辩论相关知识范文

时间:2023-06-20 17:19:4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辩论相关知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辩论相关知识

篇1

关键词:旅游管理 经济管理 福利管理

在过去,旅游活动只是个人的自发行为,19世纪中叶欧美国家出现了具有商业性质的旅游活动,直到20世纪初期,真正意义上的旅游产业才发展起来。经过近百年的发展,现在旅游产业在全球的发展势头仍然十分强劲。在这个经济高速发展的时代,旅游产业一方面满足人们对精神生活的需求,一方面对国民经济的贡献显著,其兴盛是必然会出现的结果。

我国旅游产业的发展现状和问题

在当代社会,旅游活动已经不是一项孤立的个体行为。我国的旅游业发展起步时,只局限于服务国家外交,在确立改革开放方针的时候,人们逐渐认识到旅游的经济功能。旅游产业的发展同时带动了餐饮、住宿、客运交通、工艺品及其他销售市场的发展,提供了诸多就业岗位,拉动经济发展,旅游的功能在于促进经济的发展,旅游管理也以发展经济为导向。

(一)发展现状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旅游活动在产业化的进程中,由于其独特的社会属性及经济发展的需要,其承担的角色在不停转变着,价值取向也随着社会进步而改变,在不同的阶段,旅游管理的价值导向先后从创取外汇向拉动内需、提供就业发展,在总体上遵循着经济管理的导向,旅游产业也在这种导向下充分发挥自己的功能,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发展速度。目前旅游产业在我国现在已成为许多省市的支柱产业,旅游总收入在逐渐增加(见表1),为国家GDP的增长做出了重大贡献。2010年,国内旅游人数增长10.6%,人均旅游支出增长11.7%,据预测,在今后的数十年内旅游产业也将继续保持这样的发展速度。

但是与此同时,很多地方的旅游管理呈现出经营机制单一、发展模式落后等现象,地区保护主义盛行,政府及旅游企业普遍存在重视经济效益而轻视社会效益的现象,在以经济管理为导向的发展模式下,旅游管理呈现出一种粗放和短视的形态,忽视旅游者、当地居民的精神诉求,并对自然资源及文物古迹保护不善,造成很多问题亟需解决。

(二)存在问题

破坏生态及人文环境。由于缺乏经验,在旅游产业刚起步发展的阶段,许多景区急于创收,忽视环境承受能力,一味对环境进行改造和破坏,如大量修建旅游基础设施,对人文遗产的管理简单粗暴,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自然资源及很多人文遗产是所有人民共同的财富,很多投资者及管理者只注重眼前利益,做出的诸多短视行为,对全民福利的增加有弊无利。

景区居民质量下降。近年来,旅游的发展与兴盛导致很多旅游景点交通拥堵情况严重,市民出行受阻,同时景区周边地区经常出现物价上涨、资源紧缺等情况,对景区居民的生产生活产生了极大的困扰。旅游产业出发点本是实现经济增长,促进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丰富广大人民的精神生活,但由于旅游管理水平的发展滞后于现在人们的需求,在一定程度上反而给社会带来负的效益,损害了当地居民的福利。

未注重全民福利的实现。现阶段由于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发展阶段,地区发展差异较明显,收入分配不甚合理,造成贫富差距较大。实现全民休闲对于现阶段的国情来说还有较长的距离,因此,旅游对于部分人来说还只是一种奢侈品。较大的生活压力使得许多人既没有时间也没有实力享受旅游活动。目前,免费向居民开放的景区较少,博物馆、公园等的建设还需进一步加强。

由经济管理向福利管理转变的现实意义

现代福利经济学认为,社会的最终目标是实现社会总体福利的最大化,也即剩余价值最大化。经济发展是福利实现的基础,但是一个产业对社会的贡献,不仅仅取决于其产出与效率,更取决于其对社会福利的积极影响。现在,随着建设和谐社会、可持续发展观念的提出,人们逐渐认识到旅游已不单纯是一项经济活动,它能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沟通交流,极大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倡导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对和谐社会的建设有着巨大的积极影响,是体现国民福利的重要指标。

因此,如何增加社会总体福利,使旅游产业更好地为提高国民生活素质服务,成为现在旅游公共管理的重要研究方向。发展旅游的目的已从最初的服务外交,到发展经济,变成现在的增加社会总体福利。虽然目前促进经济发展仍然是社会发展的主要问题,旅游管理的价值导向也不可避免地仍以经济目的为主,但是随着和谐社会及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深入渗透,人们开始寻求一种模式,能将旅游的经济目的和事业功能结合,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大力发展旅游在提高国民素质方面的功能,增强国家“软实力”,使旅游产业在拉动经济的同时增加国民福利。

新兴福利观的出现影响着人们对旅游管理价值取向的诉求,人们不再仅仅关注旅游给经济带来的推动作用,而在更大程度上将目光投向旅游为人们带来的其他影响,如实现公平、快乐、健康、幸福等。因此,我们在进行旅游管理时,必须在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将经济、文化、自然与旅游管理结合起来,在实际工作中必须将旅游管理工作融入社会、经济、文化、自然与人类自身的全面发展的大背景下,站在更广阔的层面来看待旅游管理,实现旅游管理从经济管理向福利管理的渐进,旅游管理的价值取向逐渐由经济管理过渡到福利管理。

以福利管理为导向的旅游管理就是要从提高经济效益、保护旅游资源和环境、满足旅游者及当地居民的需求从而增加社会总体利益为出发点,以统筹区域经济目标、社会目标、环境目标为立足点,以在经济、社会、环境效益三方面取得平衡为手段,来实现旅游经济可持续发展、全民福利最大化的目标。这种价值导向将旅游看作国民的基本权利之一,强调对弱势群体的关心,强调每个人对权利拥有的公平性。国家应保障国民公平地得到旅游的机会。它倡导政府、企业及个人的合作,对促进社会的稳定和谐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国内外福利旅游发展现状

由于发达国家的旅游业起步较早,福利制度也相对比较完善,以福利管理为价值导向的发展方式已深入人心,因此其福利旅游的发展值得我国吸收借鉴。

欧洲国家的福利制度在全世界是较为先进的,以瑞士为例,20世纪三十年代政府就创立了瑞士旅行金库,来为低收入群体提供旅游补贴,降低旅游门槛,增加旅游机会。人们可以利用瑞士旅行金库发行的支票外出旅行并分期付款偿还,同时其提供着数百家优质低价的旅馆,极大地降低了旅游成本。法国主要通过发行旅游券的方式为弱势群体提供更多的旅游机会。旅游券制度强调受惠人与雇主共同参与,政府作为保障方,以各种优惠政策鼓励企业为员工提供更多旅游机会。奥地利主要以法律政策规定公民每年必须有两个月的带薪假期,且在休假期间雇主向员工支付的薪资是平时的两倍。在亚洲地区,旅游业发展较成熟的当属日本。日本的福利旅游主要以日本观光审议委员会福利旅游研究会为主体,由国家承担建设各种旅游设施,从经费支持和政策支持多方面为国民旅游提供便利。

目前,随着国内消费观念及福利观的转变,福利管理在我国的发展也越来越快。政府已经出台部分政策保证国民福利的供给,如规定带薪假期政策,在税收方面给予优惠,修建福利性旅游设施,向市民提供免费开放的景区,鼓励全民旅游的普及发展等。很多企业也经常发放旅游福利卡,组织员工团体旅游,这已经是企业福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经大量问卷调查显示,旅游奖励作为现代企业福利的新宠,比发奖金更能激励员工士气,而且这种奖励方式缓解员工压力,加强了员工之间的交流联系,增加了企业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福利旅游在国外发展比较成熟,作为一个成熟的产业,除政府、旅游机构外,还有很多其他机构参与到旅游管理的策划、设计、宣传上来,如各种策划公司及公关公司等。目前福利旅游在中国的研究还比较匮乏,旅行社作为开展旅游工作的主力军,并没有很好的机会和其他机构配合。同时,政府的各项立法、基础建设工作以及对福利旅游观念的引导推广力度也有待加强,企业对福利旅游的参与度中还亟需提高。总而言之,要彻底转变旅游管理的价值导向,使其向以增加国民福利为目的的方向发展,需要多方的共同努力,在目前来看还是一项长远艰巨的任务。

积极发展福利管理的建议

(一)政府方面

第一,国家应当立法规定员工具有带薪休假的权利,在税收方面,对实施旅游福利的企业进行税收减免,鼓励企业对员工以旅游的方式发放福利;同时,对个人所得税旅游进行扣减,降低旅游成本。第二,由政府承担具有公共物品属性的旅游服务设施如城市公园、博物馆等的建设,实现更多旅游景点向市民免费开放,保证低收入群体的旅游权利。第三,由政府向旅游景点进行补贴,使部分旅游项目由经营性质变为福利性质,从而降低公民的旅游成本,保证旅游福利的实现。

(二)企业方面

企业作为旅游福利管理的重要参与者,其重要地位也是不可忽视的。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企事业单位认识到企业福利对于员工积极性的作用,而奖励旅游作为一种新兴模式逐渐受到企业的青睐。奖励旅游是以企业组织或委托其他机构组织,以福利方式向员工提供旅游机会的奖励机制,种类包括:商务会议旅游、海外教育训练、奖励对公司运营及业绩增长有功人员。奖励旅游和现金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形式,现金是一种纯粹物质的奖励,而奖励旅游,能给员工带来更多精神层面的东西,比如荣誉感、归宿感。调查表明,企业发放旅游福利比单纯发放奖金更能激励员工的积极性。从提高企业竞争力并增加国民福利的角度出发,企业应该寻求更为多元化的方式参与到福利旅游的管理中。

(三)旅游景点方面

首先,在定价问题上,应当以福利管理引导定价策略从福利管理的导向制定定价策略,主要从社会福利最大化的角度出发,既要保证经济利润的最大化,又要保证剩余价值最大化,在这两者之间寻求平衡点,保证部分低收入群体也能公平地享受旅游的权利。

其次,重视景区循环经济发展,系统考虑旅游业发展对环境的各种影响,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贯彻到旅游管理中,大力发展绿色旅游、生态旅游、替代旅游等新型环保旅游,倡导绿色生产、绿色服务、绿色消费,形成一个集成化的绿色旅游产业链管理运行体系,最大限度地降低旅游对环境的影响,实现旅游业与自然和谐发展。

最后,应当关注景区居民生活质量,加强景区基础设施的建设,突出以人为本的思想,推动旅游业从流量型向质量型转变。加强对游客的教育引导。强调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引导游客注意保护景区环境,对各种文化遗产能自发地爱护尊重。

结论

总之,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闲暇时间增加,大众旅游逐渐普及,在社会福利理念深入发展下,旅游的福利性特征被人们日渐重视。人们不仅追求旅游的经济效益,更强调旅游作为国民福利重要组成部分给社会福利带来的积极影响。对于旅游管理的价值导向,也逐渐从经济管理转变为福利管理,这体现了在当代社会,人们越来越关注生活质量的提高,以及公民福利的公平获取。在今后的发展中,政府、企业以及旅游机构和游客应当共同努力,提高旅游管理的建设,争取将旅游管理给社会总体福利带来的增值达到最大化。

参考文献:

1.薛盈盈.休闲视角下旅游福利的发展态势及实现路经研究[D].南昌大学,2010

2.张海霞,汪宇明.基于旅游发展价值取向转移的旅游规划[J].旅游学刊,2009(4)

3.韩雪.基于福利经济学的旅游循环经济发展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08

4.杨军.从经济管理向福利管理渐进:旅游管理新取向.中国旅游报,2007.2

篇2

关键词:国际关系理论;变迁;物质主义范式;观念主义范式

中图分类号:D8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60(2013)04-0040-07

现有的国际关系理论往往很难将物质因素与国际变迁结合起来,很难用物质因素发生的变化来解释国际关系的变迁。如果我们仔细回顾一下既有的大多数国际关系理论,就会发现,那些能够解释变迁的理论,都是建立在观念因素的视角之上的。本文试图对导致上述问题的原因给以部分解释。首先,本文以社会科学中的“基础范式”作为分析工具来研究已有的国际关系变迁理论的规律。然后,本文将会分析以观念因素解释国际关系变迁的不足,以及导致以物质因素解释变迁的困难的原因,并将指出以物质因素解释变迁的必要性。本文特别强调构建新理论的关键是能否找到合适的解释物质因素变化的维度。在列举新近的几个试图以物质因素解释变迁的理论之后,本文特别强调这个转向对于中国国际关系理论发展的重要意义。

一、国际关系变迁相关理论的规律

本文对国际关系变迁理论中的规律的分析,需以社会科学的“基础范式”作为分析工具,旨在寻找国际关系理论中各“基础范式”之间彼此可能存在的联系。

1.社会科学的基础范式

唐世平认为,整个社会科学中其实只有11个基础范式,它们分别为物质主义、观念主义、个体主义、集体主义、生物进化决定论、社会化、化、冲突范式、和谐范式、社会系统范式和社会进化范式,各种学派或理论实际上是基础范式经过组合后得出的结果。一个学派的理解能力,主要取决于这个学派能够有机地整合基石性范式的能力。但只要一个学派忽略了那些拥有本体论优先性的基石性范式,这一学派就注定是有严重缺陷的。

2.依赖于观念主义范式的国际关系变迁理论

笔者经分析发现,大多数国际关系理论中存在一个并不绝对的规律,即物质主义范式往往与冲突范式及静态的或循环的理论相联系,而观念主义范式、社会化范式往往与和谐范式及变迁理论相联系。当一个国际关系理论学派中的物质主义范式比观念主义范式拥有更多的本体论比重时(亦即物质主义范式比观念主义范式拥有更多的认识论上的优先性和比重时),它更多地强调国际政治中的冲突与循环,并且缺乏时间维度;而当一个学派中的观念主义范式比物质主义范式拥有更多的本体论比重时(亦即观念主义范式比物质主义范式拥有更多的认识论上的优先性和比重时),或者越采纳社会化范式时,则往往越表现出乐观的、变迁的或进化的特点。好像只有借助于观念因素才能解释国际关系的变化。

二、国际关系理论的分类回顾

我们可以简单回顾一下主要的国际关系理论,这里是以各个理论中的物质主义与观念主义范式二者在本体论上的比重(也包括认识论上的优先性和比重)作为分类标准而进行回顾。

1.纯粹的物质范式与纯粹的观念范式

新现实主义(或结构现实主义)理论的各个分支,基本上可以说都是纯粹的物质主义范式的理论。新现实主义的学者所理解的国际政治无非都是新旧权力分配的交替,即国际体系永远是一轮又一轮冲突的循环。新现实主义所论述的“变迁”并不涉及国际关系在时间上的质的改变,只不过是国际体系中不同的权力结构的转换,或不稳定状态与稳定状态之间的转换。国际制度、国际规范都依然依赖于权力结构的最终支撑。或者说国际制度只能延缓权力结构变化的作用,但最终无法改变权力结构变化带来的压力。国际体系的变化最终还是取决于物质权力结构的变化。

2.基本纯粹的观念主义范式的国际关系理论

还有一部分理论特别强调观念的作用,而物质因素则受到极其明显的忽视或贬低。这类理论主要有四种:自由理想主义、英国学派、自由建构主义和过程建构主义。早期的自由理想主义强调以好的规范为指导来建立国际组织。理想主义都认为规范可以脱离权力而单独发挥作用,将变迁完全依赖于观念因素,贬低利益、权力等物质因素。英国学派的国际关系理论,基本上也都是纯观念主义范式的,而且越到后来观念主义越强,和谐范式特征强于冲突范式,并且常体现西方中心论中的进化或进步的特点。20世纪90年代开始兴起的建构主义,严格地讲应该是“自由建构主义”(liberal constructivism),就本体论的比重来讲,它是纯粹的观念主义范式与社会化范式的结合,非常善于解释变迁。此外,秦亚青教授提出的“过程建构主义”理论模式,是中国学者非常重要的创新之一。过程建构主义的取向是社会性过程理论,强调国际社会的进步发展,也基本符合笔者总结的上述规律。

3.介于前两种理论特点之间的国际关系理论

还有一部分理论介于上述两种理论特征之间,即物质主义、观念主义在本体论比重上均占据重要分量的中性理论。这类理论主要有四种:古典现实主义理论、国际关系理论、新自由制度主义理论以及防御性现实主义理论。之所以认为它们是中性理论,是因为尽管这些理论中的观念因素大多是物质因素的附属,但恰恰是其中的观念因素使其理论体现了变迁的性质。这些理论既包含了冲突也孕育了和谐,既体现了循环也暗含了变迁。

(1)古典现实主义国际关系理论

古典现实主义强调物质、观念两种因素的结合,寻求两种力量的平衡。其理论主要关注于现实,但也包含对变迁的讨论。它不完全是静态的理论,带有鲜明的历史视角并憧憬未来。从总的世界观上看,古典现实主义实际上是在冲突中寻找维持和平的办法,冲突是永恒的,但和谐也不是完全没有存在的可能。爱德华・卡尔(Edward Carr)的理论坚持了弱物质主义的特点,而且明显包含了观念主义范式与社会化范式。汉斯・摩根索(Hans Morgenthau)认为和平不能仅仅靠权力的均势来保证,观念能使和平更为可靠,国际道德和国际舆论能够制约权力。

(2)国际关系理论

尽管的世界观大体是冲突的,但绝不是静止的、循环的,它具有很强的历史维度以及历史进化论的性质。大致地说,国际关系理论与上述规律不完全相符,它是物质主义范式理论中的一个特例,它从生产力角度解释国内发展和国际变迁。它强调生产力、经济等物质因素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决定作用,强调政治的冲突。国际关系理论以冲突范式为主,同时兼具和谐范式,但和谐仅存在于阶级内部。经典国际关系理论兼具物质主义、观念主义两大范式,而它不仅关注资本主义国家间关系的循环与周期,也强调从现存的、冲突的国际政治到理想的、和谐的国际政治的进化,因此也属于前面所说的中性理论。新更加强调国际秩序变革中主观革命的作用。

(3)新自由制度主义国际关系理论

新自由制度主义理论可以分为两大支柱:相互依赖、国际制度。相互依赖理论是一个以物质主义范式占主要比重的理论,尽管观念会对相互依赖的形成产生一定的促进作用。新自由制度主义中的相互依赖理论,是前面所述的规律的一个例外,也是长期以来少有的能够将物质主义范式与变迁联系在一起的理论。基欧汉曾列举了几个可能导致和平变迁的重要因素,即相互依赖、政府功能、信息、国际制度和规制等等。国际制度发挥作用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即国际制度的形成以及它对国家行为的作用,实际上是前者而非后者更明显地体现了国际变迁。就国际制度的形成过程来说,这是一个明显体现变迁的过程。国际制度又是在相互依赖的基础上形成的,并且是对相互依赖的反应,这一过程中,物质因素发挥了主要作用。但新自由制度主义主要关注的却是国际制度形成后对国家行为的影响,这种影响既有物质的作用,也有观念的作用。物质的作用主要体现为相互依赖的深化、公共产品的提供,以及国际制度通过改变理性国家的偏好进而改变国家的行为。而观念的作用则主要体现为从国际制度中产生的国际规范与准则对国家行为的约束,但新自由主义者对此并没有太多的研究兴趣。新自由主义者的理论中并未体现出太多的对国际制度形成后的国际变迁的研究。大体上说,新自由制度主义的历史观是进步性的,它以国际制度的形成和变迁及其对行为体的作用来解释国际政治中的变迁,认为国家间有可能通过国际制度的建立与完善,实现国际进步。新自由制度主义对变迁的解释,既有物质上的因素,也有观念上的因素。

(4)防御性现实主义

防御性现实主义是现实主义理论中对国际问题看法比较乐观的一支,其内部包括很多学者提出的理论。防御性现实主义认为尽管安全两难存在,但并不一定导致冲突或战争,而导致这一乐观结果的原因有两个方面:观念因素和国内政治因素。防御性现实主义学者都看到了国际关系的变迁,并且能够对此给以一定的解释。概括地说,防御性现实主义解释国际变迁的方法有两种:一种仍然是从观念因素寻找导致国际变迁的原因。尽管这种理论仍然是以观念来解释变迁,但它们要比纯观念主义范式的理论以及前几种中性理论相对要好。因为它们讨论国际政治的基点是物质性的利益,而非观念上的身份、认同,其理论根基较为稳固。另一种则是从物质因素方面寻找原因,即物质因素的制约机制或者进化机制,请读者见本文第五部分。

三、对已有部分国际关系变迁理论的反思

主流的国际关系理论以及一些批判理论,都将对国际关系变迁的解释依赖于观念主义范式。这就导致了此前的国际关系理论的一些问题,要么很难解释变迁,要么带有偏见地将西方价值作为国际关系变迁的终点。正是基于上述问题,才有了近些年来关于变迁研究的三个方向。第一个方向仍然以观念因素解释变迁,主要是通过心理学路径。第二个方向也是以非物质因素解释变迁,但试图摆脱西方中心论而构建非西方特色的理论。第三个方向是国际变迁研究的物质主义范式转向,主要从物质因素自身的变化机理来解释变迁,并结合部分观念因素,这就可以尽最大可能避免上面所说的四个问题。

1.物质主义范式为何难以解释变迁

物质主义范式之所以难以与变迁相联系,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由物质因素和物质主义范式本身的特点所致,二是由国际关系理论科学化与简约化的结果所致。目前的理论局限和未来的理论突破主要指在第一个方面。

第一,物质因素本身难以与变迁相联系。物质主义国际关系理论假定行为体身份和利益是在社会性互动之前就已经存在的,是给定因素,是不以行为体的实践活动和话语结构的变化而变化的,因此也是非历史的。主流的国际关系理论大多将物质因素默认为静态的、不会发生变化的因素。各个国家的物质资源、经济力量或军事力量的变化只有一种取向,即数量上的增长或减少,因此单个国家的物质权力也就只能有增长或衰退的变化。而除此以外,物质因素很难再有其他的变化取向。一旦解决了这个理论难题,使物质因素的变化取向得以拓展,就会使物质主义范式与变迁联系起来。物质主义范式更多地与冲突范式相联系,主要是基于以下原因:物质资料最早地决定了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大多具有固定性以及明确的归属,特别是物质因素难以避免稀缺性和零和性。历史上的绝大多数冲突都是由于领土问题和资源问题导致的。物质主义范式在国际关系理论中更多地表现为冲突的、悲观的和循环的理论。

第二,这是国际关系理论中的科学主义以及简约化的结果。物质主义往往与理性主义相结合,即物质因素总是比观念因素更加容易衡量,因此更适合作为理性计算的标准。而经济学和政治学中的理性选择理论又都是物质主义决定论,排斥建构因素。因此在新现实主义那里,国家的理性就是执行与自身物质资源(即权力)相符合的外交行为。能够研究变迁的理论,要么是完全抛弃物质主义和理性主义而代之以观念主义和建构主义,要么是实现理性主义与观念主义的通约。而物质主义与变迁的联系则很少有人探究,只是近期学界才有少量的理论涉及到。

2.物质因素与变迁的联系

尽管建构一个能将物质主义范式与变迁理论结合起来的逻辑存在很大困难,但物质主义范式,即使是纯粹的物质主义范式,仍然可能有助于为国际关系的进步提供重要解释。当然,笔者只是认为,从物质因素寻找导致国际关系变迁的原因要比观念因素更为可靠,并非认为只有物质因素才能导致变迁。而构建新理论的关键是找到合适的解释物质因素变化的维度。

与观念主义相比,物质主义范式基础上的进步式的理论更为可靠,由观念导致的国家间关系的变迁,结果既可能是进步,也可能是退步。凡是那些将变迁依赖于观念主义范式解释的理论,都刻意忽视了退步的存在。物质因素导致的变迁,基本上是与国际政治的长时段的历史相联系,其进步的性质更为可靠。观念因素可以导致国际关系的变迁,但无论结果是进步还是退步,都必须在由物质因素导致的国际变迁的具体时间段上发生,不能超越这个时间段。具体的由观念因素导致的进步或退步只能由物质因素的变迁提供基础,不可能超越这个基础。

四、以物质主义范式解释国际关系变迁的理论尝试

近十几年来,国际关系学界关于变迁的研究,已经有了一个新的研究趋势,即开始逐渐由观念主义范式和社会化范式转移到物质主义范式方面。国家之间的物质因素的某些变化取向,本身就是推动国际关系进步的重要甚至根本力量。如果构建新的理论,使其能够解释变迁,关键是找到合适的解释物质因素变化的维度。目前较为重要的理论成果,有物质要素间的相互依赖性、物质要素间的相互制约性、争夺物质要素的行为的自我否定性以及各种物质要素之间的互补性等等。

但物质因素导致的国际变迁或进化又是复杂的,物质主义范式不可能直接与和谐范式结合起来,冲突范式对和谐范式具有本体论的优先性。在物质因素导致变迁或进步的过程中,不可能完全没有冲突。概括地说,物质主义范式方面导致的社会进化,主要体现为冲突(或竞争)与合作的交织与统一,通过冲突引向合作。下面例举几个相关研究的重要努力与尝试。

1.相互依赖理论

相互依赖理论是从物质要素间的相互依赖性增长的维度来解释国际变迁的。相互依赖理论是第一个比较系统的从物质主义范式角度研究国际变迁的理论,尽管仍然存在缺陷。新自由主义学者将相互依赖看作是权力的替代。新自由主义学者论述的权力观,实际上就是将权力理解为经济权力,从这个角度来解释国际政治的和平、进步、相互依赖都是相对容易的。但这又是不完整的,一个好的以物质主义范式为基础的国际关系变迁理论,应该包含对经济和军事要素的考虑,因此还需要完善。

2.防御性现实主义

防御性现实主义主要是从物质要素间的相互制约性增长的维度来解释国际变迁的。前面说到,防御性现实主义都看到了国际关系的变迁,它解释国际变迁的方法有两种,本部分仅探讨从物质因素角度解释国际变迁的防御性现实主义理论,主要包括攻防平衡理论,以及对国家间物质制约机制的研究。攻防平衡理论认为,当具有防御性属性的军事力量占据优势时,进攻将变得难以发生,从而缓解安全两难。斯蒂芬・范・埃弗拉(Stephen Van Evera)则是从近几十年来国家间的物质制约机制的维度来探讨当代世界的变迁的。在当代世界,国家间的平衡“机制”会遏止扩张行为。

3.社会生产力与国际变迁

布赞等人强调从社会生产力的维度来解释历史的进步。英国学派在解释从国际体系到国际社会再到世界社会的变迁中,主要是观念主义范式的。布赞继承了英国学派的历史主义研究传统,以社会生产力(主要是物质技术和社会技术的进步)来解释国际体系的演变,在英国学派中也是独树一帜的。他强调了生产力在国际体系形成与发展中的动力作用。布赞用上述逻辑论证了生产力发展与国际关系发展的直接联系,尽管他的研究并没有很好地阐释导致国际变迁的动力和机制。

4.国际政治的社会进化理论

国际政治的社会进化理论,主要是从争夺物质要素的行为的自我否定性的维度来解释国际变迁的。唐世平将社会进化范式引入国际关系理论,指出国际政治已经从进攻性现实主义世界稳固地进化到了防御性现实主义世界,进攻性现实主义世界是一个自我毁灭的系统,它不可避免且不可逆转地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转变成防御性现实主义世界,这一转变恰恰是进攻性现实主义世界中国家行为的必然结果。唐世平的研究中,这一深刻变革背后的根本机制(“征服或被征服”导致的国家数量减少与国家规模扩大,以及征服变得困难)主要是以物质主义范式为出发点的,能很好地解释国际关系中的变迁与进化。

5.体系功能理论

杨原的体系功能理论是从各种物质要素之间的互补性的维度来解释国际变迁的,是体现了将物质主义范式与国际关系变迁或进化二者相结合的较成功的研究。这个理论合理地综合了物质主义范式、观念主义范式、社会化范式、冲突范式与和谐范式。杨原认为,国家功能理论揭示出了国际政治进化的一个内在机制,能够为从防御性现实主义世界到新自由主义世界的进化提供很好的解释,从而完善国际政治进化的理论。他认为,国家功能理论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看待国际政治本质的全新视角:国际政治曾经可能是冲突的,但它总是在向着和谐的方向发展。如果大多数国家都在充分发挥彼此有差异的国家功能,就会形成和谐状态。

五、对中国国际关系理论发展的启示

很多西方国际关系理论往往将中国看作是一个“现状修正国”或“侵略国”,以遏制中国作为其政策建议。例如权力制衡理论、权力转移理论、动态差异理论、霸权稳定论、霸权战争论、文明冲突论、战略文化理论以及进攻性现实主义等等。前面回顾的这些现有的以观念因素来解释国际关系变迁的理论,大部分也是美国的理论,这些变迁理论很难为中国所用。尽管中国的学者在学习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的过程中,也在注意对其逻辑进行批判,但我们很少能提出真正能让西方学界和政界信服的有利于中国国家利益的理论。以物质主义、理性主义为特点的国际关系理论,大多看不到国际关系的变迁与进步,只看到国家之间争夺利益以及权力制衡或是霸权转移,在外交政策上只能教导美国如何维护霸权和遏制中国的发展。与此本质相同,美国国际关系学者提出的以美国的价值观的观念因素来解释变迁的理论,实际上都是要将世界西方化或美国化,也只能对美国的外交政策才有指导作用,难以对中国有指导作用,只可能使我们落入理论陷阱。

篇3

在当前的经济环境下,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向企业会计制度进行转变是必然的趋势,企业会计制度更利于事业单位竞争和体制改革的要求,事业单位走向市场,实行企业化管理势在必行。在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向企业会计制度进行转变过程中,事业单位原有的一些财务、会计管理理念需要重新认识,有些财务、会计内容需要进一步完善和创新。

一、现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现状

现行的《事业单位会计准则》(试行)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是财政部于1997年的,自1998年1月1日起施行。现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统一了会计记账方法(即借贷记账法);确立了会计原则;建立了会计要素;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资产负债表、收入支出表等会计报表及其附表、会计报表附注、收支情况说明书等事业单位财务会计报告体系。在会计核算基础方面,《事业单位会计准则》(试行)规定了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一般采用收付实现制,但经营性收支业务核算可采用权责发生制。

二、现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存在的问题

1、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体制不完善。事业单位的公益性特征导致了国家对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的监管不如对企业的严格有效,另外事业单位是非盈利性的,不必自负盈亏,导致了事业单位对于财务管理的动力也不及企业。加之,各事业单位都把工作重点放在了年度任务的完成和考核的过关,很容易忽略日常的财务管理,在预算管理、经费使用等环节缺乏有效测算。因而导致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存在很多漏洞。

2、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制度不健全。执行单一会计财务管理制度不适应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现状;单位的财务管理制度规定的会计科目不能准确核算和反映日益复杂的经济业务。

3、事业单位预算管理不完善。现行的零基预算办法缺乏对预算单位和人员的有效控制,缺乏编制预算时所需的基础数据及其合理依据,缺乏对现有数据真实性、合理性的有效鉴定手段,缺乏对经费定额确认的科学手段。

4、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不健全。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对于应付未付的负债并未反映,对于已付但应由各期分摊的费用一次性的计入了费用支出,影响当期利润;对经营性产生的应收款不计提坏账准备金,易于产生虚增利润现象;固定资产损耗得不到反映;新的《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规定“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处置收入属于国家所有,应当按照政府非税收入管理的规定,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

三、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向企业会计制度转变的可行性

1、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和经济社会的发展,经济和财政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完善,预算会计的职能也随之相应拓宽和发展,预算单位会计主体地位不断地变化和加强,非盈利组织的事业单位作为一个独立的特殊体系,与企业会计的差别逐渐减少,二者有着逐渐趋同的发展方向。

2、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与企业会计制度存在诸多的相同点。首先是两种制度的会计前提相同,主要包括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业务活动、会计分期和货币计量:在会计核算的原则方面,二者也遵循着大体相同的原则,例如真实性原则、相关性原则、可比性原则、一贯性原则等。

3、在企业会计制度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所规定的内容具有一定程度的一致性,在信息质量要求、报表要素确认和计量原则、报告方法和内容等方面来看,其对资产、负债、收入、支出等方面的规定也大同小异,各项核算原则、方法基本一致,报表构成也基本相同,所有者权益、利润、净资产和结余实际上是资产和负债以及收入和支出计量的结果,本质上是一致的。所以,企业与事业单位不仅在核算和报告原则上有一致性的理论指导,而且在确认、计量方法上也有一致性的原则。

四、事业单位财务制度企业化管理改进的基本思路

1、设置合理、统一的会计科目。在事业单位企业化改革的过渡阶段,从会计核算的规范要求来看,经营性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内容将会向两边分化经营性事业单位中,事业型的单位其会计核算规范将进一步向预算会计靠拢,而具有施工性质、需要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或者部门将向企业会计靠拢。

2、建立科学的固定资产核算方式。事业单位企业化后应当根据企业会讨一制度建立固定资产核算方式,在固定资产的构建、使用、处置方面进行设置,选择合适的固定资产折旧办法,并增设“累计折旧”科目,使得会计核算能正确反映固定资产的价值损耗。根据不同情况,在转制事业单位的成本核算中列支折旧费用,对不实行成本核算的事业单位可只提折旧不列支出。

3、构建合理的成本核算模式。针对如何构建合理的成本核算模式,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一般采用收付实现制,但一些业务出于管理要求和成本核算的考虑,比较适应权责发生制的,可采用权责发生制核算基础。即在总账和报表中采用企业财务准则反映,事业经费采用事业单位财务准则以附表和辅助说明的方式进行反映。

4、将基建会计纳入事业单位大账。将基建会计纳入事业单位大账,就要求在改进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时吸收《国有建设单位会计制度》中的相关核算内容。这样既能满足对基建工程进行具体会计核算的需要,又能满足单位管理层和政府主管部门的信息需要。

因此,实行企业化管理后的事业单位应该加大对财务人员的业务培训,及时更新财务人员的业务知识,提高会计核算水平,逐步使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走向规范化,尽快适应事业单位财务的企业化管理。

参考文献:

篇4

最近,我校语文组在议论文教学如何入手的问题上发生了分歧,有的老师认为直接讲授理论知识,学生不容易理解,应该在学习之后总结;有的老师则认为议论文学起来本来就困难,如果事先没有相关知识作铺垫,学生可能根本就学不懂。围绕这个问题,大家展开了的激烈讨论,最终决定,还是先将相关知识讲给学生,然后让学生在实际的例文中去寻求验证。

课堂教学开始了,我按部就班,一股脑儿将所有知识丢给了学生:学生慌忙记笔记,然后抬头望着我,一脸茫然。我深感头疼,本来我就不同意这种教法。看来死的教条和干瘪的理论并不能启发学生的智慧!如何才能改变这沉闷的课堂气氛呢?我得动一动脑筋了,该怎么办呢?

突然想起曾经看过一场精彩的辩论会,辩题是“如果刘邦和项羽去应聘中国国家足球队的教练,谁更合适”。那场辩论,各辩手旁征博引,妙语连珠,给我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对呀,为什么不把这个活动用到课堂上来呢?来场辩论,既能提高学生的兴趣,也借此让学生体会议论文的有关知识。

于是,我对昏昏欲睡的学生说:“我们来场辩论赛吧!题目就是‘如果刘邦和项羽去应聘中国国家足球队的教练,谁最合适’”。

听说要进行这样有意思的辩论,学生们顿时来了兴致。我请了两位学生作正、反两方的组长,并要求他们将本组的观点工整地写在黑板上,其他同学对自己所支持的观点进行分析。

辩论开始了,梁佳首先发言:“我认为刘邦比项羽更适合当国家队的主教练,因为一支有战斗力的队伍,团结最重要,而刘邦礼贤下土,最善于团结群众,因此我认为刘邦刘备更合适。”

“要说礼贤下土,我认为项羽比刘邦要做得好得多。你看他范增多尊敬,不仅听他意见,还尊范增为亚父。这不是典型的礼贤下土?”洪敏反驳道。

小欢立刻补充:“除了善待人才之外,我认为就个人能力而言,项羽明显胜于刘邦,他几次把刘邦打得落花流水,落荒而逃。你看巨鹿之战,就是其能力的最好证明。”

“说项羽能力比刘邦强,我可不同意,项羽不是自刎于乌江,他怎么就比刘邦强了?而且刘邦跑得快呀,虽然有时候是逃跑,但不可否认他跑的速度快嘛!这不正是足球教练需要的特质吗?”小伟也当仁不让。

“最重要的教练还要能虚心地听得进意见,采众家之长,补自家之短。刘邦的优点就是能虚心地听得进意见,别人愿意为他所用。而项羽就不行了,他只听一个人的,其他人的话根本就不听,他只是逞个人之勇,结果身边的人都跑到刘邦那儿去了。球场就是战场,它需要众人的团结,而不是个人之勇。

刘邦这点就比项羽强多了。”嵇好高调发言。

……

辩论会进行得如火如荼,学生提出了很多新奇的论据。两位组长就同学们提出的理由进行了总结,并板书在黑板上。

正方:刘邦比项羽更适合做国家足球队主教练

理由:人缘好,灵活,跑得快,虚心听取意见。

反方:项羽比刘邦更适合做国家足球队主教练

理由:礼贤下士,自身素质高,对工作投入。

辩论结束了,我的目的也达到了。我说:“同学们,大家看,我们黑板上正、反方所写的观点,其实就可以作为论点。它紧紧围绕刘邦和项羽谁更适合做国家足球队主教练这个问题阐述了自身的看法和立场,在议论文中这样的句子就被称为‘论点’。”

学生点头,似乎有些明白了。“那么,什么是论据呢?”学生问。

我说:“论据不就在黑板上吗?组长在黑板上总结的理由就是用来支持论点的东西呀,换句话说‘用来证明论点的事例或者道理就叫论据’。同学们刚刚激烈的辩论过程就叫作‘论证’,因为你们是在利用论据来证明中心论点。”经过这样一个环节,学生对议论文相关知识理解得更透彻了,在此基础上,通过全班讨论,关于论据的类型以及议论文语言的特点等知识的结论,也就水到渠成了。

“老师,那什么叫‘论题’呢?”

“‘论题’就是我们讨论的话题,是一个总的讨论题,它可以有不同的观点、看法、主张等。如我们今天讨论的‘如果刘邦和项羽去应聘中国国家足球队的教练,谁最合适’就是‘论题’,它产生了不同的观点,即‘刘邦’还是‘项羽’做中国国家足球队的教练。”

“老师,那什么叫‘立论和驳论’呢?学生们纷纷”举手。

篇5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8(a)-0111-01

《全科医学概论》是全科医学教学中的重要课程,其教学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社区服务理念及全科医学基础理念,从而为日后全科医学服务打下坚实的基础。传统“填鸭式”教学方法教学效率低,不利于提高《全科医学概论》的临床效果[1]。辩论式教学方法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教师及学生在某一教学内容中以问题为导向,并根据问题展开广泛的讨论、分析及辩论,从而获得专业学习知识[2]。在辩论式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积极收集资料,准备讨论内容的过程中获得相关知识,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及主观能动性,对培养学生学习热情及兴趣具有重要的意义,加强学生间的沟通及合作,提高教学效率。本研究对《全科医学概论》教学过程中应用辩论式教学方法,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及主动性。

1 资料及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本院全科医学专业2013级(1)班的30名学生为观察组,其中男性20例,女性10例,年龄18~22岁。另选取同一专业2013级(2)班的30名同学为对照组,男性18例,女性12例,年龄18~22岁。两组学生性别、年龄、入学成绩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按照教学大纲相关要求采用传统的“一对多”教学方式进行教学,教师在台上讲授知识,学生在台下听讲。观察组采用辩论教学方式进行教学,具体教学方法如下:老师根据教学大纲内容预先设计好相关教学内容,并向学生提出相关问题,由学生通过查阅相关书籍、标本、数据库等方式寻找答案,并以小组形式对相关问题进行讨论。在论题确定后,教师可提前2~3 d向学生公布辩题题目,辩题的设计应具有专业性及针对性,所有未参与辩论的学员应积极参与讨论。教师在教学中应组织一些未参与辩论的学生积极讨论问题,最大限度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及学习热情。辩论结束时教师应用对学生辩论情况进行总结及归纳,并提出学生辩论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及可取之处,并让学生分享辩论过程中掌握的内容。

1.3 观察指标

学期结束时由临床带教老师对学生病理分析能力、理论知识掌握情况、临床实操能力及论文写作水平进行考核。每个项目的考核总分为100分,分值也高,表示学生掌握水平越好。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7.0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多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两组间计量资料均值的比较采用成组设计t检验,P

2 结果

观察组实习结束时病理分析成绩、理论考试成绩、临床实操成绩及论文成绩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篇6

那么,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如何为我们创建创新型国家和创新型社会做出自己应有的努力呢?事实上,建设创新型国家和社会关键在于培养创新型人才,而创新型人才又取决于人才在学习阶段是否具有自主创新学习意识和能力。欲实现这一点,教师要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作用,转变教学观念、更新教学思想、注重教学方法的灵活多样,因势利导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为他们将来成为创新型人才奠定基础。

教师的具体教学方法可谓五花八门、各有千秋。就思想品德教学方法而言,为了达成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目标,除了我们常规采用的一些教学方法外,我们可以尝试以下几种方法的灵活运用:

一、问题情境教学法

此法侧重于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相似的情境中感受问题,学会以问题引发思考,又在思考中发现问题,使问题与思考产生良性互动,以此培养学生积极探索问题的思维能力。具体地说,学生在预习教材相关知识基础上提出一系列问题,然后教师将所有问题进行分类、筛选和整理,并针对这些问题进行认真备课,再通过课堂讨论或探讨,也可以教师指导下完成释疑。从学生自己质疑再到在教师指导下探疑和释疑的过程,实际将学生置于学习的主导地位,促使他们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使课堂教学带有开放性和探索性,有利于开启学生思维的闸门,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一种独立自主探究知识的欲望,体验到思想品德学习的乐趣,并逐步形成学会运用自己独立见解来思考和判断问题的思维习惯,进而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思维能力。在此过程中,教师的主要任务并非讲授知识,而在于指点方向,开阔思路,化解难点,提供典范,指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为学生提供学习的方法和建议。如此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方法,在于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通过自我发现去激发其智慧的潜能,培养其强有力的内在学习的动机,才能把作为人的本质的创造精神引发出来,也使“以人为本”的精神在教学中真正得到体现。

二、角色体验教学法

让学生走进角色,体验角色,从而培养其创新思维能力。思想品德教材,单纯从内容上看,往往比较枯燥、抽象,那么,如何化抽象为具体,化枯燥为生动呢?可以说,让学生走走进角色,体验角色,从而把握思想品德知识,不失为一种好的教学手段。例如,在讲授《我选择 我负责》章节时,我们可以结合上面提到的问题情境教学法,抽取学生学习、生活、所接触社会常见的一些场景,让学生自由选取当中的一个角色进行体验,讲述其发展过程,预测分析可能结果等等,从而认知、理解行为和后果的联系,知道每个行为都会产生一定后果,人应该对自己的行为负责。通过这种让学生走进角色,体验角色,通过分析而把握、理解直至运用思想品德相关知识的方法,切实做到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三、辩论引导教学法

篇7

一、设计新颖别致的课堂导入,以此激发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

初中历史教师在讲解具体的知识点之前,可以将一些内容健康、且接近历史实际的逸闻琐事巧妙融入课堂导入之中。

例如,“伐无道,诛暴秦”这一节内容涉及历史上有名的楚汉之争,在讲解这一具体知识点之前,我率先向学生讲解到:“中国的象棋常以‘楚河’‘汉界’作为红方和黑方的分界线,这其实来源于一个历史典故――楚汉相争时,刘邦和项羽仅在河南荥阳一带就爆发了‘大战七十,小战四十’无数场战争;后因种种原因,项羽决定‘中分天下,割鸿沟以西为汉,以东为楚’,如此也便有了‘楚河’‘汉界’之说。这节课我们就要整体上对历史上的楚汉之争进行细致的分析与研究……”

如此,通过趣味轶事巧妙为学生营造了一个新颖别致的课堂导入,在带给他们耳目一新之感的同时,有利于激发其对于“楚汉之争”相关知识点的学习兴趣、探究积极性及强烈求知欲望,而这自然有利于我接下来教学活动的更好展开。

二、组织丰富多彩的历史课堂活动,调动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

我在日常教学中就格外注重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灵活运用。如,在学习了“大一统的汉朝”这章内容时之后,我组织学生进行了一次“评价汉武帝”的课堂辩论。其具体辩论活动过程如下:

1.全班学生自由结合分为正方、反方以及裁判组三个小组单位;

2.正方明确辩题:汉武帝雄才大略,是真正的有志明主;反方明确辩题:汉武帝行事偏执,具有普通人性所具有的一切弱点,算不上一代明主;

3.双方学生各自以自己的辩题为基础搜集、整理资料,并对其加以筛选,以此形成支持己方的论点及依据;

4.双方各推选出5名代表展开辩论,裁判小组主要从持之有据、言之有理以及逻辑表达等方面对双方的辩论进行评判;

5.裁判组宣布胜负情况,并对辩论的结果进行总结与归纳,得出:“汉武帝身上有功有过,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结论。

如此一来,借助课堂辩论这一活动,就大大地激发与调动了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同时,还帮助他们切实复习与巩固了之前所学的关于汉武帝的历史知识点。

篇8

关键词:高中政治;情境教学;优势;策略;注意事项

一、情境教学在高中政治中应用的优势

(一)有利于提升课堂效率

情境教学法的应用使学生的主体性得到了一定的发挥,学生不再是被动的接受知识,而是主动的获取知识,这样的模式等于给学生创造一个自主学习的舞台,在这里学生将自己的潜能和创造力无限的发挥,同时让学生从内心里感受到自己才是学习的主角,从而提高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有助于课堂效率的提升。

(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如果教师在课堂中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那么学生就会在课堂中无限的发挥自身的创造力和实践能力。此外,教师应与学生家长及时的沟通,让家长能够支持学生的这种思维方式,让学生能够充分的进行创新和实践,这样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效果,对于学生探索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也有着深远的意义。

二、教学策略思考

(一)精心设计好教学情境和辩题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精心设计合适的教学情境和辩题,情境和辩题巧妙结合,是辩论式情境教学法成功实施的前提。第一,创设好教学情境。教学情境是辩论的背景,是为辩论做铺垫的。教学情境的创设既要有要真性,尽量使情境真实或接近真实,在现实生活中能找到。学生在“眼见为实”的丰富、生动、形象的客观事物面前,通过对情境相关问题的探究,完成对主题的意义建构,又要有诱发性,创设的情境能激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激起学生的积极思考,让学生有话想说,有话可说。在本课教学中,笔者之所以选择“总理在2012年两会期间答中外记者会上评价自己九年总理工作”的视频,一是两会的召开相隔本课学习时间很近,具有现场感,二是饱含情感的发言,让学生有“笔者也来评一评”的冲动,使接下来的辩论水到渠成。第二,选好辩题。辩题的设计是开展辩论式情境教学的重中之重,它直接影响一节课的成败。

(二)做到辩论形式和教学内容的有机结合形式要服从内容

辩论作为促成教学目标完美实现的一种手段、方式,要服务于教学。选择合适的辩论形式可以更加有效的完成教学任务。作为一种课堂教学模式的辩论不同于比赛性质的辩论,不是以取胜为目地,而是以达到特定的教学目标为目的。不可生搬硬套完全照搬常用辩论赛的模式,要根据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辩论形式。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可以采用引入发现式辩论、深入探讨式辩论、综合运用式辩论。引入发现式辩论,它以讨论的形式为主,论辩双方未必要旗鼓相当、人数相等,形成交锋,主要是为引出问题,激发兴趣,能出现不同观点、发现问题即可。深入探讨式辩论一般出现在某一知识环节传授结束后,此时知识的体系尚未构建完成,学生需对问题深入认识和迁移,才能突破教学的重难点。这种形式可以不讲究辩论程序,学生自由辩论,可以反驳对方的观点,也可以提出自己的看法;阵营也可以不断变化,学生可以随着辩论的深入改变立场。综合运用式辩论一般出现在某一知识体系完成后,其形式比较完整,讲究辩论程序,有一定的比赛规则,对学生理论水平和能力要求较高。在《政府的权威从何而来》教学中,笔者一开始采用的是综合运用式辩论,由于其流程较多,高一学生对辩论流程不熟悉,对政府的理论水平有限,辩论过程时常出现冷场,耗时多,效果不佳。考虑到在前面学习中,学生已经了解政府权威含义、体现等相关知识,现最需要突破教学的重难点:如何树立政府的权威,而学生对这个理论认识不足,于是调整辩论方式,采用深入探讨式辩论,让学生不拘一格,自由辩论,在交流思辩中产生智慧的火花,在认知冲突中生成知识,最后综合正反双方观点,重难点就迎刃而解了。

三、高中政治情景式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一)情景设置与尊重学生个性相结合

现代学生具有很强的个性,对自身个性的维护很重视,他们求知欲旺盛,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和见解。老师在教学中要创建一个平等、信任和师生间相互理解的平台,让他们不再感觉学习是一种压力,要当做是兴趣来培养。在情景设置上要尊重学生的个性体现,大胆的提出自己的想法和见解甚至是质疑,真正体验到学习的趣味。

(二)情景话题要与学生的认知水平相当

不是所有的情景设置都可以运用到教学中,学生的认知水平是有限的,如果设置的情景内容高出学生的认知范围,不仅不能让学生长生学习的兴趣,反而让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是一头雾水。现代学生对知识和信息的获取渠道很多,这让他们的知识面得到扩展,求知欲也更加旺盛,所以教师在进行情景设置时要对学生的认知水平进行全面的了解,以便情景内容不会超出学生的认知范围并保持情景内容的趣味性和吸引力,同时也要起到知识教授和思想锻炼的作用。

(三)情景设置要扣题

情景的设置就是为教学服务、围绕课堂内容的,情景的设立要与当堂课的教学目标紧扣,要针对性强,这样才能实现当堂课教学目标的实现。如果设立的情景与当堂课的教学内容没有任何关系,只是让学生在课堂上乐了然后瞎讨论一通,不明白整堂课要学的知识点是什么,这样的情景设立只是做到了激发学生的兴趣,忽视了学习的目的。因此,老师在设立情景过程中教学目标要明确,内容要新颖具有吸引力,保证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达到教学的目的。

“情景化”课堂教学注重因“生”制宜、因“时”制宜、因地制宜。此外,构建“情景化”课堂可以采取多种方式,如图画照片、小品游戏、视频资料、歌谣、案例故事等等,还可以将学生带出课堂,走入真实的生活情景中去。只要我们发挥我们的创造性,就一定能够建起好的“情景”,让我们的课堂教学更有效、更快乐。

参考文献:

篇9

一、晨读晚记,积累储备;趣味竞赛,提高能力

我校晨读教材用的是《中职生人文素养知识读本》,晨读内容以识字写字、人文知识、经典诗歌诵读、口语交际为主,晚自习以阅读为主,选文贴近学生现实和未来职场生活实际。千万可别小看这晨读晚记,只要持之以恒,一个学期下来,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就得到了明显提高。

学生每进行一个月左右的晨读晚记,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后,为了提高学生积累的兴趣,便针对相关内容开展一次趣味比赛,以知识竞答的形式出现,学生为了小组的荣誉,事先都会充分准备,而这个过程就达到了积累的目的。

二、课前三分钟演讲训练

社会需要具有良好口才的人,为了提高学生“说”的能力,我采用了“课前三分钟演讲”。具体做法是:每节语文课前安排一名学生演讲,然后由其他学生作出评价。它不仅能提高学生的说话能力,还能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促使学生留心观察生活。这种即兴演讲,内容可以是所见、所闻、所感,要求学生根据不同的场合、对象选择简明得体的语言表达方式,鼓励学生用眼去观察,用脑去思考,用心去领悟,用口去表达,为书面作文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活跃课堂气氛,引入辩论训练

中职语文教材,每个单元都有口语交际训练。教学中我随时在语文课堂开展口语交际训练,这有助于学生口才的培养,从而提高其社交能力和实现教学目标。如在学习《哦,香雪》一文时,讨论“火车开进大山,对香雪来说是幸还是不幸”这一问题时,便让学生展开辩论。我就把大学生辩论会中的精彩片断放映给他们看,给学生介绍辩论的相关知识。又如学生在学习《祝福》一文时,就以“究竟是谁害死了祥林嫂”为切入点,展开辩论,这样就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热情;学生在情景活动中训练了口头表达能力。

总之,现代社会对口语交际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学会口语交际,提高交际能力将成为每个社会人适应现代社会交际最基本的能力需求。加强口语交际能力的训练对中职学生来说已势在必行。作为中职语文老师,理应把培养中职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放在首要位置,在教学中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学生的主体作用,努力通过加强“说”的训练,带动中职生“听、读、写”能力的全面提高,增长中职学生适应社会的才干。

参考文献:

[1]陈慧娟.中职口语交际教学现状及对策研究[D].厦门大学,2006.

篇10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运用情境教学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突破教材的局限,让学生更多地走进生活、走进社会;创设让学生感兴趣的情境可激起他们的求知欲望,让他们在教学情境中学会如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与此同时,还可以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应用相关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因此,我们可以认为情境教学具有一定的开放性。这种开放性主要表现在:(1)向书本开放;(2)向生活开放。在课堂中创设教学情境必须要有情境素材,而这些情境素材的选取范围非常广,可以从课堂和校园内选取,也可以从生活中相关的人、事、物中选取,从而在课堂教学中创设一个个灵动的教学情境。情境创设不仅要基于教材中的基础知识,更要注重相关知识的外延。在开放的教学情境中,学生的自身素质不仅可以得到有效的提高,他们的视野也会变得更加开阔。

二、情境教学法在初中化学课堂中的践行

1.结合多媒体创设情境

多媒体的出现无疑为教学情境的创设增添了一把利器。事实上,当前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中很多情境的创设都是依赖多媒体而进行的。学生对于这样的教学情境创设也是非常喜爱的。对于学生这样的课堂表现,我也感到非常欣慰,同时也增添了在初中化学课堂中运用多媒体创设教学情境的信心。【案例1】在执教“奇妙的二氧化碳”一课时,我运用多媒体创设了一个教学情境。教学情境是以江西卫视《经典传奇》栏目中关于“扯雀泉”的一则报道为背景的。随着多媒体视频的播放,大家了解到云贵地区有一处泉眼,当地很多村民发现这处泉眼经常有鸟雀掉落其中死去,甚至还有人说见过一头牛死在其中,人们形象地称其为“扯雀泉”。记者了解这个情况之后,便邀请一些相关的专家前去调查。专家拿一只公鸡去做实验,发现这只鸡待在泉水里仅仅只有几秒钟的时间就昏迷不醒了。经过仪器检测,发现泉水中蒸发出大量的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就是致使动物呼吸困难最终死亡的罪魁祸首。这样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学生对二氧化碳这种气体的兴趣立刻高涨起来,学生在接下来的学习当中也表现得非常积极,课堂教学取得了理想的效果。相关研究表明: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之所以会取得如此有效的教学效果,主要是因为现在的学生普遍对现代教育技术感兴趣。对此,我们初中化学教师只要有合适的机会,都应该积极地运用多媒体创设教学情境,有效提高的课堂教学质量。

2.结合实物展示创设情境

初中化学教材中涉及很多实物,对于这些实物(如淀粉、油脂、石灰石)仅仅依靠图片来进行认识是远远不够的,适当的时候还需要结合一些实物进行教学。结合实物展示创设教学情境,可以给学生一种更加真实、更加直观的感觉,从而有效激发初中生的化学学习兴趣。【案例2】在执教“淀粉”这个知识点时,在正式进行课堂教学之前,我到商店里买了一包淀粉,并把包装拆除,换上了普通的塑料袋装盛。当我将这包淀粉呈现在学生面前时,很多学生都不知道我要做什么。看到此种情形,我微笑着问道:“同学们知道这包是什么东西吗?”问题抛出之后,学生异口同声地说:“面粉。”这样的答案并未出乎我的意料。我接着问:“你们确定吗?”听到我这样说,有很多学生开始犹豫了。于是我让学生上来摸一摸,辨别一下它究竟是什么。经过学生的轮番上阵,终于有学生说出是淀粉。这样的情境创设看起来很简单,但是其起到的效果却是不容忽视的。实物展示可以给初中生一种更加直观的视觉刺激,结合实物展示创设情境可以让初中生在更加直观的情境中感受化学。

3.结合演讲辩论创设情境

说到结合演讲辩论创设情境,对于很多初中化学教师来说简直是不可思议的,甚至是无法理解的。事实上这种情境创设方式是可行的,在我的教学实践中对于这一点已经得到了充分的证明。【案例3】在执教“化学给我们带来什么”一课时,我提出了这样一个论题:“化学给我们带来了什么?给人类带来了灾难还是带来了福祉?”问题抛出之后,我把学生分为两大组,让他们积极思考并讨论。A组学生认为化学给人类带来了灾难,B组学生认为化学给人类带来了福祉,并让他们分为两个阵营进行辩论。在辩论的过程中,A组学生说化学给我们的环境造成了严重的污染,很多化学污水和化学气体排放到了我们的环境当中,让我们的生态环境遭到了严重的破坏。B组学生则认为化学给我们人类带来了福祉。比如说我们人类利用核能发电,利用化学原料制成干电池等。双方一度争执不下。最终我总结性地说道:“同学们说的都没有错,化学虽然给我们带来了灾难,但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福祉。只要对化学有足够的了解,就可以有效抑制化学给我们带来的灾难,把隐患提前消灭于无形当中。今后大家一定要好好学习化学,将来为人类的发展作出贡献。”这样的教学过程充满了灵动,充满了趣味,这比苦口婆心地进行讲述效果要好得多。学生在进行演讲辩论的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的演讲辩论进行适时的引导,一方面可以避免场面失控,另一方面可以让演讲辩论朝着教师希望的方向发展,最终实现学生对化学知识的有效学习。在这里,教师充当的是引导者的角色,引导初中生对相关的化学知识进行有效的学习。

三、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