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财会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14 05:02:5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绿色财会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论文参考文献的撰写是为了让读者在研究某些问题时候,提供相关的文献资料,让读者更进一步的了解作者引用的具体内容,从而解决读者的需求。下面是千里马网站小编整理的会计本科论文参考文献,供大家阅读借鉴。
会计本科论文参考文献:
[1]芦杰.关于中专财会和会计电算化专业学科设置的构想[J].中国林业教育,2000,(02)
[2]牛莉侠.高等职业教育会计电算化教学的思考[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08,(01)
[3]董丽晖.提高会计电算化实践能力的课堂因素分析[J].甘肃农业,2006,(09)
[4]陈兴霞,曹军,费淋淇.浅析会计电算化实践教学仿真模拟题库建设[J].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04)
[5]杜思晓.高校会计电算化专业建设研究[J].农村.农业.农民(A版),2008,(10)
[6]刘秋月.会计电算化专业实验教学模式的构思与实践[J].郑州牧业工程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8,(Z1)
[7]王健.加快林业企业会计电算化进程的建议[J].绿色财会,2006,(09)
[8]包准,程宝华.做好林业企业会计电算化工作的几点体会[J].绿色财会,2006,(09)
[9]高俊杰,张东红.种子企业实行会计电算化之我见[J].种子科技,2008,(02)
[10]丁丽娜.中小企业会计电算化问题研究[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09,(03)
会计本科论文参考文献:
[1]宋雪婷,安鹏.试论云南绿大地事件对注册会计师的启示[J].经济研究导刊.2013(22)
[2]丁红燕.审计失败及其后果--基于证监会2006-2010年处罚公告的分析[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1)
[3]丁红霞,丁红燕.审计失败:原因及对策--基于证监会2006年-2010年处罚公告的分析[J].商业会计.2012(24)
[4]魏梦莹.新大地IPO何以被终止[J].资本市场.2012(10)
[5]张敬之.特殊普通合伙的市场反应研究--以会计师事务所为例[J].江西警察学院学报.2014(01)
[6]李瑞青,白洁.我国会计师事务所审计质量研究[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01)
[7]郑杨.会计师事务所转制分析--基于信永中和转制为特殊普通合伙制的思考[J].财会通讯.2013(31)
[8]李江涛,宋华杨,邓迦予.会计师事务所转制政策对审计定价的影响[J].审计研究.2013(02)
[9]肖小凤,王善平,肖雯.论会计师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制度的完善[J].财经理论与实践.2012(05)
[10]刘启亮,陈汉文.特殊普通合伙制、政府控制与审计师选择[J].财会通讯.2012(24)
[11]程启智,刘三昌.对特殊普通合伙会计师事务所的一些思考[J].商业会计.2012(07)
[12]张连起.特殊普通合伙转制的实践与体会[J].中国注册会计师.2011(04)
[13]孟晓俊,严慧.会计师事务所组织形式探讨[J].生产力研究.2010(12)
[14]章立军.会计准则国际化:趋势与应对--第四届立信会计学术研讨会综述[J].上海立信会计学院学报.2010(06)
[15]何新容.我国特殊普通合伙债权人保护制度的完善--兼与美国相关立法比较[J].南京审计学院学报.2010(04)
[16]王星灿.试析特殊普通合伙律师事务所律师的“过错”[J].商业文化(学术版).2010(08)
[17]黄洁莉.英、美、中三国会计师事务所组织形式演变研究[J].会计研究.2010(07)
[18]冯延超,梁莱歆.上市公司法律风险、审计收费及非标准审计意见--来自中国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审计研究.2010(03)
[19]王棣华.论我国会计师事务所有限责任合伙制改造[J].财经理论与实践.2010(03)
[20]上官静文.特殊的普通合伙承责制度分析[J].法制与社会.2010(11)
[21]陈坤墙.特殊的普通合伙企业制度评析[J].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4)
[22]张栋.我国会计师事务所组织形式改革探析[J].财会通讯.2009(10)
[23]郭富青.特殊普通合伙企业:游走于无限与有限责任之间[J].当代法学.2009(01)
[24]逯颖.会计师事务所组织形式对审计质量的影响[J].审计与经济研究.2008(06)
[25]袁碧华.特殊的普通合伙企业中的职业保险探析[J].法学杂志.2008(03)
[26]郑英龙.论特殊的普通合伙企业的有限责任[J].国际经贸探索.2008(02)
[27]范健.引入有限责任合伙(LLP)制度的立法思考[J].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07(06)
[28]武晓玲,张亚琼,周水龙.我国会计师事务所规模与审计质量关系研究[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04)
[29]罗党论,黄旸杨.会计师事务所任期会影响审计质量吗?--来自中国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中国会计评论.2007(02)
[30]刘少锋.会计师事务所行业专长对审计质量的影响[J].财会月刊.2006(36)
会计本科论文参考文献:
[1]程之议.浅析会计师事务所审计质量的影响因素[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4(18)
[2]张俊生,张琳.特殊普通合伙制让审计师更稳健了吗?--来自中国会计师事务所转制的经验证据[J].会计与经济研究.2014(04)
[3]刘行健,王开田.会计师事务所转制对审计质量有影响吗?[J].会计研究.2014(04)
[4]周中胜.会计师事务所组织形式与审计收费[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14(02)
[5]鲍金柱,冯研.企业合并会计处理方法研究[J].财经界(学术版).2014(03)
[6]崔江涛.长期股权投资权益法核算存在的问题及其思考[J].中国总会计师.2014(01)
[7]谌小红,邹德军.共同经营会计核算探讨[J].财会月刊.2014(01)
[8]汪祥耀,吴心驰.我国合营安排准则(征求意见稿)与IFRS11的比较和完善建议[J].会计之友.2013(26)
[9]张立火.我国合营安排准则征求意见稿与IFRS11的比较及建议[J].财会月刊.2013(16)
[10]梁瀚文.我国企业合并会计处理方法的弊端及对策[J].现代商业.2012(29)
篇2
关键词:知识经济绿色会计会计核算
序言
知识经济浪潮下,各国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更加关注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为了使人类经济能建立在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既能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目标使经济达到稳定增长,又不使社会生态环境遭到破坏,使人类同自然资源统一协调、保持良好关系和最佳状态的发展,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不仅仅着眼于自然资源和谐利用的问题,更加强调在自然资源使用上的公平问题,这样就必须把会计主体视野扩大到主体同环境之间的关系,将整个社会生产消费和相应的社会生态环境都反映到会计模式中,来计量和揭示会计主体的活动给社会生态环境带来的经济后果。这样“绿色会计”就应运而生了。
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度增长是以自然资源的高消耗为代价的,环境问题日益严重,随着我国加入WTO,在对外开放过程中必须建立与世界经济接轨需要的绿色会计体系,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参与国际竞争合作,为我国企业发展创造更好的融资环境。此时,绿色会计的建立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绿色会计相关定义解析
(一)绿色会计的定义与内涵
绿色会计,又称环境会计,是在环境资源恶化和修正传统会计的基础上产生的。是指以自然资源耗费应如何补偿为中心而展开的会计,它将会计学和自然环境相结合,采用多元化的计量手段和属性,以有关环境法律、法规为依据,研究经济发展与环境资源之间的关系,并运用专门方法,对企业给社会资源环境造成的收益和损失进行确认、计量、揭示、分析以协调企业与环境的关系,其目的在于改善社会资源环境,提高社会总体效益。出其内涵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绿色会计处理中,资源和环境具有“资本”性质,这种资本的价值在于能向人造资本转换,随着这一转换,它自身价值也在逐渐减少。因此,绿色会计要计量这两种资本的转换过程,并确定最佳的转换比率,以利于保护社会总资产的平衡。
2、绿色会计会计处理不仅包括与企业直接有关的信息、基金与物质商品,而且包括与企业有关的自然界各种物质资料、废弃物以及随后的处理。
3、绿色会计的创建需要企业财务管理增加绿色财务管理的评价指标,需要揭示企业对资源环境的责任,要求企业站在社会的角度,考评企业财务管理的业绩。
4、通过绿色审计,帮助企业采取措施保护环境,确保所有的环境政策符合要求,促使我国社会经济发展逐步纳入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二)绿色会计的本质
绿色会计是运用会计学、管理学、环境学、环境经济学、可持续发展经济学、发展经济学和生态学等学科体系中的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采用多种计量手段和属性,对企业生产活动中所涉及的环境要素及其结果进行计量、记录、披露与评价的信息控制系统。
(三)绿色会计的目标
会计目标是建立和完善会计理论体系的基石。总体说来绿色会计目标分主要有基本目标和具体目标两个层次。
1、基本目标,绿色会计的基本目标是可持续发展。即在促使企业提高经济活动的经济效益的同时,高度重视生态环境和物质循环规律,合理开发和利用资源环境,努力提高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
2、具体目标,绿色会计的具体目标是组织相应的会计核算,确认和计量会计在一定期间的环境经济效益和经济损失,尽可能为社会提供企业环境披露的有关信息。
(四)绿色会计核算的内容
绿色会计核算于传统的会计核算,它更强调自然资源的消耗和有偿使用,具体而言其核算内容主要有:
1、自然资源损耗
主要包括自然资源超耗成本和“自然资本”消耗成本。前者指企业在生产、储存、运输等环节中对自然资源超定额消耗的损失;后者指除人造资本以外的可用货币计量的自然资源。
2、环境污染损失
主要指由于资源消耗失控、重大事故、三废排放等所造成的环境污染、生态恶化的损失,如农田,渔塘及淡水、自然景观、工农业、居民生活区污染所造成的损失。其损失数据可根据赔偿费及罚款按历史成本原则计价,也可按避免或重置成本核算取得。
3、环境保护支出
反映企业对环境保护所作贡献,包括在“三废”处理、控制、补救和减少自然资源耗费,美化工作、生活环境的各项支出,具体可以通过以下账户来进行归结核算。①投入资本;②业务费用;③研究与开发费用;④环保行政与规划费用;⑤补救措施费用;⑥复原或回收费用。
4、环境保护收益
反映企业从环保中所获取的收益。通过对收益的核算,为企业决策者提供环保支出效益情况,从而鼓励与鞭策企业改善环保工作收益,它主要包括:企业利用“三废”生产的产品及对这些产品减免税收所得到的收益;企业的绿色产业计划对各项投资的吸引;消费者因乐意消费该企业的绿色产品而导致的利润上升,以及股票价格上升而带来的收益;企业实施环保措施后所带来的一系列无形资产、社会效益及政府奖励。
二、我国实施绿色会计的必要性及可行性
20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经济发展带来的环境问题日益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迫切需要在会计体系中建立绿色会计,披露环境信息,推动政府和企业将环境与发展紧密联系起来进行综合决策,遏制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促进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
(一)我国建立绿色会计的必要性
1、建立绿色会计是我国环境现状提出的要求。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口的增加,社会需求的膨胀,造成了自然资源被过度开采,环境污染日趋严重,这从根本上制约了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在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同时,往往过度开发和污染自然资源,从而加剧了我国资源与环境的恶劣形势。资源的枯竭和环境的恶化,从根本上制约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而绿色会计则把维护生态平衡,优化生态环境以及解决其它资源生态问题当作自己反映和控制的对象。引导和监督企业通过一定的社会经济活动去保护资源,维护生态环境。
2、建立绿色会计是企业自身发展的需要。
从企业发展内部环境而言,我国传统的企业发展模式是高投入低产出,即以原料、燃料的大量投入来推动产出。结果造成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过度消耗和过度污染,高污染、低效益必然造成生态环境补偿能力严重滞后,致使环境极度恶化,从而阻碍了企业自身的发展。企业与环境关来密切,社会环境的恶化直接影响到企业自身的发展,通过绿色会计核算,积极协调企业与环境资源的关系,为企业创造良好的环境条件,可使企业健康发展,从企业长远利益看,只有增大环保投入,重视绿色会计,通过绿色会计核算,积极协调企业与环境资源的关系,为企业创造良好的环境条件才可使企业健康发展。绿色会计的构建有赖于企业环境和资源意识的提高。
从企业发展[论文之家外部环境而言,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人们对清新的生活环境要求日趋强烈,保持良好的环境已成为企业健康发展中函待解决的问题。企业应该为环境污染特别是由它自已导致的环境污染承担责任。如果企业为环境保护作出诸如治理污染、采用符合环保标准的新型设备、研制新型绿色产品,那么企业将为自己的未来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社会公众会把企业环境会计报告作为他们就一个企业的形象作出评判的依据之一,甚至会由此而影响他们的购买倾向,因此企业将过去的单纯追求经济增长速度变为追求经济、社会、自然环境的协调发展,已是势在必行。
3、建立绿色会计是正确衡量国民生产总值和企业生产成本的需要。
传统的国民经济核算在衡量国民生产总值时,未将社会环境资源作为一种资产列入资产核算,从而使衡量经济增长的指标不能如实反映经济发展速度,衡量经济增长的指标不能如实反映经济发展速度,在某种程度上虚增国家富有程度,夸大人均收入和经济福利。在衡量企业成本时,传统会计只计算人造成本往往忽视不能计价的“自然资本”,使企业以牺牲环境质量为代价获取“私利”,虚增其利润。对企业来说,由于未考虑生产给自然环境造成的污染和社会带来的危害,事实上内部损耗减少了,但费用转嫁给了社会。而绿色会计通过核算企业的社会资源成本,在产品成本中加入环境资源成本,从而能较准确地核算国民生产总值和企业生产成本,促使企业挖掘内部潜力,降低生产成本,促使企业加快发明创造挖掘的步伐,使企业在少污染或不污染的情况下取得最大的产出,从而降低“自然成本”,维护社会资源环境。
4、建立绿色会计是我国进一步对外开放,与世界经济接轨的需要。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尤其是经济发达国家,都提倡或要求其企业对外披露绿色会计信息。作为我国企业要和国际现代企业制度靠拢,那么就必须建立自已的绿色会计体系,并对外披露,这样有利于国外对我国企业的了解,更有利于国际间的经济合作。具体而言:
①大量外资进人中国,要求我国建立绿色会计体系。由于发达国家越来越重视环境保护,其国内的一些污染严重、破坏、掠夺自然资源的企业和生产项目通过对外投资方式,转移到发展中国家,把发展中国家当成其“污染避难所”,对发展中国家进行“环境剥削”。我国只有建立了自己的绿色会计体系,要求外资企业公开、披露其绿色会计信息,才能使我国免于发达国家的环境剥削。
②建立绿色会计体系可以防止外资企业资本流失。绿色会计要求把企业利用的“环境资源成本”计人其产品成本,这样就可以正确地计算出外资企业所获得的利润。
③建立绿色会计体系可以促进我国企业对外投资。我国企业到其他国家建立企业,应自觉地公开,披露其环境信息,只有这样才能使对外经济合作更持久,更具效益。
5、建立绿色会计体系是国家的宏观调控及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
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告诉我们,人类社会和经济活动的可持续发展并产生良好的效益要依赖良好的生态环境,但是由于经济活动效益与生态效益的联系在最初阶段却表现的与实际情况相反,所以让人们觉得似乎经济效益的取得是建立在生态环境被破坏的基础上是合乎情理的。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逐渐认识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之间是一种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关系。但是,由于企业是一个理性的组织,追求的是经济效益的最大化,所以它很难将眼光放得长远,即使有一部分企业认识到这一点,由于生态建设和绿色会计持续运作模式单一,因此,靠一个或几个企业的努力,也是难以实现的,因此我国的绿色会计需要在国家的宏观调控、建立全国财政补偿机制的基础上实现。
6、建立绿色会计体系是我国会计改革和发展的需要。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市场经济下会计不仅要为微观经济服务,而且要有助于宏观经济调控;不仅要考虑到企业自身的利益,而且要兼顾社会利益。绿色会计不仅只核算与企业直接有关的信息、资金与物质商品,而且对与企业有关的资源环境、废弃物以及与生态环境的关来等进行反映和控制。其所提供的信息不仅有经济性信息而且有社会性信息;不仅能为企业自身服务而且能为社会大众服务。它是一种微观自主、宏观顾及的“微观—一宏观共振型”的会计模式,符合市场经济的要求,有助于会计改革和发展。
(二)我国建立绿色会计的可行性
随着经济的发展,绿色会计的作用已经越来越明显,在我国实施绿色会计的条件也已逐渐成熟,具备了实施绿色会计的可能性。
1、我国实施绿色会计已具备了一定的会计环境
我国先后制定了《环境保护法》、《自然资源防治法》等一系列环保法律。除此之外,我国还颁布了一系列与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有关的政策、方案和计划。总之,从会计环境的角度来说,这些法律、条例和政策已构成了绿色会计所需的法律规范环境,这表明绿色会计在我国的实施具备了一定的条件。
2、我国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为绿色会计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在总结经济发展的经验和教训基础上,我国政府和企业已经意识到优化产业结构、调整生产力布局、改善生态环境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并制定了相应的政策措施,特别是可持续发展战略和科学发展观的提出,这些为我国绿色会计的建立和实施指出了方向。
3、市场经济的建立,为绿色会计的建立创造了条件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进行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自然资源市场也开始逐步建立和健全。在自然资源市场上,国家或代表国家的国有资产管理部门,是自然资源的所有者和提供者,勘察企业和开发利用企业作为需求方,购买自然资源的使用权,实现资源的有偿使用,并通过价格机制来进行调控。另外,随着企业对环境保护所负责任的社会化,企业要从社会成本和社会效益方面来考虑其经营决策和管理方法,通过加强对自然环境的核算来真正提高效益,这些都为绿色会计的实行创造了条件。
三、我国建立绿色会计的对策
建立绿色会计对于我国经济发展而言至关重要,是可持续发展战略得以实施的重要保证,建立绿色会计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多方面的共同努力。
(一)建立绿色会计的规范标准
1、在《会计法》中增加绿色会计的内容
将绿色会计核算和监督列入会计法,以法律形式确定了它的地位和作用,也是将它付诸实践的最强有力的手段。自然环境是国民经济的重要资源,无论是自然人,还是法人,都有使用环境的权利和保护环境的义务。如果法律规定企业必须对受侵害的人群给予相应赔偿,那么该赔偿必然导致企业经济利益流出企业。这样,企业的环境行为后果就应该纳入会计核算系统,就能通过财务报告反映企业环境事项的合法性、真实性、公允性得到真实反映。为此应该进一步完善会计法、环境法规,使企业绿色会计内容纳入会计法,这是实施绿色会计根本法律保障,是将会计理论付诸实践的最强有力的手段。
2、完善会计准则。
将涉及环境的内容列入会计要素,成为绿色会计财务报告必须披露的内容,披露内容主要有:①环境问题类型企业关于环境保护的措施和方案;②企业自定的环境排放指标以及企业如何对待这些指标;③根据政府法律规定而采取的环境保护措施和按照政府要求达到的程度,环境保护措施对目前企业的资本支出和损益的影响以及对未来的影响;④环境经常性支出的数字,已资本化了的数字及摊销情况。另外在会计报表附注中还可揭示环保措施对目前企业的资本支出和损益的影响以及对未来的影响,同时反映环境经常性支出的数字等内容。
此外还要增强信息披露透明度。确定并公布重污染行业及重污染企业名单,对重污染行业的环境信息披露提出重点要求。建立全国性的上市公司环境报告数据库,通过互联网公布企业的环境信息。
3、建立会计制度。
会计制度依据会计准则所规定的有关环境原则进行设计,使绿色会计具有可操作性,便于会计人员掌握。
(二)提高企业环境和资源意识
环境会计的最终目标是为了达到企业经济效益、环境和社会效益的全面丰收。必须提高企业环境意识,使保护环境成为企业的自觉行为,为环境会计的实施创造良好的主客观环境。只有企业在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同时,合理地开发、利用自然资像并加强对环境的有效保护,才能真正达到绿色会计的最终目标,从而使企业追求经济效益和社会需求的可持续发展之间协调一致
(三)完善社会责任的考核体系,加强监督
绿色会计主要是以企业为会计主体核算企业对社会资源环境的社会责任的履行情况。企业从自身利益出发,往往不能全面、如实的进行揭示,因此,政府有关部门和社会中介机构应加强监督,包括行政管理、监督和专项环境审计等方面的监督。由会计师事务所或国家审计机关进行的专项环境审计,强化对绿色会计的再监督。会计师事务所或国家审计机关应根据国家有关的环保法律、法规以及相关的会计法规、制度和准则,对企业绿色会计信息的合理性、合法性、全面性及真实性进行审查与鉴定,以取信于社会公众,强化国家宏观调控,并促使企业加强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工作。
(四)确立绿色考核和奖惩制度
推行一项新制度必须以法律为依据,使其具有一定的约束强制性。一旦推行绿色会计制度,政府部门必须明确、强制性规定企业对环境资源信息做出最低限度的披露,通过奖惩制度将企业的自觉性和政府的强制性结合起来。但目前由于与绿色会计相关的法律法规不健全,所以应加大环境执法力度,做到奖惩分明,用环保罚款筹集部分资金,建立绿色会计研究基金,用于奖励举报破坏、污染环境和研究绿色会计、治理污染等的有功人员,从而推动我国绿色会计早日实现。
(五)加强专业人才的培养
绿色会计是由会计学、环境学、生态经济学、可持续发展学等多门科学交叉渗透而成。复杂的、多元化的产权关系,要求会计人员必须具有全面、扎实的基础知识与专业知识。因此,必须不断提高企业财会人员素质,让企业财会人员充分了解绿色会计基本理论与方法以及交叉相关学科知识,从而使国家有关环境政策能够被严格执行,绿色会计实务工作能正确开展。
四、结束语
建立和实施绿色会计,不仅是一个会计问题,而且也是一个复杂的环境问题和社会问题,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面广,内容复杂,为此要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加紧制定绿色会计的规范标准,完善绿色会计的外部环境,加强社会的环境保护意识,建立一套可行的监督机制。建立绿色会计对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
参考文献
1孟凡利.环境会计研究[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9.
2廖洪.会计理论及其应用分析[M].北京:中国审计出版社,2001.
3王金叶.绿色会计初探[J].财会月刊,1997,(7).
4陈志强.初探环境会计的特性[J].财会月刊,1997,(10).
5李祥义.可持续发展战略下绿色会计的系统化研究[J].会计研究,1998,(10).
6高如云.绿色会计发展方向初探[J].财会月刊,1998,(7).
7朱学义.我国环境会计初探[J].会计研究,1999.(10).
8李玲.关于绿色会计在我国未来发展的两点思考[J].财会研究,1999,(1).
9钟云波.浅谈建立绿色会计体系[J].广州市财贸管理干部学院学报,1998,(1).
篇3
■中图分类号:F2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812(2017)06-0088-02
摘要:环境会计是通过综合评估环境绩效以及环境活动来影响企业财务成果的一门新兴学科,环境会计是环境管理的重要手段。我国实施环境会计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也是企业自身发展的需要。环境会计的实施保障了企业健康发展,同时也为我国未来经济的发展找到了新的方向。
关键词:环境会计 可持续发展 绩效
一、环境会计在我国的发展现状
近年来我国学者在环境会计理论方面的研究进一步深入,取得了一定成果,但由于我国环境会计的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起步较晚,总体看水平较低。目前的研究只是停留在理论研究的初级阶段,虽然对环境会计的基本理论、确认和计量上有所突破,每年的文献在逐步增加,但在实践应用上还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实践方面的文献非常少。与环境会计相关的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没有针对环境会计的相关准则。各省市、企事业当中真正系统全面运用的也很少。环境会计无论对生产企业还是社会公众,还都是一个比较新的概念,在环境会计制度推行的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和障碍。因此,加大环境会计的实践应用,建立健全环境会计制度迫在眉睫。
(一)缺乏对环境会计的认知与实践
环境会计是在当前的环境状态下,在经济学、环境学与会计学相结合的过程中衍生出来的一门新型学科,其不同于传统的会计体系。但由于我国研究环境会计的时间较短,所以人们对它的了解非常肤浅,只是单纯地停留在环境会计理论的理解上。近年来关于环境成本核算方面研究最多的是环境成本核算的一般性问题,环境成本核算中,确认和计量是核算的关键点,对于这方面的研究也最多。另外,发展与实施环境会计需要投入人力、财力、物力,必定会加大企业经营成本;而且即便企业对环境财务会计进行核算,所带来的环境收益也是收益甚微或者具有不确定性。在这种情况下,对于追求利润、对社会责任考虑较少、环境保护意识不强的企业而言,对环境会计发展与实施往往不具有主观能动性,更不用说把环境会计应用到企业实践过程中。
(二)环境会计体系尚未建立
我国现行的《企业会计准则》和《会计法》还没有把与环境会计相关的内容列入到相关的法律条文当中,没有一个明确的制度来保障环境会计的实施;在核算体系上,没有建立对应的环境会计科目,没有对环境成本单独进行核算,致使会计人员对于环境资源的消耗等问题不知如何处理。不论是从企业的角度还是国家宏观发展的调控上,绿色GDP都需要建立完善的环境会计体系,并且加大环境会计在企业实践中的应用。
二、我国发展环境会计的必要性
在经济发展的同时环境的破坏、资源的浪费也更加严重,全国各地持续的雾霾、地下水污染、耕田污染、植被被破坏严重等环境问题对人类的生存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我国的环境发展状况不容乐观。为了保护自然环境,党的十提出建立“五位一体”生态文明体制,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探索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加快环境会计与环境审计的研究步伐。
(一)发展环境会计是企业自身发展的需要
环境会计的出现在引领企业关注自身利益的同时,让企业认识到关注环境问题、保护环境是他们自身长远利益发展的需要,支持环境会计的具体应用、发掘企业的自身潜力,是企业创造社会效益、立足经济领域的重要保障。国家整体大环境得到有效的保护,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企业自身效益都会得到有效的发展。这也是从企业责任到社会责任的必经之路,当企业向社会披露环境会计相关信息的同时,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之间的矛盾也得到了很好的解决。
(二)环境会计所提供的信息是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我国现行的传统财务会计,只是把关注点放在了企业所有权的物品上,却忽视了对人类无所有权但对生存具有关键意义的事物,如空气、海洋等,忽略了环境在人文发展中的重要性。环境会计所披露的信息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这些利益相关者主要有政府环保机构、企业的投资者和经营者、审计机构等相关部门。正确的决策是保证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有力保证。
如果从生态、环境的角度出发,环境会计实施得好将会促进经济效益的提高,经济效益的提高会促进社会效益的发展,社会效益的发展将会更进一步地促进环境会计的进步,三者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关系。环境会计要求企业必须将与本企业相关联的自然资源,赋予一定的价值和价格,同时把对环境和资源造成污染及破坏的项目,在履行治理义务时按照环境会计的准则进行确认、计量,结果在财务报表中予以披露。这样做可以促使企业改变传统的经济效益模式,协调环境会计、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三者之间的关系,实现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见下图)。
三、我国环境会计发展的相关建议
(一)加企业环境责任的理念
企业的态度对环境的影响至关重要,加强企业对环境的责任是解决问题的关键点。第一,政府可以采用激励机制等有效手段让企业真正关注环境对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影响。生态的好坏和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企业也应该积极响应国家环境保护的号召,提高环保意识,加强产品的创新。第二,企业要健全内部控制体系,加强环境控制和监督。第三,国家通过完善与环境有关的法律法规,对企业实施强制责任和义务,加强企业事后的责任控制和风险的防范。政府积极建立环境会计制度,加强环境成本核算、强化环境成本控制。通过宏观调控将环境成本纳入到规划中,建立一个绿色环保理念,让企业主动采用环境会计的计量模式,为绿色GDP提供有效数据。第四,国家应大力向企业宣传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激励人们在生活和生产过程中积极保护环境,减少环境的负面影响。
(二)建立环境会计的法律法规体系
环境会计实施后,必然会引起高耗能、高污染企业的抵触。建立环境会计的法律法规体系,是推动环境会计顺利实施的有力保障。虽然有关环境保护的法律文件很多,但却没有针对环境会计的法律法规。因此,我国应当在《会计法》中增加环境会计的核算与监督的法律条文,在会计要素中增加与环境会计有关的资源和科目,明确环境会计的法律作用和地位,这样可以避免企业钻法律的空子,逃避对环境会计的信息披露,从国家强制力的角度保证环境会计的顺利实施。由于我国在环境会计方面的研究起步较晚,所以在制定环境会计准则时可以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从我国国情出发,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合理反映自然资源的变化,在资产负债表中准确披露环境会计信息。在强化环境会计理念的同时,注重把生态学、环境学、经济学有机结合到一起,形成一套符合我国国情的环境会计体系。可以从法律层面明确环境资源的价值和产权,对环境资源进行合理的估价,建立新的商品价格体系,即在对应的商品价格上体现环境资源的成本。在计量上明确环境会计的目标、对象、要素和准则,加大会计人员的培训,使环境会计在国民经济的发展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三)完善环境会计审计制度
环境会计的实施必然会影响企业自身的利益,为了真实有效地反映企业在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同r对环境带来的影响,全面披露企业环境责任的履行情况,一定要建立健全环境审计制度。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解决:首先,制定关于环境会计审计的法律法规,规范环境审计的工作流程,让审计人员在工作中有法可循。其次,制定一套不仅包括传统的财务审计,还要涉及环境方面的独立的审计准则,同时审计人员要加强对环境会计的学习,逐步推广环境审计,提高企业的治理效率。
资源的不可再生性、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使得世界各国都在加大对环境保护的投资,越来越重视环境会计的研究和实践。企业应该主动承担责任,在政府和相关机构的扶持下,把理论应用到企业的具体实践当中,推动我国的生态环境、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和谐发展,强化企业的环境责任和社会责任,给环境会计创造一个良性发展的土壤,为我国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X
参考文献:
[1]杨知宇.完善环境审计的几点建议[J].财务与会计,2014,(06).
[2]邹纪元.国内外环境会计的研究分析及我国实施环境会计对策[J].商业会计,2013,(03).
[3]王琳,肖序.我国环境会计研究:现实困惑与前景展望[J].财会月刊,2010,(1).
[4]周守华,陶春华.环境会计:理论综述与启示[J].会计研究,2012,(2).
[5]刘畅,卢静.创建环境会计知识平台系统 推进环境会计发展与实施[J].商业会计,2017,(2).
[6]姚一杰,张本越.美国环境会计制度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5,(14).
[7]张赫.我国环境会计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8]唐琪.基于可持续发展的环境会计报告研究[D].厦门:厦门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
[9]贺帆,张本越.日本环境会计制度对我国的启示[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5,(14).
篇4
会计毕业论文答辩自述范文一
各位老师好!
我叫xx,来自xxx,,我的论文题目是“论会计电算化财务软件的发展趋势”。论文是在xxx导师的悉心指点下完成的,在这里我向我的导师表示深深的谢意,向各位老师不辞辛苦参加我的论文答辩表示衷心的感谢。
下面我将本论文设计的目的和主要内容向各位老师作一汇报,恳请各位老师批评指导。
首先,我想谈谈这个毕业论文设计的目的及意义。
会计电算化软件在现代企业财务
管理及会计核算中,从表面上来看,会计电算化只不过是将电子计算机应用于会计核算工作中,减轻会计人员的劳动强度,提高会计核算的速度和精度,以计算机替代人工记帐。但会计电算化决不仅仅是核算工具和核算方法的改进,它必然会引起会计工作组织和人员分工的改变,促进会计工作水平大幅度的提升和企业的经济效益的增加,使会计理论和实务的方方面面都将发生前所未有的深刻变化。
研究会计电算化的发展趋势,并提出一些意见。以期能够提高财会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做出一点贡献,进而实现会计工作的现代化。面对新技术发展的浪潮,对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推行会计电算化,特别是加强会计电算化的应用管理,是实现会计工作电算化、提高会计管理水平,促进网络财务规范的重要保证。因此,组织管理者应对其加以正确认识并积极引导,把握其概念、和特点和作用,正确运用其正向功能,克服其负向功能,从而使电算化财务软件朝着更有利于组织发展和目标实现的方向迈进。
其次,在结构框架上,本文分成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为会计电算化理论,包括会计电算化的定义、意义以及实施会计电算化的必要性。
会计电算化是一项系统工程。一方面,国家、地区和行业主管部门要制定一系列会计电算化管理制度、发展规划、技术标准和工作规范并颁布实施,要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组织开发各行业适用的、具有多层次和类型的系列会计软件、审计软件,并对其合法性、正确可靠性进行评审,同时还要进行其他大量而艰巨的会计电算化宏观管理工作。
另一方面,备基层单位要进行大量而复杂的会计电算化的配套管理工作,主要是提高企业领导及其他管理人员的现代化管理意识,在整个企业管理现代化总体规划的指导下做好会计电算化的长期、近期发展规划和计划并认真组织实施,重新调整会计及整个企业的机构设置、岗位分工,建立一系列现代企业管理制度,提高企业管理要求。第二部分为我国会计电算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从财务软件本身和企业内部两方面对我国会计电算化软件发展中的问题进行剖析。
第二部分我国的会计电算化系统实现了从记账凭证到会计报表编制全过程的自动化。
在市场经济瞬息万变的形势下,会计电算化的应用,能为企业提供及时、准确和完整的财务信息,从而增强决策有用性,提高企业管理效率和经济效益,不断提升企业在市场中的核心竞争力。随着时代的发展,计算机在企业管理及会计信息处理中的迅速普及和广泛应用,给人们带来了极大的方便和效益。
同时会计电算化在企业实践中暴露出的会计电算化人员的技术水平有限、重视账务功能,忽视管理功能、会计电算化档案管理制度不完善等等问题,严重阻碍了我国会计电算化向更深层次发展。另外,会计电算化软件本身数据的实时共享性差、安全保密性弱等缺陷也是导致会计电算化财务软件发展搁浅的重要原因之一。
第三部分促进会计电算化发展的措施介绍了企业会计电算化发展的管理对策。
会计电算化的发展改变了传统会计的手工记账、实现了会计核算和会计管理的高效、快捷、便利,但是伴随着会计电算化的迅猛发展也产生了很多的问题和矛盾。为推进会计电算化向更高水准和更深层次发展就要相应采取一些必要措施。在企业中正确处理会计电算化与企业管理信息系统之间的关系,将会计电算化系统作为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一个独立的子系统来开发。
在会计电算化子系统中增加决策支持系统、预测支持系统,最终实现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实现企业管理现代化。在财务软件上,进一步完善软件并形成规范的会计软件市场,“扭转促销有余,维护不足的局面”,同时加强软件系统安全,设置加密系统,建立“病毒防火墙”等等。我认为,壮大会计电算化人员队伍,从将来培养高级会计软件工程人员的角度出发,计算机和财会专业应互相渗透、互相兼容,让学生“两条腿”跑步,使会计电算化人才培养的规模和档次都得到提升。
第四部分我国会计电算化的总体发展趋势
我国会计电算化的总体发展趋势应经历三个大的发展阶段:即会计核算电算化、财会管理或企业管理计算机化、决策支持计算机化。目前因为我们有基本现成的会计核算模式,而财务或企业管理工作则比较复杂且没有成型的模式,会计核算的输入/输出数据比较规范且容易组织,我们已形成一套固定的会计核算过程和方法,所以设计并实现电算化会计核算系统比较容易,因此只能先搞核算电算化。
但核算电算化基本是模仿手工操作,所提供的会计信息范围、数据和质量并未发生根本性的改变,因此对满足企业现代化管理要求并迅速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并不能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同时,核算电算化所节省的人工成本、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所产生的效益并不足以抵消建立并使用该系统的投人。
因此,核算电算化只是整个会计电算化工作的准备阶段,其好处是为建立以管理为重心的、网络化的、完整的会计或企业管理信息系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会计电算化的高级发展阶段是建立并实际运行会计或企业决策支持系统,这个阶段是以管理为重心的会计信息系统或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自然进化或更高级的发展阶段,像国外那样用它来辅助解决那些数据不规范、变化因素多、具有不确定性的高级会计或企业管理决策问题。
最后,在这篇论文的写作以及修改的过程,也是我越来越认识到自己知识与经验缺乏的过程。
会计毕业论文答辩自述范文二各位老师,你们好!
我叫xxx,来自xx级财务管理x班,我的论文题目是《谈企业的成本控制》,论文是在x老师的指点下完成的,在这里我向肖老师表示深深的谢意,向参加我的论文答辩各位老师表示衷心的感谢,并对我四年来的各位授课老师表示由衷的敬意。下面我将本论文设计的目的和主要内容向各位老师作一汇报,请各位老师批评指导。
首先,我想谈谈这个毕业论文设计的目的及意义。
从会计公式:收入–成本=利润可以看出,在收入一定的情况下,成本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企业利润的高低。通过成本控制主体在一定职权范围内,把对成本控制产生影响的因素采取相应的预防和控制措施,一方面有利于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另一方面企业通过运用现代本管理理论,引进科学的成本控制方法,明确成本责任制度,调动工人的积极性,寻求更多更好的降低成本的途径,为企业创造更多的利润,取得更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保证成本控制目标和企业利润最大化目标顺利实现。
其次,我想谈谈这篇论文的结构和主要内容。
本文运用理论研究和实证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采用归纳和演绎相结合,规范与具体案例相结合,本设计共分六章。
第一章导论,阐明了成本控制的目的和意义,并说明了论文的研究思路第二章成本控制概述,对成本控制的含义、内容和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第三章当前企业成本控制的现状分析,从企业的体制、价值链和管理方面入手。第四章企业成本控制的创新思路,引入现代的成本控制方法第五章具体案例分析,重点剖析海尔集团的成本控制方法。第六章结束语,是整个设计的总结,说明了企业成本控制的重要性
最后,我想谈谈这篇论文和系统存在的不足。
由于本人思维逻辑性不够严谨以及个人知识能力水平有限,使论文在内容严密上和结构的完整上有待提高。请各位评委老师多批评指正,让我在今后的学习中学到更多。
谢谢!
会计毕业论文答辩自述范文三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同学们:
你们好!
我是来自管理学院会计xxx班的学生xxx。我的论文题目叫《关于环境会计在我国事实问题的探讨》。
根据黄老师的指导,论文以围绕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展开来写。所以,而本文的要探讨的中心就是环境会计在我国发展实施的问题,首先,我想大家也看到了在我们生活中,我们目前的生态自然环境是遭到什么样程度的破坏,不止民众,各种企业团体,在生活生产过程中,环境保护的意识并不强,而我们也知道资源也是有限的。对于企业,把环境因素纳入会计核算的范围是一种很新鲜的说法,只有当环境因素也变为影响企业经营业绩,可持续发展的能力的时候,企业才会真正的将绿色生产融入到日常运作中,才真正契合国家的可持续发展要求,我想这就是我选题的理由吧。
环境会计虽然在我国并未开始实行,但是在日本、韩国、美国等几个发达的国家都得到了很有效的实行。我想在做的同学们也可能对环境会计也不太熟悉吧。就我个人的了解,环境会计其实上就是包含了以往的传统会计,但是又将环境因素纳入会计核算范围,会影响企业的利润的一种宏观会计。所以,针对环境会计这个命题,我查阅了像日本、韩国这些国家环境会计的发展状况,结合这些国家环境会计的发展状况,便提出了环境会计为何在我国发展较为困难的问题。提出了这个问题,就是需要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所以文章答题的写作思路,就是首先:大致的介绍下什么是环境会计,对于环境会计的含义,说法也是众说纷纭,文章中结合了一些会计权威机构对环境会计的定义,讲述了自己对环境会计的理解,并将环境会计与传统会计进行了一个简单的比较,便于更好的进行理解;论文的第二部分,就是讲述了我国实行环境会计的必要性,第三部分,就是从几个方面分析环境会计在我国发展的瓶颈,有政府的原因,也有企业、民众的原因。第四部分,就是根据以上提出的一些瓶颈,结合了韩国日本和美国这些国家的环境会计发展的经验,对我国环境会计的发展提出了若干建议。
在这次论文写作的过程中,因为阅读了相关方面的书籍,所以也让自己学到了很多东西,当然,我知道自己的知识面还是比较狭窄的,初次尝试写作论文的水平也有限,有些问题并未进行深入探讨,例如环境会计的到底如何计量,又到底如何将环境因素确切的引入企业日常的核算等等,这都是文章的不足之处。这些问题需要自己有更深厚的从业功底与经验,有待日后自己进步学习。
所以在此希望各位评委老师进行批评指导,谢谢
会计毕业论文答辩自述范文四
各位老师,上午好!
我叫xxx,是XX级xx班的学生,我的论文题目是《财务柔性与企业投资行为的实证研究--基于创业板数据分析》。论文是在xx导师的悉心指点下完成的,在这里我向我的导师表示深深的谢意,向各位老师不辞辛苦参加我的论文答辩表示衷心的感谢,并对三年来我有机会聆听教诲的各位老师表示由衷的敬意。下面我将本论文设计的背景和主要内容向各位老师作一汇报,恳请各位老师批评指导。
首先,我想谈谈这个毕业论文的背景和意义。
现如今,企业生产经营所处的环境表现出两种明显的特征:一个是动态性,一个是复杂性。公司无时无刻不在经历环境变化和挑战,包括外部环境的威胁,也包括内部环境影响,即动态性的表现所在。复杂性是指因为各个环境因素之间本身就具有错综复杂的关系,牵制彼此,相互影响,这使得企业无法很清晰的识别其所处的经营环境,更别提掌握环境的变化以及环境的特征了。
经过三十多年改革开放的发展,我国企业环境从计划经济发展到市场经济。它从封闭式经济发展到开放式经济,以区域经济的发展到全球经济的共同发展,发生了一系列全面的根本的变化。与西方的经济发展历程来比较,我国企业面临的环境更加动荡、更加错综复杂也是有原因的,主要原因就是我国企业所处的经济环境在时间上被缩短了,在空间上也被极度的压缩了。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以及加入国际市场脚步的逐渐加快,企业面临更多的机遇与挑战,因此面临的经济环境也更加复杂多变。除此之外,我国经济环境本身就不稳定,人民币币值的波动,通货膨胀的严重存在等等。面对如此的环境,企业在进行财务决策时必须考虑财务柔性。
DeJong与Koedijk(2006)通过调查发现大部分企业高管将财务柔性作为企业财务决策时的第一考虑要素,这Graham,Harvey(2001)的问卷调查结果一致。财务柔性是企业高效的调整调动资源,合理的运用储备的现金、剩余的举债的一种能力,具有抵御未来不确定风险和利用可能的机遇的特点。保持财务柔性能够帮助企业在必要的时候以较低的成本迅速筹集资金,提高企业决策方案的质量,保证企业在面临风险时处之泰然。充分利用适度的财务柔性给企业带来的优势,在复杂多变的经济环境中稳健的成长、发展。
创业板上市的企业入市较晚,2009年10月30日,我国创业板成立于深交所,经历了十年的酝酿筹备,批准了华谊兄弟,特锐德等企业的正式挂牌交易。创业板的出现是我国资本市场发展的必然产物,逐渐活跃的市场,激发了投资高涨的热情,为新兴等行业中的企业募集生产所需资金,迎合了创业板为创新型企业融资提供便利的市场定位。
创业板上市的企业具有一些共同的特点,他们多半是中小企业和高兴技术企业,面临的融资约束和风险比主板上市的企业要大的多,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下,创业板企业应该更加重视财务柔性,充分利用财务柔性对企业投资行为的影响来促进企业较优的进行企业决策。
另外,基于生命周期理论,考虑到生命周期对企业投资行为的影响,处于不同的生命周期的企业,其本身的特点以及较合理的投资来源都是有所不同的。因此,处于不同的生命周期,财务柔性可能对企业投资行为的影响不同。国外的Byoun(2008)以及国内的韩鹏(2010)都在研究企业财务柔性对投资行为的影响中把生命周期纳入考虑。本文也将站在生命周期的角度,研究处于朝阳阶段的创业板企业财务柔性对企业投资行为的影响。朝阳企业生命力蓬勃,企业属于上升期蒸蒸日上,但同时又存在很大的风险,面对不确定的环境,必须考虑财务柔性对创业板中的企业的投资行为的影响,尽力减小投资方面的风险。那么,是不是财务柔性真的能影响企业的投资行为呢?又会有怎么的影响呢?基于创业板旳数据,引发了我们的思考:财务柔性是否影响创业板上市企业的投资行为?处于朝阳发展阶段的企业通过不同方式保持的财务柔性是否对企业的投资行为影响不同?财务柔性水平不同的创业板上市企业对投资-现金的敏感程度影响如何?
财务柔性的研究国外学者起步较早,其研究的重点主要集中于财务柔性对资本结构的影响以及少量财务柔性对经济后果的影响。关于财务柔性的定义,财务柔性的来源和财务柔性的测度方法等都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这方面的理论亟待丰富。国内的研究属于起步阶段、借鉴阶段,理论和实证研究都非常的K乏,没有形成初步的研究体系。有关研究也只是把财务柔性作为一个视角,很少将其作为研究的主题,对财务柔性的研究有待深入与发展。
本文首先充分梳理了财务柔性的定义,财务柔性的来源,以及测度方法等,对已有的研究进行概括总结,从而提出自己对于财务柔性的看法。在测度方法方面,将现金柔性和负债柔性相结合,多方面综合的反映企业的财务柔性,使财务柔性的测度方法更具有说服力。更重要的是,本文站在生命周期的角度,选择创业板的数据,实证研究了创业板上市的企业财务柔性对企业投资行为的影响,对财务柔性的经济后果研究起到了一定的丰富作用,拓宽了有关理论的深度。
关于财务柔性在现实中的应用是越来越广泛,企业对财务柔性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不管是服务型企业还是生产型企业,企业高管都高度关注着财务柔性。在财务柔性被逐渐重视的情况下,本文选择了创业板上市的企业作为研究的样本,研究了财务柔性对企业投资行为的影响。
财务柔性测度方法的总结和研究,能够帮助创业板上市的高新技术企业以及其他中小企业能够了解企业自身财务柔性的水平高低。本文选择创业板数据进行研究,还将生命周期理论纳入研究,研究企业财务柔性怎样影响投资行为,强调了企业在投资行为中考虑财务柔性的重要性。比较债务柔性、现金柔性对企业投资行为的影响的不同,以及财务柔性对企业投资-现金敏感性如何影响,为中小企业以及高新技术企业在朝阳阶段进行财务柔性策略和选择保持财务柔性的方式提供一定的帮助,合理的安排现金柔性与负债融资柔性的比例,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其次,我想谈谈这篇论文的结构和主要内容。
第一章,绪论。本章主要介绍文章的选题背景及选题意义,在文献综述的基础上,提出本文的研究内容及框架,研究方法和可能的创新点。
第二章,财务柔性的理论基础与概念界定。从财务柔性的定义,到财务柔性的分类,从财务柔性的来源到财务柔性的测度方法,最后财务柔性的特征,对财务柔性的理论基础进行充分的阐述。
第三章,财务柔性对投资行为影响的理论分析。从理论的角度分析财务柔性可能对投资行为的影响。依据国内外的研究成果,首先将财务柔性与投资行为分开来看,在分析财务柔性存在的动因以及对投资行为的理论分析基础上,从财务柔性对投资行为的影响,不同的财务柔性来源对投资行为影响的不同和财务柔性对投资敏感性的影响这三方面来探讨财务柔性与投资行为的关系。
第四章,实证分析。在第三章的理论基础上,提出三点假设。
假设1:财务柔性水平越高的企业投资水平越高;
假设2:不同方式保持的财务柔性对企业的投资行为的影响不同;
假设3:财务柔性水平对投资-现金敏感性起削弱作用。通过收集我国创业板上市公司2014年初-2015年末的数据,对其进行描述性统计,多元回归分析等等。
第五章,结论及政策建议。通过以上章节的研究,得出结论。分析研究的不足之处,指出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最后,我想谈谈这篇论文存在的不足。
我国创业板成立于2009年10月30日,截止2010年11月1日只有131家公司在-创业板上市。本文涉及投资支出的上期数值以及期末期初的差值,为保证数据量尽可能的多,只能选用2014年年初到2015年年末的数据作为研究的对象,其中只涉及188家公司的数据,数据样本量太少难免会对研究的结果有一定的影响,本文的很多控制变量就呈现出对投资支出不显著的影响,但还好的是,主要自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多是显著的。
谢谢!
尊敬的各位老师:
会计毕业论文答辩自述范文五
尊敬的各位老师:
上午好!
我是xx财务管理的学生,我叫xxx。我论文的题目是《xx上市公司财务报表分析》。这篇论文是在xxx导师的耐心指导下完成的。x老师对我的论文进行了细心批改并提出了宝贵的修改意见,在这里真挚的对老师说:x老师,谢谢您。下面我将从四个方面对这篇论文进行简单的陈述,恳请各位老师批评指导。
首先,研究的现状和背景:
随着资本市场的逐步开放及经济的不断发展,财务报表的分析在投资决策、经营管理中的作用日趋重要,越来愈多的决策者开始重视财务报表分析所提供的相关信息。财务报表分析为决策者的决策过程提供了不可缺少的信息支持,但财务报表分析作为一种决策支持和管理手段,对使用者还是有相当高的要求。由此
评价一个企业经营绩效的好坏和经营结果的优势,为企业经营者制定经济计划和财务控制提供依据。分析透可知企业本身的优、缺点,作出实事求是的评价和积极可行的决策。分析后可找到企业理财中出现的问题及潜在的问题,不断进行调整,提出相应措施,保证企业的各项工作按既定目标顺利进行。
其次,选题的目的及研究的意义:
社会主义市场条件下,企业的现金活动日趋复杂。各个利益群体时刻关注着企业的财务现状。因此,进行深入系统的财务分析,是财务管理工作中十分重要的方面。通过财务分析,可以全面地了解企业的经营活动、财务状况、评价企业的经营业绩,明确企业的竞争地位和预测企业的经营前景。
财务报表分析是利用会计报表提供的数据,采用一定的方法进行计量分析,依靠一定的标准对企业的各种经济情况进行比较的一种工具。由此评价一个企业经营绩效的好坏和经营结果的优势,为企业经营者制定经济计划和财务控制提供依据。分析透可知企业本身的优、缺点,作出实事求是的评价和积极可行的决策。分析后可找到企业理财中出现的问题及潜在的问题,不断进行调整,提出相应措施,保证企业的各项工作按既定目标进行。
再次,论文的结构及主要内容:
第一部分是,财务报表分析的理论知识。
第二部分是,实例研究,从偿债能力、盈利能力、营运能力三方面分析研究xx上市公司财务报表。并与保利地产进行了纵向的比较分析。
第三部分是,xx上市公司财务状况及发展意见第四部分是,财务报表分析的存在局限性及解决建议
最后是,结论。在这篇文章中,我尽可能的寻找详细的资料,自己进行总结计算,然后与同行业进行对比分析,指出公司在经营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优缺点。从中我学到了很多实质性的东西,也对财务报表分析有了深入的了解。但限于本人水平的有限,对万科上市公司的财务报表分析只停留在财务指标的表面上,没有对非财务指标进行仔细的探究。
篇5
对于环境审计的探讨和实践,尽管在国外己经进行了很长时间,但是在我国还是处于初始阶段,我国环境审计理论研究时间并不长,有些理论不够完整,不够成熟,很难用来指导环境审计实践工作,有的甚至落后于已经开展的环境审计工作,中国开展环境审计,必须依据我国的国情和经济发展现状,做到实事求是,不能盲目跟从发达国家的经验成果。我国环境审计主要存在以下的问题。
(一)环境审计法规建设滞后
目前虽然我国已经制定了不少环保方面的法律法规,不过环境审计仍然缺乏开展工作的直接依据,没有权威性的法律确保环境审计工作的开展。这必然影响环境审计工作开展的权威性和有效性。
(二)环境审计理论基础薄弱
有关于环境审计的论文还是很少,现有的文章对于环境审计的定义、对象和内容都没有形成统一的意见,并且我国很多的环境审计理论都是直接套用国外的研究成果,没有与我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因此,我国环境审计理论研究还要经历漫长的探索,形成我国自己独特的环境审计理论。
(三)环境审计应用水平较低
我国的环境审计实践程度和操作水平都还较低,从宏观来看,政府审计仅仅针对环保资金的运用情况进行基本的财务审计;从微观来看,企业也仅仅是为了节约资金支出而开展常规审计。因此进行内部环境审计的企业非常少,而民间环境审计的实践更可以说是几乎空白。
(四)环境审计评价标准缺失
现有环境审计评价指标已不适应循环经济的要求,主要体现在评价指标选择不合理。现有评价指标体系仅从法律法规遵守情况、内部控制环境、环保财务收支等方面进行评价,忽视了对企业发展可持续性的评价。其次,循环经济思想体现不够充分、完整。现有评价指标只是对资源利用的现有情况进行评价,没有将资源的减量化、再利用率等环保指标包括其中。
(五)缺乏具备综合知识的环境审计人员
从当前的情况可以知道,环境审计是一门涉及范围比较广的综合性学科,它涉及到法律、环境、统计、会计、审计等各方面的内容,所以这就要求环境审计执业人员必须具备专业综合的素质,环境审计工作要有专业的队伍作为保障。但是目前我国环境审计人员大多来自于财会部门,他们缺乏相应的环境知识和综合素质,制约了我国环境审计的展开。
二、实施环境审计、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对策
(一)加强环境审计法规建设
我国已经制订了一些与环境审计相关的政策以及与环境保护相关的法律、法规,但目前还没有直接用于指导环境审计的法律、法规体系;我国现有的审计准则不能对环境审计工作发挥应有的指导作用,还没有专门制定环境审计的规范。因此,应尽快制定权威的,具体的环境审计准则,统一环境审计的评价依据,让审计人员做到有法可依。
(二)开展环境审计理论研究
我们要加大环境审计理论研究的力度,大力发展环境审计研究。并将环境审计理论研究与常规审计理论研究相区分,借鉴环境经济、环境管理、统计学等诸多学科的研究成果,将环境审计研究与其他相关学科相融合。在进行审计程序、方法等实用性理论研究的同时,加大审计基础理论的研究,做到理论指导实践,并超过实践。
(三)不断创新环境审计方法
基于循环经济视角下的环境审计,首先要求各级审计机关根据区域不同的环境特点,积极组织相关审计机构和相关人员,通过平行或联合审计的方式对共同关注的区域性生态环境事项,开展审计调查,并共同商讨建立协商机制,我们可以开展跨专业的联合环境审计和外聘专家合作审计等;其次要积极开展跟踪审计,各级审计机关对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工程和环保工程项目要积极试行跟踪审计和审计调查;最后要积极运用信息技术与方法,如全球卫星定位系统和环境质量监测技术、排污费征收管理系统等。
(四)构建环境审计评价指标体系
循环经济项目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主要分为直接指标和间接指标这两个大方面,直接指标主要是经济效益指标,它可以直接衡量企业的价值增值,企业的经济性,为企业带来立竿见影的效果。间接指标主要包括:资源和能源消耗指标、绿色环保指标、废物回收利用指标、社会指标。这些间接指标虽然与企业利益没有之间关系,不过却能为企业的可持续经营、企业的长远发展带来不可小觑的影响。
(五)培养高素质的审计人员
篇6
【论文摘要】本文从企业经营业绩评价的视角,分析了后金融危机时代下,企业经营环境的改变及机遇,论述了企业经营战略目标的定位,根据企业经营战略目标的定位,企业经营业绩主要体现在转战略、调结构和强发展的能力上。业绩评价体系的选择应结合后危机时代经营业绩的特征,改进传统业绩评价体系,建立基于EVA的经营业绩评价指标,并与管理业绩、创新业绩、低碳业绩、及社会效益业绩等相整合的综合业绩评价体系。
后金融危机时代(Post Financial Crisis Era)即随着金融危机的缓和,而进入相对平稳期。但是由于固有的危机并没有,或是不可能完全解决,而使世界经济等方面仍存在很多的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是一种缓和与未知的动荡并存的状态。在充满变数的后危机时代,中国的经济态势、国际立场、资源禀赋和市场潜力都成为全球瞩目的焦点。面对变化和机遇,中国企业既需要拿捏斟酌,也需要开拓革新。本文拟基于后金融危机时代世界经济发展总趋势,分析中国企业面临的新格局和新机遇,探讨后金融危机时代企业经营战略目标的定位、经营业绩的特点及经营业绩评价的主要内容,期望对中国企业顺势而行,恰当运用业绩评价理论与方法,寻找针对性的策略,从而应对这种不确定性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一、后金融危机时代的世界经济发展趋势和企业经营环境分析
后金融危机时代是一种缓和与未知的动荡并存的状态,一是世界市场比危机之前变得更加拥挤,一些主要发达国家在这次危机后会提高储蓄,减少消费;二是新兴市场将成为世界经济的主体,新兴经济体将更重视彼此市场,开展更紧密的合作;三是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都在回归实体经济,积极保持和发展实体经济;四是危机加剧了人们寻找新经济增长点的欲望,低碳经济正成为发达国家新的经济增长点。环保和低碳会给每个行业和企业都带来改变,企业要适应这种趋势;五是西方大国与新兴经济体经济权重此消彼长,国际经济合作和保护主义呈现新态势;六是国际金融体系变革成为不容回避的话题;七是支撑中国经济30多年快速增长的因素发生了重大变化;八是中国企业将以此次危机为转折点,逐步走向国际化。一方面,中国经济发展30年后需要“走出去”。另一方面,这次危机创造了调整机遇,产生了并购的机会。中国的金融实力相对提高,购买能力提高,出现了“走出去”的良好机遇。……对于中国而言,这些新变化、新格局意味着新的挑战,同时也蕴含着前所未有的重大机遇。
(一)伴随西方经济企稳回暖,中国出口环境今后会有所好转,因此,中国企业当前应努力改善产品结构和质量,以更好地利用下一轮经济扩张周期。在现有国际分工格局尚未根本改变的情况下,中国出口今后一段时期仍具有比较优势和增长潜力。危机过后,中国外贸企业应抓住机遇,适时走出去,提升参与国际分工的能力和定价权,为可能发生的变化做好准备。
(二)来自中国商务部公平贸易局的统计数据显示,2009年前三季度,共有19个国家和地区对中国产品发起88起“贸易救济调查”,涉及金额102亿美元。今后保护主义与反保护主义可能会成为中外经贸关系的常态,中国必须把握国际国内两个市场,积极应对。加强对外经贸合作,有效促进海外市场多元化和合作方式多样化,是中国突破保护主义“围城”的有效途径。
(三)美日等西方国家已把发展低碳经济列为应对危机的途径和新的经济增长点,西方舆论对中国“减排责任”的空前关注表明,西方或许试图借低碳经济等环保议题向中国施压。因此,中国除要应对“两反两保”调查等现实挑战外,还不应忽视“绿色保护主义”的潜在威胁。
(四)危机中国际金融体系弊端充分暴露。随着在世界经济中的权重上升,新兴经济体进而在国际金融机构中不断争取更大话语权。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今后应团结其他发展中国家,积极争取与自身经济实力相匹配的权利。中国既不能过于高估自己的实力与作用,也不应置身其外,应该以更加积极的态度来参与国际事务,承担相应的责任,并协同其他发展中国家争取更大的话语权”。
业绩评价与各企业自身特有的环境变量有着密切的联系。历史地看,业绩评价的演进过程就是企业内外部环境变迁在业绩评价中的具体体现。现实地看,企业要得到持续发展必须具有独特的、不可模仿的竞争优势,不同企业在业绩评价方面应有其自身所特有的特征(周秀霞,2008)。业绩评价本质上是一项重要的管理工具和方法,企业的任何管理行为都是围绕经营目标展开的。经营环境决定了企业经营目标的定位,而企业的经营目标决定了企业经营业绩的内涵与特、评价的内容及评价体系。根据上述后金融危机时代企业经营环境的分析,企业的经营战略目标、经营业绩的特点及评价的内容都应进行必要的调整和改变。
二、后金融危机时代企业经营战略目标的定位
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人力资源研究培训中心所属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组织实施的“2009·中国企业经营者问卷跟踪调查”得知:后危机时代的中国企业经营发展战略为,一是重视企业创新与拓展内需,从低成本、低价格竞争走向差异化竞争;二是从“个人英雄”时代迈向“企业群英”时代,提升企业经营战略决策水平;三是以内部治理和管理创新为基础,推动企业可持续成长;四是重视环境保护和企业社会责任,把握绿色发展新商机;五是改善国际竞争地位,提升全球竞争能力。
根据企业所面临的后危机时代新的经营环境的特殊性,企业经营战略目标应调整定位为:转战略、调结构、强发展。
首先,金融危机后,欧美等发达经济体纷纷提出战略转型,重振制造业,巩固实体经济根基。世界经济增长模式的调整主要集中在一是亚洲生产、美国消费模式的“再平衡”;二是发达国家的“再工业化”(余培伟,2010)。发达国家实行“再工业化”,主要方向是发展新能源和“低碳产业”。中国企业需要从以生产要素低成本优势为主的低成本、低价格竞争,走向兼顾国内、国际两个市场的产品与技术创新型的差异化竞争。提高企业经营战略决策能力、自主研发能力和融资能力。中国政府在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大会上承诺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并制定相应的国内统计、监测、考核办法,将该减排目标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中长期规划中。发展低碳经济要求企业必须有效利用创新能源技术和减排技术,转变为可持续的健康发展的经营战略。
其次,从总体上看,中国企业的国际化程度逐渐提高,但是在国际分工中仍主要处于生产加工环节和低附加值状态,需要尽快实现产品的升级换代,提高品牌知名度及附加值,逐步走向产业链的中高端位置,那么调整产业结构,转变企业经济增长方式是必然的选择。一是产业结构的调整。退出高消耗、高排放、低产出及没有发展潜力的夕阳产业,进人低开采、低排放、高产出及成长性较好的新兴行业;二是进行产品结构调整;三是进行生产结构的调整。审时度势,根据企业转型与结构调整的要求,谨慎进行投资或者并购,实现企业成功转型,并为企业发展打下基础。企业应高度重视人才的储备与培养,提升企业经营者的战略思维能力,尤其是对动态复杂环境的把握和洞察力,对行业与竞争趋势的判断力;提高企业经营者的用人能力,优化高管团队构成。
最后,面对世界经济复杂的变化,我国走进了“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放眼全球,旧的经济发展格局难以持续,世界经济结构深刻调整;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呼声增大,世界经济治理机制艰难变革;新兴市场国家整体实力上升。如何把握大变局中的大趋势、应对大调整中的大挑战、抓住大变革中的大机遇,谋求企业健康的发展成为站在这个新起点上的很多企业家必须深入思考和着力破解的重大课题。
三、后金融危机时代企业经营业绩的特征
企业的经营业绩就是企业在市场交换和竞争中实现的产品和服务的价值。这种价值越大,企业的经营业绩越好;企业对战略经营业绩的追求,也就是对这种价值可持续实现的追求。全球金融危机使世界经济力量寻求新的平衡,国际分工将面临重新洗牌,危机后企业经营业绩的特征是:一是能否提高企业的自主研发能力和资本融资能力实现经营战略转型;二是管理业绩评价应该嵌入经营活动之中,实现管理业绩评价与经营业绩评价的有机结合。对经营业绩进行评价时,不仅要评价是否达到经营业绩,还应该评价企业文化是否有助于实现经营业绩目标、决策系统能否为目标的实现提供合理保证,企业是否按预期经营业绩的要求建立相应的管理系统、有的放矢地采取相应的管理手段;三是新时期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除依赖于其直接的经济资源配置外,越来越依赖于人力资源、社会资源、和生态资源的有效配置。注重对知识和智力资本等无形资产的评价,重视创新业绩的评价,整合绿色绩效评价和关注社会责任业绩的评价都是后危机时代业绩评价内容多维化的体现。
四、后金融危机时代企业经营业绩评价体系的选择
环境确定性程度的不同会导致企业业绩评价的差异。Govindarajan(1984)的研究表明,面临高度环境不确定性的战略经营单位倾向于采用主观性的业绩评价系统,处于高度的外部环境不确定的战略经营单位采用主观的业绩评价系统可以带来更高的业绩。Kaplan和Mackey(1992)发现与经营环境不稳定的企业相比,经营环境稳定的企业更多采用以成本为基础的计量。同样在动态的市场中经营的企业相比,在稳定市场中经营的企业,财务计量的作用更大(Nanni等,1990)。Chen和Morris(1996)的研究也表明,越面临竞争压力的公司越注重非财务指标。 转贴于
多年来我国企业业绩评价主要采用的是财政部、国家经贸委等于2002年2月颁布的《企业绩效评价操作细则(修订)》,此业绩评价体系重点评价企业资本效益状况、资产经营状况、偿债能力状况和发展能力状况,由基本指标、修正指标、评议指标三个层次共28项指标构成。2009年颁布的《中央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暂行办法》中提出以EVA为主的年度经营业绩考核和任期经营业绩考核。2010年1月1日起施行的修订后的《中央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暂行办法》将年度经营业绩考核标准分为基本指标与分类指标,并以基本指标为基础内容。基本指标包括利润总额和EVA。修订后的考核办法突出EVA在业绩评价中的作用。以上评价体系的建立没有充分反映后金融危机时代企业的发展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要求。所以,企业业绩评价体系的选择应服务于经营战略目标,结合后危机时代经营业绩的特征,改进传统业绩评价体系,建立基于EVA的经营业绩评价指标,并与管理业绩、创新业绩、低碳业绩、及社会效益业绩等相结合的综合业绩评价体系。
第一,以EVA作为业绩评价体系总的财务指标。其他财务指标的设置可以参考《企业绩效评价操作细则(修订)》提供的各项指标,重点评价企业资本效益状况、资产经营状况、偿债能力状况和发展能力状况。
第二,后危机时代,企业对国内市场和新兴市场的开拓能力,包括获持续订单的能力应构成企业经营战略转型是否成功的重要内容;投资机会的把握能力不仅仅是指一般投资获利能力,还应包括并购与企业自身结构调整、转型相符合的整合能力。创新与研发能力是现代企业活力的源泉,也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来源。企业需要经营理念的创新、管理理念的创新和产品的创新为危机过后强发展提供动力支持。
第三,管理实际上是以经营为核心对企业人、才、物、信息流的管理。管理业绩评价应该嵌入经营活动之中,实现管理业绩评价与经营业绩评价的有机结合。企业是否按预期经营业绩的要求建立相应的管理系统、有的放矢地采取相应的管理手段。采用EVA指标评价时,不仅要评价企业是否达到EVA指标的要求,还要评价企业为完成既EVA指标是否采取了相应的管理措施,以及管理措施的合理有效性,并与激励约束机制的设计相结合。
第四,绿色产品、绿色消费、发展绿色产业,实现低碳经济发展是企业取得保持持续发展能力的基础。充分考虑企业发展对环境的影响,建立绿色评价指标,如低碳业绩指标、低碳政策执行指标、新能源技术创新指标等。重视社会绩效的评价,其包括对履行社会责任和效果进行评价。具体地说,就是企业在创造价值,对股东利益负责的同时,应承担员工、消费者、社区的社会责任,以信誉度、社会贡献率作为评价标准。
参考文献
[1]范翠英,白玉坤.低碳经济下企业业绩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财会研究,2011(2):65-67.
[2]张蕊.金融危机下企业业绩评价的思考[J].会计研究,2009(6):23-27.
篇7
关键词:生态伦理 企业环境绩效评价 评价维度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4)02-040-02
一、引言
近年来,随着各种环境问题不断涌现,使得我们必须考虑企业发展对环境的影响,如何衡量该影响及如何判断企业环境责任承担。生态环境必然成为企业的“利益相关者”已成为共识。人不仅是自然的人、生物的人,更是社会的人、伦理的人,企业亦如此,企业不仅是经济的主体、社会的主体,更是伦理的主体,相应,企业角色也必然会由“经济人”、“社会人”向“经济道德人”进行转变。
“经济道德人”的企业新角色要求其必须重视生产经营对环境的影响,回归生态本质,这必然会对企业绩效评价提出新要求。回顾企业业绩评价的演进历程,从最初的将本求利到财务评价模式,到以EVA为基础的价值评价模式,再到以平衡计分卡为基础的战略评价模式,经历了单一财务指标、以股东利益为主的财务指标、财务指标与非财务指标并重的演变过程,企业绩效评价正向着兼顾企业利益相关者及社会各方利益的方向发展,但上述评价模式尚未将生态因素纳入评价范畴,近年来,学界以及政界逐步将评价维度进行扩展,但还处于初步探索阶段。
二、国内外环境绩效评价的研究现状
1.国外关于环境绩效评价的研究。20世纪90年代,国外各组织便开始了对企业环境绩效评价较为系统的研究,并相继提出了各评价标准,主要有加拿大特许会计协会(CICA)、国际标准化组织(ISO)、世界可持续发展企业委员会(WBCSD)、GRI以及国际会计和报告标准政府间专家工作组(ISAR)等,其中CICA在《环境绩效报告》中分行业列示了企业环境绩效评价的指标;GRI从原料、能源、水、生物多样性、废气污水和废物、产品和服务、法律遵从成本、运输、环保投资等9大方面列示了环境绩效评价的17个核心指标和13个附加指标;ISAR提出对每单位净增加值的能源需求量、水资源耗用量、臭氧损耗量、产生的废弃物以及对全球变暖的影响5种环境变量进行计量、确认和披露,评价其生态影响;ISO将环境绩效评价指标分为组织周边的环境状态指标和组织内部的绩效评价指标两个部分,为企业提供了一个环境绩效评价指标的选择范围;WBCSD提出的企业生态效益指标框架分为产品或服务的价值、创造产品或服务的过程中对环境的影响、产品或服务的使用过程中对环境的影响三大类。
2.国内关于环境绩效评价的研究。随着科学发展观、可持续发展、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等理念的提出,我国学者也基于不同角度对企业环境绩效评价维度进行了研究。
从可持续发展角度进行的研究,温素彬(2005,2007)提出了企业三重绩效评价模型,在企业绩效评价体系中加入了“生态绩效”的维度;张亚连(2007)从企业产品对环境的“无害性”、企业生产工艺的“清洁化”、企业排放的“低三碳”化、企业支柱的“高科技化”、企业发展的“可持续化”五个维度对企业的环境绩效进行评价。从低碳经济角度进行的研究,王士伟(2010)从生产工艺清洁化、产品无害化、支柱产品新型化、“三废”排放最低化、企业发展可持续化五个维度对企业环境绩效做出评价;秦娟(2011)提出从财务活动层面,经营效益层面两个维度构建企业环境业绩评价体系。从循环经济角度进行的研究,刘建胜(2011)提出资源利用、循环特征、生态效率三个维度下建立企业环境业绩评价体系。赵茜(2012)等在平衡计分卡评价方法的基础上加入了内部环境管理维度对企业的环境绩效进行评价。
从国内外研究现状可以看出,国外各组织对环境绩效评价标准的研究,仅仅为企业环境绩效的评价提供参考标准和指标选择范围,尚缺乏理论深度的研究。国内从科学发展观、可持续发展观、低碳经济以及循环经济的视角对企业环境绩效的评价维度进行研究,大都从经济学角度进行分析,尚未从深层次的价值观角度进行分析。实际上,伦理学作为哲学的重要分支,是其他学科的基础,近年来,生态伦理学正逐步成为哲学中的“显学”,本文拟从生态伦理视角对企业环境绩效评价进行完善研究。
三、生态伦理视角下的企业环境绩效评价维度
1.生态伦理内涵及对企业环境绩效评价的影响。生态伦理将传统伦理观念下的人际伦理拓展到人(此处的“人”是泛指个体)与生态环境的伦理关系,具体来讲是指人与生态环境的关系的伦理信念、道德态度和行为规范的观念体系,是一种尊重自然的价值和权利的伦理价值系统。它以道德为手段去协调人与生态环境的关系。其实践内容主要包括保护生态平衡和生物多样性、合理使用自然资源以及人类保护生态的道德责任等。企业作为道德的主体的,企业的生态伦理理念建设是推动生态伦理观念发展的主要力量。
从国际上看,全球生态观念的转变影响着生态伦理与企业伦理的关系。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浅绿色”生态观念下的生态伦理与企业伦理联系较少,生态环境的保护与经济的发展仍处于分裂状态;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企业管理伦理运动与生态伦理运动相结合,并以“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为目标;20世纪90年代以后“深绿色”生态观念下,生态环境的保护与经济的发展以及人类的发展相结合,生态伦理也与企业管理伦理相交融,作为企业管理伦理最新的发展逻辑。
纵观历史,我国古代大量的哲学思想中就蕴含着生态思想以及生态智慧,从儒家孔子的“天人合一”、“仁爱万物”,孟子的“性善论”、“天时、地利、人和”再到道家老子的“道法自然”,庄子的“知足知业,可以长久”,这些思想无不强调着人仅仅是自然环境的一部分并不是自然的主宰者。毋庸置疑,企业作为由人组成的组织,必然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具有生态本质性。
纵观企业的发展过程,我们可以看出,企业具有“外部不经济性”的传统,该传统使得企业自始至终没有将环境责任作为其应承担责任的一部分,企业在产生初期或许并没有预料到其发展会对生态环境带来怎样的影响,伴随着企业的成长、发展,几乎我们每个人都能够察觉到企业行为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而且几乎所有影响都是负面的,正如理查德·T.德·乔治在《经济伦理学》中指出的“世界各国都已认识到自然界所能提供的资源量并非无限,在全球工业化进程中,人类已经付出了巨大代价。整个生态系统处于一种如此精致平衡之中,我们对其造成的每一次改变都会引起诸多连锁反应,而其中一些有害的结果并非出于我们的本意。”哈丁“公地的悲剧”就是这一传统的体现。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如果仍然对其生态影响置之不理是不理性的也是不被允许的。其次,生态伦理的发展影响企业环境绩效评价的内容,生态伦理要求企业将生态环境作为利益相关者,承担生态责任。因此,企业应该完善环境业绩评价内容,把涉及生态伦理的相关指标纳入其中,以突出企业对生态责任的承担。
2.生态伦理视角下的企业环境绩效评价维度分析。生态伦理理念是处理人与生态关系的伦理原则、规范、实践的总和,是企业伦理管理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它以企业生态责任为核心,坚持生态效益、生态友好两大基本原则,以清洁生产、绿色管理、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作为具体的伦理价值规范。其中,生态效益原则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不仅要关注其经济效益更要关注其对生态环境带来的影响,企业要力求使得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最大化。生态效益原则要求企业合理高效地利用自然资源,减少对生态环境的污染,肩负生态使命。生态友好原则是从观念层面对企业的要求,企业应从企业文化入手以生态友好为基本原则使生态伦理观念贯穿于企业经营管理中。
生态伦理视角下企业的环境绩效评价以生态效益、生态友好两大原则为依据,以生态伦理体系的四项规范为评价维度。如图1所示:
(1)清洁生产。清洁生产是指在满足人们的需求的同时又能够合理有效的使用资源、能源并保护生态环境的生产技术和措施,其包括清洁的生产和产品两大方面,从实质上讲,其贯穿于企业生产经营的供、产、销整个过程。
清洁生产的目标是使得资源的使用效率最大化、污染的产生最小化,这就要求企业最大限度地保证原料的无害性;生产废弃物的减量化、无害化和资源化;生产后产品使用过程和回收处理过程的低污染甚至无污染。即保证企业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都能够充分考虑到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因此,该维度下企业环境绩效评价以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为基础,以定量指标为主,从原料的采购、投入、使用效率、耗费程度、生产产品所产生的废弃物以及最终的废品率等角度进行该维度下指标的设计。
(2)绿色管理。绿色管理主要是对企业观念层面的要求,绿色管理就是企业在政府政策以及群众舆论下能否自觉主动地将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等观念融入到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的决策之中,从企业文化的层次来植入生态伦理观。该维度下考虑主要从企业产品的设计理念、生产技术、营销观念、环保监督机构的建立、企业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遵守情况、企业环境报告的等方面进行定性指标的设计。
(3)节约资源。自然资源的“公共物品”属性往往使得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不注重对资源的节约,但是,自然资源的有限性使得我们必须考虑如何使得资源的使用和配置达到最优,合理地开发和使用自然资源更是可持续发展的首要条件。通过节约资源,既可以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又可以减少污染和生态破坏,从而可以体现公司的绿色管理,保障清洁生产的实现,因此,节约资源应该贯穿于企业的生产经营全过程。该维度下应该从定性、定量两个方面进行指标的设计。定性方面主要考虑公司相关规章制度的制定、公司的经营理念、公司生产所用原材料的可再生性、有害性等;定量方面主要考虑公司资源能量的耗用率、公司资源的周转循环率、公司产品的残次品率、使用寿命及回收率等。
(4)保护环境。企业的环保投入是保护环境的主要体现,其要求企业主动关注生态环境问题,在追求企业生产经营利益之外对生态环境的保护进行投资,主动尽到企业保护环境的社会责任。基于该规范的要求,该维度下主要从以下方面进行指标设计:企业营销方式的环保程度、环保教育、培训费用投入力度、环保型设备投资占比、环保活动费用比、企业的环境成本、环境负债比例等。
以上四个方面的指标设计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绿色管理是企业文化制度层面的体现,清洁生产、节约资源以及保护环境是企业技术层面和制度层面的双重体现。
总之,企业的生态本质性决定了企业必须树立生态伦理观念,对其生态影响进行量化,承担生态责任。企业承担生态责任是由外部生态环境恶化问题的紧迫性以及企业内在可持续发展的目标追求共同决定的,因此,建立生态伦理视角下的企业环境绩效评价是企业的必然选择。
【本文为青岛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QDSKL130124]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 龚天平,窦有菊.与生态伦理交融:当代企业伦理发展的新逻辑[J].井冈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4)
[2] 张志丹.企业生态责任的生成逻辑—从企业的经济道德人本质谈起[J].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2)
[3] 温素彬,薛恒新.基于科学发展观的企业三重绩效评价模型[J].会计研究,2005(4)
[4] 温素彬.基于可持续发展观的企业绩效评价模式研究[J].财会月刊,2007(2)
[5] 张亚连.基于可持续发展的企业环境业绩评价探析[J].会计之友,2007(1)
[6] 刘建胜.循环经济视角下的企业环境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设计[J].Commercial Accounting,2011(6)
[7] 王士伟.低碳经济条件下构建企业业绩评价新体系的设想[N].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12)
[8] 赵茜,石泓.社会责任视角下的企业环境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J].商业经济,2012(12)
[9] 苗泽华,卞娜,杨琛子.从“天人合一”到企业生态责任[J].经济与管理,2009(12)
[10] 苗泽华,孙曾辉.我国古代生态伦理思想及其启示[J].商业文化,2009(12)
[11] 庄艳.企业生态伦理的价值审视[J].经营管理,2008(17)
[12] 向洪.生态伦理的理论溯源与时代特质[J].湘潮,2011(6)
[13] 范云霞.中国环境生态伦理现状研究综述[J].环境科学与技术,2007(9)
[14] 秦娟.低碳经济下企业环境业绩评价研究.天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15] [美]理查德·T.德·乔治.李布译.经济伦理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16] [美]芭芭拉·沃德等.《国外公害丛书》编委会译.只有一个地球—对一颗小小行星的关怀和维护.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
篇8
关键词:绿色税收 可持续发展 公共物品
中图分类号:F810.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4)02-026-04
随着资源短缺和环境恶化等问题的凸显,环境与经济发展问题已经成为世界范围内亟待解决的难题,寻找有效、切实可行的方法解决资源环境问题成为世界各国共同的责任。目前,许多发达国家通过实施绿色税收来约束企业行为,以期解决环境污染、资源浪费这一棘手难题。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GDP从1978年的3645.22亿元增长到2011年的473,104.05亿元,近130倍的涨幅使得我国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以经济大国的身份在世界经济舞台上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见图1)。
但是,盲目地追求经济增长是以对资源环境的破坏为代价的。近年来,我国经济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日益激化,资源环境的恶化对经济增长的反作用开始凸显。意识到环境重要性的国家开始采取相应措施,然而,相关数据显示:虽然单位GDP的能耗有所下降,但是能源消耗总量仍在不断上升,这表明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需要大量的资源,尤其是不可再生资源,包括煤、石油、天然气等。因此,笔者认为,近期内我国的能源消耗总量仍然会成上升的态势,资源环境问题会继续恶化,这将严重影响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最终,资源问题必将成为约束我国经济飞速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见图2)。
我国对环境问题的关注最早开始于1973年的全国第一次环境保护会议。在党的十五大上可持续发展战略被确定为我国的基本国策。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核心思想是将经济、资源、环境协调一致,即在保证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兼顾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仅就目前而言,我国并未做到可持续发展战略要求的内容。相关数据显示:2011年,我国污水排放量为659.19亿吨,是2010年的1.07倍;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为2499.9万吨,是2010年的2.02倍;二氧化硫排放量为2217.9万吨,是2010年的1.02倍;工业固体废物产量为32.28亿吨,是2010年的1.34倍。由此可见,我国的环境污染问题有加剧的趋势。笔者认为,环境问题同样会成为制约我国经济飞速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
鉴于资源环境带给我国经济发展的巨大压力,我国的经济必须实现由高能耗、高污染、低产出的发展模式向低能耗、低污染、高产出模式的转变。在此过程中,除了政府的宏观调控、人民群众的监督外,税收责无旁贷,尤其是绿色税收。
一、本文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
本文的理论意义可以大体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介绍了可持续发展、政府税收、绿色税收等基本概念;其次,介绍了绿色税收的作用机理;最后,对我国现行的有关绿色税收的税种进行粗略分析,并对我国绿色税收体系的构建进行了探讨。
本文的现实意义主要在于对我国绿色税收现状进行了初步分析,以及对我国绿色税收体系中的不足之处和合理化建议的提出,以期对于可持续发展背景下的绿色税收体系的完善有所裨益,并促进“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思想深入人心,为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保驾护航。
二、可持续发展与绿色税收的基本理论
1.可持续发展的定义。“可持续发展(Sustainable Development)”一词最早出现于1972年的联合国人类环境研讨会,随后世界各国纷纷开始界定“可持续发展”的含义。Brown(1981)提出“以控制人口增长、保护资源基础和开发再生能源来实现可持续发展”。WCED在1987年的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中提到,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自身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这一定义得到了广泛的认同,但世界各国对可持续发展的定义侧重点有所不同,有的侧重于生态,有的侧重于经济,也有的侧重于社会。但仅就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模式来看,它的定义就是为了区别于旧的经济发展模式。笔者认为,可持续发展就是摒弃以往高投入、高消耗的生产模式,在生产过程中提高资源利用率、保护环境,即建立一种社会、经济、环境、资源协调发展的模式。
2.绿色税收的定义。“绿色税收”一词大约在20世纪80年代末才得以广泛应用。该词最早出现在庇古(1932)的《福利经济学》一书。直到20世纪90年代初,有关学者才开始研究中国的资源税,直至今日,提出的大部分“绿色税收”的概念仍然是基于国外的环境税。饶立新(2006)认为,绿色税收即环境税收,是以环境保护、资源节约、推动绿色生产为目的,开征以保护环境和节约资源为目的的绿色税制,从而实现人类社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Paul Hawken(2001)认为,绿色税收是以保护环境为目的,对所有消费行为征收的一种税,政府通过绿色税收取得的财政收入将用于生态环境保护。纵观这些学者对“绿色税收”的界定,笔者认为,绿色税收不仅包括以环境保护、资源节约为目的的税种,而且包括各项税收政策,如减、免税等税收优惠政策等。
3.绿色税收与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绿色税收和可持续发展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绿色税收是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而可持续发展则为绿色税收提供了制度保障。
(1)绿色税收是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在短短的11年里,我国的国内生产总值由2001年的109655.17亿元增长到2011年的472881.56亿元,增加了近3.4倍,由此而来的环境、资源方面的压力巨大(如图3)。但是,自2001年至2011年,我国的废水、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工业固体废物等污染物的排放量成上升的趋势,特别是在2011年,化学需氧量和工业固体废物的排放量有较大幅度的增加。单就以上四种污染物的排放总量而言,其量之大、对环境造成的压力之大令人担忧。在市场失灵的状态下,如果政府这双“有形的手”不对其加以限制,我国的生态环境将不堪设想。笔者认为,绿色税收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绿色税收有利于生态环境的保护,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绿色税收体系是“有形的手”在环保方面的具体体现,它可以通过税收的杠杆作用引导企业的行为向着环境保护、资源节约的方向发展,并最终实现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是绿色税收可以增加政府财政中专门用于环境保护、资源节约的资金。要改变目前环境污染、资源浪费的现状,不仅需要完善绿色税收体系,利用国家强制力调节人们和企业的消费倾向,引导企业向着低投入、低污染、高产出的方向发展,同时,政府需要稳定的收入来源,增加治理环境的投入。环境问题日益严重,要求政府投入更多的资金于环保事业上,而绿色税收体系的完善正好弥补了政府有关环保方面的“赤字”,增强了政府进行宏观调控的力度。绿色税收这两个方面的作用无一不体现着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引导我国生态环境良性循环、经济健康发展,也正因此,绿色税收是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2)可持续发展为绿色税收保驾护航。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并不是无限的增长,笔者认为,绿色税收的完善与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协调发展不仅要考虑税收的增加,同时要考虑环境的承载能力、保护环境的成本以及污染的治理成本等,这才是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可持续发展战略要求建立我国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体系、确保我国经济的健康发展。一方面,可持续发展战略不仅可以优化我国的产业结构,而且可以优化我国的税收结构,从而加速绿色税收体系的建设。另一方面,可持续发展战略在确保经济持续稳步增长的同时,可以增加绿色税收的税源,使得绿色财政收入增加,从而保证绿色税收可以更有力地调控我国的资源环境问题。最后,我们在完善绿色税收体系的时候,将可持续发展考虑在内,这将促使我们进一步考虑“我国应建立怎样的长效机制”、“在面对不断恶化的资源环境问题时,应怎样完善我国的绿色税收体系”。由此可见,我国绿色税收体系的完善需要可持续发展的保驾护航,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又好又快”地完善我国的绿色税收体系。
三、我国绿色税收体系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的税制体系中仍然没有专门针对环境保护、资源节约的“绿色”税种,仅有部分税种在实际生活中起到了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税收的“绿色”效应。在现行的税收法律体系中,资源税、增值税、企业所得税等税目都包含了不同程度的“绿色”概念。
1.体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绿色”税收政策。
(1)资源税。资源税是对在我国境内从事应税矿产品开采和生产盐的单位和个人课征的一种税,属于对自然资源占用课税的范畴,是我国税收体系中最为典型的绿色税目。资源税税目包括7大类,每一税目下又设有若干个子目(见表1)。目前,我国的资源税主要采用从量定额的办法计征,只有原油、天然气采用从价定率的方法计征,通过对这7类矿产资源征税,引导消费者的消费行为,促使消费者保护环境、节约资源,最终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增值税。增值税在我国税收收入中所占的比例较高,是名副其实的第一大税。增值税法中体现其“绿色”概念的规定主要是增值税的税收优惠政策:①对于销售原料中掺兑废渣比例不低于30%的特定建材产品、以废旧轮胎为全部生产原料生产的胶粉、再生水、翻新轮胎等自产产品免征增值税。②对于销售由燃煤发电厂及各类工业企业产生的烟气和高硫天然气进行脱硫产生的副产品(包括石膏、硫酸、硫酸铵和硫磺)、利用风力生产的电力等自产产品实行增值税即征即退50%的政策。③对于利用工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余热和余压生产的电力或热力、利用污水处理后产生的污泥生产的干化污泥和燃料、以废弃动物油或植物油为原料生产的饲料级混合油等实行增值税即征即退100%的政策。
(3)企业所得税。企业所得税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性质同样主要体现在税收优惠政策上,主要的税收优惠政策如下:①企业从事农作物新品种的培育、中药材的种植、林木的培育和种植、林产品的采集、农产品初加工、农业技术推广、远洋捕捞等活动取得的收入,免征企业所得税时。②企业从事花卉、茶以及其他饮料作物和香料作物的种植、海水养殖、内陆养殖等活动取得的收入,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③对于技术进步、产品更新换代较快的固定资产,可以采用加速折旧的方法,减少企业所得税的支出。
2.我国现行绿色税收体系的缺陷。我国有关绿色税收体系的研究起步较晚、研究不够深入,这也使得我国的绿色税收体系仍然存在着较大的缺陷。笔者认为,目前我国绿色税收体系的缺陷可以概括为绿色税收体系的调节范围过窄、绿色税收所占的比例过低、绿色税收体系中缺少奖励机制和绿色税收体系中缺少专门性法规四个方面。
(1)绿色税收体系中缺少专门性税目。我国的绿色税收起步较晚,直至今日,仍未形成能与西方国家的绿色税收体系相媲美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绿色税收体系。西方国家较为完善的绿色税收体系是全方位、多角度的调节,而我国目前的绿色税收多是由综合性税目中设计环境保护、资源节约的税收政策组成,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由于这些综合性税目设立之初,大部分是以调节级差收入为主要目的,而非解决生态问题和可持续发展问题,故而这些综合性税目对我国的生态问题考虑的少之又少,缺少系统性和前瞻性。若绿色税收体系为“皮”,则税种的设立、税率的核定、税收优惠的确定、税收范围等即为“毛”,古人云“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所以,我们必须首先通过设立专门性税目,完善我国的绿色税收体系,之后各税目具体的修订才会有意义。
(2)税收体系的调节范围过窄。我国现行税收体系中涉及到环境保护、资源节约的税目仅有增值税、企业所得税、消费税、资源税、城市维护建设税、城镇土地使用税、耕地占用税、车辆购置税、车船税,这些税目大多调节的是煤、石油、天然气、金属与非金属矿等矿产资源、水资源以及土地资源,调节范围过窄,不利于全方位保护资源;另外,这些税目仅就污水、部分气体污染物、部分固体废弃物以及噪声等污染行为进行了约束。而西方国家中较为完善的绿色税收体系的调节范围不仅包括这些,还限制电池、一次性塑料用品、化肥农药、含氟里昂的电器等污染较为严重的物品的使用,这些绿色税收体系的空白严重影响了它对环境保护、资源节约的作用。
(3)绿色税收所占的比例过低。我国绿色税收收入的比重与发达国家还有一定的差距。在进入21世纪以后,我国的排污收费以较快的速度增长,但是,从国家统计局公布的“三废”排放量来看,污染仍在加剧。如表2所示,我国的税收总和由2001年的15165.50亿元增加到2011年的89738.39亿元,增加了4.92倍;我国有关环境保护的绿色税收由2001年的1781.60亿元增加到2011年的14955.98亿元,增加了7.39倍,虽然说我国绿色税收的总额有所增加,但是绿色税收总额在税收总额中所占的比例并没有非常明显的增加,一直徘徊在11%~17%之间,但污染物的排放却在不断增加,绿色税收不足直接导致税收对环境保护的支撑力度不够,难以起到引导消费者行为的作用,将对我国的环保以及可持续发展产生严重的阻碍作用。
(4)绿色税收体系中缺少奖励机制。我国现行涉及环境保护、资源节约的税目中,仅有资源税在采用了直接收税的带有惩罚性质的方式,其他税目多是采用了免征、减征等税收优惠来激励企业和个人节约资源、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保护环境、自觉治理污染,但国际上通用的加速折旧、延期缴税等未在我国的绿色税收体系中很好的应用。同时,我国部分税收优惠政策对环境的污染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例如,对于农业的发展,我国政府居然给农药以增值税上的优惠。另外,资源环境是纯粹的公共物品,使用时具有公开获取性,由于监管不力和政府的某些税收优惠政策错位,使得企业和个人以资源环境为代价获得的利益远高于应当支付的税费,这是我国政府在设置奖励机制必须要考虑的问题。
四、在可持续发展背景下完善我国的绿色税收体系
1.完善我国绿色税收体系的原则。
(1)“中国特色”的原则。我国的实际情况与西方国家不同,无论是经济实力,还是社会文化都有一些差异,因此,我国绿色税收体系的完善不能沿着西方国家绿色税收的发展之路前行,必须找出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绿色税收之路。我国现在的经济实力虽有所增强,但是我国的低收入家庭、贫困家庭仍然有很多,因此,不能只强调环保而忽视了工业化、城市化的进程。在完善我国的绿色税收体系时,我们应当寻找在中国情境下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的衔接点,税种的选择与税率的确定都必须考虑我国的实际情况。
(2)步步深入的原则。绿色税收的构建是一个有计划、有步骤、循序渐进的实现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绿色税制的构建应当有一个长远目标与规划、基本预期、渐进的发展与实施。在我国的绿色税收制度建设中推行循序渐进原则,既有利于保护环境,又有利于降低其对企业竞争力的影响。因此,开征绿色税收要从我国环境治理实际出发,考虑现有征管水平,在费改税的基础上,逐步扩大征税的范围。
(3)便于操作的原则。从外部条件讲,西方发达国家国民经济高度发达,经济管理水平、科学技术高度发展;从税收制度上说,发达国家税务管理水平相对较高,税制的设计相当完整。由于我国与西方发达国家之间经济、科技、管理等方面的差距,使我国在构建绿色税收制度体系时,必须充分尊重现实差距,从基本国情出发,满足自身的特点和需要,这是我国绿色税收制度顺利推行的基本。在税制设计上,要特别注重税制的可操作性,注重税制实施的效果,以较小的税收成本换取政策措施效力的最大化,力求简明实用,能够在现有的经济条件和管理技术下有效地实施。
2.完善我国绿色税收体系的设想。我国事实上在税制改革的过程中还没有真正涉及到专门用于环境保护的绿色税收,征收排污费一直是我国环境保护的主要措施,但从实际结果看,排污费制度的作用有限。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我们必须进一步完善现行税制中的“绿色元素”。具体做法如下:
(1)改革资源税。在我国现行税制中,资源税是最为明确的保护环境和控制资源消耗的专门税种,进行资源税改革,充分发挥其调节功能,约束能源超常使用。首先,扩大资源税的课税范围:将水资源、黄金、地热资源等不可再生资源以及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可再生资源纳入资源税的征收范围是改革的重点。其次,提高资源税的征收标准:将征收范围扩大到包含所有矿种的所有矿产,为了限制掠夺性开采与开发,依据污染程度、资源的稀缺性实行不同税率。
(2)调整增值税。在高能耗、重污染企业中,企业购置的消烟、除尘、污水处理等方面的环境保护设备时,允许一次性抵扣增值税额。可以在废旧物资的资源综合利用企业,依据回收成本高低,视产品的环保程度,实行低税率、减税、免税政策。目前,生产电力、新型墙体材料等方面设有增值税即征即退、减半征收的优惠,在资源循环利用方面非常有限,应扩大增值税即征即退的优惠范围,使其他的循环链条及相应的原材料和产品纳入到优惠范围。
(3)强化企业所得税。保留并增加对环境保护、节能节水、安全生产类设备投资额的税收抵免幅度;对从事控制污染技术、节能产品、可再生资源研发的企业增大税前扣除比例;由于环保设备的成本高,环保技术的更新快,为促进企业主动使用环保设备,并引进新技术积极更新环保设备,可允许环保设备加速折旧,企业在生产时可从应纳税款中扣除必需的相关成本;对从事循环经济的企业给予照顾,延长其优惠税率期限,吸引更多的企业从事环保生产。
[基金项目:国家软科学项目(S2013GX0089)]
参考文献:
[1] 安超.绿色税收体系的构建及其效应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2] 洪源,肖海翔.推动“两型社会”建设的“绿色”财税政策体系研究[J].税务与经济,2010(1)
[3] 洪源.“绿色税收”体系的构建取向[J].税务研究.2009(4)
[4] 梁云凤.绿色财税政策[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
[5] 罗霞,王崇锋,郭少华.可持续发展视角下我国绿色税收政策研究[J].国际商务财会,2013(4)
[6] 秦艳,蒋海勇.发达国家绿色税收理论与实践及对中国的启示[J].生态经济,2010(8)
[7] 饶立新.现行税制“绿化”的政策与收入分析[J].税务研究,2008(5)
[8] 武亚军,宣晓伟.环境税经济理论及对中国的应用分析[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
[9] 吴艳芳.“绿色税收”与经济可持续发展[J].税务研究,2006(10)
[10] 张文.构建节能减排的长效机制——基于税收视角的分析[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9)
篇9
关键词:资本成本;研究进展;综述
资本成本作为现代财务理论的核心概念之一,不仅是企业在筹资、投资、股权分配及经营绩效评价过程中的重要参考标准,同时还是企业自身运营价值体现的关键因素。然而,在研究和实践过程中我们发现,影响资本成本的因素繁多且复杂,对资本成本的度量存在很大问题。自步入二十一世纪开始,我国很多学者逐渐开始针对资本成本的概念、影响因素、上市公司资本成本水平实证及资本成本估算等方面进行深入探索,并取得了一定研究成果,为我国资本成本理论研究发展扩宽了前进道路。
一、资本成本基本概念
在我国有些学者认为资本成本是企业取得和使用资本时所付出的代价,将资本成本概念和资金成本概念混同。所以汪平[1]在《资本成本论》论文研究中曾谈到,资本成本也许是我国理财史上出现的理解最为混乱的概念;他认为出现混乱的原因也许是与国内学者翻译西方理财学对资本成本的概念有关。而宋琳[2]在《资金成本与资本成本的区别》一文中,从概念、期限、风险公司治理等方面阐述了资本成本和资金成本的不同,并指出如果资本成本和资金成本混同使用,可能会导致研究者在研究过程中对财务理论把握不准确,进而导致在对资本成本相关理论实践过程中出现一系列问题。邹颖、汪平[3](2011)认为正确理解资本成本概念是公司进行科学理财的基本前提,资本成本是现代公司理财学的第一概念,是公司理财目标的根本反应,是公司理财行为的技术起点。
二、资本成本影响因素
影响资本成本的因素有很多,本文主要从政府干预、制度因素、公司治理、新会计准则这几个方面阐述其对资本成本的影响。
(一)政府干预对资本成本的影响
相比较而言,与国外政府对资本成本的干预相比,我国政府的干预明显更为显著,对资本成本的影响效果更大。连军[4](2012)以2005-2008年的民营上市公司为样本,实证检验不同市场环境下政治联系对民营企业权益资本成本的影响,研究发现:不同地区政治关联对权益资本成本的影响效果不同;政府干预在市场化程度较低的区域中可能会造成企业运营效益出现较高的不定性,有政治关联的企业承担着较高的权益资本成本;政府在市场化程度较高地区干预相对较少,政治关联更多地体现为一种荣誉或良好的政商关系,在这种情况下有政治关联的企业便可以享有比其它未关联企业更低的权益资本成本;若投资者在上市公司控股股东利益输送中难以和政治关联企业之间实现利益共享,这时政治关联企业需要担负的权益资本成本相对较高。
(二)制度因素对资本成本影响
1.信息披露对资本成本影响
信息披露是连接市场资金需求者和供给者的重要桥梁,信息披露的数量以及质量历年来都是市场各个参与者关注的焦点。支晓强,何天芮[5](2010)在《信息披露质量与权益资本成本》一文研究中利用财务重述和自愿披露指数来衡量信息披露质量,把信息披露质量进行细分,分为自愿信息披露质量和强制信息披露质量,并检验了两者之间的联合影响,他们从这一方面入手,得出结论信息披露质量与权益资本成本间存在负相关关系。并且,检验强制信息披露质量和自愿信息披露质量两者对权益资本成本的共同影响要大于检验它们各自分别对权益资本成本的影响。在非财务信息披露的研究方面,孟晓俊,肖作平,曲佳莉[6](2010)在《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与资本成本的互动关系》一文中主要是站在信息不对称的角度上,对于资本成本和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之间存在的联系进行论述说明,他们指出两者之间存在一定的互动联系。沈洪涛等学者[7](2010)在《再融资环保核查、环境信息披露与权益资本成本》中也将信息披露与资本成本关系的研究向非财务信息进行了拓展,主要以重污染行业上市公司作为分析对象,针对资本成本和企业环境信息披露之间存在的联系进行论述,并指出“绿色金融”政策对两者之间关系造成的影响。通过研究总结可以发现,信息披露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小企业权益资本成本,并且,再融资环保核查政策执行力度可以对信息披露和资本成本之间关系产生一定影响。另外,何玉、唐清亮、王开田[8](2014)在研究中指出碳信息披露是企业的理性选择,企业披露碳信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资本成本。
2.法律方面对资本成本影响
游家兴、刘淳[9](2011)在《嵌入性视角下的企业家社会资本与权益资本成本――来自我国民营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论文研究中指出,企业家对社会资本的评价标准参数和资本成本之间存在一定负相关联系,并且这种替代性保护机制的功效在投资者法律保护薄弱的地区表现得更为显著。除此之外,还有许多研究结论都直接指出,证券市场在长时间的发展过程中,由于对中小型投资者保护力度的加强及各种保护法律政策的出台,上市公司权益资本成本开始向着慢慢减少的过程发展。并且,再加上受到宏观经济变量和控制公司自身特点影响,对中小型投资者保护力度越强,上市公司资本成本则越低,两者有明显负相关关联。
(三)公司治理对资本成本影响
所有权和经营权两者间的分离,造成企业管理者和投资者间存在信息不对称现象,使得投资者难以全面掌握企业具体情况和实际价值,因此在投资过程中容易产生逆向选择行为,从而增加企业的资本成本。公司治理的水平能够有效避免信息不对称问题,防止投资者出现错误的逆向选择问题,从而有效减少资本成本。蒋琰,陆正飞[10]在《公司治理与股权融资成本――单一与综合机制的治理效应研究》中发现,董事会治理工作效率的高低和质量的优劣对股权融资成本具有一定影响,高质量、高效率的治理工作可以显著降低股权融资成本,而针对股权结构、管理阶级薪酬水平、控制权竞争等是否可以影响股权融资成本暂时还未通过实践研究证明。虽说对于部分单一的治理机制到底能不能对股权融资成本产生影响难以下一个准确定论,但可以确定的是,综合治理机制可以有效降低股权融资成本。蒋琰[11]在《权益成本、债务成本与公司治理:影响差异性研究》研究中,以沪、深两市中具备配股和贷款资格的上市公司为分析对象,在对综合治理水平的评价和衡量上,主要是借助公司治理G指数来进行。蒋琰在论文研究中指出,上市公司综合治理的高低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企业权益融资成本及债务资本成本,这进一步说明公司综合治理高低能够影响企业权益融资成本和债务融资成本,并且前者受影响程度大于后者。
(四)新会计准则对资本成本影响
我国在2007年实施了新的会计准则。汪祥耀,叶正虹[12](2011)在研究中借助2006年和2009年新准则实施前后两个年份我国上市公司财务报告的数据,分析新会计准则对企业资本成本产生的影响。在研究过程中发现,自新会计准则实施后可以看出,市场资本成本均出现一定的下降,实现了预期目标,但是这个结论并没有通过产业和行业的检验。郑伟光,高洁,陆强[13](2014)认为新会计准则通过对盈余透明度产生影响,进而有效控制资本成本。郑伟光等学者在研究中表明,盈余透明度和企业股权资本成本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即盈余透明度越高,股权资本成本则降低。
三、上市公司股权融资偏好
结合融资优序相关理论,企业在融资过程中最先需要斟酌的便是企业自身内部融资,然后便是企业债务融资,股权融资一般是最后需要考虑的因素。这一理论在国外一些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运用范围较广,但在国内却难以有效实施。国内大多数上市公司为了保持较低的资产负债率而采取股权融资,这违背了融资优序理论。余剑梅[14](2011)在针对《我国上市公司股权融资偏好研究》中表明,受到股权分置制度的制约以及控股股东对中小股东产生利益侵占的影响,控股股东的股权融资成本在很大程度上小于债务融资成本,这也是国内上市企业经常性进行股权融资的主要原因,这是因为在上市公司被控股股东掌控的情况下,融资中的控股股东成本才会直接对上市企业融资决策成本造成影响,倘若股权融资对控股股东的有利程度大于了债券融资对控股股东的有利程度,那么控股股东便会选择股权融资。但也有一些学者的观点与上述不一致。赫以雪、郑劬[15](2013)在《我国民营上市公司股权融资偏好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中表明,股权融资成本不超过债券融资成本的主要因素在于,其只是将融资形成的直接费用作为融资成本,而并未充分结合融资方式对企业市值所带来的影响。研究学者借助于对纺织与服装行业、家庭耐用消费品行业展开分析,得知在外部融资过程中,IPO后债券融资成本明显低于多次股权融资成本。另外,还有研究认为在股权融资偏好行为的情况下,融资成本偏低根本难以对上市公司的股权融资偏好行为进行全面、有效的解释,企业在股权融资方式选择上受到很多因素影响,主要有企业资本规模、自由现金流量、净资产收益率和控股股东持股比例等。
四、资本成本估算研究
资本成本不能通过直观观察得出,需要研究者借助科学、切当的估算来对其具体数值进行全面正确的估算。但是,在实际工作中资本成本估算是现代财务理论中的一大难题。我国最早对公司加权资本成本采取定量方式进行研究的学者是沈艺峰和田静,其在研究中借助了米勒和莫迪格利安尼使用的平均资本成本方法,以我国上市公司中的百货板块为样本,对上市公司的资本成本实施定量研究。另外,有研究学者将估算股权资本成本的方式总结为两种,一种是基于股利以及现金流折现值等于股票价格的内含报酬率方式,另外一种是风险补偿方式。另外,在企业理财实务中,汪平,袁光华,李阳阳[16](2012)在《我国企业资本成本估算及其估算值的合理界域》一文中提出以历史平均报酬率作为资本成本的一种替代,这可谓是第三种方式。
五、结语
总之,由于我国市场经济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发展历史较短,因而很多学者在针对财务理论研究上大都借助发达国家的相关研究成果,由于我国对财务理论研究的起步较低,因而在一定程度降低了我国财务理论研究的成熟度。所以,在今后研究过程中,我们还应重点加强对资本成本的基础理论、概念、影响等方面的研究,同时还要进一步加强对资本成本计量方法在投资与融资决策中的应用及其与企业价值和经营者绩效的关系等基本理论问题研究,这也是今后资本成本理论研究中的一项重要课题。
参考文献:
[1]汪平.资本成本论[J].财会通讯,2007(01):17-22.
[2]宋琳.资金成本与资本成本的区别[J].会计研究,2004(12):66.
[3]邹颖,汪平.资本成本:概念的演进、困惑与思考[J].经济与管理研究,2011(11):61-67.
[4]连军.政治联系、市场化进程与权益资本成本―来自中国民营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经济与管理研究,2012(02):32-39.
[5]支晓强,何天芮.信息披露质量与权益资本成本[J].企业管理,2010(12):125-131.
[6]孟晓俊,肖作平,曲佳莉.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与资本成本的互动关系――基于信息不对称视角的一个分析框架[J].会计研究,2010(09):25-29.
[7]沈洪涛,游家兴,刘江宏.再融资环保核查、环境信息披露与权益资本成本[J].金融研究,2010(12):159-172.
[8]何玉,唐清亮,王开田.碳信息披露、碳业绩与资本成本[J].会计研究,2014(01):79-86
[9]游家兴,刘淳.嵌入性视角下的企业家社会资本与权益资本成本――来自我国民营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中国工业经济,2011(06):109-119.
[10]蒋琰,陆正飞.公司治理与股权融资成本――单一与综合机制的治理效应研究[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9(02):60-75.
[11]蒋琰.权益成本、债务成本与公司治理:影响差异性研究[J].管理世界,2009(11):144-145.
[12]汪祥耀,叶正虹.执行新会计准则是否降低了股权资本成本――基于我国资本市场的经验证据[J].中国工业经济,2011,(03):119-128.
[13]郑伟光,高洁,陆强.新会计准则、盈余透明度与资本成本[J].经济与管理研究,2014(05):118-128.
[14]余剑梅.我国上市公司股权融资偏好研究[J].经济纵横,2012(11):102-104.
[15]郝以雪,郑劬.我国民营上市公司股权融资偏好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J].西南金融,2013(09):11-16.
篇10
关键词 复合型 人才培养模式 日语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Research the Training Patterns for Cultivating Japanese Compound
and Practical Talents in Universities in Guangxi
DENG Yuan
(Foreign Language College, Guili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Guilin, Guangxi 541004)
AbstractJapanese as the second largest foreign language. The cultivation mode of Japanese major in China has been developed to "Japanese + commerce", "Japanese + a third language" from single Japanese linguistic and literature. However, the cultivation mode of Japanese in Guanxi is relatively lagging behind other provinces. It is a great significance to research the training patterns fit for Guangxi based on its distinct geographical advantages and sound impetus.
Key wordscompound pattern; training patterns; Japanese
1 中国高校的日语人才培养模式
新的国内和国际形势告诉我们“一才专能”已不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一才多能”的复合型人才在未来几年里会十分抢手。复合型人才的就是多功能人才,其特点是博学广识,基本通晓两个或两个以上专业或学科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能达到多学科知识的融会贯通,具有学习不同专业知识的能力。
面对扩招所带来的就业压力,也为了培养出社会急需的复合型、实用型人才,各高校在人才培养模式上纷纷作出改革,除传统的日语语言文学模式外,又新增了以下几种培养模式:
1.1 基础日语+专门用途日语
这类人才培养要求是具有高级外语水平和知识,同时具有某一专业基础知识,是复合型涉外应用型人才。如上海外国语大学在1983年就创办了日语经济贸易专业,之后大连外国语学院先后开设了日语导游专业、日语国际贸易专业、日语旅游管理专业、科技日语专业。近年来一些学校以普通日语方向招生,但培养方案中明确表示高年级时可分流到经贸、翻译、文学等方向,或在高年级增加一些经贸、外交等专业课程。如: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宁波大学等。
1.2 日英双语型
这一模式最初是用于除日语的小语种中,如德英、法英专业等,近年来日语人才的培养中也开始使用。上海外国语大学在原有的日语语言文学专业和日语经济贸易专业外,也增设了日英双语专业,录取分数和报考人数明显高于前两专业。南京师范大学也在2001年增设了五年制日英双语专业,学生毕业时可获得日语本科和英语专科证书。
1.3 日语+英语+汉语+韩语
这是延边大学依靠自身地域优势,为适应跨国公司对外语人才的需要,提出的以韩语为第一母语,以汉语为第二母语,以日语为专业,以英语为第二外语的四语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模式。这样的毕业生就业率可观,大都活跃在长三角和珠江三角地区。
1.4 日语+韩语(辅修)+英语(二外)型
这是嘉兴外院2005年日语专业的培养模式,该模式中的日语是基础日语加经贸日语类的实用性课程,二外是与传统日语语言学专业一致的英语,不同的是独创了一门韩语作为辅修专业。这种培养模式体现了社会对多语种人才的急需。在长江三角地区外贸公司的客户多来自港澳台地区、日本、韩国、美国、欧盟,这种模式下培养的学生页将成为跨国公司、外贸公司抢手的人才。
2 广西高校日语人才培养现状
广西高校日语专业人才培养目前与日语教育发达的省市相比还有较大差距,截止到2011年广西全区有15所高等院校开设了日语本、专科专业。
由于广西日语教育发展较晚,在人才模式培养上也相对较单一化。目前本科教育阶段大部分仍然是日语语言文学方向,课程也是基础日语、日语听力、日本概况、日语视听说、日语阅读、日语语法、日本文学等传统课程。另外,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借助桂林的地域优势设置了旅游日语专业,学习一些旅游专业课程,毕业生主要从事导游相关工作。2003年开始招收日语本科学生的桂林理工大学,在人才培养模式上进行了积极有效地尝试,以普通日语专业招生,但在高年级时确定学生的培养方向主要为商务方向,大学期间开设高等数学、商务日语、日本市场营销、旅游日语、国际贸易理论等课程。这种模式培养出得日语人才在外贸企业、日资企业的面试中具有一定优势,就业形势较好。
3 广西高校日语人才培养模式构想
一个人才培养方案决定着高校把学生培养成拥有什么样的知识体系的人才,这关系到大学的产品(大学生)能否得到社会认可的大问题,也关系到该专业自身的生存与发展的问题。我们应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形势和社会需求,制定出科学、有效地人才培养模式。广西近年来经济、文化各方面发展迅速,基于这种社会发展趋势,今后的日语人才培养模式有以下几点大胆构想:
3.1 日语+英语+专门用途日语
日语作为专业,英语为第二外语,三年级设置商务、翻译、语言文学方向供学生选择。商务方向增设商务日语、外贸函电、日本经济概论、日资企业管理、国际贸易理论、外贸谈判、经贸日语会话、经贸日语阅读、进出口实务、企业经营学等课程。翻译方向增设古诗文选读、翻译理论、中日翻译史、日汉互译、语篇学、文体学、修辞学、文学史、翻译批评等课程。旅游方向增设旅游日语、旅游心理学、导游业务、饭店服务、旅游日语应用文、导游基础知识、导游日语等课程。
3.2 日语+英语+越南语(泰语、老挝语等东盟小语种型)
日语作为专业,英语为第二外语,辅修越南语、泰语、老挝语、印尼语等东盟国家小语种。随着广西与东盟国家交流和贸易往来的加深,借助有利的地理优势,培养出具有多种语言能力的外语复合型人才能更适应广西经济发展的需要,做到培养出适应本地区发展的人才,达到高校人才培养与地区发展的对接。
3.3 专业教育+日语
让有条件的应用学科(财会、金融、管理、贸易、计算机科学、工业设计等)专业,在低年级阶段集中精力为本专业学生开设日语、打好大学日语学习基本功;在高年级阶段挑选一些日语功底深厚、在日本接受本学科专业领域知识系统学习和训练,为其提供“全日”或“半日”式专业课程教学,从而真正实现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因为在传统外语教学模式下培养出的只具有外语背景和外语专业的人才很难成为复合型人才,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根本途径应该走专业复合外语,而不是外语复合专业的路子。
无论是工具型人才还是复合型人才抑或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不可淡化的一点就是,外语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转型决不可脱离外语专业的人文学科的本位,片面追求外语人才培养的复合性或创新性,而应把培养人文通识性外语人才的培养作为外语教育的重要目标去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