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服务中心履职报告范文
时间:2023-03-16 12:59:0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财政服务中心履职报告,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推进派基层组织规范化标准化建设,是加强派自身建设、实现统战工作高质量发展的有效抓手。
制定“四化标准”推动派基层组织自身建设有章可循。所谓的“四化标准”,即基础条件标准化、自身建设标准化、履职要求标准化、专职干部管理标准化。一是从专职人员、办公用房、专项经费、活动场所、示范支部、实践基地和宣传平台等对党派开展工作设置基本保障标准;二是从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制度建设,对党派县级基层组织如何加强自身建设进行规范;三是从参政议政、民主监督、政治协商和社会服务,对党派县级基层组织如何履职进行规范指导;四是从工作机构设置、内部管理制度对党派专职干部管理提出具体要求,最终使推动派自身建设工作有章可循。
落实“七个一保障”推动派基层组织建设焕发活力。一是确定一名专职人员,成立统战部下属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党派服务中心,要求每个党派配备一名本党派成员身份的专职人员,接受统战部和党派组织的双重领导;二是落实一处办公场所,党派服务中心在统战部集中办公,办公用房按照机关办公用房标准落实;三是落实一处活动场所,支持各党派至少建设一个活动场所,区级层面重点建设区党外人士之家,成为全区党外人士履职尽责、学习教育的主要场所;四是落实一笔专项经费,将派专项经费列入财政预算,实行集中统一管理,保障日常活动所需;五是打造一个示范支部,指导各党派围绕组织建设、社会服务、参政议政、理论宣传等内容,在工作基础较好的支部中开展品牌创建,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六是共建一个实践基地,结合高校资源共建校地合作实践基地;七是建立一系列宣传平台,运用线上线下宣传平台,对内加强成员交流,对外展示党派形象。
篇2
为构建预防和减少犯罪工作体系,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违法犯罪,进一步夯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和平安建设基础,推进新一轮平安建设活动的深入开展,根据全市政法工作会议的部署和安排,结合我市社区矫正、安置帮教等工作实际,决定在@@市、@@区试点工作基础上,在全市推广建立社区专业社工服务中心。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构建和谐南通为目标,紧紧围绕全面腾飞的大局,按照“政府推动、综治牵头、部门联动、司法管理、资源整合、社工运作”的总体思路,以推进社区矫正、安置帮教、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反、禁毒工作为突破口,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探索新时期预防和减少犯罪新举措,为建设全面小康的新南通营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二、组织领导
加强社区专业社工服务中心建设是一项面广量大的社会工程,又是一项创新性的事业,必须坚持党委政府的统一领导,充分发挥职能部门的作用,整合社会资源,整体推动形成工作合力。
市建立社区专业社工服务中心指导工作领导小组,由市委分管负责同志组织,由相关部门的领导同志组版权所有成。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具体负责社工中心建设的组织、指导、协调工作。办公室设在市司法局,由司法局负责同志任办公室主任。
县(市)区统一按市模式建立社区专业社工服务中心指导工作领导小组和办公室。
乡镇(街道)一级,,以县城所在镇、中心集镇和治安情况比较复杂的乡镇(街道)为重点,建立社区专业社工服务中心。
村、居(社区)建立社工工作站。
三、基本原则
(一)政府推动、社工运作原则。建立社区专业社工服务中心是对构建预防和减少犯罪工作体系的有益探索,是深化新一轮平安建设的新平台、新抓手、新载体,是构建和谐南通的本质要求。建立社区专业社工服务中心工作必须依靠各级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从人力财力上给予大力保障,依托基层司法所,在政府相关职能部门的指导下,独立完成各项业务工作。
(二)部门联动,分工负责原则。社区社工工作以及社会各方面,既有政府客观的政策调控,又有具体部门微观的业务指导,领导小组各成员必须通力协作,认真履行工作职责,行使法定职能,指导和帮助社区专业社工服务中心开展工作。
(三)因地制宜、注重实效原则。社区专业社工服务中心工作是一项创新性工作,各地各单位要坚持从本地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地开展工作,要注重实际效果,不搞形式主义,不做表面文章,积极稳妥地推进,实现专门机关和专门力量的有机结合,确保对“高危人群”的管理抓出成效。
四、工作范围
社区专业社工服务中心的主要工作范围和内容:
(一)社区矫正工作。
(二)刑释解教人员安置帮教工作。
(三)协助做好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
(四)协助做好反工作。
(五)协助做好禁毒工作。
五、社工工作职责
专业社工的主要任务是在当地党委政府的领导和相关职能部门的指导下,开展面对面地矫正和教育活动,包括思想教育、法制教育、心理咨询等,帮助工作对象树立自立、自强的信心,提高适应社会的能力,预防和减少重新犯罪;负责组织开展社会公益活动,帮助协调解决困难对象的生产、生活等实际问题,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负责工作对象的信息采集、整理工作,及时掌握思想动态,按时向有关职能部门反馈,并配合职能部门做好有关辅工作;负责对村、居(社区)社工人员及志愿者进行培训工作,提高业务素质和专业水平。
六、社工队伍建设
(一)乡镇(街道)社区专业社工服务中心。乡镇(街道)要按照5万人以上镇配备3名以上专业社工,5万人以下镇配备2名以上专业社工的要求,配强配足专业社工,县城所在镇应加大专业社工的配备数量,专业社工由乡镇(街道)向社会公开招聘或内部调配。
具体条件:年龄在45周岁以下,大专(含)以上学历,政治素质较好,懂管理,会做思想工作,身体健康的人员。在专业社工中,要注意优化年龄结构,做到老、中、青结合,同时要配备一定比例的具有法律专业知识的人员。
(二)村、居(社区)社工工作站。工作站依托村、居(社区)委会建立,并明确1名专职人员担任站长,与村、居(社区)警务室合署办公,工作人员由志愿者组成。
(三)建立村、居(社区)社工志愿者队伍。此项工作由各县(市)区团委牵头,具体由乡镇(街道)团委指导村、居(社区)落实。
七、运作模式
社区专业社工服务中心在乡镇(街道)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开展工作。乡镇(街道)社区专业社工服务中心主任由分管政法的领导担任,综治办主任、派出所所长、司法所所长任副主任,司法所所长为常务副主任兼办公室主任,司法、公安、综治办、610在各自业务范围内进行指导。社区专业社工服务中版权所有心根据设定的工作目标和业务范围,依照法律、法规及章程规定自主开展教育培训、公益劳动、法制宣传、信息采集、人员管理、基础防范等工作。专业社工在乡镇(街道)社区专业社工服务中心集中办公,分片负责和指导村、居(社区)工作站开展工作,每个社工都要明确岗位职责,使五项工作都有人做、有人负责。
从有利于指导工作出发,各乡镇(街道)社区专业社工服务中心应与司法所相邻办公。乡镇(街道)社区专业社工服务中心名称统一为:××市××乡镇(街道)社区专业社工服务中心。村、居(社区)建立社工工作站,名称统一为:××乡镇(街道)社区专业社工服务中心××村、居(社区)工作站。
八、工作制度
社区专业社工服务中心应建立工作例会制度、联席会议制度、请示报告制度、考核奖惩制度、突发事件应急处理预案、登统计制度、信息反馈制度、廉洁自律制度和责任倒查追究等制度。要明确社工工作职责、任务、工作流程、要求等规定。司法所负责会同相关职能部门对社区专业社工服务中心工作和专业社工进行统一考核。
社区专业社工服务中心人员应严以律己,履职尽责,勤奋工作,高效廉洁;对因在工作中、工作懈怠而造成事故或不良影响的,将按照责任倒查制度追究相关责任。
九、保障措施
(一)县(市)区、乡镇(街道)社区专业社工服务中心工作经费应列入财政预算。
(二)专业社工工资(含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及失业保险)遵循低工资、高浮动原则,即工资与实绩挂钩,在确定基本工资后,其余费用结合工作考核发放,具体标准由各县(市)区统一确定。
社区专业社工服务中心工作经费和社工工资费用由县(市)区、乡镇(街道)财政按比例分别承担。
(三)村、居(社区)工作站配备的专职站长经济待遇参照同级村干部待遇执行,适当增加通讯、交通补贴。
(四)乡镇(街道)社区专业社工服务中心应有必要的办公用房,配备电脑、传真、电话等必要的办公设施。
十、要求
(一)坚定信念,加快推进社区专业社工服务中心建设
各县(市)区党委、政府要高度重视社区专业社工服务中心建设工作,并在人、财、物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要充分认识到社工服务中心建设工作是市委、市政府为加强政法工作、夯实基层基础所采取的新举措;是全市政法工作的新的增长点,填补了政府管理职能上的空白;是以人为本精神的体现,也是基层基础工作的一个新探索;是平安创建工作的创新,是社会管理发展的新方向。各县(市)区党委政府要正确对待这项工作,切实加强社区专业社工服务中心的建设。
(二)总结经验,不断规范社区专业社工服务中心
各县(市)区要及时总结上报社区专业社工服务中心建设情况,总结运行模式、工作成效,充分展示自身工作的特色和亮点。要在规范上做文章,建立和完善各项管理制度、工作制度和运作机制;要进一步推进专业社工的区域化、专业化、职业化的发展方向;要把这项工作作为今年政法工作的一个新亮点,率先在全省出成果、出经验。
篇3
公益性岗位是指由政府出资开发,以实现公共利益和安置就业困难人员为主要目的,从事非营利性公共管理和社会公益的各类岗位。开发公益性就业岗位是党和政府对就业困难群体实施重点帮扶的重大举措。近年来,根据市公益性岗位队伍组建与管理的要求,我区新开发了城市协管员、治安巡防员、文明交通劝导员、社区“两保”工作人员(社保、低保)、人民调解员、合同制消防员等公益性岗位(以下简称“几大员”)。为进一步规范公益性岗位的管理,充分发挥几大员的积极作用,根据区政协常委会议的安排,今年-5月区政协组织部分政协委员组成调研小组,对我区新开发的公益性岗位进行了调研。调研小组通过召开调研座谈会、发放调查问卷表、走访市区相关职能部门及相关街镇、赴兄弟区县及外省考察学习等形式开展调查研究,对加强公益性岗位管理提出了很多意见与建议,经区政协第三次主席会议审议,形成此建议案。恳请政府认真研究建议案中所提出的问题,并酌情予以解决,以进一步规范我区公益性岗位的管理。
一、基本情况
近年来,我区不断加强组织领导,加大财政投入,强化开发力度,加强业务培训,公益性岗位的开发与管理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一)人员情况。根据上级文件精神,我区相关职能部门分别聘请了一批公益性就业岗位从业人员,共计1257人,其中治安巡防员497名,城市协管员232名,“两保”工作人员268名,文明交通劝导员200名,人民调解员20名,合同制消防员40名。以上几类人员中,治安巡防员、城市协管员、文明交通劝导员中分别有79.67%、86.63%、54.5%为零就业家庭成员、持有《再就业优惠证》的“4050”人员和享受低保待遇的人员;“两保”工作人员、人民调解员通过向社会公开招聘的形式进行选拔,相对其他几大员而言,年龄结构偏低、人员素质较高。
(二)资金投入。治安巡防员、城市协管员、文明交通劝导员、合同制消防员的工资为800元/月,人民调解员的工资为850元/月、“两保”工作人员的工资为1000元/月。除城市协管员外,其他几大员均已购买了五项保险(医疗、养老、失业、工伤、生育保险),但只有交通劝导员的保险费已落实到个人帐户。以上几大员人员工作经费总计1719万元,其中市级财政投入358万元,区级财政1361万元。总经费中工资总额为1175万元,服装、装备费为__万元,业务经费为72万元,交通劝导员的保险经费66万元全部在再就业资金中支出。
(三)管理形式。治安巡防员、城市协管员、“两保”工作人员、人民调解员分别下到街道、社区,由职能部门对其进行业务指导,街道对其进行日常管理,经费由财政局下拨到职能部门,除“两保”工作人员经费由该局按人员编制切块到各街镇外,其余几大员的经费都由职能部门负责经费的开支以及工资的发放。文明交通劝导员、合同制消防员分别由区交警大队、区消防大队进行统管,经费由财政局直接拔到两个职能部门。
(四)工作成效。几大员上岗后,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通过各职能部门、街道、社区的共同努力,发挥了较好作用,城区交通秩序明显改善,城市环境不断优化,社区两保工作更加规范有序,全区可防性案件降为全市最低,社会公众安全感大幅提高,几大员的工作得到了各级领导和居民群众的多方好评。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通过调查走访,我们了解到,虽然我区在公益性岗位的开发与管理方面做了很多的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但公益性岗位发挥的作用与人民群众的期望和要求仍有一定的差距。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管理体制不够顺畅。一是缺乏牵头部门。目前几大员的招聘、录用主要是各职能部门和用人单位共同负责,有的则由用人单位负责,没有一个牵头主管部门;二是事权财权分离。现几大员的工作岗位大多在街镇、社区(村),而经费则由区财政局拔至职能部门,街镇、社区没有任何的财权,无法落实奖优罚劣措施,导致部分从业人员只听职能部门的指挥,对街道、社区的工作安排讲价钱、打折扣,管理难以到位。
(二)管理机制不够健全。一是缺乏考核与评价机制,对几大员没有实行公正、客观的评价与考核,无法实现岗位人员“有进有出、能聘能退”的动态管理;二是缺乏激励机制,滋生了干多干少一个样、干与不干一个样的“吃大锅饭”现象。目前几大员基本按足额工资标准发放,市级规定的200元浮动工资只是流于形式,虽然有个别公益性岗位实行了处罚措施,但由于没有奖励资金,奖惩机制仍难以建立,导致几大员的工作积极性不高,工作效率较低。
(三)岗位定位不太明确。一是岗位人员身份定位不明确。几大员就业岗位属于长期性岗位,还是阶段性岗位,都没有定论,人员身份非常尴尬,长此久往,这个庞大的群体势必成为今后社会的不稳定因素;二是社区“两保”工作人员、人民调解员、合同制消防员从事的工作是政府工作的延伸,具有实质性、不可替代的职能职责,必须由素质较高、有一定业务技能的人群来承担,因此不应该归类于公益性岗位;三是在实际的工作中,几大员一岗多用、调派到别的岗位等现象严重;四是基于几大员职能不明确、缺乏执法主体地位或者不被居民群众认同等原因,几大员在执勤过程中被群众误解,甚至被辱骂、挨打的现象也时有发生。
(四)工资待遇不太规范。一是缺乏正常的工资增长机制,在物价不断上涨的情况下,何时能涨工资、涨多少都没有一个预期;二是几大员之间待遇不平衡。几大员之间存在着经费安排不平衡、福利待遇 不平衡、服装装备不平衡、工作时间长短不平衡等问题,有的购买了保险、有的则没有,购买的险种也不尽相同,甚至有个别岗位一直未签定劳动合同,由于待遇的不平衡,又没有充分的解释与依据,导致几大员之间相互攀比现象严重。
(五)工作经费不够充足。一是市级财政经费未到位。两保人员的市级财政经费缺口为117万元,文明交通劝导员市级应拨经费全部都未到位;二是市级财政经费拨付滞后。城市协管员由于每月五个区都要向市城管局报人员清单,由市城管局核准后才能拨款,由于工作量大、报送不及时等原因,导致市级财政经费发放不及时,造成了工资支付滞后等问题;三是中央再就业资金没有得到充分利用。我区只有交通劝导员的保险66万元在再就业资金中支出,其余几大员可以在再就业资金(来源:文秘站 )中列支的保险还未办理;四是办公经费缺乏。几大员普遍存在无办公场所、无办公设备、办公经费短缺、服装和器械增补资金缺乏等问题,给工作造成一定困扰;五是未安排人员的福利待遇资金,过年过节的慰问费、防暑防寒费、加班工资、工伤事故费用等都无着落。
(六)从业队伍不够优化。一是人员素质偏低。由于就业困难群众自身年龄偏高、并且缺乏工作技能,导致几大员从业人员素质普遍偏低,工作形象较差;二是工作积极性不太高。主要表现在:有些从业人员空岗、上班扎堆、迟到、早退现象较为严重,上班打麻将的现象也时有发生;有些出勤不出力、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有些认为公益性岗位反正是一种社会福利与社会救济,只是为了安置他们,做不做事无所谓;三是队伍不够稳定。有些从业人员上岗后,全家的低保都取消,家庭收入比上岗前没有增加,认为还不如在家吃低保;有些素质较高、有专业特长的从业人员,因为工资待遇太低,工作不安心,跳槽现象多。
三、建议与对策
我区几大员队伍非常庞大,涉及范围广,社会影响大,并且目前仍有逐步扩大的趋势,如何进一步规范我区公益性岗位,使其充分发挥积极作用,使有限的财力能够发挥最大的效益,已成为当务之急。通过调查与分析,我们建议要理顺管理体制、健全管理机制、加强管理督查、加大资金投入、规范工资待遇、加强宣传引导,形成强大的工作合力,促进工作的有序开展。
(一)理顺管理体制。一是要成立公益性岗位开发管理工作领导小组,由政府区长任组长,区人事局、财政局、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及相关有公益性岗位任务的单位主要负责人为成员,建立“统一领导、分线管理”的领导体制。领导小组要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召开会议,及时研究解决问题,总结布置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于区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由区劳动和社会保障局负责人兼任办公室主任,具体工作归口区人力资源服务中心进行管理,该中心要配备2-3名专干,以加强公共就业管理工作;二是区政府要尽快出台《关于公益性就业岗位开发与管理办法》的文件,规范公益性的岗位开发与管理的相关程序及有关要求。文件中要明确由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公益性岗位开发工作的统筹规划、审批岗位数量、审核从业条件、统一招聘解聘、统一制定管理制度和考核标准、统一确定工资标准与福利待遇、统一制定合同范本、建立困难就业群众台帐以及公益性岗位从业人员台帐、开展检查与督查等工作。各职能部门负责明确界定岗位职责、根据合同范本确定劳动合同、制定具体的管理制度、开展业务培训、考核验收工作。各用人单位负责日常的管理、考勤、考核、实施奖惩、向区人力资源服务中心反馈人员的使用情况、提出人员进出建议等工作。区财政局负责合理筹集和调度专项资金,根据经费安排将资金全部切块到用人单位,并对用人单位使用资金的情况进行跟踪管理。
(二)健全管理机制。一是建立人员进出机制。要规范岗位的招聘条件和审核程序,严把入口关,按照属地就近录用的原则,根据“本人申请、社区公示、公开招聘、严格把关”的程序,由区人力资源服务中心与用人单位联合招考,区人力资源服务中心在与从业人员签订劳资合同的同时,要与用人单位签订劳务委派合同,由区人力资源服务中心实行劳务派遣。在符合岗位工作需要的前提下,要确保年龄偏大、文化程度偏低、无技术特长且家庭生活特别困难的失业人员、零就业家庭、失地农民得到优先帮扶。用人单位要对从业人员的履职情况予以客观的评价,对不能履行职能职责的要向区人力资源服务中心提出解聘建议,由区人力资源服务中心予以解聘。二是要建立健全培训机制。从业人员上岗前,区人力资源服务中心要对从业人员进行职业道德、法律法规、工作形象、心理辅导等方面的培训;各职能部门要对其进行业务技能、岗位职责等方面的业务培训,使从业人员能掌握基本的业务技能、具备良好的工作心态,从而适应工作岗位的需要;三是要建立考核机制。各用人单位应根据各岗位的工作特性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制 度,要加强对从业人员的日常的管理与考核工作,对其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为实施惩优罚劣、严把人员的进退关提供依据;四是要建立激励机制。各职能部门、各用人单位要筹措奖励资金,对在岗位上作出了积极贡献的个人,进行精神鼓励和物资奖励,充分调动几大员的工作积极性;对有编制的岗位,要实行择优纳编,建立正常的良性竞争机制。
(三)加强管理督查。一是要统一事权财权。下到街镇社区工作的岗位,要尽量实现属地管理,要按照“谁使用、谁管理、谁调配经费”的工作模式来加强管理,做到事权责的高度统一;二是管理与监督要分离。各职能部门要对几大员的工作情况进行督查,发现工作不到位的现象,应及时将情况反馈到用人单位,要求其认真整改,通过加强监管,提高工作效能;三是要整合资源。城市协管员由于没有执法主体资格,管理工作难以到位,建议由城管执法大队对城市协管员进行统管,在工作中由一名执法队员带领1-2名协管员开展工作,根据街道、社区的区域大小以及繁华程度来配备人员,通过整合达到加强执法力量、强化管理的目的;四是要进行动态管理。区劳动和社会保障局要指导各街镇建立就业困难群众基本情况电子档案与台帐;要指导用人单位建立公益性岗位就业人员履职情况档案与台帐,作为公益性岗位统筹规划与管理的依据;五是要加强检查督查。公益性岗位领导小组要建立定期检查制度,并将检查结果纳入综合目标管理考核范畴;要鼓励居民群众、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社会各界人士加强对公益性岗位管理的监督,并形成监督合力,促进公益性岗位管理的规范化。
(四)加大资金投入。一是要积极呼吁市级资金足额按时拨付到位,要按预算要求合理筹措区级资金,及时将资金切块到用人单位,并对用人单位的资金使用情况进行监督管理;二是要用足再就业资金政策,区劳动和社会保障局要对几大员的身份进行核定,对符合再就业资金使用条件的人员,其保险费用应按程序由再就业资金帐户予以支付;三是为确保几大员工作的正常开展,各职能部门、各街镇要配套一定的工作经费、福利经费和奖励资金;四是要从市级财政、区级财政、用人单位、从业人员以及社会各界等层面筹集互助资金,以用于处理大病、事故等突发事件。
(五)规范工资待遇。要严格按照几大员组建文件的要求,充分发挥浮动工资的激励作用,切实做到基本工资与浮动工资相结合;要建立工资增长机制,城市协管员、治安巡防员、文明交通劝导员建议以社会最低工资为标准,通过合适的比例来确定各公益性岗位的工资待遇,并且每年工资应随最低工资标准实现同步增长。人民调解员、社区“两保”工作人员、合同制消防员建议按全年社会平均工资标准或略低于社会平均工资的合适比例实施,与社会平均工资实现同步增长。同时,要根据从业年限不同,确定不同的工资比例,给从业人员以工资增长的预期,不断优化稳定队伍;要按《合同法》的要求,规范公益性岗位的福利待遇,确定年节的慰问标准以及加班费等各项津补贴,实现人性化的管理;要根据从业人员的个人情况及时地购买五项保险,并将保险资金落实到个人帐户。
篇4
为进一步改进会风,今天我们将机关效能建设、纠风、政务公开、政府信息公开等事关服务型政府建设的工作一并部署。刚才,许铭忠常务副区长传达了全市会议精神,并对我区工作进行了全面总结和具体部署,薛韩同志通报了机关效能明查暗访有关情况。现在,我强调三点意见:
一、要进一步深化对机关效能建设工作的认识 我区在服务型政府建设上所取得的成绩,与各街镇、各部门尤其是效能建设、纠风、政务公开、政府信息公开工作一线的同志们敢抓敢管、辛勤努力密不可分。在此,我代表区委、区政府向大家表示衷心的感谢!
二、要以效能为抓手,进一步提高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水平
1、省会核心城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压力越来越大。近年来,区委、区政府坚持以人为本,围绕人的全面发展,从免费婚检、优生优育优教到义务教育阶段的均衡教育,从就业再就业、最低工资保障、社区卫生服务、医保、社保、社会救助,到平安鼓楼建设,再到居家养老,构建了一套从出生到终老的民生保障体系。应该说做鼓楼人是自豪的。但是这个体系与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创建宜居城市的要求相比,还有不少差距。如,虽然鼓楼区的义务教育阶段教育质量在全市是领先的,但是教育不均衡问题严重存在,汶川地震后,我请教育局查一下,目前我区还有4万多平方米抗震等级低的校舍还需要改造;虽然7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基本达标,但社区卫生服务站的建设相对滞后,需要进一步加强;存在结构和消防安全隐患的旧屋区很多,这些旧屋区的拆迁改造工作刻不容缓;街道、社区办公场所亟待改善;企业职工的医保、社保还要继续扩面;财政刚性支出增长接近甚至超过财力的增长,等等。当前我们要创建宜居城市,实现“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目标,还有相当多的工作要做,还需要大量的投入,因此,区委、区政府也一直承受着压力,这个压力就是要用越来越少的资源提供越来越多的服务。这就要求我们一方面要加快经济发展步伐,创造更多的财政收入,来改善民生、促进和谐;另一方面要提高效能建设的层次,要通过效能建设,进一步增强全区上下加快发展的紧迫感和责任感,树立良好的工作作风,以服务型政府建设的新成效来带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协调发展。
3、突出重点,抓好效能建设工作。一要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资源友好型社会。近期,区委、区政府研究通过并下发《关于压缩行政事业经费开支支援抗震救灾工作的通知》,各街镇、各部门要围绕“精简、控制、节约”的原则,弘扬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进一步增强增收节支意识,努力降低办公成本和水、电能耗,杜绝浪费现象。6月20日,我区在全区政府机关开展了能源紧缺体验活动。那一天,绝大多数干部都自觉遵守,但是还有少数机关我行我素。今年我们将在全区范围内推广使用节能灯具,并将全区所有公用车辆用油情况全部上网公示,争取做到水涨船不高。目的就是通过节约开支,以实际行动支援抗震救灾工作。效能办、机关事务服务中心要加强督查,防止出现长明灯、长流水等浪费现象。二要抓好区里决策部署的落实。这里着重强调三个方面,一方面要围绕“五有”的要求,抓好区人大议案的落实,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另一方面要按照年初分解下达的工作任务,抓好《政府工作报告》的落实,兑现区政府的承诺;再一方面要本着对人民群众高度负责的态度,抓紧办理为民办实事项目,以取信于民。现在已经7月份了,各街镇、各有关部门都要认真对照工作任务,并将工作进展情况报区政府督查室汇总,由区政府督查室进行通报。三是大力培育税源经济。税源经济是城区工作的生命线。今年我区在绩效评估方案中加大了对税源经济的考核力度,在街镇组总分3000分中,新增重点税源回归及税源外迁扣分指标300分,对当年新增限额以上企业零售额分值从50分增加到100分。各街镇、各有关部门要按照区委、区政府的部署,下大力气抓好税源回归、限下企业提升工作。四要坚决遏止违法建设。违法建设与建立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社会的要求格格不入,与**法制社会的要求相违背,是一种无政府行为。市里已经三令五申,要坚决整治。各街镇、各有关部门一定要高度重视,尽职尽责,各社区要及时发现、及时制止,筑牢遏止违法建设的第一道防线,区执法局、鼓楼国土分局要加大工作力度,及时拆除,切实维护省会核心城区的良好形象。
三、要持续抓好纠风、政务公开和政府信息公开工作
一要强化责任。各街镇、各部门领导干部要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切实把纠风、政务公开和政府信息公开的组织领导、工作任务、队伍建设、工作保障等责任分解落实到位。特别要体现领导责任,主要领导不仅要以身作则,更要敢抓敢管。区、街镇两级相关工作机构要发挥好牵头、沟通、督导、协调等作用,有力、有序、有效地组织推进。
二要突出问责。今年市里即将出台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问勤问廉问责办法,这个办法对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不履行、不积极或不正确履职和违反廉洁从政有关规定的行为强化了责任追究,处理形式更加具体细化,执行力度更加强有力。区里也已明确,下一步要对税源回归及整治违法建设工作不落实的单位和个人进行严肃处理。希望大家在思想上引起足够的重视。
篇5
一、完善体制,加强组织领导
(一)成立县公共资源交易市场管理委员会,负责对县公共资源交易工作的综合协调、管理、监督、指导。主要职能是:指导有关行业部门起草公共资源交易方面的规范性文件,规范全县公共资源交易市场;指导、协调和监督有关行业行政主管部门的公共资源交易工作,及时协调处理公共资源交易活动中出现的问题;指导全县公共资源交易有形市场的建设;受理公共资源交易活动中的投诉,并按照“分级负责,归口管理”的原则,督促有关部门及时处理。
(二)县公共资源交易市场管理委员会下设工作组,工作组办公室设在县行政服务中心管理办公室,负责公共资源交易工作监督管理的日常事务,工作组组长由县公共资源交易市场管理委员会办公室主任兼任,县监察局、县审计局、县发改委、县财政局分管领导兼任副组长。
工作组采取“5+X”的工作制度,5个固定成员单位为:县行政服务中心管理办、县监察局、县审计局、县发改委、县财政局;“X”成员单位为本行业监管单位,如:政府采购项目由县财政局采购办参加,工程建设项目由县规划建设局、水利、交通等相关单位参加,国有资产出让或租赁项目由县国资局参加,土地交易项目由县国土资源局参加等(个别项目根据实际,需要增加监管单位的,由工作组决定)。
管委会工作组为5+X成员单位工作联席会议或任务召集人,“5+X”的工作制度具体承担以下工作职责:
1、分析全县公共资源交易市场发展形势和招标投标法律、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执行情况和存在的主要问题,研究解决方案和办法,拟定和规范涉及招标投标活动的政策建议:
2、协调各有关部门实施公共资源交易行政监督过程中出现的争议;
3、通报公共资源交易工作信息,交流有关材料、文件。县城乡规划建设局、县水利局、县交通运输局等行业主管单位应将审核通过的招标文件及时传递通报给5个固定成员单位;
4、加强部门之间在制定规范性文件以及范本文件时的沟通和协调;
5、研究分析重大、复杂、疑难案件,就法律法规适用等问题提出处理意见,各有关行政监督管理部门按职责分工依法予以处理。加强部门之间在公共资源交易投诉处理、执法活动方面的沟通和协调配合;
6、对全县执行公共资源交易法律、法规情况进行监督;
7、负责向县公共资源交易市场管委会报告重大项目、重大事项。
(三)各有关部门要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认真的态度,切实履行职责,积极稳妥实施公共资源交易工作,全力支持和配合管委会工作组的各项工作。对涉及的各类公共资源交易活动要督促进场交易,加强业务指导,规范公共资源交易行为。要服从管委会工作组的集中统一管理,自觉接受监督。有关部门要密切配合,相互协作,形成合力,使公共资源交易工作真正体现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逐步走上制度化、规范化的管理轨道。
二、严肃纪律,规范招标采购行为
对于使用财政预算资金、贷款(财政担保)资金和单位自筹资金,采购交通工具(各种公务使用的机动车辆、船舶)、电梯和锅炉、及批量或单项在10万元以上的其他货物;20万元以上的工程项目;土地出让;国有资产处置等项目必须按规定向县政府请示同意后方可实施。
凡在本县区域范围内关系社会公共利益、公共安全的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或使用财政性资金(包括国有投资控股或占主导地位)的建设工程(包括BT、BOT工程)、政府采购类(货物、服务和工程)达到公开招标限额标准以上的项目、服务和特许经营等项目以及国有产权、土地交易招拍挂等项目,都必须进入县公共资源交易中心进行交易,违者将按规定追究相关人员责任。具体为:
1、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项目:指各类房屋建筑及其附属设施工程,包括公共建筑、商用住宅(含商场、写字楼、商品住宅、经济适用住房)和与其配套的线路、管道、设备安装工程及室内外装修工程;城市道路、公共交通、供水、排水、燃气、园林、绿化、环卫、污水处理、垃圾处理、地下公共设施及附属设施的土建、管道、设备安装工程。
2、水利工程建设项目:指防洪、排涝、灌溉、水力发电、引(供)水、滩涂治理、水土保持、水资源保护等工程(防洪应急抢险项目除外)。
3、公路工程:指公路、公路桥梁、公路隧道及与之相关的安全设施、防护设施、监控设施、通信设施、收费设施、绿化设施、服务设施、管理设施与公路附属设施的新建、改建与安装工程。
上述1-3属工程项目,按《州市进一步规范招标投标活动实施办法(暂行)》(市府发号)要求须公开招标的,严格实行公开招标。对于施工工程施工项目单项合同估算价10万元以上(含10万元)不足50万元,及勘察、设计、监理、科研等服务单项合同估算价在10万元以上(含10万元)不足30万元的,按国家规定可不需要公开招标的小规模工程项目,经建设单位集体研究,也可实行公开招标,或者适用小额工程公开竞标方式。单项合同估算价10万元以下(不含10万元)的上述项目,可以适用小额工程直接发包方式。小额工程公开竞标及小额工程直接发包按《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县小额工程竞标发包程序的通知》(府办发号)规定执行。管委会工作组要不定期的组织县财政局、县审计局、县城乡规划建设局、县水利局、县交通运输局等部门随机抽样检查,必要时委托中介进行质量检测,将检查结果报告县政府。
4、政府采购项目:指使用财政性资金采购依法制定的集中采购目录以内的采购限额标准以上的货物、工程和服务项目。按每年度政府下发的采购目录文件规定的限额标准执行。
5、土地公开交易项目:指按照国土资源部《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规定》以招标拍卖挂牌方式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的行为。
6、产权交易项目:指国有、集体企事业单位整体或部分产(股)权,有限责任公司、非上市股份有限公司国有产(股)权,中外合资、合作企业或其他企业国有产(股)权或经营权,林业产权,行政事业单位非经营性资产整合和经营性资产统一经营管理涉及的产权交易和经营权租赁等其他依法允许出让、受让的国家、集体所有的产(股)权的交易;以及其他需政府重点监管的公共权益与服务(包括出租和旅游汽车营运权、城市公交线路营运权、市政设施经营权、户外广告经营权、特殊冠名权等权益和物业管理、城市基础设施养护等服务)的竞标交易业务以及其他涉及有限自然资源[含矿产(含河道采沙)、水利资源等]开发利用、公共资源配置、公权罚没资产等产权。
7、拍卖公司、招标等中介机构的选择,实行一年一次性招标选择一批中介机构。
交易信息、投标(竞买)报名、资格预审、确认投标(竞买)人、抽取评标专家、开标、评标、定标等活动一律在县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办理,防止发生排斥潜在投标人、串标、围标等违规行为。
三、进一步提高公共资源交易监管力度
(一)齐抓共管,强化责任
县发改委、县检察院、县财政局、县审计局、县公共资源交易管理委员会办公室、县国土局、县城乡规划建设局、县交通运输局、县水利局、县林业局、县工商局、县矿管局等行政监督部门要高度重视公共资源交易监管工作,职责层层分解,责任到人;要选任业务精通、责任心强、作风过硬的业务骨干负责相关工作,并按公共资源交易市场管理委员会办公室的通知派工作人员到公共资源交易现场进行监督及履行其他监管职责。县监察局依法对公共资源交易中相关部门履职情况进行行政监察,依法依纪查处公共资源交易中的违法违纪行为。县公安局应积极协助县公共资源交易中心维护交易现场秩序,对在现场串标、围标和其他违反《开标纪律》的人员,按相关法律、法规处置。
(二)严格监督评委的抽取
所有招标投标项目评委必须在监督部门的监督下实行随机抽取,评标委员会严格按规定组建,通过专家库计算机系统随机抽取后,由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工作人员、行业主管部门监督人员、招标人代表和公共资源交易管理部门监督人员负责监督,签字确认并严格保密。
(三)加强对招标预算控制价及工程决算的审核
建立工程预(决)算审核、工程监督、资金拨付职责分离的监督管理机制。县财政局负责工程预算控制价审核、决算复核批复、资金审核拨付。县固定资产投资审计中心负责工程决算审核并与相关部门进行项目建设过程监督管理。
(四)严格中标单位的监督管理
凡政府投资500万元以上工程项目,由业主对中标单位的建造师和“五大员”实行每月指纹机考勤扣分制度。考勤结果作为工程结算时奖惩及列入“黑名单”的依据。
(五)严格控制变更项目的签证
签证内容要明确签证的名称、依据、变更部位、数量、单价、合计金额;签证人的意见和日期;齐全的署名和印章(包括现场的施工、设计、建设业主、监理单位四方有关人员签字并加章公章);价款签证必须符合合同约定的程序;计价签证变更价款累计在合同价10%以内且金额不足10万元的,由建设单位审核后,报县固定资产投资审计中心备案;超过合同价10%,或金额超过10万元的重大设计变更,建设单位应牵头组织县财政局、县审计局、县发改委、县城乡规划建设局(或交通、水利等其他行业监管单位)等部门派人现场联合核实后报县政府批准后方可实施。
(六)严格工程实体质量的监督管理
凡政府投资50万元以上(含BT、BOT工程项目)的房建、道路、公路等工程必须委托中介机构抽样检测并出具验收报告,并将检测报告作为决(结)算审计依据。房建工程主体结构中间验收前、道路公路工程完工一个星期内,由建设单位牵头,组织县财政局、县审计局、县发改委、县城乡规划建设局(或交通、水利等监管单位)等部门,委托有资质的中介机构抽样验收。房建工程主要抽检框架柱,剪力墙、主梁及楼板,每层各取3-5样,抽检层数为总建筑层数的30%;道路、公路工程采取随机取芯检测,每公里单幅路面取4-7个样。按规定不需要公开招标确定检测机构时,检测中介机构由县财政局、县审计局、县城乡规划建设局(或交通、水利等监管单位)等部门推荐确定,检测费用由县财政局实行财政直接支付。
四、进一步理顺政府采购监督机制
篇6
为确保资产和债权债务清理清查工作高效、有序推进,我县成立了以县政府分管副县长为组长、县财政局长和县审计局长为副组长的领导小组,形成三个专项工作小组,以各涉改乡(镇)2019年10月31日账上数据为基数,对涉改的16个乡(镇)全面展开清理清查工作。一是切实明确清理清查内容。按照相关工作要求,我县清理清查内容主要包括现金、银行存款、各种应收款和预付账款、存货等流动资产,对外投资、固定资产、在建工程、无形资产等非流动资产以及重点负债(各种应付款和预收账款)等方面。二是严格执行清理清查程序。按照清理清查工作相关程序,我县先将涉及行政区划调整改革的乡(镇)国有资产全部进行冻结,并严格按规定对流动资产、无形资产、在建工程以及房屋、土地、车辆、办公设备及家具、文物陈列品、低值易耗品、易携带资产等进行清理盘点、出具审计报告,编制账册目录,确保不遗漏,不虚增。三是聘请会计师事务所开展清理清查。聘请会计师事务所对各乡(镇)固定资产管理、往来债权债务、银行存款、会计账务等方面进行了全面清理和清查,截至2019年10月31日,未发现单位资产提供抵押、对外投资、担保、出租、出借资产情况。
(二)国有资产移交情况。
一是移交程序履行情况。要求各移交乡(镇)在移交前对纸质及电子会计档案和固定资产的准确性、完整性、安全性等进行检查,经确认符合移交条件后方可进行移交,移接交双方均在移接交清册上签字确认并加盖双方单位公章。二是固定资产移交情况。土地、房屋等不可移动、不可拆除的固定资产,由移交乡(镇)统一移交给接收乡(镇)(乡不可移动、不可拆除的固定资产整体移交给青云镇);电脑、打印机、办公桌椅等可移动固定资产,根据单位人员变动情况,在保障每一名职工有基本办公设备的前提下合理调配资产;移交乡(镇)便民服务中心的固定资产整体移交给接收乡(镇),便民服务中心大厅及办公设备保留在原办公地点;移交乡(镇)厨房用具整体移交给接收乡(镇)(乡的厨房用具整体移交给青云镇)。三是管理权限及档案资料移交情况。乡、乡、水晶乡、乡、乡、乡、乡所辖行政区划内的学校、卫生院等管理权限整体移交给接收乡(镇)。其他档案资料移交参照会计档案移交方法执行,乡所辖行政区划内的学校、卫生院等管理权限以及档案资料统一整体移交给青云镇。
针对乡(镇)合并后出现的办公室、住房、食堂等用房紧张的问题,县财政为全县17个乡(镇)安排经费450万元,用于办公室、住房、食堂及洗澡间的维修改造,改善乡(镇)办公、生活条件。
(三)资产、债权债务及财务移交情况。
截至2019年12月31日,我县乡(镇)固定资产原值4007万元,累计折旧1463万元,固定资产净值2544万元。其中,公务用车31辆。2020年3月,涉改乡(镇)已全部完成资产、债权债务及财务移交工作。具体移交情况如下:
(一)我县购买服务工作推进情况
1.政府购买服务工作基本情况
由于公共服务体系和制度建设不断推进,公共服务提供主体和提供方式逐步多样化,初步形成了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并举的公共服务供给模式。同时,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公共服务需求相比,迫切需要政府进一步强化公共服务职能,创新公共服务供给模式,有效动员社会力量,构建多层次、多方式的公共服务供给体系,提供更加方便、快捷、优质、高效的公共服务。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就是通过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把政府直接向社会公众提供的一部分公共服务事项,按照一定的方式和程序,交由具备条件的社会力量承担,并由政府根据服务数量和质量向其支付费。购买主体按照政府采购法的有关规定,采用公开招标、邀请招标、竞争性谈判、单一来源采购等方式确定承接主体。与政府购买服务相关的采购限额标准、公开招标数额标准、采购方式审核、信息公开、质疑投诉等按照政府采购相关法律制度规定执行。购买主体及时向社会公告购买内容、规模、对承接主体的资质要求和应提交的相关材料等相关信息。
2.政府购买服务工作开展情况。
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就是指政府将原来由政府直接举办的、为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提供服务的事项交给有资质的社会组织来完成,并根据社会组织提供服务的数量和质量,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评估后支付服务费用,这是一种“政府采购、项目补贴、定向投资、贷款贴息”的新型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方式。
(1)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建设服务型政府的重要环节。购买公共环境卫生服务则是构建公共环境卫生服务体系的组成部分。为不断优化我县旅游环境和投资环境,深入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工作,推进环卫规模化,集中化、市场化进程,提高环境卫生管理水平和作业质量,改变我县环卫行业“既当裁判又当运动员”难以建立长效机制的局面,我县从2012年8月开始对环卫工作实施了市场化运作。从近几年来看,我县积极开展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的探索,取得了良好效果,在政策指导、经费保障、工作机制等方面积累了不少好的做法和经验。
(2)机关事业单位编外用工是一种相对在编职工的一种统称。主要以车辆驾驶、安保门卫、保洁、协辅警等专业技术、后勤管理、辅助管理类岗位为主。2017年制定了《县机关事业单位编外用工实行政府购买服务实施方案》(松委办[2017]160号),2018年编外用工实施政府购买服务后,按照从严从紧的原则核定2018年全县机关事业单位编外用工指标895个。从分布情况看,全县共有56个机关事业单位使用了编外人员,占全部机关事业单位的59%,其中卫生系统编外人员50人,政法系统145人,教育系统509人,乡镇政府67人,其他机关单位124人,分别占6%、16%、57%、7%、14%;从实际用工情况看,目前全县共使用编外人员782人,其中卫生系统编外人员35人,政法系统137人,教育系统446人,乡镇政府67人,其他机关单位97人,分别占5%、18%、57%、9%、13%;从年龄结构看,50岁以上17人(均为男性),占2%;30—50岁491人,占66%;30岁以下234人,占32%;从参保情况看,全部参加社会保险,占编外用工100%;从审批情况看,经人事编制部门批准的879人,财政拨款814人,单位自聘65人,分别占编外用工总数93%、7%;从经费支付渠道看,财政拨款使用4122万元。
(3)政府履职所需辅事项,为认真履行财政基本建设管理职能,按照《财政投资评审管理规定》要求,由财政按照《政府采购法》及相关规定,委托相关招标机构,通过公开招标确定社会中介机构,建立政府投资项目编制及审核特聘机构库,将所有政府投资建设项目预、决(结)算编制及审核服务都必须在特聘机构库中选择承担主体。
(二)政府购买服务工作取得的成效。
经过近几年购买政府服务工作情况来看,我县购买社会服务工作取得以下成效:
1.便于管理和监督
通过市场化运作可以建立竞争退出机制,建立一套完整的监督管理考核制度,一是环境卫生服务明确作业时间、区域、标准,达到全覆盖、全天候保洁。现正向各乡镇进一步推行市场化运作。力争近几年内逐步实现我县213国道沿线乡镇全覆盖。二是通过政府购买服务解决机关事业单位编外用工需求,从用工源头上杜绝单位使用编外人员的随意性和自主性,由政府统一购买服务实施劳务派遣,维护了劳动者的合法权益,预防领导干部,纠正机关不良风气。
2.节约经费、提高服务质量。
市场化运作后通过对企业的成本核算和合理利润核算、通过财政预算保障各项经费、可以避免重复的投入而达不到效果,减少因突击整治产生的费用。环卫市场化运作后,环卫公司可以依托平台,积极拓展业务,环卫保洁可以向社区、单位延伸。无论是公共场所卫生和单位内部卫生,乃至整个县城的环境卫生水平都得到提高。使我县卫生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县城周边环境更加卫生。严格按照《县人民政府关于委托中介机构开展政府性投资项目竣工结算审核的实施细则》,扎实开展政府性投资项目结算审核工作,狠抓政府性投资项目管理,进一步落实项目建设事前监督,控制项目建设事中变更工作,服务项目建设事后管理工作,提高政府资金投资效益和使用效益。
(三)下一步工作措施。
1.加强对政府购买社会力量购买服务实施工作的组织指导,严格资金监管、监察、审计等,大力宣传政府向社会购买社会力量购买服务工作的目的、意义、目标和相关要求,做好政策解读、加强舆论引导,主动回应群众关切、充分调动社会参与的积极性。
2.推进服务业市场化要逐步建立健全机制和方式,放开服务市场准入,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并举的公共服务供给模式,制定政府购买服务指导目录,规范申报、预算、采购、监管等流程。
篇7
一、政府购买服务工作的背景
面对深化改革和“两个不突破”的目标要求,蓬莱市在“盘活存量”方面积极作为,通过开展清理“僵尸”事业单位,建立临时周转编制等方式不断加强重点领域编制保障,但伴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基层编制普遍紧张与人员数量不足的矛盾逐渐显现。一方面,自2012年以来,编制总量未增加而人员明显减少,空余编制主要为幼儿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专项编制,难以调剂使用,街道和部分重点部门人员压力较大。另一方面,蓬莱市承接省、市政府下放管理层级的行政权力事项多达百余项,属地监管责任越来越重,但机构编制并未随之调整增加。“大包大揽”的政府工作模式已不符合全市发展趋势。
二、政府购买服务做法及成效
在全面贯彻上级部署的同时,蓬莱市不断加大工作创新力度,逐步形成了上下结合、操作规范的一整套政府购买服务体制机制,切实降低了行政成本,提高了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
(一)构建制度体系,解决好“买什么”的问题。在国家和省、烟台市有关政府购买服务的政策框架下,结合自身实际,出台了《关于推进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的实施意见》,明确了政府购买服务的基本原则、购买主体和内容、资金管理、保障与监督,并制定了系列配套制度,为工作顺利开展提供了遵循依据。一是合理界定范围。在广泛听取社会公众和专家学者等意见的基础上,加大基本公共服务领域购买服务力度,探索开展非基本公共服务领域试点,凡适合社会力量承担的,逐步通过委托、承包、采购等方式交给社会力量承担。目前,政府购买服务逐步从城区拓展到镇村,从教育、就业、社保、养老等基本公共服务领域逐步拓展到产业发展、招商引资、新型城镇化、安全生产、社会治理等多个领域。二是规范目录指引。按照有利于转变政府职能、降低服务成本、提升服务质量水平和资金效益的原则,每年统一制定年度政府购买服务的指导性目录,并根据实际及时进行动态调整,同步向社会公布,既推动政府简政放权,防止“大包大揽”,又促进政府全面正确履行职能,防止将应当由政府直接提供、不适合社会力量承担的公共服务项目推向市场。三是保障资金投入。从预算管理入手,在编制购买服务年度预算时,将购买资金安排到相关部门经费中,每年由各部门制定购买计划,报市财政审批后组织实施。这样既不会改变现有预算体系、增加财政支出,又能确保政府购买服务的资金来源。
(二)健全运行机制,解决好“怎么买”的问题。政府购买服务工作流程复杂,涉及多个部门、涵盖多个领域,关键是要建立“流程规范、合同约束、全程监管、信息公开”相互衔接、有机统一的运行机制。一是多样选择购买服务方式。注重结合岗位、项目的特点,实行差别化的管理。其中,购买服务岗位方式采取公开招聘、岗位外包等,如城管协管员、交通协勤等岗位面向社会公开招聘。购买服务项目方式包括公开招标、定向委托等。凡具备公开招标条件的都实行公开招标,如公路绿化带养护、各类专业规划编制等。对不适宜或暂时不能实行政府采购的政府购买服务项目,采取委托的方式购买,如政府法律咨询服务、聘用外部人员参与招商等。二是严格筛选承接服务机构。根据购买服务的性质特点,对承接政府购买服务的机构进行好中选优、优中选强。比如,承接西海岸文化新区概念性总体规划编制的W&R国际设计集团是美国规模和影响力最大的建筑规划设计公司之一;承接工程可研的天津水运工程科学研究院具有海域使用论证、环境影响评价及水\工程勘察、测绘、监理等10余项甲级资质。三是健全完善协调联动机制。在推进政府购买服务过程中,蓬莱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主要领导多次主持召开会议研究并反复强调,要求高标准、高起点、大胆探索、全面推进。同时,市级相关部门密切配合,确保政府购买服务改革积极稳妥推进。
(三)完善监督评估,解决好“买得值”的问题。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不等于政府放弃管理责任。蓬莱市采取事前、事中、事后相结合的方式,对服务的过程、质量、效果等进行全方位监督评估,确保政府购买服务买得好、买得值。一是强化过程监管,确保购买行为规范。按照谁购买谁监管的原则,由业务主管部门依据相关的行业法规和合同实施管理和监督。比如,针对公路绿化带养护项目,实行项目专管员制度,安排专人全过程跟踪管理,每周定期深入施工一线,全面掌握工程进展情况,确保合同约定的服务内容落到实处。二是强化资金管理,确保资金使用效益。对政府购买服务所需资金实行专款专用,严格支出预算管理,健全承接主体财务报告及审计制度,强化监察、审计、财政等部门监督职能,确保资金规范使用。同时,建立了承接主体退出机制,对弄虚作假、冒领财政资金的承接主体,依法给予相应处罚,并列入“黑名单”,确保资金的使用效率和社会效益的最大化。三是强化绩效评价,确保购买服务效果。坚持市场机制和绩效考评机制相结合,考评结果直接与经济利益挂钩,直接与参与下一个承包周期的竞争相联系,增强了承接主体的危机感、责任感,从机制上保障了提供服务的质量和效率。比如,在对政府投资项目进行评审时,根据日常审价业务工作情况对中介机构进行考核排名,作为服务准入和核拨费用的重要依据,保证了评审业务工作质量。
三、政府购买服务面临的问题
(一)认识不到位,部门积极性不足。政府购买服务是一种新型的公共服务供给方式,虽然各级非常重视,但在实际推进中,有时会面临“雷声大、雨点小”的尴尬处境:部分部门思想保守,认为购买服务就是弱化自身权利,不想开展政府购买服务;少数机关事业单位对此认识不足,甚至不了解该项工作;购买过程信息力度弱,购买主体、承接主体信息渠道不顺畅,同时部分地级市实力雄厚、服务水平较高的社会组织或企业,对基层的购买项目不重视,竞争环境不激烈导致了参标的承接主体服务水平不高。
(二)购买目录有待细化调整。目前蓬莱市政府购买服务指导目录涵盖基本公共服务、社会管理服务、行业管理与协调等6类59大项政府购买服务事项,未完全涵盖部门上报事项,部分事项专业性较强,导致编办审核时无法准确界定职责和岗位数量。
(三)事后评估监管手段较为单一。当前,重购买轻质量的现象仍然存在,由于评估、监管措施不足,承接主体往往采取“突击迎检”的方式被动应付,形成了服务事项“一阵风”,民众感受不到政府购买服务带来的显著改善,导致政府花费时间,耗费精力办理的采购事项,老百姓不买账、不认可,损害了政府的威信。
四、对政府购买服务的思考和建议
(一)营造舆论氛围,加强宣传教育。通过宣传发动,使政府部门认识到推进政府购买服务是作为转变政府职能,推进政事政社分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创新公共服务机制和方式的重大举措。特别在公务员考录、事业编制人员招聘等时段,进一步加强宣传力度,鼓励部门将食品检验、特种设备安全生产技术检测、产品质量抽检等技术含量高、短期内难以补充到位的岗位,以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补充人员,缓解部门人员结构老化、履职能力弱化的问题。
(二)细化购买事项,扩大受众范围。在当前购买目录的基础上,加强对“百姓点菜”的调研,从当前百姓急需、政府履职困难的突出事项入手,积累经验,推进政府购买服务实践的深入开展,尽量扩大受众,满足社会各类群体的需求,以进一步体现政府购买服务的公共性和公益性。
篇8
一、坚持以人才工作为核心,人才瓶颈制约正初步得以突破
人才瓶劲制约是*经济发展的核心障碍,破解人才制约是人事编制工作的重点目标。*书记在市二次党代会报告中明确指出“人才危机是*最大的危机。要着重研究制定和落实培养人才、留住人才、引进人才、重用人才的激励措施和办法,让人才留得住、引得进、受重用。”按照这一要求,以“能干事、肯干事、干成事”为标准,坚持“科学用人、规范用人、有序用人和公然用人、公平用人、公正用人”,两眼向外抓引进、两眼向内抓盘活,着力优化人才环境,缓解人才需求矛盾。一是创新人才引进政策。围绕“让能干事的有机会、给肯干事的以舞台、使干成事的得重用”的用人导向和坚持“以待遇吸引人才、以感情留住人才、以事业成就人才”的要求,在*书记的强力主导和高度重视下,在对我市人才队伍现状、人才开况进行认真分析和广泛征求听取各界人士意见建议的基础上,出台了《*市引进硕士研究生等优秀专业人才试行办法》,采取“给编制、给岗位、给待遇和营造良好人才环境”的8条优惠政策,引起了良好的社会反响,全国各地各院校毕业的研究生踊跃报名,志愿到*发展。已登记志愿到*工作的优秀人才36名,其中硕士研究生15人、“211工程”学校重点专业本科生21人。特别是开启引进优秀人才的“绿色通道”之后,在20*年11月*师范大学举办的面向*省第三届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月人才招聘大会上,我市引进人才的8条优惠政策吸引了2000余名高校毕业生排成长队咨询和应聘。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魏宏等领导亲临我市展区,与应聘学生亲切交谈。华西都市报等媒体对高校毕业生踊跃应聘我市职位的壮观场面给予了报道。当天现场登记705人,其中硕士研究生10人、“211工程”学校重点专业本科生8人,其他本科生687人,涉及13个专业。二是优化人才选用环境。坚持以市场化配置人才为导向和考试选人用人为手段,逗硬坚持公务员“凡进必考”、事业单位补充工作职员“凡聘必考”、公务员提升职务“凡升必考”、专业技术职员职称评审“凡评必考”的“四必考”制度,构建了公然公平公正的用人机制,切实规范了用人环境,促进了人才资源公道配置和人才队伍结构优化。全年共组织录用公务员、招聘事业单位工作职员考试和职称评审考试37次,参考人数19724人。通过网络、现场报名共有8530名高校毕业生应考我市机关事业单位职位和村(居)岗位,其中硕士研究生1人、本科生2604人(重点本科生114人)、专科生5052人,市外生源1305人分布于23个省(区、市)。已录用到岗2009人,其中硕士研究生11人、重点本科生37人,其他本科生337人,市外生源421人。“三支一扶”计划录用242人,“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录用141人、“西部志愿者”计划录用45人,招考公务员33人、招考人民*290人、招考教师1017人、其他事业单位招考209人。三是激发人才内在活力。在抓好人才引进、优化人才环境的同时,着力加强对现有人才的治理。积极组织实施机关中层干部及重要岗位工作职员轮岗交流工作,已有市规划和建设局、财政局、林业局、民政局、政府办、农机局、农业局、发改委等8个单位全面完成了内设机构和重要岗位负责人的轮岗交流,其他部分正在抓紧思想动员、方案制定,酝酿实施,预计20*年3月底前可全面结束。同时按照建设规范化责任型政府要求,开始研究思考完善行政机关公务员考核机制,改进公务员考核办法,建立分类分级考核制度,充分发挥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新闻媒体和服务对象在评价公务员业绩中的重要作用,切实进步公务员考核的针对性、实效性和社会公认度。四是统筹城乡人才开发。主动把人事人才工作的服务领域向农村延伸,服务对象向农村人才延伸,服务重心向农村人才开发延伸,充分发挥牵头抓总开发农村人才的职能作用,建立农村人才开发工作联席会议制度,有效整合组织、人事、劳动保障、科技、科协、教育等部分职能,全面开展职称评审进农村、培训教育进农村、科技智力进农村、就业服务进农村、表彰激励进农村的“五进农村”活动,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全年共评审认定农民(农业)技术职称7405人,其中农民技师46人,开展农民工职业技能鉴定4*8人;组织培训贫困农民5.7万人次;派遣科技特派员进村300人;选派高校毕业生499人到村“三支一扶”;下派优秀干部到乡村任职1184名;建立农村人才开发示范乡(镇)10个、示范村60个、示范岗870个;推选优秀农村实用技术人才153名,从优秀村(居)干部中公然考录公务员13名。我市“五进农村”助推新农村建设的做法,得到省人事厅充分肯定,并在全省推广。
二、坚持严格规范治理,依法行政进程有了明显加快
始终把坚持规范化治理,作为提升部分形象,优化工作环境,构建公然公平公正的用人机制和推进依法行政、依法治理的重头戏和杀手锏。一是以实施公务员法为重点,有效规范公务员治理。按照公务员登记规定,严格坚持登记范围、登记对象、登记程序、登记纪律,全面完成公务员首批集中登记。针对公务员法实施反映出的突出矛盾和题目,组织气力,先后多次深进县(区)、深进基层单位专题调研,认真梳理和研究分析存在的题目,提出切实可行的处理建议,稳妥地化解了矛盾。对参照公务员制度治理的事业单位进行了全面清理和审核。在公务员进轨登记基础上,积极启动集编制实名制治理、身份现代化确认、财政供给规范化治理于一体的公务员实名制治理办法,建立了动态的公务员治理数据库。为提升公务员科学化、规范化治理水平奠定了坚实基础。二是以实行职(务)级(别)工资制为重点,有效规范工资收进分配制度。在公务员登记的基础上,全面完成了机关事业单位工资制度改革和离退休职员增加离退休费工作。会同财政部分积极做好机关事业单位工作职员各项津补贴清理规范工作。积极指导和探索事业单位搞活内部分配的办法,在广电总台、*日报社和规划、卫生等部分的事业单位试行打破档案工资、推行绩效工资制度,推动了收进分配向关键岗位、优秀人才和突出贡献人才倾斜的激励分配机制与导向的形成,切实搞活了内部分配。三是以优化职能配置为重点,有效规范机构编制治理。围绕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科学破解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按照新形势下党委、政府中心工作前移和快捷高效服务要求,超前思维、事先谋划、精心预备,顺利设立了市委常委办和市政府应急办两个机构;整合市委办、市政府办和群众工作职能,设置市委市政府和群众工作局,在市纪委、人事局、市法院等20个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部分设立了群众与工作科;强化和完成了政务服务工作机构的职能配置,对铁路、防雷防雹、人才和老干部治理等职能进行了明确,积极理顺市区广电机构治理体制,促进了部分职能更加明晰、治理机制更加科学、事业发展更有保障。推进“三项改革”,不断健全行政和事业单位治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积极探索行政体制改革,对全市行政部分和政府直属事业单位履行职能情况进行全面清理,清理出2个部分职能偏移;对职能交叉、重叠的国资治理部分予以职责回位;对建设、国土、民政、农业等7个部分的25项职能纳进政务服务中心窗口集中办理;对2个部分履职不力而引发的群体矛盾进行协调化解。全面启动乡镇机构改革,按照省委、省政府关于推进乡镇机构改革的同一部署和要求,狠抓工作汇报、政策宣传、情况摸底、意见反馈、方案上报等“五个到位”,及时编报了全市乡镇机构改革方案,做好了全面实施的各项预备。拉开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序幕,按照“规范、发展、搞活”的改革思路,积极稳妥地开展事业单位分类改革试点,完成了社区卫生服务体制改革的前期4个机构设立和编制调整、卫生执法编制分解核定等,积极鉴戒外地经验,研究界定具有公共事务治理职能办法,着力整事事业单位公共事务治理资源,逐步推进事业单位职能社会化。创新事业单位治理、机构编制治理、机构编制监视检查等“三大体制”,对事业单位走向市场、走向社会进行跟踪治理,坚持依法登记、变更、注销、备案、审批、公告、治理“七到位”;出台《行政机构设置和治理办法》,在办事程序、协调机制、治理方式上全面系统界定,严格执行机构编制治理“三个一”制度,使机制编制治理形成了体系;就机构编制治理三个法规执行情况,会同人事、监察、财政等部分历时5天,深进三县一区,以随机抽查完成对1个党委工作部分、7个政府工作部分,2个政法执法机构、2个事业单位等12个机关和事业单位进行了一次全面深进检查,对超编进人、职员编制混用、行政机关职员在下属事业单位兼(任)职、超职数配备干部、吃财政“空饷”、分流职员反弹等题目进行了查纠,对整改不力的单位进行了通报,维护了机构编制治理法规的严厉性。
三、坚持统筹兼顾重点突破,各项工作围绕*发展有序开展
在抓好重点突破的同时,努力把各项工作置于构建**的大局中来思考、来部署、来安排。一是广开就业渠道,有效缓解高校毕业生就业矛盾。坚持把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与吸引人才、用好人才和维护社会*稳定紧密结合,采取腾出岗位公然招考、出台引进人才办法公然引进、组织现场招聘会搭建就业平台、择业指导咨询提供职业导航、开展人事给予倾力帮助、鼓励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等多种措施,有效促进了高校毕业生就业,全市机关事业单位公然招考录(聘用)高校毕业生2009人,通过人才市场推荐就业和引导自谋职业实现就业2375人。二是强化帮扶责任,有效解决企业干部实际困难。为实现企业干部“零上访”、“零赴省”、“零进京”这一目标,层层签订《企业干部解困维稳帮扶工作目标责任书》、做到责任到部分、责任到人头;加大政策宣传和思想疏导力度,深进企业、深进企业干部家庭宣讲政策、排解矛盾、做到政策宣传到家、走访慰问到家、困难解决到家、心里话儿说到家;坚持重点稳控,对企业干部维稳重点人实行“定领导、定科室、定职员、定措施、定时限、定责任、包稳控”和“六定一包”责任制,采取“一对一”、“一
帮一”办法,落实包案责任,确保稳控对象不脱控;坚持典型引导,开展向转业干部林强学习活动,引导干部顾大局讲团结。通江县企业干部自觉主动向该县遭受洪灾的农民群众捐款3万余元,并表示不上访、不串联、不成立维权组织;坚持排查化解,树立居安思危、防患未然和积极主动的维稳观,变被动处置为主动排查、变转业干部上访为主动下访,认真排查隐患,依法、依情、依理解决企业干部的生活困难和公道诉求。巴州区企业干部代表白明顺曾两次到京,是有名的上访典型,在该同道生病期间,帮扶领导经常到家看看问候,帮助解决困难,使其非常感动,现已转化成为维护企业干部稳定的政策宣传员、矛盾化解员、维稳信息员;坚持依法处理,对个别长期违法违规上访的“重点人”,依法予以训诫,并收集、把握、固定证据,收到了“教育一个、引导一片”的良好效果。我市企业干部解困维稳做法得到了省委办和省办的高度重视和充分肯定,并分别用专刊先容通报全省。三是维护公平正义,切实加强人事争议仲裁。针对社会不*因素逐渐增加、人们的法律意识和自我维权意识普遍增强的实际,我们成立了人事争议仲裁中心,从机关内部选配工作职员,配强班子、充实队伍、加强培训,为依法开展人事争议仲裁,及时公正受理人事争议案件,化解人事争议矛盾奠定了基础。四是强化内部治理,确保人事编制工作有序推进。为认真落实*书记提出的“严格遵循政策法规,做到科学规范有序;全面推行阳光人事,做到公然公平公正”的要求,我们全面实施了以打造“阳光人事”为核心的“阳光人事”、“法治人事”、“人秀士事”、“*人事”建设,在全市人事编制系统着力开展了“全面推行阳光人事,争做人民满足公务员活动”。以开展领导讲党课、专家讲理论和警示教育到监狱、法制讲谈到机关、作风纪律到军营、廉政教育到家庭、扶贫济困到农村等“七个一”活动为载体,强化廉政建设;以贯彻“能干事、肯干事、干成事”的十条意见和开设职工互动学习讲堂为抓手,强化能力建设;以落实人事编制机关“八个坚持、八个不准”规定和人事编制工作规范为重点,强化制度建设;以编制实施《*市人事人才和机构编制工作行政审核审批和服务事项办事指南》为途径,强化效能建设,以树立人事编制干部十种意识为导向,强化思想作风建设,以开通人事人才网、人事考试网为平台,强化阳光党务政务建设,切实加强部分自身建设,提升了治理服务水平。为使干部懂得监视、习惯监视、自觉接受监视,邀请市人大常委会领导和市法制局长到机关给职工专门讲授监视法和行政许可法;建立了人事编制工作监视员制度,从各界人士和人事编制工作服务对象中择优选聘一批监视员,切实加强了对干部职工及其行政行为的监视。深进扶贫村宣讲省九次党代会、市第二次党代会精神,第一时间深进抗洪救灾第一线为灾民送往救灾物资和现金,并指导抗灾自救、恢复生产。按照“六个一”要求,投进2万多元建起“关爱留守学生之家”1个,41名干部结对关爱41名留守学生。中秋节日当天,局领导率领机关干部,邀请市卫生局、团市委领导和市妇幼保健院7名医师为留守学生送月饼、送亲情、送热和、送健康,与留守学生共度中秋佳节,受到广大村社干群和留守学生的欢迎和好评。大力支持平昌县基层政权建设和为加快通江发展尽心出力,开展军民、警*谊活动,学习军营好作风好纪律,支援驻巴部队建设。先后在局机关有限的业务经费中分别挤出5万元、1万元支援平昌乡镇建设和驻巴武警支队营房建设,协助配合市委组织部为通江县选派干部30多名,有力支援了通江发展。
四、加强队伍建设,切实提升治理水平
为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人事编制干部队伍,不断提升机关治理服务水平和机关形象,更加注重加强队伍建设、制度建设、规范机关治理,围绕构建“阳光人事”、“法治人事”、“人秀士事”、“*人事”这一总体目标,在全市人事编制系统着力开展了“全面推行阳光人事、争做人民满足公务员”活动。以开展领导讲党课、专家讲理论、警示教育到监狱、法制讲座到机关、廉政教育到家庭、扶贫济困到农村等“六个一”活动为载体,强化廉政建设;以贯彻“能干事、肯干事、干成事”十条意见和开设职工讲堂为抓手,强化能力建设;以制定人事编制机关“八个坚持、八个不准”规定和人事编制工作规则为重点,强化制度建设;以编制实施《*市人事人才和机构编制工作行政审核审批和服务事项办事指南》为依托,强化效能建设;以树立人事编制干部十种意识为导向,强化思想作风建设;以办好“*市人事局”网站为平台,强化阳光政务建设。特别是今年来我们牢牢捉住领导干部作风整顿建设有利契机,按照市委*书记、*市长、*常务副市长、光远部长等领导对人事编制工作提出的新要求,以打造“阳光人事”为抓手,围绕人事编制干部社会形象更加良好、阳光人事运行更加规范、人事编制工作全面推进“三大目标”,扎实开展互动学习设讲堂、为民服务到基层、开放公务强监视、警示教育到监狱、法治讲座进机关、公务运行重规范、开门纳谏查题目等一系列主题教育实施活动,丰富活跃了机关作风整顿建设内容和形式,突出了作风整顿建设的针对性、实效性,进一步增强了全局干部职工廉洁意识、法制意识、进取意识、自律意识和依法执政、科学执政、为民执政、廉洁执政能力,进步了人事编制工作的治理服务水平和社会公信力,为圆满完成各项工作目标任务提供了坚强有力的保证。
五、加强*集中制,切实增进班子团结
个人的聪明和气力究竟有限。工作中,我十分注重团结,象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团结。十分注重发挥全局干部职工整体气力和作用。在班子中,我认真坚持*集中制原则,从不搞个人说了算。无论是局党组会、局长办公会、局务会研究各项事项,还是出台一项大的政策或规定,事前均充分预备,深进调研,广泛听取班子成员及干部职工的意见建议,尽力做到科学决策,*决策,开门纳谏,集思广益,以*的作风、务实的态度,增强了班子和队伍的团结,促进了机关*。
篇9
这次全县司法行政工作会议的主要任务是:全面落实县委工作会议、市司法行政工作会议和县政法工作会议的部署要求,以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和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为统揽,总结去年工作,分析当前形势,形成共识,适应新常态,主攻“四个全覆盖”,确保“两个上台阶”,着力构建覆盖城乡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下面,我代表县司法局作工作报告:
一、认真回顾2014年全县司法行政工作取得的成绩
刚刚过去的一年,我局紧紧服务于县委、县政府中心工作,切实推进各项工作有效开展,2014年度我局被省司法厅表彰为“农民工维权工作先进集体”、“信息工作先进集体”,被市局表彰为“目标考评先进集体”,纪泽新同志被市委、市政府表彰为“先进个人”,邹开兵同志被省司法厅记“个人二等功”,各项业务工作也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一是法制宣传工作重点突出。围绕“元宵节”、“3.15消费者权益日”、“助残日”、“12.4”国家宪法日等,开展“法律六进”活动60余场次。分3次对全县40多名科级干部组织任前法律知识考试。开设电台“法律在你身边”14期,编制报“普法园地”5期,滚动电子屏幕宣传语80余条,发转“普法”微博20多条。加强民主法治村的创建,省级建成率30%,市级建成率98%。二是人民调解工作亮点纷呈。全县累计开展网格排查4670次,累计调处矛盾纠纷3280件,调处成功3277件,调处成功率99.9%。推进调解组织派驻部门工作,最大限度避免社会矛盾纠纷进入渠道。建立农民工维权联动和快速反应机制,累计兑付农民工工资1086.5万。三是法律援助工作再创佳绩。全年办理法律援助案件1049件,接待群众来访、来电咨询11052人次,均位于全市第一。强化案件质量监督,做到案前严格受理审批程序,案中跟踪督办案件,案后进行回访。在交通、工伤死亡援助案件中实行提前介入制,实现快办案、快结案,防止引发上访和集访。四是法律服务工作持续推进。全年律师和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担任各类法律顾问967家,办理各类案件2334件。律师通过参与领导接待、突发事件处置、重大项目认证等,为政府决策提供法律咨询和建议,协助政府化解各类社会矛盾。县公证处共办理各类公证800件,无错假伪证。司法鉴定所办理法医临床鉴定业务和酒精检测鉴定业务1480件,采信率100%。法律服务所及工作者积极为地方党委政府和基层群众提供优质法律服务。五是特殊人群管理工作规范运行。学习宣传《省社区矫正工作条例》。,实行社区矫正服刑人员手机定位、风险评估和定级管理。强化社区矫正管理教育服务中心建和队伍建设,新招录了16名社区矫正工作者。全县在册社区服刑人员170名,全部得到了有效管理。加强安置帮教管理服务中心和过渡性安置基地建设,全县1132刑释人员安置帮教率100%,局基层科被省表彰为“安置帮教工作先进集体”。六是队伍建设工作扎实高效。扎实开展了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专题学习活动、反腐倡廉警示教育月活动和法润春风行动等。成功组织干警参加了全市司法行政系统职业培训考试,并取得了平均分91.58的较好成绩,实现了干警业务素质的提升。深入开展依法行政工作和“12345”政府热线平台服务工作,我局执法质量考评位列全市第一,被省厅和市局评为优秀等次。全年我局信息和新闻宣传两项工作均列全市第一。
二、准确把握新常态下司法行政工作面临的形势任务
2015年工作的指导思想是:深入学习贯彻系列重要讲话和党的十、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和中央、省市县重要会议精神,围绕县委工作会议部署要求,紧扣“扩量提质、充分发展”主题主线,以构建覆盖城乡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为目标,以“4+2”工程建设为重点(法治宣传教育、法律服务、特殊人群管控、矛盾纠纷调处“四个全覆盖”和基层基础、队伍建设“两个上台阶”),坚持问题导向、创新导向、基层导向,忠实履行维护大局稳定、促进公平正义、保障人民安居乐业的使命,为全县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今年是全面完成“十二五”规划的收官之年,更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开局之年,根据上述指导思想,全系统在做好今年司法行政工作时必须树立四种意识:一是强烈的使命意识。张志勇县长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2015年将进一步强化社会治理,加强社会矛盾纠纷排查与调处,深化民主法治村(社区)创建,推进普法教育,提高全民学法、守法、用法意识。我们的法律援助工程也列入了2015年县政府民生十件实事项目,要把上述任务落实到位,需要付出艰辛的努力。二是执着的攻坚意识。始终保持昂扬向上,锲而不舍的精神状态,牢牢抓住推动司法体制改革、破解司法所管理体制、公证体制改革、司法行政服务窗口建设、基层基础建设等工作重点。三是积极的创新意识。要针对自身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研究制订既有年度特点、又满足群众需求的改革创新举措,不断提升工作效能和社会效益,使行业发展契合大局需要,使工作成果赢得社会认可。四是严明的纪律意识。把从严治警的要求贯穿于司法行政工作的全过程,加大督查力度,启动问责机制,用纪律约束权力、用纪律规范行为,始终心怀敬畏之心,时刻绷紧廉洁之弦。
三、以改革创新的精神认真抓好全年各项重点工作的落实
(一)着力提升法律服务全覆盖工程质量,扩大公共法律服务品牌影响
1、巩固平台建设,提升公共法律服务能力。一是强化三级平台建设。在架构上,我县和11个镇已基本建成了公共法律服务中心、119个村和23个社区建成了司法惠民服务站。为使三级平台发挥更大效用,要通过12348、微信、QQ信息网络平台将三级窗口服务互动、工作联动,实现矛盾联调、问题联治。在机制上,要将公共法律服务纳入县、镇经济社会发展“十三五”规划,确立以政府主导、司法行政统筹、社会参与、全民共建共享的工作机制,实现服务窗口对外服务和司法行政机关内部管理无缝对接。在保障上,进一步完善政府购买公共法律服务机制,并建立一支具有一定规模的公共法律服务志愿者队伍。二是扩大法律服务项目。项目多少涉及公共法律服务的社会影响力。年内,县、镇两级要拿出公共法律服务重点项目目录并向社会公开,通过政府购买、社会贡献、市场供给等多种渠道,扩大法律服务项目,让法治建设成果更多更广地惠及于民。三是引导法律服务人员进基层。推动服务重点向农村和社区延伸,依托“法律快车村村通”载体,推进一村(社区)一顾问制度建设,引导律师、公证员、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深入农村,围绕土地流转、水利工程建设、环境治理、征地拆迁、基层自治等提供法律服务、开展法治宣传、化解矛盾纠纷,促进农村农业的健康发展。
2、强化能力建设,推动法律服务行业做大做强。一是树立服务大局理念。按照市局要求,依托12348综合法律服务平台,组建跨区域、跨行业、跨领域的法律服务团,努力提升法律服务业在现代服务业中的占比。年内,依托司法局行政网络平台,建好律师法律服务网页,通过律师与市民群众在线互动,拓宽法律服务渠道。二是树立做大做强理念。引导律师事务所向规模化、专业化方向发展,努力打造核心业务突出、服务定位清晰、在专业领域有较高知名度的律师事务所。引导公证处、基层法律服务所进一步明晰职能定位,以规范化促品牌化,在服务提档升级中不断做优做强。三是树立诚信执业理念,完善相关制度,加大培训力度,增加培训内容和课时,强化督查考核,完善律师、公证、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和司法鉴定人员诚信执业评价机制和失信惩戒机制,建立不良记录存档和违规违纪典型案例披露制度。
3、加快改革步伐,促进全县法律服务行业健康发展。大力加强法律援助工作,将法律援助由低保人群向低收入人群扩展。围绕2015年县政府民生实事项目,落实好法律援助工程,具体要建好“12348”综合性法律服务平台,组建法律服务专家团,完善援助调解对接机制和联动机制,全年办理法律援助案件1000件以上。深化律师制度改革,加强律师队伍的思想政治、业务和职业道德建设,规范律师与司法人员的关系,扎紧律师管理制度的笼子。按上级要求,积极推进公证体制改革,拓宽公证员入口渠道,释放公证行业活力,进一步提高公证公信力。落实司法鉴定管理制度,推进鉴定机构能力验证。要坚持错位发展,严格职业准入,加强执业监管,推动基层法律服务业健康发展。
(二)深入实施法治宣传全覆盖工程,积极推进法治建设
1.完善法治宣传教育工作机制。一是建立法律需求收集分析机制。依托社会矛盾排查网格、12348服务平台等服务窗口搜集需求,建立“点对点”普法需求分析机制,提供个性化、精细化、高效性普法服务。二是完善部门联动机制。通过政府采购、项目补贴等方式引导市场主体参与专业性较强的普法产品研发。联合各部门针对矛盾多发领域、重点人群、重要行业实现普法与法律服务的一体化运作。三是建立法治宣传教育责任义务机制。按照“谁执法,谁普法”要求,制定相关实施意见,督促各部门、各单位积极履行普法职责,推动“六五”规划圆满收官,“七五”规划顺利启动。
2.推进法治宣传教育模式不断创新。一是形式创新。将普法与治理相结合,推动法治县创建;将普法与公民道德建设相结合,营造全社会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良好风尚;将普法与法治实践相结合,建立人民调解员、法律服务工作者、律师以案释法制度,让当事人通过具体案件了解法律法规、增强法律意识。二是手段创新。研究制定加强和推动各类重点对象学法守法制度。制定领导干部、公务员学法用法守法工作考核办法,继续落实领导干部任前法律知识考试制度,建立健全领导干部述法制度,引导领导干部带头守法、依法办事。三是载体创新。加强新媒体新技术在普法中的运用,广泛地运用“普法园地”报纸专栏、“科级干部法治手机报”、“法治之窗”政府电子荧屏,以及“普法、司法行政在线”微博等现代手段开展法治宣传教育,打造普法现代品牌。
3.确保“六五”普法工作目标全面实现。把争创“六五”普法全省先进作为今年法治宣传工作的重中之重。认真研究考核标准,及早谋划、提前部署,同时深入实施“五大行动”:一是深入开展“六五普法成果展示年”行动,广泛收集各地、各普法成员单位普法成效,列出普法成果清单,采取多种形式宣传展示。二是深入开展“法治六进实践年”行动,结合“法治宣传月”、”“农民工学法活动周”、“法润春风行动”、“12.4国家宪法日”等主题开展集中宣传活动,形成各具特色的“普法路线图”。三是深入开展“法治文化提升年”行动,将普法与文化建设相结合,加大基层法治文化阵地建设力度,实施法治文化惠民工程,开展法治文艺演出,创作法治文化作品,激发群众自觉学法用法的积极性。四是大力开展“普法志愿者服务行动”。组建志愿者队伍,以普法助力企业行、助学校园行、助民村居行“三助三行”为重点,落实志愿者服务行动的目标、任务和要求,推动其有效运作。五是深入开展“法治创建提档升级”行动,不断提高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的规范、引导作用,提高基层治理法治化水平。
(三)深入实施特殊人群管理全覆盖工程,积极推进平安建设
1、严格刑罚执行,切实提升社区矫正工作质效。一是严格衔接程序。完善调查评估、人员交付、外出审批、接茬帮教等各个流程的衔接程序,防止脱管漏管。推广使用《审前调查及假释前评估量化得分表》,全面施行评估合议制度。研究制订社区服刑人员行为规范体系、管理程序体系和综合评估体系,探索建立管理等级升降有效激励机制。二是加强督查指导。定期开展执法专项检查,建立完善执法监督内控机制和职务风险预警防控机制,依托基层工作平台确保完成社区矫正执法环节“规定动作”。三是协调多方参与。不断加强矫正小组,对重点和未成年人全部建立“6+1”模式。加强与村民、居民委员会工作的融合,保证日常教育管理、困难帮扶等任务的有效落实。
2、大力推进刑满释放人员安置帮教工作。一是强化衔接管理。加强监地协调协同,做好信息对接、回归评估等衔接管理工作,落实重点人员“必接必送”要求,确保重点帮教对象、一般帮教对象接回率达到100%、98%以上。二是推进安置帮教基地和社区矫正基地一体化建设。
3、加强工作保障,切实推进特殊人群管控工作规范化。一是推进指挥中心建设。按照新标准完善提升县级监管平台,全面完成“阳光基地”建设并投入使用。二是配强工作人员。严格落实政法专编专管专用要求,不断壮大专职社工队伍。建立考核评比科学化依据,将改造质量作为重要指标。三是强化经费保障。加强经费使用督查,确保省级专项经费使用合理、地方配套经费保障到位,试行评估工作补贴制度。实施科技强矫,建设完善集电话汇报录音、矫务通、生物识别考勤、电子腕带定位等与一体的技防系统,提高执法和管理水平。
(四)深入实施社会矛盾化解全覆盖工程,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1、加强机制建设,切实提高矛盾纠纷调解法治化水平。一是进一步完善调解质量考评机制建设。要在强化依法调解上下工夫,引导人民调解员更多运用法律事实分清是非、用权利义务思维判断对错,强化法律在维护群众利益、化解社会矛盾中的权威地位。二是进一步完善排查分析、研判预警、信息反馈等源头治理机制建设。注重探索矛盾调处规律,善于从苗头性、偶发性矛盾纠纷中发现普遍性、趋势性问题,发挥好矛盾纠纷调处的提醒、警示、建议作用,有效防控各类风险。三是进一步完善公调、检调、诉调和访调对接联动机制。积极拓展各类调解机制对接工作的广度和深度。
2、加强调委会建设,实现矛盾纠纷调解组织网络全覆盖。一是不断完善群众性的镇、村两级调委会建设。发挥其在调解公民之间、公民与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之间发生的涉及人身、财产权益的常发、多发民事纠纷的主导作用。二是不断完善行业、专业性调解组织建设。规范“派驻式”调解运行机制,强化医患、交通事故、劳动人社、征地拆迁、环境保护、物业管理等专业领域的纠纷调解,200人以上企业全部建立人民调解组织。三是积极探索新媒体人民调解组织建设,不断加强与新媒体的融合,探索网络调解的新途径。做好《省人民调解条例》宣传工作。
3、加强能力建设,全面提升调解工作规范化水平。一是加强专职调解员队伍建设。努力完善专职调解员资格准入机制,规范完善个案补贴制度。二是大力推动调解工作社会化建设。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矛盾纠纷调解工作,注重运用听证、社会评价、群众议事、心理调解、联合调解等方法开展调解。组建人民调解员协会。三是大力推进调解工作信息化建设。将调解信息网络向村(社区)及各类专业性、行业性调解组织延伸,实现调处中心与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等各类调解组织互联互通、信息共享。
(五)深入实施“一所三站点规范化建设年”工程,促进基层基础建设上台阶
1、不断加强基层组织建设。一是继续推进“规范化司法所”建设,提升司法所的规范管理水平。二是继续推进“镇公共法律服务中心”建设,按照“城市半小时、农村一小时”的服务半径要求,依托司法所或镇行政服务中心设立镇公共法律服务中心,为社会和群众提供便捷高效的服务。三是继续推进“村(社区)司法惠民服务站”建设,依托人民调解委员会、一公里警务圈等现有服务平台,建立起覆盖全市、运行规范、服务高效的司法惠民服务站网络体系。四是继续推进基层人民调委会建设,深入开展村(社区)、镇人民调解委员会规范化建设工作,倡导建立个人调解工作室,在全县打造一批有影响力的个人调解工作室。
2、规范实施基层信息化建设。按照建设以“2+1+N”为总体架构的司法行政一体化智能平台的要求,推动形成“全员采集、全员录入、全员应用、全员共享”的信息化应用工作机制。建立规范的基层信息采集机制,运用电子腕带、移动执法设备、新媒体等新型信息载体便捷高效的优势,建立健全信息采集网络。年底前,实现信息化全覆盖,以村(社区)为单位普遍使用移动信息终端进行信息采集上报。
3、大力推进基层基础设施建设。认真贯彻国家发改委、住建部《司法业务用房建设标准》,切实加强司法所业务用房的建设、管理和使用。“三站点”要有与工作开展相适应的固定场所及办公设备,规范标识标牌,方便服务群众。切实提升基层设施装备水平,改善信息处理、通讯网络等装备条件,年内全县司法行政基层装备配备水平要基本达到省财政厅、省司法厅《县级司法行政机关业务装备配备实施标准(试行)》规定要求。
(六)以“三化”建设为中心,促进司法行政队伍上台阶
1、全面推进正规化建设。一是规范组织机构。加强司法所和基层服务平台建设。统一规范社区矫正、人民调解、公共法律服务平台、法律援助、安置帮教管理服务中心等机构设置。认真贯彻落实司法部和省、市有关律师事务所、公证处、司法鉴定机构、基层法律服务所等机构规范化建设的文件要求,推动法律服务机构规范化建设。二是严格岗位管理。建立健全体现司法行政机关、法律服务行业不同职责、不同类型人员特点的岗位管理制度。修订完善岗位职责说明书,积极推进专职社会工作者、专职人民调解员等级管理。三是严格执法执业。制定司法行政工作人员基本行为准则,严格执行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制度。完善律师违法违规执业惩戒制度,健全完善公证执业规范体系,加强司法鉴定执业和人民调解工作监督,强化对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执业行为规范的监督检查,确保法律服务队伍依法依规执业履职。
2、全面推进专业化建设。一是加强队伍建设。坚持德才兼备的用人原则,积极推进干部多岗位交流和梯次培养。二是加大专业化培训力度。建立司法行政队伍定期培训机制,分类建立队伍能力要求标准体系及培训大纲。三是实施专业人才培养工程。研究制定全系统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重点培养社区矫正、人民调解、律师、公证、司法鉴定和信息化等司法行政急需的专业人才。
篇10
这XX市卫生工作会议,是全面启动医改之后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会议的主要任务是全面总XX市2009年卫生工作并表彰先进,安排部署2010年卫生工作。刚才,平根局长做了一个很好的工作报告,实事求是地总结了去XX市的卫生工作,对2010年工作进行了具体部署,讲的很好,我完全赞同,希望大家抓好贯彻落实。
2009年,XX市卫生工作全面加强的一年,XX市各级卫生行政部门综合能力进一步提高的一年,XX市卫生系统服务保障能力充分展示的一年。一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卫生系统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创新思路,真抓实干,各项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一是医药卫生改革有序推进。实施基本药物制度试点工作XX省率先启动,现已覆XX市45.9%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覆盖率位XX省首位。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惠及百姓,“光明•微笑”工程共为2997名白内障患者、169名唇腭裂患者实施了免费手术;3246名农村孕产妇获得住院分娩补助97.38万元;免费向城乡居民提供了价值594.95万元的社区公共卫生服务;14938名新婚青年接受了免费婚前医学检查,婚检率达74.81%;减免济困对象医药费用77.39万元;全市参加新农合人数68.59万人,参合率达93.95%,总补偿金额7025.04万元。二是甲流感和手足口病应对得力。疫情发生后,通过启动预案、强化措施、落实责任,并及时调整防控策略,始终将疫情控制在散发状态,没有发生大规模流行。三是社区卫生工作进XX省先进行列。市卫生局获XX省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先进单位,渝水区获XX省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先进区。四是学科建设取得突破。实现XX市卫生XX省市共建学科零的突破,10个学科XX市医学领先学科,98项卫生科研课题经批准立项,4项科研课题XX市科技局重大攻关项目。五是医疗卫生项目建设顺利推进。市人民医院新院建设工程、市中医院门诊综合大楼改扩建工程、新钢中心医院迁建工程、医疗废物集中处置和中央投资基层医疗卫生项目等均完成了年度进度,有些已经投入使用。
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市委、市政府正确领导的结果,凝集XX市卫生系统广大干部职工的辛勤汗水和聪明才智,也与各级党委、政府对卫生工作的重视与支持分不开。借此机会,我谨XX市政府XX市卫生系统广大干部职工致以亲切的问候!向关心、支持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各级领导表示衷心的感谢!向今天受到表彰的先进单位、先进个人表示热烈的祝贺!
下面,就做好今年的卫生工作,我再强调三点意见。
一、把握大局,认清形势,切实增强做好卫生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当前,我国已进入发展的关键期、改革的攻坚期和矛盾的凸显期,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卫生工作既面临新的发展机遇,又面临新的严峻挑战。机遇包括:卫生事业在国(本文来自中科软件园,转载请注明!)家发展全局中的地位显著提高,各级党委、政府对卫生事业发展越来越重视;医疗卫生服务的有效需求进一步激发,广大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卫生需求不断增长;财政支撑和保障卫生能力明显增强,一些多年困扰卫生事业发展的问题正在逐步得到解决。挑战包括:现行的医疗服务与人民群众的需求还不相适应;随着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地方财政资金配套的压力增大;有效应对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和重大疾病疫情难度加大。
在机遇与挑战面前,做好卫生工作要把握好“四个必须”:
一是必须坚持围绕中心,把卫生工作放XX市科学发展的大局中去谋划、去推进、去落实,不断提高服务大局的能力和水平。只有胸怀全局、服务大局,卫生工作才能有位有为。二是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坚定不移地落实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维护和保障人民群众健康权益,让人民群众更多更好地享受到改革发展的成果,卫生系统才能不失责、不失职。三是必须坚持改革创新,在改革中创新体制与机制,才能解决卫生工作中一些难点问题、深层次问题,增强卫生工作的针对性,提高医疗卫生服务的实效性。四是必须坚持协调联动,加强部门协调配合,依靠多方力量,形成工作合力,才能把好事办好、实事办实。为此,全市卫生系统一定要切实增强做好卫生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感,以开拓奋进的精神状态,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推动卫生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二、突出重点,强化措施,努力推动卫生工作再上新台阶
第一,全力主攻两大改革难点。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是涉及广大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体制改革,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和公立医院改革是医改工作的难点,关系到整个医改的成败。要确保改革达到预期目标,必须健全工作机制,加大工作力度,力争在改革难点上取得新突破。
一是稳步推进基本药物制度建设。自去年12月1日起,我市已在15个中心卫生院和12个政府举办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开展实施基本药物制度试点工作。基本药XX省为单位网上公开招标采购、统一配送,并实现零差率销售。医疗机构由此减少的收入,县(区)要严格按照40%的分担比例,落实补偿经费,确保及时到位,否则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难以运转。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要严格药物配备使用制度,合理确定使用的药物品种和数量,基本药物目录品种配备使用率要达95%以上;要结合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改革,把基本药物使用与医务人员的绩效工资挂钩,促进基本药物在医院愿意配、医生愿意开。要落实好基本药物全部纳入新农合和基本医疗保障报销目录且报销比例高于非基本药物10个百分点的政策,让基本药物真正成为群众看病的首选药物。
二是积极探索公立医院改革。紧紧围绕体现公益性和调动积极性两大目标,积极稳妥地推进公立医院改革。从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监管机制等方面着手,积极探索政事分开、管办分离的有效形式,建立医院法人治理结构,科学界定公立医院所有者和管理者的责权,探索研究公立医院的财政补助和服务收费补偿机制。进一步完善公立医院院长选拔任用制度、医务人员职称评定制度,推行岗位绩效工资制度,形成有责任、有激励、有约束、有竞争、有活力的运行机制。各级卫生行政主管部门要按照属地管理原则,指导公立医院加强医疗服务质量管理和医德医风建设,强化公立医院的公共卫生服务职能,体现其公益性质。
第二,大力推进三大基本建设。卫生工作要从基本、基层、基础做起,面向群众、面向农村、面向基层,着力提高居民基本医疗保障水平。
一是推进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建设。一要继续扩大新农合保障面和受益面。确保新农合参合率稳定在92%以上,筹资水平由每人每年100元提高到150元,最高支付限额由3万元提高到5万元,省市级定点医疗机构和非定点医疗机构补偿比例分别提高到45%和35%,统筹基金当年结余率原则上控制在15%以内,累计结余不超过筹集基金的25%,参合农民一次性报帐率不低于92%。各地还要积极筹集资金,对筹资困难的低保对象、农村五保户等特殊群体给予资助和帮扶;加强基金使用监管,提高新农合工作的透明度和公信力。二要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抓紧实施六项重大公共卫生和九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以确保项目落实为目标,明确政策规范,逐级分解任务,落实工作责任,严格监督考核,加强工作调度,着力提高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运行质量,努力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让群众实实在在地得到医改带来的实惠。
二是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一要健全社区卫生服务网络,转变社区卫生服务模式。加快建设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主体XX市社区卫生服务网络,满足社区居民医疗保健需求;完善社区卫生服务功能,逐步使服务对象从患者个体向社区居民群体转变,服务项目从单纯的医疗服务向“六位一体”的综合服务转变,服务过程从不连贯的诊疗服务向全程健康管理转变,服务方式从被动等待病人上门向主动进入社区家庭转变。二要健全农村卫生服务网络,XX县乡村三级医疗机构达标建设。尚未达到建设标准的基层医疗机构,要加大硬件建设,改善软件管理,确保今年实现全面达标;已达标的医疗机构,要在巩固达标成果上求提高,在规范化建设上抓落实。三要落XX市对口支援制度,促进农村与社区卫生共同发展。完XX市医疗卫生机构对口支援长效机制,促进技术、人才、设备等下基层,推动农村与社区卫生事业共同发展。
三是推进医疗卫生机构基础建设。通过项目带动、人才支撑、机制保障,夯实医疗卫生机构基础。一要抓好基础设施建设。利用好中央卫生基础建设项目经XX省级设备配置经费,XX县级医院、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等基础建设,努力XX县、乡、村三级医疗机构办医条件,促进上等达标。落实项目建设责任制,加强项目监管与跟踪问效,确保项目尽快建成并发挥效益。抓好渝水区人民医XX市精神病防治专科医院项目报建与立项。二要抓好基层卫生队伍建设。加快农村卫生专业技术带头人选拔与培养,使每个乡镇卫生院都有1—2名专业技术带头人;搞好社区卫生专业技术人员、乡镇卫生院专业技术人员和乡村医生岗位培训;不断完XX市高级卫生专业技术人员下基层帮扶、乡镇卫生院专业技术人员XX市医院进修的管理机制,提升基层卫生技术人员业务素质。三要抓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运行机制改革。按照上级的要求和部署,今年要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推行绩效工资改革。各地、各部门要结合实际,制定科学合理的绩效考核办法,建立良好的内部分配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基层医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第三,着力抓好四项防控重点。保护人民群众的健康和生命安全,是各级党委、政府和卫生部门的重要职责。必须转变疾病防控模式,坚持预防为主,全面加强疾病防控工作。一是抓好重大传染病防治。切实加强艾滋病防治,积极实行高危行为干预,落实“四免一关怀”政策,努力改善艾滋病患者的生存质量。进一步巩固结核病防治成果,认真落实“五率”要求,确保全年涂阳肺结核病人发现率达70%以上,病人治愈率达85%以上。二是抓好甲流感、手足口病防控。加强疫情监测(本文来自中科软件园,转载请注明!)和实验室检测,及时调整完善防控策略,落实疫情防控措施,全力做好社区、学校等重点区域的防控工作,做好重症病例早期识别与救治,提高危重病例救治成功率,最大限度减少重症病例和死亡病例的发生。三是抓好国家免疫规划落实。继续巩固免疫规划疫苗免费接种覆盖率100%的工作成果,全面完成乙肝疫苗补种任务,努力控制疫苗相关疾病的发生和流行。四是抓好卫生应急管理。巩固和完善部门间卫生应急工作联动机制,加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监测预警,强化卫生应急队伍的培训和演练,提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置能力和依法管理、科学防控水平。
三、加强领导,狠抓落实,确保今年工作目标圆满完成
今年是全面推进医改工作任务最重的一年,也是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各地、各部门要加强统筹协调,狠抓责任落实,确保优质高效地完成各项工作任务。
第一,加强组织领导。各地、各部门要进一步加强对卫生工作的领导,把卫生事业发展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作为目标责任制考核的重要内容。要建立健全督查督办工作机制,协调督促有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切实抓好工作落实,妥善解决好工作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和问题,共同促进卫生事业持续健康发展。各级发改、卫生、财政等部门要在党委、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加强协调联动,形成各负其责、各司其职、权责明晰、密切配合、齐抓共管的卫生工作新局面。
第二,加大财政投入。新医改的公益性要最大程度地得到落实,必须按照分级负担的原则,强化地方政府在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中的责任,不断加大对卫生事业的投入。要确保基本医疗保障、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建设、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等方面的支出,保障各级公共卫生服务机构人员经费、工作经费和基础设施建设经费的落实。尤其在取消药品加成后,县(区)财政必须及时将药品差价补贴到位,以免影响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正常运转。要集中财力办大事,把有限的资金向公共卫生、农村卫生、社区卫生、合作医疗、重大疾病防治和中医药开发等重点领域倾斜,确保医改各项工作任务落到实处。要积极探索,开拓创新,采取政府投入、社会集资、个人捐资等多种投资方式及合资合作、股份制改造等多种途径,多方面争取资金支持,为加快卫生事业全面协调发展提供资金保障。
- 上一篇:采石场负责人履职报告
- 下一篇:法院班子成员履职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