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管理体系范文
时间:2023-06-20 17:18:5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德育管理体系,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越来越重视小学生德育工作,以往重点培养学生们的理论知识,现在则更加关注学生的道德观念等方面的培养。最近几年,德育的改进正在持续发展着,这也验证了学校德育在教育改革中的重要性。在进入21世纪的今天,人们开始了解到德育对于学生今后成长的重要性,这同样是现在小学教育管理中的必然要求,教师们一定要注重对学生们的德育培养,优良的德育管理体系对增进学生们的德智体等方面的发展存在着关键性的作用。
关键词:
小学;分层递进;德育管理体系
德育是以学生为中心,培养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让拥有不同特长的学生在自己擅长方面更加的突出,激发学生潜在的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特长。小学分层递进教育是依照学生间的差异,对学生进行分层,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进行分层施教、调节教育措施,让学生们都可以得到全面的发展。
一小学施行分层递进德育管理的理论依据
小学课堂教学是实行德育理念的最好途径,现在的学生间存在着差异,每个同学的情况不同,传统的统一性教学应用到现在越来越没有效果,所以如何能让个体差异的学生融入到整体中去,是现在学校在教育领域上首要想解决的问题,受到教育界的重点关注。个性化的教学方式是采用“多对一”模式,就是好几个老师对一个学生,而且每个老师都是优秀老师,个性化教学模式是德育的必经之路。现代的课堂教育要重视学生间存在的个体差异,而极少的重视老师教学模式的个性化,事实表明生活化的课堂模式不仅要重视学生间的个体差异,还要重点提高老师教学模式的个性化,这是教学领域中非常重要的因素。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老师若是面对各科各年段的学生都用传统的教学模式统一、缺乏个性的方式进行教学,他们就不可能感受到生活中的丰富内容,不可能体会到生活中的乐趣,这让学生的个性得不到体现。这样没有个性的教学模式极大程度的扼杀了学生的个性,它会降低学生的创作能力,会把学生变成统一的没有自我的“标准件”。传统的教学方式是个体教学(一个老师对一个学生),能接受个体教学的也只是极少部分的贵族,后来才渐渐的变成班级教学(一个教师对一群学生),由于班级教学的慢慢普及,很大程度的加快了人类文明的进步,但是后来又步入了信息科技时代,班级教学也开始适应不了现代科学技术不断变化的信息化社会,因此个性化教育开始流行。
二小学分层递进德育体系的目标和内容体系
当小学老师对学生们开展德育教育的时候,就一定要重点注意德育体系的目标,德育系统的目标重点指的是德育相关活动所要实现的预期效果,德育体系目标是指导德育教育的关键,起着重要的作用。德育体系目标是繁杂多样的,不仅如此,德育体系目标的种类也是多种多样的。比如,我们先从道德的心理结构来了解德育目标,内容、方式和才能三个方面联合组成了道德,所以道德的内容方面德育目标可以分为思想品质、政治品质和道德品质等等。当今社会,小学的德育总目标就是将全体学生培育成为热爱祖国、热爱劳动、拥有正当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良好公民,为此,老师们更应该重视加强对学生们的德育教育,并且积极的帮助学生们建立正确的人生理念,为我们中国培育出有思想、有道德、有品质、有文化,能为社会经济发展作出贡献的优秀人才。我国现阶段的小学德育方式的特点出现了一些新变化,比方说目标性、周密性和层次性等方面的特点,学校和老师都应该掌握住德育教育方式的特点,将小学的德育管理体系建设得更好。从我国现阶段的小学德育管理的状态来看,小学德育管理体系还有着许多缺陷,这就在极大程度上影响着小学生们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首先,德育教育管理的目标非常短浅,学校过分重视德育教育的外在能力,极大程度的忽视了德育教育管理对人品性的重要影响,这就不能帮助学生们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其次,德育教育管理的目标太过理想化,许多学校都没有清楚的认识到德育教育管理的真正内涵,同时也没有设立好德育教育的门槛,最后让德育教育管理的目标显得外表非常宏伟内在十分空乏,久而久之,老师们就会将德育的目标看作是学生们的道德出发点,让学生感受到德育是非常困难的,也会让学生们感到不知所措。最后,德育教育管理目标太过于绝对,这会导致老师们对德育教育目标过于限制,还会忽视学生之间存在着个体差异,太过重视德育的社会主体,最终会导致德育教育管理不能得到基本落实,德育教育过于形式化得不到实际应用。
三小学分层递进德育体系的途径和方法
学校要对小学生们的道德品质进行一定程度影响,就应该积极努力的研究相关的德育教育施展路线,从而实现德育内容的落实,有利于学校的德育目标得以实现,德育教育的种类是多种多样的,其中包含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等方面的类型,同时我们针对德育教育有着一定程度的界定,比如教学、班任的工作、校园活动和课外活动等等。
(一)教学
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组合而成的一种特有的人才培养活动,是老师有目的、有计划的指引学生学习、了解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促进学生的道德素质提高,让学生们成为社会需要的人才。在德育教育中,教学是最基础和有效的途径,总的来说,各学校之间都有着不同的教学任务,因此各学校可以根据自己学校的情况把教学分为德育教学和其他课程教学。小学教学阶段,德育课程主要是针对生活、社会的品德教学,这是小学展开德育建设的关键,老师们要重视德育的科学与思想的相结合,使其变得越来越先进和合理,最终做到德育从理论到实践的转变,实现学生能力的全面提升。
(二)少先队
少先队又称中国少年先锋队是未来社会主义的接班人,是中国少年儿童组成的群众组织,少先队里有很多有思想、有远见、有志向的爱国儿童,这是社会主义建设的先锋队,是德育教育全面发展的先机,在少先队中,老师要重点培养对儿童们的思想德育,让他们努力学习、团结友爱、互帮互助、听从党指挥、爱劳动、爱科学,培养能力,立志成为为建设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做贡献的有用人才,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重于实践、勤学肯干,将来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三)校外、课外活动
课外活动指的是在学校课堂范围外的一些活动,是有计划的、有目的的一项活动,通过课外活动可以有效提高学生们的素质,培养学生的兴趣,课外活动对学生们的全面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它是学生们校外生活的重点内容之一,课外活动是提高学生们的品德修养和精神文明发展的基础,同时学生们参加课外、校外活动能够充分施展自己的特长,锻炼自身的实践活动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四结束语
小学分层递进德育管理体系的实施过程虽然并不顺利,但是老师一定要做好德育教育相关计划,要有教育性、要有积极向上的内容、要有不断变化的形式,只要应用的方式多样,就一定能吸引到学生们的注意力。活动结束以后,老师们要根据活动过程进行评价总结,便于为学校以后工作的开展积累经验。归根结底,小学分层递进德育管理体系的建立对小学德育教育起着关键性作用,德育教育相关的工作学者们一定要努力研究创新工作的思路和方法,并应用到德育教育的实践中去,为小学德育建设的发展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丁银辉.加强小学德育有效性的策略[J].教学与管理,2010(2):29-30.
[2]郑如法.德育分层分类的实践探索[J].教学与管理,2006(31):38-41.
篇2
关键词: 高职院校 学生管理体系 构建 创新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思想的独立性、选择性、差异性日益增强,原有的高等教育单一模式已无法满足培养多样人才的需要。高职院校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办学规模不断扩大,而师资队伍建设又相对滞后。这给学校的教学和管理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压力,特别是高职院校招生的复杂性,学生层次及素质的差异,给学生管理增加了困难,不同层次的学生必然存在知识结构、思想水平、文化素质、自控能力等方面的差异,在管理过程中必须区别对待。因此,高职院校需构建科学的学生管理体系,系统完成各类学生的统一管理,维护正常教学秩序,培养高素质职业人才。
一、学生管理体系的构建
(一)信息管理平台构建。
学生管理工作的重要任务是处理管理服务过程中产生的大量基础信息,若依靠原始方法人工完成这些信息的收集、统计、传递,则重复劳动多、效率低。近年来,我国校园信息化建设水平不断提高,许多高职院校为适应现代教育的发展,在已建成校园网硬件平台基础上,以“学生全生命周期”为理念,提出数字化校园的建设目标,这为学生工作构建信息管理平台提供了条件。借助计算机网络等现代信息技术,利用学生管理信息系统,可对各类学生管理信息进行自动处理,将数据上传于网络中,全校师生便可根据自己的权限进行查询、处理。这样既节约了人力成本、提高工作效率,又保证了数据的标准化存储,显著改善了学生管理水平。
(二)学生管理队伍建设。
建立综合素质高、业务能力强、配比科学的学生管理队伍,是构建学生管理体系的重要内容。目前许多高职院校的学生管理都是实行辅导员制,因此选拔一支数量适当、素质高、业务强、能奉献的辅导员队伍十分必要,这是做好学生管理的关键所在,也是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科学化、规范化的内在需求。
辅导员首先要有良好的自身素质,热爱学生、关心学生,能够深入学生中去,成为学生的贴心人,才能够赢得学生的尊敬和爱戴。辅导员的人生观、价值观对学生产生的影响是不可忽略的,因此加强辅导员的品德修养非常必要。其次,要有较高的专业水平和理论基础,善于研究问题,更新观念,注重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再次,要有较强的业务能力,善于做思想政治工作,有驾驭复杂局势的能力,并具备一定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最后,要有一定的奉献精神,能吃苦,一心做好学生管理工作。
学生管理队伍的培养同样重要。需制定相应政策,建立健全辅导员培养机制,从各方面关心辅导员的成长,在政策和待遇上给予扶持。定期开展业务培训,创造学习提高的机会,并从职务职称待遇等方面入手,改善队伍结构,还应健全考核、评估、激励机制,为他们提供一个实现自我价值的平台,增强事业心和责任感,保证学生管理队伍健康、稳定地发展。
(三)规章制度建设。
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必须以制度建设为基础,在社会法治环境不断完善的背景下,形成严密健全的制度体系,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要建立科学的学生管理制度,规范管理行为,贯彻以学生为本、德育为先的原则,用科学的规章制度来规范、引导、激励广大学生的思想行为。完善的学生管理制度应包括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奖惩、学生干部选拔培养、学生党建、就业等各方面内容,还应包括对学生日常学习、生活行为及素质表现等的综合评价。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制度的建设,使广大师生增强法制意识,完善法律法规的执行机制,有利于发挥制度的公平、公正、公开等导向作用,在管理学生的过程中,做到事实清楚、依据明确并严格遵照既定程序,为学生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奠定良好的基础[1]。学生管理制度建立后,应在实施过程中适时调整修正,随着社会对人才培养需求的变化和学校教育理念的更新不断充实、完善,以适应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
(四)激励创新机制。
高职院校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指导思想和市场经济的竞争性、平等性,增强了高职学生的成才欲。人才市场的激烈竞争和自身学历的不足,使高职学生们普遍感到了压力,意识到只有刻苦学习理论知识、加强技能锻炼,将来才能应对严峻的就业形势。但高职学生群体在文化水平、学习态度、价值观等方面都与本科生有较大的差异,具体表现自我约束和激励能力差,学习上不能严格要求自己,缺乏刻苦精神,等等。因此,高职院校学生管理有其复杂性和特殊性。复杂性体现在高职院校学生管理涉及生活、学习、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多方位、全过程;独特性体现在高职院校学生管理的对象基本上是成年人,有独立的思维方式,但他们以独生子女为主,自我管理能力较弱、不成熟。因此其管理工作不同于中、小学的学生管理,应以柔性方法为主、刚性方法为辅。激励机制不失为一种较好的柔性管理方法,如果激励教育能够适时适度地进行,就可以促进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从根本上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和求知的欲望,激励和引导学生不断完善自我。
二、学生管理体系的创新
(一)强化服务意识,以学生为本。
创新高校学生管理,最重要的是转变管理理念,顺应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趋势,要体现以人为本、服务学生的服务理念,使学生管理工作融教育、服务、管理、指导、咨询、维权、关爱为一体,变管理为服务。传统的大学办学理念强调的是对大学生进行严格规范的管理,学校各部门扮演的是管理者的角色,这往往导致学生的对立情绪。因此,学生管理部门首先应强化以学生为本的服务意识,一切为学生着想,了解学生普遍关心的问题、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其次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强化学校的服务管理职能的同时,突出学生在管理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强化党团组织和学生会、学生社团等学生组织在学生的管理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最后要维护学生的合法权益,对学生的任何奖惩决定都要做到程序公开、证据充分、依据明确、处理恰当,使学生享有陈述、申辩和申诉权。学校要有明确的程序,保证渠道通畅、回复及时。
(二)建立考核体系,完善评价机制。
考核是学生管理的关键环节,决定着管理过程的有效性,正确运用考核技巧,设定科学的考核标准,采用相对公平的考核方法对学生管理体系的各组成成员进行绩效考核,才能有效达到管理目标。学生管理考核体系主要包括考核机构的组建及考核制度的确立。考核机构主要包括过程监督小组和绩效考核小组,分别负责学生工作过程的监督和学生工作绩效的考核。考核制度的确定,则要坚持以学生为本的原则,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兼顾公平,综合听取各方意见后归纳确定。
学生管理评价机制是全面检验学生管理工作整体运行情况的基本形式,是学生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工作环节。应根据科学的评价指标,分析学生工作的实践过程和绩效成果,通过综合、科学、客观的评价,找出体系运行过程中的疏漏,对存在的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形成基本判断,及时研究并制定解决方案。根据学生管理工作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挖掘创新点,提出学生管理的新模式,重新进行目标导向,使学生工作的管理体系不断进行良性循环,促进学生管理工作的科学化和系统化。
(三)师生互动,建立和谐校园。
学生管理工作要做到和谐发展,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努力,网络作为新的技术手段,可以搭建起“教师与学生、学校与学生”之间的沟通渠道。在校园信息化建设的背景下,需充分重视网络等互动式思想工作载体的建设及运用,为师生提供沟通互动的良好渠道,最大限度地给予主动权和选择空间。学生工作要接触学生的日常行为和生活过程,面对学生真实感受,建立学生信息的收集平台和反馈机制,使网络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优势,建立服务大学生思想健康发展的平台和有效的管理服务渠道,对学生的学习、生活提供服务和指导,并弘扬社会价值观主旋律。可开设校务服务区,由专人负责,加强沟通和交流,主动了解学生的要求,及时回答和解决他们提出的问题和困难,引导和化解矛盾,把握工作的主动权。
三、结语
高职院校承担着培养具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理论与技能相结合的复合型人才的重要任务,构建科学的、创新的学生管理体系是其中不可忽视的环节。传统单一式学生管理模式已不能满足高职院校发展的需求,在创建和谐社会、和谐校园的大背景下,新型人性化学生管理时代已经来临。如何紧跟时代步伐,把握学生管理中出现的新特点、新问题,探索建立和谐的学生管理体系并在实践中创新,是教育工作者面临的长期课题,是高职院校学生管理适应社会发展对人力资源需求的必然选择,也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进而再促进社会发展形成良性循环的内在要求。
参考文献:
[1]耿华昌.和谐校园视野中的大学生权利保障机制[J].江苏高教,2008,(3).
篇3
摘要:科学构建五年制高职校校系二级德育管理体制,是在五年制高职校在校系二级建制的基础上,赋予系部德育管理一定的责与权,将原有的以职能部门为主体的管理模式变为以系部为主体的管理模式。以无锡地区5所五年制高职校为调研对象,进行了科学构建德育工作校系二级管理体制的必要性和理论依据分析,并提出若干建议。
关键词 :五年制高职校;科学构建;校系二级德育管理体制
基金项目:第二期江苏省职业教育教改重点课题“积极心理学观照下整体构建五年制高职校德育体系的实践研究”(项目编号:ZCZ36)
作者简介:梅亚萍,女,无锡技师学院党委副书记,副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德育、职业教育;钱业洪,男,无锡城市职业技术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7747(2015)02-0049-04
所谓科学构建五年制高职校校系二级德育管理体制,是指五年制高职校在校系二级建制的基础上,赋予系部德育管理一定的责与权,将原有的以职能部门为主体的管理模式变为以系部为主体的管理模式,使系部在学校总体德育目标的指导下,拥有足够的自主权,成为一个相对独立、富有特色的德育管理实体。本次调研以无锡地区现有的无锡机电高等职业技术学校等5所五年制高职校为对象,通过发放调查问卷、走访、座谈等途径,重点探究如何进一步完善校系二级德育管理体制的科学构建,以期能够指导和推进五年制高职校德育管理工作。
一、科学构建五年制高职校二级德育管理体制的必要性分析
(一)科学构建校系二级德育管理体制是五年制高职校德育工作高效开展的必要前提
随着职业教育的迅猛发展,无锡地区五年制高职校办学规模不断扩大,5所调研对象在校生规模均为4000人以上,部分学校正在与其它学校合并中,规模将超万人。要做好这种规模庞大的学校德育管理工作,以职能部门为主体的一级管理体制无论是在管理力度上,还是在监控力度上都明显存在不足。因此,建立以系部管理为主体的校系二级德育管理体制是适应规模办学,加强有效管理的必要前提。课题组在调研中发现,5所学校系部建制均已初步确立,都基本形成了“党委统一领导、党群齐抓共管、学生主动参与、家校密切联系、校企积极互动、全体教职员工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的德育管理体系,学校也有意识地逐步将部分德育管理责任落实到系部,并取得了一定的管理成效。但是,在调研中也发现各校的校系二级德育管理体制中还存在着一些比较共性的显著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1)有重复性管理现象。如日常管理检查,有些学校校系二级学生会同时检查,既造成管理资源浪费,也给系部评价考核带来资料取舍的矛盾;(2)有互相推诿无人问津的管理漏洞。如宿舍管理是高职校的重中之重,但在下放系部过程中显得困难重重。又如,跨系部发生学生矛盾时,系部在处理时会有推诿现象,不利于学生教育;(3)班主任队伍建设比较零散。各系班主任的考核评价存在着或多或少的标准差异。如班主任培训,各系近亲繁殖简单操作,学校层面存在用几次讲座承担着全部培训任务现象,缺少实务培训,缺少交流探讨;(4)系部德育工作主体性不强,特色不突出。如一些系部德育工作因人员不足等原因,日常管理只能疲于应付职能部门的各项指令。以上不足,究其根本原因,是校系二级管理框架虽然建立,但责权还不够明确,管理重心仍未实质性下移,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要认真探究校系二级德育管理体制设置的科学性高效性,思考如何充分发挥系部的主观能动性和责任意识,从而达到所预期的管理效果。
(二)科学构建校系二级德育管理体制是构建五年制高职校德育工作体系的重要组成
“德育管理是指根据党和国家有关要求,按照学生身心发展的基本规律和思想德形成的规律,协调实施德育的单位与部门、部门与德育工作者、德育工作者德育对象之间的关系,使德育组织保持良好的机能状态,使德育双主体具有良好的精神状态,从而合理组织各种力量,提高德育实效,完成德育目标和任务的有效手段。”德育工作体系由德育的目标、内容、途径、方法、管理、评价等因素组成,五年制高职校德育管理体制是在德育原则指导下建立的,毫无疑问隶属于五年制高职校德育工作体系,其内容主要包括:相互联系的德育系列的结构建制;不同机构各自的职能、责任和权利;各机构之间的分工协作关系等等。可见,德育管理体制作用于德育工作的全过程,规定着五年制高职校德育工作的结构建制、组织机构的职能职责,使之成为德育工作体系中带有整体性和全局性的制度形态。因此,科学构建五年制高职校校系二级管理体制是五年制高职校整个德育工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建立了科学合理的德育工作管理体制,做好各个德育管理单位的协调工作,才能推动学校德育工作有序开展。
(三)科学构建校系二级德育管理体制是五年制高职人才培养的必要保障
五年制高职校德育工作肩负着提高五年制高职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培养五年制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重任,2012年12月20日,江苏省教育厅在《关于制定中等职业教育和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导意见》中指出,“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重点培养产业转型升级和企业技术创新需要的发展型、复合型和创新型的技术技能人才。”要“着力培养学生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就业创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对于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不可能只停留在学校层面。我们在调研中发现,5所学校对于德育管理工作都十分重视,在实际工作中主要从三方面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1)各校都把德育工作放在学校管理首位,以“学生导师制”、“首遇负责制”、“党员责任区联系制”等制度构建全员德育氛围;(2)各校都在发掘校训的精神文化内核,结合学校专业特色开展特色教育活动,如“文明礼仪值周”、“青年学生论坛”、“四我五位7S活动”等来凸显全过程育人导向;(3)各校都注重指导各系建立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动与企业对接,在人才培养中引入企业元素,同时积极推进家委会建立,开展青年志愿者活动,打造全方位育人的立体德育途径网络体系。可见,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德育工作体系与人才培养要求是紧密联系息息相关的,因此,科学构建五年制高职校校系二级德育管理体制,以专业为纽带、以就业为导向,将管理责任落实到系部,并赋予相应的职权,充分发挥系部在探索人才培养模式过程中的主体作用,是加大五年制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力度的必要保障。
二、科学构建五年制高职校二级德育管理体制的理论依据分析
(一)系统的层次性原理是科学构建校系二级德育管理体制的理论基础
系统理论认为:系统是由相互联系的要素通过有层次的组织结构形式形成的具有系统功能的整体,系统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及其组织结构存在着层次性和等级性。五年制高职校管理是一个系统,德育管理工作是其中重要的一个子系统,其过程始终存在着复杂性和艰巨性,不可能简单地通过某些职能部门的管理、某些德育骨干的引领、某几门德育课程的实施或者某些时间段的主题活动来突击实现德育目标,学校管理者必须重视校系二级德育工作管理体制的整体构建,科学分析系统中各要素的结构功能,有意识、有目的地使系统内各要素达到最佳建构和配置,以德育目标为导向,对职务、责任、权力和利益进行合理配置,以求德育管理系统形成结构最优和功能最优的整体效应。
(二)管理层次论是科学构建校系二级德育管理体制的直接依据
学校德育管理的组织系统是有职能层级的。有教育界专家认为,“所谓层级,是指管理的层次性与能级性的有机结合。学校管理有层级,层级管理是其教育活动得以持续、稳定、顺畅、有效开展的基本保障,其管理方式一般为层次管理。”[1]行政管理学上的层级制是指公共组织在纵向上按等级划分为不同的上下节制的层级组织结构,不同等级的职能目标和工作性质相同,但是管理范围和权限却随等级降低而变小的组织类型。
根据现代管理的层级原理,其组织系统可以分为领导层、管理层、执行层和基础层。[2]参与调研的5所五年制高职校,学校德育管理层级都能体现这四个层级,主要表现在:以分管领导为组长的德育工作领导小组为领导决策层,决策学校德育工作的整体方向;学生工作处、团委为管理层,组织实施德育目标、计划;系部、年级组、班级为执行层,实施检查反馈;学生中的自我管理组织为基础层,实施自我管理监控。科学构建校系二级德育管理体制则把层级管理体制压缩到两个层面:(1)领导决策层面的德育管理,包括德育工作领导小组、职能部门对德育工作的领导、决策和管理;(2)系部执行层面的德育管理,包括学生的自主管理。如此科学构建,既可避免管理层次过多而影响管理效能,又能明确系部的管理职责,实施有效管理。
(三)管理效益论是科学构建校系二级德育管理体制的目的依据
管理是追求效益的。管理学中提出“整分合”原理,指管理结构建立后,通过有效组合,互相协调,充分发挥各个部分的职能,并使整体结构功能大于各个部分功能之和。根据此原理,五年制德育管理要实现效益最大化,前提就是构建科学高效的校系二级德育管理体制。这是因为,学校德育领导决策层主要对全校德育工作实行统一领导,明确德育工作方向,制定德育工作计划。但是,由于德育实践活动主要还是在系部、年级组、班级等基层单位开展,他们才是德育活动的直接责任者。因此,五年制高职校德育管理体制的科学构建,必须充分发挥系部这一基层学生管理单位的积极性,要鼓励各系积极依据本单位本专业的具体情况,结合专业教育,借助多种途径,完成德育任务。只有这样,才能使总体功能大于各部分相加之和,提高管理绩效。
三、对于科学构建五年制高职校校系二级德育管理体制的若干建议
(一)明晰管理层级职责,科学设置实施方案
校系二级德育管理体制的关键是要简政放权,即改革内部管理层次和权力分配结构,调整学校各职能部门的管理职能、管理内容与权限以及系部的权限范围,促使管理重心下移。针对5所调研学校管理现状,提出如下四个建议:(1)针对重复性管理现象,建议学生处团委等职能处室要改变管理理念,变微观管理为宏观管理,管理靠前,服务靠前,重视系部管理人员的培训和指导,要建立对系部德育工作的科学评价制度;(2)针对互相推诿无人问津的管理漏洞,建议学校要进一步明确系部管理职责,例如,可指导各系建立宿舍自治管理分会进行宿舍管理。可把艺术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培训权限下放到系部。出现跨系部的学生矛盾时,可由学生处或保卫处协调调查,但处理权仍旧归属系部;(3)针对班主任队伍建设比较零散现象,建议各系可在相关年级组内建立班主任工作团队,聘请富有经验的德育骨干担任指导青年班主任成长的德育导师,开展朋辈式培训。建议在校级层面上,学生工作处既要做好班主任考核审核工作,又可以开展班主任技艺大赛,为各系班主任展现教育智慧搭建平台,以赛促培;(4)针对系部德育工作主体性不强,特色不突出。建议改变学校德育工作领导小组例会多注重布置任务的现状,更多地搭建交流平台,不同的德育管理单位从不同的角度探讨德育管理热点难点问题,交流先进的经验和做法,倡导“一系一品牌”,鼓励各系打造管理特色。
(二)实施目标管理,发挥考核导向作用
科学构建校系二级管理体制,目的是要充分调动系部德育管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校德育工作管理效率。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突出重点,强化考核,实施目标管理。由此,学校的管理方式应由具体管理转变为监控管理,管理手段应由直接管理转变为间接管理,实现从过程管理向目标管理的转变。[3]例如,学校德育工作领导决策层提出整体性德育计划后,各系应根据各自具体情况,以生为本,拟定出各系的德育工作计划。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学校领导决策层的计划要注重宏观指导,不必面面俱到,要给各系的自我管理留下发挥的空间。同时,学校还要建立行之有效、科学、合理的评价制度,既要有学校对职能部门以及系部的考评制度,还要有系部内部的考评制度,要体现“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的管理理念,考评结果应与晋级、奖惩、岗位津贴等密切挂钩。
(三)保障德育管理经费,鼓励系部自主管理
在推行校系二级管理体制时,应切实保障系部德育管理经费。(1)根据省厅文件要求,德育工作经费总额不少于学校总预算支出的3%,其中,德育教学与管理经费不少于学校总预算支出的1.5%,日常德育活动经费每生每年不低于30元(以上标准参照《江苏省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督导评价标准(试行)》文件精神)。建议部分日常德育活动经费可按照一定的标准配置到系部,要求各系学年初或学期初根据各系德育工作计划提出经费预算,报学校领导层核定后下拨,以保障经费使用合理规范;(2)根据学校奖励性绩效工资考核方案,下拨班主任工作经费到系部。目前,无锡地区五年制职业学校班主任工作津贴每月达700元左右,个别学校还采用了课时补贴制度。建议职能部门加强考核指导,要求系部考核班主任工作时要科学合理地拉开级差,杜绝一刀切采取大锅饭的方式,确保考核自主权在系部,考核审核权在职能部门。
(四)指导处理好各项关系,保证德育管理合力
校系二级德育管理体制的建立使得某些权力被下放到系部后,容易出现各系以自我为中心、各自为政的失控现象。在调研中,相关学校职能部门都有此反映,值得引起学校管理者重视。参照一些高职院校的先进管理经验,建议各校在科学构建校系二级德育管理体制时,要重点处理好以下三对关系:(1)处理好学校与系部的关系。在学校和系部的关系上,应坚持分工协作原则。学校行使宏观管理权,系部行使微观管理权;(2)处理好学校与职能部门的关系。在学校与职能部门的关系上,应坚持适度集中和分权管理原则。学校主要负责系部建立、校系二级德育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的确定等;各职能部门负责行使专项教育管理权,如德育工作计划制订、德育科学研究、德育专项经费的使用管理等;(3)处理好职能部门与系部的关系。在职能部门与系部的关系上,应坚持条块管理原则。职能部门应在其职责范围内行使管理权力,系部应接受职能部门的指导和监督,并向职能部门反馈一线信息,提出意见和建议。学校应协调职能部门与各系部的关系,按照条块分割的原则进行权力分配。
总之,科学构建校系二级德育管理体制是整体构建五年制高职校德育工作体系的必然诉求。要切实改变管理观念,根据五年制高职校自身的特点和发展需要,努力探索推行“校系二级德育管理体制”的最佳模式和经验,推动五年制高职教育再上新台阶。
参考文献:
[1]李锋.论高校层级管理[J].吉林教育科学,1996(3):25-26.
[2]鲁杰.王逢贤.德育新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
篇4
目前多媒体教学存在的弊端
1.教学内容缺乏灵活性
多媒体教学的主要内容是图片、音频、视频以及教师制作的PPT等,都属于在课程开始之前已经完成的内容。教师根据当堂课程的授课进行课件的制作,需要先对教学内容进行详细了解,把握好课堂教学进度。在课件制作完成并在课堂上为学生演示的时候,学生若是提出问题或是产生联想,教师难以即时在课件上进行修改,并且不能够有针对性的将学生的疑问或扩散性思维在课件中显示出来。因此大多数教师在使用多媒体方式授课的时候并不注重课堂提问,只是根据课件进行单纯的讲解。这种缺乏互动性的教学容易形成较强烈的主动与被动的划分,学生在学习时难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进行发散思维的思考,不利于学习的有效性。
2.多媒体技术滥用严重
受传统观念的影响,部分教师并不认可多媒体教学,或是本身能力无法完成多媒体教学的课件及演示,这种情况多出现在年龄偏大的教师身上。在各方面强调多媒体教学重要性的情况下,许多教师只能将内容强制性的安放在PPT中,采用纯粹的复制粘贴方式,相当于将书本内容完全照搬到PPT里面,这种类型的多媒体教学不会让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反而会浪费教学资源,让学生产生厌烦情绪。
另一种极端体现在一些年轻教师身上。年轻教师本身充满活力,在教学课件的制作上也设计得比较花哨,认为这样就能吸引学生注意力。在课件中,各种动画效果、图片以及文字效果看似技术高超,实际上对教学有效性的帮助并不高,相反还可能过度吸引学生注意力,让教学实际内容被忽略。
多媒体教学管理体系的构建
1.强化制度执行力度
多媒体教学要想形成完整的体系,就必须制定相应制度来对教学行为进行规范。体系的建立主要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对学校中多媒体设备的使用情况进行记录,在规定中要根据教学课程的特点来要求教师使用多媒体进行授课的课时。一方面保障学习生所学课程都能够使用到多媒体,另一方面防止部分教师过分重视多媒体设备,将教学重点偏移。
(2)教师在使用多媒体进行授课时,在课程内容方面要严格把关,严谨出现将教材内容直接照搬现象,要保障课件的有效程度,否则容易造成设备资源的浪费。
(3)实施多媒体教学评价制度,在一定周期内让学生对教授教师的多媒体教学进行评价,并提出建议,帮助教师完善教学方式。
2.提高多媒体教学质量
多媒体教学的使用目的是让学生更明确的了解教学内容,通过图片以及声音的刺激来激发头脑的记忆能力以及扩散性思维,提高学习上的主观能动性。但是使用多媒体教学并不是单纯的将图片以及视频引用到课件中,还要保证课件质量以及教学手段。
(1)使用多媒体教学必然需要花费更多时间,学生在课件上看到的大多是知识点的罗列以及扩散,具体内容还需要教师进行讲解,因此在时间上可能会耗费得更多。教师在使用多媒体教学的过程中要注意进度的把握,以达到预期教学目标为最终要求。
(2)多媒体教学要求能够大幅提高学生对课程的积极性与兴趣。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兴趣提高了才能够保障主观能动性的有效发挥。因此课件的设计不能够太单调,但也绝不能过于花哨,其效果的考量应以学生的学习效果为主。
(3)多媒体教学不适用于将过多文字放在课件当中,因此教师在课件制作前需要对教材进行深入剖析,抓住关键点来进行课件知识点的罗列。在教学资源上应做到充分利用,通过网络化与信息化让学生的视野更为开阔。总之,教师在课件制作上应充分整合教学资源,将整合作为管理体系构建的重要部分。
3.教学改革与管理平台的融合
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实质上就是改革下创新的一种手段,教师在构建管理平台的时候应该注意融合现阶段的教学要求,将多媒体手段与其他各类媒体有机结合,共同作用于教学课程当中。另外,并不是所有教学内容都适合使用多媒体方式进行教学的,像是高中哲学这类较为抽象或是线性代数这类推理性较强的学科应慎重选择多媒体教学方式。在管理体系构建上需紧密跟随课改制度,让多媒体优势充分发挥。
结语
篇5
[关键词]体育与经济 体育服务业 质量管理
一、服务、产品、服务产品、体育服务产品、体育服务业概念和内涵
1.服务
我们研究服务企业的质量管理问题,就要首先明确服务的概念和内涵,以树立起正确的服务观念,更好地为顾客服务。
目前世界各国有关服务概念的界定有几十种,2000版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基础和术语》)中,把产品分为四种类别即服务、软件、硬件、流程性材料,服务是其中之一。对服务的界定如下:“服务通常是无形的,并且是在供方和顾客接触面上至少需要完成一项活动的结果。”这个定义是从产品的角度提出的,说明服力是产品的一种,明确了产品与服务的关系。
服务最本质的特性是具有不可感知性或称为无形性(intantibity),由此衍生出不可分离性(inseparability)、品质差异性(heterogeneity)、不可贮存性(perishalilty)、所有权的不可转让性(absence ornership)等其他特性。目前,理论界关于服务并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我们在此研究这个问题,目的并不是仅给服务下一个定义,而是想澄清一些观念,使得我们在服务组织实际的经营管理中,树立起正确的服务观念。
2.服务、产品、服务产品三者之间的关系
“服务”、“产品”、“服务产品”的含义,尽管在国际标准化组织的iso标准中、在服务营销中是有区别的,但在很多领域,很多时候者在互换使用。实际上,产品(product)是一个大的概念,可分为无形产品和有形产品(goods)两部分,服务是无形产品。
美国经济学家菲利普.柯特勒(phillip kotler)区分了从纯商品变化到纯服务的4种分类:
(1)纯有形商品;(2)附带服务的有形商品;(3)附带少部分服务的主要服务和服务;(4)纯服务。
由以上可以看出,服务与有形产品处于交融在一起的状态,服务大多数情况下是要依托有形产品的,而有形产品中也包含有服务的成分,现实中纯粹的服务和纯粹的有形产品是没有的。我们用“服务产品”一词即可用来表达服务与产品之间的关系,可见服务产品中既有有形的要素,又有无形的要素;在服务产品交换的过程中,只有部分要素改变所有权,而另一部分只改变使用权。
3.体育服务产品
体育服务产品是指体育服务驵织依托体育场馆、体育服务设施、服务方式、服务手段、服务环境等物质条件向顾客所提供的无形产品及无形产品交付过程的结果。
体育服务产品的提供可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在顾客提供的无形产品(如提供体育比赛、体育表演)上所完成的活动;
——无形产品的交付(如提供健身指导、培训、开具运动处方等知识传授方面的信息提供);
——为顾客创造氛围(如提供外部环境良好的体育场馆、体育场馆内部设施摆放合理、适当手段烘托赛场气氛等)。
(1)体育服务产品的特性。体育服务产品除了具有诸如不可感知性(intangibity)、不可分离性(inseparability)、品质差异性(heterogeneity)、不可贮存性(perishalility)、所有权的不可转让性(absence ownership)等特性,由于体育的本质属性决定了体育服务产品不同与其他服务产品,体育服务产品还具有结果的可积累性。
(2)体育服务产品的分类。体育服务产品的消费属于过程化服务,而且根据同一体育服务产品能否为多个顾客所消费而不影响到服务质量即是否具有非排他性,一方面可将体育服务产品分为个性化强的“过程化服务”,如提供体育运动技术、技能培训、健身指导、开具运动处方;另一方面可分为个性化不强的“过程化服务”如提供体育比赛、体育表演、娱乐等。
4.体育服务业
体育服务业是以体育场馆为依托,以体育自身的价值和本质功能为资源,以提供体育服务产品为主的各类服务部门的集合。
二、产品要求与质量管理体系要求的关系
1.产品要求
(1)产品要求是针对具体产品在性能、安全性、可靠性和环境适应性等方面的要求,各种产品分别有具体的质量标准;(2)对产品的要求来源于顾客、或者在技术规范、产品标准、过程标准或规范、合同协议及法律、法规中规定;(3)对产品质量的评定依据可以是国家标准,也可以是企业标准,还可以是通过社会监督;(4)对产品质量的评价可以是行业协会颁发的名牌标志、奖章、证书,也可以是企业出具的产品合格证书、质量等级证书,还可以是顾客的感觉和口碑。
2.质量管理体系要求
(1)质量管理体系要求不同于对产品的要求,这种要求是通用的,它适用于各行业或经济部门,提供各种类别产品(包括硬件、软件、服务、流程性材料)、各种规模(大型、中型、小型)的组织;(2)质量管理体系是针对组织在质量管理方面的管理体系要求,它涉及企业从采购、生产、到流通过全过程。(3)对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与运行效果的评价是必须通过第三方的承认,即通过国家质量管理协会承认并注册的专门的认证机构评定。
3.产品要求与质量管理体系要求的关系
对任何一个组织来说,产品要求与质量管理体系要求缺一不可,不能相互替代。虽然,质量管理体系标准对产品没有提出任何具体的要求的,但组织是按照质量管理体系标准的7.2.1(与产品有关的要求)来确定对产品的要求的。质量管理体系要求是对产品要求的补充,一个运作良好的质量管理体系能确保组织持续生产出符合产品要求的合格产品。
参考文献:
[1]菲利普.科特勒.营销管理——分析、计划、执行和控制.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篇6
【关键词】计算机信息管理能力 必要性 现状
现代社会是信息社会,计算机和人们的工作、生活紧密的联系在一起,人们通过计算机开展日常工作。提高计算机信息管理能力,有助于企业的信息管理,为企业领导者作出决策提供依据。计算机的储存功能较强,可以为企业储存大量的信息。此外,计算机具有信息处理的能力,可以对信息进行归档。
一、提高计算机信息管理能力的必要性
(一)促进企业的信息管理
企业的信息管理主要指的是企业对与经营、管理以及生产相关的信息进行处理,处理的手段包括六种:第一,信息收集;第二,信息储存;第三,信息加工;第四,信息传递;第五,信息利用;第六,信息反馈。企业进行信息管理主要是为了降低管理的成本,提高管理的效率,增加管理的效益。企业的信息管理工作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第一,对企业现有的信息资源进行有效的组织、利用;第二,搜集企业所需要的相关信息。企业的信息管理,有助于提高信息工作的效率,促进企业信息管理规范化进行。企业需要提高计算机信息管理能力,提升信息管理的层次,从而有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
(二)为计算机信息网络的安全提供保证
在企业的日常管理中,计算机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企业管理趋向规范化、信息化,是必然的趋势。企业在进行管理的过程中,需要引入计算机进行管理。但是,企业只是引入了计算机,却没有引进相关的人才,计算机不能在企业中发挥好信息管理的作用。企业的领导阶层应该提高对计算机管理的认识,引进专业素质较高的计算机人才,促进企业的计算机管理。在企业运用计算机的过程中,计算机的网络安全是非常重要的。计算机网络的安全性是基础,只有基础工作做好,计算机管理才能发挥实际作用。保证网络的安全性,可以使计算机免受恶意程序的破坏,提高企业信息的安全性,有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
二、计算机信息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计算机信息管理人员的素质需要提高
企业的计算机信息管理工作对计算机工作人员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计算机信息管理人员需要具备的素质表现为:第一,过硬的信息管理能力;第二,坚实的专业知识;第三,对信息进行分析的能力。计算机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必须过硬,能够保证计算机信息管理工作高效的进行,发挥信息管理的作用,使企业的信息管理变得更加规范,信息化程度更高。在计算机信息管理的过程中,很多企业用人制度不严格,对计算机信息管理工作人员缺乏培训,他们的综合素质不能得到有效的改善,从而影响信息管理的质量。
(二)安全管理制度有待健全
如果企业的信息管理不健全,管理制度不规范,企业的信息管理工作会变得十分混乱。现阶段,许多企业不重视信息管理的制度,在制定信息管理制度时,没有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制度存在很多缺陷。在这种情况下,企业的信息管理行为就没有相应的约束机制,计算机对信息管理起不到很显著的作用,企业的信息管理工作开展不顺利。
(三)计算机管理的技术水平低
两次科技革命使得西方国家的科学技术发展的比较快,相比之下,我国的科学技术发展水平与西方国家还存在一定的差距。科学技术水平在一定能程度上影响了信息技术的发展,我国的科技水平比较低,进而限制了计算机的应用。从这个角度来讲,企业的信息管理工作也不能得到有力的开展。
三、提高计算机信息管理能力的方法
(一)增强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
企业要想提高计算机信息管理的能力,需要一批专业素质较高的信息管理人员。在完成人员招聘以后,需要对信息管理人员进行培训。在人员上岗前,企业应该对他们进行培训,培训的内容包括数据安全管理、信息的有效存储、设备的安全运行等,使他们对工作有一定的认识。在实际工作的过程中,企业需要给信息管理人员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如为员工提供专门的网络学习资源,或者在企业内部建立图书馆,鼓励工作人员进修,使工作人员的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得到提高,提高工作人员的管理能力。
(二)对计算机信息管理,企业管理者需要深化意识
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计算机信息管理能力的提高有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计算机信息管理能力所起的作用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加强计算机信息管理,可以为计算机信息网络的安全提供保障;第二,企业只有提高了信息管理的能力,企业的信息管理工作才能体现成效。了提高企业的计算机信息管理的水平,企业领导者需要在思想上加强认识,重视计算机信息管理工作。企业领导者在计算机信息管理方面需要加大资金的投入,以便提高计算机信息技术,促进企业的发展。
(三)制定安全管理制度
在企业的计算机管理工作中,计算机管理制度是比较重要的。制度制定好以后,需要严格执行。通常来说,制度是企业开展日常工作的依据。信息管理工作人员应该遵守规章制度,以此对自己的日常行为进行约束。信息管理制度不能流于形式,必须落实到具体的工作中。企业管理者需要具有前瞻性的目光,紧跟时代的发展,对信息管理制度不断进行完善、改进。
现阶段,市场竞争比较激烈,提高计算机信息管理的能力,有助于增加信息网络的安全性,对企业的信息资源进行优化配置,企业加强计算机信息管理工作,以促进企业的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文.关于提高计算机信息管理能力的研究[J].煤炭技术,2012 (5)
[2]李沉碧.浅析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核心能力[J].管理观察,2011(32)
[3]夏勇,钟家洪.关于企业网络信息管理系统的研究[J].煤炭技术,2012 (10)
[4]林枫.计算机信息管理人才素质探讨[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2(10)
[5]卞昭玲.基于网格应用的企业信息管理模式之创新[J].档案学通讯,2008(6)
篇7
一、单项选择题
1、按照施工合同示范文本规定,当组成施工合同的各文件出现含糊不清或矛盾时,应按( )顺序解释。
A.施工合同协议书、工程量清单、中标通知书
B.中标通知书、投标书及附件、合同履行中的变更协议
C.合同履行中的洽商协议、中标通知书、工程量清单
D.施工合同专用条款、施工合同通用条款、中标通知书
2、施工企业与材料供应商订立的材料供应合同中,约定违约金是2.0万元,但供应商的违约行为给施工企业造成的损失是2.2万元,施工企业应要求供应商支付( )万元。
A.4.2 B.2.2 C.2.0 D.0.2
3、下列有关设计变更程序的说法,错误的是( )。
A.承包人不得因施工方便而进行变更 B.承包人要求的设计变更需经工程师同意
C.发包人要求的设计变更需经工程师批准 D.承包人的合理化建议需经工程师同意
4、10.有关承包商的申请变更,下列描述错误的是( )。
A.未经工程师批准不得变更
B.变更的建议必须是给业主能够带来利益的建议
C.对部分永久工程的变更,承包商应设计该部分工程
D.承包商可自行实施变更
5、下列关于工程变更的说法错误的是( )。
A.工程变更总是由承包商提出
B.监理工程师审批工程设计变更时应与业主及设计单位协商
C.监理工程师的变更指令应以书面形式发出
D.发生工程变更,若合同中有适用于变更工程的价格,可以依此计算结算价款
6、当工程内容明确、工期较短时,宜采用( )。
A.总价可调合同 B.固定总价合同 C.单价合同 D.成本加酬金合同
7、建设单位在( )合同种承担了项目的全部风险。
A.成本加酬金 B.单价 C.总价可调 D.总价不可调
8、在下列合同文件中,( )具有最高的解释效力。
A.工程洽商 B.施工合同通用条款 C.图纸 D.施工合同专用条款
9、如果下列合同文件出现不一致,( )具有最高的解释效力。
A.工程量清单 B.中标通知书 C.图纸 D.施工合同专用条款
10、发包人在( )合同中承担的风险最小。
A.可调总价 B.不可调总价 C.单价 D.成本加酬金 11、依据《合同法》的规定,( )订立的合同,当事人可以向仲裁机构请求撤销合同。
A . 违反法律法规规定
B . 当事人恶意串通损害第三人利益
C . 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
D . 对方当事人采用欺诈手段
12、某水泥厂因技术问题使水泥质量达不到国家标准,该厂用其他厂家生产的水泥换上自己包装后,作为样品与采购方签订合同,则该合同属于()。
A . 采取欺诈手段
B . 采取胁迫手段
C . 超越经营范围
D . 无效
13、承包商签订合同后,将合同的一部分分包给第三方承担时,(A )。
A.应征得业主同意 B.可不经过业主同意
C. 自行决定后通知业主 D. 自行决定后通知监理工程师
14、下列不属于《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示范文本)》(GM1999—0201)的是( )。
A.《协议书》 B.《通用条款》
C.《专用条款》》 D.《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
案例:
背景:某建设单位(甲方)拟建造一栋职工住宅,采用招标方式由某施工单位(乙方)承建。甲乙双方签订的施工合同摘要如下:1、协议书中的部分条款
(1)工程概况
工程名称:职工住宅楼
工程地点:市区
工程内容:建筑面积为3200m的砖混结构住宅楼
(2)工程承包范围
承包范围:某建筑设计院设计的施工图所包括的土建、装饰、水暖电工程。
(3)合同工期
开工日期:2002年3月12日
竣工日期:2002年9月21日
合同工期总日历天数:190天(扣除5月1-3 日五一节放假)
(4)质量标准
工程质量标准:达到甲方规定的质量标准
(5)合同价值
合同总价为:壹佰陆拾陆万肆仟元人民币(¥166.40万元)
(6)乙方承诺的质量保修
在该项目设计规定的使用年限(50年)内,乙方承担全部保修责任。
(7)甲方承诺的合同价款支付期限与方式
1)工程预付款:于开工之日支付合同总价的10%作为预付款。
2)工程进度款:基础工程完成后,支付合同总价的10%;主体结构三层完成后,支付合同总价的20%;主体结构全部封顶后,支付合同总价的20%;工程基本竣工时,支付合同总价的30%。为确保工程如期竣工,乙方不得因甲方资金的暂时不到位而停工和拖延工期。
3)竣工结算:工程竣工验收后,进行竣工结算。结算时按全部工程造价的3%扣留工程保修金。 2
(8)合同生效
合同订立时间:2002年3月5日
合同订立地点:X X市X X区X X街X X号
本合同双方约定:经双方主管部门批准及公证后生效。
1. 上述合同属于哪种计价方式合同类型?
2. 该合同签订的条款有哪些不妥之处?应如何修改?
3. 对合同中未规定的承包商义务,合同实施过程中又必须进行的工程内容,承包商应如何处理?
答案:
1.从甲、乙双方签订的合同条款来看,该工程施工合同应属于固定价格合同。
2.该合同存在的不妥之处及修改:
(1)合同工期总日历天数不应扣除节假日,可以将该节假日时间加到总日历天数中。
(2)不应以甲方规定的质量标准作为该工程的质量标准,而应以《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中规定的质量标准作为该工程的质量标准。
(3)质量保修条款不妥,应按《建筑工程质量管理条例》的有关规定进行保修。
(4)工程价款支付条款中的“基本竣工时间”不明确,应修订为具体明确的时间。“乙方不得因甲方资金的暂时不到位而停工或拖延工期”条款显失公平
篇8
关键词:体育产业;发展;问题;措施
一、重庆市体育产业发展的初步成效
1.体育本体产业初具规模
体育健身娱乐业发展迅速。据统计,2002年末全市体育健身娱乐业共有从业机构469家,占全市体育产业机构数25.0%,实现体育营业收入4427.31,占全市的11.8%,比上一年增长19.4%。项目主要为一些群众基础好或市场潜力大,如乒乓球、网球、高尔夫、汽车、探险等。
2.体育相关产业发展迅速
体育用品业迅速拓展。我市体育用品业主要以销售为主,其销售既有专营商店,也有广乏分布在大中小型百货商场。体育用品联合会、港渝广场体育用品专业市场的成立以及连续举办的两届体育用品博览会,有力地促进了我市体育用品及纪念品销售业市场的稳步发展。
3.体育产业社会化水平有一定程度提高
随着体育事业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体育社会化,产业化进程得到了加快,体育已逐步由政府办向社会办转变。本次调查结果显示,2002年,重庆市体育系统从事体育产业经济活动的体育营业收入为22060万元,非体育系统从事体育产业经济活动的体育营业收入为15476.11万元。
二、重庆市体育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体育产业意识较低,政策措施不到位
尽管目前我市主城区城镇居民的恩格尔系数已经达到或接近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群众自觉提高生活质量,发展自身素质的需求正在成为拉动体育消费的强大动力,但由于部分主管部门,群众在认识上仍然没有把体育产业、体育经济工作摆到应有的位置,忽视发展体育消费的目的和意义,缺乏对体育产业工作的整体规划和指导、政策、措施、手段单一、思想不统一、方法不对路。
2.体育产业发展不平衡
主要表现在:首先是城乡发展不平衡,由于受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各地区的产业发展规模和水平有很大差距。都市发达经济圈的体育产业单位,从业人员、体育营业收入、发展速度等各个方面都远远高于渝西经济走廊和山峡库区生态经济区。2002年末都市发达经济圈的体育产业单位达到1242家,占全市体育产业单位总数的66.2%,从业人员5600人,占全市体育产业从业人员比重为60%,营业收入为23007.44万元,占全市61.3%。很明显,重庆市体育产业的地区发展不平衡;其次是各运动项目间的产业开发不平衡,由于各项目的技术水平和在国际上取得的成绩有差别,项目的观赏性也不同,因此其产业资源价值,市场容量和效益有很大差别。
3.体育产业结构不合理
体育产业的发展应该以本体产业的发展作为重点,并带动相关产业及延伸产业的发展。例如体育产业发达的美国就是以本体产业为主,其健身娱乐业和竞赛表演业的比重超过了40%。而重庆市体育产业的发展却主要由体育彩票业来支撑。2002年体育产业经营结构中,体育彩票从业机构达到854家,占全市体育产业机构数的45.6%,实现体育营业收入18424万元,占全市体育营业收入的49.1%,而体育健身娱乐业和体育竞赛表演业加起来的从业机构仅483家。占全市体育产业从业机构数的25.8%,实现的体育营业收入共4949.7万元,占全市体育营业收入的13.2%。显然重庆市体育产业的结构是很不合理的。
4.体育场馆等体育设施建设业发展迟缓
根据重庆市等五次体育场地普查显示,重庆市各类体育场地共17357个,其中标准体育场地7902个,人均体育场地面积为0.51平方米,比全国人均体育场地面积1.03平方米低0.52平方米,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49.51%。人均投入体育场地建设资金90.15元,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60.85%,并且有67.89%的场地不对外开放,部分开放的为17.86%,全开放的仅14.25%,2002年实现营业收入仅480.55万元,占全市体育产业营业收入的1.3%,由此可见,重庆市的体育场馆设施一方面建设业的发展迟缓。
三、改进措施及建议
多年来,由于体育产业意识没有深入人心,加之经济发展不够完善,加之我市高校对该专业方面的人才需求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使得直至目前我市高校几乎没有开办该专业,没有设置该方面的专业课程,以致我市体育产业发展依然缓慢。根据当前体育产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在我市多所有条件的高校创建体育产业经营管理专业,培养适应体育事业和社会发展急需的高级体育产业经营管理专业人才,这样才能促使我市的体育产业人才培养走上正规,早日纳入国际体系,适应体育市场对体育产业人才的需求,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服务。
作者单位:重庆工商大学体育学院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价值链;预算管理;平衡计分卡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
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企业经营目标的定位正向企业价值增值最大化转变,企业管理的对象也相应地锁定在企业价值链各环节的价值增值上,而预算管理作为企业管理控制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必须有相应的发展。
一、基于价值链的预算管理基本理论
(一)基于价值链的预算管理的理论基础――价值链理论。美国学者波特于1985年在其著作《竞争优势》一书中最早提出价值链理论。价值链理论的实质是:用价值链分析方法将客户、供应商和企业分解为既分离又相关的行为群体。价值链又可以分为横向价值链、纵向价值链和内部价值链。横向价值链是指企业与行业内竞争对手之间的某种关系;纵向价值链指由目标企业向上下游供应商和顾客延伸形成的产业链;内部价值链是指企业内部的各种价值活动。波特还提出了信息流、数字价值链、虚拟价值链、价值网和价值中枢等概念。这些都为进行基于价值链的预算管理的研究提供了理论指导。
(二)基于价值链的预算管理的理论认识
1、基于价值链的预算管理的涵义。基于价值链的预算是通过价值链分析制定合理经营目标,使企业的各项作业活动能同步协调,用货币形式对企业未来特定期间资源的取得及运用做出的详细计划。基于价值链理论预算用价值链分析保证预算编制基础――战略和决策的合理制定,用作业动因的方法保证成本费用的合理预计,从而实现企业资源的合理、有效配置,并且将目标落实到每个作业当中而不仅仅是部门,有利于预算的贯彻实施,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
2、基于价值链的预算管理的主要特征。基于价值链的预算管理是一种动态的、开放的、全面的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子系统。它是一个以价值链理论为基础,以价值链的整体价值增量及合理分配为根本目标,分别站在战略层面、管理层面和作业层面三个层面,从横向价值链、纵向价值链和企业内部价值链三个角度,分为战略预算、经济增加值预算和作业预算三个阶段进行的预算管理过程。它以预算管理、作业管理、经济增加值及平衡计分卡为整合工具,以价值链分析方法、标杆法及作业成本法为基本方法来构建预算管理体系,它更强调预算的灵活性及其与整条价值链经济活动的协调性。
二、基于价值链的预算编制流程(图1)
(一)分析公司价值链,制定竞争战略。用横向、纵向价值链分析确立企业的竞争战略,用纵向、内部价值链分析企业的职能战略和经营运作战略,从而为企业明确战略导向。
(二)编制平衡计分卡,将战略转化为一年内的具体措施。将战略转化为执行层面的语言是价值链预算管理保持其战略导向的基础。通过平衡计分卡将战略在学习与成长、内部运营、客户、财务四个维度上转化成为经营措施和关键指标,在经营的各个方面展开,在组织的各个层次分解,指导预算的编制。
(三)用资本决策预算中的资本预算判断企业的投资举措是否能够为企业增加价值;如果不行,修改平衡计分卡,并最终确定资本决策预算。
(四)根据纵向价值链对顾客和供应商的分析制定销售预算和采购预算。
(五)制定作业基础预算。结合销售预算、采购预算和内部价值链分析建立作业基础预算代替传统作业预算。
(六)根据资本预算和作业基础预算最终形成财务预算。
三、基于价值链理论的预算编制
基于价值链理论预算的编制分为战略的制定和分解、编制资本决策预算、作业基础预算以及财务预算等步骤。
(一)战略的制定与分解。战略是预算编制的基本前提,战略同预算编制的连接需要平衡计分卡来实现。价值链正是通过对战略制定和平衡计分卡的影响从宏观上影响企业预算的。
平衡计分卡是以信息为基础,全面考虑企业业绩的驱动因素,多维度评价企业业绩的一种新型评价系统。同时,它又是一种将企业战略目标与企业业绩驱动因素相结合,动态实施企业战略的战略管理系统。在平衡计分卡中,要把战略的执行在财务、顾客、内部流程、学习与成长四个层面上进行重新描述,明确四个层面的目的,把战略制定的结果体现到四个维度的措施制定中。措施的制定还应由资本预算考量其价值,综合确定将要执行的措施后,应将其希望达到的目标设置为量化的关键指标,指导下一步预算的编制。(图2)
(二)资本决策预算。资本决策预算应该达到以下目标:(1)结合价值链分析选择有助于企业价值最大化的项目或项目组合;(2)强化对资本支出过程的预算控制,包括支出过程的时间控制与结构控制;(3)为了保护资本支出的落实,通过预算技术来规划资本筹集,包括时间安排和总量安排。
资本预算用于规划和控制资本支出。任何项目支出都必须有助于公司长远利益,有利于企业整体利益最大化,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第一,从财务可行性上,要达到项目收益和企业整体效益最大化,如独立项目的净现值最大或互补项目间的互补效益最大化;第二,从价值链分析的角度选择出有利于市场整体效应最大化的项目。资本预算的方法主要包括还本期间法、折现还本期间法、净现法、平均会计报酬率法、内部报酬法及活力指数法,等等。
(三)作业基础预算。作业基础预算是将平衡计分卡和企业内部价值链优化及成本管理有机结合起来的必要纽带。平衡计分卡和作业基础预算将企业战略和日常经营活动联系起来,形成了企业的纵向管理。由于作业基础预算的引入,企业的作业活动可以很清晰的反映企业的战略方向,从而有效地实现公司战略目标;同时,作业基础预算中包含的作业信息也可以为下一年的企业价值链优化提供必要的分析依据。(图3)
(四)财务预算。基于价值链理论的预算编制从制定战略到编制作业预算的过程都包含了企业价值链分析的思想。虽然到目前为止,作业基础预算已经达到了业务预算的效果,并且帮助企业将战略贯穿到企业的各项作业中,但预算不能仅仅停留在作业的程度,还需要以财务报表的形式加以反映,以便和以往年度和同行业的竞争对手相比较。
基于价值链理论预算的财务预算与传统预算的财务预算编制方法和内容都相同。财务预算是反映企业在预算期内有关现金收支、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的预算。应当以作业基础预算、资本决策预算为基础,以经营利润为目标,以现金流为核心进行编制,并主要以现金预算、预计资产负债表和预计损益表等财务报表形式予以充分反映。财务预算是全面预算体系的最后环节,可以从价值方面总括地反映业务预算和专门决策预算的结果。
四、基于价值链理论的预算管理模式
基于价值链理论的预算管理模式主要设计思想是:价值链分析和预算管理是该模型的两条主线,二者相互交融;将战略转化为执行层面的语言是价值链预算管理保持其战略导向的基础;KPI中的财务维度选取EVA作为指标;价值链预算的编制分为纵向价值链预算和内部价值链预算两个层次,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在预算的执行和控制中要注意与战略的互动。(图4)
基于价值链的预算管理,一方面解决了传统预算管理缺乏战略指导、与价值活动脱节、缺乏整合思想与风险意识等问题,有利于充分整合优化企业资源,有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另一方面预算管理与信息技术结合、预算管理信息的共享与集成提高了预算的准确性,同时财务指标与非财务指标的结合使得预算管理更具操作性和科学性,预算管理活动将为企业创造更大的价值。
(作者单位:重庆工商大学)
主要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ISO9000:2000; 高等院校;体育教学质量管理
体育教学质量是高校体育教育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体育教学质量是高校体育管理追求的永恒主题。引进企业质量管理的成果,科学地借鉴并应用于体育教学质量管理中,可以促进高校体育教学质量管理水平的全面提高。ISO9000:2000是国际标准化组织颁布的世界通用的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的标准,它是世界上发达国家长期以来实施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的经验总结,适用于所有工业和经济部门,包括教育管理。能否借鉴ISO9000:2000质量管理体系标准,将该标准移植到高校体育教学质量管理中,建立高校体育教学质量管理体系,进一步提升高校体育教学质量,值得研究。
一、导入ISO9000:2000对强化高校体育教学质量管理的必要性
高校体育教学活动的复杂性和系统性,决定了体育教学质量管理内容的广泛性。它涉及到人员因素如体育管理人员、体育教师、学生等;物质因素如体育教材、体育器材设备等;信息因素如国家体育教育法规政策、体育教学计划、体育教学大纲等;体育教学活动因素如体育教学手段、体育教学方法、体育科学研究、体育教务管理、体育教学评估等。这些因素对体育教学质量的影响至关重要。另外,体育教学活动质量具有隐含性,不像企业产品一样易于测量和评价。
ISO9000:2000强调持续的质量改进。体育教学质量是高校体育教育的生命,提高体育教学质量的关键在于改革,改革体育教育思想,改革体育教育体制,改革体育教育管理方式。引入ISO9000:2000建立一套规范完整的体育教学质量管理体系,是提高体育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把这一管理思想应用在高校体育教学质量管理活动中,就是通过内部审核和最高体育管理者定期进行的管理评审,针对发现的不合格项和不良趋势,对体育教学活动进行经常性的评价并采取有效的纠正和预防措施,使体育教学系统的每一个环节不断改进并形成良性循环的机制。
有效的决策是建立在数据分析和信息分析的基础之上。依据事实,采用统计技术、文字记录的方法,选用必要的信息数据,对高校体育教学全过程中每个环节的客观状况进行记录、描述,为体育教学质量管理和控制过程提供了客观证据,便于采取预防和纠正措施,并以此对预定的体育教学质量标准,检查是否达到要求。在高校体育教学质量管理体系中要及时采集、整理各种原始资料和数据,建立健全体育教学档案管理制度,并利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使体育教学管理程序化、网络化,保持管理信息畅通,使领导以事实或正确的信息为基础,通过合理的逻辑分析,做出正确的决断,从而为强化体育教学质量提供了重要手段。
二、 高校体育教学质量管理体系基本框架设计
从ISO9000:2000的形成基础和过程、标准的全部内容和发展趋势来看,贯穿全部ISO9000:2000的基本原理有以下四大方面:质量形成于生产全过程;必须使影响产品质量的全部因素在生产全过程中始终处于受控状态;使企业具有持续提供符合要求的产品的能力;质量管理必须坚持进行质量改进。高校体育教学质量管理体系是为了达到高校体育教育所确定的质量方针,并使所有相关方(学生及其家长、用人单位等)获利所需要的组织结构、过程、程序和资源的有机结合体。高校体育教育必须持续改进其体育教学和过程,达到高校体育教育教学的目标,使高校培养的人才满足社会和国家的需要。笔者依据ISO9001:2000标准中影响质量的四个方面,即管理职责、资源管理、产品实现以及测量、分析和改进应用到高校体育教学质量管理体系中,相应建立高校体育教学质量管理体系的四个基本内容,就是高校的体育教学管理职责、资源管理、体育教学服务实现以及监控、分析和改进。
三、依据ISO9000:2000建立高校体育教学质量管理体系文件
1.依据ISO9000:2000编制高校体育教学质量体系文件
在编制高校体育教学质量体系时,要坚持“写实”和“优化”的原则。“写实”是指对教学质量手册等体系文件编制要进行“恰当、真实”的描述。教育质量文件是对体系的构成、剪裁及具体内容、体系要求之间相互联系和接口关系做出系统、明确和原则描述及规定。“优化”是指按照标准要求对质量管理中不科学、不系统、不规范的做法进行改革,同时按照标准要求对必须做到而没有做到的一定要写入文件,并认真予以实施[3]。只有这样,才能科学、有效的建立和运行高校体育教学质量管理体系,提高高校体育教学的质量,为高校体育教育管理更深层次的贯彻标准创造良好的条件。
(1) 高校体育教学质量手册的编制。 质量手册阐明一个组织的质量方针并描述其质量体系的文件[4]。体育教学质量手册是用于阐述体育教学质量的方针、目标、组织机构与职责,以及对体育教学质量体系要素描述的文件,是高校体育教学质量体系中第一层次的文件。制定并公布高校的体育教学质量方针、目标,对于强化体育教职员工的质量意识,改进体育教学方法,提高体育教学质量,保证体育教学质量体系有效、有序地运作具有重要的作用;对外也可证明高校本身的体育教学质量保证能力。体育教学质量要素的设计,以建立完善的体育教学体系,保证满足预定的体育教学质量目标的需要为原则,应结合高校实际情况来确定。
(2) 编制规范高校体育教学管理和教学活动的程序文件。程序文件是描述实施质量管理体系过程中所需要的质量活动的文件,即质量管理体系程序[5]。高校体育教学质量管理工作程序文件是体育教学质量体系中第二层次的文件。它描述体育教学质量体系中各个质量要素所涉及到的责任人或部门的活动,并依据体育教学质量手册中质量要素的活动要求,建立工作程序,即把质量要素提出的目标和要求转化为实际工作具体的步骤。并明确规定活动过程中部门或人员的职责以及实施、验证的方法。
(3) 编制高校体育教学质量详细的操作文件。操作文件是规定具体的教育服务的方法和要求的文件,它是程序文件的支持性文件。高校体育教学质量详细的执行文件是体育教学质量体系中的第三层次的文件。它依据体育教学质量手册和质量管理工作程序制定具体的活动计划、标准和行为准则,是实施体育教学活动的最直接的文件。编制这类文件,关键是针对高校体育教学质量手册、体育工作程序和由有经验的体育管理者制定出实现承诺的最好的最实际的方法。因此,这类文件通常有体育教学计划、体育课程表、体育教学进度表等。
2.优化高校体育教学质量体系的运作
(1) 对高校全体体育教职员工开展质量教育。组织全体教职员工认真学习体育教学质量体系文件。通过学习,首先要增强全体员工的质量意识,使他们在思想上充分认识到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必须从自身做起,体育人才培养的质量与本职工作息息相关,把提高工作质量视为自己的责任;第二,提高对质量体系的认识,明确体系的新要求并适应由此引起的对传统做法的冲击,尽快建立新的平衡。增强责任心,自觉地以体系文件指导自己的体育教学工作,按照体系文件实行程序化、规范化管理。
(2) 强化院系部门的教学质量管理功能。对院系的质量管理要做出合理的分工,统筹安排。要加强队体育教学质量监控的功能,不能只按照计划布置任务,而不检查、不评价教学工作的质量。要及时发现体育工作中的偏差,采取纠正措施,实行计划――执行――检查――处理(PDCA)的循环。要建立有利于质量管理的激励机制,如定期考核、评聘结合、树立先进典范形象、确定晋升的质量否决权等,充分调动教职员工提高体育工作质量的积极性。
(3) 建立及时的教学信息反馈系统。建立流通顺畅、反应灵敏的教学质量信息反馈系统,要设计一套完整的、规范的、适用的记录表格,要确定高效的处理教学信息的方法,及时地传递领导层和一线教师的双向信息,准确有效地收集、整理、储存、分析、处理体系运作中各个过程的有关信息,为管理者提供决策的依据,并向有关部门反馈执行的结果。信息系统的有效运作,才能进一步激发系统体育教学质量管理中的功能,发挥久远的作用。
作者单位:河南南阳师范学院
参考文献:
[1]张智勇. 2000版ISO9000族标准实战指南[M]. 深圳:海天出版社,2001:10-11.
[2]骆洁嫦. 实施ISO9000标准强化高校教学质量管理[J]. 世界标准化与与质量管理,1999,(11):20-25.
[3]徐向艺. ISO9000质量管理系列标准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管理中的应用初探[J]. 高等理科教育,2002,44(4):75-79.
[4]周朝琦,侯龙文. ISO9000――进入国际市场的护照[M]. 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0: 136-137.
- 上一篇:科学探究的一般流程
- 下一篇:小学音乐教学反思简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