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音乐教学设计方案范文

时间:2023-06-21 09:42:5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小学音乐教学设计方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小学音乐教学设计方案

篇1

【关键词】音乐教学;教学设计;对应关系

1.前言

教学设计是为了更好的开展教学过程,系统化的规划教学的一个过程。音乐教学设计需要从整体出发,系统的考虑教师、学生、教材等多方面的关系,根据学生的需求制定相应的教学步骤和方法。教学效果受到教学理论和实践、教学方法、教学目标以及教学内容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要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就应该充分考虑这些因素及它们的关系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

2.音乐教学设计中的对应关系概述

小学音乐教学中,要做好音乐教学设计,就应该寻找音乐教学中的对应关系,发现并处理好音乐教学设计中的几组对应关系。文章主要介绍以下几组对应关系。第一,音乐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之间的关系。就现有的教学理论与实践研究而言,两者的关系没有协调一致,一些学校对音乐理论的研究比教育实践的研究多,还有一部分学校更重视音乐教学实践的研究而缺少理论性的总结描述。这都是因为对音乐教学的理论和实践关系认识存在偏差造成的。教学理念是教学实践的导向和基础,对教学实践中开展教学活动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第二,教师与学生的关系。要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和学生的参与都是非常重要的,随着教学的不断发展和改革的持续推进,教学中教师和学生的角色都发生了一定的转化,课堂不再是老师一个人讲课的平台,而需要学生更多的参与到课堂中来。现代音乐教师要重新认识和定位和学生之间的关系,调整和改变课堂氛围,将以老师为中心的课堂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第三,教学目标与教学过程的关系。教学目标是音乐教学活动的出发点,也是教学要达到的效果,更是整个教学设计中的关键,教学活动的设计应该围绕着教学目标进行。在教学准备阶段教师就应该考虑教学的目的和教学内容,教学目的是教学活动的指导,决定教学过程如何进行。就算课堂的形式内容花哨,但是没有达到相应的教学目标就不是一节成功的课堂,只有明确教学目标,根据目标制定相应的教学方法和步骤,达到教学活动的预期效果,才算好课。教学目标与过程是相互对应的,目标决定过程,过程又是目标的细化实施,在教学设计中,教师应该以这个关系为原则,设计合理的教学步骤和内容,以达到教学目的。第四,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关系。教学内容决定教学的方法和形式,教学方式的选择会影响教学内容,教师在选择教学方法时要考虑到要教授的内容,根据内容选择合适的方法授课,让学生更加容易理解和接受。近几年来,很多教师在设计音乐教学时,追求教学形式而忽略了教学内容,带来了一系列的教学问题,在教学设计中,教师应该以教学内容为中心来选择适合的教学方法,避免本末倒置。

3.处理音乐教学设计中的对应关系

在音乐教学设计中处理好几组对应关系是非常重要的,在处理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的关系时,音乐教师要熟悉现代音乐教学的理念和基本的理论知识,根据小学教材中的音乐内容和学科特点来设计教学活动。音乐教学中的教学实践要以理论为基础,考虑在课堂中开展的可能性和实际的效果来设计课堂中的环节和课堂活动,让教学活动有章可循。同时,要在实践中不断总结教学经验,在实践中完善教学理论。同时,要提高课堂质量和课堂效率,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要以学生为中心,首先要关心同学的兴趣爱好,设计一些同学们有兴趣并且能参与的活动、题材和表演,让学生都参与到音乐课堂中来。其次,在教学方法上要转换教学方法和学生的学习方式,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合作、讨论等方式开阔同学们的思路,引导同学们更加深入的思考和认识音乐。同时通过学生之间以及学生和老师之间的交流,分享学习心得,相互学习了解大家的理解和看法,发挥学习者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最后,教师可以创新课堂教学和活动,开展反转式教学,让学生来主导课堂,可以借助影视等现代信息手段开展一些音乐活动,鼓励同学们认真参与到课堂中来,真正学习和领悟音乐的魅力和乐趣。其次,要兼顾好教学目标与教学过程,首先要明确音乐教学目标,在《音乐课程标准》中提出音乐的“三维目标”,即过程与防范、情感态度价值观、知识与技能。这17个字蕴含深厚的音乐教学意义与目标,音乐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要正确、深刻的理解音乐教学的目标,再根据学生的音乐水平和学校的教育要求,设计适合学生和时展的音乐教学方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总结教学效果,大胆创新,做到目标指导过程,过程达到目标要求。最后,教师要把握整体的教学内容,从感受与欣赏、表现、创造和音乐相关的文化来设计教学活动,把精力放在“教什么”上,根据音乐学科的特点和内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

4.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音乐教学设计中发现教学中的对应关系并合理处理好这几组对应关系是达到音乐教学效果中重要的一步,文章从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教师和学生、教学目标与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四方面阐述了教学设计中的对应关系,并提出要处理好这几组关系,教师需要掌握一定的音乐教学理论知识,转变过去的教学角色,一切教学开展以学生为中心,同时要以教学目的为基础,根据教学内容设计合理的教学过程,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金奉.音乐教学设计中的几组对应关系[J].玉溪师范学院学报,2014.30(12):61-64

[2]范红霞.小学音乐欣赏的教学设计[J].教育,2017(1):00058-00058

[3]袁丽.如何在初中音乐教学中实现对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J].西部素质教育,2017.3(2):137-137

[4]林艺娟.小学音乐教学中的教学目标设计研究[J].作文成功之路:教育新干线,2017(2):23-23

[5]李珍祯.浅谈多媒体音乐教学设计中的创造性思维[J].速读旬刊,2016(6)

篇2

关键词: 小学信息技术教学 有效性 教学体会

1.巧用兴趣,问题入手。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鼓舞、唤醒。”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学生对教师所传授的知识没有兴趣,“身随而心违”,这样的教学课堂是比较失败的,学生只能被动地跟着教师的思路接受知识。古人云:“教学未见乐处,不必我学。”学生学习的动机主要来源于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兴趣在课堂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学生对学习有了兴趣才愿意主动走进某学科的课堂,才会主动获取知识。在学科教学中,教师要想方设法地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激起学生兴趣,唤起他们的求知欲。多媒体走进课堂,使教师头疼的问题迎刃而解,为有效的学科教学开启了一扇大门,给学生获取知识提供了捷径。问题入手法学习即是对学习问题的解决过程,问题入手法包括设疑、尝试、交流、总结、完善几个步骤。

2.“集中演示”与“个体尝试”相结合。在信息技术的课堂教学中,教师经常会采用“电子教室”教学软件集中演示操作步骤,这种“集中演示法”是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过程中最常用的教学方法。在学生接触新知或答疑解惑时,使用此方法是非常简洁有效的。加上学生跟着屏幕同步模拟练习,可以使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掌握操作要领。 但“集中演示法”还不足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教师的“集中演示”还应与学生个体的“尝试探究”相结合。例如《剪贴图形》这节课,我在设置第一关任务“复制图形,变出小树”时,先让学生看老师的集中演示操作,跟着屏幕演示一起练习复制景物的方法。接着让学生自己尝试做一做、想一想操作的步骤和要领,从跟着老师模拟练习到自主实践、尝试操作,这是一个知识和技能逐步内化、实现由量变到质变的实践过程。学生只有通过亲自操作,才能体会到“先选中图形,后执行复制、粘贴命令”的要领。

3.给予学生成就感。学生在学习中可以通过信息回馈,把注意力集中到学习任务上,产生成就感。例如在课堂上学生回答正确时,计算机会马上发出“你真棒!”“你真聪明!”的表扬或是献上一阵掌声,学生听了自然高兴;如果有学生回答错了,计算机会在屏幕上显示提示信息――“再想想”,并配以音乐,启发学生动脑。又如在“用Word制作书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收集学生制作的书签,并打印出来分发给学生作为实物奖励。学生看到自己的学习成果,自然调动积极性,促进自我激励。

4.精心设计,确保质量。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注重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设计任务驱动,同时网络为学生自主学习、建构知识提供了技术支持。教学设计的最终目的是支持学生的学习、帮助个体学习,从而促进学生的个人发展,“确保没有一个人是‘教育上的不利者’,并确保所有学生都有最充分地运用自己潜能的平等机会”。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设计是一个循环往复、不断完善的动态生成过程,教师和学生是设计参与者,课堂是具有丰富资源和研究价值的课堂或实验场,比以往更具活力。随着设计节奏的展开,师生在教学过程中始终处于不断调整与修改教学设计策略的状态,即在过程中产生新的设计方案,在过程中逐步趋向完美,最后实现教学的最优化。

篇3

如果你借班上课是在自己学校,用你自己的班级学生,你又反复彩排好几次,学生和你配合“默契”,尽管你的课很成功,但很假!若是观摩课,很好!若是教学能手比赛,对其他选手来说,有失公平!

笔者总结在外校借班上课七环节,有助你胜任借班上课:

环节一:抽课题

通常上课学校都是规模较大的学校,选手都在同一年级授课,但也有跨两个年级授课,这对选手备课和评委的评课有较高的要求,一般到开课前一天下午才通知选手具体授课班级。

对组织活动的教研部门的两点小建议:

1.各级教研部门在组织选手抽课题时尽量安排在上课的学校,有利于上课老师了解学校情况、学生情况,节约时间成本。

2.课题最好固定,不要有多个课题抽签,同课异构教学更能看出选手水平。

环节二:着手思考所抽课题,了解相关情况

对所抽课题打腹稿,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初步制定教学方案。通过电话咨询授课年级、班级及学生情况,最好到对方学校实地考查,通过任课老师全面了解教学进度、学生大概情况及个别特殊学生的情况,做到心中有数。笔者认为还要做好“两看看”:

1.看看学校体育器材室里器材情况及数量;

2.看看学校体育场地的位置分布情况,做到心中有数,为预先备课做好准备。

环节三:预先备课

利用体育教学参考资料和教学视频,多钻研教材教法,要根据前面“两看看”考虑本节课中所用器材情况,不够的要提前做准备。并根据场地位置和学生站队面向,着手思考上课过程中队形变化、队伍调动,做到既方便,不繁乱,又省时省力。预先备课时还要能充分发挥学校教研组的团队力量,把自己备课过程中的困惑多多向他们请教,多多地“磨课”。

环节四:试上课

在本校最好不要在同一班级反复试上,可选其他班级。请本教研组老师听课、评课。有条件的请区教研员、学科带头人来进行指导,通过试上,熟悉课的流程,对细节处课后要反复推敲,对合理建议要认真采纳,博采众长。

环节五:形成正式教案

教案成文后要认真校对,教案前面要附有本次课教学设计方案及理念、课的流程,要有封面,打印装订成册,装订要精致。教学比赛通常打印20份即可,若是观摩课,视观摩课的级别和人数确定打印数。教案确定后做好器材的准备,通过“两看看”了解对方学校器材数量,不够的要自己带上,确保器材够用。若器材数量准备不够,会影响上课效果。

环节六:学生做交流

做好交流,为上好课做好最后的准备。

与学生做短时间交流,谈谈笔者的两个小建议:

1.笔者借班上课,在放松练习笔者用《感恩的心》音乐配合手语做放松活动。笔者思考,如何在短时间内教会基本手语呢?仅靠课上几分钟解决不太现实。笔者抽到上午第4节,在开课当天,利用第3节课前眼保健操时间与学生交流,给学生讲解、示范,并配合着音乐合上一两遍。总之,与学生交往时间控制在10分钟为宜。交流前最好通过班主任老师介绍,带着你走到班级,便于你与学生交流。

2.上课前学生一般提前到场地,你可以利用课前几分钟与学生交流一下你的课堂常规,言语要和蔼可亲、幽默,让学生对你即将的闪亮登场充满期待。

环节七:上课

课前要充分做好场地的设计和器材、音响设备的摆放,有助于提高自己的自信心,为正式上课做好最后的准备。特别是有些场地设置需要用石灰粉划线,写号码,你划线是否横平竖直,号码写得是否漂亮,会对评委产生一定的影响。划线可是体育老师的基本功之一。

笔者对上课老师的两点小建议:

1.年轻老师参加赛课可能因紧张、经验不足而驾驭课堂不够娴熟,要放松心情,把它当作一次对自己的锻炼,轻装上阵可能

更好。

篇4

[关键词]:小学生 数学综合素质

一、怎么培养和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

1.改进教学方式,应用探索式教学模式。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充分体现课程内容设计的层次性,例题布置的合理性,素材选取的趣味性,积极搭建教材与学生之间的桥梁,让教材最大程度上的被学生吃透读懂,最大程度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为学生夯实良好数学素养基础。例如,在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九册《小数除法》时,学生在解决“王鹏坚持晨练4周计划跑22.4千米,他平均每周跑多少千米?”的问题时,可利用已有知识引导学生通过日常生活经验计算、亲自动手操作参与、学用结合解释现象等探索式教学模式。

2.体现数学的多样化,把学与用有机结合。作为基础学科的数学,本身就具有多样性,如何更好的将其多样性在课堂上给学生展示,更多需要考量的是,把学生引入到数学这个知识宝库,让学生对数学知识入耳、入目、入心。那么怎样把握好这个度呢?数学的多样化,无疑将是吸引学生“耳目心”的一个亮点。多样化体现在学的多样化和用的多途径。在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中,涵盖了小数乘除法、分数、因数与倍数等数学要素,还有一些需要通过数学来解决的生活中常常遇到的各类问题,这就需要在教学中让学生多储备基础知识,在生活中多探索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在连乘、乘加、乘减的教学中,可以通过实际问题的导入,引导学生做好课程的准备。多在实践中运用、多在学习中积累,以形成良好学习氛围,培养学生用数学语言进行信息交流的数学素养。

二、有序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在小学数学教育过程中,思维能力处于一个定型阶段,培养学生扎实的数学基础知识,有利于沟通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养成严谨细致的学习习惯;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面对困难问题要大胆尝试、善于猜测的思维方式。

1.打牢数学基础知识。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小学阶段是学习数学基础知识,掌握解题基本步骤的重要阶段。引导学生打牢基础,需要让学生懂得基础知识的重要性,需要从学生熟悉的基本数学规律入手,让学生在课程的学习中感受规律形成一定的思维能力,并用这种能力感受良好的基础知识是打牢学习的基本前置条件。例如,在《粉刷墙围》的课程设计中,涉及到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以生活中的体会,导入要学习的内容,通过实际问题巩固小数乘法、除法,数学内容与几何图形之间的联系。

2.鼓励大胆猜测。小学数学内容基础性较强,但是在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教材中则注入很多鼓励学生猜想和探索的元素,教师可以有效利用教材内容,引导学生在掌握一定经验,充分发挥好学生的自助能动性,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例如在《最大公因数》一节中,家庭储藏室铺设地砖的问题教学中,就可以鼓励学生大胆猜测,用什么样的方式去解决这个问题,是画图,还是等比例铺设,或是其他方法,当学生讨论出一定的结果后,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总结其中的规律,并实施讲解最大公约数的应用。

三、丰富教学设计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数学作为基础学科,它涵盖了庞杂的数量关系、抽象的空间形式、特殊的符号体系、严格的运算公式、形象的图像语言等方面,各方面既不孤立存在又相辅相成。教师在课前进行教学设计时,要从教与学、学与用、用与动等多角度思考,要充分展现出数学的趣味性、教学内容人文性、教学思维的创新性,营造良好的情境氛围,进而提高设计方案的适用性和可学性,最大程度的发挥教学设计的指导功能,让每一名W生在学习中体会到用处,体会到知识带来的自豪。

1.数学教学设计的趣味性。作为教育的主体小学生来讲,呆板、枯燥的教学内容只会让学生产生抵触。教学过程应结合学生思维特征、易接受的事情,将各种元素穿插在教学设计中,让学生在课堂上、生活中体味数学带来的乐趣。数学趣味性的发掘要建立在教学设计创新上,创新的内容要紧紧围绕趣味性进行教学设计,趣味的设计要体现在课堂的分分秒秒,要善于通过讲解、体验、感知、评价的教学流程,使学生进行趣味体验。

2.数学教学设计的人文性。传统基础教育中“棍棒教育”、“饥饿教育”难适应当前学生求知思维的需求,现在孩子接触知识的范围广、兴趣爱好也比较多,如果忽视了情感教育、人文教育,不改进传统教育方式,必将对孩子学习数学造成掣肘,影响学生日后的学习效果。教育教学体现人文性的目的是为了使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因素通过教育得到矫正,使一些偏颇的思想理念得到斧正。将人文性体现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设计中是实现这一教学目的的平台和载体。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设计时,应充分利用基础教育阶段综合性强的特点,采取将数学与音乐学、数学与体育学、数学与文学、数学与自然学等进行横向拓展延伸的教学尝试,拓展学生的视野和思路,培养学生形成终生学习的良好习惯,通过学习热爱生活、适应社会。

篇5

关键词:多元智能 应用 因材施教 选择

一、多元智能的定义

加德纳对智能的定义是:⑴在生活中解决所面临的实际问题的能力;⑵提出并解决新问题的能力;⑶对自己所属文化提供有价值的创造和服务的能力。

加德纳认为,人的智能是多元的,除了言语―语言智能和逻辑―数理智能两种基本智能外,还有其他智能。加德纳将其多元智能框架定义为一个开放的系统,1983年加德纳认为人的智能结构由七种智能要素组成,后又陆续添加了两种,分别如下:

1、言语―语言智能,指的是人对语言的掌握和灵活运用的能力。

2、逻辑―数理智能,指的是对逻辑结构关系的理解、推理、思维表达的能力。

3、视觉―空间智能,指的是人对色彩、形状、空间位置等要素的准确感受和表达的能力,包括用视觉手段和空间要领来表达情感和思想的能力。

4、音乐―节奏智能,指的是个人感受、辨别、记忆、表达音乐的能力。

5、身体―运动智能,指的是人的身体的协调、平衡能力以及表现为用身体表达思想、情感的能力和动手的能力。

6、人际―交往智能,指的是对他人的表情、说话、手势动作的敏感程度以及对此做出有效反应的能力。

7、个人反省智能,指的是个体认识、洞察和内省自身的能力。

8、自然观察智能,指的是人们辨别生物以及自然世界的其他特征敏感的能力。(1998年提出)

9、存在智能,指陈述、思考有关生与死、身体与心理世界的最终命运等的倾向性。(1999年提出)

二、多无智能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一)因材施教源自“智”的不同

多元智能的教学观要求教师根据教学内容以及学生智能结构、学习兴趣和学习方式的不同特点,选择和创设多种多样适宜的、能够促进每个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充分展示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要实现这一目的,在教学方式上,教师既要成为课堂的指导者,采用“授人以渔”的方式,教给学生受益一生的本领;又要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把教学的重心放在促进学生“学”上,促进学生各种能力和个性发展,真正实现“教是为了不教”;教师还要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在教学中含而不露,指而不明,开而不达,引而不发,从而营造一个启发式的教学环境,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让他们畅所欲言,主动参与,自主探究。

依据该理论,教师在教学中应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特征,允许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认识问题,采用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鼓励学生解题策略和算法的多样化。

案例:一箱汽水24瓶,18箱汽水有多少瓶?

学生可能会出现以下一些算法:

24×10+24×8=432

24×20-24×2=432

20×18+4×18=432

24×2×9=432

24×3×6=432

18×4×6=432

18×3×8=432

也有学生可能会用竖式计算出结果。由此可见,每个学生对问题都有自己的思考,并能用不同的策略解决问题。让学生比较不同策略的特点,使他们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与灵活性,从中反思各种解法的优劣,促进元认知的发展,这实际上也是发展学生自我认识智能的过程。

(二)给予学生更多的选择

1.选择自由。现在授课仍以大班集体教学为主,学生之间的差异客观存在,如何缓解两头差异之间的矛盾?首先,教学设计有一定的弹性,正视学生能力之间的差异,给予学生选择的权利,力争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有获得成功体验的机会。如:在教学口算的时候,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选择一定数量的题目,如四题中选两题等,学生自主选择的空间变大。其次,每次练习的题量分为两至三个层次,除规定的数量外,补充一些机动的练习,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速度,自己加选一定量的题目,完成的质量高的,用加星、盖章等方式进行鼓励和表扬,用以缓解“吃不饱”的现象。

2.交流自由。新课程标准提倡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教学过程中同样也需要发挥学生之间合作交流的作用,给予学生自由交流的空间,让学生在倾听和交流中有所收获。在学习中不要过多限制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放松的心理环境中,迸发出创造的火花。 如:在教学5的加减法时,出了这样一道题:在地上分别放两个装满米的盘子,有5只小鸡来吃米,将会出现什么情况?这一灵活性较强的问题,打破“陈规旧矩”的束缚,引起学生从不同角度进行分析思考。有的同学说:一个盘子有3只小鸡吃米……,另一个盘子有2只小鸡吃米;还有的说:都在一个盘子里吃,另一个盘子没有小鸡……,不同的想法,不同的发现,学生的思维沿着不同的方向展开,最终得出了多种不同的答案,从多方位,多角度体现了教学成果。小学生常常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探索者,设计这样的习题让学生去解答,恰恰给他们创设了一种“探索”的情境,解题中感到乐趣无穷

(三)创设激发学生潜能的多元智能环境

多元智能理论告诉我们:只有为学生提供多元化的学习环境,他们的多元智能才有可能被激发出来,获得发展。教师应在课堂教学中为学生设计的学习任务要顾及到学生现有智能水平的差异,要尽可能涉及一些不同的智能领域,让学生享受到“智能公平”。在教学时,可以通过游戏、竞赛、演示、图片、幻灯、“多媒体课件”等手段来设境引趣,引发动机,激励行为,激感,围绕学生的学来设计教师的教。

例如,讲故事不再是语文课的专利。有的数学老师在上“相似形”这一课时的第一句话是:“我先给大家讲个故事吧,有个人测量金字塔的高度……”这种多元情景化的教学,使许多学校的数学课堂教学变得有血有肉,使得课堂教学精彩纷呈,深受学生的欢迎。当然除了课堂的引入,还可以在其它环节例如展开、练习等部分都可以设置多元化的教学内容和情境。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在展开几分之一之间比大小这个环节时,巧妙的利用了一个鸽子吃食物的情节,结合主题图,让小朋友把自已当成一只很饿的小鸽子去选食物,你会选哪一盘的食物呢?因为学生是有过这样的生活经验的,符合了儿童的心理特点,这个知识点在小朋友愉快的合作讨论中得到了解决,并且巩固掌握。在对于教学环节上的选择,应该根据课程的需要和学生的特点来确定。这样不仅起到“激情”、“激趣”的作用,更达到“深刻理解”的教学目的。又如在教学“三角形面积计算”时,以“提出问题、设计方案、实验探索、验证运用”这四个科学研究的步骤,组织学生创造性学习的过程,是培养小学生创造性学习的一次有益尝试。学生凭借从已知-未知的学习体会,设计出两个层次的研究方案:首先确定要把三角形剪成长方形,利用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推导三角形面积公式:然后让学生在争论中选择如下三个方案中,哪个最合理又可行。①通过研究无数个三角形与长方形面积的关系来探索;②通过研究几个三角形与长方形面积的关系来探索;③通过研究一个直角三角形、一个锐角三角形和一个钝角三角形、与长方形面积的关系来探索。学生最后一致认为第三套方案最合理也可行,因为三个不同类型的三角形可代表所有的三角形。而方案一办不到,方案二当几个三角形是同类的就不合理了。在这样多元化学习环境中,他们的多元智能被激发出来。

总之,理解多元智能理论并不难,但要仔细分析每个学生究竟具备什么样的智能,并不件很容易的事情,而将其应用于教学更是难上加难,这就要求我们广大教师下大气力对每个学生的智能进行长期的观察与分析,再由此实施相对应的教学方法才可,这是一个实践性课题,要在实践中去尝试,去摸索。

参考资料:

篇6

教材分析

教学内容:

本课内容是人教版小学美术第一册《过年了》,属于综合探索领域。

春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过年了》就是引导学生从生活入手感受过新年的气氛,并引导学生利用身边的各种材料模拟过新年的生活场景,如做花馍,蒸花糕,剪窗花及新年娱乐等。因此,教师可以有针对性的选择一个部分进行教学,

也可以有机的结合各种场景进行综合性的体验活动。

教学方式、手段:

本课注重民族、民间、民俗文化的传承,贴近儿童的生活。需要营造一个具有民族特色和过年氛围的教学环境。从学生喜闻乐见的儿歌、故事入手,将示范性教学技术环境与传统教学相结合,使用多媒体课件演示辅助教学。充分发挥多媒体课件多媒体化、交互性强的特点,利用文本、声音、图像、视频等多种信息,合理的创设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作热情

学情分析

学生情况:

一年级的同学,对传统文化和过年的民俗还处在被动感知的阶段,有一定的认知但未形成体系,还不太会区分那些民俗是过年特有的,不同的地域有什么不同点过年习俗。所以,需要教师多给他们提供信息,创设环境。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利用身边的各种材料,动脑筋想办法进行制作菜肴拼盘装饰与环境布置。

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布置新年家庭环境,模拟过新年的情景。

情感与价值观目标:学生学会合作,并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学生有选择的进行活动及解决学生作业过程中技术上的问题。

教学难点:

学生自选材料进行室内环境布置与置办年夜饭。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过新年的音乐与录像资料,彩纸、剪刀、胶水、笔墨宣纸、蔬果实物等。

学生准备:彩泥、彩纸、剪刀等。

教学过程(设计意图)

一、导入阶段

(1)

同学们,今天你们的课前准备做得真好,为了表扬你们,请你们听一首儿歌:

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

二十五,打豆腐;二十六,炖羊肉;

二十七,杀只鸡;二十八,把面发;

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

大年初一扭一扭。

谈话

:同学们,这首儿歌说的是什么节日呢?(春节,又叫过年

教师在红纸上用毛笔板书课题:过年了(作为对联的横批)

设计意图:儿歌导入,激发学习兴趣。学习民族习俗。以传统的方式展示课题,显示教师的基本功。

二、讲授新知

(1)同学们,你们知道年的来历吗?让我们一起去了解一下。(播放课件《年的来历》)

谈话:看了动画片,请问传说中的年是什么呢?(是怪兽)为什么要挂灯笼,放鞭炮?(为了赶走年)

总结:这其实只是传说而已,今天的人们过年更多的是为了表示喜庆、团圆和对来年的祝福!

(2)我们一起去了解一下全国各地的人们是怎样过年的(播放课件2,展示不同区域人们的过年习俗。)

谈话:看了PPT你了解到,全国各地的人们是怎样过年的?你的家乡有哪些过年习俗?让学生说一说自己说知道的过年习俗。

总结:我们国家幅员辽阔,民族众多,不同的地域有着不同的过年习俗,但总的来说,大同小异,都有着去旧迎新,为来年纳福的涵义。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明白年的来历,丰富对“年”的认识。带领学生逐渐进入情境。

(3)

今天我要和大家一起过一个喜庆,丰盛的新年。看,何老师为过年准备了那些年货呢?一一向同学们介绍对联。(对联包括上联下联和横批,右边为上联,左边为下联。

灯笼,倒福,(福要怎么贴?让学生贴)窗花,投影展示有代表性的年夜饭(年年有余,汤圆,饺子。年年有余:问生,这是什么菜?你们家的团年饭里有这道菜吗?年年有余的余通剩余的余,意寓来年粮米满仓,富裕有余。汤圆:代表团团圆圆,合家欢乐。饺子:我国北方代表性的过年食品,人们往往把硬币等好彩头包在饺子里。)——边介绍边挂灯笼、贴福贴对联贴窗花等。)

设计意图:引入新课,创设年的氛围。

(4)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探究制作方法。

a

让学生分析老师出示的“年货”的制作方法。

b重点讲剪窗花的过程:折--画--剪--打开--贴。学生看微课,学习具体方法,介绍并出示代表性的图案与设计方案。这是什么?谁来把它贴到合适的位置?真好看,窗花怎样剪?让我们一起进入微课堂时间吧。(用微课向学生讲解剪窗花的过程与方法。)微课学习后,请学生回忆剪窗花的步骤,教师板书。

c和同学们一起研究彩泥做团年饭的方法,拧、捏、搓、压、揉。(我们中国人的团年饭讲究色香味俱全,既要形式美又要颜色搭配美),学习基本的泥塑方法并在投影仪下示范制作。

d用教师范作把教室装扮起来,使教室具有节日气氛。

5)

动手制作。

谈话:以前都是大人们忙过年,今天我们也来开动脑筋,动手制作,剪窗花,包饺子,把我们的教室布置得充满了节日气氛,大家一起来体会参与的快乐,过个开心年吧!

a学生选择制作项目,进行制作,教师巡视辅导。

b对学生制作时出现的共性问题进行讲解,提示。

三、展示与评析阶段

采用吃团年饭的形式,让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让学生围桌而立,(请最先停下来的同学来做客)并对团年饭进行评价。再让学生以挑窗花的形式,对窗花进行评价。之后再让学生说说自己的创作思路、制作方法和感受。

设计意图:为学生的自评,互评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

四、拓展阶段

(播放课件儿歌《新年好》)

活动中结束:在倒计时的钟声中,孩子们尽情欢歌!随着课件,一起唱儿歌《新年好》,律动中结束新课。

设计意图:创设欢乐的过年氛围,同学们尽情体会新年到来的喜悦感受节日的美好,对所学的知识留下难忘的印象。

作业要求

1、学生选择一样“年货”进行制作;

2、把自己制作的作品展示到展示区。

教学评价

教学环节设计巧妙,安排合理,教学手段多样而富于变化,能创造性发挥多媒体教学手段,比如:投影仪下进行展示等。整节课注重创设环境,使学生身临其境,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参与与创作热情。学生积极参与其中,作品富有创意,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一年级的孩子,在回答问题是应及时给予鼓励,并明确指出不足,给予学生清晰的指向。

篇7

关键词: 美术欣赏课 高职 活动

校教学督导杨海祥主任曾对五年制高职教育提出了“一堂好课的十条标准”,其中第八条和第九条分别是“调动学生的情绪,课堂气氛活跃”、“要给予学生思考,联想,创新的启迪”。[1]由此可见活动性是五年制高职校课堂改革的重要理念,正如马克思所说:“人类的特性恰恰就是自动自觉活动。”在课堂所提倡的活动是外显活动与内隐的统一,是操作活动与思维活动的统一,它旨在引导学生通过动口、动手、动脑、亲自体验过程。

由于五年制高职学生具有其特殊性,在年龄上与高中生相当,在教学上接受的是高等教育,也是对中小学美术欣赏课的总结。[2]因此,在课堂活动中除了要让学生有效地体验学习,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还要考虑如何开展活动,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参与性。

一、调动学生情绪

美术欣赏课侧重于欣赏,但如果根据教学内容安排每个学生都搜集相关资料,拿到课堂上与同学、老师交流,不但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还可以调动其积极参与性。譬如在讲《古代玉石艺术》时,知道有的学生身上就佩有玉石,课前就布置各位学生搜集一至两块真的或假的玉器或石器饰物。让学生把其带到课堂上,然后在课的开始设计“拍卖会”,分组展示学生带来的琳琅满目的艺术品,各种玉器美轮美奂、晶莹剔透,生肖玉佩栩栩如生,在没讲课之前学生对如何识别玉、种类、质地都没多少印象,但由学生对自己所带艺术品进行描述与自我评价,再由其他同学“估价”,让每位同学能够分享经历。经过仔细观察、揣摩、讨论,场面马上就热闹起来了。

在课前让学生准备一些日常生活中购买的艺术品,谈自己的感受与体会,供其他同学参考与分析、估价,无论这些理由是否充分,教师都应适当鼓励,使学生更加自信,让学生在活动中感悟、体验、提高兴趣。

二、让学生思考、联想

在高职美术欣赏课中,光凭老师的讲解,只会使课堂气氛呆板,学生听得毫无兴趣,如果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设计课堂活动,创设愉快的教学氛围,就能让学生投入学习、主动思考,在不知不觉中掌握了知识,品尝了成功的喜悦。如在讲解《古代玉石艺术》时,在开头展示了学生自带的艺术品,趁学生兴致正浓时,教师适当介绍玉的发展、玉与石的区别、特性等,引导学生去思考,而后组织一次“课堂拍卖会”。“课堂拍卖会”不同于正式的拍卖会那样通过竞价最后一锤定音的拍卖方式,而是通过学生把生活中的艺术品或自己的作品拿来让其他同学进行“估价”,对艺术品进行估价与定价。在“估价”中进行角色的演绎,即请同学扮演“拍卖师”和“买家”,将拿来的艺术品,结合上课所学及相关的如何鉴赏玉器的知识,进行自我描述与评价,让同学能够分享经历。模拟“拍卖师”与“买家”,学生在活动中,以小组为单位,每个小组有自己的“拍卖师”,同时也是其他组艺术品的“买家”。小组的“拍卖师”要充分运用自己的口才评价、推销本组的艺术品,使它能有较高的价位,“买家”则用专业的眼光审视艺术品,运用造型、色彩、手工、实用性等艺术鉴赏方法,给出合理的心理价格,通过角色的演绎活动,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述、艺术鉴赏等综合素质,使学生了解拍卖师与买家的关系,品味人生,体验生活。

开展“课堂拍卖会”的游戏活动,没有一定的目的性,就不能使学生获得相应的体验。在模拟拍卖会上,让学生“演绎”不的角色――“拍卖师”与“买家”,以不同的身份进行活动。目的就是让学生了解如何才能成为优秀的“拍卖师”和精明成功的“买家”。高职学生思维活跃,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因此在整个活动中,能全情投入地演绎自己的角色。如有些“拍卖师”在介绍艺术品时,声情并茂,很有感染力。作为“买家”,他们用观察、触摸、提问等各种方法去鉴赏他人的艺术品,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下,学生积极参与,并通过演绎,提高了兴趣,锻炼了胆量,提高了口头表达能力与艺术鉴赏水平。

三、给学生一片创新天地

展示作品、汇报交流是美术课中独特的一面,学生互相介绍自己的作品,交流创意,相互评价;大胆地发表意见并与同学交流;感受美、享受美,在游戏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如在教《服装设计》时,根据教材内容在课堂尾声设计时装表演,这不同于正式的时装表演,只是学生穿着自己亲自设计的时装作品,在美妙的音乐中表演、展示。然后进行自我点评,如色彩搭配、款式上有何特色?有的学生从色彩方面点评,说色彩越鲜艳给人的感觉越华丽,彩度越低越朴素。有的则从款式上谈该如何适合迎合什么职业,而后摆出各种造型、姿态,显示自己设计服装的特点,感受自己成功的喜悦。接着通过学生之间相互点评,找出本组最佳设计方案。学生通过自评、互评,能提高学习能力,建立自信心。教师在此基础上给予充分肯定、鼓励,这样的教学设计激发了学生对美术学习的兴趣,加深了学生对美的追求,增进了学生的身心健康。本次“时装”展示,综合探究活动,使整个学习过程在探索中进行,教师在其中起穿针引线的作用,特别是课堂尾声的自评、互评、师评,把美术更多地与文化、生活相联系。由此也整合了学生的社会生活情境和审美意识、人文意识、技能意识,使学生在课堂上得到美的享受,感受到学习的愉悦,在评价活动中获得成功的喜悦。

新时期的高职课堂教学核心是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学习方式由单一性转向多样性,让学生在乐中学、做中学、听中学,在思考中学习,在活动中学习,让身体更多的器官参与学习,从而获得学习中的乐趣,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地发展。[3]

总之,教师应在积极调动学生的情绪、活跃课堂气氛的前提下,在活动中鼓励学生思考、联想、创新,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参与性,最终获得成功的喜悦。

参考文献:

[1]杨海祥.一堂好课的十条标准.校教学督导文件,2009.

[2]沈家华.关于高校开设美术欣赏课的思考.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0,(3).

篇8

关键词 起点 接轨 激活 发展 体验活动 成功激励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新的一轮课程改革,进一步促使数学生活化,数学与生活进一步接轨是指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过程。学生在上数学课之前,绝对不是一张白纸,而是有自己的经验,教师要读懂学生,首先要读懂学生的已有知识储备。为此,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现有的知识经验和他们所熟悉的事物组织教学,把学生的生活经验课堂化,将抽象的数学转化为有趣、生动、易于理解的事物,贴近生活,这就要求数学课堂教学要基于学生起点能力,与学生的经验进一步接轨。

1学生是有经验的,借力学生经验,学习会更有效果

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借力学生已有的经验,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教学设计时,教师要寻找学生经验中与教学目标的相关之处,依托学生的经验来组织教学。

1.1数学情境与生活接轨

教师将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问题作为数学活动的切入点,能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来自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1.2数学理解与生活接轨

生活是数学的源泉,生活中更是充满着数学问题。新的课程标准更多地强调学生用数学的眼光从生活中捕捉数学问题,探索数学规律,主动地运用数学知识分析生活现象,自主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如:在教学两位数乘法后,安排这样一个数学问题,学校家委会组织亲子去动物园游玩活动。家长28人,学生150人。公园门口写着:门票成人每人30元,学生每人15元,团体30人以上每人20元。请同学们设计一种你认为最划算的购票方案。对这个问题,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设计方案:

全买团体票:(28+150)?0=3560元

不买团体票:28?0+150?5=3090元

一部分买团体票,一部分不买:(28+2)?0+(150-2) ?5=2820元

通过不同的方案的比较,让孩子们通过对比,确定最优方案,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进行理财的意识。

1.3日常生活“数学化”

孩子们的知识应该是在对话中形成,在交流中重组,在共享中倍增。如:在今天的“课堂超市”环节中,这一切体现得淋漓尽致。教师先出示了文具价目表:足球90元/个,蓝球55元/个,之后出示了一个数学问题,“买4个排球和6个篮球共要多少钱?”。这样的数学问题,没有用新教材的学生一般的解题思路只有这一种“90?+55?”,可是使用了新教材的孩子们却出现了多种解决方法:(1)95?+50?;(2)(90+55)?+95?;(3)(90+55)?-55?

通过“课堂超市”展示,使我们的数学走进了生活,使我们的孩子们体验到了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促使了孩子的思维开放性,培养了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2学生的生活经验是多样的,经验是需要被激活的

学生的生活经验是多样的,在教学中哪些经验更有效地为新知识铺路是教师必须考量的,经验是需要被激活的。

例如,在“平均数”的教学中,我们这样通过引导让学生初步理解平均数的含义:

2.1问题导向,尝试数据分析

出示:我们六v4w班进行投篮比赛选拔,规定每人投5次,每次投10个,三个选手小雄、小白、小冰参赛,请同学们帮我进行选拔。

学生纷纷提出要看他们的投篮水平。

2.1.1基于经验的数据理解

师:正如大家所说的,要了解他们的投篮水平,必须先知道他们5次投篮的成绩。出示小雄成绩:v 7,6,6,6,4w,你认为哪个数可以代表小雄同学的投篮水平?

生:6

师:你是怎样想的?

生:因为5次投篮成绩中数字6出现的次数最多。

2.1.2认知迁移下的“移多补少”

师:出示小白成绩:v 3,4,5,6,7w,你认为哪个数可以代表小白同学的投篮水平?

生:5

师:你是怎样想的?

生:因为这个数在最中间,把旁边的6分给4一个,把7分给3两个,这样就都变成5。

师:这个方法真好,这种方法我们在二年级平均分中已经出现过,叫什么方法?

生:“移多补少”

2.1.3在“平均”中理解平均数的计算

师:出示小冰成绩:v7,6,4,2,6w,你认为哪个数可以代表小白同学的投篮水平?

生:5

师:你是怎样想的?

生:我把(76426)?=5,我们还是用“移多补少”的方法,只是这次我们用先合并再平分的方法得到5

师:肯定学生的做法并小结 求平均数的方法……

师:我还有一个疑问,这组数据中没有出现5,为什么可以用5代表小冰的投篮水平?

生:虽然这个5没有出现,但我们通过计算得出是具有代表性的……

看似简单的三组数据,其实含义深刻:

第一组数据,学生认为用出现次数最多的6表示比较合适,初步感知了众数的价值。

第二组数据,学生认为选择中间的5表示比较合适,这正是中位数意义的直觉感受。学生对整组数据的进一步分析,用了已有的“移多补少”的方法,自然地引出平均数的概念。

第三组数据,学生用“移多补少”的方法寻找平均数,更进一步想到了用计算的方法获取平均数。

第三时段学生对整组数据的进一步分析,用了已有的“移多补少”的方法,自然地引出平均数的概念。特别老师的进一步追问中凸显了“平均数”作为虚拟数的特点,让学生感受“平均数”是借助平均分得到的。

3学生是有经验的,但经验需要发展,提高学习效率

数学教学活动本质上是一种解决问题的活动。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要注重让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让学生积极开展思维活动。

3.1巧设丰富的体验活动,彰显课堂活力,发展学生的经验

3.1.1体验,让学生的探究欲望得到激发

以《秒的认识》为例

片段一:课件播放“神舟9号”升空的倒计时,师问:刚才倒数的10、9、8……表示什么?生答:表示时间的“秒”。学生自主观察各自的小闹钟,他们通过观察、发现、尝试、体验、表达中有了探究的欲望,这样的数学课才有吸引力,才会让学生有兴趣全身心投入到数学探究中。

3.1.2体验,让学生初步获得成功的喜悦

片段二:体验活动1:学生闭上眼睛体验10秒钟的时间;2、请一名学生发声练习,其他学生估计时间长;3、听一首30秒的音乐。学生通过递进的估算活动,逐步形成积极的数学情感。

3.1.3体验,让学生拥有自主发挥的空间

片段三:体验活动1:师问学生1分钟v60秒w能做什么?做计算题、拍球、跳绳等等,学生充分参与,轻松“做中学”。

3.1.4体验,让学生对生活有更多思考

片段四:体验活动1:师问学生1秒钟能做什么?学生有的写了个1字、有的跳跃一下……老师马上出示课件:一秒很短暂,但每一秒都有他的价值,如:飞机每秒飞行约250米;卫星每秒飞行约80000米;有的电脑每秒约完成3万亿次计算……学生惊讶的同时也深深的思考。新课改下的数学课堂,教师给学生创设生动的教学环境,为学生提供自由体验的空间,给予充分的体验活动时间,开展丰富多彩的数学体验活动,还学生一个自主的课堂,让学生在知识的海洋中畅游。

3.2将思考过程清晰化,发展学生经验

学生在获得一些经验后,会从已有的经验出发面对新事物,将经验进行迁移。但有时面对新问题、新事物,经验是无法简单迁移的。教师在这时就要及时的帮助学生将思考过程清晰化,在探究本质的对话过程中发展学生的经验。

在教学中,还要处理好学生自主探索和教师适当引导的关系须注意以下几点:

3.2.1设计富有挑战性、思考性、探索性的创新学习内容

关注这一点,主要为学生提供现实的、有趣的探索性数学学习活动素材。

3.2.2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索学习的欲望

教师为了组织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数学探索学习活动中去,必须创设各种教学情境,设置各种具有启发性的外界刺激,激发学生探索学习欲望和参与意识。

3.2.3营造探索学习氛围

要想真正把学生放在学习的主体地位,让每个学生通过探索学习都获得不同的发展,重视小组讨论的同时还要关注学生探索学习的人际氛围,让每个学生都能自己探索。

3.2.4开拓自主探索的时空

首先,要把探索的空间和时间还给学生,在教学中可以多给一些问题,多一些探索性、思考性的活动,少一些现成的结论。教师工作贵在启发,重在信任,让学生有表现自我的机会。其次,要十分关注探索时空的开放性。让学生有个充分自由的探索空间,把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和交流等数学活动积极引进数学课堂,关注学生自主独立探索与合作探索的有机结合。

3.2.5启发探索

实施启发探索必须关注以下五点:第一,教师不直接向学生提供现成的结论或解Q问题的方法,结论和方法让学生自己通过探索去发现;第二,教师不仅重视学生思维的结果,更要重视学生思维过程和解决问题的策略;第三,激发学生思维,启发学生的独立运用数学知识思考与创新的意识;第四,鼓励学生质疑问题,容忍学生幼稚的甚至荒诞的想法;第五,鼓励大胆猜想,发展直觉思维,鼓励尝试新的方法,进行合作交流大胆猜测。

3.2.6成功激励

每个学生都有成功欲望和成功的需求。成功作为目标,它是探索行为的动力;作为结果,它是新的进一步探索的行为动力。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评价语言是课堂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的课堂评价语言是对学生学习过程和结果的评价,也是对各个学习环节和内容的一种引导,更是对学生有效学习的一种激励 。

教师的专业性体现在哪里?不是表演得流畅、细腻、完美,而是成为学生的引路人,基于学生起点能力,让数学课堂教学与学生的生活经验接轨,关注学生的状态、困难、需求,既要适时出现,高端引领,更要适时隐退,成全学生的成长。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您会听到学生“拔节”的声音,您更会听到自己“拔节”的声音,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象u

参考文献

篇9

浙教版(2013年版)科学八年级下册第4节《二氧化碳》中,在二氧化碳的制取活动部分,教材提供了如图1所示的图片让学生选择制取二氧化碳气体所需要的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

从教材编写的逻辑顺序上看,由于学生已经学习了氧气的实验室制取,所用的药品为双氧水和二氧化锰(催化剂),装置如图2所示;而学生分组实验,在实验室制取氧气,用到的药品是高锰酸钾加热分解制取氧气,装置如图3所示。

同时,教材安排二氧化碳的制取在二氧化碳的性质之后,而且,学生已经在制取氧气时学习了如图1装置选择的要求。所以,根据制取二氧化碳用到的石灰石或大理石(反应物的状态)为固体和反应时不需要加热(反应条件)不难选择出发生装置选择图b;同样,由于二氧化碳微溶于水且能与水发生化学反应,不能用排水集气法,而二氧化碳的密度大于空气,所以也较容易就能选择装置c。

教材提供的是一种学习资料,虽然它也让参与学生知识的建构,但往往教材内容的呈现方式更大的功能在于知识结构的完整性、逻辑结构的合理性、内容层次的适切性等针对知识结构本身,而没有关注学生学习心理的变化、认知特征等,当然也不可能关注认知主体(学生)知觉、注意、记忆、心象(即表象)、思维和语言,也就是说,缺乏了学生对认知过程的信息加工过程。

在教师主导下的教学设计方案的实施正是体现学习主体认知过程。这种认知的过程不是仅仅只对提供内含一定科学信息的文字、图片等的认知过程,还要认知主体从认知心理需求的角度出发,在不断满足认知心理需求的基础上,逐渐地建构与完善认知对象在认知主体中的知识体系。

对于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气体时选择的装置,从教师的角度来说,这是已经被人类掌握的知识,而对于学生来说,这是未知的知识。学生对于未知知识探索过程的心理变化与科学家认知未知自然界现象、规律的过程是相同的。基于构建主义理论的课堂教学,正是要创设一系列情境,营造学生对认知对象的层层递进的“心理需求”,如同科学家发现新规律般进行科学学习。基于此,对二氧化碳气体制取的装置构建,不是如教材图1般直接呈现5种装置让学生去选择。

师: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氧气的制取,知道用不同的药品、反应条件,制取装置也不相同。你能简单画出用不同药品制取氧气的实验装置图吗?

此环节“暴露”学生的前概念、前知识,也为后续不断地构建搭建一个基础,找到一种资源。

生:(独立作图。)

展示:先选择一些不太规范的“作品”来展示,请其他学生进行评价,特别对不太规范的部分可以造成的后果提炼出来,进一步完善“作品”,这样,最后展示“作品”都类似于图2、3的情况。

建构的过程,就是根据“作品”的功能缺陷,不断摒弃不符合“需求”的,构建比较“理想”的,而“理想”正是我们建构的目标。

师: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时,用块状的石灰石或大理石(配以药品展示)和稀盐酸反应。你觉得应该选择图1中的哪种装置?为什么?

学生的“作品”就是图1选择中的一部分内容,这是为此处选择制取二氧化碳气体装置服务的。而教学时不是直接呈现图1,是通过学生回忆原有知识结构,在此基础上复习对制取气体装置选择的标准。

生:选择图1中的装置b,因为石灰石或大理石为块状固体,稀盐酸是液态,而且反应条件不需要加热,所以选择装置b。

师:为什么选择a不可以?

生:反应不需要加热,而且稀盐酸是液体,倒入图a试管中会流出来的。

师:那如果我们选择装置a,但去掉酒精灯,而且将略向下倾斜的试管改为向上倾斜或正立,可以吗?

生:(讨论)应该可以。

师:这样的装置与装置b有什么不同?

生:一个是试管,一个锥形瓶,一个没有长颈漏斗,一个有长颈漏斗。

师:试管与锥形瓶对化学反应来说有区别吗?改为烧杯可以吗?

生:没有本质区别,只有反应物容量多少的区别;不能用烧杯,因为无法密封收集气体。

师:这样看来,反应物的容器只要适合化学反应,可以密封收集气体,就可以了。你觉得图4中的实验室玻璃仪器可以用作制取气体的反应容器吗?(由于学生对实验室中的玻璃容器还不熟悉,所以改为提供图片进行判断。)

一、教材分析

《搭配中的学问》是三年级数学第九单元数学广角第一课时的内容,通过生活当中事物的搭配体现事物之间简单的排列组合。这一知识点对三年级的学生来说并不陌生,在二年级上册第八单元《数学广角》中已经接触过,本节课是在二年级初步认知的基础上,继续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测、试验等活动找出事物之间的排列组合。教材重在向学生渗透简单的排列组合的数学思想,并初步培养学生有顺序、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这也是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出的:“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能进行简单的、有条理地思考。”排列与组合不仅是组合数学最初步的知识,而且也是今后学习概率统计的基础,对中学阶段的学习帮助尤其大。因此,本节课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通过观察、猜测以及实验的方法可以找出最简单的事物的组合数,但认知水平还停留在感性层面上,对搭配没有足够的认识。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合作能力和交流能力,喜欢表达自己的观点。为了使学生能够轻松、愉快地理解排列组合的思想方法,本节课以教学活动贯穿始终,将课堂作为一个游乐场展示给学生,在一个个趣味情境中把数学思想渗透进去,寓教于乐,使学生在情境化、活动化、情感化的探究活动中,经历一个完整的知识建构过程,力争达到以下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观察分析,找出寻找简单事物的组合数。

2.会用实物图摆一摆、画简易图连一连、列式算一算多种方法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养成有序、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和习惯。

3.通过多种方法的求解,体验数学方法的多样化和最优化;通过各种具体的生活情境的创设,感受数学来源于生活,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从而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他们用数学方法解决问题的意识。

三、教学重难点

自主探究,掌握有序搭配的方法,并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的问题。

四、教学设计

1.创设情境,感知搭配。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听歌吗?老师放一首《虫儿飞》送给你们,会唱的同学可以跟着一起唱。

(学生跟着音乐齐声唱《虫儿飞》)

师:真好听。同学们充满活力的歌词搭配上动听的旋律让人陶醉,这是词与曲的搭配。今天就让我们用数学思想解决生活中的搭配问题。(板书:搭配问题)

2.借助活动,体验搭配。

(1)具体情境,引出问题。如果今天是同学聚会,你早起穿衣打扮。如果你的衣橱里有2件上衣和3件下装,并且一件上衣和一件下装搭配算一种穿法,请问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穿法?

设计意图:通过把例1创设成学生自己的生活情境,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不是独立存在的,它来源于生活,由此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他们学会从生活中发现数学。

那到底是不是有6种呢?2×3=6又有什么道理呢?你准备采用什么方法验证,让我们研究一下。

设计意图:这个问题的提出引导学生深层次思考如何寻找答案背后的原因,自然过渡到接下来的教学活动中去,使他们感受猜想—验证的数学方法。

(2)独立思考,操作验证。①借助信封里有5张实物小图进行验证。②如果你不选它们而有更好的方法验证,请把你的方法写在练习本上。③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指导。

设计意图:因为三年级的学生年龄尚小,对事物的认知水平一般还停留在直观层次,所以给出衣裤的实物小图让他们摆一摆能帮助他们寻找答案。但有些学生思维能力较强,可能会有其他验证方法,所以不要局限学生的思路,而是肯定他们有不同的方法去验证,这对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会有帮助。

(3)交流汇报,总结方法。实物小图摆一摆。

先以第1件上衣为标准分别去搭配3件下装,有三种不同的穿法;再以第2件上衣为标准分别去搭配3件下装,又有三种不同的穿法,也就是2个3种不同的穿法,一共有2×3=6种不同的穿法。

如果以下装为标准去搭配上装可以吗?又该怎么搭配呢?先选下衣,一件下衣分别与两件上衣搭配,有2种不同的穿法,三件下衣就有3个2种不同的穿法,也就是2×3=6种不同的穿法。

设计意图:大部分学生都会以上衣为标准去搭配下衣,这时通过一个小小的逆向思维问题,启发他们思考问题不要受局限,要敢于打破传统。

画简图(用自己喜欢的图形或符号)连一连。

摆一摆和画简图连线的联系和区别是什么?

(联系:都按照有条理有顺序的搭配,做到了不重复、不遗漏。区别:画简单示意图使解题过程更方便、快捷。)

你们能用自己喜欢的图形或符号再次表示吗?画完之后同桌之间交换欣赏一下。

设计意图:通过让全体学生选择自己喜爱的图形连线表示,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让他们再次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解决本课中的重难点问题;通过合作互动,进行生与生之间的评价,能够锻炼他们的交流能力,让他们学会欣赏他人,达到对他们情感与人格的良性培养。

列式算一算:2×3=6种。

设计意图:从解决搭配问题的策略上,力争体现从具体逐渐到抽象的过程,即体现“猜一猜——摆一摆(动手操作具体事物)—画一画(从具体事物中抽象出来:用符号、字母等表示出搭配过程)—算一算(形成数学方法)”的过程。这一系列活动使学生充分体会了问题解决的多样性,学生的思维能力也得到了锻炼和升华。

3.联系生活,拓展搭配。

(1)搭配营养早餐:牛奶、豆浆、面包、馒头、蛋糕。“早餐搭配“这一活动,让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同时渗透了饮食时要注意营养搭配这一生活常识。

(2)选择出游线路:大门到猴山有3条路,猴山到百鸟园也有3条路可走,大门到百鸟园共有多少条不同的路线?

(3)拍照留影纪念。4个小朋友每个人都想单独和小精灵聪聪、明明各合一张影留念,一共要照多少张照片?

(4)组数游戏。

设计意图:整节课的教学设计是由早起穿衣—吃早餐—出门玩—照相留念—回家游戏贯穿起来,紧凑自然,紧密联系学生平时放假一天的生活情况,将数学知识与生活情境结合起来,寓教于乐,充分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不但不枯燥,相反非常生动有趣,增强了他们的学习热情,使他们今后能从生活中发现数学的美。

4.总结延伸,畅谈感受。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五、教学反思

这节课气氛活跃,学生积极性很高,学得愉快,并能够举一反三,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以情境为依托,让数学知识回归生活。教材中的问题1是“搭配衣服”,笔者便以学生早起穿衣—吃早饭—公园游玩—照相留念—回家游戏这样的流程贯穿本节课的所有内容,内容完全贴近学生生活实际,使学生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通过这些情境的创设,学生不仅乐意学、主动学,而且在获得知识的同时更获得了积极的情感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