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的笔记范文

时间:2023-06-20 17:19:4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信息技术的笔记,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信息技术的笔记

篇1

一、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的有效整合点在哪里?

[案例1]

有位教师在执教“相遇问题”时,开始以信息技术辅助数学课堂教学。使学生直观形象地理解了相遇问题中“相向”、“同时”和“相遇”3个关键词的意义,效果较好。但讲授过程中却没有把重点放在引导学生理解“路程”、“时间”、“速度”三者间的关系及两种解法的对比上。而是蜻蜓点水地将制作华美的动画一幅幅播放给学生看,把应该板书给学生看的“同时、相向、相遇”等知识点也用计算机快捷地展示给学生。当学生看完“电影”,留在头脑中的是什么,可想而知。

[思考]

数学科学的特点是逻辑性强,抽象思维要求高,尤其是涉及三维空间问题、动态过程问题、复杂计算问题等,传统教学手段由于以静态为主,很难在课堂上利用黑板将这种复杂的情景展示出来,更不用说借助情景来分析。正是因为抽象的情景不能得到直观、有效的展示和分析,就进一步增加了学生理解和掌握的难度,因此长期成为教学中的难点。以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恰恰在这一方面具有独到的优势,它能使这些复杂的问题转化为直观、形象、生动的感性情景,这样大大降低了学生理解和教师教学的难度。

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整合,不是为了整合而整合,不应搞“花架子”,不应一节课从头到尾都用课件而对其他教学手段不屑一顾,甚至整个一节课。黑板上一个字也没有。对于数学课而言,教师在黑板上作图、证明、推理的过程是必不可少的,有些是通过教师的眼神、动作、语调等表现出来的,是任何机器都代替不了的。媒体的选择应实事求是,哪种媒体方便、直观、有效,就用哪种媒体。实践证明,表现一般事物的静态特征时,可用投影或幻灯;表现动态过程可用录像或计算机;表现一般性文字资料可用小黑板……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媒体。才能充分发挥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整合的优势。

二、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整合如何表现思维的过程?

[案例2]

有位教师在教学“长方体的认识”中12条棱的数法时,用课件将12条棱的数法直观形象地展示给了学生,于是学生很快掌握了12条棱按相对位置关系数的方法。

[思考]

上面案例中教师的做法表面看来效果很好,但仔细想一想,这样做恰恰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如果先让学生自由数,在数的过程中不断调整自己的思路,最后学生会有多种不同的数法,然后再利用课件演示,让学生从中选择出适合自己的最优方法,这样揭示数学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既训练了学生多角度参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又发散了思维,培养了思维的灵活性,岂不更好?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我们要帮助学生从抽象的高度去对直观的图形作出适当的理解和必要的推广。在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整合时,不能一味地用演示代替学生的操作,代替学生的思维,包办学生构建知识的过程,而要预留一些思维的空间给学生。从而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促进学生主动思维。这样,才能真正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

三、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整合怎样处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案例3]

一位青年教师执教四年级“解决问题的策略”公开课时,设计制作了课件辅助教学,并在几次试教之后,多次修改课件。结果在正式上公开课时,出现了教师没有预设到的生成。例题情境是“小明买3本笔记本用去18元,小华买5本用去多少元?小军带了42元,可以买几本?”师生一起列表整理信息解决了小华的问题,表格如下:

接下来教师要求学生用列表的方法解决小军的问题,按照预设,教师在课件中制作的表格是这样的:结果汇报时,学生的表格是这样的:

学生选择了第一个问题所求出的小华的信息列表,这也是可以的。但由于教师在课件中并未制作这种表格,因此不置可否就叫这名学生坐下,又请另外一名学生来汇报了和教师一样的表格。

[思考]

教师只想着根据课程标准、教材、学生的情况(这个情况是教师在课前掌握的)和教师本人的经验在授课前设计好课件,因此,就带有一定的主观性、程序性和被动性。授课时,唯有按“程序”引导学生亦步亦趋地走,与教师的设计一致,课件才能“大显身手”。然而,学生是活生生的个体,学生的思维是多元的,有许多是瞬间闪出的火花。数学课堂虽可预设,却总有意料之外的生成。尽管课件制作者在制作时也设计多种可能性答案,但课件终究是人为的“程序”,其互动性往往受技术的、经验的限制,难以满足千变万化的课堂的要求,而教师为了保障教学过程的流畅,往往也不敢大胆处理即时生成的教学信息。人机的隔离、人机的不吻合在教学中屡见不鲜,课堂的即时生成由此受到了严重抑制。

因此,我认为,在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整合时,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课件是手段。首先,在制作课件时,教师应充分考虑到教学中的多种可能性,制作互动性较强的课件,尽量避免制作不可交互的流程性课件。其次,在教学时,教师不能“唯课件是从”,应视具体情况调整教学,灵活使用课件,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四、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整合如何打造情感交流的课堂?

[案例4]

在一年级的“认图形”一课中,我设计了“玩一玩”的电脑游戏,这是全课的,所有的学生都被精美的画面所吸引,全身心地投入到游戏中去。“游戏”其实就是练习,有3个层次:涂色游戏、积木游戏、拼图游戏。游戏还可以选择不同的难度,例如在“拼图游戏”中,可以“照样子拼一拼”,也可以“创编我的作品”,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进行选择。课后我问学生:“这节课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很多学生自豪地告诉我:“我创编的作品进了‘班级画册’!”在拼图游戏中,学生完成了自己的作品后,可以提交收入“班级画册”。进入“班级画册”的作品,其实就相当于登上了“网络优秀作业栏”。供给全体学生、老师、家长甚至任何可以接入互联网的用户观赏。这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是极大的鼓舞。

[思考]

情感教育是美的教育,在人的发展过程中,情感因素是关键因素,我们以发展的眼光看问题,没有情感的交流,教育也就失去意义。在有些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整合的案例中,师生之间缺少了必要的交流、沟通。教师在鼠标、讲台、学生之间不停忙乎,而更多的学生则是被计算机中的精美图像所吸引。虽说是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但那种由计算机发出的“你真聪明!”、“你真棒!”诸如此类没有“人情”味的语言,对于激发学生的情感来说,也是机械的、脆弱的、有限的。

篇2

关键词:信息技术基础 必修模块 总结性评价

一、总结性评价的指导思想与目标分析

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总结性评价的指导思想是建立符合新课程理念的高中信息技术总结性评价体系,重在培养学生信息素养,注重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有利于创造潜能的发挥。注重发挥评价的诊断、激励和发展,促进评价与教学的有机结合,使评价更好地为教和学服务。

新课程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作为三大目标,当然也是信息技术课程的三大目标,同时也是信息技术课程评价所应坚持的目标。在这三大目标的评价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评价适宜通过过程性评价来完成,而其他两个目标可以通过总结性评价来完成。为了评价开展的便利性,我们坚持实事求是的基本思想,针对性地重新解析信息素养,为总结性评价重新设定了三个层面的评价目标,描述如下:

1.掌握信息技术的基础知识

2.学会操作和使用信息技术工具的技能

3.具有应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从逻辑层次上来看,前两条是基础,后一条是充实和升华。这个新的评价目标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是我们在信息技术课程总结性评价活动中应遵循的三个目标,参考这个特定结构设计自己的评价方案。

二、总结性评价应坚持的原则

1.依据课标,兼顾教材

首先,评价要严格按照《课程标准》的内容来实施,不论哪一个省市、哪一个地区,也不论使用哪一本教材,均要按照《课标》中的课程目标和《信息技术基础》模块的内容标准进行评价。

其次,课程标准不是教学大纲,应以达成最低要求为标准,总结性评价不是选拔考试,是过关性质的考试,应照顾到大部分同学。也就是说,试题题目不要过深,以大部分同学通过为宜。

第三,虽说评价要以《课标》为依据,但并不是说完全脱离教材,与所学教材一点关系也没有,这样容易造成教师不用教材、学生不看教材的情况发生。考核时还是应该适当兼顾教材内容。譬如在出题时可以考虑一部分试题直接来自于教材,或一部分试题的答案要求来自于教材。例如“请说出从因特网下载资料的三种常用方法,其中至少一种是教材上提到过的”这个试题,就能达到与教材适当兼顾的目的。

2.注重双基,突出运用

双基是指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在信息技术新课程的实验过程中,有一个不太好的现象应引起注意,就是有些教师有点走向另一个极端,在课堂上大谈信息论和方法论,不做具体的操作,完全忽视了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的学习与培养。信息技术课程毕竟是一门技术类课程,不可以脱离技术和技术应用谈理念、谈方法。

当然考试时不应孤立地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进行测试,不能简单地考一些死记硬背的知识,而应放在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背景中去评价,从知识的整体联系上去考核。例如对于“信息的基本特征”这个知识点,传统的考法是采用选择题或填空题的形式让学生选择或填空,这种做法只能考查学生的记忆能力,对学生是否真正理解这几个特征没有能够考查到,但这恰恰又是学生应该掌握的内容。例如可以设计这样的一个考题:“信息具有价值性、时效性等特征,请结合生活实际,为每一个特点举一个实例,填入下面表格中”。

突出运用就是加强与平时生活的联系,突出考查学生采用信息技术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根据双本体观的理论,大众信息文化取向的目标评价,重在强调对学生感受生活,利用工具处理信息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考核。考试题目的设计要注意以下三点:

(1)注重使用与学生生活、学习经验相关的、有意义的问题或评价任务。

(2)从过分注重使用脱离具体实际的抽象任务转变为注重使用情景化的问题。

(3)强调真实情景中的复杂技能。

例:某专家来你校作“人工智能”方面的科技讲座,假如你想尽可能多的留下该专家的有关资料并在校园网上,请设计你的若干种做法,并填写下表:

3.超越工具,尊重个性

我们知道,目前情况下,解决某个实际问题的方法有很多,可以选择不同的信息技术工具加以完成。例如:“因为参加省中学生机器人比赛,你现在急需要买一本《中学生机器人制作教程》,请你设计出三种获取该书的途径,并分析、比较这三种方式的优缺点”。本试题为设计题,学生只要回答出三种合适的方法即可,不限定采用何种途径和方法。

在平时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不同的人就存在着不同的处理方法。譬如在进行文字处理时,有人偏爱WPS,有人偏爱OFFFICE,即使在使用同一软件解决某个问题过程中,不同的人们也有不同的操作方法,有人喜欢用快捷键法、有人喜欢用工具栏法或快捷菜单法。因此我们在设计考题时,要照顾到学生的个别差异,要尊重个性。

4.笔试为主,形式多样

目前信息技术课程考试通常有三种形式:全部上机、全部笔试、部分上机和部分笔试。这三种形式各有利弊,不能一概而论说哪种形式好、哪种形式不好。要根据评价的目标、评价的规模、学校的条件、学生的情况等几个方面加以综合考虑。

考试题分为客观题和主观题两大类。其中客观题部分主要考查学生信息技术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试题类型通常包括选择题、填空题、判断题等。客观题部分可以采用填涂答题卡,用读卡机进行批阅;主观题主要考查学生应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主要有论述题、设计题等。考试可采用闭卷、开卷等形式,开卷形式的考试可以带教材、笔记、参考资料等。

三、总结性评价的设计思路

1.设计双向细目表

按照《课标》的《信息技术基础》必修模块内容标准、总结性评价目标合理划分知识单元、学习结果、分数分布,设计总结性测验双向细目表,如下表所示。

2.试题编制

(1)选择题的编制

选择题通常由一个用于呈现问题情境的题干和若干个提供该问题可能答案的选项组成。选择题可以分为单选题和多选题。

例1:一同学要搜索歌曲“Yesterday Once More”,他访问google搜索引擎,键入关键词(),搜索范围更为有效。(单选)

A.Yesterday Once More B.“Yesterday Once More”

C.Yesterday “Once More” D.“Yesterday”+“Once”+“More”

例2:图像文件的大小由()因素决定。(多选)

A.图像尺寸 B.图像颜色

C.图像分辨率 D.图像模式

(2)填空题

填空题又称短答案题目,要求应答者提供合适的词汇、数字或符号去回答一个问题或完成一个陈述,通常用于测验简单的知识型学习结果。

例3:请列出五种获取明后两天天气信息的5条途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3)判断题

判断题一般用于测量学生识别一个陈述是否正确的能力。它的基本格式是呈现一个描述性句子,要求学生对其正确与否作出判断。

例4:正常情况下,从中国发一个E-mail到美国,大约几秒或几分钟对方就可以收到。()

(4)论述题

论述题是最典型的主观性试题,给学生提供作答的自由度较大,它可以有效地考查考生组织、归纳和综合所学知识的能力。

例5:从古至今,人类经过了多次信息技术的重大发展历程,每一次信息技术的变革都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巨大的推动力。请举例说明信息技术对当今社会产生的影响。

(5)设计题

设计题是信息技术课程用得比较多的一类主观性试题,主要用于考查学生运用所掌握的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例6:日常生活中的信息管理越来越重要。

①请为自己的个人相册(包括已有的文本相片、数字相片)的电子化管理,规划工作步骤,并尝试用你认为清晰的两种方式将他们表达出来。

②比较这两种表达方式的优缺点。

参考文献:

1.李艺,张义兵.信息技术教育的双本体观分析.教育研究2002.11

2.苗逢春.信息技术教育评价:理念与实施.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6

3.吴惟粤.普通高中新课程评价指导.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篇3

关键词:数学教育;小学数学;教学方法

1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的整合,有利于发挥现代化教学手段的优势作用

现代教育技术能展示大容量的数学信息,他说承载的内容包罗万象,有影视、文本、图片资源等大量的我们可以引入课堂的东西。这些课程资源我们可以引用到课堂教学中来,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提高我们的教学效率。例如:我们要在黑板上画一个圆,传统的数学教师会用一个很大的圆规,费时不说,且不易使用。现在我们可以利用电子白板这个软件,很轻松地在黑板上绘制出各种标准图形,一气呵成。新课程背景下的小学数学教学,要发挥出与时俱进的效果,就必须进行多媒体与课堂教学的有机整合,科学合理地使用这些教学手段,充分发挥这些教育资源的优势作用,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和自主探索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实现教师教与学生学的双赢,全面落实三维教学目标。数学知识是一门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学科,借助多媒体的使用,展示生活中的数学资源,让学生能更直观的看到数学教材与生活的联系,体现了数学知识的生活化,使学生愿意接受数学学习,并能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2把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融合起来,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小学生对于一些直观的东西比较易于接受,但是抽象思维能力就是一个弱项。可是小学数学教初中大部分的概念、规律的推导都是很抽象的,给课堂教学带来不小的难题。因此,新课标对小学课程进行了全面的改革,为了适应新的教学目标,过去那种单一的、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必须要摒弃,将数学教学融入生活的生活化教学模式在数学教学中得到广泛地运用。正如前面提到的,小学阶段孩子们的抽象思维能力受年龄和智力所限,我们只有尽可能的将数学教学的内容变得生动、具体,才能激发他们对数学的兴趣,更好地对于所学知识进行理解和掌握。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浓厚的兴趣是有效开展教学活动的前提和基础,基于这个前提,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将学生的兴趣和教学内容紧密结合起来,让我们的课堂变得更有趣,寓教于乐,可谓是一举两得。小学阶段的孩子正处于认知和能力形成的初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丰富的想象力,并且反应灵活,这就需要教师抓住学生的这一特点,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形式,加强对教学的创新。例如,可以在多媒体技术的支持下,利用有趣的视频、图画,开展游戏活动进行教学,不仅可以使知识变得直观,还可以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来,提高课堂上的教学效率。

3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情境,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现在的世界风云多变,一个国家只有不断创新,才能在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同样,步入社会需要具备创新的能力和思想,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有自己的立足之地,实现自己的抱负和理想。小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只有具备创新思想,将来才能更好的服务于国家和社会。我们现在所提倡的生活化的教学模式,把生活实践引入课堂教学,充分的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打开学生思考问题的思路,是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得到更好的发展,体现出他们的创新能力。教学情境的创设是教学活动能顺利开展的基础,一堂成功的数学课,需要合理的设置教学情境,通过课堂情境的设置,可以让我们的课堂变得生动起来,让孩子们有思考的欲望,发挥教学的最大作用。同时还要对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和创新,因此需要采用多种形式,例如,小组竞赛、游戏、任务等方式,提高教学模式的灵活性,提高学生对课堂的关注和参与度。

4合理利用多媒体技术,拓宽学生的解题思路

数学课是一门需要抽象思维的学科,为突破教学由于地域、时空等因素的局限,利用课件把相关的影视资料、动画、图像巧妙的加以组合,在教学中播放,有利于学生跳出课本的局限,拓宽知识面。小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会逐渐形成具体形象的思维,但是这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对于某一时期的内容会无法理解的很透彻。这样抽象的内容,由于学生的理解能力非常有限,学起来很不容易,这会给数学教学带来很大的难度。因此,我们在数学课上引入多媒体教学,可以把抽象的、难于理解的内容变得形象直观,降低孩子们的学习难度,并且拓宽他们的解题思路,培养了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例如,关天数学行程中的相遇问题是较抽象的,学生们比较难理解,也难接受。利用多媒体对这种相遇问题进行了模拟,利用多媒体制作了两位小朋友在家里出发,相向而走的情景,孩子们在课件中看到这么生动的画面,就会很容易理解这类问题,对数学产生学习兴趣,问题得到了解决,打开了学生的解题思路,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5结合多媒体进行教学,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我发现小学生在学习数学所表现的理解能力,主要是学生调用各种感官,通过创设情景,依靠思维去理解新的知识。数学概念、定义等知识都比较抽象,传统的教学,课堂上经常出现教师难教、学生难学的状况。课堂上,老师干巴巴的讲解知识点,讲的费力,学生听得一头雾水。为了彻底改变这种局面,要把现代化教学引入课堂,利用多媒体技术对图像、文字、声音的处理,把一些抽象的知识内容更加直观地凸显出来,培养他们的自主探究能力。我在数学知识数学中,注重直观形象,通过多媒体把比较抽象的内容变得具体直观,小学生对于看在眼里的要更加容易接受。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运用多媒体等手段进行辅助教学,可以把教学内容设计成很直观的画面,帮助学生理解重难点,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培养他们的自主思考能力。由于互联网的功能非常强大,具有丰富多彩的素材,我们运用这些有用的素材,可以有效的提高孩子们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在学习知识时保持高度的注意力和积极性,自主地进行探究。例如,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多媒体从多种角度进行解题,可以拓宽孩子们的解题思路,更好地掌握所学知识。

6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有利于解决难点、突出重点

篇4

【关键词】光通信传输网络 OTN开放式通信网络 技术

随着现如今社会不断发展以及技术不断的进步,通信技术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成为现如今交流及沟通的主要手段。同时,不得不承认的是,虽然我国的手机通信覆盖面已经做到了全民通话,但还是有一部分地区手机通信没有真正实现。我国通信行业当前的目标就是让信号覆盖全国化,满足各行各业的人在生活及工作上的需求。为此我们需要更稳定的基础来完善传输网络的接入技术。

一、光通信技术的简介

光通信传输技术是2000年以来高速发展的一种信号传输技术,在网络高速发展的今天,光通信已在全球范围内被广泛应用来进行数据交换。所谓的光通信,就是以光波为中间的媒介的一种传输信息的通信方式。无线电波和光波都属于电磁波。但无线电波的频率却低于光波的频率很多。故而,相对比较之下光波在抗电磁干扰能力、传输带宽方面有很大的优势。根据波长的长短,光波可分成红外光、紫外光、可见光。其中让人眼可见的叫可见光,其他的波长是人看不见的。但这些光波可用来传输数据的,按严格的光传输媒介来划分,可将光分为有线和无线两种光通信。我们常见光通信传输,一般有:红外线通信和光纤通信。

二、光通信四种不同技术的比较分析

通信传输网络有 SDH、DWDM、MSTP、OTN、ASON、PTN等,各种技术都有自己的优势及劣势,针对环网保护能力以及快带利用率成熟度以及发展前景研究其不同的特点,简单列举其中几项技术来详细说明。

(一)OTN技术。OTN是以波分复用技术为基础在光层组织网络的传送网,是下一代的骨干传送网。OTN既吸收了SDH的优点,用ODU颗粒封装业务,可以交叉调度,也吸收了WDM的优点,可以长距离传送,采用合波-放大-分波的方式。

相关传输设备不再需要借助接入设备提供工业标准的通信协议接口。各类通信业务应用可以直接接入到OTN。OTN支持语音、图像信号多点广播,采用了图像矩阵交换技术和数字图像压缩技术。

OTN组网灵活、设备简单、集中维护方便,在国内通信工程中目前正在广泛应用,但不足之处就是设备是独家生产,非通用设备设备,售后的服务对原设备厂商依赖很大,而且其兼容性差,与非OTN网络连接能力较弱。

(二)MSTP技术

MSTP(Multi-Service Transfer Platform)(基于SDH 的多业务传送平台)是指基于SDH 平台同时实现TDM、ATM、以太网等业务的接入、处理和传送,提供统一网管的多业务节点。该技术是一种光纤传输体制,以同步传送模块为基本。目前MSTP广泛应用于移动通信网络的传送网接入层、汇聚层。MSTP中的特点:MSTP有端口组和VLAN两种工作方式,端口组方式主要运用于点对点业务,VLAN则有接入模式和干线模式。

(三)ASON技术

ASON是在传输中融合了交换技术的新型传输网络。具体实现是在原传送网络的传送平面和管理平面之外,引入控制平面,形成传送平面、控制平面和管理平面相互间的交互。

ASON具备两大主要特点:一是由用户实现连接的建立、修改和删除;二是完善的网络生存技术。光网络的控制平面的关键技术GMPLS(通用多协议标签交换)是由MPLS扩展而来。GMPLS除了支持具有分组交换能力的接口,还支持具有时分、空分以及波长交换能力的接口。

三、光通信传输技术宽带利用率和发展前景以及可靠性

(一)发展前景

OTN:在国内行内领域已得到了很多的运用,技术比较成熟的,发展速度较快。

MSTP:解决了传统SDH技术难以有效处理数据传送的要求,但其内核仍然是电路交换,面对着电信业务ALL IP化趋势,因前期网络部署等原因还有很长的生存空间但最终会逐步被PTN所取代。

ASON: ASON利用单一的控制平面,可以实现跨厂商、跨运营商管理域OTN/SDH传送平面的统一控制,完成端到端的电路建立、保护和恢复,解决了端到端配置、保护和恢复、电路SLA等问题,其技术先进,发展的前景很好。

(二)宽带利用率

OTN:开销

RPR:开销占3.7%,同时采用空间复用技术,使宽带利用率大大提高。

SDH:开销占3.7%,其需要预留保护宽带,宽带利用率比较低。

(三)环网保护能力、可靠性

OTN:采用双环网络,具有自愈保护功能,并保证倒换时间小于50ms。

RPR:具有倒换保护能力,并保护倒换时间小于50ms。

SDH:组环具有自愈保护能力,并保护倒换时间小于50ms。

四、结语

光传输网络是一个较复杂的网络系统。光通信的不同技术都有着各自的优劣势,应该进行正确的了解和认识,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不同的传输技术,从而应用到实际中,能很好的节约成本和提高有效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高雪松,全俊聪.光通信技术与业务的发展方向[J]. 信息网络. 2005(09)

[2]胡昊,王红星,徐建武,孙晓明,刘敏.无线光通信中一种迭代解调的比特交织乘积编码脉冲位置调制[J].光学学报. 2011(08).

篇5

一、教育技术与计算机技术的学科特点

计算机技术(ComputerTechnology)专业是计算机硬件与软件相结合、面向系统、侧重应用的宽口径专业。它具有技术密集、知识密集、应用面广、更新速度快等特点。对于中职的信息技术课程来说,计算机是必不可少的教学工具,是中职信息技术课程开展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对计算机的基础知识有一定能力的掌握和积累才能灵活的运用计算机这个工具,延伸到其它教学辅助媒体和辅助工具的使用,从而更好的提升信息素养。

二、教育技术与计算机技术的不同点比较

1.计算机专业和教育技术专业课程起源不同。计算机课程是随着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等发展的需要而开设的,其产生先于信息技术课程。中职学校信息技术课程是顺应世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信息化社会发展的浪潮,由计算机课程转化为信息技术课程,尤其是要测重学生的计算机技术的实用性,因此中职信息技术课程是在计算机课程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教育技术专业是由电化教育专业转型而来,其中仍然保留了教学摄录编辑、教学设备使用与维护以及教学软件开发等课程,并且新增现代教育技术下的教学设计、信息技术基础(又称计算机文化基础)等学科。中职信息技术课程的讲授相对计算机专业在技术、原理上更深入,后者在教法、手段层面更具优势。2.计算机专业和教育技术专业的课程目标不同。计算机课程的课程目标是掌握计算机的相关知识和技能,与其相比,教育技术课程的目标由计算机知识与技能的培养转变为信息素养的培养。“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构成教育技术课程的目标,是对计算机课程目标的继承、超越并合理扬弃的结果。提升中职学生的信息素养是在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操作前提下拓展开的,因此计算机专业的老师会在无形中侧重培养学生的使用技能,而教育技术专业的老师则会诱导学生通过开展多种多样的教学活动,丰富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和加工信息的手段,学生也更容易接受这些形式多样的学习方法和策略。3.计算机专业和教育技术专业的课程内容不同。计算机课程的内容主要是学习计算机的工作原理、基础知识、基本操作与使用、程序设计、工具软件等等,它更注重与计算机本身相关的技术原理及探究。教育技术课程内容主要是学习一些教育技术原理、网络基础及其应用、数据库管理技术、多媒体技术等,另外它不仅仅要求学生有计算机应用技术,更要有一定的教育方法论,这是计算机课程所没有要求的。4.计算机专业和教育技术专业的教学方法不同。计算机课程基本是以技能训练为主,教学主要采用传统讲练结合的方法;教育技术课程则是以研究性学习、协作学习和自主学习为主的教学方式,这是由于因为该课程的培养目标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5.计算机专业和教育技术专业的评价方法不同。计算机课程评价的功能是甄别与选拔,在评价内容上重视学生的逻辑推理思维、算法推理和计算机相关软件的操作技巧,评价常常是量化的,老师是单一的评价主体,对评价结果的解释与归因也是单一的。教育技术课程的评价功能是激励、诊断和促进教学,评价内容注重学生的应用能力和考察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注重学生信息素养的协调发展;量化评价与质性评价相结合的方法,评价的主体是多元化的,以教师为主但还有学生自己、同伴、甚至家长;对于评价结果的解释与归因也是从多维归因,注重学生信息素养的潜力。对中职学校学生信息技术课程的评价更应该是多层次的,不应该只追求考试或测评的结果,而是要从方法与过程、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进行评价。6.计算机专业和教育技术专业的可利用的课程资源不同。计算机课程的资源来源于计算机、网络及数学等方面的知识。教育技术课程的来源,包括数字化资源(如教学软件、专业资源网站等)和非数字化资源(如报纸、书籍、期刊、录像等),所以教育技术课程的资源要丰富,计算机和网络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因此,就课程资源而言教育技术所涵盖的资源要更加广泛,在中职信息技术课程的开展平台上获取更加形式多样的教育和学习资源是很有必要的。7.计算机专业和教育技术专业在使用计算机时的地位不同。计算机课程把计算机作为课程的学习对象来学习,而且是惟一的学习对象;而信息技术课程则把计算机作为课程的学习工具来学习,而且只是学习的工具之一。中职信息技术的教学目标就是要从单一的计算机技能学习向多元化、多媒体化的方向发展,计算机在教学当中有重要的辅助教学作用,但这种辅助教学工具绝对不是唯一的。8.计算机辅助教学的范畴和教育技术与课程整合所包含的范畴也有不同。计算机辅助教学主要是教师使用信息技术来辅助教学,也有时候是学生使用信息技术来辅助学习,计算机辅助教学和教育技术与课程整合相比较,范畴从计算机扩展为信息技术,从教学扩展到课程,从辅助扩展到整合。教育技术与课程整合实质上包含计算机辅助教学。教育技术与课程整合在计算机辅助教学基础上发展起来,不但理念有所提升,而且范畴扩大。凡是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教学活动都可认为是属于教育技术与课程整合。教育技术课程与计算机课程的根本区别,或者说是分水岭就在于如何看待计算机。计算机课程是把计算机作为课程的学习对象来学习,而且是唯一的学习对象;而教育技术课程则把计算机作为课程的学习工具来学习,并且只是学习的工具之一。

篇6

【关键词】光纤通信技术优势应用弊端分析

随着人们对信息沟通与交流的要求不断提高,通信技术也面临着一次次的改革与发展。快速、高效、准确成为了通信的新要求。因此,先进的通信技术不断涌现。光纤技术就是在这一时代要求下,诞生的目前为止最为先进的通信技术。其多方面的优势,让人们的生产与生活得到满足,但是其存在的弊端又影响着通信的可靠性等。本文重点分析光纤通信的优势以及应用弊端。

一、光纤通信的技术优势

光纤通信是一种通过传输媒介命名的方式来命名的一种最为先进的通信技术,很容易分析出,其通信的媒介是光纤。从通信的基本原理分析,可以得知,通信需要至少三个要素:信息源、信道以及信息接收端。通信的原理中,可以非常清楚的体现:信息传递的要求是快速与准确。其中,快速需要信道来实现。而准确同样需要信道来保证,保证接收端接收到信息是信息源发出的正确信息。长期发展过程中,通信技术一直在通过不同的技术形式来提高信息传输的效率。从信号的载体就已经更新换代很多了,例如电信号、光信号以及目前应用最多的电磁波也就是无线电信号。这些作为信息的载体,将信息的量增加,信息的传播速率也得以增加。但是信道一直是通信技术急需解决的难题。即便拥有最好的载体,但是没有良好的信道作为传播的途径,依然无法实现通信的高质量以及高效率。

光纤是一种晶体载体,其制作工艺非常复杂,一般采用抽丝的方式来进行生产。光纤具有非常优秀的信道特质,其感光性好,传播速度快,传播信号稳定。此外,对于目前采用的电磁波或者是无线电作为载体的信号,光纤依然能够进行传播。光纤最大的优势在于其全反射的功能,当信号通过光信号的形式在光纤内传播的时候。一般的材料都会出现不同程度上的损耗,也就是通信技术中被经常提到的信号损耗。信号发生损耗与衰减,就会造成信号的传播效率降低,传播质量下降。在接收端一般要采用信号增益的方式进行增益,来补偿在传播过程中衰减的信号。但是,这样的接受手段是非常被动的,而且接收的正确性也比较低。而光纤通信则可以实现信号在传播媒介中的全反射。因此,光纤通信的优势在于能够减少信号源的信息失真率,从而提高信息接收端的正确性。信号在传播的过程中,由于很少发生衰减,而降低了接收端的增益成本,提高了原信号的质量。通过光纤通信,接收端只需要简单的进行译码即可,就可以得到正确的信息。此外,由于传播的媒介以及途径,都大大提高了信号传播的速度,满足了人们对于通信速度方面的需求。

二、光纤通信的应用弊端

光纤通信实现了通信技术上的突破,但是其应用弊端也比较明显。首先就是光纤的造价比较高,由于光纤的制作工艺比较复杂,材料选取比较稀缺,造成光纤的造价比较高。在投放市场的时候,市场份额比较小。其次,光纤容易发生断裂以及损坏。光纤材料实际上也是一种晶体,晶体的耐磨以及抗压能力都不是非常好,因此在收到外界侵害时,造成的损失比较大。最后,光纤的使用寿命并不是很长,至少与其他传输媒介相比,其使用时间也成为了一种弊端。总之,虽然光纤的优势很多,但是在实际市场投放的过程中还是比较小的。收到应用方面的限制,其使用范围并没有得以扩展。

三、结语

通过对光纤通信的技术解析,对于光纤通信的最大优势就是其光纤的媒介特性。光纤的优势有很多,应用于通信的过程中,则展现其独有的特色。光纤作为一种较为先进的传输媒介,通过利用光的全反射原理,将信息几乎通过无损的方式传递给接受端,从而实现信息传递的效率以及速度都有着非常大的进步。通信传输媒介因为无损而使得信道更加畅通,保证了信息的正确性与安全性。对此进行的加密技术也非常有效,从而实现高效通信。但是,在应用与普及的过程中,经常会遇到技术难题。光纤的材料不易提取,此外造价昂贵,非常容易受到破坏,造成巨大的信息与经济损失。因此,在开发新技术的同时,也要考虑其弊端与造价问题,才能保证技术飞速发展。

参考文献

篇7

    目前,林业中无法避免的病虫害带来的破坏、成活率低、授粉率低、水腐烂根、花期受损、缺少光合作用等十分严重。我国林业也大多处于粗放型管理模式,对于林木作物的温度、水分、养料、日照还无法达到精准化控制。林业技术创新改林业管理模式粗放型为集约型,改模糊化、经验化为数字化、科学化。即在林业管理中要使用数字化、自动化、精准化管理设备,对林园的水分、温度、养料、日照进行直观的测量,准确把握并分析出此阶段作物所需的外部环境及肥料供给,并给出合理化意见,对所缺或过剩的元素进行调节,使林木管理员更有针对性地进行环境处理。因此,林业合理使用创新技术,可打破林业发展瓶颈,促进林业向数控化管理方向发展。

    减少人力浪费,提高林业人员素质结构组成

    林业因其工作量大,工作重复性和不可掌控性较高,所以需要大量的劳动力。林业技术创新的融入可以通过高新技术减轻劳动强度,减少工作的重复性,加大可操作性,从而减少人力资源不必要的浪费。同时,林业人员一般文化水平较低、素质较差,工作中大多凭借多年积累经验,科技投入林业,势必带来新鲜的血液和高科技人才,从而带动一批具有一定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的人员加入,提高了林业人员的整体水平,更使林业人员从组配上得到提升。

    提高资源利用率,加快可持续发展,推动林业绿色化进程

    林业资源的保护利用和发展与人类生存环境息息相关,在促进林业发展过程中一项不可忽视的工作就是保护环境,因此出现了可持续经营技术、生态系统恢复、荒漠化防治技术、森林资源培育技术、重大森林灾害有效控制技术、湿地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等林业创新技术,这些技术的目的都是把自然环境与林业从相互影响变成相辅相成,从而达到生态系统、动植物多样性系统、林业系统、可循环系统、人类生存环境和谐统一。

    改变被动角色,引领市场走向

篇8

【关键词】高中信息 技术教学 类比法 应用

随着信息技术教育的不断深入和发展,在高中阶段信息技术已成为必修课、会考科目。由于信息技术科是一门应用操作类学科,发展也非常迅速,没有固定的教学模式,如何上好这门课程就成为了一个值得我们探讨的问题。现代心理学表明好奇心、求知欲和创造力是紧密联系的。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这是值得我们探讨的。笔者在平时信息技术课的教学中采用类比的方式引导学生参与,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帮助学生理解掌握知识,提高教学效果,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比如计算机开机,内存可存储信息;断电,内存中的信息消失。最恰当的比喻就是教室中的黑板。上课前,黑板是空的,上课时教师在上面写下许多信息,下课了黑板上的内容就被值日生擦掉了,以便下一节课再次使用。黑板上有重要的内容,我们都会及时地记到本上,需要时可翻阅。书本正像是磁盘。所以我们上课时记笔记就和常说的 “ 存盘 ” 是类似的。教师如何安排和书写板书、何时引用教案、何时嘱咐我们记笔记 ---- 这就是如果我们有兴趣就可以深入了解的 “ 内存管理 ” ,于是学生就很轻松地记住了该知识点。

比如在讲解“资源管理器”时,可以作如下内容的对比。计算机中的文件其实与现实中的文件只是形式的不同,本质上是一样的,它们都是信息的载体。同样,目录(或文件夹)类似档案袋,磁盘类似于文件柜。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要填写许许多多的表格,尤其是学生每逢毕业时。这些表格其实就是文件。填好后,它们被分班装在档案袋中,这些档案袋又被分类存放在文件柜的特定位置上。关上文件柜的门,里面就存放了大量的信息。如果文件很重要,我们会把它们放在特制的柜子中,并把柜子加锁甚至加上密码装置,这就成了保险箱。那么两者都牵涉到文件管理,我们来看一下:启动资源管理器,我们就相当于打开了文件柜的门。传统文件柜的分格、分层结构在这里变成了资源管理器窗口左边的树形结构。用鼠标到处点一点,并注意资源管理器窗口右边相应的变化。我们发现:资源管理器大于或等于文件柜。因为资源管理器比文件柜功能更强大,使用更直观更方便;驱动器相当于文件柜的某一层。文件夹相当于文件袋。它们看起来模样都差不多,所以也都有容器的功能。正如大文件袋可以装小文件袋、小文件袋可以和文件混放在一个更大的文件袋中一样,文件夹中也可以有文件夹,某一文件夹也可同一些文件混在一起放在另一个文件夹中。计算机的文件管理的层次结构这样就了然于胸了。

比如文件的操作:文件放的位置不妥,可用鼠标拖到我们认为合适的地方;文件不要了,我们可以删除,配合类似于废纸篓的回收站,还可以“捡回来”;我们可以用专用软件把计算机中的文件加密,无关的人打开文件就会看到所谓的 “乱码”,这和现实中的记载重要信息的密码文件一样的。电影中地下工作者用药水把纸上的文字隐去或把文件藏在文件柜的夹层中不让人发现,在计算机中最简单的方法就是把文件赋予隐藏属性,一般人是找不到的。如果设置了开机密码,那么我们存储大量文件的计算机就相当于一个保险柜了。

再比如在环球信息网上检索信息:利用搜索引擎查找网站和网页可以使用分类导向法和关键字查找法。可以比作是在图书馆查找图书:我们可以按照所查图书的类别一步一步的细化直至找到图书就非常类似于分类导向法。我们也可以按照书名的笔画或拼音找到图书就类似于关键字查找法。每一种查找方式各有优缺点:通过类别细化查找比较慢,但能够查到相关、相近的其他书籍,对大范围查找经常用到;书名查找比较快,但不能查到相关或相近的其他图书,便于准确查找;因特网上使用搜索引擎也是一样的。这样同学们就能比较容易的掌握使用搜索引擎的方法。

再比如程序的三种基本结构:顺序结构是从第一个语句到最后一个语句依次执行,就如服装厂生产一件样品服装,只需按规定工序一步一步地完成就可以了。分支结构是根椐判定关系式的结果来决定是执行语句组 1 还是语句组 2 还是什么也不执行,就如服装厂要根据客户的不同要求选用不同的图纸来生产或者按客户的特殊要求来生产服装。循环结构分为计数循环和条件循环,计数循环就如生产一定数量的服装,只需按相同的工序做多少遍就可以了;而条件循环就如要把一批布料全部做成一种服装,布料用完或者剩下布料不够做一件就完成了。这样程序三种的基本结构学生就能够轻松掌握了。

篇9

中图分类号:TU99文献标识码: A

在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的今天,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将显得更加重要。城市交通问题一直是困扰城市发展的一个重要议题,那么在城市交通方面道路的作用将是不可小觑的,在市政道路建设中,道路的工程质量对人们的生产生活都有着密切的关系。

一、施工准备阶段

施工部门在进行施工前要做好各项准备工作,如施工人员和施工设备的合理配置等方面。首先要做好现场勘测工作;其次要认真地核对施工图纸,保证能够认真会审图纸,搞好技术交底工作;第三,定期号召大家学习并牢牢掌握招标文件的知识和施工技术规范的章程;最后,做好编制测量施工大纲、检测仪器、整理好施工资料的工作。

二、道路施工测量

为保证施工测量的连续性和一致性,在施工现场设置足够数量的互相通视的坐标控制点及高程水准点。根据设计图坐标控制点,用全站仪敷设三级坐标控制点并与已交底坐标控制点联网做闭合测量,闭合角度差在允许范围内平差分配得各控制坐标点。这些桩点设置在施工现场内浇灌砼保护,用钢筋桩面刻十字丝保存。每60~100 米设一水准点并作闭合导线测量,闭合差在允许范围内平差分配得各水准点高程。设置的坐标控制网及各水准点每隔一月左右做一次复核测量,防止各点的沉降或碰动。根据所设置坐标控制网,直接测放各工程构筑物的平面位置,但须同时用其它坐标控制点进行交汇复核,根据所设置各水准点可以方便进行施工高程测量。

三、市政道路工程施工的特点

1、工期较短

由于市政工程基本上都是城市的交通道路上进行的,在施工的时候还要保证交通的顺畅,所以说一般施工的工期都比较短,任务比较重。那么在施工进行之前要对施工路段进行考察,尽量的减少对于周围居民的影响。对于施工期间的交通问题可以提前通过相关的煤体进行通知,减少行车的数量,减少交通拥挤的现象。在施工之前要将在施工中应该办理的相关手续提前准备齐全,不至于影响工期。一般的施工实际施工工期都要比预定的工期提前而不能延后。

2、施工场地小

由于施工的场地一般都是局限于正常运行的道路上,而在施工的时候还要保持交通能够运行,所以施工的场地就会受到局限,一般面积都很小。在必要的时候可以联合交通部门一起对施工现场的交通秩序进行维持,提前通过相关媒体对施工状况进行公布,提醒司机尽量绕行以减少交通流量,缓解交通压力。由于施工场地较小那么人员都调配和机械设备的进出都很受到影响,所以要加强施工现场的管理工作。

3、施工地点的环境影响

由于施工地点的不同于郊外施工,市政道路是在城市中进行的,那么在施工中就会对周围的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由于施工时会用到大量的机械设备,而这些机械在工作的时候会有很大的噪音产生,对周围居民的生产生活都会造成一定的影响。如果是在居民居住比较密集的地区施工的话,一定要加强对机械噪音的控制,采取必要的隔音措施,在市中心的繁华路段噪音相对来说要弱一些,但是也要注意控制。在施工的时候,如果是跨河修桥或者是在雨水比较多的时段进行施工的话,那么建筑材料就会通过河水流入到水域中,从而对水资源造成污染,所以要对这些建筑材料进行合理的控制管理,减少对水资源造成的污染。在施工过程中会有建筑垃圾产生,对于这些建筑垃圾要及时的清理。以上这些问题的产生不仅会对施工的质量和安全有所影响,同时对于市政形象有着很大的影响,影响到市容市貌。

四、市政道路中路面工程施工技术要点

1、试验路段施工

在沥青路面的施工过程中,先进行适当距离的试验路段的施工,经过试验路段的测量获取面层施工松铺厚度、碾压次数、摊铺速度、用油量等相关数据,将收集获取的数据资料呈交给监理工程师进行审核批准,以此指导沥青路面的施工作业。在沥青路面的施工中,重点落实热拌、摊铺及碾压等施工环节内施工技术的落实,确保整体路面的平整度。

2、下封层的施工作业

下封层要在基层施工养护结束之后且确保表面稍干之后进行沥青喷洒,而当基层施工完工较长时间之后,基层表面会因为过分干燥出现龟裂,需要进行基层的适当清扫,同时在基层表面喷洒适量的水,在表面稍微干燥之后再进行沥青的喷洒,要按照设计要求进行合理沥青用量的均匀浇洒,出现遗漏时要进行及时的喷洒补救,然后进行石屑或者是砂的撒铺,采用压路机进行碾衬。

3、沥青表处面层的施工

首先是沥青混合料中的石子、砂、石屑及沥青的选料,对各个组成原料进行分析试验,将合格材料原成分的试验分析数据提交给监理工程师确认审批之后,进行沥青的马歇尔比试验,确保原材料的合格率,同时对每批进场的沥青原料进行针入度、延度及软化点的抽样检测,按照实验数据进行取料和石化比的严格控制,在沥青浇洒过程中要严格的执行浇筑流程。

4、沥青混合料的摊铺施工

在执行摊铺施工之前,要对施工结束后的基层开展必要的修整及清扫,沿着摊铺路段进行测量基线设置,依据摊铺试验获取的相关数据开展摊铺作业。采用人工摊铺施工方式开展施工作业,综合沥青的搅拌速度及运输距离,合理调配沥青路面摊铺当天的运输车辆,以较少停机待料的次数确保沥青路面摊铺的平整性、均匀性及连续性。

5、沥青混合料路面的碾压

针对沥青混合料的凝固特性,碾压施工技术的落实要按照三个阶段执行,配合以适当的碾压速度进行均匀碾压。首先是由压路机从路面外侧开始向路中心碾压,在相邻的碾压区域上确保存在二分之一轮宽重叠碾压地带,最后是进行路面中心的碾压。在初步碾压阶段采用载重在8至10 吨的光轮式压路机进行维持二到四遍的碾压,检查初步碾压之后的路面平整度,对于存在的路拱进行适当的修整。重复碾压要紧接着初步碾压之后开展,碾压次数重复二到四次,确保碾压之后的路面达到标准的压实度及不存在较为明显的碾压轮痕迹。最终的碾压要紧接复压进行,且碾压不能低于两遍,路面无任何车轮痕迹。在整个碾压施工过程中,要密切关注施工温度,防止施工温度过高所引发的沥青混合料推移、起拱及终压时成型难等问题的发生。

6、防治措施

加强监督检查的原材料。材料质量工程师就我个人而言,以前所有输入的原料均为实验室测试取样施行前必须签署由QA工程师。在任何时候在饲料取样。严格的总分类堆放,并装有彩色胶卷布面。

加强施工工艺过程控制及检验。沥青混凝土路面施工中,根据规范,基于混合和摊铺专员,负责沥青的质量,严格控制沥青混合料温度;在沥青混凝土路面压实完成,根据其规格齐全检测,及时完成检验记录和正本。尤其是对主要表面平坦度的现场试验。

结语:

城市道路建设施工,不仅需要施工技术来规范,还要按照操作规程进行操作,同时还要成立有关的组织机构,有技术骨干组成项目小组,全权负责对道路建设工程施工过程中质量、安全、技术物资采购、现场环境等各项工作进行管理、协调,以确保工程施工顺利进行,避免发生工程事故,获得最佳工程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 傅栋.某市政道路施工过程及总结[J].山西建筑,2009.

篇10

关键词: 新课程标准 高中信息技术 课堂教学

课改前,有部分老师发出这样的感慨:“信息技术课太好上了!” “我上课从来不需要备课。”在传统的信息技术课堂中老师的作用是依次对各种常用的办公软件进行介绍,基础好的学生已经会用这些软件,于是觉得信息技术课索然无味。许多教师从来不需要备课,上课的时候随心所欲、想到什么就说什么,课堂教学实际上处于一种无目标、无定位的混乱散漫状态。高中信息技术新课标全部课程分为必修和选修两部分,必修部分强调在应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基础上,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与理论建构相结合的过程,感受并认识当前社会无处不在的信息文化形态及其内涵,构建与信息社会发展相适应的信息价值观和责任感。我们要关注全体学生,营造良好的信息环境,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他们解决问题、创新实践、交流与合作的能力。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我们渐渐能够理解新课程,理解课堂教学,理解师生之间的多元实践活动,尝试各种教学方法,学习并总结更多的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成功案例。课改后大家都想方设法从学生日常生活需求出发来设计课堂教学,如:网络技术应用中《认识IP地址》这节课,在我们身边有许多成功的案例,有的老师采用“开心辞典”的答题方式来进行教学,这样很容易激活课堂气氛。有的老师在讲IP地址的构成的时候是这样设计的:师:“大家家里都有固定电话吧?”生:“有!”师:“下面我把我们学校部分部门的电话号码告诉大家,请大家寻找规律。”板书:办公室:2510094教导处:2510242信息中心:25110517。部分同学回答:“前面都是251。”师:“对了,日常生活中的电话号码由两部分组成,前一部分表示该电话号码的所属地区,后一部分表示该地区一个电话的号码。在因特网中,计算机的IP的地址也分成两部分:即‘网络标识’和‘主机标识’。”很快,同学们对IP地址的结构就有了认识。

一、用“启发式”教学代替“讲授式”教学

传统信息技术课堂往往是教师的一言堂,学生并不需要独立思考,只要对教师讲授的知识进行操作或模仿即可。启发式教学是针对传统的讲授法教学的弊端提出的。新课程立足于“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充分发展”,倡导学生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习,让学生学会学习和积累知识的方法。例如,我在“Flas制作”中《图层的运用》这节课中,并不是直接对图层的定义、功能和操作进行讲解,而是先给出一个需要图层来解决的实例,让学生尝试在没有图层的前提下完成,经过操作后学生发现问题,这时候老师组织学生通过讨论引出图层的功能,最后让学生运用图层来完成。具体是这样设计的:师:“今天请同学们完成一个太阳从草坪中升起的动画,请同学们先用上节课我们介绍的‘运动的小球’的知识来完成。”学生操作出现两种情况:部分学生草坪和太阳都不动,其他学生草坪和太阳都动。师:“大家有没有发现,要么太阳和草坪都不动,要么都动?”生:“是!”师:“请大家讨论讨论有没有解决的方法。”学生讨论。师:“请大家看我手中的两张透明薄膜,我只要将草坪画在一张薄膜上,将太阳画在另一张薄膜上,然后移动太阳所在薄膜就可以了!这两张薄膜就是我们今天要介绍给大家的‘图层’。”经过这样的设计,学生马上对图层的概念有了形象的理解。

二、变单一的教学模式为多元化的教学模式

自主、探究、小组讨论是新课程教学中经常用的教学形式,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动口、动手、动脑,通过操作、实验、参观等进行多元化、全方位、参与式的学习。这种形式有利于改变单一枯燥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全面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起到优化学习效果的作用。例如,在讲“网页制作”这一节时,传统的教学方法是:老师一一讲解Dreamweaver的各项功能,然后学生用任务驱动的方式巩固各项操作,但是学生学完后只会做题目,却不会系统地制作网站。新课改后,我们把这部分的教学分为:“建站规划”“初建网站”“网站优化”“动态网页”和“网站的与评价”五部分。学生学下来对建设网络家园有了一个系统的掌握,大部分学生能创作出比较优秀的作品。

三、重视学生信息素养的养成

新课程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而不是对知识与技能的简单反对。新课程标准别强调从问题解决出发,让学生亲历处理信息、开展交流、相互合作的过程。特别强调结合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实际设计问题,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掌握应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思想和方法,同时鼓励学生将所学的信息技术积极应用到生产、生活乃至技术革新等实践活动中。例如,在进行“良莠并存的信息世界”的教学时,涉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非常富有挑战性。一方面,我们在享受着信息技术带来的种种益处,另一方面,又不得不面对来自信息世界的侵扰,尤其是来自于网络的侵扰。教材中虽然也提到了“网吧困扰”,但如果仅仅作为教学补充资料阅读可能难以引起学生的深入思考。因此,我们就“高中生上网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展开辩论,将对这一问题持相反意见的学生分成两组,让他们发表各自的观点,阐述理由批驳对方的观点,加深对网络的认识。

新课标的评价理念和方向是“评价主体多元化”。它提出一方面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指导学生开展自我评价和促进反思,另一方面要鼓励同伴、家长参与到评价之中,使评价成为学校、教师、学生、同伴、家长等多个主体共同积极参与的交互活动。信息技术这一全新的课程正飞速向我们走来,而该门课程又具有与其它学科所不同的独特性,因而,对于信息技术教师来说是前所未有的挑战。我们要研究新课标,掌握新课标,快速转变教学观念,改变教学方法,善于反思,不断总结课堂教学实践中的宝贵经验与教训,多观摩其他学科教师的课堂教学,研究优秀的教学案例,关注信息技术课程的动向,遇到好的教学设计或教学方案,应该将其内化为自己的东西,运用到自己的课堂教学中去,从而更快地适应新课程标准,沿着新课程标准确定的思路,来创新开展信息技术新课程的教学。

参考文献:

[1]高文.面向素质教育基于信息技术的课程与教学改革.上海教育,20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