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规则意识范文
时间:2023-06-20 17:19:1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如何提高规则意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 美术课堂规则意识策略
规则是人们在生活、工作、学习中必须遵守的科学合理的行为规范和准则。不依规矩,不成方圆,世界因有了规则而变得和谐美丽,良好的规则是一切活动的保障。学生的规则意识就是其对于这些行为准则的良好态度和习惯。在课堂上,学生良好的常规习惯,是课堂顺利进行的有效保障,只有在有序和谐的氛围中,学生才能思维活跃,状态积极。美术课亦是如此,当学生有了较强的规则意识,美术课堂才会营造得更加和谐生动,课堂才能真正焕发出美丽的生命魅力。如何让学生在遵守规则的过程中感悟规则的实际意义,真正构建一个和谐有序的美术课堂,近年来,经过不断地实践探索,我在这方面找到了一些策略,积累了一点经验,试述如下。
一、感悟规则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对规则的内需
让规则的遵守者了解规则,感悟规则的重要性,这是培养学生规则意识的首要内容。只有当学生建立了规则的概念,懂得了我们的生活离不开规则,课堂规则是有效展开学习的基础与保证的前提下,才能真正帮助学生树立初步规则意识,加深学生对规则的认可,激发他们对规则的内需。对于小学高年级的学生来说,随着他们认知水平的日渐成熟,理解能力也逐步提高,他们同样能透过表象,洞悉问题的实质,所以和他们交流规则的内涵,引发他们感悟规则在学习中的重要性就显得意义深远。教师可以通过和学生一起分析探讨发生在身边的真实现象,让学生在交流与碰撞中了解规则,感悟规则的真实意义,理解规则的必要性。
二、学生自主制定,增强学生对规则的认同
苏霍姆林斯基说:“其实在每一个孩子心灵最隐蔽处的一角,都有一根独特的琴弦,拨动就会发出特有的音响,要想使孩子的心同我讲的话发出共鸣。那么,我们必须同孩子的心弦对准音调。”所以,只有倾听孩子的心声,让孩子自主地制定课堂规则,这样产生的规则才更符合“民意”,更能为学生所认同和接受。正如孩子在游戏中,因为孩子自己是游戏规则的制定者,这些规则不仅符合他们的内心需求,更从本质上体现了规则的公平与平等性,他们不仅熟悉这些规则,更能在游戏中用这些规则进行自我约束,所以美术课的规则也理应由孩子自己来制定并完善。由于我任教的班级都是高年级学生,他们不仅能根据实际需求制定规则,更能在与同伴或与其它班级的交流中不断调整完善规则,经过一段时间的协商努力,一套适合高年级的美术课堂规则就如期诞生了。由于是学生自己制定的规则,学生不仅乐于遵守,而且体现了教育对学生权利的尊重,达到了学生自己教育自己的目的,有效提高了规则的执行力度。
三、做好“第一次”,为学生有效遵守规则顺利导航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当规则形成后,如何保证它的有效落实就显得尤为重要。由于“第一次”印象深刻,具有导向作用。所以在执行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当学生第一次违规时,大家所采取的态度会直接影响今后这些规则在学习中的顺利运行,更会对其他学生产生强有力的暗示作用,教师在执行过程中切忌“雷声大,雨点小”,当孩子第一次执行某项规则时,一定要注意引导,帮助孩子达到目标,并给予及时的鼓励。一旦出现“第一次”违规现象,更要及时制止,合理引导。
四、“共同体”的建立,让学生在互督、互助中获得双赢
规则的意义,不仅要使学生在互相监督中规范自己的行为,更要让学生在相互帮助与激励中提高自己的素养,这是我们制定课堂规则的积极意义。在以往的教学实践中,学生总是乐于监督其他同学的违规现象,而对如何帮助同伴纠正错误,如何树立自我的榜样激励同伴这些方面却显得有点漠然。针对这些现象,受“新基础”教育“共同体”的启发,在同学们的共同商议下,我们的“共同体”也产生了,这一举措不仅创意新,而且在执行过程中非常有效。我们将学生分成两个一组,这两个学生便成了一个相互帮助、相互督促、相互提高的“共同体”。他们将在所有活动中享受同等的奖惩待遇,例如课后的收拾与整理这一项常规,就必须由他们两个先各自清理自己的位置,然后相互检查,发现对方做得不到位的必须马上帮助完成,否则一经组长或教师发现就直接扣除他们的课堂卫生分,主要责任人扣5颗星,没有履行督促义务的学生扣2颗星。反之,在课堂上这一组学生如果合作有效,回答问题有质量,参与活动大胆积极,就可以获得奖励星,主要回答的学生加5颗星,在旁补充的合作伙伴加2颗星。这样的“共同体”由于利益与荣誉是共同的,因此他们在相互监督的过程中,更多的是相互提醒,相互帮助,相互提高。几节课下来,我欣喜地发现铃声响后教室里安静了,课堂上学生们争着发言,他们更专注了,课后有的孩子会悄悄地提醒他的同伴:“星期四还有美术课,你一定得记着带美术用具啊!”还有的孩子主动帮助同伴丢垃圾,整理桌椅。更令我开心的是有些在年级里赫赫有名的调皮大将也被这些自己制定的规则“驯服”了,他们不仅不再调皮捣蛋,更是表现出了从未有的积极。所以只要全心投入,我们在实践过程中就会找到更多富有新意积极有效的方法。“共同体”的建立,使学生在互督、互助中获得了双赢。
五、“持之以恒”“及时鼓励”,养成学生遵守规则的良好习惯
篇2
关键词:家园共育 规则意识 培养 提升
新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在组织与实施中指出:“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常规教育是幼儿必须遵守的日常生活规则。也是幼儿园教育的主要课程。常规培养离不开家长的配合,家长要和幼儿园的老师一齐努力,形成合力,是幼儿常规养成的关键。
一、家园共育,帮助幼儿迅速提升“规则意识”
幼儿的规则意识及执行规则的能力是儿童从幼儿园的游戏中学习、生活中学习,转变为小学的系统文儿知识的学习过程中不适应的问题之一。规则意识及执行规则意讽能力不仅影响社会性发展,也将影响一个人终身适应社会的程度。所以规则意识及规则执行能力的培养是让会性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可以缓解幼儿从幼儿园向小学过渡的坡度,还将使孩子终身收益。要让幼儿具备良好的规则意识。 家长和教师的以身作则必不可少。家长和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被模仿、学习。所以家长和教师要以实际行动来影响、感染幼儿,发挥
榜样作用。凡是要术幼儿做到的,自己必须先做到。要求幼儿不能做的,自己更不能丢做。这样,才能在家长和教师的耳濡目染下,幼儿才能学着遵守生活常规,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当然,在帮助幼儿轻松自觉的遵守这些日常规则,形成良好的常规。
二、家园携手,共同创设幼儿“规则意识”养成环境
在常规活动中,一些有悖幼儿自我意识的事物不可避免。如与同伴相处,小朋友不愿意跟他玩,因为玩具引发争执等等。这些小事,虽然简单,但如果做不好引导的话,则有可能伤害幼儿的规则意识。因此,针对这种情况,家长和幼儿教师应保持密切沟通。在学校和家庭中有意识的结合儿歌法、情感教育法、讲故事、游戏活动等方法,让幼儿在有趣的活动中认识正确的生活规则。如家长和教师应该在生活中,为幼儿创造多种交往和实践的机会,让幼儿在满足自己的需要和目的过程中,学会遵守规则。如安排幼儿自由活动,请幼儿带自己喜欢的玩具玩,在玩玩具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个别小气的幼儿逐渐变得大方。因为他明白了一种规则:只有给别人玩玩具,才有可能玩别人的玩具,别的方法是不能得到玩具的。在活动中幼儿知道,只有遵守规则才能玩得开心,愉快。家长也可以带孩子进入社区,通过各种活动,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
三、家园配合,巩固发展幼儿的“规则意识”
常规培养离不开家长的配合,家长要和幼儿园的老师一齐努力,形成合力,是幼儿常规养成的关键。首先,家长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能配合幼儿园的教育,进行辅导、巩固。如让家长以各自不同的身份参与幼儿园的活动。如:我园专门邀请在交通大队工作的家长来园为幼儿介绍交通规则,让幼儿学习简单的交通指挥手势,教幼儿学看交通标识,教育幼儿要遵守交通规则,学习一些自我保护的方法;我园还专门邀请了在医院工作的家长为大班幼儿讲解换牙、保护牙齿应注重的问题。让家长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孩子们更有一种焕然一新的感觉,活动中爱好倍增。
再如为了更好地培养小班幼儿良好的生活常规,要求家长协同,在调查观察的基础上,,通过各种形式及时表扬幼儿的良好生活常规,激励幼儿不断努力。如设置“我是能干的宝宝”专栏,内有吃饭、睡觉等行为的标记图和幼儿的姓名。凡在某一方面好的幼儿,就在其姓名相应处贴上一颗五角星,定期评比,并把评比结果反映给家长。让家长根据评比结果找到自己孩子常规方面存在的缺陷,从而配合幼儿园做好这方面的补充教育。同时,这种专栏的直观记载,既记录了幼儿的表现,同时,鼓励了幼儿,提高了幼儿的自信心,促进了幼儿良好生活常规的形成。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英语教学;法制教育;渗透
学校是法制教育的主要阵地,而中学课程中没有设置专门的法制课程,所以对中学生进行法制教育显得更重要。法制教育不仅仅是政治老师和班主任的责任,应该是全体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英语老师应充分利用校园这一特定的文化传递空间,在向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的同时,也要注重渗透法制教育,发挥英语课程在进行法制教育方面的作用和功能。
那么,在英语学科课堂教学中,如何对学生渗透法制教育呢?
一、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法制教育内容,积极渗透
仔细研究,我们不难发现教材从七年级开始,就循序渐进地渗透着这样一种由浅入深的法制意识的形成过程:学校、家庭、社会,规则无处没有,人人都离不开规则,社会也必须在一定的约束下才能够正常运转。中学生在任何地方都必须遵守规则,遵纪守法,才能利己利民,才能够健康而茁壮地成长!
英语是一门语言学科,也是学校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名英语教师,对于平时的课堂教学,想到的往往是如何培养学生学习外语的兴趣和积极性,如何有效地掌握英语知识和技能,如何提高语言实际运用能力,却忽视了对学生的法制教育。其实,作为英语教师,同样要遵循学科教学的规律,依据英语课程的特点,应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法制因素,对学生因势利导,使英语课堂教学与法制教育相互融合,相互统一。与此同时,英语学科的工具性和教育性,也为实现法制教育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和坚实的平台。教材中有许多图文并茂的阐述,都在于强化学生遵循学校规章制度的意识。在我们使用的这套仁爱英语教材中蕴涵着不少重要的教育素材,在教学中,我们应努力挖掘出教材中这些素材,潜移默化地将法制教育的内容渗透其间,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熏陶,受到教育。
在仁爱版教材中有许多图文并茂的阐述,都在于强化学生遵循交通规则、学校规章制度、家庭秩序的意识。教材七年级下册Unit 6 Topic 3 Which is the way to the post office (去邮局是哪一条路)Section B在介绍了问路的基本句型之后,紧接着学习了一些交通标志,如:Turn left(左转) /No right turn(禁止右转) / No left turn(禁止左转)/ Turn right (右转)/ Go straight(直走) / No parking (禁止停车)/ No U-turn(禁止掉头).在Section C中介绍了交通规则的罚单,如:a ticket for speeding (超速罚单)/ a ticket for drink-driving(酒后驾驶罚单) / a ticket for Parking in the wrong place / a ticket for making a wrong turn. 告诉学生在公共场所应该遵循的交通规则,然后对school rules(校规)展开了讨论,如:Keep quiet in class.(上课保持安静) Do your homework after school. (放学后做功课)Don’t be late for school.(不要上学迟到) Don’t eat in the classroom。(不要在教室里吃东西)通过讨论,让学生进一步增强了依律办事的意识,让他们为共建和谐校园以及和谐社会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无论是交通规则,还是校规,作为一名中学生都应该了解并且认真遵循它们。对他们来说,树立这些最基本的规则意识,也就是法制意识形成的基础。
二、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有效渗透
“法制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英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了解身边的事,从青少年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储备出发,润物细无声地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
教材七年级下册Unit 8 Topic 2 Section C中的短文Customs in Different Countries(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习惯)分别介绍了在日本、泰国、穆斯林国家、巴西、印度尼西亚,在这些国家有哪些是不允许的行为,可以让学生讨论在我们的生活中又有哪些行为是不允许的。因为这些规则都非常贴近我们的生活,学生也很容易理解,对他们来说在自己的实践中得出的结论往往印象会更加深刻。
篇4
数学建模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不怕吃苦、敢于战胜困难的坚强意志,培养自律、团结的优秀品质,培养正确的数学观。具体的调查表明,大部分学生对数学建模比较感兴趣,并不同程度地促进了他们对于数学及其他课程的学习.有许多学生认为:"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依靠数学,平时做的题都是理论性较强,实际性较弱的题,都是在理想化状态下进行讨论,而数学建模问题贴近生活,充满趣味性";"数学建模使我更深切地感受到数学与实际的联系,感受到数学问题的广泛,使我们对于学习数学的重要性理解得更为深刻"。数学建模能培养学生应用数学进行分析、推理、证明和计算的能力;用数学语言表达实际问题及用普通人能理解的语言表达数学结果的能力;应用计算机及相应数学软件的能力;独立查找文献,自学的能力,组织、协调、管理的能力;创造力、想象力、联想力和洞察力。由此,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建模知识是很有必要的。
那么当前我国高中学生的数学建模意识和建模能力如何呢?下面是节自有关人士对某次竞赛中的一道建模题目学生的作答情况所作的抽样调查。题目内容如下:
某市教育局组织了一项竞赛,聘请了来自不同学校的数名教师做评委组成评判组。本次竞赛制定四条评分规则,内容如下:
(1)评委对本校选手不打分。
(2)每位评委对每位参赛选手(除本校选手外)都必须打分,且所打分数不相同。
(3)评委打分方法为:倒数第一名记1分,倒数第二名记2分,依次类推。
(4)比赛结束后,求出各选手的平均分,按平均分从高到低排序,依此确定本次竞赛的名次,以平均分最高者为第一名,依次类推。
本次比赛中,选手甲所在学校有一名评委,这位评委将不参加对选手甲的评分,其他选手所在学校无人担任评委。
(Ⅰ)公布评分规则后,其他选手觉得这种评分规则对甲更有利,请问这种看法是否有道理?(请说明理由)
(Ⅱ)能否给这次比赛制定更公平的评分规则?若能,请你给出一个更公平的评分规则,并说明理由。
本题是一道开放性很强的好题,给学生留有很大的发挥空间,不少学生都有精彩的表现,例如关于评分规则的修正,就有下列几种方案:
方案1:将选手甲所在学校评委的评分方法改为倒数第一名记1+分,倒数第二名记2+,…依次类推;(评分标准)
方案2:将选手甲所在学校评委的评分方法改为在原来的基础上乘以;
方案3:对甲评分时,用其他评委的平均分计做甲所在学校评委的打分;
然而也有不少学生为空白,究其原因可能除了时间因素,学生对于较长的文字表述产生畏惧心理、不能正确阅读是重要因素。同时,一些学生由于不能正确理解规则(3),得出选手甲的平均得分为,其他选手的平均得分为,从而得出错误结论.不少学生出现“甲所在学校的评委会故意压低其他选手的分数,因而对甲有利”的解释,而没有意识到作出必要的假设是数学建模方法中的重要且必要的一环。有些学生在正确理解题意的基础上,提出了“规则对甲有利”的理由,例如:排名在甲前的同学少得了1分;甲所在学校的评委不给其他选手最高分(n分),所以甲得最高分的概率比其他选手高;相当于甲所在学校的评委把最高分给了甲;甲少拿一个分数,若少拿最低分,则有利;若少拿最高分,则不利;等等。以上各种想法都有道理,遗憾的是大部分学生仅仅停留在这些感性认识和文字说明上,没能进一步引进数学模型和数学符号去进行理性的分析。如何衡量规则的公平性是本题的关键,也是建模的原则。很少有学生能够明确提出这个原则,有些学生在第2问评分规则的修正中,提出“将甲所在学校的评委从评判组中剔除掉”,这种办法违背实际的要求。有些学生被生活中一些现象误导,提出“去掉最高分和最低分”的评分规则修正方法,而不去从数学的角度分析和研究。
通过对这道高中数学知识应用竞赛题解答情况的分析,我们了解到学生数学建模意识和建模能力的现状不容乐观。学生在数学应用能力上存在的一些问题:(1)数学阅读能力差,误解题意。(2)数学建模方法需要提高。(3)数学应用意识不尽人意数学建模意识很有待加强。新课程标准给数学建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为中学数学建模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契机,相信随着新课程的实施,我们高中生的数学建模意识和建模能力会有大的提高!
那么高中的数学建模教学应如何进行呢?数学建模的教学本身是一个不断探索、不断创新、不断完善和提高的过程。不同于传统的教学模式,数学建模课程指导思想是:以实验室为基础、以学生为中心、以问题为主线、以培养能力为目标来组织教学工作。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利用数学理论和方法去分折和解决问题的全过程,提高他们分折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应用数学的意识与能力。数学建模以学生为主,教师利用一些事先设计好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查阅文献资料和学习新知识,鼓励学生积极开展讨论和辩论,主动探索解决之法。教学过程的重点是创造一个环境去诱导学生的学习欲望、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增强他们的数学素质和创新能力,强调的是获取新知识的能力,是解决问题的过程,而不是知识与结果。
(一)在教学中传授学生初步的数学建模知识。
中学数学建模的目的旨在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掌握数学建模的方法,为将来的学习、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在教学时将数学建模中最基本的过程教给学生:利用现行的数学教材,向学生介绍一些常用的、典型的数学模型。如函数模型、不等式模型、数列模型、几何模型、三角模型、方程模型等。教师应研究在各个教学章节中可引入哪些数学基本模型问题,如储蓄问题、信用贷款问题可结合在数列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教材中一些不大复杂的应用问题,带着学生一起来完成数学化的过程,给学生一些数学应用和数学建模的初步体验。
例如在学习了二次函数的最值问题后,通过下面的应用题让学生懂得如何用数学建模的方法来解决实际问题。例:客房的定价问题。一个星级旅馆有150个客房,经过一段时间的经营实践,旅馆经理得到了一些数据:每间客房定价为160元时,住房率为55%,每间客房定价为140元时,住房率为65%,
每间客房定价为120元时,住房率为75%,每间客房定价为100元时,住房率为85%。欲使旅馆每天收入最高,每间客房应如何定价?
[简化假设]
(1)每间客房最高定价为160元;
(2)设随着房价的下降,住房率呈线性增长;
(3)设旅馆每间客房定价相等。
[建立模型]
设y表示旅馆一天的总收入,与160元相比每间客房降低的房价为x元。由假设(2)可得,每降价1元,住房率就增加。因此
由可知
于是问题转化为:当时,y的最大值是多少?
[求解模型]
利用二次函数求最值可得到当x=25即住房定价为135元时,y取最大值13668.75(元),
[讨论与验证]
(1)容易验证此收入在各种已知定价对应的收入中是最大的。如果为了便于管理,定价为140元也是可以的,因为此时它与最高收入只差18.75元。
(2)如果定价为180元,住房率应为45%,相应的收入只有12150元,因此假设(1)是合理的。
(二)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增强数学建模意识。
首先,学生的应用意识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面对实际问题,能主动尝试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学习者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认识到数学是有用的。二是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数学信息,数学在现实世界中有着广泛的应用: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就在他的身边。其次,关于如何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在数学教学和对学生数学学习的指导中,介绍知识的来龙去脉时多与实际生活相联系。例如,日常生活中存在着“不同形式的等量关系和不等量关系”以及“变量间的函数对应关系”、“变相间的非确切的相关关系”、“事物发生的可预测性,可能性大小”等,这些正是数学中引入“方程”、“不等式”、“函数”“变量间的线性相关”、“概率”的实际背景。另外锻炼学生学会运用数学语言描述周围世界出现的数学现象。数学是一种“世界通用语言”它能够准确、清楚、间接地刻画和描述日常生活中的许多现象。应让学生养成运用数学语言进行交流的习惯。例如,当学生乘坐出租车时,他应能意识到付费与行驶时间或路程之间具有一定的函数关系。鼓励学生运用数学建模解决实际问题。首先通过观察分析、提炼出实际问题的数学模型,然后再把数学模型纳入某知识系统去处理,当然这不但要求学生有一定的抽象能力,而且要有相当的观察、分析、综合、类比能力。学生的这种能力的获得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把数学建模意识贯穿在教学的始终,也就是要不断的引导学生用数学思维的观点去观察、分析和表示各种事物关系、空间关系和数学信息,从纷繁复杂的具体问题中抽象出我们熟悉的数学模型,进而达到用数学模型来解决实际问题,使数学建模意识成为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和习惯。通过教师的潜移默化,经常渗透数学建模意识,学生可以从各类大量的建模问题中逐步领悟到数学建模的广泛应用,从而激发学生去研究数学建模的兴趣,提高他们运用数学知识进行建模的能力。
(三)在教学中注意联系相关学科加以运用
在数学建模教学中应该重视选用数学与物理、化学、生物、美学等知识相结合的跨学科问题和大量与日常生活相联系(如投资买卖、银行储蓄、测量、乘车、运动等方面)的数学问题,从其它学科中选择应用题,通过构建模型,培养学生应用数学工具解决该学科难题的能力。例如,高中生物学科以描述性的语言为主,有的学生往往以为学好生物学是与数学没有关系的。他们尚未树立理科意识,缺乏理科思维。比如:他们不会用数学上的排列与组合来分析减数分裂过程配子的基因组成;也不会用数学上的概率的相加、相乘原理来解决一些遗传病机率的计算等等。这些需要教师在平时相应的课堂内容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数学建模。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注意与其它学科的呼应,这不但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其它学科的理解,也是培养学生建模意识的一个不可忽视的途径。又例如教了正弦函数后,可引导学生用模型函数写出物理中振动图象或交流图象的数学表达式。
最后,为了培养学生的建模意识,中学数学教师应首先需要提高自己的建模意识。中学数学教师除需要了解数学科学的发展历史和发展动态之外,还需要不断地学习一些新的数学建模理论,并且努力钻研如何把中学数学知识应用于现实生活。中学教师只有通过对数学建模的系统学习和研究,才能准确地的把握数学建模问题的深度和难度,更好地推动中学数学建模教学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问题解决的数学模型方法》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8
2.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4
篇5
关键词: 初中英语教学 语法意识 策略
语法教学一直是英语教学界争论的焦点。是否要教?该如何教?自从20世纪80年代交际法传入我国后,某些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就过于注重教学过程的交际化,强调语言意义而不是形式,忽视语法规则的教学,漠视交际中的语法错误,导致学生在英语口头、书面表达中没有语法概念,语法错误普遍。实践表明语法教学是有益的和必需的。
那么,初中英语老师如何有效地教语法呢?如何给学生打好坚实的英语基础知识值得广大一线教师思考。笔者结合多年教学实践,提出了看法。
一、初中英语教学中渗透语法意识的必要性
1. 语法有助于学生交际能力的培养
英语学习的最终目的是培养交际能力,语法是联系词汇与句子的纽带,有了语法规则才能完整地表情达意,才能使句子具备有条理的可为人们所理解的特质。所以,语法能力是交际能力的有力支持,对语言形式的正确把握讲能促进交际能力的提高。反过来,交际能力的发展可帮助学生验证目的语的语法假设,巩固语法知识。
2. 语法有助于学生理解能力的提高
学生学习母语时,有良好的语言环境,不必学语法也可形成语感,获得用母语进行交际的能力。而英语的学习则是外语学习,加上英汉语言表达习惯不同,汉语重意合,英语重形合,没有必要的语法知识,学生在阅读中很难分析长句子结构,准确理解句意,弱化语篇理解能力。
3. 语法有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学生学习英语的目的是全面培养听说读写的能力。如果学生不有意识地学习比较这两种语言,不系统地、认真地学习和掌握必要的语法规则与结构,就会出现理解和表达上的错误。尤其是在语言输出时,学生不能正确运用语法规则表达,降低语言输出的质量,甚至出现表达错误,使别人产生误解。
二、初中英语教学中应该渗透的语法意识的类型
在初中英语课堂上教授语法,并不是要采取传统语法教学模式,而是要在更高层次上强调培养学习者的语法意识和语法敏感性。教师如果仅仅采用机械操练,不引导学生观察语言现象,探索语法规律,在各种语境中运用语法项目,学生的掌握只能在表层,在实际运用中会遇到很多问题。至于在具体英语教学过程中究竟要提升学生的哪些语法意识,并没有统一的定论。笔者根据叶小宝教授的研究结果,简要介绍七种重要的语法意识。
1. 综合―分析语意识
综合型语言是指语法关系要靠词本身的形态变化(曲折变化)表现,分析型语言是指语法关系通过词序和功能词等手段表现。古英语是典型的综合型语言,汉语是分析型语言,现代英语则属于综合一分析型语言。
由于汉语中没有形态变化,初中学生开始学习英语时,常对单词的细微形态变化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因而口头、笔头表达会出现错误。中学英语教师要自始至终强化形态变化的普遍性和强制性意识,这是学习英语这门精微语言的前提条件。
2. 形合法意识
英语的构句方式称为形合法,注重语言结构形式及其内部关系,其句子通过连接词、关系词、介词等显性衔接手段表示词、词组、分句之间的关系。而汉语注重语言结构功能、意义,句子时空及逻辑关系、词语及小句之间的语法关系通常不是通过连接词,而是凭借隐性连贯及上下文等非语言形式手段来表示,为意合法。
汉语很少使用连接词,构句自由灵活,句子结构关系隐蔽难辨。因此,教师要帮助学生体会英语形合法的阳刚之美:逻辑性、组织性、理性,牢固树立英语表达“法治”意识,从而克服随意性,增强逻辑严密性。
3. 句型意识
句子是语言交际的最小单位,选用准确句式,是学习者输出语言信息、实现交际活动的重要前提。英语句子无穷无尽,但可以归结为五种结构固定的句型:SV、SVC、SVO、SVoO、SVOC。教师在初一就应强化句型意识,对基本句型进行分析总结,帮助学生理解英语句子基本结构特点和造句规律,明白任何分句都应符合这五种基本句型之一。
4. 搭配意识
语言是约定俗成的产物。英语的很多搭配和汉语不同,搭配失当可导致理解困难,甚至歪曲原意。因此,中学生学习单词不仅要记住其汉语释义,而且要注意该词的语法意义及其前后词的搭配关系,否则一用便错。教师需要有意识地收集整理这方面的搭配知识,帮助学生总结其中的规律,并灵活运用。
5. 惯用法意识
惯用法是语言群体普遍接受并有牢固基础的行文说话习惯,是沿用已久、约定俗成的语言表达方法,是如何使用语言的惯例、常规。有些惯用法自有其道理,而有些和语法规则不一致。有时我们必须遵守英语惯用法而忽视那些不符合语言实际的语法规则,这时惯用法有很大权威,甚至超过语法约束,是第一性的。这就要求中学生学习英语时既要遵从语法规则,又要更多地掌握习惯用法,使用习惯用法,这样“习惯成自然”就为期不远。
6. 词性意识
汉语不强调词性意识。相对而言,英语词类划分比较明确,英语教材词汇表和词典词条都会提供词类信息。受母语负迁移的影响,某些中学教师教授单词只顾及读音和词汇意义,而忽视词类等语法信息。英语中的一个词语可兼作几个词类,词类之间转换时词形常常不变。中学生学习单词注意词性,能有助于理解该词或该词构成的词组在特定句子中发挥什么语法功能,从而正确表达自己的句子。
7. 交际语法意识
语言的学习就是为了实际的应用。所以语法教学不仅要使学生掌握语言形式和意义,更要使学生学会正确运用语言形式,赋予语法形式交际意义。如果只重视形式而离开其表意功能,就不能真正达到交际目的。
三、初中英语教学中渗透的语法意识的策略
在当前的语法教学研究中,渗透语法意识的方法主要有两类:以输入为基础的教学(input-based instruction)和以互动/输出为基础的教学(interaction/output-based instruction)。无论是哪种方法,都关注学生与语言、学生与教师和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目的都是改变学生加工语言的输入的方式,培养学生的语法意识,提高语言吸收的质量。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采用以下策略:
1. 发现学习策略
学生的学习应是学生主动地学习发现,而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通过发现学习策略的运用,教师帮助学生分析、理解和发现语言使用规则,提升语法意识,最终提高他们的认知能力,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开发智力。
例如在讲授现在完成时的被动语态时,笔者先在黑板上板书:“What has changed in our classromm?”接着让学生环视教室一圈后闭上眼睛,抽几个学生分别按照纸条的要求“turn off the light”,“close the window” 和“clean the blackboard”,等等。然后让其他学生睁开眼睛,观察教室并回答黑板上的问题。可以提问成绩好一点的学生,他们能很流畅地用“The blackboard has been cleaned.”等现在完成时的被动语态进行回答,而他们的回答则可以给成绩一般的学生提供一定的模仿参考。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积极探究者,教师的作用是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对知识的兴趣,产生认知需求,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动机。
2. 语境实践策略
布卢姆指出:“成功的外语课堂教学应在课内创设更多情景,让学生有机会运用自己所学的语言材料。”语境实践策略以教学中的人际合作和互动为基本特征,突出环境对人的心智活动的正迁移作用。在实际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模拟真实的语言环境,提供给学生学习英语的语言氛围,发掘学生的潜能,帮助学生体验、参与、合作与交流,提高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培养学生的综合语法意识。
例如,在教学“谈论如何到达目的地(Talk about how to get to places)”时,由于中英文之间差异的影响,学生经常会说出诸如“I by bike to school. I on foot to the park.”之类的错误句子。为了避免再次产生类似的语法错误,笔者用多媒体制作了十几张卡通画,模拟真实的语言环境,使该语法教学更趋形象化、直观化、真实化和趣味化。最清楚的问题莫过于“怎样上学”,所以当看到画面上学生推着自行车进学校的画面时,他们很快明白今天的学习内容。导入后,笔者问学生:Do you come to school on foot? It is to say, do you walk to school? 同时显示第二幅画:一个学生步行上学,并以此为背景放映文本:I get to school on foot. I walk to school. 用螺旋动画效果突出on foot和walk to的用法区别,让学生注意中文同一含义的不同英文表达方式及前后词的搭配关系。
接着,笔者用同样的方式向学生展示了“I go to school by bike.”和“I ride a bike to school.”“I go to school by train.”和“I take a train to school.”“I go to school by bus.”和“I go to school on a bus.”及“I take a bus to school.”等句子,让学生了解“动作”和“动作的方式”的区别与联系。最后是学生两人一组,根据其他卡通画面内容进行简短的对话。待学生准备得差不多时,让学生上台展示对话。也可以根据班级情况进行师生间的问答练习。这样一堂课下来,学生对表示“动作”和“动作的方式”在中英文之间存在的区别与联系等问题就会有比较深入的了解,对课文内容也比较熟悉。
英语课堂是进行语境教学的主阵地,教师从学生的学习兴趣出发,通过活动途径,创设真实语境,突出实践特色,引导学习者把注意力集中到语言形式上,培养学生的语法意识,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深刻理解、准确使用语言形式。
3. 分组互动策略
初中生相当活泼好动。教师利用初中生的这个特点结合英语语法学习,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而且学生互动学习有助于为彼此提供支持,促进彼此的语言发展。
如前文教学“谈论如何到达目的地”时,笔者在创设语境之后,进行分组活动,把全班分成三人一组,让他们分别扮演对话者和笔录者。为了让更多的学生开口练习,自由对话,笔者用多媒体向学生提供很多材料,用图画表演各种各样的交通方式,例如take the subways, by boat, by plane,等等。 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教材内容或所学语法知识点,采用图像、动画、声音、文本等方式做背景铺设,也可根据课前对主题的启发点拨,鼓励学生自主独立地大胆想象与创设。学生因为前面已经进行过练习,有话题可谈,创设的情境又是他们生活中常见的,所以操练得十分投入。当学生练得差不多时,笔者让他们作现场表演。因为准备得充分,学生表现得十分踊跃,一个个期待施展自己的表演才华。
抓住“分组活动”这一契机,教师通过营造表演氛围,将学生的表现欲望外化为参与教学活动的行为。学生通过与别人的合作与交流,不仅广泛搜集与这一语境相关的语言点,从而不断地开拓自己的思维,还通过自身的分析,处理和应用相关的语言信息,最终对所学语言点形成深刻的理性认识。而表演则内化了学生所学的语言知识,发展了学生的语言技能。每个学生在参与表演、展示自己学习过程的同时,也是在进行创造性的自学活动。
分组互动策略方式就像是一座立交桥,通过动态活动为学生的创造性注入活力,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法意识,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创造个性。
4. 资源整合策略
在初中英语语法教学中巧妙整合其他资源,例如运用多媒体、背诵歌词、翻译谚语和讲述故事,甚至做游戏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抽象、枯燥的语法规则变得具体、生动而有趣。这样能更好地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获得语法意识,从而达到使学生易于理解和掌握语法知识的良好效果。
以谚语为例,笔者在讲比较级时给学生介绍“East or west, home is the best.(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草窝)”,“Facts speak louder than words.(事实胜于雄辩)”,“He laughs best who laughs last.(谁笑到最后,谁笑得最好)”,等等。而“He laughs best who laughs last.(谁笑到最后,谁笑得最好)”同样也适用于定语从句,可以再次提出来供学生复习。当自己熟悉的谚语用英语表达出来时,学生一个个兴趣盎然。比如不定代词时的谚语“Nothing is impossible to a willing heart.(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Everybody’s business is nobody’s business.(三个和尚没水吃)”,“One man’s meat is another man’s poison.(萝卜青菜,各有所爱)”,等等。每次笔者介绍完一句谚语板书时,学生立马拿出自己的笔记下来。
运用精美谚语,有助于培养语感,启迪智慧,陶冶情操,提高审美情趣。因此我们应充分利用这一优秀教学资源。只要教师注意将语法教学与话题和其他方面的知识相结合,精心设计教学活动,就能处理好语言基础知识和语言运用能力之间的关系,并充分发挥和体现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语法复习课充满趣味性、有效性,有效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
四、结语
初中一线教师在英语课堂上应更新语法观念,强化语法意识,充实更重要更合适的语法内容。针对不同的语法教学目标、语法教学内容,可以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使语法教学不再“枯燥”, 让学生在语境中探索语法规律,运用语法规则,内化语法知识,有助于强化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为真实语言交际打下基础。只有这样,新课改下的英语语法教学才能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叶小宝.中学英语教学中应提升哪些语法意识.课程・教材・教法,2009.9:54-58,67.
篇6
关键词 合作 交往 幼儿 教师 家园
未来社会是一个竞争与合作并存的社会,“学会交往”、“学会合作”是时代赋予人才的基本要求。只有能与人合作的人,才能获得生存空间;只有善于合作的人,才能赢得发展。欧洲著名的心理分析家A·阿德勒认为:假使一个儿童未曾学会合作之道,他必定会走向孤僻之异途,并产生牢固的自卑情绪,严重影响他一生的发展。所以说合作能力是幼儿未来发展、适应社会、立足社会的不可缺少的重要素质。幼儿时期正是人的各种合作素质形成的关键时期,也是对幼儿进行合作训练的最佳时期。而今的孩子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他们缺少与兄弟姐妹及其他小朋友一起生活的经验,很少体验到合作行为带来的愉悦和成功感。当游戏过程中发生矛盾时,幼儿常以告状或攻击来解决;遇到困难时,往往求助于老师而不知从同伴那里寻求帮助;同伴遇到困难时也没有意识去协助解决。由此可见,从小培养幼儿的合作交往意识与能力十分必要,那么如何培养幼儿的合作交往意识与能力呢?
一、为幼儿创造合作的机会
在日常生活中,幼儿一同游戏、学习的机会是很多的,如一起拼图、搭积木、作画、看图书、跳皮筋、玩娃娃家等。于是我就有意识地为幼儿创造、提供与同伴合作学习和游戏的机会,引发合作行为的产生。科学教学活动让孩子在操作过程中相互交换材料,相互检查,相互协作,承担角色;健康活动开展各种接力游戏赛、跳橡皮筋、拔河比赛;艺术活动中的歌舞表演、节奏乐、连环画等。特别是在建构游戏、角色游戏中,我让幼儿在共同商量、友好合作、互相配合的基础上进行游戏;在日常活动中,常让幼儿共搬玩具筐、共抬桌子、互系扣子、互叠被子,还有大带小等交往活动,为幼儿提供大量的学习与实践合作的机会,让孩子在不知不觉中去尝试合作。
二、教会幼儿合作的方法
3~6岁的幼儿可能不会在需要合作的情景中自发地表现出合作行为,也可能不知如何去合作。这就需要教师教给幼儿合作的方法,指导幼儿怎样进行合作。比如,搭积木或玩商店游戏前,我先让幼儿一起商量,分配角色,然后分工合作;当他们遇到矛盾时,引导他们协商解决;当玩具或游戏材料不够用时,启发他们相互谦让、轮流或共同使用;当同伴遇到困难时,鼓励他们主动用动作、语言去帮助;当自己遇到困难而无法解决时,主动找小朋友协助等等。同时我还教给幼儿一些十分必要的交往技巧,如何向别人道谢和道歉,如何向别人提出请求,如何统一当前的意见等。教会幼儿解决好合作中遇到的小纠纷,只要没有危险,就应大胆放手让幼儿自己去处理矛盾与冲突,适当的争吵可以帮助幼儿学会如何坚持自己的意见和接纳别人的意见,并最终达到协调的目的。同时,教师应多使用鼓励性语言,减少限制性的要求,要努力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环境,促进幼儿与同伴友好相处,分享玩具、图书,使大家玩得更愉快。通过这些具体的合作情景,帮助幼儿逐渐懂得合作的方法,在合作中学会合作。
三、让幼儿体验合作的快乐
游戏是培养幼儿合作交往能力最有效的活动,在游戏中幼儿可逐步摆脱家庭中的“自我中心”角色。充分挖掘游戏自身的优势因素,多途径培养幼儿的合作行为。幼儿之间的合作常常会带来积极愉快的结果:活动成功,事情完成,增进友谊。当幼儿通过相互合作、互相帮助,感受到合作的快乐后,他们会发现这样做大家都很开心。我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激发幼儿合作的内在动机,会使合作行为更加稳定、自觉化。
四、及时对幼儿鼓励和引导
在活动中,我注意观察幼儿的行为表现,捕捉孩子的闪光点。当幼儿做出合作行为,能较好地与同伴合作学习或游戏时,及时地给予肯定、鼓励。如 “你们俩配合真好”老师赞许的目光、肯定的语言、微笑的面容,以及轻抚孩子的肩膀、对孩子亲切地点头、翘起大拇指等,都能使幼儿受到极大的鼓励,因而进一步强化合作的动机,愿意更多地、自觉地做出合作行为。而对不太会合作或缺乏合作意识的幼儿,给予适时的引导与指导。如:“你要和他商量着玩啊!”;“一本书,如果是三个人都想看,该怎么办?”;“你可以去帮他一起搭!”在教师积极的鼓励和适宜的引导下,幼儿的合作意识与合作能力会逐步而有效地得到培养。
五、家园同步教育
(一)引导幼儿家长积极参与幼儿交往能力的培养
幼儿园教师可通过家长开放日、家长会等形式,向家长宣传培养幼儿交往能力的重要性。
(二)指导幼儿家长从以下五个方面培养幼儿合作交往技能
(1)克服幼儿“以我为中心”的心理特点。如:给幼儿买新玩具时可提醒幼儿主动邀请小伙伴一起玩;家长也要避免说“这都是你的”之类的话等,让孩子经常体验到共同分享的快乐。
(2)克服攻击与打架的习性。幼儿共同游戏时,常发生打架的现象。有些家长怕孩子吃亏,就向幼儿灌输“跟别人抢”、“别怕他,跟他打”等意识,这样的教育结果只能使孩子今后凡遇到矛盾时,只会粗暴地大打出手。因此,父母在平时的教育中就要注意引导孩子在遇到矛盾时,与同伴商量着共同想办法解决。这样不仅避免出现不愉快,同时也培养了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
(3)用规则游戏引导幼儿的规则意识。成人和孩子交往的过程中,孩子经常不能遵守游戏规则,成人与孩子游戏时也要注意按规则进行,让孩子养成规则意识从而减少合作交往中的冲突。
(4)鼓励幼儿尽可能多地与同伴交往。家长应多鼓励孩子走出家门,到户外与同伴交往,尽可能多地给孩子创造与同伴交往的机会。
篇7
【关键词】 公德意识 传统伦理
一、规则意识的体验与培养
幼儿园学习、生活、游戏等各项活动都有明显的规则,可称之为常规。平时,教师常常倡导,加强常规教育,常规的培养需要贯穿在每时每刻之中。幼儿进入幼儿园,从家庭走向第一个集体,适应幼儿园的生活、学习制度对自身而言已是一大进步。
如:早上入园,向老师问早,向长辈道“再见”;吃完饭要把桌前掉的饭粒拾进碗里,然后轻轻地把碗放进框内;教室里不能奔跑,不能大声喊叫;有事情要先举手;入厕时学会等待,一条条、一件件,老师均要一次次反复咛嘱。每天都重复,看似很枯燥,幼儿就是在不断的训练中养成遵守规则的良好习惯。培养幼儿遵守规则,教师可用强化法练习。如:发现幼儿把碗放进框内,发出很响的声音,教师要求幼儿把碗拿回来,重新轻轻的放。
有位教育家曾经说过:太随意的生活习惯养成之后,当孩子进入集体生活环境,会有格格不入的感觉,集体生活会让他们觉得难以忍受。教师要逐渐地帮助他们提高生存、生活与交往能力,学会自觉地把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结合起来,形成一种反映公共人格的精神。
二、责任意识的体现与培养
责任意识则要求人们自觉调整、处理自己与国家和社会的相互关系,意识到自己作为社会成员的责任所在,努力成为一个尊重自己、对他人负责、对组织、对社群、对社会尽职的人。幼儿园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渠道、方式培养幼儿的责任意识。
如:给幼儿布置一些力所能及的任务,班级里许多事情可请幼儿参与,献计献策。教师给幼儿布置任务后,要督促他们按时、按要求完成,其间,要给予帮助与指导,让幼儿体验到完成任务的喜悦,树立自信,认为自己能干,了不起,使幼儿在完成一次次任务之中滋生责任意识。
当幼儿的情绪出现不稳定,大喊大叫,甚至无理取闹,教师要一次性地解决,可采取冷处理的方法,等幼儿冷静后,立即就事论事,使幼儿彻底地意识到刚才的失态有多么的难堪,让幼儿留下较深的印象,不再有第二次。当幼儿跑来告诉老师,××小朋友不理我时,老师要启发幼儿:他为什么不理你?你该做什么?当幼儿拿了别的玩具时,老师要告诉他,你喜欢他的玩具,他自己更加喜欢,没有了玩具,他会怎么样?你的玩具被别人拿走,会怎么想?引导幼儿换位思考,体验他人的心境,明白自己应该如何去说、去做。
三、义务意识的实践与培养
幼儿时期的义务意识培养应侧重于:让他们明白哪些事自己必须做的。自己的事情对别人会产生如何的影响。帮助他人也是一种义务。幼儿每天在幼儿园里有许多事情应该是自己完成的,教师要向幼儿交代清楚。如:吃完饭后,自己掉的饭粒要捡起来。室外活动,自己玩过的扭扭车一定要摆放回原处。画好图画,记号笔一定要盖紧笔套。
幼儿的情感是非常脆弱的,不须亲身体验,通过讲述,情境的感染,他们同样能身临其境一般地体验到各种情感。教师应采用情感教育,使幼儿明白自己与父母、同伴,老师之间是紧密相联的。
家长告诉老师:自己的孩子最近有很大的变化,叫他拿小橙子,他不愿意,叫他倒垃圾,他也不帮忙,问为什么?他理直气壮地回答:“自己的事自己做,你的事情就必须你自己做。”幼儿天真可爱的一面中反映出的教育缺乏系统性。孩子的可塑性越强,教师要小心、周到,孩子纯洁的心灵容不得半点的污物,也容不得半点的失误,教师在教育中要慎之又慎。
四、公德意识的实施与培养
在活动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在各环节中加强公德意识的教育,保持教育内容的全面性,避免重技能传授轻常规培养的现象。幼儿的认识与行为之间往往是以情感为中介的。往往是经过幼儿亲身体验的事物,才能触动其情感;触动了情感的事物,认识才有可能加深;认识加深了,行为才有可能自觉。
例如:当幼儿本人或周围的人被果皮滑倒而受伤时,适时向幼儿讲解“不随地乱扔东西”的公德,幼儿就会很容易记住并遵循这条公德;看动画片时,有人大声喧哗而使幼儿听不清时,适时向幼儿讲解“公共场合不大声喧哗”的公德,幼儿会很容易明白其中的道理,进而把它内化为自己的认识,规范自己的行为。
“孟母三迁”的故事告诉我们:环境对孩子的成长有着重要的作用。一个在充满民主、关怀、和睦的家庭氛围中生活的孩子一定是阳光健康、文明礼貌的,反之一个夫妻不和、公婆不睦、邻里交恶的环境中如何教育自己的孩子团结友爱、尊老爱幼。因此,家长要努力为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邻里环境、伙伴环境。家长是幼儿园宝贵的教育资源,是教师的最好合作者。教师要采用多种方式与家长沟通,让家长了解一些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目的,家园之间共同配合,取得最佳效果。
《纲要》中提出:家园密切的合作,步调一致的教育,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家庭是孩子的“第一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在日常生活中,无论衣、食、住、行、玩哪一方面,父母都会面临着如何教育孩子的问题。
幼儿期是个性、品德形成的关键期,错过这个时期,许多良好的品性就难以形成。总之,幼儿社会公德教育需要幼儿园的主力教育,需要家长的积极配合,需要从身边事教育幼儿,使幼儿形成良好公德意识,为真正成为一个独立的、具有良好公德的社会人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吴立保.从家庭伦理到公共道德:现代幼儿家庭德育的转向.学前教育研究
[2]姜哲琼.幼儿期道德意识的培养.宁夏教育
[3]陈莉.如何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宁夏教育
篇8
关键词:幼儿园管理;班级常规管理;管理策略
要建立良好的班级常规就必须先对该班级幼儿的情况有全面的了解和掌握,学会利用一日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善于使用激励策略,并且重视家园合作,逐步培养幼儿的主人翁意识,以此促进良好的班级常规养成。
一、幼儿园班级常规管理基本概念
幼儿园的班级常规管理是保证幼儿在园一日活动有序进行的基础和前提。它是指在以班级为单位,老师和幼儿共同努力来建立一定的规则,形成一套本班级所独有的管理方式。然而,一个班级的常规管理是否有效是可以通过该班级的整体状态和一日活动质量来体现的。而《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在如何“科学、合理地安排和组织一日生活”中也明确指出:“建立良好的常规,避免不必要的管理行为,逐步引导幼儿学习自我管理。”由此可见,班级常规管理必须回归到幼儿的一日生活中。
二、幼儿园班级常规管理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1.幼儿园班级常规管理的必要性
在幼儿教育中开展常规教育是为了实现幼儿园的保教目标,使得幼儿既积极投入又能够有序地参与活动。虽然常规教育往往是看似无形的,但它其实渗透在一日活动中的每个环节,是保证幼儿在园一日活动有序进行的最基本条件。而且只有建立良好有序的班级常规才可以保障幼儿在园的健康成长,因此,班级的常规培养在整个教育过程中都是绝对不可小视的。
2.幼儿园班级常规管理的重要性
良好的常规管理有利于营造安宁、有序、温馨的生活氛围,可以促进幼儿在活动中保持和谐关系,也可以确保幼儿生活有序的同时又心情愉快。而在当前班级幼儿人数日益增加的今天,幼儿老师带班压力日增,良好的常规管理还可以减轻老师带班压力。
三、利用日常活动进行幼儿园班级常规管理的策略
要建立良好班级常规的关键是对本班幼儿的情况能有全面的了解与掌握。这是因为幼儿之间都会存在个体差异性,如果管理者可以通过自己的观察、与家长沟通等手段去了解每个幼儿的个性特征和行为习惯,就能够制定出恰当的班级常规管理方法。
1.在班级日常活动的各环节进行常规教育
一个人的良好常规习惯不是短时间就能够养成的,而是需要在日常生活中不断反复练习来习得的。比如说在一日生活中最基本最频繁的盥洗常规中,我从幼儿刚刚踏入小班开始就严格要求他们必须按照规范的洗手顺序将自己的小手洗干净,并且在洗完手后需要在水槽中甩干水渍再去用自己的小毛巾擦干小手。在刚开始实施的时候,幼儿都能够在老师的监督下基本遵守以上规则,但是有个别幼儿会在你不注意的时候,趁机做些他想做而在当下不被允许的事情,甚至个别幼儿会出F以“钻空子”为一大乐趣的现象。而我每次都会利用契机及时让小朋友进行讨论,通过情境转化的方式,让他们设身处地地思考,以此来帮助他们内化自己的行为和逐步约束自己的不当做法。
在喝水或者饭后漱口的时候,我发现幼儿浪费水的现象非常严重。借此机会,我带着孩子们体验了一次实验活动,我将水龙头只打开一点点,在水龙头下面放置一个小桶,一个活动下来,小朋友们惊奇地发现水早就已溢出去了。通过这次随机教育,不仅帮助幼儿养成了节约很不起眼的几滴水的习惯,还从侧面提醒了幼儿注意小问题和防微杜渐的重要性。在之后的接水中,越来越多的孩子能够遵守规则,甚至提醒他人,幼儿的规则意识和自觉性都有了明显的提高,逐渐养成了良好的常规习惯。
幼儿用餐也是班级常规管理中的一个大难题,如何才能够让幼儿干净、安静、快速地用餐呢?幼儿之前在用餐环节中会有吵闹、混乱的状况出现,现在我们每天都会进行餐前小知识讲解,不仅加深幼儿对食物营养的认识,还能够激发幼儿进食的兴趣。有时候,我们还会根据班内幼儿昨天的用餐情况进行鼓励表扬,帮助孩子理解为什么吃饭也需要遵守规矩。这大大调动了幼儿的用餐积极性,从而大大提高用餐质量。
在日常活动中,教师通过点点滴滴来提醒教育幼儿,孩子们能够逐渐养成良好的常规习惯,甚至还可以自己提醒同伴,这在常规管理中是一个有趣又十分有意义的过程。
2.提高幼儿主动性,促进幼儿了解常规
到了中大班,随着孩子自主意识的提高,我们可以在班级中设置值日生,请每个幼儿有意识地轮流担任班级的小负责人。首先通过师幼共同讨论的方式来决定任务分配,帮助幼儿明确值日生的工作,引导每个幼儿都去关注班级中的一日活动,每个幼儿都可以承担起班级小主人的责任,提高幼儿的责任意识。其次,引导幼儿互相提醒,互相帮助。在做值日生工作的时候,值日生需要提醒他人如何遵守规则,在提醒他人的时候,自己是需要了解清楚相关规则事项的,这有利于幼儿自己先做到,这样长时间下来,孩子们自我管理和班级常规管理的效率就会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再次,利用“值日生总结”环节对于一日活动中出现的问题,抓住契机,组织幼儿共同讨论,及时排解并加以积极引导。最后,还可以开展“值日生”评比活动,通过一些激励措施,提高幼儿集体意识,增强幼儿为同伴服务的积极性。
3.家园配合强化幼儿常规意识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家庭是重要的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由此可见,幼儿园的班级常规管理是必须确保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的。只有与家长共同协作,幼儿园班级常规管理才切实可行。我们在日常的班级管理过程中,都会尝试利用家长资源进行班级常规管理。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发现,很多幼儿能够在幼儿园中保持良好的行为习惯,但是在自己家里却变成了另一副样子。比如说在园内自己大口吃饭,自己穿衣,而到了家中却是不喂不吃、不帮不动的状态。此类矛盾现象长时间保持后,也会影响到孩子们在幼儿园的主动性发展。因此,我们必须要做好家长工作,家长和教师站在统一战线,引导家长注意幼儿在家良好常规的培养。将幼儿的一日常规教育真正贯穿于幼儿的一日生活,以此促进班级常规的良好管理。
四、总结
其实,幼儿园班级常规管理工作是一门大学问,因为这项工作千头万绪,包含了幼儿园一日生活中的各个环节,又渗透于一日生活中的各个环节,而幼儿园班级常规管理的工作方法又是千差万别的,它没有统一的标准答案,甚至它的形势与任务还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我们必须在重视、利用家园合作的背景下,回归到幼儿生活实践中,不断探索行之有效的班级管理方法和总结经验,让自己的班级常规管理工作水平跃上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篇9
关 键 词 中小学法治教育;道德与法治;教学目标设计;规则意识教育
中图分类号 G41
文献编码 A
文章编号 2095-1183(2017)01-00-03
2016年秋季,新编浙教版《道德与法治》教材走进了小学低年级课堂。教材编写遵循道德学习规律和儿童生活逻辑,依据经验累积程序,将国家意识、公民意识、规则意识等融入其间,力求实现国家意志、党的要求和儿童成长三者的有机融合。其中,“规则”作为《道德与法治》教材的重要内容,体现了党和国家对加强中小学法治教育的要求。规则学习是一种社会价值学习,它解决的是“信不信”的问题,需要学习者经历从依从性学习到认同性学习,最后发展到信奉性学习的过程。①如何根据新教材和规则学习的特点来正确定位与确定教学目标?
以下,笔者以浙教版《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上册“我们一起做”一课为例,阐述我们的探索。
一、梳理教材,制作“规则图谱”
研读教材是有效教学的必备环节。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许多品德课教师认识到,读教材不仅仅是指本册教材,如果我们能够着眼“全局”,清晰地把握全册教材的逻辑体系,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理解每一个年段的目标,那么,准确定位一课教学目标的难题便可迎刃而解。
综观全册品德教材,规则教育内容可谓丰富多彩:从家庭生活、学校生活到社会生活,遵循儿童不断拓展的生活空间,逐渐延展,螺旋上升,旨在引导学生在生活中体验规则的重要性,认识到各种规则既制约我们的行为,又保障我们的权益。一二年级侧重家庭、学校的规则,三四年级逐步深入到学校、社会中的规则,五、六年级侧重于社会中的规则,同时兼顾家庭与学校生活。由此,我们尝试制作了一二年级规则教育图谱(见表1)。
由表格可知,“我们一起做”是一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一课,它在规则教育图谱中居于起始阶段。在认识校园和老师之后,学生开始感受和了解学校和班级、公共场所的规则,初步树立规则意识。把握这一定位,将有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本课的教学目标和价值。
二、回归课标,把握教学方向
本次新教材的编写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关于“把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在中小学设立法治知识课程”的精神,以《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等为基本依据。值得关注的是,2011版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标准依然是本次教材的编写依据。课程目标是课程的宗旨和价值导向,面对新教材,我们必须“回到”课程标准,才能心中有数,准确把握教学方向。
研读2011版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我们不难发现,浙教版《道德与法治》的基本理念与课程实施方式不变,但在课程内容与课程目标关注的重点上有所调整。课程目标强化了国家观念和公民意识,规则意识,诚信观念和尊法守法行为习惯的养成。具体到“我们一起做”一课,它从属于对儿童进行“积极愉快、负责任、有爱心”的生活教育主题,旨在达成“喜欢和同学、老师交往,高兴地学,愉快地玩”“学习生活中遇到问题愿意想办法解决”的课程标准要求。
据此,我们依照课程标准对课程目标的界定,从情感与态度、行为与习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四个方面解读课程目标和侧重点(见表2)。
课程目标是把握课时目标的前提和基础,两者有区别,但也是相互联系的整体。课时教学目标通过生动鲜活的教学活动,将课程理念融入教学实践。立根课程标准,准确把握课程目标和课时目标的区别,教学目标定位才不会出现偏差。但是要准确定位课时目标,我们还需立足规则教育图谱,找到同类主题教学的异同点,使教学活动在目标指引下准确、有序开展。
此时,结合一二年级规则教育图谱,我们注意到,本课与“我们生活在集体中”同属学校规则的范畴,是同一个方面的内容在不同年段重复出现。那么,教学目标必须体现年段层次性,把握目标螺旋上升的特点,才能避免教学目标拔高或过低的现象(见表3)。
面对相同的教育范畴,类似的活动主题,我们要把握年段特点,把握好规则教育的目标层次,凸显重点和难点,提取生活与学习中规律性的内容,才能做到目标定位准确,真正体现课程螺旋上升的特点,促进学生规则意识和良好品德的形成。
三、立足学情,定位教学目标
儿童生活是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基础,教学目标的制定和教学内容的选择必须贴近儿童生活,反映儿童的需要。准确定位教学目标既需要教师对课程标准和教材的深入解读和理解,更需要教师立足学情,灵活调整。
规则意识是法治教育的核心和重点,为此,新编《道德与法治》教材设计了“规则贴”这一栏目,以关键词和插图等形式强化规则意识教育。“我们一起做”一课的规则贴是:“一起做,要尊重大家约定的规则。”教材配置了插图“小诊所”的“问题在哪里”(见下图),从儿童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用三幅图反映了合作中常出现的情境问题,由此引发儿童思考规则。
图一侧重于讲述游戏中,一起做要遵守规则,讲究公平、公正;图二侧重于讲述一起做要互相理解、相互体谅、多为他人着想;图三则侧重于讲述一起做要讲究先后顺序,一个一个来,不争抢。但是,学生在日常游戏活动中已经拥有模糊的公平、公正观念,他们最欠缺的是对于如何“一起做”和为什么要“一起做”,即合作规则和方法的认知与思考。因此,我们依据教材插图情境,作了调整,通过创设一个活动情境,让学生通过体验活动“齐眉棍”,了解为什么要遵守大家约定的规则,以及如何遵守。
如此,在一个活动体验中吃透“规则”,达成如下教学目标:通过体验活动、角色扮演,知道合作的重要性,掌握简单的邀请他人和接受他人邀请一起做的办法;能够积极参与各种和小伙伴合作的学习活动,遵守简单的合作规则,养成初步的规则意识;在体验活动中了解一些合作的方法,认识到合理分工、互相配合、互相信任、互相谦让,才能一起做好事情;在交流、体验中感受学习的快乐,体会合作的快乐。
这一教学目标设计层次分明,既避免学生将合作规则和方法隔裂,又便于开展教学活动。学生在游戏体验中理解了为什么要遵守约定的规则,到底要遵守什么规则;深刻体会到遵守规则的重要性,懂得了同学之间要互帮互助,共同进步,从而有效突破了“了解合作一定要讲究秩序、合理分工、互相配合”这一教学难点。(下附相应活动)
1.讲清体验活动“齐眉棍”的规则。
2.挑选参加游戏的8个小朋友。其他小朋友观察并思考他们成功或是失败的原因。
3.活动体验。学生动作不一致,导致齐眉棍没有达到水平放置而失败。
4.师生讨论怎么才能完成这个体验活动。
篇10
在运动训练及比赛中,利用足球规则和战术是必不可少的方法,运用恰当,可以推进和提高教育效果,所以在训练中要让学生理解掌握规则和战术是非常重要的,并把它作为训练和比赛中不可缺少的内容。实际上,许多战术本身就包含着规则的实质,如果在训练中合理及时贯彻它,可以提高学生在实践比赛中对规则的应用能力,因此,只有将规则与战术结合起来,才能使学生的整体水平得以提高。
在足球训练课中,在学生熟练掌握动作技术的基础上,我首先给学生讲解战术,并详细分析运用每一个战术的环节及要领,然后让学生进行实践练习,在对抗练习中,如果发现学生有犯规动作。立即予以纠正,并向他们贯输规则要领,使他们记住,在平常的训练中既要注意足球规则的利用又要提高战术意识,最终达到比赛的胜利是我们训练的目的。但如何将足球规则与战术水平有机地结合起来,才是我们训练的关键问题所在,如在“二过一”的战术配合训练时,我首先给学生讲清“二过一”的战术目的和意图:是为了快速摆脱对方的防守,达到有利攻击对方的战略目的。尤其是在突破对方最后一道防线上,一定要做到快速传接球,不能有丝毫的迟疑,战机稍纵即逝,否则,就可能造成越位。“越位”也是足球规则的名称;我在讲解集体防守战术的时候,我结合教学训练中经常出现的越位实例,来给学生讲解、分析如何制造“越位陷井”来瓦解对方的攻势。这样学生在训练中。进攻、防守、配合比较清晰。为了使教学训练和规则能有机结合起来,我在训练中,结合技术动作,从理论上及时进行指导,使学生的基本技术和理论知识能够揉合在一起,如在训练“抢截球”时,抢截球技术在足球比赛中是很重要的,特别是在防守的时候,运用比较多,但在利用这个动作进行防守时很容易出现犯规动作,在对抗训练中,学生自觉或不自觉地出现用手推对方,或者是未等球运行到控制范围时就过早进行冲撞,这些都是在训练中经常出现的犯规动作。这个时候,我以“侧向抢截球”为例进行讲解:在运用这个动作的时候,注意理解“合理冲撞”的概念,明白在什么时候才能运用这个技术,在练习中注意提醒学生冲撞的合法部位,用自己的肩部以下肘关节以上的部位去冲撞对方的同一个部位是合乎规则的;在掌握和提高这个动作的基础上,我再进一步强调学生在运用“合理冲撞”这个规则时应注意的几个条件:(1)只有双方都有可能抢到球时;(2)冲撞的力量必须合适;(3)不能猛烈地带有危险性的动作去冲撞对方等。通过这样的教学使学生在理论上建立了规则的概念,而且在实践中理解规则。训练效果比较好。
在足球训练中,有的学生对战术和规则不太理解。有的学生还认为:只要技术过硬就行了。管它什么战术、规则。针对这些情况,我每两周给运动队员上一节室内的理论课,主要是讲述足球运动水平的提高是与规则、战术、技术分不开的;我理论联系实际阐明它们之间相互促进的依据,让他们明白足球运动一产生就与规则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足球运动是一项对抗性非常激烈的运动项目,技术复杂,战术多变.它作为世界第一运动。随着足球运动的不断发展,足球比赛的日趋激烈,足球运动水平也越来越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喜爱,而足球的规则也越来越合理、越完善、越有科学性。
所以,作为基层的足球队的训练,在掌握动作的基础上,要求队员理解规则,掌握一定的战术配合是必不可少的,在教学实践中,只有把足球规则与战术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达到预期的训练目的。
- 上一篇:法律监督类型
- 下一篇:小学音乐课程基本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