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双创教育的意义范文

时间:2023-06-20 17:18:5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高校双创教育的意义,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高校双创教育的意义

篇1

近年来,我国经济体制发生了较大的转变,面临急剧增长的人才市场,企业在人才选择上要求越来越高,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就业困难是当前高校大学生踏入社会面临的首要难题,也是高校教育革新发展必须解决的问题。大学生教育是一项综合性、实践性较强的教育阶段,主要培养大学生的综合能力、专业知识、实践技术以及道德素养等,我国教育部曾指出“要提高对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重要性的认知”。综合而言,实现大学生思政教育与“双创教育协同育人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大学生“双创”教育相关概念及特征

大学生双创教育的概念。近年来,随着教育事业的深入改革创新,人们对“双创”教育的关注度越来越高。所谓“双创”教育,指的是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二者之间互相联系、互相制约。在“双创”教育中,创新教育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创业教育主要是为了将学生的能力变为生产力,引导学生将自身创新意识、创新能力付诸于实践行动。简单来说,创业教育是创新教育的一种外在表现形式,创新教育则是创业教育的基础,两者之间的有效合作能够优化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显著提升大学生的能力与素质。“双创”教育作为一种新型的教育模式,在我国发展起步相对较晚,多数高校的“双创”教育体系以引进、模仿为主,与自身情况、发展目标等方面难以有效结合,在实践过程中存在较多问题,大学生难以得到全面发展,因此,必须加强“双创”教育的研究,并不断采取相应措施进行优化完善。

大学生双创教育的特征。近年来,我国“双创”教育逐步发展,大部分高校越来越重视“双创”教育,在不断深入研究过程中,可以明确“双创”教育的教学理念与特色。“双创”教育作为一种新型的教育理念,以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为原则,其主张“知行合一”以及学生的全面发展,提倡学生充分发挥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目前,我国高校“双创”教育在不断发展中逐步形成了具有我国特色的教育体系,其主要具备了以下特征:①“双创”教育实`创业教育中,学生角色、身份的转变,与社会、同学之间的互动更加频繁;②由于我国大力倡导“双创”教育,各项政策非常宽泛,各行业的开放程度未大学生提供了更多思考、实践、积累的机会;③“双创”教育始终以激发学生创新思维、创新能力为主;④由于国家、社会以及高校的全面支持,“双创”教育的良好发展能够将学生的创新能力具体化,激发市场活力,从而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和民族进步。

大学生双创教育实践现状及存在问题

“双创”教育专业课程不健全。目前,大多数高校对“双创”教育缺乏准确认知,对其定位不明确,多数情况下主要将其作为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一部分,并未设置单独的专业课程体系。在“双创”教育的教学上,课时较少且课程较为分散,由于教学目标不明确、教学内容不完善,整体教学缺少系统性、专业性。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无法较好的学习创新教育理论知识,且缺少创业教育实践机会,学生的能力与素质难以得到有效的提高,无法满足现代社会发展需求。

师资力量薄弱。我国“双创”教育发展起步较晚,专业的师资团队十分欠缺,许多高校在开展“双创”教育过程中师资力量极度欠缺,大部分教师在短期培训后便上岗,教师的理论知识、实践经验、教学能力等较弱,甚至存在其他教师代为授课的现象。教师自身能力的不足,导致授课内容缺乏新意,大多偏向理论知识教学,缺乏实践创业经验,教学内容匮乏,学生的创业意识、创新能力无法得到显著提升。部分高校为了改善这种情况,聘请成功的创业人士进行授课,但由于创业者缺乏教学经验,整体教学效果并不明显。

大学生思政教育在双创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大学生思政教育是大学公共必修课,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针对大学生开展具有引导性的思想政治教育,目的是为了培养具备思想全面健康发展、政治素质和能力优秀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高校思政教育与双创教育是协同育人的重要组成部分,缺一不可,二者之间有着良好的契合点。思政教育作为一门指导大学生思想政治的学科,其主要目的是培养思想健康、品德优异、具备创新精神和崇高理想的高质量人才。而大学生双创教育主要是培养创新思维、创新意识、创新能力,与思政教育有着一定的共同点。当前,大多高校在协同育人系统中都会促使思政教育与双创教育协同合作,结合二者的教育手段与教学内容,充分挖掘大学生的潜能,全面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综合能力、思想品德。同时,思政教育能够较好地培养大学生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辩证思维方法,有利于双创教育中大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由此可见,大学生思政教育在双创教育中的重要性。

篇2

关键词 高校 创新创业教育 现状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1河北省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现状

1.1学生层面

1.1.1认识、兴趣及认可度

从调查问卷的统计数字显示,有61.2%的学生认为创业是“个人将创意转化为行动力”,有30.73%的学生认为是“开创一份事业”,另有6.77%的学生认为是“自己开店做老板”,可见大学生对创新创业的认识比较全面,从统计数字来看大学生对于创新创业更多的认为是依照个人兴趣意愿去做, 而不是单纯的创办企业或者开创性工作,体现大学生创新创业的趋势。

问卷调查的另一相关内容是“你认为创新创业教育在未来自己的职业规划或职业选择中的作用”,调查结果显示,3个学科类型的学生都较多地选择了“较有效”,还有20%左右的同学选择“非常有效”,而认为“没有作用”的学生寥寥无几,说明学生对创新创业教育的作用是非常认可的,在大学开展好双创活动十分有必要,也是有学生基础的。

1.1.2参与创新创业活动情况

在所有参加调查问卷的学生中仅有38.5%参加过创新创业教育活动,有61.5%的学生从来没有参加过此类活动,比值接近2:3,说明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活动还应该加大宣传力度,吸引更多的同学参与。不同年级的学生参加双创活动的比例有一定差异,3、4年级同学参加创新创业活动的人数略高于1、2年级。另外经济管理类学生有48.6%参加过创新创业教育活动,比文学艺术和法学类及工科技术类学生参加人数比例高13.3~14.1%,说明经济管理类学生参加双创活动的积极性较高。

1.2高校层面

1.2.1课程开设

通过访谈我们了解到,被调查的10所高校中,除1所准备开设创新创业必修课外,其余9所均在不同学期开设了“大学生创业基础”、“创业教育”、“创业指导”、“创业管理”等有关双创教育的选修或必修课,学分在2学分左右。

1.2.2设施及活动

所有被调查的高校均拥有至少1个“大学生创业孵化园”或“创客空间”,供学生进行创新创业培训和实践。学校团委主要负责“挑战杯”、“创青春”等各类创新创业比赛。各高校一般由教务处管理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有一定的双创专项资金,从2万元到200万元不等。有的学校设有教务处主管的虚拟创新创业学院,有的学校正在筹建创业导师团队,还有的学校选取优秀学生组建了“真知班”或“创新精英班”和“创业精英班”,采用学生、老师一对一的方式进行科研创新活动。

2.河北省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2.1创新创业教育定位不科学

从学校领导、就业主管部门到普通教师思想观念上还有不少误区,有些人认为开展创业教育是因为就业困难,才需要鼓励毕业生创业,自己学校就业好,不需要开展创业教育,也有些人认为自主创业的毕业生是极少数,开展创业教育的需求和意义不大,没有积极性。很多高校将双创教育与专业教育作为两种教育方式,赋予了不同的教育内容。这是对双创教育的理解不深入和形而上学的方式所导致的结果,而双创教育不是与专业教育平行发展,或游离于专业教育之外的。

2.2师资力量严重缺乏

很多高校创业教育教师属于“学院派”,大多缺乏创业实战经验,甚至没有在企业的就业经历。教师不熟悉企业的运营,对学生进行创业实践指导常常显得力不从心,只能在课堂上照本宣科,十分不利于学生创业素质的培养。部分高校虽然聘请了一批企业家担任客座教师,但多以讲座形式进行,并没有形成体系,加之缺乏组织协调、制度保障和资金支持,教学效果也不尽人意。

2.3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存在结构不合理

目前,课程体系不够完善,教学大纲不够完备,没有专门的指导教材。因此,学生很难领会创新创业教育理念的意义和作用。教学内容更是缺少跨学科、跨专业的横向联系,教学方法仍然采用传统的以教师传授为主的模式,缺乏创新创业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新型模式。

3对策及建议

3.1统一思想,科学定位

创业教育是一种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促进学生全面协调发展,并在过程中培育学生创新精神、发展创业个性品质的教育。创业教育不仅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长效办法和机制,而且通过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企业家精神的青年人才,能够为社会创造新的就业岗位,有效促进国家经济的持续发展,增强经济活力。

3.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创新创业教育关键在教师,组建一支包括高校教师、科研人员、政府经济管理部门官员、成功企业家和创业投资家等各方面人士参加的“创业导师”队伍已成为当务之急。同时,大力_展创业实训师资培训等工作有利于改变师资队伍数量不足和质量不高的现状。

3.3深化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

创新创业教育不能脱离知识教育和专业教育而孤立地进行,要深化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删除陈旧过时的知识,增加前沿新知识和现代科学技术内容,在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的学习中融入创业知识。

3.4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实践

创新创业教育重在实践,但实践不能拘泥于比赛项目等。有条件的高校可以建立创业教育基地,从资金、场地、设备、设施等方面为学生创业提供扶持、优惠等。创业教育基地内既可以进行模拟创业,也可以进行真实创业。高校应当提供优惠政策和物质条件,鼓励和资助优秀的技术创意,以多种方式鼓励和指导学生自主设计、技术开发,引导学生从事和体验技术服务、成果转让等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增加创业经验。

篇3

关键词:双创 大学生 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2.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6)11(c)-0125-02

随着我国经济质量不断提升,创新已经成为了经济发展的驱动力,是我国未来经济发展的方向。总理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理念之后,更使得创新成为一种不可阻挡的潮流席卷全国。在“双创”背景下,高校作为学生培育的主要平台,如何激发大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成为了急需解决的一个重要难题。

1 “双创”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现实意义

为了更好地推行“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理念,人才是必不可少的因素。在当前“双创”背景下,高校应当成为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主力,这对于我国教育事业和我国未来发展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1.1 提升大学生择业就业的能力

双创教育模式与我国大学生就业密不可分。我国大学生的就业由以前国家统一分配已转向自主择业自主就业,大学生也改变了以往死沉的就业理念,积极寻找适合自己的机会进行就业。在当今巨大就业压力下,在国家“双创”号召下,高校一方面需要积极培养优秀的大学生,让创新创业理念深入大学生心中,使大学里更多的大学生可以选择创业的道路进行就业。在创新创业过程中,大学生可以培养团队协作精神,树立面对困难、积极进取的心理态度,充分调动大学生的创新思维,更好地满足社会的需求,推动社会和个人的双向发展。

1.2 推动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创新创业教育理论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大学生创业热情不断提升,但是我国针对大学生创业的指导思想没有形成完善的体系,依旧处于探索阶段。在“双创”影响下,部分高校建立了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但是由于没有具体的理论指导,在实际操作中发展并不理想。故而大学生的双创教育理念,应当结合当前时事适当转变,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双创教育理论。

2 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随着中央政府提出双创理念,各级政府都认真贯彻中央的部署,非常重视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活动,各级政府也陆续出台了鼓励政策,培养大学生的“双创”能力。但是,从现在的实际状况上看,我国大学生的双创进展相对缓慢,大学生的创业能力相对落后,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薄弱

在我国,高校创新创业发展起步晚,许多大学生没有创新的理念,更缺乏创新的专业知识,致使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意识和能力都相对薄弱。虽然众多高校都创办了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但是没有专业的指导,大学生自信心非常匮乏,往往存在畏难情绪。一些申请双创的大学生,由于没有资金支持和技术支持,在创业过程中感到非常迷茫,最终走向失败的道路。虽然在学校中举办了很多创新杯活动,但是很多大学生都带有功利的目的去参加比赛,并不是为了自己的创新喜好而进行比赛,这也是创新弱化的一种表现。

近年来,我国教育水平不断提升,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生不断增多。在2015年,我国应届毕业生达到749万,而这一数字在2016年会达到770万,创历史新高。面对庞大的就业人群和严峻的就业压力,只有少数大学生会选取自主创业的模式进行就业,这也证明了大学生创业意识较为淡薄。

2.2 高校创新创业氛围不浓

目前,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还存在严重的问题,在人才培养中,对于创新创业技能的培养环节忽视,整个创新创业氛围不浓。在课程设置上,创新创业教学主要以讲座的模式进行,教育的内容突出就业形势的严峻,并没有针对大学生开展专门性的创新创业教学,同时创作模式采取灌输式的方式,缺少与大学生的互动,同时也缺少实践活动,使得大学生的创业主要停留在想象上。近年来,很多高校都创立了大学生创业孵化中心,但是,很少有大学生积极响应这一号召。出现这种状况有许多原因,主要包含有以下几方面: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薄弱、高校并没有在大学中培养创业的氛围、极少数大学生知道创业孵化园的存在等。在大学生加入创业孵化园之后,学校又没有给予专业的指导,使得大学生毫无目的地盲目创业,创业极容易失败。在大学生进行创业后,高校也未能为其搭建与社会沟通的平台,为大学生的创业提供更多的选择机会。

2.3 政府指导帮扶政策支持不足

在大学生创业中,政府的指导帮扶起到了关键作用。大学生在创业中存在的资讯和经验不足问题,政府应当给予及时的帮扶解决。在中央政府提出双创之后,各地政府都e极响应中央的号召,针对大学生群体制定专门的创业政策,提供专门的创业平台,但是这些创业平台并没有发挥理想效果,很多创业平台无果而终。在政府帮扶的过程中主要存在两点问题:第一,政府在制定文件之后,往往没有给予配套的设施帮助,致使很多政策都停留在文件上,并没有得到落地实施;第二,在文件出台之后,政府没有进行进一步的跟进,对于文件实施过程中的问题也没有及时解决。由于存在以上两个问题,大学生在创业中遇到困难,往往只能靠自身的力量解决,很多大学生的创业最终胎死腹中。

3 “双创”背景下深化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路径

3.1 大学生提高创新创业的意识和能力

要想更好地进行创业教育,树立创新创业意识势在必行,只有具备了强大的意识,才能有效地指导行动,使得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活动有序地展开。针对现在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薄弱的现象,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解决:第一,培养大学生的专业素养和专业技能,激发大学生创业激情。在大学生创业中,应当对大学生的创业内容进行分类,有针对性地讲授专业知识,使其可以少走误区,促使其成长。除了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的专业技能外,还需要培养大学生吃苦耐劳的性格和勇于拼搏的精神。只有这样,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环境中生存下来,并不断壮大自己;第二,培养大学生关注时事,转变传统的创业观念。目前,我国政府推出了“互联网+”概念,大学生在进行创业时,要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优势,使得大学生的创业可以起航。

3.2 高校深入推进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改革

在大学生创新创业的过程中,高校是举足轻重的一环。第一,高校必须建立完善的人才培养方案,将创新创业精神融入到现在教育方案中,并增设创新创业课程。在设置创新创业课程时,可以采取必修与选修两种方式,使大学生掌握基本的创新创业理论。在大学生的群体中,积极培养创新创业氛围,使得大学生可以积极投身到创新创业之中;第二,构建学生与社会的桥梁,建立高校与企业联合创业平台,为大学生提供技术和经验的指导,促使大学生更好地进行创业。在创业的过程中,学校可以推荐大学生到知名企业短期实习,使大学生感受知名企业的文化氛围,进一步提升大学生的创业创新能力。

3.3 政府提供创新创业指导服务及资金支持

在大学生创业过程中,主要面临资金与技术两大难题。为了更好地解决这两大难题,政府应当提供充足的指导。在资金上,政府可以从财政中设立专款,寻找出具有潜质的大学生创业项目给予专款帮助,促使其可以得到更好的发展;在经验上,政府可以让财政部门人员以及其他工作人员,进驻大学生创业企业,并给予及时的帮助指导,为大学生提供有益的经验。

参考文献

[1] 杨倩.大学生创新能力结构与培养路径研究[D].湖北大学,2013.

[2] 曹瑞明,冉清文.关于深化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思考[J].中国青年社会科学,2016(1):104-198.

篇4

College Students Guided by practical teaching

QIN Bo KANG Hong-bo

(School of Automation,Xi'an University of Posts and Telecommunications, Xi'an 710121,China)

【Abstract】College Students'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double") is now the education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cross the country to actively carry out teaching activities, many schools have set up the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base of college students, but affected by the market, capital and other factors, goal and orientation of education management is not clear, no long-term planning, poor effect, and out of touch, and education the contents of the other isolated; put forward practical teaching and management of education, the practice teaching as the guidance, take the market as the development direction of the management mode of education, the two mutual promotion and common development. After a preliminary attempt, a certain effect has been achieved.

【Key words】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Goal and orientation; Practical teaching; Education model

0 前言

大?W创新创业教育是以培养学生创业意识、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教育,具有创新性、创造性和实践性等特征,是高校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家深化教育改革,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经济转型升级的迫切需要。创新创业教育已经成为经济增长的引擎之一,成为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重要工具,在各大学全面展开创新创业教育,对于促进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经济进步与社会就业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1]。

1 当前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面临的现实问题

以教育部2010年下发的“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和教育部2012年印发的“普通本科学校创业教育教学基本要求(试行)”为标志,我国大学创新创业教育开始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2]。据统计,全国约八成以上的高校都开展了双创必修或选修课程。许多学校都设立了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以及产业孵化器基地,许多学生都积极地投入到了双创活动当中,但实际的效果良莠不济,还存在以下的一些问题。

首先是形式与内容不一致。许多学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雷声大,雨点小,只注重形式,无实际效果。很多都由学校领导亲自主管,选拔优秀教员担任导师,分配了专用办公场所,还成立了各种相关的协会,但学生并不知道到底该干什么,老师也只挂名,最终并无实际的创业思路,更谈不上什么项目。

其次是学校的创新创业研究成果往往与市场需求不统一。双创小组在项目立项的时候主要是基于学生的兴趣点或指导老师的研究方向,对市场的实际需求并未做充分的调研。学生的研究成果很难与当地经济建设结合起来,有成果但无市场,尽管有创新,算不上创业。

第三个问题是学校在进行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设计时对“创新创业”教育的概念理解僵化。在国家层面及教育部门的倡导和引领下,很多学校都在开设双创教育课程,基本都是1个学分课时量。但对创新创业教育的界定过于死板,以为双创教育是不同于学校其他课程的单独的一门课程,我认为这种理解并不正确。实际上双创教育与其他课程内容是有相关性的,而且是可以协调统一和相互促进的。

2 以实践教学为引导的创新创业教育方法探索

创新创业实践是提高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需要贯穿大学实践教育始终[3],尤其对工科院校来说,实践教学计划是整个教学计划很重要的组成部分,包括认识实习、金工实习、课程设计、课内实验、生产实习以及毕业设计等都是实践教学内容,贯穿了从大一到大四的整个阶段。而既然创新创业教育也是当前各高校积极开展的教学内容,因此应在这两者间找到契合点,融会贯通,相辅相成。以实践教育为引导,同步穿插开展双创教育;同时以和社会需求为方向,将双创教育实际落地,为社会创造价值,而不是流于形式。

大胆尝试教学改革,调整培养方案,将双创教育融入到实践教学环节中。学校现有的培养方案都是根据各学校专业特色设计,每过几年都会做一些调整,但基本调整幅度不大,甚至有些学校的培养方案很多年没变过。教育最终的目的是培养人才,服务社会,但社会在发展,科技在进步,一成不变的东西最终一定会被社会淘汰。在坚持专业特色不变的基本原则下,结合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将双创教育与实践教学结合,在实践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引领学生开展创新成业活动,二者相互促进,而不是将双创教育单独孤立起来,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到整个大学教学活动之中。以实践教学为引导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服务社会经济;反过来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指导创新创业教育发展方向,进而促进实践教学环节不断完善。

另外,学校的学科竞赛也是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契机,学科竞赛使实践教学体系不断充实和完善,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必由之路[4]。现在学科竞赛逐渐成为高校教学活动的一部分,每年都?M织学生参加各种竞赛活动。相比其他实践教学活动,学科竞赛更容易与创新创业教育产生共鸣。学科竞赛不受学生专业的限制,参加的往往是动手能力较强,思维活跃的同学,如果再辅以指导老师的正确引导,这部分学生的角色更有机会转变成创新创业者。

3 教学案例分析

近年来我国高校对创新创业教育有较深刻的认识,不断加强理论教育,尤其是近 5 年以来,文献总数及核心文献数增加显著[5]。以我们学校的实际情况为例,作为电子通信类的工科学校,实践教学内容占了整个大学四年教学内容很大的一部分比例,涵盖了从大一到大四的整个过程,很多学生也都参与到了学校的创新创业活动之中。我们在以实践教学为引导开展双创教育方面做了一些初步的探索,比如课程设计的选题结合我校双创基地正在进行的一些项目子课题;同时将课程设计、金工实习以及学科竞赛等实践教学过程只表现突出的学生推选进双创基地,这些尝试已经取得了一些初步的成绩,已初步形成一套成熟的培养机制,近几年以来,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明显较以往明显增强,学科竞赛成绩和双创基地项目开展较以往都有明显进步。

篇5

关键词:高校;双创型;人才培养模式

一、高校推行"双创型"人才教育的重要性

当前,我国正在努力构建创新型国家,对人才的创新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当代社会,产品更新换代迅速,经济蓬勃发展,只有具备一定创新能力的人才能符合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这就要求我国高校教育应该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目前我国大学教育已经不再是"精英教育",每年都有大量的大学生面临工作问题。创业也是高校毕业生就业的重要形式,更是成才的重要模式。近几年来,政府为了帮助大学生自主创业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学生自主创业人数有所增加,但上升空间仍然很大。有资料显示,全国大学生每年选择创业的比例为5%,创业平均成功率仅为3%,而全球大学生平均创业成功率是20%。所以,我国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能力仍然有待提高。因此,高校应该重视对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

二、高校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1、明确"双创型""人才的目标导向

树立明确的目标对学生将来的发展有重大的意义,明确的目标能够为学生的成长指明方向。职业生涯规划是学生制定的阶段性目标,职业生涯的成功规划将开启学生的成才之路。因此,高校要重视引导学生正确的制定职业生涯规划。促使学生明确职业生涯规划制定的内容与过程,帮助学生在职业生涯规划制定的过程中学会如何在众多的职业方向中做出合适的选择,找出适合自己的目标,并且指引学生向目标不断靠近。

创新创业型人才目标的制定主要从两个层面去思考。首先,"双创型"人才应该具有不同专业的人才的普遍特征。应该具有良好的独立思考能力,能够在工作中形成独立的不易受外界干扰的思考模式;应该具有丰富的知识储备,这对处理日常事务作用较大;应该善于创新,并且具有很强的执行力;应该具有竞争意识,这是动力的源泉;应该具有优秀的团体意识,能够在团队中与团队成员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其次,"双创型"人才应该具有自己所属行业的人才的专业特征。比如经济管理类人才,众所周知,经济管理是指管理者为了实现制定的目标对经济活动和生产经营活动进行的管理,管理者具有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监督等职能。因此,经管类专业的"双创型"人才首先应该具备基本经营管理能力,并以此为前提,具备创新现有各方面管理活动的能力,并且能够抓住机遇从创新中获取利益。

2、构建合理的培养模式

完善的培养模式是培养"双创型"人才的基础,因此,应该重视培养模式的构建。首先,应该努力拓宽现有培养模式,要利用学校、社会、学生三方面的力量构建完善的培养模式;其次,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独立思考、独立选择的能力。在专业的选择、课程的选择、甚至是老师的选择上留给学生更多的空间;再次,应该加强相关学科的培养,培养复合型人才,并抓住学科前沿,传授学生前沿知识。

3、注重教学方法的改进

适当的教学方法是培养"双创型"人才的保障,传统的教学方法以老师讲述知识为主,这种教育方法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所以不适合"双创型"人才的培养。应该创新原有的教育方法,提高学生的参与性,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发现问题,在此基础上实现教师与学生互动教学。

首先,老师应该努力将课程中前沿的知识融入教学之中,使学生能够学到专业中前沿的知识,便于学生在原知识前提下进行创新;其次,老师不能一味的灌输知识,要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此基础上不断地锻炼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通过独立的思考往往容易产生创新思维;再次,要注重模拟实践教育,尽可能使学生课堂上学的知识与实践结合起来,老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多运用案例来传授知识,或者在课堂中模拟现实工作的工作流程。

4、注重实践教育

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创业能力紧密相关,对学生实践能力的教育是提高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关键步骤之一。因此学校要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第一,要形成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教育体系。积极改进原有的实践教育方式,并且进行整合形成体系。不仅要重视课程实践,论文写作,更要帮助学生提高社会实践能力;第二,积极创新实践教育的内容,当今社会,经济与科技发展迅猛,新变化、新情况层出不穷,因此,要积极的对现有的实践教学内容进行不断地优化,使教学内容紧跟时代变化;第三,对毕业论文要进行严格把关,使学生在进行毕业论文设计的过程中能够使自己的实践与创新能力得到锻炼;第四,在学校中,积极建设模拟实践基地。使学生能够在学校中感受到与社会工作中相似的工作经历,特别是与专业相关的实践体验;第五,学校应该积极与校外企业建立联系,通过这种联系的建立帮助学生获得更多的校外实习经历,使学生能够走出校园,走向社会,在这一过程中将自己在学校中学的专业知识与社会实践合二为一。

5、改变考核方式

高校传统的考核方式往往重视考核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偏重于对知识记忆的考核,这种考核方式下培养出来的学生往往创新能力差,不能满足社会对人才的质量要求。因此,要培养"双创型"人才,必须对原有的考核制度进行变革,使改革后的考核制度能够客观的反应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当考核制度能够真实的反应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时,学生的创新创业行为就会得到激励。形成良性循环。

首先要明确考核目的,考核是对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以及综合素质进行客观的评价,而不仅仅是考核学生对课堂知识的记忆能力;其次,要对原有的考核内容与形式进行变革,使得新的考核内容与形式能够反映学生的综合素质与创新能力,比如减少客观题增加主观题等等;再次,要将"双创精神"加入到原有的考核体系当中去。

三、结束语

随着国家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对高水平人才的需求极其迫切,中国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具有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的人才。高校是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重要基地,必须担负起为国家社会输送高水平人才的责任。因此高校必须把培养"双创型"人才作为一项战略任务去完成,积极改革,在"双创型"人才培养过程中发挥出自己不可替代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方华,黄小峰.大学生创新教育的理论与实践[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2008,(5).

[2]陈春意.创业教育是高校培养创新人才的有效途径[J].科技创业月刊,2005,(6).

[3]刘焕彬.对地方院校大学生创新教育的几点思考[J].教育探索,2012,(10).

篇6

关键词:高等教育;创新创业;新工科;改革转型

一、概述

2017年2月份以来,教育部牵头积极推进新工科工程的建设,先后形成了“复旦共识”、“天大行动”、“北京指南”有关战略部署,并且公开了《关于开展新工科研究与实践的通知》等政策性文件,着力推动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目标,全力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工程教育模式,争做世界新工科领域的领头羊。“新工科”的总纲领是立德树人,建设理念是应对国际变化、塑造强国未来,总目标是培养多元化、创新型前沿工程人才。经过多年的探索实践,有关创新创业教育方面相对完善的体系已经初步形成。新工科的建设将持续激发创新创业教育的内生动力,为其开辟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因此,在新工科的背景下,将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新工科建设充分融合,不但能促进新工科教育的发展,也能促进创新创业教育的持续前进。

二、新工科背景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要求

国家教育部办公厅在关于公布首批“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的通知中明确表示:开展“新工科”工程建设是教育部坚定打好提升质量、推进公平、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攻坚战的重要举措,并要求各有关单位要把“新工科”建设作为引领高等教育改革的有力抓手,用实功、出实招、求实效推进项目实施。此次公布的首批“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名单覆盖面广,总计包括了202个“新工科”综合改革类项目以及410个“新工科”专业改革类项目。文件中将“新工科”综合改革类项目划分为工科优势高校、综合性高校和地方高校三大类型,将“新工科”专业改革类项目划分为人工智能类、大数据类、智能制造类等热门“新工科”在内的19个项目群。教育部对推进清华大学“能源互联网本科专业探索与实践”等首批“新工科”试行项目实施提出了如下四点总要求:1.以“新工科”理念为先导因素凝聚更多的共识。2.以需求为牵引开展多样化探索。3.以项目群为平台加强交流合作。4.以统筹内外资源为途径加大项目支持。新工科概念的提出为我国壮大工程学科开辟了新角度,也为我国工程教育改革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新工科的建设背景下,创新创业教育如何衔接新工科人才培养,如何服务于国家发展战略,既是新工科建设对双创教育发展的新要求,也是值得思考的问题。林健在其《面向未来的中国新工科建设》一文中谈到具备双创能力是对新工科培养的工程技术人才的基本能力要求。结合教育部对首批“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提出的要求,我们不难看出,新工科建设要求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积极实施相应改革:1.高校应借鉴发达国家创新创业教育的先进经验,引入创新创业教育新理念;2.高校应根据自身办学定位、专业学科和区域经济发展对不同类型人才的需求差异,建立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机制;3.高校需根据人才培养定位和新工科创新创业教育目标要求,将创新类课程纳入教学计划,创建多元化创新创业教育体系;4.高校应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5.高校应通过健全组织保障和制度保障体系,做好学校创新创业教育顶层设计和相关重要决策,促进双创教育可持续发展。

三、新工科背景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现状

随着产业技术革命的发展,各种新兴技术出现在人们眼前,在加快社会繁荣、科技进步的同时,也给人们带来了一些困扰,为了深入技术变革,提高社会生产力,国家正在大力实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重大战略,旨在激发社会群众尤其是高校学生学习新技术,新领域的热情,从而为经济发展、产业革命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源泉。在新工科背景下大力发展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是国家新经济、新产业发展对于大学生能力素质的基本要求[1],也是大学生自我价值实现的必要手段。完善的创新创业教育机制在末端反映为与实际相匹配的特征,能够培养出胜任企业或者工业部门专业职能的社会人才,新工科的普及也要求学生在具备解决复杂问题能力的同时,具有发现新问题,学习新知识,开拓新领域的创新能力[2],这也是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最为有利的成果检验。新的工业革命对各类人才提出了新的挑战,要求人才能够打破固有限制,融合新的技术和应用领域,做到理论和实践的创新,新工科在此基础上孕育而生,其是全新出现的,从未有过的也是不同的传统学科交叉融合的产物[3],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需要新工科为其营造的开放兼容的外部环境,同时新工科在探索发展中也需要学生的创新创业素养为其继续开拓新领域,发展新思路提供有力保证。新工科从提出到实行经历了数年时间,高校仍处在适应和磨合新的学科结构的阶段,且作为一种全新的学科制度,只能够在实践过程中不断的发现不足之处,逐步完善有效的学科体系。而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与新工科的碰撞也是史无前例的第一次,是机遇也是挑战,这就要求高校在改革双创教育机制时采用灵活的策略,不主观不刻板,从多样的创业实例中寻找规律,培养学生的新思维。

四、高校双创教育在新阶段的转型改革势在必行

互联网、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时代到来的同时,新工业科技革命也在随之不断发展。新时代对高科技人才的需求日益增长,培养包括工程人才在内的各类人才成为新工业科技革命的一大挑战[4]。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理应顺应时代潮流,响应新工业科技革命的号召,加强对在校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已经跟不上时代的发展,无法满足对工科人才的要求。将创新创业教育与工科人才的培养结合在一起,有效地衔接,是对工科高校提出的新要求。现阶段各工科高校均有意识将创新创业教育提到日程上,但是仍存在许多不足[5]:第一,创新创业教育在我国的发展历史不长,部分高校的老师和学生都不能对此产生足够的重视,在推广过程中受到很多阻碍,首先是很多人都不能正确地理解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意义,导致创新创业教育的真正实施效果与预想的相差较大。第二,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不健全,教学课程缺乏创造力,也是造成现阶段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当前高校的创新创业课程很多还是无法脱离传统的教育模式,一直停留在书本上关于“创新知识”、“创业知识”的理论讲解中,学生们自然无法对此产生兴趣,缺乏实践性的指导和培养是一大问题[6]。第三,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力量薄弱,造成培养过程力不从心。一些高校尽管在大力宣传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性,但是实际作出的努力少之又少,师资力量是完善的教育体系最重要的一环,然而很多高校并没有重视引进专业人才。第四,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环节薄弱,实施效果亟待改善。创新创业教育的形式实际上可分为两种形式,这两种形式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一方面是理论知识的传授,需要了解国家相关政策并且经过专业培训的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知识传播;另一方面是理论知识的实践,高校可通过政府或企业合作建立校外培训基地,在学生们之间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活动,进一步培养他们的创新创业意识。可是很多高校更偏向于理论知识的传授,在实践环节没有良好的实施计划,造成创新创业教育的理论与实践脱节[7]。针对现阶段存在的许多问题,我们发现在高校加强创新创业的改革势在必行。创新思维、创业孵化、“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正在逐渐渗透我们的生活,引领着我们未来的生活,产业转型、城市可持续发展和智能出行,呈现出一种绿色低碳、网络智能、共创分享的时代特征[8]。为了新时代的蓬勃发展,加强对高校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多方面科技人才刻不容缓。

五、加快构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一)构建高校创新创业的组织体系高校应当高屋建瓴,着重构建好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组织体系。体系构建应当以树立创新创业意识、培养创新创业能力为出发点,在具体工作中以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到学生们的专业教育中为落脚点。由上而下学校领导层应高度重视,成立创新创业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可由学校党委书记、校长任组长,分管教学与科研的副校长任副组长。学校的其他部门应密切协同,共同参与到体系构建之中。除了成立领导小组,高校在完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方面还可以成立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委员会,由分管教学与科研的副校长担任主任,委员会成员由教务部、团委等相关职能部门领导以及各学院相关负责人担任。工作委员会的职责在于,在工作领导小组的领导下负责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在各学院的具体组织实施与协调管理,便于根据学院具体情况与学科特色制定更具针对性的开展工作。

(二)构建高校创新创业的教育体系高校应当根据自身的办学定位和培养目标,构建重点突出、层次分明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体系构建应以制度创新为先导。具体措施可以包括将创新创业纳入第二课堂学分考察、实施在校生创新创业报告制度、建立跨学院跨学科的交叉培养制度,应注意措施需具有可复制性与可推广性。体系构建应以载体创新为重点。具体措施可以包括健全体系,强化实践,加强内涵建设和平台支撑。在第一课堂上开设创新创业教育专门课程群;在阵地建设方面充分发挥实验室、科技园、创业园等的载体作用,支持各类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和竞赛项目。最后,体系构建应以方法创新为突破、以服务创新为保障。团委、就业办等部门齐心协力加强创新创业指导服务,引导学生树立创新意识、培养创业能力;联合挖掘、培养创业项目并促成项目落地孵化。从时间维度可以将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大致划分为三个层次。针对大一新生的第一层次主要依据教育部颁布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教学基本要求》,其目的是为了开启双创启蒙教育,让新生充分体验双创的氛围,激发双创热情。针对大二、大三学生的第二层次主要是与专业教育结合,在激发兴趣之后以各类创新创业项目训练计划和创新创业竞赛为主要抓手,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在竞赛与项目训练中逐步掌握相关技能、培养素养。针对大四甚至是毕业三年内的学生的第三层次主要是促进创新创业的成果转化或孵化,重视发挥典型示范作用,积极发现和培养创业典型,鼓舞学生的创业热情。

(三)构建高校创新创业的协同体系协同是多个主体的协调与合作,为构建功能完善、分工明确的创新创业的协同体系,应该做到:1.校内机构的协同合作:聚集校内有关于创新创业的教育资源与设施,建立起健全的“统一领导、齐抓共管、开放合作、全员参与”的校内创新创业发展机制。2.高校之间的协同合作:加强高校之间的联动协作,深度结合双创教育与高校教育机制,努力实现“专业对口”、“课程与实践无缝衔接”等特点的双创校内合作体系。3.高校与社会企业的协同合作:组织建立起创新创业的导师库,与相关行业、创新型企业进行深度合作,尝试建立起“企业冠名班”,整合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学内容与实践机制,设计出多层次的人才培养方案。

(四)构建高校创新创业的实践体系创新创业的理论培养应该和实践相结合,因此高校应该着重发展以下举措:1.初步构建横跨四级竞赛的高校学生创新创业训练体系。2.建立动态的学科竞赛立项资助机制。3.依托创新创业教育的专职机构,结合各高校的特色专业与特色课程,建设覆盖校内各主要学科方向的学生工作室,吸引招募大学生创新创业团队入驻,为全校学生提供有序、开放、共享、协同、融合的创新创业教育环境。

篇7

【关键词】双创教育;市场营销专业教育;联动机制

一、引言

2015年5月国家提出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发展战略,为深化落实这一发展战略,各高校开展了一系列将专业教育与双创教育融合的教学改革。其中,市场营销专业承担着培养创业创新人才的重要使命和艰巨任务,成为专业教育中的改革重点。但作为一个时代的新产物,创新创业教育在实践中也存在着诸多问题。因此,探索应用型本科高校市场营销专业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模式成为一项亟待研究的课题。课题组以郑州财经学院为例,立足于市场营销学专业的研究视角,探析深化创新创业教育与市场营销专业教育的融合路径,建立一套切实可行的联动机制,以期为应用型本科院校其他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提供一定借鉴。

二、创新创业教育与市场营销专业教育的融合现状

(一)调查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课题组于2018年4月-6月选取郑州财经学院市场营销专业的学生、教师和学校管理人员为调查对象,采用调查问卷和访谈的形式分析该校双创教育与市场营销专业教育的融合现状。课题组借助问卷星平台发放问卷,共发放800份,回收673份,将答案雷同、空白过多的无效问卷剔除,共获得有效问卷586份。此外,课题组以简单随机抽样的方式抽取教师6人和学校管理人员6人根据访谈提纲进行半结构式访谈,同时由课题组成员做好访谈记录。

(二)双创教育与市场营销专业教育融合的现状

为了解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现状,课题组基于市场营销专业的研究视角,以郑州财经学院为例,通过问卷调查和半结构式访谈的方法,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调查。

1、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情况

首先,针对学生对创新创业教育在高校教育中所属范畴的认知情况,调查结果显示35.67%的调查样本认为创新创业教育应归属于高校“毕业服务工作”范畴,48.62%的调查样本认为其应归属于高校“学生工作”范畴,9.46%的调查样本认为其是专业教育的补充,6.25%的学生认为其是一种思政工作。以上统计结果表明,创新创业教育在高校教育中尚未形成一个清晰的定位。其次,针对学生对学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看法,由统计结果可知,多数学生还是非常希望学校能够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但在调查样本中,近81.53%的学生不太了解/完全不了解学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具体举措,仅有8.76%的学生了解学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具体举措。最后,针对学生对本校创新创业教育实施效果的评价情况,34.88%的学生认为实施效果非常好/比较好,35.82%的学生认为实施效果一般,29.30%的学生认为实施效果不太好/差。由统计结果可知,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的效果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2、双创教育与市场营销专业教育融合的认知情况

首先,对于双创教育与市场营销专业教育谁更重要以及两者的关系的调查,数据表明,多数调查样本认为创新创业教育与市场营销专业教育是存在必然联系,并且二者是同等重要,相辅相成的。其次,针对将双创教育与市场营销专业教育深度融合的必要性调查,56.82%的调查样本认为非常有必要,34.71%的调查样本认为比较有必要,7.89%的调查样本觉得无所谓,仅有0.58%的调查样本认为完全没有必要。最后,针对调查样本参与与专业课程相结合的创新创业教育的意愿性调查,调研数据表明96.37%的调查样本表示愿意参加与专业课程相结合的创新创业教育。可见,市场营销专业的学生非常愿意将双创教育与专业教育结合起来进行学习。但目前68.34%的调查样本对目前的融合效果不满意/差,27.19%的调查样本未明确表态,仅有4.47%的调查样本对目前的融合效果表示满意/非常满意。统计结果表明,郑州财经学院创新创业教育与市场营销专业教育的融合效果有待提升。

3、课程体系与考核指标体系建设情况

首先,针对市场营销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情况的调查,调查发现双创教育并未贯穿于市场营销人才培养方案全过程,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为公共必修课,仅在第4学期开设,学分2,总学时32(其中理论16学时/讲座与实践16学时),其他学期未开设创新创业相关课程。其次,针对学校开设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合理性的调查,35.97%的学生认为课程安排不合理,63.82%的学生认为90ECONOMICTRADEUPDATE理论探讨有待改进,仅有0.21%的学生认为课程安排非常合理。在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包含的知识的调查中发现,多数学生想要了解实训实践学习、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和社会工作经验等方面的知识。在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形式调查中发现,师生均希望将创新创业教育作为必修课,在广谱式教育的基础上辅以针对性教育。最后,针对相关考核体系建设的情况,98.47%的学生表示所在学校并未将创新创业能力纳入考核体系中,此外,84.92%的学生表示参加的创新创业实践活动也并未折合成学分计入学生的考核成绩。

4、师资队伍建设情况

为了解师资力量对双创教育市场营销专业教育融合的影响,现对授课教师来源情况进行调查,调查发现郑州财经学院创新创业教育主要由独立的创新创业学院的老师负责,但这些教师在传授创新创业知识时往往脱离了学生所在专业。其次,关于企业导师进入课堂的效果调查,由统计结果可知,97.53%的学生认为引入企业导师进入课堂对自己创新创业和专业知识的学习会有帮助,2.31%的学生态度不明确,仅有0.16%的学生认为引入企业导师进入课堂对自己创新创业和专业知识的学习没有帮助。最后,针对本校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素质情况的调查,18.28%的学生认为教师素质较高,结构合理,46.93.%的学生认为教师素质一般,缺乏实践经验。33.65%的学生认为教师素质一般,多为兼职教师,1.14%的学生认为教师整体素质较差。由以上统计结果可知,当前创新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有机融合的师资队伍比较薄弱,欠缺知识结构过硬、能力结构合理的教学团队。

5、实践教育平台建设情况

为了解郑州财经学院创新创业实践教育平台的建设情况,课题组从以下两方面进行调查。首先,针对被调查是否知道本校的创业孵化基地的情况(地点、申请流程、支持资金等),68.52%的调查样本表示对以上情况并不清楚。可知,创业孵化基地作为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融合的实践教学平台,显然没能有效利用。其次,针对学生在本校接受创业创业教育与服务情况,通过对学校管理人员和专业教师的访谈,发现目前学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实践平台存在如下问题:学校举办的讲座侧重于理论,而注重实践的创业实践基地(如科技园、产业园区的创业企业)利用率太低,由于组织的时间和金钱成本稍高所以组织学生去实践基地的频率较低,收效甚微,此外,校内的创业孵化园由于宣传力度不够,部分学生因不清楚创业孵化园的意义、申请流程以及孵化条件而放弃创业想法。

三、双创教育与市场营销专业教育融合的问题

对应用型本科院校来说,开展双创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教学改革是提高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有效途径。然而,目前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双创教育与市场营销专业教育的深度融合过程中仍存在诸多问题。

(一)创新创业教育与市场营销专业

教育尚未建立“亲缘关系”调查显示,目前双创教育与市场营销专业教育之间的关系仍然处于“各行其是”的状态。以郑州财经学院为例,在课程设置方面,学校并未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合于人才培养方案中的主流教学体系,创新创业教育仍处于“独在”、“自在”的尴尬境地。在师资队伍方面,创新创业教育主要由创新创业教育学院的教师承担教学任务,由于这些教师不具备市场营销的专业知识导致他们在教学时会脱离专业知识而单纯介绍创新创业教育的相关知识。在教学管理方面,学校各专业的创新创业教育教学由独立的创新创业教育学院进行管理,与专业教育学院并行存在。此种教学管理模式导致部分学生产生一种双创教育与专业教育关系脱离的误解,从而忽视双创知识的学习。

(二)师资队伍配套不完善

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所不同,前者的实践性高于后者,若教师按照传统的理论授课方式很难实现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在教学中,需要教师能将多个学科、多种能力和多样技术融合起来。调查结果显示,目前承担创新创业教学任务的学校的创新创业教学部,该部门的教师并非科班出身,多数是从思想政治教育或行政岗位的教师转行而来,他们缺乏系统性的专业知识。创新创业教育需要既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又具备必要的创业经验的教师承担教学任务,但目前达到标准的教师可谓凤毛麟角。师资队伍的缺位一方面造成学生片面的接受创新创业教育,另一方面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融合也很难提升实效。

(三)课程体系建设不系统,评价指标缺位

课题组在与学校管理人员的访谈中发现,二级学院是郑州财经学院的教学实施主体,然而目前各二级学院尚未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到专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方案中,未能形成具有专业特色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此外,在访谈中发现郑州财经学院目前尚未建立针对教师和学生的创新创业评价体系。评价体系的缺位,导致创新创业教育与市场营销专业教育融合缺失标准和方向。针对于学生的评价侧重于评估学生对专业知识与实践技能的掌握情况,却忽视了对学生专业知识的运用与创新能力的考核。不系统的课程体系会使学生接收的知识受限,评价指标体系的缺位会降低教师教学的积极性和学生创新创业的热情。

(四)实践教育资源短缺

学校提供的基础设施有创业空间和创业孵化园,但调查结果显示多数学生对入园的申请流程不了解,对学校创业扶持政策不清楚,甚至有些新入职教师不知道学校有创业孵化基地。以上调查结果说明调查院校对创业孵化基地的宣传力度较低,学校创新创业氛围不浓厚,学生入驻创业孵化基地创业的热情未能得到激发。此外,由于创业孵化基地资金支持不足、来源渠道比较单一,使一些富有创业潜力的学生面对创业却只能望而却步。此外,校外实践资源短缺。据调查,市场营销专业的校外实践平台仅限于校企合作。事实上,校企合作尚停留在形式层面,签约仪式结束后,学院和企业的沟通交流甚少。

四、双创教育与市场营销专业教育的联动机制研究

高等学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是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需要。为解决传统教育模式的固化问题,打破创新创业教育与市场营销专业教育“特立独行”的局面,应用型本科高校应立足应用型定位,深化学校层面、教师层面、学生层面等三层次的改革,建立一套切实可行的创新创业教育与市场营销专业教育联动机制,力求两者真正融合并取得成效。

(一)学校层面——顶层设计

形成学校层面的顶层设计,自上而下推动。首先,转变观念,充分认识双创教育和市场营销专业教育深度融合对学校、教师以及大学生自身发展的重要性,从根本上改革市场营销专业教育现有的教学体制和教育内容。其次,完善评价考核机制。没有明确的考核标准与奖惩机制,会直接影响各参与主体的积极性与工作态度,进而影响融合的效果。因此,为了实现双创教育与市场营销专业教育的有机融合,必须针对教师和学生分别建立明确的考核评价机制。针对教学实施主体(教师)的考核,学校应出台一些鼓励政策,如对于勇于打破传统教学模式,积极开展教学改革的专业教师在教师职称评定方面可加分,在薪酬上有优待等。针对学生的考核,为激发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和创业的激情,应当把创新创业能力与学生的实践纳入到学生学业评价体系中,如参与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可以兑换为学分。最后,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学校应当加大对校内创业孵化基地的宣传,宣传内容包括基地简介、入园条件、入园申请流程、学校扶持政策等,浓郁校内创业氛围,激发学生的创业激情。此外,学校应扩建创业孵化基地或者与建立校外合作平台,实现实践教育资源的多元化,为双创教育与市场营销专业教育的融合提供更多、更优的服务平台。

(二)教师层面——中层支撑

有了科学的、整体的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就要按照既定方案,责任到人稳步推进。首先,改革教学方法,主要包括课堂教学方法的改革和课外教学方法的改革。一是课堂教学方法的改革,课堂教学除了采用理论讲授、案例分析讨论之外,创新精神与创业能力的培养还要通过开展各种辅助教学活动进行丰富和完善,如运用游戏故事、管理沙龙、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多种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二是课外教学方法的改革,通过现场教学法增强学生的专业认同感,到校外企业实施现场教学以及邀请校企合作单位的人员给学生做现场面对面的讲解。其次,优化师资队伍,应以校内师资为主,辅以校外兼职教师。针对校内教师队伍,学校应该加强对教师培训,提高市场营销专业教师的创新创业教育知识水平,使其在态度和能力上适应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需要,打造高素质强技能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校外师资采取聘请创业成功人士的方式给学生做专题报告和讲座,并亲临指导学生的创业模拟演练活动。

篇8

1.1“创新”的概念

“创新”指的是由新的思维中产生或创造出新的技术含量更高的“创新”物件或科学技术,并且以此带动相关领域科技的变革与发展。创新包括“创”与“新”2个方面的含义,“创”是实现“新”的基础和过程,指的是开创思维,打开创造性的理念,进行创造性的设计。“新”是创造出来的产物,也就是“创”所引发的最终成果。从理论意义上来讲,创新就是在原来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实现突破,也就是在体系、性质、功能、技术、构造、工艺、理念等各方面都胜过原来的技术,这是一种破旧立新的具有独创性的活动,同时创新技术的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国家的发展,这种创新为社会的文明与进步提供了贡献,而创新的内容以及涉及的方面也是十分广泛,其中包括:科学创新、技术创新、知识创新、文化创新、教育创新、制度创新、理论创新等。而进行创新技术的对象必须充满智慧与灵感,具有创新观念。所以,要不断培养与挖掘创新人才。

1.2“创业”的概念

“创业”一词内涵较为丰富,其是一个由创新思维转向实践行动的实践操作活动。也可以理解为创新是一种思维模式,而创业则是一种创新型思维模式形成的行为模式,实现创新思维的方式,实际上实现创业的根源主要还是在于创新,因为没有创新思维的激发就不会有创造的灵感,任何事物的创造都是来源于内心灵感的激发。而创新与创业在另一个角度上又有着差异性,创业活动是在创新活动的基础上实现的,而创新却不一定就意味着创业。创新是内在动机,创业是外在行为。创新与创业既要相互融合,同时又体现着各自的差异。

2双创视野下职业教育农艺精致化人才培养的必要性

国家的发展离不开创新,创新的思维引导着创业的发展,高职教育学校是人才培养的基地,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是高职教育的核心任务,同时,培养更多的创新、创业型人才也是国家发展的需要。创新创业就起到了强大的引领作用,社会需要不断发展,而经济社会的发展中人才的来源取决于高等教育,所以高等教育与经济社会之间的关系变得越来越紧密,不可分开,学校不能盲目地教育人才,应以市场发展需要为准则,适应企业与经济的发展与变化,从而针对性地为社会培养人才,进而进行传播知识技能。其次,学校还要发挥其创造性,在社会发展的进程中,教师应不断学习与探索,总结经验,自我反思,创造新的知识与技能,充分发挥新课改背景下教师角色的转变。将教师的角色转变为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努力跟随时代的脚步,勇于自我挑战、自我创新,站在科技的最前沿,为社会培养出更多出色的能够引领时代进步的“双创”型人才。高校大学生无论从文化技术还是素质等方面都应异于普通老百姓,因为高校大学生是经过专业培养的人才,所以大学生更要不断追求进步,追求卓越发展,做一个高素质人才是高校大学生应该追求的目标。而既能创新又能创业则是大学生自我发展的关键,,每个人都不应该满足现状而止步不前,都应该不断地为自己设定目标,挑战自我,不断发展,发展是人们充分发挥自身智慧、实现自我价值的一种强烈的精神动力,也是人们追求进步的体现,包括劳动、学习、创造等需要。这些年,国际国内形势不断变化,高校大学生的就业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机遇与挑战并存,大学生作为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必须不断发展与完善自我,严格要求自己,而当前形势的发展来看,大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是其发展的必然趋势。

3职业教育农艺精致化人才培养的弊端

3.1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不够完善,标准过于统一

对于全国高等农业教育的整体意义出发,人才培养的定位不够合理,在培养内容上缺乏针对性,自身亮点没有充分的体现,学校缺乏打造人才培养的特色,缺乏创新理念。这种情况对国家对农业高新技术类专业人才的需求得不到满足,人才的供应量无法满足市场的需要,造成了供不应求的现象。农业精英人才储备不足,高层次的农业推广、经营及管理难以实现高效率。地方级服务的农科应用性人才培养力度不够,缺乏人才力量,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及因材施教的规律,对人才的培养缺乏针对性的方案,过分注重培养目标的一致性。

3.2农艺精致化的专业性不强,课程体系不够完善

专业内容不够丰富且过于传统,结构不够合理,专业设置过窄,缺乏创新性,与时代的发展脱轨,无法满足于科技与时展的需求。农业院校突出的亮点就在于农科类专业,而农业院校是否能长远稳定地发展下去主要还是在于农科类专业学科的建设。农科类学科的专业设置必须要沿袭新形势的变化及社会发展的需要,其专业设置及人才培养要随着社会的发展而进行适当的完善与改革,不能拘泥于传统,必须适应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需要,从而去针对性地培养高素质专业人才。

3.3农科类人才培养中人文素质趋于薄弱,人文环境氛

围提高不上去由于受到农业院校整体环境的影响,在农科类人才培养的过程中,人文知识与人文精神的培养尤为重要,文化知识是丰富学生素质与技能的储备库,教师的天职就是教书育人,将学生培养成有知识、有文化、有水平、有素质的人才。而人文精神的培养可以升华学生的人格魅力,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及道德修养。文化知识与人文精神的整体结合则可以为学生的创业提供有力的支持与帮助,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帮助学生有效地适应社会生活与工作,增强就业的信心。同时还可以为学生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但是在实践过程中普遍来看,各大高校对人文素质方面的教育缺乏重视,多数高校只注重理论知识的培养,人文素质课程开设的相对较少,校园文化建设相对薄弱,对农业院校的学生文化基础的培养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影响,使学生人文精神得不到充分的熏陶,学生的创新与创造能力无法得到有效提高。

4职业教育农艺精致化培养体制改革与创新策略

针对目前我国职业教育农艺类创新创业行人才培养工作中所出现的一系列影响农科类专业学生发展的现状,结合我国创新创业趋势的发展,职业教育高校积极探索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有效途径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并且势在必行。

4.1更新人才培养观念

教育观念是教育发展中的核心,对教育的影响重大,完善教育改革机制主要在于更新教育观念,优化人才培养体制,努力营造积极良好的学习氛围。适应素质教育的发展需要及人才市场的需求,跟随国家发展的步伐,树立全面发展的观念,不但要教会学生掌握文化知识,同时要提高学生的技术水平及精神素养,还要结合学生自身特点,因材施教,培养学生个性发展,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综合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4.2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将职业教育农艺精致化培养策略跟随国家及社会发展的节奏,适应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需要,遵循教育规律,实施素质教育,优化教育教学改革体制,改善教学手段,创造灵活新颖的教学方法,尊重学生个性特点,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积极探索有效的教学方式,在不同方面培养出大批出色的人才。

4.3改善教育质量评价及人才评价制度

改进教育教学评价制度,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及教育教学理念,摒弃传统的评价方式,建立科学、多元化的评价方式,调动政府、学校、家长及社会等各方面参与其中,对学生的学习状况及教学质量作出相应的评价,教师做好评价记录,完善综合素质评价。通过各方面的评价对自己的教学任务及时进行反思,总结经验,完善自我。探索能够有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更多的评价方式,积极鼓励学生乐观向上、乐学善思的良好品格。

篇9

厘清两对关系

1.要厘清创新与创业的关系。奥地利著名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指出,创新是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一种从未有过的新组合,它能够使原来的成本曲线不断更新,进而产生超额利润或潜在的超额利润。而创业是创业者利用自身或者社会资源进行优化整合,从而创造更大的经济或社会价值。创新和创业存在性质上的一致性和关联性。创新是创业的基础,而创业推动着创新。从总体上说,一方面,任何创新以及创新在社会实践中的运用和实现都会引发新的生产、生活方式的出现,从而为创业提供了前提;另一方面,本质上,创业是人们的一种创新性实践活动,至少对于创业者本身而言,创业就是一种新的尝试,创业是创业者的一种能动的、开创性的实践活动。如果创业者的创业一开始就是一种简单的重复,也许有了创业的开始但可能无法取得创业的成功,原因在于简单重复的创业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一定会受到强烈的挤压而最终被淘汰,创业者只有在创业的过程中不断地寻求新的技术、新的产品、新的模式、新的思路,才能最终获得创业的成功。创新的价值在于创业,任何创新只有用于社会、用于人们的生活才有现实的意义,创新的价值就在于将创新转变为现实生产力,造福于人类社会。要实现这种转变,根本的途径就是创业。创业者可以是创新者,也可以不是创新者,但创业者必须能够发现社会需求,并将创新与这种社会需求有效地结合;创新者可能是创业者,也可能不是创业者,但其创新的成果必须要经过创业者才能推向社会,实现其价值。

2.要厘清大学生群体与创新创业的关系。传统的大学是以培养人才为己任,大学的主要任务就是教学,伴随着社会的进步和需要,大学的作用得到进一步扩展。德国的大学最早提出了大学也具有科学研究的任务,这一任务的提出和实现使得整个大学成为了国家和社会的创新中心。仅以我国2015年国家科学技术奖项为例,全国高校获2015年国家自然科学奖占比为81%,获国家技术发明奖占比为64%,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占比为76.6%。由于大学具有了科学研究的使命,成为了创新的中心,大学必然为大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创新活动的展开提供了雄厚的物质条件和优越的思想氛围。一方面,大学生是社会群体中创新潜能最强的群体,在经历过大学创新思维的熏陶和创新活动的历练后,大学生本身或者已经取得创新的成果,或者为未来的创新提供了潜在的准备;另一方面,大学作为创新的中心,本身也有大量的创新思想和创新成果必须要用于社会、用于人们的生活,才有真正的价值,也就是它们必须要进行社会转化,能为整个社会带来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而大学生一旦毕业就必须面临就业,最有效率的就业选择就是通过自身的创业把自身的和学校的创新成果转化为社会的物质和精神财富。这样,大学生既实现了自己的就业梦想,也报效了国家和社会。此外,大学生经过大学的教育所养成的创新能力在日后的创业过程中必将彰显出来,使创业及创业成功的过程转化为一个新的创新过程。正是从这个意义出发,大学生是双创中重要的、不可或缺的力量,也是不可替代的力量。

大学生参与双创的重要意义和优势

1.双创不仅能解决大学生就业难,并进而形成带动就业的倍增效应,缓解就业压力,而且能够将创新成果转化为社会和消费使用,带动经济转型,实现产业升级。大学是创新的中心,所有的创新只有能够为社会带来价值才有实际的意义,大学负有社会服务的使命,而这一点恰好是履行其服务使命的重要体现。大学生作为大学的主体,通过将大学或者自身的创新成果以创业的形式在社会中得以实现,既具有必然性,也具有必要性。大学生是年轻人,充满创新的活力,一代代的大学生就可以将创新源源不断地持续下去,它是社会发展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原动力。

2.双创是大学生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根本途径。大学生由于自身的知识水平,使其具有一种内在的创新潜能,通过创业实践,不仅把大学生的创新构想转化为社会现实,从而实现自己的创新和创业梦想,而且自身创新和创业梦想的实现,一方面,表明了自身的价值得到了社会的认可;另一方面,创新和创业的结果必然会为整个社会的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3.双创既培养了大学生的创新精神,也培养了大学生的开拓进取精神。创新就是要做前人从来没有做过的事情,而创业就是要以独立的、自我的精神做自己从未做过的事情。如果把创新和创业有效地结合在一起,就意味着大学生以独立的、自我的精神做人们从来没有做过的事情。大学生作为最具活力的群体,如果失去了创新的冲动和欲望,既削弱了社会持续发展的动力,也使自己失去了不断发展的动力,而这种创新如果不能与创业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有可能只是纸上谈兵。

当今,世界创新无处不在,创业机会也无处不是,确实为大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提供了持续不断的有利环境。在这种环境中,大学生群体进行创新创业的优势可圈可点。首先,大学生是年轻人,年轻人就是有未来的人,有未来的人才有希望,有希望才有必要进行拼搏,而拼搏就意味着有创新创业的可能。其次,在大学生的面前有许多未知的领域和未知的生活需要去探索,他们也必须要探索,否则,就只能止步不前、坐以待毙。正是这种对未知的探索,使他们更加具备闯荡和冒险的精神,对每一件事、对未来的每一天,他们总想去闯荡和尝试,这是一种对未来和新事物的渴望,这就是大学生创新创业的精神支柱。最后,大学生群体比之于其他群体,在创新创业上有着“大学”的独特优势。一方面,大学生经过科学的训练,更加具备将自身内在的创新创业潜能转化为现实的创新成果和创业机会;另一方面,由于大学所构建的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使命,使得大学不仅在创新上而且在将创新转化为社会服务上具有独特的优势和氛围,大学生群体凭借这一优势和环境状态,在学习期间或者毕业后就更容易实现创新创业。实际上,现代大学生的学习过程就是一种创新研究的过程,而且,大学成为科学研究的中心和社会服务的典范,也使得大学越来越容易实现官产学研的高度融合,这就为大学生进行创业提供了最佳的平台。

大学生参与双创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1.大学生缺乏进行双创的基本常识和方法。创新创业有其自身的内在规律和实现途径,如果不能有效地掌握这些规律并熟知其实现途径,有可能使得大学生在迷茫中探索,既要付出极大的代价,还可能导致更多的失败。为此,在大学学习期间就必须对大学生进行双创基本常识和方法的教育和实践活动。大学必须为大学生开设与此相关的专门课程,同时,大学还必须使大学生的学习过程与大学的科研过程融为一体,而且,也必须使大学的学习过程与社会实践过程融为一体。在此基础上,大学必须为大学生提供创新研究的平台,以及将这种创新研究的成果转化为模拟创业或者实际创业的平台。在加拿大滑铁卢大学,学校的周边建立了许多科技研发基地,引进了大量的企业入驻这些基地。进入基地的企业所必须履行的社会责任或者对大学的责任就是必须让学生进入企业,参与企业的创新实践,并帮助他们实现创业的梦想。在德国,政府明确要求企业必须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实习的基地和机会,政府对这些企业还给予相应的经济支持。无论是大学内部的创新创业平台,还是通过大学与外部之间所共同搭建的创新创业平台,其目的就是为大学生的双创活动提供实践机会。

2.大学生进行双创缺乏休学的制度条件。在我国,大多数高校实行“学年学分制”,大学生要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指定的学分方可毕业。有的高校还规定每个学期必须选择多少必修课和选修课的学分以及相应的绩点。如果大学生由于创新创业休学,就可能导致其无法在规定的时间内修满学分、达到绩点,当然就会影响其正常毕业。所以,将大学的“学年学分制”转化为终身学习的学分制不能不成为必要。另外,如何将大学生创新创业后所取得的成果与大学生学业的毕业要求之间进行有效的挂钩,也是必须要进一步探讨的。如果说学习的根本目的就是要将学到的知识用于认知世界、改造世界,那么创新创业所取得的成果不仅说明大学生在这方面已经具备了所需的知识,而且已经取得了实质性的成果。

3.大学生进行双创缺乏初始的平台资源。大学生进行创新创业必须要有基本的平台资源,包括房屋、实验设备、生产设施、信息平台等。如果这些平台资源不能事先提供并实现配套,必然使得大学生进行双创一开始就会遇到极大的困难。同时,大学生要获得这些平台资源以及开始初始的双创活动,也必须要有初始的资金支持,得不到资金的支持,对大学生来说,双创活动就成为了“无米之炊”。所以,无论是大学生就读的大学,还是休学和毕业以后进入社会,只要大学生有双创的愿望,都应该为其提供资源平台。这种资源平台可以通过政府直接投资予以建立,也可以通过政府的政策支持由民间机构建立。随着互联网的出现,双创可以凭借虚拟平台以及信息体系的作用,动员全社会的一切可用资源,特别是剩余资源,为大学生双创所用。在欧美国家,出现了“共享经济”,大学生参与双创完全可以凭借“共享经济”的方式构建资源平台,实现双创梦想。为了给大学生进行双创提供有效的资金支持,国家必须要大力发展各种与双创有关的基金,基金可以采取政府扶持、市场运作、社会筹措、专家管理的方式设立。这类基金的根本使命就是要让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梦想成为现实,但由于是创新创业,显然存在极大的失败风险。因此,基金的使命必须要包括承担失败风险的责任,政府要为这种失败风险提供必要的配套政策支持。整体上说,政府在搭建平台、提供资金和政策支持上,可以开展以下工作:一是构建信息平台,整合创新创业资源,包括所有的企业名录以及社会和企业可用资源的信息;二是政企、校企合作,用好创新创业资助基金,尽可能采用市场运作的方式,将政策与市场化经营有效融合;三是搭建展示平台,要像欧美的证券市场那样,构造一个全面有效的路演体系,实现政企、校企联动,如搭建线上线下的创新创业者与投资者的互动平台;四是对创新创业的全过程进行政策性扶持,尽可能降低创新创业者的风险。例如:按照技术开发、技术转移、产业化、产品孵化和早期营销等环节出台相应政策。

4.大学生进行双创缺乏应有的信心。双创既然是创造性的,就必然会面临失败的风险。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失败意味着丢脸,失败意味着损失,对许多大学生来说,心理上可能难以承受。也有的大学生由于家庭经济状况的原因,经济上也可能难以承受。要解决这一问题,一方面,必须为大学生进行双创失败所带来的经济损失提供应有的保障;另一方面,在整个社会必须弘扬创新创业的正气,对创新创业的成功者必须给予精神和物质上的奖励,对创新创业的失败者应该给予更多释放压力的机会和相应的政策支持。实际上,就全世界的风投经验所得出的规律是“二八规律”,即风险投资者对创新创业者投资的成功率大体只占两成,这意味着创新创业者失败的几率高达八成,但就整个社会而言,成功的两成就足以弥补失败的八成,并能给社会带来更多的物质和精神财富。所以,整个社会应该建立一种机制,用成功者为社会所带来的物质财富的一部分弥补失败者的损失,社会不能让任何一个失败者由于创新创业而无地自容和无法生存。

篇10

关键词:河南省;双创;一带一路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428(2017)01-128 -02

河南省作为中原腹地,以三大国家战略为支撑,建设“内陆开放高地”,并以此为契机更好地融入“一带一路”战略中。但一直以来,开放型复合人才的缺乏成为河南省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程度的桎梏。近年来,“双创”人才培养的提出与盛行,为河南省建立“一带一路”战略下“内陆开放高地”提供了新的人才支撑,但“双创”与“一带一路”的融合也为河南省开放型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挑战与目标。为适应国内外经济大局,以国家战略推动地方经济发展,应对服务于开放经济的国际投资课程进行教学内容的改革与创新研究。

早在上世纪60年代末,美国的百森商学院就已开设创业管理研究生课程,1983年起,奥斯汀德州大学、麻省理工学院与斯坦福大学等每年举办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由此奠定美国在教育领域“双创”的领先定位。而国内“双创”人才培养的理念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2010年教育部颁发《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指出:高效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是服务创新型国家的战略举措,是深化高教改革的重要途径。2014年夏季达沃斯论坛上,总理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口号,2015年“大宗创业、万众创新”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并将其作为中国经济转型推动动力之一。本文基于河南省“双创”人才的培养需求,结合“国际贸易专业”在“一带一路”战略下专业需求的改变,从理论教学环节对其中国际投资课程的改革进行探讨。

一、“一带一路”战略下河南省培养“双创”人才的意义

“双创”人才是指在汲取前人的知识成果基础上,以继承与批判的角度对前人成果进行改进或创新,适应社会发展的、综合素质较高的,以创新创造思维分析现实问题的人才。“一带一路”战略下河南省培养“双创”人才有着以下重要意义。

(一)满足“一带一路”战略下人才供给侧的需求

随“一带一路”战略提出,中国正在进入新一轮对外开放浪潮中。从政府到企业均意识到国际经济的特征正在发生变动,已有经验不足以应对新挑战:如全球贸易乏力,新兴经济体大规模逆向投资,全球贸易与投资保护主义(尤其是针对中国的部分)抬头等。这对开放型经济人才提出新要求。而“双创”的思路创新与方法创新,要求在学生培养过程中,缩小理论授课与现实实践差距,以新思维模式分析挑战,从新角度面对风险与机遇。国贸专业的毕业生应该具有创新意识的应用型人才,是推动中国经济融入全球体系,践行“一带一路”战略的重要人力资源。

(二)有效缓解就业难与创业成功率低的困境

伴随三大国家战略实施,对外开放已成为河南省乃至中部地区新的经济增长点。而同时,国内外经济疲软增大大学生就业压力,尤其是外向经济领域中新增岗位越来越难以满足毕业生的需求。同时,伴随求职满意度下降,越来越多的90后毕业生开始选择慢就业,或者尝试创业的自我雇佣模式。但一方面,慢就业存在不就业的危机,另一方面中国毕业生自主创业成功率远低于国际平均水平。如麦克斯调研显示:2014年毕业生中2.9%在毕业半年后自主创业,而全球大学生创业成功率为20%。

(三)为河南省进行产业升级提供新的人口红利

全球新一轮产业转移为河南省进行产业升级提供了难得历史机遇。但关键在于如何从竞争对手那将新资本与产业吸引至此,外向经济“双创”型人才培养形成的“人口红利”将替代“资源红利”,并弥补“制度红利”尚未完全形成的空白期,是河南省建立“一带一路”战略下“内陆开放高地”的有力支撑。

综上所述,本文的研究目的就是对国贸专业的国际投资课程内容进行创新研究,以创业创新拉动大学生就业,以众创智慧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为学生进行“双创”意识的培育与训练提供基础,从而使其满足“一带一路”战略对外贸经济人才的需求。为“一带一路”战略下河南省实施以开放促改革,以开放促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二、国际投资教学内容中主要问题分析

传统的国际投资学以概念辨识、主流理论、主客体特征、环境政策与中国的国际资本流动为线。这样的教学内容过于抽象,致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多只能通过记忆与背诵专业术语释义以应对考试。致使学生在课程结束后对中国国际投资特征现状认识不足,对学科内热点与前沿了解不够。所培养的学生专业理论不扎实,案例分析能力较弱。工作中难以凸显专业性,继续深造又面临基础薄弱,难以应对考试要求。

(一)国际直接投资理论涉及不足

传统的理论讲授中以解释发达国家(或企业)对外投资动因的国际直接投资理论为主,集中于20世纪80年代前,对之后的新兴国际投资理论,即解释发展中国家对外投资动因的理论基本上仅限于理论名称介绍。使在对外投资理论运用阶段,学生难以有效解释中国企业尤其是近年对外投资活跃的中小型民营企业对外投资的动机。同时,中部高校对国贸专业的国际投资课程内容设计不够,缺少对当地开放经济特征① 的关注,对学生解释当地开放经济的问题能力训练不足。

(二)课堂讲授难以满足实操需要

如在涉及国际租赁与工程承包等实践要求较高部分,仅限于课堂上业务流程讲授,自学能力较强学生能通过自学了解基本框架,而自学能力较弱学生则表示难以对老师讲授的内容提起兴趣。“一带一路”战略推行过程中,沿线各国基础设施缺口庞大,跨国工程与国际设备租赁专业人员需求多,仅凭课堂上流程讲授难以满足学生日后步入工作位的实践操作需求。

(三)对“一带一路”战略的投资风险涉及不足

在中国国际资本双向流动阶段,国内已有的主流教材由于时效性与更新不及时等原因,仍以中国吸引外资为主,对中国对外投资,尤其是“一带一路”战略后对外投资的特征与动机涉及较少,使学生对中国国际资本当期的基本特征理解不够。已有研究指出,中国对沿线国家的经贸往来的风险特征高于全球平均水平,对外投资风险偏好性较大。但在课程内容中,仅在投资环境中以评价的形式涉及部分投资环境不足或缺陷,缺少单独的投资风险内容。因此对项目风险的不了解将对就业与创业学生带来较高的潜在风险损失。

三、国际投资教学内容改革探索

与东部开放型省份相比,河南省外向型经济发展较晚,且整体对外开放水平较低。“一带一路”战略将郑州列为内陆开放型高地之一,这对河南省国际贸易专业的“双创”教育提出新的要求与挑战。针对上文分析,在国际投资教学内容调整中应该:

(一)增加新兴国际投资理论分析与讲述,尤其是以发展中国家为研究对象的投资动机理论。并且要求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能够抓住经济热点,将教师科研内容与教学内容相融合,在理论授课过程中能够借助理论解释中国新时期对外投资动机与特征,并能向同学们介绍当地经济的开放性特征② 、存在^为明显问题等,这样利于学生再就业或创业过程中能够对当地甚至中国对外经济有个基本面的认识,减少误判导致的损失。

(二)在操作流程讲授过程中,尽管难以实现边实践边授课的过程,但是应尽可能通过案例,针对授课难点、重点,以及结合实务工作中易出错环节进行讲授,以形成学生在日后工作中对于易出错或重点操作环节警示,减少错误率。同时还应争取系或院支持,不定时聘请校外企业或政府部门工作人员进行讲座,构建交流平台,让学生能够更近距离接触实践操作流程,了解领域热点。延伸实习期,进行产教融合。教育部2015年出台的《职业教育与继续教育2015年工作要点》中提出产教融合与校企合作常态化,要求形成类似于加拿大的CO-OP模式。

(三)增加风险识别与防范内容。 在所有对外经济类课程中,均不断强调与对内经济相比,对外经济(国际贸易、国际投资等)具有更高的风险,尤其是国际金融危机后,中国出口贸易与对外投资实践中面临的贸易与投资保护主义抬头,非传统风险凸显等困境。国内研究机构近年已开始着手于中国企业对外经贸领域的风险分析与规避措施研究,授课教师应该结合所学,向学生普及国际投资中的风险识别、量化分析以及中国企业特有投资风险应对经验总结与实践等内容。

国际金融危机后至今,全球经济进入新平庸的结构性调整阶段,危机后至今中国的国际资本流动特征发生了本质性的转变,2014-2015年度甚至被称为中国对外投资元年。在“一带一路”战略推行阶段,中国已开始进入对外资本输出阶段。新概念、新方法与新的实践操作要求不断涌现,这使国际投资课程在强调基础理论的同时,对学生双创能力的培养十分重要。因此,在国内人才双创需求与国际“一带一路”战略实施过程中,对国际投资的教学内容进行新的改革与思考能为河南省融入“一带一路”战略,构建内陆开放高地提供新的智力支撑。

参考文献:

[1]漆小鹏,邹晓萍,邓义群等.“双创型”材料类研究生的多维度培养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09):216-217.

[2]顾德库.民办本科高校培养“双创”人才的探索[J].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16,(02):34-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