乌茨伯格的研究将职业选择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11岁之前,这一阶段对将来从事何种职业的考虑不受个人能力及能否实现所限制,没有产生真正的职业兴趣,属于空想阶段;第二阶段是指在11岁至17岁期间,该阶段为尝试阶段,这一时期的职业选择主要受个人兴趣和价值观的影响;第三阶段是现实阶段,即17岁以后,这时能将主客观因素一起考虑,从而决定自己选择什么职业。 

高职学生正处于第三阶段,在他们的职业选择关键期关注他们的职业兴趣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 培养高职学生职业兴趣的必要性 

首先,职业教育的宗旨和高职教育的目标决定了培养高职学生职业兴趣的必要性。职业教育的宗旨是以就业为导向,高职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实践能力强并且具有良好职业素养的应用型人才。学生是否对所学专业感兴趣,是否有致力于该职业的心理倾向,关系着学生的学习和就业,关系着学生今后在工作中的能否有较高的职业素养、能否有长远的发展。换言之,职业兴趣是职业素养的重要内容,培养职业兴趣也逐渐成为高职教育的一项重要工作。 

其次,职业兴趣作为学习专业知识的动力,体现了培养高职学生职业兴趣的必要性。高职学生文化知识基础比较薄弱,入学成绩较低,受到现实功利思想的影响,在志愿填报和专业选择上存在较大的盲目性。很多学生对所读专业缺乏必要的认识,并不了解所学专业的特点和发展方向。当他们接触专业后,才发现对当初所选的专业根本不感兴趣。在这种所学专业与职业兴趣不一致甚至相悖的情况下,帮助学生探索并细化所学专业的取向,寻求专业与职业兴趣的结合点,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帮助学生顺利完成学业。 

再次,社会对新型人才的需求,反映了培养高职学生职业兴趣的必要性。高职学生在中学阶段,由于学习压力较大,课余时间较少,平时用于兴趣培养的机会几乎没有,对职业的了解也甚少,很多学生的兴趣爱好单一。在每年的新生入学调查中,很多同学表示没有什么兴趣爱好,近60%的女生选择看电视、逛街作为兴趣爱好,只有极少数的学生有较为明确的兴趣爱好。当今社会需要大量具有创新潜力、多学科知识背景和综合能力较强的复合型人才。因此,能否具有广泛的职业兴趣,就关系到未来他们能否拥有开阔的眼界、灵活的处事能力,在职业选择与变动中能否具有较大的空间。 

最后,职业兴趣对学生自我认同感具有促进作用,表现了培养高职学生职业兴趣的必要性。有些学生对自己缺乏必要的认识,他们并不真正清楚自己的性格特征,对所学专业没有认同感,对自身学习能力没有认同感,导致情绪低落,学习成绩落后。如果能积极培养其职业兴趣,帮助学生全面了解自己,客观评价自己,清楚地知道自己的性格特征到底适合哪些职业,是学生自我认同感形成的必要条件,也是学生对未来职业生涯做出正确选择的有效保证。 

职业兴趣的含义和培养职业兴趣的必要性,启发我们可以利用德育的途径和方法去实践如何培养高职学生的职业兴趣。 

三 高职德育活动中学生职业兴趣的培养策略 

1.通过多种途径让学生发现自身职业兴趣的倾向性,促使学生正确地认识自己 

职业兴趣的倾向性是指个体对何种职业产生兴趣。人与人在职业兴趣上的差别很大,有人喜欢稳定的职业,有人喜欢高风险的职业;有人喜欢与人打交道的职业,有人喜欢与物打交道的职业。为此,我们必须帮助学生清楚地认识自己,客观地评价自我。 

我们可以在新生入学时,开展系列主题班会,让学生通过“遇见自己”完成自我介绍;在熟悉新班级之后,让学生通过“遇见他(她)们”介绍一些班里的同学;利用各类评优评先活动,通过拍摄视频短片,让学生家长、朋友参与推荐与介绍;利用社会实践活动,让实践单位为学生写实践评价;利用学期综合考评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小组互评。通过这些不同的方式让学生了解到家人、朋友、同学、老师眼中的自己,全面把握自己的长处与不足。 

在学生对自我有了客观清晰的评价之后,我们可以借助一些专业测试来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自己的职业兴趣倾向。例如,蔡永红等人设计的中学生职业兴趣测验表、张厚粲等人编制的高中生升学与就业指导测验表等均可以采用。2.通过增加职业兴趣的广阔性,在较宽的范围内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多样的职业兴趣 

职业兴趣的广阔性又称为职业兴趣的广度,其含义是指个体职业兴趣的范围大小。在职业兴趣的广度问题上,人与人之间的差异也是很大的,有的人对各行各业都怀有极大的兴趣;而有的人除了与自己工作学习有关的活动外,对其他事物都没有什么兴趣。 

当然,这些都和一个人的眼界有关。职业兴趣的产生很大程度是由个人对职业认识的深浅所决定的。如果学生缺乏对某种职业的认识,自然不会产生相应的情感,也就不可能产生兴趣。为此,我们必须帮助学生开拓视野,增强他们对各行各业的认识,进而激发他们多样的职业兴趣。 

我们可以利用校内的宣传栏、班级文化栏、名人专题讲座介绍不同职业的就业环境、工作范畴与就业前景;定期推荐职业类的优秀影片;鼓励学生利用校外的时间到企业见习;对所学专业的职业群及社会需求进行社会调查;鼓励高年级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参加实践并拍摄各类职业实践短片。再利用班团活动的时间进行交流,让学生同时了解不同职业的信息。 

3.加强培育职业兴趣的稳定性,帮助学生将职业兴趣发展成为各自的终身志趣 

职业兴趣的稳定性又称为职业兴趣的持久性,它是指个体对某一职业兴趣所持续的时间长短。人们若对某一职业保持持久的兴趣,就能推动个体去深入探究,挖掘并掌握与之有关的专业知识、职业技能,获得较强的职业能力。而有的人职业兴趣缺乏稳定性,一旦遇到困难或者遇到其他新奇的职业,他们往往更容易放弃或者很快转移他们的职业兴趣。这种缺乏稳定而持久的兴趣的学生,在未来的工作中很难取得较大的成就。这些职业兴趣的不稳定,往往是由于兴趣虽广但浮泛,缺少中心兴趣;或是只对职业本身感兴趣而缺乏必要的间接兴趣所造成的。 

所谓间接兴趣,是指对事物本身并不感兴趣,而是对于这种事物未来的结果感到有需要而产生的兴趣。为此,我们必须重视培养学生对某一职业的间接兴趣,帮助学生逐步确立自己的中心兴趣,从而稳定他们的职业兴趣。我们可以利用新生入学时的专业思想教育,采取与优秀毕业生对话,采访有相关专业背景的家长等方式帮助学生了解职业发展前景以激发他们的间接兴趣;也可以结合专业课程的教学让学生了解所学专业在社会活动中的意义和对人类的贡献来激发他们的间接兴趣。同时依托主题班会的平台,组织召开有关理想、信念、价值观等方面的系列主题班会,鼓励学生参与职业生涯规划大赛,让学生明确各自的职业目标从而逐步确立自身的中心兴趣。   本文由wWw.DyLw.NeT提供,第一论 文 网专业教育教学论文和以及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

总而言之,职业兴趣是专业学习和职业生涯发展的持久动力,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兴趣是体现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理念的重要方式。我们如果能根据职业兴趣的特点,从多途径、宽范围和稳定性三个方面去开展职业兴趣培养的工作,势必会对我们的教学和德育管理工作产生重大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高中班主任;德育能力;学生;实践活动

班级作为教育教W工作开展的基本单位,是学生进行学习的基本组织,而班主任则是班级中有效的管理者,所以班主任不仅应该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还应该关注学生人品、心理、思想品德、情感等方面的发展,特别是面对当前高中阶段的学生我们应该做好学生心理状态、自我调节生活的能力、解决价值问题等,者就对高中班主任提出了更高的德育压力。

一、班主任德育能力范围界定

高中生所面对的竞争非常激烈,只有有了较强的心理素养学生才能够更好的面向升学压力,这就要求 高中班主任要比小学和初中班主任有更强的德育能力,德育教育过程是学生知识经验积累的过程,能够更好的促进学生将知识进行接受和内化。班主任的德育知识可以在管理当中做到言传身教,从而保障知识教育和德育的目标保持一致,班主任的德育能力则包含了德育知识、观念及经验。

二、影响高中班主任德育能力的各大因素分析

在高中班主任的德育能力中德育知识是其过程的基础,属于对道德本质、内容、德育意义等的认识。首先作为班主任应该对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等有更为充分的认识,进而学会这个却的去处理人际关系;其次班主任还应该具备德育知识底蕴,在班级管理中引导学生可以更为正确的面对复杂的社会现象和问题。

德育观念在高中班主任的工作中的其德育能力的核心,作为班主任只有对德育实践活动性质、活动内容及结构有着更为正确和清醒的观念,才能够做好目标的调整。那么作为班主任则需要对德育观念不断革新,确定学是的主体地位、焕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尊重学生差异。

德育经验是高中班主任德育能力提高的关键,而作为班主任来说善于从实践活动中做好自我追问、总结经验、反思自我则是班主任德育能力提高的关键,而该过程是需要班主任在日常班级管理工作中进行不断积累的。

三、通过实践活动有效提高高中班主任德育能力的措施

实践属于自主性和开放性的品质,笔者认为高中班主任提高德育能力主要是采用实践活动进行的,具体的有下面几种:

1.班级管理实践活动提高班主任德育能力。班级实践管理中应该通过加强学生德育教育、班级制度化建设、班集体文化建设等进行,例如在班级制度管理中,班主任首先应该对职责进行明确,是的每个学生在班级当中都有一定的责任感和责任意识;另外班主任还应该做到赏罚分明,遵循平等及公平原则,比如班主任可以将进步大学生的照片张贴在学生风采专栏当中。

2.通过人际沟通交往实践活动提高班主任德育能力。作为班主任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应该多和学生进行交往,在交往当中还应该对学生的性格、习惯及爱好等及时的进行观察和分析,采用不同的德育教育方法,在丰富班主任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有效促进班主任德育能力。所以作为班主任首先应该和学生之间进行平等的对话,实际上对于大多数已经毕业的学生来说最为难忘的并不是课堂知识,而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精神对话,所以作为班主任在日常学习中就应该和教师建立起真诚精神对话的关系。其次是做好赏识教育,注意观察学生的特点,挖掘其身上的闪关点。比如班主任可以为班级当中的每个学生配备一本日志,让学生利用文字去实现文字和学生的交流及合作。

3.交友实践活动指导提高班主任德育能力。在一个班级当中榜样人格往往会成为学生自我塑造的标准案例,从而实现行为的有效规范。而作为班主任工作来说将学生作为榜样进行示范教育效果更优。而作为班主任则应该在日常中就指导学生正确的与异性进行适度、自然的交往,实现自尊自爱、独立人格的有效培养。

4.通过组织有效的班级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品格。组织班级活动是班主任工作的重要内容,通过活动实施德育也是班主任德育工作的重要形式。在日常管理中,班级活动多种多样,如何看待这些繁杂的班级活动,是班主任德育工作取得成效的关键所在。班主不能把班级活动仅仅视为增加学生社会阅历的手段,而应视为学校德育最具实效性的课程资源;不能以简单的娱乐功能评价班级活动,而是应该把它作为班级文化培育和班集体建设的基本手段;不能把组织班级活动视为简单的班级常规管理工作,而应把班级活动的设计与组织能力看成班主任育人理念与实践智慧的集中体现。要有效地设计和开展班级活动,充分发挥班级活动的教育功能,达到育人的目的,班主任要从观念上彻底摈弃道德灌输的做法,真正体现德育过程中学生的主体性。道德的强制与灌输不仅有悖于德育过程的本质,导致学生产生拒斥与逆反心理,也极易形成学生人格的两面性。德育过程的主体是学生,只有调动学生对德育活动过程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内在动机,才能使学校德育过程成为外在价值引领与学生价值自我建构的统一,实现德育过程从他律到自律的实质性转变。

班主任在活动的组织和实施过程中要倡导体验教育,创建道德体验空间。“教学如果不调动学生的兴趣就是在打冷铁”早已成为人们的共识,它同样适用于学校的德育过程。德育过程必须调动和激发学生情感,只有学生产生情感共鸣,才能实现道德移情,进而改变道德行为。因此,班主任要努力为学生营造道德情感体验的心理空间和物质空间。

总结:

当前影响高中班主任德育能力的因素有德育知识、观念及经验,而要想保证班主任德育能力的有效提高,则可以通过班级管理实践活动、人际沟通交往实践活动、交友实践活动指导来实现。

参考文献:

[1]何美珑.中学德育现状与教师德育能力培养研究[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2010(5).

[2]杨瑞. 高中班级管理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D]. 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3.

篇3

关键词:品德与生活;活动对策

Abstract: Under the new curriculum standard, “Personal character And Life” the class requests the teacher through each kind of activity, makes every effort to let the student be true “lives” gets up, “moves” gets up. This article acts according to oneself for one year to moves primarily “Personal character And Life” the teaching practice, the active countermeasure does one discussed shallowly.

Key words: personal character and life; active countermeasure

新课程标准要求:“《品德与生活》课程的活动为课程的组织和实施方式,引导学生在活动中获得经验与体验”。这就要求教师通过各种活动,力求让学生真正“活”起来、“动”起来,最终达到教会学生健康安全地生活,愉快积极地生活,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动脑筋有创意地生活。下面,笔者根据自己一年来对以活动为主的新课程《品德与生活》的教学实践,就活动教学的对策做出的研究谈一些看法。

1活动的准备

为了保证教育活动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在活动之前要了解儿童及生活环境的基本情况,作为设计具体活动方案的重要依据。如在教学第一册《品德生活》中《学校里的安全》时,教师先应对校内场所进行考察,对校内危险的场所、危险的事情做到心中有数,甚至可以拍下来,以供课堂上小组活动讨论使用。这些发生在儿童身边的事正是他们的关注点。活动中要让学生知道哪些事不能做,为什么不能做;哪些事是需要老师在场指导情况才可以做,使学生在活动中得到真正的发展。

2活动的内容

2.1内容要结合学生身边的生活实际、乡土实际

本课程旨在通过让儿童直接参与各种实际活动,以调查、观察、实验、讨论、制作、表现、游戏等多种方式进行学习和活动,让学生获得对自我、对世界、对生命、对生活的认识和理解,发展各种能力,因而,教材内容编排时都是一项项实实在在的生活中的活动,但是有许多活动还需要教师根据学生身边的生活实际、乡土实际加以调整,从而真正做到教会学生更好地生活。如第一册《品德与生活》中《我的爸爸妈妈》教学时,有一个活动环节是通过介绍父母的职业培养对父母的自豪感。然而,针对本校学生家长的职业调查来看,很多家长都没有职业或是没有固定职业,若根据教材按部就班,对部分学生来说,要培养自豪感比较困难。针对以上实际情况,处理教材时,不妨通过夸夸父母的特长、父母的本领的活动来达成这一目标。又如,第二册《上超市》一课,教材介绍的是上大型超市的一般步骤,对于大城市中的学生来说较实用,而农村学生接触的是一些小超市甚至是小卖部,根据实际情况,我们农村学生应重点去了解、学习、体验小超市的一些规矩,对上大型超市的规矩作一般了解,真正体现活动的实效性。

2.2内容要注意联系和连续

《品德与生活》这门课呈现给儿童的是彼此联系的活动和体验,因而教师组织活动要注意与以往活动、与儿童生活经验的联系。例如,教学第一册《麻烦事,我不怕》,当遇到迟到了、忘了带学习用品、作业做了忘带等这些麻烦事时,引导学生通过调整心情、想办法、找原因去克服,再以类似的方法,扩展到解决平时生活中与同学、与家长发生矛盾的烦恼,从而明白困难、烦恼事就像弹簧,你强它就弱,你弱它就强的道理。

又因为儿童的生活经验和活动本身具有连续性,因而又要注意活动主题之间的连续性。如第一册《我愿和你交朋友》这一课找朋友的主题活动,将继续开展为第二册《我们分享,我们快乐》一文中,分享同学、朋友之间快乐的活动。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使活动有效而持续发展。

3活动的过程

3.1动脑与动手结合

俗话说:“听过的不如看过的,看过的不如亲手做过的。”不管是从《品德与生活》课程的特点,还是从儿童这一角度去谈这门课的教学都是如此。有些知识教师讲解、演示多次却不如让学生亲自做一次,理解得更透彻、记忆得更牢固。即“在做中学”、“在做中思考”、“在做中领悟”。如在教学第一册《让我自己来吧》一文时,“正确穿衣”的难点是套衫的前后,在教学时让学生穿一穿套衫,说说你是怎样分出套衫的前后,然后再进行一次穿衣比赛,这种手脑并用的方法,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是很有效的。

3.2教师也是活动者

在学生进行活动过程中,教师不应该闲着,也应积极的活动。一方面,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随时顾及学生,并采用多种方式去调动和维持学生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另一方面,对于学生活动中出现的问题,应给予循循善诱的引导或指导,而不是把现成的道理、方法简单地教给学生。比如在《让我自己来吧》一文的教学中,有一内容是整理床铺,可通过如下步骤:①教师示范叠被子,让学生重点观察叠被子的办法。②在示范中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叠被子过程中两个特点:一是被子竖向的左右两边,分先后往中间叠,重叠在一起时应三层;二是两端往中间叠时,两端相碰,再对折。③用事先准备好的与学生的活动密切相结合,这样才更有助于他们对这一技能的掌握。

4活动的延续

篇4

一、 重视高层次数学思考能力的培养

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全面参与(包括具有合理的认知参与与积极的情感参与)是高层次思考能力发展的基本条件。长期以来,由于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学过多地依赖考试升学、教学目标等手段作为学生学习的外部动机,在一定程度上忽视学生本身的内在动机。学生是被动的接受知识,学习的目的和动机是客观环境强加的,如升学考试的压力,家长老师的期望等等。这种被动在遭遇挫折后,往往会使学生的学习动机严重下降,从而产生“习得性无助”的情况发生。而且数学教学在一定程度上还是以教师为中心,学生的主动作用有待进一步的发挥,学生的情感和认知参与不足。这些都限制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高层次的思考能力的发展。

我们认为,数学教学要培养学生高层次的思维和创新精神,就要从“以教为本”转到“以学为本”上去。所谓“以学为本”具有两方面的含义:第一,它表示了“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目标取向,在数学教学中要着重发展学生的高层次的思考能力和创新精神等重要的素质;第二,它也表明了在教学模式上“以学生的学习为基础”的过程取向,学生在课堂中如何学习是课堂教学的中心问题,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是帮助学生学会“如何学习数学”,引导学生渐渐热爱数学学习。

学生高层次的数学思考能力是学生的重要数学素养。在新课标中以高层次数学思考的能力和创新精神作为数学教育基本目标之一,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双基”训练得到科学的平衡。

二、 直观展示知识的形成过程,让学生全面参与教学过程

在以往的“应试教育”中,教师把传授知识作为目的,把学生获取知识作为终点,使学生完全处于被动地位。在教学中存在着重结果、轻过程,重分数、轻能力的现象,因而出现了“高分低能”的学生。素质教育就是要改变这种状况,培养具有创造性的新型人才。

这就要求教师精心设计教学结构,有意识地创设教学情境,展示知识的形成过程,使呈现给学生的定理、定义、法则、公式等数学结论“活动”起来。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自始至终参与教学全过程把握知识的来龙去脉,受适当的思维训练,掌握正确的思维方法。

三、 让学生“会学数学”和“喜欢数学”

学习兴趣浓厚的人常常会废寝忘食、津津有味地去学习,并从中得到很大的满足。求知欲的满足,不仅不会使兴趣减弱或消失,反而能使兴趣更浓厚,并产生与新的认识活动相适应的新的兴趣。特别是对于有意义的学习,认识兴趣可能是一种最重要和最稳定的动机。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学生不仅要有行为参与,而且要有合理的认知参与和积极的情感参与。实际上,认知参与涉及学生“会学数学”的问题,而情感参与涉及到“喜欢数学”或“喜欢数学学习”的问题。数学教师应该促进学生认知参与和情感参与,在数学学习中获得正确的学习数学的方式和对数学的下面态度。数学教师的任务不仅要使学生获得知识和发展能力,而且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过程,特别是应该充分重视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情感参与,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给学生以“有趣”和“成功”的体验,使其渐渐形成正确的学习态度,使学生获得可持续的发展。由于认知参与和情感参与是紧密结合的。“知”、“情”结合是良好的课堂教学的一个特征。使学生感到“愉快”并不是指一味地让学生“轻松地”学习,而是指让学生体验数学思考的快乐和克服挑战性问题后的精神满足。

四、 因材施教,促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发展。

篇5

一、创设实践情境,激发实践兴趣。

激发实践意识就是诱导学生产生运用数学知识、数学思想和方法探索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心理需求。在教学中要巧设模拟的实际环境,为学生营造一个应用数学知识探索与实践的氛围,使数学教学活动成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尝试与模拟,帮助学生牢固树立“学以致用”的思想,激发他们的实践兴趣。如:一年级《图形的认识》一课。学生通过观察图形,动手摆图形,动手折一折等活动,对长方形、正方形的的特征已经有了认识,能用语言准确表述。但这时教师设计了这样一个情境,使学生加深了对正方形特征的认识。教师说:"同学们,老师也有4根小棒(长短不一的小棒)请你摆出正方形。同学们一边摆,一边摇头:“长短不一的小棒怎能摆成正方形呢?”学生在经历失败后,提出了利用正方形特征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路:把四个小棒戳齐,以最短的小棒为准,剪去其它小棒多余的部分,剩下的部分同样长,就可以摆一个正方形。这样的情境创设使学生善思考,不仅能提出问题,而且还能解决问题。在情境中积极主动获取知识,体会所学知识的数学价值。小学生,特别是低年级学生比较喜欢有一定主题和角色的社会化游戏。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和游戏、竞赛活动巧妙地结合起来,将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搭建实践平台,强化实践操作。

在教学 “设计游园方案”一课时,让学生观看儿童乐园几个游玩项目的录像。问学生:“如果要去玩的话,你想了解些什么?”学生说:“我想了解价格,哪些项目是免费的,哪个项目比较刺激,每次能坐几人?”老师接着出示价格表:“你想玩哪些项目?根据你的玩法,算一算共需要多少元?”小组讨论、交流后得出:有的项目可以和别人合作,因此可以减少开支。老师问:“如果每人给20元的游乐券,你能设计一个游玩方案吗?”这节实践活动课,以学生熟悉喜爱的生活情景为背景,提出一系列实际问题。从观看录像出示价格设计方案解决问题等有条理的教学程序中,将实际问题数学化,建立数学模型,并加以解释和应用的教学规律。在教学过程中不但培养学生分析数量关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且还通过交流、讨论、合作等学习方式,培养了学生良好的与别人沟通的能力。把实践时空充分放手交给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增强实践意识。

三、提高实践意识,培养实践能力。

我在教学中,注重了交流的实效性,保证了学生的全员参与,给予了充足的时间,使学生实现了表现自我的欲望。挖掘活动内容中的开放性因素,培养学生思维的创造性。完成统计图后提问:根据表中给我们的信息,你们能完成书上提出的问题吗?让学生独立解答,汇报。想一想:还能提出什么问题?比一比:谁发现的问题多?(学生跃跃欲试。)要求学生自己想出要解决的问题后,把算式写在本子上,小组内交流。教师到各小组巡视,参与交流。由于学生能够自主、积极地参加活动,活动中又为学生留出了自主探索的空间和时间,这就为学生创造。思维的培养提供了前提条件。在此基础上,教师努力挖掘活动内容中的开放性因素,给学生创设了自主探索和创造的机会,让学生在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中发现、分析、整理出更多的数学知识,对于刚入学的学生来说,无疑是一次创造思维能力的锻炼。“数学乐园”活动完毕,学生兴致未尽,下课后围着我七嘴八舌地说:“老师,数学乐园真有趣,下节课我们再游数学乐园好吗?”我积极响应,同时还布置了相应的任务:每个小组必须设计1~2个数学游戏。学生们领到任务后,在组长的带领下立即投入了设计工作,那股兴奋劲就别提了。

四、注重实践效果,拓展实践范围。

数学教育家波利亚说过:“数学教师的首要责任是尽其一切可能,来发展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而我们过去的数学教学往往比较重视解决现有的数学问题,即课本上已经经过数学处理的问题,学生一遇到实际问题就显得不知所措。” 实践是最好的老师,在实践活动中发现的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策略往往会深刻地存在于记忆中。学生在紧张而又愉悦的气氛中利用学具根据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熟悉的物体加以想象,拼出图案。同学们边操作,边思考,边合作交流。大大激发了他们的乐学情趣,即培养了实践能力,又得到美的熏陶。在数学教学中建立不同的数学模型。这样不但给学生亲切感,学生在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同时,也逐步培养了学生从实际生活中提出数学问题的意识。同时,客观、正确地评价具有一定的导向性和激励性,所以实践活动结束后,组织学生进行评价。在自我评价、小组评价和教师评价中交流各种体会,总结经验,升华认识。数学教学必须注意从学生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参与的机会,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教师首先通过“你们平时最爱到哪里游玩”这个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引到小精灵邀请大家游“数学乐园”,从而使学生产生了情绪高昂的学习需求,积极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要保证学生的主体地位,就必须尊重孩子的选择,允许学生根据自身的需要选择学习内容,为学生创设自由、民主的合作氛围,让不同的学生根据相同的兴趣走到一起,共同品尝成功的快乐。

篇6

关键词:小学生;学习英语;体验快乐

中图分类号:G623.3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5)18-0062-01

小学生学习英语有其有利的心理因素,如心理负担轻、可塑性强、敢于开口、能积极参加各种活动等。但是这个年龄段的孩子自控能力差,有意注意时间短。因此,如何调动学生的无意注意,让他们自觉不自觉地参与课堂活动,就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课堂气氛的积极和谐、教学方法的多样化、课堂教学活动的趣味性等,以吸引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发挥他们学习语言的优势条件,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我在教学中坚持以活动作为载体,让学生在活动中边玩边学,充分体验学习英语的乐趣。

一、设计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的TPR活动,让学生在“玩”中体验学习英语的快乐

TPR(全身反应教学法)是Dr.James J.Asher根据儿童学习母语的规律提出的一种教学方法。儿童天性好动,因而从某种意义上说,TPR warm up活动可以说是小学英语每堂课的完美起点。它可以使学生整堂课精神饱满,思维活跃,并且对他们的听力大有帮助。在起始年级可以使用诸如Stand up,Sit down,Jump,run,Drink,Eat等简单动词,学生边重复边做出动作;在熟悉这些词的基础上可每周加入新词句,如“Boys stand up”“Girls drink some tea”“Play football”等,进行滚雪球式的循环。在TPR活动的设计上,如“AAA,say OK.BBB,touch your knee.CCC,look and see…”,让孩子们随着动听的旋律边说边做,既很容易地记住了字母,又熟悉了一些谐音的词句。坚持下来你会发现,孩子们在听到Let’s do的口令后就会摩拳擦掌,跃跃欲试,并且在学到某些内容的时候,他们就像无师自通。

二、巧设“信息差”交际活动,让学生在交流中体验学习英语的乐趣

著名心理学家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教学的本质不是“训练”“强化”学生已经形成的内部心理机能,而在于激发、形成相对于现有的知识水平更高层次的东西,让学生“跳一跳,摘桃子”。中年级学生好动,好奇心强,我们在设计活动时可让他们听一听、摸一摸、闻一闻,甚至是尝一尝,充分调动他们的好奇心,让他们在不知不觉中主动参与课堂,主动开口说英语。在活动设计上,教师要尽量避免那种把学生感兴趣的东西一览无余地展示出来,如拿一支铅笔问“What’s this”等,这样等问到第二个问题的时候学生已经走神了。教师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让学生通过一点努力能理解和运用语言。在中年级学这类词的时候,我一般设计这样一些活动:如展示本节课新授词实物,也可有针对性地加入前面学过的有关联的单词,数量控制在十个左右。教师或选定的某一学生来当主持人,取出一物藏到预先准备好的盒子里,学生来猜一猜:“what’s in the box?”学生可以问:“Is it a…Yes,it is.No,it isn’t.”这样,猜对的学生就有机会来试试当小主持人的感觉。猜对的学生自信满满,更加活跃,没有猜对的学生则积极争取。实践证明,学生们对这样的活动百玩不厌,体验到了英语是有趣的、有用的。

三、巧设游戏记单词,使枯燥的拼写趣味化

《义务教育小学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和听说读写技能,形成一定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如在学习新单词kangaroo的时候,小组合作拼单词比赛,全班学生分成三个大组,组内学生按座次每人拼出一个字母,接不上下一个字母的坐下被取消比赛资格,最后以每组内参赛人数的多少决定胜负。这样,学生在高度紧张的状态下牢牢地记住了这个长单词的拼写。

四、设计英语课外收集活动,拓展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随着社会的发展,在我们身边出现的英语越来越多,各种标志牌、商标、产品说明等让人目不暇接,单纯的课本知识已很难满足社会日益发展的需求。如何让学生把现实生活与英语学习有机结合起来,感受到英语源于生活,激发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和欲望,也是我们探讨的课题之一。因此,我鼓励学生平时收集各种英文标记,并联系自己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去消化吸收,并把课堂学习到的东西应用于生活,使他们充分认识到英语来源于生活又是解决生活交际问题的基本工具,从而达到英语课堂教学生活化的目的。中年级的学生在开始接触英语的时候,收集到了如KFC、Snoopy、CCTV等标志,课堂交流时,他们会非常自豪地告诉同学和老师,我昨天去KFC吃的冰激凌,我的铅笔盒或者是衣服上有可爱的Snoopy等。这不仅巩固了字母学习,还认识到了英语在我们的生活中是无处不在的。

总之,以活动为载体的英语学习,根据学生个体的心理需求,为他们提供了感受、体验和展示的空间。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充分体验到了学习的乐趣,建立了自信心,收获了成功,激发了兴趣。而学生一旦对学习英语感兴趣,学习英语对他们来说变成了一件乐事,他们可在良好的兴趣指引下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为他们的终身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陶漪,恽如伟.教育游戏设计理论的分析与运用[J].远程教育杂志,2008(02).

篇7

在国家体育总局与教育部两部委联合在学校里开展的第一个运动项目,它不仅是校园阳光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足球运动后备人才培养的重要举措,肩负着我国足球运动复兴的重要使命。足球进校园后,不仅使学校面貌发生了变化,特色更加突出,师生之间沟通更加和谐,获得了学生家长的支持,而且所有参与活动的学生的面貌、学习成绩、自理能力、克服困难能力、协作能力、沟通能力都得到全面提升。

开展和落实《阳光体育快乐足球》不是为了踢足球而踢足球,除了培养学生的足球运动技能,还要对学生进行礼仪和足球相关知识的教育“让德育贯穿于足球运动技术训练之中”。足球运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协作能力、与人交往的能力和耐挫抗压能力,引导学生形成敢于拼搏、乐观向上的价值取向和豁达阳光的生活态度。

一、小学生足球活动中急迫突出德育,保障学生运动安全

随着校园足球的全面开展落实,也带来了学生运动安全的担忧。现代化的塑胶草坪场地对学生的运动安全保障终究是有限的,小学生足球活动中训练中教练应该让学生充分认识足球运动的危险性,除了正确认识场地的安全性,更主要的是根据足球运动的特点对学生进行充分的德育,这样才能避免人为地伤害对方和被对方伤害。

1.技术训练中的合作和纪律的德育

足球作为集体运动项目的代表,它是需要团队合作的。运动训练的要求和运动器材的摆放运用,都要严格遵守要求、严明纪律。跑动线路传接配合一定要充分合作、谦让爱护,避免混了,造成冲撞伤害。

2.运动竞赛中的竞赛精神和遵守规则的德育

比赛中,由于足球运动身体对抗激烈,常有学生在比赛中摔倒的情况,此时有学生上前拉他一把,教练应该及时给学生表扬,这样对培养学生互相帮助、团结协作、关心他人的良好品质具有巨大的作用。足球比赛中,身体接触频繁,常有由于动作过大,而造成的相互摩擦和争吵,此时教师应及时分析原因、指出要害,并给学生适当批评教育。对教学中的偶发事件,教师要认真对待,分析学生的思想动态,抓住典型事例对其进行德育。

二、小学生足球活动中的德育功能要素突出足球运动的德育特点

小学生足球运动含有丰富的德育因素,教师要善于挖掘其中的德育因素,把德育渗透到知识的载体中去。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小学生足球的特点,如:足球比赛中,培养学生团结协作、奋发进取的精神,并通过比赛规则来培养学生的行为规范,使他们增强自觉遵守规则的意识。德育的渗透在足球训练中,并不需要占太多的时间,几分钟、几句话,日积月累定能收到滴水穿石之功。

1.学会合作,培养团队意识

足球作为集体项目的杰出代表,在增进交流和友谊的同时,更能有效地培养团结协作的集体主义精神等良好的体育道德,可以有效地帮助参与者正确理解和处理好个人与集体、竞争与合作的关系等。

2.促进心理健康,强化心理承受能力

足球活动能有效缓解学习压力,而良好的竞争环境又能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适应力和承受力,调整及维护参与者的心理健康水平。在比赛中,面对对手的紧逼,在观众关注的目光下,参赛者内心自然会有些紧张,有时同伴的叫喊会让队员更加慌乱,平时在训练中能很好完成的技术在比赛中却无法表现出来也是常有的事,甚至出现失误。平时教练在训练教学中对他们进行一些科学的心理训练,或在比赛中同伴之间互相鼓励加油,能够强化提高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

三、完善教师的自身修养,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

篇8

一、通过体育教学,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

体育兴趣是人们力求积极认识和优先从事体育运动的心理倾向。大量的观察和研究结果表明,体育兴趣与体育学习活动效果常常成正比,所以要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必须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积极参加体育锻炼,达到或超越预设教学目标。初中生的体育运动兴趣比较广泛,但容易受教师教学水平、学校体育传统和个人体育专长、体育成绩、性别及家庭因素等影响。中学生由于生理上的原因,其男女学生的体育兴趣发生了明显的分化。男生兴趣广泛,对一些表现灵活、敏捷、竞赛性强的活动都乐于参加,如篮球、足球、羽毛球、乒乓球、田径等;而女生则喜欢姿势优美、节奏感韵律感强,能表现柔韧、机智和美感的项目,如艺术体操、排球等。教师必须针对男女生的不同特点,因势利导,充分发挥他们自身优势与爱好,在教材安排上尽量满足学生不同的兴趣和要求。同时采用成功教学法、愉快教学法等方法,吸引他们愉悦地参与到体育运动中来,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

二、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自觉积极投身体育活动

态度是个体对待人或物较一贯、较固定的心理倾向。体育态度是指个体体育活动所持有的评价、体验和行为倾向的综合表现。态度是一种内在的心理现象,同时又是外界与个体之间的中介因素,不言而喻,体育态度调节人对项目或参与的行为选择和行为反应,影响着体育学习和锻炼的效果和效率。因此,体育态度也是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内驱力,它包括认识、情感和意志三个方面。

体育态度是后天获得的,一旦形成之后就比较稳固和持久,它的形成是一个连续的渐进,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体育教师上课时准确的示范、优美的动作、幽默的语言、渊博的体育知识都会对学生产生良好的印象和良性的刺激。所以,这对体育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在有很多学生关心NBA、喜爱NBA,他们收集所喜爱的球星的图片、资料,收看NBA直播,时不时地与我们交流、探讨,当你应对如流时,学生就会更喜欢你,同时也就喜欢上你的课,久而久之就会形成良性循环,更利于体育教学活动。教师应改变学生对体育课情感倾向的偏见,从而使其对体育教师产生积极的情感反应。

三、通过体育教学,培养学生体育习惯

体育习惯是特定的情境刺激(场地、时间、器材、指导者等)和个体参与活动之间的练习和重复而形成的稳固联系。此种联系一旦巩固,在情境线索出现时就会自发地表现。

养成体育习惯要经过漫长的过程,我们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应正面教育学生,为谁锻炼、为何锻炼,明确此举乃利国利民利己之行为,从而提高学生积极参与体育活动的内驱力。让学生明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是不可取的,对那些体育锻炼中断行为给予提醒和引导,对那些经常性的体育行为给予表扬。通过经常性的评价、奖罚措施予以强化,让学生理解体育锻炼的意义和价值,养成经常参加体育运动的良好习惯。

四、通过体育教学活动,调节学生的情绪

现在的学生学习负担较重,生活单调枯燥,除了上课就是做作业习题。缓解的方法有许多,体育活动就是其中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按照巴甫洛夫的高级神经活动学说,外界的刺激会在大脑皮层上产生一个优势兴奋中心。优势兴奋中心在人的大脑皮层上的移动是注意转移的生理机制。通过体育教学活动,就会使大脑皮层形成一个较强的优势兴奋中心,从而使人压抑的情绪解放出来,沉浸于体育活动的欢愉之中,达到减轻痛苦与烦恼的作用。体育教学活动另外一个作用是可作为一条宣泄的途径,把不良的情绪发泄出来,从而使情绪得到缓解,情绪也随之好转。一些集体项目往往接触众多的人,如球友、对手等,这样可以通过交往改变孤僻、寂寞、抑郁等不良情绪,使人的情绪及时得到调节。

五、通过体育教学,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

意志品质是指一个人的果断性、坚韧性、自制力及勇敢顽强和主动独立等精神,意志品质是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又是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培养起来的。在体育教学中,我常常采取一些教学手段来锻炼学生,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如耐力跑、定时跑、障碍跑、越野跑等,让学生挑战自我、战胜困难,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六、在体育教学活动中,尊重学生的人格

在体育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了解不同学生的个性特点,做到有的放矢。对于一些身体素质较差的学生,帮助他们克服自卑心理,当他们有一点进步时,决不吝惜赞美之词,让他们重新树立信心和克服困难的勇气。

相互尊重、建立互信是开展好体育教学活动的前提。初中学生在不同的年级不同的年龄有所差异,作为一名基层教育工作者,必须要了解他们的心理变化,经常与他们沟通,融洽课堂气氛,并针对青春期的一些变化,给予一定的指导和帮助。

教师应坚持以表扬为主,林肯曾说:“每个人都喜欢别人的赞美。”多次、反复地表扬会使学生巩固优点,克服缺点,产生自豪感,增强自信心,从而把事情做得更好。2007届三班倪昭阳同学学习习惯很差,身体素质就更差,初一50m当时成绩竟为13秒,通过我三年来不懈的心理疏导,强化他的自信心,一步一个脚印,成绩从13″到11″8、10″6、9″6、8″5,后体育中考达7″5。

七、通过体育教学活动,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精神

篇9

[关键词]心理活动 心态平衡 意志 注意力

在实际的体育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心理往往会受到环境[体育课一般为开放课堂,容易受到班级之间或周围环境的影响]、身体能力以及素质等多方面的影响,造成学习过程中的注意力不集中、消极、过分保守、小心等多种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体育教学的质量,使教学无法高质、有序地进行。

为了使学生了解体育在全面发展教育中的作用,以及在人的生理方面,和品格方面有着很大的作用。所以在掌握教学技术的同时,也要掌握学生的心理特点,要懂得他们学会动作技巧的心理过程及形成技巧的规律。便于掌握这种规律,运用这种规律。采用有效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使学生学得快,学的高兴。

学习体育运动动作技术也和学习其它知识技能一样,包括感知、注意、记忆、兴趣、思维、意志等几方面心理过程。

一、加深学生在体育课中的感知,平衡学生的心态过程

学生的学习态度是多复杂的心理现象,但我们必须不断地教育学生明确练习目的,培养他们的学习态度,并力求使这种态度能成为稳定的个性特征。

正确地把握好中学生的心理活动的特点,能够很好消除他们消极、过于小心的心理弊病或一些心理上的阴影,使他们产生乐观的、积极向上的心理,从而以良好的精神面貌和高昂的学习热情投入到体育学习中来。中学生正处在身体快速发育的阶段。无论在身体上还是在心理上都处于一个十分不稳定的阶段,心理尤其易受到不同的刺激而产生较大的波动。若不能及时有效地调节他们的心理,就不能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因此,根据课堂上学生心理变化的特点,教师首先要知道学生在练习前想些什么,想不想练。学生对锻炼抱什么态度,并力求使这种态度能成为稳定的个性特征。

例如,在教跑的教学中,在教跑的技术指导时,有些学生想:“跑谁不会,最简单”。学生产生这种想法是很正常的,但对学习的态度来讲是不端正的。教师在这时要及时进行教育,向学生讲述技术的重要性,并说明掌握跑的技术,跑起来才能快,学习才轻松。在讲的时候越生动,越有吸引力,学生掌握技术的心理越强。还可以学习名人,把名将世界长跑冠军王军霞的例子讲给学生听,把美国短跑名将刘易斯,牙买加“闪电”博尔特的例子讲给学生听,给学生们树立榜样。以此来激发学生对“跑”这项运动的喜爱之情,激发他们愿跑、乐跑的热情。激发他们对“如何跑”的求知欲望。以此来消除他们那种消极的心理。这样就会可以解决学生这一心理活动的难题,就会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和兴趣。为什么世界长跑冠军跑得这么快呢……这时学生听得津津有味,被吸引了。对教师讲的道理就会记得清。记得牢。

对不同的学生讲解技术,进行教育,要用不同的方法。例如,可以结合他们已经学过的知识力学原理,讲跳的技术和投掷的出手角度,这样可使学生加深对动作要领的理解。

教师的示范要尽量做得准确,动作美观大方。这对于学生在大脑中形成兴奋效果就比较好。如果只做示范不讲解或讲不清楚体育课中所学的技术的意义和重要性,那么学生就不能很好地掌握技巧,也容易造成学生的不平衡心态。

二、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搞好体育教学技术

要使学生完成练习动作的感知过程,更好地听和看。“注意”这个心理过程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所以也是学习技能技巧的重要条件。“注意”好比一扇门从生理角度来说,如果学习注意听了,那么,就能在大脑皮层上建立最适宜的兴奋中心,抑制皮层其实区域的兴奋。也就能够控制自己的行为,而不被其它无关的现象所引。

一堂课开始,教师就要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把学生吸引住。在课程进行中,教师应随时观察学生的练习情绪。这可以从对学生的外部表情、眼睛以及姿势的观察,判断学生注意力是否集中。然后找出学生分心的原因,采取有效的方法,去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学生分心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有的学生已经散漫惯了,有的对学习内容不重视或者不感兴趣,有时由于其它干扰太大,有更吸引学生注意的兴奋刺激。如一个操场上同时有几个班上课。有时班级之间会互相影响,也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老师自己的注意力也要十分集中。不受外界的任何干扰和影响。

仔细分析学生分心的原因,才能预先估计并防止学生分心。在教学当中教师要善于灵活机动地把学生吸引过来。采用注意力游戏、报数比赛、教师的示范、言语等都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在体育课堂上也可以加入音乐的元素,如在进行队列活动时,放一些节奏鲜明的进行曲,可以使学生的情绪振奋,在做一些相对枯燥的队列活动时也不会觉得枯燥。还有在体育游戏时,放一些悠扬的或欢快的曲子,很好地调节了游戏过程中的气氛。临近结束时的放松活动时也可配以一些舒缓的曲子。但要注意的是,音乐只是体育课堂的陪衬,切不可喧宾夺主,把体育课上成音乐欣赏课。此外教师洪亮的嗓音有时突然减弱或者面部表情、动作手势的突然变化也能集中学生注意力。在组织教学时。经常变换条件和要求。如把接力赛跑改为换物接力,把运球练习变为运球过障碍等。这样既能达到一定的教学要求,又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要激发学生的意志

在学生练习掌握技能技巧的过程中,动作有时好,有时差。这里的技术。身体素质和心理方面的原因。学生的健康情况。太疲劳或者情绪不好,太紧张也会使动作受到破坏,兴趣和自制力减退。有的学生一开始做某种练习就害怕。特别看到前面的同学练习时摔倒或失误就更紧张,因此,教师在组织学习次序时,要注意选择练习认真,技术较好的同学先做练习,对后面的同学是一个鼓舞,以便增强学生对体育课动作的信心。如果前面几个学生练习不认真,后面的学生也可能跟着马马虎虎,影响班级学生,淡薄了学习兴趣和学习意志。

四、学习体育技巧,加强学生思维能力

篇10

关键词:特色德育活动;丰富;生成性;过程性;体验性

近年来,我校始终以陶行知的求真思想、生活教育理论和创造教育为指导,根据《新课程标准》的教学理念,从培养学生自我管理、主动学习和创新能力为着眼点,营造育人氛围,多年来“家乡好孩子”活动一直是我校的特色德育活动,得到了社会的认同,赢得了良好的声誉,起到了“一手牵百手,小手拉大手”的“反哺”效应。

一、自主参与,增强“家乡好孩子”的主人翁意识

《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对于每一名小学生的言行举止上都提出了详细而规范的要求。但在实际生活中,有些同学却常常是“说归说,做归做”。为了使学生们人人都能遵守《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学校就让学生人人参与校园管理。

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针对学校门口小店小摊多,学生随手扔垃圾现象多、学生佩戴红领巾情况差的情况,我让学生当“红领巾监督岗”。从卫生早读、两操纪律等方面入手,我在班上建立了“人人岗位责任制”。由班中队员进行检查和评分,确保每一位队员在一个学期内都能担任一次值班干部,主动地参与到校园的管理中来。队员们学会了用一个管理者的目光来审视自己,反思自己的日常行为习惯。换位思考的结果,让每个队员都受益匪浅。同时,全体同学在角色实践中体验了管理的快乐与艰辛,增强了主人翁意识,提高了他们的自律能力。

二、搭建舞台,展示“家乡好孩子”的才能

陶行知先生说过:“到处是生活,即到处是教育;整个的社会是生活的场所,亦即教育之场所。”所以,我充分发挥地域优势,利用丰富的港文化资源,以港文化为“家乡好孩子”活动的载体,为学生们搭设了一个又一个展示各自才能的大舞台。例如学校开展“三模”创意活动来弘扬创新港“船文化”“桥文化”和“住宅文化”。在师生全员参与走进港,调查实践,收集信息资料,铺设“三模”制作的基础。实地调查,观察研究港地区的桥、房、船的建筑特点,围绕主题进行小课题研究,获得实践研究的过程体验,使自己的创意能力得到充分的发挥,用自己的经验智慧去打造、创新港的“船文化”“桥文化”“住宅文化”。学习关于“船、桥、宅”的有关知识,纸模兴趣活动,班上人人参与,开展“造桥、造船、建宅金点子”活动。宣传橱窗成了同学们“露一手”的舞台,凭借港文化的优势资源,学生动脑思考、动手操作,制作了生动活泼的作品。作品不定期更换,图、文、物并茂,知、趣、情结合,展示着孩子们永不枯竭的畅想和乐趣。

此外,学校的“红领巾电视台”也是给学生们展示特长的舞台。从台长、副台长到摄像,从主持人、播音员到小记者、小编辑,都由学生自己担任。学生自己采访、编辑、主持、播节目。小小电视台,使一大批小小演播员在竞争中锻炼,在锻炼中成长,体会到了成功的喜悦和自我的价值。

三、利用阵地,丰富“家乡好孩子”的情感体验

德育阵地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渠道。因地制宜地利用这些渠道,寓教育于活动中,架设道德情感的桥梁,学生从道德认知到道德意志、道德行为之间的道路才可以通畅起来。它能使学生信服、震撼、感动,它能以稳定的状态贮存在学生的内心世界,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

为了使学生感受到民工子弟学校的学习条件艰苦,我班与民工子弟学校的“手拉手”活动没有停留在倡议发动、学生捐款捐物、表扬学生的层面上,而是注重情感的沟通与体验。我们先后组织学生互访,让学生看一看简陋的教室、贫困的家庭,听一听同龄人美好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这样,学生们都从内心渴望伸出手帮一帮他们,圆他们的读书梦。同学们回到家中把玩过的玩具、读过的书本送给了民工子弟学校的朋友,跳动着的善良和同情之心潜移默化地植根于学生的内心。

为了让学生体会到要勤俭节约、珍惜劳动成果的道理,利用双休日开展“今天我当家”活动,学生们通过买菜,方知柴、米、油、盐的贵;通过洗衣、做饭,方知父母持家的辛苦。为了让学生体验到孤寡老人生活的孤寂,同学们带着自编自导的节目来到敬老院,看孤寡老人的居住环境,听孤寡老人讲述他们的生活。在教师的带领下,同学们把对老人的关爱,以歌舞的形式表现出来,给老人们带来了欢乐。与此同时,他们也体会到孝敬老人所获得的快乐。

四、开展活动,培养“家乡好孩子”的社会意识

“应当将校门打开,运用社会的力量,使学校进步;动员学校的力量,帮助社会进步。”(陶行知)在实践活动中,学生走出校门,在社会的课堂中增长了知识,培养了能力;而社会在学生的实践活动中注入了活力,产生着影响,学生为社会的进步做出了贡献。

针对油菜秸梗焚烧污染空气、损害地质的现象,在油菜收获时节,同学们来到了田野,除了能亲眼看到农民的忙碌,还目睹了油菜秸梗焚烧后烟雾弥漫的情景,闻到了空气中呛人的气味。学校适时发出了不在野外焚烧油菜秸梗的倡议,全镇学生自觉地当起了自己家、亲朋好友及邻居的小监督员。

每当植树节、世界无烟日、环境日等,学校让学生到社区进行环保宣传活动,打扫小区楼道,到绿化带捡垃圾,为绿化挂上“爱护花草树木”的牌子;还有的深入群众采访,了解周边地区的水资源污染原因,对如何有效改变水质进行计划、设想,通过作文或书信表达自己的意见与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