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的德育原则范文

时间:2023-06-20 17:19:0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常见的德育原则,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常见的德育原则

篇1

关键词:园长专业标准;基本理念;职业角色;专业素养;

作者简介:易凌云,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

园长是履行幼儿园领导和管理工作职责的专业人员,对幼儿园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一个好园长,能带出一所好幼儿园”已经成为幼教界的共识。可以说,园长的专业发展水平直接影响到幼儿园的发展方向,直接影响到幼儿园教师的专业发展,直接影响到一个幼儿园的教育教学质量,并最终影响到幼儿的发展。[1]在世界各国促进园长专业化发展的诸多实践中,研制园长专业标准是其中的重要一环。[2]园长专业标准是对合格幼儿园园长专业素质的基本要求,制定幼儿园园长专业标准对提升园长队伍的整体素质和管理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同时有助于推动幼儿园保教质量与办园水平的提高。

随着我国学前教育事业进入跨越式发展阶段,提高入园率和提升学前教育质量成为学前教育发展的双重任务,园长作为幼儿园教育改革发展的领头人,必然需要发挥更大的作用。因此,制定符合我国国情的幼儿园园长专业标准,以规范和促进幼儿园园长的专业发展已经成为当务之急。本研究在大量文献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实践所获得的信息资料,提出构建我国幼儿园园长专业标准所应把握的基本原则以及我国幼儿园园长专业标准的基本内容体系。

一、幼儿园园长专业标准的构建原则

借鉴世界各国已有的园长专业标准构建的理念与思路,[3]结合我国学前教育发展和园长专业发展的实际状况,在构建我国幼儿园园长专业标准时需要遵循以下基本的原则。

第一,园长专业标准应能发挥专业引领的作用。任何具有生命力的理论的出现或具有实效性的政策的出台,都是为了推动实践的发展。园长专业标准的制定也同样如此。可以说,在我国之所以需要构建幼儿园园长专业标准,是基于建立一支高质量、专业化和可持续发展的学前教育实践管理者的需求。从国际经验来看,在世界范围内促进园长专业化运动的进程中,各国的园长专业标准的研制和出台都是为了引领本国园长专业发展的方向和推进园长专业发展的步伐。虽然并不是所有国家的园长标准都是由政府的相关教育行政部门来组织制定的,但几乎所有国家的教育行政部门都在政策层面支持了园长专业标准的研制,并在实际的管理工作中将这些专业标准运用于园长的选拔、聘任、晋升、考核以及培训等专业发展活动中。要发挥园长专业标准在实践中对园长专业发展的引领作用,就要求我们在制定幼儿园园长专业标准时不但需要高度重视专业标准的先进性和科学性,而且必须充分考虑到专业标准的实用性和操作性,在文字表述方面也应该明确具体、言简意赅,避免复杂抽象。

第二,园长专业标准应强调以能力为重。无论是园长队伍的专业化建设还是个体园长的专业发展,都是在实践中发生和实现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园长专业标准对园长专业发展的引领和促进,都要求园长专业标准本身就应该是实践导向的。区别于以往我国相关文件中多是从学历、经验等知识取向对幼儿园园长的任职资格和条件做出规定,幼儿园园长专业标准更应从能力的角度对合格幼儿园园长的专业素养做出规定,将管理理论和幼儿园管理实践相结合,突出园长在幼儿园管理中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强调园长在规划幼儿园发展、营造幼儿园文化、领导保教活动、引领教师专业发展、优化内部管理、协调外部环境等方面的能力。

第三,园长专业标准的制定应秉持“先角色后素质”的方法论原则。从已有的相关理论研究和世界各国的经验来看,“先角色后素质”的研制思路不但得到大多数研究者的认同,同时也是各国在制定幼儿园园长专业标准过程中主要采用的方式。如英美等国的幼儿园园长专业标准都融合了对园长的职责、角色的研究,即先确定园长工作职责所需要承担的角色定位,再详细分析每一种角色所需要承担的主要工作,然后再进一步确定完成这些工作应当具备的知识、能力、态度和行为等。在国际社会上受到高度赞赏和广泛认可的美国幼儿园园长标准,就是对照园长的六项工作职责,分别分析了履行每一项职责所应该具备的知识、态度和绩效。[4]因此,园长专业标准的建构应建立在对园长工作职责、园长角色的研究之上。

第四,园长专业标准应具有广泛的适用性。我国的幼儿园园所类型非常复杂,教育部门办园、企事业单位办园、政府机关办园、街道乡镇办园、公民个人办园等不同类型幼儿园,由于办园主体、资金来源、办园体制机制甚至生源等方面的差异,园长所履行的工作职责和承担的工作任务也有所不同,相应地对园长的专业要求也不完全一样。此外,我国学前教育发展水平的区域差异非常显著,各地幼儿园园长所面临的主要问题也不完全相同,园长解决应对这些问题所需的素养也会有所不同。但作为国家层面的园长专业标准必须能够适用于不同地区、不同类型、不同发展水平幼儿园的园长,明确规定合格的幼儿园园长应该具备哪些素质。当然,在国家统一的幼儿园园长专业标准的基础上,也可以分别开发各种有针对性的园长专业标准,如民办园园长专业标准、农村幼儿园园长专业标准等。

二、幼儿园园长专业标准的构建思路

遵循“确定园长的职业角色———分析每一种角色所应承担的主要工作———探讨完成这些工作所需要具备的知识、能力、态度和行为等专业素养”的研究理路,本研究通过对包括园长、教师和幼教行政人员在内的123位相关人员的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尝试初步构建我国幼儿园园长专业标准。

(一)确定园长的职业角色

根据国内外的已有研究成果,[5][6][7]结合调查中的实际情况,可以确定目前我国幼儿园园长主要作为幼儿发展的“专业教育者”、教师发展的“专业引领者”、园所发展的“专家型管理者”的角色身份,其职业角色由此是教育者、领导者和管理者三者合一。首先,园长作为教育者是园长的核心角色,因为教育性是幼儿教育的根本属性,园长要精通幼儿园保教工作的所有方面,并以教育家的身份引领幼儿园教育改革,促进儿童的身心发展。园长具有什么样的教育知识结构,将直接影响其教育领导职责的履行,从而影响幼儿园的教育目标和教育质量。其次,园长作为领导者,就是要将幼儿教育理念转化为幼儿园的发展目标和战略规划,创建幼儿园特有的教育价值观,并使其成为全体教职工共同的组织文化,即在一定的教育观的指导下,制定切实可行的幼儿园发展愿景,并根据幼儿园的发展目标确定幼儿园的教育教学计划,合理配置幼儿园的教育资源,不断提高幼儿园的保教质量。再次,园长作为管理者,指园长对幼儿园内部实施的日常管理职责和对幼儿园外部实施的各种关系协调工作。园长应能按照有关政策规定,运用一定的方法和技术,对幼儿园的人员、资金、设备等资源进行全面有效的调配和安排,并尽可能地协调好各种外部关系,争取更多的办园资源和支持。在明确园长专业角色的基础上,可以进一步对园长作为教育者、领导者和管理者需要进行的主要工作进行分析。

(二)分析园长角色所应承担的主要工作

调查表明,与园长的三种职业角色基本对应的主要工作内容可以分为16项。其中,作为教育者的主要工作内容包括指导幼儿园课程建设、指导教师教学和保教活动、促进幼儿发展、指导教师进行教育科研、亲自进行保教活动;作为领导者的主要工作内容包括幼儿园战略规划和幼儿园文化建设;作为管理者的主要工作内容包括教职工管理、幼儿园财务资源管理、执行上级政策法规、开展家长工作、维持与上级机关的良好关系、维持和社区与企业等其他机构的良好关系、和其他幼儿园交流并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处理幼儿园法律问题等。此外,学习进修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和能力,也被认为是园长为了更好地胜任这三种职业角色所必需承担的重要工作。

在这16项工作内容中,促进幼儿发展、幼儿园战略规划、幼儿园文化建设、教职工管理、幼儿园财务资源管理、执行上级政策法规、学习进修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和能力7项工作内容,又被认为是园长工作中最重要的内容。

(三)探讨园长所应具备的重要专业素质

通过分析每一项工作内容的重要性以及在现实中此项工作内容的实际安排和实施情况,可以抽取出园长为很好地承担这16项工作而应具备的专业素质。

表1对园长各项主要工作内容的重要性进行了排序,与之相对应的园长应具备的重要专业素质的提名情况如表2所示。可以看出,领导管理能力,专业业务能力,爱心、宽容和亲和力等个性特点,具有独特的人格魅力并且能够以身作则,沟通交流和处理各种关系的能力,被认为是园长最重要的专业素养。如果将组织协调能力和凝聚能力也作为一种广义的领导管理能力,就意味着领导管理能力作为园长首要的专业素养的提名频率达到了30.5%。此外,园长必须具有爱心、宽容和亲和力等个性特点,也受到了强调,如果将“创新、智慧、有胆量和责任心”也作为园长本身的个人素质来看,这一项的提名频次的比率达到了22.78%。这意味着人们开始越来越多地关注园长的个性、情感和价值观等综合个人素养。

篇2

(黑龙江省宝泉岭管理局新华农场畜牧渔业科 154109)

1 肉用犬传染病防治的基本原则?

预防为主是最积极、最主动的防病措施。一旦发生某种传染病的流行,会严重的影响养犬业的发展甚至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一定要贯彻“预防为主”的防制方针。专业人员是预防传染病的骨干,群众是预防工作的基础,对我们必须开展广泛深入的宣传、教育工作,充分发挥群众对犬传染病预防的积极性,全面的开展预防工作。传染病的防制目的是防止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以及发生传染病时,应及时采取积极有效措施予以限制和消灭。引起传染病发生和流行的因素较为复杂,防制计划应是综合性的,才能收到预期效果。?

2 犬瘟热与细小病毒病的预防措施?

犬瘟热属于副黏液病毒科的单链RNA病毒,因此是麻疹和牛瘟的近亲。 尽管在很多地区进行了广泛的疫苗接种,但这种疾病仍然属于犬的主要疾病之一。该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冬春多发。该病有一定的周期性,每三年一次大流行。不同年龄、性别和品种的犬均可感染,但以未成年的幼犬最为易感。纯种犬、警犬比土种犬易感性高,而且病情反应重,死亡率也高。该病最重要的传染源是鼻、眼分泌物和尿液。曾有人报道感染犬瘟病毒的犬?60~?90天后,尿液中仍有病毒排出,所以说尿液是很危险的传染源,主要传播途径是病犬与健康犬直接接触,也可通过空气飞沫经呼吸道感染。同室犬一旦发生犬瘟热,同居一室的犬也会感染。?

犬细小病毒病是犬的一种具有高度接触性传染的烈性传染病。临床上以急性出血性肠炎和心肌炎为特征。病犬的粪便中含毒量最高。被细小病毒感染后的犬,在临床上可分为肠炎型和心肌炎型。病初表现发热(40℃以上)、精神沉郁、不食、呕吐、腹泻。病初粪便呈稀状,随病状发展,粪便呈咖啡色或番茄酱色样的血便并带有特殊的腥臭气味。后期严重脱水,眼球下陷、鼻镜干燥、皮肤弹力高度下降、体重明显减轻。对于肠道出血严重的病例,由于肠内容物腐败可造成内毒素中毒和弥散性血管内凝血,使机体休克、昏迷死亡。心肌炎型多见于40日龄左右的犬,病犬先兆性症状不明显。有的突然呼吸困难,心力衰弱,短时间内死亡;有的犬可见有轻度腹泻后死亡。肠炎型自然感染的潜伏期为4~14天,病初表现发热(40℃以上)、精神沉郁、不食、呕吐。初期呕吐物为食物,即之黏液状、黄绿色或有血液。发病1天左右开始腹泻。病初粪便呈稀状,随病状发展,粪便呈咖啡色或番茄酱色样的血便。以后次数增加、里急后重,血便带有特殊的腥臭气味。血便数小时后病犬表现严重脱水症状,眼球下陷、鼻镜干燥、皮肤弹力高度下降、体重明显减轻。心肌炎型多见于40日龄左右的犬,病犬先兆性症状不明显。有的突然呼吸困难,心力衰弱,短时间内死亡;有的犬可见有轻度腹泻后而死亡。?

篇3

关键词:中债估值 《金融市场基准原则》 中立性 透明度

IOSCO《金融市场基准原则》简介

(一)背景

近年来全球金融市场基准利率价格操纵案的爆发引发了金融监管机构和投资者对于金融市场基准指标的高度关注,特别是2012年发生的伦敦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LIBOR)操纵案给金融市场带来了沉重打击。为了恢复市场对金融产品定价基准的信心,维护市场正常的交易秩序,在二十国集团和金融稳定理事会的支持下,作为证券监管领域国际标准制定机构的国际证监会组织(IOSCO),在2013年7月了《金融市场基准原则》(Principle of Financial Benchmark)。

(二)《金融市场基准原则》的目标

《金融市场基准原则》的目标是为金融市场的基准建立一个总体框架,解决基准构建中的利益冲突、透明度及公开性等问题。对于其适用性,IOSCO认为该原则只是一个指引,不是为了取代现存的法律或法规,也非采用一刀切的方式要求基准提供人满足原则中的每项要求。但是,基准提供人应每年公开披露与该原则的符合程度。

(三)改革重点

IOSCO《金融市场基准原则》的改革重点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完善基准提供人的组织治理结构;二是加强基准的内部质量控制;三是提高生产方法的透明度;四是加强外部监督。这四个方面的改革重点表现在以下19项原则中(见表1)。

在组织治理类原则方面,IOSCO认为完善的治理结构对维护基准利率的诚信来说不可或缺。因此,IOSCO强调基准提供人的组织治理结构能够有效处理利益冲突,保持中立地位,避免基准纵的风险。在质量控制类原则方面,IOSCO要求基准提供人应通过合理的基准设计、充分的数据及清晰的输入值层级等质量控制手段确保基准编制的质量。对于生产方法类原则,IOSCO要求基准提供人应公布基准编制的方法、流程等信息以保证基准的高度透明,使投资者可以自行判断基准计量的可靠程度。对于外部监督类原则,IOSCO强调通过投诉、审计等手段加强对基准质量的外部监督。

(四)执行情况

《金融市场基准原则》后,IOSCO公告敦促各国尽快按照该原则对基准利率的制定和监管进行改革,并要对执行情况做出评估。若有与原则不符的地方,基准提供人应做出解释或明确执行原则的时间表。该公告的,标志着金融利率改革在全球范围内正式启动。2015年2月,IOSCO执行情况的评估报告,其评估方法包括两步:一是由金融稳定理事会对LIBOR等重要的金融市场基准利率根据IOSCO的19项原则进行逐条评估;二是在全球范围内抽取36个金融市场基准,由英国、日本和澳大利亚监管部门组成的联合评估小组,依据基准提供人的声明及问卷调查结果进行评估。

从评估结果看,IOSCO认为1/3的基准管理人符合IOSCO原则,另有部分基准管理人的声明披露和执行情况较差,有待完善。其中,固定收益类基准两级分化情况较为严重。如图1所示,部分固定收益基准集中在图形的右上方,但也有相当比例的集中在左侧,说明其对IOSCO原则的执行情况及声明披露的详细程度较差。

作为LIBOR操纵案的风暴中心,英国在基准利率改革上的反应最为迅速。从改革成果看,英国金融监管局(Financial Conduct Authority)承担LIBOR数据源的监管职责。LIBOR基准提供人由英国银行家协会(British Bankers Association)更换为纽约泛欧交易所集团下的子公司――泛欧基准管理公司(ICE Benchmark Administration), 同时成立LIBOR监督委员会,由来自美国、英国及瑞士等国监管部门和金融机构的20名委员组成。

中债估值实践与IOSCO《金融市场基准原则》的对比

笔者将中债估值15年左右的工作实践与此次的IOSCO《金融市场基准原则》进行对比,发现两者精神实质一致,实践契合。IOSCO《金融市场基准原则》的最终目标是提高基准的可靠性,这主要体现为中立性、透明度和客观性三个方面的具体要求。下面,笔者将分别从最终目标和上述三方面对中债估值工作实践与IOSCO《金融市场基准原则》进行对比。

(一)基准目标

IOSCO认为,金融市场基准的目标是提高基准的可靠性。中债估值目标是全面、深入、客观、持续地反映人民币金融市场价格走势变化。这两者强调的都是基准的可靠性,而非准确性。在日常估值工作中,笔者发现市场长期有一种误解,认为基准应准确刻画市场,即一个债券的估值应与投资者心目中的市场价格完全对应。事实上,估值师每天面对投资人和发行人的不同需求和价格信号,相当于一个估值对应着多个靶心。因此,中债估值强调的是可靠性,即客观合理、真实可信,这与IOSCO目标也是相符的。

(二)中立性

IOSCO要求的中立性,是指基准提供人要保持客观中立,避免利益冲突和基准纵的风险。长期以来,中债估值认为中立性是保证基准客观公允的首要条件。从实践来看,中债估值在股东、合作方、客户和员工四个方面保持着严格的中立性(见图2)。

(三)透明度

IOSCO要求的透明度,是指要求基准提供人披露编制方法、编制流程等基准信息,使投资者可以自行判断基准计量的可靠程度。中债估值认为,保持充分的透明度是保护投资者利益的重要机制安排。从实践看,中债估值在编制方法、编制思路与依据、质量监控体系、用户交流与投诉及外部监督五个方面保持充分的透明度(相关文档可参见中国债券信息网中债数据常用文件)。以编制方法为例(见图3),中债收益率曲线的编制方法、中债估值及指标的计算公式等内容已向全市场公开且不断更新。

(四)客观性

IOSCO要求的客观性,即基准应客观反映市场变化,要求数据充分且最好基于市场真实交易数据。长期以来,中债估值恪守“客观合理”的编制理念,并通过编制流程的标准化、编制依据的充分性予以体现。例如,中债估值在数据输入、生产加工及数据输出三个核心业务链条中建立标准的业务操作流程与标准,并由质量监控部对业务流程的合规性进行检验。在输入值层级方面,中债估值建立清晰的输入值层级。其中,基于相对可靠的双边报价,且有相对可靠的成交数据,优先级最高,符合IOSCO原则关于市场真实交易数据优先的要求(见图4)。

结论与思考

篇4

关键词:案例教学法;德育课程;中职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22-029-01

案例教学法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提出一系列案例由学生参与讨论,得出结论的一种教学方法。溯本求源,案例教学法源自于古希腊。在19世纪中期,哈弗大学法学院得以应用,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教育理念的不断改进,案例教学法在市场营销、工商管理等学科得以广泛应有,并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成果。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与壮大,案例教学法在大学教学中应用广泛,但是在中职德育课程的教学中并不常见。笔者通过以下论述阐明案例教学法在中职德育教学课程中的应用。

一、案例教学法在中职德育课程教学中的重要意义

德育课程作为中职教育课程体系的中坚力量,能够帮助中职学生提升对自身道德水平的认知程度,对中职受教者的正确世界观、价值观、思想观、政治观形成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所以,激发中职学生对德育课程的学习兴趣是中职课程体系设计的重中之重,案例教学法在中职德育教学中的运用对中职德育课程教学具有重大意义。

1、激发受教者对德育课程的学习兴趣

案例教学的本质,是以案例为基本媒介,通过案例的现象究其本质,探究案例中隐喻的道德观念与道德问题。教学案例可以引出学生对若干德育观念的思考与探究。在案例教学中,每一个教学案例的存在不是某一单一德育教育问题的承载者,而是众多德育教育中的棘手问题的载体。在德育教学课程中应用案例教学法,通过学生对案例发生的特征进行探究与分析,联系自身知识基础和生活环境,对案例中若干道德现象斟酌分析,引发对一系列道德问题的深思。受教者根据其自身特点与经历以不同的切入点进行分析和研究,多维度的形成对案例中道德问题的解决方案。由于每一个受教者对生活的实践与体会不尽相同,对案例的分析与讨论中迸发出不同的行为特点,甚至引发针对道德问题的激烈讨论,从未碰撞出思想层面的火花。极大程度的增强受教者的学习兴趣,进而提高中职德育课程教学的有效性。

2、提升受教者对道德认知的程度

在我国现行教育体制中,相比普通高中受教者而言,中职受教者有着其特殊性,即中职受教者毕业后面临的是社会、工作,而不再是继续教育。所以中职学生在接受中职德育课程中形成的对道德问题的认知程度以及建立的价值观体系,对其职业生涯建设、世界观、道德水平的形成的影响是直接的,甚至是“终极的”。基于这一根源,中职教育不仅需要对受教者的基础知识、基本技术技能负责,对其道德水平建设,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建立亦要采取重要措施。中职德育教学课程中的“教学案例”源自于真实社会,具有独特性和真实性。案例教学法在中职德育课程教学的实施过程中,施教者选择社会关注的热点事件作为教学案例,中职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根据案例中体现出的道德现象进行分析、讨论,形成德育论点,提升学生对道德认知的程度。

二、案例教学法应用于中职德育课程教学遵循的原则及注意事项的研究

1、案例教学法应用于中职德育课程教学遵循原则的研究

案例教学法应用于中职德育课程的教学中起着重要意义。但是,并不意味着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因此若想在案例教学法施教的过程中体现其全部优势与教学效果,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第一,施教者引导与受教者讨论相结合的原则。案例教学法要求,在施教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对案例的讨论分析,最终得出结论。但是由于德育教育必然是由“不知”到“知之”过程的转变,所以如果缺少施教者的指导,最终结论的形成未必可以达到预期效果,因此在案例教学法应用的过程中必须遵循教师指导与学生讨论相结合的原则[1]。

第二,信息技术应用与教学的原则。信息技术时代的到来,使得信息技术在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广泛应用。为确保案例教学法在中职德育课程中顺利应用,必须保证案例的真实性、热点性,所以教学中对信息技术的应用显得尤为重要。必须实现信息技术与教学的完美结合,打破中职德育教学中的时间、空间和地域限制,使中职教育的德育课堂变得生动、丰富[2]。

2、案例教学法应用于中职德育课程教学注意事项的研究

第一,注重学生参与性,课堂趣味性。案例教学法是教师和学生互动性极强的一种教学方式,所以案例教学法成功实施的前提是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对广大中职德育教学的广大施教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3]。课程设置上要更具备参与性,趣味性;案例的选取上要具备更高的典型性和热点性;施教过程中注意掌控讨论过程,既不能任由学生自由讨论又不能打消学生的讨论积极性。总体而言,要求教师能够应用更加完美的教学艺术对待案例教学法在中职德育课程教学道德应用。

第二,多维度的评价机制。针对中职德育教育中案例教学法的应用,在评价上首先教师必须注重评价的准确性,对广大中职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认知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其次,注重评价的鼓励性,对中职德育中的受教者对通过案例教学法对道德问题产生共鸣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在中职德育教育过程中必须建立多维度的评价机制,使案例教学法在中职德育教育中绽放光芒。

案例教学法能够在教学中营造“真实世界”,中职学生作为这一“真实世界”的“观察者”而形成的对道德问题的认知是具有实践意义的,从而能够提高中职德育课程受教者对道德认知的程度。希望通过本文的阐述,广大中职德育教育教师能够在教学中广泛应有案例教学法,使案例教学法真正做到为中职德育教育服务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王华贵.浅谈案例教学法在中职德育课《哲学与人生》教学中的应用[J].科技风,2011,06(24):212-213.

篇5

关键词:中职德育课;情感教育;理解和运用

中职德育课育人的宗旨,决定了其教学过程既是知识的认知过程,又是学生心灵开启的情感过程。中职德育课教学在很大程度上讲就是情感教学。笔者结合中职德育课堂教学实践,就情感教育的理解和运用做如下探索:

1.德育教师必须怀大爱之心,以身示情,以“爱”激“情”

教师要善于驾驭自己的情感。当遇到不尽如人意的事情时,教师应冷静控制自己的情绪,力求通过情境来感染、调整、纠正学生的行为,使学生产生由衷信服的内心体验。如上课出现的问题,尽可能在课后处理;公开场合发生的问题,尽可能于个别场合解决……教育者的博襟,无形中对学生进行了情感教育。

教师要尊重学生。自尊心是对自己的一种认识和评价,是人最敏感的心弦。如果学生做错了事,一味地训斥、指责,既伤害了学生自尊心,又容易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乃至对抗情绪,导致教育失败。当教师把信任和期待的目光洒向每一个学生,学生心中的孤独与自卑就会被驱散,情感就会被激励。

教师要善于倾听学生的心声,要和学生成为朋友,与学生进行心灵的交流。教学过程实际是教师与学生情感交融的过程,融洽的师生关系,能够使学生无忧无虑地学习和生活,使学生身心得到健康的发展。

2.教学设计中,必须确立明确的具体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过去的德育教学,“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一教学目标往往被忽视,德育目标过于理想化,忽视了学生个体的内心需要。情感教学的缺失使中职德育教学缺乏生命的活力,也导致学生发展的失衡。新《德育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学目标,并且将其列为优先目标,突出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更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学目标应基于学生的自身需要产生。因此该教学目标必须根据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原则,遵循学生价值观形成规律,运用心理学等多种方法设定。这样可以避免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逆反心理、抵触情绪。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学目标的设计必须具体、明确。在德育课中,很多重要的情感领域目标往往是抽象的行为(态度、感受、价值观),这增加了教学实施和评价的难度。因此目标的表述上要具体、明确,尽量避免采用含糊的和虚无的语言陈述。

3.具体教学实施中,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

在教学中,体验式教学是情感教学的主要方式。教师通过对主题探究、情境模拟、角色扮演、社会调查与实践等具体教学方法的运用,让学生充分参与整个教学过程,使学生在观察、感受、体验、交流的探究中建构积极的生活态度,增强自信心,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实现德育课的教学目标。

在体验式教学中课堂问题的设置必须依据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原则,以学生生活中常见的事实或需要解决的问题为认识开始,将德育课教学活动根植于生活,使学生在矛盾冲突中,探索问题、解决问题,从而使社会规范、正确的政治观点和主流价值标准真正得以内化,形成好的情感品质,外化为道德践行。

4.教学评价体现学生情感转变情况

德育的过程是人的思想观念转变的过程,其表现形式包括外显的行为(内心思想的自然表露)和内隐的思想变化。利用传统的单一的考试评价学生道德发展状况和道德教育实效,往往忽视学生内在的真实的思想变化,结果导致道德教育评价的片面性,挫伤了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使之不愿自由表达自己的内心思想,从而导致学生言行不一致,出现学生道德“滑坡”以及学校道德教育实效性低的现象。

因此教学评价要关注学生情感的变化,变单一的考试评价为多元评价,多采用关注学生的成长过程、学生的潜能、学生的情感体验的过程评价、激励性评价,关注个性差异,关注弱势群体,珍视人格尊严,进而促进学生终身发展。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我们愈是能深入学生的内心世界,体验他们的思想感情,我们教育工作的一条非常重要的真理便愈显得清楚。”作为德育教师,我们只要有一颗对学生的大爱之心,采用正确的情感教育方法,情感教育就一定能潜移默化地滋润着学生的心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创新教育;德育;美术教学

一、创新教育和德育在美术教学中的实施现状

1.社会对美术教育的认识存在偏差

我国应试教育传统根深蒂固,教师、家长、学生受到应试考试模式的影响,往往只重视学生考试学科知识的学习,而忽视了美术教育的重要性。另外,部分美术专业学生只是盲目地将考试作为美术学习的终极目的,根本无法从思想上对创新教育及德育有一个正确的认识,这样即便是美术课堂进行创新教育及德育也难免流于形式。

2.美术教育教学方法及设备陈旧落后

社会上对美术教育存在认知偏差,使得美术专业“门庭冷落”,即便是选择美术专业的学生,大部分也是因为高中时知识文化学科分数差,而不得不选择“艺考”,这使得美术专业生源质量难以保证。在这种情况下,学校很难重视美术教学,从而导致学校的美术教育设备陈旧,教师的教学方法也难以跟上时展的步伐,无法满足在美术教学中进行创新教育及德育的要求。

二、创新教育和德育在美术教学中的渗透

1.创新教育在美术教学中的渗透

(1)以学生为主体进行美术教学设计。我国传统教学课堂常常以教师为中心,违背了教学当中“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使得学生长期处于一种被动的学习状态,不利于学生学习。实施创新教育首先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创新美术课堂教学模式,通过小组学习、多媒体教学等多种教学方式让每一位学生都参与到教师的课堂教学中,从而充分调动学生美术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2)重视美术教学资源的多样化,培养学生的创新、创造能力。教师要重视学生观察力与想象力的培养。针对这一点,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通过形象生动的图片及视频,促使学生对外界有一个清晰的认知,开拓学生视野,培养学生的观察力与想象力,促进学生的创造能力的提高。

(3)正确引导学生,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我国传统的美术教学评价方式单一、机械,对学生的创新思维的培养毫无意义,因此,教师应突破传统教学壁垒,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空间,在美术课堂上正确引导学生,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4)切实提高美术教师综合素质,使美术教学创新有源头活水。教师作为“传道受业解惑者”,其自身的行为素质对学生起着“言传身教”的作用,是学生的引路人。因此,要想实现美术教学中的创新教育,教师还应从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着手。教师首先要从“创新教学能力”着手,提高自身教学水平,通过创新教育活动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这样有利于师生共同进步,确保创新教育源远流长。

2.德育在美术教学中的渗透

(1)利用美术鉴赏课进行渗透。名人名画鉴赏是美术课堂中常见的一种教学方式,在这样的鉴赏课当中,教师应尽可能地运用一些高科技或者有意义的科学工具进行教学,创新教学方式。比如,教师可以预先准备课件,将名人名画做成PPT或者小视频,通过多媒体教学方式将这些画直观、生动、形象地呈现在学生面前。教师在实际教学中一定要根据学生特质进行不同审美元素的渗透。

(2)通过课下练习题进行渗透。教师除了要有效利用好课堂时间外,还应抓好学生课下作业,让德育渗透到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美术教师可以结合课堂内容给学生布置合适的课下作业。比如,教师可以将临摹作业放到课下,学生通过对名人名画的临摹可以深刻感悟作品中蕴含的思想。

(3)结合实际,培养学生辨别美丑的能力。一名合格的美术生必须具备良好的审美能力,练就辨别美丑的“火眼金睛”。学生辨别美丑的能力,还需教师进行必要的引导,在美术教育中,教师可结合对社会现实问题的探讨,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辨别是非美丑的能力与社会适应能力。

参考文献:

篇7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5B-0006-02

伴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网络已全面进入我们的生活。在浩瀚的网络世界中,青少年与网络互动的过程中所产生的各种问题必然涉及教育领域,其中青少年网络道德建设已成为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课题。

一、青少年的网络行为特点

1.非实体化。网络的虚拟化导致网络活动的非实体化。青少年网络行为的实质是综合数字化信息的各种运用过程,在具体的网络行为中,个体的生物性意义和社会性意义多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异,模拟和虚构是其中常见的手段和方式。

2.无约束性。与生活行为相比,网络行为具有极高的独立性,生活中的各种外部约束力量在网络中荡然无存,较之成年人网络行为和青少年的其他行为方式相比,其自由度高的特点更为明显。

3.无节制性。青少年的行为自控能力尚处于低水平的阶段,面对多姿多彩的网络世界,强烈的好奇心常常会使他们的网络行为失控,从而导致沉湎无度和道德失范现象的发生。

从比较的角度看,青少年网络行为特点的前提主要是:

1.网络特征是青少年网络行为特点的物质基础。网络数字化功能的本质是青少年网络行为发生的根本基础,由此,网络开辟了青少年生存的另一种形态。

2.青少年的心理特点决定青少年网络行为的特点。青少年的心理特点与网络形成了一种特殊的组合,无限的网络时空对于好奇心强烈的青少年具有特殊的吸引力,青少年求新、求变的倾向与计算机技术的高速发展密切吻合。

3.青少年日常生活中的高度被监控状态是青少年网络行为特点的重要因素。青少年群体受到社会、学校、家庭的高度关注,他们的实际生活和学习行为中被监控的成分过多,这与网络行为的弱监控,甚至无监控状态形成强烈反差,这种反差对青少年具有强烈的吸引力。

二、网络对学校德育工作提出的挑战

青少年在网络发生、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问题正直接挑战着学校德育工作。

1.言行随意失信。网络的虚拟性、隐蔽性使得青少年的网络行为缺乏诚信,他们在虚拟空间里习惯于说假话、空话,虚构、伪装在网络里司空见惯,“你不骗别人,别人就会骗你”成为不少青少年网民的共同心态。而网络难于监控的事实则进一步加剧了青少年网络言行的失信状态。

2.不良信息影响。网络特有的信息传播形态决定了其必然存在良莠不分的局面,此局面势必会对社会阅历尚浅、判别能力不强的青少年产生负面影响。

3.网吧依赖现象。网吧依赖是网络依赖的定向延伸,在青少年群体中表现明显。网吧依赖指的是青少年过度沉湎于在网吧的上网活动中,它有两个重要指征:一是地点特定,单纯向往网吧的环境;二是表现出个体心理成瘾的状态,沉迷其中,不能自拔。青少年网吧依赖现象与青少年网络活动追求高度自由及网吧联网游戏的高度刺激有关。

4.网络违法行为。网络违法行为是网络对青少年不良影响的极端反映,一般有3种表现:一是利用网络直接犯罪,如计算机诈骗、盗窃等;二是受网络信息影响的违法行为,如模仿网络信息中的情节而进行的违法活动等;三是由网络活动间接引发的违法活动,如为筹集进网吧玩游戏的费用而进行的偷窃等行为。

青少年网络行为中的问题对学校德育工作提出了挑战:

1.如何实行“诚信”。诚信是社会道德体系中的重要内容,是学校德育的基础和目标。践行诚信原则,就是要求青少年学生能够做到讲实话、办实事、做真人。但是网络活动中的“操练”常常有悖诚信要求,因此,学校德育工作者应当思考在学生热衷网络活动的背景下,如何才能有效地进行诚信教育?

2.如何选择信息。网络信息中充斥着各种政治敌对、黄色下流、格调低下的内容,所以,有良好的选择能力和判断能力是网民必备的素质。但青少年往往还不具备正确选择的能力,因此,学校德育工作者有责任帮助青少年学生学会筛选并有效利用网络信息。

3.如何自控行为。网络的无监控状态对于个体的自控意识和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自我控制是网络行为的基本素养要求。学校德育必须拿出如何实现青少年的行为自控的应对方法。

4.如何强化“法制”。一方面,网络本身暗藏陷阱,网络犯罪以高超的计算机技术为条件;另一方面,网络中的一些信息对青少年具有很大诱惑力,会直接产生负面效应。

三、网络给学校德育提供的契机

网络是一把双刃剑,既对学校德育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同时,也为学校德育工作提供了某种契机。

1.构架了通向青少年群体的最近区域。走进学生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前提,只有把握对象的具体状况,学校德育工作才能具有针对性和有效性。在学校德育工作中,走进学生是一项难度很大的工作,在实际操作中常常难以找到恰当的切入口,而网络则为德育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机会。由于青少年是网络活动的主力军,网络客观上成为青少年活动的最近区域之一,教师通过网络就有可能真正地走进学生。

2.形成了青少年自主活动的平台。德育工作的重要目标是帮助教育对象完成自我教育的过程,因此,需要构筑学生自主活动的平台,学校有计划地引导学生自主活动,实现由学生参与、体验、感悟的教育过程,而网络正具备这样的条件。

3.为与青少年的平等交流提供条件。德育必然是教育者与被教育者双向交流的过程,平等是这种交流的基本条件。在现实生活中,学生由于确定的身份标志,使真正的平等难以实现,而网络则完全具备平等交流的条件要素。

四、应对网络特点,改进和发展学校德育工作

篇8

1.社会转型时期中常见的道德水平下降

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使一些新的传媒介质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了极大的影响,美国人民丧失了明确的价值取向,对价值观充满了迷茫。在我国的社会转型阶段中,道德同样也面临着一场巨大的改革,会出现程度不同的混乱或下降情况。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多种经济条件下的道德价值的整合;其次是代表时代特征的主管价值没有被完全形成;最后是社会道德出现了程度不同的失格现象,例如社会道德下降,诚信度下降,社会腐败等现象。

2.文化全球化形势下价值取向的迷失

全球化促进了世界各个国家之间的经济交流及文化交流,文化形式的多元化导致了人们对于价值取向的迷失,这些迷失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主导价值观念迷失。我国自古以来长期提倡集体主义社会的主导价值观念,这个价值观念很好地表现了我国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个人与社会,集体与社会之间的集体利益理念。但是,在利益分化及重组过于频繁的转型过程中,由于受到西方国家个人主义理念的影响,集体主义价值观念对于人在价值选择方面的支配力明显降低。在实际生活中,个人主义的影响力非常大,偏向个人利益,因此个人至上的现象屡屡出现;二是终极价值的迷惘。对于文化来说,其具有的超越性价值是无法比拟的,文化是由人类创造的,人类希望通过这个具有超越性意义的世界来实现人类自身的提升。文化的超越性表现在人类对生命意义、信念、梦想的追求及反思方面。

二、文化全球化对高校德育影响的对策研究

1.在进行高校德育时发挥其主阵地左右

培养德才兼具的综合性人才向来都是我国的教育宗旨,培养一批具有高尚道德的人才,是我国对于新世纪人才的新定位。学校道德教育需要改革,这并不是人们的主观意愿,而是由教育的本质所决定的,人类文明的发展对于学校教育所提出的新要求。道德教育是培养新世纪综合人才的基础要求,在高校的教育理念中应提高对道德教育的重视度,积极培养高道德高素质人才。一所高校若没有开展道德教育课程,便不能称得上是真正意义上的高校,很难与小康社会所提出的新要求相适应。

在全球化背景下,必须积极发挥学校德育的主阵地作用,因此,学校首先应在观念上加强对德育的重视程度,在行动上加强德育的落实率,并在道德教育内容的基础上重新建立一套以时代精神为主导的价值体系。除此之外,还应以人们的实际行为为向导并与之协调,帮助学生在自己的思考下形成符合自己的价值理念,使学生在文化全球化的冲击之下仍然保持自己的价值取向,避免出现价值迷失现象。

在价值多元化的影响之下,高校应为学生提出一些必须具备的道德素质及价值取向,使学生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不偏离正常轨道,例如责任感、诚信、合作意识等等,除此之外,还应为学生提出一些符合新时代要求的德育内容,例如独立、竞争、创新、平等等等,要求学生对于一些严格规定的要求必须遵守,对传承下来的民族传统美德必须珍视和继承,并从中提取出富含营养的元素,与实践相结合,为其赋予新的意义及文化内涵。另外,在德育教育的价值取向上还应与社会主义中包含的法律法规相适应。

2.以育人导向作用作为我国高校的德育目标

学校道德教育主要是按照计划的德育目标来指导学校德育,并对学生正确的引导。因此,在学校的德育目标中应将对学生的总体培育与个体教育进行有机的结合。在倡导主导性及主旋律的同时,在坚持人才培养的基础理念的基础上,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作为关注焦点,为高校学生提出更多适合其发展的德育标准,并以不同的层次分阶段进行导入,以此来规范学生的道德素养。

篇9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7B-0030-02

一、德育工作长效机制建立的意义

所谓长效机制,是指在较长时期里使制度能够正常运行并发挥预期功能的配套制度。它有两个基本条件:一是要有比较规范、稳定的配套制度体系;二是要有推动制度正常运行的“动力源”,即要有出于自身利益而积极推动和监督制度运行的组织和个体。

中职学生是我国未来产业大军的重要来源。他们中的绝大多数毕业后将直接跨进社会,这就要求中等职业学校必须重视学生的德育教育工作,全面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然而,在实践中,多数学校在德育制度建设方面缺乏整体规划,工作思路不清,制度不完善,活动不规范,缺乏科学的评估机制。因此,建立和创新德育工作长效机制,对增强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全面提升中职学校德育工作水平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德育工作长效机制建立的实践

(一)建立系统的新生入学教育机制

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绝大部分是初中时期学习和行为表现相对较差的学生,初中阶段的经历和中考的失利让他们普遍存在自信心不足、理想缺失、集体荣誉感不强、文明素质较低和适应能力较差的现象。进入中等职业学校后,有些学生因为不适应学校教育教学管理模式而选择了辍学,有些则抱着得过且过的心态继续坚持。为此,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新生入学教育机制的建立,将成为稳定中等职业学校新生心理和帮助他们顺利而积极地度过整个中职阶段教育的关键环节。

建立系统的新生入学教育机制,内容应该包括:

1.举办“校情校史教育”“中职学习适应性教育”“安全法纪教育”“中职生常见心理问题疏导教育”“校园礼仪教育”等五大主题讲座。通过校情校史教育讲座,让学生全面了解学校的发展历史以及学校的基本情况,特别是学校在发展过程中沉淀下来的文化积淀,校风、学风等,通过讲座提高学生对学校的认知度和认可度,增强学生的爱校情感。通过中职学习适应性教育,让学生了解中等职业学校学习的特点及要求,指导学生理性选择适合自己的专业,更好地端正学习态度。通过安全法纪教育,让学生了解学校的管理模式和纪律要求,增强学生的安全法纪意识,避免重大的安全事故或违纪违法行为的发生。通过中职生常见心理问题疏导教育,让学生认识心理健康教育,关注自身的心理健康,掌握基本的心理疏导方法,培育健康的心理状态。通过校园礼仪教育,提升学生的文明礼貌素养和人际交往能力,避免因人际关系不和谐而影响其在学校的正常学习生活,重新树立起良好的学生形象。

2.开展“我爱我家”主题系列活动。新生班级班主任要组织学生照第一张班级全家福、过班级第一个生日会,布置“我们的家园(教室、宿舍)”,召开新生班级座谈会,班主任给学生的寄语,新生才艺大展示晚会等。通过系列活动提高学生班集体荣誉感,营造良好的班级文化氛围,为树立良好的班风打下良好基础。

(二)建立有针对性的仪式教育和主题教育机制

学校仪式教育是一种为体现教育目的而精心设计的、固定的礼仪活动。仪式教育可以营造出特殊的教育氛围,激发学生积极向上。它借助美的教育形式,使内隐的教育要求外显化,并产生持久的影响力,对学生的心灵有深刻、持久、潜移默化的感染效应。学校要建立相对固定的仪式教育机制,如开学典礼、休学典礼、毕业典礼、升旗仪式、成人宣誓仪式、入团宣誓仪式等,另外,还要根据中等职业学校的特点,举行入学宣誓仪式,内容围绕专业特点及职业道德要求来设计,目的是通过宣誓,加强学生专业意识和职业德育意识,使学生在学校学习生活时会有意识地以本专业的职业规范来要求和约束自己。

主题教育主要是通过主题班会、主题报告会、主题活动月等活动,定期组织开展如“树文明之风,建和谐校园”“增强安全意识,提高避险能力”“尊师重教,学会感恩”“俭以养德,理性消费”“认清形势,苦练内功,做好人生职业发展规划”等主题班会或主题报告会,定期举办“学雷锋活动月”“文明修身活动月”“法制宣传活动月”等主题活动。学生通过听报告、写心得、大讨论、搞评比等活动,促进自身行为养成及各方面思想认识的提升。

(三)建立创新性的学生评价机制

根据教育部颁发的《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要求,中等职业学校对学生品德的评定应坚持科学性、客观性、教育性、民主性等原则,改变传统的评价模式,建立与中等职业学校培养目标相适应,符合中职生的特点,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的创新性学生评价机制。

篇10

关键词: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

【分类号】G621

小学阶段是向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起始阶段,也是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重要阶段。尤其是小学思想品德课更是对小学生进行政治思想教育的重要阵地。因此,作为教思想品德课的教师要认真学习课标,深入理解教材,才能上好思想品德课。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总结出了比较切实可行的教学经验是:课前举例引导、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图文结合、讲清道理观点;加强课堂训练、提高辩别是非能力,为学生全面健康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一、提高认识,学校与家庭共同参与

每个人的品性如何,不是先天带来的,这种品性主要是在家庭和社会的实践中培养与锻炼出来的,是在社会的生活环境中潜移默化、逐步形成的。家庭德育是指通过父母对子女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和必要补充,对青少年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每个小学生最先接触的是自己的家庭,作为小学生人生旅途中的第一站,家庭教育是整个教育的基础,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德育在培养学生的思想基础方面,特别是在早期教育中起着学校和社会教育难以起到的作用,是学校德育的必要补充和助手。学校德育是在教师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的,在培养人才方面起主导作用。因此,小学思想品德教育必须引起全社会的高度关注和家庭理性的呵护与教育。

二、课前举例引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上好思想品德课,即要立足于课文,又不能局限于课文。因为课文里讲的内容故事大都比较简单,有的故事内容离学生的认识范围比较远,学生是看不见,摸不着。这就需要补充一些与课文内容有关的,学生能经常见到或经常听说过的本地、本校、本班的实例,作为课前的引导,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学生主动思考问题。

1、图文结合,讲清道理观点

课前引导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后,再就是要深入学习课文,讲清课文的道理和观点了。这一步是整个教学过程的核心。教师要本着“讲清一个故事,学懂一个道理或明确一观点”的原则,针对小学生年龄特征和知识水平,联系小学生生活和思想实际,全力以赴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因素,生动活泼地、正确地、科学地向学生阐明课文中的道理和观点,使学生能够理解和乐于接受。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具体而生动的形象学习。要针对小学生的思维特点,结合插图,利用教材本身所具有的形象性,让学生在形象中受到感染,进而在头脑中形成具体概念。这里通过形象感染对课文内容获得初步感知。其次,教师要本着从感性到理性的原则,围绕课文重点,精心设计提问,启发学生主动地思考问题,使学生获得的初步感知在思想上进一步深化,从理性上进一步升华。另外还要注意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我们要尽可能地结合本地、本校、本班的实际事例,把抽象的深刻的道理寓实际事例中,寓于典型人、典型事之中,通过对比、辨别和思考,使学生对课文中的道理和观点理解的更加深刻和透彻。

2、加强课堂训练,提高辨别是非能力

教师要结合插图,联系实际,引导学生学完课文和阐明道理及观点后,为了巩固和加深学生的认识,还要让学生运用所学道理、观点去联系实际,加强课堂训练,提高分析问题和辨别是非、真伪、美丑的能力。为此,我们要精心设计和补充课后练习,让学生认真思考、回答。设计课堂练习,要本着理论联系实际,知行统一和由浅入深的原则,先找容易辨别回答的问题,再找较难辨别回答的问题,最后找难以辨别或模棱两可的问题。在找到正确答案的同时,把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实践性有机地结合起来。对学生暴露出来的思想、观点和行为,要给予正确的评价和指导,并指出今后应怎样用学习的道理去指导自己的行动,这样即能使学生始终保持旺盛的精力和思考问题的兴趣,又能使学生运用所学的道理、观点去联系自己和周围的事物,分析认识问题,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为小学生进一步全面健康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创设教学情境

教师要根据课本,设定相应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创设特定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如临其境,受到情绪的感染,引起感情上的共鸣,情理交融,从而加深对道德观念的理解。运用这一方法要根据教学的需要和师生的特点选择情境类型,如画面再现、音乐渲染、实物演示、生活显示、语言描述等等。设计情境要有新颖性,使学生喜闻乐见或引发激情,才能收到情理交融之效。当学生离开情境同样可以有效地学习时,就没有必要给学生创设情境进行教学了。

三、强化社会实践,培养小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

小学思想品德课的主要目的是让小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观念和行为习惯,所以,教师应该组织_展丰富多彩的充满个性化的社会实践活动,使小学生在活动中逐渐形成良好的道德观念和行为习惯。可以组织学生扫烈士墓,听英雄事迹,以此来培养同学们为国争光、报效祖国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发他们的斗志,使他们从小就树立崇高的生活目的和远大的理想,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四、总结

在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教师既要把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实践性有机地结合起来,对学生暴露出来的思想、观点和行为给予正确的评价和指导,还要指出今后应怎样用学习的道理去指导自己的行动。这样既能使学生始终保持旺盛的精力和思考问题的兴趣,又能使学生运用所学的道理、观点去联系自己和周围的事物,分析认识问题,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为小学生进一步全面健康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孟涛. 小学德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D]. 华中师范大学 2009

[2] 李天燕. 家庭教育方式对小学生品德形成的影响研究[D]. 西南师范大学 2001

[3] 平佐. 上好一年级思想品德课应注意三个方面[J]. 中国民族教育. 2012(12)

[4] 王俊梅. 提高品德学科培训效能的有效策略[J]. 江苏教育研究. 201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