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的教学目的范文
时间:2023-06-20 17:18:5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音乐的教学目的,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詹姆斯・L.默塞尔(James L. Mursell),1893年6月1日生于英格兰的德比(Derby),先后在苏格兰的爱丁堡学校、英格兰的汤顿中学、澳大利亚南部阿德莱德的凯尔(Kyre)学院接受教育;1915年来到美国(纽约)协和神学院与哈佛大学学习,1918年获哲学博士学位。1921至1923年在俄亥俄州佩恩斯维尔的伊利湖学院任教,讲授心理学与教育课程;1923至1935年在马萨诸塞州的劳伦斯学院任教,讲授教育课程;1935年到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院任教,教育方向副教授,同年升任教授;1940年任哥伦比亚大学音乐与音乐教育系主任;1959年退休;1963年1月去世。
詹姆斯・L.默塞尔作为美国20世纪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和心理学家,是一位多产的学者,曾出版专著25部,发表文章一百余篇,其研究成果涉及哲学、心理学、教育学等多个领域。其中专著有《笛卡尔科学哲学中直觉的功能》(Function of Intuition in Descartes' Philosophy of Science,1919)、《意义概念的分析》(An Analysis of the Concept of Meaning, 1920)、《战争时代的个人哲学》 (A Personal Philosophy for War Time,1923)、《中学教学心理学》(The Psychology of Secondary School Teaching, 1932)、《教育基本原理》(Principles of Education,1934)、《净化你的心灵》(Streamline Your Mind,1936)、《为美国民主的教育》(Education for American democracy,1943)、《心理学测量》(Psychological Testing,1947)、《如何形成习惯和改变习惯》(How to Make and Break Habits,1953)、《成功教学及其心理学原则》(Successful Teaching, its psychological principles,1954、1946)、《民主教育的原则》(Principles of Democratic Education, 1955)等。
默塞尔对20世纪美国学校音乐教育有着重要影响,他出版的音乐、音乐心理学与音乐教育方面的专著主要有《音乐教育基本原理》(Principles of Musical Education,1927)、《学校音乐教学心理学》(The Psychology of School Music Teaching,与玛贝尔・格伦合著,1931)、《音乐教育中的人类价值观》(Human Values and Music Education ,与玛贝尔・格伦合著, 1934)、《音乐心理学》(Psychology of Music, 1937)、《美国学校中的音乐》(Music in American Schools,1943)、《音乐与课堂教师》(Music and the Classroom Teacher, 1951)、《音乐教育基本原理与项目》(Music Education Principles and Programs,1956)、《我们城镇的音乐(2册)》(Music in Our Town I& II,1956)、《我们国家的音乐》(Music in Our Country,1958)等。
导 读
默塞尔是一位跨学科且极为多产的作者,其典型的跨国(英、奥、美等)成长、求学经历,以及神学教育背景等,使其兴趣广泛,研究成果涉及多个学术(哲学、心理学、教育、音乐心理学、音乐教育等)领域。他对20世纪美国学校音乐教育有着重要影响,著有音乐教育哲学、音乐教育原理、音乐心理学、音乐教学心理学和课堂音乐等著述。早在1927年默塞尔就已经出版专著《音乐教育基本原理》,1929年默塞尔参加美国音乐教师协会年会,发表题为“理想的音乐课”的演讲,受到音乐教育界一致好评。因为当时音乐教育者急需“一位哲学家”和“一位发言人”为自己的专业做理论辩护,默塞尔作为一位拥有哲学、心理学、教育学、音乐心理学、音乐教育学研究背景的跨学科知名学者,对于当时音乐教育界而言,可谓“久旱逢甘霖”。
《学校音乐教学心理学》是与玛贝尔・格伦合著,出版于1931年,当时正值美国进步主义教育运动高涨时期,默塞尔的音乐教育思想深受约翰・杜威和美国进步主义教育思想的影响,烙上了鲜明的印记。首先,受杜威和进步主义教育 “儿童中心论”思想的影响,默塞尔主张以“儿童为中心”的音乐教学,强调音乐学习中学生的主体作用,认为学生的内在动机是学生音乐成长的关键。其次,受杜威的“艺术即经验”思想的影响,默塞尔提出“音乐教育即经验的再建构”观点,认为音乐学习中学生的音乐经验尤为重要,鼓励学生作为聆听者、歌唱者、器乐演奏者积极参与到音乐活动中,这远比讲授音乐知识、技巧训练与分析音乐作品更有意义。再次,受杜威的“教育即生活”“教育是生活的过程,而不是未来生活的准备”等思想的影响,默塞尔提出音乐教育不应该过分关注识谱、乐理、技巧,而是应该通过音乐活动丰富儿童当下生活,让儿童在音乐活动中通过战胜音乐挑战体验到愉悦,进而丰富生活。他指出,“音乐教育要帮助儿童自己发现音乐的真谛,并且在音乐中发现自我”“一个教育过程,除了更多的教育、更多的成长、更多的生活之外,没有其他的目的或者结果。当我看到小学生唱歌时,我们要说,每一首歌应该立刻成为一个目标,并且成为一个‘垫脚石’……帮助儿童经历音乐,并且教育其成为音乐性的人。” 最后,默塞尔还深受杜威的民主主义教育思想影响。杜威将教育视为实现民主的首要工具,认为民主不仅是一种政治形式、一种公开讨论和自由交流的方法,更重要的是一种生活方式。默塞尔认为,民主思想是一种富有创造性的力量,体现在艺术作品中,人们应分享这些思想的力量。当音乐作为贵族艺术仅被少数人所享用时,并不能成为真正的民主社会,学校音乐教育的终极目标是使人们获得对音乐的热爱,使生活更人性化、更高雅。
篇2
关键词:音乐教学;三维目标;实现途径
《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三维目标是指:情感态度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技能。它们的关系可以比喻为:情感与态度是根本,过程与方法是手段,知识与技能是目标。因为情感与态度目标是音乐课堂教学的根本,所以它必须通过科学的方法与过程以及必须的知识与技能逐渐形成,并在探索知识与技能的过程和方法中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反之,好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又积极作用于情感与态度的形成。它们相互作用,缺一不可。因此,在音乐课堂教学中落实三维目标,应是一个综合型的问题架构。
那么,音乐课堂教学如何实现三维目标呢?我认为应在以下几方面进行了尝试。
一、巧用音乐审美元素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与其他科目不同,音乐新课标把“情感态度价值观”放在三维目标的首位,这是因为音乐是引起人情绪反应和情感体验的艺术,主要作用于人的情绪和情感。音乐能通过生动的内容,优美的旋律、鲜明的音乐形象,潜移默化地达到感染人、教育人、培养人、提高人的综合素质的目的。
在课堂教学中运用音乐教材中的歌曲教学、音乐欣赏、民族音乐素材以及音乐史实等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以情动人寓理于情;同时又以理育人,入情入理没有说教,没有呆板,没有生搬硬套,把三维目标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渗透于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之中,也正是其他任何科学不可替代的特有育人方式。如欣赏《欢乐颂》时,讲叙伟大的德国音乐家贝多芬半生与疾病、贫穷、封建统治作斗争,在他逐渐失去听力的情况下,还以顽强的斗志,发出与命运抗争强悍音符,谱出《命运》《英雄》《合唱》等不朽音乐的事迹,从而教育学生建立起不断增强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勇气,培养其形成坚忍不拔、艰苦奋斗的精神。又如,在教授闻一多先生作词,李海鹰作曲的《七子之歌》时,我们可以通过讲叙澳门成为租界百年的屈辱历史;采用图画或录像展现旧中国贫穷落后,在国际上受尽欺侮的历史及中国人民前俯后继奋起抗争的感人历史画面,为歌曲学习作好心理铺垫。在歌曲处理时,再用图片视频展示澳门1999年回归强大的祖国母亲的怀抱时那激动人心的时刻,以及我国载人宇宙飞船升空、航空母舰辽宁号下海、成功举办北京奥运会、体育健儿在世界比赛中夺冠后国旗在庄严的国歌中冉冉升起振奋人心的场面等。帮助学生多角度了解音乐作品,引发学生的共鸣并参与二度创作,然后饱含激情的演唱歌曲,使爱国主义教育自然贯穿其中。从而更好的激励学生立志为中华之复兴,为中国梦的实现而奋发图强。
总之,在不偏离音乐课教学本位情况下,充分挖掘并巧用小学音乐教材的美育元素,在音乐教育中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对学生思想情感、性格、意志、语言行为等方面都能产生深远积极的影响,更有效地达到落实通过音乐课堂落实三维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的。
二、提高教学实效实现过程与方法目标
音乐课堂的常规教学是实施课标三维目标的重要途径,而如何通过优化小学课堂教学使体验、模仿、探究、合作、综合渗透等教学模式更好的发挥作用,以达到让学生的学习收获最大化,则是提高音乐学科教学质量实现三维目标中过程与方法最重要措施。
所谓优化音乐课堂教学,就是在音乐课堂教学过程中,如何结合音乐艺术的独有特点,根据教学对象的实际情况,合理安排好音乐课堂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时间。同时,善于关注教学个体,敏锐捕抓教学契机,用最有效的教学手段实现音乐课标三维目标的目的。如,根据学生个体差异进行因材、因需施教。在备课时针对音乐基础好天赋高的学生可以预设其在技能性较高的学习内容中过关;音乐基础较差的学生则预设从培养音乐学习兴趣着手,以达到通过科学求实的因材施教,促进每个学生的良性发展的目的。或当学生遇到困难和挫折的时候,因势利导设置贴切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听一曲激昂奋进的乐曲,鼓起他们战胜困难的勇气和决心。又如,在上《摇船调》这一课时,设计通过欣赏经典电影片段《刘三姐》中对歌情节,创设民歌对唱的教学情境导入歌曲教学,然后运用游戏问答的方式,引导学生学习和创编歌词,最后让学生在模仿摇船动作的律动中演唱歌曲,感受摇船调的旋律特点等合理的教学内容与方法,以达到优化课堂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探究问题,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目的。
因此,正确处理好教与学的双边关系,通过提高教学实效实现过程与方法目标,优化音乐课堂,是激发学生爱好音乐,发展学生音乐审美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丰富学生的审美情感体验,陶冶高尚情操,从而实现音乐课标三维目标的有效途径。
三、实施趣味教学实现知识与技能目标
《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中小学音乐课堂教学既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要注重音乐课的双基教学,并把知识与技能确定为三维目标之一。阐述了“兴趣是学习音乐的基本动力,是学生与音乐保持密切联系、享受音乐、用音乐美化人生的前提”的观点。因此,在实际的课堂教学当中,如何让学生在喜闻乐见的教学活动中情趣盎然地学习音乐知识与技能,变苦学为乐学是有效实现音乐课标三维目标的关键。如:在教授《春天举行音乐会》这首歌时,就可以把把大自然中的风声、雨声、春水等的声音节奏与八分休止符的教学结合起来通过律动进行教学。如,让学生边读出节奏:2/4xx0x|x0|xx0x|x0|滴答滴答沙沙沙沙,边通过点头、摆手模仿雨滴、春风吹动树叶的动作体验八分休止符运用。然后组织学生有规律地拍打身体各个部位的同时,有节奏地诵读歌词、视唱歌谱,通过律动进行相关的节奏训练。最后,让学生在打击乐的伴奏游戏中其乐融融地演唱歌曲……如此通过律动、击乐进行课堂教学,可以让学生在轻松快乐的动感中加深节奏印象,达到高效掌握音符时值运用的教学目的。如在《友谊的回声》的歌曲教学中,通过多媒体播放大自然中山谷回声的视频,然后指导学生对生动形象的回声进行模仿,体验感受声音力度的强弱,从而轻松掌握力度记号f、p的运用。又如,给学生进行听音训练时,以“看谁跳得好”的游戏比赛形式进行。在图画上画着不同的小动物,代表不同的音符,老师用琴弹出单音,学生凭听觉辨别,按音高次序摆放,看谁放得对。体验变化音乐的速度与力度时,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表现登山、走崎岖的道路、下斜坡、匍匐前进等情节,表现对音乐变化的感受。在学习延长音时,边听音乐边玩“撕报纸”游戏,在“撕”的过程中感受延长音的延续。这样,抽象枯燥的基础知识与技能训练就在游戏的愉快气氛中完成了。猜谜的形式也为学生喜闻乐见,如:小小黑三角,音符头上翘,唱歌遇到它,乐得蹦又跳(顿音记号)。类似的游戏活动妙趣横生,将丰富的教学要求以有趣的形式表现出来,使学生在乐此不疲的在玩耍中不知不觉地练习和掌握一定的知识和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把律动、游戏、表演、击乐、故事、图画、欣赏、电教等形式巧妙地引进课堂,采取适应儿童心理特点,生动有趣的教学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寓教于乐,融音乐课程的知识技能教学于唱、动、玩之中,从而达到落实三维目标的目的。
总之,知识技能的教学与过程方法的体验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是水融的。因此,树立正确的教学任务观,不断地优化课堂教学,设置科学的课堂评价机制,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由“要我学”到主动参与变“我要学”,是实现三维目标有机结合并落实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吴斌,郑莉,金亚文.《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课程结构与内容解读.中国少年儿童音像电子出版社,2012.
篇3
笔者以一节五年级音乐综合课《彩云追月》的教学实录为例,进行分析,谈一谈平时教学中如何通过音乐课堂,让学生拥有“带得走的能力”。
一、感受音乐引发遐想
片段一导入课题――《彩云追月》。
1.听音乐,展开想象,思考问题。教师:伴着优美的旋律,让我们乘着想象的翅膀来到浩瀚的夜空。同学们,你们仿佛看到了夜空中的哪些美景?
2.完整欣赏乐曲并揭示课题。教师:浩瀚的夜空中,云儿追着月亮,还有无数的星星在它们身边闪烁,多么有趣而又动人的画面呀!作曲家任光就是被这迷人的夜景所打动,创作了一首主题鲜明的乐曲――《彩云追月》,让我们一起来欣赏flash画面,感受其旋律的美。
目标评析:感受能力。
[音乐学科的特点在于它的情感性与想象性。本节课的导入部分,教师重在引领学生在优美的音乐声中感受乐曲所表现的意境,体验悠扬舒展的乐曲旋律,从而唤起他们对浩瀚夜空的无限遐想,激发他们欣赏乐曲的兴趣,学会用丰富的想象去创造心中的音乐画面和音乐感受。教师无需过多的语言,只需引导学生安静聆听,跟随音乐旋律的起伏展开想象,激发学生内心情感的深情流露,为进一步深入欣赏乐曲做好铺垫。]
二、视听结合鉴赏体验
片段二欣赏民族管弦乐――《彩云追月》。
1.初听乐曲,学生回答问题:这首乐曲采用的演奏形式是独奏还是合奏?是由哪些乐器演奏的?
2.简介民族管弦乐队的组成和其中一些主要的乐器,边讲解边配合演奏音效加以对比。
3.介绍我国民族乐器悠久的历史,并示范演奏古筝曲《彩云追月》。
4.邀请学生上台演奏古筝、二胡等民族乐器,为学生提供现场体验的机会。
5.复听民族管弦乐《彩云追月》,品味合奏带来的丰富听觉感受。
6.讲解乐曲的情绪、速度,介绍作曲家在继承民族音乐传统的基础上采用的西洋“探戈”舞曲节奏型。
7.学生用碰铃敲击“探戈”舞曲节奏为乐曲伴奏,体会旋律的悠扬舒展,感受诗画般的意境。
目标评析:鉴赏能力。
[在欣赏民族管弦乐《彩云追月》的过程中,教师设计了聆听乐曲、介绍我国民族乐器历史、古筝等现场演奏、讲解乐器特点及对比不同乐器的音色等多个教学环节,目的是丰富学生的视听感受,帮助学生了解民族管弦乐合奏这种音乐表现形式,熟悉各种民族乐器的演奏效果,帮助学生体会旋律的悠扬舒展和中西合璧的音乐风格,感受乐曲营造出的诗画般的意境,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
三、真情演示灵动展现
片段三教唱歌曲――《彩云追月》。
1.随音乐朗诵歌词,感受歌词的美。
2.初听歌曲,体会歌曲中蕴含的浓浓思念之情。
3.轻声哼唱歌词。
4.讲解难点。(1)认识切分音和切分音节奏(“探戈”舞曲节奏)。(2)介绍波音和倚音:装饰音的运用,不仅使曲调更为委婉细腻,而且还赋予旋律独特的风格。
5.教师范唱歌曲,学生体会歌曲表达的情感。
6.情感引导,自主回答:歌曲表达了对台湾亲人的思念和盼望早日团聚的迫切心情,应该用真挚的感情、柔和、连贯的声音来演唱。歌曲的前半部分述说了对亲人的思念,力度可以稍微弱一些,后半部分盼望亲人早日团聚,力度可以稍微强些,演唱时还可随着旋律的起伏作强弱变化。
7.声情并茂演唱《彩云追月》,拍手和用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
目标评析:表现能力。
[教师从欣赏民族管弦乐合奏《彩云追月》自然过渡到歌曲《彩云追月》的教唱环节,在引导学生欣赏了乐曲的旋律美后,又带领学生感受歌曲的歌词美。通过对比演唱发现,加上这两种装饰音,不仅可以使曲调更加委婉细腻,而且使旋律风格更为独特。]
四、感受意境创造升华
片段四拓展――欣赏舞蹈《彩云追月》,并创编动作。
1.学生观赏舞蹈《彩云追月》视频,感受舞蹈所表现的意境美。
2.舞蹈创编。学生分小组进行舞蹈创编,用优美的舞姿来表现歌曲优美、委婉的音乐风格。结束语――歌曲内涵升华。教师:山水隔不断的是骨肉亲情。随着历史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相信不久的将来两岸一定会实现统一,台湾人民也一定能回到祖国母亲的怀抱!
目标评析:创造能力。
[打击乐器伴奏、创编舞蹈这些教学环节的设置,有助于挖掘学生的音乐潜能,帮助他们学会用多种音乐形式来表达内心的情感,从而激发学习音乐的兴趣,培养其音乐创造能力。]
五、结束语:总体目标评析
篇4
【关键词】培养内涵;中学音乐教学方向;明晰目标;落实与提高
以人为本这一概念是重点将人的发展作为基本前提,故中学音乐教学也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观念,重视对中学生的个人内涵素养培养,提升学生的个人品德与审美情操,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基。中学音乐教学要以培养内涵为目标,那么是要培养什么内涵,怎么培养内涵,如何提高培养效果?
一、中学音乐教学培养的内涵
中学音乐教学对学生的内涵培养,其主要培养的内涵有两大方面,一是学生的道德品质,二是学生的审美情操。
(一)音乐教学对学生道德品质的培养
学生道德品质的培养,离不开音乐教育的熏陶,举一个很简单的例子:我们坚持学习国歌——《义勇军进行曲》,可以感受到歌曲所表达的先辈流血奉献的精神,使学生在倾听、演唱国歌时,可以宣泄自己对祖国的热爱,加深学生努力学习,长大报效祖国的激烈情怀,从而在爱国方面形成优秀的道德品质。
(二)音乐教学对学生审美情操的培养
学生审美情操的培养,可以通过文字、图画、影视、音乐等方式来进行,所以说中学音乐在学生审美情操方面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学习贝多芬的《田园交响曲》,让学生在音乐中享受美妙的田园风光。音乐内容的学习,很好的打开了学生的审美情操,让学生体会到各种各样美好的事物。
二、中学音乐教学培养学生内涵的有效模式
(一)结合
中学音乐教学以培养学生的内涵为主,就必须采取情景结合的教学手段,在音乐教学形式上多加结合外界环境,在合适的场景里进行音乐教学,使学生更加容易的融情于景,陶醉在音乐的世界里。情景结合的教学模式,要求教师在进行音乐教学前,要充分理解所教音乐所描绘的情景,然后借助实地教学或多媒体教学等方式,来做到情与景的完美融合,从而使学生的音乐学习和内涵培养效果更加好。
(二)互动
在中学乐理课上,可以在一些节奏练习上,让学生加上身体动作,通过身体的动作让每位学生参与到音乐活动中来,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加强了对节奏的掌握;在中学声乐课上,可以加入更多有趣的练声方法,把深奥的声乐练声生动化,让学生觉得学习唱歌是件很轻松愉快的的事情;在中学音乐欣赏课上,可以创造让学生模仿表演的机会,通过学生自身的表演来体会音乐作品的内涵。
(三)施教
学生成长的环境不同,导致了学生在音乐学习能力上存在着差异,这个时候就应该根据不同学生的音乐学习实际能力来制定音乐学习目标,这样才能使音乐教学对学生内涵培养的效果最佳。考虑到各个学生的音乐水平、接受能力及兴趣的差异,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中学音乐教学中正确对待差异,兼顾不同学生。
(四)为本
“以人为本”的音乐教育观念,必须改变教师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轻松中学习音乐、创造性地学习音乐、自主性学习音乐,要做到解放学生,要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要科学合理的结合中学音乐教材。
(五)生活
中学音乐教学应该坚持开放性的学习,关注学生的日常生活,不局限于中学音乐教材,将学生的音乐学习与社会生活相结合,培养学生感受音乐、表现音乐、欣赏音乐的能力。中学音乐教学要求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音乐教学内容要向真实生活转化,更多地联系学生面临的生活环境设计教学,增加与现代生活关系密切的流行音乐、通俗音乐等内容,学会探索并处理现实音乐生活中的诸多实际问题。
三、提升中学音乐教学内涵培养效果的合理建议
(一)中学音乐教师的基本素养
教师是中学音乐教学培养学生内涵的关键因素,因此要特别重视对音乐教师自身知识储备和音乐素养的要求。只有具备高水平的音乐素养的教师,才能在培养学生内涵的音乐教学中,充分发挥自身的能动作用、引导作用、辅助作用,才能使学生的音乐学习在方向上得以正确前行。中学音乐教师的教学思想要跟上时代的步伐,不断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不断提高音乐教师的师德规范意识和职业道德水平,不断完善师德考评制度,建立长效的师德建设机制,以此来加大音乐师资队伍建设力度,改变目前我国中学音乐教师学历程度偏低,实际教学能力薄弱的现状。
(二)引入音乐教学设备,大力开展音乐活动
当前中学音乐教学应该合理借助多媒体等教学手段,来优化中学音乐教学工作,这样的方式可以吸引学生的眼球,促使他们积极加入到音乐学习中来;同时要在校园内开展各种各样的音乐教学活动,使学生参与音乐学习的课堂内容更加丰富。中学音乐教学工作只要重视并落实这两点,必然会激发学生对音乐学习的兴趣和参与数,对培养学生的内涵,也将会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篇5
关键词:教学目标;音乐教学目标;层次性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36-0235-01
《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版)》中将音乐课程总目标分为情感态度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技能三个维度进行表述。从横向看,教学目标需要对课堂教学的情感、认知、技能等方面进行描述,“三维目标”恰恰体现了这一点。从纵向看,教学目标需要由较低层次到较高层次逐步制定,以要达到不同层次的目标要求,二者并不矛盾。因而,音乐课程教学目标的层次性是在 “三维目标”的分类之下的层次性。
一、情感、态度、价值观
音乐作为人类精神生活的重要艺术形式,是实现思想、感性表达和交流的载体,情感领域的价值是首要的。根据克拉斯沃尔等人的教育目标分类,情感结果可以由低到高分为五个层次:
接受:①觉察②愿意接受③有控制的或有选择的注意
反应:①默认的反应②愿意的反应③满意的反应
价值评价:①价值的接受②对某一价值的偏好③信奉
组织:①价值的概念化②价值体系的组织
由价值或价值复合体形成的性格化:①泛化心向②性格化
这一分类或许难以在实践中直接运用,但它仍然可以给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教学目标的制定带来一定启示。例如《嘎达梅林》(材料1)中,体验与接受可以看作是接受层面的两个阶段,只有先体验作品中的爱国情感,才能进一步接受,以达到树立学生的爱国主义价值观的目标。学习者由被动逐渐过渡到主动地关注作品中的情感体验,达到接受某种价值评定标准,形成完整、正确的价值体系直到作为指导学习者的行为准则,这说明教育目标的层次性符合价值观形成的规律。
材料1《嘎达梅林》
年级:初中一年级
教学目标:1、欣赏《嘎达梅林》,了解蒙古族民歌的风格。
2、在歌曲欣赏中体验爱国主义情感,接受爱国主义教育。
3、能用抒情、优美的歌声演唱民歌《嘎达梅林》。
4、培养发散性思维方式和创新意识。
二、过程与方法
《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版)》将过程与方法目标分为五个方面:
1.体验:完整而充分地聆听音乐作品,在音乐体验与感受中,享受音乐审美过程的愉悦,体验与理解音乐的感性特征与精神内涵。
2.模仿:通过亲身参与演唱、演奏、编创等艺术实践活劫,并适当地运用观察、比较和练习等方法进行模仿,积累感性经验,为音乐表现和创造能力的进一步发展奠定基础。
3.探究: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好奇心和探究愿望,重视自主学习的探究过程,使学生能够积极参与以即兴式自由发挥为主要特点的探究与创作活动。
4.合作:在音乐艺术的集体表演形式和实践过程中,能够与他人充分交流、密切合作,不断增强集体意识和协调能力。
5.综合:通过以音乐为主线的艺术实践,渗透和运用其他艺术表现形式和相关学科的知识,更好地理解音乐的意义及其在人类艺术活动中的特殊表现形式和独特的价值。
从“体验、模仿、探究、合作、综合”五个关键词及其内容可以看出,新课标的过程与方法目标本身就体现层层递进的关系。教师应该将这种理念运用于音乐教学活动的设计过程中,例如《我的旋律》(材料2)中,从“感知、探寻规律、初步掌握、参与创编”的过程中,学生逐渐掌握音乐中“重复”的创作手法,说明创作实践必须立足于体验感知之上。
材料2《我的旋律》
年级:初中一年级
教学目标:1、在游戏中感知音乐中的“重复”手法。
2、从歌曲总探寻音乐的创作规律,了解“重复”创作手法的种类,初步掌握“重复”的创作手法。
3、积极彩玉规律探寻和旋律创编活动,勇于、乐于表现创作成果。培养发散性思维方式和创新意识。
三、知识与技能
对于音乐教育来说,知识与技能的学习是必须的。布鲁姆的“教育目标分类学”将认知领域目标分为“知道、领会、应用、分析、综合、评价”六个层面,音乐课程知识与技能方面教学目标的层次化表述也可以借鉴这种分类方法。例如对于音乐时期的划分、作曲家代表作的了解就可以归入知道这一层面;不同节拍特点的把握则属于分析层面;节奏性的创编也可以看成是应用。对于知识技能的分析、应用则必须以知道、领会为前提。
篇6
〔关键词〕慕课 音乐教育 网络课程 教学模式
一、慕课的基本特征
“慕课”是一种通过网络平台的课程讲授、学生在线学习和研讨,并可以批注作业、发表评论以及完成作业问题回馈的整体教学过程。“慕课”简写为MOOC,英文翻译为“大规模开放的在线课程”,是近几年显现出来的一种在线课程的高端开发模式,它是以连通主义理论和数字网络化学习为主的开放式教育,绝大多数课程都是免费的,只有部分课程可以选择自由购买。它所涉及的课程范围很广泛,包括有:数学、计算机、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等等。音乐就是一个典型的学科,“慕课”的到来,不仅仅带来了最新的教学模式,同时还打破了校园课堂式传统音乐的教育模式。其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慕课”实现了师生关系的“翻转”
“慕课”时代的来临,对高等院校音乐的教学有着深刻的影响。它是时代进步的产物。我们要认清“慕课”的积极作用,打破了传统音乐教学模式的空间限制,是对传统教育观念的一种超越。中国传统教育观念一直强调“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而如今的慕课时代,却实现了师生关系的“翻转”。学生可以自由地在任何一个时间、地点来学习相关的课程,这极大程度地提升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更有助于学生自主性的发挥;而老师的作用,则更加倾向于引导。在整体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频繁。由于有着先进的网络技术,教师可以看到学生的学习笔记中提出的各种疑问,形成了一个无形的并且充满着活跃的课堂气氛。
2、“慕课”体现了广泛的受众群体
如今,21世纪已经是计算机网络的时代,“慕课”的受众群体也非常广泛。主要体现在课程的全面开放性以及无限大的规模。学习者的群体不受年龄、区域、专业的限制。全面向一切人开放。“慕课”向全社会公众传播文化,普及基本教育资源,实现服务社会的基本职能。
3、“慕课”促进了教育革新
“慕课”的出现打破原有的封闭式教育模式。形成了一个全球范围内的自由往来的学习圈。以“数字化的大数据”和云端服务技术作为支撑,改善高等院校的教学方法以及学习方法。在一些音乐院校里,教学形式更加显现出了多样化的特点。“慕课”课堂更加生动、有趣,出现了新型的教学模式:面对面教与学、喜爱的视频直播与点播等等,这样使学生学习的兴趣得到了很大地提升。
二、在高等院校音乐教学中引用“慕课”
在发展“慕课”的过程中,我们都需要重新认清音乐教学特有的专业性,其原有的教学方法和学习观点就是主要依靠教师来作指导和授课。师生“面对面”的课堂时间主要是对学生进行“研究性的学习”但在高等院校音乐教学中引用“慕课”的方式,将“慕课”带入传统教学的课堂,采用“混合式教学”,这样将有助于高等院校音乐教学模式的创新,真正做到提高音乐教学的质量。
1、“慕课”在高等院校的音乐技巧课上的实践展示
在音乐技巧课上,我们离不开多声部音乐,其中器乐伴奏占有大量的教学任务。然而在数字化的“慕课”课堂上,则很方便的具有大量的共享资源,它既不受时间的限制,又不会对空间上产生一定的约束。我们可以在网络资源上着手和聆听众多艺术家演奏的音乐作品和一些名师带来的专业示范和精彩讲座。网络课程的新型授课模式为我们学生提供了海量的音乐学习资料,对于高等院校音乐专业的学生来说,想拜名师上课,听专家讲座,不需要考虑其他因素。真正做到世界一家人,网罗一家人,不仅仅可以跟从著名的演奏家、教授上课学习,为学生亲自分析讲解音乐作品,甚至还可以做到亲自示范演奏(唱)。大量优秀的演奏作品都完全可以供学生们聆听和分享。
2、“慕课”在高等院校的音乐理论课上的资源共享
高等院校的音乐理论课一般都是采用传统的音乐教学手段。如今,我们可以采取“慕课”双重授课的方式,利用网络信息资源,实现混合式的新型教学。在课堂上,教师教师除了采用以往生动的语言,还将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做到最有效的展示,注重引导学生,使他们参与互动,活跃课堂气氛,构建高效的教学模式,进而促进音乐理论课程的创新与发展。
3、“慕课”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
学生的音乐聆听审美能力和美好的音乐感受能力与音乐鉴赏能力是随着音乐传播渠道的增加、音乐方式的多样化而不断提升的。“慕课”的运用,一方面使信息化丰富的网络资源不断地碰触着当代学生的生活,我们可以从不知不觉的过程中听到一些不同类型的音乐。传统音乐的教学形式只是一味地灌输、传导,具有一定的被动性。当前学生对音乐鉴赏的标准,有很大地提升,能够把握音乐作品的内涵和艺术特点。因此,现代教学方法模式“慕课”无疑是对提高了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有着很大地辅助作用。
4、“慕课”在高等院校音乐教学上的弊端
首先,有很多学生认为:“慕课”课程的开设缺少教师的主导核心作用,它的开放性特点决定了学生自我开展、自我进行导向性的学习,并由自己决定参加的形式以及学习的进度。与以往面对面授课课程的教与学模式不同,学生对“慕课”的适应能力不够,学习方法使用不恰当等等。同时,“慕课”课程授课模式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有较高的新要求。担心学习者的自我控制能力不够,不能主动完成课后的课程学习与作业,最后导致课程效率较低。其次,“慕课”是以现代数字化科学技术取代传统的教育、教材的网络课程,这种虚拟化的课堂模式主要必须有网络技术、视频技术的支持,这样学习者才能获得浓厚的学习乐趣。但目前我国“慕课”课程发展还存在基础设施不完善的问题,主要是网络基础设施不佳、技术人员缺少以及本土特色“慕课”平台的稀缺等等。
三、 “慕课”在高等院校音乐教学中的机遇与使命
不论是在现代网络数字化的教学,还是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始终都具有很大的可发挥的主导作用。在传统教学中,传统的教学方式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的教学形式单一,因此,学生上课的积极性不足。但“慕课”这种现代式的音乐教学课程,虽然改变了传统教学中以老师为主体的模式,但却并没有减少对老师的授课要求,相反对其要求越来越高。老师需要在文化素养上、专业技能上、教学模式上进行培训。
1、“慕课”在高等院校音乐教学中的机遇
近几年,在世界上“慕课”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但在中国“慕课”的发展几乎与世界同步。它的最大的特点就是资源的开放性,因此,在高等院校音乐教学当中采用“慕课”的教学方式具有灵活性,使“慕课”在高等院校的音乐教学中真正的发挥作用。
在高等院校音乐教学当中采用“慕课”教学,还应该建立专业化、系统化的教学平台,是老师和学生的学习资源更大程度的共享。不完全统计,目前已有超过40多所高校进入“慕课”资源联盟。
2、“慕课”在高等院校音乐教学中的使命
“慕课”课程实质是指学校、老师、专业课程融为一体的教学课程,这三者缺一不可,也相辅相成。我们甚至可以说,学校、老师、专业课程具有较高水准的限定,打造精英和特色的高等学校、著名教授、精品课程的学习天地。但从目前的情势来看,“慕课”在高等院校音乐教学中的使命是十分重要的,首先,是老师和学生认知的问题,他们对慕课的专业性及其对传统教育所带来的巨大变革认识还不到位,就学生而言,他们深受中国的传统的教育体制约束;而就老师方面来说,对于新鲜事物的接受,他们始终也坚持保守传统的心态,不愿接受“慕课”,或者认为“慕课”会冲击他们在高等学校的地位。但实际上,在“慕课”模式下,大学课程的设置、课堂教学环节、师生的互动、成绩的测试等校园学习中的过程,都可以完整系统地在线实现。其次,我们必须认清,“慕课”课程的制作是一项专业技术过硬的环节,从现在网络上播放很多所谓的“慕课”课程来看,实际上只不过是传统的网络课堂或者说是传统在线课堂的录像罢了,它们不具有“慕课”课程所特有的实质上的特征。
我们必须明确,“慕课”是一场教育的革新,它颠覆着传统的教育理念,仅把慕课当作网络的课堂视频,那就太错了。第三点,我们应该注意到的就是高等院校的教学体制问题。“慕课”课程能够满足学习者专业化课程的在线教育学习方式,但对于学习者的学籍、学位证书、学分等方面却是当今“慕课”课程很难解决的问题。因此,相关教育部门必须对对这一实际困难提前作出制度和政策,这样才能担负起高等教育音乐革新的使命。
综上所述,“慕课”的出现,对高等院校音乐教学的发展起着重大的作用,它给学习者开辟了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同时“慕课”维护了高等院校音乐教育教学的公正化,促进了新型教学体制的改革,并突出全新的教育新概念,满足广大群众想要受教育的需求,让所有人都能够接受教育。
参考文献:
[1]李曼丽.MOOCs 的特征及其教学原理探析 [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3, 8(4) :.
篇7
关键词:三维目标;教学目标;设计理念
中图分类号: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36-0232-01
一、追寻音乐课程三维目标的溯源
2001年,国家教育部颁布的《改革纲要》中明确提出,国家课程标准应体现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要求。音乐新课程由此确立了三维目标,摒弃了传统课程“双基”教学的一维目标。这种质的改变仅仅是在跟随课程改革的潮流吗?还是由它自身的性质决定的?我们或许可以从它自身的哲学中去寻找答案。首先,我们必须得提到列奥纳德·梅尔的三个美学思想——思辨主义、绝对形式主义、绝对表现主义。思辨主义者认为:音乐在多大程度上使人联想到一种非音乐的体验,它就在多大程度上是一部成功的音乐作品。在我们课标中, 也充分体现了这样一个思想, 就是尊重学生的情感体验,注重音乐之外的价值。由此, 思辨主义可以看作是“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一维目标的哲学基础;而与之对立的形式主义者认为:艺术作品的意义在其音响本身,音乐中的音响仅仅意味着它们自己,他们只重视音乐本身的学科特点和结构,重视技能技巧的学习。可见, 形式主义可以说是知识技能这一维度的哲学基础;而这些目标,又需要学生运用体验、模仿、探究等手段去达成,也就是过程与方法。
雷默在他《音乐教育的哲学》一书中将绝对表现主义视为解决思辨主义、形式主义两大对立美学思想的一种最符合音乐教育的哲学观。正是受雷默绝对表现主义音乐审美教育哲学观的影响, 我国音乐课程决策者在整个基础课程改革目标研究的范式下, 制定出音乐课程的三维目标。
二、探究三维目标蕴含的教学设计理念
(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新课标中这一维度的要求虽然仍包含着思想道德教育的内涵,但它是蕴涵在音乐艺术实践中的一种隐性目标。它更看重的是:通过音乐培养学生的完美人格,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而不是提高学生的音乐专业知识水平和音乐专业能力。如情感,不仅体现为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更体现为学生本身的情感体验与内心世界的丰富。因此,它所蕴含的教学设计理念应是:以情感人、以美育人,不在于知识和技能的习得,而在于熏陶、感染、顿悟等情感层面上。
(二)过程与方法
过程与方法包括体验、模仿、探究、合作与综合。要求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学习经验、体验和方式。在素质教育阶段,把过程与方法定成目标,对于学生今后的发展,可能比知识技能本身更重要。因此,它蕴含的教学设计理念应是:让学生会学音乐,给学生提供广阔的思维空间,获得运用知识和经验的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添翼。
(三)知识与技能
课改后,知识与技能的目标由提高专业音乐能力变成为追求完善人格、提高综合素质的目标。它淡化了音乐课的学科性质,从精英教育的培养方式向大众教育、普通公民教育转变。因此,它所蕴含的教学设计理念应是:改变音乐教学中单纯传授音乐知识,机械训练音乐技能的枯燥形式,创造性的把知识与技能的学习放在丰富、生动的音乐实践活动中,同情感、态度等因素紧密结合,通过体验、探究等过程和方法来完成音乐教学。
三、深思在教学目标设计中对三维目标的合理把握
首先,我们要辩证地看待三维目标的关系。知识与技能仍然是新课程的重要目标,是教学的基石,它通过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实现过程而最终实现;过程与方法是课堂教学的操作系统,它渗透在知识与技能目标的实现中而实现,没有过程就没有情感,也不可能形成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课堂教学的动力系统,存在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三维目标紧密联系在一起,只能作为一个整体来达成。其次,三维目标必须明确具体。 教学目标是对学科总体目标的诠释,所以,教师必须结合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并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制定教学目标,切忌泛泛而谈、好高骛远。教学目标应具有可操作性和可测性。教学设计,要体现教学目标的导向性,音乐思维的逻辑性;通过设境引发学生的兴趣,积极参与实践活动,在乐观的情绪中,获得音乐知识;使教学目标在教学活动中得到稳妥的把握和充分的落实。
篇8
一、 农村小学音乐教师置换脱产研修项目的调查
本次调查,采取访问调查的方式,从2011年8月13日至9月13日,以“国培计划——小学音乐教师置换脱产研修项目”为样本,访问并记录了60位农村小学音乐教师的基本情况、教学现状、培训现状等方面的现实问题,具体调查如下。
1.培训教师的基本情况
(1)学历情况。接受访问的60名教师中,全日制本科学历的教师为9人,占总人数的15%,全日制专科学历的教师为11人,占总人数的18%,中专学历的教师为8人,占总人数的13%,包括电大、函授、自考等非全日制本科学历的教师为28人,占总人数的47%,非全日制专科学历的教师为4人,占总人数的7%。(见表1)
(2)年龄结构。60名教师中,24~30岁12人,占总人数的20%;31~40岁45人,占总人数的75%;41~50岁3人,占总人数的5%。(见表2)
(3)专、兼职情况。60名教师中专职音乐教师有39人,占总人数的65%;兼职音乐教师21人,占总人数的35%。(见表3)
2.教学现状
受访的教师在教学理念、教学方法等方面存在缺憾,具体情况如下:
(1)教学理念。教师们认为上音乐课的目的是使学生学会更多的音乐知识,因此应注重基础知识的传授。中小学的音乐教育不是以音乐为本体,而是以音乐为载体进行素质教育。要以音乐中丰富的情感来陶冶学生,进而使学生逐步形成健康的音乐审美能力。对此,很多老师认识不足。
(2)教学方法。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有90%的教师以弹唱教学和音乐欣赏教学为主,使得教学方法单一,教学形式简单,这种固定的教学模式无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因此受欢迎的程度不高。
(3)教学效果。由于受访教师对新课标认识得不够深入,知识层面普遍较为狭窄,专业业务能力较为薄弱,特别是兼职教师,之前没有进行过正规的专业技能培训,加之农村小学教学条件差,硬件设施不够完善,致使教学内容相对贫乏,教学设计缺乏新意,教学实施能力欠缺,因此收不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3.培训情况
在接受访问的60名教师中,有85%的教师之前没有参加任何形式的培训。而97%的教师希望今后多进行此类提升音乐教师综合素质及能力的培训,100%的教师希望通过培训能够学习现代化的教学理念,对此次培训的期望值很高。
(1)培训内容的模块设置。根据新课标要求,制定了一系列的培训方案,培训内容共分为五个模块。受访教师对培训内容的满意度较高,能够积极地参与学习,努力提升自身素质。(见表4)
(2)培训方式的模块设置。考虑到农村小学音乐教师大多处于偏远地区、教学方式落后等特殊性,本次培训精心设计了培训目标和内容,通过专家讲座和教学实战观摩来促进小学音乐教师综合素质和教学技能、实践能力的提升,拓展教师的视野,提高教师驾驭课堂的教学能力。(见表5)
二、 河北农村小学音乐教师置换脱产研修项目培训现状存在的问题
1.培训政策具有倾向性
当前,河北省大力推行素质教育,虽然从农村小学以及上一级主管部门能够认识到素质教育中音乐教育的重要性,但忽视音乐教学的现象依然存在。而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要求农村小学音乐教师进行全面、系统的培训。经访问调查,与主干课教师培训相比,农村小学音乐教师受关注的程度比较低,参训机会和经费的支出比较少。
2.培训模式缺乏针对性
现今,河北农村小学音乐教师的培训工作都由上一级培训单位或高等学校来负责。因为对农村小学音乐实际教学情况了解不够深入,因此在制定培训目的、培训方式、培训内容时往往忽视城乡差异,以自身为中心,使培训缺乏针对性。
3.培训课程参与性不够
在培训中,大部分课程都是以教师的讲授为主,缺乏台下听课教师的参与,听课教师以“听”为主,缺少与讲课教师的互动。
4.培训缺乏实效性
由于广大农村小学缺少专用的音乐教室、现代化的音乐教学设备,培训教师素质又有待提高,音乐教师经过培训后,由于个人及硬件条件的制约,很难将新的教学理念运用到教学实践中,造成培训缺乏实效性。
三、 对农村小学音乐教师培训工作的建议
1.相关部门应转变对农村小学音乐教育的思想观念,鼓励在职教师接受培训
应加强对农村小学及上一级主管部门的督导、管理,使他们真正转变分数第一的观念,重视对学生素质教育、审美教育的培养,注重让学生全面发展。并采取积极措施,鼓励并支持农村小学音乐教师参加各种类型的培训活动。
2.培训部门因地制宜,制定切实有效的培训方案
相关部门应实地考察,深入了解农村小学音乐教育的现状、教师的能力水平,有针对性地制定适合农村小学音乐教育现状的培训方案,制定相应的教学模块。
3.培训理念新颖,培训方式安排合理,培训内容形式多样
在培训中体现现代化的教学理念,注重农村音乐教师的参与感。“教”的方式从“讲授为主”,转化为“参与式活动”为主;“学”的方式从“听讲”为主,转化为“自主、合作、探究、反思、交流”的活动为主。依据农村教师自身特点,合理安排培训方式,在培训内容上形式多样,层层递进。这样既开阔了农村教师的学术视野,也拓展了他们的知识结构。
4.加大对农村音乐教育的经费投入,优化教师队伍,注重培训的实效性
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应积极行动起来,加大对农村小学音乐教育的投入,改善办学条件,要加强对在职教师的定期培训,提升这些教师的综合素质,使培训教师所学习到的现代化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能真正运用到教学实践中。
参考文献
[1] 潘健.小学教师培养模式问题与抉择.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 刘均逸,邰方.小学音乐教学方法与策略.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篇9
关键词: 职业学校 音乐欣赏 教学误区 应对措施
一、引言
音乐欣赏是音乐活动的归宿,是听众对音乐作品的具体掌握和评价的审美活动,是音乐再创造的过程。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人们对音乐的本身得到一种认知,产生一定程度的共鸣,形成审美愉悦,从而满足审美要求。音乐是抽象的表情艺术,所以每个人对于音乐的感知、接受、理解存在着许多差异。比如,对于同一首音乐作品,有的人听了感慨万分,领悟很多;有的人则只感到好听,甚至有的人觉得不好听。这些不同的反应,就体现了人们对于音乐艺术的不同层次的感受和欣赏能力。这种感受和欣赏能力,从一个极为重要的方面体现了人们文化素养之间的差异。因此,提高音乐欣赏水平,就成了音乐教学中一个很重要的任务。
音乐欣赏,一般来说,大致可分为由浅入深的三个层次:官能的欣赏、感情的欣赏、理智的欣赏。官能的欣赏主要满足于悦耳,达到愉悦身心的目的,是比较简单的欣赏。除了官能的欣赏之外,还必须进入感情的欣赏和理智的欣赏层次。要从官能、感情和理智三方面全面欣赏一部作品,必须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素质:一是要不断丰富自己的音乐知识,了解音乐的构成要素及表现功能;二是要熟悉作曲家的创作个性,作品的时代背景及风格特征;三是要不断加强历史、文学和其他诸方面的文化修养,因为音乐作品的灵感常常来自人类文明发展的最深底蕴之中。除此之外,丰富的想象力也是提高音乐欣赏水平所不可缺少的。作曲家用想象创作音乐,欣赏者靠想象欣赏音乐。小提琴妩媚的旋律使人想起娉婷的少女;大提琴深厚的音色常用来代表沉稳的老人、英武的男子;笛子明亮的音色表现早晨、鸟鸣;竖琴、古筝的琶音好像潺潺的流水……作曲家以不同的乐音组合向听众暗示,欣赏者以自己的生活体验进行再创造,用自己的联想去还原补充,去发展、丰富作曲家的创造。
二、音乐欣赏教学的误区
音乐欣赏教学是音乐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但是,由于各种因素的干扰,音乐欣赏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着许多误区。下面从不同方面进行阐述。
(一)概念理解上的误区。在音乐欣赏教学过程中,有些教师觉得,音乐课就是音乐欣赏课。每次音乐课音乐欣赏教学内容比例较大,使受教育者觉得音乐欣赏是接触音乐、了解音乐、理解音乐的唯一途径,在概念上使受教育者留下了上音乐课就是上音乐欣赏课的印象。虽然学校音乐教育是普通的音乐教育,不是专业的音乐教育,但对音乐课堂教学的内容有很高的要求,这与教师的基本素质有紧密的联系。在音乐课堂教学中,学习者进行简单的音乐创作就是学习音乐较好的方法。比如,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习者进行音乐节奏的自由组合,旋律的自我创编,音色的自由选择,等等。可通过音乐表演提高对音乐学习的兴趣,虽然由于条件有限,普通学校的学生不是人人都会演奏乐器,但是音乐表演有多种形式:歌唱、音乐剧、舞蹈,等等。这些活动都可以使学生更深入地体会音乐、感受音乐、理解音乐的内容,从而在欣赏的同时,主动参与音乐的创作与表演,提高综合音乐素质。
(二)教学方法上的误区。在音乐欣赏教学中,教学方法和手段是多种多样的,但真正让学生取得良好的音乐欣赏教学效果与教师的基本素质、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有紧密的联系。有些人觉得:音乐欣赏,唯一的教学方法就是聆听音乐。所以在音乐欣赏教学过程中,就只注重音乐的聆听,而忽视了音乐的分析。有些教师觉得学生的理性思维已经渐渐超过感性思维,所以在音乐欣赏教学中就偏向于音乐的分析而忽视了音乐的聆听,特别是高年级的(一般是初中二、三年级到高职一、二年级)音乐教学中。我认为,音乐欣赏教学,是需要将聆听音乐和分析音乐相结合的,缺一不可。只注重聆听,会趋于感性,缺乏理性;只注重分析,会强调逻辑,缺乏情感的投入。只有听―析―听,才能较好地欣赏音乐。
(三)教学环境上的误区。音乐无处不在,良好的欣赏环境对音乐欣赏的影响是举足轻重的。同一首音乐作品,在音乐厅里进行欣赏与在教室里或在广场上进行欣赏,感觉是完全不一样的。在专业的音乐表演场所、音乐厅里进行音乐欣赏活动,除了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音乐之外,对音乐的理解还会受到演奏者表演行为的影响,出现情绪化的波动,从而忽略了本身对音乐音响的感受。在课堂教学中,教学环境的布置与欣赏曲目内容的统一至关重要。或者直接把小乐队搬进课堂,让学生近距离接触音乐,在视觉和听觉上对音乐有更深层次的理解。如达到完整的协调,会引起学生更多的情感共鸣。广场上的音乐欣赏一般是大众化的,它跟公众的表演行为是紧密联系的。如达到完整的统一,也会取得较好的欣赏效果。一般人认为,在音乐厅欣赏音乐是最好的选择。我认为,应该先对表演的音乐作品有一定了解后,再去音乐厅欣赏,加深对音乐作品的理解和感悟。
(四)教学曲目上的误区。教师的音乐欣赏教学内容,很多都会受到主观性的影响,这在幼儿园教育或者小学低年级教育中也许可以,但是在高一点的年龄层次上,就过于片面化了。在选择音乐欣赏教学曲目的时候,除了参考教学大纲外,还应在教学实践中直接探索,根据学生的年龄层次和理解音乐的能力进行选择。而且音乐欣赏教学曲目的选择,应该全面涉及各种不同类型的音乐作品,让学生全面接触音乐。
(五)教学过程的误区。在低年级的音乐欣赏教学中,一般的教学过程是讲故事―听音乐―表演故事情节。由于这样或者那样的原因,很多教师只注重讲故事和表演故事情节,对于音乐的这个过程在整堂课的安排中,占的比例很少。音乐欣赏教学活动,其教学目的就是提高学生对音乐的欣赏能力。而讲故事和表演故事情节只是一种教学方式,更重要的是提高学生对音乐本身的理解,而不是对故事的理解。教师应该对音乐本身的元素和故事的情节、角色进行合理的设计、结合,在讲解音乐的过程中,利用故事把音乐形象化,让学生加深对音乐的理解。
三、音乐欣赏教学误区的应对措施
针对上述音乐欣赏教学中的误区,具备较好专业素质的教师应做好应对措施。
(一)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转换音乐欣赏教学的概念,把被动的欣赏转换为学生对音乐的简单创作,使学生参与到音乐欣赏课堂教学创作的环节中,有切身的欣赏体会,这能更好地达到欣赏的目的。在欣赏教学中把音乐聆听和音乐分析相结合,在备课上下工夫,力争把复杂的乐曲简化成基本通俗的知识点传授给学生,在课堂互动中引导学生愉悦地完成欣赏过程。
(二)选择合适的教学环境。在教学环境的选择上,应根据教学的需要,适时适量地精心选择欣赏音乐的环境。良好、合理的欣赏环境对培养学生高尚的艺术情操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三)选择恰当的欣赏曲目。对音乐欣赏曲目的选择,实际上是对教师音乐素养的考验,作为教学主体之一的教师,自身的音乐修养决定了欣赏课教学质量,适时、合适的分寸把握对学生来讲影响重大,只有师生双方共同提高音乐修养,在教学中合理碰撞,才能正确选择音乐欣赏曲目。
(四)设计科学的教学过程。在教学过程的设计上,教师的主导作用是非常重要的,必须根据欣赏的曲目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其最终目的是提高学生的欣赏水平,在设计上要把听、说、读、写四项内容巧妙融入欣赏过程中,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学效果。
(五)采用有效的教学方式。在教学方式的选择上,可以侧重于直观听觉的音乐欣赏方式、形象化的音乐欣赏方式、情感化观念化的音乐欣赏方式,等等。在音乐欣赏教学过程中,应根据实际情况,对这些方式进行合理的组合,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不仅有官能的欣赏,还有感情的欣赏和理智的欣赏。音乐教师除了要避免欣赏教学的误区外,还要不断增强自身的知识储备,提高自身的业务素养,从而更好地为教学活动服务。
总之,音乐欣赏是音乐教育的组成部分之一。学生对音乐作品听得愈广泛愈深入,对音乐的欣赏能力就愈能快速发展,从而提高音乐鉴赏能力和表现力。学生有了欣赏音乐能力,才能对音乐产生兴趣,从而自觉、积极地学习。教师应重视音乐欣赏的教学工作,克服困难,创造条件,尽可能多给学生欣赏音乐的机会,并采用多种行之有效的方法,生动地向他们介绍分析音乐作品。
参考文献:
[1]翟鑫.高职院校音乐欣赏课的教学改革.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1.02.
[2]覃丽婵.浅谈新时期职中生的音乐欣赏教学.中国教育与社会科学,2009.5.
[3]胡万顺.职高音乐欣赏课教学之我见.新课程(教育学术),2010.01.
篇10
1.在音乐欣赏教学中,感悟音乐是教学的核心
音乐欣赏教学就是让学生听赏各式各类的音乐作品,整个教学过程就是一个对音乐的感悟过程。在对音乐的感悟中,通过教师的引导,来培养学生的音乐感受力,其中包括对音乐要素的感受力,音乐风格的感受力,音乐情境意象的感受力等。在培养这些感受力的同时,使学生的人格情操得以陶冶。教学为达到这一目标,相关知识的认知是不可缺少的。但这些知识内容不是音乐欣赏教学要追求的目标,而是为目标服务的辅教学内容。学习这些内容也不是培养学生音乐感受力的必要条件。孔子对音乐的感受力非同一般,他有过听音乐三日不知肉味的体验。但他并没有过系统的音乐知识的学习和音乐技能的训练,他的音乐感受力,来自于音乐的熏陶和自我丰富的人生感受对音乐的移情。因此说,音乐欣赏教学中,感悟音乐是教学的核心。
唱歌教学的主要目标仍与音乐欣赏教学目标一样,只不过是客观对象和教学途径有所改变。音乐欣赏是通过主体对客体的感受和审视来达到教学目标的,而唱歌教学则是按客体符号——音乐乐谱的要求来实施的一种主体活动——歌唱,从而在活动中感受、体验、审视和表达音乐和音乐的美来达到目标的,在活动过程中同时获得了正确的歌唱方法——一种音乐表现力。唱歌教学有技能训练内容,诸如吐字、发声、音准训练等,但对这些追求的目标不是专业要求,而是普及性要求,只要能自然地运用嗓音来歌唱,使个体的歌唱潜力得到一定的发掘就达到了教学目标。从表面来看,音乐知识的教学是纯粹的认知性教学,与感悟音乐无关,实际上并非如此。音乐知识是对音乐现象、音乐符号的逻辑性界定和诠注,或是人对音乐感受经验的抽象表达。因此,音乐知识教学除具有文化承传目的和培养学生对音乐的逻辑性、抽象性的理解力之外,还具有培养学生对音乐感受力的辅助作用。音乐感受力是一种以形象思维活动为主的情感判断力。通过音乐知识的教学,强化了学生对音乐的逻辑思维能力。它有助于学生在音乐感悟中形象思维活动的定位和情感活动的定势。在这里,逻辑抽象思维对形象思维和情感活动起支持作用,它促进了音乐感受力的发展,这是音乐教育所特有的规律性。另一方面,音乐知识教学并不 是完全的抽象和逻辑界定,而总是把概念界定与感悟音乐紧密结合起来的——或者以感悟某个音乐对象来印证某个音乐概念,或是从某个概念出发来感悟某个相对应的音乐对象,这是音乐教学的一般常规。在这里,感悟音乐既是手段也是目的。可想而知,音乐知识教学只是从概念到概念,既不可能达到认知的目的,更不可能实现培养音乐感受力的目的。如果音乐知识的教学是以认知音乐知识本身为终极目的,那么音乐教育功能仅仅实现了其文化承传的作用,便失去了小学音乐教育在现实社会存在的基础。
2. 通过对音乐要素的感悟来培养音乐感受力
小学音乐课中的听觉训练内容其教学目的是显而易见的,它是纯粹的音乐感受力的培养内容。只不过教学中感悟的不是音乐作品,更多是感悟构成音乐的基本要素,通过对音乐要素的感悟来培养音乐感受力,全部听觉训练教学活动就是感悟音乐活动。
并非小学音乐教学排斥认知活动,相反,作为一种基本的教育手段和方法,所有教学内容中都是会运用到,否则教学就无法进行。问题的关键在于,认知活动不仅是为了获得认知,而更多的认知目的是为学生更好的感悟音乐服务的,本末不能倒置。一般认为,小学阶段是掌握音乐技能的最佳年龄段。作为课外活动,广泛适度地开展一些具有特色的音乐技能训练是可取的,但课堂上的教材教学,音乐技能训练的范围、内容、程度一定要把握适度,要以感悟音乐为重点,为学生音乐基本素质的良好和持续发展打好基础。
3.积极开展有利于提高学生音乐基本素质的教学活动
小学音乐教学中存在的这种重知识认知和技能训练的倾向有其客观原因。一方面,学生的音乐感受力等素质的发展和提高,的确是一个难以考测的能力素质,目前教育界还没有一个认可的评估标准和考测办法。如果教师的教学重点放在了对这种能力素质的培养上,教学成果难以显现,更不易被人们认可。这样,实施这种 能力素质教育就缺乏动力和大环境的配合;另一方面,诸多学校管理者缺乏对小学音乐教育目标及音乐教育特点的科学认识,教学引导上,特别是教学评估上死搬硬套语文、数学等学科的评估方法,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 学是以音乐知识掌握的量,识谱、歌唱等技能的提高程度等内容来衡量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学生的学习成绩。在这种导向作用下,学生音乐感受力的培养被弱化了,真正要实现的教学目标被忽视了。教学实践中的这种倾向必须予以纠正。第一,教师要深刻正确地领会教学大纲对课程的目的、目标和任务 的要求,使教学能够围绕实现这个总目标总任务而进行。第二,真正实施音乐的素质教育,以感悟音乐为核心,把培养、提高学生的音乐基本素质作为教学追求的首要目标。第三,由于音乐素质主要表现为一种形象思维能力、情感能力和心理能力,因此教学中要结合音乐的感悟,重视开启学生的心理动力,诱导学生的形象思维,激发学生的情感活动,营造一个和谐的教学氛围,促进教学效率的提高。第四,教育管理者要正确引导音乐教学的素质教育,把培养学生的音乐感受力,以及学生音乐感受力的发展提高情况,纳入到教学评估和学生学习成绩的评定中去,激励教师创造性地开展有利于实现教学目的、有利于提高学生音乐基本素质的教学活动。
总之,教学中追求对音乐的感悟,就是要求教学要以培养学生音乐基本素质为核心目标,转变教学观念,改善教学方法,从音乐课的特点出发,教学活动以感悟音乐为核心,“用音乐来培养音乐的耳朵”,使音乐教育真正实现其教育功能,在素质教育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创设适宜教学情境 激励学生参与积极性
折岁虎
陕西省洛川县旧县中学 727400
教学情境如何,对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活跃气氛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至关重要。在积极愉快的气氛中,学生兴趣盎然,思想活跃。换言之,学生参与教学需要适宜的教学情境,只有在适宜的教学情境中,才能使学生爱学、乐学、善学。那么,这样的情境如何创设呢?
1.调整情绪,创设良好心境
教师带着愉快、喜悦的心境进行教学,不仅对教学内容阐述精确,表情自然,手势得当,使教学艺术得以淋漓尽致的发挥,而且能自如控制自己的情感,体察学生心情的变化。由于良好心境的渲染作用,看“调皮生”也会觉得顺眼,对“差生”也会格外耐心,师生关系就会融洽。这对激发学生参与教学提高素质大有裨益。相反,如果教师在郁闷、烦燥等不良心境中组织教学,则会使人思路闭塞,甚至语无伦次,由于不良心境的渲染作用,就会觉得学生的一举一动都不符合要求,动辄训斥,甚至动怒,造成课堂气氛紧张、沉闷、压抑,影响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接受。所以,教师要善于调整自己的情绪,注意养成良好的心境。
2.转变角色,构建和谐民主气氛
课堂教学是一种双边活动,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双方只有在民主,平等和谐的气氛中才能激励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中来,使教学任务得以顺利完成。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转化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由教学的管理者转化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这就要求教师要改变以往知识权威者的角色,主动与学生一同讨论,平等地交流对话。为此,师生都应减少角色意识。首先,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在学生中树立起可亲、可敬、和善、和蔼的形象,以利消除学生在课堂民主活动中的心理障碍。其次,要培养学生的民主意识,消除学生思想上认为老师是“真理的化身”、“文明的传播者”的观念。这样才会融洽师生关系,使学生心情愉快,思维灵活,积极主动地学习,以至形成严肃而又活泼、有民主、有欢乐、又有争论的课堂氛围。
3.开展合作探究活动,创设思考体验情境
“合作探究”是教师给学生创设一定的情境,并在教师的组织指导和引导下,学生从自身发现问题,从好奇心及兴趣出发,以合作小组为单位,通过分工协作,互相交流,综合概括,从而获取知识的活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仅有学生的独立思考和操作,而且有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学习交流与帮助。一堂课如能合理有效地开展探究活动,这不仅能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合作对话,使学生获必要的知识技能,而且能获得终身持续学习的能力。这是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无法比拟的。
4.采用多种媒体,创设感知情境
在传统和常规的教学中,教师主要是凭借语言传授知识,单一的语言只能刺激学生的听觉,而其它感官则处于相对休闲状态,因而容易使学生产生疲劳,甚至昏昏欲睡。若能借助媒体为手段,变化地不断地刺激学生的不同感官,开发感官潜能,不但能使呆板的概念鲜活化,抽象的原理形象化、干涩的公式趣味化,为学生学习增添乐趣,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兴奋、冲动状态,促进学生积极思考,从而认识新问题,发现新问题。而且能把丰富多彩的社会大课堂带进教学的小课堂之中,大大拓展课堂的时空,让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信息,了解社会。
从心理学、教育学的角度分析,由于学生受心理特征及知识水平的限制,出错是不可避免的,可以说出错是学生的权利。教师应本着以人为本的主体教育观,尊重、理解、宽容学生,不斥责、不挖苦学生。这样学生在课堂上才没有压力,没有心理负担,而心情舒畅、精神饱满。试想,学生怕说错,怕老师批评,怕同学耻笑,总是惴惴不安,怎能敢说、敢做?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音乐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