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性课题研究范文

时间:2023-06-20 17:18:4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探究性课题研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探究性课题研究

篇1

[关键词]小课题研究 探究式学习 劳技教学

在劳技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让学生在亲身体验技术性劳动中开发创造力,在探究式学习活动中学会应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学会在实践中创造,从而逐步掌握科学方法与劳动技能,最终把学生培养成具有良好科学素养又有实践动手能力的创新型劳动者,这是当今劳技教育课程改革的方向。“小课题”研究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从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并确定研究课题,用寓有儿童情趣的科学研究方式去主动研究知识、获取知识、应用知识和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

一、选择课题

“小课题研究”主要是围绕问题的提出和解决来组织学生进行探究活动的。因此课题选择得恰当与否,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课题的研究价值。研究课题从哪里来?主要来自学生的劳动实践、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中他们感兴趣的问题。这些问题可以是学生自己选择确定,也可以是老师提供的;可以是劳技课堂教学内容的拓展和延伸,也可以是在对课外劳动实践活动中发现的各种现象的探究;可以是劳技单科性问题,也可以是与劳技学科相关的跨学科问题。在组织学生选题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小课题”原则。这里说的“小课题”,是指不要涉及过多的相关知识,不需要过多的深奥理论,不需要许多复杂的验证就可以得出结论的课题。(2)创新性原则。通过研究能探明或揭示某一事物的自然现象或客观规律。(3)实用性原则。研究的结果要能满足人们生产、生活的某种需要,或者说研究结果应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和推广价值。如我校在全国创新大赛中的获奖作品《种薄荷诱灭苍蝇》这个课题,只要等薄荷花开了,苍蝇在薄荷花上活动时,就可以进行观察实验。这个题目很小,不需要很多的器材设备,也从没有人研究过,且对人们的生产、生活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二、制订计划

为使小课题研究有目的有步骤进行,活动之前必须制订研究计划。研究计划应包括:①研究的目的。目的正确,实践操作才能正确,取得的结果才能达到研究的本意。②研究时间。预计研究时间多长、何时完成。特别是劳技类研究项目季节性很强,要搞好研究必须准确安排时间。③研究方法。研究方法是研究计划的核心。它包括:研究前的材料准备、研究在什么环境下进行、研究采取什么技术手段等。我还是以《种薄荷诱灭苍蝇》这个课题为例。研究的目的,用薄荷的花去诱灭苍蝇;研究的时间,这个课题时间的选择很有讲究,什么时候种植薄荷要计算好,保证薄荷花开了,苍蝇成虫正好开始活动;研究方法,像这类课题要分阶段进行效果较好,第一阶段,主要进行薄荷花引诱实验,第二阶段,进行薄荷花诱灭苍蝇实验。因此,一个完善的研究计划预示着成功的一半,作为指导老师一定要抓实抓好这一环节。

三、实施步骤

在制订好选题实施计划以后,就可以进入实质性的研究步骤中去。首先,要让课题组的同学明确研究目的,了解研究计划;其次,要大量查阅有关资料,奠定有关知识基础;然后,再进行观察、实验、访谈、调查;最后,撰写实验报告。在这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按照研究计划一步步地深入,做到不遗漏每一个步骤,不忽视每一个细节。实施过程中要随时与研究目的相比较,哪些达到了要求,哪些还需要补充;哪些方面成功了,哪些方面不完全,采取什么方法补救。既要注意观察预想之内的情况,又要观察预想之外的特殊现象。预想之内的情况是满足预定的目的所必须的;预想之外的特殊现象是意外收获,是新发现,往往这种收获具有更大的价值。如《种薄荷诱灭苍蝇》这个课题,学生发现很多苍蝇喜欢在薄荷的花蕊上活动,通过查阅资料和咨询有关昆虫专家后,推测花粉有引诱苍蝇作用,因此,在制订研究计划时就先预设花粉有引诱苍蝇的作用。但在实际研究过程中,学生发现把薄荷叶的汁液与花粉混合使用更能引诱苍蝇,这一有价值的发现让有些专家都感到意外。

在这个过程中,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不能因为要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究能力而放任自流,而要与他们一起,进行切实有效的引导和指导;还要告诫他们,所有的工作都要自己做,不依赖老师,不依赖家长,把获得的信息“内化”为自身的认知系统;重视多种知识与技能的灵活应用、综合运用;重视学生个体、小组之间的交流、协同学习。

四、成果交流

学生的研究成果出来后,首先要在班级里进行展示与交流,请学生相互评议,在此基础上教师给予指导修改。研究成果的展示交流,可以使学生之间的成果共享,信息互补。通过相互评议,可以使学生思维碰撞,彼此启发,取长补短,相互激励,进一步改进或深化自己的研究成果。

小课题的成果交流还可以利用学校的信息平台进行网上交流。我校是科技劳技教育特色学校,每年的科技节上,很多有新意的设想都可以在校园网上进行交流,小课题成果也成为学生实践活动的亮点。

小课题的成果还可以参加各级各类科技实践活动比赛。通过比赛,使学生有机会和各行业专家学习和交流。如我校学生的《夹竹桃叶提取液杀虫效果的探究》在参加全国24届青少年创新大赛中,有机会与植物学专家进行面对面的交流,获得更多夹竹桃叶子的知识,对自己的研究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五、成果评价

学生研究的成果经过展示交流并经修改完善后,指导教师要组织有关老师对学生的研究成果进行答辩评价。答辩评价时,一要看学生的论文或研究报告,二要看整个研究过程中的第一手资料(观察记录、数据统计表、重要环节的照片等)。

评价以开放式、激励式评价为主,不对研究成果作孰是孰非的简单结论,彻底打破传统评价中教师设置好评价标准,把学生学习结果往里套的束缚学生个性与创造性的做法。主要看学生对调查、观察、实验、材料检索与整理以及对现代信息技术等科学研究的方法是否有所掌握,对所学的知识是否有所选择、判断、解释、运用,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否有所提高,是否有所发现与创造等。评价的最终目的不在于分出论文报告或方案设计的水平高下,而在于通过评价,引导学生重视研究性学习的全过程参与和学习目标的达成,重视科学方法的掌握和知识的灵活、综合运用,重视批判精神、独立思考、研究探索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提高,养成主动学习的习惯,增强可持续研究与创造的后劲。

总之,小课题研究是实施探究式学习的一种重要方式,它能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有更多的空间“消化”、“吸收”知识,有更多的机会思考和实践,有更多的时间发展他们的特长和爱好,以更好地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小学科学 探究性问题 研究

1 小学科学科中探究问题的概述

1.1 问题产生的主体为学生

科学课可以看作是解决问题、发现问题和表现问题的过程。在这种价值取向下,类似这样的教学用语开始出现:“硫酸铜放入铁钉中,铁钉会改变吗?”如果是这样,会发生什么样的现象?尽快尝试一下。”上面列出的老师的课堂语言似乎很自然,也很合乎逻辑,但不难看出,这样的教师指导实际上消除了发现问题的环节,而是直接呈现出问题。学生只需要回答问题,并跟随老师的指导就可以,这种行为的结果是学生以任务的形式完成实验,给出了探究的对象。相反,如果老师不这么做,学生提问时,也会形成表征问题。接下来的探索实验才是学生愿意做的。

1.2 生成的问题值得探究

提出了进一步研究性学习的问题。不能是空中楼阁,也不能原地打转,而是要让学生尽可能地跳进“新开发区”。例如,教室里的学生会问:“为什么白醋会和碳酸氢钠发生反应?”为什么磁铁能吸收铁?”虽然我们鼓励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但实际上是无效问题,没有办法进一步探究。“小苏打和白醋的反应与小苏打水和白醋混合的反应有什么不同?磁铁能吸收水中的铁吗?我想磁铁也可以吸附手上的铁?”这样的问题是符合学生认知发展的,可以立即探究。

2 探究性问题有效生成的条件

2.1 源自实验材料投放差异

不同的实验材料会产生不同的实验现象。当学生注意到不同的实验现象或结果时,自然会产生疑问。当这些问题用语言表达时,就可能出现探索性问题。比如,在溶解的教学部分,老师授课时,并没有先讲“快速溶解和缓慢溶解”,在准备材料时,老师故意把一些杯子里的水换成热水。实验开始时,有学生问:“老师,我们小组怎么会有一杯热水?”当时教师采用冷处理方式,让学生关注实验要求但没有解决这个问题。这杯不同的热水则会让实验现象出现不同。

2.2 源自实验操作差异

这种实验操作对于学生来说是自然的,并且没有意识的,学生们按照他们认为理所当然的方法来做。最后,由于两者的差异和实验现象,他们提出了探究的问题。在教学指南针时,按照学生使用摩擦磁化绣花针的预设方法制作磁针。由于不同学生的磁化方式不同,一些指南针的末端指向北方,一些首端指向北方。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可能会问:“我应该做

什么来磁化一个符合要求的磁针?”

3 小学科学课引导学生提出探究性问题的策略

3.1 投放差异化材料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在实验的具体过程中,能够针对实验中的不认同现象提出探究性问题,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积极性,保证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效率,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3.2 引导学生观察实验

在小学科学实验教学过程中,不同材料的投入会产生不同的实验结果或现象。同样,实验中的不同操作也会让学生针对不同的实验现象提出探究性问题,积极参与问题的探索和学习过程,为学生创造提问和思考探究性问题的环境,提高小学科学教学的效率和学生对科学知识的掌握,确保教学的有效实施。

3.3 结合学生实际情况

教师应注意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进行有效的探究性学习。比如,在学习“摩擦”实验时,教师不应直接告诉学生影响摩擦的因素,而应通过自主探究式学习引导学生在实验中认识。这时,有同学会说摩擦会受到接触粗糙度的影响,减少摩擦的方法是提高接触表面的光滑度,得出摩擦与物体重量有关的结论。如果重量增加,摩擦力就会相对增加。这种思维方式能使学生更有效地学习科学知识,激发他们提出更多的探究性问题,对其他影响摩擦的因素更感兴趣。

3.4 加强指导

在小学科学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注重培养学生提出探究性问题的能力,还要加强对学生的指导。一个问题的解决有助于学生提出其他探究性问题。摩擦实验仍然是一个例子。学生提出一些探究性问题后,教师应注意加强引导,认真分析影响摩擦的三个因素,具体研究各个因素对摩擦的影响这将使学生更好地了解摩擦知识,提高综合科学素养。

4 结论

教师提出的问题不带表是学生提出的问题,有时教师只想让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却往往忽略了他们的问题。当学生在探索性实验中提出新问题、探索新问题时,他们的知识就自然而然地获得了。小学科学课作为一门核心课程,给学生提出了许多问题和探索性问题。探究性科学课程给学生带来的发展是其他课程无法比拟的。

参考文献

[1]陈晓雪.高中思想政治课中探究性问题的设计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9.

[2]宫玲玲.核心素养下高中生物的教学策略 [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9(03):11.

篇3

关键词:中职 电工基础 课程改革 探究

电工基础课程是电子、机电类专业的一门重要技术基础课,由于受传统“学科中心”课程教学体系的影响,大部分中职校任课教师重理论讲解,轻实践能力的训练,以致于学生“重理论、轻实训”。 电工基础作为电子类专业的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本人对此进行了有效的探索和尝试,下面从几方面分别论述:

一、传统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内容过于强调理论性、全面性,内容主题不突出。教学内容理论性太强,计算太多,应用、实践性太少,比如,在学极管、三极管、场效应管器件时,根据在实际应用中,只需要知道它们的性能、参数及检测方法,对其内部结构不作要求,重点突出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等内容。

2、评价体系呆板单一。考试内容主要是电工基础的分析、计算以及有关名词、术语、概念的记忆;考试方式多采用闭卷考试来判断学生学习的好坏。

二、课程改革的实践性探究

1、理论教学应坚持以应用为中心,适当调整教学内容。新形势下,理论教学方面,以“实用”为主旨,课程建设以实用、必需、够用为目的。通过优化,教学内容实现了三个转变:由“重理论”转为“重实践”;由“重知识的宽、广、深”转为“知识深度够用、必需”为原则;由“一般的注重理论知识传授”转化为“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应用为核心”实用型的教学理念,努力提高中职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技术应用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2、把重点放在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的培养上。实践性是电工技术课程的重要特点之一,要以基本能力训练为基础,以综合素质培养为核心,以职业技能培养为主线,强化实训教学考核,提高教学质量。

(1)创设和谐的教学环境。

课堂是教与学的主阵地,首先,教师要营造愉悦的课堂气氛,让学生无拘无束、兴致勃勃地上课。激趣是课堂的主旋律:①结合教学内容,通过激趣引入新课;②捕捉课堂中的每个机会,积极激趣;③把握课堂节奏,使教学富有节奏感。例如教学照明电路的组成;我首先发放了两种灯头(卡口、螺口)让学生观察结构,鼓励学生大胆拆开,然后复原,找出相同点和不同点,要求用导线连接好灯头的两个接线柱;接着,再发放拉线开关,引导学生观察开关何时处于“开”状态、何时处于“关”状态,注意两个穿线孔的位置与两个螺钉孔的位置,要求用导线连接好;再次,发放插头,要求用导线连接好;最后,指导学生把灯头、开关、插头组合成最简单的照明电路,装上灯泡,连接电源,控制开关,灯会“亮、灭”。此时每个环节老师必须及时检查,肯定做得好的,耐心辅导特困生,也要肯定学生好的方面,纠正学生的不足,不要用批评的口气。在课堂上,要让学生体验成功,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快乐,树立学习的自信心。

(2)充分利用第二课堂。课外电工技术活动以课余时间为主,组织学生参与学校的照明电路,观摩机电设备的故障检查维护,跟随学校电工师傅参与解决故障,直到自已在学校电工师傅的指导下能独立操作、解决故障维修电路;通过开展电子科技活动,组装简单的电子玩具,达到练习焊接技术、线路连接、识图、绘图的目的。开辟第二堂课还可以增强学生们的团队意识、合作精神。

(3)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多媒体技术制作课件,将一些电工基础实例、大型水电站供电设备、在农村无法见到的设施,通过屏幕用动画形式将抽象难懂难见的内容表现出来,化抽象为形象,以化解教学难点、缩短学生的认知过程,在教学过程中会起到画龙点睛之功效。

(4)教、学、做一体化,培养学生的专业特长和就业情操。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勇于质疑,大胆发表意见,既勇于放弃自己不正确的想法,又能坚持不懈地追求真理。教师应把授课看成是与学生共同发现真理的过程。例如:在教学万用表直流电压档时,学生容易把正负表笔弄反,我就在测量两节干电池时,故意让学生接反,看是否能测量出电压值。再如二极管的单向导电性,可以用小灯泡通电的亮与灭来演示说明。“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要让学生逐渐掌握正确的操作方法。

篇4

一、建立课题组,确定研究课题

课题组从高一年级产生,原则上自愿报名,由有兴趣且有能力的十五名学生组成,并选出一名组长作为负责人,组长一般由具有组织和管理能力的人来承担。因为高一下学期学生已掌握了一定的经济方面知识,教师可以指导学生从社会生活中选题。教师在该环节中最主要的工作:一要当好“记录员”,尽可能把学生提出的各种课题记录在案;二要当好“裁判员”,在认真听取学生对各课题充分论证基础上,发表自己的观点,挑选其中有研究价值和可行的课题;三要当好“规划员”,根据学生观点的相似性,把学生分成若干个课题研究小组。在这一阶段,学生经过一定的时间通过报刊、电视广播、自己的生活环境等多种方式获得许多值得探究的课题,通过思考提炼出来,形成一个个问题或观点,为选择研究性学习课题奠定了基础。如对青少年违法犯罪研究;中学生消费面面观;中学生上网情况的调查与分析,从“五一”、“十一”黄金周看当地旅游业的开发;从超市的兴起看地方经济的发展等等。在选题问题上,我十分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鼓励他们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确定自己熟悉的感兴趣的课程进行研究,因为只有以学生自主选择为基础,辅之以教师的指导和评估的正确选题,才能保证学生在研究性学习全过程中始终处于亢奋状态,使整个学习过程充满活力和希望。所以我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多次召集课题组成员进行理论研讨,凭着易操作、感兴趣、信息流量大的原则,最后确定“从芝英超市的兴起看地方经济的发展”作为本次研究的课题。

1.课题的由来

芝英街道位于美丽的华溪江畔,离永康市区14公里,在330国道边,风景优美,交通便利。芝英街道管辖范围53.34平方公里,常住人口57952人,有78个行政村,三个工业园区,大小厂家1500多家,流动人口约为2万。近几年,随着芝英民营经济日益发展壮大,其产生的环境效应和产业效应有力地增强了客商的投资信心,吸引了大批客商来投资。给芝英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很大的活力,而各厂家、商家要抢占市场,拥有自己的消费群体,就使出浑身解数,在芝英街道的一些重要地带兴办了大大小小的17家超市。我们课题组认为这些超市的兴起对消费者的消费观念及对芝英经济的发展都有重大的影响,因而有必要进行研究。

2.课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在教师指导下,学生以小组合作形式参与文献查阅、社会调查等活动,其目的是让学生在实践中去发现和研究问题,体验和感受人生,从而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课题组成员走遍了芝英的大街小巷,对芝英超市作了全面的调查与分析,共同探讨了芝英超市兴起的原因、超市的经营理念及管理体制、超市面临的竞争压力及存在的问题,为今后超市的发展提出了许多合理化的建议,从而规范超市的管理,引导消费者合理消费,这对芝英经济的发展乃至整个小康经济的发展,都具有研究的价值与意义。

二、制定研究方案,开展实践活动

研究性学习过程一般分为选题、开题、研究、成果展示四个阶段。选题是第一阶段的中心任务,是研究性学习得以顺利进行的前提和基础。确定“从芝英超市的兴起看地方经济的发展”课题后,首先,我将课题组分成四个小组,如芝英超市的“概况组”、“管理组”、“弊端组”、“建议组”,每个小组由三至四人组成,各小组成员之间分工必须明确,如对资料的整理、论文的撰写等都需要有专人负责,才能使课题得以顺利进行。然后,我召集研究小组成员集中讨论制订具体的研究方案,制定具体的实施计划,开展课题研究的实践活动。

1.举办各类研究方案的辅导讲座

由于学生刚刚接触研究性学习,对其了解不深、知之甚浅。为了推进研究性学习,我特地给学生开设“科研方法专题讲座”,系统地向学生讲解“如何选择和确定研究课题”、“如何收集和处理相关资料信息”、“如何撰写论文或研究报告”、“如何开展问卷调查及实地调查”等方面的知识,让学生了解研究性学习的基本常识。此外,。我还聘请了政府、工商所或税务局的有关人员到学校举办“地方政府管理经济的办法与途径”、“超市的兴起与居民生活水平的关系”、“地方政府对超市的管理”等讲座。通过这一系列学习活动,激活了已有知识,获得了新知识,为下一个环节做好了准备。

2.课题研究的方法与步骤

开展研究性学习,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研究课题选定后,教师就要指导学生探究问题解决的策略和具体办法。而课题研究的方法很多,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根据问题的性质特点,灵活选用,综合运用,扬长避短,生动活泼地开展课题研究。我在实际教学中,主要指导学生采取文献法和调查法。

文献法。就是教师引导学生去阅读、研究相关的历史文献和报章杂志,在众多的信息中去比较、鉴别、判断、取舍,使学生得到启发,受到教育,开阔视野,探求新境。在这一环节,教师的主要工作就是根据学生所确定的研究性课题,帮助学生查找参考文献和参考书目,指导学生阅读文献资料,进行研究。当然,在网络社会日益发展的今天,我们还要指导学生学会借助网络工具,查阅参考文献。这样就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学习研究、探索问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如本课题“概况”小组成员利用课外时间查阅了大量的相关资料,并利用收集到的材料进行课题论证,使其更具说服力。他们查找了各村老年会里珍藏的村谱、永康志、乡土教材记载等,来论证芝英具有悠久的历史、优越的地理位置,丰富的自然资源,以及近几年民营经济的日益壮大,吸引了大批客商来投资,正由于拥有这样庞大的消费群体,各厂家、商家把投资目光锁定芝英,兴办了像“金都”、“华联分店”等一些大型超市,超市的繁荣促进了一方经济的发展,而芝英经济的发展,对永康经济乃至浙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从而明确自己所要研究问题的社会意义和价值,为课题的学习研究注入了强大动力。

调查法。实施社会调查是学生从学校走向社会的第一步。社会调查具有开放性、探索性和实践性,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这一环节,教师的主要工作有三:

一是教师要指导学生搞好调查方案的设计。调查方案要实用,要有一定的弹性,应包括调查目标、调查对象、调查内容、调查方法、调查区域、调查人员的组织分工及可能出现的问题、解决问题的措施等内容。“从芝英超市的兴起看地方经济的发展”的调查方案,其调查目标是通过调查把所学的商品、价值规律、市场经济、宏观调控、生产与消费的关系、经营者的素质等知识应用于实际,并在应用中提高能力,获取新知识,培养创新精神,认识到人民生活水平在改革开放中提高,国家在改革开放中富强;调查对象是居民、超市老板、销售人员、芝英税务所、工商所等;调查内容是超市销售商品的品种、质量、超市的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今后发展方向等。调查方法是上集市与他人交谈,进行问卷调查,走访各超市老板,进行实地调查。调查后要指导学生进行科学地统计和分析,从中获取有利于研究问题的有效信息。二是教师要做好社会调查路线和地域的查看和协调工作,并与社会调查对象取得联系,使其理解、支持和配合学生搞好社会调查,同时要教育学生讲文明礼貌,注重安全与效率。如本课题的“管理”内容,小组成员到“金都”超市调查时,受到超市老板的热情欢迎,有问必答,向他们介绍了超市的经营理念、管理体制、营销手段等,叫学生到学校、社会上多宣传,还给了他们一些有价值的资料,学生们十分高兴,也增强了调查的信心。三是教师要指导学生对获得的丰富的文字和数据资料进行深加工,运用分析与综合相结合的思维方法,从中获取有效信息,并对实际工作提出切实可行的具体建议。如本课题“建议”小组成员通过对芝英超市的全面调查,认为超市要发展,要有更好的效益,就必须:一要创新管理,引导超市管理者打破家族式的管理模式,提高管理人员整体素质和管理水平;二要打造品牌,进一步提高商品的科技含量,创精品,创名店,提高市场竞争力;三要提倡诚信。“诚信”不仅仅是一个商家的生存理念,更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精神内涵,而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商家创市场难,保市场更难。因此,商家应树立并保护“诚信”意识,时时刻刻都不可以放弃“诚信”;四要扩大规模。经营者要加强连锁经营,向大中型超市发展。这些合理化的建议得到了各超市老板的充分肯定和重视。

三、撰写小论文,展示研究成果

小论文,是体现和反映研究性学习成果的重要形式。学生撰写小论文是一项综合素质训练,教师要指导学生以实事求是、求真务实的态度来撰写小论文,学生对自己所收集的各种信息,对在社会调查中所获得的各种材料、结论,要按照“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原则进行鉴别、取舍,然后按其内在逻辑整合成文。由于许多学生刚刚接触研究性学习,不知道该怎样撰写小论文,所以教师首先要安排一些专题讲座,向学生介绍论文的写作结构、写作方法、写作内容等,同时,要召集课题组会议,由各研究小组对自己所研究的部分内容进行总结、交流,再由课题组的组长综合各小组成员的意见,确定一个写作能力和研究能力较强的同学执笔完成论文。这样就给学生提供了一种小组相互协作,依靠集体的智慧和力量完成课题研究与总结的机会。小论文写成后,要邀请老师,组织学生,进行论文答辩,并在一定范围内进行学术交流。课题组历经半年的时间,在完成论文后许多同学深有感触地说:“通过研究性学习,我们学习到了许多平时在课堂上学不到的东西,而且将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得到印证和丰富,体会到了做一件事的艰辛与快乐,也认识到了互相帮助、团结一致的重要性,虽然这只是我们的初次尝试,但更重要的是实践,在实践中学习和领悟,从而捉高了我们的组织管理能力、合作学习能力……”。

总之,在政治课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离不开教师的精心设计和引导。有了教师的指导与管理,才能确保研究性学习的可行性、可操作性,才能让学生顺利完成学习任务,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得越好,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积极性就越高。所以要设计出一个科学、合理的研究性课题,对教师的专业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要始终以引导者、参与者和促进者的角色参与到学生的研究活动中去,要求救师要加强理论教学与指导实践相结合,使自己成为“研究型”教师;要求教师要博学多才,既要精通学科知识,又要对其他邻近学科关注和了解;要求教师要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点拨和督促,组织灵活多样的交流研讨活动,不断提高政治课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 冯新瑞.研究性学习在学科教学中应用的探讨.课程・教材・教法,2002(5).

[2] 叶澜.重建课堂教学过程观.教育研究,2002(10).

[3] 刘焕林.研究在社会调查中进行.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03(7~8).

篇5

关键词:小学科学;科学实验;有效探究

中图分类号:G623.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5)08-0084-01

提高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有效性,是指学生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通过教师的指导,所获知识又有一定的进步或发展。在小学科学实验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有效探究。

一、在观察中引导学生有效探究

观察是学生认识自然事物的基本能力,是思维的触角,是认识事物的出发点,是提高学生视觉、听觉、味觉等各感官机能,使之成为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观察能力提高了,其他能力才会随之提高,学生的智力结构才会得到进一步发展。如通过教学“蚯蚓的选择”两个对比实验,让学生了解蚯蚓生活所需的环境条件是黑暗、潮湿的,进而认识到动物生存需要一定的环境条件。为达到这一教学目标,我先引导学生观看老师带领同学挖蚯蚓的录像,再引导学生思考:同学们是在哪里找到蚯蚓的?土壤里的光线是明亮还是黑暗的?从寻找蚯蚓到发现蚯蚓,就可以推测出蚯蚓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中。接下来,在老师的引导下,让学生通过实验来验证我们的观察。老师如果能经常有意识地、精心地设计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去观察、去思考与教学实验有关的问题,让学生意识到做实验所要达到的目标,学生就能有的放矢,就能做好实验。

二、在动手实验中引导学生有效探究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儿童的智慧在他们的手指上。这充分说明,好动是儿童的天性,动手会促进儿童智力的发展。在科学教学中,教师要经常引导学生大胆地动手操作,动手尝试,动手探究。例如,在教学“斜面”时,为了让学生突破“使用斜面有省力作用”这一难点,我就放手让学生合作研究:先用垫板和30度的三角尺组成斜面,引导学生用弹簧秤拉圆铁圈沿斜面上拉,测出拉力,记下数据;再用弹簧秤拉同一块圆铁圈,竖直提升,测出拉力。接着让学生比较这两个拉力数据,学生就会发现斜面拉的数据比较小。当斜面的倾斜角度不同时,两个数据差的状况又如何呢?这一新的问题又激起了学生的思索。这时我又引导学生分别用45度、60度的三角尺和垫板组成不同的斜面,再让学生进行实验,学生们通过操作,观察记录下两个数据。分析比较后,得出了斜面的斜度越小,拉力就越小,也就越省力的结论。

三、在有预测、有次序中引导学生有效探究

在科学实验前,教师如果没能设计好实验方案,或不能合理设计实验,在实验操作时常常会出些小乱子,甚至不能按要求完成实验。所以,精心设计好实验方案尤为重要,它是实验顺利进行的保证。

如在教学“有趣的磁铁游戏”时,我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和学生的年龄特点,设计了如下几个实验游戏:(1)给磁铁找朋友游戏。观察磁铁可以吸引哪些物体,不能吸引哪些物体。(2)磁铁两极对中间的吸引游戏。通过实验让同学发现:磁铁两端磁性强,中间磁性弱。(3)悬挂磁铁游戏。把一块条形磁铁水平悬挂起来,用手转动,等它静止下来后,观察它的指向。(4)磁铁碰磁铁游戏。用一块磁铁的两端去碰另一块磁铁的两端,观察它们的反应。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对每个游戏都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合作探究,都尝到了探究的乐趣,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

四、在质疑中引导学生有效探究

学生如果不能积极、主动地质疑问难,想得到一个有价值的认知就有困难;学生如果能积极主动地提出一个有价值的问题,就会形成一定的探究能力。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有计划、有意识地诱发学生对所观察到的一些现象产生一定的质疑。如在教学“热胀冷缩”时,教师准备了两个熟蛋让两位同学剥壳比赛,其他同学观察。在同学们的观察过程中,老师提出问题:他们两个人剥出的蛋壳一样吗?同学们思索了一会儿,有同学发出疑问:为什么小东剥的蛋壳比小明快?为什么小东剥下的蛋壳很干净而小明剥下的蛋壳还粘有蛋白?老师对这些问题并没有马上解答。而是布置学生回家后做煮蛋剥壳实验,让同学思考:应该怎样才能既快又干净地剥掉蛋壳?为什么有的蛋壳还留有蛋白?要求下一节课时同学再来汇报。结果,同学汇报时,有人说剥下的蛋壳跟小东剥得一样既快又净,有人说跟小明一样,蛋壳难剥又粘有蛋白。这是为什么呢?我就问剥得既快又净的同学,“你们是怎样做到的?”他们说,先把煮熟了的蛋,放进冷水中冷却,然后再剥蛋壳。而那些剥得既费劲又不净的同学是鸡蛋煮熟后就剥壳。我接着问“为什么用冷水冷却后的蛋壳会剥得快又净?”同学们开始讨论,后来终于明白:煮熟的蛋放进冷水中冷却后,蛋白遇冷体积缩小,使蛋壳和蛋白间产生了空隙,因此好剥。由此可见,质疑问难是打开学生知识宝库的金钥匙,是对自然现象的深入理解,是学生动手实验的驱动力。所以,在科学教学中,我们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问难,才能促进学生的有效探究。

总之,在科学实验教学中,要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就必须引导学生进行有效探究,必须引导学生在观察、操作、质疑、实践等途径中去探索研究,学生就能在活动中获得新知,获得发展,为学生走向成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篇6

一、基于问题解决的研究性学习

1.研究性学习是“一种以问题为趋动力和以培养学习者问题意识批评性的思维技巧以及问题解决的实践能力为主要目标的学习”。它的本质是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生成新知识的能力、协作学习的品质为目标,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始终带着问题学习,是一种积极的学习过程,研究性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创造性。

2.研究性学习的特点是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在学习过程中强调学生的亲历亲为,让学生在学习意志上自己做主,主动地索取知识,整个学习过程是心情舒畅,轻松愉快的。它帮助学生主动探求钢琴知识,并注重学生对所学知识和技能的实际应用能力的提高,重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以及学习钢琴的兴趣。

现代化的钢琴集体课教学的目标并非仅仅是对钢琴演奏技术能力的培养,同时还综合了钢琴艺术史、钢琴即兴伴奏、钢琴教学法等多元化教学内容。教学内容的增加,使得传统的集体课教法不能满足教学的要求,在高师钢琴学科的学习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应用能力,应该是现代高师钢琴教学的最终目标。为达到上述要求,笔者根据高师钢琴的学科特点,将课堂教学过程进行优化处理。把教学活动变成以问题解决为中心、研究为基础、学生为主体的师生互动探索的学习过程。具体操作程序归纳为“问题引入――问题探究――问题解决――知识建构”四个阶段。

(1)问题引入阶段。在课堂导入中提出问题、设置悬念,引起学生学习兴趣。从学生以往的音乐基础和演奏经验出发,依照高师钢琴教学大纲内容提出解决的问题,使学生明确研究目标,同时激发学生探究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例如:针对学生在学习新作品时的依赖心理,提出“如何处理一首钢琴作品?”“钢琴的练习方法有哪些?”针对学生考试、比赛、演出紧张等问题,提出“如何消除公开演奏时的紧张心理?”等问题,要求学生在上课以前通过去图书馆阅读书籍、上网查资料、拜访专家、自己亲身体验等方式解决。同时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并保护他们的学习兴趣,放手让他们在自己能力范围内根据自我的爱好、兴趣选择想学习的曲目,教师给与适当建议,这样的学习方式不再是被动地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而是根据自身的需要主动提出问题,通过自主学习去获取知识,

(2)问题探究阶段。学生以原有知识为基础,自主地学习和解决与问题相关的内容,用自己的思维方式提出解决问题的一些初步设想。为方便学生交流,把学生按兴趣、特长、能力分成几个学习小组,教师鼓励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在集体讨论中,发挥每一个学生的特长,技术好的同学用演奏表明自己的想法,理论水平较高的同学用语言证明自己的观点。问题研究的目的,不仅在于获得钢琴技术、理论知识,更在于让学生在研究、分析、讨论中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维过程,揭示钢琴演奏基本规律和解决技术、音乐处理的一般方法、途径。教师也从单纯的知识讲授中解放出来,成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抛弃了传统钢琴课只有技术训练、一人回课众人听的局面。事实证明,由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己解决问题,所获收益大大高于教师的讲授、示范教学。

(3)问题解决阶段。教师通过回课、问答、抽查,及时了解、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解答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并和同学们交流演奏感受。针对学生存在的共性问题进行讲解,同时尽可能地引发学生做进一步的思考和再次地交流讨论,引导他们将研究出的结论概括总结,使掌握的新知识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巩固。在这样的环境中学习,教师不再以权威的形象出现,而以一种平等、民主的关系出现在课堂中,师生共同分享取得成果的喜悦。提高了学生学习钢琴的积极性。

(4)知识建构阶段。教师要求学生反思自己解决问题的整个过程,引导、帮助他们对自己或他人的演奏做出客观评价。为检验学习效果,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技能融会贯通。举一反三,完成一些同类型的其他钢琴作品的学习。目的使每一个学生都能灵活运用所学的相关知识,拓宽演奏思路。建构起自己的知识体系。研究性学习在强调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同时,也要让学生解决身边的实际问题。如目前许多大学生利用业余时间做家教或陪练,如何把教授钢琴与自己的钢琴学习有效的结合,做到“学以致用”、“教学相长”,引导他们认真思考。

3.研究性学习的实践。(1)在教学中确定研究目标。积极探索提高钢琴集体课教学效率和教会学生学习的有效模式,使学生能围绕研究专题,运用原有知识,拓展性地去联系、去研究,既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又锻炼培养了同学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意志品质的培养,实现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多向交流,使学生在掌握钢琴专业知识的同时,学会运用已获取的知识解决今后学习、T作上的问题。(2)研究对象。以音乐系2004级本科生64人为研究对象,选择21世纪高师音乐教材《钢琴教程》(二)。研究时间为2005年8月至2006年1月。(3)数据采集。为检验“研究性学习的模式”能否显著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应用能力、创新能力和学习效果,笔者对问卷调查所得的数据和学生考核的成绩进行统计分析。考核方式为钢琴演奏占50%(测定学生对演奏技术的掌握和乐曲熟练程度),探究性学习占30%(学习研究记录、自我评价与总结),平时成绩占20%(课堂提问、回课、学习态度等)。(4)实践案例。整个过程分为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和知识建构几个阶段。

二、教学效果与分析

1.关于学生学习钢琴的兴趣。

由表1可知,实践前只有38%的学生喜欢钢琴,有10%不喜欢钢琴,课程改革后喜欢钢琴的学生人数上升到80%,没有学生不喜欢。

2.关于学习效果。

表2、表3说明,研究性学习将学生置于一种主动学习状态,学生从完全被动接受性的学习转向主动自觉的学习,学习热情、学习潜能、学习能力等都得到了充分的激发和表现。

三、研究后获得的思考与启示

教师通过各种形式、多种手段帮助学生学习。调动了学生学习钢琴的积极性。学生从被动接受、强化训练的对象,转变为主动获取知识的主体。主体地位的上升必然导致学生认知态度的转变。研究性学习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自我学习、合作切磋、主动建构知识的机会,它适合钢琴学习能力不同、层次水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通过钢琴探究学习增强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形成了乐于反思的学习习惯。由于不断地参与资料的收集与整理,集体讨论与交流,加深了对钢琴技术动作形成过程的理解,形成对艺术表现的个性化处理。研究性学习模式营造了宽松、民主的教学氛围,在提高课堂教学实效、培养学生合作精神、促进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方面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学生学习的内容和范围远远超出了教学大纲计划的内容,既拓宽了知识面,又开阔了视野,有效地提高钢琴演奏技巧和利用钢琴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研讨交流过程中,学生学会赞赏他人的优点,分享他人的经验,与人合作的技巧。

注 释:

篇7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10B-0025-01

作为综合实践活动的重要内容之一的研究性学习,正日益成为新课程背景下的重要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的实质是学生基于自身兴趣,在教师指导之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研究专题,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开展地理专题的研究性学习要从学生的经历和体验出发,选择与其生活密切相关的地理课题。课题要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有利于学生的实践,有利于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探究意识和创新意识,有利于实现“亲历实践,深度探究”的目标,有利于帮助学生认识现代社会中各种生活现象的地理原因,理解不同生活方式的地理背景,正确鉴赏各具特色的人文地理景观,增强“提高生活质量”的意识。

笔者在教学实践中,针对学生的地理课题选题进行了如下指导。

一、选择标志性的地形地貌作为课题

人们生活在一定的地域中,这些地域有自己的标志性地形地貌,如罗布泊的雅丹地貌,土鲁番的丹霞地貌,云贵高原的喀斯特地貌等。熟悉这些地貌特征是学生认识家乡的开始,也是学生比较容易入手和感兴趣的课题。比如,长江三角洲苏北里下河平原,它的地貌特征是海拔较低,平原上湖泊、河流、沼泽交错纵横。如何因地制宜地开发和使用这些地理资源,达到既保护环境又发展经济的目的,实现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和社会的协调与可持续发展,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农村学生对这类问题进行探究时,往往更能将其与自身的生活实践联系起来,这对于培养学生的科学发展观,培养学生“爱家乡”的情感有特殊的意义。

二、选择重大的地理事件作为课题

重大的地理事件是学生感兴趣的话题,而重大的地理事件由于媒体宣传及时到位,受众面广,信息丰富,又为研究性学习提供了可能。国内、国际的重大地理事件特别是突发事件(如洪涝、地震、森林火灾、飓风、台风等重大的灾害)往往和人口、资源、环境紧密联系,对这类事件的研究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知识储备,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参与意识。例如,2008年汶川地震发生后,笔者组织学生以地震为课题,进行深入研究。学生从网上、报刊上收集资料,整理了本地的地震资料数据,分析了地震的成因和危害,学习了地震时应采取的自救措施,并通过黑板报及时发表研究报告。这样的课题研究,宣传了地震知识,增强了学生防震减灾的意识,体现了新大纲“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的基本理念。

三、将平时关注的话题作为课题

学生平时关注的话题也可以作为研究课题。2007年夏天,有人在我们学校附近的大丰刘庄友谊村的一个鱼塘里发现了一些金块。这条爆炸性的新闻在校园内引起了轰动,很多学生甚至利用课余时间到那个鱼塘“淘金”。后来经过考证,那些金块其实是春秋时期楚国贵族的钱币珵瑗,属于国家一级文物。笔者及时捕捉到这一信息,组织学生将这一事件作为课题进行研究。通过实地调查和查阅有关资料,学生发现,珵瑗的发现完全可以改写大丰成陆史。大丰刘庄友谊村在范公堤以东,在这里发现珵瑗,至少能够说明在春秋时期,我们的祖先已经在这里生产和生活了。以往的理论一直认为“自西汉至北宋,苏北海岸线长期稳定在范公堤以东不远处”,现在似乎改为“自春秋至北宋,苏北海岸线长期稳定在范公堤以东不远处”更为准确。这样的课题研究丰富了学生的地理知识,加深了学生对家乡历史的了解,培养了学生的探究意识,体现了研究性课程综合性的特点。

四、将具有地理意义的建筑作为课题

具有地理意义的建筑指的是那些人为干涉地理因素,以造福人类为目的的建筑,比如水库大坝、人工运河、沿海海塘、引水工程等,这类建筑本身就和自然环境、经济、社会以及历史、文化紧密相连。对这类建筑的研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人文思想和科学观念,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和问题意识。例如,笔者指导学生将捍海堰作为研究课题。捍海堰是北宋政治家范仲淹任泰州盐政时主持修筑的拦海大坝,又被称为“范公堤”。曾经威胁苏北沿海人民的生命与财产安全的黄海海岸线现在距离它100多公里,它早已经失去了拦海的作用,成为204国道东台至盐城的路基。针对捍海堰,学生自己列举了很多问题,然后再一一探究:这座大堤曾经起过什么作用?它是何时失去作用的?它有多长?是怎样修筑而成的?现在的黄海滩涂为什么不再需要修筑捍海堰?……

篇8

集约化的科技服务网

从1994年开始的“我国优秀运动员训练监控系统的研究”,是全国体育科技服务网络中,竞技体育领域里最重大的项目,国家体育总局调动了全国三分之一以上的省、市级科研所的科研人员,斥资200多万元,分竞体训练、运动技术环节、心理、健康、速度、力量、耐力和战术8个方面进行研究。国家体科所再将这8方面逐一细化,交由相应的体育科研机构负责。这一系统就好比是一家“运动员综合医院”,训练或参赛时,肌体的任何反应都可以在这家医院里进行诊疗。该系统将对调节运动员的状态,延长运动寿命起到积极的作用。

这就是典型的以国家直属科研所为龙头,带动省市体育科研机构,辐射系统外科研单位的集约化网络模式,这一模式将原先分散的人员、资金和设备有效地集中起来,改变了过去各地体育科研机构各自为战,缺少信息交流与合作的现象,避免了体育科研项目的低水平重复。全民健身领域内的另一项重点项目——“成年人体质监测中心”,也采用了这种集约化的科研模式。

精干高效的人才网

为建立跨世纪的体育科研人才高地,1996年起,国家体育总局科教司正式实施“1—3—3”工程,即建10个左右的重点试验室,推出30个左右的学术带头人,以及成立一支300人左右的科研队伍。3年来,这些科研人员共承揽了100项左右的国家级课题,其中20余项业已完成,目前正处于应用实践阶段。至此,这些45岁以下的博士毕业生们确立了他们在我国体育科研事业的核心地位。作为重点培养对象,国家将给予他们更大的政策扶持和先进设备使用上的优先权,并专设申报部委级课题的资金,让他们有足够的发展空间。不过,一旦他们没能力申请到课题,他们将同样面临生存危机。可以想见,未来的人才网络将是精干、高效的,是我国体育事业发展的基石。超级秘书网

篇9

关键词:拓展训练;高校体育;实施策略

拓展运动训练课是一门区别于传统体育教学的新型体育课程,它改变了目前高校体育教学中以竞技项目训练为主的课程模式,增加了体育课程的实用性、挑战性和趣味性,对全面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增强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等诸多方面效果显著。如何把拓展训练列入到高校体育教学中,并完成学生价值再造过程,获得能力素质的全面提升,应是未来体育教学改革的方向。

1 拓展训练的含义、发展概况、特点及环节

1.1拓展训练的含义

拓展训练英文为Outward Bound,中文译为“拓展”或“外展”,意为一艘小船驶离平静的港湾,义无反顾地投向未知的旅程,去迎接暴风雨的经验。拓展训练是一种全新的学习方法和训练方式,是一种体验式学习方式,是把受训者带到大自然中,通过专门设计具有针对性和挑战性的课程,利用种种典型的场景和活动方式,让团队和个人经历一系列的考验,磨炼克服困难的毅力、培养健康的心理素质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增强合作的团队意识。[1]

1.2 拓展训练的发展概况

拓展训练起源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当时英国的舰艇和商运船队经常遭到德国潜艇的袭击,袭击发生后只有极少数人得以生还,救生专家经过研究发现:海难中的生还者不一定都是年

轻力壮的水手,而是具备坚强的意志、良好的团队精神、丰富的海上求生技能等素质的人。[2]从中得到启发,人们创立了生存训练学校,以训练海员身处逆境时的求生本领和顽强拼搏精神。二战结束后,这种训练方式被保存下来,训练对象也由海员扩大到军人、学生、工商业人员等群体,并扩展到管理学、心理学及成功学等诸多领域。[3]由于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这种训练被一些企业用来训练员工和管理人员,迄今为止,很多世界知名企业的员工都参加过培训。在一些经济发达的国家,专门有拓展训练学校为企业培养现代企业人,如日本的鼓气学校和魔鬼训练营、美国的魔鬼训练营和德国的创意训练中心等。[4]20世纪六七十年代拓展训练传入香港,到80年代被引入到中国大陆,目前在我国一些大城市相继成立了拓展训练机构,拓展训练在我国的发展已初露端倪,不久将会成为一种新的时尚。

1.3拓展训练的特点[5]

综合活动性 拓展运动的所有项目都以体育活动为引导,引发出认识活动、情感活动、意志活动和交往活动,有明确的操作过程,要求学员全身心的投入。

挑战极限性 拓展训练的项目都具有一定的难度,表现在心理考验上,需要学员向自己的能力极限挑战,跨越极限。

集体中的个性 拓展训练实行分组活动,强调集体合作,力图使每一名学员竭尽全力为集体争取荣誉,同时从集体中吸取巨大的力量和信心。

高峰体验性 克服困难,顺利完成课程以后,学员能够体会到发自内心的胜利感和自豪感,获得人生难得的高峰体验。

自我教育性 教员只是在课前把课程的内容、目的、要求以及必要的安全注意事项向学员讲清楚,活动中一般不进行讲述,也不参与讨论,充分尊重学员的主体地位和主观能动性,增强自信心,改善自我形象,克服心理惰性, 磨练战胜困难的毅力,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

1.4拓展训练的环节

团队热身 在训练开始时,团队热身活动将有助于加深学员之间的相互了解,消除紧张,建立团队,以便轻松愉悦地投入到各项训练活动中去。

个人项目 本着心理挑战最大、体能冒险最小的原则设计,每项活动对受训者的心理承受力都是一次极大的考验(如跨越断桥、高空抓杠等)。

团队项目 以改善受训者的合作意识和受训集体的团队精神为目标,通过复杂而艰巨的活动项目,促进学员之间的相互信任、理解、默契和配合(如毕业墙、信任背摔等)。

回顾总结 回顾将帮助学员消化、整理、提升训练中的体验,以便达到活动的具体目的。通过总结,使学员能将训练的收获迁移到工作中去,以实现整体训练目标。

2高校引入拓展训练的意义

2.1有利于加快以教为主的传统教育模式的转变

由于过于重视知识的传授而轻视能力的培养,传统的体育教育已经无法满足素质教育发展的要求,无法满足培养社会需要的新型人才的要求。拓展训练这种体验式的培训方式与传

统体育教育最大的区别在于它完全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为主,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学生在愉快、积极地参与中学到知识,领悟道理,通过亲身体验来挖掘自己的潜能,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拓展训练里“学”是为了导致某些预期结果而特别为学生设计一些活动,而“教”是旨在通过信息、练习、游戏等方式为学生创造学习的外部条件和环境,教师只是给于及时的启发和诱导。拓展训练这种教育方式符合当前教育改革的指导思想,对推动传统教育模式的改革具有重要的意义,将对推进素质教育,培养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产生积极的影响。[6]

2.2 有利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教育改革

素质教育从本质上说就是着眼于受教育者和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造就适应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的高素质人才。拓展训练以其特有的“先行后知”的教育方式,灵活多变的教学内容,将对培养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产生积极的影响。

2.3 有助于培养学生创造性的思维和实践动手能力

当今社会,创新是知识经济的灵魂,创造力是衡量科技人才质量的重要标准"而培养学生创造力和创新精神又是素质教育中的重点。激发想象潜能,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是拓展训练的重中之重。拓展训练给了学生一个激发自己创造性思维的空间,一个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场所。

2.4 有利于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精神

当代学生大部分是独生子女,从小家长的娇惯和纵容使孩子养成了任性、孤立、自私、没有爱心等不良习惯。通过参加拓展训练能让学生在参与中体会到团队协作的意义、怎样与别人合作,同伴间相互关爱和信任,对培养学生的优良品格具有重要意义。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经过大家共同努力就能获得成功。拓展训练能让团队中每一个队员在共同的目标下一起体验成功与失败,享受快乐的同时体会辛酸,这种特有的氛围使得每个学生都愿意敞开自己的心扉,建立起彼此间的相互信任、理解、关爱,懂得在帮助别人的同时也就是在帮助自己。

2.5 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拓展训练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体质,而且在开发学生智力、提高学生心理素质、陶冶情操、发展学生个性等方面显示出特有的价值。它就像一个安全的、充满真诚并富有挑战性的心理实验场,在特定的环境和气氛中,学生要不断克服自己的恐惧心理,提高自我调控能力,勇于挑战自己,战胜自己,从中塑造冷静、果断、坚忍不拔的良好意志品质。[7]如“断桥”这个项目要求学生在7米高处从一块木板跳到另一木板上,若学生能及时调整心态,排除身处高空这一干扰因素,就能轻松完成这个项目,提高心理抗干扰能力。从而塑造冷静、果断、坚韧不拔的良好意志品质。因此,开展拓展训练是对传统教育忽视心理素质培养的一个重要补充,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3 高校开设体育拓展训练课的实施对策

3.1 拓展训练课的师资建设

专业化的师资是拓展训练课能真正达到目的的保证。体育教师必须具备拓展训练课设计的能力和具体实施教学的能力,且做到身体力行。目前高等院校的体育教师没有拓展训练的经历,对拓展训练可能还一无所知,因此在开始拓展训练课之前必须对师资进行培训。体育教师首先应该掌握拓展训练的基本理论知识,主要通过有关资料的学习,了解拓展训练的主要目的和内涵。然后到社会上的拓展训练俱乐部进行实地学习和考察,了解拓展训练的项目内容、训练过程和组织方法。在初步了解拓展训练后,应有针对性地分析高校学生的特点,将社会拓展训练俱乐部的训练方法与高校体育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8]一方面提高教师对拓展训练的理解,另一方面也为科学设计拓展训练的内容奠定基础。

3.2 拓展训练课的项目内容设计

过去,高等院校没有专门设置拓展训练课程,因此无论在硬件设施上还是在软件设施上都没有经验可循,所以在开设该课程之前,应充分考虑必要的拓展训练课程的教学机构、师资配备、课程内容的设计、硬件配置和基本的管理模式,才能保证开设后不至于被动。要学会全面充分地利用校内外已有资源为开展拓展训练服务。校区较小的学校,完全可以利用学校周边的资源,如公园、广场等地。而水上项目除了一些学校有天然的河流外,大学的游泳池也可以作为很好的培训场地。训练器材除了必须购买的以外,很多都可以发掘校内自然资源进行优化组合,达到训练的目的。高校体育开设拓展训练课,项目内容可以分为基本素质训练和综合素质训练。基本素质训练主要提高学生的自我挑战能力,挑战自身极限,增强团队精神。它以户外场地训练项目为主,有条件的高校还可以增设野外和水上项目。综合素质训练主要增强学生的团队意识,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以及掌握人际间的协调能力,培养学生的管理和组织能力。综合素质训练主要结合室内和野外环境,运用模拟情景和体验性模式进行。通过设计一些模仿管理、领导、协调、沟通的实战题目,分组在室内群体讨论,然后野外实施,达到培养学生的管理和组织能力的目的。拓展训练课的项目设计要具有针对性,因为高校学生与己在社会上工作多年的人不同,他们还不能一下适应拓展训练的精神强度,所以应该分析高校学生的心理特点,有针对性地将社会拓展训练俱乐部的部分训练内容移植来进行。拓展训练课的项目设计还要具有共同性,应达到全体受训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勇于尝试、自立互助、分享体验。不同学科的学生因专业性质的差异,无形中形成他们素质的差异。所以项目设计中还应对不同学科专业的学生进行专业环境分析,力求通过拓展训练,达到对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专业学生能力的补充及加深。

3.3 拓展训练课的组织管理

3.3.1 管理机构

拓展训练是一个以体能作为基础,综合性很强、特殊的教育课程。课程内容涉及到高校的体育教学、心理教学、学生管理等方面的教育范畴,而现行高校体育管理机构都过于单一,无法胜任拓展训练的管理和教学领导工作。因此,可以根据该课程特点在体育教学部门下设置专门的拓展训练管理机构,采用一级管理体制,两者具有相互独立和相互制约的关系。

3.3.2 经费投入

拓展训练的投资不是很多,高等院校完全可以投入必要的启动资金。经费投入的多少以及器材的选定应根据拓展训练的项目内容确定。一般是先户外场地项目,有条件再扩展到野外和水上项目。所以先根据户外训练项目购置必需的户外训练器材,在不影响学校拓展训练教学情况下,拓展训练基地可以对社会开放,这样既可服务于社会,又可以“以物养物”回收投入资金,为以后的扩展提供经费。[9]

3.3.3 安全管理

拓展项目都带有一定的危险性,拓展训练中必须对安全问题引起重视。首先必要的安全保护器材不能缺少;其次项目设计时要考虑其危险因素。如对野外项目,应该预先踩点,选择最佳的地点和训练内容;再次每个项目训练前讲清实施的方法以及安全注意事项,进行必要的安全检查;训练中还要严格监督和管理。

3.3.4 评价管理

拓展训练的主要结果不是体能,而是精神。开设拓展训练课只是以体能活动为导引培养大学生素质的一种模式,不像其他课程一样有一个明确的评分标准。它强调学生通过训练发生素质变化,而不是通过具体的成绩衡定优劣。拓展训练课对学生的评判方式可采用证书方式,而不用成绩单。证书主要记载学生的经历和客观表现,一般不作主观评价。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将拓展训练引入高校体育课是对传统体育课的改革和创新,对传统体育教学的一个必要的补充,是一个将多学科与体育结合进行教育的尝试,对我国普通高校体育改革有着深远的影响。它不仅丰富了体育课的内容,拓展了体育课的时间和空间,增强了体育课的实用性、趣味性,拓宽了体育课的功能;而且对大学生增强体能、培养健康的心理、塑造顽强的意志、培养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增强社会适应能力都具有重要意义。[10]但是,现阶段对高校体育课开展拓展训练的研究不足,为此,本文提出了高校体育课开展拓展训练的相关对策,以促进拓展训练在高校体育课的开展和完善,对于推动素质教育和深化体育课程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4.2 建议

拓展训练不是简单的游戏加娱乐,高质量的训练课要求教师具备多种户外专业技能,了解诸如登山、野外求生、山野救护等专业知识,而且还要具有管理学、心理学等多方面的知识背景和一定的管理经验,这些都是高校体育教师本身知识结构中不完全具备的。因此,开设这一课程首先需要体育教师自身的学习提高针对训练课程设计内容做好充分的知识准备。高校体育教学中开设的拓展训练课应与专门拓展训练机构有所区别,在设计训练方案时,应主要借鉴拓展训练先进的培训理念和培训项目,充分利用高校现有的教学资源,不能简单地照搬拓展机构的常规课程模式。应符合高校人才培养的目标,结合大学生心理生理特点,适应高校教学标准的要求,考虑场地设施的状况,设计出个性化的解决方案,使学生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前提下,利用体育课的准备阶段或结束阶段进行简易有趣的拓展训练。

参考文献:

[1]张凡涛,宋金美.将拓展训练引入普通高校体育课的初步研究[J].辽宁体育科技,2004,26(3):63-64.

[2]王捷二.拓展训练在高校学生素质培养中的应用[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4,24(1):34-37.

[3]毛振明,王长权.学校心理拓展训练[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4,1-5.

[4]毛振明.探索成功的体育教学[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1,133.

[5]钱永键1拓展训练[M].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2003.

[6] 苏云志,巩庆波. 人文视角下拓展运动对高校体育教学的意义探讨[J]时代教育, 2008,(01) .

[7]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研究制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解读[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35-36.

[8]王龙飞刘沛首都体育学院学报,浅析拓展运动在高校体育中的开展[J].2005(6)

[9] 史松涛. 论在新课程标准下的体育课程教学内容的改革[J]安徽体育科技, 2007,(06) .

[10]王长权高林沈阳体育学院学报,论大学生参加拓展训练的价值[J].2005(3)

1陈军军(1986-),男,河南焦作人,山西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体育教育训练学。

1贾淇涛(1985-),男,河南新乡人,山西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体育教育训练学。

篇10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0463(2012)09-0042-01

我校于2009年先后派骨干教师到华东师大、山东杜郎口等名校观摩学习,开展“强化自主合作学习,着力构建高效课堂”的行动研究。旨在实行大班内以学习小组为主的小班化自主合作学习模式。充分尊重学生的认知能力,调动每一个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追求课堂的高效率。

一、用小组管理促综合素质评价

班主任和任课教师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上,综合考虑学生的能力、性格、性别等因素,合理划分学习小组,小组由4-6名学生自由组合,结成学习共同体。组长重点负责本组的学习和纪律,课堂上组织讨论或负责不同层次学生的研究解疑,及时检查小组成员每堂课和每天学习内容的落实情况。·每周对每个成员的学习态度、学习效果作出评价,督促他们不断反思,不断进步,周末在班会上作总结性发言。副组长做好每个成员的过程性评价记录。教师定期对他们进行集中培训,除了解和反馈信息外,还要倾听他们的意见和想法。组员可根据自己的意愿担任一个学科的组长,这样人人肩上有责任,可以增强集体荣誉感和责任感,这一过程管理其实就是培养学生领导才能和责任意识的一个起点。

二、高效课堂的内涵

一是时间的高效,在规定时间内,教师尽可能多地教,学生尽可能多地学,掌握规定的教学内容。二是过程的高效,课堂上教师只讲易混、易错、易漏点,不讲学生已会的、自己能学会的、讲了也不会的。三是参与的高效,教师的主体性充分发挥,学生的参与有广度、深度、自觉度及效度。四是方法的高效,教学内容能用多种形式呈现,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能及时评价,使学生一直处于被鼓舞、被信任的状态。五是目标的高效,教师教的角度符合学生的现有知识水平,难度符合学生的最近发展水平。六是氛围的高效,民主、宽松、积极进取。

三、用学习过程激发生命状态

高效课堂基本流程是:课前通过前置作业,学生自主掌握知识性的问题,把有难度的问题带人课堂,提交小组讨论;作业及当堂练习完成后,在最短的时间内小组互相订正,小组解决不了的问题由组长汇总交由别的小组解决,大家都解决不了的问题由教师点拨,教师注重捕捉共性问题,善用生成性资源,经过再设计带入下一节课。课堂上让学生积极参与、表现、思考,大胆发言,勇敢探索,培养了自信、合作精神;通过小组合作,学生体会到理解、帮助、宽容和谦让的意义,培养了道德素质;在彼此的交流过程中,借助于对答案的求解,还可探索科学的方法和精神,培养了科学素质;课堂上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展示学习成果,培养情感,提高了人文素质;上课可以大声讲话,互相质疑纠错,心理自由放松,可体验到学习的愉悦,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体验到生命的价值。

四、问题与对策

1.出现的问题。部分学生不认真完成前置作业,分组讨论时乘机说话,回答问题声音小,板书看不清,教学进度慢,时间一长,热情淡化。教师对前置作业不能精心设计,课堂上讨论探究的过程难以完全呈现,对学生评价容易忽略。个圳教师虽有教改热情,但专业功底欠缺,对文本的挖掘不够到位,课堂驾驭能力不强,对学情的了解不够,激发不了学生的兴趣,得不到学生的支持。