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的基础知识范文

时间:2023-06-20 17:19:0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化学的基础知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化学的基础知识

篇1

一、编成歌诀轻松记忆

所谓“歌诀”就是把一些比较枯燥的化学知识编成顺口溜,再赋予它们一定的音韵和节奏,使要记忆的内容合辙押韵,朗朗上口,便于记忆。

例如,化学方程式写法可编为:“金属左,非金属右。氧化物中氧在后,原子个数不能漏。”通过这样的方法,学生很快就熟练掌握了化学方程式的正确写法。

二、利用谐音幽默记忆

例如,元素化合价的标法与离子符号的书写极易混淆。化合价标法在元素符号上方,符号在前、数字在后;而离子符号的书写则是在元素符号右上角先标上电荷数,后标正负号。这两者如果能牢牢地记住其一,就不易混淆了。为此我们可以将化合价标法编为:“化合价到北方找,富豪(符号)引路别乱跑。”这里的“北方”可联想地理方位“上北下南”,“富豪引路”即指“符号”在前,数字在后之意。

再如,金属活动顺序表“钾钙钠镁铝锌铁锡铅(氢)铜汞银铂金”可利用谐音法编为:“贾盖拿美驴,去换锌铁喜欢的铅氢,统共一百斤。”这里充分利用了谐音的作用,从而有效地帮助学生记忆相关学习内容,并分辨了比较容易混淆的问题。

三、编成诗歌理解记忆

例如,做氢气还原氧化铜的实验时,既要注意实验操作顺序,又要注意观察实验现象,更要及时记录、观察实验数据。为便于学生掌握这些知识,可编为:“老包静卧水晶房,轻风拂面喜洋洋。忽觉烈火从地起,老包变作关云长。云长急令退烈火,只留轻风吹暖房。”再如: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可编为:“导管一端先入水,两手紧握容器壁。管口不断冒气泡,方知装置气密性。”还有不定量的液体药品的取用,可编为:“瓶塞拿下倒置放,拿起瓶子签朝上。口口紧挨免外流,缓缓倒入眼瞅量。”以诗歌的形式既强化了学生的理解记忆,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可谓一举两得。

四、巧用数字程序记忆

有些化学实验的操作具有明显的顺序性,巧用数字既能加强记忆,又能牢固掌握操作顺序。

例如,固体粉末状药品的取用方法可概括为“一斜、二送、三直立”,块状药品的取用为“一横、二放、三缓竖”,过滤的操作要领概括为“一贴、二低、三靠”,对催化剂概念的理解可概括为“一变、二不变”,还有电解水的实验要领可记忆为“正氧负氢,氢2氧1”,另外对实验剩余药品的处理可概括为“三不一要”。

五、运用拟人手法趣味记忆

如实验室用氢气或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的方法可编为:“氢气(一氧化碳)早来晚归,灯迟到早退。”这样使枯燥乏味的知识与人融为一体,增强记忆的趣味性,学生很容易记住。

六、自然联想对比记忆

在教学中,教师可将互相对立、反差强烈的放在一起,形成对大脑的“两极刺激”,以加深印象,如氧化性和还原性、化合反应和分解反应、风潮解等。此类性质相反的知识,只要掌握一方则想到另一方,如在氧化还原反应中的氧化性和还原性、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化合价升降等概念,只要将这些概念简化为“失—升—氧—还”四个字就比较容易记住了,即“失去电子—化合价升高—氧化反应—该物质是还原剂”。如果用“得—降—还—氧”四个字还可想到另一方面,即“得到电子—化合价降低—还原反应—该物质是氧化剂”。

七、利用实验强化记忆

化学的感性认识主要靠化学实验提供,加强实验教学,可大大降低学生的记忆难度,尤其对某些实验现象的记忆更是如此。如在学习酸、碱的性质时,酸可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使无色酚酞试液不变色,而碱可使紫色石蕊试液变蓝,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如果教者与同学一起亲自动手做实验,那么学生就会记得非常牢固。

八、联系实际深化记忆

在记忆某些化学知识时,可联系生产、生活实际提高掌握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如氢气和一氧化碳都能作气体燃料和冶金的还原剂,只要联想这个实际可以很容易地记住二者的化学性质,深化学生的记忆。

九、及时复习巩固记忆

学习任何一门课程,都要及时复习,趁热打铁,不要等问题成堆再复习。反复及时的复习可以强化记忆,使学生牢固地掌握学过的知识。

十、列表格比较记忆

对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一些内容及易混难记的内容,可以列出表格进行分析比较来记忆。如对碳、氢气、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的记忆,对实验室制取氧气、氢气、二氧化碳等相关知识的记忆,都可以采取列表法。

篇2

论文摘 要:根据材料化学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材料化学学科专业特点,通过改革原有的课程体系,优化课程结构,修订完善了材料化学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新的培养方案更好地体现了材料化学专业的特色,体现了“厚基础、强能力、重实践”的人才培养要求。

材料化学作为化学和材料科学的一个交叉学科,受到了各国政府的重视,许多高校纷纷设立材料化学专业。为适应21世纪社会对材料化学专业人才的需求,经安徽省教育厅批准,我校于2003年增设了材料化学本科专业,并在当年正式招生,目前已经有5届毕业生,学生就业情况良好。材料化学作为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的二级学科专业,培养的是应用型理科人才,所以材料化学专业学生不但要加强数学、物理、化学及材料学科等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还必须接受更多的应用性、实践性的知识教育。如何完成这一培养目标,使材料化学专业人才的培养能够满足现代化社会发展对本专业人才的需求,是高校材料化学专业教育工作者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只有进一步转变教育思想和观念,深化教育改革,革新教学体系,优化课程体系中实践性教学环节,才能培养出掌握基本理论知识,动手能力强,富有创造精神的材料化学专业人才,才能办出高水平的材料化学专业,以满足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求。

1 材料化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基本框架

从“厚基础、强能力、重实践”的人才培养总体要求出发,设计培养方案、课程体系,优化教学内容。我校材料化学专业教育内容和知识体系由公共基础课程、通识教育课程、专业课程、专业选修课程和实践性课程五大部分内容构成。

公共基础课程包括:思想教育,体育活动,大学英语和计算机基础等。

通识教育课程包括:人文社会类,自然科学和艺术类等知识体系。

专业课程包括:大类平台专业基础课程和材料化学专业课程。

专业选修课程包括:材料化学专业方向性选修课程。

实践性课程包括:课程设计、毕业实习、毕业论文、社会实践、科技活动等材料化学专业实践训练知识体系。

2 材料化学专业课程体系设计

材料化学作为化学和材料科学的交叉学科,其课程要求学生掌握材料化学的基础知识和基础理论,培养学生具有材料的制备、表征、技术开发和生产的基本能力。在构建材料化学专业课程体系时,我们一直强化教学环节的科学性、系统性和综合性,将所有教育环节分为公共基础课程、通识教育课程、专业课程、专业选修课程和实践性课程五个知识体系。其专业课程体系以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和物理化学的理论课程和实验课程基础,把材料科学基础、材料化学、材料物理等作为本专业的入门专业课程。在经过这些课程的学习之后,陆续学习高分子化学、高分子物理、材料性能学、材料现代分析技术、机械制图等专业课程,在此基础上通过专业选修课程的学习形成专业特色方向。并通过开设材料科学导论、纳米材料导论等任选课程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为了淡化专业界限,我校材料化学专业和化学、应用化学专业实施按大类培养,统一设置通识教育和基础教育平台。在2011年修订的材料化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课程教学计划课内总学时为2633学时,学生毕业应取得总学分为154学分,其中,通识教育和基础教育与我校化学专业和应用化学专业一致;专业教育、实践教学和综合教育的课程体系与化学专业和应用化学专业有区别的开设,更加突显材料化学的特色。

3 构建相对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

3.1 构建新的实践教学体系

材料化学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交叉学科,在教学计划中强化实践教学环节,确保实践教学环节的实施。按照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我们优化完善了实践教学体系。将实践教学体系分为三个层次:一是基础实验层次,注重基础技能训练,培养学生对科学现象的观察和分析能力;二是测量实验层次,注重专业技能训练,设置了课程设计、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等内容,培养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三是综合实践层次,注重综合素质训练,设置了毕业设计(论文)、社会实践、科技竞赛和创新性实践活动等内容,培养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

3.2 更新重组实践教学内容

在2011年修订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实践教学环节为35学分,占总学分的22.7%。实践教学内容重点强调以能力培养为核心,优化和重组了原四大化学(无机、有机、分析和物理化学)实验教学的内容与结构,将实践教学内容分层次进行教学,确立了基础实验、测量实验和专业实验三层次的实验教学体系,涵盖了验证性实验、综合设计性实验和研究性实验等教学内容。同时,积极推进实践教学内容的更新和方法手段的改革,减少验证性实验,积极创造条件增开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研究性实验,强化毕业论文实践环节的检查和指导;加强校企合作,积极安排生产实习和社会实践活动,进一步加强对学生实验技能、实践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4 结语

材料化学专业的培养方案、课程体系的探索和完善将是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我们今后多年的一大工作任务。要坚持以就业为导向定位人才培养目标,结合社会需求和学科发展实际,研究建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提高材料化学专业毕业生的就业能力;以能力培养为本位构建专业课程体系,提高学生的理论知识水平,课程体系遵循“厚基础、强能力、重实践”的人才培养模式制定教学计划,在四年教学计划的基础上,分析理论教学相关课程,优化教学内容,合理分配理论课程学时数,使课程体系逐渐趋于科学、规范,达到构建合理的专业课程体系、优化学生知识结构和促进专业人才培养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禹筱元,罗颖,董先明.材料化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J].高教论坛,2010(1):24-25,39.

[2] 宋金玲,蔡颖,王瑞芬,等.材料化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价值工程,2011:273-274.

[3] 易清风,申少华,肖秋国,等.教学研究型高校材料化学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研究[J].广东化工,2011,38(10):174-175.

[4] 郭琳琳.材料化学课程设置与教学初探[J].沧州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10,26(1):115-116.

[5] 孙建之.材料化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1(1):66.

篇3

A. 与葡萄糖互为同分异构体

B. 可以与银氨溶液作用形成银镜

C. 可以跟氯化铁溶液作用显色

D. 可以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

2. 褪黑素是一种内源性生物钟调节剂,在人体内由食物中的色氨酸转化得到。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色氨酸分子中存在氨基和羧基,可形成内盐,具有较高的熔点

B. 在色氨酸水溶液中,可通过调节溶液的pH使其形成晶体析出

C. 在一定条件下,色氨酸可发生缩聚反应

D. 褪黑素与色氨酸结构相似,也具有两性化合物的特性

3. 核黄素分子的结构为: [NH][N][O][O][OH][OH] [N][N][OH][OH],已知:[―C―N― + H2O][―][―][―][O][H+

] [―C―OH + ―NH][―][―][―][O]。有关核黄素的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 该化合物的分子式为C17H22N4O6

B. 酸性条件下加热水解,有CO2生成

C. 酸性条件下加热水解,所得溶液加碱有NH3生成

D. 能发生酯化反应

4. 得重感冒之后,常吃一种抗生素――头孢氨苄,分子式:C16H17N3O4S・H2O,其化学结构式为:。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 在一定条件下,能发生水解反应生成氨基酸

B. 1 mol该分子最多能与7 mol H2反应

C. 该分子能与碳酸钠反应,不能与盐酸反应

D. 头孢氨苄易溶于水,能使溴水褪色

5.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淀粉和纤维素均可用(C6H10O5)n表示,因此它们互为同分异构体

B. 淀粉水解的最终产物能发生银镜反应

C. 蛋白质溶液中加入饱和硫酸铵溶液后产生的沉淀能重新溶于水

D. 脂肪能发生皂化反应,生成甘油和高级脂肪酸钠

6. 三聚氰胺(结构式如图所示)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可用于阻燃剂、水泥减水剂和高分子合成等领域。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三聚氰胺是一种蛋白质

B. 三聚氰胺是高分子化合物

C. 三聚氰胺分子中含有碳碳双键

D. 三聚氰胺的分子式为C3H6N6

7. 物质的提纯是化学实验中的一项重要操作,也是化工生产及物质制备中的主要环节。下列有关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 乙酸乙酯中混有乙酸,可选用饱和Na2CO3溶液洗涤,然后将两层液体分开

B. 在提纯鸡蛋中的蛋白质时,可向鸡蛋清溶液中加入浓(NH4)2SO4溶液,然后将所得沉淀滤出,即得较纯的蛋白质

C. 油脂的提纯中,可将油脂加入浓NaOH溶液中加热,然后过滤,滤出的溶液即为较纯的油脂

D. 甘蔗是制备蔗糖的主要原料,榨出的甘蔗汁因含色素而呈棕黄色,在制取蔗糖前应先加入适量的活性炭,搅拌、过滤、蒸发结晶,即得较纯的蔗糖

8. 玉米芯、甘蔗渣等在稀H2SO4的作用下水解所得的木糖(C5H10O5)属于多羟基醛,它是一种重要的工业原料。木糖在H2SO4的作用下,加热又可生成糠醛:。

(1)糠醛的分子式为 ;

(2)由木糖生成糠醛的反应类型是 (填下列选项);

A. 氧化反应 B. 还原反应 C. 脱水反应 D. 酯化反应 E. 消去反应

(3)写出由木糖生成糠醛的化学方程式: 。

9. 已知β-氨基酸受热,分子内失氨而形成α、β不饱和酸,例如:

篇4

关键词:初中语文;学习方法;指导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5)12-0111-02

初中语文作为巩固学生语言素质的基础阶段,需要运用科学的方法来指导学生的学习,才能让学生打好基础,为将来语文的学习做好铺垫。学生的学习过程除了学习基本的课堂知识以外,还要具备许多其他能力,其中通过制定科学合理的学习计划来学习,也是基本能力之一,这同时也是终身学习的基本要求。因此,教师在平日的语文课堂上就要有意帮助学生制定相应的学习计划,帮助他们更好、更快、更高效率的掌握语文知识。

制定学习计划是学生在学习活动开展前,教师、家长或者学生本人对某一时间内的学习活动做出的设计和安排。学习计划又可以称为学习规划或者合理规划自己的学习,这种规划的安排涉及四个基本要素,它们分别是学习目标、学习内容、时间分配和方法措施。这四个要素是任何一份学习计划都必须包含的基本内容。

学习活动本身有大小之分,这个大小是根据学生学习任务的多少和学习时间的长短来决定的。与此相适应,学习计划也有大小之分,大的计划就可以是整个学习阶段的计划;小的计划就可以是一天、一节课的计划等等。

1.制定学习计划的必要性

学习的计划性是人的主体性、意识性在学习活动中的充分体现。因为除了平时上课之外,还有不少的时间是可以通过自己的计划来合理安排的。虽然每一个学校都会有自己的统一安排,但是由于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个性鲜明的主体,因此他们的学习情况也是千差万别的,这就需要学生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做出一些适当的安排。比如学生认为自己在作文的写作水平上还有待进一步提高,那就制定一个写作提高计划,多花一些时间在写作的研究上;学生认为自己对古诗词鉴赏和文言文阅读很有兴趣,那就可以制定一个发展自己特长的计划等等。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特点通过制定相应计划来取长补短,从而获得进步。

在进行每一次的具体学习活动之前,学生应该根据自己原有的知识水平,对自己如何开展新一轮的学习,运用什么样的方法和策略制定一个详细的学习计划,做到胸有成竹。具体说来,制定学习计划有如下几个好处:第一,制定计划可以让学生的学习目标更加明确清晰、更加详尽具体。一个明确、具体的目标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潜能和积极性,并使学生始终保持旺盛的学习精力,从而提高学习的效率。第二,由于制定学习计划的时候还要考虑学生德、智、体等多方面素质的状况,这也有利于学生全面协调的发展。第三,制定学习计划是学生自己对学习活动进行一定的规划和安排,并通过长期坚持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样就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自我管理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使学生成为一个主动自觉学习的人,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2.制定学习计划的基本程序

学习计划的大小之分决定了学习计划制定的程序又不一样,一般来说,制定大的学习计划程序要复杂一些,小的学习计划的制定程序相对来说要简单一些。

2.1 制定较大学习计划的一般程序。第一,学情分析,包括学生的理想、目标,学生自身的长处与不足,对自己学习的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等等。明确这些基本情况是学生制定学习计划的基本前提,如果学生对自己的情况并不是非常了解,就可以向家长、老师和同学进行咨询和沟通,力求从多视角来了解自己真实的学习情况。第二,确定学习任务与学习内容,并进行合理的时间分配,使学习任务和内容与学习时间相平衡、相协调,简单说来就是任务量不能超出时间的可能性和计划性。第三,制定完成学习任务的基本条件、学习策略、学习方法和具体的措施等等。

2.2 制定具体学习活动计划的程序。第一,对学习任务与学习材料进行分析,包括数量多少、篇幅大小、难易程度、材料性质等。第二,学生应该联系自己的特点,比如学习风格,进行分析。此外,还应该对是否充分具备与学习该材料有关的旧知识或经验进行分析。第三,选择学习该材料的策略。这些策略应该包括:花多少时间去学习,在单位时间内学习多少,要达到怎样的目标或者结果,确定适合自己的学习程序和方式,选择什么样的辅助手段、工具,可以向谁寻求支持等等。

3.制定学习计划的方式

3.1 文章式。即学生将学习计划写成文章的一种方式,基本内容包括学习计划的名称、学习指导思想、总体学习目标、具体学习任务、具体学习内容、时间安排、学习措施与学习条件、学习计划的检查和验证方法等等。

3.2 条框式。即按照学习的内容和任务,将计划一条一条的罗列出来的方式、它是以学习任务为纲,每一条里都应该包含学习任务的量、完成时间、注意事项等、这种方法的好处就是具有直观性,能让学生一目了然的掌握学习计划。

3.3 表格式。即以表格的形式规定学习的任务和内容。一般情况下最常用的就是将每一天的时间分配成若干时间段,如:早晨、上午、中午、下午、晚上;或者几点到几点,然后规定每个单位时间内自己的学习任务和学习内容。表格式学习计划同上,也具有很强的直观性。

3.4 脑中计划式。即在头脑中制定学习计划,不需要说出来、写出来。当然,这样的计划也只有那些自制能力极高的人才能做到,在这里教师也不建议学生们采用这个方法。

4.制定学习计划的基本要求

篇5

关键词:初中生物;对话方式;有效教学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教师”“教材”“讲台”为中心,学生完全处于被动的接受知识的局面,这不仅打压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束缚了学生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发展。因此,在接下来的教学中,我们要积极地建立与学生平等、融洽的师生关系,进行双方的有效交流和沟通,从而提高生物教学的有效性。

一、建立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作为良好的对话基础

师生间的交流与对话是建立在双方平等的基础之上的。老师和学生在学习上是平等的关系,学生在老师身上汲取知识,老师在学生身上受到启发,两者在学习上应该是平等的,相互交流的。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学习中老师要尊重和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并且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积极地作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帮助者、合作者与引导者。在生活中,老师要争当学生的“益友”,用公平、公正的心去爱护和关心每一个学生,与学生之间做到真诚的感情沟通和交流,赢得学生的“信任”与“支持”。只有这样,学生与老师之间才可以进行顺利的对话与沟通。

二、创设有利于对话式的教学情境

在初中生物教学中,老师要积极地进行“对话式”教学情境创设,通过问题的提出和学生学习任务的确定来推进自己的教学。同时,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联系学生们的已有知识,积极推进学生的学习。根据初中生物的学科知识与学科特点,老师在教学中可以积极地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完成教学情境的创设。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和问题的提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激发出来,然后可以通过自主探究的形式或者小组合作交流的形式进行问题的探索和解决,最终在老师的指引下,完成知识的归纳、总结和创新。

在这一个过程中,有效地形成了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学生与老师之间的沟通、学生与课本之间的有效对话。比如说,在学习“环境对生物的影响”这一节课的时候,就可以先给学生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鱼离开水,不久后就会死亡,在热带生长的植物移植到北方之后就会枯萎、死亡?环境变化会对生物产生什么样的影响?然后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通过小组内部的交流与探讨得出结论。再让每个小组走出教室去观察一下,石块或者花盆、花园中的,身体椭圆形、略扁的灰褐色爬行动物潮虫。当把花盆或者石块搬走之后,为什么潮虫马上就会爬走?是什么因素导致了潮虫爬走?让学生通过小组交流,设计研究方案,得到老师的帮助和支持,经过自己的动手实验得出了正确的理论。最后,可以让学生回家之后,通过上网或者到图书馆借阅图书的形式,了解一下,因为环境变化对生物的生活造成了哪些影响?这样的作业不仅能让学生将学习的知识运用到生活实际中,更燃起了学生热爱生活、保护环境的思想意识。

三、打破障碍,进行深层次的对话

现阶段,对话式的教学模式被广泛地应用到各个学科的教学中。但是在具体的科目教学中,不是每一节课都能进行有效的对话活动。虽然老师本着有效对话、民主、平等的姿态,但是在教学中会出现很多意外情况的发生导致有效对话的失败。这就需要老师精心的备课,并且在捕捉课堂信息和提升学生们的思维方面找准切入点,向更深层次的方向拓展。比如说,老师在进行备课的过程中,不仅要“深入”的研究教材,掌握教材的脉络和内在联系,更要“浅出”教材,也就是要让学生明白老师的“教学思路和教学意图”。初中生物有一部分知识比较抽象、生涩,要想进行有效对话,必须先让学生理解。这就需要老师多下工夫,设计好有“梯度”的教学问题,让学生的思维循序渐进的“由易到难”,真正的掌握和理解知识。最后通过对老师提供的信息的分析、比较和判读,最终提出自己的想法和观点,积极地进行同学与同学之间、同学与老师之间的对话和交流,在交流和碰撞中,完成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转变和升华,真正地做到初中生物的对话式教学。

综上所述,本文针对初中生物学习的知识规律与特点以及新课程改革的全面要求和初中生的心理特点,从建立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作为良好的对话基础、创设有利于对话式的教学情境、打破障碍进行深层次的对话等三方面,详细分析了基于对话方式的初中生物教学。

参考文献:

[1] 石晓瑛.初中生物课堂基于对话的引领与打造[J].教育研究与评论:小学教育教学,2011 (7).

篇6

关键词:二氧化碳性质;公开课;实验设计

文章编号:1005C6629(2015)9C0055C04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二氧化碳是学生继学习氧气后,又一非常重要的气体。在氧气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一般学习规律即物质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用途以及制取方法,同时,了解了二氧化碳的基本性质及基本用途,所以本节课着重实验部分,充分利用教师的演示实验与学生实验,突破原有的实验定式,优化实验方案,活跃学习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在客观上缩短了课本知识与学生之间的距离[1]。

1 实验1 比较二氧化碳与空气密度大小

图1、图2和图3是常见的比较二氧化碳与空气密度大小的方法。如图1是比较常见的教师演示实验,若倾倒二氧化碳时速度过快,造成二氧化碳刚倒入就散开了,结果造成上面的蜡烛先熄灭,下面的蜡烛后熄灭,对二氧化碳密度作出错误结论[2]。如图2在铁架台上吊一平衡杠杆,两边挂两个纸袋,往其中一侧倾倒二氧化碳,杠杆发生倾斜,该实验缺乏趣味性,且稍有空气流动,就容易失败。如图3在托盘天平两侧放置两个烧杯,调节平衡,往其中一个烧杯倒二氧化碳气体,二氧化碳的密度是1.977克/升,如托盘两边的烧杯都是50毫升规格,则向一边倒入二氧化碳气体引起的质量变化理论上不足0.1克,灵敏性较差,实验现象不明显。

1.1 实验仪器及用品

试管、T型玻璃管、玻璃导管、单孔塞、碳酸饮料、澄清石灰水

1.2 实验装置

如图4所示。

1.3 实验操作

(1)按照图4连接装置,在上下两个试管中均装入澄清石灰水。

(2)两根导管分别伸入石灰水,略微振荡碳酸饮料。

(3)对比观察T型管两端连接导管对应的石灰水变化情况。

1.4 实验注意事项

(1)T型玻璃管需要呈图4所示放置,可以允许气体向上或向下流动。

(2)碳酸饮料略微振荡,幅度不宜过大,避免液体进入T型玻璃管。

(3)注意连接部分的气密性。

(4)连接的导管不宜过长,否则需要的二氧化碳量较多。

1.5 实验改进的优点

(1)实验成功率高,实验现象明显,容易操作。

(2)对比实验,通过使用T型管,将无形的气体流动变成有形,学生能感知到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从下方导管流入澄清石灰水,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同时上下两支试管形成鲜明对比。

(3)碳酸饮料振荡直接得到二氧化碳,节省了制取、收集及储存二氧化碳的操作

2 实验2 二氧化碳溶解性测定

图5、图6都可以用来证明二氧化碳可溶于水。如图5,往装满二氧化碳的软质塑料瓶中倒水,拧紧瓶盖,充分振荡,观察到瓶子变瘪;如图6,将装满二氧化碳的试管倒置在水中,观察到试管内液面上升。但这两个实验都需要预先收集二氧化碳气体进行备用,实验准备工作比较繁重或者当场收集二氧化碳,会造成实验时间过长。

变换思维角度,能否有节省实验准备时间、精简实验操作同时能更好地了解二氧化碳在水中的溶解能力的实验?首先解决气体来源,选择使用生活中常见的碳酸饮料。经查阅资料,雪碧中二氧化碳的浓度为0.1361 mol/L[3],大约1体积水中含3体积的二氧化碳。再解决装置问题,我们从2013年普陀区中考化学质量抽查试卷中提到利用针筒将黄绿色的氯气与水混合,达到饱和状态时测定氯气的溶解性,以及付小勤老师在“初三化学若干演示实验的改进”[4]一文中多处使用针筒进行气体实验得到灵感,可以利用针筒进行该实验。

2.1 实验仪器及用品

60毫升针筒、烧杯、未开封的碳酸饮料(1瓶)、蒸馏水

2.2 实验装置及流程图

如图7所示。

2.3 实验操作

(1)用不带针头的针筒抽取20毫升水。

(2)略微振荡碳酸饮料。

(3)带上针头,从碳酸饮料瓶上方侧壁穿刺。

(4)抽取至少20毫升以上的二氧化碳气体,读数。

(5)去掉针头,用大拇指按住注射孔,充分振荡。

(6)观察针筒示数变化。

2.4 实验注意事项

(1)由于试题中图示的是气液已经混合的体系,并没有交代到底是先抽气体还是先抽水,笔者尝试用针筒先抽取二氧化碳气体,再抽取水,但发现内压过大,水很难抽取上来。

(2)注意在振荡过程中不要用力过猛,造成二氧化碳气体大量逸出;同时抽取过多的气体造成针筒内压力过大,会挤压出一部分的水;如第一次实验失败,二氧化碳的量就不够第二次实验。

(3)从侧壁插入针头,针头尽量往上,避免吸入液体,造成实验失败。

(4)抽取气体量与水的比例至少大于1,同时充分振荡,确保二氧化碳在水中达到饱和状态。

2.5 实验改进的优点

(1)使用碳酸饮料节省制取与收集二氧化碳的时间,且保证气体的用量以及纯度,整个实验从抽取水到抽取二氧化碳再到充分振荡,耗时约为3分钟左右。

(2)针筒上带有刻度,不仅可以得到二氧化碳可溶于水的结论,还可以精确进行读数,多次实验数据得到1体积水中最多能溶解约为0.8体积左右的二氧化碳气体,从定性认识上升到了定量认识,有利于培养学生自觉养成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

(3)利用生活中常见的饮料及针筒就可以进行气体溶解性测定实验,不仅增加了趣味性,而且对实验原理的理解更加深刻了。

3 实验3 用二氧化碳灭火器制造干冰

理论上通常是将二氧化碳气体在低温高压下先液化然后固化(如图8),压缩得到干冰,条件苛刻,在学校教学无法完成;若使用市面上制干冰机制干冰需要2500元以上不等,价格昂贵;若直接购买干冰约为15元每公斤,但易升华不好保存。

3.4 实验注意事项

(1)操作中不可用手触碰灭火器的金属部位,液体二氧化碳转化气体时,整个灭火器金属部分温度非常低,易造成冻伤,在实验中需要佩戴手套进行操作。

(2)用干布缠绕住封口,可减少二氧化碳气体从袋口散逸出去,如温度达不到理想的变化,易造成实验失败。

(3)收纳袋需要预先扎好一些小孔,避免内压过大造成破裂。

(4)二氧化碳灭火器中液体二氧化碳应尽量多,一次按压可以得到较大量的气体,同时可以提供足够的低温,若灭火器中液体二氧化碳仅剩一半或更少,按压后只能观察到产生气体,收纳袋中没有白色固体形成。

查阅资料发现在二氧化碳灭火器中储存有液体二氧化碳,工作原理是打开阀门后,减压使得液体二氧化碳转化成气体,此时会吸收大量的热量,在喷嘴口处形成非常低的温度。可以利用这个温度,将一部分液体二氧化碳气化,另一部分受到温度的骤然下降,发生状态改变,形成固体二氧化碳。

3.1 实验仪器及用品

二氧化碳灭火器、收纳袋、干布、手套

3.2 实验装置及流程图

如图9所示。

3.3 实验操作

(1)在透明收纳袋上预先用细针扎好小孔。

(2)用收纳袋套住灭火器的喷嘴,抽紧袋口。

(3)用干布缠绕住袋口。

(4)用手握住干布部分,去掉灭火器安全锁,用力按压阀门。

(5)在收纳袋中得到未压缩的白色干冰固体(如图10所示)

3.5 实验改进的优点

(1)利用二氧化碳灭火器可以随时制备固体干冰,操作简单,一次按压可得到较多量的固体,利用零下温度计测定温度,可以达到零下70多度,可以保持固体状态5~6分钟左右。

(2)2公斤装的液体二氧化碳灭火器约250元,可以制备10次左右固体,价格适中。

(3)使用透明的收纳袋代替布袋,可视性效果好,能观察到气体触碰到收纳袋壁后变成白色固体的过程。

(4)按压阀门时伴随有巨大的声响,实验效果震撼。

(5)制得的干冰放于容器中,可以接着做后续的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实验,避免了后期再次制备气体,物质得到了充分利用。

化学实验是化学学科的基础和灵魂,它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科学探究能力、体验知识的产生与发展等方面均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化学教师更应积极探索,不断优化实验教学。

参考文献:

[1]王程杰.中学化学实验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18.

[2]周玉枝.美好的化学实验[M].上海:浦东教育发展研究院课程教学研究部,2012.

篇7

Abstract: Because of the social environment, family atmosphere, differences in intelligence, personality, learning methods and teaching methods and many other factors, there must be a part of the students to become the so-called "potential students of mathematics", facing such students, the maximum to meet their mathematics needs, let them learn valuable mathematics. Our maths teacher is to analyze the reason, take active measures, their education and transformation in mathematics, also can have a successful experience in mathematics, this is the issue that we must study.

关键词: 中职学校;数学潜能生;成因;转化措施

Key words: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mathematics students with potentials;causes;transformation measures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01-0291-02

0 引言

“中专是以培养技术应用性人才的根本任务,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的教育,使学生继续受到必要的数学教育,提高数学素养,以培养高素质的中等专业人才”。由此看出,在现代教育理念下,数学教育在学校教育中占有特殊的地位,提高数学素养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但是,有相当一部分所谓的“潜能生”,文化科目中考分数加起来都不足百分,甚至根本没有数学成绩的学生。这些文化基础知识“先天不足”的学生,特别是数学学科,学习成绩比较差;他们到中等职业学校学习是为了“混一张文凭”好找工作,他们对数学课听不懂也听不进,提起数学课就“头疼”。

在平常数学课堂教学上,这些学生大多数被动、死板、机械地接受学习,不能真正理解掌握知识,并且在数学学习的思维上,这些学生缺乏阅读、理解、消化、领悟能力,在数学学习的行为习惯上,缺乏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反思质疑的动力,更缺乏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灵活运用的意识,自己获取新知识和独立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探究能力差。

但是,我们认为:所谓“潜能生”,就是还大有潜力可挖的学生。所以在数学的教学过程中,深入剖析他们的成因,积极采取相应的转化策略和措施,实现“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价值取向。这是我们数学教育工作者的义不容辞责任和使命。

1 问题的提出

在现实的教学过程中,为促进学生学习和改善教师教学而实施的数学课程评价中,指出一类学生的数学基础差、思维能力偏差、学习兴趣低下、缺乏学习的主动性,严重地影响着他们的能力发展,阻碍了他们的学习和进步。

2 成因分析

①缺乏学习兴趣,意志品质薄弱是数学潜能生主观的内在因素。这类学生没有学习兴趣,学习动机不强,情绪不稳定。

②基本功底薄弱,缺乏数学学习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策略。自卑感强,自暴自弃,有些学生由于家庭的不良教育和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学习目的不明确,胸无大志,而放弃了对数学的学习。

③思维方式和学习方法不当,没有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缺乏科学的学习方法,对所学的知识不会比较,不善于整理归结,知识结构松散、零乱,并且对知识本身理解不深,影响数学知识的掌握。

④教师数学的教法单调、枯燥、陈旧,“潜能生”没有参与数学活动过程,学生无法真正理解知识,无法积累经验形成能力。

⑤教师的教学忽视了客观的教学实际。缺乏对潜能生的关照,在教学的过程中,挫伤了他们的自尊心。

3 转化策略

3.1 激发学习兴趣,形成学习动力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不是被动的学习,而是具有发展潜能的人,是有主观能动的人,学生接受老师的“教”要通过自身的内化活动来实现。所以我们要用数学的真谛来拔亮学生的心灵,更是用自己的爱心真情来感染学生,用自己的人格魅力来塑造学生,使我们的课堂知情交融,师生互动。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把每一个学生的心紧紧地吸在一起,把时空有限的课堂变为人人参与思考的无限空间。然而,在现实教学过程中,让我们数学老师最头痛的问题,就是学生缺少对数学这门学科持久和稳定的学习兴趣,所以要求教师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加强教学研究积极采用现代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断,由“知识型”向“知识——能力——素质”型发展,让每一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获得最大限度的发展和提高。同时“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数学学习兴趣是对数学学习的一种意识力量,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起到启示诱导的作用。在上课时,利用数学典故发问,引起学生的好奇心,驱动学生积极思考;产生探究的欲望,学生兴趣十分浓厚,很快就进入了主动学习的状态。对于“潜能生”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我们要及时给予帮助和引导,增强学生解决困难的信心和勇气,增强数学效果的教学目的。

3.2 创设情境,让笑声与教育同行 把抽象的内容形象化,学生的情绪往往在想象中得到高涨,想象力也随之而发展,在教学过程中要把教材中的一些比较重要又抽象的内容教师应把相关的,有趣的材料引入到教学中,引导学生既激发了学习的兴趣,又对新知识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望。在上数学课时,提出贴近生活问题给学生创设一个观察、联想、抽象、概括、数学化的过程情境,在这样的实际问题情境下,学生一定想学,乐学,主动学,开拓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培养学生的数学实践能力。使学生由“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真正做到让学生一直参与课堂,而不是等待问题的出现。同时考虑到潜能生的具体情况,在考查的方法上进行改革,让他们也能获得满意的成绩,这样消除他们的惧学、厌学情绪,给他们制定明确的学习目标,增强他们对数学学习的诱惑力,产生完成学习目标的热情,并逐渐获得成功的体验,对未来充满希望。

3.3 情感交流,转变思想,端正学生的学习动机 从教学论的角度看,教学不仅要有知识的传授、技能的培养,同时还要有情感的交流,充分考虑认知的同时,也要发挥情感因素的积极作用,以完善教学目的,增强数学效果的教学。皮亚杰说:“没有一个行为模式,不含有情感因素作为动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挖掘学生的情感潜力,以恰当的途经,激发学生对学习产生巨大的动力。能给予潜能生更多的、无微不至的“师爱”,这是教师转化潜能生最起码的条件。

在数学课上,我们教师在潜能生的转化工作中,上课提问时,尽其所能,扬其所长;尽量面带微笑,循循善诱,做到:情感上尊重、理解,真诚相待;容易回答的、直观形象的数学题,先提问他们,回答对了,要给予鼓励,回答错了,及时纠正并重新提出一个相近类似的问题给他,让他理解,且能正确的回答,以培养他学习的劲头。思想上努力与他沟通:下课时主动找他了解存在的问题,积极解疑、辅导,使课堂上没有理解的内容,得以及时点拨;作业上确立目标,使潜能生能做出一些的数学习题练习,感觉有成就感。在学习上关心入微,利用休息时间节假日等,对有特殊补课要求,升学要求的同学积极补习,给予无偿辅导。还有,根据他们的特点,找他们谈话,鼓励他们与学校好的同学交往,相互学习,“一帮一”或“一帮多”这样可以培养他倾听他人数学学习思路,接受与自己不同的观点,改正自己错误的思维方法和做题思路。生活上关心照顾,学习上严加督促,尽可能挖掘其闪光点。经常让他们干些力所能及的事,如:请他们为班上拿点粉笔或者课后让他帮我把书送到办公室,要么让他们擦黑板等力所能及的事情,然后再借此机会表扬他的热爱集体,为班级做贡献的精神;课堂上多关注他们,一有举手就提问并在全班表扬;作业重点批改,千方百计培养其学习兴趣,发现他们学习的点滴进步,及时给与鼓励。当然,多一些爱不等于不严格要求,爱要有度,严格也要有分寸。教师对潜能生的深情、真爱是转化他们的基础。学习的动机是直接推动学习的内部动力,只有明确学习动机才能有学习方向,树立远大的理想。在这样亲切、温馨、关爱的氛围中,我们的潜能生谁能不为之感动、发奋图强吗?

3.4 因材施教,分类推进,注重帮扶学生的工作 职业中专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生源比较复杂,导致学生整体素质下降,使数学教学难度更加加大。我们根据不同的专业,合理安排教学内容,把知识教活,引导他们用数学知识解决他们本专业的问题,并通过数学的教学,培养他们的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在教学的实教方面,首先要了解学生的学习基础,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和可接受性,进行有效的数学教学,把握授课内容的深度和广度,对不同的学生可以提出不同的要求,对于成绩同一个数学问题,好的学生可以用各种方法解答,成绩差的学生只要掌握一样方法就可以了。另外,在留作业时,好同学多给一些选择附加题,让他们回去思考,潜能生只留一些基本的作业和实际应用题,使他们各有所获。这样,在数学教学上防止了出现“吃不饱”和“吃不了”的现象。以免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影响教学效果。

3.5 发展思维,指导学法,促进学生的终身发展 在 “人人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基础上,加强了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在以理论知识为基础重视能力的培养为指导的思想下,培养学生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掌握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学会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和工作方法认识和处理各种实际问题,达到一定的基本运算能力,基本计算工具使用能力,空间想象能力,数形结合能力。从而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良好的个性,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使每个学生获得终身学习的本领,成为新时代具有全新数学素养的一代新人。

总之,只要我们在实际教学中,用热情和爱心引导学生以一种积极的心态,面对数学的“有意义的学习”,认真、努力地培养他们“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特别关心、关注在学习上暂时有困难的学生,最大限度地发现、发展每一个学生的智慧潜能,不让每一个学生掉队。相信我们付出的辛勤汗水必定会得到回报。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北京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局制订,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篇8

我国旅游业蓬勃发展,在未来还有较大的发展潜力与空间,从而也促使更多的人投身到导游行业中。为了满足时长对导游人员的需求,中职院校也广泛的开展导游专业,为社会输送导游人才。导游专业课程中,《导游基础知识》属于该专业的核心教学内容,同时也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对学生从事导游工作影响较大。做好该课程教学是教师需要深入研究的问题。

一、中职《导游基础知识》教学中的问题

(一)知识体系繁杂,学时安排不足

《导游基础知识》涵盖了较为广泛的知识内容,其中有旅游地理、民族文化、宗教文化、古建筑、中国历史、风俗特产、诗词歌赋以及旅游客源国等多方面内容,是一种对旅游相关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总汇性课程。该课程覆盖内容广泛,知识系统庞杂,无论是对于学生、教师还是普通人,都是一种较大的知识考验,如果缺乏丰富的知识储备,在该课程的教学与学习上都会存在较大的困难,同时该课程的考核难度也相对较大。

相较于知识内容庞杂的状态,课时安排上相对显得较为紧缩,无法保障学生的学习效果,同时对课程开展的效率有更大的考验。在课程安排上,由于时间相对较少,因此在教学内容上不可能事无巨细的全部说明,更多的需要学生掌握一定基础知识,或则需要依靠学生自身去知识拓展查询。而部分学生由于缺乏良好的自学习惯,从而导致对知识一知半解,并没有完全知晓透彻。同时还有其他课程内容需要学习,没有太多的精力投入在本课程学习上。同时由于有行业资格证考核的压力,更多的人将精力集中在考试内容之上,缺乏对知识的大量积累方面。大量的专业理论课程被压缩,基础内容被重组整合,整体的课时也在一定程度上严重压缩,更多的注重在考试相关的复习与模拟操作上。甚至还有学生会参与到社会上的导游培训班,进行专业的考核应试教育,缺乏对广博知识自然扎实积淀的耐心。

(二)教学形式沉闷,缺乏学生积极性调动

在课程教学中,一定程度上是满足应试教育所需,因此在教学中更多的注重知识内容量的传送,缺乏对知识教学质量以及学生学习兴趣的关注。教学仍旧采用教师一言堂的灌输,缺乏良好的师生互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没有被充分调动,更多的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教学方式仍旧采用较为传统的照本宣科,缺乏依据实际情况与学生兴趣爱好做教学内容的丰富与趣味化设置,整体课程教学开展较为沉闷。

二、优化中职《导游基础知识》教学效率的对策

(一)注重多种教学技巧的优化

要注重教学技巧的优化,例如多媒体PPT课件播放、思维导图等知识点呈现方式,可以有效的避免板书或者常规的口头描述的低速状态,有效的将知识点更为清晰明确的展现出来。通过PPT课件,将书籍中相关要点知识通过清晰明了的方式展示出来,梳理清晰的知识脉络,让学生对各知识块之间与知识块内容的知识体系有清晰的了解。特别是在PPT课件中运用思维导图,可以让课堂教学内容更为清晰,学生也更容易记忆。课堂上要减少学生笔记时间,可以让学生将课件拷贝后做课下的学习,特别是智能手机的普及,让课堂教育可以有效达到无纸化,提升课程教学效率,避免课堂笔记导致的课堂时间耗损。同时让学生能够更好的畅享在知识情境之中。可以多播放相关视频、图片资料,给予学生直观的了解,并且也有利于知识内容的理解与记忆。

还可以运用翻转课堂教学理念的运用,通过必要的视频或者PPT教学内容,在课前让学生通过手机对教学内容做简要的了解掌握,做到心中有数,在课堂上可以针对重点与难点做深入挖掘,而简单普遍的内容则可以交给学生自我消耗。

需要对学生进行一定分层教学,依据学生接受情况做差异性教学设置,在知识点教学上,从简单到困难,对于较为艰涩难懂的内容不要求所有学生掌握,但是还是需要做必要的讲解,从而满足优质学生的学习需求。要做好差异性的教学评价,积极鼓励学生学习动力,避免打击学生W习信心。

(二)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

要充分的关注中职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习惯、学习兴趣,从而做好对应的课程教学内容与形式的安排。例如可以将学生关注的娱乐节目,日常喜欢评论的热点新闻渗透在课程教学中,找到与相关兴趣与热点相关的知识内容,提升学生对课程的关注度,激发学生听课的欲望。日常也需要与学生保持密切联系,例如组间学生QQ群、微信群等,了解学生日常的生活与话题方向,掌握学生兴趣点,从而有效的倾向学生喜好做课程内容安排。日常也可以将有效的知识学习网站信息做学生共享,让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渠道,做好专业课程与信息的了解程度,从而有助于学生基础知识的丰富。

三、结语

篇9

关键词:高职教学 "做、学、教"一体化 教学模式

近年来,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改革可谓百家争鸣,各种教学模式不断涌现并得到有效的实践验证,其中“做、学、教”一体化教学模式作为一种能够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性、培养学生实践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的教学模式,在高职计算机课程教学中深受师生的喜爱。该教学模式更适合高职学生以及计算机基础课程的特点,并且有利于实现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

一、“做、学、教”一体化教学模式在高职计算机教学中的意义分析

“做、学、教”一体化教学模式是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以丰富的案例情景为基础,以体现教学目标的“任务”为线索,使学习者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进而达到知识内化、能力提升的一种教学模式。

高职教育的性质和定位决定着其培养目标――培养具备一定专业知识、较强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技术应用型人才。基于社会需求和实用性是高职教育课程的基本特征。为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信息化社会的工作需求,《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已经成为高职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学目标以学生的就业为导向、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和实用性、教学方法的实践性等是高职教育教学特点。[1]基于此,作者分析了“做、学、教”一体化教学模式在高职计算机基础课程中的应用意义:

(一)有利于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和参与意识。“做、学、教”一体化教学模式改变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模式,采取以学习者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双主”的教学模式,有利于调动学习者的能动性、积极性和参与意识。“做、学、教”一体化教学模式能够弥补高职学生学习动力不足的缺陷,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内化知识,在真实的问题解决中习得技能,获得成功的喜悦,增强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并进一步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二)帮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计算机课程之间具有很多相通的地方(比如常用工具软件的操作界面、工具栏等),“做、学、教”一体化教学模式让学生在实际的动手操作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进而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自学能力、迁移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三)培养学生的协作和创新能力。基于任务的教学中,有些任务的完成需要小组协作学习,同时组内也有明确的分工,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生能充分发挥个人的创造力,能够真正在实际的任务操作中培养协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做、学、教”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实施步骤

“做、学、教”一体化教学模式在高职计算机课程教学中具有很大的潜力,是以学习者为核心的教学模式,是一种围绕教师精心设计任务的“开放式”学习方法。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针对教学内容选取教学案例,设计任务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并在学生完成任务的过程中给予指导和评价。如图1“做、学、教”一体化教学模式教师实施步骤。

(一)“做、学、教”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教师实施步骤

图 1“做、学、教”一体化教学模式教师实施步骤

步骤一,明确目标。“做、学、教”一体化教学模式中,内容的组织方式由“知识点”为线索转变为以“任务”为线索。因此,教学设计时教师要明确教学的总任务以便为后面各个子任务的划分与设计奠定基础。

步骤二,根据学生的学习准备以及前面提及的任务设计原则认真地做好任务设计。任务设计是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实施的关键步骤,决定着任务完成质量。

步骤三,准备好每个任务所需要的资源。主要是指软资源(任务所需要的软件、任务案例、同伴和教师等人力资源)和硬件资源(比如,机房,多媒体教室、互联网)的准备工作。这些资源是教学任务顺利完成的前提条件。

步骤四,学习活动的引导和评价。“做、学、教”一体化教学模式从准备阶段正式进入实施阶段。主要内容包括:教师创设真实的任务情景,引导学生进入学习、学习小组的组织和任务的分配、对学生任务探究过程的跟踪和支持、对任务完成情况的评价等。

步骤五,教学总结和反思。当学生完成一个子任务之后,教师要对任务完成过程中典型问题进行归纳总结,以便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并为学生完成其它类似任务奠定基础。教师要总结和分析任务探究中的突发问题,反思教学的成功与不足,以便为其它任务的顺利开展积累经验。

(二)“做、学、教”一体化教学模式中学生的学习步骤

在“做、学、教”一体化教学中,学生围绕着特定的任务进行,“任务”是学习的“核心”和“主线”,学生可以通过灵活多样的方法来完成任务,学生从简单地模仿,到迁移,再到创新等循序渐进的步骤来习得知识、技能与方法。根据任务的开放程度,任务可以分为封闭性任务、半开放性任务和开放性任务。一般而言,封闭型任务主要是在学量新的知识和技能时应用,教师的讲解和学生的模仿相结合,培养学生的模仿能力;半开放性的任务是教师展示大量的案例,激发学生的动机,注重培养学生的操作和迁移能力;开放性任务主要应用于学习者已经具备了大量的知识与技能,但这些知识和技能尚未形成系统的情形,注重学生创造性能力的培养。图2为“做、学、教”一体化教学模式下学生学习的一般步骤。

图 2“做、学、教”一体化教学模式下学生学习步骤

步骤一,进入任务情景,明确任务目标,对要完成的任务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并了解各个子任务的要求。比如小组协作学习中的学习小组的的组成,学习计划的制定,任务的分配;有些相对简单的子任务需要学生个人独立完成的,主要进行自主学习。

步骤二,进入任务操作和探究学习。根据前面任务的分类,不同开放程度的任务对学生的学习方式也不同。比如,对于封闭型的任务主要是在教师讲解的基础上进行模仿训练,半开放性任务的主要是根据教师展示的案例进行迁移性训练,开放性任务主要是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网络资源来完成任务,以便锻炼自身的创新能力。在任务探究中学生合理利用学习资源,即教师、同伴、互联网和教学案例资源的合理应用。任务操作中教师对学生的问题进行针对性的指导和答疑,学习同伴之间进行协作、交流学习体验和方法。

步骤三,学结和反思。学生要对任务完成的情况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如有必要要调整任务进度计划。最终的学习结果要以完成的整个大任务展示出来。对任务操作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反思,并及时总结任务操作过程中的经验,并升华为方法的习得。

步骤四,任务完成状况的评价。评价包括教师评价、学习伙伴互评和学习者的自评。教师跟踪并支持学生的任务操作过程,客观地评价学生的任务完成状况;在协作学习中学习伙伴之间进行互评;学习者对自身的任务完成状况进行自评。评价的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的发展,促进学生的反思和总结。

三、小结

在“做、学、教”一体化教学模式中,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两种步骤是相辅相成的,每个步骤的实施都要以学生“做”中心,教师“教”为辅,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该模式的应用探究以期为高职计算机教学提供更为有效的实施方案。

参考文献

[1]王朝庄.高职教育教学特点比较[J],教育与职业.2004(23):10-11.

[2]陈伟珍.做学教一体化教学在高职教学中的应用[J].职业技术,2009(2):47.

[3]李发荣,赵鹏.论“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在现代职业人才培养中的意义和作用[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1(4).

[4]付予顺.推进“做学教”一体化教学模式实现企业、学生、教师共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l(17).

[5]王朝庄.高职教育教学特点比较[J],教育与职业.2004(23):10-11.

篇10

关键词:“一体化”教学;高职院校;计算机教学

中图分类号:TP3-4

随着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和网络技术的深入发展,高职院校对于学生的计算机应用操作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掌握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切实提高计算机操作水平,是当今社会专业技术人才必备素质。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生源质量普遍不高,大多数学生存在学习成绩差、态度差、习惯差的“三差”问题,这也是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改革中亟待解决的重点问题。如果高职院校教学活动一味地采用传统教学模式,教师按照“由简到难”的方式开展教学工作,必然会使大多数学生感到枯燥无味。而且,很多高职院校虽然在师资力量、教学条件和校园环境等软硬件条件已经完全达到要求,但是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中,仍然存在很多学生上网聊天、冲浪,甚至出现旷课的严重现象,这部分学生主要感觉题型过于简单,不愿听认真听课,但到模拟真题操作时,又不注意细节,容易丢分。因此,高职教育教学改革必须利用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改善传统教学中存在的各种弊端问题。

1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现状

1.1 缺乏准确定位

高职院校不同专业的学生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有着不同要求,但大多数高职院校采用的都是“一刀切”教学模式,教学内容严重缺乏针对性,无法与学生所学专业的教学进行有效衔接,学生掌握的计算机应用知识也难以应用到自己所学专业中,不利于学生计算机知识综合运用能力的提高。

1.2 教学信息量小

《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主要采用多媒体教学工具与上机实践操作结合的方式,整体教学过程中的理论知识传授和多媒体演示仍然占据了较多课堂实践,很难从根本上转变“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受到了一定制约,导致学生无法深入实践操作,只是一味地认为教师传授的知识简单无趣。

根据笔者多年高职院校实际教学经验,探索出一套简单实用的“一体化”教学模式,将其应用于《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中,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

2 “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内涵分析

结合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实际特征,将“一体化”教学模式应用其中,可以保证理论知识与实践活动的有机结合。《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必须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教师将教学任务作为课程导向,围绕教学任务开展教学活动,以此激发学生主动学习计算机知识的积极性,使学生为了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而不断努力。运用“一体化”教学模式的特征是始终将“理论应用于实际”的理念作为指导思想,注重教学活动的实用性,不断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期待心理,使学生与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形成互动,最终完成既定的教学目标。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必须结合不同院校的不同特征,课程教学要努力贴近学生专业,教学案例的设计要综合考虑学生专业特点,由于《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实践性很强,采用任务驱动一体化教学模式,能够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3 “一体化”教学模式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的应用案例

3.1 明确课程总体教学目标

根据高职院校“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目标,以及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方式,高职院校培养学生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深入到社会工作的一线,参与技术生产、销售管理、营销服务等工作。因此,高职院校毕业的学生必须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不但要有扎实的理论知识,更要有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针对高职院校学生的岗位发展方向,本文进行了深入调研,得出了不同职业岗位对高职学生的计算机能力要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具有计算机软硬件安装、维护和维修的操作能力;二是具备各种计算机操作系统的安装、设置和使用能力;三是具备利用文字处理软件编辑、美化和排版各种文档的能力;四是具备利用数据处理软件进行数据计算、加工和统计的能力;五是具备利用计算机进行幻灯片制作、宣传海报制作的能力;六是具备从网络资源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七是具备组建企业网站、制作企业宣传网页的能力。本文以此作为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目标,进一步提出了任务驱动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构建方案。

3.2 任务驱动,实现一体化教学

为了切实提高高职院校学生综合运用计算机的实际操作水平,完成工作中企业上级领导安排布置的任务,本文利用企业虚拟办公环境,以锻炼学生实践操作为目标,设计了具有趣味性、实用性和典型性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的word排版驱动任务,最终形成了3个典型工作任务和2个综合工作任务,综合工作任务是典型工作任务的知识点整合,以此实施的“任务驱动一体化”教学模式可以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使学生实践操作水平得到了有效提高,切身体验了计算机应用知识在将来走向工作岗位中的实际应用,采用“任务驱动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学习情境、工作任务和能力目标如表1所示:

在“任务驱动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实施过程中,要充分考虑高职学生的个人认知能力和特征,真正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始终坚持采用“任务驱动、情景引导、学训一体”的模式组织开展教学活动。首先,教师向学生提出工作任务,明确完成任务达到的最终目标,然后,结合相应的情景案例引导开展教学活动,再由学生完成任务和提交成果,最后,由教师对学生完成任务的情况进行评价总结。在开展“任务驱动一体化”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要明确个人的引导地位,将理论知识的传授转变为能力训练活动,以工作锻炼促进学习,实现工学一体化的教育教学目标。

4 结论

综上所述,“任务驱动一体化”教学模式有利于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有效实施,帮助学生提高计算机知识综合运用和实践操作的能力,使学生由传统的被动接受学习方式转变为积极参与的师生互动模式,在模拟工作情景的教学活动中提高个人综合职业素养,形成正确认识工作岗位和工作内容的思想,提高个人竞岗就业的整体实力。

参考文献:

[1]范潇允.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理实一体化教学探究[J].福建电脑,2012,08:32-33+68.

[2]张福林.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一体化教学探索[J].电子世界,2013,12:147+150.

[3]邵静.高职计算机专业“工学结合的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构建[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3,05:132-133.

[4]黄宝玲.高职计算机一体化教学优化策略研究[J].高教论坛,2011,02:111-113.

[5]陈辉.高职计算机软件专业实践教学理实一体化实施的探索[J].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06:62-64.

[6]李光辉,刘伟,邱鹏瑞,赵雄宇.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理实一体化教学的探索[J].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03:8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