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变化现象范文
时间:2023-06-20 17:20:0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化学变化现象,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1、问题的提出
物质之间微观上的化学变化常伴有宏观上的现象变化,而现象变化又从另一个侧面证明了体系内发生的化学反应。例如,一定条件下的水溶液中,两种溶液之间发生的化学变化常伴有难溶物的生成与溶解、挥发性物质的产生(如气体的颜色与气味)、体系的颜色变化等易于观察的现象变化,有时还会引起体系温度和酸碱性(pH值)的变化。物质之间发生的化学反应是绝对的、确定的,但是,由物质变化引起的现象变化则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因为“物质变化是有条件的”,涉及“宏观与微观”以及“量变与质变”等化学思想方法问题[1]。既然涉及反应的“量”的问题,那么,关于化学变化过程中的现象分析和原因解释也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能仅凭经验理解,更不能凭借定势思维想当然地解释,例如中学阶段关于Fe2+与Fe3+之间的转化问题,二者的相互转化涉及的内容很多,包括有氧化性(还原性)、催化作用、离子检验等等,这些变化大都涉及到溶液的颜色变化,而这种颜色变化常常被人们认为是一定的或必然的,其实不然,因为溶液的颜色变化涉及到物质的浓度问题,当浓度很小时,人们的眼睛是观察不到溶液颜色变化的。
例1.(2010-上海-13)下列实验过程中,始终无明显现象的是
A. NO2通入FeSO4溶液中 B.CO2通入CaCl2溶液中
C. NH3通入AlCl3溶液中 D.SO2通入已酸化的Ba(NO3)2溶液中
NO2通入FeSO4溶液中一定有明显现象吗?
分析:对于A选项,涉及的化学反应有:
3NO2+H2O=2H++2NO3-+NO
3Fe2++NO3-+4H+=3Fe3++NO+2H2O
合并两式得到:3NO2+3Fe2++2H+=3Fe3++NO3-+2NO+H2O
反应涉及到的变化有两个:一是物质变化,即Fe2+转化为Fe3+;二是现象变化,即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产生,该气体空气中变为红棕色,溶液颜色可能由浅绿色变为黄色。命题人根据NO2通入FeSO4溶液中一定发生了化学变化为依据判定出A选项一定出现了明显的现象。事实上,如果溶液的浓度很小,小到肉眼观察不到现象变化的时候,A选项就不正确了。如果命题人一定要把溶液颜色变化当作明显的现象变化的判据,则必须注明Fe2+的浓度,比如1mol/L,只有浓度(也就是量)达到一定范围时,这种明显的变化才可以观察到,当c(Fe2+)(题干也没有指明)很小,比如0.001mol/L时,我们是很难也眼睛辨别明显的现象变化的。同样,也不可能把逸出的气体作为判断依据,因为通入气体和逸出的气体混在一起,而且又都是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逸出的是反应产生的气体还是没有反应或来不及反应的气体呢。本题命题人忽视了实际发生的化学变化和对应的现象之间的“量”的关系。问题解决也不难,只要指明反应体系的浓度(视觉可以观察到的范围之内)或把“明显现象”改为“一定发生了反应”就可以了,或改为“向1mol/L的Fe(NO3)2溶液中加入稀硫酸”,因为该变化过程中不仅可以观察到颜色变化,还有气体逸出。类似情况,2006年高考广东化学试题第18小题(见例2)就比较严密,试题通过一个物质检验的灵敏反应达到目的。
例2.下列实验中,溶液颜色有明显变化的是
A. 少量明矾溶液加入到过量NaOH溶液中
B. 往FeCl3溶液中滴入KI溶液,再滴入淀粉溶液
C. 少量Na2O2固体加入到过量NaHSO3溶液中
D. 往酸性高锰酸钾溶液中滴入少量Fe2(SO4)3稀溶液
综上所述可知,化学反应确实发生了,因为微观发生的化学变化的量的问题,宏观上不一定会出现明显的现象变化。
2、微观化学变化与宏观现象描述的矛盾分析
2.1变化现象与变化原因不对应
在教学过程中经常会遇到化学反应与反应现象(结果)之间的定性与定量问题的原因分析与解释,此类问题不仅在试题中经常出现,在教材中也时常见到,例如人教版选修4《化学反应原理》(2007年2月版)中,关于盐类水解的原因解释,给出了氯化铵、氯化钠和醋酸钠三种盐的pH值(教材图3-14):
通过图示,我们可以很直观地解释盐溶液的酸碱性和盐类存在水解的事实,由于教材中没有注明溶液的浓度及测定的条件,大部分学生就认为氯化铵溶液的pH一定等于5.12。在与学生交流的过程中,学生经常会提出这样两个问题:
1) 醋酸钠溶液的pH一定等于9.88吗?
2) 强碱弱酸盐溶液的pH一定大于7吗?
这里没有指明测定环境,也没有指明被测溶液的浓度,就算实验在常温下测定,这里也忽略了变化与结论之间“量”的关系。盐类水解是客观存在的事实,但是,盐溶液的pH测定则是有条件的、相对的,1mol/L和0.001mol/L的CH3COONa溶液的pH肯定是不同的,0℃和25℃条件下测定的pH也不可能是相同的,更不可能都等于9.88。当醋酸钠溶液的浓度为1.0×10-8mol/L时,水解依然存在,但pH的测定结果还大于7吗?盐类水解后溶液的pH与温度和c(H+)有关,此外,水解盐溶液的pH还与形成盐的酸或碱的相对强弱和所在体系的酸碱性有关。问题关键在于需要明确被测体系的温度和溶液的浓度。
2.2变化现象与原因分析有错误
例3.(2010-上海-19)下列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正确的是
A. 苯酚与碳酸钠溶液的反应
+CO32-+HCO3-
B. 等体积、等浓度的Ca(HCO3)2溶液和NaOH溶液混合
Ca2++2HCO3-+2OH-=CaCO3+CO32-+2H2O
C. 硫酸亚铁溶液中加入用硫酸酸化的过氧化氢溶液
Fe2++2H++H2O2=Fe3++2H2O
D. 淀粉碘化钾溶液在空气中变蓝
4I-+O2+2H2O=2I2+4OH-
根据淀粉碘化钾溶液在空气中变蓝的事实,可以判断体系一定发生了化学变化,问题是所给的离子反应“4I-+O2+2H2O=2I2+4OH-”能够代表淀粉碘化钾溶液变蓝的真实反应吗?如果是,那么单质碘在碱性环境中能够存在吗?根据氯气在碱性条件下的反应,我们可以推知,这个离子方程式不能代表淀粉碘化钾溶液在空气中变蓝的真实反应或最终反应,它可能是变化过程中诸多反应中的一步。根据相关资料[2],单质碘在碱性环境中的反应能够定量的进行得到碘酸盐:3I2+6OH-=5I-+IO3-+3H2O,说明D选项所给离子方程式是错误的。那么淀粉碘化钾溶液在空气中变蓝的变化对应的化学反应究竟是怎样的呢?一种解释是KI在日光、氧气和酸性条件(来自空气中的CO2、SO2)下发生的日光反应[3]:
4I-+O2+4H3O=2I2+6H2O
或4I-+O2+4H+=2I2+2H2O
这种解释的离子方程式显然也不能令人信服,因为来自空气中溶解的二氧化碳的酸性是很弱的,二氧化硫的量更是极其微小的,所有离子方程式中根本不可能用H3O+或H+表示。综合考虑碱性条件下二氧化碳的反应与上海卷第19题D选项的离子方程式,得到如下反应:
4I-+O2+2H2O=2I2+4OH-
CO2+OH-=HCO3-
两式合并:4I-+O2+4CO2+2H2O=2I2+4HCO3-
篇2
在人的体内有一种叫做“潜意识”的东西,它影响着人们的各种行为和感情。在弗洛伊德看来,“潜意识”就是隐藏在人的内心深处被各种道德或者规则压抑的精神状态,人的内心的欲望、野心、恐惧、等都来自潜意识,而人的各种行为上的活动和心理上的活动都来自潜意识的驱使。《小时代》系列电影的主人公是四位年轻的女孩子,电影以友情为主题,主要讲述的是四位女孩从大学毕业到步入社会的各种经历。她们经历了爱情、友情、事业的挫折和失败,经历了人生的种种痛苦,但是电影最终还是回归到友谊这个主题上来,电影的结局表现了友谊的天长地久。电影情感的矛盾和冲突成为主要的看点和,但是从更深的层面来看,所有的矛盾和冲突都来自人内心深处潜藏的欲望,也就是“力比多”。电影中的四个主人公各有鲜明的性格,顾里是一个富家小姐,她表现出的霸道,就来源于有钱人内心对世界的强烈的“控制欲”。内心的潜意识驱使她在闺蜜遇到问题时可以挺身而出,而与席城的也正是这种潜意识里欲望的驱使。然而正是这种潜意识里的“控制欲”成为闺蜜之间感情矛盾的潜在危险。与顾里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平民出身的林萧,她没有任何家庭背景,她依靠自己的努力换来了一份体面的工作,她很珍惜这份工作,也很努力,当她拿自己的工作成就与顾里比较时,她沉默了,因为她们之间根本没法相比,这也成为后来她与顾里发生情感冲突的原因。唐宛如在感情上是一个内向的女孩,她一直苦苦暗恋卫海,但是种种因素都表现出这段感情的不可能,可是在潜意识里唐宛如一直把他当成自己的男朋友。当突然间她看到南湘跟卫海在一块儿时,她内心的潜意识告诉自己她应该做出反应,于是冲突就出现了,这就是被压抑的潜意识被释放出来的结果。影片中的是感情的冲突,各种感情的冲突其实是她们内心深处“力比多”的释放。《小时代2》中顾里的生日宴会可谓“狗血”得让人哭笑不得,还有《小时代3》中的宫?车呐啥砸渤晌?闹剧,他的“阴谋”没有成功。在人们内心深处长期被压制的潜意识一旦被释放出来,人们的欲望就会得到满足,使人的内心达到一种平衡,最终电影的结局回归到了友谊天长地久的主题。
与“潜意识”相对应的是“无意识”,弗洛伊德对“无意识”进行了解释和补充,他提出本我、自我和超我的人格心理结构,并在这个基础上提出了与之相对应的“快乐原则”“现实原则”和理想化、典范化的“自我”原则。弗洛伊德认为这三个原则是相互联系的,只有这三者相互达到平衡,才能使本我和自我达到平衡。《小时代》系列电影中的人物各自代表了不同的角色:顾里、唐宛如体现的是本我的角色;宫?场⒅艹绻狻⒛舷妗⒐嗽丛诘缬爸谐涞弊抛晕业慕巧?;而超我角色就由林萧和简溪来扮演。他们之间的矛盾就来源于他们不同的人格心理结构,也就是他们内心的那种“潜意识”。由于家庭出身的原因,顾里一开始身上有着一种阔气女王的范儿,她办事向来就是随心所欲,为所欲为,这是她的本我对快乐原则的选择结果。但是后来她与姐妹发生了冲突,感情出现了矛盾,这是因为她的本我不被接受,所以她的“自我”开始进行调节。宫?场⒅艹绻狻⒐嗽础⒛舷娑际瞧胀ㄈ耍?他们出身平凡,所以他们不得不坚守着“自我”角色,用理性来克制欲望和“力比多”带来的冲动。但是这种对本能和欲望的压制,会使人更加焦虑,更加矛盾。最终这种压抑是要得到释放的,使本我与自我达到平衡,实现超我。林萧是对超我角色的完美演绎,导演塑造这个角色就是希望她达到最完美。在感情受到挫折时,她能理性地看待这段感情,简溪走了,周崇光来了。在《小时代》系列电影中,对于感情的安排手法基本是相同的,电影中故事的发展都是因为人们内心深处“潜意识”中的“力比多”而起,在经历了一个压抑到释放的过程后,意识的释放使心理机制达到平衡,这就是电影完美结局的表现。
二、奢靡和浮华:双重的造梦空间
电影是一种语言的符号,它是通过画面来表达思想感情的,在电影中视听语言和意义内涵共同来完成电影的思想表达。在《小时代》系列电影中,通过影像的表达,构造了一个现实与虚幻的双重造梦空间。从剧情来讲,故事发生的地点是上海这个繁华的国际大都市,在电影的开始,上海外滩的繁华景象、快节奏的生活、华丽的地标性建筑,高大的现字楼充满了时代感。这些画面是真实的,同时也是人们内心深处对奢华的欲望的表现。正如马塞尔?马尔丹在《电影语言》中所言:“电影是相当现实主义地重新创造真实的具体空间……电影空间是生动的、形象的、立体的,它像真实的空间一样,具有一种延续的时间。”在电影中,精致华丽的英伦范儿的大学校园,被玻璃包围的闪闪发光的写字楼,宫?趁匀说摹八?晶宫”等景象让人分不清这是现实还是虚幻的世界,这些都是真实的空间,但是它们却像梦境一样。在电影中林萧初次来到宫?臣依铮?当她看到谜一样的“水晶宫”时,她惊呆了,她痴迷得甚至忘记了乘坐电梯,而是爬楼梯。在这里,林萧就像做梦一样,因为在她看来这样的“水晶宫”只存在梦里。现实和梦境的交织,造就了一个“如梦的空间”。
在整个电影中,在“梦”空间下,在两个小的子场里发展,那就是“乌托邦”和“大派对”。这两个空间承载了四个姑娘不同的梦想。在大学时宿舍是她们的“乌托邦”,毕业之后她们新搬进的公寓就成了新的“乌托邦”。在乌托邦里,四个年轻的姑娘可以放开一切,摆脱各种各样的束缚,任凭她们潜意识里的欲望肆意地发展。当她们在外面感到压抑时,她们就会回到这个“乌托邦”尽情地释放、发泄,达到内心的平衡。这个空间就相当于这群女主角的梦的温床,一旦她们进入到这个空间她们就像进入了梦想,在这里她们可以无忧无虑地生活,不用去想外界的困苦,也不用考虑现实的残酷,但是一旦离开这个空间就相当于梦醒。在电影《小时代2》中,南湘离开,就意味着她开始接受现实,同时也接受了“梦碎”的现实。与“乌托邦”相对应的是大派对,每部电影的部分就是出现在大派对上。这样的派对也是这些女主角梦想的舞台。正处在青春期的少男少女有着强烈的表现欲望和被关注的欲望,在每次派对上,顾里、林萧、南湘、唐宛如所有的表现都出于这两点,银幕里的演员是这样,银幕前的观众也是这样。在《小时代1》里,南湘时装秀,《小时代2》中《ME》收购盛沽的仪式、顾源的订婚仪式,《小时代3》中宫?车纳?日派对等都是派对,在这些派对上,人们总是将现实中的各种挫折和不如意转化成在派对上的欲望的表现。在《小时代3》中,在宫?车纳?日派对前,四位年轻的女孩甚至幻想要在派对上扮演“特工”,大闹他的生日派对。不难看出,这种大派对的出现其实是在给主角们创造满足她们“白日梦”的舞台。
从另一方面来说,电影本身就是一个梦。电影中的故事情节就是为了满足受众的梦想。“电影能指(伴以声音和运动的影像)使电影同梦有一种内在的亲属关系,因为电影与梦能指的一个主要特征相关联,这个特征用弗洛伊德的术语来说就是具象表达,表象性思考。”电影中帅哥美女,豪车大宅,令人眼花缭乱的夜生活,还有一群无所不能的朋友……在《小时代》的系列电影中,这些具象的物体本身就好似一种诱惑,对银幕前的观众来说既是陌生的也是熟悉的,因为好多人曾经无数次幻想过这些东西。受众在观看电影时,就好像在圆梦一样,在这样一个奢华的环境中体验一下天堂的感觉。而这种圆梦的感觉正是《小时代》能够吸引广大年轻人的原因。
三、痴迷与满足:“镜像”的认同
继弗洛伊德后,法国精神分析学家雅克?拉康提出了他的“镜像理论”。福原泰平对“镜像理论”的解释是:“通过我认同处在我之外部的镜中形象,把我自身构成一个具有整体性的肯定的形象过程。”《小时代》系列电影的受众大多数是青年人,他们的年龄主要集中在20~30岁之间,这个年龄段的观众与剧中的主人公有着相似的感情经历。电影中的故事被大多数观众所熟悉,电影所讨论的话题也都是这个年龄段的观众曾经或者正在面临的。当观众坐在电影院观看电影时,就好像坐在一面镜子前一样,看着自己演出的故事。电影里人物的设置和故事的发展,就好像是自己亲身经历的一样,观众能够找到自己的影子和当初的感觉。整个电影的故事情节的设置都是围绕着友情这个主题,在友情与爱情的纠葛中,让观众找到自己的影子。王一川在《大众文化导论》中指出:“观众也会如同婴儿一样向影片中的角色寻求认同,把自己的目的和欲望投射到影片中的人物身上,然后反过来再与人物所体现的动机和价值认同。”
电影中所展示的就是观众想要的,实质是观众追求的一种现实。麦茨认为,“观众与电影银幕之间的镜像认同关系之所以成立,可以从电影的视听感知特点和观众的心理认同机制两个角度来论证”。电影满足了观众的梦想,观众的心理认同机制使他们在电影中找到了可以替代的东西。《小时代》系列电影满足了青年观众对现实的幻想。美女、俊男,首先从视觉上满足了他们对美的追求。电影中奋斗就能成功的案例,美好的爱情故事使观众在这个残酷的现实中找到了自己最初对事业和爱情的追求。在电影中,林萧初见宫?常?渴望被他“扶”,在周崇光家看见宫?炒┮路?,这时候那种年轻女性的羞涩与满足,通过各种细节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了,这就是人们所希望的。但是现实是这样的,刚毕业的大学生面对着就业难、失恋、工作、家庭的压力等问题,各种挫折和坎坷接连不断。人们一直在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如果这些问题得不到很好的解决,人们的欲望不能被满足,潜意识被压制着,那么观众就会在电影中去寻找一种“替代性的满足”来安慰自己。《小时代》或者说电影这门艺术是一种圆梦的艺术。物质与欲望在现实中对人们的种种打击,是进入镜像阶段的前提,有了这种失落感,才会有在电影中寻找安慰的心理需求。
总之,抛却电影中所展现的奢华场景,《小时代》还是一部展现当下年轻人生活状态的电影。电影成功刻画了年轻人在爱情上的纠葛,在工作和职场中的尔虞我诈,既有着年轻人的梦想,也夹杂着年轻人的烦恼,是一部反映年轻人生活状态的电影。
四、结语
篇3
关键词:气候变化 水文学 模型
近些年来,随着极端气候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气候变化问题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及社会公众最普遍关注的环境问题之一。由于自然循环和地球气候系统的扰动,引起水分循环的变化,从而引起水资源在时空上的重新分布以及水资源数量的改变,最终对社会经济与世界各国的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研究气候变化问题不但对气候对水文系统的影响和建立大气环流模型与水文模型的耦合有帮助,而且对未来水资源系统的运行管理、开发利用及规划设计具有重要意义。
1 气候变化对水文学的影响分析
通过降水变化和温度两个要素对各主要水文要素产生影响,气候变化主要是依靠这两个方面来影响至区域水文系统。
1.1 降水。降水是一切水资源的总来源。由此便会引发部分地区发生暴雨和干旱,从而导致蒸发和降水的增加,气温的升高会导致水文循环愈加激烈。
1.2 蒸发。实际情况下,蒸发还受其它因素的影响。通常情况下,当其它条件没有太大变化,气温升高将导致区域潜在蒸发增加。
1.3 径流。径流是气候变化中水文水资源系统响应研究的重点。
1.4 土壤水分。在气候变化下,含量受到影响而改变现有的时空分布规律,土壤水分影响着区域蒸发和径流的形成,在温带地区,降水变化对土壤水分的影响相对较小。气候变化下,土壤水分的响应程度低于径流的响应程度。土壤水分的变化百分率比降水的变化百分率更大,但大多是集中于干旱流域。
气候变化对水文系统有非常大的影响,而在传统研究水文学时,仅仅是从降水开始以后加入研究,到流域出口断面;同样气象学家的研究对象也是到降水时止。这样便割裂了水的循环,忽视了气候-水文之间的相互作用。决定气候变化因子不仅仅是大气内部的过程,还有各种物理化学过程,包括下边界(陆地水文- 生态、海洋系统)和大气上边界(太阳行星系统)等等。
正确认识气候-水文的相互作用,对我们进行水文设计、开发利用和运行管理有重大意义。以往在陆地水文循环与气候系统间存在一个误区,这就是气候学者较少研究流域水文循环动力机制与反馈作用,气候/ 天气过程研究仅仅到降水为止,把陆地水文过程看作是静态的,水利(水资源) 工程设计:要求的水文计算,未来被看作是过去的重复或外延。这种假定值得商榷。都是以几十年-几百年时间尺度的水文过程稳定不变为前提。
下面以长江中下游地区为例,简要说明流域洪水频率的变化。
南京下关水文站自1912年到1991年70年水位资料中(缺失1938-1946年资料),其中9.0m以上水位在1940年以前只有一次,1941年到1960年二十年间有2次,而1960-1991年三十年来已发生7次。
如果根据1912年至1991年70年最高水位资料分成一段及三段分别推算各段水位出现频率,结果见下表。
由此可见,近年最高水位的统计特性有显著的变化,最高水位的出现也越来越频繁。尽管流域的下垫面条件发生很大改变是呈现这一现象的原因之一,但是近年来温度的升高无疑也是影响水位变化的重要因素,而且这种影响会越来越显著。
据有专家分析,长江中下游地区在21世纪中后期由于受到温室效应影响,气温在各种排放情景下都将持续增加,其中21世纪中期的年平均温度将增加1.8-2.8℃,到21世纪末,增加值会达到3.1℃-4.3℃。气温的升高使得降水量也显著增加。陈玲飞,王红亚在《中国小流域径流对气候变化的敏感性分析》中根据模型计算得到,长江中下游地区气温每升高1℃、2℃,降水量增加4.1%、8.4%。
2 建立基于GCMs的流域水文模型
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背景条件下,全球的降水量分布必然发生改变,有些地区降水量增加,有些地区降水量减少,因此建立研究可靠稳定的气象/水文模型将是未来水文学发展的前沿。
在水文设计中,一般根据水文资料来建立适合本流域的水文模型,然后根据设计情况的降水来推求洪水过程,继而对本流域提出相应的对策措施。同样,水文气象模型的建立也可以遵循这样几个步骤:其中水文模型的建立与未来气候变化情景的生成是关键。
2.1 设计或选定未来气候变化情景。
2.2 计算分析区域水文循环过程及水文变量,以选定的未来气候变化情景作为模型输入。
2.3 选择、建立及验证流域水文模型。
2.4 根据水文水资源的变化规律和影响程度,评价气候变化对水文水资源的影响,提出相适应的对策和措施。
目前,生成未来气候变化情景的方法有任意情景设置、长系列水文气象资料的统计相关法和基于GCMs 输出等3种基本方法。选择和使用区域水文模型来评价气候变化对水文水资源的影响时,应考虑下列几个因素:模型的内在精度;模型率定和参数变化;现有的资料及其精度;模型的通用性和适用性;以及与GCMs的兼容性。目前,用于估算区域水文水资源对气候变化响应的水文模型主要有以下三大类:经验统计模型、概念性水文模型、分布式水文模型。
3 存在问题
基于GCMs的水文模型,存在以下不足:①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气候变化对流域径流平均变化的影响上,而有关气候变化对水文极端事件的影响研究相对薄弱。②GCMs的输出结果和水文模型耦合的研究法存在不足。主要存在由陆面水温的降水与径流过程都存在很强的次网格不均匀性产生的精度问题,已经缺乏对水文物理过程和大气系统内部变化等的深刻认识,气候情景的生成、水文模型的结构以及GCMs与水文模型在不同时空尺度的转化等方面的不确定性因素而引发的不确定性问题。③模型的单向性问题,此气候模型输出的产品驱动流域水文模型,水文模型给出水文要素变化,而模型输入仅仅只有生成的气候情境,是一种被动式接受的反响型模型,此法并未体现水文过程-大气相互作用互为反馈的功能,缺乏真正的水文模型与气候模型的耦合研究。
4 结语
随着计算机和观测技术的快速发展,人们对全球气候和区域气候的研究更深入,通过新模型的建立和预测,气候变化对水文学的影响研究更加完善。
参考文献:
[1]陈涛.中国网民关于气候变化的认知状况调查[J].价值工程, 2011(32)
[2]郭庆春.全球气候变化机理和预测研究[J].价值工程,2012(15)
篇4
关键词: 幼儿教育; 教学研究; 教育理念;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对于幼儿教育也越来越重视,这也使得幼儿教育事业有了更进一步的发展。幼儿教育主要是培养幼儿语言交流、生活习惯、学习兴趣以及创作能力等,然而现今幼儿教育过程中增加了越来越多的英语、汉字、拼音等小学课程内容,各个幼儿园呈现出了不同程度的小学化倾向,其影响因素之一是家长的要求,希望幼儿园增加小学教学内容,从而加剧了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
一、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的现状
(一)幼儿家长教育理念存在小学化倾向
幼儿教育的目的是开发幼儿的潜力,围绕语言表达能力和组织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健康的身体素质、独立生活能力以及创造能力等方面开展教学工作。通过与家长进行交谈,了解到幼儿家长普遍认为的幼儿教育就是教育幼儿学习知识,为小学阶段的学习打好基础,而且家长希望在幼儿园阶段就开始一些小学的课程,同时家长希望减少幼儿玩耍的时间,将更多的时间用于学习。
一些家长希望幼儿先人一步,赢在起跑线上,所以会将幼儿送去学习各种类型的补习班,帮助幼儿快速提升成绩,赶超其他幼儿。另外,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个别家长认为幼儿的学习成绩就是全部,没有正确认识到幼儿教育的核心。另外,还有一些家长是通过判断幼儿的成绩来对幼儿园和教师进行评价的,片面地认为幼儿成绩好,教师和学校就好,反之,则会担心幼儿的教育环境。此外,家长过于重视幼儿的成绩,认为幼儿成绩好,未来的发展就一定会好,为此,家长的教育理念对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的影响较深。
(二)家长期望幼儿班级管理倾向小学化
随着时代的发展,对于幼儿园、小学的班级管理有着明确要求,各个地区因师资力量的差异,也有着相关的规定。总之,幼儿园的教师学生数量均衡比例在1:9,但是在实际班级管理中,大部分都会超出1:9的师生比例要求,尤其是农村幼儿园符合要求的少之又少。
另外,幼儿园课堂的桌椅摆放方式最好是U形或者小组型,因为幼儿对于世界的认知十分浅薄,并且喜爱运动。摆放成U形或者小组型能够更加便于教师对幼儿的观察和监督,并且,U形和小组型也更有助于幼儿之间的沟通互动,从而优化教学活动的实际效果。
但是,在诸多幼儿园课堂中,桌椅摆放多以排列型为主,有着明显的小学化倾向,主要因素在于幼儿园教师不足,排列型摆放更有助于教师对幼儿的管理。另外,家长也比较认同,认为该形式的桌椅摆放,能够使幼儿更加遵守纪律,提前培养小学课堂习惯。
(三)作业倾向小学化
经调查发现,幼儿园作业布置绝大部分是抄写和算术,而创作类和动手实践类作业较少,这种现象与幼儿园所处位置有着极大的关系。在农村幼儿园中,教师布置的作业基本上都是抄写和算术,创作类或者动手实践类作业较少;在郊区幼儿园,尽管抄写和算术作业占比很大,但是仍然保留了15%左右的创作类和动手实践类作业;而城市幼儿园则更加注重幼儿动手能力的培养,其动手实践类作业占比在20%以上。
另外,幼儿园作业中的抄写和算术均呈现小学化趋势,一方面,教学教材内容涉及相关的知识点,为此,教师在布置作业时,难免囊括了一定的小学知识点。另一方面,家长对于小学和幼儿教育内容差异的理解不够深刻,无法区分作业之间的区别。并且,家长也希望幼儿能够更早接触到小学知识,待幼儿进入到小学后更加具有优势。
(四)家长教育理念加剧幼儿园小学化倾向
家长作为幼儿的监护人,决定了幼儿去哪所幼儿园就读,虽然幼儿园不是义务教育,但是对于幼儿的成长和未来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因此,家长往往会选择教学水平和师资力量较为雄厚的幼儿园。而幼儿园为了更好地获得生源,会极大地尊重学生家长的态度,尤其是家长对于幼儿园的教育看法,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幼儿园的办学理念和教学质量。
受其他幼儿园的影响,若某个幼儿园在大班教学中引入了小学的知识点,而部分未引入小学知识点的幼儿园就可能会发生生源减少的现象,根本原因是家长对幼儿教育的认识不足。例如,某幼儿园对学生进行了数学20以内的加减法运算教学,幼儿在与父母交流时会表现出来学习到的知识,家长会认为学校正确培养了幼儿,而忽视了幼儿还未达到学习该知识点的最佳时期。由于幼儿教育方式和教育理念的差异性,让家长误以为幼儿园没有正确地培养幼儿,进而家长可能会选择更换幼儿园。幼儿园也可能会为之妥协,进行小学课程教学,家长通过对幼儿园的选择加剧了幼儿教育的小学化倾向。
二、改变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的策略
(一)从家长角度出发,改变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
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最主要的原因之一是家长的教学观念,为此,学校要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学理念,防止家长受外部环境误导,进而影响幼儿园正常的教学活动。幼儿具有极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如果家长一味要求幼儿教育小学化,而不注重幼儿的全面培养,尽管短时间内可以看到幼儿能够快速适应小学生活,并且取得一定成绩,但是从长远来看,却是阻碍了幼儿的发展。
家长和教师如果都只注重学生的语文和数学,而不关心学生的其他方面,学生在这样的教育环境下,必然会产生厌学情绪。虽然,在小学、初中和高中阶段都有教师在监督和看护,但是在进入大学以及走向社会后,学生在缺乏监督的情况下,可能会出现不思进取、厌倦学习的情况,影响学生的未来发展。幼儿阶段的学习不只是为了未来的生活和工作,而应该是为了拥有幸福的人生而学习,为此,家长应支持幼儿园教学工作,从幼儿长远发展的角度考虑,努力锻炼和培养幼儿的创造天赋、激发运动潜能,度过幸福快乐的童年时光。
(二)从幼儿园角度出发,改变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
幼儿园教师作为幼儿教育的实施者,需要转化小学化倾向教育观念,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不要轻易受到外部环境的误导。另外,作为专业的教育机构,幼儿园要积极与家长进行沟通和交流,定期或不定期地组织家长会,开展座谈活动。一方面,告知家长幼儿近期的生活学习状态,共同帮助幼儿健康成长;另一方面,大力宣传国家和教育部门对幼儿阶段的教育理念,使家长理解和支持幼儿园的教学工作。
另外,幼儿园要坚持科学的幼儿课程体系,避免选择小学化的幼儿教材,优化课程设置,确保幼儿园教学能够帮助幼儿全面发展。除此之外,幼儿园要改进教师考核机制,传统的考核机制主要包含出勤率和幼儿教育两方面,在今后的优化考核机制时,可以增加家长评价考核机制,通过调查家长对幼儿教师的满意度来对教师进行考核奖励。当然,这种考核体制不能够只考虑家长的满意度,要从各个方面对幼儿教师进行评估和考核,确保幼儿教师教育理念与幼儿园理念相统一,以防受家长的教育理念影响,进一步加剧幼儿教育小学化。
(三)社会对家长教育理念的指导
影响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的重要因素是家长的教育理念,为此,社会各界要加强对家长教育理念的指导。社区作为人们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社区居委会要充分发挥其组织作用,对社区居民做好家庭教育指导工作,帮助家长认识到不同阶段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从而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同时,可以邀请社区内经验丰富的老干部、退休教师等开展科普教育活动,定期开展家庭教育活动,宣传幼儿教育,提升家长的教育水平。
另外,师范类学生和教师可以利用自身的教育优势,定期开展本地区的家庭教育培训,尤其是农村地区,部分家长缺乏对幼儿有效的教育工作,通过教育培训提升家长的教育水平。师范类学生也可以通过与家长沟通交流,了解家长对于幼儿的期望,积累丰富的教育经验。只有家长积极地学习科学知识,树立正确的幼儿教育理念,才能够从根本上缓解幼儿教育小学化的倾向。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由于家长迫切的望子成龙思想,使得幼儿教育越来越小学化。小学化趋势不仅体现在幼儿教学教材、课堂设置以及作业布置方面,还体现在幼儿教学的方式上。影响幼儿园小学化趋势的主要因素是家长的教育理念,为弱化小学化趋势,幼儿园应坚持建立科学的课程体系,积极与家长沟通幼儿的教育问题,社区、师范类院校以及其他机构要发挥自身的职能优势,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指导家长做出正确的选择,解决幼儿教育小学化问题。
参考文献
[1]张秀芳.乡镇幼儿园家园共育的路径[J].甘肃教育,2020(14):53.
[2] 刘小艳.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现状及对策研究[J].软件(电子版),2019(10):164.
篇5
一、组团互学,激活学习动力
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让他们在亲身经历的过程中体味学习英语的乐趣,不仅能够起到活化教学资源的作用,还能够让学生在相互学习交流中发现更多的问题,产生学习的动力。利用组团学习模式优化教学,能让学生产生亲切感。
在组团互学的过程中,应根据学生的学习潜能及需求灵活选择、运用学习方式。在组团设计中,一方面尊重学生的学习喜好和学习习惯,鼓励他们在自愿选择的基础上自由搭配,激发出他们学习的热情;另一方面,鼓励学生相互帮助,结对帮扶,共同学习进步。同时,可要求学生采取竞赛的方式在相互对比中激活积极向上的热情,增强内生动力,满足学习发展的需求。
采取组团互学的形式鼓励学生尝试运用多样化的学习方式,能更好地激活学习困难学生的信心。例如,在进行《牛津初中英语》(Fun with English)7AUnit1 This is me!的“Reading Welcome to Beijing Sunshine Secondary”的教学时,可要求学生以“Find good friends”的形式组成学习团队,引导他们在相互学习的过程中建立相应的帮扶关系。可通过布置一定量的思考题,比如像What do you read from the article?和Can you introduce Beijing Sunshine Secondary?等,引导学生在相互交流学习的过程中不断激活认知、感悟、思维,将团队学习力量转化为自主自由学习的内在需要。
二、营造和谐的氛围,引导学生进行实践体验
通过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来活跃课程教学,让学生在实践体验的过程中增强学习的内生动力,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开拓知识视野和思维,更能使学生在主动交流中认识和感知英语。这样的实践体验,能使学生对英语学习获得更为深刻的印象。
在营造和谐学习氛围的过程中,可结合课程教学内容和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进行综合选择运用。在教学中,一方面要营造民主、平等、自由的学习氛围,让学生能够在富有情趣的学习过程中不断展现自己的学习潜能,促进知识技能的内化生成;另一方面,发挥学生的主体学习能动作用,引导学生运用模拟角色表演、情境再现、师生对话交流等方式来表达认知感悟,强化认知体验。通过采取这样的方式来丰富教学过程,激活学生学习的动力,使学生在主动体验的过程中深化理解感知。
学生在这样自由和谐的学习氛围中认知、感悟英语,能更好地发挥英语学科的任务型教学作用。例如,在进行7A Unit4 Food的“Reading Food and lifestyles”教学时,可建议学生发挥想象,围绕“How do you make fresh food?”和“Which lifestyle do you like best?”进行交流,以活跃课堂教学的情境氛围。以这样和谐的方式来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表达,能更好地帮助他们消化课程学习内容,激发他们的学习潜能。
三、运用形成激励评价,帮助学生增强自信
运用形成激励评价方式对学生进行肯定,能给性格内向和学习基础薄弱的学生带来更多的正能量。在教学过程中,多使用“You are a clever girlboy!”等激励性话语,不仅能让学生主动接近你,还能使他们不断增强自我学习效能感。
篇6
1.可变气门正时技术
1.1 可变气门正时的分类。
(1)连续可变气门正时和不连续可变气门正时。简单的可变配气相位VVT只有两段或三段固定的相位角可供选择,通常是0°或30°中的一个。更高性能的可变配气相位VVT系统能够实现连续可变相位角,根据转速的不同,在0°和30°之间线性调整配气相位。显而易见,连续可变气门正时系统更适合匹配各种转速,因而能有效提高发动机的输出性能。
(2)可变进气门正时和可变排气门正时。市面上的绝大部分气门正时系统都可以实现进气门正时在一定范围内的无级可调,而一部分发动机在排气门也配备了VVT系统,从而在进、排气门都实现了气门正时无级可调,进一步优化了燃烧效率。
1.2 可变气门正时技术的应用。虽然可变气门正时技术在各个厂商的称谓略有不同,但是实现的方式却大同小异。以现代的CVVT技术为例,CVVT可以根据发动机工作状况的连续变化,时时控制气门重叠角的大小,从而改变气缸进气量。当发动机低速小负荷运转时,延迟进气门打开时间,减小气门重叠角,以稳定燃烧状态;当发动机低速大负荷运转时,使进气门打开时间提前,增大气门重叠角,以获得更大的扭矩;当发动机高速大负荷运转时,延迟进气门打开时间,以提高发动机动力性;当发动机处于中等工况时,进气门打开时间提前,增大气门重叠角,提高发动机工作效率,减少燃油消耗,降低污染排放。
CVVT系统包含以下零件:CVVT机油控制阀、CVVT机油滤清器、CVVT执行器、曲轴位置传感器、凸轮位置传感器、以及电控单元等。
正时齿轮安装在排气凸轮轴的前端,曲轴通过正时皮带驱动排气凸轮轴旋转,排气凸轮轴后端装有CVVT执行器,执行器壳体上的链轮通过正时链条带动进气凸轮轴转动。CVVTC油控制阀安装在排气管一侧的气缸盖上。机油通过CVVT机油滤清器、气缸盖油道向CVVT机油控制阀供油,PCM随时根据发动机的转速、负荷等参数控制CVVT机油控制阀的轴向移动,向CVVT执行器的气门正时提前油室或气门正时延后油室供油。CVVT执行器根据供给的油压,直接带动排气凸轮轴轴后端的链轮传动,通过链条传动,间接改变进气凸轮轴的配气相位,使进气门正时连续变化,从而实现进气门正时提前、延后及保持的三种状态,而排气门的气门正时是固定不变的。
CVVT执行器内部的叶片将壳体内腔分为8个油室。其中4个用于控制气门正时提前,另外4个控制气门正时延迟。油室之间的压力差作用在叶片上,使得外壳上的齿轮相对于凸轮轴转动,从而实现气门正时的提前和延迟。油室之间通过聚四氟乙烯材料制成的叶片油封来实现密封和建立油压。当发动机熄火或CVVT系统发生故障时,气门正时固定在最大延迟角位置,以确保发动机的起动性能。
2.北京现代I30可变气门正时系统的维修案例
2.1 故障现象。一辆i30轿车行驶1200公里时发动机警告灯点亮,客户驾驶车辆到店进行检测。维修人员使用解码器读取发动机系统故障代码是P0011"A"凸轮轴位置-正时过度提前或系统性能.对于伽马发动机这个故障是比较常见的,维修人员根据经验拆下OVC检查是否有金属异物卡住电磁阀芯,并清理了电磁阀。处理后装车实验,故障灯不再点亮,于是交付。
两天后发动机警告灯再次点亮,读取故障代码依旧是P0011,维修人员再次拆下OCV检查,结果没有任何发现。清除故障代码试车,虽然报警灯没有亮但是感觉故障没有彻底排除。于是拆下并清洗了OCV滤清器。
2.2 故障分析。与目前的固定凸轮相位角式不同,CVVT是连续把凸轮相位角改变至最佳的装置。
使用GDS检查相关的数据波形,发现当发动机的负荷频繁变化时,发动机控制ECU的进气凸轮轴目标位置是变化的,同时OCV的占空比也随着目标值的变化而变化,唯独进气凸轮轴实际位置没有发生改变。通过以上的数据可以判断ECU的控制室没有问题的。
排除电控系统发生故障的可能后,导致故障的原因可能是:
(1)汽缸盖CVVT系统机油道堵塞;(2)汽缸盖OCV机油道泄漏;(3)凸轮轴VVT机构卡滞;(4)发动机机油压力不足;(5)OCV执行器损坏。
2.3 故障排除。找来OCV电磁阀装到车上实验。观察GDS的相关数据流,更换前后的数据没有任何变化,说明故障原因不是OCV。经过以上的检查后没有发现故障原因,只有拆检发动机。当我们打开气门室盖后发现了故障原因。CVVT执行机构的固定螺丝已经松脱了。这四个螺丝起到固定CVVT机构与进气凸轮轴链轮的作用,CVVT机构的后盖也是由这四个螺丝夹紧的,当螺丝松动的时候,CVVT机构的壳体与后盖之间失去密封,OCV过来的机油从缝隙处泄漏,不能推动进气凸轮轴产生作用。目标角度与实际角度之间的延迟度超过10次以上,ECM记录DTC P0011。
恢复后试车。数据流的信息可以看出来,进气凸轮轴的目标位置与实际位置是非常接近的,说明故障排除。
3.总结
目前大多数发动机使用机械式气门组,这种驱动形式的有效性、可靠性强,但是缺点也很明显:不能改变气门正时、延续时间和进气门升程。随着汽油直喷式发动机、混合动力发动机的不断推出以及排放法规的强化等,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可变配气机构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伴随着发动机的高性能化,可变配气机构作为一个重要的手段正变得越来越必要和不可缺少。
篇7
古希腊时代先哲们就开始思索,试图回答这样的问题,人的心智与身体、脑是什么关系。柏拉图主张精神世界独立于人的身体之外。他的学生亚里士多德并没有沿袭他的观点。亚里士多德虽然没有明确回答心智与身体的关系,但是认为灵魂与躯体的关系,就是形式与物质的关系。灵魂是躯体的形式;躯体是灵魂的物质和实现。灵魂是躯体的目的;躯体是灵魂实现的工具。形式和物质是不同的,但是形式不能与物质分离。同时,亚里士多德指出:上述形式——质料学说并非完全拒绝所有的两元论。他虽然认为灵魂不可以脱离躯体而被观察到,但同时又指出,不排斥灵魂的某些部分也许可以分离。在这里,亚里士多德表达了他对灵魂中所含心智某些部分的复杂态度。
17世纪,法国著名的数学家和哲学家笛卡儿研究了脑与人动作之间的关系,提出除了动作以外,心智和身体并不相关的两元论观点。他的一句名言是“我思故我在”。在当时知识界与教会做斗争中,这句话具有积极意义,因为他向当权者呐喊,进行思索和研究的自由是人存在的权利和标志,任何人无权干涉和剥夺。但是,笛卡儿对这句名言的解释,却明确地传递着两元论的观点。他解释说:“从这里我知道‘我在’是一种实体的存在,它的全部本质和天性就是思考,它的存在不需要空间,不依赖任何物质,这就是‘我’”。也就是说,因其存在而我能存在,并说明我是什么的那个灵魂,是完全和身体分离的,甚至于比身体更易了解,即使身体不存在了,灵魂也不会死亡,仍然会依旧存在。他把身体和心智之问划了一道明确的鸿沟。
笛卡儿两元论的观点显然比亚里士多德的观点离开真理更远,但是却被哲学界和大多数人所接受,统治了人们的思想长达300多年。直到今天,在这个问题上,大多数人仍然是自觉和不自觉的两元论者。达马希奥博士在《笛卡儿的错误》一书中明确提出,我们精神的家园是我们的脑和躯体。他在书中,一方面将情绪整合入认知神经科学的范畴,指出我们可以像理解视觉一样理解情绪。达马希奥重要的贡献还在于指出心智和躯体是不可分割的。情绪引起植物神经系统作用下产生的躯体标志机制(somatic marker mechanism),是人内部环境在脑中的写像,它和外部环境经过感知在脑中形成的写像一起,相互协调、相互反馈,决定了我们的行为。在进化中,情绪引起躯体标志机制的形成,先于我们高级思维的产生,它是我们意识和思维形成的基础。
现在对心智与脑之间的关系尚不能给出完整的答案,但是科学研究的进展已经足以翻转两元论了。目前哲学界与科学界争论的问题是,两元论以后,是否能回到一元论的立场,认为所有精神状态也是一种物质状态。如有的科学家认为,脑可以用物理世界的思想和材料复制;有的认为“你是什么,你就是你的突触”,这些就是典型的一元论观点。双方争论的焦点又集中在意识问题上。
我比较推崇哲学家瑟尔(John Searle)的观点。他认为:所有的经验,包括鼻子能闻,因纳税而焦虑,你爱听贝多芬的音乐,你反对资本主义等等,所有的这些行为都与不同神经元的激活有关。我们有一个脑,一些生物回路和系统。对来自我们体内和体外的各种刺激,脑可以产生无限多的各种各样不同反应,能回忆过去,能反思,能进行逻辑推理和计划未来。但是,当今科学上最有挑战性的问题是阐明脑是怎样产生意识的,以及意识在脑里是如何被我们了解到的。
他认为:什么是意识?意识是人类具有的独特的心智体验,它是有质量的、统一的和主观的。首先,意识是有一定质量的感受状态,或是感知状态,或是察觉状态(feeling or sentience or awareness)。它从你酲来就存在,直到你睡着,或处于无意识状态才消失。第二,意识具有主观性,我的意识是属于我的。我清楚地知道,意识在我的脑里发生,正如我知道你的意识在你的脑里发生一样。但是我也知道,我与存在于我脑里的意识的关系,和我与存在于其他人脑里的意识的关系完全不同。第三,意识是统一的。此刻,我并不是孤立地感觉到衬衫碰到我的脖子了,听到声音了,看到图像了,我具有的是包含了这一切的、单一的、统一的意识场。
他指出:这方面的研究需要完成三个研究步骤。首先,要找出与意识相关的神经活动,这方面已经取得了一些进展了。第二步就需要确定在这种相关之中存在着的因果关系。假使完成了这一步,就需要发展一套理论和模型。例如,什么是与产生意识体验相关的神经活动,为什么意识的体验需要这类的神经基础,等等。
目前,这一方面的科学研究不断有新的发现。例如,2012年美国科学院院刊发表了哈佛大学医学院新的研究结果。他们发现异丙酚引起的意识丧失与脑中出现的一种慢波振荡相关,这种慢波振荡使得神经网络被分割成碎段。意识的丧失,并不是与神经元簇平均发电率的改变有关,而是激发的电波被慢波(
目前尽管还存在争论,科学界在以下的观点上已比较清晰。
(1)心智与脑紧密相关,心智受到脑中发生的生物过程限制。
(2)我们的每一个心智和行为过程都有发生在脑中的生物过程相伴,在脑中不同的神经元组合成不同的小“社区”,进而组成不同的回路和系统,对应着我们的心智和各种行为。
(3)脑的发育和发生在脑中的生物过程,取决于先天基因和后天环境之间不断发生的相互作用。
总之,心智包括认知、情绪和意愿,以及由它外化的决策、语言和行为等。如果一个个体的人,具有情感、感知、思维、意志,特别是理性思维(有意识的精神事件和能力),那他就会具有心智。心智是人不可分割的、复杂的组成部分,是人有组织的意识和无意识的适应性精神活动的总和。它们植根于脑之中,有脑中发生的生物过程相伴,而且受到这个生物过程的限制。
哲学观点的重大变化,会带来一系列颠覆性创新的出现,会涉及和汇聚许多领域的努力,出现跨学科的研究和突破。现在可以在人文与科学之间产生交叉,心理学和脑科学几乎不可能分离了,同时对教育改革来说是一个绝好的机会。
可惜,在中国关注这一新思想特征的学者还不如关心“后现代论”的人多。人们在处理许多精神领域的问题时,常常自觉或不自觉地站在了笛卡儿两元论的立场。两元论也是中国目前教育界的主流思潮。两元论的观念不发生改变,基于实证的教育研究将无从谈起。这样一次机遇的失去,后果难以想象。十分期待大家能持一种唯物的世界观,一种开放的态度,了解科学技术的新进展,了解哲学观点的重大变更。只有哲学的观点开放了,跨学科的研究才能开展。
主要参考文献
[1]毛彩风译,笛卡儿的错误——情绪、推理和人脑,(美)达马西奥著,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ISBN 978—7—5041—3778—4
[2]杨韶刚译,感受发生的一切——意识产生中的身体和情绪,(美)达马西奥著,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ISBN 978—7—5041—3985—6
[3]孙延军译,寻找斯宾诺莎——快乐、悲伤和感受着的脑,(美)达马西奥著,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ISBN 978—7—5041—3890—3
篇8
[关键词] 甲亢;FT3; FT4;血脂;相关性
[中图分类号]R54.8+5[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4721(2009)07(b)-087-02
甲状腺功能亢进患者的甲状腺激素显著升高,甲状腺激素(thyroid hormone ,TH)是人体内参与蛋白质、脂肪等代谢的重要内分泌激素,TH水平的变化可影响血脂的代谢, 通过对甲亢患者血脂的测定, 旨在探讨甲亢患者体内发生的一系列生化指标的改变。笔者对80例甲亢患者血清进行了检测和分析,并与30例健康体检成人进行了比较,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所有纳入观察病例均来自我院内科门诊与住院的甲亢患者,共80例,均符合甲亢诊断标准[1],男性46例,女性34例;年龄26~62岁,平均(38.6±7.3)岁;病程3个月~5年。另将本院体检科30例正常成人作为对照组,男性17例,女性13例;年龄23~58岁,平均(40.2±5.7)岁。两组间性别、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均近3个月未服用对血脂和蛋白质代谢有影响的药物。
1.2 检测方法
探讨甲亢时患者血清中血清游离T3(FT3)、游离T4(FT4)和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h)、高密度脂蛋白(HDL-C) 、低密度脂蛋白(LDL-C)4项血脂指标的水平。采取受试者清晨空腹静脉血5 ml,3 000 r/min离心5 min后,吸取血清进行FT3和FT4测定,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技术,仪器为美国贝克曼Unicel-DxI800全自动化学发光仪,试剂采用美国贝克曼原厂配套试剂。采用美国贝克曼Unicel-DxU8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ApoA1,Apob,试剂由温州东瓯津玛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提供。应用日立HITACHI-717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采用酶法测TG、Tch、HDL-C,LDL-C,试剂盒来源于温州东瓯津玛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1.3 统计学处理
全部数据均输入SPSS11.0 软件作统计学处理,组间比较采用成组t检验,两组资料间的相关性采用直线相关分析。
2 结果
两组血清FT3、FT4含量比较,甲亢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简称甲亢),患者TH水平的改变,对体内脂肪和蛋白质的代谢会产生重要的影响。甲状腺激素是增加机体代谢率和促进组织生长、分化的主要内分泌激素,其生理作用是通过调节机体利用吸进的氧,将脂肪、糖、蛋白质等氧化分解产生能量和热量的重要物质,TH水平的改变对体内脂肪和蛋白质等的变化将产生重要影响,生理剂量的TH对脂肪和蛋白质合成代谢有促进作用,但大剂量的甲状腺激素促进了脂肪和蛋白质等的分解,脂肪蛋白质等消耗的增加是导致临床上甲亢患者消瘦的原因[2]。
研究显示:TH水平的变化可显著影响TG的代谢。甲状腺激素在正常水平时,可促进脂肪合成和降解,使血脂水平处于正常的动态平衡,但当甲状腺激素水平升高时,使TG降解代谢加快,同时加速了TC从胆汁酸中排出的速度,使血清TC水平降低。对本组资料的分析可见,甲亢时,随着TH水平的增加,TG的水平逐渐下降,两者呈负相关。这与过高的TG水平通过增强腺苷环化酶的作用而影响组织对儿茶酚胺、生长素等脂肪动员激素的作用而促进脂肪分解,以及使骨骼肌中脂蛋白酯酶活性增强,血清中TG的清除率增加有关[3]。TH水平的变化可影响Tch的代谢。当机体发生甲亢时,体内胆固醇合成增加,但胆固醇分解排泄亦相应增加,由于胆固醇分解排泄大于合成,因而血清胆固醇水平会有所降低[4]。本研究甲亢患者组血清TG及TC水平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其代谢机制与测定结果一致。
本次观察显示:甲亢患者中HDL-C、LDL-C均低于正常,且直线相关分析显示,其与FT3、FT4呈负相关,随FT3、FT4的升高而逐步趋向降低。其机制可能是[5]由于TH高水平的长期作用,胆固醇酯转运蛋白的活性增强,肝脂酶活动增加,使血中HDL,特别是HDL浓度降低,从而引起HDL-C水平下降,TH可通过低密度脂蛋白受体的介导而促进LDL的分解代谢[6-7],甲亢对LDL受体活性增强,使LDL-C浓度也随之下降。
[参考文献]
[1]叶任高, 陆再英.内科学[M].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725-735.
[2]Ramsay I.Thyroid disease and muscle dysfunction. In: Lewise Thyroid [M].7th ed.Philadelphia:Lippincott-Raven Press,1996:687.
[3]蔡志昌,邵兰香,郁淼,等.甲状腺机能亢进患者血脂变化浅析[J].上海医学检验杂志,1999,14(3):179.
[4]李敏,王锁欣,李清波.甲亢防治250问[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8:77.
[5]薛秀梅,刘阳,高月.甲亢患者血脂测定及临床意义[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6,6(10):1856-1857.
[6]杨礼芳,戴如春,廖二元.甲亢性心脏病的病因研究进展[J].中国医药导报,2007,4(15):10.
篇9
关键词: 初中化学 分化现象 原因调查
引言
一般中学在九年级时开设化学课程,初中化学涉及的知识较为简单,是为高中阶段引入更复杂的化学知识做铺垫,但在初中化学实际教学中教师不难发现,简单是相对的,学生面对化学学习时容易出现学习分化现象,这种现象不但影响课堂教学氛围,还严重影响整体教学水平的提升。造成学生化学学习分化现象的原因较多,教师在教学中除了完成自己的工作任务外,更重要的是探寻引发学生出现学习分化现象的原因,并通过分析总结出解决对策以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学习信心的基础上促进化学教学水平大大提升。
1.学生化学学习分化现象的原因调查
为进一步了解学生在化学学习中产生学习分化现象的具体原因,笔者总结出学生个体因素与教师具体教学活动是引发化学学习分化现象的主要因素,为验证结论,笔者对108名九年级学生进行了走访,其中86%的学生认为自身个体因素是影响化学兴趣的主要原因,而75%的学生认为教师的具体教学活动在学习分化方面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1.1学生的个体因素。
学生的个人原因致使其在化学学习方面出现分化,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具体展现出来:其一,缺乏兴趣。调查显示50%以上的学生对化学学习不感兴趣,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因而学习兴趣的缺失是造成学习分化现象的主要原因;其二,学习意志薄弱。九年级化学会涉及一些难懂的知识点,很多学生在无法正确掌握知识点后便放弃了对化学课程的学习;其三,学生没有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很多学生没有正确的学习方法,更多的是通过死记硬背强化学习,容易造成基础知识混淆,因而无法取得更好的成绩。
1.2教师具体教学活动。
九年级学生刚接触化学学科,因而教师在教学中的正确引导很重要,但现有调查数据表明,有些教师不科学甚至错误的教学活动是学生丧失化学学习兴趣、导致学习分化现象的主要原因。有些教师缺乏耐心,不能及时指正学生学习中的错误,甚至有的会做出讽刺、诋毁学生学习能力的事情,严重打击学生学习积极性与自信心。调查结果显示,86%以上的学生指出教师教学方式过于死板、不能激发其学习积极性。如在制取氧气、二氧化碳等实验课堂上,教师没有让学生亲自实践而是通过演示实验让学生观察现象,这种课堂教学模式严重阻碍学生参与化学学习的积极性。
2.学生化学学习分化现象的分析
通过对引发九年级学生学习分化现象的原因的调查,可以明确初中化学教师需要对这些原因进行详细分析,从而总结出可行性较高的解决对策,以改善学生化学学习分化现象,促进初中化学教学水平提升。
2.1构建趣味课堂,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采取各种趣味性教学方式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如学生初学“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老师讲授时既要联系生活实际,又要注重实验。如食物腐败之前可以食用,腐败之后不能食用,引导学生了解食物腐败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瓷碗破碎之前是陶瓷,瓷碗破碎之后还是陶瓷,只是形状发生了变化,从而得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为有无新物质生成。紧接着教师可以做用剪刀将纸剪碎和将纸点燃这两个小实验。实验虽简单,但学生在观察变与不变时能清晰地分辨这两类变化,学生自然乐在其中。在第二单元《制取氧气》的教学中,带领学生进入实验室将每四个学生分成一组,让学生参与实验并给予他们充分表达自己观点的时间,即在学生做完试验后进行小组分析与总结,然后让学生走上讲台以“老师”的身份详细向“学生”讲述自己在实验中看见的现象及实验结论等,具体的动手实践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其实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趣味性教学方法很多,再如在《如何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这一课题的教学中,教师为强化学生的学习与理解能力可以采取竞赛教学方式,让学生主动融入学习氛围中,与以往竞赛不同,教师可以采取“奖惩”制度,让输了的学生表演个小节目,这种即兴小节目在营造活跃的课堂氛围方面有较明显的成效。
2.2转变教学观念,强化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
教师要充分意识到自己的职责是为学生学习服务的,因而教师要有充足耐心开展教学活动,不但要强化自己的专业教学能力,更要完善自己的职业道德,使自己真正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除在实验教学中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其他内容的教学中也应以教学引导者的身份自居,为学生预留更多展现时间,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溶液》一单元的教学内容是教学难点,学生除了要掌握溶解度、溶液的质量分数等知识外,还要掌握一些溶液与物质发生反应的计算等方面的知识,因而掌握起来较为吃力,尤其很多学生本身对化学的兴趣就不高,难度陡然加大,更会削弱学生学习积极性,因而教师需要通过与每位学生的互动掌握学生化学基础,从而为学生制定较为明确的学习方法,使学生在掌握正确方法后实现成绩快速提升,提高其学习化学的兴趣与自信心。
结语
学生化学学习分化现象的产生,虽与学生某些先天因素有些许关系,但这并不是根本原因,关键是学生后天的学习兴趣与教师的教学活动给其带来的影响,因而为改变学习分化、促进教学质量整体提升,教师必须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采取趣味性教学方法活跃课堂氛围、调动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推进教学质量提升。
参考文献:
篇10
“白毛”究竟是什么?它是怎样形成的?为什么“白毛”只长在墙体下面,离地面1.5米以上的墙面很少见到?为何长“白毛”的墙体存在粉化现象?我们以“墙体粉化机制分析与预防”为题对这些问题进行了探究。
一、研究目的
采用上网查询、实地调查、实验验证等多种方法了解“秦砖汉瓦”、土壤学的相关知识,研究墙上长“白毛”的机制、“白毛”的化学成分、找出“白毛”对墙体的副作用及预防建议,探讨墙体粉化现象发生机理,并测定“白毛”主要成分白硝的化学性质,撰写研究报告。
二、研究结论
砖的粉化是砖体内可溶盐碱随温度、湿度等外部环境的变化,在吸收水分及水分迁移、蒸发过程中,随物理、化学变化而使原建筑材料破坏的一种病害现象,主要表现是外墙体出现一层白色而略显灰色的片状、鳞状、絮状及针状结晶体(白硝),造成砖石材料粉化、起鼓、开裂和脱落。
保持墙体干燥是防止长“白毛”或粉化十分简单而有效的方法。
(一)墙体粉化机制
1.外部因素
地面水溶解了各种可溶性的盐类,它们能向砖体中微细的各个“毛细管”中渗透,如果水分减少,盐类开始在毛细管中结晶,狭小的毛细管受到结晶的压力,导致微观结构产生裂隙,这种溶解结晶日积月累,使得砖表面粉化。
溶有盐类的水渗透到墙体表面,蒸发、风化后,墙体上会留下一层白色粉末,俗称“硝”。 砖墙上产生白硝易引起砖变色、起鼓、粉化、脱落,并逐渐向内部发展,缩短墙的使用寿命。
2.内部因素
墙体常用的烧结粘土多孔火砖自身含有可溶性硫酸镁、硫酸钠、碳酸钠等盐类,水分充足时,以离子状态存在于溶液中,当水分从火砖体表蒸发,这些盐类形成十水硫酸钠、十水碳酸钠等结晶水合物,“白毛”就是这些盐的结晶体。
因芒硝(结晶硫酸钠)和无水芒硝受气候影响较大,潮湿时易溶于水,水分蒸发或降温时结晶,体积增大,使砖石体积膨胀。盐的结晶膨胀、溶解收缩会因环境中含水量的变化或温度变化而引起空气湿度和盐的溶解度的不同,从而引起盐分的结晶与溶解,长时间作用将导致砖石结构疏松。
3.化学作用
砖坯墙体的表面与自然界中的雨水、地面水或地下水、污染气体接触,发生溶解、氧化等物理或化学作用,产生新的矿物。
当空气中的水分凝结于砖体表面时,可溶解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等,这些气体溶于水中形成酸,对砖坯墙体有腐蚀作用。
地下水是一种复杂的天然溶液, 含有多种化学成分,通过化学、物理作用对墙体侵蚀破坏。地下水在侵蚀粘土砖时能溶解可溶盐,并将盐分渗透到墙内,导致墙体发生化学变化。
4.冰劈
由于砖材料及砌筑砂浆内部大量微小的连通孔隙具有较强的吸水性,当墙材料吸水饱和并处于冬季低温状况时,材料孔隙内同质量的水就变为冰,体积增大对孔隙边壁产生附加压应力,导致表面产生微细裂纹,当升温时材料孔隙内的冰又变为水。如此循环,墙体结构材料将逐渐失去对颗粒物质的固结作用,粉化脱落现象也随之产生。
综上所述,赤壁城墙墙体的粉化是由于物理气候、大气污染、雨水、地面水、地下水综合作用的结果,即温度的交替变化、水的冻结与融化使砖坯墙体裂解成碎块;干湿引起的可溶盐的结晶与潮解以及自然界中的雨水、地面水或地下水、污染气体等通过溶解、氧化等途径,导致砖墙体表面酥碱粉化。
(二)保护措施
1.防潮与面层处理
漏水处的砖墙经常处于饱和状态,随着冻融循环,砖表面逐渐被粉化。城墙应设置排水通道,控制地潮沿墙体竖向渗透的高度。在地层内形成水平防渗帷幕,从而将地下水与墙体的“毛细管”隔开,阻挡地下水在墙体内形成“毛细水”,达到防止水分迁移的目的。
2.地基灌浆
砖墙腐蚀粉化的原因主要是地下水位较高或地表水不能及时排除,墙基防潮措施设置不合理或根本没有设防,使地下或地表水沿砖墙毛细孔渗透到墙身内,导致砖坯表面膨胀酥化。
免责声明
公务员之家所有资料均来源于本站老师原创写作和网友上传,仅供会员学习和参考。本站非任何杂志的官方网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请联系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