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活动体系范文

时间:2023-06-21 09:43:0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德育活动体系,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德育活动体系

篇1

关键词:构建;法纪教育;评价体系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4-0255-03

中小学生德育基地是中小学生校外德育实践场所,是学校德育的补充和延伸。德育基地是一个新建立的教育机构,负责对不同年级学生开展德育实践活动,在活动中学生的教育效果如何呢?现在也没有一个完善、合理的评价体系,各地的德育基地也各自为政,这样会导致德育实践效果出现盲目性、也缺乏针对性,教育效果就会缺失实效性。根据本人在中小学德育基地对法纪教育活动效果评价体系进行探究,能解决德育基地针对不同年龄段法纪教育活动效果评价难的问题,提高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有现实意义。

一、德育基地法纪教育活动效果评价体系构建的原则

1.科学性原则。构建德育基地法纪教育活动效果评价体系的基础就要有科学性,要客观的规律办事,绝不能主观臆断;指导需要有科学理论为依据,避免主观性和盲目性。在构建评价体系时,必须考虑“两规律,一防止”——评价要符合德育规律、符合青少年成长规律;防止片面性和粗略性,要在严谨的科学实验基础和精密调查基础上进行评价体系的构建。要建立起层次分明、要求明确,要把全局和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应采用科学的方法收集评价信息,科学化建立指标、权系数。

2.教育性原则。德育基地法纪教育活动效果评价是一种价值观判断过程,是给受教育的中小学生在活动中的一种客观的评价,其具有教育意义,这种教育意义往往不同于传统上的教育活动的意义,其教育效果,取决于德育教师评价的意图,其目的是为了更好地选择评价的内容和评价方式来改善法纪教育效果,效果评价要体现德育目标。一般法纪教育活动效果评价体系构建时要做到“三个适应”——要与我国现代社会的法制环境相适应;要与中华传统道德相适应;要与社会主义法律法规相适应,要弘扬法律正能量,体现法律的正义。只有尊重和坚持以教育性为原则,从教育角度出发,才能科学合理地建立法纪教育活动效果评价体系,从而落实有实效德育措施,增强整个德育基地法纪教育活动的实际效果。

3.方向性原则。在构建法纪教育活动评价体系中要把握好方向,要做到“三个一致,一个协调”——要与党的教育方针相一致、要与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目标相一致、要与社会主义的法律法规相一致,要与社会法治环境相协调。同时,法纪教育效果评价体系应该具有方向性、导向作用,通过各级指标的导向性,指明法纪教育活动评价体系中的德育指标,使德育方向性更加明显、清晰,从而提高德育教育实效。

4.定性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原则。为了避免在评价过程中出现局限性与片面性,在构建法纪教育效果评价体系时要做到定性与定量评价相结合,这样会更客观、更科学、更严谨对法纪教育活动效果评价,既可以对对象进行定性描述与分析,又能对评价的结论可靠、精确、客观分析研究。尽可能有定性指标,又有量的规定,在量化的基础上进行定性分析,做到评价科学合理,切合实际,提高德育效果。

5.基础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的原则。构建评价体系中,要把基础评价与结果评价有机结合起来,是为了提高德育效果,优化德育实施方案,是德育实施的一种手段、一种教育方法,这都是考验德育工作者的教育教学能力和科学研究水平,只有德育教师在从分了解学生的特性后,通过基础评价与结果评价,更客观反应出法纪教育效果,更好地让学生身心自由发展。当评价的结果出现了相对性与可变性难以表达问题时,可采用较为模糊的表述,例如“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等言语来表达。

二、对德育基地不同年级法纪教育活动效果评价体系指标的构建

这是整个评价体系的中心环节和基础,必须运用恰当理论与方法,科学、客观、合理、有针对性地进行评价,德育基地不同年级法纪教育活动效果评价体系评价包含二层次:第一是德育基地初中一年级法纪教育活动效果评价指标;第二是德育基地高中一年级法纪教育活动效果评价指标。这是德育活动工作的前提和起点,是对已经实施的德育活动过程的成败和经验教训做出评价,也是对德育活动效果的检验。也是解决德育基地针对不同年龄段法纪教育活动效果评价难的问题,提高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详细法纪教育活动效果评价体系构建指标见下表1和表2。

表1 德育基地初中一年级法纪教育活动效果评价指标

表2 德育基地高中一年级法纪教育活动效果评价指标

我们构建德育基地不同年级法纪教育活动效果多维评价体系的尝试,解决德育基地针对不同年龄段法纪教育活动效果评价难的问题,提高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形成教育合力,让学生更了解法律法纪,做到知法懂法的好学生,减少甚至杜绝未成年犯罪的发生。同时也让教师的工作更富有挑战性,主动接受多维评价,虚心改进,积极反思,不断创新,将评价的结果转化为终身学习的动力。

参考文献:

[1]杨洋.关于中学德育评价体系及其完善的研究[D].山西师范大学,2009.

篇2

未来世界的竞争是教育的竞争、人才的竞争。推动教育事业发展的主体——教师,肩负着光荣而神圣的历史使命。要培养造就二十一世纪高质量、高规格的人才,就必须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而教师队伍建设的核心是教师的师德,教师的师德决定了教师的素质,教师的素质又决定了教育的质量。因此,加强师德建设工作是时代的需要,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队伍建设的总枢纽,也是搞好教育战线行风建设,决定教师队伍建设成败与否的关键。

当前,由于受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有悖师德的现象屡禁不止,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民教师良好的整体形象。例如:教师急于求成,往往口不择言,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因做错题而罚抄卷子,迟到就罚打扫除等变相体罚学生的现象时有发生;教师不公平地看待学生,把学生清晰地分为三六九等,做不到一视同仁。对优生“笑脸相迎”,对后进生“横眉立目”,给学生造成极大的心理伤害;追逐短期效益,盲目地乱办班,乱收费的现象也屡见不鲜。

导致师德失范现象的因素很多,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教师教育理念陈旧,其理念还停留在应试教育的框框里,只注重学生的智育发展,忽视了学生人格培养,没有注意心灵的沟通。

二是教师缺乏良好的心理品质,而教育学生需要良好的心理品质,心理品质的缺乏轻者对学生恶语中伤,重者对学生体罚。

篇3

关键词:小学德育;主题活动系列化;现状分析;步骤

小学生德育教学要循序渐进,即要对德育教材的开展目的做到有计划、有层次地推进。这既是对小学生心理需求与思维水平的认知表现,使每个年龄段的学生都能实现道德素质的提高;同时也是德育教学的教学需求,保障学生能够在参加德育教学的过程中,能够更好地接受教学内容,提高自我认知,做到对教学资源的整合、优化。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选择多样化的教学活动,发挥资源内容的层次性与逻辑性,借助德育主题活动来推动整个德育实践的发展与进步。

一、关于小学德育教学主题活动的现状分析

小学德育教育的开展是通过主题活动的形式进行设定与发展的,因此需要加强对社会实际的重视与分析,从而更好地明确教学目标。但是,受到各种教学因素的干扰,小学德育教学的主题活动出现了一些问题。

1.活动流于形式

按照小学德育教学活动的开展主题内容与取得的教学成效来看,德育主题应提高针对性。比如,选择游戏的形式进行主题教学,进而选择更为合适的教学形式。但是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往往会出现拘于形式的情况,首先,学生的关注点只集中于教学活动,而忽略了对教学核心的重视,导致德育活动的开展未能达到预期。其次,一些教师在对德育主题进行设计的时候,出现考虑不充分的问题,忽略了学生的实际情况,导致教学活动的设计出现不合理现象。

2.主题活动缺乏针对性

德育教学的开展围绕主题进行,当主题内容未能实现针对性,也就导致教学实际成效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主要表现为活动与要求达到的主题标准之间存在差距,活动在实践开展中未能取得应有的价值,德育教学也就成了“空谈”。

3.未能做到对学生的有效引导

新课标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这不仅仅是对学习效率的要求,更是对学习方式改进的要求。在实践过程中要重点考虑德育的主体――学生。不过,在教学实践中,德育教育也受其他因素的干扰。教师没有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会导致学生对德育知识掌握不全面。

二、小学德育主题活动系列化的步骤

1.调研阶段

小学德育主题活动的开展,首先需要明确主题,即结合对发展实际的调查研究制订出最为科学合理的主题内容与开展形式。同时,润色整个教学方案,让预期的教学成效具体化,帮助学生提高自我认知,实现对教学内容的优化设计。

2.设计阶段

小学德育教学的主要内容需要在设计阶段结合学校的办学实际来进行创新运用,以确保教学资源能够在教学活动中发挥更大的影响力。系列化设计要在联系学生的现实、积极利用好外部资源、发挥优秀的传统资源的前提下,挖掘好学校的内部资源、校本资源促进德育特有功能的教育作用的目标达成,使德育主题活动的开展更有针对性和教育价值。德育的主题设计应该包含预期成果和具体的教学形式、内容,以及设计备用的练习形式、评价与反馈等方面。

(1)对预期结果的总结

在这个阶段,学校需要将目标具体化、人性化处理,以此明确学生的阶段需求,激励学生参与到家校合作教学活动中来。首先,学校应让各个年级的学生都能够加强对德育活动的认知水平,按照教学大纲引导德育的教育对象――学生根据德育的核心主题,确定重点培养目标。其次,学生要在家长的管理、教育中,积极发展主题德育教育,根据主题德育的要求,发展德育水平。

(2)对德育主题的具体化设计

德育活动需要做到系统化、具体化。首先,在横向上,在同一个年级需要做到不同主题的多元维度来综合选择活动内容,丰富学生的人生观;其次,在纵向上,在不同年级培养中,构成主题活动内容逐层递进的关系。

(3)提高活动内容的生活化特征

第一步,从书本内容走向生活实际,让学生能够从具体的生活场景中提高对德育内容的认知水平,让更多学生认可和理解德育教学,在潜移默化中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品格素养。第二步,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参与,发挥道德学习的主人翁地位。

(4)对练习方式的备用选择及对信息反馈系统的建立

练习活动的设计应从学生的实际需求出发,做到强化价值以及对品德教学的积极引导,结合家长评、教师评和同学评,使儿童感受完成道德学习过程的满足感。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 体育活动 情绪 疏导作用

一、前言

现代医学研究结果表明,情绪的变化能直接影响人体内的生理活动,不良的情绪状态,会给人的身体健康带来不良的后果。不良情绪如果持续时间过长或长期受到压抑而得不到疏泄,就会使人的整个心理状态失去平衡,体内生理生化过程就难以恢复正常,久之必然引起疾病。相反,积极的情绪状态则有益于健康,如高兴、愉快、欢乐等都是积极的良好情绪,它能提高人的大脑和整个神经系统的活力,保持肌体内分泌的平衡,使体内各器官系统的活动协调一致,有助于充分发挥整个机体的潜在能力。

体育运动不仅影响生理活动,也影响到性格特征,尤其对情绪的稳定有很大作用。参加体育活动可以使人精神高度集中,是控制精神紧张和心理失调的有效途径,有助于消除过度紧张和疏导被压抑的精力。此外,体育运动有着明确的规则,因此,对社会生活中受到不平等待遇的人以及向往公平竞争的人们来说,运动无疑是一个很好的发泄场所和实现自己理想的场所。一些心理学家通过大量研究肯定了体育运动对情绪的排泄作用。这些学者们认为,体育运动不仅仅是休闲或锻炼身体,它还具有心理医疗的价值,它就像一种净化剂,通过社会认可的渠道,使参加者被压抑的情感和精力得到宣泄和升华,从而使受伤的心灵得以痊愈。

二、参加体育活动能增加愉快体验

体育活动能够给个体带来愉快、信心、自豪的情绪体验,经常能够改善神经系统的功能,提高自我功效,并且通过这些活动可以增加社会交往的机会。

三、参加体育活动能抑制消极情绪

经常参加体育运动能促进循环系统、呼吸系统活动的加快,神经系统对这些系统的调节加强,并处于高度兴奋状态,它就能强烈抑制某些不良的消极的情绪的发展,从而摆脱不良的情绪。在消除意志消沉和不良情绪方面,美国精神病学家格雷斯特博士做过这样的试验:他将精神极度低落的病人分成两组,一组练习跑步,另一组接受传统的治疗方法。十周后跑步的一组取得了和传统疗法一样的效果。人们还发现有紧张烦躁情绪的人,只要散步十分钟,就会消除紧张和压抑的情绪。我们经常听到一些人烦闷时就到外面散散心,可见即使是散步这种轻微的体育活动对保持心理健康也是很有裨益的。

四、体育活动能磨练意志,调节情绪

情绪的波动同人们的意志品质有密切的联系。经常参加体育活动,对人的意志品质有着积极的影响,它可使人的意志品质向好的一方转化。从事体育活动时,为了要达到某种目标,如要把球投入篮内,把球踢入网中,把某一动作做到符合标准,都需要多次的刻苦练习,特别是从事一些带惊险性动作或激烈的对抗赛时,就很自然地培养人们勇敢、顽强、机敏、果断、不畏艰险和勇往直前等好的意志品质。人在长距离的赛跑中,当跑过一段距离后会出现极点,这时运动员一松劲就会前功尽弃,而只有坚持不懈,顽强拼搏,才能取得胜利。在体育运动中,身体运动以及外界情况变化施加给机体感受器官的刺激,在大脑中引起主观意识感,在一定时间内,某一机体感受器反复多次地感受某种身体运动和外界刺激,就会在意志品质上形成一种相对稳定的心理特征,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受到一定刺激时又会得到再现,这种心理活动是受不同情景刺激的内在联系的表现,是人们把运动刺激所引起的心理特征迁移到社会刺激中的表现。

五、体育活动能改善神经系统功能,使其反应灵活迅速、准确协调

人们经过长期的运动可以使身体各个关节变的灵活、敏捷,同时也培养了自身的协调能力,使神经系统功能得到改善。

六、体育活动可消除脑细胞的疲劳,提高工作和学习效率

运动使疲劳得到缓解,头脑变的清醒,从而使工作和学习的效率得到提高。

七、小结与建议

1.体育运动对改善人的情绪、保持积极的心境状态有积极意义,大量研究结果表明参加一定强度的体育运动可以降低中度抑郁和焦虑。

2.鼓励人们参加中等强度的体育运动,每个星期至少有3次体育锻炼的时间,至少要保持10个星期,每次锻炼时间不少于20分钟。

3.跑步是最好的体育锻炼方式,要使人们学会注意体育锻炼所带来的短期效果,如紧张的释放,同时要让个体了解长期体育锻炼的效益。

参考文献:

[1]李庆善.青年情绪调节论[M].农村读物出版社出版,1987.

[2]王极盛,李春菜.心理与健康[M].科学普及出版社,1984.

[3][日]松田岩男,海吕期彦.体育心理学[M].

[4][美]欧文•斯通著.朱安,译.心灵的激情――西格蒙德•弗洛伊德传记小说[Z].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6.

[5][美]埃利西•弗洛姆著.尚新建译.弗洛伊德的使命[Z].三联出版社,1986.

[6]张殿国情绪的控制和调节[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

[7]曹湘君.体育理论简编[M].北京:科学教育出版社,1986.216.

[8]刘慎年,许尚侠.体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18-134.

[9]金钦昌,谭植棠,胡均升.体育理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10]王道俊,王汉澜.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篇5

体育活动 幼儿心理

【中图分类号】G6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3-8005(2013)02-0248-02

1体育活动在幼儿教育中的地位

幼儿园教育工作的原则是:对幼儿实施体、智、德、美全方面的教育,促进其身心和谐发展,体、智、德、美全方面的教育应相互渗透,有机结合。其中第一个字就是“体”,体育活动是幼儿园教育活动的最重要内容之一。《幼儿园工作规程》中明确规定,积极开展适合幼儿的体育活动,适合幼儿户外活动每天不少于2小时,户外活动每天不少于1小时。体育活动既促进了幼儿体格的健康发展,又增长了其见识,是早已被时间证实了的。良好的身体为幼儿心理的正常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应该说,参加体育活动既有利于幼儿身体的发展,又有利于幼儿心理能力的健康发展。

2体育活动有利于启发幼儿的“求知欲”

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体育活动,能激发起幼儿的兴趣,进而启发幼儿的“认识兴趣”,幼儿便会积极地投入,努力去追求。

3体育活动有利于幼儿心理向好的方面发展

幼儿期是一个心理发展的重要时期,各种心理现象在这一阶段都有明显的发展。幼儿的聪明智慧、品德行为、个性特征等方面的心理发展要在活动中展现,在活动中得到发展。心理智能是认识活动,表现在幼儿的心理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等方面。一个成套的体育动作技能形成是动作一致性、准确性、协调性、稳定性及灵活性不断增强的过程,同时也是幼儿聪明智慧的提高过程和品德、习惯的形成过程。体育活动中动作技能要求有坐、立、行等正确姿势,本身就是一种行为教育,一些多人配合的体育活动,是一种互相配合意识的培养、集体主义感情的培养。体育比赛活动的那种竞争意识是培养幼儿敢于面对困难和勇敢、顽强意志品德的有效途径。

体育活动对幼儿个性的发展起积极作用。通过在幼儿园工作观察和调查发现:喜爱参加体育活动的幼儿集体荣誉感、自我表现力、自信心和独立性明显优于不善于参加体育活动的幼儿。

4体育活动有利于幼儿注意力的提高

注意是一种心理状态,它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定和集中。注意对人们获得知识、掌握技能、思考问题、完成各种智力活动和实际操作活动起着重要的保证作用。注意范围的大小、注意的稳定性、注意的分配都属于注意能力。有研究表明:注意能力稳定性好的人往往是智力高的人。体育活动中的许多动作的练习过程,既要兼顾动作的幅度、速度、路线,同时要根据动作的快、慢节奏进行。掌握一个动作,特别是熟练地完成一套动作,对幼儿注意能力要求很高,幼儿通过活动及练习,注意能力将会得到很大的提高。

5体育活动有利于提高幼儿各种分析器官的分析综合能力,促进感知觉的发展

感知觉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反映,它反映的是事物的外部特征和事物之间的外部联系。幼儿在体育活动中,要掌握具有一定难度的技能,需调动身体感觉、视觉等协同活动,有些动作还要有上与下、左与右、前与后、远与近、里与外、高与低等复杂的知觉要求幼儿辨别。

6体育活动能促进幼儿记忆能力的发展

幼儿记忆的发展特点是:儿童最早出现的是运动记忆,运动记忆是指对自己动作或身体运动的记忆。幼儿学会的各种动作,掌握各种生活、学习、劳动及运动技能需要运动记忆,幼儿对那些直观形象、具体、鲜明、具有各种感觉参加的活动,很容易记住。体育活动具有这种特点,如火龙球、独木桥、跳绳、滑板、攀崖等体育活动被很容易被幼儿记住。这些活动的参加,有助于丰富幼儿的知识经验,同时又能较快地促进幼儿记忆力的发展。一套完整的体育活动,幼儿从不会到亲身完成,就是记忆发展提高的过程。

7体育活动有助于幼儿思维的发展

思维是对事物本质特征及内在规律间接、概括的反映,思维是人重要的心理过程,是智力的核心。在体育活动中常会出现错误动作。正确的动作完成是在不断纠正错误动作,体会正确动作要领的过程中建立起来的,教师利用正确的示范和错误动作进行对比,向幼儿发问技术要领的所在,这是一种培养幼儿观察力和思维积极性很好的方法。幼儿改正错误动作的过程,也是思维活动的过程。常能有意识地促进幼儿的思维处于积极活动状态的过程,是非常有助于幼儿思维发展的。

另外,体育活动离不开与数字打交道,每节活动要做几次及每节活动的顺序等都要记住,排队要知道自己排在第几,前后是谁。这些对幼儿理解相邻的数就很有利,数学概念是幼儿思维发展的基本形式。

8体育活动有利于幼儿意志品质的培养

篇6

    关键词:体育活动;体育教学;心理健康

    一、引言

    现代社会的发展和竞争性的增强,使得家长和社会对青少年的期望水平愈来愈高。中小学生除了日渐加重的学业和考试负担之外,来自社会、父母、友人以及生活环境等方面的精神压力也愈来愈大。长期的心理压力困扰会导致各种心理障碍和行为异常现象的产生,如:厌学、弃学、离家出走、焦虑、抑郁、早恋、自卑,甚至犯罪、自杀等。过重的心理压力不仅影响他们的身体发育,还会严重影响他们心理的健康发展。

    近年来,关于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时有报道[2] 。据中国辽宁省教育研究院的专家在1994~1995年所做的调查表明,在北京、上海的独生子女中,心理变态率竟高达50%以上,有35%的中小学生和20.3%的大学生存在有心理异常现象。香港也有调查指出,58%以上的青年学生试图自己来对付日益加重的心理压力,然而,3.8%的人在过度压力的情况下想自杀。《新民晚报》1995年12月4日刊载张弘的文章“人才济济处,心病何趋多?”调查表明,大学生中30%的人都有“心病”。这些现象正在引起社会各界的强烈反响和高度重视。

    在国内外有关青少年心理健康的调查研究文献中,对于心理压力的诱因还缺乏较全面的分析,同时,关于如何指导和克服青少年的心理障碍,怎样促进他们心理的健康发展,已经成为当前社会的热点问题之一。为了探讨解决当前青少年心理压力的有效途径并努力促进他们身心的全面健康发展,很多人在不断研究体育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二、心理健康的标准

    现代社会所需的人材,不单要求有健壮的体魄,而且要求要有健康的心理素质。我们的社会,各种竞争日趋激烈,「优胜劣败的机制被广泛运用,讯息流动大大加快,整个社会的进行节奏急剧加快,与此同时,各种消极、腐朽的社会现象也在充分暴露。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如果不是身心全面发展的人,在当今社会上就难有所作为。

    心理健康包括下列五个方面[1]:

    (1)智力正常。所谓智力,就是人认识客观事物并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正常智力水平是人们从事各种活动最基本的心理条件。观察能力、记忆力、思维能力、想象力和分析判断能力、操作能力是智力的主要组成因素。从智力测量角度来衡量,智商在60至90以下的都是智力低常,即心理不健康。

    (2)情绪健康。情绪稳定是情绪健康的重要标志。情绪稳定表明一个人的中枢神经处于相对平衡状态,意味着机体功能的协调。喜怒无常是情绪不健康的表现。心情愉快是情绪健康的另一个重要标志,还是导致癌症和其它疾病的重要原因之一。

    (3)意志健康。行动的自觉性和果断性是意志健康的重要标志。自觉性是指一个人行动中有着明确的目的性。果断性是指能适时作出决定并加以执行,与优柔寡断和草率决定相悖。顽强是意志健全的表现。意志的顽强性与我行我素的顽固性是不同的。意志薄弱也是意志不健全的一个表现,这种人常常碰到困难和挫折就气馁、心灰意冷。

    (4)行为协调。一个心理健康的人,其思想与行为是统一协调的。他的行为有条不紊。心理不健全的人行为是矛盾的,做事有头无尾,思想混乱,语言支离破碎,注意力不集中。心理健康的人格特徵,是在正确人生观和信念的支配下,树立远大的理想,使思想、认识、行为相一致。

    (5)人际关系和协。人的交际活动能力反映人的心理健康状态,人与人之间的正常、友好的交往不单是维持心理健康的一个不可缺少的条件,也是获得心理健康的重要方法。家庭教育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引导儿童与其他儿童交往,这对儿童的心理健康是非常重要的。

    三、体育活动促进心理健康?

    健身活动作为一种有效的增进身体健康的手段也必然会促进人的心理健康。对这一假设进行的检验首先来自于临床心理学,一些疾病(如消化性溃疡、原发性高血压等),在通过体育活动辅以治疗后,不仅生理疾病减轻,心理方面也得到了显着改善。目前,对体育活动促进心理健康的研究己取得了一些有新意和有价值的结论,概括如下:

    1、体育活动能促进智力发展?

    体育活动是一种积极、主动的活动过程,在此过程中练习者必须组织好自己的注意力,有目的地知觉(观察)、记忆、思维和想象。因此,经常参加体育活动能改善人体中枢神经系统,提高大脑皮层的兴奋和抑制的协调作用,使神经系统的兴奋和抑制的交替转换过程得到加强。从而改善大脑皮质神经系统的均衡性和准确性,促进人体感知能力的发展,使得大脑思维想象的灵活性、协调性、反应速度等得以改善和提高。经常参加体育活动还能使人在空间和运动感知能力等方面得以发展,使本体感觉、重力觉、触觉和速度、高度感等更为准确,从而提高了脑细胞工作的耐受能力。苏联学者M·M·科尔佳娃用电脑测验法对出生6个星期的婴儿进行试验,结果表明,经常帮助婴儿屈伸右手指活动能加速婴儿大脑左半球的语言中枢的成熟。此外,体育活动还能缓解肌肉紧张和日常生活的紧张,能降低焦虑水平,缓解紧张的内在机制,改善神经系统的工作能力。

    2、体育活动能提高自我知觉和自信心

    体育活动在个体的健身活动的过程中由于活动的内容、难度、达到目的,与其他参加活动的个体接触,不可避免地会对自己的行为、形象能力等进行自我评价,而个体主动参加体育活动一般都会促进积极自我知觉。同时,个体参加体育活动的内容绝大多数是根据自我兴趣、能力等选择的,他们一般都能很好地胜任健身的内容,这有利于增强个体的自信心和自尊心,并能在体育活动中寻求到安慰和满足。对我校随机抽取的205名小学生调查研究表明,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学生比不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学生有更高的自信,这说明健身活动对树立自信心有影响。我校积极鼓励学生参加单双杠、跳马等项目的运动,则会使学生在运动中不断地克服害怕摔倒等胆怯心理,以勇敢无畏的精神去战胜困难,越过障碍,克服和消除腼腆、胆怯和自卑的心理障碍。鼓励学生参加乒乓球、网球、羽毛球、跨栏、跳高和跳远等活动,可克服犹豫、徘徊、优柔寡断的心理障碍,经常锻炼个性会变得坚强、果断。

    3、体育活动能增加社会交往

    体育活动能增加社会交往,有利于形成和改善人际关系。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生活节奏的加快,许多生活在大城市的人越来越缺乏适当的社会联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趋向冷漠。因此,体育活动就成为一个增进入与人接触的最好形式。通过参加健身活动,可使人与人之间互相产生亲近感,使个体社会交往的需要得到满足,丰富和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这有利于个体忘却工作、生活带来的烦恼,消除精神压力和孤独感。并在体育活动中,找到志趣相投的知音。从而,给个体带来心理上的益处,有利于形成和改善人际关系。在我校体育教学和活动中,一般说来,二人结伴进行运动的较多,多进行羽毛球、乒乓球、篮排球和足球等运动。学生有了进行某项运动的兴趣,也就会去寻找合适的伙伴。通过锻炼,不仅增进球艺,更增进了同学之间的友谊,提供了交往和了解的机会。我校体育教学和活动中注重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关心和爱护集体的荣誉。积极组织各种体育比赛,学生不管是否上场参加比赛,重要在“参与”,符合体育的精神。在赛场上,可以看到同班同级乃至不同学校的学生,为了观看或参加比赛,可以抛开平时怨恨、隔阂和距离,一起喜怒哀乐。这种非言语性的间接交流,对于相互理解和信任、合作和沟通等都是极为有利的,而且是重要的。可借助体育竞赛的形式,卸脱平日过重的心理负担,平衡心态,促进人际交流。

    4、体育活动能减轻应激反应

    体育活动能减轻应激反应,这是因为体育活动可以降低肾上腺素感受体的数目和敏感性:再者,经常进行体育活动可以由于降低心率和血压而减轻特定的应激源对生理的影响。Kobasa(1985年)指出,体育活动具有减轻应激反应以及降低紧张情绪的作用,因为体育活动可以锻炼人的意志,增加入的心理坚韧性。在体育活动中让一些高应激反应的中小学生参加散步或慢跑训练,或接受预防应激训练。结果发现,效果很好。

    5、体育活动能消除疲劳

    疲劳是一个综合性症状,与人的生理和心理因素有关。当一个人从事活动时情绪消极、或当任务的要求超出个人的能力时,生理和心理都会很快地产生疲劳。然而,如果在从事体育活动时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和保证中等强度的活动量,就能减少疲劳。有研究表明,健身活动能提高诸如最大输出和最大肌肉力量等生理功能,这就能够减少疲劳。因此,健身活动对治疗神经衰弱具有特别显着的作用。

篇7

一、关注现实,引发一系列思考

思考一:现在的幼儿体质下降了?

2009年7月29日,江苏省十一届人大常委会第十次会议通过了《江苏省学生体质健康促进条例》,并于2009年9月1日起施行。《条例》制定的背景里面介绍到:“近年来,我省学生身高、体重、胸围等形态发育指标虽持续增长,但肺活量、柔韧性、速度、力量等体能素质指标不断下降。”

据江苏省2000年、2005年、2010年三次国民体质监测结果显示,十年来江苏省幼儿的肥胖率从6.3%上升至12.4%,几乎翻了一番。江苏省国民体质监测中心主任盛蕾呼吁家长要转变观念,让孩子增强运动锻炼。

是什么因素影响了幼儿体育锻炼活动?

(1)安全第一,限制了幼儿体育游戏的空间。独生子女日益增多的社会现象使得家长的安全意识过度膨胀,对孩子过度保护,总担心会出问题,受到意外伤害,从不让孩子自己外出活动,限制了幼儿活动空间。

(2)学业至上,挤压了幼儿体育游戏的时间。一考定终身的社会现实让很多家长不惜采用“拔苗助长”的方法培养幼儿,为的是让孩子不要输在“起跑线”上。家长更多地要求幼儿学习各种技能和知识,挤压了幼儿玩的时间。

思考二:民间体育游戏的优势在哪里?

(1)民间体育游戏时空限制小,材料依存性低。民间体育游戏种类繁多,选择面广,不受时间、空间限制。时间长与短,空间大与小,场地条件好与差,幼儿都能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地随机玩耍。

(2)民间体育游戏具有健身、健脑、健心三重功能。民间体育游戏是社会化的娱乐活动,同时它也是玩耍与竞赛的结合体,边竞赛边玩耍是它的一个基本特征。活动中需要幼儿之间既有合作,又有竞争,有成功也有失败。这一活动特质不仅能提高幼儿身体机能水平,促进幼儿社会化发展和良好个性品质的养成,还能增强幼儿心理承受能力。

(3)民间体育游戏能传承优秀乡土文化。民间体育游戏本身就是一种文化形态。它来源于民间的现实生活,有着悠久的历史,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和本土气息,其中蕴涵着丰富文化传统和人生哲理。挖掘本土民间体育游戏,开发和利用其特有的教育功效,并通过教学实施,对继承和发展民族传统文化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思考后的收获:面对现实状况,幼儿园的体育锻炼活动显得尤为重要。幼儿园不但要丰富幼儿体育活动,增强幼儿体质,还要转变家长观念,为幼儿拓展体育锻炼的时间和空间,构建家园同步的游戏环境。这些都能在民间体育游戏优势中得以实现。

二、民间体育的教育价值

1.丰富了幼儿园体育课程内容

每学期课程审议时,幼儿园可对园本课程进行专题研讨。各年级根据领域目标和幼儿实际发展水平选择游戏内容。学期教学计划中制定相应活动,实施中逐级落实到主题计划、周计划中,形成科学的活动网络。

2.有效促进了幼儿身心和谐发展

实践过程中我们发现:在游戏过程中,幼儿始终处于主体地位,在充分发挥积极性与创造性的同时充分享受自由与欢乐,保持着身心愉悦与和谐状态。游戏的教育效果不仅在运动技能与动作发展上显示出短期效应,而且在培养幼儿良好的身体素质与心理素质上蕴藏着长期效应,有助于儿童的可持续发展。

3.密切了家园联系

家长在参与民间体育游戏的收集、材料的制作以及亲子游戏活动中,与幼儿园形成了合力,密切了家园之间的沟通。幼儿园组织的亲子民间游戏活动让家长、孩子和教师的沟通是动态的交流,而不是仅仅局限于传统的家园联系卡、家园手册这样的文字沟通。它变静态的、不变的交流形式为动态的、多变的交流形式。民间体育游戏作为家长、教师和孩子共同的兴趣点,以其民族性、简单性、延续性、趣味性等特点,极大地发挥了它的纽带和中介作用,促进家园、亲子、家庭关系和谐发展。

民间体育游戏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块瑰宝,它焕发着智慧的光芒。愿它永远绽放美丽光彩!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编.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篇8

通过这次三项教育活动的学习,真是振奋人心,催人奋进,作为支撑酉阳发展的中坚力量——教育事业,更是推进跨越发展的重中之重,,我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理应为实现酉阳经济跨越发展添砖加瓦;通过这次学习,让我看到了酉阳发展的决心和信心,让我受益匪浅。

教师是人内灵魂的工程师,师德是教师职业的灵魂,没有高水平的教师,就没有搞质量的教育,要把师德建设放在队伍建设的首位。是否具有高尚的师德,是教师队伍建设成败与否最重要的衡量指标,我们应把崇高师德内化为自觉价值追求和行为取向,自尊自励、自警自省,以自身的模范行为成为学生的表率,真正做到学高为师,德高为范。

文化是民族血脉和灵魂,是一个国家和地区团结人民推动发展的主心骨、精气神、发 动机,因此,我们只有依靠精神,那种乐于吃苦,不具艰难地革命乐观主义所昭示的艰苦创业;依靠精神那种勇于战斗、无坚不催地革命英雄主义所迸发的顽强拼搏;依靠精神那种重于求实、独立自主创新的胆略所缔造的开拓创新。要主动破除一切旧思想、旧观念、旧条款,以“敢”字当头,以“闯”字领先,大胆探索,大胆试验。只有树立了崇高的精神最求,才耐得住清苦,耐得住寂寞,甘为人梯,乐于奉献,以自身的模范行为影响社会,以自身的实际行动投入教育,为实现酉阳的教育事业跨越发展尽一份心,出一份力。

教师的目标就是家好书,育好人。在今后的工作中,我要用三项教育活动精神来严格要求自己,建立正确的教师观,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观,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我们不能以世俗的眼光、传统文化来评价学生,学生是什么都不懂得,需要耐心引导,帮助他们走上成才之路,正如霍懋征老师的座右铭:“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要做到:“爱一切学生,爱学生的一切”。教育学生不仅要靠老师的说教,更要靠老师的一身作则,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对学生都是潜移默化的教育忽视不得。因此,我认为当今的教师不再是一支蜡烛,而应是一颗电灯泡,温暖自己也照亮他人。这就要求我们要不断地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和文学素养 。学习是一种形式,感受是一种心得收获,学以致用是我们的目的,促进酉阳教育事业的发展,亲历打造红井小学是我们的终极目标,我们虽然不具备先进地区的办学条件,也不具备先进人物的感人事迹,但我们可以学习他们对教育的热爱和忠诚,学习他们敢为人先、团结协作、勇于拼搏、乐于奉献的精神,尽心竭力教好书,育好人。

教师的目标就是家好书,育好人。在今后的工作中,我要用三项教育活动精神来严格要求自己,建立正确的教师观,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观,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我们不能以世俗的眼光、传统文化来评价学生,学生是什么都不懂得,需要耐心引导,帮助他们走上成才之路,正如霍懋征老师的座右铭:“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要做到:“爱一切学生,爱学生的一切”。教育学生不仅要靠老师的说教,更要靠老师的一身作则,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对学生都是潜移默化的教育忽视不得。因此,我认为当今的教师不再是一支蜡烛,而应是一颗电灯泡,温暖自己也照亮他人。这就要求我们要不断地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和文学素养 。学习是一种形式,感受是一种心得收获,学以致用是我们的目的,促进酉阳教育事业的发展,亲历打造红井小学是我们的终极目标,我们虽然不具备先进地区的办学条件,也不具备先进人物的感人事迹,但我们可以学习他们对教育的热爱和忠诚,学习他们敢为人先、团结协作、勇于拼搏、乐于奉献的精神,尽心竭力教好书,育好人。

篇9

摘 要 通过采用文献资料法、观察法、实地考察法,从现代体育教学方法主要包括探究教学法、合作性教学法、自主性教学法等探讨对体育教学活动的影响和作用,提出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怎样合理的选择和对待现在体育教学方法服务于体育教学活动,避免学生学而不懂,或只锻炼而不快乐,丧失兴趣的弊端,从而提高体育教学的质量,优化课堂教学,提高体育教学的效果。

关键词 现代体育教学方法 探讨性教学 合作教学 自主性教学 体育教学

一、前言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于2001年6月正式颁布,这标志着中国进入新课程改革的时代。新课程标准对教学目标与内容进行了巨大的改革,于此相适应,新课程标准强调要求学生通过自主、合作和探究的学习方式进行学习。而现代体育教学方法在传统体育教学方法的基础上,填充了一些新的体育教学方法,比如探究性教学法、合作性教学法、自主性教学法、小群体教学法等等,得到了提倡和重视,并被热情的予以实践。体育课程目标也从增强体质、发展身体素质和人体的基本活动能力走向了身体心理、社会适应能力的三维健康发展的教育课程。因此,为了巩固和贯彻新课程,实现体育课程目标,在体育教学活动过程中应选用合适的现代体育教学方法,以达到优化课堂教学,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果,丰富课堂内容,活跃课堂气氛。而且这些现在体育教学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启发了体育教学改革的思路。

二、体育教学方法的概念

迄今为止,人们对体育教学方法的定义认识不尽统一,从不同的角度,如途径手段说、方法说、方式说、活动说对体育教学方法定义。纵观各种定义可见,目前我国学者对体育教学方法概念界定取得以下几点共识:(一)是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使用;(二)教师和学生之间共同的教与学的相互作用;(三)服务于教学目的和教学任务。因此,我认为体育教学方法是在体育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为了实现体育教学目的和完成教学任务,提高身体心理,社会适应能力而有目的有计划采用的使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相互作用的技术性的教学活动。

三、现代体育教学方法对体育教学活动的作用

(一)探究性教学方法对体育教学活动的作用

探究性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学习方式对当前教学内容的主要知识点进行自主学习、深入探究并进行小组合作交流,从而解决问题困难的一种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目的是让学生通过探究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并通过典型的探究过程帮助学生学会学习。有利于学生认识学习的过程并不是简单的知道知识的过程,而是需要发现问题,想办法解决问题。教师适时的点拨,诱导研究的方向有助于师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创设情境,激发学生自主的探究的欲望,同时开放了课堂,发掘学生自主探究的潜能。

(二)合作性教学法对体育教学活动的作用

合作学习是指课堂教学以小组学习为主要组织形式,根据一定的合作性程序和方法促使学生在异质小组中互相合作,达成共同的学习目标,并以小组的总体成绩为主要奖励依据,从而利用合作性人际交往促成学生在认知、情感、技能三方面提高的教学策略体系。合作性教学法通过建立学生共同的学习课堂,建立适合学生交流和学习的形态,为共同的目标而努力,促进了学生相互学习和相互帮助的共同提高。有利于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和取长补短,促进他们的主体精神、实践能力和多方面素质的发展;而且对于培养21世纪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和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积极意义。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性和集体性,增强集体荣誉感。但是在教学中,由于是集体性的项目,或需要集体进行学习,是具有一定深度的个人性项目教材,因此,存在着学习效率不太高,要求要有很好的集体基础,同时对教师的教学能力有很高的要求。

(三)自主性教学法对体育教学活动的作用

自主性教学方法是指在教师的鼓励和引导下,以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前提,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自我构建,以促进学生自主性发展为目的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

通过建立学生的“自我学习目标”和有意的安排一段“自我练习时间”,让学生进行独立的学习和思考。有利于发挥学生主体地位和作用,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发展学生个性,有利于学生进行适合于个性特点的学习,培养学生的主体性和思维能力。

从以上可以看出,每种体育教学方法都各自有各自的优点,但同时也存在着不足。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不能盲目的选用某种体育教学方法,而应该多种相结合,以达到课堂的最优质量。因此,应正确的选择和对待现代的体育教学方法。

四、如何正确对待和选择现代体育教学方法

(一)如何正确对待现代体育教学方法

1.要明确教学的目的

教学方法是为课堂服务的,是以发扬教学民主,着重培养学生能力、陶冶学生情感和促进学生的交际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为主要目标的。而现代的体育教学方法是对传统体育教学方法的补充和修正,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提高教学质量而运动的方法。因此,只有理性地分析,合理的选择才能发挥其最大作用。

2.要明确教学对象

教学对象对于选择体育教学方法非常重要,有些体育方法不适合某些年龄段的学生,比如说探究性教学法对于一二年级的学生而言非常的困难,根本达不到教学的目的,反而降低了教学的质量。因此,对同一种教学方法对不同的学生时,就会有不同的评价,用错了教学对象,再好再新的教学方法也难以收到好的学习效果。

3.要明确运用时的限制

任何的教学方法都有其利和弊的方面,再好的教学方法也不能滥用。例如合作教学法,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各自分成不同的小组进行讨论,而此时可能很多学生在装模作样的讨论教师提出的问题,但实际上是在下面各自讨论与此问题无关的其他问题。甚至会出现其他不必要的安全事故的发生。

4.要明确所适用的教材

对于不同的体育教材的教学,有其相适应的,甚至是相应的教学方法,并不是什么方法都可以运用。比如合作性教学法适用于集体性项目,或需要集体进行学习的、有一定深度的个人性项目教材。而游戏教学法主要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和活跃课堂气氛的,适用于比较枯燥的锻炼性教材。

(二)如何正确选择现代体育教学方法进行教学

1.根据不同的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环境、教师能力和学生水平合理选择

教学方法的选择是提高教学活动效率的重要条件。由于教学系统涉及六个基本的要素(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环境、教师和学生)。而教学方法的选择是为其他五要素服务的。所以对于教师和学生而言,教师和学生是共同为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应该根据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环境和学生的能力选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优先是为了节约时间、追求效率,在有限的教学时数内收到最好的教学效果。

2.传统体育教学方法与现代体育教学方法结合,实现体育教学方法运用的多样性

新的体育教学方法是新课程后的必然趋势,但是当前的体育教学方法也出现了令人担忧的倾向,主要表现在不恰当的使用,或者片面的否认传统的体育教学方法。而现代的体育教学方法只是对传统体育教学的补充,而不能盲目的否认。因此,我们应善于海纳百川取各家之长,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五、总结

随着科学的技术的进步,体育教学理论的进展、体育教学内容的变化和学生个性多样化的发展,体育教学方法在体育教学过程的作用更为突出,体育教学方法的将更为得多样化和复杂化。但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不管是运用现代的体育教学方法还是传统体育教学方法,抑或两者相结合运用,都应该以提高学生兴趣,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快乐并懂得一定的运动技能为目标,树立终生体育意识,提高课程的质量,优化课程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高菲菲.对体育教学方法研究现状的分析和评价[J].首都体育学报.2006(第18卷第3期):14-16.

[2] 毛振明,赖天德.论“传统体育教学方法”与“现代体育教学方法”的关系[J].理论探索.

[3] 辛磊.浅谈体育教学对学生个性发展的影响[J].体育世界学术.2010.2.

篇10

【关键词】游戏法教育价值游戏原则操作方法

在体育课教学中,不少学生对体育课产生了“厌学”情绪,这在相当程度上制约着体育教学质量的提高。怎样才能改变现状呢?那就要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放松身心,提高自身的身体机能和其他能力,从而提升整体素质。

一、游戏法的解读

游戏教学法,就是通过游戏达到教学目的,从而使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游戏教学法有这很强的趣味性,它可以让学生在面对学习压力的时候进行减压,从而达到使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目的。游戏教学法还有一定的竞争性,可以有效的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二、体育游戏的教育价值

首先,可以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

游戏是自由的,在游戏中学生可以达到忘我的程度,体验着自由、挑战、胜任带来的愉快,展示着生命的活力与价值,完全不必要考虑练习失败被人耻笑的滋味和被老师训斥的狼狈。在这一过程中学生逐渐地了解了“我的”和“你的”之间的区别,不断地解除活动的自我中心,逐步形成对于周围环境的态度,建立友谊、公正、负责的意见和观念。

其次,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和能力的萌发

游戏是一种自主、自由、能动、充满想象的主题性活动,游戏的这些品性正是创新意识、潜能得以滋生的土壤。古代的“蹴鞠游戏”就成为当今风靡世界的足球运动。在游戏、特别是假象游戏之中,学生的想象可以上天入地、无所不有,自由驰骋于假象现实之间,在这一游戏氛围中,易于在一些客体与观念之间形成一些独特的关系和联想,一旦遇到日后现实可能性的催生,就会有所创新。

三、体育游戏活动原则

将游戏加入体育教育中不是为了让学生一味地疯玩,而是让学生在游戏中得到锻炼,基于此点考虑,一些游戏就需要有它的原则。

首先要有趣味。

一方面,我们可以选择趣味性强、竞争性强的游戏;另一方面,我们也要让他们在游戏中培养出好的团队协作能力。

其次,要注意差异性。

我们需要根据他们的年龄和性别进行划分。了解他们的兴趣所在,知道他们需要什么样的运动。比如,这个时期的男孩子精力旺盛,争强好胜,我们就可以安排一些运动量较大的游戏。反之,女孩子可能比较喜欢一些比较文艺的,那我们就安排一些运动量较小的游戏。

第三,尽量不要脱离教材。

要将游戏和教材相结合,让游戏成为服务于体育教学的工具。所以,游戏设计要具有合理性、科学性和教育性,这样才能起到辅助教学,提高教育质量的作用。

第四,一定要注意安全问题。

体育课运动量大,运动范围大,同时学生们的身体素质不同,所以我们一定要做好准备运动,以防扭伤的情况。还有,在上课前要对班上学生的身体状况有所了解,了解是否有重大疾病史。在游戏的设计上也需要考虑到安全的问题,一定要将学生的安全放在首位。

四、体育课中游戏的具体开展

第一,准备工作必不可少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准备工作是必不可少的,首先需要了解到学生的身体状况,根据这一状况制定相应的活动,同时也要做好准备工作。还要让学生们做好准备活动,以免在上课过程中出现扭伤、拉伤的情况。准备活动可以选择跑跳类的,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同时可以达到热身的目的。

第二,要适时进行诱导

在体育教学中会有一些比较难的动作,学生在掌握时会有些吃力,从而产生抗拒的心理,我们可以通过一些类似的游戏,让学生们的大脑中大概有这个动作的印象,然后在通过分解的动作加以联系,引导学生学习这一动作,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从而掌握这一动作。

第三,游戏比赛要公平

在比赛中,教师一定要做到裁决公平,要保持公正的心态做出准确的评判。尤其是对竞争比较强的游戏,我们要用公正的评判让学生信服。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自信心,还可以增加学生对老师的信任,减少师生之间的差距。

第四,要进行心理调节,以恢复体力

在体育课的教学中,应调整学生的情绪,降低学生的疲劳度,使学生的体能尽快地恢复,使学生从过度紧张的状态下放松,我们可以通过一些轻松的小游戏来使学生得到放松和缓解,从而达到身体机能的放松。

总之,游戏教学法,不但可以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还可以有效地减压,同时,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当然,要紧密结合实际教材,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避免学生在活动中受伤。使其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缓解压力,达到提高身体综合素质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