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的价值范文

时间:2023-06-20 17:19:5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化学的价值,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化学的价值

篇1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3.03.026

2012年11月19-22日在广西南宁举行了“全国第二次初中化学优质课观摩展示暨教学改革研讨活动”,本次活动共有57节说课、30节现场课分三个会场进行了展示,本节课参加了本次展评活动并获得了一等奖。

一、教学设计思路

本节课通过南宁文化代表“国际民歌节”、南宁经济支柱之一“可口可乐公司”、南宁环境美誉“绿城”三大背景创设学生学习活动情景,以三个情景为主线将教学过程设计为三个核心教学板块,每一个板块又由若干问题构成问题串,引领学生以学科知识和学科方法为核心进行深刻思维,使学生在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中获取知识和方法,进而体会化学与社会(南宁的文化、经济和环境)的关系,增强持续学习化学的兴趣和对社会的责任感。(下图所示是本节课的教学主线)

二、教学实录

课间教师播放自己用历届南宁国际民歌节晚会的片头、南宁可口可乐公司及生产设备和南宁优美环境等的图片,配以“大地飞歌”背景音乐制作的一段视频。

环节一、教学情境的创设

[教师]大家好,(播放动态的“绿城”投影片)来到南宁第一个感受就是南宁到处都是树,真可谓是绿色满城啊!(播放动态的南宁可口可乐公司的投影片)第二个感受呢,是我到了南宁,恰好赶上了南宁可口可乐公司在我们学校不远的公园举行的一场大型公益活动,对我们南宁的可口可乐公司有了很多了解。(播放动态南宁民歌节的投影片)第三个感受就是我们南宁的民歌了,南宁是民歌故里,刚才大家听到的这首“大地飞歌”就是我们南宁2012年第14界国际民歌节的主题曲,我在网上看过我们南宁最近几届民歌节的开幕式,发现南宁的民歌节办的相当不错,尤其是舞台效果特别棒!这就是我从网上民歌节的视频中截取的一张照片,大家看舞台上这云雾缭绕的,像不像人间仙境啊!

环节二:探究舞台效果中的二氧化碳

今天呢,我带着一样道具,这个道具就能给大家制造一个这样的人间仙境,你们信不信?(学生们都很兴奋)

[师](取一个塑料托盘,里面事先放少许水,然后从保温瓶中取出道具“白色固体干冰”倒进烧杯中)大家睁大眼睛,仔细看啊,见证奇迹的时刻到了(将烧杯中的干冰快速倒进盛有水的塑料托盘中)。

[师]你们知道我刚才用的道具,这种白色的固体是什么吗?

[生齐]干冰。

[师]那干冰又是什么物质呢?

[生齐]固体二氧化碳。(教师竖起大拇指表示赞许,并板书本节课的课题“二氧化碳”。)

[师]看来好多同学都知道干冰能用来制作舞台效果,没错。可是,我刚才用的道具,这种白色固体,就一定是干冰吗?你根据什么来证明呢?

[生1]可以看看干冰是不是具有二氧化碳的性质。

[师](竖大拇)很厉害!那下面就请大家利用二氧化碳的性质,用实验证明我用的道具(白色固体)到底是不是干冰?

[学生活动一](问题1):利用二氧化碳的性质,用实验证明道具(白色固体)是否干冰?

[师]第一、先想方案,再动手做实验;第二、注意――不能用手直接取用药品,要用镊子。我们看看哪个小组做的最快。开始……

[师]好,请大家停止实验。哪个小组说说你们是怎么做的?结果是不是干冰呀?

学生回答,教师在黑板上简要记录学生的发言。

[生2]我们将蜡烛放在烧杯中点燃,然后将干冰也放在烧杯中,发现过一会儿蜡烛熄灭了,说明这个道具是干冰。

[生3]我们是在烧杯中加了一些石灰水,然后向里面加了一块干冰,发现有大量气泡,石灰水还变浑了,说明就是干冰。

[生4]我们将干冰放在烧杯中,用带火星的木条放在烧杯口,发现木条熄灭了,也说明是干冰。

[师]还有不同的方法吗?没有了?我觉得第三种方法和第一方法虽然用的东西不一样,但是方法还是一样的,你们能说说你们都是利用了二氧化碳的什么性质吗?

[生齐]二氧化碳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师]那第二种方法又是利用了什么性质呢?

[生5]二氧化碳能和石灰水反应生成白色沉淀。

[师]对,这个白色沉淀是碳酸钙(教师在黑板上写出反应的方程式),这就是这个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师追问]那现在就有两种方法,你们认为这两种方法都可以说明我用的道具是干冰吗?

[生6]我觉得蜡烛和木条都不行,因为不支持燃烧的不一定是二氧化碳,还可能是氮气呢?

[师](竖大拇)大家同意不?(大家都表示同意)目前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能确定就是二氧化碳了,但不支持燃烧的气体却不一定就是二氧化碳。

刚才你们用实验证明了我用的就是干冰,那这干冰为什么能产生云雾效果呢?

[问题2](投影)解释干冰是如何形成云雾效果的?

[生7]干冰升华变成二氧化碳气体,二氧化碳气体密度比空气大。

[师追问]那你看到的白雾是二氧化碳气体吗?

[生7]不是。

[师]为什么?

[生7]因为二氧化碳是无色气体,看不见。

[师追问]我们能闻到吗?

[生7]不能,二氧化碳也没气味,是无色、无味的气体。

[师追问]那我们看见的白雾是什么?

[生8]是干冰升华时吸热,周围空气温度下降,水蒸气被冷凝成的小液滴。

[师](竖大拇)你说的太好了!干冰能让舞台效果美若仙境,那你们认为用干冰制作舞台效果有没有弊端呢?

[问题3](投影)用干冰制作舞台效果有哪些弊端?

[生9]二氧化碳不能供给呼吸,浓度大了,会让人感到憋闷得慌。

[生10]二氧化碳还能增加温室效应。

[师]正因为如此,虽然干冰曾为舞台效果做出过不可替代的贡献,但是随着科技的发展,它也在逐渐地被更环保、更先进的技术所代替,比如水雾、液氮等,大家如想有更多的了解可以自己上网查询。

环节三:探究可口可乐中的二氧化碳

[过渡]通过刚才的讨论,我们知道了二氧化碳气体不支持燃烧,可以灭火,固体叫作干冰,可制作舞台效果。我们再看,它还可用来制可口可乐(手拿南宁可口可乐公司生产的可口可乐),我们南宁就有自己的可口可乐公司,为了解可口可乐的生产过程,我找可口可乐公司的技术人员做了一个简单的采访,下面我们先一起看一段采访的视频。同学们边看边思考“可乐的生产过程中主要有哪几个步骤?”

[问题1](投影)可乐的生产过程中主要有哪几个步骤?

[播放采访技术人员的录像]

[师]刚才我已经了解了我们公司的规模非常大,现在我想再了解一下可口可乐的生产过程,您能介绍一下吗?

[技术人员]可以,浓缩原料送到我们厂以后,首先在浓缩原料中兑上一定量的纯净水,再向里面压入一定比例的二氧化碳气体,就得到了可口可乐;将可口可乐用机器装入瓶中,密封,就可以出厂了。

[师]通过观看刚才的采访,你认为可乐的生产过程中主要有哪几个步骤?

[生11]兑水、压入二氧化碳、装瓶密封压盖。

[师]大家知道可口可乐的生产跟二氧化碳有什么关系了吗?(生:压入二氧化碳气体),对了,刚才技术人员告诉我们,要向其中压入一定比例的二氧化碳,意思就是说要在压强很大的时候让二氧化碳进入水中,这说明二氧化碳气体在压强大的时候能进入水中,那在常压下,二氧化碳能不能进入水中呢?我们来做个实验看看。

[演示]盛有二氧化碳的可乐瓶中加入少量水。

[师]大家观察到什么现象了?

[生齐]瓶变瘪了。

[问题2](投影)盛有二氧化碳的可乐瓶变瘪的原因是什么?

[师]利用你们所学的物理知识,变瘪了是因为?

[生齐]瓶内的压强减小了。

[师追问]瓶内的压强又为什么会减小?

[生齐]里面的二氧化碳少了。

[师追问]那里面的二氧化碳又哪去了呢?

[生齐]溶到水中了。

[师追问]还有没有别的可能?

[生12]还有可能是二氧化碳跟水发生了化学反应。

[师]有没有人同意这位同学的意见呢?

[部分生]有。

[师]大家有两种不同的意见,一种认为是溶于水了,一种认为二氧化碳不仅溶于水,还有可能与水发生化学反应了。

[师追问]请大家从物质组成的角度思考,这两种意见的区别在哪里?

[生13]如果只是溶于水,只有二氧化碳、水两种物质;如果还与水反应了,则应该除了二氧化碳和水外,还有反应生成的一种新物质。

[师追问]这两种情况的区别在哪里?

[生13]就是有没有反应生成的新物质。

[师]如果我们想证明是哪一种意见对,关键是证明新物质的存在,对吗?

[生齐]对。

[师]认为二氧化碳跟水发生化学变化的同学,你们认为CO2+H2O可能生成了什么呢?根据是什么?

[生14]应该是生成了碳酸,因为可乐属于碳酸型饮料。

[师追问]那你能推测碳酸的化学式怎么写吗?

[生14]到黑板上写出H2CO3。

[师追问]你根据什么这么写?

[生14]质量守恒定律。

[师](竖大拇指)那现在我们的问题就是看看有没有碳酸生成了?

[师]我给大家提供一个信息资料:碳酸是一种酸性物质,紫色石蕊试液遇酸性物质变为红色。我给大家准备的是用紫色石蕊浸泡后又晾干的紫色石蕊蝴蝶结,现在,大家就以小组为单位,设计实验方案,证明二氧化碳溶于水时是否与水发生了化学反应,生成了碳酸这种酸性物质?请小组之间先交流方案,并写在实验单上,之后再进行实验,实验时记录好实验现象,开始……

[学生活动二](问题3):设计实验方案,证明二氧化碳是否与水发生了化学反应?

提供的实验仪器和药品:喷壶、3个石蕊蝴蝶结、两瓶二氧化碳。

[师]停止实验,整理好实验用品。哪个小组来说一下你们的实验是怎么做的,得出了什么结论?

[生15]向盛二氧化碳的瓶中加水,振荡,然后用瓶中的水洒在紫色蝴蝶结上,蝴蝶结变红了,所以二氧化碳与水发生了化学变化。

[生16]老师,我认为他说的不对。

[师]你说说他怎么不对了。

[生16]他那个瓶里肯定有水,还可能有二氧化碳,还可能有碳酸,三种物质到底谁使蝴蝶结变红的呢?我觉得说不清。

[师]大家认为他说的有道理不?

[生齐]有,太有了。

[师](笑)你太厉害了,思维这么严谨,大家都佩服你了!那你们组是怎么做的呢?

[生16]我们是先把蝴蝶结干着放进二氧化碳的瓶中,发现没变色;然后喷上水,发现也没变色;然后把喷了水的蝴蝶结再次放进二氧化碳的瓶中,发现蝴蝶结变红了。

[师](竖大拇指)不仅思维严谨,逻辑性还非常强。其他组同学还有不同的做法吗?

[生17]我们的做法跟他不同,但道理是一样的。我们是用了两个蝴蝶结,一个直接放在了加了水的瓶中,想想不行,然后又将另一个先放在二氧化碳中,又喷了点水。

[师]那我们再请刚才第一组的同学来反思一下,你们是还坚持自己的观点,还是同意他们的观点呢?

[生15]同意他们的观点。

[师追问]你们的方法存在的问题是什么?

[生15]我们的瓶中三种物质可能都存在,不能说明是谁让蝴蝶结变红了。

[师]也就说二氧化碳、水、碳酸三种物质都可能存在时,要证明是碳酸让蝴蝶结变红了,必须得排除二氧化碳、水的可能性,对吧?当遇到多因素影响实验结果的时候,要控制变量,逐项研究,这是科学探究中的通过控制变量进行对比实验的一种研究方法,大家以后在探究类似多因素变量的问题时,都要注意运用这种方法来解决问题。

[师]通过刚才的探究,我们证明了二氧化碳与水确实发生了化学反应,还知道反应生成了一种新的物质叫碳酸,方程式是CO2+H2O=H2CO3,那现在大家也就知道可乐、雪碧等为什么叫碳酸饮料了吧!

[生齐]知道了。

[师]通过实验我们知道常压下二氧化碳就能进入水中,为什么可乐生产中需要在高压下压入二氧化碳呢?

[问题4](投影):可乐生产中,为什么“压”入二氧化碳?

[师]我们来看一组数据:

[师]通过这组数据,大家可以看出什么呢?

[生18]压强越大,水中溶解的二氧化碳越多。

[师]压强越大二氧化碳在水中溶解的越多,所以你们看可乐中气体很多(摇晃可乐瓶),我们这个(刚才演示实验中变瘪的那个可乐瓶)常压下没有那么多气泡出来(顺势打开)。

[师]我们再看看我手里刚才得到的这瓶碳酸水,我来做个实验,大家注意观察实验现象。

[演示实验]从瓶中取出少量碳酸水,向里面加几滴紫色石蕊试液,变红;然后分成两份,给其中一份加热。

[师]看到什么了?

[生齐]又变回紫色了。

[问题5](投影)红色的石蕊试液为什么又变成紫色了呢?

[生19]二氧化碳出去了,碳酸没有了。

[师]滴加石蕊变红是因为碳酸存在,现在又变回紫色,说明碳酸没有了,碳酸哪里去了呢?(边说边在黑板上写出方程式:H2CO3=CO2+H2O)通过科学家研究证明,碳酸易分解,在加热的时候分解速度更快。据此你认为:可乐等碳酸型饮料在保存的时候应该注意什么?

[问题6](投影)你认为可乐等碳酸型饮料保存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生齐]密封、低温、不能强烈振荡……

环节四:探究绿色环保中的二氧化碳

[过渡]通过刚才的探究,大家看到我们的民歌节,我们的可口可乐都跟二氧化碳有关系,那我们的南宁满城的绿色植物跟二氧化碳又有什么关系呢?

[问题1](投影)绿色植物和二氧化碳有什么关系?

[生齐]光合作用、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缓解温室效应等。

[师]大家的意思是“绿色植物由于发生光合作用,吸收了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所以缓解了温室效应”。那你们能说说二氧化碳发生光合作用的过程是怎样的吗?

[问题2](投影)二氧化碳发生光合作用的过程?

[生20]二氧化碳与水在光(条件)和叶绿素(催化)作用下,产生有机物和氧气。

[师]你们怎么知道的?

[生]生物课上学的。

[师](微笑,点头,表示赞许)大家很厉害,既能联系物理知识,也能联系生物的知识,学习就要这样,知识本身就是互相联系,不可分割的。(并同时投影出光合作用的方程式:H2O+CO2有机物+O2)

[师]那大家再仔细比较一下这两个反应,同是二氧化碳和水发生的两个反应,产物却不相同,原因是什么?

[问题3](投影)两个反应产物不同的原因?

[生齐]反应的条件不同。

[师]对,事实上外界条件对化学反应的发生、产物、程度、快慢等有着重要的影响!(投影这句话)这一点大家在以后的学习中会有更深的认识。

环节五:总结提升、布置作业

[师]在自然界中,光合作用不断的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动植物呼吸和燃料的燃烧又消耗氧气释放二氧化碳,这样就形成了二氧化碳的循环,大气中二氧化碳能起到对地球保温的作用,这种现象叫温室效应。正是因为有了温室效应,全球平均地表温度才提高到目前适合人类生存的15℃;但近几十年来,工业生产的高速发展,使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越来越多,温室效应越来越严重。

所以希望同学们课下通过各种途径了解,目前科学家们正在尝试用哪些方法来缓解温室效应?也希望大家好好学习,时刻关注“温室效应”,将来能用你们自己所学的知识,用你们的智慧破解这个难题!这将为我们整个人类都做出重大的贡献!

[师]这节课我们从民歌节的舞台效果、可口可乐的生产过程、绿色植物对环境的保护三个方面学习了有关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同时也体会了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也让我们再次感受到化学无处不在,跟我们的生活和生产息息相关,永远是密不可分的。这几天,南宁给我留下了美好的印象;这节课,咱们26中同学积极的态度、敏捷的思维、流畅的表达给我留下了更深刻的印象。非常希望能成为大家的朋友,这是我的联系方式,谢谢同学们!再见!

三、教学反思

1.创设真实的生活情境,帮助学生体会化学的生活价值

绿城、可口可乐、民歌节三个学习情境是南宁人众所周知的,可是这些与化学有什么关系呢?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发现原本熟悉的这些事情里面不仅有这么多学问,还可以用所学的化学知识来发现提出很多以前没想过的问题,并通过思考用所学知识解决这些问题;整节课的学习都始终围绕着三个学习情境进行,始终在解决情境中的问题,不仅收获了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感受了化学的价值――渗透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角角落落。这些都充分体现了化学在生活中的重要价值,而化学的这种贴近学生生活的价值最能激发学生热爱化学、学习化学的内在动机,促使学生形成化学学习兴趣的持久性。

2.运用科学思维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帮助学生认识化学的学科价值

本节课在三个教学情境的主线下,本就预设了三个学习板块,每一个板块下又预设了若干具有逻辑关系的问题构成的问题串。这些问题本就能够引发学生的深入思考和活动探究,在学生交流表达的过程中又通过对学生的深入追问,使学生进一步深入理解所学的知识和科学方法。

在“实验证明表演道具是否干冰” 的探究活动中,使学生认识科学探究必须讲究“证据”,证据不足就会得出不科学的结论。在“实验证明二氧化碳与水是否发生了化学变化”的探究活动中,一方面通过“瓶变瘪――压强小――气体少――气体哪去了――溶了,还是反应了――如何证明”这样的思维过程,促使学生形成思维过程的逻辑性;另一方面在实验方案的交流过程中,使学生进一步体会通过控制变量的对比实验是一种重要的科学探究方法,并认识如何进行多因素实验中的变量控制。由此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也获取了知识背后所蕴含的学科方法,这就是其学科价值所在,只有让学生认识到一门学科的学科价值,学生才能从被动的学习兴趣转化为主动的学习兴趣,才有可能在未来选择从事化学研究工作。

篇2

人文精神的基本涵义为:尊重人的价值,尊重精神的价值。在人类的社会的发展历史中,不同时期、不同地域所认可的人文精神也不尽相同。人文精神的内涵主要由人性、理性和超越性三个层次构成:人性即人道主义精神,它是人对幸福和尊严的追求;理性即科学精神,它是人们对科学真理的追求;超越性即宗教精神,它是人对生活意义的追求。接受教育是人追求真理的主要途径,因此,科学教育之中必将饱含其人文价值。教育是对人的全方位培养,他能满足人们成长和发展的精神需要,培养人科学的精神与健全的人格。科学教育具有其独特的人文价值,教师应该积极努力利用科学教育手段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高中化学教育蕴含的人文价值

化学是科学教育的有重要成部分,化学教育本身就体现了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合。化学教育,不仅是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精神的传承,在化学教育中,教师更应该注重深挖化学教育中所蕴含的人文价值,利用其更好的为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服务。根据笔者多年来的教学经验发现,化学教育中的人文价值丰富,其中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一)化学教育有助于培养严谨做事习惯

习惯决定着人的性格,而性格往往又决定着成败,好的习惯往往可以使我们更容易取得成功。化学的学习往往可以培养学生严谨做事的习惯,化学是一门严谨的学科,他讲求的是以事实说话,一切结论都要以实验的结论进行验证,而实验的数据、实验的整个过程都经不起半点马虎,一个细微的错误就会导致实验结论的错误,一个细小的疏忽也会导致推论的偏差,差之毫厘失之千里是化学的学科特点之一。因此,化学教育的这些特点可以培养学生的耐心、毅力和责任心,培养学生严谨做事习惯。

(二)化学教育有助于培养理性思维能力

化学是一种精神,一种理性的精神。在化学的教学中,很多问题都要通过实验来进行验证,而所有的结论都必须通过对实验结果的科学推论来完成,而这些科学推论过程的必须是理性的。同时化学实验多少有一定的危险性,这就要求在实验的过程中实验者必须时刻保持理性。正是因为有了化学这种理性思维的介入,人们对于是非曲折的判定不再只是凭着感觉,而更多的是依靠理性来判断。化学本身所蕴含的理性、确定性和规律性都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

(三)化学教育有助于培养坚强意志品质

化学是一门科学性较强的学科,学好化学的难度较大,同时化学又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学科,在试验的过程中,实验步骤环环相扣,一旦一环出了问题,就会导致结果出错,而一旦出错,即使是最后一步出错,往往都需要从头再来;还有在化学学科中,需要记忆的东西相当多,元素周期、元素特性、化学方程式等等。因此,学生学习化学的过程就是努力克服各种困难,坚持不懈的过程,这有助于培养坚强意志品质。

(四)化学教育有助于提高美学修养

化学的美在于他的和谐有序:高中化学讲的是元素,它将我们的视野有自然的绚丽多彩带向了微观的五光十色,微小的元素构成我们眼中绚丽多彩的世界,让我们见识了大自然的神奇;各种元素的有机结合,相互放映,让我们建设了微观时间的和谐;各种元素有序排列,让我们见识了微观世界的有序;因此,学生在化学的学习中,在老师的引导下,深入体会化学这种神秘、和谐的美,提高化学素养的同时逐步提高学生的美学修养。

三、高中化学教育人文价值的实现途径

高中化学教育中蕴含着丰富的人文价值,教师在教学中不但要让学生认识到化学式揭示自然物质的微观结构和变化规律,同时同时也对人类生存、社会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要本着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这一目的出发,结合现有教材和课外资料,全面发挥高中化学教育中的人文价值,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上,教师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

(一)教师要以身作则

教育包括教书、育人两层含义,这就要求教师的工作不仅是对学生进行知识的传授,同时也要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行培养。古语有云:“上行下效”。因此,在教育学生之前,教师必须先提高自己的师德修养,对于高中化学老师来说,要想在高中化学教育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就必须从自己做起,做到规范书写、合理用语、端庄仪表、做事严谨、工作一丝不苟,同时,强化自己的业务素质,不断改良自己的教学方法,不断严实自己的化学逻辑思维,积极树立起能被学生认同的教学风格。

(二)教师要活用化学史料

化学也是一种文化,是人类的精神财富,不是枯燥、机械的实验或数据。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适当的扩充一些课外的化学史料,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在化学教育中渗透人文精神。教师可以通过讲述化学家的故事在加深学生对书本知识记忆的同时,以化学家本身的成长和优秀思想品质来教育学生。化学家的事迹本就是一种传奇,学生愿意听;在这个传奇中,化学家就是英雄,学生愿意学;在这些故事中学生可以学会:坚强、勇敢、不畏艰辛、勇于挑战。例如:凯库勒研究苯的分子结构,居里夫人发现放射元素钋等。同时,化学的研究总是不断深入的,总是需要几代人长时间的努力才能慢慢演变、发展的。例如:原子的结构就是由思位科学家,不断实验研究,才逐渐完善的。通过对不同时期原子结构的介绍,可以让学生明白科学的认知过程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事物的本质都是通过不断的深入,才逐渐展现的。

(三)融洽师生关系

融洽的师生关系有利于高中化学教学的实施,也有利于高中化学教育人文价值的实现。因此,教师首先需要转变观念,在学习活动中但当起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的多重角色,营造轻松的课堂气氛;同时,教师要对学生表现出充分的尊重与信任,帮助学生树立起自信心;此外,教师要尊重学生的意见,包含学生的误解,支持学生的创意,评价学生要以表扬,鼓励等正面评价为主。如此,师生关系融洽,学生学习兴趣更浓郁,思维更开放,想象更大胆。(四)发挥化学活动人文价值化学源于生活,同样其也运用于生活,化学素养的优劣就在于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教师可以以生活中存在的化学问题为原型,组织开展各项化学活动。这样的化学活动最贴近生活,也最能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在活动中,教师要教育学生以化学的思维去看问题,以化学的思维去解决问题。在活动中,精细的处理可以培养学生严谨做事习惯;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分析问题,可以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环环相扣的活动内容,可以培养学生坚强意志品质。

篇3

摘要:材料是当今社会三大支柱产业之一,也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是人类进步的一个重要里程碑。新教材在高一教材中介绍了高温结构陶瓷、光导纤维、C60等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在高二教材中介绍了金属陶瓷、超导材料等金属材料,功能高分子材料、复合高分子材料等新型有机高分子材料;高三教材中氯碱工业里新型的离子交换膜等。材料是科学技术的先导,没有新材料的发展,不可能使新的科学技术成为现实生产力。

展望世界未来的发展,经济学家认为:以知识为主要劳动生产资料的产业,将成为未来商品生产的主流。在知识经济的新时期里,为增强国力,化学课程需要用什么内容教育学生,应当实现什么价值,是规划二十一世纪中学化学教育蓝图必须回答的首要问题。本文结合高中化学新教材(试验本),从哲学价值论的观点,来研究高中化学教育里的价值定位问题。

1 非科学角度的化学教育价值观

按照教育价值的定义,化学教育价值有两种含义:(1)化学教育中的内蕴价值,它讨论社会对化学教育的需要或蓝图规划问题,化学教育应该在学生身上实现哪些价值,即化学教育的目标是什么,“教什么”。全日制高级中学化学教学大纲(供试验用)明确指出,全日制高级中学化学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进一步学习一些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了解化学与社会、生活、生产、科学技术的密切联系以及重要应用,教育学生关心环境、能源、卫生、健康等与现代社会有关的化学问题;……培养他们的科学态度和训练他们的科学方法;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能力以及创新精神……;进行思想品德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2)化学教育的功能价值,它讨论怎样的教学活动才具有教育上的价值,即教师“怎么教”、学生“怎么学”才能使学生有效地获得化学教育中的内蕴价值。从化学教育的整体过程看,化学教育实践有活动目标和活动手段需要研究,所以必然包括化学教育的价值目标和价值目标实现的基本策略这两个价值子系统。

以上的化学教育价值分类只具有相对性,不应该绝对化。因为价值是客观的,是从主体和客体之间的供需关系中产生的,因而价值应是主观需要和客观可能的辩证统一。如在化学教育活动中,应根据化学教育的总体目标和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知识水平,因人施教,因时施教,形成一定的目标递进层次结构。无论是在课程规划、教材编写、教法研究,还是具体的课堂教学活动中,都必须应用辩证统一的价值观,指导化学教育的价值活动。

2 高中化学新教材的价值取向分析

化学教育目标的确定,决定于化学教育的价值取向。而被教育者又是教育形式、方法所服侍的价值主体。所以,化学教育价值研究,成了化学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必备基础。从八十年代以来,国际化学教育会议的研究主题就是强调化学教育的价值:(1)化学是未来世纪的中心学科;(2)化学教育要向公众普及,化学教育既包括未来化学家的教育,也包括非化学家的教育;(3)化学教育要联系社会;(4)化学教育要在能源、环境、材料以及生命科学中发挥重要作用。

就高中化学而言,我国传统的化学教育观认为:化学教育是培养具有化学专长的人才,仅关心提高课程内容的理论水平,和化学学科知识技能的传授,而不考虑大多数人提高化学素质的需要及创新能力的培养,致使大多数人学了化学用不上或不会用。他们缺乏化学的综合素质和创新意识,不了解化学与社会、化学与材料、化学与能源、化学与环境、化学与生命科学等的密切关系。《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试验本)化学》(以下简称新教材)在改革化学学术性课程的同时,更强调了社会、生活、生产、科学技术的创新对化学的需要,体现了由纯化学学科走向应用技术与化学相结合的现代化学教育价值观。因此,新教材的化学教育目标,不仅限于培养继承传统化学知识技能的人,更包括了提高全体公民的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最终达到提高综合国力的目的。为此,高中化学新教材在价值定位上做了几项重要改革:

1 化学与新材料、新技术

材料是当今社会三大支柱产业之一,也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是人类进步的一个重要里程碑。新教材在高一教材中介绍了高温结构陶瓷、光导纤维、C60等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在高二教材中介绍了金属陶瓷、超导材料等金属材料,功能高分子材料、复合高分子材料等新型有机高分子材料;高三教材中氯碱工业里新型的离子交换膜等。材料是科学技术的先导,没有新材料的发展,不可能使新的科学技术成为现实生产力。通过对新材料的学习,使学生明确学习化学的目的,提高学习兴趣。

2化学与能源

能源也是现代社会三大支柱产业之一。随着人类经济活动的日益增大,人们对能源的需求急剧增加。化学反应所释放的能量是现代能量的主要来源之一,研究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具有非常现实的意义。高中化学新教材首次在化学教学中渗透了能量观点,如,在高一化学第一章里提出如何提高燃料的利用率,开发新能源等与社会相关的问题。在卤素中新增了“海水资源及其综合利用”,在几种重要金属中增加了“金属的回收和资源保护”,在原电池一节介绍了化学电源和新型电池等。化学与能量、能源观点的建立,不仅仅是为了教育学生节约能源,树立环境保护意识,更侧重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增强社会进步责任感。尤其是在第二轮新教材改革中增加了一些开放性问题的研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团结协作能力等。

综上所述,面对知识经济的挑战,联系当前社会发展的实际,对于化学教育价值的研究投以探索的目光,是组建化学教育价值体系的一种科学方法,对研究化学教学的观念、模式以及改革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学校里的化学教育,无论是从理论还是从实践的角度来看,都是一个大型的人文系统工程。按照系统论的观点,它应该包括价值目标、时空环境、价值手段、过程监控和评估反馈等结构环节。以上仅是从高中化学新教材的价值目标和价值手段上进行的一些粗浅的探讨,不足之处,敬请斧正。

参考文献:

篇4

一、正确理解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含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强调以学生的精神发展为主,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建立正确的价值观,树立高尚的道德情操,具有积极的人生态度,树立远大的理想。将其融入化学教学,可以从不同的角度使学生端正学习态度,培养积极向上的情感:1.积极的情感能产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在教授化学知识时,教师要采取多种有效手段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产生兴趣与热情,构建良好的学习氛围。例如,教学中,教师要采取引导的方式,让学生积极思考、作答,并联系生活实际,应用多媒体技术、动手实践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产生学习的内在动力。2.良好的态度能指引学生的学习行为。“态度决定一切”,学生的学习态度指引着学生的学习行为,良好的学习态度是一种积极的情感。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讲解化学家对于化学研究所付出的努力与艰辛,以及化学家的生平事迹,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端正学习态度。3.正确的价值观能促进学生的不断进步价值观对人们的行为具有指导作用,而教学方式对学生价值观的形成有重要的影响。学校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的重要平台,教师在培养学生化学学习兴趣的同时,还要不断地通过教学,培养一些在化学领域特别有兴趣、有能力的学生,促使学生树立将来为我国化学事业做贡献的信念。

二、化学教学中渗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存在的问题

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理解上存在偏差。部分教师在三维目标的认识上存在误区,认为三者是独立存在的个体,但实际上,三者紧密联系、相辅相成,是一个有机整体。“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要在学习知识技能、过程与方法中落实。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设置上比较空洞。“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一种抽象的概念,只有大的框架,没有具体实施的方式,这些目标完成的表现是什么、实施的具体方式又是什么,都没有具体的定论。教师只了解新课标的要求,却不知如何完成,致使情感目标成为空谈,没有针对性,缺乏实践性。同时,化学是一门概念性强的学科,反映物质世界的客观规律,具有较强的逻辑性、客观性、系统性,教师容易讲解,学生也容易接受。但是,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融入化学教育中,缺乏具体的措施,缺乏明显的表现,需要教师制定周密的计划,从不同的角度和深度去探究。此外,情感具有个人导向性,具有随意性和主观性,教师的个人素质与专业水平便成为决定这一目标实施成败的关键。如何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也为教学增加一定的难度。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教学过程缺乏有效性。部分教师在教学中缺乏系统的计划,没有清晰的认识,往往难以达到预期效果,也难以发挥教学的指导作用。在这种情况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成为教学的附属品,难以得到教师重视,也就不会精心设计与实施。而且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仍然采取传统的讲授式教学,并没有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融入教学当中。在课堂教学中,有些教师为了完成教学进度,有意忽略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将教学重点放在知识的传授上,使一些设计的相关情感目标流失,难以得到落实,这些做法不利于学生身心的发展,难以培养具有健全人格和较高综合素质的学生。可见,“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没有真正地融入化学教学课堂,以至于学生对其理解不够,缺乏深层次的体验,难以产生共鸣,更难以达到教学目标。

三、化学教学中落实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策略

在化学教学过程中,对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可分为两个方面:一是根据教学实际设计具有情感倾向的内容,将情感融入教学过程,营造有利于情感与价值观教育的氛围;二是以课题讲授为主,以课后活动为辅,充分利用学生的在校时间,不放过任何可以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机会。因此,教师要明确教学目标,从化学概念讲解、实践活动开展、讨论交流学习等方式,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以理育情,完善教学目标,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1.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情境教学不仅可以让学生产生学习热情、激发思考热情,还能活跃课堂氛围。教师可从化学发展、实践过程、影像资料等设置相应的学习情境。例如,学习元素时,可以展示人体或地表的成分元素;学习“环境保护”内容时,可以观看相关的宣传片。创设相应的化学情境,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学习。2.把握探究活动,领悟科学方法。化学学习包括理论知识和实验研究,二者缺一不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既要传授化学理论知识,又要培养学生的化学实践能力。做实验时,可以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独立人格,也可以让学生自主讨论,筛选适合的方案,直至解决问题,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例如,让学生调查当地的水污染情况,在教师的指导下,有计划、有步骤地安排学生测量水污染数据,然后通过上网、图书馆查阅相关知识,师生讨论后得出解决措施,这样可以将化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将化学知识运用到生活的各个方面,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自主学习能力,还能让学生体验化学学习的乐趣。3.关注探究亮点,体会辩证思想。化学是一门不断变化、发展的学科,化学教学应顺应时代变化,与时俱进。因此,化学教学的内容要符合学生心理,联系社会的发展与需求,探究物质构成的奥妙。例如,让学生利用辩证思维去看待问题,观察生活中发生的化学现象。4.加强科学联系,关注社会问题。知识来源于生活,也应该服务于生活。在化学教学中,教师可以确立一些与生活实际相关的主题,如“探究雾霾的形成原因”“食品添加剂的危害”等,让学生共同分析、探讨,做到学以致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新课程改革的一大亮点。目前的化学教学仍存在许多问题,如何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并将知识传输与情感的建立相结合,还需要教师今后努力探究。

作者:梁臣 单位:辽宁省抚顺县高级中学

参考文献:

[1]吴敏.试论化学教学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落实[J].上海教育科研,2008(5).

篇5

关键词 导学案教学;备课能力;自学能力;反思

新课程改革提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强调学生的主动性,转变以往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方式。“导学案”的教学模式正是基于这样的教学理念提出的一种新的教学模式。作为一名一线教师,教学中实施导学案教学模式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同时也遇到了一些困惑。

一、高中化学导学案的价值

导学案的价值是多方面的,比较突出的两个方面价值是导学案的设计提高教师的备课能力,导学案的运用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1.导学案的设计提高教师的备课能力

在教学中实施导学案教学最大的好处之一是可以提高教师的备课能力。以往教师备课书写教学设计,主要是考虑“教什么”“如何把一个问题讲清楚”,主要是从教师的教学来备课。而导学案的编写,则要求教师更多地站在学生的角度来备课,关注学生对问题的认识过程,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思维发展,客观上更符合学生的发展规律。

化学教师作为专业的化学人员,脑中的化学知识具有很强的系统性,教学过程中很多细节处会有“理所当然”的想法,故很容易忽略学生的特点。学生作为初学者,头脑中对化学的认识基本是从零开始,缺乏相关的化学思维方式。因此,在导学案的设计中,教师需要设计一系列的问题引导学生认识化学问题,步步深入,使学生最终能够掌握并运用化学知识,这一过程中教师可以探知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认知缺漏,知道学生哪些地方认识不全、哪些地方认识错误,可以更有针对性地进行 教学。

例如,由水电离出的c(H+)为1×10-12 mol・L-1,此时溶液酸碱性如何?这道题从教师的角度觉得很简单,水电离出的c(H+)为1×10-12 mol・L-1说明水的电离受到了抑制,故溶液有可能是酸性或碱性,在实际教学中发现学生对此内容理解混乱,习题中重复出现,但正确率很低。究其原因就是对酸碱溶液中离子种类及浓度的分析能力差,理解不到位。而学案的设计可以引导教师多从学生的角度进行思考问题。

案例一:水的电离(片段)

【思考问题】

1.酸性溶液中是否存在OH-?碱性溶液中是否存在H+?为什么?

2.c(H+)>1×10-7mol・L-1的溶液一定是酸溶液吗?

3.关于溶液中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浓度的计算(常温下)

4.某溶液中由水电离产生的c(H+)水=1×10-12 mol・ L-1,则该溶液呈酸性还是碱性?并求算该溶液中c(H+)的可能值。

2.导学案的运用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不仅是教师,学生也从导学案教学中受益。以往的教学方式以教师为主体,通常是教师满堂灌,学生只要接收来自教师的信息即可,纯粹是知识的接受。而利用导学案教学,教学中学生有了更多的思考的机会,层层递进的问题设置,促进了学生的思维发展,引导学生思考,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而不是枯燥的听课。采用导学案教学,以学生为主体,学生在创设的问题情境中自主学习,提升了独立思考能力,学习过程中提出新的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质疑的能力。

二、提高导学案教学效果的几点思考

1.导学案的栏目设置多样化

一般认为,导学案设计包括以下几个板块:学习内容三维目标知识回顾新知探究总结巩固提升。很多导学案的设计都采用这种形式。学生应该明确每节课的学习内容及三维目标,并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延伸拓展,从而进行新内容的探知,学习结束后对章节内容做一个总结,最后通过练习来巩固所学知识。导学案的设计可以遵照一定的基本模式,但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可有所调整,省略一些栏目或是增加一些栏目。

比如,未必一定要在导学案设计中都设置相关内容的“知识回顾”栏目,可以通过一些“拓展视野”引入或是直接问题导入或是情景设计导入。从新的信息入手,有时反而有利学生的兴趣激发,而且也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例如,《化学反应原理》中关于“原电池的工作原理”的导学案设计,可以查找一些新型电池(如心脏起搏器、海水电池、高铁电池等),设计问题,引入原电池的学习。这些新型电池可增加学生的兴趣,也是很多习题的载体。

案例二:化学电源(片段)

【新闻链接】金属-空气电池(如锌空气电池、铝空气电池、锂空气电池)由于具有高体积比能量、放电电压平稳、低成本和操作温度范围较宽等特点,能够用于以后的环保节能型汽车中。锂空气电池作为一种全新的电池体系,在多孔空气电极上,氧气在固-液-气三相界面还原成 O22-或 O2-,接着与电解液中的Li+结合产生Li2O2或Li2O。

对于惰性电解质体系(有机、离子液体)和全固态电解质体系,电池反应为:

2Li + O2 Li2O2 2Li + 0.5O2 Li2O

对于水性(分酸性和碱性)电解质体系,电池反应为:

2Li + 0.5O2 + 2H+ 2Li+ + H2O

2Li + 0.5O2 + H2O 2LiOH

思考:(1)你能判断出正负极材料么?(2)请写出正极反应式: ;负极反应式: 。

导学案的栏目设计可以多样化,一味地遵循固定的模式可能形成定势思维,应该让学生意识到认识事物的途径可以有多种方式。多样化的栏目设置也可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当然在设计过程中要注意导学案的可实施性。

2.导学案问题设计的引导性

受自身能力水平限制,导学案的问题设计不够全面细致,启发性不够是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碰到知识或技能上的障碍,设计好的问题可以引导学生解决困惑,最终探知新知。所以问题的设计要注重引导性、思维性,要符合学生的发展规律。

案例三: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因素――压强(片段)

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因素教学中有关压强的影响可以按如下步骤进行。

勒夏特列原理:有气体参加或者有气体生成的反应,增大体系的压强,平衡将向着压强减小(分子数减小)的方向移动;减小体系的压强,平衡将向着压强增加(分子数增加)的方向移动。对于前后分子数不变的反应,改变压强,平衡不移动。

提问:对于2NO2(g) N2O4(g) H

红棕色 无色

增大压强平衡如何移动?气体颜色有什么变化?

减小压强平衡如何移动?气体颜色有什么变化?

引导思考:(1)采用什么措施使压强增大或减小呢?(2)压强的变化引起浓度怎样的变化?(3)浓度与速率有关,请问速率又发生怎样的变化?(4)最终平衡如何移动?

解析:压强变化体积变化浓度变化速率变化正逆反应速率变化程度不一样化学平衡移动。

在平衡移动应用的教学――工业合成氨。在这节内容的设计中可由工业上合成氨的条件入手,设置信息的形式告知学生“合成氨可采用下列条件……”“为什么要采取这样的方式提高氨气的产率?”“这些条件说明影响化学平衡的因素有哪些?”“这些因素是如何影响化学平衡的而移动”等等,借此也可巩固化学平衡的相关内容。教师在问题的设置中要注意科学性、启发性,问题与问题之间应该层层递进、相互关联,不要跳跃式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感觉太突兀,要符合学生认识事物的客观规律。

3.导学案使用的教学模式

有些教师提出了“学案导学-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分为几个环节:学生依据学案认真预习,课堂上依据疑难信息反馈讨论解疑,教师精讲点拨启发引领,归纳小结形成网络,当堂达标训练知识迁移拓展,巩固提升。

篇6

【关键词】化学教学 ; 目标 ; 策略 ; 评价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27-0212-01

假如将课堂看成是旅程,即意味着需要追问从哪里出发、到哪里去、怎么去,以及是否到达那里等问题。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注意教学目标、教学策略、教学评价的一致性,以促进学生的高效学习。

一、合理地设计教学目标

1.教学目标的合理设计在于明了教学起点。

把握好教学起点,并选择好教学的切入点是教学设计的重要基础和关键。从把握知识起点角度来看,如果起点过高,学生不理解,容易造成学习的障碍并产生畏难情绪;如果起点过低,会浪费课堂教学时间。比如在讲解初四化学《碱的性质》时,设置情景让学生说出关于碱已经知道什么?还想知道什么?

2.帮助学生养成学科独特的视角,运用学科的特有方法去看待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是要贯穿在学生学习过程始终的。

从化学的视角研究物质时,就要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等。对于《碱的性质》,教师可针对学生的回答,确立本节知识主线:碱的性质是什么、碱为什么具有这样的性质、学习碱的性质有什么用?

3.从课程标准中分析出教学目标。

如化学课程标准中“认识常见碱的主要性质和用途”可以遵循的思路:(1)常见的碱有哪些?(2)这些碱有哪些性质?(3)如何研究物质的性质?通过化学实验。性质分为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可以从哪些方面研究物质的物理性质?研究化学性质时有遵循怎样的思路?(4)为什么不同的碱性质相似?(5)研究这些性质有什么用?

二、选择好教学策略

生命化课堂中,选择教学方法和策略应努力从学生如何学入手,重视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和对话。

1.在提高学生兴趣方面下功夫。

课堂导入是一节课的开始,好的导入可以把学生的注意力尽快集中起来,思维变得更加活跃。新课的开始可列举与生活有关的实例,提出学生熟悉但又无法解释的现象,激发学生兴趣和求知欲。比如讲解《酸碱指示剂》时可创设这样的情境“细心的同学可能发现,妈妈凉拌紫甘蓝时,加醋后紫甘蓝变红了,这是为什么呢?”讲《中和反应》时可这样联系生活“生活中我们都有被蚊虫叮咬的经历,涂上肥皂水等碱性物质可减轻疼痛,这是为什么呢?小明的妈妈不小心把面团发酸了,你能帮帮她吗?”通过这样的问题情境可引发学生思考同时提升学习兴趣。

2.相信学生,大胆放手。

发现身边不少老师有这样的苦恼:“这个知识点我都讲过多遍了,怎么学生还不会。”静下心来仔细想想,教师的“讲”和学生的“会”成正比吗?在教学中切身地体会到,敢于放手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记得讲《金属的物理性质》时,提前让学生回家调查一下“家中常用炊具的材质,他们有哪些优点”。第二天上课交流时,我大吃一惊,学生的思维和自学能力超乎我的想象――“铁制的炊具好,不仅造价低,还能给人体补充铁元素,防止贫血”,“应该选铝制炊具,因为它不仅质轻,而且导热性能好”,“不锈钢做炊具才是最好的选择,它不仅颜色光亮、美观,而且不易生锈” ……道理大家都明白,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只要我们教学中注意启发和引导,学生就能很好地进行自主合作学习。因此,我上课经常说:“谁能给大家演示一下?谁能解释这个现象?还有更好的方法吗?……”

三、重视教学评价

搞好教学评价,对于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对学生的学习评价不仅要重视结果,更要注重发展、变化和过程。要注意给予学生足够的机会展示他们的成绩。

1.适度语言评价。

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发言、行为等及时给予恰到好处的评价。对初中生而言,评价语言要有一定的深度,注意不要只是简单的用肯定、或否定,很好、真棒等,也不要简单的重复答案,教师可换个角度去评价,如:你看到了问题的某某角度;你的回答给我们某某启示。教师的评价不宜多但要精彩,要点出学生点评不出的内容,要多一些建设性的点评,如:多用“如果……效果会更好”来激励,这样也教会学生思考。

2.多样化的知识、能力评价。

课堂教学存在的几乎全部的价值和意义在于促进学生发生高质量的学习。是否能有效促进学生的高质量学习可以作为其评价的重要标准。比如在一堂化学课上,教师可从学生提出问题、建立猜想的角度评价学生的思维能力;可观察学生的分组实验,评价学生的动手能力、实验基本操作能力;通过相应的习题测试评价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列举典型的实际问题,评价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篇7

【关键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内涵;现状;建议

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内涵与教育价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中学化学教学三维目标之一,是教育目标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情感包括兴趣感、审美感、爱国感等,态度包括实验态度、学习态度、科学态度、合作态度、环境资源态度等,价值观包括辩证唯物主义观、科学精神、可持续发展观、STS意识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一教育目标的落实,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现代教学理念,表明现代化学教育不再是只重视传授知识和技术的片面教育,而是传授知识与技术、训练科学方法和思维、培养科学精神和品德的全面教育。三维目标中,情感态度价值观是学习主体在学习过程中通过体验、思考、内化形成的感悟。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乐于探究化学变化的奥秘是从每一课的感悟中逐步培养的。他们在切身感受过化学世界的奇妙和和谐,真正体验到科学探究的艰辛与喜悦后,才会发自内心的赞赏化学科学对社会的价值,才会客观地看待社会发展带来的环境问题、污染问题等,才会产生社会责任感,自发地投入环境保护或化学工作中去。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落实现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常因在教学实践中评价无法量化而被忽视。这一目标无法通过具体的指标或数字进行衡量,所以当前的考试体制――笔试对此教学目标的实施情况基本不作考察也不易考察,导致很多教师把教学重点放在知识和方法目标上,甚至有些教师在教学设计时自动过滤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一目标,致使学生丢失亲身体会与感悟的机会。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常因在教学实践中缺乏实施的具体载体和途径而落实得不彻底。如学习苯时,部分教师通过组织学生阅读化学史资料落实科学方法教育;学习纯碱的工业制法时,部分教师安排学生观看候氏制碱法和侯德榜先生传落实爱国主义思想教育。无论教师采用收集资料、图片展示还是播放视频等教学手段,这些教学设计的共同点是利用课堂几分钟时间,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落实环节安排在导课或课堂总结环节,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目标脱离,不能引导学生的思维方向,成为可有可无的鸡肋。

三、教学案例

若想真正落实情感态度目标,一定要摆脱被动的说教,提倡主动的实践和体验,做中学,学中悟,把三维目标有机地联系起来,引发学生的积极情感体验,唤起学生的情感共鸣, 以求得学习兴趣、热情、动机以及内心体验的丰富和提升,继而提高对学习态度、责任、社会价值、科学价值等的认识,使学生成为具有科学素养的公民。

因此笔者认为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可以结合具体内容,设计一条“暗线”――情感态度线贯穿在课堂中。如在苯教学中,传统教学从结构、性质、用途设计教学环节,形成了一条知识系统很完整的“知识线”。这样的设计落实了知识与技能目标,但并未深挖隐含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学价值,学生的收获仅是学习一个新物质。笔者从学习主体学生出发,联系科学探究一般过程“发现异象―探索奥秘――收获成果”,设计情感态度线贯穿在课堂中,把教学转变成动态的科学探究过程,并采用实验、理论分析推进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为学生提供了较多主动学习和合作探究的机会,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正确认识科学发展的历程和科学研究的方法,感受到科学探究的乐趣。具体如下:

1.环节一:发现异象。问题:苯分子式为C6H6,它的结构如何?基础有机化学理论有化学家凯库勒提出的碳四价学说和碳链学说。你能根据这个理论写出可能的结构简式吗?学生:书写结构式。

分组实验:在两支试管中各加入少量苯,再分别加入酸性高锰酸钾溶液和溴水,观察现象,两支试管均不褪色。

发现异象:苯分子中不存在普通的碳碳双键和叁键。

2.环节二:探索奥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异象的驱动下瞬间被调动,通过查阅资料和分组实验开始主动探究苯的结构奥秘。

实验事实1:1mol苯在一定条件下最多可以与3mol氢气发生加成反应。实验事实2:苯与液溴在铁粉存在时发生取代反应:苯的一溴取代物只有一种结构。实验事实3:苯的邻位二元取代物只有一种结构。

3.环节三:收获成果。通过分析,学生得出苯的结构,收获成果的喜悦,感受到科学探究的过程与乐趣。

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在中学化学教学中落实的建议

1.找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的切入点。如铝热反应、化学反应与能量等内容,可以培养学生将化学知识应用于生产的意识,使学生能对与化学有关的社会和生活问题做出合理的判断;氯气的发现和证实等内容,可以使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和喜悦,赞赏化学科学对社会发展的贡献。

2.寻找适合“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的教学方法。与传统教学以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不同,新型教学设计以讨论、探究为主,强调启发、参与、开放式教学,关注学生体验,在师生互动中落实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如苯酚性质的教学,通过实验观察分析推测结论完成有机物结构决定性质学习,对学生进行辩证思维教育。

3.寻找适合“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的教学手段。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采用多媒体、网络、录像等手段,落实教学目标。

4.注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目标的落实效果与教学反思反馈。

【参考文献】

[1]衡科学.人教版高中化学教材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现研究.《陕西师范大学》,2014

篇8

关键词:二维图;元素化合物;转化思路

一、问题的提出

在元素化合物知识方面,随着高中化学新课程在全国的实行,对传统的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教学提出了挑战。现行的新教材突破了传统的“物质中心”模式,不再追求从结构、性质、存在、制法、用途等方面全面系统地学习和研究物质,充分重视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引导学生学习身边的常见物质,将物质性质的学习融入有关的生活现象和社会问题的分析解决活动中,体现其社会应用价值。当前,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教学存在众多的问题,存在着严重的“少、慢、差、费”现象,学生普遍感到元素化合物知识“繁、乱、杂、难”,教师罗列化学反应式时,学生死记硬背化学方程式,使得“形成独立、自主探究的意识”“通过学习具备了较强的分析、解释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等提高学生能力的目标难以实现。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如何让学生掌握具体元素化合物的知识呢?自主地将掌握的这些有限的具体知识成面,增强知识拓展性和迁移;让学生自动形成自主研究元素化合物的一般思路和方法。基于两轮的教学实践及一定的文献研究,笔者认为价类二维图是复习元素化合物知识的一个较好的教学策略。下图为硫及化合物的价类二位图。

二、价类二维图转化为思路的过程

第一步,让学生回忆该元素所有的化合价及对应的物质类别,建立坐标系,坐标系的象限中标出的是元素某价态和种类共同对应的物质化学式,形成一幅常见化合价、常见类别物质图,并基于一个具体物质的化学性质的研究建立该具体物质的二维图;第二步,从研究具体的物质的方法中抽取概括研究物质的一般方法和思路;第三步,应用抽取概括的一般方法和思路研究具体的物质,建立其他物质的二维图。流程图如图2。

图4 硫化钠的价态二维图

三、价类二维图在复习过程的功能与价值

1.有助于学生建立知识体系,培养发散思维

化合价和物质类别是价类图的两大核心,明确元素所能形成的价态和物质类别后,建立起该元素的物质体系,然后再基于转化,把它们之间相关联,形成知识网络体系,不仅能使学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记忆,而且有利于思维发散能力的培养。遇到陌生的具体物质时,能自觉地对该物质进行分类,并根据其与各类物质之间的相互关系预测该物质的性质。

2.有助于学生形成化学的基本观念,形成研究无机物的基本思路

化学基本观念是对具体知识的概括提升,具有超越事实的迁移价值。化学基本观念是学生基于自己的认知基础,对化学学科的深刻理解,是学生深入思考和内心体验的结果,它影响着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构建和应用二维图的过程实质是培养学生元素观、分类观、转化观等的过程,让学生基于自己原有的认知基础,深入思考,外显思维,建立一种有序的思维方式和思维习惯,形成研究无机物的基本思路(如图5)。

图5 研究无机物化学性质的一般思路

3.有助于元素化合物知识与基本概念及元素周期律的关联

化合价和物质类别是价类图的两大核心,也是高中化学的两大基本概念。化合价的价值功能是为氧化还原反应做铺垫,据此判断物质的氧化性、还原性和配平氧化还原方程式。物质类别的价值功能是为建构物质间的相互转化关系做铺垫,物质的类别通性如,单质、酸性氧化物、碱性氧化物、过氧化物、两性氧化物、两性氢氧化物、酸、碱、盐的通性。复习时要从原有的基本概念与学生认知出发,对原先转化模型进行拓展,建立起新的模型。在预测物质性质时除了要求学生关注二维图的两个角度,也要运用元素周期表和周期律,把握元素性质(包括元素化合价)的相似性,让学生理解元素的原子结构决定了它的性质,最外层电子相同的主族元素化学性质类似。把握递变性,既能使学生轻车熟路地运用一般规律去认识问题,又能在递变中灵活把握认识问题的不同角度。如预测H2Se的性质时,既要要求学生运用元素周期表和周期律把H2Se与H2S类比,又要关注二维图的两个角度。

参考文献:

[1]姜言霞,王磊,支瑶.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教学价值分析及教学策略研究[J].课程・教材・教法,2012(09):106-112.

[2]支瑶,王磊,等.“物质的分类”促进高中生无机物性质学习的功能价值分析及其教学实现[J].化学教育,2012(04):28-35.

[3]李南萍.以分类观为核心构建元素化合物知识体系[J].化学教学参考,2011(03):5-7.

篇9

关键词:化学复习;价值定位与开发

文章编号:1005-6629(2010)08-0024-05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高三的化学学习,是学生对高中化学所学内容的一次蓦然回首,是求得“真”与“是”的快乐,是为之“不悔”,为之“憔悴”后的喜悦。但在很多情况下,不少教师的高三复习课是这样进行的:

知识点复习历年相关高考试题展示学生练习评价、巩固下一知识点复习……

在高三的复习课堂上不可能不用习题,而选用的试题最严谨、全面、真实的也就是高考试题,但是我们是否想过高考命题者的命题目的、价值定位和课堂的教学目的、价值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具体分析如下:(见表1)

显然,一味地照搬高考试题作为例题必然会遇到复习一个知识点要选好几个高考试题的问题,由此也就容易产生学生忙于做题解答(如做很多无关选项题),无暇领会教学意图,造成教学效果与目标达成大打折扣的局面。鉴于这样的认识,我们有了如下的思考:

1高三化学教学中复习题分类、整合、创新的操作范式

我们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是按如下具体操作范式进行的:(见下图1)

2不同复习阶段范例题的价值回归,最大限度的提升教学实效

在不同的复习阶段、不同的场合(课堂范例、课后练习、考试检测),面对不同层次的学生,习题选用、整合、改编的方式和价值定位必然不同。

同时,为实现特定的教学功能、教学目标而设计的题组也不尽相同,如:为了解决某时期,学生特有的问题,就需要自编有针对性纠正性的练习题组。

2.1高三一轮复习中课堂范例题的价值定位和开发

高三第一轮复习在很大程度上主要解决学生存在的知识缺陷,即解决“懂不懂”的问题,使学生的知识结构化、系统化,模块化,以期避免盲目地毯式的复习与练习,造成学生会的还在讲,不会的又匆匆而过,缺少让学生内化的过程。

因此,我们认为:

(1)课堂范例题应有别于作业题、考试题或高考题,它是需要认真重组改编过的。

(2)改编的依据是在对两纲和自己任教学生原有错题的统计基础上,将习题有目的地拼凑、修改而成。

(3)组题和编题的原则:①科学性原则;②有代表性(即该学),能起到举一反三,甚至能起到归纳知识规律的桥梁作用;③难度安排与控制(即能学);④兴趣性原则:通过合理的编排顺序或创设一定的情景激发学生复习思考;⑤综合性原则:能带动更多的已复习和未复习的内容(“范例教学”原则)。

[案例1]以氧族元素中复习SO2为例:

编写题组时的思考过程:

(1)基本性原则:从学科内容看,与SO2相关的基本性的知识有:SO2的酸性、还原性、漂白性。复习中可以从相关常见的学生错误统计中派生出一些新问题,使学生对该问题的认识更精细化,产生包摄性更广的认识。

(2)基础性原则:从学生的角度看,①学生对CO2、SO2能否与BaCl2反应及反应的实质存在认识上的偏差,很多学生处于知识短时记忆状态;②高三的学生能辨别、书写一些常见的氧化还原反应,但对同样是氧化还原原理的原电池(尤其是类似燃料电池问题)理解不深,还有很多学生根本不相信这样的装置能产生电流,需要演示实验辅助;③高三的学生对SO2与氯水、H2O2、Na2O2等强氧剂漂白原理的不同是掌握的,但对变换形式未必真正理解。

(3)范例性原则:基于上述认识,在课堂上展现了精心设计的范例题组(见表2),这4个小题难度递进,抓住了学生复习中急待解决的最近发展区,这个范例不仅可以将SO2的主要性质更好地纳入到化学的基本反应规律体系中去,而且还可以起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目的。

2.2高三二轮复习中课堂范例题的价值定位和开发

二轮复习在很大程度上是为提升学生参加高考的实战水平而准备的,既然如此,“懂不懂“有时并不能解决问题,不少学生下了考场就抱怨本来会做的题怎么就错了。由此,我们认为:

(1)课堂的范例题应从一轮复习中重巩固知识点的角度转变到尝试从命题者的视角来审视、分析、评价、欣赏试题。

(2)从有意义学习角度分析,处于该阶段的学生该学的是如何降低无谓失分,了解自己最要解决的是什么,他们的水平足以站在命题者角度看问题(“能学”),采用评价、欣赏的角度组题更能吸引学生学习兴趣(“想学”)。

(3)组题的依据在这个热点上一般怎么命题,为什么这样命题,主要从哪些地方找素材,在这个问题上经常会犯哪些错误,如何避免等等。

(4)组题和编题的原则:①清晰明了、条理清晰;②重要性和热点问题;③尽可能结合学生常错的问题组题,充分暴露学生存在的低级错误。

[案例2]以选择题中的热点问题:“关于NA的说法正确的是”为例:

一轮复习中侧重的是“粒子数、物质的量、质量、物质的量浓度、气体摩尔体积、反应热之间的量的计算与转化以及概念的理解与辨析。

二轮复习中我们的做法是:已分类好的相关高考试题和学生错题集 统计、分析命题点与命题方式 选择合适的组题方式(打破选项,按命题角度分类) 编成题组、课堂展示 欣赏、评价、小结,提高解题实战水平

[范例]分别判断下列关于NA的说法正确与否?说明理由?总结命题规律和自己常见的低级错误(评价性欣赏命题者的意图?这样命题的妙处。)(见表3)

说明:显然在考试中不可能按照这样的模式去编辑组合式选择题,否则难度太大,这里只要求学生分别判断各个命题的正确与否。

3 高考优秀综合题的各种题型价值重构,全面、综合地发挥功效

高考题中有大量值得教师研究的好题,我们应全面分析、研究、整合重点和核心知识,充分挖掘其使用价值,以提高复习的效率。

[案例3]2005年全国卷Ⅰ第28题涉及如何测定含有NaCl杂质的纯碱的质量分数的实验,该题最大的亮点和区分点就是最后一小题有一个开放性的实验设计。

如能恰当使用该题就能将高中涉及的定量实验作系统复习。(①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配制;②酸碱中和滴定,可引伸到一般滴定法;③镀锌铁皮中镀锌层厚度的测定,延伸到一般的重量法;④气体吸收法;)

我们以第二轮复习定量实验时采用改编后的题组作范例,具体做法如下:

(1)弄清定量实验复习的思维层次、步骤。具体如下:(见表4)

(方法①、②需给定装置,③、④不用提供)

(2)第一、二层面一般在课外布置,学生有足够的时间思考和规范化的书写练习,教师批改后,有针对性地进行课堂讨论、小结。

(3)第三层次是按照实验题命题的角度来解决实验教学的核心问题,这样的分类,可以把纷繁复杂的实验问题简化。其中,实验仪器和实验技能是纯实验问题,在二轮复习中应抓住高考相关热点设置问题或习题,如过滤操作中用到的玻璃仪器,过滤的操作和沉淀洗涤的方法等。(实验原理往往可能涉及大量元素化合物知识)

按照以上的思维层次,再根据自己学生的实际情况,就能编出相关范例题组来,由于篇幅较大,不再赘言。

4 各类社会热点问题的价值链接,创造性地开发有价值的新习题

将社会热点问题揉进高考试题已经成为高考命题的重要走向,这就要求我们广大教师学会将社会热点问题改编成有价值的试题。对此,有几个原则: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1)将社会热点问题与高中学生要求的核心知识链接起来,凸现学生用已有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选择恰当的命题角度以合适的难度考查学生的观察、实验、思维、自学等能力。

4.1改编原有的经典试题,将社会热点与化学核心知识联系起来

[案例4] 图1装置是大量的被引用在不同复习资料的一道“粗略测定环境中SO2含量”的装置。

如果把A中的1.0 mL 5×10-4 mol・L-1碘水改成1×10-4 mol・L-1 KMnO4溶液,再提供方程式:4MnO4-+5HCHO+12H+ 4Mn2++5CO2+11H2O,就改编成“粗略测定新装修的居室中甲醛含量的测定”范例题。

4.2 创造性的自编新试题,凸现学生运用化学核心知识解决社会热点问题的能力。

[自编新习题展示]

2008年5月12日我国四川汶川地区发生了里氏8.0级大地震,灾后环境及饮用水的消毒杀菌成为抑制大规模传染性疾病爆发的有效途径。按要求回答下列问题:

(1)漂白粉仍是常用的消毒剂之一,工业上将氯气通入石灰乳制取漂白粉,其化学反应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漂白粉溶于水后,受空气中的CO2的作用,即产生有漂白、杀菌作用的物质。写出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____。

(2)在汶川的抗震救灾中,三氯异氰尿酸(TCCA)是应用最多消毒剂之一。三氯异氰尿酸又称强氯精,化学式为C3Cl3N3O3,其分子中一个六元环且具有完全对称的结构。下图是一种合成三氯异氰尿酸路线:

①使用三氯异氰尿酸时,需先将其溶解在水中,利用其水解产物的氧化性消毒灭菌,其消毒的有效成分是________(填化学式)。

②写出A的电子式_____,检验有A物质生成的实验方法是__________。

③写出下列物质的结构简式:B____, C_____, D_____。

④判断下列反应的反应类型:反应①为______反应,反应 ②为_______反应。

(3)二氧化氯(ClO2)是一种新型的灭菌消毒剂,已被世界卫生组织(WHO)列为A1级高效安全灭菌剂。相比于Cl2,等质量的ClO2的氧化能力(得电子能力)是氯气的_______倍。

命题中涉及的知识点有:①漂白粉制备方程式;②漂白原理的离子方程式。

5 结束语

试题的编写、整合、创新能否成功,关键在于价值定位是否准确,原则应用是否恰当。本文展示的范例性题组是依据我校学生化学学习实际的情况而组合产生的,题目本身未必对各校学生都适用,但文中较完整地为其他兄弟学校开展范例性的题组的编写提供了一些基本的原则和方法。其中试题的合理分类和对学生错题的统计是基础而艰苦的工作,但也是后续工作的前提。

参考文献:

[1]杨启亮. 困惑与抉择――20世纪的新教学论[M].山东:山东教育出版社.1996.10.

篇10

一、数学文化在小学数学中的教学价值

数学是打开科学大门的钥匙。科学史表明,一些划时代的科学理论成就的出现,无一不借助于数学的力量。当今的小学数学教学,还缺乏“数学文化”的底蕴。齐民友先生论述道:“历史已经证明,而且将继续证明,一个没有相当发达的数学的文化是注定要衰落的,一个不把掌握数学作为一种文化的民族也是注定要衰落的。”教师应发自内心、深刻地警醒,借助数学课堂教学,从具体的数学概念、数学方法、数学思想中揭示数学的文化底蕴,使学生不仅能从文化的视角观察数学,而且还会用数学的眼光审视文化。对于小学数学教学要实现这一教学目标,作为小学数学教师,首先必须明确数学文化在小学数学课中的教学价值。我认为,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数学文化的教学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数学文化教学渗透本应是数学教学的“当然责任”,特别是在新一轮数学课程改革实施的今天,数学文化走进课堂更应是小学数学教学价值取向上的“强烈诉求”。数学作为一种文化,教学中理所当然应充分体现出来。通过经历数学这门学科的学习,学生要能明确:什么是数学?为什么要学数学?学什么样的数学?该怎样来学习数学?学习数学应达到什么程度等。《数学新课程标准》在“基本理念”部分就明确提出:“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要让学生获取必需的数学知识、思想方法、应用技能;体会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价值……建立自信心、好奇心、求知欲;形成独立思考,以实事求是的态度进行质疑的习惯,等等。”这些都体现着对数学教育的文化要求。

2.数学文化教学应看做是小学生今后自然学科学习的“文化启蒙”,这种启蒙效果必然会在其他学科学习中得到顺利“迁移”。小学生最先学习的数学基本上是直观数学或经验数学,这是渗透数学文化价值的最佳时期,也是其他学科学习的启蒙时期。这个阶段的数学教学重点可以放在让学生养成一种理性精神(与宗教迷信相抵触的精神),一种不同的数学美感(罗素形容为“冷而严肃的美”),一种深层次的快乐(由智慧带来的成功后的快乐),一种优良性格(善于独立思考、不怕失败、勇于探索……的性格)等。教师应让学生从小就对数学有正确的认识,能更早感受到:大千世界,万事万物都与数学有关,数学的普适性和应用广泛性是客观存在的。用华罗庚先生的话来描述就是“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生物之谜、日用之繁,无处不用”,这将为学生今后学习其他学科打下坚实的基础。

3.小学生数学文化教学应被看做是培养小学生科学兴趣的“助推器”,能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强烈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求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促进学生获得多方面的发展。对于数学这门学科而言,由于数学的研究对象并不一定具有明显的直观背景,而是各种可能的量化模式,每一个量化模式看似简单,对于小学生来说都必须经历一个再创造的过程,这就为培养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创造了机会,为学生数学学习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性才能提供了很好的场所。

二、小学数学文化教学实施策略

数学文化不仅指数学知识,而且指数学精神、数学思维方法、审美情趣、研究方法等,数学所具有的独特文化内涵,对学生的思想,道德和观念的发生、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素质教育实施的重要内容和途径就是要充分发挥数学的文化价值。小学数学教育工作者必须对数学的文化价值有较深刻的认识与思考,并通过具体的教学充分发挥数学的文化价值。

1.用数学的悠久历史来展现数学文化的丰厚背景。中国数学有着悠久的历史,14世纪前中华民族一直是一个擅长数学的民族,出现了祖冲之、刘徽等数学家。但在三四百年前,中国科技逐渐衰落,数学的发展也陷入低谷。直至20世纪30年代,现代数学才被引入中国,出现了一批卓越的数学家,如:华罗庚、陈省身、冯康、吴文俊等。他们在诸如数论、微分几何、拓扑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偏微分方程、泛函分析和控制论等领域里,取得了具有国际水平的成果。由于教育上的失误,接受现代数学文明熏陶的我们,往往数典忘祖,对祖国的传统科学一无所知。若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渗透数学发展史内容而让数学活起来,可以使学生了解中国古代数学的辉煌成就,了解中国近代数学落后的原因,中国现代数学研究的现状,以及与发达国家数学的差距,以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学习兴趣,振兴民族科学;也有助于学生对数学概念、方法和原理的理解与认识的深化。例如教学“0的认识”时,教师可介绍一下阿拉伯数字的演变历史,特别介绍0的出现到广泛应用,使学生初步了解数学知识的产生和发展,体会数学史的演变。也许他们的年龄还小,感悟得并不深刻,但数学史的大门在这里向他们敞开了,这些知识一定会在他们幼小的心灵里播下热爱数学、探索数学、研究数学的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