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学质量评估范文
时间:2023-06-20 17:20:0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高校教学质量评估,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高等院校的人才培养是在教师引导下进行一系列教学活动来完成的,其中教师的教学质量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质量,因此必须加强教学质量的管理和监控,其中心环节是搞好教学质量的评估工作。但目前我国高校的教学质量评估中存在许多不尽如人意之处。
1评估目的不明确,导致评估工作的局限性
教学质量评估的日是为r提高教学质量,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却往往会出现许多偏差,而导致评估的失败.第一,目前的评估往往只对课堂教学进行评估,而缺少对教学整体过程的评估,只重视对理论课的评估,而忽视对实践技能课的评估,有头评估的科学性其形式为以评“一堂课”为主,目往往重视讲课技巧的运用而忽视实际的教学效果川结果造成评估者为评估而评估,被评者为求好的评估结果,往往改变平时的做法,重视一些华而不实的形式和技巧,造成评优课与日常教学“两张皮”的现象。更有弄虚作假的行为,为了显示课堂教学的“成果”,课前要求学生付出大量的时间与精力做准备,课堂成了一种演尔二些公开课、参加评比的课往往如此izi第二,评枯中大多只针对该门课程的课论课,把这门课程与其它课程割裂开来单独进行评估,而对它与有关课程内容的重复、相关课程之间内容的脱节都不涉及,造成教学评估的局限性第三,只对教师的课堂教学进行评估,而缺乏对其综合素质的评估。
对此首先要明确评估的指导思想,注重教学效果而不是往重讲课技巧,将短期评估与长期评估结合起来,将评估贯穿到教学的整个活动中去,而不仅仅是只凭一堂课或几堂课就过早地下结论。以美、英、德等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在教学质量评估中,一是强调评估教师实施创新教育的能力,重点考查教师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二是重视对教师全面素质的评估,对教师从背景、学历,知识、技能、反馈、交流及自学等多方面考核,并根据评估结果对教师进行针对性培训。他们建立了一种全面反映教师教学质量的评估办法,即教学业绩文件夹式的评估办法(TeacherPortfolioAssessment)。评估内容包括教师个人背景简历、笔试(包括全国教师考试、州教师执照考试等)、教师对教育理念与目标理解,在改进教学方面所做的工作与成绩、课堂教学、教学文书、教学研究成果等,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因此除了对教师进行教学评估外,还应结合教学效果的评估及对教师个人素质的评估,这可以弥补一部分因评估指标设置不科学带来的问题,对教师教学质量作出较客观的评估。
2教学一线教师缺乏参与热情,影响评估的全面性
教学质量评估工作的目的在于提高教师教学质量,因此广大教师在整个评估过程中处于最重要的地位。但目前对于教学评估工作,组织者、评估者都怀着极大的热情,而教师却处于被动状态,采取消极甚至抵触态度,使得教学评估有些流于形式。其原因一方面是教师普遍重科研轻教学,不重视教学研究,甚至对评估工作存在片面认识,认为那是教务部门的事,而评估是针对自己的,个别教师产生一定抵触情绪这导致只有教学管理人员及少数教师参与评估工作其制定的指标难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从而影响评估指标体系的全面性和科学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评估的效果。同时由于教师对评估的不认同,也影响评枯工作对教学质量的促进为此应提高广大教师的参与热情,首先应加强教育,使全体教师,端正思想,认识评估工作的重要性;其次要有相应政策,提高教学在晋升、考评中的份量,提高教师从事教学研究的热情,并积极主动参与评估工作,从而使评估体系科学全面,促进评估工作同时评估者也应从被评估者的角度出发换位思考,分析他们的处境和角色地位,站在被评者的立场对评估所涉及的各个方面作尽可能详细的描述,从而提高评估的有效性,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3各评估参与者存在的问题.影响评估结果的准确性与说服力
目前评估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即学生评估1领导(专家)评估、同行评议、教师自评等几种方法但各校对各评估主体评分所占的比例则千差万别:有的重视领导评估而忽视其他方法,甚至没有教师自评;有的过分强调学生评枯的作用。但各评估参与者均存在影响评枯结果的不利因素,影响了评估结果的准确性与说服力。
3.1影响学生评估结果的因素及对策
学生在参与评估活动中往往存在一些影响结果有效性的问题。一是态度不严肃,不认真对待评估活动有的学生在拿到评估表后,随便划一下,或是给所有教师同样的分数。尽管在统计结果时采取了一些矫正措施,但还是会影响评估数据的准确性和客观性二是各种心理因素的影响,如心理定势,晕轮效应、评估者个性心理特征、消极应付心理、防卫心理等对评估结果有可能有一定影响如感情因素评估者与被评者之间如果存在某种良好的感情关系或不融洽关系,就会自觉不自觉地给予评估客体高于或低于实际水平的评估三是受其自身学识、经验和判断力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导致评分波动性大,例如同一教师在同一专业同一年级的不同班级的评估结果差异较大因此如果将学生的评估结论作为评估的最主要依据有失公允此外学生对要求严格的教师打分时相对比较苛刻,过分强调以学生的结论作为评估的主要依据,会在一定程度上颠倒师生关系,导致个别教师迁就学生而降低了教学质量。四是评估的具体操作中也存在一定的误差,学生负责人是否认真,学生填写是否准确,评估的样本量等都会影响结果的准确性因此,一方面要更科学地设计评估表,易于学生的理解和填写,另一方面要加强指导和宣传,使学生认识评估工作的重要性,认真填写评估表,同时选择合适的样本量。
3,2教师的心理因素对评估的影响及其调控
教学质量评估的目的是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因此,评估工作需要教师理解并积极参与评估,教师的心理因素对评估工作的各个环节都有不容忽视的影彭。一是影响评估指标体系的制定。在制定指标体系过程中往往需要征求教师的意见,教师的心理因素对此会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二是影响评估信息的质量。首先是在自评中因产生疑惧心理而过低或过高地评估自己,或是被审心理产生抵触情绪而对自评马虎草率,从而影响评估结果的可靠性。其次是在评估过程中产生迎合心理,对评估者表现出不正常的积极主动,并且不真实地提供有关信息,以其获得评估者好感;或是因产生应付心理而干扰评估工作,使其草草收场而不能发现问题这不但影响了评估信息的正确获得,还影响评估者与被评估者之间的人际关系。
3.4影响评枯对教学的促进作用。
有的对评估过分敏感,斤斤计较分数,成绩好的沾沾自喜,成绩不好就怨天尤人,而大多数则认为评估结果只对个别先进和后进有影响,对自己并没有多大意义,从而使评估对教学质量的促进失去意义因此教师的心理因素对评
估的影响不可低估,必须在整个评估过程中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加以调控。首先是要提高教师对评估的认识讲清评估的目的和积极作用,使教师认识到评估是为了提高教学质量,而不是要借评估来整人。同时应公开评估指标和方法,避免因对评估的茫然而出现被审心理。其次是控制评估过程中的负效应,评估者也要端正态度,避免被评估者产生抵触心理。再次对评估结果要灵活反馈避免评估成绩高的产生骄傲情绪,成绩低的产生受挫感,引起心理冲突。从而使所有被评估者都能总结成绩,改进缺点提高教学质量。
3.5领导(专家)、同行在评估中存在的问题
篇2
质量评估民办高等教育教学管理一、引言
民办高等教育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对非国家投资和非国营企事业单位投资举办的高等教育机构通称。民办高校是指国家机构以外的社会组织或个人,利用非国家财政性经费,面向社会依法举办的高等院校。截止到2012年底,我国拥有民办高校和独立学院1300余所,较2000年时的42所增加了约30倍;在校生数由当时的7万人增长到690万人,增长了约100倍。在这10年多期间,中国现代意义上的民办大学之所以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得到如此大的发展,原因很多,其中包括民办大学在创办体制、制定办学方向和发展战略,确定内部管理制度和管理模式及决定运行机制和经营方式等方面较公办大学占有较大优势外,更得益于2002年12月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促进民办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维护民办学校和受教育者的合法权益,根据宪法和教育法制定颁布的《民办教育促进法》,首次从法律的角度确定了民办高等教育是中国社主义教育事业的组成部分,这无疑对中国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随着我国高校的扩招,高等教育逐步进入大众化阶段的到来,各民办高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的水平关系到数以千万计高素质专门人才培养的质量,所以开展教学质量评估也是国家教育部门对民办高等院校实施宏观调控的有力举措,由此使得受良好高等教育的青少年数量增加的同时质量并不下滑。
二、民办高等教育形式
1.民办普通高等院校
这类学校是经国家教育部批准,具有能直接颁发本校的高等专科、本科学历文凭资格的民办高等院校。招收部分计划内专业学生,由学校所在省市级招生部门统一录取。统招学生须达到规定的录取分数线,学历与公办普通和成人高校一样被同等认可,享受同等待遇,学生毕业时由所在学校颁发毕业证书(和公办毕业证一样),国家承认学历。
2.高等教育自学考试院校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是对自学者进行以学历考试为主的高等教育国家考试,是以个人自学、社会助学和国家考试相结合的高等教育形式。通过国家考试促进广泛的个人自学和社会助学活动,推进在职专业教育和大学后继续教育,造就和选拔德才兼备的专门人才,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科教文化素质。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分为专科和本科两个层次,专业类型可分为专科专业、本科(可分为基础段和本科段)专业和独立本科段专业,与普通高等学校的学历层次水平的要求相一致。这类民办高等教育组织学生进行全日制教学,然后组织学生参加国家自学考试,通过后由省市级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委员会和主考院校颁发本科、专科毕业证书,国家承认学历。
3.高等教育职业资格考试院校
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教育的目标是培养技能型人才,而职业资格证书体制是表明劳动者具有从事某一项职业所必备的学识和技能的权威认定体系,这两者有着天然而又密切的关系这类民办高校向省市级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申请,依据有关规定,为学生颁发某项职业或专业的毕业证书或专业证书、资格证书等,国家承认其专业技能和从业资格。
4.国外教育合作院校
这类院校是经省市级教育主管部门批准的民办高校与国外教育机构合作办学,国内学生可以获得国外教育机构的资格证书或学业证书,或者是国内学校通过与国外教育机构实行学分相互承认的合作形式,学生在国内教育机构学习期满,由国外教育机构颁发相应的毕业证书或学业证书。
5.高等教育文凭考试院校
它原本是国家对尚不具备颁发学历文凭资格的民办高校学生组织的学历认定考试。它不同于目前国家批准举办高等学历教育的普通高等学校和成人高等学校。这类学校的学生,由学校面向社会自主招生,学生毕业时由国家教委、院校所在省市级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委员会和学历文凭考试学校联合考试,联合盖章,发给毕业证书,国家承认学历。但2004年7月教育部考试中心公布取消高等教育学历文凭考试。2005年起民办高等教育全面停止招收学历文凭考试学生。
以上除高等教育文凭考试外,前4种是国家目前认可的民办高等教育的几种形式,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我国公办教育的不足,为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起到了很大促进作用,它与公办高等教育共同发展,同等重要。
三、教学质量评估作用
1.高校在各自的定位上办出特色,提高教学质量
近来更多人担心高校扩招之后会不会影响它的本科教学质量。的确,我国高校具有多样性、层次性、地区性和复杂性特点,这样各类民办高校的目标定位、性质任务和社会服务的行业范围将有所不同,其教学科研活动也将具有不同的情况和学科特点。但是,不管是普通高等教育院校还是其他形式民办学校,评估都是以推动质量建设为目的,要达到指标体系的要求,都需要付出很大的努力,何况评估不只是衡量教学活动是否达到某个确定的标准,而是衡量学校整体教育教学活动是否利于学生的成才,是否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需求。在严格评估的推动下,各高校自觉地形成良好的教学理念,建立一个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教学机制,使校领导和教师们能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关注本科教育教学,老师们在教与学中寻找快乐,学生们在学与练中找到自我,这也正是高校本科教学质量评估的初衷。
2.迎评工作本身就是一个建设过程
以评促建,以评促改,评建结合,重在建设,这是高校本科评估的基本原则。由于建立了5年一轮的评估制度,在各高校来说迎评促建是一项重要工作,对政府尤其对高校感到压力大、任务重。有些学校很早就注意专业设置、培养计划、队伍建设,评估形成的压力促使学校教学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实现了评估的积极作用。而对于即将参评的学校就会把迎评工作作为重中之重来抓,投入人力、物力和财力,不断地发现问题并有针对性地去改进,真正做到以评促改,加强制度建设,在保持原有特色和优良作风的基础上,向评估优秀的学校不断学习先进经验,理顺办学思路,建立有效的质量保障和监控体系。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会导致高校品牌、特色和个性的竞争,学校要想争取更多更好的生源,必须在社会上有良好的声誉和口碑,这是学校生存的根本,由此各民办高校也就将迎评的压力变为动力,负担其实就是机遇。
3.高校教师队伍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
我国实施科教兴国的发展战略,对作为国家创新体系动力源的高等教育和高等学校教师队伍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通过评估,教师队伍建设开始走上正规化、法制化轨道,教师队伍总体素质有较大的提高;人员结构趋向更合理,学术梯队建设取得积极进展,学校内部管理改革深化,强化教师考核制度,完善教师职务聘任制度,用人效益明显提高,教师队伍的积极性得到较好的发挥,涌现了更多敬业爱岗、无私奉献的优秀教师。高教评估使教师进一步解放思想,抓住机遇,积极进取,锐意改革,民办高校不仅在培养具有高级技能专门人才方面,而且为发展我国的应用科学技术、促进社会文明进步也做出了突出贡献。
4.高校教师职业道德水平大幅度提高
制定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能引导教师树立正确的教育观、质量观和人才观,增强实施素质教育的自觉性,促使教师自觉履行《教师法》规定的义务和职责。使高校教师在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忠诚于人民教育事业的感召下,主动遵守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增强职业责任感,不断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水平,淡泊名利、为人师表、教书育人、甘为人梯。
5.落实科学发展观,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高等教育法》明确规定,高等学校应当以培养人才为中心,开展教学、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保证教育教学质量达到国家规定的标准。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建立在学校自评基础上的高教质量评估根本目的,是促进学校加强教学工作的基本建设,推动高校教学改革,使学校能够建立一套较规范、较完备的教学管理制度,建一套自我监控、自我完善的体系,最终提高学生适应社会的综合能力。通过评估,学校就会有意识地将人才培养和教学工作放在非常重要的地位,让那些思想道德优秀、专业技术过硬的一流教师承担教学任务,使学生接受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教育,让他们养成理性思维、求真务实、严谨审思、认真细致的科学思维方法和开拓创新的品格作风,同时造就他们不断学习、不断完善自我、提高综合素质的本领。这样民办高校培养的毕业走向工作岗位或继续攻读硕士学位,同样“上手快”而且“后劲足”。
四、结束语
实践证明,本科教学评估有力地促进了学校的建设和发展,对学校明确办学方向、改善办学条件、加强和优化师资队伍建设、改进和完善学校管理制度、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现行的评估模式也存在一定缺陷,如评估标准过于统一,这种单一的评估标准和评估指标体系使得对不同办学形式、不同层次院校难以开展针对性的有效评估,所以希望评估标准向分校而立的方向发展。现在更多把整所大学作为评估对象同时又是对学校的全局工作进行评估也不十分合理,应借鉴英、美高校评估制度,将学校教学质量和科研质量分别评估,开展不同学校间的同一学科评估,引导学校注重内涵发展,创品牌特色。我们相信,随着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体系和机制的合理化、规范化、科学化,在促进和保障高等院校高素质人才培养方面具有更深远、更广博的社会意义。
参考文献:
[1]高立军.浅谈教学评估系统的设计与实现.中国校外教育,2011,(9)85-86.
[2]玄黎娜,何茂炳.依托教学评估,促进独立学院可持续发展.黑龙江教育,2012,(5):68-69.
[3]赵文辉.我国高等教育质量评估的不足及对策探讨.中国校外教育,2009,(8):366-367.
篇3
实验室评估是根据一定的标准,运用科学的方法和手段对实验室的工作过程及效果进行评判和估价,是高校教育评估的重要组成部分[1]。高校计算机实验室评估必须挈合教学现状与教学目标,与教学质量的提高相适应。教育部在1995年关于印发高等学校基础课教学实验室评估办法的通知中和2005年在关于开展高等学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和评审工作的通知中都明确要求,“推动高等学校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加快实验教学改革和实验室建设,促进优质资源整合和共享,提升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从长远看,实验室建设是与高校学科建设、专业建设、课程建设紧密关联的,是高校办学水平累积的重要标志[2],因此它绝不能仅仅作为上级教育行政部门实施宏观管理和对高校办学条件进行监控的一项措施,而应在加强常规评估的基础上,成为一种日常加强实验室建设和提高教学质量的长效机制。
1 计算机实验室评估的意义
高校计算机传统的教学模式正不断被打破,计算机实验教学越来越凸显出其在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益方面的重要性,计算机实验室评估作为推动和保障手段,其意义体现自然重大。
1)促进计算机实验教学体制的改革
实验室评估的最终目的是推进实验室教学改革,提高实验教学质量。实验教学长期隶属于课程的理论教学,实验内容也多为验证理论而设,实验室在管理上隶属专业教研室,管理和分布较为分散。部分实验室基础设施和环境较差,实验室利用率不高,实验课与理论课之间,实验室之间相互隔离,实践教学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高校实验室评估标准明确了实验室体制与管理要求,指导学校建立校、系(院)两级管理体制,统一协调学科间实验室教学和管理,既保证学校与学院之间在实验教学方面的联系,又强调实验课的相对独立,计算机实验室可以结合专业特点,对相近公共实验室的进行集中合并管理,对专业实验室在统一指导下进行功能拓展,使实验室资源和功能得到优化提升。
2)加强了实验在计算机教学中的地位
随着计算机实验教学课时量的增加,实验教学评价权重的提高,将实验教学提升到与理论教学同等重要的地位,使得计算机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并驾齐驱,有助于形成良好的实验教学机制。高校实验室评估标准强调要建立稳定的高素质的实验队伍,要求对实验技术人员有培训计划和执行情况记录、总结,使得实验教师得到了与理论老师同等的地位和竞争机会,积极性得到极大发挥[4]。通过评估,高校对实验室管理的认识也发生了改变,政府和高校自身对实验室的投资大幅度增加了,许多高校新上和建设了一批国家和省级重点实验室,极大地改善了实验教学条件,提升了学校办学档次。
3)有利于多培养实践技能型高素质人才
评估促使各专业教研室主动加强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结合,加强实验教学与科研、社会实践的联系, 并积极深化实验内容、实验方法与实验手段的改革。通过改革,原有的实验教学体系被打破,设计性、综合性实验项目得到加强,完全改变了过去“重理论教学,轻实验教学”的倾向。评估促使实验室改进和提高实验室的设备与环境,为开展设计性、综合性实验提供了基础保障。同时高校大多数计算机实验室不断加大开放使用力度,给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动手操作和技能训练空间。
2 实验室评估与计算机教学质量相关因素分析
1)实验教学管理体制
系统运行,管理先行。实验教学涉及影响因素众多,为了保证实验教学良好的运行和实验教学管理各环节的顺畅,必须建立将实验教学管理与实验教学条件保障有机结合的管理模式,统筹规划和保障实验教学软件建设与硬件建设,要以实验教学为主线,规划实验教学管理和实验室建设各个环节,逐项建设落实,保证实验教学的正常运行,施行校、系(院)两级管理体制是目前各高校较普遍的做法。
管理提升,制度先行。要根据实验室建设目标和实验室教学实际要求,不断修订完善实验室管理制度,使实验室管理走向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和标准化,同时落实好实验室管理责任,特别是实验中心和各分实验室主任的责任。各项规章制度在执行过程中要有记录、有档案,在实验室评估特别是实验室日常检查评价过程中,教学管理部门应该把检查各项规章制度的执行情况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保障各项规章制度有序执行。
2)实验教学基础投入
计算机教学模式改革使计算机教学对实验室的依赖和要求越来越高,客观上需要更多的实验室教学投入,虽然目前各高校实验教学条件都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但实验室投入机制本身还存在很多问题。计算机实验室建设方面,学校本身需要制定一个明确的中长期、满足学科专业建设以及人才培养需求的实验室建设规划,但是计算机实验教学规划还受制于学科与课程总体建设目标,这就决定了目前实验室建设还需要与教学规划相适应,在建设进度上需要学校与院系有计划地推动。在设备资金投入上,应坚持以学校为主、院系共同努力,使得学校主要计算机设备资金的投入保障与院系补充部分相结合,既保证了主渠道的畅通又调动了院系加强计算机教学条件建设的积极性。
3)实验教学基本组织
计算机实验教学要求实践操作与理论学习相辅相成,从实验课程体系看,就是要加大实践教学力度,使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有机融合,同步延伸,对教学计划原有的计算机实验课程从创新人才培养目标出发,优化重组实验课程在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素质提高三方面的比例,在重视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的同时,体现出研究性、设计性、训练性、综合性不同实验层次。长期以来,实验教学在整个课程教学中所占比例约为15-30%,使得实验成绩在总成绩中所占的比例也较小,对实验教学中的实验报告、作业、操作等评价考核,没有完全从理论教学中剥离出来,形成独立的考核标准和办法,即使计算机专业课程实现上机考试,仍是以理论考核为主,操作考核为辅,是造成学生不重视实验的重要原因。
4)实验评估体系完善
针对计算机实验室层次和实验教学特点,除国家和省部委重点实验室,在遵循国家部委制定的统一评估标准下,学校及相关管理部门应加强对实验室日常自我评估评价的指导,将实验室评估作为一种常态化工作进行推进,制定相应的方案和指导体系。为此,要充分考虑到实验室的可持续建设和发展,以提高实验室效益和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为努力的目标,重点加强对教学条件保障、教学过程、教学效果的评价考核。
3 优化实验室评估方案的措施
实验室评估要素较多,作为教学水平评估验收和等级划分评价的国家教育行政部门组织的实验室评估,自然规定得十分详细,规范,在这里主要探讨实验室如何加强日常评估并优化评估方案的相关措施。
3.1 优化实验室评估方案的原则
首先确立正确的评估导向,要从本校计算机实验室实际情况出发,引导实验室加强日常管理,不断挖掘自身潜力,重点改善实验教学环境,提高实验室效益,而不单纯强调实验室设施的重要。其次要重点选取与教学质量密切相关的影响因素,作为评估中观察与评价的参考指标,如实验室条件保障、实验室日常管理、实验室使用效益、实验室特色办学等。再就是注意不同层次实验室的可比性,区别对待不同等级的实验室,如国家级、省级和校级实验室,重点实验室和一般实验室等的不同标准要求,科学客观地评价实验室等级差异。第四就是将目标评估与过程评估结合,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客观揭示目标建设内涵,反映实验室具体的工作方式和管理水平。
3.2 科学制定实验室评估的体系
重点选取以下四个影响教学质量的主要因素作为评估项:
1)实验室条件:反映实验室条件的基本要素主要包括实验室仪器设备装备、实验室使用面积、实验室环境条件、实验室技术人员构成、实验室可持续投入资金和经费使用等。仪器设备和使用面积是实验室建设的基本条件,定量评价反映在其构成数量上,定性评价反映在其使用性能和先进性上,是保证实验开出质量的基本指标。实验室环境则在保证基本的水、电、气供应下,保障防火、防盗、防爆、防破坏的安全措施,这是让实验教学始终处于一个良好安全环境的外在保证。建设一支素质较高的实验技术队伍是做好实验室工作的基础,从实验室主任的选聘到实验技术人员知识、学历、年龄、专业等各方面都需要和实验室建设和发展相适应,要配备专职队伍,制定详细的分工和职责规定,要有对实验室人员队伍建设规划和持续的培训计划,同时要有足够的经费保障。
2)实验室管理:实验室管理不仅要考察实验室本身日常管理的执行情况,还要深入考察实验教学过程教学活动本身的管理情况,如对实验教学中学生教学活动的组织过程,实验教材、实验项目、实验考试、实验报告等指标的考察,其中要重点考察实验过程的组织(每组实验人数安排规定、仪器设备的分配等)和实验项目(特别是设计性、研究性、综合性、创新性实验的构成比例),同时应该将实验室开放作为实验室管理中的一个独立指标来评价。
3)实验室效益:计算机实验室实践教学功能决定了实验室要以出成果、出人才为要义,实验室效益评估应占较大比重。实验室效益主要是实验教学效益与科研效益,这两类效益要建立在实验室综合效益之上,实验室综合效益包含评价实验室综合年使用率、实验室仪器设备及面积利用率、实验室人均负荷量等二级指标,通过定量测评,反映出实验室管理在提高效益方面的主观努力程度,在综合效益较高或提升明显的实验室中,评价其教学与科研效果更有意义。实验室效益评估重要的是确定好其评价权重,基础计算机实验室教学效益权重相应高一些,专业计算机实验室科研效益权重可略高一些。
4)实验室特色:为鼓励计算机实验室在教学管理和改革中不断探索创新,在实验室管理、实验室教学与课程建设、实验室技术、实验室科研成果等方面设立特色评估内容,可以鼓励实验室科学规划、扬长避短,努力办出特色,办出水平。计算机实验室特色建设应突出实验教学平台建设,通过实验教学平台的改建和扩建,使学生在更大程度上完成实践,更重要的是能够搭建科技创新平台,进一步构建社会服务平台,使学生在平台应用中不断提升和完善知识结构和能力,让所学知识与社会需求接轨。
3.3 采用真实有效的评估方法
计算机实验室评估首先要着眼于高校实验室现阶段发展特点和实际,对实验室各评估指标科学分解和细化,计算机实验室各评估单元内容尽可能量化,确定相应的加权指数,形成可操作的具体数据指标,要逐步完善高校实验室评估基础数据库,采取定期补充和调整的动态管理,保证实验室建设不断趋近于高等教育培养目标和实验室建设方向。再就是采取基础评估和专项评估相结合,分类指导和分级评估相推进的新机制。基础评估以教育部现行高校实验室评估办法和标准作为依据,强化高校计算机实验室在设置、环境、设备、制度和队伍等建设方面达到科学和规范化要求,为实验室向更高水平发展打好基础。在此基础上结合计算机实验室性质和学科特点,抽取若干评估考核指标,确定每项考核指标的加权指数,进一步组成一个符合每个高校计算机实验室特点的评估体系。不同类别、不同等级高校实验室可以通过先行自评确定相应评估等级,再确定评估由相应的国家或省级高等教育主管部门组织实施。
篇4
[关键词]理论研究;现状分析;评估体系构建
[中图分类号]G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1)48-0188-03
1 理论研究
1.1 质量
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对质量的最新定义是:实体满足明确或隐含需要能力的总和。即产品或服务的外在质量和内在质量能够满足用户需求的程度。
1.2 教学质量
布卢姆对教学质量的定义是,如何向学生提供线索或指导;学生参与(外显地或内隐地)学习活动的程度;以及如何给予强化以吸引学生学习。
高职院校的教学质量是指教师和学校主管部门借助已有的教学条件,运用自身的教学艺术,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和实践活动(实验、实训、实习)所创造的教学价值对学生在知识、技能和素质方面达到预期目标的促进程度以及社会对高职人才需求的满足程度。其教学质量的高低是教师、学生、课堂教学活动和实践活动、教学条件和教学环境综合作用的结果。
1.3 评估
依据既定的标准对参与社会活动的人与客观事物进行的价值判断。
1.4 教学质量评估
按照一定的教育方针和政策,依据教学目标和标准,对所实施的各种教学活动的效果、及其发展情况,在系统、科学和全面收集、整理、处理和分析教学信息的基础上进行价值判断,并提出进一步改进和发展的有针对性的意见的过程。
质量是高职院校生存和发展之本,教学质量是其核心质量。随着我国高职教育的快速发展,高职教育的质量也备受瞩目。尤其是在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不断取得新的突破的背景下,新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对教学质量评估提出了新的要求,在这样的新形势下,重建一套符合高职院校办学实际与办学特色的、科学有效的教学质量评估体系,对于加强学校的内涵建设,规范学校教学管理,促进学校教学改革,全面提升高职院校教学质量有着十分重要的实践意义。
2 高职院校内部教学质量评估的现状分析
目前,我国教育教学质量评估理论作为一门新兴的理论,还处于刚刚起步阶段,无论是在评估理论的探索,还是评估实践运行方面都很薄弱,有待于积极地探索和不断地完善。我国高职院校的教学评估分为二大类,一是以教育行政管理部门为主体实施的教学工作检查和评估,称为外部评估,主要是通过外部力量推动学校完善内部质量保障体系,侧重于对学校教学工作静态的结论性评估。二是以学校自身为主体实施的内部教学工作检查和评估,称为内部评估。主要是通过学校内部评估,从根本上重视教学质量水平的提高。目前,许多高职院校都建立了教学质量的监控评估体系,但明显不能适应当前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培养的需要,主要是由于:
2.1 内部评估的重要性被忽视
一直以来,高职院校都将重心用于应付外部评估,很少对学校内部的评估进行深入的研究与实践。由于不够重视,没有将其作为加强学校内涵建设的重要手段,故而形成内部评估的目标不明确,许多评估工作流于形式,没有真正发挥评估咨询、诊断、矫正、提高的作用,仅仅视之为稳定教学秩序的手段之一,内部评估的作用大打折扣。
2.2 教学评估理念落后
高职院校的内部评估指标多沿用本科院校的评估指标,与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相去甚远,尤其是在高职院校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背景下,其内部评估的理念越显落后,没有将工作过程、项目化教学、教学做合一等工学结合模式的先进理念融入评估指标内涵中,未能真正体现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对内部评估体系的内涵要求,远未发挥内部评估激励、导向、促进的作用。
2.3 教学评估成效差
当前,大部分高职院校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中只注重对理论教学与课堂教学的评价,对高职院校较为重要的实践教学各环节缺乏相应的评估指标体系,难以对实践教学的质量进行全面、准确的评价;由于没有考虑不同类型课程的特殊性,不分课程类型或教学模式,采用统一或类似的评价标准,不能对不同类型的课程教学进行科学、合理的价值判断,内部评估指导、监督的作用未能得到发挥。
2.4 教学评估的信度低
大多数高职院校都开展了学生评价、教师同行的评价,但由于学生评教受到学生的评教能力的影响,学生评教结果的差异性大;而同行教师之间的评教往往只是为了完成听课任务,很少针对听课情况提出中肯的富有建设性的评教意见,同行评价流于形式,缺乏客观性;又由于整个教学评估过程鲜有社会行业企业人员的参与,评估未能体现用人单位和社会对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的要求,只是单纯的以校内标准评价教学质量,使教学质量评估的可信度大大降低。
2.5 教学评估体系不健全
由于对课堂教学活动之外的其他教学环节的质量评估研究不够、探索不深,缺少突出高职教学要求的就业导向和职业能力培养目标的实践教学评估指标,对关系人才培养关键的人才培养方案、专业与课程建设的评估则由于与市场需求变化严重脱节、滞后,因而对课程、专业的评估显得力不从心;对关系人才培养质量的学生学习质量的评估则严重不足,未能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因此,充分认识高职院校教学质量评估的意义和当前的现状,建立一套具有高职教育特色的、科学、合理的内部教学质量评估体系,实施常态评估势在必行。
3 高职院校教学质量评估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结合我校教学质量评估的实践,我们认为高职院校教学质量评估体系应由教学质量评估管理系统、教学质量评估监督系统、教学质量评估指标体系、教学质量信息反馈系统四个系统组成。
3.1 教学质量评估管理系统
由教学质量评估组织机构和管理制度组成,是保证学校正常教学秩序和教学质量的根本。
(1)教学质量评估组织机构。建立由分管教学副校长领导下的教务处下设质量评估中心――学院质量管理小组及学生信息员组成的二级评估组织机构。教务处质量评估中心在分管教学工作的副校长领导下开展工作,负责对全校教学质量评估工作进行组织、协调、实施和反馈等管理工作,尤其是对教学质量评估中的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反馈跟踪,提出对策意见等;学院质量管理小组及学生信息员负责教学质量评估各项工作的具体实施。
(2)教学质量评估管理制度。建立包括人才培养方案质量评估、学期教学检查、各类听课评课、学生信息员、毕业生跟踪调查、校级督导员聘任、教学信息反馈、教学事故处理认定及处理办法等涵盖教、学、管在内的各项评估管理制度,保证教学质量评估体系运行的有效性。
3.2 教学质量评估监控系统
教学质量评估监控系统由二级督导制度、教学考试巡视制度、各类听课制度、学期检查制度、学生信息员制度专题调研、专项检查、教学事故认定和处理制度组成。
(1)二级督导制度。由校级督导组―学院督导组组成的二级教学督导,校级教学督导组由学术、教学、管理等方面造诣较深的资深专家组成,由教务处组织开展全校的督教、督学、督管工作;各学院教学质量督导组,由主管教学副院长、教研室主任和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组成,负责对本学院的教学质量进行检查督导。
(2)教学考试巡视制度。由校级督导组、教务处、学院督导组联合完成全校日常教学周及考试的巡视工作,了解和掌握日常教学的开展情况,以及校风、教风、学风状态,及时发现并解决巡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保证正常的教学秩序和良好的教学环境。
(3)听课制度。开展包括学校相关领导、专家、教师在内的各种经常性听课活动,让各类人员深入教学第一线了解教情、学情、管情,从不同的侧面反映出学校教学过程中存在的普遍性和特殊性问题,及时加以研究解决,保证教学管理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4)学期检查制度。建立期初、期中、期末三个阶段的日常教学检查制度,将学校教学全过程的检查工作由期初到期末贯穿始终,围绕三个不同阶段的检点和检查内容,采取不同的方式分别对期初教学的准备情况、期中教学的开展情况、期末教学的完成情况进行检查,发现问题并及时解决问题,保证教学质量的稳步提升。
(5)学生信息员制度。在学生中选聘品学兼优的学生担任信息员,参与学校教学管理工作,负责收集学生对教师教学活动、教学条件、教学管理等方面的意见和建议,以使有关部门和领导能够及时了解有关方面存在的问题,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加以改进和解决。
(6)专题调研或专项检查。对教学过程中出现的特殊情况或特殊问题,采用专题调研或专项检查的方式,充分了解情况,广泛听取各方意见、建议,寻求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与方式,专项问题专项解决。
(7)教学事故认定和处理制度。建立科学严密、行之有效的教学事故认定和处理制度,对违反规定造成教学事故的相关责任人,依据教学事故的危害程度进行事故认定和处理是维持良好的教学秩序,保持严谨的工作作风,稳定和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
3.3 教学质量评估指标体系
科学、合理的设置教学质量评估指标体系是高职院校持续提升教学质量的前提(见附表《内部教学质量评估体系》)。
3.4 教学质量信息反馈系统
(1)教学监控系统反馈。由教学质量监控部门的专职人员对日常监控、日常教学考试巡视、各类听课评课、教学检查、专题调研、专项检查的情况及信息进行收集、整理、归纳,并及时向相关部门反馈监控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采取措施加以整改,同时,也为校院两级领导进行日常教学管理和决策提供依据。
(2)教学评估系统反馈。对课堂教学质量评估、教师教学质量评估、专业评估、课程评估、学院工作水平评估中反映的情况进行分析、研究,从中找到带有普遍性和特殊性的问题,及时反馈给相关部门,针对不同的问题采取各种有效的措施加以解决,也为校院两级领导进行教学改革、实施教学决策提供依据。
(3)学生信息员信息反馈。对学生信息员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反馈的有关理论与实践教学、教师教学、教学管理等方面的第一手信息应及时进行收集、分析,并在第一时间将学生们对学校教情、学情、管情的意见和建议反馈给相关部门,以便各相关部门及时采取措施改进和提高教学和教学管理的水平与质量。
4 结 论
高职院校的教学质量评估体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各高职院校在建立各自的教学质量评估体系时,应结合自身教学质量评估的现状、特点及学校多年在办学实践中积累起来的丰富的教育质量管理经验,按照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要求,建立一套独具特色而又卓有成效的教学质量评估体系,充分发挥内部评估咨询、诊断、矫正的功能,不断完善教学质量保证体系,确保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刘广弟.质量管理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6.
篇5
论文摘要:讨论了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估工作的现状,归纳了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估的内容,探讨了构建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估体系的原则,提出了构建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估体系、实施教学质量全面管理的途径。
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才.教学质量是高校的生命线,提高教学质量是高校永恒的主题,建立一套完整、规范的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估体系是保障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近年来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在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估方面进行了深人的研究和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估工作现状
(一)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估工作的主要形式教学检查制度包括学期初、期中、期末三个阶段的教学检查.学期初教学检查以检查教学秩序和教学准备为主.期中教学检查是教学质量的全面检查.期末教学检查以检查考纪考风为重点通过教学检查,全面了解教学情况.对存在的问题及时整改.以保障和促进教学质量听课制度学校各级领导及教师积极开展听课活动.了解教学情况,及时发现和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主要形式有:各级领导检查性听课、教学督导评估性听课、同行教师研讨性与示范性听课等教学督导制度高职院校大多设立了教学督导室.其职责主要是对学校重大教学政策提供咨询和建议.对学校的教学管理进行监督和检查.了解和反馈师生对教学工作的意见与建议.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整改意见.督促各教学单位进行整改学生评教和信息反馈制度开展学生评教活动.对教师的教学态度、教学水平、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效果等进行测评,并将测评结果反馈到系部和教师个人:建立学生信息员制度.通过学生信息员提供的教学信息.及时了解教学工作情况:建立毕业生跟踪调查制度.通过对毕业生岗位适应情况的调查及用人单位对学校教学的反馈意见.及时修订教学计划、调整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以适应社会需求。
专项评估根据学校教育教学总体建设规划开展专项评估,如师资队伍建设、精品专业建设、精品课程建设、毕业设计质量、办学条件等评估,全方位促进办学水平的提高。
(二)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估工作存在的问题
教育观念落后在教学中普遍存在重知识、轻能力.重继承、轻创新,重书本、轻实践,重学科知识、轻整体知识,重教师教、轻学生学.重统一要求、轻学生个性发展.重视教学科研人员和专业课程建设.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习质量、基础设施质量及学术环境与校园文化建设的现象冈此.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估往往停留在表面上,只求其有,不求其质;评估过程欠规范,评估方式单一.对评估数据缺乏科学的处理:缺乏系统的评估组织和科学的分析、处理信息的手段.监控与评估不能真正发挥作用。
重视外部质量评估.忽视内部质量监控对外部质量评估特别是上级部门组织的评估.学校会十分重视.竭尽全力投入人力、物力和财力。以期达到优良的结果。凶为优良的评估结果不仅会给学校带来良好的社会声誉.而且有利于学校的招生和学生的就业而对学校内部的质量监控.由于其对学校形象不会产生较大的外部影响加上教职工之间十分熟悉.很难严格要求、照章办事.往往流于形式.严重影响了监控效果缺乏有效的监控与评估机制(1)监控与评估的关系未理顺。表现在评估程序上以单一部门评估为主.教务处、教学督导室等各行其是.不能形成整体评估系统:评估中的主客体关系不顺.对教师的评估往往强调监督.忽视引导.导致教师积极性不高,配合不好,不能充分发挥监控与评估的激励和导向作用。(2)监控与评估的操作与管理未形成规范和制度。表现在评估的随意性大、主观性强、人为冈素过多、定量分析数据不足、定性分析结论空泛.甚至仅以一两节课评估一位教师的教学工作.存在偶然性和片面性。(3)缺乏健全的组织机构和完善的质量监控与评估体系表现在部分管理部门、系部、教研室、任课教师对教学质量的监控与评估认识不足.不能充分发挥质量监控与评估的作用
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估的内容
对教学管理状态的监控与评估包括对规章制度健全与否、规章制度落实情况、教学管理水平及效率、教学文件的完备及执行情况等的监控与评估对教学过程的监控与评估包括对课堂教学、实践教学、教学考核、毕业设计等的监控与评估对教学效果的监控与评估包括对考核结果、职业技能鉴定情况、毕业实践结果、学生综合素质等的监控与评估对教师课堂教学的监控与评估包括对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执行情况、教学内容的处理和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设计与教学实施、教学辅导与作业批改、教学原则遵循情况、教师修养和教学基本功等的监控与评估构建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估体系的原则规范性要以国家法规、条例为依据,依法管理,照章办事,克服主观性、随意性,使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估工作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以保证教学工作的有序进行和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
可行性监控与评估指标体系的设计要适合监控与评估的目的及功能.要能为理论所检验和证明:监控与评估要有明确的部门和个人职责分工.要有明确的、便于操作的评估标准:监控与评估过程要为学校各部门及个人接受和认可.成为师生的自觉行动动态性教学过程是动态的过程.对其监控与评估也应是动态的.必须根据内外部条件的变化不断调整与完善.切不可一成不变.脱离现实连续性要从持续提高质量的发展观出发.把握教学质量的不断改进和持续发展.及时了解为达到目标所进行的教学内容、方法、手段的改进,从制度上确保教学质量不断提高。
导向性要以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为导向.以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对人才培养质量的标准为评估依据.监控与评估学校满足市场需求的程度及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满意度多元性高职教育的多主体特征决定了其监控主体的多元性:一是政府或上级主管部门代表周家利益对学校进行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估:二是社会相关部门代表学生与家长的利益对学校进行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估:三是学校内部的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估。因此.高职教育质量监控与评估要形成以学校自我监控为核心、以政府监控为指导、以社会相关部门监控为监督的三个既相关又各自独立的体系
构建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估体系.实施教学质量全面管理
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估体系是一个以提高教学质量为核心.以培养高素质人才为目标.把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各个部门的活动与职能整合起来,任务、职责、权限明确,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有机整体
(一)树立正确的监控与评估观念
将监控与评估作为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的有力手段国家、社会及学校都要对高职院校的质量监控与评估予以高度关注.国家对高职院校进行宏观监控.社会相关部门对高职院校进行媒体监控.高职院校加强自身的日常质量监控.三者构成完善的监控网络明确监控与评估目的.扩大监控与评估范围要充分发挥监控与评估的激励和改进功能,对办学条件、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教学过程、毕业生就业情况、学校管理等方面进行全面的监控与评估完善学校内部监控与评估机制要理顺学校内部各职能部门在监控与评估上的协作关系.明确各自职责.形成定期汇报和预警制度.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提高监控与评估的有效性。
(二)我院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估体系的总体构架
目标体系(1)人才培养目标系统主要监控点为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方案、学科专业改造及发展方向等。(2)人才培养过程系统主要监控点为教学大纲的制定和实施、教材选用、师资配备、课堂教学质量、实践性环节教学质量、教学内容和手段的改革、考核方式及试卷质量等。(3)人才培养质量系统。主要监控点为课程合格率、各项竞赛获奖率、科技创新能力、就业率和就业质量、用人单位评估等组织体系由学校、系部、教研室构成级监控网络.根据管理职能.在不同层面上实施质量监控学校成立教学指导委员会、专业设置委员会、教材委员会及教学督导专家组:教务处是监控执行的中心,起组织协调、分析反馈的作用;系部是实施教学及管理的实体,是实施教学质量监控最重要的组织:教研室是最基层的教学单位。是实施教学质量监控最直接、最关键的组织。
方法体系(1)教学信息监控。通过日常教学秩序检查、期初、期中和期末教学检查、系部教学信息反馈及学生教学信息反馈等渠道,及时了解和掌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2)教学督导监控。对所有教学活动、各个教学环节、各种教学管理制度、教学改革方案等进行经常性的随机督导和反馈。(3)专项评估监控。通过校内新建专业评估、优秀课程评估、教材评估、实验室评估等.促进有关方面提高工作质量。(4)网上评教利用校园网络开展网上评教.全体师生都要参与其中.使评教工作更具广泛性、公平性和客观性
制度体系(1)听课制。采取校领导、督导组、系部领导和同行相结合的听课制度。(2)学生评教制。每学期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由学生对教师的教学质量进行评估。(3)新教师上岗考核制。(4)双向选课制学生可按班级选任课教师.在此基础上教师也有选择任课班级的权利(5)末位淘汰制。学生评教排名末位者停课进修.再次排名末尾者转岗或分流。(6)奖惩机制。学校制定一系列教学管理制度,对教学质量高、服务态度好、师生反映好的教师进行表彰奖励.对教学质量低、服务态度差、师生反映大的教师进行及时处理和帮助
(三)以课堂教学为中心.加强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估
课堂教学是教师教学活动的主要形式.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关键环节。通过课堂教学质鼍评估.可以使教学管理部门和领导全面准确地r解教学情况、教学改革的经验及存在的问题。为决策提供可靠的依据.同时推动课程、专业及师资队伍建设。
评估的原则(1)教学的规范化课堂教学要有与时俱进的教学计划、教材和教学资料;有准备充分、不断更新的教案或讲稿:有适应学生及课程特点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有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实施方案。(2)教学的创新性教师具备创新教育理念,教学内容符合学科知识发展方向和社会需求,重视实践教学和学生技能训练;课堂教学从“灌输式”转向“互动式”、“参与式”;考试形式多样化,考核方式新颖,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的提高(3)评估方式的多样性要注意奖惩性评估与发展性评估相结合、定期评估与随机评估相结合、自我评估与他人评估相结合。(4)评估结果的指导性教学质量评估要有利于指导教学工作.要注意引导教师改进教学方法.总结教学经验.提炼教学理念.逐渐成长为教学名师。
评估的内容教学思想和理念,教学原则遵循情况,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执行情况.教师修养和教学基本功。教学态度。课堂纪律,教学内容、方法、手段和效果等。
评估的方法教学质量评估采取学生评议、评委评议、校级评议者相结合.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式.从不同角度对教师教学进行全面评估学生填写《任课教师教学情况调查表》,评委听课、查教案,填写《课堂教学质量评估表》。调查表和评估表南教务处汇总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作为教师教学质量评估得分.再按“综合总评分:校级评估得分x30%+评委评估得分×4O%+学生评估得分x3O%”进行计算综合总评分作为任课教师该课程当年教学质量的评估值
篇6
关键词:教学质量 监测与评估系统 高效复习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4(c)-0036-02
1 研究背景、意义和国内外研究现状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提出:“大力推行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一方面是师生应对高考的需要;另一方面是学生个人成长和发展的需要,只有这样,教师和学生才能更好地适应这个时代。
经济发达国家已经建立了较完善的考试专业机构,很多机构根据自己的职能建立了数字化试卷分析系统,但这对目前中国学校来说并不符合国情。试卷分析在国内属于起步阶段,以往对学生考卷的分析,大多是用人工方式来完成的,操作过程周期长且容易出错。引进计算机辅助工具(如Excel)后,情况有所改善,在数据量少的情况下,这些软件基本可以胜任。但是当数据量大到一定程度时,就需要专门的系统来分析和处理这些数据信息。教学质量监测与评估系统辅助分析是其必由之路,在一定意义上,它能促进成绩考核和教学管理的定量化、科学化。
2 教学质量监测与评估系统的选择、学习和分析
目前,国内比较成熟的教学质量监测与评估系统有:全通数码科技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产品MEQS,深圳海云天公司研发的海云天教育测评及教育质量评估体系以及南昌丽升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的LeaScent教学质量检测与评估系统等。
教学质量监测与评估系统一般具有如下功能:(1)答题卡制作;(2)试卷扫描;(3)识别裁切;(4)试卷分发;(5)阅卷客户端;(6)数据统计报表。因其有针对性和可移植性,基本符合“教育测量学”要求的统计分析与评价功能。下面以LeaScent教学质量检测与评估系统为例,介绍学生、家长和教师使用较多的“数据统计报表”功能。
数据统计报表功能主要包括:(1)成绩报表中分析了各班各科各题的正答率、难度系数、区分度、均分、标准差,还根据试题作答情况统计出试题的闪光灯、薄弱点;(2)综合指标分析统计各班的有效人数、最高分、最低分、均分、优秀率、及格率、低分率、标准差、众数等信息;(3)分数段统计表灵活变动,可根据学校具体要求来进行设置,细分到1分一个分数段,统计年级各班均分、优秀数、及格数的排名和各分数段每个班所占的人数比;(4)分数段频数分析显示各班分数段之间的人数和年级累加总人数,附带频数分析图能直观的看出各班之间的差距;(5)考试情况统计表中详细记录了考号填涂有问题的学生姓名、考号;(6)总分排名显示每个学生各科目成绩的具体分数,总分、单科的年级排名、班级排名;(7)总分报表导出能提供给每个学生一张自己的成绩单;(8)可生成学生脱机查询库,便于学生查询自己的试卷成绩信息。
3 高三生物考试分析及对策
借助教学质量监测与评估系统对考试进行分析和教学调整,拟以“问题、反思、策略”为主线,根据系统分析结果,分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反思,提出解决问题的策略,推进有效教学,提高教学质量。下面以2012年至2013学年某次生物全市模拟考试为例进行分析。
3.1 考试试题信度分析
本套试题没有超纲、试题不偏,考查内容都是高考所要求的考点。重点考查了本学科的核心知识(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细胞分裂遗传的基本规律、基因表达、可遗传变异的类型、基因工程、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二次免疫、生态系统的功能,DNA的粗提取和蛋白质的分离,生态工程的原理,探究实验);试题分布广泛(细胞结构和功能、减数分裂、种群和群落没有出题)且较合理,难度适中,基本没有学生做过的原题,多为改编试题,无特别新颖试题(高考中的新材料题)。着重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分析能力、应用能力和实验探究能力,在核心知识和能力考查方面、题型、题量、试卷编制等都符合高考的要求或与高考一致,因此,总体来说本套试题具有较好的可信度。
3.2 考试情况及分析
从考试均分看:本次考试总体情况良好,考试成绩与兄弟学校考试成绩比较可以看出,均分高出约11分,如果排除阅卷不统一造成的误差,至少均分也要高出5分以上;仅从客观题(选择题)来看,我校的均分比其他学校的均分高约20%。
从临界生(是指上一本边缘的学生)的转化情况看:临界生工作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各个班级上次的临界生这次都有不同程度的转化,如2班,上次班主任确定的9个临界生中,已经有6人被转化,补差工作也有明显的效果,参加补差的学生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由此可知,本次考试有明显的进步,可以说取得了良较好的成绩。但是通过学生各试题的得分情况分析、学生答题卷的分析以及对答卷的面批、和学生面谈的综合分析,还存在许多问题,下面就学生本次考试及学习过程中的问题进行分析。
3.3 问题诊断分析
3.3.1 易错题的分析
试卷第3题:占人类基因组中近一半的“垃圾”DNA之前一直被认为是没有意义的,科学家新发现一种酶,该酶能在基因组的任何位置中“剪切”和“黏贴、垃圾”DNA,
而“垃圾”DNA的移动对细胞会产生影响。下列关于说法错误的是( )。
A 该酶的成分可以是蛋白质或脂质
B 该酶作用于磷酸二酯键
C 该酶是由活细胞产生的有机物
D 该酶有高效性和专一性
分析:本题均分为2.9分(满分4分),难度系数0.72,区分度0.28。
考点分析:本题考查酶的化学本质(种类),酶的作用特点(高效性、专一性)。题干给予最新的科研成果,选项中设置干扰项,着重考查学生信息获取能力以及运用相关生物学知识规律推理判断能力。
错因分析:错误选项B(7人)、C(23人)、D(144人)。
学生错误集中在D选项的主要原因:(1)知识方面:知识点(酶的本质-蛋白质/RNA)遗忘,也有不少思维敏捷的同学认为此酶可能是新发现的全新的酶类,不同于已知的任何一种酶类,误认为A正确;(2)能力以及应考策略方面:本题给予新信息,题目中设置对应的干扰项,对学生新信息获取以及排除干扰能力有一定要求。题干“该酶在基因组任何位置”,选项D“专一性”,不少同学将该酶与限制酶比较,认为材料中的信息已经了此酶的专一性。酶的专一性有绝对专一与相对专一之分(簇专一,键专一等),不少同学对酶专一认识不足,在信息与干扰下选择D。
3.3.2 易错题的诊断与矫正试题
(对应试卷第3题)当某种RNA存在时,生物体内的某种化学反应能正常进行,当这种RNA被有关的酶水解后,此种化学反应的速率便慢了下来。由此可以说明:
A RNA是核酸的一种
B RNA也可起生物催化剂的作用
C RNA主要存在于细胞质中
D RNA是该种生物的遗传物质
正确答案B:此题考察酶的化学本质, 题目中给予新的信息,要求学生根据信息做相关判断。考察的知识点,能力要求与试卷试题高度吻合。
3.4 反思和体会
(1)进一步落实学生知识结构的形成。以教材为蓝本,先按每节知识为单位,引导学生构建知识体系,然后,再以章为单位构建。最好的方式是引导学生自己构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老师不要包办。
(2)狠抓核心概念的教学。对核心概念不仅要从概念的内涵、外延,讲清楚、将透彻;而且,尽量将相关概念联系起来,通过比较、分析,加深学生对核心概念的理解,避免学生对核心概念的混淆。
(3)始终坚持“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为主”的教学思想。在今后的复习过程中,根据教学的具体内容,围绕考纲要求的十一种能力,有计划、有步骤的一一加以落实。尤其要把学生对知识的迁移能力、从文字、图表中获取知识的能力,实验探究能力、审题和答题能力放在首位。
(4)重视对临界生的面批、面谈工作。通过面批临界生的答卷和相互交谈,将“掌握学情、落实教学方法”真正落到实处;准确把握学生存在的具体问题:能力、方法、思路、技巧等。确定知识的难点、重点和易错点,落实矫正的具体措施;使我们的教学更加具有针对性。
参考文献
[1] 郑均辉.试卷分析系统的研究与实现[Z].2010.
[2] 刘颖梅,罗键,高红英,等.高三生物第一轮复习教学反思[J].生命世界,2010(1):95-96.
[3] 徐殊均.信息技术与高三生物自主学习整合的实证研究[Z].2011.
[4] 陈熙.试卷分析与评价的指标体系及其应用[J].西北医学教育,2006,14(5):589.
篇7
关键词:高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全面管理理论;国际比较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381(2015)01-0023-07
2012年教育部下发的《关于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评估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确立了以学校自评为基础,院校评估(合格评估与审核评估)、专业评估、国际评估以及教学基本状态数据监测为主体,高校、政府、专门机构、社会多元评价机构相互结合的特色评价体系。正如刘振天所言,《意见》的亮点是将高校自我评估作为整个评估设计的基础,以审核评估重点评价学校自身定位、办学条件保障与实施效果。2013年,教育部颁布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方案》,方案明确“应注重学校内部质量标准和质量保障体系及其长效机制的建立,关注内涵的提升和质量的持续提高”。
从学术视角分析我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研究成果,无论是本体论上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内涵研究、高等教育质量保障路径探讨、专门针对如何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对策建议,抑或是方法论意义上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国际比较研究,得到的基本结论或建议都落脚于如何提升高校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以审核评估研究为例,有学者指出,本次审核评估着重突出教师和教学资源条件的保障度、教学和质量保障体系运行的有效度、学生和社会用人单位的满意度等要求,实质上都可以归结为如何建立和健全高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这一核心问题。
无论是高等教育政策导向抑或是学者研究呼吁,加强高校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是强化高等教育质量的基础和重要核心,本研究对高校内部教学质量保障的相关探讨亦是基于上述研究与现实意义。但需要指出的是,在现有文献中,高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往往被等同于高校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两个概念存在的天然关联性毋庸置疑,但两者所蕴含的理念及外延特征却泾渭分明。高校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面向教学这一特定对象,而高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面向对象涵盖教学、科研与社会服务三个层面,因此,对象学视角下的高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外延可界分为高校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高校内部科研质量保障体系与高校社会服务质量保障体系三个部分。
一、对高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研究的简要述评
对于高校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内容的研究,高海生等人认为高等教育教学质量保障监控体系由控制要素系统,质量标准系统,统计、测量与评价系统,组织系统,保障系统五个部分构成。戚业国提出本科教学质量思想与质量文化、质量准则和质量标准、教学投入保障机制、教学过程的保障、教学产出质量保障与教学保障的反馈与修正系统。于志刚介绍了中国海洋大学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包含教学质量管理与决策系统、教学质量评估和诊断系统、教学质量信息反馈与预警系统以及教学质量保障支持系统。杨昆蓉认为以改进完善为目的的高校内部质量保障系统由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信息搜集系统、评价与诊断系统、信息反馈系统、质量保障支持系统五个板块构成。陈学明在分析本科院校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构建原则基础上,将体系构成解构为决策系统、指挥系统、信息收集与处理系统、条件保障系统、评价与诊断系统、信息反馈系统、文化宣传系统以及质量仲裁系统八个组成部分。
针对高校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思路的研究,赵菊珊给出如下建议:一是建立全员、全程和全面的教学质量监控系统;二是建立层级结合、上下贯通的教学质量保障运行机制;三是建立经常化制度性的教学质量评价制度;四是建立专门教学质量管理与评价组织与机构。魏红认为应当遵循全面质量管理思想,以系统的理念和思维对关涉人才培养各环节的实施持续性的体制化与结构化的评价、诊断与监控,构建权利、责任与任务界定清晰、协调互促的保障教学质量管理系统。
另外,关于高校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具体实施研究,邹永松在解构大学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问责要素、现状、类型及现实问题的基础上,提出建立多元主体参与的问责机制与问责程序,并以绩效考核、年度报告等项目建构更加合理的高校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李红梅认为推进高校内部本科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的策略应当涵盖五个方面,具体包括:全过程覆盖,有节奏推进;设计流程化,目标理性化;评估规范化,运行常态化;依托网络化,推进信息化。
从既有文献来看,对于高校内部教育质量保障研究既有学理性研究亦有对策性探讨,既包含对高校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思路、建设内容的理论探究,又涵盖对内部教学质量保障所涉高校的个案介绍,研究内容不可谓不丰富。但仔细研判相关研究成果有以下问题未予以厘清:一是高校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构的逻辑基础,如“质量”“教育质量”的应有之意是什么?内部教学质量保障的科学涵义如何理解?是否有高校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统一模式?二是高校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实然状况,如高校实施状况整体性如何?其共性弊端在哪里?在高等教育全球化背景下,世界高等教育发达国家高校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构怎样?我们能够借鉴和学习的地方在哪里?三是建构特色高校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落脚点问题,如特色如何进行表现?要素建设与体系建设如何协调相处?
二、我国高校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存在的问题
1.理念层面的缺位与错位。如前文所述,我国高校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是在政府行政性教育评估推动下将外部评估转化为内部教学质量保障的过程。由于这种转向处于发生伊始,高校、政府、社会及其他相关利益者还处于角色自我调适阶段,难免存在错位或缺位现象。一方面表现在我国高校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靠行政牵引推行,缺乏内在动力;高校在建构自身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时,亦没有充分考量相关利益者切身需求。另一方面体现在作为教学质量保障主体的高校没有提升到整体发展战略高度,并没有结合自身条件及社会需求构建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在高校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组织权力分配上,沈玉顺认为高校内部教学质量保障管理结构应当由校级层面的集中走向院级层面的分散,即由高层集中走向基层分散。这样的制度安排有两个考量缘由:一是从行政管理视角出发,简政放权是我国政府行政实践的趋势面向。高校在管理体制上具有高度集中的特征,体现在校级层面上表现为事务管理过多、过细,没有给予基层院系足够的权力和空间,这种情境下的基层院系往往只能成为具体事务或任务的承担者和履行者。二是从学术组织体建构来看,高校的学科和专业往往局限于各自城堡中,无法破除各自壁垒进行自由交流与充分合作。有论者提出应该把基层学科和课程调整的设置权、科研项目管理权、资源分配权、人事权等相关学术与行政权力下放给基层教学单位,以增强基层组织自主适应能力以及自我寻求发展的动力,充分释放基层组织的创新能量。李奇更进一步指出,我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还没有在集权与分权之间、内部质量保障与外部质量保障之间、输入保障与输出保障之间、行政问责与市场问责之间找到一个适度的平衡点。
2.具体行为层面的失位。高校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在高等教育实践中通常表现在教学质量管理上,体现为:在各学期实施开学、期中及期末三个节点的过程检查;推行学生评教、教师评学或师生互评的评价方法,采用对发生教学事故的教师进行惩戒的相关举措。这样的高校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往往以项目作推进,并非以问题研究为中心,尤其是并未建构真正合理与理性的保障体系。另外,在组织建构上,虽然不少高校在教务部门设立了教学质量科或单独设置教育教学评估中心等机构,但其职能仅仅限于教学管理部门内部行政性事务监督。高校所设置的学术委员会和教学委员会的存在往往表现在为学校教学质量标准和教学质量保障措施提供相关建议,没有相应的制度安排基于其实质性权力。
在高校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构成上,大部分高校建构的内部质量保障体系与运行机制通常停留在评估与监控阶段,没有对教学中出现的相关问题进行分析与改进,因应措施力度不足或相对滞后。杨彩霞就教育部评估中心开展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研讨会成果进行了概括分析,认为有的高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虽然能够自成系统,但未形成闭环,难以实现教学质量的可持续改进与发展。
在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模式转型时期,高校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与完善势必需要一个较长时期,同时,在这个时期里必然存在对出现的各种问题的探讨与争鸣。这些不断涌现的问题,从意识到行为,从要素到体系,从制度到机制,涵盖了高校内部教学质量体系建设的方方面面。宋鸿雁较为系统地总结了现阶段高校内部教学质量保障存在的问题,并将这些问题归纳为五个方面:一是高校使命与价值引领极度缺乏;二是高校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构单一,多元利益无从体现;三是高校内部教学质量保障的管理结构集中过度而分散不足;四是高校内部教学质量保障内容向度避重就轻、舍本逐末;五是高校内部教学质量保障的行为取向凸显形式主义,保障效果显示提高乏力。
处在建设初期和转型时期双重压力下的中国特色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如何建构?高校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如何发展与完善?其内部建构要素与各系统环节如何进行协调与互促?高校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制度安排与机制运行如何更加有效?这一切问题只有在比较、学习与借鉴世界高等教育发达国家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相关研究与实践成果的基础上才能有较全面与完整的回答。
三、高等教育发达国家高校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通览
1.欧洲高校内部教学质量保障情况简述。欧洲各国高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建设普遍受到三类组织机构影响。一是欧洲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协会、欧洲大学协会、欧洲高等教育机构联合会以及欧洲学生联盟等洲际性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机构。尤其由上述机构单独或多方联合制定的高等教育保障原则、标准、规范对欧洲各高校大学内部质量体系建设影响较大。二是欧洲各国成立的国家级专门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机构,如挪威教育质量保障署、英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局、法国科学研究与高等教育评估局等。三是欧洲各大学设置的院系专业标准与质量委员会。其具体职能是开展院系内部的质量保障工作,组织协调相关评价活动,负责报告院系质量保障工作过程与成果,以保证与国家和欧美相关标准一致。
除有完善的组织体系保障外,欧洲各国普遍设置了衡量和评价大学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指标,如瑞典国家高等教育局设立的评价指标包括质量提高工作的领导组织与管理、大学的使命与规划战略、大学利益共同体的认同与合作、大学教职员工参与质量保障工作的情况、学术人员聘用与专业发展、大学质量审计和跟踪系统等。欧洲各大学也公布各自的专业标准和相关的质量政策,许多高校还编制了《专业标准与质量手册》对专业设置、专业布局、专业建设、新生录取工作、人才培养过程标准、学位授予等方面提出明确要求。
欧洲各高校普遍以多元评价项目推动大学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如同行教学观察,旨在通过同一院系或相同学科同行观察,帮助教师对教学过程进行反思,以达到促进教学的目的。大学生学习过程评估通过对大学生学习经历进行记录,评价学生学习经历,反馈学生对于大学教学的想法和建议。专业监控和年度报告主要由设置专业标准一制定专业发展规划和方案一监控专业活动
完成质量报告等线性活动组成。周期性院系检查作为全校性活动,以5-7年为一个周期,面向全校教学单位进行检查,由相关评价小组形成质量报告提交学校。
2.欧洲国家高校内部的代表:英国高校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作为世界上较早建立高等教育保障体系的国家,其建设过程经历了以大学自治为单一模式到外部控制,又回折到以大学自治为主、内部控制与外部控制相互结合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英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署起着重要作用。作为负责高校学术质量审核以及教学质量评定的专门机构,其制定了较为完备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政策、规则与标准,如英国高等教育资格框架、高等教育学术质量与标准保障实施准则、学科基准、专业规格等。这些完善的制度规范为各校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建构提供了外在准则。
英国高校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构离不开多元评估和评价机构的共同协调、相互配合。作为多元化质量保障主体实施典型国家,英国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机构包括政府、高等院校、专业认证机构、中介性评价机构、新闻媒体等。这些机构对建构高校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适切性与有效性提供了中性、客观的评价主体保障,但其多头评估给各高校造成了较大压力,且某些评估内容有重合现象。为规制和优化以外促内的高校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发展与成熟,英国优化了既有的教育质量保障模式,体现在:由政府资助的高等教育拨款委员会委托独立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机构――包括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署以及科研评估小组――以评估和审核的形式激励、促进和指导高等教育机构进行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
英国高校普遍建立了所涉研究对象为学校、学院、系(专业)及师生个人四位一体的内部教学质量评估体系。在学校层面上,制定明确的质量发展战略并进行相应的质量管理。这一层面的教学质量保障主要通过周期性检查、外部监考员制度以及学科与专业评估等项目进行。学院负责学位质量,促进目标达成,进行教学资源的整合优化,组织学习管理及支持管理工作。系(专业)层面的质量保障涵盖教学质量与学术质量,一方面确保专业教师的资格与能力适应教学需求;另一方面明晰和确定学生学习目标、学习过程与学习成果的评价标准。学院和系层面的教学质量保障主要由年度课程模块评估以及日常教学质量监控等一系列项目构成。而师生层面的校内教学质量评估体系建设体现在对教师教学检查与培训以及吸纳学生参与方面。对于教师群体而言,每名教师必须接受一年一次的院、系相关委员会的考核以及不定期的教学质量检查,检查和考核的内容包括授课内容与效果、、科研成果商业化及科研经费等相关情况。对于高校教师培训工作,一方面建立相关制度安排培训提高高校教师的工作技能,如教育理论、课程设计及课堂教学等;另一方面与其他高校建立联系,开展互派与交流活动。对于学生参与校内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机制安排有两种途径,一是学生代表以学生观察员身份参与到校委员会,对学校教学政策制定提供咨询、进行监督;二是通过对学生调查了解学生对教学安排、授课情况的看法与意见。
3.美国高校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与英国建立在国家层面以相对统一和规范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不同,美国式体系建立在地方与学校自身层面上,体现了多元与特色化的内部性特征。这种表征为多元与特色化的高校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以问责制为价值建构起点,通过多项目实施进行推动,形成有效性措施与固定制度安排。这些项目既包括有着较长历史的校内专业定期审查、专业排名、从业资格证书考试、学校和专业认证制度、联邦政府数据搜集等,也包含近30年发展起来的学术项目定期评审、大学排名、学生学习效果调查以及毕业生调查等。如赵炬明所言,美国只有地方和学校的质量保障体系,各高校可以因地制宜和因时制宜,根据自身情况采取不同制度与措施。形成了丰富的多样性。
从上文分析可以看出,虽然欧美高等教育发达国家都有大学自治传统,但其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模式却大相径庭。欧洲普遍采取国家协调、统一规范,经历了由大学自治一国家调控国家和大学互动的发展历程;而美国模式,遵循着地方和大学多元化、多样性、特色域的发展特征。虽然有倾向表明政府在高校的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中具有越来越明显的调控作用,但从本质上来说,这种调控作用还不能和欧洲国家相提并论。
我国高校在治理模式上深受苏联模式影响,与政治紧密挂钩,缺乏高校自治传统。与欧美高等教育发达国家相比,我国高校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历经时间短,虽有自己发展特色,但远未达到成熟程度。从借鉴意义而言,由于我国现在高等教育办学与管理模式和欧洲相近,而与美国高校生存土壤偏差太大,因此借鉴欧洲国家高校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经验更有意义。
四、我国高校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思路框架
“质量”一词与“民主”“宗教”“艺术”等词汇一样,是一个存在根本争议的概念。对该词汇的理解须在不同的维度,依不同的视角,居于不同语境中进行相应解读。同样,要对“教育质量”一词进行正确理解,须在教育学与管理学两种视角下进行厘定。教育学理念下的“教育质量”一词有两种意蕴:一是在教育理念建构下的“质量”强调学习者自我建构意识,重视学习者与学习环境的影响、互动与回应;二是在教育行为建构下的“质量”突出外界控制,以标准化流程和机制实现预设价值目标。管理学视域下的“教育质量”既指向高等教育产出的“产品”,又涵盖产出产品过程中进行的一系列服务性活动,这种服务性活动包含在整个高等教育提供服务的人员、过程与环境中。而质量保障的外延界定,依据英国《高等教育改革白皮书》,可界分为三个部分:一是评估机构对大学教育质量进行的标准化评估,即质量评估;二是为激励大学进行内部教学质量保障建设由外促内的质量评估;三是大学内部为对教育质量保障而建立的管理制度和机制。
高校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需要从三个层面进行考量:一是体系的完善性;二是体系内部涵盖元素的健全性;三是体系内部元素与体系之间流动机制的有效性;四是体系的特质性。体系完善性既涉及体系建设的思路,又涉及体系各环节建构的完整。体系内部涵盖诸元素的健全性不但指向体系内各构成元素不可或缺又表明各要素之间必须建构有机互动和联系。体系各环节及各构成要素之间机制有效性表征为,既在整个体系间构成完整的、大的闭环,又要在各体系环节以及各环节要素间构成不断反馈与改进的、小的闭环。体系的特质性是一校建构的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区别于同类型高校或同区域其他高校的优势所在。基于上述考量的高校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思路应当是:高校内部教学质量保障机构按照保障体系构建要素,遵循既定建构模式和一系列评价指标,对人才培养活动中的投入质量、过程质量和产出质量进行全方位协调,实现目标、投入、组织、监控、反馈与改进相对闭环和完整的保障系统。
1.基于全面质量管理理论的高校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从高校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思路而言,目前有全面质量管理(TQM)以及ISO9000两种建构范式。前者要求高校所有教职员工围绕教学活动进行全方位和全过程管理,即对输入质量、过程质量与输出质量进行全方位度量和评判。该思路建构下的高校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可如图1所示:
教学决策系统:以国家、社会、市场、相关利益者为需求面向,客观理性决定学校办学目标、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模式等重大问题,并以学术委员会及教学委员会为载体,制定全校教育质量指令性政策,指导、批准与决定学校重大教学质量管理活动。
教学质量保障实施系统:以学校确立的整体性人才培养目标为指引,确定教学质量发展目标与各个教学环节质量标准,按照教学计划安排,在校长教学副校长教务处长分管教学院长线性行政组织框架下对教学质量进行检测、调节与控制。
教学质量信息处理与评估诊断系统:以保障教学过程与教学结果产出的数据与资料、资料和凭证为基础数据建立和完善本校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库及网络化教学质量评价系统;同时以教学基本状态数据为基础建构学院评估(注重学科)一专业评估课程评估“三位一体”的评估架构。
教学质量反馈系统:以质量规划-工作规范-质量标准-过程控制-信息搜集
质量评价为体系设计,将评价信息既及时向内反馈给教师、学生、教学督导人员、教学管理人员等,又向外集中向教学质量直接的利益相关者――用人单位、家长、校友――进行反馈。根据反馈结果制定整改措施并跟踪检查整改落实情况。
2.面向ISO9000认证标准的高校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ISO9000质量保证体系通常应用在企业管理中,其管理理念是:应用企业经过严格审核的国际标准化的品质体系进行品质管理,真正达到法治化、科学化的要求,能够极大地提高工作效率和产品合格率,迅速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作为两种不同的组织体,高校能否像企业一样适合ISO9000质量保证体系,本身需要有一个内化过程。设计思路是由企业ISO9000族质量管理体系经过分析取舍转化为高校管理标准,通过ISO9000族组织结构安排,明确各部分职能与责任,以教学质量管理手册与政策文件等形式进行制度与机制安排(如图2所示)。
需要说明的是该图示下的质量保障体系中每一个评价指标均由标准陈述、核心要素与证据实例三部分构成。其证据实例是各高校证明每一个质量核心要素的质量证据,通过实施各种政策与措施,用具体做法证明其内部保障质量成效。
篇8
关键词:高校 校内监督 定位 工作思路
0 引言
在当前的高等教育环境下,高校教学质量下滑、如何提高高校教学质量、提高高校培养学生的质量水平等,是国内高校绕不开的话题。国家也随之在近年成立了专门的评估部门,使得高校评估成了一种常规的教学检查活动。监督、检查、指导、评估是教学督导的四大职能,从某种意义上说,国家已经把教学督导提到了一个非常高的高度。
国内高校对专项检查、教学评估等都是非常重视的,有些甚至是全民动员,全民行动,花费大量的财力、物力、时间来应对某一项检查、评估,等检查、评估过后,精疲力尽。高校用这样一种方式来应对检查、评估,显然偏离了教育检查、教育评估的宗旨,使得教育检查、教育评估的评价也在一定程度上打了折扣。
如果高校能够真正理解检查、评估的意义,正确看待各种检查、评估,采取一种合理的长效机制,设立常态机构,把检查、评估前的集中工作分解到日常的工作中,这样不仅能够节省高校有限的财力、物力、精力,真正对高校的发展起到一个长期促进的作用,而且可以让检查、评估起到它真正的作用。
其实评估是教学督导中的一种功能,现在强调了评估,却相应的没有把督导重视起来,有点本末倒置。如果能够把校内督导工作做好,结合日常对评估标准的研究,注意积累各种教学材料,这样对提高高校教育质量,提升高校评估结果是一个很实际的促进。所以把督导工作和评估工作有机结合,有利于校内督导打开工作新局面
虽然国内高校纷纷成立校内督导办公室,但对督导的含义、定位、职能等还是比较模糊的,或者对督导的认识比较自我,这样就容易在行驶职能的时候出现偏差。
1 校内督导的意义
督导,原意上指的是上级行政主管对下级执行部门的视察、监督和考核。教育督导就是上级教育主管对下级教育行政机关和学校的活动进行行政视察、监督和考核的公务活动。这是最早期的人们对督导的理解。随着时间的发展,人们对督导的理解也经历了行政视察时期(1624-1875),专家督导时期(1876-1936),努力改进教学时期(1937-1959),以研究和探索为主要活动的时期(1960-1970),以系统分析为主导的时期(1970-至今)。
结合我国高等教育的实际情况,国内高校校内督导更多的应该是综合性督导,帮助老师改进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注重教学的过程性督导;注重日常制度的建立和日常教学资料的积累,研究分析评估指标,研究国家高等教育政策、法规,捕捉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为高校的发展出谋划策。总之,高校的校内督导应该是高校教育质量保障方面非常有力的一个组织,对内动态保障教学质量,对外能够在不影响日常教学活动前提下有条不紊的应对各种专项检查和教学评估。
2 校内督导的定位
因为对校内督导作用认识的不同,各高校对校内督导的定位也是不同的,甚至在人员构成上也大有不同。
重视校内督导的高校,成立了专门的督导办或者督导组,是一个独立的机构,专门对校长负责,其人员由教育经验丰富的老专家组成,是专任督导;不重视校内督导的高校,没有专门的校内督导组织,也不开展相应的活动;也有高校成立了相应的部门,但人员由兼职教师构成,不定期举行活动,对教学进行监控,但无法进行对评估等活动进行专题研究的工作。
事实上,督导是我国教育的基本制度。1995年颁行的《教育法》明确规定:“国家实行教育督导制度和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教育评估制度”,将其法定成为我国教育基本制度,上升为国家意志。
但显然高校对督导工作的重视,远远达不到对日常教学工作和科研工作的程度。日常教学由教务处来运行,虽然也有教学反馈、教学监督这些职能,但因为它本身是教学的执行部门,所以不免有即使“运动员又是裁判员”之嫌。
高校在一定程度上对校内督导不重视或者弱化,实际上是对教育质量本身的弱视。这当然是有原因的,评价一个学校的好坏,最根本的是评价这所学校培养出的学生对社会的贡献,而这是一个非常难以量化的客观事实。要评价,则必须要量化,而学校的专业排名、重点学科的数量、博士硕士点的数量、论文数量、教授数量则是非常好统计的,所以不知不觉,评价教学质量的标准就向这些可以统计、可以量化项目倾斜。我们都知道一所高校的老师发表多少论文只能代表这所高校的老师水平高,不能代表这所高校的教学质量高,只有学生发表了多少学术论文、有多少技术创新等,才能表明这所学校的教学质量高。
所以,高校设立校内督导还是必须的,因为督导是天然对教学质量敏感的存在,它的职责就是保证教学质量。合理的建议是高校设立校内督导,成员可以专兼职人员都有,挑选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教授组成专任督导,带领由年富力强正当年的中青年专业教师构成兼职的校内督导队伍,从专业建设、从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进行监督,从而帮助高校提高教学质量。
综上所述,设立的校内督导机构还必须是独立于高校内任何部门,直接对校长负责的机构,形成自然的第三方教学监控,这样才能真实的反应教学质量。
3 校内督导的工作新思路
国家的教学质量评估工作已经成了教育部的常规工作,国内高校对评估已经不陌生。为了避免到评估时候临时抱佛脚,很多高校设立了与之相对的部门,比如教学评估办公室,比如督导办公室等,但前者更侧重对评估标准的分析,评估材料的搜集,后者更侧重平时的教学检查、督促,两者各有侧重。单单成立教学评估办公室,显得功能非常单一,而且功利性太强,和真正提高教育质量没有太直接的关系;而高校的校内督导工作,从目前来看被限制在一个很小的范围之内,在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上没有发言权,日常工作流于细枝末节。所以高校校内督导工作需要寻求新思路,新突破。
既然评估工作是教学督导“监督、检查、指导、评估”四大职能之一,那么很显然,把督导和评估工作结合,是一个很好的解决思路。评估本身就是为了提高高校教学质量,而督导工作的根本目的是就是提高教学质量,两者在目标上是高度一致的,我们可以把这个工作叫做“督评一体化”。
高校设立督导机构,除了想及时了解各类校内教学信息、教学反馈,提高教学质量外,更想要把这些提高反映到一个显性的标识上,而教学评估正是一个非常吻合的显性平台。同时校内督导虽然有一个清晰的大目标——提高教学质量,却对提高教学质量具体体现在哪些环节上,或者说哪些环节是可以体现督导成效的方面是模糊的。如果能够把督导和评估切实结合起来,以评估指标为依据,把评估指标细化,形成建议和意见,融入到高校发展规划中;同时根据评估指标制定督导切实的督导目标,制定督导计划,形成督导文件和制度,进行督导活动,最后落实到提高教学质量上。
这样,校内督导实际上成为了一个把高高在上的评估指标分解、细化、形成可行性文件或制度的工作,真正为高校的发展、为高校提高教学质量的工作出谋划策。而在具体项目执行的过程中,校内督导可以实时跟进,恪守督导的底线,即只监督跟进,不越俎代庖做决定,做实施,只把真实情况给相关领导和部门做汇报。在具体项目完成的时候,由督导联合各方面进行实际的校内预评估,形成新的意见和建议,帮助各单位、各机构不断完善自己的工作,从而从各方面提高教学质量。
由此可见,这里“督评一体化”不是简单的把督导和评估两项工作叠加在一起,由校内督导机构负责评估、进行评估材料的收集、制定;而是由校内督导机构牵头,研究评估指标,结合本校实际,把评估对高校的抽象的要求,提炼成高校自我发展的目标,并脚踏实地的向目标提出的要求发展。
采取督评一体的校内督导机制,不仅有助于校内督导打开工作的新局面,切实落实督导的作用;同时可以使得评估工作不再是一项突击任务,而是一个细水长流、真正融入到高校各项工作中的过程,从而达到高校教学评估“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的宗旨。
篇9
1 审核评估的特点
1.1 审核标准由统一变为多元化
对于审核评估来说,它的项目形式是6+1,包括质量保障、教学资源、定位与目标、学生发展、培养过程和教师队伍6个常规项目,这其中质量保障最为重要。每一个项目学校都具有自身的特点,要想将学校特色凸显出来,在审核的项目和要点方面,就不需要设定具体的标准,在评估时专家只需要按照每一所高校自己设定的标准和目标来进行评估即可。评估并不注重形式上的类型、标准和结论,它所关注的重点是对高校进行分类指导和宏观管理,强调的是高校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方式和办学模式,对高校的办学特色和办学自主权给予了充分的尊重。
1.2 考核过程强调对学校证据有效性的注重
学校的证据指的是学生能完成一定阶段的价值观、态度和情感等目标,对于审核评估来说它更加注重学校证据的有效性,通过这些证据学生学习的过程及结果可以通过质性或是量性表达出来,对于学生的学习结果而言它的呈现需要一个过程,证据的收集需要不间断地对学习整体变化进行监控。审核评估的中心是学生,学校的教学重点是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这样便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让学生能更好地构建和发现知识。审核评估更为重视学生的发展效果,强调学校一定要有能证明学生学习过程的证据。[2]
1.3 审核评估的目的由等级评定变为分析报告
传统的评估方式,不管是水平评估还是认定评估,都是为了对学校进行等级的划分,将学校分成合格或是不合格学校。这样的评估方式并不能改进学校的教学质量,学校在评估中只会被动参与,不能主动参与。审核评估的目的是为了将学校的办学条件改进,让其能符合国家的办学标准,进而得到有效的教学资源。审核评估将学校作为主体,不仅对本科教学自评报告进行编写,同时还对学校的教育教学情况进行记录,将学校在本科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改进意见阐述出来,然后由专家来审核和指导学校的评估结果,指导学校的人才培养特点和模式等,将值得肯定、需要整改和必须整改的部分指出来。审核评估对于高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2 高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在审核评估制度下存在的问题
2.1 没有完善的体系
对于高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来说,它主要包括质量监控、质量标准、质量改进和质量信息利用等方面。质量标准将保障条件质量标准涵盖在内;质量监控体系包括自我评估和质量监控的内容及实施效果;质量信息包括对教学状态数据库进行建设、统计质量信息及公开质量信息等;质量改进包括改进质量的方法和途径及改进质量的结果。高校在上面的这些方面存在的问题:很多学校在质量标准方面没有明确的对课堂教学、课程设计及毕业设计进行监测的质量标准。[3]还有的学校缺乏对教材、课程和专业建设的质量标准,这样就不能更好地评价教学建设和教学环节,所以要想将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立并健全需要首先将质量标准建立起来。
2.2 缺乏深入的层次
质量保障体系得以正常运行的基础是确保好教学秩序和教学质量,有不少高校专门成立了校、院两级的督导听课制度,对教师的出勤率进行监督,这样可以更好地对教师的调课率、学生的到课率等进行检查,这是所有的高校都可以做到的。但是仅仅强调这样做还是远远不够的,很多学校缺乏深入的层次,学校可以根据自身的特色深化为督导听课长效内涵发展机制。比如,对于督导组的成员来说,需要将听课次数做完,同时还需要进行有效的议课和评课,强调的重点是如何将课讲好,同时和教师进行必要的交流,这样可以让教师更好地找到存在的问题,然后进行改进。对于多媒体这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需要看其是否适合该堂课使用,课件使用的效果和水平 ;同时还需要观察教师是否有端正的上课仪态,是否在课上和学生进行良好的互动;不仅要看试卷的规范性和通过率,同时还需要看试题的质量和题型,试题是否能很好地考查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不仅要看毕业论文的完成程度,同时还需要看其工作量是否适合,有没有进行必要的实验和调查。[4]高校大都关注于日常监控教学环节,却没有深入开展各项专项评估,因为专项评估大都比较深入,同时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所以质量保障体系如果缺少了专项评估不仅不够全面,同时也不够深入。
2.3 加强效果
分析督导听课记录可以得到更好的发展,高校的质量保证体系需要加强效果。比如,通过对听课课堂记录的整理发现,课堂教学效果具有较大的差异性,有的甚至都不能保?C好教学效果。比如,有督导反映有的大课虽然按上了扬声器,但是教师没有使用麦克风,讲课的声音又不够大,所以很多坐在后排的学生听不清教师的讲课内容;还有的教师在整堂课上都使用PPT,PPT制作水平不够,上面文字又多又小,很多坐在后排的学生看不清;很多多媒体课件制作水平不够,就是简单将一幅幅文字进行叠加,教师甚至整堂课下来没在黑板上写一个字,在这样的课堂上很多学生都不做笔记;还有的课程开课好几周了还没有教材。这些情况都是真实存在的,说明学校的教学监控工作没有做到位,需要加强本科教学质量的效果。
3 审核评估实施的有效性建议
3.1 内部质量保障的标准需要完善
高等教育活动的归宿和出发点是质量标准,这也是大学发展的重要途径。不同的高校其质量标准也不同,高校需要根据自身的教学实际,将审核评估基准作为指导框架,以生为本,将显示出高校人才培养特征的质量标准选择并确定好,比如学校的师资配置、办学条件、专业设置、教育投入等标准,有效结合学校的人才培养标准和用人单位对人才的衡量标准,在人才培养的各个方面都内化上质量标准,并在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中贯彻,将其落实到教与学的责任主体上。将对教学质量起到关键作用的关键点找出来,并由此设定课堂教学、课程设计和毕业论文等基本教学环节和教材建设、课程设计等的质量标准制定出来。教学工作中的各种规程和条例等也需要制定出来,这样质量标准体系就会涵盖到整个本科教学活动中,为教学质量提供评价的客观标尺。
3.2 督导专家听课评课体系需要进一步深化
在高校本科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中督导工作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主要负责代表学校检查、指导和评价本科教学管理过程,以此来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质量,为高校本科教学发展和改革提供必要的决策依据和参考建议。督导专家应该将检查、评价和指导本科教学管理工作的职责履行好,并结合教学重点,采用专题调研和随机听课的方式,对实验课、绪论课、小学期课程等进行听课;对学生评教得分较高的课程进行分析和?P注。督导专家应确保能与教师进行一对一的联系,这样才能更好地了解课程的教学情况,并及时就教学心得体会和教师进行交流和探讨。督导团应确保每月开展一次工作例会,交流和研讨各个专题,充分讨论各专题中存在的问题,并由此进行整理和分类,将建设性的意见和总结撰写出来。[5]
篇10
关键词: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监控;教学督导;职能部门;服务平台
1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重要性
高职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重要职责。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我国高职教育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同时,社会各界对高职教育质量要求也在持续的提高。在我国高职教育持续发展的过程中,教学质量一直是社会各界关注的重点。所以提升我国高职教育的教学质量是我国高职教育的重点,并且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是要持续发展的。在高职教育质量方面,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为主要内容,还是高职院校构成教学质量保障机制长效化的需求。在目前高校教育管理过程中,教学质量管理为主要内容,利用创建高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实现高校教学质量的监控、反馈、调节,从而提高教学质量效果。在大数据背景下,高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构建得到了优化。在高等教育从精英化发展到大众化的过程中,高校也在不断地提高培养人才的力度,这也给高校教育领域带来一个较大的难以,人才数量与质量间的矛盾日益突出。高校在教育教学质量上的提高也成为了一大重点,为了能够较好地对教学工作各个要素、环节与工作状态信息得到反馈并加以调节,高校教学质量监控系统的构建是必须的。质量是高等学校的生命线,在就学校教学质量保证体系中,教学过程管理为主要的构成部分,要全面监控教学过程中的质量,完善主要教学环节质量标准是基本前提。教学环节的管理是教学质量管理的重点之一。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控制主要是通过控制学校的每一个教学环节来实现的。
2目前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监控存在的问题
2.1对实践教学环节的监控不足
高职院校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实践教学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是理论教学无法替代的。很多院校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只注重理论教学环节的监控,而对实践教学的监控存在不足,没有形成良好的监控手段和评价方法;同时,对学生实训能力、学习能力、创新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都缺乏相应的评价机制;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大多侧重于校内实训教学质量的监控,对校外实训教学质量监控有所忽视,并且忽视顶岗实习过程中教学质量的监控;目前许多高职院校的质量监控体系仍以学校作为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主体,而没有引入企业、用人单位以及外部专业评估研究机构对质量监控体系教学质量的监控,忽略了后者对教学质量的评价和监控作用[1]。
2.2教学质量监控观念落后
高校对于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构建更多在于理论层面,在理论上重视对教学工作的监控,忽视了教学质量评价工作的重要性,也没有意识到评价中的监控为主要工作,在教学质量监控方面缺少规范化体系与制度,对于教学质量评价工作的开展产生一定影响[2]。教学质量监控机制缺乏。高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构建应顺应高效的实际情况与发展特色,形成具有自身特点的教学质量监控和评价指标体系。但是在目前高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方面高校各学院间并没能够发挥质量监控作用,在分部、分中心、任课教师层面上,对于教学质量监控的认识不足,没能够通过教学质量体系构成约束作用,导致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无法将自身作用发挥出来[3]。
3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创建高职院校质量监控体系能够使教学质量效果得到提高,促进教学质量管理有效性得到提升的良好方式,过去高校对于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重视性与认识不高,造成了在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构建上力度不足,为了能够更好地解决这种问题,还需要从当前时代背景入手,积极采用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完善措施,提高高校教学质量管理效果。当前已经有较多高校构建并使用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但不可忽视其中存在的问题,应积极借助大数据背景进行优化与完善,从而更好地提高高校教学质量效果。可以通过创建教学质量信息反馈系统、评价评估系统、教学质量保障系统三个方面入手,形成系统型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为体系的构建与完善提供支持力量。
3.1加强对指导思想与基本原则的重视
构建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要对体系重要性进行重视,通过创建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指导思想与基本原则进行体系的完善构建,才能够提高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构建效果。一方面,需要以教师与学生为主体,构建教学服务观,同时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组织全员参与教学质量管理,发挥高校领导作用,提高教学质量监控效果,实行全方位、全过程的教学质量管理。另一方面,在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构建中需要遵守目标性与合理性相结合、科学性与可操作性相结合、评价性与总结性相结合的教学质量监控与管理原则。通过对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优化构建,实现教学质量效果的提高[4]。学校应该积极鼓励教师参加校本和网络研修等各种培训学习,支持教师把握每一次学习培训机会,想一切办法和途径提升教师师德和业务成长。加强老师队伍建设,学校组织教师定期集中学习新教育理念,转变观念,跟上时代步伐,提升专业能力。让教师们对高校教学质量重视起来。高校内部教学质量评估与监测团队成员要使自身业务水平得到提高,重视业务学习和培训,使理实一体意识得到强化。积极的组织相应工作人员进行教育评价、统计学等相应理论学科专门学习与培训。
3.2构建教学质量信息反馈系统
教学质量信息反馈系统为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主要缓解,其能够及时解决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在网络技术支持下,可以将所收集到的教学质量信息进行分流,以反馈信息与控制信息量部分形成对教学质量管理对象与管理主体的不同方向信息调节,从而形成各环节信息反馈的处理网络。就教学质量信息的来源,可以通过教师自评与学生评价而来,加强对于能够反映学生学习质量的教学质量信息获取,并保持信息反馈的双向互动[5]。对于高校的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构建,必须坚持几个基本的原则。一是全面监控的原则。既要包括校内实践教学质量监控又要包括校外教学质量监控,前者包括课堂实验和专项模拟实训的监控,后者包括顶岗实习和毕业论文(设计)的监控;二是全程监控的原则。为实现高校教学的目标,必须对其实践教学的各个环节实施全程的质量监控;三是全员监控的原则。教学的监控过程中是由学院督导、院系督导、院内同行专家、任课教师和学生、企业同行专家、等相关人员共同参与的实践教学质量监控。
3.3教学质量评价评估系统的构建
在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当中,很多时候学校都忽视了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当中的教学质量评价系统。在现阶段的大多数高校当中,教学质量评价系统都没有没有得到较高的重视,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对于教学质量评价工作过于常规性,而且评价过程的规范性不高,评价数据的处理科学性不强,没有有效的使用信息技术进行针对性处理,使得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脱节。针对这种问题,可以采用网络技术,从教学质量评价评估系统的构建入手加以完善。通过对教学评估对象的确定建立数据库,以不同的教学评价目的形成不同的教学评价类型,如合格评价、抽查评价与选优评价。采用结合教学评价类型模式创建教学评价指标体系,并且确定教学评价测评标准,就教学评价效果形成教学反馈[6]。教学质量评价评估系统的定位明确和职、责、权清晰是其良性发展的重要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