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最新版范文
时间:2023-06-20 17:18:5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最新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数感能力 体验数感 感悟数感 强化数感
数学教学的核心任务就是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素养,构成数学素养的核心就是数感。《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小学数学教学的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最终目的是为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作为基础教育的核心学科小学数学除了要关注数学自身的特点之外,更重要的是要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认真规律,体现出数学作为学科教育的普及性、基础性和发展性,全面落实“育人为本”教育方针,全面加强数感能力的培养。下面结合教学实践谈几点体会。
一、紧密联系生活,体验数感
体验数感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让学生走出教室,走出教材,走进广阔的现实生活。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曾说:“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生物之谜,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可以说,数学是无处不在的,数感也是无处不在的。培养学生良好的数感能力,光靠一本数学课本是远远不够的,需要学生从室内扩展到室外,从校园扩展到社会,从教材扩展到生活,让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认识周围的事物,用数学的概念反应生活,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生活,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生活,用数学的方式改善生活,让学生真切感受到数学无处不在,数学无处不用,充分感受数学的价值,以积极的心态投入到数感体验中。如教学长度单位时,让学生到操场测测、量量,让学生测量每一步的长度,围绕操场跑一周感受操场跑道的长度,学生感受到60厘米、50米、100米、400米的长度,初步判断围绕操场跑一周需要多少步,从教室到操场有多少米,需要走多少步,需用多长时间。这样学生从司空见惯的生活现象中抽象出了数的概念,初步建立的长度的数感。再如教学“克和千克”时,学生对克的感受比较少,教师可以让学生寻找以克和千克做单位的物体,如1角硬币重约1克,一小袋味精重50克,一袋食盐重500克,两袋加在一起中1千克,一袋面粉中25千克,自身的体重为42千克等等。通过观察、体验,学生感受到,如药片、牙膏、黄金等细小、贵重物品一般用“克”作单位,如面粉、煤炭、水果、蔬菜等用“千克”做单位。在让学生比较1千克的棉花和铁,学生通过用手亲自掂量,比较物体,不能看外表,外观虽然不同、体积不同,但重量相同,学生掌握了用数字描述物体的方法。教学“100以内数的认识”时,学生初步建立数感,教师要从学生最熟知的数字入手,让学生体验数感。如年龄是多少?身高是多少?家里的电话号码是多少?这些数字、单位都来自于生活实际,学生很容易进入数感世界,自觉地体会生活中的数的含义,建立了良好的数感。
二、定量刻画生活,感悟数感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的科学。数学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因此,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实际,把抽象的数学建立在学生生动、丰富的生活基础上,引导学生用数字去刻画他们所熟悉的事物,从中进一步认识定量刻画事物的方法,感悟数感,建立数感,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数学。如让学生猜测一本新版《成语词典》的价格,学生1:60元。学生2:低了,这是配有彩色插图的最新版词典。学生1:90元。学生2:低了。这本词典采用进口铜版纸印刷,印刷精美,经久耐用。学生1:110元。学生2:对了。这种看似简单的猜价格游戏,既锻炼了学生结合具体情境把握数大小的本领,有渗透了根据条件逐步接近的思想,这样的教学对培养学生数感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让学生体会在掌握数的大小的同时,还能掌握一种解决问题的办法。再如让学生书写数学日记。让学生收集、探究、发现、解决社会及日常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或数学例子,通过记录、整理、交流等方式,拓展学生的知识面,让学生在用数学的眼光看世界中,培养他们良好的数感及用数字刻画现实生活的能力。如有的学生写到:“我家客厅有个大吊灯,里面有8只25瓦白炽灯,8×25=200(瓦),如果每天还2个小时,就用电0.2×2=0.4(度),这样太浪费电了。于是,我就建议爸爸换成了节能灯,每支10瓦,而亮度依然,但耗电量变成8×10=80(瓦),每天用电0.08×2=0.16(度)。每天节约用电0.24度。照这样计算,我家仅客厅吊灯一年就节约用电87.6度。节约能源,从我做起。”总之,引导学生数学刻画生活的方法很多,关键是让学生通过观察、收集、记录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和数学事例,让学生能用数学的观念和态度去解释和表示事物的数量关系、空间形式和数据信息,发展学生数学的“量化意识”和良好的数感能力。
三、开展数学实践活动,强化数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