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法制教育总结范文

时间:2023-06-20 17:19:5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高校法制教育总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高校法制教育总结

篇1

关于高校法制教育的性质。现阶段主要观点认为高校法制教育不是单纯的法律知识教育,而是全面的法律意识教育,属于德育范畴。2005年、教育部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及其实施方案中,明确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列为四年制本科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四门必修课之一。但实践中对这个问题还有不同的看法,主要观点有:(1)高校法制教育有其独立性,不应从属于道德教育。[1]张晓敏认为素质教育的理念下,应当还高校非法学专业的法制教育之独立性地位。[2](2)法制教育是公民教育的主要内容。刘颖认为法制教育确定了公民教育的主要内容,推动了公民教育的发展与实践,是公民教育行进过程中的重要环节。[3]关于高校法制教育的目标。主要观点有:(1)高校法制教育的目标主要是社会主义法制理念教育。[4](2)高校法制教育的基本目标在于培养知法、守法、护法的大学生,这是我国高校法制教育进行社会主义法制理念培养的前提和关键。[5](3)提升大学生的法律素质。[6](4)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的终极价值目标应当是人的全面发展。[7](5)高校法制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大学生的法律意识、法制观念,并帮助其树立法律信仰。[8]还有论者认为高校法制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培育大学生的法治信仰。[9]高校法制教育的体系与内容研究关于高校法制教育的体系构建研究。代表性观点有:韩世强认为当代大学生的法制教育应当是兼容“意识”、“知识”和“行为”于一体的法律素质构建,其教育的真正发挥必须依赖一套健全完善的实现结合机制。[10]黄青燕认为应当建立法制教育的衔接机制,实现法制教育与思想道德教育、心理教育相结合,课程教育与校园法制文化建设相结合,校园教育、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相结合。[11]高校法制教育内容,主要集中体现于“基础”课程之中。主要观点有:(1)高校法制教育内容要突出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的核心地位。黄文艺认为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在高校法制教育中具有核心地位,应致力于树立正确的法治观念,培养法律思维习惯,形成坚定的法律信仰,增强依法办事能力。[12](2)应当调整法制教育相关教学内容。沈蓉等认为增加有关经济法内容的教学应当是高校法制教育的客观要求,以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新经济形势下各种复杂问题的能力。[13](3)完善“基础”课教材中的法制教育内容,构建实用型的法制教育内容体系。教材中的法制教育内容应当能帮助大学生增强社会主义法制观念,提高法律素质和社会主义法制观念;还要能帮助大学生解决成长成才过程中遇到的实际法律问题。[14]

高校法制教育的现状和原因研究

在高校法制教育的现状和原因的探讨方面,许多学者都通过相关的问卷调查进行研究。1.高校法制教育的不足。颜素珍等对南京地区的高校大学生的法律素质进行了问卷调查和个案访谈。[15]郭先根认为,目前高校法制教育缺乏领导组织机构和合理规划,法制教育课程尚未作为一门必修课正式列入教学大纲“,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现象仍然持续存在。[16]孙勉认为各高校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往往重视道德教育,而忽视法制教育,表现为重劝导轻约束、重自律轻他律、重扬善轻抑恶,其直接后果是“站得高、行得低,说得多、做得少,口气大、效果小”。[17]2.大学生法治信仰的缺失。一些研究者通过深入实地的调研,结合调研数据深刻剖析了当代大学生法治信仰培育的困境及其根源。如谢山河、黄章华主持的当代大学生法律意识的调查。[18]张雪芹对转型期大学生法治信仰的调查。[19]王美君以武汉市非法律专业大学生作为抽样调查对象,设计调查问卷,分别从基本情况、法律认知、法律服从及运用、法律权利意识、法律心理以及法治教育对被调查者进行调查。并运用统计分析软件,对大学生在法律意识上的共性特点进行了总结。[20]王西阁认为受传统法文化的影响,法律工具主义思想很难内化为主体对法的动力,传统“无讼”思想也导致了大学生思想意识中对法律的轻视。高校法制教育的不足,法制教育单一的途径和高校学生管理行政色彩过浓以及社会现实支持的欠缺都有碍大学生法治信仰的形成。[21]高校法制教育的方法和途径研究高校法制教育的方法途径是学界研究最多的问题。具代表性的观点有:1.法制教育与道德教育相结合的观点在学界已形成共识。陈大文认为,以德治国与依法治国相结合,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创新理论为大学生道德教育与法制教育有机结合提供了理论依据。[22]余国政分析了大学生道德教育与法制教育融合的客观基础,并从教育观念的变革、课程改革、教师素质结构的改善和思维方式的变革、“先德教”和“后法教”分层的教育等四方面来实现两者的融合进行了探讨。[23]2.不断创新高校法制教育的教学方法,深入研究比较教学法、讨论教学法和实践教学法等的开展。黄文艺认为除了法制教育中常用的案例教学法之外,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还可以采用比较教学法、讨论教学法和实践教学法。[24]王康康、徐延平认为,应当利用主流传媒对大学生进法制教育;充分利用大学课堂,发挥课堂教学在道德教育与法制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充分利用大学校园环境,将无声的熏陶与有声的教育相结合;走出校园,开辟第二课堂。[25]3.开展比较研究,借鉴国外法制教育的经验。李俊杰比较研究了中美两国法制教育,认为在理论上可以借鉴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和人本主义教育思想;实践上值得借鉴的有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模式等经验。[26]车雷研究了英国的学校法制教育,认为其教学内容的选择侧重于与公民身份密切相关的法律,强调公民意识的养成;法制教育能够有效利用社会法律资源,为学生提供富有意义的实践教学机会,极富启示作用。[27]4.紧跟中国法治进程,及时调整更新教材内容。“05”方案之后“,基础”课教材经过几次修订,对法律基础部分的内容有所完善,使理论更加联系实际,贴近学生。陈大文认为,“基础”课教学应当准确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基本特征和内部关系,正确认识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面临的新形势和新任务,不断增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使命感和责任感。[28]5.法制教育的方法途径应当体现人文精神。林国强认为,法治信仰的培育方式应当注重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质。[29]蒲鸿志认为青少年法制教育面临人文精神缺失的困境,忽视青少年的主体地位,导致法制教育的功利化。法制教育方法的人文向度是一种创新,强调沟通、感悟、互动和体验。[30]6.重视法制教育网络化的研究和实践,主张利用网络这个新载体,对大学生进行法制教育,弥补传统法制教育的缺陷。任莉莎在硕士论文中详细论述了增强我国高校网络法制教育实效性的对策,并提出从三个不同的层面着手探索增强实效性的具体途径。[31]7.优化校园法制环境,营造校园法治氛围,突出高校管理中的法治取向。黄蔡芹认为校园环境对大学生的思想言行能产生强烈的致导作用,优化学校法制环境能对大学生法律意识的提高起到潜态的影响作用,提出了校务公开制度、学代会制度等途径。[32]王西阁认为目前我国高校管理中存在人治色彩浓厚、行政化趋向严重的现象,对法制教育产生不良影响。高校管理必须秉承法律至上、权利本位、民主自由等法治精神,依法治校,实现高校管理的法治化。要健全以大学章程为核心的内部管理制度,完善大学生权利救济制度等。[33]张庆旭则从诉讼法学的角度专门研究了高校学生处分申诉制度的修正与完善,为保障学生权利、实现校园法治提供了有益参考。[34]

高校法制教育的原则和规律研究

篇2

大学生法制教育是指对高等院校的非法学专业的大学生进行的法律基本知识的教育。而大学生法制教育与普通公民的法制教育相比,大学生更侧重于理论教育,对于普通公民进行的法制教育主要是法律条文的教育,而对于大学生的法制教育则不能简单的进行法律条文教育,随着其年龄的增长和知识的丰富,大学生不会像中小学生一样简单的服从家长和学校,而是对许多社会现象进行独立的思考,他们不仅仅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不再是对法律单一的认识和接受,而是更多的探讨和论证,法律为什么会这样规定?会给我带来什么?这些都成为大学生法制教育的特点。当然对于非法学专业学生而言,不可能学习所有的法律知识,而是要培养学生基本法律意识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对于大学生如果想更多的了解某一门法律课程,则可以通过其自学能力得以解决,所以大学生法制教育的重心应该是提高法律意识和树立法律信仰。

二、现代学校的大学生法制教育的地位

我们认为,现代学校法制教育对建立法治国家、造就法治人才和培养守法公民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学校是大学生法制教育的根本环节,是大学生法制教育的主阵地,通过学校的系统的学习,使学生树立基本的法律意识。

首先,现代学校法制教育是弘扬法治精神,树立法律信仰的基本途径。所谓法律信仰,就是人们对法律的无限信服和崇拜,并以之为行为的最高准则。“一个社会公众对法律的信仰生成相当重要,它是一个国家法治化的关键性要素”。正因为如此,伯尔曼的至理名言“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它将形同虚设”才会广为流传,成为所有崇尚法治的一条真理。法律信仰是人们对法律的一种认同和依归,其实质是追求法律至上,只有法律信仰才可能守法。中国几千年的专制传统,却没有民主法治的文化遗产,从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传统文化演绎下来的中国现代文化,不可避免的存在重人治轻法治的封建残余,如果再不强化法制教育,法治精神就无从谈起,法律信仰更是空中楼阁。现代教育的系统性、规模性和科学性有组织性等显著特点,使现代学校法制教育在培育受教育者的法治信仰方面具有特殊的作用。通过学校的法制教育,向社会输送一批又一批具有法律信仰和法治精神的社会成员,就能使整个社会逐渐形成良好的法律文化和法治环境,为最实现法治国家奠定坚实的基础。

其次,现代学校法制教育是教育青少年知法、守法,减少青少年犯罪的有效途径。青少年犯罪是我国当前最为严重的社会问题之一,从数量上看,青少年刑事犯罪逐年上升。总结青少年犯罪的特点:共同犯罪、结伙作案多,带有“黑帮”性质的团伙犯罪亦有增加趋势;突发性犯罪多,作案动机、目的比较单纯,带有一定的盲目性;严重犯罪多,作案手段比较野蛮和凶残,往往不计后果。这些很多都是因为青少年自身素质不高、抵御能力较差而导致的严重后果。一些青少年没有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游手好闲、好逸恶劳、无事生非加上法制观念极其缺乏等,其一旦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和刺激,很容易走向犯罪道路。而学校利用其自身的优势,根据青少年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有的放矢的施加法制教育,使之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增强其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能够有效地遏制青少年犯罪。

三、大学生法制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一)学校法制教育的欠缺使大学生缺乏正确的认知

现在很多高校重视科学教育而忽视人文教育,重视专业知识教育而忽视道德和法制教育。我国从1987年就在高校开设《法律基础》课程,而后又于1998年设置“两课”,以及后来的05年课改后的“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课程”(后面简称《基础》),都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大多都流于形式。尤其05年课改以后,道德与法律结合,压缩了原有的课程内容,并且很多老师原来要么是学德育的要么是学法律的,其上课也根据自己的专业能力将该课程上成单一的德育课或者法律课程,没有起到应有地效果。另外一些高校内部本身存在不少问题。有些班主任或辅导员责任心不强,缺乏对学生必要地关心和了解,以至于学生不良行为的发展,甚至沦丧到违法犯罪。另外由于学校管理不严,规章制度不落实,对大学生迟到旷课,考试作弊和打架斗殴等违规违纪行为未能及时的处理和有效控制,这无疑助长了学生的侥幸心理和反叛心理,使一些不正之风愈演愈烈。

(二)社会不良现象对大学生法制教育的冲击

现实生活中很多不良现象对大学生思想造成了不小的冲击,金钱与权力凌驾于法制之上;权钱交易没有得到应有的惩罚,而遵纪守法、热心助人的人没有得到褒奖甚至还受到诬赖误解;还有一些以低俗下流挣人眼球,甚至还以次成为名人,这一切都让大学生迷惘、彷徨,导致一些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和道德认知产生错觉,甚至导致其不能明辨是非。另外社会上对一些现象的误读,也使大学生无所适从,很多学生对违法犯罪认识片面,就像药家鑫一样,认为交通事故中撞人不如撞死,怕受害人难缠进而犯罪。相信权力可以解决很多问题,拿钱买命,无法无天。有这些思想的人还不在少数,这些都是舆论媒体的片面报道对大学生所产生的一些误导,而这些误导有些却引导着大学生行为。最后网络深深影响着当代大学生,其中一些低俗、下流、污秽不堪的东西冲击着大学生地视野,这些极具刺激和诱惑力的东西很容易让大学生深陷其中不能自拔甚至毁掉自己,近来大学生犯罪其中很多都和网络有关。

(三)家庭教育的欠缺使大学生产生心理问题

家庭是预防青少年犯罪的基石,是传播道德规范的重要场所。家长对孩子的影响是巨大的,部分家长要么过分溺爱孩子,要么对孩子过于严厉。过分溺爱的孩子会使孩子过分自我、缺乏磨砺、缺乏同情心和责任心。而过于严厉会使孩子形成冷酷自卑的心理。部分家长自身素质低下,无形中给孩子造成了不良影响。

四、新时期大学生法制教育构建

(一)充分有效地利用《基础》课程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

《基础》不是原来两门课程内容的罗列,也不是两种知识简单的相加,而是要构建大学生道德教育与法制教育有机结合的一门新课程。该课程将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放到首要位置,目的在于帮助大学生领悟法制精神和道德精神以及两种精神的实质,帮助大学生提高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等综合素质。为此,该课程对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能只熟悉自己所教的学科,还要通过学习,不断拓宽自己的知识面。教师应当提高对知识进行整合的能力。教师要能够寓法制教育于道德教育中,使学生认识到法律与道德的关系,法律以道德自觉为目标,而道德的最底线就是法律。教师要建立“整体教育观”,将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的内容有效地融合,而不是割裂两部分的内容。一方面让学生懂得自觉地学法、守法、护法是一种高尚的道德情操,从而从根本上增强法制观念,提高学法、守法、护法的自觉性。另一方面,让学生懂得把基本道德义务纳入法律规范,有助于人们道德情操的养成。因为如果只靠个人的良心和社会舆论来保障道德要求的实施,显然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必须利用法律强制手段加强法律的执行环节,才会使道德义务的约束力从“软约束”变为“硬约束”。这样既可以增强人们对法律的信任和敬畏,又可以增强人们对道德的认同,从而保证道德教育的成果。

(二)法制教育与道德教育相结合

大学生法制教育的目的是让他们在了解和懂得法律知识的基础上,增强法律意识,使他们对法律具有强烈的认同感和归宿感,从而自觉地遵守和维护法律,这也是培养合格的社会公民及大学生社会化的必要途径。也是帮助大学生尽快适应和融入社会,更快地实现自我的一种方式。道德教育的理想结果是培养一个具有高尚道德情操的人。如果一个人具备了高尚的道德情操,那么他的内心道德标准就会要求他遵守法律的规范,因为能够遵守法律的规范本身就是一种道德;法制教育的理想结果则是培养一个知法、守法的人,而法律的基本原则都是来源于道德,对法律规范的深入理解和内化就是对道德规范的遵循。因此,我们法制教育的成果除了培养良好的法制观念外,还可以进一步升华为培养良好的道德素质,道德教育的成果除了培养良好的道德素质外,还可以促进良好法制观念的形成,将道德教育与法制教育统一起来,有利于法律规则和道德规范相辅相成地调整大学生的行为,也有利于指引和保障大学生的健康。

(三)课堂教学与社会化教育相融合

法制教育不能离开社会这个大环境,而教育者必须学会利用社会这个大课堂对学生进行有效地法制教育。教育者可以充分利用主流媒体,把握一切有利机会对大学生进行法制教育。改变传统“课堂说教”式教学,让学生在生动、直观的实践活动中,感受为什么要遵守纪律及如何遵守这些规范。如何在社会上保障自己的权利不受侵害,如何才能有效地行使自己的权利。当然主流媒体也要积极地引导,褒扬楷模,批判错误。对社会道德模范大力褒扬广泛宣传,而对于少数的不法分子进行大力的批判,以警示社会公众。这对于正处于身心重要发展阶段的大学生,给他们现实有力的道德和法制教育。

篇3

关键词:高职院校;法制教育;教学研究

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是我国现阶段大力提倡的一个发展方向,是‘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重要体现,对社会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同社会、国家有密切的联系,所以针对高职院校的法制教育改革势在必行,是增强毕业生社会竞争力的基础,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的法制教育模式以普及为主,学校对法制教育的重视程度较低,虽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为学生普及法律知识,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这种教育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社会的要去,需要进一步加强法制教育,在普及的基础上进行培养法制观念和素养,不断提升人才素质。

1 现阶段高职院校法制教育现状

法制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成为一个知法懂法用法的社会主义人才,提升学生法律素养,同时也能在很大程度上降低大学生的犯罪率,目前的法制教育主要针对学生进行思想方面的教育,过于注重思想教育忽视了习惯和实践教育,我们应该明确,法制教育的最终目的,而过于注重思想教育无法实现知识到能力以及思维的转变,无法满足新时期的社会要求。

1.1 缺乏对法制教育的准确认识

法制教育作为高职院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是一个独立的教育目标,而大部分的高职院校仅仅是将法制教育作为德育教育的一部分,这是缺乏对法制教育的正确认识的体现,要明确思想素质是重要的,这仅仅只是学习法律的基础,德育教育不能涵盖法制教育,这样起不到法制教育应有的目的。目前的高职院校中,对学生的就业过于关注,忽视德育教育,更加忽视了法制教育的开展,弱化甚至是完全略去法制教育的存在。这种片面单一的法制教育的理解很难保证高职院校法制教育水平的提升,同时在师资力量上很匮乏,导致高职院校的法制教育开展状况堪忧。

1.2 法制教育重心偏移

现阶段的法制教育将重心放在法律的普及上,而不是法律意识的培养上,这种落后的法制教育重心是目前法制教育水平得不到提升的根本所在。随着国家和社会对人才要求的不断提升,对学生的法律素养有了很高的要求,而法律意识又是法律素养的基础,只有培养足够的法律意识才能使法律素养得到提升。这是法制教育的终极目标,同样也是我国法制教育努力的方向。大部分高职院校法制教育以课堂为学生灌输法律知识为主,缺乏对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这很难将知识转变成能力,从而提升法律素养。繁重的课程内容让学生对法律知识失去了兴趣,同时课程设置的针对性较差,教学内容缺乏重点,缺乏实际的教学意义。

1.3 缺乏完善的法制教育体系

完善的法制教育体系是法制教育的基础,现阶段的法制教育体系还有待完善,尤其是针对法制教育的教学方式、教学目的等方面,虽然说学生就业对法律知识没有严格的要求,但是要明确法制社会中法律意识的重要性,一个健全的法律体系应该从基础的教育中心到教学方式上都有严格的规定,课程内容丰富,教学方式方法完善,学生应用实践能力强,有一定的法律思维。

2 高职院校法制教育的改进方向

2.1 明确法制教育重要性,认识和了解法制教育

高职院校是重要的社会人才培养基地,旨在培养全面发展的综合人才,法律素养是法制社会的基础,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是学生今后适应社会、不断提升个人素质的基础,学生的法律意识对学生今后的发展有着深渊的影响,高职院校一定要深刻认识到这一点,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提升高职院校对法制教育的重视程度,将法制教育作为一个重要的教学任务,从而提升高职院校的法制教学水平。同时要结合当代社会需求和国家政策的改变,转变传统的法制教育观念,深入分析法制教育的深刻含义,围绕培养学生法制意识为核心进行法制教育研究,让学生在学校培养出一定的法律思维和法律素养,为社会培养更多优秀的人才。

2.2 将培养法律意识作为法制教育的根本

要明确法律素养是法制社会的有力保障,只有知法懂法用法的人,才能促进法制社会的不断发展,大学生是一个特使群体,他们具有很强的学习能力,同时也很容易受到外界的干扰,如果没有一定的法律意识,就很容易走向犯罪,这也是大学生犯罪率高的重要原因,所以高职院校的法制教育要摆脱知识灌输,而是法律意识的培养,让学生有一定能力和意识进行犯罪行为的判定,降低学生不如犯罪道路的同时为社会主义法制社会的发展做贡献。

2.3 教学模式改革创新

要不断完善教学模式的改革创新,摒弃传统的教学理念。在实际中要增强法律知识的针对性和专业性,结合学生所学专业在法律基础知识的基础上进行专业法律知识教育,提升法律的实用性以及学生的主动性。其次,在课程设置上要突出课程的重点和创新,教学内容新颖有趣,同时要符合实际,这样学生才能更好的参与到课堂中去,提升课堂效率。改变教学方式方法,注重案例分析和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例如,进行犯罪现场模拟、犯罪心理分析等,通过学生参与其中,更好帮助学生培养法律意识。

3 总结

法制教育在高职院校的教育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我们要明确现阶段法制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将学生培养同社会、国家联系到一起,培养具有法律素养的全能型人才,培养知法懂法用法的优秀毕业生。

参考文献

篇4

高校法制教育长期从属于德育教育,没有形成该学科应有的独立地位。医科院校主要通过教学计划中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设置(总计36学时),实施对学生的法律素质的培养。“法律基础部分”约占1/3,各个部门法学的内容都涉猎一点,且大多以概念和一些部门法规定为主,内容十分宽泛,像一本简明的法律知识读本。近年来,国内多数医学院校开设相关的医事法课程(一般在20学时),同样以“拼盘式”的框架体系,内容几乎涵盖医药卫生领域所有现行的实体法和相关行政法规;教学模式上,长期沿用“以课堂教育为主、以校园活动和社会实践为辅”,主要偏重理论知识“填鸭式”灌输。这种实践虚化性忽视学生潜能的发挥,致使教学效果打折。

二、构建医德—法制教育模式的哲学理念

在理论研究中所使用的“模式”,应理解为一个包含许多“部分”的有机整体,是一群有相同理念、有相同探索目标、有相同研究方式的人们所致力于实践研究活动的某种简明化的理论形态。医德—法制教育模式作为一个有机体,体现其独特的教育哲学理念。

(一)实践性:构建医德—法制教育模式的行动哲学

教育理论的创新首先来源于社会实践,在实践中检验思维成果的正确性和促进思维能力的进一步发展,从而为社会发展建设服务。构建医德—法制教育模式要充分发挥“一种‘从主体出发’的‘由内向外’的创造性活动,”这种“实践性”的理论形态实质上是一种“行动理论”。医德—法制教育模式的“实践性”,一方面要求教育主导者坚持向教育主体进行“灌输式”教育模式。列宁曾多次论述“灌输式”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阶级政治意识只能从外面灌输给工人,即只能从经济斗争外面,从工人同厂主的关系范围外面灌输给工人”[5]363;无产阶级政党迫切需要“把社会主义思想和政治自觉性灌输到无产阶级群众中去”等等。这些论述对当前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仍具有指导作用。另一方面,发挥教育主体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育主体积极参与社会实践,践行所掌握的医德规范,通过体验的方式感受幸福。在法制教育中除课堂理论教学外,通过“模拟法庭”、法庭旁听和参观监狱等直接观察方式来增强法律意识、确立守法习惯。“实践性”势必成为构建医德—法制教育模式的一项基本原则。

(二)人性化:构建医德—法制教育模式的人性哲学

人性化是指人们的实践活动要符合人性的要求,即要以人为中心,以人性的全面与和谐发展为最终目标的发展过程。医德—法制教育模式必须坚持以人性化教育理念为指导,将人性的要求渗透到医德与法制教育理论、目标、方法和途径中去。充分调动受教育者主观能动性,学会与人共处,学会对患者和同行的关心与关爱、尊重与信任。突出学校人文教育本身的亲和力,促使受教育者处于同周围环境合宜的位置;实现学校把受教育者变成自己教育自己的人,真正体现现代教育的人性化精神。医德—法制教育模式强调在对待人的态度和方式上应改变传统“见物不见人”“填鸭式”的灌输,实现由物化到人化、由灌输到平等对话、注重人性发展的需要,使人性得到解放,以实现教育的时效性。达到受教育者学会协作、学会思考、体验幸福和确立责任意识等,能够适应和促进现代医疗技术的发展。该模式的人性化符合“以人为本”的“主体性教育”思想,体现人是发展的根本目的。

(三)和谐观:构建医德—法制教育模式的价值哲学

西周末期的史伯和春秋时期的医和、晏婴等人已从理性的立场确定了和谐价值观念,他们非常强调“和”,认为“和能生物”,只有和谐才能造就万物,才能“平心”“平政”,维持身心平衡健康和社会的稳定。在西方,被称为“医学之父”的希波克拉底将和谐观念作为其“体液论”医哲学思想的基本观念。使“疾病被理解为构成机体诸要素间的不平衡状态,而诊疗意味着努力使病人机体诸要素合理配伍、充分中和。”因此,和谐成为传统哲学基本特征之一。和谐与价值存在辩证统一关系:和谐是价值实现的手段,价值是和谐发展的最终目的。医德和法律共同促进医药行业的健康发展与和谐社会的建设。医德—法制教育模式是实现医学教育目标的价值载体,能够独立于一般的医德教育和法制教育理论而作用于教育实践。因为该模式不仅包含着实施医德教育和法制教育的具体策略和方法,还体现实现教育价值的一种方式;特别是该模式本身体现现代医学模式的内涵和社会转型期特点、同新医改长远目标合宜。和谐的本质体现为主体的能动性对客体规律性的探索和把握,达到主体适应客体和客体趋向主体的双向效应,实现同主体的需要相适应、相协调。医德—法制教育模式有三个向度:其一、教育主体自身的和谐。未来医务人员只有将所学的医德和法律知识内化为医德情感、法律意识,使其身心、理智与欲望、创新与惰性等矛盾和谐共处,进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其二、主体与环境的和谐。所谓“环境”指主体与客体(他人和社会)所形成的系统。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的价值多元化,医药卫生行业各种利益关系更加复杂、各种矛盾逐步凸显。该模式要全面融入“民主法治”“公平正义”的理念,提高学生医德和法律素养,不断消除与患者、同行和社会间各种矛盾,达到整个“系统”团结和谐、共同发展。其三,医德与法律间的和谐。该模式是一个开放式的系统,所蕴含的价值理念、医德教育理论、法律教育理论和它们所指导下的通过实践要求所构筑的教育目标、内容、方法和手段等“因素”,按照一定方式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和有效融合,最终走向科学。

三、构建医德—法制教育模式的基本思路

构建医德—法制教育模式,是研究医德教育和法制教育关系的科学思维和操作方法,是长期的医德教育和法制教育活动发现和抽象出的规律,是解决医疗纠纷经验的高度归纳总结。同时,结合新医改对医学教育的期待、适应现代医学模式和医德与法律的价值追求。

(一)互补性与相互转化:构建医德—法制教育模式的内在依据

医德和法律都是医药卫生领域的行为规范,拥有共同的经济基础和价值追求,具有内在联系。首先,在功能上相互补充。医德是卫生法的基础,基本的医德规范构成相关卫生法的原则。一定社会或时期的医德观念、医德原则直接决定和影响该社会或时期卫生法律的性质和内容。由于法律难以调整医药卫生领域所有关系,而经常需要医德规范来调整。同时,市场经济主体的趋利性、排他性等特性使医药卫生领域也在所难免。传统的医德由于自身的不足,就要借助法律规范性、强制性的优势加以调整。正如康德所言:在现代市民社会中,仅仅有主观道德是不够的,主观道德必须以客观化的法律和政治制度来保证。其次,两者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医德规范产生远早于卫生法律,随着社会的变迁一些医德规范需要医务人员必须遵守时就上升为法律,对违反者将承担相应的法律后果。这种“上升”过程称为医德法律化,即医德转化为法律和医德的实现阶段。反之,一些法律规范时时刻刻约束着人们的日常行为,守法主体已“自觉”将其内化为一种道德义务,使一些原由法律调整的社会关系因依靠道德能够予以调整的回归于道德。法律道德化的过程即法律源归其本质的过程。总之,基于医德和法律的关系决定着医德教育和法制教育之间能够有效融合和协调发展,为构建医德—法制教育模式提供客观依据。

(二)统一性与公正性:构建医德—法制教育模式价值追求

构建医德—法制教育模式,既要确立医德与法律内在的和谐统一,又要体现两者的共同价值指向。其一,在该教育模式下,既要改变传统的单一美德论的教育模式,又要摒弃近代西方“法律至上”的观念。和谐社会中的医德和法律具有统一性,法律可以规范医务人员的行医职责,但难以规定其恪尽职守、全心全意服务患者所应有的品质,正如施特劳斯所言:“只有通过道德教育才能培养出尽职尽责的品质”。在我国建立健全医药卫生法律制度应适时加强医德法律化的建设;同时,在医德建设中应引入人道功利论,该理论基本信条是人道必须顾及功利,功利必须以人道为前提。对解决时下社会转型期复杂的医德问题,提供较理想的理论说明。其二,公平、正义是法律的价值体现,同时也是道德的范畴。“正义是社会制度的首要价值,正象真理是思想体系的首要价值一样。”公平、正义是医务人员道德价值性的追求,并引导医务人员尊重和信守法律。在医德—法制教育模式下,医德教育就是通过“道德价值准则和道德信仰方式来实现法律的正义价值,将外在的法律规范转变内在的道德义务,从而为法律获得道义上的尊严”;而法制教育则是把医德所倡导价值观念通过对从医者的外在行为要求转化为内在理想实现。

四、构建医德—法制教育模式的操作策略

构建医德—法制教育模式主要目的就是使该模式中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有机融合,形成最大合力,促进医学人文教育理论的发展。在具体操作上必须贯彻大医德—法制教育观,整合当代医德教育和医学法制教育研究成果,从教育观念、教育目标、课程设置、师资培养和评价体系等环节进行改革和创新研究,建立科学系统的医德—法制教育实践制度。

(一)确立医德—法制教育观念和目标体系

在所构建的医德—法制教育模式中,整合医德教育和法制教育,探索出一个科学系统的、符合时代需要的现代医学人文教育的新模式。“道德建设应当主动引领法制建设,为立法行为指明正确方向、提供道义支持,将公正、平等等道德价值观融入法律规范中”,力求卫生法律规范适应快速发展的现实社会,充分体现社会主义医德理想和价值目标。在现代医德体系构建中,既要继承我国传统医德文化养分,又要借鉴当达国家医德建设成果,尊重多元化共存的医德观念,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和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实现“人类美好的生活”。医德—法制教育的目标体系应体现人性化教育本质,主观与客观的统一、阶段性与全程性统一、课堂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统一,反映医德—法制教育的时代性和实效性。同时应注意该模式中各“要素”相互配合、补充或交叉融合。既要维护相关方的权利与责任分担,又要促进医学科学的发展。

(二)完善课程体系

构建的医德—法制教育模式,必须对现行医德教育课程体系和法制教育课程体系进行改革。改革应适应现代医学教育模式和新医改目标的需要。首先,增加医德和法律关系、医德精神和法律精神的教育内容;其次,整合并适时更新完善教学内容、挖掘和合理配置教学资源。可在医学伦理学等医德培养课程中融入相关的医事法内容,并且在医事法课程内容的设置中融入相关医德知识,多采用临床案例分析、融通医德与法律为一体,实现医德—法制教育。在现有课程的基础上可增设医学史、医学哲学、医学社会学和医疗纠纷处理与防范等医学人文教程作为必修课,并适当增加学时数。其三,在教学方法上,使单一灌输与平等互动、观察与体验、课堂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并充分发挥网络教学新模式,将医德—法制教育融入理论教学、临床教学、临床见习和实习全过程,融入学生日常生活中。同时,实现尊重共性与个性的协调,包容差异、发展专长,建立受教育者全面发展的医德—法制教育的课程体系。

(三)优化师资队伍

建设一支德才兼备、结构优化的师资队伍是医德—法制教育模式运行和完善的关键,关系着模式的成败。师资队伍既包含教学一线的教师、研究人员和管理人员,还包括外聘的相关专家、学者。师资队伍的教育理念、知识结构、教学方法等都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影响该教育模式的成效。首先,转变素质教育的观念;其次、加大教师的培训力度;其三、注重教学方法的时效性。

(四)建立科学评价体系

篇5

【关键词】大学生 法律素养 法律心理 法律道德

大学生法制教育回顾

大学生的法制教育从我国的普法教育开始就一直常抓不懈,并且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在“一五”、“二五”、“三五”普法中,学生属于重点对象之一。经过二十年的努力,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增强了,能够自觉遵守法律,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大学校园里的违法犯罪现象或者大学生的违法犯罪现象有所下降。但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转型,社会生活各方面随之发生结构性的变迁,原来相对静止、封闭、有序的生活状态,走向了变动、开放和相对无序的状态,给我们带来更快更多的消息,这些消息在开阔视野的同时,也带来众多的诱惑。部分大学校园里的“天之骄子”,由于意志力比较薄弱且个人认识分析问题的能力还不成熟,致使不良现象和行为甚至违法犯罪现象增多,大学生犯罪案件及犯罪人数自1999年起有所上升。

大学生违法犯罪现象分析

大多数学者在对大学生违法犯罪现象分析后认为:贫困是大学生违法犯罪的第一原因。但事实上,关键性原因在于大学生的思想认识能力低下和心理素质不健全。

马加爵、马瑞丰、李征等人犯下恶性犯罪案件,他们在经济上可能确有困难,但经济困难并不是根本性问题,而是他们的思想认识问题。由于不能正确面对和认识贫困,在思想上产生了误区:因自己贫穷,别人看不起自己,不和别人交往,慢慢地将自己孤立起来;生性多疑,别人的一言一行都认为和自己有关,一点小事就记恨在心,得不到释放,久而久之就形成一种变态或者扭曲的心理――仇富心理,憎恨有钱人或者因小事产生报复杀人行为。其实,不能正确对待贫困而产生错误认识、不能抵制物质利诱,是实施盗窃行为或者杀人、劫财行为的根本原因。

大学校园里的违法犯罪案件或大学生的违法犯罪行为,一直以来都是以人身伤害案件和盗窃案件为主。随着案件数和违法犯罪人数的上升,以及犯罪情节的严重,特别是伤害类案件手段的残忍,使得许多学者大呼法制教育的失败,最起码是不到位。认真反思总结,并不是因为法制宣传教育的失败或者不到位。从大学生进校的第一天起,法律法规、纪律制度的宣传教育就伴随着学子们一路走过。犯罪案件数量上升或犯罪人数的不断增加,使得安全教育工作者的工作方法,包括法律基础课的教学方法,已经从培养学生守法意识转变为除培养守法意识外,更注重强调自我保护意识。守法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是每个人都必须具备的,可这种工作方法或者教学方法的转变,有放弃那些可能违法犯罪者之嫌。

大学生法律素养教育方法

素养是指“人在先天生理的基础上后天通过环境影响和教育训练所获得的、内在的、相对稳定的、长期发挥作用的身心特征及其基本品质结构”①,实质是指人们在经常修习和日常生活中所获得的知识的内化和融合,它对一个人的思维方式、处事方式、行为习惯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具备一定的知识并不等于具有相应的素养,只有把所学的知识通过内化和融合,并真正对思想意识、思维方式、处事原则、行为习惯等产生影响,才能上升为某种素养。对大学生的法律教育使大学生具有了法律知识,有了一定的法律意识,但并没有真正形成法律心理和法律道德意识,在现实生活中没有形成用法律来分析自己行为、约束自己行为的习惯和能力。法制教育需要两个大环境:一是法制教育的客观环境,即国家必须有健全的法律体系,有一个能客观公正执法的队伍和公正执法的社会现实;二是法制教育的主观环境,即广大社会成员具有知法、懂法的法律意识,能够守法、用法的法律心理以及能够约束自己遵守法律的法律道德素质。目前,大学生法制教育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大力加强法制教育,健全法律意识,克服法制教育过程中的“法条解读”现象。法制教育让学生懂法,主要是让学生明白哪些行为是必须做的,哪些行为是法律禁止的,利用案例说法,触类旁通式地触动大学生的情感神经,培养学生知法、守法、用法的法律意识。在今后的法制教育过程中,我们应该注意把法律的真谛通过通俗易懂的方式传授给学生,使他们将所学的法律知识变为自己知识体系一部分,从而提高他们内在的素质;使他们用内在素质约束外在行为,从而整体上提高自己知法、守法的水平。

健全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构建和谐的校园伦理关系。随着高等学校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办学形式越来越多样化,招生规模日益扩大,为了适应不断变更的教育体制改革,学校的育人模式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在高校学校教育中,“教书育人、服务育人、管理育人”是教育的宗旨。教育是核心,管理是保证,服务是拓展。学校必须健全制度,改进作风,做好管理和疏导工作,切实加强学生的管理工作。通过健全各项规章制度,规范学生的各种行为,从而形成良好的班风、校风。管理人员应注意深入实际,重视调查研究,切实了解学生的各种困难,及时发现并处理各种矛盾。这是从日常生活的“细”处着手,培养学生遵纪守法的良好习惯。对思想政治问题,要耐心细致,入情入理。对有犯罪苗头学生的违法违纪行为要严肃处理,更要解决其思想症状,防范其走向犯罪。校园内部管理制度的健全和内部管理的加强,是通过强制规范行为增加大学的软实力,即通过校风、教风、学风以及学校的凝聚力、吸引力、向心力,形成和谐的校园伦理关系,即校园心理环境的形成――学校内部与其成员之间的心理互动关系,便于各种问题和矛盾的解决。

关注大学生的心理,加强健康心理的引导。大学生正处青年时期,其生理和心理日趋成熟。他们感情丰富,心理起伏大,容易冲动,分析判断能力不成熟,自控能力差,做事欠考虑;渴望走向社会却没有完全走向社会,缺乏社会阅历和人生经验,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如果没有正确的引导,很容易误入歧途,甚至走上犯罪道路。培养大学生健康的心理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首先,加强思想道德修养教育,培养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明确人生目的和人生价值的真正含义,形成正确的人生态度和人生方法是大学生道德教育的首要问题。在学生教育过程中,由于学生不理解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真正意义,所以反复对他们强调生活态度和人生方法等一系列问题,很难取得理想的效果。只有将理论问题通俗化于现实生活当中,才能让学生自己理解人生目的、人生价值以及人生态度的意义。其次,抓住实例教学时机,培养大学生心理承受能力。关键性事件和社会压力对于心理趋于成熟而未成熟,心理波动很大的大学生来说是关键性因素。因此,在日常教学管理过程中,要抓住“特别”时期的一切“特别”事件,如评奖学金、评优秀、评困难补助、校风学风整顿等事件,以客观公正、严肃认真的管理方式,让学生从大学这个小社会里明白生活的道理,克服心理脆弱现象,提升应对挫折的能力。第三,关注有“问题”的学生,引导学生正确看待自己所面临的问题。大学生诸多违法犯罪案件的主要原因在其心理不健康,导致对问题认识有偏差。如因贫困或某些缺陷而自卑,形成怀疑一切,对社会不满的仇视心态,以至于不能自拔,最终走向犯罪。对这类学生的掌握,要求老师及其管理人员深入学生生活,细心观察,以朋友的身份与学生交往,进而促使其主动与老师交谈,克服其心理障碍。或者通过“朋辈心理辅导”方式②,及时掌握有“问题”的学生,以便“对症下药”。因为他们具有空间距离近、交往频繁等特点,通过较有能力的同学了解,会更及时发现问题,尽早解决问题,防止问题激化。

培养良好的习惯。法制教育是意识教育,教育的目的是要将所学的法律知识内化和融合,并能自觉运用法律分析判断和控制自己行为,即将意识转化为行动,这就需要人的自觉性。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人的习惯21天就可以养成。对没有自觉性或自觉性较差的学生通过参加一些任务式的组织活动,或者发现学生的兴趣、动机、情感和意志,培养其良好的生活习惯,养成自觉性,巩固法制教育的成果。在这个教育过程中,教育者的专业能力、人格魅力是至关重要的,要有能为人师、乐为人师、善为人师和学为人师的精神风貌。

结 语

总之,大学生的法律素养教育是一个综合性的系统教育工程,作为高校应该将其作为首要工程来抓,我们不仅要从思想上,更要从行动上把大学生法律素质培养作为首要问题去抓,使我们的“天之骄子”有一个完善的人格,让他们成为真正对社会有用的人。(作者单位:陕西安康学院;本文系陕西省教育厅“大学生法律素养教育机制的重构与校园法律优化研究”课题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07JK042)

注释

篇6

从教育本质来说,教育是学生与教师充分互动的过程,学生必须在教学过程中发挥自身的主体性作用。换言之,在高校职业道德教育中,学生是否愿意主动学习、是否有意识地提高自身职业道德素质直接关系到职业道德教育的效率和质量。但从当前高校学生的心理来看,大部分学生接受职业道德教育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高。具体地说,高校学生还没有真正认识到职业道德的重要性,没有意识到当代市场对职业道德的需求。在这种背景下,高校学生从主观上认为不断提高自身能力和专业技能才是提高自身竞争力的关键,却没有意识到职业道德也是综合素质的一种。因此,学生不愿意主动配合职业道德教育,不愿意主动提高自身职业道德素质,进而导致高校职业道德教育成效不高。

二、缺乏实践性的职业道德教育

最后,从职业道德素质形成的途径来看,教师有意识地养是学生形成职业道德素质的重要途径。与此同时,学生只有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才能感受到真实的氛围,才能从中领悟到职业道德素质。换言之,高校需要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让学生在真实工作中领悟职业操守与职业情操,在工作岗位中形成爱岗敬业的精神和理念,达到切实提高学生职业道德素质的目的。但当前大部分高校并没有将职业道德教育拓展到实践教学的范畴,没有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无法通过真实的工作提高学生职业道德素质。

三、解决高校学生职业道德教育问题的策略

(一)转变认识,加大投入

从根本上说,要解决高校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存在的问题,众多高校首先要做的就是转变认识,深刻认识到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意义,明确发展职业道德教育是现代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在这种背景下,众多高校才会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建设,才会在人力、物力和财力方面进行调整,为职业道德教育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撑。一方面,高校需要将职业道德教育独立出来,使其成为一门独立学科。在此基础上,高校才能为职业道德教育选择合适的教材,才能制定更有效的考核制度,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率。另一方面,高校需要为职业道德教育配备专业的教师队伍,教师既要掌握基本的职业道德标准,又要针对学生心中的负面意识和情绪进行疏导,使学生形成爱岗敬业的精神,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职业操守和情操。

(二)做好课前教育

与此同时,高校必须改变学生意识,让学生深刻认识到职业道德素质是综合素质的一种,对其自身未来就业有不可忽视的促进作用。在此背景下,学生才能明白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意义,才会认真对待职业道德教育,进而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达到切实提高学生职业道德素质的目的。因此,高校应该做好职业道德教育的课前教育,通过课前教育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正视职业道德教育,并在教育过程中主动配合教育工作,并有意识地提高自身职业道德素质。

(三)增加实践教育

此外,高校需要通过实践教育切实提高职业道德教育的有效性。具体地说,高校需要在职业道德教育中搭配实践教学,引导学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形成良好的职业操守和职业情操,帮助学生形成敬岗爱业的职业精神。首先,高校需要加强与企业的良好合作关系,尽量为学生争取实习机会,为学生提供实习岗位。在此基础上,学生才能在真正的工作环境中逐步提高自身职业道德素质。其次,高校应该倡导学生有意识地实践,真正进入社会,在真实的实践工作中提高职业道德素质。

(四)加强法制教育

高校应进一步加强法制教育。从某种意义上说,职业道德与法制有密切联系,职业道德较低的人往往没有较强的法制意识,在不懂法的情况下触犯法律,违背基本职业道德准则。以会计类学生为例,部分学生从事会计后,因为没有较强的法律意识和素质,进而在岗位上犯错,不但违背法律,而且有悖职业道德标准。因此,高校应进一步加强法制教育,培养学生法制意识,通过法律制度约束学生的行为和心理,使学生在工作岗位中严于律己,提高学生职业道德素质。

四、结语

篇7

【关键词】民办高校 思想政治教育

一、研究民办高校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诉求的意义

1.为破解民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低的命题提供基础。在高校开设思想政治教育程,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一个特色,也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承担着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实现全面成长的任务。但目前我们无法回避的现实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不够理想,尤其是生源质量较差的民办高校,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认可程度不高。如何解决这一问题,提高民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程的教育效果?首要的在于了解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主体――民办高校大学生对此门课程的教育诉求。

2.为解决民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与学的矛盾提供依据。在当前我国高考录取制度下,学生按照高考分数实现分流,进入民办高校的大学生一般为本科或专科批次中分数较低的学生。这是一个特殊的大学生群体,除了当代大学生的共性,也有这一群体独有的个性。深入研究民办高校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诉求,为解决授课过程中教与学的矛盾提供了依据。教师只有更多的了解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诉求,才能不断提高备课的针对性,才能讲出学生喜闻乐见的语言;才能在教学过程中与学生碰撞出思想的火花;才能不断创新教学模式,找到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路径。

二、当前民办高校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诉求研究现状

目前民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方式方法脱离大学生的诉求,立德树人效果不理想,为此,不同的学者和教育者从实证调查、理论探讨等方面,提出了自己的主张。一是民办高校大学生思想状况的独特性。不少学者通过实证调查研究,总结了民办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的独特性,有大量有益成果,但总体来看都是从教育者、旁观者的角度进行观察调查,而极少从主体的诉求方面进行探讨。二是来自民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践行者的实践与经验。目前大量的研究来自于民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工作的一线人员,他们在与学生的交流中,了解到大学生的诉求,并总结了不少措施和办法,作用较为显著,但停留在表面,没能形成长效机制,不能跟上快速更新的大学生思想。三是借鉴公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范式,在比较中寻找民办高校大学生的独特性,但没有形成民办高校特有的研究方式,没有观察民办高校大学生诉求的特有角度。

总体来看,关于民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还处于发展阶段,对许多问题的研究尚未全面展开,有些问题还未涉及。没有教育主体的深入了解,就谈不少教育目的和模式的科学设置与实现,加强对民办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诉求研究是进行其他研究的基础。

三、民办高校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诉求研究内容

1.人生导航诉求。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现实面前,相对于重点公办高校的学生而言,民办大学的学生群体内心或多或少存在自卑感,对于人生的前途看的更加灰暗,心理有更多的迷茫,但在从人的内心需求而言,但他们同样渴望成功的人生,得到社会的认可。而这种诉求,需要思想政治教育用科学、正确的思想理论来为大学生的人生发展进行符合规律的导向。特别是刚入校门的民办高校大学生,他们刚在人生的一次“大考”中遭遇失败,因此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人生导航诉求尤为强烈。民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满足学生的人生导航诉求,要结合自己的办学目标,学生状况,通过构建思想导航平台、实践导航平台,在大学生理想信念、价值取向、职业规划、个人素质等方面进行全方位、阶梯式的塑造、培养和熏陶, 提升大学生自我认知的水平, 帮助大学生进行人生发展的规划。

2.政治认同诉求。政治认同指的是人们在社会政治生活中产生的一种感情和意识上的归属感。当代民办高校的大学生普遍关注社会政治生活的事件,政治热情较高,政治参与意识强烈,但是相对公办大学的学生,他们掌握的政治理论更加薄弱,对社会政治生活中热点事件的来由主要来自于网络,认识偏颇严重。他们关注国内外大事和社会发展,却对改革开放中的现实问题存在较多的困惑,对社会发展的期望值过高,对改革开放的艰巨性、长期性和复杂性分析得不够全面。民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满足学生的政治认同诉求,要充分考虑民办高校大学生理论基础差,不接受大段理论讲解的特点,多利用典型案例、社会热点事件来说明问题,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政治观。

3.道德塑造诉求。面对当今社会价值取向多元化、功利化,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往往面临道德矛盾,一方面是用经济规则参与社会,注重权利,用实用尺度衡量效果。一方面是用集体原则参与社会,注重义务,讲求奉献。如何处理个人与他人、社会的关系,不在道德的徘徊中失去立足社会之本,是当代大学生走入社会之前需要解决的问题,也是大学生自身的诉求。民办高校一般以应用型人才作为自己的培养目标,在专业课的教育过程中更多的强调实用性,或多或少的影响学生的道德价值判断,需要思想政治教育给予平衡。

民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满足学生的道德判断诉求,要改变仅给学生灌输道德知识的教育模式,要作好道德实践教学,促进道德践履,通过采取民主对话、主题辩论、心理咨询等方法淡化说教成分,调动学生参与教育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双向互动的过程中,实现道德进步,培养健全人格。

4.法制理念诉求。法制观是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在现代化建设中要求公民具备的基本素质,法制社会没有相当的法制理念难以立足社会。由于高考制度的分流,民办高校大学生们法制素质相对较低,普遍存在法律知识薄弱;缺乏学习法律的意识;民主法制知识欠缺,迷信西方民主,片面追求自由,民主⒂胍馐恫磺浚法律运用能力不足,人治思想较浓等问题。

民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满足大学生法制理念的诉求,要开展大学生民主法制教育要坚持六条原则:民主教育与法制教育相结合的原则,方向性和科学性相结合的原则,民主法制学习的自觉性培养原则,针对性教育原则,民主法制教学与管理相结合的原则,持续教育原则。

参考文献:

篇8

2006年初,新浦工商分局在调查研究中发现,本局干部队伍法律素养不够高,还不能完全适应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履职尽责的需要。一是法学基础理论知识缺乏,特别是法理学知识缺乏,对一些法学理论似懂非懂,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二是与工商法规相关的法律法规知识了解不深,掌握不够、运用尚不熟悉。三是法律适用能力不强,在实际工作中,一部分干部为了降低或避免执法风险,适用法律存有死抠条文,机械刻板的倾向,对于法律条文不够具体明确的,往往缺乏对法规意图的准确把握,不能灵活合理地适用法律,不同程度地影响执法水平的提高。四是从事一线管理的执法人员法律素养好一些,其他人员则比较差,导致一部分工作人员长期一个岗位,难以进行换岗交流。经过认真剖析,以上现象发生的原因有四个方面:一是相当一部分干部没有受过系统的法律法规学习培训:二是以往工商机关的法制教育由于受主客观条件制约,重视实践性、操作性而忽略了基础性和理论性:三是由于基层工商机关长期存在人员少、任务重,工作超负荷运转等问题,法制教育培训往往急用才训,以会代训,导致干部队伍法律知识不够系统:四是法制教育培训方式陈旧,直接影响教育培训成效的提高。经过一段时间的酝酿和沟通,新浦工商分局于2006年5月23日,正式与淮海工学院法学院签订为期五年的开展局校互助教学实践活动协议,开始了局校互助教学实践活动。

2006年下半年,连云港市新浦工商分局与淮海工学院法学院从各自需求出发,沟通协商,积极开展多种形式互助合作活动。

教授集中授课,强化法学基础理论教育。法学基础理论学习是新浦工商分局干部普遍急需强化的方面,经局校双方商定,2006年7月至12月底,每周五下午,分别请一名教授给全体工商干部上课,主要授课内容为法学基础理论和法理学。发给每名工商干部一套全日制法学专业本科教材,教授按双方制订的教学方案进行课堂教学。在《法理学》授课时,授课老师在认真备课的基础上,利用7个半天分别讲授了法理学概念、法学基本范畴、法律责任。从中国法制现代化、法律方法等多个层面对法理学进行了生动具体的讲授,引起了工商干部极大的学习兴趣,联想他们过去的实际工作,感到很有收获。

教授学生互动,调动现场教与学的积极性,法学院教授给工商干部授课前,一般都提前给学生发信息,搜集学习诉求,以便有的放矢备课。在教学课堂上,都留出一些时间,启发工商干部参与讨论,特别是引导工商干部讲典型案例,开展案例分析和点评活动。一方面促进了工商干部对所讲授内容的理解,另一方面也丰富了教授讲课的实证内容。课后,授课老师认真听取工商干部的意见,对工商干部提出的一些问题,一一耐心解答。

菜单式教学培训,促进教育培训效率的提高。现有工商干部群体中,相当一部分是部队转业干部和从社会上招录的人员,法律知识结构差别较大,在培训时,局校双方商定,从2007年开始,由工商分局根据下部素质状况,分别提出菜单式法治教育培训需求,请法学院老师专门备课授课。如果学院开设课程与菜单需求吻合,就让工商干部到校旁听。这样的教学紧扣工商干部需求和工商行政管理工作实际,理论密切联系实际,深入浅出,工商干部容易消化吸收,普遍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接纳学生实习,既当“学生”又当“老师”。根据局校双方协议,新浦工商分局每年都接纳几批法学院前来进行社会实践和毕业实习的大学生。这些大学生来分局后,一般两人一组由一名工商干部带队,直接参与分局行政执法、消费调解、市场巡查、商标广告和合同管理等工作,带队的工商干部经过法学院教授的系统培训,既有实践经验,又补丁法学理论课,就认认真真地当起了大学生的社会实践和毕业实习的指导老师,指导学生搞市场管理巡查、执法办案调查、撰写行政处罚决定书、行政处罚告知等工作,分局法制、经检部门编写社会实践和实习教材,一起举办社会实践和实习座谈会等。这样,工商干部认真传、帮、带,大学生们虚心求教、积极进取,收到较好的效果。许多大学生反映说,到工商分局开展社会实践和毕业实习,学到了很多课堂上学不到的东西,也为接触社会就业工作打下了基础,工商干部通过指导大学生社会实践和实习活动,也促进其反思过去工作,认真总结经验、注意言传身教,展示了工商部门的良好形象。

局校互助教学实践活动开展虽然只有两年多,但已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增强了全员法治意识。通过全员接受系统的法治教育培训,新浦工商分局干部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加深了法治精神的理解,树立了法治理念,拓展了法治视野,全员自觉认真学法、潜心用法、严格执法的法治氛围已经逐步形成,

提高了依法行政水平。依托高校进行系统的法制教育培训,较好地克服了过去法制教育培训中授课人理论功底不够扎实、授课水平不高等问题,普及法学基础理论与加深工商法规理解相结合,促进了法律知识与执法技能的共同提高,突出地表现在正确使用自由裁量权、提高现场办案取证能力,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等方面。

提升了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局校互助教学实践活动的开展,普遍增强了新浦工商分局广大干部执法为民的意识,在实际工作中努力做到执法效果与政治效果和社会效果的统一,一切为了人民,一切对人民负责。今年4月30日,一消费者投诉在市区一家大超市买的鸡蛋煮熟的蛋黄有问题,立即引起许多居民的恐慌心理。新浦分局接到举报后,马上到这家超市调查,让超市迅速将剩下的鸡蛋全部撇下柜台,并马上对这批鸡蛋进行抽检。由于国家还没有明确鸡蛋的检测标准,质检部门无法提交监测结果,新浦分局马上求助于淮海工学院工业食品系科技人员,提取18只鸡蛋样品进行结构分析、分组比对,得出蛋黄发生异常是由于养鸡厂饲料配方突然变化所致的结论。经过深入调查,发现这批鸡蛋产自赣榆县一养鸡厂,新浦分局马上对这家养鸡厂进行了查处,并立即向社会公示,很快平息了这场鸡蛋风波,得到地方政府的肯定。

扩大了行政管理资源。开展局校互助教学实践活动,分局每年接纳几批大学生前来开展社会实践与毕业实习活动,直接扩大了分局行政管理资源。打击传销是工商部门的一项重要工作,近两年来该局充分利用淮海工学院法学院的大学生在校园的影响,积极在淮海工学院开展打击传销宣传工作,让大学生按照分局要求,在校园里散发打击传销宣传资料,悬挂打击传销宣传展板,有效地遏制了传销蔓延的势头。同时,新浦工商分

局还组织前来实习的大学生参与市场巡查,检查食品销售商持证情况,大大强化了市场监管力度。

连云港市新浦工商分局两年多来的探索与实践,给人们许多有益的启示。

首先,要充分认识全员法治教育培训的紧迫性。新浦工商分局主动与所在地高校开展局校互助教育实践活动,是基于对现有工商干部队伍素质状况的深刻剖析。我们应充分认识全员法治教育培训工作的紧迫性,既立足当前,又着眼长远,从紧安排,从实抓起,尽快抓紧全员法治教育培训,尽快增强全员法律素养,以适应新阶段工商行政管理事业的改革、发展与创新。

其次,要努力加强法治教育的基础性。工商行政管理法治的实践早已证明,一个人法律素养的增强,离不开法律基础理论的学习与掌握,这是一项基础性的工作。从现实需要的角度来看,我们工商行政管理队伍中相当一部分人,由于过去的社会背景、工作阅历、受教育程度、从事工商工作时间的长短及身处岗位的不同,他们的法律素养水平有很大的差异,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就是法律基础理论都比较匮乏。因此,要把法律基础理论的教育培训作为整个法治教育培训的基础性工作来抓。掌握了法律基础理论就等于掌握了增强法律素养的钥匙,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打好根基,一步一步朝着增强法律素养的目标奋进。

篇9

为了进一步推动我校综合治理工作的深入开展,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结合“创建安全文明校园”活动,按照预防为主,标本兼治,重在治本的原则,认真落实校园治安保卫的各项措施,努力创造一个管理有序,防控有力,环境整治,校风良好的安全文明校园。根据县、乡综治委的有关精神,结合我校实际,制定本工作计划。

一、总体要求:

进一步明确校长为学校安全文明创建工作第一责任人,层层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目标管理责任制,大力开展调查研究,认真分析可能影响我校安全稳定的各种不安定因素,及早预防,掌握工作主动权。以整治校园及周边治安状况为切入口,消除各类治安安全隐患。及时打击处置侵害师生权益的各种违法犯罪行为,创造良好的校园秩序和校园环境。进一步加强法制教育,有效遏制青少年违法犯罪。把创建安全文明校园活动与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有机结合,不断优化教书育人的良好环境。

二、工作任务及措施:

(一)切实维护校园政治稳定

1、要从实践“三个代表”思想的高度,充分认识维护校园稳定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进一步增强全体师生的责任感。

2、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及时掌握师生的思想动态。严格情况信息报告制度。及时处置可能影响学校稳定的各类不安定因素。努力把不安定因素化解在萌芽状态。

(二)建立和完善责任制,规范校园安全防范基础建设

1、学校要把创建工作纳入年度工作的重要内容,结合实际制定创建计划,落实具体工作措施,及时进行总结。校长要切实担负起工作第一责任人的职责,层层签订管理责任书,把工作落到实处。

2、规范重点要害安全防范建设:针对学校贵重教学仪器、设备现状,设置并完善必要的技术防范设施,配齐配强人防力度,力争做到万无一失。

3、完善各类规章制度,落实责任,长效管理,并建立健全学校安全保卫工作综合台帐。

(三)开展校园及周边治安环境的重点治理,积极打击影响学校正常教学秩序和侵害师生权益的违法犯罪行为。

1、继续深入开展校园及周边治安环境的重点治理工作。及时掌握和分析影响本校及周边安全稳定的不良因素。确定今年整治工作的重点和措施,学校要经常性的加强与有关部门的联系,取得支持,认真发挥职能部门的作用,积极指导学校开展创建活动,为落实我校各项整治措施,确保整治工作真正真情为学校排忧解难,解决深层次问题的作用,保证创建工作有序进行。

2、进一步增强安全意识,落实安全责任。加强制度建设和规范管理,保证学校各项设施设备和物品符合安全要求,科学开展各项教育教学活动。要积极做好学生伤害事故的预防和学生安全保护工作,妥善处理校园伤害事故,保障学生和学校的合法权益,维护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为学校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深入开展“四五”普法教育。认真履行教育、管理和保护的法定职责。采取有效措施,真正把学生的安全工作放到重要位置,切实把保护学生安全和预防学生伤害工作落到实处。

3、充分发挥法制副校长的作用。今年我校继续聘请乡党委分管政法的副书记担任法制副校长,争取他们能积极参与学校有关治安综合治理工作,配合学校抓好法制教育,帮助学校开展校园及周边地区治安秩序专项整治,优化学生成长环境。

(四)深化安全文明校园创建活动措施:

1、加强领导、健全组织。学校党政领导要高度重视创建安全文明校园活动,把它作为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与道德风尚,环境优美、便民服务等各项建设有机结合起来,认真布置,落实责任。

2、实事求是,制定规划。学校要全面调查,在掌握情况的基础上结合实际,因地制宜,实事求是,制定本校的创建规划。

3、广泛宣传,深入发动。学校要结合“四五”普法宣传等工作,采取多种形式如广播、黑板报、宣传栏等广泛宣传创建活动的意义、目的和要求,争取全校师生人人参与,推动学校创建工作的深入开展。

4、统筹兼顾,讲求实效。创建活动要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相结合,与加强政治思想工作,创建优良校风、学风工作相结合;与创建治安安全单位活动相结合。同时加大人防、技防经费投入,努力提高校园的防控能力。

篇10

【关键词】法律基础;法制教育;教学质量

依法治军是新时期军队建设的总体目标和必然要求,为切实贯彻依法从严治军这一根本方针,就必须加快军队法制建设的进程,造就一支具备较强法律素养的新型军事人才队伍。而军校学员作为军队现代化建设的主体,加强法制教育,培养其法律意识,对依法从严治军显得尤为重要。《法律基础》课作为一门武警部队院校根据总政治部的规定开设的,对学员进行法律基础知识和法制观念教育的必修课,应该在提高学员法律素养,进一步提升思想政治综合素质中发挥积极作用。本文中,笔者结合近年来在《法律基础》教学实践中的一些做法和体会,对如何提高本门课的教学质量进行了一定的探讨。

一、科学认识《法律基础》课的性质和作用

要提高《法律基础》课的教学质量,首先要对这门课的性质和作用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法律基础》课作为武警院校教育改革后,在学历教育阶段针对非军事法律学专业学员开设的唯一一门法制教育必修课程,与另一门法律选修课《官兵涉法问题》相比,其教学要求更为严格。《官兵涉法问题》更多的是一种普法教育,是对一般法律知识的传授,其教学目标是实现学员的知法、守法;而《法律基础》课则更重视法律理论的学习,强调对法律思维方式的传播,根本上是为了培养具备较高法律素养的现代化军事人才。这就需要教员在教学过程中,对各章内容进行整合与提炼,在讲授相关法律基础理论的同时,尽可能地用理论背后蕴含的法律思想影响学员,增强其学法、守法、护法的意识,使学员能够在先进的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指导下把握好自己的政治方向,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培养出一支具有较高法律素养的、符合军队现代化建设要求的高素质人才队伍,最终实现《法律基础》课的根本教学目标。

二、实现提高《法律基础》课教学质量的条件

(一)全面提高教员队伍综合素质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法律教员队伍,是提高《法律基础》课教学质量,全面加强素质教育的重要保障。法律教员应当具备的基本素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教员应当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以敬业精神和职业道德为内在驱动力,教员静下心来埋头钻研业务,自觉提高业务水平和教学能力;其次,教员应具备对信息资源的收集、分析能力。在教育信息化条件下,教员应当能够通过图书馆、互联网等多种途径获取信息资源,并能对为数众多的信息资源进行去伪存真、加工整理,最后应用到教学实践中去;再次,教员应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在知识高速更新的信息时代,法律的滞后性决定了需要不停地对其进行修改、补充和完善,教员只有自觉学习新知识,对传统教学模式进行创新,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除此以外,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也是法律教员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

(二)充分了解教学对象基本情况

《法律基础》课的教学对象是武警合训院校非军事法律学专业的学员,了解教学对象的实际情况,加强对其特点的研究,才能在授课过程中做到有的放矢,增强教学的针对性,获得教学效益的最大化。就武警警官学院而言,作为武警“合训分流”教育模式中的学历教育院校,学员的组成比较复杂,大部分是应届高中毕业生,但士兵考学生、士兵提干生也占了一定的比例,甚至还有部分干部子女特招生。一方面,他们处于从未成年人向成年人过渡的特殊阶段,在心智和行为上体现出一定的思想性和独立性;另一方面,他们的文化基础和认知能力又参差不齐,虽有一定的法律常识,但缺乏对法律理论知识和社会主义法制观念的系统培训。这就要求教员掌握学员的特点,正视学员的差异,营造一种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采取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以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牢固树立“主体教育”理念

对《法律基础》课而言,确立“主体教育”理念,就是要求教员唤醒学员的主体意识,承认并尊重学员在法律教学各个环节的主体地位。弗莱雷指出:“真正的教育不是为谁的教育,也不是关于谁的教育,而是学生必须参与到教学的形成过程中的教育”。因此,在法律教学实践中,教员应灵活运用多种方法手段,力争形成平等、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同时,应把学习的主动权彻底交还到学员手中,激发其学习法律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变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动体验探索而获取知识,增强学员积极主动参与法律学习的意识,从而真正从学习的“奴隶”转变为学习的主人。这不仅是学员获取法律知识,树立社会主义法治观念的需要,更体现了信息社会对创新型军事人才的需要。

三、着力提高《法律基础》课教学质量的举措

(一)优选教材内容

根据教学大纲的安排,目前,《法律基础》课的实际课时为50课时,但就课程内容来看,涵盖了法理学、宪法、实体法、程序法、军事法规、武警法等方面的内容,知识点涉及面广,要求学员掌握的知识量相对较大。要处理好课时安排和课程内容讲授这样一对矛盾,就要求教员在教学过程中,从优化学员法律知识结构的角度出发,对教材内容进行一定的取舍和整合。若面面俱到,就会造成教学重点不突出、缺乏针对性,什么问题都讲,却什么都讲不清、讲不透。因此,建议将教学内容进行科学划分,形成必讲内容、导读内容、自学内容和补充内容四大板块,这样既能突出教学的重难点,又给学员留下了自我学习、自我提高的空间。教员在讲授法律知识的同时,还应重视《法律基础》的育人功能,将法治教育与德治教育有机结合起来。

(二)丰富教学方法

好的教学方法可以激发学员的学习热情,保证知识传递的有效性,极大影响教学目标的实现。法律教学中,教学方法多种多样,除了常见的灌输式教学法、案例式教学法外,还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教学方法:1.启发式教学法。“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这是大教育家孔子对启发式教学法的精辟论述。启发式教学法的核心精神是强调对学员进行引导,激发学员的求知欲和学习自主性,在将书本知识转化为学员所掌握的具体知识并上升为能力的过程中,促进学员综合素质的提高。2.情境式教学法。情景教学法强调在法律教学过程中,教员应在一定教学目标的指导下,结合特定教学内容和学员的特点,有针对行地创设各种教学情境,并引导学员参与其中,从而培养学员的科学思维方式,提高其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研讨式教学法。教学并不仅仅是教员对学员的单向知识灌输,更重视教学双方在平等基础上进行互动交流。研讨式教学法由教员预先设计选题,并给予学员一定的课前思考时间,在课堂教学中,通过教员的组织引导使学员针对该选题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最后再由教员进行总结和提升。该教学法能通过学员的积极参与,充分发挥学员的教学主体作用。当然,具体选择什么样的教学方法,还需要法律教员根据课程内容和学员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选择。

(三)扩展教学手段

除传统的教学手段外,教员还应适时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做到课堂教学与开展法律兴趣小组活动相结合,法制教育与学员日常行为养成相结合,以进一步增强和巩固《法律基础》课的教学效果。如,可以利用兴趣小组活动时间,组织学员观看《人生警戒线》法制教育光盘,以部队发生的真实案例给学员以启示;可以组织学员开展模拟法庭活动,使学员亲身体验案件审理的全过程,增强学员的实际操作能力、应变能力,培养其良好的心理素质;可以组织学员走出学院,有选择性地参观一些法制展览,或者到法院参加旁听,甚至参观附近的看守所、监狱等场所,将学员对法律的感性认识和理性思考有机结合起来。此外,还可利用每年五月的“普法宣传月”活动,集中学员进行普法教育,并开展法律咨询活动,使学员牢固树立遵章守纪和依法处理涉法问题的观念。

当然,在当前教育信息化的大环境下,教员还应努力提升自己的信息素质,充分运用校园网、多媒体教学设备等现代信息教学手段,使学员开阔视野、启发思维,增加课堂授课的信息量。应注意的是,信息教学手段仅仅是法学教学的一种技能而非教学目的本身,教员在教学实践中,不能将过多的精力用于追求对相关信息设备的操作上,而忽略了对自身知识、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升,本末倒置,势必对教学效果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

总之,在教学实践中,法律教员只有认清了本门课的课程性质、地位,较好地把握以上提及的条件和具体措施,才能进一步提高《法律基础》课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