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动能公式范文

时间:2023-06-20 17:19:2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初中物理动能公式,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初中物理动能公式

篇1

一、多媒体及交互式电子白板技术的应用

多媒体手段集影视功能之长,它能以二维的形式全方位地把声音、画面(动态)、场景氛围直接呈现给学生,其最为显著的特点是动画效果的设置,它有效地突出了课堂环节中学生在知识与能力方面应学习的重难点。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可根据需要进行场面的选择和变换、某一特定部位(如:横截面)的动态呈现、物体运动状态的模拟仿真(如物体间的碰撞场景),给学生以更多的感性与理性相结合的想象和理解上的引导。如:利用二维动画中路径动画和变形动画技术以及与声音相结合所开发的物理实验教学系统,可以较为理想地把串并联电路的差别与原理、电路中电流的真实流向以动态的形式呈现给学生在眼前,同时还可以配以声音,使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体验式感觉。

交互式电子白板软件中为展开课堂教学提供了内容丰富的素材库的同时,也为课堂上的“教”与“学”及时充分地展开互动提供了便捷。物理学科的学习很大程度上建立在实验的基础之上,如果教师能把电子白板集挂图资源库、注释库、超链接库、动画库及动画效果于一体的功能利用好,从时间、空间、色彩、声音、动感方面始终给学生以新鲜感,让课堂从始至终处在高效、快捷的状态之下,让学生借此主动地观察和实验,辅以用电子白板将学生学习的片段或整个过程随时进行回放,进行复习巩固和调用。那么,这样的课堂,必然是高效率、大容量、快节奏的课堂。如:教师在进行串并连电路实验教学时,教师可以让每一位学生通过调用白板资源库相应的图案在白板上亲自操作、反复演示电流在串联和并联两种电路中的真实流向的整个过程,以动画的形式完整地展示出来,并对原理进行简要的解说;之后,对练习过程中的错误通过回放进行必要的分析,最终形成理性认识。这样,学生就会在积极参与的前提下对这部分知识形成深刻映像。

二、多媒体及交互式电子白板技术应用于实验教学

教学中,应用多媒体和交互式电子白板并不冲突,只要我们能各取其长,适时而又恰当地发挥各自的功能,就能收到理想的效果。

多媒体比起交互式电子白板功能来,其显著的特点一是体现在呈现真实情境。如:机械能、动能、热能的产生过程。这些过程在现实中我们不是没有条件就是无法完成,如果能通过二维动画及其相应的效果呈现(必要时,可以反复再现),让学生在反复观察中不断地去思考,再辅以教师的语音或动作提示、点拨,学生就可以很快地弄清楚其中的原理。二是体现在仿真或模拟实验方面。如:可以较为理想地呈现不易观察、具有危险性、无法或没有条件进行的实验。对于那些不易观察的实验,教师可以采用像影视作品中的特写镜头一样的课件让学生反复观察,在观察中结合画面来领悟规律和原理。如:对于极具危险性的碰撞实验、核能产生和释放实验,多媒体课件以其独特的仿真情境呈现,让学生得出结论。三是多媒体课件有利于学生突破重难点、归纳知识并形成体系。多媒体可以通过较大容量的图片、声音、动画效果,使学生较好地把握住重点、时时向难点挑战。如:学习凹透镜成像规律、欧姆定律时,学生完全可以脱开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不必接触那么多的实验仪器,通过对直观的课件观察,快速形成具体而深刻的映像。

交互式电子白板最显著的特点体现在:便于课堂上师生、生生交互活动,弥补了多媒体所不具备的“局部放大功能”“存储功能”“探照灯功能”“编辑、批注功能”“回放功能”“绘图功能”。

首先,针对于“交互”的特点,教师在研究教材、教法、学生方面应比以往更加注重对学生状态、学法指导的研究,要充分地了解学生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要更加注重设计便于全员互动的教学过程及其贯穿始终所选用的各种教学手段。只有这样,课堂才会更加鲜活起来,才能真正实现电子白板的“交互”功能。

篇2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4)18-0051-02

初中物理和高中物理虽然都是学习物理知识,但有很大的不同,主要表现在:初中学习由于教学的进度比较慢,对概念规律反复讨论,变化不多;初中生的学习方法也比较简单、机械,不习惯于复杂计算;也不习惯于独立思考,只要记住公式,把题中的已知条件代入就可以知道答案;初中物理涉及的公式、定理、定律,少、简单、容易记,而高中物理涉及公式、定理、定律多,可从不同的角度分析应用。因此,初中物理学习的物理现象和物理过程,大多是“看得见,摸得着”,与日常生活现象的联系很直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思维活动,大多属于以生动的自然现象和直观实验为依据的具体形象思维,较少要求应用科学概念和原理进行逻辑思维、抽象思维等思考。

高中教学进度明显加快,课堂教学密度大大提高,概念多,公式多,物理规律复杂,物理规律表达方法灵活,对数学能力和思维能力要求比较高,常常要用到分析、比较、抽象、概括、类比、等效等思维方法,要求学生对感性材料进行思维加工,抓住主要因素,忽略次要因素,抽象概括出事物的本质属性和基本规律,建立科学的物理概念。高中物理在研究复杂的物理现象时,为使问题简化,常只考虑其主要因素,忽略次要因素,建立物理模型,使物理问题抽象化。

刚刚进入高中的学生很难进入高中物理的学习状态,原因是多方面的,做好初高中物理教学的衔接是当务之急。初高中物理教学的衔接包括教育观念的衔接、物理知识的衔接、物理方法的衔接、物理实验的衔接、物理语言的衔接、教法学法的衔接以及数学工具的衔接等。通过对初高中物理的学习对象、学习策略、学习过程、教学方法、教材等方面的比较,笔者结合在初、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实践,就提出一些具体做法。

1.研究教材,知识的衔接要注意新旧知识的同化和顺应。同化是把新学习的知识整合到原有的认知结构中,从原有的认知结构中提升、扩展,通过对比分析使学生的认知结构变得更加丰富,但认知结构的本质没有发生根本变化。顺应是认知结构的更新或重建,当新学习的知识不能为原有的认知结构所容纳时,就需要改变原有的认知结构或重建新的认知结构。

从知识层面上对比,高中物理要求上明显加深加宽,有以下显著特点:从直观到抽象,初中讲物体的运动,高中讲质点的运动;从单一到复杂,二力平衡到多力平衡,从初中的匀速直线运动到高中变速运动和圆周运动;从标量到矢量,初中的代数运算到高中的矢量运算;在语言上从浅显表达到比较严谨的表达,物理量从定性讨论到定量的计算。

2.必须注意下面的初中教学要求和高中教学衔接七个方面:

(1)机械运动。

初中教学要求:能根据日常经验或自然现象粗略估计时间。能通过日常经验或物品粗略估测长度。会使用适当的工具测量时间、长度。了解测量误差、误差和错误的区别。能用实例解释机械运动及其相对性。了解匀速直线运动、变速运动、平均速度。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能从相关的图表获取信息。

高中教学衔接: 学生对刻度尺的使用已基本掌握,知道有估读位,初步学会根据参照物进行估测。能判断简单的相对运动问题。由于初中描述物体运动状态的物理量是速度(实际指速率)、路程和时间;高中描述物体运动状态的物理量是速度、位移、时间和加速度,其中速度、位移和加速度是矢量。教师应及时指导学生顺应新知识的特点,通过引导学生对比分析,使学生能正确辨析速度和速率、位移和路程的区别,掌握建立坐标系和选取正方向,再列运动学方程的研究方法,用新知识和新方法来调整、替代原有的认知结构。

(2)质量和密度。

初中教学要求:一是初步认识质量的概念。会用托盘天平测量固体和液体的质量,了解其他测量质量的常用工具;二是理解密度的概念,能用密度知识解释、说明、计算,解决简单的问题,能解释生活中的一些与密度有关的物理现象,会用天平、量筒测量固体、液体的密度。

高中教学衔接:学生已初步认识质量的概念和测量方法,知道如何测定物体的密度,在高中阶段不再重复学习这一部分内容,需要时可以直接加以应用。

(3)力。

初中教学要求:了解力的概念、力的作用效果、力的三要素;会画力的示意图;了解重力、弹力和摩擦力及影响因素;会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

高中教学衔接:学生已知道力的作用效果。但在多个力作用而平衡时,学生因看不到效果而影响对力的作用效果的理解。已基本掌握G=mg 的关系、重力的方向及重心的概念,高中阶段通过这些知识来同化重力随地理位置及高度的变化等。初中已通过自制弹簧测力计了解弹簧测力计的结构和原理,高中应以此同化胡克定律。初中只是通过实验探究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没有深入认识摩擦力。高中应当顺应新知识,调整对摩擦力的认知结构,理解静摩擦和动摩擦,并会计算它们的大小,会判定它们的方向。

(4)力和运动。

初中教学要求:了解物体运动状态变化的原因,理解物体的惯性,能表述牛顿第一定律;了解合力与分力的概念,知道什么是平衡状态,知道二力平衡的条件。

高中教学衔接:对力与运动的关系,初中从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到伽利略理想实验再到牛顿第一定律已有较深刻的认识,理解了物体的惯性,并能以此解释有关生活与自然现象。高中应以此同化有关力与运动的新知识。初中虽然没有引入矢量的概念,但已会处理同一直线上二力的合成。对于力的平衡,实际上不仅掌握了二力平衡的条件,还会处理同一直线上三力平衡、合成的问题。

(5)简单机械。

初中教学要求:学会使用简单机械改变力的大小和方向;了解杠杆,会用杠杆平衡条件进行简单计算,会画杠杆的示意图;学会使用定滑轮、动滑轮、滑轮组,并能计算拉力的大小。

高中教学衔接: 这部分内容高中不再单独学习,在高中力学中可以将滑轮和杠杆运用到静力学和动力学习题中。

(6)压强与浮力。

初中教学要求:学习了压强的概念后,能用P =F/S 和P =ρgh 公式进行简单计算;知道增减压强的方法,初步了解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了解测量大气压强的方法;认识浮力,知道物体的浮沉条件,知道阿基米德原理。能用浮力知识简单解释有关问题,会用弹簧测力计测量浮力,会用F浮=G-F 拉及其相关知识进行简单计算。

高中教学衔接:压强与浮力在高中不再学习,在高中力学中可以进行适当的联系,但要明白初中新教材对浮力的要求比以前有较大的降低,有阿基米德原理“浸在液体中的物体所受浮力的大小等于被物体排开的液体所受的重力”,但没有给出F浮=ρ液gV排公式。

(7)功和能。

初中教学要求:理解功的概念,会用W=FS计算功的大小;理解功率的概念,会用P=W/t进行简单计算;理解机械效率,了解提高机械效率的途径和意义;知道动能和势能,了解动能和势能的转化;知道机械能和其他形式的能的转化;知道做功的过程就是能量转化或转移的过程。

高中教学衔接:初中学习功的概念“力乘以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但没有给出W=FScosθ。高中阶段要以初中所学的有关功的旧知识来同化高中所学的关于功的新知识。初中学生已知道物体的质量越大、速度越大,物体所具有的动能就越大;知道物体被举得越高、质量越大,物体具有的重力势能就越大。但是都没有给出具体的公式。高中教学应注意跟初中已有的基础相衔接,让学生对此部分知识的认识从定性提升到定量。

篇3

一、获得必要的感性认识,是形成概念和掌握规律的基础

在物理教学中,如果学生对所学习的物理问题还没有获得必要的感性认识,还没有认清必要的物理现象,教师就急于向学生讲解概念和规律,这种“填鸭式”的教学得来的“概念”和“规律”犹如空中楼阁。其实,当学生对教师介绍有关的物理现象和物理事例有了比较充分的感性认识,而用已学的知识又无法合理地说明和解释这些现象与事例时,便会有强烈的求知欲。例如,当一个壮汉碰你,倒的可能是你;一个小孩碰你,倒的可能是小孩。可见,当我们考虑一个物体的运动效果时,只考虑运动速度是不够的,还必须把物体的质量考虑进去。物理学上把物体的质量和速度的乘积叫物体的动量,每一个物理概念和规律都包含着大量的具体事例。因此,在物理教学中,为了帮助学生能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进行分析,教师必须精选一些典型事例,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

二、吃透课本,以不变应万变

课本,是根据全日制教学大纲系统阐述学科内容的教学用书,它也是联系师生的重要媒体。尤其是物理教材,物理现象、概念、规律、公式、实验,包括一些扩展学生知识面的阅读小材料无不包含其中。可以说整个教学活动都是围绕教材内容而展开的。考试题侧重于考查学生对基本概念的理解和基本理论的掌握,尤其体现在选择、填空题,万变不离其宗。因此,必须充分利用教材,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在这里,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在根据考纲对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进度的掌握等方面。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材上的体现是对于教材的学习。这种学习一方面是在教师教的作用下的学习,可以说这种学习是被动的,另一方面是学生对教材的自学,二者应是相互促进的。但是在教学中我们发现,离开了教师的“教”,学生对于教材很少津津有味地“自学”。举一个例子,考试中经常遇到一些物理学史和一些史实的东西,学生往往由于不重视课本的阅读而造成失分。还有类似的一些判断也是如此。“有些物体是不向外辐射红外线的”,这句话是否正确?有些同学对这句似是而非的话感到茫然,课本明明白白的,一切物体都在不停地辐射红外线的。我分析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有二:一是学生三年来天天与教材打交道,早已失去了新鲜感,殊孰不知,“书读百遍,其义自现”。二是教材似乎适合于教师的“教”,而不适合于学生的“学”。这样,就形成了在学生的心目中教材的地位在某种程度上还不如一些“习题集”,离开了教师,教材便没有更大价值的状况,有的学生甚至于已经“抛弃”了课本,与课本“BYEBYE”了。这是一个很严重的现实问题,它实际上也是一些教师的误区。

三、掌握初、高中物理学习中衔接过渡的难点,降低台阶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首先要从思维方法入手,要求学生从形象思维进入抽象思维,完成认识能力的一大飞跃。初中研究力学问题,仅是力的初步概念,重力的常识,摩擦力只作为阻力的形式介绍而已。而进入高中后,一开始就要对较抽象的弹力、摩擦力进行全面的定量研究,还要选定研究对象,采取正确的方法受力分析,等等。这些是横在新生面前的第一个台阶,跨不过它,高中物理将很难过关。

其次,从能力要求上,高中物理教学应使理解能力、推理能力、应用数学工具处理物理问题的能力、分析综合能力、观察和实验的能力得到提高。在初中,物理规律大部分是由实验直接得出的;在高中,如牛顿运动定律则要经过推理得出,而且在处理问题中要较多地运用推理和判断,因此推理和判断能力要求大大提高。科学思维能力不提高,就学不好高中物理。初中阶段以常识性介绍、说明为主要学习内容,对数学工具的应用只是简单地涉及;进入高一,在学习和掌握力的合成和分解时,就体现了数学能力的培养和要求。学生要善于把数学知识运用于计算合力、分力的大小及方向。这对刚进入高一的新生来说,无疑是第二大台阶。高中阶段的学习,要对物理量和物理规律进行全面深入的定量研究,需要运用数学简明确切地表达问题,综合运用数学进行推理和运算。物理知识不是公式的堆积,不作物理分析,乱套公式,不是数学本身的过错,而是不会运用数学。学生要善于把数学知识运用于物理,学会运算,直至最后得到物理结论,这是在高中阶段应逐步培养和提高的能力之一。

四、整体结构教学,理解规律

布鲁纳提出:“结构的理解,能使学生从中提高他直觉处理问题的效果。”无结构零乱的信息难以形成直觉思维,当有秩序、有结构的信息从提供的信息中忽隐忽现时,就会活跃思维,从而快速解答问题。物理学科的基本结构是指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观念,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所构成的理论框架。心理学上的格式塔学派认为:知识的整体由部分构成,但整体比部分之和的意义更大。要帮助学生理解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的内涵、外延,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将新知识纳入原有的认知结构;经常帮助学生建立起单元、章节及全书的整体框架,使物理知识系统化,形成合理的物理学科的认知结构,积累组块思维的材料,就更好地理解物理规律,并借此获得直觉的判断和联想,进而提高学生思维敏捷性,提高教学有效性。整体结构教学可从以下两方面进行。

篇4

论文关键词:类比法 物理教学

论文摘要:类比是萌发科学猜想和假设的一个重要方法,它是根据两种事物在某些方面的相同或相似,推理出他们在其他方面可能相同或相似的一种逻辑思维形式,是使人在思想上确定事物间异同关系的思维过程。在初中物理教学中运用类比法教学可以指导学生理解物理概念,掌握物理规律,有助于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总结,使学习成为学生自主积极参与的活动,利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在初中物理教学中运用类比法教学,让学生理解物理概念,掌握物理规律。

一、类比已有知识

在学习中,巧妙运用已学知识类比,不仅使学生复习巩固了所学知识,而且使学生在新旧知识类比中加深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开拓思路,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利于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如学习功率概念时,可以通过学生已有的速度概念形成过程进行类比:要比较运动快慢可用相等时间比路程,也可用相等路程比时间,但在时间和路程都不等时怎样比较快慢?就要看单位时间内通过路程的多少,从而定义了速度。要比较做功快慢可用相等时间比做功多少,也可用做相同的功比较所用的时间,在时间和功的多少都不等时,看单位时间内所做的功多少而定义了功率。初中物理中压强、密度等概念均采用了类似比值法定义的。再如:将分子动能和势能与物体的动能和势能类比;将判断磁场存在的方法与用转换法判断电流的存在方法类比等。通过类比使学生领略“类比”这一科学方法,并引导学生自主发现探索新旧知识间的横向联系,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新知识。

二、类比生活体验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累了一定的生活经验,用学生身边的事例进行类比,活化学生头脑中贮存的生活信息,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利于培养学生在生活中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如把电流与生活中水流比较,从系统结构、能源作用、形成原因、流动方向、强度大小等方面类比,促进知识的正迁移。再如把照相机成像的原理与人的眼睛类比;把声波与学生熟悉的水波和弹簧中产生疏密波类比。这样的类比将抽象知识用形象事物来理解,能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遇到新的概念和事物能自主作类比分析,既能激发学习兴趣,又进行科学思维和方法的训练,丰富了学习内容。

三、类比其它学科

用学生已学过的其它学科知识进行类比,活化学生头脑贮存的知识信息,使学生能动地认识、理解并掌握知识,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提高获取知识的能力,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如欧姆定律变形公式R=、密度公式ρ=、串并联电路中电压、电流分配规律等公式与数学函数关系式进行类比找出异同,公式中的R与ρ等,它们反映的都是物体本身的物理属性,与公式中其它物理量无关,类同于数学函数关系式中的常数K。这样类比加深了对物理公式的意义理解,还可避免物理公式数学化。再如把物理图象与数学函数图像类比;凸透镜、凹透镜的外形特点类比于字凸凹形状;量筒、量杯的刻度特点类比于筒中的“同”刻度均匀和杯中的“不”刻度不均匀。这样类比,易于使学理解和掌握知识,逐渐形成知识网络,并能有效探索获取新知识,有利于培养学生理解能力、思维能力、分析归纳能力和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四、类比实物模型

把物理知识与实物模型相类比,把抽象事物赋予间接的直观形象,把研究对象具体化,可使学生抓住知识的本质特征,对知识有更全面、更深刻的理解和把握。如在学习“电磁感应现象”时,由于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不强,对导体是否做切割磁感线运动感到难以判断,教学中把磁感线与一根根拉紧的棉线相类比,导体类比于一把刀,导体在磁场中运动就相当于刀子在棉线中运动,只要刀子的运动中能切断棉线,导体就在做切割磁感线运动,这样学生就容易理解和掌握了。再如把分子间作用力与距离的关系与弹簧分子模型类比;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长度、横截面积和材料与人走路的道路长、宽、路面结构材料类比;把气体、液体、固体分子结构和体积、形状与学生放学、课间、上课的三种形态相类比等;这样用具体的、有形的、学生熟知的事物和模型来类比说明哪些抽象、无形的、陌生的事物,通过借助于比较熟悉的事物特征,去理解和掌握另一个有相似性的对象某一特征,为学生知识建构提供支持条件和认知工具与策略,使学生学得轻松愉快、理解更深刻,利于学生逐步形成自己的思维模式,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物理的意识和能力。

类比法还有发现功能,可使知识条理化,能分清概念和规律之间的相似和差异,从而发现新问题,发展新知识。法拉第就是通过了解奥斯特发现电流能产生磁场、磁铁能磁化铁性物质、电和能使导体感应电流,进行逆向思维、类比推理和探索研究,发现了电感应现象。在初中物理教学中运用类比法,既增强了知识间的横向联系,又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强了学生学好物理的信心,调动了学生主动探求新知的积极性,同时,对培养学生理解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大有裨益。

篇5

一、在差异中找共性,让同一物理思维的火花在不同的地方碰撞

初中物理实验的方法很多,它包括:控制变量法,类比法,转换法,图像法,等效替代法等。学生在实验操作,设计,解题的过程中,如果不加以留意,不加以区分,往往张冠李戴。事实上,物理实验的每一种处理方法都能体现物理的思维,它对学生深刻理解物理概念,定理,乃至培养学生知识的创造性,迁移性都有不可小觑的作用。归纳,整理,再加以提炼,在差异中找共性,是避免学生模糊理解的行之有效的方法。现举一二实例加以说明。

1.“转换法”在物理实验中的妙用

所谓“转换法”即有的物理量不便于直接测量,有的物理现象不便于直接观察,通过转换为容易测量到与之相等或与之相关联的物理现象,从而获得结论的方法。在苏科版初中物理教材中,我们可以找到很多具有“转换法”思想的实验。如(1)在研究电热的功率与电阻关系的实验中,电流通过阻值不等的两根电阻丝产生的热量无法直接观测和比较,而我们通过转换为让煤油吸热,观察煤油温度变化情况,从而推导出那个电阻放热多。(2)在研究电功与电流,电压,通电时间关系的实验中,我们可以直接测出电流,电压,通电时间,但我们无法测出电功的多少。而我们通过转换为小灯泡发光的亮暗程度加以比较,从而知道哪个小灯泡消耗的电能多,即电功大。(3)在研究小球的动能与质量,速度关系的实验中,为了比较出小球动能的大小,通过转换为小球推动纸盒的距离远近,再加以比较,得出小球动能的大小。(4)在研究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而产生的实验中,我们选用音叉,乒乓球的目的,就是让音叉微小的振动通过转换为与音叉紧靠的乒乓球的振动加以体现。这样促使学生思维得以发散,转换的思维方法得到训练,解实验题的能力也随着提高了。

2.“图像法”在物理实验中的活用

图象是一个数学概念,用来表示一个量随另一个量的变化关系,很直观。由于物理学中经常要研究一个物理量随另一个物理量的变化情况,因此图象在物理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在实验中,运用图象来处理实验数据,探究内在的物理规律,具有独特之处。(1)如在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和水的沸腾情况的实验中,就是运用图象法来处理数据的。它形象直观地表示了物质温度的变化情况,通过描点、连线绘出图象就能准确地把握住晶体和非晶体的熔化特点、水沸腾的特点。(2)在重力大小跟质量的关系等实验中运用到图象法,图像上直观地呈现出重力与质量的正比例关系。(3)在探究物质的密度是物质的特性时,可以设计坐标图,体积-密度,质量-密度的关系是一根水平线,最终发现同种物质的密度与质量,体积无关。这样把数形结合、图形与文字结合起来处理数据、描述物理规律,能很好地促进学生处理数据,分析数据的能力,从而达到快速领会题意,正确解题的效果。

二、在共性中找差异,让存异的思维加深对事物的多样性的认识

物理实验的很多地方,有他们的相似性,但在相似的背后却有着本质的区别。学生如果不加以区分,眉毛胡子一把抓,机械地学习,不动脑子的记忆,往往陷入出题者精心设计的陷阱。在平常的实验或解题中,学生应该自行归纳,总结,找出共性中的差异,加深对同一事物的多样性的剖析,从而在解物理实验题时,达到游刃有余的境界。现举一二实例加于说明。

1.“多次测量”的意义差异在物理实验中的凸显

初中物理实验的绝大部分都用到多次测量,细数一下,有以下实验:测量物体的长度;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测量物质的密度;研究物体重力与质量的关系;研究杠杆平衡条件;研究欧姆定律;伏安法测定值电阻等。对于学生来说,搞清楚不同实验中多次测量的不同意义,就要深入了解实验,对比,归纳,总结。通常情况下,多次测量数据,最终通过测得的数据,计算某个数据的平均值时,一般为了减小实验的误差,使数据更接近于真实值。如测量物体的长度;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测量物质的密度;伏安法测定值电阻。而对于通过测得的数据,要归纳,总结出某个定律,结论时,一般是为了寻找普遍规律,避免结论的偶然性。如研究物体重力与质量的关系;研究杠杆平衡条件;研究欧姆定律。所以,学生在做实验题时要有甄别性,切忌机械答题,盲目而动。

2.“滑动变阻器”的使用差异在物理实验中的呈现

篇6

关键词:大学物理教学;学生;能力;科学思想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49-0186-02

物理学是研究物质的基本结构、相互作用及其运动规律的科学。本文主要阐述了通过以传授物理知识为载体,从应用微积分知识分析较复杂的物理问题和熟练应用已学知识理解新的物理知识两个方面,培养学生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

二、熟练应用已学知识理解新的物理知识

一方面,大学物理知识是以中小学的知识为基础,以生活见识为依托。例如功的概念是从初中知识出发,经过高中的提高,引导学生将功的计算公式提高到用力矢量与位移矢量的标量积来表示,应用微积分知识使学生完成认识上的飞跃突破,从而具备在变力作用下质点作曲线运动时计算功的基础知识。

另一方面,学习的目的在于应用,要求学生能够迅速应用新学的知识分析处理物理问题。例如,在气体动理论的理想气体压强公式的简单推导中,需要应用中小学的面积、速度和压强等知识,应用力学中学习的动量定理和冲量概念,即熟练应用物体在1秒内受到的冲量的量值与受到的平均作用力的量值相同等知识,应用新学的统计学中的平均值等知识,引入分子的平均平动动能概念,导出理想气体的压强公式,这个公式把可以直接测量的宏观量与无法观察的微观量联系起来,证明了热现象的宏观效应是大量分子永不停息的无规则运动和分子间存在频繁的碰撞的集体表现这一观念是合理的,最终理解到压强是一个统计量,对个别分子而言压强是没有意义的,进而理解实际中“真空”这一术语的涵义。

三、总结

大学物理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里实践探索了以传授学生物理基础知识为载体、培养学生的科学思想方法为宗旨的基本思想方法。着意训练学生熟练应用微积分思想分析处理较复杂的物理现象和迅速应用所学知识分析处理物理问题,是培养学生科学思想方法和提高学生认知能力的基本途径和有效方法。

参考文献:

[1]巴甫洛夫全集:第5卷[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59:17.

篇7

一、高中与初中物理教学的梯度

1.初、高中物理教材的梯度。初中物理教学是以观察、实验为基础,教材内容多是简单的物理现象和结论,对物理概念和规律的定义与解释简单粗略,研究的问题大多是单一对象、单一过程、静态的简单问题,易于学生接受;教材编写形式主要是观察与思考、实验与思考、读读想想、想想议议,小实验、小制作、阅读材料与知识小结,学生容易阅读。

高中物理教学则是采用观察实验、抽象思维和数学方法相结合,对物理现象进行模型抽象和数学化描述,要求通过抽象概括、想象假说、逻辑推理来揭示物理现象的本质和变化规律,研究解决的往往是涉及研究对象(可能是几个相关联的对象)多个状态、多个过程、动态的复杂问题,学生接受难度大。高中物理教材对物理概念和规律的表述严谨简捷,对物理问题的分析推理论述科学、严密,学生阅读难度较大,不宜读懂。

2.初、高中物理思维能力的梯度。初中物理教学以直观教学为主,知识的获得是建立在形象思维的基础之上;而高中,物理知识的获得是建立在抽象思维的基础之上,高中物理教学要求从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在初中,物理规律大部分是由实验直接得出的,在高中,有些规律要经过推理得出,处理问题要较多地应用推理和判断,因此,对学生推理和判断能力的要求大大提高,高一学生难以适应。

另外,在初中阶段只能通过直观教学介绍物理现象和规律,不能触及物理现象的本质,这种直观教学使学生比较习惯于从自己的生活经验出发,对一些事物和现象形成一定的看法和观点,形成一定的思维定势,这种由生活常识和不全面的物理知识所形成的思维定势,会干扰学生在高中物理学习中对物理本质的认识,造成学习上的思维障碍。

3.学生学习方法与学习习惯不适应高中物理教学要求。由于初中物理内容少,问题简单,课堂上规律概念含义讲述少,讲解例题和练习多,课后学生只要背背概念、背背公式,考试就没问题。养成教师讲什么,学生听什么;考试考什么,学生练什么,学生紧跟教师转的学习习惯。课前不预习,课后不复习,不会读书思考,只能死记硬背。

而高中物理内容多,难度大,课堂密度高,各部分知识相关联,有的学生仍采用初中的那一套方法对待高中的物理学习,结果是学了一大堆公式,虽然背得很熟,但一用起来,就不知从何下手,还有学生因为没有养成预习的习惯,每次上物理课,都觉得听不大明白。由于每堂课容量很大,知识很多,而学生又没预习,因此上课时,学生只是光记笔记,不能跟着老师的思路走,不能及时地理解老师讲的内容。这样就使学生感到物理深奥难懂,从心理上造成对物理的恐惧。

二、如何搞好初、高中物理教学的衔接

1.高一物理教师要重视教材与教法研究。根据教育心理学理论“当新知识与原有知识存在着较大梯度,或是形成拐点时;当学生对知识的接受,需要增加思维加工的梯度时,就会形成教学难点。所以要求教师对教材理解深刻,对学生的原有知识和思维水平了解清楚,在会形成教学难点之处,把信息传递过程延长,中间要增设驿站,使学生分步达到目标;并在中途经过思维加工,使部分新知识先与原有知识结合,变为再接受另一部分新知识的旧知识,从而使难点得以缓解。”

所以,高一物理教师要研究初中物理教材,了解初中物理教学方法和教材结构,知道初中学生学过哪些知识,掌握到什么水平以及获取这些知识的途径,在此基础上根据高中物理教材和学生状况分析、研究高一教学难点,设置合理的教学层次、实施适当的教学方法,降低“台阶”,保护学生物理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树立起学好物理的信心。

2.教学中要坚持循序渐进,螺旋式上升的原则。正如高中物理教学大纲所指出教学中“应注意循序渐进,知识要逐步扩展和加深,能力要逐步提高”。高一教学应以初中知识为教学的“生长点”逐步扩展和加深;教材的呈现要难易适当,要根据学生知识的逐渐积累和能力的不断提高,让教学内容在不同阶段重复出现,逐渐扩大范围加深深度。例如,“受力分析”是学生进入高一后,物理学习中遇到的第一个难点。

3.讲清讲透物理概念和规律,使学生掌握完整的基础知识,培养学生物理思维能力。培养能力是物理教学的落脚点。能力是在获得和运用知识的过程中逐步培养起来的。在衔接教学中,首先要加强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的教学。要重视概念和规律的建立过程,使学生知道它们的由来;对每一个概念要弄清它的内涵和外延,来龙去脉。

讲授物理规律要使学生掌握物理规律的表达形式,明确公式中各物理量的意义和单位,规律的适用条件及注意事项。了解概念、规律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如:运动学中速度的变化量和变化率,力与速度、加速度的关系,动量和冲量,动量和动能,冲量和功,机械能守恒与动量守恒等,通过联系、对比,真正理解其中的道理。通过概念的形成、规律的得出、模型的建立,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以及科学的语言表达能力。

在教学中,要努力创造条件,建立鲜明的物理情景,引导学生经过自己充分的观察、比较、分析、归纳等思维过程,从直观的感知进入到抽象的深层理解,把它们准确、鲜明、深刻地纳入自己的认知结构中,尽量避免似懂非懂“烧夹生饭”。

篇8

【关键词】“启发式”;初中;物理

前言

初中物理学科作为一门理科类的学科,其不仅具有较为抽象的理论知识,更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实践动手操作能力,可谓是一门培养学生综合素养的学科。然而,纵观近几年我国初中物理教学现状,学生们普遍存在着物理偏科的现象。而“启发式”教学模式的出现不仅转变了学生对物理学科的认识,更有效的提升了学生的物理成绩。为此,必须大力推广“启发式”教学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

一、“启发式”教学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必要性

初中物理教学重点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合作性和探究性,希望能够通过以上几点来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这便要求教师要切实转变传统教学者的职能,不断加强学生主体地位的确立,让学生更多的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去。在传统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作为教学的主体进行知识点的讲解,在有效的课堂45分钟内,学生难以有机会与教师形成互动,这种教学方法扼杀了学生的探究性学习的思维培养,对学生日后的全面发展起着严重的阻碍作用。而“启发式”教学便很好的解决的这一点,其不仅能够让教师的“指导者”身份彰显,更能让学生更多的参与到课堂讨论中去,从而加深对物理知识点的研究,此外,“启发式”教学能够让学生及时对物理知识进行判断、归纳和总结,并能够原来对物理兴趣缺失甚至厌恶的态度进行转变,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物理学习水平,更能为日后高中理科学习的思维构建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启发式”教学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1.营造融洽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积极性。初中物理教学教学枯燥,学生难以保持着积极的心态进行课堂学习。为此,若不能及时有效的融洽课堂教学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便容易降低初中物理教学质量和效率。“启发式”教学能够让生生之间和师生之间形成良好的互动,在协作学习中融洽课堂教学环境。此外,教师作为课堂主导者,需要善于运用物理知识的特点对学生进行启发,例如,通过将生活中的场景与物理知识点相结合,借此博得学生对物理知识的实际诉求。如,教师在讲解“凸透镜成像”这一章节的知识点时,可以组织学生到户外进行凸透镜聚焦点发热的实验,在确保安全前提下让学生主动去进行实验。这样便促进了学生课堂参与的积极性。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相关知识点的讲解使其与我们生活中的海市蜃楼现象进行结合,启发学生对不同现象的知识点进行学习,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2.巧设物理问题,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初中物理知识重点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探究能力,教师在教学中应与学生产生较多的互动,从而对学生进行启发,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中进行自主探究。在传统的物理教学中,有经验的教师会在课堂教学中尽可能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互动式让学生全神贯注融入到课堂教学中的最佳方式,为此,教师不仅需要在课堂教学中与学生进行实时的交流与沟通,更要对学生进行引导。例如,教师在讲解“压强”这一章节的知识点时,为了能够切实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便可以运用生活中的常识来对“压强”这一章节的知识点进行导入。如,教室问:“同学们,你们每天背的书包重不重啊?是不是感觉每天背着书包肩膀会被压的很痛。”教师这一“题外话”能瞬间让学生的注意力得到提升。教师接下来便可以通过书包肩带与人体的接触面积为切入点对压强进行讲解,在课程讲解完后并让学生回答双肩包和单肩包对人体实施压强的力度。学生通过教师之间的讲解,便会在单双肩背包的现象中获得较大的启发,从而对压力与压强之间的关系产生明确的认识,并能够在日后的生活中熟练的运用到物理知识,实现学以致用。3.构建讨论学习机制,促进学生思维的碰撞。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其不仅要让学生在课堂中学习物理基本的理论知识,更要通过物理实验和团队协作操作等教学方式来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传统教学方法中课堂教学受限于教师的说教式教授中,学生的自主探究机会受到了剥夺。为了能够培养和发散学生的思维,教师可以通过讨论和辩论等方式让学生进行小组配合学习,学生能够在讨论的过程中了解到其他人的想法和学习经验,在这种集体的讨论中能够让学生的思维得到迸发,从而提高对物理学科的求知欲望。此外,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集体谈论的同时,更要为学生构建出完成的谈论学习机制,让学生能够系统的按照教师的指导进行讨论学习。例如,在“动能与势能”这一章节的学习中,教师不仅要对其理论知识进行讲解,更要让学生在规范的谈论标准下进行问题的探讨,并最终将动能与势能的相关解题公式进行总结,从而全面的巩固物理知识。

三、结语

初中物理课堂教学对学生的综合素养培养起着重要的作用,必须大力对“启发式”教学模式进行推广,切实有效的加强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让学生在良好的课堂环境中提高自身对物理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启发式”教学模式作为初中物理教学中主要的教学手段之一,教师必须在课堂教学中对其进行沿用,并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问题的巧置,从而促进物理教学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高中物理;抽象概念;教学策略

物理概念是反映物理现象、物理过程本质属性的一种抽象,是在大量观察、实验的基础上,运用逻辑思维的方法,对一些事物本质的、共同的特征集中起来加以概括而形成的。物理概念不仅是物理基础理论知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构成物理规律和公式的理论基础,它是整个物理学知识体系的基础,它既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又使人们在纷繁复杂的物理世界中,把握事物的本质特征,成为物理思维的有力工具。所以,李政道在回答怎样才能学好物理这一问题时强调:学习物理的首要问题是要弄清物理学中的基本概念。

一、引入物理学史

只有了解了物理概念产生、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过程,才能更深刻地理解它们的本质。教学实践中的难点,往往也是物理学发展史上长期未能克服的困难;历史上物理大师们与之辩论和斗争的错误观点,往往也保留在学生的概念之中,认识上的反复和曲折正可反衬出正确理解物理概念的重要。物理学历史上关键性的突破和物理学家的伟大贡献,也正是物理学的重点。例如,“动量”和“动能”是物理学中两个极其重要的概念,它们都和质量、速度这两个概念有关。如果只讲述定义,即使详细罗列两者的区别,学生仍不能深刻领会这两个概念的物理本质。在分析具体问题时,经常会混淆不清,究竟是动量还是动能才真正是机械运动的量度呢?这个问题在物理学史上曾经有过长期的争论,在教学过程中如能恰当的引用一些物理学史资料,让学生在真实的历史背景下认识“动量”和“能量”这两个概念有时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新课程改革强调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更关注将人文的因素渗透。萨顿提倡的新人文主义将科学和人文结合在一起,科学发展史就是一部完整的科学家奋斗史,通过学习体会到合作的重要性;熟悉了定量、定性等思维方式;形成独立思考,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由浅入深

人们正确地认识事物并接受概念是需要一段过程的。人们对于外界的客观事物,首先会形成一个直观的表象的认识,这是认识的第一步。然后随着对于事物的慢慢了解,其认识也会随之由浅入深,由表及里,从表象认识达到理性认识的飞跃。学生对于高中物理概念的认识、理解和掌握也必须经过这一由浅入深的过程。因此,教师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必须充分认识到这一客观规律,帮助学生透过现象认识客观事物的本质。比如,在讲授惯性定律以及摩擦力的概念时,教师可以首先向学生演示伽利略的斜面实验(仅通过对课本上相关插图进行口述讲解往往起不到较好的效果),一来可以利用学生对于新奇事物的好奇感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二来也可以通过对于该实验的演示来使学生获得有关摩擦力的初步直观认识,让学生了解到小球通过斜面滑下来之后,之所以最终会停下来是由于受到了地面对其施加的力――摩擦力。然后固定小球下滑的起始高度,通过不断改变斜面的材质,便可以发现小球向下滑动所通过路程的长远会各不相同。至此,学生心中便会产生诸多的疑团,这时教师便可以趁热打铁地引导学生去逐渐认识这一现象的本质。小球在下滑的过程当中,会有一定速度的动能,但是其还会受到地面对其的摩擦力,此力的方向与其前进的方向相反,而其在前进的方向上却没有被施加额外的其他的力(这一点可以辅之以小球的受力分析图来给学生更为直观的认识),因此,其运动速度会逐渐减缓直至最终停止下来。然后再加以适当的推理,如果地面无限光滑,小球就会一直向前做匀速直线运动。这种讲解方法也符合科学发展的客观过程,因此,这种由浅入深,透过现象认识本质的方法能够加深学生对于物理概念的理解和掌握。

三、类比、设疑创设情景

任何一个概念的教学都应首先创设一定的情景,使学生产生求知的欲望,同时能够很自然地引入新课,只不过不同的概念采用的手段不同。抽象物理概念用实验的方法设疑引入是不可能的,一般多运用与所学知识类比的方法引入,或者与掌握的与本概念知识相联系的手段设疑引入。例如:讲电场时,我们可以用学过的重力场类比引入;讲磁感应强度可用电场强度类比的方法引入。这样的引入法,能克服学生感性认识不足的缺点,找到这些抽象知识的联系,让新知识有一个较为稳固的生长点,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通过教学实践,表明效果良好。

四、借助物理实验和各种多媒体教学手段

仅凭普通的黑板板书加上老师的口头讲解,这样的物理概念教学所起的效果往往不太理想。尤其是对于电磁和微观物质结构这两个板块的物理概念,学生在初中的物理课本中几乎没有接触过,加上它们本身便比较抽象,老师讲解起来会比较麻烦。这时,如果老师能够动手示范或者带领学生做相关的电磁实验,通过图像和模型的形式来讲解微观物质的结构,便能够加深学生对这些抽象模糊的物理概念的理解和掌握。

五、训练加深理解

篇10

资深物理专家指出:高中物理是高中理科(自然科学)基础科目之一。

1.知识深度,理解加深。

高中物理,要加深对重要物理知识的理解,有些将由定性讨论进入定量计算,如力和运动的关系、动能概念、电磁感应、核能等。

2.知识广度,范围扩大。

高中物理,要扩大物理知识的范围,学习很多初中未学过的新内容,如力的合成与分解、牛顿万有引力定律、动量定理、动量守恒定律、光的本性等。

3.知识应用,能力提高。

高中不仅要学习物理知识,更重要的是提高学习物理知识和应用物理知识的能力,高中阶段主要是自学能力和物理解题能力,并学会一些常用的物理研究的方法。

新中学物理教学大纲指出:要积极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思考的学习方式;要积极改革教学方法,注意研究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善于启发学生的思维,激发学习兴趣,使他们积极、主动地获得知识和提高能力。

所谓“自主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科学指导下,通过能动的创造性的学习活动,实现自主性发展。教师的科学指导是前提条件,学生是教育的主体,又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能动的创造性的学习是教育教学活动的中心,是教育的基本方式和途径;实现自主性发展是教育教学活动的目的和本质要求。

因此,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让学生积极参与教与学的整体活动,发展学生的内在动机,学会运用不同的学习策略,去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才能建构良好的知识结构,才能培养具备较好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活动的学生。

物理学习,要努力培养学生学会自主学习、自主评价,这对提高学生终生学习能力非常重要。

1.培养自主学习能力首先要制定自学计划,合理地安排学习时间和学习内容。

自学开始要先阅读课本,同时做好自学笔记,尤其对那些疑难点不要弃之不管,应一一记录下来,争取一条条解决。

2.看书不是简单地浏览全部知识,不能只记住物理概念、定律的词句,而应理解掌握其深刻的含义。物理原理、定理和定律,一般都可写成公式的形式,学习时也不能只记住公式,而应掌握物理公式的来龙去脉、推导过程。

3.学完一个单元后要进行复习,复习是学习中的重要环节。在逐章逐节复习全部知识时,要注意深入理解和体会各知识点间的内在联系,建立知识结构,逐步体会各知识点的地位、作用、分清主次,理解理论的实质,从而使自己掌握系统的物理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