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教育建议范文
时间:2023-06-20 17:19:0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德育教育建议,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德育教育;价值观;协作共管;健康成长;
【中图分类号】G611
一.前言
在现代教学中,小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是实现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最基本要求,德育教育不仅仅能够提升学生的道德品质,同时,也能够给学生树立一个正确的人生发展观,有利于促进学习积极性,提升学习动力。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主要来源于国民的道德水平和文化素质,因此,德育教育和文化教育齐头并进是学校的社会责任,而小学的德育教育更是全面素质教育的基础,对于学生今后的德育发展起到了引导稳固作用。如何做好小学的德育教育就成为了新时期学校教育的重大考验。
在新时期,随着经济的发展速度加快,家庭、社会和国家关系的复杂变化,人们的行为方式、思想意识、目标追求、利益关系、价值观念在经济浪潮的冲击下开始出现多元化发展趋势,人们对道德的观念也发生了变化,传统的道德观念受到冲击。所以,快速发展的社会需求和保守的传统德育观念的融合问题就摆在了德育工作者的面前,尤其是小学德育工作者如何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并有针对性的开展德育教育,以便为青少年的成长奠定思想基础,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小学德育教育的现状
目前,小学德育教育中存在很多问题,主要表现在:
1.家庭教育比较薄弱
由于家长文化水平低,成长环境差异、精力有限等原因导致部分家长对德育教育的重要性和社会意义都缺乏足够的认识,尤其是长期以来的独生子女娇生惯养习惯,造成了德育教育在家庭教育中严重缺失;也有个别家庭依旧存在封建家长式教育方式,以棍棒教育替代说服传输观念的教育方式;重分数轻德育的思想观念普遍存在,功利观念太重;社会经济发展模式使得很多家庭的父母外出打工,孩子的教育变成隔代托管教育,祖父母的德育教育观念跟现念的差异,甚至是祖父母对孙子的过分溺爱与保护,造成德育教育的缺失;学生家长自身的德育素质水平低,脏话连篇、赌博打牌等社会恶习,言传身教直接影响孩子的德育教育,这是一种社会普遍现象。
2.社会环境的道德缺失是小学生德育教育的最大问题,这里有社会文化导向的畸形,比如电视中的暴力渲染、黄色腐蚀,过分追求金钱名利的功利观念宣传等,这些社会垃圾对孩子的德育教育带来了非常大的危害;还有市场经济的发展走向带来了个人本位主义、功利主义、拜金主义的毒害,直接冲击孩子们的德育观念。
3.在社会教育的走向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学校教育方式与而学校教育坚持的传统德育教育模式差距太大,使得学生对学校教育接受力很低,学生很难适应传统保守的价值观教育,往往会陷入迷茫;学校教育机制中德育和智育教育不平衡,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应试教育模式,很难开展德育教育;并且还存在着德育教育的教学模式更新缓慢,思想保守,教材陈旧,使德育工作很难产生良好的效果。
三.加强小学德育教育的几点思考与建议
1.注重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是德育教育的根本,而家庭德育教育依赖于家长的德育素质,因此,要做好家庭德育教育首先是家长要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素质,以身作则,言传身教,为孩子树立榜样,教育好子女;另外,学校也要帮助孩子家长进行德育的提高,从而提高学生的德育水平,学校可以通过办家长培训班、学校与家长的交流会形式,帮助家长提高对德育的认识,共同寻找学生德育教育的思路。
2.完善学校教学模式
1)提升教师素质,教师作为德育教育的宣传主体,自身的行为习惯本身就对学生进行言传身教的榜样,教师的一言一行都直接影响学生的道德意识,说一套做一套只能使学生更加抵触,达不到教育目的。因此,多渠道加强教师队伍的德育建设,树立为人师表的观念:一方面学习德育基本理论知识,另一方面提高教师行为道德素质,让教师的德、智、才、情在教学中充分表现,使德育教育工作和思想品德教育工作生动自然、深入人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自觉接受教师影响。
2)转变教学角色,实行开放式教学。老师在教学中改变以前照本宣科的教学模式,不以分数为衡量德育学习的标准,实行互动式教学。利用小学生好奇心重的特点,通过举实例的方式,鼓励学生开展讨论,判断是与非、对与错。这样,老师通过转换角色,成为德育教学的发起者、组织者,让学生成为教学主体,充分尊重学生、关心学生、信任学生,通过必要的引导,把自己融入学生之中。同时,老师以自身的行为表现,以身立教,把社会道德素质要求转化为学生的自我需求。
3)联系社会实际,进行示范、引导教学。在教学中充分结合社会实际,向学生灌输道德、人格、社会责任各方面的行为规范,可以通过宣传好人好事,树立道德模范、三好学生等形式,通过榜样示范作用,激励学生自觉追求德育的发展。另外可以开展一些公益活动,进行寓教于乐的教学。
4)多渠道、多种手段教学,例如可以采用电教手段,宣传社会公益活动或者先进事例、先进个人,也可以组织学生观看代表时代先进形象的电影,引导学生抵制黄赌毒等社会垃圾的影响。结合社会经济发展形式,宣传引导正确的个人发展观,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年龄特征,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和传统道德教育,引导学生遵纪守法、热爱生命、勇于承担社会责任,使学生成为道德品格完善的人。
3.关注社会责任
德育教育不是封闭的行为,会受到各方面环境的影响,尤其是社会环境,由于市场经济快速发展带来的一些负面影响:个人功利主义、拜金主义等不良现象,对孩子也造成了很坏的影响,这就使得学生对于学校的道德教育产生迷茫。因此,在需要全社会共同关注道德建设的同时,学校要对社会的不良现象,对学生进行危害宣传,使学生充分深入了解这些现象的危害。
4.家庭、社会、学校共同关注
德育教育还要加强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的沟通、协调、合作,一方面要发挥学校教师教书育人的作用;另一方面,建立"家长学校"、家校联系卡等,积极联系、帮助家长提高家庭教育水平;其次,要注重社会各方面的道德建设,关爱下一代的健康成长,使小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只有三者形成合力,相互配合,才能提高小学德育教育的效果,实现教书育人的目的。
四.结语
教育是社会文明进步的动力,要实现我国的小康文明社会,必须加强德育教育,在提高物质生活水平的基础上,提高精神文明素质,德育教育需要家庭和社会联手合作,从孩子抓起,这样才能够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篇2
大学生考试舞弊不仅干扰了正常的教学秩序,还对学校校风、学风造成恶劣影响。尽管考试这种教学手段有着一些弊端,但在目前的教育教学体制下,仍是高校教学活动的一个重要环节,具有相对性和区别性。而舞弊行为破坏了考试的公平竞争原则,使考试评定学生学业成就的衡量功能无法正常发挥。尽管各高校都有明确的违纪处理措施,但学生仍抱着侥幸心理铤而走险。这种心理对学生将来走向社会产生不良影响。另外,作弊是对诚信的挑衅,也意味着学校思想道德教育尚未深入到学生中去。对于没有作弊的同学来说,是对这种不正之风检举揭发或是视而不见,还是给予帮助和配合,他们也将面临道德上的考验。但检举揭发的人少之又少,故而从另一方面又促成了考试舞弊的发展。
2、大学生考试舞弊现象的归因探析
2.1社会影响因素。在校大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趋于成熟的关键时期。因此,身处社会文化的潮流中往往是非难辨,不能有效地抵御社会的负面影响。急功近利、弄虚作假、等不良现象的存在,不可避免的会对学生的学习带来负面影响。另外,考试已逐渐衍生成为一种产业。围绕考试,各类资料编撰、辅导培训以及为考试提供各类服务的舞弊集团的发展与壮大,都会影响学生对考试目的的正确判断。
2.2高校教育教学及管理因素。首先,高校德育教育仍存在着不少的问题。德育教育的内容滞后,手段和方法不能完全适应大学生的思想和心理变化,其理想性与现实生活反差较大,使得学校的道德教育流于形式。除了学校德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外,大学的教育内容、方法及考试观念也同样存在着弊端。我国目前高校多数在实行学年制教学管理模式,忽略了对学生的个性培养,致使部分学生失去了学习的兴趣与动力。在校学习的理论知识与社会需求脱节,对大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培养不足,使学生产生了“上学无用”的想法,出现了抵触情绪。评先评优的荣誉、奖学金的评定、学位的授予、工作单位的招聘条件等与学生切身利益相关的评定都有考试成绩挂钩,那么部分学生通过不正当手段获取高分就不足为奇了。
2.3学生自身因素。高校严进宽出的现象导致很多学生来到大学并没有把心思放在学习上,他们认为只要拿到毕业证就行。因此,在学习时放纵懒惰心态,在考试中存在侥幸心理,觉得糊弄一下就行了。另外从众意识,虚荣心理及懒惰心理,也都造成了大学生舞弊屡禁不止现象。
3、加强德育教育对考试舞弊行为的预防和控制提供保障
应对考试舞弊这种行为,加强德育教育是关键一环。道德层面的教化可以从根本上减少或消除舞弊行为的发生。现在大学生考试舞弊现象的严重,从另一层面来讲是因为高校德育教育的滞后。
3.1重视诚信教育,树立道德信仰。一方面,加强师德建设,通过教师的严谨治学、以身作则的示范作用,影响和带动学生端正其学习态度。教学水平的高低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有着直接影响。加强教育教学的管理,改变教学中轻过程而重结果的教育管理模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精神,从而带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根本上减少学生考试作弊;另一方面,从学生诚信教育入手,引导大学生树立讲诚实、重信用的良好品质。注重培养学生乐观向上与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要求学生要从自身做起,特别是从认真对待考试等具体的事情做起,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3.2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宣传正确的考试观。做好学生考前教育,通过介绍考试作弊的处分细则及往届受处分学生的实例以警示学生,起到端正考风考纪的作用。通过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在校园中形成良好的学术、科研氛围,使学生理解考试的目的和意义,明确考试可以给其自身的督促与评价作用。
3.3规范考风考纪,监罚得宜。统一监考教师对考试制度的把握尺度,严肃考场纪律,加强监考力度。监考的目的不是抓住学生进行处分,而是让学生在考场里没有机会作弊。试想,如果学生在考场中因监考严格而无法作弊,那么在以后的考试中就不会总存在不切实际的侥幸心理。至此届届相传,告知其他学生考场监考严格根本无法作弊,那么考风的加强就指日可待了。另外,学校的处分措施如果过于严格,对学生来说没有消除的机会,那么也会让监考教师产生于心不忍的心理,从而宽纵学生作弊,反而容易让学生更加肆无忌惮,不能形成良好的道德风尚。
4、结论
篇3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是关系到几代人发展的大问题,中国现在虽然是教育大国,但还远不是教育强国。教育问题已成为中国当代突出的社会问题,教育的现状非常不容乐观,教育领域仍存在突出问题,其中部分问题如下:
一是教材编写中人文教育零散不系统,学校重视不足。法律知识、传统美德、社会道德等方面内容从小学到中学体系性不强,难以形成整体性印象。同时在当前中高考“指挥棒”的巨大压力下,老师和学生都理所当然的将升学率作为自己日常教学学习的唯一目标,忽视了德育教育的重要性。
二是教学中安全知识的实践性不足。一是安全教育的意识有待提高。大部分学生缺少生活经验,安全知识也相对缺乏,安全意识相对薄弱,自我保护能力较低。学校的行政管理人员和一线教师安全意识淡薄,在他们看来,成绩和升学率才是学习的重中之重,安全教育往往 “说起来重要,忙起来不要。二是缺乏安全教育专职教师、专业教材和安全实践演习。调查发现,学校相对缺乏安全教育的专职教师,安全教育的形式单一。大部分学校也没有专门的安全教育教材,同时大部分学校每学期,只会组织一次到两次的安全实践演练。
三是初等及高等教学中实践操作能力教育偏少。无论是中学阶段还是大学阶段,动手操作的实际操作课程较少,生产、生活中基本操作工具的使用不足 。既让青少年缺少对制造业的了解和感性认识,也不利于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兴趣爱好。长期而言,难以提高全民族的科技素质。
对此,基层建议:
一、将德育工作放在日常教学重要位置。明确德育的核心地位,不仅把德育作为一项重要的教育任务列入工作计划,还要重视德育在各个教育环节上的渗透。提高教师的思想素质,定期给在校师生开展德育教育、人生价值观等相关主题实践活动,同时加强学校与家庭、社区的合作,共同促进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
篇4
人作为社会构成的主体,其童年、少年、青年阶段都离不开学校教育,而这也正是形成世界观、价值观的重要阶段。这个时期的意识取向会影响到一个人对所寄以生存的环境的认知,对自身发展目标的准确定位。从宏观上讲,更直接关系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兴衰与持久性问题。都说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这种提法很贴切。全球化给我们带来了丰富的资讯和机遇,但同时我们的社会观念、民族意识、本土文化也在不同程度上遭受到猛烈地冲击。洋快餐、洋品牌、洋节日,以及不知所云的舶来词汇,充斥着我们的生活。尤其是青少年,接受新生事物最敏感,但同时缺乏辨析能力,如不及时的正确的加以引导,这一代人将会在不知不觉中丢失自己的民族文化,这将是一件很可悲、可怕的事情。
对于学校来讲,“教书育人”是一贯推行的教育方向。但在当前形势下,尤其是在我国“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学校所承载的社会功能发生了倾斜,在教育过程中的"育人"方面做得很不够、很欠缺,有的甚至被忽略。随着这些年在教育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使全社会共同认识到德育教育的重要性,而推进德育教育首先就要立足于本国国情,并扎根于本土文化。有学者称这种民族文化传承教育为“寻根教育”,是很有道理的。在首届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传承实践研讨会上,与会的代表们也对这方面的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以下是我对非物质遗产教育如何融入中小学学校教育提出的几点建议:
一、自然传承式教育。
所谓“人之初,性本善”。儿童时期是人一生的认知阶段。在这个阶段,认知并不是一种知识的文本教育,而是存在于文本之外的一种意识,是通过眼睛看、耳朵听、肢体触摸,通过和父母、和亲人在一起生活而感受到的一种意识。所以在自然环境下,让受教育者体会到一种文化的情境,接受到本源文化的熏陶,远比照本宣科、空洞的宣讲大道理实际得多。有这样一则电视广告:一个小男孩看见妈妈工作了一天,虽然很疲惫,但仍为家中的老人端水擦腿洗脚,于是这个小男孩也就学妈妈的样子,摇摇晃晃地端来一盆水,让妈妈洗脚。这组镜头无疑是对中华民族礼、孝传承的最好诠释。在教育的过程中,学校教育可以和家庭教育紧密地配合在一起,倡导孩子参与一些具有文化传统内容的活动,如春节参与贴春联、备年货;元宵节去观灯、猜灯谜;三月三一起去放风筝,去踏青;端午节包粽子、放河灯……还可以让他们为此做些文字记录,同时谈谈自己的感受等。这一系列的活动都会给孩子一种感受民族文化的氛围,会在他们心中留下浓浓的本土文化的印记,而且这种观念会在不知不觉中自然的传承下去。
二、参与式教育。
现在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讨论升温很快,人们也逐渐认识到保护与传承的重要性。在教育领域所增设的有关课程也较以前有所增加。但这里面存在一个问题就是走马观花,或是搞一种玻璃罩外式的教育,被传承的活态文化更多的是以一种欣赏的形式出现,学生缺乏亲身经历和感受的过程。记得在首届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传承实践研讨会上,北京东城区少年宫的罗珍老师做的一个名为《记忆北京——系列主题教学》的课题研究,对解决这个问题很有意义。她通过让学生广泛收集资料,调查北京的文化建筑为主线,以亲身参与考查胡同文化为切入点,让学生深入其中,了解胡同的分布、特点、胡同内居住人的身份、生存状况的变迁等等,使学生对这一历史文化现象的产生、发展有了更清楚的认识,真正到历史的河流中做了一次回游的旅程。正所谓,眼睛看见的印象不深,耳朵听到的容易忘记,只有亲身经历的才会铭记一生。
三、 针对式学科教育。
非物质文化遗产所涉及的范畴相当广泛,针对中小学学校教育不可能做全面的理论研究,而应把重点放在如何将传统资源渗透到各学科中,无形的完成保护和传承的任务。以美术教学为例,推进民间美术教学,开展一些有地域特色课题,如木版画、纸版画、剪纸、泥塑、玩偶的制作,还可以开展一些侧重民族民风的采风,侧重民风民俗的创作等等。这种实践教学可以很直观的提高学生对本土文化的兴趣,并从中汲取到丰富的营养。
四、 全面传承式教育。
1.持续性。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问题上存在一个误区,好象这只是一个学术研究领域上的问题,应该是一件由专家、学者、或是志愿者去做的事情,这从根本上迷失了教育传承的目的。我们教育传承的目的,从根本上讲不是要留给子孙后代什么,而是要留下一群什么样的子孙后代。所以,民族文化传承教育,从幼儿园、小学、中学直至大学都不应该有断层,这是一种持续性的民族文化自尊、自信的培养。
篇5
【关键词】大学生 培养观念 健康教育 教育模式
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规定: 大学教育的目的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向受教育者传授现代科学技术知识和先进文化知识只是大学教育的基本任务之一,而培养大学生健全的人格、高尚的情操、优秀的品质和奉献的精神,造就大学生健壮的体魄和健康的灵魂更是大学教育的主要任务。
现代大学教育观念体现在其社会本位观和个人本位观的辩证统一上。教育的目的就是要把人培养成社会需要的、能维护社会稳定和促进社会发展的人。注重学生的个体社会化、公民品德和政治品质的培养。而个人本位观注重发展个人需要,从现代大学教育的观点来看社会本位观和个人本位观的结合正好形成了高等教育的完整价值观点。实际上,文化学习和知识学习既有社会价值的因素也有个人价值的因素。只有当一个人能够顺畅地融入社会,和谐地与周围的人或事物相处时,他才能构建一个工作和生活的友好环境,在此基础上,才能谈得上个人才能的发挥和社会价值的体现。所以,作为大学教育工作者,除了考虑要如何将最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有效地传授给学生外,还要考虑如何培养大学生的人格和品德,以及如何与社会和自然保持和谐关系的能力。但是,大学生人格和品德形成以及与社会和自然和谐相处的能力的培养在大学教育中常常存在很大的误区,一些高校的教育工作者把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混同起来,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性、科学性与规律性认识不足。由于对上述两个问题认识不足,加上大学心理健康教育在学校工作的重要性不足,以及重视对个体严重心理障碍、心理疾病问题的事后处理,导致心理健康教育在高等学校的地位不高。大多数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为“重心理咨询,轻健康教育”,“重障碍性咨询,轻发展性咨询”。至今有些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还停留在仅仅为学生提供心理咨询和治疗方面,心理咨询的对象只是针对心理异常的学生,而对大多数心理健康但面临着成长与成才、情感与学业等诸多困惑的大学生无关,使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和范围受到局限。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刻不容缓的社会问题。心理障碍、生理疾病、学习和就业压力、情感挫折、经济压力、家庭及周边环境的影响,是导致大学生出现心理健康问题的主要因素。因此,及时帮助学生消除心理障碍,是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树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新理念的有效途径。近几年来,我国不少高校先后设立了大学生心理咨询机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但其工作的重点放在咨询和治疗上,缺乏心理障碍、心理疾病的预防与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理念。
据全国心理卫生协会统计,有心理失衡或障碍的大学生占全国大学生总人数的四分之一以上,最高时期竟达34%。很多大学生心理压力加大,特别是大学生适应环境、自我管理、学习成才、人际交往、理想实现、交友恋爱、求职择业、人格发展和情绪调节等方面反映出来的心理困惑和问题日益突出。心理疾病已成为大学生休学、退学的重要原因之一。自杀、凶杀等恶性事故更呈上升趋势,越来越严重地危及到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大学生心理障碍、心理疾病的主要表现是:环境变化带来的心理挫伤与自信心的消失,五湖四海的学生生活学习在一起,出现交流中的困难,产生孤独,不适应大学自由、平等、竞争的环境,引起心理失衡。知识与阅历的匮乏,产生认识和情绪上的极端表现。此外,独生子女自私、胆小和感情脆弱、缺乏吃苦耐劳精神都对形成良好的健康心理与品格造成影响。
理想与现实的矛盾、独立性与依赖性的矛盾、乐往与封闭孤独的矛盾、情感与理智的矛盾、自尊与自卑的矛盾、竞争与求稳的矛盾、性生理发展与性心理发展的矛盾也都是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根源。
健康包含四大要素:生理平衡(没有身体疾患)、心理稳定(没有心理障碍)、社会成熟(具有社会适应能力)、道德健康(良好的品质)。四者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心理学家英格里希指出:心理健康是指一种持续的心理状态,当事者在那种状态下,能做良好的适应,具有生命的活力,而且能充分发挥其身心的潜能,这乃是一种积极的状态,不仅是免于心理疾病而已”。社会工作者孟波指出:心理健康是合乎一定水准的社会行为。一方面能为社会所接受;另一方面能为本身带来快乐。总之,心理健康包含两个方面:一是能积极调解自己的心理状态,顺应环境变化;二是能有效、富有建设性地发展和完善个人生活。
大学健康教育是通过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教育活动,使大学生自觉地采纳有益于健康的行为和和生活方式,消除或减轻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预防疾病、促进健康、促进身心正常发育。在一定程度上说,学校健康教育工作的好坏,影响整个社会健康知识的普及率和形成率,是社会主义文明建设的基础。高校健康教育是以传授知识,建立卫生行为,改善环境为核心内容的教育,其最终目的是要人们自觉自愿地保持健康的意识和行为。没有心理健康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学生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和自我意识等方面遇到或出现各种心理问题将对未来国家社会经济发展造成不良影响。因此,我们建议大学健康教育尤其采取以下积极对策:
(1)教师应具有科学的教育观,注重以人为本、创新教育、素质教育、全面发展教育,注重发挥课堂教育在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各个方面的功能,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会到不是为了考试而学习,而是在体验掌握知识给自己带来的身心愉悦,体验创造,体验收获,体验成长的美好。学校既是读书的地方,也应是学生幸福生活的地方;既是传授知识的地方,也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地方;既是引导学生进步,又是适应学生心理发展规律的地方;教师既是学生的引路人,又是学生的知心人。
(2)教师在学科教学中要渗透心理素质方面的内容,适时地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和健全的人格品质。教师可以通过运用某些心理素质的内容,提高学生的感知力、注意力、记忆力、创造力以及科研动手能力。通过运用激励手段,激发学生的主动性;通过采用强化和积极的心理暗示,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课外教育是课堂教育的有益补充,要面向学生,通过媒体的广泛宣传,强化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通过心理讲座、心理报告、心理沙龙,使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的基本知识及自我心理健康调节的基本方法,增强学生适应社会和自我心理调适的能力。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同时必须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是德育教育所不能取代的。不能用德育教育的手段和方法去解决大学生中出现的心理问题。
(3)积极倡导大学生自我教育,内化自觉行动。事实上,任何教育只有转变为被教育着自身的能动行为,树立其主体意识,并体现主体参与,其教育的目的才能够得以实现。因此,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也必须积极倡导主体自我教育。通过课内外各种环节教育,使学生自我生存、自我调控、自我激励、自我发展和自我认知的能力不断提高,增强心理健康的自觉意识并学会自我心理调适的方法,消除负面情绪的心理困惑,适应复杂的社会生活变化,以一颗平常心面对自己、面对集体、面对社会,进而把树立心理健康意识,优化心理品质,增强心理调适能力和对社会生活得适应能力,预防和缓解心理问题的自觉行动。
(4)学校应努力扩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社会实践是人的心理发展的重要途径,心理素质是在社会实践中逐渐发展和成熟起来的。在实践活动中,大学生自我、环境以及自我内部的矛盾运动引发大学生的自主行为,通过自觉接受外界信息来调整适合自身的心理状态。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可以培养学生全面、客观地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抗挫折能力,磨练意志,提高社会适应能力;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可以纠正大学生自身出现的认识偏差,缩短学校与社会之间的距离,从而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和人格完美。
(5)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促进大学生个性的自由发展。校园文化建设是高校特有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是一种潜在的教育力量。丰富多彩而又健康有益的良好校园文化能够调节心境、愉悦身心,对大学生人格的塑造和完善起着重要作用。大学生发展的关键在于其个性的自由发展。只有在开放、自由的广阔空间里才能实现大学生充分、自由和全面的发展。这种空间是物理上的,更是心理和精神层面上的。在自由独立的心理空间中,人们追求着理想和终极价值,发现自我、把握自我,实现人格的完善。心理空间以物理空间为依托,但主要还是要求在精神上的无拘无束,自由驰骋,要求有一个能任其自由发展的精神文化环境。大学校园文化应提倡交流与碰撞,提倡开放与争鸣,提倡兼容并蓄、多样性的统一。校园文化有助于开发学生的各种潜能,锻炼多方面的能力。
(6)积极引导学生做到快乐学习,快乐是人们在某种活动中获得的兴奋感、满足感、幸福感,是一种愉悦的心理活动过程。喜爱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只有有兴趣才能够感到快乐。培养兴趣需要从多方面入手。首先,教师应督促学生了解学习目的,间接建立兴趣。当学生对学习某课程没太强的兴趣时,老师引导对其最终目标的了解就变得尤为重要。学习过程多半是要经过长期艰苦努力的,这种艰巨性往往让人望而止步,而学习又是学生的天职,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认真了解每门课程的学习目的,加强其对学习的个人意义及社会意义的深刻理解,从而使学生对各科的学习发生浓厚的兴趣。其次,制定合理目标,使学生在不断进步的同时对学习产生信心和兴趣,并通过不断的鼓励来巩固学生的学习行为,有助于其产生自我成就感,从而不知不觉地建立起直接兴趣。
(7)在学生成长的过程中,自尊和自信的建立是其完整性格发展中的一个重要部分。自尊是个人对自己的评价,认为自己是否值得被爱;自信是相信自己的处事能力,越多能力被认定,人的自信心也就越强。建立自尊自信,首先要寻找个人自尊自信的支点。找好正确的参照标准,使他们能扬长避短。其次,要创造成功的记录。自尊自信是成功的产儿,没有成功,就不会自尊自信。因此,教师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应该让学生经常体验到成功的乐趣,关注学生的点滴进步,采取赏识的方式表扬和鼓励学生,帮助学生逐渐建立起自信心。
二十一世纪是一个思想文化激荡、价值观念多元、新闻舆论重建、社会瞬息万变的世纪。面对如此纷繁复杂的世界,大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将经受更为严峻的考验。作为高校教育工作者,就要不断加强对青年大学生的适应性、承受力、调控力与意志力等方面的培养与教育,使他们真正懂得,要想在未来有所作为,不仅要作思想品德、智力、体魄等方面的储备,更要作战胜各种困难和挫折的心理准备。
参考文献
篇6
一、家庭因素的影响
1、溺爱孩子。现在大多数孩子都是独生子女,父母对子女的成才期望值之高是前所未有的。家长们注重的只是孩子的学习成绩,却忽视和放松了孩子的体育锻炼和体力劳动,对他们呵护倍加,普遍滋长了娇生惯养、怕苦、怕累的思想。
2、锻炼时间不能保证。虽然国家提倡素质教育,但实际教学中还是逃脱不了应试教育的圈。学生每天都在考学的重压下生活,每天所考虑的是学习成绩。别说没有时间活动锻炼,即使有点时间,家长也会以各种理由引导孩子从事相关的学习辅导班,家长从时间上剥夺了孩子锻炼身体的时间。
3、缺少锻炼的知识。有不少家长也希望带孩子锻炼到户外运动,但苦于不知怎么锻炼而止步。还有不少孩子是留守儿童,大部分和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生活,他们更是不会想到带孩子去锻炼,也缺乏锻炼知识。他们认为给他们吃饱穿暖就行了。
二、学校因素
1、师资力量不足。在一些学校体育专业老师严重不足,很多是其他科目老师兼带体育课,他们对体育知识、技能教学知道的很少,更不要说教学了,只能让他们自己玩了,不能保证体育课的质量。大多数的体育老师在教学和课外体育活动中常年超负荷工作影响了教学质量,学校在计算体育老师工作量方面和劳动报酬方面存在不科学不合理的问题,影响了广大体育老师的积极性。
2、场地、器材有限。在二、三线城市的县、农村有运动场地就不错了,更别说室内体育馆了,那么在一些偏远的、经济不发达的地区更不用说了。一旦遇到雨雪天气没法到室外上课,只能在室内上课。有些器材像篮球、排球、足球学校只配那么几个,学生重复使用,损耗极大有时几堂课下来及坏了,又没有得到及时补充。这样下来器材就不足,就无法保证课堂教学。
3、体育课开设不足。由于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领导的不够重视,很多学校的体育课都没有完全开齐,有些领导在课程设置上就有意减少体育课,来增加其他科目。这样就大大影响了学生的体质。
三、社区体育开展的力度不够
目前的社区体育,表面上看似开展的不错,但实际上大都是自发无序的,缺乏合理的组织、知道,缺乏合理测评手段,缺乏合理管理手段和方法。从而导致学校体育同社区体育严重脱钩,这是影响学生身体素质下降的原因之一。
四、对策及建议
1、思想必须转变。要解决这一问题首当其冲的是要解决人的观念问题,因为学校领导有了这方面的认识,他才会出台一些相应的政策,他才会更好地为活动的开展行方便开绿灯;老师有了这方面的认识,他才会主动地将之与自身的工作结合起来,才会全身心的投入到工作中,才会努力克服与一切不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事抗争;家长有了这方面的认识,他才会形成体育锻炼有益于学习、健康体魄才是学生学习的前提和保障的体育价值观,才会积极地配合学校,配合老师工作,也才会为增强学生的体质健康尽心尽力。
2、加大体育设施的投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学校要确保体育设施、器材的投入,体育设施、器材资源的开发。体育器材、体育设施是达成体育运动必要手段,开展体育活动离不开体育器材和设施。政府要应该按照学校的要求配齐专职体育教师,保证体育活动的正常进行。
3、大力推进阳光体育工程,确保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从本地区、本校的实际情况出发,创建青少年体育俱乐部或体育活动中心,设置一些学生感兴趣的体育活动项目,定期开展一些人人参与、个个争先的群体性的学生体育活动,举办一些班级的小型竞赛活动,大力倡导人人都有锻炼项目,班班有运动队,月月有比赛,天天有锻炼的形式,激发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热情,激励他们自觉参加体育锻炼,从而形成积极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让每一位学生在这浓浓的体育文化氛围中感受体育,享受体育带来的乐趣,从而保证学生每天一小时的锻炼时间。
4、扩展渠道进行宣传教育。要创造制造条件,通过专题讲座、墙报、黑板报、广播、多媒体等形式加强对学生及家长的营养知识指导,提倡合理营养,注意改善饮食结构,保持膳食平衡,防止肥胖和营养不良。有目的地查阅几种有益于身心健康的食谱,打印成资料,可以让学生带回家和家长一块学习怎样饮食,保健,并在日常生活中逐步养成科学的饮食习惯。
5、加强学校和家庭、社会各方面的协调配合。确保学生的作业量,比如我县教委就明确规定:一、二年级不留家庭书面作业。三年级不得超过40分钟。四、五年级不超过1小时。这样学生才能有时间进行户外活动。家长要抽出时间多陪陪孩子和孩子一起锻炼,关注他们的身体健康,提高他们的身体素质。
篇7
关键词:高职院校 学生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教育在我国日益受到重视,而在高职院校如何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却是一个较新的课题。高职院校应根据高职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和规律,运用心理教育的理论和方法,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并将学校心理教育渗透在学校的教育观、人才观和学生观中,培养高职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他们身心和谐发展,使心理健康教育成为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一、确立地位是前提
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增强学校育人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学校领导要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始终把它作为加强学生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来抓。要不断统一思想认识,在学年、学期工作计划中,都把心理健康教育、学生的人格教育作为重要任务提到议事日程,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放在了很重要的地位。做到统一规划,具体部署,专人负责。成立了校园心理咨询室,组建了心理辅导专、兼职教师队伍,明确将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充分开发他们的潜能,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总目标。目前,学校还将加大人力物力的投人,在不断充实完善心理咨询室的基础上,不断拓宽心理研究课题,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更扎实、更深人、更持久地开展下去。
二、建立机构是保障
学校成立了心理健康教育专、兼职师资队伍,建立了校园心理咨询室。由校党委书记亲自抓,学校领导亲自参与研究工作;校团委具体负责组织实施,学生科、招就办、教研室、班主任各个部门密切配合,共同推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
三、明确任务是核心
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任务是:①拟订出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大纲》。②心理教育纳入教学大纲进入课堂。通过课堂对每个年级的学生进行团体心理辅导。③建立咨询室,配备经过培训的专职心理人员对学生进行个别心理辅导。④组建专、兼职心理辅导教师队伍并实施对队伍的学习、培训。⑤向家长宣传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并为家长提供辅导学生的指导意见。⑥运用心理调查手段为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提供科学依据。⑦通过校刊杂志《铁韵》和心理健康宣传橱窗宣传心理健康知识。营造良好的“心育”氛围。
四、总结成果促提高
通过探索与实践,取得了以下成绩:①掌握了我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部分资料,比较客观地了解到一些制约学生的健康成长的心理热点问题及突出的个案问题。②缓解了校内人际冲突,改善了学生就业应聘的紧张、焦虑、自卑等不良情绪。③及时发现精神疾患学生,并联系家长积极对症治疗,防止意外事故的发生。④心理健康教育的探索文章发表、科研成果论文获辽宁省十五计划一等奖。⑤心理教育与就业指导横向联合开展科研工作,正在完成课题《学生就业指导提前介入对学生心理成熟的影响》。⑥拓宽心理研究领域,探究师源性心理问题及研究教师心理问题。
五、具体做法
(1)心理健康教育进入课堂。学校在不断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上,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搬进了教室,走上了所有班级的课堂。教学计划安排每个学期每周一学时。为了使“心理健康”教育更富针对性,更能切合学生的心理实际,更能有实效,心理咨询室都认真做了大量的基础工作:①开展课前的学生思想状况大型调查。为克服盲目性、加强针对性,对在校生进行《心理健康》课前学生思想调查。调查以问卷的形式进行。②本课结束之后对学生心态的调查。在近几年毕业班离校之前,对他们的整体心态进行书面调查。③在心理健康教育之中,坚持“三不原则”。为增强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始终坚持不能“灌输”,不能“学科化”,不能“单向活动”的原则,尽可能在教与学之间寻找共点,使学生积极参与投入,使本讲座成为学生潜移默化提高自我意识,提高自我调适能力的一个操练平台,成为伴随其青春期身心健康成长的一个良师益友。
(2)营建良好的心育氛围,心理咨询室的工作配合学校中心工作展开。除接待常见身心问题的学生而外,心理咨询室还配合班主任、学生科、教研室、科任老师、生活老师的相关工作。先后对学校内一些较为特殊的行为偏差生、人格障碍生、心理疾病生进行了咨询辅导,对其它部门推荐的一些个案学生展开了心理疏导、跟踪调查,并将存有安全隐患的特殊案例报告学生监护责任方,以及早防患于未然,对较严重的心理异常、自虐、性别错位、人格障碍者,建议家长带学生及时到医院接受专家诊断、治疗。与此同时,对前来咨询的一般心理问题求询者,按其心理问题代表性强弱一筛选出典型案例,(严格根据保密性原则,隐去真实姓名等背景资料)作为教学案例使用。这种贴近学生心理实际的代表性案例较之于书本案例更富有针对性、对疏导校园中各年级带共性的心理问题、集中的缓解群体矛盾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六、努力方向
(1)学生方面。回顾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教育内容侧重于指导学生提高心理适应能力、减轻心理障碍、人际交往以及承受挫折的能力训练等方面;但随着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深化,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将会拓宽至学生心理潜能开发、健康自我形象的确立、情绪管理压力处理等方面,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对少数有心理困扰或心理障碍的学生,给予科学有效的心理咨询和辅导,使他们尽快摆脱障碍,调节自我,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强自我教育能力。
(2)教师方面。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将成为每一个教师必备的职业能力,作为“人类灵魂工程师”的教师不仅要有专业知识和教学能力,而且必须了解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了解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具备心理教育的能力,在各自的教育实践中自觉体现和渗透心理健康载育,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随着网络技术时代的到来,专家们预测教师的传统功能“传道、授业、解惑”中授业的功能将逐一步减弱,而人格培养的功能将大大加强。因此,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将成为教师自我修养的一项重要内容,这也是我们努力奋斗的方向。
总结:优良的心理素质在青年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必将对21世纪人才的质量产生积极而又深远的影响。健康的心理是一个人全面发展必须具备的条件和基础。加强对高职生心理素质的教育与培养,全面提高新世纪人才质量已成为高职学校所面临的迫切任务。
参考文献:
[1]邝安丽.强化心理教育 构建和谐校园.《学周刊:C》,2009年 第12期
篇8
一、全市学前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目标
1、全市学前教育改革的目标是:到2010年,形成以政府举办幼儿为骨干和示范,以社会力量兴办幼儿园为主体,公办与民办学前教育相结合的发展格局。城区学前三年幼儿入园率达到97%以上,农村达到92%以上,学前一年儿童受教育率达到100%,全面提高0-6岁儿童家长及看护人员的科学育儿能力。
二、深化改革,建立适应新形势的学前教育管理机制
2、认真贯彻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的“学前教育以政府办园为骨干,积极鼓励社会力量举办幼儿园”的方针,本着“积极鼓励,大力支持,正确引导,依法管理”的原则,鼓励和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以多种形式举办幼儿园,逐步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办园体制。社会力量举办的幼儿园在教育部门的管理指导下,实行自主办园,自收自支,自负盈亏,自我发展,在审批注册、分类定级、教师培训、职称评定、表彰奖励等方面与公办幼儿园具有同等待遇。
3、坚持实行“地方负责,分级管理和有关部门分工负责”的学前教育管理体制。市政府负责本行政区域学前教育的规划、布局调整、公办幼儿园的建设和各类幼儿园的管理,办好实验幼儿园。镇政府承担发展农村学前教育的责任,负责规划与镇人口相适应的幼儿园,举办镇中心幼儿园,协调各村民委员会合理调整幼儿园布局,筹措经费,提高幼儿教师工资待遇,改善办园条件。充分发挥村民委员会在发展学前教育中的作用,采取多种形式确保农村适龄儿童接受学前教育。
4、教育部门是学前教育的主管部门,要认真贯彻学前教育的方针、政策,拟订有关规章制度和学前教育事业发展规划并组织实施;承担对幼儿园的业务指导和教科研工作;办好实验幼儿园;制定相关办园标准,审批各类幼儿园并实行分类管理,向有关部门提出对公办幼儿园收费标准的建议;建立学前教育督导和评估制度;培养和培训各类幼儿园的园长、教师,建立园长、教师考核和资格审定制度;具体指导和推动家庭早期教育;与卫生部门合作,共同开展0-6岁婴幼儿家长的科学育儿指导。
卫生部门负责拟订有关幼儿园卫生保健方面的规章制度,监督和指导幼儿园卫生保健业务工作,负责对0-6岁婴幼儿家长进行儿童卫生保健、饮食营养、生长发育等方面的指导。物价部门会同教育部门和财政部门,制定幼儿园收费管理办法。要根据物价上涨幅度、生均培养成本及群众承受能力等提出公办幼儿园的收费意见;民办幼儿园要根据办园成本合理确定收费标准,报物价部门备案并公示。
建设部门要会同教育部门在城镇规划中合理确定幼儿园的布局和位置,在城镇改造和城市小区建设过程中,要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规划和建没与居住人口相适应的幼儿园。要发挥市场机制作用,调动各种资源兴办学前教育,可采取面向社会公开招标的办法举办幼儿园。对由房地产开发企业投资兴办的幼儿园,由开发商与小区业主等按照国家及省、市有关规定商议幼儿园的经营办法,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改变用途,不得收取国家规定以外的费用。
民政部门要把发展学前教育作为城市社区教育的重要内容,与教育部门共同探索依托社区发展学前教育的管理机制和有关政策,做好公民个人举办幼儿园的法人登记工作。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要按照国家和省有关规定组织好幼儿教师参加社会保险,保障幼儿教师队伍的稳定及其合法权益。
人事部门要会同教育部门、财政部门根据国家有关规定落实幼儿园教职工的编制,做好幼儿园的事业法人注册登记工作。
市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和妇联组织要充分发挥作用,推动学前教育事业健康发展。
三、加强管理,规范各种办园行为
5、坚持和完善幼儿园登记注册年检制度。未经登记注册,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举办幼儿园。举办幼儿园必须达到三类幼儿园基本条件。市教育局负责审批幼儿园的举办资格,颁发办园许可证,并定期复核审验。价格主管部门和财政部门负责向已取得办园许可证并办理登记手续的幼儿园颁发收费许可证、提供行政事业性收费专用票据。无论公办还是社会力量举办幼儿园,必须按当地幼儿园布局调整规划设点办园。教育部门对幼儿园保教质量每年全面检查一次,对质量下降达不|到三类标准的幼儿园限期整改,逾期仍达不到标准的,取消其办园资格。未取得办园许可证和未办理登记手续,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举办幼儿园。对擅自举办幼儿园的,由教育部门会同公安、卫生、物价等有关部门予以取缔,并给予相应处罚。
6、禁止在幼儿园从事违背教育规律的实验和活动。任何部门到幼儿园进行的各类登记、检查和要求幼儿园参加的大型活动,必须征得同级教育部门的同意。严禁组织幼儿园参加与保育教育无关的商业性庆典、演出等活动。
幼儿园不得以开办实验班、特色班和兴趣班等为由,另外收取费用。
7、教育督导部门要把学前教育事业发展、学前教育质量、学前教育经费投入与筹措、幼儿教师工资待遇等列入政府教育督导内容,积极开展对学前教育的专项督导检查。
8、市政府要建立学前教育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研究解决学前教育改革和发展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把学前教育工作作为考核镇政府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
四、加强幼儿教师队伍建设,努力提高教师素质
9、实行幼儿园园长、教师资格准入制度,实行持证上岗。由市教育部门根据省教育部门制定的幼儿园园长及教师的任职资格标准及认定办法,认定幼儿园园长、幼儿教师资格,取得幼儿教师资格的人员被聘任后,纳入教育人才市场进行管理,实行用人单位聘任制。幼儿园园长和教师的招聘由主办单位和教育部门共同负责,公开招聘,必须招聘具有任职资格的园长、教师,对不符合任职资格的园长、教师,由主办单位予以调整。
10、各有关部门和单位要认真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依法保障取得幼儿教师资格并予以聘任的幼儿教师在进修培训、评选先进、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工资、社会保险等方面的合法权益。建立幼儿教师最低工资保障制度,要保障幼儿教师工资按月足额发放。
11、教育部门要制订学前教育师资培养培训规划,完善培养培训体系,加强培养培训机构及基地建设,建立学前教育教师的培养培训、优秀教师的评选表彰、学科带头人的评选管理等一系列制度。按照“入门、合格、骨干、带头人、专家”的目标,建立完善市、镇幼儿园幼儿教师培养培训机制。将幼儿教师的培训纳入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规划,建立幼儿教师继续教育证书制度,对所有从事学前教育的师资有计划地进行轮训。
五、深化幼儿园教育改革,全面提高学前教育质量
12、幼儿园要认真贯彻原国家教委《幼儿园工作规程》和教育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积极推进学前教育改革,加强管理,提高质量,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13、教育部门要加强学前教育研究,要配备专职学前教育教研人员,建立社区和家长参与幼儿园管理和监督的机制,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加强对幼儿园教育实验和科研的管理和指导。要充分利用幼儿园和社区的资源优势,面向家长开展多种形式的早期教育宣传和指导,促进婴幼儿家庭教育质量不断提高。
14、教育部门要充分发挥实验、示范幼儿园及乡镇中心幼儿园在贯彻学前教育法规、传播科学教育理念、开展教育科学研究、培养培训师资和指导家庭早期教育等方面的示范、辐射作用,形成以市、镇各级实验、示范幼儿园为中心,覆盖各级各类幼儿园的指导和服务网络。加强幼儿园的信息化建设,加快学前教育现代化的步伐。
六、改革投入体制,多渠道筹措经费,促进学前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15、政府要加大对学前教育的投入,做到逐年增长,财政预算要安排发展学前教育的经费。继续坚持“谁办园谁出钱,谁受益谁负担”的原则,建立财政支持、举办者投资、幼儿家长缴费、社会捐资、幼儿园自筹等多元投资机制。
16、农村幼儿园布局调整要按照“就近入园、扩大规模,大村独办,小村联办”的原则,优化学前教育资源配置,扩大办园规模,提高办园效益。中小学布局调整后空余的校舍,要优先用于举办幼儿园。
17、幼儿园的公用事业费(煤、水、电、供热、房租等费用)按中小学的标准收缴;新建、改建、扩建幼儿园按照中小学校建设减免费用的有关规定减免相关费用。
18、各镇、各有关部门要继续办好公办幼儿园,不得借转制之名出售或变相出售公办幼儿园和镇中心幼儿园。公办幼儿园转制必须经市政府同意,并报省教育部门审核批准,实施办园体制改革要保证国有资产不流失,保育、教育质量不下降,广大幼儿教师合法权益得到保障。
篇9
一、充分认识加强学术道德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1.加强学术道德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学术道德是科学研究的基本伦理规范,是提高学术水平和研究能力的重要保证,对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促进学术繁荣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学术道德是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与学风、教风、校风建设相互促进、相辅相成;学术道德是社会道德的重要方面,对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具有示范和引导作用。
2.教育系统学术道德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但对存在的问题也必须高度重视。教育系统一直重视学术道德建设工作。教育部近年来先后了《关于加强学术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学术规范(试行)》、《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意见》等文件,有力地促进了学术道德和学风建设。广大科研工作者献身科学、殚精竭虑、无私奉献,付出了艰辛的劳动,为维护学术道德、弘扬良好学风做出了不懈努力,取得了可喜成绩。但也不同程度地存在学术失范和学术不端行为,有的情况还比较严重。主要有:夸大研究成果,一稿多投,虚假署名,放弃评审原则;甚至抄袭剽窃,伪造数据,篡改事实,系统造假。这些行为不仅浪费了有限的学术资源,而且败坏了学术风气,阻碍了学术进步,损害了学术形象,对教育和科学研究事业的繁荣发展造成了恶劣影响,必须坚决制止。
二、加强自律,维护学者和学术尊严
3.自律是维护学术道德的基础。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工作者要恪守学术道德,坚守学术诚信,在追求真理的过程中,修身正己,自我约束。要具有高度的历史使命感、政治责任感和社会正义感,勇于承担学术责任和学术义务,努力做学术道德和良好学风的维护者、践行者和弘扬者。
4.实事求是、严谨治学。要忠于真理、探求真知,反对投机取巧、弄虚作假;要自觉遵守学术规范,潜心研究,努力铸造学术精品,反对粗制滥造、低水平重复;要正确对待学术荣誉,尊重他人劳动成果,反对抄袭剽窃、哗众取宠。
5.正确行使学术权力。在各种学术评价活动中,要认真履行职责,发扬学术民主,客观公正、不循私情,自觉抵制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杜绝权学、钱学交易等腐败行为。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劳动,尊重创造。积极扶持青年科研工作者。
6.积极开展学术批评。健康的学术批评是净化学术空气、促进学术交流的重要手段。要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勇于开展实事求是的学术批评与自我批评。鼓励不同学术观点的讨论和争鸣。
三、建章立制,为加强学术道德建设提供制度保障
7.建立和完善科学的评价机制和评价体系。学术评价对学术活动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要克服重数量轻质量的倾向,把是否发现新问题、挖掘新材料、获得新数据,是否提出新观点、采用新方法、构建新理论,作为衡量科研质量的主要指标,改变简单以数量多少评价人才、评价业绩的做法。建立符合各学科特点的分类评价标准,推广同行评价和优秀成果代表作制度。在学科评估、职称评聘、项目立项、论文答辩、、著作出版、成果奖励等方面,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实行评审回避制度、民主表决制度和专家信誉制度,建立评审结果公示和意见反馈机制。强化同行专家在学术评价中的重要作用,逐步建立海内外同行专家学术评价机制。
8.建立和完善人员聘任制度和人才评价机制。要逐步完善岗位分类分级体系,按照“因需设岗、公开招聘、竞争择优、合同管理”的原则,深入推进人事制度改革。根据学校、学科和岗位的不同特点,坚持公正规范的评价程序。
9.建立学术监督和制约机制。要进一步完善科研项目评审、学术成果鉴定程序,强化申报信息公开制、异议材料复核制、网上公示制和接受投诉制等制度,增加科研管理的公开性和透明度,接受社会监督。
10.建立学术道德奖励和惩处制度。要开展学术道德和学风建设标准制订、情况调查、考核评议等工作,促进学术道德和学风建设经常化、规范化、制度化。对模范遵守学术规范和学术道德的科研人员,要广泛宣传和表彰;对违反学术道德的,要视具体情况分别给予批评教育、撤消项目、取消晋升资格直至解聘等处理,触犯法律的,移交司法机关依法追究法律责任。在评奖、晋升等过程中,实行学术道德一票否决制。
四、加强领导,把学术道德建设落到实处
11.各级教育部门、高等学校、教育科研机构要把学术道德建设作为事关全局的大事来抓。要把学术道德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建立加强学术道德建设的组织机构,有效动员各方面力量,协调相关部门,建立健全工作机制,形成良好的政策导向,全面推进教育系统学风、教风、校风建设。
12.树立有利于学术道德建设的政绩观。高等学校和教育科研机构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尊重教育和科研规律,立足当前,着眼长远,避免急功近利。要把学术道德与学风建设作为领导干部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要定期对本单位的学术道德和学风建设进行自查自纠。领导同志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做学术道德的楷模。
13.及时妥善处理学术不端行为。要认真受理对学术不端行为的举报,发现一起,调查一起,处理一起,曝光一起。对学术不端行为的调查处理要严格掌握政策尺度,实事求是,严肃认真。对检举不实、受到不当指控的单位和个人要予以保护。要严格区分学术不端与不同观点争论的界限,鼓励创新,宽容失败。
14.加强学术道德教育。通过广泛深入的学术道德教育,明辨是非,对坚持什么,反对什么,提倡什么,抵制什么,旗帜鲜明。培养求真务实、勇于创新、坚韧不拔、严谨自律的治学态度和科学精神。要将职业道德、学术规范和知识产权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及相关知识作为青年教师岗前培训的重要内容。
15.加强对学术出版的管理。教育系统出版社、学术期刊要自觉遵守学术规范和学术道德,积极探索建立作者和审稿人双向匿名的审稿制度,从出版与发表的环节上,堵塞低水平重复、粗制滥造和抄袭剽窃的漏洞,切实把好学术成果的出口关。
篇10
1.加强两者之间的整合,打牢一体化基础
在促使教师心理健康教育与师德教育一体化的过程中,不能以放弃任何一方为代价,在具体实施中,既要促使两者有机结合,又要体现各自的独特性。我们要以系统论为指导,高度重视系统中的每个组成元素。其实,促使教师师德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一体化的根本目的就是提升教师专业素养。如果将教师专业素质作为一个系统,而教师心理健康教育、师德教育就是其组成元素。因此,在提升教师素养过程中,一方面,我们应该想方设法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不断加强教师师德师风建设,提高教师的师德修养。另一方面,我们应该密切关注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切实加强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确保教师具有积极向上、阳光健康的心理素质,从而为两者的一体化打下坚实的基础。
2.注重问题背后的剖析,抓住实质性问题
从师德教育来看,始终要求教师必须具有理想高尚的人格魅力。但是,理想与现实总有一定差距,这种差距的存在就是引发教师心理问题的根源所在。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往往只关注教师的师德问题,而缺乏对教师心理健康予以必要的关注,以致对教师的行为无法做出准确的评价。将很多属于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深层次问题简单地看作是师德问题。如,对于教师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问题,简单地归结为师德问题,而没有分享现象背后隐藏的本质。从体罚学生来看,与教师的心理健康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有的教师往往处于巨大的压力之下,长期生活在焦虑忧郁之中,不善于自我心理调节,久而久之,就会不自觉地将心中的不满发泄到学生身上,转化成对学生的体罚或变相体罚。因此,我们要注重问题背后的剖析,抓住实质性问题,加强对问题所属的区分,不可将师德问题混淆为心理健康问题,也不可将心理健康问题错解为师德问题。
二、加强教师心理健康教育与师德教育一体化的建议
1.注重对教师的人文关怀,不宜拔高要求
在进行师德建设过程中,在承认教师职业特殊性的同时,必须注重以人为本,应将教师作为教育的第一资源。在进行师德教育时,不能拔高要求,对于当前师德中存在的普遍问题,可以提出一些阶段性的师德行为底线要求。如,提出不准乱收费、不准组织有偿补课、不准体罚、驱赶差生等具有较强操作性的要求,从而规范教师的职业道德,不断提升师德水平。从心理健康方面进行分析可以看出,社会提出的要求是教师师德建设追求的方向,但不可作为普遍性的衡量评价标准。在中国古代,甚至将教师提高到与天地君亲同等的高度,这种对教师的期望是过高的,没有把教师看成一个平凡的人,而是看作了“神”,忽视了对教师的人文关怀,缺乏对教师在物质、心理等方面的正常需求。其实,对教师的人文关怀与学生的发展一样重要。我们应该加强对教师的关怀,及时帮助教师解决心中的疾苦,为教师排忧解难,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提高教师工作的积极性,使其更加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教学工作中。教师也应该高度重视自己的身心健康,不宜提倡带病工作,而应该将教师的健康放在首位。只有让教师保持身心健康,才能使其更好地为国家的教育事业做出更多的贡献。
2.以心理健康教育为突破口,优化师德建设
提高教师心理健康水平,必须从社会、学校和个人三个方面入手:一是宏观的社会层面的支持是教师工作的保障。为他们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对其有一个较公正的认可。二是学校要努力为教师营造和谐的内在环境,主动为教师排忧解难。三是面对心理压力,不能怨天尤人,应以实际行动进行自我调节,积极寻求问题解决办法。教师要加强教育理论学习、对学生的了解、文化科学知识的学习,全面充实和提高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