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变化现象范文

时间:2023-06-20 17:20:0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化学变化现象,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化学变化现象

篇1

1、问题的提出

物质之间微观上的化学变化常伴有宏观上的现象变化,而现象变化又从另一个侧面证明了体系内发生的化学反应。例如,一定条件下的水溶液中,两种溶液之间发生的化学变化常伴有难溶物的生成与溶解、挥发性物质的产生(如气体的颜色与气味)、体系的颜色变化等易于观察的现象变化,有时还会引起体系温度和酸碱性(pH值)的变化。物质之间发生的化学反应是绝对的、确定的,但是,由物质变化引起的现象变化则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因为“物质变化是有条件的”,涉及“宏观与微观”以及“量变与质变”等化学思想方法问题[1]。既然涉及反应的“量”的问题,那么,关于化学变化过程中的现象分析和原因解释也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能仅凭经验理解,更不能凭借定势思维想当然地解释,例如中学阶段关于Fe2+与Fe3+之间的转化问题,二者的相互转化涉及的内容很多,包括有氧化性(还原性)、催化作用、离子检验等等,这些变化大都涉及到溶液的颜色变化,而这种颜色变化常常被人们认为是一定的或必然的,其实不然,因为溶液的颜色变化涉及到物质的浓度问题,当浓度很小时,人们的眼睛是观察不到溶液颜色变化的。

例1.(2010-上海-13)下列实验过程中,始终无明显现象的是

A. NO2通入FeSO4溶液中 B.CO2通入CaCl2溶液中

C. NH3通入AlCl3溶液中 D.SO2通入已酸化的Ba(NO3)2溶液中

NO2通入FeSO4溶液中一定有明显现象吗?

分析:对于A选项,涉及的化学反应有:

3NO2+H2O=2H++2NO3-+NO

3Fe2++NO3-+4H+=3Fe3++NO+2H2O

合并两式得到:3NO2+3Fe2++2H+=3Fe3++NO3-+2NO+H2O

反应涉及到的变化有两个:一是物质变化,即Fe2+转化为Fe3+;二是现象变化,即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产生,该气体空气中变为红棕色,溶液颜色可能由浅绿色变为黄色。命题人根据NO2通入FeSO4溶液中一定发生了化学变化为依据判定出A选项一定出现了明显的现象。事实上,如果溶液的浓度很小,小到肉眼观察不到现象变化的时候,A选项就不正确了。如果命题人一定要把溶液颜色变化当作明显的现象变化的判据,则必须注明Fe2+的浓度,比如1mol/L,只有浓度(也就是量)达到一定范围时,这种明显的变化才可以观察到,当c(Fe2+)(题干也没有指明)很小,比如0.001mol/L时,我们是很难也眼睛辨别明显的现象变化的。同样,也不可能把逸出的气体作为判断依据,因为通入气体和逸出的气体混在一起,而且又都是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逸出的是反应产生的气体还是没有反应或来不及反应的气体呢。本题命题人忽视了实际发生的化学变化和对应的现象之间的“量”的关系。问题解决也不难,只要指明反应体系的浓度(视觉可以观察到的范围之内)或把“明显现象”改为“一定发生了反应”就可以了,或改为“向1mol/L的Fe(NO3)2溶液中加入稀硫酸”,因为该变化过程中不仅可以观察到颜色变化,还有气体逸出。类似情况,2006年高考广东化学试题第18小题(见例2)就比较严密,试题通过一个物质检验的灵敏反应达到目的。

例2.下列实验中,溶液颜色有明显变化的是

A. 少量明矾溶液加入到过量NaOH溶液中

B. 往FeCl3溶液中滴入KI溶液,再滴入淀粉溶液

C. 少量Na2O2固体加入到过量NaHSO3溶液中

D. 往酸性高锰酸钾溶液中滴入少量Fe2(SO4)3稀溶液

综上所述可知,化学反应确实发生了,因为微观发生的化学变化的量的问题,宏观上不一定会出现明显的现象变化。

2、微观化学变化与宏观现象描述的矛盾分析

2.1变化现象与变化原因不对应

在教学过程中经常会遇到化学反应与反应现象(结果)之间的定性与定量问题的原因分析与解释,此类问题不仅在试题中经常出现,在教材中也时常见到,例如人教版选修4《化学反应原理》(2007年2月版)中,关于盐类水解的原因解释,给出了氯化铵、氯化钠和醋酸钠三种盐的pH值(教材图3-14):

通过图示,我们可以很直观地解释盐溶液的酸碱性和盐类存在水解的事实,由于教材中没有注明溶液的浓度及测定的条件,大部分学生就认为氯化铵溶液的pH一定等于5.12。在与学生交流的过程中,学生经常会提出这样两个问题:

1) 醋酸钠溶液的pH一定等于9.88吗?

2) 强碱弱酸盐溶液的pH一定大于7吗?

这里没有指明测定环境,也没有指明被测溶液的浓度,就算实验在常温下测定,这里也忽略了变化与结论之间“量”的关系。盐类水解是客观存在的事实,但是,盐溶液的pH测定则是有条件的、相对的,1mol/L和0.001mol/L的CH3COONa溶液的pH肯定是不同的,0℃和25℃条件下测定的pH也不可能是相同的,更不可能都等于9.88。当醋酸钠溶液的浓度为1.0×10-8mol/L时,水解依然存在,但pH的测定结果还大于7吗?盐类水解后溶液的pH与温度和c(H+)有关,此外,水解盐溶液的pH还与形成盐的酸或碱的相对强弱和所在体系的酸碱性有关。问题关键在于需要明确被测体系的温度和溶液的浓度。

2.2变化现象与原因分析有错误

例3.(2010-上海-19)下列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正确的是

A. 苯酚与碳酸钠溶液的反应

+CO32-+HCO3-

B. 等体积、等浓度的Ca(HCO3)2溶液和NaOH溶液混合

Ca2++2HCO3-+2OH-=CaCO3+CO32-+2H2O

C. 硫酸亚铁溶液中加入用硫酸酸化的过氧化氢溶液

Fe2++2H++H2O2=Fe3++2H2O

D. 淀粉碘化钾溶液在空气中变蓝

4I-+O2+2H2O=2I2+4OH-

根据淀粉碘化钾溶液在空气中变蓝的事实,可以判断体系一定发生了化学变化,问题是所给的离子反应“4I-+O2+2H2O=2I2+4OH-”能够代表淀粉碘化钾溶液变蓝的真实反应吗?如果是,那么单质碘在碱性环境中能够存在吗?根据氯气在碱性条件下的反应,我们可以推知,这个离子方程式不能代表淀粉碘化钾溶液在空气中变蓝的真实反应或最终反应,它可能是变化过程中诸多反应中的一步。根据相关资料[2],单质碘在碱性环境中的反应能够定量的进行得到碘酸盐:3I2+6OH-=5I-+IO3-+3H2O,说明D选项所给离子方程式是错误的。那么淀粉碘化钾溶液在空气中变蓝的变化对应的化学反应究竟是怎样的呢?一种解释是KI在日光、氧气和酸性条件(来自空气中的CO2、SO2)下发生的日光反应[3]:

4I-+O2+4H3O=2I2+6H2O

或4I-+O2+4H+=2I2+2H2O

这种解释的离子方程式显然也不能令人信服,因为来自空气中溶解的二氧化碳的酸性是很弱的,二氧化硫的量更是极其微小的,所有离子方程式中根本不可能用H3O+或H+表示。综合考虑碱性条件下二氧化碳的反应与上海卷第19题D选项的离子方程式,得到如下反应:

4I-+O2+2H2O=2I2+4OH-

CO2+OH-=HCO3-

两式合并:4I-+O2+4CO2+2H2O=2I2+4HCO3-

篇2

关键词:农民工;边缘化;制度;对策

中图分类号:F323.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15-0041-02

农民工是中国工业化、城市化与农村人口非农化没有同步发展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一个独特的社会群体 [1]。根据国务院研究室课题组的估算[2],2004年进城务工的农民工数量为1.2亿,加上在乡镇企业就业的农民工,全国农民工总数大约为2亿多人,成为仅次于农民而多于城市工人的第二大劳动力群体。尽管农民工群体为城市乃至整个国民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但一直受到不合理的待遇,存在各种问题,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弱势群体”,或者说,成为一个巨大的边缘化群体。①

一、农民工边缘化的具体体现

农民工在转移流动过程中为社会创造了巨额财富,也促进了城市的繁荣与发展。但在就业机会、就业空间、就业渠道以及一系列带有“城乡二元区别对待”的体制化环境里,其特殊身份及边缘性地位使之一直处于尴尬的处境之中。按照一些学者的观点,农民工群体明显被主流城市社会忽视,成为边缘化群体,且其“边缘人”的角色主要体现在“空间边缘人”、“体制边缘人”、“文化边缘人”和“身份边缘人”几个方面 [3]。

从农民工生存的地域空间上看,由于他们没有城市户口,自然属于农村人,同时,持久外出流动的现实又使得他们很多时间实际上生活在城市,成了城里人。

从现有的制度性设置看,城市社会保障领域诸多福利性、保障性制度很少涵盖农民工群体,加之自身的维权意识、法律观念和知识的欠缺,使得农民工在失业、工伤、医疗及养老保险等方面的需求很难得到满足,换句话说,他们并没有得到制度保障的“国民待遇”。

从文化角度看,农民工的道德思想观念带有更为传统的色彩,但随着城市生活中现代思想的不断改变及市场经济观念的逐渐渗人,他们不得不面对在城市社会占据主导的现代文化,因而使自身处于传统农村文化和现代城市文化接受与继承的交叉点上。传统的行为习惯难以保持,具有现代气息的行为方式又很难接受并习得,从而扮演起既非传统又非现代的 “文化边缘人”角色。

从身份定位上看,农民工对留在城市抱有强烈的期望,但因户籍所限,他们尽管已经在城市工作生活多年,却仍然不被视为城市人。因此,他们被称为介于农民与城市市民之间的“身份边缘人”。 据中国社会科学院王春光博士所作的调查,在新生代农民工中有78.3%的人不经常、基本没有或完全没有与当地人交往,有46. 8%的人根本不参加当地社会组织的集体活动;有36.8%的人在流入地找不到家的感觉 [4]。

二、农民工边缘化现象的社会学分析

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充满了各种各样的矛盾,也交织着千千万万进城农民工复杂的心理和情绪纠葛。在快速转型的社会大背景下,数以亿计的农民工之所以出现了边缘化现象,其原因同样是复杂而多元的,有经济方面、社会方面的,也有制度、文化和心理方面的。如果以社会学学科视角做以限制,则农民工被边缘化的社会因素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1.户籍制度的制约。城市农民工边缘化现象的成因最重要的并不是农民工自身的问题,而是中国社会长期形成的城乡二元经济社会体制使然,始于20世纪50年代末期的户籍制度是形成二元社会格局最具影响力的制度因素之一。

众所周知,户籍管理制度在控制城市人口过度膨胀、防止农民大规模涌入城市维护城市社会秩序稳定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而且以20世纪50年代的实际来看,这一制度确有它的必要性。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在特定环境下出台的制度并没有及时作出调整,严重地阻碍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的转移,既造成了人力资源的极大浪费,也因人为设置的“鸿沟”而将城乡社会隔离开来,最终导致城乡二元格局的形成,成为中国目前诸多社会问题包括城市化进程面临困境的重要障碍。

2.教育制度的影响。教育制度无疑是现代国家确保社会公正、公平的最主要制度设置之一。教育不仅关乎个人的技能和素质,更关乎职业选择、社会分层与流动这些根本性的方面。就农民工群体而言,与其密切相关的教育问题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农民工进城后的技术培训,二是农民工子女的入学问题。但由于各种条件制约,目前庞大的农民工人口群体难以享受国家的相关培训,而其子女的受教育状况也令人担忧。

大量农民工进城的初衷是为了获得较高的经济收入,同时为子女提供更好的成长条件和受教育机会,但因种种因素所限,很多农民工选择把子女留在户籍所在地接受教育,产生“留守儿童”,并引发了一系列的“留守儿童”问题,并由此给农民工家庭带来了代际之间的恶性循环。

3.各类歧视和社会保障缺乏。由于历史原因所形成的对农民看法的片面性,造成了部分城市居民在心理上把农民工看成是城市的“他者”而对他们抱有偏见,有的市民认为农民工进城抢了城里人饭碗,破坏了城市的社会治安,恶化了城市的环境,降低了市民的生活安全感等等。据北京商情咨询公司对北京市民的调查,市民们把“外地人影响社会秩序”排在社会问题的第二位,占91. 4%[5]。

偏见带来了种种制度性歧视或社会心理歧视,如职业歧视、教育歧视、待遇歧视、人格歧视、通婚歧视等等。许多农民工表示,虽然在城市工作,但离城市很远,他们不怕艰辛的劳动,怕的是社会歧视。据社会学家李强教授的个案调查,“绝大多数进城农民认为他们“被人家看不起”和“受歧视”,因而使他们对城里人形成了一种不满情绪 [6]。

在农民工的权益难以保障方面,可以说问题更为普遍。由于现行的社会保障制度对具有非市民身份的农民工的保障程度低、覆盖面过窄,且用人单位拖欠农民工工资的情况时有发生。虽然《劳动法》规定,用人单位必须依法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但实际上,许多用人单位并未依法与外来的农民工签订劳动合同,一旦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发生争议很难拿出切实可信的证据 [7]。

三、农民工边缘化问题的应对思路

1.打破户籍制度藩篱,取消对农民工进城就业的各种准入限制。户籍制度改革的目的就是要确立公民居住自由和迁徙自由的权利,并逐渐剥离附着在户口上的各种社会福利和公共服务权益。如果能借鉴发达国家经验,建立户籍信息联网,将更有利于对流动人口的管理。保守性的改革办法包括农转非和城市化两种,而与之相对应的市场经济取向改革的思路是以实现城乡人口的自由迁徙为出发点,包括农村人口向城市的流动、城市之间人口的流动、城市人口向农村的流动 [8]。

2.完善社会保障及教育制度,进一步改变对农民工的不公平待遇。农民工在缺乏社会保障的前提下一旦出现伤亡事故,便陷入了十分危险和困难的境地,所遭受的心理创伤和经济压力可想而知。因此,国家首先应建立健全适合不稳定就业的农民工的社会保障制度,并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从法律上对其加以规范。其次,要加快农村教育建设,提高农村人口受教育水平,高度关注农民工培训问题。同时,农民工子女受教育问题的解决也要从农民工的输出地和输入地来两方面入手。农民工的输出地应加大力度建设适合外出打工的农民工子女的就学环境,切实解决农民工的后顾之忧。

3.消除歧视,建立相应的关怀农民工的社会机制。农民工进入城市,要成为城市市民,就要在接受城市物质生活的基础上接受城市的精神文化,从而内在地融入城市。但现有的各种非正式制度歧视(职业歧视、教育歧视、待遇歧视、人格歧视、通婚歧视等)对农民工的制约很大,其中最根深蒂固的就是“身份等级”意识。因此,在改革过程中应通过舆论、大众传媒等手段,树立正确的“公民”观念和“权利平等”理念,改变一些城市市民对农民工的偏见和歧视。通过多种途径在社会伦理道德、习俗习惯和意识形态等方面不断促进城市市民与农民工的交往和沟通,从而为农民工再社会化――融人城市做好铺垫 [9]。

4.完善各种用工机制,客观公正地对待农民工。目前在城市社会各行业各领域较为普遍的用工排斥和歧视,无疑是农民工得不到公正对待的直接表现。因而用工制度的规范化、合法化对于确保农民工的权益意义重大。对此,政府应建立对市场法人单位在用工方面的监管机制,通过对违反规定者的严惩使之在心理和行为上作出调整。

总之,农民工进城不仅仅是农村人口在空间上移居城市,它是个体从农村走向城市进而在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社会心理等方面发生转变的全过程。“流动人口作为从传统向现代过渡的载体,承载了传统与现代在变迁中表现出的矛盾冲突与不和谐……如果农民工所承载的文化冲突不断被积累,就会逐渐形成一种较为强烈的社会被剥夺感,从而危及到社会和谐发展。”[10] 在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中,农民工群体已经成为一支不可忽视的建设力量,他们正在并将继续在未来的社会发展中作出更大贡献,农民工的市民化也将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如同H.孟德拉斯所预言的那样,伴随城市化发展和农民工身份的转变,“农民的终结”将推动中国社会现代化的实现。

参考文献:

[1]朱信凯.农民市民化的国际经验及对中国农民工问题的启示[J].中国软科学,2005,(1).

[2]国务院研究室课题组.中国农民工调研报告[M].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2006.

[3]罗惠缙.“城市边缘人”的逃避与对抗――关于农民工问题的文化解读[J].热点关注,2003,(16).

[4]史柏年,等.城市边缘人[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5]杨东平.未来生存空间[EB/OL].http: // fon.

[6]李强.关于城市农民工的情绪倾向及社会冲突问题[J].社会学研究,1995,(5).

[7]张静.浅议农民工的社会保障现状及对策[J].安徽财经大学,2006,(5).

[8]黄卫红.户籍制度:阻碍农民致富路[J].视点,2005,(3).

[9]王燕华,张大勇.城市化进程中农民工群体的“再社会化”问题――农民转化成市民的一些制约因素思考[D].北京:中国农业大

篇3

关键词: 中小学 信息技术 教师边缘化 现象分析

自1946年第一台计算机诞生到现在,在计算机高速发展的今天,社会随计算机发展而发生巨大变化,笔记本电脑、手机等移动设备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互联网发达、计算机技术对教育的影响是必然趋势。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开展也是势在必行,但是往往教育实践过程中,信息技术教育被忽略,同时各种因素导致信息技术教师边缘化现象,使信息技术教育出现教育空白和漏洞,不能真正让信息技术教育得到很好地发展。

一、信息技术教育教师边缘化的概念

边缘化,从字面意思理解,指靠近边沿的趋势。

信息技术教师边缘化是指,教授信息技术课程的老师较其他课程授课教师的地位,处于边沿状态,相较于其他课程处于非主体课程的地位,即信息技术教师在学校中的作用和地位与其他课程教师相比处于次要地位,而信息技术教育课程处于被忽略的状态[1]。

二、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边缘化的原因

(一)信息技术教师实践知识匮乏

针对信息技术教师边缘化问题进行研究,笔者分析了陕西省某学者对于陕西省信息技术教师的问卷调查情况[2]

由上表可以看出,从事信息技术教育的男教师比女教师多,从毕业院校来看该地区信息技术教师来源符合中小学教师来源的历史发展,同时从学历可看出符合我国对中小学教育中整体人才培养,教师招聘做得也很到位,大部分都是本科学历,符合中小学教师要求。从教龄和教师年龄看,大部分教师是年轻教师,并且在信息技术教育课程中实践知识比较匮乏,影响教学过程中信息技术教育课程的教授和教育手段的创新。

(二)信息技术教师身兼数职

上述调查问卷当中,同时发现实际教育过程中信息技术教师在学校工作中担任多份工作[2]:

由上表可以看出,信息技术教师在课程教授之外,更多地从事电教设备维护、校信息化管理等工作,而对于信息技术教育研究和信息技术教育方式研究的老师少之又少。同时反映出信息技术教师对自我职业认知不足,不能清晰制定自己的工作目标,纷繁复杂的工作使老师工作中容易疲惫厌倦,导致为了应付检查、学校评比等活动工作失去教学创新的兴趣。

(三)缺乏对信息技术课程的认识

由于“考试制度”的存在和根深蒂固的传统教育观念[3],使学校、家长对于信息技术课的认知不足。学校在信息教育课中往往将其视为计算机的使用、各种办公软件的简单应用等,采用教师示范办公软件使用方法,布置作业让学生进行计算机操作的传统授课方式,导致教师简单授课,学生失去兴趣等;家长眼里,分数比其他应用技术类课程更加重要,导致信息技术课程难以进入家长的视野之中,并且信息化发展的今天,家长担心孩子受到不良网络影响,沉迷于游戏、网络社交等,对信息技术课有一定的怀疑态度,造成难以开展信息技术课的局面。

三、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边缘化改善措施

(一)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

从贯彻落实素质教育的理念,转变学校及家长的教育理念,中小学教育是为人生打下基础,使其拥有基本的社会辨识能力、良好的综合素质、拥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定位方向。信息技术课不能直接决定学生的升学情况,但是不能认为不重要。学校可以进行信息技术学科宣传活动,采用游戏方式请家长共同参与,在孩子与家长参与中,孩子在玩中学知识,家长活动中体会和认识信息技术课程的重要性。

(二)树立明确的职业目标

基于信息技术教师在实际学校教学过程中身兼数职的现象,信息技术教师应该有一个明确的职业认识和教学目标[4]。在明确职业目标的同时,提升自我素养,从教师主观中发挥主观能动性,提升教师教学设计的创新性。

(三)学校教学体制的完善

学校应对每一门课程进行合理的教学设计和规划,防止学生或教师偏科现象出现,加大对教师的教育监督力度,确保信息技术所需的一切设备和教师资源完好。减轻信息技术教师的负担,让老师各司其职,做到教师与电教设备技术人员职责的清晰划分,保障老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工作积极性。

四、结语

信息技术教育的开展是一项随着信息技术不断提升,需要不断创新的教育项目,优质的教育需要优秀的教师、完善的教育教学体系、学生的努力相互配合才能完成。信息技术教育同样需要三方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陈庆国,颜丽华,张莹.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边缘化问题研究[J].软件导刊(教育技术),2009,03:53-55.

[2]李晓敏.教育生态学视角下的信息技术教师边缘化生存状态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3.

篇4

关键词:人文学科 人文学者 地位 边缘化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23.054

自20世纪以来,科技的日新月异使得大学校园内自然科学,工程学,经济学,管理学竞相争霸。相比之下,传统的人文学科沦为了“沉默的羔羊”。人文学科地位的降级,人文学科教师的角色和地位也被逐渐边缘化。面对学科危机和职业困境,众多人文学者纷纷重申人文学科对当今社会和人类未来发展的重要意义。

分析总结人文学科教师地位衰微的表现,探究人文教师地位演变的根源,追溯人文教师与大学发展的渊源,对彰显人文学科的社会价值,维护人文教师的职业尊严,提升教师的职业安全感和消解教师职业危机是有利的探索。

1 人文学科衰落与人文学科教师职业危机的表现

上世纪至今,一百多年来,人文学科衰落和人文学者的职业危机主要表现在:大学经费投入上重理轻文;在教育职能上,重科研轻教学;在学科专业发展上,人文学科专业受到大幅削弱;人文学科的本质和教育目的受到多方质疑。这一切颠覆了人文学者的传统角色,剥夺了文科教师的职业安全感,直接影响人文学者的职业尊严和在校影响力,迫使文科教师在大学的夹缝中求生存和发展。

二战后,西方各国纷纷缩减对大学人文学科资助,加大对理、工科的科研投入。美国,政府更青睐于对生命科学、物理学和工程技术学的经费投入。有数据表明,从1983年到1993年10年间,人文和社会科学的经费投入仅占总经费的6%[1]。

经费上的“失宠”直接导致了专业的削弱。例如,英国政府在削减人文学科经费投入中,大学语言类专业首当其冲,面临被关闭的危险。人文专业削弱一方面由于经费的缺乏,另一方面则由入学人数减少造成。哈佛大学文理学院于2013年6月公布的人文学科发展的系列报告中的第一份报告《描绘未来》中指出,自1966年以来,全美范围内人文学科的学士学位授予占总学位授予的比例从14%降至7%。学生及其家长更倾向于实用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而不是非功利性的人文学科[2]。

人文学科教师所面临的不仅是研究经费的不足和学科专业的削弱,西方大学重科研轻教学的传统更是给以教学为主的人文学科教师特别是通识文科教师带来严峻的挑战。20世纪下半叶,传统的以教师、教材和教室为中心的教学模式降级到次要地位,以教学为主的通识教育成为了“灾难的区域”[3]。归属于各系的通识科目教师被视为可有可无的角色,严重影响其尊严和教学情绪。

中世纪巴黎大学文学院教师为大学“代言人”的辉煌消失殆尽,现今的人文学科教师在大学的影响力微乎其微。“大学教师自身的诉求越来越微弱,以至于人们已经忘却大学教师与大学自身的天然联系”[4]。失去职业安全感和职业尊严的文科教师,不得不把原本治学的精力分散到在市场上兜售自己的“产品”上,不得不在从事研究过程中时刻追问自己研究成果“是否能出售”[5]这类问题。在这些“不得不”的过程中,人文学者们逐渐忘却自己作为一名教师对学生的关怀和一名知识分子对社会的关注。布鲁姆准确的将现今大学的人文学者比作是“被埋没的雅典人”[6]。

2 人文学科衰微和人文学者职业危机的根源

人文学科教师地位衰落的原因及职业困境出现的根源主要有理论观念的冲击,市场机制的决定性作用以及学科的专业化趋势。

首先,产生于19世纪末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变更了传统的大学不受外界干扰的“象牙塔”角色,强调大学的服务职能、科研的实际产出和学生的就业率。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下,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已经成为大学教育的核心理念。如此大环境下,大学人文学者依然选择青灯黄卷、皓首穷经,研读着与经邦济世毫无关联的知识,为世人所不解甚至不屑。

其次,市场机制的主导是高等教育最本质的特征,也是人文学科从20世纪至今全面衰退的最根本的原因。本文援引王保星教授对“高等教育市场化”的定义:基于对经济、效率与效能的目标追求,在大学管理事务及运转中逐步引入市场逻辑,最大限度发挥竞争与价格机制在引导高等教育服务并满足市场需求过程中的作用[7]。王保星教授认为“市场化”在大学事务中的表现主要有:减少国家(政府)对大学的资助,加大市场、个人或家庭对高等教育的投资;加强大学与工商界的联系等[7]。此外,大学在与工商界联系中获取发展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为适应工商业发展,大学不得不压缩人文学科人才的培养,不得不打破科研和教学的平衡,不得不将研究商业化。至此,市场的洪流冲垮了大学自中世纪以来为教师免受外部因素的干扰搭建的堤防,大学教师最本质的学术自由权利受到被剥夺的威胁,大学教师完全暴露于自由市场中,被迫自设摊头,贩卖学科知识和科研成果。

在这过程中,以“象征性知识”[8]为主的人文学科在市场上也被强加上了交易价值。作为客户的学生认为通过学习简单的一两门人文学科课程就具备思辨、审美和驾驭未来职业的能力。这类交易价值又因毕业生从业表现良莠不齐而显得波动不定。在市场化的大背景下,高校招生、人才培养都由市场决定。而人文学科的非功利性、非实用性特征使得本专业毕业生就业形式严峻、从业前景迷茫,从而对中学毕业生及其家长带来负面的影响,导致人文学科的“客户满意度”低于其它学科。交易价值的不确定性和“客户满意度”相对较低使得人文学科在高等院校市场上全面贬值。

除市场机制操控外,学科专业化也是人文学科教师被边缘化的重要成因。进入20世纪,特别是二战后,“学科专业在大学教师的职业生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7]。由于专业化是教师工作评估的重要标准之一,也是教师获取外部经费支持的主要方式,为此,人文学者们力图使本学科专业化。但人文学者们逐渐发现自己仿效自然科学专业学者将人文学科专业化的过程中将自己带入一个进退两难的境地:布鲁姆指出有些学者将人文学科视为刻板的专业学科,在解读经典时态度漠然或急切套用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和视角,用其它学科的时髦词汇支撑门面[7]。在人文学科专业化的历程中,有些学者东施效颦般欲将人类生存和生命的意义用几条规律和法则解释清楚。

在外界学者看来,“文科教员太缺乏在跨学科主题和综合性课题上的合作,而是可以理解地沉溺于对每个主修课的专业主义之中”[8]。过度的专业化使人文学者们成了井底之蛙,远离学生、疏离社会。

3 人文学科的社会价值与人文学者的职业担当

人文学科及其学者在大学中的地位由巅峰走向边缘的痛苦经历,使人们纷纷反思人文学科在当今社会的价值和学者的职业角色。

自19世纪以降,科学的成果带给人们丰富的物质财富的同时,也造成人们欲望的膨胀、道德的丧失和生态环境的恶化。科研结果因缺乏自我约束功能对人类生存造成和带来潜在的威胁和灾难。正因为科学无法解决本身所带来和引发的问题,而人文学科所包含的对人生、社会和自然的关怀精神,对科技意义价值的反思、规范和指导,赋予了个人以尊严、物质世界以意义,使科学和技术更富有人性化,更有利于科技在推动世界的公平和公正上发挥正能量。

正因为人文学科所彰显的社会价值,使其成为知识世界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人文学科的研究者们也被赋予了神圣的使命:面对现实社会层出不穷的问题和困惑,呼唤一种新的时代精神,人文学者们承担起了“这种时代精神胚芽的孕育和生长环境的营造”[9],使大学培养出带有批判精神的技术驾驭者而不是技术工具。因此,只有赋予人文学者职业尊严、职业安全感以及学科的自豪感才能使人文学者真正回归“社会知识大厦的建设者和社会良知的体现者”[10]的角色。

参考文献:

[1]易红郡.战后英国高等教育政策研究[M].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A committee of scholars from within the Faculty of Arts and Sciences (FAS).The Teaching of the Arts and Humanities at Harvard College:Mapping the Future [DB/OL].http://artsandhumanities.fas.harvard.edu/files/humanities/files/mapping_the_future_31_may_2013.pdf,2013-5-31.

[3]黄坤锦.美国大学的通识教育[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4]王保星.西方教育十二讲[M].重庆出版社,2008.

[5]菲利普・G・阿特巴赫.失落的精神家园:发展中与中等收入国家大学教授职业透析[M].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6.

[6]Bloom,A.The Closing of the American Mind [J].Simon&Schuster,

1987.

[7]王保星.大学教师的职业忠诚:市场化视角[J].师资队伍建设,2006,(6):45,46.

[8]埃里克・古尔德著,吕博,张鹿译.公司文化中的大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9]阎光才.大学的人文之旅――大学本科教育中人文社会科学的价值重估[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篇5

一、组团互学,激活学习动力

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让他们在亲身经历的过程中体味学习英语的乐趣,不仅能够起到活化教学资源的作用,还能够让学生在相互学习交流中发现更多的问题,产生学习的动力。利用组团学习模式优化教学,能让学生产生亲切感。

在组团互学的过程中,应根据学生的学习潜能及需求灵活选择、运用学习方式。在组团设计中,一方面尊重学生的学习喜好和学习习惯,鼓励他们在自愿选择的基础上自由搭配,激发出他们学习的热情;另一方面,鼓励学生相互帮助,结对帮扶,共同学习进步。同时,可要求学生采取竞赛的方式在相互对比中激活积极向上的热情,增强内生动力,满足学习发展的需求。

采取组团互学的形式鼓励学生尝试运用多样化的学习方式,能更好地激活学习困难学生的信心。例如,在进行《牛津初中英语》(Fun with English)7AUnit1 This is me!的“Reading Welcome to Beijing Sunshine Secondary”的教学时,可要求学生以“Find good friends”的形式组成学习团队,引导他们在相互学习的过程中建立相应的帮扶关系。可通过布置一定量的思考题,比如像What do you read from the article?和Can you introduce Beijing Sunshine Secondary?等,引导学生在相互交流学习的过程中不断激活认知、感悟、思维,将团队学习力量转化为自主自由学习的内在需要。

二、营造和谐的氛围,引导学生进行实践体验

通过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来活跃课程教学,让学生在实践体验的过程中增强学习的内生动力,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开拓知识视野和思维,更能使学生在主动交流中认识和感知英语。这样的实践体验,能使学生对英语学习获得更为深刻的印象。

在营造和谐学习氛围的过程中,可结合课程教学内容和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进行综合选择运用。在教学中,一方面要营造民主、平等、自由的学习氛围,让学生能够在富有情趣的学习过程中不断展现自己的学习潜能,促进知识技能的内化生成;另一方面,发挥学生的主体学习能动作用,引导学生运用模拟角色表演、情境再现、师生对话交流等方式来表达认知感悟,强化认知体验。通过采取这样的方式来丰富教学过程,激活学生学习的动力,使学生在主动体验的过程中深化理解感知。

学生在这样自由和谐的学习氛围中认知、感悟英语,能更好地发挥英语学科的任务型教学作用。例如,在进行7A Unit4 Food的“Reading Food and lifestyles”教学时,可建议学生发挥想象,围绕“How do you make fresh food?”和“Which lifestyle do you like best?”进行交流,以活跃课堂教学的情境氛围。以这样和谐的方式来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表达,能更好地帮助他们消化课程学习内容,激发他们的学习潜能。

三、运用形成激励评价,帮助学生增强自信

运用形成激励评价方式对学生进行肯定,能给性格内向和学习基础薄弱的学生带来更多的正能量。在教学过程中,多使用“You are a clever girlboy!”等激励性话语,不仅能让学生主动接近你,还能使他们不断增强自我学习效能感。

篇6

1.可变气门正时技术

1.1 可变气门正时的分类。

(1)连续可变气门正时和不连续可变气门正时。简单的可变配气相位VVT只有两段或三段固定的相位角可供选择,通常是0°或30°中的一个。更高性能的可变配气相位VVT系统能够实现连续可变相位角,根据转速的不同,在0°和30°之间线性调整配气相位。显而易见,连续可变气门正时系统更适合匹配各种转速,因而能有效提高发动机的输出性能。

(2)可变进气门正时和可变排气门正时。市面上的绝大部分气门正时系统都可以实现进气门正时在一定范围内的无级可调,而一部分发动机在排气门也配备了VVT系统,从而在进、排气门都实现了气门正时无级可调,进一步优化了燃烧效率。

1.2 可变气门正时技术的应用。虽然可变气门正时技术在各个厂商的称谓略有不同,但是实现的方式却大同小异。以现代的CVVT技术为例,CVVT可以根据发动机工作状况的连续变化,时时控制气门重叠角的大小,从而改变气缸进气量。当发动机低速小负荷运转时,延迟进气门打开时间,减小气门重叠角,以稳定燃烧状态;当发动机低速大负荷运转时,使进气门打开时间提前,增大气门重叠角,以获得更大的扭矩;当发动机高速大负荷运转时,延迟进气门打开时间,以提高发动机动力性;当发动机处于中等工况时,进气门打开时间提前,增大气门重叠角,提高发动机工作效率,减少燃油消耗,降低污染排放。

CVVT系统包含以下零件:CVVT机油控制阀、CVVT机油滤清器、CVVT执行器、曲轴位置传感器、凸轮位置传感器、以及电控单元等。

正时齿轮安装在排气凸轮轴的前端,曲轴通过正时皮带驱动排气凸轮轴旋转,排气凸轮轴后端装有CVVT执行器,执行器壳体上的链轮通过正时链条带动进气凸轮轴转动。CVVTC油控制阀安装在排气管一侧的气缸盖上。机油通过CVVT机油滤清器、气缸盖油道向CVVT机油控制阀供油,PCM随时根据发动机的转速、负荷等参数控制CVVT机油控制阀的轴向移动,向CVVT执行器的气门正时提前油室或气门正时延后油室供油。CVVT执行器根据供给的油压,直接带动排气凸轮轴轴后端的链轮传动,通过链条传动,间接改变进气凸轮轴的配气相位,使进气门正时连续变化,从而实现进气门正时提前、延后及保持的三种状态,而排气门的气门正时是固定不变的。

CVVT执行器内部的叶片将壳体内腔分为8个油室。其中4个用于控制气门正时提前,另外4个控制气门正时延迟。油室之间的压力差作用在叶片上,使得外壳上的齿轮相对于凸轮轴转动,从而实现气门正时的提前和延迟。油室之间通过聚四氟乙烯材料制成的叶片油封来实现密封和建立油压。当发动机熄火或CVVT系统发生故障时,气门正时固定在最大延迟角位置,以确保发动机的起动性能。

2.北京现代I30可变气门正时系统的维修案例

2.1 故障现象。一辆i30轿车行驶1200公里时发动机警告灯点亮,客户驾驶车辆到店进行检测。维修人员使用解码器读取发动机系统故障代码是P0011"A"凸轮轴位置-正时过度提前或系统性能.对于伽马发动机这个故障是比较常见的,维修人员根据经验拆下OVC检查是否有金属异物卡住电磁阀芯,并清理了电磁阀。处理后装车实验,故障灯不再点亮,于是交付。

两天后发动机警告灯再次点亮,读取故障代码依旧是P0011,维修人员再次拆下OCV检查,结果没有任何发现。清除故障代码试车,虽然报警灯没有亮但是感觉故障没有彻底排除。于是拆下并清洗了OCV滤清器。

2.2 故障分析。与目前的固定凸轮相位角式不同,CVVT是连续把凸轮相位角改变至最佳的装置。

使用GDS检查相关的数据波形,发现当发动机的负荷频繁变化时,发动机控制ECU的进气凸轮轴目标位置是变化的,同时OCV的占空比也随着目标值的变化而变化,唯独进气凸轮轴实际位置没有发生改变。通过以上的数据可以判断ECU的控制室没有问题的。

排除电控系统发生故障的可能后,导致故障的原因可能是:

(1)汽缸盖CVVT系统机油道堵塞;(2)汽缸盖OCV机油道泄漏;(3)凸轮轴VVT机构卡滞;(4)发动机机油压力不足;(5)OCV执行器损坏。

2.3 故障排除。找来OCV电磁阀装到车上实验。观察GDS的相关数据流,更换前后的数据没有任何变化,说明故障原因不是OCV。经过以上的检查后没有发现故障原因,只有拆检发动机。当我们打开气门室盖后发现了故障原因。CVVT执行机构的固定螺丝已经松脱了。这四个螺丝起到固定CVVT机构与进气凸轮轴链轮的作用,CVVT机构的后盖也是由这四个螺丝夹紧的,当螺丝松动的时候,CVVT机构的壳体与后盖之间失去密封,OCV过来的机油从缝隙处泄漏,不能推动进气凸轮轴产生作用。目标角度与实际角度之间的延迟度超过10次以上,ECM记录DTC P0011。

恢复后试车。数据流的信息可以看出来,进气凸轮轴的目标位置与实际位置是非常接近的,说明故障排除。

3.总结

目前大多数发动机使用机械式气门组,这种驱动形式的有效性、可靠性强,但是缺点也很明显:不能改变气门正时、延续时间和进气门升程。随着汽油直喷式发动机、混合动力发动机的不断推出以及排放法规的强化等,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可变配气机构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伴随着发动机的高性能化,可变配气机构作为一个重要的手段正变得越来越必要和不可缺少。

篇7

古希腊时代先哲们就开始思索,试图回答这样的问题,人的心智与身体、脑是什么关系。柏拉图主张精神世界独立于人的身体之外。他的学生亚里士多德并没有沿袭他的观点。亚里士多德虽然没有明确回答心智与身体的关系,但是认为灵魂与躯体的关系,就是形式与物质的关系。灵魂是躯体的形式;躯体是灵魂的物质和实现。灵魂是躯体的目的;躯体是灵魂实现的工具。形式和物质是不同的,但是形式不能与物质分离。同时,亚里士多德指出:上述形式——质料学说并非完全拒绝所有的两元论。他虽然认为灵魂不可以脱离躯体而被观察到,但同时又指出,不排斥灵魂的某些部分也许可以分离。在这里,亚里士多德表达了他对灵魂中所含心智某些部分的复杂态度。

17世纪,法国著名的数学家和哲学家笛卡儿研究了脑与人动作之间的关系,提出除了动作以外,心智和身体并不相关的两元论观点。他的一句名言是“我思故我在”。在当时知识界与教会做斗争中,这句话具有积极意义,因为他向当权者呐喊,进行思索和研究的自由是人存在的权利和标志,任何人无权干涉和剥夺。但是,笛卡儿对这句名言的解释,却明确地传递着两元论的观点。他解释说:“从这里我知道‘我在’是一种实体的存在,它的全部本质和天性就是思考,它的存在不需要空间,不依赖任何物质,这就是‘我’”。也就是说,因其存在而我能存在,并说明我是什么的那个灵魂,是完全和身体分离的,甚至于比身体更易了解,即使身体不存在了,灵魂也不会死亡,仍然会依旧存在。他把身体和心智之问划了一道明确的鸿沟。

笛卡儿两元论的观点显然比亚里士多德的观点离开真理更远,但是却被哲学界和大多数人所接受,统治了人们的思想长达300多年。直到今天,在这个问题上,大多数人仍然是自觉和不自觉的两元论者。达马希奥博士在《笛卡儿的错误》一书中明确提出,我们精神的家园是我们的脑和躯体。他在书中,一方面将情绪整合入认知神经科学的范畴,指出我们可以像理解视觉一样理解情绪。达马希奥重要的贡献还在于指出心智和躯体是不可分割的。情绪引起植物神经系统作用下产生的躯体标志机制(somatic marker mechanism),是人内部环境在脑中的写像,它和外部环境经过感知在脑中形成的写像一起,相互协调、相互反馈,决定了我们的行为。在进化中,情绪引起躯体标志机制的形成,先于我们高级思维的产生,它是我们意识和思维形成的基础。

现在对心智与脑之间的关系尚不能给出完整的答案,但是科学研究的进展已经足以翻转两元论了。目前哲学界与科学界争论的问题是,两元论以后,是否能回到一元论的立场,认为所有精神状态也是一种物质状态。如有的科学家认为,脑可以用物理世界的思想和材料复制;有的认为“你是什么,你就是你的突触”,这些就是典型的一元论观点。双方争论的焦点又集中在意识问题上。

我比较推崇哲学家瑟尔(John Searle)的观点。他认为:所有的经验,包括鼻子能闻,因纳税而焦虑,你爱听贝多芬的音乐,你反对资本主义等等,所有的这些行为都与不同神经元的激活有关。我们有一个脑,一些生物回路和系统。对来自我们体内和体外的各种刺激,脑可以产生无限多的各种各样不同反应,能回忆过去,能反思,能进行逻辑推理和计划未来。但是,当今科学上最有挑战性的问题是阐明脑是怎样产生意识的,以及意识在脑里是如何被我们了解到的。

他认为:什么是意识?意识是人类具有的独特的心智体验,它是有质量的、统一的和主观的。首先,意识是有一定质量的感受状态,或是感知状态,或是察觉状态(feeling or sentience or awareness)。它从你酲来就存在,直到你睡着,或处于无意识状态才消失。第二,意识具有主观性,我的意识是属于我的。我清楚地知道,意识在我的脑里发生,正如我知道你的意识在你的脑里发生一样。但是我也知道,我与存在于我脑里的意识的关系,和我与存在于其他人脑里的意识的关系完全不同。第三,意识是统一的。此刻,我并不是孤立地感觉到衬衫碰到我的脖子了,听到声音了,看到图像了,我具有的是包含了这一切的、单一的、统一的意识场。

他指出:这方面的研究需要完成三个研究步骤。首先,要找出与意识相关的神经活动,这方面已经取得了一些进展了。第二步就需要确定在这种相关之中存在着的因果关系。假使完成了这一步,就需要发展一套理论和模型。例如,什么是与产生意识体验相关的神经活动,为什么意识的体验需要这类的神经基础,等等。

目前,这一方面的科学研究不断有新的发现。例如,2012年美国科学院院刊发表了哈佛大学医学院新的研究结果。他们发现异丙酚引起的意识丧失与脑中出现的一种慢波振荡相关,这种慢波振荡使得神经网络被分割成碎段。意识的丧失,并不是与神经元簇平均发电率的改变有关,而是激发的电波被慢波(

目前尽管还存在争论,科学界在以下的观点上已比较清晰。

(1)心智与脑紧密相关,心智受到脑中发生的生物过程限制。

(2)我们的每一个心智和行为过程都有发生在脑中的生物过程相伴,在脑中不同的神经元组合成不同的小“社区”,进而组成不同的回路和系统,对应着我们的心智和各种行为。

(3)脑的发育和发生在脑中的生物过程,取决于先天基因和后天环境之间不断发生的相互作用。

总之,心智包括认知、情绪和意愿,以及由它外化的决策、语言和行为等。如果一个个体的人,具有情感、感知、思维、意志,特别是理性思维(有意识的精神事件和能力),那他就会具有心智。心智是人不可分割的、复杂的组成部分,是人有组织的意识和无意识的适应性精神活动的总和。它们植根于脑之中,有脑中发生的生物过程相伴,而且受到这个生物过程的限制。

哲学观点的重大变化,会带来一系列颠覆性创新的出现,会涉及和汇聚许多领域的努力,出现跨学科的研究和突破。现在可以在人文与科学之间产生交叉,心理学和脑科学几乎不可能分离了,同时对教育改革来说是一个绝好的机会。

可惜,在中国关注这一新思想特征的学者还不如关心“后现代论”的人多。人们在处理许多精神领域的问题时,常常自觉或不自觉地站在了笛卡儿两元论的立场。两元论也是中国目前教育界的主流思潮。两元论的观念不发生改变,基于实证的教育研究将无从谈起。这样一次机遇的失去,后果难以想象。十分期待大家能持一种唯物的世界观,一种开放的态度,了解科学技术的新进展,了解哲学观点的重大变更。只有哲学的观点开放了,跨学科的研究才能开展。

主要参考文献

[1]毛彩风译,笛卡儿的错误——情绪、推理和人脑,(美)达马西奥著,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ISBN 978—7—5041—3778—4

[2]杨韶刚译,感受发生的一切——意识产生中的身体和情绪,(美)达马西奥著,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ISBN 978—7—5041—3985—6

[3]孙延军译,寻找斯宾诺莎——快乐、悲伤和感受着的脑,(美)达马西奥著,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ISBN 978—7—5041—3890—3

篇8

【关键词】 甲状腺;椎动脉;外科手术;手术后恶心呕吐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changes of hemodynamics of bilateral vertebral artery on postoperative nausea and vomiting after thyroidectomy. Methods The hemodynamics of the bilateral vertebral artery in 83 female patients scheduled for thyroid surgery was detected in supine position and operative posture with color Doppler sonography. Postoperative nausea and vomiting were observed. Results The blood flow rate and the volume of blood flow of the bilateral vertebral artery in neckhyperextension position were lower than that in the supine position (t=11.04-13.33,P

[KEY WORDS] Thyroid; Vertebral artery; Surgical procedures, operative; Postoperative nausea and vomiting

目前普遍认为外科手术后恶心呕吐(PONV)的危险因素包括女性、非吸烟史、既往PONV史或运动病、麻醉持续时间、术后阿片类药物的应用及年龄等[1],其他可能的因素有麻醉方式及麻醉药物的应用、手术方式等[2,3]。甲状腺手术后PONV的发生率达60%~76%[4],可伴有头晕头痛等症状,有作者将其称为“甲状腺手术颈过伸脑循环紊乱综合征”及“甲状腺手术综合征”[5,6]。本文将其称为甲状腺术后恶心呕吐综合征。手术过程殊的手术(肩下垫高,头颈部后仰约30°颈过伸位)可能对PONV的发生产生影响。本研究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因手术造成的椎动脉血流动力学指标变化,并观察病人术后PONV的发生情况,探讨两者之间的关系。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普外科2008年1~11月由同一手术者行甲状腺手术病人83例,均为女性,年龄28~74岁,中位年龄49岁。其中结节性甲状腺肿53例,甲状腺癌26例,桥本甲状腺炎4例。本组行淋巴结清扫术病人2例。排除因素:既往有晕动症,颈椎病,手术后恶心呕吐头晕头痛病史,胃肠功能紊乱,吸烟史,高血压病史,术前24 h应用止吐剂及糖皮质激素类药物,神经系统疾病,肝肾疾病病人。手术采用全身麻醉,术前30 min常规肌肉注射苯巴比妥钠0.1 g、东莨菪碱0.3 mg。应用异丙酚2.0~2.5 mg/kg及芬太尼2.0~3.5 μg/kg进行麻醉诱导,万可松0.1 mg/kg进行神经肌肉阻滞。手术过程中采用微量泵持续静注异丙酚6~12 mg/(kg·h)加芬太尼1.5~2.0 μg/(kg·h)维持麻醉。

1.2 椎动脉血流动力学指标检测方法

术前应用美国生产GE 730 expert彩色多普勒超声显像仪,对病人椎动脉血流动力学指标进行检测。病人分别取平卧位(肩下去枕)与甲状腺手术(病人肩下垫高、头颈部后仰约30°颈过伸位后15 min),应用宽频探头,频率3.00~11.50 MHz,多普勒声束与血管(流)夹角θ< 60°,取样容积为1.0~2.5 mm,检测病人双侧椎动脉颅外段的平均血流速度(Vm)、双侧椎动脉内径(D),计算双侧椎动脉的血流量(fv)[4]及平均血流速度的变化量(Vm)、血流量的变化量(fv)。由同一医师进行测定。

1.3 术后恶心呕吐综合征的观察

观察术后恶心呕吐综合征的发生情况,并分析其与椎动脉血流动力学指标变化之间的关系。甲状腺术后恶心呕吐症状参考SONNER等[7]的分级标准进行分级,其中0级为无恶心,1级为轻微恶心,2级为中度恶心,3级为重度恶心,4级为干呕或呕吐,将3级和4级定义为PONV。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for Windows Ver.12.0 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结果以±s表示,数据间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以P

2 结 果

83例病人术后出现恶心呕吐综合征者56例,其发生率为67.46%。颈过伸位双侧椎动脉Vm较平卧位明显减低,fv明显下降,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t=11.04~13.33,P

3 讨 论

甲状腺切除术后恶心呕吐综合征轻者造成病人不适,延迟出院,重者可导致出血、切口裂开、颅内压增高、脱水及电解质平衡紊乱等并发症[8]。其发生的确切病因并不清楚,既往研究认为可能与诸多因素如性别、吸烟史、运动病、既往PONV史、月经周期、麻醉方法、术后疼痛及出血等有关[9,10]。本研究尽量减少可能的影响因素,观察由甲状腺手术特殊引起的椎动脉血流动力学指标变化与PONV的关系。 表1 甲状腺手术病人不同的双侧椎动脉fv与Vm比较(±s)左侧fv(qV/mL·min-1)Vm(qV/cm·s-1)右侧fv(qV/mL·min-1)Vm(v/cm·s-1)平卧位282.68±69.4726.98±6.11243.47±66.2525.13±6.46 颈过伸位 237.24±70.99* 22.46±5.77* 199.07±55.70* 20.51±5.26* 与平卧比较,*t=11.04~13.33,P

据文献报道,甲状腺手术后恶心呕吐的发生率为63%~84%[7]。本组资料显示,甲状腺切除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为67.46%,同时伴有不同程度的头晕、头痛。甲状腺切除手术常采用颈过伸位,这有利于手术野的暴露便于操作。本文结果显示,病人位于颈过伸位时,双侧椎动脉的血流速度较平卧位降低,同时椎动脉血流量减少。而出现甲状腺术后恶心呕吐综合征的病人与未出现明显症状的病人比较,双侧椎动脉血流变化量也存在显著差异。

TOMINAGA等[11]认为,甲状腺手术过程中的垂头仰卧影响病人脑部的血液供应,是导致术后发生恶心呕吐的一个可能因素。呕吐是一个复杂的反射动作,该反射是由呕吐中枢及催吐化学感受区(CTZ)发起和调节的,呕吐中枢是位于脑干中枢神经系统延髓腹外侧区的网状结构[12]。CTZ 感受体液的化学刺激,但必须通过呕吐中枢起作用。而整个延髓、脑桥、中脑及小脑的血液供应全部来自椎基底动脉系统,椎动脉的血流变化可影响脑干的血液供应。部分学者认为,头颈部过度后仰,使穿过颈6至胸1横突孔的椎动脉扭曲、受压迫,并可能发生痉挛而导致血流受阻,使脑组织处于缺血状态,术后病人出现脑缺血症状,临床表现为头晕、恶心、呕吐等[13]。而本研究显示,病人于颈部过伸位时,椎动脉的血流速度及血流量较平卧位均减少。而出现甲状腺术后恶心呕吐综合征的病人与未出现的病人椎动脉血流速度与血流量差异有显著性,说明甲状腺术后恶心呕吐综合征的发生与椎动脉的血流动力学指标变化存在一定的关联。

椎动脉在走行的过程中有大量的交感神经纤维分支包绕,经其周围并深入到椎动脉管壁的中外膜中,手术应激以及仰卧过伸位时寰椎的椎动脉沟环对椎动脉的机械性挤压等均可直接激惹椎动脉壁上的交感神经, 使椎动脉痉挛,出现头晕头痛、恶心呕吐,部分病人甚至会出现视物模糊、牙痛、耳鸣、听力减退等症状[14]。

术后恶心呕吐及其相关的伴随症状的发生受多种因素影响。甲状腺手术病人手术过程中的颈部过伸导致的椎动脉血流动力学指标改变可能是导致术后恶心呕吐综合征发生的原因之一。由此推测,可以尝试通过减少颈部过伸的时间或降低颈部过伸的角度减轻病人术后的症状,这仍需进一步的观察。同时,应根据相关的危险因素进行综合分析,对可以人为控制的因素进行干预,如选择适当的麻醉方式,尽量缩短手术时间,缩短手术过程颈部过伸位的摆放时间,进行术前颈部过伸位锻炼等,以降低术后不良症状的发生率,减少病人术后的不适。

参考文献

[1]APFEL C C, ROEWER N, KORTTILA K. How to study postoperative nausea and vomiting[J]. Acta Anaesthesiol Scand, 2002,46(8):921928.

[2]APFEL C C, KRANKE P, KATZ M H, et al. Volatile anaesthetics may be the main cause for early but not delayed postoperative nausea and vomiting: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of factorial design[J]. Br J Anaesth, 2002,88:659668.

[3]SINCLAIR D R, CHUNG F, MEZEI G. Can postoperative nausea and vomiting be predicted[J]. Anesth, 1999,91:109118.

[4]EWALENKO P, JANNY S, DEJONCKHEERE M, et al. Antiemetic effect of subhypnotic doses of propofol after thyroidectomy[J]. Br J Anesth, 1996,77(4):463467.

[5]于冠君, 施秀珠. 甲状腺手术颈过伸脑循环紊乱综合征[J]. 青岛医学院学报, 1990,27(1):7273.

[6]潘贻飞. 甲状腺手术综合征及预防[J]. 医师进修杂志, 2002,25(10):3839.

[7]SONNER J M, HYNSON J M, CLARK O, et al. Nausea and vomiting following thyroid and parathyroid surgery[J]. J Clin Anesth, 1997,9(5):398402.

[8]GAN T J, MEYER T, APFEL C C, et al. Consensus guidelines for managing postoperative nausea and vomiting[J]. Anesth Analg, 2003,97(1):6271.

[9]HOUGH M, SWEENEY B. The influence of smoking on postoperative nausea and vomiting[J]. Anaesth, 1998,53:932933.

[10]KENNY G N. Risk factors for postoperative nausea and vomiting[J]. Anaesth, 1994(suppl):610.

[11]TOMINAGA K, NAKAHARA O. The twentydegree reversetrendelenburg position decreases the incidence and severity of postoperative nausea and vomiting after thyroid surgery[J]. Anesth Analg, 2006,103(5):12601263.

[12]KATHERINE G. Nausea and vomiting in the ambulatory surgical setting[J]. Orthopaedic Nursing, 2008,27(3):183188

[13]吴阶平,裘法祖. 黄家驷外科学[M]. 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4:2477.

篇9

关键词: 初中化学 分化现象 原因调查

引言

一般中学在九年级时开设化学课程,初中化学涉及的知识较为简单,是为高中阶段引入更复杂的化学知识做铺垫,但在初中化学实际教学中教师不难发现,简单是相对的,学生面对化学学习时容易出现学习分化现象,这种现象不但影响课堂教学氛围,还严重影响整体教学水平的提升。造成学生化学学习分化现象的原因较多,教师在教学中除了完成自己的工作任务外,更重要的是探寻引发学生出现学习分化现象的原因,并通过分析总结出解决对策以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学习信心的基础上促进化学教学水平大大提升。

1.学生化学学习分化现象的原因调查

为进一步了解学生在化学学习中产生学习分化现象的具体原因,笔者总结出学生个体因素与教师具体教学活动是引发化学学习分化现象的主要因素,为验证结论,笔者对108名九年级学生进行了走访,其中86%的学生认为自身个体因素是影响化学兴趣的主要原因,而75%的学生认为教师的具体教学活动在学习分化方面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1.1学生的个体因素。

学生的个人原因致使其在化学学习方面出现分化,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具体展现出来:其一,缺乏兴趣。调查显示50%以上的学生对化学学习不感兴趣,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因而学习兴趣的缺失是造成学习分化现象的主要原因;其二,学习意志薄弱。九年级化学会涉及一些难懂的知识点,很多学生在无法正确掌握知识点后便放弃了对化学课程的学习;其三,学生没有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很多学生没有正确的学习方法,更多的是通过死记硬背强化学习,容易造成基础知识混淆,因而无法取得更好的成绩。

1.2教师具体教学活动。

九年级学生刚接触化学学科,因而教师在教学中的正确引导很重要,但现有调查数据表明,有些教师不科学甚至错误的教学活动是学生丧失化学学习兴趣、导致学习分化现象的主要原因。有些教师缺乏耐心,不能及时指正学生学习中的错误,甚至有的会做出讽刺、诋毁学生学习能力的事情,严重打击学生学习积极性与自信心。调查结果显示,86%以上的学生指出教师教学方式过于死板、不能激发其学习积极性。如在制取氧气、二氧化碳等实验课堂上,教师没有让学生亲自实践而是通过演示实验让学生观察现象,这种课堂教学模式严重阻碍学生参与化学学习的积极性。

2.学生化学学习分化现象的分析

通过对引发九年级学生学习分化现象的原因的调查,可以明确初中化学教师需要对这些原因进行详细分析,从而总结出可行性较高的解决对策,以改善学生化学学习分化现象,促进初中化学教学水平提升。

2.1构建趣味课堂,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采取各种趣味性教学方式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如学生初学“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老师讲授时既要联系生活实际,又要注重实验。如食物腐败之前可以食用,腐败之后不能食用,引导学生了解食物腐败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瓷碗破碎之前是陶瓷,瓷碗破碎之后还是陶瓷,只是形状发生了变化,从而得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为有无新物质生成。紧接着教师可以做用剪刀将纸剪碎和将纸点燃这两个小实验。实验虽简单,但学生在观察变与不变时能清晰地分辨这两类变化,学生自然乐在其中。在第二单元《制取氧气》的教学中,带领学生进入实验室将每四个学生分成一组,让学生参与实验并给予他们充分表达自己观点的时间,即在学生做完试验后进行小组分析与总结,然后让学生走上讲台以“老师”的身份详细向“学生”讲述自己在实验中看见的现象及实验结论等,具体的动手实践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其实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趣味性教学方法很多,再如在《如何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这一课题的教学中,教师为强化学生的学习与理解能力可以采取竞赛教学方式,让学生主动融入学习氛围中,与以往竞赛不同,教师可以采取“奖惩”制度,让输了的学生表演个小节目,这种即兴小节目在营造活跃的课堂氛围方面有较明显的成效。

2.2转变教学观念,强化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

教师要充分意识到自己的职责是为学生学习服务的,因而教师要有充足耐心开展教学活动,不但要强化自己的专业教学能力,更要完善自己的职业道德,使自己真正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除在实验教学中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其他内容的教学中也应以教学引导者的身份自居,为学生预留更多展现时间,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溶液》一单元的教学内容是教学难点,学生除了要掌握溶解度、溶液的质量分数等知识外,还要掌握一些溶液与物质发生反应的计算等方面的知识,因而掌握起来较为吃力,尤其很多学生本身对化学的兴趣就不高,难度陡然加大,更会削弱学生学习积极性,因而教师需要通过与每位学生的互动掌握学生化学基础,从而为学生制定较为明确的学习方法,使学生在掌握正确方法后实现成绩快速提升,提高其学习化学的兴趣与自信心。

结语

学生化学学习分化现象的产生,虽与学生某些先天因素有些许关系,但这并不是根本原因,关键是学生后天的学习兴趣与教师的教学活动给其带来的影响,因而为改变学习分化、促进教学质量整体提升,教师必须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采取趣味性教学方法活跃课堂氛围、调动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推进教学质量提升。

参考文献:

篇10

“白毛”究竟是什么?它是怎样形成的?为什么“白毛”只长在墙体下面,离地面1.5米以上的墙面很少见到?为何长“白毛”的墙体存在粉化现象?我们以“墙体粉化机制分析与预防”为题对这些问题进行了探究。

一、研究目的

采用上网查询、实地调查、实验验证等多种方法了解“秦砖汉瓦”、土壤学的相关知识,研究墙上长“白毛”的机制、“白毛”的化学成分、找出“白毛”对墙体的副作用及预防建议,探讨墙体粉化现象发生机理,并测定“白毛”主要成分白硝的化学性质,撰写研究报告。

二、研究结论

砖的粉化是砖体内可溶盐碱随温度、湿度等外部环境的变化,在吸收水分及水分迁移、蒸发过程中,随物理、化学变化而使原建筑材料破坏的一种病害现象,主要表现是外墙体出现一层白色而略显灰色的片状、鳞状、絮状及针状结晶体(白硝),造成砖石材料粉化、起鼓、开裂和脱落。

保持墙体干燥是防止长“白毛”或粉化十分简单而有效的方法。

(一)墙体粉化机制

1.外部因素

地面水溶解了各种可溶性的盐类,它们能向砖体中微细的各个“毛细管”中渗透,如果水分减少,盐类开始在毛细管中结晶,狭小的毛细管受到结晶的压力,导致微观结构产生裂隙,这种溶解结晶日积月累,使得砖表面粉化。

溶有盐类的水渗透到墙体表面,蒸发、风化后,墙体上会留下一层白色粉末,俗称“硝”。 砖墙上产生白硝易引起砖变色、起鼓、粉化、脱落,并逐渐向内部发展,缩短墙的使用寿命。

2.内部因素

墙体常用的烧结粘土多孔火砖自身含有可溶性硫酸镁、硫酸钠、碳酸钠等盐类,水分充足时,以离子状态存在于溶液中,当水分从火砖体表蒸发,这些盐类形成十水硫酸钠、十水碳酸钠等结晶水合物,“白毛”就是这些盐的结晶体。

因芒硝(结晶硫酸钠)和无水芒硝受气候影响较大,潮湿时易溶于水,水分蒸发或降温时结晶,体积增大,使砖石体积膨胀。盐的结晶膨胀、溶解收缩会因环境中含水量的变化或温度变化而引起空气湿度和盐的溶解度的不同,从而引起盐分的结晶与溶解,长时间作用将导致砖石结构疏松。

3.化学作用

砖坯墙体的表面与自然界中的雨水、地面水或地下水、污染气体接触,发生溶解、氧化等物理或化学作用,产生新的矿物。

当空气中的水分凝结于砖体表面时,可溶解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等,这些气体溶于水中形成酸,对砖坯墙体有腐蚀作用。

地下水是一种复杂的天然溶液, 含有多种化学成分,通过化学、物理作用对墙体侵蚀破坏。地下水在侵蚀粘土砖时能溶解可溶盐,并将盐分渗透到墙内,导致墙体发生化学变化。

4.冰劈

由于砖材料及砌筑砂浆内部大量微小的连通孔隙具有较强的吸水性,当墙材料吸水饱和并处于冬季低温状况时,材料孔隙内同质量的水就变为冰,体积增大对孔隙边壁产生附加压应力,导致表面产生微细裂纹,当升温时材料孔隙内的冰又变为水。如此循环,墙体结构材料将逐渐失去对颗粒物质的固结作用,粉化脱落现象也随之产生。

综上所述,赤壁城墙墙体的粉化是由于物理气候、大气污染、雨水、地面水、地下水综合作用的结果,即温度的交替变化、水的冻结与融化使砖坯墙体裂解成碎块;干湿引起的可溶盐的结晶与潮解以及自然界中的雨水、地面水或地下水、污染气体等通过溶解、氧化等途径,导致砖墙体表面酥碱粉化。

(二)保护措施

1.防潮与面层处理

漏水处的砖墙经常处于饱和状态,随着冻融循环,砖表面逐渐被粉化。城墙应设置排水通道,控制地潮沿墙体竖向渗透的高度。在地层内形成水平防渗帷幕,从而将地下水与墙体的“毛细管”隔开,阻挡地下水在墙体内形成“毛细水”,达到防止水分迁移的目的。

2.地基灌浆

砖墙腐蚀粉化的原因主要是地下水位较高或地表水不能及时排除,墙基防潮措施设置不合理或根本没有设防,使地下或地表水沿砖墙毛细孔渗透到墙身内,导致砖坯表面膨胀酥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