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德育的基本原则范文

时间:2023-06-20 17:19:5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小学德育的基本原则,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小学德育的基本原则

篇1

关键词:小学英语;语法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23-125-01

在学习一种外语时,如果不了解该语言的内部规则,那将影响学生准确地运用该语言进行交流。许多专家(如Cameron,2001)认为,即使在小学阶段,孩子也需要一些语法知识帮助他们牢固地、正确地掌握语言。新课程标准也要求在小学阶段要进行一些简单的语法教学。作为小学英语教师,如何才能既保持孩子学习英语的热情,又让孩子掌握新课程标准所要求的"枯燥的"语法知识呢?笔者去年有幸到英国学习三个月,了解了一些外国专家提倡的语法教学方法。我认为,根据孩子的天性,在教学中要做到"以人为本",让小学语法教学生动起来,应遵循以下三个原则。

一、Implicit(隐性原则)

在语法教学方面,外国教育专家提出了两种方法:"Explicit grammar teaching"(显性语法教学)和"Implicit grammar teaching''(隐性语法教学)。前者侧重在教学中直接谈论语法规则,语法教学目的直接明显;后者则在教学中避免直接谈论所学的语法规则,主要通过情景让学生体验语言,通过对语言的交际性运用归纳出语法规则。"Explicit grammar teaching"需要运用抽象的思维能力,对智力还在发展的孩子采用"Implicit grammar teaching"的方法更为合适。不少教师的英语课堂枯燥乏味,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在巩固所学的语法项目时,采用了过于机械的练习形式(mechanicaldrills),也可以说是采用了过多的"Explicit grammar teaching"。例如,学习了一般将来时后,让学生做大量类似如下的练习:

依照例句改写句子:

Model:I am swimming now.(tomorrow)

I am going to swim tomorrow.

1)Jack is dancing now.(tomorrow)

2)Mary is drawing now.(tomorrow)

此类练习只让孩子重复操练所学的语法项目,并没有提供机会让孩子了解应用这个语言点的情景,容易使所学的语言形式与语言的使用语境、语言的意义脱节,不能很好地达成语法教学的最终目的--帮助提高学生语言的交际能力。

此外,孩子天性喜欢好玩的东西,过于严肃机械的练习不能引起他们的学习热情。因此,我们应尽可能摒弃直接的、机械的练习,多提供机会让孩子在有意义的、生动有趣的情景中练习和运用所学的新项目。例如我们可以利用讲故事、做游戏、TPR(全身反应法)、念儿歌等"间接"的方法来帮助他们巩固所学的语法。例如,我们可以采用以下的游戏来巩固be going to do something这个语法项目:

1)教师拿起粉笔,说:"I am going to draw something. But what? Can you guess?''

提示让学生使用句型"You are going to draw..."。

2)教师每次画一两笔,让学生继续猜:"You are going to draw...",直到他们猜对为止。

这个游戏给孩子们提供了一个较真实的情景去使用语言,让他们在玩乐中无意识地训练了所学的语法。当然,为了巩固孩子的语法知识,提高孩子语言的准确性,教师也要在适当时候使用 Explicit grammar teaching"。

二、Meaninggofirst(意义先行原则)

英国教育专家Jayne Moon(2000)的研究表明,孩子具有"Go for meaning"的天性,即在学习语言时,孩子的注意力通常首先放在语言的意义(meaning)上,他们很少注意到语言形式(form-指vocabulary,pronunciation,grammar structures)或语言规则。而且,孩子在特定的情景中获悉语言意义的能力很强。

由于孩子的关注点在语言的意义上,如果在开始授课时,教师首先谈论语法规则,势必导致他们不感兴趣。在教学中,我们要利用孩子的天性来帮助他们学习语言,才能真正做到"以人为本"。

在语法教学上,英国专家提倡采用这样的教学顺序:首先,让孩子在一个有意义的情景中(meaningful context)理解所教语法项目的意义;然后,提供足够的机会让孩子在较真实的语境中进 行交际性活动,运用所学的语法项目;最后,在孩子理解并会运用的基础上,教师把孩子的注意力吸引到语法规则上来,进一步巩固所学的内容。也就是说,在教学的前面两部分----"meaning"与"use"阶段使用"Implicit grammar teaching",在最后一部分----"form"阶段才采用"Explicit grammar

teaching"。

三、Economy(适量原则)

除以上两点外,在解释语法项目时还要注意"economy"原则,即讲解要适时适量,解释清楚就可以了,不要罗嗦,费时费力太多,反而弄巧成拙,导致孩子糊涂及生厌。

篇2

【关键词】 会计原则;教育成本;高等学校

高等学校是培养人才的场所,比较注重社会效益。然而,高校的可持续发展也离不开经济效益的实现,因此各高校要积极进行教育成本的核算和管理。但是,高校进行成本核算只有遵循特定的会计原则才能控制教育成本、改善内部管理,才能发挥有限资源的最大效益。

高等学校教育成本核算作为非营利组织会计核算的一部分,应按照非营利组织会计准则进行。由于现行事业单位会计准则是建立在主体非经营性活动基本不核算成本基础之上的,所以有些会计原则与核算成本的要求产生了冲突。为了保证教育成本核算的质量,高等学校在遵循现行会计准则规定的大部分会计原则基础上,还须遵循以下会计原则:

一、权责发生制原则

根据《高等学校会计制度》的规定:“高等学校会计核算一般采用收付实现制,但对经营性收支业务的核算采用权责发生制。”从高等学校会计制度的规定,我们可以看出高等学校在进行会计处理时,同时存在着收付实现制和权责发生制两种处理原则,对预算资金的收支处理按照收付实现制处理,对经营活动收入和支出的处理按权责发生制进行。那么什么是收付实现制与权责发生制呢?

根据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主编的《会计》(2005)一书中对权责发生制的界定:“凡是当期已经实现的收入和已经发生或应当负担的费用,不论款项是否收付,都应当作为当期的收入和费用;凡是不属于当期的收入和费用,即使款项已在当期收付,也不应当作为当期的收入和费用。” 权责发生制是依据持续经营和会计分期两个基本前提来正确划分不同会计期间资产、负债、收入、费用等会计要素的归属,并运用一些诸如应收、应付、预提、待摊等项目来记录由此形成的资产和负债等会计要素。

收付实现制是以款项的实际收付为标准来处理经济业务,确定本期收入和费用,计算本期盈亏的会计处理基础。在现金收付的基础上,凡在本期实际以现款付出的费用,不论其是否在本期收入中获得补偿均应作为本期应计费用处理;凡在本期实际收到的现款收入,不论其是否属于本期均应作为本期应计的收入处理;反之,凡本期还没有以现款收到的收入和没有用现款支付的费用,即使它归属于本期,也不作为本期的收入和费用处理。

收付实现制是与权责发生制相对应的一种确认基础。企业经营活动不是一次而是多次,而其损益的记录又要分期进行,每期的损益计算理应反映所有属于本期的真实经营业绩,收付实现制显然不能完全做到这一点。因此,权责发生制能更加准确地反映特定会计期间实际的财务状况和经营业绩。

高等学校之所以采用收付实现制是因为有这样的一个假设:高等学校会计核算要反映和监督社会再生产过程中分配领域里国家预算资金的运动,以本期实际收到和实际支出的资金作为核算的数据,准确地反映报告期的预算经费收支情况,以检查国家预算中有关教育经费的执行情况及其结果。但是在实际工作中,收付实现制并没有准确反映学校的收支情况,导致账面的资产和负债与实际不符。例如高等学校学生欠缴的学费不在账面反映。目前学生欠费额相当大,少计了学校资产。另外,固定资产一次性全部计入支出,导致当期支出数额庞大,并且固定资产只核算账面原值,不计提折旧,同时通过固定基金核算的固定资产在净资产中所占的价值,通过提取修购基金来维持固定资产的再生产,使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与实际价值严重脱节。

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实际经济交易与流转发生背离的情况非常普遍,以信用为基础的现代结算方式种类繁多,各种应收未收、应付未付、预提和待摊的交易与经济事项和现金流转的背离程度相当大。要准确反映和核算高等学校的教育成本,采用企业成本核算中普遍采用的权责发生制原则成为一种必然。采用权责发生制是高等学校进行教育成本核算、收支配比的需要。它不仅有助于进行正确核算教育成本,而且能如实反映高等学校在教育经济活动中的权利和责任。学校的教学仪器设备、房屋、图书等,在一定时期内均为一次性投入,是投入在先,使用在后。对这些固定资产通过“累计折旧”会计科目来核算。这样才能真实反映学校固定资产的净值。另外,对银行贷款利息的偿还和欠发工资等这类负债,在收付实现制下只在偿还时才计入账簿,低估了财务风险,而在权责发生制下每月都要计入账簿,可以全面反映高等学校的债务状况和各期教育成本水平。

二、收益成本配合原则

收益成本配合原则又称配比原则,它要求费用与其相关收益相匹配,即将某一会计期间的费用或归集于某些对象上的费用与有关的收入或产出相匹配、相比较。同一会计期间内的各项收入或产出和与其相关的成本、费用,应当在该会计期间内确认;配比原则是根据收入或产出和费用的内在联系,要求将一定时期的收入或产出与为取得收入或产出所发生的费用在同一期间进行确认和计量。

收益成本配合原则作为会计要素的确认要求,用于利润确定。会计主体的经济活动会带来一定的收入,也必然要发生相应的费用。有利得必有所费,所费是为了所得,两者是对立的统一,利润正是所得比较所费的结果。收益成本配合原则的依据是受益原则,即谁受益,费用归谁负担。受益原则承认得失之间存在因果关系,但并非所有费用与收入之间存在因果关系,须按照收益成本配合原则区分有因果联系的直接成本费用和没有直接联系的间接成本费用。直接费用与收入进行直接配比来确定本期损益;间接费用则通过判断而采用适当合理的标准,首先在各个产品和各期收入之间进行分摊,然后用收入成本配合来确定损益。

在实际工作中收益成本配合原则有两层含义:一是因果配合,将收入或产出与其对应的成本相配比;二是时间配合,将一定时期的收入或产出与同时期的成本费用相配合。例如为培养教育学专业学生所发生的支出不能计入外语专业学生的培养成本中去,把与培养学生无关的费用,在计算成本时剔除。本学期购买的教学用品支出不能计入下学期中去。

我国《事业单位会计准则(试行)》一般原则第十七条规定:“有经营活动的事业单位其经营支出与相关的收入应当配比”,并没有对高等学校进行成本核算必须遵循收益成本配合原则进行规定。但是在核算教育成本时采用这一核算原则,能够准确分析投入与产出之间的关系,准确计算出一个时期或某一项教育产品成本。高等学校各项成本的计量必须在确定成本对象之后合理、准确地应用收益成本配合原则,将教育的费用与教育的收益相配合、将科研的费用与新知识的产出或技术改进相配合。

三、区分收益性支出和资本性支出原则

收益性支出又称“收益支出”,是指企业单位在经营过程中发生、其效益仅与本会计年度相关、因而由本年收益补偿的各项支出。这些支出发生时,都应记入当年有关成本费用科目;资本性支出是指取得的财产或劳务的效益涉及多个会计期间所发生的支出,这类支出应予以资本化,先计入资产类科目,然后,再分期按所得到的效益,转入适当的费用科目。资本性支出是与收益性支出相对称的。它是指单位发生其效益及于两个或两个以上会计年度的各项支出,包括构成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的支出。

收益性支出不同于资本性支出,前者全部由当年的营业收入补偿,后者先记作资产,通过计提折旧或摊销分年摊入各年成本费用。区分收益性支出和资本性支出,是为了正确计算各年损益和正确反映资产的价值。如把收益性支出作为资本性支出,结果是少计了当期费用,多计了资产价值,虚增利润;反之,则多计了当期费用,少计了资产价值,虚减利润。区分收益性支出和资本性支出原则要求会计核算应当合理区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凡支出的效益仅与本会计期间相关的,应当作为收益性支出,计入本会计期间的费用成本;凡是支出的效益与几个会计期间相关的,应当作为资本性支出,并在产生效益的几个会计期间内均衡地摊销,分别计入几个会计期间的费用成本。

根据《事业单位会计准则(试行)》“支出是指事业单位为开展业务活动和其他活动所发生的各项资金耗费及损失以及用于基本建设项目的开支。包括事业支出、经营支出、对附属单位补助、上缴上级支出、基本建设支出。”但是目前现行的《事业单位会计准则(试行)》没有对资本性支出和收益性支出进行区分。依据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的划分标准,可以确定事业支出属于收益性支出,基本建设的支出属于资本性支出。而经营支出、对附属单位补助、上缴上级单位支出根据配比原则不能计入教育成本。

划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的重要意义在于正确确定哪些支出应计入当期成本,哪些支出不能计入当期成本。要准确核算教育成本,就必须遵循区分收益性支出和资本性支出的原则。高等学校的支出中,也存在收益性支出和资本性支出,要准确地核算教育成本,也必须遵循区分收益性支出和资本性支出的原则。

四、专款专用原则

专款专用原则是指对指定用途的资金,应按规定的用途使用,并单独反映。这条原则是事业单位会计特有的一条准则,它只存在于事业单位会计。这是高等学校成本核算区别于一般企业的重要特点之一,对于国家指定用途的各类专项资金和专用基金,应当根据指定用途使用,不能挪作他用。专款专用原则对于高等学校的资金使用权限固然有所削弱,但却是出资者对其资金使用的一种约束和控制,是对高等学校不要求投资回报的资金使用的一种要求,是出资者权利的体现。

在资金投入主体较多,投入项目较多的高等学校,必须按资金取得时规定的不同用途使用资金,专款专用并专设账户;会计报表应单独反映其取得、使用情况,从而保证专用资金的使用效果。“专款专用”原则是预算会计特有的会计原则,充分体现了非营利组织按出资人意愿使用资金的思想。高等学校在进行教育成本核算的过程中一定要遵循此项原则,保证国家利益的顺利实现。

权责发生制原则、收益成本配合原则、区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原则、专款专用原则是密切相关的,它们从不同方面规范会计主体,正确地核算收入和成本,是高等学校核算教育成本过程中必须遵循的四项基本原则。

【参考文献】

[1] 郭睿. 高校教育成本核算问题探析[J]. 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2,(04).

篇3

途径。

关键词:游戏教学;小学英语;基本原则

1 游戏的开展应有一定的目的性

游戏是为教学服务的,必须与教学密切相关。设计游戏时,要充分考虑教学的重难点和其它教学要求。如:在学习表示颜色的英语单词时,我设计了幸运大转盘的游戏:做一个活动的转盘,上面有十种颜色,教师问:What colour is itl Canvo“guessl学生纷纷举手回答,有的猜红色,有的猜绿色,有的猜黑色,有的猜蓝色;最后教师转动转盘,猜对的学生可以加分或者得到小贴纸。这种游戏目的性很强,学生的参与面也很广。又如:在复习四会单词时,我设计了这样的游戏:让两个学生用手搭起一座“伦敦桥”,让一组学生戴着四会单词的头饰通过,全班学生一起唱:“Our school will shine today…”唱到某句时,音乐一停,“颉笨缌耍谁卡在“桥”里,谁就要把自己的单词拼出来,并说一句话或者让全班学生一起拼读。这种游戏参与的人多,可以很好地复习单词;同时,优美的音乐愉悦了身心,大脑皮层的兴奋点得以激发,这比单纯拼读的效果好得多。

2 游戏应有一定的启发性

开展游戏是为了学习和巩固所学知识,活跃课堂气氛,但也应该在游戏中注意学生智力的开发和能力的培养。我们可以设计一些富有创造性和挑战性的游戏。如:在黑板上画出几个抽象的图形让学生猜。T:What's this in English?学生有的把圆形猜成一个球,一个苹果,一个橘子,一个钟等;有的把方形猜成一本书,一幅地图,一扇窗户等。学生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运用所学的词语来表达。这样的游戏学生喜欢玩,而且可以常玩常新。

3 游戏应有一定的层次性

层次性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方面是指目标的定位要有层次,既包括为掌握语言形式而设计的、具有机械和意义操练性质的游戏,又包括着眼于语言内容的、具有交际意义的游戏,这些游戏操练活动在一节课中要从低级向高级有序安排;层次性的另一个方面是指同一个游戏或同一节课中不同游戏内容难度的设计要有一定的梯度,以适合不同层次的学生去参与。对那些后进生,游戏时可从适当给他们提示,启发并鼓励他们在游戏中获胜,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和参与意识。对于成绩好的学生,则要让游戏有一定的难度。

4 游戏的形式应多样化

俗话说:“把戏不可久玩”,再好的游戏,玩过几次之后,小学生就没有兴趣了,这便需要教师不断地积累游戏的方法,不断地设计新的游戏,不断地翻新游戏的做法,以满足小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新鲜感。在检查学生对词汇的掌握程度时,我采用多种趣味游戏或竞赛,如:单词接龙,利用所给的字母或字母组合尽可能多地组成单词或短语等。其中最行之有效的方法是把传统的听写单词改为Bingo游戏,具体操作如下:学生事先准备好有3×3或4×4方格的纸(学生可以自制)。念单词的可以是老师或学生,学生们把所听到的单词或词组任意写在方格中,念词的人再任意念其中的三个或四个,让学生们在这些词上打×。如果所叉去的词在同一条直线上,可以是横线、竖线或斜线,并且拼写正确,就是Bingo成功,成功的学生自豪地大声说Bingo,作为幸运儿将获得一份小礼物,并将成为下一轮的小老师,给同学们念单词,体验一下做老师的感觉。这激起了学生们极大的兴趣。有时Bingo成功的学生不止一个,我就让大家从中评选出一个最乐于助人的同学来当小老师。这样有助于激励同学之间在学习上、生活上互相帮助,共同进步。在这种融洽的气氛中,在师生、生生之间的交往互动中,听写成了学生渴望做的一件事。当然准备工作一定要做得很好,词汇的巩固才比较有效。游戏的种类多种多样,我们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在课堂中穿插各种游戏,让学生在“玩中学”,在“学中玩”。

5 游戏评价应具有一定的的选择性

篇4

关键词:牛津初中英语;情景创设;基本原则;有效方式

中图分类号:G42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21-052-1

牛津初中英语课堂教学的主要目的是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传统的语法翻译教学往常围绕鼓励的语言点展开教学,把学生的学习活动当中一个被动的接受过程,挫伤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导致课堂气氛沉闷,教学效率低下。当前,利用情景进行教学已在许多英语教师中形成了共识。但是如何消除传统教学的弊端,充分利用情景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还有待进一步的探索和研究。

一、情景创设的基本原则

1.适应性原则。教师创设的情景应与学生的认知水平相适应,难度适宜。情景中呈现的新的语言现象要能为学生所理解或意会,或在教师的启发下能被学生领悟。这是学生所熟悉的环境――自己的学校,他们能快速进入状态,直接进行讨论,表达个人的想法。而有的情景的设置让学生说不出话,或者答案单一,达不到训练的目的。

2.层次性原则。针对不同水平的学生和不同的教学环节,情景所涉及的学习内容在难易度上要层次分明。教师可以围绕一个话题创设不同的情景。

3.趣味性原则。教师在创设情景时,应当考虑如何创设有趣味的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4.真实性原则。教师要尽可能创设真实的语言情景,促进学生课堂所学知识的迁徙,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

例如,教师创设情景可以和天气、节日、学生的日常活动、时事话题或是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如奥运会、世博等有关。这样真实的情景会让学生感到亲切自然,能很快融入到话题讨论。

二、情景创设的多种方式

1.用音乐创设情景。音乐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营造融视、听、说于一体的语言环境。在课堂上,英文歌曲是教师与学生沟通和分享美好感受的最好媒介,很多英文歌曲有奏感强,旋律优美,内容生动的特点,学生在音乐声中思维敏捷、高度活跃,自然会把学生带入英语语言情景中来。

接下来我问道:Do you know what her problem is?成功引入本课讨论 Whats your problem?

2.用游戏创设情景。爱游戏是孩子的天性,利用游戏来进行课堂教学的导入,不仅活跃了课堂氛围,使学生得到愉悦的感情体验,而且有助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使得学生自然而然地进入学习状态。游戏能把教学中枯燥无味的语言现象变为学生乐于接受的语言交际情景,使学生在玩中学,达到寓教于乐的教学效果。

3.用生活实例创设情景。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出发点创设情景,可以让学生在熟悉的情景中交流思想,表达情感,将知识转化成能力。

例如,在《牛津初中英语》中7A Unit 4 Food 中,我创设了与平时生活相关的情景――在学校食堂就餐。首先,向学生展示学校食堂中的食物图片让学生挑出不健康的食物,并谈论健康的一日三餐应该是怎样的。这样的教学设计为学生创设了真实的情景,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4.用戏剧创设情景。杜威说过:“为激发学生的思维,必须有一个实际的情景作为思维的开始阶段。”表演式导入就是引导学生直接“入境”,“入境”才能“生趣”,才能身临其境,尽快进入语言学习的最佳状态。比如,教师可事先通过成绩好的学生进行改写成简单易懂的剧本,再由学生进行简单的排练,在上课时进行表演导入,既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又满足了学生的表演欲,使班上的学生在不知不觉中陶醉于英语语境中。

5.用实物创设情景。教育家夸美纽斯提出教学要先示实物,后教文字。实物具有形象、直观的特点。利用实物创设情景可以更好的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新知识。

三、情景创设的注意事项

1.情景的创设要紧扣课堂教学中心。新课导入要紧扣课堂教学中心,要与教学目标密切相关。有的情景趣味性很强,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但是与教学内容关系不大。这样的设计往往失去其应有的效果,让人觉得生搬硬套。因此,情景的创设一定要根据既定的教学目标来精心设计,服务于教学目标,必须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使之成为完成教学目标的一个必要而有机的部分。

2.情景的创设从学生实际出发。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学内容的好坏,要通过学生的学习来体现。因而情景的创设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要照顾到学生的年龄,性格特征。设计的教学活动应使大多数学生都有能力参与。

3.情景的创设要简洁明了。情景的创设要短小精练,要把握好时间,切记其只是一种准备教学活动,其主要功能是为新的学习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和知识准备,切忌喧宾夺主,抓不住重点。

篇5

关键词:小学;品德;激励

一、德育内容

小学德育是提升小学生道德品质的关键途径,主要的教育内容包括思想教育、政治教育、法制教育、德育、心理健康教育,小学班主任通过合理的方式向小学生讲解基本的为人处世原则,通过科学的激励方式,让小学生在教学中养成良好的习惯,形成自律意识,让小学生在脱离教学范围下自觉遵守道德规范,具有正面积极向上的道德品质。

二、目前存在的问题

1.组织不完善

目前小学道德教育工作效果比较落后,关键影响因素之一为学校内部德育组织结构不合理。学校内部并没有建立专业的教学制度、激励制度、记录制度来展开全面的德育教学,大部分时候依靠小学班主任来进行教学,对于德育的预见性低,只有在出现问题或突发状况后才展开教育,采取惩罚的手段,教学效率低,小学生综合素质较低。

2.激励策略不具备实践经验

小学生德育工作主要是老师向学生讲解和灌输,小学生被动地接受内容,自己的思考较少,也没有表达自己思想的空间和时间,导致学生在学校被迫接受班主任的德育,内心深处并不认可,离开班主任的管束之后就很随意,德育成为一种形式。班主任和学生无法有效地沟通和交流,德育成为一种空谈,无法激发小学生的自觉性,形式化严重。

3.激励策略不完善

小学生德育主要是班主任负责,部分老师为了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会采取一定的激励措施。单从全体的角度分析,小学德育的激励策略不够科学全面,主要体现在德育激励项目较少,不具备记录过程,德育政策不明确等。诸多的问题导致小学德育水平低,想要提升激励策略效果,需要针对性的解决问题。

三、具体的解决办法

1.结合生活实际

小学班主任需要将小学生的德育工作和生活实际有效地结合在一起,在德育教学中采取科学的激励方式,专注重点。结合实际的生活,真正将德育落到实处,发挥正面的作用。老师鼓励学生从身边的小事情做起,逐渐带动学生参与热情,培养德育素质。例如,要求学生不随意乱扔垃圾,对表现好的同学进行口头表扬,充分发挥表扬性言语的积极性作用;小学生主动收拾操场上的垃圾,进行积分记录;尊重长辈、爱护同学,学期评分时加分;鼓励学生主动帮助家长做家务,一定的时期内班主任和家长沟通,交流结果,对于表现好的同学进行奖励。采取实际可见的积分方式,提升小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在生活中处处遵守道德,培养良好的习惯。

2.多方面配合

想要德育真正发挥效果,需要老师和学生产生心灵上的互动沟通,最大化发挥激励策略的效果,提升德育对学生的正面作用,提高小学生的自觉性。借助学校的系列活动,升国旗、家长会等,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升国旗互动中,并且对表现良好的同学给予奖励;要求学生平时表现优秀,主动参与班级活动,打扫卫生,帮助同学,获得社会爱心较多的同学,在家长会上进行表扬,通过这些提高小学生的重视程度,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老师的教育工作中,通过老师、家长、学生三方互动,提升德育的实施范围。

3.激发学生自律性

小学生德育教学中采取激励策略的最终目标是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品质和素养,让学生具有自律性,提升综合素质水平。德育激励策略的实施,需要给予学生一定的权利,让学生主动参与到班级的管理工作中,根据学生的意愿安排参与到德育管理中,让学生在实践中提高对德育的重视程度,定期展开评比,让学生全体投票选出表现最好的同学,获取一定的荣誉以及物质奖励。通过德育培养学生的自律性,让学生更加关心同学、热爱班级,所有同学团结一致向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4.公平合理性

小学班主任在进行激励的时候必须把握公平合理的基本原则,对学生的奖励保证平等性。小学生心理比较敏感,外界事物或是行为方式会对他们产生影响,不公平的激励方式会影响学生的情绪和学习效率,产生负面的作用,因此,班主任必须把握原则,对待所有同学一视同仁,不可因为外界因素的影响产生偏差对待,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提升德育效果。

总而言之,学校和家长要提高对小学生德育的重视程度,利用激励策略在教学中渗透德育,将德育学习融入生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多方共同努力,为学生发展进步奠定良好的基础。

篇6

摘 要:小学生思想认知能力有限,对于外界事物充满了好奇心与求知欲,但也极易受到外界不良信息的影响,思想认识上出现偏差,因此对小学生进行德育则显得尤为重要。基于此,主要从管理模式入手,提出有效的管理策略,以为相关管理者提供一定的借鉴。

关键词:德育;管理模式;策略

德育管理工作一直是我国农村小学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大量教育工作者长期不懈的实践和努力,我国农村小学德育管理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就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在农村小学德育管理的实际工作中,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因此,我们需要重视农村小学德育管理工作中存在的相关问题,并积极采取有效措施予以解决,以更好地培养小学生的道德水平,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

一、创新德育工作的管理模式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对小学生来说,他们正处于成长时期,极易受到外界不良信息的影响,网络上传播的一些不良信息会影响小学生的健康成长。因此开展德育工作至关重要,更是学校教学活动顺利开展的重要保障。学校应创新德育工作管理模式,构建电子档案,进一步规范管理活动,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第一,德育管理档案应遵循系统化基本原则,对所搜集的资料进行整理归类,将有效的资源妥善保存,以备后期查阅所需;第二,应遵循历史性原则,德育工作根据时间顺序进行归类,比如学校在构建艺术节相关档案时,应从活动方案的制订、开幕式相关内容以及闭幕式等内容进行有序记录,这样后期在查阅中能够方便管理者了解整个活动的具体内容;第三,电子档案管理应规范化。所构建的电子档案应按照内容,将其归为不同的类目,后期如需增设相关内容可直接点击添加,方便查询与管理。

二、基于城市化背景下农村小学开展德育管理的具体措施

1.扩展德育内容,突出德育的时代性

为提高农村德育的时代性与时效性,农村小学德育管理人员要根据学校德育工作的现实状况,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及时增加与调整德育内容,使农村小学德育管理工作始终与社会发展、学生需求同步。比如,农村小学教师应坚持从社会热点事件中汲取信息,比如“该不该扶起摔倒的老人”“是保持冷漠还是伸出援手”等等,为学生播放相关视频,组织学生开展讨论,通过这种方式能够使小学生及时了解与洞察社会热点事件,也让农村德育工作与时俱进,长期有效。

2.创新德育工作方式,变革德育管理理念

坚持学生本位的管理理念不仅是转变农村小学德育管理工作方式与模式的重要动力,也是激发小学生参加各种德育活动积极性与主动性的根本保障。为此,农村小学要彻底变更传统机械、僵化的灌输式德育方式,尝试推行“体验式”“自主式”德育方式,比如教师可设置“发现你身边的美丽人物”等主题,鼓励学生通过实地考察、体验学习等方式搜集资料,并在此过程中得到教育,受到启发,从而大大提高农村小学德育管理工作质量。

3.加强与家长的联系与沟通,扩展德育管理工作范围

农村小学德育工作是一项内容反复、项目众多的复杂工程体系,需要学校、家长与社会各界共同参与其中,构建德育管理网络,才能使德育管理渗透到小学生生活、学习的各个方面,更加有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与身心健康。具体来说,农村小学可以组织家长成立“德育小组”,邀请家长参加到学校德育管理工作中来,并及时汇报学生的实际状况,协助学校及时调整德育工作内容,同时要加强与德育专家的密切联系,定期开展相关讲座与座谈会,为教师传达最新的德育工作方式与工作理念,解答学校在推行德育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难点,使农村小学德育管理工作更加具有针对性、高效性与科学性,让农村德育管理工作实现突破性的进展与进步。

4.构建完善的德育管理体系

为了更好地完善小学的德育管理,教师还要积极地构建完善的德育管理体系。具体来讲,可以从校园内部和外部两方面来进行具体的构建。在校园内部,要建立起从上到下的完整的管理体系。学校要以校长为核心,发动各级管理人员,建立起由副校长、少先队部、各班级班主任和各任课教师等集体参与的管理体系。在校园外部,也要建立起完善的管理体系。学校虽然是德育管理工作的主阵地,但也离不开社会各方面力量的支持。

小学德育工作是最基础的教育工作,同时也是必不可少的工作,它对学生德育管理的培养与正确价值观的树立起到重要作用。为了更好地开展学校的德育工作,教师要拓宽信息传播的渠道,营造更好的学习环境。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小学;德育教育;基本途径

做好小学德育教育工作,应坚持“回归儿童主体,回归儿童生活”的原则,结合学生年龄特点,遵循儿童自身发展的内在逻辑,通过课内课外等多种形式,进行渗透式教育。本文浅析了小学德育教育的方法与途径,指出小学德育的形式和渠道很多,但主阵地还是应该落在课堂上。

一、小学德育的一些基本认识

小学阶段正处于儿童思想教育的启蒙时期,因此我们可以说,小学德育是一项奠基性的工程。从根本上讲,小学德育教育必须坚持“回归儿童主体,回归儿童生活”的基本原则,才能实现德育教育的最终目的。众所周知,德育的本质意义在于不断地塑造和完善一个人的道德人格,因此,只要我们遵循了儿童自身发展的内在逻辑,就可以在小学德育工作中取得实效。

从内容上说,小学德育涉及的面非常广,而且十分抽象,在实施过程中应注意从大处着眼,从小处做起,化抽象为具体,把虚的工作办实。例如,为了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我们可以让学生从爱家乡、爱学校做起,从热爱身边的一草一木做起,把爱国主义教育具体到学生日常生活的一举一动中。

小学德育教育的途径也是多种多样的,可以通过抓好班主任工作,搞好班级德育,也可以通过抓好各科教学,促使德智体美劳有机渗透,还可以搞好课外校外活动,利用寓教于乐的形式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二、小学德育的主阵地是课堂

小学德育的形式和渠道很多,但主阵地仍然还是在课堂上,课堂教学是学校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学生进行德育的基本途径。在课堂中,德育由于结合了学科教学内容,采用的是潜移默化、熏陶感染、点滴浸润的方式,“润物细无声”,学生可以很方便地接受、领悟和内化,并逐渐转化为自己的行为。具体到课堂中,为了增强德育教育的实效,可以采取如下措施:

1.深入挖掘教材德育内容,高度重视课堂随机教育

在小学课本中,并没有明显的德育教材,但是大量的内容却蕴含着丰富的德育因素,他们均贯穿着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和方法论,教师在备课时,应主要把这些蕴含在科学知识中的德育因素挖掘出来,寓德于教,把德育内容科学地、灵活生动地融汇于教学过程中。其实,在实际的教学课堂上,也经常会出现一些德育教育的契机,教师要善于学会抓住这些契机,及时向学生开展德育教育。要做到这一点,除了必须做有心人之外,还必须要有教育的热情、广博的知识与高超的艺术。这即是我们常说的课堂上的随机教育,必须予以高度重视。

2.合理选择恰当教学方法,切实增强德育实际效果

在课堂教学中,选择合理的教学方法,对于增强德育教育的效果,影响是十分明显的。例如,语文课的内容丰富多彩,涉及面广,德育教育贯穿于文章的始终,渗透到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对于那些语句含义深刻,思想性强,又比较含蓄,有特定历史背景的课文,我们应采取辅导理解法,不但要让学生收集有关资料,还要对学生作适当的讲解,帮助他们领悟其中的思想、道理。另外,在课堂教学中,还可以通过阅读思考法、讨论吸收法加强德育教育。

3.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让学生受到情感感染

在小学德育教育过程中,可以在课堂上通过多媒体电教设备,从音、像各方面最大限度地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受到环境氛围的感染和熏陶,以实现良好的思想教育效果。专家认为,道德可以通过学习获得,也可以通过学习加以改变,其中影响道德行为发展的主要因素是环境。可见,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对德育所起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在德育教育中,通过课堂渗透德育,以课堂知识为基础,做到以文传道,以情入理,文道结合,情理交融。这样,学生在“随风潜入夜”的潜移默化中,逐渐受到思想品德的熏陶,形成正确的思想认识和健康的道德情感。

4.创新德育教育载体,丰富德育教育活动

社会的不断变革和发展,促使我们在传统德育的基础上,必须寻找多样化的、富有新意的德育载体。针对少年儿童对网络的兴趣,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学校多媒体教室、计算机教室、远程教育设备等现代化设施,通过网站图文并茂、声像俱全、多姿多彩的资源特色,打开网络绿色通道,使学生在充满趣味的网络浏览过程中,陶冶情操,健康成长。

在小学德育教育中,经过上述一系列的德育教育的途径和方法,我们可以使得学生在做人、做事、学习方面都养成良好的习惯,让他们在思想品德和个人修养等方面都养成良好的品质和行为习惯。总之,在小学德育工作中,只要我们把握住了德育的特征,注意充分挖掘德育教育因素,抓住了小学德育教育的主环节课堂,用高尚健康的道德情操影响、教育学生,渗透学生的心灵,就能够实现小学德育教育工作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洛克;《教育漫话》;德育;启示

中图分类号:G62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9-0255-03

德育工作是学校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政府和社会的普遍关注下,我国小学德育工作取得了一定的进展。然而,在实践中我们发现小学德育工作依然存在失效的问题。洛克认为:“在一个人或一个绅士的各种品性之中,德行是第一位的,是最不可少的”。其《教育漫话》中的德育观对小学德育工作实效性的提高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一、洛克的生平及其《教育漫话》简介

约翰·洛克(1632-1704),出生在英格兰西南部萨莫塞特郡一个乡村律师家庭,他是英国著名的哲学家、政治思想家、教育思想家,是绅士教育的倡导者,欧洲启蒙运动的先驱。恩格斯评价他是“1688年资产阶级妥协的产儿”。①洛克的著作有《论自然的法则》、《论宽容》、《政府论》、《教育漫话》、《论基督教的合理性》、《自然哲学基础》、《工作学校草案》等。

《教育漫话》是洛克的主要教育著作,是绅士教育的代表作。该书出版于1693年,先后译为法、荷、德、意等文字,中译本最早是由商务印书馆于1937年出版发行,译者是傅任敢。全书共217节,第1~30节讲身体保健;第31~146节讲道德教育;第147~216节讲文化学习;第217节是结论。在这部著作中,洛克详细论述了绅士教育的性质、目的、内容和方法。该著作反映了新兴资产阶级的要求,批判了当时英国的传统教育,提倡较广泛的、切实可用的教学内容和方法,并在体育、德育和智育方面提出了一系列可供参考的建议。它虽具有一定的时代局限性,但其主流思想是进步的,值得我们借鉴。

二、洛克《教育漫话》中的德育观

(一)德育的内容与原则

洛克所谈的道德教育主要是指“如何使得精神保持正常,使他的一切举止措施,都合乎一个理性动物的高贵美善的身分”。②关于德育的内容,洛克始终把儿童应具备的良好的德行放在首位,德行包括理智、礼仪、智慧、勇敢等美德。他认为德行是绅士教育的灵魂,其他教育围绕着德行这个核心并为之服务。③关于德育的原则与基础,洛克指出:“一切德行与价值的重要原则及基础在于:一个人要能克制自己的欲望,要能不顾自己的倾向而纯粹顺从理性所认为最好的指导,虽则欲望是在指向另外一个方向。”②可见洛克主张道德教育的基本原则就在于要克制自己的欲望。

(二)德育的方法

基于道德教育的原则,洛克提出了道德教育的方法,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点。

首先,重视早期教育,注重说理教育。洛克认为“凡是有心管教儿童的人,便应在儿童极小的时候早早加以管教。”④父母在孩子刚刚就知道服从时就应树立自己的威信,而不是一味的放纵他们;在孩子长大以后,则应采取越来越亲切的态度去对待他们,成为他们最好的、唯一可靠的朋友。洛克主张说理教育,他说:“我不能不认定说理是对待儿童的真正办法”⑤,并指出说理要符合儿童的能力和理解力。说理的时候,举止要温和,态度要镇定,要使儿童觉得你的作为是合理的,对于他们是有益的,而且是必要的。

其次,反复练习,培养良好习惯。许多习惯的养成往往要靠练习,洛克说:“我觉得一切德行与美德的原则在于去克制理智所不容许的欲望的能力。这种能力的获得和增进靠习惯,而使这种能力发挥得容易熟练则靠及早练习。”⑥洛克主张练习时,照料儿童的人应该仔细研究儿童的天性与才能,制定出适合儿童自身的规则。他还强调同时培养的习惯不能太多,要一种习惯养成之后,再去培养另外一种习惯。

再次,重视榜样示范作用。在对儿童的教育中,洛克特别重视榜样示范的作用。他说:“与榜样相比,没有任何事情能这么温和而又深入地打动人的心扉。”⑦他认为在教导儿童的方法中最简明、最容易而最有效的办法是把他们应该做或是应该避免的事情的榜样放在他们眼前并加以口头开导。这样会使儿童懂得更清楚,印象也更加深刻。他强调父母与导师一定要以身作则,让儿童去做他所希望他做的事情。他还指出伴侣的影响比一切教训、规则、教导都大。

第四,奖惩合宜。关于德育,洛克是主张使用奖惩的方法的,但他强调奖惩一定要合宜。在奖励的方法上,他反对对儿童进行单纯的物质奖励,即“用儿童心爱的事物去奖励儿童,去讨儿童的欢心”。⑧他提倡用良好的名誉去奖励儿童,他说:“名誉虽然不是德行的真正原则和标准,但它离德行的真正原则和标准是最近的。”⑨关于惩罚,洛克认为惩罚应该尽量避免,鞭挞更不可多用。他反对体罚学生,认为那是一种“奴隶式的管教”,其养成的是一种“奴隶式的脾气”。⑩

三、提高小学德育实效性的策略——基于洛克《教育漫话》中德育观的启示

近几年来,在新的形势下我国小学德育工作得到了一定的重视,并且取得了可喜可贺的成绩,当然其还存在不少问题,如:一些学校“重智育轻德育”的思想还未能得到转变;由于缺乏科学有效的德育方法和手段作指导,德育工作脱离了学生实际;一些教师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欠缺;德育工作体制、队伍建设不健全,经费投入不足,缺乏有力的保障措施等。如何提高德育的针对性、实效性,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要切实解决这一问题,笔者认为需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篇9

一个学年即将结束了,在这一学年里,我觉得自己在思想、工作、学习以及个人素质能力等各方面都进步、提高了许多。一年来,我能够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拥护中国******的领导,热爱社会主义,关心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

一个学年即将结束了,在这一学年里,我觉得自己在思想、工作、学习以及个人素质能力等各方面都进步、提高了许多。一年来,我能够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拥护中国******的领导,热爱社会主义,关心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大业,关心国家大事,关心世界大事;热爱党的教育事业,关心、热爱每一位学生,热心为每一位学生排忧解难;遵纪守法,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在各个方面从严要求自己,努力提高自己的政治思想觉悟,自觉抵制各种不良风气、不良现象的侵蚀。下面就从几方面简单谈谈一学年来本人在各方面的表现情况。

一、学校少先队工作。

少先队工作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少先队部门是学校的一个重要部门,它是学校德育工作的具体实施者和贯彻者。工作量大、事务繁杂琐碎是少先队工作最大的特点。作为少先队大队辅导员的我,把不少的时间和精力都放扑在了少先队工作上,也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和效果,得到了学校领导的肯定和同事们的赞扬。

1、配合学校德育部门,大力抓好学生思品行为的养成教育工作。抓好学生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是学校德育工作之首,它既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中之重,也是学校德育工作中最难和最繁琐的工作之一,加上三间学校刚刚合并为一间学校,原来三间学校的学生都是土生土长的农村孩子,学生素质、家长素质相对来说比较低,家庭环境、家教水平也都比较落后。而新校各方面的环境也和以前旧校的有了很大的变化,学校德育工作比以前变得更复杂了,学生思品行为的养成教育的难度可想而知。因此,从学年初,我就开始思考和酝酿在新的环境、新的形势下该如何去开展学生思品行为的养成教育工作,根据学校的工作意见,在第一学期,我就借鉴在旧校时管理学生的经验和方法,初步制定了学生思品行为养成教育的计划和措施,成立了少先队值日队,大力抓好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教育和管理工作。但从第一学期的情况来看,效果还不是很大,学生的各种行为习惯还很不规范,学校的校风、校容还很不理想。针对这样的情况,在第二学期初,根据学校领导的意见,我制定了城西小学"文明班(队)"评比方案。通过开展"文明班(队)"的评比以及将评比结果与班主任工作政绩挂钩,很好的调动了班主任的工作积极性,使各班主任在班级管理方面各显神通,班级管理的效果有了很大的提高。"文明班(队)"评比情况每天公布,也促使各班学生自觉的互相监督,自觉的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通过一学期的大力整顿,我校的校风、校容有了很大的改观,学生的各种行为习惯也有了很大的进步,少先队在这方面的工作效果也得到了学校领导的充分肯定和同事们的由衷赞扬。

2、抓好鼓号队、国旗队的训练工作。旧鼓号队员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六年级毕业班的学生,学校鼓号队这学期要进行新老交替的过渡训练。在学期初,我就在三、四年级的学生中开始新鼓号队员的挑选工作,并在学期中开始进行训练;国旗队方面,由于这学期按照上级的要求,升旗仪式国旗队的人数和规范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改变,根据这一精神,在学期中我对学校国旗队进行了重新组建,在三、四年级的学生中重新挑选新的国旗队员,并带领新国旗队员按上级的要求到实验学校,由天安门原国旗班的两位国旗队队员进行严格、规范的训练。回到学校后,由于我校要上等级,各方面的工作都比较多,没时间利用放学后进行训练。因此,我只能够利用早读课以及星期六、星期天的时间进行巩固训练,在训练过程中,我对国旗队员严格要求,规范训练,讲究训练质量,经过一段时间严格、规范的训练,新国旗队无论在精神面貌还是在动作规范反面都比以往的国旗队好了很多,学校领导和老师们都给予了新国旗队很高的评价。

二、学科教学工作。

在学科教学工作方面,我除了做好钻研教材、备好课、上好课批改好学生练习、作业等常规工作以外,本学年,我还做好以下几点工作。

1、以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为突破口,努力提高教学质量。本学年特别是第二学期,我在课堂上特别重视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经常开展小组竞赛活动,通过给小组加分,用表扬激励等教学手段,充分发挥学生自觉学习和主动学习的优势,让学生自觉参与到课堂教学的全过程,从而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2、开展四人小组互助活动,以点带面,以优带差,提高班科成绩的合格率。在课堂教学中,凡是开展自主读书或是堂上讨论活动,我大多都是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进行的,每个小组里一般都有一两个优生,这样一来,小组里的中下生,在优生的提示和帮助下,一般都能比较认真和自觉参加读书或讨论活动,从而使这些中下生在参与这些学习活动中也得到了提高,

3、狠抓课堂常规的落实和班风学风的建设。在每节课上课前,我都比较注重学生课堂常规的培养和检查,如果没有按我的要求做好课前准备工作,我一般都不急着开始上课,我宁愿不上课也要先把课堂常规落实好。通过狠抓班风学风的建设,以良好的班风学风,推动课堂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高。

篇10

我们要促使学生的个性健康发展,首先要站在时代的高度,从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出发,潜心研究学生个性发展的规律,注重学校德育教育工作的实际效果,优化学校德育教育的全过程。当代青少年见多识广,善于思索,重视现实,但对于世界的认识往往带有一定的片面性和局限性。在品德教育的过程中,我们要注意到这一现象的存在,加强教育的针对性。我们学校经常利用图片、幻灯、讲座等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帮助他们理解我国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指出:“人的个性是一种由体力、智力、思想、情感、意志、情绪等炼成的最复杂的合金,不了解这一切就谈不上教育。”由此看来,忽视学生个性发展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任何来自外界压力都不可能转化为学生个性发展的动力。鉴于此,学校德育要完成促使学生个性健康发展的神圣使命,就必须突破空洞的德育说教,重视创设能够适应社会和学生个性健康发展的环境氛围,让学生在主动参与中感悟。

因此,创造性地开展学校德育活动,就显得尤其重要。杜威曾在德育领域内提出了这样的原则,即道德教育必须“表现个性,培养个性,反对从上面的灌输以自由活动反对外部纪律”。我国教育界也在孜孜不倦地履行着如此的德育原则,创设了诸如“愉快教育”“成功教育”“希望教育”“创造教育”“爱的教育”“合作教育”等面向学生个性健康发展的德育模式。我们以为,要使这些模式真正能满足学生个性健康发展的需要,学校德育首先必须遵循如下基本原则:

一、创设良好的德育环境

学生品德的形成,并非一朝一夕所能,而是依靠严密的管理和良好的环境,潜移默化而实现的。

1.环境育人

校园是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场所,优美的校园环境,可以成为学校丰富的德育资源。要营造良好的德育氛围,力求使学校的每一块墙壁、每一寸土地都能发挥德育功能。

2.榜样育人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学校的德育工作中,应当明确提出:要求社会公民做到的,学生必须做到;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必须做到;要求教师做到的,领导首先要做到。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校长要成为教师学习的榜样,要以身作则,从我做起,真正做到:“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和“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3.管理育人

学校为了达到育人目的,要形成严密的德育工作网络,保证德育工作的顺利开展。为了使学生在学校中得到更多的熏陶,要努力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和氛围,并在校外建立德育基地。

二、组织相对自由的德育实践

只有通过自由的德育实践活动,学生主体已有的个性特征才能得到显露。这样,学校的德育实际过程可以实现双重目的,一方面,通过教育在活动中倾注精心设计的德育倾向,使学生个性受到影响;另一方面,在学生个性的充分显示中,让优劣个性特征都展现在各自的评判目光下,通过扬弃、互补,最终实现个性品质的重新建构和不断完善。所以,我们要在学校德育实践中不断探索,努力实践德育内容活动化,因为活动的过程不仅是个性社会化,也是个性形成的过程。

三、重视学生的自我教育

可以这样说,自我教育是学校德育的最高形式。前人早已说过,教是为了不教,其不教的深层意蕴就是学生自我教育。那种试图通过“关”“管”“灌”,迫使学生“就范”的德育形式无疑是对德育的亵渎,也必将阻碍学生的个性健康发展。因为,“在学生的心灵深处无不存在着使自己成为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愿望”,表现为强烈地希望自我感知、自我体验、自我评价、自我分析、自我监督、自我控制,等等。正是这些内驱力,才使学生个性的调节和发展成为可能。可见,教育工作者首先须把学生视为能动的教育主体,将教育的重心放在学生主体意识的激发上,不断为学生自我教育提供机会,并进行适度的调控,进行启发和建构,千万别去灌输。只有这样,才有利于学生在轻松而又有导向的氛围中积极、主动地去评判、选择,实现个性的建构和完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