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德育表现范文

时间:2023-06-20 17:19:1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小学生德育表现,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小学生德育表现

篇1

关键词:小学生 行为习惯 表现 对策

古人云:“养其习于童蒙。”儿童时期是培养行为习惯的最佳时期,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如何有效矫正孩子的不良行为习惯,培养其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已成为我们面临的重要课题。我们要根据儿童的具体情况,促进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并最终使其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下面就小学生不良行为的表现、形成原因及对策谈几点看法。

一、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表现。

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表现可分为两个方面——课内不良行为习惯和课外不良行为习惯。课内不良行为习惯主要表现为:上课不认真听讲,随意窃窃私语或品,课堂注意力分散,漫不经心,有的同学甚至故意节外生枝,故意引起哄堂大笑;书写姿势不端正,作业书写潦草;不懂得合作交流等。课外不良行为习惯主要表现为:自理能力差,对父母的依赖性严重,劳动意识不强,劳动技能差;时间观念不强,经常早退、迟到;日常交往中,缺乏基本的礼貌,不懂得文明用语;遇到矛盾动辄打架,性情孤僻,不喜欢与人沟通;不敬长辈、不懂节约、不讲卫生等。

二、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形成的原因。

造成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是不良的家庭教育、社会不良影响和不良教育方法等造成的。

(一)家庭的不良影响。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的品德修养、文化水平、教育方法以及家庭环境等条件对学生品德和心理成长有直接而重大的影响。有相当一部分家庭环境和家长的表现不利于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有的家长经常对孩子训斥、打骂,使孩子对父母望而生畏,缺乏感情交流,有问题不愿对父母说。孩子遇到困难得不到帮助,遇到挫折得不到鼓励,便产生压抑感、委曲感。有的父母感情破裂而离异,这也对孩子行为习惯产生了重大负面影响。更甚者,有些家长行为习惯本身就不良,对孩子的影响可想而知。所以家庭教育不当是孩子形成不良习惯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学校教育不当。由于种种原因,有的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重智育,轻德育;重课内教学,轻课外教育;重尖子生,轻后进生;学校生活内容方式单一,许多学生对学习深感枯燥、乏味,视课堂为牢狱,视学习为苦差事。而某些教育工作者忽视学生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在教育学生过程中使用不当的教育方法,不懂得以人为本,损伤了学生的自尊心,从而疏远了师生关系甚至激化了师生矛盾。

(三)社会上某些不良行为的影响。小学生自我约束能力较差,自律观念不强,经常会受到社会某些不良行为的影响,如有的孩子由于受周围一些行为不良人的影响,常常沉迷于网络游戏,甚至到了家长管不了的地步。由于长时间沉迷于网络游戏,严重影响了身体发育。有孩子由于受社会或影视的不良影响,为讲“哥们义气”而打架斗殴,抽烟喝酒,这些都严重影响了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三、矫正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对策。

要预防和矫正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必须从优化环境,完善制度和提高素质上入手,使孩子尽早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并在成长过程中逐步强化,从而养成一种自觉的行为。

(一)营造有利于孩子健康成长的有利环境,加强学校周边环境的整治。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它形象地说明了客观环境对孩子成长影响的重要性。因此应携同社会各方加强对学校周边环境的整治,包括校园周边治安、网吧、KTV厅等的管理。我们要充分发挥社会力量的作用,携同展开监督与教育。加强学校与社区的联系,联手展开活动,取得校内与校外教育的一致性。抵御各种不良因素对小学生的侵害。如:可以深入开展文明办网、文明上网活动;组织志愿者队伍,开展网络监督,在网吧、家庭、社区大力推广绿色软件。家庭、学校、社会都有教育学生的责任,对他们身上存在的不良行为习惯应明确指出,并引导其尽快改正,不能置之不理,任其发展。

(二)开展有利于小学生健康成长的科学、卫生、道德、法制等知识的教育,重视加强生活指导。

首先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校园的绿化、美化与教育相结合;校园的宣传栏、黑板报、广播则更应该成为我们宣传教育的载体。开设有利于小学生健康成长的科学、卫生、道德、法制等的教育,重视加强生活指导。学校可通过周会、班会、文娱体育活动、社会调查、小发明创造等活动的开展,培养孩子与他人合作共事、与他人和谐相处的团结协作精神,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也可邀请名人作典型报告,逐步提高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三)加强对不良行为习惯的学生的转化工作。

对已有不良行为习惯的孩子要重视其转化工作。转化过程中要针对具体情况,对学生施以不同教育方式。这样才会达到最佳教育效果。在转化的过程中应注意不片面说教,要着重引导孩子实践,锻炼他们的意志,了解他们的真正需求,然后给予帮助,只有他们对良好的行为习惯感受到好处的时候,他们的精力和注意力才会从不良习惯中转移开来,良好的行为习惯才得以全面建立。

(四)要完善教师和学生的考核评价机制,注重学生思想品德教育。

篇2

    一、小学高年级英语音标教学存在的问题

    1.教学设计不新颖

    教师只有在每单元学到音标时,才带同学们认一认、读一读,也不加以铺垫或精心设计。单纯的音素认读、记忆和反复拼读练习是非常乏味的,如:四年级刚学习辅音音标时,教师一味地让学生集体读,指名读[p],[b],[t],[d]…教学机械化,缺乏生动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不到提高,随着时间的推移,音素量的增多,加之教师没有科学有趣的教学设计,学生对音标的音、形都很难掌握,就更谈不上熟练运用了,所以,他们很容易就遗忘掉。

    2.教学过程不严格

    在小学英语教学的过程中,有部分英语教师在教学的时候,

    不能够很好地照顾到每个学生,一段时间之后学生的英语学习差距会显现。因此,在英语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做到对每个学生的关注,在语音教学方面,大部分英语教师一般是按照英语教材的内容进行备课和实施教学,教材中没安排的语音教学也就没教。

    这就造成小学英语音标教学的缺失,影响了学生语音能力的发展。

    3.学生存在通过利用中文表示法来记发音

    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英语单词的发音、拼写等是有规律可以遵循的。但是,小学生限于英语知识基础等因素,在开始阶段没有获得相应的系统认知,因此,经常使用汉字或者拼音来标注单词的做法。如:Hello标成“哈罗”,Good morning,标成“guo de mao ni”,Nice to meet you标成“纳斯图眯图”等等。这些汉字和拼音的使用,对于初学英语的小学生来讲,有一定的辅助作用。但是,因为汉字拼音标注的粗略性,不能准确地标注单词的语音,影响了学生语音学习的准确性。

    二、创设游戏,使学生在实践中兴趣盎然地学习

    1.认读游戏

    英语作为一门语言类课程,在学习的过程中,枯燥的单词记忆会让学生的学习兴趣降低。因此,英语教师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展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成为提升英语教学效果的基础。在课堂上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听力辨音、英语音标卡片认读游戏,看哪个小组的同学能够认得更全、更快、更准确。

    2.听辨音游戏

    在小学英语教学过程中,要发展小学生的英语发音能力,学

    生的听力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借助听辨游戏,来提升小学英语音标教学的有效性。

    3.拼读游戏

    小学英语音标教学的目标,是发展小学生的英语拼读能力,发展小学生的英语自学能力。小学英语学习作为语言技能学习的内容,只有通过多次的练习和使用,才能实现英语音标的熟练使用。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通过多种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的使用,提升学生英语音标学习的兴趣。例如,通过拼读游戏活动,来提升小学生英语音标学习的积极性。

    4.循序渐进,提高英语音标学习效果

    在教学的过程中,音标教学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小学高年级学生虽然英语知识有了一定的积累。但是,因为认知和记忆能力发展的过程性,使得小学高年级学生在进行音标学习的时候,常常因为巩固不及时,而出现知识遗忘现象。因此,这就要求英语教师在实施音标教学的过程中,以学生的英语能力发展为目标,抓住学生英语音标学习的弱点,做好易混音标的辨析教学,通过有效的教学方法和练习方法,来提升小学生英语音标学习的

    效率。

篇3

[关键词] 小组合作;语文课堂;表现欲

一、问题现象

小组合作学习,以学生为主,把课堂还给学生,学生成为课堂的真正主人,教师不再是课堂的主讲人,而是一个“旁观者”。在语文课堂上,学生应该是活跃的,课堂成为了学生表现自己的舞台。小组合作学习已在我校开展多年,自己也在这一教育领域里辛勤工作了多年,但随着学生对小组合作学习的深入了解及年龄的增长,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与激情渐渐下降,从而使得本应有思维碰撞的语文课堂一度沉默。这种现象在高年级的学生尤为明显。

二、原因

1、学生的生理发展影响着学生的表现欲。在语文课堂上,我们不难发现年级越低的学生,他们的表现欲会越强,这是因为他们的生理还不成熟,情绪还不稳定,想到什么就会说什么,而且迫切希望其他人能够知道自己的想法,因此他们很爱在课堂上表现自己,不管自己的答案正确与否。但随着年龄的随长,高年级的学生生理开始成熟,想问题会比较深入,常常会考虑答案的正确性,考虑自尊心等等问题,从而也使得学生的表现欲下降。

2、教学设计内容缺乏科学性及吸引力,不能赋予学生更多的话语权,课堂缺少活动环节,激发不了学生主动学习的欲望及兴趣。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但有多老师在备课过程中只从“教”这个角度出发,忽视了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作用,教学设计缺乏科学性,不符合学生的需要,从而使得学生失去了对学习的兴趣。

3、个别教师滥用奖励机制,让学生失去竞争的劲头,使学生在课堂上失去成功感。合理的奖励能够激发学生对学习的热情,但有些老师常常在课堂上把这种奖励当作一种机械性地“药品”,过度地使用,让学生失去新鲜感,更让他们的失去了表现的欲望。

三、策略

有教师针对这种情况,采取直接点名的方式,希望能使学生在课堂上大胆地展示自己。但我个人认为这是一种被动的方法,小组合作学习提倡的是主动学习,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上来,由被迫学变成我要学,直接点名的方式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学生的学习状态,问题仍然没有得到解决。那么,作为课堂的操控者,我们教师怎样才能把被动变成主动呢?下面,本人结合自己的教学经历谈谈自己的一些做法。

1、先学后教,学生参与预习,增强课堂表现的自信心

充分的课前预习是保证课堂教学顺利进行的重要一步,也是课堂得以深入和拓展的基础。学生合作预习,更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一直以来,我们有意识培养学生合作预习习惯,感觉效果不错。比如在进行古诗词教学时,由于初中的古诗词难度不大,我们便尝试让每个小组“承包”一首诗,小组成员再分工,如介绍作者、理解内容、感悟名句、诗词中心、课外拓展等。于是,学生他们会利用自己手头的各种资料去完成任务。在预习过程中,出现问题,每个组员都能够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得到锻炼。第二天的课堂上学生在有准备的前提下,熟悉了课文内容,自然有信心在课堂上“大展身手”,课堂气氛一下子就会活跃起来。

2、精心设计教学环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主动探索

1.精心设计教学内容,提出富有挑战性的、有价值的、有趣味性的问题,赋予学生更多的话语权。赋予学生更多的话语权,体现在教学内容的问题设计上。问题的设计必须是教师深入钻研教材后,将教学中的重、难点演绎成具有挑战性的、有价值的、有趣味性的问题提出。要使小组合作学习富有成效,引起讨论的问题就要切实能够引起学生主动参与的兴趣,能够引起师生思维活动的展开。如我校陈碧艳老师授教《背影》时,提出“‘父亲’是个什么样的人”和“谈谈你眼中的‘父亲’”,两者对调控学生话语权所起的作用大相径庭:前者是一个问题,问的结果直接指向了提问者的标准答案。处于被动地位的学生话语权活动空间较为狭窄;后者是“谈”,是一个导向丰富的话题,学生的话语权可以由一个中心向四周辐射,并生成许多高质量的问题。在这个话题情景下,学生摆脱了“牵”的处境,思维空间拓展了,主体意识和独立思考受到了鼓舞,学生话语权的参与率就会明显提高。

当然,我们在设计具有挑战性的、有价值的、有趣味性的问题的同时,教学内容的设计也要体现层次性。学生学习水平的参差不齐决定了教学内容的设计应遵守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原则,这样的课堂才没有成为优生的专利。

2.把游戏融入到课堂,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的兴趣。学习效果良好的关键在于兴趣,让学生想学、乐学、学得轻松、学得有滋有味,这就离不开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游戏作为一种教学的手段,必须紧紧围绕教学目标,有机地贯穿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就能够起到启发学生思维、激发学生主观能动性的作用,达到事半功倍、完成教学目标的效果。比如在讲《羚羊木雕》时,让学生结合文章内容有感情、带表情、说话符合人物身份等方面来朗读课文,课下排演课本剧,本课一个重点就是运用了人物描写的很多方法,神态、动作、语言、心理等都很有特点,能把人物活灵活现的演绎出来,同时也把握了文章的知识点。使学生在“玩”中学,在学中“玩”。整个课堂是轻松愉悦的。

3、奖励机制要合理化、多元化

积极的评价,将不断增强学生参与合作的意识,也使学生不断获得成功的喜悦。因此,合理运用小组成员互评与自评,对于保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其学的自信心尤为有效。评价可以是个人评价、小组互评、教师评价。评价的内容包括小组合作中行为表现、积极性、参与度以及学生在活动中情感、态度、能力的变化。奖励,有利于激励学生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做。奖励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可采用口头表扬、鼓掌祝贺、授予小组荣誉称号等。通过奖励使学生知道什么行为是有价值的,是能得到认可的,激发学生尽可能地展示自己的才华,开发他们的潜能,乐意为共同的学习目标而努力,从而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合作技能。比如认读生字 ,开展一分钟认读。比一比哪一个组在一分钟内认得多而准。这样成绩好的学生就会感到为了小组的荣誉不能只顾自己学会,应该帮助差一点的组员;差的学生来自集体的荣誉感使他们觉得不能拖小组的后腿,应该主动学习。这样,小组内很容易产生互帮互学的好作风,也给了每个学生获得成功的机会。

4、教师自身方面

良好的师生关系对学生学习的兴趣也起着一定的影响。还记得我校吴培森校长的那句话:要想学生喜欢你的课堂,那么先让学生喜欢你本人!的确,现在的初中生处于15-16岁的年龄,看问题的角度也比较简单,在一定程度上,他们的学习的兴趣与他们和老师的关系有一定的影响。作为老师,常常会发现学生打从心里喜欢你,认真地上你的课,学习的劲头也跟着上来;相反,只会对语文产生恐惧感。基于此,我经常与不同层次的学生谈心,站在他们的角度为他们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慢慢地学生越来越喜欢我的课堂,对语文也产生越来越浓的兴趣。

参考文献:

[1]吕星.新课程背景下语文有效教学策略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学科教学(语文),2010.

篇4

【摘要】 目的 探讨各级前列腺癌组织中血小板反应素1(TSP1)的表达及与微血管密度(MVD)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30例前列腺增生组织及26例前列腺癌癌组织中TSP1的表达情况及MVD。结果 前列腺增生组织及低分化前列腺癌癌组织中TSP1表达强度及MVD计数分别为(3.7±1.5)、(1.7±1.0)及(6.8±1.9)、(31.0±5.3)。TSP1主要在前列腺增生组织基底细胞层高表达,在前列腺癌组织中低表达并且明显低于前列腺增生组织(P

【关键词】 血小板反应素1;微血管密度;前列腺癌

肿瘤血管生成受促血管生成因子和抑制因子的双重调节。血小板反应素1(thrombospondin1,TSP1)是一种细胞外基质糖蛋白,是血管生成抑制因子之一,与多种肿瘤血管生成关系密切。TSP1在前列腺癌(PCa)中的表达及其与PCa血管生成的相关性研究国内外未见报道。本研究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TSP1在前列腺增生、PCa中的表达及与微血管密度(MVD)的关系,探讨TSP1与PCa血管生成的关系。

1 材料与方法

1.1 组织标本

26例PCa手术切除标本和前列腺穿刺活检标本作为研究对象,年龄59~90岁,平均(69.2±6.6)岁。病理类型全部为腺癌。分化程度:高分化6例,中分化12例,低分化8例。临床分期:A期4例,B期6例,C期9例,D期7例。同时选取30例经病理切片证实的良性前列腺增生手术切除标本作为对照,年龄60~86岁,平均(62.7±8.9)岁。

1.2 主要试剂

鼠抗人TSP1单克隆抗体购于美国Neomarker公司;鼠抗人CD34单克隆抗体、生物素标记的羊抗鼠免疫球蛋白IgG及SP试剂盒均购自北京中山生物技术公司。

1.3 实验方法

TSP1及CD34采用SP法染色,严格按产品说明书进行操作。主要试剂:浓缩型鼠抗人TSP1 Ab4单克隆抗体购于美国Neomarker公司,工作浓度为1∶100;即用型鼠抗人CD34单克隆抗体、生物素标记的羊抗鼠免疫球蛋白IgG及SP试剂盒、DAB显色试剂盒均购自北京中山生物技术公司。

1.4 结果判定

(1)TSP1表达:细胞质呈现棕黄色染色,明显高于背景(或背景不着色而细胞着色)为阳性细胞。TSP1表达的判定以染色强度和阳性细胞百分率的得分之和进行评估,测定采用双盲法,2人阅片。每张切片高倍镜下随机观察4个高倍视野,阳性细胞百分数(0、~25%、~50%、>50%)及显色强度(未着色、弱、中、强)分别计为0、1、2、3分,取4次的平均值为最终判断结果。两项得分相加:0~2分定为阴性“-”,3~6 分定为阳性“ + ”。(2)MVD的测定:在低倍视野(100倍)下选取肿瘤微血管数量(CD34阳性)最丰富区域,然后在200倍视野范围下计数微血管数,取3个不同视野的均值。

1.5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2.0统计软件,组间差异采用单向方差分析检验,相关性分析采用Spearman检验。

2 结 果

2.1 PCa癌组织的MVD测定

以CD34 单抗作为特异性血管内皮细胞抗体检测MVD。CD34 染色阳性的微血管主要分布于上皮基底层下缘,靠近肿瘤边缘,并向肿瘤内生长。随PCa病变级别升高,MVD 逐渐增加,在低分化PCa升高明显。MVD值在前列腺增生组织、高分化、中分化及低分化癌组织中分别为(6.8±1.9)、(13.0±3.6)、(22.7±4.4)、(31.0±5.3),各组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TSP1在PCa中的表达

TSP1 主要表达于前列腺增生组织基底细胞层细胞质,呈强或中等程度棕黄色着色,围绕腺泡形成一个棕色条带。在PCa组织中,随着病变级别升高TSP1阳性表达逐渐减少,尤其是高分化PCa细胞的胞质着色明显减弱或无着色,TSP1低表达或不表达,TSP1阳性细胞条带缺失(见图1)。TSP1在前列腺增生组织、高分化、中分化和低分化PCa中表达强度分别为(3.7±1.5)、(3.0±1.4)、(1.9±1.2)、(1.7±1.0),各组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2.3 TSP1与MVD的关系

Spearman 等级相关分析显示,PCa病变中TSP1的表达与MVD呈显著负相关(rs=-0.603,P

3 讨 论

若肿瘤早期血管不能形成,肿瘤则只能停留在几毫米直径的萌芽状态〔1〕。本研究结果表明,与前列腺增生组织相比,PCa中的确存在活跃的血管生成,且随着病理分期的增高,血管增生活跃,MVD值逐渐增高,说明MVD可以较好地反映PCa患者的病期进展。此结论与国内外文献报道一致〔2〕。提示MVD与PCa的临床分期和侵袭转移密切相关。

TSP1是一种细胞外基质糖蛋白〔3〕,是一种内源性的血管生成抑制因子,具有调节血小板聚集、细胞黏附、运动、生长的功能,能抑制血管内皮生长和运动,减少内皮细胞黏附和形成管状结构的能力,从而抑制血管生成及抑制肿瘤发生发展。TSP1 的抗血管生成活性已被许多体内外实验所证实〔4〕。目前认为TSP1可能通过以下途径抑制血管形成:①抑制内皮细胞增殖、迁移及管状结构形成;②诱导内皮细胞凋亡;③干扰血管生长因子bFGF和VEGF释放及与内皮细胞结合等。在生理条件下,TSP1对维持血管生成处于稳定状态至关重要。在肿瘤组织中,TSP1的表达分泌下降,促血管生成因子表达增高,因而肿瘤组织呈现显著的血管生成,使肿瘤的生长、发展加快,也使肿瘤发生血行转移的机会随之增加。研究表明在结肠癌、乳腺癌、肺癌、宫颈癌等多种肿瘤中,TSP1的表达降低或不表达〔5〕。本研究发现TSP1主要表达于前列腺增生组织基底细胞和间质中,而在PCa组织中表达降低或缺失。从前列腺增生高分化PCa中分化PCa低分化PCa的演变过程中,TSP1的表达率逐渐减少。MVD随病变级别升高而增加,在PCa病变各组之间均有显著差异。TSP1的表达与MVD 呈明显负相关。笔者认为TSP1表达减少及新生血管生成在PCa发生早期已出现,已具有诱导新生血管形成的能力,TSP1在新生血管生成调节中起抑制血管生成的作用。因此TSP1的表达及MVD的测定可作为PCa病变发生发展程度的指标,为PCa抗新生血管生成治疗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联合检测TSP1及MVD有利于PCa的早期诊断及早期治疗。

参考文献

1 陈春球.血小板反应素与消化道肿瘤〔J〕.同济大学学报(医学版),2003;24(4):2924.

2 董济民,白加宁,和 平,等.非小细胞肺癌中血小板反应素1的表达和微血管密度的测定〔J〕.中华肿瘤杂志,2003;25(4):3801.

3 塔 拉,濮德敏,汪 晖,等.宫颈病变组织中血小板反应素1的表达及其与血管生成的关系〔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2007;36(1):1179.

篇5

2006年,我国学生体质健康调研结果表明,我国学生在体质健康方面存在着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学生体质健康的现状不容乐观,必须落实相关政策,采取积极措施,改善学生体质健康状况逐年下滑的趋势。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于2002年7月25日印发了《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试行方案)》及《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试行方案)实施办法》,并从2007年开始在全国各级各类学校中全面实施。目前《标准》在黑龙江省部分高等学校已经得以实施,并取得了一定成绩,积累了一些经验,同时也暴露出了许多问题和不足,有待进一步探讨和研究。本文旨在通过对文献资料的收集、整理和分析,走访部分高校负责学生体质健康测试的教师以及相关专家,求得对《标准》的实施有借鉴意义的意见,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黑龙江省内的四所高等院校:哈尔滨师范大学、哈尔滨商业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黑龙江工程学院。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结合本课题的研究需要,查阅、收集国家、黑龙江省有关《标准》的文件,同时通过中国期刊网收集了近年来与研究相关的较为权威的信息与资料,为本文的选题和论述提供理论依据。

2专家访谈法

根据研究的需要,采用了走访等形式对黑龙江省部分高校负责《标准》实施的教师共15人进行调查和咨询,对本研究课题涉及到的专业知识问题、实施的现状问题以及就课题的设计和研究方法等具体问题进行访谈,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

3问卷调查法

本文针对研究目的,通过走访学生体质测试方面的专家、教师,查阅大量的文献资料,设计制定问卷,并通过对教师、学生发放问卷,筛选具体指标,以获得研究所需要的资料和信息。

4比较分析法

通过对《标准》与《大学生体育合格标准》的制定背景、测试项目、评分体系、等级评定等方面进行比较,探求新《标准》对高校体育教学的要求。

三结果与分析

(一)黑龙江省部分高校《标准》实施现状

自2007年《标准》正式颁布以来,在调查的4所高校中,2005―2006学年度开始实施《标准》的有1所,2007―2008学年度开始实施的有1所,2008―200年度开始实施的有2所。这与教育部和黑龙江省教育厅的文件要求基本一致。所有学校都制定并下发了相应的实施《标准》的文件,为《标准》的实施提供了政策上的保障。

1测试中心的管理

从调查的4所高校来看,有3所高校有专门的老师来管理测试中心,占所调查高校的75%;有1所高校是由兼职人员来负责管理测试中心,占所调查高校的25%。专人管理对体质健康测试的顺利进行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这样不仅有利于仪器器材的维护和保养,还有利于测试管理人员对测试数据的管理、分析、统计和上报。因此,各高校需要配备专门的测试管理人员,并不断调整测试管理人员的知识结构,使其符合实施《标准》的要求。

2测试的场地

从调查的结果来看,大多数学校存在着场地不足的情况,有的学校学生近万人,测试场地却只有一百平方米左右,这远远达不到要求。还有的学校甚至没有固定的测试场所,在测试时临时找地方,再对仪器进行搬运调试,这样就使得仪器损坏率较高,而且费时费力,不利于《标准》的顺利实施。另外,一个良好的测试场所不仅能保证测试工作的顺利进行,而且还能缓解测试者的心理压力,测出更好更真实的成绩。

(二)黑龙江省部分高校在《标准》实施过程中的影响因素

1上级主管部门缺少约束机制

由于各个学校的实际情况不同,因此《标准》实施起来也各有不同,但是由于上级部门没有一个相应的约束机制,导致了部分学校对待《标准》的实施有应付差事的现象。

2学校内各职能部门之间配合不好

在调查中发现,关于各部门之间的协调的问题,每个学校在《标准》实施过程中或多或少都曾遇到过,部门与部门之间信息的畅通程度、权责分明程度是制约的关键因素。实施《标准》的过程除了测量与评价之外,教育部门是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也是能否全面实现《标准》最终目标的有效途径和关键过程。而《标准》在学校具体的实施不仅仅是体育部或者体育系的事情,教务部门、学生管理部门、学生所在系部、校医院等都是实施过程的参与者,每个部门之间都要紧密联系、权责分明。比如测试前学生基本信息的采集就需要教务部门来进行工作,测试时对参加测试学生的管理各系部就要有专人负责,校医院就要对测试现场进行一定的医疗保障以防止伤害事故的发生等等。可以说,各部门之间协调配合得顺畅与否,直接决定了《标准》是否能够顺利实施。

3学生认知因素

大部分学生对《标准》认识不够全面,由于《标准》的测试内容一部分与学生体检互相重复,造成了学生认识上的混淆;另外测试工作是在全校开展,时间相对集中,学生人数多,场地拥挤,造成学生的成绩不能够客观反映出学生的身体健康状况;由于测试人员不足,测试监管工作不完善,在测试过程中投机取巧、弄虚作假的情况时有发生,使得测试工作失去了原有的公平性,对实施工作造成不良的影响,这些都阻碍了《标准》在黑龙江省高校中的推广与开展。

(三)黑龙江省部分高校《标准》实施的对策研究

1主管部门应尽快制定《标准》实施规范与评价体系

建立《标准》实施规范及《标准》实施的评价体系与评估体制,是高等学校在《标准》的实施过程中有章可循的基本保证。建议省级教育主管部门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规范各级各类学校在实施《标准》过程中的工作流程,确保测试质量;制定《标准》检查的量化评价体系和《标准》实施的评估体系,以检查和评估为手段,来促进高校更积极、更有效、更科学地进行《标准》实施工作;建立《标准》检查、监督、评估的信息通报制度,形成一个良好的信息交流平台。

2加大《标准》实施的科学研究力度

《标准》的实施实现了我国学校体育数字化的飞跃,高校作为拥有公共资源比较丰富的单位,应该充分利用好这一优势,进一步提高管理的科学化水平,加强对《标准》实施过程的研究,这包括《标准》实施前对管理组织者的研究、《标准》测试时对学生动因的研究、《标准》测试结果在高校教学改革中的研究等等。有了这些相关的理论研究做基础,《标准》的实施就会更加科学,更加完善。《标准》是促进学生体质健康发展、激励学生积极进行身体锻炼的教育手段。各高校在学生测试成绩和评价结果出来以后,应当及时反馈给学生,使学生能够在准确地了解自己体质健康状况的基础上进行锻炼。并且对测试结果和评分成绩要及时进行评价和统计分析,群体分析结果应成为指导体育教学的参考依据,以便从中发现问题,总结经验,制定措施,不断加强对《标准》实施过程的调查研究,促进学校体育科学化。

3优化器材配置

测试仪器是保障《标准》顺利实施的关键因素。在数量上,建议添加仪器数量、增加仪器的配置比例,由于台阶试验测试时间较长,建议多添加台阶试验仪器的数量;在质量上,建议统一购买同一厂家相同型号的仪器,这样会减少不同仪器对导入信息的不同要求所带来的麻烦。另外,不同厂家的仪器之间的兼容性也不稳定。在《标准》实施过程中,应对机器进行严格管理、精心养护,尽可能保证其使用寿命和测试的准确性。

4《标准》测试与体育课考核成绩有机结合

为了更好地贯彻实施《标准》,应当把《标准》的实施与体育课有机结合起来。确定《标准》在体育考核中的比例。其中:《标准》为一票否决制,即《标准》不合格者体育成绩则为不合格。同时可增设《标准》理论指导课程,认真组织学生学习《标准》,加强认识,积极宣传实施《标准》的重要意义,积极开展有益于学生体质与健康全面发展的课外体育活动。《标准》突出的特点是个体评价,通过测试能够清晰地反映出学生的个体差异和某些不足,因此,学校在贯彻落实《标准》实施的过程中,应将学生的测试结果及时反馈给学生,使学生都能清楚地知道自身的体质状况和健康水平。同时,学校还应当对每个学生的测试数据进行针对性分析和比较,对有特定需求的学生实行运动锻炼健康处方,科学指导学生进行体育锻炼,使学生的自我保健能力和健康水平得到提高。

四结论

《标准》的实施是一项复杂繁重的工作,除了体育部门以外,还涉及教务处、学生处、校医院、辅导员或班主任以及宣传和后勤部门,要充分发挥各部门之间的积极性,建立一套有针对性、行之有效的管理机制。根据《标准》的实施要求,将其作为体育教学的一部分。各高校可以根据本校实际与体育与健康课程相结合,把体质测试作为教学内容编入教学大纲,作为授课内容。进一步加强宣传和普及《标准》的力度,加大对学生的宣传,加强对测试人员的培训。

参 考 文 献

[1]卓美英,许政红.对于普通高校实施《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研究[J].体育科学研究,2006(3).

[2]陆美琳.实施《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试行方案)》的实践与思考[J].南京审计学院学报,2005(8).

[3]王全法,宇.对实施《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几个问题的探讨[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06(1).

篇6

小学生道德教育德育工作我们都知道,道德教育是非常重要的,这关系到整个社会的长治久安,关系到国民的安居乐业。因此,作为小学德育工作者要认识到德育的重要性,真正将德育工作落到实处。当前,受西方价值观念的影响,我国国民价值观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所以,为了做好小学生的德育工作,为了应对当前复杂多元的德育环境,我们要深入研究新形势下的德育工作方法和思路,将德育工作切实有效开展。 

一、新的形势下小学德育工作的创新发展思考 

当前德育教育的环境已经与以往不同,所以,面向小学生的德育工作也要以新的思路加以展开。这是形势发展的需要,否则就会导致学校德育工作无效化的结果。所以,德育工作的创新实际上是一种形势发展的需要,创新是一种必然,不仅是形式上的创新,更是一种内容和方法上的创新。学校德育工作也要根据新的变化,综合各方资源,形成道德教育合力,抓住重要的道德教育契机,真正有效落实学校道德教育工作。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身处的社会环境更加复杂,有着太多偏离主流道德价值观念的言行充斥在身边,由于小学生容易模仿,所以,这就容易使得小学生在道德修养的道路上走偏。这种情况需要引起学校德育工作者的重视,认真观察学生的表现,及时纠正他们身上所表现出来的偏差。从创新的角度来看,一定要发挥学生在德育中的自主性,避免传统的简单灌输的方法,而是引导学生们自主思考社会现象,懂得分辨哪些是好行为,哪些是坏行为,哪些值得学习,哪些要坚决远离。只有这样,学生们才能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保持道德观念的正确性,才能成长为对社会有益的人。 

如今互联网发展迅速,我们也可以从网络中进行德育工作,这实际上拓宽了进行德育工作的渠道,由于网络把更多的人联系在了一起,因此,有很多创新的空间,大家可以从这个思路进行更多工作的创新。 

二、从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入手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曾经说过:“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有一句话,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小学阶段是人成长的起步阶段,也是个人素质养成的初始阶段,在这一阶段培养学生养成良好习惯尤为重要。好的习惯实际上就包含着正确的道德价值观的教育,从行为入手,效果更好,这恰好符合小学生善于模仿的特点,是小学生德育工作的一条经典而有效的途径。小学生从幼儿园进入小学就需要适应新的环境变化,从这些新的行为习惯开始,一点点的塑造自己的性格品质。小学生的礼貌用语和行为、学习中的品质养成、预习、听讲、做作业等事务中都体现着一个小学生的道德素养,将这些规则规范真正内化成小学生的一部分,让他们的超我形成,从而达到自律的程度。 

三、积极整合多方面资源,共同做好小学生德育工作 

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同承担着道德教育的工作。而且如果这三方面不能达成一致,就会相互牵制,抵消教育的效果。因此,在学校的小学生的德育教育中,教育者要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力量。学校方面要经常与家长保持密切的沟通联系,对学生的在校表现情况与家长沟通,如果发现有的学生思想和行为中有着较多的不良表现,就要考虑是不是家庭道德环境本身出现了问题,遇到这样的情况,教师可以适当家访。但是由于家长已经是成人,各方面思想工作并不容易做通,因此,教师要把主要的精力放在学生的身上,帮助学生认清正确与错误,改变不良习惯。在学校周边环境中,有社区等可以利用的道德教育资源,学校方面可以联合这些政府、社会组织等联合组织一些道德教育活动,让更多的小学生参与到其中。互联网中也有很多充满正能量的资源,要给小学生介绍这些资源,让小学生多查阅这方面的信息,避免消极负面的信息刺激,养成良好的网络习惯,做一个讲文明,热爱祖国和社会的健康公民。 

总之,在小学生德育工作中,我们要看清形势,在目前价值观多元的大环境下,努力创新,有条不紊的搞好小学生德育工作。在工作中要结合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侧重行为的塑造和良好习惯的养成。及时识别小学生身上所表现出的言行方面的偏差,用有效的方法加以纠正,帮助小学生学会识别社会中错误的思想和行为,用正确的思维和观念武装自己的头脑,成长为一名健康、活泼对社会有益的幸福的人。 

参考文献: 

[1]李君.小学德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牡丹江师范学院,2014. 

[2]王芹.小学德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D].鲁东大学,2013. 

[3]胡荞丽.小学德育生活化教学的现状及对策研究[D].東北师范大学,2013. 

篇7

1.1德育进程规划不明确:目前阶段的教师在德育教学的过程中,大部分仍然告诉学生要顾及集体主义、要有牺牲精神等等,实则在教学过程中大部分程度却忽略了学生自身的利益,而现实生活中,就算是教师自身也可能做不到一些内容。长而久之,使得小学德育教学脱离了学生的实际生活环境与轨道,变成缺乏实际可行性的空谈。教师应对学生进行确切的的指导,做出完整有程序性的德育教学规划,以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对于事情正确的认知、态度及处理事情的观念等。

1.2德育观念理论缺乏创新:小学德育教学进程中,教师普遍仍运用较早以前的惯用老思维进行教育学生,将德育教学与其他普通课程的教学一样对待,要求学生只是记忆这个理论,将记忆的程度作为衡量学生成绩的标准,这远与教育的真正目的背道而驰。德育教学应使道德真正转化为生活中学生的行动。需改变传统的灌输形式转为启发性,正确引导学生,使学生对德育教学有积极性,愿意去思考、行动与感受。减少课堂的严肃气氛,增加幽默轻松,让学生愿意去表达思想情感和愿意表现自己的善良。通过教师的正确引导,使学生在课堂活动中受到道德的影响、熏陶与感染,从而促进小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意识形态。总之,不可忽略观念创新与实践活动的重要性。

1.3缺乏客观性评价方式:在德育教学中,由于教学的对象是小学生,学生应是主体地位。教师对学生也缺乏客观性的评价,相反,教师需在学生每天记录上道德学习成果,培养其长期坚持、将所学的思品德知识付诸于具体的生活实践之中的习惯。最终促进其形成其良好思想品质。尊重学生、懂得表扬、以身作则教授其知识与做人的道理,懂得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及人身观价值观。而现实德育教学中,却由教师总结课程结论等,学生缺少独立思考的空间,使学生产生了依赖性。

2小学德育存在问题的建议分析

2.1明确德育进程程序性:教师在小学德育教学进程中需规划好教育的程序,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步进行。此外,加大其理论与生活相结合的力度,如培养学生与生活相结合的能力,要让学生理解德育学习并不是完全纸上谈兵,而是如何实现在生活中有实际可行性,表现自己的良好的素质,与人为善,乐于助人。教学中不断熏陶学生的素养,提高小学生的德育认知水平,奠定其学习与生活的态度基础。由于小学生年龄性格等方面的特殊性,需引导学生自主规范其行为,这才能够逐渐真正达到德育教学的目的。例如,培养学生爱护环境的观念,爱护生命、保护环境需要长期的实践下去,不只是只需做一次就足够。再如养成学生随手捡拾垃圾、珍爱保护动物的观念与行动、珍惜水资源等,生活中不浪费粮食、节约水的使用等,进而加大德育进程的实际可行性程度。

2.2加强德育理论创新观念:德育的实践方面即是教学生怎样去分辨与克服负面情绪与行动。教育观念上,不应一味地弘扬社会只存在道德阳光的一面,应积极引导学生去承认社会中存在的不道德,相反,引导学生需要她们新一代的青少年去做有意义的事,利于社会、利于国家。作为小学生的德育进程中的重要一环,则是令其从小就树立起正义感、责任感。通过学习,愿意主动为社会为国家将自己所学应用到生活中去。例如,德育教学中教师可针对环境问题开展教育实践活动,令小学生描述生活中所见到的环境污染,并设计宣传画等呼吁同学们从自身做起,保护环境。

篇8

关键词:小学班主任;德育工作;意义;途径

小学生有其自身的成长特点,其思想性格尚未健全,道德观念尚未形成,处于身心健康发展的关键时期。因此要求小学班主任既要注重对学生进行科学知识的教育传授,更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引导学生重视自身道德修养,认真探究德育工作的开展方法,培养和塑造积极健康、性格健全、品质优秀的小学生。

1小学班主任有效开展德育工作的意义

我国小学素质教育目标要求,我国小学德育工作要培养小学生健康的心理、良好的道德和高尚的情操,引导小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爱国主义精神,让小学生了解基本道德行为规范,学习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形成文明的行为习惯。德育工作是小学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效开展德育工作对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至关重要,其符合时展要求,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此外,由于小学生心智尚未成熟,小学班主任对其进行德育教育能够更好地塑造小学生坚韧的品质、积极乐观的心态、自信开朗的性格,激发小学生勤学多思,为小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2小学班主任有效开展德育工作的途径

2.1通过创设班级环境感染学生:

小学德育工作的重点是为小学生营造良好的道德风气环境氛围,从而使小学生潜移默化地学习和接受道德教育,通过观察身边老师、同学的行为举止,管理约束自身的言行,自觉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为此,小学班主任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创设良好的班级环境,以感染学生。(1)严格班级纪律。严格的纪律对于形成良好的班风具有重要意义。要保证纪律对每名学生都公平公正,所有学生在纪律面前都是平等的均无特权,从而使小学生自觉遵守纪律,约束自身行为,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2)认真做好引导。小学班主任既要注重小学生课本知识的学习传授,更要注重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发现学生有不良行为习惯时要立即予以教育引导,帮助学生改正问题,对表现优秀的学生要予以表扬。让小学生通过教师的引导,明辨是非,形成良好的行为规范。(3)抓好主题班会。小学班主任一定要定期组织召开班会,并提前确定班会主题,可以让学生自主选择班会的内容、形式,例如观看影片、演讲比赛,表演排练等,鼓励每名小学生都积极参与,充分调动每名学生的热情和积极性,让学生在班会上畅所欲言,班主任做好有效指导,从而让小学生对思想品德、良好行为习惯有更深层次的理解和认识。此外,还可以定期邀请学生家长参加主题班会,与家长共同进行优秀学生评比活动,做好小学生德育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家长的道德素质。还可以通过组织小学生参加社会公益活动等培养小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爱心奉献品质,提升小学生的道德素质。

2.2通过树立榜样力量激励学生:

俗话说,学生是祖国未来的花朵,老师就是耕耘这些花朵辛勤的园丁。这句话说得很对,只有园丁是一位勤劳、有品德的人,并通过自己辛勤的劳作,流下汗水,才能让花朵健康成长,真正领悟到园丁辛勤耕耘的精神。想要让学生向教师学习,那要求学生做的,教师自己就要先做到,将《小学生行为守则》牢记心中,还要在平时教育学生的过错时,用《小学生行为守则》来教导学生并约束自己。现在的父母把孩子都当做是掌上明珠,而且孩子习惯了在家里衣来生手,饭来张口的生活,所以教室的清洁问题他们都不会去关心,更不会去打扫。我发现以后,便开始动手打扫卫生,随手捡起地上的垃圾,就是想让学生产生爱护班集体的想法,这样不仅自己变得整洁,而且教室也变得干净。在这之后的几天,有一部分学生开始自觉地去打扫教室的卫生,我表扬了这些学生。慢慢地,学生都会去自觉地讲卫生,维护公共区域的整洁。通过这件事情我认识到,教师只要对自己严格一点,做出好的表率,将会比要求学生去打扫卫生更加有效果。到了现在,学生都能够发自内心,自觉地去为班集体做事情。

2.3通过加强学校与外部环境的沟通联系:

要建立一个健全的德育教育系统,应该要做到放眼四周,要善于将学校与家庭、社会这些外界的力量联系起来,构建一个学校、家庭、社会相结合的德育教育空间。要发挥家庭德育教育和社会德育教育的优势。需要在频繁的家校联系中让家长们树立起“家庭素质教育”的观念,担负起相应的教育责任,配合学校教育,转变教育理念。在家庭素质教育中,最常见的误区就是家长对孩子的评价,要改变以往唯分数论的办法,要综合考察孩子在各方面的表现,鼓励孩子多参加学校、班组或社会活动,对于其取得的成绩应予以全面评价、全面衡量。不仅关心孩子学习成绩的好坏,更要关注孩子人生观、价值观的引导教育,更加重视对孩子进行劳动教育、挫折教育。同时,家长要参与到学校的素质教育计划和措施中,尽可能与教师多接触、多沟通,这样才能使家庭和学校教育形成合力,创造出家校内外齐心协力开展素质教育的新局面。这样就能有效实现小学生的德育教育工作。

3结束语

总之,小学生良好性格和行为习惯的养成是学校、家长、社会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小学班主任有效开展德育工作是其中的重要环节。在此基础上,还要求小学班主任老师要注重与学生家长的互动交流,发现问题及时与家长沟通交流,共同探索解决办法,帮助学生解决成长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如此才能达到预期的德育工作目标。

参考文献

[1]胡延存.触动孩子的心灵———试谈小学德育的实效性问题[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0(3).

[2]莫秋玉.小学德育工作的有效途径[J].广西教育a:小教版,2014(21):58-59.

篇9

【关键词】小学德育;有效性;提升;对策

在整个社会道德滑坡日益严重的背景下,加强小学德育工作的开展尤其具有重要意义,小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与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这一阶段德育教学的有效开展将会为学生以后的健康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长期以来我国小学德育教学的效果较差,各种羁绊德育教学效果的理念普遍存在,加上社会道德环境的不良冲击,小学生德育教学有效性已经引起了社会的广发关注。德育教学对于教学者的要求极高,只有教学者掌握了一定的理论与方法以后,才能有效的开展德育教学,本文认为小学德育教学有效性的提升应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

小学德育教学工作有效开展的前提基础之一就是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要求德育工作者应充分考虑到小学生的心理特点以及个性特点,通过采取有针对性的德育措施来进行教育。传统的德育教学模式就是典型的成人化教育模式,德育工作者将自身塑造成道德的楷模,运用成人的观念不断的教导小学生应该怎么做,不应该怎么做。这种教学理念指导下的德育工作忽视了小学生的心理特点以及个性特点,德育教学效果必然不佳。以人为本的德育教学理念要求德育工作的开展应做到立足于小学生的实际,将小学生的各种诉求作为工作开展的立足点和出发点。具体到实际的德育教学工作中就是要将确认德育教学中小学生的主导地位,德育工作者应逐渐弱化自身在德育教学中的角色,将德育工作的开展更多的让位于小学生。

二、德育教学者应率先垂范

古语有云“上行下效、上梁不正下梁歪”,德育老师作为道德的教育者,其一言一行都被小学生看在眼里,如果其本身没有一个良好的道德素养,说一套做一套的话,对于小学生的负面影响是巨大的,小学生会在德育老师的影响下滋生不良的道德观念。鉴于此,德育工作这在教学中应以身作则,通过严格要求自己的一言一行,来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使学生在心理层面能够认同,而不是表面的敬畏顺从。正所谓“人无完,人金无足赤”,德育工作者作为一个普通人,在教学中不可避免的会犯错,当德育老师犯错的时候应敢于向学生认错,而不是依靠老师的权威掩饰或者公然拒绝,认错是一种美德,学会认错将会给学生做出一个良好的表率,使学生在德育老师的言传身教下自觉地养成良好的道德观念。举例而言,笔者一次上课就迟到了,迟到以后笔者就主动给同学道歉,表示对大家感到歉意,喧闹的课堂顿时寂静下来,从学生的眼中我读到了尊重与理解,经过这件事情以后,我发现很多学生在上课迟到方面改善颇多,这就是率先垂范的作用。

三、加强学生的切身体验

德育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观念,并在行动中体现出来,因此利用各种体验活动来检验以及强化小学生的道德素养是德育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小学生由于年龄、阅历的有限对于各种社会现象的认识还不足,需要借助于各种实践活动来强化自身的认识。在具体的活动开展中,小学德育工作者可以组织小学生参加各种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让小学生在亲身的参观教育中不断强化自身的爱国主义情操,培养学生的爱国注意理念。还可以组织小学生来进行各种义工活动,去敬老院慰问、去植树等,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来不断提升小学生道德素质。

四、注重赏识教育的运用

在德育教学的开展中德育老师应注意观察学生在学习以及生活中表现出的各种德育闪光点,并及时的给予表扬,让学生在持续的正强化中朝着积极的道德方向发展。每一个孩子身上都有值得尊重与表扬的道德素养,即使这个学生是所谓的老师眼中的“问题学生”,德育老师关键要有一个发现学生德育优点的眼光。赏识教育的本质在于满足学生渴望尊重与认可的心理需求,德育老师在具体的德育教学中应注意满足学生这方面的需要,实践证明,通过及时的给予小学生尊重与表扬将会极大的提升其提升自身德育素养的积极性,并得到良好的效果。赏识教育的关键在于德育老师应克服晕轮效应,即认为如果一个学生某一点的不好而全部否定小学生的其它方面。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小学生德育教学的重要性正在不断的彰显。考虑到小学德育教学有效性的提升是一个系统的工程,需要德育教学者在观念、行动方面不断的实践与探索。学校、老师以及家长应通力合作,通过打造一个全方位的、立体化的德育教学环境,让学生在良好的环境里面不断的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与此同时,德育教学有效性的提升还有赖于德育老师在不断的根据学校德育教学实际来进行大胆创新,并逐步推进,相信通过上述措施的采取,小学德育教学的未来是光明的。

参考文献:

[1]石翠丽.浅谈小学德育教学中教师角色的转变[J].新课程,2011(2).

篇10

关键词:小学生 德育教育 问题 对策

小学德育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小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规范小学生的行为,帮助小学生形成正确的生活与学习态度,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小学生尚处于思想意识和行为习惯的发展与养成时期,教师和家长要重视对孩子正确思想观念的培养,如果这一时期对学生有错误的引导,很容易让学生形成错误的思想认识,影响其终身的发展。因此,小学阶段德育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一、小学德育教育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只重视成绩,忽略德育教育

传统教育在我国仍然占有主导地位,由于长期受到传统教育的影响,这种教育功能仍然会长时间存在,俗话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传统教育有利有弊,其弊端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得到根除。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学校、教师和家长三方面将考试成绩作为评价学生好坏的标准,对于学生的品德教育容易忽略,不重视。从学校方面来看,升学率是学校教学质量的体现,影响着学校的声誉与未来发展,学校对于学生成绩的重视不用多说。从教师方面来看,学校施加压力,教师在无形当中会增加学生的课业负担,大大降低了德育教育所占的比重,甚至忽略了德育教育对学生成长重要性的认识,导致德育教育逐渐淡化。从家长方面来看,一些家长的德育教育观念淡薄,加上应试教育的影响,将精力主要集中在孩子的课业辅导上,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家庭德育教育。

2.德育教育内容脱离实际生活

脱离现实生活是目前我国德育教育存在的重要问题,大多数的德育教育的例子都是很多年前的,与现代学生的生活环境不符,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距甚远。例如,很多德育教育内容仍然是“舍身堵抢眼,舍身炸碉堡”等战争时期的故事,这些故事虽然具有积极的教育意义,但是与现在的生活差距太大,很多学生难以理解,使得德育教育失去了基础的教育意义,难以发挥教育效果。另外,德育教育活动的开展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脱轨,德育教育仅仅停留在课堂上,教师缺乏对学生具体行为的规范性指导,使得德育知识没有深入小学生的内心,与日常行为产生共鸣。

3.教师缺乏与家长的有效沟通

德育教育不仅仅是单方面的教育,需要学校、教师和家长三方面共同的积极配合。但很多家长由于时间紧张忽略了对孩子的德育教育。也有一些家长认为学校是教育学生的地方,有这个责任与义务把孩子培养好,这种意识忽略了家庭对于孩子个人行为的重要影响。另外,教师与家长的及时沟通也是促进德育教育的关键,如果教师与家长缺乏有效沟通,学生德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不能及时得到反馈,也会造成德育教育漏洞。

二、提高小学德育教育工作水平的主要策略

1.充分利用课堂教学资源

小学阶段开设了品德与社会这门课,这门课的教学目的是为了培养小学生优良的思想品德和美好的道德情操,是进行德育教育的最佳途径。教师应该结合教材,根据教材的内容,运用科学的方法,加强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在充分利用思想品德教育的同时也要重视其他学科的教育效果,根据各个学科不同的教学特点,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德育教育资源。为了加深学生的理解,教师可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教育活动的趣味性。Flas以其动态性、夸张性和生动性,受到教育工作者的推崇。软件一般占用的空间比较小,动画效果非常理想,这款软件通常可以在相对短的时间内,以良好的动态表现向学生传授相对多的教学内容。通过简单操作便可以完成动画演示过程,并且授课过程通常采取交互式。Flas的交互式功能,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学习中能够更加积极地参与学习过程。避免传统德育教育中枯燥死板的教条主义,更好地帮助小学生理解和记忆。

2.学校德育教育要与家庭教育相结合

家庭教育对小学生性格培养与行为习惯的养成具有重要的影响,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也是孩子行为举止模仿的榜样。因此,家长要充分重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首先,教师应与家长定期沟通交流,让家长了解学生在校的表现,让家长了解学校制定的德育教育目标,规范家长的教育方法,彼此之间建立信任。其次,家长应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德育教育活动,在活动中增进孩子与家长之间的情感交流,也能够让家长更好的了解孩子成长中存在的德育问题。最终将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充分结合,两者互相促进,从根本上将小学生的德育教育问题落到实处。

3.加强德育教育与实际生活的融合

德育教育不应当仅仅停留在课堂上,德育教育与生活息息相关,只有让学生参加实践活动,才能够真正意义上领会德育教育的真正含义。教师应适当鼓励学生参加课外实践活动,学校也应定期组织课外活动,让学生走出校园,多与大自然接触,走入社会,亲自感受社会实践的乐趣。例如,开展夏令营,在活动中,教师要让学生们观察是否存在乱丢垃圾的现象,引导学生主动将垃圾捡起,并扔到垃圾桶内。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与保护环境的意识。同时,在假期可以组织学生去养老院,可以安排学生准备一些小节目,给养老院的老人们进行表演,让学生们养成尊老敬老的思想意识。通过这些实践活动,让德育教育不仅仅拘泥于课堂与书本中,通过身临其境的体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自身的思想品德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