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范文

时间:2023-06-20 17:19:0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专业

篇1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人才;教育方法

近几年,我国在网络和网站建设方面的步伐十分迅速,已经进入了实质性发展阶段。信息时代的时代要求,使信息类专业学生的素质也得到了社会的关注,而信息人才的培养,80%来源于高等院校,信息类专业学生是否成人、成才,在很大程度上要取决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如何加强对信息类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全面提高信息类学生的综合素质,已成了高校教育工作者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信息类专业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状及问题

1.信息类专业学生的特点

随着社会信息化的深入,信息类专业学生主要掌握计算机操作所必需的理论知识,熟悉常用开发工具,掌握计算机应用软件和局域网及国际互联网等基本知识。

当代信息类专业学生从小就生活在一个相对开放的时代,毕业论文在他们逐渐成人的20世纪末21世纪初,网络发展异常迅速,他们利用已懂的计算机、软件和集成电路专业相关知识,自己完全可以从网上了解到社会的更多信息。多元化的社会造就信息类专业学生的多元化特点,信息类专业的大学生见多识广,他们有思想、有理想,他们开放、张扬,对人生价值、科研学习、生活方式以及兴趣爱好等各方面都有自己独特的看法。现在占全国大学生总数1/3的信息类大学生已成为产业信息化、企业信息化的主要承担者,他们品德的端正与否,将对国家各行各业都有着直接的影响。

2.理想信念缺失

信息类专业学生的理想信念状况的主流是积极、健康、向上的。但是,伴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日益深入和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高校教育体制的改革,潮水般涌人的各种文化思潮和价值观念冲击着大学生的思想,某些腐朽落后的生活方式也侵蚀着大学生的心灵。特别是近些年来,西方敌对势力思想渗透的力度进一步加大,呈现出新的特点:意识形态的渗透越来越多地以文化产品、文化服务、文化交流的隐蔽形式出现;并且更多地借助互联网、现代通讯系统、广播电视等现代电子媒体加强渗透,渠道更加多样;越来越多地利用非政府组织开展渗透和颠覆活动。不同程度地影响着信息类专业的学生,使他们产生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社会责任感不强、艰苦奋斗精神丧失、心理素质欠缺等问题。

3.民主法制观念缺乏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要求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也相应加强,但大学生不学法、不懂法、不守法、不用法,没有相应的法律知识和依法办事的能力普遍存在;与此同时,信息类专业学生不断地充实到各行各业中,出现了不愿意在专业的一线岗位工作,好高骛远,随意跳槽,部分学生做事不顾他人甚至损害他人或单位的利益等问题,相应地也出现了计算机人员、信息人员道德的失范、犯罪问题,比如,散布谣言、制造事端、窃取情报、传播病毒、黄色垃圾、进行诈骗、走私贩毒等。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应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抓起。

4.诚信意识淡薄

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现代文明的重要基础,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发展需求日益多元化,其诚信表现也有所不同。市场经济发展的基本前提就是假设绝大多数人都会在社会给定的条件下追求自己利益的最大化。在此假设下,价值取向的功利化目标使部分学生在道德行为上的自我意识比较明显,个人主义的价值取向日益突出,在涉及到自身利益时,常常以牺牲道德原则为代价,其直接结果便是使失信行为的发生变得理所当然。随着信息网络时代的到来,大学生在虚拟的网络世界里通过一个个ID来代表自己,诚信在这样一个世界里完全不重要,因为他们不用对自己在虚拟世界里的言语和行为负责,再加上社会环境的不良影响以及各级诚信教育的滞后,导致这些学生对诚信道德范畴认定不清,诚信意识与诚信行为失衡。

二、信息类专业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探索研究

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核心特征是教育双方由于信息不对称导致的不平等地位。硕士论文随着现代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思想政治教育者的信息优势丧失,同时又出现了信息超载和逆向选择的新问题。探索信息化条件下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创新,主要是建设资源共享的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网络,构筑平等互动的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平台。开展灵活多样的个性化思想政治教育。培养教育对象选择和控制信息的能力。

1.加强信息类专业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施主体的建设

所谓实施主体,也就是指学生辅导员队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学校行政和党务管理人员等。信息类专业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要言传更要身教,言传与身教是一个统一体。实施主体既要“言传”,又要“身教”,而且“身教”重于“言传”。一位具有高尚人格的教育者所给予学生的就不仅仅是知识,他对学生思想道德观念的影响是最为广泛、深刻、持久,让学生终身受益。实施主体将应该具备运用现代科学技术,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能力,不断学习科学理论与相关专业知识(尤其是信息网络知识)是提高他们自身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能力的重要方式。

2.注重培养信息类专业学生的判断能力和选择能力

在信息高速公路上,学生最容易迷失自我和方向,他们常常来不及进行理性地思考、判断就匆忙进行选择、接受多元信息文化,因此我们要着力培养他们的判断能力和选择能力,这主要表现在激发他们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智能,引导他们自主判断和选择,抓住他们的心理特点,有的放矢地进行引导启发,促进学生积极主动思维,使他们在比较、判断、选择中走向成熟,只有这样才能使他们去伪存真、建立起自己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3.发挥专业教师与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

教育家乌申斯基曾说过:“教师个人的范例,对于青年人的心灵,是任何东西都不能代替的最有用的阳光。”

专业教师更是大学生在大学关键阶段职业道德的领航员,肩负着成才、成人的责任感和紧迫感,通过课堂教学合情合理地帮助学生在思想上解疑释惑,这是当前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信息类专业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不仅要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方面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还要开设专门的信息网络道德教育课程,全面系统地讲授有关信息网络道德的知识,介绍相关法规和基本信息网络规范,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学生正确、合理利用信息资源,为其学习和就业服务。

4.突出红色网站的育人功能,抢占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阵地

针对信息类学生的教育特点,建设思想政治教育红色网站,让学生更直接、更深入地学习,以弥补课堂教育的不足,医学论文 建成一个旗帜鲜明、内容丰富、技能完备、结构合理、科学管理、实用性强的网络群体,如建立深受大学生喜欢的网站和网页,设置一些他们喜闻乐见的与学习、政治、生活等相关的版块,开辟网上辅导员专栏,并能实时与学生进行交流讨论等,使之深入到从学生入学到毕业,从寝室到教室的每一个教育环节。通过这个虚拟服务载体,实现管理育人和教书育人。

5.明确诚信意义,引导学生文明诚信、遵纪守法

在信息高速发展的今天,信息类专业学生的诚信尤为重要,诚信是古老的伦理道德规范,是一切道德之基石,是最根本的道德原则和品质。诚实守信是为人之本,做人是否诚实守信,是一个人品德修养状况和人格高下的重要表现,是能否赢得别人尊重和友善的重要前提条件,也是衡量一个人品德修养状况和人格高下的重要标准。加强网络道德建设,健全合理的、可操作的道德规范是当前要做的工作,具体可以通过网络进行信息审查、监管保护等引导学生做到真诚守信、履行责任、遵纪守法,加强自我约束,增强自我防范能力,自觉抵制一些不良信息的诱惑。

6加强信息网络技术防范和监管,完善信息网络法规。净化信息渠道和环境

网络作为信息类大学生接受信息最多的一个渠道,现在的技术还不是十分完善,因此,我们要加强网络技术方面的研究工作和网络监管工作,职称论文重视技术的研发,完善技术防范措施,采取信息加密、身份识别、网上监控、安全审计等技术。对学生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影响极大,对可能成为大学生实施网络犯罪直接诱因等信息要及时排查清除和取缔,对不健康的网络行为要及时警告和制止,同时也要系统的、明晰的、集中的出台一些关于网络安全、惩治网络犯罪的法律法规,强有力的保护网络信息的安全性,让网络成为信息类专业学生学习园地和成才的基地。

参考文献

[1] 周长春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探索[M].北京: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05.

篇2

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是复杂的、深层次的,其中就业观念存在误区,是影响大学生就业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转变大学生就业观念显得尤为重要。

一、当前大学生就业观念存在的误区

(一)“一步到位”的就业观念

大学生的就业期望值普遍偏高,对自己没有一个合理的定位,毕业就希望能够找到工作环境优越、经济待遇优厚、适合自己未来发展的工作。有些大学生对自己没有一个准确的定位,以为自己是高于普通人群的特殊群体。因此,毕业生在选择单位时,都希望能够到机关、事业单位或国有大中型企业谋求发展,对民营企业则不感兴趣。甚至一些大学生把去民营企业工作,错误的认为是“大材小用”。一部分大学生的就业观是传统的、保守的,以为所谓就业就是长期或一生从事一种工作,因此会力争谋求到一份所谓“铁饭碗”一样的工作。大学生到民营企业工作,总是忧心忡忡的,担心在民营企业工作流动性大、不够稳定、缺乏归属感。其实就业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难以找到一份仅凭单一的知识或技能便可胜任的工作,仅凭大学期间所学便可安享一生的专业更是不存在的。因此,大学生要有终身学习的意识,转变一次就业定终身的错误观念,要树立“先就业,后择业,再发展”的就业观念,要有随时择业的思想准备,更要具有重新择业的竞争力。

(二)坚持专业对口的就业观念

很多大学生找工作时,特别强调所学专业与从事岗位的专业一致性,错误的认为如果放弃所学专业而选择其他行业,则是对自己大学学业的否定。社会分工逐渐精细化,而毕业生在大学期间所学的知识只涉及到该专业的最基本内容,因此所学知识与岗位需求之间难以无缝对接,过分强调专业对口,会浪费很多就业机会。另外,根据经济发展培养专业人才也存在一定的滞后性,会导致个别专业毕业生过剩的情况。因此,大学生要根据经济发展与社会需求不断学习,丰富自己的知识结构,拓宽就业渠道,以便顺利找到适合自己的岗位。

(三)消极被动的就业观念

大学生毕业找工作是一个优胜劣汰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一部分大学生可以积极面对,而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则存在着“等、靠、要”的消极思想,缺乏自主择业、自主创业的积极性。目前,大学毕业生中独生子女的比例很高,其就业高峰期已经来临。而独生子女在成长过程中,得到了家庭的过分溺爱,这部分学生在找工作时往往期望值很高,脱离实际。在遇到挫折时,容易产生消极等待、过分依赖的心理。

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使毕业即可捧得铁饭碗的观念深入人心,也使人们养成了对政府、社会、学校的严重依赖。大学生就业是一个社会问题,应得到各方的高度重视,但学生毕竟是就业的主体与受益者,适合做什么,能够做什么,必须立场明确,果断做出决定。大学生在找工作之前,要树立竞争意识,积极主动地寻找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在遇到挫折时,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以一种自信、平和的心态迎接就业过程中的种种挑战。

(四)盲目攀比的就业观念

很多毕业生没有依据个人实际情况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进行合理规划,而是盲目攀比、随波逐流。在求职过程中不从实际情况出发,一味追求完美的工作,当这种虚荣、病态的心理无法满足时,就会产生强烈的挫败感。因此,大学毕业生要处理好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冲突,客观、公正地规划自己,实现顺利就业。

二、思想政治教育在转变大学生就业观念中发挥的作用

(一)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当前大学毕业生在找工作时,很难准确地掌握用人单位的真正需求,对自身的定位也不够准确,只知道自己想要什么,而不清楚别人想要什么。在择业过程中存在着好高骛远的思想,只盯着挣钱多、工作环境好的工作,错误的评估就业形势,使自己错失很多真正适合自己的就业机会。只有观念正确了,才能有效规范行为。近年来,毕业生人数不断增加,就业压力逐年增大,大学毕业生已不再是“天之骄子”。根据就业形势不断调整就业期望值,并能够做出适合自己的职业选择,是缓解当前就业压力的有效手段。

针对当前复杂的就业形势,迫切需要高校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就业工作加以科学、有效的引导,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自己,摆正自己的位置,将自身条件同用人单位的需求结合起来,将自己融入社会,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二)疏导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心理

拥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大学生实现顺利就业的前提条件。长期的校园生活使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很难准确判断就业形势,不能全面、客观地审视自己,往往表现出焦虑、畏惧心理。尤其是在求职受挫之后,会盲目地认为自己的学历低、能力差、学校名气不高,产生强烈的心理挫败感。因此,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毕业生心理的疏导作用,克服求职过程中的心理障碍,引导大学生树立起对社会和家庭的责任意识和担当意识。在找工作之前,要帮助大学生准确定位、认清形势,了解就业本身的竞争性,明白求职的过程中存在着机遇与挑战,提高大学生的抗压能力。

(三)提高大学生的职业道德素养

用人单位在招聘大学生时,除考核其专业技能以外,职业道德素质也是重要的考核指标。大学生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目标。因此,加强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要引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

篇3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机制 信息化 影响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7-0126-01

引言

高等院校是社会“信息化”的发展前沿,随着信息教育的普及与发展,必然会对高校大学生的行为模式、价值取向、政治态度、心理发展、道德观念等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如何在“信息时代”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就成为一个无法回避且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从信息化入手,使信息化能更好的运用到思想政治教育机制当中,进一步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和针对性,建立健全一系列的配套措施来完善信息化对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机制的影响,继而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化进程。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机制概述

思想政治教育机制一词遂应运而生。它包括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要素、内在关系、机理运用、制度规范等四个基本要素,具有目标性、规律性、整合性、层次性、主观性、复杂性、弱结构性、适应性等特性。思想政治教育机制研究是对以往研究方式的一种综合,同时也为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一个新的研究角度和思路,具有时代价值和重要意义。

思想政治教育机制概念包含下述含义:一是思想政治教育机制是那些对思想政治教育运行过程起到协调和控制作用的各种要素的总和。二是思想政治教育机制功能的发挥,依赖于思想政治教育内部各构成要素之间的配位关系及相互衔接、相互协调、相互作用实现的。三是从思想政治教育运行过程看,思想政治教育机制是按一定的规律和方式来运作并发挥作用的动态过程。思想政治教育机制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中心环节,有着其自身的基本特征。

二、信息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机制的影响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应该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把握机遇, 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化,完成思想政治工作由人力密集型向科技密集型的转变,达到对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进行感知、教育、激励和调控的目的,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效益。因此,信息化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发展的必然趋势,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机制建设有着积极影响:(1)现代信息技术拓宽了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获取渠道,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2)现代信息技术拓展了思想政治教育空间,把思想政治教育带入到一个更为广阔的天地,从而打破了时空上的界限。(3)现代信息技术提升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

三、加快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机制信息化的主要举措

思想政治教育机制信息化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它涉及到教育观念、手段、方法和教育体制等多方面的变革。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机制要注意在借鉴、吸收、继承优良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开拓创新,加快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化的建设步伐,才能适应不断变化的新情况,更好地解决新问题。

(一)紧扣实践,加强研究,构建完善的理论体系

理论创新的突破必将推进实践的大发展。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和积累,思想政治教育机制信息化实现理论创新突破的时机日趋成熟。紧扣实践,加强研究,构建完善的理论体系,为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化实践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

(二)创新制度,完善机制,不断提升专业化和标准化水平

建章立制,理顺关系,完善机制,是保障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化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要加强信息化内在约束机制建设和外部教育环境建设,不断完善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化的管理体制,争取建立起一套适合公益性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化特点的运行、保障、协调、创新的管理机制。积极探索建立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化的评价指标体系,不断提升思政信息化建设的规范化、专业化和标准化水平。创新制度,完善机制,不断提升专业化和标准化水平,为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三)以人为本,培育团队,不断优化人才队伍结构

人才是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化健康发展的根本保证。目前严重缺乏既熟悉信息化特点、掌握信息化技术,又熟悉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掌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技巧的教育队伍。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因材施教,着力培养专业化的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化团队,形成包括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化理论研究者、信息化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信息化下思想政治教育创作者的人才梯队。以人为本,培育团队,不断优化人才队伍结构,为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化发展提供人才支持。

结语

青年强,则民族强、国家强;青年兴,则民族兴、国家兴。同志指出:“一个有远见的民族,总是把关注的目光投向青年;一个有远见的政党,总是把青年看作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前进的重要力量。”大学生是青年中的优秀分子,最富有生机、活力、创造性,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和国家的未来。因此,大力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增强大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身心健康素质,对国家的建设、民族的振兴、社会的和谐与进步,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唐玉琴.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长效机制的建立[J].中国成人教育,2007(4).

[2]黎刚.网络思想政治工作问题研究综述[J].思想政治教育,2001(2).

[3]王畅.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机制的构建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6).

[4]薛琴.网络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机遇与挑战[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01(3).

[5]姜继红.网络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J].思想政治教育,2002(5).

篇4

论文摘要: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思想塑造平台。在对保定三所高校学生的普遍问卷调查和个别学生个案调查的基础上提出,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教育形式、教育方法等方面存在的不足之处,并且创新性地将现代社会工作专业的理论和方法作为新视角进行了分析研究。

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思想塑造平台。社会工作作为伴随着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而出现的一门新兴专业,实现其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结合,是改革和优化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的需要,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的需要,是确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一、研究方法和调查对象基本情况简述

这次调查是采用个案访谈法进行的研究,主要是工作者通过和被调查者的面对面交谈和询问,了解被调查者关于所在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状况的具体看法和观点,通过询问、对质、澄清等专业方法挖掘个案的深入内在想法,以达到真实、客观的调查效果。

本次个案选取的调查对象基本信息如下:

张某,女,20岁,现华北电力大学大三文科学生,家住农村,共青团员。

二、个案调查状况及简单分析

(一)关于所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及开展形式的个案调查

1、个案访谈分析

当被问及本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开展形式时,被调查者谈到,“我们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由专业思政老师单方面进行课堂讲授,是以书本为基础进行主要思想政治知识的教授,不太涉及课外的社会实践和时政政治知识。”

可以看出,她对所在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认可程度并不太高。首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形式比较单一传统。其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用性并没有很好体现。再次,未能构建起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模式。

2、社工视角下的简单分析

一方面,社会工作以案主需求为工作方向,充分尊重案主自觉。这种以案主作为主体,充分尊重案主的个性和个别化的发展需求的思考理念,在拓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外延上有很深的借鉴意义,它要求日常思想政治教育要充分考虑到学生们的意见和实际需求,以达到真正的实际效果。

另一方面,社会工作专业工作方法很强调的一点就是进行沟通和互动,在互动过程中实现工作目标的实现和案主社会功能的提升。作为为国家未来的现代性人才灌输理念的高校思政教育工作队伍,能够把握住社工这一原则,并在教学过程中对这一原则进行借鉴和实践,其意义重大。

(二)关于所在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及相对响应机制的调查

1、个案访谈分析

根据调查者叙述,当代的大学生在高校中还是面临着许多方面的心理压力和不适的,但被调查者在提及本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状况时却表示,“在学校期间各个方面的压力虽然是比较大的,但我们学校相关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活动开展的还不够,不能及时得到专业人士的疏导与帮助。”

2、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及高校心理调节机制现状分析

针对大学生面临的这些新问题,高校针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干预、治疗及其他特殊心理需求方面的教育还远远不够,学校的专业心理调适人员和调适机构组织设置仍不完善,相应的心理预警机制也还没有建立。

3、社工介入的简单分析

社会工作作为专业介入渠道的作用应该得到重视和进一步发挥,利用专业的个案、团体、社区工作方法和专业的社会工作人员,将个人、群体、社会的因素和资源实现整合和优化利用,促使这一体制向更专业、更有效地方向建立和发展。

(1)首先要运用个案工作方法进行介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改变以往传统的以集中灌输为主,忽视教育对象之间个体差异的工作方式。其次是要运用小组工作方法。要借助成员之间的充分互动与经验分享来实现教化与改变目的。再次要将社区工作方法积极引进进来,以此来丰富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资源。

(2)专业人员队伍培训是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工作相结合的关键。一是要坚持不断将优秀的社会工作从业人员选拔、聘任到本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中来,建设专业化社工队伍基础;二是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与社会工作者联合起来,建立良好沟通渠道,加强信息交流,互相配合,形成工作合力;三是发展本校社工力量。将学校的社会工作学生也纳入这一体系,作为本校的学生,他们更能清楚直接的认识到问题所在,提出实际的中肯建议。

三、结语

通过本次的个案访谈调查,笔者认为被调查者对其所在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整体认可度较高,但仍然指出目前高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式方法单一等不足,这迫切需要我们通过在现有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研究与探索的基础上,创建形式多样、主动灵活的新型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并且在思想政治教育中通过引入社会工作专业方法来提升思政工作的内涵和效用已变的很有必要和可行。

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工作相结合,使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由片面向全面扩充,教育内容不应再局限于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相关的心理健康、就业指导被重视起来;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工作的结合,使思想政治教育的渠道由部门覆盖向社会覆盖渠道转化,以此建立和完善一种能把任务落实到每一个群体包括边缘人群、覆盖全社会的思想政治教育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工作相结合,使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由宏观向微观领域拓展,由关注形式向关注使用转变,由社会需求向个人需求发展。

参考文献

[1]童长英.论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状及对策[J].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12):66-68.

[2]朱平,孔读云,姚本先.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状、问题与展望[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7,(1):56-57.

[3]王海伟,李绍伟.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缺失看学校社会工作的介入[J].文教资料,2007,(7):45-47.

篇5

[论文关键词]体育院校 思想政治教育 困境 对策

体育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体育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承担着提高体育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道德修养,培养合格体育人才的重任。相对于普通综合性院校,体育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难度大,教学效果并不理想。这纵然与社会环境变化、教育对象的特殊性有关,但不可否认,我们的教育理念相对于社会发展而言不能与时俱进,教育指导思想也缺乏现实针对性。本文试就体育院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具有一定特殊性的困境提出一些对策性思考。

一、体育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困境分析

1.机械地对待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基本内容,脱离了体育大学生的个性需要。纵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的基本内容,我们不难发现,大多数教学内容是关于世界、国家、社会等问题的解说,而教师往往只是按照教材或者是从自己的角度而不是从体育大学生成长成才所遇到的思想问题、现实需要的角度去选择教学内容、设计教学目标,其解说难免会因问题宏大而抽象,难以被大学生接受。看不到思想政治教育与个人需要满足、个人自我发展完善的关系,不仅会使大学生失去了自觉自愿接受外在思想观念影响并内化这种影响的内在动力,而且会使他们把思想政治教育视为一种外在于个人需要的来自国家、社会的强制要求,使他们疏远甚至拒绝思想政治教育。

体育院校大学生是大学生群体中有着独特个性的一类,具有与众不同的知识结构、思想观念和精神品质,表现在个人需要的问题上比普通大学生更感性、更具体、更现实,偏向于生理心理需要甚至物质利益的满足。这既与他们自身的主观因素有关,也与社会环境、专业特点有关。竞技体育的爆发效应影响到体育大学生的思想走势,使他们潜意识里对知识的学习、技能的训练增添功利色彩。同时,体育专业大学生的学习方式主要是在场馆里自主训练专业技能,学生个体本位思想相对浓厚。僵化地理解和利用思想政治教学内容,一味地强调社会集体利益至上,个人利益无条件地服从和服务于集体利益,忽视体育大学生的个性需要,使体育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常常处于高耸的神坛之上,让学生感到遥不可及的距离感,容易激发大学生的戒备心理和逆反心理,容易遭到大学生的漠视,甚至反感、抵触,教学效果甚微是意料之中的事情。

2.把思想政治教育等同于政治宣传,限制了体育大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人是一种理性存在物,但人的理性的获得不是自然生成的,而主要是通过教育进行的,一定意义上可以说理性是社会规范在教育对象个体身上内化的结果。这表明大学生思想政治观念的形成需要教师把社会的思想伦理规范传递给他们,作为他们思想观念形成的重要资源。因此,理论说教是大学生思想政治观念形成的必要方式之一。但是,思想政治教育促进大学生思想发展完善的过程,并不是单向宣传式的灌输过程,而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双向互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虽然发挥着重要的教育、引导作用,但由于思想认识是贯注大学生的主体精神的自由自觉的活动,一定的思想伦理规范能否被接受,能否转化为个体内在法则,大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主体地位的确立是关键。

长期以来,体育院校不恰当地把思想政治教育等同于政治宣传,突出了教师的主体地位,忽略了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体育院校思想政治教育陷入困境。总体上看,体育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不甚理想,虽然思想活跃,但缺乏深度;热爱专业,但很少关心时事;政治参与意识强,但缺乏理论素养。一方面,由于政治觉悟不高,缺乏政治敏锐性,高压式的思想教育在政治观念淡漠的体育大学生面前会遭受冷遇,从而使思想政治教育流于空洞的说教或口号式的宣传,难以被大学生认同和接受;另一方面,会给大学生造成错觉,似乎思想政治教育只是党和国家的需要,我们只要被动接受就行,最终导致思想政治教育“目中无人”。过度功利化的思想政治教育使体育大学生的主体性缺失了。这种工具性的思想政治教育也难免使大学生同样对其采取工具主义的态度: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仅在于获得完成学业所必需的几个学分或成为走向社会的一种政治资本。这样就会严重影响体育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实现。

3.把思想政治教育等同于专业教育,离散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从体育大学生成长发展的环境来看,其思想伦理观念的形成既有学校教育的塑造性影响,也有社会的诱导性和自身习染性的影响。因此,体育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实施离不开学校各专业、各部门和社会教育合力的发挥。但长期以来,体育院校把思想政治教育等同于专业教育,忽视了体育院校学科的单一性和差异性,使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学相互游离,造成思想政治教育试图用一元的价值观念和规范标准并以课堂抽象概念演绎与推理的形式去教育大学生,离散了应有的思想政治教育合力。

首先,体育院校大学生专业情节浓厚,重视体育专业技能的训练,轻视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体育大学生一般都具有体育专项特长,这是他们的强项和优势,但是他们的弱点和劣势也非常明显,也就是文化基础薄弱,人文素质不高,大多数体育大学生对文化课尤其是思想政治课的学习提不起兴趣,心理上自觉不自觉地产生一种抵触情绪。随着社会对体育人才要求和评价标准的专业化,当代体育大学生更专注于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掌握,忽视了综合素质的提高,这主观上削弱了他们对思想政治素质重要性的认识。众多的体育训练比赛又占去了大量的时间,这在客观上剥夺了他们对思想政治理论知识的有效学习机会,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其次,体育专业课程多数是技术课,其学习的环境和形式完全不同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更多的是在广阔的场馆采取师傅带徒弟式的示范性技法学习,难以渗透思想教育内容,使学校教学离开思想政治理论课便不再谈思想政治教育。体育专业教师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缺位现象,直接造成结合专业教学特点的强针对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力量不足。对于体育大学生来说,在运动场上跑惯了、跳久了,回到相对严谨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堂,很难唤起他们用“理论武装头脑”的志趣与需要。

再次,思想政治理论认知教育由专任教师担任,而作为思想政治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实践活动往往由学工部、团委来进行。由于归属不明,两方面的教育者难以进行有效的信息交流和教育合作。这就会造成,一方面,思想政治理论认知教育因缺乏相应的实践渠道和手段的支持,而成为一种单纯的说教;另一方面,由学工处、团委来进行的各种实践活动,由于缺少有针对性的理论引导而变成一种形式化的活动,不能起到有效培养学生良好思想品质的作用。缺乏两方面合力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极易导致大学生的智能分离、言行脱节。

最后,体育专业大学生经常参加体育比赛等社会活动,接触社会比较多,直面形形的思想观念和错综复杂的社会生活。由于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还未完全成熟和定型,思维方式因缺乏理性深度而呈直观化、表面化和感性化,正确的立场观点容易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而动摇,当他们所见所闻的社会现象与学校教育不一致时,学校的应然教育招致社会实然教育的强力消解,大学生在相互矛盾的校内外教育中会产生迷茫与困惑,甚至怀疑学校教育的科学性,形成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逆反心理,导致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陷入低迷。

二、增强体育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途径

1.立足于体育大学生的发展需要,使体育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更趋人性化。要想取得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突破性进展,就必须要彻底改变单纯讲授理论知识的教学模式,把理论说教与大学生切身的利益、成才的愿望、存在的思想困惑有机联系起来,创造条件,运用各种途径设法满足大学生的正当合理需求,实现人性化教育。体育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性化的理念,是指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要以大学生为本,满足大学生的合理需要,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素质,尊重和实现大学生的个人价值,最终促进其全面发展。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体育院校大学生非常重视自己的切身利益,首先要求我们在思想认识上要适应社会现实的变化,以正确的态度看待他们的自然性需求,而不是采取虚无主义和禁锢主义的态度。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化带来了人们价值观念的变迁,人们价值观念的变迁又是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必须实现转型的根据。当今中国处于由群体本位向个体本位表现的过渡时期,折射到价值观上表现为由原先强调集体利益至上、个人利益无条件地服从和服务于集体利益向充分尊重个人合法利益、强调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辩证统一的新型义利观转型。个体主体地位得到充分尊重,个人利益不仅获得了政治合法性地位,也获得了道德价值的认同。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观念相应地由强调个人利益的克制转向关注个人利益的保障,尊重关注并最大限度地满足大多数学生的利益需求成为选择教学内容的重要依据,使教学内容既有主导价值趋向的先进性内容,也包含适应社会现实的广泛性要求的内容。体育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充分重视解决大学生实际问题,有的放矢、不失时机地将思想政治教育与体育大学生的实际需要有机结合起来,注重关心他们的切身利益,尽可能满足其在成长过程中的精神需求和生理心理需要,从而增强体育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2.立足于体育大学生的个性特点,使体育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更趋个性化。面对现代社会对人的主体意识、主体精神、主体创造性的呼唤,体育大学生特有的张扬个性得到进一步的认可和发展。体育院校必须把弘扬主体性、培养个性化纳入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体系,抛弃把思想政治教育等同于政治宣传,单向强制灌输,把学生当做工具来打造、当容器来灌输,实施“非人”教育的思想,建立教师主导性与大学生主体性辩证统一的教育观念。在这一教育模式中,教师与学生平等交往,双向主动,教师负责价值引导,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基于自身的思想基础和内在的需要,通过自己的积极活动,能动地选择接受教育的影响进行自我建构。教师与学生之间不再是主体对客体的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而是主体与主体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平等关系。学生的主体性得以确立,能动性得到发挥,个性也得到了充分的尊重与展现。在这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真正成为信息加工的主体和思想观念的主动构建者,而不只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和理论灌输的对象。过去那种居高临下、我讲你听的传统做法得以抛弃,教师更多地采用民主讨论的方式与学生平等交流、相互沟通,耐心听取他们不同的意见,支持鼓励有见地、有思想的学生,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发挥他们的潜能。

在体育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强调大学生的主体性,更可看做是个性化教育的一部分,它承认和珍视大学生思想上的差异性和多样性,注意挖掘、培育和张扬大学生可持续发展的个性,弱化、修正、遏制不利于其人生未来发展的不良习性,做到扬长避短,因材施教。体育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个性化的关键是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遵循体育大学生所具有的共同特征和个体差异,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做到“对症下药”。因此,体育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立足大学生自身,正确分析并合理引导体育大学生的个性和差异性,考虑他们的实际思想水平和可接受性。在思想政治教育中,不是让体育大学生削足适履地对教学内容全盘吸收,而是让他们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八仙过海,使其个性特长各显神通。只有适应体育大学生个性化的发展要求,让课程体系和教学方式与他们的要求对接,才能真正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的新型体育人才。

篇6

袁奉亚(1985.3-),男,汉族,河南商丘人,本科,郑州升达经贸管理学院,助教,研究方向:德育教育。

晏玲玲(1986.1-),女 ,汉族,河南商丘人,本科,郑州升达经贸管理学院助教,研究方向:德育教育。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3)-10--01

伴随着社会生产力水平整体水平快速提升,人们生活与以往有了较大程度的改变。尤其是计算机技术、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人们的意识形态、生活方式均有了较大变动。网络时代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传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相比也具有较大差异性。从整体上来看,计算机技术、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较大便利,但是也带来了较大的挑战性。作为新时期高校教育工作者,在实际工作之中要能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加强互联网深入分析,并结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自身特征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从自身综合素质提升出发,敢于直面挑战,积极进行网络时代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探索,这样才能够更好地促进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性的提升。

一、网络时代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影响因素

(一)教育内容多元化

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不同,网络时代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更为丰富。目前,从我国高校计算机拥有量与使用量来看均超越了历史其他时期。互联网使得大学生与外界的接触仅仅需要一网的计算机即可。国内外大事、不同地区政治、经济、社会生活各方面变化均会直接影响到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通过网络技术的运用,现代大学生可以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突破时间、空间限制进行相关教育信息的检索与整合,及时的获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内容。

(二)教育方式多元化

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之中得到了较为普遍的运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从传统开会、谈话、听报告等形式,逐渐向多元化教育方式进行转变。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运用,使得网络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教学方式越来越体现出教师与学生之间思想政治教育的便捷性、即时性、互动性以及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现代大学生可以采用计算机、网络技术进行相关知识的存储与运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通过网络技术进行教育方式多元化探索。

(三)教师素质要求

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之中的运用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较高的要求。首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能够具有较高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具有深厚的理论素养。其次,还需要具有较高的网络操作水平与信息素质。第三,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

二、提升网络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基本策略

(一)注重教师现代信息意识培养,注重专业素养与信息素养的整合

网络时代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对现代技术掌握水平、学习能力以及专业素质水平直接影响到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性。其中,笔者认为最为重要的是注重现代信息意识培养,注重专业素养与信息素养的整合。从目前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际效果来看,由于现代信息意识的缺失而导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性降低的案例比比皆是。现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性的提升亟待教师专业素养与信息素养的整合,只有作为高校思想政治课堂教学组织者与实践者――教师从内心真正认可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对课堂教学实效性提升的重要性,才能够真正的提高网络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二)注重对网络相关内容的甄别与预防

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使得现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教学形式与传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了较大不同。思想政治教育空间更加宽阔、教学内容更加宽泛。但是,需要注意的是,网络相关内容并非完全科学。例如,西方少数发达国家凭借其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利用互联网宣扬自己的意识形态,宣传符合其政治经济利益的政治观、人生观、价值观,推行文化霸权主义。大学教育阶段正是青年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如果此时受到西方少数发达国家错误意识形态的蛊惑,则会影响到大学生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树立,进而促成负向力,直接影响到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提升。也对青年大学生日后学习与生活产生较大危害。作为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能够注重对网络相关内容进行甄别与预防,在实际工作过程之中注重对青年大学生进行意识形态发展进行深入研究,对青年大学生错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进行即时纠正。这样才能够达到较好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三)注重对现代网络技术多元化教学手段的运用

篇7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被国内学者广泛利用,但研究视角不尽相同,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对于其独特的优势却有着共同的观点。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路径,拥有显性思想政治教育无可比拟的优越性,其有效开展有助于大学生陶冶思想,规范行为,全面发展。

本文研究的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教育者依据一定的教育目标和教学任务,基于全面了解当代大学生的身心特点与现实需求,有计划、有目的、有意识地把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以生动活泼、灵活多样的教育方式融入大学生周围日常学习生活的教育环境中,使他们潜移默化、悄然无声地接受思想政治教育。

二、当代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

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新课题,需要回归现实,联系实际,归纳其存在的问题。这样有利于加快进行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增强教育的实效性。

1.教育主体意识不强

教育主体在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实施过程中发挥主动作用,由于实际情况的局限与教育意识的淡薄,对它的认识仍停留在表面,而且其教育效果不像显性思想政治教育那样简洁明了,不能达到教育主体的预期效果。所以在面对繁重的教学任务与科研压力时,教育主体往往会选择传统的教育模式,陈旧的教育理念,部分教育主体也只是运用一些形式上的教育方法,不能够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人文社会、自然科学等专业课内容相结合。另外,作为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导力量,某些教育主体缺乏必备的思想品质与人格魅力,不能以身作则地感染学生,阻碍了其对大学生教育价值的实现。

2.教育资源开发利用不当

教育资源的挖掘开发是推动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开展的重要途径,但由于其具有隐藏性等特点不易被发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丰富,我们如果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比作一座冰山的话,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显性教育资源则是那浮出水面之上的部分,令人瞩目。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隐性教育资源犹如水面之下的部分,它隐而不露,却更加雄伟壮丽。”一方面,高校内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挖掘开发不足。部分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疏于专业课程中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利用,忽视了校园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中蕴含的教育资源。另一方面,高校外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挖掘开发不足。学校组织的社会实践活动较少,难以开发利用其中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不利于大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形成良好的思想品质与行为方式。

3.教育衔接联动成果不理想

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效果是由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共同作用的结果,但是在教育实践中,三者的衔接联动效果并不理想。例如,大学生在接触社会的过程中必然会受到社会风气潜移默化的影响,社会传递的信息一旦与大学生在学校接受的教育不相符,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就极易产生动摇。同时,家庭中隐藏的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也具有重要的影响,一些家长在孩子面前不注意言行举止,容易与学校的教育内容相违背,增加了教育的难度。由此可见,学校、社会、家庭不同的教育环境传递的教育信息不同,衔接不一致,给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带来了严峻的挑战。

三、优化当代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措施探索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认识到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是一项艰巨复杂的工作,加快推进其开展刻不容缓。针对其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有必要提出切实可行的优化措施,使其朝着更有利于大学生发展的方向进行。

1.树立科学合理的教育理念

作为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总指挥,教育理念在指导教育实践过程中具有特殊的作用,直接影响其教育目标的实现。由于教育理念陈旧落后,导致理论与实践脱节,不利于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树立科学合理的教育理念是十分必要的。

一方面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认识到教育目标不仅是向大学生传授专业知识、生活经验,还要真正实现尊重和解放大学生,促使其全面发展。另一方面要坚持凸显贴近生活的教育理念,?[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不能离开大学生的现实生活,原因在于“人类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本身就源起于社会生活的需要,本质上就是人类‘生活事件’,与人类的社会生活有着不解之缘”。这就要求其教育目标的确定要从现实出发,满足大学生发展的合理需要,使其在体验生活中提高思想政治素养和科学文化素质。另外,该教育内容的设置要源于大学生的日常生活,根据他们学习生活中面临的普遍性问题,充分挖掘贴近生活的典型实例,不断丰富教育内容。

2.开发整合教育资源

由于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隐匿性,教育方式的渗透性等特点,教育者容易忽视大量有价值的教育资源,导致教育资源单一死板。因此必须要充分开发整合其教育资源,增强教育实效性。

第一,开发整合高校校园文化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美国学者理德本曾指出:“学生良好道德的形成中,来自他们在学校环境中的经验的东西,与教给他们的东西一样多。”高校校园文化正是以一种无形的力量不知不觉地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品德与行为方式,因此物质文化建设要注意将学校的办学理念、教学要求等融入校园的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中,充分利用高校校园物质文化的隐性教育资源,注意校风校纪中教育资源的挖掘,将教育内容渗透到校园制度文化中,在学校日常的教育管理中充分利用规章制度中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使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感染。

第二,开发整合高校课程中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资源。高校课程种类繁多,涉及范围广,不论是思想政治理论公共课还是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等专业课,教育者都应该把思想政治教育与日常教育课程相糅合,形成全方位、多领域的教育格局,使大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提高自身的思想品德。

第三,开发整合实践活动中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践活动包括校园实践活动与社会实践活动,二者蕴藏着丰富的教育资源。一方面,校园实践活动的开展要立足于大学生的兴奋点,将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与他们喜闻乐见的活动相结合,如读书朗诵比赛、演讲比赛等,弘扬社会主义主旋律。另一方面,社会实践活动是有效开展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之一,充分挖掘其中的教育资源,使大学生在参与实践活动的过程中接受熏陶与教育。

第四,开发整合网络文化中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各高校不仅要开设校园思想政治教育主题网站以弘扬主流价值观,而且要增加一些隐藏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网站,注意版面设计形象生动,教育内容新颖有趣,以吸引大学生主动浏览,无声无息地接受教育。但是网络文化信息泛滥,良莠不齐,需要教育者积极引导大学生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避免受到不良思想文化的影响。

3.凝聚强化教育协同力

一般来说,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大都在高校进行,但是当代大学生是社会性的人,活动范围不仅局限在学校,还受社会和家庭的影响,这二者的教育力量是不容小觑的。因此,仅靠学校的力量进行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是不够的,应该增强教育协同力,共同发挥学校、社会、家庭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创造一个三者相互协调配合的全方位多层次的教育系统,再加上大学生个体自身的努力,使该教育效果更加持久有效。

篇8

河南省委书记郭庚茂在省委经济工作会议上提出,牢固树立生态文明的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1]。生态文明理念已经成为当今社会谈论的热点问题,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可持续发展成为我们必须关注和研究的问题。

一、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引入生态理念的可能性

在专业概念中,“生态”狭义是指“生物与生物及生物与自然环境之间的良性互动关系。”[2]其实质是相互联系的事物之间一种动态和谐的关系。于是,我们也可将“生态”理解为生物内部及其周围环境的和谐互动关系。生态学强调生物与环境的和谐统一,强调系统的和谐平衡,因此它与要求和谐平衡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系统是统一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反映的是老师与学生及其教育环境之间的关系,体现的正是“生态”的实质,所以发挥学院的专业优势,将生态文明理念引入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是可以实现的[3]。

把生态学理念运用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就是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系统视为一个有机整体并借用生态学的研究方法来探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出路。首先,生态学理论是一种具有普适性的自然科学理论,通过借鉴生态学和谐统一观念对构建合理、科学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其次,将生态学原理渗透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去,以和谐平衡互动的理念来剖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未来发展之路,发挥学院专业优势将自然学科的科学理念浸透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当中,根据大学生自身特点和思想政治教育规律,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老师与学生以及教育环境的互动平衡,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的健康人格;再次,将生态学理论引用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是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系统为研究对象,以老师、学生及教育环境所组成的系统为研究对象,探索如何使思想政治教育系统达到和谐统一为研究内容,最终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所以,我们可以借用生态学的概念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系统概括为一个由老师、学生、学校环境、家庭环境、社会环境等因素构成的有机整体,它们共同构成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系统。通过其系统内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促使系统各要素协调、均衡发展,从而促使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持续发展,实现大学生全面发展的价值功能。“这不仅是我们思想政治教育思维方式上的一个重要转换,更重要的是它可以深化我们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为我们透析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问题提供思想理论武器。”[4]

二、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引入生态学理论的必要性

(一)大学生全面发展的时代要求

“在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人才竞争日趋激烈的现代社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培养高素质人才、推进社会发展和培育先进生产力的基础”[5]。首先,在这个倡导生态文明的新时代,需要学生具备迎接各种挑战和机遇的能力。为了使学生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便成了一项刻不容缓的任务;其次,发挥专业优势,将生态学理论引入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不仅是自然理论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延伸也是社会快速发展不断创新的需求。高校教育必须以育人为本,坚持把思想政治教育放在育人的首位。面对社会的高速发展,为了适应当代生态文明发展的需要,探索如何发挥专业优势,将生态学理论引入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顺应我国政治、经济发展的需求,同时也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

(二)开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出路的必然选择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道德品质的养成具有导向性的作用。大学生思维活跃,其思想状况也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十分严峻的挑战。为了保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可持续发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在平稳发展的基础上开拓创新,以学科交叉点为基点,广泛吸收心理学、教育学等人文学科甚至是一些自然科学的理论精华,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开辟新的道路。然而,高校内部矛盾凸显,也带来了众多新的挑战。如师生关系恶化、学生厌学、心理问题严重、道德缺失等不时出现在高校中。为了解决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各种问题,多学科交叉,开拓适应时展的思想政治工作理念与方法,站在生态学的视角审视传统思想政治工作的不足与弊端,将生态学科学的理念运用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去是学校开辟新出路的必然选择。

三、传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困境

从生态学的角度,可以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看作是一个具有一定主观性的生态系统。然而在传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常常忽视思政教育系统内部以及与外部环境的相互作用,从而导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态平衡的破坏,因此在传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系统中会出现种种问题。

(一)教育目标的弱化

为了保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系统的和谐稳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仅需要重视系统内不同个体的协同性,也需要区别不同个体的差异。反观我国某些高校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并没有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性,而只是简单地把人的个性等同于人的社会性,过多强调个人对群体的绝对服从,忽视了学生个体的正当需求。另一方面,在实际工作中忽视了教育工作的真正意义。比如,一些高校通常没有切合实际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目标,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浮于表面,常以丰富多彩的形式掩盖了其空虚的内涵,但却离学生们的真正需求越来越远。一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只追求“立竿见影”的效果,却忽视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价值[6]。近年来,一些高校大学生自杀率有上升趋势,出现这种状况不仅是因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相对滞后,更重要的是因为思想政治教育只注重现实利益和眼前问题的解决,缺乏心灵对话。

(二)教育环境的闭塞

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看作为一个生态系统,其必然受到社会、家庭、文化等外界环境的影响与制约。然而,由于某些高校忽视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应是一个对外开放的生态系统,一些高校只关注于自身对学生的教育,忽视了社会以及家庭等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价值,无法摆脱我国传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自身发展的局限性,这种教育环境的闭塞就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态危机的表现。

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生态化原则

为了顺应生态文明建设的时代要求,探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新方法、新路子,保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可持续发展,则需要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遵守以学生为本、开放性、动态平衡等原则。

(一)坚持以学生为本

“以人为本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系统中是以学生为本原则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具体化。”[7]以学生为中心,在工作中要充分意识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水平,这就决定了思想政治工作要以学生的发展为宗旨,充分调动学生们的积极性并在工作中最大限度地实施以学生为本的工作理念,使高校教育贴近大学生实际需求。

(二)保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开放性

“开放性是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系统与外部社会保持亲密而广泛的交流和联系,并通过这些活动维系着自身的平衡与发展。”[8]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系统要实现健康发展必须保持其生态系统的开放。社会、家庭、学校等环境都会对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深刻的影响。学生视角往往紧跟随着社会的潮流,这就要求思想政治工作要依托社会并动员广泛的社会力量参与到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学校生态系统、教育生态系统以及整个社会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所以,保持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系统的开放性才能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

篇9

关键词:高校 思想政治教育 专业化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13.076

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是我国高校的优良传统,是我党思想政治工作方法在教育领域的成功应用。经过几十年时间的发展和积累,目前我国高校已经建立起一支专门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师工作队伍,并积累了一套相应的教育工作方法[1]。但是从现阶段实践来看,大部分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化程度较低,与在校生及素质教育改革的实际要求存在一定差距,急需要得到进一步加强。

1 思想政治教育在高校教学管理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笔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高校教学管理工作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基础性作用,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1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高校教学管理工作具有密切联系

当前,国内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包括在校生的理想信念教育、“三观”教育、马列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等,包含的范围和内容十分广泛,几乎涵盖了高校教学管理工作的全过程,是一项长期而系统化的工程。从这个意义说,思想政治教育不仅关系到高校的行政管理工作,而且对于专业教育工作的发展也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

1.2 思想政治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

素质教育以培养大学生完善的人格、全面的个人素质和健康的心理为主要目标,注重大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这其中,人格、性格、心理健康等等都需要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得以实现。因此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本身就是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

1.3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为高校教学管理体制改革提供重要的思想基础

当前,国内高校正在处于教学管理体制改革的关键时期。高校教学管理体制改革能否顺利推进、能否取得预期的效果的关键在于在校大学生对于改革的态度及改革重要意义的认识程度[2]。通过实施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普遍具备了良好的认知能力和理解能力,能够正确全面地看待教学管理体制改革产生的效果和影响,在思想深处认同这些改革方式方法,进而成为教学管理体制改革的坚定支持者和参与者,并将自我意识和行动自觉地转化到高校教学管理体制改革的总体部署上来。只有如此,教学管理体制改革才能做到有的放矢,才能真正获得实效。

2 现阶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笔者认为,现阶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开展过程中主要存在着以下几方面突出性问题。

2.1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专业化程度不高

虽然现阶段国内高校具有一支专门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教师队伍,即思想政治教师,并且具备一套专门的教育工作方法,但是从现阶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实践来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专业化程度不高。与其他专业学科教育相比,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尚未形成一套完整的教育体系,学科的发展潜力有限,没有完全适应教学工作实际需要的教学方法,总体的专业化程度不高。

2.2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性不足

现阶段国内高校普遍面临的另一个重要问题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性严重不足。由于教学方式不当、教学模式不科学等因素的影响,许多在校大学生对于思想政治教育普遍存在抵触情绪,主观上不愿意或是被动式地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极大地影响到教学工作整体水平的提高。

2.3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专业学科教学工作相脱节

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育工作相脱节是现阶段高校普遍存在的问题之一。很多高校人为地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专业学科教学工作分离,没有充分发挥专业学科教育的主阵地作用,既影响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水平的提高,又是对专业教师资源的严重浪费。

3 对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专业化水平的建议和思考

笔者认为,解决上述问题的关键在于尽快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专业化水平,而为了达到和实现这个目标,我们应当采取以下几方面措施。

3.1 尽快提高思想政治辅导员队伍的整体素质

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施主体之一,思想政治辅导员队伍的整体素质将直接关系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专业化水平。为此,高校应当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强对思想政治辅导员队伍整体素质的培养,同时引进一批具有教育学、心理学、思想政治工作等专业学科背景的优秀人才,充实到高校思想政治辅导员队伍之中。定期举办各类职业能力培养和提升班,让更多的思想政治辅导员实现岗位再培训和再教育。进一步完善校内人事管理工作体制,将思想政治辅导员管理工作纳入教师管理整体之中,确保思想政治辅导员在转岗、晋职、晋升等过程中享有均等的机会,打消思想政治辅导员的后顾之忧。

3.2 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纳入专业教学体系中,不断丰富教育方式,提高教育效果

笔者认为,高校应当充分利用专业教师队伍这个优势教育资源,发挥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施主体作用,将思想政治教育与“两课”教育、专业教育、学生管理等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做到教育工作的全覆盖。此外,还要进一步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形式,根据当代大学生认知特点采取切实有效的教育方法,不断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参考文献:

[1]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篇10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 就业指导 结合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15-0031-02

随着我国高校不断扩招,“精英教育”已经转向“大众教育”,在校学生数量的急剧增多使得毕业生的就业难度不断加大。研究发现,高校毕业生普遍缺乏就业技巧,不具备抗挫折的心理素质,面对社会竞争压力,出现了自卑、退缩、厌世等心理问题,这些现实让我们深刻认识到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重视就业指导已成为困扰各高校并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高校应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就业指导紧密结合起来,以思想政治教育为就业的切入点和支柱,开创高校学生工作新局面。

一 思想政治教育在就业指导中的作用

总书记在报告中提出:“要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十报告中,我党为当代大学生和其他未就业社会人员的就业出台了新方法,强调了公平正义,对高校就业指导工作提出了新思路、新要求、新任务。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加强就业指导是今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一个有力着力点,高校教育工作者要把思想政治工作和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充分结合,帮助学生解决困惑,加强职业素质训练,充分做好就业准备。

1.为就业工作提供指导思想

当前,社会对高校的毕业生不仅要求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较好的实践能力,还要有过硬的心理素质和良好的职业道德,这就要求,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由传统的就业技能指导转向人生观、价值观、择业观的培育。而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中占有主导地位,它和树立大学生的世界观、政治观、人生观息息相关。因此,高校在就业指导工作中贯穿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意义,它能够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水平,调节大学生的心理素质,确立合理的就业目标,促使大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和社会,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择业观,从而踏踏实实工作,最终实现自我价值。

2.能进一步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

近年来,我国毕业生人数的急剧增长,大学生就业压力逐年增大,就业成为大学生关注的焦点和热点问题。大学生就业涉及范围广、方向多,如果处理不当,很容易诱发矛盾。在这种情况下,以就业问题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更能使思想政治理论深入浅出,达到以人为本的目的,能为大学生所支持。思想政治教育把就业指导作为新的载体和工作重点,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突出人性化的引导教育,这对构建美好校园、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 思想政治教育与就业工作结合存在的问题

1.就业指导与思想政治教育不能有效地结合

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实践中常常脱节,具体表现在:一是在经济体制的影响下,高校的教育趋向于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而忽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这样就不可避免地使大学生出现社会责任感弱、唯利是图、自私自利的个性,不懂得感恩学校、回馈社会、奉献自我;二是在相当一部分的高校中,从事大学生就业指导的老师不了解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而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老师又不擅长就业指导,这样也就在无形中使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实践中脱节,不能将两者进行很好的融合。

2.就业指导中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针对性不强

纵观近年来我国高校的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开展的情况及效果,学生普遍反映思想政治教育与就业教育没有有效结合,无法做到有效的理论联系实际。具体表现在:一是高校就业指导中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通过课堂讲授、专题讲座、专家报告等形式来开展的,往往忽视个性化的指导,忽略学生的差异性,不能真正贴近大学生的实际;二是高校的就业指导大多是在学生大四时开展,正是学生毕业答辩与找工作的阶段,此时的就业指导只是传授浅层的知识,没有达到对毕业生深入教育的目的。

3.就业指导中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落后

高校就业指导大多采取传统的教育模式,没有与时俱进、创新方法,使得教育的效果不尽如人意。教学内容过于单一。在课堂上,只注重传授就业技巧、形势政策知识,忽视了大学生的就业观、择业观、人生观的培养,对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更是很少涉及,这样使得大学生就业能力不强。教学方式也非常简单。很多高校主要以课堂讲授、讲座为主,依旧是传统的“满堂灌”式的教育,很少让学生走入社会,更谈不上主动联系用人单位,让学生与社会实践相结合。

三 思想政治教育与就业指导有机结合的途径

1.实现就业指导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全程化

很多高校在大四时才开设就业指导课,传授就业的基础知识,往往没有起到深入的引导作用。鉴于此,高校应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整个就业指导教育,改变传统的就业指导工作中存在的短暂性问题,以此建立思想政治教育的长效机制。从大一开始,学校安排具有就业指导师资格的专业教师实施就业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对学生从低年级起传授就业形势、职业道德、心理健康等方面的知识,使学生具有全面的就业能力,能快速地从学校向社会过渡。各学院(系)要指定专职辅导员时刻关注学生的思想动向,利用私下时间积极找学生谈话,摸索出学生乐于接受的教育形式,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提升就业引导教育。

2.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与就业实践的结合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高校的一项核心工作,不仅要采取课题教学,更要注重实践活动。社会实践是当前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体系,是国家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要求,它对于促进大学生了解社会、奉献社会、锻炼毅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1)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引领作用,积极开展职业规划大赛、简历设计大赛、模拟面试大赛等就业实践活动,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稳步推进就业教育;(2)鼓励学生利用寒暑假期间参加支农、支教、帮困等社会实践活动,在实践中去体验国情,锻炼吃苦耐劳的精神,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3)积极邀请职业指导专家、企业人力资源招聘专家到校讲座,让学生了解社会的需求,对比自身的不足,提升自身的就业能力,为踏入社会做好充足准备。

3.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大学生由于心智尚不成熟,找工作、踏入社会时会遇到很多挫折,造成自身心理压力过大,甚至产生自卑、厌世、仇恨等心理问题,这就要求高校在进行就业教育时,必须加强心理健康教育。首先,重视诚信和团队教育。要帮助毕业生树立诚信的观念和合作的精神,培养毕业生诚实守信和团结协作的良好品格,使得毕业生能够在今后的职业道路越走越顺。其次,对毕业生进行抗挫教育。通过开展心理调适技能的培训,引导大学生自我调节,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让大学生明白挫折并不可怕,关键在于怎样面对挫折、战胜困难、调整心态。最后,注重安全和法制教育。高校关注大学生的学习、就业、思想问题,往往忽视法律法规教育,致使学生法律意识淡薄,在以后的就业工作中,难免会出现违法乱纪的现象。因此,高校要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普及相关的法律法规,加强毕业生自我约束的同时也学会用法律保护自己。

4.促进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高校的一项核心工作,要想做好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要求教育者必须具备较高的政治素质、专业素质和业务素质。高校应高度重视就业思想政治教师队伍建设,加强教师队伍的就业业务和思想政治素质培养,打造一支思想过硬、乐于奉献、工作踏实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1)增强队伍使命感和责任感。高校要积极宣传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理论、方针、政策,让思想政治教育者充分认识到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性,进一步增强了从事思想政治工作的荣誉感和责任感;(2)促进队伍的职业化和专业化建设。高校应提供更多的专业培训、学术会议等学习机会,使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就业指导、心理健康教育等方面都有一定的知识储备,能够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推进就业指导工作,使得两者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钱伟.充分发挥大学生就业指导的思想教育功能[J].北京教育(高教版),20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