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的思政教育范文

时间:2023-06-21 09:43:0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高校的思政教育,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高校的思政教育

篇1

[关键词]高校思政教育;作用;问题;优化措施

大学是学生最后一个学习环节,离开大学就意味着踏入社会,需要学生独自面对各种艰难困苦。思政教育是学生离开校园前接受的重要教育,其虽然不会教给学生任何实际的生存技能,但是可以在意志、品质、心灵、道德等方面使其不断实现提升,最终成为一个勇敢坚强的个体。因此,对高校而言,做好思政教育工作,就等同于站好教育学生的最后一班岗。只有不断完善思政教育的理念方法,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促使思政教育工作升级进步,才能使学生接受最好的思政教育,进而达成思政教育的根本目的。

一、高校思政教育内涵论述

思政教育即指思想政治教育,其基本内涵是指群体组织通过道德规范、政治观念和思想观念等形式,对群体组织内部的成员进行有组织、有计划和有目的的影响活动,是这些成员能够通过这些影响行为在思想品德上达到一定水平。对高校而言,思政教育工作就是通过学校这一主体,对学生进行有目的、有组织的影响,是学生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高。具体而言,高校思政教育主要具有四个方面的内涵。

第一,理想信念教育,其实思政教育的基础层面,简单而言就是通过马列主义、毛思邓论等核心思想对大学生进行武装,使其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能够正确树立和形成。第二,时代精神教育,即通过改革创新和民族精神作为核心对学生展开的政治层面的教育,可以促使大学生在政治态度、信念和立场等方面不断提升。第三,公民道德教育,依据道德规范从引导层面对大学生展开教育,以期是大学生养成团结友善、爱国守法、敬业奉献、勤俭自强的道德品质。第四,素质教育,以实现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的,从外延层面对大学生展开教育,实现大学生在科学素养、道德素养和健康素养等方面均衡发展。

总而言之,思政教育在高校中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其包含的内容众多,对大学生各个方面的发展进步具有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因此,各大高校需要深刻认识到思政教育工作的实际内涵,并在相关工作中切实体现出思政教育的内涵,不断提升相关工作。

二、高校思政教育的重要性

(一)树立大学生的理想信念

思政教育工作的内容十分丰富,其首要任务就是在思政教育的基础层面对大学生展开思政政治教育,使大学生能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就当前的实际情况而言,许多学生并有明确地理想信念,都未来充满迷茫。尤其是在网络化日益加深的背景下,不少高校学生沉迷网络和游戏,导致学业荒废,理想信念消磨,最终沦为路人,和没有踏入过大学校园的普通人无异。这一现象不仅表明了确实理想信念的极大危害,也表明了思政教育还有待加强。只有不断加强思政教育,通过课堂对学生进行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树立,利用马列主义和毛思邓论充实学生的精神世界,使其能够在新时代树立起远大的理想信念,并且依靠这一理想信念不断克服求学道路上的各种困难,最终实现突破跨越。

(二)树立大学生的时代精神

所谓时代精神,主要是指当前时代的主流精神,其实社会发展现状以及未来趋势所体现出了一种具体精神。比如和谐就是最近几年以及未来一段时间内的一个社会趋势,也是时代精神之一。通过思政教育,使大学生在政治立场、方向和信念上得到提升,对社会发展趋势规律形成明确认识,紧扣时代脉搏,正确把握时代精神。只有高校不断加强思政教育,结合当前社会发展实情,使学生正确认识时代精神,才能确保学生在时代精神的影响下,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技能,成为一个可供社会发展使用的人。

(三)强化大学生公民道德

大学生的身份是多样的,在学校,其属于学生。一旦踏出校门,其也具有公民这一身份角色。所谓公民,就是一个国家的合法居民,每个公民都有其对应的权利和义务,作为大学生也不例外。但是,当前部分大学生在某些西方国家思想的冲击下,意识形态发生变化,逐渐对中国传统道德文化产生抵触情绪,最终被国外不良文化所侵蚀。基于此,高校更需加强思政教育,通过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从道德层面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以便其能够对西方不良思想文化形成有效抵制,大力弘扬中国传统精神文化,体现出公民道德。

(四)提升素质教育

思政教育不仅仅是一种思想教育或是道德教育,其也属于一门方法教育。所谓方法教育,即交给学生一定的方法,使其能够在同类或相关事务中进行运用。比如毛思邓论中提出“实践出真知”,其核心思想就是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得出真正的知识。通过引申还可以得出只有自己切实经历过的,才能对其进行真伪的评判。这既是一种理论,也是一种方法。在思政教育当中,教师应当引导学生正确树立这一理念,并在实际中进行运用。比如在专业课学习中,对于问题的答案应该自己进行验证,而不是听信他人。通过思政教育,大学生在消化相关理论的同时,也可以掌握对应的方法,实现综合素质全面提升。

三、高校思政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重视程度不够

重视程度不够是高校思政教育存在的首要问题,就当前实际情况而言,各大高校都有其特色专业,学生对这些特色专业趋之若鹜,对思政教育等避之不及。这一现象不仅存在于学生中,在学校方面特使如此。对特色专业和优势专业,学校的教学资源都会大幅倾斜,而对思政教育却选择性忽视。导致之一问题的根本原因就是高校对思政教育工作不够重视,没有认识到思政教育的积极作用和重大意义。重视程度不够不仅仅体现在教学资源分配倾斜上,还体现在教师群体中。由于教学资源的倾斜以及学生对思政教育的不积极,结果导致思政教育相关教师需要面对众多学生,而学生变现出的拒绝态度,又引起教师教学激情的匮乏。最后表现出的情况就是教师的教育工作开展无力,对思政教育的重视程度不断降低,思政教育完全流于形式,无法真正发挥出作用。

(二)理论教学成效低下

理论教学是高校思政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其教学成效较为低下,无法对思政教育工作形成有效支撑。具体而言,理论教学成效低下主要由三个方面的原因。

首先,学科建设薄弱。思政教育理论教学学科构建十分薄弱,不仅课程开设很少,而且没有形成体系,不能产生联动效应。在理论教学中,教学内容重复繁杂、教学手段老套陈旧、教学目的不明和缺乏针对性,都是导致学科建设薄弱的因素。

其次,任课教师不够专业。在不少高校中,任职思政教育理论教学的教师,都不是专业思政教师,其部分人员是行政人员,被教务处指派为思政教师。部分是其他专业教师,占时思政理论教学。这就导致思政教育的理论教学被不专业的教师所掌控,容易导致教学发生偏差。

最后,课程安排不合理。思政教育的主要理论课程有四门,集中安排大一和大二两个阶段。但是,根据课程的时段安排来看,其主要被安排在晚上或是周末,这两个时段是学生听课效率最低的时段。在教室安排上,不少专业课程都是安排在小教室进行教学,人数控制十分合理。但是,思政教育理论教学往往是安排在大型阶梯教室,一个教师往往需要面对两三百名学生,教学压力非常大。

(三)教育队伍有待建设

教育队伍就是展开思政教育工作的先导者,只有加强高校思政教育工作队伍的建设,才能确保思政教育工作高效展开。但是,当前高校对思政教育工作队伍建设的重视程度较低,导致缺少专业思政工作团队的窘境一直困扰着高校的思政教育工作。究其原因,首先是高校不断扩招,学生人数逐年攀升,而教师队伍扩张的速度十分有限。在学生群体不断庞大的同时,导致思政教育教师队伍更显弱小。其次,高校对思政教育教师的进修培养不到位,没有对思政教育工作进行全面调研,没有考察思政教育工作者整体素质和工作之间存在的偏差,导致相关教师的素质逐渐落后于思政教育工作的需求。

(四)教育手段落后

就思政教育工作而言,教育手段落后是其最核心的问题,其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教学手段落后。高校的教学资源应该处于教学体系的顶端,远远高于初高中学校。但是,在初高中逐步实现多媒体教学之后,高校教学手段的领先优势瞬间荡然无存。这也就导致思政教育理论教学无法取得预期中的成果。其二,实践教学手段落后。除了理论教学,实践教学也是高校思政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实践教学不仅缺乏,而且手段落后,没有充分利用团组织、学生宿舍、学校社会等小团体展开实践教学,导致思政实践教育过于单一,急需实现多元化。

四、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优化措施

(一)加强重视

加强重视是优化思政教育工作的必要前提,其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首先,加强学校方面对思政教育的重视,这就需要在政策制度等方面强加规定,以此引起学校方面对思政教育工作的重视。其次,加强教师对思政教育的重视。由于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导致教师对思政教育工作重视程度不断下降,高校可以在政策制度上对思政教育做出倾斜,以此激发教师对思政教育的重视程度。最后,加强学生对思政教育的重视。由于种种原因,学生对思政教育的重视程度很低。这需要学校和教师通过有效手段对学生进行引导,深化学生对思政教育的认识使其逐渐重视思政教育。

比如,高校可以举办“我爱祖国”大型诗歌朗诵大赛,以此吸引学生通过传播正能量的诗歌朗诵参加比赛。教师在这一过程中帮助学生进行选题、音乐设计和朗诵指导等,使学生在练习诗歌朗诵的过程中,对其中传播的正能量形成认识,如此便可在潜移默化中进行思政教育。

(二)优化理论教学

理论教学是思政教育的重要构成环节,优化理论教学的核心在于三个方面。

第一,加强学科建设。目前思政教育理论教学课程较少、内容较多,不能对学生起到良好地教学效果。因此,思政教育教师应该对当前的理论教学课程进行细化拆分,再重新罗列组织,使其形成一个完整的思政教育理论体系,以便在理论教学中体现出严密的逻辑性和科学性。

第二,合理安排教学课程。在课程安排上,高校应该平等对待每一门学科,将安排在晚上或周末的思政教育理论课程调整到正常教学时段内。不仅如此,还需对教室安排作出变更,与其他专业课程一样采用小班授课,以此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

第三,优化教师队伍建设。教师队伍是理论教学的关键,加强队伍建设,首先需要挑选专业教师组建工作团队。其次需要对教师团队进行进修培训,不断提升教师综合教学水平。最后需要加强对教师教学活动的考核,使其在教学活动中能全身心投入。

(三)改良教育手段

教育手段是思政教育工作的展开途径,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看,其相应手段都需要进行改良。

就理论教学而言,高校展开思政理论教学的主要手段是多媒体教学,即利用投影仪播放PPT进行教学。根据当前的教学安排,投影仪的清晰程度较低,处于教室后排的学生难以看清。不仅如此,随着近视学生人数增多,PPT上文字大小和色彩等都会影响学生观看PPT。因此,需要对这一教学方式进行改革,利用学生更加感兴趣的手段展开教学。比如,可以通过微信公众平台或是学校官方网站,上传教学资料供学生下载,学生在课堂中通过手机端获取教学资料接受理论教学。

就实践教学而言,可以充分利用当前高校中存在的各种团体渗透思政教育,比如各类社团以及学生宿舍等。社团活动是很多高校大学生喜欢参加的活动之一,思政教育可以和社团形成联接,在社团活动中渗透思政教育。比如,在日语社团中,可以渗透民族精神和爱国思想教育,使学生在学习日语的过程中时刻谨记日本侵华犯下的滔天罪恶。在英语社团中,可以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英语文化实现结合,使学生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同于西方思想的优秀道德品质。此外,还可以通过举办宿舍美化大赛、宿舍清洁大评比等活动,加强学生的团体意识,于无形之中渗透思政教育。

(四)结合新工具

结合新工具是思政教育转型改革实现多元化的根本突进,具体而言就是利用微博、微信、官方网站、手机短信和手机APP等形式展开思政教育。在社会信息化程度不断加深的背景下,运用这些信息转播载体进行思政教育已是不可避免的趋势。比如,高校可以建立专门的思政教育网站,同时开发对应的手机端APP,将思政教育的相关内容、活动组织等全部上传到网站,并且通过手机端APP推送给学生。不仅如此,还可以利用微信、微博这类传播速度快、传播量大的信息载体,对学生展开思政教育宣传,势必可以比传统方式起到更加显著的效果。

结束语

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内涵丰富,意义重大,高校教师必须对其形成深刻认识。虽然当前高校思政教育还存在一定问题,但是只要通过加强重视、优化理论教学、改良教育手段以及结合新工具等措施,就可以有效提高思政教学工作成效,使大学生实现全面发展进步。

参考文献

[1]朱欢.媒介素养教育背景下高校思政工作优化探析[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3,02:22-23.

[2]余启军.“文化反哺”之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耦合机理与路径选择[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01:161-164.

作者简介

第一作者简介:邵丽娜(1975-),女,辽宁大连人,专业或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篇2

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必然会推动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而正在此时微博作为一种全新的媒体逐渐走入了人们日常生活当中。许多高校学生都是微博的主要使用者与关注者,并且微博本身对这些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故而高校在思政教育过程中应用微博这一全新的技术与平台,更加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同时也更加有利于思政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

一、微博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所产生的影响与意义

近些年来,微博在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中格外常见。微博成为许多学生关注明星娱乐生活、获取娱乐信息,进行沟通交往的重要形式。因此微博本身也对学生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看,微博在未来几年确实有着相对广阔的发展空间,同时微博本身的门槛相对较低,可以实现最大程度上的信息交流。故而其在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当中,既是机遇又是挑战。

传统的思政教育过程当中,学生自身的地位无法体现出来,同时学生所接受的思想政治教育本身也是单一且枯燥的。所以这样的思政教育形式完全不符合当前高校大学生的内心诉求与个性特点。而微博恰好弥补了这一不足,也为高校思政教育革新注入了新的活力。在微博当中,学生可以针对热门的舆论信息进行收集,同时还可以利用课下时间与教师和同学进行私信沟通与交流。教师可以减少和学生之间的沟通障碍,对学生的内心特点与困境进行了解,这将在一定程度上提高高校思政教育的整体水平。

二、微博在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中的具体应用

(一)通过改变高校思政教育主阵地的形式进行思政教育

高校应该正确利用微博在其思政教育工作中的优势,将其缺点进行规避的同时,尽可能从学生的特征出发。首先,作为高校应该对网络后台进行管理,这样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确保校园网、局域网本身避免一些负面不良信息的侵袭,从而确保学生可以逐步形成科学、健康的思想政治观念,有效地针对一些负面信息进行过滤。其次还应该注重对学生法制建设以及安全责任意识的培养,这样学生自身才能形成基础的自主判断意识,从而使得微博中的不良信息对学生自身来说,学生可以对其进行抵制。最后高校利用微博平台技能型思政教育,还应该体现思政教育的多样化,并且借助微博平台本身,使得学生可以正确使用微博,还可以将思政教育落实到网络安全的方方面面,进而提高高校的整体思政教育水平,使得微博逐渐成为代替传统教学课堂的思政教育主阵地。

(二)将传统思政教育与微博教育进行融合

高校在利用微博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的时候,也应该注重其将传统思政教育与微博进行融合,而不是过分的依赖微博。所以在实际运用过程中,高校应该注重微博在思政教育中的积极作用。在新的社会发展时期,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既不能够一味地依赖传统教学方式,也不能够过分依赖网络化模式,而是应该将二者融合。比如针对“中国梦”这一部分知识,教师就可以在微博平台建立起“中国梦”的热门话题供学生进行言论发表。同时还可以依据每个学校不同的特点,制定出不同的“梦”话题,进而使得学生可以积极参与到思政教育过程当中。微博作为相对虚拟的环境,其本身就是教育的延伸平台。所以只有科学地针对这一平台进行运用,才能使得传统思政教育获得不一样的效果。

(三)对新颖活动以及话题讨论进行组织

微博中的“热门话题”是相对比较火热的环节,许多微博热门话题都成为关注的重点。而微博在高校思政教育中若想获得有效的教育效果,主要就需要关注师生的参与度。当前大学生性格上普遍比较独立且具有明显的个性特点,故而教师应该格外尊重学生自身的言论表述。在微博中通过组织与建立一些新颖的话题,使得学生可以在实际讨论过程中,与教师享有同等的地位。教师在交流和评论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就是对学生的舆论监督,并且让学生在活动中真正感悟到积极参与社会生活以及提高自身思想政治水平的重要性。这样才能使得微博真正成为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开展的重要帮手,也成为学生获取思政教育内容的重要途径。

篇3

【关键词】网络环境;高校思政教育;创新;演技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越来越显著的变化。当今社会已经进入了网络时代,网络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人们的思想意识产生了不可低估的。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统计报告显示,中国网民2.53 亿人中有相当大的一部分是大学生。毋庸置疑的是,网络的便捷性和交流性给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提供了便捷的方便,但是,网络文化的不稳定性也会给大学生的思维方式、道德品质等产生诸多不利的影响,这也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因此,广大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一定要解放思想、深入研究,尝试探索网络环境下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路径,不断促进大学生思想教育实现新发展。

一、网络环境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机遇和挑战

(一)网络给高校思想教育带来的机遇。一是网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更加快捷的沟通渠道,更有利于有思政教育工作者收集社会、家庭和学生对思政工作的意见建议,进一步形成教育合力。二是网络为高校思政教育提供了更为丰富的教育资源,很多先进的思政教育方法和案例可以通过网络得到高效的共享、不同区域的思政教育工作者也可以通过网络互相沟通交流,互通有无,共同研究思政工作,促进新思路、新想法的产生和成熟。三是网络可以拓宽高校思政教育的领域和视野。网络具有较快的传播速度,而且可以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使思政教育不受课堂教学的局限,有效地搭建教育工作者与学生之间的沟通渠道,有利于教育工作者及时掌握大学生思想领域的新动向和新变化,及时对教育方式和思想进行及时调整,确保思政教育的有效性进一步发挥。

(二)网络给高校思想教育带来的挑战。一是网络上的不良信息对大学生的思想意识会起到负面影响。当前网络管理越来越健全,但是仍然有很多不良信息、黄色信息存在,这些信息都会大学生的思想意识产生侵蚀。尤其大学生正是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逐渐形成的关键时期,对于事物判断的能力还不强,很容易受到不良信息的干预。加之一些西方国家别有用心地在网络上宣传霸权主义等不良思想,使大学生极易受到影响。二是网络会对现实的人际交往产生负面影响。很多大学生沉迷网络游戏和网络交友,导致了他们对现实的人际交往漠不关心,对社会的关注度逐渐下降。同时,一些网络游戏大力宣扬暴力等不道德的行为,会使大学生在现实生活中进行盲目模仿,导致一些犯罪行为的发生。

二、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路径

(一)努力净化网络环境。要想做好新时期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首先就要努力营造一个安全、文明、健康的网络环境,从源头上堵塞管理漏洞,给大学生们创造一个良好的网络环境。要建立网络管理制度,强化技术预防,对网络上的不良信息要进行技术过滤,对大学生的上网轨迹进行监控,一旦发现浏览不良网站,要第一时间采取行动进行阻止。同时,要加强对上网行为的自我管理,树立文明上网的风气,成立有学生个人组建的网络监管小组,对学生日常的上网行为进行正面引导和干预,为做好思政工作奠定基础。

(二)加强正面引导。要对互联网上的信息进行正面引导,要加强正面信息的传播、覆盖,让互联网充分发挥自身传播速度快、涵盖范围广、个人参与度高等特点,将互联网打造成一个网民合理表述情感和个人看法的平台和载体。作为大学生来讲,必须要引导他们多多关注正面的舆论信息,用积极的信息去感动他们、鼓舞他们、教育他们、影响他们,让他们通过互联网及时、快速地了解社会上的积极因素,发挥高校思政教育的重大作用。

(三)注重心理疏导。思想教育中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心理疏导问题。大学生正处在青春期,个人的人生观、价值观等等都没有完全成熟,对外界的干扰也没有防范措施,一旦受到不良信息的刺激和外界因素的影响,极易发生各种各样的心理疾病,如果不及时进行疏导,很可能引发更加严重的事件。在网络环境下更是如此,当前,很多大学生沉迷网络无法自拔、有些学生热衷于网络游戏和网上交友,反之对现实生活中的人和事漠不关心,对学业可是毫无兴趣,甚至有严重的暴力和犯罪倾向。作为高校的思政教师来讲,必须要及时对学生的个人状态进行监测,及时发现存在的心理问题,就要及时疏导,将学生心理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避免更大的问题发生。

(四)强化网络道德建设。随着互联网的广泛应用,大学生上网的人数不断增多,在这样的情况下,就必须加强网络道德约束,加大宣传教育力度,促使大学生加强网络道德建设。在提高学生掌握信息技术的同时,也要强化学生利用互联网的道德建设,让学生们真正懂得互联网是一个和谐文明的环境,在互联网上跟现实社会中一样也要诚实守信、与人为善,不能轻易做出伤害他人的事情来。可以结合一些正反两面的典型剖析,让学生们真正懂得,在互联网上一旦做出违法的事情来,不仅仅会受到道德上的谴责,更要受到法律的严厉制裁。

参考文献

[1] 王红.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困境及对策[J].改革与开放,2011(14).

[2] 王海建,宋英.3G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高教与经济,2011(01).

篇4

一、诚信与合作意识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重要性

为人诚实守信是一切良好道德品质的根基。我国的经济迅猛发展,不管是个人抑或企业,都要遵循诚信,只有做有道德、有良心的人,做诚信的企业,才能在社会上站稳脚跟,才能赢得称赞。大学生作为我国未来的建设者,对大学生开展诚信教育,培养他们诚信品质至关重要。

每个人,一般来说,做任何事情都需要人们真诚的合作,单靠一个人去完成时比较困难的,甚至是不可能的。尤其在当今这个社会,人与人有着密切的关联,独自作战是不现实的。因此一定要培养大学生的合作意识,让其懂得整体的力量远远大于个人,学会如何更好地与人相处,如何团结群体合作完成共同的目标。

二、大学生诚信缺失的现状

(一)从生活方面所表现的诚信缺失

大学的生活充斥着各种诱惑,大家来自五湖四海,因此家庭环境、经济能了也截然不同,容易衍生攀比心理。目前经常有报导有的大学生为了满足自己追求名牌、高额请客、购买奢侈品的虚荣心理,会做出一些违背诚信的事情,例如,争当贫困生、借钱不还、拖欠助学贷款等等。缺失诚信的行为不仅损害了学生的形象,还会给家庭、银行、学校、社会带来不良影响。

(二)从学习方面所表现的诚信缺失

人才的需求大大增加,这无疑大学生学习压力也随之加大,如何在如此激烈的竞争中找到自己满意的工作?就必须要让自己全面发展,成为综合型人才。但是很多大学生将综合型人才曲解,认为文凭、学分代表着一切,这样的认识让他们为了能够在考试上取得好成绩而不惜作弊,复制笔记、抄袭作业等等,严重缺乏诚信意识,影响了学校的学风。据调查显示,72.1%的学生有过作弊的念头,42.4%的学生能够接受作弊,59.8%的学生有过作弊行为,47.3%的学生理解作弊行为,12.6%的学生觉得只要教师不发现就行。

三、培养高校思政教育中学生的诚信与合作意识的几点措施

(一)建立以诚信与合作意识为核心的校园文化

高校要建立道德榜样,细心发现校园的道德标兵,并以其事迹鼓励更多的学生诚实守信,从而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除此之外,高校也可设立相关的奖学金,例如,诚信青年、文明标兵、最佳团队奖等等,用这样的方式推动精神文明的建设,同时也能鼓励合作,加强大学生的合作意识。学校也要积极开展活动,给予学生合作的舞台,让学生能够在课外活动中培养合作能力,了解团队合作的精粹,学会合作。高校也可根据当地城市的发展需要,组织校外活动,例如义工、志愿者服务、顶岗实习等等,让大学生能够从中体会工作的真谛。

(二)健全思政教育教学模式

在一定程度上,思政教育的模式直接影响了诚信与合作意识的培养,因此教育者可选择以身作则,提高自身的道德素质,尤其是诚信,从而打造一支高素质的教育团队,用自身较高的道德素养为学生做出榜样,用实际行动告诉学生诚信的重要性。除此之外,还可以通过论文征收、知识论坛、讲座等途径来为学生讲述诚信的影响,使得学生甚至诚信的重要性,进而培养起合作意识。只有不断吸取优秀成果,树立正确的道德观、价值观与人生观,培养诚信与合作意识,才能让自己成为一名具有高素质,诚信与团结友爱的人才。

(三)建立健全的信用监督制度

缺乏监督的制度是没有作用的,所以高校要想培养学生的诚信与合作意识,就一定要建立健全的监督制度。第一,构建大学生个人档案,将学生在校期间的相关重要事项进行登记;第二,建立明确的将成标准,对于学生的诚信与合作行为按照标准执行。学生在校期间,会参与到各种各样的比赛、评奖评优,那么可以根据学生的个人档案,让一些诚信、妇幼合作意识的学生优先得到评奖评优的权利。至于在就业这一方面,高校可优先向企业推荐拥有较好团队精神、品德优良的学生,这样不仅仅能够鼓励学生培养诚信与合作意识,还能让企业对高校有较好的评价,也起到了正面的引导作用。

篇5

1、正面影响

1.1新媒体技术为高校思想政治开拓了新的教育理念

由于新媒体技术有信息量大、传输速度快、互动性强等特点,高校思想政治教师们可以利用新媒体技术,来开拓新的教育阵地,利用新媒体的优势来加大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宣传力度,让学生们能够更加主动的快速的接受正确的教育,培养自身的道德情操。

1.2可以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更加多样化

传统教学模式主要是课堂教学,枯燥的思想政治内容会使学生缺乏学习兴趣,打不起学精神进行学习,对于这一现象,我们可以利用新媒体技术的应用来改善现状,我们可以利用新媒体丰富、灵活、便捷的特点,设立专业的思想政治教育网站,来对进行全面传播,与此同时,还要开展远程教育,用现代化的信息手段来解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帮助学生学习高校思想政治课程。

1.3可以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更加有效

新媒体的出现,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建立一个虚拟的教育空间,在这个空间里,所有人都可以是匿名发表建议的,因此,教师可以利用新媒体的匿名性,通过网络来了解学生内心最真实想法,采取相应的对策,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2、负面影响

2.1对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念有很严重的影响

大学时期,学生还没有形成稳定的价值观念,新媒体中出现的一些负面信息将会对大学生的人生价值观念产生负面的影响,使学生的价值观发生改变,出现价值观混乱,价值多元化的现象,阻碍今后的发展道路。

2.2新媒体上一些错误的舆论会误导学生的认知

由于新媒体具有很强的快速性,有些传统媒体要的信息还未前,网络上就已经有了该事物相关的信息和舆论,而且会出现很多错误的舆论,这些舆论都会使学生的思想受到蒙蔽,在影响学生心情的同时,还会对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造成很大的影响。

2.3新媒体的虚拟性会对学生的身心健康造成伤害

新媒体是一个虚拟的空间,任何人都可以在这个空间里信息,或者组织虚拟的网络活动,传统的人际交流方式遭受巨大的挑战,学生们适应了新媒体的虚拟性,性格就会变得孤僻,不喜欢和人进行交流、交往,从而出现逃避现实、丧失自我的现象。会使学生出现双重人格,出现严重的心理疾病。

二、校园新媒体环境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措施

1、利用新媒体的优势,不断的拓展教育新阵地

近年来,新媒体技术以我们无法想象的速度发展着,课堂教育已不是教育的唯一方式,我们可以利用新媒体技术采用疏导的方式,引导学生利用新媒体进行思想政治的学习,要将自己视为道德的学习者,在教育学生的同时也要提升自我的道德素养。

2、提高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力度

我们可以从知识、能力、态度三个方面来进行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要让学生对新媒体有一个正确的认识,让学生了解通过新媒体获取健康信息的方式,同时,要对新媒体的应用有一个正确的态度,要有正确的审美观与价值观,培养自身的媒体伦理道德品质,还要有分析和解读新媒体资源的能力,能利用新媒体进行交流和传播正确的思想。

3、营造健康的校园文化氛围,提高新媒体文化建设的力度

笔者认为,要营造健康的校园文化氛围,一定要将新媒体文化和校园文化有机结合起来,将校园网络文化、手机文化纳入到校园文化的范围中,使校园文化的功能得到延伸。要把握好将虚拟和现实结合的原则,将思想政治的信息化、网络化作为建设一部分,使课堂思想政治教育和新媒体教育之间协调,营造健康、生动、丰富的校园新文化。

4、要打造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队伍

对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而言,新媒体的出现是一个全新的课题,也会对思想政治教育者的水平提出严峻的考验,老师要不断的提升自己的网络水平和移动通讯技术,将这些技术运用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高校管理人员要培养有高水平政治理论,对思想政治工作的规律十分熟悉,且又能掌握新技术的教育队伍,采取措施打造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队伍。

三、结束

篇6

【摘 要】思想政治教育是提升人们思想层次、培养人们正确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必要手段。高校中的思政教育对于大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念和价值观有着不可替代的效果。但是就目前的情况来看,高校思政教育还存在一些现实问题,而体验式教学的应用将对这些问题起到很大的改善作用。文章围绕着体验式教学在高校思政课程的应用进行简单的阐述和研究,并通过论证得出结论:怎样才可以提高高校思政教育质量,促进学生思想道德水平的提高。

【关键词】高校;体验式教学;思政教学;应用

当前,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还存在一些现实问题,比如教学的有效性缺乏保障,学生对思政缺乏兴趣,思政教育和大学生实际生活存在鸿沟等等。本文结合笔者多年的教育实践经验,深入浅出的阐述体验式教育在高校思政课堂上应用的必要性和方法。

一、体验式教学在高校思政课堂存在的必要性

在高校的思政教育中,对大学生们的培养主要有技能目标的培养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培养,这类培养方式在教育学上被称为隐性的教育,即是要通过长期的、潜移默化的培养让学生从掌握理论知识升华到情感认知的层面上。所以,这类教育想要取得成效,就必须要让学生们积极的投身到各项活动中来。

目前各个高校在思政教育方式的选择上还是采取了传统大班理论授课的模式。这样长期发展下去,大学生们势必会对这种传统的教育方式感到厌倦。很多大学生虽然听了许多思想政治课程,但是吸收效果非常差,没有将精华知识吸收到自己的脑海里转化为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提高。

基于此,本文认为一种新型的教育方式——体验式教学的应用是非常必要的。体验式教学是以体验为其主要形式和宗旨的一种新型的教育方式。所谓体验式教学,是指在教育的过程中,教师主要以学生为主要的教育对象和主体,将枯燥的思政理论知识通过某些简单易懂的方式传授给学生。这样使得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很容易在脑海里形成一个知识体系,将整个知识串联起来,日后学生回想起来,会很容易将整个画面清晰的呈现在脑海中。

二、怎样在高校思政课堂上应用体验式教学模式

(一)要遵循的原则。第一,教学目标要做到全面,教师对知识、技能和情感方面要做到全盘的考虑。体验式教学是一项系统工程,如何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布置紧凑的教学体验,对教师的综合素质、情感掌控和教学规划等方面有着非常高的要求。所以,教师需要进行充分的准备。第二,教学模式要能和学生们的兴趣相投,激发学生们的学习热情。兴趣是学生学习的最好导师,离开了趣味性,任何创新教学方式都是无源之水。教师在教学活动的设计中,要关注学生的心理需求,让教学和学生的兴趣充分契合。第三,教师应当动员大家尽可能多的互动。体验式教学从本质上说要求学生进行更多的体验,而互动则是学生强化体验的重要途径。所以,教师需要在课堂上引导学生更多的互动。第四,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实践不断深化所学的知识。体验式教学还要求学生不断进行实践,教师在这一环节,要努力给学生创造实践的机会,引导学生更多的去实践,将理论知识升华为内心的感知。

(二)体验式教学在课堂教学中的具体应用策略。(1)直观感悟式。这是指教师在讲课的过程中,通过一些图片、图表及各类动画和ppt等教学元素来传授知识的一种授课方式。这种方式的主要优点是可以让同学们直观的看到各类归纳性强的图表,加深他们的记忆进程。这是一种直观感悟式的教学方式,很容易受到学生们的欢迎。(2)角色模拟式。角色模拟式是一种创新教育方式。它指的是教师在教育过程中,通过组织学生们进行各种活动,并进行互换角色模拟,来强化学生知识学习的教育方式。这种方式让学生们可以通过角色模拟加深对思想政治课程基本知识的理解和把握,通过角色定位对思政教育中的抽象问题把握的更清晰、更透彻。(3)动手互动模式。这种方式可以锻炼学生们的动手能力。学生们可以通过这种动手操作方式互帮互助,增强凝聚力,对思政课程知识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同时,动手操作式中的总结发言环节能够让同学主动的发掘知识,提升自己的领悟水平。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应该注意和学生们一起互动,例如可以将报纸中某些重要的新闻剪下来,做成一面墙纸进行展示。通过这样不断的动手操作,学生们会对某些重要知识有了更加牢固的认识。(4)演讲和表演式。这种模式指的是邀请相关的专业和学者在课堂上做主题报告、学生们在老师的引导下就某个话题展开讨论和演讲的教学模式。教师可以就某个主题组织学生们进行一场演讲比赛,学生在演讲的同时,除了可以锻炼自己的表达能力,还能通过讲述知识加深自己对知识的理解。这对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起到很大的作用。

(三)体验式教学在实践中的应用。社会是个大熔炉,也是个大学堂,对于学生们来说,学习思想政治课程不能仅仅局限在校园内,还要多多的走出去,到社会中不断去学习。(1)社会实践方面。就是通过积极开展各种各样的社会实践,在实践活动中强化学生们的思想政治水平,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野外生存能力和身体素质。学校可以利用放假,多组织学生们去纪念馆、博物馆和养老院进行实践,有条件的还可以让学生自发的组织社会实践活动。(2)主题访谈调查方面。这种指的是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组织学生们进行社会调查活动,让学生们去亲身感受现场来获得更为真实的资料,自主的去发现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笔者曾让自己的学生去各个大学进行大学生创业方面的访问、调查。通过这次活动,学生们学习的积极性和对知识的把握能力更强了。总而言之,这种类型的访问调查活动可以使学生们得到更深刻的体验,帮助学生深化对社会的认知,有利于培养学生们的组织协调能力、策划分析能力以及社会责任感。

综上所述,体验式教学这一创新模式的开展,有助于改变高校思政课落后的教学现状。高校思政教育必将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为提升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高校 网络 思政教育 途径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C

1 引言

随着互联网在当今时代的飞速发展,社会上信息资源的共享为思政教育工作提供了更多的便利条件,同时为思政教育工作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在此基础上对其思想、综合素质等进行科学系统的培训,使其不断强化、壮大网络思政教育人员队伍,为我国现代化的思政教育奠定人力资源基础。

2 高校中网络思政教育队伍建设的概述及必要性

2.1高校中网络思政教育队伍建设的概述

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仅需要大学生个体,还需要高校中所有的党员、教师和干部等的共同努力,因而大学生本人和专门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或被委托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相关人员共同组成了思想政治教育队伍。

2.2建设高校网络思政教育队伍的必然性

随着网络的不断发展,在为高校的思政教育工作带来了极大的便利的同时也为其工作增添了许多难度不小的挑战。但由于思政教育工作与网络技术的混合从而在传统的思政工作上进行了创新,由此产生了一种全新的网络思政。

2.2.1建立网络思政教育队伍可维护校园安全稳定

网络具有即时、虚拟、开放等特点,西方国家所宣扬的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想借助网络这一平台进行大肆传播,由于大学生的主体意识、自觉性都不稳定,因此很容易受到西方思想的影响。由此一来对校园的安全是很大的威胁。因此,思政教育的主要任务就是要对网络上传播的信息进行严格的筛选,并对网络舆论进行必要的监督。

2.2.2进行思政教育创新需要一支专业化的网络思政教育队伍

面对互联网给思政教育工作带来的各方面挑战,我国必须对本国的思政教育不断进行创新以此来满足时展的需求。这就要求我们以互联网的特点为出发点不断进行深入探究并逐步建立起一个适合时展的工作模式,以培养一批能够全面了解互联网教育模式以及互联网特点的网络思政教育工作者。

2.2.3我国现有思政教育队伍水平不能满足我国思政网络教育的需求

网络化的思政教育工作是一个漫长而艰巨的过程,不仅要求工作人员具有一定的政治立场,需要熟练应用计算机基础技术,还需要具有良好的创新能力和沟通交流能力。但目前我国的思政教育工作者并未对思政教育网络化真正重视起来,且思想观念不坚定,未对网络技术进行系统全面的学习,对良性信息的甄别能力不够;另一方面,我国的大学生对互联网的道德规范认识不足,思政教育工作人员本身监督力度不够。

3 网络思政教育队伍建设的主要途径

3.1深入改造队伍结构

在思政教育工作队伍的结构方面,其组成部分包括:学生骨干、任课教师、辅导员和学校的党务人员。由此一来,思政教育不单单是学生自己的事,更离不开相关的职能部门的协调的努力。

在高校,大学生进行思政教育的主要途径为通过学校所设立的思政教育理论课,因此在对大学生的思政教育中,任课教师可以说是非常重要的一股力量。进行思政教育网络化,关键就是提高任课教师的网络教育水平,将思政教育利用网络的方式向学生教授。在高校中,为负责大学生思想工作、学习和生活而专门为每个班派一位辅导员,同时企业作为思政教育网络化的骨干部分。

在高校中关于思政教育工作队伍的建设必须要从实际出发,顺应时展的潮流,各职能部门和大学生还要密切配合,才能达到全员育人的要求。

3.2建设网络队伍的方式

3.2.1建立严格的准入制度

在高校中要想思政教育网络化必须要建立严格的准入制度,将思政教育网络化的工作队伍融入到学校的总体设规划中,同时还可以将综合素质高、网络技术较为优秀的毕业生纳入学校的师资队伍。

另一方面,学校还要对思政教育网络化的工作人设立严格的纳入标准,无论在自身素质还是其他技能方面都要做出明确而严格的规定,并定期对其考核。

3.2.2对网络思政教育工作者进行全方位培训

首先,需对网络思政教育工作者的思想观念进行培训,以此来提高教育队伍的政治素养,树立良好的道德规范。

其次,需要对网络思政教育工作者的信息素质进行培训,培训由网络基础逐渐深入,以此提高思政教育者利用网络时的教育效率。

第三,需要对思政教育工作者的综合素质进行培训,不仅可以满足学生在政治教育上的需求,同时,也可以满足他们在社科等其他方面的需求。因此高校需要通过多种渠道、方式来提高教育者的综合素质。

3.3管理机制科学化

管理机制科学化首先要有明确的分工和领导机制。由高校的校领导为带领,其他部门由上而下,再加之以学生骨干的力量进行网络管理、网络信息数据收集以及监督等。

另一方面,对于网络思政教育人员的考核也是至关重要的,利用相互交流、网上评教、自我总结等多种方式对教育者进行考核,根据考核结果采取相应的奖惩措施。并对网络思政教育工作进行实时监督,对教育者提高工作待遇,以加大他们的发展空间。

篇8

摘 要:隐性课程理论下开展高校思政教育可以充分发挥隐性教育的潜隐性和渗透性作用,通过实地调研上海高校,发现当前高校隐性思政教育开展取得一定成效,能有意识的对各类隐性思政教育资源进行开发和利用,但也存在着不足之处,进而提出相关对策建议。

关键词:隐性课程;思想政治教育;隐性思政教育

一、思想政治教育隐性课程的概念内涵

隐性课程(Hidden curriculum)这一思想可追溯至古希腊时期,苏格拉底通过诘问术启发学生深入思考,柏拉图提出道德教育主要靠环境的影响和音乐、文学的感染以及行为习惯的培养,亚里士多德认为要通过实践进行道德教育。其后,杜威提出的“同时学习”概念以及克伯屈的“伴随学习”概念,对隐性课程的研究起到了启蒙作用,然而,隐性课程概念的正式提出被认为是1968年美国教育社会学家杰克逊在其著作《班级生活》中首次提出,随后围绕着隐性课程理论开展了广泛研究,并形成了三个比较有影响的理论学派,即结构功能主义学派、解释论学派和新学派。我国有关隐性课程的研究始于 20 世纪 80 年代,经历了两个转变,由介绍西方理论为主逐渐转向较独立的理论探索,由理论认识转向实践操作探索。

在隐性课程理论发展过程中,虽然其内涵并未在学术上达成统一,但一般而言,隐性教育的概念是相对于显性教育提出的,隐性教育指学校范围内除显性课程之外、按照一定的教育目的及其具体化的教育目标规范设计的校园文化要素的统称。隐性课程理论应用在思想政治教育中,代表性的观点有: 一是思想政治教育隐性课程是指学生从学校教育环境中所获得的思想道德教育方面经验的总和,是学校为了实现教育目标,以不明确的、内隐的方式,使受教育者获得的思想道德方面经验的教育内容和因素的总和(佘双好,2003)。二是思想政治教育隐性课程是指学生在学校生活中获得的影响自身品德经验成长的各种隐性教育因素。思想政治教育隐性课程不是学科意义上的课程,它没有课程大纲、课程目标、课程计划等要求,它主要是学校物质环境与精神“动力场”构成的具有教育意义的教育资源(丁文胜,2002)。三是思想政治教育隐性课程一般是指存在于课内外、校内外、间接的、潜在的、有目的教育活动中,通过受教育者无意识的,非特定的心理反应发生作用的教育性经验的传递与渗透(冀学锋,2003)。

二、高校开展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是隐性思政教育开展的基础。一般认为,显性课程资源包括哲学、科学、艺术等几种实体性精神文化,隐性课程资源则包括物质文化、实体性精神文化和非实体性精神文化。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中,物质文化主要指学校建设布局以及环境布置情况,实体性精神文化主要指馆藏图书、刊物等,非实体性精神文化主要指规章制度等制度文化和教风学风、价值取向等非制度文化。

通过对上海部分高校的实地观察与访谈,发现高校普遍认识到隐性思政教育的作用,在隐性思政教育资源开发和利用方面取得一定的成绩。在物质文化资源开发利用方面,各类高校都充分认识到校园环境对学生思想的“潜移默化”作用,部分高校在校内陈列名人、伟人雕塑,传递精神信仰,如复旦和同济校园中的像,华政校园中亚里士多德像;部分高校建筑风格各具象征意义,传承高校精神,如上理工的历史建筑群,既传承着历史又表达着大学开放包容的精神。在实体性精神文化资源开发利用方面,各类高校图书馆馆藏丰富,大学城区域各校还实现资源共享,是学生成长的B料。在非实体性精神文化资源开发利用方面,各类高校不仅重制度文化建设,用高校章程来引导师生,更是注重通过新媒体平台来构建积极向上的校园精神文化,各类官方与非官方的公众号竞相展示着当前时代大学精神和文化,如各高校校方与团委的微信平台,复旦教师团队运营的“论文大焖锅”公众号等,以及易班平台上打造的网思易班、易班大学、易班学院等,都充分的利用了新媒体渠道来开展思想教育和专业教育。

虽然高校在思想意识上认识到对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但就开展的隐性思政教育的实效性而言,仍然存在不足之处。(1)学科教育中的思政教育资源没有充分利用。表现为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内容的断裂,不能将学科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或是结合度仍不高。(2)教育者的主导作用发挥不足,部分高校思政教育队伍专业化程度不高,缺乏对隐性课程开发意识。(3)高校隐性思政教育开展的协调性不足,如个别高校校园物质文化建设缺乏个性,未能与大学精神结合;个别高校宣传不足,缺乏对物质文化深层次的挖掘;个别高校制度性文化建设规范性不足,特别是在隐性思政教育制度方面存在缺失。(4)网络资源利用缺乏吸引力。通过学生座谈和数据抓取,发现学生对于高校利用新媒体平台开展教育的接受度较高,但对于其表达的内容和形式的接受情况不稳定。

三、提高隐性思政教育实效性的对策建议

(一)开展“四个课堂”,以大德育观将学科教育与思想教育相融合

四个课堂分别指专业教育课堂、社团实践课堂、社会实践课堂以及学生生活实践课堂,通过这四个课堂与大学生学习生活息息相关的平台,切实将思政教育的目的渗透到日常教育中,遵循大德育的理念,将学科教育与思想教育相融合,利用隐性思政教育的潜隐性特征,将思想教育内容渗透到学生政治、经济、文化生活和实践的方方面面,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

(二)综合考量教育性与艺术性,布局校园物质文化环境

校园物质文化是校园大学精神的承载,优秀的校园物质文化折射出积极进取的大学精神,激发师生的学习活力。针对部分高校存在的物质文化协调统一性不足的问题,建议高校在“十三五”规划元年,重新统筹考量物质文化环境对学生产生的隐性教育影响,将育人观念融入到校园物质文化建设中,使校园物质文化环境与本校精神相融合,并加大宣传其象征意义,充分开发和利用好校园物质文化这一隐性思政教育资源。

(三)以“三风”为核心,打造优良的非实体性精神文化

校风、师风和学风形成的“三风”对于高校师生具有极强的熏陶、感染、激励、约束作用。打造优良校风,可通过校训、办学理念、价值取向以及校史、校友、校庆等来营造 ;教风需在教师人才引进和培养过程中严把师德关,立德树人,发挥师德师表之榜样作用;学风建设需多方合力,以校风、教风促优良学风建设,注重课堂内外的思想阵地。

(四)利用好新媒体,打造“互联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平台

思政教育要利用好新媒体资源,发挥实效性就必须与时俱进,拓展网络阵地,发挥出隐性教育功效。可通过专业人才队伍建设、教育内容筛选、表现形式设计等方式来实现。在专业人才队伍建设中既要通过长效激励机制组建教师队伍,也需要学生主动参与,并建立起严格的准入与退出机制;教育内容筛选方面既要迎合大学生的思想发展需求,又要采用“喂料”的方式主动进行思想政治引导;在表现形式方面,也贴合大学生的特征,多样化进行展示。

参考文献

[1]张翠娥.隐性思想政治教育问题研究 [D].东北师范大学,2009:2.

[2]白显良.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理论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3]朱玉超.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涵义及其实施路径[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5).

[4]佘双好.现代德育课程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5]丁文胜.浅议学校隐性德育课程对学生品德的影响[J].安徽教育,2002(22).

[6]冀学锋.试论高校隐性德育课程设计[J].思想政治教育,2003( 9 ).

[7]王建.新形势下高校隐性教育研究[J].现代职业教育,2015(24).

篇9

关键词:大学生;网络贷款;思政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28-000-02

一、P2P网络贷款与高校网络贷款

(一)P2P网络贷款

P2P,peer-to-peer的缩写,是一种借助互联网进行“个人对个人”、“点对点”交易的新型借贷方式。其中,提供P2P网络借贷的中介被称为“P2P网络借贷平台”。在借贷平台的两端分别是:需要资金的借贷人与有闲置资金的放贷人,“P2P网络贷款平台撮合双方交易,并收取手续费用作为平台收入,具有审查手续简单、贷款速度快、交易费用低并且不需要抵押等诸多优势,在短时间内成为最受欢迎的贷款形势之一”。[1]2005年3月,世界上第一家P2P网络借贷公司-英国佐帕公司(ZOPA)成立,其开发的“协议空间”(Zone of Possible Agreement)成为世界上第一家P2P网络借贷平台;“2007年,我国第一家P2P网络借贷平台“拍拍贷”创立,总部位于上海,是我国首家小额无担保P2P网络贷款平台”,[1]截止目前,“拍拍贷”的注册用户已达百万。

(二)高校网络贷款

随着网络贷款的迅猛发展,一些借贷平台纷纷跑到各大高校“跑马圈地”,把大学生当成其“抢夺食物”的目标,因此,P2S应用而生,它创造性的将在校大学生锁定为潜在客户,不断的利用各种途径向高校拓展业务。其中,一些不良借贷平台更是打着虚假口号,如“零利息”、“低利率”、“3分钟到账”等诱导大学生过度消费,严重的情况可能陷入高利贷陷阱;不良平台的蜂拥而入,造成高校乱象百出,学生被骗现象频频发生,甚至发生一些极端案例,如“2016年3月河南牧业经济学院小郑负债百万跳楼事件”,引起政府、社会、高校等高度关注。目前校园贷款途径种类繁多,主要分为以下三类:“单纯的P2P贷款平台,如名校贷、我来贷等;学生分期购物网站,如趣分期等;京东、淘宝等电商平台提供的信贷业务。”[2]

二、高校网络贷款产生的原因与危害

(一)校园网络贷款产生的原因

1.大学生消费的特殊性:享乐、攀比、跟风。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再加上西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的影响,使大学生的消费观渐渐发生偏差,呈现出享乐、攀比与跟风的消费心理。大学生追求时尚,喜欢精致高档的商品:男生大多喜欢购买高档电子产品,女生则喜欢购买高档的衣服与化妆用品;然而,他们主要生活来源依靠父母,校园网贷为其提供了一个便利可行的途径。

2.网络借贷平台门槛低、校园猖獗。网络借贷平台为了抢占市场,扩大业务,贷款程序过于简单,其中一些平台甚至只需要提供身份证与学生证即可办理贷款业务,也不筛选学生是否有偿还能力,从而纵容了学生的非理性消费;一些不良平台打出“零利息”、“低利率”、“3分钟到账”等广告诱导大学生过度消费;另外,各大平台会支出可观的佣金向高校招收校园,校园通过朋友圈与一些社交网站进行宣传推广,容易取得在校学生的信任;其中,不乏一些高校的校园失去理智,为了自己的收入而去欺骗同学进行分期贷款的业务办理,导致校贷在大学生之间流行起来。

3.大学生法律意识淡薄,难以预见校贷风险。大学生,作为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责任人,需要不断加强自己的法律意识,明白自己行为所带来的严重后果及需要承担的责任。网络平台贷款容易,但其中隐含的风险太多,包括“个人与家庭信息的泄露”、“合同陷阱”以及平台贷款过程中所产生各种手续费、利率、滞留金等,正是由于大学生对这些“细节陷阱”的不注意往往导致他们债台高筑,无力偿还,越陷越深,最终,在债主的威逼胁迫下选择极端的方式结束自己的生命,这一不负责任的举动给生者造成巨大的伤痛。

4.政府没有出台具体系统的监管政策。网络平台,作为互联网金融业的一部分,给高校大学的生活、学业带来越来越大的冲击与不良影响。然而,在我国的工商登记中没有网贷业务,没有监管部门,就算截止到目前,政府仍没有出台系统、具体的监管政策对网络平台进行审核管理,降低因为网络平台自身原因所带来的风险,“对校园网贷平台并没有具体的约束政策,政府应出台相应的政策对利率、手续费等进行具体规定,防止网络贷款平台收取暴利,也防止因费用过高给大学生带来压力。”[3]

(二)校园网络贷款危害

1.导致消费观与人生观的偏差。人与人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存在一定的攀比、跟风的消费观念是正常的,然而,一些网络平台利用学生该种消费心理的特殊性,频频鼓动他们超前消费,撩拨他们的消费冲动,往往会使他们忽视自己实际的经济状况,陷入过度消费的漩涡,造成他们消费观与人生观的偏差。

2.导致人身与财产安全存在隐患。一方面,大学生网贷申请需要提交过多的个人资料,包括:姓名、身份证号码、手机号、家庭住址、学号、银行卡号……事实上,这些真实的信息随时存在泄露的可能,给大学生人身与财产带来带来隐患;一方面,更令一些大学生害怕的是一些网络平台的催款方式,他们不按照正常的法律程序提起法律诉讼,而是采用威胁、骚扰、跟踪等极端的方式进行催款,给大学生人身与心理带来巨大的恐惧;另一方面,由于网络平台自身存在审核漏洞,其中一些学生冒用他人信息进行借贷,造成他人的困扰,更有一些学生利用漏洞重复借款,无力偿还,造成平台的坏死帐,严重的会影响借贷公司的经营。

3.导致大学生心理压力过大,引发极端事件。大学生网贷消费一边满足自己的享受、攀比的心理,一边又备受还款的煎熬,更加担心还不了款所带来的严重后果。在这种煎熬的过程中辗转反复,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生活与学习质量。然而,无论在借贷公司还是分期平台都没有在用户申请分期时主动明确的告知逾期还款将如何赔偿,这就容易导致一些同学不清楚拖延还款要负担多少,造成学生借贷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的原因之一,也是一些学生无力偿还“巨额贷款”选择极端解决方式的主要原因。

4.导致大学生信用缺失,影响其学业与未来的发展。在我国社会的转型过程中,经济生活中一些坑蒙拐骗的现象渗透到社会各个领域,包括大学校园,“……从国家信用到金融机构信用,从企业信用到个人信用,几乎都沦落到被质疑的境地。大学不是世外桃源,社会的信用危机必然会影响大学校园和大学生。”[4](安师大)正是由于当代大学生信用意识淡薄,才会轻易的向网络平台“伸手”;没有按合同的规定的期限还款,产生大额度滞留金导致债台高筑,无力偿还的结果;严重的在全国个人征信咨询系统中被记录逾期贷款,影响以后的银行贷款与未来的发展等。

三、思政教育的反思与防范对策

(一)做好大学生入学之初消费观的正面引导

新生入学教育,对于高校管理工作者来说,是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做好新生入学教育工作,能为接下来几年的思政教育与日常管理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石。新生入学之初,辅导员应该有针对性的加强对大学生消费观的正面引导,培养他们良好的消费观与消费习惯,制定自己的消费计划与消费清单。

(二)加强大学生法律思维的培养

中国教育一直崇尚书本知识的学习,大学生法律意识淡薄,没有法律思维的习惯,比较强调自我,缺少明辨是非的能力。因此,作为高校辅导员,不但要在日常生活中注意培养他们的法律思维,而且需要经常的邀请相关专家做专题讲座与报告,针对热点分析当前社会存在的法律陷阱,防范大学生出现不良贷款等事件造成恶果,保证大学生的合法权益。

(三)做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疏导工作

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辅导员需要加大心理健康的宣传,经常召开心理主题班会;邀请专业的心理老师进行针对的心理讲座与心理辅导;对于一些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建立个人档案,及时跟踪观察;特别是对于发生突发、重大事件,如陷入网贷陷阱,要及时进行心理疏导,防止极端案例的发生。

(四)加强校园学习与文化氛围建设

校园,应该是一个充满学术与文化氛围的殿堂,而不是大学生炫耀、攀比、享受的名利场,因此,高校应该不断的加强校园学习与文化氛围的建设,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学术与文化活动场所与机会,鼓励学生积极的参加校内外的学术讲座、参加社团与志愿者活动等,营造一个充满学术、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文化高度,而不是整天无所事事、有时间想着与他人攀比跟风。

(五)引导学生树立牢固的诚信观、责任感

古语云“人无信不立,业无信不兴,国无信则衰”。信用,一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然而,在我国社会的转型过程中,经济生活中一些坑蒙拐骗的现象渗透到社会各个领域,包括大学校园。总之,作为高校的管理人员,我们不反对学生对法律允许范围内的金融工具创新与实践保持一种开放与包容的心态,但是,应该注重对自身正当利益的维护,增强风险意识与责任意识,合理规划自己的消费,避免消费观与人生观的偏差。

参考文献:

[1]禹海慧.我国P2P网络贷款平台的弊端及管理[J].中国流通经济,2014(2):121-122.

[2]张跣.大学生网贷多维反思笔谈[J].中国青年社会科学,2016(5):86.

[3]桂媛媛,陈彦华.大学生网络贷款调研分析[J].现代商贸工业,2016(22):79.

[4]汪敏.大学生的信用危机和诚信教育[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2003(3):305.

篇10

一、质的研究方法介绍

质的研究方法是以研究者本人为研究工具、在自然情境下采用多种资料收集方法对社会现象进行整体性探究、使用归纳法分析资料和形成理论、通过与研究对象互动对其行为和意义建构获得解释性理解的一种活动。

质的研究方法近年来广泛用于教育方面的研究,因为与教师的亲近度很大,便于教师在工作生活中有效展开调查。在研究中更加注重学生的感受及未来发展,重视教师的成长。同时,因为教育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而质的研究方法就是在一定的情境中,经过研究者与被研究者的长期接触,面对面交谈以及互动,感受被研究者的情绪变化,深度的体验对方的生活学习工作之后,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展开调查。有利于学校对学生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培养,便于教师在工作创新教育方式方法,自己进行研究。

二、研究步骤

(一)质的研究的准备阶段

第一、质的研究的设计。研究是一个循环反复、不断演化发展的过程,在研究的进程中根据情况对事先设定的方案进行修改,但是还是需要一个设计,至少确定一个初步的方向。

第二、研究者的个人因素分析:在质的研究中,把人当成是有意识的研究对象,把社会事实作为研究者选择或构建的结果。我们重视研究者本人和研究对象之间的互动以及相互理解的关系。在研究的背景知识中,研究者的经验性知识有极大影响。研究者的经验性知识是研究本人与研究问题有关的个人经历以及自己对该问题的了解和看法。质的研究强调对研究者个人的背景进行反思。

作为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走在思政工作前沿,对自己在思政教育方面的工作经历与经验性知识有一定了解。也尽量在研究中对可能产生影响研究效果的想法和情绪及时清理,做好调整。当然,除了需要掌握的研究技能以外,更加需要有耐心和智慧,在研究过程中,要善于获得对方的信任,要有一颗好奇的心。同时,提前翻阅相关资料,丰富自己见解与认识,在访谈或者采访中,注意言语方式,将自己的研究者角色看成一名学习者,研究者,尊重研究对象,注重研究者的个人倾向对研究的影响。

第三、研究关系的讨论,研究者与被研究者之间的关系对研究的影响,在此研究中,研究者即是“局内人”又是“局外人”。在研究中,研究者与被研究者要在不同的时刻拥有不通的角色或多重角色。

作为局内人,对思政教育工作者这一职业有较为清晰的认识,被研究者不必进行详细的描述和解释,就能够心领神会。也比较容易考虑到被研究者看事情的视角,注意在尊重对方意见的基础上对研究结果进行解释。在情感上,容易产生共鸣,而且对研究对象的看法更深刻,更加入微。当然,要尽量避免其带来的劣势,善于发现隐藏的观点,不能想当然。因为失去所需要的距离感,研究者可能对自己文化中的一些理解当成是习以为常,而没有对研究对象的感受产生兴趣,失去探究的意义。要尽量避免想当然的处理方式,凡事多从其他角度考虑,变劣势为优势。

作为局外人,对高校大学生非常了解,但是毕竟是属于不同的文化群体,有不同的价值观念和行为习惯,这样,容易对一些局内人视为理所当然的事情产生好奇,从而产生深入探究的强烈兴趣。同时,作为“局外人”的研究中,如果将自己对某一问题的理解与研究对象交流,解释自己的想法,与他们的看法相对照,会产生多元化的理解,这样可加深对研究的理解。以局外人的身份对大学生进行研究,相互交换自己对于研究现象的理解,增加认识深度,都会产生非常大的效果,在一定程度上使得老师与学生产生共鸣。在为研究做结论时也比较容易坚持一种相对中立的立场。

当然,其劣势也不可小觑。因为局外人总是与研究对象保持一定的距离,使得很难体会对方内心复杂的感受,也就很难完全融入研究对象中间去,在理解上会造成一些障碍,在研究中也要尽量减少这样的劣势,把握好这个距离的度,使其发挥最大的优势。在一定程度上,最好将研究者变成局内人,这样研究者可能真正理解研究对象的行为语言以及他们的感受与情绪,当然不是全程都当局内人,在某些状态下,需要与研究对象打成一片,以获取更多的信息,而需要抽身出来的时候要果断,因为研究者需要一定的分析空间和心理距离,这样才能变成真正意义上的研究。

第四、选择研究方法,质的研究方法丰富多样,而研究方法本身只是一个手段,要为目的服务。具体的方法可能视情况而定,但研究者对方法的选择必须有自己的想法,任何的研究方法都必须以回答研究的问题为主要前提。在进行研究的选择中,我们可以寻找研究问题与方法之间的相互匹配关系。在研究中,我们的研究问题主要通过研究者与被研究者之间的互动获得研究结果,选择象征互动的方法,但只是初步的,在具体进行研究当中,结合实际,为修改留有余地。

第五、进入现场。进入现场的方式也有多种,由于身份的变换,隐蔽式进入与逐步暴露式进入都可以成为主要的进入现场方式。在作为局外人的身份进行研究时,担心研究对象有压力,不能更直白的说明自己的看法感受,就可暂时采取隐蔽式。当然,其弊端是不能讨论一些敏感的话题。

逐步暴露式的进场方式,在作为局外人身份进行研究时,可采用逐步暴露。首先,先与研究对象随便交流,让对方逐步对你的了解加深,不断增强信任感,然后再逐步说明自己的研究问题,那么复杂的困难的研究也会变得不复杂,便于访谈的进行。

(二)质的研究的资料收集

质的研究中收集资料的方法非常丰富,如访谈、问卷调查、观察、口述记录、实物分析等等。目前,多采用的主要是访谈访谈是一种质的研究中常见的方法,它注重了解当事人的想法和意义建构,在访谈中,双方设定了一个社会情境,进行对话,不是一个简单的一方向另一方了解情况的过程,更是一个双方相互作用的过程。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在进入研究现场后,采取访谈的方式与被研究者进行语言上的沟通,能更好的表达自己的想法,达到一定的相互理解,同时,对研究现象有了整体性的认识,同时,可以帮助研究者与被研究者建立人际关系,使其相互熟悉、相互信任。

访谈的类型,主要选择开放式的访谈。同时,确定访谈对象与人数,拟定访谈提纲,做到真实、形象、具体及多样。同时在访谈中追问并注意观察,包括访谈对象的言语表达方式及情况感受。并对访谈经过进行记录,掌握一手研究资料。对于逐步暴露式的进入方式,地点可以选择在思政教育工作者的办公室或者上课教室,这样便于直切话题,可以更深快的触到研究问题深处。访谈更具有灵活性和即时性,研究者和被研究者都可以在访谈中表达自己对研究问题的看法,能对某一事物进行意义解释,更便于该研究的进行。

(三)质的研究的资料整理和分析

在访谈和问卷调查结束后研究者需要对资料进行整理和分析。整理和分析是同时进行的。是对原始掌握的资料进行系统的有条理的整理分析,使之形成集中浓缩的形式反映出来。对访谈的资料和问卷调查的资料处理要及时,不失真,在初步整理中,一定要严格,将资料的内容一字不漏的记录下来。在质的研究中,所有的事情都是资料。在初步整理后,就要对资料进行分析。在资料整理和分析中,我们注重的是按照一定的标准对原始资料进行浓缩,并通过不同的分析手段,将资料整理为一个有一定结构、条理和内在联系的意义系统。其步骤有,阅读原始资料,然后进行登记。并将资料统一归档,便于日后材料的查阅和进一步分析。在分析中,要注意资料的语言情境、文化情境,与资料收集方式息息相关。在分析中,研究者可以写备忘录,做统计表得数据,还可以做图表等手段记录资料分析的情况。

(四)确定研究结果的成文方式

在质的研究中,被研究者是通过语言叙事的方式来理解自己和他人的生活的,而研究者也是通过语言叙事的方式写被研究这的。最终以论文的形式阐述研究结果。成文中,在论证自己的研究结论时,需要从原始资料中提取合适的素材。不能脱离实际。要结合自己工作实际情况,丰富研究结果。

(五)质的研究的检测手段

讨论效度问题,就是检验这个研究是否真实。质的研究关注的是社会事实的建构过程和人民在特定社会文化情境中的经验和解释。

讨论推论问题,质的研究中,研究者希望研究结果对其他的人和组织具有借鉴作用,因此需要考虑到推理问题。

讨论伦理道德问题,这个问题的讨论在研究的各个方面和全过程中都存在。伦理道德问题主要包括自愿原则、保密原则、公平合理原则等,在研究中充分考虑到这些原则,并通过自己的方式解决可能遇到的问题,这样研究才能更加具有长远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