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音乐学科知识范文
时间:2023-06-20 17:19:1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初中音乐学科知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前置式学习定位
1.前置性学习的内容是多元的。
2.前置性学习的重点是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
3.前置性学习是让学生自主学习的一个过程。
4.前置性学习不仅为课堂学习做了准备,而且可获得课堂学习的主动权。
5.前置性学习所获得的知识是学生自我建构的,学生会获得一种愉悦、成功的体验。长此以往,学生自学的兴趣就浓厚,自学的能力就会得到提高。
6.前置性学习不仅是一种时间顺序,更表明了以学为根本的地位。
音乐课堂前置式教学模式中,可利用导学案的自学,让学生对本课知识点进行自学准备,同时在也在各个教学环节中充分体现“以自我为中心”的自学模式。
(1)自我调控──设境致导。借助语言、动作、形象或多媒体教学手段,创设自主学习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生动形象的氛围中不知不觉进入教师所创设的课堂情境。
(2)自主体验──技趣一体。教师通过设计游戏、巧用媒体、创设情境、指导创编、加入器乐、即兴表演、注重综合、积极评价等形式,融基本技能于听、唱、玩、动、奏、创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在有兴趣支持的体验中获得知识与能力。
(3)自行提高──分层导学。尊重学生个性差异,制订不同层次的目标,顺应学生的认知规律,设计环环递进的教学过程,根据学生的能力差异实施分层评价,降低学习难度,使各层次的学生普遍得到提高。
(4)自我感悟──启发诱导。在学生质疑的基础上,教师应对音乐进行描述,并结合音响进行正确诱导、启发,使他们在有情感投入和兴趣支持的学习过程中寻找知识体系与能力体系的最佳结合点,体验音乐情感,感悟知识真谛。
(5)自求创新──审美创造。教师根据学习内容,对知识适度延伸,并依据学生的心理结构、生理发展的规律来确定应达到的学习目标,强调学生的学习经验,引导学生应用先前学习经验获得新的音乐体验和知识技能,在知识的应用、拓宽和延伸过程中延伸情感,达到创造美。
二、音乐课堂前置式教学应遵循的原则
1.启发式原则。导入模式――运用多媒体、网络信息等现代手段,通过影视、画面、音像等形式,使学生获得对音乐背景事物或现象的感性认识和达到视听效果,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好奇心和探究愿望,掌握音乐基本知识和初步技能,逐步养成鉴赏音乐的良好习惯,为学生终身爱好音乐奠定基础。
2.循序渐进原则。活动模式――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通过亲身实践来认识音乐世界。在教学中,通过教师的范唱、范奏以及师生合作表演等形式让学生用心去感悟音乐,穿透音乐和领会音乐背后的故事;在反复聆听、想象、歌咏、演奏的音乐实践中,引导学生从整体上去感悟音乐所塑造的形象和意境。
篇2
关键词:初中;音乐课堂;前置式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0-024-01
虽然音乐这门学科被看做副科,但是为了有效落实素质教育的要求,充分发挥音乐在培养学生感知美、欣赏美和表现美的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方面的作用,也必须给予初中音乐教学高度的重视。在初中音乐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重视知识、技能的传授,还需要注重发展学生的主体性,培育学生的灵魂,塑造学生的人格,优化学生的情感,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激情和兴趣,使学生丰富活泼的个性和爱乐的天性在音乐课堂中得以释放。
为了满足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教师必须要深刻转变教育观念、教学方式和教学行为,不仅要像以往那样对音乐教学活动的开展加以控制和组织,还需要做学生学习的催化剂,充分发挥学生在音乐教学中的主体作用,促使学生积极投入到音乐教学活动当中,使学生乐学、会学。而凭借着前置式教学的优势,在初中音乐教学中实施前置式教学可以满足上述要求。下面结合实际浅谈如何搞好新课程标准下初中音乐课堂前置式教学,以期为音乐教学提供参考依据。
一、前置式教学以及前置式学习定位
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前置式教学模式就是把一部分教学环节前移,形成教学前置,主要包括预习前置、作业前置,也就是以往总提到的先学后教。在前置式教学模式中,教师也需要像以往那样发挥主导作用,不过此时的导需要注重放在设计“先做后学”、“先学后教”的过程中。也就是说,教师要善于指导学生在课前做好预习等准备,对音乐教学活动的开展有一定的先知,促使学生充分思考、自主思考。待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形成了思考的自主式学习状态后,教师再带领学生进行音乐学习,这样可以将音乐教学效率大幅度提高起来。
为了充分发挥前置式教学的优势,在指导学生进行前置式学习和教学时,教师要注意这几点:(1)为学生提供多元化的前置性学习内容;(2)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3)为学生提供音乐课堂学习的主动权;(4)确保前置性学习所获得的知识是学生自我建构的;(5)在音乐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充分体现“以自我为中心”的自学模式:①指导学生自我调控(借助情境创设):丰富教学语言和教学动作,善于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为学生创设自主学习的教学情境,促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进入到教师所创设的课堂情境当中。②促使学生自主体验(融技能和兴趣为一体):在音乐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善于利用多媒体技术,将游戏、情境创设、即兴表演等融入到教学活动当中,在诱发学生参加听、唱、玩、动、奏、创等活动时,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使其在自主体验中获得知识和技能。③促使学生自行提高(实施分层教学):在掌握不同学生的具体学情的基础上,制定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在掌握学生认知规律的基础上设计层层递进的教学过程,对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表现实施分层评价,促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可以有所发展。④促使学生自我感悟(善于运用启发诱导):若学生在教学活动产生了质疑,教师要善于通过语言描述,结合音响来对学生进行正确的诱导、启发,促使学生在有情感投入和兴趣支持的学习过程中寻找知识体系与能力体系的最佳结合点,使其可以对音乐情感加以充分的体验,对知识真谛加以充分的感悟。⑤鼓励学生自求创新(加强审美的创造):在掌握教学内容的基础上,要适度延伸知识范围,在掌握学生学情的基础上对学习目标加以确定,注重学生的学习体验,善于鼓励和引导学生利用先前学习经验获得新的音乐体验和知识技能,以达到延伸情感、创造美的效果。
二、在初中音乐课堂中实施前置式教学应当遵循的原则
篇3
前言
新课程标准的实施,让初中音乐教学面临着许多新要求,教育部门对初中音乐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加强了教学思想的更新力度。音乐学习内容具有欣赏性,如何在初中阶段做好音乐欣赏课程教学,是每一位初中音乐教师应当思想的问题。目前,初中音乐欣赏课教学的质量令人担忧,影响了音乐教学的有效性。做好音乐欣赏课程教学改革,是推动音乐教育事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初中音乐课堂中音乐欣赏课程教学现状
1.教师忽视学生的音乐学习需求
大多数初中音乐教师对于学生的音乐学习需求关注度不足,没有根据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进行教学内容的设计。更多的教师为了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根据自己的教学需求进行教学内容设计,这样的教学很难达到音乐欣赏的目标。在分析音乐教学内容的重难点时,教师也应当从初中学生本身的音乐学习能力出发,考虑学生的音乐知识水平与音乐欣赏能力。但是,很少有教师去考试这些学生方面的主观因素,没有做到因材施教。
2.教师对自己定位不科学
在新课程改革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对自己的课堂角色进行转变,成为学生的引导者,与学生一起探究学科知识。但是,在初中音乐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是课堂内容的呈现者,是学生音乐学习过程中的命令中。教师习惯于用命令的口吻与学生对话,让学生在自己的命令下完成一步又一步的学习实践,很少考虑学生的感受,也没有引导学生思考。教师认为自己是课堂中的权威,无视自己的不足,使得教学行为不能得到及时调整,影响了初中音乐教学效率。
3.教学内容与理念传统
在音乐教学改革的过程中,新课程标准对当代音乐教学内容与音乐教学理念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改革过程中,初中音乐教学内容有了明显的改变,风格各异,体裁多样,学生可以接触到多种音乐作品。但是,这些更新后的内容也没有引起学生音乐学习兴趣的提高。初中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不足,让欣赏教学意义不大。脱离初中学生生活实际的音乐教学内容,让音乐欣赏教学没有内容基础。
4.传统教育体制限制
受到传统教育体制的限制,音乐,一直被当成可有可无的副科看待。在学校中,音乐不受教师欢迎,在家庭中也得不到家长的重视。教育相关人员都将文化课作为教学的重点,在许多初中学校,音乐课程的设置存在虚假性,学生很少有充分的时间进行音乐学习。特别是在考试之前,音乐课会被其它文化课占用,学生不能接触音乐,更别提欣赏了。
二、初中音乐课堂中音乐欣赏课教学对策
加强初中音乐课堂中的音乐欣赏教学,需要教师创新教学思想,更新教学手段。只有教师大胆创新,才能让学生成为音乐作品欣赏活动的积极参与者。
1.激发学生音乐欣赏兴趣
兴趣,是学生进行音乐欣赏的内在动力。要让音乐教学的欣赏作用发挥出来,教师需要利用正确的方法对初中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进行调动。音乐欣赏课,是增加学生音乐知识,开阔学生音乐学习视野,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重要手段。优秀的音乐作品,可以净化初中生的心灵,在欣赏课堂中,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与感悟音乐作品的内容,有利于其音乐欣赏学习兴趣的激发。
比如在学习《祝福祖国》的时候,教师先不要对音乐作品进行介绍,话不多说,直接让学生聆听音乐作品,让学生主动去发现音乐作品的内容,去感受音乐作品的主旋律与节奏感。在聆听过后,教师就音乐作品的风格以及其中的情感内涵进行提问,并针对音乐作品使用的主奏乐器进行提问,让初中学生对音乐作品的音乐进行辨别,提高学生音乐欣赏的深度,也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兴趣。
2.加强音乐欣赏课堂设计
课堂设计的质量,直接关系着课堂教学的质量。在初中音乐欣赏教学前,教师需要对教学过程进行精心设计,多利用综合性的实践活动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参与到音乐欣赏活动中。在课堂中一次又一次地欣赏,会让学生产生音乐欣赏的厌烦感,使学生产生负面学习情绪。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将音乐聆听、表演欣赏与讨论分析活动进行有效穿插,对学生的各个感官加以调动,鼓励学生成为音乐欣赏活动的主体,让音乐欣赏课堂氛围更加活跃。课堂活动丰富起来,学生也不会再觉得课堂无聊。
比如在学习《万马奔腾》的时候,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聆听一次音乐作品,再鼓励全体学生起立,随着旋律进行律动,参与到音乐学习中。让学生在音乐欣赏课上动起来,促进音乐欣赏教学形式的创新,有利于学生欣赏兴趣的提高与欣赏能力的形成。
3.加强学生音乐情感体验
音乐,是一种独特的声音艺术,音乐作品具有极强的表现力与极为丰富的内容。音乐作品,是作者情感的载体。音乐欣赏教学的目的就是让学生通过聆听音乐作品去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了解学生所表达的情感。在初中音乐课堂中,教师要更多地引导学生去感受音乐,在欣赏的同时,准确地了解词曲作者传递的情感。从情感感悟上来讲,音乐是一门较为高深的艺术,只有切实走进音乐世界,才能让欣赏过程更有效率。
比如在讲解《秦王破阵乐》的时候,教师就可以利用多媒体给学生展示几张与音乐作品相关的图片,让学生深入到当时的情境中,感受音乐作品中的内容与情感。
篇4
关键词:初中音乐;信息技术;审美能力;自主学习;合作精神;整理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0-335-01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无疑将是信息时代中占主导地位的课程学习方式,必将成为二十一世纪学校教育教学的主要方法。初中音乐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能够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和求知欲,能够通过学生对音乐作品的欣赏,提升审美能力,能够共同探究音乐,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精神。
一、初中音乐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音乐课堂中利用信息技术的直观性特点,可以使抽象的乐曲变得形象生动,使课堂动静结合,形神兼备,为激发学生的内在情感创设了有利的教学情境。教学过程中,学生自觉调动多种感官参与课堂活动,身临其境的理解音乐深层次的内涵,从而进一步提高欣赏美、感悟美、创造美的能力。
在音乐教学中充分运用信息技术网络,为学生学习音乐提供一个声情同步、形声并茂、时空统一的多媒体音乐世界。通过五彩缤纷、千姿百态的多种信息呈现方式以及演示、交互、自学等形式,引导学生去感受美、欣赏美和理解美,启迪学生去想象美与创造美,从而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与协作学习能力,建构起以“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型音乐教学模式,使学生真正能在音乐知识的海洋中邀游,充分发展他们的艺术创造才能,切实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
音乐是以审美为核心、以音乐的形象性、情感性、愉悦性等独特形式来表现艺术美的,提高学生音乐审美能力、实现审美教育的关键,是要积极创造条件,加速教育现代化,促进教育改革。在音乐教学中充分运用信息技术网络,为学生学习音乐提供一个声情同步、形声并茂、时空统一的多媒体音乐世界。通过五彩缤纷、千姿百态的多种信息呈现方式以及演示、交互、自学等形式,引导学生去感受美、欣赏美和理解美,启迪学生去想象美与创造美,从而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与协作学习能力,建构起以“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型音乐教学模式,使学生真正能在音乐知识的海洋中邀游,充分发展他们的艺术创造才能,切实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
二、初中音乐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精神
学习不应是教师简单的传递知识,学生被动的接受知识的过程,而应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主动地建构知识的过程。教师成为学生建构知识的支持者、辅导者、合作者,调动学生主动探究的兴趣,在课堂中积极建构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教学模式是新时代教师的神圣使命。现代信息技术在音乐课堂中的应用,使得学生通过网络可以方便快捷地获取自己所需要的信息,这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协作式探索提供了有力的保障,为师生间互动平台的构筑提供便利的条件。
在初中音乐课堂上,学生们积极投入到网络中,细心的选择着自己喜欢的内容,充分发挥了微机课上学过的POWERPOINT、FLESH等软件应用技术的优势,制作了生动的音乐课件,并配以简洁的解说,介绍着自己所认识的印象派绘画。在学生的展示中,印象派绘画大师莫奈的模糊印象、塞尚的奇异梦境、雷诺阿的美妙温柔、修拉的眩目精巧被巧妙的展现于课堂。学生在欣赏的过程中对印象派音乐的微妙和难于捉摸、以及模糊的轮廓、朦胧的色彩、不易分辨的色调变相、塑造的种种幻象、印象和气氛等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感受到音乐与绘画两种艺术形式间的相通相融,互为补充。几位学生的精彩展示和解说激发了其他人的探究兴趣,他们在课余时间又搜集了大量的资料,举一反三地对音乐与其它艺术形式的联系进行了生动的说明。
看着学生们的作品,我欣喜地感受到主动参与的意识给课堂带来的勃勃生机,生生互动的触动给课堂带来的探究氛围。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角,驰骋在时间、空间的广阔领域,教师只是在必要时进行点拨、协助,在全程中欣赏学生的表现。学生课堂上的创造和展示充分表明通过自主探究得到的经验和成果远比单纯的知识传递效果要好的多,而正是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使得音乐课堂的探索成为了可能,为学生的自主实践提供了可操作性平台。
三、初中音乐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 培养学生收集整理信息的能力
音乐新课程标准提倡学科综合,要求以音乐为教学主线,通过具体的音乐材料构建起与其他艺术门类及其他学科的联系。而多媒体教学在网络支持下,具备超强的信息量和宽广的资源,教师可以充分拓展课堂教学空间,随心所欲地进行信息整合,极大地丰富教学内容,提供给学生更丰富的知识。
在课上,我充分发挥了网络高速公路信息容量大、信息切换迅速的特点,以音乐为载体,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拓宽了学生的思路,培养了学生的各种能力,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学生通过学习,对我国的民族音乐文化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增强了民族意识和爱国情操,此时此刻的课堂真正成为了师生间体验生命的审美空间。
在音乐教学中,音乐教师应该努力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利用其视听结合、声像一体、形象性强、信息量大等优点,为教学服务,把信息化作为提高音乐教育质量的一个重要载体,真正把信息技术运用到学习之中。让学生学会利用信息技术去获取音乐学科知识,去解决在音乐中遇到的问题。例如 :音乐课时常常会介绍作曲家和歌曲的创作背景等相关的知识,以往教师介绍为主,学生补充为辅的教学方式,存在着知识量小、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参与性不强的弊端,借助网络这个平台便能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里,快捷地获取较多相关的知识、扩大学生的视野。
篇5
关键词:新课标 初中音乐 教学模式 创新
音乐是一种艺术,反映着现实的生活情感,同时还可以让音乐学子从中感知到新的东西,那是一种艺术的美。中华民族有传承文化的责任和美德,音乐学子也担负着这样的一个使命去传承音乐艺术文化。以往的音乐教学模式已经落后,时代在进步,教育也得跟进,顺应新时代的要求,跟从新课标的脚步,让学生多元化发展,实现全面化提高的目标。
一、初中音乐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教学方法过于传统,难以实现“教学相长”的效果
现行中学音乐教育基本沿用了专业音乐教育的模式,虽然教学已经越来越重视师生互动,但是仍以“教授”为主,单纯追求知识与技能,教学模式单调、机械,教学过程枯燥、程式化,而对于乐于接受新事物的初中生而言,这种过于传统的教学方式必然难以实现“教学相长”。
2.教学理念落后,难以激发学生兴趣
现行教学体系中,初中音乐教育多被赋予了德育、政治教育和思想教育的功能,并被片面夸大,而忽视了初中音乐教育应该以美育为其宗旨,是音乐文化素养方面的教育这一基本职能。在教学过程中过分关注音乐教育的外在价值,特别注重知识、技能等非审美的体验,而忽视情感、兴趣、想象、创造等审美体验,种种误区导致初中音乐课程审美性、艺术性缺失,教学理念落后难以激发学生兴趣。
二、新理念下初中音乐教学理念及教学模式的创新策略
近年来,随着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的日益普及,建构主义学习理论逐渐引起人们的广泛注意,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将建构主义理论与教学改革试验研究相结合,并将研究结果付诸于学校学科教学活动中。同时,现代教育技术与初中音乐课程的结合,也为教学模式的创新提供了物质支持。
1.创新教学模式,突出学生主体
新课程新理念的重要体现是:“以人为本”,“教育应关心人,尊重人,发展人”。从中我们能够深切地感受到学生才是教育的主体。因而,我尝试建立一种突出学生发展,以“主体性、创新性”为特征的,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开放性音乐教学模式。帮助学生创造一个自主、创新的教与学的氛围,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实践中学习,搭建让学生自主表演的“旋转舞台”和“梦想剧场”,使学生的心理素质、协调能力和创新思维都能得到良好的发展。
1.1发散思维,焕发活力。音乐欣赏课的教学一般都是先由教师介绍曲名、作者、表现内容等,还没听到音乐,就先把学生限制在一个框框里,限制了学生的想象力,代替了学生的亲身体验,把音乐的多解性变成单解性,使得学生对音乐本身失去兴趣,不注意倾听,放弃了思考与联想。现在上欣赏课,教师应该让学生根据自身对音乐的体验,去理解音乐内容,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用多种思维方式去探索问题。例如,在学习《卡门序曲》时,教师在放音乐之前,先不要给学生讲教材上的内容,而是让学生自己讲一讲他们知道的有关歌剧《卡门》的内容,比一比谁的故事更精彩,然后对评选出的几个故事分组由学生为《序曲》配乐,再比一比哪组配得最好。最后教师再完整的讲述内容,引出教材,并播放《卡门序曲》的音乐,让学生比较自己与教师讲述的故事、配乐有哪些异同。这样就使学生始终以积极多变的思维参与教学,不仅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还提高了学生的音乐鉴赏力和音乐表现力。在此类开放的教学模式中,学生真正成为学习音乐的主人,通过自主地体验和探索,求新、求异、求广地学习,逐步培养了创新的意识和胆识,从而使音乐课真正的“活”起来,焕发出创造的活力。
1.2创新教法,大胆实践。因为音乐最具不确定性,解释的自由度也是最大的,所以音乐可以让每一位学生用自己独特的方式去想象、解释和宣泄自己的情感,体现自我个性。我在音乐教学过程中十分注重通过音乐活动过程的展开,来激发学生创新的潜能,给他们探究问题,探询知识的空间,让他们大胆想象,自由创造。例如在进行歌曲《青春舞曲》伴奏节奏的学习时,我没有拘谨于书本上原有的伴奏节奏,而是准备了铃鼓、响板等打击乐器,让学生根据歌曲所表现的情绪,自由创作不同的节奏。我的要求是:一要符合歌曲情绪,二要与众不同,假如创作得好,全班同学都用他们创作的节奏为歌曲伴奏。结果学生们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打出了许多不同的富有特性的节奏。我协同他们把创作的节奏整理书写出来,写成打击乐器合奏谱,让他们用合奏的方式为同学们的演唱伴奏。类似这样的活动,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创作欲望,在以后的创作环节中,学生都争相要求进行创作表演,获得了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
1.3以流行音乐带动音乐欣赏,收获高效课堂。有同学认为现在人手一个移动播放器,要听音乐很方便,还能听自己喜欢的歌,在这句话当中有一个问题值得我们思考。在高科技进入我们普通人家生活的时代,一个移动播放器确实解决了学生所说的这个问题,但是他们这种所谓的听音乐只是纯粹的娱乐消遣,很少有人会真的去欣赏音乐中的美,因此,音乐课的开设还是很有必要的,老师通过适当的教学手段引领学生学会欣赏音乐是音乐课教学的核心,这令我反思了两点:其一,就是我们音乐课堂的教学过于随意,只是简单地走走流程;其二,音乐课的教学所选取的切入点不符合现代学生的审美趣向。因此,我认为音乐课的课堂教学必须要创新,而以流行音乐带动音乐欣赏便是我得出的方法。
1.4.改变以往的教学模式,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学生能力的提高包括创新能力的提升,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老师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老师切莫以权威自居,应该是摒弃师道尊严。抱着一种教育相长的态度,认真和学生沟通,培养师生之间亦师亦友的融洽关系,使学生们的心理自由得到充分发挥,让他们在享受音乐的过程中无拘无束,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个性特征得到切实的体现。
在课堂上,老师们应该在释放学生的同时释放自己,和学生们一起唱歌、一起跳舞、一起欣赏。在语言使用上,应该多用一些能拉近双方之间距离的词句,如“大家的想象力真的很棒。超出了老师的预期”“让我们一起来吧”“请”,等等。这样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感受到师生之间的平等,他们就可以充分地在课堂上展现自我。[1]
1.5创设环境,建立良好的课堂氛围。创新教育的实施要有良好的教育环境做条件,这其中的小环境的良好课堂氛围,个轻松的教学环境可以充分展示教材的内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学生感受音乐美的同时创造音乐。在音乐的教学中,老师们要培养学生积极参加各种音乐活动,要提供和创设符合学生发展的创作空间,老师可以根据课本的内容来创设相应的情景。学生们跟着老师的创设环境去积极、轻松地探索、想象。这样的情景包括语境和画面。在语境中,老师们可以通过优美流畅的语言风格和极富感情的语调来描绘音乐环境,使学生仿佛身临其境。让他们在这个创设环境中,自由想象,深入音乐情景。在画面表现中,可以通过借助一些动画、图片,来简单而形象地演示词曲的意境,从而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2.创新教学手段,合理有效的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多媒体教学手段具有鲜明生动、具体直观、形象逼真等特点,能够使教学内容得以充分的表达,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记忆,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在音乐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较多的知识,切实地解决教师无法讲清课本中的某些重点、难点,达到优化课堂结构、提高教学效果之目的。在教学过程中,五彩缤纷的音乐画面加上悦耳的音乐,充分体现了“听觉艺术”与“情感艺术”相结合的特点,对学生更具感染力和吸引力。
音乐欣赏教学,是音乐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提高学生的音乐素质有重要的作用。而在教学中,学生往往兴致淡漠、不以为然,坐不住、听不进。过去教师用了很多方法,如编故事、画图片、讲解、提示等等,但往往学生只记住老师说的,而对该听的却听不进去。根据音乐欣赏的综合性特点,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则容易同各有关学科知识取得横向联系,加大课堂容量,拓宽知识面,开阔音乐文化视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因此,多媒体教学已成为音乐欣赏教学的重要辅助手段。在教学过程中,把聆听、观察与实践密切联系起来,再加上简洁精辟的语言引导给学生以生动真挚的情境感染,像这样的教学效果就大不相同。如在欣赏《梁祝》一课英台抗婚一段时,先是由大管及大提琴奏出旋律下行的封建势力主题,这里为了增加学生对乐曲的切身感受,可以在故事片《梁祝》中选择英台抗婚中的部分情节,当欣赏到这段时,播放故事片断,学生在听与看的同时自然地理解了乐曲所要表达的内容;英台反抗的主题中,小提琴强烈的切分节奏,旋律上行,表现的是英台抗婚不嫁,同样也播放故事情节,英台在电闪雷鸣前与父亲祝员外抗争,所有这些都会使学生主动参与乐曲的发展,真正了解到乐曲表达的含义,在潜移默化中乐曲会很容易地被学生接受。多媒体辅助教学能创设意境,把学生吸引到作品特定的情境氛围中,帮助他们插上想象的翅膀。多媒体教学手段有利于揭示音乐作品的内涵,使学生从中寻求美、发现美、欣赏美,从而提高审美能力,达到粉笔+黑板+挂图+录音机所达不到的效果,大大激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活动能力和想象力,对欣赏的民族音乐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3.创新教学评价体系,激发学生自信
在以往的课堂音乐教学评价中,教师往往采用让学生唱一首课本上的歌曲来给学生评分,有的教师甚至凭自己的主观臆断和对学生大体的印象给学生打分,殊不知这样做是不科学也是不全面的。其一,很容易让学生产生错误印象,认为音乐课就是唱几首歌,不必学其它知识。其二,教师不能得到正确的教学效果反馈,对学生掌握知识的多少、好坏不能正确评估,从而对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不能起到积极的作用。其三,不能使学生充分发挥各自的特长,让那些平时上课表现欠佳,老师印象中的“差生”产生不满,认为是老师偏心眼,不公正,丧失学习兴趣。其实对学生来说,音乐是最不能用统一的标尺来衡量的。音乐成绩的评定与其他学科相比,缺乏绝对尺度,音乐课的成绩不能完全用书面的形式来统计,一首歌、一张卷子不能评定一个学生一学期的学习效果。音乐评价手段的不正确,可能会扼杀学生的音乐学习欲望和兴趣,会把音乐教育引向歧途,更不用说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培养。在教学实践中,我尝试构建开放的音乐评价方法,积极探索过程性、主体性、展示性评价方式。主要内容有:平时积累评价法、合作表演评价法、特长展示评价法。平时积累评价法是把学生平时在课堂中学习音乐的兴趣和态度作为重要成绩给予记载。合作表演法是以小组为单位,选择一首歌曲、器乐曲或一个舞蹈进行合作表演。特长展示评价法是学生个性化的吹拉弹唱等各项特长,都可以在“班级音乐会”上展示,作为考核内容之一。最后将这三部分综合起来,进行综合评价。实践表明:兴趣是创新的基础和源泉。成功的喜悦和乐趣,能极大地唤起学生的创新热情,而开放评价的目的就是让学生不断品尝到学习音乐和获得创新的成功乐趣。[2]
同时,建立奖励机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初中生还处于人生的成长阶段,在获得成功的奖励时,会产生喜悦的情绪,这类体验能够鼓励被奖赏的学生继续努力,因此当学生在创作上出现一丝灵光火花的时候,作为老师要适时地去予以保护,对不同的学生取得不同的成绩时要给予不同的奖励,从而使他们在不同程度上都得到成功的快乐和喜悦。他们在感受到快乐的同时必然会产生对音乐学习和创新的兴趣,也就勇于探索、敢去实践,其创新能力也就能得到不同层次的锻炼和提高。
三、结束语
初中音乐教学在新课标改革之下的确需要进行创新的思考,传统单一的模式应该被多元化的模式所取代,并发挥它独特又多样的作用,启发和引导学生们翱翔于美妙的音乐天空之中,而这一责任就在教师们的身上,要对音乐的教学方式进行多元化和多渠道的创新,教学手段多样化,丰富其音乐课堂的内涵,真正的为学生们建立起一个独特新颖的教学模式,真正落实新课标倡导的教学新理念,引领初中音乐教学培养出一批批优秀的音乐全面人才。
参考文献:
篇6
论文摘要:义务教育阶段音乐课的任务,不是为了培养音乐的专门人才,而是面向全体学生,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和爱好,让音乐属于每个孩子。义务教育阶段音乐教师除了要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全面扎实的专业素养外还要有较强的教育研究能力和教学能力,要不断更新观念,提高、完善自己,以适应教育的发展和时代的要求。
义务教育是指1-9年级的教育,是一种基础教育。在义务教育阶段,音乐教育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音乐课是人文学科的一个重要领域,是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之一,是基础教育阶段的一门必修课。”①义务教育阶段音乐教育的主要任务,不是为了培养音乐的专门人才,而是面向全体学生,以审美为核心、兴趣爱好为动力,全面提高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和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使每一个学生的音乐潜能得到开发,让音乐属于每个孩子,为学生终身喜爱音乐、学习音乐和享受音乐奠定良好的基础。音乐教师是音乐教育教学中的关键因素,对学生的音乐学习起着指导性的作用,音乐教师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音乐课程改革的成功、音乐教育目的的实现、音乐教学质量的提高、和素质教育的实施。
一、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特点及音乐课的任务
在义务教育阶段,不同的学段学生呈现出不同的特点:1-2年级,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具有好动、模仿力强的身心特点。3-6年级,学生的生活范围和认知领域进一步扩展,感受体验与探索创造的活动能力增强。7-9年级,学生生理、心理日趋成熟,参与的意识和交往的愿望增强,获得知识和信息的途径增多,在学习上形成自己的初步经验,表达情感的方式较前两个学段学生有了明显提高。根据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这些特点,《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指出:“义务教育阶段音乐课的任务,不是为了培养音乐的专门人才,而应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一个学生的音乐潜能得到开发并使他们从中受益。音乐课的全部教学活动应以学生为主体,师生互动,将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和音乐活动的参与放在重要的位置。”②因此,笔者认为,义务教育阶段音乐课的任务,不是培养音乐家,而是通过各种有效的途径和方式引导学生走进音乐,使学生在亲身参与音乐活动的过程中获得愉悦的感受和美的体验,以培养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让音乐属于每个孩子,实现音乐普及教育,为终身喜爱音乐、学习音乐、享受音乐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义务教育阶段音乐教师应具备的素质
音乐教师是音乐教育教学中的关键因素,对学生的音乐学习起着指导性的作用,音乐教师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音乐教育目的的实现、音乐教学质量的提高、和素质教育的实施。根据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发展特点和音乐教育的主要任务,笔者认为音乐教师应具备以下几种主要素质:
(一)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
教师的职业道德,“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应遵循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③音乐教师除了要有正确的政治方向和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外还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
首先,热爱、忠于人民教育事业。随着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的提出,教育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音乐课是人文学科的重要领域,是基础教育的必修课,对培养具有良好人类情感的高素质人才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音乐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有爱岗敬业和无私奉献的精神,要依法从教、严谨治学,热爱、忠于人民教育事业。
其次,热爱、关心学生。音乐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为实现一定的教育目标,共同体验、发现、创造、表现和享受音乐美的过程。因此,音乐教师要热爱学生、平等对待每位学生、全面关心学生、理解信任学生,并与学生建立深厚的情感。
再次,具有良好的道德修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模仿力强,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影响到学生,甚至受到学生的模仿。因此,音乐教师除了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外,还要不断学习和反思,加强自己的思想道德修,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做学生的楷模和榜样。
最后,具有团结协作的精神。要想完成学校中的音乐教学任务,音乐教师需要与他人相互协作,包括与家长的协作、与同事的协作、与学校的协作、与社会的协作等,以保证学校音乐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
(二)全面扎实的专业素养
根据义务教育阶段音乐课的任务,音乐教师要有全面而扎实的专业素养以实现让音乐属于每个孩子和音乐普及教育的目标。主要包括专业知识素养和专业技能素养:
专业知识素养,是指除了要有扎实的音乐理论功底还要有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学科知识、教育科学与心理科学知识。当今教育的发展强调多元文化和学科综合,在《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指出:“音乐教学的综合包括音乐教学不同领域之间的综合”④同时还强调,“通过音乐教学使学生树立平等的多元文化价值观,以利于我们共享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⑤因此,在教学中音乐教师要将扎实的音乐理论与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相结合,以科学的教育学与心理学为指导,以适应音乐教育的发展要求。
专业技能素养,主要是指教师要有全面的音乐技能。义务教育阶段要想实现音乐普及教育并让音乐属于每个孩子,离不开音乐教师的综合技能。但当前许多中小学面临音乐教师都是“专门性人才”的尴尬局面,比如:特别会唱歌但不会跳舞、特别会跳舞但不会唱歌、或者只会弹琴但不会唱歌等等,不能适应义务教育阶段音乐教育教学的要求。因此,音乐教师要不断加强学习,以实现技能的全面发展。
(三)较强的教育教学能力
学校的中心工作是教学,教师是教学的关键因素。因此,音乐教师要有较强的教育教学能力,以保证学校音乐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
首先,驾驭教材的能力。教材是教师和学生进行教学和学习的依据,音乐教师要全面的分析、理解教材,找出教材的显性知识点和隐性知识点,并找到合理的切入口对知识进行传授。
其次,形象、精湛的语言表达能力。在教学中,强调“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教育方法,音乐是情感的艺术更应如此。在音乐教学中音乐教师除了要运用精湛的语言将知识传授给学生还要注意语言的形象性和情感性,以符合音乐学科的学科特点和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特点。
再次,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主要是指对多媒体教学技术的运用。多媒体技术是现代教育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种教学手段,根据音乐的学科特点和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的特点,借助多媒体教学的直观性和形象性等特点,有利于教学任务的完成。
最后,启发、引导学生学习的能力。音乐学科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音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践,并在实践过程中启发学生不断进行思考,是现代教育对音乐教师提出的要求。
(四)较强的教育研究能力
教育研究能力是教育发展对教师提出的新要求,主要包括对教育教学的研究和对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建设。
对教育教学的研究,是指音乐教师要将自己置身于教育教学的情境中,不断发现新问题、分析新情况、把握新变化、掌握新规律,并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成为音乐教育教学的研究者和教育规律的探索者。
对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建设,是指教师根据新课程所倡导的民主、开放、科学的课程理念以及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三级课程管理体制,结合学校的具体情况,因地制宜的对课程资源进行开发,建立本土化和校本化课程,成为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和建设者。
三、总结
音乐课是义务教育阶段的必修课,音乐教师的素质关乎基础音乐教育的质量。因此,要加强对音乐教师的培训,音乐教师自身也要树立不断学习、不断探索、不断反思、不断实践的精神,扩大自己的知识面,更新观念,提高、完善自己,使音乐理论和音乐技能得到不断提高,以适应教育的发展和时代的要求。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体卫艺司编.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郑莉.小学音乐教学策略[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3]郑莉.初中音乐教学策略[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4]杨秀治主编.教育学[M].山东大学出版社,2007.
注 释:
①教育部体卫艺司编.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页.
②教育部体卫艺司编.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3页.
③杨秀治主编.教育学[M].山东大学出版社,2007年3月,第104页.
篇7
视唱课程作为音乐学科的基础课程中的一门,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每一个学科在其设置过程中都会考虑到专业的特点、知识结构的设置以及学生的情况。因此,高职学前教育专业视唱课程教学内容应含有学前教育的特点,知识结构要结合学前教育专业性,以学生为主体进行教学,在教学内容设置上充分体现幼儿师范性特征。
从现阶段高职学前教育专业视唱的教学情况看到,该课程大多仍在延用传统的专业音乐学院的视唱教学模式及教材或师范院校教材,在其教学方式、教学内容、教学评价等方面并没有体现出高职学前教育的学科特征,根据这种情况,笔者试从技术特征、音乐特征、选材特征等三个方面,对高职学前教育专业视唱教学的内容特征作以简要分析。
一、技术特征
笔者通过教学认为,视唱课程是在学生具备一定音乐理论基础的前提下展开教学的,其课程在学前教育中的设置目的主要是让学生掌握独立识别五线谱和简谱的能力,并能在短时间内简单地唱出旋律和进行带钢琴伴奏的简单视奏,并且能够准确地掌握旋律的节奏和节拍的力度与速度,将音乐的情绪很好地表现出来,有良好的音乐素质。通过专业技能的训练,可以培养学生系统的音乐知识,也可以提高学生的音乐水平,提高专业技巧,增强技能水平。避免过度强调技能培养的同时,忽略了将学生的兴趣与应用需要考虑到教学中,最终导致训练内容与学生现实生活严重脱节。
对于学前教育专业的视唱课程来说,它的技术特征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乐理知识、识谱、音准、节奏、情感表现和简单创编等几个部分。视唱教学首先要帮助学生打好坚实的乐理基础,具备独立的识谱能力;在技术上以整体性来培养学生,重点加强音准的训练,并要求学生节奏准确无误、正确地表现出旋律的速度、力度变化;能够对音乐作品有简单的分析能力,并具有独立创编节奏以及简单的乐曲或歌曲的能力;在进行带词歌曲作品的视唱时,要强调情感的表现,正确分析歌曲及乐曲。只有这样才能够更好地发挥知识的综合性、实践性等特点,在学生今后的实际教学中,才能更好地对教学内容加以理解利用。笔者认为,对于这一技术特征来说,在当代音乐教育体系中,奥尔夫音乐律动教学是最有效的体现。将以上多种特征紧密联系在一起展开教学,这是学生学好视唱必须掌握的技术特征,也是视唱教学以及能力培养的关键。
二、音乐特征
传统的视唱课程选择练唱曲时,音乐素材的特点多倾向于技术性和知识性的培养,主要以中、外音乐作品中有代表性的作品中的片段作为视唱曲目,并配合练耳训练逐级增加调号以增大难度。而对于学前教育专业的视唱内容来说,其音乐特征要根据专业的性质来确定。学前教育是素质教育中最早、最初的教育,受教育的对象是年龄在2—6岁的学龄前儿童。介于这种情况,促使我们在对幼儿教师的培养过程中,要考虑到儿童喜欢的音乐有哪些,对于视唱课程内容的正确选择,笔者认为最终的受益者是学生就业后所服务的对象——幼儿园里的学龄前儿童。因此对教学材料的选择应以幼儿音乐为中心进行,音乐特征应节奏简单、灵活,难度适中,具有一定的教育意义,而且形式简单,可以从多个方面和角度去对其进行理解和发展,并可以不断地重复使用,使其不是一个死板不变的状态,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对其进行加工变化,而且具有一定的知识性、情感性以及创造思维的启发,在教学活动的过程中,以律动或音乐剧等教学手段,让孩子们积极地参与到音乐活动中来。音乐种类要以儿童歌曲或节奏欢快描述儿童相关活动场景的乐曲等为主,音乐性质符合幼儿身心健康发展的规律。
三、选材特征
从教材的初创期可以看到,视唱学科从20世纪30年代起,从“读唱”发展到“视唱”,受学堂乐歌影响这一时期音乐教材的内容选材多以歌曲为主,例如,黄自编的《复兴初中音乐教科书》、丰子恺编的《中文名歌五十曲》、杜庭修编的《仁声歌集》等。选材多以西方音乐为主,而民间曲调不被重视。后期,在沿用西方音乐材料情况下,一些中国的作曲家和教育家也自行的编著了一些教材,体现了一定的民族性,也选用了一些将中西音乐融合进行音乐创作的音乐家作品,如:赵元任、刘天华、萧友梅、贺绿汀等的音乐作品。
进入探索期后,50年代这一阶段教材建设受到重视,引进的外国教材比较多,教学内容上多以单声部、多声部视唱训练等内容居多。并且选材内容上主要采用革命歌曲,融合了时代的主旋律,教材中还含有一些其他国家的民族音乐和少量苏联音乐。由马思聪编著的第一本视唱教材《视唱练习》,其内容就是这一时期音乐选材的体现。
建国初期是教材建设的繁荣期,教材内容选择和编写规律仍旧仿照苏联教材编写规律,歌曲选用思想性与艺术性表现明显的曲调。但60年代后,由于发现苏联教材中存在“左”倾问题,停止了使用外国教材,开始少量编著国内视唱教材,在内容的选材上注重于理论联系实际,在教材中加强了民族音乐(民歌)的应用。时期,校内音乐课程全都在“读革命乐谱、唱革命歌曲”,内容全以“样板戏”、“语录歌”、“战歌”等时期的“革命歌曲”为主。教学内容极端的政治化,导致这一时期的教材体系混乱,质量下降。
70年代后半期,粉碎后高校恢复招生,这一时期迫切的需要一套全新的而且内容完整的视唱教材,因为此时师范类的艺术教育等专业没有明确的培养计划和教学大纲,选用的教材视唱内容均是专业音乐学院的视唱教材,太专业的教学内容致使学生所学的知识与就业严重脱节、学无致用。
80年代视唱教材正式进入了建设时期,老旧的音乐教育模式影响下的视唱教材的内容过于重视学科知识的讲授,强调独立学科,不与其它音乐关联学科联系与沟通,致使学生的综合素质不能得到好的培养,必须重新修编教材,要求选材突出师范性,突破学派与风格,多方面采集适用于师范专业的教学内容。如陈洪编著,由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的《视唱教程》就是这一时期新教学内容视唱教材的最佳范例。同期也出版了多版同类内容的视唱教材,有些现在还在被作为教学参考材料在继续应用。
90年代的教材发展飞速,内容加大了民族音乐的设置,甚至还加入了各地区有代表性的戏曲类内容,更加注重了审美性以及人文性的体现,并融合了其他学科知识,更加的丰富了视唱教材内容涵盖的知识范围,
20世纪是中国视唱学科形成与发展的重要时期,回顾视唱教材的发展历程,不同时期的教材选材编制都反映了当时的教育理念及改革思路,全面地开展教育改革,有利于教材的建设发展,也有利于视唱学科教学质量的提升,促进学科顺应时代的需要而快速转换发展。但作为学前教育类应用教材,我们在内容选材时不能忽略这个专业本身所涵盖的特性,学前教育培养的是幼儿教师,并不是在培养音乐家,因而在教材内容的选用上,要注重专业的特点,学生的特点,视唱学科在学习中起到何种作用,将教材内容与就业紧密联系在一起,不使二者脱节,努力做到让学生学以致用。
总之,高职高专学前教育专业视唱课程是从20世纪90年代后期才开始逐步受到重视并发展起来的,多年来一直没有摸索出真正符合其专业特点的教学模式以及教学内容,在视唱课程的教材、教学大纲、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教学组织形式甚至是教学考核与评价等很多方面仍在延用音乐学院的传统模式,这对当前的高职高专学前教育专业视唱课程的开设来说是不适用的,我们在技能要求的掌握上要结合高职高专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特点,充分地体现师范性、技能性、实践性、综合性,系统、全面地掌握学前教育专业视唱训练的基本技能。本着这一原则,高职高专学前教育专业视唱课程的设立,应在展开教学前首先明确学前教育的定位,它的知识范围处于什么样的阶段,怎样设置相关的教学内容;其次对于学生要了解其实际音乐水平,然后才能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展开技能培养。
篇8
[关键词]幼儿师范 音乐教育 现状 对策
幼儿教育是基础教育中的基础,良好的幼儿教育能为一个人今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国发【2010】41号)明确提出了“保障适龄儿童接受基本的、有质量的学前教育”。如何发展高质量的学前教育?幼儿教师是完成幼儿教学任务和育人的关键因素,提高幼儿教师的素质是培养高质量学前教育质量的保证。在幼儿阶段,科学发展孩子的音乐能力,不仅是全面发展幼儿能力的需要,也是师范教师需要掌握的教学技能。目前,国家大力发展学前教育,也使得当前的幼儿师范学校面临一些新的课题和形式,笔者在查阅文献和考察湖南省的几所幼儿师范学校,得出以下情况。
一、三年制幼儿师范学校音乐教育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音乐教育定位不清晰
提到幼儿师范学校的音乐教育,很多人认为唱歌、跳舞、弹琴是必不可少的。但是随着我国幼教事业的不断发展,学前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这对幼儿教师的能力素养也提出了更高要求。幼儿心理、生理发展的特殊性决定了幼儿园的音乐教育带有游戏性、整体性、综合性的特点。作为幼儿园音乐教育的组织者和实施者——幼儿教师,应具备基本的音乐素养、良好的音乐文化涵养、分析鉴赏音乐的能力、表现音乐的能力、音乐创新能力。但目前幼儿师范学校的音乐教育现状却不容乐观,具体体现在办学缺乏专业特色,教师的教学方式不适宜幼儿教师的发展,教师的知识结构较为单一,忽视了幼儿教师所应具备的综合的专业能力和艺术技能。
2、课程设置与实际需求相脱节
在幼儿师范学校,都将音乐课程设为必修课程。开设了例如:钢琴、唱歌、视唱练耳、乐理等课程。在具体课程的设置与教学模式上,沿用本科师范院校的模式,受专业音乐教育课程设置的影响,整个音乐课程设置以学科知识为本位,和学生的需求相脱节,不能体现课程的综合性。学生的素质参差不齐,又是以集体课教学为主.,受到学校教学硬软件以及学生音乐素养的限制,课程的设置与实际情况相脱节。例如,强调声乐、钢琴等技能课的提高,忽视视唱练耳,乐理等理论课程的学习,导致了我校毕业生出现了知识结构不平衡的现象。
3、备用教材难度太高
我校的大部分学生来自经济发展较为落后的农村地区,大多数学生所就读的初中根本不重视音乐,乐理知识和音乐常识方面几乎是空白。笔者对我校一年级的新生进行了一次关于音乐素养的问卷调查。调查表明,只有23%的学生在入校前学习过音乐。由此可见,幼儿师范学生在入学前的受音乐教育现状是底子薄、素养差。幼儿师范学校所使用的教材,不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难度较大。以芷江师范所使用的乐理视唱练耳教材第一册为例,视唱与练耳的内容共分为七个单元。五线谱视唱第一单元为C大调的视唱,第二单元的视唱就涉及了一升、两降甚至是三降的视唱练习。如此大的难度跨度,如此多的教学内容,想要很好的完成教学大纲是不可能的。与专业音乐教材及基础教育中音乐教材相比,适用于幼儿师范学校的教材极其匮乏。大部分教材过于专业化、重视专业技术与技能的建立与提高,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望而却步。
4、音乐教育与其他学科缺乏横向联系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已明确指出,要“严格执行幼儿教师资格标准,切实加强幼儿教师培养培训,提高幼儿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依法落实幼儿教师地位和待遇”。《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国发〔2010〕41号)亦强调:“加快建设一支师德高尚、热爱儿童、业务精良、结构合理的幼儿教师队伍。”肯定了幼儿教师在幼儿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对幼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部分音乐教师还存在着只侧重音乐技能技巧的工具性,而忽视了音乐人文素质培养的陈旧教育理念,因而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的还是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专业”培养模式,强化专业技能课的学习,忽视学科间的横向联系,把幼儿师范学校的音乐教育过于细化为独立的学科。殊不知,我们所培养的幼师是面向学龄前儿童的教育工作者,是培养能胜任幼儿园教学工作的综合型教师。
二、对幼儿师范学校音乐教育的几点建议
1、准确教育定位,突出幼儿师范学校特色
幼儿师范学校的音乐教育是介于专业的音乐教育和非专业的普通高校音乐教育之间的“类专业”教育。在我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大力倡导素质教育的背景下,为适应面向二十一世纪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进一步提高我国中等幼儿师范学校音乐教学水平,教育部修订了《三年制中等幼儿师范学校音乐教学大纲》,提出培养符合现阶段需要的幼师学生。幼师专业在音乐课程设置上应以符合专业特色为原则,科学构建学科体系,突出综合性、师范性的特点,以适应基础教育的需求。幼儿师范学校的音乐教育有其特殊性,不同于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和普通高校音乐普及教育。普通高校音乐教育主要是立足与广大学生,主旨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幼儿师范的音乐教育目的,是提高学生的音乐文化涵养,具备鉴赏、分析音乐作品的能力,一定的表现技巧暨表现音乐的能力,并能基本胜任幼儿园的音乐教学工作。
2、优化课程设置,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通常情况下三年制幼师专业在校实际学习时间为两年半,在整个课程设置中,声乐、钢琴、视唱练耳、乐理等课程的课时量严重不足。大部分学生入校前没有接受过音乐学习,连五线谱都没有接触过,在这种情况下去学习声乐、钢琴,对学生和教师而言无疑都是难题。而幼儿师范学校的音乐教育课程,大部分采用的是集体授课的形式,教学进度迟缓,教学质量难以保证。为保证学生能通过两年半学习,掌握从事幼儿园教学所必备的综合音乐技能,首先要音乐课程在整个课程设置中的比例,如声乐两节、钢琴两节、视唱练耳两节、乐理两节。一学期声乐、钢琴、视唱练耳、乐理总课时分别达到三十六节左右的课时量。其次,音乐课程应以小组课教学为主,幼师班级人数往往在50-60人左右,而其课时只有每周两节。在这两节课里,老师除了集体性的巩固知识,讲授新课外,是很难再有时间和精力对学生进行一对一的辅导,甚至连回课检查的机会都没有。而小组课教学能严格控制师生比例,教师才有充裕的时间对学生进行技能技巧的讲授与纠正,进而提高教学质量。
3、结合学校实际,编创校本课程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博士郑金周在《走向校本》中这样解释:所谓校本,一是为了学校,二是在学校中,三是基于学校。为了学校,是指要以改进学校实践、解决学校所面临的问题为指向;在学校中,是指要树立这样一种观念,即学校自身的问题,要由学校中的人来解决,要经过学校校长、教师的共同探讨、分析来解决问题,所形成的诸种方案要在学校中加以有效实施。开发校本教程有助于建立合理的课程结构,有助于体现学校的教育教学特色,也有助于学生身心和个性更加健康的发展。例如,我校夏志刚老师结合学生实际情况,编写了《幼儿师范经典钢琴曲集》等教材。其钢琴曲素材主要源自学生比较熟悉和喜爱的作品,以及本地的名歌小调。实践证明,通过本书的学习,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钢琴演奏技巧,在培养其音乐感受、音乐的理解与表现力等,都起到了十分显著的作用。
4、转变教学观念,提高学生音乐综合素养
大学音乐教育专业在很大程度上重视的是专业技术与技能的建立与提高,对专业领域划分得过于细化。幼儿师范学校的音乐教育与高校的音乐教育有着本质的区别,幼儿师范的音乐教育强调的是学科间的综合运用,然而在教学中有的老师对此并没有清晰的认识,忽视了音乐学科间的内在联系。对于幼儿师范学校的学生们来说,自弹自唱的能力、教唱歌曲(识谱、节奏、音准)是她们今后工作的必备能力。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及时转变观念,精心的设计教学环节,将音乐的各课程有机结合起来,各学科间互相促进,共同进步,才能全面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
幼儿教师承担着教育幼儿的重要责任,教师音乐素质的内在质量是影响幼儿音乐教育内在质量的关键。作为一名幼儿师范学校的音乐教师,我们应该不断地改进教学教育教学方式,提升教学质量,努力探索适合我国国情并符合艺术教育规律的发展道路,培养符合时代需要的综合型幼儿教师。
参考文献
[1] 曹理·普通音乐学校教育学[M]·上海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
[2] 许卓娅·幼儿园音乐教育[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3] 吴跃跃·学生音乐学习心理研究[M]·湖南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4] 曹理·音乐学科教育学[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篇9
有机会在这里与大家交流,是一件非常荣幸的事情。谈起教育教学,在座的各位都是行家里手。在此,谨将自己任职骨干教师以来的工作情况以及点滴心得体会汇报于下,不妥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一、师德方面:
始终自觉以一个骨干教师的标准要求自己,严于律己,从各个方面树立教师的良好形象。
生活中,遵纪守法、孝敬父母、善待邻舍;工作中,精心备课,课堂精致,与同事愉快相处,对学校真心维护。把热爱学生、热爱本职工作落实到具体的工作中。以教师职业道德为准则,自我奋斗目标与学校发展目标统一,以关注学生素质的培养和个性发展为核心,做“学生喜欢、同事支持、领导放心的教师”。并做到时时刻刻,事事处处。
二、育人方面:
坚持爱心育人,身正为范。曾经做过一学年的班主任,后因身体原因脱离了班主任工作。在工作中,愿意蹲下身来聆听学生的心声,甘做学生的朋友、师长。关注教育中的细节,关注学生的心理,关注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全面了解、研究、评价学生,充分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开发校内外课程资源,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培养学生有自主、合作、探究的习惯,反思学习过程和自我评价的习惯。通过自己的实际行动,全心全意的教育好学生。
三、教学方面:
1、潜心教学研究,有明确的专业发展目标。
以素质教育和新课程的理念指导教学研究和教学实践,有教育教学改革的决心与行为。能依据新课程的理念与要求,实施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合作、互动。教后能够进行理性反思,将教学方法、技能看成是一种艺术,时刻以研究的眼光审视自己的教学行为。积累丰富的教育理论和学科知识,能把握所教教材内涵,掌握教学规律,体现教学个性,把构建高效音乐课堂作为自己每天的教学目标。我的教师专业自主发展目标:基础型教师——经验型教师——研究型教师。
2、奋斗目标明确,教学改革愿望强烈。
不循常规,敢想敢做,既关注自身的发展,又关心事业的创新。对自己,抓课前钻研教材,学情分析,充分做好课前准备;抓课堂教学效果,抓课后反思,问题研究。对学生,抓良好习惯培养;抓基本能力训练,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能力。在平时的音乐课堂教学中,我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审美心理特征,以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和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把全体学生的普遍参与与发展不同个性、因材施教有机结合起来,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了可能和空间。努力在课堂教学、学生管理、学生素质提高、班级管理等方面有所创新。
3、创新教学模式,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特色和教学风格。
用心上好每一堂课,认真做好教后札记,研究教学案例评析,不断总结经验教训,体现教学个性和教艺美感。静心撰写教育随笔,记录对教育教学的感悟及其成长经历、有效促进学科发展。每学期提供2节高质量的有特色的研讨课或公开课,上学年已经在校内执教了两节公开课,即初一年级的唱歌课《DOREMI》和初二年级的欣赏课《广东民歌欣赏》。为传承京剧文化魅力,构建校园文化特色,让京剧艺术走进孩子们心中,两年来我在我的初一、初二课堂上循序渐进的开展了传统知识普及《京剧基础知识欣赏》,激起了学生的研究学习兴趣,取得了良好的学习效果,并且曾在课外活动时间排练了男生、女生的现代京剧联唱、表演节目。
四、教科研方面:
(一)关注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动态和趋向,学习教育理论专著。
立足自我专业发展和学校事业发展,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学习相关理论和专业知识,把握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的内涵,指导教学创新。做到了平时多读书,读好书,多一些知识的积淀,形成比较强烈的教科研意识。主动提高自身专业水平,使自己真正成为引领、推进新课程的带头人。
1、勤——时时处处皆学习。
俗话说:夜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我始终把工作放在第一位,在工作中勤于思考,力争做一名有思想的教师。2008年10月学习《音乐新课程改革理论》并写成心得。2008年12月学习《中学音乐优秀教学设计》并写成心得。2009年3月与全校的名师骨干教师一起赴青岛学习“高效课堂”,写成了《在探索中前行,在反思中成长——新课程背景下的音乐高效课堂教学的反思与对策》一文,后又联系自己的教学实践写成了《音乐课有效教学行为》的反思。2009年5月赴北京参加“全国校园合唱指挥研修班”,回来后写了学习心得。2010年2月正值寒假期间,我静心拜读了《你能成为优秀的教师》一书,从这项山东省中小学人文教育研究与实践成果中学习了成为名师的6大职业素养和49个细节,阅读中一次次被书中多位名师的肺腑之言所打动,同时被书中多位名师所阐述的教育哲理深深折服,写成《做优秀的音乐教师》读后感。2010年7月,参加全县教师暑期培训,写了总结《音乐鉴赏与作品分析之感想》。2010年9月观摩第二轮立标课后写了心得体会。2010年12月写了学习《中国教育报》的总结。
2、广——博采众长。
读书使我心灵充盈,眼界开阔,为汲取营养,提升自己,我制定了学习计划,并按照计划,自主学习了《中国音乐教育》、《中小学音乐教育》、《初中音乐新课程教学法》、《新课程教学问题解决实践研究》、《中小学音乐教师手册》、《中学音乐教师人文素质培养》、《奥尔夫学校音乐教材入门》、《中小学音乐教育课题研究与论文写作》。每月有计划的撰写业务理论笔记及教学随笔多篇,提升自己的理论高度和实践深度。尤其是在我今年生病养病的几个月时间里,忍着病痛,我把《中国教育报》、《人民教育》进行了细致的研读,为自己“充电”,或做批注书写自己的灵感,或做摘抄记录自己的感想,感觉受益匪浅。
3、深——读原著,明精髓。
学无止境,“学,然后知不足”。我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学习,把书籍作为我进步的阶梯。认真研读、学习了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郑杰的《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你能成为优秀的教师》、《与优秀教师同行》、《与名师同行》、《骨干教师成长的秘诀》等专业书籍,从专家学者身上吸取理论精华,充实自己的教育教学思想。
4、用——学以致用。
做有心人,多观察,多思考,善于积累,勤于动笔。将自己的随思随想化为文字,积极投稿报刊杂志。2008年撰写论文《论音乐教育在学校素质教育中的作用》发表于《现代教育报》教师周刊,2009年撰写论文《以音乐为本实施初中音乐新理念》发表于国家教育部主管的《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刊物,2010年撰写论文《改变教学方法打造高效音乐课堂》发表于国家教育部主管的《教育学》刊物。
2009年撰写论文《谈谈音乐欣赏课教学》在“感动中国——2009年全国第三届音乐教案、论文大赛”中获三等奖;2009年创作歌曲《我把祖国爱心窝》在“感动中国——2009年全国第三届新创歌曲、歌词大赛”中获二等奖并发表收录于《感动中国——建国六十周年优秀原创音乐作品精选》一书。
(二)积极参加教育教学研讨,不断总结教育教学经验。
在各级教研活动中发挥辐射、示范作用。发展自己的研究能力和思维能力,积极开发课程资源,引领本学科教师推进课程改革和课堂教学改革。深入课堂听本学科的课和其他学科的课,从中不断汲取营养,全力推进学科建设,打造强势学科。提出本学科教育教学的改进方案,向学校及相关部门提出关于教学工作的合理化建设性意见,为学校教育事业的发展献计献策。
(三)充分利用网站资源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实现自我成长。
熟练掌握现代信息技术,每学期精心制作多个教学课件,并有效地运用到教育教学中去,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利用网站资源与其他教师进行网上教研课改交流,达到资源共享,带动学校科研工作的开展,促进自身业务能力的提高。
五、专业技能方面:
积极参加专业技能实践锻炼,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水平。忘不了与学校部分老师参加的2008年春节文艺汇演文化广场展演健身操,展示了锦秋中学老师们蓬勃向上的精神风貌。也忘不了与全校老师一起拼搏2009年“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周年”博兴教育系统合唱比赛,喜获二等奖,展现了锦秋人的积极豪迈。更忘不了与锦秋办事处的全体职工一起参加县委宣传部组织举办的“庆祝60周年及我县跻身全国经济百强”大型广场歌咏比赛,荣获二等奖。并且珍惜和积极投身于全县教育艺术团的每次排练和演出。
六、取得的点滴成绩:
2008年9月被评为博兴县首批“骨干教师”,2009年10月被评为“滨州市艺术教育优秀辅导教师”,2010年3月入选全县学科中心教研组成员,2010年9月被评为“博兴县第七批初中音乐学科教学能手”,2010年12月被评为“滨州市第七批教学能手”。
七、不足和改进:
1、认真开展教育教学实践和教科研课题,出经验,出成果。
几年来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和自身的特长优势,通过开展学生问卷调查,我选定开展的校本教研课题是《京剧推广进校园》。计划三年内完成课题研究,做好课题研究报告、教学案例等,每学期完成1—2篇具有较高质量的教育教学论文(3000字左右),力争每年有1—2篇高质量的教育教学论文在省级以上刊物公开发表,推广先进经验,传播新的教育理念,宣传和推介自己的研究成果,推动学校的艺术教育发展。
至今还未完成研制校本教材,正在末期整理之中。未严格按教学科研的规定深化过程研究,整理出相关的数据、资料,提供有理论高度和实践深度的研究报告,总结有价值的研究成果。
2、用心积累学校的艺术教育成果,用爱打造精彩独特的艺术作品。
学校艺术人才的培养和艺术成果的积累需要课外活动时间的打磨,需要日积月累和坚持不懈,课外活动开展需要常态化,才能保证两年一届的全市、全县中小学艺术节节目精彩纷呈。
3、建立了自己的教育博客,达到资源共享。
篇10
作者简介:李琳(1964—),女,杭州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副教授。
摘要:本文就音乐课程改革中音乐教师所应具备的各种能力,从主导性主体与发展性主体互动、尊重学生个性与师生观念更新互补、深化课程改革与教师能力提升互融三个方面进行详细论述,针对如何转换教师教学观念,所应采取的态度,应具备的素养问题提出了一些个人想法。
关键词:音乐课程;音乐教师;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J60-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2172(2014)01013804
20世纪70年代以来,课程被理解成一种多元“文本”,教学研究领域也开始用多学科语言来解读,这种课程形式的转变在音乐课程中亦得到体现。音乐课程作为艺术课程的一个门类,其发展会影响到学校艺术教育的特点与发展方向。艺术教育在学校教学中日益得到重视,课程内容转向以生活技能为本,并强调了课程的统整性。对于艺术的价值认识也深入到关于文化与社会面貌的层面;情境学习的方式取代了以往被动接受、单一的学习方式,逐渐消除了高雅艺术与大众艺术的分界。面对课程改革的汹涌大潮,音乐课程改革发展也向整体化、现代化、多元化发展,并在新世纪世界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发展背景下,以更加主动积极和开放的状态进行自身的改革和发展。要探讨音乐课程改革势必会牵涉到以下几个方面:课程价值观、课程结构、课程内容与教材、教学与学习方式、考试与评价制度。在此,我们仅选取其中的一个方面,从教师教学来探索音乐课程改革的实际发展。
音乐教师跟其他学科教师一样,是教师群体里的一份子,在教授学生知识、培养学生能力的同时,也在开拓学生发现美、感受美和创造美的视野。但随着时代的变迁,对于音乐教师的内涵我们也应以新的眼光去理解,为其注入新的解读。当代优秀的音乐教师应该是既拥有丰富的教学经验、懂得如何教育学生的教育家,又是在音乐技能、音乐知识方面有较高造诣的音乐家。音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课堂中与学生之间互动交流时处于引导而不是领导的地位。我们经常听到学生抱怨音乐课没有生趣,教师上课没有热情,这些是因为音乐教师在课堂上把学生当成教学过程中的客体和附庸,而自己一直处在教学的主导地位,师生间形成一种称之为“操纵-依附式”的关系。因此,音乐教学活动收效差,学生无法发挥主体意识,当老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被割裂之时,音乐课堂也就变为一潭死水,了无生趣。所以,在新一轮的课程教学改革中,音乐教师应该以新的眼光去审视,以新的标准来衡量自身的教学。以下从三方面来探讨音乐教师在课程改革中的地位转变,即师生关系的转变。
一、主导性主体与发展性主体互动
对于师生主次关系这个长期以来争论不休的话题,总是有各自在理论上站得稳脚跟的理由。历来我们所习惯的是“教师中心论”观点,在后现代的新型教育阐释学里一般把这种观点理解成基本的教育模式,即“传授式”。在模式里,教师始终充当着一个主动传授知识的专家,学生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音乐课堂就是教师向学生灌输音乐理论知识以及相关技能的教学场所,老师是课堂的唯一主角,所具有的特权是权威的讲解,学生只是充当学习的对象。近些年,针对这种说法又有不同的观点提出:第一种,“学生中心论”认为,学生的地位被忽略了,他们才是教学过程中进行认知活动的主体。“学生中心论”的出现打破了以往我们的思维定向。第二种,“儿童中心式”认为,应把儿童各种各样的需要作为注意的焦点。两种观点带来的结果是动摇了我们坚信的教学权威,尽管两种说法都有自身欠缺之处,并且随着时代的变迁,它们的不合时宜,自身具有的不足越发地显现出来。这时又有人提出“教师主导,学生主体”说。这种说法是一种中和前两者说法的中庸之道,他们认为学生应是教学过程中在教师主导下的主体。然而这种观点还是把教师放在了课堂教学的首要位置,只是换了一种面貌而已。当然,还有一种更为隐性的教学模式,它也是后现代要对其重构的一种基本教育模式——“促进式”。在此种模式中,对于现代技术的运用已经十分普及,对其的依赖也已达到无以复加的地步。教师在课堂上充其量担当一位“主事”,给学生指点一下以便在互联网上找到好的、有用的网站,布置一下课题,顺便把学生当堂的质疑解答好,就算完成了国家制定的教学大纲任务,至于其他,教师也不会去费心有所为。其实,不论是哪种教学观点,都没有从根本上解决我们所面临的问题。近些年来,部分教育家提出了“教师和学生双主体说”。这种观点对师生关系的理解是一种人性化的平等对话模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是处于主导的地位,这是出于对教师权威的认可;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要首先解决好自身的学习问题,对于知识应具有一种积极的迎合心态,这是自身发展的必须,因而学生便成为发展性主体。
我们支持这种“教师和学生双主体说”的论点。因为它既让学生个性得到了充分的尊重与理解,又没有使教师传授知识的引导者身份丢失,恰如其分地处理了师生之间微妙的关系。特别是在艺术教育领域,音乐课堂是一个特殊的情感体验场所,具有音乐的情感性、审美性、直觉性、实践性、丰富性等特点。学生不仅亲身参与,更要用心感受,把自身的体验以音乐的形式表现出来。所以在教学过程中,音乐教师更应尊重每个学生独特的内心感受,善于接受不同的意见,不能把自我的一种意识强加于学生身上;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质疑,对于他们表现出的不寻常理解与表达采取更为包容的态度,特别是带有批判性的见解,教师更应以赞赏式的肯定对其评定。这种融洽的教学模式,正是我们音乐教学所要追求的境界。
学生在课堂中不仅仅只是一个单纯的学习主体,对知识的渴求是教授对象的一种需要。主动的学习才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因而学生又是课堂的参与者,有了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才是完整的课堂教学,否则都是失败的教学。这种双方共同组织建造的课堂其实体现了学生与教师的互动交流,让学生真正从内心激发起学习的兴趣,主动投入到教师所营造的课堂氛围中,这也是音乐教师理应具有的能力。音乐是一种音响艺术,在时空中交互进行,学生需要的是淋漓尽致地表现时间和更为自由的想象空间,教师要做的是为每一个学生尽可能多地提供机会,把课堂还给学生,让他们把自己内心的想法和感知表达出来,让学生更好地参与,激发对音乐的激情和热情,使被动无趣的课堂成为他们步入音乐艺术殿堂的踏脚石。
二、尊重学生个性与师生观念更新互补
每个学生都是一个具有独立思想的个体,当这么多的个体集中在一个设定的音乐课堂情景中时,他们犹如一首未完成曲稿的组成部分,五线谱中时值最小的音符。而教师要做的是把这些“小音符”按他们各自的特点排列好,把他们应有的种种特性充分展示出来,使这么多“小音符”以最自然的形式呈现,成为一首让人心动、充满遐想的“乐曲”。我们的音乐老师往往因为个人原因,忽略了学生在表达个人音乐感受时应有的尊重,总会引导学生往自己设想的方向去思考,其结果是课堂的评定成为一种判断是否具有共性的产品验收。如果说这是我们预想的结果,每个声音都只有一个声调,那么音乐给予人们的无穷尽的想象空间岂不是成了一种幻影。当然,新的教学观主张充分尊重学生个性也并不是一味地让老师顺着学生走,教师要学会从深层次上感受每个学生的独特性和多样性,把音乐课堂的协调组织者的角色担任好,使每个参与的学生得到充分展示,这才是我们想要的音乐课堂,也是每个音乐教师努力的方向。
每个畅游于音乐世界的人都有自己的不同感受,但每种声音都不足以把音乐的种种奇妙和绚丽表达完全,因此我们要学会聆听不同的声音,感受不同的体验,使自己的表达更为完整和丰富。音乐课堂就是一个交流音乐体验之场所,把真我的感知向对方敞开,接受我和你是怎样地共同处在音乐带给我们的遐想空间,让这种和谐的相处显现出来,让每一个和“我”交流过的人得以分享。同时,这也是一种认识自己的途径,从他人的身上看清自我,深刻地了解真我传达给他者的感受。让每个学生在学习的同时正视自己与他人的差异,从他人身上看到自己拥有的不同,并乐意超越简单的差异,进入创造性的关系,在互动过程中体会一种“独乐乐不如众乐乐”的共享氛围,以达到一种自我的动态调整。特别是对于艺术教育,音乐课堂更适合这种处在互联关系中的教学情境,学生个体的沟通和对话,相互协作并共同发展的模式,是音乐带给人们内心欢娱,体现审美教育的价值所在。
我们的音乐教师当然也要参与学生的沟通,不了解学生便不可能深入学生的心灵并有效地教导学生。在音乐课堂教学中及时去发掘学生在一刹那的音乐感悟,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内心世界,了解他们的所感所思,把他们的真实体验和生活体验联系起来,从而让他们学会在书本的世界里找寻生活的种种踪迹,在音乐的学习过程中学会一种生活的态度、生存的方式,真正实现审美教育赋予的美学价值。在我们所期望的课堂上,有一种专家分析预测的和谐互动的积极模式,那就是学生所要接受的知识是由教科书及教学参考书提供的知识、教师个人的知识、师生互动产生的新知识等三方面组成。师生之间平等地进行对话、交流与合作,共同完成教学任务,双方多维度多层次的接触,积极参与到课堂上并相互产生积极影响,在动态的、不断的调节过程中,使课堂的气氛始终活跃,这样不仅使师生双方感觉到课堂教学的成功,而且也提高了课堂的教学质量,形成一种良性的教学循环,使我们的音乐课堂永远能成为学生与教师共同学习促进的大团体。
三、深化课程改革与教师能力提升互融
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大潮中,教师身份所包涵的更深层次的含义似乎也正逐步地发生着改变。教师队伍中一些有“我已经是老师了,不用再像学生时代那样学习了” “我已掌握的知识是现在的学生无法超越的,我不必再花时间去再度读书,只要完成好教学计划和教学任务就行了”……其实,教师的任务不单只是教授学生一些基本的知识原理,更要教会学生如何在千变万化的大千世界里学会与他人沟通以便更好地共同生活;如何学会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中很好地生存下去。帮助并引导他们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才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类灵魂工程师”。但是多数的教育工作者往往忽视了对学生心理上的引导。学生是有独立意志与思想的完整个体,无论是他们的思维逻辑还是他们的认知水平,总是阶段性地处在某个层次上。这种相对的完整还是需要教师去逐步重构与修缮,以求在原有的基础上再度向更高层次发展。
我们看到,课程改革的意向往往最先反映在教材的改革上。无论是中小学还是大学高校的各式教材在很大程度地发生着面貌的革新,呈现出多元化、综合性和选择性的特点。教材不再是封闭式的,而是结合了多种形式的主题和单元,有着较大弹性和开放度,使学习成为一种挖掘开发式的活动,以点带面的知识结构形成了整合的块状知识。同时,教材中对教学内容选择的涵盖面比较广,对材料的开发也具有了一定的深度,体现出学科之间的交叉和综合。特别是艺术教材,逐步淡化了技术技能上的要求,开始转向开发学生审美情趣意识的相关内容。以音乐课程为例,课本里的每个单元都是一个相对独立的主题,比如说《夏日泛舟海上》 《白桦林好地方》 《银色的马车从天上来》,每一个主题无不渗透着诗歌、散文、舞蹈、绘画等多种艺术形式,学生在音乐课堂上,从听、唱、舞、玩中感受出音乐艺术所带来的愉悦。而且在一个单元里介绍了很多音乐知识,例如音乐剧、舞剧、歌剧、交响曲、幻想曲、通俗歌曲、艺术歌曲等各种音乐体裁以及它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还涉及到了现代MIDI音乐的制作、音乐电脑软件的应用等知识。可见,新的音乐课程教材是提倡素质教育的文本写照,是多年来许多音乐教育工作者的心血结晶。
然而,音乐教师要适应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也并非易事。大多数从音乐师范院校或音乐学院毕业出来的音乐教师,经过“按部就班”式的正规培训后,在灵活运用现有教材、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上相对欠缺。再加上受以往已经突显出不合时宜的课堂组织、教学法和专业技巧等观念的指引,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没有达到在深刻的文化层面上进行教学的高度。
音乐教师应担当起音乐文化的“调解人”,不仅向学生传授基本的音乐常识和技能,而且必须接受广泛而深刻的再教育,为能够更好地胜任音乐教师一职,把跨学科甚至是跨文化的“讲解”工作从事好,使学生对于音乐这种特殊的文化理解得更为全面和透彻,应“以一种开放的态度,不断寻求新的途径,将大家带入音乐的日益深入的理解之中”。简单点讲,在课程改革落实过程中,音乐教师既面临着挑战,又被赋予了新的施展才华的空间。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音乐教师应具备开发校本课程的能力
在音乐课程改革中,音乐教师既是国家课程的实施者,同时也是校本课程的开发者。校本课程不同于以往的教科书,相对于狭小的开发空间和缺乏个性发挥的平台,设计并开发富有地方特色、且可以体现教师个人独到见解的校本课程和教材,让我们的音乐教师有了一个发挥创造力的机会。教师还应具备一定的课程整合能力和设计编排能力,使风格迥异的课程内容在编写上相得益彰。
(二)音乐教师应具备灵活运用教材的能力
音乐课程教材在近些年来已呈现出多元化的风貌,无论是主题还是单元设计都在内容上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除了以一种开放的姿态涵盖尽可能多的知识层面和维度外,还体现出了一种可调节的伸缩弹性。这也意味着音乐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的具体情况,结合学生学习的进度和发展的程度来选择一个教学剖析点,以点带线、以线带面、层层切入、面面俱到。在自己原有的知识结构上,跨越陈旧的教学平台到一个新的高度,以一种新的眼光让新的课程理念渗透到已有的教学观念中去。尽可能地去寻找音乐课程与其他学科之间知识统整的结合点,开创富有时代气息的教学实践。另外,不要什么都依葫芦画瓢,教材就是一种媒介,而媒介最终只是起到中介的作用,创造性地灵活使用教材才是学生乐意接受的音乐知识。
(三)音乐教师应具备应对新知识的能力
音乐课程如同其他学科一样,绝不是一种简单的技术性训练课程,它也是一门独具特色的文化,它所能发掘到的、显性的或是隐性的与其他学科的关系是我们越来越能真实感受到,并要我们去正视的一大问题。艺术学科与社会科学、人文科学、自然科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使艺术成为了联结文科和理科的桥梁,在文化层面上也提升到了足以受重视的高度,成为审美教育中不可替代的重要部分。音乐课程在学科知识结构和教学内容上的变化,是音乐教师最先能体会到的。例如初中三年级阶段的音乐欣赏曲《蓝色狂想曲》,是美国作曲家格什温的代表曲目,由于它特定的创作年代关系,我们就必须先了解爵士音乐的起源和发展过程,黑人音乐是否与爵士乐同出一辙;爵士乐在当时盛行的原因,以及各个社会阶层接受的程度差异;与此有关的社会背景和创作背景。在聆听的同时,还要注意曲式结构上的编排,音色、和弦的渲染效果等等各个方面。教师以知识记忆结合听觉艺术语言,随着音乐旋律的走向,把学生的学习焦点集中到了所设计的一个爵士乐场景,加强了音乐与社会学科的综合;在教师有效引导下让学生主动去发现问题,提出质疑,带有兴趣地去探讨爵士乐本身所具有的种种特性;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运用多媒体,加上视觉的效果,使学生以多种形式来体验音乐给予感性上的升华到理性上的一种创造性思考。这种音乐知识与不同方法的重新组合,突出了审美要素和人文精神的融合,突出了艺术的多元化特征。(四)音乐教师应具备拓展知识领域的能力
音乐教科书注重了整合的块状知识,体现了学科的交叉和综合,因而教材本身的涵盖面广,选择弹性较大,并且结合了与此有关的探讨和赏析评价。音乐教师如果没有足够的文化底蕴和知识积累,就难以驾驭新课程的教材。为了适应音乐课程的改革,应对新的知识结构,教师必须拓展知识领域,不断吸收新的观念,提高知识层面。还要学会运用新的教学技能,开发信息方面的处理能力,有效地利用身边的课程资源,将新的信息技术当作“工具”加以利用。只有不断处在学习的动态之中,教师才有足够的自信和能力对课程知识进行全面地解析,让学生受益匪浅,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审美素质教育。
参考文献:
[1][美]小威廉姆E·多尔.后现代课程观[M].王红宇,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2]曹理,何工.音乐学科教育学[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教育部基础教育司.艺术课程标准解读(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4][美]贝内特·雷默.音乐教育的哲学[M].熊蕾,译.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
[5]曹理主编.普通学校音乐教育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6]戴定澄主编.音乐教育展望[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7][加]大卫·杰弗里·史密斯.全球化与后现代教育学[M].郭洋生,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8]胡知凡主编.艺术课程与教学论[M].浙江: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