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优质课范文

时间:2023-06-20 17:19:0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小学数学优质课,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小学数学优质课

篇1

1、我深刻地感受到了小学数学源于生活,体现于生活。

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为学生提供活动的舞台,调整学习的方向,是关键时刻予以适当的点拔的学习过程的支持者。在课堂学习中,学习的材料来源不再是单一的教材,更多的是从学生的生活经验来编材。如十堰市茅箭区武当路小学樊霞讲《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用课件出示学校平面图,让学生找出其中的数学信息,然后根据这些信息提问题并解答。这些都是与生活贴近的知识,学生听起来亲近,求知欲就强,要突破的愿望就强,做起题来积极性高,也体现出教学面向学生,面向生活,反映现实生活,而这些正是这群听课学生日常生活中经常见到的,使学生感到数学问题新颖亲近变得摸得着,看得见,易于接受,从而激发了学生内在的认知要求,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更好的启迪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得到了较高的培养,也实现了“生活经验数学化。”

2、在这些优质课中,体现生本教育,教师能放手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在课上,每一位教师都很有耐性的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引导,充分体现“教师以学生为主体,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教学理念。比如:十堰市外国语学校殷青平老师讲《角的初步认识》时,教师凭借个人扎实的教学基本功及独有的人格魅力驾驭着课堂,引导学生在摸一摸、比一比、画一画、涂一涂、摆一摆等数学活动中“直观感知、主动参与、探索实践、自主建构,使学生在自主探究、自我感悟中轻松地学会了知识。再如,竹山县张振武小学讲《圆的周长》,让学生自己探究,猜想,验证等方法得出圆周率。另外,执教者的语言精练、丰富,对学生鼓励性的语言非常值得我学习。这些优质课授课教师注重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为学生创设现实的生活情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教学模式,让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体现了新课程的教学理念。以小组合作的方式,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合作能力,也给了学生一种集体荣誉感。

3、精彩的导课非常重要。参赛的教师几乎都精心设计了课堂导入,有的以小游戏等活动导入新课。有的以谈话的形式导入,其中两个教师的课堂导入我认为比较好。十堰市五堰小学王强讲《解决问题的策略》—替换法时,用曹冲称象的故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也恰如其分引入用替换法解决问题。郧西曹艳丽老师要求学生动脑筋,以解密码来打开数学广角大门导入新课:《数学广角》—(猜一猜),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迅速进入自己组织的教学活动中。好的导课可以拉近师生距离,使学生的向师性更强,积极参与教师的教学活动,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4、教师评价要及时到位并且多方位。教学过程中,几乎每位教师都注意了及时评价及激励评价,对学生的赞扬和鼓励不断,如“你真细心”“你真是生活中的有心人”“你知道的可真多”等等。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评价语言,在学生的心里却可以激起不小的情感波澜,对于整个课堂的教学效果的提高也起到了相当程度的积极影响。

5、注重“板书”的设计与书写。

多年来,由于多媒体课件的闪亮登场,教师的板书也好象置于被人遗忘的角落,悄然隐退了。殊不知,课件是不能完全代替板书的,课件的呈现具有瞬时性,况且课件的作用是“辅助”教学,怎么能替代一目了然、提纲携领的板书设计呢?板书也是教师基本功的一个侧面反映。这次优质课,每一位老师都在板书的设计上下了工夫,有的老师书写工整,排列有序;并且老师们出手一笔清秀的字跃然而上,为课堂增色添彩等。总之,“板书”又重新回到了自己的位置,发挥了它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每位老师的板书列出了本节知识点,并且将每个知识点之间的联系用线画出,使本节知识清楚明了。

7、这些课在教学过程中应用多媒体课件进行直观教学,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学习兴趣。每一节课都通过多媒体课件的展示使抽象的知识更直观,更让学生容易理解和接受。

篇2

关键词:小学数学;优质课堂;构建方法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大范围推进,新课程在教学中不断深入发展,无论是学生家长还是老师,对课堂质量的诉求都越来越强烈。教书育人是教师的责任和义务,在这一场对教学质量的讨论中,教师应当义不容辞地担当起自己的职责,努力探索优质课堂的构建方法,不断推进课程改革和教育模式优化。笔者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深刻地明白自己的工作意义,所以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思索和创新,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提出了对小学数学优质课堂的一些构建方法。

一、创设恰当课堂情境

在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往往都是按照自己的教案、讲义内容来给学生一板一眼地讲课,教学课堂枯燥无味不说,还无法顾及学生是否能跟上老师的教学进度。想要让自己课堂的教学质量提上去,达到优质课堂的标准,构建方法之一就是创设恰当的课堂情境。

何为课堂情境?就是根据当堂课所教授的内容,构建出一个能够让你的学生接受的情境,并在此情境中进行这堂课的教学。比如,在讲授五年级上册教材中的“鸡兔同笼”问题时,老师可以在上课前这样说:“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到了动物饲养场参观小动物。大家最想看什么呀?”同学们的回答会五花八门,老师可以让学生畅所欲言,只要在最后顺利地引导同学们说出有四只脚和有两只脚的动物就可以了,老师选择不同的组合,鸡兔、鸭兔、鸭猪等组合都可以,只要两种动物分别有两只脚和四只脚即可。接下来,老师就可以根据教材内容进行教学了,当然,要把鸡兔同笼改成所选的比较有趣的组合。这样一来,一个趣味性很浓的课堂情境就构建好了。

恰当的课堂情境,不但能够增加课堂的趣味性,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而且会让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得心应手,提高教学质量,也能让其他听课者感觉趣味盎然,新颖独特,课堂的优质性得以体现。

二、加强教材解读深度

好的课堂情境固然重要,但如果授课教师不能够深入地解读教材,将教材所体现的好的内容完全呈现给学生,教学质量肯定不会好。想要将课堂教学质量提上去,小学数学教师必须要加强对教材解读的深度。

很多教师并没有意识到自己对教材解读深度不够的问题,下面,笔者以五年级数学下册中体积单位换算课程中教材解读为例。很多小学数学老师在教授这一段课程内容时都只是将知识点灌输给学生,告诉学生“相邻的两个体积单位间的进率都是1000”,却很少有人会给学生仔细地讲解为什么会是1000。笔者认为,在讲这一段内容时,教师应当详细地将几何体体积的运算原理以尽可能简单的方法,向学生交代清楚,而不是只告诉学生一个结论,让学生死记硬背。这是对教材的另一种理解,也是从教材中提炼出来的教学理念。这样的授课方法,一定能改变小学数学课堂偏文科的现状,改变学生的数学学习思维,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显著地提高教学质量。所以说,加强对小学数学教材的深入理解,也是小学数学优质课堂的构建方法之一,更是一条必经之路。

三、学生间协作学习出优质

传统的数学教学皆是以教师教授为主题,同时辅以黑板记录,学生之间的互动与协作少之又少,殊不知学生之间协作学习更容易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很多老师在引导学生合作方面没有经验,不知道如何造作才能获得最佳效果。笔者以六年级下册统计与概率章节为例讲述一下自己的小学数学优质课堂的构建方法。统计与概率这一部分涉及的数据比较多,学习起来虽然难度系数不大,但计算过程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来说,还是有一定的难度的。所以笔者认为,可以让学生自行组成小组,针对某一个统计问题展开讨论和计算。一个班级可以分成5人为单位的小组若干,小学数学教师就可以给每个小组布置难度差不多的统计与概率任务,比如,让第一组统计:我班每位同学的家庭人口数,并计算出哪个人口数出现的概率最大;第二组统计:我班每位学生铅笔盒中的笔各有多少支,出现最多的支数是多少等。这些任务虽然不难,但操作起来的工作量却比较大,5人为一个小组进行任务,让每一位同学都有事可做,可以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要得到最终的结果需要小组里每一位学生的共同努力,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学生在调查的过程中还能互相学习、互相提高,最终不但能够让老师完成教学任务,还能让学生们的友谊得以加深。俗话说,“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更何况我们的学生都聪明伶俐,最终得到的统计结果一般都会很好,如此一来,一堂质量卓然的小学数学优质课堂就构建成功了,教师在这堂课中的任务仅仅是在适当的时候给学生一些恰当的指导和建议。整个优质课堂基本都是以学生为中心的,这与新课标的指导相当符合。

很多小学数学老师都觉得小学数学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好教,构建优质课堂就更是难上加难了。笔者认为,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只要找准方法,把握好尺度,构建一堂优质的小学数学教学课堂并不是什么难事,关键的就是找对构建方法。以上仅仅是笔者通过教学经验总结而出的,也希望各位教师也能开拓思维,完善小学数学优质课堂的构建方法。

参考文献:

[1]袁甫平.在小学数学“常态课”中关注“高效课堂”[J].新课程导学,2013(06):21.

[2]赵冬臣.小学数学优质课堂的特征分析[M].东北师范大学,2012(12).

[3]刘兰英.小学数学课堂师生对话的特征分析[M].东北师范大学,2012(09).

篇3

关键字:小学;数学;课堂

中图分类号:G623.5

正文

1国内小学数学教育课堂教学现状

国家的教育孩子是关键,如何提高孩子的教育势在必行,尤其现在好多家庭都是独生子女,对孩子的教育问题相当看重,如何提高孩子的教育问题成为每位家长心中最大的疑虑,他们拼命的想尽一切办法寻找优秀的老师进行辅导和培养,笔者从事小学数学教育多年,对其深有体会,为此,根据自己的经验和实践,对小学数学课堂中存在的问题和疑虑进行了简单的分析和阐述,文章仅供参考,希望对各位同行中工作人员有所帮助。

2国内小学数学教育课堂存在的问题

课堂是教师宣传教育的主要场所,如何帮助学生在有限的45分钟内接受新的知识,拓展其自身的思维和想象力,是每位教师非常关注的问题,尤其是小学教育,教师的引导作用非常关键,教师要想很好地实施素质教育,必须从课堂教学入手,正确分析目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研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使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更好地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本文将从教学目标、教学方法两个方面分析目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从更新教育观念、明确教育目标,提高教师素质、改进教学方法两个方面提出解决问题的策略。

目前小学数学课堂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教学目标不明确

小学的数学课堂是开发学生的智力,拓展学生的思维,老师要明确自己每堂课的目的和意义所在,不能只是一味的完成数学教材上的任务,而忽略学生的理解和领悟能力,通常,在数学教学课堂上,教师会占据大部分的时间去讲解教材上边的内容,学生也只是一味的跟着老师的指挥棒去理解其中的知识,教师的说话、活动时间占了课堂的一大半,上起课来就忘了自己的行为态度对学生的教育作用。殊不知教师在行为规范方面对学生的影响作用要比所教的文化知识重要得多。教学中明显地反映出是学生在帮助教师完成教学任务,而不是教师在帮助学生完成学习任务。

教学目标不明确还表现在课堂教学中注重认知领域的目标而轻视情感领域的目标。只注重文化知识的教学而轻视学生学习习惯。学习兴趣、学习方法的培养等等。

(2)数学教学方法不得当

数学的课堂是一个开发思维,拓展想象力的教学,如何提高学生的发散思维,将其能够完全的融入其中,用尽一切办法带学生去了解数学的奥秘,是每位老师都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好多小学的数学老师的课堂教学模式存在缺陷,本来学生的思维和语言有时是不完全同步的,想得很好不一定能说得很好,会算不等于会说。但本来要求学生在明白算理的基础上能计算就可以了,可教师非要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都放在说上。本来学生学会分析解答应用题就可以了,可放着时间不让学生去解决实际问题,非得盯着几道抽象得很的应用题去练习说理。因此大大地打击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扼杀了他们的创造意识,无法形成思维和语言的良性循环。

3如何培养小学数学优质课堂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应该积极想办法,找到解决问题的策略,使课堂成为学生的天地,成为学生快乐成长的乐园,真正发挥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作用。具有的应对策略如下:

(1)更新教育观念,明确教育目标

教育观念是教师教学中的思想意识,它决定着教师的教育行为。当今时代,知识更新的速度在加快,人们已经没有办法掌握所有的知识。学习的主要任务是学会适应社会、适应时代,学会终生学习、学会生存。每位数学教师应该明白自己的任务、明确自身的责任。在教学中,既要让学生掌握一定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更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培养学习兴趣、树立学习信心,受到思想品德教育。要把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当己任,先育人后教书、边教书边育人。

(2)提高教师素质,改革教学方法

数学教师的业务素质包括各个方面的内容,其中主要是数学知识的深度、广度和对小学数学教材的理解掌握程度。小学数学教师要想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必须从一定的高度来驾驭教材,才能深入浅出地进行教学,不至于出现和学生一个水平甚至跟不上学生的尴尬局面;也不至于出现总是在一些无足轻重的小问题上绕圈圈,而对那些关键问题却一带而过的情况了,也就能从把握整个知识体系的高度来研究小学生的学习了。

比如,小学数学教材中的一些看似很简单的习题,其实蕴涵着很深奥的道理。如果只是简单一做了之,就不会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但如果没有高深的数学根底又很难解释清楚。这些问题也只有真正把握其本质时才能给学生解释得清楚,只有真正明白了分类的标准,才能解释清楚分数为什么只分成真分数和假分数两类;只有明白了记时法的发展历史及原理,才能向学生说明为什么有的钟表上有三根针而有的钟表上有两根针,才敢说其实有一根针就可以了。

总结

数学教师只有具备了较高的素质,才能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改革课堂教学,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地方、成长的摇篮。才能在实际教学中找到适合自己学生的学习方法,才能使我们的课堂教学发挥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傅旭刚,吴少玲,新课程下小学优秀数学教师提问行为研究[J],现代中小学教育,2007(06).

[2]梁秋莲,小学数学教学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J],中小学教材教学.2005(04).

[3]马兰,合作学习:给教师的建议[J],人民教育,2004(Z2).

[4]于冬,康静梅,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情感与态度的培养[J],中小学教师培训,2003(02)

篇4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

一、从学生实际出发,为有效教学建立条件

1.走进学生,教师应与学生形成一个“学习共同体”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越来越多的教师们认识到,新课程不再只是知识的载体,而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探求新知识的过程。因此,这就需要我们教师们必须走进学生的世界中,调动小学生对于数学学习的热情,激发学习兴趣,从而让学生们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达到自我的完善。

2.研究学生,培养学生成为自主学习的主体

在当前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由于在学前阶段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较广泛,而且生活经验远远超过上世纪的儿童水平,每一个学生都具有自己独特的个性及感觉,来参与到小学数学课堂的学习中。所以,本人认为,我们应当对学生深入研究,关注小学生学习知识的起点,关注小学生的课堂生活,注重学生在课堂中实现认知、体验、感悟等生活形式的统一把学生培养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个体生活的主体和社会活动的主体。

3.了解学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作为我们小学数学教师来讲,我们应该在新课程的理念下,深入了解学生的基础上,注重教学目标的完整性,以此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第二点,应重视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落实,提高学生数学的基本素质;第三点,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和思维能力的培养,发展学生的思维品质;第四点,要注重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着眼学生的未来;第五点,要关注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

二、改进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效率

1.要注重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教师有效的教学提问能够引发学生积极思考、知识的建构以及知识的运用,在课堂教学提问要注意以下几点:①注意提问难易程度,教师提出的问题应该适应学生的发展水平,能够体现学生的个性差异。②问题具有启发性并且教师能够积极的反馈。问题要设置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以发展学生的思维为主线,给学生提供思维的时间和空间,激发起学生探究问题的欲望。并且对于学生的回答要及时的进行评价、调整。③诱导学生自我发问,鼓励思维的创造性.学有所思,思有所疑,疑有所问,是现代教学提倡的优良学习方式。教师要尊重学生的思维方式与学生的观点,创设良好的发问氛围,给学生发问的机会,引导鼓励学生提问,鼓励学生去探索、猜想和发现。

2.在课堂教学中,小组讨论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教学策略

小组讨论能使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有更多的相互作用。小组讨论要求教师事先做好准备和计划。

在课堂教学中,如果想要增进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相互作用,讨论和以小组为单位的学习是最恰当的选择。如果教师希望帮助学生形成更独立的更有责任心的学习方式,小组讨论的策略也是帮助教师实现这一目标的最佳选择之一。在课堂讨论前,系统的有计划的讨论程序和学生的经验过程应由教师确定和安排。在讨论中,教师是班级活动的参与者。在讨论的后阶段,教师和学生一起评价讨论的效果和价值。

小组讨论的另一作用在于它能引发富有意义的个人交往和学习,这种学习可能是内容上的,也可能是技能、态度和方法上的。一个被人们普遍赞同的心理学观点是,人们在主动卷入或积极参与的情况下,学习效果最佳。因此,如果教师想培养学生广泛的学习兴趣、判断能力和敏锐的洞察能力,小组讨论是帮助实现这些目标的策略;如果教师希望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小组讨论也是非常有帮助的;如果教师想采用非直接控制的学习方式,同样可以采用小组讨论;如果教师希望班级的学生之间无拘无束地分享彼此的思想,采用小组讨论往往能实现这一目标。

三、科学教学评价,促进教学之有效性

1.关注学生是否自主建构

教师的“教”是为学生的“学”。教师制定的学习内容要符合儿童认知发展理论,尽力做到在讲完一个知识点后,学生能够转化成自己的东西灵活运用。

2.运用多种形式进行评价,尊重学生,以学生为本

对于课堂评价可以采取以下两个方面:①语言奖励,课堂评价最简便、最及时、最有效的评价方式往往是教师的语言。春风化雨、润人心田的语言容易唤起学生的注意,既尊重客观事实,又充满人文关怀;既不能把学生捧得过高,也不能形成赞扬之声满天飞。因此,评价语言的应用,要根据不同的时机,不同的场合,讲究语言的针对性、启发性、幽默性、感染性、激励性、谅解性。②肢体语言勉励。良好的肢体语言,如一个点头、一个微笑、一个大拇指、一种眼神、一阵掌声、一下抚摸,往往能对学生起到鞭策、鼓励、激励、促进的作用,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3.作业评

作业时课堂教学的延伸,我们可以直接参与,我们可以采取面批、面盖、面谈,尤其对于一二年级的学生他们年龄比较小,自我控制能力比较差,我们可以及时进行反馈与改正。另外我们可以采取质性评语式,教师在对学生进行作业批改时,运用质性评语进行评价,不仅能起到点评作业质量的作用,而且对启迪学生思维、帮助学生建立自信心、激发学生热情都能起到良好的作用,更重要的是体现了教师对学生的尊重,评价中增加了人情味。另外我们可以采取等级方式,这样刺激学生竞争意识,希望得到教师的肯定。我们还可以采取小组讨论互评,这样既培养了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还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

四、结论

总之,本人认为,通过对课堂的有效设计,能明显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意识,这对深入落实新课程理念,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效果会有一定的好处。

参考文献:

[1]丁阿娜,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开展体验教学[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2.19

篇5

【关键词】 创设 开放 动手操作 自主探究 合作交流

课程改革活跃了我们的课堂,新的理念、新的课标、新的教法,使教师充满激情,学生充满活力,课堂教学变得更为精彩。新课程基本理念是倡导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倡导建构的学习,倡导培养学生适应未来社会变化的能力。“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须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由此可见,数学活动中,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作为小学数学教师,由于自己所教授的学生的年龄特点——他们更关注“有趣、好玩、新奇”的事物,所以我们必须安排、设计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课堂教学策略。那么,在新课标要求下,教师如何教学才能使课堂教学更加有效呢?

1 创设问题情境,凸现有效教学

“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教师作为学生数学学习生活的组织者,应根据学生的特点,努力创设有效的教学环境,让学生成为问题的发现者。只有这样,数学教学才能获得良好的效果。

1.1 创设故事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小学生对故事有着特别的偏爱,在数学教学中如果能根据所学内容,从故事的情境引入,学生的学习兴趣会有很大的提高。

1.2 创设冲突情境,诱发探索欲望。冲突是探索的动力,巧妙创设冲突情境,才能诱发学生的探索欲望,从中寻找问题的根源,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1.3 创设生活情境,增强课堂教学氛围。《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从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教学时以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切入口,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设计生动有趣、直观形象的教学题材,激起学生的学习的兴趣,培养他们喜欢数学的思想感情。

2 开放活动空间,促进有效教学

一节数学课的成功与否,既在于教师能不能精心地设计,又在于教师对课堂空间的把握是否放得开。因而为了使课堂教学能取得良好的效果,教师就要适度开发活动空间,让学生动手去做,动脑去想。

2.1 动手操作,活动性学习。给学生提供动手实践的机会,变“听数学”为“做数学”。学生对数学的体验主要是通过动手操作来实现,动手操作能促进学生在“做数学”的过程中对所学知识产生深刻的体验,从中感悟并理解新知识的形成和发展,体会数学学习的过程与方法,获得数学活动的经验,它是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重要方式。新教材非常注重学生操作活动的设计并提供了大量的素材,教师要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的认识规律来设计、组织操作活动,并担当好组织者和引导者的角色。

2.2 自主探究,探究性学习。学生的学习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对人类社会文明发展过程中的一种认识意义上的重演。让学生踏着前人的足迹部分地重新发现他们学习的内容,对于学生的发展具有多方面的意义。教师要有目的地选择这些重演或再现的教学内容,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空间和时间,让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等数学活动,学生必然会有收获。如教学乘法的分配率,让学生自主发现问题,自主探究解决问题,并交流自己探索的过程和方法。这样,学生对乘法分配律的认识和理解会更深刻。

2.3 合作交流,互动学习。学习交往理论认为,多项交往的组织形式,信息交流量大,交流渠道宽,有利于形成积极的、热烈的课堂气氛,有利于课内信息的沟通,有利于学生们间互帮互学,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有利于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适时引用小组合作学习模式,使师生、生生之间相互补充,相互启发,相互评议,以达到训练思维品质,发展学生智力的目的。

3 生活实践应用,强化有效教学

不少的学生认为数学枯燥无味,对数学的学习缺乏兴趣和动力。《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十分重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课标》中指出:“数学是人类生活的工具,对数学的认识要从数学活动的亲身实践中去体验,数学发展的动力要从数学与人和现实生活的联系中去寻找。”因此,在教学活动中,要十分注重从学生感兴趣的事例入手,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去获取知识,使数学问题看得见、摸得着。把单调的课堂学习转变成生活经验的提炼,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掌握知识,形成能力。

3.1 与实践活动相结合。教学实践表明,学生学习内容与其熟知的生活背景越相似,学生理解接受并运用的熟练程度就愈高,因而在数学教学中,从学生熟知的生活出发,将课堂教学与学生的实践活动相结合,效果会更好。

3.2 与生活问题相结合。数学新课标中明确指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以体现数学现实生活的应用价值。”因此,数学课程的有效教学不仅体现在课堂上,还应让它与生活实际密切接触,学生才会感受到数学的魅力。

篇6

关键词 学习评价;测评内容;试题难度;评价目的;试题设计

随着课改的持续深入开展,学生的学习评价也日渐受到重视。在小学阶段每个学期都借助试卷进行期末质量普查,这是对学生进行学业评价的工具之一。科学、规范地编制试卷,使之能全面、客观评价学生阶段学业水平显得至关重要。本文拟就此做如下探讨。

一、全面测评,突出重点

数学学习评价内容包括: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和情感态度等方面。其中,前三项内容可通过试卷测评工具的开发对学生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数学思想方法掌握情况、问题解决能力的水平进行检测。而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难以通过试卷检测,可以结合平时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学习兴趣和自信心、主动参与学习活动、与同伴和老师交流、与他人合作等方面加以 评价。

小学生的学业评价分为形成性评价和阶段性评价。学期书面检测评价属于阶段性评价。所以试卷评价的内容应该包含整本教材里所有的知识点,又要突出本年级本教材的教学要求及教学重点。为了方便整理,可以借助《教材内容分析表》把本册教材的所有知识点罗列出来,并根据教材的编排主次确定分值的大小,一般可以参考知识点的内容、课时多少来确定。有些动手操作的内容不能用笔试来考查的,就要设计数学活动,通过数学活动完成情况评价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二、以“标”为本,难度适宜

小学生数学学业学期评价其目的并不是要遴选、拔尖,而是要检测学生的学习过程和结果。所以试卷的编制的难度不宜太难,难度系数为0.85左右。同时关注试卷的区分度,过易过难皆会使测评失去效度。“易、中、难”程度大致为7:2:1,要让更多的学生在检测的过程中体验到数学学习的乐趣,加深对数学学习的兴趣,而不是感受到数学的深奥难懂。

编制试题时仿照课本的习题本无可非议,但教材中的每一道题的编排都有不同的意图,如果没有加以思考随手拈来,可能就会适得其反。如三年级上册《乘与除》这一单元中,只教了两位数除以一位数,并且十位上的数能整除,如24÷2,36÷3。但在教材中出现找规律的填空:“笑笑:我还可以写出一组算式:40÷4=10 ,44÷4=11, 48÷4=12。”“智慧老人:你能解释你的发现吗?用你的发现尝试计算52÷4。” 在这里“52÷4=( )”其中的算理并没有教,只是借助找规律的情境,通过观察“被除数每次增加4,商就多1”来完成填空。如果在试卷上单独出现口算“52÷4=( )”应该说是属于超纲。这就要求在编制试卷时应读透教学目标了解编者的意图,才不会盲目加深题目的难度,才能做到立足教材基于课标而不超标。

三、目的明确,针对性强

《课程标准》强调,“评价的主要目的是全面了解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和结果,激励学生学习和改进教师教学。”那么,评价就要发挥其诊断功能,也就是通过试卷完成的情况来了解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参评学生的整体情况。在这里,我们可以借助《双向细目表》,把每一道题所要考查的内容写出来,并反思是否能够通过试题的考查诊断出学生掌握了什么,获得了哪些提高,具备了什么能力,在哪些方面存在不足。

课改之前试卷的计算量大,综合运用知识的步骤多。一旦学生做错,并不能从中了解学生是哪些知识不会或是计算的出错。为了使试卷更有针对性,更能反映学生知识、能力的掌握情况,每一道填空、每一题选择、每一个操作都要考核最基本的知识与技能或思想方法,当然问题解决是考查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可以使过程稍难一点,一般不宜超过三步计算。

比如,六年级上册填空题中出现:“有两个同心圆,大圆的半径为10厘米,小圆的半径为5厘米,两个圆面积相差( )平方厘米。”这样的题目,它可以考查圆的面积计算方法,也可以考查环形的面积计算方法,当学生出错时,仅凭一个填空答案老师无法判断学生是不会计算圆面积还是不会计算环形面积。那就无从对其作出正确的诊断和质量分析。所以,建议把这道题放在列式计算的题目中,让同学写出解决的方法,展现其思维的过程。或者把题目改为“有两个同心圆,大圆半径为10厘米,小圆半径为5厘米,小圆面积为( )平方厘米,两圆不重叠部分是( )平方厘米。”前者考查圆面积计算方法,后者考查环形面积计算方法的掌握情况。

四、科学设计,多元发展

1.理念更新,关注“四基”均衡发展

随着北师大第三版的教材出版,我们不难发现教材的编排更适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同时重视展示学生数学思考的过程,注重后两基的培养。教学中不但要使学生获得坚实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同时要重视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注重学生基本数学思想方法的培养,基本数学活动经验的积累,评价中也同样应体现这样的 理念。

如,二年级上册学习《6~9的乘法口诀》时,教材中呈现借助已知口诀推算乘法算式的方法,这是一种学习的好方法,也是基本活动经验的积累。与其死记硬背不如活用推算,所以试卷题目不妨如此设计:

此外,还可以设计动手操作、综合实践、解决问题的题目,通过试卷的检测就能知道学生四基的掌握情况。例题如下:

动手操作:笑笑想要剪一个左右两边相同的爱心,你能在下图对折后的纸上画一画吗?

综合实践:我的一大约是______厘米,我的身高大约是( )米( )厘米。当我用手抱住一棵大树,双手正好合拢,那么这棵树一周的长度大约是( )厘米。

解决问题:小蚂蚁找到15粒米想运回家里,一只蚂蚁一次只能运3粒米,需要几只蚂蚁才能一次运完?用算式和画图表示你是怎样想的。

2.联系生活,提高问题解决能力

《课标》总体目标中关于“问题解决”中要求:“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综合运用数学知识和其他知识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发展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问题解决”作为数学课程的重要目标在课堂教学中予以落实,在评价中同样很重要。所以在解决问题时可以创设开放性情境,让同学们自己选择数学信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如:“淘气带着32元去买花,每枝4元,每枝玫瑰花8元。请你选择2个数学信息,提出一道可以用除法解决的问题,并解答。”由于信息是丰富的,提出的问题也不唯一,只要能抓住数量之间的关系,正确理解“除法”的意义及在生活中的运用就行。

3.抓住本质,体现数学学科特征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数学教学要求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生活,用数学语言来描述生活现象。编制试卷时切忌为了“生活味”而无意中丢失了“数学味”。如三年上册《搭配中的学问》主要让学生经历对不同的搭配方法及过程进行比较,明确有序搭配的科学性,培养有序思考的能力。有一道这样的题目:“每份快餐有两个荤菜和两个素菜,请将括号填写完整。”

这样的题目,表面上是在“搭配”,其实是让学生填写素菜的菜名,变成一道生活常识题目。不妨改编成:“每份快餐有一个荤菜,两个素菜。食堂准备了四道菜,有( )种不同的搭配方法,请填写序号。

4.叙述明确,表述严密理清题意

数学是一门严谨的学科,不同的表述会有不同的意义。在试卷编制时尤其要注意规范用语,以免引起理解混淆影响学生作答。如“晚上,把球向路灯靠近,球的影子会变( )(填大或小)”这里没有指出球是由地面向空中上下移动,还是由远处向近处水平移动,所以会得到不确定的答案。建议改为“晚上,在路灯下有一个篮球,淘气举起篮球向路灯靠近,球的影子会变( )(填大或小)”这样的表述就知道是把球上下移动,影子会变大。

5.科学排版,激励赞赏人文关怀

篇7

【关键词】数学课堂有性性课堂管理

我们经常会遇到或看到一些课堂上,老师口若悬河,思路清晰,分析到位,可学生看起来有些茫然,做起习题问题百出,课程进度慢等其它问题。这就反映出课堂的低效。

数学课堂教学的是否有效是指通过课堂教学能否使学生获得充分的进步或发展。其内容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者的和谐统一发展。可见,学生是否有进步或发展,是衡量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主要标准。那么,应如何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

下面我就教学方式与方法运用的有效性上浅谈一下:一、课堂管理的有效性。

1、课堂确实需要纪律,但课堂整体氛围我认为更加重要,不追求课堂的绝对安静,保持稍稍的喧闹。

2、追求课堂气氛的民主和主动。新课程下的教学倡导学生主动、合作、探究地学习,创造性地思考和行动;教师应该关注学生的情感和价值观的发展,课堂气氛追求的是学生"动"起来,自由地发出内心的呼声。

3、放得开,收得拢。应该重视师生之间的交流和对话,教师应由管理者向指导者转变。让全班学生静下心来学习。其关键就是学生能将自已的注意力集中在教学内容上,如努力创设教学情境,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分层次推进教学过程。

4、课堂规则要体现出对学生的尊重与期望。对于学生在课堂上出现的问题行为,要管就要管得及时,管理有效,尽量少影响正常教学的进行。

5、教师对学生的注意要一视同仁,使学生感到公平与受重视,也会增强教师的威信。指导学生懂得遵守课堂常规的重要性,因为学生初中是一个转型期,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主动性,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更为重要,从而使学生实现学会学习的目标。二、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1、提问选在知识的重点和关键之处,如新旧知识的衔接处、转化处,以及容易产生矛盾或疑难之处;选择能触动学生思维神经,给学生点拨正确思维方向的问题进行提问。要尽量避免单纯的判断性提问(如“对不对”、“是不是”等),多用疑问性提问,使学生在提问中受到启迪,学得新知。同时尽量根据教学要求,联系学生实际和教材实际,设计富有趣味的问题。2、在提出问题时,既不能让学生答不出,也不能简单地答对与不对,要使学生“跳一跳才能摸得着”,难度过大的问题要设计铺垫性提问。要防止缺乏引力,索然无味、抓不住重点、高不可攀、内容空泛的提问,同时要提问适度。好的提问能体现教学的层次性,使学生经历由不懂到懂,不会到会,由会再到运用的过程。要做到由浅入深,由简到繁,由易到难。把提问的过程当作一个阶梯,有步骤地启发学生循序渐进,层层递进。让学生的思维沿着一定的坡度发展,达到突破重点、难点的目的。3、设计课堂提问不可机械死板,类型应灵活多样。选择一些符合学生求异思维或喜闻乐见的方式,综合运用启发性提问、探究性提问、比较性提问、归类性提问等。一旦课堂上出现师生信息交流异常的情况,应灵活处置,当场设计一些调控课堂的提问来调整教学活动。对教师的提问,学生应答时出现错误是正常的,教师要善于寻找学生出错的根源,从而灵活地提出一些针对性强的新问题,如采用疏导性提问、铺垫性提问来化解疑难。课堂提问既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如果课堂环境能配合课堂提问随时变化,那课堂的气氛将表现出更多的独特性和灵敏性。教师只有从根本上形成对课堂提问的正确观念,才能在实践中把握课堂提问的灵活性与有效性,让课堂风生水起!三、作业的有效性。

1、注重作业布置的层次性

在作业布置时,分为四个层次

1)基础练习——巩固知识,

2)变式练习——形成技能

3)综合练习(探索性题)——提高能力

4)开放练习(问题性题)——发展思维

2、在注重层次的前提下,设计适量的、精炼的作业。

即做到数量上和质量上的精炼,选择具有代表性,针对性的,典型性的题目,突出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尽量避免繁、杂、难、多一锅端,做到难度大的适当练,机械重复的要精炼。做到作业适量,符合学生特点和知识特点。

3、与生活结合,设计趣味型作业,让学生成为学习的热情者.

篇8

小学数学课堂中的提问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学中使用频率最高的教学方法之一。经过教师精心设计、恰到好处的课堂提问,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想象力,燃起学生对知识的探究热情,从而极大地提升课堂教学质量。但在日常教学中,教师的课堂提问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

1.提问“只顾数量,不求质量”

课堂中过多的一问一答,常常使学生缺少思维的空间和思考时间,表面上很热闹,但是实际上学生处于较低的认知和思维水平。

2.答案被老师完全控制

有时候,我们在不知不觉中,即使给了学生回答问题的机会,但是仍然会很不放心地打断学生的回答。

3.等候回答时间过短

学生回答问题需要酝酿和思考的时间,教师在极短的时间就叫停,学生的思维无法进入真正的思考状态。

4.不注重利用课堂生成资源

课堂生成资源往往不能得到很好的利用和巩固。

二、行之有效的提问教学策略

有效提问包含两个层面的含义:一是有效的问题;二是有效的提问策略。为了达到“教学过程最优化”,充分体现课堂提问的科学性与有效性,我们在实践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备教材要“懂、透、化”

这一点是绝大多数老师都知道的,但是,能否真正做到“深入”,却是我们每个老师都需要反思的。

“懂”,就是要理解教材,只有理解了教材,我们才能分清哪些问题是基础性的问题,我们就可以用“是什么”“怎么样”来提问;哪些问题是拓展性问题,我们就可以用“你是怎么想的”来提问;哪些问题是探究性问题,有必要让学生讨论、探究。

“透”,就是要掌握教材的系统性、重点和难点,做到透彻掌握,融会贯通。

“化”,就是要使自己不仅能够站在教师的角度,而且能够站在学生的角度去体会、感受学生的学。

2.备学生要“实”

我们常说,“我们教师备课,不仅要备教材、备教法,而且要备学生、备学法”。

所谓“实”,是指教师必须深入实际,了解自己所教学生的基础知识、接受能力、思维习惯,以及学习中的困难和问题等。

3.提问过程要突出学生主体

思维来自疑问。一般教师只看到让学生解答疑难是对学生的一种训练,其实,应答还是被动的。要求学生自己提出疑问,自己发掘问题,是一种更高要求的训练。教师在设疑时应设法让学生在疑的基础上再生疑,然后鼓励、引导他们去质疑、解疑。从而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没问题”的问题,反映了教师的一种教育观念,似乎只有顺顺利利的一节课才是好课。其实不然,课上的这种“顺利”,只会培养出唯书唯上的人,不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课上的这种“顺利”也会使学生缺少一种精神,一种实事求是、刨根问底的精神。

那么,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呢?

(1)改变观念,树立“问题”意识。教师要清楚地认识到:数学修养很重要的一条就是问题意识。因此,培养学生敢于提问题、善于提问题的习惯和能力,是数学教师肩负的责任之一,也是评价数学教学质量的标准之一。

篇9

关键词:小学数学;有效课堂;实践能力;激发热情

中图分类号:G6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2)-06-0169-01

一、活用数学教材,让教学资源更有效

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教师要学会“跳出教材教教材”,结合数学内容的特点将生活中的问题引入课堂,并渗透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其实就是用数学知识解决与我们息息相关的生活问题。又如:在学习了“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计算”后,我出了这样一道题:我们班级要办小小图书馆,需要一只长7分米,宽5分米,高6分米的铁箱,现在有一张边长15分米的正方形白铁皮,能做得成吗?大多数学生用计算的方法发现15×15=225平方分米,(7×5+7×6+5×6)×2=214平方分米,225>214,所以认为能做成的。但有的学生是用画草图的方法,作出判断的。通过作图发现白铁皮不够长,最后学生想到用焊接的方法拼起来还是能够做的。这类与实际应用紧密联系的问题,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这样,学生进一步体会到数学能帮助我们解决实际中的许多问题,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通过实践活动,学生认识到,通常情况下表面积越小越好,越省料。这样,学生进一步体会到数学的价值,同时也培养了实践能力。

二、合理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参与热情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的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实践证明,引人入胜的教学情境,能使枯燥乏味的数学课堂变得生动形象,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使数学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例如:在教学“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时,我创设了这样的教学情境,在美丽的太湖边上有一个小渔村,村里住着一老一少两个渔夫。有一年,他们从4月1日起开始打鱼,并且每个人都给自己定了一条规矩。老渔夫说:“我连续打3天要休息一天。”年轻的渔夫说:“我连续打5天要休息一天。”有一位远方的朋友想趁他们一起休息的时候去看他们,同时享受一次新鲜美味的“太湖鱼宴”。可他不知道该选哪个日子去才能同时碰到他俩。同学们,你们能帮帮他吗?(屏幕上打出两个渔夫的对话和一张四月份的日历)。这种有趣的故事情境,富有挑战性的问题,一下子把学生的情绪调动起来,孩子们迫不及待地想找到答案。

三、精心设计活动,提供动手的机会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在教学中要赋予学生以主体地位。”教师要从“以学论教”的理念出发,精心设计教学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发展,在参与中体验,真正体现以学生主体实践活动为基础的有效课堂教学。美国华盛顿书馆墙壁上有这么一句话:你听见了,就可能忘记;你看见了,就可能记住;你做过了,便真正理解了。动手操作是学生多种感官协调参与的学习活动,是最有效的学习方法之一,教师要努力提供动手实践的机会,养成动手实践的习惯,培养动手实践的能力。例如,教学“角的初步认识”时,课前我安排学生收集日常生活中各种各样有角的实物或图片,下一节课进行交流展示,这样学生都兴趣盎然地投入到课前准备当中。课堂上,让学生交流展示,并组织讨论、探究,抽象出角的特征,然后通过找一找、指一指、摸一摸、说一说等实践活动,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教学过程,使学生对角的认识由形象感知过渡到表象的建立。

四、巧用预设与生成,促进知识的内化

篇10

关键词:小学数学;数学课堂;游戏效应;心理特征

从事小学数学教学十余年来,我看到了孩子们在数学课堂上的拘谨、紧张,甚至还有几分隐隐的无奈。而当下课铃一响,孩子们就像一只只从笼子中飞出来的小鸟,脸蛋上充满了天真可爱的笑容,仿佛那才是真正的童年。

的确,数学课的内容是比较抽象而且枯燥无味的。小学阶段的孩子天生活泼好动,要让他们规规矩矩地坐在教室里学习40分钟,把老师精心设计的数学知识都弄懂那是很不容易的。他们的注意是以无意注意为主,而无意注意又受爱好的影响。在数学课堂上枯燥无味的数字对他们来说没有多大兴趣的。而那些直观的、形象的、色彩鲜明的具体事物,图片、动画及各种各样的游戏是特别受他们喜欢的。孩子们之所以喜欢游戏,需要游戏也是基于他们的一些心理特征。他们感受性强、模仿性强,但任性、自我控制能力差。这一时期的孩子爱好主要是感性的,他们感觉舒服、开心、好玩,他们就喜欢。那么作为教师,我们如果能将游戏穿插到数学课堂的引入课题、讲授新课、巩固应用等各个教学环节中,那将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新课标人教版二年级下“克和千克”的教学中,我设计了一个“猜一猜”的游戏。上课一开始我便左手托起一块1千克的铁,右手托起一包1千克的棉花,并说:“请大家猜一猜1千克铁和1千克棉花比较,哪个重一些?”顿时,教室里炸开了锅,有的说1千克铁重,因为铁沉甸甸的,而棉花轻飘飘的;有的说1千克棉花重,因为棉花是一大包,而铁只有那么小一块;还有的说同样重,因为它们都是1千克。孩子们各执己见,希望老师进行最终评判。这时,我就顺势引入:“孩子们,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两个新朋友――克和千克,认识了克和千克,你们就能找到正确答案。”这样孩子们一下子学习热情高涨,迅速进入最佳学习状态,既引发了数学思考,又启迪了数学智慧,可谓一举多得。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特别是课堂教学应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数学思考,鼓励学生创造性思维。”小学生的数学活动方式主要是以课堂为主,在课堂上要孩子们坐端正,要精力集中,要仔细听讲,要掌握新知。这样一来孩子们在心理上、生理上就有了一种无形的压力,从而使他们觉得上数学课不开心、不好玩,对数学课堂产生一种厌倦心理。但游戏却有其天生的趣味性和可操纵性,能消除孩子们心理上的疲惫,让数学课堂对孩子们产生强烈的吸引力。爱因斯坦也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试想,还有怎样的方式能够比游戏更能抓住有着爱玩天性的孩子们,更能充分地激发他们的兴趣呢?如果教师能把数学教学寓于游戏中,让孩子们积极地参与到游戏中,也就是愉快地投入到学习中,让孩子们可以从游戏中感受数学、掌握数学、运用数学,在游戏的过程中体验数学的乐趣与魅力。

有趣的、具体的、富有启发性的游戏不仅能活跃枯燥的数学课堂气氛,还能有效地提高课堂效率。例如,在新课标人教版二年级上“9的乘法口诀”的教学中,我设计了一个变手游戏来帮助孩子们记忆9的乘法口诀。孩子们摊开双手,弯曲左手左边第一个手指,在弯曲的手指右侧,还有9根手指,这里的“9”就代表积个位上的9,也就是“一九得九”;弯曲左手左边第二个手指,弯曲的手指左侧有1根手指,这里的“1”代表积十位上的数字1,弯曲手指右侧还有8根手指,这里的“8”代表积个位上的数字8,也就是“二九十八”;同样,弯曲左手左边第三个手指,弯曲的手指左侧有2根手指,这里的“2”代表积十位上的数字2,弯曲手指右侧还有7根手指,这里的“7”代表积个位上的数字7,也就是“三九二十七”。从左往右数,第几个手指弯曲就代表几九的几,弯曲手指的左侧的指头数代表积的十位上的数字,右侧的指头数代表积的个位上的数字。孩子们一边变手,一边识记9的乘法口诀。就这么一个简单的游戏,孩子们人人参与,亲身经历,大家动手、动脑、动口,开心的游戏,愉快的学习,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识记了9的乘法口诀,把9的乘法口诀记忆得又准又牢。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氛围,又提高了课堂效率。

正如国际几何大师,原南开大学数学研究所教授陈省身先生所提出的著名观点“数学好玩”。这也就是一个数学课堂上的游戏效应,让孩子们在玩乐中学到知识,在愉悦中获得进步。这该是一件多么美妙的事情啊!我们把有趣的数学游戏融入枯燥的数学课堂中去,化数学学习为游戏活动,那么我们的数学课堂不是更快乐、更有趣、更有收获吗?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