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治理的问题与对策范文

时间:2023-06-20 17:19:4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乡村治理的问题与对策,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乡村治理的问题与对策

篇1

关键字:项目成本成本控制 对策

1 项目成本控制原则

施工项目成本控制原则是企业成本管理的基础和核心,施工项目经理部在对项目施工过程进行成本控制时,必须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1.1 成本最低化原则

施工项目成本控制的根本目的,在于通过成本管理的各种手段,促进不断降低施工项目成本,以达到可能实现最低目标成本的要求。在实行成本最低化原则时,应注意降低成本的可能性和合理的成本最低化。

1.2 全面成本控制原则

全面成本管理是全企业、全员和全过程的管理,亦称“三全”管理。项目成本的全员控制有一个系统的实质性内容,包括各部门、各单位的责任网络和班组经济核算等,成本控制人人有责,应杜绝人人不管的现象。项目成本的全过程控制要求成本控制工作要随着项目施工进展的各个阶段连续进行,既不能疏漏,又不能时紧时松,应使施工项目成本自始至终置于有效的控制之下。

1.3 动态控制原则

施工项目是一次性的,成本控制应强调项目的中间控制,即:动态控制,因为施工准备阶段的成本控制只是根据施工组织设计的具体内容确定成本目标、编制成本计划、制订成本控制的方案,为今后的成本控制作好准备而竣工;阶段的成本控制,由于成本盈亏已基本定局,即使发生了纠差,也已来不及纠正。

1.4 目标管理原则

目标管理的内容包括:目标的设定和分解,目标的责任到位和执行,检查目标的执行结果,评价目标和修正目标,形成目标管理的计划、实施、检查、处理循环,即PDCA循环。

1.5 责、权、利相结合的原则

在项目施工过程中,项目经理部各部门、各班组在肩负成本控制责任的同时,享有成本控制的权力,同时项目经理要对各部门、各班组在成本控制中的业绩进行定期的检查和考评,实行有奖有罚。只有真正做好责、权、利相结合的成本控制,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

2 当前项目成本控制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当前项目部实行项目转型后实行了“五项费用包干”、“百元产值工资含量包干”以及“承包指标倒扣”等多种形式的经济承包责任制管理,项目部在施工生产和队伍素质方面都有了长足的进步。但毋容置疑的是只管干活,不管算帐的生产模式仍然存在。有的只顾生产任务的完成,成本意识淡薄,把成本管理看作可有可无。最近在抓项目部达标升级,企业考核项目部的指标时,都重点放在生产任务完成上,客观上助长了这种行为。具体表现为:

2.1 在劳动力使用上

不按岗、不按实际需要配备人员,两人能完成的工作安排三人,可使用低工费的工种而使用高工费的劳力。为了照顾关系、情面、临时工闲时也留用,职工可不闻不问生产经营状况,但每月的工资、补贴、奖金不能少拿,人为地扩大经费的支出。

2.2 在物资管理方面

能简化到什么程度就简化到什么程度,业务人员只图方便省事、不及时退卡入帐,有的工程材料实物与帐面相差几万元,甚至几十万元的不乏其数。在工程材料领用上,手续不齐全,不按定额发料。工地材料摆放乱,工程材料被盗的现象时有发生;配件领用不审查,坏了就换,很少有人去修复;虚填油料消耗致使有人偷偷地把油卖掉。

2.3 机械施工效率不高

以机械设备包月租赁为例,车况较差,平时维护保养不善。机械设备有了故障不分析主客观原因,不追究当事人的责任,坏了有料就换,无料就等。临时工未经过严格培训考核就上岗造成机械非正常损坏,影响施工进度。

综上所述,当前项目部的成本管理,只是会计的事后核算,而不是事前预防和事中控制。原因有:成本意识淡薄,简单地认为成本管理是财务部门或者是上级领导的事,与自己无关,只是注重“生产任务的完成”和“承包盈亏”,在群体中产生“负效应”。因此,动员项目部全员参与成本控制,深化项目部的成本管理势在必行。

3 工程项目成本控制管理的对策

为遏制因各种原因形成的工程项目亏损,按照责任明确的要求,项目部的成本控制应当以项目部能否对成本费用进行控制分别采取措施,对项目部能够控制的费用,由项目部进行控制;而项目部无法控制的成本或亏损,则应由企业采取措施予以控制。

3.1 确定工程项目的总成本目标和盈亏指标

对每一项中标的工程,在正式开工前,确定该工程项目和分项工程所需的工日、材料、设备数量,同时确定该工程项目和分项工程的人工、材料、机械费用和间接费用。在此基础上,确定该工程项目的盈亏指标。

(1)实行材料招标采购

项目部必须彻底改变以往的零星购货方式,在企业内的所有工程项目,其主要材料包括地材全部实行招标采购的方式,选择质优价廉的材料供应商。同时,要充分考虑资金的时间价值,选择合适的付款方式。

(2)按照可控原则控制成本

项目部对施工队和员工,要按照成本的可控原则,分清项目部、施工队和员工对各项成本的责任单价,包括工日单价、材料单价、机械台班单价和单位、费率或定额。要严格执行内部验工计价制度,及时向施工队和员工兑现经济利益。

(3) 强化安全、质量管理

项目部要树立安全、质量就是效益的大效益观念。积极预防和避免可能发生的安全、质量事故,对事故的多发区域时刻监控。要严格执行对事故责任人员的惩罚制度,使全体员工树立起清醒的安全、质量意识。

(4) 加强合同管理

所有的项目部,特别是以分包工程为主的项目部,必须指定专人负责合同管理,除能够及时结算或者处理的事项外,其他的与外单位或个人的经济往来,技术、用工等事项,都必须签订正式的合同,不得以口头形式约定。在合同履行过程中,要严格按照合同有关条款进行处理。

3.2 分包施工的项目部的成本控制措施

(1)按照确定总成本目标的方式确定分包工程价款

其具体操作过程是:第一,按照确定工程项目总成本的方式和分包单位承担的工程量,确定分包工程的项目直接费和现场经费;第二,按照分包单位的资质等级,将其应当计取的企业管理费、劳动保险费和财务费用的费率降低30%-50%;第三,按照上述确定的项目直接费、现场经费、企业管理费、劳动保险费和财务费用总额,把该工程项目的计划利润降低60%以上计取计划利润;第四,按照国家或该工程项目规定的税种、税率,以1-3项的费用总额为基数计取税金;第五,将上述费用相加,即为分包工程的价款。按照此方法确定分包工程价款,其与工程正常预算价值的差额约为18-20%。

(2)严格按照规定拨付和结算工程款

项目部必须按照合同规定的工程价款结算方式,对分包单位完成的合格工程量按月进行验工计价,然后结算工程款,不得为分包单位预付备料款和工程款。在结算工程款时,必须及时扣除项目部代付的各项费用,要建立结算工程款的联签制度,即在结算工程款时,除验工计价报表外,还要有与分包单位业务有关的业务部门是否扣款的意见。

(3)严格禁止上级单位挂靠施工

项目部必须按照企业的要求,禁止外部单位以各种形式挂靠企业对外施工。凡是以企业名义中标的工程,必须由企业直接与建设单位签订合同,由项目部与建设单位验工计价和结算工程款。任何项目部都不得让外部单位以企业的名义承揽工程、验工计价和结算工程款。

篇2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育教学;问题;对策

课堂理论性灌输和实践教育教学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主要形式,其中实践教育教成为关键的教学环节。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部分高校可能过于重视课堂理论教学环节,却没有充分认识到社会实践教育教学环节的重要性,不利于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因此,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育教学中,必须积极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确保较高的教育教学效率。

1.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育教学存在的问题分析

1.1教育教学形式比较单一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普遍存在教育教学形式比较单一的问题,教学中大多以教师课堂讲授为主,大多沿袭“满堂灌”现象,社会实践教育教学环节较为薄弱。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方式强调理论需要灌输,加强课堂理论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增强学生对理论教育的理解程度。但部分老师授课形式较为单一传统,教材教学中缺乏创新的案例,忽视了理论课的开放,从而降低教学效果。部分高校教师只注重教育信息从师到生的单向流动,导致学生对理论产生反感心理,不利于教育教学效率的提高。

1.2 教学实践无章可循

目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仍局限于课堂教学,由于实践环节无章可循,导致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育教学明普遍存在以下现象:没有拟定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大纲,缺乏晚上的教育体系;教学要求及教学标准不明确等。另外,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管理工作具有明显的局限性,将思想政治理论课学时划分为“课内”、“课外”,从而减少了实践教育教学总时数。

1.3 操作难度高

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育教学具有宏观、广泛等特征,不利于社会实践教育教学的顺利组织。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育难度高,体现在以下几方面:难以选择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育教学课堂;难以实施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组织;实践教育教学效果评估较为困难等。

2.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育教学对策

2.1 合理设计社会实践教育教学方法

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育教学中,首先根据课程内容的性质与特征,落实各项实践教育教学目标,明确设计教学方法和途径的分类。目前,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内容包括:基本原理课程、中国化课程、日常思想品德及法律行为规范课程等类型。各类型课程相辅相成,各具特色,侧重点各不相同。比如,在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教学中,可组织学生进行调查社会专题,了解社区到社会的经济社会发展历史,加深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解,使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在法律与思想品德类课程教学中,可根据实际的理论教学进度,结合学生实际生活与校园环境,积极开展以下社会实践教学活动,比如:“青年志愿者活动”、“大学生思想道德调查”等,通过在社会实践活动中使学生形成规范的思想道德行为,增强社会实践教育环节的可操作。

2.2 实现教学资源配置的最优化

为了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育教学的时效性,其关键在于全面整合学校、社会、教学资源等,提高校内外教育力量和教学资源的利用率。在实际的教学中,将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拓展到实际的社会生活中,统筹结合学校与社会教育资源,比如:“三下乡”活动、社团活动、结合考察和实习实训等。同时,制定统一的社会实践教育教学方案,整合相应的教学资源,形成强大的合力。比如,在每年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中,融合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由教学主管院系与相关的部门根据课程的主要内容,从而制定暑期社会实践的主题,落实可行性的考核评估办法,并共同组织实践活动,在社会实践中加深对教育理论的理解。

2.3 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综合素质

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教师必须不断提高自身实践能力与综合素质,正确指导学生的实践活动,确保较高效率的理论教学。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育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坚持实事求是的基本原则,根据学生具体情况,从而根据学生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的教学措施。在具体的实践教学中,做到尊重学生个体的差异,提高学生参与实践教学的积极性。同时,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社会实践教育教学水平,注重因材施教,开展分层次教学,有机结合教材、教学与社会教育资源,积极开展参观和社会实践活动,认真学习先进社会实践教育教学方法,实践教育教学环节中正确指导学生开展高效的实践活动。

2.4 指导大学生投身于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活动

作为大学生应该具备文明礼貌意识、助人为乐意识、爱护公物意识、保护环境意识、遵纪守法意识、民族忧患意识、社会责任意识、历史使命意识等。比如,通过利用校园宣传栏、橱窗、宣传碑、板报等环境进行宣传诠释国内外名人、名言、名句等,从而对学生的为人处事原则及其行为产生积极的影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取得成效的关键在于提高广大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因此,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活动指导中,应该指导大学生体验机关、企业、农村、社区等环境生活,积极参与社会调查、生产劳动、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科技发明等活动,在各实践活动中了解我国具体国情,发扬爱国主义精神。

2.5 推动社会实践教育教学基地建设

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育教学必须从源头抓起,高校党政领导必须落实《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原则,设立实践性教育教学专项基金,为制度、人力、经费、交通等条件的实施提供充分的保障,促进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顺利展开。同时,应充分利用当地的人文资源,充分发挥历史文化遗址、革命纪念馆、烈士陵园等“红色”教育资源,进行建设社会实践教育教学基地,在各项社会实践活动锻炼中进行磨炼学生奋斗意志,使其形成振兴中华的责任感。

3.结束语

综上所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育教学大多存在形式单一、无章可循、操作难度高等问题,通过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综合素质,实施合理的教育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资源利用率,积极推动社会实践教育教学基地建设进程,提高学生参与实践教学活动的积极性,有利于全面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树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育教学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作者单位:牡丹江师范学院)

参考文献:

[1]毛廷贵.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育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 广西教育,2010,30(18):41-42.

[2]张丽,贺彦凤,王桂枝.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教育与职业,2012,30(11):160-161.

[3]吕金洲.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考试周刊,2011,4(44):182-183.

篇3

关键词:乡村环境 治理变化 存在问题 完善对策

面对当前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迅速开展,我国乡村地区在实际发展中,受经济社会及改革开放的影响,其自然环境、内部构造以及相关组织形态都在原有的基础上发生了极大的改变,这些改变在推动乡村发展的同时,还给乡村治理带了许多问题。在此,本文笔者结合自身多年的工作经验,从以下三个方面出发,对乡村质量环境中出现的相关问题及完善途径,做以下简要分析:

一、当前我国乡村治理环境发生的变化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乡村治理环境发生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首先,与传统的乡村社会相比,现今的乡村社会已经被彻底重塑,在弥补传统乡村社会中存在的不足时,还进一步推动了乡村社会的发展。在这一过程的变化中,第一,乡村人口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尤其是大量务工人员的外出,对乡村人口的整体结构造成了极大的影响;第二,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在乡村日常生活中,家电的普及,极大的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第三,随着网络信息的迅速发展及道路交通的不断改善,乡村居民与外界的联系也越来越紧密,在缩小城乡经济收入的同时,还拉近了城乡居民之间的联系。其次,除了乡村社会发生重塑外,针对我国乡村治理环境发生的变化,还体现在乡镇政权上。受乡村整体变化的影响,导致乡镇政权处理存在着较大的困难,尤其是乡镇政权自身建设中,受相关因素的影响,导致部分乡镇政权不完善,直接影响该地的发展。

二、乡村治理环境变化带来的问题

(一)乡村社会新增了一些不和谐因素

作为当前现代化发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乡村重塑在附着社会整体发展趋势的同时,还跟上了社会发展步伐。但在实际应用中,随着乡村重塑的大力开展,所引发的不和谐因素也逐渐浮现,首先,人口问题。面对外出务工人员数量的不断增加,导致乡村地区的人口结构多为老人、妇女及儿童。其次,养老问题。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在人口流动的影响下,导致大量空巢现象出现,在影响社会和谐的同时,还极大阻碍了乡村地区的经济发展。再次,留守儿童问题。2006年,我国农民工子女有2300万是留守儿童,现在也没有减少。由于父母在外打工,使很多孩子在受教育期间多跟没有教育能力的爷爷奶奶在一起,造成了很多问题。最后,村民自治能力难以提高。现在的很多村委会,很难找到能很好胜任村组干部的人才,很多自治组织常常被家族或乡村混混控制着。

(二)乡镇政权治理能力衰退

结合当前我国乡村社会的实际发展状况,导致乡镇政权在实际实施中,引发了许多问题,首先,乡镇地区自主能力非常小。一般来讲,只要涉及到乡村工作,各级政府都要在乡镇落实,且每项工作在开展时,需要经过投票,一旦出现问题,则无法依据实际状况进行灵活应对,导致该项工作处于瘫痪状况。其次,在乡镇政府办公中,面对大量的债务,对乡镇政府的信用造成了恶劣影响;甚至在情况严重时,导致讨债冲突的发生。最后,一些乡镇党委政府在开展工作时,没有端正自己的工作态度,本着“民不举官不究”的工作态度,导致许多该及时制止的事情发生,如:违法建房、葬坟等问题。

(三)国家统筹城乡工作的阻力增大

在当前开展的城乡统筹活动中,其核心目标在于广大农民在日常生活中,能够第一时间分享到国家现代化、工业化的发展成果,在感受改革开放带来的喜悦时,还能第一时间了解党和政府颁布的优惠政策。但在实际运行中,受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及受教育水平的影响,这些工作在实际开展中,仍会遇到一定的阻碍。

三、完善乡村治理环境的对策

针对当前乡村治理环境中存在的问题,需要乡镇政府结合着本地的实际发展状况,本着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完善,只有这样,才能在推动乡村发展的同时,提高村民的生活质量。而在其实际完善中,主要包括以下几种策略:首先,在开展环境治理工作时,相关部门应积极加大环境保护宣传,在提高村民环保意识的同时,使其积极参与到环境保护的各个环节中。从而将环保融入到日常生活中,确保乡村环境得到良好的改善。其次,针对乡村治理环境中存在的问题,在对其采取措施时,必须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有针对性的进行处理,在规范环境治理的同时,还能有效的提高环境治理的效果,为乡村地区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再次,在乡村环境治理中,要想从根本上取得好的治理效果,并非一朝一夕、一人两人就能做到的,它需要村民的积极参与及乡镇政府的支持与引导,只有这样才能在环境治理中有据可循,在符合科学发展观的同时,还能推动乡村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最后,在开展乡村环境治理活动时,需要相关人员结合着该地环境的实际状况,制定出与之相符的环境治理制度,并将其落实到环境治理的各个环节中,在确保环境治理顺利进行的同时,还能将环境污染降到最低,以此来达到预定的治理效果。

总结:

综上所述,面对当前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乡村地区在治理环境时,要想取得好的治理效果,其核心因素在于采取与之相符的治理措施,并在开展过程中调动村民的环保积极性,使其积极参与到环境治理中来。只有这样,才能提高乡村治理环境的效果,才能进一步推动乡村地区的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房正宏.乡村治理:精英与政府间的博弈[J].学术界,2011,(11).

[2邓大才.中国乡村治理研究的传统及新的尝试[J].学习与探索,2012,(01).

篇4

关键词: 皖北乡村治理 困境 协同治理

皖北地区包括淮北、亳州、宿州、蚌埠、阜阳、淮南和六安,土地面积占全省的41%,总人口接近全省的55%,是安徽省重要的能源基地和粮食主产区,但由于皖北乡村治理中各种问题和矛盾日益突出,该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与全省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同时,皖北农村人口多,农业比重大。以阜阳市为例,阜阳下辖8个县市区,172个乡镇、办事处,拥有584.8万亩耕地,人口930万,其中,农业人口占840.1万,也就是说存在800多万农民的收入增长问题,这对于一个区域来说,不仅会影响农业的自我发展和农村的稳定,而且会影响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因此,建立一个治理结构完善的皖北乡村社会,对全省甚至全国都有极为重要的意义。乡村治理是指运用公共权威对乡村社区进行组织、管理和调控,构建乡村秩序,推动乡村发展。一方面,乡村治理区别于村民自治,村民自治在乡村治理视野中只是一种民主化治理模式的设计和实践,而乡村治理是包括自治权力在内的各种权力对乡村社会的治理活动。另一方面,乡村治理又不仅限于村庄内部的封闭式治理。

一、皖北乡村治理所面临的困境

(一)乡镇财政危机严重

多年来,我国把政府价值取向定位成“经济建设型”而非“公共服务型”,为了实现经济的跨越发展,从中央到地方形成一种“压力型”的目标任务体制。乡镇政府为了贯彻、落实党和国家在农村的各项发展目标和任务,就要为国家从村庄里吸取资源。乡镇政府自己的财政支出很大,财源又有限,也只有从农村汲取。为此,乡镇政府必然会加强对村级组织特别是村委会的渗透、影响和控制。根据我们对皖北地区2个县4个乡镇的调研,皖北地区乡镇的乡村两级80%左右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在做计划生育工作,提供农村社区公共服务的财力十分短缺。皖北地区乡镇政府既要保证完成上级规定的税收上缴任务,又要保证乡镇自身的工资发放,往往面临着严峻的财政压力。目前皖北地区各乡镇政权吃“财政饭”和“事业饭”的人普遍较多,乡镇财政面临危机。面对生存困境,我们发现,基层组织正在出现一种令人忧心的变化,在许多情况下,基层组织变成了自己利益的代表。皖北地区乡镇财政危机的出现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乡镇政府没有足够的税源,稳定性较差,征收难度大,增收潜力小,因为很多税源已被工商、土地等部门所汲取;与此同时,乡镇必须承担过多公职人员的工资,以及办企业和兴教育而遗留下来的债务。为摆脱财政危机,一些基层组织本身甚至成为乡村冲突的直接制造者。

(二)村党支部与村委会矛盾激化

根据《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规定,村党支部是乡镇党委在村级的人,村委会是代表村民利益的自治组织,由村民直接选举产生并对村民负责,乡镇政府与村委会的关系是指导与被指导的关系。这一制度安排使村委会更多地成为村民利益的当家人,而非乡镇政府在村里的人[1]。在皖北地区,基层党内民主很不健全,村党支部与村委会的关系在某些地方甚至出现两种极端情况:一种情况是村党支部没有重视村委会的法定职权,随意干涉村委会内部事务,使村委会长期无法行使法定职权,党支部书记和成员形式上是由村中党员民主选举产生,但实际上还是由乡镇党委决定和任命;另一种情况是村委会主任认为自己是村民直接选举产生的,自己应当向村民负责而不是向党支部负责,因而不接受党支部的领导,特别在党支部贯彻上级指示时,当这种指示与农民利益发生矛盾时,村委会从维护农民利益角度出发不愿意执行来自上级的指示,自然和党支部的矛盾就进一步加深。村党支部与村委会的矛盾表现了村庄内部自上而下国家授权与自下而上民间授权之间的关系,体现了国家统治权力与社会自治权力的关系。“两委”矛盾从本质上看是村内外交错影响的各种具体矛盾的集中体现,而矛盾存在的关键是村民群众地位没有真正确立。

(三)农村精英外流增加了乡村治理的压力

按常理,流动会促进一个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但农村人口流动对乡村治理本身并不都是乐观景象,反而在一定程度上使我国乡村治理陷入一种“治理性困境”,出现了有流动而无发展的乡村发展“空心化”态势[2]。绝大部分农村流动人口是乡村青年劳力和知识精英,并非从绝对意义上讲的剩余的那一部分人。大批农村精英外流,促使皖北地区“乡政村治”下的“草根民主”表现出一种实质枯萎态势,渐发蜕变并引发乡村政权出现一种有增长无发展的“内卷化”趋向[3]。农村人口流动虽然减轻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负担,但也增加了乡村治理的压力。在每年有超过上千万外出务工人员的皖北地区,人口流动进一步加大了村民收入水平的差异,进而造就了新的村庄精英。这些新的村庄精英以经济实力较强为主要特点,他们的经济收入主要不是在村庄内获得,在村庄的时间不多,与村庄和其他村民之间的关系往往不再是直接的利益关系,从而对于和自己利益相关不大的村庄事务缺乏参与热情。皖北地区人多地少,人口的大批外流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使越来越多的村庄成为典型的“空心化”,进而使民主决策和民主管理面临着“决策什么”和“管理什么”的难题。在这种情况下,支撑村民自治的机制被架空,实现农村社会治理的民主化的自治功能成为空谈。

二、皖北地区乡村有效治理的对策选择――协同治理

(一)协同治理的内涵

乡村治理的现实遭遇使很多研究者开始反思中国的乡村社会到底适宜一种什么样的发展模式。农村税费的改革给中国带来了极大的变化,于是乡村社会的治理不再单纯地从某一方面、某一角度来分析情况,大家开始关注权变的、多元的、互动博弈的治理理念。所谓协同治理,是指由政党、政府、社会团体、机构、公民个人等社会多元要素参与合作、相互协调,共同治理社会公共事务,以追求最大化的治理效能,最终达到最大限度地维护和增进公共利益之目的。协同治理模式使得各种要素通过某种途径和手段有机地组合在一起,其所发挥的整体功能总和大于各子系统单独的、彼此分开时所发挥功能的代数和,即协同治理过程中利益主体充分利用各自的资源、知识、技术等优势,发挥出对社会公共事务“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治理功效。在这种新的治理模式下,政府与人民的关系是互动的,治理不是单向度的,而是采取互动的方式;政府不是控制社会而是进行治理;不是政府一个权威中心单独治理,而是与社会公众机构、民间组织之间保持协同、合作,以实现公共管理事务效益最大化,达到“共赢”的目的。

(二)协同治理的可行性

单一的治理机制存在着诸多问题,若仅依靠政府或国家,会出现结构性、制度性和政策性等政府管理失效的情况。通常来说,政策性失效会削弱社会安全,但不会直接导致社会不安全。然而,周期性的政策失效必然会导致制度失效,甚至影响到整个治理结构的运行。为解决乡村治理的新问题,由以政府单一主体为中心的传统行政管理范式转向协同治理的范式成为一种必然选择[4]。同时,乡镇政府、村庄精英和普通村民作为我国乡村治理的主体正在逐渐成长和壮大,为我国乡村的协同治理提供了可能。在“乡政村治”的治理格局下,乡镇政府已由原来“三级所有”体制时期农村行政结构的最上级,变成政府权力延伸到乡村社会的最后一级,其功能主要是提供适合本辖区范围内生产和农民需求的公共品和服务、建立健全基层行政管理监督网络、搞好社会治安的综合治理等。村庄精英居于中介地位,其行为状态构成了村庄权力互动的交叉点和集合部。村庄中一些具有经济头脑和一技之长的村民在“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政策引导下,通过勤劳、努力率先富了起来,村庄精英呈现多元化格局。而普通村民既无力把握村政,又无力把握市场,要具备表达自身利益诉求的渠道和能力,就必须从高度分散的状态中组织起来。因为组织是一个群体权利的保障,可以提高群体在社会规则中的谈判地位,强化农民与政府、社会的对话权能。而且村民通过组织可以获取政治参与意识和能力,提高经济技能。通过组织使农民拥有实现权利的载体,这不仅可以增强其作为一个社会群体主张权利的“话语权”,而且可以在“乡政”和“村治”之间架构有效的沟通桥梁。

三、结语

农村社会治理的民主化是乡镇政权、村支部和村委会的共同诉求。乡镇政权、村支部和村委会之间的利益博弈并非零和博弈,一方利益的增加并不意味着另一方利益的受损。从长远发展而言,乡镇政权、村支部和村委会追求的目标一致,它们之间的矛盾和冲突是暂时的。因此,在实施村民自治、完善乡村治理时,要有长远的、战略性的眼光,采取参与主体多元化的协同治理的乡村治理发展模式是皖北地区乡村治理发展模式的必然选择。

参考文献:

[1]贺雪峰,苏明华.乡村关系研究的视角与进路[J].社会科学研究,2006,(1).

[2]徐勇.挣脱土地束缚之后的乡村困境及应对――农村人口流动与乡村治理的一项相关性分析[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2).

[3]钟海,陈晓莉.农村人口流动视阈下的乡村治理困境及对策[J].西华大学学报,2007,(12).

篇5

关键词:农家乐;环境污染;可持续发展;法律规范

中图分类号:D9 文献标识码:A

一、河北省“农家乐”发展现状及其环境问题

(一)河北省“农家乐”发展现状。“农家乐”旅游的快速发展不仅有利于带动河北省经济的快速发展,也有利于本省产业结构的合理调整,促进农村经济市场化进程,与此同时,农家乐的开展还带来了大量的工作岗位,能够有效地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增多当地居民的输入渠道,从而改善村民生活。由于在地理位置、旅游资源、乡土文化、农业经济发展方面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乡村旅游在河北省发展迅速,并且极大地带动了当地的旅游发展及其经济的发展。河北省的优势主要表现在:拥有广阔的地域、众多的农村人口、发达的农业特色经济、丰富的旅游资源、迷人的自然风光、悠久的文物古迹、独特的民俗风。再加上地理位置优越,毗邻京津,交通方便,旅游市场广阔。目前河北省的“农家乐”类别主要有三种:一种是以保定市涞源县水云乡、易县狼牙山等为代表的依靠旅游景区发展起来的“农家乐”乡村旅游;一种是以张家口的鸡鸣山、安家沟较为典型的依靠独特的乡村风光发展起来的乡村旅游;最后一种是以承德的古北水镇等较为典型的依托特色经济为主要内容的乡村旅游。

(二)“农家乐”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环境问题

1、对土壤、农田环境的影响。首先,“农家乐”的发展对当地土壤的破坏主要表现在大量车辆、游客的来往使土质变硬,从而导致地表水土流失、土壤侵蚀发生的几率增加、严重破坏了植被的生长环境,会造成大量植被的枯萎死亡;其次,由于素质较低的游客在旅游途中随意丢弃垃圾,任意搭建帐篷,乱挖乱刨现象严重,导致水土流失,破坏生物多样性问题的出现,给农村的土壤带来了致命的破坏;最后,“农家乐”对农田的影响主要是由于水污染和垃圾污染。有些“农家乐”地区会将污水直接排放到农田中,垃圾随意堆放在农田附近,甚至选择农田当作垃圾场,从而造成农田污染。

2、对大气环境、植物的影响。“农家乐”的快速发展吸引了大量的游客,这无可避免的使农村来往车辆明显增多,大量尾气的排放会影响当地的大气环境。更为重要的是,现在的许多农家乐在经营过程中,为了节约成本,获得更多利润,农家乐的经营者往往会选择便宜的燃料,例如擦柴木、煤炭等,然而这些燃料的使用会产生大量的废气,污染大气环境。一些以餐饮业为主的农家乐会进行野外烧烤,不仅要产生大量的浓烟污染大气,还要砍掉许多的树木影响当地的植被。由于当地居民的砍伐、车辆的碾压、游客的破坏,使当地的植被受到了严重的破坏,严重地影响了植被的生长和生态环境的保护。

3、对水体环境的影响。“农家乐”在经营过程中并没有完善的排水系统与污水处理系统,他们在经营过程中将污水直接倒入河中和农田中,造成严重污染。再加上,随着旅游业规模的扩大,游客数量剧增都加大了对水资源的需求量,这样当地居民会大力开发利用地下水资源,从而造成地下水位下降,水资源紧张,遇到干旱季节还会影响农作物的生长,严重影响当地的生态系统。有些地方为了解决水资源问题,会选择修建水库、建拦河坝等,而这些工程会破坏当地的水循环,拦截大气降水与地下水使得地面水量减少而最终导致水体自净能力下降。

4、对交通环境和声环境的影响。“农家乐”一般处于较为偏僻的地区,公共交通设施不完善,鉴于此大量游客会选择直接驾车前往。除此之外,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落后,道路崎岖不平,没有专门的停车场,因此大量车辆的涌入,会造成交通拥挤,难以通行。尤其是在旅游旺季,游客众多,人山人海,车水马龙,造成了严重的交通堵塞,再加上举办的大量娱乐活动,人声鼎沸,给当地居民的生活带来一定的噪声污染。

二、“农家乐”环境污染法律问题分析

(一)法律体系不健全、立法层次低。直到目前为止,我国还未出台一部关于“农家乐”环境污染防治的专门性立法或相关条例,然而由于“农家乐”环境污染问题发现的隐蔽性,解决对策出台的滞后性,环境污染防治方法的特殊性,不健全的法律体系不能很好地对农家乐的环境问题起到防治与管理作用。除此之外,我国日前出台的有关环境污染防治的相关法律级别较低,主要是国务院及各部委的行政法规与规章,并且这些行政法规与规章忽略了对“农家乐”环境的保护,对“农家乐”环境污染方面的问题规定很少。由于“农家乐”的快速发展,许多地方出台了相关的法律法规,但受立法水平的局限,这些法律法规不具有综合性的法律约束力,调整范围相对较小,使其难以发挥法律的规范作用。

(二)管理制度不科学、体制混乱。我国的“农家乐”旅游发展尚不成熟,还缺乏一个完善、科学的管理体制。在“农家乐”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不做规划就盲目开发或虽有做规划但未考虑当地的环境保护问题。由于许多“农家乐”不考虑当地的旅游承载量盲目接待游客,忽略自然资源的保护,严重破坏了当地的生态环境。有的虽然做了规划,但未把环境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结合起来,也使生态环境遭到了毁灭性的打击。除此之外,农家乐管理体制上存在着机构重叠、体制混乱等问题,据初步统计,我国旅游景区管理部门多达12个,由于多部门都有管理权,从而出现了多头管理、多重标准的现象。这就导致农家乐管理体制混乱,效率低下,有的部门为了眼前的经济利益,无视生态环境的保护,只是做了表面工作,使“农家乐”环境污染问题未得到有效的治理与防护。

(三)行政救济和司法救济困难。在农民、企业、政府、法院四者组成的关系网中,农民处于弱势地位。农民的文化水平低,缺乏权益意识,也不擅长运用法律来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再加上政府往往和企业之间存在利益关系,为了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政府会积极鼓励“农家乐”企业的发展,在一些方面还会包庇企业,纵容他们的发展。所以,当农民的利益与企业的利益发生冲突时,政府会倾向于企业,使得农民的行政救济受堵。而在司法救济方面,我国的司法还未真正的实现独立,它往往会受到的政府的影响与干涉,所以农民在司法救济上也不能被保证完全的受保护。这些原因都造成农民在环境权益受到侵害时无法获得救济,或者说是难以获得救济,这也是“农家乐”环境污染越来越严重的关键原因之一。

三、防止“农家乐”环境污染的法律对策

在对“农家乐”出现环境污染问题进行法律分析之后,针对法律在防治“农家乐”环境方面存在的问题,从法律制度、法律监管、法律救济三个方面找到解决“农家乐”环境污染问题的对策,从而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促进“农家乐”的健康发展。

(一)完善“农家乐”环境污染防治法律制度

1、实行限期治理制度。限期治理制度是指针对严重污染的“农家乐”等企业单位,政府决定限期治理,被限期治理的企业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治理的制度。它包括区域性治理、行业性限期治理、企业限期治理。当地政府及行政保护的主管部门对于存在环境污染现象的“农家乐”进行严格的限期治理,在规定限期内不能达到治理要求的,应当对其进行强制关闭,情况严重者要依法追求其法律责任,保护当地的生态环境。

2、运用综合环境行政许可制度。环境行政许可制度是指从事开发、建设或者经营的单位或个人,在其活动有可能造成环境污染时,需要向有关管理机关提出申请,经审查批准后才能从事该项活动的制度。其中排污许可是最常见的环境行政许可。环境行政许可制度是预防环境污染的重要制度之一,环境管理部门通过对环境活动主体的审查,严格企业市场化准入制度,从而有利于加强对“农家乐”活动的监管。与此同时,环境管理部门通过事前审查和事后监督,能够更好地控制环境污染,也有利于保护农民的环境权益。环境行政许可制度要求“农家乐”的经营者必须同时取得经营许可和环境保护的行政许可,在对解决“农家乐”环境问题过程中,必须充分发挥环境行政许可制度的积极作用,从根源上杜绝环境污染问题的产生。

3、完善生态补偿机制。生态补偿机制是以保护地区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目的,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根据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生态保护成本、发展机会成本等要素,综合运用行政和市场调控手段,协调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建设等各方之间利益关系的可持续发展的环境经济政策。我国的生态补偿才刚刚起步,很多相关领域的立法不健全,存在着生态目标不到位和农民补偿不到位等问题。因此,需要加快建立环境财政,加大生态环境中财政转移支付的力度,积极探索区域间生态补偿方式,从制度、政策上为“农家乐”创造有利条件,建立健全生态补偿机制,引导社会各方参与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

(二)强化“农家乐”环境执法与监管

1、加大执法力度。解决“农家乐”环境问题,加强“农家乐”环境污染防治工作,不仅需要完善的环境法法律体系,还需要严厉的执法力度。然而专门的执法机构又是加强执法力度所必需的。首先,在立法方面要明确行政执法机构的法定职责,规定其管辖范围,以此确保执法部门在法定范围内更好履行对工作人员的要求,对其进行专业的管理与培训,并定期进行考试,使执法部行使其责任,加强对“农家乐”的管理;其次,就是要实施严格的责任追究制度,对工作定期监督,随时抽查,以保证其执法质量,对工作人员违法违纪的行为给予严惩。

2、加强执法监管。执法监督是“农家乐”环境保护执法工作顺利进行的重要保障。就其监督范围方面,既包括对“农家乐”经营前后和经营过程中所进行的审批与执法工作的监督,又包括对“农家乐”环境保护的行政执法工作方法和程序的监督,还包括对执法过程中工作人员执法行为的监督。就其监督效力方面,行政监督和司法监督是重点。在行政监督方面,应当设立一个独立的监督机构,并明确监督机构的监督权限和监督职责。在司法监督方面,不仅要协调好司法机关与相关部门的执法活动,还要拓宽司法机关的管辖范围,更好地发挥司法在环境保护中的监督作用,更好地保护“农家乐”的生态环境,防止环境污染问题的产生。

(三)健全“农家乐”环境污染法律救济方式

1、完善公众参与制度。公众参与是法律规定为了保护生态环境,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公众有权参与政府有关环境保护政策的决策过程,提出自己的意见或建议,并对政府、企业、其他组织影响生态环境,破坏自然资源的活动进行监督,从而保护环境,使其免受污染的制度。首先在立法上,应将公众参与原则作为环境法一项基本原则纳入环境法法律体系;其次应当加大环境信息的公开化,拓宽公众参与决策的途径与方法,以此来保证公民知情权、参与权、检举权的有效行使;最后要明确行政机构的职责、义务,明确要求负有协助公民参与环境管理与监督义务的单位或组织,应当积极配合,履行职责,否则要严格追究其责任。

2、完善环境公益诉讼制度。环境公益诉讼制度是指当公民的环境权益受到侵害时或环境公共利益受到损害时,法律赋予公民或团体为保护环境、维护自身合法环境权益而向法院的权利的制度。但是在司法实践中,环境公益诉讼制度存在着原告资格受到限制、资金不足、举证困难等问题。针对以上问题:首先,对环境侵权与传统侵权进行区分,将《民事诉讼法》中 “直接利害关系”扩大到“存有一定损害”的范围。根据风险预防原则,预测污染物可能发生的损害,从而找到环境污染的责任主体,确定适格原告;其次,建立环境监管制度并以损害事实为依据。在治理环境污染方面,我国始终处在“违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的怪圈,经营者造成环境污染之后却把污染之后的责任与赔偿费用转嫁到国家与公众的身上,使污染问题不能得到有效的解决。为了解决此问题,让污染者承担法律责任,应当建立环境公益诉讼损害赔偿制度和鼓励农民与环保组织积极行使环境监督权,督促“农家乐”的经营者合法经营、保护环境,从而使“农家乐”能够更加健康地发展。

3、拓宽“农家乐”救济方式。除诉讼方式之外,政府应当拓宽非诉讼渠道的救济方式,为广大环境权益受到侵害的农户提供一个更为有效的救济平台,从而更好地保护农民的环境权益。首先,可以建立法律援助站。通过法律援助站,农民可以学习法律知识,同时法律援助站也可以为环境权益受到侵害的农民进行与辩护等相关的法律活动,拓宽了农民权益救济的选择,使农民不用可以请律师就可以维护自身的权益;其次,建立环境纠纷仲裁制度,在特定区域设立仲裁机构,配备专业仲裁人员,同时努力强化环境纠纷的人民调解组织建设,促进调解工作的法定化、制度化;最后,组织建立农民环境维权组织保障农民环境权益。组建属于农民自身的环境权益协会组织使其具备一定的组织性与自发性,整合村民的力量,帮助村民更好地表达出对环境问题的观点与意愿。在此基础上,加强与民间环保组织的交流与合作,支持民间环保组织各项活动,多开展相关的法律法规知识普及与环境知识竞赛活动,通过环境维权组织与民间环保组织共同作用,多途径维护农民环境权益使“农家乐”的环境问题能够得到有效的解决。

主要参考文献:

[1]王继庆.我国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7.

[2]吴雄.我国旅游立法的现状及法律体系的构造[J].管理观察,2010.16.

[3]曹康康,黄志斌.对中国绿色乡村建设的思考[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2016.4.

篇6

一、存在的首要问题

(一)地区广宽监管难度大。长时间以来,经济掉队,群众文明本质低,寓居涣散,信息闭塞,交通不方便,是制约施行有用监管的一浩劫题。

(二)卫生室治理准则不健全。因为山区自身经济就不兴旺,有些村卫生室未树立药品台帐,不按规则保管寄存药品,该冷藏的不冷藏,该避光保管的不避光保管,该分类的不分类,把非药品与药品、外用药品与内服药品、医疗器械与药品混放,存在平安用药隐患,进货盲目无方案,致使药品积压、蜕变、甚至过时掉效,并形成必然的经济损掉。

(三)药品收购渠道乱、药品价钱乱、药物种类乱。村卫生室收购药品数目少,在收购中不以正轨药品批发企业为首要渠道,只追求价钱廉价,图便利,有的是从药贩手中赊购的,有的是从私家、个别等无药品运营资历的药贩中购进,大夫遍及又不具有真假药品辨认才能,无视药质量量,形成购入运用假劣药品的状况时有发作;未按规则审定药价,有些甚至预算药费,将出诊费、措置费、挂号费等参加药品傍边,这一问题在村庄卫生室比拟凸起,患者反映较大;除了医治药、补益药种类多,甚至还有“食”健字号养分用品充任药品等,西药、中成药、中草药等悉数运营,固然数目不多,但种类大大都都有,添加了治理的难度。

(四)卫生室用药不合理。大局部村卫生室大夫在用药时采用大围住战术,中药、西药、中成药合用,甚至滥用抗生素,追求小我好处,无视药品配伍忌讳及不良反响,不单影响疗效,并且还添加了患者的经济担负。

(五)卫生室仓储前提差。现有村卫生室大局部房子粗陋、阴晦湿润、设备陈腐、短少应有的货架、货柜和低温冷藏设备,药房、药库的药品摆放随意,药品标签不标准,分装药品不加标签注明,“五防办法”(防虫、防鼠、防尘、防潮、防湿)落实不到位,重医轻药的景象依然存在,对药房、药库投入缺乏,有的和粮食杂物等储存在一同,存在药质量量平安隐患。

(六)卫生室对药品监管不注重。在日常监视反省中,村卫生室没有仔细执行药品治理准则,也不明白药品治理准则,对药品治理只抱应付立场,受经济好处的差遣,往往在实践任务中只晓得看病或卖药挣钱,而不盲目或自动。在药质量量治理中往往会呈现各类问题,如不向药品运营企业讨取收购单子、未树立药品验收记载、未树立真实完好的购进记载、不当善装订保管收购单子、不按要求分类等。

(七)药品从业人员营业本质低。在村卫生室,药技人员中非药学专业人员据有必然比例,药房人员学历遍及较低,春秋偏大,承受新常识较少,营业本质也不高,有的甚至身兼几职,因为营业常识不敷,医疗程度低,因而,很多药房人员对药物的药理效果、体内动态进程、药物的配伍忌讳和毒反作用等方面状况知之甚少,存在不合理用药景象,如对有炎症患者还运用多种抗生素,致药物发生抗体,抗菌消炎效果降低。还逗留在旧的营业程度上,承受新的常识不敷。

(八)农人群众缺乏平安用药常识。受经济前提的限制,药品监管部分成立工夫短、人员少、资金缺乏等缘由,深化山区宣传药品司法律例少,大大都农人文明本质较低,春秋偏大,自我维护认识不强,对司法律例调查不敷和乡村地域的药品供给收集不健全,在就医用药时图便利、廉价,不在意平安、有用。加之乡村售药网点较少,农人购药渠道单一,农人根本上都是在村卫生室买药,而药品监管在乡村不免不存在一些死角。

二、处理问题的对策

(一)树立健全乡村药品监管收集。树立村一级药品监管收集,在行政村聘用懂政策律例、懂普通药品常识的义务药品监视信息员和协管员,担任对当地区药质量量进行监控,依照有状况立刻报,没有状况执行零申报,发现问题敏捷报的准则,实时反应底层信息。

(二)抓好泉源标准渠道,增强对乡村卫生室药械的监管。要持之以恒地整理和标准乡村医药市场次序,锲而不舍地进行“拉网式”的监视反省,加大对无证、无照游医药贩的袭击力度,确保乡村医药流畅次序安康有序开展,包管农人群众用上平安有用安心药械。药械质量关系到每小我的生命平安,即从泉源上把好药械的质量关,经过严厉的准则治理和监视反省,从泉源上堵住不及格药械流入我县,以增强对药械泉源的平安监管,完美药械平安监管系统。树立查源治本机制,铲除活动药贩。强化日常稽查,扩展稽查掩盖面;有用袭击药贩的窝点,加速推进乡村“两网”建立,鼓舞和支撑正当药品运营企业进入乡村市场,将及格药品配送到乡村卫生室。

(三)加大司法律例宣传力度。村卫生室比拟涣散,依照设置准则一村一室,有的村还设有分室,对乡村宣传单靠电视、报纸等传媒普及面不大,有的村收看不到当地新闻,农人群众和药品经销者简直不订阅报刊,因而要有针对性展开宣传运动。在村贱内员集中的当地,面临面地向广阔群众教授药品治理政策律例和普通药品辨别常识,印制一些浅显易懂的小册子发放到农人群众手中,经过宣传,使农人群众调查《药品治理法》使村庄大夫加强法制认识,使群众养成购药看效期,服药遵医嘱,发现药质量量问题就告发的习气,然后增强自我维护认识,盲目维护本身的正当权益。

(四)增强调研。把握当地区乡村卫生室用药网点散布状况,合理规划乡村药品市场,添加零售网点,便利群众购药,鼓舞在村庄开设连锁药店,开辟乡村市场,从政策上可以赐与一些搀扶,对当地一些有文明有才能的青年,情愿运营药品的,经食物药品监视治理部分培训及格后,处理上岗证书,答应其创办零售药店,从事药品运营运动。

(五)增强培训、进步本质。我县点多线长的实践状况,每年应按期对药品从业人员及协管员、信息员进行药,司法律例的培训审核,对审核不及格的人员要予以改换。别的,与协管员、信息员多沟通、多交流。在任务上多多指点,并与本地党委和当局增强联络,让他们鼎力支撑协管员和信息员的任务,充沛调动他们的任务积极性和自动性,给他们一个施行药品监管的空间,更应该有方案、有目标地对现有村卫生室的大夫进行培训,从政策律例上,多宣传多解说,营业常识上,多交流多沟通多进修,然后进步村卫生室大夫的理论程度及实践操作才能,促使村卫生室到达标准运营,做到药品收购渠道标准,药品治理准则标准,药品贮存前提标准。

(六)不时进步药品监管人员本身本质。我们法律人员必然要增强本身进修,具体掌握药品治理律例的立法精力,发明性地展开任务,要谦虚向药学专业人员进修,纯熟把握各类药品的功能、功用主治、用法用量、质量规范要求、普通性状辨别等。学会在法律监管中理论,在监视任务中进修,不时丰厚本人思想,进步本人的专业常识和营业技艺,有利于不时拓宽药品监管的新路子、新范畴,确保全方位进行监管。只要练好本身的内功,在监管中才干随心所欲,才干让药品从业人员心服口服,真正做到监管到位、帮促到位、效劳到位,到达依法行政,在朝为民的基本目标。

篇7

Abstract: Rural road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raffic highway network construction in China. The new rural construction strategy greatly changed the face of the rural economy, of which the rural road construction provides a powerful motivation for rural economic development. But due to the construction and operation process, lack of the necessary survey and design, and the corresponding maintenance measures, the rural roads appeared a series of problems, which have seriously impacted the driving safety. Through investigating and analyzing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rural highway in the south area of Jiangxi province, this paper expounds the problems faced by the rural road and the causes, and puts forward some countermeasures.

关键词: 乡村公路;新农村建设;开裂塌陷;防治措施

Key words: rural road;new countryside construction;cracking failures;prevention and control measures

中图分类号:U41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4)06-0069-02

0 引言

乡村公路主要包括市郊各县、乡、村之间的地方性公路,还包括国道、市政道路之间的各种环线和专用公路,是县道、乡道、行政村的公路所组成的道路网络系统,是我国交通网络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国家实施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战略目标,极大的改善了目前农村的生产生活状态,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俗话说“要想富、先修路”,新农村建设乡村道路建设是进行其他项目建设的先行条件,到目前为止,我国大陆地区基本实现了村村通公路的要求。但是由于乡村公路涉及建设资金短缺、养护体制不健全、养护技术和人员严重不足等因素影响,近年来新修建或改扩建的乡村公路出现大量病害问题[1~4],

严重影响了乡村道路行车安全,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通过分析目前赣南地区某些乡村公路运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防治措施。

1 常见问题分析

据调查,赣南地区乡村公路的损坏[5]主要包括路面开裂、松散、路基沉陷及边坡失稳等问题。

1.1 路面开裂 根据调查,赣南地区乡村公路多发育横向裂缝,裂缝宽度一般在1~5cm,最大宽度可达10cm以上,根据各种开裂因素不同,公路裂缝可分为沉降裂缝、收缩裂缝和反射裂缝[6];其中沉降裂缝在赣南地区发育较普遍,出现路面开裂的原因主要有混凝土材料应力松弛性能不足、昼夜温差大以及混凝土强度不够等因素,其次是施工质量差,公路施工前未对路基进行合理的处理,路基压实不均匀以及改扩建过程中新旧路面衔接不当,导致路基承载力不够,加之车辆荷载反复作用导致路基出现不均匀沉降,进而导致路面开裂。

1.2 路基沉陷 路基沉陷[6]通常是由于地下水入侵、路基强度不够、行车荷载反复作用等因素而形成的,特别是在过沟段路面,沟内常伴有常年流水或季节性流水,将对路基面产生冲刷淘蚀,进而引发路基塌陷问题。

1.3 边坡失稳 边坡失稳是目前交通公路面临的通病。赣南地区多为山地地貌区,乡村公路线路规划工程中,多选择沿山施工开挖,施工过程中形成大量高陡边坡,受建设资金短缺等因素影响,乡村公路缺乏必要的防护支挡措施,多数边坡均处于状态。边坡坡体多为第四系残坡积层粉质粘土与岩体组成的双层结构或全~强风化岩体单层结构,其中残坡积层粉质粘土结构松散,局部可能含有少量的砾石。岩土体之间呈不整合接触;全~强风化岩体结构面较发育,岩体完整性较差。公路运营过程中,特别是降雨条件下,由于边坡未采取相应的工程处理措施,乡村公路边坡出现边坡失稳导致局部地段产生塌方的可能性大,严重影响了公路的运营安全。

2 对应问题的防治措施

2.1 关于公路路面开裂 裂缝的防治措施包括预防措施和处理措施[7]。预防措施主要从工程施工前期处理开始着手,工程施工前期对公路沿线进行工程地质勘查;施工前期对路基进行清理,特别是对路基松散层的清理工作;对该改扩建公路注意其中新旧公路的衔接,对特殊地段采取相应的支护措施;其二,工程施工过程中严格把关工程材料质量,特别是混凝土强度要求,选择合理的施工条件,保障工程施工质量;在公路面相应路段设置分缝,以缓和交通荷载对公路的碾压作用;工程施工完成后,建立健全公路路基养护制度。

对于公路路面开裂的处理措施,首先应做到早发现早治理,避免微小裂缝引发路面产生大规模变形,对已有的裂缝采用普通混凝土或沥青混凝土进行回填处理。

2.2 路基沉陷的防治措施 关于路基沉陷主要应从施工和养护方面进行防治处理,其中工程施工时对路基处理应确保强度、夯实度的指标能够到达要求,对过沟路段设置排水涵管等设施,以便及时排出沟内流水,避免水流对路基产生淘蚀;在公路养护过程中及时排出路面积水,加强对路面情况进行检查检测。对已有的塌陷区域,应明确其塌陷范围,选用合理的砂石料对塌陷路基面进行回填夯实,并重新铺筑路面。

2.3 关于边坡稳定性问题 边坡失稳问题的防治必须从山区公路规划选线过程中逐步实施进行,在公路选线前期,因对公路沿线地形地貌条件进行系统调查,尽量避免工程施工过程中出现深挖高填现象;加强公路沿线工程地质勘查工作,对可能产生的深挖区进行重点勘查,查明并分析其工程地质条件;工程施工建设完成后,对危险性大的边坡应进行相应的治理防护工作,在进行边坡工程支护的同时,尽可能恢复坡体原有的植被特征。

3 总结

赣南地区乡村公路是目前国内乡村公路所具有的普遍现象,公路修建未进行合理的规划设计,并进行相应的工程地质勘察是出现上述问题的根源所在;同时由于乡村公路资金短缺、工程施工质量差、公路养护机制不完善等原因,也是其中的影响公路运营安全的重要因素。因此农村经济建设发展离不开交通公路,但是为了进一步改善乡村公路的运营、保障行车安全,乡村公路修建应从公路病症的源头抓起,加强乡村公路工程地质勘查,使工程设计、施工进一步标准化,公路运营养护规范化,才能保证乡村公路平稳运营,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更加充足的保障。

参考文献:

[1]王雪阳,刘文伟.乡村公路建设及养护与新农村规划建设的关系[J].公路与汽运,2008(4):46-48.

[2]任建军.探析乡村公路管理与养护策略[J].养护天地,

2010,19.

[3]徐福春.乡村公路常见病害成因分析以及对应措施[J].交通世界(运输·车辆),2012,24:156-157.

[4]张帅帅等.浅谈乡村公路常见病害成因及应对措施[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3(16).

[5]张见超,宋亚林.浅析我国乡村公路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J].山西建筑,2008(3).

篇8

关键词:农村环境;问题;现状;保护措施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农村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农村环境污染逐步加剧,生态破坏日趋严重,使农业环境受到严重冲击,农民利益受到极大伤害。农村环境问题却日益突出,特别是环境污染严重,己成为21世纪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这些问题不仅严重影响广大农民群众身体健康,也制约国家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我们必须认真研究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存在的问题,加快治理农村污染及农村经济建设的步伐,积极探讨对其进行治理的对策。

1农村环境问题根源及现状

1.1规模化养殖污染严重

近几年来,由于禽畜养殖业从农户的分散养殖转向集约化、工厂化养殖,禽畜粪便污染面明显扩大,已成为主要的污染源之一,并引起城乡普遍关注。据调查,养殖一头牛产生并排放的污水超过22个人生活产生的污水,养殖一只猪产生的污水相当于7个人生活产生的污水。畜禽粪便年排放量已达19万吨,相当于工业固体废弃物年排放量的2.4倍。畜禽养殖及水产养殖是农民致富的一个重要途径,但由此带来的是集中、高密度养殖,其产生的污染往往超出了环境容量。早在1995年,我国牲畜总排污量就已达25×108t,是工业固体废物年排放总量的3.9倍,只有少量的牲畜排泄物在进入水体前被处理过。

1.2人口压力过大

我国农村地区人口迅速增长和需求急剧膨胀,加剧了生态环境要素的改变,加重了以水土流失为核心的生态环境问题。维持人口增长、提高收入造成了对资源需求的大幅增长,人们不断提高资源利用强度、扩大资源利用范围,从而导致滥垦、滥伐、过牧等现象,使环境因不断超载而遭到破坏,出现水土流失和土地沙化。

1.3土壤污染

目前,我国土壤污染的总体形势相当严峻,已对生态环境、食品安全、百姓身体健康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构成威胁。据不完全调查,目前全国受污染的耕地约有0.1亿hm2,污水灌溉污染耕地216.7万hm2,固体废弃物堆存占地和毁田13.33万hm2,合计约占耕地总面积的1/10以上,其中多数集中在经济较发达的地区,土壤污染危害巨大。土壤污染造成有害物质在农作物中积累,并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引发各种疾病,最终危害人体健康。土壤污染直接影响土壤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对生态安全构成威胁。

1.4化学肥料造成的污染

我国化肥施用量居世界第一位,单位面积使用量居世界中等水平,但我国化肥利用率平均只有30%~50%,这不仅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而且对环境也造成一定污染,对土壤、水、生物、大气及人体健康也产生了严重危害。同时,由于农药的过量和不当使用,不仅造成资源和能源的大量浪费,而且其在土壤和作物中大量残留,造成农产品品质下降,有些甚至危及人类健康。化学肥料替代有机肥料造成的污染随着农业的发展越来越严重,烈性农药成本低、效果大,厂家商家有利,农户使用方便,所以屡禁不止,使用这类农药后,暴雨冲刷,必然形成大面积污染。

1.5生活污染

农村生活垃圾、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严重滞后。全国约4万个乡镇中绝大多数没有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在60多万个行政村中,绝大部分污染治理还处于空白。据初步调查,全国农村生活垃圾年产生量2.8亿t,露天堆放量超过30%,平均处理率为20%左右,绝大部分生活垃圾未经处理,不仅成为蚊蝇的孳生地,也成为地表水和地下水重要的面源污染。全国农村生活污水年产生量90多亿t,平均处理率15%左右,污染地表水和地下水。

1.6城市污染向农村转移,乡村企业污染加剧

城市工业生产的“三废”和市民生活产生的废物,未经妥善处理排入环境,同时,许多能耗大、污染重的化工、造纸等企业,在城镇中难以立足,利用农村环境管理力量薄弱和农民致富心切,纷纷下乡进村。因此,乡村企业多为电镀、印染、造纸、化工、炼焦、炼磺和制苯等重污染行业,这些企业往往技术落后、设备陈旧。此外,我国乡村企业在改革开放初期一哄而上,没有配套的技术经济政策引导,具有盲目性和随机性,呈现“多、小、散”的格局,布局不合理,不利于污染集中治理。此外,工艺陈旧、设备简陋、能源消耗高,绝大部分企业没有污染防治设施,乡村企业没有形成规模经济,无力承担污染治理费用。目前,乡村企业污染占整个工业污染的比例已由20世纪80年代的11%增加到45%,一些主要污染物的排放量已接近或超过工业企业污染物排放量的一半以上。

1.7生态环境

农村地区乱采滥挖、超载放牧、围湖造地、毁林开荒等行为依然存在,生物多样性减少,外来有害物种入侵加重,农村生态系统功能退化,威胁国家生态安全。目前,全国水土流失占国土总面积的比重达37.8%。土地荒漠化、沙漠化速度加快,现有荒漠化土地2.636亿hm2,占国土陆地面积的28.3%,而西部地区最为严重,其荒漠化土地占全国的比重达97.8%,沙漠化土地占全国比重达95.6%,每年因土地荒漠化和土地沙化直接经济损失高达540亿元,近4亿人的生产生活受到影响。

2加强农村环境保护的对策

2.1加强农村环境政策体系创新

现行环境政策是在工业和城市污染防治的基础上建立的,由于农村和城市环境特点不同、环境问题的根源不同,其在农村的作用具有相当的局限性。因此,必须对现行环境政策体系进行创新:①建立生态补偿机制。用计划、立法、市场等手段促使下游地区对上游地区、开发地区对保护地区、受益地区对受损地区进行利益补偿。当前,城市产生的污染向农村转移,城市作为一个整体并没有对农村进行生态补偿,这对农村非常不公,应将城乡之间的生态补偿上升到区域整体之间,并介入政府行为,增加可操作性和政府的认同。②逐步建立引导性环境政策体系,我国农村生产生活单位日益细化,对大量分散的生产行为进行环境监督不切实际。所以,环境政策由管制性向引导性转变是农村环境保护的必由之路,要用市场经济等手段引导农民自觉采取有利于环境的行为。

2.2提高农民的环境保护意识和参与意识

由于多方面的因素,目前我国农民的整体素质水平还很低,环境保护意识淡薄,对环境保护缺乏迫切的要求和污染后果的危机感。因此,人为的、随意性的破坏环境问题十分突出。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农村环境保护知识宣传教育,树立生态文明理念,提高农民的环境意识,调动农民参与农村环境保护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推广健康文明的生产、生活和消费方式。开展环境保护知识和技能培训活动,培养农民参与农村环境保护的能力。广泛听取农民对涉及自身环境权益的发展规划和建设项目的意见,尊重农民的环境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维护农民的环境权益。

2.3加大控制农业面源污染的力度

①推进农业结构调整积极发展有机农业、生态农业和观光农业,鼓励建设一批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基地,通过传统农业向生态农业转变从根本上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

②推广农业生产规模制定政策,鼓励土地由分散经营向集中经营转变,由农户经营向农庄经营转变,努力扩大农业生产规模。农业的规模化经营,不仅有利于提高农业生产效益,更主要的是有利于农业面源的污染控制。

2.4从农村环境治理上控制生活污染

当前,农村生活污染控制的重点应该放在环境治理上,而环境基础设施建设不应操之过急。对于广大的农村地区,由于经济实力及技术手段的欠缺,一味地采用城市环境处理体系显然是不现实的,必须针对农村地区的资源与环境条件,开发推广切实可行、因地制宜的、较低成本的处理技术,然后共聚财力,分级实施。

2.5大力发展生态农业

农村环境污染问题日趋严重,己成为制约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必须进行综合治理,切实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工作。

①强化对规模化畜禽养殖场的综合治理,推广畜禽养殖业粪便综合利用和处理技术,鼓励建设养殖业和种植业紧密结合的生态工程,积极发展农村沼气,使畜禽粪便减量化、无害化和资源化。同时,加强渔业资源和渔业水域生态保护,合理确定养殖容量和捕捞强度,并开展畜禽养殖污染的综合防治示范教育。

②要有效地控制工业“三废”对农村环境的污染,加强资源与环境的监测与管理,坚决控制出现新的污染源。

③农业本身要科学、合理地使用化肥、农药、农膜等化学物质,通过采用生物防治病虫害的办法和大量增加农家肥、种植绿肥等办法,减少化学物质的过量使用,实行有机肥和无机肥相结合,进而减少对土地、水源的污染,提高土壤肥力和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2.6加快环保基础设施建设

加快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应是农村环境保护的重中之重,因而应切实有效地进行制度安排。①加快排污管网系统和垃圾清运、处理系统的建设。②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应转变观念,通过各种途径多渠道利用资金,除将环保投资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外,在逐步加大环保投资占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例的同时,还应积极利用社会资金,鼓励民间资本参与环境基础设施建设。③按照“污染者付费”的原则,通过合理的价格体系,征收生活污水和垃圾处理费,多渠道加大环保投入。

3结束语

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制约农业持续发展、威胁农民生命财产安全、扰乱农村稳定。我国环境质量的恶化与环保产业发展滞后也有一定关系。把农村生态环境保护问题提上重要议事日程,已经是迫在眉睫的大事,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环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需求,大力发展环保产业不仅能有效地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改善环境质量,而且可以通过加大对环保产业的投入有效启动市场,带动经济增长,实现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双赢。

参考文献:

[1]张雪绸.我国农村环境污染的现状及其保护对策[J].农村经济,2004,(9):87.

篇9

生态农村工程:解决“三农”问题的新思维

生态农村工程是指在国家宏观政策前提下,运用生态学、农学、经济学、系统学和社会学原理,通过对农村自然-经济-社会复合系统结构的优化设计,实现农业高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的目标。具体来讲,生态农村工程是指在研究农村自然-经济-社会复合系统农业自然资源(如光、温、水、气、土地、作物、牲畜等)和社会资源(如农业基础设施、农村劳动力等)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的基础上,通过对这一复合系统中的关节点的分析,提出重点工程来解决“三农”问题的一种思想模式。生态农村工程的具体内容包括8个方面。

一、农业产业化工程

小农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是中国农业市场化进程中的最大障碍,产业化方式通过将产、供、销联合起来则较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依据区域资源优势或区位优势,确立农业发展的主导产业并相应发展与之相关的农产品加工业、销售业是生态农村工程的核心内容。农业产业化工程共分两个步骤。一是资源优势开发策略分析。根据研究区域光、温、水、土等自然资源条件以及资金、劳动力、区位、市场等社会经济条件,研究提出区域优势农产品开发战略。二是龙头企业的建立或引进。根据本区或相邻区域农产品类型,采取集资、贷款等多种筹资方式,积极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或农产品流通业。需要特别强调的是,在搞生态农村工程时,并不一定非要在研究区内培育出一个甚至几个龙头企业来,如果能作为产品或原料基地的形式加入到其他地区的龙头企业中去,也符合生态农村的要求。如寿光周边县市在搞蔬菜产业化发展时,就可以直接以寿光蔬菜批发交易市场为龙头来发展生产,而没有必要自己再建立批发交易市场。

二、农业生态工程

农业生态工程是指以实现生态环境良性循环和提高农业资源利用效率为目标的生态、生产建设。农业生态工程也分为两个步骤。一是农村生态环境问题(这里是指自然生态环境问题)分析。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对区域内农业生产、农民生活所导致的环境破坏、资源浪费或不可持续利用等进行分析评价。二是生态环境治理对策分析。根据生态环境问题状况,确定治理对策。环境治理对策可分为两种,一种是纯生态/纯环境治理对策(如禁止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生态退耕等),另一种是生产性治理对策(如秸秆、牲畜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技术等)。在一些生态环境较为恶劣的地区,农业生态工程必须采用两种治理对策并重的方式;在一些生态环境问题不太突出的地区,农业生态工程则可采用生产性治理对策为主、纯生态治理对策为辅的方式。

三、农民就业工程

千方百计实现剩余劳动力就业是生态农村建设所面临的头等大事。农民就业工程也分为两个步骤。一是农村实用技术培训。采用国家资助、集体扶持和个人缴费的方式开办农民学校,重点选择一些简便易学、实用性强的技术对广大农村剩余劳动力进行再就业培训,如保护地种植技术、特种养殖技术、制沼技术、焊工、建筑、汽车驾驶、机动车维修、理发、缝纫、家政服务等,使这些剩余劳动力在走向新的工作岗位之前能有一技之长。二是就业信息收集与。由地方政府出资建立村级或乡镇级就业信息中心,定期向辖区内村民公布劳动力需求信息。需要指出的是,这种就业信息中心应当是一种以服务农民为主、以盈利为辅的机构,与社会上的职业介绍所等中介机构有所区别。

四、农民组织化工程

农户或公司频繁出现的违约已经成为当前“公司+农户”型产业化模式的普遍现象,当违约现象出现时,面对强大的龙头公司,毫无组织性和经济力量薄弱的农民很难在对簿公堂时获胜;而面对成千上万的农户,龙头企业也不可能将他们都告上法庭。如果农民能形成自己的组织,则对于企图违约的农户将产生一种内在的约束力;而当企业违约时,也可由组织的负责人出面与龙头企业进行谈判或诉诸法律,从而有力维护农户的合法权益,促进农业产业化的健康发展。另外,农民组织化程度的加强在监督村干部行为和协调干部与农民矛盾问题上也将发挥重要作用。政府应当鼓励或直接帮助农民成立自己的组织。在我国成立农民组织并不是从零做起。从政府性组织来看,我国有农业技术推广站,从中央直到全国各个乡镇组织严密;从非政府性组织来看,我国有中国农学会等涉农组织,拥有遍布全国各地和涉及农业生产各个领域的会员;从各地生产实践看,我国一些地方已经出现了一些运行效果良好的农民协会、农业生产联合会、合作社等农民组织,为建立全国性的农民组织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只要国家在政策上给予鼓励,资金上给予扶持,通过对上述各种组织的组合改造,形成全国性农民组织是可行的。

五、农村社会保障工程

农村人口缺乏应有的社会保障体系是“三农”问题中较为突出的方面,也是阻碍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发展应遵循以建立农村人口社会保障制度为起始点,以实现全民社会保障制度一体化为终结点的原则,即在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将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与现行城镇社会保障体系统一起来。当前一段时期,农村社会保障工程的重点是研究解决流动人口的参保问题。我国目前有1亿多的流动人口,他们当中的绝大多数来自农村,并且有许多人是常年外出和举家外出,按目前推行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他们需要回到户籍注册地去参保,这显然是行不通的。另外,这些流动人口处于身份转换阶段(由农业户口向城镇户口转变),而城镇社会保障体系又与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是两个系统,如何解决参保人在身份转换后相应的社会保障转换也是一个棘手的问题。因此,农村社会保障工程还必须与户籍制度改革协同进行。

六、农村工程

在我国,土地对于农民不仅是生产资料,同时也担负着社会保障的功能,这是我国政府强调长期坚持土地家庭联产承包制度的原因。但是,一家一户高度分散的土地经营制度对农业现代化的制约作用也是显而易见的。特别是在当前农业日益市场化和国际化的趋势下,千家万户的小农在风云变幻的市场面前更显得力不从心。越来越多的农民开始将非农就业作为他们发家致富的门路,而对于农业生产的激情正在丧失。在这种情况下,改革土地制度,尤其是在农村经济较为发达地区的土地制度,对于重新唤起农民对农业生产的热情和促进农业现代化建设极为重要。然而,由于土地在我国担负着稳定农村社会的作用,因此土地制度改革必须因地制宜地稳步进行,不能操之过急。

七、农村管理体制改革工程

当前我国已经加入了WTO,农业的市场化和国际化速度在加快。然而,要建立和发展与国际市场接轨的现代化外向型农业,就必须有一批懂技术、懂管理、善于根据国际市场信息组织生产的知识型农民和农村管理干部队伍,而目前我国由老弱病残组成的农业生产队伍和只有小学、初中文化水平人士组成的农村基层管理干部队伍,注定了中国农业难以在国际化进程中处于有利地位。中国农业与农村的发展亟待人才回流。为此,必须对当前臃肿且素质较低的乡村管理干部队伍进行改革。乡镇政府要严格落实定编定岗制度,逐步放开乡镇级的信用社、供销社、粮站、农机站、农技站等涉农部门,将它们逐步推向市场,让它们在市场中发展。村级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方向是在行政村设立专职干部岗位,面向社会招聘有志于农村发展的知识型人才,促进一批懂技术、有市场观念、思路开阔的年轻人到乡村发展事业。同时,要辅以村庄合并、村两委干部缩减等配套改革。

八、农村集体经济工程

农业产业化发展、农村生态环境治理、农民就业培训、农民组织日常运行以及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均离不开地方政府,尤其是乡村政府的财政支持。另外,农村道路、水利设施、教育设施、医疗卫生设施等是限制农村整体发展的刚性约束,尤其是在偏远山区,医疗卫生设施落后已经上升到直接威胁农民生存与健康的程度。这些基础设施的建设也需要集体经济具有较强的实力。发展集体经济,扭转村村欠债、乡乡收不抵支的现象,对于“三农”问题的彻底解决意义重大。不过,如何才能恢复集体经济实力,尤其是中西部落后地区的集体经济,尚需要更多的理论与实践探索。

生态农村工程各项措施间的关系

上述8项工程措施是庞杂的“三农”问题中的关节点内容,是研究和解决“三农”问题的出发点和着力点。各项工程措施之间又版权所有

篇10

【关键词】 德州市;生态功能区建设;绿色发展;对策

一、让“绿色发展”成为建设京津冀南部重要生态功能区的鲜明导向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绿色发展理念作为五大发展理念之一,其基本内涵主要包括六个方面: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发展与保护相统一的理念;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自然价值与自然资本的理念;空间均衡的理念以及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理念。[1]

《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支持山东德州建设京津冀南部重要生态功能区,这对德州生态环保工作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在推进建设京津冀南部重要生态功能区的过程中,德州要以绿色发展理念为引领,积极倡导和践行绿色的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让“绿色发展”成为建设京津冀南部重要生态功能区的鲜明导向,努力打造国家级生态功能示范区。

二、德州市建设京津冀南部重要生态功能区的现状

2015年10月,德州市以建设“一区四基地”(京津冀产业承接、科技成果转化、优质农产品供应、劳动力输送基地和南部重要生态功能区)为载体,作出了建设协同发展示范区的战略部署,坚持“依法施治,精准施策,全民参与”,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重要环境指标明显改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绿色、低碳水平不断提升,林木覆盖率显著提高,京津南部、山东北部重要生态功能区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2]2016年第一季度,德州市生态环境质量和去年同期相比有了明显改善。全市“蓝天白云、繁星闪烁”天数同比改善28%,德州市境内5条主要河流水质全部优于地表水V类标准。4项主要污染物SO2、NO2、PM2.5、PM10同比分别改善22.4%、16.1%、7.0%、7.9%,同比改善程度均位居全省前列。[3]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德州市资源制约趋紧、大气污染治理难度大等问题尚未从根本上得到解决,环境治理工作仍然面临一系列迫在眉睫的问题。建设京津冀南部重要生态功能区仍然任重道远。

三、促进德州市建设京津冀南部重要生态功能区的对策建议

1、转变发展方式,着力构建产业支撑体系

(1)加快发展生态工业。一是严格执行建设项目审批制度,实现从招商引资向招商“选”资转变。对新进项目要在技术水平、资源利用效率、污染物排放等方面进行严格约束,绝不能以建设产业承接基地为借口把德州建成京津“产业垃圾场”。二是积极引进、培育、发展一批产业层次高、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好、环境污染少的项目。重点围绕智能装备制造、生物技术、现代医药(器械)、新能源、新材料等产业领域,策划和推进一批高新技术项目,力争逐步使新兴产业产值占GDP的比重在全省处于领先水平。三是建立“绿色技术”体系。发挥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优势,重点开发和建立废物资源化技术、节能技术、清洁生产技术、环境工程技术等“绿色技术”体系。健全技术转移机制,加快相关科技成果资本化、产业化步伐。

(2)加快发展生态农业。一是大力推进农业科技创新。以农业科技推广、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和“美丽乡村”创建为主要任务,建设一批新技术试验示范、新成果转化推广、现代生态农业试点和农民实训基地,加强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推广应用。二是持续推进“三品一标”认证和农产品品牌创建。积极争取“三品一标”资金投入,强化证后监管,全面提升“三品一标”品牌知名度和公信力。将“三品一标”认证与农产品品牌建设相结合,依靠品质打造品牌,让德州“生态农业”、“品质农业”成为享誉周边乃至全国的品牌。三是提高农业规模化、产业化水平。探索完善以土地托管为主要内容的现代农业规模化服务,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优势,培育壮大一批成长性好、带动力强的农业龙头企业。积极对接中粮集团等大型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京津大型连锁超市,发展“互联网+农业”,推动产业模式创新。

(3)加快发展生态旅游业。一是合理布局乡村产业。在不改变农民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前提下,依托农业等核心产业优势,进一步延伸产业链,实现食宿、健身、文化、观光、农事体验、职业教育等产业的多元发展。二是强调“乡村记忆”元素。借德州市实施“乡村记忆”工程之机,选择几处有代表性的古村落,打造“乡村记忆馆”,作为各种民俗体验、传统手工业体验的载体和场所。动员企业或社会资金通过租赁等方式,将一些闲置的古民居予以修缮,发展体验性住宿。三是创新运营方式。充分发挥政府、企业、业户、协会、旅行社的协同作用,建立利益联动机制和联动发展模式。如:可与京津冀等周边地区旅行社、自驾游等户外团体合作组建利益同盟,共同输送游客到乡村旅游景点;可通过引进专业的旅游公司对乡村旅游进行企业化运营、市场化运作等。

2、直面民生关切,着力解决焦点环境问题

(1)深入实施蓝天工程。一是积极推进能源结构调整。根据区域环境承载能力和当前的节能减排技术水平,确定一个原煤消费总量上限,以此为红线促使项目寻找清洁能源替代或通过置换腾出环境容量;在企业中大力推广使用电、低硫无烟煤等清洁能源;鼓励、支持使用电动、油电混合、天然气等新能源车辆,公交、出租等营运车辆清洁能源使用率要逐步提高到50%以上。二是以治理工业废气、城市扬尘、机动车污染和挥发性有机污染物(VOCs)为重点,综合治理大气污染。全面完成工业企业脱硫、脱硝和除尘升级改造工作;借鉴他地经验,对建筑施工企业采取“积分制”管理,出现扬尘污染的建筑企业将被扣分,直至被列入黑名单,甚至最终被退市;加大执法力度,严禁环保不达标车辆上路行驶;结合德州市实际,针对不同VOCs排放行业和不同的VOCs种类,出台具体的最优化治理技术指南或技术路线、治理工程规范;全面开展餐饮油烟治理,在规定区域严格取缔露天烧烤。

(2)深入实施碧水工程。一是节约循环利用水资源。加大现有水资源利用设施的配套与节水改造,推广使用先进、实用、高效的用水设施和技术。完善城市再生水利用设施,建立以中水回用、雨水收集、水体修复等为重点的生态循环水系统。二是全面控制污染物排放。结合德州市实际,进一步修订城镇污水处理费、排污费征收管理办法。全面加强配套管网建设,推进污泥集中处置,完成黑臭水体治理。三是全面保护改善水生态环境。扎实做好河流的清淤治理工程,从严核定水域纳污能力,科学确定生态流量。强化水源涵养林建设与保护,保护湿地等水源涵养空间。

(3)深入实施城乡清洁工程。建立再生资源分类回收网络,提高城市生活垃圾资源化和建筑垃圾、餐厨废弃物综合利用水平。推进农村居住社区生活污水、生活垃圾处理和畜禽养殖配套设施建设,进一步建立健全生活垃圾处理“户集、村收、镇运、县处理”的机制。鼓励有条件的农村社区运用膜生物反应器等先进工艺,集中解决生活污水处理问题。

(4)深入实施生态绿网工程。构建完善由林地、湿地、绿地和交通廊道组成的生态资源体系,提升城乡生态载体能力,努力实现“道路林荫化、城郊森林化、城市园林化、村庄花园化”的绿化目标。当前,要进一步增加城市绿地和城乡林地面积,重点实施好鲁冀边界防护林、济乐高速绿化、德商高速绿化等工程。

3、完善体制机制,着力构建制度推进体系

(1)深化生态补偿机制。当务之急是要建立健全三项生态补偿政策:一是高污染能源与清洁能源之间的生态补偿机制;二是基于跨界交接断面水质考核的流域上下游之间的生态补偿机制;三是大气污染排放区域和消纳区域之间的生态补偿机制。完善多元化生态补偿机制,推进市场化运作(如完善生态产品资格认证制度,实现由消费者付费的生态服务机制等),强化对生态容量占用地区的指标硬约束,充分调动生态容量贡献地区建设生态、保护环境的动力。

(2)建立长效管理机制。将生态功能区建设列入各级党委、政府科学发展综合考评体系。建立党政主要负责同志定期对环保工作述职制度,就各地生态创建、环保任务完成情况进行专题汇报。落实目标责任制,严格问责,对未按期完成任务的要通报批评,直至追究责任。

4、建设生态文化,着力打造全民参与格局

在全市广泛开展生态文明教育,将生态文明内容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和各级干部教育培训计划,引导党员干部、青少年学生和社会公众树立生态价值意识、生态忧患意识、生态责任意识。[4]引导公众自觉抵制过高能量、高消耗、高浪费的生活方式,促进生产、流通、回收等各个环节绿色化。鼓励居民广泛使用节能节水设备,引导公众自觉优先采购环保标志产品和无公害、绿色和有机产品,减少使用一次性产品。倡导绿色出行方式,大力开展“无车日”和“步行日”活动,推广公共自行车系统建设,形成人人自觉投身生态文明建设实践活动的社会氛围。

【参考文献】

[1] 刘湘溶.贯彻绿色发展理念推进生态文明建设[N].浙江日报,2016-04-21(15).

[2] 德州市政府工作报告(2016年2月19日)[N].德州日报,2016-02-23(01).

[3] 赵晶,李新城.防治措施落地“蓝繁”天数增加[N].德州日报,2016-04-22(02).

[4] 陈春燕,时圣玉.德州市生态城市建设调查报告[J].劳动保障世界,2015(05)45-47.

【作者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