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儿童德育的原则范文
时间:2023-06-20 17:19:1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学前儿童德育的原则,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 儿童 学习困难 医师 教师家长
在儿保门诊工作中,对学习困难儿童的干预应该遵循如下原则。
激发学习动机,发挥自我监控的作用
学习动机水平偏低是学习困难儿童的普遍原因。有研究表明,学习困难儿童的学习动机水平显著低于非学习困难儿童;他们的学习愿望、学习主动性和坚持性也与非学习困难儿童存在着显著性差异。进一步研究发现学习困难儿童的学习动机与其认知水平存在着非常显著的相关。这说明学习困难儿童的学习动机在其认知发展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相比之下,非学习困难儿童的认知水平可能更多地受到学习动机以外的其他因素的影响。这也就是说,对于学习困难儿童来说,其学习动机对其认知水平有较好的预测意义。
成就动机强的儿童通常具有较高的自我概念,而成就动机弱的儿童自我概念较差。学习策略干预能够使儿童在学习中体验到成功,进而促进儿童自我概念的发展。医师指导中应该注重激发学习者的主动参与意识,培养儿童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儿童成为主动设问、总结并调整学习方向的积极的学习者,要保证儿童了解自己的行为及其目的,对自身的学习活动的过程和意义有一个清楚的认识,充分发挥自我监控的作用,使儿童在学习中根据学习的内容选择相应的策略,实现自我调节,成为独立的学习者。
有效地进行注意力训练,提高学习能力
针对学习困难儿童存在的注意力极易分散,记忆中存在缺陷,等特定的学习技能发育障碍,通过计算机软件和医师一对一的训练,从注意力、记忆力、运动能力、听觉分辨、视动结合、阅读写作、数学计算、概念理解、逻辑推理等方面使儿童学习能力得到提高,克服自身的学习障碍,对于注意缺陷明显儿童运用脑生物反馈治疗,通过反复训练,坚持练习,达到改善注意和自我行为控制的目的。
关注知识基础,关注认知结构
根据儿童的认识结构组织教材进行指导,背景知识可以准确预测儿童是否有能力掌握新的学习材料。学习困难儿童在挑选引起他们注意的重要信息方面存在困难,注意力极易分散,很少能坚持把一件事做得有始有终。在记忆中存在缺陷,存在着解决问题和推理能力失调,包括抽象能力受损、解决问题行为冲动、按次序排列信息有困难。学生对一个课题了解得越多,对课题的理解就更准确,学习到的内容也就越多。因此,对学习困难儿童进行学习策略干预时,医师应当关注儿童已有的知识基础,将新旧知识联系起来,激活儿童的背景知识。
有效进行学习策略训练
学习困难儿童大多数均具备一定程度的学习潜力,可是他们一般没有明确的学习计划目标,自我检查学习过程的能力水平很低,以课前准备为例,几乎所有教师一开学都要提出预习-听讲-复习-检查等操作要求,但是过不了多久学习困难儿童便开始放弃。有研究表明,学习困难儿童的潜能与实际表现之间之所以存在明显差距,是因为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处于消极被动的地位,不会使用有效的学习策略。如果提高其学习策略使用水平,培养他们形成主动的、自我控制型的学习风格,他们的学习状况是能够改变的,学习策略不良在学习困难儿童身上具有一定的普遍性。
儿保医师与家长,教师进行交流,共同干预
教师要发动班内的同学关心、帮助学习困难儿童,并与他们交朋友,还要鼓励学习困难儿童主动和其他同学交往,学会与之和睦相处。让学习困难儿童以其他学生为榜样,观察他们的交往行为,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改变他们的交往行为,儿童智慧发展中儿童间的相互协作,其重要性不亚于儿童与成人之间的相互协作,儿童个体通过观察学习而习得个人复杂的行为。在学习中与同伴交往对学习困难儿童是非常重要的。合作学习和同伴辅导既可以提高儿童的学习成绩,激发儿童的学习动机,又能促进儿童良好人际关系的发展。医师应借助行为塑造技术对儿童给予恰当的反馈和强化。指导家长与学习困难儿童订立交往训练协议,当儿童在规定期限内达成交往训练的目标后,给予其一定的奖励;反之,“当学生做出不适当的行为后,必须反复那些与不当行为相反的正确行为,以此消除干扰的影响”。
家庭因素对学习困难儿童的影响不容忽视
父母是儿童的启蒙老师,父母的文化素质与家庭的文化氛围,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儿童的学习质量,许多研究发现,父母家教不当和家庭环境是学习困难的重要因素。同时,不良的环境能引起儿童心理卫生问题的发生,继发学习困难。所以对家长进行心理知识的宣传和辅导、教给良好的学习和家教方法来帮助孩子,多鼓励孩子,才能有效地促进孩子的学习。加强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配合,提高学习困难儿童的学习能力,不仅需要对儿童进行有针对性的、个别化的学习能力综合训练和培养,而且需要解决影响学习困难儿童学习能力提高的外在因素。对学习困难儿童家庭应给予提供具体的支持与援助,帮助父母以正确的方式对待自己的孩子,并进行家庭指导与训练,开展学习困难儿童父母心理咨询,提供与专业人员进行对话与讨论的机会,帮助其树立正确对待学习困难儿童的教养态度,接纳他们。
篇2
关键词:隔代家庭教育 学期儿童 性格形成
一、我国隔代家庭教育现状
隔代家庭是指“由祖父母与孙代组成的家庭。”①
在学前教育越来越被人们重视的今天,家庭教育的合理与否将直接影响到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年轻父母因工作和生活的压力而背井离乡,陪伴孩子成长的重任就落在了祖父母辈的身上。隔代教育作为一种客观存在的家庭教育方式,对孩子的发展有着极大的影响。因此,由隔代教育引起的一系列问题也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据我国第四次人口普查:“家庭中有祖辈的,即和老人居住在一起的三代户以上(包括三代户、隔代户)家庭就有4754.5万户,有血缘关系的三代户和隔代家庭就更多了”。②隔代家庭的普遍性和高比例为调查研究隔代教育对学前儿童性格形成的影响提供了可能,使调查和思考隔代教育对学前儿童性格的影响变得更具有研究价值。随着社会和家庭对隔代教育的重视,出现了众多的文献资料对隔代教育进行论述,但多从大的方面用大视觉来探讨隔代教育问题,而鲜有具体的、明确的著作谈及隔代教育对学前儿童性格形成的具体影响。为此,在前人对隔代家庭教育探索的基础上,分析隔代教育对学前儿童性格形成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二、隔代家庭教育在学前儿童性格形成中的双重影响
我国著名心理学家陈鹤琴指出:“幼稚期(0~7岁)是人生最重要的一个时期,习惯、语言、技能、思想、态度、情绪等都在此阶段打下一个基础,若基础打得不稳固,那么健全的人格就不容易建造”。③我们能看出隔代家庭教育对学前儿童性格的形成具有深远的影响,为此我们应该充分的了解隔代教育对学前儿童性格形成带来的利弊,以便年轻父母在教育孩子和投身工作之间做出更好的抉择。
(一)有利影响
第一,在中国传统的传宗接代观念下,祖辈对孙辈具有的亲情和关怀丝毫不会少于孩子的父母,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这是任何育儿机构或保姆都无法比拟的。除此之外,祖辈有充裕的时间、精力和耐心并且乐于为他们的孙辈奉献。这有利于儿童在心理上获得父母不曾给予的或是很少给予的支持和情感上的慰藉。
第二,祖辈在抚养和教育学前儿童方面有着丰富的实践经验。他们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社会阅历和人生感悟,他们可以利用这些经验和感悟正确有效的处理在教育中遇到的问题。从而促进学前儿童良好性格的形成,防止儿童性格的畸形发展。
第三,城市中居高不下的离婚率和农村中日益增长的离婚率,使很多学前儿童成长于单亲家庭中。如不及时改变或弥补这种家庭角色缺位状态,就很可能导致学前儿童的性格畸形发展。隔代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这种家庭中的角色缺位,这对防止儿童性格畸形发展提供了一层有效的保护。
第四,祖辈自身的童心容易与孙辈建立融洽的情感。更能了解孙辈内心的状态并及时做出相应的应对措施,为隔代教育中的学前儿童形成良好的性格和品质创造了情感基础,最终有利于祖孙两辈的身心健康。
(二)不利影响
第一,“家长的责任是重大而艰巨的,不仅要培养子女的良好品德,也要传授知识、开发智力,还要对子女进行保健、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和学校的专职教育工作者――教师一样,也是塑造人类灵魂的工程师”。④作为隔代教育中的家长,祖辈需要有一定的文化知识和较高的综合素养,但是祖辈往往教育意识淡薄,教育方法不当,忽视了学前儿童形成良好性格品质的机会,总是把自己认为正确的东西强加给儿童,用自己的眼光去衡量儿童的世界,从而导致儿童错失形成友好交往等优良品质。
第二,把没有来得及给子女的关爱叠加到孙辈的身上。为此,容易造成过分的溺爱和骄纵,不管孙辈的要求是否合理,只要孩子开口就有求必应,尤其是孙辈发脾气、哭闹时,祖辈便失去原则,要什么给什么。祖辈的一味迁就、给予和满足,导致孩子攀比虚荣,过于的以自我为中心,影响儿童的自我意识发展,形成自私、任性等不良品行。
第三,祖辈包办替代以及过度保护。许多学前教育学校都教育儿童“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但是祖辈总是忍不住要去帮助孩子完成,在家里的生活方面的事务祖辈全包了,每天从学校带回来的作业,祖辈还要帮助完成,而不是从旁协助教育。除此之外,祖辈对孙子孙女的坏习惯总是以孩子还小为借口,不但不给予及时教育和纠正,反而护短包庇。这样的隔代教育不仅阻碍了学前儿童的独立能力发展,增加了孩子的依赖性,而且助涨了学前儿童坏习惯和不良品质的养成,从而不利于学前儿童良好性格的形成和发展。
第四,祖辈本身的综合素质不高,多数老人由于过去所处的时代与家庭环境比较封闭和穷困,文化水平低于成年子女。许多老人照看第三代,或出于享受天伦之乐,或为充实退休生活等原因,他们还保留着不少的老观念、旧习惯。知识结构没有得到更新对学前儿童的教育光凭老经验、老方法,容易导致孩子视野狭小,缺乏活力,不利于儿童的身心健康,更不利于健全性格的形成。
第五,许多祖辈受传统观念影响,处于对子女的负责,过度担心孙辈出现意外。害怕出现意外对孩子造成不可挽回的伤害引起孩子父母的责怪。因此,总是小心再小心的去保护孙辈,那怕是孙辈稍微离自己远一点都感觉不放心。孩子想做什么事,都必须在祖辈能看见的地方。孩子想玩什么都必须经过祖辈再三确认是否安全,安全了才允许去玩。这样就缩小了孩子发展认知能力的范围,容易泯灭孩子应有的好奇心、冒险精神和创新精神等,这对学前儿童健全的性格形成具有明显的阻碍作用。
三、应对隔代教育在学前儿童性格形成中不利影响的对策
第一,在隔代教育中祖辈家长应该与时俱进,自觉的接受新观念,学习新知识。尤其是学习如何促进学前儿童身心健康全面发展形成良好性格等方面的教育类知识。更新陈旧观念和经验式教育方法,尽量用现代科学的知识教育学前儿童,为其形成健全的人格和性格打下基础。
第二,祖辈爱孙辈是不可否认的,但应该认清爱和溺爱的界限。祖辈应该把握爱的适度原则,学前儿童自己能做的事,祖辈家长绝不能插手。在学前儿童的行为习惯出现不当时,祖辈不能纵容,应该及时纠正。不能因为爱孙辈而忽视了他们的德育发展,也不能总是以“孩子还小”、“安全第一”等借口忽视体育和好奇心的发展。而应该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这样才能形成健全而良好的品格。
第三,转变祖辈的观念,从“看孙子”向“育孙子”转变。过去祖辈有一种养儿防老,传宗接代的旧思想,把孙辈看作家庭的私有财产,只注重孩子的外在发展,而忽视了孩子内在品质的发展。祖辈转变观念从孩子兴趣入手开发智力,注重孩子思想品德教育,从只养不教向教养结合转变,从而减少或克服隔代教育对学前儿童性格形成的不利影响,引导孩子的品格健康全面发展。
总之,隔代教育往往是弊大于利,应该尽量避免隔代家庭教育。学前儿童的家庭教育对儿童形成良好的性格非常关键,必须引起年轻父母的重视,年轻父母应该拿出更多时间与孩子在一起。不要把对孩子抚养和教育的担子完全交给祖辈,否则当孩子形成不良性格时,必将追悔莫及。此外,应该经常与祖辈沟通做到目标和步调一致,这样学前儿童才能形成良好的性格。
注释:
①朱强:《家庭社会学》,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2年,第49页。
②陈一筠、陆士桢:《家庭与下一代――国际学术研讨会文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6年,第237页。
③丁连信:《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科学出版社,2011年,第17页。
④赵忠心:《家庭教育学――教育子女的科学与艺术》,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376页。
参考文献:
[1]朱强.家庭社会学[M].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2.
[2]陈一筠,陆士桢.家庭与下一代――国际学术研讨会文集[C].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6.
[3]丁连信.学前儿童家庭教育[M].科学出版社,2011.
[4]赵忠心.家庭教育学――教育子女的科学与艺术[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篇3
关键词:家庭教育;学前儿童;成长文:童话中的美好
目前,多数家庭教育专家认为,家庭教育有狭义和广义之分。广义的家庭教育是家庭成员之间相互实施的一种教育;狭义的家庭教育,指在家庭生活中,由家长即家庭里的长者(主要是父母)对子女及其他年幼者实施的教育和影响。家庭教育作为家庭、学校、社会教育之一,有其他两种教育不可替代的作用和意义。家庭教育在注重孩子身体健康的同时,也要关注他们的心理健康,并促进其社会适应。教育往往是互动的,在教育孩子的同时也成长了家长,即家庭教育是家长和孩子的共同成长。学前儿童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如果说3岁前我们更多关注了孩子的身体健康,那么3岁后依据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他们还需要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让我们关注孩子,了解学前儿童的一些现状和特点,从知道他们的心理发展特点开始,关注影响心理健康的因素,关注家庭教育会有何种影响,掌握一定的家庭教育理念。
一、学前儿童的家庭教育现状
(一)家庭教育误区
目前学期儿童家庭教育的现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误区:
1、儿童观落后
。如许多父母对孩子的身心发展缺乏了解、教育科学知识不足、孩子是附属品、个人愿望强加于孩子、天才教育大力宣传,而出现拔苗助长现象。
2、教育目标失衡。如家长过高的文化期望、职业期望、心理预期;重智力第一,加上早期教育思潮,忽视儿童心理发展过程,入校后厌学、逃学现象时有发生;轻能力,认为孩子太小啥也不懂,生活自理能力差;重身体,一味满足吃穿;轻心理健康,这么小,认为他们不需要或漠视忽略了。
3、教育方式不科学。不恰当的教养态度,如认为孩子小或是自己忙,造成教养分离;极端的教育方式,如对孩子过分亲昵、照顾、纵容、包办、甚至不适当的满足一切需要,会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会起适得其反作用。
4、与托幼机构教育相脱节。如家长让孩子死记硬背,而老师则支持在游戏中学习;父母从自己愿望出发,让孩子上各种特长班,而老师则孩子自由发展。教育内容偏差,导致教育力衰弱。
(二)家庭教育的发展趋势
纵观以上,学前儿童的家庭教育现状不容乐观,教育中存在许多需要解决的问题。同时也要看到随着社会政治经济急剧变革,家庭结构、父母价值观等发生了明显变化,也出现了新的发展趋势:
1、大教育观——由狭义的家庭教育向广义的家庭教育发展。以往人们把家庭教育单纯的理解为关心孩子的学习,现在更多的家庭关注孩子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交往等,注重孩子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从单向的家长向孩子实施教育走向双向的家长和孩子相互教育;关注家庭结构、父母婚姻关系、家庭人际关系等家庭生态因素对孩子成长带来的潜在影响;从社会学、伦理学、心理学、生态学等多种角度来考察儿童家庭教育等等,学前儿童的家庭教育逐渐丰富起来。
2、重视对家庭教育的主要实施者——家长的教育。家长是家庭教育中的关键因素。许多家庭教育工作者呼吁,家庭教育的中心不是研究孩子的教育,而是研究家长的教育,他们发现家庭教育的成败主要取决于家长。近年来,家长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日益提高,家长学校的兴起、家长刊物的创办、家教经验的交流等为家长的学习与成长提高了平台。
3、走向学习型家庭。建设学习化社会,是21世纪人类社会的主旋律,创建学习型家庭是每个家庭开启21世纪大门的钥匙。学习型家庭是一种较理想的家庭教育模式。在学习型家庭中,儿童和家长都可以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每个学期儿童都是家庭的活跃因素,他们与家长共同学习、共同成长,相互分享,促使家庭持续地、生态地发展。
二、学前儿童的家庭教育特点
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点:
1、启蒙性。教给孩子的东西,必须是他们周围生活中能接触到的、具体的、形象的、初步的、浅显的。
2、复杂性。家长不但要抚养孩子,还要促其德、智体、美、诸方面和谐发展,注意他们的身体健康,并促其社会适应。
3、亲情性。家庭的感染作用,受到父母与子女之间感情亲密度的制约,孩子越小感染越大,效果越显著。
4、生活性。由于思维幼儿的直接行动性和具体形象性。决定他们是从生活中的父母和家人身上学习的,必须关注自身的形象。
5、细致性。大事因小事,家长应给予孩子细致的照顾和教育,切不可粗心大意。
6、权威性。由于处于学前期的儿童,需依附与家长,家长在家庭中这种独特的作用决定崇高威信。
7、个性性。每个人都具有不同的个性特征,需给予幼儿相适应的、有针对性的教育,即因材施教。
三、学前儿童的家庭教育须知
(一)了解学前儿童的心理发展特点
学前儿童是指三岁至六七岁这一时期,因为是儿童正式进入学校以前的时期。又因为这是儿童进入幼儿园时期所以又叫幼儿期。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神经系统方面。脑重量的增加,3岁儿童的脑重约1011克,相当于成人的75%,7岁儿童的脑重约1280克,基本已接近于成人的脑重量(成人平均为1400克);大脑皮层结构日趋复杂化;脑电波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发展,5~6岁左右是脑电发展的第一个明显加速时期;约4岁起由于神经系统结构的发展,内抑制开始蓬勃发展起来;清醒时间相对延长,3岁儿童睡眠时间为12~13小时,5~7岁只需11~12小时。
2、幼儿的游戏方面。游戏是学前期儿童的主导活动,游戏主要有:创造性游戏、教学游戏和活动性游戏。创造性游戏,是由儿童自己想出来的游戏,目的是发展儿童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教学游戏是结合一定的教育目的而编制的游戏;活动性游戏是发展儿童体力的一种游戏,如爬、跳等。
3、言语的发展方面。幼儿期是一种一生中词汇数量增加最快的时期,其3~4岁词汇数量的年增长率最快,随着年龄的增长不断,词汇内容丰富和深化,词类范围先掌握实词后掌握虚词,积极词汇较婴儿期大大增长;语法的掌握从简单句到复合句、从陈述句到多种形式的句子、从无修饰句到修饰句。
4、认知的发展方面。随着言语的发展,记忆在不断的发展,与婴儿期相比,幼儿的信息储存容量相对增长,对信息的接受和编码也在不断的改进,记忆的策略和元记忆初步形成;思维的抽象逻辑性开始萌芽,言语在幼儿思维中的作用日益增强,最初实物、数和类的掌握,抽象逻辑思维的初步发展。
5、个性的初步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方面。个性的初步形成是从幼儿期开始,社会性也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此中自尊感稳定与学年初期,应着重培养。自我意识发展总趋势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长,思维发展成为儿童社会化的核心内容,倾犯行为和社会行为最早出现在此期,在儿童社会化的过程中,由于社会的要求,儿童逐步学会控制侵犯行为和发展亲社会行为的同伴关系,并促进其社会性发展。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总概括为:第一,游戏是学前期儿童的主导活动,是促进幼儿心理发展的主要形式;第二,脑重量已接近成人水平;第三,是口头言语熟练掌握的关键时期;第四,认知是儿童发展的中心课题;第五,同伴关系尤在个性和社会性发展过程中起着成人无法取代的独特作用;第六,品德发展成为儿童社会化的核心内容;第七,自尊感稳定于学前期。
(二)了解家庭氛围中影响儿童心理健康的因素
1、家庭居住条件。居住条件的好坏,影响到孩子的学习和休息的质量,也影响着身心的发展。如随着城
市独门独户的增加,给孩子的同伴交往带来减少问题应引起注意。
2、家庭物质条件。为孩子提供物质条件,家长不会吝惜,但应注意理智。
3、家庭结构。父母应尽量给孩子提供好的家庭教育理念,也要保持完整的家庭,有益于孩
子的心理健康发展。
4、家庭氛围。氛围是一种精神环境。家庭氛围是衡量教育质量的指标。父母要为孩子营造健康的家庭氛
围:营造和谐、平等、开放、快乐的家庭气氛。
四、家庭教育的影响
(一)正影响例子
一个男孩子懂得“一个有良心的孩子都要回报养育之恩”的道理后,过生日时,不在吵着向父母要好吃好玩的,而是去问妈妈:“我是怎样长大的?”妈妈告诉他:“你小时候我的工作很忙,是姥姥把你养大的。”男孩很感动,当他听说姥姥60岁生日快到了,便利用课余时间悄悄地折了60只纸鹤。姥姥生日那天,待全家人的生日礼物都送完后,他把纸鹤窜起的花环戴到姥姥的脖颈上,并轻吻了姥姥。姥姥感动得哭了,她说,这是她今天得到的最好的礼物。
(二)负影响例子
六岁女孩被祖母关进鸡笼致手脚退化,并失语。她未被关进鸡笼时,会说话,活蹦乱跳;他在竹块编制的鸡笼里生活了一年多,春夏秋冬没衣服穿,饿哭时靠邻居丢点土豆或红薯进鸡笼充饥,且鸡笼里没碗;他的妈妈已死,爸爸出门打工去了。他的祖母63岁,他说:“我不但靠不住竹子(指女孩父亲),更想不到笋子(指女孩)的福。”他的祖母由于伴侣已死去在和别人谈恋爱、她只关心她会自己不会坐牢、她还嫌给女孩洗衣服麻烦。
无论从家庭结构、家庭氛围、健康方面来选择,什么样的家庭教育让我们觉得舒心,无疑是正面影响的家庭教育。家庭教育是潜移默化、是润物细无声,更需要实际行动。让我们相信,播种爱,收获爱。
五、学前儿童的家庭教育策略
(一)坚持家庭教育的原则
1、一致性原则。指对孩子进行教育时,家庭、社会、学校之间要协调一致,密切配合,协调一致,前后连贯,决不能各行其是、唱对台戏,或是前后矛盾、出尔反尔。
2、两不原则。指再穷不能穷孩子,再富不能富孩子。
3、三为主原则。一是以正面教育为主。父母要鼓励孩子,给他正面积极的教育,切忌给孩子头目中灌输恐怖、迷信之类的东西。二是以赏识教育为主。对孩子的奖励是孩子成长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种教育方法,本质在于善待生命、尊重生命。采用赏识教育,如给孩子一个拥抱,亲亲孩子的脸。当然不是容忍每一个错误,也不是溺爱,而是发现他们的长处,挖出他们的潜能,引导他们走向成功。三是以细节教育为主。要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特别是在学习和游戏过程中,善于捕捉具有教育意义的细节,及时对孩子进行生动形象具有启发性、说理性的教育。让孩子在玩和学习过程中就自然而然地接受了教育,快乐地收获了知识。
当然,适当的反面教育、计划教育和批评教育,对孩子的成长也是必要的。
4、四尊重原则。一是尊重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了解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把握好规律,遵守好这些规律,实现教育能取得佳效。二是尊重孩子的权利。要相信自己的色孩子是独一无二的,有自己的小天地,不能把孩子当成自己的财产,孩子有平等交流、玩等的权利。三是尊重家庭成员的意见。温馨和睦的家庭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在教育孩子方面,要尊重每一位家庭成员的意见,形成教育孩子的孩子的合力。一些重要问题上,可事先达成一致,避免当孩子的面唱反台戏。四是尊重家庭教育的特点。要取得家庭教育的成功,必须了解和掌握家庭教育的特点,采取适用家庭教育的方式方法,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
5、全面发展原则。指在培养孩子的德、智、体、美和劳动技能这五方面全面发展,不可偏废。德育在儿童个性和谐发展中应居首位;美育是教孩子从周围世界的美中看到精神的高尚、善良、真挚,并以此为基础确立自身的美;体育要根据孩子的具体情况来选择;劳育是培养孩子正确的劳动观念和态度、良好的劳动习惯和艰苦奋斗的作风,使儿童获得工农业生产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智育必须全面发展,防止偏科。个性的全面发展,是各方面都达到基本素质,并能相互促进,在此基础上充分发挥个人的优势。
(二)家庭教育切记误区
1、心理误区。由于我们未完成的梦想或由于社会压力逐渐加大,我们希望从孩子身上得到补偿,希望越大,那么我们的孩子压力越大。压力超出负荷,造成的后果不仅是身体,还有心理和社会的不适。我们不
可以把自己的兴趣爱好强加给孩子。
2、教育误区。知心姐姐卢勤把溺爱归纳为三种类型:代替型、看管型、满足型,即鸡妈妈似的溺爱。爱,不能只是看管、代替和满足,我们的孩子还需要放开,如果说孩子是风筝的话,父母应是那根风筝线,起着引导、鼓励、再鼓励,并把握好度的作用。让他们去实践,有一天他们会创造比我们更强的未来。
3、形象误区。言教也要身教,父母的形象本身就是孩子的榜样。要想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我们要做好自己。所谓“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播撒一粒种子,生长出来的的确还是瓜和豆,关键在于他们有什么作用。
4、行为误区。耳濡目染,定型思维,驱之不去。父母的行为,每天都影响着孩子的感受,影响着他的思维意识、价值观念、习俗好恶、道德品质和社会公德的形成及其心理健康。父母要以身作则,把自己的孩子教育好,培养他们成为明天社会所需要的一代。
5、语言误区。家庭教育是靠家庭语言来完成的,父母的语言是孩子成长的营养,爱的语言多了,有一天会有爱的成果收获。肯定的语言,是孩子成长的信息,让他们相信自己,才会有迈出前脚的一步。
(三)家长要提高自身素质并丢掉不健康心态
1、父母要提高自身的人格素质。一是提高自身的人格的修养,要自尊自爱自强,充满自信心和责任心。
二是要提高自身的家庭教育素养。父母家庭教育需要一定的人际关系、心理学、知识等和不断学习。如归因方面,父母对孩子应有正确的归因,避免归因偏见,例如行为中心偏见在知觉他人时,是因为“他就是这样的人”,而不是认为许多情景因素在影响他的行为;自我暴露方面,可适当向孩子暴露一些父母也有的不足之处,也需不断学习,让我们的孩子和我们是同伴是朋友。合作方面,要想孩子和父母合作,平常注意做到和孩子沟通,做到榜样效应,让孩子知道回报;学习方面,没有天生做父母的父母,只有学去做怎样做父母的父母。
2、丢掉不健康心态。一是丢掉补偿心。目的在于找回平常心,有平常心的父母往往创造出平常中的不平常。有了平常心,多几分理智多几分爱,毕竟目前我们知晓的一代圣君朱元璋,一代伟人如等,他们的成长经过或长或短的历练。他们的父母也是平常人,奉献的是一颗平常心,拥有的是一个不平常的孩子。当然,英才豪杰毕竟也只是少数的少数,不可以把昨天自己未实现的愿望加给孩子,因为孩子他有自己的思想,你可以给他爱。二是丢掉反常心。父母拿自己的孩子与别人的孩子比较,俗话说,人外有人,天外有天,比总是没有尽头的,用一颗平常心去培养孩子,相信有一天,他一定会找到自己的归属,也许还会让你大吃一惊。因为比毕竟是有害的,花时间去吹捧,还不如花时间去赏识孩子的长处,让他得到应有的发展。三是丢掉虚荣心。孩子考试好了,到处炫耀,好似在自己脸上贴了金。反之,则拳打脚踢、冷眼相待,把缺点看成是孩子的耻辱,把特长当成孩子的摇钱树……虚荣,跨进了门槛,你意识到了吗?作为父母,只是一个领路人,陪伴者,只是一段路陪孩子走而已,不能追寻他们一生,虚荣会害了孩子,也会害了自己。四是丢掉惧怕心。生个女孩怕受欺,生个男孩怕学坏。父母要培养女孩勇敢面对的精神,遇事不慌不乱,授予她一定的自我保护意识;培养男孩的责任心,告诉他的责任是什么,如在家保护家园,长大保卫祖国等。惧怕并不会解决什么,关键在于怎么样才是保护。
(四)家庭教育中的健康关注
1、衣与健康。如新衣服上有大量病菌,新买时,应先洗后穿,且孩子的衣服单独洗涤护理,衣服注意储存,出现霉斑会伤害到孩子;服装原料为棉、麻等,种植中使用杀虫剂、化肥和草剂等,导致农药残留于纤维中,伤害宝宝的皮肤;储存面料时使用的防腐剂,会导致过敏,呼吸道疾病。
2、食与健康。合理膳食应遵循三条基本原则:即全面供给、平衡供给、合理烹调。
3、住与健康。如噪声影响身心健康,一般认为强度在55~65分贝以上的对人体会造成伤害的声音便是噪声。如水受到污染,人体的健康首当其冲受到伤害,有可能导致某XI疾病的发生和传播。作为父母,我们要尽量避免噪声。孩子的生存空间不外乎三个:家居空间、社区空间、学校空间。家居空间中,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态度影响是第一位的;居住环境,孩子的玩伴应是父母选择住房的一个重要因数;优美的校园景观、奋发向上的同学、爱业敬业的老师构成整个学校空间。
4、行与健康。人的行为是健康状态的反映。对于处于学前期的儿童着重在于培养行为,以促其社会适应。需要从同伴交往能力、抗挫能力、移情能力、自主决策能力能力等方面来培养。
(五)手拉手——反馈检验
1、帮孩子开启“我能行”大门。卢勤把“我能行”归为六种力量:一是赏识的力量——相信你能行。成人赏识的目光,能使孩子创造出奇迹;二是信任的力量——你很重要。在信任中长大的孩子充满自信;三是发现的力量——你是奇迹。学会用发现的力量,金子就在你身边;四是评价的力量——你真棒。评价是一种力量,适当的评价能生发出一种能力;五是合作的力量——朋友需要你。学会与人合作市成功的开始。六是创新的力量――你能做得更好。成功只留给那些具有我能做得更好的心态人。
2、幼儿心理健康标准检验。有正常的智力活动,能表现出与其年龄相符的行为和能力;乐于同人交往,如乐于交朋友、待人热情;情绪饱满愉快,如对事物能够表现出情绪安定、愉快、乐观向上;性格开朗活泼,如心情开阔、天真、乐观、积极向上、心地善良;能够悦纳自己,如自信心强,能努力地做好力所能及的事,不怕困难,有初步的责任感;有良好的适应性,如能主动地参加各种活动,生活自理能力较强,面对困难勇敢克服;有正常的行为方式,表现为:行为举止与年龄相一致、行为方式与社会角色相一致、反应强度与刺激强度相一致、行为总体一致,不是忽冷忽热喜怒无常。
3、家长的角色。家庭环境中家长应扮演什么角色?孩子的朋友、孩子的领导、孩子的兼职教师、孩子的保健医生、孩子的榜样和导游。家长要尊重和信任孩子,与孩子平等交流、做孩子的朋友;平时做孩子的朋友,关键时做孩子的领导,在一些原则问题和重大事项上必须由家长做最终的决策,而不能迁就孩子的任性;做孩子的兼职教师,讲应尽量少,而引导他们发现的应该尽量多;身教比言教更有效,更重要,每一位家长都应给孩子树立榜样,带着孩子去做;开明的家长不做“轿夫”,而当“导游”,引导孩子在人生旅途中前行凭借自己的知识和阅历,向孩子介绍“旅行”路线;还要关注他们的身心健康。
[1]林崇德.发展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195-269.[/M]
[2]吴增强等.现代学校心理辅导[M].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8(05).a,411-412.b,422.[/M]
[3]张瑞芳.纵观我国学前儿童家教的历史和现状[EB/OL].
[4]杨浩然.家庭教育的金钥匙[M].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7(09).a,7-23.b,31—44.[/M]
[5]卢勤.好父母好孩子[M].桂林:漓江出版社,2005(04).a,6-20.b,139-151.c,201-219.[/M]
[6]宋宁等.班级心理教育手册:幼儿版[M].太原:希望出版社,2009(05).4-6.[/M]
[7]郑晓边.心理变态与健康[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0.6.[/M]
篇4
关键词:社会新形势;培养;学前教育专业中职生;中职学校;思考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3)11013602
2012年10月份浙江温岭虐童案经媒体报道后引发社会的广泛关注和强烈反响,浙江省教育厅事后马上派遣调查组赶赴温岭进行调查。据了解,颜艳红幼师专业毕业,但并没有教师资格证。该事件反映了个别教师责任心、爱心、依法从教意识的严重缺失,暴露出幼儿园管理的严重不到位。虐童案牵扯出来的幼儿园师资问题引发了全国上下的极大关注。
1 社会新形势下对幼儿园教师队伍建设的新要求
幼儿园教师承担着保育和教育的双重职能,关系到亿万儿童的健康成长,关系到学前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国发〔2010〕41号)和《国务院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国发〔2012〕41号),大力加强幼儿园教师队伍建设,教育部等四部委最近印发了《关于加强幼儿园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要求幼儿园教师热爱儿童、师德高尚、业务精良、结构合理;须取得相应教师资格证书;幼儿园教师工作特点的评价标准重点突出幼儿园教师的师德、工作业绩和保教能力;提高幼儿园教师培养培训质量,全面落实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积极探索初中毕业起点5年制学前教育专科学历教师培养模式。
俗话说压力、动力与机遇并存,这个《意见》给中职学校的学前教育专业发展指明了努力方向,增加了工作压力,也创造了进一步发展的大好机遇。此时,作为给社会输送一部分幼师的中职学校深感任重而道远。一而再、再而三的幼师虐童事件让我们开始深刻反思,一个热爱儿童的幼师,首先自己肯定就是一个充满童趣,充满爱心的阳光自信之人。古语云:“亲其师,信其道。”这就要求想让孩子有一瓶水,教师必须先有一桶水。但当前学前专业中职学生在心理和学习方面不具备成为“热爱儿童、师德高尚、业务精良”幼师的先决条件,教学现状也没能为她们迈进“热爱儿童、师德高尚、业务精良”的幼师队伍做好铺垫。笔者认为,依照科学发展观的思想,根据社会新形势下的需求,中职学校应在在“进一步明确培养目标,科学设置课程体系,加强实践教学”等三方面进行更深入的思考。
2 紧跟社会新形势,明确培养目标,培养学前教育“专业化教师”,强调整合的人才观
在当前幼儿园的用人观念里,“可用型”、“技能型”还占据着一定市场。国外的学前教育并不像我国那么较多地关注幼师的形象、技能,而是更多的重视她们与儿童相处、观察、引导儿童的能力。试想一个能歌善舞的教师如果不爱孩子、不会观察孩子、不会总结反思,不会进行简单的观察研究,不会把她所具有的对艺术的表现力转化为孩子对艺术的表现力,这样的幼师于幼儿的发展有何助益呢?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实行)》指出:“幼儿园的教育内容是全面的、启蒙性的,可以划分为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五个领域。各领域的内容相互渗透,从不同角度足促进幼儿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发展。”鉴于幼儿教育的这一特性,决定了学前教育教师不仅需要坚实的文化科学知识,而且需要高水准综合性的学前教育能力。所以,我们中职学校学前教育培养要定位为“培养专业化教师”,而不是培养仅仅有艺术特长的学生。实践证明,一些技能“够用就行”,关键要培养学生较强的专业素养和专业能力。现实中频频出现的虐童事件让我们清醒地认识到,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专业化”才是幼师的安身立命的根本。任何一个行业要成为一个专业不仅要求从业者具备一定的专业技能和专业知识,而且要求从业者以服务对象的利益作为自己工作的出发点,注重专业道德和专业素养,也就是整合的专业化能力和素养。那么,作为幼儿教师,她的专业化能力与素养应该包括:保教结合的能力、观察与反思能力、初步的研究能力、课堂的组织和管理能力、环境创设能力、运用艺术和语言等技能与幼儿互动的能力等。传统的幼师教育所强调的弹、唱、跳、画、说的能力只是基础,幼儿教师光有这些能力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在学前教育过程中的运用能力,即会唱歌是不够的,重要的是能够设计适宜的歌唱教育活动并能教育孩子达到适宜的目标。
3 结合幼儿园需求,科学设置课程体系,体现结构优化,以“模块化”为显著特征
要科学设置课程体系,笔者认为就要始终坚持一条明晰的课程主线,即实践教育,同时,在此过程中,从课程、学生、资源、行业需求等多维角度对课程进行模块化的结构整合,最终形成结构优化、以“模块化”为显著特征的课程体系。课程模块化就是将各种课程分别汇编成在深广度有差异的几种模块,各相关行业可以按照需要选择各自适用课程模块,再加上少量自己开发的课程,组合成专门教学计划。
为培养出“理论知识扎实、知识面广、综合能力强”的“专业化”毕业生,让其走上工作岗位上在较短时间内就能胜任幼儿园一线的教育教学工作,能很快适应社会新形势下幼儿教育改革的需要,我们中职学校应该在重视文化艺术技能课和教育实践课的基础上,强化学生在“三字一话”,弹琴、唱歌(含简单的幼儿歌曲创编)、舞蹈(含儿童舞的创编)、绘画、手工、多媒体课件制作等方面与幼儿园教育工作相关的多种能力和技能的训练。基于此目标定位,中职学校在科学建构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时应倡导以下基本理论。
3.1 学前教育课程体系的基本理念
(1)凸显“实践”在课程中的地位。我们培养的是学前教育机构的一线老师,实践能力和实践素养至关重要。因此,在所有的课程模块中,我们要十分强调实践渗透。
(2)强化“服务”的课程取向。我们的课程目标是培养专业化的学前教育教师。因此,面向学前教育机构的行业需求培养优秀人才是我们课程设置和实施的应有之责。如我们通过强化即兴伴奏、儿歌创编、儿童文学创作、幼儿园环境布置等课程,让学生能在实践中以专业的能力为学前教育行业服务。
(3)倡导“一专多能”的学习定位。学前教育专业的中职学生毕业后大部分到学前教育机构工作,但也有的是很快就转行的。这就决定了我们的课程要有适当宽泛的定位。因此我们在课程模块的设置中,安排了很多选修课和方向限选课程,以扩大中职生的专业知识面,培养“一专多能”的优质人才。
3.2 学前教育各类课程的任务和着眼点
通过借鉴国内外同行课程体系改革和课程设置的经验,中职学校可以对确定的基础理论类、专业技能类和选修类三类课程进行优化整合,理顺课程之间的衔接、兼顾课程领域内在逻辑和学生学习心理序列,并以培养学生应用能力和实践操作技能为目标进行课程编排,以“儿童发展与学习”、“幼儿教育基础”、“幼儿活动与指导”、“幼儿园与家庭、社会”、“职业道德与专业发展”、“教育实践”等六大学习领域为核心构建课程体系。由基础与通识必修、专业理论和技能必修、专业表现和鉴赏必修、专业发展和限定选修、不限专业任意选修和实践教育六个部分组成,其中实践教育贯穿其他部分课程,即以实践课程为核心。
(1)基础与通识必修课程:是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养、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课程,是对学生进行扎实、宽厚的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教育的课程,是保证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规格和基本素质实现所必修的课程。它包括:政治思想教育、文化科学教育、身心发展教育三部分,主要课程有:政治思想课、法律、语文、英语、体育、计算机应用、多媒体等现代科学技术运用知识等。
(2)专业知识与技能必修课程:是对学生进行系统的学前教育专业教育,培养学生幼师角色意识和师德规范、学前教育的专业理念与责任、正确的教育观念和能力、自我专业发展愿望与能力的课程,是保证本专业培养规格的专业素质所必修的课程。着眼于培养整合的专业化能力和素养,包括:包教结合的能力、观察与反思能力、初步的研究能力、课堂的组织和管理能力、环境创设能力、运用艺术和语言等技能与幼儿互动的能力等。该模块包括学前儿童发展与学习、学前教育基础、幼儿活动与指导、幼儿园与家庭和社会以及教师专业发展等五部分,主要包括以下课程:学前心理学、学前教育学、幼儿园课程、幼儿园环境创设、幼儿游戏、学前卫生学、学前儿童健康教育、儿童文学、学前儿童语言教育、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学前儿童科学教育、学前儿童艺术教育、学前教育研究方法、学前教育管理等。
(3)专业表现和鉴赏必修课程:是加深、加宽学生的知识面,增强适应性、培养学前教育表现技能和鉴赏能力、强化人文素质教育的课程。与艺术类专业的不同在于,该模块强调培养学生运用适宜的艺术和语言等技能与幼儿互动的能力,初步的儿童歌曲和舞蹈鉴赏、选择和创编能力,初步的儿童文学创作和改编能力、班级环境创设能力等。其主要的课程有:教师口语、乐理、声乐、琴法、舞蹈以及幼儿歌曲表演与弹唱、幼儿舞蹈、美术、手工制作等。
(4)专业发展和限定选修课程:这类课程主要是拓展专业素质,培养专业教育有所长。其主要方向有:早期教育方向、学前英语方向、学前音乐方向、学前舞蹈方向、学前美术方向等。
(5)不限专业任意选修课程:是专业选修、或公共选修,或跨专业选修,是满足学生兴趣、发展学生个性的课程。学校各专业开设满足学生兴趣与个性发展需求的多元化课程,学生都可自主选修。
(6)实践教育课程:是培养、提高学生社会实践能力和学前教育职业能力的课程,包括社会实践、社团活动、国防教育和教育实践系列。教育实践与专业课程教学紧密结合,既“小步递进专项训练”又“分阶段整合提高”,保证学生理解专业理论和体验学前教育,培养学前教育实践能力。教育实践包括学前教育专业课堂的随堂见习与实践、保健见习与实践、幼儿园游戏实习、学前儿童各领域教育实践、毕业实习、顶岗教育实践。需特别说明的是,实践模块贯穿其他五大模块始终。
4 紧扣幼师特点,加强实践教学,创设“实践取向、多维互动”的教学模式
课程和教学的实施过程是课程建设和改革成败的关键。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采取什么样的教育教学模式反映了相应的课程理念,并直接影响课程目标的实现。从教学模式的自身发展趋势来看,基于情景认知和学习的教学模式正逐渐成为主流。教学模式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正在一步步由传统的教学模式向学习模式发展;与经验式的理论研究向实践研究发展;由单一化的教学模式向多维化发展。中职学校应高瞻远瞩,努力创设“实践取向、多维互动”的教学实施模式。
4.1 “实践取向、多维互动”的教学模式遵循的原则
(1)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相结合的原则。
中职学校通过讲授、案例教学、专题讲座、研讨等形式引导学生学习基本理论;还通过不定期举行学术交流使学生接触更多更前沿的学前教育相关信息。努力创造实践条件,让学生有实际操作的机会,在做中学,实现理论知识和向实践能力的转换。例如教育见习、实习既是不可缺少的教学内容,又是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教学方法。对于学前教育中职生来说,到幼儿园见习、实习可以亲历幼儿园教育的实施,体验学前教育的全过程,丰富其直观经验,并为其积累第一手工作资料。
(2)教师指导与学生自主学习相结合的原则。
中职学校教师只作为“知识传授者”的传统教学让学生失去了自我探究的机会。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师要转型为“引导者”和“主持人”。我们中职学校应该用必修课、选修课相结合的方式,利用丰富多样的选修课使学生有机会根据自己的兴趣自主设计选择,进而积极主动地自主学习;我们还更多地采用讨论教学法,老师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适时不断地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在问与答、启发和解释中形成正确的观念、思想,掌握科学的方法。
(3)多元化、适宜性和前瞻性原则。
中职学校在教学模式上应强调多样化,既有以教师讲授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又有实际操作和技能练习教学模式;更应该强调强调适宜性和前瞻性,以培养社会性形势下适应未来行业发展需求的新型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如在儿童文学课程加强习作训练,提高学生儿童文学创编能力;在音乐课程,着重培养学生儿童歌曲演唱和表演能力,以及儿童歌曲教学设计和活动组织能力;如美术课程,应顺应幼儿园工作的而发展和需要,设置幼儿服装制作、展示和表演,废旧物品手工制作一级幼儿园环境设计等美术特色课程。
4.2 实施实践取向的教学模式
学前教育专业建设强调实践性学习,中职学校应以“学用合一、重视职业能力”为教学传统,更以提高学生运用理论于实践的能力训练为重点深入探讨理论与实践有机融合、多维互动、促进学生有效学习的方法方式和支持系统,使他们立足真实的教育情境,通过解决真实、复杂的实践问题,主动构建教育知识,发展创新意识和实践智慧。
(1)真实教学环境学习与模拟情景练习相结合,促进学生实践能力发展。
作为中职学校,我们要在现场观摩、幼儿园基地见习实训的基础上,应该把模拟情景练习(模拟教学)作为日常训练的重要途径,组织学生开展模拟教学(部分学生扮演幼儿,一个学生扮演老师)。在模拟教学中,老师从实际出发,大胆处理教材、案例和相关材料,以学生兴趣为出发点,创设情境,收集相关资料,做好知识准备。老师的引导贯彻始终,做到精导妙引,最终使课程目标易于实现;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讨,把各种潜能充分发挥出来,并在模拟过程中,学会合作与竞争,提高人际交往的能力。
(2)校内外教学相结合,强化与巩固学生的实践能力。
中职学校根据课程内容需要,一方面带领学生“走出去”,到幼儿园观摩教学活动,进行保育、教育实习,如先观摩一线学前教育教师的教学活动,之后执教老师与全体学生共同评价活动情况,在大家各抒己见的基础上,由学校的主讲老师予以总结。另一方面,我们要把富有幼儿教学经验的一线园长、教师“请进来”,为学生在观摩教室现场开课,开阔学生视野,教师现场点评,学生课后写听课感想和思考。
4.3 凸显多维互动的教学模式
中职学校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一种单一向度的知识传授模式,基本以“传递—接受”式为主。社会形势下,笔者认为,中职学校的课程应该强调只是来源于经验,强调重视每一个个体的感受,主张人与人之间在相互交流、相互分享的过程中构建新的知识。“多维互动”教学模式就是以人为本,把教学作为促进学生自我实现的工具,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形成人的正确情感与态度以及独立性。
(1)多维互动的主体。
第一方面是“师—生”之间的核心互动。这意味着我们应该重视教师与学生共同完成作为课程实施体系中第一个也是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的“教学设计”,它包括设计教学目标、教学计划、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方式等。这个工作应该放在学期初的第一节课上进行,老师和学生共同讨论和设计与本课程相关的一系列内容,教师发挥主导作用,学生是积极的参与者。
第二方面是“生—生”之间的横向互动。学生之间的充分互动是提高课程教学效率的关键。但我们的中职学生有着不同的家庭背景、成长经历和生活经验,因此对知识的认知和感受也大不一样。我们老师就要善于引导学生在课堂外通过对话、交流等方式促进学生之间信息的相互沟通、经验的相互分享、情感的相互交流;也可以通过社会实践调查等方式进行更充分的互动,进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第三方面是“生—园”之间的师徒式互动。实践证明,“生—园”之间的师徒式互动体系可以切实提高学生的教育实践效果。中职学校一定要一方面加大实训基地园的数目,加强与实训基地园的良好互动关系,形成中职学校和实训基地园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良性循环;另一方面,实训基地园也根据我们中职学校不同年级学生的教育实习计划要求,为学生配备更高水平的幼儿园指导老师,及时根据实习计划和学生的实际开展有针对性的指导,有效提升学生教育实践能力。
(2)基本的多维互动方式。
通过借鉴国内外优秀同行学前教育教学模式的经验,笔者认为在教学中中职学校应更多地采用以下四种基本的多维互动方式:
第一种是讨论和辩论的互动教学法。以问题为纽带,通过师生之间不同观点的交锋和知识的互动激发学生的创造性,使学生对问题的理解进一步深化。
第二种是案例分析教学法。通过对某个典型事例进行分析和解答,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有利于开拓学生的思
第三种是情景模拟教学法。依据教学内容设置一定的情景,如实物情景、故事情境、谈话情景、小品表演情景等,组织学生扮演具体情境中的角色,通过角色扮演,理解、解决实际问题。
第四种是角色互换教学法。这种教学法一般指师生角色互换,即对一些适宜学生自学掌握的内容,老师让学生自己学习、探索并在老师指导下进行充分“备课”,然后由学生走上讲台做“准老师”,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讲解。
5 点滴处凸显行为养成,百年树人
社会新形势对幼师这一行业的职业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个拥有专业思想牢固、专业精神高尚、专业能力过硬、综合素质高、专业个性阳光、亲和力与沟通能力强的卓越专业素质的学前专业毕业生才会广受用人单位的赞誉。教育家乌申斯基曾言:“好习惯是人在神经系统里存放的资本,这个资本会不断地增长,一个人毕生就可以享用它的利息……坏习惯在同样的程度上就是一笔道德上未偿还的债务,这种债务能以不断增长的利息折磨人,使他最好的创举失败,并把他引到道德破产的地步。”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是一项复杂而漫长的过程。为了具有独具特色的人才培养优势,中职学校要更加重视学生行为的养成教育。新生刚入学,就通过《马背上的摇篮》等经典电影、优秀校友讲座,参观幼儿园等形式接受“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的职业理想熏陶与教育。另一方面,学校通过教学与德育课程强化专业思想与敬业精神教育,并在整个校园文化中隐性渗透。学姐们身着朴素大方的校服,遇见教师的礼貌问候更是新生们学习的好榜样;教师群体对幼教事业热情、敬业、热真细致,致力于培养学生群体守纪律、好管理、有爱心的品格,严格要求中一些看似平常的行为,如椅子坐好要归位,遇见教师要问好,饭后把餐盘端走,又如在教学楼每一层楼梯口都放置一面镜子,时刻提醒师生关注自己的言行举止等,让自尊自爱、文明礼貌的意识深入人心。这种德育的有效形式与专门的德育课程相得益彰,让幼师的养成教育收到良好的效果。研究证明,孩子们都喜欢漂亮的老师,而在孩子们心目中,漂亮的标准是:笑容可掬、活泼开朗、经常抱孩子、和孩子一起玩,仪态大方,富有朝气与活力……幼儿的健康成长特别需要“阳光型”教师。中职学校应通过潜移默化式的行为养成的熏陶与实践锻炼,让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毕业能凭借其执着的专业精神、过硬的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以及“阳光型”的专业个性展示幼儿教师独特的专业风采,成为深受用人单位和孩子们热爱的优秀教师。
参考文献
[1]肖箐.现代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综合能力培养[M].北京:教育学,2011,(12).
[2]郑健成.转型期学前教育专业的重构与优化[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0,(12).
篇5
关键词:学前教育;民俗文化;课程研究
一、民俗文化概述
民俗文化,是时间广泛流传的各种风俗习尚总称。其中包括: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心理积淀、思维模式、价值观念等等。通常表现出来的外在表现形式为文化风貌、文字符号、地方性语言、建筑风格等等。民俗文化就是一部历史,真实的反映着民族的嬗递更替。研究透了民俗文化就是读懂了整个民族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史。也正是因为民俗文化具有的特殊的社会价值、文化价值、教育价值以及研究价值,才使得民俗文化在漫长的各民族同体生活中得以保留至今。传承至今的民俗文化中歌舞占据了较大一部分,是经过长时间同化后保留较多的一种能够体现民族风尚,具有地方性特色的一种文化传承。歌舞多为民族成员在日常生活、劳作等过程中,所创造的具有独特的民族行为习惯,体现本民族某种民族精神或信仰的一种表达、交流、传递、传承的方式。被保留传承最广的应属歌谣,歌谣本就是滋润民众心灵的存在,先人经过岁月的沉淀,将毕生经验总结成郎朗上口的歌谣,方便记忆传承。这些歌谣里记载着的不仅仅是一个民族对劳动生产的经验总结,更不乏表现其民族精神气质,体现其民族文化价值的具有直接或间接教育意义的歌谣。歌谣按其内容划分可以分为苦歌、情歌、盘歌、风俗歌、节令歌、童谣等。其童谣往往是儿童游戏时自然流露的童言,也有成人教育儿童对事物简要认识的知识性歌谣,多以童趣、娱乐为主。
二、学前教育概述
学前教育是由家长及幼师利用各种方法、实物为开发学前儿童的智力,使他们更加聪明,有系统、有计划而且科学地对他们的大脑进行各种刺激,使大脑各部位的功能逐渐完善而进行的教育。适当、正确的学前教育对幼儿智力及其日后的发展有很大的作用,对学前儿童的心理健康关注也不可小觑。这个年龄段的儿童心智发展极不成熟,需要家长及幼师积极的引导,现在的孩子很多都是独生子女,自我意识很强,缺乏对他人的关心,不懂得分享,因此,作为家长和幼师,应积极引导孩子学会关心他人、学会分享、乐于分享。然而一旦被重视便往往会导致错误观念的形成,很多家长对学前教育理解不得当,越重视反而越使孩子偏离原本应有的学前教育轨道。很多家长错误的认为前教育是学得越多越好,甚至以牺牲孩子的情感、社会性以及长远发展为代价,这与最初的教育目的明显南辕北辙,得不偿失。学前教育工作的原则是:体、智、德、美诸方面的发展应互相渗透,有机结合。幼教专家董旭花说,学前教育应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现今以研究学前教育,培养优秀幼师的专业迅速占领了教育市场,可见科学的学前教育方式已经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国家的大力发展、扶持。
三、儿童民谣融入学前教育的必要性及原因
教育关乎着民族发展的未来,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教育的观念也在与时俱进,一成不变的陈旧的教育模式注定会被社会所淘汰,取而代之的必将是更新、更全面、更丰富的教育模式和教育体系。学前教育更是教育的重中之重,在纷繁复杂的学前教育中,各种形式的融合此起彼伏,而学者认为,最有意义和价值的融合是民俗文化与学前教育的融合。基于幼儿对事物认知的限制,本着遵循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寻找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能够引导幼儿个性健康发展的启发诱导教育,并寓教育于各项游戏活动之中,已成为学前教育的热门话题。学前民俗文化教育课程也就应运而生,这种立足于儿童需要,将丰富的民族文化融入生活的教育模式备受推崇。通过儿歌、童谣、寓言故事等多种形式在儿童现有的认知基础上对其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使其在游戏、娱乐的过程中增长见闻、懂得一些道理。当然对于融入学前教育的民族文化内容需要进行筛选,要选出利于儿童接受,符合儿童发展需求,益于儿童身心发展的教育方式和教育内容。综合凡此种种,学者一致认为童谣是最适合融入学前教育的民俗文化。由于各地方民族构成的差异,及长久以来的生活教育环境上的差异,各地方儿童民谣的内容也大不相同,出于对儿童接受能力的考虑,将具有地方特色的儿童歌谣融入地方学前教育是最适合、也是最理想的。这些儿童民谣多是以教育为核心目的,将地方民俗文化融入其中,将中华美德也囊括在内,是儿童启蒙、情感培养、代代传承的重要手段。
四、课程设计与研究
(一)理论基础
1、人类学基础
教育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和手段,与人本身有着严密的不可分割的关系,既是文化的传承又是文化的创新。而课程又是教育的核心,课程与教育的关系就像心脏和人的关系,是一种极为特殊的文化形态,课程遵循着文化的一般规律,具备文化的一般特质,是人类文化中的理念。
2、民俗学基础
民俗学是一门研究民俗产生、发展及其规律,揭示和利用民俗的价值,引导民俗文化与社会发展的一门科学。以民俗学作为理论基础,将指导我们正确认识与理解民俗文化,正确分辨、选取民俗文化,也正确对待、运用民俗文化。民俗文化虽然是一种文化现象,遵循人类文化发展的规律,但它仍然具有自己独特的特征和规律。把握民俗文化的特点和规律,对我们建构学前教育民俗文化课程有着重要的启示:第一,有利于我们对课程资源的分辨、蹄选、整理、运用。第二,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
3、心理学基础
儿童心理机能的发展与成熟离不开社会文化背景,这些依次发挥作用的环境包括儿童周围直接接触的环境、家庭与学前教育机构和社区构成的环境、更广泛意义的文化或社会环境。因此,建构学前教育民俗文化课程必须切入儿童生活,以儿童生活为依托进行课程资源选择,必须首先选择与儿童身边最基本的民俗文化事象,再遵循从家庭-学前教育机构-社区为中轴范围进行课程资源选择,然后逐渐延伸至更广泛的、更一般意义的文化知识经验,这是选取学前教育民俗文化课程资源最基本的规则。
4、教育学基础
在地球上,中国是唯一没有被中断过历史的国家,中国拥有最古老的民族和最古老的文明系统。但在教育领域中,我国长期以汉文化为主,极少反映少数民族文化的优秀成果,出现少数民族人民的意愿得不到满足,少数民族学生的发展与现代教育不相融等现实问题。多元文化教育顺应时展的需要,成为各个民族、各个国家在全球化背景下发展本民族、本国教育的指导思想之一。
(二)课程目标
1、理论依据
对于课程目标的依据,历来有过激烈的争论,有强调社会生活需要的“社会本位论”,有强调儿童发展需要的“儿童中心论”,有强调学科知识的“学科中心论”等。由于儿童的兴趣爱好具有跳跃性,我们需要考虑其兴趣爱好,但是又不能一味的迎合儿童的兴趣和需求,否则课程目标就成了放任自流、丧失教育功能、远离教育宗旨。因此,对儿童认知和学习的了解使得我们获得一些儿童学习的知识,为我们进一步认识儿童提供了理论的指导,这既对我们制定和细化学前教育民俗文化课程目标提供了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也为我们实施和评价课程目标提供了依据。
2、基本要求
课程目标的制定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学前教育民俗文化课程目标的制定需要在对儿童、社会、知识研究了解的基础上,应考虑如何发挥课程目标的功能以及如何进行具体目标的设计与选择,这就需要对学前教育民俗文化课程目标制定的基本要求进行规范。笔者认为学前教育民俗文化课程目标的制定须符合适宜性与超越性相统一、生活性与整体性相统一、自然性与社会性相统一、差异性与多元性相统一、灵活性与操作性相统一等基本要求。
3、目标体系
学前教育民俗文化课程目标体系是对课程的整体把握和统筹,是学前教育民俗文化课程内容选择与组织、学前教育民俗文化课程实施与评价进行的前提和依据。建立学前教育民俗文化课程目标体系,有利于幼儿教师及其他相关人员了解、实施、评价、创生课程,也便更有利于促进儿童的发展。
(三)课程内容
1、内容的选择
课程内容选择是根据特定的教育价值观和相应的课程目标,通过从学科知识、社会生活需要和儿童发展需要的经验中选择课程诸要素的过程。课程选择是一项价值判断的工作,且历来争论颇多,主要涉及课程目标、课程资源等方面。本研究拟从学前教育民俗文化课程资源的存在状态及范围、学前教育民俗文化课程选择原则与方式等方面进行探讨。
2、内容的组织
一般而言,课程内容组织简称为课程组织。课程组织是课程实施的前奏,是对课程内容及其影响因素的综合性操作,直接关系到以什么样的形式进行课程实施。课程组织是将构成教育系统或学校课程的要素,加以安排、联系和排列的方式。因此,课程实施涉及课程组织者的课程组织取向,以及对课程诸要素的考虑、课程组织结构的架构、课程组织标准的选择等,是联结目标与实施的直接通道,其成败直接关乎教学质量的好坏。
(四)课程实施
课程实施是课程的重要环节,是把课程设计付诸现实的过程,是从理论到实践、从文本到行动的转换过程,只有通过课程实施,才能产生实际效应,否则,设计得再完美的课程,一旦束之高阁,便不会产生任何的实际效果。同时,课程设计在付诸实践的过程中,总是蕴含着对旧有课程设计的变革,课程设计的实施就是把这种变革导向教育实践,使之产生现实效应的过程,也是缩短理想与现实差距的过程。课程实施一般包括三个阶段,即课程釆用、教学和创新阶段。
五、小结
千百年来,人们多数时候只顾低头前行,脚下步履匆匆,却往往忽略了原本一同上路的文化灵魂。我们经常说适时放慢脚步,好让灵魂追上来,其实我们更应该在孩子蹒跚学步的时候就让他们学会带着民族文化上路,伴着灵魂前行。将民俗文化融入教育是我国教育发展的大势所趋,将儿童民谣融入学前教育只是我国教育迈出的一小步,今后教育事业的改革完善尚待筹备开发。走好今天的一小步,为今后大步的跨越做好准备。
作者:朱轶琳 单位:广西师范大学漓江学院
参考文献:
[1]赵海燕.学前教育民俗文化课程研究[D].西南大学,2012.4(10).
篇6
德育是教育者按一定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受教育者进行思想的、道德的、政治的教育。学前幼儿的德育是指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的对学龄前儿童进行道德品质教育,培养他们良好的品德、文明习惯和个性。幼儿出生后,在适宜的生活环境下发展很快。只有全面、和谐地发展,幼儿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为其一生的发展打下良好基础。忽视了任何一个方面的发展,都将阻碍幼儿的健康成长。
“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这句谚语阐释了品德的重要,古人云“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就是小时候养成的行为习惯就像与生俱来的一样,长大了都不会轻易改变,我国现代著名教育家陈鹤琴指出:“幼稚期(自生至七岁)是人生最重要的时期,什么习惯、言语、技能、思想、态度、情绪都要在此时期打下一个基础,若基础打得不稳固,那健全的人格就不容易建造了。”幼儿期是培养道德意识、道德情感、传授正确道德行为的关键期,因为这个阶段的幼儿很容易接受正确的、美好的、规范的刺激。道德行为习惯是与一定的道德需要、道德倾向相连系的自动化的行为动作,它主要包括正确处理人际关系、遵守公共道德等。所以我们必须从儿童时就开始着手培养教育,而学前期的幼儿品德教育,正是为造就推动社会发展的人奠定坚实基础的工作。
二、目前幼儿德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1、父母依赖学校或祖辈家长,父母推脱教育子女的责任
有些家长认为把孩子送进幼儿园就万事大吉,他们只负责从经济上、生活上满足子女的需要。还有些家长借口工作忙!没有时间看护、教育孩子,将孩子交给祖辈照顾,祖辈家长对第三代的教育过分迁就、溺爱,容易导致孩子产生依赖任性、独立性差、缺乏自信心、以自我为中心等。
2、教师的德育缺乏针对性
教师面对整个班级的幼儿泛泛而谈,没有区别对待不同品德发展水平的幼儿来因材施教。有的教师没有根据幼儿在品德结构上的差异性问题采取有针对性的教育措施,往往采取统一的说教中心模式对待品德结构上有差异的幼儿。很多老师基本上都是上完课就结束了对幼儿的品德教育活动,对全体幼儿和样本幼儿的德育缺乏持续性,教师没有后续的教育步骤跟上。
三、加强对幼儿思想品德教育的措施:
1、教师要尊重幼儿。
幼儿园的一日活动以及各个环节都渗透着德育的因素。德育活动是一种养成性教育,让孩子养成好的习惯,让他们终身受益。老师有了德育的意识,就会注重对幼儿技能技巧的培养,注重培养幼儿与其他小朋友团结协作的品德和良好习惯。作为跨世纪的幼儿教师,我们要体察孩子的感受,尊重和信任孩子,从而培养幼儿的自尊和自信,并且保护和利用孩子的同情心,培养他们的善良品质,还要保护幼儿的羞愧和内疚感,让孩子从小就懂得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培养孩子的责任感。我们幼师应视每个孩子为完整的具有独特个性的人,密切同孩子交往,聆听孩子的心声,注重孩子人格的全面发展。
2、教师注重自身形象,言传身教。
教师本身要注意自身形象,做好幼儿的榜样,促进幼儿良好品德的形成,在日常活动中潜移默化地对幼儿进行德育,并结合每个活动的特点进行渗透。在潜移默化之中对幼儿良好习惯的形成产生良好的生活习惯和行为习惯的培养。
3、把幼儿的思想品德教育贯穿于一日教育活动中,重视教育环境的渗透作用。
由于幼儿的思维的局限性,品德教育必须直观、形象、具体才容易为幼儿所理解和接受,用故事或图书教育幼儿团结友爱,通过体育游戏培养幼儿组织纪律和集体荣辱感,通过规则游戏体验各种规则的重要性,通过区角活动使幼儿学会助人和自主,懂得珍惜劳动成果,从而学会正确的接人待物方式,逐步让幼儿克服以自我为中心的行为习惯,加深与同伴的感情体验和认识上的共鸣,逐渐学会协调自己与他人的关系,教师还应做个有心人,留心观察孩子在生活中的各种行为,针对不同问题,采取集体或个别的方式进行指导、纠正,适时提醒孩子按正确的规则去做,使其良好的行为习惯得以巩固。
4、合理运用评价,强化良好行为,消退不良行为,使其成为道德高尚的人。
对于幼儿的良好行为给予肯定和奖励,可以帮助幼儿对具体的行为要求有更深入的理解,也有助于将行为要求上升为更规范的行为。在幼儿德育工作中,教师一定要注意自己的示范性影响。俗语讲“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可见身教重于言教。教师只有不断地加强自身修养,才能给幼儿以身示范的教育影响。
5、家、园同步做好德育工作,合理运用因材施教原则。
3-6岁的幼儿,其道德意识正处于一种朦胧阶段,家长是幼儿第一人教师,家长的品德行为,对子女的教育方法,对幼儿品德形成和发展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应此,我们要做好家、园联系工作。要求家长配合做到同步教育。
6、社会方面——社区教育
对于幼儿教育来说,关系相对比较密切的社会环境首推社区,社区是幼儿社会化的第三课堂,教育要培养造就符合社会需要的人,就必须走向社会、融入社会。充分利用社区中的人力资源、物质环境等,拓展幼儿学习、成长的空间。
篇7
【关键词】学前双语班;学前卫生学;课程改革
加强学前阶段“双语”教学,是全面推进“双语”教学的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近年来,新疆政府加大了对学前双语教育的扶持力度。但是,目前喀什、和田等南疆地区缺乏大量学前双语专业教师,师资数量不足和素质良莠不齐成为制约学前双语教育发展的“瓶颈”。
乌鲁木齐职业大学师范学院从2008年起设置学前民族双语班进行学前双语师资职前培养,主要招收入学前以维吾尔语为学习语言,高考“民考民”的各族学生,按照学生汉语水平的高低实行分班教学,采用“浸入式”纯汉语授课,至今已有三届,共5个班,08级学生即将毕业。学前教育双语班主要培养面向新疆区域,能在托幼机构及其与学前教育相关的机构特别是民汉“双语”幼儿园工作的幼教人才。经过一年汉语预科学习,学生HSK水平在4级到8级之间,学生职业认同感较高,学习态度认真,积极性高。
“学前卫生学” 是学前教育系民族双语班第一学年第二学期开设的第一门专业基础课,课程包含了解剖生理学、营养学、预防医学和心理卫生等学科的重要内容。课程的学习是二年级、三年级学习“学前教育学”、“学前心理学”、“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等课程的基础。通过本课程使学生了解幼儿卫生保健知识、幼儿生长发育特点与规律,具有能观察了解幼儿身心发展特点,能对幼儿进行身心保育,能组织和指导幼儿一日活动等从事托幼机构卫生保健教育的职业能力。
通过三年的教学实践,笔者发现“学前卫生学”在双语班的教学过程中相对于普通汉语班级存在一系列问题,主要表现在:①教学中存在大量专业术语,对于汉族学生没有什么困难,但是对于以前以母语维语授课的民族学生理解较为困难,而且语之间很多词语很难对应翻译。②民族学生自信心不足,专业学习畏难情绪较严重,缺少学习主动性,部分学生甚至不敢与老师交流。③学前教育专业知识欠缺,汉语听说读写水平参差不齐,汉语分析和归纳能力较差,不习惯汉语思维。④对于知识的掌握多局限于死记硬背的机械记忆,缺乏灵活运用的意识,实践操作水平较低。
在构建高职课程一体化的过程中,在双语班“学前卫生学”课程改革过程中如何把握汉语水平差异较大的教学对象?如何对课程设置才能培养出适应目前新疆大量双语幼儿园所需要的幼教人才?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认为应从以下方面着手:
一、课程设计立足学生的实际水平,课程目标包含专业学习目标和语言学习目标
托幼机构强调的是保中有教,教中有保,保教结合,本课程主要围绕使学生具有能在托幼机构进行保育和教育这两个核心能力特别是保育能力为主来设置理论课和实训课的教学内容,以理论教学为主,包含和托幼机构相关的实训内容,根据“理论有用、能力为重”的职业教育原则,从强化结合实际,注重能力培养,突出高职教育特色要求出发。在汉语水平不同的班级,授课的进度、内容、难易程度有所区别,在双语班课程目标的设置上,通过能知道、能简述、能掌握三个纬度划分知识目标,在能力目标中,能运用知识、会健康评价,最后落脚在进行相关健康教育,具体包括身体保护教育、心理保健教育、饮食健康教育、生活自理能力教育和安全教育。从语言学习角度来划分,“知道”侧重于让学生能够听懂,“简述”侧重于学生能听懂也会用汉语表达,“掌握”侧重于学生听懂、用汉语表达的基础上能够应用。在能力方面,相较于汉语班的学生,放低学生进行健康评价及处理具体问题的能力的要求,通过各种简单量表帮助学生进行粗略的健康评价。课程学习的重点包括学习幼儿卫生保健理论知识、进行相关健康评价和相关健康教育。难点是如何将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在健康评价和健康教育的实践之中。此外,在德育目标中,重点引导民族学生克服本民族文化和校园多元文化的冲突,。
二、教学过程力求生活化、交际化、实用化
目前全疆大多县、镇双语幼儿园普遍存在教师汉语听说水平不高,专业能力、技能有限的情况,学好汉语是作为一名合格双语教师的前提。学前卫生学作为一门专业基础课,贯彻“在提高汉语水平基础之上有效学习实用专业知识”的理念,在教学过程中,通过项目问题的设置帮助学生对分散的知识点进行归纳,力图将知识以通俗、系统的语言和方式呈现,将教学与民族学生生活经历及幼儿园实际有机结合,通过小组讨论、课后作业,尤其注重课堂提问,帮助学生在学习卫生保健知识的同时提高汉语听说读写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教师精讲,对知识点讲深讲透,不囫囵吞枣,不贪多,不过高要求学生表述时语言结构的准确度,鼓励学生对专业知识多说,实现教学过程的交际化、生活化、实用化。
三、以激发学生兴趣为出发点,教学方法形式多样化,运用合理化
1.借鉴了学生学习“汉语精读”等汉语教学课程的方法帮助学生解读教材
民族学生已经习惯了学习“汉语精读”等汉语教学课程的方法,即学习汉语时从词汇到句子到文章再回答问题的教学模式,教师在教学中借鉴了这一种模式,重视教材在学生学习中的作用,有选择的为学生挑选教材阅读和精读内容,对于汉语水平较弱的HSK水平在6级以下的班级在口语训练上主要侧重于帮助学生能够在理解的基础上对教材内容进行复述,避免机械记忆,在汉语水平较强的HSK水平在6级以上的班级不仅侧重于帮助学生在理解、简述教材内容,还要求学生在此基础上进行分析、归纳和总结,注重训练民族学生的汉语思维。
2.运用字典、联想法、情境模拟等各种方法帮助学生又快又准确的理解重要的专业词汇和内容
重视课前预习,要求学生对难懂的字、词查字典,在课堂上对重点词语的语音及时纠正,语意进行解释,如:讲到儿童消化系统时,帮助学生理解“消化腺”的“腺”字,可以告诉学生“月”字偏旁代表人的身体,“泉”代表泉水流淌,合在一起“腺”字就表示一个在人身体中不断流出各种水的器官。在讲述儿童骨折急救处理时,可以请学生模拟场景,来演示不同部位骨折固定的方法,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帮助他们快速、准确理解教学内容。
3.联系学生生活实际,以通俗易懂的语言授课,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的信心
大多数学前双语班的学生来自新疆边远城镇和农村,性格偏内向,普遍存在自卑感,缺乏自信,宁可自己埋头苦学,也不敢和老师交流,虽然教师采用纯汉语授课,但是学生在讨论问题过程中仍然习惯使用维语。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帮助学生理解内容,提高学生的兴趣,如:在讲述幼儿园进餐活动时,可以针对一些维吾尔民族传统食物,如:抓饭、胡萝卜羊肉包子、丸子汤等食物进行营养分析,鼓励学生做餐前介绍。在讲述儿童常用护理方法和急救方法时,可以让学生从维吾尔医学的角度提出治疗和预防方案。
此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板书应该条理、规范、简洁,不写潦草字,授课语速中等,吐字清晰、普通话标准,便于学生理解,为学生做出示范。
4. 重视“以探究问题为核心”的小组教学形式的有效开展
在班额过大的情况下,将汉语水平不同的学生分到一个小组,根据能力分配任务,有利于面向班级的每一个汉语能力、专业能力不同的学生的知识、能力的发展,能够调动每一位民族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
各小组探究的问题通常由教师提出,小组成员根据汉语水平不同,进行资料收集、分析、归纳、总结并进行集体汇报交流。如:在讲授幼儿园一日活动日程这个专题的时候,每一个小组分别接受入园接待、就餐、睡眠等环节的观察任务,然后让学生在幼儿园进行一周的见习体验,不同小组侧重观察幼儿一日活动的不同环节的准备、过程,重点观察环节中儿童出现的问题,见习结束后,由小组成员汇总观察结果并由汉语水平较高的学生进行集体汇报,大家共同探讨儿童出现具体问题的解决方案,通过这种形式,让学前双语班的每一个学生能够在亲身体验幼儿园一日各环节的基础上用汉语表述每个环节的准备、过程和问题,并集思广益找到解决方案,提高了学生的汉语思维水平。
四、注重学生的专业知识学习水平和汉语言学习水平两方面评价
在双语班评价上,以“实用”为原则,特别重视课堂提问力度,将学生对汉语言组织和表达的清晰、流畅度、规范程度纳入考核范围。在不同HSK水平的班级,根据学生汉语水平的差异,评价的标准有所区别,以期能够通过评价激发每位学生学习的热情和主动性。在笔试过程中除一些必要的理论知识点之外,可以设置一些开放性题目,如:儿歌创编和案例分析等,考察专业知识的同时也考察了学生的汉语分析、归纳水平。
参考文献:
[1]朱家雄.学前儿童卫生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2]高莹洁.浅析在学前双语师资班中如何教好“幼儿卫生学”[J]. 跨世纪.2008(7)
[3]贲春明.高职“学前卫生学"课程教学改革实践探索[J].教育与职业.2009(18)
[4]宋晴葵.浅谈在高职学前卫生学课程中的职业素质教育[J].教育与职业.2008(20)
[5]张春芳.学前卫生学教学之我见[J].科教文汇.2011(6)
篇8
200*年,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和上级教育文化主管部门的关心指导下,我局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十六届(提醒您:请根据实际修改)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导,以科学的发展观为指针,深入贯彻全国农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以全面育人为重点,抓住主要矛盾,整合教育资源,推进教育改革,开拓了全县教育教学工作和文化工作的新局面,现将主要工作总结如下。一、教育教学工作(一)抢抓机遇,固本强基,教育事业快速发展1、狠抓“两基”巩固提高,各类教育协调发展我县始终将“两基”巩固提高工作作为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严格按照“机构不撤,人员不散,力度不减”的要求,进一步落实“两基”工作责任,努力提高全县“两基”水平。今年,省政府对我县的“两基”工作进行了复查年检,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亲临迎检工作第一线,出谋划策,精心指挥,使广大教师受到极大的鼓舞,增强了做好“两基”工作的信心和责任感。经过全县上下一致的努力,各职能部门的密切配合,我县“两基”工作的各项指标全面达到评估要求,以全市最高分通过了复查年检。在狠抓“两基”工作的同时,我们还认真贯彻《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加大职业和成人教育的发展力度,积极开展职业技术培训,为推动县域经济发展和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奠定了基础。县职业中专大胆改革招生办法,拓宽招生渠道,从今年起实行了春秋两季招生。同时,为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调整专业设置,大力培植机械加工和工模等省重点建设专业,购置了10万元的数控车床、普通车床和铣床;实行了灵活的办学形式,坚持学历教育与短期培训相结合,强化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创业精神的培养,提高了毕业学生的就业率。
普通高中教育有了新的发展。我们按照“高中做优做强做大”的工作思路,认真贯彻落实省市关于加快高中阶段教育发展的有关文件精神,狠抓龙南中学的提质扩容工作,加大力度积极发展高中阶段教育,充分发挥优质教育资源的育人效益,以满足我县人民群众对优质高中教育的需求。学前教育形成了以公办园为骨干、民办幼儿园为主体的的格局,新建上规模上档次的托福幼儿园、金钩幼儿园和实验幼儿园相继投入使用,他们与县幼一起,成为我县幼儿园的领头雁,引领着我县幼儿教育事业朝着健康的方向快速发展。今年3月,举办了全县幼儿园(学前班)教师说课和健康教育培训班,共有近80位幼儿教师参训。目前,我县县城学前教育普及率达100%,全县学前儿童三年受教育率达到68%,学前一年受教育率达85%,学前幼儿入园率的大幅提升,基本实现了普及学前教育,为我县基础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009年,我县被评为赣州市幼儿教育先进县和江西省幼儿教育先进单位。2、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教育质量稳步提高一是加强了德育工作。龙南中学、程龙初中、南亨初中、龙师附小、实验小学、里仁中心小学等中小学开展丰富多彩的德育活动,强化了学生日常行为的养成教育。2009年全县共有72位同学获省市“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荣誉称号。二是各级各类学校进一步深化学生学业成绩评价改革,逐步摒弃以考分作为唯一尺度的评价办法,探索与新课程相适应的多样化、多元化、全息性、发展性的评价手段。三是通过组织参加丰富多彩的竞赛活动,全面展示了我县的素质教育成果:在江西省第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我县有1件作品获二等奖,多件作品获市级奖;在全市中学生英语听力竞赛中,有47位同学获一、二、三等奖;在赣州市中小学生电脑制作竞赛活动中有7位同学获奖;在2009年全省小学生学具操作竞赛中,共有9位同学获省市一、二、三等奖,63位同学获县级奖;2009年12月与县公安局交警大队、团县委联合举办了全县中小学生交通知识竞赛。四是开展创建文明校园和德育示范
校活动。龙南中学、龙南二中、程龙初中、里仁中心小学已申报第四批市文明校园、德育示范校;三中、附小、实小、镇三小被省教育厅列为首批建设中的义务教育阶段省级示范学校。通过实施素质教育,全县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升。在全国初中物理应用知识竞赛、全国初中数学联合竞赛、全国初中化学竞赛中,我县取得了较好的成绩,有8人荣获国家级三等奖,近20人获省级奖。今年中考,全县总分629分以上的特优生有138人,居全市第6位;高考成绩再创辉煌,本一上线人数56人,跃居全市第5位,比去年的第13位前移了8位,本二上线人数173人,位居全市第7位,比去年的第9位前移了两位,远远超过了宁都、于都、大余、崇义等县,跳出了徘徊多年的教育低谷,教育教学质量已进入了全市中上水平。(二)深化教育改革,优化资源配置,教育发展后劲进一步增强1、积极做好实施新课程标准的准备工作。为确保新课程改革工作能顺利推进,县教育文化局成立了课程改革领导小组,加强了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工作的领导和规划,制定了新课程改革方案和教师培训计划。为了提高教师驾驭新课程的能力,按照“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的原则,加强对课改教师的培训。今年暑假期间,选派了16位中小学教师参加省级新课标培训,组织了364位教师参加市级新课标培训;8月15-18日,又举办了县级新课标培训班,共有353位中小学教师参加了培训。此外,我们于今年4月组织了30多位教师参加了全市教学改革示范校开放日活动,对全县创新教学的全面铺开、深入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2、深入持久开展师德师风教育活动,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为进一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我们积极开展了师德师风教育活动,大力弘扬“五种精神”(即不计得失的牺牲精神;不甘落后的拼搏精神;爱生如子的园丁精神;认真执教的敬业精神;终身从教的献身精神),不断提高教师的政治水平和道德素质,增强教师教书育人的使命感和爱岗敬业的责任感,涌现了
一批为人师表、教书育人、爱岗敬业、乐于奉献的优秀教师。在第20个教师节来临之际,我们积极参与了“四个一百”评选活动,龙南中学叶晓明等6位教师被推荐参加市“师德标兵”的评选,同时对25位县级“师德标兵”进行了表彰。在赣州市中小学幼儿园教师职业语言竞赛中,我县获团体一等奖。此外,狠抓教师继续教育学习。暑假期间,县教师进修学校组织了全县中小学校长研讨班,共有39位校长参加了研讨;聘请市语委专家,对589位中小学教师进行普通话培训和测试。到目前为止,我县中小学教师普通话水平达二级乙等以上的共1544人,占专任教师的92.6%;其中语文教师581人,普通话测试达二级甲等以上的450人,占语文教师的77.5%,中小学教师普通话水平有了显著提高。继续采取了自学考试、成人高考等多种途径,加大了教师学历培训力度,初中教师中具有本科学历和小学教师中具有专科及以上学历的比率达到13.1%、24.6%,提高了中小学教师的学历层次。在3、继续积极调整中小学校网点布局。按照《龙南县进一步调整中小学网点布局和精简优化中小学教师队伍的实施意见》要求,2009年秋季全县调撤学校5所,学校数由2009年秋的117所调整为2009年秋的112所,班级学生数由45人提高到46人,优化了现有教育资源的配置,提高了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率。4、进一步深化办学体制改革。贯彻落实《民办教育促进法》,制定了有利于民办教育发展的有关政策,吸引社会资金发展民办教育。学前教育发展成为以社会力量办学为主的局面。今年5月,县教文局下发了《关于规范我县民办学校(幼儿园)审批办法的通知》,加大了对民办教育机构的管理力度,进一步规范了我县民办教育机构的办学行为。
篇9
陶继新:您作为一方的教育局长,据我了解在推动区域教育均衡发展和促进教育内涵建设上做了许多工作,并取得了一些成效。
王海山: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香坊区2009年完成了“双高普九”,2010年完成了第一批26所义务教育中小学校的标准化建设,无论是“双高”还是“标准化”,重点都是改善办学条件,校长们的关注点也在办学条件的改善上,但光有硬件的提升是远远不够的。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必须注重向内涵建设转轨,为此,我们提出了“推动教育均衡、丰富教育内涵、提升教育品质、打造教育强区”的总体工作思路。
我们坚持以标准化建设为载体,持续改善办学条件,确保在2013年所有义务教育学校都达到标准化。在标准化建设过程中注重学校内涵发展,加强督导视导力度,使学校在办学条件改善的同时,办学品质也得到提升。
为了推动教育均衡和内涵发展,我们在“十二五”期间推出了学校“内涵建设主题推进年”系列活动,分别是:教育质量年、队伍建设年、学校文化建设年、学校管理年、特色办学年;我们推进集团化办学,充分发挥名优学校的引领辐射作用,促进优质教育资源的扩张,以形成区域内高位均衡态势。
陶继新:你们的这个总体思路不但关注了教育均衡,也关注了教育品质。均衡解决公平问题,教育品质解决的是丰富内涵、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问题。这是打造教育强区的必由之路。
一所学校能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优质学校,不在于其高楼大厦之多,而在于其整体品质之优。你们的“内涵建设主题推进年”是从整体上提升学校品质的一个方略,相信认真实施之后,香坊区教育会走上“更上一层楼”的新境界。
王海山:我们在全区进行了学校网点布局调整,这的确不是简单的学校之间的合并,而是立足于全区教育物质资源和人力资源的全面整合。11所撤并学校的教师通过随机派位分流到指定的15所学校,这些教师在新的氛围当中能够得到好的锻炼和培养。
陶继新:这是一个智慧之举!这种分流办法,让原来薄弱学校的教师有了与优质学校“同质化”的可能――优质学校会采取有效的措施,尽快提升这些分流来的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这样,不用太长时间,不但薄弱学校少了,教育教学水平较差的教师也少了。让孩子公平地接受优质教育,也就不再是一个口号,而一步步地变成了现实。
主题推进:谋求学校内涵与品质整体提升
王海山:《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核心任务。我们将“主题推进年活动”的第一年就确定为“教育质量年”,旨在进一步强化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性,将校长的兴奋点转移到提高质量上来,树立正确的教育质量观,全力扭转以升学成绩代替教育质量的局面,让大家在工作中形成几点共识:一是遵循实效性原则,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进一步解放思想,大胆改革,一切从学校发展的实际出发,在抓教学常规落实上下功夫;二是遵循发展性原则,既考虑学校教学现状,又注重学校教育工作的可持续发展,确保教育质量稳步提高;三是遵循科学性原则,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和师生身心发展规律,按照课程改革新理念,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实现教师角色转换,激发师生的生命潜能;四是遵循层次性原则,针对城市、农村中小学实际,各有侧重,在保证有效落实教学常规工作底线要求的基础上,鼓励创新,彰显个性。
陶继新:转移校长的兴奋点,这种谋划太好了!有的校长,兴奋点在学生的考试成绩与升学率上,甚至把能够提升学生素质的东西弃之不顾,以损害学生的健康及持续发展为代价。当这种思维一旦定格在校长的心里,他们也就不再考虑素质教育,也不再思考学校的优质发展,学校教师会在这种思维导向下对追求升学率趋之若骛。如此一来,学生真正意义上的生命成长就不复存在了。你们让校长遵循四个原则,将校长的兴奋点转移到提高质量上来,自然就把校长引上了正确的教育轨道。当年北京22中的数学特级教师孙维刚做班主任时提出一个口号:“做人第一,学习第二。”在教育教学中,他遵循这一理念,结果是他教的这所北京的一般学校的学生55%考上北京大学与清华大学。他为什么能创造出这一奇迹呢?因为高素质的教师,熟知育人之道:“本立而道生”,有了做人之本,学生就会拥有持续向上的内在动力。有了这种动力,学生的成绩不上去都难。当做人好了,学习好了的时候,学生就会在心底积淀一个信念,那就是做人第一,学习第二。这不但是学生生命成长之道,也是走向成功之道。
王海山:“做人第一,学习第二”,非常有哲理。当今社会上的浮躁风气,已经波及教育领域,急功近利思想存于一些校长的头脑中。如果这种风气继续蔓延,损害的不仅是教育,甚至会损害国家、民族的未来。这可能有点危言耸听,但确实应该引起教育工作者,尤其是教育行政部门的深思。在“队伍建设年”,我们将干部队伍,特别是校长队伍建设放在重要位置:加强职业道德建设,提高专业水平,修养教育情怀,是干部队伍建设的核心内容。2012年,我们对全系统660余名校长、中层干部进行了“干部队伍建设专业素质考核”,依据选拔岗位的不同,分别制定了《机关岗位挂职公开选拔竞聘工作方案》、《公开选拔校级干部工作方案》,在公选笔试成绩择优的基础上,又进行了面试、答辩,以测试干部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全区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好干部储备。在此基础上,选拔了5名学校干部到局机关挂职,为香坊区教育系统干部的选拔任用提供有力依据,同时我们完成了11所小学校长的交流,进一步激发了这些校长在新岗位上的新动力。
陶继新:一个好校长对学校的发展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大学》有言:“见贤而不能举,举而不能先,命也;见不善而不能退,退而不能远,过也。”那么是谁之过呢?首先是教育局领导之过。而唯贤是举,让优秀人才提前进入到校长的“预备期”,有利于调动真正有思想与能力的校长的积极性,这无疑是均衡发展的重要一环。只有培养更多的优秀校长,才能让更多学校走向优质。局长不能只做伯乐,还要为“千里马”们提供一比高下的舞台。这需要大智慧、大勇气,也需要高人格,只有一心为了教育快速发展的领导,才能作出如此的选择。
王海山:一个好校长,除了人格高尚,还必须具备深厚的文化底蕴、较高的理论素养和教育领导力,精心培育学校文化,引领学校内涵发展,建设特色鲜明、符合实际的校本课程,以此为载体践行理念,达成目标。要实现这些要求,必须带出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的师资队伍。因此,对校长评价的一个重要指标就是能否带好队伍,能否培养出专业化的教师队伍。在“队伍建设年”活动中,教育局提出以区域课题《中小学校生命化教育体系的研究与构建》为指导,实施小课题研究,要求校长基于对师生生命的尊重、理解和成全,锻造师能,铸就师魂,调动教师发展的内驱力,增强教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我们出台了《生命化课堂教学评估标准》,要求校长通过活动,推动校本研修工作有效开展,促使教师专业素质不断提高。
陶继新:校长再有水平,如果教师不优秀,学校也不可能真正发展起来。在如何培养师资队伍方面,你们教育局不但出台了相应的政策,而且有了实实在在的行动。特别欣赏你们的小课题研究,因为教育教学中更多的不是大而空的理论研究,而是一个又一个小问题的研究。不过,有些问题看起来小,却是关乎教育教学的大问题。老子说:“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这些小问题研究好了,教育的大问题与难问题也就解决了。课题研究要接“地气”,否则只能是悬在空中的一朵好看的浮云,如果刮来一阵风,就会飘然而逝。
名校引领:形成全面而高位均衡态势
王海山:接“地气”的研究,直抵学校教育的实际。我们之所以提出构建中小学校生命化教育体系,目的就是要将生命化教育理念,融入学校文化建设、教育教学管理、校本研修活动、家校合作以及社区教育等各教育要素之中,形成理解、尊重、成全的教育氛围,从人的生命成长规律去思考教育、实践教育,为人的生命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可持续发展和自主发展奠定基础。根据国家大力发展幼儿教育的总体要求,2011年,我们利用闲置校舍改建了4所公办幼儿园,使我区公办幼儿园增至5所,2012年再改建5所,到《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结束之后,我区公办幼儿园将达到14所,加上原有的13所企事业办园,我区优质幼儿园将达到27所,使全区90%以上的学龄前儿童能够享受优质学前教育资源。同时我们以生命化教育课题研究为载体,专门成立子课题研究小组,针对幼儿园课程建设,幼儿生理、心理发展规律,进行专项研究,并以研究为载体,提高幼儿教师专业素质,使课程设置、育儿方式等更符合幼儿的身心特点,切实发挥好幼儿教育对人的生命成长的奠基作用。
陶继新:生命化教育强调不但要尊重生命,而且要给不同时段的生命以同等的关心,否则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生命化教育。幼儿正是长身体的时候,也是习惯养成的最佳时段,这个时段的奠基工程做好了,小学乃至中学的教育就会轻松得多。有这样一个故事:“1998年1月18日至21日,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聚首巴黎,会议期间有人问其中一位:‘你在哪所大学学到了你认为最重要的东西?’出人意料的是,这位白发苍苍的老人回答:‘在幼儿园!’‘在幼儿园学到了什么?’‘把自已的东西分一半给小伙伴,不是自己的东西不拿,东西要放回原处,做错了事情要表示歉意,午后要休息,要仔细观察大自然,我学到的东西就这些。’”这位诺贝尔奖获得者认为他学到的最重要的东西,是在幼儿园养成的良好习惯。因此,生命教育的起始阶段在学前,学前教育当是整个人生成长的奠基阶段。
王海山:哈尔滨市香坊区委、区政府对区域基础教育和人才培养都高度重视。2010年以来,先后投入大量资金用于老校(园)舍改造、新校(园)舍建设、设备更新及师资队伍培训,尤其重视人才培养。每年都要把专家请进来或将校长、教师及教研人员等派出去进行高端培训。在区委、区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基于我区教育发展的实际,我们确定了香坊区教育高位均衡的发展战略。高位均衡,首先是各级各类教育都得到均衡发展,即高中教育、义务教育、特殊教育、民族教育、学前教育等均站在哈尔滨市的领先地位。其次,所有学校办学条件都达到国家标准,使所有学生都能享受优质资源,以名优学校引领,让所有学校都成为群众满意的学校。
我们将全区公办职业教育学校进行了资源整合,组建了“哈尔滨市现代应用技术中等职业学校”。该校围绕一、二、三产业,加宽专业设置面,增强竞争力。2011年被省教育厅评为“国家示范校培育学校”;2012年顺利通过省里的答辩,以全省排名第一的顺序上报教育部,并成功通过国家级复核,标志着我区职业教育已跨入全省中等职业教育的第一梯队。
陶继新:职业教育发展是教育高位均衡发展的重要一翼。职业教育发展了,才能走进高位均衡的领地。十报告中提出,“要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职作为这个体系的一部分,要想比较快地发展起来,除了必要的资金投入,还需要优质的师资,特别是双师型的教师;职业教育具有实践性的特点,所以要建立较好的实训基地;还要加强宣传,获得充足且高质的生源。这些问题解决好了,才能让职业教育与义务教育并驾齐驱地走向高位均衡的领地。
两大载体:破解区域教育高位均衡的难题
王海山:在加大投入,加强硬件建设,努力实现各级各类教育均衡发展的同时,我们丝毫没有放松软实力建设,实现区域教育内涵发展是实现高位均衡的重要组成部分。除了在加强队伍建设、提升人员素质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以外,我们还针对制约香坊区教育发展的两大难题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
一个是面对区域百姓对优质教育需求与优质教育资源相对不足之间的矛盾,我们采取的解决策略是:大力发展优质教育,培育数量充足的优质学校,发挥名优学校的辐射引领作用,缩小校际之间尤其是城乡学校之间存在的发展不均衡现象,提出了“名校引领集团化办学”的思路,在细致调研的基础上,制定了《香坊区开展“集团化”办学工作实施方案》,本着量质并举、深化改革、均衡普及、因地制宜的原则,以“名校+村小”、“名校+弱校”、“名校+民校”等模式组建了14个教育集团。目前涉及集团化办学的学校共30余所,把名优学校的先进教育理念、科学管理办法、优秀师资输送到薄弱学校和农村学校,此举已经初见成效。例如,我区王兆新村小学依托其良好的社会影响力,先进的办学理念,比较雄厚的师资以及优质的办学条件,带动农村学校朝阳三小迈入了快速发展的轨道,在学校管理、办学条件、师资配备、教育教学质量等方面为该地区学生提供等同于城区的优质教育资源,初步形成以该分校为核心的“区域性名校”。再如,公滨小学领办农村学校幸福乡光明小学,在教学管理上,主校区和分校区采取一体化管理,公滨小学派一名副校长负责光明校区全面工作,主校区先后选派30名优秀教师担任光明校区的班主任及各学科的教学工作,真正让农村小学的孩子也能享受到优质教育。
陶继新:香坊区的“集团化”办学,从根本上解决了弱校问题。以前不少地方也探索过帮助薄弱学校“脱贫致富”的问题,不过由于只局限于个别名师的送教和某些一般化的交流活动,大都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你们的可贵之处就在于有了方案后,就“真枪实刀”地干了起来。“名校+村小”、“名校+弱校”、“名校+民校”不是名义上的相加,而是实质上的融合。这无疑给村小、弱校与民校带来了希望,他们能够全方位地吸纳名校的优质资源,教师的水平会在相对不长的时间里得到较大的提升,使他们获得走向成功的自信和能力。对于优质学校的名师而言,能够帮助一个或者几个教学水平原本一般的教师走向游刃有余的教学境界里,也是一种精神收获。不论薄弱学校的教师,还是名校的名师在这种融合中都会有所受益。
王海山:要想抵达深度均衡,就要在教育内涵与品质上下功夫。有了先进的硬件设施和优质的队伍,就为教育内涵品质的提升提供了强有力的保证。要实现我区办强教育的目标,我认为课程就是这样一个可以帮助我们实现目标的重要载体,这也是我们要着力解决的制约香坊区教育发展的另一个大问题。在加强校本课程建设、教师培训资源建设的同时,我们在加强区本课程建设方面进行了有效的尝试,尤其在区本德育课程建设上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党的“十”报告别强调立德树人,将其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在寻找德育创新点的过程中,我们敏锐地抓住了音乐教育的特殊作用,把德育与音乐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创造性地推出了校园童谣创作、传唱活动。通过传唱童谣,打造浸润式德育。发动全区中小学教师创编内容健康向上、易于普及传唱的儿童歌曲,并从中筛选出100首原创精品,辑成区本德育教材《花开的声音》。区教育局将教材免费下发到各校。2011年12月,我区成立了“留守儿童合唱团”,编辑了一本优秀原创童谣集《花儿向阳》。在这项活动中学生的参与面达100%,部分教师和家长也积极参与,共同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我区以原创童谣浸润中小学生心灵的做法,得到了中央文明办的充分肯定,并在全国推广我区童谣育人的经验。
陶继新:你们是智慧的,用儿童歌曲这种特殊的载体,让孩子在吟唱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思想教育。这样的德育,既是快乐的,也是深刻的,甚至是可以融化到血液之中的。
篇10
[关键词]儿童读经 必要性 品德 语文
近几年来,读经教育一直得到许多大德有识之士的提倡,被称为“重整中国文化断层的宏图大业”,尤其是青少年儿童掀起了一股读经热。对于中国传统文化有深入研究的南怀瑾老先生,国学大师牟宗三的弟子台师大王财贵博士,以及国内许多著名大学如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武汉大学等一些知名的专家教授,一直以推广读经为己任,奔走呼号,四处演讲,使读经教育风气日盛。1998年初,由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发起的“中华古诗文经典诵读工程”也正式在全国范围展开,将读经教育推向。
一.读经与儿童读经
(一)读经与儿童读经的含义
所谓读经,按照王财贵教授所讲,就是读最有价值的著作。经,本义是“挂在织布机上的竖线”,是织成一匹布的先导,引申为“天经地义的常理常道经书,是蕴涵着常理常道,可以作为人们思想行动标准的书”。经典,是高度智慧文化的结晶,是启迪人们得以安身立命的生命指南;而读诵,则是我们民族已经沿用了几千年极简易、极有效、极高明的学习方法。少年若天性,习惯成自然。儿童学习的特点是“可塑性高,施教最容易”。儿童读经,就是让处于心灵最纯净、记忆力最好年龄阶段的儿童,读诵中国文化及世界一切优秀文化的典籍,以根植文化修养,以拓展心胸见识,以启迪深远智慧,以教养崇高人格,如此造就德智兼备的贤才,襟怀天下的大器,乃至于达到国家民族文化薪传的远大目标。人不学,不知义,让儿童接受圣贤教诲,读经的教育,是每个教师与为人父母应有的见识与天经地义的责任。
(二)儿童读经的争论
对于儿童读经一事,力倡甚至热情赞赏者有之,反对甚至严厉批评者也有之。两种几乎截然相反的态度常常让一些家长和孩子乃至于一些一线教师都无所适从,反对儿童读经的人理由主要有两个方面:(1)经是在中国封建社会里形成的典籍,而现在是21是世纪,读经认为是一种文化的倒退更何况经书的典籍里充斥着大量的文化糟粕,如果对经典的内容不加辨析,社会发展的方向感不清晰,把经典简单的拿来,只是让儿童反复的诵读那读经的后果只能是培养一批思想倒退的书呆子(2)施教者从文本出发,不顾儿童的接受能力,。。。。经里包含的一些典籍内容难度极大,随处剪切一段经典,把它塞进小学课本不要说儿童没法理解,就是成人也有许多人不能准确理解,儿童是未成年人,而四书五经在成书时不是为儿童准备的,让儿童去读一些一起知识水平无法理解的经书,不论是文言还是白话,读者和作者的心理跨度都很大,除了徒增儿童的学习负担外,较少其他教育功能。
虽然目前对儿童读经争议较大,但是儿童读经的必要性还是显而易见的,只要我们掌握一定的方法,按照儿童的年龄和心理特点,有选择性的选编教材,这些消极因素是可以降到最低的,从而使儿童从读经中获得最大的益处。1998年初,中国青少年基金会对北京、湖北的1500名儿童进行了3个月的试点,“大多数的教师和家长认为,开展古诗文诵读不但能在传统文化与价值观方面对孩子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有利于孩子的人格发育,而且有助于提高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2003年,科技部研究中心对中华古诗文经典诵读活动的一项评估报告显示:“通过背诵古典诗文,73%的家长和87%的教师认为对孩子起到了弘扬传统文化的作用,近九成的家长和96.7%的教师认为对孩子的个人修养和人格发育起到了良好作用,94%的家长和100%的教师表示对提高孩子的语言文字能力有好处。”据很多文章报道,读经提高了学生的语文水平,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了文学、历史、地理、天文、艺术等各方面的知识,他们的专注力、记忆力和自制能力也有了明显的提高。共读的形式还促进了“亲子相长”、“师生相长”。应该说,正是这些事实坚定了老师与家长的信心,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学校与家庭参与到诵读经典的教育活动中去。
二、儿童为什么要读经――读经的必要性
当今世界,我们看到的是:问题的青年,问题的学生,校园的暴力,青少年的犯罪以及由此衍生的家庭问题、社会问题层出不穷,已经到了触目惊心的程度。究其根源:我们丢弃了文化教育“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基本精神,我们已将国家伦理道德抛弃,由此而导致的种种恶果,自然也就成为事所必至、理有固然的程度!慎终追远,民德归厚,要亡羊补牢,我们必须重新去认识我们的文化,去根植文化之根,以重塑世道人心。其基本方法就是恢复对文化经典的读诵教育,特别是让心性纯真的儿童自小接受读经教育。这是培固根本、正本清源、切实可行之路。在全国政协会议上,赵朴初老人等德高望重的政协委员就曾提案呼吁:“(我们)以风烛之年,未敢忘继承民族的文化。”“构成我们民族文化的这一方面是我们的民族智慧、民族心灵的庞大载体,是我们民族生存、发展的根基,也是几千年来维护我们民族屡经重大灾难而始终不解体的坚强纽带;如果不及时采取措施,任此文化遗产在下一代消失,我们将成为历史的罪人、民族的罪人”。既然古代经典被给予了如此之高的地位,就说明一定有它的价值所在,所以说,儿童读经并不是没有道理的,读经运动是有其内在合理性的。
同志在1997年11月访美演讲中说:“中国在自己发展的长河中,形成了优良的历史文化传统。这些传统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进步获得扬弃和发展,对今天中国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中国的发展道路,具有深刻的影响。”一个民族没有了经典,就没有了文化,没有了历史,没有了根基,没有了常理常道,因而也就没有了未来与希望。所以说倡导读经,激活传统,对于中华民族继往开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读经有助于儿童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形成健全的人格
1.经典本身蕴涵着丰富的道德教育理论。
如.《论语》是我国古代一部重要的经典,它包含了立身、处事、为学、从政等丰富的人生经验和人生智慧,融政治-伦理-道德与教育为一体,其核心是做人。它提出了许多做人的原则和格言,具有普遍的教育意义。又如,孟子十分重视道德修养的自觉性,提出了”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理想人格,认为通过长期的道德实践可以培养出一种坚定的无所畏惧的心理状态,这就是所谓“浩然之气”。这种气至大至刚能够主动扩张充塞于天地之间,《孟子》中的许多语言已经成为两千多年来志士仁人立身行事和判断他人行为的准则并成为人们追求的理想,这些中华文化经典蕴涵着优秀的传统美德。
2.经典中榜样的示范,有助于儿童形成良好道德品质。
在经典的哺育下,中华民族的历史上涌现出了大量的杰出人物,他们中许多人都具有崇高的道德品质例如东汉时期的科学家张衡,从青年时代起就是一个正直认真勤奋好学不从流俗不屈不挠具有远大理想,愿为社会献身的热血青年(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等等已成为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儿童通过学习这些榜样人物的先进事迹,对他们也能起到一定的感染,生活中发生类似的事情儿童也能知道怎样做才是对的。这些先进事迹对涵养少年儿童的善心,仁爱之心,培养孝亲敬长,诚实守信的道德品质,养成举止文雅的道德行为习惯,促进道德修养的提高和人格的健康成长,密切亲子关系等方面具有显著的成效。
3.读经内容贴近儿童实际,有助于提高儿童道德品质。
朱熹也指出:“小学学其事,大学学其理”,因此,经典的德育内容围绕人们的日常生活而展开。它重在告诉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为人处世的基本道理和准则!强调从日常行为范做起由近及远,从小到大,逐步提高自己的道德品质。而不是远离生活实际的空泛的大道理.至于那些蒙学名篇,既有丰富的知识又包括许多人生格言和少年儿童日常生活的道德行为规范并且把知识传授和道德教育有机融合。比如弟子规中就有这样的内容:“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冬则温夏则晨则省昏则定出必告反必面居有常业无变事虽小勿擅为苟擅为。”少年儿童在琅琅上口的诵读中,既识字学知识又学那些看得到,摸得着,在日常生活中用得着的具体行为规范,并在实生活中去尝试,久而久之逐渐形成习惯。总之,读经教育的德育意义集中到一点,就是起到了蒙以养正,即有助于儿童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形成健全的人格的积极作用.这是读经教育取得显著德育成效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儿童读经能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1.读经是传承历史文化的重要途径。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没有传统优秀文化,没有人文精神就会虚无,就会异化。无论是中国还是外国,经典著作都是浓缩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知识的结晶。中国文化的宝库主要在上下五千年的古典书籍里,每一代人的创造力都是基于历史典籍之上,不断融会贯通,推陈出新,成为新的社会发展的动力。没有自己的文化,放弃历史文化,一个民族就没有自信心、创造力和凝聚力。现代教育侧重于传播知识和技能,使新一代缺乏传统文化的根底。有的人学习了西方一鳞半爪的东西,模仿其糟粕,出现了许多社会病。不懂得“人伦之道”的做人道理,不懂得“生存之道”的生活艺术,应该引起我们的警惕。改革开放后,对外交往日益频繁,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既是每个公民的义务,也是扩大我国对外影响的途径。许多国家从东方文明中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为其所用,并有创新,丰富了人类文化内涵。“经”是我国学术思想的精华,是民族文化与民族精神的载体,其中的一些内容如提倡和平主义、人道主义,主张自强不息等,现在仍然县有十分现实的借鉴价值。就学校教育而言,学生学习古典经典,可以使他们从中了解古代的文物制度、风土人情、文化教育、文学艺术、科学发明,了解古代与现代历史之间的继承与发展的关系,这正是当前我们语文教育要求学生阅读文言文的目的。儿童读经可以传承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精神;对于我国的文化发展、重塑民族精神都有好处。人们现在提倡读经很大的一个理由是原于此。
2.读经能够重塑民族精神,重建民族自豪感,提升文化鉴察力。
在全球一体化的进程中,随着中国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深入,外来文化日益增多地涌入我国,对于中国儿童造成两方面的影响:第一,外来文化良莠并存,对于鉴别力不是很强的青少年儿童来讲,很容易吸收一些腐朽、堕落的东西,在经济利益和物质追求中表现得浮躁、浅薄,急功近利、道德滑坡,失去独立人格;第二,中国文化在多元文化的融合和碰撞之中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年轻人忘记了中国古老的文化传统,态度冷漠,有的甚至蔑视中国传统文化,主张“全盘西化”。
王财贵认为,如果丧失了文化教养,就“很容易同时丧失其理性的反省力与创造力……把自己简化为浅陋;只一味学习西方,是文化的自我设限,自我矮化,从此中国将培养不出大人才来”,在这种情况下,中华民族的富强昌盛恐怕只是一种幻想,对于民族文化没有信心,缺乏创造力和凝聚力的新一代是担负不起这个重担的。古代经典是民族文化和知识的结晶,是古代人民的智慧的结晶,不仅包含丰富的人文思想,还有很多自然科学的萌芽。儿童在读经的过程中,不但可以获得安身立命的法则,并且可以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会自然地产生对于祖国传统文化的自豪之情,重塑日渐式微的民族精神,产生报效祖国的决心。对于古代经典文化的学习,还可以提升文化学素养,提高文化鉴察能力,对于精华糟粕并存的外来文化进行合理的选择取舍,为我所用。只有这样,中华民族的昌盛富强才会逐步实现。
(三)儿童读经符合儿童学习心理规律,能激发潜能,发展智力
1.符合儿童心理发展规律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儿童读经的方式,不求理解,只是背,表面上看来,还只是左脑的训练而已,然而就因为在背经的过程当中,完全松懈、有趣,使脑波从β波转换至α波,也就是说,读经背经的小孩一而再、再而三地有机会舒解身心压力,并能在α波的脑与潜意识互动过程中加强了创造力、灵感、注意力、判断力及记忆力。儿童读经背经的过程类似念唱,眼睛看经典文字为透过视觉作用刺激右脑,而念唱的律动也启动了右脑,至于仔细整理辨字以便记忆则是左脑的工作,所以,整个读经过程恰恰动用了左右脑功能,使左右脑运作得以同步。多让左右脑平衡、多处在α波下会增进脑力开发,包括记忆力、注意力、理解力、创造力等。根据研究,左右脑能有同步效用时,学习能力可增加2至5倍。选择古圣贤的智慧精华是正确的,因为假以时日,有读经的人多少会受到经典的潜移默化、陶冶性情。其实,单从左右脑平衡的目的来讲,儿童不一定要读经,就是读其它的东西也有效果,只要把握住轻松并有韵律感地重复念唱即可。然而,一再重复的念唱,即使没有刻意去理解,所读唱之内容不只是会存入大脑记忆,它更会烙印在潜意识里,而潜意识的妙用就是无需经过意志的运作,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儿童的思维与行为,对他们成人有极大地意义。
2.增强记忆力,发展智力
当代一些心理学的研究表明,自小生活在缺乏文化刺激的环境下的儿童,其心智发展较慢,小学入学后较多学习困难。发达国家普遍加强学前教育,其理由就在于此。一位在孩子三岁就教导孩子学习中国古代经典的母亲说,几年下来,孩子不但样样功课不用他操心,而且琴棋书画等才艺也是触类旁通,得心应手。有的家长反映,从前孩子背书总是一个下午才能背完,自从读经后,半小时就能背好一课书,记忆力有了明显提高。有鉴于此,采取适当方式对两岁以后的儿童进行中国经典文化的教育,既必须也可行。中国心理学会吴世煌教授认为诵读古诗文经典“是训练机械记忆能力的良好方法,而少年儿童正处于发展机械记忆的关键期,错过这个关键期,就是‘死’记‘硬’背也是难上加难了”。提倡儿童读经教育就是要利用13岁之前儿童记忆力的显著发展期来记下一些永恒的东西。台湾学者王财贵先生认为,儿童背诵经典,有些内容虽然现在不一定理解、消化,但是随着年龄增长、知识和阅历的增加,会像牛的“反刍”一样,慢慢地会将这些内容理解、消化。根据发展心理学的研究成果,3~13岁是人一生中记忆力的黄金期,这个年龄阶段的儿童,记忆能力非常强。因此虽然“其知识未开,理解能力薄弱”,但应当发挥其记忆能力强之所长,把一些重要经典选编为教材,教导孩子反复熟读,进而鼓励背诵,以激活儿童的脑力,训练记忆力,发展其智力,开发其智慧。
(四)读经能促进儿童语文的学习
1.读经能加强中国传统文化和文学经典方面的修养。
我国现行体制内的语文教育存在缺陷已不是钱穆先生曾批评的解放前的“小猫叫小狗跳的教育”,但简单浅薄,意识形态化的现象还是较为普遍。殊不知,在没有历史根基的文化中培养出的语言是没有生长力的。文学方面修养和经典方面修养的培养在实际的语文教学中长期不受重视。而旧有的应试教育体系和语文考试模式,更为“不考就不教不学”的功利主义不断滋长和蔓延推波助澜,它的直接负面作用就是导致学生少读经典,甚至不读经典。这对语文教育来说,真是致命的一击。传统文化实际上应是基础语文教育开展的主要背景和主要资源。在语文学科,民族文化主要表现为民族的文字文化和语言文化。语言文化,内涵非常复杂,大致说来,就是指以语言文字为载体的精神遗产,具体表现为两种类别,即文学和典籍。因此,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非常关键的一点就是加强中国传统文化和文学经典方面的修养,这是把语言文字包含的文化素养转化为学生的文化素养的必由之路。所以说,在语文学科加强读经典的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
2.有利于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我们知道语文中的“语”就是口头语,“文”则指“书面语”,所以无论是白话文还是文言文,都是书面语,而且文言文作为书面语的一个方面是白话文所不能取代的,那些被现代的语文教材中所选的古代作品,都是经过历史的筛选的素有定评的名篇。这些作品不仅语言简练明快,准确生动,而且立意深远,结构严谨,有很好的借鉴价值。指导学生阅读一定的古代经典,可使学生从中吸收有生命的语言,学习古人的遣词造句、布局谋篇的技巧,对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的提高都有很大的帮助。1930年朱自清在《中学生》杂志上发表文章说:“我主张大家都用白话文写作,但文言文必须读;词汇与成语,风格与技巧,白话都有借助于文言文的地方。”中国经典文化典籍都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些语言大师写出来的,儿童若能熟读这些用词或简洁而流畅、或典雅而优美、或质朴而自然的经文,常常能于无意中提高自己的汉语表达能力,正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
另外,由于古代经典的文体形式注重协调,有严格的文字声韵特征,读起来也朗朗上口,在读经的过程中可以贮存语料,形成语感,不仅增强儿童的阅读的能力而且还能学习不少汉字;长期有规律的阅读古代经典,可以养成儿童良好的阅读习惯。中国经典文献种类繁多,就其中所蕴含的知识而言,涉及面极广,真可谓上及天文,下及地理,中及人事;就其中所蕴含的思维方式而言,思维或严密、或极富想象力、或简约,等等;并且,能够称得上经典文献的著作,往往是一些大家说出来或撰写出来的,这样,儿童适当熟读一些经文,不但可以提高自己的眼界,对于锻炼自己的思维,提高学生语言表达和写作能力有很大益处。
结语
中国古代经典是在几千年的过程中积淀下来的,有着它强劲的生命力,无论是在古代还是现代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青少年读经就并不是没有道理的,读经运动是有其内在合理性的。圣贤的教诲,文化的熏陶,是修身立命之本,是人生最可宝贵的生命财富。一个没有文化修养的心灵是空疏贫乏,充满浑浊,难以成熟,永远也长不大的心灵。文化的种子要播种在孩子幼小的心田才有根,才有可大可久的希望所在,才有国家民族的长治久安。这些读诵的经典,会伴随着生命的成长,渐渐理解消化,让我们受益终身以至永远!
[参考文献]
[1]王财贵.儿童读经教育[K]∥金太阳儿童中西文化导读中心.儿童中国文化导读说明手册.武汉:金太阳中西文化导读中心,2001:9-19.
[2]刘俊田,林松.四书全译[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88.
[3]魏承思.重整中国文化断层的宏图大业[C]∥武汉大方儿童中西文化导读推广中心.中西文化断层重整工程.武汉:武汉大方儿童中西文化导读推广中心,2003:2-8.
[4]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社区与文化委员会.中华古诗文读本[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5]金林祥,张正江.论少年儿童读经教育的德育意义[J].临沂师范学院学报,2005(2).
[6]郭齐家.少儿读经与文化传承[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5
[7]林助雄.儿童读经与潜能开发[J].石油政工研究,1999(4).
[8]刘晓东.儿童教育中的南辕北辙―――兼评幼儿读经现象[J].学前教育研究,2002(3).
- 上一篇:初中音乐教学目标
- 下一篇:机关绩效考核管理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