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音乐识谱教学范文
时间:2023-06-20 17:18:5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小学音乐识谱教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那么如何在音乐课堂中进行识谱教学?如何让枯燥的音符变得生动有趣?如何让学生们学会识谱,乐于识谱?多年的音乐教学实践我一直在思考,并做了如下探索。
一、注重聆听,引导欣赏
乐谱的欣赏主要表现为聆听。音乐教育以审美为核心,主要作用于人的情感世界,通过以聆听音乐为主的审美活动,使学生充分体验蕴涵于音乐音响形式中的丰富的情感,为音乐所表达的理想境界所吸引陶醉,并与之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为学习识谱,热爱识谱,热爱艺术,热爱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
“听”是感知音乐最直接的方式。学生往往会在聆听的过程中产生对音乐的第一感受,在音乐审美过程中获得愉悦的感受与体验,学谱的基础也应该首先立足在听觉能力的培养上。因为听多了,自然会对表现力度,速度、音色、节奏、旋律、和声等有较强的感受,然后再学习识唱简谱,学生就容易掌握学习乐曲的知识和技能。这就是传统教学中最常用的先唱词再唱谱的教学方法。
大家应该都会有这样的体会。当一首好听的流行歌曲传唱于大街小巷,也许我们并没有刻意的去学却能熟练的哼唱出来,为什么呢?因为我们听了,不管是有意识还是无意识的,当听的多了,自然而然就在脑海中流下了印象。同理,在教唱新歌前我首先让学生欣赏。不做任何要求的欣赏。这种潜移默化的渗透,让学生在无意识的情况下建立了对歌曲的印象,为下一步学好歌曲作好铺垫。在有意欣赏的同时并提问:“你们能告诉老师,听完刚才那首歌曲的感受吗?能说说看你们都听到什么了吗?”引导学生欣赏,使他们对歌曲的情绪、节奏,表现的内容有初步了解。这时,歌曲的旋律、节奏在学生的脑中已经有了一定的印象,学生再唱就显得容易多了。这种先唱词再唱谱的方法,大大降低了识谱的难度。
有时候我们还可以让学生们在欣赏后哼出给他们印象最深的几句;有时候为了提高难度,我也会让一些学习器乐的同学用乐器弹奏出一些旋律。不管他们能唱多少唱多好,弹多少弹多好,这都是成绩,都应该值得鼓励。
二、倡导模仿,鼓励创造
音乐创造能力的培养建立在模仿的基础上。
古今中外,由模仿而衍生的音乐作品不在少数。最初的音乐作品创作一般都是由模仿开始的。有时是一个小段落,有时就是一句或一个小节。而小学阶段,学生的模仿能力应该是非常强的。根据中低年级学生的身心特点,从音乐基本要素入手,通过模仿,积累感性经验,为音乐表现和创造能力的进一步发展奠定基础。创造性能力的培养应该贯穿于音乐教学的各个环节。在即兴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听觉能力、反应能力。
中小学尤其是小学的音乐创造活动一般都是从模仿入手的。模仿是音乐创造的必经之路。采用模仿的学习方式带领学生由模仿进入创作,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获得创作的灵感,激发创作的兴趣。
以歌曲《革命将士出征歌》识谱教学为例。这首歌曲具有鲜明的陕北民歌特点,由六句对仗工整的乐句组成。在学唱新歌之前,可以先将乐曲中的旋律顺序分成六小段并打乱,呈现在黑板上,然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感觉重新排列成流畅的旋律并弹唱。通过多次的重组,让学生自己找出最流畅的排列方法,然后再让大家来听一听,唱一唱教材上的歌曲。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识谱能力,增强了趣味性,也大大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学习和了解《革命将士出征歌》表现力度,速度、音色、节奏、旋律、和声等和其常见曲式以及音乐体裁形式,有效地促进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形成与发展。
当然创编旋律的形式也可以在学完了新歌之后来进行。这样都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学习音乐的劳动体验而获得成功感愉悦感。
三、抓好综合,积极实践
篇2
【关键词】小学音乐 识谱教学 学习兴趣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3.12.134
识谱,包括节奏、音高、音准的学习,识谱的学习是打开学生音乐大门的钥匙,识谱能力的提高对学生感受、理解、表现及创作音乐有着重要的作用。小学生掌握一定的识谱能力,对于音乐教学来说是必需的。但是,识谱教学内容的安排必须要符合小学生身心的发展规律和认知规律。而且,要让小学生学会识谱,就必须先让他们对识谱感兴趣。
我在起初开展小学生的音乐教学时,首先向学生提出问题:“1234567是什么?它们分别代表什么呢?”学生都说:“这是一二三四五六七”。可以这样说,我国大部分小学的学生,音乐基本素养都比较低。而传统的音乐课堂教学中,教师也只是教学生单纯的演唱歌曲,并没有进行识谱的教学。因此,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对简谱都感到非常陌生,更别说是五线谱了。而对于歌谱,他们也不想去认识。我在自身的教学中也发现,一提到要学生进行识谱,学生马上就像泄了气的皮球,高涨的学习情绪立刻下降了许多。
很多小学生模仿演唱歌曲的能力相当强,但是唱曲谱却感到困难,这是一种相当普遍的现象。那么,小学音乐教师应当如何激发学生学习曲谱的兴趣呢?识谱教学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开展呢?我觉得这是我们每一位小学音乐教师应该深思的问题。
一、创设情境,激发识谱兴趣
小学阶段的学生对比较抽象的音乐事物难以接受,但是他们大部分都喜欢一些可爱的小动物,如果教师抓住他们这一特点开展识谱教学,必定会受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在三年级教音阶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情景:有七个小动物分别住在一个七层楼的公寓里,分别是:do是小熊do do do,re是鸭子re re re,mi是小羊mi mi mi,fa是小牛fa fa fa,sol是公鸡sol sol sol,la是青蛙la la la,si是小蛇si si si。并且制作了小动物的头饰让学生记住自己所扮演的角色,通过爬楼梯的方法来接龙。在这样的教学情境中,学生不自然而然地就学会了七个基本音符。
音乐家卡巴列夫斯基有这样一句名言:“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这是把音乐的魅力传递给他们的必要条件”。小学音乐教师只有激发了学生对识谱的学习兴趣,才能让他们有主动学习识谱的愿望,也才能使他们做到积极地、自主地去学习音乐。在教学中,我也发现,小学生活泼好动,特别是在音乐课的课堂中,听到音乐就手舞足蹈。例如,我在教学《捉泥鳅》的乐曲时,首先用肢体动作表现旋律线条的走向,然后耳朵听着旋律,嘴里轻声哼唱。学生觉得很有趣,情绪也非常的高涨,这大大激发了他们识谱的兴趣。这时,我便将识谱教学适时地引入,就使得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了此项教学活动中,学生便很快就学会了这首歌的谱子。所以,音乐教师只要激发了小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让他们在愉悦的气氛中轻松地学到识谱知识,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在快乐中学习音乐,就会使识谱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先学歌曲,再识谱
对于小学生来说,音乐的教学中要先学会歌曲,再进行听谱、识谱的学习,才能起到相应的教学效果,否则会使教学事倍功半。学生在学唱歌曲时,都是跟着音频资料听几遍就能唱会,若这时打断学生的兴趣,而让他们先唱曲谱,后学词,学生的学习兴趣肯定就不高了。这时,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这一特点来进行正确的引导,让学生通过听老师的范唱或录音把所要学的歌听熟、听会、甚至会唱,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听唱曲谱。这样,学生在会唱歌的基础上,对歌曲的旋律有了一定的印象,再来学习曲谱,就会收到意想不到的学习效果。例如,在学唱六年级《猜调》这首歌时,经过听范唱、感受歌曲情绪等教学活动后,学生已基本熟悉了歌曲的旋律,他们被优美的歌曲所吸引,有强烈的学唱歌词的愿望。于是,我便顺势让学生随着录音唱词。这时,学生的注意力已经非常集中,只需练唱几遍就唱会了歌曲。在感受到他们已经掌握了歌曲的旋律、学会歌词后,我就将曲谱的教学接着进行下去。这样的教学方式便能使小学生很快就学会了识谱。
三、先学节奏,再识谱
一首歌曲是由音高和节奏共同组成的,因此学生仅仅知道音高而不唱出节奏是不能把歌曲唱好。节奏可以脱离旋律而单独具有表现力,所以,教师必须先进行节奏训练,这样才能使试唱教学中的难点得到解决,从而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篇3
一、培养学生识谱兴趣
1.采用多种形式的游戏法,帮助学生认识音符,识别音符的唱名和时值。如,游戏l《音乐树》:将乐谱写在各种色彩鲜艳、形象可爱的水果卡片上,把这些“水果”挂在“树”上,游戏开始后,让学生取下后唱出卡片上的音符。
游戏Ⅱ《给小动物找家》根据不同动物的叫声特点来确定相应的音符和节奏。如,小猫3、小狗ii小鸡77 7、小鸭66 66,公鸡55.等,游戏时,要求学生把这些音符送到小动物的家中,再唱出动物背面的音符,唱对了就算找到了家,请他进家门。
2.在认识唱名、音位、音高的基础上,进行听辨单音的练习。
如,游戏《小鸟飞》:请几位学生分别做小鸟,手拿或头戴小鸟的图片、头饰,边飞边听音乐。当飞到黑板前时,听到老师弹什么音,就把“小鸟”放到线谱相应的位置上,排完后把黑板上的音符唱一遍。也可配上节奏唱。
此外,还可利用《卡片组音游戏》、《唱名填空法》等进行复习巩固所学的音符。
二、采用多变手段进行识谱教学
1.先学歌曲,再识谱。
学生通过听老师范唱或录音机演唱,把所学的歌听熟,并能整首跟唱后,再让学生视唱曲谱。这样学生在会唱歌的基础上,对歌曲的旋律有了一定的印象,再视谱进行视唱,有利于学生识记音符在线谱上的音高位置。
2.先学节奏,整首识谱。
识谱教学很重要的一点,是加强节奏、节拍的训练。如果学生能正确地掌握歌曲的节奏,又能准确地把握节拍的强弱规律,然后再进行整首识谱就容易多了。如歌曲《剪羊毛》的附点音符比较多,是本课的难点,我们先训练附点节奏的读法、打法,再将整首歌词按节奏朗诵。用听唱法学习全曲旋律的曲谱,这样学生学得较快,也不易错。
3.先攻难点,再识谱。
在整首歌曲中,有些乐句旋律较难一些,学生不易掌握和学习,如果把这些部分加以重点讲解和练习,突破难点后再进行全曲视唱歌谱,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分句、分段逐一识谱。
以乐句为单位进行视唱练习,或先学一个乐段后,找出乐句与乐句,乐段与乐段之间的相同点,通过比较再进行识谱学习。
三、视听结合,训练音准,提高识谱能力
识谱教学的重点不在于理论,而在于视唱实践,我们可以利用趣味识谱,帮助学生进行视唱练习。如在旋律视唱方面可进行顺唱(从头至尾)、逆唱(从尾至头)的练习;变换小节视唱练习:即由学生将卡片任意放进空的小节内,接成曲调视唱,卡片变动位置接成新曲调再视唱;3、5、6、7由学生按指定的拍子,组成曲调进行视唱。
四、结合器乐教学,强化识谱
乐器引进课堂是识谱教学的最佳实践活动,学习器乐演奏的过程,同时也是识谱的过程,通过电子琴的弹奏和竖笛等乐器的吹奏,使学生不仅能正确地奏出乐谱中各种音符,还能通过反复的听音训练,使学生在多听中潜移默化地建立准确的音高概念,有效地增强识谱能力。
篇4
一、随旋律击拍
一年级的学生,一上课就进行识谱训练是不现实的。这时,可以让学生结合歌曲、弹奏,进行音乐最基本的技能练习——击拍点的训练。由老师弹奏旋律,或用录音机播放歌曲,学生采用身体动作,如拍手、跺脚、敲打击乐器等,用不同的方式跟着旋律一拍一拍地发出声音,感知音乐的击拍点,使学生体会到无论什么歌曲、什么风格的旋律,都是一拍一拍构成的,每一拍的时间都有特定的规律。而且要求学生初步感知四二、四三、四四这三种拍子的歌曲每小节里面各拍的强弱关系。感知音乐的击拍点是进一步学习节奏技能的基础。
二、感性识谱
五线谱有很大的优越性,特别是进行器乐的学习,无论是什么调式的旋律,它都能明确地表现出音的高低。但是五线谱初看是很复杂的,又是线又是间,里面表示的符号都基本相同,只是有位置的差异。起初教学时,我多画五线谱给学生看,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先认识线上的do、mi、sol ,再学习间上的re、fa、la ,使学生明白“do、mi、sol、si都在线,re、fa、la、do都在间”,并让学生记熟歌谣“五线谱,五线谱,中间夹着四个间,一二三四往上数,do在下加一线上”。这样,五线谱的形象在学生的脑海中就有了整体的感知。另外,可以用左手的五个手指背向自己放在面前来表示五线谱,五个手指分别表示五线谱上的五条线,拇指为第一条线,五线谱的形象就更具体,五线谱上各音的位置可以很明确地用右手指出来。可以老师指位置,学生唱音符,也可以老师唱音符,由学生找位置。反复练习,巩固认识五线谱上各个位置的音符。
三、掌握音程音高
每节课我都用一定的时间进行这个方面基本技能的训练。弹出2至8度旋律音程中的两个音,第一个音告诉学生,第二个音让学生辨别,多弹几次,让学生“聆听”,谁先辨别出来就把它唱出来,通过一“听”一“唱”,学生的音准概念便不断得到巩固。音乐是声音艺术,学生掌握了音准的概念,就能唱准旋律。因此,感知各音程音高的距离是为视唱旋律打好基础的。
四、以模仿练音符时值
我告诉学生各种音符时值的比例关系,然后模仿自然界的声音感觉各种音符的时值。如四分音符就像是“滴答滴答”的钟声,八分音符好像是人行进的速度,十六分音符就像是跑马的脚步声。通过这些能听到的声音来对四分音符、八分音符、十六分音符的时值关系进行把握。然后再对各种时值的音符进行综合的节奏练习。
五、练、唱结合,乐器辅之
篇5
【关键词】识谱教学 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633.9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4-0191-01
一、初中识谱现状分析
(一)学生学习现状分析
1.学生缺乏识谱兴趣
首先学生缺乏对识谱的兴趣,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识谱本身难度较大。初中教学中主要以简谱为主,辅助会教一些五线谱,而这些数字、线条对于学生来说表达形式单一,比较枯燥;第二,识谱具有一定难度性。乐谱学习讲究脑、口、手同时应用,摒弃要反复练习。但是很多中学生缺少耐心,比起识谱更加喜欢唱歌、游戏之类的活动,对识谱没有热情。
2.识谱应用程度不高
在课堂当中学习的识谱内容,在生活中不能很好的应用。这就导致学生在最初学习的时候可能很有热情,但是时候并没有将知识运用到实践当中,从而对自己识谱逐渐失望,同时也会萌生一种学而无用的心态,久而久之会对乐谱丧失兴趣。而这一情况也导致了很多高年级学生,识谱能力不如低年级的情况。
3.无力过多关注音乐课程。
学生年级越高,文化课越多,同样还面临着升学的压力。无论是学校,还是家长、学生个人都以文化课成绩来衡量自身能力。在这样的背景下,很多学生放弃了音乐学习。很多高年级的学生在中考压力之下,利用课余时间学习很多文化科目,久而久之音乐淡出了他们的视野,更谈不上对乐谱的学习。
(二)教师教学现状分析
1.识谱教学过于独立
受到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很多老师在开展识谱教学中,将识谱作为单独板块列出来,与其它教学内容分开来教学。老师过度关注提高学生音乐技能,导致音乐教学过于专业化,学生在课堂当中仅仅机械地训练识谱能力,而没有体会到音乐带来的美感。
2.不愿意进行识谱教学
随着课改的推进,教学的目标被重新定位,“音乐技能”的培训被逐渐淡化。有的老师将“音乐技能”与“音乐审美”两者完全对立,在课堂教学当中如果涉及到了识谱教学,就将其纳入到“音乐技能”当中不愿意教,害怕影响到学生对音乐的兴趣。
3.小学与初中识谱教学衔接较差
无论是在小学阶段还是在初中阶段,都接触了音乐节奏的教学。小学学生处于低年级,因为心智、学习能力等各方面有限,对节奏的学习限于模仿的层面,学习的内容也比较简单,主要包括二分音符、四分音符、八分音符等。教学的方式通过让学生模仿火车(突突)的声音,时钟(滴答滴答)等来训练。低年级主要为了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因此所涉及的各种知识专业化程度低,也不深奥。但是在进入初中之后,很多老师便直接将节奏学习跳到了三连音、十六音符等较难的知识当中,并且整节课灌输的都是专业的节奏知识,同时还摒弃了小学时运用的模仿学习方法。这导致很多学生一时无法接受这种教学方式,同时也出现跟不上上课内容的情况,导致对音乐也逐渐丧失兴趣。
二、提高识谱教学有效性的途径
(一)培养学生识谱兴趣
要想准确认识并且唱出曲谱,一定要准确地掌握节奏。只要节奏可以熟练掌握,则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教学当中,我们可以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式,让学生训练节奏,同时也增加课堂的趣味。首先,可以将节奏与日常生活相联系。以母鸡的叫声“咯咯哒”来认识前十六分音符的节奏,同时将这些节奏与后十六分音符做出对比,让学生清楚辨别两者之间的区别,通过拍手的方式来巩固;从口令“向左转”,以及汽车鸣笛“滴滴”的声音当中,来了解两种切分节奏主要形式。
(二)识谱教学要有难度层次的划分
识谱的过程包括了很多知识的传授,比如节奏、旋律音符、拍子等,既包括简谱的学习,也包括五线谱的学习;比如和声、音程等等。识谱体系是比较庞大的,是比较细节化的。但是无论是新课标,还是音乐教师自身教学理念当中,都没有规定在哪个学段,学生应当掌握哪些知识。乐谱确实该教,但是要教多少?教多深?这些问题都没有被细节化。因此老师应当具体明确,要做到拿捏有度。在课标当中,将1-8年级每个阶段的学习目标都规定明确。比如在六年级学习中,要掌握的节奏要素有:4/4、6/8、三连音;旋律要素:s-m;1。由此可见内容具体明确,也方便教师的教学。
(三)改变陈旧识谱教学方式
传统的识谱教学花费了一整节课时间,完全教学生来识谱,不仅效率低,且会影响学生对识谱的兴趣。应当采用听唱结合的方式,既提高识谱能力,同时也培养学生的音准。
在乐谱教学中,可以将歌谱与歌词两者相结合。首先老师先进行示范,让学生先学会有节奏地唱歌词,通过歌词演唱对整首歌曲的旋律能够有所了解,同时也解决了节奏的问题,然后在联系唱歌谱,这样一来学生能够更好的把握住旋律的音高,进而解决音准问题。有的歌曲中,节奏和旋律都比较简单,可以让学生先联系唱歌谱,树立学生的信心。这其中,老师需要根据歌谱难易程度合理选择。在体会歌曲节奏的时候,可以加入学生肢体动作。比如老师以某个稳定的拍率来鼓掌,学生围成圈按照击掌的节奏跑和走。这种基本的训练方式,能够让学生了解(X)与(XX)两种节奏之间的差别。
三、结束语
识谱就是要记录总音乐当中每个符号,就像学习汉字一样,在音乐学习中地位举重轻重。在课堂教学中,老师也应当将识谱与审美两者结合,多在课堂中加入活动,让学生更加轻松地识谱。
参考文献:
[1]蒋德娟.识谱教学在音乐课中的作用[J].中国音乐教育,2011(02).
[2]高俪丹.识谱教学策略浅析[J].魅力中国,2010,(01).
[3]关丽丽.浅谈小学音乐的识谱教学[J].管理学家,2011,(08).
篇6
[关键词]民歌 高校音乐专业 普及 传承
无论是高等师范院校音乐教育或是高等专业音乐教育,都肩负着为国家培养高素质音乐人才的重任;无论是以音乐表演和研究为目的,或是以音乐教育与普及为目的,高校音乐教育都应有音乐传承的义务和责任。
随着民族音乐教育在世界各国艺术教育体系中地位的日益提升,我国高校艺术教育中关于民歌教学的研究也逐渐受到了关注和重视,并取得了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成果。然而就目前的现状而言,在多数高校音乐教育中,民歌教学模式仍较单一、刻板,不够丰富,也不够深入,民歌课更多的是作为欣赏课而存在,学生更多的时候只是一个旁观者。而不是参与者,更不是传承者。因此学生对民歌传承和发展的责任和义务都未得到更充分的体现。
那么如何才能改善高校音乐教育中民歌课教学的现状呢?如何才能让学生有效地学习和传承民歌及其专业知识呢?关于此论题。近些年来包括李文珍、樊祖荫等教授在内的诸多专家,已提出了:高校民歌教学应该对各种教学方法采取广泛借鉴、兼收并蓄、博采众长的态度:应重视采风与教学、科研工作齐头并进;请少数民族民间艺人和专家走进课堂:创作加工以民歌为素材的新的音乐表演形式等较多合理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关于以上几点,本文中将不再重复阐述。
笔者认为,在高校音乐教育中民歌不应仅仅是一门独立的课程,民歌教学也不应停留在民歌教唱和民歌欣赏的阶段,民歌更应该和高校音乐专业的其他备课程紧密结合,相互渗透、相辅相成。只有这样才能让民歌在高校音乐教学中达到普及的目的,并在普及的过程中唤起学生对民歌的热爱和研究兴趣。从而能够更好地传承和发展民歌。以下本文将就此观点进行阐述。
1、民歌与《基本乐理》课程的结合
在学习《基本乐理》课程中的调式、调性部分时,除了教材中的分析谱例以外,教师还可从已有的民歌谱例中选出数首不同调式色彩和风格的民歌,将其运用到课堂中,用以分析其调式、调性,同时可作简单的知识链接。这既让学生掌握了调式、调性,又能让学生了解一些民歌的音阶、调式特征及其相关知识。
2、民歌与《视唱练耳》课程的结合
《视唱练耳》课程一般分为两个部分进行。教师可在视唱部分中加入一些民歌谱例让学生去做视唱练习,这既能锻炼其视唱的能力,又能让学生熟悉更多民歌的旋律:在练耳的部分中,教师可将一些已有的民歌录音播放给学生,或将已有的民歌谱例弹奏出来,对学生进行听音训练,既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听音及记谱能力,又能为日后的民歌实践活动(采风及其它)打下良好的基础。
3、民歌与《和声学》课程的结合
大多数高校的和声课内容以传统的大、小调式和声为主,以民族五声调式和声为辅。如在和声课的学习中让学生对一些民歌进行和声配置,可将大大提高学生对民族五声调式和声的写作能力,又能让其了解民歌的和声风格,有助于日后的民族音乐创作。
4、民歌与《合唱指挥》课程的结合
教师可将一些优秀的、民歌改编成的合唱作品介绍给学生,让大家进行训练的同时了解和熟悉民歌,并通过大量接触此类合唱作品,分析出其合唱写作手法,进而为日后的合唱写作和实践打下基础。
5、民歌与《作曲》课程的结合
多数高校的作曲课,以单旋律的歌曲写作作为开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让学生从音乐发展手法人手,对不同地区民歌的旋律线条进行分析,并根据其特’陛音调,模仿特定的民歌体裁(如信天游、花儿、号子等)或模仿典型歌种,创作出具有地域风格特点的歌曲旋律。另,学生还可试着以民歌为主题进行改编,创作出小型变奏曲或钢琴小品:或者也可为一首民歌写出钢琴正谱伴奏:当然也可将一首民歌改编成合唱作品;还可对一首民歌进行小型乐队编配(西洋或民族都可)等。通过以上训练,可让学生初步学会用民歌素材进行创作,又能熟悉和理解更多的民歌及其旋律特征。
6、民歌与《曲式与作品分析》课程的结合
在这门课程中,让学生对一些民歌谱例和民歌改编成的作品进行曲式结构方面的分析,尤其是对各地区、各民族的民歌进行归类分析,从而找出其结构特征,并与多种地域文化进行联系和比较,继而巩固和掌握更多相关知识。
7、民歌与《多媒体音乐教学》课程的结合
《多媒体音乐教学》课通常包含多媒体音乐课件制作与多媒体音乐制作等方面的内容。在这门课程中,可让学生制作有关民歌方面的多媒体音乐课件,并鼓励学生查找各方面的文字、乐谱、音频和视频资料,将其结合在一起。通过收集各种资料,能让学生了解民歌背后的文化,从对民歌的熟悉、了解和热爱,进而引申至对民间音乐、对传统音乐的了解和熟悉。
8、民歌与声乐、器乐类课程的结合
篇7
一、本课程及指定教材的基本特点
原来普通高校开设的《中国音乐史》课程,其教学不外乎按照历史分期,分为古代音乐史、近现代音乐史、当代音乐史三部分来教学,或是依据各个时期的音乐形态,即“乐舞时代”、“歌舞伎乐时代”、“民间音乐时代”、“专业音乐创作时代”四部分来教学。在大的历史框架下,根据音乐发展的时代性、地域性、民族性、阶级性、宗教性的特点,再分别以乐器、乐制、乐人、乐种、乐律、乐理、乐谱、音乐教育模式等为线索,结合出土文物、乐器、遗存的壁画乐谱等图像安排教学,纵向与横向结合使中国音乐发展的各个历史时期、各个不同阶段的音乐文化及其主要艺术成就和文化背景更加清晰明了,易于学生接受。《中国音乐名作赏析》课程一般是在中国音乐历史的框架下,结合具体音乐作品,完成音乐审美体验。它把抽象的音乐理论形象化、音乐作品视觉化,利用直观图像、音响弥补中国音乐史缺乏形象性、趣味性的缺憾,以乐器形制演变、各个乐种的发展融合及兴衰没落、器乐流派等为线索安排音像资料进行教学,从音乐作品的创作、演奏、欣赏(表现和理解)、内容与形式、样式等音乐现象中探讨审美价值。将上述两门课程整合为《中国音乐史与名作赏析》,如果既能体现两门课程各自的特点,又能提高教育教学质量,那就是真正达到教学目的了。但《中国音乐史》与《中国音乐名作赏析》课程的整合并不是单纯地把欣赏课和音乐史课简单合并在一起,它针对的是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的学生,是以培养基础教育教师为目的的,规定的授课时间仅有72个课时。这就意味着要对博大精深、与很多学科交叉、涉及知识面很广的中国音乐史内容做很大的删减,要在大量脍炙人口、经久不衰的优秀音乐作品里做出艰难筛选。受教育部艺术教育委员会委托,田可文为普通高校音乐学(教师教育)专业编著了《中国音乐史与名作赏析》教材。全书共分析了75首作品(都附有谱例),插有87幅图片表格,很好地体现了中国音乐史的历史风貌。为了适合教育对象,这本教材对很多中国音乐史的细节与文献依据一笔带过,对一些较困难的理论问题有意简略,只对学生必须掌握的音乐史实内容进行了叙述。这就给了授课教师很大的自由空间,但同时也有很多随之而来的难题需要授课教师解决。
二、教学实践中存在的矛盾及解决原则
1 学时少和教学内容多的整体矛盾
以往,《中国音乐史》课程的总学时是72学时,笔者在教学中已经感觉到很难较好地完成教学内容。因为,古代史的知识学生大都不熟悉,需要细致全面地讲解;近现代、当代音乐史中又要安排大量欣赏的内容。原《中国音乐名作赏析》课程的总学时是36学时,也不能很充裕地完成教学任务。
除了学时少的问题,学生的知识储备情况也是需要特别关注的问题。教师在备课之前,很有必要深入到学生中了解情况,并据此安排教学内容和授课方法,适时做出调整。
2 古与今教学内容的具体矛盾
中国古代音乐史的内容,是让音乐专业学生了解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一个很好的切入点。如果给这部分内容安排的时间太,少I那么,这门课设置的初衷就无法完全实现;如果在古代音乐部分所用学时太多,近现代、当代史中大量的作品又很难有时间欣赏。
为此,我们需要合理分配教学时间,利用课下时间,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三、本课程教学的具体方法
不论是中国音乐史的教学还是名作赏析课的教学,其内容都十分庞杂。要想使二者充分地融合起来,需要进行系统化的整合。教师首先要吃透教材,明确每单元、每节课的教学目标,查阅和学量相关资料,融会贯通地变成自己的知识信息传授给学生。其中最为关键的是教学方法,要精心设计教学流程,制定出巧妙且卓有成效、灵活多变、适应学生心理特点、以人为本的教法,和学生一起精心实施。
关于本课程教学的具体教学方法,笔者认为,谭勇在其《论高师(音乐名作欣赏)课程的教学最优化》(刊于《黄钟》1999年第3期)一文中提出的观点很值得借鉴:首先,应明确优选教学方法的标准。标准一:教学方法应与教学目的相适应。就每节课的教学目标而言,一般都包含三方面的内容,分别是知识信息方面的、认知技能方面的和情感态度方面的。这些目标的实现,都需要有与该目标相适应的教学方法来予以保证。标准二:教学方法应与教学内容相适应。名作欣赏与中国音乐史课程结合的教学内容十分丰富,由此也决定了必须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标准三:教学方法应与教学对象相适应。教学方法不仅为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所制约,而且也受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和知识基础所制约。在兼顾整体的前提下,应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
但是,由于本课程要突出在中国音乐史背景下进行作品欣赏,所以,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1 以中国音乐史脉络为经线,以在历史背景中常析不同形式和人物的音乐作品为纬线。在相关音乐史知识的讲述后,引导学生在聆听代表性作品中认知中国音乐史和明确音乐欣赏的方法,达到既拓宽视野又提高音乐审美和认知能力的基本要求。
2 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和资源。《中国音乐史与名作赏析》的教学应充分利用多媒体等设备和网络资源,以进一步提升教学效果。这就需要教师在电脑普及软件运用上做足功课,例如,在powerpoint课件使用时,理论文字中间穿插影音视频,把理论内容和影音内容完美结合,充分挖掘教学潜能。
3 课内课外结合。中国音乐史与名作赏析结合后,其教学内容是相当丰富的。单纯依靠课内时间,是难以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的。因此,强调课内外结合、重视课外的学习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教师可在每节课后给学生推荐自主学习内容,这样做可以充分弥补课堂教学内容的不足。学校应该尽可能提供场地、设备和相关辅导条件。也可以将这种课外学习活动情况纳入考核中。
4 开展各种形式的专业讲座。专题性讲座可以针对性地弥补课堂教学时间的不足,让音乐专业学生在生活中养成赏析音乐作品的习惯。
篇8
关键词:识谱教学;科尔文手势
一、看“识谱教学”缺失现状
现状一:在新一轮的音乐课改后,曾流行这样一种提法:要改变过于注重知识技能传授的倾向,在人文性主题的统领下,以审美体验为核心。这导致教师对识谱教学有了误解,认为有识谱的教学就是枯燥的技能训练。
现状二:部分教师在课堂中把大量时间和精力用于“视唱练习”,有时甚至整整一节课都在让学生练习,而小学音乐课一周只有两课时,这个间断的集中其实达不到所要的效果,反而造成了一种低效的现状。
二、析“识谱教学”缺失原因
“识谱教学”缺失的问题,反映出对新课程认识上的不足,理解上的偏误,导致教学行为的偏差。主要表现:
1.对课程目标把握不准,导致“识谱教学”缺失。《音乐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标准》)中对“识谱教学”的定位是“乐谱是记载音乐的符号,是学习音乐的基本工具”。程度标准为“能够识读简单乐谱,在音乐表现活动中运用乐谱”;学习方式为“与演唱、创造、鉴赏等教学内容密切结合,以生动的音乐为载体,在学生感性积累和认知的基础上进行。”
2.对课程内容把握不准,导致“识谱教学”缺失。新课程实施后,课程内容编排之多,信息量之大。教师感慨:完成规定的教学内容已属不易,我们哪有时间再去构建与新课程匹配的识谱体系?哪有更多的时间进行识谱教学?
3.被课堂表象所迷惑,导致“识谱教学”缺失。现在许多音乐公开课上都不唱歌谱,片面地淡化“识谱教学”,过分地追求课堂热闹。许多教师都认识到活动在音乐教学中的重要性,但不少教师过分注重活动的形式而忽视了音乐本身的特性。
当然导致“识谱教学”缺失的原因还有很多,比如音乐教育事业逐步向前发展,但是音乐师资力量仍然相当薄弱,后备力量短缺水平就难有很大的提高;又如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音乐中并没有“唱名”,所以学生对于视唱曲调没有任何概念等。
三、让柯尔文手势激活小学音乐课的识谱教学
“柯尔文手势”是柯达伊音乐教学法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手势是19世纪70年代由优翰・柯尔文首创的,所以被称为“柯尔文手势”。而新形势下的识谱教学该如何重归音乐课堂,并在音乐课堂上有效地进行呢?我为它开的“处方”是让柯尔文手势学习奠定小学音乐课的识谱教学。
1.以“柯尔文手势”为处方,让孩子对识谱教学充满好奇
柯尔文手势借助七种不同手势和不同的高低位置来代表七个不同的唱名,在空间上把所唱的音的高低关系体现出来,使抽象的音高关系变得直观、形象,是教师和学生之间进行音高、音准交流的一个身体语言形式。在教学实践中,我发现学生对于柯达伊的手势游戏非常感兴趣,它能拉近师生距离,提高视唱识谱的能力,教师和学生边做手势边唱音阶,不亦乐乎。
2.以形式为手段,让学生对识谱教学充满兴趣
小学音乐教学要求教师在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动手、动口能力的过程中,做到教育、教学的艺术性,保证小学音乐教学质量。兴趣是推动学生积极学习的强大动力,所以创设愉快的教学情境,寓教于乐,是提高音乐课教学质量的先决条件。
(1)树“柯尔文手势”之班级明星
列宁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小学生模仿力强,很容易从榜样的形象中得到启发,受到感染。因此,在音乐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千方百计为学生树立榜样,激励、促进学生的成长与进步。我评出班级中音准和手势都准确的学生为班级的“柯尔文手势”之星。然后,请他们在每节课前展示,通过这些榜样激励学生,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
(2)破“柯尔文手势”之班级记录
我借鉴吉尼斯纪录到我的音乐课堂,学生根据我的柯尔文手势变化,唱出固定音高,直到音准、音名唱错为止,唱对的个数就是该班级的“柯尔文手势”记录。开学第一课,各班就创下自己班级的“柯尔文手势”记录。在以后每周的第一节音乐课前的五分钟,给学生3次机会,尝试破纪录。一旦破纪录成功,马上更新。当然,这种形式要遵循由易到难的原则。
3.以歌曲为目标,让学生对识谱教学充满信心
当学生在柯尔文手势的辅助下,音名、音高感不断稳定和加强后,教师可以根据歌曲的难易程度来设计识谱的形式。
(1)柯尔文手势帮助解决歌曲难点,教师可以根据歌曲的难易程度来设计识谱的形式,有难点的歌曲我们可以将难点先拿出来攻破。
(2)柯尔文手势帮助练声部合唱:在二声部合唱的音准教学中,我首先巧用柯尔文手势进行固定音高的训练,将学生分成左右两声部,进行二声部间的和声训练。在各声部唱准单音的基础上,进一步要求学生在各声部间三度音阶模唱,开始要求唱准自己声部的音高,慢慢就要求“唱一听二”,既要唱准自己声部的音又敢于听另一声部的音,培养学生音准能力、自控能力。
4.以创作为亮点,让孩子对“识谱教学”充满激情
随着孩子们音高感越来越强,节奏感越来越好,我尝试让孩子们创作1-2乐句,然后进行批改,将好听的乐句展示在课堂上,并让学生用“柯尔文手势”学唱,更为该乐句填词,最后我将这些小片段采用图片、演唱、乐器演奏等形式,收集到班级音乐主页上保存。这样孩子们学有所用,有成就感。
5.以年段为促点,让“识谱教学”重归音乐课堂
“识谱教学”要符合音乐学习的规律:小学低年级应从感性上积累音乐的节奏感和音高感。用“模唱唱名”的方法学习唱谱,逐渐增加“柯尔文手势”的个数,建立比较牢固的“唱名音高感”。小学中年级开始采用“听唱与视唱相结合”的方法逐步学会识谱。以听唱为主,辅之以视唱,并逐步增加视唱的比重。同时结合合唱、器乐教学进一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唱名音高感”。
小“处方”,功效“大”,让我们一起享受学习,让“柯尔文手势”激活音乐课堂的识谱教学,挖掘学生自身的音乐潜在因素,使音乐教学更好地完成培养素质的任务,达到音乐教育的目的。
篇9
识谱是打开音乐大门的钥匙。然而识谱教学长期以来陷入困境,无论是社会上还是校园里,谱盲有增无减。据有关调查,目前我国中小学毕业生的识谱率还不足0.5%。造成这种状况既有音乐师资力量薄弱的原因,也有音乐教师不重视识谱教学的原因,但最根本的原因还在于我们的识谱教学,多年来一直没有走出“分散识谱教学法”的误区。
长期以来,我们的音乐教学都是把识谱随课文分散教学的,要求有条件的学校在小学阶段基本完成简谱识谱任务,在初中阶段基本完成五线谱识谱任务。事实上,这个任务远没有完成,也不可能完成。首先,这种过分分散的识谱教学法违反了记忆规律。音乐课不是每天都有的,更不是每堂课都只学识谱内容,很难及时组织复习。学生往往是学了后面忘前面,缺少连续性,形不成系统,效果自然不佳。其次,分散识谱教学束缚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按目前课程的编排体系组织教学,学生不可能在一个相对较短的时期内获得初步的识谱能力。小学学了两三年甚至四五年仍然无法独立视唱简谱,初中学了一二年仍然无法独立视唱简单的五线谱。这样,整个小学、初中阶段,学生都必须在老师的“教”和“带”之下进行读谱练习,不能脱离老师学步,以获得自我发展。这在相当程度上直接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识谱能力的提高。
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集中识谱教学法”是一种可以帮助我们走出困境的可行性选择。所谓“集中识谱教学法”,即缩短战线,集中一点打歼灭战,把原来需要用整个小学、初中阶段来学习的识谱内容集中安排到小学二年级或三年级、初中一年级,用二到三个学期学完。这样,一方面学习内容紧凑,可以克服识记方面的困难;另一方面,学生可以提前掌握简单的独立视唱技能,使他们学得积极主动,进一步激发兴趣,到小学或初中毕业时,他们就基本上具备了应有的识谱技能,能够比较熟练地听唱和视唱简单的曲谱了。
当然,运用“集中识谱教学法”,必须由专职音乐教师或识谱能力较强的老师任教。如果老师本身的专业水平不高,无论采取什么教法也不会取得好效果。
同时,音乐教材要按“集中识谱法”的要求重新编写,在时间分配上也要适中,不是越集中越好。因为过分集中会使难度增大,学生接受不了。
篇10
内容摘要:在深入学习和贯彻新的国家音乐课程标准的同时,对我国传统音乐教育进行深刻的反思,对旧的音乐教育价值观取向所形成的教学模式、基础知识教学、识谱教学、音乐欣赏教学、学科本位等普通音乐教育中的弊端进行审视和思考。在实施新课程标准过程中转变观念,树立正确的音乐教育价值观,改革教学模式及教学方法,从而实现课程改革的目标即课程功能的转变,把新课程改革落到实处。
关键词:音乐教育价值观教学模式基础知识
伴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教育部出台了新的国家音乐课程标准。在实施过程中,观念转变是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和内容,更是搞好课程改革实验的前提。但要真正实现观念根本转变,又是课程改革必须面对的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在深入学习和贯彻新的音乐课程标准的同时,有必要对我国传统音乐教育进行深刻的再反思,这样有助于我们转变观念,以积极的态度来推进课程改革。
一、中外音乐教育价值观的差异。
长期以来,我国和一些音乐教育发展迅速并对国际社会产生重要影响的国家,如德国、匈牙利、前苏联、日本等国家在音乐教育价值观上存在着一些差异。
德国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首先关注的是音乐教育对人的发展的巨大作用。卡尔·奥尔夫曾说过:“音乐教育是人的教育,对于一切,我最终关注的不是音乐的,而是精神的探讨。”他认为音乐是人类思想感情最自然的表达,每个人都具有潜在的音乐本能,因此音乐教育应该面向所有的人。
匈牙利著名的音乐教育家柯达伊所创建的音乐教育体系,其教育理念突出的一点就是“让音乐属于每个人”“音乐将伴随每个人的生存与发展”。他多次指出:“音乐是人的教育的不可缺少的部分,如果不具备这方面的修养,教育就不完整,离开了音乐就谈不上是个全面发展的人。”他认为音乐和人的生命本体有着密切关系,是人精神生活的需要,是每天生活的有机部分,没有音乐就没有完美的人生。
在对音乐教育本质的认识上,最典型、最具代表性的是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论述:“音乐教育并不是音乐家的教育,而首先是人的教育。”这种表述不仅反映了一个教育家特有的洞察力和使命感,更是揭示了普通音乐教育的本质,阐明了普通音乐教育与专业音乐教育之间的辩证关系。
日本音乐教育家铃木镇一的音乐教育思想最具人本主义的色彩。他表达这样的理念:“教音乐不是我的主要目的,我想造就良好的公民。”“如果让一个儿童从出生之日起就听美好的音乐,并自己学着演奏,就可以培养他的敏感、遵守纪律和忍耐等性格,使他获得一颗美丽的心。”
上述这些国家,虽然各自的政治、经济、文化背景都不尽相同,但对音乐教育价值观的认识上却比较一致,都明确提出音乐教育的价值在于“人的发展”“音乐应该属于每个人”。然而,长期以来,学科中心主义的指导思想影响着我国的普通音乐教育,造成了普通音乐教育的专业化倾向。即过于注重知识技能的传授,一定程度上忽视了人的发展与需要。音乐教育的重点放在以识谱为中心的技术操练上,音乐对于一些学生来讲成了高不可攀、可望而不可及的东西,造成了一些学生喜爱音乐,但害怕上音乐课的不正常现象。在对我国基础教育现状进行深刻反思的同时,对国际课程改革趋势进行深入比较,对未来人才需求进行认真分析后,国家教育部启动了新一轮课程改革,本次课程改革在教育部制定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首先确立了课程改革的核心目标即课程功能的转变: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的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即从单纯注重传授知识转变为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学会做人,打破传统的基于精英主义思想和升学取向的过于狭窄的课程定位,而关注学生“全人”的发展。
二、认识与思考。
笔者有幸参加国家级音乐骨干教师培训班的学习,在转变观念,吸收本学科最前沿的信息、学习新的国家音乐课程标准、接受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的同时,再来重新审视我国的普通音乐教育,体会更深,对传统音乐教育的弊端也有了以下新的认识。
1.教学模式。
多年来,我国的普通音乐教育过于重视基础知识的学习和基本技能的训练,一些音乐课只能与极少数音乐尖子产生共鸣,大部分学生对音乐课越来越感到恐惧。唱歌教学几乎是一个模式:练声——节奏训练——视唱(识谱)——唱歌。这样安排,没有给学生持久的审美体验,没有给他们带来愉悦感,音乐教育的目的也就不可能达到。音乐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中明确指出:“通过教学及各种生动的音乐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爱好音乐的情趣,发展音乐感受与鉴赏能力、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提高音乐文化素养,丰富情感体验,陶冶高尚情操。”这些目标要通过精心设计,把孩子们对音乐的一种理解,把孩子们的想象力、创造性发展起来。音乐教育的重点不能再放在技术操作上,而要放在艺术表现上,要特别强调音乐教育中的音乐性。
奥尔夫讲过:“每个孩子心里都有一颗音乐的种子。”音乐教育工作者的任务就是要让每一颗种子发芽。中小学音乐教育是大众教育,不是为学生提供未来从事某门专业所需要的全部知识和技能,而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学会做人。我们的培养目标是把全体学生培养成具有音乐审美能力的普通公民,因此,中小学音乐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美国与中国在音乐教育的价值取向上存在一定的差异。美国“要求孩子能当众自信地歌唱”,着眼人的发展,其音乐的作用远远大于音乐知识传授的本身。通过音乐教育培养人对生活的乐观态度,培养人的健康心理。在这里笔者要特别强调:
要经常给学生表演和表现的机会,唱得好、唱得不好是一回事,敢不敢唱是另外一回事,培养孩子敢于当众歌唱,是培养他的一种自信心,一种做人的勇气,一种对生活的乐观态度。通过音乐教育的手段,在不知不觉中完成人格教育,这样的音乐教育可达到的效果要远远大于单纯掌握咬字、吐字等歌唱技巧。
2.音乐基础知识教学。
一些传统的音乐教学法违背了音乐的本质。比如,学音程,教师让学生把要领背得滚瓜烂熟,但在琴上却并不能听出和声、旋律音程,这说明学生形成的音程概念只是数学概念不是音乐概念,这也说明只记概念是不行的,是没有价值的。再如,学习3/4拍的含义,学生从概念上会回答,但仅是简单记忆,与音乐没有关系,这在认知过程中属最低的简单记忆。按新课程的理念,如果换一种教学方法:即通过听音响来判断曲子中哪一首是三拍子(通过强弱来判断),同样,还可以放几段音乐,让学生来思考哪一首曲子不能作为队列行进的音乐,学生一定会通过身体感觉来正确地指出哪些是三拍子乐曲。这样把音响与概念结合起来,既发展了学生的听辨能力,又使学生真正理解了其中的含义,这样的教学符合音乐的认知规律和教育规律,同时,又能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遵循听觉艺术的感知规律,突出音乐学科的特点”“音乐是听觉艺术,听觉体验是音乐的基础,发展学生的音乐听觉贯穿于音乐教育的全部活动中。”因此,必须强调,概念必须与音响结合,离开了音响就没有意义了。
3.识谱教学。
长期以来,中小学音乐教育一直以识谱作为重点,但大部分学生的识谱问题仍没有解决。笔者从事中学音乐教学10年,在识谱教学中可说用尽了脑筋。记得1980年,无锡市首次五线谱教学试点就是在笔者所任教的班级进行的。在一段时间内,学生的识谱能力也有所体现,但实际真正的价值却不大。在笔者执教的锡师“弘毅”
艺校手风琴班,一些小学员的家长曾是笔者当时的得意学生,后来他们又进入了大学,具备了较高的学历层次。多年过去了,他们中的一些人连最简单的乐谱也认不得了。据他们讲,平时他们喜欢唱歌,但没有一首是通过识谱(认谱)学会的,而是听会的。笔者所在师范学校每年都举行音乐面试,这些考生都是来自无锡地区较优秀的初中毕业生,但真正识谱的廖廖无几,有的学生连《国歌》都唱不完整。这说明九年的识谱教学非但没有解决学生的识谱问题,而是让大多数学生离音乐越来越远了。笔者曾对刚入学的新生进行如下提问和测试:①问:除了初中教材上的歌曲,你是否还能唱出另外10首歌曲?在这10首歌曲中,有多少是你通过识谱来学会的?回答:全是通过听而学会的,不是通过识谱学会的。②在两个平行班中,选择同一首歌曲,甲班通过识谱来学习、熟悉,乙班是反复播放音响,通过听来熟悉,30分钟后两个班学生全学会了。但两周后,奇怪的现象出现了,通过识谱学会的甲班已基本全忘,而通过听唱学会的乙班却还能唱出而且较熟悉。上述两点说明:音响的记忆比识谱的记忆效果要好些。
那么,识谱教学还需不需要呢?回答是肯定的,问题在于:第一,必须给识谱教学重新定位。长期以来,大家都以识谱能力来衡量音乐教育的质量,这是错误的。
识谱不是中小学学生学习音乐的唯一标准,只是技能领域中的一种能力(如乐器学习中掌握乐谱是必须的)。第二,如何进行识谱教学。国外先进的音乐教育理论认为:识谱是在音乐实践活动中不知不觉中学会的,就如刚出生的小孩先会喊“妈妈”,到后来再来认识“妈妈”二字一样。先说后认,先唱后认,道理是一样的。国家音乐课程标准在阐述识谱教学时明确指出:“在音乐听觉感知基础上识读乐谱,在音乐表现活动中运用乐谱。”识谱教学可分五个过程:①唱名模唱;②唱名背唱(条件反射);③认识唱名;④按节奏因素读谱;⑤识谱视唱。在识谱教学中强调趣味性,要激发学生兴趣,切忌走入技术操练的误区。
4.音乐欣赏教学。
音乐欣赏教学是中小学音乐教育的重要内容,了解、欣赏中外优秀的音乐作品对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以及对音乐的感悟力是十分必要的。但传统的欣赏教学法脱离了学生的生理、心理特征,整堂课都是教师讲,教师放音乐,学生只是听众而已。
欣赏课的一言堂,一定程度上抹煞了学生创造力和探究音乐的兴趣。音乐课程标准提出:“以音乐为本,从音响出发,以听赏为主。应采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音乐体验,引发想象和联想。”音乐是一种善于表现和抒发感情的艺术。音乐的欣赏过程就是感情的投入与体验的过程,它既包括欣赏者对于音乐内涵的感情进行体验的过程,也包括欣赏者自己的感情和音乐中表现的感情相互交融发生共鸣的过程。
“奥尔夫教学法”把学生亲身实践,主动学习音乐作为一个教学基本原则,奥尔夫认为“元素性”音乐教育是一种人们必须自己参与的音乐教学,学生不是作为听众,而是作为表演者、演奏者去参与“元素性”
音乐教育。从视听演奏入手,让学生聆听音乐、引导学生通过身体运动及演奏简单易学的乐器去接触音乐的各个要素。由于身体的表现使音乐要素成为可以看得见的身体活动,这些音乐要素的作用就先后或轮流地显现出来了。这样人体就变成一个能理解音乐的要求、解释音乐的部分和整体的一种乐器。通过“人体乐器”展示音乐要素,又通过学习者的内心听觉和动觉的反馈表现出音乐的艺术性质。“元素性”
音乐教育,即把动作、舞蹈、演奏、语言融合在一起,使学习产生各种体验,这种体验接近生活,十分自然,能被每个学习者体会与理解。在中小学音乐欣赏教学中,采用“元素性”音乐教学法,能使所有的学生(包括那些嗓音条件差,音乐基础差或对音乐没有兴趣的学生)都可以亲身实践音乐,主动地参与到音乐活动中来,并在活动中体验音乐的美,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音乐素质,达到健全和发展全体学生审美心理结构的目的。
5.学科综合。
传统的音乐教育强调“学科本位”,与横向学科联系甚少。新的课程标准把“提倡学科综合”作为改革的一个重要理念。
音乐教学的综合包括:音乐教学不同领域之间的综合;音乐与舞蹈、戏剧、影视、美术等姊妹艺术的综合;音乐与艺术之外的其他学科的综合。新的音乐教材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十分强调这一点,以音乐为教学主线,通过具体的音乐材料构建起与其他艺术门类及其他学科的联系(如听乐、吟诗、赏画等)。
在音乐教育中提倡学科综合,能有效地让学生处于多元、综合的思维中,更直观地理解音乐的意义及其在人类艺术活动中的价值。
三、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