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应商审计方案范文

时间:2023-06-21 09:43:2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供应商审计方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供应商审计方案

篇1

石油销售企业内部审计实施“上审下”的审计模式,避免同级审计,已经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审计范围;加上内审部门与平级部门存在直接的利益关系,使内部审计无法真正或有效履行监督职能。同时,由于经济环境变化、技术进步、业务范围拓宽等原因,内部审计有时并不能提供令管理层完全满意的审计服务,使内部审计这种有效的监督管理措施无法发挥应有的功效。由于销售企业内部审计在自身能力和角色定位上存在的不足,使内部审计外部化具有可行性。

二、内部审计外部化的实现方式

2012年以来,石油销售企业机构改革陆续开展,鉴于企业内部审计的运行管理现状,公司尝试借助外部化的审计方式来增强企业内部审计监督服务职能,相继采用了以下几种方式:1.聘用专业人员。是在一些关键性的内部审计项目中聘请外界专业人士提供咨询服务。如,加油站投资项目审计涉及相关法律内容时,可以聘请有关法律专家进行指导等。这种模式可以在某一专业给与审计人员专业的指导,避免在专业问题上出现审计偏差。2.单一项目外部化。是将某一项目的内部审计职能外部化给外部供应商,由其制定审计方案、安排审计资源、出具审计报告。如,进行公司层面的经营管理审计时,可以整体委托给外部审计服务商,内审部门只需要派人监督协调审计业务的开展执行,确保审计目标的实现。这种方式可以避免同级审计的“尴尬”局面,保证审计监督的全面开展。3.合作内审(cosourcinginternalauditing)。内外部人员组成审计组,依据业务约定书承担相应的责任和义务,但双方必须强化沟通和交流,避免出现偏差。如,开展加油站审计时,采取合作审计的方式既避免了内部审计力量不足带来的限制,也避免了由于外部审计人员对于加油站业务的不了解带来的成本费用以及时间的增加。4.整体外部化。是将一定时期的内审业务全部委托给外部供应商,并指派专人与供应商进行沟通、协调,指导供应商开展审计业务。这种情况较多应用于内部审计机构力量较弱且无法适应审计需求的时候。总的来说,是否实行内部审计外部化以及所采取的方式主要取决于业务外部化的成本效益分析,其最终目的是实现内部审计职能、作用的最大化。

三、内部审计外部化的关键环节

近些年,石油销售企业审计部门通过多种方式对内部审计外部化进行探索,总结出一些关键环节进一步探讨。1.确定审计外部化形式。内审部门要综合拟外部化业务的数量特征、业务频率、业务范围、资源情况来确定审计外部化的形式。如开展加油站管理人员经济责任审计时,结合审计加油站的座数、审计成本的多少以及审计资源的投入进行分析后,得出采取合作审计的方式。2.对拟选用供应商进行资格审查。包括对供应商的组织情况、专业能力、财务情况、历史业绩进行审查,显示出供应商的资质与能力。3.制定供应商选择标准。包括质量管理、资源管理、业务管理、文化管理、成本管理五个标准。当然,这五个标准每一项的重要性和相对权重是由审计外部化的认可性和经营目标决定的。4.审计过程的指导和监督。供应商提供审计服务的过程中,内审部门必须派出专业人员进行指导和监督,包括:审核工作计划、工作方案、沟通实施思路、审核工作底稿、审计报告、监督工作过程。监督和指导的目标在于使供应商围绕审计目标开展工作,节约一切可以节约的时间和资源,并以廉洁稳妥的方式开展工作。5.审计结果的评价和考核。对审计结果进行评价和考核是成本效益管理的核心思想,也是强化内部审计职能和地位的重要保障。

四、内部审计外部化的积极作用

篇2

【关键词】 内部控制; 公司层面; 业务层面; 内部控制改进

中图分类号:F2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937(2016)08-0002-08

作为内部管理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内部控制对于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企业经营活动的高效有序运行以及企业经营决策和国家法规的贯彻执行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理论界对央企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的研究滞后于实践经验,国务院国资委有关负责人也表示,央企上市公司在运作中还存在一些值得高度关注和亟待解决的问题,目前西方已经提出了若干内控建设的模型,但是我国尚没有构造出针对央企上市公司内控建设的合理方法。况且央企境外上市公司所面临的要求更多更严格:不仅要满足国内相关法规和母公司内控体系的要求,还要应对来自上市地监管方的挑战。因此本文拟以Z公司为研究对象,分析其内部控制存在的主要问题,从公司层面及业务层面分别运用流程制度分析、风险体系分析得出Z公司内部控制完善的具体方案,并对央企境外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建设提供意见。

一、Z公司内部控制现状分析

(一)Z公司公司层面内部控制的建设及问题

1.公司层面的内部控制建设

Z公司为某国企通过香港的全资子公司在新加坡投资上市的公司,主要从事船舶研发、制造管理、营销和服务,为世界各地的船东提供与船舶建造有关的管理与咨询服务。在内部控制建设方面,Z公司对公司层面内部控制主要涉及权限授权、关联方交易、雇员的证券交易、公司公告要求、董事会、董事委员会等方面的流程规范,本文按照内部控制五要素要求仅对Z公司整体层面的几大内控要素进行有针对性的分析。

(1)内部环境

内部环境是实施内部控制的基础,包括治理结构、机构设置及权责分配、企业文化等。①治理结构。Z公司按照新加坡的法律要求以及新交所的相关规定,制定《公司治理结构报告书》《Z公司董事会议事规则》,设置了董事会和审计委员会。②机构设置及权责分配。公司制定了Z公司各部门工作职责,明确各个岗位的职责范围、主要权限、任职条件和沟通关系,将权力与责任落实到各责任单位,保证各部门人员构成、能力素质满足履行职责的要求。③人力资源管理。Z公司员工构成包括新加坡本地人士和公司从国内派驻的员工,设立了较为完整的职能部门和业务部门,完善公司人才梯队建设。绩效管理方面:建立以推动和促进企业发展战略和经营管理目标的实现为终极目标的绩效考核体系。该体系通过建立“公司―业务板块、部门―个人”的三级绩效管理框架,将公司平衡计分卡分解到业务板块、部门、员工,实现绩效压力层层传导,提高公司整体绩效,同时与公司绩效计划进行严格比较,检查公司下达的任务和指标完成情况。④企业文化。公司之贵在于基业长青,长青之贵在于道德之经。Z公司加强新国企文化建设,全面宣传贯彻Z公司核心价值观,强化理想信念、以人为本、激情投入、集体价值、客户价值、社会价值的核心价值观六要素,《公司企业文化深植实施方案》,大力宣传公司党建及文化建设。

(2)风险评估

风险评估是内部控制的五大要素之一,也被COSO 的《指南》认为是实现有效的财务报告内部控制之一。Z公司在经营发展过程中重视风险防范,积极发掘潜在的风险因素,规避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公司按照《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集团《关于做好全面风险管理工作的通知》等要求,《关于Z公司全面风险管理报告》。围绕公司战略目标与生产经营计划,结合公司所属行业特点,系统持续地收集相关信息,动态识别内、外部风险,进而进行风险分析评估,针对专项风险制定或调整相应的风险应对策略。

在确定公司风险评估,制定风险管理解决方案时需经过如图1的四个步骤。

公司本年度通过风险评估,根据《风险评估问卷》《风险评估评价标准》,识别出本年度Z公司优先关注的重大、重要风险共有11项,其中重大风险有3项(前3项),重要风险有8项(4―11项),具体的风险测评结果如表1所示。

针对风险评估提出的各类风险,相关部门对各重大、重要风险进行描述,并提出包括长效管理机制和近期管理改进的风险管理解决方案。

(3)控制活动

公司结合风险评估结果并针对业务流程及相应的关键风险点,识别并确定了一系列的控制措施,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内部控制制度体系,以有效防范和控制风险,保证内部控制目标的实现。

(4)信息与沟通

全面信息化建设。随着公司的逐步发展,对公司自身的经营管理水平与业务执行效率的要求越来越高,信息化是构建规范管理平台的必由之路[1]。Z公司进一步加强信息化建设,利用南北企业资源管理软件,完善信息化管理。公司建立健全了内部信息沟通与报告机制,制定了公文流转程序、例会制度、重大事项报告制度等内部信息沟通规范。

(5)内部监督

持续监督需要关注内部控制实质性的证据、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反馈等内容。完善监督体系是提高企业内部控制水平的必要措施。Z公司根据新交所的要求,设立审计委员会,对公司公布的财务数据负责。

2.公司层面内部控制的不足

(1)公司内部审计方面控制存在不足

内部审计机构和内部审计人员构成了内部审计的主体。内部审计机构的隶属关系(或接受谁的领导)关系到它的独立性和权威性,关系到内部审计作用的发挥[2]。

Z公司内部审计工作恰恰缺乏这些有效的规定。在制度方面没有制定内部审计具体实施准则,没有对内部审计的组织机构、职责权限、审计程序等方面作出规定,使公司内部审计工作无章可循。

Z公司内部审计程序不严密。由于审计意见没有得到公司和相关部门的及时推动落实,同时也未对审计人员执行回避的原则进行规定,使审计发现问题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整改。

(2)对公司下属部门及附属公司管理控制存在不足

根据企业成长理论,企业在规模做大的过程中,管理能力一般相对落后于企业发展,财务管理能力不能适应企业整体发展战略要求。随着企业规模扩大至企业集团,内部为了各自的利益而相互争权夺利,整体财务战略得不到各分子公司认可。Z公司作为集团公司同样存在这样的问题,子公司分散于中国、新加坡、芬兰等国家,而这些子公司所处的经济环境及使用的办公系统、财务系统都不一致,导致在公司层面没有统一的财务管理系统进行规范。

(二)Z公司业务层面内部控制的建设及问题

1.业务层面的内部控制建设

Z公司成立时间较短,对新加坡政策体制了解不多,同时内部控制的设计受到效益成本原则的制约,无法面面俱到,所以在业务流程的管理中,仅仅是抓住关键的控制点,即业务流程和单位经济活动中容易产生风险的环节,初步建立了风险评估机制。具体而言,本文从财务角度选取了三大重点业务流程做介绍,其基本涵盖财务人员日常实际工作,即全面预算管理、销售及收款管理、采购与付款管理。

(1)全面预算管理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Z公司通过推行全面预算管理,合理分配各种资源,确保各项重要工作顺利完成。作为新加坡上市公司,Z公司在配合集团总体预算的同时,制定本公司的预算,并在制定全面预算过程中,采用自下而上与自上而下的编制方法,由各部门及下属公司根据自身发展情况并与各相关人员谈话沟通的前提下制定本单位的预算报告,上报Z公司本部,由本部负责人根据各下属公司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协调、沟通,再由各下属公司根据调整后的数据进行上报,本部相关人员汇总调整得出公司预算方案。

(2)销售与收款管理

收入根据日常交易中产生的已收或应收销售或服务款项,扣除销售折扣和相关销售税费后的公允价值计量。在销售和市场分析操作过程中,对于新项目的评估等也都有较详细的流程操作,如图2所示。

(3)采购与付款管理

Z公司没有集中采购职能。申请部门负责提出采购申请,寻找、评估和选择供应商,签订采购合同,给供应商下订单,进行收货或服务完成确认,并申请付款给供应商。

在付款方面,Z公司出台了《公司财务支出审批权限表》。付款需经过相关部门领导批准,并附有必要的支持文件,如采购合同、入库单和税务发票,最后经过会计审核处理付款。

2.业务层面内部控制的不足

(1)全面预算的制度体系建设存在不足

Z公司全面预算制度不完善。在企业内部控制中,如果缺乏健全的全面预算制度体系,企业对其预算管理工作的管控力度就难以满足需要,Z公司在这方面做得不尽如人意。在每年预算开始时期,财务部接到上级公司下达的预算任务后,由财务部发起,向各业务部门及子公司发出预算表格,各业务部编制各部门预算,最后汇总制定总的全面预算表格。这一系列预算报告制定流程没有公司层面的制度规定,只是靠各部门之间支持配合完成,对于全面预算在部门分工执行方面缺少制度保障。

预算执行的流程中对预算事中分析时间段界定不明确,分期预算事中控制不够及时。预算差异分析是一种对历史资料的分析,只有及时而又经常地进行,才能发挥其对生产经营业务的指导作用[3]。Z公司预算管理是在年初制定年度计划,每季度和期末再做监督检查及总结,每两次监督检查之间相隔时间较长。

全面预算作为内控的业务操作层面与信息化层面结合不紧密。Z公司还主要依靠财务报表对预算执行情况进行监控,没有实现从南北企业管理软件中直接选取生产经营数据,使得全面预算的控制难以奏效,影响预算执行效率。

(2)收入和支出的预估、确认和报告有待提高

内部会计控制是保证企业经济活动正常进行所采取的必要管理措施[4]。如果没有有效的控制手段和监督措施,那么会计控制将无法实现,对于会计需要及时提供准确有用会计信息这一目标将很难达成。这就要求集团公司必须有一套完备的会计控制体系,来实现集团公司及子公司全方位的监督。而Z公司在处理会计记录和会计报告以及进行财务关账的程序方面,缺少标准化的会计流程给子公司遵循,从而不能实现对子公司全角度的管控。

(3)采购流程的控制尚需加强

对于供应商的评估和选择过程,书面记录不够完整。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取得的比较报价没有完整存档;针对审查的某个项目和非直接采购,部分供应商的评估和资格认证环节记录不够完整。

对于合格供应商,申请部门参照的是其母公司维护的合理供应商清单,没有维护一份Z公司的合格供应商清单。

二、Z公司公司层面内部控制改进

(一)公司层面改进

1.建立公司内部监督机制

内部审计是对公司内部经济活动和管理制度是否合规、合理、有效进行独立评价的活动,是内部控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监督内部控制其他各环节的主要手段[5]。具体从完善监督机构和规范内部审计程序两方面入手。

(1)建立完善的内部监督审计机构

企业集团内部控制能否得到有效实施,还取决于集团内部审计机构是否缺失。因此,应当根据委托理论的要求和各集团的实际,设置独立的内部审计机构,承担审计委员会的职能,同时合理配备内部审计人员,注意提升集团内部审计部门的独立和权威地位[6]。鉴于Z公司在内部监督建设方面的缺陷,应当主要从以下方面加以改进:

健全内部审计机构,制定规范的职责权限。Z公司需设立独立的审计部门,配备独立审计人员,建立多层次、全方位的内部控制检查和监督体系,确保内审部门组织完整,有力运行,保障审计监察效果。

规范审计范围,明确审计权责。Z公司独立审计部门设定后,公司还要聘请权威机构制定《内部审计具体准则》,明确审计职责和范围。围绕公司经营工作的重点、管理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开展审计,提出改进意见,出具审计建议书;负责内部控制体系的监督检查及独立评价。

审计部需要依据职责要求,实时监督业务部采购招投标业务,作为独立于业务的第三方对招投标业务操作流程及招投标文件进行监督审核,为公司招投标业务如实正常开展提供保障。

(2)规范内部审计工作程序

通过实施上述一系列改进措施后,内部审计机构处于相对独立的地位,直接受高管领导,保证其机构设置的独立性和权威性。由于内部控制和内部审计机关的逐渐融合,内部审计并不只是扮演着监督者的角色,更重要的还是管理服务者,这也就需要内部审计将审计结果直观呈现在管理者面前,使管理者了解内控执行情况,并对其后续工作安排提出建议。之后内部审计跟进监督,确保整改问题落地。具体改进措施如下:

第一,确定内部审计独立评价工作程序。Z公司设立的审计部门对公司本部及下属公司年度内控检查评价负责,对内控执行的有效性进行检查监督,对检查中发现的内控缺陷有权力直接向审计委员会及董事会报告,以此建立以企业整体为对象的内部审计工作流程。具体如下:了解被评价部门及公司内控情况,确定测试的控制点,下达通知;测试评估内控设计及执行的有效性,组织实施独立评价;编制独立评价报告,征求评价部门及公司意见,出具独立审计意见;报告审计委员会及董事会;跟踪整改。

第二,规定审计结果的执行和反馈。公司明确规定被审计单位在规定时间(如30天)内必须整改,并将整改结果反馈给内审部门,提高内审结果的执行效果。

通过以上措施健全内部审计评价体系,有效地促进审计监察成果的转化。

2.加强对下属公司的管理控制

Z公司应加强对下属公司的管理控制,确保公司整体战略目标的实现,提高公司整体控制力。针对下属公司管理控制方面存在的内控缺陷问题,公司应在以下方面加以改进完善:

(1)加强财务控制

第一,向各下属公司委派财务人员。会计委派制度被西方国家很早就在公司治理结构中运用,是所有者约束和监督经营者行为、保护自身利益的一种普遍制度[7]。通过委派财务人员,Z公司意图实现集中管控优势,统一规范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制度,提升集团的会计信息质量,能够为公司提供更为可靠的决策依据。

制定公司财务风险管理办法,建立财务风险预警机制。公司应当根据下属公司实际情况按照会计制度有关政策规定制定《Z公司财务风险管理办法》,明确财务风险管理的要求,规定下属公司在日常经营活动中建立筹资风险、投资风险、汇率风险等经济业务的风险管理体系。

对重要下属公司还应开展内控培训和流程梳理辅导。通过对重要下属公司内控管理的培训,欲使重要下属公司内控建设逐渐完善,并同Z公司集团内控建设制度流程相协调,便于Z公司对下属公司的管理。

(2)建立业绩考核机制

Z公司应当建立权威有效的业绩考核管理机构。明确考核职责和考核内容,对下属公司制定统一规范的业绩考核办法,并根据重要程度设置不同的权重,增强业绩评价的全面性和可靠性,提高对下属公司业绩考核的有效性。

Z公司对下属公司的业绩考核应采取KPI指标衡量,制定《子公司绩效考核表》,从定性和定量两个方面组织考核。同时Z公司将得分情况反馈到各子公司,子公司根据自身情况及时改进。

Z公司还需规范对下属公司部门及员工的考核管理体系。公司按统一的模板与各下属公司部门及员工签订绩效管理合同,并对绩效合同的签署及后期执行考核采用流程图规范,如图3所示。

图3只描述至子公司各员工及部门经理提交绩效合同,对绩效合同执行的跟进监督管理,Z公司也应有具体的流程描述,这里不做详细说明。

对于公司人员层次不同,将员工分为公司领导、中层管理者和员工三级,Z公司应该对各子公司各级员工分别设定考核体制,在侧重点内容上有所不同。

例如以公司领导为考核对象,考核指标包括三部分:责任心和工作态度占比20%,考核内容包括价值观、责任心与主动性、职业素养和团结协作;素质和能力占比30%,考核内容包括政治素质、廉洁从业、宏观决策能力、领导组织能力、开拓创新能力、卓越执行能力;业绩占比50%,考核内容包括对重大项目或任务的贡献和分管部门的绩效。通过公司360度测评分数加权平均,根据员工的最后得分,按照绩效等级转换表将员工划分到各个绩效等级。

根据员工绩效结果,应对员工进行反馈,这是绩效考核成败的关键点,对上级管理者及下属员工都具有重要意义。对于上级管理者,通过及时有效的沟通帮助下属提升能力;有助于管理者全面了解被考核员工的工作情况、掌握工作进展的信息,并有针对性地提供相应的辅导和资源;有助于提高考核工作的有效性,提高员工对绩效考核、对与绩效考核密切相关的激励机制的满意度。对于下属,及时有效的沟通有助于发现自己上一阶段工作中的不足,得到及时、客观和准确的绩效反馈,确立下一阶段改进点;双方共同解决问题的一个机会,是员工参与工作管理的一种形式。

(二)业务层面改进

1.全面提升预算管理水平

全面预算管理是帮助企业实现战略目标的一种管理手段,它将企业全部经营活动的计划、目标以数量形式具体而系统地反映出来,并以此为基础进行控制和管理[8]。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全面预算管理的作用将更加有效地提升Z公司的经营管理水平,Z公司在原预算管理的基础上不断健全,以达到资源有效配置和企业高效有序运营的目的。主要从以下方面做详细说明。

(1)建立健全预算管理制度

全面预算管理与企业内部控制是相辅相成的,完善全面预算管理机构职能,有利于全面预算管理更好地发挥作用。

鉴于Z公司全面预算制度不完善,公司应制定《Z公司全面预算管理制度》,从预算的职责分工、编报审批程序、执行分析、监督考核程序和预算调整全面规范预算的实行,从而使Z公司全面预算得到制度上的规范。

增设预算管理委员会。专门预算管理机构的缺失会给公司的全面预算管理工作带来重大影响,因此Z公司应该成立由董事会领导的预算管理委员会。预算管理委员会全权负责Z公司的全面预算工作,此外Z公司本部还成立了预算管理工作小组,成员由财务、审计、人力、经理部及业务部人员组成,负责公司全面预算执行。

(2)完善预算编制流程

健全全面预算管理编制体系,有助于企业内部控制中全面预算管理水平的提升[9]。鉴于全面预算管理没有可供遵循的编制流程的缺陷,考虑业务部、项目组及子公司的具体情况,建议公司重新修订预算编制流程,如图4所示。

(3)健全预算执行分析制度

鉴于Z公司对预算事中分析时间段界定不明确,分期预算事中控制不够及时的缺陷,Z公司应制定预算执行月度分析制度,要求预算分析节点由每季度变成每月,财务部门根据各单位的财务套表监控预算的执行情况,并向有关单位提供预算执行进度等信息,与之相关的责任单位必须及时分析原因,按程序提出预算修正申请,视修正的程度由有审批权限的人员批准,最大限度地保障预算目标的实现。

2.收支业务内部控制改进建议

(1)收支业务流程再设计

Z公司应编制一套标准化的会计政策,包括如何处理会计记录和会计报告、进行财务关账,以提供给其子公司遵守,保证会计记录和会计报告的完整性、准确性和及时性。该会计政策应该至少包括以下内容:

第一,与处理会计记录和会计报告相关。收入和支出的确认程序,并且说明进行收入和支出确认的基础和标准。在财务系统里进行会计调整的程序,包括在财务系统里进行调整前应通过复核及批准的要求;在财务系统中录入调整分录的方法;会计调整记录的相关支持性文件存档的要求。Z公司应根据公司业务流程和信息披露等方面的要求,结合以上整改建议重新梳理关于收入和支出的预估、确认和报告的流程图,添加调整前应通过复核及批准要求的模块。该模块要求会计在财务系统中创建记账凭证后提交给财务部经理审批,审批不过退回修改,审批通过后财务部经理将记账凭证过账到财务系统中,会计再利用会计系统准备月度管理账目表,之后交由财务部经理审核,审核通过即生成月度财务报表。

第二,与财务关账程序相关。针对Z公司在财务关账方面存在的潜在疏漏,建议Z公司从收支预提和支出流程的规范、以前年度的财务调整需取得相应的事前批准等规定来确保交易的完整性。同时,还需制订与财务关账程序相关月度、季度和年尾结账的时间表,列明以下关键活动的截止日期;子公司提交审核过的财务报表的日期;外部审计结束和审定财务报表的日期;公布财务结果的日期;在财务系统内关闭账期的日期。

(2)建立收支业务风险识别体系

第一,业务数据和财务核算的真实性。首先,为确保反映到财务核算上的业务信息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应设计一套业务报告套表,该套表由业务部提交给财务部,财务部依据套表上的完工节点或者完工百分比进行收入成本的确认。该套表将由财务部留存,作为收入确认的依据之一。其次,对于日常进出口所涉及的设备等类货物,业务部门需向财务部提供发票、海关报关单据以及仓储、货运单据,财务部据此进行会计核算。同时,业务部门需有相应的业务人员在现场核实货物的收况,确保票据与实物相符,账实相符。

第二,会计科目填列的统一和规范性。对于报表会计科目的设置,Z公司应该编制一套较为完整的会计科目表供子公司统一使用,协助甄别是否将发生的业务准确地反映在会计科目中。

3.采购业务内部控制改进建议

(1)采购业务流程再设计

针对Z公司采购流程出现的问题,公司应加强关于采购流程方面的控制,提出以下建议:

第一,建立供应商评估制度。记录评估调查的结果,在新的供应商通过资格认证前需经过复核及批准。维护合格供应商清单,当通过资格认证后合格的供应商填列到合格供应商清单中。没有通过供应商表现评估的供应商将从合格供应商清单中剔除。具体由项目经理操作,寻找供应商并去船坞实地考察收集相关资料,整理出供应商调查表,经部门经理和主管副总经理批准后,加入公司供应商列表。之后每两年评估一次,填写评估调查表,按照调查结果决定是否保留在供应商列表中。

第二,执行严格的采购审批和追踪制度。公司对所有的采购业务,包括直接采购和非直接采购,申请部门均需提交阅批件,取得管理层的复核批准。

第三,规范采购业务流程。对长时间未关闭的订单应该得到相关人员的及时跟进,以确定仍然需要该笔订购。不再需要的订单需及时取消并通知供应商。参照上述建议,Z公司应按以下流程改进,首先由项目经理发起,确定采购申请,拿报价单多方询价,评估报价单并筛选供应商,最终筛选出4―5家供应商进行招标,之后由招标委员会确定中标供应商。项目经理参照中标供应商的信息制定采购合同,提交合同审批表,由业务部经理审核,审核通过后交由法律顾问及财务部审阅,并提出相关意见,将修改意见反馈给项目经理,项目经理参照意见调整修改采购合同,重新交由业务部经理、法律顾问和财务部及总经理批准后,确定采购合同。

此流程应规划到供应商送货和提供服务环节,后续还包括公司申请人验货、费用报销及经理部监督供应商发货等环节。

(2)建立采购业务风险识别体系

第一,关注采购风险的识别。采购风险的源头――供应商选择。由于供应商选择失误可能造成的风险也很多,例如质量风险、交期风险、产能风险、财务风险和信息风险等。

采购风险的关键点――合同。在此环节应注意以下方面:签订合同中存在的问题,执行采购合同中存在的问题、更改、违约、担保等风险,采购方自身的违约、项目、工程合同及外包合同风险等。

第二,加强采购风险的控制。Z公司应严格按照建立供应商评估和资格认证以及报价评估程序,从源头上把控采购风险。对供应商财务风险,Z公司应先对供应商的供应链、资金链进行分析,还需对供应商的财务状况及财务指标调查,设定财务警戒线,把控供应商的财务风险。对价格风险,在汇率不稳定时期择期采取合同价格锁定、套期保值等方式,规避价格风险。对来料质量风险,公司设专人对采购进来的原材料、部件或产品做品质确认和查核检验,对采购材料质量负责,责任到人。

总 结

本文在对Z公司内部控制建设的分析中,发现Z公司内控建设在公司层面及主要业务方面都存在不足,就Z公司内控建设存在的问题,分别提出建议:

Z公司公司层面内部控制改进建议:建立公司内部监督机制,包括建立系统的内部监督审计机构,规范内部审计工作程序;加强对下属公司的管理控制,涵盖财务控制和业绩考核及实施预算控制三个方面。Z公司业务层面内部控制改进建议:全面提升预算管理水平,主要是建立健全预算管理制度、完善预算编制程序及健全预算执行分析制度;公司收支业务内部控制改进意见,包括流程的再设计、风险识别体系的建立及改进效果的评估;采购业务内部控制改进建议,同样包含流程的再设计、建立采购业务风险识别体系及对最终改进效果的综合评价。

本文的研究结果拟为Z公司内部控制建设提供良好的改进建议,提升公司整体管理水平,为公司战略目标的实现打下坚实的内部基础。

【参考文献】

[1] 财政部,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保监会.关于印发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的通知[A].2010.

[2] 崔秀梅,张茂忠.现代企业制度下的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体系[J].中国审计,2004(4):55-56.

[3] 田佳,岳脉健.全面预算管理与企业内部控制研究[J].经济师,2014(4):91-93.

[4] 任广平.企业集团全面预算管理视角下的内部会计控制体系[J].商业经济,2009(1):33-34.

[5] 刘霞.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审计的现状剖析[J].西南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5):76-80.

[6] 柏广才,沈洪祥,孙浩.国有企业集团内部控制的思考[J].会计之友,2015(1):48-51.

[7] 赵玉琳.集团公司内部控制设计与运行的创新措施[J].会计之友,2014(4):83-85.

篇3

一、对过程管理的全方位审计是物资采购审计的基础

采购管理本质上是采购流程的业务管理。采购流程是否合理,各环节是否得到有效管控,这既是采购管理的基本内容,也是采购审计的基础。以下环节是采购业务流程审计的重点:

(一)采购计划通过查阅月度采购计划和年度采购计划的编制和审批情况,审查物资采购计划的编制是否有依据,是否及时和科学,是否履行了审批程序,计划制定是否考虑了库存因素,采购计划与实施结果是否一致,采购数量、采购目标、采购时间、运输计划、使用计划、质量计划是否有保证措施等,重点审查无计划采购、超计划采购和不考虑库存的采购行为,确保采购计划的严肃性。

(二)采购比质比价这是物资采购过程中比较重要的一个环节,是内部控制管理的重点。应从财务明细账着手根据采购总体规模抽查相应数量的需要招投标的大金额采购实例,检查招标过程资料的完整性,参加招标人员是否来自于各相关部门,数量是否符合制度规定,应标的供应商是否高于制度规定的最低限额,是否从合格供应商名录中选取,如果是新入供应商是否对其进行了资质考察。采购业务招标书是否具体、规范,涉及技术要求的是否有详细的技术参数。

(三)合同签订依法签订采购合同是避免法律纠纷,维护企业利益免受损失的重要途径。应对抽取的合同中规定的品种规格、数量、技术指标要求、交货时间、结算方式、付款进度、逾期损失等主要条款,结合企业的合同管理制度逐一审查,要关注是否存在条款约定不足或约定不明确,显示不公平的现象,是否在遵循法律法规的基础上最大的维护了公司利益。同时也应该对合同管理情况予以关注。

(四)物资验收入库这一环节中,应审核采购人员是否参与了验收,对于技术含量较高的物资还应有技术人员参与。审查合同的内容和交货期执行情况,是否做好物资到货验收工作和原始记录,是否严格按合同规定付款。如有与合同不符的情况,是否及时与供方协商处理,对不符合合同部分的货款是否拒付。是否对有关合同执行中的来往函电、文件都进行了妥善保存,以备查询。是否对物资进货、入库、发放过程进行验收控制。物资出入库单据是否齐全,是否按类别按规格建立了完备的仓库台账,与实际库存是否核对相符。物资是否得到了妥善保存,对易氧化、易腐蚀的大宗物资是否得到了妥善处置;物资积压浪费和损失是否积极查找原因,是否对相关责任人进行了追责。

(五)财务付款应充分了解公司资金审批管理办法,结合财务应付账款、预付账款,审核是否按照合同的要求付款,是否存在提前付款的情况,重点关注预付款支付理由是否充分,预付挂账时间是否过长,是否存在越权审批资金支付的情况,有无非物资采购部门办理大额物资采购及付款情况。审计过程中如果发现存在对方无法提供银行账户而由他人账户代替,或存在虚假发票报销的情况,应详细核实原因。

二、采购管理风险是否得到有效控制是物资采购审计的重点

采购风险的控制是物资采购管理工作的重点,也理应是采购审计的重点。对采购风险管控的审计不能拘泥于风险分类上,而应该抓住本质,关注重点。在外因型风险中,合同欺诈风险、价格风险、质量风险主要与供应商关联,技术进步、意外风险和价格风险都有市场影响的因素。而内因型风险则主要是采购过程管理中表现出来的问题,主要集中体现在过程管控疏失、内部信息沟通不畅、采购行为人道德问题等所带来的风险上面,如采购计划制定不当、合同签订不当等大都是过程管控疏失造成的。只有抓住了这些重点,才能使物资采购审计工作有的放矢。

(一)供应商风险首先要检查供应商体系建设情况。一个组织体系完善,收入达到一定规模、拥有较为稳定的客户资源的发展前景良好的企业,应建立一整套合格供应商体系。重点审查是否建立了合格供应商名录,进入合格供应商名录的供应商是否经过企业资信、经营规模、经营状况、财务指标、产品质量、产品价格、交货及时性和售后服务等方面的考核,是否存在非合格供应商名录外采购现象。其次检查合格供应商是否进行定期评价,是否建立了科学合理的评价依据和评价体系,特别是产品质量是否在持续改进,是否发生过较为严重的产品质量问题,交付是否及时,价格是否合理。这些评价是建立在历史数据和统计分析基础之上的。对于不合格供应商要及时淘汰。第三,检查供应商的诚信问题。从投标文件、报价单、招标过程管理等方面检查供应商是否存在串标行为,是否存在合同欺诈,是否存在采购价格与市场行情偏离较大的问题,产品质量是否存在恶意的以次充好现象。第四,检查独家供应情况及供应链优化方案。独家供应商大多是因为产品技术的原因所造成,其危害是可能造成供应商控制或供应链断裂等问题。重视独家供应商问题,培育供应商成长也是物资采购管理的重要问题。

(二)市场风险审计工作主要应关注两点:一是是否对大宗物资的价格变动有应对措施。比如供暖用煤,在冬季由于需求较旺盛,其价格一般会比在淡季的时候高,适时启动反季节采购,可能会节约大笔采购资金。再如大宗钢材采购,由于市场价格波动较大,对价格变化趋势判断准确,将会规避采购风险,赢得采购收益。二是是否对市场技术进步带来的采购风险有应对措施。器材技术指标是研发部门考虑的范畴,但对于市场技术发展,采购部门有可能最先得到情况,这要求研发部门和采购部门密切配合,关注关键物料的市场技术动态,及时沟通有关情况,以免造成采购损失。审计应该对由于技术进步导致库存积压的损失给予关注并进行责任评价。

(三)过程管控疏失风险采购计划人员未及时掌握科研生产状况而导致采购数量偏大或者供货不及时,合同约定不明或审查不严而导致企业蒙受损失,到货验收不认真导致数量缺斤少两、质量以次充好等,都是过程管控疏失风险。

(四)采购行为人的道德风险由于采购涉及大量利益关系,因此采购舞弊现象时有发生。采购人员为了个人私利,可能会与供应商合谋,制造虚假比价等手法;在招标采购过程中,评标专家违反原则,倾向于有利害关系的供应商;保管人员和使用部门合谋,导致虚假出入库。这些都是采购行为人的道德风险问题,需在采购审计中予以重点关注并加以规避。

三、采购管理目标实现及绩效改进是物资采购审计的重要内容

采购绩效是指采购产出与相应的投入之间的对比关系,它对采购效率进行全面整体评价。对物资采购的审计工作不仅要关注管理的过程,也要关注管理的结果。审计采购绩效改进应检查以下主要指标的实现情况:

(一)采购的及时率采购是否满足科研生产的正常需要,是否造成严重的停工待料情况。这是考核采购绩效的首要指标。

(二)库存周转率库存周转率是一种衡量材料在工厂里或是整条价值流中,流动快慢的标准。提高库存周转速度,最大限度地压缩库存,是防范物资积压风险、增加企业价值的重要手段。很多企业充分发挥社会物流的作用实行零库存,还有一些企业与供应商建立战略联盟,将仓库设在供应商处,这些都是对采购绩效的重大改进。

(三)采购价格控制指标完成率最简单的方法是考核实际价格与过去移动平均价格的差额,但由于实际价格受市场影响因素较大,这种方法存在不科学性。最常用的方法是将当期采购价格与基期采购价格的比率与当期物价指数与基期物价指数的比率相互比较。

(四)采购质量合格率即考核物料复验合格入库的数量与采购物料总数量之比率。这一考核指标要求采购部门对采购源头——供应商给以应有的关注。

篇4

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离不开采购管理,企业对工程建设、物资采购和技术服务领域中的招标管理已有明确法律和企业内部规章制度进行规范,但未达到招标条件和招标限额的非招标采购管理成为企业管理中的肓区,使企业非招标管理存在如顶层设计不完善、理解不一致、操作不一致、管理不规范等诸多问题,不仅增加了企业的采购成本,降低效率,对非招标采购领域容易生产腐败,成为影响企业有质量、有效益发展的瓶颈。笔者通过对油田企业非招标采购存在的问题和产生的原因进行探析,并提出对策。

关键词:

非招标采购方式;问题;对策

《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实施条例》对工程以及与工程建设有关的货物、服务从法律层面进行了规定,已经成为降低采购成本,有效遏制腐败的有效手段之一,招标采购方式应用比较广泛和成熟,但其程序冗繁,效率低下,交易成本较高也是招标采购的缺点。与招标采购方式相对应的非招标采购方式,是对招标采购方式的有效补充,具有相对灵活性、交易成本较低的优势。加强对非招标采购管理和监督,降低成本,提高效益,是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和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的一项重要举报,本文从非招标采购的定义、类型及适用范围入手,试对当前非招标采购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采取的对策进行探讨、分析。

一、非招标采购定义、类型及适用范围

1.非招标采购定义。

非招标采购是指以公开招标和邀请招标之外的方式取得货物、工程、服务所采用的采购方式和招标限额以下的大量的采购活动。

2.非招标采购方式。

非招标采购方式主要包括竞争性谈判、询价和单一来源采购。

2.1竞争性谈判:是指采购人或者采购机构直接邀请三家以上供应商就采购事宜进行谈判的方式。

2.2询价:采购人向3家以上供应商发出询价函,让其报价,在报价的基础上进行了比较,最后确定最优供应商的采购方式。

2.3单一来源采购:采购来源渠道单一或发生不可预见的紧急情况以保证原有采购项目货物的一致性等原因,采购人按规定程序向单一供应商直接购买的采购方式。

3.非招标采购适用范围。

3.1竞争性谈判适用范围:招标后没有供应商投标或没有合格的,或者重新招标未能成立;招标复杂或者性质特殊,不能确定详细规格或者具体要求的;非采购人所能预见的原因或者非采购人拖延造成采用招标所需时间不能满足用户紧急需要的;因艺术品采购、专利、专有技术或者服务的时间、数量事先不能确定等原因不能事先计算出价格总额的。

3.2询价适用范围:按有关规定,采购规格、标准统一,市场资源充足且价格变化幅度小、采购活动需要在短时间内完成的,可以采用询价方式采购。

3.3单一来源采购的适用条件:只能从唯一供应商处采购;发生了不可预见的紧急情况不能从其他供应商处采购;必须保证原有采购项目一致性或者服务配套的要求,需要继续从原供应商处添购,且添购资金总额不超过原合同采购金额百分之十。

二、加强非招标采购管理的必要性

1.加强非招标采购管理是执行国家法律规定的外部要求。

中石油作为中央企业,所有权属于政府,因此,只要是使用国有资金或国有资金占主体的资金来源的应该适用于政府采购法。目前,国家已经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和与之配套的《政府采购非招标采购方式管理办法》,后者从2014年2月1日起执行,实施非招标采购管理有法可依。

2.加强非招标采购管理是企业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

当前,集团公司提出突出质量效益发展的总体目标,从过去注重规模发展向更加注重质量效益发展转型,现阶段规模速度的发展与质量效益不同步的矛盾较为突出,投资回报率较低,成本上升较快,因此,相对于招标管理的规范,加强非招标采购管理降低采购成本符合集团公司质量效益原则,是企业自身发展的内在需求,规范非招标采购管理行为,降低采购成本,提高采购效益,应该是有非常大的潜力可挖。

3.全面引入竞争机制,促进非招标采购活动健康发展。

在非招标领域中引入充分的竞争机制,确保采购活动的“公开、公平、公正”,杜绝不正之风,防范采购人员的不廉洁行为,加强对非招标领域采购活动的监督管理,维护企业的合法权益,预防腐败,促进企业采购活动健康发展。

三、非招标采购方式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1.化整为零,应招标项目未招标。

在实际采购中,存在以地域限制化整为零,肢解项目,规避招标,以非招标采购方式取代招标方式。如将钻前工程排障施工项目以区域划分为两个项目,标的总金额达到800万元,采用竞争性谈判确定承包商;油田大量使用的通用化学试剂未进行集中招标采购等问题。

2.单一来源采购方式理由不充分。

目前,未达到招标限额的工程、物资采购和技术报务项目基本上选用单一来源采购方式,有的单位单一来源方式高达92.42%,如钻前工程现场监理、管线防腐施工、无损检测、安全验收评价等施工和技术服务项目,单一来源采购理由不充分,对相关供应商因专利、专有技术等原因具有唯一性的具体论证不足,采购方式的单一性造成采购成本较高,也易存在腐败现象。

3.将比选作为非招标采购方式之一。

《政府非招标采购管理办法》中规定的非招标采购只有竞争性谈判、询价和单一来源采购三种方式。部分单位将比选作为非招标采购方式之一,比选应该是采购中遵循的一种基本原则,比选这种方式没有法律上的定义,是市场为了避开公开、邀请、竞争性谈判、询价、单一来源等法定方式而创立的一种采购方式,因此,不能构成法定非招标采购方式的一种。

4.对非招标采购方式的选择不恰当。

在选用非招标采购方式,对于竞争性谈判、询价的选择不恰当,《非招标采购管理办法》中明确询价采购方式不适用于工程和服务采购项目。对于项目较复杂的维修工程,项目维修型号较多,对应的价格也不相同,采用询价的方式不利用价格的谈判和服务项目的确定;询价适用于价格比较单一的物资采购。如天然气装置维修项目采用询价方式,设备维护型号较多,辅助材料也较多,采用一次性报价,不能达到竞争性谈判的效果。

5.未建立非招标采购管理制度和工作流程。

就目前而言,集团公司制定了招标采购等管理办法和业务流程进行规范,对非招标采购方式仅在《合同管理办法》、《工程建设承包商管理办法》、《物资采购管理办法》中简单提及,但未按照业务分类统一制定非招标采购相关规定,明确非招标采购方式的范围、标准、适用条件、谈判实质性内容、具体工作流程等内容,造成各单位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非招标采购,如成立谈判小组的时间、竞争性谈判文件的编制要求、确定供应商名单的方式、谈判中是否公布供应商报价执行不一致等不规范的问题。

6.采购信息不够公开。

集团公司对招标信息公开有相应的管理办法,但对非招标采购方式的采购信息未明确信息渠道、采购公告内容、采购公告公示期的时间、成交公告公示期的时间等内容。

7.供应商评定的标准操作性不强。

非招标采购的成交原则应该是采购人根据符合采购需求、质量和服务相等且报价最低的原则确定。但在项目实践中,“质量与服务相同的情况下”这一原则较难判断,不同品牌的产品质量有差异,不同供应商、承包商和服务商的水平也有差异,因此,如何衡量质量和服务标准难以确定,以“最低报价法”原则成交,可能会导致低价低质的采购;以服务和质量采购又可能造成价格不是最低的现象。

8.以不恰当方式排斥潜在服务商。

在油气田企业,技术服务领域选商方式大量采用单一来源采购方式。如土地复垦技术方案按照行政区域划分标段规避招标,也以行政区域选择服务商,而不是按照服务商所持有的水土保持方案编制资格证书所规定的资质等级来确定服务商。

9.以行政干预确定承包商、供应商和服务商。

部分单位、部门以会议纪要等行政方式干预工程建设项目、物资采购和技术服务的承包商、供应商和服务商的选择,未进行公开、公正和公正的选商。10.承包商库准入不够,可供选择的承包商竞争不充分。如定期检验FD1、FD2(含在线校验)在油田企业仅准入一家,且此家没有取得HSE准入资格;如化工、净化装置、炉窑工程施工,车辆GPS导航定位服务等仅2家准入施工单位,套管防磨技术服务仅1家准入单位,承包商库准入不够,不能形成充分的市场竞争。

四、原因分析

以上问题的存在,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主观上的原因,也有客观上的原因,既有管理制度不健全,也有监督措施不得力的原因,有的则和领导干部不能廉洁自律、相关人员与供应商内外勾结腐败有关。

1.油田企业快投快建是影响非招标采购管理行为遵循规范性的客观因素。

当前,市场对天然气的刚性需求,使油田企业采取超常措施加快产能建设,一方面狠抓老气田稳产,另一方面勘探开发快速高效推进产能配套和重点工程建设快速推进,为达到快投快建保障天然气供应,在工程建设项目、物资采购和技术服务等采购中存在应招标项目未招标,选商方式不符合规定、提前做完成未进行竞争性选商等逾越、简化程序的问题,使企业在非招标采购管理的规范性受到一定影响。

2.企业管理理念不到位,主观上不愿意采用竞争性选商。

部分单位领导对竞争性选商的理念认识不到位,业务管理人员责任心不强,未有“货比三家”的竞争性意识,习惯于“随用随购”,认为单一选商方便实用,主观上存在不愿意采用竞争性谈判和询价等有利于企业加强采购管理,降低采购成本的采购方式。

3.企业管理存在管理缺位,未从顶层设计建立非招标管理制度。

国家财政部第74号令颁布了《政府非招标采购管理办法》明确了非招标采购方式的管理,但集团公司未建立非招标管理制度,仅在集团公司《合同管理办法》、《工程建设承包商管理办法》、《物资采购管理办法》、《招投标管理办法》中简单提及,没有建立制度和业务流程,存在管理缺位,油田公司也未建立非招标管理制度,采购业务部门对非招标采购的认识不足,操作规程不熟悉,造成非招标采购方式的不规范。

4.个人私利益驱动,单方选商易于操作。

个别领导和业务人员受个人利益驱动,以此方式灵活、周期短、程序少、工作量小、易操作可以有效保障工程建设项目、物资采购和技术服务采购为理由,大量采用单方谈判选商,搞意向内定、达到个人获取利益的目的。

五、对策

1.从制度层面完善管理缺位,建立健全顶层设计。

集团公司执行《政府采购法》、《政府非招标采购管理办法》等法律的同时,对非招标采购活动中制定实施细则和一系统规章制度,将法律法规一些原则性规定具体化,增强其可操作性。对非招标采购方式的适用范围、适用标准、采购信息公开渠道管理、采购程序、供应商确定、明确相关部门的职责和权限、违规违纪处罚规定以及业务流程等进行具体规定,从顶层设计建立健全管理机制,使非招标采购管理在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下,更加规范化、制度化和程序化,用制度保障采购活动的阳光操作。

2.加大对非招标采购方式应用的考核检查,促进管理的规范。

采购主管部门应加大对非招标采购方式的考核检查,充分运用竞争性谈判方式,追求最大限度的经济效益,采购到性价比最优的货物和服务;规范使用询价采购方式,采用最低报价与综合评审相结合,合理确定成交供应商;谨慎选择用单一来源采购方式,对于此方式应严格审批程序,规定公示内容,杜绝腐败现象,对于各种方式应加大考核力度,将竞争性谈判比率纳入物资采购管理的考核指标,提高竞争选商的比率,降低采购成本,让采购在阳光下规范运作。

3.加强对非招标采购管理的持续监管,有效提升监督效果。

对非招标采购要由现在的事后审计向事前、事中全过程监督转变,由披露问题向预防问题、控制风险转变,由阶段性审计向持续性监督转变。借助集团公司现有的合同管理系统应用平台,对非招标采购活动过程进行在线适时、连贯的监测和修改,将审计关口前移,实现事后向事中、事前转变;利用审计查证和审计咨询相结合的方式,由披露问题向预防问题、控制风险转变。通过持续监督更好地发挥审计监督的预防和警示作用,改善非招标采购的内部控制管理,使企业问题越来越少,问题出现的概率越来越低,实现审计监督的“免疫”功能作用。

4.以完善和构建资管理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为目标,探索建立物资采购廉政风险评估和预警机制。

实行廉政风险评估和预警,有利于增强反腐倡廉建设的预见性、针对性和主动性,建立健全物资廉政信息采集、分析、反馈处理制度,及时发现苗头性、倾向怀问题,及早提出对策、完善和构建物资采购管理惩治和防治措施。

5.实行供应商分类管理,形成供应商竞争机制。

通过建立供应商资源库,在保证充分竞争的前提下,每年按业务类型补充一定比例的优秀供应商,淘汰不合格供应商,对供应商考核实行“黑名单”制度。同时,采取ABC分类管理法对供应商进行分类管理,按照油田公司物资供应的重要性进行分类,对不同的供应商采取不同的供应商管理策略,一方面通过竞争机制激励供应商不断改善产品和服务,另一方面采购方也可以根据自身实力和需要在供应商名单内自主选择供应商,合理有效利用企业资源,保证物资供应稳定,提高运作效率,降低采购过程中的风险和成本。

6.强化培训力度,提高采购人员专业化水平。

加强对采购人员专业化水平的培训,现有采购人员对非招标采购的法律法规不熟悉,理解不到位,习惯型、经验型采购人员居多,对非招标采购的操作应用仍处于起步阶段,应用中存在诸多问题,应加强采购人员专业化水平培训力度,促进采购工作效率和效果的提高。

作者:刘锦屏 单位:中国石油西南油气田分公司审计中心

参考文献:

[1]张建边.建设项目项目采购管理[M].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7.

[2]张栋天.非招标采购项目的信息如何公开[J].中国招标,2007(2):22-24.

[3]陈世龙.竞争性谈判需把握15个”节点”[J].中国政府采购,2007(8):63-67.PMT.

篇5

三、加强对供应商的管理协调。对每一位来访的供应商进行分类登记,确保了每一个供应商资料不会流失。合作过程中,采购人员必须公正严明,杜绝徇私舞弊。最终为酒店选择最佳供应商战略伙伴关系。

四、逐步加强对材料、设备价格信息的管理。每一次材料设备的计划、询比价都进行了复印留底,保持了信息资料的完整,同时与办公文员配合把资料输入电脑保存,建立采供部材料、设备信息库,以备随时查阅、对比。

五、提高部门工作员工的业务素质和责任感。虽然本部门目前只有1人,但是我们仍不忘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和责任感,必要的时候可以上网多了解各大酒店采购流程与规章,不断提成自我价值。

总结:在XX 年的工作中,我部门仍会虚心向其它部门学习工作和管理经验,借鉴好的工作方法,努力学习业务理论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和管理水平。要进一步强化敬业精神,增强责任意识,提高完成工作的标准。同时我部门会选择性得采纳公司其他部门提出关于下降成本和提高效率的方法,并不断的大胆尝试,取其精华、修改弊端。为公司在新年度的工作中再上新台阶、更上一层楼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一转眼间XX年已经过去,在公司领导的指导下:在各领导与各同事的共同努力下,我们认真完成了公司各项工作任务,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总结如下:

一、 完成工作方面

1、 工作中:团结同事,能正确处理好与领导同事之间的关系,保持沟通,充分发挥岗位职能,认真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协助业务部的工作需要。

2、与各供应商建立并保持良好关系,96%的物料顺利如期采购跟催到位,基本保证生产顺畅,材料计划下单正确率达99%

3、按照技术质检部质量标准,及时与各供应商沟通协调,尽最大努力按照我司质量标准供应物料。

4、开发了瓶颈物料新的供应商,缓解了xxx、xxx材料的质量问题。

二、 工作不足方面:

1. 物料没有如期采购跟催到位4%,虽然未造成公司生产延误出货;但响影不好。

2. 部门与部门之间的沟通未能达到理想效果;特别是与生产部、技术部的沟通不到位。

三、 明年工作计划

1、 积极与各供应商沟通,提高各供应商的质量控制能力与合约执行能力,保持质量与交期的长期稳定性。

篇6

关键词:现代企业 物资采购 管理 分析

物资采购管理作为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降低企业物资采购本、提高企业经济效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也是企业提高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因此,企业必须掌握物资采购流程,对物资采购每个环节进行有效的管理和控制,避免由于物资采购管理不善而引起的资金严重流失现象,有效的降低企业物资采购成本,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本文依据现代化物资采购特点,提出有效的物资采购管理对策。

一、现代企业物资采购管理对策

(一)健全物资采购管理制度

首先,实行物资比价采购的制度。降低物资采购成本的关键点在于对采购价格的控制,因此,采购人员在进行物资采购时必须实行比价的采购方法。比较采购法主要是在物资采购的过程中,对多个厂家物资价格进行比较,以选择物美价廉的物资产品,在保证物资质量的同时,有效降低物资采购的成本,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其次,物资费用审核制度。在物资采购成本控制中,采购费及仓库保管费是控制关键点,对物资采购成本控制具有很大的影响。因此,物资费用审核部分必须对这两项费用进行严格的审核。当这两项费用审核合格后,才能发送至物资采购部门,进行物资采购工作。

(二)建立科学合理的定价机制

现代企业在进行物资采购管理时,必须建立一个科学合理的定价机制,通过不断完善企业的定价机制和定价程序,以保证物资定价的合理性。采购人员必须根据不同物资的生产地、生产质量、使用功能及特性等作为定价依据,并深入到市场调查,以保证物资定价的合理性,同时实行竞争机制,使得物资采购的定价透明化。例如:对于企业货源充足的物资,可实行公正、公平及公开的招标采购或者比价采购的方式;对于具有重要性及特殊性的物资,则实行质量比较、价格比较、定点供应的采购方式;对于存在价格变动的物资,则可采取保持原价、协调降价、价格比较及招标等采购方式,但是必须在保证物资质量的基础上,选择适宜的物资定价,以有效降低物资成本,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三)选择信誉度高的供应商

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物资市场供应关系逐渐由“卖方”向“买方”方向发展,企业物资采购也从原本的“计划采购”向“市场采购”方向发展。因此,保证物资供应质量,及时供应物资,价格较为合理,流通环节较少、采购成本较低,物资供应渠道稳定,成为企业选择供应商的重要条件。供应商的选择工作同样是物资采购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在选择物资供应商时,必须对供应商的信誉度和供应条件进行深入的调查分析,包括企业性质、物资质量、物资价格、供应能力及售后服务等。对供应商提供的物资进行严密的检测,条件允许下可到物资生产地进行考察。在进行物资供应商招标后,对供应商进行有效的评估,并编制定点物资供应单位清单。

(四)充分发挥物资采购监督职能

现代企业物资采购监督职能主要是通过内部审计的方法,对物资采购报告进行严密的审核,及时发现物资采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合理的调整措施,对物资采购工作进行动态的监督和控制:收集有关物资采购的相关数据信息,包括物资定点供应清单、物资价格清单、物资采购方案、物资质量检测文件等等;获取审计反馈意见,分析物资采购管理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并采取有效的处理措施;规范物资采购审计程序。对于重要的物资采购审计,必须通过直接观察、现场询问等方法来审计,并编制审计报告;对物资采购调整结果进行有效的评估;将物资采购审计报告上交到上级领导层进行再次审核。

(五)优化企业的物资采购队伍

在物资采购管理中,采购人员的素质高低对物资采购管理具有一定的影响。因此,企业必须加强对物资采购队伍的培训和考核,优化物资采购组织,保证物资采购工作的顺利开展。首先,规范采购人员的聘用制度。企业可依据自身实际情况及招聘的多元性、专业性原则来招聘采购人员,以优化物资采购队伍,为企业物资采购管理提供重要的人力资源。其次,按照多元化的原则来分配采购人员,采购人员专业必须多样化,以促进物资采购组织向着多层面的方向发展,有利于物资采购的长久发展。再者,定期对采购人员进行培训和考核,以提高采购人员业务能力和采购水平,掌握物资采购的要点,保证企业物资采购效率和质量。

二、结语

现代企业加强对物资采购的管理,健全物资采购管理制度,建立合理定价机制,做好供应商的选择工作,发挥监督职能在物资采购管理中的作用,优化物资采购队伍,形成一个完整的物资采购管理体系,以降低企业物资成本,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军红.浅谈企业物资采购管理要点[J].现代商业,2009,8(09):90-92

[2]郭晓琛.浅谈如何加强企业的物资采购管理[J].现代商业,2009,21(12):67-68

篇7

关于政府采购的定义,国际上还没有统一的认识。

1979年关税与贸易总协定制定的《政府采购协议》对政府采购的定义为:成员国的中央政府、次中央政府采购、租赁货物、服务、工程,以及对公共设施的购买营造。

而在黄恒学老师主编的《公共学》一书中,对政府采购的定义为:政府采购,乃是一国政府及其政府机构或其它直接或间接受政府控制的企事业单位,为实现其政府职能和公共利益,使用公共资金获得货物、工程或服务的行为。该定义认为政府采购的实质是将财政支出管理与市场竞争机制有机结合起来,利用商业管理来管理政府公共支出的一种基本手段。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下面简称《政府采购法》)对政府采购的定义是:政府采购,是指各级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和团体组织,使用财政性资金采购依法制定的集中采购目录以内的或者采购限额标准以上的货物、工程和服务的行为。

虽然在政府采购定义的认识上目前还存在一些歧异,但关于政府采购的目标、原则及特点基本是一致的。由于审计监督是依法进行的,本文下面所称的政府审计均以《政府采购法》中的定义为准。

二、我国政府采购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

我国的政府采购试点工作开始于1995年。1995年上海市财政局首先开始进行采购试点,取得了很好的效益和经济效益。1998年全国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不同程度地开展了政府采购试点工作,中央国家机关的试点工作也开始启动。到2000年,政府采购工作已在全国铺开。自1998年国家扩大试点以来,我国政府采购市场的“蛋糕”急速增大。1998年政府采购规模为 31亿元,1999年为130亿元,2000年为328亿元,2001年为653亿元,2002年则达到1000亿元左右。在采购资金量快速增长的同时,政府采购的范围也由单纯的货物类扩大到工程类和服务类。货物采购由车辆、机设备、医疗设备等标准商品逐步扩大到电梯、取暖用煤、建材等非标准商品。工程采购项目由办公楼建造、房屋装修维修扩大到道路修建、市政设施等大型建设项目。服务项目由会议接待、车辆加油扩大到开发、项目设计等高领域。

当前,我国政府采购事业迅猛,政府采购市场潜力巨大。特别是《政府采购法》的颁布与实施,对规范政府采购行为、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抑制腐败等方面发挥了非常积极的作用。然而,在看到这些喜人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的认识到,我国在政府采购工作中目前仍然存在着不少的问题。

(一)政府采购监督体制不完善

《政府采购法》明确规定,各级政府财政部门是政府采购的监督管理部门,依法履行对政府采购活动的监督管理职责。《政府采购法》同时规定,集中采购机构为采购机构,它的职能是根据采购人的委托,以人的身份办理政府采购事务,并以非营利事业法人资格的身份对其采购活动承担风险和责任。而现实情况是,有的地方政府采购监督管理机构与采购机构没有单独设立,或者虽然分设,但职责界定不明确。这种做法首先与《政府采购法》的要求不否,另外,监督部门与采购机构在职能上是一种监管与被监管的关系,若两者同出一门,必然会因部门惯性作用,导致监督部门对采购部门监管的掣肘和弱化,同时也不利于采购部门依法独立开展工作。

(二)政府采购管理内控制度不健全

1、采购管理配套规章制度不健全。一些单位由于缺乏实践经验和,未能制定出符合实际需要的采购管理实施细则、采购机构议事规则和操作规程、采购人员岗位职责等配套规章制度,导致采购管理和运行缺乏规范性和可操作性的具体指引。

2、采购的组织管理机构不健全。一些单位由松散的临时性机构来负责政府采购工作,机构组成不稳定,职责界定也不清晰,因此不能很好地协调处理采购需求、预算、计划与运行等方面的关系,难以承担采购管理的重任。

3、未建立政府采购运行评估制度。许多单位未按规定建立评估制度,也未开展采购运行评估工作,导致难以及时发现和纠正采购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同时,许多采购管理机构成员多是兼职,年底都忙于各自分内的事务,无暇顾及采购活动的和评估工作。

4、采购管理的内审监督机制没有形成。许多单位没有制定采购管理内审监督规程,实际运行中内审部门往往直接派人参与具体采购事务,既是采购当事人又是监督者,既实施采购事务又履行监督职责,一身二职,失去了内审的独立性和超脱性,不但起不到监督作用,还给事后审计留下了难题。

5、在采购组织管理方面,有些单位规章制度贯彻落实不到位,预算观念不强,计划性差,往往以部门预算代替采购计划,在实际采购中随意性大,先采购后立项以及无预算或超预算采购现象比较多。

6、在采购具体实施中,采购方式和程序执行不严,比如评标委员会组成不规范,评标过程缺乏记录,询价采购不制订方案、不作询价记录,采购合同签订未经授权,采购验收无手续等。

7、采购的基础管理工作不规范……一是缺乏采购台账管理制度,很多单位没有采购台账管理办法,多数项目也未设置采购台账。二是缺乏采购档案管理制度,有的采购项目档案资料不全。三是采购账务处理不规范,如原始凭证要素不全,固定资产入账不及时等。

(三)政府采购的规模小,范围窄,品种少

根据国际经验,一国政府采购的规模一般为GDP的10%以上,或为财政支出的30%左右。无论从那个口径看,目前我国政府采购的规模都是明显偏小的。另外,我国政府采购的范围目前也仅涉及有限的一些品目,如电脑、汽车、办公器具等货物类商品,而财政资金投入较大的服务类和工程建设类项目还没有大面积的开展政府采购,这些都不同程度的限制了政府采购的规模。这种情况也说明我国政府采购工作的实施仅仅是个开始,大量的采购行为尚未得到规范,特别是中央国家机关的政府采购工作明显落后于地方。

(四)政府采购队伍素质不高、专业化人才匮乏

我国大部分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特别是基层单位的采购人员熟悉的是计划经济体制和紧缺经济的采购方式,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形成的买方市场的采购方式所必须具备和掌握的招投标、合同、商业谈判、市场调查及商品、工程和服务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知之甚少。目前,在政府采购管理部门和采购中心严重缺乏具有商业贸易、谈判技能、产业政策、国际贸易知识以及精通招投标、大型工程项目采购、质量控制、高新技术产品主要性能、技术参数等技术人员,而这些都不同程度的了政府采购的质量和效益。

(五)政府采购程序不规范

在中央和地方的政府采购活动中,仍存在分割市场、歧视供应商的现象。有些地方通过地区封锁、部门垄断等方式排斥其他供应商参与竞标,同时还存在暗箱操作及其他不规范的问题,而这些都不同程度的影响了政府采购的公开、公正与公平。

(六)对供应商监管不力

目前大多数采购中心人员大员较少,对采购全过程的监督明显办不从心。在采购过程中,对供应商的监督仅限于协议的签订,而具体执行过程全凭供应商的自觉。采购中心虽然建立了政府采购投诉制度等措施,但往往是被动监督的成份较大,在采购活动中不能执行严格的检查,对违反协议的行为也不能实施有效的处理处罚。由于对供应商的监督流于形式,导致一些采购项目出现了质次价高或服务质量不高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采购人的积极性,不利于政府采购制度的整体推进。

(七)政府采购的效能不高

一是采购时间较长,效率不高。政府采购的优势在于提高使用单位采购和资金使用的效率,但在实际实施中往往由于采购程序复杂、采购时间过长、厂商送货不及时等原因而不能满足采购人急需之用。

二是采购缺乏弹性。由于政府采购的合同期一般较长,而采购价格在合同中一经确定,不能随市场价格变动,虽然对计算机等商品采取价位不变、配置增加等措施,但对于价格的市场波动目前在政府采购中仍缺乏适应机制,从而也使政府采购的整体效果有所下降。

三是政府采购需要资源整合。随着政府采购的全面推进,一些地区建立了专家评审机制,部分地区建立了专家库、供应商名录库和政府采购商品价格信息库,取得了一定效果。但由于各地在信息库的建设中各自为战、重复投入,不但使政府采购的整体成本加大,形成资源浪费,而且由于各地资源有限与分散,导致资源不足,进而影响到相关信息的及时性、准确性和完整性。

三、政府采购的审计监督

《政府采购法》明文规定“审计机关应当对政府采购进行审计监督。政府采购监督管理部门、政府采购各当事人有关政府采购活动,应当接受审计机关的审计监督。”在前政府采购制度不完善、控制不健全的情况下,为了使政府采购制度真正做到公开、公正、公平,审计机关必须做好审计监督这一关。而要做好对政府采购的审计监督,审计机关首先要搞清楚“审什么”和“怎么审”的问题。

(一)审计监督的对象及

按照《政府采购法》的规定,政府采购的监督对象包括政府采购监督管理部门、采购人、供应商和采购机构。而作为对政府采购的评价即效益情况,也是审计监督的内容之一。

1、对政府采购监督管理部门的审计

对政府采购监督管理部门的审计主要关注其预算编制是否遵循法定程序,是否进行调查、充分论证、预测和可行性;采购范围、规模、数量、品种、金额是否合理;有无盲目采购,重复采购;是否按照先验收后结算的规定,通过财政专门账户将采购资金直接拨付给供应商;数字与预算执行结果是否真实,执行过程中是否随意增加支出、突破预算;预算结余是否用于规定用途; 对采购管理是否从资金分配延伸到使用环节,是否对行政事业单位现有财产进行清查登记,是否加强对新增固定资产的管理等。

2、对采购人的审计

对提出采购需求的行政事业单位等采购人,审计机关要加强对其采购活动及相关财政财务收支的真实性、合法性进行经常性跟踪监督。对应纳入采购机构集中采购的项目,主要审计:采购项目立项情况;采购计划有无事先未作详细预测和安排,随意性较大的情况;采购项目使用、管理情况;采购资金的来源、管理和采购预算执行情况;收到由采购机构分配来的物资后是否适用,不适用是否及时向采购机构申请调剂,是否及时正确建账登账,是否自行处置、调剂、变卖或报废等等。

3、对采购机构的审计

对组织实施政府采购活动的采购机构等单位,审计机关要有计划地组织开展审计或审计调查。主要审计采购机构的内控制度;政府采购计划是否及时向公布;采购活动是否按计划进行;采购方式的选择是否合理、合规,特别是招投标中是否存在预先内定中标者或者向投标者泄露标底等违规行为;采购合同签订、资金支付及合同的履行情况;资金运作规模、资金管理方式和管理情况;采购活动是否存在违规营利的情况;采购的后续管理等情况。其别要重视对“暗箱”操作等舞弊行为的审计。

4、对供应商的审计

由于政府采购在我国还是新生事物,因此的政府采购审计,往往把重点放在采购过程的公开、公正、公平、廉洁上,而忽视了对供应商生产过程的监督。政府采购不仅仅只是一个购买过程,在监督采购合同如何签订的同时,也要关注合同签订以后,供应商的后继行为。作为购买者,政府不但要关心所购买产品的质量,还有必要关注供应商的生产过程及内部控制。只有这样,作为购买者的政府才能按时保质保量的完成采购活动。因此,政府采购在合同签订后,还远远没有结束,或者说,这只是完成了整个采购过程的一部分。因此,对政府采购的审计也远远不能在这里结束,如对政府工程采购,审计机关有必要对供应商与建设项目直接有关的建设、勘察、设计、施工、监理、采购、供货等单位的财务收支等进行审计监督。

5、政府采购效益审计

政府采购的目标之一就是为了提高提高政府采购资金的使用效益。政府采购的效益包括:性,即是否实现贷币价值最大化,财产物资利用是否充分、有效;效率性,即必要的财产物资保障及办公设施的改善是否提高了工作效率;效果性,即政府采购制度的实施是否切实加强了财政支出管理,实际支出是否比预算支出明显下降,以及是否促进了政府政策目标的实现和宏观效益的发挥。审计机关在确保采购货物质量的前提下,要采用量化的,对政府采购的效益做出评价,以便为政府决策提供。

(二)政府采购审计方式

在政府采购审计工作中,根据政府采购工作的特点,应采用合适的方式对其开展审计。

1、 全面审计与突出重点相结合

政府采购从内容上包括采购政策、采购程序、采购过程和采购管理;从对象上包括监督管理部门、采购方、采购机构和供应商等;从形式上包括公开招标、邀请招标、竞争性谈判、询价采购和单一来源采购。因此,在开展审计工作时既要从总体上进行把握,对政府采购涉及到的各种对象开展全面审计,又要突出重点、抓住典型。

2、审计与审计调查相结合

政府采购审计不同于程序性的预算资金审计,它不仅涉及到财务收支审计、合规合法性审计,而且涉及到效益性审计。其中财务收支情况只是政府采购中的一小部分,而合规合法性和效益性方面的审计则需要通过审计调查的方法来了解。例如对供应商的延伸审计调查,不但可减少供应商的对立情绪,提高审计效率,而且效果可能会优于直接审计供应商。另外,通过改进审计方法,进行审计调查,不但可拓宽审计范围,而且会使审计方法灵活多样,如采用问卷调查和访谈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可多层面地了解社会各界对政府采购的看法,丰富审计报告的内容,弥补常规审计的缺陷,提高审计效果。

3、常规审计与专项审计相结合

政府采购审计既涉及到财政预算的编制、安排和拨付情况,又涉及到行政事业单位对政府采购制度的执行情况,因此,在对行政事业单位进行常规审计的时候,有必要把涉及到政府采购方面的情况一并纳入审计方案,并建立相应的资料库。这样,在进行政府采购专项审计的时候,就可以从资料库中调取所需资料加以归纳、整理,并根据政府采购专项审计的要求补充其他资料和数据情况,形成全面完整的审计报告。另外,政府采购专项审计的报告也可以作为常规审计的内容之一,从而实现审计资源的共享,降低审计成本。

4、内控测评和实质性审计相结合

政府采购审计涉及面广、专业性强、政策性强,因此要对内部控制制度进行充分评估的基础上,再开展实质性审计。即在政策法规认真的基础上,认真开展审前调查,重点对政府采购主要政策、财务内部控制制度、政府采购预算计划资金拨付环节内部控制制度、政府采购组织实施环节内部控制制度、政府采购管理信息系统内部控制制度、政府采购监督管理环节内部控制制度等测试点进行调查、测试和评价,初步掌握政府采购内部控制健全性和有效性方面的强点和弱点。这样,既可以针对内部控制方面的薄弱环节提出改进建议,又可以进一步明确审计重点、步骤和方法,使实质性审计更具针对性。

5、计算机审计与手工审计相结合

信息技术的高速,使以往的各种管理工作今天都通过计算机管理来实现,政府采购工作也不例外。无论是采购信息、收集、管理还是各种台账数据统计工作,几乎采购过程中的所有工作目前都采用了计算机管理。在这种情况下,对政府采购工作大力开展计算机审计工作,对提搞审计效率、降低审计风险具有无可比拟的好处。利用计算机强大的计算能力,可以实现全面审计的目标。而计算机高速的检索能力可以很快发现疑点,结合手工审计的进一步延伸,可以突出审计工作的重点。

四、结束语

近年来,政府采购作为我国政府财政支出的一种重要手段正得到越来越快的发展,而政府采购中的各种也越来越多的反映出来,如何规范政府采购行为,使政府采购沿着法制化的轨道快速健康的向前发展,作为法定监督机构之一的审计机构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如何做好政府采购的审计监督工作,应成为审计机构的研究课题之一,希望本文的内容有助于审计机构更好的开展政府采购的审计工作。(审计署驻南京特派员办事处 马社亮)

[参考]: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

[2] 《 提高认识 精心组织- 做好2002年政府采购信息统计工作 -国库司副司长周成跃在全国政府采购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2002年10月31日 .

[3] 黄恒学。《公共经济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10月第1版。

[4] 楼继伟。《政府采购》。《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年。

[5] 艾广青、马妍。《政府采购制度对我国的借鉴》。《财经论坛》,1998年第8期。

[6] 《政府采购的审计监督》。

篇8

现在的潮流消费品不只是拼“有机”、“绿色”等概念,公布“碳足迹”(carbon footprint)成为一些跨国零售企业体现企业社会责任、提高品牌辨识度的新招。蓬勃的市场需求之下,提供“一站式碳服务”的能效咨询服务商应运而生。它们利用技术、金融和管理的综合手段为客户提供减排方案,打造低碳品牌。

“碳足迹”测量

成企业新需求

所谓“碳足迹”是指一个人的能源意识和行为对自然界产生的影响,简单来说就是个人或企业的“碳耗用量”。以 “足迹”为比喻,说明每个人都在不断增加的温室气体中留下了自己的痕迹。

随着低碳观念日益深入人心,越来越多作为二氧化碳排放 “大户”的企业开始希望通过公布“碳足迹”来体现自身对客户、政府和投资者的环境责任,并增加企业在节能减排管理方面的透明度。另一方面,如果下游商家可以从供应商处获得低碳或者碳中性的产品,则能源和成本效率也同时传递,下游商家就可以借此在市场竞争中有效提高品牌的辨识度,并有利于终端产品的定价。正是出于这样的考量,越来越多的企业也加入了要求供应商公布“碳足迹”的行列。

毕马威在2008年10月进行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超过半数的受调企业有公布“碳足迹”的行为或需求,其中,48%的企业公布碳排放量是出于自身运营的需要,另有8%的企业则是兼顾公司的运营以及供应商的需求。而在大型公司中,公布“碳足迹”的比例更是高达60%,包括宝洁、沃尔玛、戴尔、三星、诺基亚、可口可乐和通用电气等一众广为人所知的品牌;在他们中间,又有高达10%的企业是应供应商的要求而公布“碳足迹”。

“一站式碳服务”

满足社会、经济双重利益

在纷至沓来的减排压力下,碳服务的市场需求也逐渐清晰。专注于可持续发展和能源议题的独立研究机构Verdantix在2009年气候变化咨询市场的分析中指出,在企业雇佣的气候变化顾问中,碳管理项目以73%居首位。另一项由普华永道针对北美私人控股公司的调查也显示,已有68%的企业在各种能源相关项目上投资,另外还有27%的企业已经制订或正在考虑制订碳管理目标。而在亚洲市场上,拥有庞大的气候变化数据库的《碳披露项目(Carbon Disclosure Project)》在2009年9月的报告显示,测量和公布“碳足迹”的亚洲企业数量是上一年的两倍。面对诱人的市场需求,一批提供能效解决方案的咨询商如雨后春笋破土而出,他们主要通过“一站式碳服务“来帮助客户提高能效,实现减排(附图)。

通常情况下,在实施具体的碳服务项目之前,能效咨询服务商的专业人员会与客户企业的相关人员首先进行研讨,衡量降低碳排放的价值,让企业从竞争者的节能举措,客户、股东和其他利益相关者的期待以及对公司具体风险和管理系统各方面系统了解降低碳排放可以带来的成本降低和品牌价值提升。其次,服务商会通过气候变化策略咨询来分析和说明客户在气候变化领域的风险和机会,并通过测量、监控、核实和报告公司排放的温室气体来绘制公司的“碳足迹”,识别可以实现碳减排的环节。随后的碳审计环节可以分析能源节约的机会,并将资本成本和回收期相结合以促进碳管理和减排策略。而碳管理则是通过工程、采购和技术解决方案实现经审计识别的减排机会。与此同时,能效咨询服务商还会辅以一定的公关活动,把客户企业碳减排的目标和“碳足迹”缩短的成果数据传达给核心消费者和大众。

除了制订和实施咨询能效方案以外,能效咨询服务商担任类似碳交易中介商的职能,帮助客户寻找本地优质的碳中和项目。甚至,他们也会应客户的要求,协助审核清洁发展机制(CDM)项目的可行性。

能效咨询服务商的客户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制造和零售企业,金融和房地产等企业也是他们服务的对象。这些租用写字楼办公的金融、中介机构尽管不存在降低生产过程中碳排放的问题,但可以借由能效咨询服务商的服务来监控空调、废纸甚至商务旅所行产生的碳排放,并在能源审计和包括照明、IT等领域在内的高效能源技术方面获得能效咨询服务商的专业意见。这些企业获得的好处同样显而易见:降低的能源账单、提高的生产力甚至潜在增加的雇用机会。据香港一家名为RESET的能效咨询服务机构常务董事宋利民(Liam Salter)介绍,在“一站式碳服务”的帮助下,对于成衣制造商这样的典型客户来说,能源开销通常可以减少10-20%,这意味着对减排所投入的资金可以在3年内收回;而对于写字楼客户而言,10-20%的成本削减所对应的碳服务投资则可以在2年内收回。2009年,RESET曾受聘英国领事馆,计算在港举办的2009英女王生日宴招待会的“碳足迹”,并提供相应的碳指标来抵消招待会产生的碳排放。

高专业化下的外包服务

篇9

物资采购与管理不健全;目前物资管理、采购管理、供应商管理由一个职能部门来完成,缺乏必要的监督和控制机制;由于大部分的采购操作和与供应商的谈判是通过电话或网络来完成,采购信息和供应商信息由每个业务人员单独垄断,信息没有共享,任务的执行绩效取决于人,人员的岗位变动对业务的影响大。从一些企业采购的情况看,存在的问题不容忽视,主要表现为:

制度不健全,不规范,不完善。制度建设是一项长期的过程,在企业采购实施之前,应配套制定相应的制度和办法,但距离科学规范的制度差距较大。

操作过程中存在随意性,不能严格按招标采购的程序执行,产生不公开、不公平、不公正的行为,这样势必产生暗箱操作,容易发生营私舞弊,甚至变“分散腐败”为“集中腐败”。

采购主管机构与采购执行机构的职责不清,关系尚未完全理顺,容易产生效率低现象。

采购人员的综合素质有待提高。采购人员的综合素质包括品质、知识、能力、身体等四个方面的素质。随着市场经济日益激烈的发展,要求采购人员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加强业务能力,掌握采购产品的专业知识,特别是加强采购工作的岗位职业教育更为重要。但目前很多企业只重视效率,而忽视防范采购工作的岗位职业教育,大多采用经济手段进行奖惩采购人员,使采购人员对自己的要求逐渐降低。

二、加强采购管理的必要性

竞争的日益激烈,产品成本的降低的要求。降低成本有两个基本途径,一是降低生产过程中的消耗,二是降低采购过程中的采购价格。传统的成本管理主要解决降低生产消耗的问题,生产过程中的成本挖潜是很有限的;采购过程由于市场随时在变,采购过程中的降低成本有无限的想象空间。

加强企业物资采购管理规范性的要求。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采购行为增加难度,企业必须对采购物资的质量、价格、供货方式、信誉等方面加以比较选择,这就要求企业要切实加强采购管理;另外,五花八门的促销手段、返利、回扣、提成等方法来推销产品,如果没有严格的采购管理制度加以规范和监督,就会产生、腐败,给企业带来严重损失。

三、企业采购管理对策

(一)用健全的规章制度来规范物资采购管理

明确物资采购机构的职能范围。弄清企业采购业务的工作职责,对物资采购的实施、质量的检验、资金的动态管理、采购的监督控制、综合考核等职能进行划分,明确这些职能的主管部门和他们应负的职责。做到机构到位、职能到位、管理到位。实现采购权、验收权、保管权的分立。

遵循物资采购的四条原则,即质量第一,价格最优,服务最好,信誉最佳的原则。

建立健全严格的规章制度。制定价格管理办法、招标管理办法、集中采购管理办法和相应的配套实施细则。

根据所需物资的特点确定采购方式。实行招标采购,竞争性谈判,单一来源采购,协商询价采购。

对新供应商进入应建立严密的准入制度和定期评估制度。按照ISO 9000标准,安全认证、强制认证、生产许可等要求进行资格审查,为已经建立联系的供应商建立档案,根据其履行合同情况及时分析其所供物资的质量、价格、信誉等情况,进行合格供应商的评估。

物资采购的监督检查。财务、审计等部门应参与物资采购的全过程,并通过审查账簿、定期盘点,对材料计划的执行情况、质量、价格等情况进行检查、监督、指导。

(二)科学合理地选择物资采购方式

设立计算机采购、验收台账,建立局域网,实现资源共享。材料采购、供应、审计等部门要将本企业所需物资按品种分类,将价格质量标准、验收、领用情况及供应厂商资料输人计算机,建立局域网。这样,既可随时了解材料需求、质量、价格等情况,节省人力物力,又可防止人工操作的不规范。

大型工程及大额采购宜采用公开招标采购制度。由于大型工程项目的建设时效性强,物资需用量大,质量要求高,要根据采购部门材料计划编制集中采购方案,按照招标程序,制定严密的招标实施措施。采用公开对外招标.选择实力相当的竞标供应商更符合企业采购实际,既可以保证质优、价低.又能满足工程时效性的要求。

对技术含量有特别要求或不可预见的急需采购宜采用竞争性谈判方式。采购实体可根据实际情况。对拟购商品的品牌、数量、性能、价格、售后服务等情况进行多次谈判,最终买到符合预期要求,甚至超出用户预期的商品。但是必须保证谈判程序符合公开、公平、公正、竞争、保密和采购实施部门按照制度履行职责,如此就会给企业创造巨大效益。工程项目的发包绝大多数都可采取招标方式,企业日常生产经营用物资的招标采购比例可以达到近一半;较大金额的不适于招标采购物资可由企业组织相应的谈判组和供应商进行谈判。这样,就可以基本上避免物资采购过程中的暗箱操作现象,降低企业成本。

篇10

关键词:新常态;库存管理;现状;供应商

引言

自加入WTO以来,中国经济迎来了新的发展阶段,全球供应链一体化成了一种大趋势。企业之间的竞争也逐渐被上升到供应链的高度,企业对于资源的把握能力成为一种重要的能力,而库存管理也是最具代表性的工作之一。对于初创企业来说,库存管理直接影响到企业现金流,关系到企业的生存。对于发展中企业来说,库存管理能折射出企业运作效率,是部门分工的重要参照。对于成熟的规模企业来说,库存管理也是企业必须严格把握的重要指标,是企业做出决策的重要依据。因此,研究新常态下企业库存管理对于保障企业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及推动意义。

一、新常态企业库存管理的现状

新时期下,尽管企业有一定ERP管理基础,但是由于定制化导致生产产品系列臃肿,目前国内企业管理人员也一直对库存管理不够重视,存在诸多问题。

(一)产品缺乏计划及管理机制

车间是制造的基本场所,现场作业的内容因各家工厂的生产内容与设备状况的不同,但基本上的作业应该是不会改变的。企业车间的生产现场管理一般包括对物料、对生产设备和对生产员工的管理,虽然企业也对此做了大量的工作,但依然存在一些问题。首先,生产车间在物料的领取、堆放、管理方面的问题。企业生产车间依据编排的物料需求计划向原料库下发物料领取单,库管员依据领料单配料发料,但在企业存在着生产车间工人在库管员不知情的情况下私自取料的情况,造成原料库账卡不符和生产车间物料管理的混乱。生产车间在进行物料的管理时,标示不清,分区不明,摆放无序。生产车间为了完成生产进度不得不加大对原料库的投料数量,某些车间曾经发生过过量或重复投料的现象,生产车间的呆废料与合格物料混在一起,没有及时清理,使得大量在制品囤积在生产车间。其次,生产设备和人员的管理制度不严格。企业生产属于工序接替的流水线生产,一旦某个环节的设备出了故障,正常的生产秩序就会被打破,企业要建立严格的设备检查、保养、维修制度,确保生产的稳定性。

(二)供应链库存管理不善

作为供应链管理的重要环节———采购,在库存管理上存在着诸多问题,集中反馈在以下几个层面:1.缺乏科学的考核和激励机制企业采购部门的组织结构相对简单,没有建立采购部门的标准化绩效考核体系,缺乏对采购员绩效的考核约束机制。在原料库库管员进行原料验收接收时,只要是采购员采购的原材料,不管是什么用途,也不管采购计划的数量,来多少就接收多少,采购员过量采购和结构性不合理采购的现象一直存在,且有日益加剧的可能性。再者,由于企业采购部门缺少绩效考核机制,一方面采购员做好做坏一个样,容易挫伤采购员的积极性,采购员在日常的采购谈判和工作中,只关心采购物料的进价,对物料供货的准时性和质量把关不严;另一方面采购员与供应商之间容易相互勾结,滋生采购腐败行为。2.采购批量的设置不合理在目前的公司采购管理过程中,供应商的开发、遴选和维护完全由采购部门负责,根据采购的不同种类又分别有不同的采购人员具体负责。由于采购员责任意识不强和害怕承担采购风险,采购员都没有很强烈的意愿去根据企业原料库和生产线的具体情况去推动供应商选择合适的采购批量和降低采购批量。再者,供应商一旦进入公司正式的供应商体系,再要求改变和调整采购批量显得十分苦难,供应商都要求额外的补偿。因此,在签订正式的采购合同前将采购批量设置显得尤为重要。3.库存管理缺乏秩序性企业的盘点的方式也没有对物料分类进行,大量的物料在盘点过程中经常发生“盘盈”或“盘亏”的现象,这样的方式不仅不利于物料的管理和库存准确信息的保持,而且还造成资源的浪费。企业对库存采用统一的管理模式,对于重点物料也没有进行重点管理,是一种粗放的库存管理模式,必然造成效率低下和库存管理水平不高。企业并没有把库存信息当做一种企业资源进行管理,再加上企业的管理信息化程度较低和原料库与采购部门的地域分离,造成物料企业信息不能及时反馈。

二、新常态下提升企业库存管理的路径设计

(一)引入供应商库存管理流程

由于供应商的管理水平和资金局限性,企业经常受到供应链库存管理的制约。企业并没有与供应商达成深入的合作共识。在没有数据支持,没有指标引导的情况下,企业也并没有培养供应商发展供应商的战略眼光。对于经销商而言,有着类似的情况。经销商受自身利益驱动,其销售策略和库存方案往往与企业预期不一致。企业尽管产品的保质期长,但是供应商的库存积压仍会对品牌造成不利的影响。供应商在对于自身库存的把握上也存在困难,企业对其支持和引导并不足。企业涉及产品种类多,应打破传统高安全库存的运行模式,与供应商建立补给策略及确定库存水平,使供应商长期辅助企业的库存管理,成为主动的推进方,可大力提升企业的管理水平。

(二)多元策略控制外购件采购成本

外购件是企业库存管理的重要层面,建议仓储部门明晰外购件种类,建立伙伴型供应商,确定供应商的权利及责任,在最短的时间内可以对货源进行补充,有效控制采购成本。同时,公司运营链高层管理者应将JIT模式贯彻至企业库存管理体系中。倒拉式管理模式中的JIT是一种以准求零库存来保证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相互串联的一种模式。它的成功实施可以为企业提升产品质量、控制生产成本、改进货物企业环节等三个方面来提升企业的经营利润。这一管理模式目前在国外中小型企业中得到成功运行。因此面对竞争日趋激烈的市场,企业应未雨绸缪,提前对库存进行现代化管理的战略布局。

(三)强化内部审计,完善激励体制

新常态下,针对企业目前的货物库存管理现状,公司经尽快建立属于自己的内部审计制度。公司高层领导应根据自身的发展状况,联系企业财务部门的财务报告结果来进行综合评价,具体包含经营战略的执行进程、内部各个部门的协同程度等,同时针对于现在企业存在的保管、记账、等采用同一部门进行应给与彻底废除,建立不同部门的相互独立工作机制,从而提升企业在进行内部企业时的资产一致。此外,在薪酬方面,建立随岗位变动的薪酬模式,库存管理员工职业生涯通道中设置岗位薪酬福利指标,结合员工工作业绩对比分析,确定职位等级变化后的薪金水平。为鼓励不同级别的员工学习先进技术或管理知识,设定单独的知识激励体制;最后,对于企业发展的关键性人才,采用个性化薪酬的竞争方式,在普通正常薪酬的规划体系范畴内,给予精神激励和物质激励相互结合的方案。

三、结束语

企业的库存管理问题是中小型制造企业发展过程中的典型问题。中小型企业因管理理念、资金实力、管理团队或硬件设施的限制,库存管理往往存在目标不清晰,分工不明确以及反馈不及时等问题。因此,应实时引入供应商库存管理流程、建立多元策略控制采购成本,强化内部审计,才可以保障库存管理的高效运行,为企业的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参考文献:

[1]王丽惜.中小企业库存管理策略探讨[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5,(09):73-74.

[2]肖霖,周春艳.浅析中小企业库存管理问题[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1,(04):63-65.

[3]杨月,宋明.中小企业存货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企业技术开发,2015,(09):131-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