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医学研究范文

时间:2023-06-21 09:43:0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老年医学研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老年医学研究

篇1

老年个体之间的健康状况存在很大差异,影响因素也比较多,使得老年医学的临床研究仍存在以下方面的问题。

1.正常对照组的选择和影响指标的确定:设立正常对照组是医学临床科研中重要的环节,而老年人或多或少有伴随疾病,且往往多病集于一身,完全健康的老年人很难找到,故老年医学研究中正常对照人群的标准一般是指排除影响研究指标的疾病和相关因素的同质人群,而不是指任何组织器官的形态和机能都正常的人群。因此要根据课题研究的疾病性质,正确把控需剔除的相关影响因素的全面性,切实保证所选择正常人群的准确性,确保研究结果可靠。

2.数据统计方法的选择:由于老年人的年龄特点、衰老程度、疾病复杂程度、药物反应等方面的影响,个体间差异比其他任何年龄组都大,许多健康及疾病指标的参考值范围不同于成年人,因此对科研收集来的数据要进行统计学的处理,选择分层抽样方法较为合适。这种方法主要适用于个体间有明显差异的总体,每个个体被抽到的概率相等,可以按照年龄、性别、疾病等不同指标分层,再按一定比例从各层中抽出个体组成样本。显然这种情况增加了科研的工作量和难度。

3.科研结果定性的复杂性:老年人往往是多种疾病共存,而科研常以单一疾病为研究靶点,因此研究结果很难说明就是这种疾病的准确影响因素,而需要研究者广泛大量阅读相关文献,熟练掌握所要研究的指标对哪些疾病有影响,对哪些疾病无影响,从而设计出科学严谨的研究方案。到目前为止,对老年多种疾病共存的临床研究还是严重不足,今后应给予高度重视和鼓励。

4.老年临床医学研究的专门人才缺乏:目前很少有人愿意从事老年临床医学的研究,老年医学科研队伍力量薄弱,政府对老年医学临床研究课题立项少,经费投入不足,对老年临床医学的研究也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对老年医学临床研究人才的培养要从政策和管理机制方面优先或倾斜,在这些方面政府及医院要尽快制定有吸引力的保障措施。

二、展望

篇2

>> 学习音乐的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研究(一) 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研究的新进展 老年人主观幸福感与应付方式的关系研究 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因素研究综述 老年人主观幸福感影响因素综述 老年人主观幸福感影响因素研究综述 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因素与提升路径分析 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的调查分析与建议 老年人主观幸福感与死亡态度的关系 探析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因素 丧偶老年人主观幸福感及其影响因素 一般本科院校大学生主观幸福感调查研究 张家口市宣化区某老年公寓离退休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老年人体育锻炼与主观幸福感的研究 老年人身体锻炼与提高主观幸福感的相关性研究 老年人主观幸福感与社会保障完善度的相关性——以建德市大慈岩镇为例 国内空巢老人主观幸福感的研究进展 机构养老老年人主观幸福感受社会支持、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的影响研究 以探究法提升高一学生 思想政治学习幸福感的初步研究 老年人社会经济地位与主观幸福感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4][美]戴维・迈尔斯:《社会心理学》,侯玉波,乐国安,张智勇等译,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9年,第7页。

[5]时蓉华:《社会心理学》,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6年,第17-18页。

[6]罗小平,黄虹:《音乐心理学》,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8年。

[7]罗小平,黄虹:《音乐心理学》,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8年,第431-432页。

[8]张璇:《潮州大锣鼓的观众态度研究》,广州:星海音乐学院,2008年第4期。

[9]樊星:《老年人参与学习活动与主观幸福感的相关性研究》,上海:华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9年,第120页。

[10]任杰,金志成,杨秋娟:《老年人主观幸福感影响因素的元分析》,《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0年第1期。

[11]温亮宇:《老年音乐教育调查研究》,未刊稿,2011年。

[12]http:///index.htm。

[13]罗小平,余瑾等:《老年・精神・音乐――老年人精神音乐学在中国的应用与发展》,广州:花城出版社,2011年。

[14]刘沛:《世纪末的美国音乐教育动态述评》,《音乐世界》,1996年第1期。

[15]刘沛:《音乐教育的实践与理论研究》,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年,第200页。

[16]沈政:《脑科学与素质教育》,《教育研究》,1999年第8期。

[17]注:详见刘沛译:《音乐行为研究的新方向》,《乐府新声》,1993年第3期。

[18]吴姝:《音乐专业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初步研究》,《大众文艺》,2009年第7期。

[19]黄虹:《愉悦、满足、轻松之源》,《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02年第4期。

[20]罗小平:《老年精神音乐学刍议》,《黄钟》,2006年第2期。

[21]罗小平,任杰:《钢琴学习在认知老化过程中的作用研究》,《人民音乐》,2009年第8期。

[22]任杰,罗小平:《钢琴学习对老年人的加工速度、工作记忆及流体智力的影响》,《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9年第4期。

篇3

中图分类号:R54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349(2012)06-0066-04

原发性高血压(Primary hypertension)是以血压升高为主要临床表现伴或不伴多种心血管危险因素的综合征,简称为高血压。高血压是多种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病因和危险因素,影响重要脏器,如心、脑、肾的结构与功能,最终导致这些器官的功能衰竭,迄今仍是心血管疾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现将老年原发性高血压的中西医研究现状及进展综述如下。

1 西医对老年原发性高血压的认识

11 概念 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是指在年龄>60岁的老年人群中,血压持续或3次以上非同日血压测量收缩压≥140 mmHg和(或)舒张压≥90 mmHg,排除假性或继发性高血压者。若收缩压≥140 mmHg及舒张压

12 流行病学现状 高血压患病率、发病率及血压水平随年龄增加而升高。2002年全国营养调查数据显示,中国老年人群中,年龄≥60岁的高血压患病率为491%。据此患病率和2005年中国人口数推算,目前中国老年高血压患者已达8346万人,约每2个老年人中就有1人患有高血压。而且,老年高血压患病人数呈持续增加的趋势[2]。2006 年中国心血管病报告估算高血压患病人数为2 亿,每年新增加1000 万高血压患者。近2~3 年,我国局部地区进行了高血压人群调查,发现成人高血压患病率迅速增长,河北城市为25%,农村达29%;江苏为24%;辽宁农村超过30%。现有资料分析,按每年增加08%计算,估计我国成人高血压患病率达到24%左右。如不采取有效措施,预期未来10 年,中国人群高血压患病率将继续增加,患病率超过30%,高血压患者达到3亿[3]。然而,我国人群高血压知晓率、治疗率、控制率依然很低。

13 老年原发性高血压的临床特点[4] ①老年单纯收缩期高血压(ISH)患病率高和脉压大;②易发生性低血压;③血压波动大;④并发症多且严重;⑤假性高血压患病率高;⑥晨峰高血压现象。老年高血压患者,特别是老年单纯收缩期高血压患者晨峰高血压现象比较常见。

14 西医治疗 老年原发性高血压的西医治疗除了改善生活方式,消除不利于身心健康的行为和习惯可作为基本的保健措施协助提高疗效外,目前主要是药物治疗。2007年欧洲高血压学会(ESH)/欧洲心脏病学会(ESC)高血压指南[5]推荐临床常用的降压药物仍为下列5大类:即钙通道阻滞药(CCB)、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血管紧张素II受体阻滞剂(ARB)、β受体阻滞剂及利尿剂。对于大部分1级老年高血压患者,心血管事件风险较低,降压目标

141 单药降压治疗的选择

①CCB:CCB是目前国内外应用最广泛的降压药,也是联合治疗最常用的药物。在新的高血压联合用药的六边型中,钙拮抗剂是唯一具有最多最佳联合应用的降压药,(主要指长效CCB)也是唯一没有绝对禁忌证的降压药。CCB可以与各类抗高血压药(包括ACEI、ARB、β受体阻滞剂、利尿剂等)联合使用而增强降压疗效,个体差异较小。尤其适用于治疗难以达标的老年收缩期高血压合并呼吸系统疾病、外周血管疾病的患者,还可纠正因使用促红细胞生成素引发的高血压[6]。CCB的不良反应主要是心率加快、面部潮红、头痛、下肢水肿等。②ACEI与ARB:ACEI与ARB都属于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拮抗药,可抑制全身及局部组织过度激活的RAAS系统,发挥有效降压、抗动脉粥样硬化、延缓血管内膜增生、改善肾脏血流灌注、增加胰岛素敏感性、减轻心脏重构等作用,在多种心血管疾病中均具有广泛的优选适应证。中国血管紧张素受体阻滞剂防治卒中专家共识推荐ARB作为高血压患者预防卒中的一线用药。③β受体阻滞剂:2009年我国的专家共识认为[7],β受体阻滞剂是高血压患者的初始及长期使用的降压药物之一,可单独使用或与其他类别降压药物联合使用(Ⅰ类推荐,证据水平A)。④利尿药:利尿剂治疗高血压的中国专家共识[8],推荐噻嗪类利尿剂适用于大多数无利尿剂禁忌证高血压患者的初始和维持治疗,尤其适合老年高血压、单纯收缩期高血压、伴肥胖或充血性心力衰竭的高血压患者。可作为二线用药与RAAS抑制剂联合用于合并2型糖尿病高血压患者;袢利尿剂主要用于伴肾功能不全、充血性心力衰竭、肾病综合征的高血压患者以及某些难控制的高血压;保钾利尿剂的降压作用弱,不宜单独使用,常与其他利尿剂合用;醛固酮受体拮抗剂是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所致高血压首选降压药物,对某些难治性高血压可能有效。吲达帕胺为非噻嗪类利尿剂,除利尿作用外,还有钙拮抗作用,降压缓和,疗效确切,对心脏有保护作用,对糖、脂肪代谢无不良影响,为理想的降压药[9]。

篇4

【摘要】

目的 观察益气活血口服液对急性期老年缺血性中风病的疗效。方法 采用随机对照加均衡法将85例老年缺血性中风患者分为益气活血口服液治疗组(治疗组)和常规治疗对照组(对照组),观察其临床疗效,比较2组患者血脂、血糖、纤维蛋白原、血液流变学及超氧化物歧化酶、丙二醛等指标的变化。结果 治疗组总体疗效及血脂、血糖、全血比粘度和红细胞沉降率下降水平显著优于对照组,且可调整超氧化物歧化酶、丙二醛等指标。结论 益气活血口服液治疗老年缺血性中风有一定的临床优势。

【关键词】 益气活血口服液;缺血性中风;老年人;中医药疗法

Abstract: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Yiqi Huoxue Oral Liquid on ischemia stroke patients of acute stage. Method Eighty-five patients of ischemia stroke were randomly pided into treatment group (treated with Yiqi Huoxue Oral Liquid) and control group (treated with routine therapy). The clinical effect and the changes of blood fat, blood sugar, fibrinogen, hemodynamics, SOD, MDA and NO were observed. Results Yiqi Huoxue Oral Liquid could improve the TCM syndrome, and significantly decrease the level of blood fat, blood sugar, whole blood contrast viscosity, 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rate, also significantly inhibit the release of MDA and NO, improve the level of SOD. Conclusion Yiqi Huoxue Oral Liquid has clinical advantage in treating ischemia troke in the aged.

Key words:Yiqi Huoxue Oral Liquid;ischemia troke;old people;TCM Therapy

脑梗死具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病死率高的特点,是老年人致死和致残的主要疾病之一。本研究在西医治疗基础上运用益气活血口服液对急性期老年缺血性中风进行临床观察,评价其临床疗效,对与血液粘稠程度相关指标治疗前后的变化进行比较。

1 资料与方法

1.1 入选条件和诊断标准

选择发病年龄≥65岁,病程<2周,伴有明显的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缺损症状和体征者。诊断标准:所有病例均符合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订的脑梗死临床诊断标准[1],并经过头颅CT或MR检查确诊。排除标准:有明显出血倾向,严重心、肝、肾功能不全者;正在使用抗凝剂者,脑血管畸形及出血性脑梗死患者;入院时有多器官功能衰竭者。中风病诊断符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科研组制订的中风病诊断和辨证标准[2]。

1.2 临床资料

所有病例来自2003-2008年本院住院患者。将85例老年脑梗死急性期患者采用随机对照加均衡法分为益气活血口服液组(治疗组)和常规治疗对照组(对照组)。治疗组42例,其中男28例,女14例;年龄65~85岁,平均(70.8±6.5)岁;发病时间7~208 h,平均(108±18.2)h。对照组43例,其中男27例,女16例;年龄65~86岁,平均(71.2±6.3)岁;发病时间9~233 h,平均(110±15.4)h。并按照患者病情的严重程度、主要并发症、神经功能缺血评分、中医证候积分进行均衡,2组在年龄、性别、病情和发病时间上基本相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3 治疗方法

2组均接受基础治疗:20%甘露醇125~250 mL静脉滴注,每日2~4次以脱水降颅压,维生素C、维生素E以清除自由基,肠溶阿司匹林50~100 mg/d口服以抗血小板聚集,胞二磷胆碱0.5~0.75 g静脉点滴以改善脑代谢;有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等给予相应对症治疗。治疗组在上述基础治疗的同时服用益气活血口服液(组方:黄芪、地龙、赤芍、桃仁、红花、川芎、葛根、丹参、冰片等,含原药材2 g/mL,本院制剂室统一监制),每次1剂,每日服2次,共服28剂。对照组只接受基础治疗。2组均在观察28 d时进行效果评定。

1.4 观察指标及方法

观察临床疗效、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变化、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变化。评定标准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均采用1995年全国第四次脑血管病学术会议通过的标准[3-4]。基本痊愈: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91%~100%,病残程度为0级;显著进步: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46%~90%,病残程度在1~3级;进步: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18%~45%;无变化: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17%左右;恶化: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或增多18%以上。

观测血脂、血糖、纤维蛋白原和血液流变学、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一氧化氮(NO)等指标变化情况。

1.5 统计学方法

计数资料采用Ridit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评定(见表1)表1 2组缺血性中风患者临床疗效比较(略)

2.2 2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值变化比较(见表2)表2 2组缺血性中风患者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略)

2.3 2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值比较(见表3)表3 2组缺血性中风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值比较(略)

2组治疗前各项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SOD上升、MDA和NO下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0.01),而对照组仅MDA变化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表4 2组缺血性中风患者治疗前后SOD、MDA、NO变化比较(略)

2.5 2组治疗前后血液粘稠度相关指标差值比较(见表5、表6)表5 2组缺血性中风患者治疗前后血糖、血脂差值比较,表6 2组治疗前后全血粘度、血浆比粘度、纤维蛋白原等指标差值比较(略)。

3 讨论

随着对中风病认识的不断深入,益气活血化瘀法已经由对传统后遗症的治疗,演变为缺血中风病急性期重要的治疗原则。根据中医学理论和现代中药药理学研究结果,针对老年缺血性中风的特点,我们建立了益气活血方。方中桃仁、红花、川芎等活血化瘀药物改善血瘀及微循环,配伍葛根等温和降压,地龙降纤溶栓,丹参干预缺血再灌注损伤,黄芪利尿防脑水肿,冰片兴奋大脑皮质,赤芍防止静脉血栓。我们的临床观察显示,治疗组和对照组均对老年缺血性中风患者有良好的疗效,治疗组在总体疗效上优于对照组,在改善神经功能缺损、减轻病残程度和提高患者生活能力方面好于对照组。表明益气活血口服液治疗老年缺血性中风在临床上有一定优势。

自由基是脑梗死神经细胞损害的重要发病因素,自由基攻击质膜中的多不饱和脂肪酸,生成脂质过氧化物(LPO),LPO可进一步分解产生大量MDA等具有很强生物毒性的物质,对蛋白质、DNA的氧化作用,使细胞膜、细胞内微环境、能量代谢和遗传等方面均发生了破坏性的变化,导致神经细胞的死亡[5]。SOD则为机体直接清除自由基的重要酶类,其主要功能是将氧的单价还原产物O2-歧化成H2O,阻碍它们分解形成强氧化活性的自由基,重新对其他不饱和脂肪酸分子发生过氧化作用,从而阻断自由基损伤和降解NO[6]。NO与脑梗死之间亦有着密切的关系,在脑缺血进程中的一个重要特征是细胞内Ca2+超载,Ca2+浓度增高,激活构成一氧化氮合酶(constitutive NOS, cNOS),合成并释放大量的NO,NO生成增加可能导致脑梗死中敏感神经元损伤及神经细胞死亡[5,7]。因此,抗氧化剂可能有治疗脑梗死的作用,通过消除活性氧或阻止其形成,以延缓、阻止神经细胞的退行性变化。本研究表明,益气活血口服液可促进SOD上升,降低MDA和NO水平,而对照组仅降低MDA的水平。表明益气活血口服液治疗脑梗死的作用机理可能与其能清除自由基、维护脑组织,改善和延缓脑的老化等密切相关。

脑梗死的形成与脑血管管腔和管壁结构的变化、血液粘稠程度和血流动力学三方面因素有密切关系。本研究还对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血液粘稠度相关指标治疗前后差值进行了比较。观察结果显示,治疗组在降低胆固醇、三酰甘油、血糖、全血粘度和红细胞沉降率等方面其改善作用优于对照组,但对纤维蛋白原、血浆粘度和红细胞压积等方面的作用与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差异。这与治疗组临床症状观察结果不甚相符,反映出治疗组只能改善部分实验室指标,这可能与以下几方面原因有关:①所选观测指标的灵敏度低和观测周期过短。老年人的血液粘稠度高,其改善需要实现量的积累到质的改变过程;②所选部分指标不恰当。中药治疗的效果体现在多个器官和多个环节,所选实验室指标不足以揭示药物的治疗效果,今后可进行多个水平和多个环节的相关研究。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神经科学会.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79-380.

[2]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协作组.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试行)[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6,19(1):55-56.

[3] 陈清棠.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及临床疗效评定标准[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81-382.

[4]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科研组.中风病辨证诊断标准(试行)[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4,17(3):208.

[5] Grandati M, Verrecchia C, Revaud ML, et al. Calcium-independent NO-synthase activity and nitrites/nitrates production in transient focal cerebral ischaemia in mice[J]. Br J Pharmacol,1997,122(4):625-630.

篇5

【关键词】 瑞芬太尼;高血压;麻醉

老年高血压患者由于器官组织发生了退行性变导致生理机能减退,对物的敏感性及代谢就会减慢,容易发生术中不稳定循环和延迟苏醒的危险。异丙酚和瑞芬太尼两种药物联合静脉麻醉由于具有稳定性好和术后苏醒迅速的优点,在临床上得到了极大推广,特别是应用于老年高血压患者的手术麻醉,取得了较好效果。本文为进一步探讨异丙酚复合瑞芬太尼在老年高血压患者手术麻醉中的效果,现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2月――2012年2月在我院行择期腹部手术的老年高血压患者60例,年龄60-70岁,平均65.3±2.3岁,均无手术禁忌症,SBP大于140mmHg和/或DBP大于90mmHg,随机平均分为两组。对照组(30例)男性17例,女性13例;年龄61-70岁,平均65.4±2.4岁,高血压病程3-10年。观察组(30例)男性15例,女性15例,年龄60-69岁,平均65.5±2.6岁,高血压病程2-12年。统计对比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程等一般资料,差异不显著,具可比性,P>0.05。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于术前30min肌肉注射东蓑若碱0.3mg,咪哇安定2mg,并保持呼吸道通畅,进行常规吸氧。两组患者均静脉推注舒芬太尼0.6ug/kg、咪唑安定0.06mg/kg和异丙酚1mg/kg,患者进入睡眠后静脉注射阿曲库铵,气管插管,术中根据需要随时调整异氟烷的浓度。开始关闭腹腔时静脉滴注曲马多2mg/kg,调整氧流量至4l/min以加速异氟烷排出。观察组静脉注射给予异丙酚和瑞芬太尼维持30min;而对照组仅采用异丙酚静脉注射维持30min。手术中当心率大于100次每分时注射艾司洛尔降压,血压超过基础血压的10%时用硝酸甘油治疗。

1.3 观察指标 动态观测患者心率、血压,对比两组手术前和手术后的血压与心率,记录手术过程中艾司洛尔和硝酸甘油的用量以及拔管时间。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4.0的统计软件对结果进行统计。数据统一以(χ±s)的形式表示,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检验标准设置为0.05,P

2 结 果

2.1 两组患者不同时间点的收缩压、舒张压和心率对比 观察组手术前和手术后的收缩压、舒张压和心率与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

2.2 两组药物应用及拔管时间对比 观察组艾司洛尔和硝酸甘油使用量和小于对照组,但拔管时间大于对照组,差异显著,结果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 论

随着中国逐渐进入老龄化国家,老年患者行手术的需求越来越多,高血压作为老年患者常见的基础性疾病,会给老年患者的手术带来很多不稳定的危险因素,尤其是手术麻醉的过程。老年患者因为对物的代谢和清除减慢,很容易发生不稳定循环和延迟苏醒,并且会出现烦躁和术后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

瑞芬太尼作为新一代的短效受体激动剂,具有起效快,作用强,维持时间短的优点,因其具有特殊的酶作用部位,可以在不经过肝脏和肾脏的代谢被机体中的酶迅速水解产生无活性的产物,所以瑞芬太尼的半衰期短,可控性好,无蓄积作用。异丙酚也是一种新型的静脉,具有镇静完全、起效快、苏醒效果好、半衰期短等优点,可以抑制肾素一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故能减轻插管时患者的心血管反应,能更好地降低机体应激反应,保持血流动力学稳定,减少术后不良反应。异丙酚与瑞芬太尼联合使用可以达到很好的麻醉效果,可以完全满足老年高血压患者的手术要求,能减轻高血压患者的应激反应,稳定患者的血流动力学参数,加快术后苏醒,降低手术麻醉难度。本文结果也显示,观察组在使用了远远小于对照组剂量的艾司洛尔和硝酸甘油后在手术前后的收缩压、舒张压和心率和对照组相比并无明显差异,P>0.05。而且对照组因气管导管刺激过大而在患者深麻醉状态下拔管导致拔管时间小于观察组,P

综上所述,异丙酚复合瑞芬太尼在老年高血压患者手术麻醉中有较好效果,值得临床推广。

篇6

原发性高血压(EH)是临床常见病之一,是心肺血管事件的主要促危因素,是致残和死亡的重要诱因。我国正进入老龄化社会,而在高血压病病人中绝大部分为老年人,因此积极有效地防治老年人原发性高血压,对于减少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率、提高生活质量有着积极的意义。现总结近十余年国内外对老年人肾虚型原发性高血压研究,旨在探讨补肾法对防治老年原发性高血压的研究现状及应用前景。

1 老年人原发性高血压与肾虚证的渊源

高血压病在中医文献中没有独立的病名,但近代医家根据其病因和临床表现多把它归属于眩晕、头痛等范畴。早在两千多年前的《内经》就已认识到了肾虚是本病的重要病因,如《素问・至真要大论》曰:“太阴司天,湿所胜……时眩……病本于肾”。《灵枢・口问》篇中则认为,“上气不足,脑为之不满,耳为之苦鸣,头为之苦倾,目为之眩”。另外结合《内经》针刺治疗多取足太阳及足少阴经穴,故可知其病与肾的关系极为密切。

1.1 肾精不足 肾为先天之本,禀父母先天之精,并“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其主藏精生髓,脑为髓之海,年老肾精亏虚,骨髓不充,髓海失养,上下俱虚,则发眩晕、头痛。《素问・上古天真论》:“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泻……七八……天癸竭,精少,肾脏衰,形体皆极。八八则齿发去”。论述了肾精随年龄增长由盛到衰的过程。《灵枢・海论》指出:“脑为髓之海……髓海有余,则轻劲多力,自过其度;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酸眩冒”。《医学从众录・眩晕》进一步指出:“肾主藏精,精虚则脑海空虚而头重。故《内经》以肾虚及髓海不足立论,其言虚者,言其病根;言其实者,言其病象,理本贯一”。清朝罗国纲也认为眩晕多属年老精衰,但眩晕虽属上虚,然不能无涉于下……下虚者,阴中之阳虚也,宜补其精,如八味地黄汤、右归饮之类也。说明肾精不足在老年高血压病中的重要性。

1.2 肾阴亏虚,肝阳上亢 肾为水火之脏,位于下焦,内藏“元阴”“元阳”,肾阴是人体阴液的根本,对各脏腑组织起着濡润、滋养的作用。肝为木脏,同位于下焦,需赖肾水之濡养,才能发挥正常的生理功能,肾阴亏虚,肝阴不足,阴不维阳,肝阳上亢,上冒清窍,则致眩晕、头痛。《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年四十而阴气自半也,起居衰矣”。《素问・五脏生成篇》指出:“头痛疾,下虚上实,过在足少阴、巨阳,甚则入肾”;《石室秘录・偏治法》:“如人病头痛者,人以为风在头,不知非风也,亦肾水不足而邪火冲于脑,终朝头晕,似头痛而非头痛也,若止治风,则痛更甚,法当大补肾水而头痛、头晕自除”。《医学正传・眩运》:“人黑瘦而作眩者,治宜滋阴降火为要,而带抑肝之剂”。后二者不但从肾阴虚立论病机,并且明确提出了治疗大法。

1.3 肾阳亏虚,脉络绌急 肾阳为一身阳气之本,具有温煦作用,维持人体恒温,络脉是经络系统的分支,气血运行的通道。血得温则行,遇寒则凝,若肾阳亏虚,阳虚生内寒,血脉失去温养,瘀血内阻,络脉失荣,则虚风内动络脉绌急,而发头痛、眩晕,由此推测络脉绌急可能与血管舒缩功能失调相关。《临证指南医案》指出:凡经脉直行,络脉横行,经气注络,络气还经,是其常度。并认为络虚则痛。《素问・举痛论》指出:寒气客于脉外则脉寒,脉寒则缩蜷,缩蜷则脉绌急,绌急则外引小络,故猝然而痛。这些皆说明肾阳亏虚,卫外、温煦失职才是疾病的根本原因,寒邪外侵只是疾病的外部因素。

1.4 肾气亏虚,或兼血瘀 肾气乃人之元气,由肾阳蒸化肾精而成,是人体的原动力。肾气亏虚则致脾胃虚弱,不能运化水谷,化生气血,气虚则清阳不振,清气不升发为眩晕;气虚推动无力,血行迟缓则瘀,瘀血内阻,脑失所养而发眩晕、头痛。《内经》云:“上气不足,脑为之不满,耳为之苦倾,目为之眩。”元朝朱丹溪虽提出“无痰不作眩”,但同时也十分重视“肾虚致眩”,故云:“欲过度,肾家不能纳气归元,使诸气逆奔于上,此气虚眩晕也”。明朝张景岳在《内经》“上虚作眩”理论基础上劝“下虚致眩”作了详细论述,《景岳全书》云:“头眩虽为上虚,然不能无涉于下。盖上虚者,阳中之阳虚也,下者,阴中之阳虚也。阳中之阳虚者,宜治其气,阴中之阳虚者,宜补其精,然伐下者必枯其上,滋苗者必灌其根”。在《景岳全书・眩运》篇中指出:眩运一证,虚者居其八九,而兼火兼痰者,不过十中一二耳”。强调指出“无虚不能作眩,当以治虚为主”。其治虚尤其推崇大补元煎、十全大补汤及熟地、当归、枸杞等温补肾阴肾阳之品。明・虞抟倡“血瘀致眩”,杨仁斋则云“瘀滞不行,皆能眩晕”。《医宗金鉴》也认为,“瘀血停滞……神迷眩运”。由上可知,老年高血压病病人,肾气虚为本,而血瘀阻络为标,二者相互影响,终则互为因果。

2 临床治疗研究

2.1 补肾填精,益气化瘀 郭伟星认为补益肾气法是治疗老年高血压的基奉大法,并以此法为指导用益肾降压颗粒治疗73例老年高血压病病人,降压总有效率为92.11%,并可改善血脂、血糖、血液流变学指标及心脑功能。实验研究表明,此药可有效降低自发性高血压(SHR)大鼠血压,提高大鼠的单核巨噬细胞的吞噬能力和心肌耐缺氧能力。张瑛朝等运用复方杜仲合剂(由杜仲叶、山楂、葛根等组成)治疗高血压病病人30例,服药4周,血压平均下降(2.05±1.86)/(1.45±1.42)kPa,其中显效9例,有效14例,有效率76.67%,说明该药具有明显的降压作用。叶芳等以复方寄生流浸膏(桑寄生、羊藿、女贞子、生黄芪、泽泻等)对SHR大鼠和肾高血压模型犬单次给药和多次给药较牛黄降压丸、硝苯地平胶囊均有显著的降压作用。李浩用降压胶囊(由川牛膝、怀牛膝、天麻、川芎、地龙等组成)治疗老年单纯收缩期高血压24例,总有效率91.67%,明显高于对照组。任昌伟等用六味地黄丸化裁治疗老年肾阴阳两虚型高血压病病人70例,降压有效率达97.4%,症状好转率达98.57%。卫明以长生降压液(枸杞、杜仲、生地、牛膝、肉苁蓉)治疗中老年肾虚型高血压病65例,病人收缩压、舒张压及平均动脉压明显下降,血压达标率79.4%,与罗布麻叶降压疗效相同,但改善症状疗效较佳,并有逆转高血压左室肥厚的作用。杨全生以自拟桑仲汤(桑寄生、杜仲、夜交藤、白芍、羊藿、牛膝、酸枣仁等)治疗70例原发性高血压病人,症状总有效率为90.4%,降压疗效总有效率为90.0%,治疗前后收缩压、舒张压均有统计学意义(P

另有学者在补肾基础上合用活血化瘀法治疗,临床亦取得较好疗效。如段学忠等观察了益脉降压流浸膏对58例老年肾虚血瘀证高血压病病人治疗前后ET,CGRP,NO水平的变化,治疗后血压下降的同时,ET显著下降(P<0.01),CGRP,NO显著升高(P<0.01)。陈利群等用补肾化瘀法治疗老年单纯收缩期高血压60例,降压总有效率达80%,且在改善临床症状、收缩压负荷值、血液流变学指标方面亦优于卡托普利组(P<0.01)。田军彪等以补肾活血冲剂治疗老年高血压病肾虚血瘀证90例,治疗组显效率、总有效率分别为61.1%,100.0%,并可以明显改善左室肥厚各项参数、血液流变学各项指标,逆转左室肥厚。刘华观察了200例老年及老年前期Ⅱ期以上高血压病病人,发现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肾虚血瘀证,而在应用了补肾活血的仙柏补阳还五汤治疗后,肾虚和血瘀的微观指标明显得到改善。

2.2 滋补肾阴,平肝潜阳 廖圣宝等研究发现中药滋水降火饮(生地、熟地、石决明、钩藤、牡蛎、何首乌等)能够明显降低肾性高血压大鼠血压,降低血管紧张素Ⅱ(AngⅡ)含量(P<0.01),减低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21(IL-21),升高白细胞介素-22(IL-22)含量(P<0.01),认为滋水降火饮使机体细胞因子和神经免疫网络调节趋于平衡和稳定状态而发挥降压作用。何红涛等以滋肾平肝活血汤治疗肝肾阴虚阳亢老年高血压病病人50例,降压总有效率达94%,并可明显改善病人血脂及血液流变学。张麟贵等以滋肾柔肝法治疗老年高血压病100例,对工期、Ⅱ期高血压疗效总有效率达91.4%,并且疗效缓和、稳定。

2.3 补肾温阳、通络降压 李仕才用济生肾气汤加巴戟天、羊藿、龙骨、牡蛎、丹参治疗高血压病病人40例,且服药期间一律不服任何西药,结果总有效率为82.15%。孙秀英等用真武汤加减治疗阳虚水泛的60岁以上老年高血压30例,结果:显效14例,有效13例,总有效率90%,并能改善临床症状、降低血脂、血黏度,对血糖、心电图缺血性变化亦有一定的改善作用。宋文华等采用中药金匮肾气丸水煎剂,配合硝苯地平治疗老年高血压58例,结果好转56例,有效率96.55%,起效时间平均10 d。

3 有关现代医学研究

医学研究发现心肌细胞分泌的心钠素在肾中有其受体,通过与受体结合产生一系列效应,心钠素有利尿、扩张血管作用,体现了心火下降于肾以助肾阳化津液的作用,肾素一血管紧张素系统作为调节血压的重要方面,体现了肾水上济于心,濡养心阳,从而维持正常血压的功能。随着高血压基础研究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性激素水平及比例失调与原发性高血压的发生发展有一定的相关性。20世纪70年代人们在心肌细胞中发现了性激素受体,并发现性激素能影响心肌细胞核酸代谢和脂肪代谢,说明心肾互相影响。韩勃总结20余份材料,分析了肾与自由基的关系,认为肾虚病人血中自由基增多,清除自由基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动降低,脂质过氧化物(LPO)增多,二者均与动脉硬化有密切关系,同时可造成动脉血管的持续收缩而引起高血压。吴赛珠等研究发现:雌激素可促进雌性、雄性大鼠血管内皮细胞(VEC)的增殖,其促增殖作用无性别差异,且通过雌激素受体(ER)介导。雄激素仅可促进雄性大鼠VEC增殖,单纯孕激素对雌鼠VEC增殖无明显影响。E2/T,E2/P的平衡对雌鼠VEC的增殖也起重要作用。Yue等研究了雄激素对离体雌、雄兔主动脉和冠状动脉的影响,发现睾酮使有或无内膜的离体主动脉及冠状动脉显著扩张,且无雌性、雄性之间的差异。Collins等实验证实,冠状动脉去除内皮或使用NO合成酶抑制剂L-硝基精氨酸(L-NA)可显著抑制雌激素引起的反应。L-NA的抑制作用又可被L-精氨酸消除,说明雌激素对冠状动脉的舒张作用是内皮依赖性的,通过NO合成而发挥作用。日本秋下雅弘观察到雌激素对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的产生有抑制作用。对闭经后女性进行的激素补充疗法(HRT)中,血清ACE活性降低大约20%。大鼠主动脉中表达的介导血管紧张素Ⅱ(AngⅡ)升压作用的受体1型(AT1)以及AngⅡ的缩血管作用,在摘除卵巢后分别增加至160%,140%,这一增加又在补充雌激素后消失。提示AngⅡ生成系统及其受体均受雌激素的抑制作用。李治明等在探讨性激素及其比例与原发性高血压关系的研究中发现:①男性原发性高血压病人血清T水平及T/E2比值明显低于对照组;②绝经后女性EH组血清E2水平明显降低,P水平、T/E2及P/E2比值升高与对照组相比较存在明显差异。提示性激素水平及其比例失衡与男性及绝经后女性EH发病有一定关系。唐晓鸿等研究发现,老年女性高血压病病人雌二醇水平明显降低,而男性睾酮水平下降;两者都存在明显的内皮损伤、纤溶活性异常。雌二醇可能通过对血管内皮功能的有利影响而对女性高血压起保护作用。

篇7

关键词:胱抑素C;高血压;冠心病;相关性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已经成为全球性威胁人类健康的严重心血管疾病之一。冠心病是多种危险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目前已经才知道并且报道的有200多 种[1]。目前对老年人CysC水平与高血压、高血压合并冠心病的相关性研究国内外报道甚少,本研究检测了老年高血压患者血清CysC水平,以探讨老年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患者高血压级别、冠状动脉病变支数等与血清CysC水平之间的相关关系。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1年11月~2014年5月在我院就诊且监测血压符合高血压诊断标准(1999 年世界卫生组织/高血压专家委员会制订),冠状动脉造影确诊为冠心病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老年高血压组321例(男204例,女117例),平均(68.04±5.9)岁;非高血压组179例(男119例,女60例),平均(68.16±6.01)岁。入院时均经过询问病史、体格检查、X 线检查、心电图、超声心动图以及相关实验室检查等。排除所有感染、胶原性疾病或自身免疫性疾病、代谢性疾病、严重的慢性疾病。

1.1.1根据有无高血压合并冠心病将上述患者分为以下组别 无高血压及冠心病者为(对照组)、单纯冠心病组(A组)、单纯高血压组(B组)、高血压合并冠心病组(C组)。其中对照组:49例;A组130例,B组51例,C组270例。

1.1.2根据高血压等级分为 无高血压组179例,其中男119例,女60例,年龄(68.16±6.01)岁;1级高血压组123例;2级高血压组131例;3级高血压组67例。

1.1.3按冠状动脉病变狭窄程度分为三组 0 支病变组(LAD、LCX或RCA 中任何一支血管均无狭窄或狭窄程度< 30 %)100例;单支病变组(LAD、LCX或RCA中任何一支血管狭窄程度≥50 %)150例;双支病变组(任何2支血管狭窄程度≥50 %)117例;3支病变组(任何3支血管狭窄程度≥50 %)133例。LM病变者,无论LAD及LCX有无病变,均归为双支病变组,若同时合并RCA病变则归为3支病变组。

1.2方法

1.2.1 血清CysC测定 每例患者清晨空腹12 h采集肘静脉血5 ml,2000 r/min离心10 min,吸取上清液于-80℃冰箱保存待测。测量前将样本置室温下复融,再次4℃ 3000 r/min离心5 min,取上清液。应用免疫比浊法检测CysC水平。

1.2.2采用荷兰飞利浦公司生产的Integris H5000C型数字减影机,按Judkin's 法依次行CAG,常规多投照,均经过至少2位有经验的医生阅片,阅片前均不知本研究内容。采用直接法用定量冠状动脉造影。生化指标采用日本OLYMPUS公司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所有检测符合临床检验中心质控标准。

1.3统计学方法 用SPSS 21.0/PC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两组间均数采用t检验, 多组间均数采用F检验,P

2结果

2.1高血压不同级别患者CysC水平 1级、2级和3级高血压组的CysC水平显著高于无高血压组的Cys(P

2.2不同冠脉病变支数血清CysC水平 单支冠脉病变患者血清CysC显著高于无冠脉病变组(P

2.3不同组别患者血清CysC水平 高血压合并冠心病组(C组)与对照组、单纯冠心病组(A组)及单纯高血压组(B组)比较,CysC水平具有显著性差异(P

3讨论

CysC是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家族的成员之一,表达于所有单核细胞,广泛存在于动物、植物与原虫中的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参与细胞内外蛋白酶水解。人体所有有核细胞都是以恒定的速率产生CysC并且发现 CysC的主要生理功能是抑制内源性半胱氨酸蛋白酶的活性,参与炎症过程等[2]。近年来研究[3]表明CysC参与了心血管系统的诸多的病理、生理过程,CysC与动脉粥样硬化如冠心病、外周动脉硬化等疾病的发生、发展以及预后密切相关,有可能成为心血管疾病诊断及治疗预后的重要指标。

本研究显示,1级、2级和3级高血压组患者CysC水平显著高于无高血压组的血清CysC(P0.05)。这一结果与唐燕等有关报道[4]一致,说明高CysC水平人群患高血压的临床风险较高。

CysC虽然被作为早期肾功能损害的敏感指标,但这种危险性不能被临床常规肾功能预测,推测CysC通过其他途径增加心血管事件的发生[5]。本研究发现不同冠状动脉病变支数患者血清CysC水平之间存明显差异,单支冠脉病变患者血清CysC水平显著高于无冠脉病变组(P0.05)。随着我国基础医学的发展,临床对血清CysC的检测越来越广泛,有可能成为高血压、冠心病的发生、严重程度及预后的预测的重要指标。进一步的研究CysC水平与老年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患者的相关性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杨中苏,刘以林,王士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稳定性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老年医学分册,2001,22(3):97-99.

[2]Ganda A Magnusson M.Yvan-Charvel L,et al.Mild renal dysfunction and metabolites tied to low HDL atherosclerosis [J].Circulation,2013,127(9):988-996.

[3]黄绍湘,范文静,屈顺林.CysC在心血管疾病中的作用[J].中国动脉硬化杂志,2011,19(2):165-168.

篇8

[关键词] 高血压;老年人;依那普利;临床研究

[中图分类号] R97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3)01(a)-0085-03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和人口老龄化,老年心血管疾病患病率逐年上升。老年人单纯性收缩期高血压(isolated systolic hypertension,ISH)在老年心血管疾病流行病学发展中占有突出位置。最新的流行病学研究资料显示[1],我国老年人中ISH达21.5%,占老年高血压总数的53.21%。而2005年我国成年人中ISH的患病率仅7.6%[2]。在西方国家,老年人群中高血压患病率为60%~70%,其中ISH约占60%[3]。本研究对依那普利联合氢氯噻嗪联合应用及单用依那普利的降压疗效和安全性进行了比较,为临床应用提供可靠的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1年7月~2012年3月门诊和住院的老年高血压病患者54例,年龄60~83岁,平均(66±17)岁,符合1999年世界卫生组织/国际高血压联盟的高血压诊断标准[4],收缩压≥140 mm Hg,舒张压11 mmol/L、高尿酸血症、对依那普利过敏者、双侧性肾动脉狭窄者。随机分为两组,依那普利与氢氯噻嗪联合治疗组29例,男17例,女12例,年龄60~79岁,平均(64±15)岁;依那普利单药治疗组25例,男15例,女10例,年龄64~83岁,平均(67±16)岁。两组患者年龄、性别比例、治疗前血压、心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

1.2 方法

1.2.1 治疗方法 入选的病例在治疗前均停用各种血管活性药物2周,然后以上午8:00测量的坐位收缩压(systolic blood pressure,SBP)和舒张压(diastolic blood pressure,DBP)为患者的基线血压。联合治疗组每天早顿服依那普利5 mg及氢氯噻嗪25 mg;单药治疗组每天早顿服依那普利5 mg。每天测血压2次,根据血压情况调整剂量、服药次数。全部从最小剂量开始,2周后坐位SBP≥180 mm Hg剂量加倍,分2次服用。4周后坐位SBP≥160 mm Hg剂量加双倍,分2次服用。共观察8周。

1.2.2 24 h动态血压监测(24 hour ambulatory blood pressure monitoring,24hABPM) 采用无创袖带式动态血压监测系统,监测有效值>80%为有效,血压监测时间设置为早8:00至第2日早8:00,均为30 min测量1次。分别计算活动期和静息期的平均收缩压、平均舒张压、脉压差、心率。

1.2.3 生化指标及安全性评估 每周随访1次,记录血压、心率、不良反应。所有患者服药前、4周、8周时清晨空腹抽血查血糖、肾功、电解质。

1.2.4 疗效判定标准 显效:SBP下降20 mm Hg以上;有效:SBP下降10~19 mm Hg;无效:未达上述标准[2]。动态血压降压疗效按昼夜血压非正常值的次数下降至正常值的百分率判定:>90%为显效,下降50%~90%为有效,

1.3 统计学处理

用SPSS 16.0软件处理数据,治疗前后和差值比较用配对t检验及方差分析。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降压疗效

2.1.1 两组降压疗效比较 联合治疗组降压疗效优于单药治疗组(P < 0.05)。

2.1.2 SBP及DBP在治疗前后的变化 24hABPM显示,两组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SBP均有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2.1.3 两组治疗前后24hABP的改变 两组相比联合治疗组降压优于单药治疗组(P < 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2 实验室检查及不良反应

两组治疗前、后血糖、肾功能、电解质均无明显变化。两组药物不良反应发生均较少。联合治疗组为3例(10%):头昏1例,口干1例,上腹不适1例。单药治疗组2例(8%):恶心1例,面红1例。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 > 0.05),不良反应症状轻微,均不需要停药治疗。

3 讨论

老年高血压因患病率高、致残率高、病死率高,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ISH是老年高血压的最常见类型。2/3的ISH患者年龄>60岁,3/4的ISH患者年龄>75岁。老年人在增龄过程中,血管平滑肌β-受体的反应性降低,α-受体的反应性却无明显变化,导致血管收缩占优势。老年人由于生理的变化,导致血管壁硬化,表现为内膜和中层变厚,胶原、弹性蛋白、脂质和钙含量增加,使血管壁失去弹性,管腔变硬、缩窄,顺应性下降,使血压升高[5],这在主动脉上表现得更为突出,故动脉收缩压可明显上升而舒张压则降低,脉压增大[6]。对老年人来说,血管僵硬度增加起决定作用,因此老年单纯性收缩期高血压多见。

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enin-angiotensin-aldosterone system,RAAS)激活是高血压的发病机制之一。治疗高血压以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为首选[7]。依那普利属于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ngiotensin-converting enzyme inhibitors,ACEI),ACEI主要的药理作用是抑制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ngiotensin- converting enzyme,ACE)活性,减少血管紧张素Ⅱ的生成,减少缓激肽的水解,使血管舒张,降低外周血管阻力,血容量减少,血压下降。依那普利不影响心率及心排血量。另外,高血压患者,血浆尾加压素Ⅱ水平及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一般较高。血浆尾加压素Ⅱ水平与高血压存在相关性。王慧智等[8]研究发现,高血压患者经依那普利治疗后,血浆尾加压素Ⅱ水平明显下降,其收缩压与舒张压均明显降低。同型半胱氨酸影响高血压患者的血压节律性,血压节律性紊乱,给高血压控制带来困难。刘秀丽等[9]研究显示,依那普利能降低同型半胱氨酸水平,降低血压,从而有效改善高血压患者血压的节律性,使血压更平稳。由于ACEI降压起效缓慢,逐渐增强,在3~4周时达最大作用;此外,随增龄,多数老年人肾脏排钠功能减退、盐敏感性增加,导致细胞外容量增加,加之老年人动脉顺应性降低,容量-压力曲线左移,轻度的容量增加就可以使血压尤其收缩压明显升高。考虑到老年人收缩期高血压具有高容量、高搏出量的特点,联合使用氢氯噻嗪利尿剂可使ACEI起效迅速,作用增强,而且消除了ACEI的高钾血症的风险。应用利尿剂氢氯噻嗪治疗单纯性收缩期高血压,与安慰剂相比,可显著降低心力衰竭55%[10]。依那普利联合氢氯噻嗪治疗老年收缩期高血压,在有效降低血压的同时亦有效降低脉压[11]。Marvin Moser[12]指出使用利尿剂可降低心血管疾病并发症和死亡率。本研究结果显示,联合治疗组优于单药治疗组。24hABPM显示,治疗后收缩压明显低于治疗前,提示依那普利能较好地降低血压,联合使用氢氯噻嗪利尿剂,效果更好。

总之,依那普利能安全有效地降低老年单纯性收缩期高血压,与氢氯噻嗪利尿剂联用能使血压下降更明显,而且对心率、血糖、肾功能、电解质均无明显影响,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全国血压抽样调查协作组. 1991年全国高血压抽样调查工作总结[J]. 中华高血压杂志,1995,3(S1):51-52.

[2] 黄健凤,Rachel P.Wildman,顾东风,等. 我国成年人单纯性收缩期高血压患病率调查[J]. 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05,39(1):7-10.

[3] 方宁远,诸骏仁. 老年人收缩期高血压的治疗和循证医学依据[J]. 中华老年医学杂志,2004,23(3):211.

[4] Chobanian AV,Bakris GL,Black HR,et al. The seventh report of the joint national committee on prevention,detection,evaluation,and treatment of high blood pressure:the JNC 7 report[J]. JAMA,2003,289(19):2560-2572.

[5] 范,李琳. 老年流行病学[M]. 北京: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2008:128-158.

[6] 华琦. 老年单纯性收缩期高血压[J]. 中华老年医学杂志,2003,23(7):339-400.

[7] 杨海芸,陈素英,牟姗. 联合应用降压药物防治高血压及其并发症的临床疗效观察[J]. 中国基层医药,2005,12(11):1524-1526.

[8] 王慧智,张宇,代莉. 依那普利减少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浆尾加压素Ⅱ的水平[J]. 中华高血压杂志,2008,16(10):943-944.

[9] 刘秀丽,冯吉芳,闫海燕,等. 降低同型半胱氨酸药物对高血压患者血压节律性的影响[J]. 疑难病杂志,2012,11(6):460-461.

[10] Staessen JA,Fagard R,Thijs L,et al. Randomised double-blind comparison of placebo and active treatment for older patients with isolated systolic hypertension[J]. Lancet,1997,350:757-764.

[11] 刘健冰. 依那普利联合双氢克脲噻对老年收缩期高血压患者脉压影响的临床观察[J]. 重庆医学,2006,35(10):946-947.

篇9

自1909年美国IgnatzLeoNascher医生提出老年医学(Geriatrics)的概念,一个世纪以来,美国老年医学专家的医疗和教育工作使老年医学得以不断完善,迄今已经形成了一门完整的学科。1942年成立全美老年医学会,1945年成立全美老年学会,1965年设立老年人医疗保险,1966年开始老年医学专科培训,1974丰在美国国立健康研究院创建老年研究所。20世纪0年代,设立老年医学研究基金开始资助本科医学院校的临床和科研人员探索改进医学生课程中的老年医学内容,职业卫生局资助建立老年医学教育中心如南德洲老年病教育中心(SouthTexasGeriatricEducationCenter,STGEC),退伍军人医疗系统成立老年医学科研、教育、临床中心(GeriatricResearch、EducationandClinicalCenters,GRECC)。

2美国新型老年医疗模式

美国除了传统的护理院(nursinghome)外,还有各种现代综合服务的老年医学诊疗、保健方法不断涌现。这些新型医疗模式旨在全面提高医疗质量、便利老年患者和降低医疗消费。设置老年病房(acutecaref-0rⅡ1eelderly,ACE)。美国的老年病房一般设立在大型三级医院,由老年医学专科医生负责,专门收治老年患者,并会同其他专科医生对老年患者的会诊与治疗。该医疗模式能有效诊治老年患者疾病,及时发现和防治老年病综合征,缩短住院曰。开设老年髋部骨折专诊(hipfractureservice)。老年人体质虚弱,容易摔倒,且老年人骨质疏松,从而导致髋部骨折发生率高。老年髋部骨折专科诊疗流程简捷,由老年科医生负责患者的术前评估、围手术期处理和术后亚急性期诊疗与康复,可使老年患者尽快手术、减少并能及时处理术后并发症,缩短病程和住院日,加速患者康复,降低治疗费用。实施亚急性和过渡性医疗(subacuteandtransi.tionalcare)。在急性病或慢性病急性发作缓解或控制后,老年患者往往不能很快恢复,但其住院过久可能会引起活动能力下降、院内感染等问题,造成其疾病的恶性循环。在亚急性和过渡性医疗模式下,老年医学团队负责老年患者的康复理疗、压疮治疗、抗生素治疗、肠内外营养、精神行为病症等诊疗服务,并负责安排老年患者的出院后连续诊疗、保健以及指导相关机构改善社会和家庭环境,为老年患者在急性病或慢性病急性发作控制后提供合理而安全的连续性诊疗服务,有利于患者恢复。开展全面的老年人服务项目(programofall—in-clusivecarefor血eelderly,PACE)。老年人服务项目是一种为衰弱老人提供基础诊疗、预防、日问锻炼与娱乐活动、急性病诊治及慢病长期管理等全套医疗保健服务模式。老年科医生定期对患者进行评估,及时调整服务内容和方式,对难以解决的病案邀请专科医生会诊。同时,为保证老年患者的自主性和独立性,使其能够继续居住在社区,减少住院次数和入住护理院的几率,提高和维持生活质量,降低医疗费用,组织召开家庭会议,商议护理、诊疗方案。建立退休养老社区连续医疗(continuingcarereti.rementcommunities,CCRC)。美国将退休老人聚居,对其提供连续性医疗、保健及日常生活服务与支持。大部分老人加入CCRC时属低龄,比较健壮,生活能够自理,CCRC为其提供基础医疗保健和预防、及各种生活服务支持。随着老年人年岁增长及急、慢性病患病率升高,需求逐渐增多,老年医学团队根据每个老人的具体需求提供医疗保健服务和长期慢性病管理,除急性病需要住院外,老年患者在CCRC社区可享受连续性的医疗保健服务。

3美国老年医学教育现况

美国于1988年在全美内科资格认证中加入老年医学专科资格认证考核,1995年设立老年医学教育和培训国家论坛,发表老年医学和健康保护白皮书,包括老年医学训练、分布、应用的建议和获政府健康体系资格认证人员所必须具备的条件,详细列举了医学生、住院医师、研究生、老年病专科医生训练、继续医学教育和资格认证的内容等。1998年美国老年病协会发表老年病专科研究生训练指南,明确了老年医学基本教育目标、核心教育内容及专业目标嘲。目前全美125所医学院校都设置了老年医学必修课程,旨在医学生中普及老年医学基础知识,不少医学院校还建立老年医学临床和研究中心。以及122个老年医学专科培训基地。老年科医生需要经过系统性专业培训和资格认证考核,包括取得医学博士学位、3年住院医生培训后取得行医执照,以及1.3年老年医学专科培训并通过资格认证考核。

3.1老年医学课程相关内容

美国老年医学课程设置合理而全面,主要包括:①衰老的生物学:基因、生物化学、细胞、衰老进程的理论。②衰老的心理社会问题:正常行为、人口统计学和流行病学、公共卫生和政策问题、医学伦理学和法律、社会资源和规划、对老年人的态度、生物心理因素的相互作用。③老年病及老年相关临床问题:衰老过程中的器官组织解剖和生理学、疾病和衰老相关障碍的病理及病理生理学、疾病和衰老相关障碍的流行病学和自然转归、评估和管理。常见问题有外科手术的评估、麻醉的选择、事故和跌倒、住院相关损害、医源性问题、营养问题、行为问题、社会问题。④老年人的评估和管理:面谈和功能记录、交流和相处技能、老年人体格检查、特殊临床试验、临床诊治的做出、病历的保存、预防医学、循证医学、临床药理学、康复、医护团队/科间合作、治疗的连续和机构间交接、人道主义关怀。⑤老年病教育、管理和研究:规划的制定和评估、基本原则和教学方法、教学的技能、研究设计和方法、研究技术、文献回顾和解读、规划的管理。

3.2老年医学研究生课程

研究生课程包括6类内容脚。第1类用于达到BHPr要求的老年病初级和高级咨询专业人员的质量准入标准。第2类培养教员,保证老年病服务领域具有合格和优秀的师资。第3类培养研究生成为老年医学教育的领导、骨干及学术专家。第4类培养研究生成为熟练的老年科医师,胜任老年人健康和疾病的诊断和治疗。第5类培养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包括综述、制定科研计划、科研实践及撰写科研论文等必需技能。第6类培养是为研究生获得成为医学管理者及从事临床计划、目标、评估等方案制定所必需的知识和技能,其课程设置覆盖了老年医学所必需的所有元素。临床训练包括初级医疗、综合老年病评估、院内院外患者的咨询、护理院的医疗、家庭医疗、临终关怀和姑息治疗、康复、衰老的心理精神问题、医学伦理、住院患者的救治、老年病的私人门诊以及牙科和精神病治疗。科研训练包括理论课程和实验室的实验、与导师和实验室成员讨论预实验问题、复习文献、确定实验内容、完成实验内容、撰写论文。管理训练包括健康管理和美国医学管理者协会课程、一些高级导师课程。

3.3老年病医师资质证明

老年医学是美国医学专业委员会(AmericanBo.ardofMedicalSpecialties,ABMS)认证的2级专业组织。ABMS是美国医师资格监督的初级实体。主修ABMS认证的老年病训练课程的研究生必须完成内科学、家庭医学、或心理/神经病学住院医师的课程。经过1—2年的课程后,通过参加美国内科学和家庭医学或心理学和神经病学委员会组织的考试,可以获得老年医学资质证书。

4对我国老年医学医疗和教育的启示

4.1发挥现代老年医学的特点与作用

当今临床医学过度的专业化,不利于身患多系统疾病的老年人,导致他们辗转于各个专科,得不到及时、正确、有效的治疗,增加了患者、家属和社会的负担。因此,老年科医生首先在掌握全科知识基础上应有侧重的发展技术专长。教师在教育学生时,以老年患者整体健康需要为中心,综合考虑患者生理功能和多种急、慢性病的相互影响,权衡各种诊疗措施的预期效果和不良反应,协调各专科的会诊意见,多学科协作。还要系统考虑患者心理、精神和行为等方面的病症,以及社会和家庭环境因素对患者健康和功能状态的影响。

4.2骑立连续性健康保障服务的理念

老年医学在教学中应将医学实践从疾病治疗延冲割健康管理,使学生深刻理解健康管理的重要性。时,注重传授健康管理知识、加强学生健康管理技能的训练。另外,在健康管理中提供连续性的健康保障服务至关重要。老年人常患有多种不可治愈的慢性病,对其医疗服务需要一个连续的过程,即老年人在疾病慢性期、康复期可以在社区或家中接受继续治疗或功能康复训练,如病情反复再回到医院就诊。美国的PACE项目即是一个比较成功的范例,值得我们参考和学习。我国应注重老年人养老保健工作,也需要大力发展以社区为基础的老年健康管理及健康保障体制埘。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还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鼓励学生积极投身基层健康促进事业。

4.3制定合理的老年医学教育计划

老年医学作为独立的学科,在我国还没有得到充分认可嘲。虽然,老年医学已纳入医学生的学习课程,但教育资源明显不足,没有系统完整的教学组织,理论教学和实践指南不够完善。因此,高等医学院校必须在政府的支持下,联合多方面力量,制定出一套可行、有效的培养老年医学人才的教育计划并大力实施。如在医学院校本科设置老年医学必修课程,老年医学研究要重点突出老年医学整体特色,在医学生每年度新生招录时设置针对社区老年医疗保健服务的定向生;在青年医生中开展老年医学继续教育工作,建立完善的住院医师培训制度“”,加强系统规范的专科训练,完善老年医学资质认证制度等。另外,医学院校还应重视老年医学课程的设置,其课程的设置要符合老年医学发展的需要,开发具有特色的课程,如借鉴美国的老年医学课程相关内容。

篇10

关键词:多次输注;自体细胞因子诱导;杀伤细胞;血液肿瘤

血液恶性肿瘤是临床常见恶性肿瘤之一,包括各类白血病、恶性淋巴瘤等,其中白血病发病率约为2.76/10万,恶性淋巴瘤2.14/10万,各类血液恶性肿瘤发病率均逐年递增[1]。有资料研究显示,老年人是血液恶性肿瘤高危人群,但与之相对的是因身体机能退行性改变,应用化疗、手术、放疗等新型疗法多不耐受,因此治疗应以提高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期为主要目的。目前,CIK细胞过继免疫治疗被证实是抗肿瘤最有效的方法,且对患者耐受要求相对较少。自体CIK是一种输注自体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的治疗方法,具有提高免疫力、抗肿瘤双重效用。本次研究中某院运用多次输注自体CIK治疗老年血液肿瘤,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某院2011年4月~2012年1月收治确诊为造血系统恶性肿瘤老年患者28例,其中男21例、女7例;年龄60~91岁,平均(82.1±3.1)岁;病情:淋巴瘤12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10例、骨髓瘤3例、急性髓系白血病2例、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1例。

1.2方法CIK细胞制备,所有患者均经CIK技术培训合格者,患者均同意选用此治疗维持方案后开始准备采集,于患者晨时空腹,采集外周静脉血约50ml,运用离心机获取单个细胞核,运用治疗级无血清培养基调整细胞液悬液浓度,加入重组人γ干扰素2000U/ml后置入培养袋中,袋中条件37℃恒温、5%CO2,悬浮培养后于第2d以1000U/ml比例加入IL-2与50ng/ml的抗CD3单克隆抗体,于第4、7、10、13d分别进行细胞表型分析,据结果调整浓度补充IL-2。CIK细胞表面回输条件:CD3+细胞比例>70%,CD8+细胞比例>40%,CD3+CD56+比例≥30%。计算待输注细胞活力与计量,于第14d达标后输注给患者。连续采集外周静脉血培养回输,回输细胞计数应在4~6×109个之间,连续回输2次/d,同时配合IL-2治疗,100万U /d,皮下连用10d,于采集前1w开始给予注射胸腺五肽,20mg/d,肌肉注射至开始采集前,采集时改为20mg/次,3次/w。

1.3观察指标患者持续疗程情况;观察记录患者主诉,常规查体;相关生化指标,β2微球蛋白1次/2w;血常规与肝肾功能检查;细胞免疫反应,一般与治疗前后分别测定T淋巴细胞亚群;淋巴结超声检查,1次/3个月,磁共振(MRI)1次/6个月,CT/PET 1次/年;其它相关检查,确定是否有新增病灶;生活质量质量评估,参照健康调查表(SF-3)测评患者生理机能、生理疾病、一般状况、精力、社会功能、精神健康、情感活动等指标评价其生活质量,满分为100分[2]。

1.4疗效判定淋巴瘤据国际血液肿瘤工作组IWC标准执行,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据国际MDS预后积分评价,白血病据NCI制定标准,骨髓瘤运用国际骨髓瘤工作者制定标准[3]。

1.5统计学处理本次研究中获取的所有资料数据均应用SPSS18.0软件包于Window7平台操作处理,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计量资料,以数(n)与率(%)表示计数资料,P<0.05为置信水平,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培养效用经培养后细胞表型有极大的改善,达到输注条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一般情况与疗效所有患者均接受4~8个疗程的输注,平均(7.3±0.3)个疗程;平均随访(281±49)d。患者于治疗持续2~3个疗程后,均主诉有不同程度的症状改善,疲乏困倦、饮食不振、四肢阵痛有所改善;治疗结束后完全不确定完全缓解6例、完全缓解9例、缓解4例、维持7例、疾病进展4例。

2.3毒副作用与相关指标治疗期间,出现2例轻微发热、不适者,处理后自行缓解消失;1个疗程结束后,复查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CD3+、CD3+CD8+、CD3+CD56+均显著升高,之前含量百分率分别为(41.3±8.1)、(28.3±4.1)、(2.4±1.1),治疗后为(64.1±4.8)、(40.3±3.1)、(13.9±3.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β2指标于输注第1~2疗程有所下降,而后回升至原有水平。

2.4生存质量与生存期28例患者生存质量较治疗前有所改善,人均得分(81.3±11.22)分优于治疗前(43.2±18.52)分;随访至2013年12月死亡2例,其余均病情平稳。

3讨论

CIK治疗血液肿瘤技术虽然发展较晚,但因临床效果良好,很快得到推广,但对医疗机构技术储备、医疗水平、硬件条件要求较高,其价格也居高不下,对于老年血液肿瘤患者来说,CIK仍难以成为大众化治疗方法[4]。本次研究中CIK应用于老年血液肿瘤患者28例,效果显著,有效的控制了病情,安全可靠,但值得注意的是其并不能起到杀灭肿瘤细胞的作用,在输注初期肿瘤标志物曾提示肿瘤细胞受到抑制,其生物学机制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卢学春,杨波,朱宏丽,等.自体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联合IL-2治疗老年人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的临床经验探讨[J].医学志,2010,35(10):1270-1271

[2]Che son BD,Horning SJ,Co iffier B,et al.Report of an International Workshop to Standardize Response Criteria for Non-Hodgkin 's Lymphoma[J].JC lin On col,2009,27(4):1244-1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