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音乐课程基本理念范文
时间:2023-06-20 17:19:1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小学音乐课程基本理念,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双基教学 以人为本 审美教育
新的《音乐课程标准》颁布后,一段时间以来,我们所见到的理论文章或音乐教师的教学论文中,几乎口径一致的批评以往的重视音乐知识与技能教学、训练的做法,似乎这样做就是贯彻新《音乐课程标准》的理念。在对新、旧教学观念的对比,对于上述教学的争议,简单地谈点自己的看法:
一、对"双基"教学的历史回顾
音乐教学在当时的学校教学中,虽不是核心课程,也不存在考试压力,但在这一教学思想的统领下,学校音乐教育也出现了以"双基"教学为重点的教学思想。在学校音乐教学中,教师普遍重视识谱、基本乐理以及演唱(演奏)技能的传授与训练。人们由此普遍认为,这是造成学生"喜欢音乐但不喜欢音乐课"的缘由之一。让我们先来看看旧的教学大纲中对音乐"双基"教学任务的描述:"培养学生具有独立视唱能力,发展音乐听觉和增强音乐记忆力,培养正确的节奏感,获得有关音乐语言要素和音乐表现手段的基本知识......"再从《中小学校音乐教学法》来看如何要求音乐知识和技能教学:必须进行基本乐理知识的讲授和较系统的视唱练耳基本训练......繁、难程度可见一般。由此可见,广大的音乐教师也即按上述方针的要求,积极地开展以音乐知识和音乐技能教学为首要的音乐课堂教学。中小学的音乐"双基"教学内容大致包括了乐理知识、视唱练耳以及歌唱、器乐等等。就音乐知识与音乐技能的教学本身来看,原先的系统、孤立的知识传授以及强调技能训练的规范与法则,难免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与中小学生的心理不相适应。加德纳对比中、美两国的音乐教育认为:中国的音乐教育能保证学生取得一定的知识和能力,但由于机械地学习与训练,已使学生丧失了兴趣,没有了创造与表现音乐的想象与愿望。
二、对"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人为本"的全新教学理念的解读
新颁布的《音乐课程标准》提出了十个基本理念,其中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理念,充分体现了素质教育的要求,也合乎音乐艺术的本质属性--音乐艺术从本质上讲是表达情感的。在音乐教学中,只有让学生的情感得到充分的体验,进而才能感受到音乐的本质。在这一认识基础上,音乐教育自然要摒弃以往以知识传授、技能训练为首要的教学观念,这是教学思想的历史性的进步。
《音乐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体现了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即"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作为美育重要组成部分的音乐教育其根本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而不是培养演奏家、理论家的专才教育。"以人为本"是教育思想的一大飞跃。华东师大周蓓提出音乐教育是"人本教育"而非"文本教育"(指把知识的掌握作为能力获得的先决观点),也即要改变过去重知识传授为主的教学方式,而需以发展学生的音乐感受、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为本的"人本主义"教育方式。如今这已是广大音乐教师共识。
三、审美教育理念下的音乐知识与音乐技能教学
音乐"双基"教学与以审美为核心的音乐教学,两者间似乎是有本质的矛盾的。例如前者强调知识、技能的学习与训练,学习过程中学生往往是被动接受者,它不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与创造性发挥,容易使学生产生厌倦心理,磨灭学生的音乐兴趣。这与要求学生进行情感体验、发展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的审美教育理念的确是背道而驰。因此,新的课程标准不再提出强化音乐知识与音乐技能的教学,也不再有"双基"教学的提法。问题是无论教学理念多么先进,中小学音乐教学始终离不开识谱、歌唱、器乐等教学内容。如唱歌教学就得有一定的规范。新的《音乐课程标准》也要求学生有一定的识谱的能力等等。让我们来看看美国的《艺术教育国家标准》,它对音乐学科本身的重视程度没有减弱,要求学生掌握必要的音乐概念、技能它是音乐教育的基本要点。因为,最终音乐课总要教音乐、学音乐。那么,以审美为核心的音乐教学,如何来摆正音乐知识与音乐技能在课堂教学中的位置呢?
1、认识到音乐的审美教育是终极目标,知识与技能的学习、掌握是必要手段,这是亘古不变的。音乐本身是艺术与技术的完美结合,无论是歌唱、乐器还是日常的音乐课堂教学,离开相应的知识与技能,美的音响也就不复存在。因此,知识的学习与技能的掌握是音乐教育过程中必要的教学内容之一。这一点上,无论是过去的教学大纲,还是现在的课程标准,认识上是有共通之处的。然而,新的课程标准更强调音乐教育的审美作用,将其作为教育的核心理念,明确了音乐课知识、技能的学习与审美目标的相互关系。
篇2
由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主办,《中国音乐教育》杂志社、中国教育学会音乐教育专业委员会承办的“全国中小学音乐课评比活动”从1995年开始至今已经举办了四届,对全国中小学音乐教育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从历届音乐课评审的情况看,基本上反映了当时最新的教育教学观念和中小学音乐教育教学的最高水平,反映了当时各地指导教师的水平,反映了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对音乐课评比的重视。评比活动在反映各地学校音乐教育水平和教师教学水平的同时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音乐教学新人。
2005年,新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将在全国全面铺开,中小学音乐课堂教学如何体现新课程标准理念,体现新课程理念下的学生观,体现新课程理念的课堂教学观,体现新课程理念的教师观,是每一个音乐教育工作者都在关注、思考、实践的问题。“第四届全国中小学音乐课现场评比”活动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举办的。
12月18日在昆明连云宾馆举行了“第四届全国中小学音乐课现场评比”开幕式。开幕式由《中国音乐教育》杂志社主编吴斌主持,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艺术处处长万丽君、中国教育学会音乐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长杨瑞敏和云南省教育厅、云南省教育科学研究院的有关领导出席了开幕式。
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艺术处处长万丽君受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杨贵仁司长的委托,代表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和此次活动的组委会,向全体参赛选手、各省(区、市)的领队、各省观摩教师、评委专家,以及大会工作人员表示热烈的欢迎,同时代表组委会向大家提出三点要求:
一、 遵循比赛宗旨,提高参赛认识。比赛不是目的,不断提高音乐课教育教学水平,培养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才是目的之所在。对教育行政部门来讲,举办活动既是一种导向,也是一次教学检查。通过比赛,了解全国中小学音乐教师的教学状况,进一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对于各省(区、市)教育行政教研部门和广大教师来讲,各省领队和参赛教师不仅要关心比赛成绩,更要把这项活动变成一次非常好的教研活动。
二、 遵守赛事纪律,发扬良好作风。此次活动是教师活动,要体现出育人者良好的道德素质和精神风貌,遵守纪律,准时比赛,服从工作人员的安排,尊重评委的工作。评委专家在评审中要坚持先进的教育理念和公平的原则,对参评课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使评审工作真正体现音乐教育教学的水平和导向。这次聘请的各位评委都是在这个领域的权威专家,长期以来在工作中建立了很好的形象,相信他们严谨高水平的评审,会赢得大家的尊敬。
三、 精心组织,确保安全。这是一次全国性比赛,参赛教师和观摩教师来自全国各个省(区、市),活动组织工作十分重要,一定要认真组织。要增强安全意识,确保人身安全、交通安全和食品卫生安全。
万丽君处长在讲话最后预祝所有参赛选手取得好的成绩。
首都师范大学教授曹理代表评委发言,表示他们一定不辱使命,严格按照评课标准,遵守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认真完成评审工作。
四川省内江市第二小学的赵敏代表全体参赛选手郑重承诺:遵守、履行“第四届全国中小学音乐课评比”现场比赛参赛选手守则,本着锻炼、提高的目的,发挥出自己的最好水平。
随着基础音乐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和《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的实施,我国基础音乐教育已步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那么,音乐课堂教学如何尽快适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形势、更好地推进基础音乐教育改革与发展,成了这次活动的重要内容。现场授课的形式,在全国中小学优秀音乐课评比中还是第一次采用,受到了广大中小学音乐教师和教研员的广泛关注。昆明第八中学、第二中学、云南师大附属小学、五华区韶山小学、五华区武威小学、盘龙区拓东小学组织了参加赛课的学生,对活动给予了大力支持。
此次参评的音乐课来自全国29个不同省市,代表了小学、初中、高中各个层面,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目前我国中小学音乐教学的现实水平。37节现场教学观摩,场场座无虚席,人们对音乐教学现场观摩的热切期望由此可见一斑。从现场效果来看,许多教师发挥出色,同当地学生的配合密切、和谐,充分体现了课改精神,受到大家的欢迎与好评。例如上海市中山北路小学教师秦奕执教的《星光亮―――小星星变奏曲》、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兆麟小学教师李彦明执教的《银色的桦树林》、浙江省温州市永嘉城北小学教师胡颖执教的《寻找远去的足音―――过碇步》、河南郑州市管成回族区东关小学教师郑凌执教的《你猜俺河南都有啥》、四川省成都市龙江路小学教师伍娜执教的《维也纳的音乐钟》、山东省招远市第一中学教师李秀丽执教的《唱大戏》、广东省深圳市东湖中学教师胡樱平执教的《京剧入门》、上海市崇明中学教师亢雅琳执教的《中国民族民间音乐―――汉族民歌》等。这些参赛课体现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代表了音乐教育的发展趋势,值得广大教师参考和借鉴。与此同时,一些参赛课也给观摩者带来了新的思考:比如怎样处理传统教学与现代教学的关系?怎样理解音乐本体与其外延之间的关系?如何把握音乐课内与课外学习的关系等等。这些问题应该说是这次评选活动的收获之一,反映了人们研究意识的增强和理论素养的提高。通过比赛活动,也引发了专家和广大教师对全国优秀音乐课比赛方式的重新思考,以使这项令广大音乐教师关注的活动组织得更加合理与完善。
为期四天的比赛活动,安排得紧张有序,大家总共观摩了36位教师的现场音乐课和一节录像课。在各省(区、市)领队的大力支持和积极配合下,在全体工作人员勤奋、扎实的工作中,特别是全体作课教师投入而忘我的授课态度,促进了交流,提高了认识,打开了视野,展示了音乐课堂教学成果,体现了教师积极向上的风貌,达到了预期的目的。此次全国中小学音乐课评比活动体现了以下特点:
一、 各地高度重视,认真参与。这项活动已经对全国中小学音乐教育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作用和影响。活动每三年举办一次,反映了不同阶段,学校艺术教育教学水平和教师的水平。这一届活动是在全面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下举办的,活动分为音像评比和现场评比两个阶段,全国共有28个省(区、市)参加,共上报141课,其中小学73节,中学68节,经过录像评审共评出小学20节,中学17节参加现场评课活动。为了参加此次赛课活动,各省(区、市)基本上都是层层选拔,并以此为契机,开展广泛的音乐课堂教育教研活动。这项活动在教师中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二、 参赛课的质量和水平明显提高,对开展参课活动的认识也在逐步加深。本届活动的评委、领队、教师都普遍反映,这一届参赛的课无论是小学还是中学的教学质量和水平较之前两届有了明显的提高。绝大部分课堂教学体现了新课标的理念―――素质教育和学生的全面发展。克服了以部分学生为对象,使每一个学生都获得公平发展;克服传统课堂教学单纯工具意义,使课堂成为有利于学生人格健康发展的精神家园。音乐课不是单纯的灌输音乐知识,要使学生自主参与,自主探索,自主学习;要充分体现音乐学科的特点,使学生在审美活动中获取知识,增长能力。
在有关各方的共同努力下,经过评委专家组认真、公正、严谨的评审,四天的赛课圆满结束,12月21日举行了闭幕式。《中国音乐教育》杂志主编吴斌主持了闭幕式,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艺术处处长万丽君对此次活动取得的成绩表示祝贺并通报了2005年教育部体卫艺司的有关工作。结合现场比赛,曹理、王安国等专家进行了点评。曹理老师在讲评中列举了大量生动的案例,她认为在此次赛课中大家对音乐关注多了,但仍存在认识上和行为上的差距;教学中关注知识技能的学习,抛弃了从概念学习入手和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但存在对音乐基本概念技能训练缺乏有效手段;教材的挖掘更加深入,教学形式丰富多彩,有许多创造性,但仍存在重形式轻内容的现象;学习过程学习方式有很大改变,重视学生主动参与,尊重学生、听取学生意见,但学生学习活动内容的选择使用要从教材实际出发,以教学内容为主要依据;多媒体的设计与使用更普遍了,但如何正确认识并使用多媒体仍然存在问题。国家音乐课程标准核心组组长王安国在讲评中旁征博引地论述这次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指出了当前我国音乐教学指导思想中存在的问题,结合此次比赛讲解了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精神和实施策略。
篇3
关键词:高效音乐课堂;课程标准;真善美;三多三少;张弛有度
在大量的观摩性听课和研究性听课活动中,经常听到老师们这样评论:“这堂课比较有意境,课堂节奏把握得好,效率高。”“这堂课张弛有度,学生参与度高,效果好。”“这堂课教学手段灵活多样,使学生身临其境,体验深刻,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爱国主义情感。”“这堂课如果在歌曲的艺术处理上再细些,可能效果更好些。”……追求音乐教学高效率已成为广大音乐教师追寻的一种教学境界。如何建构高效课堂,扎实提高中小学音乐教学的实效性呢?笔者以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准确把握和深刻理解中小学音乐课程的性质、价值和基本理念,是构建中小学高效音乐课堂的前提
中小学音乐课程标准强调:“音乐是人类最古老、最具普遍性和感染力的艺术形式之一,是人类通过特定的音响结构实现思想和感情表现与交流的必不可少的重要形式,是人类精神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作为人类文化的一种重要形态和载体,蕴涵着丰富的文化和历史内涵,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伴随人类历史的发展,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对音乐的感悟、表现和创造,是人类基本素质和能力的一种反映。”音乐课程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审美体验价值、创造性发展价值、社会交往价值、文化传承价值。其基本理念有十个,即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重视音乐实践;鼓励音乐创造;提倡学科综合;弘扬民族音乐;理解多元文化;完善评价机制。准确把握和深刻理解中小学音乐课程的性质、价值和基本理念,意义重大。从宏观上看,有利于一线教师正确把握音乐教学的方向和坐标,落实国家意志,体现国家培养目标。从微观上看,对于课堂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内容的遴选,教学方法、策略和手段的选择,教学评价的实施都有现实的直接指导意义。
二、追求音乐课堂的真善美,是构建中小学高效音乐课堂的关键
高效音乐课堂应符合“规律的真”。音乐课程标准指出:“音乐课的基本价值在于通过以聆听音乐、表现音乐和音乐创造活动为主的审美活动,使学生充分体验蕴涵于音乐音响形式中的美和丰富的情感,为音乐所表达的真善美的理想境界所吸引,所陶醉,与之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我们不难看出,“聆听”“表现”和“创造”是一个环环相扣,逐步深入的过程,即“聆听(感悟)”是“表现”的基础和前提,“创造”又是更高层次上的一种“表现”。高效音乐课堂就是通过“聆听”“表现”和“创造”等手段来构建的,遗憾的是,我们的音乐课堂似乎有点脱节了:“聆听”可谓是音画时尚,“创造”可谓是异彩纷呈,而“表现”则或多或少地成为“软肋”。譬如,教唱歌,有些歌曲学生有点会唱了,教者就觉得没有必要再多费口舌,再教下去课堂就不生动了,这在很多公开教学中尤为明显。违反了学生的认知规律,课堂上再多的音画,再多的游戏,再多的表演也只能成为浮华的表象,学生在这样的课堂上更多的是充当了教师表演的道具。
高效的音乐课堂应追寻“目的的善”。我们的音乐课堂过去把德育作为一个重要的目标,在我们的教学目标中也时常能够看到“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培养学生爱家乡、爱劳动的情感”之类的表述,在我们的教学研究中也时常把“音乐课堂教学中的德育渗透”作为一个重要的课题。关于这一点,音乐课程标准在“社会交往价值”和“文化传承价值”中做了很好的诠释。我们在以音乐审美为核心开展课堂教学时,应该同时将关注的目光投向学生的集体意识、合作精神的培养;应该以音乐形象为载体,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进而培养学生对人类多元文化的热爱。如此,方能全面体现音乐课程的价值。
高效的音乐课堂应展现“生活的美”。音乐课程标准指出:“成功的音乐教育不仅在学校的课堂上,而且也应在社会大环境中进行。”关注热点,走进社会生活,将极大地拓展学生音乐实践空间,激发学生的音乐兴趣。例如,四川“5・12”特大地震发生后,我在音乐课堂上让学生观看抗震救灾的画面,特别是救灾义演的歌曲,学生被歌曲中的爱与坚强、感恩深深地打动,更深切地感受到中华民族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优秀传统,感受到中华民族在灾难面前的强大凝聚力。这些具有震撼力的音乐资源较好地成了一种情感力量与文化的积淀,展现了生活的美。
三、坚持课堂教学过程的“三多三少”,是构建中小学高效音乐课堂的难点
多一些自然体验,少一些灌输讲解。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音乐是不能“教”的,音乐的非语义性与不确定性决定了其教学机制主要不是依靠讲授和诠释的方式来进行。苏霍姆林斯基所说: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身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青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致使我们在音乐欣赏课中必须重视体验式的教学法,让学生在参与体验中,感受到音乐情绪带给自己的影响,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与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反之,以大量的语言去讲解音乐的特点、情感内涵、曲式结构等,不管你讲得多么精彩,语句修饰得多么华丽,结果都会成为学生的耳边风,纸上谈兵罢了。
多一些自主创造,少一些机械模仿。教师应该多组织一些创造性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使学生想创造、敢创造,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敢于怀疑书本、教师和他人的观点,回答问题有新思路、新观点、说真话、说实话,能经常积极主动地提出新问题。在音乐理论知识的教学方面,为避免单纯学理论的枯燥,利用情境联想教学,让学生逐步理解和掌握音乐知识。例如,音符实值的学习,通过模仿动物叫声的长短来辨别不同的音符,这样一来,学生会比较容易掌握。
多一些方式手段,少一些单调封闭。“教学有法、教无定法”。不同的教学方法所适用的情况和取得的效果是不同的,为了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就必须以现代的教学思想为指导、从实际情况出发,联系社会、生活、科技选取素材,学科知识渗透,实现教学内容开放,教学方法多元化。如,成立合作学习小组,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建立学习责任依存关系,让每一位学生都参与讨论;课堂上,让学生上台演唱,展现成果,培养他们的参与、实践能力,学生情绪高涨,使音乐课上得更加生动、活跃。再如,多媒体辅助教学,充分调动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使学生更直观、更形象地感受、体验音乐的情感,从而达到“学中乐、乐中学”的教学目的。
四、简洁明了,动静结合,张弛有度,是构建中小学高效音乐课堂的重要方法
高效课堂应该是简洁明了,把复杂问题简单化的课堂,应该是张弛有度、动静结合、充满美感的课堂。在听课时我们经常有这样的感受:整堂课中教师和学生始终处于兴奋的状态,一节课下来师生都很疲倦,相反的情况则是整堂课都没有,学生情绪低落、参与的积极性不高,课堂气氛压抑而沉闷。这两种状态都不是理想的状态。音乐教学是一门艺术,如何合理调控音乐课堂节奏张弛有度也是一门学问。音乐课是学生享受美、体验美、感受美的场所,音乐体验不仅可以在“动”中参与感受,也可以在“静”时细细品味,关键就在于老师如何调控。在研究实践中,我体会到,课堂结构要动静交替、张弛有度。这里的“动”与“静”,是针对教学形态的表现而言的。所谓“动”,是指课堂教学活动的一种活跃状态。所谓“静”,是课堂教学中的一种相对安静状态,如,学生静心聆听、深入思考等,是“无声世界”的境界。如果一堂音乐课一直处于动态,“动”多“静”少,以致于学生兴奋过度,容易使课堂处于失控状态;如果自始至终寂静,课堂气氛十分沉闷,“静”多“动”少,则学生容易疲劳,抑制学生的思维,也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应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习内容的特点,使“动”“静”合理搭配交替,使学生的思维、活动张弛有度,充满美感,营造出一种和谐的、美的教育氛围,课堂才会是有吸引力的高效课堂。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音乐课程标准.人民音乐出版社,2010-12-03.
[2]曹理,崔学荣.音乐教学设计,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
篇4
关键词: 高等师范院校 音乐教学法 课程教学改革
音乐教学法是根据音乐教育学的理论,使师范生获得各种音乐教学方法、培养其音乐教学能力、使之成为合格的音乐教师的课程。它包括学前音乐教学法、小学音乐教学法、中学音乐教学法等。本文主要探讨的是中小学音乐教学法的课程教学改革。
一、问题的提出
我国当代的音乐教育按其性质来划分,一般可分为普通音乐教育和专业音乐教育两个系统。就教育规律、对象和性质而言,各系统的音乐教育都有着自身的体系和特点,不可相互代替。而我国的普通音乐教育长期接受专业音乐教育的影响,追随与沿用专业音乐教育模式,一直忽视对自身体系的研究和建设。这种状况直接导致了中小学音乐教育只面向一些具有音乐天赋或音乐特长的学生,在一些省、市、地区和学校成了准职业教育、准专业教育的现象。
中小学音乐教育是义务教育,属于基础教育范畴,它是面向全体中小学生,以审美教育为核心的基础性的音乐教育。因此,“面向一切学生,适应所有学生”是新课程标准规定的中小学音乐教育的重要价值观。
为了实现这个教育目标,2001年7月,由教育部制定的适应素质教育目标、促进音乐教育健康发展而又切实可行的中小学音乐课程标准——《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终于通过审查正式公布出版。我国的基础音乐教育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
作为培养中小学音乐师资的高等师范音乐院校要想走在教育改革的前列,就必须从高师自己的课堂教学抓起,尤其应从研究音乐教学方法的“小学音乐教学法”“中学音乐教学法”课堂抓起,因为教育专业课程是最能体现“师范性”的,是解决未来教师“如何教”的课程。
二、问题的解决
(一)渗透新课程理念。
音教法课程一般在最后一年开设,有的院校开一学年,有的院校开一学期。建议在新学期第一节音教法课上就引入与新课标有关的内容。
首先是确定教学内容,将《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作为音教法课的第一个教学内容。其次是改变教学理念。教师抛弃用熟用惯的“讲授法”,而将“新课标”的内容转变成大纲式的问题交给学生去解决。还可以改变学习理念。对于学习内容,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和理解,提出问题并给出答案。答案不唯书本,不唯教师,是生成性的,是开放式的。学生的学习方法是自由的,既可以看书自学,又可以参加小组讨论,可以向教师请教、讨论,还可以利用网络和图书馆。最后是改变评价方式。新课标要求转变评价方式,在总结课堂教学时就可以采用自评、互评与他评相结合的方式,充分体现评价的民主性,营造和谐、团结的气氛。
以上种种做法的目的就是通过教师的行为告诉学生:作为未来的教师,必须从现在起就树立科学的符合新课标的教学理念,学习先进的教学方法,为即将开始的教师生涯打下坚实的基础,否则就会被时代所淘汰。
(二)实现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
新的课程观认为,学习者是课程的中心。音乐教学内容的选择要紧密围绕学生的兴趣和需要,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遵循学生的生理、心理及审美认知规律来进行。这样,才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变被动的接受式学习为自主的、探究的、合作式的学习。使学生对音乐保持一种积极的学习心态,为终身学习和在音乐方面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下面记录的是笔者教学中的一个案例。
《新课标》歌唱部分规定:学习并逐步掌握歌唱的基本技能,运用正确的呼吸方法、有气息支持的发声、圆润的音色、清晰的咬字吐字,有感染力和艺术表现力地歌唱。呼吸是歌唱艺术中一个重要的因素,而歌唱时的呼吸与自然的呼吸有着本质的不同。要想教会小学低年级学生掌握准确的呼吸方法真不容易,如果选错了教学方法,只能起到“事倍功半”的结果。下面是一个学生设计的得到大家认可的方法:
教师发给每个学生一个封闭的不透明的小塑料袋,要求全班一起放在鼻子前打开。这个设计刺激了学生的好奇心,激起了学习兴趣。当学生们打开,发现里面装的是芳香扑鼻的鲜花时,不仅发出了惊喜的欢呼,并深深地嗅了起来。这时,教师才带领同学们边嗅边体会呼吸的动作,在呼气时同时发声,然后要求学生拿开鲜花,用相同的感觉进行发声练习。
这个设计在实习中应用,果然取得了极好的效果,小学生们表现出了高涨的学习热情。
通过这件事,同学们意识到,传统意义上的“备课”着眼于“教什么”和“怎么教”,忽视了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的情感需求。而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音乐教学,要求实现师生角色的根本改变,以及学生音乐学习方式的巨大变化。
(三)开发和利用音乐课程资源。
《新课标》的第四部分特别对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提出了建议,认为《音乐课程标准》和据此编写的教科书是音乐课程最重要的基本资源,它们和其他的具有地方、民族、学校特色的音乐课程资源建设对于实现基础教育的音乐课程目标,特别是对于提高中小学的音乐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促进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对此深有感触。
为了培养高师学生利用与开发音乐教育资源的意识,在音教法的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以下方法。
1.根据学生专业特长的不同成立学习合作小组。为了更好地发挥每个学生的特长,使其个性得到充分自由的发展,每四到五人自由组成一个学习小组,尽量各包括一个具有声乐、钢琴、舞蹈、音乐理论、其他乐器特长的学生,互相取长补短,增强专业自信。
2.不仅充分利用校内音乐教学设施,如专用音乐教室和各种教学设备,学校的广播站、电视台、校园网以及礼堂、阶梯教室、多媒体教室都是音乐课程资源的一部分,还要积极开发与利用校外各种音乐课程资源,开展各种形式的音乐交流活动。
3.积极开发和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利用网络系统交流课程资源,为音乐教学服务。计算机音乐教学软件、课件和网络上的音乐资源正在迅速得到开发和应用,并为资源共享提供了广阔前景,大大扩展了音乐教学的内容和空间,极大地丰富了教学手段和教学资源。
(四)在见习、实习过程中进一步了解、理解新课标。
教育教学实践是音乐课程结构最重要的一个板块,是从学生“变成”老师必需的过渡环节,是从“纸上谈兵”到“真刀真枪”的蜕变。只有参与见、实习活动,学生才能将几年中学到的专业技能和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运用新课标的的理念进行教学。由于学生们在校学习期间就对新课标有所了解,所以到中小学实习时就感觉心中有数,听课、备课、上课、辅导课外活动等环节都能很快地进入角色。
课程改革不仅转变了教师的教学方式,而且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同时也引发了师生思维方式、生活方式甚至是生存方式的转变,新课程的理念必将走进每个师生的心中。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教育的现代化,在一定意义上来说,有待于教学方法的不断改进,目的是使我们的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尽可能多地吸取无限的知识和技能,使我们的教师尽可能有效地传递知识和技能。
参考文献:
[1]小学音乐新课程教学法.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10.
篇5
【关键词】小学音乐;现状;教学策略
近年来,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深入开展,音乐教育事业得到了迅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学校音乐教育的重要性。音乐学科正随着改革的步伐朝着素质教育的目标一步步迈进。小学音乐教育是整个音乐教育的基础阶段,是实施美育的重要手段和途径,是小学必修课程之一。新的教育理念提出要以培养人的综合素质为目标,为现代社会培养所需要的复合型人才,而音乐教育的独特功能是其他学科所不能替代的。
一、小学音乐教学的现状
1.对音乐课程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在学校的实际工作中,对于音乐教育存在着认识上的偏差。尽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如火如荼地开展了好几年,但一些领导和教师依然教学观念落后,始终认为音乐是“副课”。尤其是领导不够重视,脑筋上转不过弯来,还停留在应试教育上,认为上级没有对音乐有具体的考试要求,学不学一个样,因此放松和忽视了音乐教育。具体表现是有些学校准备二套课表,一份按上级要求把课程开齐开足,应付上级检查;一份则对诸如音乐等课程的课时进行缩水甚至全部不要,教师整天就是围着所谓的“主课”转,每节课不是教语文,就是教数学,鲜有教诸如音乐之类的课。因此,老师们忽视音乐教学、甚至不上音乐课的现象比比皆是,音乐课成了可有可无的摆设课。有人戏言:音乐课是“隐约课”。
2.缺乏专职,敬业的音乐教师
小学音乐教师师资力量非常薄弱,良莠不齐,很少有音乐教育专业毕业的专任音乐教师,音乐专业的教师根本不想进小学任教,他们认为是大材小用,无用武之地,说得自私点就是在小学带不了专业生,出不了成绩,个人经济上也受到损失。即使有人勉强进了小学,那也是把小学作为跳板,教不到一年半载就溜之大吉往初中高中走了,搞自己的特长班去了。所以,在小学上音乐课的教师基本上是其他教师兼任。
3.教学条件差,音乐教学硬件设施缺乏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小学音乐教育鲜有“巧妇”,更是“无米”。首先,大部分学校缺少音乐功能室。学生只能坐在原来的班级教室上课,缺少相关的音乐教具,教师仅凭一张嘴应付一节课。同时,学生在音乐课上的活动空间也受到束缚,学跳个舞更是无用“舞”之地。其次,缺少音乐教学所必需的多种教学设备和相应的音响、音像资料,音乐教育投入严重不足。有些学校虽然有电脑、多媒体等设备,但教师怕麻烦,极少在音乐教学上用这些先进的教学设备,老师们认为只要有一张能发出声音的嘴巴就够了。个别条件好的学校有音乐功能室,但里面空空如也,教学得不到保障,处于闲置状态,偶尔用一下也只是应付上级的检查。
二、小学音乐教学的策略
1.明确音乐教育目标,转变教育观念
要想改变面临的这种音乐教育状况,需要彻底转变教育观念。各级教育部门的领导,更要更新教育思想观念,要有彻底改变小学音乐教育现状思想,多开展有关音乐方面的师生活动。特别是学校教导处,要严格执行《小学音乐课程标准》,开齐上足音乐课时。我们的音乐教师要摒弃课程分“主课”与“副课”的旧思想,树立音乐与其他科目同等重要的意识,无论专职和兼职教师都应该有敬业精神,提高师德素养,增强对学生的爱心和为专业献身的精神,认真利用一切条件扎扎实实地上好每一堂音乐课,让学生的素质得到全面发展,使学生的审美能力得到培养,并受到艺术的熏陶。从而使音乐课成为小学教学内容的一个不可替代的重要组成部分。
2.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
教师要想培养小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造力,就必须要让他们感觉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创造性活动就是要与众不同,要民主,让小学生从心理上感觉到安全、民主,和谐、自由的教学环境是创新能力培养不可缺少的,只有在这样民主的教学环境中,才会让小学生的思维活跃。教师在音乐教学活动中要努力为学生营造和谐民主、生动活动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在音乐课堂上,音乐教师要注意把微笑留给学生,语言要亲切,态度要和蔼,多与学生用歌声和舞蹈来交流,逐步拉近与学生间的距离。
3.将音乐课与其它非艺术课程结合起来
艺术课程涉及的门类较多,而音乐是其中最重要的,音乐与其它范围领域内的文化密切相连,所以与其它非艺术课程进行结合是非常有可能的。比如,音乐与语文的沟通结合,与诗歌、戏剧等的结合;音调、节奏等与数学课的数量知识进行结合;音乐与体育课的广播体操进行结合,与地理、历史等的结合。
总之,小学音乐教学中培养小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是非常有必要的,教师必须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创新,不断培养他们大胆创新的意识,也要鼓励他们勤于创新和勇于创新。教师在培养学生创新力和想象力的同时,要注意完成基本的教学技能,启发他们研究问题,发现知识,提高他们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篇6
一、关于奥尔夫音乐教学法
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并非是一种具体的、不变的音乐教学法,而是一种思想、一种可变化和发展的教育理念。其奥尔夫本人曾强调它并非是一种新的思想,而是总结整理古老的和不朽的观念从新得出来的。所以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强调音乐的“原本性”也就是动作、舞蹈、语言的紧密结合。它是最原始的也是最简单的,是所有音乐发展的最初形态。
二、奥尔夫音乐教学法与小学音乐课堂
(一)小学音乐教学的问题。现素质教育已经纳入了课程标准,并贯彻到学校教学实践中,但总体来说音乐教育还是相对滞后。受中国长期应试教育观念的影响,学校多数把工作重心放在其他科目上,对音乐教育关注很少。从学校对待音乐教育的重视程度和态度来看,这已经影响着音乐教育的正常开展。我国音乐教育事业在不断发展进步和改善,在2011年版新课程标准中确立了音乐课程的基本理念是: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强调音乐实践鼓励音乐创造、突出音乐特点,关注学科综合、弘扬民族音乐,理解音乐文化多样性、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
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我国各级各地方的音乐教育都有很大的改变和进步。同时出现了很多音乐课的竞赛和音乐教师的评比,这一现象对一线音乐教师提高自身能力和改善教学具有很大的帮助。但是与此同时出现了一个新问题,音乐公开课与音乐日常上课不相符。公开课上教师会采用多种方式方法以达到教学质量的提高,而这样教学固然教学质量高、课程内容丰富,但上课过于繁琐和备课时间长。反而照成教师在准备公开课后的日常教学中却还是以简单教唱和讲解为主,甚至很多情况下音乐课以自习和播放视频为主。
(二)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在小学音乐课堂中运用的可行性分析。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对教师的综合能力要求很高,所以要想上好一节奥尔夫音乐课是不容易的。但是当我们拥有这些基本能力后,再去上奥尔夫音乐课就会变得相对轻松。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可以对音乐课进行活动式教学安排,例如可以选择各种游戏形式的节奏训练。通过这些活动式的节奏训练可以减少教师对文字方面的备课,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其次是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的乐器教学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个乐队排练机会,提高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当教师拥有排练能力的时候,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的乐器排练可以简化加入小学音乐课堂中,或安排一节完整的排练课,从而调动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更好的完成课堂教学。
现阶段的音乐教学很容易让学生失去兴趣和热情,但如果把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加入到我们的课堂,让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才能来表现自己,把问题集中在艺术情感上,就可以促进儿童的兴趣和自信,使他们的心里得到满足,从而达到教育效果。
1.社会教育背景。改革开放以来,社会发展迅速,人们的需求不再是简单的温饱,而是迈向更高的文化精神需求。政府教育部门在艺术文化的义务教育上也有了新的认识,并不断改善提高艺术文化教育水平,尤其是把美育加入教育方针后,音乐教育更是迅速发展。
2.教育内容。奥尔夫音乐教学法与小学音乐课程标准的要求在很多地方都是相通的,例如在新课标中强调音乐的实践和鼓励音乐创造,而在奥尔夫音乐教学法中同样是提倡让儿童参与到音乐的活动中来,两者正好不谋而合。所以在日常教学中我们可以运用其中一项或是两项来丰富课堂内容,提高教学质量。
3.教育思想。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强调音乐的原本性,其教学内容包括:语言、动作、歌唱、表演等形式。将奥尔夫音乐教学法与小学音乐课堂相结合,可以丰富小学课堂内容,更好的促进小学音乐课堂教学。
篇7
一、 基本情况
伊犁地区位于新疆西部边陲,现辖八县一市。同时境内还包括农四师所辖21个农牧团场。伊犁地区目前共有中小学校829所,在校学生412,897人(注:数据资料截止至2004年8月,由伊犁州教育局提供)。其中小学573所,在校学生25,670人;中学256所,在校学生156,190人;班级3,797个,教师26,445人。
(一)师资现状
伊犁地区在职音乐教师共有763人。其中小学音乐教师531人,中学232人。
音乐教师按市、县、乡三级划分分别为:伊宁市有音乐教师136名,其中小学93人,中学43人;八县有音乐教师143名,其中小学88人,中学55人;农村有音乐教师480名,其中小学346人,中学134人。
音乐教师学历结构为:中专学历331人,占43.4%;大专学历385人,占50.5%;本科学历41人,占5.8%,其中小学17人,中学23人;中专以下6人,占0.8%,其中小学5人,中学1人。音乐教师学历达标率分别为:小学99.2%,中学79.7%。
根据以上数据我们不难发现:1. 音乐教师在数量上还有较大缺口。以每班45人计算,小学尚需要近百名音乐教师,中学尚需六十余名音乐教师。2. 兼职现象较多。一是音乐教师为弥补教学课时不足,兼职教社会、政治、自然等课程,此类情况多发生在城市及县城的中学;二是其他科目的教师,如班主任或会识谱的教师兼职教音乐课,这种情况多发生在农村的小学。3. 教师队伍出现“一高两低”现象。表现为学历达标率高,年龄结构与职称结构却较低。37所学校中,小学、中学音乐教师的学历达标率分别为96.5%,89.2%;93名音乐教师中年龄在20―28岁之间的有50名,占55.9%,28-35岁之间的有38名,占40.8%,两项和并年轻教师所占比例达到96.7%。音乐教师的职称结构不合理,93名音乐教师中,初级职称66名,占71.1%,中级职称25名,占26.8%;高级职称仅2名,占2.1%。学历的高达标率里包含着非专业学历的因素,就是说有一部分音乐教师获得的是非音乐专业高一级学历。4. 新课程培训未有效落实。被调查的37所学校中,仅有7所学校刚实行新课程标准,不足20%。参加过地区级新课程培训的有27人,占29%。部分教师对新课改的理解还存在概念化、简单化的问题。
(二)教学设施
教学场所。在37所学校中,只有9所有专门的音乐教室(主要是伊宁市所在学校),占24.3% 。多媒体音乐教室尚未见到。平时各种形式的排练,如合唱、舞蹈、器乐等等,均无固定场所、乐器及必备的教学设施。37所学校中,拥有钢琴的学校有10所(一半在兵团子弟学校),占27%;拥有手风琴或电子琴的学校有31所,占83.8%;另有6所学校无任何乐器,占16.2%;有4所学校还没有专门供音乐教学所用的录音机。由于大部分教学随班进行,所以教学挂图基本没派上用场。像先进一些的投影仪、录像机等更与音乐课无缘了。
(三)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基本上可按课本进度要求完成,教师课堂教学常有即兴化现象,个别教师将当下社会上的流行歌曲带入课堂。内容仍以唱歌教学为主,较少涉及视唱练耳、乐理及欣赏教学。备课简单,程式化现象较为严重,备课教案是为了应付检查,较少体现教师的教学设计、思路、创新等。学期考评仍主要以学生上课调不调皮,老不老实,迟不迟到等道德表现赋予成绩。考试时就让学生唱一首歌记个分数完事,体现不出音乐课的评价意义。部分教师组织无序,重点不明;课堂师生缺乏交流,气氛沉闷;个别教师的范唱、范奏能力较为欠缺,节奏、音高等基本能力失范;还有的教师“惜字如金”,只是一遍一遍放录音,让学生一遍遍重复跟唱。在37所被调查学校中,有长期合唱队活动的有10所,占27%;有长期鼓号队训练的有9所,占24.3%;有长期器乐小组活动的有6所,占16.7%;有长期舞蹈队训练的有3所,占8.1%。其他学校均为临时性的课外音乐活动。
(四)学生心理
在被调查的87名同学中,有54名对音乐课不感兴趣,占62.1%;有18名同学对音乐课持无所谓态度,占20.7%。两项合并占到82.8%,令人遗憾。不感兴趣的原因中,认为“上课形式无趣味”的有41名,占71.1%;认为“不能调动学生积极性”的有38人,占70.4%;认为“不喜欢音乐课本上的内容”的有26名,占48%。以上数据表明,音乐课堂教学没有充分体现音乐教育的本质,忽视了美育的根本特点,学生在被动中完成学习,效果不够理想。调查中,有51名同学希望让他们有表演的机会,占58.6%。这说明学生的表现欲望没有得到重视。
(五)农村学校的音乐教育令人担忧
被调查的10所乡镇级中小学中,有9所各项指标都不能达标。能开足课时,并有老师上课,已属不易,这应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
二、 原因分析
(一)观念陈旧
长期以来,普通学校教育在观念上是“人才第一”、“知识第一”、“升学第一”,这种观念从整体上限制了教育活动,也对音乐教育造成深重影响,极大地束缚了被称之为“小三门”、“豆芽菜”的音乐课的良性发展。边疆地区尤其明显。有的学校列在课程表上的音乐课名存实亡,因此观念陈旧是以上问题的根本原因。
(二)师资队伍整体水平较薄弱
教育活动中的各个环节都需要教师的参与,教师水平的高低至关重要,音乐教育也是如此。本地区音乐教师大部分是在没有什么音乐基础的情况下考上音乐师范的,音乐素质较弱,文化水平也不高。大部分教师只是匆忙接受了三年左右的中师专业学习就毕业工作了。在近几年的音乐教师基本功考核中,一部分教师的专业基础知识和技能掌握不容乐观。在调查访问与听课座谈中,很多教师都反映出专业技能不够全面的事实:能弹的不会唱,能唱的不会弹,能跳的又不会编等问题。这些情况都说明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薄弱。另外,音乐教师的职业品质与文化素养也需要加强和提高。
(三)相关投入少
一直以来,本地区在音乐教育方面的投入是少之又少,有些年份甚至没有考虑投入。很多学校在资金投入方面都首先考虑的是课桌椅更换、实验室建设、运动设备器材购置等,较少考虑音乐设施这个角落。本地区由于经济发展较为落后,各县之间发展又极不平衡,部分县级财政只能保证人头费(教师工资),这也是不能忽视的现实。
(四)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方法没有贯彻
传统的教学模式忽视了学生的需要,“教”与“学”脱节,“教师中心论”还大有市场,师生互动严重缺乏。音乐课的感染力、生动性被弱化。学生的音乐感受力、表现欲望及创作兴趣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与挖掘,这样的音乐教学与教育目的根本相背。新课改理念与方法中“以育人为本”、“以学生为本”的思想及“合作式”、“探究式”的方法还较少被广大音乐教师所体会,实践中更是难以体现。
三、对策与建议
(一)解放观念
在办学思想上树立“素质教育,艺术为重”的观念。只有切实把音乐教育与国民素质教育的关系明确起来,才能使音乐教育得到应有的待遇和地位。这需要教育主管部门及各校校长紧跟时代步伐,领会中央最新教育精神,把音乐教育放在国民教育的背景上去参照。要有“一盘棋”的认识,抛弃过去那种“智育挂帅,升学先锋”的旧观念。
在教学思想上树立“以学生为本,以育人为本”的观念。音乐教学要深刻体现新课程标准的根本要求,关注学生本体发展,回归学生生活世界,使学生的感受力、表现力和创造力得到切实提高。体现“审美教育”的根本特点,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心灵环境,让他们在人格与精神上健康成长。
在教学方法上树立“探究式、综合式、合作式”的观念。教会学生学习,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导、诱发学生兴趣,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究。使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思考,为学生打开一扇透视音乐审美愉悦的窗户。师生之间变为“以学生为主体,师生互动合作”的新型关系。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首先要加强师范院校的音乐教育。师范院校是培养中小学音乐教师的“摇篮”,要想改变本地区中小学音乐教育师资薄弱的现状,师范院校承担着义不容辞的责任。要使师范院校在招生及就业指导上要有明确的目标性和政策导向性,使师范毕业生都能学以致用,到需要他们的地方工作。另外还要在师范院校音乐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改革,加强学科综合与实践的环节,改变注重单一技能、艺术视野狭窄、教学手段单调贫乏的现象,注重学生能力的发展,以尽快与新课改接轨。
建立师资培训制度。可以采取走出去,请进来两种方式,使在岗音乐教师尽快提高业务水平。主管部门应有计划地派遣教师去外地交流学习,也可请外面的专家、名师来本地区办学习班,搞讲座等等。学历不达标的教师要尽快达标。
加强音乐教师的职业精神。采取切实有效的办法留住人才,使教师热情地对待本职工作。教师本身也要有“时不待我”的紧迫感,要有“终身学习”的愿望和动力,通过各种途径拓展知识与能力。加强区内区外交流与联系,努力学习其他地区与兄弟县市的先进之处,以弥补自身不足,使信息资源共享,少走弯路。建立各校及地区间的听课观摩学习制度,把区内音乐教育搞活,以进入良性循环的道路。
要提高中小学音乐教师的地位与待遇。在外出参观学习与职称、评优等方面与其他教师同等对待。鼓励教师创新,支持参加各种教学比赛及专业比赛,并建立相应的奖励制度。调动广大音乐教师的积极性,充分挖掘每位音乐教师的潜能,最大程度地优化现有教师的人力资源,为本地区的音乐教育事业服务。
(三)加大教育投入
篇8
【关键词】高师;音乐教学法课程;歌唱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02-0189-02
歌唱作为音乐基础教学课程中的一项重要内容,高等师范学校在进行音乐专业课程的教学时,要对此引起重视。对于目前师范院校学生缺乏歌唱表达能力,音乐素养不高的现状,高等师范院校在开展基础教育工作时,要重点培育具备较高歌唱能力和专业技能的合格师资力量,加强培养学生的歌唱能力,以便培养出具有专业水准的音乐教师。
一、高师音乐歌唱教育目前存在的问题
(一)高师音乐歌唱教学和中小学音乐教育需求不匹配。高等师范院校音乐教育专业的教学目标就是为了培养中小学音乐教师,它的教学质量关系到国民整体的音乐素养。一直以来,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声乐教学和音乐表演专业的声乐教学之间存在诸多相似之处,以美声和民族为例,儿童歌曲一般只在即兴伴奏教学中进行演示,学生通过声乐教学学习,具有一定的艺术歌舞能力,但到了中小学后很多学生甚至连一些简单的儿童歌曲都无法流畅地弹唱,从而影响了中小学歌唱教学的质量。和中小学歌唱教学需求相比,当前高等师范院校的音乐教育专业声乐教学,无法适应中小学音乐歌唱教学的需求。
(二)音乐教师对音乐课程的价值和目标理解片面。音乐教师片面理解音乐课程的价值与目标,造成音乐教育艺术化倾向越来越弱。例如,在第五届和第六届全国中小学音乐课现场评选活动中,一些教学质量高的中小学音乐课,不仅在教学理念上和国际接轨,而且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也比较先进。同时,从现场评选活动中,也可以看出目前中小学音乐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部分教师比较重视课堂教学的氛围,注重课堂教学的活跃性,采用的音乐教学方法已经偏离了音乐教学的基本原则,甚至采用非音乐教学的方法进行课堂教学,比如教师设计新歌学习课目时,在开展教学活动、导入新课和游戏拓展方面下了很大功夫,但留给W生进行歌唱表演的时间很少。导致学生错过了最佳的学习时间段,使学生只能记住学习过程中的游戏,却忘记了音乐课中教师所教的音乐歌曲。而且,很多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有钢琴伴奏的时候能够进行歌曲演唱,但如果没有钢琴伴奏,就不知道如何演唱所学的歌曲了。所以,大多数学生在课后都不会去唱音乐课中教师教的歌曲,而更喜欢唱一些流行歌曲。这也是造成学生不能按照课程教学标准,达到一定歌唱能力的主要表现。而造成这种现象发生的原因,主要是教师片面地理解音乐课程教学的目标和教学价值,从而导致音乐教学越来越倾向于非艺术化。
(三)学生缺乏歌唱兴趣,教师演唱基本功不扎实。一些音乐教师缺乏扎实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虽然也想在音乐课堂教学中教授学生一些演唱技巧,但由于自身能力不足,结果导致一些学生无法掌握科学的发声,不仅不能提高演唱能力,还无法达到音乐教学目标,最重要的是会造成学生养成错误的用嗓习惯,破坏歌唱的美感。另外,有一部分音乐教师认为中小学生年龄较小,教师在课堂中只要教会学生唱歌就可以了,不需要对学生进行声乐技能训练。声乐技巧属于比较抽象的专业理论技能,教学难度大,向中小学生进行讲解和训练,耗费时间和精力,因此很多音乐教师在实际的音乐教学实践中,避开繁杂的教学内容,选择一些简单的音乐教学知识,比如只要学生会唱歌就不用对学生进行歌唱训练。另外有些音乐教师认为学习声乐歌唱技巧需要学生到了青春期,出现变声后才能学习,对于学生在音乐课程教学中采用错误的歌唱模仿和喊唱的方式并没有进行阻止,造成学生的声带因为长期不科学的发声而受到损伤,影响学生的歌唱水平。有些学生甚至因此而留下终身遗憾。因此,高等师范院校的音乐教学法课程,还要重视运用正确的歌唱技巧进行声乐歌唱训练。
一些教师在设计声乐歌唱训练内容时,采用的是发声练习、复习之前所学的歌曲、示范演唱、新歌教学和游戏拓展等活动,但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因为没有考虑到学生年龄特点以及认知水平等因素,教学方法陈旧,教学形式单一,导致学生渐渐对歌唱失去了兴趣,影响了学生在音乐教学中的歌唱积极性,从而不利于学生歌唱能力的培养。
二、高等师范院校音乐教学法课程中培养学生歌唱能力的策略
根据课堂教学改革标准要求,针对音乐歌唱教学的理念、教学目标及教学方法等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要重视对高等师范学校音乐教学法课程的教学。高师音乐教学法课程不仅是教会学生运用音乐专业各课程的一门课程,也是学生通过掌握基础歌唱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进行音乐课程学习的一项教学要求,更是帮助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学生毕业后早日能够适应基础音乐教学的有效途径。而高师音乐教学法课程中培养学生歌唱能力的策略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树立儿童歌唱教学的理念。首先,在学习高师音乐教学法课程时,学生要对声音的概念有一个明确的了解,掌握正确的发声练习方法、歌唱呼吸方法和吐字发音等歌唱技能。其次,在此基础上,了解学生歌唱少儿歌曲时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学会运用歌唱技术,声情并茂地演唱少儿歌曲。另外,在进行高师音乐教学法课程学习时,师范院校的学生要不断培养自身的综合素质,开阔自己的视野,提升自己的歌唱水平,以适应当前音乐教学的要求,为有效开展歌唱教学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重塑教学培养目标和教学基本理念。高等师范院校的音乐教学法课程教学,一定要让学生明白基础的歌唱教学不是专业的音乐教育,它的教学目标是针对大众教育,而不是为了培养歌唱家。高师音乐教学法课程要培养学生的歌唱能力,提高其歌唱水平,还要先明确这门课程的教学基本理念定位,要确立“敢唱、会唱、爱唱”的教学培养目标。“敢唱”是歌唱的前提,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自由的学习氛围,尽可能多地为学生提供当众歌唱的机会,锻炼学生的胆量,让学生有勇气进行课堂歌唱活动。要多鼓励和赞美学生,对学生在音乐课堂教学中的表现进行肯定,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调动学生参加声乐歌唱训练的积极性。“会唱”的教学培养目标就是让学生能够掌握歌唱的基础知识,同时可以运用一些有关歌唱的基本技能,进行有感情的演唱。“爱唱”是在会唱和敢唱的基础上,对歌曲的内在思想情感有了进一步了解之后,用充满感情的唱法去演绎歌曲。另外,教师要尊重学生对歌唱的需求,要让学生在平时的歌唱练习中,体会到歌唱的快乐和美好。只有在明白了这些道理后,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才能在以后的音乐课堂教学中,采用科学的方法来培养学生的歌唱能力,从而为基础音乐教学出一份力。
(三)对音乐课程教学方法进行改进。高等师范院校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在学习音乐教学法课程时,一定要对音乐教育新课标中的新型教学方法有所了解。首先,随着新课改的深入推行,对音乐教师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新课标不仅对教学观念和师生角色提出了要求,还在教学方法上提出了新要求。在新课改的要求下,学生成了教学的主体,教师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还要倡导学生的自我体验、深入探究和自我模仿等综合式学习方法。通过与学生之间建立平等的关系,来营造师生和谐相处,能够进行深层沟通的教学环境。例如,音乐教师可以根据歌曲内容,选择适合学生年龄段的音乐教学方法,进行声乐歌唱教学。诸如听唱法、视唱法、分角色演唱法和对唱式演唱法等,让学生先对歌曲的旋律进行了解,等熟悉了歌曲旋律走向后,再进行歌唱练习。在实际教学中,音乐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状况和教学环境,灵活地运用富有创造性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多与学生进行沟通,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外的时间,培养学生的歌唱能力,比如鼓励学生在课余时间收集一些有关音乐教材中的歌曲素材,然后根据自己所选的歌曲进行听唱练习。学生在进行自主学习和探索的过程中,不仅能使其对教材中的歌曲内容产生兴趣,还能使学生在听歌的过程中,对声乐歌曲有了更多的理解,同时也能够接受更多的艺术熏陶,并在这种熏陶下,不断提高自身的歌唱能力。
(四)使学生掌握必要的歌唱技能。少儿歌唱训练的方法不同于成人歌唱技能训练,高师学生在进行音乐教学法课程学习时,还要掌握必备的少儿歌唱训练技巧,以便在进行音乐教学时,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歌唱能力。
1.呼吸训练。儿童呼吸的延续性比较短,换气频率比较高,在进行儿童呼吸训练时,要注意尽量屏住呼吸,进行气息保持。比如,可以通过吹生日蜡烛的方式,让学生掌握歌唱教学中的呼吸方法,同r结合歌曲练习中的呼吸功能训练,使学生能够充分掌握节奏缓慢的歌唱呼吸法。
2.趣味发声练习。在高师音乐教学法课程教学中,教师一定要让学生明确,要根据自己将来所教学生的年龄特点、所教歌曲的歌词内容、歌曲旋律情况等,来选择贴近学生日常生活的模拟发声训练。比如,通过让学生模拟一些动物的叫声,或是生活中的各种声响,来进行发声技巧训练。激发学生的歌唱兴趣,培养学生的歌唱能力。
三、结束语
在进行高师音乐教学法课程教学中,教师要多设计一些有关歌唱技能的实践教学活动内容,以便在实际的音乐教学中,让学生通过有目的、系统化和持续性的练习,来提升自身的歌唱能力。
参考文献:
[1]王天波.浅谈如何培养高师学生的歌唱表现力[J].戏剧之家,2015,(13):246.
[2]祝仰东.透析高师“音乐教学法”的淡漠及对策[J].音乐天地,2004,(08):9-11.
[3]宋晓娟.浅谈高师音乐教学法课程改革[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2,(08):148-149.
[4]卢雪珊.论研究性学习与高师音乐教学法课程改革[J].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08,(03):90-93.
[5]康雅秋.高师音乐教学法课程改革与实践初探[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高教版),2009,(01):92-93.
篇9
内容摘要:在深入学习和贯彻新的国家音乐课程标准的同时,对我国传统音乐教育进行深刻的反思,对旧的音乐教育价值观取向所形成的教学模式、基础知识教学、识谱教学、音乐欣赏教学、学科本位等普通音乐教育中的弊端进行审视和思考。在实施新课程标准过程中转变观念,树立正确的音乐教育价值观,改革教学模式及教学方法,从而实现课程改革的目标即课程功能的转变,把新课程改革落到实处。
关键词:音乐教育价值观教学模式基础知识
伴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教育部出台了新的国家音乐课程标准。在实施过程中,观念转变是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和内容,更是搞好课程改革实验的前提。但要真正实现观念根本转变,又是课程改革必须面对的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在深入学习和贯彻新的音乐课程标准的同时,有必要对我国传统音乐教育进行深刻的再反思,这样有助于我们转变观念,以积极的态度来推进课程改革。
一、中外音乐教育价值观的差异。
长期以来,我国和一些音乐教育发展迅速并对国际社会产生重要影响的国家,如德国、匈牙利、前苏联、日本等国家在音乐教育价值观上存在着一些差异。
德国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首先关注的是音乐教育对人的发展的巨大作用。卡尔·奥尔夫曾说过:“音乐教育是人的教育,对于一切,我最终关注的不是音乐的,而是精神的探讨。”他认为音乐是人类思想感情最自然的表达,每个人都具有潜在的音乐本能,因此音乐教育应该面向所有的人。
匈牙利著名的音乐教育家柯达伊所创建的音乐教育体系,其教育理念突出的一点就是“让音乐属于每个人”“音乐将伴随每个人的生存与发展”。他多次指出:“音乐是人的教育的不可缺少的部分,如果不具备这方面的修养,教育就不完整,离开了音乐就谈不上是个全面发展的人。”他认为音乐和人的生命本体有着密切关系,是人精神生活的需要,是每天生活的有机部分,没有音乐就没有完美的人生。
在对音乐教育本质的认识上,最典型、最具代表性的是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论述:“音乐教育并不是音乐家的教育,而首先是人的教育。”这种表述不仅反映了一个教育家特有的洞察力和使命感,更是揭示了普通音乐教育的本质,阐明了普通音乐教育与专业音乐教育之间的辩证关系。
日本音乐教育家铃木镇一的音乐教育思想最具人本主义的色彩。他表达这样的理念:“教音乐不是我的主要目的,我想造就良好的公民。”“如果让一个儿童从出生之日起就听美好的音乐,并自己学着演奏,就可以培养他的敏感、遵守纪律和忍耐等性格,使他获得一颗美丽的心。”
上述这些国家,虽然各自的政治、经济、文化背景都不尽相同,但对音乐教育价值观的认识上却比较一致,都明确提出音乐教育的价值在于“人的发展”“音乐应该属于每个人”。然而,长期以来,学科中心主义的指导思想影响着我国的普通音乐教育,造成了普通音乐教育的专业化倾向。即过于注重知识技能的传授,一定程度上忽视了人的发展与需要。音乐教育的重点放在以识谱为中心的技术操练上,音乐对于一些学生来讲成了高不可攀、可望而不可及的东西,造成了一些学生喜爱音乐,但害怕上音乐课的不正常现象。在对我国基础教育现状进行深刻反思的同时,对国际课程改革趋势进行深入比较,对未来人才需求进行认真分析后,国家教育部启动了新一轮课程改革,本次课程改革在教育部制定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首先确立了课程改革的核心目标即课程功能的转变: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的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即从单纯注重传授知识转变为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学会做人,打破传统的基于精英主义思想和升学取向的过于狭窄的课程定位,而关注学生“全人”的发展。
二、认识与思考。
笔者有幸参加国家级音乐骨干教师培训班的学习,在转变观念,吸收本学科最前沿的信息、学习新的国家音乐课程标准、接受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的同时,再来重新审视我国的普通音乐教育,体会更深,对传统音乐教育的弊端也有了以下新的认识。
1.教学模式。
多年来,我国的普通音乐教育过于重视基础知识的学习和基本技能的训练,一些音乐课只能与极少数音乐尖子产生共鸣,大部分学生对音乐课越来越感到恐惧。唱歌教学几乎是一个模式:练声——节奏训练——视唱(识谱)——唱歌。这样安排,没有给学生持久的审美体验,没有给他们带来愉悦感,音乐教育的目的也就不可能达到。音乐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中明确指出:“通过教学及各种生动的音乐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爱好音乐的情趣,发展音乐感受与鉴赏能力、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提高音乐文化素养,丰富情感体验,陶冶高尚情操。”这些目标要通过精心设计,把孩子们对音乐的一种理解,把孩子们的想象力、创造性发展起来。音乐教育的重点不能再放在技术操作上,而要放在艺术表现上,要特别强调音乐教育中的音乐性。
奥尔夫讲过:“每个孩子心里都有一颗音乐的种子。”音乐教育工作者的任务就是要让每一颗种子发芽。中小学音乐教育是大众教育,不是为学生提供未来从事某门专业所需要的全部知识和技能,而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学会做人。我们的培养目标是把全体学生培养成具有音乐审美能力的普通公民,因此,中小学音乐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美国与中国在音乐教育的价值取向上存在一定的差异。美国“要求孩子能当众自信地歌唱”,着眼人的发展,其音乐的作用远远大于音乐知识传授的本身。通过音乐教育培养人对生活的乐观态度,培养人的健康心理。在这里笔者要特别强调:
要经常给学生表演和表现的机会,唱得好、唱得不好是一回事,敢不敢唱是另外一回事,培养孩子敢于当众歌唱,是培养他的一种自信心,一种做人的勇气,一种对生活的乐观态度。通过音乐教育的手段,在不知不觉中完成人格教育,这样的音乐教育可达到的效果要远远大于单纯掌握咬字、吐字等歌唱技巧。
2.音乐基础知识教学。
一些传统的音乐教学法违背了音乐的本质。比如,学音程,教师让学生把要领背得滚瓜烂熟,但在琴上却并不能听出和声、旋律音程,这说明学生形成的音程概念只是数学概念不是音乐概念,这也说明只记概念是不行的,是没有价值的。再如,学习3/4拍的含义,学生从概念上会回答,但仅是简单记忆,与音乐没有关系,这在认知过程中属最低的简单记忆。按新课程的理念,如果换一种教学方法:即通过听音响来判断曲子中哪一首是三拍子(通过强弱来判断),同样,还可以放几段音乐,让学生来思考哪一首曲子不能作为队列行进的音乐,学生一定会通过身体感觉来正确地指出哪些是三拍子乐曲。这样把音响与概念结合起来,既发展了学生的听辨能力,又使学生真正理解了其中的含义,这样的教学符合音乐的认知规律和教育规律,同时,又能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遵循听觉艺术的感知规律,突出音乐学科的特点”“音乐是听觉艺术,听觉体验是音乐的基础,发展学生的音乐听觉贯穿于音乐教育的全部活动中。”因此,必须强调,概念必须与音响结合,离开了音响就没有意义了。
3.识谱教学。
长期以来,中小学音乐教育一直以识谱作为重点,但大部分学生的识谱问题仍没有解决。笔者从事中学音乐教学10年,在识谱教学中可说用尽了脑筋。记得1980年,无锡市首次五线谱教学试点就是在笔者所任教的班级进行的。在一段时间内,学生的识谱能力也有所体现,但实际真正的价值却不大。在笔者执教的锡师“弘毅”
艺校手风琴班,一些小学员的家长曾是笔者当时的得意学生,后来他们又进入了大学,具备了较高的学历层次。多年过去了,他们中的一些人连最简单的乐谱也认不得了。据他们讲,平时他们喜欢唱歌,但没有一首是通过识谱(认谱)学会的,而是听会的。笔者所在师范学校每年都举行音乐面试,这些考生都是来自无锡地区较优秀的初中毕业生,但真正识谱的廖廖无几,有的学生连《国歌》都唱不完整。这说明九年的识谱教学非但没有解决学生的识谱问题,而是让大多数学生离音乐越来越远了。笔者曾对刚入学的新生进行如下提问和测试:①问:除了初中教材上的歌曲,你是否还能唱出另外10首歌曲?在这10首歌曲中,有多少是你通过识谱来学会的?回答:全是通过听而学会的,不是通过识谱学会的。②在两个平行班中,选择同一首歌曲,甲班通过识谱来学习、熟悉,乙班是反复播放音响,通过听来熟悉,30分钟后两个班学生全学会了。但两周后,奇怪的现象出现了,通过识谱学会的甲班已基本全忘,而通过听唱学会的乙班却还能唱出而且较熟悉。上述两点说明:音响的记忆比识谱的记忆效果要好些。
那么,识谱教学还需不需要呢?回答是肯定的,问题在于:第一,必须给识谱教学重新定位。长期以来,大家都以识谱能力来衡量音乐教育的质量,这是错误的。
识谱不是中小学学生学习音乐的唯一标准,只是技能领域中的一种能力(如乐器学习中掌握乐谱是必须的)。第二,如何进行识谱教学。国外先进的音乐教育理论认为:识谱是在音乐实践活动中不知不觉中学会的,就如刚出生的小孩先会喊“妈妈”,到后来再来认识“妈妈”二字一样。先说后认,先唱后认,道理是一样的。国家音乐课程标准在阐述识谱教学时明确指出:“在音乐听觉感知基础上识读乐谱,在音乐表现活动中运用乐谱。”识谱教学可分五个过程:①唱名模唱;②唱名背唱(条件反射);③认识唱名;④按节奏因素读谱;⑤识谱视唱。在识谱教学中强调趣味性,要激发学生兴趣,切忌走入技术操练的误区。
4.音乐欣赏教学。
音乐欣赏教学是中小学音乐教育的重要内容,了解、欣赏中外优秀的音乐作品对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以及对音乐的感悟力是十分必要的。但传统的欣赏教学法脱离了学生的生理、心理特征,整堂课都是教师讲,教师放音乐,学生只是听众而已。
欣赏课的一言堂,一定程度上抹煞了学生创造力和探究音乐的兴趣。音乐课程标准提出:“以音乐为本,从音响出发,以听赏为主。应采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音乐体验,引发想象和联想。”音乐是一种善于表现和抒发感情的艺术。音乐的欣赏过程就是感情的投入与体验的过程,它既包括欣赏者对于音乐内涵的感情进行体验的过程,也包括欣赏者自己的感情和音乐中表现的感情相互交融发生共鸣的过程。
“奥尔夫教学法”把学生亲身实践,主动学习音乐作为一个教学基本原则,奥尔夫认为“元素性”音乐教育是一种人们必须自己参与的音乐教学,学生不是作为听众,而是作为表演者、演奏者去参与“元素性”
音乐教育。从视听演奏入手,让学生聆听音乐、引导学生通过身体运动及演奏简单易学的乐器去接触音乐的各个要素。由于身体的表现使音乐要素成为可以看得见的身体活动,这些音乐要素的作用就先后或轮流地显现出来了。这样人体就变成一个能理解音乐的要求、解释音乐的部分和整体的一种乐器。通过“人体乐器”展示音乐要素,又通过学习者的内心听觉和动觉的反馈表现出音乐的艺术性质。“元素性”
音乐教育,即把动作、舞蹈、演奏、语言融合在一起,使学习产生各种体验,这种体验接近生活,十分自然,能被每个学习者体会与理解。在中小学音乐欣赏教学中,采用“元素性”音乐教学法,能使所有的学生(包括那些嗓音条件差,音乐基础差或对音乐没有兴趣的学生)都可以亲身实践音乐,主动地参与到音乐活动中来,并在活动中体验音乐的美,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音乐素质,达到健全和发展全体学生审美心理结构的目的。
5.学科综合。
传统的音乐教育强调“学科本位”,与横向学科联系甚少。新的课程标准把“提倡学科综合”作为改革的一个重要理念。
音乐教学的综合包括:音乐教学不同领域之间的综合;音乐与舞蹈、戏剧、影视、美术等姊妹艺术的综合;音乐与艺术之外的其他学科的综合。新的音乐教材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十分强调这一点,以音乐为教学主线,通过具体的音乐材料构建起与其他艺术门类及其他学科的联系(如听乐、吟诗、赏画等)。
在音乐教育中提倡学科综合,能有效地让学生处于多元、综合的思维中,更直观地理解音乐的意义及其在人类艺术活动中的价值。
结语。
篇10
其实,优美的音乐可以净化人的心灵,陶冶人的情操,启迪人的智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这已是不争的事实。而且在众多的艺术教育形式中,可以说音乐教育是一种最容易被学生接受的。从事音乐教育以来,深切的感觉到社会、家长、学生其实是渴望音乐的。且不说县城里大大小小好多处音乐培训班搞的红红火火,当穿过大街小巷,走进百姓人家,哪一家没有几件“欣赏”音乐的电器,大到家庭影院,小到mp3、音乐手机。音乐教育家柯达伊和奥尔夫都认为音乐是属于每一个人的,音乐教育应是全民普及性的事业。《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中明确写到:“音乐课是人文学科的一个重要领域,是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之一,是基础教育阶段的一门必修课”。但普及音乐教育的重要时期――青少年成长时期的义务教育阶段,目前这门必修课在我们农村中小学中做得远远不够。笔者认为这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一、长期的副课思想严重影响了农村音乐教育的发展
由于长期以来分数就是学生的命根子,所以从社会到学校,从家长到学生,乃至教育管理者和教师都习惯性的用主课和副课划分学生所学的课程,所以在音乐课上学生可以写作业、讲习题、背英语单词,就是可以不听音乐。
二、没有完善的教研教学管理体系
据了解,全县所有的中小学,只有我们学校有一个艺术教研组,还有几所学校有音体美教研室,再其余的学校都是音乐教师随便分在哪个教研室坐就行了。教育行政部门平时也是很难找到音乐教研室或负责音乐艺术教育的管理人员。
三、教师本身的素质制约了音乐教育的发展
农村在职音乐教师,只有极少数是音乐专科毕业生,另外一部分是师范音乐班的毕业生;其余大多数则是兼职音乐教师,这些兼职教师多数是只要能哼几首歌就上音乐课;还有的学校纯粹是挂羊头卖狗肉,课程表上排的是音乐课,实际上的是其他课。这样的教师队伍不论是教学能力还是专业知识都远远达不到 课程标准规定的课堂教学要求。加上教育行政部门几乎从不组织音乐教师的培训,音乐教师缺乏了知识的补充与更新,也就谈不上教学的进步与发展。
《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中指出:“音乐是人类最古老、最具普遍性的和感染力的艺术形式之一,是人类通过特定的音响结构实现思想和感情表现与交流的必不可少的重要形式,是人类精神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还提出了“对音乐的感悟、表现和创造,是人类基本素质和能力的一种反映。”如果想让我们的孩子更有灵性,那就让他们多接受点儿艺术的熏陶和教育。所以要想尽快改变当前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的现状,笔者认为首先应从一下几点做起。
第一、音乐教师自身要更新理念,改变认识
教育的进步教师是关键,教师的发展更新理念是关键。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的发展必须要求每一位音乐教师从思想上改变对音乐课的认识。也许有人会说:谈何容易,长期的认识说改就能改吗?其实在中国古文化中对音乐人的定位是极为低下的,如今不是早已改变了吗?关键不是能不能改变,而是想不想改变。只要我们每一位音乐教师有一份责任心,少一点功利性,认真备课、认真上课,积极做好课后反思,关注课堂教学效果,对每一节音乐课抱着副课当主课上的心态,请相信学生是最具可塑性和被感染力的,你当主课上,他们就不会当副课的。举一个音乐老师最常见的问题:音乐课上学生不带课本怎么办?尤其是这些学生还会无所谓理直气壮的认为自己的行为很正常。我代课的一个班,86名学生,第一天上课,36人不带书,同桌看一本,有的课桌上还摆着数学作业本。我记下没带课本的学生姓名,贴在了教案本的第一页,并且严肃的提出:“下节课你们必须要带课本,而且全班同学每人必须有一本课堂笔记本。”一周后上第二节课,只有三个人没带课本,十几个同学没带笔记本。“好,没带书的同学上台和老师一起看,老师这儿有书,没带笔记本的同学记上姓名,下次上台在老师的教案本上写。”第三节课86名学生的书带全了,问题解决了,当然以后还要继续巩固,切不可放松。我们要清楚音乐课就是音乐课,不是语文课,就像男女有别,只是分工不同,但绝对没有主次之分。只要音乐老师们把音乐可看作主课它就是主课,就是对自我工作的认可,这种肯定会激励你把音乐课的愉悦性尽情的展示给孩子们,也就是对孩子们的负责,对音乐课程标准不折不扣的实践。
第二、管理者要改变观念,保障音乐教育的落实
为改变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的现状,教育行政部门应设法在农村中小学进一步配备师德修养良好,专业知识丰富,教育教学能力较强的专职或兼职音乐教师;转变观念,从教学设施和教学环境等方面都力求保障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的落实。随着国家对义务教育建设的大力投资,许多农村中小学都修建成了乡村的小“风景区”。走进教学楼,看看挂牌――微机室、语音室、多功能报告厅、实验室......应有尽有,就是很难看到音乐室、绘画室、舞蹈室或艺术室。如果说是具体学校做得不好,那管理者的责任更大,尤其是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的管理落实的不够。有些五星级学校有一架电子琴,就是全部的乐器了;有些标准化学校却没有一名专职的音乐教师。另外,一些学校一年到头搞上一次“庆六一文艺汇演”,孩子们表演的几乎全是大人节目的“模仿秀”除了搞笑就是严重的成人化,甚至还夹杂着低俗。校方为此活动还请来了各级领导,美其名曰“艺术教育成果展演”。《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音乐教育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形成良好的人文素养,为学生终身喜爱音乐、学习音乐、享受音乐奠定良好的基础。”可见音乐教育的目标不是单纯的娱乐或搞笑,而是让学生具备一种良好的人文素养。所以,我们应以良好的课堂教学为基础,结合实际,开展一些有意义的活动,如:“校园每周一歌”、“校园红歌会”、“小小舞蹈家”、“小演奏家”等,从而长期的,可持续的推进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的发展。
第三、加强学习,不断提高音乐教师的综合素质
《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重视了欣赏与审美,尤其把中小学生对音乐创造性的要求提升到了感知与情感体验的境界,强调了“多元化”,要求通过舞蹈、美术、文学等相关艺术形式,利用各种教学手段,让学生来理解音乐,体验音乐的美。但在实际教学中,不要说已任教十几年的音乐教师是否接受过这样“多元化”的艺术课堂教育,据了解现在的高校也没有几节这样的课,更不用说那些“做游戏”、“讲习题”、“代管”的音乐教师。因此,我们且不说他们音乐课上得怎样,其实我们先考虑的是他们怎么上音乐课,所以改进农村音乐教育现状最迫切的是要提高教师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