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制造案例分析范文
时间:2023-06-20 17:19:4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智能制造案例分析,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摘要:本文借鉴国内外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以及研究成果,从技术创新资源投入能力、研究开发能力、经济转化能力三方面构建了安徽省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用因子分析定权法建立评价模型,以安徽省装备制造业中的37个行业为研究样本,对其技术创新能力进行评价分析
关键词:安徽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因子分析定权法
装备制造业作为满足国民经济各部门发展而提供各种技术装备的产业,是衡量国家竞争力的重要标志。安徽省装备制造业目前总体处于中小企业数量不足,为大企业配套生产能力较差,另一方面企业规模普遍偏小,大企业数量有限;投资结构不合理,粗放经营明显存在;研发和创新能力较低,且产业发展后劲不足;生产集中度和产业整合能力较差,产业规模效益较低。
一、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技术创新能力分为微观、中观与宏观三个层次,即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和国家技术创新能力。不同学者在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过程中从不同角度进行分析研究。Dberesson采用创新资本投入/职工人数、创新资本投入/销售收入、非专门的创新资本投入/职工人数、专门的创新资本投入/职工人数专门的创新资本投入/销售人数、出口销售收入/销售收入、企业的创新倾向评价了产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其他学者在此基础上分别从创新支撑保障能力、创新资源投入能力、技术成果转化能力、技术创新产出能力、技术创新环保能力等方面构建了指标。本文以文献的技术创新能力构成为参照,产业内部资源即为创新潜力,运用这些内部资源为产业服务并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目标时,技术创新能力最终实现。因此,参考文献结合安徽省装备制造业规模总量大但技术含量和附加价值偏低,制造能力强但自主研发设计能力弱,单机制造能力较强但成套制造和工程总承包能力薄弱等特点构建其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基本内容包括:(1)技术创新资源投入能力(潜在能力)。(2)技术创新研究开发能力,即运用能力。(3)技术创新经济转化能力,即能力效果,它是作为企业开展技术创新的最终目标动力。
表1 安徽省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安徽省装备制造业企业技术创新能力 准测层 因子层 计算方法
技术创新资源投入能力 研发经费投入强度 研发经费支出/产品销售收入
科技活动经费投入强度 科技活动经费/产品销售收入
研发人员占从业人员比重 研发人员/从业人员
科技活动的人员占从业人员比重 科技活动的人员/从业人员
技术创新研究开发能力 科学家与工程师与研发人员数量之比 科学家与工程师/研发人员
每千人发明专利数 1000人发明专利数/行业人数
技术创新经济转化能力 新产品销售收入与产品销售收入之比 新产品销售收入/产品销售收入
新产品劳动生产率 新产品产值/行业人数
二、评价模型
(一)因子分析模型及步骤。
因子分析法的基本思想是根据相关性大小将变量分组,将不同组的变量相关性程度降低,组内的变量相关性程度提高,每组变量为综合因子。因子分析的数学模型为X=AF+ε,其中,X=(X1,X2,⋯,XP)′为原指标,F=(F1,F2,⋯Fm)′为X的公共因子,A为因子载荷矩阵,ε为特殊因子。
因子分析定权法以因子分析为前提,所得到的权重值不是传统因子分析中得到的公因子或主成分的权重,而是指标体系中各个指标的权重。因子分析定权法以因子分析为基础,其权重来自客观数据,因子分析过程中在因子个数的确定与提取时,体现出评价者的主观选择意愿和分析评价问题的具体需要。
因子分析定权法的实质是首先对数据进行因子分析,根据因子负荷来计算各指标的权重。设有P个指标X1,X2 ,⋯,Xp ;m个因子f1,f2,⋯,fm,fi在Xj上的负荷为aij,则指标Xk的权重Wk的计算过程如下:
这里,bik是将fi在各变量上负荷的绝对值进行归一化处理,为用这组变量评价各因子时的权重。ck是由评价各因子时Xk的权重平权相加而得,而Wk是对Ck归一化处理而得。可见,上述因子分析定权法的实质就是用因子负荷的绝对值作为权重对各因子进行评价,然后将对各因子的评价平权相加作为总评价。
(二)样本选择及数据选择
《中国科技统计年鉴2010》、《安徽省统计年鉴2010》、安徽省统计局门户网等收集到安徽省装备制造业37个行业2009年的数据进行整合处理,得到相关指标值。数据统计口径为“安徽省装备制造业37大子行业中的大中型企业”。为方便后续的描述,本论文用H1―H37来分别指代37个单元,H1即代表煤炭开采和洗涤业,H37即代表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其他类似。
其中X1、X2、X3、X4、X5、X6、X7、X8、分别代表各个因子层研发经费投入强度,科技活动经费投入强度,研发人员人员比重等8个因子层。数据收集如表2所示。
表2 安徽省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基础数据表
X1 X2 X3 X4 X5 X6 X7 X8
H1煤炭开采和洗选业 0.83 1.71 0.01 2.82 0.01 0.03 3.31 0.34
H2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 0.52 1.14 0.03 5.75 0.04 0.50 0.74 0.31
H3黑色金属矿采选业 0.11 0.95 0.01 2.66 0.02 0.04 0.12 0.01
H4有色金属矿采选业 0.32 0.87 0.01 2.07 0.01 0.03 0.75 0.17
H5非金属矿采选业 0.33 1.58 0.01 1.52 0.01 0.10 1.96 0.16
H6农副食品加工业 0.21 0.49 0.01 1.81 0.01 0.15 2.02 0.85
H7食品制造业 0.45 0.91 0.01 2.55 0.01 0.54 6.83 2.02
H8饮料制造业 0.76 1.63 0.01 3.26 0.02 1.22 11.2 2.93
H9烟草制品业 0.21 0.75 0.02 3.77 0.02 0.46 10.2 15.58
H10纺织业 0.59 1.12 0.01 1.84 0.01 0.07 11.0 2.10
H11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 0.42 0.83 0.00 1.12 0.01 0.04 11.6 1.88
H12皮革、毛皮、羽毛(绒)及其制品业 0.22 0.46 0.00 0.63 0.00 0.03 8.43 1.12
H13木材加工及木、竹、棕、草制品业 0.65 1.24 0.00 1.24 0.01 0.46 11.2 2.42
H14家具制造业 0.36 0.58 0.00 0.85 0.00 0.12 10.5 2.06
H15造纸及纸制品业 0.51 1.14 0.01 2.82 0.01 0.10 13.7 4.08
H16印刷业和记录媒介的复制 0.42 0.95 0.01 2.15 0.01 0.10 8.46 1.48
H17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 0.44 1.02 0.01 1.02 0.00 0.44 6.13 0.75
H18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 0.12 0.46 0.02 4.37 0.03 1.31 2.21 3.20
H19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 0.93 2.18 0.02 5.21 0.03 0.59 12.2 5.29
H20医药制造业 1.41 3.19 0.03 7.02 0.05 1.35 19.6 6.28
H21化学纤维制造业 0.62 1.62 0.02 4.73 0.03 0.21 14.2 7.68
H22橡胶制品业 0.97 1.96 0.01 3.43 0.02 0.28 19.5 5.79
H23塑料制品业 0.68 1.42 0.01 2.02 0.01 0.67 11.5 3.12
H24非金属矿物质制品业 0.51 1.27 0.01 2.47 0.01 0.37 7.79 1.44
H25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 0.65 1.61 0.02 5.79 0.03 0.24 13.5 8.22
H26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 0.66 1.58 0.02 5.12 0.03 0.68 8.32 3.39
H27金属制品业 0.47 1.32 0.01 2.72 0.02 0.67 8.46 2.45
H28通用设备制造业 1.28 2.51 0.03 7.86 0.04 0.79 25.3 7.84
H29专用设备制造业 1.29 2.72 0.03 7.12 0.04 1.67 23.2 6.26
H30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 1.22 2.35 0.04 8.09 0.05 0.56 39.9 20.06
H31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 1.45 2.68 0.03 5.62 0.03 1.18 31.3 11.62
H32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 1.14 1.89 0.04 6.46 0.04 1.19 26.6 19.81
H33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 0.95 1.52 0.03 5.44 0.03 0.85 18.0 6.19
H34艺品及其他制造业 0.66 1.34 0.01 2.87 0.01 0.26 5.98 0.83
H35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 0.11 0.37 0.01 2.41 0.02 0.13 0.11 0.12
H36燃气生产和供应业 0.15 1.01 0.01 1.87 0.01 0.03 0.37 0.08
H37水的生产和供应业 0.32 1.13 0.01 1.82 0.01 0.04 0.12 0.01
注:①表中数据统计口径均为安徽省大中型工业企业
②表中数据系根据安徽省统计年鉴、安徽统计门户网站等提供的原始数据计算得出
将基础数据表输入SPSS17.0进行数据分析,因子分析后得到的KMO值为0.816;此外,巴特莱特球体检验的结果为上述8个指标的相关系数矩阵与单位阵的显著性差异水平为0.000,说明8个指标的相关系数矩阵与单位矩阵有显著性差异,适合因子分析。因此进行以因子分析为基础的因子分析定权法的处理。
表3 KMO和Bartlett的检验
KMO和Bartlett的检验
取样足够度的Kaiser-Meyer-Olkin度量 .816
Bartlett的球形度检验 近似卡方 377.795
df 28
Sig. .000
按照因子分析定权法的第三种操作形式,各个指标的共性方差的归一化结果,即为它的权重。首先,根据SPSS的处理结果,求出这8个指标的共性方差(如表4所示)
表4 评价体系中8个指标的共性方差
指标 共性方差
科研经费投入强度 74.316
科技活动经费投入强度 9.105
研发人员比重 8.399
科技活动人员占从业人员比重 5.083
科学家和工程师的比重 1.327
每千人发明专利拥有数 1.027
新产品销售收入占产品销售收入比重 0.422
新产品劳动生产率 0.321
其次,对上述8个指标的共性方差进行归一化处理。由于按照因子分析定权法的原理,归一化的结果就是各指标的权重,因此各指标的权重可直接用它来表示(如表5所示)。
表5 评价体系中8个指标的权重
指标 权重
科研经费投入强度 0.74316
科技活动经费投入强度 0.09105
研发人员比重 0.08399
科技活动人员占从业人员比重 0.05083
科学家和工程师的比重 0.01327
每千人发明专利拥有数 0.01027
新产品销售收入占产品销售收入比重 0.00422
新产品劳动生产率 0.00321
根据求得的8个评价指标的权重,将37个行业的指标值进行加权求和,即得到其技术创新能力得分(如表6所示)。
表6 安徽制造业37个行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得分
行业 得分 行业 得分
H1 0.918 H2 0.78
H3 0.129 H4 0.41
H5 0.145 H6 0.29
H7 0.155 H8 0.90
H9 0.151 H10 0.62
H11 0.148 H12 0.26
H13 0.168 H14 0.36
H15 0.172 H16 0.53
H17 0.147 H18 0.37
H19 1.121 H20 1.81
H21 0.193 H22 1.12
H23 0.174 H24 0.65
H25 0.198 H26 0.90
H27 0.161 H28 1.67
H29 1.165 H30 1.76
H31 1.175 H32 1.51
H33 1.119 H34 0.74
H35 0.123 H36 0.26
H37 0.142
三、结果分析
根据表6所示的技术创新能力得分,对安徽制造业37个行业的技术创新能力进行排序(如表7所示)。
表7 安徽制造业37个行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排序
名次 行业 名次 行业
1 医药制造业 21 纺织业
2 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 22 金属制品业
3 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 23 食品制造业
4 通用设备制造业 24 印刷业和记录媒介的复制
5 专用设备制造业 25 烟草制品业
6 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业 26 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
7 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 27 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
8 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 28 非金属矿采选业
9 橡胶制品业 29 水的生产和供应业
10 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 30 有色金属矿采选业
11 化学纤维制造业 31 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
12 煤炭开采和洗选业 32 家具制造业
13 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 33 黑色金属矿采选业
14 饮料制造业 34 农副食品加工业
15 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 35 燃气生产和供应业
16 塑料制品业 36 皮革、毛皮、羽毛(绒) 及其制品业
17 工艺品及其他制造业 37 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
18 造纸及纸制品业
19 木材加工及木、竹、藤、棕、草制品业
20 非金属矿物质制品业
安徽技术创新能力排在前10的行业表7所示,在上述10个行业中,除第1位医药制造业外,后9位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橡胶制品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可以概括为机械制造业,其技术创新能力表现较好。
安徽机械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较强原因如下:第一,安徽技术创新基础较好,其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集中发展重工业,长期积累了大量生产资源和科技人才资源。第二,机械制造业的企业规模较大以及资金实力雄厚,企业有能力投入资源进行研发和技术创新。并且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气设备制造是安徽省大力扶植和培育的传统优势产业,在省内具有较好的产业基础。
技术创新能力排名第一为医药制造业。医药制造业以科技为支撑,依靠技术创新开发新产品。医药制造业企业应结合行业本身性质和生存发展环境,重视研发和技术创新,加大科研人员和资金的投入力度。此外,安徽医药制造业的员工规模较小,但与技术创新有关的专职人员占员工总数的比重较高,所以安徽医药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表现优异。
在本文分析结果中,技术创新能力排在后5位的行业为:家具制造业,黑色金属矿采选业,农副食品加工业,皮革、毛皮、羽毛(绒)及其制品业,以及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由于能源资源利用紧张、技术创新难度较大、技术创新基础薄弱且对其重视不足,家具制造业、黑色金属矿采选业以及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技术创新能力表现较差。家具制造业、黑色金属矿采选业以及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为典型劳动密集型行业,员工中从事一线生产活动占较大比例。因此,科技创新人员所占的比重相对较低。并且由于这三个行业都属于大规模生产制造行业,技术创新的难度与风险较大,与医药制造业相比,产生技术创新成果,如发明专利的可能性和数量都无明显优势。这都是造成这三个行业技术创新能力不理想的根本原因。最后,农副食品加工业,以及皮革、毛皮、羽毛(绒)及其制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较差也是由于行业本身的性质、重对其视程度以及安徽省技术创新产业基础薄弱造成。
四、结论与建议
第一,从企业角度应增加科研经费与科技活动经费的投入强度。其分别在本文的因子分析定权法中的权重位列第1、2位。要采取必要的财政、税收支持政策形成多元化的企业研究开发经费投入体系,鼓励装备制造重点企业发挥研究开发投入主体的作用,重点建设面向行业和区域的技术创新服务体系,使企业真正成为研究开发投入的主体,技术创新活动的主体以及创新成果应用的主体。加强企业技术骨干和工程专家队伍的建设,加强省级重大技术装备人才培养基地建设,加强省外以及国内外高水平专业技术人才引进,支撑企业技术创新体系,鼓励企业通过自主开发,引进技术消化吸收以及国内国际合作与资本运作等方式掌握核心技术。
第二,政府、企业和社会三方面坚持共同努力,鼓励与保证技术创新行为的发生和持续。具体实施中,应以知识产权保护为手段和载体来实现。政府应该发挥调控和监管的作用,制定适合具体行业特征的法律、法规,并严厉打击侵犯知识产权的行为:企业也应提高自身对保护知识产权的认识,学习用法律手段维护自身技术创新成果;作为企业生存的大环境,社会应努力创造尊重创新、尊重知识产权、抵制侵犯产权行为的良好环境,为企业的技术创新行为提供良好的生存发展空间。政府、企业和社会应共同努力,为企业切实解决技术创新后顾之忧,才能产生更大的技术创新动力,从而更加有效的提高企业与行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和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孙闻.安徽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实证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合肥:合肥工业大学,2006
[2]吴友军.产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商业研究,2004(11):27-29.
[3]王章豹,孙陈.基于主成分分析的装备制造业行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研究[J].工业技术经济,2007,26(12):63-68.
[4]柳喜花.中国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研究[J].沿海企业与科技,2006(11):154-156.
[5]王凯,马庆国.基于因子分析权重法的中国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研究[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7(02):90-93.
[6]刘炜,关于因子分析定权法若干问题的探讨[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1999,(12).
篇2
关键词:成套开关设备 智能化 温度检测系统 DS18B20 ZigBee网络
中图分类号:TM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03(b)-0107-01
1 成套开关设备发热原因分析
从大量案例分析和实际工作经验可知,成套开关设备发生故障或事故的主要原因,往往是由于开关设备内部连接部位,如:隔离开关、断路器动静触头、电缆分支接头、母联等部位,长时间在大负荷电流的作用下,温升效应不断加强,温度不断升高,进而引起开关设备绝缘老化、操控机构磨损、过负荷、过电压等,引起元器件接触电阻增大,运行热量不断积累,导致绝缘过热破坏设置绝缘、结构等出现烧损问题,造成设备发生线间或相间短路故障,严重时可能瞬间引起火灾。为了提高成套开关设备运行的安全可靠性,加强开关设备易发热部位的温度监测就显得尤为重要。常规成套开关设备连接部分处发热运行工况,主要由值班人员定期采用红外热像仪、测温仪或示温贴片等技术手段,对开关设备的温度进行静态监测。由于开关设备工作环境是一个集电、磁、热等为一体的复杂环境,常规人工定期监测只能测量某一时刻的温度状况,也即只能对慢性温升故障进行监测分析,而对于瞬时温升故障的监测在实时性、准确性等方面均很难实现,不能实现实时动态监测,更不能根据监测结果及时通过通信网络告警。通过案例分析结果可知,成套开关设备的温升事故起因,主要由于小车隔离插头不到位、动静触头有效接触面积降低、母线分支接头不牢固等引起,进而引起设备或元件在强烈热效应下发生老化。
2 成套开关设备智能化温度检测方案
对于成套开关设备中触头、接头等部位的运行温度进行实时动态检测,对保障成套开关设备的安全可靠运行,乃至整个配电系统的安全稳定调控运行均具有非常重要的实践应用研究意义。智能化温度检测系统,实在传统接触方式的温度检测手段的基础上,结合ZigBee网络通信技术发展起来的温度在线动态监测系统,整个系统由安装在集控中心的上位机、ZigBee网关、ZigBee网络、测温点、电力开关设备等共同组成,其逻辑组成结构如图1所示。
基于ZigBee网络通信技术的智能化实时动态温度检测系统,能够连续检测成套开关设备内部触头、连接点等部位的实时运行温度,同时可以通过内部DSP数据处理单位自动分析判断触头、连接点等部位的过热程度,一旦发现存在温度不断升高趋势或超温现象时,检测系统就会自动发出告警信号,提示运行人员及时查看相关部位的问题并及时处理。
3 成套开关设备智能化温度检测系统的功能单位
3.1 数字智能化温度传感器
随着传感器技术研究的进一步深入,传统的模拟式温度传感器已逐步向集成一体的数字式温度传感器所取代。数字智能化温度传感器在测量实时性、准确性、电路结构等方面均要优于传统的模拟式温度传感器。由于直接采用数字智能化温度传感器,优化了传统模拟式温度检测系统中电路结构,减少了A/D模/数转换电路及必要的调理电路,数字智能化传感器其数字式输出数字信号可以被DSP数据处理单位直接采用,并可以根据预设功能要求对相关信号进行动态运算分析,形成对应的调控策略,避免了常规模拟式温度采集电路中电路设计中存在的协调优化问题。防水封装DS18B20数字温度传感器,其在成套开关设备智能化温度检测系统中的应用,不仅可以实现封闭式开关及隐蔽性开关接点温度的在线实时检测,同时还可以将相关数据通过ZigBee通信网络传输到集控中心的上位计算机中,实现温度限制设置、实时温度数据查询、历史温度数据分析等操作、查询、分析计算功能。
3.2 ZigBee通信网络
在传统接触式温度检测方案的基础上,结合ZigBee通信网络实时检测安装在成套开关设备内部易发热的测温点上,对这些测温点的温度变化进行实时在线检测,及时掌握开关设备的运行工况状态,并将DS18B20温度传感器采集的温度数据经ZigBee网关进行接受、远程传输共享和实时处理分析,实现开关设备就地和远端温度数据的同步共享,显示测温点部位的实时温度值。当检测系统发现采集的温度数据超过系统预先设置的限值时,就会自动产生相应的告警信号,通过声、光等信号,提醒运行人员对系那个过部位进行现场查看,及时排除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及故障。另外,ZigBee通信网络具有节点容量大、自动协议转换组网、自动路由、以及故障自检自愈等功能,且其通信信号在强磁场、高电压、大热量等环境中具有较好的传播性能,数据传输速率高、能力强、可靠性高,能很好解决温度检测系统绝缘、抗干扰等问题,是实现成套开关设备智能温度在线动态检测监测较为优越的通信方案。
4 结语
智能化温度检测系统在成套开关设备上的安装、调速和实施应用后,能很好地解决成套开关设备封闭空间内触头、接头等易发热部位的温度在线动态检测难题,实现了对开关设备温度的在线动态检测,及时掌握开关设备易发热部位的运行工况,正确了解温度发展趋势,有效地避免了由于异常发热引起触头烧损或开关爆炸等恶性事故的发生,可以有效保障成套开关设备的安全可靠运行,乃至整个配电系统的安全稳定调控运行。
参考文献
[1] 邢晓敏,李波,陈静.电力高压触点无线温度监测系统的研发[J].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2010,38(22):174-178.
篇3
关键词:信息管理;案例分析法;信息技术;财务报表审计
一、引言
自从互联网与信息技术普及以来,财务会计由做手工账转变为利用会计电算化进行办公,自此,在也没有看到账房先生点着油灯打算盘了。科技的进步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在会计领域也是如此,通过相关会计核算软件,会计工作人员只需要将凭证、单据、发票简单分类处理后录入系统即可,只要录入时没有出现错误,进入系统后,计算机会进行自动核算。这淘汰了一部分年龄大并且对计算机不熟悉的会计从业者。智能时代的来临,让一切变得更加猝不及防,人工智能机器人可以自动给扫描凭证、单据、发票扫描,直接分类核算,64位密集纠错,甚至连简单的审计都免掉了。这也给财务人员造成恐慌,大面积的失业会不会提前来临?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的发展对会计、审计的工作人员又产生什么影响?本文在信息管理、财务管理的理论基础上,对信息技术及财务报表审计的影响展开研究,通过对现状分析、案例分析,发现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关建议。
二、现状
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对财务报表的内部审计和外部审计方法模式上也由传统的纯人工手工查账审计向人机协作审计模式转变。企业内部审计,主要包括确定资产存在性、判断资产计价的公允性、避免过分高估或者低估资产、测试收入成本和费用、分析是否符合会计政策的要求。其中,判断资产的公允性以及测试收入成本费用涉及到审查数据核算的计算机可以快速扫描输入、进行运算、结果输出,省去了大量的时间成本和人工的机会成本。外部网络审计是指审计人员对被审计单位进行审计时,不必像之前一般对着如山般的账簿进行核算审查,常常需要长时间高强度工作,而现在只需要利用互联网和现代信息技术,通过人机协作的模式对被审计单位的财务报表合规性、真实性和有效性进行远程审计。目前,随着电子商务的蓬勃兴起,越来越多商家选择利用计算机网络依靠商务平台进行的交易和商务服务活动,主要表现在商务交易不再是先看货,然后一手交钱一手交货;商务服务也不单单依靠纸面文件以及单据的传送,而是借助于计算机技术和信息技术、网络互联技术和现代通讯技术来全面实现电子化的交易和结算过程。电子商务更大程度上依托互联网的特点在审计工作的范围、内容、可行性、风险等方面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三、案例分析
目前,墨西哥国家税务总局将信息技术对财务报表的审计转变为一种新的方式并且在2016年7月通过最高法院确保了其合宪性。即通过互联网电子审计,税务当局可以通过电子方式执行监督与审计流程,并通过电子方式与纳税人沟通,纳税人可以通过申请AcuerdoConclusivo协议,确保其被审计材料在保护状态,纳税人也可以利用这个渠道寻求税务帮助,通过协商的手段,解决被审计纳税人与税务局之间存在的分歧,避免了耗时长和费用贵的申诉流程。墨西哥国家税务总局给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一个很好的示范,行政事业单位率先进行改革,从法律制度上承认信息技术对财务报表审计的合法性与合规性,并且给予技术支持保证信息安全。这大大减少了人们使用的后顾之忧,有利于越来越多的会计师事务所、审计机构进行转型,更大程度上借助网络信息技术,对被审计单位进行远程网络审计。
四、问题分析
(一)电磁化会计信息不易保存
毋庸置疑,随着无纸化办公的进程加快,传统的纸质凭证、账簿、报表可能会被电子会计信息代替。电子会计信息是指将会计信息储存在网络系统中,很显然这比纸质的更易被破坏。如果保存不好,即使从网络系统中存储在磁性介质上,会计信息依然会因介质的破坏而丢失。而且值得注意的是,存储风险会因为时间加长变大,如果数据丢失或大面积泄露,不仅增加了审计的难度而且会给企业造成无法预估的损失。
(二)忽视网络信息系统审查
在信息技术广泛应用的大背景下,除了对传统财务内容进行审计外,还需要对信息系统开发、运行、控制环节进行审查。尤其在电子商务环境下,对互联网的依赖程度更大,并且固有的技术风险决定了审计内容必须包括对网络信息系统处理和控制功能的审查,以证实其业务处理的真实性、安全性、合法性。大多数企业忽视对网络信息系统的审查,这使审计信息可能会出现一定程度的偏差甚至是错误。由于全面依靠互联网信息技术,交易与金钱往来都是在网络系统各工作站上完成的,因此,审计应渐渐从事后审计转为实时审计,全方位地评价网络交易的安全性以及财务报告存在的风险要素,从而降低经营风险、提高审计质量。
(三)信息技术对财务报表审计难以做到绝对保密
众所周知,互联网系统具有分散性、开放性、受众群体数量多等特点,其安全保密性问题一直是困扰大多数企业的问题。信息技术系统一方面面临故障的风险,如果发生故障,就会造成全企业的瘫痪财务工作的崩溃;另一方面还面临数据库财务网站有可能遭到攻击的非系统风险、计算机病毒攻击的风险。此外,若信息系统的设计存在漏洞,而财务工作者在运用中并没有发现,则可能给企业的内部控制造成隐性风险。
(四)审计人员的计算机知识不完善
审计人员的计算机知识、网络技术不高,也给信息技术对财务报表审计造成困难。在信息化大数据背景下,审计的方式和内容都发生了改变,对缺乏计算机、网络技术相关知识的审计人员,会因为方式改变而不能识别、审查企业的隐性风险,从而对评价结果和审计结论的产生消极影响。
五、对策建议
(一)审计线索方面的追踪审查
在信息化背景下,应该针对审计线索在系统内建立专门原始数据的备份、完善大数据和追踪软件,多部门相互监督,使审计线索得以保留。同时,通过远程审计监管、突击检查的方式,对财会工作人员和程序员的系统进行检查,以维护数据库安全。
(二)重视对内部控制内容审计
重视对内部控制内容的审计是指要做到对财务数据全流程的管控,包括信息技术部门对信息化财务系统的维护。第一、明确权限与指责,在财务部门内部,将职责和权限进行划分,不能让不同岗位的工作人员拥有相同的权限,以此来形成互相监管的模式。第二、成立财务数据库,原始数据必须先上传再入账处理分析,而且原始数据不容随意更改,如要更改应由主管监督。同时,每一步的审计应将数据上传,各部门之间既相互独立又互相联系,彼此制约。
(三)加快信息技术财务审计法规的建立完善
第一、要认真推动信息化审计法律法规建设,既要认识到其提高工作效率的优越性,也不能忽视其自身的问题,应尽快提出制定相关法律法规的意见。第二、信息技术应用于财务会计领域,需要对传统的审计准则体系重新进行审视和思考,新的审计准则应该顺应时代的趋势,充分考虑其在信息化、大数据背景下的创造性。用法规和制度保障信息化审计的合法性、合规性。
(四)加快信息化审计人才的培养
在此背景下,审计人员除了应当具备审计知识经验还应当对基础信息知识有一定的了解。审计人员是信息技术应用于财务报表审计工作的关键,但是传统的审计人员往往忽略了自身对信息技术的要求。市场对复合型审计人才的缺口很大,也是未来审计工作发展重要一环。第一、审计人员应该具有危机意识,如果自身不转变,很有可能被即将到来的财务机器人代替简单的审计工作;第二、企业也要意识到信息网络对财务报表审计存在的两面性,应鼓励审计人员、会计人员主动学习信息化审计知识,及时查明风险,做好应对措施。第三、国家和政府也应该加大对审计人员工作转型的引导,鼓励培养复合型审计人才。
篇4
关键词:新文科;成本会计;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3866(2020)17-0-02
2019年10月教育部高教司提出“以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引领带动高校专业结构调整优化和内涵提升,做强主干专业,打造特色优势专业,升级改造传统专业,坚决淘汰不能适应社会需求变化的专业”,以深化高校专业供给侧改革。同时针对课程建设,高教司提出积极发展“互联网+教育”、探索智能教育新形态,推动课堂教学革命以打造线上、线下混合“金课”全面课程建设质量①。“新文科”最早由美国希拉姆学院提出,其具体含义可界定为:突破传统文科的思维模式,依托新技术重组传统文科,融入新技术,通过文理交叉,实现跨学科的综合学习[1-5]。在“新文科”顶层设计背景下,运用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结合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从财会专业核心课程—《成本会计》的实际现状出发,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构建跨学科的培养模式,促进成本会计教学改革,以打造“新文科”建设要求,完成应用型财务人才培养目标。
一、《成本会计》课程概述及教学中存在问题
(一)課程概述
《成本会计》作为财会专业的核心课程,对于应用型本科高校而言,一般开设于大二学年,是在财会学生初步学习《基础会计》《初级会计实务》的基础上开设的。《成本会计》课程为后续的《财务管理》《中级会计实务》《管理会计》等理论课程、《成本会计课程设计》《会计实务综合实训》《财务成本管理综合实训》《VBSE财务综合实训》等实践课程奠定理论基础。《成本会计》一般理论课程控制在30个课时,课程主要包括:总论、工业企业成本核算要求及一般程序、费用在各种产品以及期间费用之间的归集和分配、生产费用在完工产品与在产品之间的归集和分配、产品成本计算的方法、成本报表与成本分析,总共六大章节内容,总体上呈显出课时少、任务重、核算方法多、核算程序复杂、实践性强等特征。《成本会计》课程的学习,对于提升学生准确核算企业产品成本、进行成本分析、探索财务管理创新能力、满足企业实际岗位需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教学问题
目前,应用型本科高校中关于《成本会计》教学普遍存在以下问题:
1.教学内容陈旧、重理论、轻实践。一方面,当前《成本会计》教学中往往是以工业企业的生产制造流程进行费用的归集、分配、产品成本核算。但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基本上已进入服务业社会,多数财会毕业生工作单位性质为服务业、物流企业、建筑施工企业、房地产企业等等。因此,财会专业毕业生所储备的理论知识和当前社会实际需求出现了错位,导致工作中应用能力弱。另一方面,《成本会计》教学中过多强调费用归集分配方法、产品成本核算方法的理论讲解,忽略如何具体把这些方法应用到企业中,在《成本会计课程设计》实践课程中也是简单的以某制造企业为例,机械化应用一些企业产品成本核算的流程,缺乏实际全面的企业案例。
2.教学方法单一。目前,多数应用型本科高校教师在讲解《成本会计》时基本上仍是“填鸭式”的教学,主要还是依靠PPT讲解,教学方法、手段较为单一。由于《成本会计》中涉及到繁杂的费用分配方法、产品成本核算方法,单一式的讲解较为枯燥,易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另外,这种单一式的教学方法,只是让学生懂得了如何计算产品成本
数值,而不能让学生真正明白因何计算。由于教学中缺乏
对企业业务的了解,当真正走向工作岗位时,遇到企业实
务成本核算时,往往不知所措,这并不符合应用型高校培养目标。
3.课时不够。企业成本核算贯穿采购、生产加工、销售等全流程,涉及到企业预测、决策、规划、控制、考核各个环节,核算范围广、流程复杂,在应用型本科高校教学中主要是针对费用的归集和分配、产品成本的计算,而对于成本报表编制、成本分析由于课时量不够,较少涉及。而成本报表和成本分析是各种费用、成本归集、分配的最终目的,在整个成本会计中是最重要的内容。多数应用型本科高校鉴于课时所限,无法全面涉及。
4.课堂教学与其他学科融合性不强。目前,多数应用型本科高校讲授《成本会计》过程中,过多强调成本费用的归集、分配以及产品成本的核算,而这些内容与管理会计中的责任、控制会计结合相对紧密。此外,成本核算的各种方法也借鉴了经济统计学中的方法。但在实际教学中,往往忽视这些学科之间的融合,导致学科之间出现“割裂”现象,不符合“新文科”顶层设计的理念。
二、“新文科”建设背景下的成本会计教学改革
《成本会计》作为财会专业核心课程,也是“新文科”建设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应用型本科高校中存在诸多教学问题,迫切需要在“新文科”顶层设计背景下,运用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结合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从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教学改革。
(一)树立培养跨学科复合型人才的教学理念
“新文科”顶层设计本质是实现学科交叉、跨学科综合学习。因此,《成本会计》教学改革中首先要符合“新文科”顶层设计,结合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等新计算机技术,努力实现财务云计算、财务共享落地到《成本会计》等财务课程中,逐步进行财务学与计算机等学科融合。此外,针对成本核算方法借鉴了经济统计学中的方法,也可在教学中落实统计学与成本会计的融合。逐渐培养学生打破学科间界限,进行跨学科综合学习的能力,树立并落实培养跨学科复合型人才的教学理念。
(二)优化《成本会计》教学内容
针对上文中对《成本会计》教学问题剖析,结合“新文科”背景,从应用型本科高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目标出发。针对就业市场需求,着重讲解建筑施工企业、房地产企业以及物流企业等服务业产品成本的核算。依托校企合作实训基地,努力将合作企业往年经营真实数据按照企业类型形成不同的教学案例,应用到《成本会计》教学中。同时,这些具体企业实际教学案例,可按照不同企业类型形成《成本会计课程设计》,充实《成本会计》实践教学。
此外,要突出作业成本、质量成本、环境成本等《成本会计》前沿问题的讲解,结合合作企业逐步实现前沿问题在具体企业应用的案例讲解。最后,突出成本报表和成本分析这部分内容讲解,以往受限于学时,无法展开成本报表和成本分析讲解,而这部分内容在具体企业应用中尤为重要,可通过扩展课时量解决,亦可将此部分内容应用到具体企业《成本会计课程设计》实践教学中讲解。
(三)融合多种教学方法
当前应用型本科高校单一“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是《成本会计》教学改革面临最大的问题。因此,结合笔者教学的实践经验,以SPOC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方法,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翻转课堂进行探索性学习、协作学习。具体操作为:首先,將《成本会计》每个知识点录制成在线开放课程在线上,在每节课之前,由学生自主学习观看,以小组形式,汇总知识点疑问;然后,线下课堂上由每个小组按照顺序抛出问题,先有其他组尝试解答,然后由教师解答、总结;最后,课堂结束时由教师关于本节课的延伸企业案例,由学生写出企业案例感想,学生先互评再由教师在线上以直播形式进行点评。通过一学期实践表明,对于自主性较强的学生,这种混合教学方法效果较好,但自主性较差的学生存在“搭便车”现象,需要教师负责督促。此外,逆向思维法、启发教学法,已在部分应用型本科高校中得以应用,笔者也将深入调研上述两种方法的具体应用。
(四)优化课程评价考核办法
目前,在多数应用型本科高校中《成本会计》以考试课形式,期末试卷成绩占到总成绩的70%,平时成绩占到总成绩30%,进而评判学生学习成绩优劣,这种考核方式应试成分所占比重较大,且平时成绩(考勤、作业)往往流于形式,不能契合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因此,应通过多样化、过程化考核学生《成本会计》学习状况,突出教学中课堂参与、小组讨论、案例分析所占期末总成绩比重,特别是案例分析所占比重,真正考核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篇5
查看更多《机电技术》杂志社信息请点击: 《机电技术》编辑部
车辆技术
(2)公交客车车身骨架拓扑优化结构分析 刘成武 梁辉泉 洪亮
(5)基于adams和matlab的四轮转向汽车控制系统联合仿真研究 张庆永 刘成武 洪亮
(9)基于ansys的某客车车身骨架的有限元分析 胡树清 刘成武 张庆永 洪亮
(14)基于simulink的汽车平顺性仿真分析 谢俊淋 张庆永
(19)基于matlab/gui汽车动力性经济性仿真平台设计 黄鼎键 薛瑞 钟勇
(22)角板对底面框架承载能力的影响 黄桂芬 陈铭年
(26)换档支架铝合金铸件降低针孔度熔体处理 林绍义 陈贵清
(29)车用led的发展历程及趋势 陈利昕 钟勇
(32)插电式混合动力电动城市客车油耗·能耗与排放的研究 车兆华
(35)基于模糊控制的汽车自适应照明技术分析 许炳照
(39)汽车智能避撞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各种路况下的应用 杨汉钦
(42)一种正反循环钻机车的设计 张诚
(46)xml6116j13cs双层城市客车开发 刘军鹏
(48)一款eps传感器中位电压设计开发要点的探讨 杨光传
(51)提高led车灯光能利用率的实验性研究 白莹
(53)利用ls-dyna对车身后轮弧钣件进行优化 蔡坚勇
(56)新型低成本agv的创新及应用 王海山
(58)四立柱振动台架在车辆疲劳试验中的应用 邱炎
(60)白车身高强度钢板点焊性能研究 邓长斌
(63)hyperworks在汽车行李箱优化中的应用 陈基
(65)半承载式车身客车制造工艺的研究与创新 侯晨磊
(67)仪表板气囊爆破失败的工艺改善 江伟
(70)基于c-ncap评价结果对乘员保护分析 宋名洋
(73)基于plc控制的自动焊机在车厢焊接上的应用 刘峰 邱芳灵
(76)微型道路养护车清洗装置的设计 黄彪
(80)dspace系统在整车控制器开发上的应用 邓冠丰
(83)轮罩变形案例分析与改善 邹惠榕
(86)某乘用车车内共鸣音改善对策 王中辉
(89)汽车安全气囊ecu共振分析 卞信涛
(91)基于abaqus的手刹锚固点强度分析 邢志远
(93)硬件在环测试在纯电动汽车vcu开发中的运用 刘帝平
(97)发动机悬置系统的初步设计 肖振依
&nbs
p; (101)摩擦材料性能对制动噪声(鸣音)的影响分析及对策 邱考平
(103)导览车afs偏转规律的研究 程张良 邹锐锐 葛晓宏
(106)发动机活塞温度场、热应力与热变形仿真分析 马建 张国伟 郭忠信
机电一体化
(108)回转体零件激光再制造工艺试验系统设计 林福财 陈学永 陈仕国
(111)如何给砂轮机加装制动装置 汪元根
材料及成型技术
(113)常规综合熔体处理的3003铝合金热变形加工图 程超增 傅高升 陈贵清
(118)蓄电池pb-ca-sn板栅合金人工时效特性研究 王钦娟
特种设备及检验检测
(121)基于能耗监测系统的建筑用电分析及节能探讨 郑平
(125)基于负荷外推法ct现场校验仪的量值溯源方法 黄洪
(129)电梯溜梯技术分析 翁文添
(132)基于ansys的电梯模拟载荷仪机构设计与分析 罗立辉 陈景和
综述与专论
(134)台湾汽车电子切入全球产业链策略对福建汽车产业发展的启示 彭建平
(138)汽车禁用物质与战略性新兴产业 江宗瑶
(141)国产低吨位非公路自卸车技术参数比较 陈铭年
(144)专用校车座椅及其车辆固定件安全性问题探讨 张友德
(147)企业内部车型编码的设计与应用 马艳华
(150)浅析汽车主动安全技术的辅助系统 王小明
篇6
目的构建生活形态的家居智能产品设计与研究的方法。方法根据社会学、用户行为学、心理学的特点,遵循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分析家庭的生活形态与家居智能产品发展及设计趋势之间的关系,搭建产品设计与生活形态和智能化之间的桥梁,理清互联网时代智能化的要求,构想未来生活形态向着“数位生活”、“物联生活”以及“智慧生活”改变的理论,从而引出智能家居产品设计与用户生活形态发展的方向。结论通过对家居产品的智能化来探讨家庭成员生活形态对产品设计的影响,以及小米智能家居产品的案例分析,并分析生活形态对家居产品的空间布局的影响,总结出家居产品—智能化—生活形态三者之间的关系,为家居产品的智能化设计提供参考,提升设计效能。
关键词:
生活形态;智能产品;互联网;数位生活
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以及计算机、互联网技术的日渐成熟,人类生活条件的提高,健康、安全、便捷、舒适的生活形态将是人类选择优质生活的需求。全球大多数人已经过了求温饱、求穿暖的时代,消费者开始追求更为高大上的生活已经不可避免,人们从以前的衣、食、住、行、玩低级生活形态,向高生活质量的精神与物质生活形态转变[1]。尤其是家庭生活,比如核心家庭、单身家庭的增多,对享受自身舒适生活的需求自然而然增加,因此对家居产品的智能化需求也是十分渴望的。且用户“变懒”的欲望是无穷的,期望着向更高级“数位生活”、“物联生活”、“智慧生活”等生活形态方向迈进,因此搭建生活生态与家居智能产品设计之间关系及其可持续发展研究具有重要研究价值。探索未来生活形态与家居智能产品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促进这种闭环系统下的关系,利用社会学、用户行为学、心理学分析目标群体的未来生活形态,进一步明确生活形态与家居智能产品设计的关系,推动消费者生活形态向更高一级的“数位生活形态”转变的趋势不可避免。
1生活形态理论的提出及其发展
自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首次被荷兰人阿德勒提出来,直到60年代之后被威廉应用到营销学领域,生活形态理论的研究与应用已经在世界上走了接近90年的历史。在物欲横流的今天,生活质量的普遍提高,消费者越来越关注自身的健康与舒适安全的生活环境,越来越喜欢用自己的生活形态去追求消费。那么什么是生活形态?很多人给出了不同的定义。广州美术学院的磨炼在他的论文中给出了这样的定义:生活形态(或生活风格、生活方式)是有关人(或团体)生活的方式,其中包括社会关系模式、消费模式及娱乐模式等[2]。由于生活形态的研究核心就是群体化的生活方式,这对产品设计具有极高的指导作用,因此,生活形态开始在20世纪90年代被设计师引入到产品设计中来,并得到了设计师的重视,被广泛应用在各类产品设计中。在生活形态的产品设计研究上,世界各国的企业、高校及各类研究机构都进行了一系列的尝试。微软公司创始人BillGates在2008年接受英国广播公司(BBC)采访时表示:未来的鼠标和键盘将被更自然、更直觉的科技手段所替代,而这个替代就是建立在消费者生活形态的消费追求上[3—4]。意大利工业设计师GiuseppeAndreoni[5]等人,以医院病人的生活形态为研究目的,提出人与产品之间的可持续性健康设计理论,并分析病人的生活形态对医用康复产品的可持续性设计的推动作用。美国工业设计师Ragheb[6]等人,分别根据不同人群的生活方式的追求,从不同方面阐述了生活形态对产品设计的影响,给设计师指明了设计的方向。台湾工业设计专家HuangShih-yen,研究了基于网络工具的产品意识与生活形态的关联性设计,系统地分析了利用生活形态去寻求设计灵感,具有很大的商业意义,同时也说明了生活形态意识下的产品设计具有诱人的市场前景[7]。韩国人HongSong-jai[8]则对三星Galaxy4s与苹果公司的iPhone5s手机的外形与内部接口等差异,分析了不同消费群体的生活形态,并进行了市场问卷调查,将不同用户群体之间存在的生活形态差异进行统一分析,通过用户对智能手机设计上的直接因素和间接因素,比如色彩、大小、价格的偏好进行了比较,找出新的设计理念。可以看出,生活形态对产品设计的影响是十分巨大的,而很多电子企业对产品的设计重心已经不再把技术等级放在第一位,而是根据用户生活形态来划分市场等级[9]。产品设计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活动,一方面设计影响着人们的生活、产品的属性、产品的艺术特色、产品的造型特征等,另一方面影响着人们的社会需求和生活态度的转变。自从进入21世纪以来,人们生活形态改变的步伐与节奏加快。从营销学或社会学去研究生活形态,已经不符合工业设计的基本要求,因为从营销学上去了解消费者的需求,只能预测现代,对于产品,市场调查可以确定消费人群,但无法预测未来的新产品,对于未来要设计的新产品,市场上并不存在,也无法确定目标人群,也就无从了解他们的使用需求、精神需求、产品品味,更无从谈起按照目标人群的需求设计开发新产品[10—11],所以要综合应用社会学、用户行为学和心理学去发掘消费者的需求,才能找出产品设计的突破口。
2生活形态下的智能家居产品设计的现状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人们进入了互联网和信息化时代,在互联网技术的支持下,产品设计的智能化与自动化开始进入人们的生活中。智能化是指在互联网时代与物联网化的今天,利用某种介质可以对外部信息进行自动控制、认知加工、分类处理,以一种具有部分人类“智力”的机器实体参与到人类生活中,自觉从事更加复杂的工作[12]。20世纪90年代,人们开始将生活形态与智能化应用到产品设计中来,但大多都是将生活形态与智能化独立开来研究,很少有将其融合于一处研究。毕竟,人们的生活形态的改变从多个方面影响着产品设计的形态的改变,这必然会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而激发更多的人对智能产品的需求。只要人们对美好、舒适、安全、便捷的生活向往存在,人们“变懒”的趋势不可逆转,产品的智能化也不可避免。从另一方面来说,产品的智能化已经从各个方面激发着人们向更高质量的生活形态追求,从而使得产品的智能化又无形中引领着生活形态的改变,这就形成了一种互相促进的现象。综合以上情况,单独对于产品设计来说,家居产品是占整个产品设计行业中最大份额的,市场占有量也是最大的,如果将其生活形态和智能化的设计模式带入此类产品的设计中,无形中会给家居产品带来更加广阔的市场和设计空间,更能获得消费者的认同,对设计师来说,这本身就是非常大的“肉饵”。面对着消费者的生活形态的不断变化,以及人类对舒适美好生活的追求,新世纪的人们对具有生活形态的智能产品需求的呼声也越来越高。鉴于此,人类已无法回到手工艺时代,19世纪末,WilliamMorris曾经提倡设计史上的复古工艺美术运动,但他没有改变历史前进的车轮,直到今天,这种跟随时代前进的设计方式也没有发生改变。对于家居产品的智能化设计,主要是根据家庭各成员之间的生活形态与不同的享受方式进行的创新性设计。每个人回家都想迅速进入一种自己理想状态的舒适、安全、便捷的生活环境,比如门锁被自动开启、房灯逐渐点亮、空调自动调配好、电视机自动打开、窗帘打开、饮料送上、浴室热水准备好、根据自己的需求自动献上营养可口的饭菜等,为了创造这种生活环境,增强用户对家的归属感,家居产品的智能化设计必不可少。基于互联网技术为基础的智能时代是人类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产物,它与满足人类日益需要的物质与精神生活需求有着极深的联系。面对着“智能化”、“智慧化”等成为工业产品或日用产品的一种设计符号,人们越来越离不开智能化的产品。而产品形态的改变又刺激了生活形态的改变,反过来,生活形态的改变又引导着产品设计的变化。家居产品的智能化趋势是不可避免的,人们对家居环境的追求是集实用、舒适、美观、品质为一体的综合性需要。未来家居用品的设计发展趋势有:各种空间的整体化、高技术智能化、人性化、本土化和节能环保。先进科学技术的应用和消费者生活方式的多样性,使得家用产品不断推陈出新,个人的社会关系、生活环境、收入与消费水平,都对家居产品的设计贯穿始终。而且生活形态决定产品设计的方向,引发产品设计的智能化,而智能化的产品则又反过来促进消费者生活方式的改变,向着更高层次的生活前进,从而形成了生活形态—产品设计—智能化设计永无休止的循环中,对整个设计行业指明了一条长期的发展前景。
3生活形态与智能家居产品设计的关系
产品设计强调的不仅仅是产品的本身,而更应该强调其全生命周期内构成的系统基础上建立多方面的本质,包括设立流程、制造过程、销售渠道与对象、服务渠道以及材料回收等。人们对产品品味的提高,更证明了对产品生命周期的关注,与此同时,人们生活格调升高且影响人们向更高“质量”的生活方式去追求,自然而然导致产品不单单是产品,还是一种生活方式。由此可见,产品是由人创造的,也是由人使用的;那么生活形态也是人创造的,更是由人来享受[13]。也正是这种情况下,面对着智能产品充斥着的时代,使用更加便捷、舒适的智能产品,就是一种享受生活的方式,是一种生活形态的体现[14]。可以这么说,生活形态与智能化产品设计是人们追求生活的必然产物,也是时代进步到数字化时代、网络时代和智能化时代的一种符号象征。每个人都在随着时代的改变而发生着一些不为人知的改变,主要表现在生活形态上的追求。很多以前被看做违反道德伦理的东西,现在已经成为生活中很正常的一部分,正是由于这种改变,曾经所谓的主流生活方式正在瓦解和分化,那些被认为不合时宜的非主流和潮流逐渐被人们接受和理解,且成为人们生活或正在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一种生活必备符号和情感象征[15]。新的东西出来,必然会受到传统的事物所抵制,但取代趋势是改变不了的,因此,在智能产品出现时,遭到了很多人的抵制与白眼,不信任、不敢用是当时人们的普遍心理。往往“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才是真正的勇者”,每一种新的产品出现,都会有第一个尝试的人,然后出现需求高峰,之后趋于理性使用,最后出现低谷直至被淘汰。智能产品就是这样,人们由最初的欲迎还拒的心理,到现在的普遍接受,且生活中不可或缺,将来也有可能被更高层次的设计所取代,如何避免这种“你方唱罢我登场”的更迭规律,那就要找出生活形态与智能产品的发展规律。生活形态是人们追求美好生活的一种需求体现,古来有之。每一次生活形态的改变,背后都有着与其时代相适用的社会环境。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之所以现代生活形态趋向于智能产品的需求,主要是因为产品的技术领域达到了实现需求的阶段,在技术条件满足的情况下,产品的设计就会将人们的需求实现。就如,几千年来人们飞天的梦想,但随着现代技术的发达,飞天就成为了现实。人们也就享受到了飞天所带来的体验,进而影响了人们的生活形态,自然而然就会向着更高一级的飞天梦想去追求。家居智能产品亦如此,当人们的生活条件达到时,智能产品的需求也就随之而来,等智能产品普及时,人们的生活期望值就会进一步升高,对更高质量的生活形态追求,从而影响到生活形态的变化。所以说,生活形态影响着产品设计的需求,而产品设计的变革又反过来促进者生活形态的改变,从而形成了一种永无止境的循环。经过以上分析,生活形态与家居智能产品之间到底存在怎样的相互促进作用,如何将两者联系起来设计家庭用户所需要的智能产品,如何去搭建它们之间的桥梁,又如何通过去推动“数位生活”、“物联生活”、“智慧生活”等生活形态的实现?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分析。
1)从社会学层面来看,利用生活形态的特点发掘家居产品设计的机会。家庭生活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占有较大比重的群体形态,且随着人们观念的转变和社会的转型,所谓三口之家的核心家庭与老年人家庭,将成为未来家庭的主要组成方式[16—18]。由于家庭子女数量的减少,抚养就会减轻,且社会福利的增加,老年人的赡养工作可能也会得到解决。届时,家庭成员之间就有更多时间用在舒适高、质量生活上的打理,生活的各方面追求就会增高,且各种技术的成熟与完善,给与了产品设计带来一些创新的机会,因此,在这种社会条件下,家庭用品的不断智能化是当前与未来的主要发展趋势。
2)从消费市场来看,家居产品占整个消费品市场的份额非常巨大,商业发展空间广阔,以此为桥梁,以智能化为目标的产品设计无疑是设计师正确选择的道路之一。智能化的理念已经深深植根于家庭消费者的心里,而且也是其追求高质量生活的一种形态,无形之中技术使得产品创新成为可能,产品的创新影响人的生活形态,生活形态的改变刺激更高的需求,需求的膨胀引发产品的高度智能化,因此利用消费者的需求心理是另一个桥梁。
3)从用户心理学来看,中国家庭结构的改变是社会发展商业化的结果。由于年轻人婚育年龄的不断推迟,更多的年轻人离开父母的家庭在外闯荡工作,使得单身家庭数量急剧增多。由于工作的压力,年轻人不同的生活方式的追求,很多年轻人就会选择更有利于自己工作形态的生活特色[19]。比如,很多在外务工的年轻人,累了一天,很少有愿意自己煮饭的,特别是男士,而且孤身一人,对食物的需求量也不是很多,每煮一次饭可能会吃几天,这不仅是资源的浪费,而且也是对健康的危害。很多人可能一天三顿吃泡面,要么选择去街上吃,但很难保证食物的卫生,很可能找不到适合自己口味的餐厅,毕竟中国很大,山南海北的人很多,各自的生活习惯和风俗文化都有一定的差异。这就导致,很多年轻人希望能有小型化、简单化、个性化的家电用品,方便、便捷且智能,不管上班还是下班回到家,劳累了一天谁也不想动,不能每天都订美团外卖,也不能每天都吃泡面,更不想拖着疲惫的身躯上街找吃的,就用这种小智能电器根据自己的事物需求量、口味、菜色等,烹饪出自己喜欢吃的饭菜来。
4)从用户行为学来看,家庭生活的多样化与特色化是新一代年轻人的追求。特别是80到90后夫妻的家庭生活更是追求一种简便、舒适、快捷、新潮的生活方式,由满足烹饪的简单要求向品质生活、艺术厨房转变[20],很多人只愿意抚养一个子女。这样的小夫妻,希望在厨房里不是从事着家务劳动,而是享受生活,享受科技带来的无比乐趣,促使了厨房的开放式设计,即客厅和厨房融为一体,三口之家,可以边看电视、边上网、边健身打球等娱乐活动的同时,边烹饪自己喜爱的菜肴。以及,室内的智能化清洁、温度的自动调节都是家庭生活所追求的。这些都是生活方式与家用智能产品连接的例子与桥梁,可以看出,生活形态与智能产品是息息相关的,也是互相促进的。以三口之家的“核心生活”向着更高一级的“数位生活”、“物联生活”以及“智能生活”迈进。
5)最后,从产品的可持续发展与全生命周期特点来看,家居产品大多数都是耐用消费品,很多家庭对产品质量太差和质量太好都不是特别期待。质量太差,影响消费者信誉;质量太好,影响消费者审美和使用疲劳,导致对产品的排斥。因此这就要考虑到智能产品的生命周期的问题,设计一个既不会使用太长又不会太短,复合家庭用户的求新的要求,不断在外观和造型上和功能上的创新,可以持久揽住顾客的心,使得目标产品得到可持续发展下去的动力。产品的生命周期,也是家庭用户生活形态中的一种产品使用心理元素,产品要想可持续发展下去,遵循家庭用户的生活形态是必然的选择。综上所述,生活形态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呈现不同的特征,社会生活的高度物质化,人们的心理、行为都会相应的改变,进而会对更加舒适、便捷的生活“贪婪”地追求下去,这种生活形态的改变,刺激着家居产品的智能化。此外,家居产品的智能化,同样会影响用户原有的生活形态和对智能产品的追求欲望,引领着家居产品向着更高层次发展,形成了一种生活形态与产品相互促进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因此,时代的特点造就了多元化的生活方式,改变着用户的心理,使用户呈现个性与差异化的产品需求,以及消费者的居家行为特点决定着家居产品设计的智能化。
4案例分析
2014年开始,智能家居的概念逐渐开始被提及,今年以来,更是逐渐被人们所知悉。随着互联网巨头纷纷布局智能家居市场,各大房企也借势联合推出各种智能家居产品,以期为客户提供多层次的创新服务,并提升品牌价值。人们现代的生活形态变了,产品的结构会变,设计模式也会改变。小米公司正是充分利用这一点,利用当前家庭用户的家具生活形态,2015年5月17日,小米公司开始联合正荣集团在苏州开始试点智能家居模式。正荣集团在其传统的样板房里植入以小米路由器为核心的多套智能设备,让购房人群在互联网时代下的居住更加便捷与舒适。小米推出的家用智能套装共包括小米路由器、小米电视、小米摄像机、门磁和安防用品等,而且一贯遵循小米的低价营销方式,每件产品售价都在1500元左右,符合一般大众的消费水平。小米公司就是充分利用当前的互联网时代家居生活的特点,充分发挥人们对“智慧生活”的需求愿望,逐渐向家居市场挺进,占有了市场的先机。小米门窗传感器模型见图1,里面带有磁性,可以轻易地吸附在门帘上,非常方便。它的主要功能是实时感知门窗的开合状态,随时可以让主人知道门窗是否关实了。当然,它还可以与其他设备连用,比如与空气净化器联动,开窗关闭空气净化器,关窗打开空气净化器。另外,也可以在自己智能手机安装一个安卓的客户端,不管外出还是休息,都可检查室内门窗关闭情况,通过客户端传送给用户,使用户不用担心家里门窗是否锁好,能够安安心心、快快乐快地玩好;如果回家了,还可以在回家之前将门窗打开,给室内透气。这些都充分体现了人们对家庭“数位生活”和“物联生活”与“智慧生活”的向往,也是互联网时代生活形态对智能家居产品发展方向的引导。据说小米现在有个业务是装修,订单式的,会植入很多智能控制产品,为家庭提供整套的解决方案,这都是生活形态下的家用智能产品设计与应用的一种尝试,体现了人们对构建不同生活形态的家居产品的需求渴望。不论什么时候,人们对于家庭的舒适、便捷、安全性的生活形态追求,一直是没有停止过的。虽然现在的家用智能设备更多展现的是一个概念,有的也只是初步的智能化构想,但是有了这个概念,立足于互联网时代的特点,追求未来家居生活的智能化,这个美好的憧憬一定会变成现实,也许就在不远的将来,会进入生活中充斥着各种智能产品的“数位生活”、“物联生活”和“智慧生活”时代。
5结语
家居产品设计尤其是产品功能上的设计,比如智能化,其核心任务就是对人类生活形态所产生的需求进行研究,并通过一定的载体(如计算机信息技术)和方式,去合理地满足这种需求。设计师在确立这种产品设计之前,要对特定人群进行调研和了解,因为对产品的设计不仅仅是设计了产品本身,而且还对用户的生活形态进行了合适的人与人、人与产品、产品与功能化之间的关系。生活形态可以帮助洞察家居产品的设计方向和需求,智能化的需求又影响家居产品设计的未来趋势,紧接着又会影响未来人们的生活形态,成为一种互相促进的可持续发展模式。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导致用户生活形态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同时也影响到了产品设计的智能化需求。家居产品设计又是工业设计中占有份额最大的设计之一,应用前景和需求量都很诱人,其智能化的设计是影响家庭生活形态根本的推动因素,也是生活形态的追求产物,因此对家居产品的智能化设计,是基于用户家庭生活形态的需求的功能化设计,具有极大的研究空间。生活形态的家居智能产品设计,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研究与实践工作,可以充分展现设计人员的才能与创造性的发挥,在用户需求的指导下,不断发挥生活形态与智能化的连接,有助于产品的创新,更有助于设计师正确地把握产品设计的方向,才能保证产品设计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谭嫄嫄 耿道双 单位:桂林电子科技大学
参考文献:
[1]杨楠,李世国.物联网环境下的智能产品原型设计研究[J].包装工程,2014,35(6):55—58.
[2]磨炼.基于生活形态的产品设计研究[J].机械设计,2013,30(7):127—128.
[9]苏建宁,张秦玮,吴江华,等.产品多意象造型进化设计[J].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2014,20(11):2075—2682.
[12]陈香,钱晓波.面向弱势群体需求的智能产品人性化设计研究[J].机械设计,2014,31(10):126—128.
[16]汪颖,张生涛,俞一青.基于农村老年人生活形态特征的公共产品设计研究[J].装饰,2015(6):136—137.
篇7
关键词:智能电网;智能高压设备;技术理念;技术策略;电力系统 文献标识码:A
中图分类号:TM51 文章编号:1009-2374(2016)10-0040-02 DOI:10.13535/ki.11-4406/n.2016.10.019
2009年,国家电网公司正式启动智能电网的试点建设工程。智能电网是全新的概念,因此试点建设工程定将遭遇诸多技术瓶颈,例如高压设备智能化或智能高压设备。智能高压设备是在国家智能电网建设基础上提出的新概念,是传感器、一次设备及二次设备的创新结合。智能高压设备主张利用传感器技术来实时地将高压设备的状态与电网运行控制结合起来,以优化电网的运行和确保电网供电的可靠性。《高压设备智能化技术导则》(Q/GDW/Z 410-2010)是国家电网公司出台的指导性技术文件,尽管如此,智能高压设备技术理念的有效执行仍需较长的时间,同时智能高压设备的研究单位、制造单位、应用单位尚未形成规范化的认识。据此研究背景,笔者结合智能高压设备的技术特点,解析其技术策略。
1 智能高压设备的技术理念与功能
高压设备是电网运行的保障性元件,即服从电网控制;电网故障时保护动作自动退出运行。高压设备智能化的目标是优化自身控制和支持电网优化运行,此乃智能高压设备的研究、设计及应用关键点。据此认知,有研究人员就智能高压设备提出如下技术理念:将高压设备、智能电子装置及传感器有机集合起来,形成一部具备实时描述功能的新型设备。依此技术理念可知,智能高压设备具有以下技术要点:从高压设备的自控需求及电网的优化运行需求出发,制定传感器的应用方案和对采集信息进行智能化分析;传感器应自行就地分析信息,信息的内容包含控制、运行及可靠性状态;智能化信息经站控层网络、电网高级应用系统实现信息交互,以便实时适应电网的优化运行所需。此外,从智能高压设备的技术要点中可归纳出,智能高压设备具有优化自身控制、支持电网优化运行、支持优化检修策略的
功能。
1.1 优化自身控制
电力变压器的优化控制对象为冷却装置、有载分接开关,其中对于冷却装置,优化自身控制是综合传感器信息之后,在绝缘热点温度控制与节能之间找准平衡点,最后再按节能要求制定出智能控制策略。断路器的优化控制指的是支持程序化操作及选相合闸控制,其中程序化操作指的是开关设备在相关指令、要求和技术的约束条件下自动实现接地开关、隔离开关及断路器的分/合闸操作;选相合闸控制指的是综合各种影响时间特性的信息,以支持在期望的相位实现断路器的合闸操作。
1.2 支持电网优化运行
智能高压设备往往从多方面对电网优化运行提供支持,如可靠性状态、负荷控制等,其中负荷控制是指利用各种传感器来对电力变压器的最大安全负载能力进行实时确定,以满足电网的应急所需。负荷控制的原则之一是缩短电力变压器的使用寿命来提高电网供电的安全可靠性。
1.3 支持优化检修策略
传统在线监测与智能高压设备均具备支持优化检修策略的功能。对于智能高压设备,多数传感器皆可反映出高压设备的可靠性状态,此乃高压设备检修的主要依据。实践表明,高压设备具有很高的可靠性,且现行传感器无法完全反映出高压设备运行故障的成因,外加智能电子监测装置和现行传感器的可靠性较低,因此难以完全支持优化检修。对此,技术人员不宜过度追究在线监测的影响。
2 智能高压设备的技术策略
2.1 智能化高级应用技术
智能高压设备的高级应用是一种基于智能化信息的电网优化运行与检修优化技术。高级应用是智能高压设备应用的根本目的,尤其是电网优化运行技术,应作为智能高压设备应用的核心目标。
2.2 传感器与智能电子装置
据调查结果显示,高压设备附近安装的电子装置和电量传感器均易出现测量不稳定、故障率高等问题,虽然多数电子装置均做过电磁兼容性实验,但仍未彻底改善电子装置运行的可靠性。针对此类问题,研究证实并非电子器件的问题,而是设计与实验方面存在缺陷,即应从设计方面、实验方面来改善传感器与智能电子装置的运行效果。
2.3 标准化技术
智能高压设备的活力由所建立的智能高压设备技术标准体系所决定,即智能化水平的评测标准、IED的互换性与互操作性标准、传感器的接口标准与植入标准及智能组件的试验标准、现场运维标准、开放性标准等均需得到规范。目前,智能高压设备技术标准体系已经初步规划完成,同时加快推进智能高压设备标准化的建设步伐,以扭转智能高压设备无标准可依的现状。
2.4 状态评估技术
状态评估技术作为智能高压设备的核心技术,是指利用智能技术将传感器的数据转变为智能化信息,以支持智能高压设备的高级应用。智能高压设备通常表现出以下三种状态,即控制状态、运行状态及可靠性状态,且三种状态之间具有较高的关联性,但三种状态的应用却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性。因此,若智能化方案不同,则应重视对高压设备状态评估结果的准确控制及对评估结果可信度的准确描述。
2.5 信息管理与交互技术
高压设备主要通过智能组件来实现智能化,而智能组件是IED的集合,同时从智能化工程的差异性来讲,同类设备拥有多种IED集合方案。在智能组件中,IED的信息源可以是传感器或其他IED,但主IED具有设备状态分析的功能,即根据其他IED信息来分析设备状态,分析所得的智能化信息应按事先约定好的间隔要求自主报送到其他站控层设备,从而支持智能高压设备的高级应用。除此以外,为了满足设备状态分析的相关要求,多数信息需要多次使用,即IED应具备储存与管理信息的功能,以满足趋势分析与信息品质分析所需。智能高压设备是智能变电站与数字化变电站的重要区别。经论证,智能高压设备的IED均可统一组网,同时根据智能化需求而设计的智能组件信息管理方案对保障智能高压设备运行的安全性、可靠性非常重要。
3 案例分析
某500kV变电站是我国首批智能化改造试点变电站。此变电站的自动化系统由过程层、间隔层、站控层组成,且此变电站二次系统的信息化、数字化、自动化程度均较高,因此对一次设备智能化及高级应用网络化的实现非常有利。此项智能化改造工程的内容较多,而本案主要讨论的是一次设备的智能化改造,即分别从以下方面讨论智能高压设备的技术策略:
3.1 智能断路器的技术方案
智能电网中,智能高压设备采用的最终模式为紧凑型一体化智能设备。HGIS开关具有GIS开关和AIS开关的优点,即具有环境适应力强、占地面积小、安装方便、运行可靠度高、抗振动能力强、维护工作量小、造价便宜等优点,但HGIS技术尚无法完全满足电网智能化的建设需要。根据《高压设备智能化技术导则》,本次改造工程自主研发了一台基于HGIS的35kV智能断路器。此断路器具有在线监测、智能终端、集成保护、计量、测控等功能,同时可使开关的一次、二次设备融合起来,以提高智能设备的紧凑度。
3.2 变压器智能组件的技术方案
对此500kV变电站的#3主变开展智能化改造,即配置一套三相的变压器智能组件。此变压器智能组件的每相均配置一个智能柜,智能柜具体由主IED、控制参量测量IED、冷却装置监测IED、油内气体与微水监测IED及局放监测IED组成。智能柜之间的连接由光纤以太网来实现;智能柜中的子IED共用一套置于A相智能柜中的主IED;#3主变的非电量保护装置及风冷控制箱均按在A相变压器的旁边,因此#3主变智能组件的非电量保护装置及冷却装置监测IED也全部置于A相智能柜中。
3.3 断路器智能组件的技术方案
高压开关设备中,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主要由断路器来实现。但据统计数据显示,各类故障所占的比例分别为载流为8.9%、开断与关合为10.0%、外力为10.6%、机械为33.3%、绝缘为37.3%,因此高压开关设备故障的成因无疑以绝缘及机械为主。开关在线监测的任务是及时发现绝缘及机械方面所引起的故障及采用电流监测的方法找出电气故障。开关在线装置的任务是对刀闸电流、储能电机电流、开关跳圈合圈电流及开关动作特征等进行在线监测,并利用站控层和MMS网络上传各种波形数据、实时测量值及告警信息等。此外,每一台断路器均配有一套包含断路器动作特性监测IED的断路器智能组件,以实现对主IED的集成处理。
实践表明,按以上方案所开展的一次设备智能化改造对实现一次设备状态的可视化具有重要作用且能够实现智能变电站的安全可靠运行。
4 展望
智能高压设备作为智能电网发展的产物,具有明显的智能化特征,同时智能高压设备所具备的自我状态描述功能支持高压设备的优化控制及电网的优化运行,因此对进一步推进国家智能电网的建设具有重要作用。除此以外,智能高压设备的技术理念既包含在线检测技术的各项功能,又新增优化控制和支持电网优化运行的功能,并能从技术上解决在线监测网络的应用缺陷及完全满足智能电网对网络结构的要求。可见,在非智能电网的建设与改造中,智能高压设备极具应用前景,即传感器与IED可靠性的增强及智能高压设备技术标准体系的健全定能为智能高压设备开辟广阔的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1] 殷晓刚,韩云,郑伟.浅谈智能高压电力设备与传统高压电力设备的差异[J].高压电器,2012,(4).
[2] 刘有为.基于智能高压设备的主动保护与控制技术
篇8
[关键词] 数字化企业;企业信息化;参考框架;成熟度模型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3 . 22. 026
[中图分类号] F27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3)22- 0041- 04
1 数字化企业的缘起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全球范围内的企业竞争日益加剧。竞争的主体由单个企业间的竞争转向企业集团、产业链层面的竞争;竞争的性质、范围由有形的竞争转向无形的竞争;竞争的方式由单一价格竞争转向服务模式、营销渠道等全方位的竞争。在此背景下,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向数字化企业迈进,以期增强企业竞争力,在市场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
全球著名的沃尔玛公司是最早一批向数字化企业迈进的大型企业之一,在20世纪80年代,沃尔玛即投资4亿美元发射了一颗商用卫星,以支持公司总部与全球6 600多家分店、100多个配送中心以及数千家供应商通过统一的计算机系统进行高效的联通。在经营管理方面,沃尔玛为全集团的所有店铺和配送中心配置了统一的管理系统,全集团每天发生的一切与经营有关的购销调存等详细信息,都通过网络传送到总部数据中心,总部可在1小时之内对全球门店的每种商品的库存、上架、销售量等实现全部盘点;在商品采购方面,沃尔玛与其供应商基于网络和电子数据交换(EDI)系统实现了高效协同,供应商可以实时掌握沃尔玛的销售状态和库存动态,按需为沃尔玛的配送中心进行补货,实现了整个供应链存量水平的最优化;在商品配送方面,沃尔玛建设了高度智能化的配送中心和运输系统,实现85%以上的商品由配送中心供应,保证货品从仓库到任何一家商店的时间不超过48小时,而其竞争对手仅能达到50%~65%水平。 沃尔玛平均补货周期是2天,而竞争对手却至少要5天;沃尔玛的运输成本仅占总成本3%,而竞争对手却高达5%。此外,基于多年累积的海量数据,沃尔玛应用商务智能以小时为单位动态地运行决策模型,形成最佳的商品组合、陈列以及降价促销等策略。通过实施数字化管理,沃尔玛的总资产周转率是同行业企业的数倍,而其经营费用与销售额的比率几乎是同行业企业的一半[1]。
2 数字化企业的定义与特征分析
随着沃尔玛、戴尔、思科等具有代表性的数字化企业的逐步涌现,企业界和学术界的专家学者们对数字化企业的发生与发展相继开展了多方位的理论探究和案例分析,并由欧美的学者正式提出了数字化企业的概念,即“Digital Firm”或“Digital Enterprise”。
数字化企业的提法虽然已被广为认可,但关于其定义与内涵却众说纷纭。美国波音公司的Wayne Esser等学者对数字化企业的理解是:“实现无纸化制造,并且带来高效生产力的企业”[2]。亚德里安·J·斯莱沃斯基认为,数字化企业是现代企业运行的一种新模式,是以数字化技术为手段,以创新为原动力,遵循数字经济规律的知识型企业[3]。Jonh Davies认为,数字化企业采用信息技术作为企业构建的基础,以便实现下列的基本目标:更有效地贴近客户需求,提高员工生产效率,以及提高企业运营效率。它利用通讯与计算技术的融合来改进业务流程[4]。国内的袁清珂等学者认为,数字化企业是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高级阶段,它将信息技术、现代管理技术和制造技术相结合,并应用到企业产品生命周期全过程和企业运行管理的各个环节,实现产品设计制造、企业管理、生产控制过程以及制造装备的数字化和集成化。提升企业的产品开发能力、经营管理水平和市场制造能力,从而提高企业综合竞争能力[5]。
总体而言,数字化企业至今没有一个被普遍认可的定义,多数将其理解为一种企业运营模式,少数将其理解为以集成应用为核心的企业信息化发展模式。因此,数字化企业的内涵有待进一步阐释,从而为我国企业转变发展方式,增强市场竞争能力指明发展方向。
通过对沃尔玛、海尔集团等国内外数字化水平较高的代表性企业的共性特征的提炼,我们对数字化企业的定义及相关特征给出了新的界定。
数字化企业是以先进的经营管理理念为指导,在各项运营活动中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支撑作用,实现生产、经营、管理、决策各环节数据的适时获取、充分共享和深度应用,达到优化生产、精细化管理与量化决策的集成统一,从而能够从容应对市场竞争的知识型企业。数字化企业集中反映了经济全球化和全球信息化大背景下,企业创新的发展潮流和企业信息化建设的趋势。
从运行特征看,数字化企业的各类数据实现全面数字化,企业全员都能随时随地获取被授权访问的数据,促进了工作效率提升;各级管理人员通过充分获取并深入利用各方面信息,强化对业务的掌控能力,能够实现事前预测与事中的有效控制;基于充分共享的信息,企业内部各业务单元与职能部门之间实现一体化运作,企业与合作伙伴、供应商之间高效协同,形成产业链优势,从而能够快速应对市场变化,高效满足客户需求。
从信息技术特征看,数字化企业拥有完善的信息技术基础设施,能支撑各类信息系统安全、高效运行;拥有满足企业实际需求的各类信息系统,相关信息系统实现有效集成,形成了集成统一的企业信息平台,企业的战略决策、经营管理以及生产运行方案的制订等方面都能通过相应的辅助分析系统进行仿真分析或预测,形成最优化的方案来指导决策或生产,从而降低决策的风险,提高生产的安全性、效率和灵活性,有效降低成本。
3 数字化企业建设的参考框架
通过综合分析沃尔玛、海尔集团等国内外著名公司向数字化企业迈进的关键举措和成功经验,我们针对数字化企业建设提出了一种共性的参考框架,具体包括推进方向、企业数字化平台参考框架、数字化企业成熟度评估模型及建设原则等4方面内容。
3.1 数字化企业建设的推进方向
传统企业向数字化企业迈进,应该从管理创新、信息化建设与知识管理等3个方面加以推进,逐步实现信息技术与公司各项业务的全面融合,进而显著提升企业的运营效率和经济效益,实现企业的快速发展。
管理创新:在构建数字化企业的过程中,以创新的管理思想为指导,以创新的管理制度为保障,从企业可持续发展角度出发,把管理创新与信息技术的深入应用充分结合、相互促进,优化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形成优化的企业组织结构与业务流程。
信息化建设:通过信息化建设,搭建起企业数字化运作支撑平台,实现信息技术应用与企业生产经营管理高度融合的业务运作数字化和管理决策数字化。业务运作数字化包括数字化设计、数字化制造、数字化采购、数字化营销、数字化服务等。通过实现数字化设计,显著增强企业的研发设计能力,缩短研发周期,降低研发成本;通过实现数字化制造,显著提升生产运行的精细化管理水平,提升生产作业效率,降低生产作业成本,强化生产作业安全;通过实现数字化采购,充分发挥企业集中采购优势,显著降低采购成本;通过实现数字化营销,显著降低营销成本,扩大销售范围,提升客户需求分析与预测能力;通过实现数字化服务,显著降低服务成本,为客户提供多方位的服务手段,提升客户满意度。在管理决策数字化方面,基于高效的经营管理平台与决策支持平台提供的管理手段和决策支持工具,各级管理人员可以及时发现企业运营过程中存在或可能发生的问题,实现有效的事前预测与事中控制,提升决策的科学性与效率。
知识管理:企业必须高度重视和加强知识管理,通过实施知识管理来全面提升员工素质、增强企业的整体创新能力,以保障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持续发展。在战略层面,企业应将知识管理纳入到战略体系中,让企业的各部门和每个人的目标与企业的目标有效结合,围绕部门和岗位工作目标来明晰关键知识领域,进而设计知识管理提升手段。在战术层面,企业需要建立知识管理机构,推动建立和完善知识管理相关制度,构建崇尚知识分享的企业文化,构建知识库与在线培训平台等知识管理系统,搭建面向知识提炼和分享的专家交流会等实体交流平台,从而为知识管理奠定体制与机制保障。
3.2 企业数字化平台参考架构
现实中的企业有着纷繁复杂的多样性。从企业模型分析的角度,可以将企业运营行为划分为战略决策、经营管理和业务运行3个层面,在业务运行层面可以将业务链进一步划分为研发、生产、采购、销售及客户服务等5个领域。不同类型企业的业务链可能全部涵盖这5个领域,也可能只是部分涵盖。
如图1所示,企业实现高水平的数字化运作需要多方面的支撑平台,每个方面的支撑平台服务于特定的业务或管理需求,并基于企业应用集成平台实现整合应用。
决策支持平台:用于将企业的经营数据与业务运行数据进行深层次的整合,并转换成便于分析的信息,使得分析人员能够利用高效的分析手段来了解数据背后的意义,从而为企业决策提供充分的依据,促进企业决策科学性与效率的提升。主流的建设模式是采用成熟的商务智能(Business Intelligence)解决方案。
经营管理平台:用来支持企业的计划管理、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及办公管理等方面的经营管理需求,为各类管理人员提供高效的管理手段,实现高水平的运营管控,有效防范各类风险。主流的建设模式是采用成熟的企业资源计划解决方案和协同办公平台解决方案。
研发设计平台:用来集中管理企业的研发设计数据和相关数据,支持多领域、多专业一体化的研发设计,促进新产品研发或复杂工程设计能力的持续提升。以制造业为例,主流的建设模式是采用成熟的产品生命周期管理解决方案。
生产运行管理平台:用来支持生产计划或生产方案的科学制定、生产数据实时采集分析与可视化展示基础上的生产指挥与调度及生产作业过程的先进控制与实时优化,促进生产作业的精细化管理。主流的建设模式是采用具体行业领域的制造执行系统MES(Manufacturing Execution System)解决方案。
物资管理平台:用来支持企业规范采购业务流程,提升库存与库房管理水平,实现集中采购,以此来降低采购成本,有效满足生产和销售业务的需求。主流的建设模式是采取前台与后台的模式,前台主要面向采购交易的电子商务网站,后台主要面向企业内部采购业务流程和库存管理流程的业务支持系统。
销售管理平台:用来支持企业规范销售行为,实时掌握销售数据,实施统一灵活的销售策略,实现物流配送等保障业务的合理安排,整体上降低销售成本。根据销售业务的差异性,主要有两种主流的建设模式:一种是搭建企业级的销售管理系统,同时管理多个销售终端,典型的代表是沃尔玛公司;另外一种是搭建大型的电子商务网站,借助互联网来实现产品销售。
客户服务平台:用来降低服务成本,支持客户自我服务,提升客户的满意度。主流的建设模式有两种:一种是建立呼叫中心(Call Center),支持客户通过电话方式来获取供应商服务或实现自助服务;另外一种是建立客户服务网站,借助互联网来为客户提供多方位的服务手段。
知识管理平台:是企业实施知识管理的主要载体,用来支持企业知识的归集与分享,促进员工在充分利用企业已有知识积累的基础上更有效地开展工作,从而提高组织的整体业绩和创新能力。构建面向显性知识归集与分享的企业知识库是目前主流的建设模式。
企业应用集成平台:对于企业内部的各类信息平台以及合作伙伴企业间的相关信息系统,只有实现它们的高效集成应用,才能做到企业内外各类信息的充分整合与共享,实现业务流程的紧密衔接,从而支持企业实现高效的运营。关于企业的应用集成,传统的点对点集成模式已无法适应现代企业复杂的集成需求。为了避免点对点集成的个性化实现和高耦合问题,企业需要采用基于统一的标准实现所有相关系统集成应用的企业应用集成平台模式,该模式简化了集成的实现与后续的维护。
3.3 数字化企业成熟度评估模型
笔者借鉴文献[6]等企业IT成熟度方面的研究成果,结合对众多成功企业的案例分析,提出了一个评价企业数字化成熟度的评估模型,以供参考。
3.4 数字化企业的建设原则
数字化企业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在推进过程中需要把握好以下几方面原则:
(1)必须统筹平衡企业管理创新、信息化建设及知识管理3个方面的有序推进,实现三者的有机结合。很多企业在推进自身数字化的进程中割裂了三者关系,导致信息化建设成果无法适应企业管理变革和业务发展的需要,或者是企业人员不能适应信息系统的应用要求,难以充分发挥信息系统应有的作用。
(2)制订科学合理的企业IT战略规划,遵循IT治理的国际最佳实践原则,稳步扎实推进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国内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已经逐步从部门级的分散建设模式转向了企业级的统一建设,并开始重视制订统一的企业IT战略规划。但是在IT战略规划的实施方面,却普遍缺乏严格规范的IT治理,导致IT建设与业务需求错位,无法达到既定的建设目标。
(3)必须高度重视并实施好信息安全与运维保障工作。数字化企业需要实现信息技术应用与企业运营的高度融合,信息技术应用的可用性直接影响到企业业务的连续性。因此,必须充分做好信息安全与运维保障工作,以保障各类信息技术应用的高可用性。
4 结 语
本文基于对各类数字化企业案例研究所形成的认识,提出了一种通用的数字化企业建设参考框架,以后将就不同类型的企业给出更具针对性的建设模式和评测标准。希望此文能对企业管理相关人员加深关于数字化企业的理解,加快建设数字化企业的思想转变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主要参考文献
[1]唐·索德奎斯. 沃尔玛不败之谜[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
[2]Wayne Esser,Roger N Anderson. Visualization of the Advanced Digital Enterprise[EB/OL].http://leanenergy.ldeo.columbia.edu/docs/OTC%20EsserAnderson%202001.pdf.
[3]亚德里安·J·斯莱沃斯基. 数字化企业[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1.
[4]John Davies. 迈向数字化企业[J].IT经理世界,2005(18).
篇9
关键词:国际营销;4P策略;SWOT分析;迈克•波特钻石模型;技术变化;跨界联名;共享员工;高铁
一、国际营销活动概述
国际营销活动是指跨境提品或服务,并获得利润的贸易活动。作为一种商业活动,它不仅受营销环境的影响,更受世界经济和科技发展的影响。区别于推销,营销具有较强的理论支撑,其中4P策略、SWOT分析、钻石模型等模型及分析方法在本文的案例分析中有所使用。我们通过理论结合案例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就可以为企业国际营销提供战略发展方向。(一)国际营销理论——4P策略。4P策略是四个基本策略的组合,包括产品、价格、渠道、宣传,是站在企业角度的营销策略和手段。对产品包装、商标、品牌、质量等要素的组合与运用上体现对产品创新与功能的注重;价格策略需要我们根据企业的市场定位对应制定,涉及基本价格、折扣价格、商业信用等定价方式与技巧的运用;分销策略更加侧重经销商的发展及销售网络的构建;宣传包括促销、广告、公关等多种方式的协同使用。(二)国际营销理论——SWOT分析。SWOT分析是一种基于企业内外部竞争条件和环境进行的态势分析,四个字母分别代表优势、劣势、机会、威胁四个方面。S与W代表企业内部因素,而O和T则表示企业外部条件,SWOT分析法通过将企业的优劣势、机遇与挑战列在分析矩阵中,将各影响因素进行组合,探讨出一系列有决策性的结论和建议,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新思路。(三)国际营销理论——迈克•波特钻石模型。著名管理学家迈克•波特为分析一国某种产业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的原因,提出了钻石模型。它主要从生产要素、需求条件、相关产业和支持产业的表现、企业的战略结构及同业竞争四个方面进行分析。生产要素包括天然资源、资本资源、人力资源、基础设施等要素;需求条件并不是指国外市场的需求,而主要是指本国市场的需求,这是因为本国市场的需求能够更加直接地激发该国的竞争优势;而相关产业和支持产业之间的相互影响和互相带动,会使得一个企业的国际竞争优势对整个产业带来正面影响;企业战略结构和同业竞争则体现在国内市场的搏斗激发的改进与创新,进而将竞争力延伸至海外市场。钻石体系即由这四个要素双向作用而来。
二、世界经济发展中的技术变化
20世纪以来,世界经济迈向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在资源配置的优化过程中,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使得经济活动中国界不断弱化、生产力则日趋强化。伴随着各国贸易的增多、经济合作向纵深发展,各国政策也朝着壁垒减少的方向改进。然而,贸易保护主义也在全球化进程中逐渐滋长,部分国家或地区出于对国家政治、安全的考虑组建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开始以自己为中心进行区域经济发展以抵御经济全球化对该国的冲击。在世界经济的蓬勃发展中,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平行发展,却又相互促进、相互激发,共同促成了企业乃至行业的发展———技术变化。当今时代技术变化过程中,数据的使用已经蔓延渗透到每一个职能领域,成为影响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大数据通过专业化处理,提高数据加工能力并实现增值。今天的大数据依托云计算等技术,实现在人工智能、“互联网+”等多方面、多行业的发展。21世纪中国“新四大科技创新”———高铁、支付宝、网购、共享单车,都与大数据和云计算难以分割,技术的改变不仅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更考验着营销活动的迭代更新。
三、技术变化对国际营销活动影响案例分析
国际营销活动不仅受海外国家政治、文化等营销环境的影响,更受到世界经济和科技发展的影响。技术的变化要求国际营销活动随之转变,营销需要顺应甚至是配合技术的变化。(一)跨界联名的合理性———4P策略分析。随着新时代科技生活的发展,“快”文化盛行,人们需要更快地在众多商品中找到自己心仪的那个;企业则必须让自己的产品更快地脱颖而出。当一个文化符号还无法诠释一种社会生活方式或者再现一种综合消费体验时,就需要几种文化符号联合起来进行诠释和再现,而这些文化符号的载体,就是不同的品牌,这种行为也成为了近年最热的营销模式———品牌联名。回顾2019年爆火的跨界组合,联名大户名创优品与故宫的合作;法国奢侈品品牌LV与美国潮牌Supreme的强强联手;王者荣耀×M.A.C、英雄联盟×LV的破次元壁碰撞;Dior×Nike的万众瞩目……如今,万物皆可跨界,品牌皆可联名。从诸多跨界组合中,不难分析出大多数跨界品牌之间都不具有竞争关系。他们处于不同的行业,摆脱了同类竞品的关系,跨界品牌之间取其互补或共通之处进行合作。有的时候仅仅换上一套包装,甚至完全不需要对产品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就可以实现联名款销量的暴增,对于口红、鞋包来说,仅仅更换外包装的成本要比研发新色号、新款式小得多。此外,合作双方进行资源共享,可以借助对方的渠道、资源,甚至可以流量互导。从4P策略的角度分析,品牌跨国合作的理由如下:(1)产品(product)方面。外国品牌拥有先进的技术、精良的品质、多年积累的口碑和消费群体;本土品牌则在当地拥有更高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可以帮助外国品牌开拓本国市场。联名给单一产品冠以两个甚至多个品牌的名,使其享受多个品牌的品牌效应。此外,联名产品通常会推出新的包装,产品包装的更新是成本较低的、效果却较好的营销策略。(2)价格(price)方面。联名产品享有两个或多个品牌的冠名,消费者却只需负担单一的价格,对于消费者来说即是在价格不变的前提下给出了“折扣价格”的心理暗示。(3)渠道(place)方面。联名商品不仅帮助外国品牌打通当地市场,快速发展经销商并构建销售网络,更享用双方或多方品牌的销售渠道。(4)宣传(promotion)方面。品牌通过联名迎合潮流趋势,可以制造热议话题。除去品牌方之间宣传渠道共享带来的利益,对于本土品牌来说,更加希望能够借势开拓海外市场,借助外国品牌拥有国际热度。对双方品牌来说,都是一次转变自身形象,为品牌注入新鲜活力的好机会。跨界营销的本质目标就是为品牌创造附加价值,让品牌可以实现强强联合。新老品牌的合作,为老品牌赋予了年轻化的属性,也为新品牌加持情怀符号,达到各自征服本不属于本品牌目标受众的效果。品牌跨国合作并非只是一方单纯的利己活动,而是一场双赢的战略合作。良好的跨界合作,能够充分利用双方的资源,包括信息、渠道、用户、知名度、形象、价值观等。品牌效应叠加,形成整体的品牌印象,产生更具张力的品牌联想。(二)全球共享员工模式——基于疫情中国员工共享的SWOT分析。2020年的肺炎疫情使得中国经济下行压力骤增,劳动力市场上也出现了特殊的供需矛盾。“共享员工”模式以其独特的优势应运而生,成为了国内企业应对疫情进行积极自救的创新之举,也成为了企业复工复产道路上独特的跨界风景线。在抗击疫情的特殊时期,“共享员工”通过人力资源的再分配,实现了企业、员工、社会三方共赢,具有很强的积极意义与极高的社会价值。“共享员工”可以理解为共享经济在当下衍生出的一种新形式,同时也是“灵活用工”理念的新体现。以下基于疫情期间中国实行共享员工模式进行SWOT分析,由此探索国际市场共享员工之路的发展趋势。根据SWOT分析法,优势(strengths)主要体现在:(1)能够有效缓解劳动力供需矛盾,减轻企业用工压力。“共享员工”模式则有效解决了劳动力供需矛盾,实现了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有效缓解了企业用工的双重压力。“共享员工”模式使得企业实现了成本最优化与效益最大化。(2)保障员工稳定的收入,提升员工素质。“共享员工”模式使得疫情期间“赋闲在家”的员工可以继续工作,实现了员工价值的再创造,保障了员工稳定的收入。除此之外,“共享员工”模式也激发了人才发展活力,给员工增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与选择权利。(3)提升返岗率,推动复工复产,有利于社会稳定。“共享员工”模式使得企业观念从“为我所有”转变到“为我所用”,让劳动力在企业之间有效流动,实现合理配置,有效提高了返岗率,避免了人力资源的浪费,推动了企业的复工复产以及促进了社会经济的恢复。(4)实现了企业效用和社会福利的“帕累托改进”。“共享员工”模式的合理使用可以使企业的效用实现帕累托改进,同时也使大量员工的境况得到改善,充分缓解了特殊时期的社会就业压力,使社会福利得到提升。劣势(weaknesses)主要是由于“共享员工”存在行业技术壁垒。共享员工更适合低端行业的非核心岗位、基础岗位等通过短期、快速培训能达到上岗标准的岗位,例如餐饮服务、零售促销、快递分拣、物业保安等。这是因为企业对员工的上岗前培训是不带来收入的纯成本,在收益有限的情况下企业愿意付出的前期成本就十分有限,加上这种共享模式实为疫情期间社会重大变故下的短期借调,给企业带来的收益不仅有限,而且收益期较短。这种情况下行业间差别越大、技术性越强、岗位越核心,企业所需在招聘来的“共享员工”身上投入的成本也就越高,且不说对“共享员工”进行培训的难度,光是成本就已是企业所不愿负担的。这就使得在员工共享的过程中,要想完成紧缺人才的补齐就不得不与多类型企业进行合作,甚至可能需要多个员工分别从事不同类型的简单工作以代替原来一个专业员工的工作,这无疑也给企业带来了额外的成本。机会(opportunities)主要有:(1)共享员工模式有望在企业间进一步深化。在疫情席卷世界,全球经济发展阻碍重重的局势下,这种人力互补的合作经营模式有望助力我国企业甚至各国经济体在不定的市场环境中取得更大的发展。(2)企业员工可以从常态化的共享机制中享有诸多助益。对企业内的员工而言,企业间合作机制会为他们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增加工作报酬的机会。(3)科技条件的逐渐成熟,为共享员工模式第三方智能平台的建立奠定了基础。后疫情时期,新基建按下快捷键,建设重点包括以人工智能、云计算、区块链等为代表的新技术基础设施和以数据中心、智能计算中心为代表的算力基础设施等。社会数字化步伐的加快有望推动更多第三方智能服务平台的建设,以满足未来新型用工模式的需求。威胁(threats)主要体现在:(1)未来运作空间存在明显的结构性矛盾。“共享员工”模式未来在不同层次的人才需求市场上运作,也存在着明显的结构性矛盾,即低端人才共享需求小,高端人才共享供给不足,中端人才共享受限程度极大。因此,疫情特殊背景下的“共享员工”或许可行,但未来“共享”模式下的运作空间却大为受限,“共享员工”要想延续疫情结束后的生命力,其运作模式必然需要进行一定规模的调整。(2)相关法规及政策尚不完善。“共享员工”模式作为一种新生事物,规范和保障其运行与发展的相关政策难免存在滞后问题。共享员工模式对应着新型劳动协议的建立,企业面临的法律问题更加复杂,对企业来说存在相当的法律风险。若将此模式开拓到国际市场,更将面临各国法律的摩擦。通过对共享员工模式的优劣势、机遇与威胁进行分析,再结合企业实际将影响因素进行有机组合,就可以得出未来企业发展方向的有效建议。比如:S1S2O1结合可以得出结论:共享员工模式不论对企业还是员工而言都具有积极的意义,可以充分利用疫情背景发展该模式,在企业间进一步深化,缓解企业用工压力,保障员工收入稳定。S1S2T1结合可以得出结论:尽管共享员工未来发展走势不够明朗,但可以借助疫情契机先行尝试这一模式,短期内尚有一定的盈利空间。疫情期间先行发展出的共享员工模式或也可为未来进一步发展开路。(三)“中国智造”高铁出口———钻石模型分析。从1964年日本新干线引入中国,到如今高铁成为中国的一张靓丽名片,中国高铁正进入广泛应用云计算、大数据、互联网、人工智能、北斗导航等新技术,实现高铁移动设备、基础设施,以及内外部环境之间信息全面感知、广泛互联、融合处理、主动学习和科学决策的智能高铁发展新阶段。我国高速铁路技术虽然起步晚,但一直以惊人的速度发展。2014年中国高铁在海外正式开辟出市场,且在海外市场具有越来越强的竞争力。同时,高铁项目的成功也为我国的对外开放带来了许多的机遇。目前,我国高速铁路出口业务已占全球高铁装备制造业的近70%的市场份额。以下将基于迈克•波特的钻石模型理论分析中国高铁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原因。从生产要素角度看,在高铁领域,我国不仅掌握了初级生产要素,更掌握了通讯基础设施、复杂和熟练劳动力、科研设施、专门技术知识等高级生产要素。我国1991年攻克高速铁路关键技术;2002年突破磁悬浮技术;2007年中国铁路开始迈入高速时代……2017年装配由中国自主研发的大功率IGBT“复兴号”列车投入运营;2019年我国完成第三次突破高铁制架技术。现在,中国已经攻克了铁路工程建造领域一系列世界性技术难题,系统掌握了各种复杂地质及气候条件下高铁建造成套技术。从需求条件看,我国高铁的飞速发展得益于我国早期高铁技术领域的落后地位以及对高铁技术的强烈需求。正是我国国内高铁需求的缺点塑造了我国的特色高铁,并促使其不断进行速度提高和技术革新。而今我国高铁技术日趋成熟,在此复杂而严苛的环境中更迫使了本国高铁对质量的不懈追求以及产品创新。从相关产业和支持产业的表现上看,高铁的发展与物流业、旅游业和商务的发展相辅相成、密不可分,更离不开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同时,高铁的出口也带动了我国相关产业的发展和出口,给我国对外开放提供了新机遇与新思路。从战略结构及同业竞争方面,唐山机车厂、青岛四方机车厂、长春机车厂等我国大型高铁制造厂之间也形成了激烈的同业竞争,国内市场竞争激发出的改进与创新使我国高铁竞争力成功延伸至海外市场。以上四个因素双向作用,共同促进了我国高铁行业的发展,提升了我国高铁技术的国际竞争力。
四、结论
以上三个案例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快餐文化下品牌通过技术合作推出联名产品,代表着轻技术变化下以青年为主体的营销模式的转变,具体分析了这种营销模式的合理性,理解了“流量合作”背后的含义。共享员工模式则考量的是疫情这一特殊背景下,技术进步衍生出“灵活用工”这一应对策略在后疫情时期是否依旧有生命力,又是否有将其推广至国际市场的价值。高铁出口是关乎民族产业和民生的热点话题,高铁发展的50年正见证了新时代技术变化之路,也为技术变化对国际营销活动的影响交出了一份漂亮的答卷。经济全球化时代,要求国际营销活动适应日新月异的技术变化。而针对不同的营销案例,需要使用不同的分析方法进行合理分析,结合企业及社会环境的具体情况得出一系列有决策意义的结论和建议,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新思路。
参考文献:
[1]林聪.区域特色产业发展与地方政府角色定位[M].南宁: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14.
[2]邱罡.跨界营销:风马牛如何相及[J].中国投资,2007(12).
[3]赵宇翔,吕维霞.“共享员工”模式继续完善方能长效发展[N].中国县域经济报,2020-03-30.
篇10
1.1参数化设计——体育建筑BIM设计的基础
在BIM概念还没有像今天这样被广泛认知的时候,参数化就被作为是一种提高设计效率、实现对复杂的异形建筑可控化,以及制作模数化分割曲面的技术手段。体育场馆的外部造型以及建筑表皮的设计主要使用参数化工具进行设计。通过建立建筑信息模型,使建筑结构可以在虚拟时间进行分析,达到最合理的结构形式,实现对体育建筑表皮材质数量和大小的确定。参数化改变了传统体育建筑的设计方法,同时也提高了其建筑设计的精确性,缩短了设计周期。
1.2BIM与体育建筑智能化
体育建筑向智能建筑发展需要依赖BIM技术才能实现。一般认为,“智能”是指个体对客观事物进行合理分析,判断及有目的地行动和有效地处理周围环境事宜的综合能力。智能地对客观事物进行合理分析,代表在建筑设计初期,通过对参数模型的分析来制定合理的建筑形式以及符合体育建筑设计标准的空间形态。在建筑运行阶段,智能代表可以客观合理地对建筑生命周期进行评估。BIM技术产生的新的设计方法摆脱了传统只对体育建筑进行形态设计,改变了数据分析依托感官设计的方式,建立了整套理性的标准对体育建筑进行整体分析。
2案例分析
2.1Avia体育场馆设计——参数化设计在BIM技术中的应用
Avia体育场建成于2010年,可容纳50000人,由擅长体育建筑设计的Populous(前身HOKSport公司)完成,是第一座完全依靠参数化设计手段完成的体育场馆。整个设计希望成为当地的标志性建筑,同时建筑本身又要与周边环境相融合。所以,设计采用一个自由的曲线形态,应用Bentley公司的GenerativeComponents(GC)软件进行设计,采用多方案比较方法获得对周边环境遮挡最少的形体。此外,采用透明材料的表皮,以获得更多的阳光,使得建筑本身能够更好地融合于周边环境。设计试图将屋顶结构和建筑立面组成一个完整的形体,并包裹在主体结构外面,打破传统体育场馆屋面结构与外立面分离的设计方法(图2)。整个设计方案建立的过程是,首先在Rhino建立3D模型,利用3D模型快速建立形体并获得最适合的平面形态。一旦这个形式得到认可,就会在GenerativeComponents(GC)里面建立一个基本模型,再通过在Rhino中得到的数据导入生成GC的脚本,并由此脚本生成新的模型。而在GC中生成的模型具有很强的可修改性,由结构工程师进行优化,并将结构设计数据导入模型。这样在同一个模型中,建筑师负责表皮和建筑形态的设计,而结构工程师则在这个模型上面对结构构件尺寸和位置进行调整。这时所有参数的调整、模型的信息都存储在一个Excel表格里。结构工程师只需要将调整好的数据输入,建筑师所使用的模型就会及时得到更新。同时,幕墙顾问公司和建筑师通过统一的建筑模型进行研究,分析实际建造中有关幕墙板材尺寸的问题,并在SolidWork中以原模型的结构中心线作为基础,建立更为细致的幕墙节点模型,并再次对幕墙设计进行优化(图3)1。正是通过对参数模型的分析,计算出体育场幕墙最小厚度不是设计时选择的8mm厚的聚碳酸酯板,而可以采用3mm厚的聚碳酸酯板代替,这样整体屋顶材料的质量可以从200t减少到80t,从而使材料的造价成本降低到原来的60%左右。通过应用参数化设计以及BIM技术,Avia体育场项目最终在人力、材料上节约了大概350万美金。此外,通过建立BIM模型,还可以对Avia体育场进行能源分析,进而实现节能、建设环境友好型体育场馆的设计目标。对于分工明确的国外事务所来说,通过参数信息化模型可以更好促进跨公司间的合作,这也是BIM技术加快设计、协调合作的一个原因。在整个模型的设计过程中,建筑师起到统领整个设计过程的作用。建成的建筑信息模型除了具备整个建筑的全部信息,在施工阶段有关建筑立面板材加工和定位都可以在此信息模型中进行修改,大大节约了现场加工的人力与物力成本。
2.2杭州奥体中心主体育场——BIM技术从方案到施工应用
杭州奥体中心主体育场位于钱塘江与七甲河交汇处南侧,规划建筑面积22.9万m2,拥有固定坐席80000个(图4)。此建筑的表皮设计是建立在一系列标准模数化的钢结构网架上生成,所以其外表皮设计需要参数化技术手段,实现设计的协同和复杂几何形体的图纸化。在概念设计阶段,为了定义建筑表皮的空间几何关系和研究形式的多样性,并分析这些形体结构关系的合理性,需要利用参数化模型演算。在图纸化阶段,BIM的工作平台可以促进更高效的交流和协作,使得整个设计过程衔接得更加流畅。BIM技术适合参数化的形体,而参数化形体也需要BIM去实现复杂的几何形体,并使其在更加经济合理的条件下实现,增加建筑形式的多样性。在方案设计初期,Rhinoceros3D和Grasshopper作为主要的形体设计工具。在Rhino中建立模型之后分析形式的多样性,再将模型转入结构分析软件。通过Kangaroo结构分析软件2对结构形式分析后再优化建筑形体,通过Rhinoceros建立3D模型用于建筑和结构分析,最终还是通过将Rhinoceros的模型转入Revit使图纸二维化(图5)。同时,与传统设计手法相比,由于整个建筑的表皮为曲面,很难统计出幕墙的准确尺寸和数量,在幕墙设计中只能大致给出幕墙分割,而利用参数化软件,建筑师可以精确统计建筑表面板材的数量和板材的具体信息,如曲率、尺寸等。在施工图阶段,借助原有模型将3D模型的形体设计带入到Revit当中,进一步建立建筑信息模型、体育场馆内部建筑功能模型、结构网架模型、机电设备管线模型等。另外,体育场馆项目设计对防火、疏散、声音、温度等要求较高,这些都需要在IES中进行分析测试,进而得到更加节能的建筑。传统二维图纸设计时,各专业图纸需要汇总后由总工程师进行会审来发现和解决协调上的问题,所以人为上不可避免有很多问题。利用BIM技术模拟整个建造过程,直接向班组进行施工交底并进行作业指导,改变了传统平面交底,转为4D(3D+时间纬度)的可视化交底。
2.3新加坡体育中心——建立在BIM标准下的体育场
新加坡体育中心项目作为专门为热带地区设计的绿色、生态节能体育中心采用了BIM技术(图6)。新加坡体育中心定位为国际性比赛场所及大型的商业娱乐中心,可容纳55000人,需满足365天全年无休的运营理念。这个项目的设计构思是将多个体育场馆建筑共同搭建在一个统一的大平台上,整个建筑群涵盖体育场、多功能体育馆和一个室内游泳馆以及水上娱乐中心。预计项目将于2014年完工。作为目前跨度最大的拱形屋顶,在减轻自重使得建筑形式得以实现的同时,节约用钢量也是评价一个体育场馆设计是否合理的一项指标。由于新加坡已经建立了BIM标准,所以其在从设计到施工的整个过程需要遵守新加坡的BIM设计守则。
整个工程涉及到多个建筑单体的协调工作,需要建立完整的施工管理制度(图7)。但最复杂的设计部分还是体育中心的开启屋顶,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室内体育场馆,可开启屋顶部分设计复杂,同时还需要考虑到屋顶的灯光设计与屋顶运动所产生的技术问题。BIM技术在此项目上有以下优点:提供施工模型、专业协调、自动形成准确的剖面、进行碰撞检查及虚拟漫游。除此之外,由于建立了建筑信息模型,可以更方便、快速地获得建筑性能分析热能使用效率及对建筑整个生命周期的分析数据。新加坡体育场是世界上采用公用建筑市场化运营方式(PPP)设计建造的最大体育场。在PPP运营模式下,设计建造的部分由私营部门的合作伙伴设计和制造基础设施,而在满足公共部门合作伙伴的规范前提下,整体设计建造部分的价格往往是固定的。所以,对于负责此建筑设计的Arup公司来说,使用BIM进行体育场馆设计的益处很多。Arup公司在新加坡体育中心设计中采用了达索公司CATIA和盖里科技DigitalProject以及MicrosoftOffice2007进行建筑设计。
CATIA3D模型可以通过Excel2007控制模型中的数据信息,帮助建筑师很快将结构反馈的信息加入到已有的建筑模型当中,加快模型修改的速度,同时更新的模型可以迅速反馈给其他相关专业的设计人员。使用这个软件还有一个好处是,像Arup这样可能会重复设计同一类型建筑的大型设计公司可以创建一个设计资料库,当其在进行类似项目设计时可直接利用原有信息确定建筑场地、座位等基本信息,大大节省设计的时间,提高设计的精确性。使用CATIA以及DigitalProject的另外一个优点是,能够在设计阶段确定幕墙的施工单位,使幕墙设计更早介入到整个建筑设计的过程当中,在设计后期,幕墙公司就可以利用Arup公司提供的BIM模型加工幕墙,在提高设计精度的同时,也节约现场加工的时间以及人力成本。
3案例总结
通过上述三个体育建筑设计案例发现,体育场馆由于存在对场地规模和视线要求等预先设定的要求,在方案设计初期,需要根据确定因素建立好场地的基本模型。通过对建筑所在环境、文脉等人文因素的思考建立基本概念,从而生成概念模型。参数设定下形成的体育建筑曲线形体绝不仅仅是形式主义下的产物,还应是建立在理性分析上得出的具体形态。BIM技术对于中国建筑师来说,可以提高其设计的准确性,减少其与各专业的协调时间,进而保证减少人为造成的误差。对于结构工程师来说,BIM模型内部带有大量信息,可以帮助结构设计人员创新结构形式,同时对建筑用钢量有更加精确的描述。对于设备工程师,可以在三维模型的基础上进行管线综合设计,在设计时更为直观地发现各类设备管线之间的矛盾,以避免不必要的浪费。常见的模型综合碰撞检查软件有欧特克公司的Navisworks、Bentley公司的Projectwise以及Navigator和SolibriModelChecker。而对于其他人员,对工程的认知不仅仅停留在二维图纸上面,还可通过三维模型来判断工程的细节以及相关信息,来进行相互配合工作,减少协调过程中不必要的时间和经济浪费。另外,BIM技术有助于提升中国设计审查制度的准确性,由于体育建筑项目图纸信息量大,即使经验丰富的图纸审查人员也很难发现设计中的一些疏漏之处,利用BIM模型综合碰撞检查软件就可以帮助审查人员发现问题。
4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