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家庭教育专业范文
时间:2023-06-20 17:19:1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大学家庭教育专业,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社区家庭教育指导师的自然情况
1.学历层次较高,性别结构偏差较大学历层次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一个人在某个领域专业知识的丰厚和成熟度。本次调查结果显示,社区家庭教育指导师全部具有全日制大学专科或本科学历,学历层次较高。另外,社区家庭教育指导师的性别结构偏差较大,女性居多,占89%;男性较少,仅占11%。2.专业结构多元化,教育类专业所占比重较低家庭教育指导师通过与家长及儿童的互动进行评估,找寻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从而帮助家庭协调人际关系,建立良好的家庭环境,培养孩子生活和学习习惯,帮助家庭走向和谐与幸福的人员。家庭教育指导师的指导对象不仅包括孩子,还包括家长。调查结果显示,社区家庭教育指导师的专业分布较广泛,涵盖心理学、汉语言文学、社会学、计算机信息技术、会计学、公司管理、艺术设计、小学教育等多个领域。从社区家庭教育指导的多元实务角度来看,学科领域多元化有利于更好地与不同背景的家长互动与沟通,能够开展多领域、多角度的家庭教育指导。但从家庭教育指导师的内涵和家庭教育指导的主旨来看,教育学与心理学学科背景的不足和缺失可能会降低家庭教育指导的针对性和实性。
二、社区家庭教育指导师的职业认知与认同情况
职业认知是对职业性质、内容、目标等的认识和理解,职业认同是指对所从事的职业在内心里认为它有价值、有意义。正确的职业认知和认同会影响从业者的归属感、忠诚度、上进心和成就感,是人们努力做好本职工作,达成组织目标和个人价值的心理基础和动力。家庭教育指导师的主旨是帮助家长提升家庭教育的能力,解决家庭教育中的困惑,纠正家长已存在的不良家庭教育方法和理念。调查结果显示,社区家庭教育指导师中有33%认为家庭教育指导能够完全解决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67%认为一定程度上能够解决问题。可见指导师们的职业认知度相对较高。另外,指导师们对家庭教育指导师的职业发展前景认同感较高,83%的人认为未来职业发展前景会很好。
三、社区家庭教育指导师的职业发展与需求情况
篇2
关键词:农村;家庭教育
完整意义上的教育应该由家庭、学校和社会三部分共同组成。而在中国,随着孩子的出生和成长,教育的矛盾性、片面性和扼杀性已经不容忽视地摆在人们面前。近年来国家对农村基础教育投资力度不断加大,农村学校教育水平及办学条件有了明显改善,但农村家庭教育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始终不能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
一、农村家庭教育的现状
分析农村家庭教育的现状是解决农村家庭教育问题的关键。本文的研究基于2007年7月20日至2007年8月1日对安徽省宿松县五里中学,长铺中学,响堂小学部分学生、家长及老师进行的随机调研结果。此次调研的326个样本中,家长102人,学生224人。学生中男女比例为5:4,其中高中阶段的平均年龄为15.4岁,初中阶段为12.2岁,小学阶段为9.3岁,学生样本在个教育阶段即高中、初中、小学的所占比例分别是2:3:3,在访谈的家长样本中,其中父母83人,其他家庭成员19人。
(一)家庭教育目标——跳出农门
调查结果显示几乎所有的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通过学习走出农村,在这些家庭中48%是核心家庭,“农村生活太苦,农民太累”,“考大学,赚大钱”,城市中优越的生活环境和较好的发展机遇成了孩子学习的最终目标。调查显示,92.1%的家长希望子女能跳出农门走进城市,“城市最优化”成为不变的主题,有的父母为了让孩子过早的感受城市的优越性,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想方设法将孩子送入城市的私立学校。根据孩子自身的条件在家庭教育过程中为他们确立一个正确的教育目标,这是做好农村家庭教育工作首应解决的问题。(二)家庭教育主题——配合文化教育
调查结果显示(见表1),现阶段农村高中生的父母大多出生在60年代,由于特殊历史环境的影响,他们整体的文化素质水平较低,有将近一半的父母只有小学文化水平,可想而知他们根本无法在孩子的学习过程中给予孩子必要的帮助;而对于初中生和小学生而言,父母已有的知识以无法满足孩子的需要。现在农村中的许多父母已认识到在科学技术水平日新月异的今日知识的重要性,并努力为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成为他们的弥补措施,有89.2%的家长确定不会占用孩子的学习时间,有57%的父母不要求自己的孩子干农活,有58.8%的父母支持孩子在假期上辅导班,37.2%的学生曾经有过或现在有自己的家教老师,家庭教育中智力投资增加了,孩子课余辅导的质量提高了。但相对之下,孩子的学习负担也随之加重了,学校减负,父母加压,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之下的孩子难免会出现厌学、逃学现象。知识爆炸的时代家长们感到了没有知识的压力,高强度的学习负担下孩子也感到学习的压力,如何在二者之间寻找适度的平衡迫在眉睫。
(三)母亲在家庭教育中的影响及地位
根据美国之音(VOA)、英国广播公司(BBC)和英国医学杂志等权威媒体及学术期刊的最新报道推知,母亲的文化水平直接关系到孩子的胎教问题。首先,文盲的母亲无从得知胎教的意义和方法。其次,低文化水平的母亲不能给与胎儿良好的语言环境,须知母亲说话的语气和内容都会影响孩子以后的语言教养。家庭教育过程中父母双方对子女有教育的责任和义务,许多的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指出母亲对孩子有着全面持久而深刻的影响。中国社会科学院的专家研究表明,母亲的素质对孩子的十二项主要心理品质能够产生全面的影响。
调查结果显示在占12%的文盲和半文盲家庭中女性的文盲率为67%,调查的所有母亲样本中,初中以下文化程度占到总人数的80.8%,而小学文化程度占绝大部分比例。随着中国城乡差距的不断扩大,许多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城市务工,在转移的劳动力中男性占大多数,家庭教育的重任自然落在了女性的身上,照顾家庭、干农活、教育孩子等家庭负担一下子全落到她们的身上。母亲还须面对强大的压力,一方面必然导致孩子无法接受良好的胎教及出生后的家庭教育;另一方面也进一步强化了妇女对自身所属社会地位和社会角色的认同,许多女性的重男轻女观念比男性更加强烈,这样的角色期望与角色认同的理念必然会对家庭教育产生负面的影响。
(四)对新事物的认知落差
现代社会报刊、网络铺天盖地,新文化、新知识层出不穷,易于接受外部新鲜事物的孩子由于自身认知能力的局限难免会出现错误,而对于外部新鲜事物本身就接受比较慢的农村父母们,他们也难以帮助孩子真确认清它们的本质,不免在家庭成员的之间双向学习过程之中出现子女对长辈们的误导,从而给家庭教育带来许多麻烦甚至失误。以网络为例,调查结果显示有66.1%的父母知道网络但并没有亲自用过,只有19.6%的父母表示自己曾经接触过网络,对一般的网络知识略有所知,还有13.3%的父母竟对网络一无所知。
(五)攀比——学习方向误导动力
家长相聚,谈话的主题之一就是孩子的学习,有的家长把分数和在班级或学校之中的排名作为判断孩子学习的唯一标准,这不仅加大了孩子的学习压力而且会误导孩子的学习方向,扼制孩子兴趣的培养和特长的发挥。调查结果显示(见表2),有65.1%的家长对孩子考试的成绩非常重视或重视,在望子成龙心理的驱使下有许多的家长用经济手段作为孩子学习的动力,孩子的学习成绩直接与经济利益挂钩,这无疑会加重家庭的负担。
(六)农村学校无奈的双重角色
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两者相互联系,相互补充的。学校教育是个体接受正规教育的开始,个体在接受学校规范教育的同时,家庭教育仍时刻伴随着个人的成长,让孩子“学会做人”这是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共同的奋斗目标,如果二者能够很好的配合,必然对个人的成长起到促进作用。但遗憾的是,农村的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似乎责任不清,一方面教师承担着学校教育的义务,另一方面农村的家长们又将家庭教育的部分职能推脱给学校,许多父母认为学校应当对孩子的成长负全责,学校一身挑两担,扮演双重的角色。
调查结果显示,当孩子犯错误后有46.8%的家长选择了立即向老师寻求帮助。帮助父母教育孩子这是老师的职责,许多老师反映有些农村家长将孩子送进学校时好像将孩子的教育权全部移交给了老师,家长对老师的信任有利于学校与家长联合起来对孩子因材施教,但农村家长对老师信任的前提值得深思。近年来随着农村进城打工浪潮的不断兴起,许多的农村家长常年在外打工根本没时间教育孩子,而对孩子的教育长辈们的教育理念又无法满足孩子成长的需要,学校就成了他们的求救站。除此之外许多家长还认为“我们把孩子送进学校,交了学费学校应该对孩子的全部负责”,“管孩子这是老师的义务”。
农村学校作为遍布城乡基层的公共机构,在培养孩子的同时还承担着面向广大农民传播先进文化和科学技术,提高农民劳动技能和创造能力的重要任务。向孩子传授科学文化知识,保证孩子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这是学校义不容辞的责任,但真正要使孩子学会做人,这仅仅靠学校教育是难以完成的,家庭教育有着其它教育形态无法弥补的内容,学校如何通过提高家长的文化认识水平来引导孩子的成长,这是提高农村教育水平的重要条件。实质上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在教育的内容上不应该有十分明显的界限,而且在现实生活中应尝试着将两者结合,建立起家庭、学校和社会相结合的教育网络。二、改进农村家庭教育对策
目前中国农村15岁及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不足7年,与城市平均水平相差近3年。在15—64岁的农村劳动力人口中,受过大专以上教育的不足1%,比城市低13个百分点。全国有8500万文盲半文盲,3/4以上集中在西部农村、少数民族地区和国家级贫困县。在这些地区许多父母的文化素质水平较低,面对现在这个知识爆炸的时代,他们已亲身体会到了知识的重要性,他们开始尊重知识,注重德行,试图通过自己最大的努力使自己的子女能够德才兼备,但是由于受客观环境——家庭教育观念及主观因素——文化水平较低的局限以至他们蹊径难寻。结合本次调查的实际及我国部分地区在家庭教育方面取得的经验,文章尝试提出以下建议:
(一)改变农村教育教学环境
通过学校教育来引导家庭教育的正确方向。2001年《中国统计年鉴》公布数,1993年全国城市小学生的人均经费为476.1元,农村为250.4元,差距为1.9倍。到1999年,两者的差距扩大到3.1倍,绝对金额分1492.2元:476.1元。李岚清曾在回答中国青年报记者关于中国农村基础教育问题时指出。从1995年开始到‘十五’期间,仅中央财政就安排了89亿元,加上地方配套资金共198亿元,实施了两期“国家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2001年至2002年,中央财政投入30亿元,用于实施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今后还将继续投入专项资金支持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计划在4年内解决农村中小学危房问题。中央财政还拨款3.64亿元,实施“现代远程教育工程2002年示范试点项目”,2002年以后将进一步加大投入,缩小农村与城市教育的差距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步骤。
(二)鼓励农村兴办儿童教育机构
相对延长学校正规化教育的时间,可以暂时缓解父母家庭教育知识贫乏的压力。但现存农村幼儿园布局分散、规模小、效益低、职责不清、管理不顺。先进的教育信息得不到共享,教育资源浪费严重。建立适应农村学前教育现代化需要的办园新体制,更好地推进幼儿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农村幼儿园质量,为农村幼儿的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建立家长教育培训机构
在学校中建立家长学校,通过专业的学校社会工作者向家长传授正确的家庭教育信息,用学校和学生的“文明”带动家庭和家长的“文明”建设。学校社会工作者可以通过家长会、家访、家庭教育咨询等形式展开工作,主要工作目标应包括帮助家长树立“为国教子”的家庭教育观念;通过定期的培训来提高父母在子女成长方面所需的基本知识;提出关于家庭教育的建议,并且组织学生和班主任对家长的家庭教育进行评比;加强家长与子女之间的交流,比如组织学生给父母写信,让学生对家长的不良行有正确认识,向家长提出合理的建议;使家长认清现在的教育及就业现状;对孩子加强“三农”教育,使他们真正认识自己所处的环境,变不利为动力。
(四)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妇女联合会的作用
有计划、有步骤的对当地妇女进行家庭教育方面的指导,转变她们的观念,改变她们对固有的、不正确的社会地位和社会角色的认同,从而充分发挥妇女在家庭教育中作用。
(五)文化反哺——“我来教教父母”
家庭教育从某种意义上讲是一个互动的过程,是家长与孩子之间相互学习,相互影响的过程,施教与受教育者之间应冲破传统的“家长改造制”模式的局限,这样才有利于教育双方的沟通,寻找合适的教育手段和教育模式。调查显示(见表3),有77%的学生表示当自己的父母与他们的观点出现分歧时或生活中遇到什么不懂的问题时,他们愿意向自己的父母耐心的解释或与父母商讨,而大部分的父母也能接受孩子的意见。家庭教育过程中的相互学习,一方面有利于农村父母自身文化素质的提高,另一方面也有利于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沟通。
(六)采用“示范性教育”与“规范性教育”相结合的方法
学校可邀请家庭教育比较成功的家长与其他家长分享教育成功的经验;学校不断规范家访制度,改变以往班主任负责制的固定模式,由专业的学校社工人员对学生家长进行帮助,建立家庭教育档案,定期回访,及时评估;开设家庭教育热线,方便家长进行随时咨询。
三、结论
国外有一句名言:人人都可以把自己的孩子培养成为“二爱型”巨人(爱迪生和爱因斯坦),就看你的耐心、信心和决心。21世纪是一个充满机遇和挑战的时代,我国正在全面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农村中、小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发展的成功与否直接影响到社会总目标的实现。本文从一个小范围对农村家庭教育的现状进行了调查和研究,目的是要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以引起全社会对农村中小学家庭教育的重视。农村地区的家庭教育,不仅需要政府在财力、政策上的投入与关注,而且需要全社会特别是农村家长们的支持,“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为了一切孩子”这是当前教育永远不变的口号。
参考文献:
1、张健鹏.都是爸爸妈妈的错[M].学苑出版社,2001.
2、赵石屏.家教[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3、林国煽.现代社会学[M].重庆大学出版社,1990.
4、马长英.大学生问题[M].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
5、刘中华.家庭教育的真空谁来填补[N].中国教育报,2004-04-14.
6、仲原.关于农村家庭教育思想[EB/OL].家庭教育网,2003-06-12.
7、苏欣.教育专家妙谈家庭教育新理念[EB/OL].人民网,2003-11-19.
8、张建新.孩能否健康成长家长以身作则是关键[EB/OL].新华网,2004-02-05.
9、姚颖.让孩子自己选择——坐圆凳面还是小板凳[N].新民晚报,2003-12-12.
10、王红飞.农村家庭教育的困境[N].中国青年报,2004-09-20.
11、毛丽利.农村家庭教育情况不容乐观[J].教研与进修,2003(17-18).
12、Diave.Bittger.EducationinPoorAreas.AnEducationalSystemGrapplingwithPoverty[M].ChinaPerspectives,1995.
13、CountryReportontheChildDevelopmentinChina(2003-2004).
14、镇江句容市农村教育工作调查研究[EB/OL].中国妇女网,2003-03-23.
篇3
关键词:大学生;高校;家政教育;家政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7)02-0139-04
高等教育作为学校教育体系中的重要一环,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重要阶段。我国高等教育由于过于重视学科发展,反而忽视了全面发展的目的,这使得每年培养出的大学毕业生只学会了工作,而没学会生活。爱因斯坦说:“学校的目标始终应当是:青年人在离开学校时,是作为一个和谐的人,而不是作为一个专家。”所以,对大学生进行家政教育,是大学生社会化的重要基础,是进行素质教育、培养和谐人才的关键时期。
一、家政素质教育的概念界定
家政教育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作为素质培养的家政教育,着重于从衣食住行育乐等层面探讨个人及家庭生活品质的改善;二是以家庭服务为中心、以就业为导向的家政职业教育,以培育家政行业的专业人才。本文系指家政素质教育。
大学家政素质教育是以家政学为理论基础,以大学生为教育对象,以家庭日常生活为切入点,通过对受教育者进行家庭观念的培养、家庭生活知识的传播和家庭生活技能的训练,培养学生“家”的理念、家的责任,教会学生基本的生活技能和技巧,提高学生的家庭文化修养,建立良好的生活方式,为其将来成家立业和提高中华民族整体素质奠定良好基A的教育。在我国,家政教育已中断了近40年,以至于人们对家政学感到非常陌生。刚考上大学的大学生,由于一直在念书、考试,很少有机会接触家务工作,对家庭的认识也不太清楚,无法体会家庭的价值,也较少思考家庭责任。由于家政领域的各方面均与生活密切相连,随着成长与成熟的脚步,学生就能体会家政学的恒久价值。所以,高等教育若忘记教学生如何“安身立命”,学生毕业后就无从“安居乐业”。
二、家政素质教育是大学生的内在需求和客观需求
(一)家政素质教育是大学生的内在需求
大学时代是形成系统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关键时期,是身心日益成熟的时期,是社会化程度提高、明确自己在社会中所扮演的角色及担任社会责任的时期,是思想由简单走向复杂、兴趣由单一走向多样的时期,是理想目标由步入大学殿堂转向寻求社会家庭生活的时期。此时,大学生更需要情感的交流、思想的启迪和生活经验的积累。这样,家政教育就同其他学科教育一样成为大学生的一种内在需要。
(二)家政素质教育是大学生的客观需求
我国家政教育的传统在建国后遭遇到了冷遇,时至今日还有许多人对家政教育感到陌生。开放的中国较过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物质生活、精神生活丰富多彩。然而,进步社会中的某些非健康因素也在不间断地侵袭社会中的每个人,如生活自理能力低下、缺少责任感、婚姻关系松散、生活方式不科学、心理趋向低迷等,这些与中华民族优良家政传统教育相悖的东西,也正悄悄地影响着当代大学生,使他们在对未来事业与婚姻的憧憬和追求中增添了对家庭生活的困惑和彷徨。因此,对“家政”知识的了解就成了大学生的一种客观需要。
1.大学生生活能力低下的现状迫切需要家政素质教育
俗话说:“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一个人的生活能力关系到其人生的发展。大学阶段是为进入社会做准备的阶段,此阶段的“功课”做得是否充足,不仅影响到大学生日后的家庭生活和工作,也会影响到社会的和谐发展。由于我国的教育体制、观念和其他因素,导致当代大学生生活能力低下现象比较突出。目前独生子女已成为高校的主要教育对象,其家政素质不尽如人意,主要表现在生活自理能力差、人际关系协调能力低等方面。有调查表明,独生子女入学后有36.5%的不能尽快适应大学生活,能适应的仅占14.8%;非独生子女中不能适应的占16.5%,能适应的占30.2%。如果以这种家政素质状况走进社会,这不仅为大学生成功走向社会,完成职业职责以及人生的发展造成一定的障碍,也为社会的发展带来不和谐的因素。
2.社会问题的日益扩大化要求家政素质教育
(1)“啃老族”现象
近几年来,“啃老族”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群体。“啃老族”专指那些成年后不独立仍依赖父母生活的人。中国的啃老队伍在不断扩大,很可能成为影响未来中国家庭生活的第一杀手。现实表明“啃老”已从一种家庭现象演变成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啃老族”之所以出现,主要原因在于家长缺乏科学和正确的儿童观、教育观和成才观,对孩子过度的溺爱、过分看重应试教育,导致对孩子的生活技能、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不太重视。要改变这一现状,就应在进入社会之前对大学生进行家政素质教育,使大学生在组建家庭前就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从而对下一代进行科学、合理的教育,使啃老的悲剧不再发生。
(2)“闪婚闪离”现象
近年来,社会上出现了一股快餐式的爱情和婚姻的潮流,即认识时间短暂(几个月)就结婚,而后又很快离婚,这样的一个群体被称为“闪婚闪离族”,其年龄主要在20―30岁之间。这种都市情感快餐已在我国不少城市悄然登场,并有走向泛化的趋势,且成为婚姻管理部门、婚姻家庭专家和社会学家关注的社会问题。“闪婚闪离”现象折射出当代青年不正确的婚恋观,这也正是反映出学校、家庭对婚姻家庭教育的缺位,致使不少在校大学生没能树立正确的恋爱观、婚姻观和家庭观等,把婚姻当儿戏,对家庭、对配偶、对孩子、对社会不负责任,这是“闪婚闪离”现象高比例出现的根本原因。
(3)“过劳死”现象
“过劳死”这个词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出现在媒体中,而且此现象正呈年轻化趋势发展。以前“过劳死”主要集中在40、50岁,现在过劳死的年龄已经突破30岁。导致过劳死的原因有:长时间呆在空调房中面对电脑,常坐不动,极度缺乏体育锻炼;三餐饮食无规律,不吃早餐,或常吃快餐;睡眠时间不足,常熬夜;身体不适缺乏主动体检,有病不求医等。这都反映出现实生活中人们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没能合理、科学对待工作、生活,更没有协调好二者之间的关系。
3.良好的家庭教育需要家政素质教育
从人生发展历程来看,不可否认,儿童的成长受诸多因素影响,但家长素质无疑最为根本。家长的责任感、科学的教育理念和较强的保育教育能力,是儿童健康成长的根本保证。现代科学和实践经验也证明,父母作为子女的第一任教师和终身教师,其修养、个性品质、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以及父母的婚姻质量和家庭氛围直接决定着儿童的“智商”和“情商”水平,对儿童一生的发展有很大影响。因而抓好在校大学生这个优质未来家长群的家政素质教育,是从源头上保障儿童健康发展的重要手段。
大学阶段是人生成长成熟的重要阶段,家政素质教育有助于大学生思考和理解作为社会人的角色和责任。种种迹象表明,高等教育阶段是实施家政素质教育的最佳时期。
三、高校家政素质教育启蒙与传播的有效途径
生活自理技能是人社会化的最基本内容。由于多方面原因,造成我国不少儿童生活自理能力比较欠缺,这将阻碍其将来的学习、生活和工作,影响社会的和谐。要解决这个问题,主要途径就是在大学开设家政素质教育课程,普及家政素质教育,提升大学生的家政素质。
(一)教育行政部门应大力支持家政素质教育的开展
对家政学科,越来越多的人和国家开始认识到,掌握现代家政知识、技能和学问,是改善和提高家庭生活质量以及促进国家安定团结必不可少的手段和环节。为此,不少国家的教育部门纷纷将原先大学列为选修课的家政学改为大学生人人都应该学习的必修课,使家政学科出现了由选修课到必修课的发展趋势。如美国政府通过立法、经费、管理等手段为家政教育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证,日本、中国台湾等将家政素质教育课程纳入了整个教育学制体系中。由于政府的支持,家政教育在许多国家何地区得到了推广普及,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重视。国内外家政教育发展比较好的国家和城市的经验告诉我们,家政教育的发展离不开教育行政部门的支持。所以,要发展我国的家政教育,离不开政府的大力支持。
(二)高校应普及家政素质教育,开设家政系列课程
1.开设家政课程
近几十年来,在发达国家,家政教育已经不再局限于女性,也成为男青年的必修课,家政教育被纳入国家教育体系之中。如在日本,家政学已成为大、中学校学生的一门人生必读课;在波兰、匈牙利等国的一些高校里,《家政学》被列为基础课;在巴西,政府规定任何人在结婚之前,都要学习两周的家政课程,经考试合格,才准予登记结婚。纵观世界各国大学的家政教育,呈现以下发展趋势:(1)从选修课发展到必修课;(2)从专为女性开设发展到男女均学的课程,是婚前的必修课;(3)从单一的物质生活教育发展到与精神生活并重的教育。发达国家的家政教育丰富了大学生的家庭生活知识,使其做好了必要的婚前心理准备,减少了婚姻的盲目性,提高了家庭生活的质量,充分发挥了家庭的功能,保持了社会的健康和谐。
我校自2007年开设《家庭生活科学》课程后,对2305名学生进行了家政素质调查。此次调查的数据表明:大部分女大学生在对待家务事、家庭关系、家庭教育、婚恋观、家庭保健以及服饰方面已树立起了正_的观念,这跟我校开设了《家庭生活科学》课程和开展家庭素质教育活动密切相关。
2.明确培养目标,合理设置课程
大学家政素质教育的目的是对大学生进行家庭观念的培养、家庭生活生活知识的传播和家庭生活技能的训练,培养学生“家”的理念、家的责任,教会学生基本的生活技能和技巧,提高家庭文化素养,建立良好的生活方式。因此,家政素质教育可将课程重心放在培养解决各种家庭生活问题的能力上,将课程组织设在持续且实际的问题上,而这些问题需要各种知识和技巧方能解决,如此也就能更密切回应家庭生命周期各阶段的需求。当然,课程的设置应形成一个合理的体系,如可开设《家庭生活科学》、《健康护理》、《食品营养与卫生》、《优生学》、《家庭教育》、《家庭理财》、《家庭礼仪》、《服饰搭配与管理》、《插花与茶道》、《中西餐的制作》等。建设之初,这些课程可以选修课的形式呈现,学生可根据各自的需要选修相关课程。
3.建设一支专业素养过硬的师资队伍
一堂家政教育课能否成功,能否得到学生的认可,其关键因素就是教师。有人认为家政不就是涉及到家庭生活的方方面面吗?上这样的课程很容易。其实要上好家政教育课对教师的要求非常高,教师必须要具备相应的专业素养。因此,在学校中开设家政教育课程,需要一批专门从事家政、劳技和职业教育的师资,而且要有稳定性。如果没有足够数量和质量的家政师资队伍,势必难以加快该学科的研究与建设,难以实现对大学生家政素质教育的普及。
4.编写优秀、适用的家政素质教育教材
教材是教师进行教学,搞好教书育人工作的具体依据,是学生获得系统知识、发展智力、提高思想品德觉悟的重要工具。由于家政教育在我国中断了近半个世纪,理论研究和实践教学均比较滞后,因此,还没有编写出比较完整的适合高校使用的系列教材,这也妨碍了家政素质教育的开展。湖南女子学院开设的《家庭生活科学》课程能受到学生的欢迎,其中一个原因就是我校家政研究所编写出了一本全面、适用的教材,为教学提供了一个良好的蓝本。
(三)注重宣传教育,开展家政教育活动
在我校,学生一进大学就知道有一门特色课程《家庭生活科学》,并且充满着期待,而上完课后更是意犹未尽。可见,家政素质教育在我校已经深入人心。能达到此效果,跟我校的宣传教育和开展系列的家政教育活动密不可分。在我校,每年会围绕国际家庭日,以系列家政活动作为载体,营造良好的家政教育与文化氛围。如:举办讲座,如正确认识家庭、家庭礼仪与家庭关系调适、家庭教育、心理健康、家庭理财、家庭护理等;举办家庭操作技能比赛,如厨艺、茶道、缝纫、熨烫、编绣、化妆、插花等;同大学生创业(女红)大赛相结合;举行演讲比赛,如“母爱无垠、孝颂有声”等。活动形式多样,深受学生的欢迎,并踊跃参与。我校不仅培养学生的家政素质,而且免费为教师进行家政技能培训,提高教师的家政素质。在我校,从领导、教师到学生,都深刻认识到开展系统的家政素质教育的重要意义,给家政学以应有的地位。
高等教育的出口直接面向社会。在大学生即将进入社会投入工作之际,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家政素质教育,可使他们系统掌握家政学知识,这必将十分有利于他们未来创造自己的幸福、和谐的家庭生活,进而改善他们在未来社会中的生活面貌。古人云:“齐家、治国、平天下”可见,家政素质教育的意义是深远的,也是中华民族的一种优良文化传统。
――――――――――
参考文献:
〔1〕庞玉珍,光赤.把家政学纳入我国高等教育体系是实现素质教育的需要[J].吉林教育科学.高教研究,1997(06).
〔2〕高永芬,申瑞林,刘建华.大学家政教育概论[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
篇4
关键词:家庭教育;调查;问题和不足;思考和建议
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一样,是青少年成长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嘉兴市仅18岁以下未成年在校生就有60多万人,显然,他们所受到的家庭教育和党委、政府主导的家庭教育工作是一件值得关注的大事。为此,市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市妇联、市教育局于2012年5月组成课题组,就家庭教育问题进行专题调研。
调研主要采用问卷调查、资料查询、召开座谈会、走访等形式进行。问卷调查对象是小学四、五年级、初中二年级学生及其学生家长,还有学校教师。向五县市二区发放问卷3050份,其中,中、小学生问卷各850份,教师问卷600份,家长问卷750份。参加座谈会的有市家庭教育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负责人、学校领导、教师代表、县(市、区)妇联、教育局、关工委有关同志,约60人。除政策文件、专家论文及我市相关资料外,还查阅询问了周边省市家庭教育工作开展情况。
一、家庭教育工作取得明显进展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进入新世纪以后,我市按照国家、省有关要求,更新观念,勇于实践,家庭教育工作已有了明显的改观。同时,社会进步和家长文化素养提高,家庭教育的实际状况也有了明显的改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领导机制和工作网络已经形成
2009年,我市成立家庭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由市委宣传部部长任组长,市妇联、市教育局分管领导任副组长,市文明办等10个单位为成员,成员单位分工合作,职责明确。各县(市、区)也相继成立领导小组。同时,将家庭教育工作纳入各级工作目标考核范畴,做到年初有计划,年终有总结,全市家庭教育工作上了一个新台阶。
家长学校是向家长普及家庭教育知识和方法的重要途径。学校家长学校从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开始创建,目前已做到中小学、幼儿园全覆盖。2004年,由市妇联、市教育局、市关工委联合主办的市社区家长学校总校正式挂牌成立,现多数乡镇(街道),村(社区)已成立家长学校。
2010年,我市成立了嘉兴市家庭教育学会,这是家庭教育工作进入新的发展阶段的一个标志。学会成立两年多来,确立了一批“十二五”期间的市级课题,为开展理论研究明确了重点和方向。同时,连续2年举办家庭教育工作论坛、评选优秀论文,编撰《嘉兴市优秀家庭教育论文汇编》。2011年,市妇联关于新居民子女家庭教育的调研报告在“中国妇女网”发表。科研水平往往反映工作水平,这是一个十分可喜的变化。
(二)家庭教育指导队伍初步形成
调查反映,我市除广大学校教师这支队伍外,已初步形成行政管理、专家、讲师团、志愿者及社工等家庭教育工作队伍。
一是行政管理队伍。由妇联、教育、卫生、人口计生等部门行政干部组成,他们承担领导小组日常工作,组织学会各项活动,制订发展规划与年度工作计划并负责协调实施。
二是讲师团队伍。我市现有各级各类讲师团队伍上百支,拥有成员上千人。他们深入学校、社区和农村,传播家庭教育先进理念,普及家庭教育知识,为家长释疑解惑,是活跃在家庭教育第一线的主力军。
三是专家队伍。如市教育局在2002年建立“青少年心理及家庭教育咨询中心”,由教育系统家教专家和心理健康专职教师担任咨询服务工作。咨询中心以热线电话82686112在固定时间、固定地点为家长和学生提供免费咨询服务。并逐渐发展为家庭式面询、团体辅导、家教讲座、大型宣传相结合的综合性家庭教育公益指导服务。经过10年磨练,他们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又有相当的专业水平,成为家庭教育的领军人物。
四是志愿者及社工队伍。各级关工委组建的“五老”(老战士、老干部、老教师、老专家、老劳模)队伍,20多年来一直把家庭教育工作作为重点工作,搞调研、作讲座、指导年青教师,是一支名符其实的志愿者队伍。近几年,随着社工服务事业兴起,如市妇联的“阳光家庭社工事务所”、团市委的“拾星者”未成年人教育社工事务所,也从不同的视角,不同的对象着手,关注孩子在家庭中的健康成长。
(三)家庭教育工作在实践中创新
多年来,家教工作以服务社会、服务基层、服务家长儿童为宗旨,以提升家长素质为核心,形成了一批成功的经验和创新的做法。
家教宣传教育活动形成特色品牌。从2007年起,市妇联每年9月邀请全国品牌“知心姐姐”为广大家长巡回报告家庭教育知识,每年一个主题,每次巡回报告40场,每次受益家长近1万人。2009年起,在此基础上开展“科学家教城乡行”活动,整合“知心姐姐”、家庭教育讲师团、志愿者等各种资源,上下联动,使更多的家庭受到了现代家庭理念和家教知识的指导。
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家教格局取得突破。平湖市2009年开展了“教子有方好家长”、“优秀家庭教育工作者”、“家庭教育先进集体”、“优秀家长学校”等40佳评选,引起了学校、家长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并积极参与。平湖市原黄姑镇和曹桥街道于2008年首创了“家庭教育节”,至2012年已有7个镇、街道举办,预计2013年剩下2个镇也将进行。平湖镇、街道“家庭教育节”,集家庭教育、孝敬教育和文明家庭建设于一体,参与面广,受教育面宽,在整个镇、街道营造了重视、关心、抓好家庭教育的浓厚氛围。
对运用现代传媒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如嘉善电视台设置了“家园”专栏,通过实例拍摄和教育行家的参与,和家长们一起探讨如何培养好孩子,如何做个好家长。10多年来,每月1期,至2012年11月已播出141期,让家长们在茶余饭后轻松地受到教育。再如海宁电视台“潮乡童话”栏目每月播出家教节目,平湖利用农村远程教育网,定期推出适合农村的家庭教育授课“菜单”以及桐乡家庭教育官方微博等等,各地都进行了有益的尝试。
学校对家庭教育进行着多方的探索。如市第一、二、三幼儿园及卫生幼儿园,创建家长学校10多年来,坚持聘请幼教、心理、卫生等方面专家授课,保证教育的高水平。同时,坚持向家长合理收费(依托社会力量办学机构),以保证管理运行的高水平。这些做法为广大家长所认同,受到了广泛好评。如近年来市实验小学创建的合作型“家长联盟”、南湖创业学校(新居民子女学校)的以学校教育推动家庭教育,嘉兴一中已坚持9年的“家长论坛”等等,都从自己学校的学生、家长特点出发,努力探索提高家庭教育的成效。
(四)家长素养和育子能力有了一定提高
随着家长文化程度提高(问卷反映,高中及中专以上的占44.62%)及家庭教育工作普遍开展,家长素养和育子能力有了一定的提高。
一是以人格健全、身心健康为目标的家庭教育理念已为不少家长所接受。
表1反映,相当多的家长重视孩子的道德养成和身心健康以及正常的社会化(做普通人,自食其力),有着正确的家教理念。
二是多数家庭亲子关系即父母与孩子的关系良好,为教育好孩子提供了最为重要的条件。
在家庭教育中,亲子关系的质量远比某一具体的家庭教育方法来得重要。如亲子关系不良,孩子与父母的关系不融洽,有隔阂,甚至有对立情绪,家庭教育也就难以进行。从表2、表3、表4看,无论是孩子看父母、教师看家长、还是家长自身评价,多数家庭的亲子关系是良好的。相比而言,初中学生对父母评价低的有27.27%,(见表2)这既反映了这一年龄阶段孩子的“叛逆”心理特征,也反映了家庭教育的难度。
二、家庭教育工作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尽管我市家庭教育工作取得明显进步,家庭教育状况有了较大改善,但必须理性地认识到,家庭教育工作严格来说还处在起步阶段,至于家长素质提高及其教育子女能力的增强更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在家长、家庭教育层面,调查反映有着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如家长普遍对孩子的期望值过高,“太爱孩子,又太不会爱孩子”。
表5反映,对孩子期望过高及偏高的占81.48%,家长有这样的心态,显然不利于孩子的成长,如见诸于行动,则属于明显的抚养方式不当。
又如,把孩子的教育放在家庭的重要位置甚至最重要位置上,已成为绝大多数家庭的共识。但重视孩子的教育和重视孩子的家庭教育是两回事。
表6反映还有相当多家长对家庭教育不够重视,这样容易出现家庭教育的偏差。如家庭教育的重点是孩子的道德人格教育,但不少家庭扬短避长,教育错位,成了文化课程的“第二课堂”、“补习班”,成为学校教育的延伸。孩子在家里除了学习、还是学习,就如一首儿歌所唱的“起得最早的是我,睡得最晚的是我,作业最多的、考试最多的,是我、是我、还是我。”这就容易产生厌学情绪、也会对家长产生逆反心理。问卷反映,在回答“遇到烦恼的事,你最喜欢跟谁说?”的问题时,中学生选择对爸爸妈妈说的仅占14.4%。
再如,行为习惯养成与独立精神培养是家庭教育的重点内容,但表5、表6反映也不如人意。
在家庭教育工作层面,家庭教育作为现代教育三大支柱之一,关系到千万个家庭的幸福美满,关系到民族的未来和希望,它的重要地位和不可替代的作用还未被人们所充分认识。全国家庭教育工作“十一五”规划期终评估报告指出,目前还存在着“家庭教育工作责任主体不明晰、经费投入无保障、服务与指导队伍专业化程度不高、服务质量难以满足家庭需要、家庭教育社会支持体系和市场化监管体系不完善”等问题,这些问题在我市也不同程度存在着。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在人员、经费方面,和周边市相比有较大差距
调查反映,我市目前尚未有专职的家庭教育工作者,市、县(市、区)妇联、教育行政部门这两个主要协调指导部门也都只有兼职人员在做这项工作。2009年成立家庭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后,主要工作由市妇联牵头组织,但每年只有4万元工作经费,与省内其它市比较排位靠后。
人员、经费的制约使得国家、省有明确要求的事项该做的未做。如全国家庭教育工作“十一五”规划要求“县级以上电台、电视台开办家庭教育栏目,增加家庭教育咨询热线,以多种形式扩大家庭教育指导的覆盖面。”我市市一级及多数县(市)未能做到。又如我市家庭教育信息化程度相对迟缓。我市市一级及一些县(市)尚未建立家庭教育网站或网上家长学校。再如有县(市)关工委反映,在多年实践基础上,已经编写好家庭教育的乡土教材及案例汇集,但苦于经费没有着落,又不能向家长收费,至今未能付印。
(二)家庭教育指导队伍专业化水平亟待提高
我市家庭教育指导队伍工作热情高,在家庭教育工作中作出了贡献,但受到各方面条件的制约,专业化水平亟待提高。
一是专家队伍薄弱。受到学校、社区、家长欢迎的讲师团成员,一方面数量尚少,另一方面他们在本单位往往承担着很重的教育、管理、科研等任务,很少有机会拓宽视野,参加全国、省有关专业活动或家教培训。如全国妇联每年举办家庭教育培训班,跨省、市常举办家庭教育论坛,我市很少有人参加,这样,影响了他们专业水平的进一步提升。
二是学校教师缺乏家教能力,缺少家教专题培训。
学校教师,作为专职、专业的教育工作者,都承担着和家长沟通,指导家长教育好孩子的职责,表9显示的数据显然是不理想的。表10则进一步反映教师缺乏家教方面能力,与没有系统学习家庭教育理论或接受过专门培训相关。
三是志愿者及社工队伍组织松散,缺少专业支持。各级组建的家庭教育工作队伍人数虽多,但很少有相应的活动或交流研讨的机会。县(市、区)关工委的家庭教育讲师团组织较为健全,但学习培训的机会也不多。家庭教育是一门艺术,也是一门科学。一些流行的家教理念,如“三岁关键期”、“赢在起跑线上”、“右脑开发”、“脑只用了10%”、“早教越早越好”等,已为国内外科学家教理论及上世纪90年代脑科学研究成果所否定。这些,不仅绝大多数家长知之甚少,连我们的家教工作者也未必都知晓。
(三)家长学校建设及运行不平衡
通过家长学校提升家长素质,提高家长教育子女的能力是我国的一个创举,适合我国的国情。中小学、幼儿园举办的家长学校,对学校来说,家长是自己学生的家长;对家长来说,学校是自己孩子就读的学校,双方有着良好的合作意愿。和其它途径比,有着运作成本较低、组织工作较易、实际效果较好的优点。为此,国家、省层面都高度重视家长学校的建设。全国妇联、教育部、中央文明办于2004年、2011年两次做好家长学校工作的意见。浙江省先后颁发《浙江省家长学校工作规程》、《浙江省家长学校教学指导纲要》、《浙江省示范性家长学校评估办法》。但调查反映,我市家长学校建设及运行很不平衡,整体水平不高。好的如平湖市早在2002年就启动了家长学校规范化建设;差的中小学、幼儿园的家长学校,往往以家长会议代替家长学校授课,流于形式。究其原因,有主、客观两方面因素。
主观上,认识方面存在着很大差异。不少学校领导对“立德树人”这一教育根本任务有着深刻的理解,强烈意识到孩子的成长离不开良好的家庭教育,并且清醒地看到在推进素质教育等方面学校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和挑战,学校只靠自身力量已经难以提高教育质量,学校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家长和社会的支持与配合。一位校长说得好,“父母教子有方,相当于学校多了学生数量双倍的校外辅导员。”但不少学校领导还缺乏这方面认识,忙于具体事务,认为“学校那么多学生还管不过来,哪有时间去管家长”。认识上的差异导致家长学校的不同境遇。
客观上,保障条件没有落实。一是无经费,家长学校教学、管理方面的费用未列入财政预算。《浙江省家长学校工作规程》指出,可“向参加学习的家长收取适量资料费、讲课费等”,但鉴于收费的敏感性,谁也不愿意做这件事。二是无教材,我市至今无各类家长学校的教材或授课参考资料。市场上有各种版本的家长学校教材,内容未必合适而价格却很高。三是无教师,如前所述,学科教学的行家里手未必能担当家庭教育的教学任务。在“三无”面前,不少学校领导对办好家长学校也就望而却步。
至于社区举办的家长学校,一是社区工作人员少,二是面对着不同学龄段孩子的家长,办学的困难也就更大。
(四)特殊家庭的家庭教育指导亟待加强
特殊家庭包括离异和重组家庭、服刑人员家庭、流动人员家庭、农村留守儿童家庭等。课题组着重对新居民家庭的家庭教育状况作了调查。与嘉兴本地居民相比,新居民在家庭教育方面有着诸多不利因素。其一,父母亲文化程度低,据统计初中及以下的占75.9%。其二,子女多。据桐乡2011年调查,对8250名新居民学生调查摸底,家里兄弟姐妹为2人的2024名,3人的2511名,4人的888名,5人及以上的240名。其三,家庭经济条件差。据市妇联2011年调查,家庭收入在3000元及以下的占50%。其四,不少新居民工作时间长,劳动强度大,少时间也少精力照管好孩子。近些年来,新居民未成年子女违法犯罪问题成了社会管理的难点,公众关注的热点,在查阅案宗及访谈有关人员后,课题组一致认为,造成新居民未成年子女违法犯罪的第一位原因是缺失良好的家庭教育。目前嘉兴有25万不满16周岁的新居民子女,加强新居民家庭教育的指导是一个既现实而又紧迫的课题。
(五)家庭教育服务指导工作还不能满足家长需求
我市家庭教育工作既取得明显的进展,也存在着不容忽视的问题和不足,这在问卷调查中也反映出来。
参与问卷的是小学四、五年级及初中二年级的家长,表11表明,43.76%的家长没有参加过家长学校的活动或者不知道相关信息。表12则反映,社会各个方面为家长提供的教育信息也是欠缺的,以至66.25%的家长没有接受过家庭教育方面的服务和指导。
表13则反映,家庭教育服务与指导工作还不能满足家长的需要,实际效果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三、思考和建议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进入新世纪后,党和国家对家庭教育的关注和重视前所未有,继一系列政策文件后,又作出了调研、制定、颁布《家庭教育法》的果断决策。“只有家长好好学习,孩子才能天天向上”。做好嘉兴家庭教育工作,事关一个个家庭的幸福和谐,事关嘉兴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谨对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家庭教育工作,提出如下思考和建议。
(一)多渠道增加家庭教育经费投入,破解制约工作品质提高的瓶颈
全国《关于指导推进家庭教育的五年规划(2011-2015)》(以下简称《五年规划》)指出,“要探索建立多渠道经费筹措机制,采用政府投入、鼓励支持社会力量参与项目化动作等方式,拓展家庭教育经费渠道。”为此建议,通过以下途径,增加家庭教育投入。
一是市、县(市、区)财政增加家庭教育工作经费。根据《五年规划》要求和家庭教育工作实际需要,参照周边市做法,加大经验投入,用于工作人员经费、办公经费、各类培训经费、调研及理论研究经费、宣传普及专项经费以及表彰先进等。
二是家长参加家长学校学习承担一定的费用。在家庭教育中,家长是教育者,“教育者要先受教育”。现在绝大多数家长舍得在孩子的教育上花钱,也要舍得在自己的学习上花钱。对于家庭教育教材、学习资料以及聘请专家、老师授课等费用,可在自愿参与基础上,由家长承担相应费用。向家长收费较为敏感,往往会有不同的反映。为此,政府、相关部门、学校等应形成共识,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敢于承担责任,善于沟通协调,稳妥地做好相关工作。具体可参照市第一幼儿园等收费模式,依托社会力量办学收费。也可通过家长学校总校机制,允许评估合格的家长学校办理收费许可。
三是企业及社会各界的捐助。家庭教育有“两个特殊”的教育,除了上述特殊家庭的家庭教育,还有特殊儿童的家庭教育,包括智力障碍、听力障碍、视力障碍、肢体残障、情绪行为障碍等儿童的家庭教育。显然,这些家庭的家庭教育的难度要比一般家庭大得多,且这些家庭中不少是困难家庭,企业和社会各界应伸出援助之手,能帮助他们更好地克服家庭教育中的特殊困难。
(二)建立培养培训长效机制,不断提升家庭教育工作队伍整体水平
全国《五年规划》指出,要“充实家庭教育专业力量。充分发挥专家、教师、儿童工作者、‘五老’人员、专业社工、志愿者的作用。各省市县普遍建立家庭教育专职工作者队伍、专家队伍、社工队伍和志愿者队伍。”并且要求“加强家庭教育骨干系统化培训,推进家庭教育职业岗位培训试点,探索建立家庭教育从业人员职业资格认证制度,提高家庭教育工作职业化水平。”确实,高水平的家庭教育有赖于高素质的家长,而高素质的家长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家庭教育工作队伍的专业素养。为此建议,要从嘉兴实际出发,抓紧建立培养培训长效机制,切实抓好队伍建设。
一是要建设好专职队伍、专家队伍。要积极创造条件,市、县(市、区)选配有志于家庭教育且组织协调能力强的同志专职从事家庭教育工作。同时,对既有实践经验又有理论素养,已为社会所认可的家庭教育工作者,要有目的、有计划、有措施地进行重点培养,使他们成为名符其实的家教专家。如目前全国妇联和全国家庭教育学会每年都有“菜单式”的家庭教育专题培训,中国青少年研究会则有家庭教育指导师培训,尽管培训费用较贵,但要选送有关人员参加。
二是切实加强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培训。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在教育背景(学校和家庭)、教育对象(集体和个别)、教育过程(系统和随机)方面都存在着很大差异。如前所述,不少教师认为自己不能胜任家庭教育指导工作,且多数教师认为自己有必要参加专门培训,见表14。
由此建议将家庭教育专题培训纳入教师全员培训计划。同时,对骨干人员进行专门培训。如金华市、杭州市的做法和经验值得我市学习和借鉴。
三是落实好社工、志愿者、“五老”队伍的培训。专业社区队伍,志愿者队伍是社会管理创新的新生事物,还缺少学习提高的相应平台。“五老”队伍多年来活跃在家庭教育第一线,但也需要不断接受家庭教育新理念、新知识、新方法。各级妇联、教育、关工委、民政等部门要加强协调、密切配合,在学习培训方面,为这些“好人”提供好的支持与服务。
(三)规范家长学校管理,努力提高办学水平
如上所述,不少家长学校鉴于主、客观多方面的原因,至今名不符实甚至流于形式。在政府和有关部门切实解决好经费来源、师资培训及教材、参考资料的编写或选定外,建议着重做好以下工作。
1.进一步明确家长学校的领导与管理。按照国家、省有关文件的要求,家长学校由所在地的妇联和教育行政部门共同牵头管理。教育行政部门负责中小学、幼儿园等教育机构中家长学校的指导管理,妇联和关工委共同做好社区家长学校的指导管理。嘉善县今年明确社区家长学校着重负责0-3岁幼儿园家庭教育工作。各县(市、区)当从本地实际出发,明确分工,责任到位,使家长学校的领导与管理落到实处。
2.出台家长学校规范化建设文件并建立督查评估机制。平湖市家长学校办得好,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早在2002年就制定了《平湖市教育系统规范化家长学校工作常规》。拟根据浙江省关于家长学校的三个指导性文件,制定市、县(市、区)的实施意见。并且借助全国、省示范家长学校评选,建立督查评估机制,设置合格家长学校及示范家长学校两类标准,督促主办单位切实做好家长学校的建设及管理工作。
3.学习借鉴周边市经验和做法。绍兴市创建示范家长学校工作已开展多年,并建立了进入与退出机制,2012年对先后命名的5批75所示范家长学校进行了复评。杭州市家庭教育工作领导小组于2012年启动百万家庭共同成长计划,明确3年内将评选表彰全国、省、市级示范学校300所。这些市起步早,力度大,他们的好经验、好做法值得我们学习与借鉴。
(四)引导支持多元主体参与,满足家长多方需求
调查反映,家长对家教知识的需求是多方面的。表15数据表明,对关系孩子德智体健康发展的各个方面,对教育孩子的具体方法,家长都希望了解和掌握。
调查也反映,家长对家庭教育相关服务的需求也是多方面的。
表16数据反映,家长为了教育好孩子,尽管每个家庭的情况不同,每位家长的偏好也不同,但确实都希望有来自多条途径的指导和帮助。普及家教知识、服务社会公众是家庭教育工作根本宗旨。《五年规划》中也明确要求,要“引导社会多元主体参与家庭教育活动。”为此建议:
1.继续办好党政主导的家教宣传服务活动。“科学家教城乡行”活动,家长参与面广,社会影响大;平湖市镇、街道的“家庭教育节”,富有地方特色,深受群众欢迎;这些家教宣传的好载体,好做法要不断地总结经验并改进提高。
2.更好发挥媒体在传播先进理念、普及家教知识中的作用。市、县(市、区)电视台、电台、报社等应根据要求,参照海宁、嘉善等地做法,设立家庭教育专栏,积极探索家长增长家教知识,媒体增多受众支持的双赢局面。同时,市、县(市、区)都应顺应家长的需要,独立或合建家庭教育网站,以提升家庭教育信息化水平。
3.扶持培育家庭教育的社会组织健康发展。市教育局“青少年心理与家庭教育咨询中心”、市妇联“阳光家庭社工事务所”、团市委“拾星者未成年人教育社工事务所”以及正在筹建的社会组织“青鸟家庭成长中心”,这些组织面向社会,承担着家庭教育中不可或缺的大型讲座、小型沙龙、个别指导等多重角色,要精心培育扶持,使之成为家庭教育工作中的品牌。
4.关注鼓励家长自助助人的家庭教育活动。如实验小学的合作型家庭成长联盟,借助家长不同的职业背景及专业知识,组织丰富多彩的校外活动,在活动中家长互相合作,共同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如市区“小咕咚童书会”QQ群,家长相互交流教育孩子的心得体会,相互推荐适宜孩子阅读的好书。这些都是社会进步、科技发达、家长素质提高后涌现出来的家教新模式,也是家庭教育未来发展的一个趋向,应予以关注和鼓励。
(五)重视特殊儿童、特殊家庭的家庭教育的研究与实践
如上所述,和普通家庭相比,特殊儿童、特殊家庭的家庭教育有着较多的不利条件和困难。由于特殊儿童的数量少,特殊家庭中离异和重组等家庭的数量相对也少,这方面的理论研究与工作实践也就少。特殊家庭中流动人口家庭的数量虽然多,但这类家庭的增多是近些年的事,其研究和实践也显得薄弱。要努力改变这种家庭教育困难多难度大反而研究实践少的状况。
1.从特殊中找共性,加强调查研究和理论探索。建议市家庭教育学会增加此类课题的立项,鼓励专家和家庭教育工作者多作这方面的研究。招收智力障碍、听力障碍儿童的市特殊教育学校,有着这方面的有利条件,要鼓励教师不仅关爱特殊儿童,也关注特殊儿童的家庭教育。
篇5
布丝和丈夫6年前就决定,让他们14岁和7岁的两个儿子在互联网上学习,并且他们还在家中开办了自己的互联网学校并招有40名学生。他们认为,现在的中小学远不及网上学校。洛杉矶郊外有一个名叫金希的母亲,她拒绝把7岁、9岁和11岁的三个孩子送往学校读书,而是自己在家中为他们授课,然后根据孩子的爱好,让他们自己选择专业。学完小学课程后,这三个孩子就整天在野外捕捉昆虫,在家摆弄捕获的猎物,他们甚至建有数个自己的昆虫标本室。现在他们都可称为昆虫小专家了。只有家长才知道孩子最需要学些什么。当然,家长不是全能的,但现在有互联网,有专业性很强的家庭教师,向孩子提供了足够的学习条件。
在历史上,乔治・华盛顿就是在父亲的农场里接受初级教育的,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也是在白金汉宫内完成学业的,美国前总统罗斯福仅上过几个月的学,他的初等教育和高等教育也是在家中完成的。美国大发明家爱迪生12岁就被逐出了学校,随后通过自学走上发明之路。
1993年,父母自教自养的法案在美国50个州均获通过,从此,家长在家中承担孩子从幼儿园到大学的所有课程的教学任务被视为合法,如今,美国常年有150万儿童在家中接受教育。美国《新闻周刊》最近的一项民意测验表明,有59%的家长认为,“如今,让孩子在家学习已为社会所认同。”有许多家长认为,现行的教学和教科书已远远落后于孩子发展的需要。
但是,在家接受教育的趋势受到越来越多认可的同时,专家们却担心孩子可能会失去只有在学校才能学到的技能。他们认为,孩子应该在三方面是成功的,即学会生活,学会学习和学会做人。而这种合三为一的“家庭承包”式的做法必定带来诸多问题。因为,在教育方面,任何一个家庭都不可能 面面俱到地做好教育工作。
为此,美国哈佛大学专门设立家庭学校学生入学监考制,以监督进入哈佛大学的家庭学生是否合格。哈佛大学家庭学校监督官员说,“十年前,如果新生没有中学的学历我们肯定不会让其进入大学深造的,而现在我们看重的是新生的素质。”据调查,在美国,大约有20%的家长的教学质量超过了学校的老师,有83%的家长认为,孩子在家学习和在学校学习具有同等效果。专家认为,在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中,受教育者和教育者的关系不同,在家庭中孩子与家长有着紧密的关系,却让孩子与社会隔离开来。而另一些人则认为,如果家长经常把孩子带出去参加诸如球赛之类的社会集体活动,那么就可避免这个问题。
篇6
1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如果将人生比做旅程,那家庭无疑是人生旅程的第一站。家是能够带给人们幸福的港湾,也是滋养人们成长的摇篮,它不仅给予每个人温暖与亲情,也给予知识与力量。父母是每个人的启蒙老师,人们最初对这个世界的感知、对生活的意义,甚至人生的价值与人生追求都依赖于父母,其一言一行影响了人们的一生。家庭教育是一种养成教育,其重要性不言而喻。首先,家庭教育是未成年人的起点和基点。小孩从第一次学说话,第一次学走路,懂得的第一个道理,都是从家庭开始的。早期的家庭教育的影响,对一个人的思想观念的形成,智力的发展,性格的培养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一个人在家庭中发展起来的身心能力如何,将决定他日后接受学校教育和影响其获得身心发展的能力。其次,家庭教育是孩子良好品质形成的基础,对其一生的发展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古人曾云,习惯能使人养成某种品行,朋友也能影响其品行的发展,但是与家庭教育相比,两者的影响力远不能及。可见家庭教育在人身心发展之中的作用。因此父母应该从生活中培养孩子尊老爱幼,讲文明,指导孩子正确地与他人进行交往,友好坦诚地与人相处,学会换位思考,为人谦逊等等,使孩子从小具备良好的行为习惯,使其终生受益。再次,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基础。每个孩子刚出生都是一张白纸,在随后的生活中逐渐打上生活的烙印。开始无意识地接受来自家庭的一切熏染,在此基础上走出家庭,步入校园生活。家庭教育情况的好坏,严重影响着学校教育的发挥。接受良好家庭教育的孩子对生活充满热情,具备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斯坦福大学教授特尔曼曾经进行了一项长期的研究,对1528名天才儿童进行了40多年的追踪,其中90%的天才进入大学读书,其中30%为优秀毕业生,获得了好职位,从事专业工作,大多数人都有出色成就。这些天才成长的重要因素是良好的家庭教育和家庭文化背景,成就最大者其中50%家长是大学文化水准,家中有良好的学习环境,家长又极其重视早期家庭教育。
2家庭教育功能的弱化
随着当前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家庭结构的变迁,家庭职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尤其家庭的教育功能远不及传统意义上的家庭,家庭的教育功能被弱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家庭育人时间不足。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及社会的变革,越来越多的父母开始为了生存而奔波于工作之中,大部分时间都花费在工作上,没有时间陪伴孩子,照顾孩子的任务就转接到爷爷奶奶、保姆或者私立学校。因此孩子与父母相伴的时间极其短暂,父母与孩子之间缺乏及时的沟通交流,家长很难及时引导孩子的健康成长。其次,家庭教育功能被异化。在当前的家庭中,由于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家庭在对其子女的教育过程中,出现了两种极端的倾向。一种倾向是无限度地满足子女的需求,让子女生活于物质的世界。中国的父母总是爱子心切,为子女包办一切,尽自己最大努力给孩子提供优越的生活。于是子女逐渐养成凡事依赖于父母,失去独立生活学习的能力。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急需具有独立精神、能独立自主的新一代青年,但家庭教育却把本该在社会独当一面的新青年给弱化了,失去了他们在这一年纪该有的独立与自主。另一种是极度苛求、严加管束,让孩子坠入学海的深渊。“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学而优则仕”自古以来便被人们所追捧。在知识大爆炸的时代,以及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越来越多的父母为了不让自己子女输在所谓的起跑线上,疯狂地为孩子报各种补习班、奥数班、特长班,使孩子身心压力巨大。再次,家庭教育功能出现偏差。在家庭教育上,由于父母的个人倾向和社会的种种不良风气的影响,家庭对子女的价值引导出现了严重的偏差。主要表现在:第一,淡漠崇高、培养冷漠。追求崇高的道德境界、向往高尚的精神生活,是一个人积极向上、奋发有为的动力,也是社会进步与文明的重要标志。但是现在的部分家长,只追求口头上良好的社会风气,在实际生活中经常教育子女不要多管闲事、智者自保。这在某种程度上培养了子女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冷漠心态。第二,嘲弄诚信、放任作假。诚实守信,是一个人道德大厦的基石,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而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中,坑蒙拐骗现象屡见不鲜。家长便教育子女做人不能太老实,否则在社会上容易吃亏;面对生活中作假行为置之不理,甚至有的家长在子女面前言而无信。
3中学德育的困境及如何发挥家庭教育的优势
我国基础教育在近三十年发展速度很快,但在发展的过程中似乎丢掉了灵魂,德育面临困境,如何在知识与技能的传授过程中,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找回灵魂是目前基础教育亟需解决的问题。当前,中学德育的困境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受众个体心理素质较差,意志品质薄弱。常常表现为遇事紧张、瞻前顾后,缺乏毅力与耐心;家长的言传身教对于中学生自身素质的养成与意志品质都有潜移默化的塑造作用,有的父母在遇到问题时经常逃避或者采用不适当的解决方式,从而影响学生对问题的承受能力及其意志品质。其次,强调个人主义,集体意识淡薄。表现为凡事以自我为中心,随心所欲,自私自利,唯我独尊,目空一切,当发生利益冲突时,总是先考量自己的利益得失。家庭氛围对青少年道德素质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和睦温馨的家庭氛围有利于青少年集体意识的培养、注意关心他人的感受。但现实生活中,由于家长不良的言行举止、不和睦的家庭氛围使中学生产生消极的人生态度,从而没有集体主义观、冷漠自私。再次,言行不一,诚信缺失。当前我国部分青少年缺乏诚信意识,他们常常表现为人前一个样人后一个样,考试作弊,投机取巧,抄袭作业。子女的品行是父母品德的缩影。在日常生活中由于部分家长对子女的品行培养毫无意识,还有些家长文化素养低,自己在为人处世方面经常说谎话,不讲信用,从而严重影响子女良好品行的塑造,导致子女在学校言行不一、不讲信用。第四,缺乏理解与分享。一些中学生在与人进行交往的过程中,凡事都是从自己的角度去考虑,从不关心别人的内心体验,不会去换位思考,不去顾及他人的感受,导致不能互相理解;同时由于过分关注自我,由此引发的一系列校园暴力事件以及违法犯罪行为让人大为震惊。英国著名文学家哈伯特说:“一个父母胜过100个校长。”父母的言传身教,潜移默化的影响,就是家庭教育的力量,也是子女成长过程中走向优秀的力量。由于中学生缺乏社会生活经验,再加上家庭教育功能的弱化,他们往往忽视自己道德人格的修养与完善。因此,家庭教育必须与学校教育紧密结合,发挥家庭教育优势,增强当前中学德育教育的实效性。首先,增强家庭教育的自觉性。家庭教育的好坏决定着孩子的道德品质和未来的社会适应性。中学德育面临的困境,与家庭教育功能的弱化存在一定的关系。由于父母忙碌于工作与生活,与孩子相处的时间不足,以及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孩子大部分的时间投入到了作业之上,父母子女之间缺乏相互影响的空间。因此,要改善家庭的教育功能,提高中学德育的时效性,家长应当抽出时间与孩子进行沟通交流,多创造与孩子进行独处的时间与空间,自觉关注孩子的精神成长。其次,躬行身教,做好榜样作用。在家庭教育的过程中,父母应该严格要求自己,做到言而有信,言行一致。家长的自身示范教育,不仅可以增强说理的可信性和感染性,而且对子女产生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作用。这种以自身良好道德行为,为子女品德修养做出示范的方法,具有极强的吸引力和有效性,是一种生动、有效的良好教育方法。因此,家长在生活之中应当时时刻刻注意言行举止,处处为孩子做好榜样,使榜样的品德自觉地转化为子女的品德和良好行为。再次,爱,张弛有度。父母对子女的爱来自内心深处,是一种天性驱使。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也是建立良好的家庭教育的起点与基础,父母与子女之间亲密无间的感情,是传达教育的催化剂。但在现代社会中,家庭教育功能被异化,不少父母经常对子女采取极端的教养方式———过度关爱或者过度严厉苛刻。这种极端的教育方式极易导致孩子出现道德问题。所以父母对子女的爱,应是一种理智的爱。其基本要素是关心、尊重、理解及爱而不骄。这种理智之爱,是一种伟大的教育力量,它会教会子女如何去爱别人,也为培养子女爱集体、爱祖国的高层次情感奠定了基础。第四,家长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家庭教育功能的正确实施,与父母自身的素养密切相关。孩子在家庭之中无时无刻都在不知不觉之中受到父母的品德修养、审美情趣、价值观的影响。家长的教育观念、教育方式也对孩子心理健康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家长要树立不断学习的观念,工作生活之余阅读育儿知识,参加家长教育培训,学习一些心理学、家庭教育方面的知识,科学有针对性地教育子女。第五,实际锻炼,习惯养成。家长应当让子女参加力所能及的实践活动,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让子女明白应当做什么和为什么应当那样做是十分必要的。在实践锻炼的过程中要提高子女对实践锻炼意义的认识,调动孩子自觉锻炼的自觉性,同时要鼓励子女克服困难,不怕挫折,坚持到底。青少年往往缺乏毅力,坚持性差,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家长要有意识地帮助子女克服生理和心理的各种障碍,要少埋怨多鼓励,及时给予表扬,增强孩子克服困难的信心与毅力。孩子的养成教育需要在具体的环境下实施,而家庭恰是孩子常态的生活场所,父母的言行举止对孩子的道德品质有重要影响。家庭的教育时间、教育方式与教育目的决定着孩子身心的发展状态。社会现实情况表明,我国家庭教育功能的弱化主要是因为家长狭隘的思想观念所致。因此,提高家长的教育能力,是改善家庭育人功能的有效途径。面对当前存在的德育困境发挥好家校合作模式,家庭积极发挥其应有的育人功能,协同学校一起构筑青少年良好的道德品质,还孩子一个健康快乐的幸福生活。
作者:余雯雯 单位:闽南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叶立群.家庭教育学[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5.
[2]陈友林.中学德育工作的困境与思考[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5).
篇7
关键词:家庭教育 职业生涯规划 择业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普及,社会竞争激烈,因此,大学生就业压力开始凸显。为了引导学生顺利就业,各高校开始重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所谓职业生涯规划指的是结合求职者自身情况以及眼前的机遇和制约因素,为求职者确定职业目标,选择职业道路,确定教育、培训和发展计划等,并为自己实现职业生涯目标而确定行动方向、行动时间和行动方案。协助学生进行必要的个人职业生涯规划,可以帮助学生在瞬息万变的时代里获得事业的成功。否则一个人在自己的职业生涯中漫无目的,“随大流”、“跟风”、“追热门”,必将浪费生命,一事无成。
有位学生屡次求职失败,很伤心,找到笔者要求咨询。在谈话过程中,笔者发现了她的问题所在。首先,在个人装扮上比较另类,而她的理想职业是公司秘书或文员。其次,说话的语气方式太过生硬。最重要的是,笔者在谈话中发现,她考虑问题几乎都是从自己的立场出发,无视他人的反应或感受。当晚近12点,笔者接到一名陌生中年男子的电话,自称是该同学的家长,希望我能帮助他的女儿顺利就业。该家长说话的语气方式和他的女儿如出一辙,非常生硬,同时打电话的时间也选择得比较尴尬。放下电话,笔者有些哭笑不得,也可以理解该同学思考问题的立场、说话的语气等为什么欠妥。
就个体差异而言,每位同学的家庭教育不同,在求职过程中所表现出的职业选择、面试的应激性反应、对未来薪金的期待值及就业后的流动等都有很大的差别。
毫无疑问,家庭是孩子的第一学校。每个孩子的家庭是造就其素质以至影响职业生涯的主要因素之一。英国教育家约翰・洛克的观点非常明确:“家庭教育决定孩子一生的命运。”
不同的家庭环境有着不同的教育方式。根据美国学者鲍姆林德(D.Baumrind,1969)的研究,把父母的教养方式分为权威型(authoritative style),专制型(authoritarian style)和放任型(permissive styl)。后来美国心理学家麦科比和马丁(E.E.Maccoby&J.A.Martin,1983)又将放任型进一步分为溺爱型(indulgent style)和忽视型(neglectful style)。这样,父母的家庭教育方式大致可以分为四种类型:权威型(高要求、高反应)、专制型(高要求、低反应)、溺爱型(低要求、高反应)和忽视型(低要求、低反应)。因为权威和专制两词词义含混,近来多用民主型代替权威型。
四种父母教育的具体特征如下:
1.民主型父母
他们对孩子是高度关怀和中等程度的行为控制,对孩子既不娇惯,也不过于严厉。他们对孩子的行为有明确的规定和要求,并能严格执行,同时对孩子的期望与孩子的要求和能力相一致。他们既高度重视孩子自主性的发展和自我管理,坚持自己的正确原则,又重视亲子间的双向交流,能听取与接受孩子的意见,对孩子的缺点、错误能采用耐心恰当的方法加以解决,注意满足孩子的正当需求,启发孩子的自觉性,训练和培养孩子的自立、勤奋等品质。孩子面临困难时,父母能给予积极的支持和鼓励。他们能利用说理、解释去促进服从,坚持自己的意见但不绝对化,行使自己的权利但不强制,自己错了可以公开承认。这样可以提高孩子对规则的理解,使孩子在父母不在场的情况下也能用规则控制自己的行为。
在民主型家庭中,父母自身言行的示范作用大,孩子自我约束能力强,即便到了青年期,独立性发展了,在择业的复杂社会环境中,仍然能考虑父母的忠告,并在各个方面按照正确的规则要求自己。并且,父母和子女之间的互相理解能够不断增长,心理上不存在隔阂,双方犹如朋友一样,在遇到各种问题时可以坦诚布公地交流沟通。
2.专制型父母
这种类型的父母倾向于低度的关怀和高度的控制,特别看重孩子的服从性。他们对孩子缺少慈爱、温暖和同情,他们把孩子当作自己的附属物或私有财产,常用粗暴的态度,如命令、苛求、禁止、威胁等手段,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孩子,迫使孩子服从,很少采用温和的劝说和表扬。他们不鼓励孩子的独立性与自主性,不容商量和质疑,经常干涉孩子的行动,随意向孩子施加各种严厉的惩罚。
专制型家庭的青年与父母的关系十分疏远。感到自己在家中毫无地位,家庭毫无温暖,自己不被理解,父母的要求也常常是无理的,内心对父母不服,很少与父母交流思想,更谈不到讲心理话。专制型的父母和子女在认识、情感和行为协调上一致性水平最低。
3.溺爱型父母
这类父母常以一种接受、和蔼甚至有些顺从的方式对待孩子。他们较少对孩子提出要求, 孩子具有高度的按照自己意愿行动的自由。父母对孩子的溺爱行为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过分迁就庇护。这类父母爱子心切, 宁肯自己省吃俭用也要无限制地满足子女的一切欲望。不管孩子的需求是否合理, 一味迁就, 从不违背孩子的意愿。他们几乎看不到孩子的缺点,总拿自己孩子的长处与别人孩子的短处比,放松了对孩子的思想道德教育,甚至不愿意听别人说自己孩子的缺点,对孩子偏袒护短, 娇惯纵容。二是过分保护。有的父母总把孩子看成幼小无知、需要处处照顾的弱小生命, 生怕孩子遭到不幸, 总怕有害于孩子, 对孩子的身体及生活照顾得太过分, 对孩子的衣食住行样样包办代替, 对孩子的学习、游戏、社会交往等方面设置了过多的清规戒律。
4.忽视型父母
这类父母总是对孩子采取放任的态度。他们对孩子没有明确要求,或没有什么要求。尽可能少与孩子在一起活动,甚至可能对孩子置之不理。他们对子女的活动和去向知道得很少, 对子女在学校或与朋友一起时的经历也不感兴趣,很少与子女谈心,做决策时很少考虑子女的意见。他们很少关心孩子的需求, 很少注意培养孩子的良好品质与行为习惯,对孩子的奖罚往往凭自己的兴致或情绪,随心所欲。对孩子的表现不重视,视若无睹,甚至对孩子的问题行为,如撒谎、逃学、作弊、抽烟、喝酒、打架、赌博等不管不教,放任自流或纵容。
忽视型父母其实是以自己为中心的, 而不是按照有利于子女发展的信念来抚养孩子, 他们主要围绕自己的需要和兴趣来建设家庭。这类父母与子女在认识、情感和行为协调上都比较缺乏。青年与父母的关系只是抚养与被抚养的关系, 缺乏心理上的交往, 他们难得接受到来自家长的责怪或鼓励, 对家长的榜样也没有兴趣, 激不起心灵上的激动与不安, 心里有话也不愿在家中讲。至于必要的理解、尊重、独立自主性的满足、榜样的信息等,则要到社会生活中去寻找。
日本性格心理学家诧摩武俊研究了母亲教养的态度与孩子性格之间的关系后指出, 对于一个人理想的树立,人生观的形成,道德品质的特征, 尤其是性格的形成方面, 家长的影响是十分明显的, 结果见下表。
表一资料来源:[日本]掘内敏 著 谢艾群 译:《儿童心理学》 湖南人民出版社 1980年
在笔者的生活工作过程中,以上四种类型的家庭都有所接触,也深感家庭教育对每个孩子在职业生涯规划中的影响之重要。
民主型父母笔者曾亲自感受过。那时笔者还在读大学,一任课教授要举家迁往外地,我们几个同学一起去他家送行。在交谈中,大家了解到他太太是公务员,14岁的儿子小曾在音乐学院附中上学。理所当然的,我们想小曾一定会和父母同去。可老师的话让我们诧异:“不,我们夫妻走,小曾留下。”“那小曾和爷爷奶奶一起住。”“不,他自己照顾自己,平时在附中读书,周末还要去乐队排练。因为他不肯离开他乐队的伙伴,我们尊重他的选择。”我们面面相觑,而坐在墙角端着吉他的小曾在朝我们微微笑。“小曾,弹首你自己创作的曲子给哥哥姐姐们听。”悠扬的歌声响起,歌词已经记不清了,可是老师家那种轻松、温馨的家庭氛围真让我们所有的人感叹不已。现在,小曾真的成了一位专业歌手。小曾说:“我喜欢我的职业,我很快乐。”用业内人士的术语来说,他和他的家人对他的职业生涯进行了较为成功的规划。
当然,民主型父母不是知识分子的专利。只是一种教育方法的体现。只要有这种教育认识的人都可以做到!
专制型父母笔者在工作中也曾接触过。男生小吴,学习成绩不理想。但人际交往能力比较强,擅长与他人沟通。曾在一家大型房产中介机构实习,业绩不错,单位对其工作能力较为肯定。可实习期满,小吴却辞去工作,和我商量要一心一意准备专升本考试,或去读全日制网络、成教本科。我很惊异,他沮丧地说:“没办法,我妈妈一定要我继续读书。否则她就不认我这个儿子。”后来,我和她母亲交谈后,明显感觉她的母亲太强势,“我们家是书香门第,所有小孩都是读书出人头地,小吴当然要接着读书,去卖房子像什么样子,我和他爸爸怎么有脸和别人说。他只能读书,要不然就别做我儿子。”我接着说:“那读书不还是为了工作就业吗?说不定过几年就业形势更加严峻。那不如一边工作一边读书。”“那也要找个像样点的工作,做这样的工作,我宁可一辈子养着他,让他读书。”面对这样的母亲,我还能说些什么呢?
溺爱型的父母在笔者的工作实践中是最为常见的。例如,在进行职业咨询中,笔者给予一些专科学历的英语专业的学生进行指导时,建议他们与其和本科生、研究生竞争外贸公司文员、秘书等职位,还不如去五星酒店、宾馆、旅行社等服务型行业从基层做起,反而可能有更大的上升空间。孩子听了表示可以接受,但要再回去和父母商量。很快就有家长打电话过来:“老师,我们家好不容易培养一个大学生,你怎么能叫他去伺候人。我在家什么都舍不得让他干,你倒好,还让他端盘子、刷马桶。要真是这样,我养他一辈子也舍不得让他干这些又脏又累的活。”
所以说,如何改变溺爱型父母的思维方式,可能是我们面临的新挑战。正如上海媒体所报导的家长清晨替孩子在公交车站排队,只为了孩子早上上班能多睡十分钟。面对记者,家长还振振有词:“小囡上班太辛苦,我们能帮孩子就帮一把。”在这种过度关爱下,孩子在就业过程中一旦有压力、受挫折,就可能轻易提出辞职,放弃原有的努力和规划。
忽视型父母的教育过程中,就笔者实践工作接触个案而言,孩子个性一般会出现两个极端:要么很有规划意识,对自己的人生目标能有清醒认识;要么自暴自弃,生活学习毫无目标。如女生小文,成绩优异,所有给她上过课的老师对她的学习刻苦精神和很强的领悟能力都表示赞赏。小文平时为人谦和,衣着朴素大方,我一直以为她一定生活在一个知书达礼的家庭。很偶然的机会,我才从她好朋友的口中了解到她真实生活的环境:母亲下岗后没有固定工作收入,父亲就像我们在香港电影中看到的那样,是个大龄的“古惑仔”,吃喝赌无所不沾,甚至常有人找上门来,在门口用油漆乱涂,拿着刀子逼她和母亲还赌债,她自己已经不记得搬过多少次家了。以后每次我看到她,都有一种心疼的感觉,我很难想象在那种环境下她怎么还可以坚持学习,而且成绩还那么好。在选择继续升学还是就业中,她毫不犹豫地选择就业。我很为她可惜,她很坦然:“吃了妈妈这么多年闲饭,该早点让妈妈歇歇了。”后来我才知道,在大专3年学习中她已经考完了自考本科并取得英语高级口译证书,所以在就业过程中她非常顺利,凭借一口流利的英文和认真的工作态度赢得用人单位的好评。
为了进一步研究家庭教育因素对大学生择业的影响,对上海商学院在读的1521名中专生、大专生、本科生及其家长进行了问卷调查, 结果如下:
表二父母和孩子对最终学历的期待
由表二可以看出,父母对子女最终学历的期待是很高的,并且在本科这层次开始就要高于子女本身的期待。这也不难理解为什么在专科生和本科生毕业前面临就业升学时,有相当部分选择升学的孩子是来源于父母的期待。
表三父母对孩子职业选择的期待因素
由表三可以看出父母对孩子职业选择的期待因素的顺序是职业名声、职业收入、舒适安全、施展才能、符合兴趣、国家需要、社会贡献。
表四孩子自身对职业选择的期待因素
由表四可以看出,孩子自身对职业选择的期待因素的顺序是符合兴趣、施展才能、职业收入、国家需要、舒适安全、职业名声、社会贡献。
表二和表三显示的不同数据,反映在职业生涯规划中,父母和子女的选择存在一定差异,孩子的最终职业选择也不可避免地受到父母观念的影响。同时,上海地区的父母由于某些原因对职业的名声特别关注,而忽视了孩子自身的兴趣和才能。
综合以上各情况,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学校、社会固然赋予多方面的影响,可家长本身的家庭教育方式给予孩子本身潜移默化的影响不可小觑。如何完善家庭教育,帮助学生成功规划职业生涯,我们不妨借鉴著名教育专家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理论,构建由学校、家庭、社会构成的整体施教系统。在这三者构成的整体系统中,学校是其中起“指挥作用”的主导机构,它引导家庭、社会按照学校的教育意图和计划,完成各自难以取代的特殊教育任务。具体构想如下:
一、教育专家可以结合中国国情和社会发展编写家长教育系列教材。因为家庭教育涉及到多种学科知识,如优生学、营养学、人才学、社会学、经济学、美学、德育学、心理学、生理学、卫生学等等,为了使家长们掌握教养子女的最基本知识,有必要研究并开发一套以各种相关学科为理论基础的家长教育系列教材。从辅导家长们提高文化素质、政治素质、道德素质、教育思想素质、心理素质等方面入手,帮助他们系统地学习家庭教育基础知识和技巧,取代以前零碎收集的、不完整的“经验堆积”,使家长们在实际生活中有可以依靠的行动指南,改变目前的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急救方式”。
二、大学应该建立家长档案,了解每个学生家庭教育的特点。针对不同的家庭教育方式,采取不同的方法,积极帮助家长逐渐树立科学的教育观,使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相互协调、相互促进。例如对部分文化程度比较低的家长和对孩子过分溺爱的父母,要转变他们“重养轻教”的观念,进一步提高家庭教育的科学性、自觉性。而对一些文化程度较高、从事科学技术职业的家长,应该纠正片面的人才观,树立现代的、全面的人才观――现代社会需要的任何职业的出类拔萃者均是人才,即平时所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这有利于家长根据社会的需要,从子女的智能、体能的实际出发,因材施教,既使子女获得立足社会的真才实学,又免除家长不切实际的期望与社会需求的矛盾所造成的家长及子女的心理挫折与适应不良。
三、大学成立由辅导员、学生家长代表参加的大学生家庭教育指导委员会,统一负责家庭教育的组织、指导、协调工作。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教育的效果取决于学校和家庭的教育影响的一致性。”“不关心家长的教育修养,任何教学和教育任务都是不可能完成的。”
四、提倡大学生和家长进行各种沟通,在沟通中进行“双向教育”。所谓“双向教育”,是现代教育学和心理学提倡的一种新的家庭教育方式,也是一种区别于传统家庭教育思想的新观念。简单地说,“双向教育”有两层含义:家长有责任和义务教育子女;同时,子女也能以自己的言行帮助家长开阔眼界、增加知识,对家长提出批评、意见和建议,对家长的家教内容、形式和态度作出反应。就是说,家长和子女可以互相教育,互相促进。
绝大多数大学生在进入大学前,已有了相当的知识水准和道德水准,进了大学后,又受到更高层次的文化教育,包括自然科学知识教育和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的教育。而且,大学的校园通常设在大中城市,大学生们在接受学校教育的同时,也受到了现代城市文明的影响。随时都可将现代文明和时代精神传输给家长,对家长的人格完善和家庭教育的改善起到积极作用。与此同时,这也能促进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设计的顺利进行,使社会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美]W・古德著,魏章玲译.家庭.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86年.
[2]家庭教育辞典.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
篇8
[关键词]中国;美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5)20-0036-04
路径研究既是深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内在要求,也是一个极具现实意义的研究视角,是连接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它既有助于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与有效性,也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对社会转型的必然要求。中美两国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径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对比分析中美两国在这方面的优势与不足有助于我们拓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视野,深化对高等教育国际化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认识。
一、中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径的比较
在一个高等教育日趋国际化的时代,有必要通过中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径的比较来达到借鉴与提高的目的。
(一)中关大学生家庭思想政治教育的比较
家庭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具有奠基性、针对性、全程性、渗透性、亲和性、权威性的特点与地位。中美两国在这方面的差异是明显的。
1.中国大学生家庭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势与不足
历史上,中国是一个伦理国家。今天,这份历史遗产依然传递了一定的正能量。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这种注重血缘伦理的家庭是一种潜在的资源,能够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产生深远的影响,发挥其他教育路径难以企及的巨大作用。“有其父必有其子,有其母必有其女”虽有“绝对化”的色彩,却也在一定意义上道出了家长在中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独特功能。家庭思想政治教育作用的“深刻性表现在对大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提供心理上的安全感、依恋感和归属感上。”先生在《乡土中国》中指出,血缘是中国社会处理一切关系的原点,是一个家庭乃至中华民族的指认符号。血缘伦理是以血缘亲情为核心和基础而形成的道德文化,血缘伦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性的自然和白发要求,是中国文明的突出特点。
从家庭特征看,中国的家庭稳定,亲情浓厚,有助于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与针对性。受传统文化的影响,中国青年即便是上了大学,甚至是成年以后,中国的家庭一般依然持续地对下一代进行潜移默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成年人年龄再大,但是在父母面前永远都是孩子,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来说,这可能是个优势,但把握不好度却可能转化为劣势。比如处处包办,越粗代庖等。中国家长的权威性有助于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但把握不好度也可能转化为劣势。如过度使用这种权威性,会侵犯学生的自主性、独立性,容易使学生言听计从,不能分辨是非与善恶,失去自己的独立判断。从家庭的社会职能看,中国的家庭更有助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尊老爱幼、孝敬长辈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永不枯竭的资源。中国家庭还注重培养学生的群体意识和整体意识,强调服从集体,顾全大局,以集体利益为重。
中国的家庭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家庭思想政治教育观念和方法上。如家长作风,专制主义;暴力倾向,赏罚简单;重智轻德,分数第一;己之私愿,强施子女;娇惯溺爱,包办代替;急功近利,实用主义;遏制创新。中庸心态;趋炎附势,盲目跟风;明哲保身,虚伪世故;精神空虚,缺乏信仰。中国家长和高校之间疏于沟通,缺乏合作;部分家长家庭教育意识淡薄,缺乏对子女的监督和管理,没有充分履行家庭教育的职责;很多家长无视大学生的自然发展,恨铁不成钢心态普遍;中国家庭隔代抚养伴生诸多弊端,特别是娇惯溺爱;中国家长往往将孩子看做是自己的附属品,无视大学生在家庭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体地位和独立性;中国家长教育能力缺乏,倾向于封闭式家庭教育,家庭教育的实效性有待于进一步提升。中国的家庭对大学生价值观与人生观的影响较为明显,而对于大学生政治倾向性的影响有待于进一步加强。
2.美国大学生家庭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势与不足
在美国,家庭是思想政治教育的起点,在政治社会化中起着基础的作用。研究表明,美国青少年的政党认同与其父母的政党认同高达50%-60%,表明家庭对大学生政治情感与政治倾向的深刻影响。美国社会学家詹姆斯(James F.Lea)认为家庭教育与儿童政治意识的形成有着密切的关联。美国不少总统非常重视家庭教育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重要性。里根强调要恢复家长在教育过程中的合适地位。克林顿指出,家庭是构成我们这个国家大社区的基础。巩固家庭的问题与美国利害攸关,美国对此负有责任。反过来说,美国的家庭也与美国的稳固利害攸关,也负有责任。
美国心理学家佩克(R.Peck)、哈维格斯机(R.J.Harighurst)的研究发现,学生的态度和思想政治品德特征与家庭作风的关系甚为密切。一个人一生中有1/3的时间是在家庭中度过的,每个人都从父母身上不同程度地学到了做人的准则和思想政治品德,并往往影响他们的一生。著名德国教育家福禄培尔曾说:国家的命运与其说是掌握在当权者的手中,倒不如说是掌握在父母的手中。
美国学校重视与家庭合作,不少学校成立了“家长――教师协会”或“联谊会”,定期召开会议,共商家校德育大计。美国家庭教育里内涵的独立意识解决了学生成长中的依赖思想。美国家庭教育的内容广泛,包括身体,认知能力,社交能力,情商等等,美国家庭教育的目标是培养社会人,尊重学生的独立与选择,美国父母提倡开放式家庭教育美国家庭更注重引导、启发的方式,说得更多的是“try”、“go”,鼓励孩子对周围的事物自己作出评判,然后通过自己的实践验证自己的判断是否正确,有很强的事实说服力,可以增强孩子在社会中判断是非的能力。
美国存在大量单亲家庭、同居家庭、再婚家庭,这种不完整家庭给儿童带来的不良影响会延伸到儿童的成年,包括大学阶段。受美国清教文化和民主文化的影响,美国的年轻人在18岁以后便需要独立生活,这种独立生活是全方位的,包括思想意识的独立,在美国,这种情况实际上在18岁以前就实实在在地灌输了。在一定意义上,这种情况不利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缺少家庭的支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难免会受到一定的影响。美国大学生从小就被灌输一种反权威意识,强调独立、自由、民主,单从这方面来看,这种情况不利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过于强调个人中心主义给美国大学生带来诸多负面影响,如个人主义中存在理想淡漠、享乐主义等消极的一面,爱国主义浸透了霸权主义、狭隘民族主义因素,自由、平等、人权里含有歧视、不平等、干涉他国内政的倾向。有太多的美国家庭、学校和教堂不再履行他们作为道德标准的维护者和促进者的传统职责。
(二)中关大学生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比较
学校教育对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观点及思想品德的形成,具有独特的地位和作用,是最有效的政治社会化的工具,在政治情感的培养和政治倾向的定向中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中美两国在这方面也存在明显的差异。
1.中国大学生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势与不足
中国大学生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主要分为课内与课外,课内主要是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包括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基本原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军事理论及国防教育、形势政策课程的教学。课外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指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主要包括学校组织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军事训练及其他学校不定期组织的社会实践活动,如自愿者服务、参观各种纪念场馆、革命纪念地等。从学时上看,这些课程占教学计划总学时的20%左右。需要说明的是,这个数据不包括学校不定期组织的社会实践活动。
随着网络的普及,中国高校建立了思想政治教育专题网站,实施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国高校在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方面、网络信息传播平台的搭建、网络舆情的监控、网络教育载体的扩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探索方面都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此外,中国高校建立了较为完备的党团组织体系,它们通过组织业余党校、团校和马列、等理论学习小组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育,组织和指导学生会和学生社团活动,培育当代大学生以集体主义为核心的价值观和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锻炼和提高大学生的参与意识、竞争意识、合作意识。
中国大学生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不足之处特别表现在课堂教学过于理论化、抽象化。我们仍有一部分教师照本宣科,部分实践教学环节流于形式,没有达到预期目标。谢传仓的调查表明:有46%的学生认为课程内容空洞,以讲空道理为主,缺乏深度。俞婷的调查表明:有72.8%的学生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主要还是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模式。
2.美国大学生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势与不足
美国大学生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主要分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显性课程分三个层次,即政治课程如公民学、美国宪法、美国政府、美国总统制、民主问题、时事、国家管理、亚洲政治思想、欧洲政治思想、美国政治生活中的道德问题、政治与社会制度、伟人肖像专题,政治课程占教学计划的15%一20%。人文社会研究课程如艺术和社会、人文课、语言和人、西方文化的三次危机、男女平等理论和妇女运动、宗教、伦理学等,第三个层次是在所有课程中进行的渗透性教育。
隐性课程如组织学生参观各种纪念场馆、博物馆、国家公园、展览馆、法院、市长办公室等;利用办奥运会,发射航天飞机等重大活动,宣扬美国精神;通过升旗仪式、节日庆典,文艺演出等活动灌输爱国主义思想;美国高校还通过学术活动、学生举办的报刊杂志、校园文体活动、入学毕业仪式、学校管理,主要是学生事务管理,包括生活指导、社会服务、服务性学习、教育实习、调查访谈、情境模拟、社会合作研究项目、学习型社区创建等活动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专业教育;美国学校每一个班级里都有国旗、总统像,学习日以唱国歌和对国旗宣誓尽忠开始。美国高校采用讨论、阅读、录像、表演、辩论等多种教学形式,引导学生参与教学,从而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
美国大学生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现了从学术性与认知训练到体验式教育的转变。卡耐基教育发展基金会政治参与项目研究结果显示,21个体验式公民教育课程和项目都呈现积极的结果,讨论也会对大学生的态度与行为产生积极影响。
美国大学生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不足之处是过于强调以个人主义为核心的价值观,导致享乐主义和拜金主义的人生观与价值观泛滥。
(三)中关大学生社会思想政治教育的比较
社会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广泛性、渗透性和导向性的特点。中美两国在这方面存在巨大差异。
1.中国大学生社会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势与不足
我们在“摸着石头过河”的情况下,经过多年的实践,也探索出了一些具有中国特色的大学生社会思想政治教育经验。但与美国相比,我们的优势不够明显,劣势较为突出。比如我们的各级各类社会教育机构都是单兵作战,缺少合作,在社会教育系统内部都没有形成合力,更难以在家庭、学校和社会三者之间形成合力。
我国大学生社会思想政治教育的不足之处表现在网络文化建设和不良网站信息的监督严重滞后,对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冲击。社会教育管理混乱、理论与实践研究薄弱、财政与设施建设投入不足、功利主义明显、注重知识技能培训、疏于良好公民素质的养成教育,并存在牟利动机。多年的社会教育实践告诉我们,培养学生政治素质十分重要。我国虽有社会教育的优良传统,但是随着社会的变迁与发展,我们对这个传统缺少足够的重视,时至今日,导致我们对社会教育存在一些误区,对社会教育的重要意义认识不够充分,缺乏大教育观,认为教育就是学校教育。
2.美国大学生社会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势与不足
美国发达的社会传媒和丰富的社会公共环境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美国的电影电视、书报杂志、人物传记、富兰克林的《格言历书》和《自传》、杰斐逊的《独立宣言》等大众传媒对大学生的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美国国会大厦、白宫、华盛顿纪念馆、林肯纪念堂、杰佛逊纪念堂、国会图书馆、航空航天博物馆等社会公共场所都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丰富资源。社区机构经常组织社会问题,吸引大学生参与并实践,美国调动社会各界参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教育发达,有重视社会教育的优良传统。
宗教作为美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有效路径,渗透在家庭、学校与社会思想政治教育中。但是我们必须意识到,这是美帝国主义愚弄百姓、麻痹美国人民的一种很隐蔽的手段,充分暴露了美帝国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的不足之处。我们必须旗帜鲜明地反对这种愚民政策。
二、从中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径的比较中所得的启示
作为教育强国的美国,不仅仅是学校教育的强国,也是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强国。教育作为一个复杂的系统,必然是也必须是家庭、学校和社会共同合力的结果,而不是单打独斗的活动。
(一)进一步强化中国家长的大学生家庭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在我国,大学生的活动场所主要是学校,但家庭仍是大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重要场所,会对大学生思想政治观念产生重要影响,家长的思想政治观念和行为举止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具有潜在的示范与影响作用,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产生其他因素不可替代的影响。家庭对个人政治自我的形成也有极大的帮助,是形成政治自我的基础,在一定程度上,家庭规约着大学生的政治态度和政治立场。家庭影响的渗透性、针对性、亲和性及权威性是家庭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路径的重要依据,它在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方面能够发挥独特的功能。
要进一步强化中国家长的大学生家庭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我们必须发挥政府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统筹、协调作用。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系统中,政府是龙头,发挥着关键作用,缺少政府的积极推动,家庭、学校、社会三者很难形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
(二)凸显中国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强化实践性教学环节
美国的经验表明,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而言,杜威的“做中学”依然有其强大的理论生命力和实践指导性。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知、情、意、行四个方面,除了知需要适度的理论讲授外,情、意、行三者均主要依赖于做中学,而不是被动地静听。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需要显性与隐性两条腿走路,而不能过于倚重于理论灌输。要协调与优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显性与隐性两个因素,我们的当务之急是借鉴美国公民教育的成功经验,淡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显性色彩,凸显隐性色彩,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性与体验性,实施回归生活,贴近实际的体验式思想政治教育。毕竟,立足生命存在,关注生命体验是教育现代性的基本内涵,也是教育现代性义无反顾的责任。
美国高校很少开展抽象的纯理论的教育,实施渗透式教育,融入学生的生活、学习、择友、交友等实际活动中。美国是自下而上的,我国是自上而下的,我们虽然也强调理论联系实际,但是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相比,对于思想政治实践环节的重视还不够。我们虽然也强调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专业教育,但是一方面,专业课程中内含的思想政治因素不多,也不够深入,能够做到既教书又育人的教师队伍也有待于进一步扩大。我们虽然也开设了一些课外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但是这些活动的显性色彩依然浓厚,难以闪避大学生的逆反心理,不能适应大学生的心理需求。
篇9
关键词:大学生 心理健康 家庭教育 学校教育 社会教育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
大学阶段是人生发展和转变的关键时期,他们富于理性、敏感、激情,更富于创造性、挑战性。但是面对瞬息万变的社会、日趋激烈的竞争以及来自学习、就业、经济和情感等诸多方面的问题,他们往往不知所措,容易产生各种不定的心理反应。社会上各种各样的风气不断影响着原本清纯的大学校园,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已经十分集中和突出,一些大学生因心理问题休学、退学的不断增多,自杀、凶杀等一些反常或恶性事件不时见诸报端,据教育部门有关调查资料显示,在校20.33%至25.63%的大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
大学生心理问题具体表现为:第一,学业问题,学习没有目标,对将来没有定位,盲目。有些自控力差的学生整天沉浸在网游,小说中,以致厌学、焦虑。第二,人际交往问题,有些大学生自我封闭,不愿与别人交流,和同学关系紧张,孤独抑郁。第三,情感和自控力问题,大学生正处在生理和心理多变时期,由于每个学生的家庭教育方式、经济、自身长相的不同和其他问题的存在,造成有些学生的认知能力和自控能力偏弱,甚至没有正确的恋爱观,走向极端,造成悲剧。第四,抑郁症,大学生抑郁症是较普遍的心理疾病,主要表现为:情绪低落,压抑,对什么都没有兴趣,常有无助感和无望感,甚至有自杀念头。
二、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与对策
(一)家庭因素
家庭教育是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通过与很多问题学生家庭的接触,发现家庭结构、教育方式、家庭经济状况和家庭生活氛围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起着重要作用。
对三个班级150名学生进行观察调查,一些家庭和睦,关系和谐的孩子性格都比较开朗,和同学老师的关系都十分融洽。父母过分干涉教养的孩子会对父母形成依赖性,做事缺乏自信。带有惩罚性的教养会使孩子丧失自尊,容易产生焦虑和强迫症。单亲家庭的孩子性格比较孤僻,自卑多疑,人际关系紧张,逆反心理严重。
加强大学生家庭教育的建议:1.家长要充分认识到大学生子女的心理健康教育不能依赖学校,家庭教育对子女的心理健康起着重要作用,要自觉的承担对子女教育的义务。2.父母要更新教育观念,以往的棍棒之下出才子,分、分学生的命根的教育观念已经不可取,要鼓励和支持子女走出课堂,拓展视野,要帮助子女确定人生目标,增强其学习动力。3.父母双方要努力创造和睦的家庭环境,秉着平等、互相尊重、互相理解的原则多为子女着想,多和子女沟通,遇到问题要及时的疏导,而不是一味的责怪。4.家长要积极主动的和学校沟通,随时了解掌握子女在校的心理和学习生活状态。
(二)学校因素
学校是教育的主体,与中学相比,大学时期的学习,生活,人际关系都发生了变化。受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大学高等教育失序逐渐显露出来,很多学校特别是一些职业院校,重才轻德,急功近利,注重学生的专业技能培养,而忽视了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的培养,使得有些学生有了很高的专业技能,而缺少了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导致了许多高科技犯罪的发生。有些大学校园文化建设落后,校园文化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有着特殊的影响,但许多大学在大力提倡校园文化建设的同时,也往往存在着形式化、单一化的问题,学生刚进入大学发现大学生活并不像想象的那样丰富多彩,而是枯燥、空虚、乏味。再加上校园周边环境杂乱,使得学生中间出现攀比,嫉妒,人际关系恶化。许多高校缺乏心理咨询老师,心理咨询工作还没有普及,一些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得不到及时的疏导,而且有些学生存在着只有精神不正常的才去看心理医生的错误认识,最后导致学生心理严重扭曲的事实。
改善大学生学校教育的建议:1.学校要转换教育观念,树立“以德为本”的正确理念。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仅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这只能使他成为有用的机器,但不能成为有用的人,他必须获得对美和道德上的辨别力。否则他连他的专业知识,就更像一只受过良好训练的动物,而不像一个和谐发展的人。”学校要多注重学生养成习惯的培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2.建立和谐的校园文化,加强校风,学风,和教风建设。建立健全校园文化制度,丰富大学生课余文化生活。3.高校要配备心理咨询辅导老师,开设心理教育必修课。对新生要进行摸底调查,让学生转变思想,重视心理咨询结果并作出相应的解决方案。4.提升教师队伍的职业化和专业化水平,对教师也要进行考察培训,对于有人格缺陷的教师要坚决剔除教师队伍,教师特别是辅导员老师要多关心学生的心理状态,预防为主,对有心理疾病的学生要及时发现及时疏导。
(三)社会因素
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给社会带来日新月异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丑陋腐朽的社会现象和不良的社会风气,这些不正之风正充斥着本来纯净的校园,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各大高校周围是酒吧,网吧,迪厅一些不健康场所集中的地方,在对感官器官的刺激下,给大学生的生活造成很大的负面影响。加上一些不良文化的宣传,加上歪曲了的社会舆论,还有一些低俗的报刊杂志,加重了大学生的心理负担,甚至直接改变了其思想认识形态,严重的影响了心理健康。
社会因素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对策:1.大学生所处的时期是青春期向青年期过渡阶段,生理变化的影响还没有完全消除,学校要加强大学生的生理健康教育,注重大学生文明行为的培养。2.拒绝和社会上不良人员交往,和周边不良场所划清界限,努力提高外界的抗干扰能力。3.要引导学生学会对自我情绪的控制和对各种外界压力的及时释放,如体育锻炼,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找同学和老师倾述等。4.学校要努力营造大学生学习成长的校园环境,培养大学生自尊、自信、自强、自立的心理品德。
心理健康是大学生成才的基础,健康的心理品质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基本要求,也是将来走向社会,在工作岗位上发挥智力水平、积极从事社会活动和不断向更高层次发展的重要条件。大学生应该不断加强对适应性、承受力、调控力、意志力、思维力、创造力以及自信心等心理素质的训练,使自己真正懂得:要想占有未来,不仅要作思想品德、智能、体魄的储备,更要作战胜各种困难挫折的心理准备,从而使我们科学地走出自我认识的误区,更新观念,突破时空,超越自我,唯有如此,方能在搏击中,翱翔自如,走向成熟!
参考文献
[1]卢勤.家庭因素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J].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29).
[2]刘春玉.浅谈家庭教育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与作用.[J].教育与职业,2008(8).
[3]赵立明.大学生健康教育.人民邮电出版社.2002.8.
篇10
关键词:人本心理;家庭教育;启示
一、人本心理学概况
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前中期,在美国心理学界行为主义和精神分析占据着绝对的主导和统治地位,分别被称为心理学的第一势力和心理学的第二势力。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一种新的心理学思潮运动应运而生,它既反对行为主义的机械环境决定论,也反对精神分析学派的生物还原论,它继承了西方人道主义和人性论的传统,吸收现象学和存在主义哲学思想,并以此为哲学基础形成了区别行为主义和精神分析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即心理学“第三势力”。
人本心理学主张研究人的本性、需要、潜能、意志、价值、创造力和自我实现等。他们对人性的看法非常乐观,认为人的天性是善良的,都有积极的、正向的、朝向自我实现的趋向,都向更好、更成熟的方向发展。亚伯拉罕・马斯洛和卡尔・罗杰斯认为是人本心理学派的杰出代表,马斯洛被誉为“人本心理学之父”,戈登・奥尔伯特、罗洛・梅、哥尔德斯坦、安吉阿尔、墨菲、布根塔尔等也是人本心理学重要的代表人物。
二、家庭教育的含义
在教育史上,夸美纽斯第一次把早期家庭教育正式列入教育体制之中。1632年的《大教学论》提出了一整套学制。他认为,人出生后应有24年的学习时间,按照年龄他将这个时期分为四个阶段:婴儿期、儿童期、少年期和青年期,并为每个阶段指出了相应的学校,即母育学校、国语学校、拉丁学校和大学。母育学校是0~6岁的婴幼儿对应的学校,由母亲进行家庭教育。1633年出版的《母育学校指南》,后改名为《幼儿学校》,专门阐述学龄前儿童的家庭教育问题。
《中国大百科全书》把家庭教育界定为:以家庭为教育场所实施的教育活动,尤其指父母或其他年长者在家庭内自觉地、有意识地对子女进行的教育。这种教育对儿童、青少年的社会化有重要的影响,是一个国家和社会整个教育事业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不可或缺的支持力量。[1]
《辞海》界定的家庭教育为:父母或其他年长者在家庭中对儿童和青少年进行的教育,有时也指年轻一代在家庭中对年长一代施加的教育影响。[2]
《教育大辞典》中对家庭教育的解释是: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影响与教育,通常指父母或其他年长者对儿女辈进行的教育。[3]
对于家庭教育,可总结为:(1)广义上家庭教育是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影响,既包括长辈对晚辈的教育和影响,也包括晚辈对长辈的影响,还包括同辈之间的相互教育和影响;既包括有目的、有意识的教育,也包括无目的、无意识的影响。(2)狭义的家庭教育特指以家庭为场所,长辈对晚辈进行的有目的、有意识的教育,尤指父母对子女的教育。(3)家庭教育对孩子成长的作用是基础性和关键性的,并且孩子成长的不同阶段,家庭教育的重点和任务不同。(4)家庭教育是整个教育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孩子教育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
三、人本心理对家庭教育的启示
1.需要理论
需要理论是人本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的。马斯洛将人类的动机视为由多种需求形成的层次性的系统,他将这个系统划分为五个层次,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他认为这五种需要是人的基本需要,是天生的、与生俱来的,是由低级需要向高级需要发展的。
对于需要马克思和恩格斯曾说:“整个历史也无非是人类的本性的不断改变而已”“他们的需要即他们的本性”[4]。可以将其概括为需要即本性,本性是变化的,需要也是变化的。
需要是发展变化的。埃里克森将个体的毕生发展分为八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婴儿期(约0~2岁),主要任务是满足生理上的需要,发展信任感,克服不信任感,体验着希望的实现;第二阶段为儿童早期(约2~4岁),主要是获得自主感而克服羞怯和疑虑,体验着意志的实现;第三阶段为学前期或游戏期(约4~7岁),主要是获得主动感和克服内疚感,体验目的的实现;第四阶段为学龄期(约7~12岁),主要是获得勤奋感,克服自卑感,体验着能力的实现……[5]埃里克森的理论不仅说明不同发展阶段需求是不同的,而且从普遍意义指出了一般情况下各阶段主要的需要和具体的发展任务。其次,对满足应该有更清晰、全面的理解。满足不是一个“全”或“无”的概念,正如马斯洛写道:“……造成这样的虚假印象:一个需要必须100%地得到满足,下面的需要才会出现。事实上,对于我们社会中的大多数正常人来说其全部需要都部分得到满足,同时又都在某种程度上未得到满足。”[6]之后,马斯洛又在《满足一个基本需要所产生的后果》中写道:“任何需要的满足,只要是真正的满足,也就是对基本需要而不是对神经症需要或虚假需要的满足,都有助于性格的形成。不仅如此,任何真正需要的满足都有助于性格的改进、巩固和健康发展。”[7]对于“真正”一词,马斯洛虽然没有做任何解释,笔者认为其中至少含有两层意思,可概括为“对”和“宜”。“对”就是在对的时间,以对的方式,满足对的需要。家庭教育是孩子受到的最初的教育,弗洛伊德和阿德勒都认为个体性格形成的最关键时期是五六岁前,这个阶段孩子更多的是受家庭教育的影响,能否正确满足孩子的需要,是家庭教育成功的关键。“宜”就是“有度”或“适可而止”,需要的满足既不能过度匮乏,也不能过分满足。过度匮乏和过分满足都会造成不良的后果。鲍姆恩(Baumrind)将家庭教养方式分为纵容型、专制型和威信型。他认为,纵容型教养方式是一种放任自流的教育方法。Maccoby和Martin将纵容型教养方式细分为溺爱型和放任型(也称忽视型)。溺爱型典型表现是对孩子照顾过多,对孩子的所有行为都持肯定态度,即使错误的行为也不干预和教育,在溺爱环境下成长的孩子总是以自我为中心,习惯把自己的愿望当成神圣的旨意,别人必须满足,在生活中只求索取从不付出,时刻期待着别人的给予和帮助,失去了独立性,一旦生活环境发生变化,就会陷入束手无策的境地,总是觉得世界亏待了他,长大后可能成为很危险的一个群体。在一份针对4000例青少年犯罪的调查中,发现16.3%的青少年犯罪都是接受溺爱型的家庭教育。华莱士将溺爱称为孩子发展道路上的“一个非常温柔的陷阱”,他接着解释说:“这是那些过分庇护孩子的父母辛辛苦苦亲手挖掘的,掉进陷阱里的孩子,由于被剥夺了犯错误和改正错误的权利,也失去了长大成人的机会。”因此,在家庭教育中,父母付出的同时,也要给孩子付出的机会,教育部2014年8月1日至20日对新版《中小学生守则(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其中增加了“积极承担家务”“热爱服务”等新内容。做家务成为小学生的“必修课”,这为家庭教育提供了很好的借鉴意义。忽视型典型表现是对孩子不闻不问,基本对孩子不施予任何照顾,这样的孩子也许从来不知道什么是爱、友善、合作和信任,长大后很难表现出愿意付出爱、善于与别人交往、乐于与人合作的行为,通常以一种冷漠的眼光看世界,生活在无际的孤独和寂寞中。根据美国心理学家莱因“存在等于被感知”的观点,这些没有“被看见”的孩子,无法感知世界带给他的爱,于是感觉没有任何的存在感,无法与世界建立具有建设性的联结,自然无法健康成长。忽视型的教养方式下成长的孩子很容易对生活和人生赋予错误的意义。2005年4月12日,《法制晚报》刊登北京师范大学5名学者对北京415名打工子弟学校的初中生和230名公立学校的初中生进行心理健康调查,发现两者存在显著差异,打工子弟学校的初中生心理问题明显较多,主要表现为适应不良、人际关系紧张敏感、对外界敌对等。其中对他人和外界的严重敌对是普通学校学生的12倍。溺爱和忽视是家庭教育中违背“宜”的两大主要表现。
2.人际关系
马斯洛在《动机与人格》一书中用一章的内容介绍人际关系,他把他的心理治疗描述为“作为良好人际关系的心理治疗”,写道:“对于友谊、婚姻等的人际关系的最终分析都将表明:(1)基本需要只能在人际关系之中得到满足……”[8]其中有两个观点:心理治疗的前提条件――关系和人际关系的培训――治疗,可见在治疗过程中马斯洛对人际关系的重视。他的小组治疗,目的就是使患者学会建立更多的人际关系,并运用到日常生活中去,这一实践取得了令人鼓舞的结果。
人际关系,广义指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包括社会中所有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及其一切方面;狭义指人与人在相互交往过程中所形成的心理关系。[9]金盛华对其定义为:人与人之间通过直接交往形成的相互之间的情感联系。[10]人具有社会性,在社会生活的过程中,必然产生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即形成人际关系。
荣格认为,要想充分理解儿童或是成人的心理,比个人主观更重要的是个人和他人的联系。阿德勒认为人生受到三大问题的约束,第二种是任何人都不是人类族系中的唯一成员,我们周围还有其他人,我们的存在和他们紧密关联。如果一个人孤零零地生活,想要独自面对问题,他必然会灭亡。他既无法维持自己的生活,也不能延续人类的生命。因自身的弱点、缺点和局限性,人们总要与他人联系在一起。大量的心理学研究表明,人际关系对人的身心健康、事业成功与幸福生活等有重要的影响。首先,人际关系是满足需要的基本条件,比如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等都只能在良好的人际关系中得以实现。其次,良好的人际关系是社会支持得以实现的条件。社会支持是指来自家庭、亲友和社会其他方面(同学、组织、团体、社区等)对个体的精神和物质上的慰藉、关怀、尊重和帮助。社会支持以及个体对它的感知影响该个体的心理适应性,尤其可缓和应激反应,帮助人稳定情绪,减少无助感,增强对自己应对能力的信心。[11]再次,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助于社会促进。社会促进是指个体从事某项活动时,他人在场促进其活动完成,提高其活动效率的现象,也称社会助长。[12]最后,人际关系有助于人格的形成。新精神分析学派的心理学家沙利文认为,人格主要是由社会力量塑造的,而其中最关键的就是人际关系。人类有着强烈的与人交际的需要,如果长时间断绝与他人的联系,人格状况就会恶化。[13]
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早期的亲子互动模式对孩子的成长和发展有重要的影响。麦肯侬关于早期童年经验对人格影响力的研究做出的总结是:早期的亲子关系的行为模式,塑造一切日后的行为。鲍尔毕(1951)受世界卫生组织(WHO)的委托,对在非正常家庭成长的儿童和流浪儿做了大量的调查,在提交的《母性照看与心理健康》的报告中,结论是儿童心理健康的关键在于婴儿和年幼时期与母亲建立的一种和谐而稳定的亲子关系。[14]利波曼、道伊尔和马克维茨(Lieberman,Doyle,Markiewicz,1999)曾对541名9~14岁的儿童进行研究,发现父母与儿童依恋关系的质量明显在儿童与同伴的关系中得到反映,儿童与父母关系的连续有效性能够很好地预测良好的同伴关系。曾奇峰认为:“一个人的现实的人际关系,是他内在的客体关系向外投射的结果。”因此,家庭作为孩子最初的人际关系产生的场所,家庭教育应做好两项最基本的工作,即在亲子互动的过程中与孩子建立良好的亲子人际关系,及培养、发展孩子建立良好的、健康的人际关系的能力。
3.以人为中心
“以人为中心疗法”是罗杰斯创立和发展起来的,前期被称为“非指导性治疗”“当事人为中心疗法”,约于20世纪70年代初开始使用“以人为中心疗法”这一名称。
罗杰斯对人性的看法是积极的、乐观的,他认为人性本善,个体有着巨大的朝向自我实现、成熟和社会化的潜力,而且个体的潜能、个性与价值观都是独特的,因此要充分尊重每个个体的经验和感受。这一极具人本主义倾向的人性观为其以人为中心疗法奠定了理论基础。
罗杰斯认为,治疗的结果是:“他……变得越来越接近他真正的自己。他开始抛弃那用来应付生活的伪装、面具或扮演的角色。他力图发现某种更本质、更接近于他真实自身的东西。”在治疗过程中,他非常关注对坦诚、无条件积极关注和感情移入的理解,认为主要是这三个条件促进来访者心理成长。笔者认为这三个条件的实质目的有两个,即为来访者提供自由、安全、共情的良好气氛(环境)和为来访者提供必要的社会支持,让来访者正视自我的价值,从中获得成长的力量。咨询师并不给出直接的指导和方法,只是在咨询过程中对来访者进行适当的支持、引导和疏通,使来访者“不治而愈”。这种“无为”的思想正如老子所说:“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15]
在家庭教育中,以人为中心启示我们:首先,要相信孩子具有积极向上的潜能,是一个具有建设性的个体。其次,家庭教育要以孩子为中心,这并不意味着让孩子养成自我为中心的人格,而是要尊重孩子的独特性,独特性体现在各个方面,如每个孩子与其他孩子都是不同的、独一无二,不同经济、地域、政治、文化背景下生活的孩子的特点不同,不同家庭环境中成长的孩子特点不同,不同发展阶段孩子的特点也不同等。2010年全国妇联等部委印发的《全国家庭教育指导大纲》中,其指导原则首先就是要坚持“以儿童为本”,这是前面提出的观点有力的依据。家庭教育中常出现一个现象,家长似乎为孩子付出了一切,但结果是根本无法达到预想的目的,而且孩子一点也不快乐。笔者认为其中的问题是家庭教育把孩子培养成“孩子成为他真正想成为的人”,还是“孩子成为你想他成为的人”,把孩子培养成父母想成为的人,其实质是孩子是父母“内在小孩”的反映,父母把童年时期“真实的自己”和“理想的自己”投射到孩子身上,对孩子进行所谓的“爱”,于丹教授把这种行为称为“非爱行为”,也有人称之为“假爱”,其结果不言而喻。以孩子为中心,就是让孩子成为孩子真正的自己。再次,要为孩子创造良好的家庭成长环境。我国幼儿教育家孙瑞雪在《爱和自由》中强调,父母的职责是用爱给孩子提供安全的环境,但至于如何探索世界,那是孩子的自由。早期童年经历对个体性格的形成有重要的影响,家庭是个体童年最重要的成长场所,良好的家庭环境对个体的成长作用巨大。斯卡(Scarr,1997)认为,在孩子养育中,最重要的不仅是父母特征和教养方式,还包括父母提供的环境等。美国心理学家Bronfenbrenner提出的社会生态学理论,将人的发展看成是人与社会相互作用的产物,他将社会生态体系概括为五个系统,即微小系统、中间系统、外部系统、宏大系统和长期系统,微小系统指儿童处于直接的、面对面水平的交流,此系统最重要的实现场所就是家庭和学校。即使其他系统我们也能从中看出家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因此,他描述了一个以家庭为中心的五阶段对孩子教育的干预计划,从生育前的父母准备一直到儿童12岁,作为父母需要做的事宜。可见,构建良好的家庭环境是家庭教育的重要课题,对孩子成长的作用不可忽视。第四,家庭教育过程中要坦诚、无条件积极关注和感情移入的理解。所谓坦诚,就是在家庭教育过程中,家长首先要做一个真实的自己。所谓无条件积极关注,就是对孩子的一切行为和想法都要无条件地接受和关注,但并不等于要认同孩子的一切行为。所谓感情移入的理解,就是设身处地地用孩子的眼光、站在孩子的角度看问题,深入体会孩子内心的感受和情感。陶行知说:“人人都说孩子小,谁知人小心不小,你若小看孩子,便比小孩还要小。”要“知小孩心”,可以这样描述“把自己当成孩子,把孩子当成自己,把孩子当成孩子,把自己当成自己”,“把自己当成孩子”就能够站在孩子的角度看问题,以孩子的姿态看待和理解世界;“把孩子当成自己”就能够想孩子之所想,急孩子之所急,更好地满足孩子真正的需要;“把孩子当成孩子”就能够明确孩子与父母的界限,孩子就是孩子,不是父母的翻版或重演,不要试图永远控制孩子。分离是孩子发展必经的过程,无法替代或人为地更改,父母能做的就是在适当的时候让孩子长大;“把自己当成自己”就是父母在培养孩子的过程中,还是要做自己,不要成为“孩奴”,只有做好自己,才能更好地培养孩子。当与孩子建立真正的人与人、心与心的连接,家庭教育将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第五,以人为中心,就是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没有根据孩子的具体情况进行教育,就会陷入以教育为中心的教育(为教育而教育)的误区。相对于此,我们提出以孩子为中心的教育,根据孩子的具体情况,制订相应的教育计划,两千多年前的孔子提出的“因材施教”早已给出了启示。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提出了一种科学的教育方法――最近发展区。他认为在教育中要考虑儿童的两个发展水平,一个是儿童此时此刻现有的发展水平,即儿童在不需要任何帮助的情况下能够独立完成任务的水平;一种是儿童的第二个水平,即在别人的指导下或借助别人的帮助才能完成任务的水平,这两个水平之间的差距称为最近发展区。据此,在家庭教育中,首先要具体分析清楚孩子现有的发展水平,家长提出第二个水平的任务,指导和帮助孩子完成,从而不断地推动儿童向更高的水平发展。
四、结语
人本主义心理学最初作为一个心理学的流派以心理学第三势力登上历史的舞台,给心理学界带来了一场思想的革命。其应用不仅在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咨询、心理治疗领域,在教育教学和管理等领域也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应用。虽然随着发展和成熟,人本心理学的一些不足和缺陷暴露了出来,也遭到一些人的批评和批判,但其贡献不可磨灭。人本心理学的一些观点和理论对于今天的许多方面仍有重要的启示和实用意义。
家庭作为构成社会的细胞,家庭教育是连接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的桥梁。我国对家庭教育十分重视,2010年2月23日规划纲要办公室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公开征求意见稿)指出:充分发挥家庭教育在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在2015年春节团拜会上,强调“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不论时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紧密结合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扬光大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促进家庭和睦,促进亲人相亲相爱,促进下一代健康成长,促进老年人老有所养,使千千万万个家庭成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家庭教育是家庭建设的基础工程,是人生教育的第一课,是一个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基础。加强家庭建设,重视家庭教育,养成良好家风,是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扬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的重大举措和重要任务。
人本心理学不仅是一种理论或流派,而是一种原则、态度和思想。目前,面临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复杂性和严峻性,将人本心理学的积极的、具有建设性的理论和思想应用到家庭教育中,家庭教育将会出现新的局面。
参考文献:
[1]中国大百科全书编委会.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二部:第11卷[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9-03:184.
[2]夏征农,陈至立.辞海:第六版:彩图本[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9-04.
[3]顾明远.教育大辞典:增订合编本:上[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174.
[5]林崇德.发展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03:38-40.
[6][7][8][美]亚伯拉罕・马斯洛.动机与人格:第三版[M].许金声,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36,44,123.
[9]俞国良.社会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08:333.
[10]金盛华.社会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271.
[11]林崇德,杨治良,黄希庭.心理学大辞典:下.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1078.
[12]全国13所高等院校《社会心理学》编写组.社会心理学[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8-06:269.
[13][14]许燕.人格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04:67,204-205.
- 上一篇:力学研究方向
- 下一篇:幼儿园德育课题申报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