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院校学前教育范文
时间:2023-06-20 17:19:4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本科院校学前教育,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 见实习基地 学前教育专业 幼儿园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x.2015.12.018
Research on the Reform of Practice of Preschool
Education Major in Undergraduate Colleges
DUAN Weihong, NAN Lamei, YUAN Yuan
(College of Education Science, Xianyang Normal University, Xianyang, Shaanxi 712000)
Abstract Practice is an important way to improve the students' ability of practice in preschool education major. Based on the questionnaire survey, the importance is analyzed on the practice of preschool education undergraduate college students, the existing problem is pointed, and some suggestions are puts forward.
Key words practice base; pre-school education major; kindergarten
1.1 学前教育工作岗位的需求性
据《乐富教育研究院2010-2011年中国学前教育发展报告》有关数据显示,目前大中城市幼儿教师缺口比较严重。然而,对于开设学前教育专业的本科院校来说,不仅要让学生掌握相关的理论知识,更应加强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就业实践能力的训练,使其毕业后能直接胜任本职工作,所以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见实习就显得尤为重要。
1.2 学前教育工作对象的特殊性
学前教育的工作对象是学前儿童,好模仿是学前儿童的一大特点,这些使得学前教育工作具有了较强的示范性。如一个男教师写字翘兰花指,小学儿童看后会嘲笑老师娘娘腔,但学前儿童则会模仿老师的写字姿势。可见,学前儿童的特点决定了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必须做好有效的职前培训,而有效的职前培训则主要依靠学生的见实习来完成。
2 本科院校学前教育专业见实习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本文通过自制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见实习情况调查问卷,对咸阳师范学院2012级学前教育专业应届毕业生的见实习情况进行调查。共发放问卷126份,收回问卷126份,回收率为100%。通过对问卷的统计分析暴露出了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在见实习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2.1 见实习制度不完善
第一,时间上的滞后性。学生每个学年都要学习专业理论知识,这些理论知识都需要在实践中及时加以检验和锻炼,而我校则不是每学年每学期都给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安排见实习,而是从第二学年才开始,表现出了明显的滞后性,这就使得学生课堂所学的知识不能在实践中及时得到验证、锻炼、强化,其它本科院校也存在同样的问题。
第二,指导方式上的脱节性。在学生见实习期间,学校与见实习基地的指导基本脱节,学生进入见实习基地后学校一般不做过多干涉,指导学生的责任完全落到了见实习基地头上。由于学校与实习基地没有相关制度确定各自的权责,对于学生在见实习基地权益得不到保障的情况,学校也只能是尽力协商但不能保证协商有效。
第三,内容上的不均衡性。学生的见实习任务很多,包括保育工作的实施、教育活动的安排、班级管理、环境创设与布置等方面。但据调查没有一个实习基地能做到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指导。70%的见实习幼儿园将指导内容仅局限于教育教学活动的组织,忽略了对学生其它方面的指导。不仅如此,还有25%的见实习幼儿园只关注保育工作的指导,而且只是表现为让学生辅助保育员拖地、打饭、洗碗等,并没有进行专业的系统的保育工作指导。
第四,见实习工作的不完整性。幼儿园包括小班、中班、大班。但是据调查,在大学四年的见实习期间有78%的学生没有完全深入地了解小中大各年龄班的工作,由于学校对实习基地没有明确要求,所以导致有些学生每次见实习都去同一个年龄班。
2.2 见习实习基地不合理
第一,见实习基地形式单一。受传统思想的影响,学校对见实习基地的选择范围狭隘,仅仅局限于幼儿园。而事实上与学前教育有关的职业机构有很多,如早期教育中心、特殊儿童学校、胎儿学校、托儿所、儿童心理咨询等。
第二,对见实习基地的审查不严。由于很多单位不愿意接受见实习学生,使得学校在选择实习基地时降低了标准。据调查,48%的学生实习后对课堂所学理论知识产生了质疑。
第三,见实习基地的权责不分。统计结果显示78%的实习基地由于不愿或者不了解而没有很好地肩负起指导学生实践的责任。55%以上的学生反映进入幼儿园后协助工作人员劳动的时间多于开展实践教学的时间。
2.3 见实习效果不明显
见实习是锻炼和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主要途径也是最重要的途径之一,但是就目前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生的见实习效果来看很不乐观。
第一,学生态度不端正。大学宽松的管理制度使多数学生变得松散懒惰,缺乏责任心和进取心,而实习单位则不同于学校,有着严格的规章制度需要遵守,这就导致相当一部分同学无法适应紧张的工作,继续用得过且过的态度来对待见实习,无法肩负起应有的责任,使见实习变得流于形式。
第二,实践机会缺乏。有些见实习基地怕影响教学效果,不给学生创造实践讲课的机会,只是让学生旁听或者做一些与教学关系不大的杂活,没有真正地帮助学生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3 本科院校学前教育专业见实习机制改革建议
3.1 完善相关制度,提高见实习的规范性
建立“一体化”的见实习制度,即时间安排的一体化、指导方式的一体化以及见实习内容的一体化。所谓时间安排的一体化是指学生的见实习时间应从大学一年级到大学四年级每个学年都有,并且根据学生每学年开设的课程制定学生见实习期间的主要内容,便于学生将理论与实践很好地结合;指导方式的一体化是指校内指导和校外指导的一体化。学校应从校内和校外(即见实习基地)分别选出有能力指导实践的教师,并且将学生与指导教师固定下来,即在大学四年中确保每个学生都有一个固定的校内实践指导教师和一个校外实践指导教师,便于教师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系统的实践指导;见实习内容的一体化是指为学生安排全面的实习内容,从幼儿园工作来看,应包括各类活动的实践、幼儿园的管理、幼儿保育、环境创设等;从年龄班级来看,应包括小班、中班、大班的见实习。让学生熟悉各年龄段的学前教育工作。
3.2 合理设置课程,提高见实习的有效性
学生在实习中暴露出来的问题反映了学校的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应进一步完善。第一,增强专业理论课的实践性,引导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相联系。如五大领域的活动设计与指导,教师应在提供模拟课堂教学机会的基础上带学生去幼儿园见实习,身临其境地感受幼儿园教学情况。第二,加大专业技能课的比重,并进行准确的目标定位。对于没有基础的学生来说舞蹈、绘画、钢琴等专业技能的学习会比较困难,所以学校应加大有关专业技能课时的比重,并且每个学期都为学生开设相关的课程,保证学生技能的熟练性和连贯性。同时,教师还应结合幼儿园的需求对专业技能课的目标进行准确定位。技能课的教师不能像要求专业学钢琴、舞蹈等的学生一样来要求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如,幼儿园不需要教师具备精湛的琴技,只需要具备最基本的琴技,并且要会边弹边唱边看。第三,设置弥补学生不足的实践课程体系。据调查学生在见实习中反映突出的问题是对课堂的控制与管理、与幼儿和家长的沟通交流、幼儿活动的整体规划。学校应针对这些问题开设相关的实践课程,来弥补学生的不足。
3.3 加强校企合作,提高见实习的针对性
校企合作是教育界的一个热点话题,其最初就是针对大学生就业困难而提出来的。目前用人单位反映多数学生就业之后还需经过一段时间的培训和锻炼才能上岗。这说明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还有待提高,这主要依赖于学校的见实习工作。为了把学生培养成适合用人单位的合格职业人,学校在开展见习工作时必须与见实习基地进行定期的交流合作,共同制定出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有效的见实习方案。当然校企合作还应具有针对性,即针对不同的职业应制定出不同的指导方案。如育婴师有育婴师的见实习指导方案、幼儿教师有幼儿教师的见实习指导方案……这样才能真正发挥校企合作的功效。
3.4 有效管理监督,提高见实习基地的有序性
学校应改善对见实习基地的管理。首先,学校应与社会职业需求相联系,拓宽见实习基地的选择范围,开发与学前教育相关的多类见实习基地。如:幼儿园、早教机构、胎教中心、托儿所、特殊儿童学校、儿童读物出版社……这样既可以降低学校寻找见实习基地的难度,同时满足了不同学生的兴趣,为他们将来就业提供了多种选择。其次,提高对见实习基地的审核标准。见实习基地不仅是锻炼学生实践能力的场所,同时也承担着为学生提供优秀实践典范的责任。所以学校在选择见实习基地时必须严格审查,看该基地是否具备完善的教育培训体系,是否具有指导学生就业的专业人员,是否具有规范的管理制度等,进而选择出具有指导学生见实习能力的合格基地。第三,加强对见实习基地的监督。学生普遍对实习单位感到不满,主要是因为实习单位几乎不为学生提供实践教学的机会,只是一味地让学生帮保育员劳动,帮教师做教具。为了防止这些问题的出现,学校必须加强对见实习基地的监督管理,如:见实习前将基地应完成的任务用书面形式确定下来并发给各基地,还可以与见实习基地签订协议,通过协议来明确见实习基地的责任,并规定违约后应付赔偿金。
参考文献
[1] 林泽炎.大学生实习制度的规范与完善[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7.12.
[2] 李海贞.对“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思考[J].理论学刊,2006.2.
篇2
(蚌埠学院文学与教育系)
[摘要] 文科实验室在现代文科教学中发挥着愈来愈重要的作用。在地方本科院校将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的大趋势下,必须高度重视文科试验室建设。但新晋地方本科院校在人员配备、试验场地、培训力度、专业软件、管理制度等方面仍存在较多问题。重视不够、投入不足、认识不到位、规划不合理是产生问题的主要原因。可从抓紧引进实验技术人员,制定合理、可操作性强的整体规划和管理制度,加大资金投入,扩充实验场地等几方面进行改进和完善。
[
关键词] 地方本科院校;蚌埠学院;文科专业;实验室
[中图分类号] G718.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893X(2014)06?0122?03
现代教学中,高校实验室发挥着愈来愈重要的作用,日渐成为各高校教学科研过程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对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创业能力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文科试验室是时代的产物,“当今社会需要的文科人才,不仅是‘一个有教养的人’,同时也应该是‘一个有用的人 ’;不仅‘会做人’,而且‘会做事’;不仅要多读几本经典著作、多查阅一些历史文献、在课堂中相互雄辩,而且要在校内外实践中勤于动手、勇于实践。”[1]文科实验室是现代文科教学不可忽视、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是人文社会科学学科人才培养质量的保证,它改进了传统教学理念、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对于大学生就业、创业具有重大意义,受到各高校越来越多的重视。各高校对文科试验室的投入越来越大,文科专业实验室基本上都初具规模。当前,按照教育部的发展规划,大多数地方本科院校将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这对文科实验室提出了更高更严的要求。本文试以作者所在的地方学院文学与教育系为例,以实证分析的方法,探讨新晋本科院校文科实验室建设存在的问题和不足、面临的困难和挑战、形成的主要原因,并提出应对之举。
一、存在的问题
作者所在的地方学院是一所新晋本科院校,由两个专科学校和一个中专学校合并而成,近年来,在办学水平和办学条件等方面有较大的发展和进步,制度日益健全,师资力量不断加强,科研水平逐年提升,学风日趋良好,人才培养方案有所优化,人才培养质量较好,各项工作逐步走向完善,文科专业实验室也初具规模。但由于因袭之前的管理和教学模式,在专业实验室建设和管理中仍存在不少问题和不足之处,还不太适应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高校转型的需要。文学与教育系是学院办学历史较长、声誉较好的系部之一,现有中国语言文学、教育学、传播学三个学科,设有汉语言文学、广播电视编导、广告学、学前教育四个本科专业,拥有在校生1680 人,正在发展成为一个多学科、多专业,师资力量较强的系部。建有影视制作实验室、录音配音室、行为观察室、心理学实验室、广告制作实验室和普通话语音实训室等六个文科实验室。
由于升本扩张需要,学院仓促为文学与教育系购买了一些仪器设备,虽然提升了硬件实力,但是由于培训跟不上导致师生大多不会使用,或因管理制度不健全导致管理混乱,而致仪器设备利用率不高甚至长期闲置,这不仅影响实验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而且会对未来的学科发展、招生、就业产生不利影响。文科专业实验室建设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具体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专业实验技术人员相对缺乏。目前,该系所有实验室均由兼教师的实验室主任一人负责,缺少实验助手与专业实验技术人员。作为唯一的实验室管理人员,负责实验器材的购买、实验技术的培训、仪器调试安装、故障处理、设备维护维修、实验室日常管理等一切事物。而此名教师本身又承担着专业课程的教学任务,事无巨细,实验室的一切均依赖这一名教师,导致该教师长时期严重超负荷工作。
二是实验场地略显不足,实验设备相对缺乏。广电编专业与广告学专业实践性较强,部分专业课程必须依赖实验室进行教学,但目前这两个专业的实验场地相对缺乏,不能最大限度地满足专业课程的教学需求,现有实验室面积偏小,无法容纳一个班级的学生同时上机。如广电编导专业每年平均招生人数在五十人以上,但承担着广电编专业重要专业课程教学任务的影视制作实验室目前只有11 台设备,迫于无奈,任课教师只能将5-6 个学生分为一组,共用一台机器设备,严重制约了教学进程,影响教学质量。
三是专业平面设计软件相对不足,技术培训力度不大。与知识信息更新迅速的学科专业发展状况相比,教学软件相对不足、略显落后。以广告学专业为例,目前所用教学软件多数从网上下载,既侵犯了知识产权,又无法及时更新,造成教学信息落后、跟不上专业发展步伐的现象,影响了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师生基本上未受过专业培训,部分学生甚至不熟悉设备、不会熟练使用软件。而仅有的一名实验室管理人员本身承担着专业课程的教学任务和系部所有实验室的管理工作,也无法对相关师生进行集中培训。
四是不同专业之间实验资源配置不够均衡,实验室管理制度尚不完备。该系目前已建设和在建设的实验室有广告学制作实验室、影视制作实验室、心理学实验室和行为观察室、普通话语音训练、录音配音室等六个实验室。其中影视制作实验室只有11 台非线性编辑设备,而12 级广播电视编导班级大约有49 人,生均实验资源严重不足。实验教学还存在实验大纲不完善、实验室管理制度不完备的情况。
二、产生的原因
实验室建设存在诸多问题的主要原因有:一是人员配套工作滞后。导致专业实验技术人员缺乏的主要原因就是人员配套工作未能跟得上实验室建设的步伐,与实验室建设相比,人员配置严重滞后;二是经验不足,规划不合理。在条件有限的情况下,实验室建设经验不足、规划不合理是导致广电编等专业生均实验资源严重不足的重要原因;三是对实验室建设重视不够。站在传统角度看,作为文科系,似乎与实验室建设关系不大,无需太重视实验室建设工作。由于这种传统认识的局限,导致该系在实验室的整体规划和布局上出现偏差,在实验教学所需软件的更新换代与实验器材设备的购置等方面认识不足,跟不上时展与高等教育变化的节奏;四是资金投入不足。资金投入不足是实验设备不足、陈旧、实验软件落后的重要客观原因之一。实验教学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资金投入不足、资金利用不好,严重影响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
三、应对的措施
解决目前存在的上述诸多问题,需要多方努力,既需要学院的高度重视、大力支持,也需要全体教师提高认识、共同努力,既需要大力引进人才,也需要着力增加投入,既需要完善管理,也需要充分利用。从目前来看,解决以上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进行。
一是抓紧引进实验技术人员。建设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高水平实验室技术队伍是做好实验教学和实验室工作的基本保证。实验室技术人员的配备与实验技术的水准,直接关系到实验室建设的质量与人才培养质量。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引进专业实验技术人员。学院应该能够通过常规渠道引进技术精湛、理论基础扎实、实践操作能力强,且具有一定管理能力的专业实验室技术人员和具有一定理论基础和动手能力的实验室助手,协助实验室管理主任开展实验室工作。专业的实验技术人员和实验室管理助手是维持实验室正常运转、提高和完善实验技术、提升实验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甚至对未来实验室的长远规划都有着重要作用,是建立一个合理、完备、运转良好、利用率高的实验体系的必不可少的因素。“学校要不断改进实验人员职称评定、评优奖励、业务进修等标准,加大培养力度 吸纳高学历、高水平人才进入实验室工作。”[2]因此,为文科专业实验室配备专业实验技术人员和实验室管理助手是解决文学与教育系实验室建设的一个重要路径。
二是制定合理、可操作性强的整体规划。文科专业实验室建设问题多、任务重,制定一个合理、可操作性强的整体的长远规划是解决实验室建设问题的重要措施。应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站在专业之间协调发展的角度上制定一个可操作性强、顾及所有专业平衡发展的实验室发展规划。文学与教育系目前四个本科专业均已建立实验室,已建和在建实验室加起来共六个,包括影视制作实验室、广告学实验室、心理学实验室和行为观察室等,其中后两个实验室同属于学前教育专业,从学科均衡发展和人才培养的角度来看,这种资源配置的方式不够合理。制定一个兼顾现有各专业,能够保证各专业实验教学资源均等的实验室整体规划是迫在眉睫的任务,更是解决目前专业之间实验资源配置不均衡问题的重要思路。
三是重视实验室软硬件建设。文学与教育系目前的实验室虽然已初具规模,但是软硬件的配置与教学要求之间还有一定距离。针对专业特点和人才培养需求,配置一批先进的实验设备和教学软件是解决这个问题的主要途径。因此,应该组织专业教师在实地调研与理论论证的基础上,制定实验室硬件和软件建设计划,对照标准,找缺补差,吸取兄弟院校的经验,制定实验室软硬件配置计划,尽快采购一批先进的仪器设备和教学软件,提升实验室软硬件实力。
四是尽可能在现有条件下扩充实验场地。设备少、学生多、实验场地狭小的问题在广播电视编导等专业尤为突出,如若解决不好,将影响到专业发展前景与未来招生。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学院领导重视,相关职能部门配合,扩充实验教学场地,建立容量较大的实验室,以满足广大学生实验实践需要。
五是加大资金投入,合理利用资金。相较过去,学院和系部对实验室建设越来越重视,投入的资金增长幅度也较为明显,但是目前资金投入不足仍然是限制文科专业实验室发展的一块绊脚石,在资金投入量上远远不及工科和理科。在资金到位的基础上,合理规划,利用好资金,“好钢用在刀刃上”,提高资金利用率,也是解决实验室建设的一个重要举措和有效路径。
六是制定详细、完备、可操作性强的实验室管理制度。因文科专业实验室建设相对工科专业较晚,各方面尚不完善,在日常实验教学中有时会出现一些管理方面的问题,因此,制定可操作性强的管理制度是完善实验室管理的重要举措。关于实验室管理制度的建设,并非一个人的责任,而是使用实验室进行教学的所有教师和实验室专业技术人员的共同职责。应在广泛调研、实地考察、综合考量各种因素的基础上,集全体之力,经过民主讨论和公开决议,制定一个详细、可行的实验室管理制度。
“文科实验教学有着课堂理论教学不能取代的独特作用,人文素质的综合提高与实验教学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实验教学不仅传授学生以知识和技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作风,而且还会影响到学生的世界观,思维方法和工作方式,学校应当在充分肯定文科实验教学重要性的基础上,将文科实验教学真正纳入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2]大力加强文科实验室建设,是顺应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的需要,也是培养新时期合格文科毕业生的需要,更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动手能力的必要方式和有效手段。文科实验室已成为“知识传授的基地、素质培养的载体、能力锻造的摇篮”。新晋本科院校一定要自觉顺应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的潮流,正视文科实验室建设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主动找差补缺,积极采取有针对性的改进措施,迎难而上、对标追赶,尽快把实验室这块“短板”补上。通过加强实验室建设,增强学生综合设计能力的培养;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开放实验室,增加开放时间,为本专业学生创造更好的实验教学条件,增加学生的动手操作实践机会;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与科研能力、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提倡学生的实践教学与学科竞赛、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相结合,培养和提高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研究、分析和解决专业实际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朱科蓉.文科实验室的建设意义与策略——以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文科综合实验教学中心为例[J].现代教育管理,2010(7):68.
篇3
大学物理双语教学应用型本科院校目前国内各高校,尤其是被列为“985”重点工程的各院校都已经开设了双语教学课程。相对于部属重点院校,应用型本科院校,特别是刚刚转型的地方院校,在实施双语教学方面显得尤为滞后,绝大多数仍处于起步阶段。大学物理是一门重要的公共课程,应该对学生实施双语教学。大学物理双语教学面临严峻的挑战,如何利用现有条件拓展大学物理双语教学以满足学生日益高涨的需求,是应用型本科院校管理者和物理教师应当积极思考和探索的问题,也是深化教育改革、推动教育创新和提升教学质量的必然要求。
一、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物理双语教学成败的关键
1.学生的学习素质
双语大学物理课堂使学生面临双重困难和挑战,学生不仅要听懂教师的语言,还要听懂教师所讲授的大学物理知识。双语教学的课堂是为学生提供一个学习、使用外语的坏境,让学生在课堂上学会如何用英语进行交流。学生的英语水平固然会影响大学物理双语教学的质量,但学生的英语基础并不是影响双语学习的最关键因素。学生具有克服困难、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才是大学物理双语学习的最关键因素。
2.教师的双语教学策略和技巧
(1)通过尽可能多地运用英语作为学习媒介,提高学生用英语获取、交流学科信息的能力。首先,使学生学会阅读英文大学物理教材,学会用英文思考的阅读方式,从而培养学生用英文学学物理知识的能力。英文教材推荐用《Beyond the mechanical universe from electricity to modern physics》与《Physics for scientists and engineers with modern physics》。第一本教材在美国也是一本改革教材。它的最大特点是将物理学的发展史引进教学中。缺点是词汇量大,知识点不易记,系统性不好,所以这本书不适合做应用型本科学生的教材,可用于教师参考书。《Physics for scientists and engineers with modern physics》这本书的讲授方式较接近于国内的教学,阅读量相对少些,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学生的负担。其次,利用尽可能多的机会培养学生用英文交流学科知识的能力,从而,为今后能用英语与同行进行学术交流打下基础。如:通过多种途径,尽可能减少学生在阅读英文教材时遇到的困难,提高英语阅读速度;在课堂教学中,灵活把握中、英文的应用比例,以保证学生对所讲的物理内容真正理解;采取适当的考核方式,督促、引导学生研读英文教材,从中体会归纳式学习方法;采用多种方式,提高学生用英语获取和表达学科知识的能力。
(2)通过运用合理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研究兴趣,培养他们具有科学研究的基本素质。包括掌握科学的世界观,解决问题的科学的思维方法,查阅科学文献的基本能力,撰写科学论文的能力,自主学习能力,与他人沟通、合作的能力,甚至百折不挠的意志品质等。
3.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考核方式
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引导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同时使他们能坚持双语学习。将专题讲座、读书汇报等方式引入教学中。通过鼓励学生进行课题研究、参与演示实验开发及撰写课程论文,培养他们具有初步的科学研究能力。将丰富的国外视频资源引入到教学中,并设有专题讨论课,给学生充分表达自己想法的机会
多样化的考核方式是双语教学收效的必要手段。坚持从多方面考核一个学生的能力。期末考试(英文试题,英文答题)40%+作业(英文)30%+A项20%+B项10%。其中A项的考核内容包括:课题研究、课程论文、参与开发演示实验、专题讲座等等,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其中的一项。B项的内容包括:课前口头发言(要用英文)、讨论课发言、自学内容讲解、辅助教学工作等。
4.学校给予一定资金和政策上的支持
大学物理双语教学不但要求教师要有精深的物理知识,还要具备流利表达英语与汉语两种语言的能力。需要教师付出大量的精力学习、培训等。所以学校应给以一定的资金补助,及相应的激励政策。
二、改善大学物理双语教学效果的几点建议
1.创建丰富自然的英语学习环境
学校可以通过精心设计的校园环境和各种形式的校园文化来优化英语学习环境。譬如把校园内的各种标识同时用中文英文两种语言进行标识,让学生一走进校门就感到语言环境。然后逐步过渡到各种通知、告示也使用英语,处处营造有利于学生学习外语的氛围,逐步让英语成为校内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际的手段。学校还可以定期组织学生收看英语影视节目和收听英语广播,组织英语故事会、朗诵会、演讲比赛、英语文艺演出、英语文化节等项活动强化学生英语运用能力。
2.加强基础英语教学
学生的英文水平是困扰学生双语学习的最大难题,为搞好双语教学,应在大学基础英语教学方面多下功夫。突破听力障碍是关键。首先教师在课堂上要用英语讲课,给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交际语言教学最早的倡导者之一亚历山大来华讲学时就曾说过,听力并不是简单的听,听的同时还要边听边译!边听边模仿!边听边记录!并没有一种单独的听。教师不仅要在课堂上用英语面对学生,而且要调动一切可以促进语言发展的形式和手段,如幻灯片、录音机、多媒体等,在听、说、做等各种感知方面进行全面强化。
3.采取适合学生的灵活有效的教学方法
学生作为双语教学的实施对象,他们的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及英语水平能力良莠不齐,严重影响双语教学的组织实施。双语教学不仅对教师有较高的要求,对学生的素质要求也相当高。因此,在组织双语教学班级时,可通过对学生进行英语等级测试(包括听说读写各方面能力),以测试成绩来评定学生的英语基础,然后按英语基础的不同进行分级授课。这样,同一班级的学生英语水平基本一致,教师可以较好地把握授课内容的深度和教学进度,也有利于双语教学课堂上真正实现师生用英语进行交流和互动。
4.选择相应的教学模式,注重实效,循序渐进
在开展双语教学之初,要考虑学生的实际能力,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实施,分层次逐步完善。首先,是简单渗透阶段,即以中文为主,简单渗透英语专业术语,用英语讲述重要定理和关键词等。其次,是中英文交叉渗透阶段,加大英文使用的程度。最后,是双语思维阶段,也就是名副其实的用外语进行教学,合理使用英文原版教材,让学生学会用中文和英文来思考解答问题,并且作业和期末考试也用英文。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推广到第一层并不是难题,但要进一步提高到第二第三层次,还需要很长时间的不断努力。
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大学物理双语教学在我国当前教育教学改革中还是一个全新的领域,急需大学物理双语教师在实践中不断地思考与探索。
参考文献:
[1]王帅伟,仲志国.地方院校大学物理双语教学的思考.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13,1(6):75-76.
[2]冯爱祥,罗雄麟,聂建英,毛凤英.高校开展专业课双语教学的思考.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2):119-121.
[3]王准庆.应用型本科院校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开展双语教学的制约因素与对策.人力资源管理,2010,(12):150-151.
篇4
论文摘要:法学教育理念落后、法学教育体制缺乏创新、法学人才培养缺乏地方特色等是新建本科院校法学教育普遍存在的问题。因此,新建本科院校必须进行反思,在反思中进行改革与创新,通过具体举措来提高自身的法学教育水平,培养更多高素质的应用型法学人才,以适应社会的需求和发展。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体制改革的不断发展,社会对于法律人才的需求大大增强,我国的法学教育规模不断发展,尤其是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理念的提出,更是大大促进了我国法学教育的迅速发展。但是,法学专业的就业形势却相当严峻,尤其是作为法学教育主体的法学本科教育,甚至面临着法学本科毕业生“毕业即失业”的尴尬局面,因此必须对新建本科院校的法学教育现状进行深刻反思,以促进法学教育水平的提高。
一、新建本科院校法学教育现状的反思
1.法学教育理念陈旧落后,培养目标定位不准确
很多新建本科院校的法学教育在理念上陈旧落后,盲目地跟着一些老资格的高等院校学。在培养目标上,依然坚持向学生灌输理论知识,所有法学专业课统统开设,即使没有高素质的任课教师,也只管照着课本进行“填鸭式”教学,最终只是把学生培养成具有进行法学研究、写作论文、能力的法学人才,对于法学专业的学生来讲这也仅仅起到了“法律扫盲”的效果:大学四年,什么样的法律都学了,法律理论、法律条文也都背得滚瓜烂熟,但走出校门后却发现面对社会上存在的大量法律问题只能按图索骥,在僵化的思维方式指导下,遇到纷繁复杂的社会问题也只能手足无措、无所适从。而社会对于这样的法律人才也是多加指责,认为他们“专业有余而广博不足、理论有余而实践不足、动口有余而动手不足、考试成绩好而办事能力不足”。在这种情况下,新建本科院校为了提高本校法学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就花费大力气鼓励和培养学生考研,而学生在严峻的就业形势面前也纷纷选择通过考研来延缓就业,同时也期望学历提高之后能够更加顺利地就业,于是继续苦读法学理论,继续提高自己的法学研究能力,而不是着重提高自己的应用能力,而社会急需的应用型人才依然是缺乏的。
2.法学教育体制缺乏特色,缺乏创新
新建本科院校法学专业虽然在摸索中不断前行,但是由于忽略了自身特色的培养,与那些老资格的重点高校相比,在师资的数量与质量上、在教学硬件上都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而且多是照搬照学,这样培养出的人才根本无法适应目前的就业形势。新建本科院校应当认识到,随着社会分工的进一步细化,高校也应根据不同的类型和定位适当地向职业型发展,以满足社会的需求。理工科大学创办文科专业应当遵循“文理渗透、综合创新”的思路,着重于培养复合型、应用型人才,依托理工科的优势学科资源,以理工科的专业作为法学建设的特色,将法学建设成为新的学科增长点。
3.法学人才培养闭门造车,忽略社会需求,忽略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新建本科院校多是地方院校,因此在法律人才的培养上应当与地方社会需求紧密联系起来,培养出本地区急需的法律人才。但是很多新建本科院校却忽略了这一点,没有深入社会实际去调查学校所在地区及周边省市的经济发展状况,对本地区及周边地区需要什么样的法律人才也没有一个清楚的认识,其他高校开设什么课程,自己就开设什么课程;其他高校在专业上设置什么模块,自己就在选修课程上设置什么模块。
新建本科院校法学专业还存在教学方式因循守旧的问题,即使有些院校采取了案例教学法和多媒体教学方式,也并没有多少创新:案例教学法仅仅是举出案例让学生分析,教师进行归纳总结,而且举出的案例也多是与社会相脱节的;多媒体教学只是把以往要写在黑板上的教案放在了计算机上而已。这些教学方式把法学学生封闭在校园中,与社会相脱节,缺乏理论与实务互动的实践机会,所学到的法律理论无法通过实践转化为自身的法律素质,毕业后无法适应社会需求。
二、积极推进新建本科院校法学教育的改革与创新
1.更新教学理念,改变单一的法学教学体制,确立不同的人才培养目标
法学本科教育的目的既不是单纯地培养专业法学研究人才,也不是培养律师。实践性、职业性与学术性、精英化相结合是法学教育的基本价值取向。学会像律师那样去实践和学会像学者那样去研究,其实并不矛盾,相反它们往往并行不悖,大量的理论研究课程尤其是法哲学和法律理论问题探讨,给法学精英教育提供了知识养分。但是,精英教育并不等于纯粹的学问探究和科学研究,法律教育的实践性和职业能力定位始终被放在法学教育的首要位置。因此,法学教育不能是单一的,而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有所侧重。
我们的社会需要能够深入领悟和掌握现代法律的精神原理、制度体系和操作技术,且富有法律智慧的法学家,培养研究型人才在法学教育上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对于那些毕业后想继续深造的学生,培养目标应当是研究型人才,在课程设置上应当侧重于强化和深化所开设课程的学科理论,拓展学生的思路,开阔学生的法律思维。而对于那些无意于法学研究、只想在毕业后马上就业的学生,培养目标就应当是应用型人才,这些学生应当占比非常大,因此在培养上就应面向市场,注重法律实务操作和技能培养,使学生在毕业后能够尽快进入职业角色,适应社会需求。
为了达到这样的培养目标,学校就要有针对性地设置一些法学选修课。设置法学选修课的目的不是让学生修完学分,而是要与最终的人才培养目标紧密联系起来。一些新建本科院校在实施学分制以后不断扩充法学选修课的数量,学生面对数量众多的选修课往往感到无所适从,在选择课程时缺乏必要的引导,无法与自己的未来设计联系起来,只是盲目地选择那些看起来容易过关的课程以获得学分。为了解决这类问题,学校在设置选修课程时就要与自己的人才培养目标联系起来。力争满足不同毕业意项学生的需求,给那些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更广阔的选择空间,使学生通过选修课学习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尽快融入现实法治社会。
2.法学人才培养应面向社会,具有一定的地方特色和院校特色
地方院校在法律人才的培养上应当与地方社会需求紧密联系,以培养出本地区急需的法律人才,因此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宜小不宜大。新建本科院校的硬件设施和软件设施大多不够充分,在这种状况下去奢谈要培养出面向未来、面向全球的国际型、复合型法学人才显然是不切合实际的。新建本科院校作为地方院校,应着眼于本地区及周边地区,深入实际认真调查本地区的经济、政治发展状况,清楚地了解本地区需要什么样的法律人才。不仅如此,地方院校在法学人才的培养上也要注重与本地区企业实行横向联系,密切关注本地区企业的需求,从而使自己培养的法学人才能够在毕业后尽快适应社会需求。 转贴于
很多新建本科院校都具有很强的专业特色,如农业院校、林业院校、财经院校等,这些颇具特色的院校在法学扩招的热潮中大多相继设置了法学专业,因此在法学人才的培养上就应当注重结合本校的专业特色培养复合型法学人才。
3.在教学改革上应当注重对学生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大学四年的本科教育不可能将所有法律知识全部教授给学生,即使加上硕士生和博士生教育,任何一个法学学生也不敢说自己已经掌握了全部的法学知识。法学研究是无止境的,社会法治生活也是千变万化的,想通过单纯的课堂和实践教学就掌握所有的法学理论、适应社会需求是不可能的。目前的法学本科教育在教学改革中关注教学技能的提高,关注课程设置改革,关注实践课程的设置,却恰恰忽略了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对学生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当前的法学教育多是以教师为主体,以教师的讲授为主体,学生在课堂上完全是被动的。教师满足于对现有法律的讲解和注释,学生则养成了被动接受知识的陋习,即使教师采用案例教学,学生也只是等着教师最终来分析问题、给出一个标准答案,而不愿积极思考。具有自主思考能力的法律家不可能通过以讲义为中心的教育方法培养出来,我们的社会需要的并不是法律的解释者和宣传者,而是能够面对各种具体问题作出独立思考和判断的法学人才。因此法学教育不能局限于对法律理论和法学条文的解释和说明,而应当注重对学生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大学本科教育应当培养学生的法律思维能力,使学生能够准确把握法律概念、正确确立和把握法律命题、具有法律推理能力,在离开校园、离开教师的指导之后,面对各种复杂法律问题依然可以通过法律思维不断自我学习和自我更新,不断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进而不断适应社会的需求。
传统的法学教育方式是不能满足这些要求的,这就要求法学教师在进行法学教育改革时要注重对学生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通过案例分析、对话、讨论、判例研究方法以及写作训练等教学方法的运用,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一旦学生具备了自我学习的能力,很多法律条文就完全可以通过自我学习来掌握,而不需要教师在课堂上花费大量的口舌解释说明,进而可以把节省下来的课堂时间用于对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教师还可以进行课堂模拟训练,以学生为主体开展教学活动,引导学生思考法律、事实、社会和法律伦理等一系列问题,指导学生尽快将抽象的法律理论运用到具体的案件和实例之中。
这样的培养目标对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没有法律实务实践经验的教师是无法胜任这样的教学改革的,因此高校应当注重教师队伍建设。高校应鼓励法学教师考取司法资格,支持和鼓励教师在课余时间法律事务,通过自己在实践中积累的法律实践知识和技能来指导法学学生的社会实践。高校也可以通过法学教师与法官、检察官之间的双向交流来建构多层次的教师队伍,一方面,可以选派骨干教师到法院、检察院参与实际法律事务,使教师更加深入法律实践一线去了解社会的法制现状和需求;另一方面,可以聘请高素质的法官、检察官到学校担任兼职教师,使法学教师能够随时把握法律实践第一线的学术信息和动向,使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法律实践。
综上所述,新建本科院校的法学教育目前面临着诸多问题和困难,法学教师应在困境中不断反思,在反思中不断前进,通过调整法学教育理念来改革旧的、单一的培养模式,着眼于本地区的社会实际,发挥自身特色,从而培养出高素质的法学专业人才,满足社会需求。
参考文献:
[1]王淑华,丛培卿.浅议法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J].中国成人教育,2009,(16).
篇5
关键词 应用型本科 反嵌入式 专业信息素养 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s.2015.02.040
Explore the Applied Undergraduate College Anti-embedded Professional Information Literacy Education Practice Teaching
LI Yue
(Institute of Disaster Prevention, Sanhe, Hebei 065201)
Abstract Practicality is a prominent feature of document information retrieval, and specialized courses will be embedded into the document content information retrieval Anti embedded professional information literacy education but also to strengthen the practice of teaching. Strengthen literature article for information retrieval application-oriented practical teaching institutions, combined with their own teaching practice, the literature on anti-embedded information retrieval purposes and functions of practical teaching, teaching methods, assessment methods and other issues presented their point of view, also pointed out that a good job teaching literature information retrieval practice problems to be solved, its purpose is to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strengthening practical teaching literature information retrieval.
Key words applied undergraduate; anti-embedded; professional information literacy; practice teaching
在知识大爆炸,信息资源剧增的信息时代,专业信息素养既是人们步入信息社会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也是人们立足于专业领域的立命之本。培养提高学生的专业信息素养教育是应用型本科院校必须完成的重要教学任务,因此,应用型本科院校自升本时起就开始按教育部颁发的《普通高等学院图书馆规程(修定)》中关于加强对学生的信息素养教育的要求,开设文献信息检索课并作为专业信息素养教育的重要形式,培养提高学生的专业信息素养,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与瞬息万变的信息社会对应用型专业人才应具有的信息素养要求相差甚远。为提高文献信息检索课的教学效果,已有几所应用型本科院校进行嵌入式文献信息检索课的教学。笔者受于春萍、李艺纹《关于嵌入式信息素养教育本土化的思考》在符合关键特征的前提下,将专业课要素嵌入到独立的信息素养课程中,创设出相应环境,同样符合嵌入式信息素养教学的核心要求①观点的启发,从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信息素养教育的实际情况出发,进行将专业课实践要素嵌入到独立的文献检索课中的教学尝试,为了研究的方便,将其称为反嵌入式。相关内容已在笔者发表的《应用型本科院校反嵌入式专业信息素质教育的探讨》一文中阐述,在此不再赘述。本文结合自己进行反嵌入式专业信息素养教育的实践,对如何强化反嵌入式专业信息素养教育的实践教学问题进行探索。
1 反嵌入式专业信息素养教育实践教学的目的与作用
1.1 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
随着社会的发展,知识爆炸式的增长,大学生在校所学到的知识远远不能解决工作和生活中遇到的诸多问题,并随着知识的快速更新,大学里所学的知识很快就过时,没有良好的自我学习能力,很难跟上社会发展的步伐而很快被淘汰,②因此衡量一个人立足于信息社会的能力,不是看其在学校学会多少知识,而是看其是否具有自我学习的能力,自我学习的能力直接影响学生的终身发展。反嵌入式文献信息检索实践课的教学目的就是在实践教学的课程中强化专业信息检索能力的训练,通过探究式的教学,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自己去解决未知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由“学会”到“会学”、由“被动学”到“主动学”的转变,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1.2 培养学生的专业应用能力
应用型本科院校应以培养应用型专业人才为第一要务,随着信息化、网络化数字技术的发展,一个人获取和应用专业知识信息的能力是衡量一个人专业应用能力强弱的重要标志。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面对知识信息的海洋较快地获取有价值的信息,并应用信息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强弱问题。③反嵌入式文献信息检索课的实践教学,必须使学生学会正确选择获取专业知识信息的途径,热心关注专业领域发展前沿的科技成果,并科学地应用这些科技原理与科技成果,解决遇到的专业问题,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
1.3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反嵌入式文献信息检索课的实践教学必须对学生加强创新能力的培养。在实践教学中要引导学生通过专业文献、专业知识信息的搜索、分析、研究、批判、利用的过程中寻找创新点,激发创造性思维,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1.4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人的综合素质是由思想道德素质、身心素质、专业素质、人文素质、信息素质等多种素质元素的有机组合。信息素质是人的综合素质中的一个基本元素,任何一种元素的缺失或低下都会产生“水桶效应”,极大地影响人的综合素质整体水平。反嵌入式文献信息检索实践课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文献信息检索能力、自学能力、专业应用能力、创新能力,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2 反嵌入式专业信息素养教育实践课的教学原则
2.1 与专业内容紧密结合的原则
文献信息检索实践教学内容的设计必须紧密结合专业内容,可以结合专业基础课的相关内容,也可以结合专业核心课的内容,培养学生利用选择最适宜的途径获取所需专业知识信息,将专业原理运用动到信息处理的问题中,力求达到专业知识、技能与信息检索技能相融合。
2.2 突出能力培养的原则
文献信息检索课的实践教学可通过模拟毕业设计、大学生专业创新项目、科研课题立项进行专业文献、专业信息的搜索、获取、分析、批判和综合利用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2.3 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个性发展的原则
文献信息检索的实践教学,坚持以学生为主体,设计的实践项目要多样化、多层次化,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选择实践项目,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兴趣,结合专业知识去设立实践项目,或是学生将在专业学习的过程遇到的问题作为实践项目,杜绝实践内容的模板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个性发展。
3 反嵌入式专业信息素养教育实践教学的教学方法
文献信息检索课的实践课应为学生提供真实的问题环境,让学生通过探究事物现象和观点而自主地获得科学知识并形成探究技能和态度的过程,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运用探究的方法进行学习,并主动获取知识,发展能力的实践活动。④通过设计一些富有穿透力的设问去引导学习者超越课本进入到科学知识更本质的层面进而去打通学科之间的藩篱,提升和发展高级思维,⑤坚持以问题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采用问题导向法、任务驱动法、讨论法、“面授”法引导学生从问题开始进行信息收集、鉴别、分析、整理和讨论,请学生面授等灵活多样的方法进行实践教学,使学生在搜索问题答案的过程中不断获取知识,在依托资源问题驱动、自我探究过程的反复强化的实践中,形成提出问题―分析问题―信息收集―信息组织整理―信息利用―解决问题―信息评价―创造信息的良好学习习惯,在学生提高专业信息素养的同时也提高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4 反嵌入式专业信息素养教育实践教学考核方式
文献信息检索实践课的学生成绩评定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多元化的评价方式。由学生评价、学生互评、教师评价三部分组成,各部分的权重比例1:2:2;考核内容由信息检索技能、专题讨论、专题项目训练三部分组成,注重过程考核,对学生的信息检索技能、专题讨论和专题项目训练分成几个阶段评价,将实践的过程与实践结果结合起来评价;学生实践课的成绩=信息检索技能(20%)+专题讨论(30%)+专题项目训练(50%)。
5 有待解决的问题
5.1 师资问题
文献信息检索课具有跨学科、跨专业的特征。教师既要有图书馆学知识、情报学知识、计算机网络知识,又要有一定的相关的学生专业知识和法律知识以及相当的文字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教学能力,才能适应教学的要求,⑥加之国内高校目前的专业课教学,特别是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教学普遍沿用的仍是“教―学”模式,课堂以教师讲解为主,课程考核以客观性考题笔试为主,这与嵌入式教学所强调的问题导向式教学以及基于资源的学习模式并不相容,与高校现有的教学体系也存在冲突,很少有教师愿意承担文献信息检索课的教学,特别是不愿意面对嵌入式文献信息检索实践课的挑战。师资问题成为制约文献信息检索课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
5.2 实践教学的时间问题
反嵌入式文献信息检索课的教学目标所要求的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专业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必须通过在文献信息检索实践过程中的反复强化来形成。目前应用型本科院校开设的文献信息检索课课时普遍偏少,除了文献信息检索课的理论教学所剩无几,因此有的教师就在机房边讲理论边演示检索的操作技能,学生根本没有实践的机会。文献信息检索课至少应保证48学时的授课时间,理论课与实践课之比应位1:1,实践教学实践应为20学时以上。
6 结语
实践性是文献信息检索课具有的突出特征,文献信息检索的实践教学是其极其重要的环节。应用型本科院校应调动各种积极因素,强化文献信息检索课实践教学,支持教师进行文献信息检索实践教学的改革探索,以利于实现提高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专业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教学目标。
防灾科技学院2014年度教育研究与教学改革项目(JY2014B36)
注释
① 于春萍,李艺纹.关于嵌入式信息素养教学本土化的思考.现代情报,2013(3).
② 周宁,王晓宇,赵会军等.大学生自学能力培养探讨.中国电力教育,2014(2).
③ 张幼良.高校图书馆参与应用型人才信息素质培养的思考――以常熟理工学院图书馆为例.常熟理工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11(9).
④ 赵文亚,史彬茹.探究式教学模式研究教学与管理.教学管理,2007(21).
篇6
【关键词】应用型院校;学前教育;人才培养
近年来,人们对教育的理解不断加深,更多父母希望孩子能够获得良好的学前教育资源,并且二胎政策的开放大大增加了学前教育的需求,因此社会对于学前教育的重视程度逐渐增加,对学前教育人才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促进学生更好就业,需要以当前的就业需求为导向,培养符合就业需求的学前教育人才。
一、应用型学前教育本科人才培养的问题
其一,受到应用型本科院校自身办学条件等方面的影响,针对学前教育人才的培养尚不具备明确的人才培养目标。学前教育专业人才,主要是培养幼儿教师,如今受到二胎政策开放、社会教育意识提升等因素的影响,对学前教育人才的学历水平和素质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而培养本科学前教育人才十分必要。应用型本科院校当前培养学前教育人才与就业岗位需求的人才标准存在一定的差距。教育分类标准中明确要求应用型学前教育人才需要具备将专业知识和技能结合的能力,能够从事社会实践,具备专业能力。但当前应用型院校的教学资源相对匮乏,并没有以完全以就业需求为导向制定人才培养标准,专业设置上不具有特色,导致学生在就业时没有独特的优势。其二,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存在重视理论,忽略实践的弊端。这首先体现在对课程的设置和安排上,没有充分考虑当前社会的就业需求,课程内容相对陈旧,缺乏创新,因此,缺乏就业竞争优势。受到应用型本科院校教育资源的限制,存在因师资匮乏,导致学前教育教学质量下降,让学生无法形成完善的知识体系和结构体系。其次,由于课时的限制,在原来的课程的设置中,学前教育必修的专业课程所占比例比较小,没有达到本科学前教育应该开设的要求。此外,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比例安排明显存在偏差,导致学生的实践能力较弱。其三,对人才的评价标准不够全面,当前应用型本科院校对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主要是采取量化评价,大部分来自于理论课的变现、考试成绩等。这种评价标准并不能全面的反映出学生的专业素养和职业能力。并且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提升自身学前教育专业能力的积极性,导致学生在专业上没有突出优势,不具备创意和新意。
二、应用型学前教育本科人才的培养策略
1.制定明确的应用型学前教育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学校需要充分明确学前教育本科人才所需要具备的基本素养和能力,制定明确的教育目标。在当前社会环境下,学前教育人才需要具备的专业素养主要包括三方面,即:较高的职业道德水平以及先进的学前教育理念、较高的文化水平以及专业的学前教育知识、优秀的学前教育工作能力和创新能力。应用型本科院校关于学前教育人才的培养,需要突出人才对岗位的适应性,提升学生的岗位能力。学前教育人才的培养目标既要充分体现我校自身的特色,又要考察当前社会对学前教育人才的岗位需求,形成具有特色的学前教育专业,一方面,需要将学前教育的相关理论、能力与素质实现一体化培养。进一步优化课程结构,去除不必要、没有特色的理论课程,增加技能和管理等具有学前教育特色的教学课程。同时也要尊重学生的特点,确保学生的个性化能力得到保护和发展。另一方面,为了更好促进就业,需要强化对职业技能的训练,比如培养学生唱歌跳舞、绘画手工、讲故事等的能力,让学生掌握与幼儿交流的基本技巧和能力,提高学生的就业优势。
2.完善课程体系、形成合理的课程安排。学校应进一步完善学前教育的课程体系,合理安排理论课程的内容,平衡理论与实践课程之间的比重。首先,一定要突出学前教育专业的特色,在常规必修课的基础上,增加专业技能必修课程、专业方向选修技能以及实践性教育活动。在课程内容方面,需要注重教学内容与当前学前教育就业岗位的适应和结合,教师需要积极创新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带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对专业知识的掌握。再次,强化精品课程建设,积极拓展网络教学资源,实现资源共享,让学生能够实现在线学习,符合当前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特点。
3.强化实践,组织、监管好学前教育的实习和实践活动。强化实践教学,一方面院校需要积极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将院校自身情况和学生的特点相互结合起来,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教学时有必要打破空间限制,积极与当地的学前教育机构取得联系,创造机会让学生能够与幼儿接触,在实践过程中,应用自身所学习的理论知识,从而具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另外,学校需要适当增加实习期的监管,对学生在幼儿园期间的实习活动严格监督,在幼儿园见习期间组织学生进行岗位训练和实践教学,最后一年安排学生顶岗实习,在不断实践的过程中使学生的专业能力得以强化和提升。综上所述,新的社会环境对学前教育专业人才提出了更高要求,需要应用型本科院校积极改进教学问题,完善人才培养策略,提高人才的理论与实践能力,更好的达到就业需求。
参考文献:
[1]陈兴华.教师实践性知识的形成与应用型学前教育人才的培养[J].幼儿教育•教育科学,2013,(11):36-39.
篇7
【关键词】 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2014年6月,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提出“要采取试点推动、示范引领等方式,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向应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转型”。陕西学前师范学院作为陕西省转型发展试点院校之一,认真学习贯彻教育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三部委联合的《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以“立足陕西,服务地方,以教师教育为主要特色,积极培育学前教育特色,以培养品德优、基础实、能力强、素质高、善创业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通过校企合作,培养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增强学生就业创业能力,全面提高学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创新驱动发展的能力,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一、新建本科院校应明确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陕西学前师范学院作为一所新建本科院校,与国内重点大学相比较,学校的办学理念、师资水平及教学条件等方面存在不足,然而,经过三十多年的成人教育及职业教育办学经历,使得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在人才培养方面尤其独到的认识,坚持错位发展,以教师教育为主要特色,积极培育学前教育特色,以培养品德优、基础实、能力强、素质高、善创业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全面落实陕西省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与陕西省政府合作培养面向基层的幼儿园教师;与当地知名幼儿园合作,了解幼儿师资市场的人才需求,及标准,做到因材施教,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实现人才的订单式培养。
二、新建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作为一所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只有坚持高等教育教学先进理念,改革当前的人才培养模式,修订人才培养方案与培养途径,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才能够更好的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1、改革课程体系,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基础和前提
培养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新型应用型人才,首先要改变传统的课程体系,通过对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优化理论教学,以培养目标为导向,明确学习的目标,培养学生终身学习能力;增强实习、实训在内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学生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更好的实现与用人单位的对接;拓展综合素质能力,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有文化、有创新意识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应用型人才。近年来,陕西学前师范学院通过对课程体系的整合与调整,以学前教育为特色,加大实践教学环节,培养的学生具有较高的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受到了用人单位的好评。
2、建立本科生导师制,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有效途径
本科生导师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拓展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符合新时期高等教育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学生通过参与导师课题的研究,强化和深化理论基础知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科学探索精神以及创造能力。本科生导师制实现了教学过程的双向互动,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有利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3、实现产学研结合,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途径
依托校内实训中心和校外实习基地,开展产学研合作教育,可以迅速的把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可以有效的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实践能力。陕西学前师范学院,通过开展产学研教育,先后聘任企业及基地双师型教师二十多人;通过请进来和走出去的形式,拓展与国内外企业、行业协会的多样化合作,实现与国内知名企业、与国外十几所名校联合培养学生,从而提高办学效率和质量,因而产学研结合,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途径。
4、完善人才培养保障机制,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措施
构建和完善高等学校人才培养质量保障机制是确保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实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措施。人才培养保障机制的建立可以充分调动广大师生的积极性,促进现有办学资源效益的发挥,增强教学管理活力,有效地确保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陕西学前师范学院着重建设“双师双能型”教队伍,组织骨干教师进行学术交流、国内外访学提高其业务能力;在考试评价制度方面,通过优化考试内容及考核制度,结合用人单位对应用型人才的具体需求,丰富考核及考试内容,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以及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互联网+高科技辅助教学,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有效措施
“互联网+”行动计划是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先提出的。借助于互联网+在线化、数据化、智能化的优势,依据企业的人才需求及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模式,借助于“互联网+”实现对人才培养的在线教育。精品资源共享课、MOOCS(慕课)等借助于互联网+平台的在线课程,能够让学生实现自主学习,紧跟科技前沿,掌握最新知识与技能。
作为新建本科院校应以企业人才需求,构建新型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明确人才培养目标,通过构建科学的课程体系,通过本科生导师制,校企合作以及互联网+辅助教学等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从而培养出更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董琴,李如意,汪宏友.新建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高等职业教育(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09.04.11-12.
[2] 李春宇.新建本科院校会计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黑龙江对外经贸,2009.11.128-129.
[3] 刘再春,柳洁.新建本科院校人才培养定位与培养模式研究――以应用型人才为视角[J].工会论坛(山东省工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3.01.125-127.
篇8
(广西民族师范学院政治与公共管理系,广西 崇左 532200)
【摘 要】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前教育专业是以应用技术型人才为培养目标的新建本科。根据学前教育专业特点及课程设置方向,将学前教育实训教学分为艺术技能实训和幼儿园教师专业能力实训两大模块,在总结分析实训教学成果的基础上,探索出以开展运用性强、整合度高的艺术实践活动和谋求与实训基地幼儿园合作共赢的两个实训教学发展方向。
关键词 学前教育;实训教学;本科教育
作者简介:罗璇(1988—),女,广西南宁人,硕士,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前教育专业教师,研究方向为幼儿园课程论。
广西民族师范学院作为新建本科院校,明确提出培养应用技术型的人才培养目标,着力倡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增加实训内容,提高学生实践能力。根据我校制定的学前教育本科人才培养的要求和目标,本研究把学前教育实训教学分为艺术技能实训和幼儿园教师专业能力实训两大模块。在现有的实训教学内容中,艺术技能包含声乐、钢琴、舞蹈、美术四项基本艺术技能,依据《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的划分维度,幼儿园教师专业能力主要包含环境的创设与利用、一日生活的组织与保育、游戏活动的支持与引导、教育活动的计划与实施等七个方面。而在幼儿园教师专业能力的养成中,部分能力是教师入职后逐渐磨练养成的,而在大学学习期间,笔者认为可以养成的学前师范生专业能力主要包含教学活动的设计与实施、儿童游戏的组织与引导、幼儿园环境创设等。本文以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前教育本科为例,试分析本科层次学前教育专业实训教学的现状、内容,并结合办学中已做出的有益尝试探索实训教学的途径。
1 学前教育专业实训教学开展的实践
1.1 艺术技能实训以舞台表演、作品展示为平台,丰富提升学生艺术表现能力。
在我校学前教育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中,声乐、钢琴、舞蹈、美术基础艺术技能均开设两学年。首先,在教学内容的设置中,每个教学模块后都设计相应的实训项目,如:幼儿韵律舞蹈创编模块学习后要求学生完成简单儿歌的韵律编排并表演。其次,在校内组织开展与开设课程相对应的艺术活动。除了倡导学生参加学院集体艺术活动,教师还充分利用我院承担幼儿园转岗教师等国培项目的契机,建立国培学员与学前专业学生之间的联系,组织导演学前教育学生专场演出,汇报学前学生艺术技能学习成果。再次,学前教育专业师生利用崇左市周边幼儿园六一晚会的舞台,教师领导学生组织、策划、导演、排练多种形式的文艺节目并送剧目到幼儿园。
1.2 幼儿园教师专业能力实训以幼儿园教育活动的设计与组织为主线,采取“校内实训、大赛锻炼、社会实践”的实训方式
在幼儿园教师专业能力实训方面,教师采取了“校内实训、大赛锻炼、社会实践”等多样化的培养形式。在校内实训中,教师在幼儿园五大领域的课程中侧重该领域教学法的实践,常用观摩幼儿园优质教学活动、试讲与说课等方法直接塑造学生教学能力。同时,有计划地安排和组织本专业内的学前教育学科竞赛,如教学活动的组织、环境创设方案设计、学前教育调查报告写作、幼儿园教玩具制作等,比赛赛制与全区师范生教学技能大赛保持一致,也起到全区大赛选拔选手的作用,让学生在交流中学、在竞赛中成长。另外,由于崇左地区幼儿园师资缺乏,学前教育学生有较多到周边幼儿园开展实际工作的机会,在环境创设、一日生活的组织与保育能力方面有了显著提升。教师也根据学院要求在每一学年中安排两个星期的示范幼儿园或实训基地幼儿园见习活动。教师在见习前根据教学课程需要布置相应见习作业,使学生在见习中有方向、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幼儿园见习。
2 学前教育专业实训教学的发展探索
2.1 以综合艺术实践活动为方向,开展运用性强、整合度高的艺术实践活动
在已有的教学经验中,研究者发现大半学前教育学生因大学前未经过艺术学习,在大学中训练艺术技能常吃力不讨好,但在幼儿园运用性强的艺术活动中表现出色也乐在其中。未来的艺术技能实训中,除了保持每年六一儿童节到幼儿园协助并登台的传统,在校内实训在以下几个方面拓展实训:一是教师至少实际参与一次学生的艺术创作、排练,从创作和表演方法的根本上给予学生指导,而不是在艺术作品呈现后批评指导;二是整合艺术课程资源,举办学前教育专场演出、作品展,单一项目的演出往往略为单调,整合程度高的活动更容易全面展示学生艺术学习成果;三是艺术学习的方向明确指向幼儿园,让学生明确学前教育与艺术专业学生培养方向的区别,教学强调艺术在幼儿园教育中运用的途径、方法。
2.2 充分利用实训基地幼儿园教育资源,发展学生幼儿园教师专业能力
实训基地是高校学生巩固专业理论、训练专业技能、全面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学习与训练平台。在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中,与专业相关的单位机构共建学生实训基地是此类高校办学的一个方向。目前我们与幼儿园的合作还处于幼儿园提供见习机会、学生在幼儿园业务繁忙时期帮忙的阶段,如何使双方合作常态化、深入化是值得我们探索的问题。除了继续保持现有的联系与合作外,研究者认为在以下方面可有所作为:一是教师与幼儿园深入沟通,了解幼儿园办园需求及难处,与幼儿园共同探讨对策,提出分阶段的实施解决方案;二是将学生划分小组,按照阶段性的解决方案,统筹安排学生在课余时间前往幼儿园开展环境创设、儿童游戏的观察与组织等活动;三是学前教育专业与基地幼儿园谋求共建,高校教师以培训项目、送交下乡活动为平台,提供基地幼儿园师资培训的社会服务,选取学生竞赛中的优秀选手到幼儿园承担部分实际工作。另外,幼儿园与高校的合作应让学生在幼儿园的见习与工作与同一个班级绑定,在一段持续的时间内以绑定班级为研究样本,结合理论学习的课程任务,开展学生自主研究性学习。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EB/OL]. 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6127/201112/127838.html,2011-12-12.
[2]左雪.本科层次学前教育专业技能实训体系构建及其实施[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4,12.
[3]李君.学前教育专业“全程化就业指导理念”下的实训教育探索[J].中华女子学院:山东分院学报,2009,8.
篇9
[关键词]中丹合作办学;应用型学前教育本科人才;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8.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3)03 — 0147 — 02
《国际教育标准分类》(ISCED)将人才分为学术型人才和应用型人才。我国地方高校主要培养应用型人才。应用型人才又可分为工程型人才、技术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1〕常州工学院作为一所地方性本科院校,始终坚持面向基层、服务地方和培养高素质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定位。我校自2009年起与丹麦VIA大学学院共同举办学前教育专业国际课程实验班项目,2012年2月教育部正式批准我校与丹麦VIA大学学院合作举办学前教育本科教育项目。在多年办学过程中,我们积极探索中丹合作办学背景下应用型学前教育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取得了良好的人才培养效果。
一、中丹合作办学背景下应用型学前教育本科人才培养的理论依据
(一)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
《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是国家顺应学前教育事业发展需要,保障教师队伍质量和幼儿健康成长而出台的重要文件。该文件是引领我国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准则,规定了幼儿教师必须达到的基本专业素养,是引领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准则,也是高等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培养幼儿园教师工作的重要依据。
(二)教师教育课程标准
幼儿园教师质量决定着学前教育的质量,高素质专业化的幼儿园教师队伍是高质量教育和儿童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而高质量幼儿教师的培养还需要教师职前教育培养机构科学地设置教师教育课程。《教师教育课程标准》体现了国家对教师教育机构设置教师教育课程的基本要求,是我校制定人才课程方案、开发课程资源、开展教学与评价的重要依据。
(三)常州市对学前教育本科人才的特殊需求
常州市地处长江三角洲经济带的中心位置,属于经济、文化、教育相对发达地区。常州市民及外国专家、技术人员、商业人士对学前教育师资的艺术素养与双语教育能力要求较高。为满足家长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我们积极探索适应学前教育改革与发展需要的应用型学前教育本科人才培养模式,以此来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学前教育师资的客观需要。
二、中丹合作办学背景下应用型学前教育本科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
人才培养目标是学前教育本科人才培养的核心和灵魂。它直接决定着培养人才的品质和规格,对课程体系设置、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等要素起着统驭作用。遵循高等教育规律,结合社会需要和学科发展前景,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我们认为中丹合作办学背景下应用型学前教育本科人才既要有扎实深厚的学前教育理论基础,又要有较高的艺术素养、娴熟的幼儿园教育教学实践能力和较强的双语教学能力。
基于对以上问题的思考,我们认为应用型学前教育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是培养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具有国际视野,能适应学前教育改革与发展需要的艺术型与双语型学前教育优质师资和管理人才。要求毕业生掌握学前教育、音乐、美术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同时具备较强的艺术教育能力和双语教育能力,能胜任国内外学前教育机构的教育教学和管理工作。
三、中丹合作办学背景下应用型学前教育本科人才培养的课程设置
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是“源”和“流”的关系,学前教育专业培养目标的变化,必然会引起课程设置的变化。根据《教师教育课程标准》中幼儿园职前教师教育课程目标与课程设置的基本要求,结合长三角地区对学前教育本科人才的需求,我校制定了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课程体系设置五大课程模块,包括通识课程模块、学科及专业基础课程模块、专业课程模块、集中实践课程模块和隐性教育课程模块。通识课程模块分为必修与选修课程两部分,主要包括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大学计算机信息基础、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等课程;其中重点增加了英语口语、英语会话、雅思课程,注重提升学生的英语能力,体现人才培养的双语特色。学科及专业基础课程模块主要包括学前卫生学、学前儿童心理学等课程;其中引进了丹麦高校的学前教育学、环境教育学、社会教育学、交流组织与表达、幼儿园课程、比较学前教育等课程,注重引进国外先进的教育理念,开阔学生视野。专业课程模块分为必修与选修课程两部分,主要包括钢琴、舞蹈、声乐等课程,突出我校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艺术特色;同时还从丹麦引进了手工艺技能、戏剧等课程,注重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体现人才培养的国际化特色。集中实践课程模块主要是落实“实践贯穿教师职前培养全过程”的理念,学生在3-7学期各有2周幼儿园教育见习活动,第8学期有8周教育实习活动。学科及专业基础课程模块与专业课程模块旨在让学生树立正确的教育信念与责任,具有从事幼儿教师职业的教育知识与能力。而集中实践课程模块则旨在使学生具有参与教育实践的经历与体验,提升学生的教育实践能力,使学生毕业即能成为合格的幼儿教师。
四、 中丹合作办学背景下应用型学前教育本科人才培养的教学改革
提高人才教育质量的重点在于转变教育观念,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在教育实践中,充分利用我校与丹麦VIA大学学院合作举办学前教育专业的平台,适时地将国外最新的学前教育理论研究成果充实到教学内容中;聘请丹麦学前教育专家进行学术讲座,与到我校任课的丹麦教师开展教学研究活动;要求我校每位到丹麦进修学习的教师进行学习汇报;与双语幼儿园建立合作培养协议,建立学前双语本科人才培养基地,共同开展产学研合作的教学改革研究。
为进一步提高准幼儿教师的综合素质,我们在借鉴丹麦先进教学方法的基础上,积极运用成功教育、案例教学法等来激发学生自主性学习、研究性学习的积极性。采用开放式的幼儿园现场教学,为学生提供观摩幼儿园实践活动机会;深入双语幼儿园开展模拟教学,提高学生的实践教学能力与创新能力。改革考试方式,着力提高学生的专业核心能力和就业竞争力,实施全面考核。例如课程采用小组合作的考核方式,撰写学期论文并现场答辩,考核时不仅注重考核学生对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情况,更注重考核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考核采取笔试与口试相结合的方式。改革教育评价方式,在横向评价的同时,更加关注纵向评价,在艺术类生源素质较低的现实状况下,教育学生超越自我就是胜利,努力做到起点相同,终点制胜。
五、 中丹合作办学背景下应用型学前教育本科人才培养的教育实践环节
“教育是实践应用性职业”,“需要经过‘临床’实习”。 〔2〕从应用型学前教育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出发,我校实践教学体系由以下几方面构成:
第一,基地幼儿园实践模块。具体包括集中性实践活动、专业课内实践活动和幼儿园双语与艺术活动实践。集中性实践活动包括第二学期至第七学期的教育见习和第七学期的微格训练;第八学期的教育实习、毕业论文及毕业生双选会活动,主要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实践能力强化。专业课内实践活动是指在课程的课内实践学时中,根据教师布置的任务,学生到幼儿园进行相关内容的主题实践活动。幼儿园双语与艺术活动实践是结合基地幼儿园的活动,组织学生协助教师进行双语教育活动、节目编排、环境布置等活动。第二,校内实践模块。主要是组织学生在校内的学前教育实验室、微格教室、音乐厅、钢琴房、舞蹈房等场所进行的幼儿园模拟教学、幼儿园环境创设等活动,使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具有更广泛的设计视角和更加娴熟的教学实践能力。第三,专业技能训练模块。主要是指幼儿教师“十会一特长”的职业技能训练,包括为会说、会写、会画、会唱、会弹、会舞、会做、会教、会用与会研的技能训练与考核活动。第四,课外实践模块。指通过“全方位、立体化、多层次、宽领域”的隐性教育课程来提高准幼儿教师的职业能力,形成“两条主线、一个舞台、若干校园社团来推动”的实践教学体系。两条主线是上半年举办文化节,侧重提高学生的理论素养,下半年举办艺术节,侧重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和专业技能。一个舞台是每月由一个班级进行专业技能汇报演出,为学生的创新能力与综合素质的提高搭建平台。此外,“崇师社”、“幼学社”等社团利用双休日和课余时间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第五,社会实践模块。鼓励学生通过社会兼职,参加寒暑假的社会实践活动,自主开展与专业相关的学前教育发展状况调查。
六、中丹合作办学背景下应用型学前教育本科人才培养的教育特色
常州工学院师范学院学前教育专业是江苏省唯一招收艺术类(音乐)考生的专业,是国内唯一一所与丹麦高校合作办学的本科专业。在多年的办学过程中,形成了较为鲜明的办学特色。一是艺术特色,指学前教育专业培养的学生不仅具有较高的教育理论素养和研究素养,同时还具有较为突出的音乐、舞蹈、美术等技能技巧。学生不仅能够胜任学前教育机构的教学、科研和管理工作,也可以从事基础音乐教育。二是双语特色,指在与丹麦VIA大学学院合作办学过程中,使学生不仅具有国际视野和较强的英语运用能力,同时也具有一定的幼儿园双语教学能力。三是实践特色,主要是指在“实践贯穿幼儿教师职前教育全过程”的理念指导下,建构了“全方位、立体化、多层次、宽领域的隐性教育课程来提高幼儿教师职业能力”的实践教学模式,使学生具有娴熟的幼儿教师职业技能,为提高学生职后的执教能力奠定坚实基础。
随着《幼儿教师专业标准》与《教师教育课程标准》的颁布与实施,高校学前教育专业更加注重提高幼儿教师职前教育阶段人才培养的专业化程度。中丹合作办学背景下应用型学前教育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构建是一个复杂的系统过程。我们会立足现实,面向未来,积极探索与完善学前教育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幼儿教师职前教育质量。
〔参 考 文 献〕
篇10
可供借鉴,再加上社会理论界和实践层面对专家型、研究型幼儿教师呼声不断,于是将课程目标定位于“培养专家型、反思型、复合型幼儿教师”,可是在随后的课程实施过程中很快发现目标定高了。
首先,偏离了教育对象的认知能力。五年制大专学生刚入学时年仅十六七岁,心智和认知结构尚未完善,理性概括和抽象逻辑思维尚处于逐渐形成期,况且生源经过普高优选过,这方面能力就更差些。学生对高度概括、系统性强、远离其生活经验、多由西方人著作翻译而来、表述文字艰涩隐晦的教育心理理论难以理解,更谈不上内化为教育实践能力了。普通高招和对口升学学生理解能力相对好一些,但高中艰苦卓绝的应试教育导致错过发展艺术技能的最佳时机,个性相对内敛,容易害羞、欠缺优秀幼儿教师必备的技能和心理素质,短短三年在校时间还要学习理论课、通识课,教育实践技能难以大幅度提高,成为合格幼儿教师尚且有难度,更何况专家型反思型幼儿教师。
其次,未能准确解读幼儿园层面对人才需求的表述。幼儿园人才诉求主旋律是“专家型、复合型幼儿教师”。可是,依据人才成长规律理智剖析就会发现,“专家型教师”是教师职业生涯的高级状态、理想境界,是许多人终其一生的奋斗目标,必然有一个相当长时间的成长过程,而且必须是职内成长。是浸于一线幼教岗位,不断将教育技能从熟练至高度娴熟再至教育艺术的过程;是职业教师不断自觉提高理论修养,吸收前沿理念,开拓视野,自觉甚至下意识用先进教育理念反思审视自己教育行为的过程。注意,必须有在职的充分实践机会才谈得上自我反醒、自我提升的专业成长。学前教师专业成长的主要平台只能是幼儿园工作岗位。高职作为培养准教师的职前教育机构,要求其培养“专家型、反思型教师”显然混淆了职前准备教育和职内专业成长两个不同概念,模糊了职业人生不同时期所需依附的主体成长平台。。像育种站和粮食生产一样,大专学前教育的师资培养性质就是育种站培育优良品种,种子发芽成长为农业产品———粮食的土壤当然是幼儿园。就像我们不能要求育种站直接承担主体粮食和生产任务一样,专科层次的学前教育师资培养机构也不能直接生产出大批成熟的“专家型反思型幼儿教师”。初定目标显然不是普遍适用于每个学生的普适目标,而是只适合于部分精英学生的拔高目标。
再次,从高教体系的层级结构看,高职处于金字塔最底端,上有本科乃至硕博培养院校,其培养的人才层次必然只能是“掌握高级熟练技术的基层工作者”,是应用型熟练技术人才,是熟练工,而不是实践和理论均处于高端的“专家、精英”。在高等教育大众化、平民化、普级化的今天,本科院校尚且俯下身段走出“精英”教育模式,以高职高专的师资水平、教学设施、修业年限、生源素质奢谈培养“专家、精英”显然不具备可行性。
第二阶段———耦合市场需求实际的理性回归、适切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