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团考核办法范文

时间:2023-06-21 09:43:0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社团考核办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社团考核办法

篇1

[关键词]科层制;自组织;社团;决策方式;管理

[作者简介]胡绪莹(1995―),女,南昌工程学院市场营销专业本科在读;章思绮(1995―),女,南昌工程学院电子商务专业本科在读;李云旭(1994―),男,南昌工程学院旅游管理专业本科在读;倪 芹(1994―),女,南昌工程学院市场营销专业本科在读。

[基金项目]2013年江西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资助项目(201311319021)

学生社团是我国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而社团活动是实施学校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有益的社团活动能有机地融合到每个学生的素质教育上,社团活动的有序开展离不开一个全面健康发展的社团组织,而发展这样一个组织则需要我们建立一个有序的系统的管理模式。因此,对大学生传统科层制社团与新型组织社团的管理模式进行特征研究有重要意义。下面以南昌工程学院为例来探讨一下高校社团的管理模式及其组织特征。

一、大学社团组织管理模式的类型

高校学生社团数目繁多、种类特色各异,我们根据传统科层制社团与新型自组织社团的标准将南昌工程学院现有的社团组织分类。

第一类传统科层制社团以校、院学生会以及团委等组织为代表,第二类新型自组织社团以学校巅峰之家、百花话剧社、街舞社等学生以自身兴趣爱好创建的社团组织为代表。而高校中传统科层制社团组织管理模式主要受到我国行政体制的影响,社团组织管理行政化,在管理上更追求学生的纪律性,在管理效果方面更注重“政绩”。与此相对应的新型自组织社团管理模式则是由学生个人兴趣所在而自发组成的组织社团,其管理模式与前者不尽相同,其中最大的区别在组织的纪律性和存在目的,新型自组织管理相对更宽松,其目的主要是为了满足组织内部个人的兴趣发展。这造就了传统科层制社团更为有序,而新型自组织社团更为安适的特点。

二、大学社团组织管理模式的特点

传统的科层制社团,诸如各大高校的学生会一样,这类学生社团有严格的绩效考核指标和考核办法,实行积分考核量化,每个月进行一次,每月的月末考核,各部门的正、副部长的考核由主席团执行,各部门部员的考核由正、副部长协调执行。办公室负责记录、监督、考核、汇总。考核的结果存入学生干部档案,作为学生干部的各项评优标准。考核的宗旨是:树立模范,创优争先,奖惩分明,提高学生干部队伍的素质和战斗力。而自组织社团作为学生为了实现会员的共同愿望和满足个人兴趣爱好的需求自愿组成的,按照其章程开展活动的的群众性组织,学校在对其社团的绩效考核上并没有十分明确的实施办法。但在社团活动的过程中,社团的组织情况和活动的开展情况很鲜明地展现了一个社团组织的协同能力和工作效力,社团在进行考评的时候,更加注重社团文化,团队向心力和组织成员对于活动的热心程度和参与度,而责任心和工作能力上的偏重不是特别明显。

由此可见,两种不同组织模式的社团,同样注重成员在绩效评估方面的绩效水平,但偏重点不同。科层制社团在绩效评估上有严谨的考核标准和相对严格的考核办法,而自组织社团更加注重文化内聚力的形成和培养,绩效测评主要体现在各项活动的安排和组织中,常规工作较少,活动密度相对于科层制社团较小,所以对社团成员在日常考勤等方面要求也相对宽松。从两种社团的考核机制方面来看,科层制社团组织的绩效考核有着完善和规范的制度,是分层级和部门进行考核的,可以从纵向和横向两个方面进行对比来对考核对象进行考核,但是这种考核制度机制存在着一定的不妥之处,比如会引导各职能部门为了自己的考核成绩达到更好而刻意去增加日常的会议记录,争取承办超出自己范围和能力之内的活动,引起不和谐的恶意竞争,而自组织社团的考核则是通过对内部成员的考核,例如成员对活动的参与度,以及特殊的社团组织条例,以此来对本社团的绩效进行考核,而该种考核机制因其自身只能考察内部成员无法与其他社团进行比较,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三、大学社团组织管理模式改革建议

无论是传统的科层制社团还是新型的自组织社团,都是为了给学生们提供一个除了学习外的更好的发展和创新空间,不过时代是在不断地向前发展的,我们的社团在历史潮流的检验下难免会存在诸多的弊端,这就要求我们的社团要顺应时代的潮流,摒弃社团中所存在的不好的问题,要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要做到“四点兼顾”,兼顾社团组织管理与决策的科学性和艺术性,兼顾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同步发展,兼顾社团文化和校园文化的合理糅合,兼顾社团文化发展和学生自身进步提高。

1.加强社团的内部管理、注重社团内部建设。

社团的发展需要注重管理和建设,因为只有把内部管理建设好,我们才会树立起良好的外部形象。要形成一套完整的管理机制,并不断改革机构完善制度,为规范化社团管理提供依据,以达到管理出效益的目的。除此之外,也要注重社团内部成员思想的建设,让社团成员在工作中形成统一的思想信念和追求,不断提高社团干部的能力,培养出一批复合型的人才。

2.对社团开展的活动进行创新。

一所学校里面往往存在着几十个的社团组织“百花齐放”的局面,作为一个社团的领导者,应该怎样让自己的社团能够在众多的社团中脱颖而出?这就要求社团领导者和决策群体要具有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能力。围绕学校的中心工作解放思想,深化改革,以全新的视野来诠释社团活动,举办具有影响力的校园活动,彰显社团核心价值。

3.加强社团文化建设,把握社团发展方向。

对于一个社团来说,要自觉主动地尽早明确其发展方向,有计划、有目的、有步骤地科学稳定发展。明确社团发展方向,不仅能使社团成员为一个共同的目标而奋斗,也能增强会员对社团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而社团文化则是一个社团的灵魂,是一个社团亲和力和凝聚力的重要源泉,也是推动社团不断向前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建立共同的社团文化氛围,为社团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是社团建设的当务之急。

4.学习优秀社团管理经验,促进社团可持续发展。

对于一个社团来说,其领导者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该社团的发展状况。一个好的领导者,会使一个死气沉沉的社团变得生气勃勃,一个不力的领导者,也会使一个生气勃勃的社团变得死气沉沉,因此社团的发展需要有一个好的领导者。作为一个社团的负责人,也一定要注意培养社团的接班人,以促进社团的可持续发展。

四、大学生社团组织管理模式对比

通过对各个学生社团的访谈询问、实地考察、问卷调查,本课题得出如下结论:两种管理模式各有其优劣势,传统科层制社团更注重社团内部的有序性、纪律性和整个团队的“政绩”,主要以严格的绩效考核指标和考核办法对成员进行考核管理,但这种管理模式往往会使得在职学生感到疲惫和高压。而新型自组织社团则更注重团队中个人的兴趣发展,其管理模式带有“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意味,这类社团的纪律往往十分松散,但学生的积极性却十分高涨。

两种社团组织的管理模式各有千秋,组织内人员个性也不尽相同。传统科层制社团人员往往团队意识和服从意识更强,这和其由上而下的管理模式密不可分。新型自组织社团人员往往自身具有很强的个性,更有自己的主张和想法,而守纪性比较差。

五、结束语

本文主要从大学社团的管理模式展开调查研究,旨在发现现有社团模式中存在的优劣势,从而完善学生社团的管理模式。

通过我们的研究调查发现,现存传统科层制社团与新型自组织社团两者的发展能够相互取长补短。传统科层制社团欠缺新型自组织社团中对组织人员自身个性发展的管理方法,而新型自组织社团欠缺传统科层制社团中对组织纪律的严格管理方法。因此,两个社团可以互相学习和借鉴,加强相互之间的交流沟通。

大学社团组织是校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大学生发展自身提高自身素质的重要平台。学生社团的管理模式对社团学生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因此就大学生社团组织管理模式方面进行研究有着重大意义。

[参考文献]

[1]余启泉.试论大学生社团运作和管理的原则[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5,(1).

[2]王思斌.社团的管理与能力建设[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3.

篇2

[关键词]体育 社团管理 作用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4)10-0049-01

学校体育社团发展和组织活动要有评量标准、具体的考核办法,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具体可行的办法,推动校园体育的广泛开展和普及。结合上述研究的理论基础,结合我校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对学校内的体育社团及相关专家进行走访调查,构建符合我校的评价指标体系,使我们进一步了解学校体育社团在大学体育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为开展丰富多彩的学生体育活动,充分发挥体育社团的作用。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为内蒙古民族大学体育社团。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为了本研究的顺利开展,查阅了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等网站关于体育社团和社团管理方面的文章,为本研究提供理论支持和新颖的研究方法。

2.访谈法。课题在研究过程中,了解了学校团委负责社团的教师和学生会干部、社团负责人。

3.问卷调查法。针对问卷的信效度进行了充分的检验。问卷正式调查于2013年3―5月进行,共向社团会员发放问卷500份,回收有效问卷500份,回收有效率100%。

(三)结果与分析

1.各个社团的组织机构和规章制度不健全。各个体育社团在建立之初都制定了一定的组织机构和具体的规章制度。例如,社团负责人及各个部门负责人的产生和换届,没有做到按照期初规划的规章制度那样做。组织活动没有充分地调动各个社团成员的参与性,制度定完但没有按照规章制度实施。个别体育社团并不能按期举办活动,不能发挥作用。

2.社团内的财物运作不公开。各个社团的经费主要来源是由新团员的入团会费、得到的赞助、学校经费这三部分组成。但是这部分会费基本上都在社团负责人手中,并没有做到财务的公开透明,使得社团的活动经费变为私有。学校的主管部门应该对每个体育社团的财物统一管理,制订相应的财务审批流程,定期公开财务,使学生团员直接了解,避免学生因为财务问题影响社团的向前发展。

3.体育社团开展的活动较少。各个社团在年初纷纷制订了每年的活动计划,但是每个社团的活动计划并没有落实到位。大多数社团都是为了应付上级部门才制订该工作计划。每年各个社团开展的活动次数很少,有些同学反映交完会费很少有活动,有活动也就是少数人在一起,并没有照顾全体会员的积极性。

4.场地器材的数量不够。社团在开展活动时要严格执行学校的规章制度,使用场地和器材要提前联系,避免各个社团活动冲突。例如,篮球社团在组织训练和竞赛时,基本上没有场地,各个学院也都在开展篮球赛事,或者学校在开展篮球赛事,学校内的体育场馆学生很少能够使用。

5.指导教师的缺乏。在指导学生活动时,学生社团需要邀请专业的教师进行指导和参与。指导教师多为学校的体育老师或者学校体育运动委员会的成员,这些指导教师一般都有自己的教学任务,很难保证学生在搞活动时能进行充分的指导。学校应该给每个体育社团配置1名到2名的指导教师,保证教师的参与度。

二、建议

(一)学校应对社团进行管理

学校的体育运动委员会、校团委、校学生会应该协助各个体育社团进行规章制度的建立、制度的细则化、制度的实施,给予充分的指导,在社团的发展上做出一个详尽的规划,引导学生社团更好地为学生服务。

(二)加大支持力度

体育社团在组织活动上面,上级主管部门应结合活动的效果,给予政策的倾斜和经济的投入,让体育社团更好地开展和组织活动。学校应该给予体育社团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和氛围,使学生更乐于参加。

(三)科学管理

各体育社团应每年制订详细的工作方案,要根据方案落到实处。学校根据不同的项目设置不同的考核评价指标对社团进行考核,对考核不合格的体育社团有惩罚规定。

(四)提高体育社团骨干的素质

每个体育社团都设有体育骨干,学校要根据每个社团的项目分类,邀请专门的教师进行指导,让体育骨干的素质得到提高,在社团活动中充分起到带头的作用。并对体育骨干进行不定期的考核,将考核结果定期向外公布,使体育骨干的考核进入学生的综合测评。

【参考文献】

[1]黄亚玲.中国体育社团的发展[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27(2):155-157.

篇3

(1)网络资源的便捷性是传统体育课程教学所无法比拟的。

在网络课程学习中,学生可以在任何时间段进行网上阅读,并且网络学习可以同时让成千上万的学生同时获取体育知识,而不会因为教师外出学习或者场地资源有限等问题而有所影响,所以网络学习可以节省学生和教师更多的时间,也可以使学校的体育资源更加合理化的使用。从目前高校学生对于电脑的需求状况和学校网络覆盖的程度来看,对于学生通过网络学习来获取知识的条件设施,大多数院校是完全可以满足的,所以这就为学生参与的可能性提供了必要的物质保障。

(2)网络课程的知识储量与知识的利用率也是传统教学所不能比的。

比如说在传统教学中,面对数百名学生,可能教师需要把一个问题分成几十次给学生讲授,因为如此庞大的学生队伍是不可能在一次教学中就能全部实现的,必须进行分班教学,这对于教师而言,就必须承担十几次的教学授课,而网络可以让教师把相关的知识一次储存起来,供学生无限次的阅读和理解,学生在任何时刻,想了解和回忆学习过的某一个体育技能知识,随时随地都可以上网学习和查找,这也帮助学生锻炼了自己的自学能力。

(3)网络学习也利于全国各地的学生对体育知识进行及时的交流和探讨。

这种打破空间和时间限制的学习方式也给学生带来了更多的兴趣。在传统学习中,可能其中某一个学生对某一个问题感兴趣,他只能对相关的问题与在座的三十名同学沟通和交流,而网络授课却可以让他面对全国对该问题感兴趣的朋友,并展开讨论,对于知识的理解和知识的掌握会有更多的自身因素。

二、网络化体育教学模式面临的问题

网络体育授课与其他专业网络授课所存在的弊端和问题基本上一致,但是除了那些相似的问题之外,体育网络授课还存在自己一些特有的弊端,这些弊端具体体现在:首先,体育课程教学在大多数高校中的教学过程和教学内容都是对学生进行技能传授和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所以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往往通过对学生进行动作示范以达到帮助学生学习和掌握技术动作的目的,而网络授课却没有办法让学生感触到身临其境的体育技能学习过程,所以学生在网络学习中很难对技术动作的掌握达到标准上的统一,这对于体育技术动作教学效果会产生重要的影响。其次,大多数学生对于体育课程的学习,都需要在教师的监督和管理中才能勉强完成教学任务,而网络教学中,学生对于学习的内容能否按照教学大纲要求足量的完成目前还没有很好的检查和监督机制,也没有很好的考核办法,所以这个问题严重的阻碍了网络体育教学的发展。其三,通过网络教学环境,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的机会会大幅度减少,尤其是一些体育课程教学中传统的体育游戏对于学生的身心发展都有积极的作用,但是网络教学却把这些能够帮助学生互动的体育游戏全部搬到了网上,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变成了简单的鼠标交流,学生面对网络环境,对于现实社会中的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合作势必会产生影响,甚至到了最后,学生只会在网络中交流,在现实社会中却忘记了和人如何交流与合作,这远非我们开设网络教育的目的。最后,网络教育课程的考核办法和学生的学习方式目前还没有比较统一的构想,这也为很多院校迈出这一步设置了不少障碍,毕竟,作为基础教学课程,其教学改革的成败关乎学校的发展和数万大学生终身体育思想的培育,是需要冒很大风险的。

三、网络化体育教学模式的构建

针对这些问题,笔者认为对于网络化体育课程教学势必会在未来影响到更多的地区和学校,但是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建立统一的教学思想和教学规程是这种新的教学模式快速融入大学体育课程教学必须面对的问题,笔者认为对于网络化体育教学模式的构建,我们必须在以下几方面做好准备:首先是学生对于体育知识学习欲望的态度,目前,大多数学生对于体育的认知水平还停留在“体育锻炼身体”最肤浅的层面上,所以要想在网络体育课程开设之前,我们必须对于学生的认知水平有更理性和更科学认知水平的基础上才能够全面开展开来。其次,网络体育授课应该与各种体育社团和体育俱乐部结合起来,更多的时候,网络体育授课是这些组织的补充,他们之间应该是相互协调,共同发展的关系,而不是谁可以取代谁的关系,所以在网络教学模式中,我们更多的时候是帮助学生利用好自己的闲暇时间,通过网络课程学习到更多的关于体育的知识和技能,并在社团和俱乐部中得到广泛的学习指导和锻炼,这可以最大程度的避免网络的空洞特性,形成互补。其三,网络化体育教学模式的考核方式成为该教学模式实施成败的重要因素,也是这个模式当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笔者认为目前的考核方式已经完全不能适应网络教学模式,我们必须对于学生的学习兴趣、热情和学生学习的效果等几方面的内容进行定量的考核,所以量化考核标准至关重要,这需要我们的相关人员认真思考和研讨。

四、结语

篇4

上海信息技术学校基于中职生特点建立了知行统一德育学分制模式,充分挖掘学生自主成长的潜能。

学分设置。规定在校生前3年的德育学分必须达到24学分才能毕业,其中,必修11分,选修13分。必修学分是学生按照学校的统一要求必须完成的内容,第一学年7学分、第二学年2学分、第三学年2学分,分别由新生入学教育、行为礼仪教育、素质拓展训练、诚信教育和公益活动等五个方面组成。选修学分课程又分限定和不限定两种。限定选修课程包括主题教育课,由班级主题教育课、主题班会课和校班会课等组成,要求有计划、有记录、有考核;公益活动,每个学生每学期在校内或校外必须参加8小时的公益劳动(义工)或其他公益活动,累积取得相应的学分。不限定选修课程包括假期社会实践和学校组织的德育实践活动,每学期由学校和系部制定德育实践活动计划,由学生选择项目参加。

实施方法。一是制定印发德育学分手册,设立“德育学分成绩卡”,专门记载学生德育学分的获得情况,并实现计算机管理,纳入学校学分制认定总学分系统中;同时德育学分成绩要在学生处和各系部的网站上公布,供用人单位和学生本人查阅。二是在德育学分的审定中,体现重过程、重实效的原则。学生必须在规定的时间(一学期)内达到学校日常行为规范基本要求,否则,必须参加学校举办的学习辅导班进行重修。三是德育学分可以在一定条件下借贷。学校在每学期评比各类先进和学生毕业下厂实习时认定德育学分,若发现该生德育学分不够,可以借贷,与学校签订德育学分借贷协议和办理担保手续。

平台建设。学校依托校园网建立了“中职易班”网络交流平台,将德育微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在学校管理微平台中,分设班级板块、系部班主任交流板块、学生会板块、社团板块、心理健康教育板块、专业学习板块、中职优秀毕业生板块等。学校制定《中职易班工作推进考核办法》和易班推行实施细则及奖励方案,激发学生持续参与建设“易班”的热情。同时,微班会、微课程实现了每个人随时学习、即时讨论、发表意见、表达心声,使学校和教师能够随时了解学生思想动态,在便捷及时的沟通和交流中实现德育的点滴渗透。

篇5

贷款管理直接关系着资产质量高低和资金效益好坏。贷款是农信社的主要资产。

“五个”坚持清思路:

坚持正确投向,合理发放贷款。农信社应根据国家法律法规、产业政策及宏观调控政策,不断调整和优化贷款投向,合理发放贷款,严禁向国家禁止、限制及目前投资过热的行业和项目发放贷款,严禁向风险集中程度高、超出自身管理和风险控制能力的业务领域发放贷款。

坚持立足社区,支持县域经济。社区经济是农信社生存的基础,新农村建设是其发展的机遇,支持好社区经济,服务好新农村建设,才能获得稳固的储源和优良的客户。农信社应做到小额贷款不跨社区,其他贷款不跨县(市、区),在支持好社区“三农”经济的基础上,支持县域内具有优势和特色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

坚持小额分散,扩大农户贷款面,弱化风险、站稳农村市场。农信社应在巩固现有市场和客户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灵活多样的特点,加大投放力度,增加投放密度,提高投放频率,扩大农户和社员贷款面,分散风险、站稳农村市场,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有效的金融服务。

坚持放开质押、提倡抵押、控制保证,优化贷款结构。在贷款方式上,农信社应放开有价证券质押贷款,做到随到随办,不受存贷比例限制;大力提倡抵押担保贷款,不断创新抵押担保方式,拓宽抵押物品范围;对保证担保贷款,除农户联保和小额贷款外,予以适当控制,特别是大额保证担保贷款要严格控制。努力提高抵(质)押担保贷款占比,优化贷款结构。

坚持效益第一,加大营销力度。农信社应对县域主导产业中具有竞争优势的骨干企业,进行调查摸底和分类排队,对其中法人代表人品好、信誉高、能力强,资产负债率、贷款占资产比重较低,自筹资金占比较高,产品市场前景好,盈利能力强,对地方经济有拉动作用的优质企业,加大支持力度。积极参与市以上管理部门组织的社团放款,有选择地向大型优质骨干企业,交通、通讯、电力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城市开发项目等发放贷款,提高资金运用率,培育新的效益增长点。

“六个”严格定规范:

严格贷款程序,杜绝逆向操作。农信社应严格按规定的程序办理贷款,即贷户向信用社申请、信贷员调查、信用社贷款小组审查审批(超权限逐级上报审查审批咨询)、办理贷款手续。严禁违反贷款程序审批,搞逆向操作。

严格贷款条件,把好贷户准入关。农信社应对借款人提供的贷款资料进行认真审查,对以设备抵押申请贷款的予以严格控制,大力提倡房地产抵押,确保抵押物具有增值的价值。严格贷前调查,摸清贷户底数。农信社应高度重视贷前调查。至少应由二名信贷员同时对借款人进行全面、细致的调查。对多头贷款、有逃废银行贷款行为的不予支持。

严格贷款责任,实行终身负责。农信社不良贷款余额长期居高不下的主要原因是没有真正落实贷款责任人,放款责任不清。因此,农信社发放贷款应严格落实第一责任人,小额贷款由信贷员为责任人,大额贷款由信用社和县级联社领导为责任人,并实行终身负责。

严格贷款审批,确保科学决策。各级农信社应严格执行贷款集体研究审批(咨询)制度,做到集体研究、少数服从多数和决策人一票否决,按权限审批(咨询)贷款,禁止不经集体研究和超权限审批(咨询)贷款等违规行为,保证贷款决策的科学、民主、公正、合理。

严格贷款手续,把好资金“闸门”。农信社应严格按照《担保法》、《贷款通则》、《贷款操作规程》等法规制度的要求办理贷款手续,做到手续齐全、合法有效,避免形成无效手续,给清收带来隐患。

“八个”加强促效益:

加强贷后管理,防范资金风险。农信社应彻底改变以往重放轻管的粗放经营方式,贷款发放后,信贷人员应定期深入贷户查看资金使用、生产经营等情况,确保资金专款专用,发现贷户生产经营中存在的问题要及时提出合理化建议,督促贷户改进完善,降低风险;还应及时向借款人、担保人催收到逾期贷款,做到手续合法有效,防止贷款超诉讼时效和保证期间;对到期贷款,坚持按期收回,贷户需要时再发放。严格控制借新还旧贷款,维护借款合同的严肃性,并加强以物抵债管理。

加强档案管理,为业务发展服务。农信社应尽快实现微机联网和贷款信息电子化管理,以便各级农信社及时检查、考核贷款和查询贷户信息;建立健全客户经济档案,为客户贷款服务。农信社上级管理部门应定期或不定期对贷款挡案管理情况进行检查,发现不足及时督促补充完善。确保贷款档案的完整,有效地为信贷业务发展提供服务。

加强贷款考核,提高管理效果。各级农信社应制定贷款考核办法,分别对基层信用社和信贷人员在支农贷款和小额贷款的发放量、农户和社员贷款覆盖面、支持新农村建设的效果、信贷资产质量和内部管理等方面进行考核。及时发现考核中的问题和不足,不断完善贷款考核办法,改进贷款考核工作,提高贷款考核和管理的效果。

加强队伍建设,提高整体素质。提高贷款管理效果和信贷资金效益,必须解决目前农信社信贷人员素质较低和管理水平较低的问题。因此,加强信贷人员队伍建设是各级农信社不可推卸的责任。应将原则性和促销能力较强,业务素质较高,懂企业财务,有敬业精神和进取精神的人员充实到信贷队伍。培养和造就一支政治过硬、业务优良、作风清正、纪律严明的信贷人员队伍,为顺利开展贷款管理奠定基础。

加强制度建设,规范管理行为。农信社在贷款管理上,应遵循靠制度规范、按制度办事、依制度处理的原则,结合辖区实际,建立健全贷款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并不折不扣地落实到贷款管理的全过程和操作的每一个细节。

加强社政协调,优化管理环境。各级农信社应及主动向当地党政领导汇报工作,使其明白贷款管理的有关规定,支持农信社依法合规管理贷款;积极与人行、银监、司法、政府宏观经济部门等沟通协调,及时了解和掌握国家新出台的金融、产业、宏观调控政策及法律法规,更好地指导和做好贷款管理工作;敦促有关部门进一步改善执法环境,加大执法力度,提高执法效果。

篇6

一、整合社会资源,构建法援网络。2006年以来,我市在全省率先构建纵横相交的法律援助网络体系,到2008年10月,在纵向上,以市法律援助中心为龙头,县(市)、区法律援助中心为骨干,乡镇(街道)法律援助工作部为支点、村屯(社区)法律援助联络员为辅助的四级工作体系已经形成。目前,我市包括市法律援助中心在内共计11个法律援助中心,法律援助工作站81个,法律援助联络员756名;在横向上,与市残联、妇联、总工会、老龄委协作组建的残疾人、老年人、妇女儿童和下岗职工专项法律援助工作站达到26个,设立军人军属、未成年人、在押在教人员及农民工专项法律援助工作站29个,横向援助体系基本覆盖了弱势人员集中的主要群体。据此,纵向到达村屯(社区),横向涉及各主要弱势群体,我市法律援助纵横相交工作网络已基本成形。

1、在纵向上规范乡镇(街道)法律援助工作站的制度建设,基础建设和人员建设、提升乡镇(街道)法律援助工作站的援助能力,确保法律援助深入基层,扶助百姓。

2、在横向上加大社会法律援助资源的整合力度,提升各专项法律援助工作站的援助能力,保证法律援助对弱势群体的覆盖范围。

3、在整体上强化法律援助网络的管理机制,形成综合优势。强化各法律援助机构及人员的管理,以目标管理、监督检查、考核奖惩等措施,提高各机构的协作协调能力。同时,进一步发挥各县(市)区法律援助机构的协作机制,并将其延伸至各法律援助工作站。

二、协调相关机构,营建综合优势。2003年我市即成立了由23个机构和部门参与的“牡丹江市法律援助工作委员会”,各成员单位较好地履行了职责,公安、检察、法院、民政、劳动、建设及工、青、妇、老、残等部门或社团积极参与、支持法律援助工作,保证和促进了我市法律援助事业的健康发展。市法律援助中心分别与市妇联、残联、总工会、老龄委及劳动局、建设局建立了经常性的工作协调机制,在援助对象确认、协作程序、信息互通及考核办法等方面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制度和办法,法律援助的综合运作局面得到基本体现。

三、加大经费投入,提高援助能力。目前,我市两级法律援助经费主要来源于政府投入,残联、妇联有少量的经费补贴,社会资助因法律援助基金管理体制问题在我市(包括我省)尚未进行。就政府法律援助经费投入而言,市法律援助中心每年的拨款数额处于全省平均值之下,每年八万元的法律援助经费不能满足市法律援助工作的需求,我市援助律师办案补助费因资金问题尚未执行省财政厅和省司法厅的补助标准,在全省处最低标准状态,从一定意义上挫伤了律师办理法律援助案件的积极性。同时,经费的严重不足,致使市法律援助中心基础建设薄弱,硬件设施落后,影响了我市法律援助工件的发展步伐。从我市所属县(市)、区的经费投入而言,各地经费投入不足且极不均衡,城区和个别县(市)法律援助经费投入极少,甚至无经费,严重制约了法律援助业务的开展和法律援助事业的发展。

下一步的工作构想和工作重点:

一是加大各级政府的年度预算资金投入,保证法律援助工作基本需求。市、县(区)政府应将法律援助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并根据法律援助的实际需求确定经费数额并逐年增加,对此,一方面我们将积极争取,以优质、高效的工作和良好的业绩争得政府的重视和支持;另一方面,积极向人大、政协汇报、求得帮助和支持;

二是专项法律援助经费的适时给付,确保重点工作的完成。今年,市委、市政府再次将法律援助工作纳入到二十二件“利民工程”之中,1200件法律援助案件数量需要一定的资金保障、仅市法律援助中心就需要二十六万元的办案经费,而2010年市财政的预算仅为八万元,法律援助经费严重不足。

三是强化宣传力度,广开法律援助资金的渠道。对此,一方面我们将与残联、妇联等行业部门协调、沟通,争取其机构中的专项资金,补充专项援助所需资金;另一方面,我们将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争得企业界的支持和赞助,同时积极对上争取资金。

四是挖掘资源潜能,优化人员结构。2007年,我市在全省率先开展了法律援助志愿者的招募工作,市法律援助中心与牡丹江师范学院、牡丹江大学和博大律师学院协作,依托其人才优势在教师和学生中招募了100名法律援助志愿者,并直接参与法律援助工作,收效显著。各县(市)、区也依据当地的实际情况,挖掘本地的法律人才资源,吸纳公、检、法离退休人员和当地的法律专业人员充实法律援助队伍,尤其是乡镇(街道)法律援助工作站,有效的提高了基层法律援助的能力和水平,促进了和强化了基层法律援助工作的发展。

五是规范法律援助志愿者参与法律援助工作行为。制定“法律援助志愿工作细则”和“法律援助志愿者管理办法”,明确其参与法律援助工作的渠道、程序,充分发挥法律援助志愿者在咨询、非诉、调解及方面的积极作用,增强我市法律援助事业的发展后劲。

六是进一步扩大法律援助志愿者的招募数量,充分挖掘社会法律援助人才资源,主要是公、检、法、司的离、退休人员和法律专业但目前非政法机关人员,充实到乡镇(街道)法律援助工作站,全面提高法律援助工作站工作质量,直接面对援助对象,直接服务于基层百姓。:

七是与我市的大专院校建立起参与法律援助工作的常效机制,以工作目标、日常考核等方法,全面调动、运用其内在法律援助资源,参与法律援助的日常工作和大型活动,增强法律援助的整体实力。本文来自

八是召开法律援助工作委员会会议,对各成员单位具体负责人进行调整和明确,今年8月,我们将组织召开我市法律援助工作委员会例会,明确各成员单位的主管领导、责任部门和具体协调人。同时根据我市法律援助工作发展的实际情况细化各部门协调的办法和程序。

篇7

关键词:二级管理 专业特色化 创新 探索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3(b)-0193-02

中职院校在新形势下如何不断创新学生管理模式,更深入做好学生管理工作,使学生今天的学习、生活环境更好地适应明天的职业岗位要求,笔者及所在部门在这方面作出了实际的探索。近年来,在学生管理中依据学校提出的“突出品行教育、突出技能教育”的办学思想,提出本部门“品行为本,技能先行;管理至上,严中有爱”的工作理念,借鉴信息技术类别企业员工管理方法,通过有益的探索和实践,寓“专业特色化”管理于学生的思想修养、道德品质、组织纪律、行为习惯、文明礼貌、人际交往、宿舍内务、学习、工作、生活和活动等各个方面、各个层次之中,努力培养符合电子商务、美术设计、网络等行业企业人才素质要求的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取得了初步的成效。

1 问题的提出

1.1 背景:学校办学模式、人才培养模式等教育教学改革广泛深入开展

2003年以来,随着学校办学规模的变化和教育教学的基本办学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化,生源的素质、办学层次、学制特点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2005年,大连商业学校的学生管理工作模式逐步从传统的一级管理转入新形势下的二级管理阶段,但二级管理工作模式框架建立必将伴随着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及发展趋势需要,笔者所在单位进行着深入的教育教学改革,按照专业群划分学校教学部,成立四个具有专业特色的教学部。学生二级管理工作在此前提下有效深入进行。

1.2 校部二级管理专业特色化需求:适应行业岗位需求

围绕信息技术产业集群需求,?电子商务、网络技术、电脑艺术设计等专业初步形成了“校企一体”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有明确的人才培养目标。面向社会中信息技术类产业行业,培养出“能吃苦、讲实干、技能好、有发展”的企业普通劳动者。因此在学生的二级管理工作中,教学部通过“专业特色化”管理,使学生管理工作结合专业特色,达到规范、有序、专业、优质的目的。真正做到二级管理不笼统,二级管理特色化,创一流系风,塑学校亮点。

2 实践的探索

推行学生“专业特色化”学生管理,建立严格的学生二级管理制度,以品行养成为目标,合理有效推进育人进程,融合专业背景和氛围、建立学生自我展示平台,积极营造浓厚的二级管理环境,真正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岗位适应能力。

2.1 科学管理,制度先行

制度决定管理的高度与跨度。以制度的规范性、稳定性、一致性和可持续性,创新工作内涵,结合专业特色,制定符合信息技术类专业的学生特点的各项学生二级管理制度,真正提升了管理水平。《教学部学生一日常规检查标准》《教学部班主任工作流程》《班主任考核办法》《班级考核办法》等等一些在不断探索和实践中形成的制度工作有很强规范意义。学生二级管理工作,有章可循,有制可查。只要照章办事,依制度操作,工作就会有序进行。在学生二级管理工作中努力实现学生入学教育专业化、学生活动特色化、技能训练竞赛化、班主任工作连续化。

2.2 主题活动,专业指导

坚持企业人才的实际需求,努力实现管理环境专业化。专业老师担任班主任,进行专业引导;专业责任人做专业知识及职业、岗位的报告及讲座,进行专业知识讲授、专业发展前景分析,教会学生确立自己的专业目标。日常活动,力求专业特色,成立学生五笔打字社团、电脑艺术绘画社团,利用周三、周五课余时间,进行专业兴趣培养;遵章守纪月活动,以职业和岗位的要求加强系部内部班级管理,为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打下坚实基础。教室的规范化活动,不同专业教室,特色鲜明,充分展示学生专业特点;专业技能比赛,不同专业形式各异。国学诵读、红歌比赛等等都能够以专业组成团队,体验团队合作的快乐。

2.3 企业文化,萦绕系部

教学部十分重视引进先进企业文化提升校园文化,使校园文化融入更多职业特征、职业技能、职业道德、职业人文素质。聘请了大连鲁班装饰公司、大连晨阳物资公司等等一批著名企业的总经理担任专业指导委员会成员,共同探讨办学理念、专业建设与教学计划等,并聘请了多名企业一线人员担任教学部客座教授,为学生讲授专业知识和企业文化,板报专栏宣传,渗透深化,逐步固化学生的自律、自省、自主、自勉、自励意识,促进学生以企业要求的专业素养来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注重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提高学生组织、管理、交际、创新能力,通过实施“案例分析法、岗位模拟法、项目教学法”等教学方法,积极构建以学生自主活动为基础的典型工作任务的教学过程,设计各专业技能大赛,以赛促学,为学生思考、探索和创新提供最大的空间。

2.4 考核评估,自律自强

在学校各项制度的指导和要求下,教学部建立了一套较为完整的班级和个人的考核及评估标准。加大了对学生日常文明行为和组织纪律、学习成绩和操作技能、学生宿舍和教室管理等方面考核力度。

(1)明确管理理念。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每个企业都有其独有的管理理念。根据学校“依品行树人,靠技能立业”的办学理念,教学部提出了:“品行为本,技能先行;管理至上,严中有爱”的管理理念。依据这一理念和学生的实际,教学部每周以例会形式,对工作进行部署,有针对性地提出本教学部学生教育与管理要点,使每一个阶段的教育和管理都能做到有计划、有指导、有部署、有检查、有考核。

(2)培训管理骨干。

教学部依托学校培训优势,借助各类资源,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广泛听取教师及学生的需求。经常性带领班主任们参加各类学生德育、班级管理等方面的培训,接受先进的管理经验和方法;组织部分学生干部到企业参观、座谈,亲身体验企业管理的氛围,领略企业管理的效果;利用寒暑假组织部分学生到参加实习实训,勤工俭学,积累社会经验,在学生管理中发挥骨干作用。

(3)强化自律意识。

注重发挥学生骨干和学生团体在二级"管理中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约束、自我服务的功能;在教学部分别建立学生值周队和学生会,选拔优秀学生担任管理队伍,形成学生自我管理的氛围。做好教学部各班级和学生的一日常规考核,以个人的量化考核,增强学生自我教育的信心,以有效班级竞争机制,认可学生团队合作的成效,以合理的奖惩制度调动学生的自我约束行为。组织好各项学生活动,建立学生青年志愿者服务队,开展金手指志愿服务工作,为学校的秩序、环境、卫生主动奉献,培养学生自律意识,实现良好的自我服务功能。

3 初步的成效

3.1 实施“专业特色化”管理,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通过“专业特色化”二级管理的实践,确立了学生管理的理念,初步建成了一支熟悉二级学生管理的师资队伍,制订了各类管理标准,建立了班级、学生管理的系统和考核机制,全面提升了学生管理的效果。目前,在二级管理中,班主任队伍班级管理工作业务娴熟,按照班主任工作流程,细致入微关爱学生,管理班级。在各项活动中,教学部所有寝室都获得学校免检寝室称号、学校免检寝室样板间称号,教学部获得学校优秀教学部称号。两年来,学生中先后有21人次获得大连市政府奖学金奖励,15名学生获得大连市三好学生、大连市优秀干部、大连市优秀毕业生称号。在辽宁省计算机等级考试中,合格率达100%;在劳动部组织的办公自动化的等级考试中,合格率100%。近两年,有20余名学生参加国家级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获得1金3银7牌好成绩。

3.2 实施“专业特色化”管理,拓宽了学生的就业渠道

在学生日常的管理中渗透专业特点、行业企业岗位需求,学生在学校就读期间,对自己的岗位认知度高,技能过硬。因此学生在实习就业时凭借专业的技能水平、极高的工作热情和正确的工作态度,获得了实习公司相关负责人认可和好评。实习就业率98%、专业对口率达90%以上。校内外固定的专业实习实训基地10余家。电子商务专业毕业生邱孟杰自主创业已成为学生典范,是欧焙面包电子商务网站的主创人员,动漫专业毕业生孙昊被北京动漫公司高薪聘请,年薪10余万元。网络专业毕业生贾志雄继续学习,实习期就考取网络工程师的资格证书。

综上所述,完整的二级管理各项制度、有效的学校统筹、教学部管理、班主任开展工作的联动机制,不断实施的“专业特色化”管理模式,提高了工作效率,提升了教育教学质量,学生二级管理各项工作从宏观到细微、从整体到局部、从系部到班级、学生,渠道畅通,保持高效,追求特色,持续发展。随着二级管理工作的进一步深入,学生必将感受全新的职教精神,树立更大的自信,设计自己的职业生涯。

参考文献

[1] 潘仰玲.中等职业学校职业道德教育新探索[D].福建师范大学,2008.

篇8

我校探索构建特色校园文化,在学校建设、教育教学和学校管理的实践活动中逐渐形成了一种独特的环境、氛围和精神。

1.构建卓越高尚的精神文化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在“让每一个学生都发展得更好”的核心办学理念的引领下,以养成习惯、塑造品质、培育信仰为抓手,把培养学生崇高的理想信念、良好的道德品行与美好的心灵习性作为我校的德育追求。学校精神文化具体体现在师生发展、尊重传统、和谐家庭、求实创新、追求卓越等方面。“四二一”革命传统文化彰显着一中人追求光明、敢当大任的可贵品质;“明礼崇德、求知求真”的校训文化从学校文化的制高点引领学校;“爱国爱校、尊师爱生、朴实勤奋,改革创新”的校风文化,“崇德、敬业、博学、严谨”的教风文化,“励志、笃学、乐群、力行”的学风文化等,从不同层面彰显着学校文化的核心理念。

2.构建和谐大气的环境文化

荀子说:“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独具特色、优美和谐的成长沃土必定能育出壮苗。“百年老院、宽阔广场、茂密树林”,校园拥有得天独厚的条件。我们以独特的校园环境为基础,挖掘建筑园林中的文化育人要素,建构了“六位一体”的特色环境文化系统:以项家院为标志,构建家和万事兴的“院”文化,隐喻师生的和谐和协调;以四二一广场、体育场为标志,以大型广场文化活动为载体,构建凝聚精气神的“场”文化,隐喻师生的气魄和大气;以图书馆、科技馆、实践馆、生物馆、体育馆等“五馆”为标志,构建科学引领未来的“馆”文化,隐喻师生的底蕴和追求;以红领巾林为标志,构建敬畏生命的“树”文化,隐喻师生的奉献和发展;以迎霞湖为标志,构建灵动的“水”文化,隐喻师生的智慧和品德;以烈士墓群雕、“闻鸡起舞”等各种雕塑为标志,构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塑”文化,隐喻师生的精神传承。

3.构建温馨上进的班级文化

班级文化、办学理念、课程体系、教学方式、校长执行成为现代学校育人模式的五大重要环节。我校努力塑造“六佳”班级文化,即环境美、寝室净、境界高、管理顺、班风好、学风浓。在具体操作上,我们从教室文化、寝室文化、精神文化、管理文化四个方面着力。

教室文化是中心,同学们将每间教室都布置得温馨、励志,走廊上挂着学生的书画作品和班级文化牌,通过营造和谐的班级氛围,传递给学生积极向上的精神力量;寝室文化是重点,“每天叫醒我的不是闹钟,而是理想”的口号带给学生无穷动力;精神文化是目标,每位班主任都有独特的带班理念,如“山高我为峰”诠释了理想与现实高度融合的志向和勇气;管理文化是保障,我们不断完善班级文化建设考核办法,对班级进行量化考评。

4.构建精彩纷呈的活动文化

教育家杜威倡导以“儿童”为中心、以“活动”为中心、以“经验”为中心的教育“新三中心论”。我校高度重视“活动”和“经验”对学生发展的作用,拓宽教育渠道,努力构建精彩纷呈的活动文化。我校的特色活动系统包含“二三四”多重平台、“四五六”序列活动两大子系统。

“二三四”多重平台指两大颁奖典礼、三十余个社团和四大主题展示。两大颁奖典礼指一年一度的校友颁奖礼和德育颁奖礼;三十余个社团包括舞蹈队、管乐与民乐团、自愿者协会、话剧社、篮球队等;四大主题展示包括班级文化展示、文明礼仪展示、感恩行动展示、学习雷锋展示。社团是学生活动的基础平台,主题展示是学生进行专题展示的平台,颁奖典礼则是优秀学生的集中展示平台,它们一起构成了学校特色活动的三重平台。“四五六”序列活动,即四大社会实践活动、五大校园节和六大讲坛。四大社会实践包括暑期综合社会实践、军事训练社会实践、学习农业社会实践、辅助管理社会实践;五大校园节包括陶冶情操的艺术节、强健体魄的体育节、引领未来的科技节、提升修养的文化节、点亮人生的读书节;六大讲坛包括党课修养讲座、校史传统讲座、科普知识讲座、励志成才讲座、世界文化讲座、素质提升讲座。社会实践活动指向学生的实践能力;校园节倡导多元发展,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开办讲坛则重在提高学生的认识和拓展学生的视野。

5.构建务实高效的制度文化

篇9

关键词:学生社团;发展现状;工作思路;工作内容

一、相关概念的界定

学生社团是指学生社团是指学生为了实现会员的共同意愿和满足个人兴趣爱好的需求、自愿组成的、按照其章程开展活动的群众性学生组织。学生社团是我国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是中国高校第二课堂的引领者。高校学生社团是学生自愿组成,为实现会员的共同愿望,按照其章程开展活动的非盈利性群众组织。

二、三亚学院学生社团发展现状

(一)社团活动整体规划不足

每个社团发展的模式基本都是纳新、开展活动、换届、继续纳新,循环往复。缺少整体的发展目标和规划,对社团发展目标不明确,缺乏思考和创新。一个良性发展的社团应该做到:第一,纳新前应该有一个年度工作规划,具体哪个阶段该做什么,怎么去做。第二,换届后,新的社团负责人要继承上一年社团工作中的好的方面,继续发扬,摈弃不足,不断改进和创新。

(二)社员对社团的文化和目标定位不明确

每个学生加入每个社团都源自于自身的兴趣爱好和特定的目标需求,大多都希望通过社团达到展示自己活着锻炼自己。但是,目前三亚学院很多社团在纳新结束收缴完会费后,缺少对社员的培训,社员们不了解社团的文化和发展规划,被动性的参加社团安排的各种活动。有的社团甚至因为场地、经费等原因很少开展活动。社员在结束一年的社团生活后,对社团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几乎为零。

(三)学生社团缺乏专业的指导

尽管社团在注册的时候都是报备了至少一名指导老师,但实际上很多社团都缺乏专业的指导,带队的指导老师主要是挂名申请,鲜有真正投入精力去指导和管理社团。目前三亚学院的社团主要是校团委的老师负责指导,指导老师组建社团联合会,进行专门的管理和活动指导。然而,校团委的指导老师本身工作繁多,明显力不从心,特别是那些创新性强的协会。各类社团缺乏有效的、专业的指导,很多活动仅仅是重复上一年的,导致社团活动缺少亮点,改进和创新不足。

三、三亚学院学生社团发展工作思路

(一)工作目标

形成结构合理、种类丰富、充满活力的社团工作格局。目标任务具体为:全力打造精品社团,培育社团特色文化,力争在3年内打造150个校级社团,20个校级精品社团,5个省级精品社团;每个大学生在校期间至少参加一个社团。

(二)工作思路

创新运作激发活力,整合资源打造精品。学生社团应该为学生学习、工作和生活服务,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通过宣传和自我展示,积极纳新,不仅要给社员提供自我展示的平台,更应该积极促进社团与社团之间、社团与学校之间、社团与社会团体之间的交流和沟通,让社团走出校园,走向社会要走向社会。

(三)工作方法

工作方法主要有:方向上引领、运作上创新、活力上激活、质量上提高、数量上增加、品牌上提升。

四、工作内容

(一)创新运作激发活力

1.创新社团管理机制,取消社团联合会,成立社团指导服务中心,隶属于学生事务管理服务中心。社团指导服务中心由校团委老师兼职负责,主要职能有:新社团注册,社团年审,经费审批,社团注销。

对注册的社团主要是利用政策和经费支持的方式进行发展方向上的引领,设立底线(不违法违纪),包容多元价值。对没有注册的社团也允许存在,只是少了学校政策和经费的支持。社团指导服务中心优化社团结构,丰富社团种类,顺畅出入机制。同时,对全校学生兴趣需求进行一次调研,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寻找出具备组建条件的学生社团。

2.把社团活动纳入教学体系。向全校社团公开征集社团文化精品课程,以公选课(1学分)的形式面向全校学生开放。课程由各学生社团依据自身特色,以学生自主设计课程、自主授课的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有效提升学生的专业水平和组织能力。今年可以先从现有社团里挑选10个社团精品课程作为试点。项目由教务处牵头试行,评估院评选培训,校团委配合支持。该举措秉承学校“愉快学习、自主成长”的理念,同时也符合教学和学生管理一体化的方针。

3.允许社团逐步有序商业化社会化发展,提高社团生命力。社团可以利用自身人力资源优势和专业技术优势,对外进行有偿社会服务,进而加大社团经费收入,更好促进社团自身发展,扩大社团知名度。社团有偿服务实行项目管理制,创收除成本外,盈余部分归社团集体,仅可用于社团发展。例如,鸣鹰支教队可以对外提供家教服务,一方面提高学生教学水平,一方面收入又可用于贫困学校支教活动,减轻学校经费负担,增强了社团发展自主性。文艺体育型社团可以外出商演和提供培训;创业实践型社团可以注册公司,运营实体化;专业技术型社团可以对外提供智力服务。

(二)整合资源打造精品

1.为了提高社团质量,强化专业教师指导,配齐配强社团指导教师队伍。将与人事处、教务处共同讨论,初步制订《三亚学院学生社团指导老师选聘和考核办法》,明确社团指导老师的岗位职责和考核要求,争取将教师指导学生社团的绩效作为评定职称、个人考核、工作量计算的有关依据,并做好优秀社团指导教师评定,争取更多的有经验的教师投身学生社团指导工作中。今年,可优先动员校级省级精品课程团队教师,即将参加职称评定的教师,以及有专业特长的公选课教师,利用自身专业优势,引导班级优秀学生成立专业学术社团,并担任社团指导老师;鼓励学生社团积极争取社会资源,经学校同意,聘请校外专家担任社团指导老师或其他名誉职务,优先考虑校企合作单位以及实习实训基地的领导专家。每个新社团至少配一个专业指导老师和一个思想辅导老师,但是老师不参与社团日常管理,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2.加强精品社团建设带动活力。通过现有三亚学院社团活动月平台,充分展示各社团的风采,每年从中评选出10个校级精品社团(有特色,专业强,效果好,层次高,影响广)。本质上,就是以评促建。建立健全社团评价体系,推行社团工作综合量化指标,形成各社团之间的良性竞争。随后,学校整合资源,全力打造省级精品社团。立足学校当前的实际特点,集中优势资源,在校级精品社团中寻求突破,扶持和打造一批在校内外具有一定影响力的省级大学生社团。对精品社团,学校将加大政策扶持和经费支持,进而激发各社团评选精品社团的热情,最终提升了所有社团的质量。还有,在精品社团建设完善后,就可以打造精品社团的品牌活动,在人员参与、活动策划、活动质量等方面形成对各社团的辐射带动作用。

3.鼓励在全国大学生挑战杯,数学建模,英语竞赛,三创大赛,文艺体育等比赛中获奖的大学生积极成立社团,以赛促建,一可增加社团数量二可提高社团质量。还有,作为延续性、传承性极强的组织,重视学生社团干部的培养和使用,将社团社长等社团骨干人员纳入到学校学生干部体系进行统一培养,开设学生社团骨干培训班;对觉悟高、能力强的社团骨干在评奖评优中有加分。

4.加强社团内部管理,提高社团工作效率。在社团内部管理中,带队老师只做方向的引领,由社团负责人来加强组织建设,完善机构设置,提高社员素质,拓宽发展思路,能够积极引导社团发展,及时观察社团发展动态,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5.加强对外交流,实现优势互补。鼓励社团积极向校外延伸和拓展,使学生社团有更多机会外出学习。大力开展省内院校社团之间的交流活动,尝试举办海南高校大学生社团工作研讨交流会和三亚学院学生社团发展论坛,不断加强社团工作整体活力和对外影响力。

参考文献:

[1]宋强,王华,袁源,李刚.高校学生社团发展思路探析[J],大学教育,2015(8):81-82.

[2]吴笑兵.新形势下高校学生社团建设与发展的新思路[J].山东省团校学报,2007(4).

篇10

一、民警队伍“四化”建设探索和实践

(一)坚持政治引领,着力党建先行,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

1.创立“红脸指数”特色党建品牌。完善基层党支部“一支部一品牌”工作的同时,建立了“红脸指数”特色党建品牌,有效提升党建工作氛围和比先赶超的氛围,使党员民警干事创业的能力不断提高,党支部战斗堡垒的作用不断增强。

2.全面推进党建规范化标准化。结合“智慧党建”系统,从严从实抓好“”制度,统一部署组织生活会和民主评议工作,规范落实谈心谈话制度。根据监狱“一月一计划、一月一主题、一月一活动”的总体安排,党支部开展主题党日活动,着力把主题党日活动打造成党员政治学习、思想交流的阵地,锤炼党性、发挥作用的平台。坚持实体阵地和网上阵地建设同步开展,对党员学习教育、组织关系接转、党费收缴管理使用等进行规范统一。三是落实三大指数考评,从党支部、党小组、党员三个层面量化星级考评。同时开展“三亮三比三评”常态化创先争优活动,为党员提供比拼展示的平台,全面提升党员队伍素质。

3.坚定理想信念。一是开展“学英模、筑英魂”及“身边的典型”主题宣传活动。向“全省监狱系统笫三届‘最美人民警察’、全国司法行政系统一级英雄模范刘彦同志、监狱年度“六十佳”等先进人物学习活动,引导广大民警以先进人物为榜样,立足本职岗位,积极践行“忠、勇、严、实、新”浙江司法行政职业精神,弘扬队伍正能量,进一步提升民警的职业自豪感、荣誉感。二是开展主题党课活动。坚持以党课为主要学习教育形式,把“坚定信仰、信念、信心”专题学习教育列入党课计划,对党课内容、时间和方式等进行统筹安排。监狱党委成员分别到挂钩支部开展党课教育,各党支部书记认真履行职责,并结合自身感悟,讲一次党课,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三是开展反面典型警示教育活动。在每周一的政治学习中,监区通过集中组织观看警示教育片的形式,深入开展监狱工作宗旨教育、法治教育、纪律教育、廉政教育,做到对标自查,警钟长鸣。

(二)优化考评机制,搭建提升平台,进一步激发干事热潮。

1.紧抓民警个人实绩考评。民警实绩考评主要由基本分、职业操守考核、岗位绩效考核、专项绩效考核以及团队绩效考核五部分构成。根据民警岗位实际情况,在考评系统中预置警务党务、政务管理、勤务保障、狱政管理、教育改造、个体荣誉、集体荣誉等12类160余项绩效加分条款及各自加分限额,全面考核民警遵守职业操守情况、履行岗位职责情况、所在团队业绩情况,重点考核民警完成履职岗位的日常工作、阶段工作和重点工作情况,完成交办任务或临时性工作的情况。考评主要以“绩效+智能化”形式,由个人对照相关条款进行申报,分监区、监区、监狱三级审批完成,扣分则由考评员统一录入,并通过大数据分析,形成个人月度考核数据、季度测评报表和年度考核“成绩单”,实现民警绩效科学规范管理。

2.深抓部门目标责任制考核。监狱以“分类考评、按月考核、综合评档”的方式开展部门目标责任制考核,包括思想政治、监管改造、生产经营三个模块。根据考核对象实际情况,制定有针对性的考核细则,通过每月对工作相关模块的量化考核,形成分块考核得分,在此基础上按一定方式计算综合得分,根据综合得分进行排名,按照排名情况兑现相应奖罚,以此在单位之间营造适度竞争的良好氛围,更好地推进监狱各方面工作的落实。两项考评结果运用在评优评先、干部选拔任用等工作上,同时将绩效作为影响加班补贴高低的一个重要变量,极大调动了民警规范履职和工作的积极性。

(三)抓好“”工程,打造成长“摇篮”,进一步凝聚青年力量。

1.凝聚“制度力量”,把好培养“航向”。一是完善青年民警“工作体系”。遵循渐进式开展“三阶四化”系统培养:“三阶”指一阶“启航”、二阶“领航”、三阶“远航”,各阶段均建立对应培养目标、培养任务和培训课程、实训手册。“四化”指启蒙培养导师化、培养形式实战化、素质培养社团化、培养系统信息化,通过培养期内传帮带、依托团建引领等途径,把培养工作落到实处;二是完善青年民警“考核考评体系”。制定传帮带师徒考评、支部书记点评、系统自动测评,全面精准掌握青年民警阶段性成果,直观反映青年民警发展现状。出台试用期民警管理考核办法,量化课程学习、理论考试、实训考核、日常考核,开展优秀试用期民警评比表彰,发挥考评的激励作用。

2.完善刑务工作机制,提升执法水平。一是全面推行集中办案制,建设统一规范的刑务工作室,组织开展初级刑务师资格准入考试,并认真做好规范性文件的合法性审核及各类合同审核,进一步规范减刑假释呈报工作。

3.组建60后工作团队,60后工作团队主要由监区老民警组成,这些民警业务素质过硬,经验丰富,能够及时发现和化解潜在风险。同时为青年民警理论联系实践搭建平台,快速提升业务素能。

三、监狱当前工作存在的困难

(一)警力编制相对紧张。目前我监区各分监区在职民警约15人,夜间执勤模式推行后,民警休息时间相对减少,加上各类培训、疗休养等外出活动,致使在岗民警工作压力很大,建议司法部积极争取基层监狱的警察编制,适当上调警囚比,或者在辅警使用上,参照公安机关的做法,出台相关办法,切实解决基层警力紧缺问题。

(二)从优待警方面,希望能够保障民警基本需求。目前监狱民警深感社会地位不高,职业荣誉感有所欠缺,同样是警察,出了高墙之后,我们所能享受的社会待遇及其普通,例如医院、车站都有军人优先的通道,是否也可考虑增设警察优先的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