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学管理知识范文
时间:2023-06-20 17:20:0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高校教学管理知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21世纪是人类社会从工业经济逐步跨入知识经济的时代,在这种新型的市场经济形态下,知识资源正逐渐代替物质资源成为核心要素在市场竞争中发挥重要作用。伴随着知识资源作用的日益凸现,社会的各种管理活动也将重心转移到对知识资源的管理上来,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管理理论——知识管理应运而生。知识管理的过程强调的是对知识的获取、积累、共享、创新与增值,通过知识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组织竞争力,实现组织的最终目标。高校作为社会组织的重要一员,在应用和实施知识管理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高校是知识资源生产,传播、创新、应用的集散地,也是知识管理人才培养的基地,高校如能充分利用这些优势有效实施知识管理,必将对高校教学改革和未来的生存发展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目前高校在开展知识管理活动方面还处于探索阶段,相关理论和实践都尚未成熟。在此背景下,本文就知识管理相关理论并结合高校教学中的实际情况对知识管理在高校教学中的应用做一些初步探讨。
1知识管理的内涵
知识管理(KnowledgeManagement)一词最初是由管理大师彼德·杜拉克(PeterDrucker)于20世纪80年代提出,知识管理的诞生虽已有二十多年,但直到最近几年才逐渐被社会各组织和学术界所关注有关知识管理的概念,目前尚无定论,虽然存在不同的界定,但总结各家学派的观点,还是能从其中找到共同点,比如说:知识管理强调知识的共享与创新;知识管理关注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的相互转化;知识管理的有效实现依赖于现代信息技术等。本文在借鉴这些共同点的基础上,引用著名的安达信管理咨询公司(ArthurAn-derson)对知识管理的界定,安达信管理咨询公司通过比较通俗化的公式来表述什么是知识管理,如图一所示:
根据公式所表达的意思,知识管理是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将人与知识充分结合以实现知识分享(共享)的管理过程,分享的深度、广度、速度越大,知识管理所成就的价值就越大。从以上公式中可以进一步分析得出有关知识管理的几个要点:
(1)知识管理的本质是对人的管理。公式中“P+K”并非人与知识的简单累加,而应强调人在知识管理中的核心地位,因为知识来自于人的思维,唯有人才能创造知识,任何组织都无法不藉由人而自行创造知识,因此知识管理的核心应是人,知识只有通过人的主观能动性才能真正发挥其价值。
(2)知识管理中的知识分为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这一分类最初是英国著名的科学哲学家迈克尔·波兰尼(MichaelPolanyi)提出的,也就是把人的知识分为能够表达出来且易于传播的那部分和只可意会而难以言传的不易传播的部分。在知识管理过程中,较难实现的往往是对隐性知识的分享,因此,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的相互转化是知识管理应用过程中关注的重要内容。
(3)知识管理的有效实现离不开信息技术.公式中的“+”代表信息技术,知识经济时代的一个典型特征就是现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与普及,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人与知识的有效结合更多依赖的是现代信息技术的支持。
(4)知识管理的目的是通过组织中人对知识的有效分享和创新,提高组织的竞争力,从而实现组织最终管理目标。知识的分享和创新是衡量知识管理实施效果的重要标志。
2高校教学中知识管理的内容
结合上述知识管理的内涵,高校知识管理应指学校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创造学校各成员充分共享和创新知识的良好环境,提高学校核心竞争力,以实现最终教学管理目标的过程。高校知识管理主要体现在具体的教学活动当中,教学活动是典型的知识的传播、获取、积累、共享、创新的过程,在教学活动中正确应用知识管理能够较好的发挥出知识管理的效用和价值。高校教学中应用知识管理一般应包括以下内容:
2.1个人知识管理
高校教学的主要参与者是教师和学生,教学活动过程主要是教师与学生进行知识互动的过程,因此高校教学中知识管理的内容首当其冲应是个人知识管理,即教师个人知识管理和学生个人知识管理。教师作为“传道、授业、解惑”者,需要时刻加强自身的知识素养,才能更有效的指导学生。尤其是在高校教学中,教师面对的是一群能独立思考,具有更高知识渴求的大学生,教师更需要通过有效的知识管理来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以达到培养具有高素质人才的最终目标。教与学是相互的,不仅教师个人需要进行知识管理,学生个人也需要进行知识管理。现在高校教学中普遍存在一个严重弊端—“填鸭式”教学,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往往处于被动地位,学生缺乏学习兴趣,不善于积极思考,未能将课堂上教师传授的知识转化为自身知识。在学生中开展知识管理有利于改善学生学习知识的不良现状,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2.2组织知识管理
高校知识管理仅靠个人知识管理还难以实现最终管理目标,还需要从宏观上加强学校组织知识管理。教师和学生作为个体成员需要学校组织为个体营造良好的学习知识、管理知识的氛围,为教师和学生个体进行有效知识管理创造良好条件。学校组织知识管理应首先体现在学校领导及各级中层干部对知识管理的认同与支持,领导层对学校的教学改革等政策方针具有重要影响力,而中层干部又较熟悉学校的教学管理具体情况,只有领导层和中层干部先具有强烈的知识管理意识和实施决心,才能真正激发基层教师和学生的热情,促进知识管理的成功。学校组织知识管理还应包括学校各部门知识资源的有效共享,如果各部门都各自为阵,形成知识孤岛或知识垄断,即使部门内部知识管理再强,也很难依靠个别部门来带动整个学校知识管理的发展。只有各部门有效沟通,才能真正实现学校整体的知识共享和创新。此外,学校组织知识管理还应包括学校与社会其他组织之间的知识管理。
2.3信息技术管理
现代信息技术为知识管理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支持,特别是互联网的诞生,实现了全球知识共享的格局。现在各高校都在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来改革教学方式、提高教学质量,信息技术已经成为高校教师和学生经常使用的教学辅助工具。如使用多媒体进行课堂教学,利用网络平台进行知识交流,利用校园电子数据库搜索和获取知识资源等。学校各部门也都通过信息技术如电子教务系统来完成日常教学工作,大大提高了办事效率。除校园内部利用信息技术实现知识有效共享外,学校与学校、学校与社会其他组织之间也可以通过信息技术实现知识共享。可见,信息技术管理是高校知识管理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对学校有效实现个人知识管理和组织知识管理起到助推器的作用。
3如何在高校教学中有效实施知识管理
3.1做好个人知识管理
在这里着重分析教师个人知识管理,学生个人知识管理可参考执行。作为教师个人来说,应从以下几方面做好个人知识管理:
(l)树立知识管理意识。很多教师有主动学习和获取知识的意识,但却缺乏对获取的知识进行有效管理的意识,从而导致自身在专业教学上一直停滞不前,未能有新的突破。教师应养成良好的知识管理习惯,对自己在日常工作学习中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进行有意识的记录、整理、加工,久而久之就形成了自身独有的知识体系,进而在教学教研中取得成就。
(2)运用适合自己的方法来管理知识。教师应结合自身条件和特点,运用适合自己的方法来管理所获得的知识。如有些教师有写笔记的习惯,就可以通过笔记、日记的途径来管理所获得的知识;有些教师擅长使用现代信息技术,就可以通过网络或各种计算机软件来管理所获得的知识。
(3)善于与他人共享知识。获取知识过程的本身即是知识共享的结果。与人交流,不仅是学习的过程,同时也是实现自身知识管理目的的过程。因此,作为教师,应加强与学生、与同行、与家长和社会的交流,由此建立起自己的知识网络、丰富自身的知识体系,解决好实际工作中的问题。
3.2构建学习型组织
学校应构建学习型组织,为师生教学营造一个和谐上进的学习知识、管理知识的氛围。构建学习型组织首先要求学校组织结构由金字塔式向扁平化、网络化发展。金字塔式组织结构严重阻碍高校教学过程中知识的交流和畅通,容易扼杀广大师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而扁平化、网络化组织结构能够提高学校成员对知识的反应和决策速度,有利于知识的共享和创新;因此学校应坚持撤消一切形式化的组织,减少中层管理阶层,使组织扁平化、网络化。其次是树立共同愿景。学校组织应通过各种途径为师生勾画出学校未来发展的愿景,将个人目标与组织使命有效结合,调动师生的责任感和认同感,这样师生才能从内心接受并积极参与知识管理的活动。最后学校应为师生知识管理创造有利条件。为促进知识管理建设发展,学校应采取具体措施来满足师生知识管理的需求。如为教师提供定期的业务培训与进修机会,不定期的开展教研室、系部内外的教学思想交流会,邀请校内外优秀教师或专家进行讲座交流等;师生之间可通过建立网络平台进行实时交流,为学生定期举办知识讲座,开展学习沙龙、头脑风暴等形式的校园活动等。这些措施都有利于师生获取新的知识,促成知识特别是隐性知识的交流和共享。
3.3提供有效的信息技术支持
信息技术特别是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普及,为知识管理提供了便利的条件,可以说信息技术是知识管理有效实施的基础和前提。目前,围绕知识管理所开展的技术很多,如网络技术、数据库技术、数据挖掘技术、人工智能与专家系统技术、搜索引擎技术、文档管理技术等。这些知识管理技术能够帮助组织扩大知识采集范围、提高知识采集速度、降低知识采集成本,高效可靠地存储和积累知识,为知识传播和共享开创简单快捷的通道,扩大知识共享的范围,降低知识传播的成本。学校在对知识进行采集、交流、共享、创新等方面都需要软、硬信息技术平台的支持,学校应结合自身实际情况采用有效的信息技术,避免盲目选择错误和不适当的技术,认为越昂贵的软件与硬件就越能解决问题;避免对技术产生过度依赖,视技术为唯一的解决方案。信息技术只是实现知识管理的有效手段之一,技术能否真正发挥效用,关键还是要看人对技术的有效驾驭.因此,学校在开展知识管理技术时还是要回到“以人为本”,为师生知识管理提供服务的轨道上来。
篇2
[ 关键词 ] 高等职业教育 学生管理 创业教育 创业意识
自1999年教育部出台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后,我国实施了高校扩招的策略。大学生毕业人数的逐年增加,就业率一直偏低,待业总人数逐年攀升。数值见下表:
虽然就业率从2001年至2009年的九年间波动最大差距为9%(2006年最高为77%,2008、2009年最低为68%),但待业人数2009年为2001年待业人数的5.7647倍,是2001年高校毕业总人数的1.7043倍。2001年就业人数为81万,2005年失业人数为79万,短短5年的时间,高校失业人数已经达到了5年前所有的高校就业人数。如果剔除就业登记过程中的虚假成分等,高校学生的失业率和失业总人数将更高。失业的形成原因多种多样,但是,也应引起我们从事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人员的高度重视,积极推动学生就业,促使学生转变就业观念。
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由于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目标是面向生产、实践一线的高技术人才,其就业率略高于普通本科院校的就业率,但是现实中存在就业层次不高,就业流失率高等特点。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创业环境的改善,很多高职学生在就业渠道不畅、就业环境不合意的情况下,选择毕业后创业的做法。然而,由于大多数院校仅仅开设就业方面的课程,却对大学生创业的关注太少,因此有必要在学生的日常管理过程,主动创造机会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
而且现在政府对大学生创业也采取了鼓励和激励措施。如国务院专门下发了加强大学生就业工作的有关通知,提出了八个方面的措施,其中一条就是“鼓励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将通过一系列的优惠政策,包括税收、场地安排、创业环境和条件等等,来支持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
一、开展创业教育的重要意义
1.创业教育的开展是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的重要途径
高校的扩招,使得就业形势日益严重,毕业等于失业的现象大量存在。这不仅影响了高等教育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更会造成智力资源的极大浪费,同时会延缓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加剧整个社会就业负担。开展大学生的创业教育,培养创业意识,可以培养和造就具有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的中小企业家,增强国家经济活力、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又可优化人力资源配置,缓解社会就业压力。开展创业教育,培养创业能力,无论对减轻就业压力,还是对其职业生涯规划都具有重要意义。
2.创业教育的开展有利于学生知识和技能的转化及创新能力的培养
高职院校的学生,重视技能的培养,鼓励学生运用所学技能知识创业,有利于知识和技能的转化。我国现阶段要建设的创新型国家,其首要问题是培育创新精神,使企业成为创新主体,造就大批创新型人才。而创新精神的培养、企业创新主体地位的确立、创新型人才的造就,很大程度都依赖于创业教育。企业在创新体系中具有及其重要的作用。企业的员工又主要从学校招聘,因此,必须在对学生的日常管理过程中加入创业教育。
3.创业教育的开展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现在大学生越来越多地关注个性化发展,越来越多的学生以创业为目标,希望通过创业来发展个性、实现自身价值。还有不少学生为拓展将来职业发展空间,在夯实理论知识、掌握基本技能的同时,迫切希望学习一定的创业知识,培养创业能力。这就要求高校在进行传统的就业教育的同时,还必须开展创业教育,注重激发学生的创业欲望,培养其创业素质。开展创业教育也是学生谋求生存、促进自我发展、实现自身价值的需要。
二、开展创业教育的方法和途径
根据多年的工作经验和对中国的企业家的调查得知:大部分取得成功的企业家,往往不是在学校期间学习成绩突出的。中国的千万富翁的学历多普遍偏低,专科学历居多。大学生创业除了和天时、机遇、环境有关外,他们通常都具有一些特征,如胸怀大志、志存高远;具有风险意识与创业精神;与成长的背景紧密相关;能准确的把握机会;成功组织有效的创业团队,擅长团队合作;具有吃苦精神;具备良好的商业品德;具有战略眼光;脚踏实地、雷厉风行;工作勤奋,堪称工作狂;自信;性格成熟;机敏;关心政治、国家政策与国内外经济发展动态等。
因此,除了在相关课程讲授过程中,应该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担任学生管理工作岗位的相关教学管理人员也应该通过组织各种形式的活动,激发学生的创业热情,培养学生的兴趣,锻炼学生的创业素质,丰富其创业知识,增强其创业能力。
1.实现教育观念的转变,在教育中增加创业意识的培养
由于高校的扩招,高职教育应该从就业教育观念向就业、创业教育观念的转变。创业不仅仅能就业,而且还能承担其他社会责任。大学毕业生要摆正自己的心态,降低期望值,求真务实,避免眼高手低的想法。创业不仅仅伴随着鲜花和掌声,创业更需要脚踏实地、吃苦耐劳的工作和踏实的专业知识等。在开展学生入学教育、主题班会等活动时,可增加创业的内容。
2.激发创业意识,邀请成功的创业者来校开展讲座
创业意识能激发人们进行创业实践的欲望,它是心理上的一种内在动力机制。创业意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一个人是否敢于投身创业实践活动,支配着人们对创业实践活动的态度和行为,并影响着态度和行为的方向及强度。创业意识包括创业需要、创业动机、创业兴趣、创业理想、创业信念和创业世界观等。激发创业意识是大学生创业教育的起点。
3.培养大学生的创业品质
创业教育应该注意培养学生具备创业者的品质。创业者的品质通常包括以下方面:对于成功的强烈愿望、超乎想象的忍耐力、开阔的眼界(熟悉的领域、阅读、实践或交际过程中捕捉到的机会)、善于把握趋势又通人情事理、商业敏感性、拓展人脉、谋略或智慧、冒险精神、与他人分享的愿望、自我反省的能力等等。
4.以创业为目标,激发学生拓展知识的主动性
创业不是一时的冲动,创业的成功更需要各种各样的知识。在激发学生的创业激情后,学生就会主动去学习有关创业的知识。如创业所从事的领域的行业知识、企业战略管理、生产管理、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市场营销等方面的经营管理知识。政策法规、工商税务、金融保险、公共关系等综合性知识。这些知识的培养可以通过组织兴趣小组,举办创业沙龙、创业知识竞赛,撰写创业计划书等活动来完成。
5.鼓励学生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
负责学生管理的部门及教师,积极拓展各种给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机会,鼓励学生参加企业的促销活动、策划营销方案、组织企业产品或服务进学校、社区等。包括鼓励学生为学校的新生入学、运动会、体育赛事、晚会等找赞助商,帮助或鼓励自主联系企业如中国移动、中国网通、中国电信等公司开展对学生的优惠促销活动,运动品牌的服装、饮料、图书等进入校园。对于高年级的学生,还可允许学生参与到企业的长期营销策划、经营活动中,如我院部分专业和本地农产品生产企业合作开展长期的促销活动。这一方面解决了学生实习困难的问题;另一方面也锻炼了学生,增加了其对企业的认识,还能增加学生的收入。无论对学生今后的就业,还是对创业而言,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6.鼓励学生开设虚拟公司或网络实体店
随着网络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运用,学生对网络的了解越来越多,特别是针对高职学生感性强于理性的特点,可鼓励学生参与到网络虚拟公司的开设和日常运营中。如鼓励学生使用现在比较成熟的企业管理软件、模拟企业运营软件等。还可以鼓励学生在淘宝网、拍拍网等开设网络实体店或开设商业网站。
7.加强创业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
创业意识的培养,创业教育的开展,需要有高素质的教师群体。创业教育的教师既可以是有创业经验或讲授相关课程的教师;也可以是企业界的管理人员;还可以是在创业活动或在网店经营等方面取得收获的学生。但是,不同的创业教育的教师讲授的内容侧重点不同:教师侧重于理论领域;企业界的管理人员侧重于实务;在创业实践方面有收获的学生则侧重于感受和实务。当然,授课教师也可以参与到学生的创业计划中,组成创业团队。
8.教学和考核评价体系的创新
创业意识和创业理念的贯彻和执行,还离不开教学和考核评价体系的创新。为鼓励大家创业,可用创业课的选修、创业活动的名次冲抵部分作为学分。为鼓励教师参与到创业教育活动中来,同样可以规定,教师的参与可以作为工作量或作为评优等的考核指标。
综上所述,创业教育和对学生创业意识的培养是高等教育,特别是高等职业教育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作为从事学生管理工作的教师来讲,必须转变学生培养、就业观念,积极地创造条件,开展形式多样的创业教育活动。
参考文献:
[1]宫敏: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理论与实践[D].华中科技大学,2005
[2]方世建 桂玲:创业、创业政策和经济增长――影响途径和政策启示[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9(8)
[3]常建坤 李时椿:发达国家创业活动和创业教育的借鉴与启示[J]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高等教育版),2007(9)
[4]杨妤:创业型经济呼唤创业教育[N].人民政协报,2008-12-03
[5]袁宗勤 于燕光:大学本科生创业意识培养与创业条件浅析[J].现代农业科学2009(5)
[6]郭宏群:高职创业教育新探索――以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创业教育实践为例[J].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6)
[7]杨仕勇 胡文靖:地方高校大学生农村创业实践的初探――以凤阳小岗村大学生创业为例[J].天津农业科学,2009(8)
篇3
>> 浅谈高校教师个人的知识管理 浅谈高校学术交流活动管理 难忘的台湾学术交流之行 学术交流 高校教师知识管理的现状与策略研究 加强学术交流,促进民族地区高校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学术交流对于高校发展的重要性研究 高校教师建立知识交流与共享途径的意义 基于博客的图书馆学学术交流系统思考和启示 我国科研人员对在线学术交流的态度和需求调查 浅析医院对外学术交流管理 学术交流模型研究 由数字学术交流引起的思考 关于英语学术交流能力的培养问题探讨 开放科学中的学术交流研究综述 电影学术交流的前沿阵地 高校教师业务档案的建立和管理探讨 浅谈知识经济时代下的高校教师知识管理 高校教师学术造假的法律责任 高校教师学术信仰的危机及重建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2012-05-11.
[4]孔德超.论个人知识管理[J].图书馆建设,2003,(3):17-18.
[5]李单丹.浅谈信息化环境下学术交流形式的变革[C].中国科协学会学术部.中国科协第四届学术交流理论研讨会论文集.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123-128.
[6]徐德勇.个人知识管理的实务引领[EB/OL].,2012-06-01.
篇4
一、学分制对教学,理模式的要求
1.由标准化刚性管理向柔性管理转变
标准化管理是凭借制度约束、纪律监督、强迫等手段进行的一种刚性管理,是以规章制度为本的管理。这是一种在学年制条件下比较适用的管理模式。学分制条件下,学生的创新性、个性化培养是重点,学分制的动态、开放性以及学分制下学生的流动性,使得完全标准化的管理模式不再适用,标准化的管理应该与柔性管理相结合,相辅相成,并逐步向柔性管理转变。柔性管理以严格的规范管理为基础,突出人的自我管理,尊重人的价值,发挥人的才能,承认人的劳动。它“以人为本”,强调创新、开放、灵活和竟争。
2.人才培养以多样化和个性化为目标
学分制比较注重目标管理,以立足于学生的个性差异,尊重学生的个性需求,创造一个有利于学生个性化发展的管理制度,其根本出发点在于鼓励多样化。它具有最大限度地适应学生的个性差异,自由选择的特征。学生能够按照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特长以及其他个人因素,自主地选择专业、课程、任课教师、授课时问、修读方式、修课门数等.这使学生有很大的学习自主性。
3.灵活的学制与灵活的选择是核心
弹性学制给了学生自由学习的空间,能够使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自由地选择学习方式,充分体现了教学管理的灵活性,从而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使他们能够更好地完成自己的学业。选择制是学分制管理的核心,它包括选课和选择学习进程与方式。其中选课制是在学校规定的范围内自主选择,包括选择课程、上课时间、教师等。这是学分制的主要内容之一。学习方式及进程的选择,使部分学生可以在一定条件下选择适合自己特点的学习方式,如免听、免修、增减选课量等,从而达到加快或减慢学习进程的目的。
4.培养、强化学生的自制与选择能力
实行学分制后,学生对课程的选择及课余时间的掌握将有更多的主动权。但是,有的学生缺乏自制能力和自我选择能力,使学习计划受到一些影响,质量不易保证。学分制条件下,学生的流动性较大,学校对学生的约束相对减弱,学生的学习过程全靠自己,学生的自由度加大,纪律难以保证,这就容易导致集体荣誉感和社会责任感的缺乏。因此,学分制的教学管理模式要求学生有较强的自主意识和自我约束能力。
二、更新观念,推进教学管理制度的改革
1.建立学分制条件下教学管理工作的良好运行机制学分制是一种比较灵活的教学管理制度,它不仅涉及到教学改革的核心内容,而且涉及到整个教育观念、办学体制、管理方式等。新的教学管理运行机制要从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出发,明确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设计相应的课程体系和课程结构,在形成与学分制有关的教学文件、基本制度的基础上,建立联系紧密、信息通畅、高效有序、便利可行的运行机制。
2.与国际接执,采用学分互换制
高等学校只有互相承认学分,才能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和更加灵活的学习途径。因此,必须构建不同类型教育相互沟通、相互衔接的教育体制,使学生实现跨校选课,同时实现不同学校之间学分的认同。要推动各校教学的国际化,提高课程质量,这样高等学校才能实现互相承认学分,采用学分互换才能成为可能。
篇5
【关键词】实习基地 质量管理 管理指导平台 师资队伍
校外实习基地是校企双方合作,利用企业生产与经营资源培养学生专业技能与职业素质的实践教学场所。学生在校外实习基地顶岗操作,在实际工作情景中教育自己,掌握未来就业所需知识和职业技能。校外实习基地的良好运行是开展实习教学工作的基础和质量的保障,这样的人才培养模式,打破了高职院校传统的封闭性,向学校原有的教学管理提出了挑战。因此,加强校外实习基地的教学质量管理,对发挥校外实习基地应有的作用,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一、高职院校实习基地教学的现状分析
很多高职院校组织学生到校办企业或商业企业等实习基地顶岗实习,目的在于使学生掌握有关商贸实务活动的基本程序与过程,在商务实践活动中摸索市场营销的技巧,培养学生的营销实际操作能力。同时,在积累了一定的理论知识和顶岗操作经验后,通过毕业实习,对学生专业技能进行一次全方位的考核,设计一定的评价体系,检验实践教学的效果。由于该模式易操作,比较实用,又可以进行效果检验,所以在很多高职院校被普遍采用。
但是,在实际的实习工作中,传统的模式越来越体现出它的欠缺。尽管普及率较高,但在实际运作中,越来越暴露出一些问题,如企业实习的目的要求很难明确,部分学生兴趣不大,以完成任务为主;实习基地的分散性,造成了指导教师和学生的沟通不畅,给校外实习管理和指导带来诸多不便;师资力量与实践教学之间存在差距,部分教师本身实践经验就很少,在指导中与预期效果差距明显;管理制度有待完善。虽然有明确的管理制度,但在执行过程中仍有许多不足,如学生的实习考核、指导教师的考核等,这些不足也给实习管理带来了一定的隐患。
二、实施高职院校实习基地教学管理对策
1.构建实习基地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1)编写质量体系文件
质量体系文件是质量体系的具体化,是以文件的形式对质量体系进行详细的描述。实习基地教学保障体系文件一般由四个层次构成:第一层次是纲领性文件,即实习教学质量手册,用以明确质量方针和目标。第二层次是程序文件,对实习质量手册的内容进一步展开,主要是一些工作流程图,如学生进入企业实习的一半流程等。第三层次是操作文件,即各类教学管理文件,如实习指导教师岗位工作考核办法、学生成绩评定方法等。第四层次是记录性文件,是对体系运行的记载,如学生及教师的意见或建议调查表。上述文件都是实习基地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立和运行的依据。 转贴于
(2)质量体系的实施和控制
①实习基地教学管理的质量监控
实习基地教学管理主要是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体现知识、能力、素质并重的教育思想,建立规范、高效的运行机制。实施教学管理的质量监控,首先,必须重视教学管理在整个质量管理保障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管理到位,责任到人。其次,要加强对实习基地教学管理工作的研究,推动各项工作的改革和创新;同时要把各教学环节细化成可以量化的指标体系,从而为各种制度的顺利贯彻提供切实保证。
②实习教学效果的质量监控
实施实习基地教学效果的质量监控主要包括四个环节:一是现场听课与评课。主要针对年轻教师和新招聘的实习教师。二是教学督导。由经验丰富的教师组成督导组,深入到实习现场,检查教师的实习效果,发现问题并及时提出改进意见。三是质量检查。根据检查条目逐项检查,并写出检查结果和书面总结。四是学生反馈。以问卷或座谈的形式由学生对教师测评,反馈教师的教学态度、业务水平、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效果等。
2.构建校外实习基地管理指导平台
建立校外实习基地管理指导平台,使学校与学生和企业之间具有良好的信息沟通,为学生提供有效的技术支持和辅导,加强学生校外实习监督和管理,为有效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就业竞争力奠定坚实的基础。
(1)校外实习基地管理指导平台的工作模式
目前,现代通讯和计算机网络技术已经得到了广泛运用,但在校外实习基地管理中尚未得到有效的利用,学校与企业间、指导教师与学生间并没有形成面对面的沟通。例如:一个学生遇到某一个问题时,他只能与指导教师逐个进行沟通;而其他同学遇到同样的问题时,指导教师仍然要做出同样的回答。这不仅造成时间上的延误,而且也增加了学生和指导教师间的通讯费用。因此可以通过建立实习基地管理指导平台,即短信平台、电话平台及网络平台来增进学校、学生与企业间的了解,使学生能同时得到多个指导教师甚至是同学的帮助,从而实现资源共享。
(2)校外实习基地管理指导平台的作用
①能实现校企联合的校外实习管理
通过本平台,指导教师可以与企业的指导师傅、实习学生及时沟通,掌握学生的具体情况,实习成绩由指导教师和企业的指导师傅共同确定,从而实现校企联合的校外实习管理,就能避免以往仅依据实习报告和实习鉴定给出成绩的不合理性。
②能提高校外实习指导的工作效率
本平台通过现代通讯和网络技术,不仅可以使实习学生遇到的技术、生活和思想问题在短时间内得到更多校内指导教师的解答和帮助,而且可以得到众多企业技术人员和同学的支持和帮助。在具备上网条件的企业,学生可以上网提出技术问题,在技术论坛中通过搜索很快得到答案,从而有效提高校外实习指导的工作效率。
参考文献
[1]熊志翔.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研究.湖南人民出版社,2002.
篇6
关键词:教学质量;管理制度;高等学校;本科教育
一、引言
高校教学质量是高校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学活动及其结果满足高等教育利益关系人需要程度的度量。高校教学质量管理是高校教学管理的核心,提高教学质量是高校自身发展的内在需要。本文拟就建立健全高校教师教学质量管理制度问题进行初步探讨。
二、高校教学质量的关键
高校教学质量是衡量高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标志,是高校生存和发展之本,关系到教学工作的成败。在招生规模迅速扩大的同时,必须始终把提高教育质量摆在重要位置。作为衡量一个学校教学成效综合指标的高校教学质量,涉及学校工作的各个方面:教学环境、教学条件、教学过程等。“栽下梧桐树,可引凤凰来”,好的教师能引来资金,创造财富,吸引优秀生源,营造好的教风和学风。因此,好的教师是高校教学质量提高的前提和保证,教师的教学质量是高校教学质量的关键。
三、建立健全教师教学质量管理制度的意义
(1)建立健全教师教学质量管理制度,是促使教师树立“质量第一”意识的根本手段。质量是一切工作的生命,教学质量决定着教学的生存和发展,“质量第一”应当成为教师教学工作的重要指导原则。
(2)建立健全教师教学质量管理制度,是明确和确定教师教学质量责任的前提。从管理学的角度来讲,权利和责任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就是说,有管理权利就应有管理责任,有责任就应有权利。教师具有“进行教育教学活动,开展教育改革和实验”的权利,因而就必须肩负起组织好教学、不断完善教学内容、不断改革教育教学的形式方法,确保教学工作质量的责任。通过制度建设,确定出每一教学工作环节的质量标准和要求,从而进一步明确和确定教师在每一项教学活动中的质量责任。
(3)建立健全教师教学质量管理制度,是教师不断提高教学工作质量的重要保证。教学工作质量的高低最终取决于从事教学工作的教师。通过制度建设,运用分析、总结、教育等形式,可以提高教师专业技术水平,严格按规章制度办事,充分发挥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使教学工作质量得到不断提高。
四、建立健全教师教学质量管理制度的构想
制度的建设应包括两层含义:一是制定制度,二是实施制度。因此,教师教学质量管理制度建设既要考虑内容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创造性,又要考虑制度的可操作性。当前应着重建立健全以下几项基本制度:
1.教师教学质量教育制度
教师教学质量教育通常要在教学准备阶段以及人员变动、调整任务、变化形势时进行。教育内容:一是教学质量常识性教育;二是政策性教育;三是典型的教育教学质量。教育的方法,可以采取知识竞赛、媒体宣传、集中学习、专家研讨会和其他形式。
2.教师教学质量分析制度
通常在每一教学事项结束后进行一次教师教学质量分析。分析内容包括:一是当前教学工作质量状况;二是研究教学质量发生偏差的一般规律;三是根据上级通报或其他方面有关教学工作质量问题的信息,结合本部门、本单位现状,查找薄弱环节。在分析现状、研究规律、查找薄弱环节的基础上,提出有针对性、有预见性的防范措施。分析方法一般有比较分析法、综合分析法等。在分析过程中,要紧密结合教师教学质量检查的结果。
3.教师教学质量考核制度
教师教学质量考核通常在每一教学事项结束后和年度教学工作总结时进行。通过定期进行考核,建立教学质量考核指标体系,将教学质量具体化、数量化。具体考核指标可以采用以下几个:①教学事项出错率;②教学过程的认可率;③教学效果的认可率。
篇7
关键词:高职院校;实践教学;实训基地;管理模式;制度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1)06-0209-01
1 保证高职院校实训基地有效运行的策略
1.1 根据实用性人才培养需求,科学规划实训基地
高职院校的发展与社会经济发展、地区产业结构和教育体系人才培养结构密切相关,充分考虑行业、企业发展趋势、发展规划、重点发展领域等方面因素,超前预测和规划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规格、数量。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发展着手,综合考虑产业布局和学校专业优势,确定职业院校的专业定位和布局结构,统筹规划实训基地建设项目,从根本上解决目前存在专业布点过多、开设专业过于集中等问题,避免高职院校实训基地建设水平低、重复建设现象发生。
1.2充分利用实训基地,发挥社会服务功能,提高运行效率。
高职院校必须转变以学历教育为主的办学模式,重视多形式、多层次的职业培训,逐步提高职业培训的地位和作用,从而改变目前高职学校因生源质量逐年下降,造成高职院校实训基地利用率明显不足的局面,实现教育资源共享。实训基地还应努力向“骨干师资示范培训基地”、“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发展,积极承办全国性的专业技能大赛、开展面向中小学生的劳动技术培训和面向西部职业教育的对口支援等项目,最大限度地发挥实训基地的功能。
1.3 实施多样化的实训基地管理模式
学校应建立由行业、企业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和职教专家组成的实训基地建设领导小组,参与学校实训基地建设、运行和实训项目开发,因地、因校制宜,建立多样化的实训基地管理模式。如:专业类管理模式、实训中心管理模式、市级“专业公共实训基地”管理模式。这样,实训基地的教学活动由学校延伸到企业,教师将行业发展动向及前沿技术引入教学,使教学目标更明确,教学内容更贴近企业实际,提高教学的实效性;学生在真实的工作情境中,完成企业真实的工作任务,提高自身综合职业能力,满足工作过程导向课程改革实施的要求。
1.4 制定实训基地评价和奖励制度,关注实训基地技术创新和使用效益
实训基地是职业教育改革发展重要的基础条件,是课程改革有效实施的重要保证。应将实训基地能否满足课程改革需求等作为实训基地评价及学校办学评估的重要指标,根据需要,提前对实训基地进行规划和建设,改变传统的以学科体系为主的实训基地建设模式,根据企业实际工作情境设计和综合实训平台,满足课程改革的实际需求。
2 校内实训基地的管理体系安排
第一,学院直接管理模式。是指学院直接领导实训中心,学院直接管理。这种管理的优点可以合理地安排教学,充分发挥实训基地的作用,工作效率和效益高。这适合于一些使用率高,要有较多的学生进行技能训练以及一个系难以完全满负荷的实验和实训室。
第二,学院和系共同管理模式。是指有些专业性很强的实训中心,由学院和系共同管理。这些实训中心的职能被分解成两个部分,一部分职能(主要是管理职能)由学院直接行使,另一部分职能(主要是业务职能)由系负责。
第三,自管模式。是指在学院宏观管理下,授权二级单位或系采用相对独立的管理机制自行管理各自的实训中心。这种模式通常由学院制定出管理制度或准则,由学院定期或不定期检查督导实训情况。
3 校内实训基地的内涵建设及师资队伍建设
3.1 内涵建设
实训中心的建立需要相应的管理规程去规范实训中心的日常运作。建立院属实训基地管理体系,制定《实训室工作规程》,并建立和修订各实训基地的各项管理制度,同时结合实际情况制定了实施细则,做到有章可循,有据可查,使实训基地管理制度化、规范化。
在实践教学的课程安排上,根据课程设置及行业需求,编写反映高等职业教育特色的实践教学指导性大纲,制定专项技能训练计划。通过各阶段性的实践教学安排,有目的、有计划地培训学生的专业技能。
3.2 师资队伍建设
学校应把实训基地师资队伍建设作为重点来抓,以良好的工作环境和优厚的物质生活条件积极引进适于实训基地教学和管理的双师型高级人才,建设一支思想敏锐,理论扎实,业务精干的师资队伍。切实加强师资队伍的思想、理论和业务能力的建设,定期考核,实行全员聘任制。派出去,请进来,在严格管理的基础上创造宽松的发展环境,鼓励实训基地技术人员更多的投入到实践教学和研究中,在科研中提高自身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傅永强,吴文山高职院校实训基地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0,(2):88―91.
篇8
一、概述
酒店管理专业发源于瑞士,在其开端处,就以服务为其宗旨,主要是对“服务于上帝”的理念的转译,其中运用了现代化的管理思维,促进酒店的发展。其中最为重要的是设置了管理机构,使其从私人经营的个体化管理、家族式管理,转变为具有现代特征的机构式管理,不但设置董事长、经理、各类服务岗位,且通过为客户提供一些附带服务,使其得到了持续、健康、集团化的发展。在我国,酒店在初期是国家管理,经过改革开放,也渐渐有了私人经营的旅馆,其规模较小,管理方式也较为简单、传统,加上由于我国在“数字化”管理方面的缺陷,其发展并未达到较好的效果,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生活方式的转变,产业结构的调整等,酒店也渐渐发展成了规模,在借鉴西方现代化管理思维的同时,规模化、产业化,尤其是连锁经营模式的出现等都使其得到了较好的发展。与此同时,更值得注意的是,采用了现代化的酒店管理模式。然而,在我国高职类院校所设置的酒店管理专业实践性课程中的手段与目的的衔接不足。另一方面,从社会管理人才来看,在就业的方向及人才需求分析,还存在诸多的与社会需求不相适应的地方。因此,应对该专业的实践性教学认真研究,从而找出一些改革措施,促进就业,为社会输送专业人才。
二、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认识不足,实践技能教学匮乏
在我国的高职类院校中,酒店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中,虽然对实践性教学较为重视,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往往受传统教学思维方式的限制,教学方法适应性不强,教学过程不注重氛围与学生的主动性参与,结果是实践课程达不到理想效果。分析其中的原因,实践性效果不明显一方面来源于大多酒店对管理不重视,另一方面在于高职院校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方面还需进一步改善。依现在高职院校的具体情况看,在实际的教学中,学校的目的停留于招生、盈利,教师的职责是教给学生酒店管理为何物,实践技能实训也没有取得应有的成效。因此,应认识教师在实践教学方面教学方法教授的不足,认识到酒店管理的科学性与制度性,其中的服务不仅仅是对于“顾客就是上帝”的重复,它关系到对顾客需求的满足,对入住中的信任指数、服务质量的满意度、舒适感等,以酒店餐饮服务为例,在实际的操作中,只进行程序操作,理论知识未能深入,达不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实践教学中,学生掌握存在不足,在服务理念、服务意识、职业素养、职业定位的讲述时,未能将具体的服务理念进行更新与超越,未联系至最终的目的导向。
(二)对于教学工具的利用不够
像酒店管理这样的专业,如果缺少实践性的体会,教学效果很难达到。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学模式较为落后,教学手段过于单一,教学的方式方法相对不足。尽管从目前来看,一些高职院校采用了一些现代化的教学方法,然而,由于教学思维依然受传统教学习惯的束缚,其结果变化不大。因而只能看到培养出来的“知识型人才”,不能将其转变为“技能型人才”,虽然学校有实践教室的设置,对其应用有限,对其如何应用方法不足,对其实际效果如何达到,依然有待探索,不但从资源上造成了闲置与浪费,也使酒店管理的实践教学浅尝辄止,无法达到相应的人才培养。
(三)教学各环节脱节,考核体系不完善
在实际的教学中,课前、课堂、课后的环节把握不足,实践课程与教学理念衔接程度有待提升。在酒店管理专业中,其整体上理念形成较早,但在教学中,理念与目标方面,还应有所探索,防止分化式教学的出现,以及通过这种教学目标与手段的缺陷造成学生最终理解方面的困难。其次,在实践教学中,教师未能将教学的讲解与教学目标联系在一起,所以也不能进一步与实践课程中的理论考核充分结合。教师也很难从中得知学生的具体掌握情况,尤其是高职类院校的总体教学模式,很难突破。所以,课堂教学的持续性推进,而考核不能跟进的同时,也造成了整个教学各环节的脱节,致使教师与学生间的互动性受阻,教学水平与教学效果出现障碍。最终的结果是教学与考核两者间联系不紧密,一是造成教学的非完整性,二是造成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评估不足,三是教师与学生间的沟通受阻,四是不能让学生对自己有一个较为充分的理解与正确认识。
三、实践性教学的解决对策
(一)转变理念,提高认识
第一,高职院校在酒店管理专业的设置方面,应从传统的教学思维中解放出来,充分认识酒店管理的制度性作用及它的实践性用途。将理论的学习与在实践中的具体应用教学联系起来,真正的关注实践性教学在酒店管理专业教学中的实际作用。第二,应加强对于学生的职业素质教育。在这方面,一是转变教学工作中的主体,将教学工作中的主体转移到学生身上,使教师做好更多的课程创新设置与引导。二是注重学生的个性培养,因为就管理而言,个性的发展,性格的形成,对于管理者个人的影响、个人魅力的形成,以及对于被管理者的吸引与影响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应注重学生的差异,在实际教学中,关注其性格的培养,个性的发展,专业素质的训练。三是开放心态,开阔视野,从更长远的角度,更高的目标方面去认识酒店管理专业,因为一个国家的发展,在当代社会中,注重第三产业,且商业与旅游的发展更是对酒店管理的需求在不断增加,因而应认识到这一专业在实际的社会发展与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为社会主义的建设培养一批专业素质高,职业技能强的人才。第三,应重视德育教育与服务理念的培养。酒店管理专业本身就是服务性行业中的一种,其最重要的在于服务于客户,然而,对于“服务”的观念,不能停留于受他人驱使或者是“服侍”等封建思想领域,应该认识到商业社会中的服务理念,认识到服务行业中的服务理念,消费者与服务者之间的新型关系,是其主要的考察范围,其中并没有奴役,而是一种新型关系的建立,服务是整个提供消费的一部分,是整体中的一种增值,而且也是酒店发展中赢得口碑、获取信任的重要手段,这就要求服务者具备一定的道德素养与人文素养,所以应重视德育教育,培养其亲和力,从而一步步使管理者得到完善,最终将其力量投射出来,反映在顾客的印象中,为酒店的发展带来持久的利益。
(二)采用多媒体工具,充分利用实践教室
首先,实践教学需要一定的场所,所以学校应为其提供相应的硬件设备,同时应对教师进行专门培养,使其对设备的应用,对教学环境的掌握,对教学方法的提炼有一个强烈的意识,并能从在其间进行创新思考,丰富教学手段。培养或进修,使教师的个人素质足以达到教授酒店管理实践。其次,利用多媒体与实践教室,可以采用三维模拟,使学生处于模拟的酒店环境中,让实践课程变成实际的酒店实习课程,使整个教学充分展现出工作状态及环境,在实操中不断将经验教学引入,并通过观看经典的酒店管理案例,提升学生的认识层次,师生互动,分析案例特点与我国相关酒店的异同所在,使整个的教学如同实际工作一般,让学生知道酒店是怎么回事,酒店管理是怎么回事,尽可能利用案例分析,使教学具体化、直观化,让学生在其中担当、扮演自己的角色,从而提高其实践能力与实际的应对能力。所以应采用开放式的心态,利用当下的知识传授工具,如计算机与互联网,尽可能运用多媒体手段,才能更好地把教学中的一些难以具体化的东西进行形象化直观表达。
(三)注重整体教学,完善评估体系
首先,实践教学应与理论教学相结合,使抽象的概念与具体的图像相对应,帮助学生将二者融为一体,有助于教学效果的实现,保持两方面的平衡,完善教育需要体系化,这样便于操作,易于达到教学目标,其方法也容易掌握。其次,在教学中,教师应首先进行整体构架,进行创新思考,把酒店管理专业的教学模式从传统思维中释放出来,采用更为有效、开放、大胆的方式,使教学处于整体运动中,将教学的各个环节衔接起来,从而做好一个指路人,让学生有方向、有目标、有具体的学习过程。第三,应建立考核评估的系统,让教学与考核相对应,这样才能保证教学的有效性,时时掌握学生学习的具体情况。通过各种考核指标的设立,各环节的把握,各个层面的评估与疏导,才能更好的使实践性教学更具有实践性,适用性。
四、结语
篇9
关键词:小学;教师管理;有效途径
一、科学性的管理制度
当前,小学教师管理制度存在缺陷,主要表现为制度繁复而苛刻,忽略了教师职业的特点,将教学活动变成了机械运转的工作,同时人为地加重了教师的工作负担,增添了教师心理上的压力,使得教师疲于应付。实施科学的管理制度,主要体现为两点:(1)加强教师的专业素质和教书育人的职业道德。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教师的专业素质能力和职业道德都有了更高的要求。(2)让教师发挥专业特长,参与学校管理。学校管理者应该与教师更多的交流沟通,让教师从工作中、从学生的学习情况出发,提出针对性的、有效性的学校管理建议。如参与课程运作、教学计划安排等等,有助于提高教师的积极性,提高学校的工作效率。
二、合理性的教师评价
评价是教师成长过程中的一部分。合理性的教师评价能够很好地激励教师,反之则会成为阻碍其发展的绊脚石。传统的教师评价都是根据教师在一个学期,或者是一年度的教学活动中,完成学校给予教学指标的多少,从而作出相应的教师评价。如职称晋级、评优评先、福利分配等都以此为依据,这种单一的评价体系阻碍了教师的全面发展。如何做到教师的合理性评价?笔者认为,以教师的发展为基准点,从教师的基本素质、师德评价、教学过程考核、教学实绩考核等多个方面对教师作出评价,这样不仅提高了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同时也促进了教师的全面发展。
总之,教师是学校的核心组成部分,是教学活动正常开展的组织者和执行者。要做好学校建设,完善学校管理工作,从而达到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工作效率的目标。学校就要对教师的管理制度作出调整,实施科学性的管理制度和合理性的教师评价,不断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能力、工作的积极性与创造性。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 高等职业教育;实训教学管理体系;校企合作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2)06-0077-02
Teaching Vocational Training Management System Study//Wang Hui
Abstract Practical teaching highlights the professional ability. Vocational training institutions teaching management system is built to protect the quality of teaching in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an important means. Building management system, the process of training teaching staff plays an active role in training students to develop the teaching process to meet the needs of the people-oriented principles to follow.
Key words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practical teaching management system; university-enterprise cooperation
Author’s address Hebei Vocational College of Foreign Languages Mass Media Department, Qinhuangdao, Hebei, China 066311
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逐渐受到广泛关注。实训教学是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特色。对实训教学进行管理、加强实训教学是推动高职院校教学质量不断提高的重要保证。河北外国语职业学院始终坚持以教学为中心,加强实训室的建设,积极搭建校企合作平台。如何利用有限的师资、实训室、仪器设备等办学资源,合理、规范、高效地为实训教学服务,如何更好地利用校企合作平台,深化实训教学改革是学院面临的问题。本文在高职院校构建实训教学管理体系的必要性、可行性、构建原则方面进行初探。
1 高职院校构建实训教学管理体系的必要性
《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指出,高等职业院校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结合发展道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千百万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也指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职业教育要面向人人、面向社会。把职业教育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发展规划,促使职业教育规模、专业设置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到2020年,形成适应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满足人民群众接受职业教育的需求,满足经济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要。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以应用型、技能型为主,突出职业能力的培养。关键职业能力在就业竞争中发挥着标志性作用,是形成个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实训教学适应技能型人才从事职业岗位(群)的实际操作和技术应用的要求,通过让学生在“做中学”,在“学中做”,提高实际操作技能。实训教学引入真实的工作情境、企业文化氛围和运行管理模式,有助于学生对职业道德和素养的认知、情感和行为的内化。实训教学让学生真刀真枪实际操作,强化学生职业技能。以就业为导向的实训教学是高职高专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高职院校培养目标的重要教学环节,是知识和技能有机融合的最佳手段,是知识向能力转化的重要一环,是提高学生职业技能必经之途,是培养学生良好职业道德和素养的有效手段。高职院校构建实训教学管理体系是十分必要的,是保障高职高专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直接影响高职院校的教学管理水平和教学质量,全面体现高职院校的办学理念、教育思想和教学观念。
2 高职院校构建实训教学管理体系的可行性
实训教学管理具有两层含义。
1)对满足学校教学使用的资源即国有资产的管理,建立账目、维护和保管等。美国里奇格里芬将管理定义为:管理是“根据组织资源(人力资源、财务资源、物质资源、信息资源)所进行的一系列活动(包括规划与决策、组织、指导和控制),其目的在于追求有效率地和有效能地实现组织目标”。
2)实训教学管理也指高职院校对教学资源的规划、分配、日常使用的管理,根据人才培养目标设置课程、组织教学活动等,旨在提高教学质量,降低教学成本,获得社会声誉和经济收益。
专业教师和管理人员是实训教学管理的核心。专业教师面对学生,是决定实训教学的关键因素;管理人员在实训教学和学校决策管理中起着承上启下、协调左右的桥梁作用。专业教师和管理人员要学习国家关于职业教育的政策与职业教育理论,要加强业务知识学习,接受入职培训、在职培训、继续教育、专业技能培训等;利用学校搭建校企合作平台深入企业一线,与企业零距离接触,亲身体验企业文化氛围,获得实际经验,增加企业工作经历;同时要提高自己的外语水平、计算机应用能力等,为实训教学管理体系的构建提供人力资源。
我国职业教育先驱黄炎培主张职业教育的责任“不唯教育界负之,当与职业界共负之耳”。总理曾多次谈过他的教育思想,并对其独特的“大职业教育”观做了简明而精辟的归纳:“职业教育具有鲜明的职业性、社会性、人民性。”高职院校可从企业聘请行业专家、技术能手等担任兼职教师。黄炎培认为职业学校“设什么科,要看职业界的需要;定什么课程,用什么教材,要问问职业界的意见;就是训练学生,也要体察职业界的习惯;有时聘请教员,还要利用职业界的人才”。这就是说,课程的设置、教学活动的组织、教学内容的安排、教材的选择都要与企业讨论磋商。高等职业教育与行业企业这种天然联系,校企合作办学思路为构建实训教学管理体系提供了可行性。
实训设施是构建实训教学管理体系的物质保证,教学环境是构建实训教学管理体系的支持性条件。实训设施包括实训教学中使用的仪器、设备、计算机、计算机软硬件等;实训教学的场所、水、电、气等配套设施。教学环境指实训教学活动正常进行的各种条件与因素,整洁、宁静、温度适宜、光照充足和保障安全等。据人才培养目标提出实训设施的需求,最高领导者审批配置提供资金,有关部门采购、调配来满足实训教学对实训设施和仪器设备的需要。配备专职人员管理实训设施,包括实训场地使用记录,仪器设备的保养、检测、维修、报废与使用登记等。
3 高职院校构建实训教学管理体系的原则
培养学生成才是高职院校的首要任务,人是管理活动中的首要因素,也是最具能动性的要素,构建实训教学管理体系应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只有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人,才能促进学校的发展,才能达到教育的目的。在实训教学中也应坚持以人为本,德育与技能的传授并重,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培养学生创造力和实际操作能力。在构建实训教学管理体系过程中形成全员参与的局面,凝聚全体教职员工的智慧,使他们发挥积极作用。
在构建实训教学管理体系时,应紧密联系学校实际,考虑专业特色,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高职院校多采用以“学费为主”的多元经费投入机制,资金压力大,设备场地投入既要满足需要,又要切忌铺张浪费。构建实训教学管理体系时要全面考虑实训教学的构成要素,加强对实训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的管理与监督。考虑到各项规章制度、课程设置与教学活动是彼此联系、相互补充、共同完善的整体,实现实训教学管理工作的规范化。
在构建实训教学管理体系时,应从可持续发展的观点出发。任何一个体系应形成进行自我监督、自我改进和自我完善的良性循环,否则最终只能自生自灭。学校使用问卷调查、座谈会和访谈等方法对实训课程设置、实训教师、实训条件、实训教学效果等的满意度进行调查,对用人单位满意度调查,对毕业生跟踪调查,统计毕业生就业信息。以此为依据,分析实训教学中存在的不足,调整实训教学目标与管理体系,进一步提高实训教学的质量。确定实训教学管理的主管部门,形成文件、程序,保持记录,促进实训教学管理体系的持续改进。
实训教学是实现高职院校培养目标的重要教学环节,构建实训教学管理体是提高实训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本文从构建高职院校实训教学管理体系必要性、可行性以及构建原则三方面层层深入,进行剖析,探讨高职院校构建实训教学管理体系的立足点。
参考文献
- 上一篇:交通安全宣传活动总结
- 下一篇:化学变化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