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作业管理案例范文

时间:2023-06-20 17:18:4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学校作业管理案例,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学校作业管理案例

篇1

为贯彻落实2021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推进五育并举,促进学生健康发展,根据关于加强义务教育学校作业管理的通知以及《全面落实中小学生“五项管理“规定》的通知要求,我校特制定学校学生作业管理制度,需要家长的监督和配合,共同为孩子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一、指导思想。

学生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延伸,是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巩固和内化过程,是反馈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适当的作业对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提高素质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对学生作业的科学规范管理,建立健全实验学校的作业监管和考核机制,有利于促进我校学生个性特长的发展;促使我校教师更加关注学生的个性和兴趣,关注作业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关注学生的健康成长;促使教师钻研教材教法,更加重视教学规律和认知规律,促进教师提升教学水平和教学能力。 坚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全体学生,以人为本,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全面提升我校学生整体素养,为学生全面健康和谐发展奠定坚定的基础。

二、学生作业管理的基本原则。

1.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原则立足学生的长远发展,激发学生积极完成作业的兴趣,关注学生的需求,培养学生主动实践、敢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培养学生及时认真专注地完成作业的良好行为习惯。

2.学业和谐发展原则作业的设计与布置要本着促进学生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和谐发展的原则。既要布置知识巩固性作业,也要布置一定量的探究性、实践性作业。知识巩固性作业,避免单一重复、机械、繁杂。探究性、实践性作业,要适合学生的身心特点和实际水平。

3.量与质相统一原则作业的设计应与课堂教学紧密衔接,或是课堂教学的巩固、提高,或是课堂教学的补充、延伸、拓展,或是课堂教学中知识的实际运用。精心设计,设计精而少的作业,以少的作业量达到优质的作业设计水平。控制好家庭书面作业总量。

4.师生共同发展原则从学生的角度而言,作业应是温故知新、修改建构知识体系、发展自身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从教师的角度而言,作业应诊断学生学习水平、反思教学得失的重要环节之一;

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而言,既是两者之间信息反馈、情感交流的重要渠道,也是教师培养学生非智力因素的重要资源。

5.过程性评价原则教师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要对每一次作业检查批改进行分析诊断,学校在学期常规教学检查中,要分多次对教师的作业布置、作业批改、作业记录分析进行评价,把学校对教师原来较少的阶段性作业评价转化为过程性评价。

篇2

关键词:杜邦安全文化;企业;消防安全管理

一、我国企业消防安全管理工作的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

随着我国消防法制建设的不断完善和健全,《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和公安部《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消防安全管理规定》的颁布实施,明确规定了企业自身所应履行的消防安全职责。尤其是近两年企业消防安全“四个能力”建设的深化,使企业的消防安全管理模式发生了明显的变化,防范火灾的能力得到了较大的提升,为消防安全管理工作的发展和深入创造了有利时机,但在企业消防安全管理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

1、消防安全的责任主体意识没有真正树立,消防安全责任制落实不到位。社会上普遍认为消防安全工作由公安消防机构管,企业管理者认为消防工作是消防职能部门的事,一些企业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忽视了消防管理工作,将原有的消防安全制度简化,甚至取消,即使有也只是写在纸上,落实不到行动上。没有把消防安全看成是经济建设中不可分割的统一体,没有把消防工作纳入到管理工作中。许多单位只是指定了一名消防安全管理人整理相关的消防工作台账,以应付消防机构检查,消防安全管理工作流于形式。

2、员工的消防安全素质普遍较低,自防自救能力不强。虽然,通过消防安全“四个能力”建设的深入,企业的灭火操作技能有了较大的进步,但由于消防知识欠缺,缺乏辨识火灾风险的能力,对本岗位及生产(经营)和施工环境的危险辨识评价意识不够,容易造成工作的盲目性和野蛮性,不采取防范措施,等到发生火灾时,又由于自防自救能力较差而不能及时控制火灾,给企业和社会造成重大损失。

3、消防宣传教育走形式。企业在教育培训的过程中经常采用照本宣科的方式,很多培训对培训对象不分专业和层次,不管受教育者能否听懂,只是一味地灌输,多采取上大课的方式,所讲防火知识与听者工作岗位、环境不相符,造成员工在学习过程中敷衍了事,所学知识不能运用到工作中,效果很差。

4、内部管理混乱,员工的消防安全意识淡薄。个别企业负责人受经济利益驱动,对公安消防机构指出的消防安全隐患和管理漏洞置若罔闻。这样一来企业内部消防器材的配备维护、消防安全检查和违章行为查处等经常性工作无从落实,企业职工的消防自我约束管理意识淡薄,火灾隐患得不到良好控制。

二、杜邦安全文化

众所周知,杜邦公司是全球安全管理记录最好的工业企业之一,被公认为工作场所安全管理的领导者,经过整合安全管理经验、知识和科技,向全球大企业和政府部门提供全面的安全管理解决方案,减少人们在工作和工余各种场合的伤亡事故的发生。杜邦的安全文化和安全理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部分:

1、预防为主。一切事故都是可以预防的,这是杜邦从高层到基层的共同理念。工作场所从来都没有绝对的安全,决定伤亡事故是否发生是处于工作场所中员工的行为。管理者并不能为员工提供一个安全的场所,只能提供一个安全的工作环境。在很多情况下,是人的行为而不是工作场所的特点决定了伤害的发生。正因为所有事情都是在生产过程中通过人对场所的行为发生的,所以人的行为可以通过安全理念加以控制。抓事故预防就是抓人的管理,抓员工的意识(包括管理者的意识),抓员工的参与,杜绝各种各样的不安全行为。

2、管理优先。各级管理层对各自的安全负责。“员工安全”是杜邦的核心价值观。杜邦公司的高层管理者对其公司的安全管理承诺,是致力于使工人在工作和非工作期间获得最大程度的安全和健康,致力于使客户安全的销售和使用其产品。为了能得到最佳的安全效果,各级领导一级对一级负责,在遵守安全原则的基础上尽一切努力达到安全目标。安全管理成为公司事业的一个组成部分。安全管理的触角涉及企业的各个层面,做到层层对各自的安全管理范围负责,每个决策者、管理者乃至小组长对手下员工的安全都负有直接的责任。

3、行为控制。不能容忍任何偏离安全制度和规范的行为。杜邦的任何一员都必须坚持公司的安全规范,遵守安全制度。如果不这样做,将受到严厉的纪律处罚甚至解雇。这是对各级管理者和工人的共同要求。工作外安全行为管理和安全细节管理是杜邦独特的安全文化。“把工人在非工作期间的安全与健康作为我们关心的范畴”,在工作以外的时间里仍要做到安全第一。杜邦认为工伤与工作之余的伤害不仅损害员工及其家庭利益,也严重影响公司的正常运行。

4、安全价值。安全生产将提高企业的竞争地位。在杜邦公司所坚信的十大信条里,确信“安全运作产生经营效益”,安全会大大提升企业的竞争地位和社会地位。杜邦很会算安全效益帐,他们把资金投入到安全上,既挽救了生命,又给公司带来良好的声誉,消费者对公司更有信心,反而带来效益的大幅增长。

5、安全模型。安全文化建设的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自然本能阶段。企业和员工对安全的重视仅仅是一种自然本能保护的反应,安全承诺仅仅是其口头上的,安全完全依靠人的本能。这个阶段事故率偏高。第二阶段是严格监督阶段。企业已经建立必要的安全管理系统和规章制度,各级管理层知道自己的安全责任并作出安全承诺,但没有重视对员工安全意识的培养,员工处于从属和被动的状态,害怕被纪律处分而遵守规章制度,执行制度没有自觉性,依靠严格的监督管理。此阶段安全业绩会有提高,但仍有相当的差距。第三阶段是独立自主管理阶段。企业已经具备很好的安全管理系统,员工已经具备良好的安全意识;员工把安全作为自己行为的一部分,视为自身生存的需要和价值的实现,员工人人都注重自身的安全,集合实现了企业的安全目标。第四阶段是互助团队管理阶段。员工不但自己注意安全,还帮助别人遵守安全规则,需要别人提高安全业绩,实现经验分享,进入安全管理的最高境界。

三、杜邦安全文化对企业消防安全管理工作的启示

杜邦安全模型表明,只有当一个企业安全文化建设达到该模型中的第四阶段时,才有可能实现安全零事故的目标。

1、必须要抓好企业员工消防安全理念的建立和渗透,消防安全意识培养和提高。理念决定意识,意识主导行为。要使广大员工不仅对消防安全理念熟读、熟记,入脑入心,全员认知,而且要内化到心灵深处,转化为安全行为,升华为员工的自觉行动。要加强舆论宣传,不断向员工灌输消防安全知识,通过对员工进行灌输教育、培训,形成浓厚的舆论氛围。要巩固无形的消防安全价值观,不能单纯停留在口号上,必须寓无形于有形之中,把它渗透到企业的每一项规章制度、标准和要求当中,进行强势推动,使员工从事每一项工作时都能够感受到消防安全文化在其中的引导和控制作用。

2、必须坚持“以法治安”。要用法律法规来规范企业领导和员工的消防安全行为。要依据国际国内有关消防安全的法律、法规、条例,建立、修订、完善企业消防安全管理相关的规定、办法、细则等,为强化消防安全管理提供法律依据。要组织员工学习消防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使全体干部、员工学法、知法、懂法。要把各项规章制度落实到生产(经营)管理全过程,全体员工都必须自觉遵守法。要依法进行检查、监督,维护法规的权威性。要让管理行为用规章制度说话,用规章制度规范管理行为,保证执行正确、有效。

篇3

关键词:中等职业学校 档案管理 若干思考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22.058

档案记录了一所学校教学活动的真实进展,是学校历史发展的真实体现。中等职业学校是在高中教育阶段进行的职业教育,也包括部分高中后职业培训,目前是我国职业教育的主体。加强中等职业学校档案工作的管理,对提高我国学校管理工作效率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本文将对目前中等职业学校档案管理工作提出几点思考,希望引起广大教育机构的关注。

1 中等职业学校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

中等职业教育作为我国教育体系中一个很重要的组成部分,应紧跟社会发展的步伐,顺应国家教育管理的基本理念。而做好档案管理工作是目前中等职业学校管理很重要的一个部分。但由于很多人并没能意识到这一点,导致中等职业学校档案管理工作的现状不容乐观。从原因上分析,其主要原因是现阶段我国教育机构对档案管理工作的认识还远远不够,这些认识上的不够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1.1 对中等职业学校在现今教育行业的地位认识不够

经调查研究显示:中等职业学校的师资条件有限,教师自我认同明显低于普高教师,进而影响到中职学校的教学质量,由此产生的一系列连锁反应会直接导致社会对中等职业学校地位的认识存在偏差。

1.2 对档案管理的重要性认识不够

档案管理是对教育机构信息统计的一个渠道,也是反映学校人员构成特点一个标牌。但是,很多教育者在这方面的认识并不全面。他们一味的认为教育机构的实质是学习,只要学生学习成绩好,能学到基本的技能就行,至于教育者采取怎样的教育方式,后勤管理人员如何来管理整个机构都只是学习以外的附加值。

1.3 管理理念跟不上时代更替的步伐

现在是一个电子信息管理的时代,很多领域都开始先后理解并接受这种先进的管理理念,教育机构作为所有文化资源的源头,在这一点上却并没有认识到这一点。在这个信息化日新月异的年代,很多中等职业学校档案管理工作还停留在手动层面。这一落后所导致的结果是档案管理不善,并且还会直接导致档案的被利用价值降低。

2 对中等职业学校档案管理问题的几点建议

以上提到的几点问题直接导致了现今中等职业学校档案管理的落后。那么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具体应该采取哪些行动呢?

2.1 摆正对中等职业学校地位的认识

学校是教书育人的地方,任何一个教育机构的存在都有其重要的价值。小学是我们每一个人成长的起步线,初中是我们越高的等级线,而中等职业学校是培养专业职业人员的重要平台。它为社会输送了不计其数的专业人才。高等学府有其教育顶尖科技人才的条件,其必定也承载了沉重的压力。每个人选择的路程不一样,为社会做出的贡献也不一样,这其中的价值是等同的,所以我们不应该以特殊的眼光看待这一切,要摆正对中等职业学校地位的认识。

2.2 了解档案管理的重要性

学校作为育人圣地,不止是我们学习知识与技能的场所,更是为这个社会提供能量与资源的场所,一个仅仅是局限于基础知识学习与技能模仿的学校,其理念必定是落后的。档案管理是对学校人员结构的体现,从其中的数据统计中能纵观整个国内教育机构的状况,是教育历史的最好显现。因此,学校作为教育基地应该采取相关宣传措施,强调档案管理的重要性,积极做好管理工作。另外,档案管理的实施人员更要意识到档案管理的重要性并且加强对本职工作的责任感。

2.3 实现信息化档案管理

要让档案管理工作跟上时代管理的步伐,档案管理工作的信息化建设势在必行。首先档案管理的规范是基础,只有规范了档案管理模式后,信息化才能在整个系统中产生规律的作用。其次,档案信息的流通也是信息化管理的体现,因此,必须做好档案信息规范后的外传机制,让整个信息化管理融会贯通。这一切的实现基础是档案管理人员计算机技能过硬,因此,加强档案管理人员的计算机操作实践能力同样是势在必行的。

总之,扭转大家对中等职业学校的地位认识是基础,其次,了解中等职业学校档案管理的重要性是基石,而最终负责全面执行中等职业学校档案管理工作的管理人员的个人素养与全面发展是档案管理工作前进的顶梁柱。做好中等职业学校档案管理工作,高效的为学校的教学科研等各项管理工作的建设和发展服务,是学校档案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职责。

3 结语

本文认为,现阶段存在的问题包括,对中等职业学校在现今教育行业的地位认识不够;对档案管理的重要性认识不够,以及管理理念跟不上时代更替的步伐。对此的几点建议:摆正对中等职业学校地位的认识;了解档案管理的重要性,以及实现信息化档案管理。

参考文献:

[1]王华琳.新时期中职学校档案管理的要点分析[J].经营管理者,2011,(11).

[2]邵然群.浅谈中职学校学籍档案管理[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08,(7).

[3]周霞.浅谈新时期中职学校档案管理[J].新西部,2007,(3).

[4]王利华.中小城市公立中等职业学校核心员工激励探讨[J].价格月刊,2008,(12).

[5]孙莉平.中等职业学校职业道德教育策略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09,(21).

篇4

高等职业教育是有别于普通教育的一种特殊的教学模式,又是社会全民教育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其特殊性在于它所培养的学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的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的第一线实用性人才。作为一种定向教育,它主要是向学生传授一定的基础知识,专业基本理论和职业操作技能,使学生具有一定从事专业生产或职业劳动方向的知识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近几年来,由于社会就业形式的转变与发展,进入高职学校的学生数量大量增多,面对这样的学生,显然传统的教学模式已不适应现代教学的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再是知识的传授者、讲解者,而是指导者、咨询者,学生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而是主动的获取。生产作业管理课程迫切需要探索一种以学生为主体为核心,激发学生学习思维,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的个性化教学方法。

那么如何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完成从“让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呢?

一、明确学习目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学习动机是学生从事学习活动的直接驱动力,又是学生上课认真听讲的内部动力,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原因之一。生产作业管理是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的应用性学科,也是未来人生职业生涯发展中,由技术或技能型人员向管理者转换过程中,必不可少知识的组成部分。在授课过程中,要把激发学生如何成长为一名优秀的企业管理者,作为主要学习的动机。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谈今后如何生存,如何发展,如何成为社会有用的人,把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相结合起来,把个人应具备的专业素质与社会的需求相结合起来,从而会产生社会责任感,才能自觉、主动的去学习。

构建一种新型教学模式,必须以先进的教学思想,教学理论和现代教学方法为指导。同时继承和发扬传统教学模式,并使之成为新的教学模式的有机组成部分。构建新型教学模式就是打破“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扩展到“以学生为中心”的复合型教学模式。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分组、协作、讨论、发言等学习方法,要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精神。在这种模式中,学生是主体也是中心,是知识的主动构建者,而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促进者。在这种新的教学模式中,同时也要合理巧妙的运用某些激励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首先,我充分运用教育心理学原理,强化师爱作用。例如在教学过程中,我总是把信任的目光投向每一位学生,把尊重的语言送给每一位学生,把亲切的微笑洒向每一位学生,用热爱与尊重学生的行为赢得学生的喜爱和信任,从而创造出一种宽松和谐、相互尊重友爱的教学氛围,这种良好的师生关系使学生产生了最佳的学习心态,从而轻松愉快的参与学习。

其次,我把激励与竞争带进了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在课堂教学中,我尽量为学生创造表现自我的机会,并设法使各类学生获得不同程度的成功。对学生在课堂上任何学习行为,例如提出问题,发表见解,练习作业等,我都给予及时而积极的评价,坚持运用激励手段,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激励学生好学上进,使师生之间有一种共享成功的乐趣。这种教师与学生的情感交流,实现了教育学的共振。通过优化师生关系,学生始终保持积极向上的乐观情绪和努力探求,获取成功的强烈愿望,同事塑造了学生的完美心灵和健全人格。

二、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趣味性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承认学习能力差异的客观存在,选择恰当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变换讲课方式,注重发现和发展学生的潜力,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注重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追求教学过程的最优化。教师要注意增强教学内容的新颖性和多样性,并针对学生喜好新奇的心理,增加教学过程的兴趣,引领学生走入一个精心设计的教学环境,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让学生体验到学习过程的乐趣,对他们的学习行为产生强化作用,因此学习兴趣就会不断提高。比如,我在讲授《生产作业管理》这门课程的关于安全教育这节课时,如果单从安全教育的重要性概念来讲,学生就好觉得枯燥乏味,与自己没有多大关系,因此上课时就会不注意听讲。针对此现象,我通过列举在生产中发生的实际工伤案例,让全班学生参与进来,进行分组讨论、论证和归纳。

例如,×年×月×日,某电表配件公司因生产需要招收工人,王某应聘到该公司工作,该公司在没有对其进行任何岗位培训和安全教育的情况下,即让王某上岗,并为他颁发了上岗证。一天下午,与王某同车间的机床操作工张某不在岗,其机床无人操作,王某想多学技术,于是在未经任何允许和指派的情况下,擅自操作张某的机床。操作时,因电表盒倾斜,王某用右手去扶,不小心被绞入机床,其右手被轧成粉碎性骨折,第1、2、3和4指缺损,经鉴定,王某右手构成6级伤残,劳动能力部分丧失。如果你是企业的生产主管,如何看待以上事例?

通过分组讨论案例,使学生之间相互学习,学生讨论中就会查找相关章节的知识,分享不同的观点,任何一名学生都会由于自己的创新观点得到别人的认可而兴奋不已,学生通过对分歧的讨论可以加深对案例的思考和认识,只要有助于讨论的深入开展,在形式上可以不拘一格,学生通过对案例的分组讨论,就会对本节内容有了进一步的认知和更深刻的理解,进而有效的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了学生的分析问题能力。

利用真实发生的具体案例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参与性和积极性,挖掘学生的潜能,开拓学生的思维,增强学生的自信,达到了提高教学效率和减少教学实践的目的。同时,也融洽了师生关系,提高了学生之间的合作精神,形成了良好的学习氛围,在生产作业课程中实施案例分析教学法中,提高了课程的趣味性和教学效果。有利于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增强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关系。从而有效的培养了学生参与能力,合作态度和探求真理的精神。

三、充分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

篇5

[关键词] 教师培训; 项目评估; 培训效果评估

[中图分类号] G434 [文献标志码] A

[作者简介] 郑立海(1972―),男,四川成都人。讲师,硕士,主要从事教师培训、教育技术、远程培训等方面的研究。E-mail:。

一、问题的提出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教师培训作为在职教师专业发展的一种重要形式,为教师素质和专业发展水平的提升搭建了平台。随着教师培训项目管理的发展,教育管理者越来越关注培训的质量和效果,培训开始由关注培训数量的“粗放式”向提升培训质量的“精细化”转变,培训评估日益受到重视。没有科学的评估,就没有科学的管理。作为完整的职业培训,科学评估和反馈已成为教师培训项目管理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对于保障培训质量、衡量培训效益、改进培训项目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教育部和财政部关于启动“国培计划”的通知中就明确要求:建立项目评估监管机制。建立专家评估、网络评估和第三方独立评估等多种方式相结合的评估机制,对项目实施进行全程监控和质量评估,并将项目执行情况和评估结果作为调整培训任务和项目经费的重要依据。[1]

5・12汶川地震后,在各级党、政府和社会各界的支持下,灾区教育重建工作取得较大进展,教学资源配置趋于均衡,办学条件实现现代化,但随着灾区教育重建向纵深发展,优质师资短缺问题极为突出,亟待提升教师整体素质以提升教学质量。为此,在联合国儿童基金会(UNICEF)的资助下,中央电教馆组织实施了对灾区五个项目县教师有效教学能力培训项目(简称“灾区培训项目”)。培训共计四轮,内容为课堂观察和评估、有效的课堂导入、有效的课堂讲授、课堂提问与对话、组织小组讨论与合作学习、课后作业管理和课堂偶发事件的处理等。采取分级分层的混合培训模式,即由专家对500名骨干教师进行混合式培训,然后由骨干教师开展网络支持下的校本培训,专家进行巡回指导。培训后,究竟给参训教师、学生和学校带来了哪些收益?如何判断培训的有效性?培训中存在哪些问题?后续培训中需要做什么样的改进?解答这些问题,就需要设计一个系统的教师培训项目评估方案,对培训效果进行验证。

二、培训评估研究综述

(一)培训评估模型

国内外对培训评估的研究主要存在于企业人力资源开发领域。企业比较重视组织绩效的提升,人力资源开发部门也需要证明培训资金投入的产出以及该部门所作出的成绩。因此,也就涌现出很多著名的培训评估模型,主要有唐・柯克帕特里克的四层次模型理论、考夫曼与菲利普斯的“五级评估模型”、CIRO培训评估模型、CIPP培训评估模型等。

柯氏四层评估模型,是培训专家柯克帕特里克(Kirkpatrick)于1959年提出的培训效果评估模型,该模型将培训的评估分为四个层:第一,反应(Reaction),即课程刚结束时,了解学员对培训项目的主观感觉;第二,学习(Learning),即学员在知识、技能或态度等方面学到了什么;第三,行为(Behavior),即学员的工作行为方式有多大程度的改变;第四,结果(Results),即通过诸如质量、数量、安全、销售额、成本、利润、投资回报率等可以量度的指标来考查,看最终产生了什么结果。[2]该模型只是在培训结束后进行一次性的评估,过分强调参与者的反应,没有重视组织的绩效这一基本的因素。[3]

杰克・菲利普斯在柯氏四级培训评估模型上加入了第五个层次――投资回报率,扩展了柯克帕特里克“反应”平台的内涵。该模型与柯氏四层评估模型一样,都将评估活动看作是培训活动的最后一环――评价培训结果,这样除了可能会对后续的培训项目产生一定的影响外,同前面的其他步骤则基本无相关意义。也就是说为培训评估所做的全部工作,对培训活动本身并没有实际意义,既谈不上对其整个过程实施必要的监控,也不可能使之持续获得必要的调整和改进。[4]

CIRO培训评估模型是一个由沃尔、伯德和雷克汉姆发明的四级评估模型。该模型描述了四个基本的评估级别,是由情景评估(Context Evaluation)、输入评估(InPut Evaluation)、反应评估(Reaetion Evaluation)和输出评估(OutPut Evaluation)的首个字母组成的。[5]CIRO评估模型最重要的改进之处就是将评估活动介入到了整个培训过程中的其他环节,开展了过程性评估,但该模型中评估和培训执行这一重要环节相脱离,评估结果没有进行有效的反馈,评估发现的问题在项目执行中不能够及时地得到修正,未能作用于后续项目的设计和实施。

CIPP模型是一种执行并报道评估的综合架构,该模型的核理念即脉络(Context)、投入(Input)、过程(Process)及产出(Product)评估。该模式的最基本的观点是“评估最重要的目的不是证明,而是改进”[6]。CIPP评估模型在过程评估基础上引入反馈机制,改进并满足绩效问责的要求,全面监测培训活动,及时发现问题、调整目标、改变策略,促进培训的有效开展,但是CIPP模型没有提供切实有效的评估操作方法。

总之,每一种评估模型各有优劣,在培训评估中应该根据项目的实际要求,扬长避短,综合运用,客观地评估培训效果。

(二)我国教师培训评估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各级教育部门开展了大量的教师培训项目,其中有政府主导的培训,也有企业赞助的,虽然有的培训项目借鉴国外的一些项目评估模型进行了评估(如教育部―微软(中国)“携手助学”项目以CIPP模型为评估工具),但为数不多,目前大多数教师培训仍然没有建立起有效的评估机制,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1)评估方法单一,不够全面。如在培训结束后,仅通过问卷、访谈等方式询问学员的学习情况,了解对培训项目的主观感觉和满意程度。这类方法主要关注的是学员对培训的反应,通过这张“笑脸表”无法关注培训过程中学员的具体参与情况和培训内容的掌握情况,也没有对支持教师运用培训理念和成果的学校管理层进行评估。(2)评估与教学工作脱节,评估过程不完整。教师培训的成果通常涉及教学观念转变、教学技能提升等较为内隐的表现,这些知识往往具有情境性和实践性,是无法通过问卷调查测量的,只有在教学实践中才能凸显出来。(3)忽视了评估的激励和导向功能。评估还只是停留在判断教师参加培训获得知识的水平,仅仅重视对教师浅层次知识评价的诊断功能,缺乏评估的激励与导向功能。评估结束后缺少对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指导和建议,仅仅是为了评估而评估。

如果没有全面、系统、科学的评估体系,培训中没有合适的评估方法,培训后没有及时、有效、长期的跟踪,往往很难实施评估操作,结果也无法确切地反应培训实效,更看不到教师的教学行为变化,这对于进一步发现培训存在的问题、提升和改善培训效果非常不利。

三、灾区教师培训项目的评估模型

(一)灾区教师培训项目的培训流程

一个完整的教师培训项目包括分析阶段、计划阶段、建立阶段、实施阶段和评估阶段。灾区教师培训项目依照项目管理的流程,进行了培训前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开发了相应的培训教材和网络学习平台,制定培训计划,开展培训活动,每轮培训结束后根据评估结果的反馈情况,对下一轮培训内容、培训组织、网络平台管理模式等进行针对性的修改。

(二)灾区教师培训项目的评估方案

依据“灾区教师培训”项目培训的目标和培训流程,本研究尝试借鉴柯氏四级培训评估模型和CIPP模型,综合运用定性与定量评估方法,通过培训前评估、培训过程评估和培训后跟踪评估,将评估活动介入到整个培训过程中。

培训前评估主要在实施培训之前,了解教师对培训的需求,确定教师教学能力和学生能力发展水平,为项目实施效果评估提供基准数据。培训过程评估的目的是根据学员的知识掌握情况、培训表现及对培训的看法和意见等反馈的情况调整培训策略,提高培训效果。培训后跟踪评估不同于传统培训后的评估,是在培训后一个阶段跟踪教师行为、教学绩效和学校层面对教师开展教育创新,运用培训成果的支持进行评估,及时督促,促进培训理念、培训知识向教学技能的内化和迁移。评估方案见表1。

(三)研究程序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本研究的被试是来自“灾区教师培训”项目五个项目县的500名小学骨干教师(每个学校骨干教师由一名校长或副校长、一名学科教师和一名信息技术教师组成)和部分校本培训教师。这些教师分别来自于县城、乡镇中小小学和农村小学,担任语文、数学、英语、科学等课程的教学,任教年级为一至六年级。

2. 研究程序

(1)培训实施前阶段,对参加培训的教师进行基线调研,分析培训需求,设计有效的教学培训方案,编制研究工具,同时培训研究助手掌握培训所需的相关技能。通过随机抽样方案听取了25位教师培训前的课堂教学,同时采用课堂录像记录了教学行为,由研究助手根据设计的指标方案和研究工具统计分析课堂教学行为,并采用问卷和测试评估确定培训前教师的教学能力和学生的能力现状。

(2)培训实施阶段,从2010年8月―12月,2011年3月―7月,2011年9月―12月分别对五个项目县骨干教师进行了三轮集中培训,集中培训结束后进行网络支持下的校本培训。每一轮培训后都进行了问卷调查和访谈,评估培训过程中教师对培训的态度和认识,以及他们对自己参与状况的评价,了解网络课程学习的情况,同时也发现培训中存在的问题,以便进一步完善有效教学能力的混合式培训方案。共计发放电子问卷1500份(其中第一轮500份、第二轮500份,第三轮500份,问卷有效率97%)。

(3)培训后跟踪阶段,为了解培训效果,五名研究助手观察25位教师的课堂教学,并采用摄像和课堂教学观察表对培训后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进行了记录。五人记录的观察结果达到95%的一致性,对于不同之处,通过核对课堂录像和讨论达成了共识。共完成课堂观察75节,跟踪观察教师25名。

研究希望以此为分级分层的混合式教师培训效果提供确切的证据,通过效果的评估,了解教师的心理发展趋势,以便及时修正培训中出现的问题,更好地促进学习绩效,并为系统、全面地评估教师培训效果提供一个可借鉴的模型。

研究使用SPSS 18.0统计软件包对相关数据进行了统计分析。限于篇幅本文没有对学生能力测试结果进行分析。

3. 研究方法

(1)课堂观察法和课堂录像分析。课堂录像采用随机抽样,现场拍摄,实时记录教师在课堂导入、课堂讲授、课堂提问与对话、小组讨论与合作学习、课堂作业管理等方面的教学能力现状以及学生在课堂中的表现。用课堂教学观察表和课堂教学信息编码记录分析教师教学情况;在培训前后,采用同样方式记录相同样本教师的课堂教学情况,统计分析数据,比较研究培训前后教学行为,科学评估培训效果。

(2)问卷法。本研究中问卷分为教师问卷和学生问卷。教师问卷主要针对项目学校的各学科教师,旨在了解教师在有效教学导入、课堂讲授、提问与对话、小组合作学习、课后作业管理等方面的教学能力及教学媒体资源的应用现状,对当前教育现状的满意度,对当前的培训方法、培训模式、培训效果、主要交流方法途径以及对培训方式和相关交流支持服务体系的需求等。学生问卷主要针对项目学校6~12岁的小学生,旨在了解学生的创新能力、推理能力、理解能力、问题解决能力等方面的培养现状水平,当前的课业负担水平、接受互动式教学的基本情况及对当前学习现状的评价等。

(3)访谈、座谈。在问卷调查和课堂观察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选择部分管理人员、学科教师、学生进行座谈或个别访谈,深入挖掘有用信息,佐证或补充问卷调查数据,为形成科学的调查结论提供辅助。

四、结果分析

(一)培训反应

以《灾区教师培训满意度调查问卷》的得分作为衡量教师对培训项目的主观感觉和满意程度,来衡量教师对培训方法、培训内容、培训组织和培训支持服务的态度。表2为各部分的综合得分。

表2 培训满意度调查问卷得分

第一轮培训后,教师对培训内容和培训方法的得分较高,但对培训的组织和支持服务得分较低,主要原因是培训中网络接入不够顺畅,影响教师的培训体验,同时教师既要完成网络平台上的作业又要开展参与式学习,课程容量大,学习深度不够。因此,在后续的培训中进行了针对性的调整,专门开通了八个QQ群,支持教师之间的交流协作。第二轮培训教师满意度有了明显的提升,但是教师也反映在开展信息化教学存在的困境,项目有针对性地增加了附加模块,如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资源的检索与下载,PPT课件在小学语文(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和概念图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等。针对骨干教师在校本培训中对教学案例片段的需求,项目组组织人员从国家基础教育资源库、农远资源库中遴选出大量有针对性的教学案例。视频案例有效地支持了校本培训的学习活动。第三轮培训的反应调查中,培训已经获得了教师的认可,教师的培训需求是针对教学中出现的偶发事件处理方法进行培训。因此项目专门增加了第四轮培训,内容为课堂偶发事件的处理。

(二)知识掌握

因为培训内容以前教师没有学习过,所以没有进行培训前测。跟踪网络课程平台学习情况、参与课堂讨论交流情况和作业的完成情况的相关指标,考察教师对培训内容的掌握情况(见表3)

表3 网络课程平台学习情况统计(N=500)

第一轮培训及格人数较少,原因跟问卷调查的结果基本一致。调整相关的培训策略后,教师的学习成绩和参与网络讨论情况有明显的提升。随机跟踪骨干教师培训的学习情况发现,教师学习认真,积极参与专家组织的各项活动。教师完成的多媒体课件作业制作精美,并能合理地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和创设情景,培训有效地提升了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教师能够利用网络主动积极地开展自主学习,并在QQ群中涌现出一批导学教师,例如西和县QQ群中的吕建斌老师,已经由提问者变为讨论的组织者、资源的共享者。

(三)行为改变

通过观察教师培训前课堂教学行为和培训后课堂教学行为的变化,结合培训前后学生的问卷调查和校本培训教师的问卷调查,以及学校领导对骨干教师的工作情况反馈,发现培训后教师在教学中开始尝试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在教学活动设计中能够体现新课程理念,能够紧密结合课堂教学展开深入的研讨。教学录像分析发现,培训前,课堂教学中教师讲授行为平均占52%,学生参与行为占26%,课堂组织管理行为占22%,而学生的自主参与行为相对不足;培训后,这种情况得到了很大的改善,教师在教学中能够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参与课堂的意识明显增强。

互动对话能力主要指教师设计有效问题、开展课堂提问并给予反馈指导的能力。培训后教师的课堂提问类型比例发生了变化,推理性问题和创造性问题的在课堂提问中获得重视(如图1所示)。

图1 师生互动水平

通过对课堂录像中教师的提问情况对比发现,培训前教师更多关注到的是学力较好的学生,培训后教师在教学中能够照顾到不同学力、不同层次认知水平的学生,较好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参与性,师生互动水平有了较大的改善,从图2中可以看出,教师的提问呈正态分布,教学中教师爱生以及全纳的教育教学理念得到了体现。

图2 教师课堂提问情况统计

培训前,82%的教师没有组织小组合作学习活动,18%的教师组织了小组合作学习活动。小组合作学习活动环节中学生参与程度不高、缺乏兴趣,合作学习环节仅仅是为了体现合作而合作,没有特定的主题。例如,在五位组织小组活动的教师中,有两位教师采取分组活动的形式为“同桌讨论”,两位教师采取的

分组活动形式为“前后桌讨论”,一位教师“将全班分为两个大组”进行小组活动;在活动类型的统计中,有四位教师采取的活动类型是“讨论辩论”,一位教师采取的活动类型是“动手实践并让学生进行比赛”,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学生非常积极地参与。部分教师对小组活动内容的安排不合理,导致学生的积极性不高。在培训后的课例中,教师对合作学习活动能够进行有效的设计,组建了学习小组,合作过程有明确的分工和任务,活动的形式更加多样,教师开始采用辩论、角色扮演、竞争等活动形式。合作学习的分组类型也有所变化,更多的是体现为分小组活动,而不是原来简单的全班活动,或者同桌交流。教师在合作学习的时间安排上也更充分,由原来的平均8.2分钟,延长之15.7分钟。

课后作业能够巩固和延伸课堂上教师讲授的知识,同时也能对学生的学习情况作出有效的反馈,并与任课教师交流。培训前,学生作业的量比较适中,但作业的类型比较单一,低层次、低水平作业校多;教师能够对学生作业做及时的批改,但缺乏恰当有效的反馈。 培训后的数据显示,教师的课后作业反馈能力获得了一定的提升,教师布置作业的类型多样化,反馈更加及时有效,且反馈的批语针对性强。

(四)绩效效果

与基线调研课例相比,教师在课堂导入、课堂讲授、提问与对话、小组合作学习、课后作业管理等方面的教学效果有了明显提升。73.2%的学生认为课堂的教学方式发生了改变,他们比以前更爱学习了。

培训前,在资源的使用效果上以教学挂图和录音的使用效果最好,整体评价系数达到了0.5,多媒体课件虽然使用次数较多,但是整体效果不是特别理想,评价系数为0.375。例如青川县的一位教师在上“角的度量”这节课时,手里拿着个很好的实物教具――量角器,却拿一个小量角器借助实物投影给学生讲解如何度量角。与基线调研课例相比,培训后“为使用教学媒体而使用媒体”的情况有了明显的改善,教师在信息技术有效应用等方面的教学技能有明显提高(见表4)

表4 资源使用态度系数对比

通过访谈和座谈,学校领导和学科教师认为,骨干教师有效地发挥了辐射带动和引领示范作用,形成了骨干教师帮带普通教师的研究学习团队,教师间开展了资源共享的教学实践,有效地破解了骨干教师“技不外传”、普通教师“求教无门”的怪圈,促进了学校教师队伍之间的互动交流和学习竞争。例如,绵竹市南轩小学、北川县永昌小学、什邡市北京小学教师形成了以骨干教师为首的教研团队,教师在开展校本培训时吸引周边相关学校教师的参与。有些学校也制定了一些本土政策,这些政策有效地推进了校本培训的开展和教师对培训知识的尝试应用,促进了项目理念向教学实践技能的迁移。如什邡市实验小学按照平台学习成绩,及时通报教师学习情况,有效地监督了教师的学习活动。并且该校建立了教学管理系统,要求教师提前一天将课件及教学设计上传到系统中,随时进行检查,然后组织教研室教师集体备课,集体讨论,共同分享。

篇6

1根据市场需求及时调整课程定位

《计算机维护基技术》课具有的很强的实践性、技术性,需要学生不断积累经验,以适应现阶段教学与实践相结合的理念,满足用人单位对这类技能的迫切要求。首先,确定正确的教学思想。坚持就业导向,构建其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教学体系,课程开发重点围绕职业活动设计,积极推行模块化和标准化教学,通过仿真教学、项目教学、现场教学、案例教学等创新性方法,在此基础上积极开发新的教学资源,建立科学、实用的能力教学考核评价体系。其次,确定合理的教学安排。教学过程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基本的职业技能培养阶段,由校内的专业基础知识、专业技术能力教学和课程综合实训组成。第二阶段为企业顶岗实习阶段。整个课程通过“请进来,走出去”方式,确保了本课程的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再次,确定完善的教学保障,形成为有效的教学和考试大纲体系,明确课程目标;遵循课程教学活动特点,把握教学规律;积极利用信息技术的最新成果,编制符合教学大纲要求的全新教材;建立满足课程教学实习需要的实验室;坚持科学、规范、严格的考核制度。

2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有效的教学手段

以学生就业为出发点,通过信息技术建立数字化实践教学系统平台,将教学和实践有机统一起来,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工学结合、任务带动、项目指引、现场实习等模式,积极引入行为引导法、案例教学法、项目驱动法等教学方法,进行启发式、互动式和网络探究性学习,以真实工作任务为载体推进课程改革,推动课程工学深度结合。借助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比较成熟的方式主要有,一是通过计算机及相关课件建设展开多媒体教学,通过多媒体、专业教学软件和电子教学资料反映专业前沿进展和行业发展的相关信息。二是建立课程网站,立足网络开发课程网站,加强电子课件、教案、试题库、教材的建设,共享专业资料,实现网上答疑、互动等内容,建设专业共享资源库与自主学习平台。三是进行网络教学。网络教学是指学校利用计算机设备和互联网技术在数字空间中,通过一定的方法对学生在网络上实施教学的教学方式。网络教学系统就是这样一种方法,它是以互联网为媒介,开展授课教学、互动交流、考试考核,拓宽了教师和学生的沟通渠道。目前,笔者使用自主开发了基于校园网的视频辅助网络教学平台,平台包括教师、学生和管理三个模块,其中教师和学生模块彼此交互,实现的功能包括网络课程、网上作业、在线测试、网上答疑、远程教学、教学意见反馈等;管理模块主要包括人员管理、课程管理、作业管理和教学反馈意见管理等。教学平台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紧贴教学实践特点,突出教师与学生在教学和实习过程中的互动,弥补了传统教学信息单向传播的不足,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意愿,提高了学生学习效率,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作者:唐秀忠 周清松 方卫飞 单位:普洱学院

篇7

关键词:作业权 学业自我 调控 文献综述

一、问题的提出

作业练习对于学业自我的培养有着正向与负向的双重效应,由于作业设置的程序化、模块化与标准化,忽视了知识习得的内在联系以及学生心理差异。在作业过程中未能真正实现“民主作业”。只有消解不合理的教师权威、消解教师在作业目标和内容选择上的专断、在行为认可与作业评价中的偏颇,才能真正实现学生自主作业权利的回归。为此,在熟悉语文作业改革的理论基础、宏观原则、具体策略的基础上,在对学业自我概念理论的充分研究上,将语文作业的内容进行微观的细化和循序渐进的安排,让渡语文作业设计的权利。做到作业的安排不仅仅以教材选文、练习系统[1]和应试规律为目标;不仅仅以教师和编者作为作业设计的责任人,应将选择、设计与评价的权利回归学生。高考的全面改革要求作业作为关乎学生日常学习的行为过程要做出一系列的自我革新来完善系统,以应对新时期教育回归生活、关注常态以完善学业能力的要求。本文对近年来语文自主作业以及语文学业自我研究的文献进行梳理,并从作业目的的决策与安排、作业内容的选择与建构、作业过程的认可与尊重、作业评价的公正与参与几个方面来探讨作业过程的参与度对学业自我的影响,提出调节学生学业自我正向发展的措施。

二、关于语文自主作业的研究综述

基于“中国知识网”数据库,通过“文献”,以“作业自主”为检索主题,搜索出1072条相关文献,时间分布相对均匀,多涉及教育类期刊,也有硕士论文和会议论文。对文献数量的统计分析发现在语文作业自主的相关研究中,对作业设计和作业有效性研究的文章数量最高,且研究来源多为专家学者的论著或硕博论文,另外有不少教育期刊涉及作业观的变革、自主作业的研究、作业管理角度的研究和近几年以互联网作业为对象的研究。

(一)对作业设计和有效作业的研究

对作业自主设计的研究主要针对课外作业,借鉴自主学习理论、运用相关心理学理论探讨语文作业的可操作性,从而全面分析作业设计的问题及其对策。孙传华多年致力于小学高年级自主作业研究,力争使学生的作业形式由“他主”转向“自主”,“从自主设计、自主解答、自主评价三个方面进行研究。”[2]王艳总结多年教学经验,从作业设计的有效性和自主性总结出分层而练、因材而练、合作而练的家庭作业设计模式。[3]使得“学习负担最优化,并且不会超出科学规定的课内学习和家庭作业的实践量。”[4]

(二)作业生活化的作业观的变革

近年来语文教育生活化从理论走向实践,冉超“从学生的生活中寻找灵感,设计既符合学生兴趣,又能将知识能力、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贯穿其中的语文作业,使学生真正走向全面发展。”[5]李臣之等认为以往的教授主义作业观弊端明显,影响学生学习,应当坚持发展主义作业观,崇尚德性,强调主动做,倡导生态化。从功能观的审视、作业整体的设计、作业量的控制各方面入手建立了多方协调的作业审阅机制,同时对作业辅导体系的构建和作业环境的营造开辟了新思路。[6]另外一种作业观认为学生作业的瓶颈与限制在于受传统客观主义知识观的影响表现出的形式机械化、内容刻板化、目标简单化、数量冗繁化、评价迟缓化的特征,应该注重的是现代知识观所强调的在具体情境下,主客体相互作用、相互创生的过程。[7]

(三)自主学习及学习权利的研究

直接涉及到作业自主相关概念的文献散见在各类教育期刊上,如杨朝军的《把学习权利还给学生》、王洪利《把作业的自利还给学生》、范雅娟《给学生自 作业设计新路径探索》。其中陈德菊的研究以学生为中心,最终目标是:“关注学生的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改变作业的组织形式和呈现方式,让学生富有个性地学习,在丰富多彩的作业内容和形式中获得自我。”[8]体现了学生在作业过程中被赋予的权利。

(四)从作业管理角度研究自主作业

王伟琦从作业管理的角度阐述学生选择适合自己习得和发展的,适合自身条件的学习作业,使学生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大幅提高。[9]还有来自现场会议的声音,全面讨论了自主作业改革的意义和内容。其价值体现在赋予学生更多的选择权,以自主课程促学生主动发展。其改革内容包括学科作业“自主化”和综合素养作业“个性化”,“前者有全自主、半自主、加自主、作业签免四种方式,后者包括自主健身、自主阅读、自主探究、自主学艺、自主劳动五项内容。”[10]

(五)以互联网研究为主的自主作业研究

在新时期多媒体教学环境下,作业改革也有了新的研究方向,王峥嵘[11]和周礼[12]基于作业电子书包的形式,设计出了“微学习-强互动-微练习”的以有效的电子书包形式为主的新型学习模式,并进行了实际的教学案例分析。

三、关于语文学业自我的相关研究

通过“文献”,以“语文学业自我”为检索主题,搜索出241条相关文献,多涉及教育类期刊、心理学杂志、优秀硕士论文。对语文学业自我的研究多为一般学业自我概念研究的分支或组成部分,涉及有学业自我对学业成绩的影响和与作业倦怠关系的研究。

(一)语文学业自我概念的界定和结构模型

语文学业自我首先从Shavelson提出的多维度层次的自我概念结构模型中的学业自我概念中细分出来,之后在Song-Hattie模型中作为划分在能力自我概念和成就自我概念下的一个单独领域与数学、社会研究和自然科学并列,发展到1988年,Marsh、Byrne和Shavelson用语言和数学自我概念来代替学业自我概念。“所谓语文学业自我就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形成的对自己语文学业各方面比较稳定的认识、体验和评价,具体包括语文学习能力、语文学习成就、语文学习情感和语文学习行为等方面。”[13]

(二)语文学业自我对语文学业成绩相关性的研究

在学业自我对学业成绩的相关研究中,Byrne首先发现学业成绩和能力与学业自我概念的相关高于非学业自我,在特定领域中的成绩与相对应的学业自我概念有显著相关。我国的王中会、许燕认为,学业自我概念对学业成绩有预测作用。[14]欧阳丹经过更细致的研究发现,语文与数学自我概念分别与语文成绩和数学成绩之间存在高正相关。[15]徐富明等研究发现,学生的语文成绩与一般学业自我概念和语文学业自我概念存在显著的正相关,且与语文自我的相关度高于一般学业自我相关度。[16]

四、对作业自主与学业自我关系研究的启示

结合文献涉及的内容以及对文献的进一步分析,可以发现如下规律:首先,学业自我概念的研究有较为成熟的量表,主要以应用研究为主,理论研究较少,且具体到单个学科领域时研究较为宽泛,从宏观的角度阐述学业自我概念和学习成绩之间的相互作用,没有具体到日常的学习情境中进行质的分析,这需要我们创新思路,综合更细致的学科领域内,将量化研究与教育领域内质性的存在相结合,使研究更有创新性,有更为具体的可操作性。其次,从各领域内的研究来看,我国自我概念的研究大量出现在学校领域,学业自我概念有着较为统一的标准、相对成熟的量表和易于验证的效度和信度。学业自我概念尚未涉及与学科领域密切相关的操作行为,应加强对学科内自我概念的开发与研究。

前人的研究成果给我们的启示有:首先,从心理学角度构建学生的作业发展观。随着学生年龄的成长,学生的学业自我概念与学业成绩二者的因果关系顺序也发生着变化,当学生有了较高的认知能力、认知技能以及自我调控能力时,就会对作业的自主程度有较高的要求,从而内化他人的评价,形成一种更为和谐的学业自我概念,使自主作业更趋向自觉,预测学业成绩成为可能。其次,应加强自主作业对语文消极学业自我的干预。亲身体验能够促使学生主动积极的完成作业,将作业安排的权利交付学生,让学生直接掌控作业过程,具体措施有以下几个方面:其一,学生有权决定与安排作业目标。学生学业自我达到的程度影响学生对任务的选择,平时作业是否愿意努力、想要达到什么目标以及是否付出行动都应由学生自主选择,通过教师的引导与适度拔高下制定最终方案。其二,有权选择与建构作业内容,学生由此可以选择和创生更富有时代性和独特性的个人作业,发挥特长,选取适当的参照对象,提高语文学业自我。其三,有权受到作业过程中的认可与尊重。体现在师生关系的平等对话中和互相尊重的基础上。最后,学生有权参与对作业的评价。以往的研究中多认为培养积极的自我概念,父母和教师应给予更多的期待和积极的评价,更多支持和接纳,教师应积极创设成功的机会,辅导学生达成目标。日常作业中的自我评价、同伴评价和教师评价相结合,更有利于个性发展与整体提高相统一,有利于自我暗示,分层进步,消解整体评价所形成的负向效应。

注释:

[1]顾黄初:《语文教材的编制与使用》,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第29页。

[2]孙传华:《自主,让语文作业更有活力》,基础教育研究,2010年,第11期。

[3]王艳:《自主设计,让家庭作业更有效》,小学教学参考,2014年,第4期。

[4]吴文侃译,[前苏]Ю.К.巴班斯基著:《教学教育过程最优化》,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79页。

[5]冉超:《语文作业生活化研究》,西安:陕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年。

[6]李臣之,孙微:《发展主义作业观》,北京:课程・教材・教法,2013年,第7期。

[7]刘钊,孙飞飞:《学生作业设计新构想》,上海: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年。

[8]陈德菊:《从分层作业到自主作业――对的思考》,教育,2014年,第12期。

[9]王伟琦:《从“计划配给”到“自主选择”――小学生作业管理的实践研究》,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年。

[10]谢凡:《作业改革的“魔力”:“我选择・我快乐・我成长”――来自中小学管理杂志社“自主作业现场会”的声音》,中小学管理,2014年,第5期。

[11]王峥嵘:《电子书包在线作业系统的设计研究》,南京:南京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年。

[12]周礼:《电子书包环境下的高效自主学习研究》,上海: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年。

[13]李磊:《中学生语文学业自我及其与语文成绩的关系研究》,重庆: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年。

[14]王中会,许燕:《学习风格、学业自我概念与学业成绩的关系》,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5年,第2期。

篇8

高三:时不我待  负重前行

3月14日,高三年级部会议召开,方华新校长、冯金泉书记、张建斌副校长和高三年级2位主任及高三全体班主任、备课组长参加了会议。

年级部唐惠强主任提出了“抓住一个中心、做好两项转移,创新多项举措”的工作思路。“一个中心”指的是学生。 “一段临界生”的结对辅导工作,提交“一人一案”的攻尖培育方案,从细从实;学习困难、经济困难等特殊学生要给予特别的关注和关怀;情绪要疏导,心理有郁结的学生,要专业老师的辅导;防疫一线医护人员的子女要关爱……“两项转移”是指空中课堂管理重点从“上线率”转移到“上课认真度”上;线上作业管理重点从“上交率”转移到“作业批改”反馈上。要让学生充分意识到,面对高考的终端考查,时间并不宽裕,不能仅仅停留在上线和上交两个低级层次,应该更自律更高效。创新多项举措是指老师们在停课不停学期间,要探索更多提高教育教学效果的金点子,比如线上班会课、给学生写信等。方校长给全体学生写了一封长信,直抵灵魂,发人深省;年级部微信推送了给高三学生一封信和高三百日动员令;6班郭老师给学生写了一封感人肺腑的励志信等等。

高二:立足现状  实干求进

3月15日,高二年级部会议召开,方华新校长、叶勤副书记、张建斌副校长、教师发展中心王海秋主任和高二年级2位主任及高二全体班主任、备课组长参加了会议。

高二是承前启后的年段,年级组以实干求进取。在会上高二年级12个班的班主任分别从空课、作业、考试等方面交流了各班级情况,并分享班级管理的先进经验和有效举措。线上班会课的组织,课后的分享,师生心得交流的多样化途径探索等;作业优秀率比较高的学生如何体现示范性;线上考试如何组织更加高效等等。班主任们各抒己见,立足精细管理,优化管理,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督促学生做“强者越强”中的强者。

方华新校长充分肯定这段时间高二年级组的务实作风,指出网上授课是疫情期间的必须有的形式,线上教学遇到的问题是所有师生共有的,但高二年级认真的监督、谋划、思考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实事求是,行动是有收获的。方校长还倡议所有授课教师网络上课时也可有上课仪式感,通过上下课的问好、洪亮的声音等,拉近与学生的距离。

高一:细处着眼  力求走心

3月16日,高一年级部会议召开,方华新校长、闫杰副校长、张建斌副校长和高一年级2位主任及高一全体班主任、备课组长参加了会议。

会议着眼于引导老师们,在居家教育教学期间,静心细心,力求走进学生的内心。备课组教学的“细”体现在,线上课与返校后教学的衔接,线上课与整个学期教学的整体规划处理;时间管理的“细”体现在,班主任引导学生制定详细的时间表,从早读到作业时间,如何统筹规划;任课老师们对学业的“细”体现在,对网上测试成绩的客观分析,结合学生的听课的认真度、上线率分析学生和班级成绩的关联性,科学而严谨……除了细致分、静心落实外,高一班主任们还力求走心,用学生能接受、乐接受的形式,来进行交流,落实教育教学工作。“勤沟通,多表扬”是11班谢苏美老师最常用的法宝。除此之外她也利用具体案例进行分析,在会上她和大家分享了鼓励的重要性,以及及时跟家长沟通的必要性。她充分意识到,尤其是当前学生居家学习,更要处理好学习与生活、学生与家长的关系。“营造良好家庭氛围”的路径很多,5班胡烨倩老师也进行了分享,对班上的学生几乎每天为家里做菜,作为班主任她时刻鼓励,并挖掘行为背后的闪光点,比如感恩比如勤劳比如细心等等作为德育教育的素材……

管理团队:风正帆起号角鸣

面对新的校区,面对疫情趋好的新形势,北师大嘉兴附中需要统一思想,以新的面貌迎接新的挑战。3月15日晚上八点,北师大附中校级班子办公会在线上召开,会议就下阶段学校工作的重点一一进行了梳理,历时两个小时。为了更好地做好下阶段工作,统一管理团队思想,抓实落实各项工作。3月16日上午九点半,北师大嘉兴附中中层以上干部行政会议如期召开。会议由方华新校长主持,他首先强调,虽然嘉兴疫情25天无新增,但大家依然要紧绷安全弦,做好防护事。他指出,近期学校通过一系列会议的形式来统一思想,鼓足干劲,全校教师要时刻将学生放在首位,全体干部要将“以身作则”作为与人相处的唯一方式,真抓实干,推动疫情期间的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取得实效。

篇9

关键词: 中职学校 成本会计 教学改革

在市场经济中,企业之间的竞争很大程度是产品成本的竞争,成本会计在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发挥重要的作用。把学生培养成为具备必要的成本会计理论知识,拥有较强的实际操作能力,并适应用人单位成本核算岗位需要的人才,是中职学校会计专业的培养目标。目前我国经济发展迅速,成本会计面临新的环境,如自动化制造程序的应用,减少人工支出,增加制造费用。以传统生产环境为背景的成本会计教学培养出来的学生已不能适应企业对成本核算人员的要求。因此,成本会计教学改革很有必要。

一、现行成本会计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成本会计教材内容与结构不适应要求。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企业制造环境发生很大变化,机器和计算机辅助生产系统在某些工作上大量取代人工,现行中职成本会计教材内容主要是让学生了解企业的生产工艺过程和基本生产耗费,产品成本中直接材料、直接人工所占比重较大,制造费用所占比重较少。在新的制造环境下,人工成本比重不断下降,制造费用急剧增加,用传统成本计算方法计算出来的产品成本不准确,造成成本信息失真,进而会使管理决策失误。

现行的中职成本会计教材结构主要包括六个层次:一是成本会计总论;二是产品成本核算概述;三是生产费用归集与分配,包括各种费用要素的分配和辅助生产费用的分配;四是生产费用在完工产品与在产品之间的分配;五是产品成本的计算方法,包括品种法、分批法、分步法;六是成本报表及分析。教材内容注重成本计算原理和方法的叙述,并且分开多章节讲解,容易混乱,学生不能把成本核算理论知识与产品成本计算操作有机结合,对成本会计学习不感兴趣。

(二)成本会计教学模式落后。

中职学校成本会计教学基本沿用“先理论后实训”的教学模式。教师先把成本会计的概念、原理、各种费用的归集分配方法、产品成本计算的方法等理论进行“纸上谈兵”。教学方法单一,主要以讲授法为主,只是在期末让学生集中一至二周进行一些简单的模拟实训。由于成本会计计算步骤和计算方法多,理论抽象,一些学生只是一知半解,缺乏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训时无从下手。传统的成本会计教学模式是注重知识传教,对于能力的培养不够重视,成本会计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存在脱节的现象,不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三)教师实践经验不足。

成本会计课程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很强的会计专业课程,对教师有较高的要求。教师不仅要具备较高的成本会计理论知识,而且要具备较强的成本核算实践能力。中职学校的教师一部分是从高校毕业直接到讲台上课,虽然有一定的成本会计理论知识,但对企业产品工艺流程、生产组织特点和生产管理要求不太熟悉,缺乏真实的经济活动经历和成本会计核算的实际工作经验,产品成本核算的操作能力和业务综合能力不强。授课时,理论知识照本宣科,成本计算数据照套,应用实例资料不充分,例子落后,不符合新的生产环境下企业生产成本核算的要求,影响成本会计的教学。

二、成本会计教学改革的措施

成本会计教学改革要适应我国经济环境的变化,根据中职学校的培养目标,结合生产企业现行成本会计管理的实际,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成本会计人才。

(一)完善成本会计教材内容,调整教材结构。

如今,很多工业企业的生产过程高度电脑化、自动化,改变企业的产品成本结构,产品生产成本计算重点应放在制造费用分配上。在成本会计教材中,应增加作业成本法内容。作业成本法就是以作业为基础,将产品生产划分为若干个作业中心,通过对作业成本动因的分析计算产品生产成本,并为企业作业管理提供更相关、更准确成本信息的一种成本计算方法。这种方法是建立作业中心,如订单作业、生产作业、质量检查作业等,制造费用根据成本和作业之间的关系分配。作业成本法较好地反映了制造费用成本的同质性,提供了较准确的成本信息,有利于管理决策。因此,成本会计增加作业成本法内容,使学生所学的知识更切合实际。

另外,在成本会计教材编写上,应将产品成本计算的基本方法用实例完整描述,其中介绍一些必要理论与方法。例如,品种法是产品成本计算最基本的方法,在教材编写及教学安排上,把品种法的核算程序用实例具体介绍,把各种相关的核算理论与方法融在其中学习,让学生对品种法计算产品成本有完整的认识。理论知识在实例运用中学习,不会感到枯燥,教学效果更好。

(二)改革成本会计教学模式。

成本会计教学要与生产企业成本核算岗位的实际相结合,把传统的以教师为主体的“满堂灌”的教学,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的培养综合素质能力型的教学,满足企业成本会计岗位的需要。

1.建立成本会计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成本会计》是在学习了《基础会计》、《财务会计》的基础上进一步掌握产品生产成本核算的一门专业课程,是操作性很强的会计专业课程。成本会计的核算步骤、核算方法等,离开实践环节,就变得难以掌握。在教学上要改变先理论后实训的模式,实行成本会计理论与实践教学同步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培养动手能力。例如,在产品成本计算的品种法教学中,根据企业生产车间情况,编制仿真的成本会计实例资料,按照成本核算步骤,安排工作任务,让学生分组完成材料、人工、燃料、动力、制造费用等的归集与分配;辅助生产车间的成本的归集与分配;完工产品成本的计算与结转;成本报表的编制与成本分析等核算工作,以解决生产企业成本核算的实际问题为出发点,合理构建成本会计教学内容。把理论知识与成本会计岗位应用融为一体,这样既适合中职学生动手能力强的特点,又使教学过程具体化,更接近企业成本核算岗位的实际情况。

2.充分运用现代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增强教学效果。成本会计有数据多、表格多、计算步骤多、方法体系复杂的情况,学生觉得难学,没兴趣。因此,成本会计教学方法和手段应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为抓手,采取适合中职学生特点的教学方法,利用情景教学、演示教学、案例教学等方法完成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例如,在认识成本核算流程教学上,采用情景教学,利用多媒体播放企业产品生产流程和成本会计的工作过程视频。有条件的学校,可安排学生到“校企合作”企业参观生产过程和了解成本会计岗位设置,使学生明白产品是怎样生产出来的,会计人员是怎样进行成本核算的,对成本会计有感性认识,明确学习的目标和方向。又如在产品成本核算的程序教学上,利用演示教学法,把品种法、分批法、分步法等成本核算基本方法制作成课件和视频,把成本会计理论表现得生动、有趣,营造活跃的课堂气氛,以形象和直观的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使学生对各成本计算方法有完整、系统的理解和掌握,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3.采用多元的成本会计课程考核评价方式。以理论考核与技能考核相结合,采取学生自评、互评和教师点评等方式,评价学生运用所学成本会计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理论以笔试形式,主要考核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情况,占总成绩的40%;技能考核占50%,利用表格多的特点,将学生分组完成生产费用归集与分配、产品成本计算、成本报表编制及分析等过程,采用成本核算步骤及账务处理的结果考核学生掌握操作的情况;学习态度占10%,学习态度是学生道德素养的一个方面,它对将来就业的工作态度的形成至关重要。

(三)加强成本会计师资力量的培养。

要提高成本会计的教学质量,教师队伍建设是关键。成本会计任课老师除了要有扎实的成本会计理论知识外,还要有娴熟的实际操作能力。教师应加强业务学习,及时了解现代环境下生产企业成本核算的新变化,熟悉企业生产特点、管理要求、工艺流程对成本会计的新要求,研究教材,分析学生情况,做好教学设计,提高教学水平。针对教师实践经验不足的现象,中职学校应定期安排教师到生产企业会计岗位锻炼,一是可以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二是可以让教师取得企业成本核算的真实案例,从而设计仿真的实训资料,更好地解决成本会计教学与实际脱节的问题,提高教学效率。

总之,现代生产企业在成本核算管理上要求越来越高,中职学校成本会计教学必须顺应市场环境及企业生产环境的变化,与时俱进,培养符合企业成本岗位的会计人才。

参考文献:

[1]李跃.试论成本会计教学改革,2012.

篇10

关键词:项目教学法;物流;实训教学

项目教学法的相关理论,引起了我对物流案例与实训课程授课方法的思考:企业的运作,一般都会以项目为单位展开,我们在对学生进行专业课实训时,应该也可以模拟企业的做法,采用项目教学法进行教学。因此,我在2009年给学生上物流案例与实训课时,按照项目教学法的教学模式,作了一点尝试,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1 项目教学法在《物流案例与实训》课程中的适用性

项目教学法的关键,是根据专业课程的性质,结合教学内容设计和制定一个或多个项目的工作任务。职业教育培训的每个阶段(如基础培训和专业培训)都可以设计一系列相互联系的项目。一般来说,该方法比较适用于已经掌握一定的操作技能专业实训课或有一定认识理解的理论课。因此,对于《物流案例与实训》这一门课的教学,我认为,采用项目教学法是一个不错的选择。我们的综合实训课程,是安排在第五学期进行的,在此之前,本专业的学生已经学习掌握了一定的物流技术技能,如货物堆码、物流软件操作,也学习了相关的物流管理理论,如配送管理、运输管理、仓储管理等,而这门专业综合实训课,目的是将前面所学的知识进行综合训练,在原有基础上,进一步学习掌握更多的专业技术技能,加强对学生综合专业技能的培养提高。所以,可以运用项目教学法,在整个授课过程中,构建以典型工作任务为内容、以岗位职业能力为切入点的教学整体设计方案框架,形成项目课程的框架结构、各项目和模块的能力培养目标以及以学生为主体的项目教学内容。

2 项目教学法的实施过程

项目教学的内容及操作步骤可分为:a.确定项目任务;b.制定项目计划;c.组织项目实施;d.对项目活动过程及实施结果进行检验和评价。在《物流案例与实训》课程的讲授中,我将项目教学法的基本原理贯通其中,把学生分阶段学习的知识技能进行整合,模拟真实企业的运作模式,对学生进行模拟上岗训练,这样,既可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能更早地对学生进行上岗培训,强化专业技能熟练程度的提高,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下面结合起来本在教学实践中体会,谈谈项目教学法的实施过程。

2.1 确定项目任务。这是实施项目教学的起点,有可执行的任务,才有必要进行相关的准备工作,是展开后面教学的首要条件,也可以叫做“立项”。以仓储作业为例,先让学生利用已经学过的相关理论――《仓储管理》课程知识,分小组进行,在限定时间内找出所有仓储的作业活动;然后对各小组所找出的仓储作业活动进行汇总、讨论;最后以作业活动为单位,设立项目教学任务,一种作业活动作为一个任务进行“立项”。根据现用的教材所学习的内容,再参照相关物流企业的运作情况,仓储作业实训可以设立的核心项目有:a.订单处理;b.入库作业;c.仓储管理;d.出库作业。

2.2 制定项目计划。制定项目计划,是实施项目教学的必要准备工作。这里的计划指的是作业计划,即根据物流实训教学目标的需要以及各实训小组自身能力,通过计划的编制、执行和检查,确定实训小组在一定时间内的实训任务,有效地利用学校实训中心的实训条件,协调安排组内成员的各项活动,完成实训任务,取得最佳的技能掌握效果,实现预定的教学目标。也就是说,制定项目计划,是整个实训项目开展的基础,是项目进行的指导性文件。在布置学生制定项目计划时,需要向学生简单解释计划的含义、特点、内容等基础知识,明确制定项目计划的具体要求。根据目前班级人数进行分组,分为8个小组,每组3人,每个小组负责一个项目的计划拟定就可以了。由于仓储作业这部分只设了4个项目,所以可安排每2个小组完成1个项目的计划,计划的内容应包括:a.项目的要求;b.项目所需用到的指导理论;c.项目作业所需设备;d.项目作业流程;e.项目作业人员分工。

以入库作业为例,可制定如下的实训项目计划:入库作业实训项目计划:a.项目要求。模拟物流企业的运营模式,利用实训中心的相关物流设备,完成仓储入库作业的操作流程,要求能熟练地操作各种相关的物流设备,小组作业过程配合默契。b.项目所需要的指导理论。《仓储作业实务》第4章仓储作业管理与实务之入库子系统:入库流程、货物入库准备、货物接运、货物存储货位的确定、装卸搬运、检查验收、入库登记。c.项目作业所需要的设备及需要熟练掌握的物流技术。(1)WMS系统操作――采购单信息录入;(2)采购单的打印;(3)RF手持终端操作技术;(4)液压托盘车或液压堆高叉车的操作。d.岗位分工。(1)小组人数:一般以3人为一小组;(2)岗位:信息员、验收员、入库员。

2.3 组织项目实施。项目的实施,即整个教学任务的展开过程,是实训教学的关键。在这个阶段,首先要明确学生自己在小组中的角色及合作形式;然后按照分工要求,学生有针对性地加强岗位技能训练,以达到熟练掌握、顺利完成作业流程为目标;最后,以小组为单位,按照已经确立的流程完成项目作业。在项目实施教学的过程中,老师的指导尤为重要,对项目实施的步骤、作业流程、组员合作的方式(各环节的交接),老师要解释清楚;一些设备的使用、操作方式方法也要耐心地指导学生,并且安排足够的时间给学生练习;在学生作业的过程中,也要适时地对不太清楚作业流程的同学给予适当的提示,告诉其先做什么、后做什么、如何交接等等。这样,可以避免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因个别接受能力较差的同学出错,而影响整个小组项目的完成,也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还能保证教学进度。

2.4 项目的考核评价。项目的考核评价,是检验学生技能掌握水平的手段,也是学生最关注的环节。作为操作性非常强的技能实训课,考核的方式方法,直接关系到成绩评定的客观性、公平性、公正性,如果方法得当,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起到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作用。因此,在如何对学生的实操项目进行合理评价的问题上,我作了较多的思考。在原有的理论课成绩评定方法――课堂提问加分、作业分数、课堂纪律表现评分的基础上,外加团队竞赛评分的方法,给学生进行项目的考核,即在所有学生顺利地按计划完成整个项目的团队练习操作后,制定项目竞赛规则,组织各组学生进行小组竞赛,根据项目完成的时间及质量评定组员的项目得分,这也是课程考试的主要分数组成部分。在这一环节,制定竞赛流程、评分标准,就成了关键,也是老师备课过程中需要投入较多精力和时间的部分,可以考虑用授课教师团队合作的方式进行。

3 以项目教学法为依托,小组竞赛提高实训课教学质量

如入库作业项目,根据预定的项目目标、计划,可以制定以下小组竞赛方案。采用竞赛的方式对学生进行考核,经过尝试后,我觉得在实训课中是一种较为可行的方法。有了竞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高;有了竞赛,学习的目标更为明确,学生的学习动力更足;有了竞赛,课堂的学习气氛更为活跃;有了竞赛,小组成员之间的合作更加要求默契。所以,在整个项目教学的实施过程中,同学们最为期待的往往是最后的考核--竞赛环节,这也促使小组的每个成员都要认真做好自己的岗位工作,熟练地掌握好本岗位的操作技术,这样一来,也就进一步提高了实训课的课堂教学质量。

4 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