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课堂学习范文

时间:2023-06-20 17:20:0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德育课堂学习,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德育课堂学习

篇1

学校课程从功能上来说,应该为学生将来的生活、工作和创造奠定基础,而不应该成为隔离学生与他生活世界的屏障。所以新课程理念下的学生学习是生活化的。作为引领学生走向生活、走向社会,为他们今后人格的和谐发展与完善奠定基础的小学德育课程《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更是应该在学生的生活基础上建构课堂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学习中培养自己爱生活、会生活的情感和能力,并能从生活中提升自己的智慧,感受生活的快乐。这种生活化的课堂学习方式主要包括以下要素:一、生活化的课堂学习环境

学习环境是泛指与学生学习生活相关的一切外部条件的综合。人的任何活动都与环境的影响密不可分,周围环境的一切事物都会作用于人的感官,引起人的心智活动。所以作为三大课程之一的环境课程,就十分注重学生学习环境的建设。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学习环境也应该是生活化的,其目的让学生置身于这样的环境中,感受生活气息,学习生活技能,提高生活能力。

生活化的课堂学习环境,主要是指课堂客观硬件环境而并不涵盖主观上的人际关系环境。这种生活化的课堂学习环境具体表现在课堂环境的创设,即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在课堂上创设与教学内容相一致的生活场景,让学生在这模拟的生活情景中开展活动,从中学习生活,感受生活的乐趣,提升自己的生活能力。如三年级《我家的故事》(浙教版),教学目标是让学生通过一个典型的故事来反映自己家庭的温馨,理解家长,爱自己的家。有位教师在执教这一课时,在教室中安放了一幅很大的“房子”画作背景,在“房子”前又摆放了一棵硕大的“常青树”,并深情地说:“同学们,家庭就像一棵常青树,但每个家庭又各有不同,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在这家庭树下聊聊天,说说—《我家的故事》(示题)……。”学生在这样的情景下叙说自己家里发生的故事,就比传统意义上的讲故事,显得更贴近生活,更有生活气息,也更有助于学生对家庭温馨的体会,特别是新课程把生活化的学习内容作为教学主流时,课堂教学中创设这样的生活场景就显得十分的必要。

生活化的课堂学习环境还包括组织学生参加的各种社会实践活动环境。社会即课堂,把学生直接带入具体的社会生活环境中,让他们亲临其境去感受,甚至去直接参与各种活动,在具体的生活环境中学习生活技能,体会生活的艰辛,感受生活的快乐,培养热爱生活的情感,真正达到“教学做合一”。学生置身于这样的环境中学习,接受环境的熏陶,也是新课程理念所倡导的。

二、生活化的课堂学习内容

生活化的学习内容主要是指新课程教学必须针对学生的生活实际,并从学生的生活层面和社会性发展的角度来选取学习内容,改变传统教学中那种把德育课程当作知识课程,在教学中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细嚼课文的做法。这是因为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是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开始的,没有以学生生活为基础,没有以学生所熟悉的生活事例为载体的学习内容,不仅会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难以唤起学生的认同和学习的热情,而且也难以形成正确的道德概念和良好的行为习惯。

如前所述《我家的故事》教学,教材中虽有多幅关于家庭生活的插图,也反映着家庭生活的各个方面,但教师在教学中不是引导学生去观察课文中的插图内容,让学生看着插图说说图中的意思,而是直接让学生介绍自己的家庭,说说自己家庭成员中发生的一件事来感受家庭的温馨,并且让学生出示有关的实物,如父母用学生出生时的头发制成的“胎发笔”,父母希望孩子平平安安而挂在学生脖子上的“玉佩”等来叙说这些实物背后所蕴含着的父母的深情。学生所讲述的这些生活中十分平常的一件件小事,它所引发出的一个个感人至深的故事,使得学生再次重温了家庭的温馨,加深了对自己父母的了解和热爱,也使得课堂教学充满着浓浓的生活气息。教学中没有教师的说教和灌输,课前也没有教师过多的刻意准备,而只是学生积极的自主参与,实话实说,但父母对子女们的那份爱意与厚望,却都已写在了学生们的脸上,教学效果十分明显。

生活化的课堂学习内容,并不只是学生过去生活的机械重现和简单生活的翻版,而应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对原有生活的重新提炼、体验,使之产生新的感受和经验,并用这种感受和经验来指导自己正在进行中的生活和即将要进行的生活,真正体现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三、生活化的课堂学习方法

新课程理念最根本的一条是“回归生活”。因为生活是第一性的,我们所要学习的道德知识、社会规则、生活常识等,都是从生活中来,而最终又要为人的生活服务。所以作为新课程的课堂学习方法,就必然十分关注学生通过具体的生活环境和自身的生活经验来学习,在生活中学习生活,在学生自身观察、调查、了解活动和互相交流的基础上,扩大他们的视野,深化他们自身的经验和体验,从而提高他们生活的能力。

如二年级《上超市》(浙教版)一课,教学目标是让学生知道去超市购物的一般程序和常识,初步学会自主购物,文明购物。教师在组织这一课的教学时,就把教学地点从教室移向了学校旁边的超市中。活动前先让学生了解自己家里最需要什么,并准备一定的购物经费;活动时,先请超市营业员介绍到超市购物的一般程序和注意事项,然后让学生根据各自的需要自主购物。在学生购物的过程中,教师不断观察,发现问题予以及时的指导与纠正,如提醒学生在购物时不要高声喧哗,购食品时要注意品牌与保质期,不要的商品要放回到原来的货架上等,在活动的最后再让大家交流参加购物活动的体会,评一评谁在超市购物的过程中表现得最文明,购买的东西最合理,让学生感受学习的快乐。这种生活化的学习活动,充分利用了校外学习资源,拓展了学生的学习空间,使原本比较枯燥的课堂学习赋予了新的活力。这样的学习方法,不仅具有较强的针对性,而且又合乎小学生活泼好动的天性,容易收到好的教学效果,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当然,由于学习内容的不同和教学条件的限制,每一节课都要带学生去校外活动也是不现实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创设相关的生活情景,开展诸如辩论、竞赛、游戏、操作实践性活动、情景模拟和角色扮演等活动,或者选择学生喜欢的其它室内活动,让学生从中进行体验、感悟,同样也能获得满意的效果。

四、生活化的课堂学习评价

学习评价是对学生学习效果进行的价值判断,它具有诊断、反馈、激励等多种功能,是课堂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评价,教学就可能难以顺利进行,也可能难以取得满意的效果,因此有经验的教师都十分重视对学生的课堂学习评价。

生活化的课堂学习方式也同样离不开生活化的课堂学习评价,这种评价与应试教学中的课堂学习评价相比是截然不同的。它首先体现的是一种人性化评价,具有“人文关怀”的特点。因为学生是生活中有生命、有尊严的个体,对小学生的学习评价更要考虑学生的人格尊严,要体现对学生的尊重,不要经常用筛选、甄别的眼光去评价学生的学习,即使在学生的学习差异面前,也要着眼于学生的发展,用评价来帮助学生更好地发展。因 此,生活化的课堂教学中的学习评价应该是:

1、注重过程。生活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课堂学习是学生生活的重要部分。生活化的课堂学习评价不应是采用静态的方法,用一个统一的标准尺度去衡量全体学生,搞评价上的一刀切,而应是采用动态的方法,尽量在学生生活和学习的自然环境下进行评价,特别关注学生对生活、对学习的参与程度,关注每一个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提高,即看个体的纵向发展而不是横向比较依次排队。因此这种评价能给每一个学生带来满足,尝试到学习的快乐。如前所述《我家的故事》教学,课中让学生讲讲自己家里发生的故事并出示有关的物品,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并不是看谁讲的故事最生动,谁出示物品的价值最昂贵,而是看学生能不能回忆起家庭成员间表示亲近的事例,有没有去准备有关涉及家庭生活温馨的物品,如是这样去做了,教师都应予以积极肯定的评价,因为学生在积极准备、参与的过程中,都会再一次感受家庭成员间的亲近,再一次带来激动,这正是本课学习的目的。

2、注重行为。当我们从学生的生活层面和社会性发展的角度来确定学生的学习内容和建构学生的课堂学习方式后,对学生的学习评价也从重认知转向重行为。我们对学生的肯定性评价,主要不是看他的生活技能知道了多少,能背出多少条,而是看他掌握了多少,平时做得怎样,也着重看他纵向的提高。同样在《我家的故事》一课教学中,教师让学生讲述反映家庭温馨的故事,特别是讲到父母为了子女的成长,白天要上班,下班回家还一刻不停地操持家务,辅导子女学习,尤其当子女身体不好时,父母更是焦虑万分,彻夜不安……教师这时应该比较关注的是学生在此刻有没有体悟到什么,要不断设问学生:父母这样关心、爱护你,你当时的心情怎样?是怎么做的?并对学生的行为进行及时的评价,以激发学生感恩的情感,从而达到理解家长,爱自己的家的目标要求。

3、注重多元。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加德纳教授认为,每个学生的智力是多元的,他们都在不同程度上拥有言语∕语言智力等九种智力,这九种智力代表了每个人不同的潜能,这些潜能只有在适当的情境中才能充分地发展出来,因此它呈现的表象或给他人的感觉是不尽相同的。根据加德纳这个多元智力的理论,教学过程中应该是没有差生的。所谓差生,其实是学生的某种潜能缺乏适当的情境而没有充分发展造成的差异,也是我们教师自己用学习结果作为唯一标尺衡量出来的产物,这种衡量的方法,今天我们用人文关怀的角度去看它,显然是有失偏颇的。

篇2

关键词:中专德育;有效教学;思想品德

引言

中专德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升有助于中专整体教学水平的提升,因此做好中专德育课堂教学工作便显得极为重要[1]。尤其是近年来受到教育改革的影响,各大中专学校越来越重视对学生实施德育教育,实施此教学主要目的是在提升学生思想品德水平的基础上,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人。然而,现状下中专德育课堂教学还存在一些较为明显的问题,比如教学方法单一化以及学生自身存在问题等。鉴于此,本文对“中专德育课堂有效教学措施”进行分析与探究具有较为深远的意义。

1.中专德育课堂教学现状分析

现状下,中专德育课堂教学还存在一些较为明显的问题,问题的存在将影响课堂教学质量,进一步使学生整体学习能力的提升受到阻碍。主要问题如下:

1.1教学方法单一化。部分中专学校在德育课堂教学延续传统模式下的“灌输式”教学法,该教学方法主要表现为教师在讲台上讲,学生在讲台下听[2]。这样会大大降低学生对待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感到枯燥没有新意,进而使课堂教学质量无法得到有效提升。与此同时,教师教学课件做得不够好,不能针对学生实际,从而使课堂教学的开展出现偏离学生实际的情况,进一步降低了德育课堂教学质量。

1.2学生自身缺陷。中专学生较为特殊,普遍存在不遵循课堂纪律、素质偏低以及缺乏成绩偏差等问题。这些问题便会增加德育课堂教学的难度。与此同时,中专学生叛逆心理较强,通常会因为考试不理想等,而产生自卑心理,进而对待学习不积极,在专业知识学习上马虎应付,循序渐进便形成了懒散、不思进取的思想,这显然将会对德育课堂教学的开展带来极大的阻碍。

1.3教师对“三维目标”缺乏认识。所谓三维目标即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现状下,中专德育课堂教学中,往往表吸纳为教师对“三维目标”缺乏认识[3]。在认识不足的情况下,便不能较为深刻地对三维目标进行了解,从而对中专德育教学工作不够重视,不能针对学生实际设置有效教学方案,进一步降低了中专德育课堂教学质量。

2.中专德育课堂有效教学措施探究

针对现状下中专德育课堂教学所存在的问题,采取有针对性的解决措施便显得极为重要。笔者认为,需要结合“三维目标”,进一步对德育课堂教学进行完善。具体完善措施如下:

2.1增强德育课堂教学的真实性。德育教学若缺乏真实性,将会使德育教学的意义无法有效凸显。因此,增强德育课堂教学的真实性是提升其有效教学的关键。在德育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需注重教学内容的真实性,激发学生真实情感的流露,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及人生观[4]。对于学生思想品德水平来说,并非教师通过课堂授课就能够提升,一些辅助教学方法,比如多媒体辅助教学方法,只能够增强学生课堂学习兴趣,而对于学生德育认知水平的提升,还需要上升到课堂真实性层面。例如:在讲述榜样人物,使学生积极、乐观地面对生活时,教师没有对教材内的案例加以论述,而是对该校一位身患绝症的学生如何倔强,如何乐于好学的事迹进行论述,显然这样能够增强课堂教学的真实性,使学生感悟,从而提高他们的思想认知水平,使他们能够积极、乐观地面对生活。总之,以增强德育课堂教学真实性角度出发,能够让学生学会感悟及反思,认清自我,进一步为思想道德水平的提升提供保障依据。

2.2增强德育课堂教学的体验性。传统模式下“灌输式”教学法往往使学生感到课堂教学的枯燥,进而无法提升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积极性。与此同时,此类教学方法也难以使学生体验课堂教学全过程,从而使教学质量无法得到有效提升。对于中专德育教学亦是如此。因此,要想使中专德育课堂教学有效性得到有效提升,对德育课堂教学的体验性进行强化便显得极为重要。学生通过体验,便能够发挥思考,从而在反思中学习到有用的知识。在体验教学过程中,教师需扮演引导者的角色,以自身体验带动学生体验。在体验课堂教学过程中,通常可以融入游戏教学法,以此增强体验教学的趣味性。例如:设计“试着单臂夹球”游戏,教师可以问学生“请问哪几位学生愿意上来试试单臂夹球?”有学生跃跃欲试之后,教师可找出其中几位比较活跃的学生站上讲台,把学生平常熟练的手臂使用绳子与身体绑在一起,并要求学生用没有被绑住的手使用筷子,然后让学生夹自己面前容器当中的乒乓球,夹起后放入容器当中,学生与学生之间进行比赛,看谁在一分钟夹在容器中的乒乓球更多[5]。一组学生比赛结束后,课堂气氛被带动,全班学生便会积极参与整个游戏过程,从而增强整个游戏的有效性及整体性。在游戏结束之后,教师需继续扮演引导者的角色,对此游戏展开讨论,比如“如何才能在逆境中更好地学习”等,这样既使学生体验了游戏,又实现了德育课堂教学目标。

2.3增强德育课堂教学的生活性。德育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通常生活实际往往能够看出学生的德育水平。因此,为了提升中专德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增强德育课堂教学的生活性便显得极为重要[6]。教师在开展课堂教学之前,需积极收集与家庭、学校等日常生活有关的教学内容,构建生活化教学情境,使学生的感官得到有效刺激。比如:有学生反驳教师“现在都什么年代了,为什么不可以让我们在课堂上玩手机?”针对这一问题,教师不要急着跟学生讲道理,可以在开展德育课堂教学过程中,组织学生利用自己学习到的调查研究方法,对学校内学生使用手机情况进行调查,重点调查在课堂上使用手机的弊端,并结合生活实际得出结论。学生通过调查在清晰认识到上课使用手机带来的弊端的基础上,比如影响自身及他人学习、不尊重教师以及影响视力等,便能够使学生避免上课玩手机这样的坏习惯,进一步为德育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提供保障依据。

3.结语

通过本课题的探究,认识到目前中专德育课堂教学还存在一些较为明显的问题,比如教学方法单一以及教师对“三维目标”缺乏认识。因此,为了使中专德育课堂教学有效性得到有效提升,首先便需要提高教师对“三维目标”的认识,进一步增强德育课堂教学的真实性、增强德育课堂教学的体验性以及增强德育课堂教学的生活性。除此之外,笔者认为还需要增强德育课堂教学的自由性,并结合社会热点问题,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及世界观,进一步为中专德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升奠定坚实的基础。(作者单位:吉林机电工程学校)

参考文献:

[1] 涂晓琴.中职德育课教学有效性问题初探[J].中国校外教育,2012,08:140-141.

[2] 马晓宁.中专德育课堂有效教学策略[J].才智,2012,20:270-271.

[3] 吴乙苘.浅议德育课堂有效教学的策略[J].职业时空,2012,12:137-138.

[4] 吕晓莲.浅谈中职学校德育课堂教学存在问题及对策[J].职业,2014,11:121-123.

篇3

关键词:聋哑生;德育教学;有效时间

一、聋哑学校德育所面临的问题

德育工作是学校的首要工作,千教万教,教人求真。课堂教学是德育的重要一种形式,目前,在聋哑生德育教学中存在着较为严重的有效时间少的问题。由于社会上的不良影响,聋哑学生以世俗的功利性来评判一门课程的重要与否,而德育的短期效应并不明显,所以德育在学生的心目中可有可无。加上学校的不够重视,教师教学不得法,信息传递不到位,与社会脱节的说教,互相交流的不充分,使聋哑学生只是把德育看作是一堂不得不上的课程,从而加剧了课堂时间的无效和浪费。

二、有效时间与垃圾时间

课堂有效时间一般是指遵循了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实现了特定的教学目标,学生所花的实际时间。所谓“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所获得的成绩。也就是说,学生有无进步、提高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在美国NBA的比赛中,双方分差悬殊,落后方已经不可能将比分追赶上来,这时可能会把主力换下来,双方用替补队员把比赛打完,这段时间称为垃圾时间。在课堂教学中也同样存在垃圾时间,当教师与学生的交流进入到某个阶段,学生感到非常吃力,理解不了,吸收不了,而教师感到教学目标没有达到,教的吃力,无法将自己的意图清晰的传递给学生,这个时候花的时间再多,教学也没有效益,教学进入了垃圾时间。在课堂教学中,有效时间出现的时候,师生互动非常融洽,学生学习兴趣高涨,表现的积极愉悦,而当出现垃圾时间的时候,师生之间出现严重的沟通障碍,甚至出现对立情绪,学生没有兴趣,不关心教学内容,教师也出现无激情状态。这个时候双方都无心恋战,草草收兵,苦熬下课。

三、聋哑生德育教学中出现垃圾时间的原因

在聋哑生德育教学中,出现垃圾时间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

1、教材的编制不符合聋生认知特点,导致课堂教学有效时间减少。

目前聋校教材一般都是取用普通学校教材,确实存在着不适合聋生使用的情况,不符合聋生认知上的特点,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有效性就产生了较大的影响。采用普通学校教材的原因,一是普通校教材种类较为丰富,教师选择起来方便快捷;二是缺乏对聋哑人德育课程的深入研究。因为聋哑人与普通学生在认知上有差异,完全采用普通学校教材就容易导致聋哑生感到不适应,丧失学习兴趣。

2、教学管理过于宽松,没有严格的执行不利于聋哑生的进步和提高

聋哑生是社会和学校的关心爱护对象,大家都给于了非常多的鼓励和支持,对于批评和处罚都非常谨慎。聋哑生交流靠手势,手机每个人都有,是生活必备品,由于管理制度的不严格,上课时候玩手机现象严重,目前手机功能非常齐全,上网,聊天,视频都可以实现,对于聋哑人来说,诱惑力要大于普通学生,如果上课的时候经常看手机,那就会遗漏教师的手势,视觉的缺点就显露无疑,一旦错过一部分内容,很可能就更不上整个节奏,那就会自我放弃,导致进入垃圾时间。

3、师生的交流渠道出现问题,导致聋生提早进入垃圾时间

聋校教学活动中教师由于手语的特殊性,普遍存在着手势运用不当的问题,导致学生难以看懂、难以理解,甚至会造成学生接收错误信息,对教学造成较大的影响。聋校日常教学的主要工具是手语,对于大部分聋校教师而言,其使用的主要是中国手语。如果按照普通语句的形式打出来的,会包含很多的虚词,这对聋生来说,看起来就非常费劲了。还有很多词在不同语境中表达的意思是完全不同的,教师往往用同一个手势表示,聋生对表达的意思的理解就会发生变质。如果聋哑生觉得看不懂,理解不了,就会没有兴趣,放任自流,教学进入垃圾时间。

4、没有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

很多教师对现代教育技术的认识还不够充分,也没有很好的掌握技术的要点,多媒体的展示也还停留在较低的水平上,还没有真正认识到现代教育技术普遍应用于课堂教学是一次教育的革命,很多器材学校都购买了,就是放着没有利用好。普通的手语加文字已经不适应现代聋哑生德育教学的需要,特别是对于许多无法当场演示、呈现的内容,如果没有充分的准备,应用现代教学技术,就根被没有办法讲解。学生乏味,宁可睡觉,教学进入垃圾时间。

四、增加课堂有效时间的几点探讨

1、要真正开发出适合聋生认知规律的德育教材。

聋生的认知规律与普通学生相比是有存在差异的,是不同的两种人群,所以教师在开展德育教学活动时,一定要充分认识到这一点,绝不能简单套用普通学校的教材,必须将普通学校的教材与聋生的认知特点有效地进行整合,吸取其中对聋生学习有益的方面,摒弃对聋生学习不利的方面,编制出真正属于聋哑学生自己的教材,这样才能使教学真正切合聋生的需要,从而促进教学有效时间的提高。            

2、加大管理力度,要树立严格成才的观念。

我们对残疾人的关心爱护是非常必要的,但是在学习上必须要清楚的意识到,没有严格的管理制度,没有良好的执行,会适得其反,对构建聋哑生自身的正确学习态度非常不利。严格考试、毕业证书发放及推荐就业制度。应尽快推行学分制,达不到相应的学分,或受纪律处分未撤消者坚决不允许毕业、不推荐就业,真正做到德育、智育相互促进,协调发展。逐渐走上校风、学风建设良性循环的轨道。  

3、要规范在德育课堂教学中手语的应用。

手语是聋哑生课堂教学中最重要的沟通交流方式。它是解决聋校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前提。因此研究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合理运用好手语这个工具就显得十分的重要。根据日常教学的实践和对聋生的调查发现,教师讲课时首先应该牢牢抓住主要内容,按主要信息表达的先后顺序理清思路,内容不宜过多过滥,精选提炼,并且使用多种表达方式将关键信息呈现出来,再辅之以手势的补充说明,这样聋哑学生就可以比较好地理解。

4、推进现代教育技术建设,提高课堂有效时间。

篇4

“预设是生成的前提,预设也是为了更好的生成”,这已成为教师们的共识。在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生成的智慧、情感让我们的许多教师为之动容。但预设是静态的,生成是动态的,再好的预设也无法预知课堂教学的全部细节。因此,我们的许多教师在面对学生在学习中产生的“真情实感”时会手足无措,往往打一个马虎眼,敷衍过去,失去了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中最有价值的资源。

“‘真情实感’是在教育的过程中,通过一定的手段和途径引发出来的一种至真至美的内在体验和感受。在这层意义上,真情实感的流露本身便是教育。”[1]可见,“真情实感”是品德与社会课程的灵魂,很好地关注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生成的情感,这是教师彰显教育智慧、追求动态生成的品德课堂教学的关键。

1.聆听。我们常要求学生要学会倾听别人的发言,但有时我们教师又常忘了聆听学生的发言。教师与学生的“交流”中没有目光的接触,不能让学生感觉受到尊重、鼓舞和期盼,学生何来情感的流露?

(1)正面相对――此刻老师全心全意对你。一部分教师在学生回答问题时是侧着身体听的,会让学生感觉不到教师的关注。(2)开放的姿势――老师愿意以开放的态度了解你的想法和生活、乃至故事。教师如果把手放在胸前,或是自然下摆,或是一只手稍微抬起,意味着一种包容和接纳。 (3)目光接触――表达老师的尊重和关心。我们常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目光传达的是教师关切的情感,它能够让你在师生交流中保持良好的亲和力。

2.同感。如果说聆听能够催生学生的想法与情感,那么“同感”就是学生情感的发酵剂。它是我们教师处理学生在交流中生成的情感的有效策略。

(1)言语。学生讲述的事实或陈述的观点不妥当时,教师可以告诉他:我知道你所说的,但再想一想,真的是这样吗,还会是什么样呢?(2)眼神。可以传达老师“赞许、肯定、支持”的情感。(3)动作。可以是“拥抱”,也可以是“抚摸”,如抚摸学生的头。

以下是一节六年级的品德与社会“学会沟通,享受亲情――成长中的快乐与烦恼”。其中的一个片断老师充分关注到了课堂教学中学生情感的生成,给我很深的感受。

{两三个学生交流了他们与父母亲之间的亲子故事。}

师:是呀,我们每一个人都希望自己的爸爸妈妈了解我们多一点。听了他们的故事,我想肯定还有同学愿意把他的故事和大家分享。

生:我妈妈不怎么理我,我想她可能没有时间,于是我抢着做家务……可是她还是不爱和我说话。不管她怎么对我,我想我都应尽我的可能把家务活做好。因为我认为沟通不仅在于说,而且在于行动。(哽咽)

师:(教师面对学生认真地听着,当学生说完后,缓缓地走过去,把她拥在怀里,哽咽得少顷说不出话来)你真是一个懂事的孩子。其实你妈妈也是爱你的,天下哪一个做父母的会不爱自己的孩子呢?

师:(面向全体)要是你碰到像她这样的情况,你会怎么做?帮×××同学出出主意。

片断中教师第一次说的话就是向学生表达的“同感”。正因为有了这个情感铺垫,学生才能够把她自己真实的内心世界暴露给大家,而这正是这个主题活动中最有价值的资源。教师“面对学生认真地听”“缓缓地走”“把她拥在怀里”“哽咽”,让学生感受到了老师的关爱和安慰。另外,教师把学生拥在怀里时说的话,既肯定了学生的做法,同时又不会让这个学生产生对妈妈的负面情感。显然,片断中教师已能感觉到她们母女之间的沟通产生了问题,但她不是立刻向这个学生说,你应怎么做,而是让班上的学生“出主意”,让学生自己学会正确处理亲子沟通中的关系,而这正是这个主题活动的教学目标,也显示了教师在课堂中处理情感生成的教学技巧。

封闭与开放的关系:走向“真实”的开放

有些教师认为,品德与社会课程要让学生了解社会,并融入社会生活,这个“社会”应是正面的。例如,谈家乡的发展,就要尽可能少地或是避免谈家乡的落后甚至愚昧的陋习。如果这样的话,那么我们呈现给孩子的将是一个不完整的世界。我们的品德与社会课堂还是封闭的,而不是走向了开放。那么,开放的课堂教学应具什么特点呢?

1.内容的真实开放。开放的品德与社会课堂呈现给孩子的应是一个真实的生活世界。既要让学生感觉到生活的世界很精彩,也要让学生感觉到生活的世界有时很无奈,需要我们做出努力去改变。我们教师要做的是怎样引导孩子正确地认识世界的负面性。品德与社会的课程标准也提出:“课程的教育意义在于对儿童生活的引导,用经过生活锤炼的有意义的教育内容教育儿童。”在教材中,主题“我们都是同龄人”,不仅要让我们的学生认识生长在和平世界里的幸福的儿童,还要引导他们认识生活在中东战火燃烧地区的同龄人的生活状况,认识生活在非洲贫困地区的同龄人的生活状况,让他们感受到自己的幸福,并愿意伸出手去帮助他们身边的以及远在其它地区的儿童,学会同情,学会关爱。这些内容是负面的,但它们却具有教育意义。

2.教师情感的真实开放。我们老师有时害怕在课堂教学中流露自己的真情实感,担心因此失去了学生对自己的那份敬意。但我们知道,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的实质就是“交流”与“对话”,如果交流与对话失去“情感”的因素,那么这种对话或交流还有意义吗?显然,教师把自己裹得越紧,我们德育课堂的实效性就越差。北京四中的何石明老师在记者采访时说:“简单的教化势必将失去效果,不做道德的卫道士,用真实的情感去影响学生,让‘教师真实的情感’发挥教育作用,和孩子们成为最亲密的朋友……”[2]当教师把自己的情感融入教学、融入学生的时候,学生的情感才是敞开的、真挚的。哪怕如上面那个教学片断中的教师在课堂上哽咽、流泪,也会让学生感觉我们的老师是多么的美丽和动人。

文本教材与文本外课程资源的关系:有效解读文本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所强调的“静态的教学内容”同“学生已有的经验”“学生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之间,是“文本教材”与“文本外课程资源”的关系。静态的教学内容指的是文本教材,两者是品德与社会两个层面意义上的课程资源。经过几年的课程改革,我们的教师已经能够把学生的已有经验和现在的生活作为课堂教学中的重要内容,但又开始忽略对文本教材的充分利用和解读。教材是课程的载体,它传达的是课程的意图和方向。教师只有走进教材,应用教材并最终走出教材,并结合学生的实际和教学的需要,对教材内容进行合理的选择和阐述,才能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四个维度对品德与社会教材进行解读:

1.知识维度。三至六年级的教材呈现给学生的是逐步扩大的生活领域,从个人、家庭、学校、社区扩大到自己的家乡、祖国和世界。其中涉及地理、自然、科学、历史等方面的知识,教师需要细细地研读教材,善于挖掘教材中的知识点。

例如,五年级的课题“黄河东流水”中有一首歌谣:“第二长河出冰峰,黄河全长五千五。流经九个省和区,青、川、甘、宁、内蒙古,晋与陕,豫和鲁,注入渤海流千古。”这首歌谣传达给教师和学生的有哪些信息呢?它包含:黄河发源地、全长、流经区域、入海处。

2.方法维度。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学会从教材的“文字如诗歌、故事、歌谣”等以及“表格、地图、图例”中获取与主题学习相关的信息,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以上面的课题为例:黄河发源于青藏高原的哪里?从哪里注入渤海?先后流经哪些省份?教材中呈现给学生一幅“黄河流域图”,教师要做的是引导学生阅读该图,从图中获取信息。

3.情感、价值观维度。这是品德与社会的核心要素。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最终目标是要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具有开阔的视野,能够判断行为、言语、事物的美丑。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中“主题、文字”所蕴涵的情感、价值观因素。例如,主题“沿着江河走下来”,不仅要让学生了解长江、黄河的地理知识,也要让学生感受黄河的气势磅礴,感受长江的源远流长,产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民族自豪感。

4.实践维度。教材总是静态、固化地呈现编者事先预设的教学思路,而在实际教学中,学生的经验、生活总是丰富多彩的。教师只有依据教材提供的思路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经验在实际生活中去体验和实践,才能将教材预设动态生成。

例如主题“过去的游戏真有趣”,教材中提供了编者的思路:用图画的方式呈现几种不同的游戏,并让学生思考今天的游戏方式与过去的有什么不同,在游戏中同学之间应怎么相处,记录下你玩游戏的体会。其中“记录下你玩游戏的体会”提示了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实际的游戏中去体验和感受。这就是“实践维度”。另一方面,学生曾经体验或了解的游戏方式远比教材呈现的要多得多。教学中应引导学生谈一谈他们所了解的过去的游戏,当然教师也可以补充。在这个基础上,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分成小组,在游戏中去真实地体验一番。学生参与实践而说出来的体会和感悟才是真实的,才具有教育意义。

参考文献:

[1] 李晓华. 论关注生命价值与教育[J]. 教育科学,2006,(4):19―20.

篇5

关键词:第二语言;二语习得;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21-0018

对第二语言习得的系统研究源自于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到该世纪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第二语言习得的系统研究已逐渐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二语习得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多方面的因素。为了研究二语习得在外语教学中所起的作用,首先要弄明白什么是二语习得。二语习得并不是一个统一的可以预测的现象,学习者也不可能一蹴而就。二语习得的过程主要涉及到学习者与学习环境。不同的学习者在不同的环境中使用的是不同的方法。对于大多数学习者来说,二语习得要求他们要有兴趣,只有在这样的前提下,他们才有可能区分那些相对稳定而又大众化的学习的方方面面,二语习得往往就是指这些方面。二语习得也可指要求语言学习者所掌握语言的方方面面。然而近来,对此理论的研究者才把注意力转移到学习者是如何获得交际的能力上来,进而开始检测他们的表达能力。可以说,二语习得既包括真实语言环境下的习得,也包括创造语言环境下的习得。二语的习得要经过接受教育这一过程,而这也正是本文所要探讨的课堂教学与二语习得,我们将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论述:

一、第一语言、第二语言习得的不同的因素

第一个不同是语言环境。第一语言的学习有得天独厚的环境,在母语环境中学习,因此习得时没有竞争和压力。相对于第一语言,二语学习者是在课堂上接触新语言,学习环境不佳,大部分中国的学生从初中开始才能正规地学习英语,并且学习时间短暂。可母语的学习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方,而且语言环境也是真实的。对学习者来说,第二语言的学习环境可谓是后天不足。

第二个不同是输入与输出的不同。一语的习得比较自然,因为它来自于语言的实施者或母语,既简单又实用,输入和输出的都是自己的东西,学习者主要依靠课本。而二语的习得则主要集中在模式上,有时经过精心挑选的教材还与学生的实际水平不符,教师就成了整个课堂交流的掌控者。

第三个不同是方式的不同。一语可以说是在不知不觉中习得的。在习得一语时,学生们总是注重流利而不注重语法。二语要通过有意识的学习。在学语时,学生们是从语法开始的,逐渐地听和说。此时,准确是很重要的。在习得母语时孩子们不怕犯错误,可二语学习者则相反。孩子们通常知道他们所习得的,但不知为什么,他们不明白语言所暗示的。在习得二语时,成年人往往把语言看作是一种固定模式。

第四个不同是语言转换的不同。当孩子们在习得一语时,没有其他任何语言可以影响他们,他们纯粹是模仿成年人的语言,因此不存在语言转换。二语习得并不那么简单,因为学习者可能是青少年或成年人,他们已经掌握了第一语言,因此第一语言就可能影响第二语言的习得,这也就存在了语言转换的影响。

二、课堂教学与第二语言的不同

Krashen区分“习得”和“学习”两种不同的过程,认为“习得”主要是指以获取信息或以信息交流为目的的语言习得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习者关注的是语言形式和语法规则。很多学者研究了儿童母语习得的过程,得出了一些规律性的东西。但是,作为成人学习第二语言,显然不能完全按照儿童母语习得的模式。我们绝大多数外语学习者的年龄都已超过语言学习的“关键期”,而且学外语的环境和条件等诸多因素与母语习得比也是不相同的。根据克拉申“习得与学得差异”的假设,成人是通过两条截然不同的途径逐步习得外语能力的。第一条途径是“语言习得”,这一过程类似于儿童母语能力的发展过程,是一种无意识的、自然而然的外语学习过程。也就是说,在学习过程中,学习者通常意识不到自己在习得语言,而只是在交际中不知不觉地学会了外语。比如,许多没有外语基础的成年人在国外生活数年后,也能够熟练掌握所在国的语言,这证明习得在成年人学习外语过程中也是存在的,习得过程并非是完全暴露在目标语环境下才能得以实施。第二条途径是“语言学习”,即通过听教师讲解语言现象和语法规则,并辅之以有意识的练习、记忆等活动,达到对所学语言的了解和对其语法概念的“掌握”。比如,成人外语学习者很难获得自然习得的机会,但教师可以通过营造课堂习得环境来加以补充。目前,全国几乎所有的高校都有外籍教师,很多大学还有大量的留学生,通过他们与学生的直接语言交流,使学生更多地暴露在真实的目标语环境中。同时高校里定期举行英语角,英语晚会及其它与外语相关的活动,也给学生提供了额外的课外习得环境。二语学习者在学习时应注意目标语文化的融入,外语学习者则是在自己的语言文化下学习外语的,因此他们的思维和生活方式是不同的。第二语言学习者的思维和语言能力往往是同时发展的,但外语学习者思维的发展则早于语言能力的发展。二语学习者要有高水平教师的指导,还有一些帮助者和好的训练环境,外语学习者尤其是我们国家的中学生缺少这样的优势环境。因此,作为一名外语教师,了解一语与二语习得的异同以及外语和二语教学的不同是必要的,只有分析并掌握了这些异同,才能采取措施帮助二语学习者,外语教学水平才能快速有效地得到提高。

三、适合我国二语习得课堂教学的方法

随着我国教学体制的改革,和经过不断的教学实践,我们摸索出了一套适合我国二语习得的教学方法。在我国,外语教学不可盲目借鉴国外的方法与理论,而应针对我国二语习得的具体情况加以分析、筛选,要改变我国最初二语习得教学中只重视语法和句型练习的误区,以及后来重视学生听说能力而忽视读写能力的培养,要全面培养学生对目的语语言的实际应用能力,这种要求是多层次、立体的,各种语言技能的发展是相互促进的。只有这样才是适合我国二学习得教学的最好方法。经过对二语习得各种教学方法的比较、分析,我们认为在我国二语习得的具体环境下,二语习得教学方法应遵循以下原则:

1. 在二语习得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对目的语学习的兴趣,努力为学生创造轻松的学习气氛,尽量减小学生的学习顾虑,使教学活动在愉快的环境中进行,这样能得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2. 二语习得教学安排要遵循语言学习的自然顺序,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全面的了解,针对学生合理地安排教学进度和内容,使学生不至于对目的语学习产生排斥心理。

3. 正确对待二语习得教学中学生语言表达的错误现象。学生在用目的语进行表达或者交流时难免会遇到一些表达的错误,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要尽量引导学生发现错误,并及时地更正错误,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的自主思考能力,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

4. 在二语习得教学中最重要的就是用可理解的语言输入。这里所说的输入包括口头语和书面语的输入形式。教师要引导学生参加教学互动,以交流的形式发挥出语言输入的效率,还要鼓励学生多读一些适合目的语发展的阅读材料,增加输入量,只有这样才可以避免学生在二语习得的过程中出现听读能力较好而说和写的能力被忽视的现象发生。

四、启示

传统的课堂教学是指教师按照预定的教学方案,在给定的时空里,运用一定传授理论、技能、手段和方法,对一个班级或几个班级的学生进行一定内容的讲授。在这种课堂上教师是教学过程的中心,是课堂的主宰者,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者。教学过程是一个从教学内容出发,经教师到学生的单向过程。显然这种教学方法不科学。课堂教学既是传授知识也是一门科学。随着教学大纲的不断修订,不仅要求教学内容有所改变也要求教学方法有所改善。考虑到课堂与习得,适合学生自己获得所需知识的课堂教学应该被采纳。Ellis等推崇的任务性教学法以“学生为中心”,课堂教学具有目的性、主体性、交际性、合作性等特点,其实施包括导入、任务前、任务中、任务后、检查评价和课外作业等几个基本阶段。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课堂与学生习得的不和谐。但在中国实际教学中还是存在课堂的组织和任务的设计与实施过分依赖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课堂中学生的个体活动难以有效监督和控制,反馈效率低等问题。针对学生所需参差不齐的情况,自主互助教学模式更适合正规课堂教学。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构建民主的、交流的课堂气氛,创建多维、互动的教学组织形式,让每个学生尽可能地发挥出自已的潜力,发挥主观能动性、主动、自觉地参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随之时代的前进,知识的更新,没有哪个课堂教学是固定不变的。今后的课堂教学也会随着研究的深入更科学。

参考文献:

[1] Cook, Vivian. Linguistics and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M].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0.

[2] Ellis, Rod. Understanding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M].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ublisher, 1999.

[3] 蔡慧萍.语言习得研究对外语教学的启示[J].浙江海洋学院学报,1999(4).

[4] 惠子顺.语言习得与外语教学改革[J].宜春师专学报,1998(1).

[5] 贾冠杰,王跃洪,张冬梅.第二语言与第一语言的异同[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 1999(3).

[6] 邵洪平.语言习得理论对目前中学外语教学的启示[J].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2001(6).

篇6

一、课堂预习的必要性

1.课堂预习可以提高听讲的目的性、针对性和积极性

课堂预习,知道了课程的内容、问题,对已经理解的部分,就拿自己的思路和教师的思路进行比较,看教师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与自己的思路差异在哪些地方,由此来检验自己的理解是否正确,取长补短,提高自己掌握知识的水平。不懂的问题带到课上进行解决,可以提高听讲的积极性,明确目的,集中注意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2.课前预习可以克服记课堂笔记的盲目性

学生通过预习,对教师的板书、讲课的内容迅速做出判断,是出自教材,还是补充内容。抓住重点,决定取舍,进行记录。由此可见,可以用更多的时间来思考;盲目的抄录,会浪费更多的思考时间。

3.课堂预习可以促进学生自学能力的提高

预习是学生自己独立地首次接触新知识,要自己读,自己思考,看参考书,查阅学习资料等多种渠道来获取知识,来丰富自己的头脑,可见,预习在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方面有着显著的作用。独立地获取知识的自学能力一旦形成,将大大促进学习质量的提高,促进今后工作中的进一步学习,自学能力关系到人的学习能力,是终身受益的本领。

二、化学课堂预习的指导

1.创设情境,激趣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的产生缘于对目前知识的不满足。为了引起意义学习的发生,必须提供一些情境或经验去制造学习者对自己现有理解的不满或“困境”。这就要求教师要在预习过程中创设情境,以激发学生预习的热情。

情境的创设要尽可能给学生提供与复习旧知识、预习新知识有密切联系的问题。让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下,通过活动与同学交流获得认识,并把这种新认识与自己原有的认知结构相联系,把新知内化到自己的认知结构中,并在这个内化的过程中对自己原有的认知结构调整、修缮,使之更趋科学、和谐。

2. 合作预习,共同提高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含有社会性成分。知识的建构主要是一种社会过程,意义是在与他人的对话情境脉络中产生的。认知的发展产生与社会性互动,小组协作探究活动可以丰富和加深个人的理解。

帮助学生成立预习小组 教师在帮助学生成立预习合作小组之前,有必要对学生的特征进行分析,从学生的认知能力、知识水平、学习方式等方面出发,采用异质分组的方式,使小组成员具有分布式的专长。成员的专长不同,可使其在问题解决过程中互为资源,彼此取长补短,促进个人知识及集体知识的增长。

通过合作预习,学生个体的思维与智慧就可以被整个群体所共享,由整个学生群体共同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3.培养学生会“圈、点、批、注”的预习方法

很多学生不知道如何进行预习教材内容,以为化学预习就是把教材内容看一遍,其实预习教材内容概括起来就是“读、画、写、记、思”。

“读”,要有课前预读的习惯,首先将课后习题,教学资料,学案等各种教辅材料的问题归纳,把所有问题归纳成问题提纲;其次用一分钟把章节标题及每一个小标题找到,用知识树表示出其关系;然后根据问题提纲,带着问题读懂教材内容,归纳含义;带着问题读一遍比不带问题读五遍效果要好得多。让学生带着问题读,就得边读边思考,从教材上寻找答案,这种学习主动积极,预习效果当然要好。“画”,要画出重点、要点、关键词、句。在教材上圈圈点点。“写”,把自己的想法、疑点写下来,带着想不通的、不理解的问题去听课。“记”,要把重要的概念、定义、性质、用途、制法等放在知识树中。“思”,古人说,疑者看到无疑,其益犹浅,无疑者看到有疑,其学方进。教师要教给学生怎样发现问题,怎样提出问题,不断解决问题,认识能力就会提高,在预习中不仅要求学生能回答教师提出问题,能质疑问题,还要指导学生逐步学会确定学习目标、学习重点,安排学习过程,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构建知识体系。

4.培养学生写预习提纲

课前教师依据本章节知识目标及历年热点考题,设计好预习提纲,然后引导学生写出预习中的收获即本节重难点,最后让学生集体交流预习体会,互相评点,互相促进。这样进行一段时间后,学生养成了习惯,教师就可以稍放开手,只提供给学生章节知识目标,要求学生自己列出预习提纲,进行自行预习。这样的好习惯一旦养成,学生将终生受益。根据不同的课题,预习提纲的形式可以不同。主要有两种:

一种是课前教师根据教材内容和知识的系统性,分清主次、重点和难点,列出提纲,提出问题,让学生依纲预习阅读。另一种是把课本上的知识转化为习题(即把课本问题化),让学生带着习题中的疑问去阅读课本。教师要选取与本节知识内容联系比较大的习题,且应用合适的梯度,并要具有启发性,但不宜过难。这样才有利于指导学生去阅读课本,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思维能力。把习题印发给学生后,学生可先阅读再做习题,也可以先看习题,带着疑问,再有针对性地去阅读,到课本中去找答案,辨正误。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课本,比较有兴趣。同时,学生依照课本解答问题,可以学习教材中简明扼要而准确的表达和叙述,利于学生解题的规范化。

三、使学生在预习过程中发现问题,学会独立思考

预习成败的关键,就是能够独立思考,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预习中要先思考,后查资料;先发现问题,后提出问题;先看清意思,然后再做笔记。

通常,多数学生阅读课文只知道“是什么”,很少提出“为什么”,有的是不懂得发现问题,有的是不善于提问,不愿意思考,有的也不知道怎么去思考。这类学生的阅读仅仅是表面的,常常是“过眼烟云”,听课时不能跟随老师讲课思路,仍处于被动的窘境。要使学生摆脱困境,就要指导学生寻找和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的方法,使学生多一点问题的意识。

篇7

[关键词] 捕捉;倾听;生成

■ 善于捕捉课堂生成资源

案例1?摇 一位教师教学工程问题出示:一天,李大妈去水果市场批发水果,橘子、苹果一共买了8千克,她带去的钱如果只买橘子可买15千克,如果只买苹果可买10千克,王大妈那天买橘子、苹果各多少千克?学生设买了苹果x千克,则买了橘子(8-x)千克,列出方程式解答. 解题时,有的学生举手说:这个方程怎么不好解呢?怎么未知数x不够呢?老师查看了学生做的练习后说:老师把其中的一个条件搞错了,苹果和橘子应该一共买了12千克. 学生听了一片哗然.

在课堂教学中,尽管教师课前作了详细的准备,但在实际教学中常常会出现由于教师的疏忽或预设不足导致不期而遇的“尴尬”. 有经验的教师总能坦然面对这些意外,抓住稍纵即逝的“机遇”,灵活调整教学设计,让教学沿着最佳的轨道运行. 但这节课,教师没能抓住矛盾引发学生思考. 其实,当不够减时,可以让学生思考一下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这道题到底出了什么问题. 此时,应引导学生仔细审题,找出不合理的条件,让学生说一说理由. 学生会很容易发现,所带的钱如果只买橘子可买15千克,如果只买苹果可买10千克,那么苹果和橘子都买的话,肯定比只买橘子的千克数少一些,比只买苹果的千克数多一些. 这样不仅能找出题目中的不合理条件,还能发展学生的估算技能,真正领会此类应用题的内在结构特点. 因此,教师要因时而变,抓住一些偏差,充分挖掘其中的合理因素,引领学生走向创造、走向成功. 作为一个有教育智慧的数学教师,应对学生的课堂实际情况作出敏锐反应,并适时调整教学方案.

■ 善于倾听学生的想法

案例2?摇 平均数的教学片段:学生通过统计男女生套圈的情况以及统计男生套得准还是女生套得准,初步理解什么是“平均数”以及平均数的求法.

黑板上有这样的算式:

7+8+6+7=28(男生4人一共套中的个数)

28÷4=7(男生平均每人套中的个数)

师:同学们通过比较“男生平均每人套中的个数”和“女生平均每人套中的个数”知道男生套得更准一些,通过这个问题的解决你有什么收获吗?

生1:我知道平均数是不大不小的数.

生2:我知道平均数是减多补少.

生3:我知道不是套得最多的那个组就一定比别的组套得准!

师:同学们的收获真大!现在你能解决下面的问题吗?(练习书上“想想做做”第一题)

在课堂教学中倾听学生的想法,可以让教师了解到学生的困惑之处,从而进行有针对性的点拨. 无论这种想法正确与否,都是动态生成的,是课堂中宝贵的教学资源. 因此,倾听学生的想法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教学策略. 片段中,学生说出了平均数是不大不小的数,虽然这是学生思维亮点的闪烁,但实际上他想表达的是“平均数不可能超过最大值,也不可能小于最小值”. 可惜,教师在热闹的发言中没有耐心倾听,让这个亮点“一闪而过”,而没有引导其他学生共同领会、共同分享这个重要的收获. 这似乎只是教师一次不经意的疏忽,但却折射出我们对一种教学策略的忽略――倾听. 数学课堂中的倾听应当紧扣学生的思维,应当紧扣学生在课堂上的每一个错误或亮点,因为它们是我们教学中稍纵即逝的宝贵资源. 这一点我们都非常清楚. 不注意倾听学生的发言,就难以避免时机突现、呼之欲出时却戛然而止,造成“水到渠‘堵’”的遗憾,就会屡屡与重要的“动态生成”擦肩而过,就会在最有成效的学习时刻痛失良机. 可见,一个有教育智慧的数学老师,不应简单地、僵化地维护教材的权威和自己的权威,在教学中应充分尊重学生的新观点和新看法,并在需要的时候顺着学生的思路不断深化或扩展问题,提高学生的思维,真正实现“在数学上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发展”.

■ 给孩子一个说的机会

案例3?摇 梯形的面积计算

(复习平行四边形、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方法)

师:梯形面积应该怎样计算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研究.

生:老师,我知道梯形面积用(上底+下底)×高÷2计算.

师:(愣了一下)你已经知道了,很好,请坐下.

师:(继续下面的教学程序)

从案例中我们发现这位学生成了半路杀出来的“程咬金”,给了老师一个“意外”,而这位老师一带而过,继续按原来的教学预案组织教学,按部就班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这位学生的发言确实为难了老师:已经知道了梯形的计算公式还学什么呢?原先精心设计的各个精妙的教学环节与预先设计好的精心提问,不是一下全泡了汤?像这样的例子还很多. 我认为这样的处理方式比较好:当学生说出梯形的面积公式时,老师可以给这位学生一个机会,让他说一说是怎么想的. 他在说出自己的想法时,实际上就是他理解、内化梯形面积公式的过程. 他讲解的过程应该说不仅仅是他个人理解、内化的过程,更是全体学生理解的过程. 最后,老师可以和全班学生进行验证、推理、探索.

实践告诉我们,课堂教学中的“意外”是永恒的,教学过程不是预设不变的. 布鲁姆说过这样一句话:人们无法预料教学所产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围,没有预料不到的成果,教学也就不成为一种艺术了. 可课堂教学不应当是一个封闭的系统,也不应拘泥于预先设定的固定不变的程序,预设的教案在实施过程中需要纳入弹性灵活的成分,教学目标必须开放地接纳始料未及的体验.

■ 正视课堂中“别样的声音”

案例4?摇 六年级“轴对称图形”的导入片段

师:请仔细观察下面这些黑体汉字“日、由、目、中、申”,想一想它们有什么共同特点?

生1:它们都是独体字.

生2:它们都是方块字.

生3:它们的笔画比较少.

生4:它们都是黑体汉字.

……

篇8

论文关键词:内科护理学,创新课堂,传统课堂,差异

1 创新课堂的定义与特点

创新课堂是让学生成为课堂上真正的主人,让学生在总体教学目标的宏观调控下,结合老师的指导,根据自身的需要自由地选择学习内容、目标及方法,并通过自我调控学习活动完成预期目标的学习模式。此学习模式有利于让学生在学习中进行自我调控、自我选择、自我决定、自我评价以及自我反思[3]。创新课堂具有创新性和独立性等特点,以充分尊重、发挥调动人的主观能动性为前提,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由被动转为主动,由消极转为积极。创新课堂不仅注重解放学生的思想,同时也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责任感;在学习中建立其自我独立性,促使学生摆脱对教师的依赖,凭借自身所具有的敏锐性和观察力去自主学习;创新课堂尊重学生学习上的个体差异,充分考虑到学生个人的自我需要,制定出具体的学习目标,选择相关的学习内容,并对学习结果做出自我评价,从而达到因人制宜的效果。而创新课堂所具备的创新性和独立性,能使一部分学生脱颖而出,发现自己的潜能,解放其思维[4-5]。

2 传统课堂与创新课堂的差异

由表1可以看出传统课堂与创新课堂的具体差异。“教师”与“学生”均为特定的,在教学领域中的身份符号和社会角色。教学是一个由教师学生、教学条件、管理、内容、方法等诸因素构成的有机系统,是一个动态前行的过程。然而这并不代表着教师怎么教学生就怎么学,或者教师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学生并不只是一个被动接受教师指导和帮助的机器人,而是有自我想法和独立思考能力的个体[6]。传统课堂束缚了学生的天性和创造力,使学生对学习的主动性下降,主观能动性不足。而创新课堂是把由教师主导的教学转向为由学生主导的教学,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传统课堂的些许不足。

3 研究背景、对象与研究方法

让学生成为课堂上的“老师”的理念一经提出,就在短期内就受到了许多学者、教师的关注。创新课堂教学模式较传统课堂更强调学生的自主性,改善了在传统课堂中学生一味听取老师授课,缺乏自我思考的缺点。本研究于2015年9月份开始选取昆明学院医学院13级护理学两个本科班作为研究对象,分别进行了施行创新课堂以及与传统课堂的两种教学模式,分别施行创新课堂与传统课堂两种教学模式其中护理学1班为实验组,以创新课堂的模式进行《内科护理学》教学;护理学2班为对照组,以传统课堂模式进行《内科护理学》教学。通过一个学期的教学后对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和成绩分析,比较《内科护理学》创新课堂与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差别以及对学生的具体影响,并做出具体分析。

3.1 研究对象

采用问卷调查和成绩分析的方法。对昆明学院医学院13级护理学1、2班共137名同学,进行逐一问卷调查,浅谈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同时对其期末成绩进行分析。其中1班女生69人,男生3人,男女生比例为1:23;文科生11人,理科生61人,文理生比例为:1:5.55;省内60人,省外12人,省内省外比例为5:1;其中专升本6人。2班女生60人,男生5人,男女生比例为1:12,文科生56人,理科9人,文理生比例为6.22:1;省内60人,省外5人,省内省外比例12:1;其中专升本3人。

3.2 调查工具

①采取问卷调查的方法,自编问卷,调查的内容包括班级、性别、对创新课堂与传统课堂的理解、喜爱度等进行调查。②期末成绩分析。

期末成绩内容:1班以30%期末考试成绩加70%平时分;2班以70%期末考试成绩加30%平时分的形式统计总的期末成绩。

3.3 问卷调查方法

向需要进行调查的同学老师说明研究目的,获得其同意后,利用内科护理学教学课堂为平台发放问卷,指导学生正确填写问卷,当场收回。问卷发放137份,回收137份,问卷回收率为100%。

3.4 统计学分析

考生内科护理学成绩等级判定按照90分以上优,80-89分为良,70-79分为中,60-69为及格,60分以下为不及格。数据资料采用SPSS20.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处理[7],excel进行数据录入。

4 结果分析

4.1 考试总体成绩分布

表2 内科护理学总体成绩分布

4.2 “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与“创新课堂”教学模式下考试成绩分析

表3 不同教学模式的成绩分布

4.3 “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与“创新课堂”教学模式下问卷分析

通过问卷调查的数据分析得知同学们对创新课堂的喜爱人数为97人,占总人数的70.80%,其中1班有64人,占本班总人数的88.89%,2班有33人,占本班总人数的50.77%;愿意接受创新课堂的同学有102人,占总人数的74.45%,其中1班66人,2班36人;不清楚什么是创新课堂的同学共48人,占总人数的35.03%,其中1班2人,2班46人;下学期愿意接受创新课堂的同学有114人,其中1班69人,占本班总人数的95.83%,2班45人,占本班总人数的69.23%。数据分析详情见表4、表5。

5 讨论

由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在内科护理学课堂中创新型教学模式较传统教学模式更具优势,能充分的激发同学们的思维,从表3中的数据可以看出创新型教学模式(护理学1班)能使部分同学脱颖而出,1班90分以上的同学明显多于2班,1班优秀率达5.56%,2班优秀率仅为1.54%。在创新型教学模式下的1班同学大多数都处在良好以上,占整班的80.56%,在传统教学模式下的2班同学75.38%在中等到及格范围。由表4可得知下学期有83.21%的同学愿意接受创新型教学模式的内科护理学,其中就有50.36%的是此学期已经接受过创新型教学模式的1班同学,从喜爱度来看70.80%的同学喜欢创新型的教学模式。无论是从期末成绩或是问卷调查上看,创新型课堂更受同学的喜欢并且能给予同学积极的影响。打破了传统课堂对同学们的约束,使同学能独立思考解放思维。不再只做老师教什么就只学什么,能自我学习,甚至做到拓展学习,把老师作为学习中的指导者、朋友。而不是传授者、约束者。提高同学学习主动性的同时改善了师生关系。传统课堂有传统课堂的优点,而创新课堂将做到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把传统课堂好的地方扩大、发扬,不足之处进行补充、舍弃。使内科护理学教学模式得到不断完善,让同学在学习内科护理学的同时学会学习、学会思考。

【参考文献】

[1]张金磊,王颖,张宝辉.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J].远程教育杂志,2012,30(4).

[2]于进.创新课堂教学设计[J].教学探索,2010(4).

[3]韩延明.建设创新课堂 提高教学质量[J].临沂师范学院学报,2010,32(4).

篇9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英语;学生;主体;高效

时光匆匆,在与时俱进理念的指引下,近几年课堂教学越来越强调高效性。我发现,新课程改革下的中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是可以融会贯通的,大致相同的教学内容都可以使用高效的课堂教学模式来进行。我们要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变教师为指导者、点拨者,把课堂真正交给学生自己去摸索、探讨、学习、交流、拓展,尽可能地实现每一节英语课堂的高效。

中小学英语教材越来越贴近生活,从实用的角度培养了学生的英语听、说、读、写、练等综合能力,有利于学生慢慢地将英语当成一门自己的语言,在日常生活中灵活运用。同时,我们教师要在认真钻研教材的基础上,不断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学习各种先进的知识和方法,利用各种渠道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此外,教师还必须具备良好的语言功底及变通的能力,即由“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习得知识与技能的协助者”,由课堂主宰者转换为每一堂课的引导者、评价者、监督者、调控者和欣赏者。教材的生活化和教师自身综合素质的提升对英语课堂教学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能大大提高英语课堂的趣味性和实用性,促使学生更加主动自觉地学习英语。

如小学英语三年级(下)Unit 5 “Do you like pears?”第二课时与初中英语七年级(上)Unit 6“Do you like bananas?”第一课时内容大致相同,都可以使用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教学:

我拿出文具盒,引导学生分小组使用下面的对话自由复习学过的相关内容。

S1:What is this ?

S2:It is a pencil box.

T:Do you have a pencil case?(问一名学生)

S1:Yes,I do.

(问其他学生)

T:Does she have a pencil case?

Ss:Yes, she does.

接着我拿出一个袋子让学生摸,学生摸出是橘子,在我的引导下这位学生说喜欢橘子,从而引出了like这个新单词。

T:What is this?

Ss:It is an orange.

S1:(去看) Yes, it’s an orange. I like oranges.(吃一片桔子,做出喜欢的样子)

T:Do you like oranges? (引出新单词like)

S1:Yes, I do .

S2:No,I don’t. I like apples.

然后我利用这种方法引导学生把香蕉、西红柿、梨、草莓等新单词全部引出来,并针对“Do you like …?”句型进行练习。这个时候,学生的兴趣已经被激发出来了,纷纷迫不及待地展示。

S1:Do you like bananas? (练习含有like的新句型)

S2:Yes, I do. And you?

S1:No, I don’t.I like pears.

根据情境练习新知,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小组内成员相互帮助的练习过程中,他们的个人语言能力得到了提高,有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现在学生仿佛身临其境,整个课堂已成为了英语语言的天空,这时我又推波助澜,在复习本课内容的同时,用赠送食物或图片的方法将整个课堂推向。

T:What is this ?

S1:It is a banana.

T:Do you like bananas? (练习巩固新句型)

S1:Yes, I do.(得一支香蕉)

当学生小组对话回答“喜欢”时,我就将手中物品赠送给他,这样所有的学生都纷纷举手要求展示,整个课堂沸腾了,学生充满了自信,开心地练习英语,教室里充满了欢歌笑语。学生都喜欢上了英语课,他们为自己能学以致用而感到兴奋,同时也体验到了学习另一门语言的快乐。

最后,我让这些以小组竞赛形式得到奖品的学生在黑板上把今天所学的新单词归类(水果或蔬菜)总结,并用所学句子拓展一份关于本组组员对各种食物喜好的小报告。

总之,只要我们教师从总体上把握教材,在课堂教学中灵活运用教材,灵活创造情境教学,让学生自己去学习探讨,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中学习英语知识,就能达到高效课堂英语教学的最终目的。

篇10

关键词:先学后教;主体地位;能力;兴趣;融洽

“先学后教”是强调学生课堂学习重在“学”而不是教师“教”。这里的“学”指的是学生自主学习,但不是盲目的学习,而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带着问题学。“教”指的是教师对学生在知识上不懂的地方进行点拨。课上的时候教师先不教授有关本节课的知识点,由学生自学一段时间,然后教师有针对性的提问,最后教师将会对学生不懂的知识进行点拨。

一、“先学后教”归根结底就是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

孔子曰:“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先学后教,给学生创造了一个相对自由的学习情境,学生依照教师提供的框架,调节自己的学习进度、内容,可以选择自己熟悉的问题、热点来学习,可以进行适当的活动;教师从中关注学生学习的共同点,抓住他们学习中的闪光点,突出学习的重点,以学定教。布鲁姆提出的群体教育个体化的教育系统也说明先学后教在科学课堂教学中的可行性。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即是由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刻、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先学后教”的理念强调学生是主体,在知识的学习中主要以学生自学、学生讲解为主。同时,是对每个学生信任,放手让他们自己去学习,相信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都能学好;承认学生之间存在差异,但是却坚信这种差异是一种可以开发的资源,只要提供必要的学习指导和基本的学习条件,几乎所有的人都能学好。从积极行为支持来讲教师尊重了学生,不再使用强迫威胁学生的方式控制学生,而是在学生的行为变化中支持他们,这样一来调动了他们参与课堂的积极性。

在科学课堂上,首先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依据教师编写的学案预习找出学习新知识所需的知识,并进行回忆或重新温习,一旦发现旧知识掌握得不好甚至不理解时,就能及时采取措施补上,克服因没有掌握好或遗忘带来的学习障碍,为顺利学习新内容创造条件。同时发表自己的看法或对弄不懂的地方与问题做出标记。教师巡视辅导,启发思考,留心观察,广泛答疑,有重点地辅导学困生。学生通过这样的自学,对新知获得丰富的感知和初步的理解,发现问题,带疑听讲,在教学中使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目标一致,同步和谐,既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又有效地克服了学生自学中的盲目性。教师能准确掌握学生的自学情况,在自学结束之后,发动学生通过讨论、质疑、交流等方式自行解决自学过程中暴露出的问题。让已会的学生来教不会的学生,促使学生相互合作、互相帮助,达到“兵”教“兵”的目的。教师在整个学生自学的过程中,没有做出任何指导。这使得平时上课总是以依赖教师教授课程的学生,有了独立自主的学习能力,可以更好地发挥自己的自学能力。最后,在学生完成自学阶段之后,教师对学生知识的传授,是一种点拨的方式,而不是以往的教育方式,这让学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都得到了很大的满足,日后对科学的学习有了更大的兴趣。所以“先学后教”教育理念的践行为课堂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课堂效率得到了提升。给予学生一定的自立能力,不仅是对他们自身能力的认可,更是对学生的一种信任和尊重。在这种教师与学生互敬的氛围中发展学习,传授知识,是教学中最高的境界。

二、“先学后教”能使师生关系融洽,创建有效的学习氛围

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家赞可夫曾告诉我们:教育教学质量的高低很重要的一点是看师生之间的关系如何?课堂教学质量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课堂之中及课堂之外师生关系的好坏。课堂效果反映了师生关系,融洽的师生关系有助于创造和谐的课堂气氛。

传统的教学模式往往都是教师一讲到底,而学生只能被动地听到底,在整堂课中,他们根本没有机会来表现自己,发表自己的见解。这就导致了许多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下降,在课堂中经常走神或者做一些与学习无关的事情。而以“学案导学”为载体,通过小组合作实践“先学后教”的教学方式则使学生改掉问题行为而表现出恰当的行为。学生成为了课堂的主体,教师将学生分成了若干个学习小组,自主学习。学生将自学的知识在小组中进行交流探讨,每个学生对新的知识都有自己一定的理解,教师不再是课堂中的灵魂人物。学生的集体思维在课堂中发挥得淋漓尽致,学生的创新思想在课堂中运用十分显著,科学课堂成为学生的天下。每组学生都成为了课堂中的“小老师”,可以自己根据课堂内容进行自我创作,完成一个又一个的小作品,成为知识上的小强者。这样就让学生拥有了足够的机会来阐述自己所学所得,并且还能在自我学习与表现的过程中不断地发现问题,然后让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得到解决……让学生充分地享受到了被教师、同学认可时的喜悦以及获得成功时的成就感,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使学习氛围活跃。课堂中教师对学生讲不完整的知识进行补充,对讲错的纠正,使学生的学习延续和深化,做到了精讲,提升了课堂效率。

“先学后教”带给学生新的体验,思路的新开阔,会使他们在今后的学习甚至是工作中接受或者适应事物的情况发生改变,对学生来说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社会对学生自身素质的要求变得更高、更苛刻。这就使得学生在校教育变得尤为重要,不管哪种可以使得学生提高学习效率、成就高效课堂的方法,教育部门和学校都会不遗余力的去实践。所以“先学后教”这种方法的提出不是偶然,而是教育者辛勤付出和实践的结晶,是利于学生发展的大计,是我国的固国之本。只有将它落实到每个基层学校才可以发挥它最大的功用,为国家,社会和个人带来最大的利益。

参考文献:

[1]钱雪梅.先学后教,有效阅读:浅谈“洋思模式”在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尝试[J].现代阅读,2012(13).

[2]杨辉玲.以生为本,先学后教,以学定教:让初中语文课堂学习更高效[J].现代阅读,20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