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经济热点范文

时间:2023-06-20 17:19:1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世界经济热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世界经济热点

篇1

关键词:电厂;热动系统;余热;蒸汽;节能;潜力

1 热动系统节能优化概述

热动系统节能优化是综合以热动系统为全局研究优化对象,通过对系统优化和节能潜能分析,来研究探讨整个热动系统的改造方案和节能潜力大小,从总体的角度全面系统分析研究热动系统的各项节能措施,以求得到尽可能大的节能效果。在拟定或设计热动系统时,若先对热动系统进行全面综合的分析,能够从中发现缺陷,寻找最佳的优化改造方案,使系统在设计阶段就达到热经济性最高的效果,从而达到节能减排的目的。对电厂运行机组的热动系统及其运行数据进行全面分析处理,能发现热动系统的结构缺陷,寻找各种改进措施,提供改造热动系统的相关数据和资料,这是热动系统节能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2 热动系统节能技术的可行性

2.1电厂热动系统节能属于电厂节能减排工作的新研究领域,电厂热动系统节能也是节能理论与节能技术相结合的新产物。在改造过程中一般不需要对系统主机设备进行改造,仅需对相关结构进行添加备件或采用新技术来完成节能工作。广泛开展热动系统节能工作,对当前调整产业结构提高管理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2.2对于新研发设计出来的热能发电机组,可以在初始阶段通过合理配套、优化布设来进行节能工作;而对于已经投入生产运作的发电机组,可通过节能诊断来监测能量损失,获取能耗指数,相关数据的指导运行来进行优化改造,实现节能减排降耗的目的。

2.3热动系统的节能工作在很长时间内并没有得到重视。我国缺少一些完整的节能优化方面理论知识和优化工具;存在着热动设计方面系统结构与连接方式不匹配的现象;因为运行操作和维护不当的原因,在系统运行过程中还会导致经济性达不到标准要求。因此,热动系统节能理论及节能技术具有广泛的应用空间及充分的可行性。

3 系统节能分析与优化改进

3.1 锅炉排烟余热回收利用技术。发电厂排烟温度都很高,装有暖风器的锅炉,排烟温度可达二百摄氏度左右,排烟热损失占锅炉热损的主要一部分,对此充分利用的话,可以节省一大部分能源。应用热力系统节能理论,正确合理地利用余热及其技术改造,将余热通过特制节能器在热力循环系统中回收利,从而降低排烟温度,提高效率。该特制节能器是一种特殊连接的热交换装置。节能器连入热动系统后能使排烟余热直接利用于热动循环,对资源充分利用。

3.2 化学补充水系统的节能技术。对于装有抽凝式机组的发电厂,化学补充水进入热动系统的方式通常有打入除氧器和打入凝汽器两种。化学补充水打入凝汽器时,可以初步实现除氧效果。在凝汽器中加装一套装置,使得补充水以雾态形式进入凝汽器,可达到改善汽轮机真空、提高回热经济性、减少高位能蒸汽量效果,因此,能提高装置的热经济性。

3.3 锅炉排污水余热回收利用技术。电厂的锅炉排污率都很高,锅炉排污系统采用单级排污系统,锅炉连续排污经连续排污膨胀器扩容后回收少量的二次蒸汽热量,排污热水直接排放,锅炉定期排污经定期膨胀器扩容降压后直接排放,锅炉连续排污和定期排污均存在余热资源损失和水资源损失,并造成热污染及水质污染。

3.4排污热水应该被充分利用。通常采用热力系统的连续排污扩容器来回收部分热量,达到提高热经济性,节约能源和保护环境的目的。如果态建模理论,将数学技术与模型预测方法想融合,运用到母管制供热机组性能计算上,为供热机组的运行管理节能降耗提供依据,可以提高电厂的整体热经济性。

3.5 厂用蒸汽系统改造技术。蒸汽系统改造技术是对原设计的蒸汽系统进行改造,充分利用系统蒸汽冷凝液的余热,并代替了低压蒸汽,该技术能节约大量低压蒸汽并对冷凝液的余热简论坚持货币,完善外汇制试议岩溶地区桥梁桩基施工毕试议分子筛ZSM―23分子筛的合成在此基础上再加装一个排污冷却器,扩容后的污水仍然可以被进一步充分利用,便可最大限度提高热力系统的热经济性。

3.4 母管制给水系统的优化运行技术。运用相关技术,对母管制给水系统进行优化调度分配,采用动态建模理论,将数学技术与模型预测方法想融合,运用到母管制供热机组性能计算上,为供热机组的运行管理节能降耗提供依据,可以提高电厂的整体热经济性。

3.5 厂用蒸汽系统改造技术。蒸汽系统改造技术是对原设计的蒸汽系统进行改造,充分利用系统蒸汽冷凝液的余热,并代替了低压蒸汽,该技术能节约大量低压蒸汽并对冷凝液的余热进行合理利用,有效降低低压蒸汽使用及能量消耗,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

3.6 供热蒸汽过热度的合理利用技术。电厂通常采用喷水减温的方式,通过将高热能降低为低热能的行为的方法,将过热蒸汽降为微过热蒸汽送给热用户,产生浪费。供热蒸汽过热度的工作原理是将供热蒸汽过热度的热量通过特殊装置不断的加入热力系统,使其在汽轮机中做功,完成了过热度热量的利用和转换。获得能量级的作功,达到了节约燃料的目的。

合理的利用过热度能获得大量的经济效益,它既可以使凝汽机组的循环热效率提高,又能使背压机多排汽,产生多发电、多进汽的良好效果。

4 火电厂热动系统节能优化技术潜力

热动系统的节能是通过对系统进行监测诊断和优化分析,采用改进系统结构和连接方式的方法,提高运行水平,在提高电厂经济型节约成本的同时,又保护了环境,避免了环境污染,对可持续发展战略有了良好的推动作用。热动系统的节能,提高了能源的利用效率、实现节能目标。对热力系统优化过程中,一般不需要对系统主设备进行改造,通常是通过系统切换和运行方式的调整便能获得较大的经济效益。因此,火电厂热力系统节能具有巨大潜力。

总之,电厂热动系统节能是电厂工作的新兴领域,火力发电厂热动系统节能潜力大,经济效果显著能有效降低电厂生产成本,提高利润。大力提倡和推广电厂热动系统节能技术,广泛开展热力系统节能工作,对当前调整产业结构,提高管理水平,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孟宪军,赵思懿.火力发电厂热力系统节能分析与改进[J].科技博览,2007,1.

篇2

自2008年华尔街爆发金融危机以来,世界经济衰退再次爆发。世界上发生了许多大事:阿拉伯之春,卡扎菲之死,欧债危机,拉登被击毙,制裁叙利亚,美伊关系恶化,奥巴马重返亚太,把美国和加拿大排除在外的拉美及加勒比国家共同体成立。一时之间,这个世界好不热闹。仔细分析,这些事件的发生不是孤立的,而是有其内在联系的。而这些恰恰是我们进行教学的好素材,在教学过程中利用这些热点可以起到很好的效果。

1.帮助学生深刻理解观点

例如我在教学中结合上两次重大世界经济危机的史实来帮助学生理解经济决定政治。上一次世界经济危机华尔街股市崩溃引发世界经济大萧条,欧洲多国经济步履维艰,国内矛盾日益尖锐,平民暴乱不断,各国政府内阁动荡。例如法国从1929年11月塔迪厄第一次组阁到1935年5月议会选举,法国共更换了8届内阁,都因无力应付经济危机先后下台,每届平均任期不到4个月。如今华尔街爆发金融危机,美债务屡创新高,美元出现了信任危机,欧盟也爆发债务危机,欧元面临破产的挑战,世界经济衰退再次爆发。西班牙、希腊、意大利更换总理,日本首相走马灯似的换人,法国的总统因为危机的爆发没能连任……

2.世界不是孤立的,历史事件的发生是有其内在联系的,让学生发掘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

上一次经济危机后,主要国家政府动荡之外,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人民也掀起了反对帝国主义转嫁危机的斗争,出现了新的反帝。经济危机使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进一步激化。关税战、倾销战和货币战导致资本主义世界的不断分化,出现了各种货币集团和经济集团。1933年6月,66个国家在伦敦召开世界经济会议,试图稳定货币,实行关税休战,结果不但没有成功,反而使各集团之间的对立越来越尖锐。在资源战日益激化的情况下,资源自给率较低、金融力量相对薄弱的德、日、意逐渐相互靠拢,形成了法西斯集团;而垄断了国际市场、资源相对雄厚的英、美、法面临着法西斯国家的争夺,逐渐捐弃前嫌,于1936年秋分别签证了《三国货币稳定协定》和《三国黄金协定》,一定程度上调节了三国之间的经济矛盾。两种不同类型的帝国主义国家在经济上的分化对立和重新组合,为以后两大政治军事集团的形成铺垫了道路。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埋下了伏笔。

如今华尔街爆发金融危机,欧美出现债务危机。欧美贸易保护主义再次抬头。美国是世界上的唯一超级大国,到处推行霸权,在石油美元的现有世界经济游戏规则下。中东成为了各种利益矛盾的交织中心。中东有着丰富的石油。中东经历五次战争,以色列和阿拉伯世界的矛盾一直不可调和,世仇将是战争的种子,一旦温度、湿度合适就会破壳而出。在欧美发生经济危机之后,为了缓解危机,欧美列强说一套做一套,开始带着伪善的面具,策划和支持阿拉伯之春,从中渔利,发动战争掠夺财富,控制伊拉克,捅死卡扎菲。美国航母战斗群海湾集结,现在利剑出鞘直指俄罗斯的战略支点叙利亚和伊朗。

德国二战后的今天再次跃居欧盟老大,中国经济稳步前行,在逐步推行人民币国际化,摆脱美元的束缚。日韩菲越强占的东海南海,并不断挑起事端。日本和二战时的德国惊人的一致,当时的德国奋力疾呼要和平不要战争,背后违反凡尔赛和约疯狂发展军备。日本现在大讲中国,违反条约积极壮大军事力量,已有航母数艘。日本已经认清美国终极目标。日本扩军的目的已经是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剑指我中华民族。

当今世界依然有两大政治组织北约和上合,而比约为主导的对叙利亚的制裁在联合国遭到了上合中的俄罗斯和中国反对票。

3.让学生提高自主思考能力

经济危机是战争的根源,而战争是解决矛盾的终极手段。二战本质上是经济危机后各国力量对比变化后,国际关系体系与之不匹配。最终导致了二战的发生。也许像二战那样的战争是没人能预测到的。但是历史有惊人的相似。第三次世界大战会不会在将来的某一天突然以人们不可想象的情况下发生呢?毕竟自华尔街爆发金融危机以来,世界经济衰退再次爆发。美欧不甘心自己的衰落,依然要维持自己的石油和美元霸权,为了维护自己的奢华生活不断对发展中国家进行掠夺,世界的矛盾不断的激化。最终会通过什么方式解决,我让学生要有自主的思考能力,要通过历史不断提高思考和判断能力。

4.提高认知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篇3

答案并不乐观。世界石油价格上涨、全球经济失衡与发达国家的房地产泡沫这三大全球经济隐患的负面影响在2007年将会加大,经济减速将不可避免。

经济减速在所难免

近年来,世界石油价格上涨、全球经济失衡与发达国家的房地产泡沫一直是人们担心的全球经济隐患。从2006年开始,其负面影响已经逐渐显现。为抑制通货膨胀风险,日本、欧元区和美国一样,走上了升息之路;市场对美元的信心变得越来越脆弱,美元汇率的调整压力越来越大;房地产市场的走弱已经威胁到美国经济增长的势头。但由于这些影响才刚刚显现,主要发达国家经济增长周期显示出了非同步性,所以2006年全球经济仍然能够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进入2007年,全球经济隐患的负面影响将会加大,经济减速将在所难免。

2007年世界经济黄皮书认为,未来全球经济增长的主要风险仍然集中在油价、全球经济失衡与房地产泡沫领域。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发达国家如何协调来自不同领域的冲击。石油价格如果继续维持在高位,由此引发的通货膨胀压力将成为各国货币政策的首要关注目标;继续实施紧缩性的货币政策存在刺激房地产泡沫崩溃的隐患,这一点在美国经济中表现得尤为突出;日本与欧元区继续升息还将缩小与美国之间的利差,这对国际资本流向与美元汇率会产生负面冲击;受国际资本流向变化与全球经济失衡的制约,美元汇率大幅贬值的风险又会对日本和欧元区经济的复苏(进而是全球经济增长)构成冲击。

“痼疾”治疗难乐观

中国社会科学研究院世界经济政治研究所副所长李向阳认为,2007年全球经济的减速程度主要取决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石油价格的走势。2006年石油价格曾创下历史高点,目前仍处高位,前景不容乐观。推动油价上涨的主要因素包括石油生产国、石油公司和发达国家政府。过去几年间,三者利益具有一致性,都想从石油价格上涨中获利。但2006年发达国家政府尤其是美国政府,已明显对高油价采取了抵制或反对的态度,包括对石油输出国组织的一些抵制性措施,对美国国内石油公司的限制,甚至通过司法方面的调查试图遏制油价继续上涨。但另外两方势力仍然非常强大,并通过减产等措施试图把价格维持在每桶60美元的高位。

二是全球经济失衡的方向。2006年全球经济失衡的调整越来越多地从双边调整机制转向多边调整机制。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已开始介入有关全球经济的结构安排,并邀请世界六大经济体对世界经济未来的方向进行调整。

篇4

现在,对世界经济复苏的前景众说纷纭,有的比较乐观,有的依然谨慎。我认为,这次复苏将会是一个较长曲折的过程。首先,从金融本身看,巨大的泡沫没有彻底化解,发达国家金融机构的有毒资产比年初估计的规模翻了一番,大量中小银行不良资产有待清理,金融体系不排除出现新的局部动荡。其次,从各市场主体来看,一些发达国家居民受资产泡沫破裂影响,深陷债务困境,加之失业率上升、预期收入下降,国际市场消费恢复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大量企业因实体经济继续衰退而倒闭,各央行释放的流动性大多在实体经济外循环,中小企业融资仍很困难。全球总体产能过剩、需求不足,新经济增长点有待培育。很多国家的政府应对之策已用到极限,财政货币政策的回旋余地不大。第三,更重要的是,建立世界经济正常运行机制,需要转变发展模式,改革现行金融体系,调整经济结构,这必然触及各方利益,对其中难度应有充分的估计。

这次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的冲击主要在实体经济领域,由于外需急剧收缩,使中国的对外贸易明显下降,产能过剩问题凸显,企业效益下滑,就业压力增大。危机发生后,中国政府实行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实施了促进经济增长的一揽子计划。扩大公共投资规模,出台4万亿新增投资计划;鼓励居民消费,培育家电、汽车、住房等消费热点,汽车销售量已连续5个月居世界第一位;制定了若干重要产业调整振兴规划,促进结构调整;加强改善民生的投入,今明两年投资4000亿元用于保障性住房建设,今后3年政府投资8500亿元用于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稳定出口市场,尽可能减少外需萎缩带来的不利影响。目前,中国采取的政策措施已初见成效,但仍面临一些不容忽视的矛盾和问题,主要是稳定外需短期内难见大的成效,内需扩张还无法弥补出口下降的影响,服务业发展相对缓慢,缺乏为农民和中小企业服务的金融体系,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比较突出,经济回升的基础有待进一步夯实。

从全球和中国的情况看,危机总体趋稳,世界经济正处于低位震荡的时期。为了避免上世纪大萧条时期和九十年代日本经济的覆辙,防止刚出现的复苏嫩芽夭折,国际社会应该凝聚共识,稳定并继续推进前一时期行之有效的政策措施。只有这样,才能避免前功尽弃、功亏一篑。当然,对可能预后不怠的政策,如美国定量宽松的货币政策,应当审慎和节制地使用。我相信,应对危机的政策将是今后两天交流的主要议题。

这场危机暴露出传统发展模式和经济体系中的深层次矛盾。随着形势的变化,世界经济将突破旧有的秩序和格局,传统的国际分工、经济结构、发展方式、治理模式都会面临新的变化。这就需要立足当前,着眼于解决后危机时代更为复杂的中长期问题和深层次矛盾,积极开展前瞻性研究,提出富有远见卓识的标本兼治之策,从根本上防止这样的灾难重演,推动形成和谐稳定的世界经济新秩序。我认为,以下问题值得智库同仁研究思考。

第一。稳步推进国际金融体系改革。今年G20峰会对国际金融体系改革形成了一些共识,现在的关键是要提出切实可行的方案,并落到实处。国际社会应当共同推动完善金融监管机制,制定普遍接受的监管标准和规范,加强信息披露,对可能产生的系统性风险进行跟踪、监测和及时的干预。国际货币体系应当向稳定、可预期、多元化方向改革。但是,现行国际货币体系框架难以在短期内有大的变动,“你的货币”容易成为“我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应当设计出一种机制,保持储备货币币值稳定,加强对主要储备货币发行国金融风险必要的监督,对财政赤字和经常项目赤字占GDP的比重有所约束,促其币值稳定。为维护区域金融稳定,提倡加强区域货币合作,充分发挥双边货币互换协议的作用,扩大互换额度和签约国范围。在东亚地区,应当加快清迈倡议多边化进程,建成区域外汇储备库,增强这一地区抵御金融风险的能力。

第二,促进世界经济结构调整。金融危机的深化,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全球储蓄与消费关系的失调。美国多年经常保持巨额贸易赤字和财政赤字,居民大量借贷,寅吃卯粮,这种低储蓄、高消费的发展模式难以为继。以新兴经济体为代表的高储蓄国家,外汇储备和外贸依存度往往较高,易受金融风险的冲击。这种全球“消费―储蓄”模式,很大程度上受各国经济实力、文化传统、人口结构的影响,改变这种模式绝非一年半载就可能实现。当前,可以从发挥各自优势、调整贸易结构人手。发达国家增加技术、服务和高端产品出口,减少经常项目赤字;增加对发展中国家的投资,促进他们的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中国家注重改善民生,扩大内部需求,减少对出口的依赖;改善投资环境,吸纳发达国家的资本和技术转移。努力实现双向互动、互补、互赢,逐步促进消费储蓄结构的调整。

第三。坚持经济全球化方向。国际贸易和投资一直是推动全球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随着全球市场萎缩、就业下降,贸易和投资保护主义开始抬头。这种做法既损人也不利己,反而加剧了贸易摩擦和投资争端。危机以来,全球反倾销总数同比增长了40%。虽然危机中出现了“去全球化”的声音,但全球化的方向不可逆转。各经济体对市场的管制应当坚持开放透明、非歧视的原则,并接受各方面监督;在对外资进入的审查中,应当避免受政治因素的影响,尽可能减少对企业并购等市场行为的干预;维护正常的市场秩序,严格限制能源资源等大宗商品的垄断经营。国际社会应当继续推动多哈回合谈判,维护多边谈判授权,坚持已经取得的谈判成果和模式,灵活务实地解决遗留问题,推动谈判早日达成协议。现在,越来越多的迹象显示,发展中国家正在成为危机最大的受害者。国际社会在减少贫困、缩小南北差距方面取得的进步,有可能烟消云散,甚至出现逆转。实现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难和挑战。发达国家应当进一步改善发展中国家发展的外部环境,恪守对发展中国家的援助和减债承诺,避免因金融危机使其陷入更深的困境。

第四,推进经济绿色复苏。当今世界,新能源、可再生能源、节能环保技术取得了很大进展,应对气候变化的关键技术正孕育着新的突破,发达国家应当慷慨地加大这方面的投入,使之尽快实用化、商业化,形成新的产业亮点。发展中国家要解决面临的困难,很可能在复

苏中重复过度消耗资源、破坏环境的发展模式。没有发展中国家的绿色复苏,世界经济的绿色复苏是不可能实现的。国际社会应当在共享先进的绿色技术方面建立相应的合作机制,促进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技术和能力支持。为增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即将召开的哥本哈根会议,应当按照巴厘路线图的要求,就加强公约和议定书的长期、有效和持续实施达成一项强有力的制度安排。当然,实现绿色复苏从根本上讲要靠“长期投资”,主要是人力资本的投入,也包括科学技术、环境保护、社会保障、扶贫等领域的投入,为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源源不断地注入活力。这种投资有别于短期的金融投机,是实现全球经济长期稳定和增长所必需。

纵观历史,政治、经济、军事上的重大决策背后,往往都活跃着一批智者的身影。近代以来,国际政治经济形势更为纷繁复杂、瞬息万变,正确的决策越来越离不开科学、系统的研判与谋划。各国智库是具有政策影响力的咨询服务机构,汇聚了各学科、各领域的知识精英。目前全球共有智库5000多家,在解决关系人类生存和发展、全球和地区安全、国际热点焦点等问题上,都贡献出了宝贵的智慧。

中国政府十分重视发挥智库的作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逐步形成了多种类型的智库,在改革和发展中提出了很多富有创见的政策建议,部分机构和专家直接参与了政策研究制定。近年来,中国智库与国际智库的交流日益广泛,合作更为务实,共同语言日渐增多。特别是本次峰会,使我们有机会分享来自全球智库同仁的有益经验。我相信,这对于推动中国智库的发展一定会发挥积极作用。

这次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是对决策者的严峻挑战,也是对人类智慧的考验。智库应当发挥知识高度密集、善于运筹谋划的优势,加强事关全球经济发展的重大问题研究,在引领世界经济早日走出危机、实现绿色复苏中发挥更大作用。

首先。应对金融危机需要智库提供更多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提出危机解决方案是智库义不容辞的责任。在金融危机中,由于各经济体情况不同、发展阶段不同,受到的伤害也不一样,这就需要智库对危机进行多维度、多视角的研究,在防止危机深化、防范“次生灾害”等方面,形成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应对方案,为政府和企业出谋划策,以尽可能缩短危机持续的时间。

第二,科学制定公共政策要求智库发挥更大的影响力。现代社会的公共决策越来越趋向理性和科学,对日益复杂的经济社会问题,需要提高智库对决策的参与度。智库应当开展公正独立、客观全面的分析研究,为决策者提供有价值的报告和建议。同时,智库应主动加强同政府、企业、公众的联系与沟通,搭建畅通互动平台,争取获得决策者的认同和社会的支持。

第三,智库的积极参与有助于政府间对话与交流。这次危机治理的过程表明,没有全球有效的政策协调,就不可能带来全球有效的复苏。除应对金融危机以外,解决世界经济不平衡、全球气候变化、能源和粮食安全等事关全人类共同利益的重大问题,都需要各国之间建立起沟通机制,进行广泛的政策对话。各国智库应当发挥专业优势,加强国际热点焦点问题的研究与沟通,提出建设性建议,这将有助于政府间的政策协调,为应对各种全球性风险和挑战发挥积极作用。

篇5

很高兴有机会来到俄罗斯美丽的北方之都出席第十五届圣彼得堡国际经济论坛。首先,我对论坛成功举行,表示热烈的祝贺!

圣彼得堡国际经济论坛自1997年创办以来,日益成为各界精英共商俄罗斯和全球经济发展大计的重要平台,国际影响越来越广泛。15年来,这个论坛见证了俄罗斯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促进了国际经济交流合作。我们对论坛起到的积极作用表示赞赏。

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和平、发展、合作的理念更加深入人心。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各国经济相互依存日益加深,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快速成长,区域经济合作方兴未艾,科技创新孕育新突破,国际经济秩序深刻变化。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国际金融危机发生两年多来,世界经济复苏步伐仍然缓慢,基础依然薄弱,还存在诸多不确定因素,危机的深层次影响仍未消除。国际和地区热点问题此起彼伏。南北发展不平衡问题更加突出,各种形式的保护主义重新抬头。人类生存和发展面临着气候变化、能源安全、粮食安全等一系列新的全球性挑战。

中国愿积极参与讨论和解决世界经济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同各国一道应对挑战。这里,我愿提出以下看法。

第一,加强全球经济治理,继续推进国际金融体系改革。国际金融危机不仅给世界经济和各国经济发展造成严重冲击,而且凸显了现行国际金融体系的缺陷。凸显了全球经济治理机制应对危机能力的不足。目前,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世界经济中的分量不断增加,在全球治理中的作用日益显现。新的全球经济治理机制应该反映世界经济格局变化,遵循相互尊重、集体决策的原则,特别是应该增加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机制中的代表性和发言权。我们应该支持和推动二十国集团在全球经济治理中发挥更大作用,推动世界经济全面复苏和增长。以金砖国家为代表的新兴市场国家合作机制为全球经济合作开创了新模式,是多边主义的重要实践。我们应该积极完善全球经济治理,推动建设公平、公正、包容、有序的国际货币金融体系,推动建立均衡、普惠、共赢的多边贸易体制,反对各种形式的保护主义,促进国际经济秩序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

第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合理调整经济结构布局。世界经济发展给各国既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我们应该深刻认识和紧跟世界发展潮流,主动适应国际经济环境变化,坚定不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坚定不移调整经济结构,有效解决各种经济问题,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在推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布局的过程中,各国应该相互借鉴、取长补短,共同为促进世界经济强劲、可持续、平衡增长作出不懈努力。

第三,充分发挥科技成果潜力,加快科技和经济融合。科技创新发展的广度和深度正迅速拓展,各国都在加快实施科技创新战略,加大研发投入,加快创新人才培养。中国也在积极致力于增强科技创新能力,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我们应该推动各国加强科技创新领域合作,推动科技成果产业化,推动世界经济发展更多依靠科技创新驱动,破解世界经济发展中的诸多难题和制约因素,积极推动科技创新和提高人类福祉紧密结合,使科技创新成果更多惠及各国人民。

女士们、先生们!

作为友好邻邦和战略协作伙伴,中国始终关注和支持俄罗斯发展振兴。我们高兴地看到,面对国际金融危机巨大冲击,俄罗斯采取了一系列切实有效的应对措施,经济重新呈现向好态势。现在,俄罗斯正加快调整经济结构,大力推进以创新为核心的全面现代化战略,各项建设事业取得可喜成就,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中国和俄罗斯同是世界重要新兴市场国家。中俄两国持续稳定发展,不仅为对方提供了发展机遇,也有利于促进世界经济发展。近年来,在双方共同努力下,两国经贸合作实现强劲复苏,中俄已经互为主要贸易伙伴。在这次访俄期间,我同梅德韦杰夫总统商定,努力在2015年前把两国贸易额提高到1000亿美元,到2020年把两国贸易额提升到2000亿美元。我们将深化两国投资、能源、核能、航空、航天、科技、金融、地方等领域互利合作,重点扩大新能源、新材料、生物、纳米技术等领域合作,加强绿色新兴产业合作,为两国经济发展增添动力。

女士们、先生们!

中国“十二五”规划纲要从经济发展、结构调整、科技教育、资源环境、人民生活、社会建设、改革开放等方面提出了未来5年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和任务。概括地讲,中国将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更加注重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更加注重改革开放,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

篇6

一、《世界经济概论》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

虽然《世界经济概论》这门课程十分重要,但在实际课堂教学中却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教学内容陈旧。世界经济经常发生变化,甚至瞬息万变,新事物、新现象更是层出不穷,但《世界经济概论》教材的更新速度远远跟上国际经济、政治形势的发展变化。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教材比较着重于世界经济一般的研究,20世纪90年代后期的教材着重当代资本主义新的发展趋势和特点的研究,21世纪的教材重点则放在了全球经济一体化和全球化所带来的世界性问题上。即便进行了更新,教材内容仍落后于世界经济的实际发展。比如,绝大部分《世界经济概论》教材都没有包含欧债危机、人民币国际化等最新内容。不仅如此,时至今日,各种社会信息和信息传播渠道飞速发展,学生能够接触到的信息量大增,其接受知识途径的选择面越来越多。这使得在讲授《世界经济概论》过程中,教师如果在内容和形式上不及时更新,不断调整,紧跟世界经济发展潮流,将无法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而在实际教学中,不少教师学术水平不高,对教学内容缺乏研究,没能及时补充新知识,致使传授给学生的都是陈旧的知识。

第二、教学方法单一,满堂灌现象严重。在大学教学活动中,普遍存在的现象是教师活动多,学生活动少,教师以自己为中心,学生是教学中的被动者,《世界经济概论》教学亦不例外。很多教师是课堂的唯一表演者,经常唱独角戏。这集中表现在课堂教学基本上是满堂灌,课堂气氛沉闷,讨论和实践环节较少甚至没有。满堂灌使学生处于非常被动的学习状态,严重缺乏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更严重的是,有些教师在课堂上还机械地照本宣科,语调单一,讲解枯燥无味,对学生提出的问题也不能给出令人信服的回答,这大大挫伤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三、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浓。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兴趣是和情感相联系的,它是学生学习活动中最现实、最积极的心理成分,是学习动机的最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学生努力学习的强大动力。如果人们对某事物有兴趣,那么兴趣就会像磁石一样紧紧吸引他们,促使他们排除干扰,最大限度地发挥主观能动性,激发创造的潜能。但在《世界经济概论》教学中,很多学生学习兴趣不浓,有些学生经常逃课,即使上课的学生也不集中精力听讲。尽管学生学习兴趣不浓有着各种各样的原因,但教师课堂教学缺乏吸引力却是非常重要的原因。不仅如此,有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还不重视情绪、动机、兴趣因素对学习的重要促进作用,忽视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二、《世界经济概论》课堂教学改革措施

为了切实提高教学效果,《世界经济概论》课堂教学需要改革。这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第一、及时补充新知识。世界经济是发展中的学科,而教材的更新又难以跟上实际的变化,这就要求教师在讲授《世界经济概论》时,注重充实新内容、新数据和新资料。比如,在讲授区域经济一体化一章时,课本中关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内容比较陈旧。作为教师,应该补充这方面的知识,告诉学生,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已经于2010年1月1日正式启动了,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自由贸易区。教材在叙述欧盟成员国时给出的数据是2004年5月1日的,当时只有25个成员国。老师需要在此基础上告诉学生欧盟成员国到2007年1月1日增加到了27个,到2013年7月1日克罗地亚加入后则会变成28个。在讲到全球经济危机时,教师不仅要讲1997年的亚洲经济危机,还应补充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和一直持续到现在的欧债危机以及它们发生的原因和产生的影响。又如,教材在谈到中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时,中国经济还不像现在这样强大。教师应该告诉学生中国的GDP在2010年就超过了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现在是世界最大的出口国和第二大进口国。这些补充能大大促进学生对相关知识的了解,并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第二、开展课堂讨论,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讲授与讨论并行,改变了传统“填鸭式”教学的呆板,能启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主动地去分析、思考、解决问题。从互动效果来看,讨论式教学可以引起学生之间的互动,这样就扩大了课堂教学中的信息渠道,使整个课堂教学成为了一个网络结构,学生不仅可以向老师学知识,而且也可以从同学中学到知识。老师根据教学安排,可以适当增加讨论课的次数,及早将要讨论的题目布置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在课后查阅资料。在讨论时,教师可以将班上的学生分组,每个组都要参与讨论,甚至提出问题。在讨论结束后,先让每个组进行归纳总结心得体会。然后,老师再就相关的知识和学生的表现进行讲解和点评。这样可以让学生对讨论的问题有一个更直观、更全面、更深入的理解。在下一次讨论时,学生也能吸取上一次的经验教训。在讨论主题上,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安排,选择一些与专业知识有关的热点问题作为讨论的题目。这既能让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又能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第三、实施案例教学。在《世界经济概论》学习过程中,经常存在一个误区,就是学生认为这是一门纯理论课,和实际没有多少关联。对此,教师要在教学中通过案例让学生明白《世界经济概论》是一门理论和实际联系非常密切的课程。例如,在讲授汇率一节时,教师可以就人民币汇率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中国实行的是一种什么汇率制度?中国为什么不愿意让人民币大幅升值?1985年的广场协议对人民汇率变动的启示是什么?又如,在讲到贸易保护主义这一章时,教师可以列举中国最近几年遭到的反倾销调查事例,并指出原因所在。教师有针对性的采用案例教学一方面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使他们从枯燥的理论中解脱出来,另一方面又能提高他们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在选择案例时要注意两点:一是案例要真实可靠,具有典型性,且应该与所对应的理论知识有直接的联系。二是案例要具备生动性,可激发学生对于这门课程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篇7

今年以来,世界经济的正负面消息接连不断,复苏前景明暗不定,似乎又走到了一个新的关口。当前世界经济正处于深度调整期和攻坚关键期,导致危机爆发的结构性问题又浮出水面,短期风险和困难因素相互交织,但大多在可预见和可控制范畴内,世界经济复苏进程充满很大的不确定性,但是总体处于柔和增长阶段。

 

一、世界经济走向不容乐观

近期,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联合国和经合组织分别报告,对世界经济的潜在风险进行评估,并调低了2013年世界经济增长预期。总体看,欧元区债务危机、美国财政悬崖以及部分发展中国家硬着陆仍是世界经济面临的三大风险。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2013年世界经济增长3.3%,比1月下调0.2个百分点,其中发达经济体2013年经济增长1.2%,发展中和新兴经济体2013年经济增长5.3%。联合国预测2013年世界经济增长2.3%,比年初调低0.1个百分点,其中发达经济体增长1.0%,发展中经济体增长5.0%。经合组织预测2013年经合组织成员国经济增长1.2%,比去年底调低0.2个百分点,其中欧元区经济增长调低0.5个百分点,日本经济调高0.9个百分点。世界经济呈现美日、欧元区、新兴经济体的“三速复苏”趋势明显。

 

(一)美国经济温和扩张。美国经济稳步回升。一季度美国经济环比折年率增长2.4%,大幅高于去年四季度增速(0.4%)。就业情况有所改善。4月美国失业率7.5%,创4年来新低。市场销售上升,消费预期回调。除去汽车和零部件,4月美国零售同比增长2.5%,5月密歇根大学消费者信心指数终值大幅升至84.5,是2007年8月以来的最高水平。

 

(二)欧元区经济仍未走出衰退。一季度欧元区经济环比下滑0.2%,连续六个季度处于衰退。3月份欧元区失业率12.1%,是2008年以来的最高点。4月欧元区cpi环比下降0.1%,5月cpi环比上升0.1%,5月核心cpi有所改善,扣除能源、食品和烟酒后的环比上升0.2个百分点,但欧元区整体通胀率处于近三年来的较低水平。

 

(三)日本经济向好趋势明显。受日元贬值、股市和消费者信心好转、居民消费和汽车销售增加等因素影响,日本经济增长强势复苏,一季度环比增长0.9%,折年率增长3.5%。4月日本工业产出环比增长1.7%,连续五个月保持上升。5月日本制造业pmi升至51.5,连续第三个月处于经济扩张区间,创下2011年9月以来的最高点。

 

(四)部分新兴经济体采取货币宽松政策扭转经济颓势。继日本新一轮量化宽松政策后,印度、澳大利亚、波兰、韩国、斯里兰卡、越南等新兴经济体先后降息刺激经济。韩国经济一季度环比增长0.9%,增幅创两年内最高水平。4月汇丰/麦盖提季调后pmi升至52.6,经济扩张速度创两年来新高。菲律宾一季度经济同比增长7.8%,创自2010年第二季度增长8.9%以来的最快增速,主要得益于政府和私人消费支出的增加。但通过降息提振经济不一定能彻底扭转新兴经济体颓势,一季度中国、印尼和墨西哥经济同比增速回落至7.7%、6.0%和0.8%。

 

二、世界经济风险和政策调整的趋势判断

(一)发达经济体政策向实现中长期经济增长和弥合日益加剧的社会矛盾方向转型。美、欧、日等发达经济体尽管经济增速有所差异,总体看由于搭上了各国央行宽松货币政策的顺风车,这一阶段经济和金融形势趋稳,但影响经济长期发展的劳动力市场、创新、技能、产业、社会保障等结构性问题尚未消除。今年以来,八国集团以及经合组织等国际组织利用不同场合和论坛,处理世界经济中各种因素之间的复杂关系,促使发达经济体研究中长期经济增长政策,从危机反思、治理改革、政策关联等方面从根本上探索应对危机、推进可持续增长的理论和模式,提高政策分析能力,制定跨领域的政策措施,推动发达国家维持创新势头和技术领先地位,发展低碳经济和市场,带动新的投资、消费和就业,提高劳动者生产技能,保持较高的劳动生产率,促进女性参与就业。

 

另外一个走向是,发达经济体转向弥合日益加剧的社会矛盾,重视社会政策和经济政策的关联与互补,进一步推动社会平等和包容性发展,倡导经济增长与社会平等、保护环境、维护社会稳定、消除青年和移民进入劳动力市场障碍、促进性别平等和收入差距缩小、提高政府公信力等政策相互协调,通过改善税收结构、减少居民收入差距、增加社会保障灵活性、调整政府机构和职能等手段,重建社会信任和社会秩序。

 

(二)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合作迈入新阶段,竞争中立和全球价值链成为国际经贸领域热点话题。今年以来,各种层次的国际论坛和会议传递了明显信号,各国意识到只有着眼长远,携手合作,才能真正走出危机困境,实现经济复苏,一方面国际社会重新审视了全球治理体系及国际金融框架和监管弊端,相关领域改革进程逐步推进。各国防范金融风险,加强监测预警、整合监管框架等领域的协调与合作在上升。另一方面,受世贸组织多哈回合谈判久拖不决以及危机后抱团取暖意识上升影响,各种双多边自贸区谈判建设成为各方扩大贸易、提振经济、创造就业的重要抓手,几乎所有重要经济体都在启动或深化自贸区安排,为推动地区经济增长注入了新的动力。

 

(三)全球量化宽松政策加剧了全球金融系统的风险性和脆弱性。发达经济体纷纷出台超级或过度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各国央行放水流动性,人为增加金融市场风险,但是imf、g8、g20未提出异议,甚至认为日本宽松政策有利于刺激全球总需求。5月以来,全球又掀起新一轮宽松货币政策潮,欧元区、印度、澳大利亚、韩国等分别将基准利率下调25个基点,全球市场流动性更为宽裕。但是,全球经济复苏乏力导致资本投资实体经济意愿较弱,投资行为趋同化,大量廉价流动性涌入包括股市在内的风险资产市场,造成价格大幅上涨。今年以来,美国、欧洲、日本等股市屡创新高,其中日本股市累计涨幅71%,国债、企业债、亚洲房地产、股市、亚洲银行业等也孕育较大泡沫。

 

美欧日采取量化宽松政策对世界经济发展有巨大损害,特别是热钱的快速转移将对新兴国家、中小经济体产生冲击。日本宽松政策产生的流动性大量涌入金融市场,而不是投向实体经济,近日日本股市连续暴跌,反映了热钱逐利后撤离。美联储主席表示将逐步退出量化宽松政策,可能是美国为稳定市场信心而故意释放的信息,短期内恐不会贸然实施,如果实施,将首先从量化宽松边际效应最弱、受退出影响最小的领域开始。由于美国房地产市场已经回到危机前水平,美国家庭负债率大幅下降,从逐步减少购买房地产抵押债券入手的可能性较大。

 

宽松政策加剧汇市波动。今年以来美元实际有效汇率累计升值5.02%,而日元加速贬值,突破1美元兑换100日元大关,为2009年4月以来新低。5月份以来,菲律宾比索、泰国铢、新加坡元分别贬值3.3%、1.6%和3.2%。与亚洲其他货币汇率趋势形成鲜明对比,人民币在4月1日至5月29日的38个交易日中16次创汇改以来新高,目前已经达到1998年以来最高水平。

篇8

世界经济的增长与世界贸易的增长密不可分。二战以来,世界贸易增长速度远快于同期世界经济的增长,而且自80年代后呈现加速增长趋势。进入90年代,世界贸易年平均增长率约为6%,是同期世界经济增长的2倍,世界经济的融合加速进行。WTO的正式启动运转、乌拉圭回合协议的全面实施以及各国市场的逐步开放,不仅为世界贸易发展创造了一个更加开放和自由的环境,也为世界贸易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推动世界贸易全面、持续增长。

全球货物贸易高速增长

随着世界经济摆脱了90年代最初几年的不景气状况,世界贸易在1994年强劲增长,世界货物贸易量增长率达到10%,开创了70年代以来的最高纪录。在此基础上,1995年世界贸易获得持续高速增长,增长率达8%。1996年受西欧和北美需求下降、亚洲发展中国家和地区贸易发展放慢的影响,世界贸易量增长率回落到5.5%。1997年在北美和拉美旺盛的需求和西欧经济复苏的推动下,世界贸易增长又形成近20年来的第二个高峰,增长率达到10.5%。1998年受亚洲地区贸易收缩及世界初级产品价格下跌的影响,导致世界贸易增长速度放慢到3.5%。预计1999年世界贸易将保持或略高于上一年的增长水平。1996年全球商品贸易出口额首次突破5万亿美元大关,1998年全球商品贸易额已达5.225万亿美元。

近年来世界贸易的发展主要呈现以下特点:

第一,信息技术产品在世界贸易中的比重日渐提升,发展速度最快。以半导体集成电路、电脑、光纤、通讯卫星等为物质基础的信息革命,克服了经济活动的时空障碍,引起了生产和管理方式的深刻变革。信息和知识作为信息时代最有活力的两个因素已成为创造价值和取得财富的源泉。在世界贸易中所占比重急剧增长。据GATT/WTO的统计,作为信息技术产品代表的“办公和电讯设备”类商品自80年代至今一路领先,在各类商品中增速最快:1980年-1985年平均增长9%,1985年-1990年平均增长18%,1990年-1994年年均增长12%,其中1994年和1995年分别增长了2%和26%。目前全球每年信息技术产品的世界贸易额约为6000亿美元,占全球商品贸易总额的12%。信息技术产品现已替代了纺织、化工,汽车、农产品等传统产品的出口主导地位,资源和劳动密集型产品的比重日益下降。信息技术的重要性已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信息技术协议》的达成反映了各国取消关税、降低信息产品成本的要求,信息技术产品贸易将以此为契机得到更快的发展。

第二,环保问题对国际贸易的手段和格局正产生深远的影响。随着世人环保意识的增强,世界市场上环保产品走俏,绿色战略盛行,绿色革命方兴未艾。有关绿色产品在新开发产品中的比重从80年代中期的6.5%提高到目前的10%以上。环保问题对国际贸易的影响表现在:由环保引起的贸易纠纷正成为双边或多边贸易摩擦的焦点;绿色壁垒更多地取代传统的非关税壁垒、环保产品成为国际贸易竞争的新热点;绿色产品的兴起使国际贸易的商品结构进一步优化,环境保护的合作与交流正成为国际经济合作与交流的重要内容。

第三、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在世界贸易中的地位迅速崛起,在决定世界贸易实绩和格调中的重要性增强。二战以来,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在世界贸易中的比重大体占1/4左右。90年代以来,由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率高于发达国家,在推动全球贸易持续发展中,发展中国家特别是亚洲和拉美的一些国家和地区起到了重要作用,在世界贸易中所占比重呈上升趋势。从贸易量来看,90年代以来。亚洲及拉美的增长水年都超过世界平均增长水平。亚洲已成为世界第四大贸易中心。据WTO统计,近年在进出口两方面增长都很快的国家有:阿根廷、中国、印尼、韩国、马来西亚、墨西哥、菲律宾、新加坡和泰国等。发展中国家在世界贸易中的崛起不仅使世界贸易格局改观,也必将影响国际格局。

世界服务贸易急速扩大

尽管货物贸易仍然是国际贸易的主体,但服务贸易则有了长足发展。由于信息与电讯业的进步,加上全球范围内产业结构调整和各国服务市场的开放,有力地推动了全球服务贸易的发展,服务贸易已成为世界贸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据WTO统计,1990年-1992年世界服务贸易年均增长率为7%,通常服务贸易的增长速度要快于货物贸易。l992年世界服务贸易额首次突破1万亿美元大关,1998年世界服务贸易额已达1129o万亿美元。世界服务贸易占全球贸易总额(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的比重已从80年代初的15%提高到目前的20%,这还是在服务贸易相对货物贸易尚不够开放的条件下取得的。世界服务贸易快速增长,为世界各国经济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并成为衡量一国整体经济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

从总体上看,发达国家在世界服务贸易中占据着绝对优势。除香港进入服务贸易10大出口国(地区)之列外,世界服务贸易的10大出口国、进口国均为发达国家。1998年10大服务贸易出口国(地区)、进口国分别占世界服务贸易出口额。进口额的58%和57.6%。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服务贸易发展很不平衡,总体上看服务业滞后,缺乏国际竞争力。但发展中国家的服务贸易增长速度在加快,亚洲国家和地区在世界服务贸易中的重要性正在加强(见表1)。

篇9

发展特点

2003年国际金融发展的基本特点是动荡扩大、汇率凸显、调控有效、避险上升、有惊无险。具体有三个突出的特点。

特点一:经济政策艰难应对,经济复苏初见曙光。

在2003年国际金融市场波动调整中,面临一个实际而艰难的政策影响,就是各国主要经济政策手段基本触底,使各国经济政策的干扰与困惑局面复杂而浑浊。2003年世界经济是艰难的一年,总体看,世界经济2003年将达到3.2%左右的增长,其中美日出现较好的上升和增长态势,增长水平分别在3%和2%左右;欧元区则处于下行区间,经济增长下调,全年增长水平仅为0.4%;发展中国家亚洲趋势最好,经济增长预计为5%上下,拉美相对较弱仅有1%的增长水平,非洲相对均衡在3%左右,转轨经济体则相对高涨,经济增长为4%左右。

特点二:汇率价格不定凸显,金融产品博弈风险加大。

2003年国际金融市场最为突出的特点是价格交叉、产品交叉、市场交叉以及地域交叉等多角度、多领域的连接更加紧密,进而出现欧元创新高、金价创新高等趋势;但价格反应的背后是经济复苏的出现,特别明显的是日本。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效应已经明显的在2003年经济金融环境中体现,汇率问题的集中和凸显,是经济全球化的结果,也是金融体系不合理和不公平的一种实际状况。作为影响国际货币体系格局的重要货币――美元,伴随自身经济不确定性的严重与持续,美元缩水以及强势政策引导的技术疲软,已经导致投资信心发生调整,投机性与日扩展,加之经济前景的难以确定,投资组合与方向在美元波动中困惑调整。2003年12月3日欧元汇率走升至1.2111美元,创下欧元问世以来的最高水平;黄金价格也突破400美元,投机因素的推波助澜直接与美元有密切关联。资金作为规避风险和获利需求,加大向发展中国家的投资倾斜,亚洲经济相对利好的发展前景,吸引了投资,也刺激了投机,潜伏了不利长远发展的泡沫风险,汇率升值或贬值都是经济冲击的重要因素之一。

特点三:国际投机氛围扩大,应对防范主导协调。

2003年国际金融领域最为关注的热点在于各国央行货币政策的协调与干预,并集中表现在大国关系的协调变化上。伴随2003年3月美伊战争的爆发,西方经济、政治出现分裂与不一致的局面,对经济金融层面的协调产生一定影响,但各国自身的防范协调十分明显。截止2003年10月底日本央行干预汇市资金总额为17.8万亿日元;美欧央行对利率调控手段运用的重视,效果差异明显扩大,信心心理远强于政策时效;欧盟东扩强化欧盟乃至欧元区金融一体化进程。2003年国际金融突出的表现就是投机因素的扩大,进而使得主要金融商品和战略资源价格出现跳跃性的震荡,特别是欧元走势与经济面的逆向,直接原因就是投机因素的推动与炒作,其中包括索罗斯和巴非特等基金有目的的政治意图所致。此外国际金融领域再度出现违轨监管的严肃问题。引起注目的事件是2003年11月18日,美国联邦调查局在华尔街突然逮捕了47名经纪人,其中包括国际上较有影响的大银行涉案人员,如摩根大通、瑞士银行、法国兴业银行、德国得累斯顿银行以及以色列贴现银行等交易员,进而引发了一场手段高明的货币、证券欺诈行为,唤起全球对金融监管投机防范的再度重视。

前景判断

综合判断目前世界经济与国际金融形势,可以看出由于经济结构层面矛盾与问题相当集中而严重,如财政赤字问题、利率见底效率低下、贸易状况的不均衡等,不仅直接影响到各国经济复苏,而且直接对金融市场的投资信心产生抑制,进而刺激投机氛围,反过来更不利于经济调整与改革,联系紧密的信心与心理、结构与政策、短期与长期等多层面、多角度交织性,使得国际金融前景的判断愈加艰难,困惑性或超预期十分明显。因此,依据当前国际金融的状况以及经济发展趋势,预计未来国际金融市场将会面临更大的挑战与风险,潜在的动荡甚至危机,都将是不可忽视的。面对2003年世界经济复苏迹象的浮出以及国际金融动荡不定的局面,预计2004年国际金融将可能面临较大的风险,甚至有可能出现金融危机。

风险之一:欧元货币危机须有所防范。主要基于欧元区经济现状与前景,尤其是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不适宜和不谐调的突出,潜在的压力与风险在积累中扩张,特别是欧元区12国的经济差异、政治分歧、政策矛盾以及结构制约的影响,加之国际投机因素的炒作风险,都可能形成危机的诱因。尤其是美元与欧元货币竞争战略、策略和技术性的对比效应,将直接扩大欧元风险,从而有可能出现欧元货币金融危机。理由有两点值得关注。

理由一:汇率与经济不匹配的炒作风险。比较突出的是欧元汇率走升现象。从2003年欧元走势看,经济不支持的走高具有明显的投机因素与氛围,主要来自欧元较长时间亏损后的获利周期与技术推进和欧元短期投资组合的效应支持;美元份额过大经济忧虑恐慌的调整效应,美元向欧元组合的自然转换;美国大选导致的国际炒家的攻击打压目标,以美元贬值伤害经济支持政治氛围,但却在一定程度加大欧元的负担风险。从欧元经济基本面和政策角度看,经济增长处于下行阶段,政策协调处于分歧扩大、矛盾加重之中。2003年美日经济明显上调,欧元区下调,不足1%的经济增长,支撑着1.20美元的超历史汇率;欧元区经济差异继续明显存在,最大经济体德国为零增长,最低是葡萄牙和荷兰为负增长(-0.8和-0.9%),最高为希腊,经济增长预期为4.1%;政策面分歧矛盾扩大,突出表现为财政赤字问题,德国、法国已经连续超出欧盟界定的3%限度,其他国家,包括即将东扩的10个东欧国家更存在严重财政赤字超标问题;欧元区无论经济匹配或政策支持,都没有空间与理由刺激欧元走强,唯一是投机因素的推波助澜,也不排除美国的恶意炒作。

理由二:金融周期与国际竞争的必然风险。从1992年英镑引发的欧洲货币机制危机之后,欧洲危机周期已经平和10多年;而欧元的出现是对美日经济全球化意向的巨大挑战,欧元货币区域化的成功不仅已经影响全球区域化进程的重视程度与加快速度,具有重要典范作用,而且亚洲区域化已经明显冲击日本和美国的影响力。因此,从经济金融规律周期看,从国际竞争严峻性看,欧元潜在的风险逐渐加大,具有危机出现的可能时机与条件。

欧元潜在的风险将直接影响国际外汇市场价格的变化,以及国际投资组合的调整,主要货币汇率水平将可能出现较大的波动乃至震荡,欧元汇率前景预期差幅在0.90美元~1.30美元左右,日元汇率则在90日元~125日元上下,空间差异扩大显示经济不确定和技术上的难驾驭,但相比较日元平和,并继续起到美欧货币“缓冲器“的调节作用。

风险之二:石油危机潜在风险不可低估。在2003年大国战略伙伴关系较量中,石油已成为重要竞争筹码,美俄、日俄、中俄以及新老欧洲之间的多重复杂国际关系均有石油色彩的渗入,进而形成石油上涨的心理因素和实际效应,政治意志成为油价波动的重要诱因。国际石油价格也具有不乐观的风险,并对世界经济复苏和国际金融稳定具有干扰。一是OPEC不断的减产与石油需求,全球气候条件变化以及世界经济复苏不适宜扩大,石油生产因伊拉克战争以及重建而受到冲击,致使油价有上升空间;二是美国石油储备变化对国际石油价格心理具有影响,美元报价体系与美元贬值和美国经济紧密连带,加大油价心理忧虑,从而推高石油价格。而从金融竞争看,石油对欧元区的打击远大于美日。因此,未来国际石油价格波动,乃至走高趋势将是不可乐观和低估的风险之一。未来国际石油价格将不会平和调整,继续走高至30美元以上,甚至更高都是有可能的,进而将会干扰、影响世界经济的复苏,增加主要国家和地区的经济政策协调的难度。石油价格表面是资源产品需求,实质则是政治、经济利益的操纵,并将会对一些国家财政、利率和汇率政策具有直接和间接影响。石油问题可以遏制经济,使经济问题再现窘境,金融市场的汇率、股价、金价和油价将扩大波动性,不稳定动荡持续将继续反反复复影响金融市场。

然而,世界经济相对稳定和复苏曙光的展现,以及国际金融应对与防范性举措的到位与效果,将会形成对金融风险的规避,甚至抑制。全球的经济协调性和金融调控性有所提升,形成一定气候和条件的金融防火墙。主要支持因素有三个方面较为突出。

有利因素之一:美欧日经济复苏的影响。本轮世界经济自然周期与结构周期的调整是以发达国家为主导,而目前美日经济复苏已经出现相对强劲和乐观的迹象,虽然欧元区复苏显得艰难,但欧盟中英国经济的利好,或多或少也是世界经济有影响和带动性的重要支撑。况且美欧日经济规模占到世界经济总量的70%~80%,金融市场份额也在60%以上,因此,三大经济体复苏性的影响,无论对国际金融的信心和心理支持都将具有积极意义,并有可能抑制和遏制金融危机的发生或蔓延。

有利因素之二:国际协调意识与能力的影响。经济全球化因世贸组织坎昆会议的失败而有所争议,相对负面的影响在扩大;但同时经济全球化所产生的联体或传染效应,却在某种程度上加强了国际协调作用的体现和增强。无论多边金融机构或双边金融合作,都以强烈的防范风险举措,以及协调政策与策略应对可能和已经出现的问题。特别是在我国人民币汇率问题上,各国之间不仅体现了国际交往的深化,也有理解与融合效应的推进。因此,尽管2003年国际金融市场动荡起伏不断,但国家、地区以及市场的自控与自制能力有利于稳定,进而保障了金融市场相对稳定运行,这也将是2004年继续发展的重要保证。

篇10

2011年12月11日,在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十周年高层论坛上的讲话指出,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是中国全面分析国内外形势、为加快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中国坚持享受权利和履行义务相结合、实现自身发展和促进世界共同发展相结合,积极化挑战为机遇,在更大范围、更高水平上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大力发展开放型经济,推动中国和世界的关系发生了举世瞩目的变化。面对新形势新要求,中国将坚持以更广阔的视野观察世界、观察中国,根据推动科学发展的要求,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拓展新的开放领域和空间,完善更加适应发展开放型经济要求的体制机制,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和质量,形成开放型经济新格局,更好地以开放促发展、促改革、促创新。

【热点设问】

1. 指出,中国“入世”十周年来,货物贸易额由全球第六位上升至第二位,出口额跃居全球第一;累计吸收外商直接投资居发展中国家首位;对外直接投资年均增长40%以上,2010年达到688亿美元,位居世界第五……试运用世界贸易组织相关知识揭示我国取得上述成就的原因。

【分析】 世界贸易组织的作用表现为积极组织多边谈判,为国际贸易制定一系列基本原则和协定,为成员提供解决贸易摩擦和冲突的场所。我国“入世”是应对经济全球化的重要战略决策,标志着对外开放进入了一个新阶段。我国紧紧抓住了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带来的机遇,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赢得了良好的国际环境,促进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健全,推动了开放型经济水平的提高,带动国内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促进了我国对外开放的深入发展。

2. 认为,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各国经济相互依存不断加深,全球经济治理出现新变革,同时世界经济形势复杂多变,国际金融市场动荡不已,各种形式的贸易保护主义明显增多,国际和地区热点此起彼伏,粮食安全、能源安全、气候变化、重大自然灾害等全球性挑战日益突出,世界经济发展面临严峻挑战。试分析其中蕴含的经济学道理,并提出应对策略。

【分析】 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在带来生产力发展和资源在全球范围内配置和流动的同时,也存在着一些不利的因素。如经济全球化带来一系列的挑战:使得世界经济发展更加不平衡,两极分化更加严重,世界各国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导致风险全球化,加剧了全球经济的不稳定性,威胁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安全。同时,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本身也是机遇与挑战并存。

对策:应对贸易保护主义,我们要积极优化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实现出口优化升级;充分利用世界贸易组织规则的武器,维护自身国家利益;面对机遇和挑战,适应我国对外开放由出口和吸收外资为主转向进口和出口、吸收外资和对外投资并重的新形势,必须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不断拓展新的和空间;始终使我国的对外开放,发展对外经济关系建立在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基础之上。

3. 试运用政府职能的相关知识,简要分析我国政府应对“入世”带来消极作用的对策。

【分析】 我国政府要坚决履行保障人民民主和维护国家长治久安的职能,始终维护我国国家利益,保卫国家的独立与;履行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职能,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提高生产力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组织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职能,在全体人民中进行“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教育,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抵制因经济全球化和中国“入世”带来的不良思想侵蚀。

4. 试运用《当代国际社会》中关于国家利益的相关知识为我国“入世”提供政治依据。

【分析】 国家利益世界决定国际关系的主要因素。由于各国的国家性质与追求的国家利益不同,执行的对外政策不同,国家间矛盾和利益交织,使国际关系纷繁复杂。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国家利益与人民的根本利益相一致。维护我国的高价利益就是维护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具有正当性和正义性。我国在维护自身利益的同时,尊重其他国家合理的国家利益,并维护各国人民的共同利益。中国“入世”符合我国的国家利益,也符合世界人民的根本利益。

5. 指出,我们多次郑重宣示,中国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始终不渝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在实现自身发展的同时致力于促进世界共同发展。试分析其中蕴含的政治学道理。

【分析】 中国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体现了我国的国家性质和国家利益决定的我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在实现自身发展的同时致力于促进世界共同发展,体现了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是维护我国的独立的,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也体现了我国外交政策的宗旨是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始终不渝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体现了我国外交关系的基本准则是互相尊重和、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6. 伴随着中国“入世”和经济全球化的影响,许多外来文化大量涌入。试运用文化多样性的相关知识,谈谈对待外来文化的正确态度。

【分析】 尊重文化多样性,首先要尊重自己民族的文化,培育、发展好本民族文化;尊重文化多样性,就要尊重和保存不同的民族文化;必须遵循各国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在文化交流中,要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平相处,共同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

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一个民族的文化成就不仅属于这个民族,而且属于整个世界,世界上每一个民族都以其鲜明的民族特色丰富了世界文化,共同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7. 说,中国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繁荣稳定也离不开中国。拥有十几亿人口的中国进行改革开放,这是人类发展史上的艰辛探索和伟大实践。中国取得的发展成就与各国友好合作密不可分,中国未来发展需要国际社会理解和支持。该材料是如何体现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的。

【分析】 联系是普遍的,又是客观的,要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中国取得的经济成就不仅在于中国自身的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也离不开世界各国友好合作。

整体占统帅地位,起决定作用;整体具有部分所不具有的功能。我们应当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最优目标,从而达到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理想效果。这表明了中国发展离不开世界。

整体是由部分构成的。部分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功能,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功能起决定作用。必须重视部分的作用,搞好局部,用局部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世界的繁荣稳定也离不开中国。

【原创新题】

材料一 在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10周年之际,国务院新闻办公室2011年12月7日发表《中国的对外贸易》白皮书。白皮书指出,与世界贸易强国相比,中国出口产业仍处于全球产业链的低端,资源、能源等要素投入和环境成本还比较高,企业国际竞争力、一些行业的抗风险能力相对较弱等。实现由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的转变,将是一个较为长期的进程,还需要付出艰苦努力。

(1) 试分别从《经济生活》、《生活与哲学》的角度分析中国应当如何实现由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华丽转身?

材料二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中国集中清理了2 300多部法律法规和部门规章。新修订的法律法规减少和规范了行政许可程序,建立健全了贸易促进、贸易救济法律体系。根据世界贸易组织《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中国对与知识产权相关的法律法规和司法解释进行了修改,基本形成了体系完整、符合中国国情、与国际惯例接轨的保护知识产权法律法规体系。

(2) 请运用唯物史观的相关哲理分析我国集中清理和修改法律的理由,并分别从《经济生活》和《政治生活》角度谈谈对“新修订的法律法规减少和规范了行政许可程序”的理解。

材料三 入世10年,中国取得的成就有目共睹,但在国内面临转变发展方式的压力和国际环境影响下,推动中国持续高增长的红利要素逐步衰减,对外开放面临一系列新挑战。站在新的起点,中国应在“竞争力”、“影响力”、“话语权”这三大关键词上多下功夫,努力提高开放型经济的竞争能力、参与制定国际经贸规则的能力和在全球范围内最大限度优化配置资源的能力。

(3) 上述材料是如何体现唯物辩证法的矛盾分析方法的?

【参考答案】

(1) 经济生活角度: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促进社会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加强自主创新,建设社会主义创新型国家;优化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走新型的工业化道路,实现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发展教育,培养人才,提高劳动者的素质,把我国人口优势转化为人才优势。

生活与哲学角度: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尊重客观规律,做到按客观规律办事,使我们经济发展措施和政策符合我国经济发展实际;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实现由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转变需要注意量的积累。

(2) 唯物史观告诉我们: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存在的性质决定社会意识的性质,社会存在的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我国集中清理和修改与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不相适应的法律,体现了社会意识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而变化。

从经济生活角度来看,新修订的法律法规减少和规范了行政许可程序,就是在国家宏观调控的各项手段中适当减少国家的行政手段,突出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的作用;从调节经济的手段来看,就是充分发挥市场调节的基础作用,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从政治生活角度来看,就是要求政府在履行职能时不能“包办一切”,该管的要管,而且要管好,但不能越权;要求行政机关坚持依法行政。

(3) 矛盾具有普遍性,要坚持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在分析中国入世10周年时,在看到我国经济取得成就的同时,也不可忽视我国经济在当前存在的严重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