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学生德育教育范文

时间:2023-06-20 17:19:3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加强学生德育教育,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加强学生德育教育

篇1

一、思想品德课是德育教育的主要途径

思想品德课是我国小学德育的主要课程,比较适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教师上好了品德课,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道德认知和道德判断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以指导他们的行为。我们要要将品德教育融入生活,将生活实际与书本结合在一起,用身边人、身边事教育学生,从正反两面全面地展示现实生活、人情世故,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价值判断力,塑造完美的人格。

二、利用晨会、队会开展德育教育

晨会、队会多以班级为单位,形式生动活泼,针对性强,时间短,收效快,是小学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最常见的途径。有经验的老师便会抓住这一途径,根据学生的实际表现,抓住教育的最佳时机,在最近、最短的时间内解决最新的问题、形成学生良好的作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三、在学科之间渗透德育教育

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除思想品德课以外,其他学科对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素质也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德育不分学科,它贯穿于所有的学科当中。例如,语文教学,可以充分利用课文内容中丰富的思想品德因素对学生进行教育;数学教学中也可以利用其学科特点,培养学生认真严谨的学习态度……各学科教材中许多内容都可以用来指导学生的道德行为。

四、在劳动和社会实践中落实德育教育

劳动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的重要途径。自我服务劳动、手工劳动、社会公益劳动和值日生打扫卫生、简单的家务劳动都能激发学生对劳动的兴趣、培养劳动观念、学习劳动技能、形成劳动习惯。

五、在丰富的主题活动中强化德育教育

教师在选择和设计德育活动时,首先应考虑到结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把活动组织的既浅显易懂,又富有教育意义,使学生从中受到教育。如“我爱我的家乡”主题教育活动,通过学生“了解家乡风土人情、学习家乡山歌谚语、走访家乡历史遗址、探寻家乡文化名人、采访家乡英雄人物、说说家乡旅游景点和丰富特产、知晓家乡近远景规划”,让学生走进家乡的本土文化,对家乡的文化有一个深刻的认识,并在探究过程中继承、发扬、创新家乡的本土文化,弘扬民族精神。

六、在良好的育人环境中渗透德育教育

环境能够对人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良好优美的环境能够净化人,陶冶人的情操,对学生的健康成长起着积极的影响。加强环境教育是学校德育的重要渠道。优美、整齐的校园环境、健康的文化活动、和谐的师生关系、良好的校风,都是无声的教育。学校良好的风气和师生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也是一种强大的感染人的力量,它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

篇2

【关键词】政治课堂;学生;道德教育

公民的道德素质不仅决定个人的前途和命运,而且关系着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国家于2004年颁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来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就对全面提高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素质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如何加强青少年尤其是在校学生的道德教育,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则是我们教师尤其是政治教师必须要思考和面对的问题。下面我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谈谈几点自己的认识。

一、转变观念、提高认识、重视德育

《中学德育大纲》明确规定:“政治课在德育诸途径中居特殊重要地位,对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方向、正确的人生观和思想方法,培养良好品德起着导向作用。”政治课作为对学生道德教育的主阵地,政治教师必须要高度重视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可长期以来为了顺应高考的需求,在高中政治课教学中,历来是只重视知识的传授,教师把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视为是教学的首要目标,忽视学生的品德培养。其实良好的道德品质有利于学生科学文化修养的提高,只有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道德品质,才能真正使学生成为合格的“人才”。

二、精心备课、充分挖掘德育素材

备课是上好课的基础,如果想真正在课堂教学中深透德育教育,在备课过程中要体现德育这一目标,我们必须在备课中把和教学内容有关的德育素材备好,如果课堂中教师信手拈来,教学就会缺乏条理性和说服力。那应该如何准备好德育素材呢?我认为一是要备教材。充分挖掘教材而不是仅局限于教材中知识点的讲解,要深刻领会教学目标中的情感态度及价值观这一目标,深入拓展所涉及的情感知识,并且要把教材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相联系。二是要备学生,即了解学生的知识水平、心理状态、道德修养等,这是教师教学的客观依据。因此,教师要与学生真诚沟通,了解其心声及思想动态。

比如在学习文化生活《我们的民族精神》一课时,发现学生对于民族情感理解不深,爱国主义对他们而言居然觉得不实际,于是课堂上我先从正反方面列举几个典型的事例,让学生讨论分析,然后让学生自己通过网络、图书馆等渠道去搜集有关体现和弘扬民族精神的事例,拿到政治课堂上进行辩论,最后以小论文的方式谈谈如何认识和弘扬民族精神。通过这个内容的学习,使得学生增强了民族自豪感,同时也使他们认识到自身所应承担的责任和义务,加强了爱国主义教育,效果良好。

吃透《课程标准》,深入钻研教材,认真挖掘政治课教材、教参等材料中的课程资源。例如:在学习初二《法律常识》“依法保护人类共有的家园”时,不仅要讲清讲透我国存在的大气污染、水质污染、噪声污染及不适当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等方面存在的触目惊心的环境污染问题,还要引导学生了解环境问题带来的诸如威胁生态平衡、危害人类健康、直接制约经济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严重危害,在此基础上让学生了解我国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和基本原则。使学生通过了解环境知识,增强环境保护的忧患意识和紧迫感、责任感。

通过图书馆、科技馆、互联网等途径开发利用课程资源。如在初三“积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教学时,教师可指导学生去图书馆查阅有关资料;组织学生参观科技馆、考察社区环境,了解本地环境和人口现状及开展环境保护、实施计划生育政策等方面的策略和措施;指导学生通过上互联网,获取大量环境教育和可持续发展战略教育的生动素材,提高学生对环境问题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感性认识。

关注学生环境教育素养的基本现状,将其在环境道德教育中的经验、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纳入课程资源。例如:在学习初二法律常识“青少年要自觉履行保护环境义务时”,可以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拟出诸如:你认为学校有必要进行环境道德教育吗?看到漫天的沙尘、又黑又臭的河水,工厂的烟囱冒黑烟,你的心情怎样?你知道我国有关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吗?通过调查教师能够准确地把握学生环境素养的基本现状,增强教育的针对性。

三、以理服人、以情动人、理中育情

思想政治课教学是培养学生道德情感的主渠道。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实事求是地教育学生辩证分析和看待对待社会现象及社会问题,要教会学生明辨是非,尽量贴近学生角度去教育,而不是强制性甚至强迫地进行。例如在学习《走进文化生活》一课时,针对我校学生上网成风这一不良现象,我认为需要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于是我设置了如何文明上网这个探究问题,因为网络的诱惑是学生所不能抗拒的,所以我在该问题上很“民主”,甚至可以说是“鼓励”,一下子在感情上拉近了和学生间的距离,在良好的情感沟通下我引导学生去探讨如何文明上网、科学上网、如何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抵制不良文化信息的侵害,以理服人,以情动人,效果很好。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和学生的共鸣,只有在师生的共鸣中才能真正开启学生智慧、陶冶学生情操。

四、手段多样、方法灵活、创设情境

在教学中,情境、方式及手段都会直接影响到教学的效果,如果在政治课堂上教师只是进行一味的理论说教会让学生觉得枯燥乏味,甚至产生抗拒心理。在政治课教学中,我们应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和工具以及挂图、实物等把学生带进某种特定的情境之中,使学生的情绪受到感染。例如我在讲授《文化发展的中心环节》时,用多媒体播放了“广东女童小悦悦被碾压事件”,新闻的播放震惊所有的学生,由此学生展开了对这个问题道德层面的认识、理解与思考,使学生立刻认识到目前加强公民思想道德建设对于社会、国家的重要性,没有过多的说教,但却深刻地“刺激”了学生的道德的神经,使学生能够更加具体地领会道德要求及其社会意义。政治教师还应根据教学内容的要求组织学生走出课堂,以实地参观、服务等形式使学生了解社会生活,从而把所学理论知识、社会现实及自我情感有机联系,增强关心社会、服务他人、乐于奉献的道德情感。

五、知行合一、以身立教、以德育德

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育者的一个规则就是:要把自己在广泛的意义上培养好,那时你就必然能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教育者。”如果要对学生进行道德的教育,在塑造学生心灵的同时,首先要努力完善自己的“灵魂”。如果我们在课堂上教育学生应该怎么做,而自己却没做到,无论教师在课堂上如何妙语连篇,学生都会认为老师的道德教育是虚假的,教师也就失去了学生的信任与依赖。所以教师必须首先提升和完善自身道德修养,不断完善人格,做到身正为范、以身立教、以德育德,用自身的道德魅力去感召学生,这不仅树立了教师的威信,也激发学生对自身道德修养的追求。

政治课堂作为学生德育教育的主阵地,政治课教师作为主阵地上的主力军,必须高度重视在课堂教学中贯穿和加强学生的道德教育,充分发挥德育这一政治课的重要功能,真正把学生培养为有德之才。

参考文献:

[1]《思想政治课要发挥德育教育功能》王义;新课程改革与实践2009年第5期

篇3

[关键词]加强 职业中专 德育教育 适应时代

职业中专的德育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健康成长和学校工作具有重要的导向、动力和保证作用。学生的教育需根据社会的变化,时代的进步而调整、改进。职业中专学生是个特殊群体,其道德的完善比技术和职业训练更为重要。职业中专德育不仅需要传授道德知识,还需要以公共生活为中心,向生活世界回归,注重对学生的日常生活习惯和行为的养成,还需要道德体验的交流,并注重潜移默化的影响。在对职业中专学生德育素质要求愈来愈高之际,讨论有效教学的策略,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一、加强“以师为尊,爱师敬师”的教育

古语有云:“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尊师重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古往今来,代代相传。现在,这种美德却在职业中专学生中有所丢弃。近年来,全国老师与学生发生冲突甚至造成流血事件的事屡见报道。作为一名甚至造成流血事件学校的教师在课堂教学和班级管理中经常会碰到一些不愿意读书且思想素质差,没有礼貌,脾气暴躁的学生。这种现象的出现其实是因为大多数的甚至造成流血事件学生是成绩不佳,中考落榜或者是在初中就是表现不好的问题学生,其理论知识差,思想素质低是整个中职学生的通病。教育学生一定要有耐心和包容心,要注意方式方法。除了要多与学生交流、沟通,解除疑问,化解矛盾。还要了解学生关心什么,喜欢什么,老师的业务能力及学识水平也应根据时代的变化而加强和提升。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和自尊心,公平对待班上的每一个学生,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即使是“不可救药”的学生,也有他们的闪光点。老师要善于发现其优点,多些鼓励多些褒奖,从而促使他们品德和学习的进步。“亲其师,信其道”,教师真正的爱护和关心学生,学生才会乐于接受他的教育和管理。老师才会赢得学生的喜爱和尊重。

二、加强“感恩父母,感恩学校,感恩社会”的教育

感恩教育是德育教育的重要课题,也是青少年健康成长必不可少的课题,因为只有知道感恩的人,他的一生才会活得更幸福,更美好,所以对学生进行感恩的教育重要而且必要。如何让学生有一颗感恩的心呢?这个工作需要学校和家长一起来完成。首先,教师要让学生学会感恩。由于现在社会上人们追求物质的思想日益突出,学校的学生相互间攀比心较为严重,他们只知道一味的向父母索取,而不知回报,作为老师让学生在体会父母关爱的同时,还要让他们了解父母养育她们的艰辛,使孩子懂得尊敬父母,孝敬父母,感激父母。其次,要让学生懂得,如何感恩,在我们的生活中,很多时候是需要别人的帮助的,老师和家长要利用各种时机,在学生的心底播种善良种子,让他们逐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学生要将他人的恩惠铭记在心,增强社会集体、家庭责任感,要时刻怀有一颗感恩的心,懂得珍惜他人的付出,懂得尊重别人,与人为善。最后就是培养感恩的心,一个人的品质不是教育出来的,是潜移默化、一点一滴慢慢地养成的。日常生活中的小事最真切,最具说服力,对学生的感受也是最深刻的。三、在中职德育教学实践中融入职业教育全过程

1、创建职业的教育环境和实施环境。

培养企业所需的员工,不仅仅要有精湛的技能,更需要有过硬的职业道德和奉献精神,没有专长的人才是次品,没有良好职业道德的学生是危险品。因此,中职德育应紧紧围绕培养“职业”作为主线,学校的德育内容围绕企业的用人标准进行组织,按岗位需求进行德育创新。把学生在校的一日行为和在校三年的行为规范化,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好基础。培养内容可为:激发潜能、挑战自我、学会沟通、熔炼团队、自我保护、吃苦耐劳、抗击挫折、逆境求生、顽强自立等。让学生在任何时候都守住自己的道德底线,同时发挥学生相互之间的同伴影响作用,形成一个富有道德影响力的德育“场”。

2、引导学生以“成功者”的心态走向未来。

中职学生与普通高中生在心态上相差很大,因此,学校应努力引导他们以“成功者”的心态走向未来,如通过拓展训练,让其点燃激情,超越自我在活动中分享快乐、感悟生活。同时,以心理辅导为牵引,重视学生的心理辅导,设法让学生领悟:自卑是事业的大敌,立志、工作、成功是人生活动的三大要素,我们不会遭遇失败,碰到的不过是暂时的挫折。而且让学生在成功训练中经历磨砺生存意志的逆境体验,使其遇到挫折时而不选择逃避。

四、加强学生的诚信教育

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认为人若不讲信用,在社会上就无立足之地,什么事情也做不成。可见诚信是立人之本。世界各国都非常重视对下一代进行诚信教育,特别是在一些发达国家,诚信教育已经深入人心。而笔者认为,诚信教育也是德育教育很重要的一部分。对学生加强诚信教育,要从大事着眼,小事入手,从学校最基本的日常行为和道德要求抓起,让学生在实践中加强对诚信的认识,积累经验,引导学生养成良好道德行为习惯。首先,要“教会学生做人”,培养学生成为追求高尚的公民。要学生知羞耻,懂荣辱,要求他们做事诚实守信,有了错就要改,养成良好的处世立身品格;其次是对待他人要信守承诺,答应别人的事一定要做到,不能言而无信;其三,跟老师、家人、同学、朋友相处,也要时时处处保持诚信的立场,老老实实地学习,堂堂正正地做人,做好自己该做的事,与老师、同学真诚相待、和睦相处。要求学生讲诚信,作为教育者的我们也要讲诚信。因为教师既是教育的对象也是教育的主体,所以必须要发挥教育者自身的表率作用。同时,学校也要结合本校的具体情况,把对诚信的要求纳入学生手册中,有关诚信的教育也要制定到每学期的工作计划中。把诚信的基本内容、要求和意义利用宣传栏,校报,板报,广播的方式向全体教师和学生宣传。

总之,做好德育教育工作是全体中职学校的共同责任。任何教育工作者,对德育的道理既懂也能讲,而且对德育都能评判一番,而难的是操作与践行,难的是有实效,中职德育更是如此。因此,学校的各项教育管理工作都应与德育紧密结合,要关心学生发展,严格要求,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为社会培养具有高超技能和高尚品德的人才而奋斗。

参考文献

[1]余文森:《有关教学有效性的几点思考》;

[2]韩立福:《新课程有效课堂教学行为策略》,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篇4

关键词 三位一体;德育教育

一、优化家庭教育

众所周知,教育本身就是具有持续性的和连贯性的,好的教育的完成,唯独依靠学校和老师的教育是必然不足的。家庭是儿童成长的第一环境,儿童生长发育最快速的婴儿期和次快速的幼儿期、学龄前期都是在家庭中度过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家长是其子女德育启蒙的第一导师,他们给予儿童许多道德观念的指导,一个孩子的行为习惯、道德标准、基本能力的最初养成与家庭有着深刻的联系。中国的古话说得好“三岁定八十”,足见一个儿童幼儿时期学习到的行为准则和道德标准对其影响十分深远。同时我们需要注意到的是,儿童从很多方面来讲,是父母的影子,父母的习惯和思维方式会深刻映入子女的行为习惯中,而子女的坏毛病我们也能在其父母身上找到答案。到了学龄后期,儿童进入学校,除了在学校接受教育的八小时外,业余时间基本上都是与父母度过的,父母的行为仍然对子女具有巨大的指导作用,如果父母的行为习惯与学校教师对儿童的道德标准教育违背甚至冲突,学生会陷入巨大的思想矛盾中,从而影响其道德品格和行为习惯的养成。都说“身教胜于言传”,因此,针对学龄前期的儿童来说,家长应该做好子女的道德榜样,从一点一滴做起,让子女从小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标准;而针对学龄后期的儿童来说,家长应该在做好道德榜样的同时,应该积极配合老师和社区的活动,从小事做起,如积极帮助需要帮助的人,积极参与慈善公益事业,不随意践踏草坪,参与植树活动,不浪费水资源,节约用水,爱护公物,对错误的事情进行抨击,对正确的事情提出赞扬等,以此树立小学生热爱集体、帮助他人、为集体服务和辨别是非的能力,以及良好的意志、品格和活泼开朗的性格。

二、完善社区教育

社区教育是现当代对于儿童德育教育中,比较弱化的一个环节。很多社区针对儿童德育教育的活动并不充分,就目前而言,大部分的社区德育教育工作停留在纸上谈兵的阶段。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儿童时期很多的业余文化生活是在社区中完成的,一个社区的文化生活和环境本身,都会对儿童的道德思想建成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在此基础上,社区不妨多开展一些道德文娱活动,吸收学龄儿童的参与,让儿童投身到了解道德准则的第一线之中,在学中玩,从玩中学。针对当地地方特色,社区也可以做出相应的道德指导,若身处油田环境之中,社区可以指派老有所为的老石油工作者,讲述该油田发展历程和自己的奋斗过程,或者以社区为组织单位,以学校为实施单位,鼓励学生以“我是祖国小油娃”为主题进行写作比赛等,从而激发学生对当地的认同感和对石油事业的自豪感,从而培养小学生“爱祖国、爱人民、爱社会主义的思想情感和道德品格”。除针对地方特色举办活动外,社区还可以针对不同的节日开展社区活动,丰富儿童业余文化生活,如组织“七夕爱家活动”,鼓励学生深入社区进行文艺表演,对孤寡老人进行慰问,或组织“三月十二植树活动”,鼓励社区义务劳动等等,以此培养小学生“遵守社会公德的意识和文明行为习惯”。

三、落实学校教育

篇5

新课改 德育 教育

德育教育是学校整个教育工作中的灵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探索与完善新形势下的德育工作的方法与途径是时代赋予教育工作者的使命。那么,如何加强新形势下学生的德育教育呢?

一、健全学校德育管理系统。

学校德育是多方位、多因素、复杂多变的系统工程,这就需要设置德育工作的管理机构,组成合理的、高效能的管理系统。学校德育组织系统应包括党、团组织、学校德育领导小组、教导处、年级组、班级等,此组织系统既要有德育决策指挥层,又要有德育的具体执行层。学校德育组织中每一个组织成员要认识到自己所进行的工作对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完成学校德育基本任务,实现社会主义培养目标所具有的重要作用和意义。

在实际的操作中,学校德育组织应该遵循以下原则:即统一目标原则;德育管理的组织体系与整个学校的管理体制相适应的原则;统一指挥和相互协调的原则;分层管理原则;职、责、权一致的原则,以及充分发挥人的主体能动性的原则。

二、加强班级德育管理。

班级建设是学校德育管理的一个中心环节,为强化班级管理,我们建立了班级整体负责制,以班主任为首,任课教师紧密配合的主体包干形式。我们制订了班级向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一系列措施。第一,每周开展一次班队活动,一次时事读报活动,并做好记载。第二,全期重点搞好六次以上的大型思想教育活动,要求有备课、有总结。第三,全期至少召开一次学生家长会,进行一次以上走向社会的服务活动。

三、建立德育教育导向机制。

我校建立了一系列德育的常规制度,引导德育教育走上良性发展的轨道。先后制定了《德育目标管理方案》、《创建良好校风(领导作风、教师教风、学生学风、班级班风)实施细则》、《班主任德育考评方案》、《学生思品评价方案》、《学生校外行为规范评比制度》和《文明学生评选条件》。在此基础上,每期确定一个主题教育内容,每月有部署安排,每周有活动记载,力求教育形式求新、求趣、求实。

四、紧抓心理健康教育

人的健康包括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二者不可偏废。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往往具有情绪不稳定,意志品质薄弱,性格尚未定型,以及极易受外界因素影响的特点,所以心理健康教育关键要做到:增强学生的交往能力,培养丰富的情感和健全的情绪,较强的自制力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对学生健康心理的塑造和培养,不仅仅是纸上谈兵,重要的是结合社会实践,联系中学生生活的各个方面,通过对社会现象的挖掘和提炼,正反两方面施加影响,提高其心理承受能力,学会自觉调节情绪、意志坚强、性格良好等。

五、树立整体观念,构建“三位一体”德育网络,形成育人合力。

首先,学校要建立“三全”德育模式,即全员育人、全面育人、全程育人。全员育人就是全体教职工都要增强德育意识,担负育人责任,教师教书育人,行政干部管理育人,后勤人员服务育人。全面育人就是全方位育人,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及每个环节都要发挥育人作用,对全体学生全面负责。全程育人就是将德育实施的过程从时间和空间上延伸,保证德育工作无所不在、无时不有,充分发挥德育对智育、体育、美育等诸方面的导向作用和动力作用。

其次,构建"三位一体"的德育网络。

德育网络是指:为有效地实施教育,在学校、家庭、社会多种教育途径之间结成的一种多渠道、多层次、全方位的组织体系。德育是一个综合性的系统工程,实践证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有机结合是增强育人效果的根本途径。学校教育具有专门性,相对独立性,稳定性和可控性;家庭教育具有启蒙性,个别性和终身性;社会教育具有多样性,及时性、灵活性的特点。科学地组织德育力量,构建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网络,使三方面的教育协调统一、互相配合,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从互补中形成对青少年整体教育合力,才能取得德育的最佳效益。一方面可以通过举办家长学校等形式加强学校与家长的联系,加大对家庭教育的指导,切实提高家长教育子女的水平,使家庭教育真正成为补充学校教育,净化社会不良诱因的港湾。另一方面,积极参与组织社会教育体系,充分发挥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共同担负起教育青少年一代的重任。

最后,注重学科德育渗透,开拓课堂教学主渠道。我们清楚地认识到,学科教学是实施德育目标最经常,最基本的途径。各学科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德育素材,通过教学渗透德育可以避免简单的说教,在为学生奠定知识基础的同时,用知识本身的魅力去影响学生的意识、情感、意志和行为,结合学科知识体系使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这样就能够在春风化雨、润物细无声之中,陶冶感化学生,持之以恒地增强德育的效能。

篇6

关键词:中学生;德育教育;加强

当前的教育强调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道德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如果只重视应试教育,放松对学生的德育,那是不符合国家教育要求的。

中学生正处于发育期,也是逆反期,辨别是非能力和抵抗外来腐蚀能力不够强,思想波动较大,容易感情用事而不及后果。因此,做好中学生德育工作是学校领导和教师极为重要的任务。作为班主任、任课老师,必须正确理解德育问题的内涵。把握中学生和生理和心理特征,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1 加强学校德育队伍建设

目前,中学生德育教育并没有专职教师。各科任课教师也是把主要精力放在各自的教学上,没有把较多的时间用于钻研德育上,但是课堂教学中,需要科任教师善于把书本知识贯穿于社会实践,那对学生的德育教育也是很好的。这样,学生在学习各门知识中,也能心悦诚服地接受道理。学校学生科的工作尤其重要。培养年轻,有为的班主任,采取积极措施,加强学校德育队伍的建设。年青的班主任热情、干劲,从学校毕业带有许多新理念。有着较强的信息化管理手段,善与学生进行沟通。支持和鼓励教师们担任班主任,让他们在实践中增长知识、增长才干,也为教学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任课的教师,也要贴近学生,配合各科任老师、班主任开展各项工作,把教学与德育工作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

2 教师要以身作则,为人师表

作为一个教师,“传道,授业,解惑”向学生传授知识应该是天经地义的。而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如何教学生做人,对于强调素质教育的今天,显得很重要,也是我们老师不容推卸的责任。作为一名教师应以爱学生为本,以身作则。当一名教师不难,但要当一名好教师就难多了。教师是一门崇尚的职业,要干一行爱一行。这样学生才会在教师传授知识的同时,以教师的言谈举止中,感受到一种无形的影响,才会在他们的内心深处有触动的感觉,才能让学生在成长后,对老师的感恩,让他们难忘的是老师身上高尚的情操和优秀的品德,以及对事业的执着追求和热爱。老师的工作是平凡的。有时甚至显得单调和枯燥,不外是上课、批改作业、考试。但是,就是这么普通的事情,具体干起来可是很费事的。从纪律、学习、生活上,任何一件小小的事情,都要求学生认真地去做,自己从来马虎不得。

3 根据中学生的特点,多展开课外活动

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接受感性的道德教育。我们祖国有丰富的红色资源。有革命根据地、纪念馆等等,哪里有光荣的革命传统,哪里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团委组织学生到北黎部队接受传统教育。学校组织学生到中海油参观学习。东方市里组织的黄花梨文化节活动,以及邀请公安局同志做法律教育、禁毒活动等,意义非凡,学校举办一年一度的学生田径运动会,元旦大合唱晚会组织学生唱健康歌曲、爱国歌曲,让学生在歌声中体会快乐。每年的文化节活动,让学生充分展现他们的风采有演讲、书法、创造、个人才艺、拔河等比赛。学校还组织学生成立兴趣小组,开展小发现、小创造活动,让学校在开动脑筋的同时,培养互帮互助、互相理解、互相支持的集体主义精神,学校还办奥数班,英语提高班,音乐美术班,组建篮球队,丰富学生的课外活动。校园里传来朗朗读书声,充满了生机和活力。

4 为学生创造良好的道德环境

以班为单位,学校组织文明礼貌月活动进行评比。

(1)文明的语言环境。在校园内,教师要注意自己的语言习惯,不说粗话、脏话。在与学生的交流过程中,要注意方法,不能简单粗暴,要注意多用文明用语,例如:谢谢、对不起、没关系。校园内楼梯上,常有师生问好的情境,显得校园的文明和谐。

(2)文明的校园环境。在校园卫生和管理上要规范,注意保持校园的清洁,使学生养成卫生习惯。教室里、楼梯上、校园里整洁度如同在自家一样。校园的墙报不张贴不健康的海报图片。校园的广播多播放一些健康的歌曲,播放一些高雅的音乐和文艺作品,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要注意鼓励学生来进行美术和音乐制作。校园内的校道、车位,要规范管理。

篇7

一、要以思想政治教育为主要手段,使学生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

1.必须教育学生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让他们懂得,相互服务是人之间新型关系的一个基本内容。人际关系的和谐和社会的安宁,很大程度上是同各种岗位工作者的服务质量、服务态度、尽忠职守密切相关的。

2.要立足于社会现实和自身实际。崇高的理想必须与社会现实和自身实际相结合,必须与所学的专业知识相结合,要与国家、民族、人民的利益相结合。要让学生懂得,要把自己追求的职业理想与社会现实和自身实际相结合,只有这样,经过努力,才能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教育他们干一行,爱一行,与同甘苦共命运,积极参与企业改革,充分发掘自己的潜力,提出切实可行的改革建议。在企业发展的同时实现自己的个人价值。

二、要努力拓宽学生的职业道德面

1.将职业道德教育渗透到各科教学之中

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单靠职业道德课是不够的,要让所有教学分担教育任务,在各科教学中全程渗透职业道德教育,增强育人效果。比如,专业教师在传授会计专业知识和理论知识的同时,可以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反复强调会计岗位是一个特殊的岗位,会计人员直接同金钱打交道,处在处理各种利益关系的特殊位置上,不仅要掌握各种系统的会计专业知识更需要有高度的原则性和专业精神,要把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

2.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进行职业道德教育

可以根据教学需要和专业特点,开展与职业道德相关的课外活动。教师可以在带领班学生春游的过程中不失时机地对他们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团结友爱,互相帮助,爱护环境教育,引导学生用眼睛去欣赏美,用心灵去感受美,用感情去体会美,让情操得到美的熏陶。

3.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发挥环境育人的作用

努力创造职业道德教育的良好氛围和环境。在美丽的校园里,随处可见的名言警句以及家肖像使学生耳濡目染,不知不觉地受到良好的职业道德教育。

三、要理论联系实际,加强社会实践活动

1.职业道德教育必须把理论教学和社会实践活动紧密结合起来。实践是道德品质的形成和的基础,也是职业学校的显著特点,职业道德教育要以实践为落脚点。只有通过实践,增加学生接触社会的机会,才能使学生体验到职业道德标准的意义,并予以严格要求、严格训练,使他们更好、更多地观察了解社会各个方面,使学生对职业道德的认识转化为行为。

篇8

初中化学教学思想道德德育教育俗话说,百育德为高。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学生灵魂的塑造者,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传授给学生的不仅仅是知识技能,更要以自己模范的品行来教育和影响学生。其人格品行一直作为一个重要的教育因素在教育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发生着作用。

我国在《教师法》《教育法》和《义务教育法》中,都体现了德育的内容,随着初中化学课程标准的全面实施,《初中化学课程标准》中提出的:“化学教学要为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评价方式。既考核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程度,又注重评价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实践能力,还要关注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发展。”新课程要求教师确立新的教学观,克服教育生涯中的惯性,使化学教学中显现多样化的格局。随着社会的发展,“终身学习”和“人的可持续发展”等教育理念已进一步得到人们的认同。化学教育观面临着重大变革,化学教育目标在发生变化,由原来过多地关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转变为在学生获得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更加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因此,我们应在向学生传授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同时,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全方位地向学生施以思想、道德、法制等教育,渗透爱国主义思想培养良好的品质和道德,陶冶和熏陶学生,促进学生学习动力的形成,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一、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精神的渗透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在化学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激发学生的爱国精神。我国古代有许多灿烂的文化,在化学上许多发明和工艺在世界上都是最早的国家之一,为世界科学技术的进步做出卓越的贡献。如在第六章《金属》的教学中,可以向学生介绍金属的使用代表着人类文明的进步,而我国从商代就开始了精美青铜器的制造和使用,春秋战国时期就掌握了冶铁炼钢的技术,西汉时期就能湿法冶金。这些都是树立学生爱国精神和民族自豪感的最好素材。再如,在第五章第三节《化石燃料》的教学中,我国化石燃料的发现和储量在世界上也是名列前茅的,可以通过视频展示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开发和利用天然气的国家,我国石油的产量早在1994年就名列世界前茅,煤的产量也比建国初增加了30倍,为我国开发建设奠定了丰厚的物质基础,但在培养学生民族自豪感的同时,也要引导学生体会化石燃料的宝贵性和开发新能源的重要性,树立节约能源和保护资源的意识,激励学生保护、开发和利用资源,为祖国建功立业和振兴中华的使命感。

二、激发学生的学习意志,培养学生勇于创新的精神

在第八章第四节有关盐——碳酸钠的教学中,课本上有一个知识视窗介绍“侯氏制碱法”,我在课件上引导学生回顾这样的情境:20年代初,我国用的纯碱全靠进口。1921年,刚刚拿到美国大学博士学位的侯德榜,怀着强烈的爱国热情,回到祖国,立志献身祖国的制碱工业。他应邀出任塘沽永利碱厂总工程师,经过反复实验,终于在1926年生产出红三角牌纯碱,并在万国博览会上荣获金奖。从此,结束了我国完全靠进口洋碱的历史。上个世纪30年代,德国发明一种制碱新工艺,侯德榜前去考察,准备购买这一专利,但遭到了帝国主义的无理刁难和敌视。他气愤地说:难道黄头发绿眼珠的人能搞出来,我们黑头发黑眼珠的人办不到了吗?侯德榜经过3年苦战,创造出世界先进的联合制碱工艺,被命名为“侯氏制碱法”,使中国的制碱化学工业跃上了世界舞台。在平时的教学中,结合化学教学内容,适时地向学生介绍我国和世界上有重大发明的化学家,颂扬他们艰苦创业、百折不挠的精神。对学生进行化学史方面教育及爱国主义教育,启发引导学生克服满足现状的思想,培养他们勇于探索、不怕困难的意志品质,鼓励学生勇于创新的精神。

三、增强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培养社会责任感

篇9

一、德育工作要遵循“三贴近”原则,以各种活动为载体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行为、习惯

由于职业教育是就业导向的教育,所以德育工作在内容上要加强职业道德教育、职业生涯教育、法制纪律教育等,在理念上要更加突出贴近学生、贴近实际、贴近生活的“三贴近”原则,要求德育工作者有更大的耐心和爱心,要有正确的学生观、教育观,不能瞧不起学生。因为很可能教师的一个眼神一句话都能引发学生的逆反心理。此外。除了课程这个主渠道之外,还要强调其他途径。比如校园文化活动,发挥学生会、共青团组织和社团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作用等。我们学校近年来依据中职教育培养目标和学生身心发展特点。探索构建了以职场化管理为特色的中职德育教育新模式。学校职场化管理以班级为单位,以全天校园卫生、礼仪接待和技能训练为载体,模拟各种工作场景,精细服务,让学生体验行业企业管理的规范。此外,在全校范围内开展“校园文化艺术节”“校园文化技能节”等活动,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同时,积极组织、参加各级职业技能大赛,切实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时代感,让学生在学校这个特殊的职场中快乐生活、快乐发展。我们要以这些活动为载体,激发学生的荣誉感,通过活动中的自主管理,让学生领会到真、善、美的真谛。

二、多渠道挖掘德育因素。多招并举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

社会的进步和发展,给青年学生提供了更多接触社会、认识社会的机会,也给教育青年学生拓宽了内容和渠道。我们要发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的育人作用,重视德育教育的统一性和整体性。首先要切实加强和改进思想品德、政治理论课程,要把传授知识同陶冶情操,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结合起来,使青年学生形成爱党爱国,关心集体,尊敬师长,勤奋好学,团结互助,遵守法纪的风气。其次要根据各专业课的内容和特点,挖掘各门课程的德育因素,重视各科教学的思想性和科学性。努力探索德育教育在课堂教学中的规律,以提高教育的实效性。我们还要重视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相结合。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基础。要根据每个学生的思想行为,经常进行家庭走访,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对症下药。同时要同家长保持经常联系,吸收家长参加德育教育全过程,形成相互联系和补充的“一体化”教育风格。三是要发挥社会大课堂的教育作用。要运用学校组织的各种重要纪念日、重大的历史事件、重要的社会活动提高学生的认知程度和情感体验,从亲自参与社会活动而受到熏陶和教育。树立起振兴中华的责任感。

篇10

关键词:生态文明 生态道德 德育

一、加强生态道德教育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人类从诞生那天起,为了自身生活的提高就从未停止过改造和征服自然的活动。尤其是18世纪60年代开始到现在,人类先后进行了三次工业革命,人类的科学技术得到前所未有的进步,改造和征服自然的能力也得到空前的提高。但与此同时,环境的不断恶化、资源的不合理消耗也使人类的生存面临空前的挑战。全球温室效应、生物物种濒临灭绝、极端恶劣天气的频发……这些愈演愈烈的区域性灾害使人类开始品尝工业文明带来的苦果。

世界如此,中国的环境形势则更加严峻。具体来说,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沙漠面积不断扩大。建国以来,我国沙漠面积已由15亿亩扩大到25亿亩,全国已有66.7万公顷耕地、235万公顷草地和639万公顷林地变成流沙。(2)水资源缺乏,污染严重。中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33%。在全国七大江河水系中,劣五类水质占41%。(3)大气污染严重。中国已成为世界上大气污染最严重的国家之一。2004年,中国城市由于空气污染共造成35万多人死亡。由此可见,加强生态道德教育迫在眉睫。

二、当前我国中学生生态道德现状及原因分析

目前,中学生生态保护的意识薄弱。一些中学生的生态道德状况还不容乐观,诸如乱扔垃圾、使用塑料袋、浪费饭菜、不关水龙头、踩踏草坪、人走灯亮等行为、现象屡见不鲜。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教育目的的功利性,导致生态道德教育的薄弱化。长期以来,教育的功利化造成教育重智育,轻德育;重特长培养,轻全面发展;关注现代科技发展中知识的增加,忽视道德的培养,尤其是忽视生态道德知识的传授和生态道德观念的培养。其后果是教育弱化为智育,学生片面发展,生态意识淡薄。

2.德育教育内容的滞后性,导致生态道德教育的边缘化。我国学校的传统德育教育的内容主要是围绕如何处理人与人、集体、社会、国家的关系展开的,忽略了生态道德的教育。到目前为止,我国中小学阶段大多数学校还没有开发设置生态德育课程,至多只是在社会、科学等学科中作为考试内容提及,而教师在讲述这些内容的时候,都是从考试层面上对学生加以指导,并没有真正把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态观、养成良好的生态习惯作为教学目标。这样的教育机制下,培养出的是生态意识淡薄的社会成员,造成整个社会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破坏生态平衡等短视行为的泛滥。

3.教师专业知识的局限性,导致生态道德教育的空洞化。从目前我国教师队伍的现状来看,很少有教师能对生态、环境科学有一定的了解。受此限制,在目前的学校生态道德教育中,教师往往把生态问题的解决建立在科技进步的基础上,或者侧重于自然科学知识的传授上,忽视从人文的角度帮学生构建生态道德观,从而使得生态道德教育形式单一、内容空洞。

4.社会不良现象的负面性,导致生态道德教育的无效化。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一方面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另一方面,市场经济的负面效应如拜金主义、金钱至上等思想也冲击着青青校园内的青少年学生。以至于当学生走出校园后,在金钱面前、个人名利面前,忽视人类未来的整体利益,加入到破坏生态、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行列中。

5.青少年与大自然日益远离,导致青少年学生生态道德感淡漠。由于整个社会就业压力的加大、父母对孩子期望值的增加以及课业负担的加重等因素,青少年儿童越来越远离自然、疏远自然,导致青少年的生态道德观和正义感下降甚至丧失。

三、学校加强生态道德教育的措施和途径

1.提高教师的生态素养。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始终居于主导地位。因此,教师应该通过培训、自学等方式,丰富自己的生态知识,提高自身的生态道德修养。这样,一方面有利于教师能更好地把生态道德理念内化为学生的自身的道德和价值观;另一方面有利于教师用自己的良好的生态习惯,去感染、同化学生的行为。

2.积极开发符合本地实际的校本课程。目前,我国还没有国家统一设置的生态道德教育课程和教材,因此学校在对学生进行生态道德教育过程时,应根据本地区的生态环境以及学生生态道德和生态习惯的实际,搜集一些在空间上、时间上离学生生活较近的材料,编写校本课程。这样可使学校的生态道德教育初步具备系统化与课程化,从而能更好、更有效地对学生进行生态道德教育。

3.学科教育中渗透生态道德教育。生态道德的提高和良好生态习惯的养成绝不是一蹴而就的事,也不是某一位教师、某一门学科的责任,需要所有教师长时间的、不间断的努力。可以说,生态道德教育是一个复杂的、涉及方方面面的系统工程。因此,所有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相关因素,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生态德育渗透。如在《科学》《历史与社会》《思想品德》等教材中都有许多这样的素材。

4.将生态道德教育纳入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考核体系中。道德养成是一个认知和实践的互动过程,培育青少年生态道德,一要教育,二要实践,才能提高青少年在日常生活中履行生态道德准则和规范的能力和意识。学校在进行生态教育的过程中,应倡导生态教育从学生的日常生活细节入手。我们可通过制定相应的制度和考核办法,把生态道德作为学生日常行为考核的一项重要内容,从而促使青少年学生的生态实践日常化、经常化。我们还可利用如“世界地球日”“世界环境日”“世界水日”等节日,开展环保知识的宣传和实践活动,以加强学生的自我教育,把生态认识和情感内化为自己的自觉行为。此外,我们还可以通过举办环保知识讲座、主题辩论会、黑板报等形式进行广泛、深入、持久的环保宣传。同时还可以鼓励学生收集像塑料瓶、易拉罐等一些可回收利用的物品。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还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环保意识。

5.加强校园生态环境建设,积极营造培育生态道德的良好氛围。美的环境可以陶冶美的心灵,一个蜂飞蝶舞、百花争艳、树木苍翠欲滴的校园,不仅可以给人带来视觉的享受和愉悦的心情,同时会对学生的生态环保意识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对生态道德观念的形成发挥催化剂的作用。

6.利用法律的警示作用,帮助学生树立生态保护的法制观。为了保护生态环境和资源,世界各国都运用道德、行政、法律这三种手段来规范人们的行为,保护环境和资源。为保护生态环境和资源,我国先后制定了《海洋环境保护法》《水污染防治法》《森林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学校可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列举一些破坏环境的案例,让学生理解保护环境、节约资源是我国的基本国策,保护环境、节约资源是我们每一个公民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帮助学生牢固树立起保护生态环境和生态道德的法制观念。

在目前我国生态形势仍然十分严峻的情况下,环境教育更是我们学校与教师义不容辞的社会职责。生态道德教育是当前青少年德育工作中的薄弱环节,对此应当引起我们各级各类学校及全体教师的高度重视。学校迫切需要做的工作是使每一个觉醒的学生将生态意识付诸行动,改变生活方式,追随绿色时尚,建设绿色文明,使学生为了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从一点一滴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使保护生态成为学生的自觉行为,使青少年学生成为具有现代生态道德意识的生力军,使我们的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生活更美好!

参考文献:

[1] 杨鲜兰.生态文明与人的发展[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9(2).

[2] 原新.环境危机与环境保护[M].北京:中国大地出版社,200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