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探究能力的培养范文
时间:2023-06-20 17:19:0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孩子探究能力的培养,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合作探究;学习兴趣;动手操作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36-192-01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出:教学就是要教给学生能借助已有的知识去获取新知的能力,并使学习成为一种思维活动。而小学数学教学改革的根本出路,在于为培养儿童自身的学习能力、创造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创设一个广阔的空间,通过教师必要的启发诱导,填补空缺,引导学生在动手操作思考中掌握知识,在掌握探究知识中发展自己的思维能力。那么,如何开展学生的动手操作,合作探究数学知识呢?
一、提供学生动手操作机会,激发学生探究的学习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成功的教学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动手操作最能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激发学习新知的欲望,促使学生进入最佳状态,并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它能有效的帮助学生在兴趣盎然的操作中,掌握数学规律,获取知识,发展能力。
如在我上《三角形的分类》这一课时,新授一开始,我就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运用三角尺上的直角自己去量一量活动表中三角形的每一个角,并把量得的结果填写在表格里。然后,引导学生观察、比较这张表。问:你有什么发现?通过组内交流后,学生纷纷举手,有的说:我们小组发现图①和⑥都有2个锐角和1个直角。” 有的说:“图③和⑤都有2个锐角和1个钝角,图②和④三个全都是锐角。” 有的说:“我们小组发现锐角最少有2个,钝角和直角最多有1个。”最后让学生根据三角形角的特征再给这些三角形进行分类。让他们在操作中感知三角形按角分可以分成三类。果然,学生一谈到动手分一分,兴致高、劲头足,完全消除了课堂教学所带来的压力;更使他们身心愉快地参与到学习中来,从而创设一种愉悦、轻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并且这种气氛一直延伸在整堂课中。在整堂课中,学生的参与意识非常强烈,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得到了充分体现。学生由听者变成了实际参与者,在自己说的同时又倾听别人的发言,使学生始终处于兴奋和积极探索的状态之中。每位同学都参加了学习,还至少得到了二至三次的发言机会,学生的思维都被激活了,大班教学中这一合作学习的改革,真正做到了新课改中“生生参与”的要求,也让学生充分得到了发展。这样使学生对所经历的教学事情有了深层的体验,使课堂教学生动而有趣,从而达到教学的理想效果。
二、创设操作情境,激发探究欲望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生最好的动机是对所学学科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学生最重要的学习助推器。由于数学知识本身具有抽象性,与小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思维特点和活泼好动的年龄特点构成矛盾。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小学生好奇、好胜的心理,根据教材的具体内容以及学生思维发展阶段的特点,创设新奇、有趣、富有挑战性的、充满疑问的情境,点燃学生的“发现”之火、“研究”之火、“探索”之火,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究需要,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例如,在教学“毫米的认识”一课时,可以先让学生猜猜新华字典的厚度。学生学过长度单位“厘米”,所以能很快地说出新华字典的厚度是4厘米多一点;再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一元硬币,让学生说说它的厚度是多少;然后用直尺量量它的厚度是多少。这一下学生们都呆住了――它不满1厘米,怎么量呀!究竟是多少呢?学生马上就会产生一种想探个究竟的强烈欲望,这就使单调、枯燥的概念教学变得生动、有趣,学生的求知欲望、探索欲望被有效地激发出来。
三、利用动手操作,培养学生合作探究数学意识
教育家布鲁纳指出:“教学不应该奉送真理,而应该教人发现真理。”教师在课堂中要树立服务意识,把学生玩的权利还给学生,把“做”的任务派给学生,把“说”的机会让给学生,把“创”的使命留给学生,使学生真正成为学生的主人。“儿童的智慧在他们的手指尖上”。学生的动手操作过程,是他们思维过程的体现。动手操作,使他们获得感性认识,从而向抽象思维过渡。在《三角形的分类》本节课中,我想方设法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尽可能多地动起手来。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有没有两个直角的三角形,有没有两个钝角的三角形?学生异口同声地说:“没有”。我就让每个学生在练习纸上画一画去验证一下自己的判断,画完后,有的学生把手举得高高对我说:“老师,不可能有2个直角,那样有2条边就不相交了。”一个三角形里也不可能有两个钝角。通过这样的动手实践,既活跃了课堂教学的气氛,也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又在活动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组织有效操作机会,提高学生参与探究的能力
操作活动不仅促进学生把外界的运动和内部的思维活动紧密结合起来,而且可以能激发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有效参与能力。操作与思雄同步,把外在的操作程序,转化为学生的内部智力活动,逐步培养学生的初步逻辑思维能力。
篇2
一、抓住预习环节,在一点一滴中培养孩子的自主学习习惯
自主学习习惯是在自学实践中养成的,刚入小学的低年级学生不知道什么是预习,更不会预习,针对这一实际情况,教师可以帮孩子设定一些简单的容易达到的预习目标,这样孩子在这个过程中就会尝到一点成功的喜悦,在教师进行课堂教学时对孩子的自学成果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又会让他们收获一点成功的喜悦。当孩子一点一点地适应了这种自主学习的方式后,我们再帮孩子制定一些稍难的自学目标,这样在阶梯式预习自学目标的引导下,孩子不断从中收获成功的喜悦的同时也一点一点地培养着孩子的自学习惯,这也为课堂中学生间的合作学习奠定了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不随波逐流的基础。让孩子自主学习,重要的是让孩子品尝成功的喜悦。这比任何命令都好,尽量鼓励、表扬,少批评,让孩子的自信心亮出来。
二、以教材为基础,创设轻松愉快的合作学习环境
孩子始终是孩子,与其让他们枯燥地学习,还不如让他们学会学习,只有让孩子能够掌握自主合作学习,他们才是课堂上真正快乐的主体。课程改革让语文教材更具有时代性及典范性,富于文化内涵又兼具形式美,丰富多样,让教师和学生都有了更多可以发挥的空间,针对小学语文教材的这一特点,以及小学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在语文课堂上教师要应用多种教学手段创设轻松愉悦的教学环境,如,小学一年级语文的主要任务是识字,在小组合作学习时教师可以大胆地尝试放手让孩子在小组里自主确立识字目标,选择学习方法的方式完成互学。小组间还可以比一比哪组的识字方法多,识字方法妙,教师在巡回指导时可以引导孩子们创编顺口溜、小儿歌等方法来识记生字,这样也锻炼了孩子的听说能力,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体会到成功与快乐,教师适时的肯定与鼓励让孩子懂得在学习上取得的成功是与同伴的付出分不开的,成功的喜悦与人分享时自己也是快乐的,从而使孩子生出对这种学习方式的喜爱之情。当这样的体验积累得多了,孩子就不会排斥合作学习。另外,小学一年级学生集中注意力的时间短,针对这一年龄特点,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增加了语文课堂的灵活性和趣味性。教师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引导孩子用自己的脑子去想,用眼睛去看,用耳朵听,用嘴说,用自己亲身去体验,用心灵去感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完成学习。
三、尝试灵活多样的探究式学习
篇3
一、感受乐趣,让幼儿乐于探究
农村的孩子虽然经常看见绿豆、红豆以及小麦等各种不同农作物的种子。但孩子们对这些平时司空见惯的实物,其实了解得并不多,甚至常常混淆不清。于是我们便利用小麦、玉米等等这些农作物精心设计了“批发种子”这一教学活动,在活动中老师扮演种子批发商,幼儿扮演来批发回去卖的小老板。通过买卖这一灵活的手段和语言的交流让幼儿在游戏中观察和比较,孩子们在不知不觉中得出了不少的经验,如:南瓜籽、丝瓜籽可以通过形状、大小的不同来区分,黄豆、绿豆、红豆等豆类的种子可以从颜色、形状的不同来区分等等。在比较这些种子的不同之处时,孩子们对它们的各种形状、颜色、大小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后来我们还生成了《种子的聚会》这一课,孩子们乐此不疲地在种子的外面贴上标签,布置成一个“种子的聚会”。放置在科学角,孩子们在活动之余都可以来看看说说,交流自己认识的种子。让幼儿通过对实物的观察、了解、比较得出了结果。就这样让幼儿在玩中总结了经验,满足了幼儿的求知欲,培养了幼儿探究的兴趣,激发了幼儿探究的主动性,使幼儿在学习的过程中变得生动活泼,富有趣味。
二、把握好奇心,让幼儿易于探究
记得在一次中班的活动区,我投放了一些种子让孩子们去观察。谁知班上的张可抓了一把黄豆就放进了水里,随即就有孩子来报告。于是我就问张可:“你为什么要把黄豆放进水里呢?”张可说:“我想让它长大,结很多黄豆。”“哦!是吗?那放在水里能让它长大结黄豆吗?”我的问题一出来,其他的孩子都纷纷说出自己的答案。我没有马上给予肯定或否定。孩子们这个时候都变得很好奇,于是我就提议让他们去做实验。经过分析有的孩子跟张可一样将黄豆放进了水里,也有的用杯子到外面挖了泥土回来放在自然角,将黄豆种在里面,还有的直接将黄豆丢在了外面的泥土里。没几天孩子们就兴奋地发现:丢在外面的黄豆长得最快最好,水里的黄豆才发了芽,自然角杯子里的黄豆还没有动静。接着我又提问:“怎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就这样一步一步激发幼儿自己去探究、发现,最后得出了结论:外面的黄豆有土有水还有阳光,所以才能长得又快又好!这里我抓住这个突发的“黄豆发芽”事件,让个体的探究行为变成群体探讨的热点,鼓励他们从多角度发现,幼儿之间的这种互动探究更加扩大了,引导他们对周围事物的好奇心转化为进一步探究的动力,逐步培养幼儿的探究能力。
三、树立自信,让幼儿敢于探究
对幼儿来说,年龄小更依赖于其他人,尤其是重要人物,如老师、父母。因此,培养幼儿的自信心尤为重要。作为幼。儿教师应当以关爱的态度、赏识的手段保护、培养幼儿的自信心,使其健康的成长:鼓励幼儿有各种想法、做法。幼儿在活动中刚开始的想法往往是很稚嫩的,但是却有着极大的创造力。我们要给幼儿充分的自。让幼儿按自己的方式去探究;让幼儿有充足的探究时间,不急于介入,即使需要教,也尽量不作直接指导,以间接指导为主,稍加点拨,给幼儿自己探究的机会,让幼儿敢于探究。
篇4
【关键词】探究教学;小学科学;科学思维
中图分类号:G62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7)03-0043-02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概括的、本质的、间接的反映。不同的人参与不同的活动会采用不同的思维方式,而不同的思维方式又会影响活动的效果。在科学课程的学习中,我们希望学生除了用感性思维方式去接触科学外,更希望学生能用科学、理性的思维来发展他们探求科学的能力。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指出:科学课程应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使他们在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因此,科学课应是一门逐步建立学生科学的思维方式的课程,对科学思维的培养应成为科学探究中的重要任务。
一、利用运用思维导图培养学生科学思维能力
思维导图是表达放射性思维的有效的图形思维工具。思维导图运用图文并重的技巧,把各级主题的关系用相互隶属与相关的层级图表现出来,把主题关键词与图像、颜色等建立记忆链接。思维导图充分运用左右脑的机能,利用记忆、阅读、思维的规律,协助人们在科学与艺术、逻辑与想象之间平衡发展,从而开启人类大脑的无限潜能。所以以思维导图作为载体,可以激发学生科学探索的兴趣,从而提高科学探究能力。
在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生物与环境”单元中,笔者要求孩子们以小组为单位,作思维导向图,通过全班学生的汇报,他们马上就能获知各种生物都依赖着有生命和没生命的环境,它们的行为与所处的环境息息相关。很多学生很好奇:想改变一下生物的生存环境;到底生物是如何与它的环境影响着,激发了孩子们的想探究的好奇心。因此,在探究“种子发芽实验”中,他们想出了各种新奇的探究“种子发芽”与环境之间关系的实验计划和方案,例如,在研究水与种子发芽关系的问题上,孩子们除了研究水量与种子发芽关系,还想出了在相同水量以及其他条件不改变的情况下,探究不同浓度的牛奶、茶叶水、洗涤水、东豪涌水、白砂糖水、柠檬水等对种子发芽的影响。孩子们对有思维导向图引发出来的研究问题很感兴趣,探究起来兴致勃勃,有始有终。由兴趣带动整个探究的过程,孩子们发现得就更多。
二、在实验探究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的确,浓厚的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它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学习的自觉性和自信心。学生对事物有了兴趣,就会自觉地去思考、研究、探求新的知识。因此,课堂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其探究热情。
在科学实验课中,通过让学生自行设计实验和改进实验方案,使学生动眼、动手、动口和动脑,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促使学生勇于探索、善于开拓、敢于创新,有利于学生自行探求和获取知识,发展学生的独立性和独创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指导学生实验的过程中,要求学生注意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数据,培养学生敏锐的洞察力。因此,引导学生设计和改造实验的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有效学习的重要途径和方法。
例如,教学“热胀冷缩”一课时,笔者曾用过这样的方法:向学生讲解固体和液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那么,空气会有吗?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望,同时向学生提出实验的目的和要求。学生根据要求,联系实验材料,积极思考,勇于探索,大胆尝试。过了一会儿,学生设计好实验。他们把硬质塑料导管伸进胶塞里,并把胶塞压在圆口烧瓶中,用热毛巾盖住烧瓶,把塑料导管伸入水里,气泡冒出来。“成功了!成功了!”他们发出胜利的喜悦,体验到成功的乐趣。笔者又提出:“你们能用其他的实验方法吗?”学生继续尝试,失败了,再思考,再讨论,再尝试。终于,学生想出新的实验方法:用手贴住烧瓶,把塑料导管伸入水,水里出现气泡,又成功了。学生更加兴奋了。教师继续引导学生:“当气泡出现后,你们再用泡过冷水的毛巾盖住烧杯会有什么现象呢?”学生实验中发现水“上升”这一奇怪现象,纷纷问“为什么?”并展开讨论。明白了水“上升”是因为气体受冷收缩,水形成倒吸现象。学生通过自行设计和改进实验,不仅获得知识,掌握了实验操作技能,重要的是在科学探究学习的过程中培养了科学思维。
三、在实验质疑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
激活学生的思维,使学生豁然开朗,形成鲜明的科学概念。例如,教学“空气的热胀冷缩”一课片段:
(教师拿出两个压瘪了的乒乓球)
师:同学们,你们有办法让这两个乒乓球重新鼓起来吗?
生:可以把乒乓球放在热水中泡一泡。
师:你怎么知道的?
生:我从课外书中看到的,乒乓球会热胀冷缩。
师:你的课外知识真丰富。为了证明你的办法,老师用实验来验证一下。
(教师拿出一个不锈钢饭盒,把两个乒乓球放进去,倒入热水,然后盖上盖子。过了一会,教师打开了盖子。学生惊奇地发现,一个乒乓球变回圆圆的,可是另一个却还是瘪瘪的。)
师:对于这个实验,同学们有什么要说的吗?
生:这太不可思议了,难道两个乒乓球是不一样的吗?教师见火候到了,给每组分发了两个瘪的乒乓球,要求他们在烧杯中重复刚才的实验。
师:同学们,你们有什么新发现吗?
生:我们发现实验结果跟老师刚才做的是一样的,也是一个乒乓球变回圆圆的,另一个还是瘪瘪的。我们还发现没有鼓起来的乒乓球上面有一个小孔。
生:我们的发现和他们的一样。我们还看到有气泡从乒乓球的小孔里跑出来。
师:这个气泡是怎么回事呢?
生:我觉得气泡应该是乒乓球里的空气受热膨胀后,乒乓球里装不下了才跑出来的。
师:这个实验主要是乒乓球受热膨胀还是乒乓球里的空气受热膨胀呢?
生:我觉得主要是空气受热膨胀了。
上述案例中,瘪的乒乓球受热膨胀后恢复原状的现象是很容易观察到的,但是要让学生分清是“乒乓球”本身膨胀还是“乒乓球里的空气”膨胀却有一定难度。教师进行演示时,故意将实验放在学生看不到过程的不锈钢饭盒中进行。当学生看到截然不同的实验结果时,跃跃欲试想要解开其中的秘密。教师就势让学生用亲身实验解开其中之谜。学生在强烈好奇心的驱使之下,在实验观察时无不细致入微,终于发现原来是乒乓球里的空气受热膨胀了。
四、在创新实验设计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
笔者在执教三年级“空气和水”单元时,孩子们在探究空气是否有重量时,经他们自己商讨后,完成了“水和空气”单元知识整理表,从单元知识整理表中引出研究问题,也就是今天课题:空气有重量吗?孩子们对“空气有重量吗?”这一问题进行猜想。接着孩子们选择并利用身边的材料初步设计验证方案,目的是培养孩子的思维,促进他们在已掌握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解决新问题的能力。接着孩子们商讨和确定实验方案,特别是“怎样调整木棒的平衡”这一环节,孩子们用铅笔在木棒与中间线的接触点画一条线做标记,方便以后能快速找到能使小木棒平衡的那个支点。在这一环节上孩子们进行了实验和探讨。
在做实验前,孩子们探讨并自行强调实验步骤:先在简易天平调平衡并做记号――一端气球充气――挂上充气气球――观察实验结果――得发现。最后孩子们自己动手实施实验方案,在实验现象中得出结论并汇报。孩子们在思维导向图的作用下,通过实验观察发现,并自行整合知识:空气有重量,而且很轻。孩子充分发表意见,思维的火花在课堂里点燃和碰撞。在孩子们汇报、归纳出初步结论后,有些孩子会发现,实验在没有精密的仪器帮助下,可能会出现误差,他们会想出用精密仪器:天平。再次验证自己刚刚归纳得出的结论。
在思维导向图中出现需要探究的螺旋形上升的问题,但没有有效的探究方法也是不行的,所以“科学探究方法是解决问题的关键”。这也是本节课的总结升华:孩子们知道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孩子们总结和升华,让他们知道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最后孩子们会利用“科学探究方法” 研究本单元的其他问题和课外思考要研究的问题。达到“授之以渔”的效果。所以说,效果明显的实验设计既可以加强孩子们探究问题的能力和确定探究方案的筛选能力,能够强化探究的目的和科学学习的方向。
五、利用科学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
新课标强调,教师必须把教学和儿童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让教学贴近生活。在学校开展“科学养蚕”活动,孩子们通过灵活运用观察、记录、查阅、访问、交流等研究方法学习知识,对自然界的事物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整个实践活动中,孩子们都是亲自动手,用自己的眼睛去仔细观察养蚕的过程,用情去体验,用心去探究养蚕时所面临的各种现象和遇到的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科学思维,提高科学素养。
例如,三年(1)班黄同学在养蚕日记中写道:“今天,我看见有一条蚕宝宝吐丝了。我马上把它捉回结茧架里。蚕宝宝在吐丝前身体和行为:蚕宝宝慢慢地缩小,会缩成一团,嘴越来越大。蚕宝宝是从这边拉到那里,淖蟮接彝滤浚吐的丝是金黄色的。吐丝前的蚕宝宝是胖乎乎的。吐丝前的蚕宝宝是56毫米,吐丝后慢慢地缩成一个像圆形一样的东西,会越来越短,身体是半透明的,腹部稍微有一点淡红。我发现有一只茧像石头般软硬。它们的丝一条一条,像一条条弯曲的线。它们结茧的时候是先吐丝,再把茧弄到自己的‘房子’里,它的‘房子’外有一层像弯曲的线,一条一条的,像千层糕似的。”没有细心的观察是不可能写出如此详细的描述的,养蚕活动使他们的潜能得到了发掘,培养了善于思考、敢于质疑、乐于探索、勇于实践的精神品质。
篇5
关键词:幼儿;教育;能力;培养;策略
一、培养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
语言是人与人之间交流、沟通的基本载体,而对语言的基本表达能力、表达技巧则是每个人都必备的基本技能。幼儿时期由于孩子们的综合认知较弱,在进行语言表达的时候往往很难有效进行,比如讲话断断续续,对于自己的想法不能有效的表达等等,这不仅影响到了他们的学习生活,而且还会造成在学习生活中的一些误会、困难。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注重幼儿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以便能够促进他们自由表达、科学表达的实现,提升他们与人之间交流、沟通的效率。
很多孩子在大家面前不敢大声讲话,这就需要教师要善于和孩子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引导孩子敢于进行表达,鼓励他们说出自己的看法与思考,对于他们的回答则要及时表扬,让他们感受到成功的喜悦,进而提升说话的勇气。
另外在教学中,教师也要从自身的语言表达入手,给孩子们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比如要规范语言,在叫孩子们吃饭的时候说“吃饭啦”而不要说“吃饭饭啦”,避免一些重叠词的运用,引导孩子们养成正确的表达方式。还要教会孩子们使用礼貌用语,比如对于别人的帮助要说“谢谢!”打搅到别人的时候要说“对不起!”等等。
二、培养孩子的思考思维能力
《论语》中说“学而不思则罔”:如果一味学习而不思考,就会因为不能深刻理解书本的意义而不能合理有效应用书本的知识,学的东西都不能被有效的整理、吸收、运用,就会导致自身陷入迷茫的境界。幼儿时期正是一个人学习知识的关键阶段,在此时养成良好的思维能力对于提升他们的学习效率有着重要的意义。所以就需要我们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思考思维习惯,培养他们的思维思考能力。
但是在幼儿时期,孩子们对于事物的综合认知不全面,思考的时候往往存在片面的因素。比如看到穿白大褂的人就以为是医生,而不知道可能是厨师或者科研人员等等。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引导学生不断的拓展知识面,比如要将医生、厨师、科研人员进行对比,引导孩子们进行观察,根据不同的工作场景以及工作特点进行思考,拓展他们的思维能力。另外教师也要引导孩子们养成良好的思考习惯,在遇到问题的时候首先自己进行一些思考,而不是直接就问老师或者家长。例如在夏天的时候就要想到看天气预报来判断天气会不会很热,要不要带雨伞等,或者根据早上的天气状况来判断今天会不会下雨?原因是什么?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不断提升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
三、培养孩子的自主探究能力
在传统的幼儿教学中,教师往往是把幼儿当做一个“知识的容器”,把自己的知识往他们脑子里“浇灌”,这样的教学模式虽然能够快速的提升孩子们的理论知识技能,但是久而久之就会导致他们对于学习的厌恶,抹杀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新时期我们需要的是创新型的人才,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要能够转变教学观念,更新教学模式,注重孩子们自身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让他们能够参与到知识的形成过程中来,去体验发现的乐趣,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比如在教学“浮沉原理”的过程中,教师就可以引导学孩子们探究怎么让铁皮浮在水面上,前提是不能借助外力,比如用绳子提着或者放在泡沫上面。给孩子们一定的时间让他们进行自主探究。很多孩子刚开始的时候都感觉很困难,有坐船经验的孩子就会根据自身的生活体验发现将铁皮弯成“船”的样子就能够让铁皮浮起来。通过这样的形式能够让孩子们对于浮沉原理有一个自身的认知,让他们认识到铁皮在什么样的情形下能够受到水更多的“浮力”,提升他们对于浮力的认知。另外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也要善于引导,鼓励孩子们多进行探究式学习,培养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与学习自主性,而不能简单的进行知识的灌输,以免导致孩子们养成思维懒惰的习惯。
四、培养孩子的合作交流能力
合作是当前世界发展的一个主题之一,也是现代人才必备的一项基本素质。良好的合作交流能力能够提升人的综合素质与综合实力。俗话说“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也”,特别是在幼儿时期,正是孩子们各项认知能力养成的关键时期,所以就需要教师能够培养他们良好的合作交流能力。新课程要求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不仅能够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使他们在良好的氛围中进行知识的学习,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自主学习的能力,还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减轻他们的学习难度与学习压力。
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教师要培养孩子的合作意识,让他们认识到合作的重要性。例如给学生播放一些关于合作力量大的音像素材,让学生认识到合作交流的重要意义。之后教师就可以给学生创设一定的环境,比如就可以给学生布置一些难度较大的任务,让学生之间能够进行合作分配、共同完成。此外还可以引导他们在学习生活中要善于发现合作交流的一些契机,有意识的进行合作交流,以便能够提升效率,更好的实现目的。
篇6
关键词:幼儿教育 数学 探究式教学
我国的幼儿教育起步较晚,也缺乏相关的政策指导,一直以来采用的传统幼儿教学方法,并不完全适应幼儿的年龄特点,存在一定的弊端。从生理特点上来说,3-6岁的儿童处于认识世界,了解世界的最初阶段,能在这个时期打好学习的基础,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孩子的一生都比较重要。
一、合理选择教材,开发学生的探究能力
我园使用的凤凰康轩版本的教材,来自于祖国宝岛台湾,凤凰康轩进入国内市场之后,一直致力于幼儿教育教材的开发,目前采用多元能力培养策略进行教材的编写,比较符合目前的幼儿园教学实际。针对数学学科,该版本的教材具有极强的趣味性,整本教材故事性强,数学概念由浅入深,还具有很强的系统完整性,有较多的教学模具,可以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探究数学,感悟数学,使学生有比较强烈的学习兴趣。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让学生在生活故事中发现数学的有趣处,在自己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发现数学的好玩之处,该版本教材有丰富的配套练习和实践课程,也给开发学生的探究能力提供了较大帮助,配套的教师用书也有极强的可行性,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二、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
在实施探究性教学的过程中,数学教师要注意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中经常进行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创造出适合学生探究的学习情境,提出具有一定难度的问题,诱导学生主动进行思考,启发学生的探究能力。
(一)利用生活场景,使学生乐于参与。大班阶段的幼儿具有比较强的好奇心,已经能够与家长进行沟通,也能表达清楚自己的意愿,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到这种优势,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可以在课堂上充分利用生活中的场景,让学生有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的兴趣,学生乐于参与课堂活动,就能增强师生互动的效果,使学生取得比较满意的学习效果。如在学习顺数和倒数时,可以让学生回忆新年倒计时时的倒数,体会到倒数的含义,孩子们都盼着过年,会认真花心思参与到学习中来,在游戏和生活场景的启发中,更好得掌握数学知识。
(二)让学生了解自己,多利用自身进行学习。数学本身具有极强的逻辑性和严密性,幼儿阶段的数学教育,是为学生学习数学打下基础的阶段,俗话说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般,能在启蒙教育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应该是所有幼儿教师的工作目标。幼儿园阶段的数学教学目标,是要让学生对周围的事物感兴趣,对不理解的事物能产生好奇心,能运用自己的各种感觉器官,能够自主进行探究,解决简单的问题。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认识自己的身体,利用手指以及肢体进行数学的学习,如在学习区分左右的时候,教师要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习惯加以区分,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三)多表扬多鼓励,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在幼儿园阶段的儿童,已经具有一定的自我认知,教师在平常的教学中要注意多使用正面的鼓励话语,进行赏识教育,尽量减少冷硬的批评,避免伤害到学生的自尊心,大班的孩子年龄尚小,但是也已经具备初步的判断能力,作为启蒙教育的数学老师,要注意教育手法的运用,能通过鼓励性的语言,激发起学生的探究兴趣。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能够巧妙地运用语言进行鼓励性教育,是教师最大的成功,针对不同学生不同的个性,以及不同的学习状态,教师应该给学生制定不同的学习目标,并且鼓励学生进行主动探究,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三、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大班阶段的孩子具有一定的纪律性,已经能够在课堂上跟随教师的思路进行学习,也能够理解教师的教学用语,在数学课堂上,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自己动手进行探究的能力,让学生在动手的过程中自己发现数学的有趣之处。大班阶段的幼儿能按照教师的引导完成一定的数学探究,教师要把握这样的机会,进行合理的引导。
(一)合理使用教学用具。凤凰康轩版本的数学教材,具有较多的操作模具,学生可以人手一套进行相关的动手训练,教师在学生进行动手操作的时候,要进行适时的引导,让学生在动手过程中自己获得相关的知识,通过自己动手掌握的能力,一般都会留下深刻的印象,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好基础。如在学习测量的过程中,让学生通过工具自己测量三角尺,文具,以及课桌的长度,自己选择合适的测量工具,记录测量的结果,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会形成自己的数学思维,可以训练学生的感知能力。
(二)家校结合,创造探究条件。要实现对幼儿的探究性教育,不应该只由幼儿园进行努力,在召开家长会的时候,应该和学生家长进行有效沟通,通过介绍让幼儿在课余时间动手的必要性,争取学生家长的配合,共通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幼儿在学校经过一定的学习之后,能够在家里对学校所学的知识进行复习巩固,这也是对幼儿的动手能力和探究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孩子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通过家长的鼓励和认可,也有利于幼儿积累学习成果,获得一定的成就感。
结语:
在进行幼儿数学教学的过程中,要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展开教学活动,让孩子多关注自己感兴趣的方面,教师要引导学生了解自己的器官,利用身体的各个部分来完成探究和学习。在幼儿园大班的数学教学过程中,展开探究性教学有比较好的效果,可以使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有所提升,培养儿童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思维习惯,为小学的学习打下牢固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韩璐.幼儿园大班数学探究式教学策略研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包旭芳.浅析幼儿园数学教学活动中的探究式教学策略[J].新课程(教研版)
篇7
幼儿科学教育是科学启蒙教育, 能引起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索求知的欲望。保护幼儿的好奇心、激发幼儿的兴趣,鼓励和培养幼儿对科学的。应根据幼儿幼儿的发展水平, 创设适宜的环境,有效地开展科学教育活动,培养幼儿的科学求知欲和探索能力。
一、培养兴趣,激发幼儿的探索欲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科学教育中精心呵护和培养幼儿对周围事物和现象及其相互关系的好奇心、认识兴趣和探究欲望是关键,是培养科学探究能力的前提,这将成为幼儿终身学习和发展的动力机制,终身受益。多媒体集声、情、景、色为一体,向人们传递多元信息,能充分调动感官,创设美妙的情景,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
在教幼儿认识花朵时,可用多媒体制作 “花儿朵朵开”的课件。让不同形状、不同颜色的花儿以拟人化的形象出现在幼儿眼前,并配以童话般的声音作自我介绍,图文声像并茂的动画一下子就激发了幼儿的探究欲望,他们想进一步了解“花儿为什么不是一个样的?”“玫瑰、的花瓣有什么不一样?”又如在了解自然现象“雨”的形成时,使用《小水滴的旅行》课件,大家被生动有趣的画面及奇妙的变化过程吸引住了,幼儿不再觉得枯燥,兴趣倍增。媒体将不易观察到的形象清晰化,变静态为动态,变单一为多样,变繁为简,变“虚”为“实”,激发幼儿去形成积极探究、主动学习的意图,产生观察、探索、想象、操作等自觉的行为。
二、投放材料,培养幼儿的动手动脑能力
幼儿是通过直接接触材料、动手操作材料、充分感知材料、反复体验材料来学习科学的,因此教师在科学探索活动中,合理、科学、有序地为幼儿提供有关探索材料,让幼儿动手、动脑、动口,对培养幼儿的科学探究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如有一次,两位幼儿在玩游戏的时候手碰到了,赶紧缩了回来并感到有点刺痛,觉得奇怪:“是什么弄得我这么痛?”另一个孩子说:“我也感到痛!”许多孩子也有同感,都十分好奇。于是,我们在科学区分批投放不同材料,让幼儿通过操作感知“静电”现象。第一次,我们投放了纸屑、塑料玩具、积木、笔和尺等,孩子们非常感兴趣,都想方设法地想把纸屑吸起来。孩子们在探索中发现:只要将笔或尺在衣服或头皮上摩擦或用手不停地与笔杆摩擦,就能将纸屑吸起来,于是,他们认为任何东西摩擦后都能将纸吸起来。对此,可投放一些铁质小棒、不锈钢盖子、玻璃杯等材料,让幼儿通过实验操作,自己去发现问题。当他们发现不是所东西摩擦后都有吸引力时,老师及时向幼儿讲解了有关静电的知识,解开了心中的疑团。此外,教师准备材料时,应根据幼儿人数和组织活动的形式,尽量做到合理充足,保证数量,让每个幼儿都有动手操作的机会,使有限的材料发挥出最好的效果。
三、注重科学实验,培养探究能力
科学实验是科学探究的最有效的手段之一,它简单易行,具有游戏性和趣味性,也是幼儿感兴趣的一种活动。但是任何一个实验不是让幼儿随便动手做一做,看一看,说一说就行了,以《水果的沉浮》一课为例,将科学实验融入科学教育活动之中,真正发挥科学教育活动的作用,从中培养幼儿严谨科学的态度,培养幼儿的科学探究能力。教师准备了苹果、香蕉、橙子、草莓、小番茄、葡萄等很多水果。活动开始,先提问:“你们认识这几种水果吗?”这样一方面帮助幼儿回忆整理了对水果的认识经验,又引导幼儿注意到了这些水果的大小、形状不同。而正是这些外在的特征,可能会影响幼儿猜测水果沉浮的结果。果然,当教师提问:“这些水果放在水里会怎样?哪些会浮起来?哪些会沉下去?”大家七嘴八舌地说开了,有的说:“香蕉会沉,橙子也会沉”;有的说:“苹果重,肯定沉下去,葡萄、小番茄轻,应该会浮起来。”孩子们的好奇心被充分调动起来了,当然他们的回答完全是根据生活经验得出的。教师应尊重他们想法,把大家的猜测想法记录了下来。在下一环节设计了一个小实验:水果的沉浮。当幼儿把这些水果放到水里时,他们发现苹果、香蕉、橙子是浮起来的,而芒果、番茄、葡萄、草莓是沉下去的。为此很多幼儿认为小水果在水中是沉的,大水果是浮的。面对这种情况,教师没有给出所谓正确的答案。而是出示了事先准备好的大一点的番茄和刚才做实验的小番茄,请幼儿猜猜“这两种番茄一起放在水里会怎样?”孩子们都说“大的番茄会浮在水面”。老师当众把这两种番茄一起放在了水里,结果它们都沉下去了。实验证明,物体的沉浮和大小并没有多大关系。那到底和什么有关系,教师又把球抛给了幼儿,请他们回家再试试,同时通过小结,让幼儿明白猜想和实验的结果有时会不一样,需要通过实验来证明这一道理。教师在幼儿科学教育活动中,要把幼儿引进科学实验,注重幼儿科学探究的过程,通过动手做实验来进行,通过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验证问题,解决问题这一科学探究过程,更好的促进幼儿认知、情感的协调发展,逐步培养幼儿实验的兴趣和动手操作能力及科学探究能力。
篇8
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使得独生子女在社会成员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多。现代独生子女家庭中,父母习惯性地为孩子包办一切,过度溺爱,导致孩子对父母的依赖性不断增强,不利于孩子独立自主意识的形成和动手实践能力的提升。初中化学教育注重学生创新思维与动手实践能力的发展。化学药品、器具的使用,实验操作的要领,如排水法收集气体、粗盐提纯等实验,更需要学生亲自动手操作,甚至利用自己的创新思维对实验器具、操作过程进行改进。而独生子女正缺乏这种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因此,家庭教育方式需要不断改进。
二、初中化学教育中,培养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的措施
(一)改变传统教育体制,激发学生创新思维(1)在化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给予学生发展创新思维的自由空间。鼓励学生从多方面,多角度,多层次分析化学实验中出现的现象,尽量少强调“答案”一词,以免禁锢学生的独立自主思维。(2)注重对思维活跃,实践能力较强学生的培养,树立学习榜样,激励其他学生向榜样学习,以少数带动多数。从课本理论知识的掌握、实验课上的操作能力,课外对化学现象的探究与发现等多方面综合考察学生,这将有利于激发学生创新思维,提升实践能力,自由的学习发展空间让创新思维自由飞扬。
(二)创新型的社会环境,为教育发展营造良好氛围曾说:“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为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从而促进国家的兴旺发达。反过来,创新型的社会环境也会反作用到社会生活的各方面。社会发展中更加注重自主研发、保护个人及团体专利,在社会上提倡创新、鼓励创新。创新型社会对于创新型人才的需要,必然对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产生积极影响。创新型社会环境,会为中学生在化学学习中对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的培养营造良好氛围。
(三)鼓励学生在化学实验探究中掌握知识化学以实验探究为基础,不亲身进行实践就不能真正探寻到其中的奥妙。在课堂教育中,老师在教授课本理论知识的同时,应多开展探究性实验,例如:利用化学知识让学生自制饮料,粗盐提纯,制作简易净水器,与生活密切联系起来,将枯燥无味的理论知识变为兴趣盎然的小魔术。可以使学生置身于无限的知识天地,陶醉于在化学实验中通过亲身实践带来的乐趣。化学实验探究,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了扎实的理论知识,并运用到日常生活中,也逐渐提升了实践能力。
(四)丰富课外化学活动,组织学生参加竞赛(1)创办兴趣型社团中心,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进行小制作,小发明,并由老师进行专业点评与指导,推选优秀学生参加各类创新型知识竞赛,还可以定期进行化学知识专题讲座,让学生获取更多、更新的信息,更加深入的了解化学。(2)学校还可以与校外企业进行联系,让学生走进社会,走进企业,组织学生参观并进行劳动。这样既可以增加学生与社会接触的机会,扩大视野,开阔眼界,也能够了解企业发展对于化学知识的最新需求。
(五)改变家庭教育观念父母对于孩子的疼爱是出于本性,但不应是过度的溺爱。父母应果断的抓住一切时机,让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孩子也会从中得到乐趣。在面临困难时,父母更不应该包办一切,应给予孩子更多的鼓励和面临困境的勇气,让孩子在解决困难的过程中提高实践能力,活跃思维,为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作铺垫。“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对孩子的影响是潜移默化、根深蒂固的,父母的创造性思维也会影响孩子。父母也应该广泛学习化学知识,从报纸、电视、网络等媒介中,选取易于孩子接受的知识,与孩子共同学习、探讨。在家中与孩子一起做化学实验,建立融洽的家庭关系,与孩子像朋友一样相处,共同学习,共同进步。
三、结束语
篇9
社会总是不断向前进步,人们的传统观念也在逐渐变化,尤其制度的限制,越来越多的家庭都是以独生子女为主。子女受到了更多的娇宠和溺爱,很多孩子的性格中有着自私和自我的倾向,而缺少了成长过程中良好的性格、习惯和思维方式。在如今这个现代高速发展的社会中,经济发展速度突飞猛进,来自于内外的竞争不断地加剧,注重培养孩子的综合能力是非常重要的事。
2幼儿成长教育的关键因素及培养方向
2.1培养幼儿道德教育的现代性
培养幼儿的道德,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是幼儿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终身教育的奠基阶段。幼儿时期是个很特殊的时期,对道德教育来说,这也是个很重要的时期。幼儿时期心灵纯净,各种思想观点还没有形成。现代德育受传统德育的影响是多种多样的,尤其思想行为、为人处世、态度等。不管一个优良的教育,还是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都会给幼儿在成长心灵上留下深深的烙印。正所谓“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幼儿德育现代性就是改变一些传统的理念和方式,坚持以幼儿为德育主体,在以德育为主导的思想下,通过幼儿教育工作中的启发、引导与幼儿的认知、体验、践行的互动,使幼儿的德育能够得到健康和长足的发展。目前,城市现代化、社会多元化已经对德育有了更高的目标要求,而最根本的是要求人从唯知是求、唯知是德的“知性人”困境中解脱出来。要完成这些目标,使得人在成长成熟中的道德和修养能够健全,应将幼儿德育走出传统的教学方式、教学方法和教学观念中解脱出来,改变传统重智轻德、重护轻养(修养)、重教轻育等怪圈,真正发挥现代性在幼儿德育中的作用。
2.2培养幼儿的合作能力
在竞争激烈的现代社会,团队合作越来越被人看重。幼儿期是幼儿社会性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期。好的协调合作能力是成功的重要因素。合作就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体组合共同协作完成一项任务。培养幼儿的合作性,就是在学习、游戏、生活中,能主动配合、分工合作,一起商量友好解决问题,并营造一种团结、互助、友爱、合作的群体氛围,增强幼儿的社会适应性,最终确保活动能够顺利进行。兴趣也是推动幼儿合作和发挥的重要因素,如果幼儿喜欢某项活动,有着浓厚的好奇心和思考力,那么就能够在一种轻松和娱乐的心境中完成任务。如展示幼儿的合作画,能够让幼儿欣赏到合作后的成果,并且能够产生愉快情绪。此外,不容忽视的是幼儿的模仿能力。教师的言行举止都从不同角度影响着幼儿的行为和语言,所以教师在教育孩子时应建立一种轻松、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在班中教师要以分析、理解的眼光去看待孩子的行为,成为孩子的朋友,鼓励孩子能够把思想表达出来,同样也引导孩子去倾听同伴的叙述。幼儿观察、学习、模仿其他幼儿的共同行为,这种模式的行为和心理也是一种协作的开始。再者,幼儿教育过程中,教师和家长要给幼儿创造更多的合作机会,如让幼儿共同拼接一个积木小狗、小猫等动物造型,共同想象画一幅画或采取二人合作或几人一组的体育游戏等,培养幼儿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幼儿的创造性对幼儿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幼儿创造力是其未来成长工作中最有竞争力的决定因素。幼儿期是智力发展和形成的时期,此阶段幼儿精力充沛、求知欲旺盛、好奇心强、富于幻想,是培养其创造性思维的良好时机。
2.3培养孩子创造性思维创造性培养可以体现在多方面,主要有:
(1)语言活动中的创造性培养。通过写作诗歌、续编故事、编辑诗歌等活动来培养和发展幼儿的创造性想象。教师可以引导幼儿身临其境的感受不同环境和不同创作的背景,使幼儿充分理解感受意境,再鼓励幼儿到社会和自然中观察,体验所要描述创作的特征,最后引导幼儿发挥创作性把要表达的感受通过诗歌或者其他形式的文体表达出来。
(2)艺术活动中的创造性培养。在美术活动中,可以让幼儿拼画(正方形、半圆形、房子等)、添画(圆形可添画成太阳、地球仪、熊猫、西瓜等)、变画(主题画、诗画、粘贴画、美工等)。在评价幼儿作品时,除了看画得像不像,更要重视创造性意识在作品中的融入,不局限于老师的例子,鼓励幼儿自由发挥,鼓励幼儿用独特或不同的方式来表现自我感受。
(3)健康活动中进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在健康教育活动中,有必要对幼儿进行创造性思维培养,在组织教学中教师应全面了解幼儿的个人爱好兴趣、思维的活跃性,让幼儿根据自己的想法、兴趣选择适合自己的活动,这样幼儿的创造性思维也容易激发。
(4)教师为幼儿创设平等和谐的教育环境。让幼儿在一个宽松、平等、和谐、自由的环境中,使幼儿的思维始终处于开放、积极的状态,以培养幼儿活跃的心态。如在音乐课程中,教师把歌词换了个俏皮的唱法,教师问幼儿:“歌词是哪个曲子?“”好听还是不好听?“”谁还能让曲子更好听?”
(5)家长为孩子营造和谐家庭氛围。家长要启发孩子的好奇心,让孩子对自己所好奇的东西进行观察和思考或者动手操作,才能在大量复杂的现象中创造性地发现问题。创造力强的人,小时候一般比较淘气,敢于大胆地拆卸东西,敢于发挥想象,天马行空。而过分的严肃和强制性教育,总是干涉和教训,则会抑制孩子的个性和创造性,妨碍孩子创造力的发展。
(6)鼓励孩子有主见、多提问。家长应当让孩子自由和坦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主意,勇于提出不同于其他的想法和做法。家长对孩子的花样想法要评价得客观和公正,不能总是负面压制,要以正面激励为主。在与孩子评价交流时,不要总是盯住幼儿的失败或者错误,要发现那些创造性萌芽,发现其能够创造的潜力,并给予积极的肯定。
2.4培养幼儿科学教育的目标
第一,通过形式来激发儿童的兴趣。幼儿教育的年龄段决定其教育内容应当丰富多彩,涵盖全面。在每个学期,教师要让幼儿自己发现身边神奇的科学现象,通过多种形式接触传授,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
第二,将内容中融入兴趣的灌输。幼儿有很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对周围的事物都很新鲜和喜欢观察,因此应当鼓励幼儿多加关心和爱护周围环境,使得他们有着积极的态度和精神。引发幼儿的科学探索行为,使得幼儿的科学探究活动得到更长的持续。
第三,从心理学角度激发幼儿的科学目标。教师应当为幼儿提供心理安全的探究环境,从而激发和培养幼儿科学探索兴趣。安全的心理环境可以很好地促进幼儿探索精神与合作精神的培养。第四,以“环境”激趣。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环境资源来培养幼儿的科学兴趣,积极支持幼儿获得探究的体验。一个完整的探究过程,应该包括以下几个必要的环节和要素:
(1)从观察中提问。幼儿运用各种感官对事物和现象进行细致的观察和了解,从而发现问题。
(2)猜想和假设。幼儿用已有的经验猜想和解释。
(3)形成问题的解释。儿童根据收集到的证据,学习推理、找到事物的本质、现象的因果关系或其他的解释,形成对问题的解释。
(4)交流探究结果。幼儿通过图画、记录表等,与老师、家长、玩伴共同分享探究结果。交流是儿童探究后的自然流露。
篇10
一、适宜的氛围,问题意识培养的前提
1、营造良好的心理环境
研究表明:宽松、开放、互动的环境使幼儿身心愉悦,并产生愿意交流的愿望,有助于幼儿敢于把内心的想法表达出来。这就要求我们老师与幼儿间建立一种平等的伙伴关系,蹲下身来和他们讲话,了解他们的兴趣,关注他们的需要,设身处地地探明幼儿好奇在哪里,疑惑在哪里,然后引导幼儿把心中的疑惑用问题的形式表达出来,也就是把好奇心转化为一个一个的问题,这样才不会使幼儿的好奇心稍纵即逝,才会进一步引起幼儿探究的兴趣。在活动中“少一些不准,多一些允许”,体谅和满足他们的合理要求,让幼儿生活在没有顾虑,没有压抑的宽松环境中,鼓励幼儿大胆与他人交流,大胆表达出自己的疑惑,把好奇心转化为一个个问题。同时,在科学探究中我们可以多问孩子:你想知道什么?让我来听听你的想法;让我们一起来解决这个问题吧……我想这样会让我们的孩子感受到:“老师很尊重我们想知道、想解决的问题;我们可以大胆的提出自己的问题。”
2、尊重孩子提问的差异
在活动中,我们尊重孩子不一样的疑惑,允许孩子提出各种深浅不同的问题。活动结束后,我们还让孩子提出自己不懂的或觉得有问题的地方。刚开始孩子们不知道如何提问,显得有些茫然。但随着教师提示与引导,几位能力强的幼儿首先提出了问题,当一个个问题得到大家的认可解决时,所有的孩子都得到了鼓舞,其他的孩子渐渐也知道了怎么样提问。时间一长,每一次活动后,孩子就会不由自主的提出自己认为迷惑的问题。这样,不仅有利的反馈了学习情况,而且使活动意犹未尽,不断的深入。
3、创设激发幼儿提问的环境布置
为了鼓励孩子对各类问题产生兴趣,让孩子逐步养成提问的习惯,我们本着因时、因地、充分利用的原则,在班级中设置了自然角、科学发现区、科学实验区,让幼儿通过看、摸、玩,暗示幼儿自己想、主动问、积极答,从而诱发、提升、拓展幼儿的提问行为。另外,我们在班级里还设置“问题小屋”,这里可随时记录下孩子眼中的问号。内容大多包括幼儿在日常生活中提出的千奇百怪的问题,以及孩子通过各种途径收集,寻找的答案。这样不仅丰富了幼儿的科学知识,培养了科学探索精神,也增加了幼儿获取信息的多种方法,“每周问题小明星”更是激发了幼儿提问的积极性,使孩子们的问题层出不穷。
二、有趣的情境,问题意识形成的温床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让孩子主动学习的原动力。在学习中,问题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教师对幼儿问题意识的培养应该从创设情景做起。因此创设情境是教师设计教学过程的重要内容,在活动中教师应设置各种问题情景,把问题隐藏在情境之中,让幼儿成为“问”的主体,从而激发幼儿提出问题。在科学探究中的问题主要有三种:一种是幼儿根据教师、教材或其它途径给出的问题进行探究;二是幼儿从老师所提供的问题中得到启发而提出的新问题;三是幼儿自己提出问题。毫无疑问,幼儿自己发现并提出的问题是最有兴趣、最有动力去深入探究。所以,教师的指导工作,重点应该放在设计让幼儿发现并提出问题的情景上,而不是在设计问题本身上,应着力于培养幼儿发现问题的能力。这样有助于幼儿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勇于置疑、大胆创新。
三、引发性提问,问题意识深入的抓手
在科学探究活动中,让问题引发问题,有时教师的预设问题会起到起始性的问题,有时教师的提问能够帮助幼儿及时地表达出心里想探索的未知问题,从而使教师准确把握幼儿的认知需要,灵活生成新的内容,针对性地开展活动,使幼儿主动构建经验。但数量一般不能太多,要尽量减少琐碎提问,应该设计一组有层次,有梯度的问题,考虑好问题与问题的衔接和过渡,灵活运用组合,要让幼儿“跳一跳,摘桃子”,要尽可能使传授的知识有层次,利用问题组和问题库来引导幼儿深入思考,从而形成结构知识。
四、多元化评价,问题意识深化的手段
《纲要》中指出,老师要激发幼儿的提问积极性,是每个幼儿乐问、好问、会问,让抽象的“问题意识”进入幼儿幼小的心灵。教师要充分发挥发展性评价的激励和导向功能,促进幼儿问题意识的培养。如在课堂上,教师可运用有声语言、无声语言,通过即时性评价激趣,鼓励孩子们表达自己的意见。首先,教师对幼儿提出的问题,要以赞许的态度去倾听;其次,对幼儿提出的不明确的问题,要采取和幼儿一起思考的方式加以引导。如当孩子问蚂蚁喜欢吃什么时,教师应和幼儿一起做实验进行解决;再次,对幼儿提出错误的问题时,教师不应训斥和指责,应肯定他的大胆和他的想象力,最后还应帮幼儿理清思路,指导幼儿如何抓住关键处提出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