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科研与教学的关系范文

时间:2023-06-20 17:18:4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高校科研与教学的关系,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高校科研与教学的关系

篇1

应该承认,对任何一名教师而言,受个人时间和精力的限制,教学任务与科研任务确有存在冲突的现实性。毕竟,时间与精力总是一定的,把过多的时间放在教学上,科研势必受到影响;把过多的精力放在科研上,教学也势必受到影响。那么,教师眼中的教学与科研的这种现实冲突性,在大学校长那里能否得到化解呢?

主持人:李文君

投稿邮箱:

警惕高校变研究性大学后重科研轻教学

北京大学常务副校长 柯杨

现在确实有一种倾向,很多高校变成研究性大学之后,重科研、轻教学。特别当一些与国际接轨的指标应用了之后,促进了科研的发展,教学却有所滑坡。以至于近些年,当中国的大学在量、科研设施等方面紧追国际一流大学的同时,社会上却对高校提出了“教授一大拨,名师有几许”的揶揄和质问。

当下,教授重科研、轻教学现象十分普遍,这无疑偏离了大学的使命。这背后的原因之一,是研究成果的指标更容易量化、容易计算,而对教育质量的评估指标则是比较软性、不太好掌握的,这说明我国高等教育在激励教学方面是需要改革的。目前的问题是,如果再像过去那样用计算“课时量”来激励教师关注教育,已经不够了。

因此,高校的教改过程中就面临一个难题,怎么样量化、鼓励教师进行积极的教改,而不像过去那样按照课时衡量教师的教学质量?北大正在不断地摸索中,希望在教改的过程当中鼓励教师更多地投入到教育里面。这些鼓励措施包括在职称晋升体系里,关注教师投入教学的情况,对教师的要求不只是知识的传授,还要考察教师是不是关注学生的成长,学生对教师的评价怎样等。

另外,我们也特别鼓励做科研做得好的教师去教学。实际上,这种带着问题的教育,对学生的成长,对学生理解知识和在前沿领域的发展,其实更有效,这也是我们需要加强的。

高校承担科研与培养人才不对立

四川大学常务副校长 李光宪

大学的根本任务是人才培养,但人才培养不仅仅是课堂教学,科研活动是人才培养,培养创新能力非常重要的方面,所以科研活动跟人才培养、课堂教育可以结合得很好,并不对立。

进一步说,怎么样保障好担任科研任务的教授、老师的教学,这需要从管理上进一步跟上。允许科研项目承担单位吸收优秀的大学生和研究生做科研项目助理,这有助于改进现在大学人事管理制度,也有助于缓解教学和科研的一个矛盾。因为有这样一支专职科研队伍,并且源源不断地进行,可以保证教授能尽好职责、上好课,同时不耽误国家重大的科研研究。

在国外,研究性大学通过科研项目聘任专职的科研队伍人数可以超过学校在职教职人员的数字,这是一个很好的措施。

应寓教于研

北京交通大学校长 宁滨

大学是高水平人才集中的地方,是科技创新的高地,在国家科技竞争中承担着重要的责任和使命。大学要为创新型国家建设作出应有的贡献,必须定位准确,目标明确,寓教于研,在大气稳重的氛围中凝神聚力,多产生基础性、原创性和战略性成果,更多地培养高水平人才和转化研究成果。

具体而言,大学要结合学科特色和优势,积极参与国家重大科研项目和重大工程建设,积极参与核心与关键技术的攻关,积极参与产学研协同创新和技术转化,在对国家发展和行业技术进步的贡献中体现自身价值。这也是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自身发展的需要。而在这种参与和合作中,大学需要厘清和树立一些契合自身定位和价值的理念,以体现大学的大气和凝重。

首先,大学的科研一定要寓教于研。人才培养是大学的根本任务。大学是出思想和出人才的地方,最大的资源是教师和学生。学校依托科学研究和学科建设,使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参与科研过程,形成发现科学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践证明,在解决具体科学问题的过程中掌握科学研究方法,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基础研究和战略研究,包括核心技术的攻关、一些重大项目参与、同企业的合作等,都要有学生的参与。大学只有寓教于研,才能通过人才培养,为需要长期积累的科学研究不断补充富有创造性的新生力量,才能真正实现科学研究可持续发展,产生高水平的原始创新成果。

其次,大学的科研需要凝神静气。科教结合要求教授和研究者有较高的素质,只有满怀热情、责任心和对事业的执着,把所有的精力投入到教研之中,才有可能培养出高水平人才,做出高水平研究成果。“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这是育人的规律。同样,在重大问题研究方面,有些专家学者付出毕生的努力,“十年磨一剑”,甚至“终生磨一剑”,才取得突破性成果。我们应该培养和赞赏这种精神。现在我国大学的一些考核和评价过于急功近利和量化,对人才培养和科研工作有较大的负面影响,必须进行体制机制的改革,克服考核、评价中存在的问题。大学科教体制评价的管理需要细化和分类,甚至实现完全个性化的管理。只有细化分类、遵循规律、营造宽容失败的良好氛围,才能让科教人员远离浮躁,心无旁骛地潜心育人和研究。

再次,大学不宜在重大项目和重大工程中争当牵头者。依据学科特点和优势,在参与和合作中做好技术支持和人才支持,这些更符合大学的特点。事实上,这些项目的时间要求和规模特征都使得大学不适合去做牵头者,因为研究院所和企业的使命、组织机构及运行机制更符合这些项目的要求。大学一定要大气,不能有包打天下的想法,而是在参与及合作中,了解国家和行业的重大需求,以便更好地对接和服务这种需求,避免迷失方向。

最后,大学要善于与企业协同创新。大学在协同创新中要做好顶层设计,站得高,看得远,不与企业争利益,企业能做的事大学不要去做,大学只做企业不能做的事,从而实现可持续合作和共赢发展。国家明确支持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主导的新型产学联盟。这就明确了在大学与企业的合作中,企业必然是投入的主体、风险的主体、收益的主体。大学在这个过程中要明确企业的需求,做好技术、平台和人才的支持,并且把转化科研成果作为体现自身价值的主要方式。

链接

哈佛女校长呼吁改变“重科研轻教学”的传统风气

作为全球最知名的科研学府,哈佛大学数十年来一直注重学术成就,教授们努力在学术领域创新,强调做前沿性研究,并以此来获得续聘、薪酬、声望等。但是,偏重科研忽视教学的现象对学生造成了负面影响。

目前,美国联邦政府与州立机构都在敦促学校改变忽视教学的传统,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师资。在新任女校长和临时校长德里克・伯克的支持下,9名教授组成的小组发表报告,呼吁校方重新定位教学和科研的关系

该小组的牵头人、社会学家斯科波尔说,有些学生读完4年大学后,竟然不认识任何一名优秀的教授,以至于推荐信都无法拿到;哈佛大学有相当数量的杰出教师,但他们并没有因为自己的教学才能而受到奖励。为了获得续聘,一些年轻的教员不得不努力从事科研,结果降低了教学质量。报告援引一名助教的话说:“我的每篇论文和学术成就都为我赢得了高额奖励,而我的每个教学成就带给我的则是警告,那就是我不应该偏离科研领域。”

不过,9人教授小组指出,他们发表报告的目的并不是要降低科研的重要性,而是要求学校更加关注教学。“我们不会聘用非学者型的教师,我们需要的是这两方面都擅长的人才。”

各大高校都在调整。事实上,除了哈佛外,目前美国各个领先的研究性大学都在寻找方法,来更好地平衡教学与科研,以做到教研结合、相互促进。

篇2

关键词 民办高校 教学 科研 策略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办教育发展迅速,民办高校已经成为我国普通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国家和地方政府扶持政策限制、办学条件、办学层次,民办高校与公办院校的教学与科研之间的关系存在着明显差异。因此,正确认识民办高校教学与科研关系的特点,有效平衡二者之间的关系,对促进民办高校教师队伍的发展,保证民办高校教育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1分析民办高校教学与科研关系之现状

大部分民办高校是在我国高等教育扩招前后才开始创办的,由于办学时间短,普遍处于科研工作起步晚,科研基础薄弱的状态,在处理科研与教学的关系时,容易有失偏颇,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学校层面定位偏颇

大多数民办高校追求自身快速发展,将不断扩大招生规模以及大力开办新专业放在学校发展规划的首位,并且将学校性质定位在教学型高校,因而只重视教学,不重视科研工作发展。具体表现为:(1)没有建立健全的科研机构或部门。科研工作没有独立机构或部门管理就是一盘散沙。有的民办院校将科研部门挂靠在学校其他机构名下,也是形同虚设。(2)没有建设公共有效的科研服务平台。大多数民办院校没有建立独立的科研工作场所,没有购置并开放完备的图书资料数据库,即使开放了数据库绝大多数也是中文数据库如中国知网或万方数据库等。极少民办高校创办了学报等刊物,有的及时创办也仅限于内刊。(3)没有出台科学高效的科研激励制度。科学公正的激励措施能有效提升教师从事科研工作的热情。个别院校制定了相关奖励政策,也只是停留在制定层面,并没有有效落实。(4)没有合理的教师结构比。民办高校普遍存在师生比低、专任教师比例低、高学历教师比例低、职称结构不合理等现象,这些都不利于解放部分有科研热情及科研能力的青年教师放手开展科研工作,不利于提升民办高校科研实力。

1.2教师层面认识片面

高校教师是高等教育事业的主体,担任着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任。具备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高水平教师队伍,是民办高校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保障。相比于公办院校,大部分民办高校教师科研意识比较薄弱,缺乏创新性思维,普遍认为只要把课本上的专业知识和基本实验操作技能传授给学生,学生能顺利毕业即可。一部分老师认为只需要把教学工作搞好,搞不搞科研工作没什么必要。也有少数教师开展的研究工作思路还是局限在以教学研究为主,即使开展科研工作也H限于本专业领域中科技含量或创新力不足的低难度研究项目。普遍缺乏多学科、多专业的交叉合作、协同创新的意识,不主动积极参与到已有科研项目的老师课题中。少数有科研热情的老师思维固化、信心不足、学术视野狭窄,总认为做科研很遥远,自己空有一腔热情也难达到科研世界的“高地”。

2平衡民办高校教学与科研关系之策略

民高高校事业要实现科学和可持续的发展,需要理清教学与科研关系,并有效平衡二者之间的关系。首先,在学校层面上,应建立专门独立的科研机构,并制定科学合理的各项科研工作制度(包括科研奖励政策、校本科研立项等)。加大高学历、高素质的青年教师的引进工作,并为青年教师提供科研工作的平台(如科研中心、图书馆数据库等),减轻有科研热情和科研能力的青年教师的教学任务,给予科研起步阶段的各种支持(包括科研启动金、科研补助等)。其次,在教师层面上,从根本上转变观念,摆正教学与科研之间的关系,努力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抓住民办教育和民办高校发展的特点,谋划适合自身的教学科研两手抓的实现方式,循序渐进地由“以教学为主”步入“教学科研并重”的道路上。

3结语

教学是中心,科研是关键,教师发展离不开教学和科研,高校发展离不开教师。在高等教育转型发展的大背景下,民办高校更应该抓住各种机遇,采取各项有效措施,充分结合自身办学特点,理清教学与科研工作的关系,确定长远、可持续发展的大方向,探索教学、科研协同发展的途径,努力建设符合高等教育的客观规律的高水平民办高校。

参考文献

篇3

高等院校现行安排实验方式大致都是:任课教师通知实验人员让其准备实验,实验人员准备好后由实验人员演示给学生。这种方式存在很多弊端:任课、实验人员讲授内容重复或脱节,造成学生时间的浪费;学生缺少实验的设计和准备;对实验的感受不深,对设备的运行原理、运行情况了解不深;实验数据多样化不够;对实验的思考题讨论题讨论不深入等。

改变以前实验教师为主导的实验方式,国学生积极主动的实验形式。实验教师把实验涉及的主要原理、目的介绍之后,重在指导学生的操作过程和安全问题的防范。让学生能够充分发挥其科学思维方式和科学的预见性,这样才能既提高了学生的主动性、参与性又能提高学生对全过程的理解和掌握,避免实验走了过程流于形式。

实验的准备实际上对课堂理论学习内容的再构造。实验方法过程大部分和本学科的内容有较大不同。例如材料力学中纯弯梁的电测实验是验证纯弯梁横截面应力公式的,其实验设备原理是按物理学的电阻测量设计的。这类实验除了应使学生了解设备外,对实验的准备:模型设计、电阻应变片粘贴、线路连接,设备调试等准备工作的参与,对实验的认识和掌握肯定能更深刻。而此实验方法也是工程实践中尤其是在重大工程中经常使用的测量荷载、控制位移、保证强度、安全的重要手段。学生准备实验是对知识的一次扩充,是以后走入实践独立工作的能力的锻炼。学生的参与是必要的重要的。

每一实验都有其目的性。在目的确定的情况下,达到目的的手段可能是多种多样的。对不同实验让学生设计实验方案,是对学生所学知识的检验,对学生潜能的挖掘,也是对学生科学思维的一种培养。例如,在低碳钢拉伸实验中,不同的加载方案对实验会产生一定的数据影响,从而对缓慢加载这种土建工程中觉常见形式有更深刻的认识;在钢弹性模量的测定中加载的级差影响数据,但应注意荷载的总范围。学生设计方案要考虑的诸多影响因素,使学生在各方面都会有不小的锻炼。对培养动手型的实用型人才很有帮助。

实验技术人员,除了完成设备检修维护,搞好实验指导外,对现有设备的原理性能应熟练掌握,善于指导学生,发现由学生提出的新的创意。我校教师根据学生的创意,将气垫导轨的光电门进行了改造,使实验的数据精度有了明显提高。科学源于实践,而实验更是对有代表意义的问题进行专门的研究,因此实验技术人员所在岗位具有联系实际的意义。从实践中来,经理论和实验到实践中去我校教师用遥控玩具赛车演示力的合成,用遥控车和安装用轴承作轮子的木板验证的物体间力的相互作用和动量定理等发明创造,充分证明了发挥学生和教师的积极性能动性对教学及实验的重要作用。

除了对现有资源充分挖掘利用外,如果人的活动范围仅限于自己目前的状况是很难有较大较快的进步的,因此,随着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进步,实验技术人员不断学习是必须的,有计划有目的地对外交流和外出培训学习才会使学校实验室保持较先进的地位,才不会落到时代的后面。不断加强实验技术人员的培训提高,对新科技、新方法、新思想有一定的了解才会使实验室的使用和建设达到应有的目的效果。现在有影响的高等院校无一不在加强实验室的建设,充实实验室人才,有实力的企业无一不在科学实验上巨额投资,这些充分证明了科学实验在当代社会中所处的地位,更证明了保持技术领先优势开拓创新的重要性。作为高等院校更应该在实验室建设实验人员配备上予以加强,这不仅关系到学校整体的科研学术水平,更重要的是关系培养社会主义新一代建设人才的重大战略问题,因此,高等院校应对新技术、新设备更为敏感,更应具有积极性。

教学实验更多地具有演示性质和模拟性质,由于实验资源的不足和实验经费的限制,往往使大部分理论验证和现象解释的实验无法进行。在计算机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利用计算机模拟实验无疑是一种很好的补充手段。例如用计算机模拟风对高层建筑的影响,地震对建筑物的影响等。而这些实验田可以模拟出不同级别的风对高层建筑及其附属物的不同级别的影响,能用色彩或数据形式显示出结构中应力的分布情况,相对也比较直观,能够重复使用,不仅能达到实验的基本目的要求,还能节约实验经费。当然,计算机并不能代替一切,它所作的一切毕竟是虚拟的,受到程序设计人员对工程了解程度、数据化处理技术、模型建立等种种因素影响。所以,在普通情况下,能用实物操作的实验还是用实物测定更具有直观性和说服力。

国家在教育科研体制改革中明确指出“高等学校担负着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和发展科学文化的重大任务”,“担负着国家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重要任务”,这就从根本上规定了高等院校必须开展科学研究。要培养高素质人才,取得先进技术成果,都离不开实验这重要环节。

高等院校搞科研,不仅能得到技术领先的成果,更能培养锻炼出高级专业人才,对实验教师也具有水平提高的促进作用。科研的对象是客观规律,科研是高级的实践活动。要把高等院校逐步办成既是教育中心,又是科研中心,离开实验是万万不能的。

教师教学工作与科研具有一致性。唯有经常进行科研的教师才能站在学科的前沿探索新知,更新自己的知识,建立新的思想和观点,提高学术水平,才能教学中避免死板,才能讲得;轻车熟路有声有色,才能激发、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照本宣科的根本原因恐怕是没有进行科研,对本行业、本专业的最新科技了解不深、理解不透,把握不好发展的大趋势,当然就不会有自己鲜明的特点,对总是讲不深谈不透,当然提不起学生的兴趣,学生只好死读书、读死书。

篇4

摘 要:一整套系统、科学、完整的评估准则,是保证评估行业规范健康发展的重要制度基础。由于我国高等教育评估起步较晚,加之办学体制等原因,致使现行评估体系仍存在评估指标体系及标准单一、指标体系缺乏分类指导、部分指标内涵不清晰及评估指标体系较封闭等问题。本文则以我国普通高校为例,分析现如今各高等院校在本科教学质量评估方面所存在的问题,它将客观地判定本科教学的效果,合理地调节、控制教学过程,使之向着预定的教学目标前进。

关键词:本科教学;教学评估

一.本科教学评估的概念界定与评估核心

本科教学评估是由被评学校自我评估、专家组现场考察和学校整改三个阶段构成的。自评工作阶段是指从教育部确定对学校进行评估并明确了专家组进行考察的大体时间开始到专家组进校考察前的这个时间;学校整改阶段是指从专家组进校考察结束后的一年时间;中间则是专家组现场考察阶段。这三个阶段构成了一个完整的过程,不能认为只有专家组现场考察才是评估。

在评估的三个阶段中,自评的时间最长,在建设、改革与管理中能做的工作最多,能取得的实效也最大、最明显。其次,最了解学校教学工作状况的还是被评学校自己,而不是专家组,只有被评学校认真搞好自评,才能准确地找到学校教学工作的成绩、优势与特色,也才能找准学校教学工作的薄弱环节和存在的问题并有针对性地进行整改,也就是说,只有认真搞好自评,才能充分发挥评估的诊断功能。最后,专家组在进校前通过认真审阅学校的自评工作报告,已初步了解了学校教学工作以及评建工作的基本情况,获得了学校教学工作的大量信息,并形成了初步的判断,其进校考察及对学校的教学工作进行评价,是在学校自评的基础上进行的,也就是说,学校的自评工作为专家组进校考察奠定了基础。

因此,自评是整个评估过程中最重要的一个阶段,是整个评估工作的基础,从某种意义上说,自评的质量就决定了评估工作的质量。

二.教学评估体系方案制定的原则

我国教学工作评估始于上世纪80年代,历经了合格评估、优秀评估、随机性水平评估、水平评估以及独立学院教育评估等形式,评估方案的制订就是要通过评估进一步加强国家对高等学校教学工作的宏观管理与指导,促使各级教育主管部门重视和支持高等学校的教学工作,促进学校自觉地贯彻执行国家的教育方针,按照教育规律进一步明确办学指导思想、改善办学条件、加强教学基本建设、强化教学管理、深化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办人民满意的教育。

1.科学性与系统性相结合的原则。指标体系应充分体现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遵循教育和教学的客观规律,符合国家对普通高等学校教育质量和办学条件的基本要求。应能比较系统、全面地反映高等院校本科教学工作的基本教学条件,教学管理和教学质量的状态、水平以及教学效果。

2.通用性与兼容性相结合的原则。指标体系主要反映普通高校本科教学工作的共性特征,但对各高校在教学工作中所创造的好经验、好方法以及在教育、培养方式等方面有独具特色的内容也能较好的得到反映。

3.导向性与激励性相结合的原则。指标体系应正确地体现教育、教学改革和发展方向,对教学工作影响较大、较重要的要素在评价标准中给予较大的倾斜;同时又要使各项指标成为学校对教学工作进行自检的尺度,激励不断加强教学工作,提高本科教学质量,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如方案设计的C级标准为基本要求,同时也提出了A级标准的更高要求;又如根据教育教学改革的进程,对有些内容作了强调和增减,如办学指导思想中的具有先进教育思想观念,教育创新,毕业论文(设计),实习、实训,毕业生就业等。

4.简明性和可操作性相结合的原则。在制定指标体系时力求做到指标的项目内涵明确、简明,重点突出,有较好的可测性和可操作性。现在的指标体系,比过去的合格评估和优秀评估都要简单,同时,也有一些量化指标,还有备注说明,力求体现简明易操作的原则。

三.高校本科教学评估的在教育教学中的重要性

本科教学评估从2003年开始,国家将用5年左右的时间,对我国所有普通高等学校教学工作进行一次全面的评估,并形成5年一轮的教学评估制度。将会使得中国的高校获得新一轮的全面发展。评估不是改革,但是它却能促进改革,甚至成为当前促进高校改革、加大对高校投入的最重要保障。同时也应该认识到,评估只是一种手段,它最终的目的是“逐步建立和完善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机制,以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显然,这才是具有根本性意义的改革,对高校自治、学术自由等有着非凡的意义。

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体现了高等教育工作重心的转移,即在规模持续发展的同时,把提高质量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上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是教育部坚持科学发展观,高度重视教学工作,狠抓教学质量,构建中国特色高等教育质量监控和保障体系的重要步骤。

通过评估促使高等学校扎扎实实地推进本科教学改革和建设,着力提高大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通过评估使高等学校的全体师生牢固树立三个观念:人才培养是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质量是高等学校的生命线,教学工作在高等学校各项工作中处于中心地位。

四.总结

高校教学评估构建“以培养高质量人才为目的”的价值取向能够引导各高校重视本科教学评估工作,积极改善教学条件,加强教学管理,深化教学改革,契合办学特色,提高教学质量,使之培养出更多的高质量人才,更好地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本科教学评估对于学校意味着学校的排名,学校的声誉,更重要的是国家的拨款也会受到评估的影响。对于学生来说,意味着良好的教育,优美的环境,还有找工作的时用人单位时很关注毕业的学校的,所以说评估对我们有着切身的利害关系!评估工作需要全校每个人的支持参与,评估结果将对全校每个人产生深远的影响――这将是对每个人的评估――动员每一个人的力量、考察每一个人的素质、促进每一个人的发展。(作者单位:沈阳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 罗秋兰、泰福利、刘冰等编著,《本科教学评估运行机制研究》,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篇5

0引百

“基于B/S模式的高校教学与科研业绩管理系统的开发”,旨在遵循人力资源现代管理的理念,整合工作流程,规范高效教学与科研业绩管理的管理工序,提高工作效率和效益,该系统的开发将为高校规范工作流程、提高工作效率提供最有效的操作工具。用户可通过Internet实现信息的快速收集、、存储、处理和交流,并消除了地域和时间的限制。为动态掌握高校教师的教学与科研业绩信息,实现高校教学与科研绩效管理的信息化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和应用价值。

1系统开发需求

“基于B/S模式的高校教学与科研业绩管理系统的开发”,采用B/S模式构架,数据库采用SQL Server,开发工具采用.NET、JavaScnpt、Vbscript等技术,以教师人才资源数据库为中心,建立网络化高校教师教学与科研业绩数据库和分层管理体系结构,实现无区域限制的高校教师教学与科研信息的分级采集、分层管理、集中存放和网络化管理等功能。系统提供强有力的报表生成工具,将大大减轻报表统计信息等日常工作量。

系统开发需求目标如下:构造系统平台的教师教学与科研信息中枢,确定信息采用统一规划、分级管理、集中存放、远程访问的管理模式,动态地实现人才资源信息的录入、修改、查询、统计、分析等功能,提高管理教师教学与科研业绩的水平和档次。建立一套网络共享教学与科研业绩数据库和分层管理体系结构,各级二级教学单位及部门根据权限共同使用,避免重复建库、维护,实现信息资源共享。业绩统计信息的自动生成和汇总,实现远程数据交换,保证数据的实时性。通过系统的查询功能,管理人员可对全局人员教学与科研业绩有清晰的了解,为决策提供依据。完成对管理制度和流程的完善和优化,极大地节省时间和人力,降低劳动成本,提高绩效管理效率,促进绩效管理工作向着标准化、规范化的方向发展。

2系统设计

根据系统需求分析,系统的功能模块结构设计如下。

2.1系统用户及功能设计

系统设置三种用户权限,分别为个人用户、单位管理员、系统管理员。个人用户具有对本人信息具有录入、修改和删除等操作权限;单位管理员对本单位教师教学与科研业绩信息具有录入、修改、删除、编辑和分析查看本单位及下属各部门的教师教学与科研业绩、添加下属部门及对下属部门进行垂直管理等功能权限;系统管理员具有对数据库备份、代码维护等权限。系统构建三层结构管理体系,即高校教学与科研业绩管理部门一各部门及二级教学与科研单位一三级教学与科研单位,在系统内实现上级对下级的管理,下级单位只能查看本单位及下属单位的资料。用户功能设计如下:

个人用户:建立、修改个人用户信息,但必须提交单位管理员审核后,才能进入正式数据库:查看本人用户信息;系统记录了各级管理员对个人用户信息操作的日志,个人用户可以查询操作日志。

单位管理员:对本单位管理员的操作。即建立本单位及管理员信息,提交上一级管理员确认;查看、修改本单位及管理员信息(不需要上一级确认);对下一级管理员。即建立下一级单位及管理员:对下一级管理员提交的信息进行审核;查看下一级单位及管理员信息(包括用户名、密码);对下级单位的操作。查看本单位管辖下所有单位(树形结构);对本单位的个人用户。建立个人用户信息(不需要审核);对提交的个人用户信息进行审核;修改个人用户信息;对下级单位的个人用户,即修改个人用户信息;对所管辖的个人用户信息进行查询、统计、汇总(输入查询、统计、汇总的关键字段);以树形结构显示所管辖的个人用户状态信息。

系统管理员:数据备份和代码(专业代码、学位代码、学历代码、专业技术职称代码、政治面貌代码)维护。

2.2数据库设计

数据建模是建立用户数据视图模型的过程,是开发有效数据库应用的最重要的任务。我们采用E-R模型方法。系统的数据库开发环境为Windows 2000和SOL Server 7.0。数据库在设计过程中以满足第三范式为标准,即除去那些一点也不依赖关键字的字段,这些宇段被放在另一个表中,并遵照完整性规则。

由于本系统涉及到许多信息,数据库中主要有系统管理员表(TM Admin)、操作日志管理表(TM_Log)、文化程度表(TM_CultureL)、学位表(TM_Degree)、语言表(TM_Language)、教师信息修改表(TM UModifyReason)、民族表(TM_Nafion)、科研成果表(TM RProduction),部门表(TM_Unit)、职位表(TM TPost)、教师表(TM_Talents)、主要论著表(TM_TreatiseSex)、二级专业(TM_SMajor)、一级专业(TM Subject)、下级单位表(TM

)、科研与教学项_UnitLocus目表(TM ScienceTeach)、专利及软件版权(TM_Pcopyfight)、经费管理表(TM payout)等数据表所组成。

2.3系统安全机制设计

系统内部网Intranet一旦连接上国际互联网Internet,其系统的安全性就受到了严峻的考验。本系统的安全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系统受到外部网有意无意的恶意攻击;另一方面是要限制组织内部所有员工在自己的使用权限下进行操作。

对于前者,通过对数据通讯链路进行加密、监听和防火墙等为网络安全提供保证,同时,系统设计了周密的身份验证系统,通过用户名、密码和附加码等措施,保证使用者的合法性。对于后者,通常作为面向用户的、开放的操作平台,系统为不同的人员提供不同的权限,不同操作权限的人员只能在自己的权限范围内进行操作(比如对数据的查询、修改、统计等)。

3系统实现

3.1登陆功能

教学与科研业务管理系统的登入通过注册的三类用户直接登入系统,未注册用户先进行注册,注册时按系统提示信息进行注册。

3.2单位管理员功能

管理员可以对科研与教学项目、获奖成果、主要论著、专利及软件版权的录入、查询和审核,对项目管理、经费管理的录入和查询,如图l所示。查看各项目的详细信息点击各项目名称的链接就可以查看了,以及可实现上述查询结果导出EXCE等功能。3.3个人用户功能个人用户可以对科研与教学项目、获奖成果、主要论著、专利及软件版权的录入和查询,对项目管理和经费管理的查询,点击各项目名称的链接即可查看各项目的详细信息。

对科研与教学项目的录入,点击左边的“科研与教学项目”,将出现个人用户本人的前8条科研与教学项目(项目管理和经费管理显示全部中最新的8条)。通过“添加”按钮进入到添加页面,完成各文本框就可以进行添加新信息(相同项目不能重复添加,添加后并不马上显示在主页和自己的项目里面,等管理员审核通过后才显示)。对获奖成果、主要论著、专利及软件版权项目的添加亦如此,个人用户不能对项目管理和经费管理的添加,但可查询。

篇6

论文摘要:教学型本科院校中如何处理教师科研与教学的关系是一个始终引人关注的问题。正确地解决这一问题对于教师业务素质及科研能力的提高,以及学校自身的良性发展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应该在坚持以教学为中心,教学促进科研,科研反哺教学的原则下,不断完善学校的教学体制、激励机制以及对科研与教学的价值评价,从而使教学型高校步入良性发展的正确轨道。

目前在一些本科院校,尤其是教学型的本科院校中,教师经常面临着一个问题:就是如何来正确处理教学与科研之间的关系。针对这一问题,现在大致有三种不同的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人的时间和精力有限,涉足多个领域必然导致角色冲突。可能发生冲突的方面有时间、精力和责任等。第二种观点认为教学和科研的正相关是“显而易见”的。活跃的研究兴趣对成为一名优秀教师是至关重要的,高校教师的教学和科研两个角色是互补的,一个教师在两个方面完全可能都取得优异成就。第三种观点则认为教学和科研是两种完全不同的事业,科研致力于知识发现.教学致力于知识的传播。教学和科研的关系类似于音乐演奏者和乐谱的关系,是不同的两个领域。针对这个问题,一个比较客观的观点是,教学与科研之间的关系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它与教师的业务素质、科研能力、教学环境甚至学校定位等等因素都有很密切的关系。因此,应该区别对待,根据教师、学生以及学校的实际情况而有所侧重,使学校走上良性循环的发展轨道。

1目前存在的问题

作为教学型的本科院校,肯定是以教学工作为中心,并在此基础上实现教师科研和教学的良性协调发展。但在实际情况中,却存在一此问题值得我们关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在教学和科研体制上,目前一些高校的体制比较僵化,尤其是科研管理部门与教学管理部门之间缺乏足够的沟通与协调,甚至人为的割裂科研与教学之间的密切联系。如科研部门往往只偏重于教师科研的成果的数量与水平,而很少关注这些科研成果对教师实际的教学工作能够发挥多大作用。许多教师的科研成果一旦完成之后就被束之高阁,很少能够发挥实际作用。而教学部门则只关注教师的授课备课,教学等日常工作。而很少能够让教师把他的教学经验及技巧卜升到理论高度进行总结和分析,以进一步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效果。一些领导理念偏颇,重教轻研或重研轻教,对两者的重要性都估计不足,在教学科研的体制上各自为政,缺乏合作。

1.2对科研和教学的价值评价存在偏差。目前大多数学校在评定职称和制定教师奖惩制度时,往往采用量化考核的办法,对科研工作量、教学工作量制定了考核细则。现在存在着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由于科研工作和教学工作的性质、特点不同,科研成果比较容易度量和简单化操作,教师的教学效果和科研成果、社会科学研究和技术研究成果,很难在价值评价上达到平衡r因此科研成果的价值比重被夸大了,从而使教师不愿意在教学上投入较大的精力,教师的授课质量受到严重影响。另一种情况就是学校虽然在名义上非常重视科研工作,但是一些管理部门在实际上却认为教师科研对学校教学质量的提高所起的作用有限,对待促进学校科研工作的热情不高。因此在科研和教学两方面的经费管理、人员调配、激励机制甚至生活待遇等方面经常重前者而轻后者。结果造成教师科研缺乏积极性,学校科研气氛淡薄,难以出现高质量、高水平的科研成果。

1.3市场的激烈竞争导致管理思想出现误区。现在全国高校发展很快,相互之间的竞争也异常激烈。一所高校只有不断提高声誉和地位,才能吸引更多的学牛。促进学校快速发展。而衡量学校声誉和地位的的一个重要指标就是学校的科研成果。在西方市场经济国家,高校如拥有一批学术大师和重大科研成果,学校的声誉、地位、知名度便急剧上升,各种财源便纷至沓来。否则,学校的前景便很不妙。就各国高校情况看,虽然也有立足本科、搞好本科教学而使学校出名的先例,但毕竟为数甚少。我国高校已逐渐“面向社会、自主办学”,校际之间的竞争帷幕早已经拉开,实际上面临或即将面临着西方国家高校同样的处境。因此一些学校便将科研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过分的看重科研的重要性而忽视了教学才是教学型高校的中心任务。

2正确处理教师教学与科研关系的原则

教学型高校教师科研与教学的关系非常复杂,受到方方面面因素的影响。正确处理二者之间的关系,无论对于教师个人的事业发展,学生的素质提高,还是学校本身的内涵建设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在处理这一问题时,应该坚持以下几项原则:

2.1坚持以教学为中心,教学与科研相统一。

大学是为培养时代要求的高素质人才而设置的。因此,高等本科院校、尤其是教学型的高校更应坚持“以教学为中心”这一理念。但是以教学为中心的教学绝不是简单的教师课堂教学,它是以培养时代要求的高素质人才为目标,是融传授知识与创新知识于一体的教学,包含了培养创新人才的教学需要催生的科研和科研返哺教学促进教学这两重内容,这正是大学区别于以传授知识为主的中学和以研究工作为主的专业科研机构之所在。因此,以教学为中心绝对不能理解为仅抓教学工作这么简单.以教学为中心更为深层的内涵是“以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的高素质创新人才”,而高素质和创新却离不开科研。因此,要做到真正理解以教学为中心,还必须正确理解教学与科研的辩证关系,真正从思想到实践上都重视教学的中心地位以及科研对于教学的促进作用。高等教育的教学工作与科研工作是相辅相成的。高校的教学与科研应统一起来,教学必须建立在科研的基础上,科研要注意围绕教学展开,实现教学科研一体化。高校教师的教学过程本身就包含有对科研工作的审视和总结,科技成果可以为教学增添新的内容和活力,教学中遇到的难点又可加深对科研的要求,教学与科研两者必须成为一个有机的统一体。

2.2教学改革促进科研。

科研为教学服务是高校科研区别于专业科研机构的重要标志。高校的科研往往源于教师的教学活动及改进教学的需要,青年学生对新知识的好奇心使他们在接受新知识信息方面往往走在教师前面,教学过程中的师生双边互动使教师不但可以从学生身上得到新的启示,而且面对学生层出不穷的新问题,不得不思考和努力解决教学中所面临的新问题。这不仅是师生互动对教师的一种动力,而且它也开启了教师科研的新源泉。此外,大学教科书上的知识是固定的,但时代对于人才的知识要求却永远处在不断更新之中。书本上的知识总是不能满足培养人才的需求的,书本和时代要求之间的知识断层必须由教师来填补,这就是通常所说的站在学科前沿问题。它需要教师不断地吸取学科领域最前沿的学术成果和研究现状来充实自己,丰富自己的教学内容。这不仅要求教师具有广博的本学科科学知识,而且还必须具有较为灵敏的本学科学术嗅觉及开展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高素质的教师往往能在教学中注意从深层次的教学内容中提取科研课题,教学内容越深人越靠前沿,学科的疑点和盲点问题就越多,越需要科研攻关。科研与教学的互动可以激发教学和科研双向创新的内在动力。在教学过程中,实现教学出题,科研求解,以深化教学带动科研立项,以科研成果支持教学改革,从而真止实现教学与科研相长。 2.3科研反辅教学。

如前面所述,高校的教学是体现和融进了科研的教学。首先,科研有助全面提高教师的水平。教师教学水平和学术水平的提高,除了对书本知识的掌握以及对教材的理解程度以外,更重要的是体现在其科研实践上。科研是具有高度创造性的更为复杂的脑力劳动,它不仅需要科学的思想方法,而且需要严谨审慎的治学态度,细致填密的研究程序和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教师的科研活动不仅能不断更新教师的知识体系,有助于促使教师将科学的思想方法、治学态度向教学转化,从而提高教学及科研水平。而且,教师在从事科研工作的过程会形成一种特殊的精神气质,包括创新意识、实践精神、好奇心和进取心,独立探索的自觉性,以及不满足和怀疑精神等。它极大地有助于不断完善教师的自我形象,提高教师学术品位,从而增强自己在学生中的影响力和感召力,进一步带动教学中的师生互动和共鸣,使教师的水平跃上新的台阶。另一方面,科研有助于教学内容的更新和学科知识体系的发展。大学教科书及其书本上的知识是永远跟不上时代科学技术发展的步伐的。因而它也就不可能完全满足有强烈求知欲和充满好奇心的大学生的要求,这一不满足就是高校教师施展才华的场所。教师为教学的需要,跟踪因际国内最新学术动态,及时了解和反映本学科高水平的研究成果,以及教师本人开展的科研工作,不仅能比较有效的解决书本和时代要求之间的知识断层,而且教师通过自己的科研创新,还可极大地丰富和更新所教学科的知识体系,促进学科发展。

3加强科研与教学良性互动的建议

教学与科研之间存在的是辩证统一的关系,没有完全脱离科研的教学,也没有完全脱离教学的科研教学实践活动永远是科研创新的源泉,而科研是教学质量提高的重要途径。作为教学型的高校,关键是在两者之间找到结合的平衡点,把握好两者结合的最合理度。

3.1建立协调的教学与科研激励机制。

实现教学与科研互动,必须建立协调的教学与科研激励机制。首先,高校办学的主体是教师,要建立一系列鼓励教师积极性的教学和科研方面的各种激励机制,协调教学管理与科研管理中的矛盾,建立科学的教学与科研激励机制。教学型的高校应提高教学课时补贴,并在晋职晋级、岗位聘任、评先评优等方面设置最低教学要求,注意向教学业绩突出的人员倾斜.针对教授等学科带头人也要有一定的教学要求,不能由于是教授或有较大的学术威望就可以降低教学考核要求。科研奖金的发放一定要建立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基础上。同时每年对全体教师实行教学业绩量化考核,考核结果计人教师业务档案,作为教师评聘职务、岗位聘任、晋升丁资、实施奖惩的重要依据,并同一定百分比的固定工资和职务津贴挂钩。这对于促进、平衡教师教学和科研工作,提升学校教学和科研的整体水平有非常积极的作用。

3.2加强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研究。教学质量评价是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中十分薄弱的一个环节,非研究型的地方院校重科研、轻教学与此有直接的关系。为加强教学,从政府到学校都采取了很多措施,但效果不尽如人意。例如,有的政策本来是以强化教学为初衷,但最后落脚到科研上,成为科研的激励政策。而有的高校则恰恰相反。校教改项目是为加强教学建设,深化教学改革、强化教学管理、提高教学质量而设立的,但立项时强调课题组成员职称和学术研究成果,没有向教学优秀人员倾斜,验收结题时最重要的标准也是体现在科研上,而实际教学质量、课程基本建设和教学效果则放在次要的位置上。另外.教学质量标准和数量标准的量化涉及标准本身的科学性、执行标准的操作过程的可行性及与科研成果可比性,要引起高度的重视。在科研管理上,要严格把好科研成果的质量鉴定关。因为在教学管理与科研管理中引发矛盾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对科研成果评定的量化标准.只有严格把握科研成果的评价标准,才能端正教师和研究人员的科研态度,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科研和教学价值导向失衡的问题。

篇7

教学与科研是高校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二者的矛盾成为我国高校中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本文分析了这二者存在的问题、矛盾产生的原因,并给出了解决矛盾的相关举措。

关键词:

高校教师;教学;科研;矛盾

教学与科研是高校的两个最基本的职能,也是高校教师工作的主要两个方面。现今,教学与科研的矛盾已成为我国高校中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尽管我们普遍认为教学与科研相结合才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但是真正在高校里落实“教学科研相统一”的原则举步维艰。教学与科研的矛盾已成为制约高校发展和高校教师综合实力提高的一个重要原因。

1.存在的问题

从我国高校的发展趋势来看,科研在高校的发展和教师的考核中显得越来越重要,几乎每所高校都存在“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尽管一个国家的未来主要靠的是教育,教师的首要任务是教书育人,但是现今大学教师的考核和晋升制度使得教师无法安心教书,几乎所有大学教师都将科研工作置于工作的首要位置。而且各个大学的科研任务都很重,老师的科研压力很大,为了能够完成考核任务,他们不得不将大量时间和精力用于科研工作,这样就必然减少对教学工作的投入。因此,高校教师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之间产生了很大的矛盾。这就导致一些高校的教学质量与水平难以得到提高,直接影响到高校的发展,不利于人才的培养。

2.问题存在的原因

对于高校来说,科研论文的数量、发表期刊的层次、学术著作的质量和项目经费的多少成为一个大学排名高低和影响力大小的重要参数。就目前的情况,各高校的管理者都更注重科研指标。高等教育的评价模式就是以科研为指标,各高校如今都在努力争取向更高层次发展或转型,这就势必需要老师提供更多的学术论文、科研项目等。为了建成“一流大学”或成功将大学转型,各个大学无不直接或间接地将科研成果列为工作的首要任务。这样的办学理念、评价模式本身就导致教师只能采取重科研而轻教学的做法完成学校规定的科研任务。而且科研成果是显性的,在科研的物质奖励激励下,教师越来越倾向于功利性的研究,而不易量化和评价的教学活动被边缘化。我国高校教师职称的评定、奖励、升职等均直接和科研成果挂钩,教学业绩对职称、收入等影响几乎无足轻重,这就迫使大学教师只能重视科研而无视教学。而且科研成果属于个人,用科研成果作为考核标准似乎更加客观。教学的评价较为主观和复杂,因此教学工作很难得到适当的评定,而且教学成果多属集体成果,除非是教学领域里非常出类拔萃的人物,比如国家级教学奖的获得者,可是获得这种奖励是何等难,因此,教学产出也就没有科研产出更直接更快捷。此外,精心培养学生并非短时间就能使学生成才,那么对教师在教学上的付出和产出就无法给出适当的评判,这就导致教师在教学研究上不肯花过多的精力。只有极少数教师倾心于教学研究,但往往只是个人行为,学校给予的支持、鼓励和奖励甚少,这导致教师直接轻视教学。现下高校的发展或转型更是将更多的科研压力加在教师身上,使得他们必须花费大量精力在科研上,而几乎无暇顾及或者不愿意顾及教学。教师对教学越来越敷衍,不愿花心思琢磨教学,更何谈教学与科研结合。

3.相关举措

首先,教师应当摆正教学和科研的位置。教学和科研是目的、性质不同的两种活动,虽然它们矛盾重重,却是相互促进、互为因果的。科研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通过科研教师能够更好地把科研结果渗透到教学中,更好地拓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更好地促进教学。同时,教学活动有助于发现新的科研方向和问题,只有摆正二者的关系,才能真正达到“教学科研相统一”的结果。其次,制定合理的职称评定制度和教学激励机制才能有效改变大学里“重科研轻教学”的风气。笔者建议职称的评定不能只看发表的文章和主持的项目而几乎忽略教学业绩,职称评定上可以有科研型教授也允许有教学型教授,并且岗位的聘任、工作的考核等应与教学质量有直接关系,这样可以激励教师在更擅长的领域发挥最大的优势。还要完善教学激励机制,在奖励上完全实现教学工作和科研工作同等对待,高校管理者在办学理念和管理政策上应该倾向教学工作人员,使得老师能安心教书育人,能够积极主动地更新教学方法、内容,只有这样才能为国家培育出更多优秀人才。最后,真正解决高校里教学和科研的矛盾,需要教师既有扎实的教学功底又有过硬的科研能力。一方面,每一位教师都要认真备课,吃透教材,将知识以通俗易懂的形式传授给学生,并通过科研不断积累专业知识和拓宽知识面,使教学活动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另一方面,高校教师若能结合所处高校的类型和所在学院的学科、专业建设问题确定科研方向和选题,则能够使科研更容易得到支持,更快产出科研成果,而且在教学中能发现新的问题科研开拓新的研究方向或课题。同时,学校应该根据不同专业的特点,开展相关的教师发展活动的培训,帮助教师们了解更新更好的教学理念,为教师的发展提供组织保障。

4.结语

教学与科研是相辅相成、互为因果的。高校教师一定要平衡好二者的关系,做到以教学促科研,以科研助教学。只有教学科研两手硬,才能更好地实现自身的发展,促进学校和国家教育的发展。

作者:朱晓明 褚小婧 单位:阜阳师范学院数学与统计学院

参考文献:

[1]赵海波.浅谈高校科研和教学的失衡现象[J].科技信息,2014,(07):88.

[2]聂兆君,刘红恩,姜瑛.浅析高校青年教师提升教学和科研能力的办法[J].教育教学论坛,2015(33):24-25.

[3]李奋.高校教师科研与教学关系的思考[J].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11(2):23-26.

[4]王璟,李顺,王建方.高校青年教师教学与科研的矛盾及解决途径[J].科教文汇,2012(08):3-4.

[5]张丽,何云峰,马瑞燕.地方高校教师专业发展中的教学与科研关系微探.高等农业教育,2014,8(08):47-50.

篇8

关键词 科研与教学 高校教育 失衡 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z.2016.08.016

Abstract At present, there is a serious imbalance between research universities and teaching oriented universities in our country. In the research school, "scientific research, light teaching" phenomenon is serious; and in teaching oriented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e phenomenon of "emphasis on teaching and research" is also very prominent, such state of imbalance is not conducive to stable development of colleges.. The from different angle analysis teaching and scientific study unbalance and the reasons for the performance, and to further explore measures related to the balance,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level of teaching and scientific research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of our country, and further enhance the strength of education.

Key words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teaching; college education; imbalance; countermeasures

高等院校的扩招为高等教育带来了巨大的机遇和挑战,高校的教学、科研以及服务社会功能在现阶段得到很大的彰显。但是与此同时,科研与教学失衡的现象也更加突出。针对这个问题,处理不当将直接制约高校以及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因此引发了学界的广泛关注。探讨高校科研与教学失衡的原因,分析改善现状的对策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政府投资、高校办学理念以及教师因素等进行分析,探讨合适的解决措施,现予以综述。

1 高校教育中教学与科研失衡的主要表现

根据前人的研究成果,中国的大学主要分为研究型大学、教学型大学、研究教学型大学以及教学研究型大学。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很多高校都强调教学与科研并重。但是在教学科研型高校中,相对于教学目标而言,更多地追求科研硬指标,比如每年发表高水平论文、申请项目都有很大的奖励,而且科研成果还可以换算成教学工作量,另外评职称时也把科研成果作为重要的加分条件。各种措施都体现出这类学校对于科研的重视程度,相比之下教学地位非常弱。甚至很多学校的办学理念是以科研为重,严重偏离教学重心,最终导致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办学质量日益下降。

2 教学与科研失衡的主要原因分析

2.1 政府投资因素的影响

从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对于高校的投入采取非均衡原则。开展重点实验室、重点学科以及科研教学基地等工程,对高校产生了巨大的诱惑,争取到其中的项目就意味着能够获得很高的经费资助。只有具有一定科研规模和实力的学校才能争取到这些项目。因此学校不得不重视在科研上的投入,鼓励教师积极投身于科研工作,只有科研水平上升,学校才能够获得充足的经费,从而提高其社会声誉,吸引更多的教师资源和生源。这样的政策导向导致研究型大学将重点放在科研上,忽视了教学水平。过于迎合政府与社会的需求,热衷于学校在相关指标排序中的次序上升。

2.2 高校经费体制的影响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体制的改革,经费体制也出现了明显的变化。就目前来看,高等院校的办学经费主要来自国家拨款以及科研经费,其中国家拨款与学生数量存在直接的关系,但是与教学质量之间没有明显的联系,这就意味着教学质量的提高并不能够获得更多的款项。而科研经费则需要学校从国家与企业中争取,依据学校的科研水平进行分配。在这样的制度下,将高校一方面要不断扩大学校招生规模,另一方面还要积极鼓励支持科研工作。例如,很多学校为了激励教师积极争取项目经费,采取提成加配套经费的管理办法,科研经费中的一部分将作为项目承担者的奖励,另外在项目结题后学校还按一定的比例追加配套经费,支持进一步的研究,争取更多的项目。尽管这些政策极大地促进了教师的科研积极性,但也明显淡化了他们对于教学的热情,进而导致重科研轻教学的出现。

篇9

关键词:以人为本 高校 教师管理

一流的师资是建设一流大学的第一资源,因而对师资的管理自然就成为学校管理的核心。高校教师的水平是影响我国建设一流大学的重要因素,所以,要建设一流大学,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就必须加强高校教师管理。

一、我国高校教师管理的现状

(一)高校教师管理中行政化倾向突出

我国实行市场经济体制已20多年,但是受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影响,我国高校管理中行政化倾向仍然十分显著,在高校教师管理中也不例外。高校教师管理中,行政队伍成为支配和管理高校的主体,教师的主体地位得不到应有的重视,行政人员成为管理学校的核心力量。在对教师的管理中,管理者往往以事为中心,重事轻人,把教师看成被动管理的被管理者,是实现高校教学目标、提高高校教学质量和高校水平的工具,以命令、惩戒的方式来指挥老师,忽视了教师的个性,教师自身的价值得不到足够的重视,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受到压制,潜力无法得到有效挖掘。在管理过程中,学校管理者大多从组织的安排来考虑,不为教师的个人需求考虑,大多数教师对学校管理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得不到切实落实,长此以往,往往导致教师情绪低落,对高校的管理产生抵触情绪,教师参与学校管理的积极性、主动性也渐渐丧失。

(二)对教师的考核重科研、轻教学

在部分高校的教师管理中,对教师的考核往往采取量化的评价方式,重科研、轻教学的倾向显著。在对教师的评价中,多看重教师的科研能力、科研成果,那些教学业绩较高但科研成果较少的教师在考核中往往无法得到如愿的结果,而那些科研成果较多教学业绩一般的教师在考核中却能获得好评。众所周知,教师晋升、薪资等往往与考核结果挂钩,在职称评定上,重科研、轻教学的倾向就更加明显了。在这种价值导向推动下,教师往往在工作中倾向于科研,而将教学排在第二位置或者更后。更让人担忧的是,重视科研的过程中,往往用科研成果的数量和级别等具体的数据来衡量教师的水平,而不认真分析可按成果的质量与内容。这种方式一味的追求数量,早成大多数人为追求论文的数量而,甚至走向一种极端——为发论文而发论文,使原本神圣的学术事业成为各种交易。

(三)过分依赖外在奖励的激励作用, 忽视了内在激励

在激励方面,高校对教师的激励多看重外在奖励的作用,忽视了高校教师的实际需求,缺乏内在激励,没有建立起有效的激励机制。激励要以教师个人的内部需要为依据,以需要的满足来驱动教师完成各种行为。平心而论,物质需要总是第一位的,想要调动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必须首先给其必要的物质满足。但由于高校教师属于高文化、高学历、高强度的工作群体,他们对精神方面的需要远远大于物质需要。高校教师往往希望自己能够在工作中表现出实力,并且有所成就同时也希望自己的工作能够得到周围环境中的人的赏识、肯定。但是,目前在高校教师队伍的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就是:对高校教师的内在激励方式不足甚至匮乏。大部分高校往往通过提高待遇、多发奖金的方式来试图留住教师。而通过外在奖励和内在激励相结合的办法留住教师,这一点却经常被高校所忽视。

二、“以人为本”理念下改进我国高校教师管理的可行性措施

针对上述高校教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结合“以人为本”理念,尝试从以下几方面着手来进一步加强和改善对高校教师的管理。

(一)高校教师管理去行政化,建立人性化管理机制

社会、学校、个人要重新认识教师在高校中的主体地位,教师是办学主体,是立校之本,要建立以教师为本的人性化管理理念。在高校教师管理过程中,在管理制度的制定、实施等各个环节上,尊重、相信、依靠教师,把教师看成管理的主体,也就是管理的参与者、组织者和监督者。从人性化的角度,关注教师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关注教师的物质和精神需要,真诚的关怀教师、扶持教师、尊重教师,让教师都能体会到自己作为学校的主人的自豪感,从而提高教师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

(二)正确处理教学和科研的关系,建立科学合理的学术评价体系

高校教师管理中的重科研、轻教学的倾向要求我们必须深刻反思显存的评价制度,如何正确处理教学和科研的关系,如何衡量学术质量,是摆在所有高校管理工作者面前的一大课题。在人本主义理念中,教师是高校的办学主体,在评价一名教师的水平时,高校必须建立科学合理的学术评价体系,杜绝评价机制的工具性、操作性。科学合理的学术评价体系要求评价制度的灵活性、个体性,要求在评价过程中考虑教师作为个体的需求。这种评价体系不仅看重教师劳动的结果,同时也看重教师劳动的过程,将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结合在一起,并以过程评价为主。相对于看重数量的评价来说,更强调对教师科研成果和教学成果的质量评价。

(三)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相结合,以精神激励为主。

“教师管理要牢固树立以人为本、以教师为本、以教师的发展为本的理念,要使这种管理思想付诸实践,真正能够做到通过管理促进教师发展,关键是建立一种有效的激励机制。”[1]对于高校教师的激励,学校必须考虑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的统一,协调好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的关系,以精神激励为主。一方面要学校要善于运用各种物质条件来改善教师的工作环境,完善教师所需的必要的硬件,接触教师教学科研的后顾之忧,这样教师才能全身心投入到高校工作中。另一方面,高校教师的特殊性决定了高校教师除了必要的物质激励外,高校教师对内在的精神需要也是高校管理者所必须考虑的。高校必须通过情感激励、表扬激励、参与激励、目标激励等多种精神激励方式,将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相结合,提高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篇10

关键词:科研间接成本 成本补偿 科研经费管理

中图分类号:F2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6)01-135-02

目前,大多数科研项目对项目依托单位的补偿采用间接费用的形式,间接费用使用分段超额累退比例法计算并实行总额控制,按照不超过课题经费中直接费用扣除设备购置费后的不高于20%的比例核定,另外,少数项目采用管理费的形式进行补偿,一般为5%。对于高等学校而言,科研、教学两者相辅相存,大多数教师既从事教学工作又从事科研工作,教学科研仪器设备、设施等既有教学经费投入,也有科研经费投入。问题是,高校提供的教育成本和科研成本如何计算确定,科研项目开展是否增加了教育成本,按比例对依托单位的科研间接费用补偿金额,是否能补偿各依托单位为科研项目开展所提供的间接成本。

一、成本内涵与成本补偿理论

高校的教育成本,从广义来讲,是为了让高等教育的受教育者接受到教育服务而耗费的各种资源价值的总和,它既包括可以用货币计量的为高等教育服务所支出的各种资源价值的总和,也包括因高等教育资源用于教育事业而造成的损失。从狭义理解,它是高校培养每个大学生所耗费的全部费用,包括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直接成本是指用于培养大学生的费用,包括教育教学成本和科研成本等;间接成本即学校行政管理部门为管理学校而发生的管理及人员的费用。

美国教育经济学家约翰斯通(D.Bruce Jonestone)1986年提出高等教育成本分担理论,本着“谁受益谁分担”的原则,学生、纳税人、学校、政府等受益主体需承担相应的教育成本。高等教育成本补偿是由高等教育受益各方根据各自受益高低及支付能力大小对高校所消耗的人力、物力、财力进行必要的补充和追加。{1}按照成本的一般定义,科研成本是特定的会计主体(如高校或科研机构)为完成特定的科研任务而发生的或应该发生的可以用货币计量的代价,即凝结在科研成果中的物化劳动和活劳动的总和,表现为科研活动所耗费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价值{2}。科研项目成本包括科研直接成本和科研间接成本,科研直接成本是发生在具体研发项目中的费用,而科研间接成本是项目依托单位提供的用于改善为科研活动投入的各种支撑条件的费用,包括科研人员工资和科研管理、图书网络及信息资料服务、基础设施和房屋、实验室、基地等其他公共条件建设费用等。科研直接成本的补偿由项目管理单位给予补助;科研间接成本一般由项目依托单位投入,项目管理单位按直接费用扣除设备购置费后的5%~20%的给予补助。

二、文献综述

周科朝等认为,在大学科研任务加重、科研活动与教学活动“争”资源并危及教学质量和未来科技创新能力的情况下,才逐渐认识到充分补偿科研间接成本的作用。高校科研项目完成成本补偿问题直接关系到高校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国家从“十二五”开始实行间接费用成本的补偿,但补偿不足{3}。赵春峰等认为,科研成本核算就是利用货币单位对项目研究过程中各种经济资源的价值牺牲或耗费的计量,所以应该是核算全部成本,实施全成本核算将所有成本要素都列入科研成本{4}。刘燕认为,低比例的间接成本就不足以补偿大学人力、物力等基础条件的耗用,再加上未完全用于补偿大学的间接成本,严重影响了大学的可持续发展{2}。湛毅清等认为,政府支付的科研管理费比例也远低于科研项目对于大学设施和管理资源耗用。教学活动承担大部分应由科研活动承担的间接成本。同时还补贴了科研活动相应的工资。学校争取的科研经费越多,补贴的科研间接成本以及科研工资就越多{5}。

以上研究均认为高校为科研项目提供了科研间接成本,科研间接成本应该得到补偿。而科研经费分配用于补偿学校提供的科研间接成本不足,科研活动挤占教学活动支出。

三、H大学提供的科研间接成本计算

笔者以H大学为例,计算近三年为科研活动提供的间接成本。

1.基本情况。H大学所在省政府对高校的教育成本补偿是按“标准学生因素拨款+学科因素拨款+历史及绩效因素拨款”的模式进行,没有考虑科研业务因素,也没有专门的基本科研业务费拨款。

H大学为地方高校,定位为教学研究型大学。其教学科研工作相互交叉重叠,表现为大多数教师既从事教学,又从事科研工作,提供的科研支撑条件没有计入科研成本。对科研项目直接成本进行单项核算,间接费用采用统一提取的方式,没有实际反映各项目花费的间接成本支出。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的老师工资及绩效由教育成本承担,在学校教育事业经费人员经费中统一列支;教学经费投入购置的设备、建设的实验室和教学基地由教学和科研共享使用。

2.H大学总支出分类。我们将H大学的总支出分为公共支出、管理支出、专项支出、学院运行支出四大类,详见表1。

3.确定当量科研人数。将学校在职人员分为三大类,一类是专任教师,二类是“双肩挑”教师,三类是管理人员及其他。假设科研人员均来自专任教师和“双肩挑”教师两大类中,专职从事管理工作,未经学校认定为“双肩挑”教师的人员,初级及以下职称的教学科研辅助人员以及工勤人员,不计算当量科研人数。在教师中按以下原则测算科研当量人数:

(1)人员及归属。专任教师人事关系和专业技术岗位均在同一学院的人员,科技创新平台管理中心担任博士生导师、硕士生导师(以下简称“博导”、“硕导”)的人员,其当量科研人数计算到专业技术岗位所在学院;跨学院担任博导、硕导的人员,其当量科研人数计算到人事关系所在学院。“双肩挑”教师是指学校岗位设置签订聘用合同中约定的完成“专任教师”岗位60%的任务的人员。学院“双肩挑”教师,按人事隶属关系测算到学院,管理部门“双肩挑”教师,按业务隶属关系测算到学院。

(2)测算系数。专任教师中,正高职称人员1.0,副高职称人员0.6,中级职称人员0.2;兼职院士、长江学者、芙蓉学者、百人计划和神农学者等柔性引进人才,系数为1.0。“双肩挑”人员中,正高职称人员0.6,副高职称人员0.36,中级职称人员0.12。

4.计算科研间接成本。对于教学科研人数交叉的,通过当量科研人数确认科研人数;在确定的科研当量人数的基础上,再按比例计算科研间接成本。

所有支出分为:与科研不相关的支出、直接科研支出、教学与科研混合的支出、科学科研与其他混合的支出。

首先,将直接科研支出计算出来,如科研专项、科研奖励,计入科研间接成本;然后,剔除与科研不相关的支出,如离退休支出、学生支出、基建维修支出;再次,将教学科研与其他混合的按专任老师与管理人员的人数比例进行分离,如学院人员工资、学院运行支出等;最后,将教学与科研混合的经费按科研当量人数计算,得出科研间接成本(见表2)。

四、分析与建议

1.采用科研当量人数将科研间接成本从教学成本中分离出来。对于高校,特别是教学研究型大学,从人员类别来说,大多数教师既从事教学又从事科研,教学与科研活动相互交叉;从提供的支撑条件来说,实验室、仪器设备、实验基地等设施以及其耗用的材料、水电暖费等均为教学、科研共用。那么,如何将科研项目间接成本从教学成本中分离出来,为科研间接成本补偿机制提供依据,本文采用了科研当量人数的计算办法,笔者认为这种方法对于分离科研和教学成本具有相对合理性。

2.高校科研间接成本弥补不足。H大学科研间接成本占到位科研经费的比例三年分别为:50.09%、57.03%、62.2%,其间接成本率是基本稳定的。H大学对于科研项目提取间接费用或管理费,其中纵向项目按国家规定提取间接费用,横向项目按5%提取管理费,每年平均提取间接费用或管理费的金额1500万元,提取的科研间接费用或管理费占学校提供的科研间接成本的比例三年分别为14.6%、12.5%、12.8%。也就是说,H大学还要另外贴补科研奖励、科研平台建设等科研间接成本三年分别为85.4%、87.5%、87.2%,形成科研间接成本挤占事业经费的现象,也造成了每年事务经费全部花光或略有超支,而科研项目的直接经费还有结存。

3.建立分类补偿间接成本的补偿机制。由于不同高校具有不同的组织、资源结构,比如以文科为主的高校和以理工科为主的高校,其间接成本率是不同的。目前,政府管理部门将间接成本补偿建立在直接成本的基础上,有的按比例进行计算,有的按绩效进行拨付;有的采取与直接成本捆绑的方式拨付,有的按直接费用和间接费用分别拨付。不管是哪种形式,我国政府对所有高校的间接成本采取单一的比例加以限制的政策,在规定比例过低的情况下,各类别的依托单位是不公平的。建议按类别对科研间接成本进行补偿,有基本科研业务费的高校按一个层次,没有基本科研业务费的高校和科研院所补偿比例要高于有基本科研业务费的高校。

4.加强科研项目依托单位的间接成本管理。

一是针对高校科研间接费挤占教学成本的现象,系统进行高校科研项目间接成本的科学界定和管理研究,有效规范科研经费的预算和使用,要建立以高校为对象的科研项目间接成本分配率的模型,促进政策部门制定加大对间接成本的补偿机制,建立项目依托单位的平均间接成本由项目管理单位和依托单位之间进行合理的机制分摊。推动高校加强对科研基础条件建设的支持,促进高校科研工作可持续发展,推动高校高水平教学科研共生共荣,良性发展。

二是在提供间接成本一定的情况下,要鼓励科研人员积极争取更多的科研经费;同时,适当提高管理费或间接费用的提取比例,以弥补依托单位提供的间接成本。构建适应高校的科研间接成本的补偿机制,建立教学、科研老师之间的良好互动机制,促进科研进一步提升,并以科研反哺教学,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注释:

{1}张日新.大学的经济属性、政府角色与成本补偿[J].重庆社会科学,2011(3):104-108

{2}刘燕.高校科研经费全成本核算管理初探[J].齐鲁珠坛,2013(3):12-14

{3}周科朝,湛毅青等.发达国家政府科研项目完全成本资助政策研究[J].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2011(3):31-34

{4}赵春峰.高等学校课题制下科研经费全成本核算的问题探讨[J].现代商业,2014(3):208-209

{5}湛毅青,易玄.中美高校政府科研项目完全成本资助政策比较研究[J].中国软科学,2012(7):91-98

(作者单位:湖南农业大学 湖南长沙 410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