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范文
时间:2023-06-20 17:19:5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高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教学质量保障 全面质量管理 监督 评估
随着大学招生扩招规模不断扩大,我国高等教育逐渐从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变,同时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使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而另一方面,高等教育在快速发展的同时,教育资源紧张、质量下降,传统的教学质量管理受到挑战等问题日益突出。因此,在借鉴英美高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经验的基础上深入对我国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研究,探讨如何构建并维护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顺畅高效运行具有重要的意义,对高校教学质量的提升乃至高校整体发展具有深远影响。
一、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内涵
“教学质量保障”是一种现代化高校管理方法。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可以分为外部和内部保障体系。该体系用了工商管理理念,属于全面质量管理范畴,致力于持续改进和提升教学质量。本科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是高校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内容,该系统以事先制定的质量标准体系和管理制度为基础,要求发动全体师生参与到其中,持续不断改进和优化教学计划,最大化教学效果。这几年来,教学质量保障理论得到了快速发展,形成了一套完善的理论体系,各个学校结合自身具体情况,推出了各种具体模式,例如院校产学研模式、教学实践基地模式、学生自评模式、教学计划管理模式等。
二、英美大学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对我国高校的启示
1、美国大学本科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认证制度、政府的法律干预和市场竞争三者构成了影响和决定美国高等教育质量的要素。高等教育质量认证制度是美国大学本科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最大特色,它是一种以自我评估和同行评估为基础的质量保障机制,同时也是美国高校自我管理的重要手段之一。外界环境通过认证制度来了解高等教育的质量,而高等教育系统自身也是通过认证制度来维持其最基本的质量标准。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美国高等教育质量认证制度的发展日益成熟。
2、英国大学教育质量保障体系
英国政府教育改革的市场取向与大学自治理念的有机结合,使英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呈现出明显的多元参与的特征。英国采取了三级两元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制度。“三级”是:高等学校自己负责其“课程质量控制”;高等教育质量委员会负责高等教育体系的“质量审计”;高等教育拨款委员会负责教育结果的“质量评估”。“两元”是审计与评估分立,审计针对整个学校的办学效率,而对教育效果考虑较少;评估以学科为单位,重在质量而非效率。
英国的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是由院校的内部保障机构和外部质量保障机构组成的。内部质量保障的内容主要包括:(1)对学校机构的审核;(2)对学校所设置课程的审核;(3)对质量保障政策、程序和质量管理实践活动的审核;(4)对学生学习情况审核。教学质量外部保障首先是来自于政府的各种政策保证:英国高等学校学位授予权要经过皇家和议会法案的审批,或者经过教育部和就业部的特批。外部保障还来自于企业、职业团体以及新闻媒介的监督与评估。
3、英美高校对我国大学本科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构建的启示
(1)强化高校全面质量管理与监控
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基础在高等学校内部,在于“教育输入质量―教育过程质量―教育输出质量”这一全过程的质量保障。
教育输入质量包括生源的质量、教师的质量以及学校本身提供的物质条件。其中教师的重要作用尤为突出,他们的专业水平、研究能力以及教学水平都直接影响教学质量。教育过程质量指的是人才培养的目标、课程和专业设置的合理性以及教学管理的质量。教育输出质量包括学生毕业率以及就业状况,有时还包括学生就业后的社会反馈。大学生毕业后适应社会和市场需求的程度是衡量大学教育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实践证明,通过这个途径来保障教学质量是很有效的。
(2)发展多元质量保障主体
建立在政府宏观管理下高等学校面向社会自主办学的新体制是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目标。因此,我国应改变以往由政府大包大揽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形式,建立由学校、政府和社会三方共同组成的多元质量保障主体。
高校是高等教育质量内部保障的主体,对自身的教育和教学质量进行管理、控制和自我评价负有主要责任。高等学校质量保障应坚持“三全一多”的原则,即质量保障全面性、全员性、全过程性和管理方法的多样性。政府应通过监控和督导等职能对高校教学质量进行外部保障。
(3)评估专家组成的多元化
美英两国的评估机构中,评估人员分别来自于高校、业界和社会。这种广泛的人员构成也正反映出各方利益的均衡,同时也从另一方面保证了机构管理、运行的有效性。我国大学应该建立多元化的评估组,保证我国高校评估的公正与合理,同时大力促进大学面向市场自主办学,使教育在经济、社会发展的轨道上有效运行。
三、维护我国高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运行的策略
高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正常运行,需要保障组织机构的相互协调与配合,并在实践中不断改进。
1、加强院系级教学组织建设
高校中的学院(系)是教学活动的实体,承担着组织、执行和管理教学活动全过程的职责,是确保和提高教学质量的坚实基础。院系级教学组织对教学活动的管理职责大致包括:根据教学计划和大纲的规定,有计划地组织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加强各教学环节的管理;组建结构合理的高水平的专业教师队伍;加强学科建设、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和教研室建设;组织学生的学习活动和实践活动;建立有序的教学管理程序;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教学管理队伍。目前的质量保障工作,在一定程度上主要还是依靠人员保障,他们的基本素质在相当程度上决定着教学质量保障的效果,可通过进修、培训和在实践中学习提高等方式加强教学管理人员队伍的建设。
2、完善教学质量保障工作组织系统
教学质量保障的系统性需要有一个相对完善高效的工作组织系统。这个工作系统的组织形式纵向是学校、院系、教研室三级组织机构,横向是师资管理的人事处、学生管理的学工处、设备管理的教材设备中心等部门。在此系统中,教务处协助主管教学校长行使学校教学质量保障的职权。在教学质量保障工作中,教务处是职能部门,对学校教学质量保障有组织、协调、督导的权力,是教学质量保障工作的枢纽中心。横向部门在教学质量控制中偏重于教学要素的基础建设,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主要通过信息的双向交流来联系,通过制度的相互约束来实现。纵向组织偏重于教学要素的运行管理,通过信息反馈与建设加强信息联系。
3、持续改进,适时更新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事物是在不断变化的,人们对过程结果的要求总在不断变化和提高,都会经历一个由不完善到完善、直至更新阶段的过程,这就需要不断创新的机制,即持续改进。持续改进是一个永恒的过程,随着社会、经济和科技的发展,教学质量保障的目标、内容要素、工作途径和方法都要求与时俱进。
参考文献:
[1]安心.高等教育质量保证体系研究[M].甘肃教育出版社,1999.
[2]周兴国,李子华.高校教学管理机制研究[M].安徽人民出版社,2008.
[3]陈文贵.高校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研究与构建[D].天津大学,2005.
[4]严欣平,张其敏,王光明.高校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5,(7).
篇2
[关键词] 高校;经管类专业;实践教学;质量保障
[中图分类号] G642.2 [文献标识码] B
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指出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是全面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深入实施素质教育,大力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必然要求。实践教学是高校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途径。近些年来,虽然实践教学工作不断受到重视,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总的来说实践教学仍然是高校人才培养方面的薄弱环节,特别是对于经管类专业还存在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的观念,往往存在实践教学比重不足、实践教学质量缺乏保障等问题[1]。而经管类专业学生不仅需要熟练掌握理论知识,更要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因此高校经管类专业的实践教学应得到充分的重视,实践教学质量也亟待提高。构建适合经管类专业的实践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为进一步提高经管类专业实践教学质量提供有力保障。
一、经管类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实践教学重要性缺乏认识,整体投入欠缺
实践教学作为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已经越来越得到了高校教学工作的重视。但是和工科、医科等学科相比,经管类学科的实践教学重要性往往被弱化,在教学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对于经管类专业实践教学的财力、人力、物力的投入都明显不足。而实际上经管类专业是理论与实践结合非常紧密的专业,社会对经管类毕业生的实践能力和素质的要求也非常高,因此必须提高各级领导对于经管类专业实践教学重要性的认识,大力支持经管类专业实践教学工作,加大各方投入。
(二)实践教学内容设置不够合理,评价体系不完善
经管类专业实践教学通常包含课程实验、课程设计、校内实训、校外实习、毕业设计等环节,各个环节都存在一些问题,如课程实验通常以验证型和演示型为主,学生的创新能力得不到培养,校内组织的实训缺乏有针对性的岗位实训。由于经管类专业的特殊性、企业核心业务的保密性等原因导致校外实习往往走马观花、流于形式等。另外,实践教学的评价体系还不完善和规范。通常教师对于学生实践课程的评价标准仅停留在学生的出勤情况或是实验、实习报告的完成情况的考核上,并没有建立科学合理的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实践教学评价体系,导致实践教学监管不力,影响实践教学的质量[2]。
(三)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实践能力不足,激励机制不健全
高校经管类专业大部分教师是硕士、博士毕业直接走上教师岗位,教师本身理论基础扎实,但缺乏实际管理工作经验,这就造成开展实践教学的教学质量无法保证。另外,高校对于实践教学的教师激励机制不健全,实践教学的良好组织和开展往往需要教师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但是不管在职称评定还是在工作量计算等方面对实践教学都没有侧重,严重影响了教师对于实践教学工作的积极性。
二、经管类专业实践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经管类专业实践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是全面提高经管类专业实践教学质量的管理体系和运行机制,是以全面提升经管类人才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目标,以提高实践教学质量为核心,将实践教学工作的各个相关职能部门按照分工明确、相互协作的原则合理组织,形成的一个有效保障经管类专业实践教学质量的科学体系。该体系由四部分组成,如下图所示。
质量保障体系图
(一)实践教学管理组织体系
建立健全实践教学管理组织体系是经管类专业实践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基础。建立校级、院级、系级三级管理组织体系,以实践教学校督导委员会、教务处为代表的校级管理组织负责对实践教学的宏观指导与教学质量监控,学院级管理组织负责对实践教学各环节进行指导、检查和管理,系级别管理组织负责具体实践教学计划的制定和实施。通过这种高效、协调的管理机制,为实践教学质量的提高提供有力的组织保证。
(二)实践教学条件保障体系
建立健全实践教学条件保障体系是经管类专业实践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前提。实践教学的条件保障体系主要包括师资队伍的建设、校外实习基地建设,校内模拟实训实验室建设等,保障实践教学的高质量开展。可以通过鼓励教师参与社会实践,提升实践教学水平,也可以聘请企业的优秀人才作为学生的兼职导师,多种途径建立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在建设完善的校内模拟实训实验室的基础上加强和企事业单位的多层次多角度合作,建立长期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组织学生到企业事业单位进行相关的实习和社会实践。
(三)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建立健全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是经管类专业质量保障体系的关键。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包括对教师和学生两部分的定量评价和过程评价。对学生评价应以实践过程评价为主,定量评价为辅,由注重实践成绩定量评价向注重实践过程评价转变,对学生参加的每个实践教学环节如校内实训、校外实习、毕业设计的过程提出严格要求和监控,制定实践能力考核方案,确定考核的内容与方法,提高实践平时成绩的比重。对教师评价应以考核实践教学设计、实践教学过程为主,同时结合学生评教以及实践教学督导听课的结果,综合评价教师的实践教学质量,并将评价结果作为人事考核晋升的依据。
(四)实践教学信息反馈体系
建立健全实践教学信息反馈体系是经管类专业实践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动力。实践教学信息反馈体系是为保证整个质量保障体系良性运行而建立起来的,使整个质量保障体系形成一个有反馈的闭环[3]。将实践教学工作中涉及的教师、学生、企业等纳入到反馈体系中来,拓展实践教学信息反馈渠道,建立常态化的信息反馈渠道和反馈机制。通过信息反馈体系不断改进,从机制上促进实践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
[参 考 文 献]
[1]党文娟.高校经管类专业实践教学质量的路径分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1):158-160
篇3
论文摘要:教学质量是自学考试助学工作的生命线。针对普通高校全日制自考助学教学特点,结合普通高校自考助学教学质量要求,探讨在教学管理制度建设、教师队伍建设、教学质量保障运行机制、坚持素质教育理念、营造功能完善的独立校区等方面,构建普通高校全日制自考助学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21世纪是学习的世纪,在我国学习化社会形成过程中,自学考试发挥着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为广开成才之路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普通高校全日制自考助学以国家考试为基础,以严格的教学质量管理为保障,以培养合格的应用型、技能型人才为目的,方式灵活,学习系统,吸引越来越多的高考落榜生、职高、中专、中技生等低龄非在职学生加入到自学考试大军中。针对全面素质教育的迫切要求和严格的“教考分离”要求,对于如何提高教学质量,构建普通高校全日制自考助学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显得尤为重要。现就笔者在自学考试助学工作中的实践,对如何构建普通高校全日制自考助学教学质量保障体系进行探讨,以期对提高全日制自考助学教学质量提供参考。
一、普通高校全日制自考助学的教学现状
教学质量是自学考试助学工作的生命线。普通高校严格的教学管理和值得信赖的声誉吸引了一批高考落榜生报读全日制自考助学班。没有学生满意的教学质量就没有学校声誉,办学就不可能发展。教学质量不仅仅是自学考试助学工作的生命线,而且还涉及社会经济腾飞、民族兴旺、科技发达、国家富强等问题。
(一)“宽进严出”,教学的目标应试特征表现较为突出
自学考试虽发展二十余年,但管理方式和考核手段相对滞后,从助学、命题、考试到评卷整个过程,管理方式落后,应试教育的指导思想比较严重。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尽管没有入学考试要求,但要取得毕业证,必须通过考试计划规定的全部科目考试。考试采取全国统一命题、省级协作命题、省级命题的三级命题方式,授课教师不参与命题,教考职责分离。这种考试方式保证了自考毕业生的质量,但也造成了“毕业难”的瓶颈。这固然有自考生本身的原因,但“读自考毕业难”已是不争的事实。要毕业,就必须通过考试。残酷的现实为自考的教学工作打上了深深的应试烙印,教师教学工作不得不为通过考试为目的,教学目标应试特征突出,素质教育受到挑战。
(二)学生生源基础差,学习主动性不强
普通高校全日制自考助学对象主要是低龄非在职学生。低龄非在职学生以应届高中落榜生、职高、中专、中技生为主要群体,文化基础相对薄弱,自我管理和自我约束能力相对较差,在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等方面存在一定问题。作为学生本人,尽管存在着这样那样的不足,但他们渴望获得进入大学学习的机会,希望通过自学考试拿到高等教育文凭并找到工作。然而,曾经的挫折和严峻的就业形势挫伤他们的自信,产生自卑心理和示弱心态,自我设置心理障碍;不甘于现状急于拿到文凭又使他们过于急躁,往往心理素质较差,情绪波动较大,缺乏竞争的勇气和获胜的信心。选择自学考试的考生往往学习态度比较端正,学习比较刻苦,但也有相当部分自考生学习态度不够端正,对自己的要求不够严格,学习主动性不强,缺乏毅力。在这部分人的影响下,其他自考生的学习积极性也容易受挫,自然难以形成良好的学风。
(三)师资力量分散,教学方式单一
普通高校举办高教自考助学班,师资一般来自两个渠道:一是发挥退休教职工的作用。相当部分的退休教职工还担任了自考班的大量教学任务。他们工作兢兢业业,勤勤恳恳,几乎倾注了全部的热情。这对自考班在高校立足和发展起了甚为重要的作用。二是本、外校在职教师兼职教学工作。自考助学班能得到普通高校的青睐,除其能发挥重要的社会效益外,它也能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这也促使高校在职教师在能力、精力许可的范围之内对其表示关注。但总的来说,师资队伍兼职为主,队伍不够稳定。
在教学方面,全日制助学班的教学通常都是以“自学考试大纲”为指南,采用系统教学和课堂练习的方式来组织教学,因此教学方式单一,只强调对书本知识的掌握和对知识的识记,学生完全处于一种被动的接受状态。这种以灌输为主的教学,压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抑制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与兴趣。
二、普通高校全日制自考助学教学质量要求
(一)国家对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质量的要求
国家考试中心主任戴家干同志多次讲话提到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质量问题,他提到“近年来,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正在从补偿教育、补充教育,向构建学习型社会、终身教育的开放学习平台的转型。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要坚持‘积极发展,开拓创新,规范管理,确保质量’的方针,牢固树立质量是生命线,发展是主旋律的观念,强化核心竞争力建设。”“人才培养质量是第一位的,是自学考试的生命力。不管教育的形式怎样变化,教学质量是最重要的核心竞争力。要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一是要改革教育的内容和形式,二是要以学习者为中心,建立学习支持服务体系,搞好社会助学;三是加快自学考试信息化、现代化、国际化进程,如将自学考试与各类远程开放教育相结合,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再如发展涉外考试项目,为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储备各类人才等。”
普通高校全日制自考助学质量定位要放在构建继续教育、终身教育体系、建立学习型社会的大背景来做长远的战略考虑。明确普通高校全日制自考助学属于继续教育,最严不一定是最好,要适度,不能再用精英教育的学术型标准和要求去衡量自学考试质量,使得助学、教材、大纲、命题、考试要求偏离自己应有的规格和层次,远远高于自己的需要。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暂行条例总则第二条中规定“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的任务,是通过国家考试促进广泛的个人自学和社会助学活动,推进在职专业教育和大学后继续教育,造就和选拔德才兼备的专门人才,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科学文化素质,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可见普通高校全日制自考助学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在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工作的应用型人才。笔者认为,普通高校全日制自考助学倾向于职业型,纵向定位是本科、专科,并逐步向大学后继续教育发展,横向定位是应用型。既然定位为应用型,就不能用研究型、理论型的质量标准来衡量。
(二)普通高校全日制自考助学教学质量要求
1.人才质量的要求。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质量要求
主要体现在对其培养人才的质量上。对全日制自考助学人才培养质量上要达到两个方面的要求:第一,专业水平上的要求。全日制自考助学所培养的人才必须达到高等教育层次的基本要求,这是毋庸置疑的问题;第二,知识结构上的要求。在应用型专业教育中,更应从高等教育质量的横向层面把握质量标准,重点加强全日制自考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这恰恰是应用型专业教育亟须突出自身特色的部分。
2.人才能力的要求。第一,学习能力。普通高校
全日制自考助学强调考生自主学习、协作学习和个体化学习,这对人的学习能力的形成和提高是一种磨砺和促进,在这一点上对接受应用型专业教育的自考生应该提出更高的要求。第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应用型专业教育培养的是面向基层和农村的应用型、实用性、技能型人才,更加重视新技能、新知识的应用,在培养自考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方面应该有新的要求。第三,职业适应能力。全日制自考生要有一定的职业适应能力。应用型、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关键是要结合实际,结合职业的需要来进行。因此,普通高校全日制自考助学还要走与职业能力教育相结合的道路,在教育过程中,实施和渗透职业能力教育的内容,提高自考生的职业适应能力,以此增强人才培养的实用性和适应性。普通高校全日制自考助学中实施、渗透职业能力教育,有利于解决我国人才资源结构不合理,中间层次上应用型、技能型人才严重缺乏的问题,使劳动者的综合素质更符合社会的要求,极大地促进社会的就业,并且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现有的教育资源,减少浪费。
三、关于构建普通高校自考助学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思考
在提高普通高校全日制自考助学质量方面,教育是前提,管理是保障。在构建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时必须突出自学考试的特点,体现教学改革的思路,不能脱离自考助学单位的实际,既要体现时代感,又要有适合本校实际的可操作性和实用性,形成本校的特色。
(一)规范管理,建立健全的教学管理制度
由于普通高校全日制自考助学既不完全等同于普通本科教育,也有别于社会力量办学和其他非学历教育形式,教学对象学习基础和综合素质参差不齐,管理难度大,但又像全日制统招生一样住校学习,而相应的行政管理制度和教学教务管理工作既无成文又无定规。因此,全日制自考助学单位必须高度重视有关规章制度的建设,制定既反映自考特色,又体现全日制管理特点的各项教学管理制度,规范管理,严格执行,以形成优良的校风,确保自学考试的教学质量。
(二)重视日常教学管理机构的建设,建立一支高素质的专职管理队伍
目前,大多数普通高校重点发展本科和研究生教育,不重视自学考试,在自学考试管理队伍的人员配置、条件设施的配套等方面投入少,管理松懈,助学工作管理人员大多来自于社会上应聘人员或教工家属,素质参差不齐,像一支“杂牌军”,不利于助学工作的开展。自考助学单位一定要注重管理机构的建设,建立一套完整的组织机构,形成规模,除了要配置主管院长外,还需设立相应的管理机构,各专业配备一名专业造诣较高、协调能力较强教师担任专业主任,各教学区增设一名教学区负责人,各班配有专职班主任。各部门分工协作,职责分明,做到管理、服务、协调相统一。
(三)稳定教师队伍是保证和提高自考教学质量的关键
教师是日常教学工作的实施者,是提高自考助学质量的关键。为了稳定教师队伍,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最好以离退休教师为主。一方面老教师教学经验丰富,助学辅导效果好,另一方面可以不像年轻教师那样要求教学工作量、职称评定和年度考核,相对比较稳定。2、对于长期从事自考助学工作或教学效果优秀的教师实行恰当的奖励制度,对部分难度较大、通过率较低课程,通过提高课酬的办法吸引一批教学经验丰富的优秀教师进行授课,达到待遇留人的目的。3、注重与任课教师的平时沟通和感情交流,通过定期召开教师聘任会、教学研讨会和茶话会等聚会形式,达到感情留人的目的。4、学院内部要培养和储备少量的专职教师,以公共基础课为主,做到凡事不求人,关键时刻能用上。
(四)教学质量保障机制的正常运行是良好教学质量的有效保证
教学质量保障机制除了要配备健全的教学管理机构和高素质的专职管理队伍之外,还需要一整套健全的运行机制作保障。
1.建立健全教学指导委员会和教学督导机制。考虑到大多数助学单位助学专业多、覆盖面广、教师来源复杂等因素,成立教学指导委员会和教学督导组是非常有必要的。
2.切实做好教学管理全过程。
3.注重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
考虑到自考生的性质特点和培养定位,在帮助自考生完成理论课学习的同时,应尽可能加强在技能型和应用型方面的训练,组织学生到企业、工地观摩和实习,并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技能和资格考证,如会计证、电子商务师、营销师等考证学习。
(五)坚持素质教育理念,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重视全日制自考生的综合素质培养,有计划地开展各项素质教育活动,建立了以院领导、专业主任、管理部门负责人、学生辅导员、班主任、任课教师为主体的素质教育工作体系,紧密围绕学校中心工作和自考学生的思想特点,开设素质教育课程,将专业学习和全面素质教育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真正享受名校严格、规范的全日制教学模式。1、树立正确的教育质量观,合理调整教学内容。2、积极倡导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约束的理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3、完善班主任队伍建设,深入细致地做好学生思想教育和素质教育工作。4、制定相应的学生管理条例,广泛宣传,严格执行。
篇4
关键词:高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构建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03-0215-02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实现了快速发展,高等教育也实现了跨越式发展。自1999年高等教育扩大招生以来,截止到2012年底,我国普通高等学校数量达到2 442所,在校生达到2 391.3万人,毛入学率达到30%,高等教育进入国际公认的大众化教育阶段。随着高校规模的不断扩大,教育质量问题也越来越成为全社会普遍关心的问题。
一、高校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内涵
高校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就是为全面确保和提高教学质量而建立起来的组织与程序体系。主要是指高等学校为完成预定的本科教育目标,综合发挥目标导向、条件保障、评价与诊断、反馈与调控、激励约束、监督控制功能,校内全员参与、全程实施,形成一个任务、职责、权限明确,能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质量管理系统。
二、高校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
一个行之有效的高校本科教育内部质量保障工作体系由六个部分构成:
(一)教学质量保障目标系统
高等学校制定学校质量目标,明确自身的发展方向,依靠质量目标、质量标准对教职工的工作进行规范和约束,引导他们调整自己的质量行为。教学质量目标系统主要包括:(1)人才培养目标的设计: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模式、培养方案、专业规范等;(2)人才培养质量:教学大纲制定、教材选用、师资配备、课堂教学质量、实践教学质量、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手段的改革、考核方式等。
(二)教学质量保障决策与指挥系统
教学质量保障的决策与指挥系统通常由校长、分管教学的副校长和教务处等人员和有关部门组成。主要任务是对教学管理目标和教学质量标准进行决策,制定学校政策措施,组织指挥和协调学校教学质量管理活动,并总结经验和不足。这个系统是促进教学质量提高的关键。
(三)教学质量保障决策执行系统
教学质量决策执行系统由校和院系二级运作模式组成,主要由校和各院系负责教学工作的行政管理人员共同组成,另外还应该包括学校各级党委、社团组织、后勤等,执行学校指示决定,真正实践人才培养质量的全过程和全员管理的思想。
(四)教学质量保障信息管理与反馈系统
教学质量保障信息管理与反馈系统的目标是收集、分析研究、反馈教学质量管理和质量结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质量改进意见,落实改进措施,检查、验收质量改进效果等。该系统通过相关制度和规定,建立教师、学生、管理人员、用人单位等多主体的教学质量信息的收集、反馈、改进机制,为教学管理与决策提供依据,形成有效的、持续的教学改进机制,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教学质量信息管理与反馈系统应建立以教务处、督导室为主,就业指导中心、各院(系)、学生信息员、学生家长、毕业生、用人单位、社会机构等共同参与的教学信息反馈机制,同时还应有专业信息管理的人员参与。
(五)教学质量保障评价与诊断系统
教学质量保障评价与诊断系统主要是对人才培养关键环节的评价与诊断以及日常评价与检查制度的完善。对人才培养关键环节的评价与诊断要多种途径并用,多个主体参与,对课程、教师教学质量和教学管理等进行评价和诊断。日常评价与检查制度的完善要与专业评估结合,定期诊断评价教学活动的过程和结果,坚持日常教学检查和“三期”教学检查,进一步完善教师教学质量网上评价系统,使评价标准更科学,实现多层次、即时动态评价。
教学质量保障评价与诊断系统应该由分管教学工作的副校长主管,由高校学术委员会、教学委员会成员,专职的信息管理人员,以及从事教育统计、测量与评价的专家共同组成。
(六)教学质量保障检查与监督系统
教学质量保障检查与监督系统的目标是通过监督教学质量保障项目的执行情况及质量保障体系的运行情况,及时控制影响教学质量生成的各个要素,提高教学质量管理水平,保证实现人才培养目标。
检查与监督系统是整个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正常高效运行的重要组成部分,由高校教学委员会、学术委员会负责人和党办、校办主任组成。
三、现阶段高校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普遍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我国高校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工作日趋成熟,但仍存在一些问题。目前,高校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普遍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一)教学质量评估不够完善
一些学校的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不够科学客观,缺少创新性和适应性,没有充分考虑高等学校的多样性,出现不同的高校采用相同的评价指标体系,不同的学科课程采用相同的指标体系的现象。由于各个高校、各个学科课程的具体情况不同,降低了评价工作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影响了教师对于评估的积极性和教育质量的提高。没有分类分层的指标体系,可能会导致千校一面的结果出现,不能很好地促进高等学校发展的多样化。
篇5
[关键词]园林专业;实践教学;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环境建设的重视及本科教育规模的扩大,各高校纷纷增设园林专业或扩大该专业的招生规模,但是,目前园林专业的发展前景并不是很乐观,因为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与企业的用人需求不能有效对接,导致毕业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1]。在当前形势下,如何根据办学特点和社会需求,对具有特色且实用的实践教学体系的探索是高校园林专业教学改革的重点。高校园林专业跨学科、综合性强、实践教学环节多、课程设置复杂,这对专业教师、实验条件、教学组织等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因此,高校园林专业的教学改革不仅要重视实践教学,为了实现预定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效果,还需构建一个科学规范、行之有效的实践教学质量保障体系,这是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根本保证。笔者以宿迁学院园林专业为例,针对该专业目前存在的问题,从应用型师资队伍培养、校内外实验基地拓展、实践教学管理体系和学生成绩考评机制的完善等方面进行探讨,以便为高校园林专业人才的培养提供借鉴。
1加强应用型师资队伍建设
宿迁学院自成立以来就着力引进专业教师,但是由于学校位于苏北经济欠发达地区,且建校时间短,目前园林专业师资队伍结构尚不合理,教学型为主的青年教师偏多,缺乏高水平的学科专业带头人和专业教学骨干。针对上述状况,根据学校的相关政策,园林专业积极扩充师资力量,组建优秀教学团队和科研团队,加强“双师型”教师培养。在9名任课教师中,在读博士2名,已有4人接受过企事业单位挂职锻炼或培训,教师的教学能力和综合素质得到很大提高。当然,为了更好地加强园林专业师资队伍建设,学校应尽快出台相关的激励机制和监管机制,以充分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并对专业教师进修和企事业单位挂职锻炼等方面进行有效监督。
2拓展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
实践教学基地是指具有一定规模且相对稳定的供学生参加实践教学活动的场所,是培养学生实践应用能力、提高学生综合业务素质、完成实践教学环节和科研实践的基地[3]。通过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可以丰富实践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创新能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同时可促进产学研的结合,以教师的科研项目为依托,让学生参与到实际的项目当中,通过教师引导、学生协作来完成项目任务,最终达到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并提高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1校内实验实训中心建设
宿迁学院园林专业现有校内实验室约800m2,包含植物生理实验室、土壤肥料实验室、分子实验室、植物标本室、组织培养室、园林制图室和园林绘画室等,实验室功能分区明确、仪器设备齐全。校内实验基地共2hm2,分为设施栽培区、种质资源收集区、优良品种引种栽培区、学生创新实践区、教师科研成果展示区等,是植物生产和植物栽培养护等课程的重要实践场所,也是香樟、海棠、玫瑰、扶芳藤等植物优良品种繁育栽培研究基地。此外,学生创新实践区的设立不仅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更激发了他们科技创新的热情。但是由于园林专业实践课程包含门类较多,目前实验室的面积和设备只能满足一般的教学要求,还没有独立的教师科研实验室。此外,校内实验基地的规划还存在一定缺陷,建筑设计、园林工程和植物造景等设计类、工程类课程在校内还没有专门的实习场所。同时,在校内实验基地的管理方面也存在一些问题,如管理人员较少、秋冬两季基地利用率低、基地的生产功能和科研展示功能还未充分发挥等。因此,今后应加快园林专业校内实验实训中心建设,增设教师个人实验室、园林模型设计与制作实验室和园林设计和园林工程类课程的实践场所,满足教师科研和学生实验、实习的需要。
2.2校外实践基地建设
近年来,在宿迁学院各级领导的支持下,园林专业不断开拓校外实习基地,加强与园林企业的联络,与宿迁市农业科学院、江苏苏北花卉股份有限公司、江苏绿港现代农业发展股份有限公司、江苏新梦想生态环境建设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这些校外实践基地为园林植物和园林工程课程实习及园林毕业实习提供良好的实习条件,学生能够深入实际工作环境,学习花卉繁育技术、植物栽培和养护管理技术及园林工程施工等方面的技能,锻炼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为提高学生社会职业素养和就业竞争力提供了重要途径。同时,要不断加强与园林企业的联系,鼓励教师到企业提供科技服务,组织学生到企业实习,并聘请企业高级工程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作为兼职教师来校讲学,将实践基地建设成为集实践教学、科学研究和科技成果转化、推广及服务为一体的“多元”功能体,真正实现校企合作的双赢。
3完善实践教学管理体系
实践教学管理体系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管理机构设置、实践教学组织、实践教学过程管理和教学质量管理等问题,其中管理机构是教学管理的指挥中心,教学组织管理是教学活动顺利开展的前提,教学过程管理是教学管理的核心,教学质量管理是教学信息反馈的重要途径[4]。因此,必须对实践教学的各个阶段和环节进行全面监督,才能保障实践教学活动的正常实施和教学质量稳步提高。
3.1实践教学组织管理
实践教学组织管理是确保实践教学活动顺利开展的重要基础,一般是按照实践教学计划,在实践活动开始前动员学生,强调实验、实习期间的安全问题,介绍实验、实习的地点、安排实验内容及实验实习之前的各项准备工作。在校内实验室或实验基地进行的课程实习一般由任课教师和实验指导教师负责,校外综合性实习前一定要召开实习动员大会,与会者除了相关指导教师外,教辅人员、相关专业负责人或学院领导也应参加,旨在强调校外实习的重要性和调动学生的实习积极性。
3.2实践教学过程管理
实践教学的实施工作一般由相关教研室、实验室具体负责,上课前任课教师和实验员需做好实验准备工作,上课时授课教师严格按照实验(训)大纲、教学进度表对实验内容和注意事项进行讲解或实验演示,然后由学生动手操作,由此同时,由教师对学生进行指导。整个教学过程要做到井然有序,不仅要求教师根据实践技能培养的目标和学生兴趣组织好教学内容,而且要加强对学生的监管,强调课堂纪律和实验注意事项,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通过实际操作提高动手能力。
3.3教学质量管理
近几年来,宿迁学院加大对实践教学的督查力度,通过教务处查课和走进课堂听课等形式,一方面检查上课地点和实践内容是否与实验(训)大纲、教学进度表一致,另一方面检查教师的教案和授课情况。同时,通过观看学生的现场操作,检查学生的训练质量。
4改革成绩考评机制
目前,园林专业课程考核方式仍以考试为主,即卷面成绩占总评成绩的70%,平时成绩(学生出勤、作业和实验)占30%,综合实习一般只要求写实践报告,而学生的课堂表现和项目参与度大多不作参考,这种单一的考核方式和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相悖,因为应用型人才培养强调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专业素养。为此,采用形成性考核和终结性考核相结合的方式提高实践技能考核的比重,如《花卉学》课程实习包含花卉播种育苗、花卉扦插育苗、花卉移栽定植和露地花卉分类识别,学生在该门课程所获得的实验成绩,可由形成性考核成绩(出勤情况、实验中的参与度、动手能力)和终结性考核(出苗率、扦插成活率、移栽成活率和认识花卉种类多少以及上交的实验报告质量)两部分组成。按照实践技能考核的目标将评分依据明确化后,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改善教学效果。
5结语
目前,随着高校园林专业毕业人数逐年攀升和企业用人标准日益严苛,高校园林专业学生的就业形势更加严峻。因此,必须根据社会需求,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应通过加强应用型师资队伍建设、改善实践教学条件、建立科学合理的教学管理体制和成绩考评机制等措施,构建科学有效的实践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以最终培养基础扎实、勤于实践、勇于创新的高素质应用型、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李雄.北京林业大学风景园林专业本科教学体系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园林,2008,(1):1~5.
[2]张昱,张忠狮.高等院校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与使用研究[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5):164~165,178.
[3]雷凌华,阳柏苏,周红灿.地方本科院校园林专业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探讨———以怀化学院实践教学基地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0,(23):12866~12868.
篇6
论文摘要:知识经济的发展、教学资源竞争的加剧、中国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张以及中国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转变,给高等学校教学管理带来了新的机遇,也提出了挑战,高等教学质量问题备受关注。因此,在高等学校内部建构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尤为必要。从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的内涵论起,简述了构建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的必要性,重点阐述了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的组成。
知识经济的发展、教学资源竞争的加剧、中国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张以及中国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转变,给高等学校教学管理带来了新的机遇,也提出了挑战,高等教学质量问题备受关注。高等学校担负着培养高级专业人才的重任,教学质量是高等教育发展的生命和灵魂,教育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培养的人才是否合格。教育部以及省教育厅组织开展的各类教学评估工作是对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在宏观方面进行的监控与评价,有力地推进了高等学校教学质量的提高。同时,高等学校内部也应该相应地建立内部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以保证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一、高等学校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的内涵
教学质量在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中是一个较为模糊的概念,“不同的教育理念导致对教学质量的不同理解和把握”。学者们从不同角度对教学质量进行了界定或说明,其中有以下两种较有代表性的定义:其一,教学质量是指教育所提够的成果或结果(即学生所获取的知识、技能和价值观)满足教育目标系统所规定标准的程度;其二,教学质量是指学生获取的知识、技能及价值观与人类和环境的条件及需要相关的程度。一般将教学质量定义为:教学质量是指教学过程中,在一定的时间和条件下,学生的发展变化达到某一标准的程度以及不同的公众对这种发展变化的满意度 [1];而“监控”是以某种技术手段为工具对实体施以外部作用的过程,教学质量监控就是以现代信息技术和政策性行政技术为手段对教学质量的过程、效果实施外部作用的活动过程 [2] ;“保障”则是指直接或间接影响教学质量的所有因素,涉及到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甚至还包括校外(社会)办学环境和条件 [3]。
因此,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内部监控与保障体系就是把对教学产生重要影响的所有因素有机地联结起来,形成一个能够保障和提高教学质量的稳定、有效的整体,并对整个教学过程、教学效果以及教学管理实施监控、评价和及时调控的活动过程。
二、建立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内部监控与保障体系的必要性
教学工作是高校的中心工作,教学质量关系着高校的生存与发展,是高等教育的生命线。随着高校逐年扩招和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继续加快,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内部监控与保障体系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中国高等学校教育质量水平的高低。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高等学校要处理好新形势下规模与质量、发展与投入,教学与科研、改革与建设的关系,牢固树立人才培养质量是高等学校生命线的观念。”要求“高等学校要根据新世纪人才培养的要求,不断深化教学管理制度的改革,优化教学过程的控制,建立用人单位、教师、学生共同参与的教学质量内部评估和认证机制。”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中的质量监控指标要求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科学、完整、运行有效,特别是对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的质量要有得力的监控设施。可见,在中国现有发展条件下,建立科学、合理且行之有效的高等学校内部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对于更有效地利用现有的资源,提高教学和管理效能,提高办学水平,意义十分重大。
三、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内部监控体系内容
教学质量内部监控体系,是对高校内部教育系统进行监督和控制,主要由教学约束与激励机制、教学过程监控体系、教学质量评估体系、教学信息反馈体系等组成。
1.约束与激励机制。教学质量的管理与监控是一个与多种因素相关的复杂的系统工程,要取得高效,必须建立相应的约束与激励机制。一方面,通过完善和严格执行教学质量管理制度,如制定《教学工作规范》、《教学事故认定及处理规定》等制度,在学校管理者、教师、学生的管理与教学活动中形成自我约束、自我规范的机制,自觉做好本职工作,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和水平。另一方面,通过建立具有导向性作用的激励政策与措施,如举行“青年教师讲课大赛”,制定《优秀教学成果奖励办法》、《教学优秀奖评选办法》等措施,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2.教学过程监控体系。高校根据各自的具体情况设立由学校领导、职能部门、学院领导、教学督导员等组成教学质量监控队伍,通过听课评课、期中教学检查、座谈、学生评教等各种形式,加大监控力度,检查和监督教学各个环节的秩序和质量,并在对监控过程中出现问题进行分析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整改措施,促进广大教师改进教学工作和规范教学管理。
3.教学质量评估体系。校内教学质量评估是实施内部质量监控的有效方法,学校应该有适合本校的合理规范的质量标准。为了适应高等教育大众化和国际化的新形势,应该加强对教学质量评估体系的研究。这种体系应该有较强的可操作性,体现大众化的特征,适应国家化的要求。教学质量评估的目的在于提高教学质量,以评促建,重在建设,通过评估为教学主客体的自我反馈调控提供直接的依据,为决策咨询提供真实可靠的信息,增强教学过程的有效性。
4.教学信息反馈体系。教学质量评价的信息是整改和建设的重要依据,真实有效地采集教学质量信息是提高教学质量管理水平的前提。信息的采集和反馈有多种渠道,如通过随堂听课直接获取课堂教学的第一手材料;通过组建学生信息网等及时掌握教学动态,研究和解决教学中的问题,教师通过教学信息反馈,认真改进教学工作,提高教学效果和质量。另外,毕业生就业率也是评价办学质量的重要标准之一。在人才市场上,毕业生是哪所大学毕业的、学的什么专业很重要,就业率是社会对教育质量的检验。建立由毕业生用人单位的人事部门和校友组成的毕业生信息网,反馈社会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质量评估、从事专业实际工作的适应能力,对高校改进教学和人才培养模式提出建议,使学校能更好地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各类高素质人才。提高高等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是全社会的要求,是高等学校的责任和教育教学改革永恒的主题。所有与高等教育相关的人员,包括大学校长、教师、学生、家长以及政府教育厅行政部门等的行政官员,应该共同承担责任,积极参与,全面提高大众化高等教育教学质量。
四、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内部保障体系内容
1.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不断提高教师素质。采取措施稳定教师队伍,努力改善教师工作条件和生活条件,提高教师待遇。加大名师引进力度。扩大教师培养规模,拓宽人才培养渠道,加快提高青年教师的培养层次。努力形成鼓励广大教师安于教学、热心教学、投入教学的运行机制。教师要把主要精力投入到人才培养和教学工作中,必须做到课前认真备课和准备教案。学校通过网络等手段公布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学方案,要适时检查教师的教案和备课情况;教师要注重教学研究,重视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革,并通过教改研究不断提高自己的学术水平和业务水平。
2.加强学风建设,优化育人环境。优良校风、学风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是保证教育质量的重要前提。要将学风建设作为教学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来抓。通过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制度建设和环境建设,促进各具特色的良好学风的养成。开展主动活泼的学风建设活动,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形成校、院、系齐抓共管,教师以身作则,学生努力良好的教学环境。要针对新形势下学生的思想实际,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素质教育,营造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弘扬努力学习、刻苦拼搏的精神,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成才观、就业观。要严明学习纪律,严格考试管理、严肃考场纪律、严格评分标准,坚决杜绝考试作弊现象。
3.加强教学基本条件和基础设施建设。要千方百计采取措施,新建一批学生公寓、食堂、教学楼、实验室等,保障基本的教学条件。加快教材的更新换代。引进先进的、能反映学科发展前沿的原版教材,鼓励使用优秀新版教材。建立科学的高等教材编写、评价和选用制度,鼓励编写具有特色的高水平教材、讲义,防止教材编写上的低水平重复,杜绝质量低劣的教材进入课堂。
4.改革课程和教学方法。课程建设不仅要进行内容更新和改革,还要进行课程的整合与优化,即课程体系优化和系列课程的整合。改变过去各门课程划分过细,过分强调各自的系统性、完整性的状况,加强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和融合,推进教学内容的现代化。要把当前国际通用的基本知识和法规引入教材、引入课堂。同时增加引进发达国家的先进教材。充实高等学校教材的内容,大力推广双语教学,提高英语教学水平。大力推广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参与式教学方法,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针对大众化高等教育的学生在学习方法、学习习惯方面与“精英高等教育”学生的差距,教师应该付出更大的努力,让课堂重新成为最吸引学生的地方。
5.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随着科技进步和信息时代的到来,教学手段正在发生深刻变革。充分发挥网络、多媒体、cai课件等教学手段的作用,推广网络教学。同时注重校园文化环境建设,在校内开展经常性的学术交流活动,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让学生参与知识创新活动,参加前沿课题的研究,尽早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6.提高教学管理和服务水平。教学管理部门是校内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直接执行者,提高教学管理人员素质,加强信息化建设,树立良好的工作作风,主动、科学、高效地为教学服务,是提高教育质量的有力保障。
参考文献:
[1]曹大文.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及其建设[j].中国高教研究,2002,(9).
篇7
论文关键词:高职院校;机制专业;教学质量保证体系
论文摘要:以辽阳职业技术学院机械制造及自动化专业为例,探讨了围绕该专业发展需求,建立健全覆盖教学全过程的质量监控体系的方式。并通过多年的实践,使得该专业的教学不断改进和发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专业建设的质量和水平是高等职业院校生存和发展的关键,建立专业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实现专业教学全过程的质量控制.是提高专业教学人才培养质量的必然选择。
以辽阳职业技术学院机械制造及自动化(以下简称机制)专业为例.探讨了围绕高职机制专业发展需求,建立健全覆盖教学全过程的质量监控体系的方式。并通过多年的实践,使得该专业的教学不断改进和发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一、建立专业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促进高职教育质量提升
1.明确专业发展目标
当前,我国的制造业发展迅速,虽是世界制造大国,但远不是制造强国,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相当大的差距.高职机械制造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还满足不了制造业对人才的需求。因此,专业发展目标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面向区域和地方经济的发展.面向生产、服务与管理第一线:以职业岗位为依据,针对一个行业或一组相关的职业岗位进行专业设置。
2.遵循高职机械制造类专业的教学规律
高职机械制造类专业要培养从事机械制造、数控加工、模具设计制造的机电复合型、应用型人才。要实现这一培养目标,必须坚持走“产教结合、校企合作、项目教学”的道路,通过产、教、学、研相结合的方式,将工厂引进学校,将项目引进课堂,采取多种教学模式,着力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提高实践动手能力和综合技能,形成“以机械制造技术为主线、以数控加工为龙头、以职业资格证书为纽带”的鲜明特色。
3.围绕高职机械制造类专业的教学过程建立专业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高职机械制造类专业的教学过程是一个系统工程,是一个输入、培养和输出的教育过程,每个阶段相互影响、相互关联、相互作用,共同为提高高职机械制造类专业建设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发挥作用。因此,高职机械制造类专业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不仅要涵盖从学生入学到毕业质量的跟踪全过程,而且还要包括专业建设的发展目标、专业办学基础条件投入、师资队伍、教学管理、学生素质教育等各方面。
二、建立长效教学监控机制,确保专业教学质量
辽阳职业技术学院机制专业经过两年的建设,初步构建了较为完善的质量保障与监控体系。
1.基础建设
院、系二级教学督导机构健全,运行有序;强化教学过程管理,教学事故发生率低:建立了激励与约束相结合的管理机制。
2.目标建设
进一步明确和细化了院、系、教研室三级教学质量保障机构的责任和任务,制定并严格执行质量标准与规章制度,通过激励与约束机制,强化教学过程管理.全面保障教学质量。
3.措施建设
明确教学质量保障机构的责任。学院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包括学术委员会、专业指导委员会、教学考评处和系教学日常管理机构四个层次。系成立教学督导组,系主任任组长;教学日常管理机构包括院、系、教研室三级。
院级机构主要采取教学巡查、随机听课(理论和实训课程)、评课等方式进行督查,并对教学活动、教学管理工作、教风、学风建设、实验实训基地建设等进行监督、考察、指导、评价和反馈;系级机构的主要任务是制定和实施人才培养方案、质量标准、评价标准和教学巡查、督导及教学质量信息收集、汇总、整理等;教研室保障机构由教研室主任负责,成员包括教研室主任、核心课程负责人,主要负责教学任务落实、教学进度监控、教研教改活动等。
制定和执行教学规章制度,建立约束机制。建立教学质量标准体系,设立适当的质量要素、质量监控点,完善相应的质量标准,制定相应的制度性规章,进一步完善《学院教学系(部)督导考核标准》和《教师考核标准》,制定了《教学事故、教学失误的认定及处理办法》,提高规章制度的操作性、可行性。
建立教学质量的激励与约束机制,激发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在教学与管理活动中的热情,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意识和主动性;严肃查处教学事故和违纪行为:改革现行的教学管理制度,制定有利于促进学生创新性学习、提高学习质量的学生管理办法设立学生信息员及学委会,加强教学管理队伍,强化教学过程管理。提高教学管理人员质量意识、教学质量评价的水平及实施质量监控的能力。
校内教学检查评估体系主要包括定期和不定期的教学检查、教学督导,领导及教师相互听课:教师评学、学生评教,校(系)内部进行的各种教学检查、教学观摩、教学评比等。校外系统主要包括毕业生跟踪调查信息、与用人单位间的双向交流和信息反馈、人才市场需求信息和社会调研等。
建立教学质量提升机制。通过开展新生素质调查、建立毕业生质量跟踪调查机制,健全教学质量检查与教学信息反馈系统。来加强对教学质量的监控,提升教学质量。新生刚报到,就把专业教学计划介绍给他们,开展新生素质测评,制定学生职业规划,加强对学生的素质教育,培养创新能力.重视个性发展,实行因材施教。通过每年一次的学生技能比赛,树立典型和榜样,并给予经济和物质上的奖励。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每学期召开二三次专业学生教学座谈会,由学生代表与专业带头人、专业教师进行座谈,对专业课程设置、教学方式方法等提出看法,使教师真正做到针对学生现状,因人施教,提高教学效果。同时密切关注当前机械行业出现的新工艺、新技术等热点问题,及时引入教学内容。为了更好地安排、监控顶岗实习,系里成立顶岗实习工作小组,由系主任任组长.总支书记、主管教学系副主任任副组长.班主任、校内实习指导教师和企业实训指导教师为成员。实行对学生从顶岗实训到就业后三年内全程跟踪关注制度,构建学校一社会行业(企事业单位)及毕业生的双向信息跟踪机制,建立毕业生信息档案,及时收集各毕业生及用人单位的信息反馈,并将这些信息及时地反馈给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和院、系、教研室三级质量管理机构,不断优化人才培养方案,真正做到就业与目标“零距离”。专业建设管理监控体系主要包含教学质量管理与组织系统、检查与评估系统、教学质量信息处理系统、信息反馈系统等部分,严格实施专业建设项目管理制度,着重加强专业建设过程控制,其关键控制点包括制定目标、工作安排、工作执行、问题决策、信息组织、积累与传递等。以省级示范性高职学院建设项目管理信息系统为基础.开发专业建设管理监控平台,实现专业管理的信息化、网络化,提高管理效率,降低管理成本。
三、建立质量保障体系取得的实践效果
1.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
从学生人学起即进行入学教育并开设思想品德教育课和大学生心理健康课,使其具有良好的职业素质和良好的学风。并开展了多种多样的文体活动、技能大赛、创新科技活动。
学生通过的三年学习,知识的掌握与应用基本达到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实践能力较高,在顶岗实习的过程中受到用人单位的好评。
机制专业的学生99%获得中级车、铣、数控操作工职业资格证书;大多数的学生可通过计算机和外语应用能力测试。学院非常重视职业技能鉴定工作,积极为学生取得职业技能资格证书创造条件。2006-2009年对411名学生进行数控车、数控铣、电工、钳工、焊工等中级工职业技能培训及鉴定,CAD工程师鉴定,考取证书率达到98%以上,对实现“双证书”目标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按规定中级工鉴定满三年才能鉴定高级工,所以并没有对学生进行高级工鉴定)。并两次参加辽宁省机械设计大赛,取得了三等奖、优秀奖、优秀组织单位等荣誉。
2.形成良好的社会声誉
辽阳职业技术学院重视就业指导和创业教育。近三年毕业生就业率均在95%以上,大多数毕业生专业对口,起薪较高且工作较稳定,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综合评价良好。
就业是高职教育教学的重要导向,就业水平的高低是教学改革成败、办学水平高低的直接体现,是人才培养的最终环节。学院对此给予了高度重视。为进一步加强对就业工作的指导,学院在各系搞好就业工作的基础上,成立了就业指导处,形成了院系两级齐抓共管的局面。同时,学院还组织制定了“就业指导制度”“就业咨询制度”“毕业生跟踪调查制度”,使学院的学生就业工作制度化、规范化。此外,在课程设置中还把《大学生就业指导》作为学生必选课列入了教学计划。
三年来,经过多方的共同努力,使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稳步提高。2006年,高职毕业生人数是101人,实现就业人数是101人,年度就业率100%;2007年,毕业生是105人,4人升入本科院校学习,就业人数是101人,年度就业率100%;2008年,高职毕业生是88人,就业率100%.3人升入本科院校学习
篇8
关键词:教学质量;全面质量保障体系;系统分析
作者简介:施应玲(1965-),女,湖北宜昌人,华北电力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副教授;何永秀(1970-),女,湖北荆州人,华北电力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北京 102206)
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特色专业项目(项目编号:TS10672)、2010年华北电力大学教改项目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2)34-0042-02
教学质量是高等学校耐以生存的基础。虽然在不同历史时期和不同阶段,教学质量的含义有差异,但总归都是对受教育对象进行素质与技能训练。人才服务于国家、服务于社会,成为未来高等教育的迫切任务。《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指出: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增强社会服务能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优化结构,办出特色。面对快速发展的经济与科学技术,高校教学要及时捕获国家、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当下要求与中长期发展对人才的未来需求,构建以教学质量为中心的、包含多个要素、兼有系统输入和输出的又具有反馈机制的长效全面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所谓“长效”,是指教学质量保障体系要不断地从外界环境汲取相关人才培养与需求信息,并相应地对系统结构进行功能调整,以保持教学质量与教学目的相协调,以便教学质量动态提高。“全面”是指凡与教学质量有关的人员、部门均要参与教学质量的保障工作,学校、院系、基础教研室都围绕教学质量重点来开展各项教学和辅助工作,从建章立制的基础工作开始,从主抓教师的素质开始,通过自身到位的专业工作,合力形成较好的教学质量。
华北电力大学工商管理专业主要是为电力行业培养既具有电力技术知识又具备管理知识的专业人才。一直以来,华北电力大学工商管理专业面临教学质量特色的困扰,如何准确把握社会对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全面素质的要求,对教学进行评估并将评估结果向有关教师及部门反馈,进而完善修正机制是需要长期关注的课题。由于现在学生的就业压力、学校与社会需求的脱离,需要尽快在教学质量上大做文章,要弄清工商管理专业教学质量的涵义与构成、特色、如何通过多种教学手段来提高质量、如何对各环节进行监督与检查、如何就质量问题与教师、学生进行沟通与反馈、如何动态地根据社会对人才需求来调整培养目标等。
一、影响教学质量的因素
教学质量涉及方方面面的校内外主体因素。从学生到教师,从教研室、院系到大学教务,从高校到社会有关机构等,都对教学质量的形成起着不同程度的作用。其中每一个主体又各自包含许多细小的要素,如学生主体包括学习兴趣、知识背景、学习习惯、投入精力、自我管理能力等方面;教师主体涉及专业背景、学术水平、知识结构、表达能力(语言、条理性)、逻辑思维、体力及仪表等;教材涉及教学内容及结构、陈述的逻辑性、练习题、思考题等;教学场所包括教室布置、教学设备、光线,还有实验场所与设备、实习指导等;从软件设施来看,教学文件除了包括教学大纲、教学日历、教案、教学课件、习题集等外,还包括教学指导与督查制度、教学规范、考核制度及绩效管理等。
教学质量所涉及的要素众多,各要素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学生直接面对教师的教学与实验,教师又受到院系及大学的教学监督和指导,教委对高校的教学方针与计划进行规范和指导,而社会作为外界环境会通过各种方式传达对用人的岗位需求,故高校、院系、教师和学生要善于多渠道搜集信息,并用于指导教学,将社会需求体现在学生的素质和技能上。
二、长效全面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在谈及教学质量的时候,不能仅着眼于当下的教学质量,重要的是先要解决教学质量的战略问题,即教学质量的近期、远期规划问题,对教学质量做出全面、长期的战略安排,以指导、规范日常教学。教学质量战略分析如表1所示。
制订分阶段的质量保障战略目标,将远期目标分解为近期可行的阶段任务。如近期任务定为高质量教学工作准备(将要高质量地工作)。当近期任务得以完成时,就会上升到较高平台开展教学活动,即高质量地工作(进行时)。
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涉及多要素,建立学生、教师、教学管理者、社会四位一体的质量保障系统,明确教学质量的形成机制、教学质量要素之间有价值信息的交流和分享机制,可使质量保障体系有效实施。在明确了近期、远期教学质量战略后,为确保教学质量战略顺利实施,需要建立全面质量保障体系,如图1所示。
图1所示的内部保障体系包括高校、教学单位和受教育对象。这是教学质量的形成中心。除了内部保障体系外,全面质量保障体系包括教委和社会等除高校以外的外部因素。教委在教育方针、教育政策、教育投资方面对高校进行指导和资助,高校在大学内部贯彻教育教学方针,根据教委要求和社会需求形成基本的质量目标和自身的特色目标,并在此基础上对教学质量形成中心有关的要素并对各环节进行调整。全面教学质量保障体系运行图如图2所示。
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要以现在、将来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趋势为依据。教学质量的内容要以本校的优势和创新发展为依据形成特色,且该特色具阶段性和递阶的层次性。全面教学质量内部保障体系要素功能如图3所示。
教学质量的重心在基层。学生是教学质量的最终集中体现,教师是教学质量的核心角色,而教学质量的核心内容来源于社会需求。教学质量是连接高校与社会的纽带。
1.全面质量保障体系的内部保障体系
既然教学质量重心在基层,在明确了教学质量目标后,重点应该放在基层教学单位。内部保障体系内,教师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教师的专业素质、语言表达、逻辑思维、健康状况等对教学质量有直接关系。对教师的选拔与安排应格外重视。
教学质量内部保障体系涉及参与主体与软件要求(规章制度)。总体而言,内部保障体系要做到文件化的质量标准(有章可循),系统化的质量信息(信息透明),常态化的质量评估(动态检查),规范化的质量责任(责任明晰)。其基本理念是以国家、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学生为本位、全员参与、动态调整、持续改进、全程监控。
2.教学的规范性与科学性、技巧性
在教学质量内部保障体系中,不同层次要素具有不同的特征要求。从学生、教师、教学单位到高校,制度性、规范性要求越来越高,逆序是灵活性、技巧性需求越来越强,即制度性、规范性、技术性和艺术性依照各要素的层次分布有不同程度的变化。制度性建设应该由高校和院系为主,而教师在具备了基本素质后应该在教学的技巧性和艺术性上多花精力,形成自身的教学特色,关注教学技巧、教学细节与教学质量的关系。
对于最终受益方学生而言,其学习的过程与感受、付出的时间与精力、影响其学习兴趣的因素等在内部保障体系实施时需要进行调查与分析。质量保障体系实施需要学生积极参与,否则无法取得显著效果,教师对学生学习状态的把握要及时。
3.教学质量反馈机制有助于长效性与全面性
由于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涉及要素众多,且受外界环境影响,实施该体系的效果与该体系创建的目的之间会存有差异,有必要对最终的教学成果——学生的素质、技能与预先设定的目标和社会实际需求的差异进行原因分析,并将分析的结果进行反馈,对要素、体系结构进行及时调整。周期性或不定期的反馈与及时调整会使教学质量保证体系不断优化,更加灵活地应对社会的需求,不断获得更多的机遇,使该教学保障体系能长期地实践下去。
三、结束语
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立之后,为使其具有可持续性,需对其进行科学的、多方位的评价,包括来自政府部门、社会公众、专业执业协会、行业协会、其他组织等的评价,以及时修正保障体系的结构与功能。高水平的教学质量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除了教育界的结构要素、文化要素、管理要素外,还有一些社会要素使实现高水平的教学质量保障变得较为困难。
参考文献:
[1]朱永江.基于全面质量管理的高校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构建[J].当代教育科学,2010,(11):48-50.
[2]杨占昌,陈立文,杜凤霞.大学本科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改进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0,(12):56-57.
[3]周阳,张忠华.对高等教育质量影响因素的再探讨[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194(6):52-54.
[4]肖芬.对高校教学质量保障机制的再思考[J].中国冶金教育,2009,(5):22-23.
[5]吕政阳.高校教学全面质量管理运行模式探索[J].现代教育技术,2010,20(9):65-67.
[6]李贞举.构建高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理论综述[J].经营管理者,2010,(12).
[7]石邦宏,王孙禺,袁本涛.我国高等教育质量管理趋势分析[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8,29(6):109-113.
篇9
>> 新建本科院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研究 新建本科院校教学质量评价与保障体系构成 新建本科院校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与思考 新建本科院校学分制条件下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分析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系级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与探索 高职院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探析 我国高等院校本科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的过程 论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 地方本科院校教学质量监督保障体系的研究与实践 基于大数据的本科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研究 新建本科高校教育教学质量保障及监控体系建设研究 高职院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实践创新 公安院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研究 高职院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 地方新建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的战略定位及质量保障体系构建 新建本科院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浅析 构建新建本科院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高职院校加强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研究 学生参与高职院校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探讨 专业与课程评估:地方高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建设途径初探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2]应用技术大学(学院)联盟、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 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实践与政策研究报告[R]. 2013年11月.第3页.
[3]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高等学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建设之路[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9月21日.第147页.
[4]PDCA循环方法是由美国质量管理专家戴明(W.E.Deming)首先提出并运用到质量管理工作上的,又称戴明循环。PDCA是英语单词Plan(计划)、Do(实施)、Check(检查)和Act(总结)的第一个字母。来源:PDCA全面质量管理模式[EB/OL].
篇10
(一)高校内部形成的制约因素
1.师资力量短缺。自1999年扩招以来,我国高等学校师资力量短缺的现象越来越严重。师资力量短缺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数量上的短缺。我国高校的生师比远远超过了国际标准,使教育质量难以保证。另一个是结构上的短缺。两课、英语、计算机等公共课和一些热门专业的老师严重不足。此外,高水平老师也十分短缺。
2.教学和科研两者不能兼顾。从教学与科研的内在联系看,二者相互统一、相互促进,但是在现实中,往往又会产生矛盾和冲突。在有些大学里,形成了资深教授或有经验的教师为了实现自身所谓的价值,一心搞科研,把教学任务交给年轻的经验不足的教师,工作重心出现严重偏移的问题。
3.德育的缺失。现在高等教育与社会现实这两者的结合越来越紧密。高等教育在为社会提供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的同时,也带来了消极的一面,使部分大学生的道德观和价值观出现偏差。
4.教学质量监控过严,激励水平太低。目前我国高校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大都是在精英教育模式的基础上建立的,具有“大一统”的特征,这与大众化教育背景下多样化的教学质量观相悖。激励是保障教学质量的一个刺激手段。但目前的激励措施一方面相对于监控来讲处于次要地位,尚未确立以激励导向为主的人本主义思想;另一方面激励措施仍停留在古老而传统的水平上,即以物质奖励为主。这种低水平、一般意义上的奖励手段难以代替激励导向的全部内涵,很难发挥出强大恒久的动力效应。
(二)国家权力形成的制约因素
1.教学经费不足,办学条件较差。教育经费对一个高校来说是最基本的物质条件,没有这个最基本条件,质量难以保障。高校大幅度扩招带来的最直接后果导致教学资源、经费的严重短缺,办学条件较差。
2.评估标准单一,指导性不强。由于我国评估事业起步较晚,因此存在一些不完善的地方。评估标准缺乏具体指导的原则,即评估机构在对所有类型和层次的高等教育机构进行评估时用的都是同一套评估标准,没有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对待,针对性不强。
(三)市场竞争形成的制约因素
目前,很多大学在高校市场竞争的大潮中不顾自身的办学条件、师资队伍状况等教育资源的约束条件,一味的扩大招生规模,似乎是只要办学规模达到了一定程度,学校就能在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从而造成了这种“求大”、“求全”的心理。
(四)制约因素形成的原因
我国的高等教育属于国家力量主导型。上述制约因素的形成原因主要是政府干预过多,政府控制办学经费的划拨,学校自主招聘教师的权力得不到保证,政府在评估工作中权力过大。学校实行行政管理模式为主,学术权力发挥不足,缺乏学术民主管理;市场力量发挥不足,高校缺乏自治权。
二、大学本科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构建的几个问题
(一)大学本科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构建的原则
明确本科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构建的原则是构建该体系的前提。大学本科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必须坚持目标性原则、全面性原则、层次性原则、对立统一原则、发展性原则等五项原则。只有这样建立起的保障体系,才能达到保障教学质量的目标。
(二)大学本科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构建的要求
1.改革教育经费管理体制。高校的办学经费是保证教育教学质量的前提条件。长期以来,由于计划经济的做法和影响,教育主管部门划拨教育经费的根据是以高校的名气与规模,这势必造成教育经费分配不公以及部分院校经费严重短缺的状况,因此必须改革教育经费的管理。政府应组织财政、物价、教育行政部门和高校几方面的专家,对不同类型高等教育机构和专业的办学成本进行科学的预算,并提出合理的意见,促成合理的财政拨款机制和学校收费机制,真正解决教育办学成本合理分担的问题。
2.改革学术管理体制。学术管理和行政管理这两者之间冲突在所有的高校都是不可避免的,一般都表现为学术管理“行政化”、学术权力“边缘化”。因此,要想使我国大学本科教学质量保障有实质性的发展,就必须改革现有的学术管理体制,合理配置两种权力,使学术权力在一定程度上有所发挥。
3.完善评估体系。根据高等教育和高教评估的国际趋势以及我国的现状,修改完善现有高教评估的相关法律法规,根据不同学校群体,确定不同的评估重点,完善高等教育评估相关法规。
(三)大学本科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构建的内容
1.内部保障体系
(1)观念体系。要推动教学质量内部保障体系的构建,首先需要树立明确的教学质量观念体系,这是高校进行管理和质量评价的核心工作。
(2)组织体系。我国的大学目前基本上都是采取“校-院-系”或“院-系”的组织体系,因此,在建立内部质量保障体系的组织体系时,也应该以此为基础。它主要包括学校的权力和咨询机构、学校的行政管理机构、学院和系、督导组。
(3)教学评价体系。评价体系是质量保障体系构建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它包括课程教学质量评价、院系教学工作质量评价、评价方法、激励机制和教育资源保障体系。
2.外部保障体系(评估质量保障体系)
(1)评估制度
元评估制度。元评估——就是在评估工作完成以后,为了检查评估过程和结果,检验根据评估结果做出的教育决策和改进工作的效果,以及时弥补评估工作的不足或为今后的评估工作提供经验教训而对评估工作进行的评估。
高等教育评估申诉制度。学校如果对评估结论持有不同意见,可以在接到评估结论后的15天内以书面形式向评估委员会表明申诉的意向,并在评估结论下达的30天内向评估委员会呈报详细的书面材料,陈述申诉理由。
(2)评估管理体制
政府机构。我国的高等教育目前还处于以政府直接调控为主的状况,从当前看,我国的高等教育评估必然是国家和地方政府教育主管部门的一项重要工作。
社会中介机构。教育市场需求的多元化,而且高校为市场正培养着大批各类急需人才,因此教育评估主体需要多元化,需要社会中介机构进行教学质量评估。
综上所述,我国构建本科教学质量保障体系起步较晚,发展还十分不完善。因此,借鉴与发展是我国构建大学本科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必然途径。“借鉴”是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发展”是结合我国的实际来发展。相信在我国各界专家学者的努力下,我国的本科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会越来越完善。
参考文献:
[1]李正.中国研究型大学本科教学质量研究.华东师范大学,2005.
[2]潘懋元.新时期中国高等教育的质量战略.中国大学教育,2004,(1).
[3]王世敬.高校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方法探析.石油教育,2004,(4).
- 上一篇:辩论赛技巧与方法
- 下一篇:交通安全宣传活动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