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德育教育范文

时间:2023-06-21 09:43:2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中小学德育教育,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中小学德育教育

篇1

改革开放以来,国家非常重视农村中小学教育,各级各部门逐年加大投入力度,农村中小学基础设施、师资力量、教师待遇和教育水平得到了明显改善,农村中小学德育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在广大农村教育工作者的努力下,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与城区中小学相比,农村中小学德育工作仍然比较落后,突出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思想上淡化德育,德育工作难上常规。在农村部分中小学校,虽然德育工作领导小组的名单挂在墙上,德育工作计划写在纸上,可落实在实际工作中的内容虚多实少,德育工作难上常规。突出表现在:

(1)学校每周一次的升旗仪式不能正常进行。(2)团队活动的开展有名无实。除农村学校资料少、教育基地少等客观因素外,学校怕耽误学生学习、怕外出发生安全事故担责任等也是制约团队活动开展的重要原因。(3)家长会不正常。学校与学生家长沟通互动不够,没有调动发挥家长的作用。学生家长一看到孩子成绩落后,就感到不好意思或者认为没有必要参加家长会。(4)校外辅导员制度落实不到位。没有严格实行校外辅导员定期辅导制度,往往只停留在纸面而没有实施。

2.一心抓应试教育,德育教育被忽视。自教育部提出实施素质教育以来,大多数教育工作者理论学得不少,具体实施不够,具体表现在:(1)没有按规定课程开课。有些学校,课程表的内容与国家规定的课程表相同,但实际上课只上主要学科,音乐、体育、美术、思想品德等课程很少开展。(2)班会、晨会经常被改为自习课,或被老师占用。(3)学生作业负担重,压力大,课余活动少。(4)教师因循守旧,只重视应试学科,忽视德育教育。

3.市场经济转型期,特殊家庭的孩子难管理。处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全面推进的社会转型时期,学校德育管理中出现了一些令人颇感头疼的问题。(1)独生子女娇生惯养,傲气十足,在学校不能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同学之间不能友好相处。(2)富裕家庭的孩子花钱大手大脚。(3)部分贫困家庭的孩子有自卑感,容易形成孤僻自闭的性格,影响身心健康发展。(4)“留守儿童”管不住或无人管。

二、解决以上问题的对策

针对以上问题,需要从家庭、学校和社会三个方面入手共同解决。

(一)家庭方面。

1、提高家长对家庭德育教育的认识。家庭德育是指通过父母对子女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和必要补充,对青少年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家庭德育是学校德育的必要补充和助手。孩子大部分时间在家中度过,与家庭成员的接触交往更多、更亲密,家长最了解自己的子女,如果学校教育得不到家庭教育的支持和配合,即使学校再努力,也难以取得应有的效果。

2、让家长明确家庭德育的内容。家庭德育的内容与学校德育基本一致。但从家庭的特点及目前家庭德育中存在的问题来看,应侧重于以下几方面:

(1)家长要充分利用和创造有利于教育孩子的客观条件,如提供书报刊物、广播、电视等,引导孩子认识学习更多积极向上的知识。同时,要从小培养孩子关心别人、爱护别人的优秀品质,进而关心和热爱学校、家乡、祖国和人民。

(2)培养良好的思想品质和行为习惯。良好的思想品质和行为习惯的培养是家庭德育的重点,也是我国家庭德育的优良传统。

(3)家务劳动教育。家务劳动教育是家庭教育最主要的内容和手段。必要的家务劳动不但可以培养孩子良好的劳动习惯和艰苦朴素的作风,还可以增强抵御轻视劳动以至厌恶劳动,怕脏、怕累、贪图享受的腐朽生活作风。

(二)学校方面

1、提高思想认识。从思想的高度认识农村中小学德育的现状,加强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培养,深入细致开展工作,持之以恒、狠抓落实,将存于学生意识中偏离了社会要求的道德观念扶回正道。

2、加强审美教育和心理教育。美育使人的心灵达到和谐,使人愉悦的接受、主动的追求和善的境界。许多农村学生的父母外出务工,学生缺乏亲情交流,心理脆弱,对教师的说教因缺少交流而易产生抵触情绪,所以必须加强心理教育,丰富学生情感。

3、热爱关心学生,营造融洽和谐的集体环境。要加强与学生沟通交流,增强师生情感,和学生打成一片,消除对抗,在与学生的交往中以自己高尚的人格魅力陶冶学生,以自己挚热的爱温暖学生,营造温暖快乐的集体环境。

4、加强爱国主义教育。通过座谈、讨论、故事、榜样、格言等具体办法帮助学生树立正确道德理念,提高辨别是非能力。

5、充分发挥共青团、少先队的先锋模范作用。少先队和共青团是青少年中的先进组织,从学生中来,最熟悉了解学生,是学生最亲密的朋友,因而共青团和少先队是开展德育工作的好帮手。

(三)社会方面

首先,应在全社会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营造风清气正、健康和谐的良好社会氛围。

其次,应加强社会思想道德建设,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不断优化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环境,尽量减少社会阴暗面对中小学生的影响。

篇2

【关键词】德育教育;现状;策略;常态化

学校与教师往往忽略小学德育工作的质量,他们片面地追求学生的文化课成绩,关心的是学生掌握了多少知识,而对学生的道德教育很少关心,从而导致德育工作开展不充分,学生出现自私、自利、思想价值观不正确等现象。下面,笔者结合工作实践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一、中小学德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手段单一。由于对德育没有正确的认识,重视程度不够,因此德育实践、实验活动难以开展。教师往往使用单一的教学手段进行教学,“一本书、一支粉笔”就上完了一节课,使道德教育缺乏教学特色,导致学生对于德育工作兴趣缺失,认为德育可有可无,否定德育的重要性,甚至有的教师挤占德育课讲数学、语文等,以提高自己所带学科的成绩。

(2)德育工作缺少持续性。德育是抽象的教育,短时期内很难凸显效果。整日忙于学校管理和班级管理的校领导、班主任很难抽身去进行德育。有的老师起初也是信心百倍地制定德育计划,但往往难以始终如一地贯彻执行,缺少持续性。在贯彻德育工作时,方式单一,做法粗糙,难以对孩子起到真正意义上的教育。

(3)德育缺少连贯性。学校是德育的主阵地,虽则学校德育工作落实并不到位,但或多或少还会对学生起到一定的教育意义,但家庭教育就显得很薄弱。很多家庭教育关注的只是学生的物质需求,关注最多的是学生的成绩。尤其是农村学校,考不上高中、大学,就只能打工,回家种地,学生在此种环境下成长,就会淡化德育观念,过分看重成绩,形成一种畸形发展。

(4)德育缺乏现实性。学校德育工作存在着“假”、“大”、“空”的形式主义,关于爱国教育、诚信教育等都是简单的理论释,理论与现实脱钩,诸多教育很少能让学生在实际锻炼中用心去感悟,用心去探索。

二、中小学德育工作对策探究

(1)德育工作全面化。学校要在学期初制定详实,且具有可操作性的德育工作计划,要分工明确,责任到人,让每位老师参与到德育管理工作中来,学校定期不定期对德育工作进行督查与反馈,将班级德育工作纳入学期考核,将德育工作作为评优选模的首要条件。

(2)德育工作常态化。面对教师德育工作半途而废,缺失信心,学校要将德育工作常态化,要让教师明白,德育工作不是一朝一夕,仅靠三分热度就可以完成的。

(3)德育工作要立体化。德育工作不仅仅是学校的责任,更有家庭与社会的责任。学校要通过召开家长座谈会主动与家长沟通交流,互享教育资源。

(4)创新教学方式。新课改提倡学习与生活相结合,将学习生活化,因此,德育要与学生的年龄特点相吻合,与他们的生活实际、学习实际相结合,使学生对德育课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使他们有想学、愿学的愿望和积极参与学习的激情。例如,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尊重他人教育时,可让学生联想,在生活中,怎样的行为是尊重他人的行为,怎样的行为是对他人不尊重的行为,从而使学生了解如何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规范,避免学生在生活中出现不尊重他人的情况。

(5)整合教学手段。德育工作与所有的中小学课程都有着密切的联系,德育的渗透逡径是非常广泛的,为此,教师应注重对德育教学手段的整合,教学方法应灵活多变,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对所学知识融会贯通,去分析、辨别生活中的是非曲直,使他们的道德水准得以升华。例如,在进行《爱国》题材的道德教育时,教师可将语文与德育整合到一起。语文课文中的“一定要争气”,文章中不断重复“争气”二字,使学生深刻理解何为“争气”,何为勇攀高峰,何为民族气节,从而达到令学生奋发图强,为父母、为国家“争气”的目的。德育是学校各种教育之首,是学校教育不可忽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所学校德育工作开展的如何,直接映射出一所学校的办学水准与育人水平。虽然我国早已推行素质教育,但在教育教学水平检测与评估时,或多或少受应试教育的因素影响。于是,学校总是将教育教学业绩作为衡量学校整体实力的一项重要指标,导致学校德育工作形同虚设,现状很不乐观。有的老师在德育方面付出巨大的努力,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收效甚微,并没有像教学业绩一样效果明显。笔者结合个人多年从事学校德育管理工作,浅谈一些感受与思考。

篇3

关键词: 西部农村 德育教育 国外德育 立足点

现代社会发展过程中的科技革命的进行,新时期知识经济发展,全球一体化的发展趋势,对西部农村学校的学子们的现代生活和作为个体的人的生存、发展,提出了新的外部挑战,找准西部农村中小学校德育教育工作的立足点已成为了当务之急。本文就我国农村中小学校德育教育的现状和国外德育的发展趋势进行比较,提出新时期我国西部农村中小学德育的立足点。

一、西部农村中小学德育教育的现状综述

1.关于对德育的认识与管理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人们对学校德育的重要性、地位、任务总体上是趋于认同的,但存在着社会、家庭与学校认识不同步、不一致的现象。

改革开放以来,中小学以教学为中心的思想树立得比较牢固。但是,有的学校还错误地认为教学工作上去了,分数成绩上去了,学校的德育就无可指责。

从学校内部的管理看,大部分学校对德育工作抓得较紧,强调德育的计划,保证德育的活动时间,明确方方面面的责任等等。但是,学校形成的德育校长负责制的管理体制,以校长挂帅、班主任为骨干、课任教师全员参与、党团组织积极配合的德育工作系统还流于形式。

2.关于德育的内容与方法

从德育的范畴看,心理素质教育、道德素质教育、思想政治教育、日常行为规范教育等都成为学校德育涉及的领域;从具体内容看,传统美德教育、国情教育、“五爱”教育、时事政治教育、理想教育、集体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教育、法纪教育以及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等30多项内容都进入了学校德育。丰富的德育内容为我国学校德育的现代化奠定了基础。目前,如何整合极为广泛的内容,推进学校德育课程化是急需解决的问题。

长期以来德育工作过分强调思想改造,片面强调“晓之以理”的灌输,忽视通过“循循善诱”去激发学生在道德上自我完善的内在需要和机制,经常把对学生的德育要求和学生道德发展的自我需要和内在机制对立起来。因而大多数校长和教师仍然长于“管”和“灌”,而短于“放”与“导”。

3.关于学生思想道德现状

总体上讲,学生思想道德的主流是好的,爱祖国、爱学习、有理想、守纪律、团结同学、尊敬老师,是我国中小学生的优秀品质和基本特点。但是,市场经济的双重效应在他们身上发生的作用更为明显:他们政治上关心国家大事,但对了解和参加政治活动缺乏热情;他们思想活跃、自我意识强,有强烈的独立自主需要,却对学校的马列主义世界观教育有逆反心理;苛求社会和他人为其提供更多的条件,却缺乏社会责任感,更缺乏感恩意识;他们生理的成熟、能力的发展先于心理的发展和社会的成熟,却盲目自信,认识事物只会横向比较,不会纵向分析,处理事情自律少、规范差。这些缺陷已经成为学校德育工作必须解决的难题。

二、国外德育教育的发展趋势

1.时代主题趋势

目前世界各国普遍重视学校德育。许多与我们政治制度不同的国家,也都采取具体措施,大力加强学校德育建设。日本认为:轻视德育投资的思想值得反省,只有重视德育投资,才能使日本经济得到高速发展;英国认为:只有不吝啬在品德教育上花钱,才能使智力更有效地发挥作用。

2.综合化趋势

公民教育(包括爱国主义和法制教育)和价值观教育是德育的共同课题。目前国外在德育理论中都注意到多学科基础的综合,力图广泛吸收人文社会科学以及自然科学中的新研究成果,加以借鉴和补充。美国已形成了传统方法(即理论教育方法)、现代教育方法(通过课外活动潜移默化)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系统方法。

3.适应性趋势

国外德育非常强调适应性,有人称之为“适应道德教育”。新加坡在编制道德教科书的过程中,不仅对在校的学生、教师进行广泛的调查研究,而且征求社会各界人士的意见,还对已经走上工作岗位的毕业生进行反馈性调查,制定出一套既适合社会发展需要又适合学生成才需要的道德教育计划和内容。

4.实用性趋势

美国学校德育的突出特点可概括为“轻理论,重行为;轻说理,重管理”。西方大多数国家的德育方案都力求使之具有可操作性,有的把道德教育教材编制成易于操作的程序。

5.素质教育趋势

注重提高人的素质,是国外德育的普遍发展趋势,在各国的德育目标、教育内容、德育方法的应用中,都十分注重发展学生的个性品质,提高整体素质。例如:美国在上世纪90年代初提出的10点建议中,要求学校注重向学生传授正义、勤奋和尊重他人等美德,并在行为上有所体现。

6.重视传统趋势

当代世界范围内激荡着一股“传统热”、“寻根热”、“儒学热”,成为国外德育改革的一个重要趋向。1988年,75位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在巴黎集会时宣称: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顾2500年,去吸取孔子的智慧。

三、西部农村中小学德育的立足点

1.立足于德育的主体性建设

德育的主体性主要是德育工作主体和德育对象主体。德育工作的主体是学校的教师,德育对象主体是学校的学生。要使德育工作者的职能由单向灌输现成的思想道德理论转变为关心、指导、帮助受教育者实现思想道德素质,同时使自己也受到教育,获得发展。由此,德育工作主体的角色也相应地要由凌驾于受教育者之上的“灌输者”、“管束者”,转变为受教育者主体德性发展的“良师益友”、“人之师表”。

2.立足于双向交流的德育过程和方法

德育不是居高临下单向灌输,是工作者和受教育者两个主体的互动过程。把德育作为教育者的教和受教育者的学相互作用并通过受教育者的自我教育实现的活动,真正尊重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在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建立民主平等、教学相长、亲密友爱的关系,从受教育者的现实生活和成长实际出发,循循善诱、启发引导,唤起受教育者内在道德需要和思想自觉;优化环境,交流情感,让受教育者在潜移默化的熏陶和动人心弦的共鸣中主动实现思想道德的“内化”;教育受教育者学会自我教育、自我激励、自我调控、自我完善、自我创新,让他们在开放的情境中锻炼自辨是非善恶、自主正确选择价值和行为的能力,在生活里学会自我修养,在思想道德上不断适应新的客观要求,则是德育工作取得良好效果的基础和重要举措。

3.立足于生活化的德育内容

德育要贴近、关注受教育者的个体生命和现实生活,把体现社会要求的思想观念、道德规范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密切联系起来,构成适合不同类型、不同层次受教育者并使之成为他们由衷的需要、喜闻乐见因而卓有实效的具体教育内容系列。

4.立足于开放式的施行方向

面对各种思想文化相互交流和多元多彩多变的现代世界,德育应该是一个开放系统。为了造就开放社会中能够自学自强自律的思想道德主体,而让受教育者置身于开放的教育环境和过程中,在与外部环境的相互开放中,不断实现着自己的发展和更新。德育思维的变革也要开拓新的视野,不断吸收世界文明的新成果,德育内容要有一个基础性相对稳定的系统向时代和生活开放,不断从经济社会变革和文化创新中吸纳新鲜的思想道德养料,关注人们生活中所遇到的思想道德上的新挑战、新矛盾、新问题和新热点,使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个性得到张扬,思想道德批判和创新能力得到发展,实现德育内容的不断创新。

5.立足于综合型德育系统

篇4

关键词:班主任 德育教育 交流

德育教育作用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德育教育已成为教育理论和实践所关注的“热点”话题之一。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德育教育是班主任工作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和内容。德育教育就是在各种教育活动中,有效地激活并利用师生的积极情感因素,从而使学生感受德育,并体验到愉快的教育。有学者曾说:“教育是充满感情、充满爱心的事业,没有感情的教育是苍白无力的教育,单纯的知识传授,不能造就一代‘四有新人’。”由此可见,现代教育十分重视德育教育,迫切需要教育过程中的情感投入。

1.班主任在中小学德育教育中的重要性

1.1 德育教育有利于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和身心健康

青少年的心是感性的,“爱”是最能引起他们达到全身心陶醉状态的情感体验,感受也最深。作为一个称职的班主任,应以学生为中心,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到学生教育管理之中。常言道:“植树必培其根,种德者必先养其心”,通过德育教育不仅可以唤起学生的真诚,而且可以形成愉悦和谐的人际氛围,以消除学生孤独感,使他们感觉到集体的温暖,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有效地促进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和发展[1]。人人都希望被人尊重,我们也常常教育学生,要想得到别人的尊重,必须首先尊重别人,正所谓“尊人者,人尊之”。师生之间是如此,班主任更是如此,把自己置身于学生之中,做学生的朋友;在与学生的平等交往中,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去影响学生、教育学生,起到言传身教的作用。

1.2 德育教育有助于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

在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过程中,要想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就需要把教师所提出的要求、所灌输的思想转化成学生本身的要求和思想,而实现这种转化,正需要借助于德育教育。教师言传身教,对学生付出真正的关心和爱护,学生才会产生对教师的信任感,才会对教师的意见和要求产生肯定的倾向而愉快地接受;相反,同样的意见,却不被学生认可,甚至会引起抵触情绪和行动上的抗拒。

1.3 德育教育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剂

情感关系是师生之间心理关系的又一个重要方面。在教育过程中,最强烈、最深刻的情感莫过于教师对学生的热爱。教师对学生的爱不同于一般的“爱”或“母爱”,它是具有明确的社会目的性和稳定性特征的普遍的爱,因而在教育中起巨大的相互调节作用。在教育实践中,倘若教师把爱生情:“投射”到学生心里,师生间就会有心心相印的体验。师生情感上的一致性,会引起双方心息的“共鸣”和“共振”[2]。心理学研究成果业已表明:在师生情感的“共鸣”、“共振”期所给的教育,学生的可接受性最强,教育效果亦最佳。

2.班主任工作中的德育教育策略

2.1 要洞悉学生心理,锤炼育人艺术

例如,新接班中有这样一位学生,他聪明、活泼、可爱,兴趣广泛。见到他后,我就想把他定为临时班委人选之一,可家访的交流,我动摇了。他那曾经做过教师的爷爷对孙子各方面的期望值很高,主动向我提出能否让其当班干部,我说在开学后观察一下再决定。不料,老人把我的想法告诉了孙子。开学后,第一、二单元测验,他的成绩皆不理想,甚至作业也不认真完成,我忽然意识到问题的症结所在。我找他单独谈话,态度和蔼地说:“你是个聪明的好孩子,可这两次测验成绩却令我大为震惊,是不是因为当班委的事?”此时,他的眼泪夺眶而出,向我敞开心扉:认为没让他当班干部是老师对他的不信任。此时我耐心地开导他“:老师之所以这样做,是想让你通过实际行动在同学中树立威信,决不是对你的不信任。我觉得你更应该自强,自己创造条件和机会,而不是消极等待,争取期中考后的民主选举入选。”

此后,我不厌其烦地多次找他谈话,等待时机成熟了再和其家长进行了联系。而电话的那头恰巧是他爷爷的声音,我请其爷爷转告我的意见和看法。后来,我又发挥他的特长,让他参与班级出板报,参加学校的一些活动,之后他的精神面貌和学习态度有了明显的改变[3]。

2.2 要把微笑作为交流前提,用表扬代替批评的方法

微笑能给学生带来亲切感。灿烂的笑容,可以赢得学生的爱戴,给学生留下持久的影响,当你想激发学生的斗志,当你想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不妨轻轻一展笑容,就胜过千言万语,作为教师尤其是班主任,在教育学生时,千万不要吝啬你的微笑。

每周我在班会课上,见缝插针地表扬鼓励大家时,我注意观察了一下,当我面带笑容表扬班干工作出色时,孩子们尤其是班干们脸上都流露出高兴的神情;而当我对工作不卖力的班干部或调皮学生进行严厉训斥时,孩子们都耷拉着脑袋,表情严肃。由此,我在思考:作为班主任,工作时要讲究方式方法,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时刻把学生当小助手,一切与学生有关的事都和他们商量,尽量采纳他们合理的建议,与他们共处时,要注意自己的表情和说话的语气,把微笑作为交流的前提,用表扬代替批评的方法,让学生在心情舒畅时接受教育,效果要强百倍[4]。

2.3 课堂中情感渗透

这对于成长中的学生显得尤为重要。尤其是责任心的问题。因为一个人一旦拥有责任心,他做事就会尽心尽责、善始善终,为人就会敢于负责。也只有这样,才会赢得别人的信任和重托。每当接手新班级后,就应首先教育学生要做一个有责任心的人。杜绝学生不负责任,做事半途而废的现象。你讲责任,我也讲责任,就会逐渐形成一个同学间真诚相待,做事人人负责的和谐班集体。在教学中,笔者有意识地使自己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向学生学习的合作者转变。

3.结论

回想这一切,我深感做一名称职的班主任是很不容易的,班主任只有不断探索新方法,开启新思维,讲求新艺术,开创新局面,才能适应不断发展的新形势。让德育教育的春风化作甘霖,哺育出健康的新一代,为祖国建设培养合格的劳动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顾凡凡.例谈班主任的奖励艺术[J].新课程(小学)

[2]黄友鸣.掌握德育的最佳时机[J].教学与管理

篇5

一、教学中德育渗透的途径与方法

1. 教师的仪表和教师的语言

在体育教学中,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关键在于教师的言传身教。作为教师必须加强自身修养,提高自身素质。教师应举止大方,谈吐文明,教学中,讲解清楚、示范规范、言行一致,给学生树立一个良好的教师形象,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达到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目的。“亲其师,信其道”“身教重于言教”。这两句话同样证明良好的德育形象在课堂教学中的深刻意义。

教师用语要文明、简练,应是有较强的逻辑性,幽默是可取的,但切忌低级庸俗。教师通过自己的语言来影响和感染学生,使学生养成文明用语的良好习惯。

因此,我认为体育课堂教学时应做到“六规范”:

规范语言――使用普通话和文明用语;

规范示范――动作正确,熟练优美;

规范板书――字迹工整,格式正确;

规范仪表――衣着合乎运动特点,精神饱满;

规范行为――举止大方,遇事得体;

规范环境――教具摆放有序,场地设计合理优美;?

体育教师言于律己,率先示范,带动着学生的自我教育和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养成,这至关重要。

2. 教师与学生之间

教师尊重学生、关心学生既是教师高尚品德的表现,又是一种教育手段,在塑造学生的灵魂中是一种巨大的力量。特别是对那些能力较差、组织纪律较差,以及不重视体育学科学习的学生要耐心帮助,决不能用讽刺的语言刺激他们,侮辱谩骂学生。在教学中应创造机会给技术水平较差的学生锻炼的机会。例如,在体操练习的最后讲评时,除找出较好的学生示范小结外,还可以请虽然完成动作较差,但在某一环节有所进步的同学,再做一、二次练习,肯定他们的进步,并要求大家热情鼓励。这样有利于增强他们完成动作的信心和感到集体的温暖。对体育骨干和运动能力较强的学生则从严要求,绝不能袒护他们的缺点。

二、结合教材特点进行渗透

课堂中,选择合理、科学的组织教法,教材的灵活应用是教师教学能力的体现,也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有效途径。教师要善于把学生的心理活动和身体活动结合起来,尊重人格和自主性,利用课堂的组织教法中的各个环节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注重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独立性、自主性、创造性以及热爱美、鉴赏美、表现美的情感美的情感培养,促使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

三、体育教学中德育渗透的思考

学校体育运动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蕴涵丰富而积极的教育功能。体育是培养学生品格的良好场所,体育可以批评错误、鼓励高尚、陶冶情操、激励品质。事实证明,在教师的主持引导作用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学生进行身心方面的影响,就能发挥体育运动自身积极的教育功能,即增强学生体质,培养学生能力,磨练学生意志,陶冶学生情操的积极作用,并能对其它学科的学习产生良好的迁移。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指出:“为了对学生给予道德上的影响。教师本人必须是有高尚道德的人。”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以身立教,为人师表是体育教师最基本的道德规范。

四、结语

篇6

关键词:小学语文;德育;德育意识

《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应该注重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最终实现全面发展。”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应充分利用语文这门学科的优势,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提升学生的思想修养,树立其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的必要性

德育是当今学校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它的作用更是不容小觑。首先,小学生正处于由儿童向青少年过渡的关键时期,其道德思想正处于形成阶段,此时的德育教育会对小学生以后的发展起巨大的推动作用。其次,小学阶段的语文教育属于基础教育,和其他学科相比,语文学科的任务则更具特殊性。最后,小学语文新课标明确强调德育渗透的重要性。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存在的不足

(一)德育渗透意识淡薄

部分小学语文教师过多地关注学生对“双基”知识的掌握,忽视其个性和思想品德的发展。智育是教学中的一个重要部分,但是德育在小学生的发展中也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如果小学教师过于重视智育而忽略德育,易影响小学生品德的健康发展。但部分小学语文教师的德育渗透意识淡薄。

(二)知识传授与育人方法相割裂

部分小学语文教师在进行德育教育时忽略学生的接受情况,致使德育渗透成为教师的个人教学行为,德育效果不佳。在小学课堂教学中,语文教师如果仅仅是讲述大道理,不注重与生活实践的联系,不仅不会产生良好的德育效果,反而还会加大教学难度。

(三)育人内容

“假、大、空”在一些语文课堂教学中,虽然教师采用的教学方式多种多样,教学气氛活跃,但实际上教学内容却脱离现实生活,不具备可行性,教育活动成为浮于表面的表演。一些教师为了实现德育渗透,选取了与教学内容不符的德育内容,这不仅不利于学生情感的升华,而且也不利于学生理解教学内容。

三、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的对策

(一)转变教师观念,加强德育意识

《教师法》中明确规定教师要以身作则,教书育人,并且在日常教学中,教师有责任和义务对学生进行思想和行为进行教育,从而促进学生全面而和谐地发展。所以,小学语文教师要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重,转换教学观念,充分认识到德育教育与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性,以及两者之间的有机结合对促进小学生的和谐发展的重要性。

(二)选择恰当的德育方法

小学语文教师要根据本班学生的具体特点来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如果教学方法选择不得当,就无法很好地将德育和教学联系起来,进而直接影响到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德育功能的发挥。而如果方法运用得当,学生就会很好地接受德育内容。

(三)提高语文教师的德育教育能力

小学语文教师提高自身德育教育能力的基础是准确解读新课标中的德育要求,并根据语文这门学科的独特特点,以及学生自身的特点加以实施。

1.在教材内容解读上进行德育渗透。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要做到与知识讲解、情感传递紧密结合。如学习《我的战友》时,教师需要积极引导学生树立集体意识并运用于日常生活中,进而提升学生团结奋斗的道德品质。总而言之,为了使小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良好的道德素养,教师可以通过钻研教材、发掘教材内涵,做到全面理解教材,进而充分展现教材中的德育成分。

2.在朗读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朗读是小学生最初的阅读活动。但是,朗读并非简单地将课文读出来,而是通过把握整篇课文的感情基调来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进而用自己所领悟的情感将文章赋予感情并朗读出来。所以,小学语文教师可以根据不同文章不同的感情基调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3.在写作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写作的思路与内容主要来源于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语文教师在写作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小学生感受和领悟生活,引导他们去体会生活中各式各样的情感所带来的不同感受,使他们能够仔细地观察生活。但不容忽视的是,小学生的认识能力还很浅显,这就需要教师的点拨、指导,教师需要正确引导小学生观察生活、体会不同的情感。总之,新时代背景下的小学语文教师,不仅要教好书,还要育好人,落实好教学中的德育渗透,让学生在学习的同时思想修养也能得到提升,为社会输送品德优良的建设者。

参考文献:

[1]李镇西.教育是心灵的艺术[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

[2]柳丽娜.我国中小学德育目标存在的问题及改革思路[J].现代教育科学,2007(2):7-8.

[3]课程教材研究所.小学语文课本(人教版)1~12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

篇7

关键词:小学;德育教学;中国文化

众所周知,随着素质教育的逐步推进和新课改理念的提出,小学德育课程在德育文化的传承和创新中已经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并引起了越来越多教育者的关注。不少学者认为,应当在小学德育课程中融入中国传统文化,这样,不仅有利于对传统文化的传承,还有利于发展和创造具有民族特色的德育文化。当然,中国传统文化是一定时代的产物,与其他任何事物一样,也是具有两面性的:中国文化既有进步性,又有局限性;既有精华,又有糟粕。本文通过分析当前小学德育教育现状,指出小学德育教育中依然存在的不足,并提出在小学德育教学中渗透中国文化的有效方法。

一、小学德育教学情况概况

德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因为古往今来,“德为人之本”。中华民族历来就有重视德育的传统,发展到当代,素质教育就更是如此。当前我国的小学德育教育已经加快了专门化、全面化、开放化、规律化和制度化的发展方向,大大地提高了小学德育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可以说,我国的小学德育工作在新时期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我们在肯定成绩的同时,还应该看到目前德育仍然缺乏相对稳定的教育结构和教育机制,尤其是小学德育教育的内容还比较陈旧,并不能最大限度地适应当代青少年的身心发展变化。小学德育教育中,道德作为德育的基本价值体系还是没有受到充分的重视,这对小学德育教育的进一步发展造成了一定的阻碍。

二、当前小学德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德育教育是小学教育中的一项基本教育,虽然当前的小学德育教育与传统德育教育相比已经有了明显的提高和进步,但是依然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小学德育工作内容比较陈旧,可操作性、可遵守性都不高,而在德育教育的实践性方面更几乎是空白。小学德育教育更是与儿童人格和心理塑造基本处在分离状态。

2.小学德育教育目标没有结合儿童的心理特征和年龄特征。我国目前的小学德育的目标大多只停留在关注道德的原则和规范上,对于学生的生命经历和经验并没有留意。

3.小学德育教育的方法、手段较为呆板和单一,德育途径单调,多以灌输、说教为主。

三、如何在小学德育教学中渗透中国文化

当前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不断在冲突融合,中国教育越来越多地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甚至有些小学生已经出现了崇洋的思想。针对这样的发展趋势,小学德育教育管理者更应该加强渗透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不断完善小学生们的德育观念和德育规范,让他们在潜移默化中学会自尊、自信、自强、自立的民族精神。

1.在小学德育教学中加强学生对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认识。中国的传统节日已经逐渐淡出了小学生的生活,不少孩子甚至不清楚端午节、中秋节的典故,对于每一个传统节日的历史渊源、美妙传说、经典诗文、独特情趣等也表现出漠不关心的态度,这是十分值得我们德育教师注意和深思的。中国的传统节日反映了中华民族的传统习惯、道德风尚和宗教观念,寄托着整个民族的憧憬,可以说是中国文化最杰出的表现形式之一。

2.小学德育教师要有意识地遴选有中国特色的书籍作为德育课程的辅助教材。中国的古典文化书籍浩繁卷帙,其中不乏很多优秀的书籍能够被甄选出来,作为小学德育课程的辅助教材。例如,《三字经》《弟子规》《声律启蒙》《增广贤文》等,这些书籍内容并不很深,在教师的指导下,完全能够被小学生所理解,而且其中蕴含的道德伦理有理有据、不显得生硬疏远,比一般的生硬大道理更容易被小学生所接受。在这些书籍中,《三字经》和《弟子规》被尊为“开蒙养正之最上乘”,适合小学低年级德育教育的辅助教材;《声律启蒙》《增广贤文》由于寓意稍微深远一些,适合小学高年级德育课程使用。虽然我们的德育教育中还存在缺陷,但是德育教育回归中国传统文化已经势在必行。传统文化的价值正在被重新认识,通过这些文化著作在德育教育中的使用,可以让更多的学生感受中华的伟大文化。

参考文献:

[1]应连心.优秀传统文化:中小学德育的不竭资源[J].浙江小学教育,2008(10).

篇8

关键词:数学课堂;实施德育;思考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1-373-01

小学数学学科的教学目标在于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所以在对学生进行数学知识和数学方法教育的同时,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是一名数学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一、正确理解在数学学科教学中实施德育的意义

数学教学中的德育实施,指的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把德育内容有机地结合和贯穿于数学教学活动之中,使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中,不仅学习数学学科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还受到思想、政治和道德的影响,从而在润物细无声式的潜移默化过程中,培养学生个性品质及辨证唯物主义观点。显然,“实施德育”对于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培养新世纪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二、恰当把握在数学课堂中实施德育的时机和方法

当我们在不断探索数学教学中实施德育的方法途径时,我们会发现,在课堂中实施德育是一种思想,是一种意识,有了这种思想和意识我们事实的方法和途径就会由心而发,就会自然流露。

1、展现教师的人格魅力有利于学生优良品质的形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充分发挥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两方面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强调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和典范作用,教师既要言传,更要身教,做到教书育人,为人师表,以自己的模范行为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感召学生,教师要用高尚的行为教育学生,用真诚的语言感染学生,用欣赏的眼光鼓励学生……教师的为人处事、一言一行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学生,这种影响比语言的教育更直接,比活动的教育更持久,比书本的教育更全面,所以作为教师我们要谨言慎行,为学生做好表率,只有这样才能全面实现数学教育中实施德育的目的。

2、和谐的课堂氛围有利于学生形成积极的心理体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一个重要的理念是转变师生关系,创设和谐课堂。和谐的师生关系、愉悦的课堂氛围、真诚的相互欣赏、轻松的合作交流,使学生体会到学习数学的快乐,在数学课堂中给学生多一点成功的体验,

给学生多一点真诚的鼓励,给学生多一点信任,对学生少一点束缚和要求。使学生在学习数学中找到自信,收获成功,体验快乐。

3、巧妙的创设情景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良好的情景创设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情景的创设有着更重要的作用,在创设情景中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有时可以创设悬念,紧扣学生心弦,造成求知若渴的状态;有时可以把鲜活的生活引入课堂,让孩子们一开始就感受到数学的价值,产生非要学习的愿望;有时还可以用故事或猜谜语等形式创设。不论是以“情”、以“境”、以“疑”、以“趣”来创设,都是为了调动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起学习数学知识的欲望。

4、适时适度的评价有利于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性格。评价方式的多样化和鼓励性能让学生更大胆,更自主地参与到学习中来,为他们自主学习提供原动力。如教学中让学生说说“9+4”的计算方法时,有的用数数法,有的用接数法,有的想到了“凑十法”,甚至还有的学生想出用“10+4-1”的方法。对于学生不同的算法,我都加以鼓励,并为学生提供交流的机会,突出了“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一基本理念。在积极的评价中,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了,特别是那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得到表扬后进步就更大了。让课堂教学焕发出生命活力,让学生体会到自信和成功,让学生享受生命成长的欢乐,使学生形成积极向上,自信乐观的性格不正是我们所需要的吗?

三、把德育教育贯穿在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中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遵循数学自身的特点,更要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规律,我们不但要使学生学到数学知识,还要不断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意识,同时结合数学知识本身的特点,适时适度的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辨证唯物主义、审美教育等多方面的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的成长。

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教育。 为祖国、为人民而学习是学生努力学习的一种外部动力,但从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识规律来看,单给他们讲这样的大道理是收效不大的。可以根据在现实生活中人们的一切活动,包括衣食住行等都离不开数学这一事实,也可利用数学应用广泛的特点,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的教育。如在应用题教学中,选用的题材尽量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像做好事,绿化种树,节约用水,用电,保护珍稀野生动物,积极锻炼等事例。这样把所学的知识与现实生活实际,工农业生产和祖国建设联系起来。让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用中产生兴趣,从而萌发了为祖国的强盛和为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学习的动机,激发出学好数学,会用数学的热情。

四、德育教育落实在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上

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方法的形成是学生一生生活、学习、工作的重要基础,在小学数学的学习过程中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这将使学生受益终身。如:独立思考的习惯、质疑问难的习惯、查阅资料收集信息的习惯等,昨日的习惯造就了今天的自己,今天的习惯成就明天的自己,良好的习惯将伴随学生一生的成长,使学生终身受益。

总之,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德育教育必须选择适当的内容与方法,应当精心组织和选择德育内容,并有机地结合和贯穿于数学教学活动中。决不能穿靴带帽,硬性拼凑。德育实施方法具有多样性,有待我们去研究、摸索,只要我们能结合数学学科的特点来正确引导学生,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才能真正收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参考文献:

篇9

德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影响,受教育者通过积极的认识、体验、身体力行,形成良好的品德和自我修养能力的教育活动。简单来说,德育就是教师有目的地培养学生品德的活动。我国的学校德育大致包括三个组成部分:道德品质教育、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具体到行为上即是对学生吃苦耐劳、勇敢坚强、遵纪守法、热爱集体等品质的养成培养。

2.德育与学校体育的关系

2.1德育是学校体育的基础,能指导学校体育的发展。

现阶段的中小学生身体素质普遍下降,已经成为事实。当然,造成这一现状的原因很多,如家庭成员结构、社会环境、小学体育教学本身等。最重要的因素是学生的养成教育——德育,此因素从表面上看,似乎与小学生健康、学校体育没有什么联系。其实不然,懒惰;自觉性低;纪律性差;组织性、集体性、体育意识薄弱都是造成小学生体质下降的主要原因。可见思想品德教育对于学校体育教育的重要性,德育养成是学校体育教育的基础。

2.2学校体育渗透德育教育,是德育教育的实践场地。

小学体育教育是一门特殊的学科,它的教学形式、内容与其它学科都有明显的区别。它要求学生有较强的组织性、纪律性,要求学生有团结协作的精神和较强的集体主义责任感。它的某些项目能培养学生不怕苦、不怕累的拼搏精神。这恰恰是小学德育教育在体育课中的具体反映。所以,从这一角度看,体育教学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学校体育中渗透着德育教育。

3.体育教师在德育教学中的作用

体育教师作为知识传授的主体,在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特别是在德育教学中,教师的一举一动都会烙在学生的心里,给他们直接的视觉和思想冲击。营造有利于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的学习环境、优化课程进程、突发事件德育教育、课外活动安排、教师自身素质的影响等教师作用的体现都会促进学生思想品德的养成,综合素质的提高。

3.1营造有利于学生思想发展的学习环境。

学习环境是一种对学生情感、认知、个性、道德、价值观产生深刻影响的隐性课程,它包括物质化的环境和人际关系的精神环境。

3.1.1物质层面。教师应在学校已有体育物质环境基础上,根据学生思想情感发展的需要和教育要求,精心优化田径场、篮球场、排球场、风雨操场等设施,包括田径场周围的标语、橱窗、绿化、体育专用宣传画廊等,充分发挥物质环境对学生思想发展的陶冶作用。

3.1.2精神层面。体育教师应发挥主体地位,起到表率作用,真诚地关心和热爱每一个学生,尊重和维护学生的基本权益,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可进行模范评比,以及体育明星、冠军事迹讲座,等等,在学生心中树立偶像参照物,规范其品德行为。

3.2优化课程进程。

体育教学中的每一个项目都有其适应学生学习的规律,体育教师应该找到其内在规律,制定科学的课程目标;挖掘和合理利用教材中思想教育因素,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制定合理的教学内容,合理的体育游戏可以激发学生的思想道德意识;补充适宜的教材内容,扩展学生的思想境界。

3.3课外活动安排。

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能满足学生的各种需要,丰富学生的思想情感、精神生活,促进学生个体身心的健康发展。

3.3.1教师应根据学生思想情感和个性发展的需要,对学生的在校课外活动加以规划。一是精心设计和组织好活动,规划好活动的内容、方式等;二是指导学生的自由活动和交往。学生在大型活动如运动会中会培养诸如团结、友爱、坚强等精神,而在自由活动中可以养成独立、自信等可贵的品质。

3.3.2教师应指导和优化学生的课间十分钟活动,提高课间十分钟对学生情绪调节、情感交往、审美等方面的教育功能,避免在课间找学生进行训诫性谈话,提倡教师和学生进行思想情感交流。

3.4教师自身素质的影响。

教师是德育教学的主体,也是影响学生德育发展的主要因素。教师素质的高低决定德育效果的好坏。要想在体育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让学生对体育课认识更为全面,体育教师就应当从自身做起,让学生从内心佩服自己。因此,作为一名体育教师,除了具备一名普通教师的基本素质和过硬的学科技能外,还应该继续加强自身的文化修养。文化具有教化、劝善的功能,文化的熏陶可以加深人们对人生意义、生命价值的认识。体育教师只有加强自身的文化修养,在学生面前才能有说服力;也只有这样,体育教师的内在气质才能在学生面前有所展示,才能成为学生学习和生活的榜样。

4.结语

德育和学校体育教育相辅相成的关系决定了体育教师在德育教学中的重要作用,体育教师要在自己的岗位上体现上述作用,在体育教学实践中真正体现德育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王道俊,王汉澜.教育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

[2]陈永洪.浅谈中学体育教学中的德育渗透[J].读写与杂志,2007,(7).

[3]郭培杰.中学体育教改的几点思考[J].教学与管理,1995,(4).

篇10

一、加强中职学校教育的必要性、紧迫性

(一)从中职学校学生现状来看:由于目前中职学校的学生都是上世纪90年代初出生的,他们大多是独生子女,是在蜜缸里泡大的一代,经过了普通高中的层层筛选,来校就读的学生在学习、能力、素质等方面普遍低于普通高中生。中小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应试教育是导致学生素质两极分化的重要原因,很多学生把许多不良行为带进校园:上课进进出出、吃东西,碰到老师熟视无睹、乱扔垃圾、说脏话、旷课、逃学、聚众斗殴、违反规章制度等现象非常普遍。这给中职学校的德育工作增加了难度,增强了紧迫感。

(二)从社会环境看:不良思想文化对学校德育工作产生了很大的冲击。在改革开放中,由于受社会一些不良风气的影响,西方资本主义腐朽糜烂的生活观,通过影视或网络传入我国,像洪水猛兽般腐蚀着我们青少年的思想,使学生的价值观呈多元化趋向,拜金主义、个人享乐主义等消极情绪时有存在,甚致有部分学生半夜爬围墙出校门,到网吧通宵上网。加上社会上某些人的认识偏差,“职高无用”论使他们厌学情绪普遍高涨。因此,如何管好学生,使他们勤学、好学,培养他们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成为中职学校德育工作的重大课题。

(三)从家庭教育看:现在独生子女家庭多,很多学生的父母外出打工,他们跟爷爷奶奶生活,由于缺少父母的管束,加上隔代的溺爱,使孩子变得自私、缺乏同情心、大手大脚、好吃懒做、不思进取,怕苦怕累,经受不起大的挫折,缺乏独立生活能力和社会活动能力,也给中职学校的德育教育增加了难度。

二、当前中职学校德育教育的误区

(一)指导思想不端正,对德育教育的内涵理解片面。长期以来,由于片面追求升学率和就业率的影响,只强调学生的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的掌握,却忽视了学生思想道德的培养,把智育当“硬件”来抓,德育当“软件”可有可无,结果“软件”真的软了,“硬件”也没有真正地“硬”起来。同时,对德育教育的内涵理解片面,一是把德育简单地理解为纪律教育,造成学生们搞好卫生是为了保住流动红旗,守纪律是为了维护集体荣誉的思想,给德育教育蒙上急功近利的色彩。二是把德育等同于思想教育,忽视了学生道德行为方面和个性心理素质及能力方面的培养,使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劳动观念、公民道德、坚毅勇敢品质和自我管理能力等各方面欠缺。三是以智代德,一俊遮百丑,长期以来的“成圣成贤”的单一价值观念浓厚,培养出来的学生是“高智低能”的“废品”,有些甚至是“高智低德”的“危险品”。

(二)由于中职学校生源因素的原因,导致对学生的过分溺爱。多年以来,由于社会上新的“读书无用论”的产生,及学生、家长对中职教育的认识不全面,再加上社会民办职校如雨后春笋般的出现,导致中职学校的生源严重不足。学校本着学生是“上帝”的观念,过分溺爱、迁就学生,表现在对校规校纪的执行放松,对违纪违法的学生宽容。现在的学生思想走越来越开放,生活方式也越来越新潮怪异,中职生恋爱不仅蔚然成风,还的愈演愈烈之势,学校对此只作轻微处理,目的是减少生源流失,对违纪严重的问题学生,学校作出的解释也是:招生不易,正面教育为主吧……

(三)德育内容空洞枯燥,德育方法陈旧落后、简单粗暴,理论脱离实际。学生为什么对德育感到枯燥乏味,主要是活动停留在“口号式”、“文件式”,学生不理解、不接受、甚至反感。活动轰轰烈烈,学生表面积极参与,而心灵静若止水,不能起到唤醒、激活与弘扬个体道德潜能中积极的、建设性的因素,缺乏吸引力和感染力,其结果只能是低效或者无效的。

三、加强中职学校德育教育的几点建议

在新的形势下,如何走出困境,增强德育工作的主动性、针对性、实效性,成为德育工作者迫切需要解决的重要课题。

1、根据中职学校学生思想道德现状,改进思想道德建设格局。根据上述中职学校存在的问题,使我们明白,如果还是用概念化的空洞理论说教,运动式的一阵风的做法等“老传统”“老经验”来进行德育教育已经行不通了,或者是仅仅通过开设德育课程,仅仅依靠学生管理部门和班主任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也还是不够的。我们得改进学生思想道德建设格局,形成一个以书记校长为主的学生管理部门,班主任为骨干,科任老师和学校其他人员都参与的学校德育工作机制;形成一个以德育教学为主、各种活动为辅的德育工作渠道;形成以爱国主义教育、法纪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主线的德育内容体系;形成以德育教育为主,各种活动潜移默化为辅的德育工作方法体系。通过构建一个全员参与、全程管理、全方位渗透的德育工作格局,使中职学校的德育工作更具针对性。

2、根据中职学生的专业特色,以专业社会实践为契机,深化职业道德教育。中职学校学生有着很强的专业对口特色,从他们一进入职校的大门起,就是为了某一些“专业”,而这一“专业”又和学生毕业后所要从事的“职业”有着密切的联系,因而,在中职学校的德育工作中,要以具体的某一职业的职业道德规范为入口,一方面在专业课程的课堂教学及实际操作中引导学生了解社会对该专业人员的道德需求;另一方面,加强社会实践基地的建设,在具体职业环境的氛围中,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开展有针对性的德育工作,使中职学校的德育工作更具实效性。

3、根据中职学校学生心理特点,加强心理辅导咨询工作,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现代的中职生生活在多元世界里,信息渠道广泛,多维观察社会,认识观念上的意识较强,多了一些主见,多了一些个性。学校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及时疏通学生心理中的不满、烦闷、逆反、嫉妒、自卑、焦虑、急躁等为良情绪,加强与学生的心理沟通,拉近师生的距离,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提高德育教育的实效性。

4、强化师德建设,优化德育干部队伍。师德教育是搞好德育工作的前提和关键,德育工作者应加强培训和学习,了解德育的新动态,接收管理新知识,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和管理水平,特别是对年轻德育工作者采取以老带新的结对子的方式,以提高他们的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