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的知识点范文

时间:2023-06-20 17:19:0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化学的知识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化学的知识点

篇1

化学是自然科学的一种,在分子、原子层次上研究物质的组成、性质、结构与变化规律;创造新物质的科学。世界由物质组成,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初三化学的知识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初三化学的知识1用CO还原氧化铜的实验步骤

“一通、二点、三灭、四停、五处理”:

“一通”先通氢气;

“二点”后点燃酒精灯进行加热;

“三灭”实验完毕后,先熄灭酒精灯;

“四停”等到室温时再停止通氢气;

“五处理”处理尾气,防止CO污染环境。

氧气的制取

(1)工业制氧气―――分离液态空气法法,利用空气中氧气和氮气的沸点不同,此变化属于

物理变化.

(2)实验室制取氧气原理:固固加热:(化学方程式)

2KClO3MnO22KCl+3O2、2KMnO4K2MnO4+MnO2+O2

固液不加热:2H2O2MnO22H2O+O2

(3)发生装置

收集装置:排水集气法,因为氧气不易溶于水;

向上排空气法,因为氧气密度比空气大。

(4)操作步骤和注意点:

①试管口略向下倾斜:防止冷凝水倒流引起试管破裂。

②试管口应放一团棉花:防止高锰酸钾粉末进入导管。

③排水法收集时,待气泡均匀连续时再收集;

④实验结束时,先移开导管,再熄灭酒精灯,防止水倒吸引起试管破裂。

(5)氧气的检验:用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内,木条复燃,证明是氧气。

氧气的验满:用带火星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木条复燃,证明已满。

元素

1.化学元素就是具有相同的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2.元素符号书写原则:第一个字母大写,第二个字母小写。

3.元素化合价口诀

正一钾钠银氢氨,正二钙铜镁钡锌,

铝三硅四磷正五,氯常负一氧负二,

铁变二三碳二四,硝酸盐酸根负一,

碳酸硫酸根负二,二四六硫均齐全。

方程式

质量守恒定律:

1.镁在空气中燃烧:2Mg+O2点燃2MgO

2.铁和硫酸铜溶液反应:Fe+CuSO4===FeSO4+Cu

3.氢气还原氧化铜:H2+CuO加热Cu+H2O

4.镁还原氧化铜:Mg+CuO加热Cu+MgO

金属与氧气反应:

1.镁在空气中燃烧:2Mg+O2点燃2MgO

2.铁在氧气中燃烧:3Fe+2O2点燃Fe3O4

3.铜在空气中受热:2Cu+O2加热2CuO

4.铝在空气中形成氧化膜:4Al+3O2=2Al2O3

初三化学的知识2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

一、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1、物质的变化:物理变化:无新物质生成的变化;

化学变化: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

2、物质的性质:物质不需发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物理性质,主要有颜色、状态、气味、硬度、密度、熔点、沸点等;

物质必须通过化学变化才表现出来性质,叫做化学性质。如可燃性氧化性、还原性、毒性等。

二、基本实验操作:

1、药品的取用:

(1)取药量:没有说明用量,固体只需盖满试管底部,液体取1—2mL。

(2)注意事项:“三不”:不闻、不尝、不摸

(3)取用少量液体药品用胶头滴管,取用一定量的液体药品用量筒量取,读数时,量筒必须放平,视线与液体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取用较大量液体时用倾倒方法,瓶塞倒放,标签向手心,瓶口要紧靠容器口。

2、物质的加热:

(1)酒精灯的火焰分为外焰、内焰、焰心三部分,其中外焰温度。

(2)使用酒精灯时,酒精不能超过灯容积的2/3,绝对禁止用嘴吹灭酒精灯,要用

灯帽盖熄。

(3)给试管液体加热,试管所盛液体体积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1/3,试管要倾斜放置,试管口不能对着自己或他人。

3、仪器的洗涤:

玻璃仪器洗涤干净的标准:在容器内壁既不聚成水滴,也不成股流下。

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

一、空气的成分和组成

1、空气的成分:

空气成分N2O2稀有气体CO2其它气体和杂质

体积分数78%21%0。94%0。03%0。03%

2、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如右图)

观察到的现象:有大量白烟产生,广口瓶内液面上升约1/5体积,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4P5O2点燃4P2O5;

结论:空气是混合物;O2约占空气体积的1/5,

氮气约占空气体积的4/5。

思考:(1)液面小于五分之一原因:

装置漏气,红磷量不足,未冷却完全;

(2)能否用铁、碳代替红磷?不能,原因是碳产物是气体,不能产生压强差、铁不能在空气中燃烧

3、空气的污染及防治

(1)对空气造成污染的主要是有害气体和烟尘等,目前计入空气污染指数的项目为CO、SO2、NO2、O3和可吸入颗粒物等。

二、氧气的化学性质

1、物理性质: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大,不易溶于水

2、氧气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在反应中作氧化剂。

3、氧气的制取

(1)工业制氧气―――分离液态空气法法,利用空气中氧气和氮气的沸点不同,此变化属于

物理变化。

(2)实验室制取氧气原理:固固加热:(化学方程式)

2KClO3MnO22KCl3O2、2KMnO4K2MnO4MnO2O2

固液不加热:2H2O2MnO22H2OO2

(3)发生装置

收集装置:排水集气法,因为氧气不易溶于水;

向上排空气法,因为氧气密度比空气大。

(4)操作步骤和注意点:

①试管口略向下倾斜:防止防止冷凝水倒流引起试管破裂

②试管口应放一团棉花:防止防止高锰酸钾粉末进入导管

③排水法收集时,待气泡均匀连续时再收集;

④实验结束时,先移开导管再熄灭酒精灯,防止防止水倒吸引起试管破裂

(5)氧气的检验:用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内,木条复燃,证明是氧气。

氧气的验满:用带火星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木条复燃,证明已满。

4、催化剂:在化学反应中能改变其它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

在反应前后都没有改变的物质

三、反应类型

1、基本反应类型:①化合反应: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生成一种物质的反应。

②分解反应:由一种物质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的反应。

2、氧化反应:物质与氧发生的反应

(1)剧烈氧化:如燃烧

(2)缓慢氧化:如铁生锈、人的呼吸、食物腐烂、酒的酿造等

他们的共同点:①都是氧化反应;②都发热。

四、物质的分类:

1、混合物:含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

如空气、海水、生铁等;

2、纯净物:只含有一种物质

①单质:只含有一种元素的纯净物。如N2、Fe等;

②化合物:含有两种或两种以上元素的纯净物,如H2O、KMnO4等

氧化物:含有两种元素,其中一种元素是氧的化合物。如H2O等。

第三单元自然界的水

一、水的组成实验

如右图:两极产生气泡,正极产生的气体

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是氧气;负

极产生的气体能燃烧,是氢气;正负两

极气体的体积比为1: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H2O===2H2O2。说法明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

二、构成物质的粒子―――分子、原子、离子

1、分子、原子的性质:

①体积和质量都很小;②分子、原子之间有间隔;③分子、的子在不断运动;④同种分子化学性质相同(“相同”或“不相同”),不同种分子性质不相同

2、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原子是化学变化的最小粒子;

分子和原子的根本区别是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而原子不可分。

三、净化水的方法:

1、常见净水的方法:静置、吸附、过滤、蒸馏。

2、自来水厂的净水过程:吸附、过滤、消毒;

明矾的作用是吸附悬浮水中的细小颗粒;活性炭的作用是吸附颜色和气味。净化效果的是蒸馏。

四、硬水和软水

1、硬水是含有较多含有较多可溶性钙、镁化合物的水,而软水是不含或少含不含或含较少可溶性钙、镁化合物的水。

2、区分硬水和软水的方法:分另加入肥皂水,产生较多泡沫的是软水,泡沫少,有白色浮渣的是硬水。

3、能将硬水转化为软水的方法有:煮沸、蒸馏。

五、爱护水资源

措施:(1)节约用水:一水多用、使用新技术、新工艺和改变习惯减少用水

(2)防治水体污染:

①水体污染的主要来源:工业污染、农业污染、生活污染。

②预防和消除水体污染的方法:工业三废要经处理达标排放、提倡零排放;生活污水要集中处理达标排放、提倡零排放;合理施用农药、化肥,提倡使用农家肥;加强水质监测。

初三化学的知识31、分子是保持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

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

2、元素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质子数)的同一类原子的总称。

3、分子和原子的主要区别是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

4、元素的化学性质主要决定于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

5、在原子中,质子数=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

6、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

7、镁离子和镁原子具有相同的质子数或核电荷数。

8、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氧元素。

最多的金属元素是铝元素。

9、决定元素的种类是质子数或核电荷数。

10、空气是由几种单质和几种化合物组成的混合物。

11、石油、煤、天然气都是混合物。

12、溶液都是混合物。

例如:稀硫酸、食盐水、石灰水等。

13、氧化物是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其中一种是氧元素的化合物。

14、化学变化的本质特征是有新物质生成。

15、燃烧、铁生锈、食物变质等都是化学变化。

16、化学反应的基本类型是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复分解反应。

17、金属活动性顺序表:KCaNaMgAlZnFeSnPb(H)CuHgAgPtAu

18、具有还原性的物质是H2、C、CO。

其中属于单质的是C、H2。属于化合物的是CO。

19、燃烧、缓慢氧化、自燃的相同点是都是氧化反应。

20、在化学反应前后,肯定不变的是原子的种类和数目、元素的种类、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

肯定变化的是物质的种类和分子的种类。

21、2H2表示两个氢分子;

2H表示两个氢原子;2H+表示两个氢离子。

22、能鉴别氢氧化钠溶液、盐酸、水的试剂是石蕊试剂。

23、氢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比空气轻,难溶于水。

篇2

关键词: 化学新课标 新增知识点 高考学生答题情况 高中化学教学

全日制高级中学的化学教学是在普通初等教育基础上实施的高层次的基础教育。学校是为社会培养高水平高素质人才的工厂,对广大学生人生价值的自我实现具有深刻的影响。化学作为一门基础性的学科,对培养学生理性的思考习惯、严谨的办事风格、独立自主的性格有潜移默化的作用。本文提出并分析了化学新课标新增知识点加入高考后学生的适应状况,以及它给高中教学带来的启示。

一、化学新课标新增知识点加进高考后学生的答题情况

(一)对于“盖斯定律”的出错点的分析。

1.学生对热化学方程式的理解不到位

以某地理科综合高考试题为例,通过对试卷的抽样分析,发现有接近71%的学生没有答对试卷中考察“盖斯定理”的考题。在71%的学生中,近一半的人对热化学方程式的理解有偏差。

2.吸热和放热的概念界定不清晰

以同年同地的理科高考综合试题为例,通过对试卷的抽样分析,发现上文提及的近71%的错答学生中有48%的学生只知道放热时H为负值就能够轻易得出答案,这充分反映了学生对于吸热和放热反应的概念混淆不清。

(二)对于“沉淀溶解平衡”问题的分析。

以某地的理科综合高考试题为例,题目的考点包含考生对于pH的基本认识、对溶度积常数概念的理解程度等。从题目中可以很直观地发现出题人没有就概念的理解给学生设过多的陷阱,是一个十分基本的计算题。从学生的答题情况看,结果有些出人意料。题目的平均分甚至没有达到该题总分的1/4,超过75%的学生得了零分。这反映出学生对“沉淀溶解平衡”这方面的知识理解不到位,还需要老师在今后的教学中强调该知识点的重要性,随时关注学生的理解程度。

二、高考学生的答题情况对化学老师教学的启示

(一)加强过程教学,教学生学习方法。

高考中大部分题目都是将书本知识结合客观实际,并不是单一地将知识点孤立考查。这就要求学生能够在具体情境中灵活运用化学的相关知识点,教师在教学中可以着重培养学生的灵活应变能力。

学生作为教学过程中的主要对象,老师要吸引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要将课程用阶梯递进的方式层层推进,一步步加深课程难度,让学生慢慢适应。老师应该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培养他们独立学习、自主思考的能力。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从根本上教会他们学习的方法,让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树立探究性学习的理念。

化学中的探究性试题本身具有灵活多变的特性,由于没有一个固定的解题模式,反而能客观反映学生平时的积累情况。学生对知识的积累,一部分从课堂上老师的授课中获得,还有一部分通过课堂之外的其他渠道获得。研究性学习需要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大胆假设小心求证,所以胆大心细的学生在探究性试题的解答过程中占有极大的优势。因此,老师要致力于促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化学价值观,关注生活点滴,从生活中寻找化学知识,同时也灵活地将所学的化学知识运用于生活中。

(三)放手让学生做实验,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化学实验在化学课程中具有重要作用。高考试题中化学实验研究也占有相当大的比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倡导学生通过化学实验进行自主探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意识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引导学生正确高效地学习。老师可以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自己动手做一些家庭的常规化学实验,让他们利用生活中随处可见的材料,自己设计实验方案,规范实验步骤,记录实验结果。学生可以以小组为单位,相互交流自己的实验成果,互助学习,共同进步。这些自主探究性实验不仅体现了学生的创新精神,还锻炼了他们的动手能力,让他们深刻记住了实验中的细节,将来可以将实验成果运用于试题的解答中。

(四)严抓主干知识,突出学习中的主要矛盾。

高中化学学习的起点要低,不能开始就增加学生对于化学学习的畏惧心理,使得化学学习停滞不前。老师课上要着重强调基础主干知识,确保主干知识的得分率。在高考试题中,基础知识占了大部分,简而言之,基础知识是整张试卷的得分保障。老师要在保证学生都掌握了主干知识的前提下,注重课后习题的讲解,挖掘出新课程标准教材中考试的主要题型,逐个击破,提高学生的得分几率。

(五)增加情景教学在课堂教学中的引入比例。

化学探究性试题的情景多是从生活实际中得来的。这就表示学生在化学知识的学习中要同时兼顾学术性和时代性。化学来源于生活,最终又运用于生活中。化学学科与社会相融合是当前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这就要求化学、社会和学生三个因素和谐相融,达到强化知识的整体功能的目的。

综上所述,化学新课标中新增加的部分知识点学生掌握的情况并不好,这为化学老师在今后的教学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主要就化学中新增知识点对高考学生的答题情况做出了分析,同时提出了帮助老师就此现象对教学活动的改进办法。化学这门基础性的学科只要掌握了方式方法,则学习起来并不像学生想象的那样困难。老师在日常教学中,要将化学融入生活,让学生体会到化学的魅力;鼓励学生进行化学研究性探究,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意识,提高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注重情景教学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让学生锻炼动手能力,增强创新意识。

参考文献:

[1]廖元锡.新课程高考方案及考试大纲对高中科学领域模块课程实施的影响研究[D].西南大学,2010.

篇3

原电池部分 原电池反应都是自发的进行氧化还原反应

1、电极名称:只要是直流电源,电极名称是正、负极(不管是教材中的原电池,还是实际生活中应用的电源)。

2、外电路的电子移动方向:(以Cu-Zn原电池原理为例子理解)从负极出发到正极。导致正极表面有大量的电子(负电荷),而使电解质溶液中的溶液中带正电和的阳离子向正极移动,阴离子向负极移动。原电池内部离子的移动:因是正极表面由负极沿外接导线传递过来的电子,所以电解质中的阳离子受正负电荷吸引只能向正极移动,阴离子向阳极移动。

3、原电池的正、负极的判断与我们常说的金属活泼性没有必然的联系,这里所说“金属活泼性强是“负极”中的“活泼性”,我们应这样理解:电极材料在指定电解质中的活泼性。如:镁、铝单质材料为电极,电解质为NaOH液构成原电池时,就是铝电极做负极;铁、铜材料为电极,浓HNO3为电解液构成原电池时,也不能武断的判断Fe为负极。(原电池的正负极,其实就是:谁提供电子谁就是负极,引伸到燃料电池,就是:充燃料的一极为负极,因燃料是还原剂,提供电子。)

4、原电池的两个电极本身变化:①一个电极消耗,一个不消耗,如:教材上的Cu-Zn稀硫酸原电池。②两个电极都消耗,如:生活中的铅蓄电池。③两个电极都不消耗,如:燃料电池。

5、书写电极反应方程式时:①产物要符合实际,如:电解质是酸的,不能在方程式中有OH-出现;电解质是碱的,不能有H+出现在电极反应方程式中,是CH4燃料电池也不能出现CO2形式。②如果两个电极反应方程式都要求写出时,一般说两个式中的电子数目要相等;大多数原电池是一个电极消耗某粒子,另一极就生成该粒子,但不具代表性,如Cu-Zn原电池就不是。

6、若原电池的电解液是中性或碱性,大都是发生吸氧的电化学腐蚀原理。

电解原理部分 所有因电解发生的反应,是依靠外接电源强制发生的氧化还原反应

1、教材中的电解知识,一般是学习电解相应的电解质的水溶液,制取像NaOH等许多化工原料、精炼必要的一些金属。也有少量工业讨论电解熔融的电解质,如电解法制取自然界不存在的如Na、K、Al、Mg、F2等单质。

2、电解的装置叫电解池,与电源正极相连的一极叫阳极,与电池负极相连的一极叫阴极。

3、两个电极材料的选择一般有两类:惰性电极、活性电极。惰性电极常有石墨电极和铂电极,在电解时电极本身不发生变化,但有可能阴极表面沉积金属会使它增重。除惰性电极外,都是活性电极,在电解的过程中,阳极材料都参与反应,被外接电源的正极夺走电子变成金属阳离子,进入溶液(注意:常见的Fe作阳极材料时,是变成Fe2+离子进入溶液的,不是说电源正既然有很强的夺电子能力,而会变成Fe3+,因为是水溶液,涉及到“电极电势”知识)。

4、电解过程中电解质和溶剂的变化:①仅消耗电解质,如电解氯化铜溶液,阴极析出铜单质,阳极放出氯气(即:活动性较差的金属阳离子的非含氧酸盐) ②电解质和溶剂水都消耗,如:电解硫酸铜溶液,阴极析出铜单质,阳极是水电离出的OH-放电生成氧气(即:活动性较强的金属阳离子的含氧酸盐)③仅消耗溶剂,如电解H2SO4 、NaOH等含氧酸盐、强碱。

5、溶液中离子的移动方向:而电解池的阴极是与外接电源的负极相接的,所以通俗的说就是阴极带负电,只有溶液中的阳离子向它移动,能放电的离子在这里发生反应,阴离子向阳极移动,至发生氧化反应。

篇4

一、设置“知识障碍”,激发学生对发现知识规律的迫切性

所谓设置“知识障碍”,就是在讲授新知识之前提出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相联系而暂时又无法解决的问题,使学生一开始就对新的问题产生浓厚的兴趣。

如在讲复数一课时,教师先让学生求解问题:已知,求的值。学生感到很容易,=,但对结果又感到疑惑不解,。可为什么两个正数之和是-1呢?这时教师指出:这实际上是因为方程无实根造成的,大家学习了复数以后就会理解了。那么复数到底是怎样的一种数呢?这就诱发了学生心理上的悬念,使其兴趣盎然,求知的热情油然而生,形成了积极乐学的气氛。

二.创设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

心理学家瓦龙说:思维者,克服矛盾之过程也。在教学中,教师应抓住课题内部的矛盾和面对新课题学生认知内部的矛盾,恰当地创设认知“冲突”以引起学生注意和积极思维。

如在讲“数学归纳法”时可作如下处理:先用华罗庚教授著名的“取球试验”说明归纳法、完全归纳法及不完全归纳法的概念,继而提出问题:数列中,。通过计算有,,,,你能得到什么?生(几乎是齐声):(误!),试问其他学生这个结论是否正确,学生通过计算不难发现结论是错误的。从而说明由不完全归纳法得出的结论未必正确,继而又提出问题: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是用什么方法推导的?使学生意识到需要证明。那么,怎样证明呢?能用数学归纳法证明吗?大多数学生认为只要对所有的自然数都一一加以证明就可以了。随着发现这个工作是无法完成的,及时运用电教媒体演示“多米诺骨牌”的游戏,从该游戏的效应中进而得到了数学归纳法。

在这个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开始通过创设“矛盾”情境激发学生产生认知“冲突”,继而促使学生对新知识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并让学生在注意力最集中,思维最积极的状态中接受新知识,教学效果无疑是极佳的。

三.诱导学生总结解题规律,激发学生的创造精神

解题本身不是学习数学的目的,而是一种训练手段。因此,在解题结束后教师要进一步引导学生总结解题规律,这对培养学生能力、拓展学生思维都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如:化简

其通顺、简易的解法是:

原式==

====

解完此题,不妨让学生用该题的解法试解下面较复杂的问题:

求证:

学生对原题的解法作反思、归纳后,总结出其解法规律是:先作乘除变形,再将分子用倍角公式递推化简,从而达到将整个式子化简的目的,由此可顺利地完成新题目的解答。

四.探索数学应用,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数学中的许多知识都源自生活,又为生活服务。在数学研究性学习中,教师应充分利用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所建立的内在联系,创设教学情境,使学生在学中用,在用中学,学会用数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数学现象,解决生活中的有关问题。而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所运用的“数学建模”方法,正是从实际出发,通过认真审题,去粗取精,弄清题意,联想有关数学知识,建立相关数学模型,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然后通过对数学问题的求解,最后回到实际中去获得问题解决。因此,教师要让学生经历从实际问题到建立数学模型的全过程,掌握数学语言的形成过程及建模程序,提高数学应用意识和能力。

例如对易拉罐设计最优化(用料最省)问题的探讨:

易拉罐是学生常见的物品,市场上的易拉罐的尺寸设计是否最优(用料最省)呢?学生可以观察探讨,必要时可建议学生到工厂作实地考察,请教工程师。

方案一:设易拉罐的体积一定,高为,底面直径为,高与直径的比是多少时设计最优(用料最省)?

由得用料面积

,等号当且仅当,

即时成立,故易拉罐为等边圆柱时设计最优(用料最省)。

这是理论上的易拉罐用料最省,而商场里的易拉罐的底面直径和高明显不等,难道厂家不愿意省料?那么,厂家设计时是否考虑了厚度或焊缝长度等因素呢?

带着问题通过观察,学生不难发现大多易拉罐两底用料的厚度比罐身厚约倍。

……

“易拉罐设计最优化(用料最省)问题”启示我们,只要多观察身边的事和物,勤思善问,我们就会发现许多和数学知识有着密切联系的东西。数学不仅仅是和枯燥无味的文字符号打交道的抽象演绎体系,相反,由于数学的应用广泛性及其思维的挑战性而蕴藏了无穷的魅力。更使学生懂得:用数学的眼光观察问题,学会用数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数学现象,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既是我们学习数学的出发点更是我们学习数学的归宿。

五.注重学法指导、教会学生学习,发展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习方法指导,是“学会学习”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埃德加·富尔在《学会生存》一书中指出:“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教会学生学习”已成为当下流行的口号。古人云“授人以鱼,一餐之需;而教人以渔,终身受益”。学法指导的目的,就是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思维,帮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培养学生学习能力,教会学生“捕鱼”的方法,为学生尽兴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提供和创造必要的条件,进而发展学生的学习兴趣。

篇5

【关键词】化学教学;素质教育;能力培养;创新意识

现代教育改革的一个重大举措,就是有影视教育转变为素质教育,化学教学应如何将素质教育落到实处,在几年来的教学时实践中,我一直在不断地探索。现将自己的几点体会总结如下:

一、坚持科学性和思想性的统一

科学性是教学的根本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传授的知识和运用的方法都应当是科学的,这就是说,对概念、反应条件、物质的性质等的描述都要正确无误,具有科学性。对学生作业、试卷的批改,进行个别辅导也要正确无误。如果不能保证教学的科学性就会影响教育质量,误人子弟。所以,教师首先要在教学的科学性上下功夫。这就要求教师必须认真钻研业务知识,提高自身能力。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为了适应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讲授时应深入浅出,牙可以生动有趣,但是不能违背现代科学原理把教学庸俗化,更不能把一些不健康的错误的观点影响学生。我们的教学还应该具备一定的思想性,要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得到启迪,受到熏陶,激励他们分发图强,努力上进,养成爱科学,用科学的好风尚。中学化学教材中可挖掘出很多适合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教育的好材料,教师结合教材内容对学生实行有的放矢的教育,可以取得潜移默化的效果。如介绍我国古代化学技术的成就有黑火药、造纸术等等,现代化技术成就也有1965年人工合成具有生命活力的蛋白质---结晶牛胰岛素、1981年又合成了化学架构与天然相同的核糖核酸等。说明我们中国人有能力、有信心赶超世界先进水平,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历史责任感。

二、在教学上实施素质教育,加强能力培养

素质是针对应试教育的弊病而提出来的。应试教育在中学化学教学中的主要表现为:

重视知识传授,轻视学生能力和思维的培养;

重视微观知识点的传授,轻视学科宏观体系的把握;

重视结论的阐述和应用,轻视结论和规律的探索过程;

重视基本理论说教,轻视学生动手动脑;

重视题型归纳与点拨,轻视思维素质的培养;

选择培养出来的学生往往只会空头说教和解题,不会解决实际的化学问题,化学实验技能差、无创新研究意识和能力。学生的化学素质可分为三个部分即:知识、能力、创新意识和意志品质。其中知识是基础,能力为核心,创新意识和意志品质是升高。中学化学教师的主要任务是解决知识和能力的关系,因此,只有既重视化学知识的传授,又注重能力的培养的教学,才是真正的化学素质教学。

例如:在教学中的“释疑”需要“旁敲侧击”:

有一次在上《元素周期表》一节时,为了让学生对“主族元素的最高正价等于最外层电子数”这一点掌握得更透彻,我在课堂上设置了这样一个题目:若A元素的氯化物化学式为ACl2,分子中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之和为26,则y值为____。大部分同学认为A元素在该氯化物中显+y价,错误的认为最外层有y个电子,因而得出y+7y=26。同学们马上就发现问题,用疑惑的眼神看着我,希望我予以解释,我当时没有直接讲解,而是另外出了一个问题,“R元素可以形成离子RO,问R元素属于哪一个主族?”让同学们思考。“VIA”有几个同学片刻后回答。我又问:“ R元素在中显+4价,为什么不是IVA族呢?”“就是VIA族!”学生的声音逐渐多起来了,而且非常肯定。我趁机追问原因,学生解释说R元素在其中并不一定是最高价,所以不能由此来判断;而由 R可知R元素的最低负价为-2价,由此推出R元素的最高正价为+6,故R为VIA族元素。我笑了笑,肯定了他们的回答。然后再解决前一问题,并提醒他们与刚才的问题类比,结果学生们恍然大悟。再看看他们的解答过程,大多数都通过假设A的最外层有X个电子,通过方程x+7y=26,讨论得出正确答案 y=3。@样一来,学生对“主族元素的最高正价等于最外层电子数”的掌握就更透彻了。

由这件事我想到,对于学生的疑惑和提出的问题,教师不一定做正面回答,而是可以从侧面提出一些与此有关联的问题,对他们进行启发和提醒,让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得出结论。这不仅可以排除他们的知识障碍,而且还可以激活他们的思维,开发他们的潜能,让他们对问题产生深刻的印象。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以下几个重要的教育原则是要牢牢记住并自觉运用到教学过程之中:

①注重理论与实际的联系

②强化直观性教学

③实施启发性教学

④严守循序渐进原则

⑤及时复习巩固

⑥因材施教

三、循循善诱诲人不倦

中学生正处在长知识、长身体时期,是道德品质、法纪观念、理想信念的形成发展时期,也是科学世界观的奠基时期。他们思想单纯,爱好学习,追求上进,充满幻想,富于理想,向往英雄,朝气蓬勃,可塑性大,但毕竟知识经验少,思想不够完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允许学生提出一些不符合实际的观点,甚至有严重错误的观点,要热情、耐心地替他们解疑、解难、解惑。千万不可采取讽刺、挖苦、侮辱、谩骂等做法,以免对学生心灵产生不良影响。对于成绩差的同学,更要关心他们,爱护他们,给他们介绍好的学习方法,帮他们理解不懂的内容,及时肯定进步之处,使学生始终处于受鼓励的环境中,必然能增强学习的自信心。

【参考文献】

[1]A.J.斯塔科.创造能力教与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篇6

 

对于高职院校来讲,化学是医学和药学类专业学生的基础课程。从教材编写情况来看,目前多数高职院校该类专业所用的有机化学教材,或者医用化学教材,主要是组织一线教师编写的。从特点来看,教材具有较强的系统性和专业性。但是,对于职业技术学院学生来讲,由于其基础较差,教材中对于化学知识点及其原理,以及它们在医药学中的应用实例从一定程度上来讲显得有所欠缺。从几年来的教学实践来看,教师在授课中,往往需要对教材进行必要的补充。只有通过化学知识点及其原理,以及它们在医药学中的应用实例的必要补充,才能有助于学生将化学知识与专业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找到二者之间的必然联系。如果照本宣科的话,就会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兴趣,达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因此,作为职业技术学院学校的化学授课教师,应针对医药专业和职业技术学院学生的特点,将有关化学知识点及化学原理,在医学中的意义和药学研究中的应用等引入课堂教学中,以此激发学生的兴趣,促使学生掌握基本理论,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

 

一、引导学生在自学思考中对化学知识点及化学原理的理解

 

从实际情况来看,职业院校不少学生知识基础较差,多数学生没有良好的自学习惯,从一定程度上来讲,学生的学习处于一种相对的被动状态。但从心理学角度来讲,一个人只有具有积极的学习动机,处于积极的心理状态,才能在学习中收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否则,即使有再高明的教师,也很难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有针对性地教给学生有效的学习方法。拿化学科来讲,面对这样实际的教学对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要结合学生的实际,对教材内容进行系统化,对化学知识点及化学原理进行基础性梳理,对应用性实例进行积极准备,在此基础上写好教师讲授提纲和学生自学提纲;其次,在教学中注重结合不同学生实际,采取梯度化教学法,针对性地进行教学引导,让学生自学时各有目标、各有重点,学会概括知识要领,才能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增强对化学课的兴趣,从而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主体作用,提高课堂学习效率和教学效果。

 

这个阶段有几个问题要注意: (1)思考题要有目的性、针对性和启发性,通过对化学知识点及化学原理少而精的讲解引导,激发学生深厚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通过化学知识点及化学原理的应用实例,使学生有的放矢地主动学习,在自学过程中针对案例,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2)采取分层教学法,通过不同层次的思考题,激发全班同学的参与兴致,通过不同难易程度的问题引导,把不同层级学生的思维凝聚到教师的主导之下,从而达到以疑激思,以思激学,疑学结合,使得学生的思维围绕教材和教师逐步深化;(3)注重做好知识点的难易衔接、新旧衔接、理论和实际衔接等,要结合职校学生的实际,对于学生刚学到的知识,要千方百计摆脱“难、怪、偏”,给学生以信心感,对于新旧知识的衔接,要注意化易为难,避免新旧之间的矛盾,给学生以必要的思维活动空间,对于理论和实际的衔接,要巧妙设定结合点,给学生以兴趣感和实用感,要善于铺设台阶,让学生顺势而上,而不是望而却步。

 

二、在讨论分析过程中加强化学知识点及化学原理的传授

 

在与学生的讨论分析中,加强化学知识点及化学原理的传授。当今时代是一个信息时代,面对信息时代的高速列车,教师要特别注重传授知识和解决问题的途径研究。前面已经讲过,职校学生基础较差,学情复杂,不少学生的认识水平较低,自学习惯较差,如何让学生在信息纷纭的背景下,加强化学知识点及化学原理的学习和运用呢?笔者从几年的教学实践中发现,师生一起讨论分析,能够有效调动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思维,使学生在广泛参与、思维激发、思路开拓等方面,得到充分的发挥和发展,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分析和讨论方法,笔者认为,教学手段新、教材选取精、教学层次清、驾驭能力强、教学语言准等,是调动学生兴趣,达到理想教学效果的有效手段。

 

在讨论分析过程中值得注意的是: (1)教师不能“唯我独尊”,搞“一言堂”,要时时刻刻替学生着想,通过启发、鼓励、引导等行之有效的方法,调动学生参与讨论分析的积极性,在与学生双边共振、情感共鸣中强化讨论效果; (2)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通过讨论分析,强化和发展学生的五种能力——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实验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3)注重克服思维定势,用新思维、新理念和新方法激活课堂教学,要善于分析研究职业技术学院的学生特点,打破传统教学模式,通过缤纷多彩的信息引导,向学生讲清化学和现代人们生产生活的必然联系,使学生充分认识到化学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从而发挥能动性。

 

三、在归纳和练习中促进学生对化学知识点及化学原理的掌握

 

在归纳和练习中,促进学生对化学知识点及化学原理的掌握。化学教学的最主要目的就是通过教师画龙点睛般的讲授和学生高效的实际训练,对学过的知识进行归纳、梳理、理解、吸收、试验和应用,从而达到提高化学知识水平,在医药学实践中灵活运用的目的。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和技能,而且要教给学生分析、归纳问题的方法,让学生通过对知识点和理论应用的讨论与实践,增强理解能力、表达能力,以及综合运用知识能力和思维能力,提高认识水平和应用技能。教师在归纳和练习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1)课堂知识点讲评要做到少而精,学生练习要突出针对性和代表性;(2)选择和设计练习题目要紧扣教材,难易适中,从高职院校不同学生的实际出发,在引导学生寻找解题技巧的过程中,认识化学知识的规律;(3)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独立完成练习,对学生的练习结果要即时讲评,在表扬鼓励中,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发现问题,并及时纠正问题。举例来讲,自由基是有机化学中较容易理解的一个知识点,也是很容易使课堂氛围变得轻松愉快的内容。在讲解自由基及抑制剂时,可适当引入自由基与人体衰老的关系,通过对自由基及抑制剂概念和知识点的归纳,让学生理解随着年龄的增长,体内清除自由基的能力降低,导致人体内自由基(主要是氧自由基)增多,导致生命衰老。自由基反应活性高,在体内大量聚集时,很容易进攻细胞,损伤DNA,从而导致基因突变、衰老,诱发肿瘤等疾病;如沉积在血管壁上,会使血管发生纤维性病变,导致动脉管硬化,高血压,心肌梗塞;沉积在脑细胞时,会引起老年人神经官能不全,导致记忆、智力障碍以及抑郁症,甚至老年痴呆等。教师可以联系抗氧剂维生素C及目前号称生命科技中最具神奇魔力的“垃圾的清道夫”——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等的抗氧化、抗衰老作用机理,通过适当的化学知识点和化学原理应用题型的应用练习,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对化学知识点及化学原理的掌握,提高教学效果。

 

随着时代的进步,化学科学和其他科学门类一样,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近年来,化学方面的研究成果在医学界,特别是在药物设计、药物代谢、药物作用机制等方面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化学教师是化学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因此,只有努力学习充电,顺应时代潮流,才能不掉队。作为职业技术学院的化学授课教师,只有针对医药专业和职业技术学院学生的特点,将有关化学知识点及化学原理,在医学中的意义和药学研究中的应用等有效地引入课堂中,才能真正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使学生对基本理论的掌握,使学生在实践中提高专业素养。

篇7

一、实验内容不要重复设置

原人民教育出版社(简称《人教版》,下同)出版的高中化学第一册(必修)的实验一,化学实验基本操作(一)中的制取氧化铜部分,主要是为了巩固初中学习的过滤与蒸发的有关基本操作技能,当然也考虑某些贫困地区初中不具备实验条件等因素,更重要的原因是高中教材没有此类学习内容和有关实验了。而《苏教版》化学①专题的第二单元专门研究了物质的分离与提纯(P17―18),并且配合教材,在实验册化①中安排了实验三。我认为实验册化①中的实验一与实验三属于重复设置,而实验一中的O2的制取在初三也已经安排了学生实验,所以,该册中的实验一我觉得应该删去。

二、容设置要与教材一致,更要考虑安全因素

《人教版》高中化学第二册(试验修订本・必修加选修)实验五为:乙烯的制取和性质。但在定型本高二化学第二册(必修加选修)中却将该实验删去了。我认为:该实验危险系数较大。按此实验要求,该实验所用药品为酒精和浓硫酸(体积比为1∶3),必须加热到170°C,尽管教师反复要求学生按规范操作,但仍不能排除某些偶然因素(如导气胶皮管扭曲不畅等)以致造成高温混合液连同塞子从烧瓶口喷出的后果。2002年我校(当时用的是实验本)高二学生做此实验时就出现3例上述危险情况。所幸当时为寒天,只毁坏了学生的棉衣,没有造成身体上的伤害,现在想起来还有些后怕。《苏教版》化学②教材中没有提及乙烯的实验室制法,更没有安排教师演示的实验,甚至连一幅拓展知识的图示也没有,而实验册化学②却异想天开安排了一个实验四,内容竟然是乙烯的制取和性质,真是匪夷所思。

三、实验设计要从实际出发,个别实验的设置值得商榷

如实验册化学②实验八中的电路板制作,其中用到油漆、汽油、电吹风。油漆、汽油本来就难闻,且油漆还有一定的毒性,再加上二十几台电吹风一吹,这种气味谁能受得了,且时值夏天,叫学生人人戴个大口罩吗?纵然实验室有换气设备,但也无法改变现状。

四、实验内容设计要考虑其可操作性

巧合的是《苏教版》实验册化学①的实验五与《人教版》第一册的实验五竟是同一个名称:氯、溴、碘的性质、氯离子的检验。连实验用品也基本相同,再细心比较一些实验内容,《苏教版》却多出了氯气的性质这一项。而奇怪的是实验用品中却没有该项实验所需的仪器和药品,若按实验册要求做此实验,必须添加下列用品:广口瓶(2个)、双孔塞(2个)、90°C弯曲玻璃管(5根)、胶皮管(2根)、烧杯、小胶塞(2个)、针筒(2支)、集气瓶、玻璃片、有色布条(2片)、铁钉、铁丝(粗、细)、火柴、棉花、NaOH溶液、Cl2(放在贮气罐内)共17种,加上原来的21种,合计38种。实验台上如何摆?这且不说,教师都有切身体会,在做Cl2的制取和性质实验时,定能发现坐在讲台附近的学生有时用手捂着鼻子,说明他们闻到了Cl2的气味,而近30组学生同时在做这个实验(Cl2的取用不可能在全封闭状态下进行,且学生操作也不如老师熟练),室内是什么情景,就可想而知了。可能考虑到这一点,《人教版》只用氯水而没用Cl2,而《苏教版》为什么要画蛇添足呢?再者,一节课内,这么多的容量,学生能完成吗?同样,化学①实验六也超出了课时的最大承载量,希望编者能认真修改一下。

五、适用新形势,不要雾里看花

篇8

关键词:电化教学;思想政治教学;巧妙融入

中图分类号:G623.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4)02-0038-01

电化教学是利用声、光、电等技术手段,通过事先制作好的视听材料取代教师的口讲手写的一种教学模式。电化教学一般是教师自己在课堂上利用电教设备,提供事先准备好的有关的直观形象材料来进行教学。

1.电化教学设备的种类

1.1 投影器:这是最简单的电教设备。它是用灯光把塑胶片上的文字图形投射到银幕上,主要是用来取代粉笔板书,可以节省时间,减少粉尘污染。使用投影器对课堂教学无影响,要用墨水笔写在专用塑胶片上,可以当堂写,也可课前写,需要时放在机器上打开电源即可。

1.2 录音机:这也是使用比较方便的电教设备,一般用来播放音乐、讲话等,虽然是语言表达,但可提供一种现场气氛,使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有较强的感染力。

1.3 电视机、录像机、影碟机:都是用来提供活动画面,电视机与录像机或影碟机在一般情况下配套使用比较灵活,或播放专门的教学片,或播放自己编辑复制的录像片。

2.思想政治课进行电化教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中学思想政治课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一门课程。它的任务是向学生传授的基本观点和以为指导的有关社会科学知识,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和政治素质,帮助学生认识正确的政治方向,培养学生运用的理论、观点、方法,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和逐步参加社会实践能力,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辩证思维能力,为其逐步树立科学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打下基础。思想政治课的教学目标、任务决定它的教学内容。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内容涉及到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要使学生真正理解各种复杂的社会现象,就必须学习一定的抽象理论知识,而教育对象是中学生,要使他们理解并能运用这些理论知识,并非易事,而且中学生生理和心理尚未完全成熟,注意力不易持久集中,对事物的认识和判断力较差,但对新鲜事物富有浓厚的兴趣。因此在思想政治教学中用生动形象的直观电化教学方式把抽象的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使学生在-种具体情境中去理解把握所学的知识,就能比较有效地提高思想政治课堂教学质量,使思想政治课的教学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从外界获得的信息中,83%来自视觉。传播学也认为:电视感染力比语言讲述好。这是因为在现实生活中,人们是通过各种感官同时感知外部世界,获得信息,因此利用声音、图像同时作用于人的听觉、视觉,来传递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成为现代教学的一种重要方法、手段。综上所述,电化教学成为思想政治教师所青睐,同时也是易于被学生所接受的教学手段。

3.运用电化教学优化课堂教学

3.1 活化教学内容,优化课堂气氛。电化教学将声音、形态、色彩、动作等融为一体,化静为动、化远为近,活化教学内容,有利于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使学生自觉借助生动形象的图像,理解和把握教学内容。有关研究表明:在相同的时间内,对相同的材料用纯视觉能记住70%,而视听并用能记住90%,所以,电化教学无疑是实现视听结合的最佳手段。

3.2 突破教学难点,优化学生思维。在思想品德教学中,经常会遇到有些观点用语言很难解释清楚,或单纯用语言无法充分表达其意的现象,而它往往又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电化教学不仅能为学生提供认知的感性材料,建立表象,更重要的是在学生的疑难处再现情境,能够启发学生对表象进行分析、综合、概括,促进思维向深层发展。

3.3 展示教学过程,优化学生想象。思想品德教学受时空的限制,其用语言文字阐述的许多道理、现象无法亲身体验和理解,必须借助有关表象进行想象,而电化教学能够打破空间的限制,浓缩更多的表象,为想象打下基础,优化想象的过程。

3.4 改变教学形式,优化教学效果。借助电化教学,可以避免课堂上许多陈旧的形式化内容,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在讲到"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时,我并没有直接用理论去说教,而是通过电化教学的形式向学生展示了大量的关于我国的人口多、资源破坏严重以及人均资源量少、环境污染与破坏现象加剧等国情资料,学生看了这些活生生的现实图片后,真切认识到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性、必要性和迫切性。这样借助电化教学,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参与等活动,在有限的时间里学到了更多的知识。

3.5 巧妙运用多媒体手段,能正确引导学生的行为。学生的道德行为是学生道德认识和道德情感的外在具体表现。而导行就是对学生的道德行为进行指导,使其知道应该怎样做。由于中学生缺乏实践经验,喜欢模仿,自我控制能力较差,其道德认识、情感与行为之间经常出现不一致情况。因此,教师在引导其行为时,要从学生初步的道德认识出发,巧用多媒体手段,指导道德行为,把学生引入创设的情景之中,使其身临其境。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而且对道德行为的形成有促进作用。例如:教学七年级思想品德中"寻找应对挫折的有效方法"这一内容时,可以运用多媒体展示以下内容:我国植物病毒学家彭加木,立志为祖国的科学事业做贡献,与病魔苦斗20年,为实现他的人生目标,他多次带病去新疆从事植物病毒方面的科学研究,最后在大戈壁以身殉职。通过对以事例的讨论与分析,学生懂得了战胜挫折,就要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在遭遇挫折时,首先要冷静地分析造成挫折的各种原因,然后对症下药,找到应对挫折的有效方法。这样根据学生心理特点,学生的学习有标准,从而避免盲目的导行,其效果是不言而喻的。

综上所述,恰当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手段优化政治课堂教学,可以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学过程和教学手段的进一步完善,都离不开教师现代教育思想的树立和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只要我们能够充分认识运用现代教育思想与技术的必要性,不断提高运用多媒体手段的能力,就可以实现教学过程与教学手段的最优化,从而提高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实效和质量,提高学生的素质,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篇9

通俗的讲,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就是指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将学生专业课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紧密的结合起来,其一体化的内容主要有教师一体化、教材一体化以及教学场地一体化等。如果能够科学的应用一体化的教学模式,那么就能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紧密连接,将理论知识的教学过程与实习教学紧密的结合起来,形成一套实践-理论-再实践的一体化的教学体系。这一新颖的教学模式能够有效的解决传统教学模式中易出现的理论与实践相互脱节的问题,理论课与实践课知识重复的现象也得到了极大的改善,进一步的明确了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激发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对于提升课堂的教学效果以及人才的培养质量都是非常有利的。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将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实际操作训练有机的结合起来,大幅度的提升了教学设备和教学时间的利用效率,保证了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和针对性,帮助学生真正的实现了知行合一。

2电气设备自动化专业实施一体化教学的尝试

为了更好的应用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我们便以电气设备自动化专业为例,提出应重点做好以下几项内容,才能稳妥的推进一体化教学的改革实践。

2.1设计典型的工作任务。首要,我们应考虑到学校多年的办学经验,并且在全面掌握学生基础文化素质、心理素质、职业素质以及智力发展水平等因素的基础上,建议选择高级工班作为推广一体化教学模式的试点,同时应考虑到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的相关具体要求,在这一班级开展具体的教学实验。而为了保证好教学的整体质量,学校还应邀请行业中的专家学者以及企业中的工程技术人员来一起制定人才的培养目标,之后应以这一目标为指引,根据企业的生产实际情况来制定出电气设备自动化专业机床电器控制课程中应用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典型工作任务。

2.2确定一体化的实训场地。首先,本专业应先购买一些必须的工具、仪器和设备,并重新设置一个本专业的一体化实训中心。建议将此实训中心分为四大功能区域,分别为理论教学区、备料区、资料区和实训区,在实训区应配有若干台数控机床、数控机床装调与维修实训设备以及一些普通机床和电工电子实训设备,从而满足实训课程的所有要求;而备料区应主要配备易损件、毛坯件和耗材等;理论区应以多媒体教室为载体,并安装相应的素材和资料;资料区应具备网络,并备有各类资料和教材手册,从而方便学生的及时查阅。

2.3培养一体化的专业教师。对于这一专业,学校已经拥有了一批综合素质较强并且专业能力过硬的高职称师资团队了,而这对于推行一体化的教学模式也起到了强有力的支持作用。学校同时还应大力的培养年轻教师,多为他们组织和安排一些相关的培训课程,从而为更好的开展一体化教学提供技术保障。

2.4建立一体化教学的评价体系。与传统的三段式的教学方式相比,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在教学评价上也是具有明显的优势的,要想保证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教学质量,学校就应更加的重视教学评价和反馈,教师在为学生安排了每一个学习任务后,还都应设置相应的过程评价和能力评价,评价的过程应尽可能的包含每一个学习过程,如教师点评、师生点评、小组互评以及组内互评等,强调学生的自主探究和自主学习,同时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学生应多与协作单位和其他小组之间进行沟通和表达,这样才能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3一体化教学模式在数控机床电气控制课程教学中的实践

3.1一体化的教学授课方法。应用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其更加注重教学过程中的启发性和引导性,并且普遍都是采用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以所制定好的典型工作任务为依据将其分解成具体的教学任务,之后会向学生们提出问题并分配学习任务,这样学生就会带着问题去查阅资料并进行讨论,最后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答案,从而学习好专业理论知识。而如果学生遇到一些难点和重点问题时,教师则应借助多媒体手段和技术详细的讲解相关内容。

3.2教学中的示范操作。教师通常都会以有代表性的典型问题为例在课堂上进行示范操作,而学生此时必须认真观察教师的演示、示范以及验证的整个过程,明白其中的含义和应用技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切忌出现大包大揽的问题,应启发和引导学生自主的进行思考,从而学会融会贯通。举例来说,教师在讲解伺服电动机驱动器的参数设定这一内容时,教师就应以位置模式为例进行讲解,而不是讲解所有模式下的应用情况,这样便能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提升他们的自学能力。

3.3一体化教学中的操作练习。在学生们之间进行完小组讨论并得到了问题的解决方法后,学生们就可以主动的与“雇主”进行沟通了,双方应共同论证项目的经济性、科学性和可行性,在沟通完成并得到了雇主的满意答复后,便可以将项目上报给教师。之后教师应分别总结每一个小组的项目情况,并权衡利弊,从而确定哪些项目是可以进行施工的。学生在操作的过程中遇到了难以解决的问题时,教师也应先进行启发和引导,切忌直接告诉学生问题的答案,让学生在进行相互讨论和自主思考后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篇10

[关键词]高考 化学 实验题

近年来,化学实验题的分值接近或超过化学总分的20%,这足以说明命题者对实验题的厚爱。实验题可考查学生的观察、分析、推理、创新的能力。那么通过怎样的实验材枓来考查学生的实验能力是命题者应慎重考虑的问题,因为高考题有两个功能:一是指挥高中教学的功能,二是为国家选拔人才的功能。纵观几年来的高考化学实验题,命题者的选材大都来自教材的学生实验或演示实验,但还有一定程度的改进和创新,体现了“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的命题指导思想。

一、试题来源于课本,“根在课本”

教材是创设高考试题的丰富素材,是任何资料都无法替代的。高考实验题涉及的知识点都能在教材中找到原形,其“根”在课本。命题者以“考试大纲”、“考试说明”为指导,以教材为本,对常用仪器的主要用途和使用方法,各类化学实验的反应原理基本操作,实验现象等基本知识和技能进行考查,这种命题方式有良好的导向作用,提示我们重视基础,重视中学化学实验的教学。如,2006年全卷二的第26题:可用图示1装置制取少量乙酸乙酯(酒精灯等在图中均已略去),请填空。

(1)试管a中需要加入浓硫酸、冰醋酸和乙醇各2ml,正确的加入顺序及操作。

(2)为防止a中液体在实验时发生暴沸,在加热前应采取的措施是。

(3)实验中加热a试管的目的是:①,②。

(4)试管b中加有饱和Na2CO3溶液,其作用是。

(5)反应结束后,振荡试管b,静置,观察到的现象是。

此题来源于课本上很重要的实验乙酸乙酯的制法。

二、试题源于课本,但高于课本

试题虽然来源于课本,但试题所考查的内容并不是课本实验内容的简单重复,而是对课本上的实验进行了改进,设计出具有创新特点的试题,来考查学生创新思维能力。通过对演示实验或学生实验的实验原理,实验操作,实验问题等方面的内涵作深度挖掘以改进(方法、仪器、装置的改进),变换(变换仪器、药品、原理、方法和问题角度),迁移(原理、方法和新信息的迁移)等形式来命题,从而考查学生对实验的深层次的掌握情况。这样使一道题就不仅仅停留在基础的层面上,更具有了为高考选拔优秀学生的功能。如,2007年全国考卷27题: A、B、C、D、E均为可溶于水的固体,组成它们的离子有:

阳离子Na+Mg2+ Al3+ Ba2+

阴离子OH- Cl- CO32-SO42-HSO4-

分别取它们的水溶液进行实验,结果如下。

(1)A溶液与B溶液反应生成白色沉淀,沉淀可溶于E溶液。

(2)A溶液与C溶液反应生成白色沉淀,沉淀可溶于E溶液。

(3)A溶液与D溶液反应生成白色沉淀,沉淀可溶于盐酸。

(4)B溶液与适量D溶液反应生成白色沉淀,但加入过量D溶液,沉淀量减少,但不消失。据此推断它们是A___B___C___D___E___。

此题属于物质的推断题,但又不同于一般的物质推断题,因为没有告诉原物质有哪些,而是告诉原物质的组成离子有哪些,所以还存在阳离子和阴离子的组合问题,增加了难度和区分度,创设了新的情境,这正是命题者的用意所在。

再如,2003年全国卷33题,用下面两种方法可以制得白色的Fe(OH)2沉淀。

图2

方法一:……

方法二:在如图2装置中,用NaOH溶液铁屑、稀硫酸等试剂制备。

(1)在试管Ⅰ里加入的试剂是

(2)在试管Ⅱ里加入的试剂是

(3)为了制得白色的Fe(OH)2沉淀,在试管Ⅰ和试管Ⅱ中加入试剂,打开止水夹,塞紧塞子后,实验步聚是。

(4)这样生成的Fe(OH)2沉淀能较长时间保持白色,其理由是。

此题的课本原形是氢氧化亚铁的制取,此题的原理是保证生成氢氧化亚铁清晰可见,关键是在操作过程中如何赶走硫酸亚铁溶液、氢氧化钠溶液中的氧气和赶走反应容器内的氧气以及在什么时候赶走最合适,此方法弥补了课本实验中的弊病,可以使实验者清楚地看到白色沉淀的生成,源于课本而又高于课本。

由此题受到启迪,还可以设计这样的题:用稀HNO3与Cu反应制取NO时,怎样处理才能使NO不被O2氧化呢?从而开扩学生思维,提高实验能力和创造能力。

三、将多个小型实验按一条主线串联,整合成一个大型实验

这种题的立意往往具有创新性和综合性,此种题将继续体现在今后的命题中,如选择装置仪器,选择实验方法、顺序(操作和连接)解决相关问题,解释实验现象,评价实验的方案等。气体的制备除杂的思想模式是气体制备洗气干燥性质检验产品收集尾气处理。例如:2006年全国卷一的第28题就是以实验室制CO2,CO2和H2O蒸气与Na2O2反应产生O2并净化O2,最后收集并检验O2为主要线索,综合考查实验能力。

再如,2007年全国卷28题:水蒸汽通过灼热的焦炭后,流出气体的主要成分是CO和H2还有CO2和水蒸气等,请用图3中提供的仪器,选择必要的试剂,设计一个实验,证明上述混合气中有CO和H2(加热装置和导管等在图中略去)。

回答下列问题:

(1)盛浓H2SO4的装置用途是。

盛NaOH溶液的装置用途是。

(2)仪器B中需加入试剂的名称(或化学式)是所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3)仪器C中需加入试剂的名称(或化学式)是其目的是。

(4)按气流方向连接各仪器,用字母表示,接口的连接顺序:。

(5)能证明混合气中含有CO的实验依据是。

(6)能证明混合气中含有H2的实验依据是。

此题不难,但综合性强,将仪器的选择,试剂的选择,仪器连接顺序,实验现象,气体的检验等相关问题串联在一起,综合分析得出结论。

四、重视基础知识的考查

实验试题的命制一般是从中学阶段学生最熟悉的基础实验入手,由简到难,由收敛到发散,由具体到开放,逐步实验对能力的考查。考查的侧重点仍然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主要包括基本仪器的使用和基本操作(药品的取用,溶液的配制,仪器的洗涤,气密性的检验等),物质的分离和提纯,物质的检验与鉴别,物质的制备(包括气体物质的制备,固体物质的制备,有机物的制备等),实验方案设计与定量实验,实验安全等,更加突出对实验操作能力和实验设计能力的考查,而且常以综合实验题的形式出现,同时会与元素化合物、化学概念和理论等知识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如:2000年为CO2与NaOH反应;2001年为制H2的简易装置;2002年为喷泉实验;2003年为Fe(OH)2的制取;2004年为物质的推断;2005年为基本物质的鉴别;2006年为CO2的制取和性质;2007年为初中的H2和CO还原CuO等基础实验。

理解了命题特点,我们在复习时才能做到有的放矢。这就要求我们善待课本中的实验,要深刻理解实验的原理,熟悉实验现象,掌握实验操作,注意实验的干扰因素、成败关键,进行装置创新,条件创新和方法创新。同时要注意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注意实验细节,勤于思考,善于解疑,多留意身边的化学现象和社会热点问题,避免思维僵化,语言表达不清楚,顾此失彼等现象发生,以课本为根本,提高实验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